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别稿卷之七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x 页
硕斋别稿卷之七
 薪湖随笔
  
[薪湖随笔]
  余既看四书。随意漫笔。虽无发明奥旨之工。亦有胜于终日无所为者。故遂就周易而始笔焉。眼力无以趱程。是可闷也。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04H 页

见龙在田。德施既普。而善世不伐。虽非君位。能有君德。此大禹治水告功。天下莫与争能。而终陟元后之象也。(乾。)
忠信进德。即论语第七章主忠信之义。忠信以为基址。然后德可以进矣。辞可以修矣。诚可以立矣。知至至之。即大学经一章知至之义。知至以为本领。然后义可以存矣。贵可以谦矣。贱可以安矣。此为学问之极功也。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各从如各正。此所以飞者下睫掩上睫。走者上睫掩下睫。鳞虫本跃在渊。不亲上不亲下。故睫不掩而长开。孟子曰。形色性也。究其形色所具之理。则是莫非性也。
亢龙。如楚义帝,汉玄帝。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04L 页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所谓则者法也。法者象也。一三五七九。即天之数也。用九。所以见乎天象也。
吴幼清曰。宽之所居。即学之所聚者。仁之所行。即问之所辨者。恐似未稳。仁者心之全德也。我自求之。斯仁至矣。岂容问诸人而辨之者哉。学之所以聚众善也。问之所以辨得失也。于是乎居之也宽。行之也仁。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始即元也。变元谓始者。既曰乾元。则虽不言元。而言始则自可知其乾元也。
中庸鬼神章。始于大人者与鬼神合其吉凶。而大人即至诚至圣者。
邱富国曰。坤言牝马。明其为乾之配也。何其言之太亵慢也。说卦第八章以下。朱子尝曰理会不得。后世迂儒。有以综错二字。专取其象而解易者。此皆乱经蔑理之书也。邱说盖亦出于此。甚可恨也。地用莫如马。马能善行。而以阴居顺。故取比于牝马矣。项安世牝牛之说亦如此。(坤。)
辛有见伊川之野祭。而知百年为戎。邵尧夫闻杜鹃。而知南士之进用。诗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其斯之谓欤。几者动之微也。若待履霜。则便有缓不及之叹。见白露之降。而知坚冰之将至。思所以豫防早杜之策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05H 页
则斯可矣。
以用六利永贞之文势推之。利牝马之贞。朱子所释。恐长于程传矣。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此八个字。启千古道学之渊源。故朱子曰。敬义夹持。上达天德。敬以直内。是持守工夫。义以方外。是讲学工夫。后儒若体认于朱子之训。则于易不难解矣。义以方外。何以谓讲学也。义者所以裁制事理者。若不讲学。将何以裁制得宜乎。
告子义外之说。盖亦误解义以方外之训矣。义以裁制而得其宜。则外面自可方正。
阴虽有美。含章不敢成。若书所云尔有嘉谋嘉猷。入告于后。顺于外曰。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是也。
括囊无咎。宁武子之愚不及近之。胡仲虎所谓阴虚能受。有囊象云者。伤于巧。经义不当如是穿凿。
林栗以乾为衣坤为裳。为配乾之订。此则因荀爽九家易解中乾为衣坤为裳之说。而凑合之也。栗以易说屡问于朱子。而朱子斥之。故栗乃含憾。攻朱子无馀地。则易经大全。污此林说。未知何据。
乾坤既立。而草昧晦冥。未有君长立于上。而经纶天下之事。则无以济屯也。故曰利建侯。(屯。)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05L 页
所谓经纶者。即大经大本也。万物始生之初。正大经立大本。参天地赞化育。是君子第一功业。
六二六四。皆言婚媾者。阴不可以独行。故志在求阳。而又言乘马。以其阴也。
蒙以养正。自胎教至常视母诳。如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皆作圣之功。一部小学。即养正之书。(蒙。)
童蒙之吉。以其纯一之德。居六五之位。能任刚明之贤辅。以治天下。则周成王可以当之。
需于郊。所以遇险而处閒也。利用恒。所以守志而得常也。遇险而能不侥倖。守志而能不妄动者。非君子而何。凡涉世保身者。多依违苟且。不免随俗俯仰。而此则不然。汉之郭林宗。殆庶几欤。(需。)
出穴入穴之训。当从本义。穴是陷坎之地。若非穴处之物。岂为安身之所乎。
酒食贞吉。当活看。若如中主。仅做小康之治。疆域幸得无虞。禾稼幸得无痒。自以为宴乐。此其时也。崇饮不已。八珍难继。则危亡之徵也。为人君者。不可不戒。
客有不速而至者。恐惧不安。敬以待之。即下堂见诸侯。仅不失位之象也。
讼利见大人。即使无讼也。虞芮观感而退。则讼不期无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06H 页
而自无矣。(讼。)
邑人三百户。程朱皆以小邑释之。而此等处终涉疑晦。不可强解。
鞶带三褫。朋党之人。尤所深警处。如牛,李进退之时。可谓大讼。或得鞶带。一时以为荣。而及其褫也。初不如不锡。大学不云乎。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师旅之兴。不但伤财害人。师旅之中。不用命者戮于社。则其毒甚矣。大禹之征有苗。誓师之言。不过曰一乃心力。及至甘誓。乃云孥戮汝。则其为毒。从可知也。师旅。盖不得已用之也。(师。)
容民畜众之容字畜字。皆取象于地之容水。水之畜于地。
当班师行赏之时。分裂爵土。必审君子小人之分。而使小人无得开国而为诸侯。承家而为大夫。宋太祖之杯酒释兵权。盖亦惩创于汉高帝也。于师之上六。虽以勿用为言。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非抑阴扶阳。进君子退小人之义。
水有千派万流。而归于海。先王观水有术。观其在乎地中则为师。观其在乎地上则为比。而皆统于天子。则朝宗之义也。(比。)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06L 页
比之匪人。即孔子所谓小人比而不周。徐子与以隗嚣之降蜀为比者得之。文中子曰。君子先择而后交。故寡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多怨。真格言也。若使人人者取友必端。以友辅仁。则夫岂有比匪人之叹乎。故朱子曰。汎交而不择。取祸之道。
显比之吉。自有孚盈缶而始。人之待物。若无诚意。则物无比我者。惟在自反而诚。诚在我。比在人。
小畜之密云不雨。异于屯膏。屯膏则人君无辅相之臣。而惠泽不能下究。密云不雨。则内文明而外柔顺。不能有所施。此所以文王之自道也。(小畜。)
五阳一阴。阴固弱矣。至上九。则有妇贞之厉矣。有月望之几矣。君子虽百人。不能敌一个小人。故一小人逐百君子易。百君子逐一小人难。
乾上兑下。卑高以陈。所以为礼。礼者履也。为文章以表贵贱。定婚姻之制。创云龙之官。其在是乎。礼之所以为履。如周道如砥。君子所履。言动视听率以礼。饮食男女率以礼。是所谓履之也。(履。)
虎者善咥人。人履其尾。可谓危矣。若能愬愬然恐惧谨畏。则其终也吉。郭子仪功盖一世。位极人臣。而能保其终者。恐惧也谨畏也。履之九四。郭子仪有之。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07H 页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九四言终吉。上九言考祥者。贵其令终也。视其所履。周旋无缺。福禄来遒。室家均庆。汉之石中涓近之。
天地交而泰。君臣交而治。治泰之时。人情易于狃安。故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丁宁告戒。如唐玄宗开元之世。不知有天宝者。可以知警。而姚,宋汇征则泰。杨,李汇征则否。故又以君子小人消长之几申言之。为天下国家者。只观泰之九三。则于为政何有哉。其所谓天地际之际者。即几也。平陂往复。不过一几字。审其几。则可以制未然矣。(泰。)
泰为戒盈之时。故内三爻虽是纯阳。亦无纯吉之意。盖戒之也。初九茅茹汇征则吉。不汇征不吉。九二包荒冯河不遐遗。则尚于中行。不包荒冯河而遐遗。不得尚于中行。九三即平陂往复之际。故艰难守贞而后。始可以无咎而有福。此所谓患生于安乐也。
不义之富贵。于我如浮云。则齐田,鲁桓。虽极泰而否矣。箪瓢陋巷。不改其乐。则颜氏之子。虽极否而泰矣。不以身之否泰。改其心之否泰。则斯可谓君子。
文王以前。有爻而无彖象。则帝乙归妹之时。占得泰之六五。而有何决疑之辞耶。周礼三易与连山归藏。其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07L 页
卦皆八。则其有系可知。
君子当否塞之时。不以宠禄为心。退处幽閒之地。以保其身。小人则反是。险然后行。二疏,申屠蟠。其有觉乎否之象欤。(否。)
否将休矣。位得正矣。凛乎若朽索之驭马。慄乎若春冰之履薄。此其时也。故周宣晏朝。姜后脱簪。而终成中兴之业。晋元,宋高。以偏安为喜。以苟活为幸。而否不能休焉。九五大人。其周宣王之谓乎。
寒往则暑来。阴衰则阳盛。蠖屈龙伸。一昼一夜。理之常也。故先否者后喜。以其穷则变。变则通也。其先也否。故其后也喜。当其喜也。不忘其否。然后其喜可久。光武以豆粥麦饭长在心中。能享锦玉之安。此所以有守成之德而后。可以倾否。
同人之时。通志为先。通志之功。及远为美。天下至广。亿兆至众。以渺然君子之一身。能洞然通达者。非穷理尽性者。不能做。此君子即成德之大人。(同人。)
类族辨物。亦一分辨人物之大关棙。族则人也。物则万物也。故朱子曰。天下有不可皆同之理。所谓理者性也。人之族以类。而人与人同。物之类以辨。而物与物同。是谓大同。同中有异。异处有同。同者不可以强分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08H 页
也。异者不可以强合也。莫不有本然者存焉。
五阳一阴之卦。如小畜则以阴而居四。故有惕出无咎之象。如履则以阴而居三。故有武人大君之象。如同人则以二应五。而在同人之时。故为私昵。如大有则以柔居尊。而在大有之世。故为文明。此所以交易变易之谓易。(大有。)
人君一号一令。一施措一举动。动合天则。是谓顺天。福善祸淫。天之道也。故人君体天而遏恶扬善。若善恶相混。而当遏者扬。当扬者遏。则拂人之性也。人性既拂。则天听自我。而其国危焉。举元凯诛四凶。大舜所以顺天也。杀贤圣用二侯。帝辛所以逆天也。
丰亨豫大之时。如执玉。如奉盈。可以悠久而不败。故初爻艰以处之则无咎。二爻车载不败则无咎。三爻小人则不克享。四爻不以盛大自处。则亦可以无咎。五爻威如之后吉。有如泰卦之示戒。圣人之为后世虑。可谓切矣。惟六爻退处无位之地。不有其有。故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书曰。罔以宠利居成功。有商阿衡。其大有之上九欤。
顺坤在上。止艮在下。故为谦。顺而止者。有终之吉也。有终然后。始可以亨。大学曰。物有终始。始固不难慎。慎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08L 页
终尤难。故先言终。曾子启手足。从临履做得。是谓谦谦。(谦。)
自大有为谦。而谦则受福。大有上九。将自大有至谦。故能不处其位。而自天祐之。
月之弦望。而河海以之消息。时之寒暑。而草木以之荣悴。何莫非盈谦之所使。然而人道之盛衰。尤如龟卜。故圣人因卦设象。以为持盈者之鉴。魏公子战国侠流也。见侯生。执辔愈恭。故名闻山东。汉昭烈起于田閒。访武侯三顾草庐。故义播天下。
九三劳谦。程子比之周公。王景孟比之大禹。窃以孔门诸子比之。颜子可以有之。
豫之卦体。以下卦第三爻。上卦一二爻。合而看之则为坎。故取水雷屯之象。而曰建侯。取地水师之象。而曰行师。而事贵前定。豫则立。侯之建也。师之行也。盖取其豫立之义。(豫。)
人孰无过。改之为贵。故圣人立教。俾开自新之路。虽冥豫之人。若有知变之意。亦许以无咎。
随之义。与比之义无异。不当随而随。失身也。故曰利贞。当随与不当随。在我致知之如何。学问之功。致知居先。良有以也。(随。)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09H 页
随。刚来柔动。即喜于动也。雷出于泽。亦动之极也。君子观其象而主于静。故曰向晦入宴息。周子之主静。盖取诸随。
中实有孚而为艮之体。兑为外卦而属于西方。孚者诚也。艮者山也。兑者西也。诚意既固。可以享于西山。文王得之。
干蛊之干。即木之干也。巽为木。而木德在东。东为甲方。而六甲之首也。四方之先也。故有先甲后甲之喻。(蛊。)
地在泽上。临深之象也。故曰保民。泽上之地。危而不安。故怀之绥之。以保我黎民。如山风之振民。风则曰振。泽则曰保。盖其取象之为异也。(临。)
以言教者讼。况言之甘乎。故君子之交澹如水。小人之交甘如蜜。六三以甘说临人。人其服乎。违道干誉者。其甘临之徒乎。
六十四卦。皆从观而后成。而风行地上。别为观卦。以先王体天神道省方设教之义。诏示千载为人君者。大抵观者。不但自上而观下。抑为自下而观上。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天何言哉。圣人仰观而测之。有如君门九重。既邃且严。而一言一动。无不焯然于外。下民于是乎观。故曰莫见乎隐。(观。)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09L 页
观我难于观人。在人则善恶易见。在我则善恶难见。许仲平之言曰。责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真名论也。观我生进退。是君子之事。可进可退。自知也审然后。可以进则进。可以退则退。故小象曰。未失道也。进退。大节也。戒在失道。道之不失。由于责己。九五所谓君子无咎。盖此意也。惟君子可以善观我之所行也。然而犹不能自信。以观民焉。观民。所以反观于我也。及至上九自慎自省。志意未平。则是捡身如不及也。观之义大矣哉。
噬嗑之利用狱。即物有梗化。当用刑狱之意。而利字非利益之利。乃通利之利。如是看解。然后可以防嗜杀之患。(噬嗑。)
贲者。文也。承噬嗑之后。有舞文之虑。故以无敢折狱。著之大象。先圣爱人之意。可谓切矣。(贲。)
虎豹之鞟。虽如犬羊之鞟。绘事后素。如白受采。故贲之六爻。归重于上九之白贲。盖所以矫文胜之弊也。若所谓君子。则文质相当。白贲之为无咎。即与奢宁俭之意也。故朱子于六五之外比。以此为喻矣。
贯鱼。顺序也。嫔御以顺从阳。江沱樛木之所咏也。所以顺序者。文王也。(剥。)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0H 页
地上有山。山上有木。木上有果。一团生意蔼然。乱极思治。故承之以七日之复。复则为泰。周之宣王。汉之光武。其硕果乎。
复言七日者。以一爻为一月。以月为日。阳复宜速不宜徐。故变月谓日。亦扶阳之义。(复。)
黄钟起于子。子月即阳复之月也。康节先生曰。到子上方有天。天开于子。而阳律又起于是月。以其一阳之生也。天一生水。水生木。木之实。即硕果。反复相生。天之道也。
子午为正北正南。子是极阴。午是极阳。而阴生于午。阳生于子。以阴阳俱无尽消之理也。巳之六阳。亥之六阴。天有风。地有䨓。风䨓之动。阴阳生焉。风起西南。䨓动东北。巳亥之位也。
天之生物之心。岂有閒断之时。复之所谓其见者。盖谓一阳初动之时。可得以见也。非谓复然后始有生物底心也。邵先生天心无改移之时。发明复卦之本意。无馀憾矣。真所谓知天者乎。
人有不必往而往。程路为百里。才行到三四十里而返。乃不远复之义。方刻六国印。即命销却。亦此义也。
不远复。无秖悔。即克己复礼之工。而天下有归仁之美。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0L 页
故六二六四。皆应于初九。
中行独复。能发身于众阴之中以从阳。马伏波庶或近之。
物与无妄。程传曰。发生万物。各正性命。朱义曰。物物而与之以无妄。胡仲虎曰。物物各具一性。各一自然之天。凡此各字。即中庸章句三各字之意也。实理自然之谓无妄。故鸡之本然。曰司晨也。犬之本然。曰守夜也。川泳者鱼之本然也。云飞者鸟之本然也。物物不能各具而同一性也。则鸡守夜而犬司晨矣。鱼飞云而鸟泳川矣。(无妄。)
无妄或作无望。古者文字之数甚鲜。或以一字而两三用者。妄之作望。似或然矣。如六二之不耕穫不菑畬。便有无望之意。
既无妄矣。虽有疾。何药之为乎。绝粮陈蔡。而固穷为不药。疾病请祷。而不祷为不药。然而所慎者疾也。我虽无妄。疾乃横逆。则益加自反之工。为可。
德者得也。本心之所固有。而若无默识之工。则无以畜其德也。故穷格为入学之头脑。君子见大畜之象。而知穷格之方。(大畜。)
胡仲虎以为大畜,大壮。皆四阳卦。故谓之大。此甚不然。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1H 页
过于四阳而为五阳如小畜者。何不曰大而曰小耶。只以所畜之大小言。不以阳爻之多寡而言也。大者阳也。易之言大者。则胡说得之。
德既畜矣。又日新之。充积于中者。自发于外。光辉四被。则帝尧是耳。此学问之极功也。
顺者养也。养人养身姑舍是。养亲为大。养身而身立。养人而名扬。亦所以养亲也。彖曰观其所养。即养亲之义居先。(颐。)
圣人养贤。程传以人君养贤才解之。而人有三乐。其一乐育英才。而王天下不与焉。孔子门人三千。即圣人养贤之功也。
出好兴戎。已自大舜时垂戒。则言语之不慎。而自取祸败者。从古何限。是以圣人观颐之象。而戒之以慎言语。夫子所谓慎于言。言寡尤。即此意也。
大过乎人者。如武王伐纣。应乎天而顺乎人。夫孰曰不可。故庸蜀羌髳之人。莫不争赴。举天下皆不知为夷齐之论。而惟夷齐叩马而谏曰以臣伐君。则此所以为大过于人者。(大过。)
或以舜之事亲。周公之事君为大过。余则曰非也。为人臣子。如舜周公之忠孝。即职分之所固有。夫岂有大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1L 页
过。自不能尽其职分者而观之。则虽谓之大过可也。天之所以赋予于我者。舜与周公。亦如我也。事君亲。而大过小过。岂可论耶。
坎之卦体。得巽之体。有木在水上之义。故行有尚。往有功。以其有舟楫将济之象。(坎。)
坎有中实之美。故比言有孚盈缶。坎言用缶。此为玄酒大羹之意也。离之九三。以内外卦观之。有坎体。故亦曰鼓缶。
离之为卦。上下皆火。于文为炎。故自下而上为九四。则突如其来。即炎上而然也。(离。)
黄离元吉。傅说之遇高宗也。六五之戚嗟。若盘庚之吁众戚也。
地天为泰。天地为否。以天地之三奇三耦综错。而为咸,恒。天开于子。地开于丑。咸恒其寅乎。其以俪皮制婚嫁之世乎。(咸。)
山泽出云。即二气交感而然也。男女感而家齐。君臣感而国治。神人感而格于郊庙。感而后通。
复其见天地之心者。统性情而言也。咸恒所谓天地万物之情者。以其感应化成以后。已发之情。可见而然也。圣人感人心者。在下之人观感而自致和平也。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2H 页
长白山之上。有泽甚钜。雨而不加盈。旱而不少缩。圣人观象于泽山。而为之辞曰。虚受人。圣人之言。无往不实。类如此。
远取诸物。如乾龙坤马之类。近取诸身。如贲趾咸拇之类。所谓说卦取象。不免猥杂。愚意窃以为说卦猥杂之文。非夫子之书。即秦汉閒傅会之作也。
以后天方位推究。则震巽相比而为恒。巽离相比而为家人。震巽则水生木。巽离则木生火。少男少女之相配。艮土生兑金。相生之后相配。(恒。)
立不易方。见理分明。始可议到。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即不易之方也。如尾生之抱柱。子莫之执中则不可。孟子所谓居天下之广居。是不易方也。
朱子草封事。筮易而得遁之家人。为遁尾好遁之占。遂焚其稿。朱子岂不知其时之可遁。又岂不知肥遁之可贵。而以孔孟济世之心。亟欲一诉穹苍。玩占观象。竟不得如意。则小浸而长也。遁之一卦。朱子有焉。而上九可以当之。(遁。)
上九之肥遁。固尚矣。九四之好遁。亦非知勇之君子。不能焉。遁于厌薄之时易。遁于好爱之时难。知之明勇于断而后。可以好遁。自古不能遁于好。而及于难者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2L 页
何限。
朱子曰。克己复礼乾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乾道奋发。坤道静重。故有此论。而大壮之非礼弗履。坤之敬义直方。可以分属于颜,冉。故朱子以乾坤之道言。俾后学自晓欤。(大壮。)
䨓在地上则乐兴焉。䨓在天上则礼作焉。出地而奋。所以和也。在天而动。所以严也。和而为乐。严而为礼。礼乐之始。豫,大壮权舆焉。
晋之康侯。释以治安之侯。程朱已有传义。无容更议。而如帝乙,文王,高宗,箕子。皆有指的。独康侯无所指的。恐无是理。必是夏殷之际。能治国安民之诸侯。为王所宠者也。(晋。)
晋之字体。上一半为离画而虚中。下一半为日字。故为文明之象。而取象于明出地上。
汉赵宾以周公赞易。必不以同时之箕子为言。强解箕子以万物之荄。玆盖易之辞疑晦难辨。若以臆见傅会牵引。则其得罪于圣经当如何。但当以正义解释。不以辞而害意。不以意而害辞而已。(明夷。)
用晦而明。御众之道也。冕之为冠。塞视塞听。盖取于斯欤。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3H 页
巽上离下。内虚外实。有室家之象。阴内阳外。各得其位。为男女之正。所以为家人。(家人。)
家焉而父父子子。国焉而君君臣臣。家国正矣。孔子之对齐景公是也。是时景公内有女嬖。如九三之嘻嘻。而不能为初九之闲。外有强臣。异六二之无遂。而不能知严君之道。故孔子以家人之卦义告之。而景公不能从也。
彖象所指。有同有不同。咸为男女相感之卦。而象曰虚受者。是彖象不同也。言有物而行有恒。果为修身然后齐家之义。而君子见风自火出。知言行之必慎。言者由中而出。行者在外而著。盖其取象于风火也。
闲有家。如童牛之牿。制之于初。其终也吉。失之于前。其后也悔。夫妇之造端。至于察天地而包费隐。则严内外之分。谨维持之法。罔不在亲迎之始。而君子成教之美。于是焉基。文王之所以为文。由于刑寡而始。
王假有家。阳刚处乎外。顺应正乎内。家道齐而天下治。惟我 皇明高皇帝,高皇后有之。
上火下泽。本义曰。二卦合体而性不同。以其水火之性不同也。水火之性。一则炎上。一则润下。故谓之不同。(睽。)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3L 页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可以见睽而通。同而异也。
麻冕之纯。所以同也。拜下之礼。所以异也。同而异。非圣人。则易归于鸟兽之群。
遇主于巷。李泌处人君父子之閒。其委曲开导。恻怛丁宁。有足感人者。庶几近之。
蹇者。险阻艰难之时也。人而蹇则蹶。世而蹇则乱。六爻皆无凶咎。至于上六。往蹇来硕者何也。蔽一言。曰反身修德也。号泣旻天。大舜之蹇也。负罪引慝。瞽瞍底豫。则蹇而通也。衣著芦花。闵子之蹇也。一寒二单。后母止慈。则蹇而喜也。否之倾也。屯之济也。蹇之止也。睽之和也。革之顺也。坎之亨也。困之变也。莫不有反身修德之义。君子其默察而猛省哉。(蹇。)
来硕之硕。如硕果之硕。剥与蹇之上爻。皆以硕言者。美其阳也。阳之为大。所以谓硕。
蹇而往。故硕而来。硕来之美。盖自匪躬而始。六二之臣。当极艰之会。不计成败。不谋功利。不恤其身家。不慑其孤危。惟王室是奖。惟王国是念。故自三至五。皆以来为主。而及其上六。硕来而吉。于乎盛哉。追先报今。其诸葛先生之流欤。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4H 页
云䨓为屯。屯者郁结也。云和为雨则为解。解者发散也。屯则经纶。解则赦宥。随时制宜。不失时宜。故易之为贵也。在于参天地赞化育。(解。)
赦宥之时。弓矢斯张。获狐射隼。即深长之虑也。人君体上天䨓雨之泽。释人之过。宽人之罪。而小人当其时。反有侥倖抵隙之心。故如获狐然。如射隼然。俾绝觊觎之望。用敷维新之化。此之谓恩威并行而不相悖也。
田获三狐。非卦中三阴。即六三一爻。若以三阴为三狐。则初六之无咎。上六之无不利。何可谓之狐耶。以阴居三者即六三。故谓之三狐。
射隼高墉。以六三之位。隔以四五。故登高墉之上。然后可以射也。九二之于六三在近。近则有媚蛊隐比之意。故取象于狐。上六之于六三在远。远则有高飞横走之意。故取象于隼。
孔子答樊迟修慝之问。盖取诸山泽之损。(损。)
山泽皆有损上益下之意。水出于山而下汇为泽。则二卦之合而为损上也。山上锐而下圆则益下也。泽之泄而灌物则益下也。益下者兴。益上者替。大学之戒聚敛。论语之责附益。是也。为人君为人臣者。勿以一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4L 页
朝之利。罔念万世之策。则目前虽有少损。日后自有大益。
损其疾。损其柔也。虽柔必强。如沈痾之袪体。其喜可知。人有疾则医药以治之。有恶则郛郭以护之。袪恶如袪疾。可以谓惩窒。祛恶之医。圣贤也。药。圣贤之言也。
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以乾道下济也。故谦受益满招损。而益之彖曰。天施地生。其益无方。皆是益下之意也。(益。)
见善则迁。迁如出幽迁乔。离其坐处而徙之也。有过则改。改如举弊兴利。防其病处而葺之也。既曰见善。则当曰闻过。而不曰闻而曰有者。不待闻而速改之也。改与迁即无论。如风之烈。如䨓之迅。贵其遄也。
夬之象。爻之系。多未晓处。居德则忌一也。苋陆二也。硬解终觉苟且。阙疑为得。(夬。)
小人之道虽向消。既有所未尽消者。则无以做寅协之治。故决而去之则和。君子和而不同。
姤一阴始生。其时则夏五月也。其渐则冬十月也。此为履霜之会。逆折奸萌。不使之滋蔓者。在此一卦。姤一变而为遁。则君子将退。小人将进。为人上者。柰何不慎。(姤。)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5H 页
孔子答子路。吾岂匏瓜云者。即引姤之九五包瓜以喻之也。以其至诚中正。屈己求贤之心。蔼然存诸中发于外。佛肸虽是叛者。其招来之意。可以见其一端良心。故夫子以包瓜自譬。而晓子路之惑也。
泽地之象。如水地。故有萃聚之义。如地水。故有戎器之备。与地泽反体。故有临下意。(萃。)
一握为笑。程传训以一团。而上古文法。无如此语者。或者一握。谓其号正应而握之不舍欤。朱子以为不知如何。则不可强为之说。
太庙之制。始于萃,涣。有栋宇而后有太庙。大壮先而萃涣其后乎。
积小以高大。即下学上达之工。陟遐自迩。升高自卑。无少间断。进进不已。所以慎德也。(升。)
升之九二六四二爻。独不言升之义者何也。二用礿。四用亨。礿与亨皆祭也。祭则馨香上升。虽不用升字。升之大者。莫如二四。
兑坎之体中有巽体。故四面环水而木在其中为困。以字义究卦体。亦有相合者。(困。)
井者所以象形。而自升而为井。故井与升形相似。义虽取其反。下绠而上之。亦兼升义。(井。)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5L 页
舜之孝。自浚井时升闻。当其浚也。如初六之不食。当其升也。如九五之泉食。
尧民凿井而饮。如井甃。周民井田。如井收勿羃。井之义大哉。
泽风大过,水风井象。曰泽灭木。曰木上有水。如地风升,火风鼎,风山渐。以其取象者在木而不在风也。水则一也。或曰云。或曰雨。此所以变易也。
革者。去毛者。如鸟兽毛毨。而革则不变。山川民物如革。所以改之者。如毛之毨也。(革。)
历始于少昊氏。凤鸟之司历是也。圣人观泽中有火。而何以治历也。历起于律。律始于子。子方子月。则日月会于玄枵。玄枵者水也。子午相对。而午方午月。则日月会于鹑火。鹑火者火也。以阴阳言之。阳始于子。阴始于午。子则复。午则姤。兑为泽而属于水。与离火相遇而为革。有如子午相对而为玄枵鹑火。故历法于是乎作焉。其象之不专取于革义。因此可见。而律历一也。黄钟始于子阳也。蕤宾始于午阴也。
九五虎变。言民之变也。上六豹变。言其自变也。然而虎变亦自自变。而至于变其民也。
革旧鼎新。元不相离。大禹平水。革之大者。故收九牧之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6H 页
金而为鼎。楚子问鼎轻重。而周命未革。故楚不敢有焉。(鼎。)
鼎所以享祭之器。殷宗有丰昵之失。故肜日雉升于鼎。即九三爻雉膏不食之象。意者甘盘逊荒。傅说未来之时。有此雉异。暗合于此爻欤。
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汉昭烈与曹操语。佯惊丧匕。而承汉之祧。似此相反处相合。真朱子所谓占者如是也。(震。)
颜鲁子以纳甲推得朱子之命。以为震之九四当之。朱子每恨其未晓。及一出狼狈。而始曰以事理推配。与之暗合云。盖此爻以刚健之姿。有光亨之道。而所处者柔阴之时也。故有泥滞未光之叹。此所谓命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亦定。静亦定。笃实而光明。顺理而合义。其维孔子之圣乎。(艮。)
艮其趾。戒于动也。艮其身。修于己也。艮其辅。慎于言也。
卦体中有震象。山䨓为颐。故六五之取象于辅。以其有颐象也。
从古名硕敦艮者绝罕。在汉则张良。在唐则李泌。在宋则钱若水。在 皇明则刘基近乎敦艮。而在三代则伊尹有焉。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6L 页
渐卦三阳三阴。阴阳均敌。而阴必胜阳。且有渐进之意。故以鸿为喻。鸿者阳鸟也。言阳鸟以对妇孕。即亦扶阳之义也。(渐。)
渐易于长。自干自盘自陆。至于木。至于陵。至于逵。则其进不可量也。君子于学问之工。则取则于斯。于消长之几。则存戒于斯。庶乎无咎。
渐之九二。杨诚斋比之傅说,孟子则过矣。曹参代萧何。国势已巩。民心已系。日饮醇酒。衎衎为乐。曹参其当之。
归妹之征。以少女而从长男。往而求之。非义之正。文王后妃之化。远及于南国而后。闺门正琴瑟好。诗云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归妹。)
丰者大也。䨓火相合。文明之极也。大往则小来。明往则暗来。故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君子当其时。虽安而思危。虽治而虑患。无至于日中见沫。而发其蔀袪其疑。则所以永丰之道也。(丰。)
人臣之道。当以有孚发若为上乘。积诚开导。纳于无过。不以荣辱婴其心。不以得丧屈其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期有致君泽民之效。于唐得陆宣公。于宋得李伯纪。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7H 页
䨓与火皆是动物。且有高明之象。故卦之有䨓有火者。多言刑狱。以其慎于动而明于用也。若火山旅之不留狱。尤系王政之先务。成,康之刑措。由于明慎。而唐太宗纵囚则反是。(旅。)
风者自上而下。无远不居。故草尚之风。风动四方。皆以德化取譬。随风巽。则风之专者。故以申命行事取象焉。诗之大序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曰风。王荆公以为有巽入之道故曰风。为人上者。观随风之象。其可自忽于发号施令之际。书有官刑。三风居先。(巽。)
九二纷若。非谓信用史巫。以觊侥倖也。积得诚意。以见孚于人。有如史巫之通诚意于神明也。
丽泽讲习。即说而绎之之谓也。若颜曾之时。兑之和孚者也。上有自昭明德之贤师。下有果行育德之良朋。闻学而时习之训。同铿而舍瑟之乐。可谓盛哉。曾子,子夏之徒。犹以与友不信为忧。则其获乎之道。勤勤𢢽𢢽。千载之下。有足以想像而感慕者。及夫世降俗薄。朝胶漆而暮冰炭。昔亲戚而今雠寇。盖为势利所挠夺。而不知朋友之居五典也。不信乎朋友。何以忠于君而孝于亲耶。(兑。)
九四易事而难说者。上六易说而难事者。说之易者。怒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7L 页
之亦易。
坎者中实之象。故曰王乃在中。而其中诚则实。故可以享郊祭庙。(涣。)
涣者风之所使。汗者水之不反。故大号播修为之取象。
天地之数。以六十为节。而十二律相乘之数。亦以六十日为节。故六甲六为六十。六十四卦之中节者六十。故谓之节。(节。)
孔子曰。节用以爱人。节用者。不伤财也。爱人者。不害民也。舜典曰。同律度量衡。即亦制数度之义也。
泽上之水。取之无禁。用之无竭。而尚有以节其用。则天地之生物有限。民生之日用无穷。岂可不节约以制度耶。
天地节者。即二十四节候分排于十二月。而四时成之谓也。
水则流。泽则停。故风行水上则散。泽上有风则感。其感也诚。故可以孚豚鱼。(中孚。)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如鸣鹤之子和。诚至则感。感极则通。铜山崩而霜钟应。天欲雨而琴弦缓。盖有自然之理。有不可诬者如此。
行过乎恭。柳下惠以之。丧过乎哀。大小连以之。用过乎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8H 页
俭。晏平仲以之。过不及。不中也。然而与其不及。无宁过。恭优于傲。哀胜于易。俭愈于奢。(小过。)
思患于既济之后。是谓在莒之思。豫防于思患之时。是谓击柝之义。(既济。)
未济以中男中女。居六十四卦之下。如花之未开。月之未圆。有生生不穷之意。首以乾坤。殿以离坎之未济。于乎旨哉。(未济。)
易之系曰。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自秦汉以来。以易学闻者。难以更仆数也。或泥于象数而遗乎大义。或局于占筮而昧乎本旨。巧者傅会于日时。谎者牵引于风角。以至扬雄之三分。而穿凿极矣。汩乱甚矣。朱子曰。孔子之易。非文王之易。文王之易。非伏羲之易。学者且依古易次第。先读本文则见本旨。此为读易者第一法门。而程子曰。由孟子可以观易。盖孟子言语阖辟处。有变化不测之妙而然也。
或曰。天地水火风䨓山泽。各有取象。而独遗日月者何也。曰。离为火。坎为水。火阳精也。水阴精也。阳为日。阴为月。曰。不取诸人物何也。曰。乾父坤母人也。六龙牝马物也。
统六十四卦而论之。其所以发性命之原。分人物之性
硕斋别稿卷之七 第 518L 页
者。即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是已。何以谓各正也。人物之性不同也。故特曰各之。各之者异之也。异之者分人物也。
程子主理。朱子主数。主数故言卜筮。主理故言性命。盖易之为书。参诸理倚于数。阙一不可。
阴阳之画均。而阴常胜于阳。阳常屈于阴者何也。以其阳一而阴二也。阴之耦画。合以计之。则为三百八十四。此所以阴常胜而阳常屈也。故圣人裁抑之。十月纯坤。而谓之阳月之类是也。
易之道广矣。九流百家。莫不以易为祖。兵家之两仪三才六花八陈。医家之发陈闭藏虚实浮沈。道家之鍊精栖神塞兑咽津。皆以易而为归。譬如春阳下敷。得气者有多少。而欣欣向荣。皆是春阳中物也。易之道。岂不诚广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