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台山集卷六
台山集卷六 第 x 页
台山集卷六(安东金迈淳德叟)
 书
  
台山集卷六 第 384H 页
答韩掌令(始裕)
王鲁斋本有本无之说。虽于原字生字之训。看得似密。而于人心道心。只是一心之义。无所发明。语意恐或未备。盖人心道心。皆从发后说。原者推其所本处而言也。生者即其所感处而言也。天下无性外之物。亦无不感之情。故从其本而论之。则人心道心。莫非本有。如㧓(一作抓)觉痒掐觉痛是恻隐之仁。岂可曰本无乎。 是人心亦可以言原矣。从其感而论之。则人心道心。均是本无。(如宗庙之事感则敬心生。墟墓之事感则哀心生。墟墓宗庙。岂性中之所有乎。)是道心亦可以言生矣。但道心因公共道理而发。所重在于所本处。故以性命字承之而曰原。人心因一己躯壳而发。所重在于所感处。故以形气字承之而曰生。下语用字。不得不然。非以人心为无所本。道心为无所感也。此正朱子置水不漏处。而亦非有深奥难解之义也。今不论其所重之所在。而以人心为本无。道心为本有。内外前后判然离绝。则人心道心。疑于二本。而一是性外之物。一是不感之情也。虽鲁斋本意不至如此。而语势径
台山集卷六 第 384L 页
简易。令人听莹。岂非欠缺耶。高明推演之际。恐亦时有语病。
形气之心。气质之性。虽同就气上说。而形气者以耳目口鼻而言也。朱子所谓上知不能无者也。气质者以清浊粹驳而言也。张子所谓君子有不性者也。其意味面目。煞有不同。今以耳目口鼻之欲炽荡而不节者。谓由于气质之浊驳则可。直以形气之心。谓发于气质之性。得无少疏耶。然高明之见。亦非杜撰。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上文所谓性者。即形气之心也。下文所谓命者。即气质之性也。朱子注上文性字曰。此性字指气质而言。以此观之。形气气质。宜无异义。而愚意则气质之质字有两义。有以形质言者。有以资质言者。就耳目口鼻上论气质。则为形质之义。就清浊粹驳上论气质。则为资质之义。然则此所谓指气质者。当以形质字活看。不当与资质字混看也。盖形质资质。虽同是气也。而形质重在形字。资质重在质字。故毕竟是形气自形气。气质自气质。然以其同是气也。故
台山集卷六 第 385H 页
资质不外于形气。形气各随其资质。其同异分合之际。恐当着眼觑破。未知如何。○更思之。泛论形气气质。则固可混合言之。朱子曰。所谓相近者。是气质之性。孟子犬牛人性之不同。亦指此而言。此气质合形气而言者也。又曰。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此形气合气质而言者也。盖形气气质。只是一气。故汎论处则不必分析。而但以形气之心气质之性对言。则恐不容无别。
第十一二条所论。有这性能发这情。未发时纯善无恶。此两句极是。由其未发之前。已有口目等。而具得那嗜味嗜色底性。若使元无个口嗜味目嗜色等性。则曷由而发欲味欲色底情耶。此数语极当。今有复于高明者曰。未发之前。已具浊驳等。而具得那为恶为邪之性。若使元无个浊驳之性。则曷由而发为恶为邪之情耶。高明许之乎。以此观之。未发之前。言声色臭味之性则可。言浊驳邪恶之性则不可。即其可言不可言之分。而形气气质之意味面目。可以默会矣。
虚灵知觉。精神魂魄。果有心气精粗之别。而其为天地之气则一也。今以虚灵知觉。属之天地湛一之精。
台山集卷六 第 385L 页
精神魂魄。属之一身血肉之精。是天地之气独在于湛一。而血肉之气无干于天地。得无嫌于气有二本耶。禽兽之心。虽不可与议于人。而才有血气。便能知寒暖识饥饱。进乎此则有虎狼之仁。蜂蚁之义。天理昭著。不容泯灭。未知此是湛一之精耶。抑血肉之精耶。若以为湛一之精。则人与物太似无分。以为血肉之精。则物只有一身之气。而更无天地之气。物只有精神魂魄。而更无所谓灵觉者耶。于此数款。必须一一剖析。皆有下落。然后方为置水不漏之论矣。
主一者。只是中有主宰之谓也。中有主宰。故无事而自无杂念。有事而自无他念。若徒以主于一事。谓之主一。则众事齐至之时。必有漏逗之失。一事已过之后。必有留滞之病矣。今夫挟策亡羊。错应看鸟。不害为各主一事。而于敬远矣。以中无主宰。而惟外物是主故也。中有主宰。则酬酢万变。应接八方。在在此心。如月印水。而所操者只一个方寸而已。如此然后。方可谓之主一矣。高明于动静主一之义。反复论辨。不为不详。而更就要领根源上。另着一语剔发。则当益尽善矣。
答丁承旨(论尚书今文疑义)
 
台山集卷六 第 386H 页
黥其臣以不匡之罪。商鞅之酷也。先王有此法乎。暴君拒谏。君子明哲。邦无道。其默足以容。若是者。辄加以黥涅之刑。不亦难乎。且此法必不得行。既犯三风。暴君也。未有暴君反以不匡罪其臣下者。(云云。)
此一节。亦是愚之尝所蓄疑者。今得辨破。幸甚。但明哲二字。扬雄误解。遂失本义。中庸所引通结言兴默容二义。而说者多偏属于默容一义。已非子思本旨。就默容一义而论之。亦指不在其位者而言耳。若夫高官厚禄。享其宠利。而熟视君违。缄结不言。从而为之辞曰。我明哲也。我默容也。其人忠邪贤不肖何如也。古今此等人物。挨肩叠踵。个个可痛。刑固难施。罪则当刑。又安可一切归之于商君之酷也。此段内自不亦难乎以上。恐当略加删润。以存世教。
 理阴阳顺四时。以为三公之职。自丙吉,魏相始。(云云。)
丙吉牛喘之说。愚亦笑之。而理阴阳顺四时。则必是相承之古语。陈平不足道。洪范庶徵。王省惟岁。卿士惟月。独非理阴阳顺四时之说乎。庸宰鄙辅。黑黑尸居。大言笼人。情状可恶。一场痛骂。非不爽朗。而立言
台山集卷六 第 386L 页
垂后。将以为法。一失其平。害亦不小。更望精思而审择焉。
答丁承旨
秦火之后。六经残缺。辛勤掇拾。作为笺注。使古圣遗言不坠于地者。皆汉儒之力也。其功曷可少哉。但于道理大原。未甚明莹。故或流于谶纬。或溺于度数。而学者修身切近之方。帝王御世经远之谟。槩乎其未有发挥也。至濂洛诸贤。先后继作。而朱夫子集其大成。始得千载不传之绪。以约情复性。为圣学之基。以穷理格物。为治平之本。主一无适之为敬。当理无私之为仁。指示真切。考质无疑。破反经合道之谬义。而王伯之术明。辨皇极大中之错解。而好恶之情正。其摧陷廓清疏瀹阐发之功。虽谓之不在禹下可也。然向非两汉诸儒为之梯级。则虽以程朱之明睿。亦何能径超断港。直造真源也。是以朱子于汉儒。未尝不拳拳尊护。所注群经。凡系礼乐名物文字声形。辄皆恪遵其训。至甚不得已然后。始乃易以己说。而从违取舍之际。又必兢兢致慎。要令理胜而义明而已。未敢轻呵前人。取快笔舌。其才如彼其高。而其心如此其公。所以其言之端的可信。非馀人所及也。然聪明
台山集卷六 第 387H 页
有限。义理无穷。千古之业。当与千古共之。喜同恶异。惟其言而莫予违。岂朱子之本意哉。诚使后之君子。体当日之心。用当日之工。志在讲明。不杂他念。则尊尚古注。本非恶事。唯诺新说。亦是死法。公听并观。惟善是师。夫谁曰不可。而窃观明清以来儒士之粗挟才气。不肯专心事朱者。类皆抬毛夯郑。自命古雅。而以章句集注。归之于功令俗学。傲然俯视以为高致。是其心地眼界。蚤已偏蔽不公。又安能保有虚明。瞭焉不差于金铁珉玉之辨耶。宗儒不作。道术分裂。金溪馀姚。已置度外。惟此一病最切。当今有志之士。所宜长虑而深思也。然鸭水一带。天限华裔。甫田之莠。非力所及。而至若挟筴读书而同在邦域者。准以四海兄弟。奚异一室朋侪。而交游未广。面目罕接。标榜不破。情志难孚。抱玆耿耿。末由相质。今读来谕。持论之平。操术之精。字字秤锤。深契鄙衷。而数十年潜心研虑。发为著述者。又足以副其所言。深切叹仰。
平常然后。可以持久。则庸字上。未尝不包得常久之义。而若专以常久释庸。则先后主客。恐或倒置。大抵道理所在。虽先贤定论。固不宜含糊苟同。而必也旧说十分窒碍。新说十分的确。然后方可有变通移动。
台山集卷六 第 387L 页
不然则只得仍旧而已。年前往复中。有象魏时王之制之语。或蒙记有否。
答洪宪仲
户外事。言之短气。历观往牒。妖人外道。称以教门。聚徒成夥者。究其末流。不作贼不已。斗米符水。乃其前车。而彼犹末流然也。未有从初开口。直自彝伦大经。恣意毁破。如此辈之叵测者也。以若法门。如彼寔繁。则巢芝闯献。势必接踵。而举将自托以顺天受命之事。岂不凛凛寒心。然而愚则以为此犹馀事。从古挟邪作贼。未有不败者。扇炽虽有其忧。扑灭岂无其道。最是人心士风。无一可恃。浸淫剥蚀。虑靡不到。换朔南而贸黑白。亦非异事。天若祚宋。宁有是理。而漆室过计之忧。实有京京而不能已者。际此来谕。先获我心。而一二士友之不以为河汉者。虽未知为谁。亦可见同声之应。苟得如许若而人。联络气脉。稍成壁垒。讲学饬躬。毅然有立。使内修不弛。外侮不入。则孤军短兵。虽不足于一举廓清。王平之鸣鼓自守。不犹愈于全师覆没耶。今日吾辈可勉。惟此一事。自馀则伊,周,管,葛。世自不乏。非局外所可与也。
答姜舜如
台山集卷六 第 388H 页
块居幽默。恋德滋深。专函远被。欣释无比。况审春和。侍奉有相。呻佔得意。绍承阐绎。志业日新。钦叹不已。不佞姿本朴鄙。重以生长京华。蚤涉宦涂。绝未有师友磨砻之益。而若其乐善好仁。慨然乎缁衣白驹之思。则自谓不后于人。顷从士友间。侧闻先寝郎公以邃学雅操。负望儒林。又有二胤竞爽。文彩彬彬。中心慕𨓏。不翅饥渴。而大岭间之。合并无阶。未尝不南望驰神。年前高明之陪枉陋室也。片时匆匆。言不尽怀。而一识贤者颜范。视陈了翁所得已多。用是自慰。未几。闻先丈下世。而佥昆仲傫然在疚。则又为之怛然惊䀌。有人物眇然之叹。每逢人士自南来。辄问庐次安否。以为忧喜。盖不佞之倾向于尊门两世者。其勤如此。而昨秋见顾。实荷声气之相孚。语其匆匆则犹夫年前。而寒暄外。宾主所娓娓。总不出闽中旨诀。虽性根淹钝。或不能捷凑机缘。而即其知见所及。则未有不犁然冰释者。此已非小幸。而窃瞷气貌醇深。锋锷顿敛。意其别来。深造自得之妙。有在于简筴言语之外者。尤令人惓惓不能忘也。运化日漓。人材不兴。斯道之消。几乎纯坤。当此之时。养德林樊。扶持一线。以为他日大来之基者。高明虽欲辞之而不可得矣。
台山集卷六 第 388L 页
至若书中所以见谕于不佞者。类多过情。殊未著题。而标补之作。盖亦有说。不佞自省事来。笃信钦奉。以为依归者。即一部农岩遗书。而劄疑问目。乃其晚年精力所萃也。盖华阳之所付托。意甚郑重。而以不世之明睿。费终身之研究。故察理之精。命辞之当。殆所谓分金秤出。置水不漏者。信是天地间不可少之文字。而当时未及尽帙下手。后来劄疑又径先印行。俱不免为千古遗恨。梳洗整顿。责在后人。故虽在举业汩没之时。仕宦奔走之日。意未尝不往来于此。又尝承教于我 先王。勉以专力朱书。为异日致用之资。德音洋洋。至今在耳。而始坐颓惰而不力。中遭沦废而无用。自念孤负。无地可赎。倘以桑榆馀日。从事遗编。赖天之灵。窥见一斑道理。则庶可以少答君师罔极之恩。兼成家庭未卒之业。是以中间三数年。心手口眼之用。太半在大全一帙。初头发蒙。既以劄问为主。而傍采诸家。间参愚见。随得随录。附见于问目之下。涂乙粘缀。草藁遂繁。而聪明素短。识解甚卤。大义微言。无所发明。而精神所注。技痒所使。多在于考證故实。理会名物。故方其覃思愤悱之极也。殆若承蜩者之用志不分。而有时被其缠绕。出脱不得。如涉大
台山集卷六 第 389H 页
洋。顷刻而莫省向背。如堕重围。咫尺而莫救首尾。少焉心平气定。徐取而观之。则过境扰攘。直是可笑。飏了甜桃树者有之矣。再数长廊柱者有之矣。乃反而思之曰。凡所以诵习紫阳。笺解其书者。为自己身心计也。今方寸之地。先自胶扰汩乱。政使诵得一字不遗。解得一义不错。亦何益于己哉。于是尽收草藁。桩置一箧。将封事书牍明白易晓者。随意讽诵。务阙其疑。毋拣其难。要使意味浃洽而止。颇觉心地閒泰。不比向时之热闹矣。入春来。忧患煎熬。久废看读。试取前藁而阅之。粗率舛驳。又不胜其纷然触目。既不欲全弃。则遂不免从头一检。按迹重踏。三夏日月。恐当以此消遣矣。适得来书。其操纵抽添之节。有不谋而同者。亦可异也。第念全书既甚浩瀚。除论说义理外。细大漫紧。不无合拣别者。苟欲一一爬刮。不得不措。而无复斟酌于其间。则诚恐汗青无期。而于吾人切身事。未甚交涉。向来尤农诸贤之为此也。盖亦先见大意。立得根本田地。然后馀力及之。使精粗无不到耳。非专靠此事为究竟义谛也。愿高明领取此意。且将搜索考校之役。量减分数。即其已讲究已讨论者。而刊落枝叶。提掇纲要。深致力于存省践履之实。以
台山集卷六 第 389L 页
传经之左谷。兼传道之颜曾。则其为绍承阐绎。比目下所就。必益光大。不亦尽美而又尽善乎。心爱之切。言不知裁。想或谅其悃愊。不以僭妄见斥也。别纸诸条。皆甚精确。谨依贞庵鹿门例。写上弊藁。而盐法条内。有一事可疑。别幅求教。幸因便剖示。外此必多妙见精解关系大头段者。并望勿秘。既以前说贡愚。复此云云。殆近于杨诚斋之求见楚辞注。此其说在劄疑中矣。览之想发一大笑也。馀非尺幅可罄。惟祝以时保卫。副此悬悬。
答姜舜如
客夏一往复后。阔焉更未嗣音。窈纠之思。不能自已。则时阅前牍。以寄瞻挹。纸渝而字几漫矣。华问落手。倾倒可知。发缄疾读。烂其盈幅。喜审霜寒。侍奉崇祉。周岁之中。玩索益密。梗槩所及。有可绎思。至若敷宣心曲。惠好不倦。缠绵郑重。尽堪佩服。则又非毫素可尽。远书如此。方可谓替面而畅怀。感慰不容喻。痛裁考校。讲诵诗经。可见高明为学。得其次第。盖自乐道之亡。古所谓宽栗直温之教。荡涤消融之效。无处可徵。其庶几仿像而有所持循者。惟三百篇在。苟能善读而有得焉。则可以涵畅德性。收功一原。不但为初
台山集卷六 第 390H 页
学者感发惩创之资耳。朱子尝云旧读仲氏任只。其心塞渊。先君之思。以勖寡人。为之废卷慨想而不能已。觉得朋友间看文字。难得这般意思。此政先生真切示人处。而苟非积学功深。当机触发。亦未易见此意思。窃谓高明几多年。从事于地负海涵之书。胸中之包罗综括。亦既广且密矣。于是因其所得。反之本原。假途乎咏叹淫液。求臻乎超洒活泼者。必有一段不言之妙。而惜乎其中辍不遂也。岁甑佣业之喻。不觉绝倒。然愚则以为岁甑固可贱。佣业固可羞。因岁让甑。嫌佣辍业。亦恐未为得也。彼以其岁。我以吾甑。彼以其佣。我以吾业。何伤之有。因此而有致怨于高明者。顾此索居江澨。几乎鸟兽同群。思接良晤。以宣壹郁。无异旱苗之希一溉。而无事远游。既非敢冀。观兄头势。似欲判不作荆围中人。然则夤缘邂逅。恐亦未有涯际。其将抱玆耿耿。离居以终老耶。念之殊可嘅也。前书效愚。盖自陈败阙耳。岂曰中窾。且内省隐微。诚不无厌博径约之意。良深愧悚。今承盛诲。包容甚厚。且以愚公移山。明示定计。所在诚力之健。令人感叹。愚何敢更赞一辞。惟愿拱手拭目。获在下风。与睹大业之卒成耳。弊藁间又束阁。而一番披检。辄有
台山集卷六 第 390L 页
一番涂改。彼此勤惰之悬。固不翅三十里。而均之为没身事。断手非可论也。一二要义。何靳更示。岂以前书中依例二字引嫌而然耶。当时只信笔写去。而到今追思。殊未见其为过。夫经传集注事体。何等重大。而何叔京,张敬夫。以同时侪辈。班诸二程而不嫌。苟其言之有助经传。斯录之已。何先后辈之为拘哉。况此拙藁。不过巾衍中私藏。而有闻辄记。表其说之所自出。亦其凡例然也。以是为嫌。不已过欤。愿兄勿复牢执。随得惠投。以启蒙陋幸甚。苟有可商。当反复请益。不敢有隐于左右也。年谱未曾下工。而垂拱奏劄月日之为人误引。年前蒙先丈见谕。检之良然。此等果能一一考正。刊其舛误。则行事之著明。比之文义字训。所关尤切。如有已涉纸墨者。亦望因便示及。迈淳自夏徂秋。连以亲癠。忧厉遣日。间有漫浪翻阅。而不足为远朋道。近得朱子全书。置之床头。未知曾或经览否。此是康熙时学士李光地等所纂次。盖以论学论理。经史道统。排列门目。而杂采大全语类。分配属比。以便考据。其中琴律说。尺寸勘正颇详。对校见行乡板。讹谬非一。不可不照此釐改矣。千万书不能悉。统希当寒珍护。不宣。
台山集卷六 第 391H 页
答李德显(秀镇)
 周易初卷第一板小注曰。六十四卦。便见不是文王重。续集书曰。伏羲始画八卦。文王重之为六十四卦。二说不同。或有初晚之可考耶。
周易重卦之说。语类大全初晚。未敢的知。而愚见常以为语类说似长。近得康熙间儒者李光地所论。以为重之在文王前。名之自文王始。其言似详核可从。未知如何。玆录呈下方耳。
 周礼云三易之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则非文王始重卦可知。然伏羲虽已重卦。名则未备。盖其时仅有八卦之名而已。故系辞传曰。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耶。言卦之称名。错杂事物。周于人用。以其类考之。非中古以后更历世变者。不能及也。况履虎尾,否之匪人,同人于野,艮其背,中孚豚鱼之类。皆辞与名连为义。则是一手所系。非仍旧名而增加之也。朱子于乾卦下本义云三奇之卦。名之曰乾。是以八卦之名。为伏羲所命。至屯卦下则无说。而于系传称名则以为卦名也。是以六十四卦之名。为文王所命也。于理近是。(出李氏榕村集周易通论。)
台山集卷六 第 391L 页
答李正之(端容)
向来左顾。获遂愿言。话短意长。久益颎颎。不意老兄简记不置。申以手札。抚存滋厚。此意甚盛。敢不知谢。惟是儗匪其伦。望越其分。谓可与提挈以寻坠绪。则明者亦料之错矣。世无淳俗。辞逊亦成套㨾。不欲更烦颊舌。滋涉文伪。而自念致此。盖亦有说。性本痴拙。重以浮浅。既不能出材智赴事功。与当世贤豪驰逐。以见长短。而口耳四寸之间。乃或有率尔而不能讱者。此皆平居反省。以为大惭大罪。不胜其悔且讼者。而士之好人伦而乐成美者。反受其欺。于其所不见也。则意其有蓄而未试。于其所已见也。则意其有本而可继。拟象于景响之际。注眼于涯量之表。不自觉其言之过耳。人固易欺也。欺人者果何人哉。诚可惧也。抑尝闻庞士元之言。曰当今雅道陵迟。欲兴风俗长道业。非美其谭不可。高明岂有味于斯耶。若然则尤非区区之所敢闻也。夫美其谭而可以励人者。志气方刚。步骤未定者之谓耳。若不佞者。齿虽未及老。行年垂四十。阅历尝试。知难而知险。盖亦熟矣。知难则手不下。知险则足不前。即无论雅俗何如。志气步骤。居然可知。政使王良,伯乐。一日三顾。其不能革烦
台山集卷六 第 392H 页
为健。毅然当千里之任也审矣。为今之计。刬诸妄念。专一纯愚。垂帘塞兑。能事饮啄。与鸟兽虫蚁。同其运化。使一室之外。泯然不识斯人之为何状。则虽于上天付畀之责。多少缺漏。而浮实之名。无故之利。亦未敢一日受用。原情定律。与私罪人已赃。庶有间矣。方寸之蕴。真实如此。只可自知。不足向人道。感老兄见念之厚。而区区本分定计。又恐有未尽见察者。聊一吐露。愿老兄谅此苦心。书来问讯。勿复以过情之辞。轻相尉宠。以重其戾。则相知之实。将在此而不在彼矣。湖右士之薮也。有器识真可语此事者。见有几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政为我辈设也。想不以舍己见呵。有闻而莫之告也。天寒岁暮。伏惟侍学自爱。
答李健行(泰运)
甲之子未及成人而死。则乙虽止有一子。当及己在时。立为甲之后。使主宗祀。而以己班祔。然后方为十分正当道理。而乙既未及办此。又不幸而死。则宗祀虽重。为乙子者不可无所受命。自为人后。而族党中又无可以为后于甲者。则礼之可疑。事之难处。无甚于此。此兄亡弟及之议所以起也。然骤看外面。如是区处。宜若可矣。而徐究里面。则其为可疑难处。又有
台山集卷六 第 392L 页
甚于前所云者。兄亡弟及。昉于殷礼。当时士大夫家所行。今不可考。可考者惟帝王世次。如外丙死而仲壬继。阳甲死而盘庚继是也。虽继体承统。非其子孙。而并列七庙之昭穆。永享百世之芬苾。则与子孙承统。无以异也。此所谓兄亡弟及也。至若文王之舍伯邑考子而立武王。乃废长立庶。非兄亡弟及。盖伯邑考未及承统而死。不得列于宗庙昭穆。而文王以君父命之。故武王遵而不敢违。此传所谓圣庶夺嫡。与兄亡弟及。似同而实不同也。若文王既没。伯邑考承统而死。得列于宗庙昭穆。则武王安得而夺之。武王之所不得夺。至武王子孙而夺之。又安有是理哉。未知今者兄亡弟及之议。将用阳甲盘庚之例耶。将用伯邑考武王之例耶。若用阳甲盘庚之例。则一庙之中。兄弟并列正位。乃王家之礼。非士庶之所敢援。若用伯邑考武王之例。则甲既承统而死。死而入庙。列诸正位矣。为乙子者。安所受命而擅夺世父之嫡。以与其父也。无所受命而夺嫡。与无所受命而为人后。其为非礼等耳。以己则不得为人后。以其父则得夺嫡而与之。礼以处己。非礼以处其父。是尚曰处得其当而无所疑乎。当初乙子之跻父于祖庙。虽缘长老
台山集卷六 第 393H 页
一二议论。而甲之祠版。姑不改题者。岂亦有所商量。以俟日后之论定耶。今乙子又死。而宗祧之托。止有乙孙一人。则世序寝远。疑难转益多端。而显考题主之仍存于从孙之世。又非事理之所安。无论如此如彼。指一变通。在所不已。而本领既差。动值窒碍。事例甚罕。绝无援證。虽老师宿儒深于礼者。尚患沉吟而不决。况此孤陋。尤何敢率尔措舌于其间乎。无已则有一说。既绝之后。固不可以强续。而已成之尊。亦不可以擅降。趁此乙子丧毕吉祀之日。其祖曾两位。改从其子之属称。甲之神主。亦以显从祖考改题。依支子摄祀大宗之例。使乙孙主之。乙主则迁于别室。以存宗支之分。至他日乙之曾孙之世。甲主与其祖之主。并以亲尽埋安。始以不得已移宗之意。告于甲之考位。而迁奉于乙家。或可以委曲郑重而得变中之正耶。
答金德瑞(骥钟○论诗经生民章义)
尊后稷以配天者。姑从小序也。未详所用者自附己意也。此朱子注解之权度也。
先媒。毛郑旧说也。始制媒妁。亦非神圣不能。安知非伏羲氏之类耶。以之配天。又何疑焉。变媒言禖。谓字
台山集卷六 第 393L 页
之从示也。
稷契之生。自是万古疑案。诸说不一。而皆有窒碍难通处。姑据此章言之。则毛公传。以稷为帝喾之子。故释帝为高辛氏之帝。谓姜嫄从帝祀天。将事齐敏。神飨(训歆为飨)其祀。是生后稷。帝喾承天意而欲异之于天下。寘巷寘冰。以显灵验。及见腓字覆翼之事。知其有异。收而养之。郑康成以稷为帝喾世胄之妃所生。故据纬书河图之文。释帝为上帝大神。而第二章笺曰。天异之。故姜嫄寘后稷于牛羊之径。亦所以异之也。此则仍述毛旨也。盖后稷世系有二说。帝喾四妃。姜嫄生稷。大戴礼之说也。颛顼传九世。高辛传十世。纬书命历序之说也。毛传本之大戴。郑笺本之纬书。纬书不经。固未可信。从帝祀天。义自醇正。则毛说似可从。而若如其说。则尧之嫡兄弟。待舜而始举。周之郊天。配稷而不配喾。其祀姜嫄也。舍祖而独祀妣。皆属可疑。且圣夫哲妃。天锡祚胤。而乃以呱呱赤子。委之死地至再至三者。可谓逆天悖理之甚。而却以为承天意而欲显灵异。不亦迂乎。此郑氏之所以舍毛。而朱子之所以从郑也。然其弃之之意。仍述毛旨。则迂不近理。一也。弃之名载于尚书。弃之事著于此诗。无
台山集卷六 第 394H 页
论如此如彼。弃则弃矣。是必有所以然之故。而反复究之。不得其说。惟以为不祥而弃之者。见于司马迁周本纪。亦三代以前流传之古文也。履帝之帝。不以为帝喾。则不得不归之天帝。而无人道以为不祥者。于人情容或近之。故又不得不采取此语。以补郑氏之未备。此今集注之意也。大抵此事既甚奇怪。而邃古茫茫。无由考徵。推测臆度。言人人殊。是以虽以苏老泉之力破吞践。痛斥马郑。而麒麟蛟龙。又是其子。东坡之论。今以区区謏见。何能指一剖。判定其可否耶。惟当谨守集注。领取其折衷从违之意而已。如欲净拔疑根。廓然如披云睹天。则除是起姜嫄于九原而问之。
上古生民未久。天人之际。不甚辽绝。惠迪从逆。吉凶如响。祷祀感应。亦有实理。及其弊也。民德不修。惟神是求。渎而不钦。邪或干之。故中古圣人。绝地天通。以严其防。止以修身俟命。揭示其本源大纲而已。可谓正矣。而自是以来。天人日远。若不相关。谓暴无伤。谓祭无益之说。亦稍稍肆行矣。合古今而善观之。则庶可以斟酌而得其中。切切问其有无。期期辨其可否。徒烦纸墨而恐不济事矣。立禖未必专为求子。而求
台山集卷六 第 394L 页
子必于禖。则以禖为求子祭者此也。
祀高禖以玄鸟至日。月令文玄鸟至日。即春分也。是日也。昼夜适均。春序正中。以是日祀禖祈子。似取阴阳适耦万物方生之义。而玄鸟者得气之先。故拈出言之。则产乳滋蕃。亦不害为取义中一事矣。
种之黄茂大纲说。方苞以下细目说。恐不必以前后为疑。诞降嘉种。毛郑皆云天降。其意以为天为后稷。下此四谷之种。昔无而今有也。集注不取。引吕刑文为解义。似允当。上章种之黄茂。农师时事也。此章诞降嘉种。封邰后事也。段落不同。故别言之。
郊天祈年。正是一事。毛郑说可考。取羝以軷者。郊在国外。将郊。必先祭行道。自此而往郊。此亦注疏说也。集注不取者。朱子本不以小序配天之说为十分可信。故略之也。然不作如是看。则群神之祀。独举軷祭。果无意义。只得从旧说。
答金德瑞
家人嗃嗃。妻孥仆妾。统在其中。自当以严为主。而单论教子一义。则孟子以一养字一夷字。明示勉戒矣。此外岂有别般妙方耶。盖子虽己之所生。既已离体而免怀。则自有性灵。自有气质。非如木石之有形无
台山集卷六 第 395H 页
情。可以斲削雕琢。惟吾所欲也。但当律身居正。俾有观感。而刚克柔克。随其气禀。毕竟成就。各系当人。非父兄所能与也。家儿齿未成童。学未解蒙。乃父又德薄。于古人之所谓教者。未敢议到。而姿未尝不近善。意未尝不向学。故日用云为之间。姑且略略开端。待其循循入轨。虽有差错。不欲大费声色。诚恐捍格而别生走作也。或问于朱子曰。父母之于子。怜爱无穷。欲其聪明。欲其成立者。此是诚心耶。朱子曰。爱其子正也。爱之无穷。而必欲其如何则邪矣。此天理人欲之间。正当审决。愚尝有味乎其言。高明以为如何。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以尧汤以来已然之迹言之。而由周以来五百年。则尽心篇末。以孔子当之。虽谓之不易之数。固无不可。而是亦适然符合耳。治乱兴衰。关诸天运。而天非死底物。活动神变。初无定格。又安可胶执陈迹。责其必然。譬如一年十二月。寒暑温凉。虽各以三朔为限。而冬无冰春无花。四月之雪。九月之雷。近亦种种见之。一年事犹然。况数百千年之远。而治乱兴衰事。有大于寒暑温凉者乎。要之治久则乱。乱极则治。迟速有时。反覆无穷。是则理之可信而数之可必者耳。
台山集卷六 第 395L 页
致治当世。垂教后世。各据其功效较盛而言耳。若就中活看。则在下垂教者。固不能兼致治矣。在上致治者。何尝不兼垂教耶。精一执中。发自尧舜。元亨利贞。阐自文王。礼乐典章至今承用者。悉本于周公制作。此非垂教而何。但比之孔孟许多说话。差属简约。而章章特著者。乃其致治之实迹。故举论功效。不得不先彼而后此耳。圣贤之仁爱斯人。治之而欲其安。教之而欲其善。固无当世后世之别。而以远近亲疏而论之。当世近且亲。后世远且疏。孔孟之汲汲遑遑。必欲使斯道行于斯世者。先其所近而急其所亲也。此伊尹于吾身亲见之心。而及其终不可为然后。退而立言。以教来世。乃不得已。非所乐也。谓斯世必不可治。谓斯道必不可行。自初杜门。一切以垂教后世为务。则藉曰灼知天命。此与沮溺果忘何别。而薄于近而笃于远。又不几于察秋毫而不见舆薪耶。
人之不能慎独者。将隐见显微。作两地头看。谓隐不及于见。微不及于显。故章句于著见明显下。着一而字。以见见而无过于隐。显而无过于微。从他地头之两。示此分数之一。若删去而字。则辞不足而意未畅。深味之。似可见矣。
台山集卷六 第 396H 页
答金德瑞
所谕少时天机。到老私意。盛见以为反常。而愚则以为此是好消息。盖认以为天机者。安知其必合中正。觉其为私意者。可验其有所主宰。此非本领之向下倒退。乃是工夫之比前较密也。夷狄侵中国。小人凌君子。何时无之。患在不能觉。能觉斯能防之矣。能防斯能绝之矣。防之而至于绝。则驩兜,有苗不足为忧。而其几决于一觉。谓之好消息。不亦宜乎。第有一言奉规者。每领来牍。辞语之及于此身者。类多过情。雅规常欲务实。高标必不喜谀。何为而然也。是殆前后往复酬酢之际。偶有一二事不甚牴牾者。遂以虚怀好善之量。猥相倾倒。不觉其浸淫至此耳。修己接人。内外合道。偏私之当戒。省察之宜密。岂有彼此之别耶。此非饰让。切勿汎听。图所以斟酌适中。幸甚。
尊德性道问学。题目虽大。其实即居敬穷理两件事。与小学涵养。大学格致。地位正相等。谓之入德。有何不可。广大精微。高明中庸。与温故知新。敦厚崇礼。虽有大小难易之分。而圣贤言语。多有先难而后易。先大而后小。考诸经典。其例非一。何必以倒言疑之耶。知行先后。亦不可一例胶拘。
台山集卷六 第 396L 页
气与理包在命中。故曰主理。若无气而但有理。则不消言主。譬如两人同在室中然后。有主客之名耳。
求放心。以本章文势考之。则当作求仁看。而注中气质清明义理昭著八字。似于心字上。有着力较重之意。故先儒有疑之者。而求仁之方。亦当以操存为先。故以此为学者要务。非但栗谷。虽朱子晚年议论。亦未尝不如此。恐当活看而求其会通。不可滞看而议其罅隙。未知如何。
答李淑汝
迈淳衰固常理。病是苦况。翻阅虽不顿辍。聪明日减。别头项文字。全看不得。且将熟面经传。轮流温绎。而只踏旧迹。苦无新解。如得强辅如高明。置之百里内外。则以书以面。或可以时有启发。而远莫之致。云何其盱。众人无未发之论。粗率可笑。不足申言。中则未发处即是中。和则发而中节然后方命之和。来谕精详。无容更议。而单就未发而言之。则所谓未发处即是中者。圣人众人。果恰恰一㨾。无毫发差殊耶。幸以平日所体认者示及如何。阙党将命之说。盛论衬切事情。思之有味。而童子不将命之文。检之不得。亦望拈示出处耳。孟子名实之义。参考注疏及庄子诸说。
台山集卷六 第 397H 页
终未融释。玆写在别纸。逐段附论。而并呈当初鄙说。试为更入思议如何。集注外傍穿孔穴。固是学者大忌。而此则在义理。无甚关系。在文理。尽合商量。又集注所载。仍用旧说。与定论立言。差有间焉。故既开讲质之端。聊复毕其说耳。
赵岐注曰。名者有道德之名。实者治国惠民之功。孟子尝处此三卿之中矣。未闻名实下济于民。上匡其君而速去之。○按注说。以名为道德之名。以实为治国惠民之功。盖亦以名实二字。分而言之也。下文云未闻名实下济于民。上匡其君。则却又合言名实。而所谓济民匡君者。只说得治国惠民之功。则名字无下落处。未免疏漏。
孙奭疏曰。名生乎实者也。有功利之实。斯有功利之名。进而治国济民。则名利在所先。故先名实者为人。退而独善其身。则功利在所后。故后名实者自为。○按疏说。有功利之实。斯有功利之名。以名与实。俱属功利。与注说稍异。而进而济民则名利在所先。退而独善则名利在所后。此注所不言。而孙氏补说也。
朱子集注曰。名声誉也。实事功也。以名实为先而为之者。是有志于救民者也。以名实为后而不为者。是
台山集卷六 第 397L 页
欲独善其身者也。○按集注。以名为声誉。以实为事功者。用赵氏说也。以名实为后。独善其身。用孙氏说也。盖朱子解此段。采注疏二说。略加点化而已。未尝自立定论也。
庄子大宗师曰。关龙逄比干修其身。以下拂其上。是好名者也。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用兵不止。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详此上下文势。以逄干为求名。以尧禹为求实。未尝不以名实分言。所谓此皆求名实者。合逄干尧禹而言也。毕竟名自名实自实。恐不足为此章合言名实之證。
答金渭师
讲闻多年。倾企有日。向蒙惠顾。实惬愿言。半日谈叙。得未曾有。别来数宿。犹觉英音隽表。宛宛耳目间。几乎发诸宵寐。玆又被以长笺。副以珍藁。眷存之殷。愈往愈挚。感慰不容言。但陈义过高。儗伦匪宜。殆若见处以礼先一饭。求助乞言之为者。惶愧之极。直欲汗浃而面赪。然欲自陈空疏。以请收还。则枝叶之繁。徒归辞费。沟浍之涸。自当立见。今姑略之。第念平生无他技能。惟性爱人伦。心慕彦圣。善不必由于己。好不
台山集卷六 第 398H 页
啻自其口。区区志愿。庶几在此。况今聪明特达如左右者。可谓岁暮一遇。而灵芝醴泉。有源有根。其爱慕倾倒。思所以永以为好者。岂有量哉。幸望增阐心灵。勉牢脚实。循序进业。毋泛毋泥。卒有以远绍弘敷。光显家邦。使衰晚托契者。亦得以附下风而借馀光。至仰至仰。两卷容俟留玩有复。而素昧礼学。恐无以别讨见解。以效一言之赞是愧。不备。
与金渭师
左右以盛年方壮。频被病困。病则辄淹旬月。何为而然也。相爱之深。欲效一言。疾病之来。虽人所不免。百体纲纪。都系天君。苟能各就自家气质。审其有馀而察其不足。加意主宰。留神淘炼。则未病而防。既病而治。必有不言之妙用。非俗医常药所及者矣。试以左右气质言之。则迈往之勇。持守之确。皆有过人处。天赋之美。诚不易得。而是特田地好耳。绳之以古人用小功大之训。则抽添火候。亦不无合商量者。迈往而不能裁。则驰骛之过。或近浮扬。持守而不能精。则嗜好所向。或涉凝滞。愚之略窥影响。盖在于文学言语之间。与医家所云身形精气神者。若不相干。而视瞻动作。亦或兆现而證发。一理相贯。不可诬也。浮扬则
台山集卷六 第 398L 页
中虚而外寇易乘。凝滞则主夺而敌垒难拔。频病久淹。无或象之而然耶。一时无妄。虽未必尽由于此。而试以此反躬自检。图所以矫揉变化。则积以岁月。似有可见之功。而治身心养寿命。其必两有所助。未知如何。近日看退溪集。醇深有味。如嚼大胾。真有德者之言。天生如此人物。可验盛世储精之厚。令人有怅望千秋之叹耳。但其语及时事处。往往掩卷思量。欲质无阶。经筵四十一劄。霹雳手段。终觉石潭为爽亮。未知平日盛见以为如何。龙川集四册奉瓻。此老人豪文亦豪。朱子所难。不可不一观。而在左右则恐非当剂。姑以遮眼。切勿被其句引为宜。
与金渭师
近得吕晚村集。诗文皆精悍简洁。想见其为人。与钱孝直书云所谓不诚。不必怀挟伪诈也。凡言不经体验。行不可告人。而多方曲折以回护之。皆谓之不诚。其根大约在好高骛远。事事求出人头地。聪明有才者病每坐此。究竟不能出人头地者多矣。无他。不从实地用功也。实地用功者。细心读书。随事省察。只此八字。不宜浑沦放过。如今日通某经。明日通某史。后日通某文集。如将吐纳百家。反而问之。四书本经。尚
台山集卷六 第 399H 页
多窒碍处。是不诚也。一日间合做底事。都不去理会。教一一停当。忽而圣贤。忽而英雄。忽而才人。胸无所主。逐件便作登峰造极。想究不知归宿何处。是不诚也。眼前有一光明正大之道。不去行走而向歧涂。胡乱揣测。此为墨翟之所哭也。此论明白痛切。深中衰末儒士虚骄实吝。汗漫无成之病。三复玩读。几令人通身汗出。食芹而美。不能独饱。玆钞录以呈。可能领取此意否。此老素知其为 明季遗民之隽。而未详其学问如何。今读其知旧往复诸书。笃信程朱。力排王陈。言论风旨。可与陆三鱼雁行。而激烈过之耳。
与俞景衡
积雨洪涨。阻思间又盈盈。即惟新晴。孝履支胜。论语说。数回玩绎。个个精深。动辄透过数重。前日吞枣囫囵。以为别无可讲者。得此剔发。警省不少。而精过近碎。深过近凿。亦时或有之。此等处。渊评皆已提论。其言平铺醇厚。如宿将谈兵。老吏断狱。无甚新奇。自中窾要。明见取裁。想多犁然。不容另陈赘辞矣。三渊年谱。前后经屡手阅众眼而尚未完粹。此不可不一烦高明斤正。玆并行状送呈。幸望留神参考。逐一淘洗。期成定本以惠如何。如游赏制撰。送别吊哭等事。载
台山集卷六 第 399L 页
录须有漫紧。凡例宜无差互。此是最当著眼处。如三大书,智字说,未发说等文字。虽载文集。不可不略略抄附。而多寡亦难适中。所求乎雅裁精鉴者。良以此也。儿子遣令拜候。此是乘韦之先也。此身老矣。来头提诲。望之甚远。当有以领此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