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台山集卷七
台山集卷七 第 x 页
台山集卷七(安东金迈淳德叟)
 序
  
台山集卷七 第 401H 页
琼林侍宴诗轴序
我 先王十有六年春。下 御题亲试馆学生讫。召中选者。赐宴于庭。命与登筵诸近臣分韵联句。 御制起结并小序以宠之。臣箕采以上舍生与焉。所被恩数。视诸人有加。既退。缮写一通藏于家。又用其韵。作长律一篇。附其下。合而名之曰琼林侍宴诗轴。取小序中语也。越八年。 先王升遐。臣箕采痛嘉会之难再。惧盛迹之寝远。属臣迈淳序之。臣窃惟古昔圣王。辨上下表贵贱。以临莅天下。天下既已翼然承风矣。以为张而不弛。王道有所不备。于是为之宴饮食飨之礼。以纾敬而致和。器有牺象。膳有羜牡。币有玉帛。乐有钟鼓。所以优之者备矣。犹以为未也。则又为之歌诗。以咏叹其事。而道达其意。令德以誉之。同福以祈之。训诫以申之。谐之声律。被之弦匏。俾有以感发兴起。而益笃其忠爱。其见于经。则明良喜起之歌。肇纪于虞书。而成周之隆。其道尤盛。若鹿鸣,湛露,桑扈诸篇是也。然赓歌之作。止及于当时辅弼大臣。而
台山集卷七 第 401L 页
鹿鸣以下。受赐诸臣。非诸侯宾客。则乃兄弟宗族耆老。下此未有逮焉者也。及夫王泽竭而宵雅废。和乐缺而争夺兴。陵夷至于七国秦汉之际。天下大乱。先王礼乐之绪。荡然无复存者。而为人君者。方自挟其万乘之尊。张王于民上不复知有天地交泰之义。嗟乎。人材之不兴。风俗之不美。而败乱相寻者。其不以此欤。恭惟我 先王聪明睿知。乃君乃师。三代以下。仅一有焉。而 圣志谦挹。不自满假。亲贤吁俊。日不暇给。荐绅大夫。被服儒雅。际会出入于金华石渠之庭者。步武相接也。犹惧夫贤才之有佚。而君道之不下济也。注意胶庠。储养英髦。月试旬课。旌擢艺能。殊恩异典。史不绝书。而若夫屈玉食之尊而行献酬之仪。垂云汉之章而成倡和之什。昭融䜣合。度越常规。则惟是宴是轴为最。此又我 先王二十有四年。一有之盛举也。呜呼休哉。扬子云曰。周之士也贵。秦之士也贱。即士之贵贱。而国之治乱系焉。夫以布衣韦带之徒。而当辅弼大臣兄弟宗族耆老之礼。则贵有尚此者乎。后之欲考 先王之治者。不待窥龙图之藏。发太史之录。而徵诸是轴足矣。抑臣伏睹 圣制结语而有所感矣。治世之贵士也。非其名之谓也。明
台山集卷七 第 402H 页
大道达治体。可与共天职位。此士之所以为贵。而其要在于读书。圣人之训。何其简而远也。顾今金玉既閟。丹青在玆。于昭在天。不愀然而对越者。非士也。居家则通经学古。立朝则飏谟奋庸。以引以翼。用能光辅我 文子。则庶几无负我 先王当日期望之意。而宗社其有赖矣乎。
安东金氏家史序
金氏盖出新罗。其籍安东。自太师讳宣平始。新罗末。甄萱袭弑景哀王于东京。国人大崩。无所归命。太师时为古昌城主。与郡人权幸,张吉决策。以郡附高丽太祖。得之有瓶山之捷。由是义声大振。卒以灭萱策功。以公为大匡。幸吉为大相。俱赐号三韩壁上功臣。爵太师。升古昌为安东府。就府地锡土田。俾世食其入。太师卒。府民立庙府司。与权张二公并享。至今不绝。自太师食安东。至我 显孝王五十二年。迈淳生。计八百四十有七年。家谱所传。仅二十一世。或曰太师下几世佚不传。盖疑之也。疑以传疑。慎之道也。其始见于谱者。曰公须副正习敦。次曰户长吕基。次曰户长正位南秀。南秀生熙。熙生资。皆升仕郎。卫尉,主簿,同正。正义大夫判礼宾寺事致仕义。中显大夫典
台山集卷七 第 402L 页
农正得雨。通仕郎閤门奉礼郎革。其下三世也。奉礼郎生三近。始入我 朝。登永乐己亥进士。官宣教郎比安县监。是生系权。朝散大夫汉城府判官掌令府君考也。自户长正位以下。配位可考也。自典农正以下。丘墓可考也。自奉礼郎以下。枝派可考也。掌令府君以下。事行有状。著述有集。幽有镵显有刻。扬于国史。播于野录。历文正,文忠。至文康公兄弟。而金氏之文献彬彬也。然远而微者。既病无稽。其迩而著者。又患于散见错出。割裂重复。后生小子。各以闻见为详略。莫克会通以归于一。迈淳是惧。谨就家藏诸籍。稍加提撮。整棼合析。以世为篇。自掌令府君始。源源本本。惟吾自出。恩以义夺。所后为正。述内传十二。闺徽梱淑。家道所兴。大致略同。不复釐别。述外传一。颜称二卿。程曰伯叔。袁杨之业。社稷赖之。若是者在他人。犹纪之不勌。况吾先祖之同气乎。述旁传八。收宗叙族。孝敬之推。作枝派考。墓祭缘情。祧而不废。作丘墓考。功崇必报。德盛必酬。作俎豆考。诗赞跻芋。书美堂构。作宅庐考。煌煌炳炳。有典有训。微斯文。吾何以徵。作编著考。合而名之曰安东金氏家史。
枝派考序
台山集卷七 第 403H 页
金氏谱。有新旧二本。凡受姓于太师者无不载。余之为是考也。止高祖以下有服之亲。而出继者从本生。入继者从所后。女皆不录。而同产则录其奠系也。由吾身而溯之。上接于始祖。不以宗支为拘。而为昆弟于吾祖者。傍见而序列之。盖隆亲而合疏。详近而略远。缘情而归于厚。谱之变例也。览者详之。
丘墓考序
上古墓而不坟礼。祭祀专于庙。其指微矣。然庙有时而毁。丘垄百世不改。望其松槚。瞻其堂斧。体魄是托。音容如在。即所不知何人有不愀焉怆焉。踌躇而不能去者乎。远者如此。近者可知。吾家不甚用形家言。而岭南诸墓。山川秀伟。皆号上地。平壤府君之藏。世称玉壶贮水形。以岁十月。有事于墓。云仍咸在。荐飨如仪。所入泉布。皆有著式。有禄而献。贤者累累不绝。积德之报。呜呼远哉。
俎豆考序
祭法曰。以劳定国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太师有焉。书曰。玆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文正公有焉。其馀则严先生之桐江也。韩吏部之潮州也。程伯子之上元也。并萃一门。几遍八部。可谓盛矣。 文
台山集卷七 第 403L 页
成王命诸路守臣。各具封内所在乡社儒院上之。亲定为俎豆录。而未赐额者亦载焉。
宅庐考序
文中子曰。通有先人之弊庐。可以庇风雨。李文靖公治居第曰。为太祝奉礼。厅事有馀矣。盖宅庐所以传子孙也。然人有迁徙。物有成坏。其不能常。亦势也。姑列其创始而可考者。以寓杯棬桑梓之思。
编著考序
吾家词翰之传久矣。文正公始有集。洎于农渊。波澜遂阔。皆以经学行谊为本。而事业名节。经纬先后之。故其文非空言也。 文成王尊贤重道。于吾家诸先。隆尚备至。雅言及之。号而不名。文正公则虽在庙朝。必称先正。又尝谕近臣曰。三渊集不可无板本。其子孙近多显达者。将来或可就否。臣少入禁闼。伏睹 圣训于全书日得录中。今已二十馀年。真游日远。而玉音不可复闻矣。
朱子大全劄疑问目标补序
六经尚矣。自语孟庸学以下。文而载道者。惟朱先生大全。可以当之。学者所宜尽心也。顾其书积卷踰百。宏衍浩溔。即无论义理精微。当年难究取材用事。包
台山集卷七 第 404H 页
罗四部。只字片句。率有来历。答语之随问者。非勘合彼此。不省也。时事之举槩者。非稽考首尾。不晰也。夫所贵乎先生之书者。道也非文也。然不通乎文而能通其道者。亦未之有也。是故先生之于语孟庸学。盖尝专一生之力。用寸阴之功。漫笺琐训。动易数藁。夫然后孔曾思孟之道。如日星之中天。人得以见之。此先生之大有造于斯文也。先生之道。孔曾思孟之道也。读先生之书者。不以先生之所施于孔曾思孟之文者。施之其文。尚可曰尊其道乎。此陶山记疑之所以作也。然记疑之作。止据节要。又燕购未广。书籍有限。不能免疏略。于是乎有尤翁之劄疑焉。劄疑则大备矣。书未成而有楚山之祸。受尤翁之付而卒其业者。我家文简公劄疑问目是已。先生之书东来。且三百年。前后历三贤而后。文鬯而道著。始得与淳熙之四书比。何其艰哉。盖自鸿荒开物。以至三代礼乐。非一世而成也。自奇耦画卦。以至二篇彖象。非一人而了也。因乎前者有本。伫乎后者无穷。论刱沿则难易分。语始终则疏密形。亦自然之势也。然问目云者。本以佐成劄疑。故公尝曰劄疑行。问目不须出。盖推美而自晦也。虽然。此自其未行而言耳。今劄疑既行。而
台山集卷七 第 404L 页
问目太半见遗。窜改移动。又或不如旧说之安。则读者病之久矣。于此而不出问目以佐之。是先生之道终于不著。而尤翁及公相付受拳拳之至意。无以暴于世也。拘而不变。为后人者与有责焉。迈淳窃不自揆。与从兄副学。谨就公手藁。标取其见遗于劄疑者。别为一书。间附愚意。补其一二。又原藁首逸不传。尾觖不续。辄敢掇拾闻见。略加填足。总为二十四卷。名之曰劄疑问目标补。缮写令可行。拟与同好者共之。虽于斯文斯道。不敢与议。抑尤翁及公相付受拳拳之至意。因是而暴于世。则杞宋之得。君子或有取焉。
大明桃诗序
桃曰大明。称物而系其国号也。 元孝王时。陪臣闵文忠镇远。得大明万岁山桃核于燕中。归而植之华阳洞万东庙下。万东庙者。陪臣宋文正时烈义起祀神毅二皇帝处也。春秋奉纸牌荐豆笾。 二帝御笔崇祯大统历在夹室。用象裳衣玉璧之设。桃得以类附焉。故邦人名之曰大明桃。陪臣金迈淳曰。华阳之桃。非大明宫苑旧也。镇远所植。特其核之传耳。犹得系大明而称之者。辨种推本。以明子父孙祖非异体也。树木犹然。况亲为 高皇帝苗裔。建号颁朔。发政
台山集卷七 第 405H 页
施令。三百年宗庙社稷。一日托之而不坠。如南都三皇帝。论者或谓其业不克终。擅卑夷之。曰福曰唐曰永明。而不得系大明而称之者何也。陈小国也。仲尼非陈臣也。既亡而犹国之者。恶裔之殄夏而达忠臣孝子之志也。惜乎。论者之不闻此也。三州李选。得华阳孙枝。接之家园。徵诗士友。以纪其事。自此大明桃将渐于域中矣。迈淳既为诗。又表其义。为之序。以告天下后世之秉史笔者。
赠金童子序
始童子之不欲应举者。家庭之意。而今之欲应之者。邻里乡党之言也。其抑也以齿。其劝也以艺。皆有说矣。而劝者卒胜焉。古者选举。必由乡里。父兄不得与。取其众而公也。夫既不得与其举。独得与其不举哉。童子于是乎行矣。然抑本乎义。劝近乎利。义苦而难持。利甘而易入。此童子之所宜省。而为邻里者与有愧焉。虽然。以童子之齿之富。吾知其不汲汲于一举也。将有游焉。将有观焉。将尽艺所及。求诸己而不求诸人。恶睹其所谓非义者耶。夫尽艺所及。求诸己而不求诸人。此古所谓士。而成周大司徒之所兴也。进而卜其小。退而图其大。童子不绰绰裕哉。童子告行。
台山集卷七 第 405L 页
邻人某飏言如右。且令质之家庭。得无曰急于自解。从而为之辞乎。
石陵稿自叙
余性甚拙。其文如之。自为诸生治程文。已不能排比黄白。摘裂挦扯。与才举人角。既释褐。稍窥古作家。而短于聪明。不敢务博。于经诗书。于史马班。于集唐宋八子。是其喜观也。每至人伦风化君德时政。贤不肖消长进退。辄留连反复。慨然思拟议焉。至于篇章字句。锻鍊洗削。絺缯以为丽。钩棘以为奇。不暇用力也。是故时出为述作。浅近质俚。依常循故。无恢魁谲诡。殊绝之听。炜烨之观。悦耳而骇目者。夫文之隽者。华实必兼。本末必具。本实未足以称。而华与末又不能以相辅。则其文之拙可知也。当 先王世。圣人在上。赫然以三代君师自任。尤致意于艺文之事。士之掉鞅脂辖。挟技术而希眄睐者。莫不假文为阶。而明月灵蛇之握。殆家有焉。余方赐暇在北山老屋中。默然终日。当路齿牙之论。靡得而及。十馀年来。士大夫得免于法度绳束之中。乐豪举贵通达。稍摈文学以为无用。而谈者数朝士能文。余名或在其间。余文之拙。前后无异。而进攘之际。有足以观其所遭。则其拙岂
台山集卷七 第 406H 页
惟文哉。嗟乎。文之工拙。昭昭易见。余又居京辇涉宦涂。日与人接。其中之存。非难知也。名实之相违犹如此。况道德之蕴于深。大山长谷之远于人。而欲以毁誉定其品。不亦难乎。余述作不多。又颇散弃。存者只胡乱䵝𤫇数箧耳。既屏居湖上。从游有村秀数子。求见藏藁。余谢无有。则或疑而不信。乃叹曰是谈者误之也。然余未尝全无述作。苟一切闭距。则无乃使人疑夫护拙而餂于名者乎。于是发箧得诗赋几首,疏劄几首,序记跋论说书牍杂著几首。缮写为几卷。以应其求。余文虽拙。使童子挟兔园册者见之。未必无可取。即有眼目者。尝其一脔。梗于脾䐨于口。掉臂而去之曰谈者妄也。亦拙者之幸也。金氏出安东。安东一号石陵。故题其面曰石陵稿。
庆州契氏族谱序
谱牒之于人重矣。万物惟人为贵。而人有无本而生者乎。诗云君子万年。永锡祚胤。言有德者必有后也。鸿荒气化。靡得而称焉。自书契汔今。历世悠远。生灵之厄。亦屡矣。能于其间。不绝不熄。血禅形受。以有此身。谓之适然。不可也。故余尝曰。凡今日衣食宫室而列于人类者。大抵皆贤圣神明之胄也。特以典籍残
台山集卷七 第 406L 页
缺。文献无徵。故人不知其所自来。贸贸焉无以自别于鸟兽。此程夫子所为慨然叹息。以明谱系收世族。为管摄天下之本者也。余閒居无事。颇以文史自娱。思欲网罗坠佚。采摭幽潜。庶几有补于风化彝伦之万一。而益知氏姓之学。为不可少。庆州契弘集子成。以其族谱求为之序。惟契氏发迹西极。鸿渐上国。转播万里。绵历千祀。魁英伟杰。嵂嶪相望。其见于欧阳玄及溪谷张公所为序若跋者。既皆烂然可徵。而富原公见几辟地。为东韩始迁之祖。文贞恭厚。联芳俪秀。昆弟五人。并登枢宰。副学东莱。又能世其文行。缵武清要。观其重圭叠组。累叶不替。硕大繁衍。蜂涌鬯茂。殆若有物凭焉。可谓盛矣。盖始祖太傅忠武王。奋兴沙漠。有大功于唐室。与郭李齐名。年寿之永。至百有二十。意者其邻于神明欤。不然。何发之长而流之远也。顾中世稍衰。枝裔之散在两湖者。多贫困不能振。子成乃以此时。出谋合力。勉勉以尊祖率亲为事。其有见于萃涣假庙之义乎。天下之物。聚则一。散则贰。贰者衰之徵也。一者盛之候也。今契氏之宗。将聚而一矣。安知其勃然再盛。以复文贞诸公之业者。不由斯谱中出乎。东莱几世。有云桥居士讳若淳。以词
台山集卷七 第 407H 页
翰行谊。名重儒林间。屡荐解额。竟以布衣终。人皆惜之。余童子时。尝受业焉。获闻其先德源委甚悉。子成其胤也。余既嘉子成之意。且喜居士之后有能继述其志事者。遂书之如右。按字书。契与契同。或曰其先盖出虞司徒云。
三韩义烈女传序
为文之体有三。一曰简。二曰真。三曰正。言天则天而已。言地则地而已。是之谓简。飞不可为潜。黔不可为白。是之谓真。是者是之。非者非之。是之谓正。然心之微妙。待文而著。文者所以宣己而晓人也。故简言之不足则繁词以畅之。真言之不足则假物以况之。正言之不足则反意以悟之。繁而畅。不嫌其俚。假而况。不厌其奇。反而悟。不病其激。非是三者。用不达而体不能独立矣。尧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夫咨洪水。一言足矣。既曰汤汤。又曰荡荡浩浩。则口舌之溢而手目佐之矣。斯不亦俚乎。诗曰。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星辰之无与于织与驾。童孺之所知也。斯不亦奇乎。宰予欲短丧。子曰。女安则为之。使予也以为信然。而遂短其丧则奈何。斯不亦激乎。然三代以前。淳朴未丧。而圣人者。
台山集卷七 第 407L 页
中和之极也。故其出言而成文也。俚适于畅而不流于鄙亵。奇足于况而不涉于诞诡。激期于悟而不堕于拗戾。譬之声焉。大自雷霆。细逮蚊蝇。举而数之。奚翅千万。而先王作乐。音不过五。律不过十二者。取节而用其衷也。神圣徂伏。道隐治弊。天下之变。不可胜言。而能言之士如庄周,屈原,太史公之徒。类皆沉沦草茅。终身困厄。悲忧感愤。壹郁而无所发。故读其文。往往如长歌痛哭。嘻笑呵骂。苟可以鸣其志意。则鄙亵诞诡拗戾之辞。冲口而不暇节。是以其高或亚于经。而丛稗丑净之卑。亦得以滥觞焉。嗟乎。孰使之然也。三物之兴。不行于上。四科之教。无闻于下。摇荡恣睢。莫之禁制。如江河之决。横放四出。虽神禹复起。亦顺其性而趍之耳。终不能挽回障塞。以循其东汇北播之旧也。而拘儒曲士。啾啾焉欲以绳墨议其后。亦见其不知量也。吾宗竹溪子。天下之奇士也。所撰三韩义烈女传。天下之奇文也。竹溪子弱冠成文章。老白首无所遇。其为此书。盖欲与庄周,屈原,太史公之徒。并驱争先。而韩愈以下不论也。其志悲矣。惜乎吾之学。不足以辅竹溪之德。吾之力。不足以举竹溪之才。吾如竹溪何哉。惟世之读此书者。不究乎古今文
台山集卷七 第 408H 页
章体用之变。而鄙亵诞诡拗戾之是议焉。则吾虽不文。尚能为竹溪辨之。
巴陵诗序
乙酉孟秋。余赴巴陵。鹤山有乇罗之役。遇于延英门外。相视如梦。不能交一语。既辞 升。期会叙别于南山水阁桥上。垂老怀恶。戒在枨触。除加餐珍重外。又不能罗缕道心曲。茶罢。一揖而散。自玆六更朏魄。音尘邈然。而鹤山之蹈历万变。遂无所不有矣。浮涨海睨南极。登汉挐绝顶。濯白鹿潭。访三乙那遗迹。驰骋跌宕于橘柚竹箭之薮。騊駼之场。何其壮也。既又飓风飘瞥。一昼夜踔数千里。涉日本南界经略所及。极于琉球吕宋。又何其巇且危也。方湖南帅臣以事闻也。 当宁动容。搢绅惊嗟。及其竣事还朝。则都人士女。拥骖填涂。胥庆其无𧏮。即平生故旧与关痛痒者。其一号一笑。匕落而屐折。当如何也。时余尚縻符绶。贺不克躬。亟走伻请相见迟速。鹤山欣然还书。许以见访于县斋。无何。宰阆中东出。则又叹其落落难合也。明年春。鹤山入都。应宏词科。裒然伦魁。进秩赐绯。孟夏四日。约邻友洪箕燮元教,李一容成九。决策并辔而西。余豫敕小舟。候于杨花渡。顺流五里而至县。
台山集卷七 第 408L 页
入门握手。喜可知也。爰有笾豆。侑以鼓笛。盱衡抵掌。载笑载语。博望穷源之迹。龙场飞锡之趣。山灵地宝。水物万怪。可骇可愉。蜂涌不竭。月堕灯灺。曙角已哑哑矣。厥明饭已。联袂振策。登县北古城。西望杏洲。慨想权元帅战功。东眺孔岩。问沈氏逍遥亭旧址。又其东有山崒然。脚插大江。而圆其顶如蚕头者。翠轩朴学士之赤壁也。相与指点咨嗟。纵言及于人物芳臭之辨。世代桑溟之幻。悄然而若思。旷然而若忘。于时麦雨新霁。风日清和。川明岫媚。草鲜沙洁。花事已阑。而廨下红梅一树。犹灼灼动人也。又明日。诸公将还。余送之小岳楼下。乘潮解缆。舟行甚驶。伫立江皋。橹音麈影。隐隐烟波间。又一奇也。怅望良久。得三绝而旋盖。游凡三日。而四人者所赋诗各六首。俨然钜轴也。后数日。鹤山书谂余曰。吾辈此乐。二十年来所未有。其可朽乎。子盍序。吾且绘之。噫。人生天地间。固群然一物耳。其忽而聚忽而散。声之为话言。迹之为翰墨。俛仰迁谢。固归销寂。与鸟兽之啁啾。云烟之变灭。亦复何别。而有能道数百年前事。显显如昨日者。岂非以其人之贤而文彩风流足述也欤。然恒人之情。贵远忽近。悁脰于过去。掉臂于见在。此古今之通患
台山集卷七 第 409H 页
也。吾辈于鹤山。相得固乐甚。而若乃抚迹寻声。知并世同游。其幸为尤甚。则抑亦不在今而在后。余其可已于言乎。是月之望。巴陵主人序。
海岳录序
天地之化。静为动主。人亦象之。故惟心静者。能做百事。动则反是。请以即事明之。金刚在国中称名山。自东土有文字游者。率以诗文记之。其多几乎汗牛。而余自家先农渊二集外。辄不欲竟观。何者。以其能动而不能静也。夫观山如观人。金刚虽胜绝。拟之人。不过曰圣耳。圣人之德。大而难名。而孔门诸子之赞其师。曰温良恭俭让。曰恭而安。温而厉。威而不猛。味其言。皆质悫简要。若可循而觌也。颜渊以不世明悟。竭力步趍。极言其高远不可测之妙。亦止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又何其安閒整暇之甚也。有人于此。闻孔子圣人也。赢粮策马。躇阶越席而纵观之。既观。踊跃跌顿。叫快不自胜。退而诧诸人曰长九尺。腰大十围。嵬峨天神如也。未有不笑其愚者。余故曰东人之谈金刚。皆腰大十围之类也。望之也太渴。喜之也太溢。方寸早已扰扰矣。观何由得其深。谈何由得其精耶。余读十三省名山记。如泰华衡
台山集卷七 第 409L 页
庐天台四明。计其峰峦之奇秀。洞壑之深阔。潭瀑之壮丽。𨓏𨓏十倍金刚。而记者自三汉六朝。汔于元 明。虽工拙不同。要皆沉着有秤停。绝少浮夸语。以此知风气所区。心灵顿殊。华裔天限。能超而不囿者鲜矣。观山犹然。况天下万事有大于观山者乎。今得沈太和海岳录一卷。其文闇然而章。其诗泊然而味。造境而不为境夺。修辞而不为辞役。歇惺楼一律。幽閒寥夐。沉思入微。有收视反听。㗳焉坐忘之风。非心源澄静者。不能臻也。是故余最爱赏。思其人想其山。辄拈起一讽。历三四月而不能去手也。太和余童稚友也。记昔相从于北里也。群队角逐。喜狎怒争。或论文辨事。谈说纷然。而太和在傍。独粥粥无与。既而徐讨其中。则泾渭白黑。未尝不瞭如也。其静而有物如此。顾老不遇。无所发用。独其游戏馀事。见于山水间者。的的證其一端也。然余闻静者必寿。太和少多病。善自摄养。今踰五十。精明气血。视昔浸胜。由是而致大龄无疑也。使其因此基址。益从事于百原罗浮之业。积久敦笃。日月化而不已。则向所谓大于观山者。将次第见功。而天地之化。可得而言矣。太和勉之。毋以余言为迂。
台山集卷七 第 410H 页
远观轩集序
诗不云乎。明发不寐。有怀二人。迈淳生晚。不获逮农渊二祖之世。每读遗文。未尝不齐明对越。如陈裳衣荐歜芰。肃然有见乎位。推而广之。以及乎同时贤士大夫。游从往还。文会学聚之盛。又未尝不裴回企慕。有执鞭之思。远观轩金公克光字显甫。其一也。公苇岭大家。远有文献。殖学掞藻。英妙夙就。方其分荠共灯于白云山中也。年始弱冠耳。已能驰骋颉颃。蔚然有韩孟云龙之契。及夫衰晚。倦于北游。则三洲雪岳。札筒联翩。观善辅仁。志气弥健。而二祖之期许益重。盖二祖与公。为宾主朋友五十年。迹其初晚志业。从浅入深。又略与之符。孟子所谓论世而其人可知者。其不以此欤。以公之材之高。磨砻浸润。又如此其懿。而白首荆围中。不免与刘蕡,罗隐同其沉沦。此固可恨。而至今百馀年。论南州高士。公必居甲乙。异日记益部之旧。传楚国之贤者。将大书其言行。与沧溪诸公并垂不朽。向使公蚤捷科第。纡佩银黄。置膏腴之田。起轮奂之屋。身没之后。无得而称。则其不以此易彼也审矣。此岩穴之士。所以汲汲于趣舍之分。而牾合阻夷。未易与庸夫小子道者也。公有才子早殁。所
台山集卷七 第 410L 页
著文章。失于收检。家藏者止诗律书牍若干卷。族祖渼湖先生删定为六编。今公之五世孙光钰。将刊行于世。以事力之艰也。谋于迈淳。又钞减其三之一。既卒业。光钰以弁卷为托。此立言君子事也。迈淳何敢。然读其诗。和平而温厚。敷腴而致练。无激诡险薄枯涩疏卤之病。读其书。悫而文。详而有裁。得于朱书者为多。世有博物如吴季子者观之。不待考时世询字里。而风调气脉之所由来。其亦庶乎其有徵也夫。
斗川稿序
农岩先生讲道三洲。门人从游者众。而胤子观复公实为之主。当是时。先生道德文章。既冠冕一世。而观复公以俊才逸藻。为其能子。士游其门。殆孟子所谓难为言者。而故文学李公玮。妙龄英斐。进瑟退篪。以最得意。闻余少读二集。见其亟称。伯温心慕之雅矣。暨家渼上。距三洲隔一坡陀。而公之曾孙鹤柱。以乡里相过。始得其所谓斗川稿一卷而读之。叹曰名不可以虚得也。文不可以伪为也。美哉醇乎。其有闻于文道合一之旨欤。窃尝谓隆古之世。道不离文。降自周末始歧为二。而文章一事。遂为学道者所不屑。然是特雕篆纂组者之谓耳。舂容之音。不出于瓦釜。孚
台山集卷七 第 411H 页
尹之光。不发于燕石。气馁者理必歉。辞窒者意必偏。诗云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言而无章。亦君子之所宜反而求者也。公少不喜著述。中岁禄仕。晚甫登第而卒。论撰不及于经礼。润色不施于典册。所拾烬馀者。诗文廑若干篇。大抵皆游赏会遇。率尔应酬之作耳。然其骨骼开张。风韵骏亮。浑然胸襟之出。步骤疾徐。中规应节。至于师友存没之际。缠绵恻怆。俯仰顿挫。有足以感天衷而敦人风者。匪研心于道而拟形于文。有能醇且章。臻此者乎。夫文道恶乎歧。华实是已。苟其华而不实也。虽皋比说法。端冕论治。吾未见其为道。不然。即游赏会遇。率尔应酬之作。心之所形。何文与道之异观也。斯义也。余尝私淑于家庭。顾今世未遇可与语者。得公文。不觉犁然有契。若将晨夕晤言于金台石室之间也。遂序其卷而归之。
八景斋学节目序
诗书礼乐。修己治人。此古所谓大学。而其本由识字始。然则自蒙求急就。已不可以童学而小之。况功令著作。待需于 王国。书判符檄。赞治于官府。又由此其选者乎。传之不失其方。习之不违其时。勤而后成。成而后用。固无古今大小之异也。近世之士。行卑而
台山集卷七 第 411L 页
言高。挟筴操翰。不肯以学自命。而独以谈性命攻威仪者。推之为学。于是学之名日峻。蹈者绝少。而一切艺文之事待学而成者。又日就卤莽灭裂而缺于用。盖两失之矣。余虽不学。窃病乎此。平居对人。不敢抗颜言学。而遇乡村秀才业行墨者。辄拳拳道此不置。矫偏救弊。宁卑无高。虽以此见笑于大方而不避也。楚之塾曰八景斋。乡人愿学者。无小大皆入焉。聚徒有室。饩师有田。中圮而废。兴自今年。规约成。诸生请余序之。余方困于朱墨。不暇文。姑以是说应焉。有能谛听乎斯而加之以自奋。则虽由此进于古学可也。
池处士遗文序
士有志不汩于荣利。气不挫于穷约。甘缊疏乐衡泌。潜心经艺。有得焉难矣。即有得矣。言足以畅其旨。文足以发其蕴。著之笔札。有可传焉。尤难矣。即有得有可传矣。不有贤子孙绳其志事。幽或阐之。微或张之。而风流所渐。能使人睹裘而知冶。因青而识蓝。则其传或未可冀。虽传未必其能永而远也。伊洛故家称文献。必首吕氏者。以舍人著作。先后保守。而渔樵之话。梧柳之吟。蒐辑闻见。伯温与有力焉。是不亦滋难矣乎。故处士池公光晋。少有高识。十五作自警箴。以
台山集卷七 第 412H 页
颜氏自期。既长。博极群书。尤专于易。天官职方律吕句股之说。推类旁通。往往独臻其妙。其为学也。以守神定志为本。平居接物。不屑屑事矜持。而符彩俨然。见者起敬。冬月出遇道丐。一绵衣舍之不吝。内子绩。易钱五百。举以畀友之贫绝火者。其行事多类此。而林壑五十年。世无有知其名姓者。胤子世咸。孤童自奋。克绍前光。戮力耕读。以成其家。编集处士遗文。曰易难者二卷。青邱子者二卷。遣仲子进士运浩。问序于余。余受而读之。词简而义奥。远儗太玄。近准通书。非可以文字求者也。涯涘之未辨而强名淄渑。余所不能。盖踰月而未有应也。进士君闵然而进曰。运浩家丹阳山中。距此四百里。运浩来。家大人申申然诏之矣。岁且暮。惧无以反面。奈何。余为之蹴然良久。乃言曰。夫集之有序者。以文不能自传。而文之不能自传者。以三难之不能并耳。先处士躬有其二。留其一。以收于后。其能自传也无疑。顾何以序为哉。无已则有一焉。尊大人无愧为伯温矣。子之兄弟。独未可为舍人著作乎。整顿于漂摇之中。裒拾于断烂之馀。尊大人之为伯温。较难矣。堂构于既底。疆畎于既敷。子之兄弟之为舍人著作。不较易也乎。由此而曾玄。由
台山集卷七 第 412L 页
此而云仍。毋忘其所难。毋替其所易。修明阐绎。愈久弥章。则异日徵文献考闻见者。将世集于池氏之门。而千百岁之后。安知不遇大贤如朱子者出。采其精粹。载之小学启蒙。而斯文之传。方极其永远欤。愿子毋汲汲于序。姑持是说归。其于反面。有馀辞矣。
台山集卷七(安东金迈淳德叟)
 记
  
雷庵记
䨓庵者。李氏受夫自号也。受夫之言曰。余方夜独坐。雷发于屋。砉然山塌。馀响阗阗。甍桷皆殷。魄动神悸。屏息以思平日言动事为。不疚于中者寡。乃悚然而作曰。选也幸继自今。敢不痛澡濯以承天警。于是夜深。明烛而假寐焉。平朝而觉。雷已远矣。而方寸邪私之萌。又纷如也。乃喟然而叹。大书雷字于室。冀蚤夜常目。战战栗栗。如方雷时也。知旧闻其事者。多为文以记之。受夫谓余曰。子亦宜有一言。余曰君子观荐雷之象。以恐惧修省。雷庵之义。盖取诸斯乎。然斯义也。诸作备矣。余无用渎。请以所闻于洛闽者。推其馀旨可乎。民生于天。其初无不善者。气梏而昏。欲牵而荡。自圣人未尝不兢兢也。于是乎有精一克复学问之说。皆所以揃恶而培善。绌人欲而崇天理也。然君
台山集卷七 第 413H 页
子之为学也。有所感然后。知所以兴起。有所准然后。知所以向望。非感无以启其端。非准无以造其极。端以基始。极以要终。学问之事毕矣。昔包羲氏则河图画八卦。其一阳曰震。震者䨓也。由震而左。历四位而为三阳之乾。乾者天也。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其一阳曰复。复者。地中有雷也。由复而左。历三十有二位而为六阳之乾。乾者重天也。二气之行乎天地。固不可以相无。君子之道。常存乎阳而阴不与焉。雷与天者。其学问终始之象乎。夫刚健纯粹。发育万物。此阳之能而天道之全也。然穷阴大寒。九野凝闭。不有地中之雷为之感焉。则天之道几乎息矣。故曰复。其见天地之心。言感而后可见也。然复者复其初也。阳之复。不至乾不已。故曰朋来无咎。又曰利有攸往。刚长也。明感之不可以无准也。此大易之义。通乎天人之际。而君子之所乐而玩也。受夫早负志气。艺而有守。固杰然善士也。圣人之所兢兢。余又安敢谓受夫绝无也。然则所谓悚而作。喟而叹者。亦受夫一阳之感也。又恶知阗阗之为雷。而战战栗栗之不为吾心之真雷也。率此不懈。为临为泰。可诎指以计。而刚健纯粹。其庶几矣。受夫所向望而为准者。不其在玆欤。顾
台山集卷七 第 413L 页
余愚钝失学。不足与闻此事。而本然之天。岂独无之。惟其昧于省察。懦于克治。以至于今陆陆也。操笔而记斯庵。能无感乎。傥或因此兴起。知所用力。则受夫之赐也。愿受夫毋以启端自足。卒亹亹以充其极。则虽抠衣请益。朝夕斯庵。所不辞也。受夫既感余矣。独不能为余准乎。
此君轩记
竹植物之一也。无情意无运用。受命于地。条达而叶附。与众草木无以异也。然咏于诗记于礼。无贤愚贵贱。皆知爱好。历数千年不倦。岂不以凌霜雪贯四时。挺然不诎。有似乎君子之德耶。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𨓏之。此烝民秉彝之天也。昔蔡伯喈没。孔北海引虎贲士与坐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伯喈一文人也。虎贲特形似耳。犹尚如此。况君子之不为文人而德性之进乎形者耶。竹之见爱于人也固宜。然天下之物。莫贵乎其真。爱其真而有馀然后。推及于其似。本末之序然也。而三代以降。君子之遭遇显融。历世罕值。而竹之爱。未尝一日而或渝。辇输舶运。封植以侈园林之观者比比也。亦独何哉。交臂而失。隔面而摹。惟末是徇。本之则无。悲夫。庄生
台山集卷七 第 414H 页
曰。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莫邪。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然则竹之所以得全其爱者。亦无情意无运用之故耳。使其介然有觉。翘翘焉欲自异于妖英浪卉之间。则其不摧揠而剪伐之者亦寡矣。而况知周乎万事。身履乎百变。妍媸好恶。相怨一方。其遇患何可胜道也。贞而不耀。直而不衒。有君子之操。而无君子之厄。非致虚而守静者。不能也。而竹之德。殆庶几焉。斯义也。宗于柱下。而晋时名士。颇能言之。虽非吾儒之正。而君子之处衰世者。或有取焉。朗州玄道源。家居万竹中。名其室曰此君轩。属余为记。余焚砚久矣。不欲以名氏遮人屋壁。而独念道源先世。有以竹林名亭者。吾先祖文忠公南迁时。尝为记之。道源之于爱竹。固家学也。其于真似本末之际。必有所宿讲。而又其取名。皆用晋人语。此余所以有感而不能终默者也。
风栖记
石陵子既废。得破屋于渼水之上。葺而居焉。屋故无外寝。即中门之右。起堂三楹。壁其半为室。土脱于镘而不暇匀也。木脱于锯而不暇泽也。瓦甓磉础金铁之攻。凡附于堂者。一切取费省功。遄华与牢。皆不暇
台山集卷七 第 414L 页
谋也。址突而峣。檐矮而攐。纸一窗以摄垣篱。望之若鸟栖于高树之上。袅袅然欲堕也。役者曰。不设外閤。将困于风。石陵子善其计。亦以时诎不暇焉。每风从西南来。振动崖谷。掀簸林樾。扬沙尘激波浪。倒江而东也。排櫎掠枨。撼几殷席。窔奥之间。常瑟然有声。如孙伯符,李亚子拥百万之众。有事于漭荡之野。孤城单堡。适当其冲。即不专力鏖锋师所经历。高枕而嬉者亦鲜矣。乃命之曰风栖。石陵子尝以弱冠取科第。内之无资蕴。外之无扳援。华省秘府。游涉略遍。同侪之在后者。或望之以为荣。顾褊拙甚。动与时乖。毁不至于销骨。而足以沮其进。忌不至于切齿。而足以间其遇。盖通籍十数年。漂摇然无一日宁也。无何难作。铓镞之所未及。承以罻罗。迹声伺景。飞走路绝。于是众皆为石陵子惧。虽石陵子。亦自谓必无幸矣。乃粒食水饮。妻子奉如平日。即风甚。犹栋宇莞簟处也。或曰。风者挠之物也。栖者安之所也。安而不免于挠。挠而不失于安。风与栖相循而不已也。石陵子之志与行。庶几在是欤。石陵子喟然叹曰。风固记实也。子欲广其说乎。夫日月寒燠风雨雷霆。此天地之所以为教也。然日司阳月司阴。燠舒寒揫。雨润霆鼓。彼固各
台山集卷七 第 415H 页
专一官。不能以通乎其馀也。若风则不然。干方而为四。交维而为八。信而为二十四。调而为七十二。无一时之非风也。北海之起。南海之入。王宫庶庐。不择而加。无一处之非风也。大木之拔而句萌达焉。坚冰之壮而波澜兴焉。无一事之非风也。彼受形于两间者。有一日离风而立者乎。释氏以地水火风为四大。形质者地也。津润者水也。煦然而煖者火也。若其嘘吸诎信。行住坐卧。嚬笑叫呼。凡一身之运动。一世之作用。固无往而不为风也。三古之邃。荒矣莫徵。自春秋以降。如管晏之才。仪秦之辩。贲育之勇。孙吴良平之智谋。萧曹房杜之勋伐。蟠郁如屈贾。发达如弘青。富如金谷。侈如平泉。鸿舂震荡。纷纶旋转。销沉于数百千年之中者。有异于风之起灭于太空者乎。若萧朱之吹嘘。牛李之敲轧。朝而翕习。夕而焚轮。此特风之小小者耳。谓之非风亦可也。人亦风也。我亦风也。独我乎哉。曩亦风也。今亦风也。独是栖乎哉。顾处风有道焉。凝神于漠。委形于虚。加之而莫违也。触之而莫与撄也。风亦于我何哉。无安无挠。无风无栖。何免之可喜。何失之可惧。子之言似矣。无亦未离夫畛者乎。遂书之。以为风栖记。
台山集卷七 第 415L 页
游宜宁相亭址记
渼阴津之上。有小丘隆然据丘之腹。有累石为台缺且半。横纵可坐数百人者。故宜宁相亭址云。今为石陵氏家园。岁戊辰仲秋。石陵氏与客饮酒其上。中觞而叹曰。士之读书谈礼义。犹工之居肆。农夫之服畎亩也。絷工手釱农趾。禁饱煖之具。绝生养之源。虽日诛万人不能也。惟公勃然一怒。杀七八措大。而鸭水东。无小学近思录者数十年。公亦非常人也哉。使七八措大者。穷其贵极其寿。竭其材用。无豪发馀憾。天不加高。地不加厚。三光不加耀。亦审矣。即薙而尽之。宗社犹血食。生民不遽鬼魅也。其生与死。顾何与于人。而至今道北门事。虽童孺女妇。莫不咨嗟悲愤。攘腕切牙。若亲父兄雠者何也。岂公身没势谢。而党措大者号召倡诱之众耶。使公没而有后且蕃显。则党有所分。而是非之定。有未可知邪。将果有所谓天理民彝出于公共。而盛衰彊弱不与耶。方公之席隆贵挟丰赀。搜旷奥建高明。以乐于斯丘也。瑰材渥饰。厚甍致甓。未必不与天壤计寿。而俛仰之顷。灌莽生之。此雍门之所以悲。而次公之所以叹也。乌虖。凡所为营营汲汲。饕利权以逞一时者。其幻妄而不足恃。皆
台山集卷七 第 416H 页
此类耶。客曰。北门之事。公为首。贞,景舟次之。而或云公初不入。有召乃入。敢问奚从。石陵氏曰。国史秘野史错。公又火其述。今不可考矣。然公少以名士称深。中喜缘饰。不入其似也。于是各赋吊宜宁一章。薄暮而还。
自有所记
首阳氏解北符归。治芦原旧业。扁其燕坐之室曰自有所。书抵石陵子曰。先大夫醇庵公尝有咏蜗诗曰。自有安躯所。胡为负壳行。夫蜗之为物。至微耳。止一壳周形。而衣服宫室藩篱之事毕矣。敛焉潜伏。多静少动。无竞于物。物亦莫之竞也。君子之固穷守约。有似焉者。此先大夫所取以托兴者也。小子不才无能。为役于前人。而谬通朝籍。于世直赘疣尔。嵁岩浚谷。莫与余争所。而有不能尽如其志焉。则玆业之营。盖下策也。然其宽閒塽垲。环以溪山。视城韨且有间。于以安身。有馀所矣。庶几优游息偃。卒无大过。用灵承先大夫遗训乎。愿吾子一言发挥之也。石陵子还书诺之。文未就。客有闻而疑之者曰。蜗之有似乎固穷守约。诚有如首阳氏之言者矣。若醇庵公。岂非所谓君子而丰亨者乎。盖当我 正庙之世。圣人在上。朝
台山集卷七 第 416L 页
著清明。醇庵公以乔木旧臣。起膺宠光。提文衡握铨柄。赞钟镛黼黻之治者。十有馀年。象之于物。鸿羽之仪。而豹文之蔚也。应龙之为变。而驺虞鸑鷟之为瑞也。释此不有。顾蜗焉是取。无亦于时位不类欤。将咏之漫也。首阳氏推演之。特过欤。石陵子曰不然。子徒知穷约之非丰亨。而不知丰亨之未始无穷约也。今夫有人于此。佩玉而容不改乎缊袍。列鼎而心不忘乎饮水。湫湫乎其如有忧也。瞿瞿乎其如有畏也。吾未知其于丰约穷亨。何居也。盖尝观采于朝矣。炎炎而烘也。峣峣而累也。跃跃而趋也。已而烘者熄。累者陊。趍者蹶。忽焉如草木花叶之代谢。无能有终岁淹者。然后知君子之丰亨。其归果有在。而所谓湫湫瞿瞿者。终未尝一日与枯槁澹泊离也。不佞晚进也。于醇庵公。不获及供洒扫矣。而冲夷恬素。处显如晦。此首阳氏之行也。溯流探源。考德有自。及得公遗集而读之。观其一生精力。亹亹乎图书彖象。而巾箱之秘。期之百世。则乃肃然而敬。知公之风怀识趣。去人远甚。未可以浅𧪈窥也。君子之通乎道也。无往而不用其观。尺蠖之蠢而仲尼称焉。奚独疑醇庵公之蜗之取之不类乎。客曰。子之言则然矣。大传曰。利用安身
台山集卷七 第 417H 页
以崇德也。夫安身。必言崇德。圣人之微意也。诗不及焉何也。曰。躯者形体而已。身也者。合心性言行而名者也。故称躯而不称身。人物之辨也。详物而略于人。比兴之义也。首阳氏能于继述。当自得之也。且丘隅之止。不及至善。岂非歇后语耶。客惭而退。既而首阳氏督文急。石陵子谢不敏。姑以语诸客者质焉。首阳氏曰。记如是足矣。何以文为。遂录而揭诸隅。
馀力斋记
望其衣冠而粲如。即其容貌而渥如。若是可以称人矣。而其神冥如也。其识颠如也。有异于草木鸟兽者乎。龟之知也。驺虞之仁也。芝兰松柏之芬芳正直也。而终不得比灵于人。则以其形之不若焉耳。君子之为道也。德行其神明。而文章其形貌也。缺而不咸。通人耻焉。其有见于斯乎。然道之不明。而中庸之鲜能也久矣。务外而遗内者。天下既滔滔矣。而世之君子欲矫而反之。则抑扬之过。自子夏氏。已不能免。惟吾夫子有言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盖如是然后。序顺而功全。君子之道备矣。锦城张幼章。即居第左侧。构斋为读书之所。赞善德殷公名之曰馀力。求余为记。幼章奋
台山集卷七 第 417L 页
兴南服。以圣贤之学为己任。既从师于怀川之上。闻先正绪言。以溯洛闽。北游京师。访士大夫之贤者而友之。士大夫之贤者。亦乐与之友。可谓翘然出乎众者矣。而其心自以为不足。将益治诗书六艺之文。以广其业。凡夫子之所言。幼章必默契而慥慥焉矣。余又何事乎言。顾幼章爱余厚。自平日为学大致。以及家庭细事。娓娓乎其不遗也。其言曰。宪周家世为儒。中挫于丧。绝而不绍。宪周生有知。家大人纵令游学里中。既稍稍识字。则又诏之曰。能绍先人之业者汝也。吾虽无以遗汝。终不以家人生业累汝。以分其力也。是故宪周家虽贫。居有食出有衣。行远有资。乃以大侵之年。茨塈朴斲。以有此屋。而又能轻千里。问记于子者。皆大人赐。非宪周之力所及也。宪周观古之穷居事亲者。类皆躬耕稼樵渔。以奉甘旨。矻矻然劳筋苦骨以终日。宜无丝毫馀力。而顾以其暇。绩学攻文。有声于世者相望也。今宪周不惟旷此而不事。并与一身妻子之忧而委之吾亲。若又舍学而嬉。卒无以塞望而补阙。则是宪周终身无所用力。与夫惰四支不顾养者。无以异也。是则宪周之所大惧也。余于是作而叹曰。曩吾知幼章之贤。今而后知幼章之所
台山集卷七 第 418H 页
以贤有自也。然幼章之贤。人亦有知之者矣。若幼章之所以贤。非余言之。恐晦而不宣也。遂叙次其说而归之。以谂南士之为父兄子弟者。俾有所劝慕而兴起。且以坚幼章之用力焉。
登东台记
松户丈人。晚家北麓之大隐岩。得小丘于菜圃之左。就加剔治。为登览之所。采渊明辞语。名曰登东台。手录其眺望所及四至八到。走书徵记于湖上曰。吾老矣。倦于游。远者无论。即吾里中名胜如云冈,玉泉。近不过数百步之间。昔之朝筇暮屐。视为外圃者。今皆戛戛然沙行绳度矣。玆丘之设。殆天所以饷吾。且其占地稍高。通敞旷远。拱极以南。弼云以东。峰峦之奇秀。林壑之映蔚。闾阎之攒簇。阡陌之缭绕。星陈奕布。敛之一瞩。烟云昏晓。变态万状。以目代趾。足以乐而忘老矣。子为我文之。盖自戊寅秋冬。书往复三四。督之不置。至明年春。则督益迫辞益切曰。吾又添一齿矣。纵子啬于文。独不为老人计耶。噫。北麓吾家之韦曲也。稚壮遨嬉。所在皆迹。今虽去之多年。邈然若瀛洲阆苑。可望而不可到。一树一石。犹森森在目。而前辈耆宿。所尝操几捧舄而从者。惟丈人在耳。承命而
台山集卷七 第 418L 页
记。不文是惧。又奚有乎啬。然记有二。境也意也。其境则据书而核。其意则断章而微。核不容赘。微不容臆。此余所以逡巡而未敢应者也。虽然。余尝读渊明之辞矣。田园可以糊口。屋庐可以容膝。晤言则亲戚。寄怀则琴书。士之不遇于世者。得此亦鲜矣。以渊明之恬憺寡欲。顾亦何愿乎外。而良辰独往。有羡有感。登高临流。望远而思深。划然长啸。以鸣其不平者。岂诚纯于乐欤。诗曰。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又曰。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丈人于此。其亦有旷世冥契。而不欲以语人者乎。若然则喋喋饶舌。自以为得其意者。非愚则浅。要当置之知不知言不言之间而已。是为记。
秀岳精舍记
古者圣人之理中国也。建学校崇道艺。以养天下之士。而又必有车服之命爵禄之驭。以待其秀而选者。士有称于是也。则虽海隅岭陬僻壤穷聚。草茅圭荜之微。一日拔擢。进而班诸都人卿大夫之世。而无怍色贬容焉。是以士亦勇于自奋而乐于自治。忧学之不修。而不忧上之遐逖我也。惧业之不精。而不惧上之遗弃我也。若是而人材有不盛。政化风俗有不美者乎。或曰此邃古之事。非后世之所能及也。则盍观
台山集卷七 第 419H 页
夫宋 明之际乎。宋都汴。 明都燕。川蜀琼厓。距京师各万里。苏氏以文章擅天下。丘文庄公起孤童取上第。为弘治名臣。皇皇乎其犹四门一家之风欤。我东褊国也。罄赋之所出。极政之所加。仅比中州一省。而域中儒衣冠者。计不下万数。苟养之有道。取之有方。则八路之选。亦足以备百僚。而无遗才幸位之叹矣。顾有司取人。拘拘以远近为限。至于今日。其弊愈甚。直辇毂数百里外。殆不识缨弁之为何物。况浿西铁北号为两界。则其不视以荒服羁州也者几希。国已褊。谋国者又画而小之。何其过也。然而学校养士。犹略沿古规。明德新民之说。嚣嚣于村塾口耳间。谓之非具文应课。吾不信也。故生斯世处斯土。奋然自力。不为穷达劝沮。而俛焉以道艺学业为事者。非茂实卓志绝乎其伦。不能也。固不可人人而望之也。余宰鹤城。老洲吴先生寄书曰。邑有尹钟燮阳伯者。敦厚好学人也。幸无以常士遇。既而接其貌听其言。信先生之不余欺也。鹤为铁北大府。长吏带教养衔。兼提德文二学。余病其徒名也。籍士四十以下。分授小学四子。排月聚讲。其端盖自阳伯发之。未几余丁忧归。讲亦随辍。则是亦具文而止耳。余固愧甚。而若阳
台山集卷七 第 419L 页
伯之欲推其好。以及一乡。岂非所谓茂实卓志绝乎其伦者耶。府之西。有村曰培养。地肥饶宜稻。长川华薄。映带岩岫。阳伯庐焉。名其读书之室曰秀岳精舍。余尝约诸生听讲其中。病不果践。至今以为恨。故因其请而为之记。余观自古林壑潜修之士。类得当世贤人君子齿牙之重。以表见于后。顾余非其人。而吴先生以老成硕学。宗匠一时。阳伯既从之游。又蒙其奖与甚厚。庶几得所依归也夫。
炳烛轩记
天下郡邑以万数。关洛用帝王显。邹鲁以圣贤著。意其山川必奇壮。其人物必秀伟。其遗风馀泽。必泱大而醇厚。非他郡邑比也。然足限殊壤。目寄烂简。甫田远人。思之徒劳。则就邦域之内。求其似者。惟山南之庆。可庶几焉。盖自三姓迭兴。绵祀九百。衣冠礼乐。伯仲华夏。大角干文昌侯。杰然为文武龙虎。而入我 朝。有晦斋先生者作。生为儒宗。没为国故。王迹贤躅。庆实兼有。不惟东方郡邑莫之与比。即中国之关洛邹鲁。偏而不咸。殆若有馀憾。然余自幼少时。按图经考史乘。寤寐神驰久矣。怀章而来。慨然有子长南游之想。而值岁之俭。吏事纠纷。于其所谓山川人物者。
台山集卷七 第 420H 页
不暇纵观傍搜。郁郁以为恨也。岁十一月之朔。有事于夫子之庙。直庙南数十步。有甍翼然。问之。曰司马所。盖一邑朝士上舍生之所游息也。欣然造焉。入门而顾。老章甫数人。肃揖迎导。须眉苍白。仪观厖硕。升堂而坐。鳌山如笏。蚊水如镜。回环映带。备旷具奥。谈宴既洽。举酒而笑曰。庆之观止矣。不惟庆之观止。天下之观举止矣。众曰何谓也。余曰天下之观。惟关洛邹鲁为大。而庆实似之。庆之观惟山川人物为要。而司马所实有之。由关洛邹鲁而视庆。则画家之肖影也。由庆而视司马所。则书家之选本也。以此言之。谓天下之观举止者。不亦宜乎。众曰。是堂也名曰炳烛轩。所以处司马之耆老。而其义则取诸老而好学也。公既一言见赏矣。盍记之以垂永久。余曰。请以前说申之。老子称域中四大。道居其首。是以金火之废兴有时。而彝伦之教泽无穷。吾夫子之以万世为土是也。求道莫如学。而老则倦焉。亦众人之所不免也。苟使居是堂者。蚤孳莫惕。忘其年数。老而率壮。壮而率幼。煌煌相续。如明烛之不夜。则所谓邹与鲁也。岂但曰似之云乎。关洛之似。又区区不足道也。以是为诸生祝。
台山集卷七 第 420L 页
易安斋记
魏晋之间。名教颓而士不知义。靖节陶公起而一振之。其高风大节。与殷之二子。汉之武侯。殊辙齐归。而文章又足以发之。故至今学士大夫仰之如山斗。咏诵其言。上班风雅。机云颜谢。莫之与竞。而水边林下。吟轩啸榭。柱颜而楣额者。往往皆公集中语。此秉彝好德之所同也。然衣冠叔敖。不可作相。姓字孟公。秖以惊座。则名之袭而实之违。君子亦无取焉。惟唐颜公真卿有醉石庵诗。宋苏公子瞻有和陶诸篇。皆得与公并传。而苏公又尝以容安名其亭。千馀年间。数学士大夫慕陶者。必推二公为首。馀人不与焉何也。以其平生志节。配之无惭。而臭味神气之感。非摹拟影响可比也。李侍郎稚尊。卜筑广州之老谷。有屋数楹。艺桑麻栽松菊。名之曰易安斋。稚尊始仕为贫。浮沉郡县十馀年。及其释褐升朝。已踰知命。视陶公八十日彭泽。四十一归田园。已径庭。既筑于玆。亦有官或起。今俨然亚卿矣。揆诸名实。无亦乖牾而不相副欤。顾余与稚尊少也友。知其贤。又相视白首。所与阅历观玩于裘葛霁潦之遇者。不为不深。则盖亦叹为难及。不敢与摹拟影响者。漫然一槩论也。然不以颂
台山集卷七 第 421H 页
而以规。朋友之道也。稚尊诚贤矣。稚尊之慕陶诚至矣。特其友识之耳。置稚尊于千载之上。而使今人考德论世。得与颜苏二公并称为三。则余亦有未敢信者。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是在稚尊自期待如何耳。孟子论伯夷伊尹柳下惠三子者道不同。而断之曰仁而已矣。至论仁。则曰仁人之安宅也。陶公盖有见乎此。而以寄傲容膝。托之形躯之粗者。其旨微矣。苟不察其旨。而徒以形躯云乎。则败舟奔车。有时代步。朝衣涂炭。舒肢体有馀地矣。又何必南窗东轩。有琴有书然后谓之安乎。稚尊之贤。讲此其熟矣。余言不已烦欤。
游华藏寺记
己亥之夏。余困暑潦。入秋下痢十馀日。服药少止。积瘁频复。改春未离床席。飧饫龠合。眠渴亥子。恃杖跰。十武三跌。日惙惙不能支。自念是难以刀圭为也。山泽宣郁。蔘苓不如。顾病躯不堪远适。闻鹭渡南。有华藏寺可游。约俞景衡,金渭师襆被一宿。风雨再愆期。孟夏初三。霏开旭舒。曣㬈可人。二友联翩踵门。已令人仙仙有飞翥想。渭师曰。有期不敢虚。跋涉无庶劳止。请留此以永夕。余奋曰。吾则往矣。君辈少壮无
台山集卷七 第 421L 页
病。乃惮为老夫一动耶。皆粲然而笑。余轿渭师骑。景衡及寅儿徒。二仆领辎重。甔酱橐米。一管一墨。唐笺数十番。东坡诗二𢎥。余与渭师先至津头。刺船径度。水面如镜。班荆龙骧亭下。候一行齐到。渭师遣奚驴入城。以山路不容骑也。循山而左。历黑石村。登顿崎岖数里许。檐瓦出而寺门额字可辨。衲子数辈迎导。登不二亭。布席请坐。凭轩四眺。嫩岗右缭。澄湖左坼。虽乏钜观。洵称宝坊。有顷诸人至。视其色。捋汗带喘。手纷纷箑也。二友别赍醪面。有嗿逮下。向夕风厉。下亭折旋穿过两小扉。丈室在焉。房栊靓深。簟几清楚。龛供金身一尊。下安焚香古铜炉。体㨾小而雕镂甚精。贝叶数帙架其右。东墙下。桃花五六株方盛开。绯碧交映。庭不弥亩。葡栈榴盆。嘉卉怪石。布排纤密。种种有致。皆长老净心积累摒挡。与之语。醇谨可取。少焉饭入。厥羞淮豆。佐用海组。煮煠中式。芳腴当肉。半钵膨脝。得未曾有。酌泉嗽齿。甘比醍醐。亟令瀹茗。痛釂一瓯。复出亭上逍遥。忽有微白生衣。仰视新月出林杪。娟娟弄辉。余顾诸人曰。使初期谐者。不失此一段光景耶。天心委曲。可稽首笺谢也。散步良久。返室拈坡集虎邱寺诗。走笔次韵。团坐剧叙。不觉尽烛二
台山集卷七 第 422H 页
枝。问夜何其。心师出户看星还报曰。山中无钟漏。难质言。约莫五更天气。余曰。我不为疲。而无暴其气古训也。少啬之。为诘朝惺惺地可欤。遂各就枕。熟寐一辗。窗炯炯暾矣。起而盥洗。诸人方在西小寮。赋夜间所拈韵。吟哦盈耳。搅之不便。取架上金刚经一卷。默坐披翻。奥晦多难通。而其可通者往往犁然发省。已而诸人章就来写。声藻俱佳。寅儿所作。亦为二友所赏。余又题二绝于下。令诸人归而和之。仆告炊熟。吃罢将旋。见香积厨寂寂无烟。阇黎在傍者色皆羸黄。盖不食已一昼夜矣。捐橐中馀粮施之。举合掌称谢。送至山隅。悢悢有别意。告以枫节再来。则齐声请必践。一饭之缘。乃至是耶。抵家日禺中。是游也有三得。寺观岩泉。类称胜赏。齿角乘除。亦难兼备。境露则嫌鸡犬之逼。地僻则苦舆马之费。玆山不浅不深。据峥临泓。氛嚣既隔。跻泛俱宜。得其地矣。独𨓏太寂。群遨易闹。二友一儿。居然成众。景衡志坚襟静。有钻透重关之工。渭师神俊锋快。有腾踔万里之气。韶华并茂。岁寒不孤。雏羽学啭。亦参唱酬。得其人矣。君逸臣劳。滞释秽去。寝食甘美。本体如如。谓非得其天可乎。不有能断。曷奏斯功。冷暖自知。渭师何虑之过。皆不可
台山集卷七 第 422L 页
以无述也。庚子浴佛日。台山居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