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稿卷之九
硕斋稿卷之九 第 x 页
硕斋稿卷之九
 海东外史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44H 页
[李源]
李源者。铁岭卫人也。系出陇西。其先当辽金之难。避地高丽。居渭原郡。传至英。洪武六年。内附授铁岭卫指挥佥事。子文彬。孙春美。曾孙泾。俱袭佥事。泾有子曰成梁。以战功封宁远伯。生如松。壬辰之役。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以征之。既捷。加太子太傅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戊戌。征土蛮而死。时年五十。死时嘱其子投东国。盖知天下事不可为也。子性忠从如松死。性忠之子应祖。当甲申之变。拔宅东归。居淮阳府。混于樵牧。至其孙源。始闻于朝。登武科为礼川府使。初源在淮阳也。人不知源为宁远伯之孙也。源亦不自言。故人皆轻之。源见里长。辄先拜。里长不答拜。后源耕于野。里长忽先拜。源大惊曰。里长何其恭也。里长曰。朝廷访君矣。源乘传至京。 今上己酉。以提督生年。 命建提督祠。具小牢。 亲缀诔文以侑之曰。维崇祯纪元后百六十二年岁次己酉十二月壬子朔十一日壬戌。朝鲜国王。谨遣臣某。敢昭告于有明上柱国光禄大夫提督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军务总兵官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少保赠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44L 页
宁远伯谥忠烈李公。伏以昔公来思。东人稽首。稽首曰咨。大邦父母。公来不疾。我不图存。我公之惠。我朝我藩。维时公年。才逾强仕。旧甲四届。月维十二。满天风雪。辽蓟莽苍。巫阳广招。逖矣遐荒。云旂霞轮。有无冉冉。怒气壹郁。光怪如剑。如剑如画。志士眦裂。阴阳消息。是日何日。介冑骏奔。鼍鼓殷殷。大酒以酹。稽首东人。东人曰咨。欲报之德。年年是日。家尸户祝。公灵在东。壮我山河。福我寿我。受言孔多。谨以牲醴庶品。式陈明荐。尚飨。特擢源为嘉善大夫五卫都总府副总管。廷中感激。有泣下者。后二年。源拜庆尚右道兵马节度使。后五年。 特授咸镜北道兵马节度使。廷臣有言源嗜酒。不习戎事。北方士马。不可以付此人也。 上曰。若无李提督。八路其鱼矣。虽源误一方。何如八路之弃耶。廷臣悚息。无敢言者。源长身美须髯。风姿凛然。有幽朔之气。子孝承亦以武进。今为折冲将军。读 御制李提督致侑之文而不涕者。无人心也。源以中国之馀。寄身东土。人不甚知也。 今上拔之郎潜。数岁中超迁至资宪大夫。以大将屡镇南北。于乎盛哉。酬功报劳之盛德至善。其永有辞于天下万世也。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45H 页
[黄功]
黄功者。浙人也。尝官钱塘。甲申之难。东归为同知中枢府事。丁未岁。泉州人陈得,林寅观等九十五人。装船往日本。漂流至耽罗。而有永历十七年大统历。衣冠不从胡制。守臣具以闻。相臣郑致和,金寿兴请押送燕市。李端相,洪命夏,闵维重,俞命胤。皆言其不可。朝廷用致和,寿兴议。进士尹以健上疏力争。疏入 不下。朝廷以黄功汉人。使功谕送寅观。功驰驿至弘济院。相见痛哭。因歌念念词曰。尔今听我说原因。侧耳抬头仔细听。他国逢人须好话。尔今同伴莫相争。到时莫说能文字。到时莫说会当兵。到时莫说回乡土。到时莫要誇其能。四件劳心须谨记。我将此事做人情。寅观等泣数行下。因贻书于廷中曰。 大明国福建林寅观,陈得,郑禧等谨上书于诸公。自 太祖高皇帝以来。至今三百馀年。与贵国情亲兄弟。痛关心腹。如壬辰年贵国有难。我朝援救。顾我百众之中。亦有父兄从戎。及今败船而来。贵国不为寅观指送 明国。反陷于清地。寅观至此。口亦哑矣。伏乞诸位上官开恻隐之心。怜百众之命。为启朝廷。以苏残喘。则虽为贵国夜犬。亦不辞矣。遂抵死不欲往。朝廷迫功送之。功与寅观等饮酒论襟。发森森冲冠。寅观唱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45L 页
刘智远少子井边遇母词。功唱刘智远磨房相会词。皆操南音。涕泗横流。功未忍驱送。嗫嚅不能言。寅观等知不可奈何。握功语刺刺。遂辞去。朝廷使译官张灿缚送燕京。路傍观者。皆顿足悲号。功遂称病不出而卒。有子成,俊二人。其后有世中者中武举。为顺天镇讨捕使。以父母之奴隶。投之雠仇之手。使骈其命。虽椎埋然诺之徒。犹且耻之。彼千乘之国相。乃反甘心焉。将何以纪纲四方哉。嗟乎功岂乐为哉。
[田好谦]
田好谦者。广平府鸡泽县之冯郑里人也。大父应扬事 显皇帝。为兵部尚书。父允谐吏部侍郎。好谦以庚戌生。隶乡学。先是都督黄龙镇东江。好谦往游之。崇祯九年。金人东抢。遂侵东江。虏将奇好谦状貌非常释之。好谦裸身行乞于路。至关西。见节度使柳琳。画地书字以通意。琳送之大将军具宏。宏命席地与酒。却立不肯饮曰。将军何无礼耶。宏异之。即延坐堂上。以客礼待之。遂置帐下。大将军卒。兄之子仁垕为大将军。好谦又事之。与南蛮向化人朴延。领汉倭军。拜折冲将军龙骧卫副护军。壬辰之役。指挥同知张龙。从麻贵征倭。留仕 本朝。为同知中枢府事。好谦娶其女。有四男。好谦身长八尺。魁杰有四方之志。尝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46H 页
诵六经。虽流离逋播之际。口不辍读。及死。语东平尉郑载崙曰。中国沦矣。蹙蹙靡所归。幸朝廷廪余至老死。其何望之有。惟恨身没寝远。名与骨俱朽。累累北邙。将无以知吾为中国人也。公盍图诸。载崙悲之。请山人朴世采铭其墓。好谦尝书与其子井一曰。北直广平府鸡泽县。至南门第一牌榜刘翰林也。第二牌榜田应弼也。第三第四第五。即尚书公之牌榜也。盖欲以此推验其乡里宗戚也。后载崙赴燕。井一随之。广平田氏闻井一来。画赠鸡泽山水。其城南牌榜岿然者五。历历如好谦言也。井一购尚书遗像藏之家。英庙壬戌。以牲醪遣官酹之。好谦之子之女为李如梅之孙李著之妻。著之先。亦因甲申之变而东来。有宗胤为平安道防御使。以兵部尚书之孙。吏部侍郎之子。越在外国。廑典护军而止焉。谚曰。橘渡淮而为枳者此欤。使好谦荷戈入燕。天下事尚可为也。以中州之大。而豪杰不生。好谦亦落拓无所成。悲夫。
[康世爵]
康世爵者。荆人也。父国泰。万历时坐法徙辽阳。及都督刘綎征深河。国泰战死。世爵时年十七。步入深河。求父尸瘗之山下。即变服归辽阳。兵部侍郎熊廷弼置之麾下。辽阳陷。世爵走马登山上。夜潜壕水。南出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46L 页
塞保凤凰城。城陷。亡入金石山。日食木叶得不死。间走义州。见虏彊大。遂避地入会宁府。作堂于豆江之口以居之。康氏生长荆门。虽老矣不能忘。故燕居未尝不冠楚冠也。世爵既死。会宁之人皆怜之。因以楚冠名其堂。属江汉黄景源序之如此。世爵有二子。善骑射。好气义。有楚士之风云。钟仪南冠。义士悲之。世爵。钟仪后一人也。年六十。老死北荒。而朝廷不得用。嗟乎惜哉。
[文可尚]
文可尚者。杭州人。宋丞相信国公天祥十六世孙也。世居杨子江。 崇祯八年。托以漂海。来泊于海西之殷栗县。有诗曰。流落腥尘万事非。圣朝文物梦依俙。江南庾信平生恨。塞北苏郎几日归。三十年来风异响。八千里外月同辉。华音已变毡裘弊。谁识杨江旧布衣。朝廷付可尚司译之禄。以终其身。宋季浙人郑臣保。以员外郎挈家渡海。居瑞山郡之看月岛。士之不幸而遇戎狄之祸。驾航而浮于海。如若人者。何可胜数。或隐于岛屿中。或入山而不出。后世无闻焉。岂不怜哉。
[安龙福]
安龙福者。东莱府人也。隶水军。善倭语。 肃庙乙亥。漂海入郁陵岛。遇倭被拘于日本之五浪岛。时对马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47H 页
岛主欲占郁陵。与边臣争不已。而倭酋实不知也。龙福谓五浪岛主曰。自郁陵距我国一日。距日本五日。非属我国者乎。朝鲜人自往朝鲜地。何拘为。岛主知不可屈。解送伯耆州。州太守厚遇馈银币。龙福不受曰。愿日本勿复以郁陵岛为辞。银币非吾志也。太守遂禀关伯。作书契授之。言郁陵非日本界。时馆倭若将生衅。国人忧之。而不知为马岛所瞒也。龙福愤甚。走蔚山海边。有商僧雷宪舣舟。龙福诱之曰。郁陵岛多海菜。吾当为汝指其路。僧欣然从之。遂举帆三夜。泊郁陵岛。时倭舶自东至。龙福目诸人缚之。舟中人㥘不发。龙福独前愤骂曰。何故犯我境。龙福追至松岛又骂曰。松岛即芋山岛。尔不闻芋山亦我境乎。麾杖碎其釜。倭大惊走。龙福转至伯耆州言其状。太守悉捕治之。龙福乃诡称郁陵监税官。升堂与太守抗礼大言曰。马岛之居间矫诬。岂独郁陵一事。我国所送币货。马岛转卖日本。多设机诈。米十五斗为一斛。马岛以七斗为斛。布三十尺为一匹。马岛以二十尺为匹。纸一束甚长。马岛截为三束。关伯何从而知之。不能为我达一书于关伯乎。太守许之。马岛主父时在江户。闻之大惧。乞于太守曰。书朝而入。则吾儿夕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47L 页
而死。子其图之。太守归语龙福曰。毋庸上书。且速归马岛。如更争界者。可差人赍书来。于是倭知不可复诳。贻书莱府谢曰。不敢复遣人至郁陵。当是时。朝廷议割郁陵岛以予倭。彼龙福者。非有职司之重命令之严。而出万死之力。跋涉水陆万有馀里。叱狡夷如小儿。折马岛之奸谋。使郁陵全岛不入于倭。其功可谓壮矣。
[许格]
许格者。阳川县人也。五世祖琮左议政。父淮能诗。与权鞸,郑碏齐名。性至孝。 赠司宪府执义。格自号沧海。为人忼慨不拘小节。好谈论古今治乱得失。 崇祯九年。南汉下城。格时年三十。遂隐太白山。又自号曰。大明天地无家客。太白山中有发僧。喜读春秋。凡有哦咏。皆以尊攘为辞。尝购 烈皇帝御笔思无邪三字。镌之加平郡之朝宗里。盖取里名朝宗也。游海西。见首阳山有兄弟谷。建夷齐庙。每三月十九日。晓登北山。焚香痛哭。年八十四卒。格有友曰李保晚。自称大明居士。废举业。以幅巾缓带。呼鹰斗鸡。驰逐呼呶于林麓墟野之间。或笑或哭。人莫能测。有时弹琴命酌。评花品药。不问山外事。超然若出世人也。保晚远祖集。为高丽王氏守节。格,保晚尝与游楮子岛。至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48H 页
今父老传其事。往往有流涕者。以海左布衣。有匪风下泉之思。至于没身江湖而无闷焉。岂不贤哉。
[胡克己]
胡克己者。五峰先生之后也。万历庚申。进士及第。尝泛舟游登州之海。飏漂至于凤山郡。东人不甚知也。因流落北方。居利城。克己喜文章。晓天文地理医药卜筮。尝慷慨泣下。有诗曰。侬家近隔岳阳楼。斑竹篱边湘水流。遥忆故园矶畔柳。几年闲系钓鱼舟。北士多传诵。后徙北青府之城池洞。其孙斗弼诉于 王。御笔书胡克己姓名于华阳万东庙之锦屏。仍 命世禄其后。胡氏大贤之裔也。乘桴东海。能免被发左衽之耻。使当时搢绅子弟。不入福建缅甸。而东浮于海。则夫岂有拘系流离之辱哉。汉献帝之子。投日本为郡王。至今祠庙。香火不绝。宋德昭之孙投高丽。冠冕五百年。蝉联舄奕。君子于此。知天理之难诬也。
[庆河昌]
庆河昌者。极东人也。往来于 本朝庆兴府抚夷堡,造山堡。交易货市。天启丁卯。满州虏大强。极东贡皮毛。河昌乃率其子其罗啰,只屯阿等入熊岛。自立为将。不肯降满州。及 崇祯丙子。 本朝媾满州。河昌滋耻与满州和。移住獐岛。与中国通。满州使告 本朝。俾发舟师一千往取焉。 本朝遣北道兵马虞侯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48L 页
刘缵。先与满州使将精兵五百。从西水罗浦鼓而行。獐岛人且罗汗住移时。只于巨乃等。因贩卖至庆源府。缵先捉而同舟将抵岛。河昌命子吉罗,侄牙豆,宗族梅介,从人古郎阿。潜理三艇。挟毒箭伏丛林中。缵先裨将韩希龙进薄之。皆被获。具告河昌。移住獐岛。缵先乘夜四围。先以一百八十炮匿山后。河昌变出不戒。急率部下。持兵奔巨薮。炮乃齐发。飙如风雷。河昌与其属男妇十五并受缚。弓服矢房铠甲。尽为缵先有。及还。执送满州。 崇祯丁丑。满州又发兵搜岛。禽男妇五百处之也。春地遣差人沙将至。 本朝运粟三千斛以饷之。 崇祯中。满州虏寝盛。东抢 本朝。北服蒙古。时犯山海关。所向无敌。李永芳,洪承畴辈相继投降。天下之势。已十去八九矣。彼庆河昌者。东鄙之贾也。尚能保孤屿。毅然不挠。抗方盛之强虏。何其壮也。但地偏众少。人无远略。竟为满州禽。哀哉。松山祖氏之降也。独蒙古二千。仗义不少挫。虏大怒。诱以酒食。俾去弓剑。驱出平野。以铁骑蹂之。蒙古素闲战。徒手搏战。能杀虏骑数千而后尽死。其髑髅尚今在锦州之东川。孰以夷狄而少之哉。
[朴延]
朴延者。阿兰陀人也。 崇祯元年。漂流至湖南。朝廷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49H 页
隶训局。将降倭及漂汉人。延初名胡吞万。工于兵书。能制火炮甚精巧。 孝庙四年。有漂舡泊珍岛郡。舡中三十六人。衣冠诡异。鼻高目深。不通言语文字。或云西洋人。或云南蛮人。朝廷命延往审之。延见其人。言语淋漓。至于泣下沾襟。而其人皆通星历。善铸鸟铳及大炮。遂以其人分隶京外诸营。其后十四年。隶湖南左道水军节度营者八人。潜乘渔舟。逃之日本之长埼岛。倭酋书报朝廷曰。阿兰陀即日本之属郡。而今留贵国者八人逃至长埼。朝廷始知朴延亦阿兰陀人也。延居大将具仁垕麾下。其子孙遂编训局之军籍。阿兰陀一名荷兰。一名红夷。亦曰红毛。在西南海中。明季据台湾。后为郑成功所败。倭人与阿兰陀互市为外援云。昔有虾夷国松前人世琉兜宇须者。漂留耽罗二十馀年。至万历壬辰。为倭向导。朴延为国效其能。遂传红夷炮之制。奇哉。
[安克諴]
安克諴者。龙川府人也。以勇力闻于东海。能文章。忼慨有胆略。天启中。金人日盛。数犯朝鲜。朝鲜以李希健守龙川。号曰洪阳君。克諴事洪阳君。筑龙骨城。金人攻之。城中兵散。洪阳君走。时克諴之父浚。与李立设栅浦口。为死守计。推李立为将。克諴辞洪阳君。往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49L 页
从之。一日三战三胜。归附者日众。众至数千人。毛文龙遂闻于朝。 帝嘉之。拜李立都督。赐银字牌。先是。刘綎战死深河。克諴欲提戈入虏中以快志。有兄克谐尼之。遂太息而止。时年十八。 崇祯九年。从林将军入锦州卫。及还。义州崔孝一,宣川车礼亮仗剑至。克諴曰。君辈远访我。宁有意乎。礼亮曰。中原乱矣。将计安出。克諴大悦。请与共事。孝一曰。吾入登州得兵。捣沈阳。子与礼亮从东海而起。金虏不难灭矣。克諴抵掌笑曰善。入中国得褊师。横行海岱间。莫如崔君。临大事制机侦敌。莫如车君。缮戎器以待变。克諴不敢辞。孝一曰善。遂誓天以自结。或聚啸山谷。或托以海商。泛舟游于登莱之徼。里中皆笑曰。彼辈自称大丈夫。乃反为贩货翁耶。克諴与礼亮。送孝一入中国。礼亮酒酣以歌。克諴和之。中夜乃泣。平明。孝一浮于海。礼亮潜往沈阳。克諴市骏马利剑。时陟戍楼。北望辽山。欷歔彷徨者久之。事大谬。礼亮被执于金人。其主遣使朝鲜。捕克諴甚急。或劝之去。克諴曰。吾矢一死焉耳。遂为其所捕。金使械至汉阳杀之。临死。瞑目叱金使曰。恨不杀胡贼以报 明天子耳。礼亮死于沈阳。其从父弟元辙素卓荦有气节。及金人莅鸭绿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0H 页
江。夷礼亮之族。朝鲜人绐之曰。唉元辙。若以何罪欲受刃为哉。若元氏也。元氏无罪。尔何为哉。元辙大呼曰。尔不闻礼亮之弟车元辙乎。男儿死耳。岂变姓而偷活耶。遂见杀。江汉黄景源为陪臣传。如崔孝一,车礼亮事。为其传颇详。独于克諴而阙之者。史之觖文也。
[白大鹏]
白大鹏者。典舰司之奴也。能诗善饮酒。俊逸横健。有烈侠之风。尝与刘希庆游。二人者俱以诗闻于世。大鹏尝有诗曰。醉插茱萸独自娱。满舡明月枕空壶。傍人莫问何为者。白首风尘典舰奴。其豪宕不肯屈如此。万历初。随通信使许筬赴日本。壬辰之役。随巡边使李镒。战于尚州以死之。时镒遁去。其从事皆殉节。赠恤甚优。独大鹏不与焉。人皆嗟惜之。余尝铭义士金镒之墓。镒尚州人也。当李镒走时。金镒力战死。有女年十七。负其尸而葬之。碑而不刻曰。后当有铭者。其后二百年。今 上命筑坛以祠战亡诸人。余乃铭其碑。其言始验。
[金禹锡]
金禹锡者。永柔县人也。好气节。饮酒赋诗。坎壈不平。崇祯丙子。清人东抢。禹锡避寇入慈母山城。闻朝廷讲和。作诗大书城门曰。我是大明 天子民。皇恩尚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0L 页
记黑蛇春。(指万历癸巳救倭乱时事)人间今日知何世。宁蹈东溟耻帝秦。清将见之大怒。欲斩之。禹锡忼然不屈。其子应元年十岁。抱禹锡乞以身代。清将亦感其孝。并释之。言忠信行笃敬。蛮貊之邦尚可行。圣人岂欺余哉。当时满汉之间。金禹锡之勇闻天下。而朝廷终未能拔而用之。惜哉。
[麻舜裳]
麻舜裳者。麻贵之孙也。万历二十五年。倭寇朝鲜。 帝命总兵麻贵统南北军以征之。贵遣副将解生。参将彭友德。破贼于青山县。又破之稷山县。贵与陈璘,刘綎,董一元分四路。贵居东。当倭酋清正。连战破之。前后俘获以千计。进右都督。朝鲜之复。麻公为首功焉。贵子里光。尝以遵化总兵。战死深河。有子曰舜裳。世袭指挥同知。深河之役。被掳入胡中。六年而逃。天启丁卯。督饷于登州。遂漂海抵海西之礼川府。朝廷不敢用。舜裳亦不自衒。故沦落不复闻焉。尝遇大臣金堉。说南方养蚕事。盖其意欲以讽养士如养蚕也。因不得志。死于湖水之南。当麻将军之东来也。頫伏辕门之外。不敢仰视。今其孙之来也。不得沾禄。盖其势使然尔。
[洪纯彦]
洪纯彦者。南阳府人也。嘉靖中。纯彦以通事赴京。闻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1H 页
有美女价直千金。遂乞银于僚官。如其数以往见其女。垂首不言而涕。纯彦问之。女曰。某江南人也。随父之官。父死无以返葬。欲自鬻营归耳。纯彦闻而悲之。予其银而归。贷银者以积债不还诉于官。谪配岭东。其后女子适于石星。星历官至礼部尚书。每东使至。辄问纯彦所在。 昭敬王赦还。复为通事。随宗系辨诬使。又赴京。事关礼部。石星及夫人招见。道谢旧恩。令竣事以还。 昭敬王嘉之。策光国勋。封唐陵君。夫人尝自织锦数百端。每端绣报恩缎三字。以赠纯彦。 昭敬王命纯彦所居第洞名曰报恩缎洞。壬辰乱。石星为兵部尚书。又力主出兵之议。一女子之微。而能洗东国之宗诬。又能出兵以复其国。可谓壮哉。
[罗德宪]
罗德宪。字宪之。其先豫章人也。宋末。有浮海而东者。受籍于罗州。为罗州人。万历癸卯。以武科事 昭敬王。及椵岛刘兴治之难。德宪以接伴使觇岛中。获其隐情以闻。 崇祯癸酉。以信使赴沈。金主列兵卫甚盛以见之。德宪立嶷然也。甲戌。又赴沈。会有讹言谓本朝助兵 皇明。挟讨金人也。故金人辱德宪甚困焉。丙子。又赴沈。至平壤。遇金使者英俄尔代请德宪还。待其事竣。偕之沈。德宪曰。尔之于尔君之令。犹吾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1L 页
之奉吾国命耳。不敢违一也。遂不从。时观察使洪命耇以金使者。与西獭至。欲藉西獭之言而共尊其主也。不许西獭之贡币。金使者不听。至于王京。太学生交章请斩之。街路童子投瓦石逐之。金使者遂逃还之义州。见德宪曰。朝鲜徒尊南朝。奈何不识天命。德宪曰。我国臣事 明朝。且二百馀年。若敢以嫚语尝我耶。金使者曰。诸王子议加号。虽欲不从得乎。德宪大叱曰。吾首悬汗庭。吾志不可屈。乃与回答使李廓。俱到沈馆。四月十有一日。虏数十骑来言汗欲受贺。德宪曰。吾得死所。与李廓东向四拜。裂冠带。因拔剑授人曰。必欲劫我。速斫我颈。二人相与解发。骈首绾髻。交手指坚握。钩连而卧。金主又纵骑促之。执二人驱之南郊。时金主受僭号。曰宽温仁圣帝。国号大清。年号崇德。八固山诸王子。绣袄红缨。排列左右。促二人就班毡帷。剑槊相戛。狞胡如堵。二人山立于其间。张目视之。金主令其下执二人手脚而倒之。发须尽落。德宪时年六十四。尚力拒如搏战状。金主诱之曰。参贺生。不参贺不生。德宪厉声曰。宁不参贺不生。不忍参贺而生。于是鞭箠交下。血渍于衣。地为之赤。汉人投降者。莫不赧然欲死。其明日。金主祠东郊。又执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2H 页
二人䝱之拜。德宪曰。杀则杀耳。骂遂不绝。虏又驱之。折右胁。因馈馔德宪。气绝复苏。踢其器。又明日。金主大会。将议杀二人。金主之兄之子要魋谏曰。彼以死为荣。若果杀之。我有杀使之名。彼有成仁之节。亦恐贻笑于他国。金主遂不杀。缄书以授德宪。德宪欲开缄以视之。金主使百骑驱德宪至通远堡。德宪自念金主书押以新印。不可以赍往。又不可以毁弃。乃潜置纸布笥中。负以一马。谓堡人曰。马瘏矣。姑送沈阳以俟之。于是边上传言廓德宪参贺虏庭。观察使请斩之。吏曹判书金尚宪言二人抗义甚明白。罪不当斩。 王命谪德宪于白马城。廓于宣川府。都督沈世魁。因俘人闻二人不屈状。告于 皇朝曰。逆虏迫䝱。朝鲜臣守义。居数月。金人东侵。 王如金主营。金主问罗德宪安在。向者若不屈。今不得相见耶。沈人作廓德宪抗节图而美之。 烈皇帝因沈世魁奏。遣监军御史黄孙茂。降敕褒谕。而世魁死。莫得以闻。德宪后为统御使。庚辰卒。德宪为人简亢庄重。言议激厉。料事动辄如神。尝金使之来也。忽跃马而逸。人皆惊惑。德宪就见兵曹判书金时让。令支供者往候东门外曰。此虏必阴觇南汉。欲人不得测。然归必少憩城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2L 页
外。我若先迎候。彼不敢谓我无人。已而果若其言。金使怃然色沮。其谋画往往出奇如此。今 上戊戌。特赠兵曹判书。谥曰忠烈。若使罗德宪不遇其时。即亦行间之一武夫而止焉耳。困顿颠踬之死而不悔者。虽于洪皓朱弁。未易多让。于乎伟哉。
[西山大师]
西山大师者。完山人也。俗姓崔氏。父昌世为箕子庙参奉。师诞三岁。而有老人谓其父曰。吾访少沙门耳。遂以两手举儿。咒数声抚其顶曰。以云鹤字此儿。因忽不见。以故名曰云鹤。尝与群儿游。辄立石为佛。聚沙为塔。及长。风骨英秀。力学靡懈。事其亲至孝。十岁而父母殁。就学于泮宫。郁郁不得意。南游智异山。遂悟禅旨。听法于灵观大师。剃发于崇仁长老。年三十。中禅科。自大选升禅教。判两宗事。忽喟然叹曰。吾出家之志。岂在于斯乎。即解绶归枫岳。及壬辰之役。 国王西幸龙湾。乃仗剑道谒。 王曰。世难极矣。尔可弘济耶。遂泣而拜命。命为八道十六宗都总摄。谕方岳礼遇之。当是时。雪英起于关东。处英起于湖南。师募缁徒一千五百。合关东湖南僧军五千人。与提督李如松。战倭于牧丹峰。斩获甚多。倭宵遁。师以勇士百人。迎 驾还都曰。臣年八十。精已耗矣。请以戎事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3H 页
属臣之徒惟政处英。归老西山。惟政者雪英也。 王嘉其志。赐号国一都大禅师禅教都总摄扶宗树教普济登阶尊者。甲辰正月二十有三日。会比丘于妙香山之圆寂庵。爇香讲法。取影本书其背曰。八十年前渠是我。八十年后我是渠。遂趺坐而逝。年八十五。法腊六十七。异香满室。二十馀日而始歇。师法号休静。名其堂曰清虚。尝登香炉峰题诗曰。万国都城如垤蚁。千家豪杰若醢鸡。师虽韬光不耀于世。而问道者日众。李提督尝以诗赠之曰。无意图功利。专心学道仙。今闻王事急。总摄下山巅。李如松亦称细玩尊书。足觇所养。予以红柬。东征文武诸公。又以为国讨贼。忠诚贯日。不胜珍谢。各以银五两青布一段。谨助义飨。曰敕使行人司行人薛藩。钦差经略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军务加一品服兵部右侍郎宋应昌。赞画兵部员外刘黄裳。兵部主事袁黄宽。奠督阵叶邦荣。参赞军机事同知郑文彬。知县赵汝梅。经理户部主事艾维新。钦差布政司都御史韩取善。辽东都司张三畏。经历邓璠。钦差提督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军务总兵官中军都督府都督宁夏伯兼太子少傅李如松。中协守副总兵都督杨元。左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3L 页
协守副总兵李如柏。右协守副总兵都指挥张世爵。原任都司李镇。中都司吴梦豹。游击章接。游击李文升。督阵游击徐辉。义州卫参将李如梅。参将骆尚志。统领宣府东路副总兵杨绍先。提督标下中军参将方时春。统领宣府副总兵任自强。统领宣府游击周弘谟。统领大同营游击高策。统领大同营游击谷燧。游击王承恩。统领标下亲丁游击李宁。真定游击赵文明。保定游击梁心。陕西游击高彻。山西游击施朝卿。参将陈邦哲。经略标下游击钱世祯。密云标营都司方时辉。建昌车营都司王问。防海南兵游击吴惟忠。参将胡泽。游击王守宽。遵化左营参将李芳春。原任参将张应种。参将郭梦徵。参将苏国赋。参游佟养中。参游胡鸾宽。奠副总兵佟养正。副总兵祖承训。副总兵查大受。原任副总兵孙守廉。副总兵王维贞。副总兵王有翼。副总兵吴希汉。经历孙论。经略委官通判王君荣。旗鼓中军王承恩。中军王汝祯。答应官李起明。经略沈思贤。游击张奇功。游击葛逢夏。游击沈惟敬。游击戚金。游击王友迪。监督都司楼大有。游击戴胡弁。参游李郁。参游李如梧。参游赵之牧。参将周易拜。其见重于中国人有如此。今 上甲寅。命建遗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4H 页
像之堂。以 宸章铭之。
[郑凤寿]
郑凤寿者。河东府人也。世居关西之铁山府。凤寿为人。忠厚有胆略。身长七尺。万历壬辰之役。中武举。从军有劳。父死。守其墓不求仕。尝试剑舞鞘。如有边忧者。 悊皇帝七年。建州虏骑十万。夜渡鸭绿江。分左右。一抵朝鲜。一抵东江。东江者都督毛文龙之所镇也。虏闻凤寿名。遣令箭招之曰。来则获全。否且屠之。凤寿曰。我不幸遭难。将死且报国。时节制使张士俊守龙骨城。乞降于虏。虏以士俊为龙骨镇将。凤寿计龙骨地险粟多。可以图大事。与壮士李光立驰入城。是日将台旗竿。有双虹闪起。白黑云自东西来。相荡者久。人皆怪之。武士金宗敏泣见凤寿。请与同死。凤寿曰。君可募关西少年乎。宗敏曰。丧乱之馀。莫有应者。为之奈何。凤寿有弟曰麟寿善计事。且有气节。乃言曰。可以术绐。未可以义说。凤寿曰。欲举义而先以诈动众可乎。麟寿曰。否不然。成安君不用奇计。终有泜水之败。安平君倚一城而复全齐。徒以神师惑众耳。遂令宗敏绐少年。编之军伍。时虏使士俊出一城男妇。各负米十斗送湾上。违者将斩之。凤寿大喜曰。大事成矣。遂令宗敏宣言于众曰。虏惮我众。以负米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4L 页
名。而实欲诱而致之死耳。众皆汹汹。明日。士俊下令城中人十岁以上皆会仓下。士俊与诸将坐尽忠楼上。开仓分米。男一人五斗。女一人三斗。宗敏使壮士李矗立挺身按剑。瞥入众中。立于积米之上。大呼曰。唉。若等今日负米而往。明日死于鸭水耶。唉若等宁食此米守此城。而为忠臣乎。唉若等所恃而守城者米也。米散而何食焉。众乃应声。咸愿守城。矗立曰。郑将军在矣。时不可失耳。壮士李希老拔剑而呼曰。吾将定矣。挥剑招众。众皆踊跃。扶凤寿上肩舆至将台。士俊左右虚无人。凤寿分署诸将四十馀人。以宗敏将中军。士俊请往义州。诸将皆言斩之为便。凤寿曰。士俊欲往义州者。欲激虏而来也。虏至可破。遂纵士俊。士俊果引精甲三百。伏北山丛木中。约举火而发。乘夜入城。凤寿命斩之以殉虏。遂退居数日。虏兵三万。围城数匝。城上人为胡语骂曰。羯虏敢战。战且速。欲食汝肉。虏酋大怒。拥楯而前。呼声振山谷。城上矢石齐发。虏前驱数千皆毙。横尸满谷。自卯至申。凡大战五。虏大败走。乃遣人献俘于毛文龙。文龙大喜。便宜专制。授凤寿守备都司之职。赍以银牌。以书劳之曰。忠心贯日。壮气干霄。时虏兵在良策馆。帅精锐数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5H 页
千。方夜袭虏营大败之。前后大战辄获丑。以其功拜义州府尹。迁湖南兵马节度使。及卒。 赠兵曹判书。谥曰襄武。
[李亨翼]
李亨翼针医也。崇祯丙子。扈 驾入南汉城。先是清人犯西塞。观察使,节度使皆走。直一夜趍王京。 驾幸南汉以避之。升平君金瑬,完城君崔鸣吉倡和议。欲背 明天子。为臣妾于虏。亨翼遂泣言于 上曰。噫嘻此何时也。君臣父子。背城一战。以殉社义也。元孙大君在江都。庶或重恢。不然而与虏和。 殿下纵还都。何面目见臣民乎。西塞将兵者。以贼遗君。罪当斩。请与主和之臣瑬,鸣吉及拥兵不勤王者并斩之。用激士气。 上曰。尔言慷慨。予当思之。未几。瑬,鸣吉之议行。而亨翼悲愤死矣。嗟乎。当是时。亨翼沈沦方技间。无官守之责。而瑬,鸣吉势倾中外。忤之则立死。犹杰然不慑。请斩其首。何其壮也。余尝以为若人者。胡铨不及也。名湮没而无称。惜哉。夏无且以药囊提荆轲。尚闻后世。况亨翼乎。
[田满车]
田满车者。海州人也。隐居首阳山下。山多薇蕨。有清圣庙立焉。清圣庙者。夷齐庙也。满车年七十。磊落忼慨。与其妻耕首阳之野。时夜读书。人无知其贤者。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5L 页
肃庙己卯。岁大饥。朝廷求粜于燕京。谏臣郑浩言其不可。廷议牢定。遂泛舟东海。分赈诸路。满车作诗以辞之。其诗曰。闻道燕山粟。东输二万斛。莫贷海西民。首阳薇蕨绿。又曰。我本清寒有一牛。辍耕闲放峡中秋。骑来不向人间路。恐饮当年洗耳流。仍逃之山中。采薇而食。不知所终。伯夷,叔齐者殷人也。耻食周粟。固然也。田先生。海外之逸民耳。生不识 明天子。而不以燕粟救其饥。岂不远过乎夷,齐哉。
[尹儋]
尹儋字汉卿。南原府人也。曾大父衡志以布衣。斥丁卯和议。请斩虏价。直声闻天下。汉卿魁伟长者。深沈有大略。视富贵名利。不足当其意。常郁郁有云霄想。遂卜居峡江之上。妻孥琴书鸡犬载一舡。张帆而去逸。举飘然有不可测者。有时骑牛来城市。市酒饮。哑然笑曰。使我为世用。心劳于虑。身劳于事。弊弊不能休。存者几何。今我田有粟山有薪。踽踽而行。恂恂而处。于我何有乎哉。遂隐而不返。余闻汉卿尝居越中。闻鲁陵鹃声。未始不累欷太息也。嗟乎。汉卿其游方之外者欤。
[朴泰星]
朴泰星者。密阳府人也。生三岁。其父死。及长。辄泫然恨未承父颜也。年六十三。而遇父死之年。乃具衰服。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6H 页
庐其墓侧。日侍墓呼哭。墓前立古杉一树。有鸟巢其颠。鹌身鸠色。人莫能名。泰星出庐户。鸟乃绕坐苴杖。及抵墓。鸟飞上树。泰星哭。鸟亦哭。曲折往复。相上下。泰星止哭。鸟亦止哭。自墓至庐。随苴杖而下。入其户乃去。日以为常。三年如一日。既免丧。鸟不知所之。诗人李秉渊作异鸟歌。村之士女至今歌之。当朴孝子之世。有能观感如鸟者哉。夫子曰。可以人不如鸟乎。于鸟无愧色焉。斯可乎哉。
[崔老]
崔老者。成欢驿吏也。世为吏于成欢驿。年七十馀。当戊申之难。时贼势炽张。湖岭戒严。驿丞姜柏走。闾阎为之一空。雏鸡乳狗布野鸣号。崔老未忍去。与老卒守亭馆。贼首李麟佐以三千兵次于驿。夜张乐饮酒。崔老供给惟勤。及四鼓。贼众皆睡酣。警柝不响。旗竿灯火尽灭。阒若无人。崔老使卒潜伏驿后峰大呼曰。成欢驿吏。崔老曰诺。曰金吾缇骑十百辈。方捕贼而来。汝丞安在。曷不秣马以俟。否则斩之。崔老连声应诺而出。声振林谷。奋挺左右冲突。因放马庭中。相蹄趹以挠之。贼众方睡酣。变出仓卒。惶急惊动靡所定。太半散亡。麟佐急回军。军声遂不振。而因为元帅所擒。崔老老死。名亦不传。邑人称崔忠臣云。余尝到成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6L 页
欢驿。有所谓涤愁楼者。崔老死守之地也。徘徊登览。惆怅者久。当是时。位将相而与贼相应。以观望成败者。视若人何如哉。
[田横岛]
田横岛在朝鲜洪州牧前洋。一名呜呼岛。土甚肥饶。产楮㯃箭竹。周九十五里。有古城遗址。石砌宛然。傍有小屿曰横巾。似是田横挂巾处。田横者。齐王荣之弟也。高祖定天下。横乃与其徒五百馀人。入海居岛中。高祖使使召之。诣洛阳自刭。尝见地图综要。田横岛在即墨海外。余求之渤海。乃朝鲜洪州地也。使田横纵五百义客。说朝鲜卫氏以为援。北结匈奴卢绾。南聘淮阴侯代相。因激起稷下奸人。揭竿一呼。直趍洛阳。天下事未可知也。然高祖既一统。卜世四百。横虽动兵作难。亦难乎哉。海上水师估老。尚有指点泣下者有以也。横之得人死力也。
[飞鸿湖]
飞鸿湖在朝鲜镜城府南九十里。其纵长六十馀里。其深六百馀尺。中有岛曰看羊。洲渚平衍。无草树之傅焉。沙洁如铺练。抵北海仅一舍。苏武者。平陵侯建之中子也。武帝天汉元年。以中郎将。持节使匈奴。匈奴徙武北海上无人处牧羝。传云匈奴徙武北海上。人不知匈奴彊域。徒指为坎维之大泽也。嗟乎。始得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7H 页
之朝鲜。不亦奇哉。湖之名以雁书也。岛因牧羝而称焉。然其俗卤朴。不能载之书策。故或有疑之者。司马氏匈奴传曰。匈奴东接濊貊朝鲜。于是匈奴北抵朝鲜可知也。辽东志所谓木郎古。即其墟云。
[九峰山]
九峰山在朝鲜云山郡东二十里。山有九峦故名。多松桧猛兽。中麓有封若堂。曰皇帝坟。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大燕皇帝冯弘。为拓拔氏所困。遣尚书阳伊。请迎于高句丽。高勾丽王巨琏。命葛庐,孟光。将数万众往迎之。入龙城。尽取武库精仗。大掠而归。冯弘至辽东。巨琏遣使劳之曰。龙城王冯君。爰适野次。士马劳乎。弘惭怒。巨琏处之平郭。寻徙北礼。弘素侮高勾丽。刑政赏罚。犹如其国。巨琏乃夺其侍人。质其太子王仁。弘大怒。遣使入宋。上表求迎。文帝遣王白驹等迎之。巨琏命孙漱,高仇等。杀弘于北礼。葬九峰山。谥曰昭成皇帝。昔卫满自燕至朝鲜。建国自王。故朝鲜人号卫满为燕王。九峰山冢。乃卫满所藏。非冯弘。按舆地图。自九峰山挟加屹岭过砥岭。有临江而造山者。世传卫王墓。是为卫满所藏无疑也。若然者。九峰山非冯弘之坟乎。弘之长子崇降拓拔氏。封辽西王。食十郡地。承制假授文官尚书。武官征虏以下。噫。去父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7L 页
不孝也。国难而不入。不忠也。拥十郡之众。南面称王。杰然为蕃胡酋长。闻其父丧国而依高勾丽。遂见戕焉。淟涊不之顾。反乞媚于雠敌。晋有申生。何如哉。
[沧海]
沧海即今朝鲜江陵府东十里。有海环其外。汉书食货志曰。彭吴穿濊貊朝鲜。置沧海郡。史记如淳注云。秦郡县无沧江。或曰东夷君长。汉书武帝本纪曰。元朔二年。濊君南闾叛。遣将讨平之。以其地为沧海郡。朝鲜传曰。朝鲜侯右渠。诣辽东内属。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高勾丽时称河西良。新罗时称溟州。高丽时称临瀛。张良二十岁。秦灭韩。良为报仇。阴求客刺秦皇帝。乃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时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力士狙击之。误中其副车。秦皇帝大怒。索天下甚急。良乃更姓名。亡匿江陵府南三十里濒海而山者。曰海灵。其上有神祠。舟楫而过者。辄赛而后。得利涉焉。世传沧海君死以为神。食玆土。山之名以此。或曰。江陵古濊国也。抵宜阳殆五六千里。留侯曷能致其身哉。余曰。濊与貊邻国也。高祖时。北貊致枭骑助汉伐楚。当是时。东夷之人。与中国通。天下乱。海岱子弟靡然而东。不常往来。良独不至濊哉。且以匹夫。谋刺秦皇帝亦难矣。良固多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8H 页
智。能逃秦购。彼力士不过椎埋愚悍之流。用何术秘迹秦皇帝之世乎。良已料此熟矣。故求力士。不于大梁夷门而于沧海。事已。送出故道。笼秦人俾不测其端绪。而惊动雄桀。以秦皇帝虎狼也。人莫敢仰视。一朝副车为人碎。而购之不得。秦亦不足畏。于是锄耰棘矜。俱起亡秦。良之智巧甚矣。
[五国城]
五国城在朝鲜均州北二十五里豆满江南花礼山。一名云头城。有古郭遗址。均州今为会宁府。若因山为陵者二。曰皇帝冢。傍有累累众墓者。曰侍臣葬。或得金银器铁钱。皆刻政和崇宁年号。铜炉画云物极精巧。三足蹇。一炽炭。三月不烬。水犀角觚亦奇古。俱为朝鲜宰相所鉴赏。宋钦宗靖康二年。金虏执徽宗,钦宗。拘之大定府。徙之均州五国城。城在三万卫北千里。辽史营卫志。有五国者是也。徽宗以高宗绍兴五年崩。钦宗以二十六年崩。以大宋天子而屈于丑虏。舍良岳而就荒裔之乡。诚哀哉。扬应忱谕高丽欲迎二帝。而高丽畏金不敢从。吴革结义士。将以劫还也。为范琼所杀。举天下包羞不忍忘。彼高宗一听秦桧。忘父兄之辱。而倾国以事雠虏。藐玆临安。专意湖山。辄杀名将。反为虏除患何哉。呜呼。秦桧不诛而岳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8L 页
飞诛。二帝虽欲返。得乎。
[椵岛]
椵岛在朝鲜铁山府南洋一舍半。幅员四十一里。市廛联络。货贿辐凑。或曰皮岛。朝鲜方音以椵为皮木也。毛文龙号东江镇设八营。水路东南七十馀里。有身弥岛。延袤加椵岛三之二。文龙刻石曰云从岛。分兵屯之。明 悊皇帝天启元年。满州虏陷辽东地。都司毛文龙率军数百。自山海关浮海至朝鲜龙川郡。潜袭镇江。擒叛贼佟养真。朝廷进文龙副总兵。仍加钦差平辽便宜行事镇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赐蟒衣玉带尚方剑。参将陈继盛。游击毛承禄,时可达,王甫,张魁,曲承恩,王承鸾,马应魁,宋尚元,林茂春。都司李钺,王士善,李矿,陈希顺,宫养栋,毛有恩。参谋葛应贞。参将易承惠,张继善,刘可绅。并在麾下。辽广士民。相继投岛。至四十馀万。朝廷命监军梁之垣领四千骑。与朝鲜克复辽东。文龙不从命。朝鲜畏其喝。使兵曹判书金瑬刻石颂功。朝鲜自登州。由渤澥运金帛。舳舻相接。且朝鲜馈遗。冠盖不绝。文龙自称海外天子。时纵兵朝鲜碧潼诸城。斩居民首。奏捷曰杀奴酋献䤋。朝廷不省也。 烈皇帝崇祯二年。辽广经略袁崇焕。会文龙于宁远海中。数其罪而诛之。游击陈继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9H 页
盛代其任。初刘兴祚,兴治自北亡归。兴祚战死宁远镇。兴治与继盛失和。 崇祯三年。兴治作乱。杀继盛据岛。朝鲜遣前将军李曙,副元帅郑忠信伐之。兴治劫其众。入登洋岛。先是有马姓者居岛窖中。隆冬不知寒。啖木实。言必有验。未几乘舟去。有兴治乱。故名其窖曰马神仙窟。椵岛镇欲控制满州也。北通朝鲜。南连登莱。东抗辽沈。众至四十万。保障海门。隐若一敌。若使毛文龙乃心王室。以克复为业。与袁将军掎角而进。区区小丑。不血刃而戮之。文龙计不出此。无补于国。毕竟狼狈无馀地。大可寒心哉。
[肃慎氏故城]
肃慎氏故城。在朝鲜北青府东三十五里。名甫青社。土筑城三千四百九十七尺。后有石茸山五川水。为女真所据。高丽逐女真为郡。元夺置三撒镇。朝鲜置青州牧。后改北青都护府。肃慎氏周武王时。献楛矢石砮。周公辅成王。复遣使入贡。秦汉不相通。及曹魏景元末入贡。魏赐其王褥鸡锦罽绵帛。晋惠帝元康初入贡。元帝中兴。又入贡。成帝时。通使于石季龙。其国在不咸山北。不咸山者。金人所谓长白山。朝鲜所谓白头山。肃慎韩,魏时为挹娄。南北朝为勿吉。隋,唐时为靺鞨。其路险阻。车马不通。夏则巢居。冬则穴处。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59L 页
父子世为君长。无文墨。以言语为约。肃慎氏以青石为镞。今北青古城。耕田者往往得之。长一寸。纵杀三分一。中有棱。上广下尖。廉利可用。肃慎宫室器服车马。邈然无所考徵。惟石镞至今千有馀年。尚能传之东国。奇哉。
[刘仁轨城]
刘仁轨城在朝鲜南原府治。周回数里。里廛取法井田。画为九区。其址尚历历。唐带方州刺史刘仁轨既平百济馀孽。屯兵于古龙郡。即南原。立唐社稷。颁正朔及庙讳。民皆安业。麟德二年还。唐带方州。即今朝鲜罗州牧。刘仁轨以古龙为新罗,百济之冲。筑城而镇之。与罗济歃血同盟于熊津。仁轨载书。昔毋丘俭以贼魏之帅。尚能破怙强之勾丽。铭不耐城。若仁轨宣扬大唐之威。被于海东。扶馀氏且衰。莫敢动焉。而铜盘白马。屈唐节而盟之。耻孰甚焉。
[五六岛]
五六岛在朝鲜东莱府南三十里绝影岛东。峰峦削立海中。东看为六。西看为五故名。第三峰。有万世德碑。维明万历岁在屠维渊献之次八月上浣。经理大中丞万公世德受命专征。至于三韩。廓清倭氛。保定属藩。乘秋南狝。放于东海。遂偕大将军李公承勋。率文武将吏。登釜山之颠。而喟然叹曰。于铄哉。圣仁神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60H 页
武。丕扬流鬯。一至于斯乎。乃授简外史氏前兵部职方司郎中蓟门贾维钥。叙其事而铭之曰。盖维朝鲜。内附称藩。与国同久。倭奴不道螫。其山川宗庙。鞠为丘墟。旄倪转于沟壑。箕封板荡。状极惨楚。天子闵而援之。王师渡江。平壤克捷。关酋惧祸。狡伪革面。乞受命封。朝廷推诚柔远。是信是予。顾使节甫旋。盟寒口血。是奚异夫有苗之逆虞。鬼方之负殷。猃狁之猾周者哉。天怒震叠。义在必讨。以大司马邢公玠。行总督诸军事。擢参政杨公镐。为御史中丞。经理朝鲜。亡何。以行间事龃龉去。而万公自天津移镇焉。则宠命郅隆。肩任益钜矣。先是朝廷郑重厥役。颁四大将军印绶。于是麻将军贵,董将军一元。以蓟辽云谷步骑之锐至。刘将军綎,陈将军璘。以吴越闽蜀舟陆之雄至。简诘兵戎。则左右道参政王士琦,参议梁祖龄,副使杜潜。而督饷则民部郎董汉儒有专责焉。至于随职宣猷。则运同,吴良玺等。分阵戮力。则副总兵解生等。各有司存。共襄机务。惟是御史陈公效躬膺特简。以绣斧按治弗戒。吁嗟乎七萃赅百职备。如云如林。太原之戍。细柳之屯。庸讵肃于斯耶。于是克日誓师。四路竞进。击斗则空谷翻雷。扬帆则洪涛浴日。捣抗中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60L 页
窾。排缒斯穷。奋螳臂者授首膏原。悲狐丘者扶伤夜遁。海截山歼。京观岳峙。除残拓境。水国风清。上以纾九重宵旰之忧。下以泄八道神人之愤。黍离不作。鸿雁兴谣。猗欤至矣。国家德濡穷壤。而威加日出之域。考镜三五。曷以加焉。因封山。刊石勒名。以昭鸿烈。以示无穷。其辞曰。维皇仁覆。怙遐荒兮。蠢玆凶枭。侵侯疆兮。爰整六师。以遏徂征兮。执禽获丑。孰逆颜行兮。取残植弱。静海邦兮。詟远柔迩。风四方兮。瞻彼巉岩兮。天威有赫。酌彼溟渤兮。帝德罔极。拜手题石兮。挥昭鸿烈。万岁千秋兮。永奠王国。碑阴刻文武壮士。曰运同,吴良玺,韩初命,李培根,郑文彬。通判陶良性,黎民化。知县赵如梅。副总兵戴延春,解生,吴广,曹希彬,祖承训,吴惟忠,李芳春,张榜。参将王国栋,彭友德,杨绍祖,杨登山,李宁,俞尚德,孙邦熙,沈栋,庞渤。游击茅国器,陈蚕,叶邦荣,杨廉,蓝邦威,陈寅,颇贵,许国威,王之翰。司懋官牛伯荣,傅良桥,季金,王元,周彭信,舌柴。登科叶思忠,张良相,白斯清,贾祥,秦得贵,董周威。都事薛虎臣,吴从周,李天祥,李香。坐营张维城,周敦吉,沈灿,叶思义。守备左总姜良栋,李应昌,吴宗道。善后参将陈蚕立。 显皇帝时。倭窥中国。先猘朝鲜。荡为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61H 页
丘墟。朝廷大发兵。遣万世德等。剋期剿之。朝鲜乃复国。世谓万世德之名。应朝鲜复国之谶焉。五六岛直对对马。长风捲海。石犹不磨。屹然有遮捍东南之势。为天下之伟观。倭过是岛。莫不肃焉变色云。
[急水门]
急水门在朝鲜江华府东南二十五里广城关下流入于海。矶石龈腭。泷湍迅激。俗称孙石项。以天险名国中。徐兢高丽图经曰。过济物寺。到急水门。其门不类海岛。宛如巫峡江路。山围屈曲。前后交错。两间即水岛也。水势为山峡所束。惊涛泊岸。转石穿崖。喧豗如雷。虽千钧之弩。追风之马。不足喻其湍急也。至此已不可张篷。唯以橹棹随潮而进。宋史曰。两山间束以石峡。湍激而下。所谓急水门。自急水门三日抵岸。有馆曰碧澜亭。由此登陆崎岖四十馀里。乃其国都。急水门有二。其一在朝鲜龙冈县南九十里。隋唐伐高勾丽。舟师悉从此路云。高丽国都。陆有青石之险。海有急水之危。可谓天府之地。然陆而不能御契丹。海而不能防倭何哉。东国之人。不知孙石项为急水门之一。而求之龙冈县海中。妄矣。
[八莒城]
八莒城在朝鲜㓒谷府南三十里退川坊。土筑周二千四百二十三尺。有一池二泉。俗称秃帽城。八阵遗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61L 页
址宛然。东有亭曰烈武。大川环城东南隅。万历癸巳。左都督刘綎东救朝鲜。逐倭奴平行长于闻庆县。因戍八莒城。以为战场。天下之最。屯万馀兵。倭不敢复窥朝鲜。至己亥辍归。刘都督力战东南。屹若干城。屡踬屡起。卒死于战。大丈夫尽节之义。寔无愧焉。今住师之城。渐至崩夷无可观。井灶垒壁石堆尚可求。旄纛之所停。叱咜之所被。直令人旁皇耿顾。掩泣歔咳悲歌也。湖南云峰县之八良峙石上。有都督题名。宛若昨日。与夫馀郡苏烈平济塔。并称于东国云。尝闻都督镇玉山之下。采灵芝。辇送京师。号其地曰灵丘。玉山在今岭南仁同府东一里。
[阳岩]
阳岩在阳德县北二里。万历壬辰。天将冯仲缨等据其城。以讨北关屯倭。其文曰。倭酋清正。自壬辰夏。盘据咸镜道吉州,安边等处。凶狂枭獍惨毒。民不聊生。缨等奉 皇命。率兵至此。以便宜行事。一面运筹设奇。一面缨单骑入巢。开示利害。倭酋畏服。即日退去王京。以待后命。予惟朝鲜北鄙。我国之人至此者。自开辟以来无之。故赋小诗以记其事。不计其韵。岂欲自伐其功。以图誇耀于后世哉。(其诗曰。倭酋盘据若蜂屯。流毒生灵不忍闻。兵马散亡难作战。城闉板荡惜遗文。天皇广德极藩国。小子微诚在致君。单骑入巢开利害。片言何幸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62H 页
靖妖氛。)同事诸公。兼指挥张汝翼,赵膺孚,叶伯明,王椒,杨先。参军金相祖,陈文彦,周于中,金依祥,虞膺鳌,吴明拣,刘守信。朝鲜观察使洪世泰,节度使申磼,向导佥知崔遇,部将金龟长,成川判官朴震男,阳德知县洪龟祥,通事柳宗伯,李膺,李德年。皆同功之人也。万历癸巳仲春廿四日。大明浙江绍兴府山阴沧洲冯仲缨书。天将宋大斌(广德人)诗以美之曰。雪霁名花县。春回细柳营。喜传前部捷。好缓后援兵。鼓角山城静。烽烟海宇清。愿言诸父老。从此任归耕。自注云残倭败遁。猛师出阳德县。赋此为洪大尹赠。当是时。天将之东援者。试剑横槊之馀。往往有挥毫弄墨之胜。如总兵王继阳之题诗敬止堂也。有武城言偃兴弦诵。蜀地文翁阐教声之句。敬止堂在㓒谷府之缃纸坊。其淋沈尚今不沫。又闻护军都尉古书顺兴府之君子亭。有西壁垂红东方既白之语。而失其名云。
[斋宫洞]
斋宫洞在涟川县东二十里。有一大冢穹然。而石兽鳞甲森森。即元顺帝之奇皇后陵也。皇后愿葬故国。故葬乎此。傍有葛氏马氏黔氏三墓。俗传元宫人从奇后葬云。奇皇后者。高丽总郎子敖之女也。选入元。生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遂册为后。元顺帝在太子时。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62L 页
坐流高丽之大青岛。高丽建宫室。覆以碧瓦。饰以金宝。极意以奉之。及还而为帝。纳高丽奇氏女为后。其时群臣有争之者而不听云。大青岛在今长渊县之海中。其宫址尚有可迹者。或得元时遗物。
[金鳌山]
金鳌山在朝鲜鸡林南六里。今为庆州府。新罗古都也。山西有新罗飞觞曲水之所。曰鲍石亭。鍊石作鲍鱼状。其上曰九圣台。九王所游赏。其下曰书出池。新罗时。人从池中出。献书告国变故名。其南曰凤生岩。新罗时政淳化美。凤鸟来鸣。其北曰上书庄。新罗崔致远遗墟。高丽王王建之兴。致远知统合三韩。上书献贺。其左曰昌林寺。有塔碑。新罗金生笔。唐僖宗乾符元年。新罗人崔致远入唐登第。为侍御史。光启元年。奉使归国。年二十八。同年顾云赠诗曰。我闻海上三金鳌。金鳌头戴山高高。傍边一点鸡林碧。鳌山孕秀生奇特。元承旨赵孟頫昌林寺碑跋曰。右唐新罗僧金生所书。其国昌林寺碑。字画深有典刑。虽唐人名刻。无以远过之也。古语云何地不生才。信然。宋徽宗崇宁中。高丽使洪瓘。携金生行草入宋。示待诏杨球,李韦曰。此新罗金生书也。球,韦骇曰。不图今日得见王右军手书。除右军。焉有妙笔如此者哉。崔致远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63H 页
逃空者也。高丽配夫子庙。汰哉。然以东鄙夷人。佐高骈草檄讨黄巢。天下莫不传诵。亦可谓拔乎萃也。余尝见新罗栖云寺碑。曰翰林学士崔仁渷撰。金生书。碑始在朝鲜奉化县之太白山。人不甚知。明诏使有求之者。始显焉。运置官廨。乞印者又多。吏不堪其苦。推以为马栈云。世谓栖云碑胜昌林。惜不令赵孟頫见之也。
[阳陵井]
阳陵井在朝鲜开城府南八里会宾门外。水甚清冽。深费繘百馀尺。犹不穷。刻石为甃。一名枫川。明 高皇帝洪武三年。遣朝天宫道士徐师昊。至高丽祭山川。其祝曰。 皇帝遣朝天宫道士徐师昊。致祭于高丽首山及诸山之神首水及诸水之神。高丽为国。奠于海东。山势磅礴。水德汪洋。实皆灵气所钟。故能使境土安宁。国君世享富贵。尊慕中国。以保生民。神功为大。朕起自布衣。今混一天下。以承正统。比者高丽奉表称臣。朕嘉其诚。已封王爵。考之古典。天子于山川之祀。无所不通。是用遣使。敬将牲币。修其祀事。以启神灵。惟神鉴之。师昊又载碑而来。问都城南枫川何地。乃以阳陵井对。师昊竖碑。其文曰。洪武三年春正月三日癸巳。 皇帝御奉天殿。受群臣朝。乃言曰。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63L 页
朕赖天地祖宗眷祐。位于臣民之上。郊庙社稷。以及岳镇海渎之祭。不敢不恭。迩者高丽遣使奉表称臣。朕已封其王为高丽国王。则其国之境内山川。既考职方。考诸古典。天子望祭。虽无不通。然未闻行实礼达其敬者。今当具牲币。遣朝天宫道士徐师昊前往。用答神灵。礼部尚书臣崔亮。钦承上旨惟谨。乃谕臣师昊致其诚洁以俟。于是上斋戒七日。亲制祝文。至十日庚子。上临朝。以香授臣师昊。将命而行。臣师昊以四月二十二日至国。设坛城南。五月丁酉。敬行祀事于高丽之首山大华岳神及诸山之神,首水大南海神及诸水之神。礼用告成。臣师昊闻帝王之勤民者。必致敬于神。钦惟 皇上受天明命。丕承正统。四海内外。悉皆臣属。思与溥天之下。共享升平之治。故遣臣师昊。致祭于神。神既歆格。必能庇其国王。世保境土。使风雨以时。年谷礼登。民庶得以靖安。庶昭 圣天子一视同仁之意。是用刻文于石。以垂示永久。臣师昊谨记。余闻朝鲜端川府悬德山上顶。四隅峻整若城郭。溟渤积宿之气。常逗于此。而一面仅通人迹。有铁钉如椽。露几二尺。盖徐师昊望气压胜云。然师昊未能遍北方。故不知后二百年。洪陁始起
硕斋稿卷之九 第 164H 页
于长白山下。虚泄朝鲜名岳之灵。俾不得产将帅之材。以遏洪陀始。于是师昊两失之焉。然运数攸系也。师昊何有哉。
[鸟岭]
鸟岭即湖西岭南之界也。石角巉岩。气势磅礴。相对控扼。自作城郭。且自岭脊。北抵忠州之獐项。始出坦途。南至本县之犬滩。始得平原。其间百馀里。叠嶂崒嵂。石路崎岖。俗传三韩时。有兴达筑城于此以自固。所谓高思葛伊城即此也。中门外东麓深谷中。有御留洞。内宽外窄。可容数万人。真天险之地也。万历壬辰。提督李如松过此有诗曰。鸟岭嵯峨百里长。分明天作护韩邦。因叹曰。有险如此而不知守。申总兵可谓无谋云。申总兵砬。北方之名将也。初当倭。不守鸟岭而使之踰岭。阵于平野。遂见败。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