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稿卷之十二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x 页
硕斋稿卷之十二
 记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06H 页
龙柏祠重修记
南阳府治不数里。有山呀然而邃者。俗所称卧龙冈。而有祠屋而丹雘之。府之人士。肃歆僾慕咨嗟而不能已者。乃先祖忠简薪谷先生俎豆之地也。都御史闵公蓍重。仿朱子卧龙遗志。以诸葛武侯,胡文定主厥享。忠简公侑食焉。华阳夫子迹其缘起而碑其庭。朝廷赐号曰龙柏祠。祠久而渐圮。不戒于风雨。厨湢门庑。狼藉瞻视。人无不徊徨太息。而亦莫能图其新也。柳生性焕慨然出意气。鸠材僝功。才阅岁而顿改旧观。揖让升降。秩各有所。于是乎柳生之名闻于府中。推以为义士。抑余始不免有愧色。而末又心服焉。祠之修治。忠简公孙子之所不能。而柳生能之。是余之色之愧也。以它人而能孙子之所不能。即余之服于心也。后之来者。尚有以知柳生之好义。而亦可见先贤之遗芬馀烈。能使人兴感而向义也。虽然。孰不有向义之心。而宣力表其志者。特罕觏焉。若世降俗弊。并与秉彝之所同好而不得保其有。则此君子之所大惧也。呜呼。士之往来道是邑者。其将闻柳生之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06L 页
风。而益有感也欤。
读孟子记
孟子曰。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是出于何书。而孟子称之哉。将以天下让人。辄先摄其位。故尧命舜摄。舜命禹摄。余未闻益之摄禹也。且摄位辄荐于天。尧故荐舜。舜故荐禹。而禹既不命益摄之。则其不荐益。可知焉尔。洪水之灾。在舜摄之初。所谓洚水警予者是已。禹与益平水土。奏民食。当是时。益虽早就。叩其年。将不下二十或三十也。及舜死而禹立。已为七十八年。禹死而过三年之丧。亦为一十六年。当是时。益虽久视。叩其年。将不下百二十或三十也。尧舜得上寿。而不过百馀岁。则益何以过尧舜远甚哉。使益至禹死而存于世。亦将朝暮死焉。禹圣人也。循实不循名。若取益之名。而不顾朝暮之死。苟然以大位让之。非实心也。禹岂忍为是哉。当舜之为君也。其诸臣礼绩伟伐。可以为君临天下者。有弃焉。有契焉。禹奚取乎益。而舍二人哉。弃,契事尧舜。契十四传而为汤。弃十五传而为文王。则汤,文王可以同时。而汤之后历十有七世三十主。而当文王之时。何其延促之相悬哉。上世之不可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07H 页
诘者类如此。余窃疑文王失系。禹不荐益。然禹本纪曰。禹举皋陶而荐之。且授政焉。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盖其时皋陶死。舜之诸臣亦无存者。益虽老且将死。欲让天下。非益则无可故然也。禹亦以九十三岁为天子。年过九十三者。独非朝暮死之人耶。孟子岂欺余哉。
肃慎氏石砮记
厥初四夷之始闻中国者。肃慎氏也。成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而荣伯作书。即所谓贿肃慎之命是也。及夫子之世。有隼止于陈。而楉矢贯之。隼者肃慎之海青也。楉矢者其砮也。至今耕者往往得其砮。光烨烨新若出矿。如非肃慎君王武库之藏。即将帅行间威敌之具。若又不然。其驰骋弋猎。寇钞杀掠。健儿勍卒之馀也。当是时。槁人掌其职。琢以磨之。淬以砺之。毒药以傅之。入功于司弓矢之大夫。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不敢并其美。隐然为万年之计。而比之若垂之竹矢。封父之繁弱。及夫时移事往之后。徒以石砮传其名。而其君王将帅健儿勍卒。一不闻于后世。曾谓人国之存亡。不及于器服耶。受成王之诰命。及见姬周盛际。则其文献或可以仿像中国。而卤莽荒坠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07L 页
之至于此者何也。
日本剑记
日本平秀吉寇朝鲜。掠男妇十数万。有南以雄者。亦俘以南焉。以雄年十八。礼晢美须。目光烨然。秀吉特爱之。日侍中称旨。卧内置宝釰。有金革。辄匣而随之。坐辄握。寝则悬之。每风高露结。吼殷殷不绝。夜半泼如虹亘。秀吉约人毋得近其前。若将命奉此釰而行。关不讥。海不征。秀吉左右无可将命者。亦莫敢仰视。惟以雄恃宠能仰视。已而近前。又已而抚弄。秀吉始颇怪之。久而恬然不之禁也。以雄伺其寝。潜携以出。封人视为将命者。故能出关而逾海焉。及东归。累以釰树勋。为宜春君。常抚釰作歌。尚有南冠之音。余观是剑。长不满二尺。而有气闪闪射人。真天下之宝也。秀吉得之而为巨酋。南以雄得之而为宜春君。以一剑而卜其兴替。釰亦灵哉。然剑归宜春君。非以雄力也。即秀吉命卒耳。彼秀吉篡贼也。为秀吉有釰之耻孰甚焉。故去秀吉而就宜春君也。知所去就。岂不灵乎哉。
白川赵氏受籍记
余尝见日本史。汉衰。献帝后。有辟难以浮海而投日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08H 页
本者。日本审其为刘氏也。乃裂土而王之。历千有馀年。岁时香火不绝。俨然为海中酋长。其视曹氏篡窃未几。而屠灭于司马氏之手。何如哉。余未始不太息焉。闻宋初。德昭之子之子亦归高丽。食白川之邑。世受爵秩。圭组金紫。蔚有休光。尚今称为艺祖之裔。噫。德昭之死。太宗不能辞其责。而赵普有以启其祸也。当时宋之宗室王公。开邸拥藩。垂旒而南面者。蒙靖康,祥兴之乱。若云烟之飘没。而彼赵普之馀。亦无闻者。与其荣于暂而忽于久。曷若于日本,高丽而绵其世而保其姓者哉。曹氏之积费经营而得天下也。据黄屋僭正朔。自以为传至后世。永图万年。而普亦出万死之计。背金樻之约。逞媚以固宠。真善工于谋身者。孰谓毕竟如此而止焉哉。徒知献帝,德昭无遗类。而不知有海外。又不知报应之捷如声响。而不能庇赖其后。可谓愚哉。
碧瑶砚记
砚以瓦古也。宫馆如建章,昭阳,五柞,飞廉,铜雀暨灌婴庙之瓦。俱适砚材。为后世珍观焉。岂其用逾于歙州端溪哉。特奇其古也。故石鼓之诗。瘗鹤之铭。固无系于性命身心之工。而尚且考据订辨。龂龂而不自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08L 页
已者。亦嗜古然也。余于海西之岛。得古瓦外碧而内黄。禘视有暗纹萦回。命石工相之。可以砚也。遂凿之为水室。研之为墨家。高之为郭而画浮苹。名之曰碧瑶。按岛为大青。高丽忠肃王时。元流其太子妥欢帖睦尔于是岛。高丽作宫室以奉之。忠惠王时。元遣枢密使尹受因召还。是为顺帝。余之得碧瑶者其墟也。何遽不若汉魏宫馆灌氏庙之瓦耶。
冬夜问答记
东国衣素何也。曰。殷人尚白。不徒衣也。亦白其马。箕子殷人也。东国箕子之所封也。其遗风然尔。昔有百济使朝南齐者。侍郎王融问其冠。对以古弁。弁者殷制。而箕子之馀也。虽然。素裳素簚。去国之大夫。蛮夷之舞人也。何必素之。以旌其不衷哉。殷人缟衣而养老。周人玄衣。殷人白牡而祭。周人用骍。其因革可知焉。何不改为哉。曰。絇纴续边。不可以服戎。𩊓靴跗注。不可以服儒。是有所界而无所掩也。夫子在鲁而衣逢(逢似缝字)掖。在宋而冠章甫。二者鲁宋之衣冠也。而夫子从其俗。况东国衣被箕子之化。更三千有馀祀哉。曰。然则服尧之服者。皆可以为尧乎。尧有子丹朱。子必服其父之服矣。其服虽尧。其人不能尧。则尧之子亦不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09H 页
为尧。况非其族乎。东国之化。莫盛于今日。今日之务。莫先于易服色。岂以服色之易。有损于箕子之化哉。以箕子之心。行箕子之道。是亦箕子而已。
宣赐古风帖记
射居六艺之一。而圣人之所游也。故夫子尝射于矍相之圃矣。其正己而发。发无不中。盖可以理推焉。然考之传记。无可徵信者。窃恨生晚甚。不得与偃,赐之徒。扬解捧弓而躬睹其盛事也。当时及门之士。凡言语坐立。器用饮食。左右而耳目者。靡不载之书籍。垂之来后。所以为柯范也。独于射而失传焉何哉。于是乎偃,赐不能辞其责也。今我 殿下。以天纵之圣。懋日新之工。乃于万机之暇。或留心于射。有发辄获。获辄鼓以节之。譬如将矢纳房而无一之错焉。臣从小大于迈。但闻鼓响之不已。何能知 圣人之射与神相遇。而不期中而自中也。然臣窃自幸。以为今日臣等之所遭遇。即偃,赐之侍夫子而射也。徒喜躬睹之为快。而不思所以徵信之图。则臣等将其责之不免也。况 宣赐古风帖。乃在侍射之日。而可以为万世之鸿宝乎。玆敢退而识 御矢所获。拜手稽首而颂之。仍以赠石渠诸君。俾各书其帖。颂曰。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09L 页
王在春台。有张其鹄。其鹄维何。曾不盈瞩。及发而获。获则中心。维翿维旃。渊渊鼓音。鼓音渊渊。洽此嘉会。既蹈且舞。无小无大。王在春台。八銮锵锵。维革有贯。宛在中央。五十其矢。应弦而发。阳德之秉。其用七七。臣拜稽首。矢此歌颂。维万斯年。舆人是诵。
洛南轩 御射记
夫射一艺耳。然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圣人有时用之也。周之冬官。有弓人之职。盖亦观其德行焉尔。内志正。外体直。审固而后。始言其中。则射有仁之道。故曰其中非尔力。此圣凡之所以分也。惟我 圣上御极之二十年乙卯。即我 显隆园暨 慈宫诞弥回甲之岁也。其仲春之闰。 上陪 慈宫。谒于 园。行享礼。还 御华城府。行燕礼。 上寿于 慈宫。召耆耇庶老 赐之宴。因与诸臣 亲射洛南轩。五矢连获。获辄乐以节之。卫士皆呼千岁。礼曰。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诗曰。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夫陪銮享 寝。如在之慕也。称觞祝龄。奉欢之诚也。造我黄发。式宴以教。锡类之德也。既享而燕。燕而复射。又与周官之射礼。其义一焉。于乎盛哉。此真圣人之射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0H 页
而无以尚矣。况城于新邑。以壮厥居。而躬御弧矢。发不留扬。则圣人之微意。有可以仰认。而内正外直。无过不及。自合乎天地之中。岂人力之可及哉。子贡曰。闻其乐而知其德。臣请观于是 射。而知 圣人之德之万一也。
苏定方平百济碑记
半月城抱扶苏山。折北而抵白马江者。百济王古都也。少南不能一里。有累石为面。面各四扇。总为石十六。上琢重檐。如佛寺经幢者。篆其额曰大唐平百济国碑铭。显庆五年岁在庚申八月己巳朔十五日癸未建。隋州长史判兵曹贺遂亮撰。洛州河南权怀素书。历叙苏定方,刘伯英,蕫宝亮,金仁问,杜阿师,于元嗣,曹继叔,杜爽,刘仁愿,金良图礼功伟迹。而石久且泐。或有数四字难辨。亦可以认其全篇也。唐之攻百济也。有鸟徊翔止苏将军营。占之。曰元帅不免。定方惧。欲引兵还。新罗金庾信曰。应天顺人。以伐不仁。何不祥之有。因并力攻之。既得百济。定方阴谋新罗。新罗有备乃止。夫百济之役。即新罗倡之也。非倡之先。顾安得百济国哉。且新罗虔事唐。唐亦许以兵加百济。及其灭。藉金庾信且多矣。不旋踵而反谋之。彼新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0L 页
罗何曲焉。大将军风示四夷之义。顾何如哉。碑亦不可信有如此。
刘都督题名记
提兵出塞外。伐石而镵之者。所以夸其伐也。故夫馀氏墟。而刘仁愿之碑立焉。不耐之城。魏人刊之。至今惊殊俗而耀绝域。顾其伐非不伟然盛也。然彼二国遗民。尚有讴歌慷慨者。裂目竖发。争欲踣碑而堕城。其势亦不得不然也。若刘都督者。仗王师慑岛蛮。以解朝鲜之急。朝鲜危而获安。故都督重于朝鲜。莫不曰干矛而衽席者都督也。山林草莽而室家之者都督也。同我妇子。飧饭而衣裳者都督也。虽旗旄之所临。咳唾之所被。犹且指点爱慕不能已。况以都督之笔。书其名而镵之石。留为朝鲜之美观。其瞻望忾念。如复见都督者。又何如哉。彼刘仁愿,魏人之欲夸其伐。而反树怨于二国。真所谓其轻若此。其重如彼也。于是乎都督之伐。直驾唐魏。而其不树怨而树恩者。惟都督一人焉尔。石在南原府路左。纵刻二十有二字。横刻减其二。岁在万历癸巳甲午也。公名綎。豫章人。后战死深河。
百济石室记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1H 页
夷俗不列史官。故匈奴,突厥,吐蕃。官职氏族。山川道里。风谣衣服舆卫。一无传于后世者。或假中国之史。传其一二。亦不得其实录也。惟海东三国。最知文字。新罗有古记。高句丽有留记。皆史体也。百济独阙焉。金富轼著三国史。而于百济昧如也。余尝怪之。今扶馀县。有大岩石。设双扉而扃甚固。世传百济藏史于此。或云石室。或云册岩。人有以竹签纳户隙。刮而周之。策策有声。青之丝。匝签端而出。欲推辟之。则䨓雨骤至。不敢近。俗传百济先王之灵守之云。噫。百济先王函石而藏史者。盖欲传于后世也。人欲出而传之。辄以䨓雨而沮之。岂理哉。或苏烈之攻百济也。有龙在江中。作䨓雨以沮其进。苏烈临台上。饵白马以钓龙。龙乃出。为苏烈擒。故苏烈得灭百济。名其江曰白马。名其台曰钓龙。龙为百济而沮苏烈。龙出而百济亡。则龙之羞也。当时百济史官。必尤龙而书诸策。故为龙之后而居其窟宅者。不欲传之世。以䨓雨沮之。如沮苏烈也。或曰。赵有摩笄之山。而赵不免于羞。楚有胶舟之泽。而楚不免于羞。龙有白马之江。而龙之羞不免于百济。史虽不传。地则传焉。传固一也。奚靳于史。乃至此乎。龙固灵也。若为文以告之。龙岂不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1L 页
人听哉。余曰。齐东之说也。亦安有是理哉。姑书此以俟知者。
看月岛记
自瑞山郡南距十有五里。滨海而岛者。曰看月。水𣿬为塘。铺以软石。平然而渐阜者。曰圆通台。乔木百馀本悉荫蔽穹森。老藤古萝缭萦而倒垂。有废墟宅其中。破甍错然如齿者。曰郑臣保之旧居也。自海东南行千馀里。而舍舟登陆。曰浙东也。郑臣保家浙东。仕宋恭皇帝时。为刑部员外郎。及蒙古下江南。浮海而逃。止于所止而家焉。即是岛也。当是时。郑所南著心史。谢翱吊子陵台。自许以赵氏之遗民。而昔有传遗民者。皆能垂名竹帛。若郑臣保洁身遐举。绝其踪于江表耳。故无闻焉。昔微子客于周。有愧于东出之箕子。箕子朝而亦有逊于夷齐之隐。然均之为有商之纯臣也。岂可以客与朝也。少二子哉。然不履其地。不食其粟。混混泯泯。没世而不悔者。惟夷齐逾光焉。则郑臣保其有闻夷齐之风者欤。世无修史者。不得附臣保于遗民之末。则岂不悲哉。其不之高丽。而之安南之琉球之日本者。又何限也。
象王陵记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2H 页
新罗富城郡。古马韩地也。自郡东三十里。有武陵台。世以为象王陵。又五里有大岩。苔蚀石缝。露出印柄。世以为象王印藏于此。然不知象王为何时人也。郡北之山有古城。十里而有圣王山。十五里而有王侍郎谷。二十里而有仁政社。即此而可知为古之国都也。余曰。儿林国是已。何以知其然乎。马韩五十四国列于韩传。如爱襄,牟水,桑外,石索,日华,月支之属。大者万馀家。小者数千家。其土地人民。邈焉如烟云之飘没。而未有国乘野传之藏在名山者。茫然无所考徵。郡北三十里。有儿林洞。大抵史氏之阙焉。而或有以人而传者。殽有二陵。南为夏后皋之墓。城阳之西三十里。有帝尧之葬者。曷尝著于史而传之哉。地之名又未尝彷佛也。即人以口而传之也。然则地名之相符。人口之相传。有不可诬者。亦不之信欤。所谓象王者。即儿林之君。虽不知其年代系牒姓氏。而其陵墓尚今传以为象王之所藏。则其贤可知也。儿林虽以象王而名。馀五十三国。一无闻焉。岂不惜哉。
海仙图记
层溟际天。一碧无涘。樯楫不能至。鸷隼不能度。鲸鲵鲛鳄不能窟。苍苍焉茫茫焉。直可以溯河汉犯星辰。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2L 页
而有若褰裳蹑履而凭。若拂袂飘带而浮。若负杖衔杯。饵龟调鹤。执拍而中节奏。拱手而揖。笑而欬眄而语。曲尻而爬痒。远眺而有所思。摇手而转睛者。四十有一人。其器玩巾帻佩服。殊常奇诡。其眉眼悉如画。而广颡赤头。率不冠。中有火目黑皮。突其鼻裂其耳。右手执矛。左手执葫芦泻气。身披(披恐被)猛兽之毛。张口角崭崭露齿牙。欲挐人而害之者。童子而弄笛吹笙。挟琴把扇。拥盖抱书。奉炉吮笔。流觞提壶。洗芝御牛。激波决云者。又十有四人。天风吹其毛发。森森并立。白浪荡足。如不知寒。或曰海仙之群游也。或曰海上百怪钟以为鬼魅也。或曰蜃气而非人也。鬼则阴物。固未尝有形现。而蜃之为气。亦不能如此之巧焉。则谓海仙者似近理。然盖闻仙人绿发韶颜。而彼有星然而黧然者何哉。蓬莱,方丈之间。霞举而云游。轻弃夫妇人伦之乐。而漠焉无所外慕。则顾童子谁之产欤。若人世之童子化以为仙。则其丈夫尚老且衰矣。彼童子独不为丈人乎。
澈斋记
直学士郑公志俭。扁其斋曰澈。请余记之。余尝闻沅水之上。有明月之池。白璧之湾。湾如半月。清潭镜澈。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3H 页
上有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未始不神𨓏而愿一见焉。水寂然不动。月得之以澈者。盖至洁而然也。其地虽不可见。于人而见之。若苏子由之欧阳。则尚可以酬余之愿。而亦恨未之觏也。癸卯之岁。入内阁。始与公游。其癯容疏发。耿耿照人。如澹月之出林焉。及披襟而见心。虚旷玲珑。如止水之不尘焉。至论天人性命国家理乱阴阳神鬼之辨。上下数千百载。津津融液。有如尺雾不障而月能专其光。细波不兴而水亦专其性。上下空明。湛然澄澈。余乃喟然叹曰。此岂非于人而见者乎。公今有命矣。窃幸吾言之有契于公心也。遂为之记。
圃记
尹子射于鍊武之圃。有风拂拂然不知自何而来。翏翏然至于圃。欣欣然林木相响。鸟相语而抢飞。兽相呼而嬉游。丘陵之樵者以歌焉。尹子顾谓客曰。计今至阳复为几乎。客曰。一月又一望也。尹子曰。是风也其条风乎。阳未复之四旬有五日。即是日也。未是日又四旬有五日。辄有风。其名曰广莫。阳以之开焉。过四旬有五日而得是日。辄又风。其名曰条。条者达也。达之为言生也。故赞天地之大德曰生。动植飞走。各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3L 页
受其气。彼响者语者呼者。能先知之而相与为乐焉。樵者侗然也。见其乐而自乐焉。尹子不知樵者之乐如何也。然樵者人尔。其知不及乎林木鸟兽。可哀也。客不知余言以觇风之从之来。而四顾而不得。风已静。
仙游洞记
余告病且三朔矣。目眯焉耳聩焉。头发又秃焉尽落。乃求外出牧杨州。闭户不莅事。殆四十馀日。病少已。心堙塞汹涌。无可抵定。与僚佐出牙门南十数步。有石以桥者。曰乘鹤。不踰桥。挟溪而行才二里。社稷庙立焉。循庙北上。川出两崖间。或悬而为瀑。或𣿬而为潭。辄得石而鸣淙然。石多龈腭相持。不肯舍水。水无所放其流。乃喷于罅隙。如抽藕如练丝。其沫细如霰雪。时有二鹤立其上。磔磔惊且飞。行千有馀步。有白华庵。僧二人守之。自古名其洞仙游云。余闻仙者乘云气。不见于人。人虽欲见。亦无柰焉。然则谁能见其游而志其洞哉。仙与禅同音。禅或传谬而为仙欤。如不然。请为游仙词以邀之。求所谓琼浆珠液。以医余病。
杨州牧堂筑阶记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4H 页
堂旧有阶。阶久而圮。常所历阶。而拜所不得历阶。而见者并于庭。且行养老宴。六十者无以坐。五十者无以立侍。余曰。圮故无级焉。无级焉故等夷不章焉。等夷之不章。民无所观感焉。亟筑之。级为三。其广布席。长视室之长。俾历阶者上。否者中庭。见者下之。六十五十者。坐且立侍焉。客曰。非急也。民方困。曷不济为哉。余乃喟然曰。必也正名乎。非鲁圣人之言乎。余罔闻名不正而为治也。名诚如客者。山节藻棁。黝垩斲砻。可以施大夫之庙。而爵鴳蜩范。芝栭䔖椇。可以登庶人之俎乎。室具楹桷而不敢丹刻焉。酒清肉乾而不敢醉饱焉。即名不可混而越也。故自公卿暨韗胞。各有其位。三豆四豆。乡饮有礼。上者下之则损。立且坐之则慢。彼民之困也。轻其徭赋则济焉尔。不正厥名。民恶能观感乎哉。语已阶告完。
术家记
呜呼。术家之言。虽曰奇中。何可信哉。为堪舆之学者。穿山透地。净阴净阳。千骑万马。旗帜袍笏。龙虎之起伏。砂水之进退。以占其兴亡盛衰。而或有未全验者。故曰福人逢吉地。为俞,扁之业者。精气神血。声音言语。六脉之弦缓浮沈。四气之发陈闭藏。蔘苓芝朮之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4L 页
性。金石土谷鸟兽之味。针焫温冷补泻之同功异效。以判其安危寿夭。而或有未全合者。故曰死病无良医。为孙,吴之法者。张之变击刺坐作之节。山林川泽险易之势。临冲戈戟攻守之备。金鼓旌旆耳目之资。以料其胜败输赢。而或有未全获者。故曰智将不如福将。为水镜之工者。形貌色泽。耳眼口鼻。颔颐颅额。手足之长短。髭须之紫黧。以知其荣枯贵贱。而或有未全信者。故曰面象不如心象。凡若此者何可胜数。本其术不能一出于正。而中则奇焉耳。故奇不可常用。而正不可暂阙也。夫诚意正心修身。而至于平治天下。吾儒之极功。人皆可以为圣人也。视彼四家者。矻矻乎玄眇之途而不知返。何如哉。一行无葬处。和陀不能为己医。李广败而蔡泽相秦。天下之事。有如是夫。
崇祯琴记
岁壬子之夏。朴君齐家谒余曰。子之先祖忠简公暨忠贞公。为 明天子死于清。子未尝北向坐。而不履清人之庭。国人之所共悲也。吾尝游燕都。访中书舍人孙衡。得玄琴一焉。是 明朝大内物也。彼既积畏约而不欲蓄之。吾乃携而归之。是宜乎子之堂。余遂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5H 页
再拜流涕而后案之。其色黝其弦七。其长横而过膝。其腹陷而虚。书以 崇祯戊寅奉 敕太监臣张允德督造。呜呼。莫顽者物尔。当其中贵之监制也。宫室陂池。舆卫声音。狗马姬御之盛。顾何如哉。未七年而为甲申。天崩地阙。荡然无复存者。琴独流落人间。且一百二十有八年。以 明朝之旧器。为清人所忌。不能见容于燕蓟之间。而托之沧海之上。尚不毁为异物。飘散为灰烬。岂不顽乎哉。虽然。事故百变之后。犹能保其形体。不列于侏𠌯啁啾之乐。而为我有者亦幸也。我 明之遗民也。巾服不变 明制。辄于三月十九日。抚剑悲歌。继之以哭。将自今且叩琴以泄吾幽愤焉。 王宫之北有坛者。所以祀 高皇帝,显皇帝及烈皇帝也。每季春之日。张黄幄奉金牌具牲币以享之。乐九成而阕。愀然如有见焉。是琴也若合之宫悬而奏之坛上。则 三后在天之灵。亦必眷顾于中华之馀音。而有所降格而来歆焉耳。臣以是窃有望于东服之掌礼者。敢先藏之忠简,忠贞公之庙。系之以诗。
峄山生梧木。枝干一以直。亭亭而独立。乃为人之斲。斲之而不曲。匠石且叹息。不作太尉笏。不作渐离筑。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5L 页
其长长三尺。凄音动牙拍。风雨何翻覆。胡人乃轻掷。东海有孤客。见此涕簌簌。抱玆何所适。绮罗藏十袭。
东征记
东国之胜。多在上游。上游之胜。多在骊州。骊州者。古新罗黄骁之县也。自甓寺至丹崖。山益明水益清驶。急滩怪石。种种布置。下临不测之渊。旁有楼台亭榭游览之所。每风高露结。未尝不引领而望。而马首欲东者数矣。有友居丹崖之上者至京师。余辄问山川之变矣。将溸峡流而归。余曰。秋之为气也。志士悲之。子之舟楫适此时。去者无前期。留者亦牢骚。不能无感慨。吾将送子于江之浒。曰诺。余已而曰。西望押鸥。东望杜陵。求翠翁牧老三渊先生之文。又一名胜也。与子偕行可乎。越席而曰。诚然矣。去留者何有焉。子图之。余曰诺。乃俶装而起。槐里子,东门君圣,西川之允升。实与之俱。是壬寅岁也。
九月丙午晴。鞍马到江汉。君圣暨允升先。舟中命酌。舟人告风顺。举席直向楮子岛。所过亭榭绵延不绝。红木碧霞。一如图画中。迫曛入奉恩寺。宿云霞堂。
丁未晴。沿舞岛下。水气自成烟霭。岩石间苍翠缭绕。山菊晴沙白鸟。令人失城市意。过松坡津。一顽石立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6H 页
江间。覆以彩阁。乃丁丑清主碑也。恨不得椎而纳诸江中也。自石室以后。峡气愁郁。滩声荡潏。石皆黑黝。殊无开眼处。但曲曲人家悉临水可爱。烟火鸡犬。殆若峒户逋氓矣。挐舟到德潭。舟人带月而饭。投宿酒店。摇摇如在上滩舡。犹不知倚着平地。
戊申晴。命酒已到唐汀。水浅舟不能前。舟中人齐下碇。以幅巾缁冠混柁子中。一时唱喏曳缆。余亦从舱下。拾奇石探浮槎以供玩。有梵塔四五层在野中。俗传华藏寺旧址。行人或得佛器云。溸斗嵋。左右挟以泰山。水𣿬为潭。石面岩角。如虎如羊。如人立。如兽伏。皆络以寿藤老蔓。霜叶红藓。往往有烟店。曾闻猿猢到此必啼。盖有巫峡意也。乃出峡口。江流散如布练。山皆低下。眼境稍清旷。但三角,道峰。失于霎顾。西望京国。渺然不可见矣。甚怆悢。江行不百里。尚不禁恋想。安在其四方之志乎。还可自笑。暮抵二水头。南北江合流处也。水声益喧聒可怕。
己酉晴。过月溪。溪之右。有三洞府皆临流。茅茨四三家悉萧爽。中有吕家庄。多乔木。北岸有钓丝。不见人。谛视之。蓼苇中一丈人露头角。一小儿捧饵。一小儿吹草笛。黄犬睡其傍。舟过两石间。至大滩。白浪澎湃。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6L 页
挐舟方上第一曲。缆绝舟退却十数武。辛苦上滩泊桑浔。夜登沈氏茅亭。皓月横江。渔火点缀。枫树四五株挟崖流影。少坐呼韵。入村家宿。君圣谑浪调达。日夕哄然。却忘舟楫之劳。又不知身在波涛澒洞中也。沙汀得怪石。棱角偏受风水磨舂。暗文玲珑。又多曲折。余袖而归曰。此石为沙土所湮没。不知其几年。为人所践蹂。又不知其几辈。而偶为吾所有。岂非石之幸乎。君圣曰。登北汉城。望三角削立陡绝。石之怪者。莫过于是。其大言无当类如此。
庚戌大雾。移乘轻舟。冲雾而行十里。苍黯一色。涨合天壤。迷见远岸。有鞍马衣袖翩翩若登空。傍有小亭陡起。奇木荫森迭出。允升曰仙人也。隐现晦明。步虚如平地。安知非骖鹤驾鸾。乘是气而朝玉京耶。仍抵掌而笑。雾开见杨根县。登太虚楼。挹龙门挟长江。山县之名。赖有此一带耳。下有老槐。邑人筑坛以迎舟。清爽可坐。暮泊梨湖。有洪家庄。楼居错落相望。民家三数百户。皆种树勤稼穑。石碑三立田间。字泐不可读。问舟子。漕运使碑也。
辛亥晴。驾渔艇。风急舟行如飞。祈川,孤山二祠。递出水南北。楼阁飞惊。草树晻翳。君圣着箬笠摇橹。自称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7H 页
以梢工。已而烟雨空濛。水天一色。两岸闾井。如画如梦。西有婆娑城。颓墙毁堞。犹有存者。即新罗婆娑王太子所居也。方中流。风浪大发。舟轻飘荡。白波大如山小如屋。几乎失坠。君圣以余动心。浩唱以缓之。艰辛泊清心楼。楹宇广敞。丹碧辉映。平湖明沙。围以巨薮。东临马岩。北拥龙门。真所谓第一江山。又多往贤题额。得酒倾数碗。风稍息。盖自斗嵋后。岚砢硐壑。无一怡神处。如是行百里。闪入黄鹂界。山明湖浚。一如汉水一枝。却不识从峡江来矣。冥投神勒寺。霜月甚皎洁。呼僧点火煖酌。步出东台。一面铺以盘陀。以捍冲波。下有塔四层。上寘大塔。饰以粉碧。视下塔加二层。四隅皆悬铎。地高塔亦高。悬铎无风而语。皆藏懒翁骨云。时夜将过半。星汉倒垂江中。磬声时出寺门。小艇三四隐映洲渚间。入江月轩。有塔十六层。皆以文石刻螭龙。鳞甲鬐鬣。飒爽有生动意。寮宇厨湢。亦皆精洒。小塔四层。下有广岩自成轩庑状。虽江大涨。不能灭其顶。下穿三孔。上而横穿一孔。问诸僧。以为小庵墟。石滑不受栋桷。故凿穴以安之。而颓圮已百年云。
壬子晴。乘津舡。老僧三两人摇桹以下。行五六里。眼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7L 页
渐开心渐宽。泊枕石亭。亭用四架。盖以茅。三面环以小栏。栏下广石可坐十数人。平如棋局。对亭有大岩石遮江一面。𥓂砑屈曲。若缭垣若筑阶。自作三级。上有松树四五粒。苍郁老健。间以枫楠。譬如仙子遮半面。云霞步障。而障外有无限好布寘。有非人工所髣髴。江之南。周以苍壁。带以净沙。极可爱玩。
癸丑。夜坐枕石。行杯三巡。时云阴解驳。皓月入轩。松风飒爽吹鬓发。一道铜柱忽插中江。谛看乃渔梁火光。已而自越岸。小橹鸣戛戛渐近。即家僮得鱼来也。君圣歌。允升击扇。夜分罢。
甲寅。乘扁舸。沿回岩石间。泊渔梁望枕石。尤缥渺不似人界。有坐看侧看上下看。至乘舟远看近看。莫不奇妙迥绝。如通才博识之人。可文可武可专对。无处不当也。溯流往牛湾。野色苍然。闾阎扑地。此一曲逐水而转。与枕石相对。烟炊灯火助其景。君圣有出尘意。江行六七日。得君圣者多矣。玆附君圣传于下。
朴君圣者东人。其先出密阳。后徙汉阳。移平坊。迁玉浦。今家燕尾庄。庄在国东门。故谓东门君圣。君圣长眉广颡。美须髯。骨崚嶒如瘦鹤。聪明又绝人。倜傥不羁。言必称男儿志尝在四方。欲周天下事。乃携书入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8H 页
深山十年。通天文地理种树水镜诸家。尤精于药筮。于是之南。以观统制营。遂穷莱海。东踰岭。泛镜湖略扶桑。北入庆兴界。挟豆满睨白头。览野人战墟。西临鸭水望辽沈。恨不杖剑入中国。遂太息而归。年四十馀。落拓无所归。时被酒放歌。歌声振屋梁。不肯与人交。有造门而请。辄谢而遣之。惟与故人乎游。或有饮。君圣亦饮。或樗蒲。君圣亦樗蒲。或谑谐而言笑。亦谑谐而言笑。傍若无人。然其中有素守。人不得窥。家甚贫。妻子不免饥。人有赂之金。辄不受。宰相或绍介之。辄不应。穷交有病患。辄不远而讯之。衣未掩骭。屦见肘。无个意也。余曰。君圣奇男子也。人不甚知。我界近燕赵。士或有慷慨悲歌。君圣其人乎。君圣与成汝若余相甚好。或曰。君圣今之曼卿也。成汝如永叔。余曰。得之矣。逢君圣。又闻有李生迹其事。甚奇古诡异之人也。
不能为世用。落拓而工于诗。闻于人而传诵之者。古多有之。余闻郑樵夫者为人佣。曰负薪卖之。能以诗名。𨓏𨓏有绝调。余不之信。以为无其人。壬寅。余到杨根县之月溪。有人谓余曰。此村有所谓樵夫居。云李生者。亦不遇如樵夫。人或问其名。瞠目不答。无室家。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8L 页
周游江湖。间或乞饭于市。醉辄叫呶。抚掌顿足。尝有诗曰。屹如人立夕阳时。芳草清溪稳睡宜。意到忽然翻雪去。青山影里复谁期。盖咏鹤以自况也。即其诗。可知鸟兽之伍。而虽无用于世。其辞清而癯。乐而不怨。可以风龌龊者。或有逢若人者。为我告今世有晨门击磬乎。余既闻李生。恨未之见也。又得原州有渔父。
渔父姓名不知也。以渔为业。因以名。家原州。原古岩邑也。多山水。渔父日钓𣑯溪上。每捲钓。辄闻笛声袅娜自远而近。寻其声。不见其人。心怪之。乃伐木为小筏。随流行数里。水渐迅。折东得岩穴。其中黑。洞无所见。斫松为炬。汲而下。右武寘左武者近三数百武。目不能转睛。皇遽恐惧。但闻风水汩㶁相响。滚到极处。始透明宽旷。炬失光。四方皆削岩为壁。壁有悬架。架有玉萧一珥一珠十。并包诸衣以出。虚无人。往问于金吏部镇商。吏部曰。仙娥也。非仙娥而有珥珠乎。仍留其箫云。噫。是固灵异不可测也。仙若有诸。秦,汉君之所不遇。渔父暂而遇之何也。若谓无诸。箫有声乎。箫不自声。待人而声。则使箫而声者。岂非人乎。若人则仙也。余以为渔父有仙缘者也。秦,汉君子延年求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9H 页
仙。以欲求无欲。宜俟仙而仙不至也。彼渔父者弄清波以取适。其人也去神仙不远。故仙娥吹参差以媒其来。将试之也。及夫见物而欲动也。彼必若浼而不之顾也。惜乎渔父之怀璧而出也。然则谓之无仙缘可乎。然秦,汉君时若有之。渔父者将不下为徐生五利之徒矣。然而仙岂有于世哉。余既思渔父。而渔父不可见。以怪石附之。
木之臃肿多屈曲而倒垂。大而不能栋梁。小而不能杯棬。人以其怪而培植之。石之出于崩崖奔壁之间。嵌嵚嶒崚。丑恶不可状。人以其怪而蓄之。禽兽之碎翎秃毛。尖其嘴曲其背。脂膏不登于鼎俎。文章不合于干旄。人以其怪而豢养之。若夫人发不鉴黑而癯。心如澹台氏而颜陋。雄才如裴度而貌不扬。人必唾而不顾。木也石也若禽兽也。物之怪也。尚能容焉。人与人类也。以其怪而远之。何如哉。庄周齐物而树樗。米芾拜石。林逋有鹤焉。孰谓三人者尚蓄怪如此哉。直木先伐。盘石斲为碑。牛羊充庖厨。特其怪者皆寿耳。凡为木不必直。为石不必盘。为兽不必牛羊。而不患不为不怪。
北汉记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19L 页
入北汉大西门。循城西折。步过三百馀。有大川。汉北山水朝宗于此。出两岸间。岸皆筑城。而水道累石七级。其高齐两岸。水从而下泻。其势无际。水增之如挂练。缩如编玉。溅沫如霰。激则如雷。石上层凿九孔。有寇至。将竖旗竿。前临有刹。曰西岩。盖监水口而设。自寺东折。沿上三百步。出七游岩。世传高丽平章事闵渍从六人乎游。岩之名以此。北眺有新罗僧元晓庵。舍岩而东。从管城下仓又东北一里。大瀑发白云,万景二峰间。纡曲几十馀里。滚下数仞。辄成𣿬洑。𣿬洑而又滚下。如是者恰过万千丈。始岩石广铺为二层。瀑。从上层则下层受之。不能暂留。放下萦洄冲怪石。飞湍过木末。木受瀑露根。抵死亭立。石罅往往有花。花坠瀑而瀑不舍。如蝶罥蛛丝。周遭盘旋而后流。溯瀑约二里。人不得并武。至祥云寺。寺后高前低。低筑数仞而寺建云。复从来道至下仓。东折大路一里。又南折二里。得国宁寺。洞口两石对峙成门。人辄頫而入。前有万岁楼临不测之坑堑。从城门出至大路。右有广石围几八九架。自上渐杀如危霤。刻南无阿弥陁佛六字。行百馀步。为捍御门。盖西虚故设重关以设险。飞瀑从城上如西岩。而城畔悬厓。凿砌九级。至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20H 页
下级见水声荡潏㶁汩。神骨高寒。不敢久住。出门至下流。扪石攀楠仄身行。水中有盘石。坐对直淙飞下。如雹雨骤至。目眩而神眯。从大路东北折二里。训局设留营。有二池轩甚宏敞。舍大路南折数百步。为镇国寺。向大路百馀步。高岩挟路。仅通二人行。谓之狮子项。踰项出大路。有女妓潭。路曲出。岩刻白云洞门。僧哲禅笔。二里有舍利塔。路左岩石。僧垣机书青霞洞而镌之。青霞之南数百步。有扶旺寺。寺有吴道子画观音像。墨沈淋漓。鬓发飒然。复由大路过二里。有大池二。过一里而寺者。曰圆觉。后有甑峰。峰下岩如蒻笠中虚。四面刻屋檐形。僧言昔有老僧入此讲道。因坐化云。抵极处。见田横海岛寺。傍有小南门。复出大路行三十馀步。为山映楼。柱靠盘石而立。大川从楼下走。谷虚石磊。水激之而成响。楼南石脉直连二十馀步。突立如万斛钟。有二石扉偃卧两岩间。纵几四尺。长倍之。有城堞遗址。高丽将军崔莹所镇。一扉之重。虽千牛难运。崔将军神勇。即此可验。上元日。总摄帕首韎韦。建旗吹鼓角。以笋舆迎崔将军神。舁至总摄营。僧徒伛偻歔欷泣下。岁以为度。过二十馀步。为偃龙桥。过里许。有仓有寺。悉名重兴。后为缁营。总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20L 页
摄居之。东有悬厓。有七书板本。阁以覆之。少南有高丽国大宗师谥圆證塔铭。东折直上。殆三里龙岩峰。峰下之寺曰龙岩。有二池。池多脩鳞。自龙岩循城而南一里许。为东将台。前临旷野。近树远店。点缀如画。芦原诸山在下风。而手可以抚。台下三十馀步。有奉圣庵。又循城而南一里许。而门曰大东。西下一里。有鍊武亭。从大路下三十馀步。为管城将营。过营三十步而户曹建别库。又十馀步而行宫。又从大路二里东而辅国寺。又十馀步而有大池。又十馀步而禁卫留营。营之南岩石。刻刱营缘起。都提举李公颐命制。对营绝壁。刻禁卫营三字。不知谁人笔。又折南五十馀步。有普光寺。又三十馀步而御营留营。又南上一里许文殊庵。庵前有池。石佛坐石狮上。睅眼皤腹。蔚有生动意。上有暗门。傍有南将台。循城过一里许。而门曰大南。总一城中石之数。以万计。谺嵌纵恣险怪。如龙挐如鹰攫。如虎豹之蹲。如散羊。如犬嗥而豚奔。如人立。如僧尼之叉揖。如昙无竭。如浮屠。如舟如盂。如笔研。如曳尾之龟。如骐骝之脱絷。如狻猊之奔川。如鱼之泳鸟之厉。种种怪杉𥠧花倒垂缝隙。班纹之苔。走蔓之藤。长毛之鼪鼯。纵横交错。人直过之。无不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21H 页
骇愕睢盱。泉亦百道。或倒泻或飞流。或徐而缓。或驶且直而不少逗。或曲而为渟。或激而吼。或抱而回而渊。或迂而清浅。固不可名数。然辄待石而鸣。若使此一拳石置之汉之阳。必争辇致。以供玩赏。僧乃惯于见闻。除西岩祥云。辄称不足观。人家悉依岩临水。萧洒可爱。但地窄不能团聚。如蛎牡之附岩。数里仅逢四三家。居人取踯躅为筇。上下川原若平地。余因移粟往游。
方是閒斋记
余得閒之趣多矣。自公退谢袍笏。嗒然若坐忘。有客至则酬以应之。归辄宴晦。园有花木十数本悉临池。澹紫软翠倒映水中。翳然如画。时曳杖逍遥。命酌微醉。或看古人文字。有可以讽诵者。读三数回。止则睡。睡已又读书。居然而有欧阳子颍上之风焉。人有难之者曰。子固知闲之趣矣。未能会其时也。人非不知其趣也。难会者时耳。子之出入 禁闼且十年。多见其入。而出未之吾闻也。子何以閒为。余曰噫嘻。子不闻达观之旨乎。在九阍之中。而游八表之外者。非吾而喻吾也。人方炎炎詹詹。和颜而色笑。我目之𥌒焉。人方噏噏訾訾。把袂而捉肩。我耳之聋焉。人方睢睢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21L 页
盱盱。戈戟而机括。我身之如枯木焉。人方汩汩泯泯。推狂澜而助颓波。我心之如砥柱焉。是岂非忙中之閒乎。夫閒者狃閒。不自知其趣。忙而后始知之。然徒知其有趣。而不能享有。则其忙犹夫昔也。故余则以閒而制忙。不待思颍之赋。而已有归颍之乐焉。余年尚不满三十岁。继此许多日月。皆是閒中之所有也。古人所谓未老得閒。不其然乎。难之者曰。子之时方是閒也。余因名之斋。
留馀观记
花未至开。月未至圆。未济之象。而艺祖削平四海。置燕云十六州。盖亦不尽其所欲焉耳。余故曰夷狄不必尽灭。攘而已矣。小人不必尽除。退而已矣。猛兽不必尽蒐。驱而放之而已矣。天下事不必尽知。毋失旧知而已矣。天下士大夫不必尽交。从吾所好而已矣。天下华膴之职。不必尽揽。止其所止而已矣。以至园林钟鼓。狗马车服。珠玉金帛。歌儿舞女。不必尽其意也。名山剩水。嘉花美卉。奇文异书。不必尽其目也。苏秦善用辩而不尽其术。无可柰何而后。有入燕之举。韩信善用兵而不尽其法。无可柰何而后。有背水之阵。张良善用智而不尽其才。无可柰何而后。有霸上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22H 页
之谋。若不然则不必尽其所知也。其尽之者岂乐为哉。余既读易。又有感于盛宋。扁楣以留馀。盖为后子孙观也。不曰亭榭楼台斋阁堂窝。而必曰观者。其亦有不尽之意也欤。
岁寒斋记
陂陵岩石峒穴丘壑原麓之聚。挺特千仞。庇荫百亩。不肯随众卉徇色相以较其多。威以雪霜。蒙以风露。而独充其矫拂崛强之意。耐死而不知变者。即春夏而可知焉尔。岂须岁且单寒而知乎哉。犹夫子多其后凋。而辄称岁寒何哉。方春夏之交。纷芳剩馥。衣被众卉。直令人目骇而心醉焉。其一时之荣。可谓壮哉。彼乃矫拂崛强。不自标异。盖亦有所待也。然殊未有色相可以为人慕者。故或睨视指点。而不知其远大之期也。及夫肃杀而闭藏。漠焉众卉之受变。而色与相俱空也。见其矫拂而益老健。崛强而益沈郁。始知夫子之意不在春夏。在岁寒。不徒在岁寒。在其节也。譬如利剑鞘。而童子狎之。其气白虹。丈夫亦畏。嗟乎。不受知乎平常燕晏之时。而始自见于事故百变之后者。岂得已哉。春夏者鞘也。岁寒者白虹也。岁不寒。无以表其节。而非夫子有言。无以知后凋之为节也。
硕斋稿卷之十二 第 222L 页
故独行之士。尽职之大夫以比焉。赵国珍家道峰之阳。治其小圃。为读书之斋。虚其左为楼。抽其西为轩。有老植当其户。柯叶苍翠晻翳。琴樽日夕乎其下。翛然听其籁。若有神与之会于境。境与之幻于神。灌之心而归之肺者。国珍公卿子。生长富贵。意气伟然。在当世。不知天下有雪霜风露之感。而乃退然如此者。岂不所以哉。先相国忠定公。守直道秉敦行。声闻及于四方。一朝因朝廷不讨贼。忼慨不欲生。解丞相印。自放于原野之间以卒。君子悲之。夫所谓岁寒而后凋者。非公之有之与。余尝官史氏。特书以尽职焉。非以阿公也。舆人之诵耳。昔公爱余甚。奎署判花之夕。许以襟韵。一言之重。尚今不敢忘。俛仰之间。公墓之木将拱。而余亦颐有须矣。每到奎署。裴怀(一作徊)怆悢不忍去。今见国珍。尚有典刑。又能独行无闷。不欲藻缋其辞章。冶饰其车马。与庠序诸生相追逐。出国东门四十里。处乎不争之所广莫之滨。而遂以岁寒命其斋。如将拔俗遗世。果忘而不返。不亦奇哉。人有问余以国珍乎。余将曰。国珍善绳其先志。以辞一时之荣。而托远大之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