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枫皋集卷之十
枫皋集卷之十 第 x 页
枫皋集卷之十
 书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26H 页
答李领府(时秀)
下示陈贺当否事。已自年前有。今年则当有陈贺请号之举云云。此说有所出之处。生亦闻之已久。第伏念 御极二十年。陈贺亦非惟历代所未见。国朝如世,成,中,明,宣,仁,肃,英列圣朝。历年最长。而皆无此例。惟 先朝丙辰有之。然此则其时以 惠庆宫过甲之翌年。 慈殿望六之已过。 先朝常以年年饰喜贲庆为教。而及至请号。则牢拒不许。惟许其称贺贲殿宫灵长之庆。慰群下抑菀之情。此盖一时之权度。实非万世之经法。亦是自 上之所裁定。非廷臣之所刱起。恐不可辄以为援。有若应行之礼。至于进号。从古尊称之议。其端皆由于人主之微意。不然则皆在下谀媚之风也。且其为礼。本无损益于人主之盛德。则流俗之视为许大邦礼者。固极可笑。而窃惟我世宗暨我 先王。至德宏谟。辉映千秋。卓越百王。而不受尊号。又为一大盛节。实我万万世后王后臣所宜钦仰而遵法也。今也上而无微意之仰测。下惟谀媚之或行。而无端群起相率陈请。则竟未知此举果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26L 页
何义也。孟子谓不以尧舜其君。为不尽分。今不以我世宗 先王。望我 圣上。则恐其有违于圣人之训也。自来所讲如此。曾亦与人酬酢。玆因俯叩悉陈素见。未知谓何。
答李领府
沁中事。昨伏见批旨。不觉钦仰感叹之至。来教伏悉。而此事进与止二者之外。再无不进不止中间地位。其进止之当否。惟在閤下所见之如何。盖振贼之凶图排布。若十分是实。沁中亦有与知之迹。则自 上虽欲曲为之全保。在下者。碎首力争可也。若振贼之供。明是谎诬。沁中初无与知之迹。则将顺 圣意。成就盛德。亦古之道也。閤下既治其狱。则必有主见于此。此不待问诸人而可决也。如何如何。若曰名入推戴者。无论知与不知。皆当杀之云尔。则此有不然者。麟坪之遭罹也。其地逼果何如。而终始全保。虽是 孝庙卓越百王之圣德。抑亦当日群臣能识此个道理也。 英庙讯囚之廷。李禹圭出于囚供。而 英庙笑而置之。朝廷亦未尝争执。故李得复为无故之人。然则名入推戴者。未必皆死。而其死者。特皆不可容议者耳。果如初不知。而与与知者同归。则刑政恐不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27H 页
宜若是囫囵也。又若曰朝廷大论不可既始中止云尔。则此亦有不然者。郑桐溪始参仁城合辞。承 仁庙批答之后。旋陈初见之谬。引嫌而退。古人之好成君德有如此者。此又可以中止之义也。今也举朝之抢攘波荡。太过分数。荫武草土之纷然投匦。又是常格之外。举措之颠倒。已不可垂示后世。而此犹不足。圣心若是恻怛。 圣批若是严正。而犹自却顾疑虑。不敢奉承。则今日搢绅其不为桐溪之罪人也耶。况大臣宿德重望之地。匡弼辅迪之责。弥纶老成之论。与三司之年少主峻激者。又万万不同者也耶。大抵宗姓之名。入于推戴。蔽一言曰。有国之不幸也。世间之凶逆。自古无限。国家之宗人。自古有数。若不问其真伪虚实。而一主于杀之。则殆所谓以有涯随无涯矣。如此则周室之本支百世。有不足歌颂。嬴氏之孤立为第一义谛也。天下岂有是哉。区区之意。本不合。妄以烦口。既承不耻之盛。不敢不悉其底蕴耳。
答李领府(秉模)
伏承下书。敬审即日烘热。匀体候万安。伏慰伏慰。昨日汉禄处分。庶可以少泄数十年积菀之冤愤。而益恨其不发于 先王在宥之时也。盖其根芽源流。蟠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27L 页
郁浸渍于京乡搢绅章甫之间。始也酝酿。中焉瞒诬。而末乃假托。诖误之害。诪张之习。反复沈痼。滔天泯夏。可胜痛哉。标目一分。大义遂晦。至于今日。牢不可破。而间或有卓然自树。不淄不挠者出。则群起而众咻。乱之而后已。十斫而百摇。仆之而后止。此辈之漫漶绸缪。可谓巧且密矣。而终不免有真面之露者。岂所谓理无往而不复者耶。从今以往。迷者觉其非。伪者识其真。反侧者革其心貌。同心戮力。还我旧日本色。则岂惟吾党之幸。即亦国家赖其功。生民被其泽。而榻外鼾睡之徒。不烦戈甲。而拱听于樽俎之前。是岂小事也哉。然区区愚浅之虑。世道之淆乱久矣。人材之生眇然。倘或君子惮于改过。小人狃于遂非。口然心否。狐疑犹豫。一日二日。未见丕变之风。则虽鲸鲵之戮日肃。鹰鹯之逐日急。徒亦空劳而无裨于既危之国势。已坏之朝象也。惟其倡而明之。讲而守之。弥纶陶冶。动荡诱掖。使一世之人。偕我大道。同享太平。其责顾不在于閤下与廊庙诸公耶。耿耿之极。辄此覼缕。此实古人战胜色忧之义也。伏惟高明。亦必犁然也。馀不备。
与时相论亲行释菜当否书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28H 页
仄闻或者以 圣上未及亲享 太庙。数年之内。不可先行释菜为论。而閤下亦右是说云。然否。以愚论之。诚未知其可也。 庙享之未及亲行。岂得已哉。 世室之享。今为十有五室。祼祝荐献之礼。登降拜跪之节。既繁以数。向曙乃毕。 圣上才经创疚之日。犹在冲幼之龄。荣卫未固。气血未充。离次齐明。彻夜骏奔。固不可遽议于此。至若释菜仪节甚简。行事亦不过数刻之顷。比之 庙享难易。不啻悬绝。此而谓不可行者。岂得已也哉。或者若以为虽一霎之顷。侵晓劳动。有违万一之慎重云尔。则犹可诿也。其曰文庙轻于 太庙。释菜不可先于 庙享者。直坐于识未到耳。 太庙诚重矣。然 太庙祀享之外。尚有岁时之展谒。煌煌衮冕。固已肃将祇见矣。文庙诚轻矣。然拜文庙之礼。舍释菜而无他。今之行之者。非为祭也。伊为拜之也。然则其于义也。岂曰。未安乎哉。且夫自天子。达于庶人。人生八岁。即入小学。自三代已然。入学者。所以尊师也。师者。道之所存。而道者。人之所由也。是道也。出于天而成于师。故师之尊与君父一体。而尤有大焉。夫子万世师也。夫子而至今在世。则凡天下之上自王公大人。下至闾巷匹庶。年过入学之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28L 页
人者。当就而拜之门墙之下乎否乎。夫子而不在焉。故拜之必于庙。而释菜以为礼也。今我 圣上宝筹已过入学之年。而加六焉。临千乘之国。继 列圣之业。出礼乐教化之治。任亿兆君师之责者。亦四年于玆矣。其在 震邸也。既未遑于是礼。今又因循荏苒。尚不知先师之庙庭。虽曰。前后事势之不得不然。其于义也。顾不未安之大欤。汉高祖当干戈草创之日。首祀夫子以大牢。故先儒论汉家四百年灵长之业。实基于此。由是观之。释菜虽先于 庙享。不可谓失礼也明矣。今人于义理分上不识大体。徒以私见小谅。曲成议论。已足冷齿。而匀下于此。不复寻别难易先后之同异。反为曲说所动。从而云云。则其不有违于辅导。而见笑于识者乎。抑又有说焉。论者必以侵夜将事为难。则观于古礼释奠。本非晨夜之礼也。昼而行之。其试士则改日而行。未为不可。礼之重在于谒圣。而不在于试士。虽遂不设科。亦无所害。而若夫幸夫子之宫。拜夫子之位。临頖水而御黉堂。则决不可踰是年也。伏愿匀下。念谒圣之不可不亟。察曲说之不可不卞。博议于僚相。入告而亟请。如何如何。此乃治教之本领。斯文之大关也。顾可忽诸。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29H 页
上金领相(载瓒)
仄闻箕伯欲行户布。已为发令于道内云。然否。此论所由来远矣。文谷先祖。亦尝有意于此。而亦愚之所平日耿耿者也。然窃谓在今日西土。恐非急先务也。今日西土之急务。在于裕民食镇民心。而为上者。敦风教躬节俭。使民感化而安业而已。若此事。已安已治之后。方可议也。虽以利害论之。假如万户之邑。民间诸色。当纳或为三四万。或为五六万。而所收之布。才当二万而止。则其不足者。势将依旧责之于小民。一邑如此。则一道可知。然则小民之蒙利。未及显著。而大民之怨讟。必先朋起矣。盖西土无真正有根基之士夫。只是不纳布与纳布者。稍有别焉。今若混同责纳。则将与小民无别。此辈安得不抑菀憾怼乎。所以在 先朝既发而旋寝者也。昔则纪纲人心。不至如今日。又是升平之世。其难如此。矧今大乱才平。疮痍未苏。反侧未安。馀忧尚深。饥馑荐臻。人情易扰者哉。小民不知为实惠。大民举怀其羞苦。则设使有小利益于其间。则何补矣。利害不相十。则智者不为。况利不二三。而害有七八者乎。然则此事适足为扰民召乱之阶。未必是安民弭祸之道。不可以不察也。虽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29L 页
以前鉴观之。景来不过寒贱之匹夫。而缔结吏校。尚稔淊天之恶。今使一道之大民。尽生怨毒之心。则其虞忧之可畏。岂啻于若而邑吏校之缔结耶。此尤凛然心寒处也。愚说之如此。非谓此事终不可行也。特今非其时耳。西土尤甚耳。幸而天心悔祸。丰年屡降。民业稍复。人心底定。然后熟讲之廊庙之上。先自京师之尊。先自閤下之家而后。推而行之。则岂惟西土。即八路可使均也。如此则小民必蒙其泽。大民亦无其怨。公私之间。有利而无害。未审閤下以为如何也。箕伯材彊识透。固非如生疏卤所可𨀣踵而望。然千虑得失。亦不在智愚之相悬。今此所言。如或有槩于匀意。则未可有从容挽止之道否。纵使言之。不当断非出于忮功沮事之心。可以下谅也。
答诸生
伏承佥惠书。审佥体万胜。区区仰贺。南溪朴文纯公祀孙之穷贫无依。至于祠版奉安之无所。不胜伤叹之至。然窃念佥教之耑及鄙人。亦未知佥意之何据也。若谓之亲戚也。则固无谊分矣。若谓之渊源也。则自非派流矣。若责之以官位也。则鄙人内而非大臣礼官。外而非道伯地倅。若责之以慕贤之诚也。则慕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0H 页
贤之诚。虽不后人。恐亦非一人所可挺身担夯。设可担夯。体面终归苟且。事理亦难久长。佥大雅。若忧之深闷之切。则何不为之谋及亲戚。谋及派流。或控于地倅方伯。或诉于大臣礼官。则上可以彻 天听。而下亦不失集众力而图功矣。不此之为。而乃专及于鄙人。得非佥千虑之一失耶。
与南尚书元平(公辙)
三馆新命。以台座之文雅物望。抑云晚矣。为文苑贺得人。而弟与台座。自弱冠时。追随于南涯北麓。其时至有八文章之号。而今乃联武而主词坛之盟。黄江汉所称吾辈三人。后先登朝。俱主文章。可谓盛矣者。即此意也。文衡之以前望行公者。李尚书秉常四五公。姑勿论。 肃庙朝前望受点。自壶翁始。因为行公。此乃尊家故事。然则不必以此过引许久不出矣。
与南元平
日吉辰良。 王世子入学礼成。下情欢抃。尺衣之周旋。文义之发问。卓越寻常。环桥多士。耸观蹈舞云。此实 宗社生民之福。而台座以文清公家人。行博士之礼。士望尤洽然矣。醴酒脩脯。有此分惠。此乃贵物也。拜受珍谢。不备。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0L 页
答曹尚书(允大)
昨抵楸下。贵里山色入望。揆以平昔。慕用之心。岂不欲先修送敬之礼。而一自向来盛疏以后。不能无区区私忖之疑。故未敢遽为书伻之计。匪意下札先辱。谨审静养。台体万重。江山林园之娱。奉贺奉贺。功服人。家门不幸。判书堂叔奄忽见背。悲廓之情。何可胜喻。而葬日在十二。故将会下还归耳。上所云私忖之疑者。伊时疏意。本由对举。初非拶逼于辛壬义理。则宜若无干于鄙家。而但李疏之为后来伏案。沈迹之与贼镜同归。妇孺之所共知。则愚浅之惑。窃不敢谓执事之明识。不知此而云然也。亦不敢不谓无逼于辛壬。不干于鄙家也。至于沈事之再引 两圣朝下教。则恐尤太过。 英庙朝。贱臣固不及逮事。若 先朝之所秉执于辛壬之义者。则执事之所常承聆者。贱臣独岂无一二奉获于常日者哉。然此犹不敢姑舍勿论。从古国家议论。君上虽谓之忠臣正人。而公议有谓之乱贼奸邪者。君上虽谓之乱贼奸邪。而公议有谓之忠臣正人者。盖君上之道至大难名。如天之无所不包。无所不育。故其势不得不然。若公议则惟其大处之是而已。至于些少细节。设有可言。存而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1H 页
勿道也。今执事之所以处此者。有异于鄙所谓公议。则实不能无慨于心也。本欲于拜晤时。将此仰质。执事旋还乡庐。则抱此耿耿久矣。玆因来讯。略及所蕴。不审何以处之也。若盛见。断然以此言为无据而不介。则从此以往。将无以复修曩昔之谊好。不任怅悚之至。来价匆匆。才行奠事。身惫人扰。胡乱挂一。伏叹伏叹。不备。
答权参判(丕应)
伏承仰慰襄吉推择事。即闻子田言。则俄者有以三月推择之教云。然则幸甚。来纸谨览还上。而 太庙第十五室用乐当否事。前此亦已与闻于诸公疑难之说。愚亦深思。而不无恍然于心者。乃知无论诸议与外间纷纭之说。皆未深思也。 在殡之时用乐。诚极怵然。然以情理言之。则卒哭后之于 在殡几何。而彼而可安。此而不可安乎。推是言也。三年不享之外。无可安之道。此揆度斟量之说也。此议则或有取舍之异者。至于回避不得之一节。今人都不思及。盖庙享时迎送神曲也。始享之奏迎神。未尝奏于各室。即一曲迎十五室也。若各室各有此曲。则尚容有或奏或废之道。此则不可分其心。将谓十四室则毕奏。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1L 页
而独不奏于第十五室云乎。将谓十四室。则格于是曲。第十五室。则独不降格乎。然则不待当室轩架之用已奏乐矣。可用于迎送神。而不可用于晨祼三献云。则其将成说乎。今若曰自第一室。限卒哭停乐则可矣。独于第十五室未安云者。实思之不深也。知此则用乐之无可疑可知矣。愚见如此。未知如何。大臣统尊之论。亦歇后之教也。不备。
 斗室云云。未有闻耳。若十五室。初不享之。则迎送神曲。自不为同奏之归矣。如此又不祭之论也。不祭则无乐。有祭则有乐而已。再无方便之道耳。
答金生天休
单辞谨悉。而此事之转益葛藤。令人愈觉蹙蹙不安。状德虽出于华宗。撰次顾在于鄙手。虚实真伪之间。不佞不期为为座下袒右之人。然则座下向不佞求辨。奚异于座下之自为辨也。庄周云。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者是已。虽然。天下万事。不出一理字。君子之可语者。当于理而已。不当于理者。不足语也。大抵崇贤严祖。常人之恒性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凡有血气者。尚可以讥侮大贤乎。一毫不似。便非其亲。状述德行者。尚可以矫诬其祖乎。人心不相远。己所不敢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2H 页
而谓人之敢为。己所不忍而疑人之忍为。苟有人心必无是也。座下之所不可加诸人者。人辄加诸座下。是之谓横逆也。横逆者。非理也。非理者。非礼也。非礼则君子斯勿听勿动。座下逢人之非礼。不思其勿听勿动。而乃反与呶呶欲辨者。不亦疲乎。大岭以南。自古称邹鲁之乡。至于今多读书明理之君子。座下试归而质之。如不佞言。其君子如曰。子之言然。即是非定矣。撰状者。亦可以安心矣。而犹哓哓而不息。则只可卷舌而俟百世而已矣。忧故熏恼。不尽欲言。惟望谅照。不宣。
上松园从叔父
虞山集事。意下既如彼难之。固不当复事饶舌騃痴之心。终不能释然而舍之也。夫物无长晦。亦无恒主。如其晦也。变徵之音。不应复发于传舍之席。如其恒也。睨柱之宝。不应终归于北阪之宫。何况此区区数卷书耶。执事之难之。诚为无怪。然假使此书偶然不入于执事之藏。而水火焉有警。扃鐍焉不戒。归之他人之手。而化为乌有之谈。执事虽欲为今日之难之。不几于毛之焉傅矣乎。执事之难之。固在卷中之钤印。而孟子之选。潜诵于箧里。鸿宝之篇。长留于枕中。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2L 页
其谁知之。设不能如此。善和第宅。尚易主于生前。平泉花石。讵保诫于身后。此亦印章主人之达观也。
答或人
缕缕剖析之教。始自天人相与之际。以至人与人相周旋之妙。而统之以一实字。虽程朱复作。不可以易也。甚盛甚盛。然弟子之惑。终不能不滋甚。盖所谓天之所以增益其所不能者。恐亦是语到穷处。弥缝得来。竟未敢恰信得也。夫子曰。天生德于予。又曰。天之未丧斯文也。圣人亦明知天之与己以德也斯文也。故其笃信而立言如此。至其因穷不遇。则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又曰。富贵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亦曰。予之不遇鲁侯天也。然则天以圣德与人不吝。而独吝于富贵耶。苟如是也。天下惟富贵而已。无所谓圣德者矣。岂天之本意然哉。舜日号泣于旻天者。为其不得于父母也。瞽瞍亦天生之人。则何乃独使其不知舜至于此极也。若曰。孔孟之不遇。大舜之呼旻。皆天之所以增益云尔。则其说似矣。实有不然。如伏羲,神农,黄帝,皋,夔,稷,卨。皆圣人也。未闻有天之使之增益者何欤。且圣人生知。不加毫末。万善具足。又何所不能。而必待增益耶。于是乎有气不胜理。理不胜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3H 页
气之说。以其困穷者归之气。以其圣德者属诸理。然天下之治日常鲜。乱日常多。生人之贤者寡。而不肖者众。若然则所谓阳大而统阴。理善而制气者。又何疑也。凡吾之所求于高明者。非欲骋其閒气。肆其好辩。与高明角其技能也。惟愿因先觉画一之论。以祛吾疑而破吾惑。未死之前。看得实处。自立于不怨天不尤人之域。幸更有以明教之也。
答或人
续赐覆教。尽见立意结文。必欲其盛水不漏。而自鄙眼观之。但见其左盾右矛。自相为坚利而已。不见一铓金针。猛向此顶上来。请不嫌唐突而略言之。增益不能之云。自孟子始。而孟子之意。恐亦有所为而发。亦不敢谓其古之圣贤必皆如此。然孟子所指之人。即舜也傅说也胶鬲也管夷吾也孙叔敖也百里奚也而已。尧也禹也成汤也文武也皋稷也周公也孔子也伊尹也伯夷也柳下惠也。皆不及焉何也。则知孟子之意。非谓人之为圣与贤者。必皆如此也。孟子之意固已如此。而兄之取以譬拟于如弟无似者极不伦。故曰辞穷而弥缝也。且信如兄论。如弟者。亦可以进于圣贤之域。则弟之困苦于其身其心者宜也。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3L 页
非不幸也。何兄前言之又与此相反也。每当酒阑灯灺。弟言或及于人情之冷煖。世路之平陂。则兄必曰此人生大不堪处也。苟以增益其不能为为圣为贤之阶。则前日兄将贺我之不暇。而不当曰。大不堪处。苟以大不堪处。为待人驭世之机。今日不当诵增益之说。以缓颊如随矢而张帿也。言者。身之文也。文者。言之精英也。以言则如彼。以文则如此。言与文相违。则吾谁适从乎。然则此两书所谕。只如荆围铁砚之间。刻为雕篆。要中冬烘主司之法文。恐非知道者所宜。然先生休矣。仆不敢复请教。
与张水屋道渥
祖淳再拜水屋张刺史先生足下。不佞之与先生别。已二十有一年矣。凡人虽乡井邻比之间。契阔既久。则仪貌声音。日就相忘。往往或猝相值而不相辨。今不佞之于先生。非素相识也。别后日月又如是深也。先生之须眉森于吾目。言笑硠于吾耳。以至居停之门巷室宇。罗列之器用图书。无不历历能记何哉。诚以先生海内之名士也。文采风流。辉映当世。虽同朝之达官显人。视先生嚬冁以为轻重。况海左卤莽龃龉之迹。过蒙不鄙。菲质仰攀于玉树。雅契俯就于金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4H 页
兰。此殆平生之光华。实非寻常之缘业也。愈久而愈不敢忘。不亦宜乎。古人以人生聚散。比之萍水。不佞自东还以后。或游池塘之上。则辄自语于心。吾与水屋。合分盖如此萍。然此萍同在一池之内。虽分复合。吾与水屋。限以中外一分之后。再无合理。真萍之不若也。既又自语风动萍动。风静萍静。男子有事四方。盖棺始定。吾事如未定。安知不复游金台之下。得与水屋再见乎。如是思惟。怅然而兴怀。黯然而伤神者屡矣。今先生已届六旬之外。不佞亦明年五十。而衰相毕具。身且冗絷。不可复为出疆之役。此生终止于一见而已。奈何。虽然。本国人士才器之胜如不佞者。何啻斗量。知先生之名而中心慕之者又何限。而不佞犹得快睹先生点犀相照。此足以自多而自慰欤。己巳春。李进士文哲。带到手书一函。眷恋之情。溢于行墨。又手画一卷。柱联一对。扁额一摺。心画宛然。芳芗袭人。三复摩挲。恍惚惊喜。若重挹高风。促席谈晤。疏逖鄙人。何有可尚。先生之记念殷殷。乃至于此。珍袭巾笥。常自玩诵。以比朝暮之遇耳。伊时承出牧霸州。不知今犹在官。化理神明。贡使非不岁走。不得有心。人难托传信。不惟浮沈可叹。抑恐滋生未便。汔未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4L 页
奉复。非疏慢然也。祖淳陆陆碌碌。到老无闻。终恐负赋与之天。而愧先生临别祈勉之语也。从叔父松园公。上年出守畿南分司。不幸于今年三月十二日。奄忽背世。恸悼之私。非笔札可既。窃惟先生之于叔父。神交至情。可质幽明。遽闻此报。想为恸绝。叔父素彊无疾。临殁前数日。忽贻书不佞。托以墓文。其日早衙断事。起居如常。至夜深。与客围棋。推枰就枕。仍不复省。国而丧良大夫。家而失贤父兄。冤乎悲哉。有子一人。孙才十许岁。遗文堇数卷。墓在王畿骊州孟谷之阡。五月不佞襄事而旋。万事已矣。此皆先生所宜欲知。故覼缕奉及耳。万万向衰加护。体气康健。以副远忱。言虽止此。情实不穷。惟希默亮。不宣。
 李尚书祖源笔体。知为雅赏。甚欲觅呈。而尚书身后。伊家即零落归乡。无可问处。今春偶于友人处。得行书八片。玆寄呈。此非伊得意笔。又恨少。然精华犹有可取者耳。又古画二幅。即系七八十年间。本国士人郑敾所作。此公画擅名本国。而此画即其望八后弄墨。题款亦自书。谦斋其号也。所称百川桥毗卢峰。即本国金刚山中胜处也。金刚直临东海。大约万有二千峰。而毗卢最高。溪瀑极多绝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5H 页
境。而百川即其一也。古人所谓愿生高丽。一见金刚。即此山也。此画虽非全面。亦足为桂林一枝。今者寄呈。寔出峨洋之义。可赐俯谅。而所恨。得此幅日迫。未及妆褙以送耳。
答李洗马(友信)
伏承赫蹄之示。从审起居万胜。仰慰。诸图非不知即还。而近缘扰滚。日间。始欲因是而仰质平日之所思。略草几行。太半胡乱道去。既而更思。则亦自多少僭妄。故便复削藁耳。诸图大抵反复参看。别无疑晦处。此却胜于古今人他图之难解。而有疑者耶。一命虚縻。日久想甚。若浼如何。向书中。未闻有以仁义之说进云云。诚切中也。仁义之塞久矣。如向书之相勉。亦云一狐之腋。矧今奔走阛阇尘埃之内者。又岂易说性谈理明道而直行者耶。是固资性之驽。不足以使仁者倾心。然使吾兄之学问德业。日进于高明光大之域。有以突过陶山石潭之上。而不佞日受其警励资益。则亦衰世之厚幸也。未审谓何。馀不备。
答李咨议
伏承下札。晚炎尊体味道益休。区区慰溯之至。弟家门不幸。忽有北伯从兄丧祸。心霣肠摧。夫何仰喻。客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5L 页
馆皋复。四顾无亲。两孤戴星。千里苍黄。似许情境。世实罕有。以其平日德器才行。宜若有展于世。而竟止于斯。身后光景。亦复乃尔。天理之难谌。终使人不能无憾也。若弟之私。自幼至壮。壮而至老。提挈追随。已非寻常同堂之比。而相爱之笃。相知之深。殆乎不勉而至。不言而喻。相依之重。相与之乐。庶几有同堂来未之多见。而一别数朔。奄成千古。悠悠宇宙。此恨曷已。情不啻如孔怀。恸实比于丧予。奈何奈何。奉读唁教。哽咽而已。适有薪忧。神短气薾。未罄欲言。惟在照谅。不备礼。
答郑参判善之(元容)
扁舟西下。声光之昔迩者。日以益渺。归坐京邸。冗人俗事。纷纷满眼。加以酷暑毒蚊。不堪其苦。心绪毫无可自慰者。营隶昨至。华复遽坠。手启固缄。情亟汗缕。旋展大轴。快读风檐之下。忽不知大暑之自去。毛发之疏松。虽所谓羾寒门蹋层冰者。何以加此。为诗者韵虽梗。固有胸中之排比。至于和诗者。常多仓卒之间。边幅易窘。此古昔之定论也。独吾人之多才。高出流俗之外。可餍而不可穷何哉。殆天所以使振左海之文风。作昭代之笙镛。老夫死将无憾矣。便后旬候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6H 页
诸节若何。蓬阁能无蚊蝇之恼否。切切耿耿。
答郑善之
临发一缄。至今时时披玩。然坐想吾人在处。山川城郭。风土民物。如觅梦里境界。荡荡漠漠。不知作甚样光景。则黯然伤神而已。忽此迫岁。华缄寄至。惊喜恍惚。不可名状。矧审美赴以往。视篆台候。神护万重者乎。自皂盖之北。靡日不颎颎忧念者。即强疾而首涂也。平素荣卫之清弱也。今读来书。雄思浩气。溢于行墨之外。殆与苏长公玆游奇绝之语。相上下。区区复何忧哉。吾犹不能料吾人襟抱之旷达疏散也。非直相贺也。真可以张吾军也已矣。绝呵戚记。自秋至冬。虽无甚病。酸苦之怀。迟暮之感。转益添衰。奈何。溪斋冬夜无眠抵晓。试取思传成诵。不过是消遣支吾法。然个中亦不能无疑端悟头之相叠而起者。视昔年少读书时。却大不同。秖恨聪明已竭。筋力已乏。与古人出气不得。计读至此。好一喷饭也。两联尽佳。可讽诵。愚辄思一字之贡。未知许否。接华夷之接字。恐不如界字。如何。岂不欲奉寄一首。以副勤索。而伻也立促。且久断笔砚。仓卒不成语。容俟稍暇。当有以奉图替面也。眼眯心忙。不能及他。惟希神会。不宣谢书。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6L 页
与郑善之
异域若比于绝塞。则绝塞虽似近矣。作宰若比于衔命。则衔命亦似劳矣。行者有言旋之定期。戍者无擅归之法例。则今日之轺车赴燕。视前年之北地佩符。其别绪之苦歇。自有久速之可辨。而况蓬桑初志。至于诵诗专对。而荣亦至矣。仆于经山之行。多见其可喜。而不知其为愁。经山达士也。其于吾言深味而默会。原隰之靡靡。冰霜之凛凛。不足介于心疲于神。而加餐酣眠。遂忘行役之苦。辽燕数千里间。风土山川民物俗习。帝都之繁华壮丽。历古英雄王霸兴亡之迹。无不摄诸目而凝诸思。囊箱之富。将坏旋轴而汗归牛。使居而送者。睹其远游之壮而长进之能。岂不快哉。又安用软软昵昵。惜别伤离之语为也。经山自承使乎之命。日索仆赠行文字。懒病不能即膺。临别又具酒食馈仆。其请深恳。今行临马訾水矣。竟不可孤其眷眷之情也。故谨以近体一篇赋寄。经山可一粲也。别已经旬。眠食万安。徒御俱稳。不宣。
与儿辈
昨在香洞答书。想于朝间见之矣。数夜来。汝慈腹痛及诸节何如。而伯之调状益胜耶。仲则想困于应接。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7H 页
能无甚惫否为念。金化发行。果在今日。内行何以治去。固知其为逋山端本。不得不如是耳。吾昨午。自楸下。转看数三处山地。则禹白两师。与西僧之见。或有参差处。然不无可意之地。而暮涉梨浦。乘月而归。京里无此快世界也。西僧晓送大兴。故今日欲暂休。晚或明朝。复看他处。以待西僧之还。而要之今行。则不得则不休。牟田大墓地。终极未安。不知几回潜叹于中。必须更烦一举此地。亦当看置而归告耳。
 昨书慨惜。忧叹之极。到底竭言。想汝辈见之惊愧。而继以疑我之太薄。然在昔先人。常以不肖为忧。诲责之甚。则必以吾当效括母之割恩为教。此教在当时承闻之际。则自觉胸膈之抑塞。眼泪之纵横。而至今思之。不肖之幸得免许大罪戾者。实由于是训之严畏。铭在肝肺也。汝辈生长富贵。吾既无先人之严。正所与之人。有趍无违。未闻切骨逼肌之言。意之所欲。殆无不遂。如是而安得无骄傲怙侈之病。汝辈平日必自以为折节寡过。而他人姑舍。以汝父之眯眼溺情观之。常多隐忧于中。而观于今番处事。非但不识道理。殆亦全无计虑。吾安得无一言而止乎。羊质而虎皮者。见草而悦。见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7L 页
狼而猜。初无思辨义利之工。而只欲以声音笑貌。为恭谨中正之态者。即亦羊质虎皮之类也。且德非一善之可立。名非一誉之可得。浩然之气。非义袭而取之也。大本不立。而欲自异于流俗者。妄人也。自安于流俗。而不思向上大事者。真下愚也。为吾者。于汝辈。其将待以下愚。等弃之而不顾耶。抑将望其出于流俗。思立大本耶。先人自吾孩提之时。抱置膝上。以至于立身朝廷之后。所以勤勤晓告者。若曰人之可羞可耻者。不在于衣食科宦之不如人。在于德行文章之不如人。而文章犹末之末也。吾之不肖。不能死心蹋地。竭力尽能。从事于斯训。故虽今昌披放倒一至此极。然尚能粗知高官大爵之不足以为人。而为人之乐。却在芬华荣利之外。吾心之如此。虽汝辈宜或默识。而今乃欲以科宦为悦我之方。则不亦南适而北辕乎。死生人之大故也。虽虫豸之属。皆有恶死好生之心。吾岂独不然。而十数年以来。每愿速死。言语之外。至发于吟咏者亦多。盖苦厌此世之甚也。其父死欲不见之世。其子复何所乐。诚不可知也。若谓吾愿死之言。出于非情。则是置其父于口然心不然之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8H 页
科者也。若谓其言出于真情。则纵不能为其父纾丝发之忧。亦岂忍自我而增其父之忧。使其愈愿其速死也耶。此苟有彝性必无之事。而犹且甘心者无他。即识昧而见浅。志狭而气躁也。以如是之人。出而事君。其可使为其亲者悦耶。误矣误矣。然遂事也言亦何益。而又此申申并及前书未尽之言者。汝辈天禀。犹不在下愚之列。故欲其从今以往。痛自镌悔愤发。毋驰于外至。专意于内修。沉潜义理之中。庶息黥劓之痕。若谓斯言非耄。则当知吾之不薄情于汝辈也。
答逌根
过宣川后。更不得书。料已抵湾。而耿菀方深。昨晚见廿九书。知一行无扰入抵。身上连得安稳。欣豁欣豁。湾上山川风物。尽堪赏心。本州自渤海大氏革世之后。义不降契丹。归付丽朝。如冯亭之归赵。而自是以后七八百年专心内朝。夷险不渝。岂非山川敦厚明秀。绵远旷伟。故其人心亦豪俊忠义。无他杂肠而然也。观于辛未贼变时。独能自保而倡义可知。而朝廷之上。忘置于等閒。常所慨惜也。敕奇十四起程。既丁宁而泞海之难涉。实莫保其旬间。渡江译舌辈。十六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8L 页
七之说。真无害矣。但事有不可知者。或幸而望前渡江。则日之长矣。日行百里分数。则十日可抵京中。虽不至拖过小祥后。犹优可为之也。此则惟在临机阔狭。而庙堂曾无一言及于相议者耳。庭排茶啖等事。上来时不为固有说。若初六日以后。虽上来之时。海西以内至京。则似不可无。况下去之时乎。为之无疑。须即即书议庙堂。以禀白指挥为辞可矣。不宣。
 吾连得安在。可幸可幸。初六为慈山庶母回甲。故日间欲往留典洞。经日而归耳。人之无子女者。信乎其可悲也已。
答族弟参判(阳淳)
赵璟镇所怀之非出好意。凡有心眼。孰不知之。然其言谓之不当于理。则可非其捏谎而诬之也。所请亦只是薄警。而吾儿又未尝被挤坠井。则下石之云亦不可也。况受人指使。原无执迹。亦何以勒定为断案也。然则当日窜配之举。固涉轻遽。中间鞫问之令。又失之太过。末梢 大朝处分虽寝。其鞫刑而岛而安置。而至于棘则减死之律也。其罪何至于是。至若三司之争执。大臣之迭请。两司之俱发。愈往而愈未知其得当。此岂盛世之美事。堲谗之聪。折奸之明。固不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9H 页
在大声以色。亦不在严法峻刑。而无一人为 圣朝明言其不然者。甚可叹也。此特事关从家。言是情外。故朝家所以处之者如彼严截。亦薄其为人。不肯为之救解耳。然自从而视之。刑政之失平。非细忧也。由我而人死。非小惭也。进而不能效匡救之诚。退而不能免嫌疑之地。使从无人心则已。既欲自比于人数。则焉得不忧之深惭之甚。而晏晏若平常乎。况言者之言。非指公事之得失。即论人家内事。则子之过即父之罪尤。焉得已已。此所以归伏乡庐。以俟当世公平之论者也。然自其未归之时。亦尝以不当深诛。屡及诸公。而毕竟未见采听。真所谓七圣皆迷也。自此以往。欲以自守为义。不言为方。今闻台座袖然霜台。台平日知我心者也。又岂容默然而囚舌。遂事已矣。无可及。惟台达之停否在台。台苟有怜我爱我之心。幸与薇垣诸公相议亟停之。区区之望也。不然辗转挨过。无日可停。而即从之归坐石南。亦无日可拟。幸为之悯然也。此岂为从一身而言。国体事面。断不宜颠倒苟且故也。丝毫有饰。神必不佑。试深思焉。
答匡山
病枕涔然。阻怀愈积。昨奉手幅。字画端严。无异不病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39L 页
之时。心界之精。固可喜可喜。示喻北窗郑公。入山静坐三日。见山外事。此自另具灵觉。如禅机圣胎者所为。恐非吾儒所谓主静之功也。盖心是火之属。故其神常明。而其气易动。明也故能烛物而不迷。如灯火无风。则无所不照。愈定而愈明。动也故其明反或自晦。如灯火遇风。则不能专照。而甚至于凘灭也。不能专照者。动而不至于全晦者也。譬则中人之分也。至于自灭者。动之极而并丧其质者也。狂与下愚之分也。静时多而动时少者。贤者之分也。常静而不动者。圣人之心与天相通者也。然则孟子之求放心。程子之主静。不过欲措此灯火于无风之地。使其静定而常照而已。非灯火之明。或有所亏欠于照。而假明于外至也。此乃所谓昔非不足。今岂有馀者也。心体之大要。不过如是而已。假如入山而得其明。出山而失其明。则举天下之学者。必将尽化为髡缁黄冠之法门而后。方可谓复初之工。虽所谓循乞之如来。度世之钟离。其在城市之时。则将与牧夫贾竖。同其贸贸。岂理也哉。前知者莫如圣人。故子思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然则天下之至诚明。孰有如吾夫子者。围于匡。厄于陈蔡。微服于宋。伐树于魋。夫子果不知而犯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40H 页
之耶。知之而故犯耶。知之而故犯则不智也。不知而犯之则不能前知也。乌在其与鬼神合其吉凶者耶。然则子思所谓前知者。岂其谓见入室者而知其所自来。不闻言而知其心之所在者耶。圣人之诚明。凝其神而运其知。则前村之饭大碗小。不出户而固有可知之术。然圣人固不屑焉。不屑者何为。其无益于实也。然则入山而见山外事。乌足为吾儒之心学妙谛哉。此所以康节之神通。不及程子之真实也。至于治心之说。古人皆尝言之。然此盖指情发处言。非直举心体而言也。毫末不加。万善自足。何待于治。主宰一身。百体从令。欲治者是谁。受其治者又谁。必具二心而后可。心岂有二。是知治心云者。即指情发处而言。非指本体而然。此犹孟子所云恻隐之心也。恻隐岂心也。知此则可知所谓治者。非指心也。止水之喻。未知其始于何书。然此即渊渟之意也。不过形容其德而已。若所谓澄清者。以内则不过制其邪僻之思而已。以外则尊瞻视整衣冠而已。此便是齐整严肃。非尊瞻视整衣冠制邪僻之外。别有所齐整严肃之工也。心学之大要不过如此。而仆于心性之说。固未尝有私淑于人者。特其臆见如此。未知谓何。来谕盂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40L 页
水捧持之譬。不觉喷饭。步愈谨者。步果真谨耶。真谨则岂愈荡。真不谨故荡耳。礼不云乎。洞洞然属属然。如奉盈者。何意也。疾走而未尝荡者。即气壹也。非心也。孟子不曰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壹则动心乎。所谓心是活物者。固自有无限妙理。与天地流通。而乃欲以一走字包括都尽。不亦误乎。顷在 山陵役所时。见申司勇熙与南阳进,金景寅论分金。申忿然谓二人曰。君辈分金之法姑舍。并与玩分金而未尝也。一座皆大笑。今尊书首尾。皆是说心。然以仆之愚眼看之。窃恐其近于申司勇之云也。不宣。
答朴尚书(宗薰)
所示金公碑文文字固极佳。但不能无愚见之可贡者。略陈于左。自方疾之亟也。至傍人不敢请。此段是叙金公密赞大计处。然恐太略太晦耳。盖自 明陵末年。自内已有兄传弟及之定计。故庆恩亦奉承 圣旨。而咸原,达城两家。欢洽无间如一家然也。及庚子大丧之后。人心不能无变。鱼氏有异议。而旋与徐氏为仇。则公遂独为义理主人。心怀忧虑。其时疏斋相公。因尹志述诋斥。屏居广津。公以为相去绝远。议事不便。要其移至近城之地。则遂移寓于新村。密相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41H 页
往复。先高祖又与公戚近。情谊相通。互为倚重。明秋公遽骑箕。则内外隔绝。朝廷之意。无以将达于 慈殿。而时事大坏矣。大抵公与老论。趋向虽不同。其时色目之分。不至如后来之甚。自家卓然之见识。又非利害祸福之所能易。故不为众咻所动之死靡他。而其虑事之深。慎枢之严。自有大过于人者。此所以其家人不知有何事。然此边及宫中。则百馀年来。尚有炳然不泯之迹也。然则此非方疾以后事。又况 仁元圣后盛德。虽超越古今。若非公平日尽诚协赞之力。则其终始翊护 英庙之功。亦何以若彼弘伟也。以彼以此。纵不能说到底蕴。其身担大计。默赞内外之意。断亦不可以不及于其间也。云汉焕烨。维岁在辛。爱亲二字系于忧国之下。则忧国之云。固已泛矣。况其下不复及己意。而直接以云汉云云。王言信如四时。人谁敢赞。谁敢不信。而第行文之法。政与所谓朴和叔云者。恐归一般意。致此一段。上下承接之际。宜有载笔者赞美之辞。然后继之以云汉。方为发挥阐明之道也。
与李尚书(止渊)
即者闻传说。则玉堂银杯偷出之汉捉得。将欲自本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41L 页
厅杀之云。然否。或谓是自首者云。此亦然否。以愚见言之。高庙玉环之盗。古人谓当诛其身而已。则银杯虽曰有所重。比之高庙玉环则差轻。况又自首而不免于死。则岂不大违于法意乎。虽如渠虮虱之命。不可不万分审慎。况渠不过一时见物生心。非素所业盗者。则尤当参情论法。不宜以杀为主也。愚意则治罪后。移送秋曹。审律举行为当。未知如何。此事在仆。实无干涉。而人命所关。不轻而重。又是台之刑政所关。则不容泯默。玆以贡见耳。杀人以刃与梃。孟子谓无异。则仁人君子之所当惕然处也。
答沈林川泰登(鲁崇)
兄年已及周天。而弟则才减兄三年。此岂远别之时乎。昔恨其相逢之晚。而今复致相捐之易。此岂平素之心乎。自经去秋以来。万念都灰。惟会心叙情。谈笑雅谑。只得暂时之欢。而亦足寓一分生意。竟有此分乖阻隔之叹。是亦天使人。又冷其既灰者也。天不可问。则惟当恭听之而已。亦安得不纡结轸轖于中也。不知者。必曰。念既灰矣。云胡尚有朋友之情。如弟所思。天下之至大至重。至乐至快。莫如朋友。市道之交。即固无论。苟有人情。虽皮毛骨齿。荡为冷风。其于倾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42H 页
心之地。必有一气之相感也。吁嗟孝田其不然乎。若兄读至此。不惕然而心动。悄然而情悲。则弟诚妄庸人。若兄心动而情悲。则天下后世之如弟若兄者。亦莫不咨嗟太息。想吾两人之交。非市道之薄行。而使天下后世之貌同心异者。庶几稍悟其可愧也。即使弟虽再不得与兄相见而死。更何憾也哉。得路中寄书及诗。二百乌椑灯下。与明远共读共尝。辄此奉谢而和韵。亦录呈耳。不宣。
 别幅教意并悉耳。索言之盛。古或有之。今也则亡。何兄之居今而好古也。况以能而问不能。圣人之所以为圣也。推是法则其于好古也。可以即古矣。甚盛甚盛。弟之固陋。曷足以使吾人。有省于其言之下。第试略贡一得矣。吾儒法文。只是向心地上做工。故曰。不思胡获。又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由此言之。心不可以无思然。又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又曰。勿助长。又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今思其所获者何事。以思者何事。何以必有事焉而勿正。何以勿助长。何以不失赤子之心。去其害马者而养其本体。则神凝气完。心广体胖。坦荡乎无所戚戚焉耳。窃味来教。不于吾心而求物。却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42L 页
向万物而求心。舍内求外。则我亦非我。将物认心。则非我为我。虽穷天下之乐事。其乐必反为恼愁而不可解矣。试以执事平日所尝与仆谈论者言之。其忧世伤俗之心。非不是圣贤以来一派流传之意致。然圣贤其心已尽正。故思正人之心。其道已尽明。故思明人之道足乎已。无待于外。然后能忧患后世。能兼济万品。今执事之学问工夫。不及圣贤万万。而不思圣贤自治之先务。遽效圣贤成德之所推。其可乎哉。所以为学之务实而去伪也。务实而去伪。亦执事平日矻矻未已之端。以其心中。自无的立之主宰。故其内不治。其内不治。故可乐不生。可乐不生。故思虑纷然。此纷然之思虑。与上所云圣贤之思虑。千万不同。而赤子之心。日失焉耳。欲救是病。无他异术。只使吾心常少外事。常遏閒念。使吾心之虚灵不昧者。不随物而迁。不被物之翳。则清明自生。清明生则伪自去而实自存。实存而本立。本立而乐生。其乐一生。则外物不得以乱吾心。而常可泰然矣。佛氏之明心见性。虽与吾儒之存心尽性不同。其自治之法。实与吾儒无异。此所谓告子先我不动心也。今执事之所喻。皆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43H 页
动心也。伪也非实也。试以愚说。澄心而细思之。则恐当有犁然之处矣。如何如何。绝呵绝呵。
答沈泰登
承审以享役。在肃肃之地。贤劳殊念。弟调状苦不快进耳。藫庭之丧。令人气沮。慈谅昭明之姿。淹博工丽之辞。求之当世。盖难多见。而独怪夫赋命之畸薄孤凉。自少至老。有百愁苦。无一快活。中间九死不惩者。虽刚方之心。流离颠沛。幸获一缕之全。亦侥倖之甚。而残年一麾又不克享。天之福善果安在哉。况弟葱竹故情。白首无改。馀龄相依。犹幸山中之结邻。忽闻凶音。臆塞眼泚。怏怏怆怆。历日而不能自定。奈何。已矣已矣。不备。
答竹里族叔
侄自哭石閒。怆伤在心。实不能自胜。盖五十年知音。却在诗酒之外。而一朝相捐。斤辍弦废也奈何。
上竹里族叔
西渔挽奉读再三。长句尤隽。五言终是韵梗为坐。自首至尾。阅历险阻。而更不见太平时。譬如项羽死。高帝亦老之叹。长句则不然。尽道吾胸中所欲道。长句迥胜。妄论如此。不知有合于盛见否也。不备。
与或人
李老太湖挽诗。间缘公务坌悤。未暇更阅。昨始携到玉壶灯下。讽读数回。篇篇是钟馗道士拇指搯睛图。小诗如此。他体可推而知。搏兔搏象。均用全力。非馀子所能。艳羡艳羡。但推门而入者。力猛则往往见跌。此诗本务祛俗。而还有犯俗处。此即力猛之跌也。虽不逐段说明。自家灵性。闻此便应默会。然尺朽点颣。何害于豫章蓝玉之为材为宝也。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43L 页
与赵尚书胤卿(万永)
俄者贲临。可令茅茨生色。少选台候如何。此呈册子。即向来所索之成君周德所编灾祥录也。或有所疏漏处。然若有意于斯编者。以此为开路之指南。则庶乎其不僭矣。如何。览后若使云监。誊置几本。如有足继此人之人。则使之补葺尤好。如何如何。不宣。
答赵胤卿
暮承仰慰。天官新命。却在岁新之初。为朝廷喜贺。惟台惶蹙之情。安得不然。而至于出处一节。恐不可以佐贰时克让之云为。第一义谛。盖佐贰则实无关系。至长席则世道治运污隆系焉。身愈尊而任愈重。岂可以窃窃然避远为事。以言乎爵秩。则已在八座矣。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44H 页
以言乎年甲。则已踰五旬矣。何所亏而不可做此官耶。不至则已。既至则夷险燥湿不可择也。愚见如此而已。未知谓何。馀不备。
答赵承旨(镇顺)
示谕山舍留住一款。可见爱之深而虑之周。今世何人。念我至此。感甚感甚。雅志每思林壑。而迩来踪迹。与人不同。城闉外一步地。莫克自致。特以古人对老兵饮酒之意。筑成数椽于莲峰之下。情出无聊。实涉可哀。弟虽迂疏。亦今之人也。百忧丛身。一念耿耿。岂不诚思及于盛谕所及。而然亦有说。昔张廷尉谓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其隙。此言窃可取譬。弟固不敢知。若此身。真有关于斯世之污隆。国势之安危。则神明所相。百殃自消。胡越将为一心。龙蛇可化赤子。苟不能然。潭潭之府。亦非铜墙铁壁。而舟中之人。未必皆非敌国。何待山舍而此身始孤也。虽然。弟所论者。理之常也。兄所言者。事之变也。知常而不知变。知此而不知彼。居泰而忘否。恃近而忽远。君子所不取也。盛谕诚过虑。而过虑顾敢不益存戒惧于不睹不闻之中。以负故人慇勤忠告之心耶。仰呵仰呵。
答天民
枫皋集卷之十 第 244L 页
比日连为束带赴公之役。罕在家里。不作诗。亦久不相问。昨至石南托傔。寄致药料。而匆匆不能有书。即承芳讯。欣慰若获对席。但所慎尚无动静。曷胜忧虑也。更思此疾非能死足下者。虽不治。将止于蹇者而已。勿过如烦恼。省虑下气。俟其自瘳。如何如何。万事都坏之源。在于不耐二字耳。来诗反复讽诵。不禁意动。率尔次韵奉复。真所谓无伦脊之语也。一笑覆瓿为望。十许日来。绝不作诗。欲寄无本何哉。不宣。
答伯教
近世恒见作宰人书牍。惟以残薄为说。更不及山川风俗泉石烟霞之胜。今读来书。无一语到苦恼边。写出峡景。宦趣气像。安閒清暇。秀色逼人。尽足与吾辈一吐气。大快大快。
与伯教
去时何不使闻出来。闻之惘然如失耳。适有拙句。闻君三日饿。犹有读书思。今士应无再。前人尚绝奇。吟声蝉共远。仙诀蠹常迟。何不就仁祖。论襟谋食为。未知可数诗律否。大小米各一包觅奉。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