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台山集卷十六
台山集卷十六 第 x 页
台山集卷十六(安东金迈淳德叟)
 阙馀散笔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73H 页
尚书第二
尚书今古文之辨。为儒林大疑案。而东晋以来。梅本盛行。诸儒为其所压。不复致意于證辨。至朱子。始疑之曰。某尝疑孔安国书是假书。又曰。孔书至东晋方出。可疑之甚。又曰。书凡易读者皆古文。难读者皆今文。又曰。岂有数百年壁中之物。不讹损一字者。据此诸说。则朱子平日之论。庶可推知。而未及质言剖决者。盖存慎重之意也。窃尝论之。今文者伏生所传也。古文者孔安国所上也。汉文帝闻伏生能治尚书。使晁错往受之。得二十九篇。(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凡二十八篇。并书序一篇。总计为二十九篇也。)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儿宽。是为欧阳氏学。张生教夏侯都尉。传其孙胜。胜传从兄建。是为大小夏侯学。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脱简三。文字异者七百有馀。脱字亦数十。(先儒皆以古文为苍颉古文。则中古文者。史籀之大篆。古文今文。邈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73L 页
然辽绝。乃取中古之篆文。上视古文下视今文。参伍译解。知其同异也。)至西晋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而伏学遂绝。此今文之始终也。孔安国得壁中书。以考二十九篇。(伏生所传)多十六篇。(舜典,汩作,九共,大禹谟,弃稷,五子之歌,胤征,汤诰,咸有一德,典宝,伊训,肆命,原命,武成,旅獒,囧命。又得伪太誓一篇附之。)是为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伏本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伪太誓一篇。每篇为一卷。总计为四十六卷。晋李颙尚书集注。于伪太誓。每引孔安国之说。今见孔颖达太誓疏。以此知伪太誓一篇。在于四十六卷之中也。)班固注曰。五十七篇。(二十九篇内。盘庚分为三篇。顾命分为二篇。合三十二篇。十六篇内。九共分为九篇。合二十四篇。并伪太誓一篇。总计五十七篇。)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孔壁所得。虽增多于伏本。而古今字体。邈然辽绝。故安国所考。止据见行伏本。参證同异。而可读可传者。依旧是二十九篇。其馀十六篇。津梁既断。无缘梯接。是以当时无所讨论。但以篇目相传而已。(刘向别录。刘歆移博士书。荀悦汉纪。马融书序。皆云古文十六篇。马融云绝无师说。)若其脱烂磨灭。或有序无文。或但存篇名者。尚有多篇。而既无其文。不可谓有。故班志不著其篇数。而今其序文。多载史记。马郑篇名之注。或见于陆氏释文。稿饫以下四十二篇是已。(稿饫,帝告,釐沃,汤征,女鸠,汝方,夏社,疑至,臣扈,仲虺之诰,明居,徂后,太甲三篇,沃丁咸乂四篇,伊陟,仲丁,河亶甲,祖乙,说命三篇,高宗之训,分器旅,巢命,微子命,归禾,嘉禾,成王,正将,薄姑,周官贿,息慎之命,亳始,君陈,毕命,君牙,蔡仲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74H 页
之命。)此皆孔壁真本也。安国授都尉朝。都尉朝授胶东庸生。庸生授清河胡常。常授虢徐敖。敖授王璜,平陵涂恽。恽授河南桑钦。王莽时诸学皆立。(平帝时立古文尚书。)刘歆为国师。璜,恽等皆贵显。莽废。官学仍不行。光武时。杜林以漆书古文尚书一卷。授卫宏,徐巡。自云得之西州。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作注。(杜林漆书。虽秘其来历。无所考徵。而贾逵之父徽。受古文尚书于涂恽。逵既传父业而为漆书作训。则其学之无异说可知。盖杜林之学。亦出于璜,恽。而不幸官学之立。在于王莽之世。莽败学废。为世忌讳。故钞写经文。约之为细字小卷。藏诸怀袖。隐其渊源。只与同志私相传授也。)孔安国以下。嫡嫡相承之正统。实在于是。而梅本既盛。郑注不传。(马郑说。时见于孔颖达正义。)此古文之始终也。至若梅本。可疑非一。最是郑冲以下传授次第。正义引晋书为说。而今考晋书。原无此语。且以所列篇目而论之。舜典不可分而强分之。益稷初无名而刱名之(古文篇目。有弃稷。无益稷。)盖于郑玄所注三十四篇(孔刘所考校三十二篇内。除序一篇。增河内太誓三篇。为三十四篇。)内。除太誓三篇。只为三十一篇。故增此二篇。为三十三篇。而荟蕞群言。增撰二十五篇。以充郑本五十八篇之数。(郑所不注者二十四篇。即舜典,汩作等。绝无师说者。与所注三十四篇。合为五十八篇。)又故阙舜典传一篇。以应艺文志注五十七篇之文。而独四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74L 页
十六卷之数。无计弥缝。则孔颖达倡为同序同卷。异序异卷之说。曲为文饰。以眩人眼目。于是后之读者。徒知伏生所传之为今文。而不知安国之经行于世者。其实不外于今文。徒知安国所上之为古文。而不知郑氏之注与今文同者。(除太誓)自是古文真本。遂以今文之称。冒之于郑注。笃信梅本以为古文。而孔壁中得多十六篇。明载于刘向父子荀悦,马融之所记者。永堕伪籍。莫之救拔。苟非朱子眼目超然独诣。则千古疑案。无人照破矣。
朱子以后。中州儒者论古文者。疑信相半。聚讼纷然。而断以为可疑者。吴澄也。断以为不可疑者。毛奇龄也。吴氏之言曰。四代之书。分为二手。不可信也。此只从文字难易起见。不出朱子所疑之外。而近世主此说者甚众。诟毁不遗馀力。阎若璩,宋鉴其尤也。毛氏则谓古文之冤。始自朱氏。作冤词八卷。极口嘲骂。此则假托卫经。而其意专在于攻朱子也。
望溪方苞,榕村李光地。又力主不可疑之论。其言曰。古文疑其伪者多矣。抑思能伪为是者谁欤。汉之儒者如董仲舒,刘向。醇矣博矣。人心道心之旨。伊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75H 页
训太甲说命周官之篇。二子岂能至之。况魏晋六朝之间乎。若夫文体难易之疑。则人之于书。其钩棘聱牙者。诵数必多。着心必坚牢而永久。伏生之偏得其难者。安知不以此乎。又伏生之书。其女口授。有讹音。而晁错不敢改。故难者愈难。孔壁之书。自其校出之时。或苦其奥涩。稍以显易之辞更之。又其书藏久而显。安知传者之不润色于其间哉。故易者愈易。然则古文云者。疑其有增咸(一作减)润色。而不尽四代之完文。理或有之矣。谓之纯为伪书则不可也。
窃尝折衷诸说而为之言曰。古文则诚可疑也。载为经典。立之学官。儒者之瓒享谱承。已千馀年矣。何可一切扫去。且所讥乎梅氏者。以其强摹体裁。苟充篇目。以诬往古而欺来今也。若其里面说话。则博考群书。荟蕞搜猎而成之。故各篇中尽多古经本文。而前圣相传之格言。班班间见。非止一二。如礼记家语杂出于后儒裒辑。虽难一一尽信。而大学中庸哀公问政等诸篇。表出尊阁。更无异辞。疑其可疑。何伤于信其可信。惟当潜心谛玩。存其真而去其伪而已。况舜禹十六言。见于荀子马融孟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75L 页
子外书等书。而味其旨义。与孟子从其大体,口之于味等章。及中庸择善固执之训。吻然相符。洵为千圣传心之要。此岂梅氏之所能杜撰耶。若疑之之过。并与此等大头颅所在而欲为移动。则是真小人之无忌惮也。(小人无忌惮。榕村语。)
汉书律历志云伊训篇曰。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祀于先王。诞资有牧。方明毕命。丰刑曰。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王命作策丰刑。朱子大全尚书解小注曰。汉志所引伊训毕命字画。有与古文略同者。疑即伏生口传。而晁错所属读者。其引武成。则伏生无此篇。必是张霸所伪作者。按伏生今文。无伊训毕命。所谓口传属读者。未审何据。而单拈武成。以为伏生无此篇者。似或偶失照检。故余于劄疑补问论之。然此三篇。非但今文所无。稽之孔壁古文。亦在于考定二十九篇之外。孟坚何以引用其文也。岂其全篇虽脱烂不可读。而残章缺句。犹为儒者之所传诵欤。
朱子大全武成月日谱曰。汉志二月既死魄(朔也)越五日甲子为差速。以上文一月壬辰旁死魄推之。则二月之死魄后五日。当为辛酉或壬戌。而未得为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76H 页
甲子。农岩杂识云朱子说细考。亦不合。盖一月旁死魄。即壬辰日。若是月大则庚申为晦。辛酉为朔。若是月小则己未为晦。庚申为朔。朔后五日。当为乙丑或丙寅。汉志以为甲子者固失之。而朱子推以为辛酉壬戌者益误。岂记者之误欤。窃谓杂识所考。固甚详核。而愚意则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未见其为差速。按汉志。是月朔庚申。经中凡称某甲越几日某甲者。皆并数起止日。如召诰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庚戌越五日甲寅。戊午越七日甲子是也。以此例推之。则庚申朔越五日之为甲子。恐无可疑。独此篇内丁未越三日庚戌。并数起止日则多一日。朱子之以甲子为差速。而农岩之依以计日者。恐或以是。而既与经中他例不合。越三日之三字。安知非四字之误耶。此亦已论于补问。而姑录于此。以备讲质。
班固艺文志曰。古者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采鲁。凡三百五篇。司马迁孔子世家云古者诗本三千馀篇。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篇。以此观之。孔子所录之诗。皆经王者所采。自有一部成籍。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76L 页
夫子就此而删正之也。朱子集传序曰。列国之诗。天子巡狩。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以后。寝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既不得位。无以行劝惩黜陟之政。于是举其籍而讨论之。其说盖本于班马二史。而陵夷不讲一端。二史之所未备也。东迁以后。天子无复陈诗之政。则经中所录变风诸诗。不可谓王者所采矣。既非王者所采。则其集为成籍。以备夫子之删正者谁欤。或曰。举籍而讨论者。正风雅颂之谓也。平王以后。变风诸诗。辙环时所裒辑于列国。而比之正风雅颂。自有主客多寡。故不复区别也。其说似矣。然以左传季子观乐考之。歌王曰周之东乎。歌秦曰周之旧乎。其为东迁后诗明甚。时则襄二十九年。孔子才八岁。而鲁之乐工。已能存肄其声。则其籍之集为一部。又难以正变异观。而所由来盖久矣。第未知周王之所未采。仲尼之所未裒辑。鲁之乐工。何从而尽得之也。窃意东迁以后。天子不复巡狩。陈诗观风。不得如上世之为。而列国之修职贡者。间或采献风谣。以备故事。大夫出使四方。有所见闻。归辄籍记。故王者虽不亲采。而天下之诗。犹得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77H 页
以集于王朝。特不能据而黜陟。以行先王之典。故曰遂废不讲也欤。
诗七月一之日于貉。集传曰。貉。狐狸也。于貉。往取狐狸也。盖仍毛郑之义也。窃疑貉自是貉。狐狸自是狐狸。训貉为狐狸。于理未顺。按周礼。甸祝掌四时之田。表貉之祝。号大司马。蒐田有司表貉。注貉兵祭也。表貉。立表而貉祭也。甸以讲武治兵。故有兵祭也。杜子春读貉为百。郑玄谓祷气势之十百而多获也。据此则于貉者。往而貉祭也。毛郑说恐未允。
皇矣篇钩援。毛传曰。钩钩梯也。所以钩引上城者。集传仍之。按考工记。戈广二寸。胡三之。援四之。戟广寸有半。胡四之。援五之。戈句兵也。戟三锋戟也。胡者傍刃钩曲也。援者直刃也。所谓钩援。似指此而言。盖以戈戟梯冲。伐崇墉也。临即云梯也。
古者寄兵于农。故军旅之法。一视田制。小司徒职。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一军万二千五百人。天子六乡六军。大国三乡三军。此畿内军制十十计之者也。八十家。出车一乘。天子万乘。大国千乘。此畿外军制九九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77L 页
计之者也。鲁颂公车千乘。公徒三万。孔疏三万乡之所出。千乘计地所出者。政谓此也。集传不用疏说。以千乘三军。混而言之。恐合思量。(一夫百亩。八家同井。每井有公田百亩。八十家者。十井九千亩之地。故曰九九计之。)
周易。旧有郑康成注。魏晋以来。王弼之说大行。而孔颖达据以撰疏。自此郑注遂不传。王学出于老庄。程朱二子。虽痛斥其非。而当时古注之擅世者。无出其右。故传义之作。凡声形训诂。不得不多循其说。而郑注之一二可考者。未见采取。甚可惜也。郑注全本虽不传。而其说间见于李鼎祚集解及释文,诗三礼春秋义疏,后汉书,文选注。王氏应麟缀而录之。今观其书。舛驳迂谬。固亦非一。而句绝字训。往往有确然不可易者。坤六二云直也方也。自然之性也。广生万物。故直而且方。盖以方字为句也。象辞皆是叶韵。以方字为句然后。与履霜含章。括囊玄黄等句。相叶而成韵。今以大字为句则错矣。损大象惩忿窒欲。惩作徵。窒作懫。注徵清也。(古字多通用。徵之为清。盖与澄通也。)懫止也。此与夙昔会疑。吻然相契。其当从无疑。盖惩忿窒欲。尝据传义而读之。窃以为忿怒而但云惩戒。则欠荡涤根株之功。意欲而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78H 页
汎云窒塞。则少衬贴物象之味。且小注朱子曰。观山之象以惩忿。观泽之象以窒欲。又曰。必是降下山以塞其泽。盖以忿为山象。以欲为泽象。而以惩窒二字。为摧山填海之象也。忿之为山。欲之为泽。既未见十分明的。而损之为卦。损下益上。则自上降下之义。恐说不去。反覆思量。不胜愤悱。而未有他说可据。只得存而不论矣。今以徵字清义。懫字止义读之。尽觉明快可喜。盖此卦下兑本是乾。上艮本是坤。乾阳刚武为忿。坤阴吝啬为欲。(虞翻说)乾之上画。变为兑泽。其德为说。有灌浆濯热之象。坤之上画。变为艮山。其德为止。有筑堤捍垫之象。比之今本惩窒之字摧填之义。疏密不难辨矣。大抵汉儒经学。去古未远。专门口授。谨守章句。故句读训诂。多得洙泗真传。而历代传写之际。篆而为隶。隶而为楷。字讹句错。势所必至。而新本盛行。旧本辄泯。千载之下。幸逢真儒辈出。而残缺之馀。孔疮多端。真韩子所谓亡灭坏烂。安在其廓如也。呜呼。岂独易哉。
郑氏易注。多以物象互体为说。而往往模糊不分明。谶纬之学。又其膏肓。故以六爻配之于十二辰。又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78L 页
配之于天象。东井弁星之属。支离迂怪。转无交涉。所以王弼出来。尽扫其说。纯用义学。而所谓义者。乃黄老玄虚之旨也。魏晋之间。圣道不明。世之儒者。厌郑之穿凿无当。乐王之浑全无疵。遂靡然宗之。而商瞿以来。绵绵延延散见错出之绪。几不可复寻。可胜叹哉。
周易命爻。以九六配初二三四五上九六之说。传义备矣。而初二至上。则本义止曰下爻为初。自下而上第二爻。最上一爻之名而已。窃谓下爻为初。则上爻之不曰终而必曰上何也。上爻为上。则下爻之不曰下。而必曰初何也。第二爻为二。则第一之不曰一。第六之不曰六何也。是必有其义。而先儒无说破者。试以愚见推之。初者以时言。上者以位言。二三四五者以数言。时者天之运也。位者地之定也。数者物之盈也。三才之象也。下不曰下。终不曰终者。内取天外取地。先阳而后阴也。一不曰一。六不曰六者。以其为一卦之天地。统物而不囿于物也。然举初而包终。举上而包下。举二三四五而包一六。所谓时也位也数也。又互见而无所不在矣。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79H 页
周礼。太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皆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大司乐奏黄钟歌大吕。以祀天神。奏太蔟歌应钟。以祭地示。奏姑洗歌南吕。以祀四望。奏蕤宾歌函钟。以祭山川。奏夷则歌小吕。以享先妣。奏无射歌夹钟。以享先祖。郑氏注。黄钟子之气也。十一月建焉。而辰在星纪(丑)大吕丑之气也。十二月建焉。而辰在玄枵。(子)太蔟寅之气也。正月建焉。而辰在娵訾。(亥)应钟亥之气也。十月建焉而辰在析木(寅)姑洗辰之气也。三月建焉。而辰在大梁。(酉)南吕酉之气也。八月建焉。而辰在寿星。(辰)蕤宾午之气也。五月建焉。而辰在鹑首。(未)林钟(即函钟)未之气也。六月建焉。而辰在鹑火。(午)夷则申之气也。七月建焉。而辰在鹑尾。(巳)中吕(即小吕)巳之气也。四月建焉。而辰在实沉。(申)无射戌之气也。九月建焉。而辰在大火。(卯)夹钟卯之气也。二月建焉。而辰在降娄。(戌)辰与建交错贸处。如表里然。是其合也。(注说止此)建者斗柄所指也。辰者日躔所次也。盖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为十二宫。天行左旋。斗为帝车。故十一月建子。十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79L 页
二月建丑。以至十月建亥。而周遍十二宫。日行随天。退而右转。故十一月次星纪。(丑)十二月次玄枵。(子)以至十月次析木。(寅)而亦周遍十二宫。辰建之相值也。子与丑合。寅与亥合。辰与酉合。午与未合。申与巳合。戌与卯合。近来阴阳家所谓六合是也。律吕所以应阴阳。故律倡吕和。声气相配。一如辰建之相值。此注说之意也。然以古今历度推之。有大可疑者。按七政历。自斗二十一度零。(以下各宿。皆有零分。而并删之从简。姑见例于此。)至虚八度。为玄枵子宫。自虚八度。至室八度。为娵訾亥宫。自室八度。至奎九度。为降娄戌宫。自奎九度。至昴二度。为大梁酉宫。自昴二度。至参七度。为实沉申宫。自参七度。至井二十五度。为鹑首未宫。自井二十五度。至星四度。为鹑火午宫。自星四度。至翼七度。为鹑尾巳宫。自翼七度。至角八度。为寿星辰宫。自角八度。至氐十六度。为大火卯宫。自氐十六度。至箕初度。为析木寅宫。自箕初度。至斗二十一度。为星纪丑宫。此万古不易之次也。今冬至日在箕初度四十七八分。始入星纪(斗建日辰。皆以各月中气为断。)所谓子丑寅亥之合者。今历躔度固然矣。准之古历。则尧时冬至日在虚。至汉元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0H 页
封七年。犹在牵牛初。于次皆属玄枵。则周公制作之时。冬至日躔。正在子宫无疑。而斗柄之是月建子。又万古之所不易也。日在子。斗又建子。则是为子与子合。子与子合。则丑与亥合。寅与戌合。卯与酉合。辰与申合。巳与未合。午与午合。而与今之六合。递差一宫矣。辰建相配。安得如注家之所论邪。日随天行。逐岁渐退。大约七十年而差一度。自牵牛初。退至斗二十一度。为二度许。自元封七年。降至郑氏撰注之时。为二百馀年。则十一月之辰。退在星纪。想与今历无异。岂郑氏但据当时历度。以注周礼。而于古今躔次之同异。未暇致察欤。然则其疏缪。可谓大矣。然若舍六合相配之说。则周公之必以大吕合黄钟。应钟合太蔟。果何义欤。是又未可知也。
汉书律历志所载二十八宿度数次舍。与今七政历不合。尾十度至斗十一度为析木。(寅)斗十二度至女七度为星纪。(丑)若然则郑注似无错。而今十一月之辰在析木。是为子与寅合。而子丑寅亥之说。巳属先天。不可施行矣。使周公复起作乐。则将以大蔟配黄钟。无射配姑洗。夷则配蕤宾。(子与寅合。则辰与戌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0L 页
合。午与申合。故其序如此。)而阳律阴吕。鳏从寡聚。终不得一相遇邪。是又大可疑也。
十二律候气之法。先儒皆以为每月阴阳之气距地面。各有浅深。故律之长短如其数。而埋之地中。以其入地分寸。验其气至而灰飞也。然以其说推之。则多有窒碍。不可通者。黄钟为诸管之首。而其长不过九寸。古人云地厚盖三万里。阴极阳生。必自地中最深处。一阳之生。何以遽及于距地面九寸乎。此一疑也。子管黄钟九寸。丑管大吕八寸三分。以次损之。至于亥管应钟四寸六分六釐。则逐月气至。只争分毫。方生之初。如彼太骤。既生之后。如是太涩。而极其所至。廑距地面四寸馀而止。终不能达于地上也。此二疑也。若以为子阳之动。始自地底九寸。黄钟之管入地者。恰当气之初动处。则气之动于地中者。无乃太浅乎。此三疑也。阴阳元非二物。以一气之升降而言耳。阳律阴吕。虽以十二辰刚柔相间。而以四时之大分言之。则冬至以后。当属阳升。夏至以后。当属阴降。而今自午管蕤宾。至亥管应钟。一切有升无降。及其自应钟而为黄钟也。又降之无渐。而忽然复动于九寸之下。阴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1H 页
阳进退。何其胡乱没次第也。此四疑也。农岩集。有上尤翁问目。正论此事。而终未有明白勘破。今考新书候气章。曰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按。每律各一按。内卑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灰实其端。覆以缇素。按历候之气至。则吹灰动素。据此文义。则律管非埋之地中。乃就地盘上。按方圆排。如形家之轮图也。盖堪舆至大。非可限量。而既有此形器。则阴阳二气之周旋往来于其中者。必有自然之间架分数。不可以毫釐差者。伶伦之造律吕也。以竹管中空象其形。以长短径围折其数。形肖数符。气辄乘之。方位之相准。如土圭之测日晷。机缄之相关。如砚滴之应潮信。虽其所以然之曲折。未易究诘。隐约推之。不无可通之端。而埋管四疑。居然可破。恨不得以此取质于二先生函席之间也。然小注彭鲁斋有斜埋地下。入地处庳。出地处高之说。新书本文。既云每律一按。加律其上。初无埋地之文。而彭氏说犹如此。何也窃意古者律管埋地。而蔡氏易之以木按也。然其埋之也。不竖而斜。则似为其安顿竹管。令不移动耳。非取其入地浅深。以为候气之先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1L 页
后欤。
朱子答廖子晦书。论新书候气之说曰。管之长短。入地浅深有不同。故气之应。有先后耳。非以方位为先后也。据此则蔡氏之法。亦是埋地。而新书不云埋地。只云木按加律何也。终是可疑。
杨升庵斥郑康成周礼注二条。其一群妃御见之法。后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十五日而遍。自望后反之。是齐高纬,金海陵之所不为。而谓圣世有此制乎。其一秋官屋诛注曰。夷三族。古者罪人不孥。岂有夷三族。著之令典。郑玄瞀儒曲见。误天下而陷人主。得罪名教大矣。按群妃御见之法。天官九嫔注也。经文云九嫔掌教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各率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窃谓时也者。似谓接见有时也。郑氏就时字。演出许多说话。迂曲支离。不自觉其贻祸后世。孔颖达虽依注具疏。而亦以为无正文而以意消息。盖亦微有不信之意也。升庵斥之。诚是矣。秋官屋诛。则司烜氏注也。经文云若屋诛则为明竁焉。注文曰。郑司农云屋诛为夷三族。无亲属收葬。故为葬之也。三夫为屋一家。田为一夫。以此知三家也。玄谓屋读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2H 页
如其刑剭之剭。剭诛谓不杀于韨。而以适甸师氏者也。司烜掌明竁。则罪人夜葬欤。孔疏曰。先郑以屋谓夷三族。后郑不从者。夷三族。乃战国乱世之法。何得以解太平制礼之书乎。据此则屋诛夷三族。乃郑众之说而康成舍之不从。别作他解。孔氏又发明其意。如彼昭然也。升庵考之不详。以为康成说。而遂有得罪名教之斥。此可为草率看书。轻议先儒者之戒。
古礼五服。皆有衰适(郑注云辟领)负。(郑注云负板)注疏以孝子哀戚无所不在释其义。故温公书仪。惟斩衰有之。朱子家礼。则齐衰期亦有之。而至大功乃无者。虽未及尽复古制。而亦以书仪为未然也。杨信斋以为三者惟子为父母用之。傍亲则不用也。遂以家礼此条。为初年未定之论。盖泥于注疏也。沙溪曰。仪礼五服。皆有衰负板辟领。今人牵于杨氏之说。虽于祖父母及妻丧。亦不用之。恐非礼意。当以家礼为正。今世丧礼。皆奉此为律令。窃按丧服衰裳。乃古弁服之制。惟用疏布。及或剪或缉而不缘边。为不同耳。今我邦朝祭之服。即古弁服。有所谓方心曲领后绶之类。丧服所云衰者其方心也。适者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2L 页
其曲领也。负者其后绶也。以其凶服也。故变其名曰衰适负。然则虽缌锡之服。去是三者。不成为服。不惟期大功为然也。将谓注疏只举孝子乎。则郑氏于绖带之注曰。绖也者实也。明孝子有忠实之心。即傍亲皆不绖乎。丘琼山曰。仪礼注。特举其重者而言。盖得之矣。秦汉以来。丧制废坏。千有馀年。开元政和之礼所列五服之制。一遵古经。而皆聊备虚文。未尝施诸实用。至温公,朱子。始断然复古。实心行之。论其重恢之功。实与开刱无异。而时代阔绝。简编断烂。小小节目。或有未完。节次修补。政赖后人。而信斋以亲受业之门人。非惟不能修补。并与开端之微意而刬地都晦。殊可叹也。沙溪虽以信斋为非。亦谨守家礼之本文而已。未敢议到于修补者。岂亦慎重以待后人欤。
今世丧服衰物。多违古制。而其中最纰缪无当者。无如斩衰绞带三重四股。绞带者差小于绖。(小于绖朱子说)以象吉服之革带。家礼文曰。用有子麻绳一条。大半腰绖。中屈之为两股。乃合之。其大如绖。围腰从左过后至前。乃以其右端穿两股间而反插于右。在绖之下。乌有所谓三重四股之说乎。间传曰。既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3H 页
虞卒哭。去麻服葛。葛带三重。三重者三股之谓。成服时绖带两股相交。(檀弓。子柳妻衣衰而缪绖。注。缪绞也。谓两股相交。)今改为三股也。盖卒哭易服者。去粗就精。以杀其哀也。以物言之。则葛精于麻。以制言之。则三重精于两重。其旨岂不晓然。而郑氏忽于三重之注。多费说话而解之曰。四股纠之积而相重则三重。盖单纠为一重。两股合为一绳是二重。又合为一绳是三重。夫重者复也。以单为复。是以一为两也。其为说。已艰曲不通。而此是卒哭葛带之注也。又何故而移用于成服之绞带耶。礼疑类辑。诸贤问难杂服之节。可谓详悉。而此一事无人举论。可讶。
丧礼备要。小敛有环绖之节。此盖本之杂记。而注疏诸家相沿而误也。按环绖者。君吊臣之礼。周礼春官司服。王为三公六卿锡衰。为诸侯缌衰。为大夫士疑衰。其首服皆弁绖。夏官弁师。王之弁绖。弁而加环绖。郑曰。弁绖王吊所服也。其弁如爵弁而素。环绖大如缌之麻。缠而不纠。贾云首服皆弁绖者。三衰同皆弁绖也。盖古者君吊其臣。必于小敛。春秋公子益师卒。左氏曰。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是也。杂记所谓环绖者。即周礼之弁绖也。其曰公大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3L 页
夫士一也者。即贾疏所云三衰同皆弁绖也。言君之吊公大夫士也。衰则有三等。而首服则一般。是弁绖而无异也。其下文云公视大敛。亦君吊臣之礼。词事相比。则其非亲丧变除之节。尤章章明矣。郑氏既亲注周礼而不悟。杂记此文。是司服之注脚。乃有士素委貌。大夫以上素爵弁而加此绖之说。孔氏仍之。又有亲始死。孝子去冠。至小敛不可无饰之说。戴德,崔灵恩承讹袭谬。牢不可破。而勉斋,沙溪。亦未及勘正也。按古礼。卒敛即凭尸。既凭尸即括发。既括发即侇堂。既侇堂即袭绖。礼节连续。间不容发。有何馀暇。又容环绖乎。戴郑诸家并云小敛之后。加此环绖。而其在凭尸之后。或在侇堂之前。则未尝指的。盖亦以节次促促。无间可乘也。勉斋变除表。乃以环绖苴绖。并列于凭尸之格。则一股两股。不可一时并戴。尤不免失检矣。家礼则环绖一节。不曾采录。朱子盖已烛破其谬也。
宋光宗绍熙五年六月。孝宗崩。光宗不能执丧。宁宗嗣位。有司请于易月之外。用漆纱浅黄之服。朱子时在讲筵。上奏劄。引礼律嫡孙承重为祖斩衰之文。请因启殡发引时。变除复古。其官吏军民方丧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4H 页
之礼。亦宜稍为之制。勿使过为华靡。诏遵用三年之制。中外百官。皆以凉衫视事。盖用朱子言也。朱子自书奏藁后云郑志有诸侯父有废疾。不任国政。不任丧事之问。而郑答以天子诸侯之服皆斩。方见父在而承国于祖之服。向来有疑父在不当承重者。时无明白徵验。且以礼律人情大意答之。心常不安。归来稽考。始见此说。方得无疑。朱子大全年谱及宋史所载如此。顾亭林日知录云宁宗已服期年丧。欲大祥毕。更服两月。监察御史胡纮言孙为祖服过期矣。议者欲更持禫两月。不知用何典礼。若曰嫡孙承重。则太上圣躬。亦已康复于宫中。自行二十七月之重服。而陛下又行之。是丧有二孤也。诏侍从台谏给舍集议。时朱熹(本注君前臣名)议。以纮言为非。而未有以折之。后读礼记正义丧服小记为祖后者条。因自识于本议之末云云。愚按朱子此议。在于孝宗崩年之闰十月。而亭林所记。似在于宁宗受服期年之后。时则朱子去国已久矣。何得与朝议是非哉。书奏藁后所云父在不当承重。乃当时私相问答之语。问者未知为谁。而奏藁则止论漆纱浅黄之非礼而已。三年可不可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4L 页
之辨。未尝及之。亭林所引以纮言为非者。未知何据。皆可疑也。
天子诸侯服皆斩衰无期。郑康成答赵商语也。得此明文。则宁宗之服孝宗斩衰三年。自无可疑。盖天子服应斩。为父为祖。承重不承重。都不须论。何必宁宗嘉王则不服斩耶。胡纮之言。其有无不可知。设如其言。则光宁变礼。姑舍勿论。凡继祢之君斩衰既练。太子诸王。皆将披朱鸣玉于父皇谅闇之侧。有是礼乎。盖当时礼律废坏。天子之不行三年丧久矣。方丧皆斩之制。尤蔑裂不讲。故虽以孝宗之稍复古制。而在廷之臣。习熟见闻。王朝士庶。漫无分别。言之鄙野。乃至于此。
绍熙服制。乃是帝王家君服皆斩之礼。固无可疑。而私家则似难援用。故 国朝闵慎家事。大为一世之是非。党人之诋尤斋。以此添一题目。彼诚不韪。而就事论事。不能无疑。今见徐氏读礼通考。载郑志说。其下云乾学案。郑志虽专为天子诸侯而言。然臣庶家。父有笃疾。不能执丧。而子代父母丧者。均宜用此礼。中州礼家之论。亦与尤斋无异。
家礼大祥陈禫服。大是疑案。松江尝以此问于中朝。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5H 页
礼部郎中胡僖及宋龟峰。而所答皆不明的。所谓禫服者。黪布冠服。乃浅青黑色也。大祥而遽陈此服。于理未安。而 国朝诸贤。皆遵而不变。至 宣庙朝。宰臣申点据五礼仪。请申明白衣冠之制。而西厓,沙溪诸公。犹以古礼时制。反复商量。未有归一之论。盖以家礼。是朱子手笔。故终未敢断以为误也。今按家礼此条。盖沿书仪。而书仪此制。又缘孔颖达而误。诗桧风素冠。郑笺云既祥祭而缟冠素纰。孔疏引玉藻文曰。缟冠素纰。既祥之冠。又引间传注曰黑经白纬曰缟。缟是祥冠之色。而以黑经白纬为缟。则缟非纯白。故温公,朱子参照古今。定以黪色代之也。然今考间传文。曰大祥素缟麻衣。禫而纤。注曰缟冠素纰。既祥之冠。黑经白纬曰纤。据此则黑经白纬。政谓禫服之纤。非指祥冠素缟也审矣。孔氏不察赚连。误引于桧风之注。而温公朱子未及查正也。缟之为纯白。经传所载。班班非一。朱子于郑风出其东门缟衣注。亦云白色而素冠。注之仍录疏文者。盖偶失裁剪也。今俗既皆遵行白衣冠之制。尽得礼宜。而好古之士。犹执家礼之文。认以变古从俗。可谓固矣。李氏瀷僿说。论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5L 页
此颇详。故采而著之。
春王正月。程子谓夏时冠周正。胡传仍之。朱子不以为然。王阳明断以为周改时。其言曰。阳生于子而极于巳。阴生于午而极于亥。自一阳之复。至六阳之乾而为春夏。自一阴之姤。至六阴之坤而为秋冬。三渊集论此以为爽利。然子阳为春。午阴为秋。元儒熊朋来五经说。已有此论。
郑康成注礼记明堂位。以孟春为建子。笺诗维莫之春曰。于夏为孟春。周礼保章氏贾公彦疏曰。昭三十二年夏。吴伐越。周之孟夏建卯。仲夏建辰。据此则周之改时。汉唐诸儒之论。自来如此。而宋儒舍而不从。熊王又舍宋而从汉唐耳。
春秋繁露曰。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其澹澹也。天地之间。若虚而实。人常渐是澹澹之中。而以治乱之气。与之流通。相殽馔也。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故其动静逆顺之气。乃损益阴阳之化。摇荡四海之内。今投地死伤而不腾。投淖相动而近。投水相动而愈远。由是观之。物愈淖而愈易变动摇荡也。今气化之淖。非直水也。而人主以众动之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6H 页
无已时。是故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僻。则天地之化伤而灾害起。(本文止此)西汉去古未远。先圣所传天人相关之旨。不至顿泯。而董子潜心穷理。又非诸子所及。故其言之深于造化如此。在上位者。得此说而有契焉。则言动喜怒。自不容荡然恣睢。而信顺之致四灵。中和之育万物。庶不为径庭河汉矣。
小学集注。成于栗谷。而牛,沙二先生。为之校订。大体固已完备。而犹不无节目间合商量处。姑拈数条。以备讲问。孝子之养老。谓人之老与父母年相等者。内则本文可考。家礼引此文为养亲之道。而改养老曰事父母。此则仍本文而置之于庶孙婢妾等节之下者。欲人以本文之旨看之也。诸注说。皆以养父母释之恐误。颜氏家训。江东妇女。略无交游。惟以信命赠遗。致慇勤焉。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此乃恒代之遗风。注邺下。古之相州。恒代。燕赵之间地名。窃详颜氏之时。南有梁陈。北有高齐。江东邺下。指南北国都而言。恒代元魏所起之地也。盖谓江左妇女。能守中华礼义之旧。而邺俗之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6L 页
不美。以齐承元魏。夷风故在也。特以身仕北朝。不欲察察言之。故止称地名。有若泛记四方风土者然。注说草率。殊晦本旨。柳开仲涂章弟妇。仲涂皇考之弟之妻。于仲涂则叔母也。礼称弟妻为妇。古人家法严。弟妻之事夫兄如舅。故拜堂下。若是诸子妇。则仲涂之妻。何以不在其列。而独举弟妇等耶。注不举论。崔山南章。崔之门安得不昌大乎一句。柳玭之语。结上文子孙之盛乡族罕比之意也。注不明释。似混作唐夫人语。柳公绰之子。呼幕宾为丈。皆许纳拜。注纳受也。按二程全书。王君贶见濂溪说易。起曰。适来不知。受却公拜。今却当请纳拜。朱子与黄端明书曰。请纳再拜之礼。伏惟明公坐而受之。据此则纳与受政相反。此纳而彼受之也。今以受训纳误矣。李文靖公治居第曰。为太祝奉礼厅事则已宽矣。太祝奉礼。皆官名。宋时任子承荫者。例得为之。故李公目其子孙也。注曰。太祝奉礼。皆典祭祀者。何其歇后欠别白也。又如腔子里。前襟后裾。泥塑人之类。皆不注释。恐属缺漏。
朱子太极图解曰。水阴盛故居右。火阳盛故居左。木阳稚故次火。金阴稚故次水。此以行之序言之也。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7H 页
勉斋疑之曰。物之初生。自是幼嫩。如阳始生为水尚柔弱。到生木已强盛。阴始生为火尚微。到生金已成质。如此则水为阳稚。木为阳盛。火为阴稚。金为阴盛。尝以问于朱子。朱子不以为然。而勉斋亦终不敢信曰。毕竟是生之序。后来诸贤。皆笃信朱子之训。勉斋说束阁不讲矣。在庆州。与邑儒李进士钟祥论此。李曰。此图从造化源头说下来。则当以生之序为主。非惟造化如此。图象本自如此。盖水金处右而系乎左边阳圈。火木处左而系乎右边阴圈者。明其各有所本也。就阴阳圈内而观之。左一半去却外一重。则为内阳外阴。而水之内明外暗肖之。去却内一重。则为内阴外阳。而金之质悍光泽肖之。右一半去却外一重。则为内阴外阳。而火之内黑外明肖之。去却内一重。则为外阴内阳。而木之皮粗心直肖之。五行之生。各肖阴阳之本。阴阳之初。已兆五行之象。而水火之所本。则圈之内两重也。金木之所本。则圈之外两重也。凡物始生者主内。方盛者主外。故河图之数。生者居内。成者居外。亦此理也。以此观之。则图象之水火为稚。金木为盛。瞭然可知。而既以水火为稚。金木为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7L 页
盛。则周子建图之意。在于生之序而不在于行之序。又审矣。朱子答勉斋之问。以为旧也如此看。则初见未尝不如此。而勉斋之质疑也。泛论造化之理。而不能直据图象为说。故未蒙言下印可耶。(李说止此)此论极精细。能发勉斋所未发。故就其说。稍加裁整而录之。
以行之序言之。则水为阴盛。金为阴稚。而其本则生于阳。故位居于右。(阴位)以从其行。系悬于左。(阳圈)以从其生。火为阳盛。木为阳稚。而其本则生于阴。故位居于左。(阳位)以从其行。系悬于右。(阴圈)以从其生。所谓互为其根也。水在生为阳稚。而在行为阴盛。火在生为阴稚。而在行为阳盛。此阴阳稚盛。皆相反者也。金在生为阴盛。在行为阴稚。木在生为阳盛。在行为阳稚。此阴阳仍旧而稚盛换者也。窃尝推之。水火者气也。金木者质也。气活而能化。质拘而不变。故水火反阳为阴。反阴为阳。而金木阴仍阴阳仍阳也。气无形。其始也微眇而不可见。其末也浩大而不可限。质有形。始不至微眇。末不至浩大。故水火之方微也。金木较盛。及其大也。让其盛而居其稚。金木之仍阴阳。而只换稚盛。良以此也。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8H 页
近思录为学篇。横渠先生曰。凡事蔽盖不见底。只是不求益。有人不肯言其道义所得所至。不得见底。又非于吾言无所不说。叶氏注曰。行己无隐。则是非善恶。有所取正。庶可以增益其所未知。所未能。苟固为蔽覆。恐人之知。是则非求益者也。(此释上节凡事蔽盖以下)人不肯言其知之所得行之所至。使人不可得而见者。盖苟安自足。恐人之非己。又非若颜子之如愚。于圣言无所不说者之比也。(此释下节有人不肯言以下)上节注说得之。而下节恐失本意。所谓有人不肯言云云者。言有先觉之人。不肯以其道义所得所至。与学者说话。使不得而见之者。以学者知识未逮。不能如颜子之无所不说故也。盖此段两节。虽皆警诲学者之辞。而上节直言其护短藏拙之病。下节则更端言或有先生长者不屑教诲者。此则非蔽盖而然。又是学者自反处也。两节所指各异。而注说混而一之。窃详其意。似以蔽盖与不肯言。语意略同。不见与不得见。字㨾相近。故一串看下。不复区别。而细考之。则蔽盖者。通指是非善恶而言。不肯言者。专指道义而言。不见者。己底不以见诸人也。不得见者。人底己不得见之也。其精粗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8L 页
主客。不啻霄壤。若如注说。则此两节支离重复。脉络不分。且于吾言无所不说一句。龃龉没着落。虽欲弥缝引合。而终不成文理矣。
朱子感兴诗曰。金鼎盘龙虎。三年养神丹。龙虎二字。为丹学开卷第一义。而人皆错认。参同契曰。偃月法。鼎炉白虎。为熬枢汞。日为流珠。青龙与之俱。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拘。初不明言何者为龙。何者为虎。朱子曰。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属。互换其名。其实只是精气二者而已。精。水也坎也龙也汞也。气。火也离也虎也铅也。其法以神运气结而成丹。东坡著龙虎铅汞说。寄子由。以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为宗旨。自谓得之隐者。其说甚辩。而亦以虎铅属心火。龙汞属肾水。至今儒者之旁涉丹门者。宗此二说。未之或改。今读尹真人弟子所著性命圭旨。论此极详备。大槩以人身未生以前属先天。已生以后属后天。乾上坤下。是先天本来面目。缘乾坤相交。乾之中爻。陷于坤损而成离。是为心火。坤之中爻。配于乾实而成坎。是为肾水。自此以后。后天用事。心火阳内含阴象。砂中有汞。火中有龙。肾水阴内含阳象。铅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9H 页
中有银。水中有虎。(龙。东方之物。在人身为肝为魂。虎。西方之物。在人身为肺为魄。心火生于肝木。肾水生于肺金。故参同契曰。金水合处。木火为侣。所谓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者。乃指此而言。非如东坡云云也。)汞性飞扬上走。铅性沉重下坠。所以神日散精日泄。卒至于死亡也。鍊丹者。涵养本源。禁制情欲。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神精二物。相会于黄中祖气之窍。三元合一。凝成大药。以复先天本来面目。是为烹铅乾汞。是为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是为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于是乎龙虎二字之义。始得分晓。而炉鼎九转之功。方有所着手矣。
程朱二子。传千载之绝学。统承孔孟。功盖天壤。享年皆过七十。意其气禀之厚。当绝异于人。而其实不然。程子曰。吾受气甚薄。三十而浸盛。四十五十而后完。自以忘生徇欲为深耻。朱子与胡籍溪书曰。某衰疾幸不作。欲得齐州真半夏。合固真丹。盖病虽少愈。不可不过为堤防也。与李延平书曰。戴君来诊脉。其言极有理。云无他病。只是禀受气弱。失汗多心火少。气不升降。上下各为一人。与籍溪书。作于绍兴庚辰。时年三十一。而自称衰疾。欲藉药饵之扶。与延平书。作于隆兴癸未。时年三十四。而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89L 页
医者论症如此。则平日气体之不甚健实可知。而卒能享到遐龄。大有建立者。亦一生学问持养之力也。司马迁尝疑张子房状貌魁梧。有失之子羽之语。余谓非独貌也。气禀亦然。然貌不可变。气则可化。今人之自托病弱。不肯从事文学者。于性命之理。盖两失之矣。
严君平道德指归论曰。禀道成形。万物殊类。圣知勇怯。仁廉贪酷。强弱轻重。精粗高下。谓之性。富贵贫贱。夭寿苦乐。谓之命。因性而动。接物感寤。爱恶好憎。惊恐喜怒。悲乐忧恚。谓之情。生思虑。定计谋。决安危。明是非。别同异。谓之意。因于情意。与物相连。常有所悦。谓之志。顺性命适情意。牵于殊类。系于万事。结而难解。谓之欲。此论释性命情意志欲名义说。得有条理次第。颇合于洛闽之旨。但所谓性命者专指气质而言。
老子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严君平释之曰。我身者。彼身之尺寸也。我家者。彼家之权衡也。我乡者。彼乡之规矩也。我国者。彼国之准绳也。人主者。天下之腹心也。天下者。人主之身形也。
台山集卷十六 第 590H 页
天下与人主。俱利俱病。俱邪俱正。故可以知我者。无所不知。可以治我者。无所不治。便于我者。无所不可。利于我者。无所不宜。不可于我而可于彼者。天下无之。其说极醇无杂。宛然是絜矩忠恕之义疏。盖至理所在。百虑一致。虽异学杂家。亦不能出此范围。而大学中庸之为天地间大经典。于此益可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