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稿卷之七
硕斋稿卷之七 第 x 页
硕斋稿卷之七
 书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15H 页
上家伯氏
伏承下书。敬悉近候。仰庸欣喜。下教华阳洞 皇庙仪。弟尝疑之。当宋先生之顾托文纯公也。特一间茅屋之制耳。夫岂有陛用九级之训哉。若九级其陛。则牲以骍牡。仗以黄伞。即亦次第间事。审如是也。小邦一二章甫。躬行祼献之礼。不亦汰哉。于此可知非先生意也。然而不敢议到。以其典礼之至重也。今奉提谕。始认后儒之杜撰。虽甚嗟咄。还为之爽然也。顾今先务。莫如旧贯之仍耳。黄江汉 皇庙之诗。忾然有风泉之馀响。若镌之岩石之间。俾士之游于斯者。得以歌诵而涵泳之。则其于感发兴起之方。庶几有所助矣。试于公馀。俯询诸生如何。不备。
 文纯公尚未配食于书院。大为斯文之阙典。未知州之人士或有是议否。
上家伯氏
秋气日以高。莅政体度近若何。仰慕此时尤切。后世之言天文者。皆以仪器。不能仰观天象而占之。惟我伯氏。得千载不传之法。而每中夜观象。只会于心而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15L 页
指诸掌而已。不以文字形焉。后人将何以师受耶。星经始于甘石。至今为星历家权舆矣。幸于政暇。略草梗槩。俾作指南。嘉惠后人。恐不可已矣。且易学近益寥寥。至于来知德者出。而羲文之微义绝矣。此亦非我伯氏之责耶。不备上书。
上家伯氏
计程今日可临九龙之瀑矣。僧舆佛宇之间。寝啖一安。而路倾石危。地多须筇。未审脚力不至于疲薾耶。尤翁以大耋之年入枫岳。而朱子之登庐山。则年不甚高矣。俱有诗至今传诵。其间诗得几篇耶。若到东海。必多鲁连之感。恨未奉杖屦而蹑后也。凭便付候。更冀自护。
答姜允升(华锡)
示谕心性之说。性理也。心气也。故南塘先生曰。尧桀之性同。而尧桀之心不同。若认心纯善。而曰心性一也者。非愚之所敢知也。邵子以为心者性之郛郭。即此可以洞然。
与修谱宗人
我尹以名节相砥砺。盖东国自箕氏。廪廪有中华馀风。而带方州在东国湖水之南。山靓川媚。淑气布濩。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16H 页
刘仁愿立唐社稷。其疆域遂入于中华。我尹实胙玆土。岂非所谓人杰地灵者耶。诸宗之潜德隐行。不能表章于世者。不避僭越。俱著小传。欲附之谱末。未知盛见不以为汰乎哉。
尹公譓中 庄宪朝科。为春官员外郎。先时叔父之定有女适权完。完之女为 庄陵媵御。及 庄陵逊位。完死节。公乘夜跣足逃于江中。因挈家归湖南之长城府。杜门不出。书忠字以遗其子而卒。
史氏曰。临患乱慷慨杀身。义士皆然。若毁裳自逃。坎壈流离。以毕命于山野者。君子难之。故金时习,南孝温。与六臣并称焉。于虖。尹公者非金,南之亚欤。
 尹譓既书忠字以遗其子。其子思深奉若拱璧。朝廷荐遗逸。聘召屡矣。终不就。老死林壑而无悔焉。可谓有是父有是子矣。
尹公匡殷者。事弓马。隶内禁卫。大父右军中郎将瑊。娶丞相金宗瑞之女弟为妻。公少从丞相游。丞相推重之。及 惠庄大王靖难。丞相死之。公坐其党。流关东之杆城郡。九年乃宥。遂终身不仕。为 庄陵纯臣。
史氏曰。当是时。位卿相受 先王顾命者。往往怵祸丧其守。不能善图终。若尹公者编军伍。无能结人主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16L 页
知。而身窜岭海。之死无悔。何其壮也。孰以卿相军伍而轻重之哉。
司谏院司谏尹公刚元者。春官员外郎霆之子。其玄祖譓。亦官春官员外郎。 恭僖朝。公以词科进。继父祖为春官员外郎。迁承文判校。 恭宪王即位。母后弟尹元衡柄权。将危 宗社。人无敢谁何。公上书暴其罪。遂下狱。以峻刑吓之。不屈。流远方。元衡锢公同志诸大夫。不齿朝著。世所称乙巳党籍是已。及元衡败。公首入台阁。遇事尽言。直声闻廷中。以是官不达。卒后 赠都御史。
史氏曰。余闻尹公适湖南时。日本猝犯边。观察使欲遁。尹公之长子祈年二十一。举剑欲诛之。观察使曰。吾不畏贼。畏若目。壬辰之难。季子轸战死长城府。女婚姜寿男。以沈岱从事官殉于兵。于是见尹公之节义有所授也。
尹公汝益者。节侠也。父曰奎进善。大父曰正元从仕郎。曾大父曰霆文科正郎。万历壬辰之役。赵文烈公宪倡义旅。鏖倭兵于锦山郡。麾下壮士七百人。无不奋拳力战。同日相枕藉而殁。事闻。并赠司宪府持平。收其骨瘗之。伐石而刻曰一军殉义碑。呜呼。公其壮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17H 页
士之一也。距其生丙寅。才二十有七岁。妻星山李乾亨女也。公没时有遗腹。生子就聘。中进士。
史氏曰。公以诗礼家子弟。濡染庭训。饬己检行。盖将华其佩而洁其服。羽仪明廷。彰厥声施。不幸而蒙大难。执殳控弦。死于兵革之间。岂非命乎哉。其六世祖譓。以危忠闻。从祖刚元以直声传。公胚胎前光。慷慨有大节。名姓不编朝籍。而为国立殣。若是其卓然。诚大丈夫哉。余闻殉义碑尚今不泐。天欲雨。辄有光怪出其侧。鯈鯈蛇蛇。无所歇泊。及盲风作而疾雷鸣。相遭飞动。晕成怒气。人不敢近云。于是乎知公原隰之裒。不澌灭荡怀。而有郁结难解者。悲哉。
 余既为持平公立传矣。公之兄副司果汝观之子讳圣弼。中天启丙寅武科。丁卯金人东抢至定州。力战而死。持平公之门。何其烈士之多也。
尹衡字莘叟。正德元年。燕山君昏德不堪位。 恭僖王拨乱。衡以诸生。与闻其事。十一年。中文科。嘉靖五年。中重试。封南原君。
史氏曰。南原君白衣从中兴诸将。倡义归真。何其壮也。其筹略谋猷。必多有出人者。至今几三百年。一无闻焉。此可见不衒之德也。世薄且久矣。士不耻衒。滔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17L 页
滔皆是。顾安得如南原君者以风励之哉。
尹正元者。譓之曾孙也。隐居修学。自号洛阴。当 恭僖朝。以 世子进善弼善及乐正召之。辄不起。故免己卯士类之祸。及卒。遗训勿书官阶。子奎亦隐居。名其轩曰独醒。 恭僖朝。直拜司宪府掌令。不就命。母朴氏年九十。叹曰。夫若子并不从仕。吾不知人世乐。奎不得已请于朝。出守交河郡。子汝益。孙圣弼。俱战死。
史氏曰。 恭僖,恭宪时。权奸柄政。士大夫罹文罔者多矣。若洛阴父子者。见几而作。超然为两朝完人。其郭林宗之流也欤。
尹忠元者。与刚元同祖。荫补 寝郎。 恭宪王时。郑彦悫造诬书。戕害士大夫。忠元刚元并流远方。
史氏曰。当是时。入党籍者。君子以为荣。彼从父兄弟能优入焉。其贤可知也。惜乎家史失其传。平生行谊。阙而无闻也。
尹混字巨源。兄醉夫先生洁。事 恭僖朝。以弘文馆修撰冤死。混荫仕至佥知中枢事。即日弃官。守筑室木川山中以死。子大亨亦不仕。以文学闻。
史氏曰。佥枢父子。因家祸不出世。世之不幸也。若使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18H 页
朝廷清泰。而贤人得用焉。彼醉夫先生将端委廊庙。何厉之遘哉。其弟两世之不遇者。吁嗟乎命也哉。
尹耆献字元翁。父自新事 昭敬王。有大勋劳。封龙原府院君。耆献少举进士。为汉城少尹。继封龙城君。尝自号长贫子。从师栗谷先生。问学罔懈。先生心许之。喜著书。多散佚不传。惟胡撰数卷行于世。
史氏曰。栗谷先生倡绝学为儒宗。当时廷议携贰。多有訾之者。惟龙城君能尊师之。岂不贤哉。如又不贤。岂先生心许之哉。余尝观先生日录。心许之者盖鲜焉尔。
尹云衢字致亨。壬辰之役。其父轸战死长城府。当轸之死。云衢大呼乞以身偿父命。倭贼剑击之投绝壑。幸不死。荫补工部郎。性嗜酒。疏放不羁。且能诗有盛名。其仇宋匡裕诬告云衢叛。 仁庙捕鞫之。湖南豪杰多被逮。云衢女弟为延阳君李时白夫人。延阳君之父延平君讼其冤坐罢。其友赵存中上书请与同死。将廷杖流远方。延平君又言救云衢死。臣与存中一也。因陈存中无罪。 仁庙大悟。诛宋匡裕。然云衢已死矣。人皆冤之。
史氏曰。光海君时。告讦成俗。至 仁庙朝亦未已。贤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18L 页
豪长者多枉死。岂不悲哉。倭贼刃拟云衢。坠诸壑而犹不死。彼奸人媒孽之。一朝拚其命。曾谓国中之雠甚于敌兵耶。延平君姻娅也。赵存中友也。尚且出死力救之。云衢能得人如此。岂不贤乎哉。
尹寀字尔和。父就甲从尤庵先生学。充进士。潜德不求进。先生劝之为 寝郎。居忧。日上墓攀柏而泣。柏亦枯。寀年二十三。又学于先生。曰自念当大事。庶不动心。先生大奇之。 肃庙乙卯。先生畏于宵人。寀益尊先生。先生曰。朱子之道见弃斥。而贤者能不慑不恐。能以此事自勉。岂斯文之运。将不至全丧耶。其引重类如此。性甚硬直。见人不概心。辄面折之。荫补童蒙教官。娴于礼。与先生覆难质疑。当时及门之士诚多矣。如寀者未易多数也。
史氏曰。先生出。以春秋大义死于废 后时。从先生者君子也。否则非君子焉尔。彼欲歧贰者。抑何心哉。
 右诸公。皆湮没不传。岂非吾宗之羞欤。幸有以牵连书之。以为后人观也。
答再从兄(行进)
栾怀子之有谥。果为疑案。尝见顾宁人日知录。曰晋人杀栾盈。安得有谥。传言怀子好施。士多归之。岂其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19H 页
家臣为之谥。而遂传于史策耶。此足为明證。而郤犨亦不免见杀。左传书以苦成叔。苦封邑之名也。成其谥也。栾郤之死。家臣为之谥。传记无著见者。盖其时文网疏阔。虽得罪而死。当谥者不以罪而废焉。可知耳。
答再从弟圣汝(行兼)
邢七之入伊洛渊源录。虽欠在门墙挥之之义者。盛见甚的。而程子以故人情厚不敢疑。尝答谢良佐矣。毕竟倒戈为叛卒。罪在卒不在将。若言其所自出。舍程门而何。且特书邢七于及门诸子之列。祗益彰厥恶。书法自不得不尔。
答圣汝
卫万吴宫怨结句。纯与李白诗相符。胡应麟已言之诗薮矣。胡亦未解卫,李先后。开元时。魏万者游金陵。有酬唱李青莲诗。卫魏音似。或非别人。而并开元之时。并金陵之游览夫差阖闾孙氏父子之墟。而西江月色。能令人感慨。境与心会。当是时。卫,李胸中。着一西江月。及其发言为诗。偶然相符而然耶。
答圣汝
伯夷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始见于太史公所著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19L 页
伯夷传者。诚如高明之言矣。尝见王安石之论。曰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又曰。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王氏先高明。已有此言矣。然孔子曰。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非其君不事。王氏亦尝以此为言。而愚则曰。此适足为伯夷之实录。武王非伯夷之君也。首阳非孤竹之地也。逸民非平时之人也。饿死非无故之事也。若使伯夷不值武王之时。何苦隐于首阳。为饿死之逸民耶。
答圣汝
隋炀帝,唐太宗征高句丽。而炀帝弩穿其股。太宗矢聚其目。见于东史。射太宗者杨万春也。中国史记并讳之。而弩者东史亦无传。可惜也。高句丽之地。自旧辽东及所谓宁古塔。至北汉山州。提封五六千里。士马精壮。城池险阻。外夷中桀骜难服者。故隋唐之君。擐坚挽强。躬犯风露。而卒不免菑及厥身。盖中国与夷狄斗。而夷狄得志者屡矣。夷狄相图而后。一败一胜。未可常卜。故慕容皝用兵。未必过太宗。其诸将未必过庞孝恭,李绩。其兵未必过中国。而毕竟高句丽败而皝胜者。以夷狄相图而然。盖习性相近。易于为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0H 页
战耳。
答圣汝
东国之从事华音。即急先务。盛见得之矣。诵诗三百。可专对者。非圣人之言乎。今东使之入燕也。言语阂而情志阻。徒凭象译久矣。故予尝曰。行人不必拣以胖大无文者充之。否则哑亦无伤。曷尝有行人一开口与语之时乎。昔熊极峰,姜编修之来。李圣徵傧之。酬酢如流。见重于彼者诚大矣。何以则一变而至中华耶。窃有望于同余志者。奈俗日锢而难医何哉。使穆叔不晓晋音。何以拜三乎。
答圣汝
秦始皇伪冒吕氏。先儒多證其冤矣。人以十朔而生。入宫十二月乃生。何以知非嬴耶。自孟尝,信陵之后。天下奸民日繁。其流弊至于汉而不能救。如武安,魏其,陈豨之徒。争致宾客。吊诡谎怪。何可胜数。刘安以逆诛。谓之白日升天。其矫诬假贷可知耳。始皇之冒吕。即坑儒之罪也。秦以得罪于儒也。故能操觚驰辞者。莫不以攻秦为技能。如贾谊之过秦。扬雄之剧秦是耳。雄欲谄莽则美新足矣。何必远钩秦恶哉。虽然。秦所以亡者。儒坑而诗书焚也。
答圣汝
太史公未见左传。盛谕恐失之。厥有国语四字。不足为其订。诸侯年表曰。左丘明因孔子史记成春秋。此非左传乎。文帝时。张苍始传左氏矣。太史公生其后。泛览群籍。而独遗苍之所传。必无是理。未知如何。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0L 页
与徐汝成(鼎修)
甘雨浃望。喜并勾萌。际玆旬候仰惟崇毖。行恁秘省儤直。时清多暇。从事笔研之间。敢云细幸。窃闻箕子圭在江陵府人李氏家。其色玄。其形狭。其质为玉。刻以识之。箕子圣人也。虽百世之远。无不敬慕而钦服焉。平壤有井田遗基。人之道平壤者。率彷徨四顾。或叩其壤而决其洫。以求其土之黏𤁧水之清混。非谓有所异也。以箕子之古制也。故耕犁百变之后。犹僾然如见叙畴之时。况是圭也。其手泽之不沫。容仪之可观。不翅若隤然一块。则其为人所爱惜。岂少于曲阜之履哉。然以象箸玉杯之喻。揣箕子之德。则必不以玄玉为圭。手拱而朝纣也明矣。方纠其君之过。而自内于奢。众人之所不为。曾谓箕子之圣而然乎哉。审如是也。即以商先王之重器。而分同姓诸侯者也。箕子商之至亲也。故得蒙其赐焉。然则安知非成汤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1H 页
武丁六七圣贤之所御者乎。顾执事既按藩矣。愿以厚直沽之。椟以藏诸。以为镇国之宝。寓慕之所焉。
 书既成。闻汉武时讨濊貊为郡县。而立碑于春川府之山中云。岁之相去也虽远。或有字画之可按者否乎。有以因风寄示也。
与李懋官(德懋)
懋官嗜古。能摘发幽黯。以章于世。余每奇之。今监七重城。城古战墟也。李世绩尝伐高句丽。住兵于此云。绀岳神庙。有碑立其侧。字泐不可读。俗传薛仁贵纪功碑。仁贵以将才称。盖自东征始。当其出师辽东也。戈甲之盛。卒伍之壮。足以威濊貊而振渤碣矣。及凯还而铭之石。以铺张其绩。意气伟然可观也。不知千有百年之后。石老而文坏乃如此。可谓悲哉。懋官试拭之以水。剔其藓苔。如有点画之可以模索者。须拓出一二本以遗我。我之于古不厌。虽不敢拟懋官之嗜。然不厌即嗜之半也。以所嗜思我不厌。想不待吾言。而有所犁然也。
上判枢金相公(熤)
雪意翩然。伏惟匀候抚时卫重。耽罗贡橘。自内府虚其中。制之为杯。以 赐近臣。仍 命奉传匀座矣。非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1L 页
玉非金。所以昭俭也。非榼非樽。所以戒乱也。内而漆其体。所以避湿也。外而存其形。所以志本也。其树则屈子之所颂也。其实则陆生之所怀也。一杯之微。众美斯具。恐宜诗以铭之。以识 恩赐耳。皇恐不备。
上荷栖赵叔(璥)
昨拜下书。历夜慰幸。朝气甚和。气候更若何。内阁东二楼之役。是可已而不可已者。承之为煖阁。所以备幸院而纡跸也。抽之为夹楼。所以助校书而判花也。执事时长于度支。而 筵教若曰。予燕寝。延仅数楹。广减其半。尚足以延我诸臣。讨我诸书。彼一时临幸之所。何必侈其制也。尔其谕度支长。臣承 命而退。心窃有感焉。茅茨土阶。尧之德也。卑宫菲食。禹之俭也。惟 圣上有之。汉文以下无足方焉。燕寝之东。有鸡埘。鸡五六饮啄阶庭间。筵臣或有仰质者。谕之以鸡鸣之诗义。臣尚今庄诵焉。吾侪何幸得逢今日。躬睹史策之所罕睹耶。有司称塞之方。惟在于质朴二个字耳。不备。
答洪和仲(大协)
 爵坫之 陵寝则设于内行。 太庙则设于前行。未知何义。开元礼天子受爵。仍为跪奠。则前行无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2H 页
疑矣。
樽坫陈于堂户东南。皇帝出樽所酌酒。入三奠爵。开元之著山陵礼也。诣神座前奠爵。俛伏兴。是艺祖之祭安陵仪也。以此观之。唐宋享陵。其爵在前而不在内。可知焉尔。然 本朝陵享。即俗节与 忌辰。而 昭敬朝以前。忌辰祭于文昭殿矣。及万历壬辰之难。文昭殿罢。而 忌辰之祭行于 陵。其仪仿文昭殿。盖 殿享。所以象生也。参用俗礼与 太庙仪礼。无相沿袭者类如此。
 爵。乃周时制也。画雀故谓之爵。画雀亦有义欤。
春祠夏礿。祼用鸡彝乌彝。春则鸡彝。盛明水。乌彝盛郁鬯。夏则乌彝盛明水。鸡彝盛郁鬯。鸡属东方。故取其仁。乌属南方。故取其礼。如銮刀取调和之义。山罍取博施之象者是耳。
 庙享用周礼。 陵祭用素馔。为何据耶。 陵祭非古礼。乃俗礼而然耶。
肃庙时。有李万亨疏论 陵享蔬馔之非。下其议于廷。大臣议以为数百年遵行之礼。不可一朝轻变。乃可之。国初相臣黄喜轸供亿之费。而创无于礼之礼也。然古人经远之谟。非俗见所可测耳。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2L 页
我朝祭礼。皆仿周礼。则大享之不用骍牡而用黑牡。何义欤。我国以东方尚青。则黑牛即青牛也。故用青牡耶。或云诸侯皆用黑牡。未知何据。
檀弓曰。夏后氏牲用玄。疏曰。夏以十三月为正。息卦受泰。物之始。其色尚黑。以寅为朔。夫行夏之时。则牲宜用黑。
 勿论公私祭祀。必用肝而不可已者何欤。抑肝属木。木属春。则肝为五脏之首。故不得不用而然欤。
杀牲必祭先。有虞氏以首。夏后氏以心。殷人以肝。周人以肺。故曰羞肝肺首心以报魄也。又曰祭肺肝心。贵气主也。气主者。谓气之所舍也。主人献尸。宾长以肝从者是也。月令秋祭先肝。注曰。秋冬阴中。于藏值肝。郊特牲所谓周人先求诸阴。亦谓此也。
 龙瓒之注鬯于龙口。亦有义欤。抑或取其仪文欤。
夏后氏以龙勺。徐铉曰。其首为勺形。谓之瓒。为注水道。所以灌。瓒之为言。赞进以进于神也。然则龙瓒之义。在于瓒而不在于龙也。 太庙盥洗位勺为龙头。与樽所勺相混。 先朝改盥洗勺为花萼。此岂有深意耶。
 社稷用六佾。每佾八人。四十八人。 太庙则六佾。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3H 页
每佾六人。三十六人。社祭之加数何也。所重尤有大于 太庙而然欤。考于论语注。则曰人数佾数同。又曰。或云每佾八人。 太庙则从前说。 社稷则从后说。有何意义欤。
佾舞之数。山川社稷。则虽诸侯亦用八佾。 本朝又分雅俗部。雅部之佾六。而每佾八人。俗部佾如人数。太庙永宁殿用俗部。 社稷风云雷雨先农先蚕雩祀文宣王庙则用雅部。
 陈设皆以右为上。如玄酒明水及豆羞。皆设于右。爵坫亦从右而次第奠焉。而独于太牢及和大羹。皆牛左羊中豕右而设焉。此事终未可晓。未知何义耶。荐俎牛羊豕。则设于一边。而先牛次羊后豕。以此观之。则太牢和太羹之易其先后之次无疑矣。虽以簠簋言之。簋圆簠方。黍稷重于稻粱。故黍稷盛于簋。稻粱盛于簠。而至于陈设。则先簠后簋。此亦何义耶。
神道尚左。而牲亦有大小牢之别。设于一边者。即左边也。簠簋皆内圆外方。按之广韵秦风传等书可知。
答院中诸公
程子曰。孟子知武王。故不信漂杵之说。吾辈愦劣。虽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3L 页
不敢及孟子之万一。吾 君之圣。过武王远矣。今也于吾亲见。既异乎孟子之于武王。徒凭典籍之所载。而信其为圣也。则吾辈之信之笃者。果何如哉。今夫金吾诸囚之酌放。亦出于 圣人权度中称量。而喉司覆难。特命申禁。则但当颁示邸报。以听台阁之公议而已。我 圣上于诸臣所以修分处。未尝不曲轸而细察。则夫岂不义。而圣人为之哉。决知其如此。而顾畏简书。强聒而不已。实不欲为也。
上外舅星州牧李公
一夜银海涨合玄黄。梅阁动静若何。不任翘注。顷言大明洞者。已访其址而询其人否乎。中国士女。自秦汉时蒙难。不幸全家而东投者。固何限焉。及至宋,明。未忍夷华夏而臣狗羯。辄益争先出来。或仕或隐。俱有谱系代序。如九边诸国。渤海之大氏。回鹘之契氏。琉球之尚氏。日本之平氏。亦至今遗种。独若人者。以万历壬辰东征之将士。留居是洞。没而无闻。或谓施闰章,徐光启之宗。而编为耕氓。文献无徵。有不能审其来历。然环天下四海内外。不敢冒称大明者且久矣。乃南吏所谓加罗故国一片之土。称其址曰大明之洞。称其人曰大明之族。不亦奇乎哉。若伐石以识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4H 页
其洞。官人以表其族。太守之责也。惟执事是图。其地为几里。草木为几个。岩石溪涧墟落。亦有可人意者。而其人能读书勤学。不至椎卤贸贸焉已乎。亦愿闻之。不备。
 壬辰东征时。冯仲缨刻诗于阳德之山。至今宛然可读。而东人不爱古。一任其苔蚀。及见钱虞山书冯生事。始知其东来。而尚不知其诗之有刻矣。未知大明洞或有其时诗人之留迹者。并乞下示。
答左相金公(履素)
筹郎来传匀翰。恭谂经宿鼎茵增重。普慰具瞻。俯示盛意。期望甚重。以惶以感。岂不欲言下即行。而窃念庙堂体貌。至为尊严。如禀覆文书。非有司所可替当。而况如行恁年浅未经历者。猥承参闻之命。虽怵义畏分。不敢循墙。若军国重务。手自剖决。晏然为丞相之事。则不徒有伤于体貌。肃肃吁谟之地。安有似此规度。幸有以照亮。而为公私之幸也。慎独斋祀孙。以庶而升嫡。则不当以庶流而待之。诚如匀教。初仕及外职。皆用士大夫循资之格。恐不可已矣。且有栗翁后孙之已例。及今陈达。著以为式。则朝廷尚贤之典。甚有光矣。不备再拜。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4L 页
答判枢宗丈(塾)
台翰斯辱。仰承静养动止比益崇卫。区区荷慰。垂示坡平浚池之役。吾宗之钜典也。昔我鼻祖太师公。仕高丽王氏。在后唐清泰年间。而世传太师公幼时。盛玉函浮于坡平山之池水也。故为太师公之后者。视其池如桑梓之乡焉。疏而浚之。于今九百有馀年矣。然而事无明订。语近齐谐。既不敢信。又不敢不信。窃欲一谂其地势。而未之行也。疏浚且久。芜没湮塞。而水不能停泄。诚如台谕。则顾我恭敬之义。不得不及今修治以复前观也。源之深者。其流亦长。顾吾宗报本追远之道。亦惟在是。盛意亮不偶然。浅见宁或异同。第任事干役者。先得其人而后。始可经始之耳。适适相承之派。不知在何处。无以付之宗孙。然则奈何。朱子以次适奉朱惟甫墓祀。今可旁照。台座恐当主之矣。留拜。不备谨谢。
答闵判书(钟显)
昨日东林之会。不约而成。酒气花香之间。归来尚有馀恋。早奉台札。仰承夜来动静。又侈琼琚之什。甚用欣泻。大抵诗道之熄久矣。劖画则天真散。仿象则地步卑。使事多者流于冗。取材寡者归于涩。以至倾危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5H 页
如蜀栈。破碎如楚斗。奇怪如鸟舌。幽险如兽面。而大雅之音。不复作于天下矣。惟台座之诗。出自家杼柚。平澹简远。有足以洗一世之淫哇。流二京之恺悌。甚盛甚盛。留伻续貂。敢冀斤正。明朝筹坐。可以承诲。谨此奉谢。
答李懋官
我国言语之无稽。实如盛谕。而或有辽金之遗者。不可不知。且中国之语。亦有传者。录在左方尔。
后妃动驾。中贵人着紫巾绿袍。持乌捧两两前导。名曰贵由赤。
 
按元制。以脚力便捷者。每岁一试。直抵御前俯伏呼万岁。号曰贵由赤。盖谓快行也。
听奴自赎曰放良。
 按蒙古人。有自愿纳财。求免奴籍。则主署执凭付之。名曰放良。
号童男女曰家生儿孩。
 按陶宗仪辍耕录曰。奴婢所生子曰家生儿孩。
称童男曰亚海。童女曰亚海连。
 按洪皓松漠纪问曰。金人呼奴曰亚海。呼婢曰亚海轸。轸音变为连。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5L 页
称军兵十人之长曰牌头。
 按孟珙蒙鞑备录曰。牌子头者。乃彼国十人之长也。
称马牛之齿曰几草。
 按蒙鞑备录曰。其俗每以草青为一岁。人有问其岁。则曰几草。
谓有财贿曰钱粮。(钱音泉)
 按顾炎武日知录曰。今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而犹谓之钱粮。盖承宋代之名。当时上下皆用钱也。
名鸤鸠曰法谷。
 
按陆玑草木虫鱼疏曰。鸤鸠今梁宋之间。一名击谷。击讹为法。
正月十五日夜。士女倾城踏桥曰度厄。
 按陆启浤北京岁华记曰。正月十五夜。妇女俱出门走桥。刘侗帝京景物略曰。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范榜宛署杂记曰。十六夜。妇女群游。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
妇人以髲首饰曰加髻。
 按陆深俨山稿曰。妇人首饰。以髲为之者曰假头。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6H 页
亦曰假髻。作俑于晋太元中。
元朝置髹盘于门。人书名置于其上。不为迎送曰岁谒。
 按王锜寓圃杂记曰。京师风俗。每正朝。主人皆出贺。惟置白纸簿并笔砚于几。贺客至。书其名。无迎送也。
米谷衙门会计簿册。谓之鱼鳞。
 按明太祖遣国子监生武淳等往各处。随其税粮多寡。定为几区。躬履田亩以量度之。图其田之方圆。次其事悉。书主名及田之四至。编汇为册。谓鱼鳞图。见皇甫录之皇明纪略。
郡县掌使价文簿之吏曰承发。
 按金史百官志曰。承发司管句。从七品掌受发省部及外路文字。
以丫木两枚为纵。以直木为横。庤物于丫间曰支机。
 按金人周驰有𢻨子诗曰。几案由吾正。槃盂免尔倾。注曰。𢻨子支起也。起误为机。
童子凿地穴。握钱掷之。以入其穴曰打钱。
 按文与可诗曰。稚子天寒犹打钱。
称列邑吏胥曰衙前。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6L 页
按苏辙颖滨遗老传曰。乡差衙前。民间常有破产之患。
量田地曰打量。
 按宋史兵志曰。弓箭手地。并行打量。
答南元平(公辙)
盈天地之间者。莫不有至理存焉。禅家所谓青青绿竹之真如。粲粲黄花之般若是耳。大抵有理则有气。而禀赋于物者。有是气而后。理随以具焉。故朱子曰。元亨利贞理也。有这四段气也。有这四段。道未尝离乎器。道只是器之理。此所以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而道非器不形。器非道不立矣。理则无形迹之可见。气则有查滓之可模。于此可以知理气之原耳。须见朱子答黄商伯书如何。
上右相尹公(蓍东)
行恁白右揆閤下。以行恁先祖忠贞公并享于江都之忠烈祠。閤下慨然登闻。而 圣旨诞降。瞻聆所及。莫不感泣。矧玆后孙。当作何怀。六世祖不祧之命。又下于此时。而以节义忠荩之上承下授。特侈重典。俾克永祀。以休宁我先臣之灵。是岂但一家一人之私窃为幸也。树此风声。用劝来世。即人主之盛节。而国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7H 页
家之昭范也。恭奉 圣谕。祗告家庙。涕有不胜抆者。仍伏念六世祖既不祧。而官不加赠。谥不易名。则甚非所以对扬我明命。阐发我先烈之图也。功岂可贪。恩岂敢干。应行不行。是谓阙事。阙事不言。有关朝廷之举措。若以曲嫌小节为拘而却顾。则亦岂仰承我君相显遂之苦心哉。伏惟匀慈不待区区之情恳。而有所亮会也。
答月川宗人
 先祖孝贞公延谥。今将卜日行之矣。神主已埋安。当行于墓前。而诸议皆言造主题谥。因又埋安为宜云。未知如何。
昔张南轩延魏公之谥于其墓。朱夫子非之。盖墓祭非古也。而宣谥则 君命也。以墓而延谥。无或近于委之草莽乎。况造主于埋安之后。题谥而又埋。则一人两主。于礼无之。似此礼义。非愚所闻。幸详慎裁量。俾免失礼之讥也。
答权絅好()
蓝浦之乡。地有名新安者。偶然相符于朱夫子父母之邦。岂不奇哉。夫子之先。家于歙州之黄墩。唐天祐时。朱瑰官于婺源而因居焉。万安之乡松岩之里。即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7L 页
其地而是所谓新安也。传七世而至韦斋先生。尝为建之政和尉矣。葬其亲于政和。尝为剑之尤溪尉矣。诞夫子于尤溪。故夫子侨居于建剑之间。及韦斋先生没而葬于崇安。则崇安亦建地也。故夫子遂定其居于建。而自称新安朱某者。如濂溪之称营道。而盖不忘其本也。淳熙丙申。夫子往省婺源之先墓。因与乡子弟讲学于汪氏之斋。咸淳己巳。赐其名曰交公阙里。元人于文傅用颜子孟子故宅立庙之例。立夫子家庙。此新安之始末也。夫子以卧龙之名而祀武侯。号曰卧龙庵。则山川虽殊。名号相符。即其名而想其地。因其地而慕其人。为其人而建其祠。夫孰曰不可乎。老兄既守是县。而多士际有是议。老兄之乐闻而助成。无容更议也。幸有以亟图之。以光斯文。
 南阳有卧龙冈。闵公蓍重建祠祀武侯及胡文定公。而以先祖忠简公配之。尤庵宋先生实倡之也。尼城之有阙里祠。涟川之有临漳庙。皆因地名之相符。而俎豆以享之。则我朝亦多旁照之例矣。蓝浦一名玉山。亦异矣。朱子尝讲学于玉山。玉山新安之间。钦将厥祀。以昭训典。则甚盛甚盛。行恁追白。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8H 页
答郭季行(守健)
  性字之义
孟子道性善。即继之者善也。而从心从生。带得气一边。故程子曰。论性不论气不备。张子曰。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者是也。所谓气质之性。非于天命之外别有一性也。只是在气质中。
  心字之义
心即盛贮该载之器。而所谓虚灵知觉者。气也非理也。把心为纯善。则佛氏所谓昭昭灵灵是也。故朱夫子曰。心者气之精英。
  
儒道释分界之始
儒主理。曰健顺。曰仁义礼智信。曰性命。道主精。曰健顺。曰乾元亨利贞。曰气神。释主戒。曰健顺。曰行相受色识。曰正慧。毫釐之差。千里之谬。政在于此。
  律吕相生之法
四时始于木。故曰气始于东。五音始于金。故曰音始于金。木右行而传火。火传土。土传金。金传水。金左旋而传火。火传木。木传水。水传土。此为相生之法也。
  参同契卦爻分排
以乾坤为一身。以坎离为水火。以六十卦分排于一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8L 页
月三十日。而一日十二时。为二卦十二爻。如初一日子时为屯之初爻。丑时为二爻。至巳时。屯卦六爻成。午时为蒙之初爻。至亥时。蒙卦六爻成。
  诗之始
如帝尧时老人童子之谣。不见于经。当以敕天歌为诗之首。而曾先之十九代史略。以庄列齐谐之说。采用于尧舜之圣。可谓玷累圣人矣。
  封建之始
黄帝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者万区。则封建其在是时。而黄帝即有熊国君之子也。有熊谁所封欤。上世蓁荒。不可深信。舜封其弟于有庳。此为封建之始矣。然后之言封建者。辄言姬周。今不必别生异议以订其先后矣。
  程朱大学考定
则近道矣之下。直接康诰。为天下僇矣之下。始附淇澳诗。此明道之本也。以子曰听讼章。属之经一章之下。以康诰属之知之至也之下。此伊川之本也。而与朱夫子所定之本相殊者。不但此也。伊川曰。大学圣人之完书。其间先后失次者已正之。及待朱夫子出。始得为完书矣。须见朱夫子记大学之文为可。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9H 页
占书六十四卦分属之异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为八宫。而一宫之属为七卦。卦与宫而计之。则八八六十四。为六十四卦矣。五行则水火各一。金木土各二。
  堪舆家净阴净阳
河图之成数为净阳。生数为净阴。堪舆家因之。为消山纳水之法。龙节向上。净阳合净阳。净阴合净阴。然后谓之纯吉。
  物类之异
本乎天者亲上。故羽虫其目自下而掩上。本乎地者亲下。故毛虫其目自上而掩下。鳞虫则不在天不在地。故其目不掩。
  六气
木气胎于亥。成于子。出于丑。曰阴火。曰相火。曰湿土。曰燥金。曰寒水。视此为例。而寒水之亥。木气始胎。木气之丑。阴火始胎。此其循环自然之理也。其本则阴与阳而已。小阳,太阳,阳明,小阴,厥阴,太阴是耳。
  节候之始
如白露之称为节候者。始见管子。而月令注亦有之。其来已远矣。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29L 页
尔雅谁人之所作
世称尔雅出自周公。而郭景纯以为兴于中古。朱翌以为卫诗中切磋琢磨之训诂。载于尔雅。非周公之书。此说得之。
  古文尚书
孔安国书。谓之古文。伏生书。谓之今文。汉儒之说也。伏生有女子口授而传。如张苍之左传矣。朱夫子年六十一岁。刊四经于临漳。而叙其始末甚详。取而览之如何。
答再从兄(行廉)
禅家所谓心学者。专以理为障。而单指其心曰心印。大抵把心为理。谓之纯善者。非吾儒也。 皇明唐伯元曰。古有学道。不闻学心。古有好学。不闻好心。心学二字。六经孔孟所不道。孳孳为善者心。孳孳为利者。亦未必非心。以心为学。是以心为性也。此说明白剀切。可以破阳明之胆。岂意吾东家程户朱之时。乃有此阳明之馀派耶。
答李仲存(在诚)
示谕南塘先生所著朱子言论同异考。读未竟卷。群疑顿释云者。若非执事烛理之明任道之重。顾何以
硕斋稿卷之七 第 130H 页
一朝豁然乃尔耶。昔颜子有人一己百之功。能亲炙圣人而然也。若执事则当先生既没五十有馀年之后。始读其书。不言而喻。未验而契。实无间于亲炙之人。则是岂非斯文之庆赖。后学之楷范耶。甚盛甚盛。窃观先生之考同异也。未始强引曲成而依违苟且于初晚取舍之间矣。虽篁墩,阳明百辈生下来。恐无以苛摘耳。今承圣人金石之训。求安于吾心之后。可以信服之教。益有以知高明造诣之闳远。非区区眇末所敢赞也。幸卫道自爱。以副蕲向。方行朔奠。神思荒迷。倩呼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