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稿卷之十四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x 页
硕斋稿卷之十四
 策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43H 页
地理
王若曰。坤作地势。高下有则。知广轮辨五物。此地理学所由自也。曾子有地圆之训。则诸家之以地为方。何据也。朱子有馒头之譬。则四维之不满东西。何谓也。邛,戎,弇,冀,柱,玄,咸,阳。并神为九州。而黄帝以后之九州。乃不出神州。广狭之相悬若是欤。泰远,邠国,濮铅,祝栗。分界为四极。而二十八宿之度外。又更有四表。疆域之无限至此欤。五岳为五方之镇。而广桑,长离之属。亦谓之五岳者。著于道经。四海为四方之纪。而溟海,瀚海之表。又有大瀛海者。见于洲记。其方位名目。今可历言欤。南北两戒之说。肇自一行。阴阳四列之论。创于康成。其从某至某。俱可详礭欤。五经之首山。南曰招摇。西曰钱来。北曰单狐。东曰樕𧑤。中曰甘枣。则泰,华,衡,恒。不足为五方之首山欤。四渎之寻源。江曰泯山。淮曰桐柏。济曰王屋。河曰昆崙。则昭稽赞皇。曷指为二水之自出欤。黄河九曲之山名星名。于何可考。青草五湖之一水五水。将谁适从欤。无热,天孙。何山之异名。而出于何书。归墟,天池。何水之别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43L 页
称。而始于何人欤。巨灵之手擘华山。共工之怒触不周。其事吊诡。河伯之授禹河图。庚辰之锁无支祁。其说荒唐。而尚传于载记何欤。五服,九服。虞周之殊制者何义。竖亥,大章。东西之异步者何故欤。禹贡一篇。尽是千古(千古下。落舆地之宗。而梁岐在两州。沱潜非一解。左右十七字。)碣石疑案。至今大小积石聚松纷然。以及三江九江之彼此分合。九川九泽之实指泛论。尚未有明證而剖破之者。岂天下之地理。终不可穷欤。史志所载。足见历代因革之迹。而春秋以降。秦置四十郡县。汉置十三州部。唐有十五道。宋有十八路。元立十一省。明立十三省。其裂土之制。何者为便。而拓地之广。何代为盛欤。洛阳受敌于四面。金陵僻在于一隅。汴京滨河。常有冲决之患。燕都近胡。每多凭陵之虑。地利如此。犹得以控制天下者何欤。燉煌,张掖折入版图。而凶奴始衰。福馀,泰宁旋撤藩篱。而蒙古复炽。窥南国者。必据全蜀。保江左者。必守长淮。四代得失。并可以逐一条析欤。以东方言之。一隅连陆。三面阻海。朝鲜之号。远自檀君。肃慎之命。载在周乘。汉帝分置四郡。唐宗仍设九府。其地其迹。皆可援古以證今欤。三韩分属。当主何说。三国定界。的是何境。黏蝉今隶何道。盖马果为何山欤。马韩,獩貊,高勾丽有二。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44H 页
沃沮,安市,浿水有三。扶馀有四。带方有五。伽倻有六。国号地名。何其混淆无别。而可悉举其所在欤。罗封五岳九州。丽置四京十道。真兴之巡北境。功著辟土。景德之改邑名。意出变夷。亦可指其处而论其事欤。渤海旧疆。半入契丹。则丽祖统一。能无馀恨。耽罗孤岛。初有星主。则九韩居四。得不已僭欤。惟我国家受天休命。全有大东。分八道而州郡星罗。环四围而镇堡棋错。经纬过数千里。休养且累百年。沃野膏壤。桑麻自足。深林大泽。货财日兴。南有箘簬漆丝之饶。北有蔘茸皮革之产。山居千章之材。水居千石之鱼。而民物之殷庶。风气之文明。庶乎其甲于外服矣。奈之何挽近以来。人不知地理之为政本。关防多疏虞之叹。城池无修饰之效。畿辅兵阃。庙议之进退靡常。江都统御。众论之臧否不一。郁陵损竹。久弃为空岛。闾延茂昌。逖未复故郡。以至于朝无榷利之政。而鱼盐转贵。道无采矿之使。而金银渐竭。则人才之递降。习俗之浇漓。盖不待言而知。凡此数者。所以便宜矫救之策。不于子大夫。而于何咨询欤。且予闻之。星野所占。坤舆所载。名山支山之分。出水受水之所。眉列掌示。图胪表识。然后物土宜而知利害。可以厚生。可以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44L 页
修教。故志地理者。代有其书。迄齐梁至数百馀家。陆澄,任昉。先后集为一部。名曰地理书。及夫隋唐。啚史散佚。陆任所纂。已不可问。而别集自行者。犹五十馀家。则后此而出者。其富可知也。独我东儒者。最疏于名物之学。所传地理书。不过胜览,备考一二种而已。此岂足为经世博闻之一助乎。抑草野之间。人各有枕中鸿宝而特秘阁。未之收欤。亦愿子大夫为予扬扢。而并著于篇。予将亲览焉。
臣对。大哉 殿下之问也。仁政自经界始。经界不正而仁政行者。臣未之闻也。昔我 成祖文皇帝诏诸臣。辑一统志。包括九有方舆之大。遂暨外国。我 康靖大王式钦承 天子之烈。爰修东国胜览。我 恭僖大王续纂之。与一统志相为羽翼。天球弘璧。俨列国宝。今我 圣上慨神州之陆沈。念 先休之阐扬。思所以庸光昭轨。罔专美于古。又克追前圣经界仁政之训。十行 温綍。至及于如臣疏闇。猗且盛哉。此所谓一事举而众美具焉者也。猗且盛哉。臣庄诵至再四。有以知我 殿下经天纬地之圣学也。臣窃伏惟念地势成坤。羲经著训。盖大地无垠。积形隤然。高以为山岳而不坠。下以为河海而不泄。承天之载而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45H 页
不言所利。厚民之生而各遂其性。至哉坤元。无能名焉。在昔先王之世。设为大司徒之职。俾掌服内外之土。而欲晓广轮之数。则有九幅之图。欲辨土物之宜。则有五地之分。有是哉。裁成辅相之功也。呜呼。轩辕划野而万国咸归。姬氏均田而九井不紊。则向所云经界正而仁政行者。臣固微发其端。惟 殿下澄省焉。谨遵 圣旨。若稽𨓏牒。地圆之训。臣知单居离之问于曾子。而只言道体。而不言其形状。则浮舟棋局之所以取喻也。馒头之譬。臣知朱紫阳之著于大全。而但言包括。而不言其盈亏。则东倾右动之所以有说也。神州之表。又有九州者。刘安之志怪也。四纪之外。又有四表者。尔雅之传奇也。戎弇之墟。星罗于东西南北之徼。游极之地。绣错于角亢氐尾之次。则臣不知其信然也。方内之岳有五。而谓之封岳。则广乘长离。殆如佛家之八岭。天下之海有四。而谓之裨海。则蓬瀛壶丈。空传仙居之十洲。太始之文。幻如捉风。曼倩之书。惚若挐云。宜乎君子之所不取也。南北为戒之论。权舆于李淳风法象志。而一行演之。阴阳成列之训。祖宗于孔夫子易系辞。而康成推之。北自积石至朝鲜。南自岷山至东瓯者。非二戒乎。东为震而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45L 页
北为坎。西为兑而南为离者。非四列乎。山海经之首山。一曰狐。在古梁城。一曰甘枣。在雷首山。一曰钱来。在华山之首。一曰招摇。在鹊山之上。一曰樕𧑤。在东山之源。是皆遐荒始辟之地。若以首山而为镇岳。则臣恐昆崙,长白。必不让于招摇诸山也。禹贡之大水。一曰江。孔安国云岷江居其中。一曰淮。吕周云山泐桐柏。一曰济。风俗通云济水出常山。一曰河。尔雅云河出昆崙墟。合以为四渎。若以昭稽赞皇为信。则臣恐洛水之出西山。渭水之出鸟鼠。亦有疑也。黄河之源。出自朵甘。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大曲。转成九曲而后放于海。粲若列星。故名曰火敦脑儿。盖蕃语之谓星宿也。青草之湖出自洞庭。许浑洞庭诗云青草浪高三月渡。五湖在杨州。周礼职方氏云。杨州其浸五湖。于是乎青草五湖之名。启后人纷然争说。史记河渠书曰。吴则通五湖。章昭以为其实一湖。虞翻以为滆湖,渄湖,射湖,贵湖,太湖为五湖。吴录以为周行五百馀里。故谓五湖。水经注以为五湖谓长荡湖,太湖,射贵湖,滆湖,上湖。小学绀珠以为湖州之太湖。楚州之射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洪州之宫亭是五湖。旧图经以为贡湖,游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为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46H 页
五湖。则一是痴人说梦。固何必雌黄乎。无热即昆崙之丘。而显于水经注。天孙即泰山之名。而昉于博物志。归墟即渤澥之壑。而列子有吊诡之言。天池即溟海之称。而蒙叟好齐谐之谭。则臣亦不欲论也。手擘太华。犹诵关啚之赋。头触不周。可按御寇之书。而苍水金简。谁传河伯之使。龟山铁锁。孰制水神之暴。臣则知尽信不如无书。虞舜设甸荒之区。姬周设牧伯之制。则幅员有广狭之殊矣。竖亥步南北之极。大章步东西之极。则地势有长短之别矣。神禹治水。著以为书。道里之宜。岳渎之奠。即一部水经山志。而梁岐之在梁在雍。因讹袭讹。沱潜之或松或枝。以疑传疑。骊城常山之间。碣石有二。鄯州夏阳之际。积石非一。以至三江则苏唐之见各异。九江则孔桑之论不同。竞以千古未决之案。便作两造相讼之端。可胜寒心哉。噫自商周以降。封建变而郡县。秦置四十郡。则盖惩列国之患。汉置十三州。则盖惩大都之弊。而十五道之创于唐朝。十八路之建于宋时。十三司之立于皇明。代各异制。各有攸当。而裂土之均。唐得其宜。拓地之广。 明不多让。而举目山河。不禁新亭之涕。则此臣所以笔屡停而不忍言也。洛阳宅土之中。而拱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46L 页
四方之势。金陵处江之南。而开一面之险。汴京恃大江之固。燕都依居庸之壮。皆所谓金城汤池。万夫莫犯之国也。然而洛阳则自周至唐。燕都则自辽至今。而为帝王出治之都。历年最久。若金陵汴京则不过齐梁而止耳。隋宋而止耳。由此观之。天府地形。可坐而见。得失脩短。可推而知耳。燉煌,酒泉,张掖之入瑶啚。而汉得以制凶奴之命。福馀,朵颜,泰宁之撤边翰。而 明遂及于满州之难。臣未始不读汉书而拍案。按 明史而扼腕也。元窥南宋而先夺剑阁之要。晋抗苻秦而终拒淮水之险。则忽必烈之所以得志者此。而司马氏亦赖以存也。若东方一隅。镇以钜岫。三面环以大海。朝鲜之号。肇自檀木之降圣。息慎之称。始于石砮之入贡。或际伊祈之盛时。或被周家之声教。远有代序。不可诬也。汉置四郡而合于二府。獩貊为临屯。沃沮为玄菟。而平壤卫满之所都也。为乐浪。勾丽扶馀之所理也。为真蕃。唐设五府而增至九督。五府者苏烈平百济之墟也。九督者李绩降句丽之地也。碧骨珊瑚。皆奉显庆之年号。白石银铅。犹传揔章之措画。则是四郡九督之沿革也。辽阳为三韩者。中国人之误认。而顾炎武證之。韩国为两辰者。东国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47H 页
史之无传。而颜师古刱之。至若马韩之为高丽。辰韩之为新罗。卞韩之为百济。崔致远之论也。高丽之并卞韩。百济之并马韩。金敬叔之论也。马韩之属百济。卞韩之属高丽。权近之论也。卞韩之属新罗。韩百谦之论也。马韩即箕准避国之地。而入于百济。卞辰即斯卢创业之乡。而后为新罗。则韩百谦之论。最为详悉。而百济东极新罗。北际汉江者。李延寿之北史也。新罗西百济。北高丽者。宋祁之唐书也。高丽南与獩貊。北与扶馀接者。范晔之后汉书也。以其书而访其迹。登落花之岩。问黄业之林。仍以求慕容,毋丘战伐驰逐之场。历历如目瞭而掌运矣。黏蝉之系乐浪。班固详于地理。盖马之在玄菟。李贤注于夷传。马韩一国也。而前有箕准。后有孟召。则此马韩之为二也。貊獩小酋也。而汉有南闾。唐有小水。则此貊獩之为四也。句丽之国。始于汉宣。而勾丽之县。创于汉武。则勾丽之称。厥有远矣。况以高勾丽降为下句丽。或谓之以两句丽也。然班史之既立高丽传。又立句丽传。失之传闻。不足多卞。臣又闻沃沮有三。东属玄菟而为今之咸镜南道。北属句丽而为今之咸镜北道。但南沃沮史无传信。而新罗之世。南沃沮二十馀家来投。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47L 页
则当求之东南沿海。至于安市城。古人尚有疑之者。班固所谓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者。即今之海城县也。一统志所谓安市废县。在盖州卫东北七十里者。即今之盖平县也。又有金富轼以丸都为安市。金时习以安州为安市。徐居正以龙冈为安市。臣则以为皆非也。东俗古音。以凤凰为安市。唐书长孙无忌曰。先破安市取建安。盖建安在盖平界。安市在建安后。则即今凤凰城。岂不为安市之證乎。臣又闻浿水有三。郦道元水经注曰。卫满自浿水至朝鲜。若浿水东流则无渡浿之理。余访番使言城在浿水之阳。其水西流经乐浪郡。三国史新罗本记曰。唐敕赐浿水以南地。于是新罗北界至唐岳。唐岳在句丽为加火押。在高丽为西京属村。在 本朝为中和府。则平壤大同江之为浿明甚矣。故齐召南作水道提纲。书东国水以浿为大同江。王圻续通考及稗史汇编载录亦如此。若夫猪滩鸭水之称浿。多见其窘迫。而比之大同江之援事实验地理。不翅较三十里矣。带素居于迦叶而号扶馀。东徙而为东扶馀。温祚立于卒本而号扶馀。南迁而为南扶馀。则是四扶馀也。后汉置带方郡。曹魏置带方县。而及至刘仁轨带方州刺史。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48H 页
不过遥领假衔。而已非汉魏之旧邑。李绩设南带方。而仁轨古城在南原。故人或傅会。以南原为带方。则是五带方也。金首露兴于金官珍。阿豉起于高灵。而固城,阿罗,星山,古宁。皆称伽倻。则是伽倻之为六小国也。吐含,地理,鸡笼,太伯,父岳。新罗之望秩五岳。而遂设武熊等九州。平壤,开城,鸡林,汉阳。高丽之位置四京。而乃设杨广等十道。则人文可谓渐辟。而真兴巡狩草坊之古碑犹在。景德制作幢城之新名尚传。拓土广壤。号为贤主。用夏变夷。极仿中华。骎骎然跻海东一域于要荒之内。则山海经所谓君子国者。非不蔚然可观。然大氏之馀。尽归耶律。而高丽不能复三分之一。则无异赵宋之永失燕云。乇罗之岛。寄在层溟。而安弘遽以为九韩之四。则有若胡广之僭拟中庸。臣于是窃恨东人文献之朴莽也。恭惟我 朝克承天命。全畀大东之所覆。八路分而州县之如星拱也。四围巩而镇堡之若棋铺也。疆理则过楚六千。历服则卜周八百。竹箭㓒丝之供。交至于南省。蔘貂羽毛之美。相因于北关。封山饶连抱之木。截海多登盘之腥。则庶乎一天之下。莫之与京。而独奈何近日以来。地理之学。蔑如而止。以言乎关防。则楼橹半颓而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48L 页
卒伍旷候瞭。以言乎城池。则濠堞皆夷。而官长视恬常。守御揔戎。即左右藩辅。而出入之议有二。镇抚统御。乃东西蔽翰。而离合之论不一。郁陵损竹。空弃数州之大。闾延茂昌。虚抛一道之广。以至内无征利之政。而鱼箭盐盆之转耗。外禁收税之弊。而金坑银穴之渐匮。臣诚左右思而不知其由也。臣窃覸今日之弊。上有勋,华之圣。而下无皋,夔之匹。庙堂以趍诺为恭。台阁以喑默为能。将臣昧于戎务。藩臣勤于期书。求助之 念。至勤宵旰。而承弼谁欤。来谏之 德。屡形丝纶。而应 旨谁欤。哀我三军之受病而 筵教恻怛。则果已宣扬于部伍欤。轸我百姓之阽苦而关饬丁宁。则果已播脩于蔀屋欤。此若无系于地理之学。而地利在人和之次。安得不愀焉恤焉。而惊动之振励之。以保人和。遂及地利乎。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经界正然后。仁政可行。仁政行然后。人和可致。致人和而后。地利可论也。诚愿 圣上留心于经界之正与不正。则民国幸甚。臣请以中国之事而又證之。地圆者。曾氏之说道体也。馒头者。朱子之谓撚尖也。易有直方之训。而诸儒以为形方。史有不足之言。而后人以为不满。则此为地理学之句萌。而邛冀柱玄。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49H 页
淮南之大谭也。濮铅祝栗。郭璞之神语也。别界镇岳。一道书之不足信也。异域瀛海。十洲记之不可徵也。惟南戒北戒之语。最甚根据。阴列阳列之议。自有分概。至若夏禹海经之首五岳。昭稽赞皇之指二水。臣未敢为当也。黄河九曲之山名星名。出于象纬之书。盖地首为一曲之山。而星为权势。地契为二曲之山。而星为短楼。地肩为三曲之山。而星为列符。第四则山地根而星为营也。第五则山地咽而星卷舌也。第六则山地喉而星为枢也。而山地神而星纪者七曲也。山地宏而星辅者八曲也。山地皎而星虚者九曲也。是可为地理大方之家。而青草五湖之辨。尚未归宿。若夫无热天孙。坐谭空外之景。归墟天池。想到海表之地。则恐有骛远架虚之嫌。而灵斧擘山。何其诞也。怒气触山。何其妄也。辛壬受啚。而箕圣演一五三八之书。庚辰锁鬼。而唐人见三四千载之后。则臣亦不能无信。而虞服有五。而周服之至九。尚矣无闻。竖亥步西。而大章之步北。逖矣何论。夏氏玄圭。功著禹贡。而岐梁沱潜。茫无定处。以至碣石积石。同是石也。而石固无言。三江九江。即亦江也。而江不复识。川泽之各有指论。一无明證。则地理之学。亦难乎哉。秦汉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49L 页
唐宋胡元之裂土为郡。古人自有月评。而 皇明之十有三省。折衷前代之徽规。斟酌一王之良法。洛阳金陵汴京之互为国都。地势自有优劣。而 皇明之移顺天府。拓辽金之陋壤。扼华夷之要冲。而谁知二百年后。并入腥膻之区哉。燉煌泰宁。得失可见。全蜀长淮。攻守有方。更以东方之说尾陈之。檀君立于唐庄(庄更考)。而号为朝鲜。肃慎载于周乘。而名闻中华。汉武有四郡之地。则番,屯,菟,浪之皆入汉也。唐高置九府之所。则鸭,熊,乌,蚕之俱属唐也。三韩之当系其国。臣既言之。三国之当之某界。臣亦陈之。则不必覼缕。而黏蝉之蝉。与提同音。盖马之盖。与合同音。而人不自识。误读者有之。马韩之前后。獩貊之大小。勾丽之为二。沃浿安市之为三。人不多辨。而误认者有之。甚至扶馀带方伽倻之或四或五六。便作无星之称。臣尝惜之。今 殿下特有问于斯。甚 盛德也。五岳九州。罗氏之礼制足尚。四京十道。丽朝之懿规可见。而黄岭老石。戴真兴之车辙。青丘列邑。袭景德之嘉锡。则三国之中。当推新罗为宗。及至胜国。使渤海之旧疆。任契丹之经理。一统之功。犹有嫌焉。而耽罗九韩之说。直不过东士之夸诞。则不必更事烦渎。而若夫仁政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0H 页
经界之训。则终未见三代之盛者何也。曰经界之不正也。曰仁政之不行也。臣请不惮烦而重陈之。呜呼。经界之不正。未有甚于今日。良田美畴。或多量外之耕。浦落沙覆。率徵帐中之税。盖富户纳赂而免惟正之供。疲氓无势而当偏苦之役。长广之有尺而夺蹊者居多。沟塍之无度而失土者称苦。周家井画。虽难复行。 皇明鱼鳞。庶可比仿。而或曰。量田之有弊。反甚于初不量田之时。吏售其奸也。民益其隐也。臣则曰未也。若能择守令而戢吏奸。戢吏奸而察民隐。今年量一道之田。明年量一道之田。不速不扰。取次打放。则八年之间。可以尽量八道之田。而永收万年之利也。于是乎经界既正。仁政是敷。策励庙堂而尽都俞之职。优容台阁而开谏诤之路。以之戎垣而㫌旗变彩。以之藩省而衽席同欢。设险于沿边之镇堡。而无疏虞之叹。兴弊于覆隍之城池。而有捍御之功。则两岛之设邑。四州之实民。固无大关紧于治术。而鱼盐金银之产。亦无患乎不敷矣。惟 殿下深留圣意。毋忽民国幸甚。噫。二十列宿之所分。三千大界之所载。南北纪之名山支山。黄赤道之出水受水。如昆圃辽岫距二万馀里。都纳福岛至百六十度。毫分缕析。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0L 页
如在目中。然后星历无差。土物无混。民庶可以厚生。风教可以遐覃。故自汉以降。二十有四代。代各有史。史各有志。肇迹于班范而滥觞于陆任。若寰宇括地四夷风俗等种种书藉。指不胜搂。而独我东素昧于地理二字。文献无徵。只有胜览备考之一帙成书。而亦因我 圣祖声明之治。有以教诏臣邻。使之裒辑而晕(一作汇)成者。至如贾耽之志郡国。徐兢之啚山川。固寥寥无闻焉。臣未敢知有谁能有意于斯也。呜呼。经界虽正。而治规不立。则经界亦末矣。夫为治之规。即经远之谟也。毋事乎苟且姑息之方。毋安于小康暂安之术。洗架漏之习。立根固之法。一动一静。丕惟曰是固合于治规乎。一语一默。亦惟曰是不合于治规乎。今日如此。明日如此。积渐成累。自然至于大中直方之域矣。于是乎立职方之官。考啚经采风谣。著之为一部坤舆之书。以昭示百代之令典。则地理之学。亦可以匹美中国之盛际矣。伏愿 殿下勿以人而废其言。臣无任瞻天望 圣之忱。谨对。
 原任奎章阁提学李福源评曰。赡鍊。
 原任奎章阁提学蔡济恭评曰。该洽圆转。
 原任弘文馆提学徐有邻评曰。叠嶂层巘。逾出逾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1H 页
奇。三转不穷。一气架成。间多忼慨。窃附规箴。求之近来对策。不易多得。
 
 御评东史本有工程。文亦得意。
天文
王若曰。天之所以为天。本何为哉。苍苍焉耳矣。然日月贞其明。星辰耀其光。云汉倬其章。以之著不息而厚民用。不亦重乎。天文之于为国也。务孰先之。先王知所先务。是以。史领天文。肇自隆古。而夏有昆吾。殷有巫咸。周有史佚。施及诸侯。如魏之石申。齐之甘德。鲁之梓慎。宋之子韦。郑之裨灶。楚之唐昧。皆能各有图验。为世名家。其所操者一术耶。二术耶。后人之论。何轩何轾。盖天也宣夜也浑天也。古之言天象者三家也。宣夜绝无师承。则今不可以郗萌,虞喜穿凿之说。强为之解。而盖天之盖笠覆槃。其制可详。浑天之如卵裹黄。其形何如。桓郑蔡陆谓盖天之多违天象。则盖不如浑耶。王仲任据盖天以驳浑仪。则浑不如盖耶。宗动也列宿也填星也岁星也荧惑也太阳也金星也水星也太阴也。今之言天体之九重也。圜则九重见于楚词。则其说固有所本。而朱子所谓不是分九处。只是旋有九者。果无异于高卑之论耶。历家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1L 页
所證诸曜之掩食。行度之迟疾。亦皆合于远近之验耶。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古法周天之度也。三百六十度。今法周天之度也。恒星不移而黄道西退。古法之岁差也。黄道不动而恒星东行。今法之岁差也。古胜于今耶。今密于古耶。星从天而西。日违天而东。汉志也。天左旋日右行。日东出月西生。邵子也。天与日月五星俱左旋。张子也。传诗则从邵。传书则从张。朱子也。前贤之不同如此。将谁使之折衷耶。北极有南北之高低。而寒暑相反。时刻有东西之早晚。而昼夜相反。其经纬之数。对待之故。可历言之耶。分野所以配九州。而南疆日辟。宿度不改。云汉所以表两戒。而河道既移。星土莫迁。虽以淳风,一行之善言天者。犹不免傅会而然耶。王奕以十二次。谓出于黄帝。则实沈之名。可前知于高辛之前。大梁之称。可预言于分晋之先耶。陈卓以星名。谓出于甘石。则羽林郎将。春秋亦有此官。王良,造父。当时亦有此人耶。北斗当春夏则其色青而赤。当秋冬则其色白而黑。随四时而异色者何理。土星远赤道则其圈宕而宽。近赤道则其圈逼而窄。以远近而殊形者何故耶。纬星聚奎。而占文运之将兴。难星过空。而护御舟而移次。以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2H 页
何数而推验之。神妙至此耶。地气动而仪丸之坠。不爽分刻。节候到而轮扇之应。如合符契。以何术而制作之精巧若是耶。器莫古于玑衡。而论其制者或指为浑仪。或指为璇枢。何者为是。经莫古于周髀。而疏其义者或云周公所作。或云汉儒所赝。何说为当耶。洛耿造圆仪。贾逵造黄道仪。张衡造浑天象。王蕃造浑天仪。果能无乖于古法。而有发于新义耶。元有简仪,仰仪,窥几,景符之属。明有象限,纪限,天球,地球之类。其为最精者何据。而所测者各异耶。嵩高之为天顶。随地不同。而注家则误解天中之义。小儿之斗日影。难言其理。而后儒则刱为蒙气之论。看书之不易如此耶。是皆天文之不容不明辨者。而肆予寡人之所昧于天官家言。子大夫之所睹闻也。然亦尝因在心之天而推在器之天。因在器之天而推在天之天。其于钦若敬授之道。未始不屡致意焉。则凡后人之握数纵横。制器测候。争锱铢而较秒忽者。悉不外于尧典一篇。夫分命羲和。历象日星之事也。闺月定时。历象月辰之政也。日纪于星而成岁。故有分至启闭之节。月会于辰而成月。故有晦朔弦望之分。分至启闭者。民事之关键也。弦望晦朔者。庶政之纲纪也。天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2L 页
文之大端。岂有出此数者。而文约而意该。法简而功博。非天下之至圣。其孰能与于此。自是以降。其踵事增修。虽专责于有司。而名义之粗浅。殆庶乎无人不习。是以妇人之语曰。三星在天。戍卒之词曰。月离于毕。儿童之谣曰。龙尾伏晨。乌虖。近世之文人学士。自谓研九经通三才。而一涉历象。茫然以为越人之章甫者。斯可以知所愧矣。我国有大焉。一隅偏壤。文献无徵。而艺业之创置。象数之讲授。皆自本朝。职有专掌。则揆政齐政之阁。简仪浑仪之器。制度入神。妙用无穷。追三古协纪之治。垂一代不刊之典。猗欤盛哉。虽然。天度之流行既健。人心之智思有限。而台官泥于旧闻。当事惮于更张。盈缩留伏。交食凌历。一用中制。无所通变。则因袭之弊。驯致孤陋。固其势也。于是乎合朔之时刻。不知东西加减。而干支晦朔。并归差讹。中星之子午。不知岁差推移。而五更率分。亦且乖戾。以至氛祲之占验多错。躔离之推步皆疏。取讥于大方之家。而有歉于抚辰之化。玆岂非予一人不能导率之由耶。其矫今反古。允釐咸熙之绩。将何道以求之。乌虖。二三子大夫其帅志无隐。予方临轩而俟之。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3H 页
臣对。臣于象纬家书。管窥焉止耳。井观焉止耳。强欲谭天。邹生之吊诡也。然大衍本于易。太初本于律。日月星辰之出入也。章蔀纪元。馀分之所极也。雨旸寒燠。气数之不能齐也。黍累秒积以往。则千百年如一日也。故历有圣人之道六焉。尚体以本气。尚文以综数。尚象以考类。尚时以作事。尚远以占往。尚流以知来。其德之用。用脩厥命者。所以祈天也。夙夜严恭。懋昭对越者。所以敬天也。遏恶扬善。所以顺天也。迪德显民。所以畏天也。以至飞龙之在天也。大龟之绍天也。惟时惟几。歌著敕天者。罔不顾諟天之明命。克享帝心。与四时偕其化。而协神醇朴。不致不若。五星如连珠。两曜如合壁。则人君亦天也。星历仪象。缘铜准圭。特节文间事尔。则有司存。故视祲氏掌十煇之法。以观妖祥。司寤氏掌夜时。以星分夜。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及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卞其叙事。以会天位。是以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以底日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也。臣伏读 圣策。有以知我 殿下法天布象之圣德也。臣窃伏念彼苍然而积气者天也。盖日月之明也。辰宿之丽也。河汉之为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3L 页
章也。即天之所载而为天也。故乾健而著不息之功。覆焘而有厚生之利。俾下土烝庶日用而不知。惟古昔先王仰观天象。厥类惟彰。其义固深且远矣。虽然。维天难谌。维命不于常。可不儆哉。呜呼。有国先务。莫京于测象。而皇天不言。以文象设教。乃置瞽史而领其职者。邃古之懿范也。故自轩辕氏迄三代之末。二千四百馀年。历变七矣。汉之有天下。又四变。而叙历谱者十有八家。自魏至隋唐。又二十五变。有宋二百五十年。又十四变。夫三代之历。八百年或四百年一变。而汉百年一变焉。唐百年三变焉。宋则百年而变至六焉。凡五十有八变矣。昆吾氏为夏氏之伯。而承祝融之绪。则尚矣无论。而巫咸氏著通元宝镜一卷。创黄点纪星之法。共四十四座。计一百四十四星。而如井八星横列河中。则巫咸赞之曰。水位四星。泻溢流移。动近北河。则没为江河。四渎四星。在东井南轩辕东。以江河淮济之积精也。军井十三星如钱状。在参东南天军货易之市。野鸡一星。在军市中。军市西南二星曰丈人。丈人东二星曰子。子东二星曰孙。子与孙皆侍丈人之侧。相扶而居。周有史佚佐武王。革旧布新。以启史过,苌弘之学。而司马迁曰。昔之传天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4H 页
数者。周室史佚。郗仰曰。史佚传美于西周。臣无容更议。子韦有三移之说。景公一言。荧惑徙度。则天人感应之理。于是较著。而子韦著司星三篇。列于阴阳家之首。唐昧即后汉史所谓唐蔑。而擅誉南楚。与赵之尹皋。并称于世。蔚然为星历家权舆。及至石申父计八百十星。甘德计五百十一星。而赤黑之点。与巫咸煞有间焉。如四辅主君臣礼仪。六甲主阴阳。五尚书主纳言。内厨主六宫饮食。传舍主宾客之馆。太阳主大臣。天门主侍宴应对之所。天田主天子畿内地。杵臼主舂军粮者。石申之经也。如昴主口舌奏对。明大则君无佞臣。天下安和。参为忠良孝谨之子。明大则臣忠子孝。天井主诸侯帝戚三公之位。明大则封侯建国。柳主饮食仓库酒醋之位。明大则人礼酒食。星主后妃御女之位。明大则化成国盛。张主天庙明堂御史之位。明大则国盛强。翼主太微。明大则化成。轸主将军乐府歌欢之事。明大则天下昌万民康。四海归王云者。甘德之术也。梓慎鲁人也。南至之日。望氛而觇宋国之灾。裨灶郑人也。将禘之夜。察祲而知叔弓之危。然鲁昭公十七年冬。星孛于大辰。西及汉。裨灶曰。宋,卫,郑,陈火。子产不听而郑火。二十四年五月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4L 页
朔乙未。日有食之。梓慎曰。将水也。昭子曰旱。而鲁不水。则慎灶亦有得失。然巫咸,甘石之伦。为后代之所宗。若夫盖天,宣夜,浑天之说。昉于晋书天文志。盖天者轩辕之所制也。而李淳风有盖天之说。宣夜者夏殷之遗法也。而贺道养有宣夜之论。浑天者颛顼之所创也。而吴澄有浑天之书。臣尝按蔡邕表志曰。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唐书曰。宣夜之说。至于星经历法。皆出于术数之学。南齐王融曰。挈壶,宣夜。辨气色于灵台。然则宣夜之论。茫无止宿。而郤萌所谓望远道之黄山。察千仞之深谷。虞喜所谓犹江海之有潮汐。万品之有行藏者。直是好奇徇异之说。宜乎见黜于君子。而王充之方天。姚信之昕天。愈出而愈晦。则臣未始不太息也。盖天之制。周髀家所谓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者。而北极常见而谓之上规。南极常隐而谓之下规。赤道横络而谓之中规。开元十三年。沙门一行。上考黄颛夏商周鲁五王一侯之遗式。下辑太初麟德二十三家之诸论。削篾为度。径为一分。而厚则半之。穴其正中。而植针为枢。列刻百四十七度者。盖天之形也。浑天之制。三五历所谓混混如鸡子者。而天大地小。表里有水。二十八宿。或隐或见。天转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5H 页
如轮。漆木为象。漆布为体。圆如弹丸。其围十尺。画周天度。赤道居中。而黄道之出入也。赤道之内外也。各二十四度者。浑天之形也。然以天象盖者。刘氏之历也。浑体徵验者。贺子之记也。观浑仪览天心者。唐穆宗之序也。天体如车有盖者。黄帝之素问也。古人自有评骘。则桓王诸议。不待智者而知之。此桓君山所以曝背西廊。而梁武帝又立新意而排浑天。扬子云陈八事之难。而谓盖天不如浑天。而杨炯所著浑天赋。历言三学之源委。可作百代之柯则矣。楚词天问曰。圜则九重。历家以谓天有十二重。然非天实有此也。十二重天。最外者为至静不动。而其次为宗动。而南北极赤道之所由分也。次为南北岁差。次为东西岁差。此二重天也。其动甚微。次为三垣。次为填星。次为岁星。次为荧惑。是黄道也。次为太白。次为星辰。是白道也。朱子所谓只是个旋风。下软上坚。道家谓之刚风。人说九重非也。只是旋有九者。即不易之论也。盖诸曜之掩食者。日远月近而日为之食。故谓之月掩。行度之迟疾者。近宗动天。则左旋速而右移之度渐迟。远宗动天。则左旋迟而右移之度转速。昔有人问于梅文鼎曰。古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5L 页
今定为三百六十度何也。曰。天度亦人所命耳。有布帛于此。以周尺度之则有馀。以汉尺度之则相适。盖尺有长短耳。古法以太阳一日所行。命之为度。然所谓四之一者。讫无定率。故古今公论。以四分历最为疏阔。而历代年分。诸家互异。至授时而有减岁馀之法。则日行与天道。较然分矣。臣每以为此说最可观。而古法岁差从左旋。今法岁差从右旋。夫恒星之内。只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今岁冬至之所在。视去岁冬至之所在。则尚有不及之分。而每岁不及者为五十一秒。积累至七十年七个月。则岁差为一度。盖古法数日行之不及一度。月行之不及十三度。故其法难言也。今法以日行之不及。为行一度。月行之不及。为行十三度。故其法易言也。古难于今。而今之异于古者。特用径截法耳。臣闻天道常平运而舒。日度常内转而缩。故天渐差而西。岁渐差而东。此即岁差之由。而唐一行所谓日与黄道俱差者也。恒星日月从违而东西者。从右旋之说也。日东而月西者。从左旋之说也。天与星日俱左旋者。横渠有言。而譬如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所行反左。而月之哉魄。必从受日处始生。而天左旋而日右行者。朱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6H 页
子之解毛诗正月章也。天与日月星宿斜而回转者。蔡氏之解尚书舜典也。故张世南曰。数之少者易计。日月及天左旋。而数之不及者少。取其易计。假日月右旋也。臣于斯每以世南为归也。平分南北极之中。而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中衡左右。冬有不陨之卉者。远近之有殊也。分排东西时之候。而或以半年为昼。或以半年为夜。南海北极出地一十五度。故夏至昼刻五十四而夜刻四十六。北海北极出地六十五度。故夏至昼刻八十二而夜刻一十有八者。出入之不同也。州郡躔次。始于陈卓,范蠡。而翼,轸为荆楚之野。江夏入翼十二度。长沙入轸十六度。则南土虽广。不出翼轸之表矣。天河起没。肇于丹元步天。而起自箕,尾之间。分为两道。南经傅说。北经龟宿。而河随天运。未见星土之迁。则臣不敢强辨于淳风,一行之所眩晦也。班固取三统历。十二次配十二野。或系之北斗。或系之二十八宿。或系之五星。而费直,蔡邕之流。又从而演之。至于王奕,陈卓而极矣。实沉在东井十五度。大梁在毕十一度。羽林在室南。王良在奎北。而汉儒好傅会之说。辄引上古而神其事。假如是说。则傅说之前。已有傅说之星乎。是以玄戈招摇取象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6L 页
于兵。而尚书四辅取象于官也。北斗随时而色变。填星随所而圈异。色变者从四时之序也。圈异者有遐迩之别也。五星聚奎。而运占丁卯之岁。难星过天。而舟移彩石之湖者。窦俨,刘基之以艺鸣者也。候风之仪。盖为地动。而张衡之所造也。八龙铜丸。下承蟾蜍。饰以篆籀龟鸟之状。崔子玉之铭曰。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逮至后齐时。有信都芳者。以管候气。造铁轮扇二十四枚。埋土中以测二十四气。一气感则一扇动。管灰相应。妙函合符。若彼玑衡。先王所以在七政。而沈存中以为太史局秘书省铜仪制极精致。以铜丁为之。星历家以为斗魁四星为玑杓。三星为衡。而蔡注引浑天仪證之。周髀者。古人所以言天文。而李籍撰音义。甄鸾重述。李淳风注释。而称周公受之商高。以句股为术。然蔡邕曰。考验天状。多所违失。而史官不用。则可知非元圣制作也。洛下闳经营圆仪。而耿寿昌成之。铜以为象。扬雄以为莫之能违。贾逵创黄道仪。而李淳风复之。表里三重。张平子,王番俱有运天仪象之式。而研覈阴阳。妙尽璇玑。则毋出于七政范围。而郭守敬之制简仪也。四方为跌。置之方匮之上。南北极出入匮面各四十度。当是时。又有仰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7H 页
仪之制焉。窥几之法焉。景符之规焉。铜铸如釜。置于砖台。内划周天之度。唇列十二之辰者。仰仪之制也。以板为面。两刃斜𥡕。星月正中。而从几仰睇者。窥几之法也。铜以为叶。窍若针芥。而透日如米者。景符之规也。洎我 皇明。始有象限仪者。盖象限为本表之界。弦矢割切正四馀四。而量舆地之广。开方筹之微。甚盛举也。至若纪限之仪。损益于象限。而为历学之指南。天球者括天地万物之总名也。地球者因人所止。以期合于天行也。于是乎仰而取其象。俯而察其文。裒成一副法书。则先儒所谓后出者逾奇也。燕京高四十度。琼海为半。而琼海之去北极七十度之星为天顶。则夫所谓天顶者。随地而高。本无定所也。天中之称。多见其穿凿。而蒙气之论。肇于西域之第谷。其言曰。清蒙之气。不能隔碍人目。却能映小为大。故日月在地平上。比于中天则大。此能辨小儿斗日之理。然初未见正于君子。臣不敢酷信也。恭惟我 圣上以天纵之圣。懋钦若之谟。求天人之理于万化之原。而轸敬授之方于七政之书。臣尝钦仰之不暇。而尧典一篇。即一天文书也。日月星辰分至启闭弦望晦朔。悉具而毕载。降及后世。演行推广之法。并皆取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7L 页
轨于斯。故妇人戍客儿童之矢口而发言者。亦能晓其糟粕。而挽近以还。所谓历学。茫无专门何哉。我 朝受 皇明正朔。用大统历。而与元氏授时之历。稍有通变。今用汤若望时宪法。而艺业象数。日就卤莽。二政两仪。蛊弊因循而已矣。臣闻古历有六家。是轩辕,颛顼,夏,殷,周,鲁也。秦用嘉平之历。而汉武始改太初历。以至成帝之三统。章帝之四分。灵帝之乾象。亦随时随变而其变不穷也。故韩翊,杨伟,刘智,王朔之之徒。迭造魏晋之历。以备一代之史。虽如姚兴,宇文,拓跋之一时僭窃之国。尚且汲汲于三纪正光等书。则气朔躔度之有殊也。盈缩留伏交食之靡常也。顾安事胶柱而不更乎。朔分之加减。始有偏东偏西之异。而尧时南至昏中昴也。月令南至则昏中壁也。故中星者岁差然矣。而祯祲怪氛。占验之昧方也。日躔月离。推步之失次也。于是乎有愧羲和之分命。而抚辰之治。不克驾轶于三代之盛也。古之星历在太史。故其法专而精。学士大夫率能窥其经纬。察其吉凶。今之星历。目以方技。俗尚贱之。故其法秪益荒怪。而几至废阁焉。今若华其衔而美其职。择人而任之。委任而责之。考绩而黜陟之。则星历之学。不期明而自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8H 页
明矣。夫作历之大要有三。曰躔度之象。曰阴阳之气。曰丝毫之数。考黄道之斜正。辨天势之升降。刘向有九章之筹。刘徽之有海岛之筹。包万象而为法。顺八气而为候。积数而成历。然始未尝不精而密也。后亦未尝不疏缪者。理之然也。而疏缪则变。变而不惮屡亦理也。故颛顼用乙卯。而经虞夏商周。或用戊午。或用丙寅。至汉高祖。复用乙卯。而未五六十年。武帝用丁丑。则器久必弊。岁久必差。历不可以常法守也。然臣抑有一说焉。疾敬德諴小民。所以为祈命之本。而不参不贰。日跻圣敬。恒念上天之鉴临。先乎天而天不违。后乎天而奉天时。行彰殚之典。则曰顺其则也。行惠迪之政。则曰畏其威也。审如是也。天心悦豫。治升馨香。庆云出甘露降。星不孛而日不蚀。曰雨而雨。曰旸而旸。四时罔愆。兆民咸熙。亦奚事星历为哉。虽然。古人有言曰。众言淆乱折诸圣。言之淆乱。莫如历家。历家之所宗。莫如西法。然而不就质于周公孔子。则臣岂敢以此为万世不祧之法哉。试以其法言之。考其数则未始不中也。考其理则大有径庭何也。夫清蒙气之说。其视线光线之术。可谓发前未发。以解童子之诡问。而以其理言之。则至净至洁者莫天若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8L 页
也。而纷糅坱轧乎两间。即天地之游气也。今乃以清蒙气者。忽焉闯入乎其中。以眩日月之精明。而把得野马尘埃。掩翳乎天地之大。是固夷狄之一术。非圣人裁成天地之遗法也。臣于是窃尝慨然曰。为此说者。金,元乱华之谶也。曷若廓而辟之。使太清之间。无一物之滓秽之为快耶。至于九重天之说。既见斥于朱子。臣亦业已陈之。而臣于是尤有惑焉。夫莫大者天也。而承之则地也。著明者日也。而配之则月也。尊卑阴阳。虽若截远。而体用大小。宜无悬殊。今西法有曰。月大于地三十六倍。星大于地六十八倍。是地不足以承天。而月不足以配日也。虽于躔度交食之限。粗得其数。然其违天背理。不待勺蠡而后测也。盖其为法。必欲凑合于历术。故使七曜殊道。迂其数而求其合。辗转相加。或相倍筛。或相什百。以符乎其法。是岂理哉。故臣每以为蔡氏所云京房之律。几乎目察泰山而不见其睫者。即此之谓也。至若岁差之说。畴昔然矣。而西法尤有异焉。何者。即椭圆之法。盖为日躔盈缩而设。自北齐逸士张子信始。夫日行躔度。古今不易也。统言之则日行一度。熟察之则自春分至秋分。其行迟而历日多。秋分至春分。其行速而历日少。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9H 页
是以有八气次以齐之。历代损益。其术略备矣。今其言曰。七曜之行。非平圆乃椭圆。椭圆者狭长之谓也。割其强半。属之春夏。而少半属之秋冬。以当日行之盈缩。其为说诚巧矣。然而以理考之。圆者阳也。阳者乾也。夫子之言蓍之德曰圆而神。此天道也。蓍之用四十九。其筴三十六。邵子所谓圆而六变者是也。曷尝有椭之圆。如马迁所谓蠙珠之形者哉。夫春夏阳气用事。故万物之动。其气舒。秋冬阴气用事。故万物之艺。其气缩。日月亦物也。其行之盈缩。不得不与四时之序有所推敚。此诎信朏朒升降上下之机括。而今乃以浅智肤见。斲而小之。以求合乎其说。是不过唐都洛下之稍黠者耳。岂可与语于天地之大造化哉。一行之言曰。数者迷象。象者迷数。彼西法者。自以为兼象数。臣则以为泥于象数者昧于理。得其理则象与数在其中矣。不得其理。则其所谓象数者。愈密愈差矣。昔宋臣苏颂聘于辽。贺冬至。辽历与宋历差一日。辽人使以辽冬至贺。颂曰。历法各异。乃以宋冬至贺。盖以中国之人。行中国之历也。藉使西法真得高辛容成之术。一定不移。千岁无差。只可谓学在四夷。不可以专信。况今汤梅之后。第谷改之。第谷之后。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59L 页
噶尼改之。后噶尼而又有议之者。其变改则与中国之法一也。而其远于理。岂可与大衍之本易。太初之本律。同日语哉。天启之时。西法始入中国。此天地华夷之大气数也。莫尊于天日。而使西夷之曲说。裁割而牢笼之。岂不为中国之羞哉。臣尝以为大眼目人。仰观俯察。一洗西法之陋。揆诸理而验诸象。以追夫子泽火治历之训。则中国必有兴焉者。仄听有年。尚寥寥无闻。可胜寒心哉。唯我国礼乐迈东鲁。惟我 圣上高明合天地。握乾元之符。察阴阳之机。亟下 明教。痛革西法。而章天道正人时。创一元之新历。庸诏无彊。则天下幸甚。臣谨对。
 原任奎章阁提学李福源评曰。议论好。文章自好。如曲终奏雅。
 原任奎章阁提学蔡济恭评曰。条对虽似考阅书册。非平日博闻真积。一朝展纸临毫。安能道得此。虽谓之行秘书。未为不可。末又议论正大。可以辟末世诐淫。
 奎章阁提学金钟秀评曰。立论行文俱胜。
 艺文馆提学徐有邻评曰。取隽者正。
 
 御评。义理边颇得意。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0H 页
用人
王若曰。立贤无方四字。用人之要道也。唐虞得人。于斯为盛。而十六才子之外。舜,禹,皋,弃。皆出帝系。则登庸之贤。亦有拔于侧陋者欤。周有乱臣十人。十人之中。何者得之于疏逖欤。春秋世卿。固有乖于无方之义。而游说之士。一言而取卿相者。皆可谓之立贤欤。沛县刀笔。皆具将相之材。南阳故旧。尽成攀附之功。岂天之生贤。适多于帝乡。而无待于外求欤。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史称汉武之得人。其于立贤之术。果有得欤。王谢家子弟独擅南朝。九品中正之法。肇行于魏隋。则不可谓之无方。而足了一时之事。未闻遗逸之叹者。抑何故欤。唐太宗刱设词赋之科。彀得天下英雄。则试士而拔其尤者。果为无方之一助欤。牛,李之党。贤否相错。而每患取此而舍彼。未能公选而并用者。举昧立贤之方而然欤。由布衣而不次进用。自下列而寘诸要道。其用贤之方则均矣。而周祚宋业延促相悬者何欤。仁宗讲王素世好。惟耆旧是任。则未为无方。而嘉祐之臣多君子。神宗举南人为相。所用皆新进。则似乎无方。而熙礼之臣多小人者。亦何欤。大抵后非贤不乂。贤非后不食。而天之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0L 页
生才。不系世类。所以立贤之道。莫善于无方。故傅说举于版筑。管仲拔于缧绁。王者以王。霸者以霸。他如日磾以休屠之子。而与受顾命。裴度以柂工之兄。而名都将相。韩魏公出于贱妾。范文正养于朱家。甚至同母三姓。举为名士者有之。上下千古。如此类不可胜数。则用人之道。其可以门阀而为拘哉。我国虽重门阀。而如郑道传者。以庶类而登鼎席。如刘克良者。以人奴而为阃帅。如丘从直者。以遐乡穷寒之士。而骤跻华显。此固出于 列圣朝立贤无方之盛德。而古俗之异乎今。亦可以想见矣。夫何挽近以来。俗习渐痼。凡民俊秀。姑且无论。名以庶孽。则虽有奇技异能。不得厕于名显之列。居在乡曲。则虽以岭湖之素称人才府库。亦多枳于持正之通。夫以我国之偏少。虽举国而择贤。犹患不多。况于偏少之中。又除庶类。则已失一国之半矣。其于半边之中。又除乡曲。则所馀者不啻半之半矣。于是乎又有门户彼此之分。则为国家所柄用者。能几何也。故贤者不尽用。用者不必贤。而文章政事。求备于一人。兵户吏礼。遍试于一时。亦势之所不得不然也。是岂有国立贤之道哉。且彼抱才者。限于地枳于时。举至于穷老蓬荜。则亦为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1H 页
干和之一端。肆予一念。恒在于得贤共理。救时矫俗。而左右思量。未得其方。如欲不问人地。亲自拔擢。则或恐其未必得贤而徒致骇俗。如欲稍加疏通。矫改有渐。则前后饬谕于庙堂铨衡者非不勤矣。而竟归虚文。其将如何而可耶。野无遗贤。尚矣无论。而今欲拔十得五。挽今反古。则其道何由。子大夫必有宿讲于中者。愿闻其说。须各悉著于篇。予将亲览焉。
臣对。臣闻象犀齿毛羽革。楚之产。即天下以为宝。騄駬騠骝。出于北方冀州之野。而中国取以为用。伯州犁晋士也。楚以抗衡于山东。由余翟之人也。秦以得志于诸侯。善将兵者。不择地而阵。善用人者。不氏族而任。所宝惟贤。用之无方。故草莽闾阎之士。不树尺寸之功。而犹能得君之专。委之以国政者。盖其君知其人之贤。而不以疏远而疑之也。无远不届。惟贤者是崇是仗。顾何异于中国之利在乎楚冀州。而由余,伯州犁之徒。岂不贤于楚共,秦缪之兴乎。虽然。共缪霸主也。余犁霸佐也。井灶旗毂之觇。宫室积聚之观。不足以轻重人也。若声名范金石。功利秩岳渎。杰然为当世之环伟大人者。羞称杂霸之道焉。疆域之无外。山川之无界。不专取于世臣公族之众。而拔之于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1L 页
殊俗异种耳目所未周之地。苟其贤也。猝乍嗟咄之顷。伧子庸工。亦能结千驷食五鼎。区区秦楚之霸。何足道哉。恭惟我 圣上以经天纬地之姿。临御七八年。行王而黜霸。进贤而退邪。人莫不感激思奋者。乃于今日。咨臣等以延访之策。臣诚钦诵蹈舞。敢不对扬 休命。臣窃伏惟念立贤无方。有国家者四字符也。夫人才之生。不限于远近贵贱。而秪取其贤。不问其地。故昔先王罔不于是乎慥慥焉。用人而以立贤为先。立贤而以无方为本。然知人则哲。能官人。非官人之难。知之难。惟 圣上澄省焉。请因 明问而陈之。噫。得贤之盛。最说唐虞。而尧举舜于钓泽之日。舜荐禹于怀襄之时。若种德之庭坚。若播谷之弃。若夔若龙若伯益之类。虽出轩喾之系。皆从侧陋而用。降及周文。猎渭而得尚父。则立贤之方。可谓莫尚。而春秋之世。卿士有种。六军统于世臣。三家重于公室。则无方之义。殆乎蔑如焉尔。虽有掉舌抵掌之人。片言而绾黄金。名或近于无方。而实则爽于立贤。臣不敢仰溷 崇听。昔刘季崛起于沛中。光武重兴于舂陵。狗屠推理者。扬气乘运。而一朝为将相者。何可胜数。然卢绾以故人而王。南阳以帝城而贵。潜龙之乡。虽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2H 页
多攀鳞之豪。藏骊之窟。得无遗珠之叹乎。卜式牧竖也。桑弘羊贾人也。举而听之。遂跻隆显。诚奇哉。然董仲舒,贾谊之贤不得用。而聚敛者进。可谓进退昧方。至若晋以清谈。魏以中正。王谢诸人。不得辞其责。而元氏制法。不能得其正。臣不必盱衡于事往时移之后。然乌衣占围棋之暇。龙门有抱策之欤。则固不可谓了一代之债也。唐太宗承魏隋之弊。制词赋之科。深得乎无方之义。然自古小人。未始不舞文而媒进。则亦非为国求人之远猷长策。而牛,李分党。互相挤排。一番人登庸。一番人窜逐。真所谓齐楚之失惟均。鲁卫之政何论。明于律历者。未必有补于国祚。置诸要路者。未必无系于世道。则王朴,张齐贤之幸与不幸。臣尝掩卷而为之太息也。王素世臣而委任久。而做嘉祐之治。王安石曲学而柄用骤。而阶熙宁之乱。若局于无方之训。不问其人之贤不贤。则诚难矣哉。夫人君之所以弘业。非贤不能。而天将降大任。以平治天下。必生得许多人才。不限于地分。惟在其君用不用如何耳。如胥靡而得傅说。缧绁而举夷吾。汉之胡酋。唐之梢子。能与霍光,武元衡。蔚然为一代之名臣。至宋之韩,范诸子。皆以匹庶而进。康节兄弟三姓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2L 页
而为大贤。则此特较著彰明者。若世难而果忘者。亦何限哉。击磬者无名。贯珠者失传。侯生监门。管宁浮海。则千古志士之恨。容有既乎。洪惟我 朝立国。专尚地阀。而或有才具智略之拔萃超凡者。亦尝举而用之。不拘其所生之地。用贤莫善于空荡。而莫不善于偏系也。故卑如郑道传。贱如刘克良。微如丘从直者。为公为孤为上将军。而上不以为滥。下亦不以为泰者。以人不以地也。挽近以来。尚阀之习益痼。用贤之道渐疏。葵藿倾阳。不择旁枝。而庶类则举皆黄䤋。弦诵饬躬。必有十室。而乡士则谩抱红牌。除却两歧。则便是今日所谓士大夫。而又以文荫而区别。色目而排比。庙堂荐剡。不出资历之外。铨衡取舍。多循好恶之私。好缁之诚虽笃。而尚迟白驹之絷场。垂衣之德方彰。而未闻丹凤之鸣穴。 临政勤谕。每归应文之科。见窠 特除。徒轸振淹之方。将帅则非干城之材而虚拥节旄。宰相则无经济之策而专尚簿书。掌秩宗者。不闲于典礼。任财赋者。或昧于出入。今日朝廷。臣未知所取者。果是地阀耶。才行耶。此诚我 圣上挽今反古之一大机会也。宜 殿下惕然反躬。有此亲策之举也。臣尝珥笔染翰。朝夕 殿下之左右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3H 页
者。于玆三载矣。窃覸 殿下克俭家邦。远符夏禹。不迩声色。直迈殷汤。未明而求衣。当食而不遑。眷眷而不暂懈者。即军国计也。独奈在廷臣僚无足当 圣意者。有君无臣之叹。不幸近之。宾对之所讲者何事。台启之所陈者何说。牵漏补缺。未见有革弊祛瘼之实。吞枣含糊。未闻有引裾折槛之风。由今而视昔。固无如此之甚也。臣愚窃以为有君无臣者。即阿顺圣心之论也。 殿下试观乎古昔经史。不待臣言而有所犁然也。平水土则有禹焉。奏食则有稷焉。典乐则有夔焉。何舜之世。有臣如是其盛。而今则反于是也。臣之私忧过计。深恐 殿下求贤之诚。不能得其方。而有逊于大舜也。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知人也。鉴别淑慝而后。不肖者不进。赏罚臧否而后。有功者劝。苟知其人之贤。可以寄百里而蕫九流。则虽在隶皂褦襶之贱。取而用之。不少留难。否则虽卿大夫之子若弟。不许膴仕华贯。无使浇滥者希觎而图占。则 殿下之廷。不患无其人矣。治不徯志。 中朝而发叹。臣亦承聆屡矣。 圣志徒勤而治效未著。不徒未著。渐不如初。初元之政。不循阶级而进者有之。不费声色而退者亦有之。今则仗马有戒。台乌无警。不欲出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3L 页
一口气。以论人之得失。今之公卿大夫。若尽皋,夔,伊,吕。则固幸矣。如不然。岂无得失之可言。能如此乎哉。一副俗套。即惟曰避怨二字。人臣避怨。怨将谁归。官师相规。久矣无闻。殿上争难。亦无其人。岂 殿下初心为一国之治法。乃止于斯而已乎。臣既以知人仰复于前。而上有好。下必有甚焉。如北斗枢星之随其所指而四序成焉。铁剑利而倡优拙。自然之理。而必然之势也。天下之事。理与势而已。 殿下躬行导率于至善至仁之域。熙熙如。皞皞如。返太始之淳朴。挽一元之升降。会其有极。偕之大道。虽封人之疏贱。亦知爱上之诚。街巷之老幼。犹解顺帝之则。则贤人不难致。为国乎何有哉。惟 圣上不以人而废其言。臣谨对。
八子百选
王若曰。予尝于机务之暇。翻阅御定八子百选。玆询卿等。盖茅坤之八家文抄选也。而予又取百于其中。则选之选也。然选文如选人。鉴衡或错其当。贤不肖易混。予为是之思。遴拣之际。三致意焉。妍媸斤两。非不略有勘定。而人见有万不同。予见予亦未之自信者有之。均为齐楚。而立落未必皆然。放非郑卫。而存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4H 页
删不无可议。如讳辩之载而师说之漏焉。段太尉逸事状之见编。而张中丞传后叙之不录焉。卫吾道则必取两学记。而并及闵子庙记固尔。辟异端则首揭佛骨表。而亦举菩萨阁记何也。韩碑柳记。欧序苏论。世素称其各有所长。而抡拣反逊于所短。原道之特简。固取其能近道也。原过之必录。何与于善补过欤。传神即滑稽小品而选钱。几策乃经纶大笔而遗珠。秋声,赤壁。既以骚体而入钞。则送穷,乞巧。奚为而阙之欤。上张仆射书,答李翊书。徒尚其辞达而已。则为人求荐书,应科目时与人书。独不可谓辞达已乎。韩退之之祭十二郎文。固是千古逸调。而如苏子瞻,王介甫之祭欧阳公文。何优于祭张员外,祭石曼卿文诸作。而取舍若是不同何欤。徐偃王碑,箕子碑。旗鼓相当而输赢之。表忠观碑,乌重胤碑。门路不差而轩轾之。苏子由之老子论。不如王安石之伯夷论。王安石之礼乐论。不如苏明允之春秋论。而反取其不如者。果有意义之可言欤。辨奸论之先见。梓人传之砭俗。实有关于治理。愚溪对之愤悱。毛颖传之尚奇。果何益于世道。灵壁园记。何敢拟乃翁之木假山记。君术策。何敢拟乃兄之策断。而反取其子弟者。亦有月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4L 页
朝之可评欤。送殷员外序与送石昌言北使引。不过鲁卫之班。墨君堂记若樊侯庙记。可谓晋随之别。而毕竟有李广,雍齿之幸不幸何欤。有美堂记,拟岘台记。雁行如也。王彦章画像记,伍子胥庙铭。鳞比若也。而毕竟为随珠燕石之取不取何欤。曾南礼之进太祖总序。似胜于百年无事劄子。列女传目录序。似胜于灵谷诗序。而一不见采。王荆公之上田正言书。不让于上范司谏书。上杜学士书。不让于上韩太尉书。而一不拔汇。尚论之士。果无雌黄之别欤。先杂著而后碑志。凡例云何。以一韩而当三苏。多寡缘甚。石曼卿墓表之于许平之墓志。若曲终之雅。西山宴游记之于鄞县经游记。若诗馀之词。而棠梨查橘。各有所嗜而然欤。争臣论之于谏官论。若一串联络。凌虚台记之于九曲亭记。若两垒对峙。而醨糟醇酽。别有其味而然欤。若拣其小篇。则老泉之名二子说。岂逊乎临川之读孟尝君传。若遴诸大册。则子固之救灾议。岂逊乎东坡之谏用兵书乎。卿等各陈其意见。黜陟去取。苟当于理。予何难舍己而从。且故相金锡胄选古文九十九首。为文而弁之。名曰古文百选。卿等如有合作。予其可不用是为隽。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5H 页
臣对。系辞,论语。夫子之言也。诗夫子之删定也。天一地二之节。不系于天数五之上。诚不以富之句。不入于有马千驷之下。而诗之小雅。以南陔殿鹿鸣之什。盖从仪礼乡人饮酒鼓瑟而歌然后笙入堂下之序。则此三书者。圣人既心传而手勘矣。间更王弼,何晏,毛苌,郑康成之徒。而且未能方汇而区分。降逮宋儒。纷然若聚讼。夫书之考次之难。有如是哉。况乎圣远而言湮。诗书六艺之学。不得其传。有所谓唐宋八君子者出。而荡六朝之绮丽。流二京之恺悌。劖画声律。始竖帜幡。后之尚论之士。殊涂异轨。睢盱叱咜。无不填然驰逐于藩垒之中。然如看风水。移步幻形。风行水上。水到船浮。殆令人沿洄上下。而津筏茫然靡所届耳。此茅坤文钞之所由作。而上下一千三百十有九篇。其取舍予夺。或有尼于己而偏于人者。于是乎储欣稍施绳墨。汇成为五十卷。李翱,孙樵并列于十家。至今百数十年之间。未有定案。恭惟我 圣上御九五之位。抚千一之运。周情孔思。诞敷文教。乾符坤纬。遂展皇图。地负海涵。乃积乃仓。琼山之补选作焉。紫阳之会统著焉。校印七书而纰缪去。诠评宋史而凡例正。以之金科玉条通编其大成矣。黄钺朱干图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5L 页
谱其焕然矣。 允文允武。圣德之光。而犹不自逸。留神翰墨。乃选八子之书。博而约之。会而稡之。高文大册之轮翼经传。片言单辞之眉目声明。一视权衡。靡遗杪忽。凡得百篇而为一书。劄表上书四。论策书二十有七。序记三十有八。杂著十三。碑志表祭文十二。传六。自唐暨宋。大而天地人神理乱盛衰都邑边鄙佛老华夷忠邪佞直诎伸往复忧愉舒惨之迹。细而朋友宾主送别贻赠登降揖让酣呼笑骂调谐忼慨之态。左右迭被于湖山文酒烟云花木之间者。亦可以得其隽拔其萃。俾一世作家之体。反漓回淳。瓦缶而朱瑟。郁郁乎复归于正。一洗鹜远之谬俗。而丕作开来之鸿范。渊乎盛矣哉。既又曰咨。其难其慎。 圣不自信而谋及于刍。智出天下而听借于聋。乃询臣等以进退损益之方。甚盛举也。臣窃伏念颜渊,仲弓问仁。子贡问政。子路问强。宪问耻。樊迟问稼。彼诸子幸并一时。共游夫子之门。而言人人殊者。诚以狃于所尚之相近。所质之不同。而夫子之教之也。循循然善诱。因其尚与质之近与不同。而矫其过不及之差焉。又待其愤悱而后发之也。故曰仁者见之以为仁。智者见之以为智。今 殿下之问。亦夫子之意也。藉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6H 页
使臣萤爝之微。有足以赓日月之馀光。顾何敢摭拾剿附。挟铅采而裁妍媸。鳃鳃然窥渊懿之奥。而称塞明旨乎。以是皇越悸恐。历日靡措。虽然。水因地以制流。人因俗以异胜。有不可以执一之法而听民不齐之俗。则命之珍重。而承以轻眇。臣未敢自恤也。八家之文。惟韩氏为宗。其雄浑如奔河挺岳。其变化如飞龙递电。根柢六艺。包括百家。骎骎然孟氏之室。而贾,蕫以往。无足方焉。并世如柳宗元。后之如欧,曾,王,苏。虽承下风而依末景。犹能偏霸一方。各擅其长。若大璞散圭璋。大素制黼黻。而均之为需世之宝。然而缥缃溢目。其书满家。穷年继晷。且患其不给。则抡选之法作。而千古精英。尽在是矣。虽然。尝试论之。讳辩非庄语也。其语曰。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也。宦妾之贤于周孔也。出于街市则可。用于承明著作之庭则不可。师说泛而不切。优而不断。古人犹或病之。去固无惜。存亦何所法也。其叙张中丞传。综错成章。捭阖如神。虽求之信陵灌夫传中。恐未易多得。诚卓荦乎伟哉。但韩子叙事处。绝不类史迁。非徒不能。盖欲不相沿而然。忽此摹划。反有龙门之斧痕。臣愚死罪。窃谓 圣简之不及。其以是欤。虽然。段太尉状。其矩度模范。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6L 页
不出左,班涂辙。而尚不以为疵。独于此乎少之者。臣未敢信焉。是选也首揭佛骨表。盖尚其义正故文顺。理直故辞达。则苏轼之四菩萨阁记。固汰哉。然而君子犹有取焉。诚以孝子之心。不忍废羊枣之嗜也。曾王学记。如地底稚阳。编录者多有予之至。如闵子庙记。以海上舟楫。譬之夫子师弟。造语虽工。其失也靡。岂有一言几于道。以发黯阐幽哉。夫宋朝学校之政。肇于庆历。而欧阳脩记吉州学。铺鸿藻而讲燕礼。为天下有数文字。庐阳之有此文。犹人之有须眉也。人而去其须眉。不为狼疾人乎。臣尝闻韩子原道。出于荀,杨。而盖亦青出之蓝耳。虽然。博爱之谓仁者。又不免择不精语不详何也。程叔子之言曰。爱自是情。仁自是性。仁者固博爱。便以博爱为仁则不可。故瑕不掩瑜。而或者引伦于尧典,禹贡。以备三才。今于百选而选一。舍此而奚取哉。但原过之出于王氏。臣尝笑之。钟山雪竹。将若秋风之悔萌。而末俗易高。曲木难揉。其言行之不相孚有如此。臣窃以为此篇删而补欧阳子吉州学记可耳。顾臣所不能无疑者。传神之收而几策之阙也。彼传神者。特工画者之三昧耳。信笔簸弄。鳞甲灿然。固奇矣。且何济于实用。当是时。天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7H 页
下之势。日就委靡。边燧屡警。士马不竞。苏洵之著几策也。中国外夷之卞。兵食战守之宜。烛之已然。以制其未然。如戍楼老将。枕戈而谈兵。故评之者曰。活画一弱宋与后人看。臣窃以为传神非画也。画莫尚于几策。几策可录而传神不可录也。欧,苏之不娴于骚。盖宋之风气然耳。声调嬗而尺幅幻。行歌笑傲。徒恣其自豪。殊不知具眼者议其后。盖骚变而选。选变而唐。唐人之赋。犹有楚之馀响焉。如韩之复志,柳之惩咎。朱子附离骚之末。晁无咎且欲成人之美。是可以博欧,苏之赋。而不肯与送穷,乞巧等伍。然即亦滕,薛之争长耳。又何必切切较计于存拔摭舍之间乎。夫韩子之书疏也。大者球璧。小者珠玑。烨而光者。不可胜数。然上张仆射书。纵横其气。特苏张之煨烬。而为人求荐及科目时与人书。亦庄氏之皮膜耳。惟其谈诗书讲仁义。自汉以后创觏之者。答李翊书。是已降屈朝廷。汲引岩穴。俯仰顿挫。郁有光燄。又岂非吕医山人之答书乎。臣窃以为此书不可略也。若欧阳子一人。而王,苏之诔。各纾其情。缠绵悽恻。矫洁哀宕。盏斝陈而铏豆蒇。其平生交游之欢。有可以临风而想望焉。则方诸韩欧祭张石文。巧拙之未易硬定。诚如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7L 页
圣教。臣安敢赘之云乎。第六一集序。苏轼极意点缀。泱泱乎一唱而三叹者。特与祭文一也。祭文不必叠也。如就祭曼卿文。以补其缺。则其采实而纪迹者。亦一墓表矣。墓表不可去也。然则如之何乎代也。杯酒淋漓。山林晦冥。纚纚酿涕。太息累欷。庸叙其夷旷幽眇之音。亦惟曰韩子之祭张员外文也。臣又闻之。碑之铭非古也。然镵穹石以诏来许。俾作者无愧色然可也。故以韩子,苏子之文。铭徐偃,钱俶。绻绻乎忠孝仁暴之际。不徒其文好。其旨亦好。有足以崇饰而深创。则扬厉父师之志。休宁勋臣之灵。归之人事或然。而武功之灼见。曷不曰其轻如此。其重如彼也。第臣之论八子妄矣。又论八子之论古人者。自知其愈内于妄。而王安石谓伯夷不及武王时。苏洵以春秋为鲁国之史。雕镂已矣。惉懘已矣。臣不敢另创新见。短老子礼乐等论而反媚乎斯也。然苏洵。西陬之布衣也。能知安石之为人。而卞之甚明。傥以裁切忖度。谓非龟烛攸照。则太公知人之法。亦可以略之也欤。惜乎其不能有为于当世。徒以寂寥文章。以自见其志。不异乎唐之梓人也。若梓人者。贯珠者类耳。不幸而不遇于世。而幸而遇柳子。絜小而指大。触类而伸之。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8H 页
著为炯鉴。垂之天下。诗云彼何人斯。其舌如簧。辩奸之谓也。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梓人之谓也。臣于此未始不三复而叹。有以仰 大圣人特编之至意也。如愚溪对毛颖传。往往有悭乎损者然。臣则知沙中淘金。不足以补九鼎之铸。而有若灵壁台榭千里。而如见李家子弟巾服琴书。耿耿若朝暮之遇。陂池岩石蒲苇莲芡之胜。种种布置。袅娜交映。非不洒然可意也。特如翡翠兰沼之像而止矣。恶能掣碧海之鲸也。故储欣之广选。犹不及焉。木之臃肿。冒以山名。其魁梧杰特者气也。挺立不屈者节也。庄栗竦揖者敬也。一物而三善备。即苏氏三父子如之。臣每读至此。辄爽然自失也。大率苏家之文。多循战国口气。故其言长于策。闳辞博辩。凛有拿攫之势。虽君术策。莫肩于策断乃。惟我 圣上特拈其第四道。揭之为首。窃取其君臣而父子。要荒而轩墀。天地交而上下孚。融乎若春工之化万汇。则此臣感激而流涕者也。抑臣窃有反复于心者。墨君堂记之可删。传神如也。樊侯庙灾记之当编。几策如也。际拜 明教。自幸臣见之不爽。而韩愈之叙别殷侑。其言穆如。自有皇华采薇之遗旨。苏洵送石昌言引。不足尚焉。而欧阳子之记梅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8L 页
挚,王彦章事。尤杰然可观。吴,越之归顺。梁,晋之奋庸。历历如指掌。用代良史之匮。曾摹訾家之洲。王铭胥山之庙。不啻较三十里耳。然曾氏之叙艺祖也。章皇休烈。上配汤武。赫赫巍巍。充满天地。而王劄万言。讥诲嘲讪。与臣之所闻古昔荩臣之忧国爱君。其言出于恻怛剀直者。一切相反焉。则存删政合商量。而灵谷序。镵刻藻缋。亦一柳州之副本。倘拟之列女传序。天渊焉已矣。洁尔蘋藻。整尔琮璜。溯二南之遗化。垂万世之昭轨。则若存若删。从又可知焉耳。以欧而书曼卿墓。伯牙之琴也。柳而记西山宴。渐离之筑也。若其辩足以移万物。谋足以夺三军。徒伤许平之未究。而升鸡山听猿吟。不过志鄞县之经游。则选固得其宗矣。外此一二量㪺。臣无容仰赞一辞。第臣有仰赞者二焉。其一张益州画像记。特车轮然耳。轮之肇创。惟辂焉始。则郓州诗序。非辂焉者乎。臣请辨之。苏洵所云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者。韩子已言之矣。曰以武则忿。以恩则横也。苏洵所云安坐其旁。徐起而正之者。韩子亦已言之矣。曰安以治之。其功为大也。公我父兄。非谓公吾父之义乎。公宴其僚。非公以宾宴之旨乎。伐鼓渊渊。非其鼓骇骇之音乎。以之溪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9H 页
堂鱼鸟蘋菰。神以会境。境会而神怡者。先已笼罩于西囿之草木。则臣未敢知制辂之盛。不及于斲轮之智。而遭遘乎千载之后者。亦有数存于其间而然欤。其二泷冈阡表。表墓者千百年一有之文也。方欧子磨碑而载之舟也。风以撼之。雨以漂之。毕竟舟覆而碑没。欧子旁皇洲渚间。竟不可得焉。越一日而碑已在泷阡。朗然无豪发刬误。惟有老龙二爪迹。后之守永礼者印其本。而其迹宛然。尚今传以为异闻。傥非公之精诚有可以动神明而感怪物。则几何不为杜预元凯之所沈乎。即乎此而盖惜其沧海之遗也。惟圣明垂察焉。盖昔先王巡狩。使太史采诗。采之为言。犹选也。周辙既东。王泽竭而颂声寝。于是夫子删诗书。以当一治之运。不惟春秋为然耳。诗凡三百十一篇。书凡百篇。百篇之选。自夫子作也。然选书如议礼。上焉者虽尊无徵。下焉者虽徵不尊。盖就八家千三百之数。选止于百。则其选也精。然诗书之删述。其功盛矣。而语夫子之能事。辄以易大传为先。臣窃以为八子之选固至矣。 亲定朱子书百选。尤有大焉。此大圣人作为。前后一揆也。臣又闻朱夫子纂定仪礼经传通解。而其中卜筮一篇。缺而不备。不知者以为
硕斋稿卷之十四 第 269L 页
阙文也。其知者以为微意在于启蒙书。臣愚死罪。亦愿我 圣上于朱文选中。亦置阙篇。俾臣等得以编入我 殿下传千圣道统之文。岂不诚休哉。维今太阳方中。而万物咸睹。旷宪邃典。靡不毕举。则飞文染翰之采摭得失。有不足以冁然动其心也。乃若 殿下之自期也。臣等之蕲望我 殿下者。固不曰三古帝王之极功盛节矣乎。于乎。六龙御天。云汉为章。道德光辉。衣被寰宇。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故系辞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论语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诗曰。文王寿考。遐不作人。臣请书以俟之。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