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x 页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丰山 洪奭周成伯 著)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07H 页
读易杂记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是以解之也难。解之善者。得其一隅而已。言理而得其一隅。则亦可以知进退消长。而不失其身。谈数而得其一隅。则亦可以钩深致远而知来如神。是故天下有不能尽之易。无不可知之易。易有不能全之解。无无一合之解。苟欲解易。虽冥探而臆说。必有一合矣。何者。天下无易外之理。则解易者岂能为易外之谈。故元亨利贞之辞。解之曰大享而利于贞可也。解之曰四德亦可也。惟其不可为典要。是以合之也易。惟其广大悉备。是以尽之也难。必也以不仁为元。不通为亨。然后诚不合矣。是故。易不以合为贵。亦不以尽为急。惟得其本而后。自无不合。朱子之易。非能尽也。得其本而已。王辅嗣,来知德之易。非无合也。离其本而已。若夫神德显道。藏密同患。知周乎万物。而极天下之至赜者。非圣人不能也。其又可急而希耶。余读易七年矣。意之所至。亦不能不书也。呜呼。古人之易远矣。得其一隅者。亦非余所敢望。则余其所谓冥探而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07L 页
臆说者耶。虽然。道不远人也。人无不可以为圣。则由浅而入深。由近而求远。安知今人不如古人耶。得其本而求之。余不能无自勉。
易之无象数也久矣。自邵子先天图行于世。而朱子推演之。易之数大明于天下。而象之不传也如故。自王辅嗣有忘象之说。而天下翕然向之。然玆说之不通者多焉。睽之上九。多疑二字而已。豕涂鬼车之说。何为而如是其怪耶。明夷之六四。阴邪二字而已。入于左腹之辞。又何如是其异也。牝马之贱。何与于坤道之大。苋陆之微。何取乎阴阳之际。圣人立言平易。不应舍易而语险也。儗人必于其伦。亦不应舍大而语微也。谓易无象也可乎。自来知德。有傅会之谈。而时儒靡然信之。然玆说之不通者亦多矣。谦之初六曰。利涉大川。则曰无此理而有此象。综震而中爻坎则涉川之象也。然则渐蹇之卦。独不综震而中爻坎乎。且理因象显。象以理有。有是理而后。有是象也。则谓天下有理外之象。可乎哉。朱子曰。易之取象。固必有所自来。而今不可复考。固不必深求其象之所自来。而亦不可遽欲忘也。大哉。君子之论也。今从之。
来氏易传。设四例以求象。自谓至玄至妙。以剖击先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08H 页
儒之说而曰。孔子没而易已亡。至今日矣。其意若将上接先圣之传者。呜呼愚哉。四例之目。曰错曰综曰变曰中爻。盖求二体而不得。则求诸错综。求诸中爻。又求诸变爻。如是而又不得则求诸中爻之错综。变爻之错综。而又求诸变爻之中爻。如是而见其偶合也。则自以为千古不传之秘。全在此矣。然卦不过八八。而天下之象尽矣。如咸之为卦。下艮上兑。中为乾巽。错为坤震。四变得坎。中爻得离。咸之九四一爻耳。而具八卦之象。天下之象。有出于八卦之外者乎。然则远取诸物而牛马龙虎无一不可。近取诸身而首腹耳目。无一不合。推之它卦。不如是者无几。圣人立象。不如是之杂也。且反对之说。见于杂卦之传注。交易之言。肇见先天之图说。来之所谓错综。已在是矣。互体之说。起于汉儒。朱子之论中爻也。亦尝及之。则此岂来氏所能刱见而独知也哉。呜呼。今所谓新。昔所谓陈。今所谓奇。昔所谓腐。探古人已弃之陈腐。而组缀附会之。又何足以凌蔑前贤。而高谈四圣乎。多见其不知量也。(今按中爻互体之说。固不可废。而反对取象。亦或有合。去其病而取其纯。则来氏之说。固多可取。惜乎。其轻自大而侮前贤也。)
易之道。喜止恶动。动极则败。止极则亨。以震在上者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08L 页
八卦。而其上爻有咎者七。以艮在上者八卦。而其上爻无一凶者焉。其故何也。以柔而居动之极。鲜不败矣。以刚而居止之极。鲜不亨矣。
天地定位而后。万物生焉。是故。有父母之道焉。雷风有气而无形。是以一索而得。水火。有形而无质。是以再索而得。土积成山。水渟而后成泽。是以三索而得。
二气交感。天地之情也。同类相求。人道之常也。是以咸恒损益。交感之义也。乾之二五。相求之道也。然情以时变。故否卦无相应之意。志乖而道悖。故上九有无辅之悔。
自诚明。谓之性。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也。自明诚。谓之教。黄中通理是也。诚则明矣。故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道。明则诚矣。故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
乾之文。易以健。坤之文。简以顺。诸卦之辞则杂矣。谦复之辞。和以平。困坎之辞。危以崄。文之不离乎象也如此。吉之至者辞寡。凶之极者辞亦寡。危而多疑。辞繁而不杀。教人虑也。
独阳不成。独阴不生。乾坤何以能为众卦宗也。大哉乾元。至哉坤元。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阴阳在其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09H 页
中矣。六位成章。分阴分阳。阴阳在其中矣。虽然。先天言其体。故乾坤正南北之位。后天言其用。故乾坤居不用之地。
君子非恶夫阴也。恶夫阴之害于阳者也。天下岂有夫无阴之阳哉。天下又岂有夫无阳之阴哉。是故。阴之害阳。自害而已。资阳之阴。害阳之阴。君子所宜辨也。
以险居外者。八卦均之未出乎险也。遇阳则为需为屯为蹇为坎。刚不可以入险也。然而莫善乎需者。乾易以知险也。遇阴则为比为节为井为既济。柔之利乎险也。其以不争乎。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礼,泰,豫,夬之时。其可恃乎。物极则反。消极则长。否剥屯困之时。其可自懈乎。否可反而屯不可反。阴与阳之异也。困可通而屯不可通。说与险之异也。知柔之可以行险。而不可以反危。知险之不止于困人。而卒以自困者。斯可与言易矣。蹇之能吉何也。下有应也。故曰利见大人。
屯之言乘马班如者。皆其以柔居柔者也。其能进乎。然有应则吉。无应则凶。故上凶而二四吉也。应得其时则易亨。应失其时则多艰。故四往吉而二不可也。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09L 页
初以刚居刚则不失其正。故犹磐桓也。三以柔居刚而不得其正。虽欲往。其如吝何哉。大抵坎三爻。入险者也。震三爻。当险者也。当险者。可进可退。故三居动极而犹可几也。入险者欲退不得。故上居险极而不可为也。然则虽圣人居之。亦无可为乎。曰圣人相时而动。君子慎事于微。又安有居险之极而泣血涟如者乎。
屯蒙。一体也。屯元亨而蒙亨者。屯属之时。而蒙属之人也。屯动于下。而蒙止于下也。屯多危而蒙则否者。屯动而蒙止也。屯在险中。而蒙出险也。蒙二五取应而屯否者。蒙之应专。而上无能为梗也。屯之应不专而初可以为阻也。屯四初取应。而蒙三上不取应者。屯之志专而五已过时也。蒙之志分而二方用事也。屯极则泣。蒙极则击者。屯以柔极而蒙以刚极也。比类而见之。易之情可见矣。
易亦有取变卦义者。龙战于野。坤之剥也。终朝三褫。讼之困也。
君子未当险。则善其道以避之。既入于险。则一听于天而已。不徼幸而求免。故曰听。不冥行以蹈祸故曰顺。然则不可出险乎。曰人事之所宜为。亦不敢不尽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0H 页
也。然汲汲于免。而不能须臾宁。则是岂所谓素而行者。非惟不免。祗以速𥚁。顺以听。天者。文王之美里也。人事必尽者。孔子之过宋也。汲汲于免而反以速其祸者。其鲁昭公唐昭宗之事乎。不忍一朝之困。而丧其躯亡其道者。天下多矣。
易不危承刚而危。乘刚故虽遇暴人。下之则无咎。然下之不如远之。故明夷之五。不如遁之上。
讼与师。皆行险也。讼者争之小。师者。争之大。然讼以健行。故不可成。师以顺行。故吉而无咎。讼以健极。故三褫其带。师以顺极。故开国承家。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之道也。虽然。为大事。主非刚则易败。讼五元吉。而师五则有舆尸之诫焉。
讼六爻。相争者也。师六爻。同心者也。阳之于阴。主也。众为之主而争。一为之主而合。
师与比。同顺也。同险也。同一阳五阴也。以险行顺。则用兵。险在此也。以顺遇险则相亲。险在彼也。同舟遇风。胡越一心。处险不得不比也。况其比之以顺乎。刚中而在下。将帅也。刚中而在上。君也。
不宁方来之不宁。与宜建侯而不宁之不宁同。屯比。皆有坎焉。坎者险也。险则不安矣。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0L 页
上经其天地之道欤。乾坤正位而坎离成功。下经其人之道欤。山泽通气而水火交用。上经多阳。下经多阴。上经多言天地。下经多言男女。上经水用多而火后。下经火用多而后水。天地人岂二道哉。分而论之。固将以合而论之也。巽始小畜。兑始履。上经先长而后少。兑始咸。巽始恒。下经先少而后长。艮震亦然。
小畜之畜。有正焉。有不正焉。初九阳刚得正。居畜之初。六四以正相应。我欲以非道行矣。援而止之而止。何咎之有。二九之牵复也亦然。初则正而二则中也。九三以刚自用。而居畜之成。当行而不行。不得行而又不能安。此其所以反目乎。六四既应于初。复比于三何也。曰此易所以不可为典要也。在它卦则应不可二。在小畜则一柔而上下应之。或曰二之牵复。牵于五也。三之反目。怒于上也。上不可以言妻也。或以其柔位耶。今姑两存之。
视履考祥。吉凶方未定也。然易言其旋之吉而不诫不旋之凶者。爻处至善之地也。凡卦以上为极。极而或变。极而或成。履之极也。履之至也。履之至者。非至善而何。上体为乾健之至也。亦至善之义也。下应不中不正之爻。而不以为累者。三之志不在乎上也。凡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1H 页
一阴之居五阳。一阳之居五阴。其相应也不专。其以刚中而应者则不然。
刚健中正。君德之至善也。履之九五。所以贞厉者。以其有柔说之臣也。夫柔说者。人臣之大诫也。
位莫善于中正。而正不若中。人莫尊于大人君子。而大人胜于君子。是故。易之言大人。皆其中者也。易之言君子。皆其正者也。乾革可见矣。
泰之将否。戒之于三。否之将泰。勖之于四。自泰而否恒易。自否而泰恒难。天之道也。备于豫者。先而忧。反其危者。后而乐。圣人之心也。然则泰五而祉。否五而休何也。泰之为卦也。上下交通。故二五有相应之志。否之为卦也。上下隔塞。故二五无相应之意。相应则和以成。不相应则反而变。人情之常也。
否之时。乱之极也。而君子小人。无相害之惧。何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苟截然不相乱。则何害之有。否之于小人。绝之者也。剥之于小人。近之者也。困之于小人。相错者也。困,剥有凶而否无害。远近之辨也。是故。李膺,范滂。婴党锢之祸。而徐孺子。独免于害。
天一生水。而惟天火为同人。地二生火。而惟水地为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1L 页
比。故阴阳相和。刚柔相资。由异合同。造化之妙。
同人之世。至难处也。刚则争。柔则阿。超然于事物之外而无所与系累。其何悔之有。然泽及天下之民。而行其大同之道者。圣人之志也。故同人之上九。既曰无诲。又曰志未得也。然比之无首。以不比而凶。同人于郊。以不同而无悔者。何也。柔而志亢。失机者也。健而处外。尚志者也。比以一阳临五阴。有超而无争。无首之凶。夫何为乎。同人以一阴。与五阳有同。而有争于郊之无悔。处于不争之地者也。比之上六。其有虞氏之三苗乎。同人之上九。其季汉之徐孺子乎。
乾极而悔。刚之亢也。泰极而吝。柔之复也。礼极而凶。动为灾也。济极而厉。险之过也。以刚居柔。济之以明。大有上吉。不亦宜乎。
顺而止之。知无可奈何者也。处剥之道也。止而顺焉。内定而发乎外也。成谦之由也。夫易之道。以止为贵。遇物而止。不如止而应物。止而应物。内先定也。遇物而止。迫于势也。是以巽而止则蛊。止而巽则渐。险而止则蒙之所以昧也。止乎险则蹇之所以知也。
谦与巽一也。谦无不吉利。而巽有凶吝。何也。谦与巽不同。谦者谦乎己也。巽者巽乎人也。巽乎人者。过则为谄。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2H 页
谦之为德。虽过无伤也。巽内外皆巽。一于柔者也。一于柔。能无吝乎。谦内止而外顺。刚自守而用柔吉。又何咎矣。
大有谦之六五。皆有戒辞焉。然威如之吉。侵伐之利。皆有居刚之象焉。上六以柔居柔。则征邑国而已。
光明与不可踰。皆艮象也。谦之为卦。其以艮为之主乎。
谦。卑而不谄。以其刚居刚乎。豫。和而易流。以其刚居柔乎。
豫利建侯行师。先儒以为震有建侯之象。(震为长子。而以贵下贱。且为动之主。)坤有行师之象(坤为众为顺)是也。然坤而遇震。然后为行师。以其动众也。震而遇坤。然后为建侯。以其立于上而下顺之也。若屯师之义。又各有攸主。
易之取象。或同或异。一卦之中。上三爻为夜。下三爻为昼。二其中也。三其终也。乾之三曰终日。离之三曰日昃。豫之二曰不终日。中孚之四。归妹之五。小畜之上。皆曰月几望。此其同者也。若礼之中三爻。皆言日中。则此其异者也。
均是六三也。甘临既忧。而盱豫悔迟。乘刚者易忧而附阳者易溺也。均是上六也。均是动体也。冥豫有渝。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2L 页
而振恒独凶者。冥非动之过也。振则动之过也。非动之过者。可望其动而渝也。动之过者。又居动极。其可望乎。
随之六爻有应。则以应为随。无应则以比为随。初之出门交。交于二也。故有功。二有应而从比。故不吉。五孚于嘉。孚于二也。故吉。二既失道。则随于二者。安能皆吉乎。曰易之为道。各有所主。不可以执一论也。九四得下三爻之随。故危而有凶。上六居上。无所于随而下。五爻相率而来随。故曰拘系之。乃从维之。无所去也。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蛊也。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巽之蛊也。先天之图。自离计之。先三位而得艮。后三位而得巽。离东也。故曰甲。后天之图。自兑计之。先三位而得巽。后三位而得艮。兑西也。故曰庚。是二卦者。皆以艮巽而得。卦取先天。未变则主体也。爻取后天。已变则主用也。
刚来而下柔者。非特随也。刚上而柔下者。非特蛊也。既以卦体。(卦体之刚下者。乾之外。唯兑离震。柔上者。坤之外。唯兑坎震。)又以卦类。(卦类之刚者。乾之外。唯震坎艮。柔者。坤之外。惟巽兑离。)则刚来而下柔者。唯随而已。刚上而柔下者。惟蛊而已。(卦体之刚上者。乾之外。唯艮离巽。柔下者。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3H 页
坤之外。惟巽坎艮。卦类之。刚柔见上。不计乾坤。尊父母也。)
否不遽泰。剥不遽复。蛊何以遽至元亨乎。他卦之害为之而致之也。蛊之害生于不为。故为之则可亨矣。虽然。作事不以渐可乎。圣人固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矣。
易之卦六十有四。无一凶。亦无一吉亨者。惟观是已。圣人其必有深意哉。或曰。君子在上。天下仰而观之。其无一凶宜也。其所以无一吉亨。抑寓阴盛之诫于其中欤。吾不得而知之矣。六四观国之光。其言利宜矣。二阳在上。大观于天下。而其辞止于无咎。夫无咎者。始有咎之辞也。吾不得而知之矣。圣人其必有深意哉。
天下之不善。莫甚于阴柔不中正也。故以六居三者三十二而无一吉焉。仅免凶者无多焉。阴柔不中正。莫甚于说。故为兑体者八。而其七有咎。呜呼。易之道尊莫尊于刚。吉莫吉于谦。凶莫凶于无备。而邪莫邪于柔说。知谦而能刚者。可与言易矣。知柔说之非谦者。可与言易矣。知无备之非刚者。可与言易矣。
临之甘临。互体之象也。节之甘节。变卦之象也。噬嗑之灭耳。对卦之象也。谦之利涉。反卦之象也。损益之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3L 页
龟。全体之象也。斯五者。疑若不可废者。学易者因理以求辞。傅情以求象。博取广求。而无入于凿则可矣。
噬嗑之四正。在离明之体。而曰未光者何也。居离之初。时艰危而才不能而优如也。故曰未光。然与不光者。异矣。
柔来而文刚。匪离在下者。不可言也。(兑巽在下者。虽亦可言。兑巽之为文。不如离。)刚上而文柔。匪艮在上者。不可言也。(震坎在上者。虽亦可言。坎无文。震之文又不如艮。)山火所以成贲而不可易也。若刚柔相错之卦。皆可言此则安在易象之为妙耶。
离体三爻。皆以贲为贲者也。艮体三爻。皆以质为贲者也。然离之初则舍车。文未成也。艮之初则翰如。止未安也。致饰之极。本宜有咎。止而反素。得所当变。是以谓之善补。呜呼。文灭其质。所以成剥。文学之士戒之哉。
雷之为声。震动万物而已。惟得火然后击搏。故噬嗑礼。皆有用刑之象。断天下之疑。烛天下之隐。无若明者。然先王不以明自用。而欲以明。止天下之恶焉。故旅,贲言刑而曰不留曰毋敢焉。书曰。刑期于无刑。呜呼。其止之之义耶。
德莫大于明。过极则致灾。威莫大于刑。过用则自害。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4H 页
噬嗑之上九。其刑不戢而反自刑者欤。明极而变。故曰聪不明也。兵犹火也。不戢则自焚。刑亦如之。然则于师之上六。不言凶何也。噬嗑之上九。刚而以明自用。师之上六。柔而以顺处之。
反对取象。有可取。有不可取。坤可称马。乾可称大车类相近也。坤岂可称天。乾岂可称地乎。
阳而在下者。龙也。阴而在下者。鱼也。震为龙则巽为鱼矣。姤之包鱼。其以本象言耶。剥之贯鱼。其以变爻言耶。或曰。先圣所未言也。而言之无乃凿欤。虽然。夫子说卦。有文王之所未言焉。文王卦辞。有伏羲之所未言焉。天下之象多矣。圣人固不能尽言也。则推类以例之。使因其所言。而得其所未言焉。是故。知乾之为圜。则知坤之为方矣。知坤之为吝啬。则知乾之为敷施矣。夫凿也者。非此之谓也。不可推而推之之谓也。心且疑焉而强言之之谓也。
一阳复于下。而君子之道大伸。吉者二。无悔者一。无咎者一。不言吉而实许之者一。何其盛之骤也。五阳为夬而其视一阴。若孤雏腐鼠。然乃圣人不以吉许之。六爻之中。仅免凶焉者。二爻而已。又何其危之之甚也。呜呼。忧治世。危明主。固君子之心也。反于身而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4L 页
言之。一善之萌。作圣之几也。得无喜乎。威仪既饬。闻见既博。而邪私之根。尚未去也。则得无忧乎▦▦▦至静之中。物来而感。蔼然其应。必以善端。君子悦之。事物丛于外。交应而并接。苟有一私之未去也。得无危乎。
复之时也。微而可喜。蔡确邢恕。尚未去也。而司马公自洛入也。夬之时也。盛而尚危。范,吕诸公接迹廊庙。而一章惇。未死也。
涉川之象。多由艮取。大畜。上止而下健也。颐蛊。则乘木而止也。夫乘舟者。固以安定为贵。而涉险之道。又安有如止。其所当止者乎。
何天之衢畜之亨也。夫有大畜。固必有大行。畜之者。将以行之也。然乾健之极。不过艰贞之利。而艮止之终。乃有天衢之亨。何哉。君子知行之非行而知止之所以为行则近易矣。
德莫大于健乎。以止则大畜。以动则大壮。施其明则大有。健而止。成大畜。宜也。止以健成遁。何也。曰。隐忍。乱世怀禄而不去者。不健之过也。内有欲止之心。而以健济之。浩然而去。其孰能御哉。故曰。非止则无以为遁。非健则无以成遁之志。健而止之。止在外也。故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5H 页
为蓄而已。止而健。止在内也。故不惟不行。且将高举而远引矣。是以畜极则亨。遁极则愈遁矣。
言语饮食。动之象也。慎与节。止之象也。动者。象雷。止者。象山。凡大象之例。有分两象而合言之者。此卦是也。有合两象而合言之者。比,小畜之类是也。有分两象而分言之者。临,观,贲,剥之类是也。凡分两象而分言之者。必自内始。故省方。地也。设教风也。教思。泽也。容保。地也。馀卦仿此。
阳之为贵也。于屯见之。其为仁也。于复见之。其为灵也。于颐见之。
大过以木言。故象栋▦。卦中之栋。合一卦而言也。爻中之栋。分二体而言也。九三。本弱而末太刚。故桡而凶。九四。末弱而本刚。刚又不过。故隆而吉。不桡乎下之下。其或指九四而言欤。九四于上体则下也。爻虽分言而实未尝不合言。故三四言栋。三四。卦之中也。栋室之中也。
君子内阳而外阴。阳以在内为盛。阴以在外为盛。阴阳皆以三为中。四则过矣。咸,恒。其阴阳之中乎。咸,恒。一变而为大过小过矣。谦,豫。不言小过。一阳而五阴。阳为主也。夬。其大过之进乎。姤。其大过之变乎。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5L 页
过之过者。乾坤是也。中之中者。咸恒是也。(阳内阴外。三阴三阳。)过之中者。坎离是也。(坎虽阴过而阳得中。离亦阳过而阴得中。)中之交者。既未济是也。(二卦阴阳皆均而一内一外相交。)中之过者。大小过是也。中之分者。否,泰是也。中之变者。损益是也。(阴宜外而内阳宜内而外。)过之变者。中孚,颐是也。上经之首。过之过者也。下经之首。中之中者也。上经。终于过之中。下经终于中之交。过之中也。则先之以中之过。又先之以过之变。其中之交也亦然。上经十卦。而得中之分。下经十卦。而得中之变。一中一过。天地之方。或常或变。万事之用。神乎神乎。孰为之者。
离之明在中。故曰照于四方。或曰四方。四阳之象。非也。比曰建万国。比有万画阴乎。有万画阳乎。
交感之道。大抵柔先感则凶。刚先感则吉。然刚亦以居正为吉。而以欲动为凶。六二之凶。柔先感也。上六之膝口说。柔欲感之极也。初六微而在下。拇动而足不动。欲行而未行者也。故不言吉凶。九三随人而动。未至于凶者。刚先感也。往吝者。欲动也。男女之感。天地之至理也。鲜不以不正而凶。咸之彖辞。吉莫吉矣。而六爻之中。无全吉焉。圣人之戒至矣哉。咸之有取于足。何哉。艮与震反卦也。故相取。然则艮皆可言足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6H 页
乎。曰不可也。震之为足也。以阳动于下。咸之为卦。亦有阳动阴下之象焉。此所谓反对取象类相近也。
藩者。所以为界限者也。大壮言藩者三。九三之触。九四之决。上下二体之界限也。上六之触。一卦极处之界限也。藩必以木。或取震木之象欤。
家人之言夫妇者。指二五也。观彖传及爻辞。可见矣。若又统以言之。则自五至初。阳皆居阳。阴皆居阴。而上虽阴位。而阴不可以居上。故以阳居之。此乃男女正位之象也。先儒或拘于对待。论男女配合之位。而以四为三之妇。则四为乘夫之妻矣。以二为三之妇。则二为失正应之女矣。拘于男外女内。而以三为母。则失阴阳之位。拘于分属。而以初为未嫁之女。则又失阴阳之位。或以三为一家之兄。尤非经旨。兄弟之道怡怡为贵。安可以嗃嗃为吉乎。
内明外巽。治家之法也。内不明则以爱溺义。大学所谓莫知其子之恶者也。外不巽则以严伤恩。程子所谓礼胜则离者也。然巽不可以过也。故上五皆刚。刚又不可以过也。故曰交相爱曰有孚。
以震居上极则必凶。惟解以免险之极。而有无不利之象焉。豫大壮则动而变者也。凡易之情。危则多吉。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6L 页
凡言终吉者。多居危者也。(凡言艰则吉。既忧之及无初有终者。皆仿此。)惩忿窒欲。山泽之象也。然易之言象。多自下而上。故惩忿者。兑之象也。窒欲者。艮之象也。刚过则生忿。故三阳损一而成说。则忿可惩矣。柔过则溺欲。故三阴损一而成止。则欲可窒矣。古有摧山填泽之说。二义并行而不相悖可也。
三可损也。初不可损也。三刚极而初否也。初可损也。二不可损也。初居刚而二居柔也。刚极则宜损。故三为阴而损道成。以刚居刚。可损而不可过也。酌损之以刚。居柔不可复损。故弗损益之故曰征凶。在损之时。征则损矣。
六五元吉。自上祐也。上九自下卦而来益之。六五者。受益之主也。故曰自上祐。
风雷成益。风象。迁善之速。雷象。改过之猛焉。此自上而下者也。阴在于下。则迁而入于阳。阳过于上。则改而成其阴。此自下而上者也。易之取象。岂止一端而已哉。
益之二为受益之主。犹损之五也。阳自外来。居初而成益。故曰自外来也。五之应二。在其中矣。上九之击。亦曰自外来也。无所主而言之者也。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7H 页
雷风成恒。风雷成益。雷。动而上者也。风。入而下者也。上下各居其方则曰恒。交居而相合则曰益。
一阳之于比。二阳之于萃。遇险则比求相亲。以济难也。相说则萃情相合而成聚也。均是初六也。均是有孚也。比无应而有他吉。萃有应而或不终。何也。比者。比于人也。比于人者。必求贤。故初虽在下。而有孚于五。萃者聚也。聚必相近。聚必同类。故初虽有应。而不能无乱于二阴。非独初也。以二之中正。而尚有引吉之戒。
方困之时。刚为柔掩。故上体之二阳。同心而出险者也。四之来也。为五来也。然四与初应。志挠于下。而下有险焉。下则困矣。不从阳刚之大人。而下与阴柔相求。则吝之甚也。不当位之过也。下既有险。困而反则。卒就于五而困可济矣。此之谓有终也。此以其有与也。
险不可入也。有入险而吉。井是也。然以其巽乎险也。故有大成之吉。以其入险也。故有羸瓶凶之戒。汲井者。入险之象也。巽以入之。则出而济物。不巽而入之。则坠而败人。有不得已而入险者。遵道而已矣。
阴阳之应。天地之大义也。苟以其正。无不吉者。然妇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7L 页
人守贞。从一而终。故苟从其正应。无往不可。男子制义。随时而有动。故不当系而系之。则虽正亦吝。鼎之初四正应。一也。初。以阴从阳而吉。四。以阳应阴而凶。
临者十二月之卦也。而已戒八月之有凶。礼者。日出东方之卦也。而已戒日中之昃。何圣人为戒之早耶。是故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
礼与困相反。礼者。日之旭也。困者。月之没也。(又曰困者。水之涸也。)礼之时也。万物毕照。其阳春之日乎。革之时也。时序当易。其凄秋之日乎。又曰。礼者。旭朝之日也。离者。方中之日也。革者。方没之日也。既济者。含光之日也。
复,临者。其生明之月乎。震之象也。泰壮者。其上弦之月乎。兑之象也。乾者。方望之月也。夬。其未满而姤其生魄也。遁。其既望之月乎。巽之象也。否,观。其下弦之月乎。艮之象也。剥。其朒之尽乎。坤。其月之晦乎。此纳甲之法也。
旅之为卦。丽乎外也。在内者止。而在外者丽焉。丽。不终久也。又且上而去之矣。此其旅之象也。
兑之下也阳。故和兑。巽之下也阴。故进退。然均之其无应也。均之其不比阴而比阳。是以或吉而或利。但巽之武人。亦以其居刚。故发此义也。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8H 页
巽之初九体柔故退。志刚故进。居巽而两为故疑。巽而居下。固已柔矣。更以柔则过矣。故利武人之贞。凡易一爻而有两象。或诫而或劝。此类是也。
出险以巽。可以涣难。出险以说。则祗取困焉。巽者顺于理而已。说者。求说于人者也。
王乃在中。以刚中而言也。凡易言祭亨。多以中诚相通而言。益之六二。虚中而通也。困之二五。中实相孚也。
当止而动。所以为过。内实止而外动。故小过而已。
小过九四。阳之衰也。故戒以勿用。以刚居柔。介于方盛之阴。易以失其正也。故又戒以永贞。
阳刚中正。天下之至善也。故治极而乱者。戒于四而不戒于五。五者中也。非过也。泰,益之卦。可见矣。是故。既济过于四而穷于上。独于五。有大吉之象焉。正中之位。亦正中之时也。然戒其损过而约不以物而以诚。此则吉中之微戒也。
既济之险。险在外也。今虽无难。难将至矣。未济之险。险在内也。今虽有难。难将息矣。明在内而险在外。其得不思患而豫防乎。火宜上也。水宜下也。上上而下下。虽不交也。有辨物居方之象焉。
渊泉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118L 页
系辞上传。作易之本也。周夫子所谓圣人之精也。犹后世之书。有本序也。下传。明易之例也。周夫子所谓圣人之蕴也。犹后世之书。有凡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