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x 页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六)
 合剂篇(下续)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1H 页
奎娄第十九
  {奎一。}遇仙丹(张)
黑丑(头末)、槟榔(各一斤。)大黄(半斤。)三棱、莪朮(醋灸各四两。)木香(二两。)右为末。用大皀角去子打。 煎浓汤去滓。煮面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以强弱为加减。五更茶清下。如未通。再饮温茶助之。下虫积恶物尽了。白粥补之。〇张云。追虫逐积。消癖利痰。万病可除。
  {奎二。}十宣散(万。十奇散)
黄芪、人蔘、当归 各二钱(一作戋)。 厚朴、桔梗 各一钱(一作戋)。 桂心(三分。)川芎、防风、甘草、白芷(各半分。)细末。每服。或一钱。或二钱。木香汤调下。〇万云。治痘痈。
  {奎三。}百顺丸(张)
川大黄(锦纹者一斤。)牙皀角 炒微黄一两六钱(一作戋)。 右为末。用汤浸蒸饼。捣丸菉豆大。每用五分。或一钱。或二三钱。酌宜用引送下。或用蜜为丸。亦可。〇张云。治一切阳邪积滞。凡气积、血积、虫积、食积、伤寒、实热、秘结等證。
  {奎四。}万应丸(张)
槟榔(五两。)大黄(半斤。)黑丑(头末四两。)皀角(不蛀者十条。)苦楝根皮(一。)右先将苦楝皮、皀角二味。用水二大碗。熬成膏子。和前三味。为丸桐子大。以沈香雷丸木香(各一两。)为衣。先用沈香衣。后用雷丸、木香衣。每服三钱。四更时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1L 页
用沙糖水送下。〇张云。下诸虫。
  {奎五。}妙应丸(张。一名煎红丸。)
大黄、牵朱(头末)、槟榔(各三两。)雷丸、锡灰 各五钱(一作戋)。 大戟 三钱(一作戋)。 鹤虱、史君子(煨)、茴香、贯众 各二钱(一作戋)半。 轻粉(少许。)苦楝皮(三两。)右为细末。用皀角煎膏丸。每服五六十丸。随强弱。加减。五更初。茶清下。如未通。再吃温茶助之。下虫积尽了。白粥补之。〇张云。杀诸虫。
  {奎六。}排毒散(万)
大黄、当归梢(各一两。)白芷、沈香、木香 各五钱(一作戋)。 穿山甲(七分土炒焦卷。)细末。看虚实大小加减。长流水煎沸调服。
  {奎七。}拔毒膏(万)
马齿(杵汁)、石蜜、猪膏脂、生菉豆末。 赤小豆末。 五味共熬膏。涂肿处。如乾以水润之。(马齿。即马齿苋也。)
  {奎八。}抽薪饮(张)
黄芩、石斛、木通、桅子(栀子炒)、黄柏 各二钱(一作戋)。 枳壳、泽泻 一钱(一作戋)半。 细甘草(三分。)水煎。食远温服。内热甚者。冷服更佳。〇张云。治火盛。不宜补者。
  {奎九。}秦皮散(张)
秦皮、滑石、黄连(等分。)汤泡热洗。日二三(三四)次。〇张云。治风毒赤眼。痛痒涩皱。眵泪羞明。
  {奎十。}乌梅丸(仲景)
乌梅肉(三十个)。人蔘、黄柏(灸)、细辛、附子(炮)、桂枝 各六钱(一作戋)。 黄连 炒一两六钱(一作戋)。乾姜(一两。)当归(酒浸)、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各四钱。撮要各四两。)右研末。先将乌梅用酒蒸。烂捣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日三服。忌生冷滑物。或用理中汤下。〇仲景云。治胃寒吐蛔蛔厥等證。〇成无己云。乌梅之酸。以收肺气。人蔘之甘。以缓脾气。归桂椒辛之辛。以润内寒。姜附之辛。以胜寒淫。连柏之苦寒。以安蛔虫。
  {娄一。}苦楝汤(张)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2H 页
苦楝根(东引不出土者。刮去皮土。取内白皮二两。)水三碗。煎一碗半。去渣。以晚米(三合。)煮麋(一作糜)粥。空心先以灸肉(一片)嚼之。引虫向上。吹(一作次)吃药粥一二口少顷。又吃渐渐加至一碗。其虫下尽而愈。
  {娄二。}芜荑散(张)
芜荑、雷丸(各半两。)乾漆 搥(一作槌)碎炒大烟尽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用温水七分钟。调和服不拘时。甚者。不过三服。小儿每服五分。〇薛方。无雷丸。每服五六分米饮下。〇治虫毒(一作动)口内流涎。 〇直指方。鸡心槟榔芜荑各三钱(一作戋)。木香一钱(一作戋)。右为末作一服。先以酸石榴根煎汤。俟五更时。乃嚼灸肉。引虫头向上。然后以石榴根汤调药温服。虫自软困而下。 〇张云。治大人小儿蛔(一作蛔)咬。心痛不可忍。或吐青黄绿水涎沫。或吐虫出。发有休止。此蛔(一作蛔)心痛也。宜此主之。
  {娄三。}安虫散(钱)
胡粉(炒黄)、槟榔、川练子、鹤虱 各三钱(一作戋)。 枯白矾 二钱(一作戋)半。 为末。每服五六分。痛时米饮调下。〇钱云。治虫动心痛。
  
{娄四。}化虫散
雷丸(二粒。)槟榔(二枚。)鹤虱 一钱(一作戋)。 史君子(七枚。)轻粉(少许。)右为末。分二服。候晚刻。以精猪肉(一两。)切成片。用皀角浆。泡一宿。至五更。慢火灸熟。乃以香油。拭肉上。候温。取前药一服。擦肉上。略烘过食之。至巳时虫下了。乃进饮食。
  {娄五。}追虫丸(张)
(一作黑)(头末)、槟榔 各八钱(一作戋)。 雷丸(醋灸)、南木香 各二钱(一作戋)。 右为末。用茵陈(二两。)大皀角苦楝皮(各一两。)煎浓汁丸。菉豆大。壮大人。每服四钱。小人弱人。或一钱五分。量人虚实。于五更时。用砂(一作沙)糖水吞下。待追去恶毒虫积。二三次。方以粥补之。
  {娄六。}猎虫丸(张)
芜荑、雷丸、桃仁、乾漆(炒烟尽)、雄黄(微黄)、锡灰、皀角(烧烟尽)、槟榔、史君子(各三分。)轻粉(减半。)细榧肉(加倍。)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五七分。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2L 页
滚白汤下。陆续服之。如虫积坚固者。加巴豆霜。与轻粉同。〇张云。治诸虫积胀痛黄瘦等病。
  {娄七。}扫虫煎(张)
青皮 一钱(一作戋)。 小茴香 炒一钱(一作戋)。 槟榔、乌药 各一钱(一作戋)半。 细榧肉 三钱(一作戋)敲碎。 吴茱萸 一钱(一作戋)。 乌梅(二个。)甘草(八分。)朱砂、雄黄(各五分。)俱为极细末。将前八味。用水一钟半。煎八分。去渣随入后。二味再煎三四沸。搅匀。徐徐服之。如恶心作吐。加炒乾姜 一二钱(一作戋)。 或先啖牛肉脯(少许。)俟一茶顷。顿服之。更妙。〇张云。治诸虫上攻胸腹作痛。
  {娄八。}雄黄兑散(张)
雄黄(半两。)桃仁(一两。)青箱子、黄连、苦蔘(各三两。)右五味为末。绵裹如枣核大。纳下部。亦可用枣汁。服方寸七日三。〇张云。治时气病。䘌虫内蚀。下部生虫。
  {娄九。}搽牙散(翟)
铜绿(水飞)、雄黄、五倍子(打碎炒焦黑)、枯白矾、白褐(烧灰)、乌梅肉(灸乾)、细辛(去叶芦炒焦)、胡黄连(炒焦。)为末。先用茶叶、葱根煎汤。以鸡羽洗去腐肉。见鲜血。乃用乾末搽之。
  {娄十。}吹口丹(马)
黄连、青黛、儿茶、片脑(等分。)为细末吹之。
胃昴第二十
  {胃一。}太乙神明丹(赵)
菉豆、赤小豆、(洗净留皮。炒熟各四两。)葛根(二两。)升麻(一两半。)苏叶(一两。)白芍、柴胡、黄芩 各七钱(一作戋)五分。 丹蔘、鬼箭羽、辰砂、雄黄 各五钱(一作戋)。 细末。蜜丸弹子大。辰砂 二钱(一作戋)半。 为衣。一岁儿一丸四破服。二三岁。服半丸。四五岁。服一丸。白沸汤。早朝化下。连三日。
  {胃二。}加味升麻汤(赵)
升麻、玄蔘(酒洗)、柴胡、黄芩 各五钱(一作戋)。 葛根、赤芍 各四钱(一作戋)。 独活、甘草 各三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3H 页
(一作戋)。每日用四钱入姜(三)葱白(二。)水煎服。
  {胃三。}升麻消毒汤(浿)
乾葛、牛旁子 各二钱(一作戋)。 升麻 一钱(一作戋)半。 荆芥穗 一钱(一作戋)。 白芍、山查肉、黄芩、防风、薄荷、甘草(各五分。)咽痛。加桔梗。表不解。加苏叶 一钱(一作戋)。 葱白(五根。)虫痛。加查梅史君子。〇洪方。(无山查、黄芩。有连翘、玄蔘。痰加橘红杏仁。呕吐。加竹茹。)〇洪云。自出疹初。至收疹前通用。
  {胃四。}柴葛桂枝汤(薛)
柴胡、葛根、桂枝、甘草、防风、人蔘、白芍(各等分。)(一片。)水煎服。〇翟云。此畅达气血。豁窍开散之方也。
  {胃五。}芎芷香苏散(许)
苍朮 三钱(一作戋)。 香附子、紫苏叶 各二钱(一作戋)。 陈皮、川芎、白芷 各一钱(一作戋)。 甘草(五分。)(三)(二。)水煎服。〇许云。预防瘟疫时气。
  {胃六。}玄蔘凉膈散(俗)
连翘 二钱(一作戋)。 玄蔘、升麻、荆芥、黄芩、栀子 各一钱(一作戋)。 薄荷、牛旁子、防风、甘草(各五分。)竹叶(七分。)咽痛。加桔梗 二钱(一作戋)。 薄荷倍入。
  {胃七。}加味泻白散(赵)
桑白皮、石膏 各二钱(一作戋)。 地骨皮、知母 各一钱(一作戋)。 桔梗、黄芩(酒炒各七分。)甘草(五分。)(三。)食后服。
  {胃八。}加减泻白散(俗)
桑白皮、地骨皮 各二钱(一作戋)。 麦门冬 一钱(一作戋)。 桔梗、牛旁子、甘草(各五分。)(三片。)
  {胃九。}千金麦门汤(赵)
麦门冬、桑白皮、生芐(各七分。)半夏、紫菀茸、桔梗、麻黄、淡竹叶(各五分。)五味子、甘草(各三分。)(三。)水煎服。〇一方。(去麻黄、半夏。加贝母、天花粉。)
  {胃十。}清金饮(赵)
黄芩 酒炒一钱(一作戋)半。 麦门冬、生芐 酒洗各一钱(一作戋)。 当归 酉(一作酒)洗 、牧丹皮(各七分。)川芎、郁金(各五分。)生梨(一大片。)薄荷(十叶。)竹叶(五片。)水煎服。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3L 页
{昴一。}稀疹四物汤(李)
四物 各一钱(一作戋)半。 地骨皮、杏仁(各七分。)贝母(干炒五分。)(三片。)
  {昴二。}仓廪散(赵)
石莲肉(七枚。)黄连、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枳壳、川芎、赤茯、人蔘、甘草 各一钱(一作戋)。 姜(三)(二。)陈仓米(百粒。)同煎服。量儿大小。加减钱数。
  {昴三。}生脉散(俗)
香薷 二钱(一作戋)。 麦门冬 一钱(一作戋)半。 沙参、五味子、甘草 灸各一钱(一作戋)。 乌梅(一个。)
  {昴四。}十神汤(许)
香附子、赤芍、升麻、白芷、川芎、陈皮、紫苏、麻黄、甘草 各一钱(一作戋)。 乾葛 二钱(一作戋)。 姜(五片。)水煎服。
  {昴五。}牛黄泻心汤(张)
牛黄(另研一两。)冰片(另研一分。)大黄(生一两。)细末。和匀。每服一钱。冷姜汤。或蜜水调下。
  {昴六。}牛黄膏(赵)
朱砂、郁金 各三钱(一作戋)。 牧丹皮 二钱(一作戋)。 甘草 一钱(一作戋)。 龙脑(五分。)牛黄 二钱(一作戋)半。 为末。蜜丸皀子大。每一丸。井水化下。
  {昴七。}茅根汤(赵)
白茅根、生芐 各一钱(一作戋)半。 黄芩(酒炒)、山栀仁 炒研各一钱(一作戋)。 郁金(七分。)水煎。调百草霜末 一钱(一作戋) 服。
  {昴八。}樗白丸(赵。一名固肠丸。)
樗根白皮(焙乾)为末。粥丸梧子大。空心米饮。下二三十丸。〇一方。(樗白四两滑石一两。)〇赵云。樗白性凉而燥须炒用。
  {昴九。}利惊丸(赵)
黑丑 头末五钱(一作戋)。 天竺黄、青黛、轻粉 各一钱(一作戋)。 为末、蜜丸豌豆大。一岁儿。用一丸。薄荷汤化下。〇赵云。治急惊。身热面赤。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4H 页
{昴十。}天乙丸(赵)
灯心、 一两六钱(一作戋)。米粉水洗晒乾。为末。入水澄之。取浮者二钱(一作戋)五分。 赤茯、白茯、茯神 各一钱(一作戋)七分。 滑石、猪苓 各二钱(一作戋)半。 泽泻 三钱(一作戋)。 为末。用人蔘(一两。)煎膏和丸。如樱桃大。朱砂为衣。金箔裹之。每一丸。灯心、麦门冬汤。或薄荷汤。化下。〇赵云。治丹毒惊风痰热呕吐泻利。
毕觜(补遗)
  {毕一。}荆防解毒散(钱)
薄荷叶、连翘、荆芥穗、防风、黄芩、黄连、牛旁子(炒研)、大青叶、犀角、人中黄、灯心、芦根。水煎服。
  {毕二。}清气化毒散(钱)
前胡、桔梗、栝蒌、连翘、桑白皮(灸)、杏仁(去皮尖炒)、黄芩、黄连、元蔘、甘草(生)、麦冬、芦根。水煎服。
  {毕三。}凉膈消毒饮(钱)
荆芥穗、防风、连翘(去心)、薄荷、黄芩、栀子(炒研)、甘草、牛旁子、芒硝、大黄(生)、灯心。水煎服。
  {毕四。}加减凉膈散(钱)
薄荷、栀子、元蔘、连翘(去心)、甘草、桔梗、黄芩、麦冬、牛旁子(炒研。)水煎服。
  {毕五。}柴胡清热饮(钱)
柴胡、黄芩、赤芍、生芐、麦冬、地骨皮、生知母、生甘草、生姜、灯心。水煎服。
  {毕六。}芩连连翘汤(钱)
黄连、黄芩、连翘、玄蔘、知母、桔梗、杏仁、白芍、麻黄、牛旁子、乾葛、陈皮、厚朴、甘草。 水煎服。
  {毕七。}清金宁嗽汤(钱)
橘红、前胡、生甘草、桔梗、桑白皮、杏仁、川莲、栝娄仁(栝蒌仁)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4L 页
贝母、生姜、红枣。水煎服。
  {毕八。}麻杏石甘汤(钱)
石膏(煅)、麻黄(蜜炒)、杏仁(去皮尖炒)、生甘草、生姜。水煎服。
  {毕九。}加味平胃散(钱)
防风、升麻、枳壳(麸炒)、葛根、苍朮(炒)、陈皮、厚朴(干炒)、山查、麦芽、甘草、生姜、灯心。水煎服。
  {毕十。}二角黄龙散
羚羊角、犀角 各五钱(一作戋)。 牛黄 二钱(一作戋)。 龙脑(三分。)麝香(一分半。)右细末。每五分。金银花。煎水和服。加玳瑁末二钱。尤妙。
  {觜一。}脱甲散(万)
人蔘、川芎、当归、柴胡、草龙胆(草龙胆)、知母、甘草(甘草)、茯苓、葱头(三个。)水煎服。
  {觜二。}鹤顶丹(万)
寒水石、石膏(各二两。)甘草(甘草)二钱(一作戋)。 为末。另煎甘草膏。丸芡实大。辰砂为衣。薄荷汤。下诸热症。俱可服。
  {觜三。}神保丸(笈)
全蠍(全者七个。)巴豆霜(十个。)木香、胡椒 各二钱(一作戋)半。 朱砂 一钱(一作戋)半。〇半为衣半入内。 右为末。蒸饼和丸麻子大。每五七丸。姜汤或温酒吞下。
  {觜四。}发灰散(钱)
用少壮。无病人之乱发。以皀角煮水。洗净油气。焙乾用新瓦罐。一个填入。内令满净瓦片。盖口监泥封之炭火。围罐之半煅一炷香。取出候冷研细。吹鼻中。或用发灰二分。童便七分。酒三分。调服。亦可止血。
  {觜五。}二黄汁(蒙)
生地黄 五钱(一作戋)作汁。 黄柏 五钱(一作戋)浸水捣作汁。 右汁。调砂糖(少许。)槟榔末 一钱(一作戋)。 服之。治蛔之良方。
  {觜六。}葱薰法(年)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5H 页
大生葱头连须捣烂。放在大铜盆内。上用木架架之。再用大被单。罩盖停当。大人抱定小儿。睡在上面。然后将滚水。冲入葱盆内。热气薰蒸。候稍温即抱出。切不可露一丝之风。直待汗乾。即全愈矣。但薰时抱小儿。最要得法。太严则气不能到。太松则恐小儿手足脱入滚水盆内。为害不浅。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六)
 麻科会通补遗
  
叶桂(字天士)临證指南医案。 幼科要略。
  
  痧疹、痧子(吴音。)瘄子(浙江。)(北音)
痧属阳腑经。邪初起。必从表治。症见头痛、喘急、咳嗽、气粗。呕恶。一日二日。即发者轻。三五日者重。阳病七日外。隐伏不透。邪反内攻。喘不止。必腹痛胀秘闷危矣。治法宜苦辛清热凉膈。去硝黄。
 方书谓足阳明胃。疹如云布密。或大颗如痘。但无根盘。〇方书谓手太阴肺疹。但有点粒无片。片者。用辛散解肌。〇冬月无汗壮热喘急。用麻杏。如华盖散。三拘汤。夏月无汗。用辛凉解肌。葛根、前胡、薄荷、防风、香薷、牛蒡、枳、桔、木通之属。
 古人以表邪。口渴。即加葛根。以其升阳明胃津。热甚烦渴。用石膏。辛寒解肌。无汗忌用。
 凡疮疹。辛凉为宜。〇连翘辛凉。翘出众草。能升能清。最利幼科。能解小儿六经诸热。
 春令。发痧从风温。〇夏季。从暑风。暑必兼湿。〇秋令。从热烁燥气。〇冬月。从风寒。
 痧本六气客邪。风寒暑湿。必从火化。痧既外发。世人皆云邪透。孰谓出没之际。升必有降。胜必有复常。有痧外发。身热不除。致咽哑龈腐。喘急腹胀。下痢不食。烦躁昏沈。竟以告毙者。皆属里症。不清致变。须分三焦。受邪孰多。或兼别病累瘁。须细体认。〇上焦药。用辛凉。〇中焦药。用苦辛寒。〇下焦药。用咸寒。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5L 页
上焦药。气味宜轻。以肺主气。皮毛属肺之。合外邪宜辛胜。里甚宜苦胜。若不烦渴病日多。邪郁不清。可淡渗以泄气分。
 中焦药。痧火在中。为阳明燥化。多气多皿(一作血)。用药气味。苦寒为宜。苦日多。胃津消烁。苦则助燥劫津。甘寒宜用。
 下焦药。咸苦为主。若热毒下注成痢。不必咸以耎坚。但取苦味。坚阴燥湿。
 古人以痧。为经腑之病。忌温燥涩补。所谓痘喜温暖。疹喜清凉也。然常有气弱体虚。表散寒凉。非法淹淹。酿成损怯。但阴伤为多。救阴必扶持胃汁。气衰者亦有之。急当益气。稚年阳体。纯刚之药忌用。幼科方书歌括曰。赤疹遇清凉而消。白疹得温煖而解。此温字。即后人酒酿、柽木、粗草、纸木、绵纱之属。虽不可不知。然近年用者。多无益。
 痧痢乃热毒。内陷与伤寒协热。邪尽则痢止。同法忌升提。忌补涩。轻则分利宣通。重则苦寒解毒。
 
痧疳。湿盛热蒸。口舌咽喉疳蚀。若不速治。有穿腮破颊。咽闭喘促。告毙矣。治之宜早。外治另有耑方。若汤药方法。必轻淡。能解上病。或清散。亦可。
痧疹医案
  袁{温邪。}
 温邪。痰嗽气喘吐膨。四日不解。防发痧。
 连翘、山桅(山栀)、牛蒡、杏仁、石膏。
  汪{热邪留肺。}
 痧将退。热未去。肺气不清。咳逆无痰。
 前胡、桑皮、杏仁、橘红、桔梗、木通、苏子、象贝。
  壬
 痧隐太早。咳喘发热。宜开肺气。
 薄荷、杏仁、象贝、连翘、桑皮、木通、紫菀、郁金。
  某{热邪内陷。}
 温邪。发痧不透。热毒内陷深藏。下薰肺为喘。下攻肠则利。皆冬温火化之症。经云。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幼科不究病本。不明药中气昧。愈治愈剧。至此凶危。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6H 页
川连、黄芩、飞滑石、炒银花、连翘、甘草、丹皮、地骨皮。
  蒋
 喘为肺病。胀乃肝病。因时痧寒热未解。热邪内陷所致。王先生用苦辛酸法极通。然浮肿腹痛未减。得非经腑之湿热留着欤。
 木防己、石膏、杏仁、大豆黄卷、通草(通草)、苡仁、连翘。
  艾{毒火未清。}
 痧退后呻吟。不肯出声。涕泪皆无。唇紫掀肿。乃毒火未经清解。上窍渐闭。气促痰鸣。犹是温邪客气。致此自当清解。务尽其神识自和。奈何以畏虚滋肺。邪火愈炽矣。
 川连、玄蔘、杏仁、甘草(甘草)、黄芩、连翘、桔梗、银花。
  王
 痧后及暮加喉痛咳。
 玄蔘、犀角、鲜生地、连翘、花粉、丹皮。
  邹{风温发疹。}
 咽痛鼻燥。唇肿自利。风温热化发疹。上焦热炽。宜辛凉微苦以泄降。
 连翘、黄芩、犀角、桔梗、牛蒡、杏仁、玄蔘、通草(通草)
  谭{疠邪。}(六岁)
 温邪时疠。触自口鼻。秽逆游行三焦。而为麻疹。目赤鼻煤。吐蛔泻蛔。津津汗出而喘渴欲饮。当与辛苦寒刘河间法。世俗不知。佥曰发痧。但以荆、防、蝉壳升提。火得风飏。焰烈莫遏。津劫至变矣。〇凉膈。去硝黄。加石膏、牛蒡、赤芍。
  张(三岁)
 手足烦热。时发赤块。
 菉豆壳、捲心竹叶。
附见(疹症选要方)
  荆穗、前胡、黄芩、牛蒡子、桔梗、木通(各一钱五分。) 赤芍、甘草(各八分。)水煎服。此方按症加减。与前痘症方加减同。伤乳食门。
  太和丸。 治小儿内伤乳伤食。呕吐腹胀。外感风寒头痛发热。
  广皮、香附(酒浸炒)、羌活、紫苏叶、苍木(苍朮炒)、川芎、枳壳、山查、神曲(炒)、麦芽(炒各一钱。)生甘草(五分。)共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盐汤化下。
江瓘名医类案 疹疮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6L 页
方荫山。治程氏子二岁出疹。因出迟没早。发喘大热。舌短不乳昏沈。医皆不治。方以元参、茯苓、甘草、麦冬、天麻、陈皮、乾葛、麻黄、兜铃、黄芩、知母、犀角、石膏。名曰犀角石膏汤。一服症减半。二服愈。
吴桥以医名。里中有兄子始孩累日。发热蒸蒸。惊搐昏愦。众医不知所出。桥诊之曰。疹也。寒邪外乘。闭而不出。是呱呱耳。饮药已数。中气乃伤。药不足恃也。当置沸汤一瓶。撤其盖。令保母抱子坐汤侧稍远。拥被围之。汤气自远薰蒸。少饮药内托。疹出而解。无何。丛睦汪氏子病如之。仍用向法。并效。其稳类如此。故乡人称良焉。
江应宿治表侄女九岁。出疹没早。发咳喘。大发热肌瘦。不饮食。唾呕痰沫甚多。延半月馀。予往视之曰。血虚病也。以四物汤。加杏仁、阿胶、麦冬、五味炮姜。一服。热退身凉。痰咳俱止。再剂而愈。
一儿三岁患疹。出迟而没早。发热咳嗽。昏闷不食。予诊视曰。疹出不透。出见风寒没早。宜急发之。以葱煮麻黄八分。四物换生地。加杏仁、天花粉、葱姜煎服。重复出一身。比前更多。三日没尽而愈。凡疹症出自六腑。宜养阴抑阳。刚剂决不可服。(二陈谓之刚剂。四物谓之柔剂。)犯之即发。喘渴闷乱。失于收救。多致夭折。如蔘、芪、半夏、白朮。常品温燥之药。亦所当忌。只宜清热养血。如出迟者。少加升散之药。送之达表而已。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六)
 种痘要旨
  
种痘心法要旨序
种痘一科。多口传心授。方书未载。恐后人视为虚诞之辞。相沿日久。无所考稽。使至理良法。竟置无用之地。神功湮没。岂不大可惜哉。今将种痘一法。细加研究。审度精详。纂辑成书。永垂千古。庶为种痘之津。梁咸登赤子于寿域也。至若痘痂之何以为顺。选苗之何以善藏。天时之何以得正。种期之何以为吉。调摄之何以合宜。禁忌之何以如法。形气之何以可种。与痘衣痘浆之弊。一一条分缕析。䌷列于后学者。必细心体阅。则中有灼见。不致有他岐之惑。庶种法既善而成功可必矣。(金鉴)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7H 页
天行痘
夫痘。胎毒也。伏于有形之始。因感而发。为生人所不能免。然其发也。或染时气。或感风寒。或因饮食。或由惊恐。以病因病。为患多端。变更莫侧。且其间顺吉者少。险逆者多。千方百计而不能冀其愈于万一者。此其所以为难也。(金鉴。)
痘之发也。一由乎胎毒内伏。一由于外感时邪之气引导而出。其症之顺逆。若内毒轻而外感之气亦轻者。痘必稀疏。此为顺症。若内毒轻而外感之气重者。虑其遏闷不齐。不易灌浆。若能至灌浆。则时邪渐退后易收功。此为先重后轻症。若内毒重而外感之气轻者。虑其灌浆已后。毒难尽泄。不易收靥结痂。恐发痘毒疳蚀之患。此为先轻后重症。若内毒重而外感之气亦重者。痘必稠密。色不鲜泽。发热见点之后。一路蹭蹬难以收功。此为逆症。(郑氏方。)
胎毒之轻重。人皆易明。若外感之气。人莫能晓。夫天地间祗有六气。气平则为和。气不平则有胜复。胜复至极。则为厉气。为瘟疫气瘴气。更有道涂中秽浊气。人若感之。不拘老幼俱病。今出痘所感之气。则异乎是。此气独与未泄胎毒之小儿。两相感触。未闻痘症盛行之时。已出过症之儿。亦染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7L 页
病患也。考是气自古迄今。从未有人申说明白确定为何气。(郑氏方。)
前贤于痘症一科。未尝不殚心瘁虑。立论著方。因不明其气之源。不无偏执之弊。有喜于寒泻者。有喜于温托者。有先用寒泻而后用温补者。有先用温托而后用清火解毒者。更有不审儿体之虚实。寒热俱宗。费建中救偏琐言。每于发热见点时。槩用大黄、石膏、黄连、犀角、羚羊、茅根、芦根等。不知费氏之言名为救偏。乃救惯用热药之偏耳。若本不偏而宗其法。则不偏者。反至偏矣。婴儿之命其何以堪。(郑氏方。)
种痘
古有种痘一法。起自江右。达于京畿。究其所源云。自宋真宗时。峨嵋山有神人。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痘而愈。遂传于世。其说虽似渺茫。然以理揆之。实有参赞化育之功。因时制宜之妙。盖正痘感于得病之后。而种痘则施于未病之先。正痘治于成病之时。而种痘则调于无病之日。自表传里。由里达表。既无诸症夹杂于其中。复有善方。引导于其外。薰蒸渐染。胎毒尽出。又何虑乎为患多端。变更莫测。以致良工束手于无可如何之地耶。此诚去险履平。辟危就安之良法也。(金鉴。)
幸古有种痘良法。相传至今。其法简易灵验。至稳至当。盖正痘。因外感时邪而发。种痘则种于无病之时。故所出稀疏。轻者不过几十粒。此岂非辟危就安之妙法乎。倘愚人不信。何不将自出与种出。彼此相较。其理自明。假使一村之中。有百儿出天花。未尝不延医服药。若能八九十收功。人咸称为太平痘矣。甚有竭力调治。而损伤几及一半者。不闻其归咎于医生。唯有委命于天而已。今若种百儿之痘。设或损伤四五个。则必责罚种师。并不容其托足于此一村矣。人何笃信医生而不信种师耶。与其委命于天。孰若以人功挽之。以此相较。则当种与不当种。自决矣。(郑氏方。)
择法
尝考种痘之法。有谓取痘粒之浆而种之者。有谓服痘儿之衣而种之者。有谓以痘痂屑乾。吹入鼻中种之。谓之旱苗者。有谓以痘痂屑。湿纳入鼻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8H 页
孔种之。谓之水苗者。然即四者而较之。水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故古法独用水苗。盖取其和平稳当也。近世始用旱苗法。虽捷径。微觉迅烈。若痘衣、痘浆之说。则断不可从。夫水苗之所以善者。以其势甚和平。不疾不徐。渐次而入。既种之后。小儿无受伤之处。胎毒有渐发之机。百发百中。捷于影响。尽善尽美。可法可传。为种苗之最优者。其次则旱苗虽烈。犹与水苗之法相近。儿体壮盛。犹或可施。(金鉴。)
 案康熙字典曰。痘。胎毒也。有终身不出者。神痘法。凡痘汁纳鼻。呼吸即出。此盖指浆种法也。
选苗
苗者。痘之痂也。种痘者。全资乎此。以为胎毒之引导。关系非轻。选苗时宜。留神细察。不可轻忽。其中有可用者。有不可用者。唯在痘之顺与不顺。别之。痘之不顺者出不尖圆。色不红润。浆不充满。所落之痂。黑暗而薄。此天人合病。内外合邪所致。即辛而得愈。亦不过良工之善为调治。非天然之美。此等痘痂。断不可用。痘之顺者。始终无夹杂之症。出则尖圆。色则红润。浆则充满。所落之痂。苍蜡光泽。肥大厚实。此得天地阴阳之正气极顺之苗也。收而用之。效亦响应。但此痂甚少。所遇无多。或不能亲其事。而假手他人。亦必令彼身亲目睹方可。否则宁置而不用。切勿滥用。种者审之。(金鉴。)
至于种法。全在乎好苗。夫苗者。即取他儿之痘痂也。必要用种出之痘落下之痂。谓之种苗。此苗之中。毫无天行时毒之气在内。故放心可用。若自出天花之痂。谓之时苗。此苗之中。有时行之气。若不辨而用之。名虽为种。实与传染他儿。天行时痘之气无异。此时苗之不可用也。然种苗之内。尚要拣择。必取痘粒稀少。其色红润。灌浆浓厚。所结之痂厚实光泽尖圆者。此气血充足。阴阳合德。上好之苗也。(郑氏方。)
近有种师。因种苗已断。权取时苗种之。往往有种出稠密棘手重症者。皆时苗之过也。不知时苗之性。即选上好者。亦必要种过四五儿。俱各顺当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8L 页
者。其苗性始和平。方能与种苗相等。(郑氏方。)
 案金鉴选苗。即选时苗者。时苗固亦可种。然往往有败。宜以郑氏为正。不幸苗绝。方可权用时苗。
蓄苗
种痘必资于苗。而苗之所可恃者。在气之相通耳。若遇热则气泄。日久则气薄。触污秽则气不清。藏不洁则气不正。此蓄苗之法所以不可不慎也。如遇好苗。须贮新磁瓶内。上以物密覆之。置于洁净(一作净)之所。清凉之处。其所贮之苗。在春天者。一月之痂可种。冬令严寒四五十日之痂尚可种。盖寒则气收藏。热则气易泄。故时日有不同也。然于未收苗时。即当先与出痘之家。明言其故。使彼乐从。无所疑忌。彼方肯用心收贮。不致稍有贻误也。(金鉴。)
其苗在北方天气凉。春月之苗。一月之内。尚可种。冬月之苗。四五十日。尚可种。南方天气温。夏月之苗。四五日。春月之苗。二十日。冬月之苗。三十日。若延日久。则气薄无力。恐种不出矣。欲觅此等种苗。先访有人家。正在种痘之际。向彼明言其故。恳求四五粒。即可源源而种。或平日于同道种师内。相与一二位志诚老实者。议明彼此互借。则苗亦可不断。亦有胆大种师。于五六月中。觅贫家壮实之儿种之。不唯不索酬谢。反肯津贴银钱。次递传种三四个儿。延至七月。则苗亦可以不断矣。〇俟痂落下。用纸包好记明何日收得。收贮新磁瓶内。紧护其口。置清凉之处。勿触秽热之气。(郑氏方。)
天时
种痘。贵得天时。得其时则种。不得其时则不种。夫天时之正。莫过于春。春为万物发生之际。天气融和。不寒不热。种之则痘自随其气而发生。此正二三月之时。所以可种也。若交夏之后。六阳尽出地上。人之阳气。亦皆外浮。暑热烁金。受病者重。斯时种痘。儿何以堪。此四五六月之时。所以必不可种也。至若秋令。天气清肃。收敛之时。虽遇可种之儿。而无引毒之具。此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9H 页
七八九月之时。势有不能种也。至于十月。名曰小春。虽亦可种。然斯时寒气固结。纯阴用事。不若俟冬至后一阳鼓动。借其生生之气。种之甚吉。此十月之所以可种。犹不若十一十二月尤可种也。(金鉴。)
然当可种之时。亦有不可种者。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当其时而非其气。是天地不正之气也。常人感染。则成时疫。小儿调理未遑。况敢言种痘乎。倘或遇此。只宜稍避俟时气平定。再为议种。方保万全。亦有未种之时。天气甚正。既种之后。忽尔寒暄不时。此又人事所遇不齐。偶尔变气。出乎意外者也。则宜屋中适其寒温。顺会天时。常烧辟秽香。饮食起居。更加谨慎。可保无恙。种痘者。宜详审而体察之。(金鉴。)
 案此论天时。谬悠无据。不中正理。虽天行痘。极热盛寒。多能顺成。况种痘乎。纯阴一阳。夏凉冬温等说。皆术家旧套。不足凭信。郑氏不言天时。盖郑唯种种苗。故自无妨碍。而金鉴每种时苗。故多所畏忌也。
择吉
下苗之日。必择成日、开日、裁(一作栽)种日及合天、月二德日则吉。倘三者。不能兼备。即成、开之日亦可。若值人神所在之日。忌不可种。 天、月二德日。(正五九月在丙。 二六十月在甲。 三七十一月在壬。 四八十二月在庚。)人神所在日。(十一日。在鼻柱。十五日。在遍身。〇金鉴。)
 案此论择吉。益诬罔疑乱。此皆无耻种师。假设权词。令人疑有微妙者也。郑氏不言择吉。其术盖精也。
选儿
小儿面部红活。精采明亮。透达印堂、山根、年寿、眼下、口角。无青暗之色。
两目黑白分明。视瞻平正。愈着愈有神气精光。 囟不陷不填。 头不解颅。 鼻孔不小。 气清不浊。 声音清亮。天柱骨正。颈不歪斜。 骨肉相称。又宜紧束。肥不见肉。瘦不露骨。 小便远而长。肾囊紧小。微带紫黑色。如荔枝壳。 身无𤼏癣疮疥。 项无结核。 腹无积聚。 形气充实。 精神强健。 脏腑调顺。 脉息和平。 以上皆可种。(金鉴。)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19L 页
小儿面色青白。或黧黑痿黄。无喜色。无精采。 两目黑多白少。白睛带青色。视瞻歪斜。暗昧无神。 囟陷、囟填、解颅、囟不合、五软、五鞭、龟胸、龟背、鹤膝、鼻孔小、气浊、声音不亮不长、肉不束骨、松如发面样、身体瘦无䐃肉。 身有𤼏癣疮疥。 腹有疳积。 项有结核。 病后元气未复。 素有惊痫之症。 失乳之后。 气血不足。 脾胃虚弱。精神倦怠。 脉不和平。 以上。皆不可种。(金鉴。)
凡小儿父母。行事疏忽。不知调摄。不听禁忌。不信医药。过于溺爱骄纵者。亦断不可与种。(金鉴。)
若夫辨儿之可种与不可种。须察儿体之虚实及有无宿病。(郑氏方。)
 案一有败事。种师受咎。为种师计。宜欲选儿如此。然论儿父母之情。儿既虚弱。不堪种痘。况可以堪时痘乎。偶有疾恙者。稍俟苏健无妨。若系天赋虚弱者。尤宜延师乞种。免逢时痘也。
下种
种痘之时。要细阅小儿气血冲和。脏腑均平。内无痰热食积所伤。外无六淫之气相侵。方可用上好痘痂。种之一岁者。用二十馀粒。三四岁者。用三十馀粒。置于净(一作净)磁钟内。以柳木作杵。碾为细末。以净(一作净)水滴三五点。入钟内。春温用。冬热用。乾则再加水几点。总以调匀为度。不燥不湿。用新绵些须摊极薄片裹。所调痘屑在内。捏成枣核样。以红线拴定。仍留寸许长。则剪去将苗。纳入鼻孔。分男左女右。不可离人。时时看守。倘小儿用手拈弄。急禁止之。或被嚏出。急将苗塞鼻内。不可稍缓。恐泄苗气。(金鉴。)
至于下手种法。尤须详慎。凡种一儿用痘痂三四粒。两儿则种六七粒。放于乾净(一作净)茶杯中。倾入清水四五茶匙。用小指尖在内。三四搅。则痂已湿。急将水倾去。用柳木杵研。其杵约长四寸。粗如笔管。两头要光圆。研十数转足矣。如痂太乾。加入清水一二滴。切不可太潮。只要研如乾净(一作净)糊状。用弹熟新棉花。捏一小团如枣核大。两头要圆。其长短粗细。量儿鼻孔之大小为之。其棉团不可太松。软松则苗气易往外泄。且见涕则缩小。易于脱出。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0H 页
将棉团只用一头。蘸痂末糊于上。塞儿鼻中。男左女右。塞不可太进。太进则儿不适意。亦不可太出。太出则易于脱落。总要宽紧浅深适中为妙。塞后勿放小儿用手拈出。若被喷嚏打出。急将苗仍塞入鼻。(郑氏方。)
种痘之苗。不过痘痂一味。今各处种师。诡称痘痂之外。尚要加他药为引导者。此系惑人谎语。切勿信之。(郑氏方。)
 案金鉴用二三十粒。郑氏用三四粒。金鉴用棉片裹之。郑氏用棉团蘸之。其法不同。宜参互试之。金鉴用红线。亦术家欺人耳。
苗候
下苗后。必以六个时辰为度。然后取出。如遇天气严寒。多留数刻。若遇时令和暖。早取数刻亦可。要在临时斟酌。痘苗取出之后。其苗气渐次而入。传遍五脏。至七日。始发热。发热三日而苗见。苗见三日而出齐。出齐三日而灌浆。浆足三日而回水结痂。大功成矣。(金鉴。)
下苗后。以六个时辰为度。天气热。早取出数刻。天气寒。多留数刻。痘苗取出之后。其苗气渐次传遍五脏。至七日。或八九日。始发热。发热三日而见点矣。此诚至稳至当之种法也。(郑氏方。)
五脏传送之理
鼻者。肺之外窍也。水苗种法。以苗塞鼻中。其气先传于肺。肺主皮毛。肺传于心。心主血脉。心传于脾。脾主肌肉。脾传于肝。肝主筋。肝传于肾。肾主骨。痘毒藏骨髓之内。感苗气而发。其毒自骨随(一作髓)。尽达于筋。肾脏之毒解矣。自筋尽达于肌肉。肝脏之毒解矣。自肌肉尽达于血脉。脾脏之毒解矣。自血脉尽达于皮毛。心脏之毒解矣。自皮毛尽达于颗粒。肺脏之毒解矣。五脏之毒层递而解。然后毒化浆成。收靥落痂。此种痘传送之次第也。不可不知。(金鉴。)
 案此亦术家旧套。五脏传送之说。本自渺茫。
项核
既种后。将发热时。小儿颈项内。男左女右。必发一小块。状如痰核。此乃毒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0L 页
气结聚于此。故痘发必稀疏。此块不必医治。待落痂后。则块亦渐消矣。若用时苗种者。项中无块。当以此辨之。(郑氏方。)
信苗
钟痘发热以前。小儿面部上。忽出颗粒似痘。名曰信苗。此痘之将发毒气之标也。色红而软。听之自消。若红紫坚硬。有如鱼目者。急以银针挑破上。以二圣散则无虞。
 二圣散(明雄黄、紫草各等分。共碾为细末。用油胭脂调上。〇金鉴。)
惊搐
又间有惊痘于发热时。小儿忽然惊搐。手足蜷不语。目上视。有片时即平复者。有发一二个时。辰者有发一次者。有发两次者。总属不妨。期时切不可扰动叫唤之。待其自平即已。不必服药。须预对痘家说明。免其忧虑。此皆时下种师之秘诀也。(郑氏方。)
补种
下苗后。宜令亲切之人。左右看守。恐他人用心之不慎也。若视为泛常。看守疏忽。恐小儿恶其苗塞鼻中。不时捏出。使苗气一泄。种多不验。所以种而不发者。亦有之也。然或小儿五内壮实。不受苗气。艰于传进不发者。亦有之。更有胎毒深邃。潜藏内蓄。虽苗气传至。不能引出不发者。亦有之。俱当俟踰十一日。为度。过此不发。然后察天时和顺。再为补种之。亦可。(金鉴。)
自出
种痘。以七日为期。五脏传遍。始发热者。常也。或有至九日十一日而发者。此传送迟慢之故。亦无足虑。若发热于五日以前。此时苗气。尚未传至。其毒何由而发。必因种后。适逢天行时气。小儿感染而成。是乃自出之痘。非关苗气引出者。种痘者。不可不知。要当于未种之时。预为申明其说焉。(金鉴。)
调摄
种痘之在调摄。最为紧要。自始至终。不可稍忽。如避寒热慎饮食是也。天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1H 页
气严寒。盖覆宜温暖。勿使受寒。恐被寒气所触。则痘不得出。亦不可过于重棉叠褥。使热气壅滞。致痘不宣发。天气温暖。盖覆宜适中。恐客热与毒相并。致增烦热。亦不可轻易著单露体。使寒邪外侵。阻遏生发之机。此寒热所以贵得其平也。人之气血。必资饮食生化。痘之始终。全赖乎此。若饮食亏少。气血何所资助乎。但不可过甚。若过饮则饮停。不化津液。过食则食滞。必生痰热。所以吮乳之儿。不多乳不阙乳。能食之儿。勿餐辛热炙煿。勿啖黏硬生冷。勿恣意茶水。勿使饮凉浆。食不过饱。亦不过饥。此饮食所以贵得其平也。(金鉴。)
至于寒热饮食之外。凡举止动作。既不可任意骄纵。亦不可过于拂逆。唯在调摄之人。耐其性情。兢兢业业。善为保护。不但慎于既种之后。且当慎于未种之先。不但慎之。见苗之初。尤当慎之。落痂之后。种痘者。宜谆谆告诫。务期详细。使彼知关系匪轻。心存谨慎。如法调摄。始保万全。倘有不谨。以致小儿或为寒热所侵。或为饮食所伤。咎将谁诿乎。此不知调摄者。所以断不可与种也。(金鉴。)
若调治之法。当节饮食。适寒温。防惊吓。此皆种师。俱各明悉。玆不重赘。(郑氏方。)
禁忌
种痘之家。房中。最要洁净(一作净)。切忌冲犯。最喜明亮。不可幽暗。择老成耐事之人经过小儿出痘者。令其调护。不离左右。一切禁忌。俱当谨遵。勿詈骂呼怒。勿言语惊慌。勿对梳头。勿对搔痒。勿嗜酒。勿歌乐。凡房中淫液气。妇人经候气。腋下狐臭气。行远劳汗气。误烧头发气。误烧鱼骨气。吹灭灯烛气。硫黄柴烟气。葱蒜醉酒气。沟渠污浊气。悉宜避之。(金鉴。)
更当预嘱。其左右之人。倘值迅雷、烈风、暴雨之变。大宜安定。勿使儿惊。其帏帐宜谨。盖覆宜密。切勿暴动生风。常烧辟秽香。以辟偶尔不正之气。再令人谨伺其门。不许生人往来。不许僧徒、师巫、孝服之人入室。以上禁忌一一遵守则吉。稍有疏忽。每至败事。种痘者。切宜谆谆告诫之。 辟秽香。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1L 页
(南苍朮半斤。川大黄四两。右剉细片。炉中烧之。不可间断。〇金鉴。)
 案此论禁忌。皆痘科旧方。其中亦有不必忌者。
治法
种痘。乃引毒达表。乘儿安宁无病之时。事属顺吉。又何言治。然恐痘家过于溺爱。起居不谨。饮食不节。此病所由生也。故治法。亦所不免。当悉照治正痘之法。治之可也。(金鉴。)
旱苗种法
旱苗种法。用银管约长五六寸。曲其颈。碾痘痂极细。纳于管端。按男左女右。对准鼻孔。吹入之。至七日而亦发热。今时多用此法。盖取其简便捷入。不致脱落。而有透泄苗气之患也。第恐后人用之不善。轻吹之则不骤入。重吹之则迅烈难当。且恐流涕过多。苗随涕去。往往不验。今欲垂法后世。当取其法之和平稳当万全者而则效之。此所以独取于水苗也。(金鉴。)
痘衣种法
小儿出痘者。当长浆。浆足之时。则彼痘气充盛。取其贴身里衣。与未出痘之儿女服之。服二三日。夜间亦不脱。下至九月十一日。始发热。此乃衣传。然恐气薄不透。多有不热不出。其法不灵。故不可用。(金鉴。)
痘浆种法
择小儿出痘之顺者。取其痘浆。以棉拭之。分男左女右。塞入鼻中。亦能发痘。但取痘浆之时。不令本家知觉。捏破痘浆。盗以作种。使彼真气宣泄。毒不能解。此忍心害理。不仁之事也。同志者。切宜深恶而痛绝之。又岂可尤而效之也哉。(金鉴。)
   郑氏种痘方。 郑望颐著。
   医宗金鉴。  钱 谦纂。
记始
 始李参判(基让)氏。为义州府尹时。得郑氏种痘方。归以示余。余逢朴检书(齐家)氏言之。朴公又得医宗金鉴中种痘要旨。传之抱川李生员(种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2H 页
仁)氏。令以时苗试种。种四五传。遂如方书所言。李公故习于痘者。入京城。得儿稚与。种法遂得行。此东国种痘之始也。时 圣上二十四年庚申三月。(嘉庆五年。)
     苕溪渔者。记。
新證种痘奇法。详悉。
奎光斋 刻本天花之症。一千二百馀年。时遇天行。国中无一宁户。虽都甸僻隅。多因惨遭其害。或损兄弟。或损儿孙。父子亲眷。悲切难闻。若侥倖命存。或痘痈疾于耳目手足。难以枚举。即王侯士庶。家家户户。无不惊惶。都以生灵为重。及至前百馀年。曾有医书。种法尚未尽善尽美。试其用法言之。주-D001如遇天行时。将好痘者。用小刀取其痘浆。刺在未出痘者臂上。俟数日。痘随此出。不能尽善。以致殒命。并损害。手足耳目。甚而至服药调治者。亦不知何许。주-D002即喜庆元年。주-D003值天行。遭经遍户。纷粉(一作纷)传说。唯蓄牛取乳者。不染天花。各闻为异。适有医生。주-D005声名昭著。颇称济世良医。见遭天花之患。不可胜数。常欲明达救济之法。随即往视。果见揸牛乳者不染。天花之奇。是以坚意细察。见牛奶及奶头奶傍之处。有小蓝疱。形类如痘。细猜牛痘。莫非能解散人痘之毒乎。随即想法。与人试种。或能减却天花之原。亦是美事。于是与人种试。果经所种之人。随种随效。每自初种。至第四日。始露形影。及至八九日。满浆。至十四日。靥脱全愈。后来相传。至주-D006依法栽种。男女大小数百馀万。无一损伤。无一复出。此法继传。주-D007得闻주-D008次第轮种回返。依法而行。每种必效。随后发谕。주-D009所属주-D010遍行栽种。其经种者。果免天花之患。如此奇法。保全生灵无限。주-D011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2L 页
予等四月初。주-D012船自八주-D013生协同주-D014今予等。见天花之症。荼毒不浅。谨将目击娄效之法。先주-D015详證翻绎辑成一书。传行于世。诸名医者。不可不留心此法也。주-D016
但此牛痘种。与天花痘种不同。天花之症。能传染于人。而牛痘之症。非种不行。天花之症。定必发寒发热。大小便结闭不通。或昏迷不醒。喉乾舌燥唇焦。乱语不等。虽用针薰药法。亦不能保其无虞。但其牛痘种。在于所种之处。只出一颗。如小指头大。至寒热各症。不能相染内中。或有些微寒微热。虽服药不服药。与病亦无干碍。想此灵妙之法。相传于数十年之后。永不防有染天花之患矣。주-D017此法始凭牛出之种。种于人。后将人出之痘浆。可轮传种于万万人。其种法不论春夏秋冬。遇时皆合。不分男女大小。以其年纪幼少者。为佳。
初将外科小刀。向相近肩膊臂上。不拘左右手。平刺皮膜。或用铁针如锥嘴大。务要最薄利者方合用。切不可直企刺入。若刀入肉里。血出太多。将所种之痘浆攻出。恐不成功。务宜平刺皮膜。无血为妙。或血出些少。亦无妨碍。주-D018如种下四日。其形发红。至六日。起一小疱。八日其疱略大些。顶平不尖。中央一点硬的。周围涨如清水。根脚如有红线围缠。觉有些疼。至九日。浆已满足。若取痘浆。种于别人。务以第九日为度。恐后其浆脓渐乾。如是第十四日。或至十八日。靥焦脱退。其人永无出痘矣。
如取种之法。以鲜痘浆即时传种。更妙可将铁小针。向其痘相近边傍处。刺三四小孔。俟有些浆水流出。沾在小刀尖上。即可种于别人。주-D019若离隔远涉。难取鲜浆。可将象牙小簪。沾些痘种。俟乾了。藏于鹅毛筒内。用蜜蜡封。固可能留至两个月之内。如过期断断不能用矣。务宜于两月之内。早种为佳。
临种之时。于毛筒内。取出象牙小簪。用煖水熏润。先将铁扁针。刺破皮膜。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3H 页
然后将牙小簪上之痘种。插入刺破皮膜处。少顷拔出。如有微血。勿被衣衫拭去。
此种法。或出一夥。称为伪痘。其痘顶圆而且软。中央无一点硬的。浆水色白而如脓根脚。不甚鲜红。是为伪也。其痘虽伪。实无患险。不过遇时行而复出矣。
若真的其痘顶平。中央一点硬的。根脚鲜红。如红线围缠。痘脚之外。觉有红影。痘浆如清水。不转白色。如脓者便真。须于此用意分别。如遇伪痘。再取种种于别处。无不效验者也。주-D020凡戒口不食猪肉、鸡、鸭、咸物及酒。更佳。宜食粥饭、鲜鱼及瓜菜等物。可也。
     
주-D021辑
     医学주-D022订
道光八年(戊子)六月。重刊。
     板在琉璃厂桥西路北奎光斋。
     刻字铺 每本工价纹银二分。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1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此臂形一点处。即种痘方位也。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2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此象牙小簪。长寸许。两头宜尖薄利。
 痘形种下。至第九日。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3L 页
形模如此。便是真症。
삽화 새창열기
 此外科小刀。宜尖薄利。约长寸许。外有玳瑁刀壳。两边夹住。临用拨开。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六)
 医零
  
六气论(一)
礼曰。儗人必于其伦。儗物亦然。儗非其伦。即其所论本物之理。亦必谬戾而不明矣。夫寒暑者。天时之情也。燥湿者。物情之形也。火者。元物之本体也。风者。因元物而成与霾雨类也。其不伦若此。其理安得独明哉。今论物情之形有四。唯寒热燥湿而已。冬月触寒。则物情寒。暑月触热。则物情热。风触之则燥。(以下缺。)
人之百病。亦唯是四情之有偏胜而致之者。医者于此。正宜如数一二。如辨西东。顾乃沈沦于六气之中。茫然不辨其头绪。又何病繇之足论哉。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4H 页
六气论(二)
经曰。清气大来。金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丁子曰非理也。清气何气。无乃燥气乎。天下莫燥于火。而金独专之。天下莫湿于水。而土顾据之乎。情之相得者。热与燥也。既云火胜。何燥受邪。易曰。火就燥者非耶。土之有湿。水为之也。令不与水交则乾燥已矣。谓土本湿不已谬乎。以六配五。得无龃龉乎。君相有二。何火之独多乎。以暑附热。初何分之乎。五脏相须。不能独安。何以一脏之独病乎。五脏宜补。无一可抑。而一脏有病。辄咎一脏。无或无罪而遭伐乎。此皆谬悠之论。邹衍以后。谶讳家之所浊乱。断非三代(缺)物家之所可言也。(以下缺。)
六气论(三)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丁子曰。非理也。伤寒而为温病。伤暑而为痎疟似也。而春伤于风。秋伤于湿。又何事也。无乃不究理繇。信口对配。唯所见之要均乎。夫唯冬夏祁寒盛暑。人所中伤。伏祟在中。节换乃发。势固然矣。春风和畅。何所中毒。秋日清凉。何以得疾。秋属于金。既云金燥。何谓秋湿。四时之中。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4L 页
秋气特燥。何往得湿。而至中伤乎。夏之飧泄。暑为之也。冬之咳嗽。寒为之也。病因前祟。亦因时触。必皆踰时越序。而乃发则何。今日触寒。肌肤已冻。而当午饮暑。夕已腹疾乎。医者最要明理。苟于分排傅会之说。矇然奉信。为害不浅矣。
外感论(景岳云。病必自表而入者。方得谓之表證。若由内以及外。便非表證。)
病容有自表而入者。如劳汗当风而触感成疾者。是也。又虽由内以及外。若其所患。只是表證。便可用表症。药治其表。讲理虽殊。施治宜同也。
里證论
七情之所伤。劳倦之所瘁。又如好色致损者。谓之内伤可也。此病在乎体性生养之源。治宜探溯其深奥。若偶然食饮致病。如瓜果殽肉酒食之所为者。病虽危重。治法宜浅。今比而同之。均之谓内伤。岂所谓儗以其伦者乎。
虚实论
有表虚而里实者。有里虚而表实者。此固然矣。至于气血相生相养。气衰则血消。血盛则气旺。其云有虚实者。实未明白。然犹之有偏胜者。若夫脏腑。安有虚实。虚则全虚。实则全实。视其子母而妄行补泻。未有不斩伐无辜者。其宜慎之。其或一脏之偏败者。则容有之。
非风论
景岳非风之论。诚千古独见。其于一切风痹。议从温补亦是矣。但其论理尚欠明快。恐庸医不肯信服。余谓口眼喎邪。手足麻木。一切风痹之所繇生。皆筋之所为也。筋之为物。湿热则舒缓。燥冷则缩挛。试将牛筋鹿筋而试验之。其理可明也。即风痹一證。槩由血源虚冷。或真阳衰歇。或气血乾涩。方成此疾。宋元诸医之治此也。唯以袪湿清热为主。所以人得此疾。百无一痊。非病之猛虐然也。(以下缺。)
剂量论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5H 页
药之斤两。正宜视其气味。权其轻重。今人徒古方。谨守其名。而轻违其实。试论黄连一味。医书所用。皆唐黄连耳。日本黄连苦寒倍甚。而方云一钱。辄用一钱。朝鲜黄连。本非同类。兼且薄劣。而方云七分。辄用七分。古医以唐黄连斟量对搭。而今以峻者劣者。等而比之。得非全失本意乎。且我国所谓沙参。即荠苨之类耳。本是别物。试贸燕肆而见之。恰似尾蔘。真可以权代人蔘耳。又如厚朴。我国旧用唐材。故许氏汤液篇。亦标唐字。自四五十年来。忽称济州产厚朴。自此不用燕贸。余尝厚朴之味。与本草所论。太不相符。为贸燕市而来则别物也。皮色相类。而肤理绝殊。济州者钝劣。令口味臭秽。而燕贸者。入口便觉辣烈。下咽显能通滞。其别若此。人犹同之。此服厚朴之名而已。(以下缺。)
时令论
景岳谓人于暑节。外热内寒。于冬月。外寒内热。以井泉之夏洌冬温譬之。禁用时令药。此固明达之见也。然以余观之。其内外之说。亦似乎不经体验。余见人之肌肉皮肤。暑节多爽冷如冰。冬月多温煖如绵者。大抵天地之理。令物孳育。故鸟兽在冬生氄毛。在夏为希革。盖所以耐寒耐暑也。人之肌肉之夏冷冬温。安知非与此一理。故冬夏之所宜察。唯外气是已。外气入人脏腑。触人肌肤。中暍中暑。不得不用寒凉之药。以涤荡之。(此单言夏月。)而此唯一二剂。中病则止。若其人身本气。则夏月多冷。冬月多温。若过用时令之药。必致败事也。(权承旨坪暑月服清暑六和汤五贴。即成风痹。而没。不知人参力弱。多朋倭黄连。竟至是也。可不戒哉。余曰人身于夏节。表里俱冷。)
近视论
李明之曰。不能近视者。阳不足也。不能远视者。阴不足也。王海藏曰。不能近视者。无水也。不能远视者。无火也。刘宗厚曰。阴气内明。故利于近。阳气内暗。故利于远。张介(缺)曰。不能近视者。阴不足也。不能远视者。阳不足也。(以下缺。)
出阴阳二字。丁子(以下缺)说来说去。则其所辨难毕竟囫囵。不切事情。目之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5L 页
近视、远视。唯系瞳丸之平突。平则视心会于远。故远视。突则视心会于近。故短视。如叆叇之平者。文字离目稍远。方得利视。其突者。利于逼视。稍远则炫晃而不可视矣。少年血气方锐。瞳丸突然。故利于近。老人血气消缩。瞳丸平漫。故反欲令物离目稍远。此皆目前显著之理。干阴阳何事而若彼其纷纷哉。人有短视者。见其瞳。皆尖凸异常。
人面疮论
人面疮。世以为怪疾。疑为鬼祟。余未见是病。然以理推之。无足怪者。凡物之外明滑而内幽黑者。物照无不如镜。但使疮窠明闰。而根有黑脓。则人面照之。必著其形。人嚬亦嚬。人笑亦笑。只是一小镜也。何足为异。意者。此疮即黑疔也。凡疮之黑者。皆毒盛而然。治此宜与痘家黑疔同法。不可惊慌失措也。
杂说(酒煎法。 煎参法。)
汤剂之酒水相半煎者。不得酒力。盖酒被汤熬。全泄其气。且为药滓所浸既滤。全无酒味。若于煎出去滓之后。调酒服之。酒力倍胜矣。
大剂中入人蔘一二钱者。参汁尽为药滓所浸。且为滤布所染。此可惜也。宜别煎人参。各自滤滓。调和搅匀而服。则无此患也。或曰。各煎则气味。不相投合。不成为药。此非理之言也。(以下缺。)
杂说二(肾俞冗)
炼脐之法。世所通行。余于炼脐之外。别得一法。比之炼脐。更获神效。尻骨之上。脊膂之末。虚陷处。(此乃肾俞冗。)内应肾经。即命门所在也。凡触寒腹痛。虚寒飧泄。或痢疾后重。下腹疼痛。或外肾寒冷。囊丸水湿等症。每用好艾。炼过十馀壮。如炼脐法。(勿肉灸。)须臾诸痛悉定。此盖命门火衰者之主方。虽少年。下部自来虚冷者。必宜取效。痢疾后重尤神效。未知吾所患。适是冷痢耳。(李蔽阳一生强健。其言曰。朝起未及接物。即将手摩戛臂俞冗十馀次。得热而止。百病尽袪。一身强健。)
杂说三
我邦清心丸。天下有名。然世岂有三十馀种。合成一丸。而得其力者。大抵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6H 页
有清凉之功。或中暍气实者可服。愚俗认作起死回生之药过矣。苏合元之料。无非远物稀品。药铺之物多赝。每服此物。口中生稠涎。膻臭逆胃。何望其通滞。遇有食伤。不如服生姜、草果、藿香、木香、山查、枳实之类耳。(苏合丸家制者佳。)
年前有堤川韩生员者。能截疠袪疟。其法先问生年。次问得病之日。随出一方。必用三十馀味。小者二十馀味。温者凉者补者泻者。杂然具列。然每服一剂。病则良已。百发百中。声名噪甚。余每笑之为魔道。一日余大寒战发热。诸症甚厉。韩阳智丈(讳光传。)来视余病。苦劝之。遂见堤川公。问年日讫。抽针刺头部数处。随授一方。韩公曰。吾去。君且不服矣。坐而煎之以劝。余不得已强饮一剂。果获神效。去病如扫。明日梳洗。躬诣韩公而谢之。天下事。未可尽知也。
杂说四
痘家用鼢鼠。(亦名犁鼠。即掇地猴。)于初发热时。浓煎(去肠藏)取汁服多吉。盖痘之所以难成者。唯毒不能穿透皮肉。皮肉土也。鼢有穿土之能。其性味必能穿透肌肉。如穿山甲麝香之属。亦能穿透。而此皆走散真气。故不宜妄用。鼢则兼有补性。所以于痘相宜耳。(鼢鼠补胃气。)
立春日。将鸡蛋数枚。同粪溺纳缸中。埋地。雨水日出之。量儿予啖一二三枚。亦能预解痘毒。盖痘者。胎元之毒也。鸡子为粪溺所浸。化其本性。亦有胎元解毒之义。故所以有益欤。令种痘法大行。都无事矣。
漆疮。取青苏油(俗云法油者。)一勺许。酒调服立效。余所目验也。
杂说五
芝峰云。浮肿服青苏油(即法油)陈久者。最有效。然或服之洞泄以死。延寿书曰。病人不宜陈油饮食。况可多乎。
发际及诸痈毒将发。取鹿角。火煨熨作尖处。亦消歇而安。又方脑疽发际。疽初发肿痛时。臭虫十馀个。(俗名奴略伊。)和麻油。(俗名真油者。)研汁涂之。(贴傅之。)痛定而红晕敛。一两日即痊。(发背亦效云。)
杂说六
咽喉肿痛闭塞。瓠花上飞蛾。烧为末吹入喉中。或云。蛾有龙脑臭者。乃效。盖能散气也。
白痣如豆大者。发于面部。或手足。俗谓之水痣。箭竹截取四五枚。如笔管烧其一头。烟出上窍。另用光滑器受之。待烟液凝著。即取液擦之。日数次。不过七八日。水痣自落。其验如神。(先用针头。刮去痣尖。次用烟液擦之。尤捷。)
水疱疔先作面饼。围绕患处。次将鸡子清注满以没疔头为度。候至数时。(或数刻。)有细红线。微微射出。再用他鸡清注满。若无红线便愈。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6L 页
杂说七
古方皆简。血主四物。气主四君子。痰主二陈。渐益添增。愈多愈乱。随症杂治。反伤原本。乡村以单料专攻。往往多验药力专也。近有百合一种。花白色。状如小壶。夏旱时方盛。有医者。用于喉病辄效。(古方云。百合为丘引。此其所以治喉病也。)
余年未五十。已患齿痛。每吃甘物必发。以为虫也。触风更甚。以为风也。用巴豆、川椒越甚。以为热也。烧葱蒜等含之越甚。意以为热也。于是嚼黄连含之一宿而痊。其效如神。盖黄连治热兼治虫也。若于寒痛者。不可用也。
杂说八
一田夫年六十。喜饮白酒。四月末患血痢。日五六十次。诸药不效。吃鲇鱼鲙(머어기)一碟顿痊。前此一妇人得效。妇人得之良医云。
肾虚腰痛。宋谊叔用杜冲酒浸透灸乾。捣罗为末。无灰酒调下。三服而愈。出张记。
以乳道饲小儿药者。令乳母紧束乳下。其意盖欲使药汁。不径至腹。而入于乳也。凡入咽之物。皆先入胃中。传于脾而消化成液。然后为血为液为乳。安有直自咽径至乳者哉。下部之药。使之立服。亦殊可笑。唯咽喉之药。一含一咽。徐徐下之为善。此外治之义也。
我邦钟小而碗大。殆乎十钟为一碗。然尝观医书。有令磁碗。安于钟内。岂非钟大碗小乎。碗小盂也。盂饮器也。碗盖饮器之小者也。看中国文字。易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7H 页
以我俗解认。若此类甚多。
制附子法
附子一枚。先用甘草(甘草)五钱浓煎。(煎甘草。)于狭器内。(狭则汁虽少。可浸全身。)浸一宿。割取尖软处。取下体劈作四瓣。又一宿。(尖软处。甘汁已透故也。)取出放乾。俟水气稍敛。剥去皮脐。(甘草水窠之(以下缺)。)
附子入药时。须详尝其味。辣味厚者。用三五七分。亦可取效。辣味薄者。可用一二三钱。若全无辣味。烂嚼而唇龈不茧者。虽服一两无意。此服附子之滓耳。故附子制法。不可不精。又若太生太峻。而临煎不尝。及其吞而毒发。为害不少。口吐涎水。头目眩晕。渐生痈毒。此不可不慎。
集古一
辛稼轩初自北方还朝。官建康。忽得㿗疝之疾。重坠大如杯。有道人教以取叶珠。(即薏苡仁。)用东壁土炒黄色。然后水煮烂。入砂盆内。研成膏。每用无灰酒调下二钱。即消。沙随先生晚年。亦得此疾。辛亲授此方。服之方消。
御药服伏火药多。脑后生疮。热气冉冉而上。一道人教灸风市穴十数壮。虽愈。时时复作。又用阴炼秋石。以大豆卷浓煎汤下。遂悉平和其阴阳也。(王巩杂录。)
集古二
犀难细捣。镑屑入众药中捣之。已而众药筛尽。犀屑犹存。一医僧元达者。解犀为小块子方一寸半许。以极薄纸包裹。置怀中近肉。以人气蒸之。候气熏蒸浃洽。乘热投臼中急捣。应手如粉。因知人气之粉犀。
麦门冬去心。古法汤泡少时则易去。今只以银石铫火上微烙。随手渐剥。极易为力。又不为汤渍去药味。乳香、没药最难研。若作元子。则以乳钵研略细。更入酒或水研。顷刻如泥。更无滓。 若酒糊元。则入酒研。若以面则入水研。甚省力。且不飞走亏耗分两。
集古三
夷坚志曰。虞雍公道中冒暑得疾。泻痢连月。重九日梦得神方。服之遂愈。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7L 页
其词曰。暑毒在脾。湿气连脚。不泄则痢。不痢则疟。独炼雄黄。蒸饼和药。甘草作汤。服之安乐。
张世南曰。丹经谓。捉得龙伏得雄。言雄黄见火。则飞走为烟焰。最难伏也。青城山道友之法。用雄黄不拘多少研细。甘锅火内煅令通红取出。撺雄黄末。入焰硝内。急用桃枝搅转。即成水矣。急倾出瓦碟内。微侧碟子。则清子一边俟凝取出。去粗者研细。以宿蒸饼为元。如菉豆大。每服三元至七元。如前法。服雄黄末一两。大约用焰硝一钱。
鼻下口上。谓之人中。赵孟頫曰。自此以上。眼耳鼻皆双窍。自此以下。口暨二便。皆单窍。三画阳正成泰。王弇州曰。妇人有双乳。岂单窍乎。或曰。人身总有十二窍。人中以上六窍。耳目鼻是也。人中以下六窍。口乳脐二阴是也。故曰人中。此说似胜。
集古四
元斗杓患泄泻无度。问药于尹孤山。(讳善道。)孤山令饮冷。尽量而止。子弟曰。彼常欲祸我家。故令疾益甚耳。斗杓乃夜。潜就井痛饮之。病良已。子弟请其故。曰。尔等不知也。彼欲祸我。宁以药杀之耶。余自幼每苦暑泄。辄以冷水得效。以授人。亦罔不效者。
卢庆麟服铁液踰年。精神顿耗乃死。俞大祯服松脂累年。宋寅、李海寿。常服何首乌。宋英耇服松叶。皆疽发而殂。服药者宜戒。
集古五
郑协。少患心热。服轮回酒。(即自己尿。)大有效。郭止善。学服数年。不效而殒。(李挺曰。脾胃虚及血气弱者。必补药中量入。)
芝峰曰。元铎少时。用鲸油。读书患眼。不视物。用医言三年闭目。乃得痊。
集古六
芝峰云。虎中药箭。食青泥而解。野猪中药箭。逐荠苨而食。雉被鹰伤。衔地黄叶贴之。鼠中毒如醉。取泥汁饮之。(朝野佥载)鼠子为蛇所伤。母鼠衔豆叶嚼而傅之。皆活。(北琐言)雉及秀鱼被伤。皆以松脂傅疮处。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8H 页
说郛云。木瓜灰。和麦糠饭投水中。鱼食之而死。秦椒为末。和稻饭。雀食之则死。今椒皮浸水上流。则鱼皆死而浮出。蓝漆和饭。蝇食之则死。
集古七
昔有村民患风疾。不能出户。癸巳间(万历)因兵荒。收得兔丝子数斛。作饭常食。旧疾顿愈。气力壮健。又一人小服兔丝子。饮食倍常。气血充盛。而忽得背疽。饮金银花汁。两日至数斤。肿即消尽。
集古八
古称雨前茶。盖以谷雨前初生嫩叶为佳。或云两(一作雨)水前。 李齐贤诗。香清曾摘火前春。火前者。采造于寒食禁火前也。新罗兴德王时。使臣自唐还。得茶子来。命植智异山。今南方诸郡产茶。乃其时所种云。
淮南子曰。服天雄武勇。本草曰。食鹖鸡肉。令人勇健。倭奴临战饮酒以壮胆。许仪后谓日本之兵。令酒为胆此也。
辛夷花。一名迎春花。一名木笔花。早春首发。有迎春之义。花形如笔头。有木笔之状。又有一种。早春首发。花黄可爱。俗名介辣伊。李德懋以此为连翘。然汤液本草及张介宾本草。连翘入于隰草部。李说非也。(许浚曰。连翘即어어리니모여름。)尔雅注。连翘。一名连草。(疏云。翘出众草。故得是名。今之介辣伊木也。安得为翘。)
续集一(耳聋、金疮、喉痹。)
耳暴聋者。用全蝎去毒为末。酒调滴耳中。闻水声。即聋愈如神。(以下赵溍养疴漫笔。)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
金疮。刀斧伤。用独壳大栗。研为乾末傅之。立止。或仓卒用生嚼傅。亦验。
喉痹、并乳鹅。虾蟆衣주-D001、凤毛(一作眉)草擂细。入盐霜梅肉煮酒。各少许和。再研。细布绞汁。鹅毛刷患处。随手吐痰。即消。
续集二
新昌徐氏妇病产。有名医陆某。在二百里外。舆致之。及(缺)妇已死。但胸膈间犹微热。陆入诊之。良久曰。此血闷也。得红花数十斤则可活。主人亟购如数。陆乃为大锅煮之。候汤沸。遂以三木桶盛汤于中。取窗格藉。妇人寝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 第 528L 页
其上。汤气微复进之。有顷妇人指动。半日遂苏。
孝宗尝患痢。(宋)医问得病之由。语以食湖蟹多。故致此疾。遂令诊脉。曰。此冷痢也。其法用新采藕节细研。以热酒调服。如其法。杵细酒调。数服即愈。病眼生赤瘴者。取田螺一枚去掩。以黄连末糁之。置于露中。晓取则肉化为水。以之滴目。赤瘴自消。
续集三
治嗽方甚多。余得一方甚简。但用香橼去核。薄切作细片。以时酒同入砂瓶内。煮令熟烂。自昏至五更为度。用蜜拌匀。当睡中唤起。用匙挑服甚效。
续集四
酉阳杂俎曰。安息香。出波斯国。其树呼为辟邪树。长三丈许。皮色黄黑。叶有四角。经寒不凋。二月开花。黄色心微碧。不结实。刻其树皮。其胶如饴。名安息香。(本草云。安息香出西戎。状如松脂。黄黑色为块。新者亦柔韧。烧之能集鼠者。为真。又烧之去鬼来神。)香录云。安息香此乃树脂。不宜于烧。而能发众香。故取以和香。今有如饧者。谓之安息油。又一统云。三佛齐产安息香树脂也。其形如核桃瓤。(又安南国产。安息香树。如苦练大而直。叶类羊桃而长。中心有脂作香。)
续集五
瘰疬。多服江豚、海豚脍必差。有人患瘰疬。自六月至九月。每日服此鲙。或烹食。或炙食。遂至去根项核皆除。
疥疮。炙三鼠服之。则无不差。一人患疥。百药无效。初服一鼠。少有效。再服一鼠作痂。三服一鼠。落疥即差。
婴薁(蘡薁)治目中障翳。(本草纲目云。蘡薁藤。以水浸过。吹气取汁。滴入目中。去热翳赤白障。)余外家白莲洞尹氏之子。年七岁。痘后白膜障目。百药无验。有村女指方。取蘡薁子取汁。滴眼。旬日而痊。诚神方也。古用其藤。今用其实。〇蘡薁者。山葡萄。方言谓之麻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