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洛下生集册二十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x 页
洛下生集册二十
 东事日知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598H 页
三韩疆域
三韩疆域之辨。自古无定论。其为说有四。其一华人谓辽东为三韩。其二宋史地理志。有高州三韩县辰韩为扶馀。弁韩为新罗。马韩为高丽。其三崔文昌谓马韩高勾丽也。弁韩百济也。其四权阳村虽知马韩之为百济。而不知高勾丽之非弁韩。混而言之。按大明天启初失辽阳以后。章奏之文。遂有谓辽人马三韩者外之也。清人顾炎武讥辽人之自称三韩以自外也。地理志所载。承讹袭谬。不当置辨也。其源始误于文昌。再误于阳村。至今数千年间论说猬兴。而迄无断案也。盖三韩。古之辰国也。其中马韩最大。秦之亡人。避役入韩地。马韩割东界以与之。是为辰韩。又其南为弁韩。属于辰韩。共立马韩种。以王三韩之地。汉初箕准为卫满所逐。浮海而南。至金马郡。攻马韩而有其地。仍号马韩。新莽元年。温祚灭马韩而为百济。即知马韩为今之忠清全罗两道也。汉宣帝五凤元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598L 页
年。朴赫居世为辰韩六部民所推戴。即知辰韩为今之庆尚道也。弁韩虽未知的据何地。按后汉书东胡传。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在西。统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有十二国。其南亦与倭接。此可见马韩有湖西湖南之地。所统国居多。辰弁分有岭南之地。所统各不过十二也。即据辰韩在东之文。即今之庆尚左道是也。弁辰在南亦与倭接之文。即今之庆尚右道金海昌原熊川巨济镇海固城等地是也。或曰弁韩之谓弁辰何据。答曰。按晋梁二书。并皆作弁韩。则中国亦尝以弁辰。为弁韩矣。其或以辰为侲。以韩为馯。或谓秦韩何据。曰。此犹句丽之为驹骊。新罗之为徐那。辰侲韩馯。音同而字异。传写之误也。秦韩之说。始见于李延寿北史。秦世亡人避役来适。名之曰秦。西原韩百谦三韩辨曰。三韩僻在东南一隅。去中国最远。虽尧舜揖逊。而声化不暨。楚汉交争。而干戈不扰。耕凿晏如。长育子孙。避乱之人多归之。仍成村落。各以其本管名其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599H 页
居。庆州之得号乐浪。亦如辰韩之或名秦韩也。韩说良是。
四郡
四郡。乐浪,临屯,玄菟,真番。是也。前汉书汉武帝元封二年。遣济南太守公孙遂。讨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乐浪郡治朝鲜县。临屯郡治东暆县。玄菟郡治沃沮城。真番郡治霅县郡。韩久庵三韩辨。朝鲜县。今之平壤。东暆县。今之江陵。沃沮城。今之咸镜道。皆有可据。不可诬也。霅县郡虽不知其所在。当汉昭帝。合四郡为二府。以乐浪临屯合为东府都督府。玄菟平那合为平州都督府。玄菟既不可越乐浪,临屯数千里之地。与下三道合。则所谓真番。亦必在玄菟西北之地。与玄菟合也。柳惠风二十一都怀古诗注。乐浪郡治平壤城。临屯郡治东暆县。今江原道江陵府。玄菟郡治东沃沮城。今咸镜道咸兴府。真番郡治霅县在辽东。按辽东之失。在唐文皇以后。今之凤凰城。即古安市城。古皆属朝鲜。真番之必在辽东无疑矣。又或以乐浪。为今庆州。韩久庵三韩辨。辨之甚详。一按可知也。
箕子祠
箕子祠在平壤府城中。殿号崇仁。鲜于氏世为崇仁殿参奉。鲜于本箕氏也。高丽史肃宗七年。始立箕子祠。礼部奏求箕子坟茔。立祠以祭。按箕子墓在府东北兔山之原。蕫越朝鲜赋。墓在兔山。维城乾隅。有两翁仲。如唐巾裾。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599L 页
姓氏
我东三国之初。赫居世以瓠姓朴。脱解以鹊姓昔。阏智以金椟姓金。朱蒙以天帝子姓高。首露以金盒亦姓金。此外惟王族或有姓。其馀臣民皆无之。丽祖之世。犹有无姓者。如将军能植,正朝,索相等是也。新罗儒理王改六部之名。各赐姓李,崔,孙,郑,裴,薛。此新罗赐姓之始也。高句丽大武王。赐沸流部长姓大室氏。此高句丽肠姓之始也。
舆地胜览。岭南。有珠,绿等姓。本出日本。关西。有明姓。本出明玉珍子升。他如契姓。本出回鹘。双姓。本出后周。皆稀姓不多见之。周亮工因树屋书影云。六合有朴姓人。多呼同朴。其实音瓢。高丽姓也。故知朴姓。惟东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0H 页
邦有之。入中国遂为稀姓耳。
韩骨
今俗谓权贵曰韩骨。方言大曰韩。如大路曰韩路。大滩曰韩滩。大鸟曰韩鸟。大父曰韩父。大母曰韩母。又一曰韩谓一骨也。按文献备考云新罗王族。称真骨。承统者曰圣骨。王族亦曰第一骨。贵族曰第二骨。韩骨之称。盖本于此。
大成殿
今圣庙正殿曰大成殿。按宋史徽宗崇宁三年。赐辟痈殿名曰大成。
圣庙木主
圣庙木主之制。非古也。汉高帝十二年。以太牢祀孔子。祀于其家。非祀学宫。其为木主与否。虽未可知。至景帝末。文翁立学宫于成都。首祀孔子。又画七十二子之像于壁。唐玄宗开元中。从司业李元瓘之请。以颜回,闵损,冉耕,仲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塑像坐侍。颜回自魏时已塑像立侍。今坐侍。曾参大孝。亦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并图画七十弟子及二十一经师之像于庙壁。宋神宗元礼七年。诏天下学校。并塑孔子及配享像。徽宗崇宁四年。孔子像改用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0L 页
冕十二旒服九章绘图。颁天下学宫。悉如式。高丽史宣宗八年。图七十二贤像于国子壁上。礼部奏国子壁上画七十二贤像。其位次依宋国子监所赞名目次第。忠肃王七年。塑文宣王像。从蛮人王三锡请也。丽人所谓蛮人。即南宋人也。以知胜朝依宋国子监例。而犹用画像。至忠肃始塑像也。恭悯王十六年。移文宣王塑像于崇文馆。文武百官冠带侍卫。逮 本朝。金佔毕谒夫子庙赋序。景泰甲戌。严君为星州教授。乙亥春。予往省焉。因留黉序。入礼夫子庙。见大圣以下四圣十哲。皆塑以土。岁月已远。黯黪如入古寺。见千岁偶人。予愕然不敢指视以为大圣大贤如有灵。其肯依此而受享乎。书此赋遗诸子。俾改以木主云尔。则木主之制。必始于金佔毕以后也。
大成至圣文宣王
先圣木主。书大成至圣文宣王。汉平帝元始中。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天宝六年。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咸平中。谥为玄圣文宣王。寻改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1H 页
王。高丽忠烈王三十四年。诏示加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即武宗至大元年也。
春秋上丁释菜
释菜用上丁。始见月令。仲春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春用仲。时之正也。日用丁。文明之象也。清人王晫释奠考。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诏天下儒学通祀孔子。颁释菜礼。注。天下学校。春秋二仲。祭圣始此。抑不知东国春秋二丁祭圣。不始于洪武十五年以后欤。
亲幸释奠
帝王之亲幸释奠。实始于汉高帝以太牢祀孔子。东国则始见于高丽仁宗九年。王幸国学。释奠于先圣。命儒臣会诸生。讲论经学。至 本朝。 列圣行之至今。以知 本朝 圣学。回(一作迥)出前古万万也。
新恩谒圣
新榜进士及第谒圣之法。始于大明洪武四年。令进士释褐。诣国学。行释菜礼。
养贤库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1L 页
太学生朝晡之供。皆须养贤库支给。始见高丽史。睿宗十四年。立养贤库于国学。增置儒学员数。选名儒为学官。以教导之。
太学捲堂
太学生引义捲堂。始见宋史理宗淳祐四年。范宗刘伯正领相事。恶京学生言事。谓皆游士鼓倡之讽。京尹赵与寿逐游士。诸生闻之。作捲堂文。以辞先圣。
七书谚解
七书谚解。皆出晦,退诸先生所纂定。今其语多用岭南方言可知已。三国史薛聪传。聪生而明锐。既长博学。能以方言。解九经义。训导后生。则知谚解之书本于薛聪也。
朱子四书集注
今 经筵进讲及科场,乡塾。诵读四书。通行朱子集注。高丽史权溥传。溥尝以朱子四书集注。建白刊行。溥忠肃时人。中国之通行朱子集注。始于大明永乐中。溥当忠肃昏乱之世。倡议刊行。其见识必有大过人者也。
初学千字文
我国之俗。童子入学。初授周兴嗣千字文。高丽史田淑蒙传。恭悯王习千字文。淑蒙曰。殿下但习音。不寻其义。殿下虽不识字。于臣何伤。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2H 页
设科取士
东国古无科举取士之法。东京之世。花郎风月主为年少进身之阶。高丽史。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大理评事双冀。随册使来。以病留。及愈。引对称旨。王爱其才。表请为僚属。光宗八年。用冀议。始设科举。以冀知贡举。以诗赋颂及时务策。取进士。兼取明经医卜等业。赐崔暹等及第。
科举程式
今之科举施行程式。悉出大明洪武颁行规条。明太祖洪武三年庚戌。(高丽恭让王十九年)遣侍仪舍人卜谦来。颁科举程式。诏略曰。今朕统一中国。外抚四夷。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伤吾民。愿得贤能君子而用之。自洪武三年八月初始。特设科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务在明经行修。博古通今。文质得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2L 页
中。名实相称。其中选者。朕将亲策于庭所。有合行事宜。条列于后。一。乡试会试文字程式。第一场。试五经义。各试本经一道。不拘旧格。惟务经旨通畅。限五百字以上。易。程氏,朱氏注古注疏。书。蔡氏传古注疏。诗。朱氏传古注疏。春秋。左氏,公羊,谷梁,胡氏,张洽传。礼记。古注疏。四书疑一道。限三百字以上。第二场。试礼乐论一道。限三百字以上。诏诰表笺内科一道。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一道。惟务直述。不尚文藻。限一千字以上。三场后十日面试。骑观其驰骤便捷。射观其中数多寡。书观其笔画端楷。算观其乘除明白。律听其讲解详审。律用见行律令。(今东堂三场及表策义疑等文体。盖本于此。)一。殿试。时务策一道。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出身。第一甲三名。第一名。从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一十七名。从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八十名。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一。乡试。各省并直隶府州等处。通选以五百名为率。其人材众多去处。不拘额数。若人材未备。选不及数者。从实充贡。河南省四十名。山东省四十名。山西省四十名。陕西省四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3H 页
十名。北平省四十名。福建省三十名。江西省四十名。浙江省四十名。湖广省四十名。广东省二十五名。广西省二十五名。在京乡试。直隶府州一百名。(今各道解额有定数。盖本于此。)一。会试。额取一百名。一。高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一。开试日期。乡试。八月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会试。次年二月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殿试。三月初一日。三年一次开试。(今三年一次式科及八月初试。二月会试。盖本于此。)一。各省自行乡试。其直隶府州赴京师试。凡举人各具籍贯年甲三代。本经乡里举保。县州申府。府申行省印券。乡试中者。行省咨解中书省。判送礼部印券会试。(今京畿道赴汉城试。及糊封内书籍贯年甲。及试纸打印。盖本于此。)一。仕宦已入流品。及曾于前元登科并曾仕宦者。不许应试。其馀各色人氏。并流寓各处者。一体应试。一。有过罢闲人吏倡优之人。并不得应试。(今罪累人子孙及人吏倡优。并不得应试。盖本于此。)一。应举下第之人。不许喧閧摭拾试官及擅击登闻鼓。违者究治。一。凡试官。不得将弟男子侄亲属徇私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3L 页
取中。违者。许赴省台。指实陈告。(今族戚姻亲试官相避。盖本于此。)一。科举取士。务得全材。但虑开设之初。骑射书算律未能偏习。除今科免试外。候三年之后须要全备。方得中选中书省又移咨曰。试场合用人员。考试官主文二人。同考试二人。须用明经公正之人。于儒官儒士内选充。以礼敦请。(今上试副试参试等官。盖本于此。)提调官。中书省官一人。礼部尚书一人。在外行省官监试官监察御史二人。在外监察司官供给官应天府官一人。在外所在府官收掌试券官一人。弥封官一人。誊录官二人。对读官四人。受券官二人。并选用清慎人。(今收券官,割封官,对读官。盖本于此。)巡绰官四人。都督府委官。在外守御官。委用锁院监门。搜捡怀挟。禁约喧闹。(今棘围内。置禁乱官及搜捡挟册。盖本于此。)其搭盖试院房室。并合用笔墨纸劄。及供给试官举人执事人等饮膳。就于系官钱粮内从宲支用。(今应办所供馈。盖本于此。)试院四围。用棘针围护。(今试院门外棘围。盖本于此。)举人入院。每一人用军人一名看守。不许互相讲问。(今禁借文,借笔。盖本于此。)乡试中选举人。出给公据官为应付廪给脚力。赴京会试。就将所试文字缴咨。今科作文字誊▦盖주-D001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4H 页
科文体格
本朝应举诸文体格。皆始于国初卞季良。赋有破题。诗亦有入题,回题等法。唐李程试日五色赋。其破题曰。德动天鉴。祥开日华。杨于陵览之曰。公今须作状元。则知唐时科赋以起句为破题。今中国八股体。亦以起句为破题。八股者。八句诗也。我国则第七八为破题。其云入题,回题。如古乐府一解二解然。而段落不称。殊甚无理。且诗不许押增韵及通叶。赋有所谓嘴韵者。不拘平上之迥殊。只取终声之近似。赋则宽之。诗反束之。不知何意也。高丽史金丘传。丘为济州判官时。崔滋为副使。人有自京来报科场赋题云。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囊括四海。滋谓丘曰。此题难赋。试为我著之。丘立书。文无加点。郑文传。文年甫十五六。赴试。作君为民天赋曰。物如憔悴。我则施雨露之恩。俗若顽凶。我则布雷霆之怒。文宗闻之叹赏。忠烈时。林贞杞掌监试取士。赋题曰。太宗好尧舜之道。如鱼依水。不可暂无。以好尧舜之道不可暂无为韵。诸生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4L 页
曰。韵中六字皆仄音。贞杞惭。(中国谓之官韵。唐宋齐老于场屋。尝试赋。辄失官韵。乃拊膺曰。宋五又坦率矣。)古所谓科赋。其命题押韵及制句之法。大抵类此。今人所谓律赋是也。忠惠王五年。改正科举法。初场试六经义四书疑。中场试古赋。终场试策问。如今东堂三场之法。义疑之名。始见于此。对策。实昉于光宗八年。用双冀议。以时务策取进士。所谓表笺四六之体。见大明洪武科举程式。
糊名
糊名之法。亦始见高丽史文宗十六年。国子司业黄抗考试甚滥。始行贡闱封䌤法。从舍人郑惟产之言也。
式年科
本朝以子午卯酉年设科取士。曰式年科。拟古大比之法。高丽史顺宗元年。定三年一试法。进士以下诸业。自今许三年一取。
监试
监试之名。亦始于胜朝高丽史显宗二十二年。始设国子监试。试以诗赋。
东堂试
东堂试。亦始于胜朝高丽史睿宗十四年。制东堂试。始用经义。今试明经生徒制述。皆截经文句命题。盖本于此。
升补试
升补试。今只以诗赋试士。计画入格。高丽史毅宋(一作宗)元年。始置升补试。以诗赋经义。取士充国学。
明经科
明经科。中国用帖括。我国取背诵。见上设科取士。
武科
武科取士。中国旧有武进士之目。东邦始见于高丽恭让王二年。都评议使司奏文武不可偏废。本朝只取文科。不取武科。故武艺成材者少。请于寅申己亥年设科。科取人如文科仪。取通兵书精武艺者。永为恒式。今以子午卯酉年。并文科试取。
汉学讲
本朝之制。文臣年少者。令讲习满汉语。高丽史忠烈王二年时。舌人多微贱庸琐。传语多不以实。或怀奸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5L 页
济私。参文学金丘建议。置通文馆。令禁内学官参外。年少文臣。并习汉语。
守令七事讲
守令七事讲。为今日之虚文。元顺帝至正四年。诏定守令黜陟之法。六事备者升一等。四事备者减一资。三事备者平迁。六事俱不备者降一等。六事者。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均。及常平得法也。元朝以六事。我国以七事。元朝以考绩。我国只口诵。七事者。学校兴。农桑盛。户口增。赋役均。军政修。词讼简。奸猾息也。
吏兵曹政案
今吏兵曹政案。其履历勋劳。惟政色书吏最能领会。按高丽旧制。吏曹掌文铨。兵部掌武选。第其年月。今其逸劳标其功过。论其才否。具载于书。谓之政案。中书拟升黜以奏之。门下承制刺(一作敕)而行之。自崔忠献擅权。私置政色。承宣崔瑀嗣置必阇赤。政案政色之名。盖始于此。
都目政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6H 页
本朝之制。季夏季冬。京外各官。随阙注拟。谓之都目政。高丽史崔忠献传。旧例都目政在岁杪。忠献以兵𥚁无行货求官者。乃托贼迁延。至明年正月。始开都目。岁杪都目之名。始见于此。
落点
今以不由铨曹注拟。特 旨恩除曰除授。铨曹胪名注拟。墨标某人承当曰落点。高丽史明宗十四年。王亲署参官以上。封付政曹。名曰下点。意者。如今之除授。而仍行落点也。
守令荐
今郡邑守宰。岁末有守令荐。虽属虚文。其来已久。高丽史穆宗九年。王患州县乏人。诏文班常参以上。各举才堪治民者一人。视所举当否。以赏罚之。
外任文武交遆
今之任边远州郡。多文武交遆者。其法亦始于胜朝。高丽史宋有仁传。仁宗时。卢宝玙。为蔚州防御使。有仁以为外官文武交差有成法。今见任蔚州判官。亦文吏。不宜又除宝玙。不署告身。时溟州(今江陵府)副使,管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6L 页
(今沃川郡)县令皆文吏。吏部又以文吏为判官,尉。省己署过。宝玙援例。告有仁。有仁怒。然前已误署。势不得自省中奏。乃诱重房。驳奏宝玙及溟州判官,管城尉。皆不得赴任。又忠烈王元年。王问李汾成曰。中郎郎将。以不得临民之职为憾。今欲交差何如。对曰。武人有吏才知民事者盖寡。如有才兼文武者。无论东西班。使之临民可也。王纳之。于是。复外官文武交差法。
监察茶时
监察茶时。 国朝古例也。两司台员不备。或有故不得诣台。则监察一员。具公服。诣承政院。口称茶时。即退出。至今行之。尝历问老成典故者。无能详其故。高丽忠烈王六年。监察司捡诸司勤怠。谓之衙时。监捡常以冬夏孟月行。今之衙时。乃茶时也。意者。台员不得诣台。则报茶时。以识不忘捡饬也。茶时之例。似本于此。
广兴仓颁禄
广兴仓颁禄。自胜国已有之。忠肃王十六年。广兴仓颁禄时。国无纪纲。人无廉耻。诸卫别将散员等。亲到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7H 页
仓门。或冒受。或劫夺。纠正不能纠治。手执鞭杖。终不能禁。卫将散员。如今西枢军衔也。
关子,移文,牒呈。
今之上司缴下官曰关子。礼敌曰移文。呈上司曰牒呈。关子。印大关子。牒呈。纸尾填写伏请照验施行。须至牒呈者。右牒呈某上司。高丽忠烈王六年。征东元帅府镇抚也。速达赍二关子来。其一。奉圣旨委忻都茶丘范右丞,李左丞。征收日本行中书省事即目军马调度。据本国见管粮储船只梢工水手一切军需。请照验行下。合属如法准备。听候区用。勿值临时失误事。又中书省牒云。双城民户。除将韩信等三户分付讫外。德光等六户。缘双城勒留。在前宴帖儿元断。并差官魏文恺断。与本国全户三十。只身男女四十二名放归而后。分付德光等事。都省准此。除前项户计。劄付开元等路。宣慰使行下。双城照勘。呈省外。合行移牒。请照验。即将德光等六户分付施行。是年十一月。遣右承旨赵仁规。大将军印侯如元。上中书省书曰。窃念诸侯入相。古之道也。辽,金两国。丹我祖先。为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7L 页
开府仪同三司。予亦猥蒙圣眷。曾拜特进上柱国。以此忖得诸侯而带上国宰补之职。古今有例。今有行省文字云。右咨高丽国王封云。到国王开拆。窃审中书省行来文字。字谨纸厚。每牒云。请照验谨牒。未详行省文字是何体例。予忖得行省于国王。既无疑忌。虽咨关劄付可也。若诸驸马处。有不得已行移文字。当用如何体例。按行省。即征东元帅府也。中书省牒呈于国王。而行省反用关子。时忠烈为元世祖女元成公主驸马。其云若诸驸马处。有行移文字。当用何体例者。怒行省之慢忽。失礼也。
佛法
东国佛法之传。皆有年代可考。高句丽故国原王二年。秦王苻坚。送浮屠顺道及佛像佛经于国王。高句丽佛法始此。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百济枕流王。遣使朝晋。胡僧摩罗难陀。自晋至。王迎置宫内。礼敬焉。百济佛法始此。新罗讷祗王时。有沙门墨胡子。自高句丽至一善郡。(今善山郡)郡人毛礼。作窟室以居之。至炤智王时。有僧阿道者。与其徒亦来毛礼家。往往有信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8H 页
奉者。智證王十五年。王欲兴佛教。群臣皆曰。僧徒议论诡异。若从之。恐有后悔。近臣异次顿独曰。佛法渊奥。不可不信。王以为异言。下吏将诛之。次顿曰。佛若有神。吾死必有异。及斩。血从断处涌。色白如乳。众怪之。不复毁佛。真兴王五年。始创兴轮寺。许度人为僧尼。又梁朝遣使。送佛舍利。王使百官。迎于兴轮寺前路。继创皇龙寺。铸丈六像。用铜三万五千七斤。镀金一百二两。迄至丽季。缁徒遂典国成。驯致易姓篡统。国随以亡。哀哉。
关王庙致祀
关王庙。京城凡有二处。或云壬辰之乱。显灵助 本朝。因立庙致祀。元史文宗天历元年。加封汉关羽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遣使祀其庙。则关庙致祀实昉于元朝也。
龙王帝释
今委巷之俗。㞐家而奉帝释。登皋而祀龙王。高丽太祖训要。第六燃灯。所以事佛。八关。所以祀天灵及名山大川龙神也。厥后大作诸佛刹及内外帝释院。祷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8L 页
祀游幸。无日无之。又毅宗时。荣仪奏如欲延寿。须事天帝释观音菩萨。王多画其像。分送中外寺院。广设梵采。号曰祝圣法会。彼以千乘而训之。此则细民而私之。治道之污隆可知已。
巫房
女巫之练习符咒曰某房。若所谓菩萨房。台子房。殊甚无谓。按高丽史金俊传。时有淫巫鹞房。出入俊家。俊惑其言。国家事皆占吉凶。时号鹞夫人。 本朝 正庙戊戌妖巫占房。诅咒不敢言之地。就捕伏诛。自是巫觋不许接迹京城。 睿断严截。至今奉行。岂区区胜朝可比拟耶。
台子神
台子神。中国谓之乩仙。亦曰箕仙。或曰紫姑神。高丽史安珦传。忠烈元年。出为尚州判官。时有女巫三人。奉妖神惑众。自陜州。历行郡县。所至作人声。空中隐隐若喝道。闻者奔走设祭。至尚。珦杖以械之。巫托神言。怵以𥚁福。珦不为动。后数日。巫乞哀。乃放。其妖遂绝。今之台子亦于空中作人语声。岭南谓之空中。
两班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9H 页
我国谓仕宦世族曰两班。其说始见五代。时唐主以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制书出。两班相顾失色。然此只谓在班诸臣。非谓仕宦世族也。按高丽史裴仲孙传。元宗十一年。三别抄反。别抄禁人出入。巡江大呼曰。凡两班在舟。不下者悉斩之是也。盖朝士缀行。有东西两班。东班为文。西班为武。
品官
今州县之为座首别监。名曰品官。宋神宗熙宁二年。立免役法。其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名助役。此指爵位品秩而言。非如我国座首别监之为寒畯也。주-D001
上舍
成均生员进士。谓之上舍。按宋史神宗熙宁四年。立太学生三舍法。注。初入学。为外舍。不限员。外舍升内舍。二百员。内舍升上舍。一百员。生员各治一经。
风宪
我国郡县风宪之任。不见如中国之社长。皆凡民之稍知事理者为之。按元史顺帝至正三年。诏作新风宪。在内之官。有不法者。监察御史劾之。在外之官。有不法者。行台监察御史劾之。岁以八月终出巡。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09L 页
次年四月中还司。风宪之名。始见于此。但凡我国之凡民▦与元朝之行台御史。判若天渊。然犹所▦内有不率伦常及杀越窃盗等事。必具文牒报本官定罪罚。今岭南诸郡县。谓风宪为执纲。以此也。
贡生
郡邑吏胥子弟赴科试。谓之贡生。胜国之制。郡县选吏胥子弟应举。谓之乡贡。按高丽史郑可臣传。可臣父松寿。罗州乡贡进士。可臣生而颖悟。尝随僧天琪寄食。天琪怜之。求赘富家。太府少卿安弘祐许之。约既定。悔曰。吾虽贫。士族岂可纳乡贡子乎。 本朝金佔毕尊彝录序云。吾东方乡吏之族。凡贡举历试。视诸士族焉。若安东权氏,金氏。星州李氏。茂松尹氏。韩山李氏。广州李氏。奕世衣冠。甲于海东。至今隆显无比。我金之派。盖亦如是。以知国初乡贡之法。尚必有存者。贡生之名。至今仍之。
别抄(别抄未誊条)
骑兵之扈从 大驾前后曰驾后别抄。按高丽史高宗十二年。初。崔瑀患国中多盗。聚勇士。每夜巡行禁暴。因名夜别抄。及盗起。分遣别抄兵捕之。其数甚多。遂分为左右军。又以国人自蒙古逃还者。为一部。号神义。是为三别抄。别抄之名始见于此。
所由
司宪府皂隶曰所由。高丽史郑仲夫传。仲夫家奴尝犯禁。服紫罗衫。台吏令所由脱之。奴殴所由而走。又元宗十五年。王会公主于肃州。胡服还京。百官多效之。惟抄,奴,所由,电吏。皆仍旧。(竟未知当时称号义也)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0H 页
螺匠(喝道。见说铃下卷。)
义禁府皂隶曰螺匠。𨛦县伍伯之为前诃。亦曰螺匠。高丽史李义旼传。义旼子至荣。杀监仓使閤门祗候崔莘老麾下螺匠一人。忠惠王后三年。王击毬于崇仁门外。去仪卫。止令螺匠启道是也。
照罗赤
大驾前后鼓吹手曰照罗赤。隶宣传官厅。高丽史辛祦传。我 太祖于马前吹螺。都人闻螺声皆喜。祦与宁妃及崔莹在八角殿。莹不肯出。吹螺赤宋安登墙吹螺。诸军毁垣阑入于庭。意者。照罗与吹螺声相近。仍为今名耳。
[司钥]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0L 页
掖隶班首。有司钥之称。亦始于胜朝。高丽史崔忠献传。忠献使上将军郑邦辅等。捕司钥郑允时及中官。囚于仁恩馆是也。
其人
市民受直。供给烜(音毁)燎曰其人贡物。或曰。炬人之讹也。高丽史忠烈王二十二年。右中赞洪子藩上书。条陈便民十八事。一言诸州之吏留京听候者。谓之其人。外方多故。其人或阙。计其年月。以徵其佣。所以州县日渐残弊。请量减之。
该色
今京外各官司。有该色之目。京司。如吏曹有政色。兵曹。有一军色,二军色。宦寺。有承传色。州郡如官厅色,大同色,田税色是也。盖色者。名色之谓也。其名始于胜朝。高丽崔瑀传。自忠献擅权私取政案。注拟除授。以党与为丞宣。谓之政色承宣。忠烈王六年。监察司言。顷在江都。贡税粗足。今左右仓之入顿减。而又致大坊厨外漆色,鞍色,阿阇赤等各所赐食。皆仰给右仓。请除之。此外如净事色,官马色,盘缠色等类。多不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1H 页
尽举。至今遵用之。
总摄
南北汉总摄。所以统僧兵也。元史武宗大德四年。罢总摄所及各处僧官。僧人诉讼。悉归有司。则总摄之名。自元时始有之。
有发僧
今平安道。僧有在家不祝发。元史武宗大德四年。御史台臣言僧之有发者。不养父母。避役损民。乞勒还民籍。则僧之有发。自元时有之。高丽史忠烈王六年。王下僧批。僧辈之以绫罗赂左右得职。人谓罗禅师,绫首座。娶妻居室者居半。意者。如今所谓居士,社堂之类。又道士之有妻儿者。中国谓之火居道士。
衙前
州县胥吏之称衙前。自宋时已有之。按名臣言行录云。韩忠肃绛为江南东西路体量安抚使。县邑以衙前为重役。一当其役。破家竭产。公为五则衙前法奏行之。按苏子由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云。差衙前之弊害。在私家。雇之弊害。在官府。想其时或定差或雇募浮浪。均之为弊也。
公兄
胥吏公兄之称。本出女真。东邦旧与女真通和。其职役称呼。必有效尤者矣。高丽史尹瓘传。咸州驰报女真公兄袅弗, 史显等来扣城门曰。太师乌雅束。使我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1L 页
等请和。瓘等曰。请和。非兵马使所得擅便。宜遣公兄等。入奏天庭。是也。
户长(侯鲭录中苏子由上神宗书)
州县之置户长。所以掌民户䉳籍。每正朝。替长官赴京参贺。按苏子由上神宗皇帝书云云。高丽高宗二十三年。蒙兵围温水郡。(今温郡阳)郡吏玄吕等。开门出战。大败之。斩首二级。所获兵仗甚多。王以吕为郡户长。金佔毕尊彝录。户长,别将,专知,军尹,大相,正朝。皆高丽乡吏职名。户长之称。至今因之。
大房
伍伯之役久。座尊曰大房。北宋时。京城偷者所聚。谓之大房。多在僻远。每区容数十百人。见宋名臣言行录。王岩叟下第。彼以容众曰大。此为座尊曰大。义郤不同耳。
香徒
东国香徒之称有四。金官国志。金庾信年十五。为花郎。时人洽然服从。号龙华香徒。高丽史元宗九年。僧俗杂类。聚会成群。号为万佛香徒。或念佛诵经。作为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2H 页
诡诞。或醉酒持兵。踊跃游戏。令御史台金吾卫巡检禁止。沈于庆传。国俗结契烧香。名曰香徒。相与轮设宴会。男女少长序坐共饮。谓之香徒宴。 本朝为人担丧舆曰香徒。今其徒皆无赖乞丐之流。故比之胜国之僧俗杂类而袭其名欤。
花郎
花郎之称亦有二。新罗真兴王。患无以知人。欲使类聚群游。观其行义。取美男子妆饰之。名花郎。或道义相磨。或歌乐相悦。岁月既久。邪正自见。择而用之。今谓巫之夫曰花郎。至卑贱也。以其美妆饰事歌乐。亦谓之花郎欤。
奴婢
奴婢有两种。曰私奴婢。士族之家世传役使者也。曰公奴婢。官衙州县所使者也。高丽史刑法志。奴婢有四件。曰寄上。曰投属。曰先王所尝赐与及人相贸易者也。东国古无奴婢。自箕子以八条教民。其一。相盗者没入为其家奴婢。此东国奴婢之始也。高丽太祖尝欲放从军得俘者为良。虑拂功臣之意。许从便宜。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2L 页
此俘虏为奴婢之始也。成宗五年。教曰。凡隐占人逃奴婢者依律文。一。日绡三尺之例。日徵布三十尺。此隐接他人奴婢赔偿之始也。靖宗五年。立贱者从母法。此公私贱从母之始也。忠烈王十年。都佥议使司启曰。年凶饿莩甚多。无以赈活。良人不能自食者。令富人食而役止其身。此救活使役之始也。二十四年教曰。近来压良为贱者甚多。其令有司。劾其无文契及诈伪者。罪之。此压良为贱抵罪之始也。忠烈王二十六年。移书大元中书省。有曰。照得本国旧例。自来驱良种类各别。若有良人嫁娶奴婢者。其所生儿女。俱作奴婢。若有本主放许为良。所生儿女。却还为贱。按当时明语。贱役曰驱。良家曰良。良父驱母子女之从母役。其来久矣。
栲栳白丁
俗谓屠牛及织栲栳者曰栲栳白丁。凡民不与婚媾。不齿人类。其俗始于胜国。高丽史崔忠献传。李至荣为朔州分道将军。杨水尺多居兴化云中道。至荣谓曰。汝等本无赋役。可属吾妓紫云仙。遂籍其名。徵贡不已。至荣死。忠献又以紫云仙为妾。计口徵贡滋甚。杨水尺。本太祖攻百济时所难制者遗种也。素无贯籍赋役。好逐水草。迁徙无常。惟事亩(一作畋)猎编柳器贩鬻为业。凡妓种。本出柳器匠家。后杨水尺等贴匿名书云。我等非故反逆也。不堪妓家侵夺。故投契丹贼为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3H 页
乡导耳。辛祦八年。祦夜出观灯。禾尺群聚。诈为倭贼。遣判密直林成味等。追捕之。禾尺。即杨水尺也。赵俊传。上辛昌书。鞑靼禾尺。以屠牛代耕食。西北面尤甚。宜申行禁令。犯者以杀人论。我国方言。缘山猎捉曰山尺。鼎俎割烹曰刀尺。彼乃沿水采杨柳为器。杨水尺之名。必因此始。妓种既贱。复隶奴籍输贡。其时贱蔑可知。今之织栲栳者。皆沿水采杨柳及屠牛为业。必是遗种而旧俗相沿。贱之至今也。
市廛
我国市肆之设。始于东京。新罗史。炤智王始置邮驿市肆。东史纂要。儒礼王时。印观卖绵于市。署调以谷买之。忽有鸢揽堕印观家。观取归市。谓署调曰。鸢堕汝绵于吾家。今还汝。调曰。鸢揽绵与汝。天也。吾何受焉。观曰。然则还汝谷。调曰。吾与汝市已二日。谷已属汝。相让。并弃于市。掌市官以闻。王并赐爵。按儒礼之后。历二百二年六王而炤智立。则知炤智之前。已有市肆矣。高丽史太祖天授二年。移都松岳。立市廛。辨坊里。成宗二年。癸未冬十月己亥。置酒店六所。曰成礼乐宾延龄灵夜玉浆喜宾。至肃宗九年。王患钱法不行。置京城左右酒务。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3L 页
又于街衢两傍。各置店铺。以兴使钱之利。忠烈王十四年八月乙未。市街长廊成。意者。印观署调之市。如今外郡场市。(中国谓之墟市。)炤智及丽祖之市。如今京城各廛。(皇城谓之琉璃厂。)肃宗街衢两傍店铺及忠烈市街长廊。如今沿街酒幕及假家。(今方言。谓酒店曰酒幕。沿街小市曰假家。中国语之簃楼。)
水田
今俗谓水田曰畓。音如沓。百济多娄王下令州郡。始作稻田。时后汉光武建武二十年也。
瓦屋
东国之用瓦盖屋。不知始于何代。东史纂要。箕准既为卫满所攻夺。率其左右宫人入海。㞐韩地金马郡。(今益山郡)其民总十馀万户。作草屋土室。其户向上。按既言土室而户向上。则即今之窨室也。罗丽之世。宫廨寺刹。无不用瓦。而民户则犹未也。至忠宣王元年。命富人就宣义门内闲地。缘道作瓦屋。又命五部民家皆盖以瓦。命毋禁私窑。忠肃王十六年。王出次天神山下。搆假屋以御。问虞人曰。盖屋何物为佳。虞人曰。朴木皮最佳。即命取之。民甚苦之。朴木皮。必今俗所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4H 页
谓屈皮。今山峒人盖屋。皆此物也。当时瓦屋之绝贵可知已。先是。忠烈王三年。遣僧六然于江华。燔琉璃瓦。其法多用黄丹。乃取广州义安土烧作之。品色愈于南商所卖者。惜其法遂无传者。 本朝 元陵之世。亦有燔青瓦者。为专其利。秘不传其子。法遂不传。今靳艺不教人者。目为青瓦匠。
温突
今之暖房。或曰暖床。俗称温突。与中国土炕。其制小异。顾炎武日知录。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古书不载。左传。寺人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新序。宛春谓卫灵公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隩隅有灶。汉书苏武传。凿地为坎。置煴火。庾信小园赋。管宁藜床。虽穿而可坐。嵇康锻灶。既暖而堪眠。是盖近之而非暖房也。水径(一作经)注。土垠县。有观鸡寺。寺内有大堂。可容千僧。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塈。基内疏通枝径(一作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刘侗帝京景物略。隆安寺堂。广纵五丈。砖方以尺。火道旋其下。日燄煤三百斤。以燠念佛者。是知暖房之制。始于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4L 页
佛刹。旧唐书高丽传。冬月皆作长坑。下然煴火以取暖。然则其法。亦未始于佛刹。而始于高丽也。尝闻故老言。数百年前。温突之法。犹未遍行。癃老者。或㞐之。汤婆焮铁。为少壮御冬之具。汤婆始于中国。焮铁。团铁如巨缸。置灶内。俟焮热水。渍衣袽裹之。众附足其傍。今京里古家。尚有存者。
牛耕
耕地用牛。始于汉搜粟都尉赵过。东国则始于新罗。智證王分命州郡主劝农。始用牛耕。智證之立。在齐东昏侯永元二年。
行钱
东国用钱。虽不知始于何代。今古钱有朝鲜通宝。轮郭肉好。略如唐开元之制。檀箕之世。不应有钱。则为卫氏朝鲜无疑矣。尝见古钱有东宁重宝。较今常平通宝。径踰三之一。厚倍之。按中国诸史。无以东宁纪年者。罗济之世。亦未闻用钱。至高丽成宗十五年。始铸铁钱。肃宗二年。从平章事尹瓘议。始铸钱。令百姓通用。六年。铸钱都监奏国人始知用钱之利。皆以为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5H 页
便。乞告宗庙。九年。王患钱法不行。以所铸钱一万五千贯。分赐宰枢文武。下至军人。置京城左右酒务。又于街衢两傍。勿论尊卑。各置店铺。以兴使钱之利。又惧民贫不能兴用。令州县出米谷。开酒食店。许民贸易。使知钱利。恭悯王五年。都堂令百官议钱币。谏官请废银瓶。用银钱。其议略曰。瓶重一斤。直布百匹。价重寡买。银一两直布八匹。宜令铸为钱。随其两数。准帛谷多少。比之银瓶铸造易。比之铜钱。利取多。且用五升布。则公私便矣。然则东宁之文母。或成肃两朝之铸欤。 本朝行钱。始于 明陵丙戌。去今一百一十四年。乡曲蚩氓。一闻用钱。始于百馀年前。则瞠尔不之信。试看 明陵丙戌以前田舍臧获券文。用钱易乎用银。或楮谷杂货易乎一按。可知耳。
还上
我国还上敛散。本出朱子社仓法。按宋孝宗乾道四年。民艰食。熹请于府。得常平米六百石赈贷。夏受粟于仓。冬则加粟计米以偿。自后随年敛散。歉蠲其息之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5L 页
半。大饥则尽蠲之。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仓三间及以元数六百石还府。见储米三千一百石以为社仓。不复收息。每石止收耗米三升。十二月。下社仓法于诸路。其法以十家为甲。甲推一人为首。五十家则一人通晓者为社首。其逃军及无行之士与有税钱衣食不缺者。并不得入甲。其应入甲者。又问其愿与不愿。愿者开具。一家大小口若干。大口一石。小口五斗。五岁以下不预。置籍以贷之。其以湿恶不实还者有罚。此其大略也。金富轼三国史。高句丽故国川王立赈贷法。令每岁自三月至七月。出官谷以赈贷百姓。称家口多少。至冬月还输。以为恒式。高丽史成宗五年初。太祖置黑仓以赈贷穷民。著为常式。王以生齿渐繁而所储未广。益米一万石。改名义仓。又令诸州各置义仓有司。点捡州府人户多少。仓谷数目以闻。十二年。教曰。汉殖货志云。千乘之国。必有千乘之价。以年礼歉行籴粜。今依此法。今京外置常平仓十有五所以济贫弱。忠烈王二十二年。右中赞洪子藩。上书条陈便民十八事。其一。请中外设置义仓。户敛米谷。以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6H 页
时收积。以备凶歉。据此则还上之法。其来已久。亦未始于社仓也。明人赵南星社仓议。穷民无谷可入。富者又不必入。是入谷社仓者。皆稍能自营者也。而又使之入十而得七。入谷而得糠。甚则糠亦不可得。且句摄有酒食之费。往返有道路之劳云云。语今日还上之弊。真有此患矣。
田灾
田灾免租。所以轸民隐。裕民财。纾民力。法至当也。高丽史成宗七年。定免灾法。水旱霜虫为田灾者损四分以上。免租。六分。免租布。七分以上。租布役俱免。定为恒式。文宗四年。更定损灾免役法。田一结。率十分为定。损至四五分。除租。六分。除租布。七八分。租布役俱免。较成宗之制。已稍重矣。近世自庙堂预画田灾数目。分俵各道。不论年谷之礼歉。惟视一定俵之数。亦有从后直减灾数之例。民闻直减之报。荷担纳履者相望也。兼之豪民有势者。嘱托以求漏。小胥规利者。凭藉而索赂。末流之殃。小民当之。至于免布免役。尤非今日可论。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其是之谓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6L 页
欤。

铳用铅丸。炮用石子。故铳从金。炮从石。茅元仪武备志。载炮制甚详。古有炮无铳。俗又以铳手曰炮(炮与炮通)手。放铳曰放炮。然则铳亦可曰炮。或曰。大曰炮。小曰铳。盖近世所谓炮。非古制。皆铳之类也。其法自大明万历间。从佛郎国流传。中国今京外各营。有所谓佛郎机。盖其遗制也。尤侗和兰竹枝词注。和兰即红毛。铳长二丈馀。发之可洞石城。震数十里。今中国传其法。号大将军。今所谓木大将军。意其遗制也。邵长蘅哀思陵乐府注。贼攻滁州。掠妇女数百。裸而淫之已尽。断其头环。向堞植跗倒埋。露下私以厌炮。城上燃炮。炮迸裂。或瘖不鸣。炮亦可厌。亦异闻也。 我朝 穆陵壬辰倭奴之变。彼以鸟铳。逞其残酷。几无噍类。盖兵凶器。铳尤其径直惨恶。非盛世之物也。今所制鸟铳。始于此时。
焰硝
京城崇礼门外。旧有焰硝厅。监煮焰硝也。高丽史辛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7H 页
祦三年。判事林宣武。学焰硝法于元匠。建白置火㷁都监。我国煮硝。自此始。
济州马
我国马畜有三种。曰乡马。曰胡马。曰济马。高丽辛祦五年。上大明太祖陈情表。小国马有二种。曰胡马。从北方来者也。曰乡马。国中之所出也。国马如驴。无从而得良焉。胡马居百之一二。亦中国之所知也。意者。辛祦所言乡马。统言济马。而当时连岁贡献。拣选殆尽。果无良者耳。先是忠烈王三年。元朝以耽罗为房星分野。遣塔罗赤。载马牛骆驴羊来。放山水坪。马畜蕃息。设达鲁花赤府及军民总管府。此济州牧马之始也。二十年。王请归耽罗。元许之。先是。元牧马于耽罗。虽归其境。土马贡则依旧不废。恭悯王十六年。元使高大悲来自济州。王请令本国。自遣牧使万户。择牧胡所养马以献如故事。则知恭悯时。尚有元朝牧胡专管养马也。二十一年。遣民部尚书张子温。如京师。请讨耽罗表曰。本年三月。小国差陪臣礼部尚书吴季南。前往耽罗。装载马匹。赴京进献。鞑靼牧子等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7L 页
先将差出。秘书监刘元景及济州牧使李用藏,判官文瑞凤,权万户,安邦彦等。尽杀之。及季南至。又将弓兵。先上岸者三百馀名。亦皆杀之。以此季南不能前进。二十三年四月。帝遣孳牧大使蔡斌来。中书省咨曰。我想高丽国已先元朝。曾有马二三万匹在耽罗牧养。孳生尽多。教他将好马拣选二千匹送来。于是遣门下评理韩邦彦。往耽罗取马。七月。邦彦至济州。哈赤石迭里,必思肖古,秃不花,观音保等曰。吾等何敢以世祖皇帝放畜之马。献诸大明。只送马三百匹。至是年八月。崔莹领诸军至耽罗。奋击大败之。遂斩贼魁三人。传首于京。辛祦十二年。遣典医副正李行等。率星主高臣杰子凤礼以还。自是耽罗始平。济马遂为国之用。至今不绝也。
羖䍽
我国谓羖䍽曰羔。方言谓之髯小。按说文。羔。羊子也。羜。五月生羔。𦎦。六月生羔。羍。七月生羔也。春秋繁露。羔饮其母必跪。诗国风。羔裘如油。论语。羔裘玄冠。不以吊。即今所谓儿羊皮也。今典牲署及各州郡所畜。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8H 页
羊较少。羖䍽较多。高丽史李达尊传。济州进羖䍽。分畜诸州。多物故不孳。令赎其价。乃知州郡之畜羖䍽。自丽末始也。
家蔘
家蔘之盛。未有如近日者也。向时家种之说甚秘。故家蔘亦可作山蔘卖。今则家莳而人艺之。视如茶饭。岭湖以南。所在皆然。知日庵家蔘说。近世家蔘盛行。医言力弱。仅当山蔘之半。又论蔘品曰。罗蔘为上。(产庆州者。)江蔘次之。(产江界者。)北蔘最下。(产北道者。)此皆妄也。江蔘与北蔘。同出废四郡。两地之民。采者相错。品安得异特。江蔘。制造得法。黄润坚宲。北民随采随乾。色黯理虚耳。然江蔘所以黄润坚宲者。以热汤瀹过。取其汁自啜。或以浸薏苡仁作屑以馈遗。京贵既瀹之后。纳之小布袋中。限乾捻造。以理推之。精液既渗。必反损于北蔘也。至庆州人家稠密。虽或偶有山采。那得常供。是人家种莳。积年养成者也。旧时家蔘之说甚秘。且系 御供。故人不敢言。家大人尝访执友蚁庵赵丈。座上有草一盆。赵丈举似曰。此为何草。先君曰蔘也。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8L 页
赵丈曰子何知之。先君曰。此草无甚奇异。而护之珍重如是。以是知之耳。赵丈抚掌。先君仍问所从来。赵丈曰。庆州人困于蔘弊。将上𦅄。明其为家种。求蠲免也。其后卒无所闻。药院之供。事系莫重。彼疏贱乡民。不能自达固势也。其时医皆云罗蔘之力。四倍江蔘。今却云家蔘之力。减半江蔘。是数十年之间。家蔘之力。减八分之一也。可咍庸医矇不辨物。恣意评品。世人信之如金石可叹。按种蔘之法。不止本国。苏东坡菜圃十咏。有咏人蔘诗一首。李时珍本草潞州民。(即今上党县。)以蔘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蔘。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今皆属于朝鲜矣。其蔘犹来中国互市。亦可收子。于十月下种。如种菜法。王士禛渔洋诗集。有御苑人蔘应制诗一篇。然则家种之法。实昉于百馀年前。其初下种。毋或取法于东坡滨湖诸家欤。
南草
南草之行。不知始于何时。要之。必出于中华。华人谓之烟。在园杂识。谓之相思草。本出新罗王妃墓食物。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9H 页
本草。烟出闽中者良。有盖露金丝醺等名目。又见汪三侬陆稼书文集及张山来虞初新志等书。皆明季以后人也。我国吃烟。亦必在 仁祖以后也。
南瓜
南瓜俗名好朴。京外上下。无不嗜之。第不以供祭奠。盖南瓜之入食品。始于明季。清人张庚国朝画徵录。徐枋字昭法。号俟斋。长洲人。崇祯壬午举人。父汧。乙酉殉难。遂隐居上沙土室。树屋邈与世隔。躬效老圃。蔬韭外。多艺南瓜。夏秋间。往往藉以晨炊。前此无闻焉。我国之食南瓜。亦必在 仁庙以后。人以祖考之所未尝。不当荐之庙祀。至今犹承行之。
绵花
我国之有绵花。自江城君文益渐始。益渐本晋州江城县人。高丽恭悯王时。奉使如元。得木绵种归。属其舅郑天益种之。初不晓培养之术。几槁。止一茎在。比三年。遂大蕃衍。其取子车,缫丝车。皆天益创之也。其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19L 页
他牧丹之种。始于新罗真平王。茶始于大廉。沙果始于 本朝麟平大君。皆自中国移种者也。绵亦有二种。我国所种。皆草绵。若中国产两广福建云南等处者。皆木绵耳。中国谓去核车曰木绵搅车。捲绵片曰捲筳。缫丝曰纺车。车有定杆。亦名铁筳。
数名具书
今之文簿中数名。皆用画多者。俗名具书。本出中国。谢在杭五杂俎云。今文书中。一字至十字。皆用同音。画多者。以防作伪。其中壹贰。音义俱同。肆伍陆玖。音同义异。参字。字书所无。盖以参字微辨之。古语勿贰以二。勿参以三。考工记。参分其股。汉志。参分横一。参亦可作三。柒字亦无字。晋束哲(一作晰)赋。朝列九鼎之奉。夕宿桼娥之房。桼即古七字。太元七政。亦作桼政。奈何不作桼字捌字。见急就章农器也。
利上加利
今放债家利上加利。国典禁之。豪民富族。犹不止也。元宪宗时。廉希宪为京兆宣抚使。时富民贷钱民间。至本息相当者。责其入本。又以息为券。岁月责偿。号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0H 页
羊羔利。希宪知之。命岁月逾久。毋过本息对偿。馀皆取券焚之。盖羔。羊子也。谓其羊乃生羔。羔复为羊。政如钱之。母既生子。子复为母。相仍不绝也。
正朝岁拜
刘侗帝京景物略。正月元朝。家长少毕拜。姻友投笺互拜。曰拜年。今俗岁拜之法。想本于此。
春耕祭
州府。立春日。为春耕祭。其法本出月令迎春东郊之意。尝见岭外金海府立春日。府司造木牛。府户长具公服。铙吹前导。出东城门外迎春场内祭先农讫。推牛作耕地状。按梦华录。立春前五日。并造土牛耕夫犁具于大门之外。是日黎明。有司为坛以祭先农。官吏各具䌽仗环。击牛者三。所以示劝耕之意。帝京景物略。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帜前导。次田家乐。次句芒神亭。次春牛台。次县正佐,耆老,学师儒府上下衙皆骑马。丞尹舆皆衣朱簪花迎春。自场入于府。是日塑小春牛芒神。以京兆生舁入朝。百官朝服贺。府县官吏具公服礼句芒。各以䌽仗鞭牛者三。劝耕也。春耕之法。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0L 页
实昉于此。
上元踏桥
踏桥之俗。不知始于何时。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正月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意者。东俗效此耳。
上元药饭
新罗炤智王时。正月十五日。王幸天泉亭。有乌衔书来鸣。得其书。外面云开见二人死。不开一人死。王曰。与其二人死。孰若一人死。日官奏云。一人者。王也。王开视之。书曰。射琴匣。王入宫射之。果内殿焚修僧与王妃潜通者也。妃与僧皆伏诛。自是国俗。每岁是日。以糯饭祭乌祈禳。禁百事。相与游乐。谓之慎日。今上元。饭糁枣栗调油蜜。谓之药饭。用荐家庙。用祀乌以祀祖。殊无义意。举世为之。无议到者。可慨也已。
八日燃灯
八日燃灯。供浴佛也。佛运统纪。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中天竺国净饭王妃摩耶氏生太子悉达多。大慧禅师浴佛上堂。语云今朝正是四月八。净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1H 页
饭王宫生悉达。吐水九龙天外来。捧足七莲从地发。肰从未有燃灯供养者。高丽史崔怡传。高宗三十二年四月八日。怡燃灯结䌽棚。陈妓乐百戏。彻夜为乐。都人士女观者如堵。又林衍金仁俊等。谋杀崔谊也。约以四月八日。因观灯举事。恭悯王十三年四月辛丑燃灯。观呼旗戏于殿庭。赐布。国俗以四月八日。是释迦生日。家家燃灯。前期数旬。群童剪纸。注竿为旗。周呼城中街里。求布米为其费。谓之呼旗。呼旗之戏。今无知者。先是。国俗以上元夜燃灯。盖仿中国之祀太一也。自王宫国都。以及乡邑。燃灯二夜。至成宗时。以烦扰不经。罢之。显宗元年。复之。例以二月望行之。毅宗三年春正月。王幸奉恩寺观燃灯。先是。国例以二月燃灯。至是以仁宗忌辰。进行于正月。其后遂祧太一供悉达。未知何意也。
八日蒸豆
四月八日。各家蒸熟黑大豆。老少皆啖之。其俗本出燕京。刘侗帝京景物略。八日舍豆儿。曰结缘。先是。拈豆念佛。一豆佛号一声。有念豆至石者。至日熟豆。人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1L 页
遍舍之。其人亦一念佛。啖一豆。凡妇不答于夫。姑婢妾摈于主及姥者。则自咎曰。前世不舍豆儿。不结得人缘也。盖八日燃灯。供佛也。啖豆亦以念佛也。今遂不知其义。直以为时食尔。
端午鞦韆
鞦韆。本山戎之戏。齐威公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涅槃经。谓之罥索。唐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蹴鞦韆。宫嫔辈嬉笑以为乐。帝呼为半仙之戏。杜子美清明诗。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韦庄寒食诗。好是隔帘花影动。女娘撩乱送鞦韆。宋陆游三月二十一日诗。蹴鞠墙东一市哗。鞦韆楼外两旗斜。历代之俗。皆以寒食日为此戏可知已。我国之必以端午。不知何义。高丽高宗三年端午。崔忠献设鞦韆戏于柏井洞宫。三十二年五月。宴宗室司空以上宰枢。结䌽棚为山。张绣罗幕。中设鞦韆。饰以文绣。刑法志。高宗三十三年五月。禁端午鞦韆鼓吹之戏。忠烈王九年五月。监察司禁鞦韆戏。为其男女混淆。糜费甚广欤。今松京之俗。端午犹盛为此戏。京外皆效之。
流头
六月十五日。谓之流头节。今士大夫家。造水𩜵荐家庙。以为时食。高丽明宗十五年六月。有侍御史二人。与宦官崔东秀。会于广真寺。为流头饮。盖国俗以是月十五日。沐发于东流水。祓除不祥。因会饮。号流头饮。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2H 页
嘉俳
八月十五日。谓之嘉俳日。新罗儒理王。中分六部为二。使王女二人。分率部内女子。自秋七月既望早集大部庭。绩麻。夜兮罢(乙夜而罢)。至八月十五日。考功多少。负者置酒食。以谢胜者。相与歌舞。作百戏。谓之嘉俳。明人尤侗。朝鲜竹枝词云。争唱嘉俳会苏曲。朝来蚕绩已盈筐是也。
冠服华制
东国衣冠。檀,箕之制。虽不可考。要之。箕子之必常服黼冔。可知已。厥后新罗真德女王。始依华制。为冠服。文武王四年。下教国中男女之服。并同中国。按三才啚会。高丽有所谓葵花笠者。其制如今棘人所着方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2L 页
笠。明人尤侗朝鲜竹枝词。长衫广袖折风巾。折风巾。即今之通行笠子也。葵花笠,折风巾。皆非中国之制。罗丽以来。冠服之制屡变。可知已。高丽元宗十五年。王会公主于肃州。胡服还京。未几宰枢相议。宋松礼,郑子玙等开剃。而百官多效之。惟抄奴所由电吏。皆仍旧。至辛祦十三年。使臣契长寿。自大明服帝所赐纱帽团领而来。于是郑梦周,李崇仁,河崙,姜淮伯等。请革胡服袭华制。自一品至九品。皆服纱帽团领。其品带有差。至今仍之。
青衣
东俗之尚白衣。不知始于何代。意者。殷汤以金德王。色尚白。箕子殷人也。其封朝鲜也。亦教民白衣。至今仍之耳。高丽忠烈王元年。太史局言东方属木。色当尚青。而国俗尚白。此木制于金之象也。请禁白衣。从之。恭悯王六年。司天监于必兴上书言。我国始于白头。终于智异。其势水根木干之地。以黑为父母。以青为身。今后文武百官黑衣青笠。僧服黑巾。女服黑罗。王从之。 我国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3H 页
正庙十六年。复禁着白衣。行之数年。稍稍仍旧。今无复着青衣矣。
天翼
衣襵前后衱曰天翼。从戎之服也。 健陵二十二年戊午。山青士人闵景元。因旱祷于山。得驾洛仇衡王墓于县西王山之趾王寺之后。兼得王所御蛀弓,锈釰及广裒摺裙衣一件。宛肰今之天翼也。仇衡之亡。在新罗法兴王十九年。乃知天翼之制。自罗时已有之。
风遮
我国风遮之制。本出中国。谓之暖耳。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宇文述遇天寒。云定兴谓曰。入内宿卫。必当耳冷。述曰。然。乃制裌头巾。令深厚袹耳。人皆学之。名为许公袹耳。此后世着暖耳之始。
方筑缨子
笠子缨贯。无患子为之。俗名方筑缨子。其先贯老莲子为之。我国方言。池塘曰方筑。莲子出方筑。故得名。后用无患子代之。犹加此名也。
网巾
网巾世传起自弘武初。周亮工因树屋书影。丁南羽言见唐人开元八相啚。服皆窄袖。有岸唐巾者。下露网文。是古有网巾。而或其式异耳。洪武之制。初以茧丝结成。渐以马鬉代之。至中叶。或有不束网带。谓之囚巾。转相慕效。名物之不祥。至于此乎。明末有画网巾先生者。中国之无遗制已久矣。我国通行。想亦昉于国初耳。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3L 页
平顶巾
今京各司小胥所戴。曰平顶巾。俗名蝇头。顾炎武日知录。正德初。士夫冠平顶。高尺馀。弘治时。市井少年帽尖长。俗云边鼓帽。高丽史辛祦十三年。祦许义成,德泉两库胥吏。著高顶笠。此其遗制欤。
褂子
褂子(俗名快子)无袂对襟。当胸有钮子。(俗名单肖)襜褕之类也。太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对襟衣。惟骑马许服。以便于乘马故也。其不应服而服者。罪之。顾炎武曰。今之罩甲。即对襟衣也。按说文。无袂衣谓之䙃。赵宧光曰。半臂衣也。武士谓之蔽甲。方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4H 页
俗谓之披袄。小者曰背子。魏志杨阜传。阜尝见明帝著帽被缥绫半袖。则当时已有此制。我国近世士夫。或以为居家常服则误矣。
行缠
行缠之法。其来久矣。诗邪辐在下。笺云。邪辐。如今行縢也。偪束其胫。自足至膝。礼记。偪屦著綦。释名偪所以自偪束。今谓之行㬺。言以裹脚可以跳腾轻便也。我国用布苧。制如韝。(俗名套袖)有襻系。另有尖耳曰耳行缠。如桶㨾曰桶行缠。非古缠束自足至膝之制也。今燕京谓之套裤。想亦如我国之行缠也。或曰。百馀年前。犹有缠胫之制。今无复知之者矣。
袜子
我国之俗。京外上下。皆著袜子。与中国袜制差异。古人之袜。大抵以皮为之。故字从革。春秋左氏传注。古者臣见君解袜。解袜则露其邪幅。而人得见之。诗。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是也。顾炎武曰。今之村民。往往行㬺而不袜者。古人之遗制也。吴贺邵为人美容止。坐常著袜。(字始从衤)希见其足。则古人之不常著袜。可知矣。余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4L 页
澹心鞋袜考。袜古有底。今无底。古有底之袜。不必著鞋。皆可行地。今无底之袜。非著鞋则寸步不能行矣。按今世有名无大小者。象胥多从燕市贸来。制如袜。不待著鞋。可以行地。疑古有底之制也。又闻倭人袜子另有沓冒足拇指者。如射夫之有沓指。(俗名三指)可咍也。
洛下生集册二十
 东事日知
  
唐鞋云鞋
今士大夫所穿唐鞋及云鞋。亦华制也。日知录。万历初。儒生穿双脸鞋。非乡先生首戴忠靖冠者。不得穿厢边云头履。(俗呼朝鞋)至近日而门快舆皂。无非云履。按双脸。即今之通行皮鞋。云头。即今所谓云鞋也。
鞋钉
油鞋打钉。始见旧唐书。德宗入骆谷。值霖雨。道途险滑。卫士多亡归朱泚。东川节度使李淑明之子升及郭子仪之子曙。令狐健之子彰等六人。恐有奸人危乘舆。相与齧臂为盟。著行㬺钉鞋。更控上马。以至梁州。他人皆不得近。及还京师。上皆以为禁卫将军。宠遇甚厚。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5H 页
妓生着毡笠军服
今郡邑守宰宴游。妓生。皆着毡笠军服。非盛世事也。孟蜀花蕊夫人宫词。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内人戎装。始见此于(于此)。高丽辛祦十年。祦畋于东郊。手秉画角。凤加伊,水精,初生等。衣男服。臂弓腰箭以从。凤加伊,水精,初生。皆祦所幸宠姬名。又与妓燕双飞。佩弓吹笛。衣绣龙衣。并辔而行。衣冠与祦无异。路人望之。未辨也。昶乃宋朝之俘虏。祦亦丽季之狂童。而乃为此戏。有识者。庸讵效之哉。
剃髻
剃。假髻也。诗。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剃也。以知列国之世。已有假髻矣。柳惠风二十一都怀古诗注。东京之俗。女子绾髻于脑后。谓之北髻。今京外妇女亦多为。北髻谓之娘子髻。亦有名大髻者。一人之费多至数万钱。其最光润窣长者。多出咸镜道六镇地。谓之六镇剃。价倍常品。高丽史惠宗二年。石(一作后)晋。遣范匡政,张季凝。来册王。有曰。省所奏进奉人蔘五十斤头发二十斤松子五百斤等物。曹元正传。元正为东北面兵马使。夺人财货。不可胜纪。见人长发者。必剪其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5L 页
发以为剃。多至二驮。今之六镇。在胜朝隶东北面。北剃之珍爱。其来久矣。 正庙之世。严禁剃髻。至降 纶音。晓谕京外。崇俭节费。卓越前古。至今三十馀年。后生年少。或不知大髻之为何状也。
乾正果
元阳饼。一名茧饼。今俗谓之乾正。列于果品。为元朝及上元时食。荐之家庙。开元遗事。都下上元日造面茧。以官位帖子置其中。以高下相胜为戏笑。杨试斋上元夜诗序。里俗粉米为茧。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𥚁福。谓之茧卜。范成大上元纪吴下节物诗。桑蚕春茧劝。注。春茧。自腊月即入食次。所以为蚕事之兆。即唐,宋以来。以为占验之具。不经甚矣。以之荐家庙则卤莽之过也。
油蜜果
油蜜果。今名药果。惟我国盛行。燕京人谓之高丽饼。高丽史刑法志。毅宗二十二年。制曰。俗尚浮华。公私设宴。视油蜜如沈滓。徒为观美。糜费不赀。自今禁用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6H 页
油蜜果。代以木实。忠宣王二年。传旨公私宴。油蜜果丝花。并皆禁之。违者痛治。然则今之药果。皆丽时遗俗耳。
烧酒
烧酒。露酒也。自元时始有之。高丽辛祦元年。教曰。人不知俭。侈用伤财。今后如烧酒锦段金玉等物。一皆禁断。崔莹传。金缜为庆尚道元帅。大集一道名妓。与麾下士昼夜酣饮。缜嗜烧酒。军中号曰烧酒徒。及倭焚掠合浦。营众曰可使烧酒徒击贼。却立不进。今之烧酒遍行一国。皂隶编氓。无不饮之。俗尚之侈滥。可知已。
糕花
糕花。即俗名糕。明刘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糕肆标纸䌽旗。曰花糕旗。艺苑雌黄。寒食。以面为蒸饼。㨾团枣附之。名曰枣糕。然则糕花之法。实非始于大明也。
丝花凤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6L 页
丝花凤。今人无知之者。尝闻故老言。百馀年前。凡婚礼醮席。必有丝花凤。高丽忠烈王六年。监察侍史沈諹等。上书曰。忽赤鹰坊。争设内宴。剪金作花。蹙丝为凤。穷极奢侈。不可形言。辛旽传。大设文珠会于演福寺。备列珍羞。丝花䌽凤。炫耀人目。然则丝花凤。自丽时已有之。
赤壁赋砂钵
今人谓大瓷碗曰赤壁赋砂钵。其先有象胥从燕市买碗。碗绘苏子赤壁舟游。并书苏赋一通。我国窑制悉效之。今无书画。而犹存此名耳。
玄琴
玄琴之制。惟我东有之。东史纂要注。初。晋人以七弦琴。送高丽。丽人不知鼓之之法。国相王山岳。颇改其制以奏。有玄鹤来舞。名玄鹤琴。又有玉宝高者。入地理山。学琴五十年。三传至贵金。亦入地理山。不出。王恐琴道不传。以允兴为南原守。俾传其业。允兴遣安长等二人。致礼学之。传其所秘飘风等三曲。安长传子克宗。有平调,羽调。传于世。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7H 页
伽倻琴
今世所弹伽倻琴。本出大伽倻。嘉悉王法秦筝之制。制十二弦琴。命乐师于勒。造十二曲。今高灵县北三里。有地名琴谷。世传勒率琴工肄琴处。三国史。真兴王时。伽倻乐师于勒。知国将乱。携乐器投新罗。王置之国原。命法知,阶古,万德等学乐。高丽史乐志。新罗古乐伽倻琴曲十七。一河临调。二嫩竹调。三下伽倻都。四上伽倻都。五宝伎。六达己。七思勿。八勿慧。九下奇物。十师子伎。十一㞐烈。十二沙八兮。十三尔赧。十四上奇物。十五乌。十六鼠。十七鹑。其音节。今不可考。
抛毬乐
今掌乐院伎乐。有抛毬乐,献仙桃等名目。高丽毅宗二十一年。以河清节幸万春亭。宴宰枢侍臣于延兴殿。大乐署管弦坊。争备䌽棚,樽花,献仙桃,抛毬乐等声伎之戏。
舞鼓
舞鼓之制。始见高丽史李混传。混尝贬宁海。得海浮查制为舞鼓。至今传于乐府。混。忠烈时人。
广大
今俗谓假面曰广大。倡优亦曰广大。今之优人为戏场。嬉笑歌舞。各有面具。仍冒其名耳。高丽忠肃之留元也。沈王皓谋夺王位。奸臣交搆。王遣朴仁平。谓宰相曰。昔有小广大。随大广大渡水。无船谓大广大曰。我短小。难知深浅。君辈身长。宜先测水。咸曰。然。入水皆溺。独小广大免。今二小广大在吾国。全英甫,朴虚中。是也。国语假面为戏者。谓之广大。以知广大之名其来久矣。
石战
石战。惟京城及开城盛行。高丽史刑法志。忠穆王元年五月。禁端午掷石戏。恭悯王二十三年。禁击毬石战戏。辛祦六年五月。祦欲观石战戏。知申事李存性谏曰。此非上所当观。祦不悦。使小竖驱存性。国俗于端午。无赖之徒。群聚通衢。分左右队。手瓦砾相击。或杂以短梃。以决胜负。谓之石战。其俗一如今之所睹。但古以端午。今以上元。不知何意。 健陵之世。饬有司屡禁。不止。当场贾勇。奋不顾身。至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8H 页
碎首陷胸而不之悔。可咍也已。
纸鸢
纸鸢。始于梁武帝被围台城。所以檄召勤王也。庾信哀江南赋。烽随星落。书逐鸢飞。是也。东国始于新罗善德女主。时大臣毗昙,廉宗等。欲废女主。举兵屯于明活城。王师营于月城。夜有大星落月城。毗,廉等谓士卒曰。吾闻落星之下。必有流血。此殆女主败衄之兆。主恐惧。庾信见主曰。吉凶无常。惟人所召。德胜于妖。则星变不足畏也。乃造偶人。抱火载于风鸢而飏之。若上天肰。使人传言于路曰。昨夜落星还上。使贼军疑焉。高丽史忠宣为世子。年九岁。有宫奴取里中儿纸鸢以献。问汝安得此。以实对。曰。取诸人献于我何哉。即命还之。刘侗帝京景物略。燕旧有风鸢戏。俗曰毫儿。盖冬月则为此戏。今俗冬月放鸢。盖效燕俗耳。
风车
风车。今俗谓之突兀儿。其制亦出燕京。刘侗帝京景物略。小儿剖秫秸二寸。错互贴方纸。其两端纸各红绿。中孔以细竹横安秫竿上。迎风张而疾趋。则转如轮。红绿浑浑如晕。曰风车。今步卒武技有谓风车儿势者。俗名演风队。亦取其飞身疾旋如风车也。
抓子儿
抓子儿。我国京城谓之控棋。岭南谓之子簺。刘侗帝京景物略。正月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舍。且承且抓。子儿丸用相木银砾为之。竞以轻捷。宛然今之控棋也。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8L 页
斗笺
我国斗笺。中国谓之纸牌。亦曰叶子戏。今俗有人,鱼,鸟,雉,獐,星,马,兔之目。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叶子啚。淮南寇不知始何时。今江右叶子有无啚像者。有作美人图者。闽中叶子有作古将相啚。有作甲第啚者。若但以啚淮南寇。谓之叶子之兴必在宋人后则误矣。近又有分鸟兽虫鱼为门类者。此必如我国之为鱼,雉,马,兔也。尝见明季人有马吊说。详其文义。即今之斗笺也。
[从政图]
今俗从政啚。或讹为从景啚。中国谓之彩选。亦曰百官铎。宋薛季宣读邸报诗。荣华叶子格。升黜选仙啚。选仙意亦从政之类。
洛下生集册二十 第 629H 页
击钱戏
今之小儿击钱。或曰即古之意钱。非也。汉梁冀传能意钱之戏。注。何承天纂文曰诡亿。一曰射意。一曰射数。杜子美夔州绝句。白昼摊钱高浪中。黄生注。意钱。即今之猜枚射覆之类。若摊钱则以钱摊拨于地。今谓之跌博。曾季狸艇斋诗话。摊钱。即摊赌也。刘侗帝京景物略。小儿以钱泥夹穿而乾之。剔钱泥片片钱状。字幕备具。曰泥钱。画为方城。儿置一泥钱城中曰卯。儿拈一泥钱远掷之曰撇。出城则负。中则胜。不中而指权相及亦胜。指不及而犹城中则撇者为卯。详其义。摊钱为近之。其为今之击钱无疑矣。
柶木戏
今俗岁朝。小儿截荆条。(俗名慜伊)剖为四枚。遆相抛掷。四枚俱覆为上采。俱仰为次。三仰又其次。二仰至于一仰。为失采矣。姜菊圃元朝纪俗诗注。世传高农污农作此戏。以占来岁礼凶。按字书。柶。角匙也。今之人▦从木谓四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