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x 页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丰山 洪奭周成伯 著)
 附编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42H 页
家状[洪显周]
先伯兄渊泉先生初讳镐基。字成伯。 正庙改赐名奭周。我洪氏。系出安东之丰山县。始祖讳之庆。仕高丽。官国学直学。生讳侃。官舍人知制诰。以诗名于时。有洪厓集。生讳侑。侑生讳演。俱官大提学。赐紫金鱼袋。生讳龟。见丽季政乱。以郎将。弃官归高阳家焉。戒子孙。勿求科宦。以故数世无显仕。至我朝 穆陵时。有讳履祥。以道学文章。蔚为儒宗。官大司宪 赠领议政谥文敬。学者称慕堂先生。有孙讳柱元。尚 宣祖大王女贞明公主。封永安尉。谥文懿。积德毓祉。以大昌厥后。寔先生七世祖也。高祖讳锡辅。吏曹参判赠左赞成。曾祖讳象汉。行礼曹判书致仕 赠领议政谥靖惠。祖讳乐最。 赠左赞成。本生祖讳乐性。领议政谥孝安。考讳仁谟。以孝安公第二子。出为赞成公后。官至右副承旨 赠领议政。妣贞敬夫人大邱徐氏。江原道观察使 赠吏曹参判讳迥修之女。判中枢府事 赠领议政忠肃公讳渻七世孙。此先生家世谱系之大略也。先生幼有至性。不一失父母意。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42L 页
比长。益洞属尽诚。专以怡悦为务。虽有疾病忧患。每侍侧。未尝一形于色。盖不欲贻父母戚也。先君子疾笃。先生昼夜焦泣。衣不解带。洎医药技穷。乃裂指而进血。先君子既弃小子辈。先生哀毁踰度。如不欲生。三年之间。口不近滋味。身不脱衰绖。朝晡馈奠。哭必尽哀。未再期而疾作。几危仅苏。疾方剧。不能与馈食。则伏枕号泣。未尝一时暂阙。疾已复如初。然以太夫人在。故犹自勉抑。不至于灭性也。太夫人既老多病。常忽忽无欢心。赖先生悫爱备至。辄为之解忧。先生年位渐高。而愈不少懈。非有大事故。朝夕侍坐。凡可以供欢贻悦者靡不至。恒如婴儿之慕慈母。及丁忧。任情哀号。执礼尤挚。以故才踰年。又婴重症。屡月始瘳。既免丧。犹哀慕终身。凡遇忌日。号恸如袒括初。时节上墓。悽怆怵惕。不忍遽退。父母之所尝爱者。先生亦爱之。虽至婢仆之微。亦加恩恤。有疾则必亲制药而馈之。迄其死如一日也。先生于祭礼甚谨。虽远代讳日。必宿斋行素。比将事。肃敬庄遫。如将见之。每朝必谒家庙。虽值风雨寒暑。未或暂旷。至末年。犹不废也。尤以扬先徽而阐祖烈。为己务。先世碑志之未遑者。皆成于先生之手。又尝辑祖先遗文。为丰山世稿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43H 页
三卷。别选先君子所著。附以太夫人诗。为足睡堂集三卷。足睡。即先君子所尝自号也。既又集先世嘉言美行。著家言一卷。先生与两弟。友于甚笃。相爱如一身。析居后。犹连甍接垣。晨夕相对。不忍暂离。而化行闺门。婢仆亦相亲。一家之内。融融如也。时或远离。则辄以公私闻见。手自劄录。无微或漏。寄示如对语时。两弟自幼时。皆受业于先生。及长。亦常以文史相娱。逮仲兄弃世。先生悲恸。几成疾。遂废书不读曰。天伦知己之乐。从此绝矣。吾不忍复对卷也。先生家素清寒。甔石不继。而或有亲戚之以贫窘告者。辄悉力以周给之。虽疏远者。待之如至亲。在藩府时来归者甚众。廨宇不能容。而先生随皆款迎。无不满意而返。终至于官廪之不敷而不之悔焉。此先生孝友敦睦之大略也。先生自幼好读书不倦。殆忘寝食。父母闷其太劳。或劝其少休而犹不废也。五岁。已能作五言诗。偶得谚书一纸。才学数字翻切。即推类而尽通其馀。十岁。先君子将赴燕。授毛诗一部曰。比吾归。可尽诵之。及还试之。无一字差爽。先君子甚奇之。先生昼则从先君子暨先伯父。学习诵读。夜则陪太夫人寝。太夫人。必以古经传格言善行诲谕之。由是学日益进。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43L 页
本之以经礼。参之以子史。总括乎六艺之林。汎滥乎百家之丛。未弱冠。学已大成矣。先生聪明绝人。一过目。辄不遗忘。少时所看阅者。至晚年犹暸然在心目间。或有问古传记句语者。辄拈某书某篇第几页第几行。示之如合符节。先生之于学。可谓得之于天。固 待积累而成。然犹执业甚勤。晨兴必对方册。至夜分乃止。而每日看读。必严立课程。如某时读某书。某时看某文。至如盥巾食息之顷。皆有所习。凡迭用五六部书。日以为常。过几日。则五六部书。皆已卒业矣。在翰苑直。职务繁冗。而犹诵尚书不撤。后任承旨时。方读汉书。以每日十遍为课。虽夙夜在公。而未或阙焉。一日公退。更漏已向阑。先生解衣欲寝。忽更起呼烛曰。一日阙课。前功将尽弃矣。遂减其行数。读满十遍而寝。尝温诵七书。周而复始。至晚年犹然。尝教子侄曰。不能尽诵七书。则不足以自命谓士也。尤喜朱子书。常不离于案头。片言只辞。殆尽成诵。尝曰。吾平生需用。专在是书也。先生之学。既以经术为本。凡诗书易礼之训。性命理气之说。莫不力探大源。深究奥意。以臻于高明精微之域。其发明经义。劄录记述者甚多。尝与群弟及诸友问答讲讨。殆屡万言。多发前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44H 页
人所未发处。士友咸以为百年以来宏儒硕德。殆无及者。先生犹益谦挹。不以师道自居。故未尝开门受徒。欿然若寡闻者。而若或有问礼及问学者。则辄皆叩其两端。广援而详答之。虽新学蒙士。有问必应。剖析本末。期令明晓而后已。竟晷娓娓。终不示倦厌色。问者皆充然而退也。先生于古今书籍。无所不览。至如天文地理医药卜筮算数之学。亦无不精究。而独稗官杂记。则使屏去案头曰。是害人心术。不可观也。为文章。不事奇崛险涩。使人易晓。读之沛然如长江大河之不可涯涘。然而法度之谨严。藻采之焕烂。气力之雄浑。格调之典雅。无一不具于其中。诗尚清新高古。不事浮华。虽遣兴写景之作。率皆有理致寓焉。至明清以来尖峭新巧之体。尝深恶而痛斥之。乃至功令之文。而亦复熟习精通。俱极其妙。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平生所著述者。有尚书补传,续史略翼笺,元史略,订老,戴记志疑,春秋备考,读易杂记,三汉名臣录,东史世家,洪氏读书录,鹤冈散笔等诸书凡若干卷。此先生经术文章之大略也。先生七八岁时。已以仁恕为心。凡衣服饮食之属于先生者。婢仆或有不谨。将致父母诃责。则先生必谏止之。器用有不佳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44L 页
者。父母欲改造。则先生以为不訾成器。成器不可毁也。昆虫草木。不忍见其伤残。虽蚊虱蝇蚋之类。未或手自扑击。不以物微而忽之也。先生幼不好弄游戏。不离于翰墨。虽值宴集。芬华声伎迭进。先生手一卷。特坐泊然。无所视也。既成人。益以居敬克己为主。每早起。整襟终日危坐。常如大宾之在座也。非甚疾病。不脱冠带。亦未尝暂时跛倚。及夜就寝。枕席不设于天光透露处曰。吾不敢卧视乾象也。家人或侍卧侧。语及 君上与祖先事。辄敛衽起坐而答之。称述古圣贤言语。亦如之。先生卑而自牧。虽年少微贱者。遇之甚恭。人或有过。必主平恕之论。尝曰待人。宁失于过厚。不宜苛摘微瑕。自归薄行之科。平居未尝见疾言遽色。即之温和。若将无所不容。而遇义所不可。则正色不挠。贲育不可夺。故非理不经之言。倖门曲径之嘱。不敢以陈于前。虽甚佻儇者。每谒先生。则敛膝改容。自不能露其本态。唯恐其见责于先生也。戒子弟不言人过恶。不言朝廷得失。不言人闺门事。巫觋切禁近门。杂术方技者流。不许交接。或有不率教者。诃责立至。不少容贷也。先生年跻七耋。位至上相。而衣无袖绮。盘膳至数品。所居室。萧然如寒士家。左右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45H 页
惟庤砚几。而又极朴陋。少时所用者。迄暮年而犹不易也。平居俭约自持。无所嗜好。繁声不入于耳。姣色不接于目。奇衰之物。不近于身。珍玩之具。不设于座。终始如一日也。再接藩任。一毫不取于民。比归。贫匮如古。亲朋或馈以钱帛珍异。辄皆谢却不受。此先生修身饰行之大略也。 正宗十九年乙卯二月。先生以日次儒生。 殿讲居首。直赴 殿试。擢甲科第三人。时先生年二十二岁也。例授司饔院直长。寻呈递。丁巳十二月。荐为承政院注书。己未四月。拜艺文馆检阅。自是迭居两职者数岁。至 纯宗辛酉二月。正言申光轼。以先生尝拟金箕殷注望。谓爱护私党。论劾甚憯。疏下庙堂议。首相沈焕之。遂请削先生职。九月。以华城城役仪轨监印劳。 命升六品。斜付副司课。壬戌正月。拜司谏院正言。先生引咎疏辞。仍陈勤圣学亲正士之要。 上优批嘉纳。不许其所辞。后五日。先生再上疏丐免。又言壮勇营既罢。 慈圣有以其钱谷。属之内帑之 命。夫内帑之名。出自中古。本非王者无私藏之意。请仰禀 慈旨。其可以予民者。悉而予民。其可以补经费者。亦令庙堂。从长分属。要以便民足食为主云云。疏入。 慈殿教曰。当此台阁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45L 页
寥寥之时。能举言责之任。予甚嘉之。既知其言之是。则岂无采用之道乎。若有出给者。使大臣知悉。先生以情势危蹙。未蒙 恩遆。屡违 召不就。 命罢职。未几。因弘文都堂两圈。六月。叙拜校理。寻迁正言。皆疏辞不膺。而前疏历陈敬德諴民。正朝廷。来谏诤。勤讲学诸条。凡屡千言。后疏又以勉 圣学。抑宦寺。反复极言之。 上皆嘉纳。然而先生终不起。大臣 筵奏言洪某年少淹博。且其经术。合置启沃之列。而向者所遭不过是横逆。不当一向引义。请严饬行公。而又不趍 召。及移副校理。又疏辞。 不许。连承 严命。始出供职。癸亥二月。按全罗左道试。归因 讲筵。请减外邑科时所费之徵敛于民间者。又请罢东堂易书之规。又请申禁会围时冒入外述之弊。三月。拜司宪府掌令。四月。 特差咸镜道慰谕御史。因咸兴府民家失火。有是 命也。既复 命。请蠲本邑蔘税一年。 从之。五月。升拜副应教。移拜应教。旋除谢恩使书状官。兼执义司仆寺正。十二月。还。拜校理。以 仁政殿失火。应旨上疏。略曰。火之为性。伏而后发。伏之极者。发亦必暴。譬如一人之身有郁不泄。则心火之上炎。必至销铄肌肤。焦熬脏腑。顾今公议之郁。民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46H 页
情之郁。言路之郁。人才之郁。烦冤结轖。无由自达。其气类之所感召。机缄之所激发。安得无今日谴告乎。仍请求言之 教。不宜独及于言事之臣。上自廊庙。下暨草野。并许有怀悉陈。博采翕受。 上赐优批。仍命喉院。撰进求言之教。左相徐龙辅启言。启沃之责。专在玉署。教(一作校)理洪某。经术文学。实合久任。先生上疏辞。仍言 法殿之遽命营建。非所以仰答警告之意也。甲子三月。因江陵等六邑民家被烧。复差慰谕御史。比反面。请蠲民弊者甚多。十一月。除 奎章阁直阁。乙丑正月。拜议政府检详。二月。以应教。因 贞纯王后因山进退论。承 命献议言。五月而葬。先王之经礼也。是日拘忌。后世之小数也。因博考 国朝故事及经礼所载以进。竟寝不行。间尝屡拜三司职。历带实录记注官,汉学兼教授,南东学教授,文臣兼宣 传官,禁卫营从事官。丙寅四月。 特授承政院同副承旨。八月。主式年监试初试。既又屡迁。至左承旨。历刑曹礼曹参议,敦宁府都正。戊辰闰五月。拜吏曹参议。上疏辞 不许。己巳正月。拟副提学。旋以 景慕宫酌献礼执礼劳。 命加嘉善资。再疏辞进秩。连除兵曹参判,同春秋,同义禁,副揔管,司译提调。九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46L 页
月。进都承旨。庚午二月。拜同 经筵副提学。四月。拜奎章阁直。 上疏辞。 不许。居数月。 上以拘忌。遽有 移御之命。先生遂上疏。力陈其不可。力请 旋跸。遂遍历刑曹参判,汉城府左右尹,瓦署承文提调。十月。复拜副提学。因辞疏。以八条陈戒。一曰。讲学以正心。二曰。遏欲以养德。三曰。远便嬖以亲贤士。四曰。慎命令以重 王言。五曰。勤咨访以讲治道。六曰。储人才以备选任。七曰。振纪纲以肃朝廷。八曰。节财用以恤民命。 上赐温批。至有感服之语。仍蒙递免。寻复除前职。又疏辞 不许。以屡违牌 召。有罢职禁推之 命。即令分拣。继 下严教。先生黾勉出膺。仍行本馆录。辛未四月。除成川都护府使。时府中疠疫大炽。人皆避之。先生躬巡窨幕。遍加抚恤。赖以存活者无算。在任才六朔。遭伯父丧。以职务妨临圹时。决意弃官归。壬申二月。西警未息。庙谟方鞅掌。大臣遂荐先生为备局有司堂上。上疏辞。 不许。五月。册王世子。是日政。拜右副宾客。旋拜礼曹参判。造纸署提调。其拟两馆提学。并在一月之内。后以大司谏。疏陈时弊。言甚剀挚。十月。丁外忧。及服阕。除职。以念灰荣涂。疏控哀恳。乙亥六月。拜忠清道观察使。又疏辞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47H 页
不许。既赴任。湖民经甲戌大歉。顑颔将尽刘。先生疏请得加划田灾六千馀结。又疏请代捧军布。以拯救之。还谷之。加分取耗者。袭谬作营廪。久矣。先生独以为非法。一粒不加取也。每值巡部之行。路遇民诉。必皆卸轿而详决之。由是。排日抵税。辄值深夜。才到邑。簿牒委积。先生尽取而一阅之。即分授其 吏。只举其端。剖判如响。无一错漏者。丙子六月。拟吏曹参判。会有蜚语行京师中。谓先生明春上京。将翻金汉禄狱。李游诚,柳七在辈。捏讹兴讪。相与煽动。时议遂大哗。丁丑正月。副护军李愚在。乘机投疏。阳若扶护。而阴实挤陷之。时先生在锦营。而骇机甚急。显周亟上疏陈被诬之状。赖 上圣明。事得已。先生再疏自暴。仍引咎废务。 上屡下饬教。而犹不视事。 上下严教。命下义禁府推考。三月就囚。即 命分拣。而先生已不安于朝矣。遂屏居于西江上。惟以图史鱼鸟自娱。无意当世。自是至己卯六月。除官凡十四而并不膺。陈疏者四而其辞弘文提学。则 特命许递一伸。其辞吏曹参判。则因 严教。施不叙之典。九月。 拜都承旨。其后三年之间。除承宣及他职者。又计十二遭。而亦并不膺。辛巳正月。以都承旨违 召。饬教截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47L 页
严。惶惧一肃。而复再上疏。蒙递。三月。有 孝懿王后丧。先生不敢言私。凡哭缀 候班。并皆趍造而至。除书下则或陈疏。或违牌。前后辞免。又至十有一焉。壬午三月。拜全罗道观察使。再疏力辞。 命以谪补礼施行。先生始膺 命。未几。右道暗行御史权敦仁。移文言金堤郡守李勉冲。有失体例。请自监营启罢。先生言御史与监司。其为奉 命则均也。安有监司而奉行御史之指挥者哉。不听。御史书启。论列以不恤事面为辞。先生上疏辨明。仍乞辞职。敦仁盛气对辨。又有正言闵祖荣疏。力扶绣论。辞多侵斥。先生遂不视务。三上疏乞递。 不许。沈英锡之为左道御史也。尝列书有罪者八十馀人姓名。移文巡营。并要刑配。而其所列罪目。不过曰百恶具备。曰许多作弊而已。按之多无实。先生闷其横罹。多从轻勘。英锡憾其不从己言。及拜校理。上章论劾以为有乖于尊 王人重事体之义。先生再疏辞职。以都事替启。 上屡降饬教。仍 命戴罪视务。至翌年癸未正月。复疏蒙递。先生以遭罹罔测。益绝意仕宦。尝三拜都承旨。又拜弘文提学。皆疏辞不膺。八月。丁太夫人忧。乙酉。服阕。连拜大司谏,左副宾客,造纸署提调。并不出膺。丙戌。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48H 页
八月。因大臣 筵奏。特升资宪阶。还差备堂。寻拜知中枢府事。先生上疏辞晋秩。屡拜知事及汉城府判尹,刑曹判书。而知敦宁,知义禁,知 经筵,知春秋,艺文提学,右参赞,右宾客。皆兼职也。除旨凡数十度。并不行公。间因事会。只一肃知义禁及刑曹判书而已。过辄即免去。又尝为戊子东堂会讲二所上试官。以往役义重不敢辞。至己丑五月。复拜刑判。始出膺 命。历礼工曹判书,都揔府都揔管。庚寅二月。拜吏曹判书。再上书力辞。后又五上辞书。至闰四月蒙递。五月。 翼考升遐。拜 魂宫都监提调。六月。拜兵曹判书。上疏辞都政。后又上疏辞。并 不许。八月。 魂宫失火。先生以职在敦匠。未能尽诚奉卫。既 返虞。陈疏自列。寻因持平金龙翼疏。迸出以替纳 命召。径出城闉。 命削职。九月。叙拜刑曹判书艺文提学。上疏引咎辞职。 不许。十二月。拜大司宪。因辞疏论䨓异星灾之后。举朝寂然。 上无责躬求助之教。下无绳愆纳诲之言。因极陈言路不开之弊。 上嘉纳。辛卯三月。主监试会试二所试。间兼司译院提调。是月拜 奎章阁提学。上疏辞。 不许。四月。拜谢恩正使。例付判中枢府事。十二月。复 命。壬辰二月。拜弘文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48L 页
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成均馆事。三上疏辞职。上赐批不许曰。卿之是职。尚云晚矣。八月。以秋到记读券官。取李维谦为第一人。副应教闵秦镛疏论维谦有衅累。请削科。仍劾主试者之不即拔去。先生上疏引咎。至再疏蒙递。自是以后。凡科场主试之任。皆以情势不膺。癸巳二月。以左副宾客。行 王世孙相见礼。三月。 特授判义禁府事。晋秩崇政。先生上疏辞。 不许。旋拜户曹判书。四上疏辞。至十月。 昌德宫失火。复疏辞。蒙递。甲午正月。复拜吏曹判书。六月。行都政。自除拜初凡七上疏乞免。至七月始递。丙戌以后。本兼诸职之屡经者。凡十四。拜知事者六。拜右参赞者五。拜知 经筵,艺文提学,刑曹判书,右宾客者四。拜知敦宁者三。拜吏礼工判书,都揔管,大司宪,判义禁者二也。备堂则间尝差湖西勾管。又还差有司堂上。盖壬辰癸巳间也。是月。 特命递内阁一提学。翌日。 命卜相。拜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左议政兼领 经筵,监春秋馆事。 世孙傅。先生三上辞疏。六彻附奏。而以 谕以 批。转益隆重。怵迫义分。不得已出膺。既登 筵。又力辞。不获 命。旋兼内医院训鍊都监都提调。十月。因冬雷乞免。 不许。十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49H 页
二月。 纯庙大丧。例拜揔护使兼三都监都提调。 成服后。以尝药蔑效。胥 命自引。历屡日始还第。乙未四月。因相地不审。移定新 陵。胥 命凡三日。再上疏自劾。 批旨有未安教。先生又胥 命。 敦饬而后起。八月。因星灾乞退。 不许。又兼司仆寺都提调。丙申二月。按姜时焕狱。四月。又按郑奎钦狱。五月。内局进 御药。因研器不洁。所盛银碗。忽色变。医官及隶属当诛。而 慈殿特推好生之德。将施薄勘。先生再上劄争之。固请讯鞫正刑。竟 不从。只 命岛配。六月。除 实录揔裁官。十月。以冬雷乞退。 不许。先生。在相府三载。一念民国。已自初筵。首陈勤酬接。博延访之要。继又言辅导 春宫。成就 睿德。实为当今之急务。及 上冲年嗣服。尤惓惓以勉 圣学。为第一义。遇小灾异。反复陈戒。辄不离于是。虽祁寒盛暑。每请日开 讲筵。无或少停。又尝以典学爱民。为继述鉴法之最亲切者。称述 正庙朝三十年盛德大业。以感动 宸听。时经壬癸大歉。孑遗之民。流散相续。先生百方怀保。咸期安集。饥口则发仓而赈之。荒田则减税而宽之。以至军钱之蠲免也。还谷之停退也。无所不用其极。前后措处。殆十百计也。犹虑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49L 页
婴孩之无归者。或阽于死亡。乃引 正庙所定字恤典则之文。请申遗弃行乞儿收养之法。若恫在己。屡陈而不止也。凡系民隐。无微不察。苟其有小利于民者。则莫不曲为之地。如查閒丁以釐军弊。遣绣衣以采邑瘼之类。不惮烦复。斤斤建白焉。甲午 大丧。请查靷路所损之田。悉蠲其税。丙申冬旱。奏行祈雪祭。盖百馀年来所初有也。尝请禁外邑欠逋之徵族者。又毁闲司所私系平民之号称拘留间者。皆虑其为厉民之阶也。先生以民生之困瘁。专由于守宰之不得其人。每值大政。辄以祛私恢公。振淹滞。杜侥倖。启饬两铨。又使诸道。察其不堪任者。随即罢遣。不必以殿最为限也。我 朝用人。专由科目试士之公私。而人才之得失系焉。故先生每以严场屋。劝文艺。为苦心。请慎择试官者屡矣。又请有初试文科。毋得停讲。经义试券。毋得用套语。悬题后毋得罢场。坼榜毋得侵夜。并著为令式。东堂易书之规。为弊滋多。曾于癸亥。 筵奏请革。后以艺文提学。亦有献议。俱格而不行。至是又力论罢之。尤尝慨然于儒风士趍之日就于卑下也。请拣用劬经砥行之士。勿论筮仕与甄复。必以为举拟之首。其馀振纲纪。矫俗习。抑近幸。来谏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0H 页
诤。恤刑狱。节财用等诸条。陈奏者甚众而不可殚述。丙申十二月。按南膺中狱。居数日。以病免。是月。因台疏。迸出城外。寻因三司合启。有削黜之 命。先生遂自江乡。转至长湍墓舍而寓焉。数年以所居窄隘。不能挈家眷。遂买屋于杨州之广津地。尽室移居之。己亥二月。有特放之 命。三月。始停启。付判中枢府事。壬寅三月。付领中枢府事。并不出肃焉。先生恬靖寡欲。爵禄非素志也。是以。自释褐初。至于大官。立朝凡五十馀年。恒以难进易退。为四字符。有除辄逡巡。强而后膺。谨避权要。若将浼焉。当路者或疑其异趍。是以与世鲜合。辄遭摈斥。华贯膴仕。无一久于其位者。然而先生实中立不倚。湛然无干于分朋是非之场。惟断断有忧国爱民之心而已。故一日居官。亦尽一日之责。罄悃输诚。每事皆以公正。虽有大利害大祸福。必执法不挠。其主试也。则关节不行。奸弊自息。隽才巨儒。无一遗珠。下第者。亦诵公明。不敢怨。居藩则廉介自持。不令而威。列郡咸为矜式。莫敢作非。一夫一妇。举怀其惠。久而犹不能忘也。居家。若不省米盐细琐为何事。而及理国财而制民产。则剖析综核。不漏丝毫。虽老奸巨猾。敛手退缩。皆叹以为神明也。平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0L 页
素对人。言若不出口。而至登 筵奏对。明白剀切。恳恳忠爱之意。溢于辞表。虽千言万语。不觉其烦复也。先生栖屑乡庐为六七年矣。自荐绅章甫。以至于街童巷妇。咸一辞嗟惜。望其或复入。先生浩然脱屣。不以荣辱经意。混迹渔樵。终老而无闷。此先生出处辞受之大略也。先生十七岁时。 正庙方临轩试士。以仪礼发策。首尾凡数百条。随下 饬教曰。诸生有未详晓而悉陈者。皆退出。留者仅三十馀人。皆略知其一二而犹未尽通也。先生时在妙龄。独运笔如飞。无所停滞。于是三十馀人者。争来质问于先生。先生左酬右答。不暇应接。遂以过限未呈券。而 上目之而大奇焉。先生之受知 正庙。盖自是日始也。后四年甲寅。以日次儒生。讲斯干诗。得纯通栍。 上曰。某虽善讲。当老其才而用之。只 命直赴会试。仍以改讲用易为 教。至翌年乙卯。讲大有卦。又得纯通栍。遂赐第。 上喜甚。 特命孝安公入侍。时孝安公。位居元辅。而是年适为司马回榜。 上教孝安公曰。卿之司马回榜。在今年。卿家更有科甲。同为唱榜。甚异事也。遂 命史官呼新来。又 教孝安公曰。今日斋日。不可以赐乐。卿须亲自画墨。仍为率去也。放榜日。又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1H 页
命孝安公。率新恩孙子入来押班。 恩数之旷绝。古盖未之有也。四月。 教曰。钟鼎之家。有此该洽之士。而年虽少。㨾不入俗。冲澹可喜。仍 命抄启文臣加抄。追付甲寅选。翌日 教先生曰。予于昨日传教。有不入时㨾之语。尔当谨守此规。切勿染俗也。既又 教孝安公曰。洪某见益奇爱。不但该洽群书。其于经义。多能悟解。为抄启中最。此是实地工夫。岂不可爱乎。又曰。卿孙某。冲澹博雅。不学时㨾。且知经学。能多自得之见。予甚为卿家喜之也。戊午十月。尝 教近臣曰。近因手圈校役。新旧选抄启中。世所称眼明心细者。无不参阅。而如非陈腐之学究。则几皆佻华之浅才也。未见有本经术通训诂。析理必程朱。遣辞必欧苏者。才难不其然乎。少年可望者。惟洪某一人。尔勿以后生。易之。提携扣论。俾卒成就也。予亦频赐顾问。时赖其稽古之助。历观今日廷臣之能起予者。且复几人哉。时 上以圣神之姿。任君师之责。方兴起文教。陶铸英俊。妙选堂下文臣之有才学者。月课讲制。岁终。计其画而赏罚之。名曰抄启文臣。先生既与其选。前后六年之间。屡占魁等。辄承 褒教。尝以 亲试计画居首。例当升六。 上以先生文学超出侪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1L 页
辈。欲久任而成就之。特 命代以熟马面给之典。 亲临颁赏。先生进笺称谢。又尝承 命劄录大学,朱子大全, 国朝故事。或陈勉。或仰质。名曰故寔。 上览辄赐批嘉奖焉。是时。 筵席之间。酬酢浩繁。为注书者。皆惮其记述之难。而及先生簪笔登 筵。则所记注者。每纤悉无遗。庚申五月晦日。 筵教至累千言。先生时以检阅入侍。记注。非其职也。及 筵退。 上特以命先生。先生细思详录。不遗一句。 上取览。教筵臣曰。洪某记注之才。甚奇矣。落脉分明。条理通畅。无一差爽。如此史官。虽古之优于才者。亦不如也。纯庙春秋鼎盛。以讲学右文为出治之本。先生时职承旨。以 禁直文臣。应制计画居首。受大学类义之赐。已而 命诸承旨。拟浴沂章例。各言其志。先生书进曰。厦毡清穆。经传在丌。讲官在左。诤臣在右。访 衮职之阙遗。询政事之得失。臣处其间。愿献其狂瞽之言。使吾 君虚受之德。布闻于四方。如其经济。以俟俊乂。又与诸臣合辞而请曰。昔子路。既言其志。愿闻夫子之志。臣等诚万万僭猥。敢以子路之所愿闻者。仰请焉。 上御笔书下。若曰。贤臣硕辅。为国栋梁。猛将智士。为国爪牙。内而无君臣之所失。外而无民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2H 页
生之疾苦。闾里无愁叹之声。边圉无不虞之患。是可谓大愿也。当是时。一堂际会之盛。槩可想也。甲午。以特命拜相。屡 下敦谕。若曰。肆予爰立之举。非梦非卜。实膺简心。予心之喜姑舍。上自朝著。下至舆儓。亦莫不加额相贺。而必不以是举。谓予有私于卿也。卿之平日文学。特其馀事。内行纯笃。家无二言。操履恬静。矜式一世。而历试之绩庸。中外茂著。今日之致卿于三事。意岂徒然。且卿。先卿之孙也。先卿。以福履之盛。值 宁考之世。位居元辅。协赞至治。八域宁谧。臣主俱荣。卿独不思趾美于先卿。而予岂不以 宁考之所以待先卿者待卿乎。叩卿之所存。竭卿之所知。则可使将败之国势。得以维持。将刘之民命。得以奠安。而予曰今日之弊有三。卿无一焉。人心之浇薄。卿之厚德。足以齐之。朝著之奔竞。卿之恬静。足以镇之。俗习之侈靡。卿之俭约。足以矫之。至于任启沃之责。决民国之计。才猷诚力。又无过于卿者。呜呼。 圣人一言。可质百世。夫岂待他语赘哉。时今 上在春邸。行师傅相见礼于景贤堂。以 睿笔。书下师傅德义寅亮辅弼八字。至今以为珍藏。 纯庙宾天。 上冲年嗣位。 大王大妃垂帘同听政。先生每陈恳乞退。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2L 页
大妣辄教曰。国势孤危。民事艰棘。卿何忍舍予而去也。甚至垂涕而道之。由是不敢以复请。丙申十一月。显周男祐哲。以宗戚执事劳。蒙升叙之 恩。先生因宾筵奏言。渠已滥叨准职。例当升通政阶。以若蒙騃。遽跻下大夫之列。其为不幸何如也。此犹属一家之私。而以其处地。叨此 谬恩。童子备官之讥。爵及私昵之叹。又岂不贻累于 圣朝大公之政乎。辞颇恳切。 大妃教曰。卿言出自衷曲。而卿家谨畏之规。予所稔知。岂可不成其美意乎。仍 命还收赏典。此先生受 恩三朝之大略也。先生以 英宗甲午十月十七日生。卒于今 上八年六月初十日。享年六十九。 上闻讣震悼。 下隐卒教。辍朝 赐赙祭如例。家人遵遗意。不受礼葬。遂以八月十六日。权厝于长湍功德里。翌年四月。移奉于其左冈亥坐之原。与配赠贞敬夫人完山李氏同窆焉。夫人缮工监监役讳英禧女。领议政白江先生文贞公讳敬舆后也。德纯行备。治家谨俭有法度。具载先生所著行状中。有一男一女。男祐谦。有学识器局。咸期以大成。不幸早夭。娶府使徐凤辅女。无育。女适韩弼教。今郡守。韩弼教有一男一女。男章锡。女适进士李承九。小子生晚。不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3H 页
及见先生盛壮时。今所记者。只缀其闻见之一二而已。先生之道学誉望。载之国乘。播之舆诵。固不容一家之私言也。且不敢一辞溢美。以累先生平日撝谦之德也。谨条列其大略如右。若其润色而发挥之。则惟望立言君子之裁择焉尔。弟绥禄大夫永明尉显周。抆涕谨状。
神道碑铭(并序)[洪直弼]
呜呼。历选𨓏古。以天德王道。藉手事君。炳然为世教耿光者。如唐之陆宣公。宋之司马温公。而以余并时所歆服者。惟渊泉洪公讳奭周字成伯。庶几其人。而直道孤立。动辄颠沛。皦然一心。尚未能大暴于世。惟舆儓妇孺。至于今称诵无穷。是遵何德而致此哉。以余耄及神迷。无能为文字役。而公之弟永明都尉显周氏。属以牲石之文。屡辞而不获命。按状而序之。于戏。我 正宗大王。尝临轩。发仪礼之策。条列数百事。以问诸生。皆阁笔退去。时公年才十七。独无少滞涩。傍人来相质问。逐一酬答。搆草既竟卷。意不欲多上人也。以过限不呈而出。 上临视之。大加称赏。后四年甲寅。应讲通诗斯干章。翌年春。又进讲通易大有卦。遂 赐第。教公王考孝安公曰。钟鼎之家。有该洽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3L 页
之士。而不入俗㨾。冲澹可喜。 命追付抄启中曰。洪某不但该洽。为抄启中最。且其经学。多自得之见。可知有实地工夫。戊午。因 御定四部手圈。 教筵臣曰。抄启中。本经术。通训诂。析理必程朱。遣辞必欧苏者。年少中惟洪某一人。不可以后生而易之。予亦时赖其稽古之助耳。及庚申五月晦。 筵教至屡千言。时公以检阅入侍。记注。非其职也。 筵罢。特 命公记注以入。公追思语次。无差爽。 上教筵臣曰。如此史官。虽古亦未有也。盖公初年。受知于 正庙者如此。及 纯庙初元。以承旨侍讲。敷陈文义。启沃弘多。上尝拟浴沂章例。 命诸臣各言其志。公书进曰。厦毡清穆。经传在丌。讲官在左。诤臣在右。访 衮职之阙遗。询政事之得失。臣处其间。愿进狂𥌒之言。使吾君虚受之德。布闻四方。如其经济。以俟俊乂。拟子路愿闻子志之例。仰请 圣志所存。 上书下若曰。贤臣硕辅。为国栋梁。猛将智士。为国爪牙。内而无君臣之失。外而无生民之苦。闾里无愁叹之声。边圉无不虞之患。当是时。一堂都俞。蔼然有皋陶卷阿赓载矢歌之意。至今相传。为旷世盛事。盖公之受知于 纯庙者又如此。呜呼盛矣。公性于孝。自幼不一失父母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4H 页
意。外而足睡公教诲之严。内而徐夫人导率之正。肃然有吕正献家范。公左右承顺。尽诚致敬。退与诸弟劬书。尝以六经四子。排课默诵。至于隆显耆艾。书未尝一日去手。日用事为。卓然有操执。不随物迁化。世或谓公疏于事务。或不能综密剸割者。抑浅之为知公也。足睡公以文清公新斋讳乐命之从子。平生绩学。蕴而不发。而徐夫人渼湖金先生之外孙也。娴于诗书。以其所蕴与所娴者。启发于公。而其庭训心传。常在孝俭忠恕。行不近名。公服习薰染。夙宵洞属。每侍侧怡愉。真有婴儿之色。自少望实隆赫。若不暇及于子弟之职。而观其左右服劳。少无别于寒士家人。及足睡公疾笃。昼夜焦泣。亲执刀圭者屡月方革。裂指进血。及丧。哀毁踰度。如不欲生。三年食疏。衰绖杖起。徐夫人虑其灭性。潜以肉水炊饭以疗之。遭内艰。又尽情致毁。与仲氏为兄弟间知己。仲氏没。公哀悼已甚。无欢于人世。季氏早属禁脔。不敢以礼丽之容见于公。常若有恐惧之色。推及亲戚疏远。接之尽其和。施之适其宜。退而无怨言。每于子侄之病。按方疗治。不专委医。此公居家至行。见称于世者也。公既妙年大阐。进途无碍。而常持戴盆之戒。不喜徵逐。惟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4L 页
经筵侍讲。试围较艺。尽心殚力。为一分对扬之道。乙卯。赴 殿试擢甲科。例授直长。呈递。以承政院注书。兼艺文馆检阅。迭居两职者数年。有谓注书荐望。有私护之人。庙堂请削职。以华城仪轨监印劳。升六品。壬戌。拜司谏院正言。引咎辞职。因陈勤典学。亲正士之要。 上优批嘉纳。再上疏丐免。又言壮勇营既罢。命以其钱谷属内帑。非王者无私藏之义。请令庙堂。从长分属。要以便民足食为主。 慈教若曰。当此台阁。寥寥之际。能举言责之任。予甚嘉之。特令大臣。谅宜出给。采用其言。公犹以情志危蹙。陈章乞递。以屡违 召。命罢职。未几。叙拜校理正言。皆上疏辞。公前后二疏。以敬德諴民。正朝廷。来谏诤。勉 圣学。抑宦寺诸条。反复极言。 上皆嘉纳。然公犹引嫌。终不起。筵臣言洪某经术。合置启沃之列。向者横逆。不当一向引义。请严饬行公。而犹不趋 召。承 严教。始出供职。癸亥。按全罗左道试。归因 讲筵。请减外邑科费之徵敛民间者及东堂易书之弊。外述冒入之习。四月。以咸兴民家失火。特差慰谕御史。往视奠接形便。归请蠲本邑蔘税。五月。升应教。旋除谢恩书状官。清严自律。一行警惕。兼执义,司仆寺正。十二月还拜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5H 页
校理。以 仁政殿失火。应 旨上疏。略曰。火之为性。伏而后发。伏之极者。发亦必暴。譬如人身有郁不泄。则心火上炎。必至销铄焦熬。顾今公议之郁。民情之郁。言路之郁。人才之郁。烦冤结轖。无由自达。气类所感召。机缄所触发。安得无今日谴告乎。求言之 教。不宜独及于言事之臣。请上自庙堂。下暨草野。并 许有怀必陈。博采翕受焉。 上赐批褒纳。命喉院撰进求言之 教。左揆徐公龙辅言。启沃之责。专在玉署。校理洪某经术文学。允合久任。公上章辞。仍言 法殿之遽命营建。非所以仰答警告之意。甲子。因关东六邑民家被烧。复差慰谕御史。比反 命。请蠲民弊者甚多。十一月。差 奎章阁直阁。乙丑。拜议政府检详。以应教。因 贞纯王后因山进退之议。献议言。五月而葬。先王之经礼。时日拘忌。后世之小数。因博考经礼所载及 国朝故事以进。屡拜三司。间兼实录记注官,汉学南东学教授,文兼宣传官。丙寅。 特授同副承旨。屡迁至左承旨。历刑曹,礼曹参议。戊辰。拜吏曹。己巳。升嘉善。拜都承旨。庚午。拜同 经筵副提学, 奎章阁直提学。时 上以拘忌。有移御之命。疏陈其不可。历刑曹参判,汉城左右尹。复拜副提学。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5L 页
因辞疏陈八条戒。曰讲学以正心。遏欲以养德。远谀佞以亲贤士。慎命令以重 王言。勤咨访以讲治道。储人才以备任使。振纪纲以肃朝廷。节财用以重民命。 赐温批。屡疏辞。不许。继下严教。黾勉出膺。行本馆录。辛未。除成川府使。时疠疫大炽。躬行窨幕。遍加抚恤。赖以全活者甚众。未几。遭世父丧决归。壬申春。以西警未息。庙务鞅掌。特荐为备局有司堂上。公以兵钝不励。告功不时。愿为督战使。出往视师。庙堂不许。 翼庙册王世子。时议举谓 书筵辅导。非公莫可。拜右副宾客兼两馆提学。十月。丁外忧。甲戌。服阕除职。以念灰荣涂。控疏哀恳。乙亥。拜忠清道观察使。时经大歉。民不聊生。公疏请得加划田灾千馀结。又请军布从便代捧。以赈赒之。还谷之加分取耗者。袭谬作营廪久矣。公以为非法一粒不加取。巡部之行。路遇民诉。必卸轿而听。抚谕恻怛。到邑或值深夜。簿牒旁午。剖判如响。无一漏误。民怀吏惮。不恶而严。会有蜚语行京师中。李游诚柳七在辈。捏讹兴讪。语涉叵测。赖 上圣明。烛其被诬。得以无事。然公益不安于朝。屏居自靖。至己卯六月。除官凡十四。并不膺命。九月。拜都承旨。求退不已。辛巳。 孝懿王后升遐。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6H 页
乃不敢言私。入参 廞卫候班。而或见除书下者。辄迸出城闉。壬午。拜全罗道观察使。疏辞甚力。 命以谪补例察任。既之任。有暗行御史与守令争较体例。属监营启罢。公以为同是奉 命之臣。安有绣衣不自主张。而使道臣奉行风旨者乎。及御史还朝。论列于书启中。公疏辞乞免。遂闭閤不视事。左道御史。又移关送罪人甚众。按之多无实。公闷其横罹。务从轻勘。其人还朝。上章论劾。公乃使都事替启。至癸未正月。得递。自是除拜皆不出。八月。丁徐夫人忧。乙酉。服阕。所拜诸职。皆不受俸禄。丙戌。升资宪。还差备堂。拜知中枢。 除旨凡数十下。并不就。间因事会。一肃知义禁及刑曹判书而已。庚寅五月。 翼庙升遐。六月。拜兵曹判书。以 殡宫都监提调。奔赴视事。及 返虞。以 殡宫失火时。未能尽诚奉卫。自列径出。九月。拜刑曹判书艺文提学。引咎疏辞。十二月。拜大司宪。因辞疏论䨓异星变之后。举朝寂然。 上无责躬求助之教。下无绳愆纳诲之言。极陈言路不开之弊。辛卯。以正使赴燕。壬辰。拜两馆大提学,知成均馆事。疏辞。癸巳二月。以左副宾客。行 王世孙相见礼。三月。晋秩崇政。拜户曹判书。甲午。拜大冢宰。辞不获。行都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6L 页
政。振拔淹滞。人谓百年内所创有。已而特拜左议政。三上辞疏。六彻附奏。 批旨隆重。怵迫膺 命。十一月。 纯庙大丧。以揔护使兼三都监都提调。率相地官。看审 陵地。时初度封标处。有奸贼时复者诪张为幻。启请改图移定 新陵。竣事胥 命金吾。因 严旨黾勉视事。八月。因星变。乞退 不许。丙申四月。按郑奎焕狱。五月。内局进 御药。银怨(一作碗)忽色变。监剂医官及隶属。罪当讯鞫。 慈圣推好生之德。将施薄勘。公再上劄争甚力。六月。除实录揔裁官。十月。以 䨓乞退。十二月。按南膺中狱。居数日。以病免。囚台疏迸出城外。寻因三司合启。有削黜之 命。己亥春。始停启。付判中枢。壬寅三月。升领中枢。公自是决意休退。不入都门一步。以 宪宗壬寅六月十日。考终于侨舍。距其生 英宗甲午。寿六十九。讣闻。上震悼。隐卒有加。以遗命。不受礼葬。八月某日。葬于长湍功德里壬坐原。呜呼。公古所谓遗德也。以沉潜凝定之资。躬勤苦积累之功。虽位跻崇显。而自处如韦布。至若诗书礼易之训。性命理气之辨。身践心得。怡然理顺。虽使处山野嵁岩。尚可为命世大儒。而若其立朝大节。磊落光明。置之廊庙。而百僚足以矜式。试之藩屏。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7H 页
而庶务咸有条理。至于天文易象之奥。算数仪物之繁。毫分缕析。如指诸掌。而退然如无能。不佞少日。每见人谒公而归。辄问公劬业行治。便觉奋然兴起。有并时之幸。而若其默而成之。存乎德行。有非想象揣摩之所可得。然窃自谓独知人所不知者。以无不可对人言也。在易谦之九三曰。劳谦。君子有终吉。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方公之狼狈去国也。都人士女咸叹曰。天不欲使吾国平治乎。奈何使洪公去乎。在易系大有上九之辞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如公之德。乃吾东可尚之贤。而履信思顺之治。庶几颙若于方来。则公之一时遭迍。有不足悲。而曩所谓宣公温公。皆得知照于当时。流光于后世矣。公于本朝名硕。最慕朴思庵。以其性气风节之相近也。尚论者并称以儒相。讵不宜哉。洪氏籍丰山。自鼻祖以来。勋德在史乘。至我 朝。慕堂文敬公。德望重一世。继以永安,贞明。植福启后。高祖讳锡辅。吏曹参判 赠左赞成。有卓节于辛壬士祸。曾祖讳象汉。大宗伯 赠领议政靖惠公。本生祖讳乐性。领议政孝安公。俱以厚德完福。为 先朝名卿。而祖讳乐最。 赠左赞成。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7L 页
仁而不食。得贤为嗣。若足睡公讳仁谟。右副承旨 赠领议政。徐夫人。达城徐公观察使迥修之女。以女中君子。式谷于后嗣。是以公能笃学力行。致位公孤。卒有所秉执。扶植以翊。护我 国家万亿无疆之基。则方来之庆。有未可艾也。配全州李氏。监役英禧之女。白江文贞公敬舆。其先祖也。亦称女士。治家有法度。祔公墓左。举一男一女。男祐谦。女适前府使韩弼教。祐谦好学有气局。期以大受。早夭。府使男章锡。女进士李承九。直弼与公。隐显殊涂。云泥异趣。而居近年比。夙慕公德义名节。有赎百身。起九原之愿。而神陨精丧。罔克阐扬。然公自不朽。何须于腐笔哉。铭曰。
尼不云乎。不忮不求。曾亦有言。断断休休。千载稽考。如蓍如龟。畴述轨范。念释在玆。展也洪公。古之遗德。一念忠悃。祐我 宗祏。早岁蜚英。笃学匡 君。受知健陵。仰赞右文。 纯庙初元。法筵横经。宿豫启沃。用殚忱诚。言志之训。都俞一席。 王曰嘉乃。衮褒隆赫。翊我 嗣圣。迪以祈永。言皆吁谟。学则诚正。家耄逊荒。裨世弘多。谓公再入。为时光华。介石不转。终老岩阿。独有孤衷。洞彻九冥。孚尹旁达。百度俱贞。先立其大。馀皆类推。名实纯粹。不磷不缁。夷险一节。质神无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8H 页
疑。屈伸有命。显晦随时。廊庙之穷。往哲攸悲。不有君子。斯焉取斯。享短流远。后千百历。嵂嵂德冈。穹龟负石。我揭铭章。天壤俱泐。
崇祯纪元后四庚戌。成均馆祭酒唐城洪直弼撰。
墓志铭(并序○文成于丙寅。而至乙亥秋。始克燔埋。)[韩章锡]
我 宪宗大王八年壬寅六月丁亥。原任左议政渊泉洪先生。以疾卒于国东门外马庄之里。以其年八月。葬于长湍之功德里。从先兆也。越十三年甲寅三月。穿其右冈负乾之原而改葬之。又十三年丙寅。外孙韩章锡。始克为文以志之曰。呜呼。道之不明者。人也。其不行者。天也。先生以天德王道之学。事我 正宗 纯祖。致位至辅相。然 正宗大王。殊先生才德。将大用不果。其致位辅相。则 纯庙末年也。及 宪庙即位。则以古周公,召公所以训迪成王者。夙夜戒告惓惓焉。未数年。又逊于荒以卒。岂非天哉。章锡窃听于议论者。皆以为先生。今之司马温公也。然章锡独以为为温公则易。为先生则难。先生之世。非所谓大人否亨之时乎。先生以正学直道。嶷然自立于世也。不极龃龉矣乎。然而先生忠诚贯金石。德行通神明。故自朝廷以至四方。自士大夫以至闾阎小人。无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8L 页
不信之如蓍龟。仰之如泰山乔岳。而先生渊乎其深也。温乎其恭也。休休乎其有容也。又其出处进退。磊落光明。无一不出于正。其临大事决大疑。无一不出于至诚。无一不合于大公。虽流俗异趣之人。始尝齮龁而排忧之者。退听其私。不一辞归。诚君子者鲜矣。呜呼。先生殆天人也欤。然道终于不行。狼狈而去者。又孰使之然哉。盖夫子论易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又曰。物不可以苟合。噫其知之矣。先生讳奭周。 正宗大王所赐名也。字成伯。洪氏系出安东之丰山。以高丽国学直学讳之庆。为始祖。入我 朝。有若文敬公讳履祥。以学术德望。大显于 穆陵盛际。有孙讳柱元。尚贞明公主。封永安尉。谥文懿。即先生七世祖也。高祖吏曹参判 赠左赞成忠敬公讳锡辅。当 景庙辛壬。危身树节。曾祖行礼曹判书致仕靖惠公赠领议政讳象汉。靖惠四子长曰领议政孝安公讳乐性。季曰 赠左赞成讳乐最。赞成无子。以孝安第二子讳仁谟为后。荫仕右副承旨 赠领议政。先生皇考也。妣贞敬夫人大邱徐氏。观察使讳迥修之女。先生以 英宗甲午十月十七日生。幼有异度。俨然如成人。好读书。深有志圣人之学。于芬华荣利。泊如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9H 页
也。未弱冠。已成宏儒。 正宗辛亥。 上临轩试士。以仪礼发策。策数百条。 教曰。诸生有未晓者退去。留者仅三十馀人。先生独操纸笔。立书对殿墀下。略无停滞。于是老宿。咸就叩质。先生左右应答。无勌色。既搆草竟卷。以为过限。不呈而出。时年十八。 上目之大奇焉。先生之受知 正庙。盖自是日始。后屡魁殿讲。旬制。 御考辄称善曰。当老其才而用之。至乙卯春。应日次讲。通易大有卦。乃 赐第。孝安公请于 上曰。臣孙滥窃科第。愿乞暇十年读书。俾就其志。 不许曰。予当自教之。时 上赫然以三代君师自任。乃妙选文臣年少者。旬月课试讲制 奎章阁。号曰抄启文臣。先生既擢殿试甲科第三人。 命追付选中。教曰。洪某不但该洽。为抄启中最。其经学多自得之见。可知有实地工夫也。丁巳。荐为注书。己未。拜检阅。迭居二职者数年。课试讲制。通计为诸文臣首。例当升六品。 上以先生文学超侪流。欲久任成就之。命代以给马。又 命劄录大学,朱子书及 国朝故事。敷衍问难。每一篇上。辄 赐批嘉奖。尝 语近臣曰。本经术通训诂。析理必程朱。遣辞必欧苏者。少年可望。惟洪某一人。庚申五月晦日。 筵教至屡千言。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59L 页
先生以翰林侍 筵罢。特 命先生记注。追思语次无差爽。 上大加称赏曰。如此史官。古未有也。 纯庙元年辛酉。台臣申光轼。疏论金箕殷拟望注书事。目先生为爱护私党。大臣请削职。及叙拜正言。引咎力辞。仍陈勤 圣学亲正士之要。又言壮勇营既罢。而钱谷属内帑。非王者无私藏之义。请出以予民。且补度支费。 贞纯大妃下谕奖之。令庙堂采用其言。寻拜校理。又疏陈敬德諴民。正朝廷。来谏诤。勤讲学。抑宦寺事。皆 嘉纳之。然犹逡巡不出。大臣奏言洪某经术言议。合置启沃之列。向来所遭。不过是横逆。一向引义不当。请申饬行公。癸亥。试士湖南。严于去取。屈者无怨言。还请蠲科费之敛民者。又请罢试卷易书法。四月。成兴民家被烧。差慰谕御史。往视之。奏减蔘税一年。七月。以书状官赴燕。还拜校理。十二月。仁政殿灾。先生与馆僚上劄。略曰。火之为性。伏而后发。伏之极者。发亦必暴。譬如人之一身。有郁不泄。则心火上炎。销铄其肌肤。焦熬其脏腑。顾今公议之郁。民情之郁。言路之郁。人才之郁。烦冤结轖。无由自达。气类之所感召。机缄之所激发。安得无今日之谴告乎。因请上自庙堂。下暨草野。并许有怀悉陈。博采翕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60H 页
受。疏入。 赐优批。下教求言。大臣又奏言。洪某经术文学。实合久任启沃。请勿移他职。使专意论思。先生上章辞。仍言 法殿之遽命营建。非所以仰答皇天之警告也。甲子春。关东六邑火。又承 命慰谕。比归建白蠲弊者甚多。连除 奎章阁直阁,议政府检详。乙丑春。 贞纯王后将葬。因日家言。议进退。先生以应教。献议以为五月而葬。先王之经礼也。时日拘忌。后世之小数也。博考礼经及邦典以对。竟寝不行。丙寅。 特授承旨,参议刑礼曹。戊辰。拜吏曹。己巳。升嘉善。为都承旨。庚午。拜弘文馆副提学, 奎章阁直提学。夏。 上以避忌。遽命移御庆熙宫。先生上疏争之。言甚切。立 命还寝。复为副提学。再上章辞。以八条陈戒曰。讲学以正心。遏欲以养德。远便佞以亲正士。慎命令以重 王言。勤咨访以讲治道。储人才以备选任。振纪纲以肃朝廷。节财用以恤民命。凡屡千言。未几复拜行本馆录。辛未。出为成川府使。疠疫大炽。躬行窨舍。遍加拊恤。赖以活者甚众。冬。有贼起西方。明年春。大臣荐先生为备局有司堂上。先生以兵钝不励。告功不时。请为督战使。出往视师。庙堂不许。五月。册 王世子。廷议谓 胄筵辅导。非先生莫可。即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60L 页
日拜 侍讲院右副宾客。旋授弘文馆艺文馆提学。十月。丁外忧。忧吉。除职不起。乙亥。拜忠清道观察使。簿书旁午。剖判如响。新经凶荒。民将尽刘。悉心究方略以拯救之。籴谷之取赢为廪俸者。一粒弗之取。吏服民怀。不令而严。列郡矜式。莫敢作非。会有蜚语行京师中。谓先生将还朝。翻金汉禄狱。群不逞从而煽鼓之。骇机甚急。赖 上圣明。穷覈得被诬状。事遂大白。先生再上疏。自暴不视事。 上屡降谕昭晢之。而先生已不安于朝矣。退居江湖。以经史自娱。五年之间。除官三十馀。并不出。壬午。拜全罗道观察使。又上章力辞。 命以谪补行。未几。右道御史权敦仁。与守令争体。例属监营。启罢不听。左道御史沈英锡。移牒送罪人甚众。按之多无实。闷其横罹。疏决从轻。二人还朝以疏启。侵斥之。先生遂闭閤不省事。连章丐免。至明年春。始递。八月。遭徐夫人忧。服阕。除拜。皆不受俸禄。丙戌。用大臣奏。擢正二品。 诰命凡数十下。并不膺。庚寅。拜吏曹判书。转为兵曹判书。差 王世子殡宫都监提调。 殡宫失火。引咎自效。坐纳符出城罢。十二月。拜大司宪。因䨓异。极言言路不开。辛卯。充正使赴燕。壬辰。繇 奎章阁提学。拜两馆大提学。先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61H 页
生自立朝。屡掌贡举。鉴衡公明。举无遗材。于是士皆濯磨以俟之。到记取李维谦堂疏谓维谦有衅累。请削其科。语侵主试。先生乃引递。癸巳。 特授判义禁进阶崇政。拜户曹判书。甲午。复为吏曹判书。凡七疏始解。其行都政也。振拔淹滞。请托不行。七月。擢拜议政府左议政。先生辞之甚固。 上注意深。谕批愈隆挚。乃黾勉出膺。先生为相。以格 君諴民为己任。以辅导 储宫为先务。连岁大饥。流亡相属。先生百方怀保。减租税。发仓廪。蠲籴谷。禁族惩徵。申遗弃乞丐儿收养之法。措画盖十百计。无不实心行之。顑颔之民。倚以为命。 纯庙大丧揔护敦匠事。寻除总裁官。纂修实录。于是 宪庙冲年嗣服。而 纯元王后垂帘。国势孤危。庙谟繁委。 慈圣委任责成之甚勤。每乞退。辄 涕泣教囚。卿何忍去也。由是不敢复请。登 筵必称述 正庙盛德。以感动 上听。以拣守令。严科场。抑近倖。来谏诤。节财用。恤刑狱。振纲纪。矫俗习诸条。不惮烦奏。而遇小灾异。必反复警省。申劝典学。虽祁寒盛暑。请日开 讲筵。以为圣经贤训之浸渍习贯。可以摄心而持志。可以澄神而养气。大有益于节宣保护之方。又请擢用劬经砥行者。以风励士林。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61L 页
积诚招徕诸儒贤。以辅导 君德。丙申冬。按南膺中狱。囚供所援引偪贵近。先生不敢隐。与诸僚入对。大忤 慈圣旨。谗人以危语矶激。当路者疑憾。三司交章憯劾。遂有 旨削黜。乃屏居长湍先墓下。数年。买屋于杨州之广津居焉。先生之去国也。邦人士女。莫不咨嗟叹息。往往有泣下者。已而 东朝悉烛先生无他意。己亥春。始停启。叙付判中枢府事。壬寅升领中枢。即先生卒之年也。卒十三年。 哲宗五年甲寅。太常议易名曰。勤学好问。一德不懈。法宜谥文简。遂赐谥文简。先生气厚而性通。刚中而和外。其行一本于孝友。事父母有至性。承旨公寝疾病。衣不解带者屡月。医药技穷。裂指进血。居父母丧。毁甚。疏食以终三年。孺子慕终身。爱二弟如一身。亲戚虽疏远。接之尽其睦。人虽微贱。待之必诚信。行己忠恕。不崖异以自高。至义之所立。毅然有不可夺者。简交游。尤谨避权要。世方树党援以自固。分朋是非纷纷也。先生于彼此。湛然无与也。以故疑忌胥兴。而处之嚣嚣也。清俭自持。干嘱贿遗。不敢及门。虽隆显耆艾。奉身萧然如寒士。然至赒人之急。殆忘其有无。尤严于持敬。平生无疾言遽色。虽燕处。人未尝见其跛倚容。聪明绝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62H 页
人。一过目终身不忘。而执业甚勤。虽公退漏尽。必呼烛读书。满课乃已。于天下书。无所不习。而四子书若诗书。易礼若朱子书。则其所平生也。于 国朝诸贤。雅慕李文成,金文简二先生。高明渊融。犁然有契。说经多发前人所未发。群言有异同。必参伍以折诸理。于性命理气。则身践心得而默成之。虽不屑以师道自命。然远近人士。有来问经礼疑义者。则与之反复辨论不倦。旁及历象舆地算数仪物。以至医药卜筮。无不毫分缕析。各臻精妙。而以约守之。退然若无能。为文章。本之经术。浑然天成。而自中法度。诗尤逼古。气格与理致咸具。后进之士。有志于斯文者。莫不视先生以为法。有集八十四卷。年谱二卷。章锡所裒辑也。始承旨公教先生严。而徐夫人。渼湖金先生外孙也。娴诗礼。德为闺閤宗。先生孩提薰习。动遵规矩。退与仲弟沆瀣公讳吉周。怡愉琢磨。为天伦知己。既登朝则遇 正庙殊知。又奖劝成就之。是故。生长富贵而志不夺。阅历艰险而节犹完。论者。谓先生学术渊源。资于 君亲之间。配完山李氏。监役讳英禧女。白江文贞公讳敬舆后也。孝慈端庄。配德无违。生同先生年。卒于壬辰十二月三日。追封贞敬夫人。墓祔其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62L 页
左。有一男一女。男祐谦。有文行早卒。取族子承运为嗣。女适前牧使韩弼教。男即章锡。女为校理李承九妻。呜呼。先生以中正纯粹之资。辅之以学问之力。其所以行之终身者。人能履其一。君子则谓之不朽。若先生。始可谓命世真儒已矣。世之称 先生者。或高其文章。或伟其相业。而至其立心制行。一本于诚。揆之古圣贤而无愧者。未必尽知之。章锡生十一岁而先生没矣。尚记先生退老江湖上。日晨起谒庙。退则危坐。竟日诵三经四子书。章锡往往从旁习句读。俛仰之顷。长大如此。而先生之德。无所于考矣。及取遗书而读之。性与天道。若有所心传意授者。而口不能道也。呜呼欷矣。铭曰。
有尧舜君民之志。而才足以致之。居伊周辅弼之位。而德足以涖之。寻孔朱继开之旨。而文章足以兴起之。何天之降大任于斯。而不与之其时。昔先生来。邦人环之。民曰我公。士曰我师。先生之去。士女赍咨。孰纩余寒。孰饘余饥。众方翕翕。我言款款。众方劫劫。我步坦坦。颓波澒潏。砙柱如故。自古才难。有才不遇。以先生才。亦既遇知。身显道穷。往哲攸悲。虽则穷矣。嘉惠孔厚。六经在躬。发为星斗。示我正轨。百世之后。鹤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第 263H 页
山岩岩。冽水洋洋。我铭幽宫。用示无疆。
 外孙通训大夫行弘文馆副应教,知制 教兼 经筵侍讲官,春秋馆编修官, 世子侍讲院文学上党韩章锡。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