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x 页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密城朴允默士执著)
赞
赞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63H.gif)
内阁之铸字所有板堂。即铸字藏庤之所也。字凡四本。卫夫人字,韩构字,生生字,整理字是已。余与闻于印书之役有年矣。遂为之赞。
以千万琼球之子母。运天地造化之权变。大有功于斯文而不言所利。若有待于今日而不见其衒。敛之乎一室之内。其守也约。放之乎四海之间。其施也博。部分而类别则经纬纵横之皆有纪度。体严而字正则诘牙盘屈之不可状摸。与日月星辰争其光辉。与河图洛书论其祯祥。苟百世之下。观乎此板堂之秘藏。不问可知其我国家奎运之休明炽昌。
道谷黄公运祚笔赞
心正笔正。笔家之第一义谛。观于其笔。有足以知其人者。则公之笔其庶乎。公熟工于笔。兰亭之临写至于万遍。其志良亦苦矣。适于旧箧中。得公之断简遗墨。其解衣磅礴。挥毫淋漓之状。历历如昨日事。而其童颜白发。今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63L.gif)
推范围之弘达。可以弥宇宙。尽结搆之精微。可以辨毫丝。无偏无陂。其指路之真诀。曰中曰正。其见道之大基。神妙乎其心手之相应。谨严乎其规矩之适宜。灿灿煌煌乎其银钩铁索之交错。蜿蜿蜒蜒乎其春蚓秋蛇之逶迤。退而处蕴椟则待千金之贾。出而为摸范则期百世之师。然而其遇与不遇亦命也。尚有以知此一脉渊源之得之于羲也欤。
四桧赞(在楸庐南麓)
寸根始达。一握积厚。挺于千仞。荫玆十亩。凛乎不可犯。屹乎不可及。庄严乎如冠佩之相拱。罗列乎如伯仲之并立。华表固当让其前先。砥柱不足议其髣髴。由前而 曾王考植之培之。由后而 王考 先考爱之养之。顾今之日。惟小子辈幸勿剪之伐之。又敬仰之。历四世而越六甲。镇寿岳之洞门。风韵与我家惟清。枝叶与我姓式繁。岂可曰无知之一物。将同保其百千岁寒。
金人铭赞
余名默也。口则多言。负名也。言则多妄。污名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64H.gif)
慎口不足。镂背以箴。一缄不足。至再至三。闭兴戎之门。戒多败之辙。彼吉人之寡辞。而君子之欲讷。默然不动则其重也岳。挠之不屈则其刚也铁。惟诐与淫。政事所害。不言之言。与天同大。故稷庙而左右。在尼圣而兴喟。嗟生苦晚。曷不监玆为镜。猗欤二百有五字。铭肺贴身。奉行如律令。
白松赞
白松在于云风轩之南庭。存斋居士为之赞曰。
若夫竹之翠桂之红。桃李之华且实。固其草木之常。至如白松之白。超群品而擅嘉名。其干皓皓如雪。其叶苍苍如烟。其荫翳翳然。其风泠泠然。余每于校书之暇。至其下。仰之抚之。盘桓而不忍去。嗟乎此果谓仙家之异种也。则何不在于蓬莱方丈之间。而托根于尘埃之府。又何不与羡门安期之徒。而阅历凡俗之士。虽夷狄之地。圣人亦居。虽鄙秽之土。异木不耻。然则以其品不可论其地。夫孰知白松之美之为尤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64L.gif)
木狮赞(并小序)
丁酉春。余过德山县伽倻山。道傍有一古槎。甚殊异诡怪。驻马取来见之。有口有鼻有背有蹄。形状酷肖狮焉。余喟然叹曰异哉。此物胡为乎委弃于荒远之滨。而人莫有知之也。有识之君子未尝有至者。樵童牧竖虽过此而亦无有异之。此所以几多年埋没于草莽丛翳之间。而能免斤斧之厄。幸也。此天造也。非人智思之所及。则天或相之。以至于今日也欤。遂载之俱归。水以拭之。台以承之。置诸床席之间。实是天下稀奇之物。爱玩不已。仍为之赞曰。
不走匪狮。不蹲匪狮。不齧匪狮。不吼匪狮。求狮匪狮。此胡谓狮。天成所肖。是之谓狮。匪狮类狮。所贵此狮。几年空山。如生之狮。昔我不取。道傍之狮。今我载来。华堂之狮。形奇状怪。所以爱狮。鹤轩鹦笼。不足与狮。日夕摩挲。咏狮赞狮。狮乎狮乎。吁嗟乎狮。
画像自赞
形如枯木。此岂富贵之人耶。弱不胜衣。此岂杰豪之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65H.gif)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密城朴允默士执著)
铭
纸祭器铭
我家墓祭用纸器。此 曾王考躬造者也。有孙允默谨铭之曰。
禀形既古。运用亦便。有醴有羞。于盛以荐。惟其不易。久焉如昨。人纸我金。传之无斁。
斗室铭
维垣之东。有室如斗。辟土处坎。四隅尘垢。纳日过辰。举火先酉。立则如罄。有垂其绶。卧则如弓。难容并首。随地安分。于斯何有。乃安汝止。可以左右。终夜面壁。如庚申守。心死灰冷。形癯木朽。思不越域。言亦含口。闇然而章。惟德是富。莫曰狭隘。居之何陋。
文房四友铭
文房四友。余所朝夕者也。多年相与。善知之详。于纸取其洁。于砚取其寿。笔以取其正。墨以取其色。推之于己。亦足有警发敕励者。作四友铭。以左右焉。
轻清者禀一气之精。皎洁者保正色之真。有其性而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65L.gif)
(右纸)
刚而充塞。彰厥德之有常。确而温润。与外物而无争。俱两美而并称。吾以是占年寿之长。
(右砚)
子之心实兮正其德。子之锋锐兮运其力。外有运故寿以日。内有正故一以画。畜锐而懋实。斯可以两得。
(右笔)
其性也黑。不黑非性。变质而渝。惟物之病。所贵乎纯然一色。犹胜于绿紫之辉映者哉。
(右墨)
破盂铭
余之饭盂。有婢误坠见破。室人欲易之。余命以铁补之则亦堪朝夕焉。余尝闻于家庭。昔我 曾王考家贫。当祀享无以为需。仍卖其鍮钵。遂以沙钵进焉。呜呼。鍮钵先祖之所未尝御者。则不肖之以鍮为器。亦云汰矣。敢望其全盂之有哉。遂作破盂铭以自警焉。
昔之沙而今之鍮兮。前何俭而后何礼欤。贤而鍮宜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66H.gif)
龟台铭(并小序)
载酒堂西有巨石偃卧者。松月轩主人林子道名之以龟台。仍自书以刻之。其友人朴允默为之铭曰。
其形如龟。可坐如台。无高无低。不骞不颓。名以书之。猗欤松月。后人来憩。先拜其笔。
金铎铭(并小序)
营中有金铎例也。余以经书刊役。寓直于云风轩。每夜闻金铎声。声甚警切清越。如瑶台之曳佩。如泗滨之击磬。殆将使我祛昼思之昏昏。发夜气之惺惺。此无异于同安之听钟。岂可但以禁夜戢盗言乎哉。遂拥衾起坐。为之铭。铭曰。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66L.gif)
杖铭(并小序)
惟我 曾王考所御之杖。在于伯从氏宅。伯从氏亡。伯嫂氏谓我曰此三世旧物。叔可以藏之。余奉而归之。体折者补之。色渝者润之。焕若复新。庶可为爱其所爱而寿其悠久也哉。遂拜手谨铭曰。
述旧补弊。手泽维新。爱之重之。我 祖遗巾。
龙虎营射亭铭
观武之营。射以从事。劝其肄习。拔其超异。有亭翼然。风雨攸备。其梁则一。其柱则四。雕槛交疏。飞檐似翅。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67H.gif)
华城井铭(并序)
华城我国之南京也。猗我 先王移藏我 庄献世子剑履。升州为府。以重拱护之体貌。又置行宫。以寓瞻依之孝思。其创设规模。皆断自 圣裁。且地控三路。缓急为必争。故背八达之山。跨龙渊之水。万雉崇墉。千闾饶栉。屹然为南维重镇。小臣常读茅坤武备志城闉议暨郦道元水经及全蜀说。始知是华之不得不作。而 大圣人所作为。出寻常万万。城闉议曰置城者。必先为水。饥犹可战。渴不自持。是以筑城必富井。富井必潴淤。又恐藉是而有浸灌之患。故在中则富井。在外则无障横冲射之忧。然后乃所谓金城汤池也。又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67L.gif)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68H.gif)
草堂泉铭
草堂泉在森吉山万松中。存斋老夫来游泉傍。抔取痛饮。遂为之铭。铭曰。
眷彼仙邱。有泉无堂。作堂者谁。世代苍茫。泉味如昨。为谁其香。流之为涧。𣿬之为塘。涵之凝清。发之虚光。蹙之纹锦。触之铿锵。引之通之。或旋或张。地秘天悭。万古鸿荒。人迹不及。大木千章。今我来思。回巘叠冈。解衣盘礴。曳杖徜徉。遵溪之涯。先试其尝。一酌二酌。涤我尘肠。八万毛孔。一一生凉。赤热何处。如漱冰浆。岩鼯争饮。洞鹿相忘。神仙攸宅。感古深长。惠山冷亭。宁或颉颃。载之镇志。犹恐不扬。铭诸石上。以诏千霜。
梅村井铭
梅村先生。栖遁有志之士也。其所居屋后。芟草斸岸。有泉汩汩然涌出者。遂下以汰之。中以泄之蓄之。作一小井。其味甚清冽。随手可㪺。庶无绠汲之劳。于是茶饭羹菹之所需。盥颒浣濯之所资。莫不取给于此焉。余适及门。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68L.gif)
吁彼地灵。破此天荒。滴滴涓涓。有泉其香。醍醐之味。琅玕之光。发于槲篱。映诸茅堂。山盘增清。苔甃迎凉。蠲烦拆醒。悦喉润肠。以簸以弄。物我相忘。蟆培惠山。不足颉颃。初源新脉。岂非吉祥。泽及来后。悠久无疆。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密城朴允默士执著)
说
知命说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69H.gif)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69L.gif)
读太极图说
夫开辟以前。形气未具曰鸿濛。形气已具而未离曰混沦。轻清而上。重浊而下。然后始谓之曰天地。禀天地之精以生者曰人。于是乎三才之道备矣。故人莫不有赋于天地之象焉。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四肢以象四时。五脏以象五行。六府以象六极。八节以象八风。十二之经脉三百有六十五之骨节。以至于毛发齿牙寒热喜怒涕泣声音之类。皆莫不有象。则天人之理。固一而已矣。是所谓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也。余读周濂溪太极图说。浩浩乎如望洋之叹。而以其管蠡之见。何足以窥测其万一者哉。大抵一篇之旨。灼见天地之道。阐发不传之秘。即不外乎天与人。而上段言动静之理。下段言立人之道。然则天之于人。无少间焉。概可知已。凡六合之内。万物之众。惟理与气。流行不息。循环相因。有是理则有是气。理之之外元无物焉。此所云太极也阴阳也五行也。俱是一团理气而已。夫以阴阳之一动一静。五行之相生相克。自其著者而分以言之则曰阴阳曰五行。自其微者而统以言之则曰太极。太极云乎者。即无极也。无极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0H.gif)
基直命名说
天下之事。莫不由于以直。而其言直则立。其言不直则屈。其行直则往。其行不直则惴。然则立而往者。仁义之徒也。屈而惴者。济恶之类也。传曰言顾行行顾言。此圣人所以必使人致慎乎言行之间。言必践行。行必践言。内外交修。本末俱备。为人子可以孝。为人弟可以悌。以之事长上。可以无罪。以之交朋友。可以远辱。人固不可不直其言行也甚明矣。余之亡兄之子将成人。余尝爱之如子。遂为之命名曰基直。字之曰养汝。直者义之之谓也。养者充之之谓也。直义而无充养之工。则其直义也。有时乎欿然而馁矣。孟子岂不云乎。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余所以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0L.gif)
庭草说
余尝观一庭之内。人踏之则草不生。人不踏之则草生。数亩之地。一般承天之气。而生于此不生于彼。有若楚越之迥异。以草之生。谓地之性可乎。以草之不生。谓地之性可乎。天地以生物为心。则以草之不生。不可谓地之性。而其不生者。适由于人迹之所及。反又究之。若然则人心之不可无欲。亦犹地之不可无草。欲固七情之一而根于心者。然若或拂其理而得其偏则是亦恶而已矣。栗谷心图。欲有自心而直出者。欲有自心而横出者。所谓直出者。从心正这里出来。所谓横出者。从心不正这里走去。毫厘之差。便成千里。人固知这个道理。以其礼义制其横走。使合于道。朝暮以省察。则不必萌动。如草之踏也。不敢发生。虽然人迹差间则这草旋生。横侵正路。省察稍懈则这欲渐炽。耗害义理。大抵人所以不得为人者。盖以诸般欲火交蔽方寸。丧其本然之心。坠于万丈之堑。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1H.gif)
基诚命名说
谱吾族。尔为宗。序诸侄。尔居先。宗于谱先于序。则其处地也责任也。有非支庶之比。且尔年今弱冠。固不待命名之义。而必有犁然于中者。何用名乎哉。虽然古之君子。名其子侄也。必以信义而择淑令。所以详其名也。遍告内外。所以昭其名也。然则尔之名之。莫大于取义。如欲取义。莫先于诚。且祔祭将行。缌功咸集。昭以名。今其时也。遂名之曰基诚。窃尝推之。诚之一字。即中庸之枢纽。而真实无妄之谓也。尽物之功用。以至于赞天地之化育。生物之不息。以至于极天地之高厚。以圣人之德。配天地之道。其至理极功。非后人之所能测者。而至于诚身之诚。思可以得之。勉可以中之。其不可不思勉也明矣。盖万物之灵。人得其秀。而生之者父母也。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者天也。天理本善。曷尝有恶。其所以恶者。气质浑浊。物欲交蔽。有不能复其初而明其善。以伤父母之遗体。以坠天与之本性。历世何限。而君子之为道则真知实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1L.gif)
沸汤说
余秋夜独坐。有一邻朋指碗中沸汤而问余曰。其融融蔼蔼而上升者。可谓水耶。可谓气耶。曰阴阳相薄。其气上升。此气也。曰非气也水也。曰何谓也。曰碗上覆盖。承其气焉。则其气之所凝者。非水欤。且水极沸则其势发散。其势发散则其水亦随以减。以此观之。其发散者。亦岂非水欤。余于是乎不得其详。而辞拙言短。不足以口舌反覆之。及数日而有所穷究者。然后遂为之说焉。盖天地之间。莫非气也。有江海之气焉。有山岳之气焉。有草木之气焉。有雨露霜雪云烟之气焉。其所以升者阳也。其所以降者阴也。坎阳用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2H.gif)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2L.gif)
明德说
程子曰凡人说心说性之际。不知自家心性在于何地。至哉言乎。未尝不三复而咏叹也。夫明德者。圣愚之所同得。而上一明字。即圣愚之所辨也。目之所睹。耳之所听。鼻口之所餐嗅。手足之所搏击。皆由于一心之为主。而得于心而见于外者德也。随所遇而应之不昧者明也。合而名之曰明德。虽下愚亦不可谓必无。真所谓虽下愚不能无道心者也。然毫发之差。千里谬之。善恶之几。其速如邮。其要在于明而明之。苟不明之。不足为明德。此下愚所以不可谓明德之必有者也。故圣人下一明字。要使学者有所下手着力。指示复初之阶梯也。噫。自其始生而观之。天之所赋。人之所受。莫不纯粹正大。光明通达。知觉内迷。物欲外诱。向之纯粹者。今焉驳杂。向之光明者。今焉昏翳。若无明之之术日新之工。则镜尘不磨。安取其光。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3H.gif)
基福命名说
丙戌十月十有六日。存斋翁冠子之年若月日也。是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3L.gif)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4H.gif)
好静说
人生而静性也。人之心至虚至灵。如止水明镜。若或梏丧而挠汩之则所谓虚灵者。反为昏浊。莫之收拾。而及其恶念渐长。物欲交蔽。声色淫其中。财利蠹乎外。以至于博奕樗蒲之具。惟日不足。老死而不知悟焉。究其受病之源则举皆不好静之致也。若其好静则修心可以操存。读书可以成就。做事可以默运。接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4L.gif)
易说
易与天地准。岂可易言哉。盖易也者。有先天之易焉。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5H.gif)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5L.gif)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密城朴允默士执著)
论
死生论
人之死生。犹天之昼夜。有生必有死。有昼必有夜。此生生之无穷。造化之自然也。虽以四时之流行。万物之消长观之。春者物之生。夏者物之通。秋者物之成。冬者物之藏。生以至于通。成以至于藏。一阴一阳。互相运用。以成其岁功。人之所得以生且死者。与物之理同。气为阳精为阴。魂为神魄为鬼。气神魂聚则所谓生也。精消魄散则所谓死也。能推于未生之前。反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6H.gif)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6L.gif)
笔论
笔之妙。在于悟在于神。非悟不足以成其功。非神不足以探其奥。此岂易言乎哉。嗟乎。古文熄而篆籀作。篆籀衰而隶草出。自隶草以来。周官六书教人之义理。已不复讲。而世之操管者。皆以体势相尚。体者结搆之体也。势者运用之势也。体以使势。势以辅体。相与为一。书法之阴阳。亦类此也。晋之二王。创艺苑之准则。夺造化之精微。规矩各得其方。大小不失其宜。此可谓虎卧而龙跳。书家之王道也。唐之颜,柳。始变其体。严密典雅。虽擅一代之美。然与古法相去远。书家之王降而霸也。宋之苏,黄,米,蔡之徒。纷纷然起。各售其奇法。书家之战国也。至松雪赵孟頫出。阐明书道。备形势而严规度。外圆美而内遒健。实为千秋之正法。二王之嫡传。于是乎天下之士。莫不趋其下风。听其指授。如我东匪懈及石峰者。亦得其遗妙。各成一家。自古及今。书之法不出乎体势之外也。余生苦晚。而素癖于书。孜孜矻矻于体势之间。四十年如一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7H.gif)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密城朴允默士执著)
墓碣
高祖妣赠淑夫人金氏墓碣
高阳清潭之里负甲之原。即我高祖考赠工曹参议朴公讳世杰之配全州金氏之藏也。考讳汉弼赠汉城左尹。夫人以孝庙己亥九月二十一日生。卒于英庙甲辰七月二十三日。寿六十六亥。距参议公墓三百步许。男长泰华。次泰星以孝生旌。是我曾祖考。次泰挺。世系与闺范。具载参议公墓表。在所略。斯役也。适值我曾祖考追服之周甲。若有待者。其尤可感也已。上之元年辛酉三月立。
先考通德郎公墓碣
以不肖而识先考之墓。阙之非子职也。溢亦不敢也。但摭其实而泣书曰。公讳弘梓字仲彦。密阳朴氏。高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7L.gif)
存斋集卷之二十四 第 4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06A/ITKC_MO_0606A_A292_478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