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x 页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三)
 辨似篇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52H 页
斑疹总论第一
李氏曰。伤寒发斑。谓之阳毒。春温发斑。谓之温毒。夏热发斑。谓之热毒。时行发斑。谓之时毒。名虽不同。同归于热。皆心火入肺。故红点见于皮毛之间。轻如蚊迹。只在手足。先红后黄。重如锦纹。发在胸腹。先红后赤。切忌发汗。重令开泄。甚则皮肤斑烂也。
万氏曰。胎受之毒。在心为斑。在脾为疹。在肝为水痘。在肺为脓痘。但受毒甚者。四病悉具。受毒微者。平生只见一病矣。
张氏曰。斑疹之类。轻则如蚊迹之状。或垒肿于皮肤间。名曰瘾疹。重者如珠点红晕。或片片如锦纹。名曰斑疹。大抵色赤者吉。色黑者凶。其證似伤寒。发热凡三四日而出。七八日而靥(一作黡)也。
李氏曰。凡斑疹赤色身煖。自胸腹散四肢者。吉。黑色身凉。自四肢入胸腹者。死。
龚氏(一作信)曰。发斑。红赤。为胃热。紫黑。为胃烂。故赤斑为轻。黑斑为重。大抵鲜红明朗者。吉。紫黑斑烂者。死。
伤寒发斑第二(瘾疹通)
马氏曰。伤寒发斑瘾疹。今俗谓伤寒谷黍之症。又谓红眼伤寒之症。有色点而无颗粒者曰发班。隐于皮肤。发则多痒曰瘾症。属风热夹痰而作。其发类伤寒。乃痰热之病症之发于外者也。(言自外而发。)亦有自里而发于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52L 页
外者。其症有阳毒阴毒之不同。阳脉浮数洪大。内外结热极深。面赤健乱。舌捲焦黑。鼻若烟煤。四肢烦躁。狂言谵语。如见鬼神。下利频多。不安发点班烂。名为阳毒。阴脉沈细伏迟。眼痛口青黑。咽喉不利。身体沈重。背强不能转。四肢厥冷。毒气攻心。小腹急痛。乾呕吐。身发班点。名为阴毒湿毒。总皆热毒所致。
马氏曰。发班风热。夹痰而作。自内发外者。宜通圣散。(乙六)以微汗散之。发班似伤寒者。痰热之病。发于外。宜升葛汤。以微汗散之。〇发班有属里者。因胃热助火入肺。故红点如班。出于皮毛间。宜白虎汤、(己一)泻心散、(箕十)调胃承气汤。(心十)从长选用之。(案此即丹溪原论。)
马氏曰。伤寒时气。阳毒发班。胃实之人。误服热剂。或加以风暑。宜阳毒升麻汤。(心一)〇胃烂发班。因阳明胃实。或失下。或失之太蚤所致。宜化班汤(己七)石膏汤。(心六)〇阴毒湿毒。宜黄连橘皮汤。(箕五)调中汤、(尾一)升麻鳖甲汤、(心三)黑膏。(尾七)〇伤寒时气湿毒发班。宜玄蔘升麻汤。(心二)重用荆防败毒散。(丁四)〇时气班。宜石膏汤。(心六)
马氏曰。凡伤寒。汗不透。倍加紫苏叶、葛根、白芷等药。助之。当得大汗。去病如扫。〇凡伤寒时气大病热退之后。先服蔘芪甘温之药。以扶元气。随即服滋血生津润躁之药。
龚信曰。伤寒三阳病。深必变为阳毒。或有失于汗下。或本阳症。误投热药。使热毒入深。发为狂乱。面赤眼红。身发班黄。或下利黄赤。六脉洪大。名曰阳毒发班。
李氏曰。阳毒发班。红润稀疏。起发五六日自愈。若阴脉见而黑斑稠密成片。身凉六七日死。先红后黯。如果实者。亦死。〇阳毒发班。宜人蔘白虎汤、(己二)三黄石膏汤、(心七)消班青黛饮、(尾八)葛根汤。(牛五)
朱肱曰。阴證发班。出胸背及手足。亦稀疏而微红。若作热投之凉剂。大误矣。此无根失守之大(一作火)。聚于胸中。上独薰(一作熏)肺。传于皮肤而为斑点。但如蚊、蚋、蚤、虱咬形状。而非锦纹也。宜用调中汤、(尾一)升麻鳖甲汤(心三)之类。其班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53H 页
自退。
李氏曰。孕妇伤寒发班。宜栀子大青汤。(尾五)
马氏曰。妊娠伤寒。下后过经不愈。湿毒发班如锦文者。宜升痲(一作麻)六合汤。(心四)〇妊娠伤寒。身热大渴。蒸热而烦者。宜石膏六合汤。(心五)
瘟疫发班第三(瘾疹通)
马氏曰。瘟病下之太早。热气乘虚入胃。或下之太迟。热气郁结胃中。或误服热药过多。胃气热甚及内伤热症。虚火灼于脾肺之间。皆发斑。是为瘾疹。亦皆热毒之所致也。〇瘟疫发斑。瘾疹痛痒。宜大青四物汤、(尾六)犀角消毒散、(尾九)解毒防风汤、(箕二)加味羌活散、(箕七)消风散、(斗二)葛根橘皮汤。(箕四)
马氏曰。时疫肿毒。咽喉堵塞。亦脏腑积热之所致。大约初发赤斑者。多生。初发黑斑者。多死。〇六脉洪大者。阳毒也。宜汗而解之。如失汗则邪传入脏腑。毒热在里不散。致狂乱妄语。如见鬼神。面赤四肢烦躁。发出斑烂。下利瘀血。又加遍身自汗。口如鱼口张开者。死。若能过七日。则过经阳热退。方有可救之理。六脉沈细而疾者。阴毒也。体重眼痛。小腹急痛。口青黑。四肢厥冷。咽喉不利。宜速灸脐下、丹田、关元穴。以回阳气。阴气自散。若过六日。乃阴极阳生。方可望生。〇其治疗之法。无问大人小儿。黑斑红斑疮痒瘾疹。并宜防风通圣散(乙七)为末。调服之。或通圣散中消息用之。宜微汗以散之。切不可下。或以化斑汤、(己七)升葛汤、玄蔘升麻汤。(心二)通加羌活、防风、荆芥、桂枝、芍药。随宜酌用。合上诸方煎服。外用黄爪(一作瓜)水。调伏龙肝。去红点斑。
马氏曰。时疫肿毒疙瘩。或脏腑积热。发于头项。咽喉堵塞。水浆不下。或面赤热甚。六脉洪浮。宜漏芦汤。(斗十)加升麻、黄芩、大黄各一钱。大青叶、(即大蓝叶。)玄蔘各二钱。
万氏曰。凡天行疫病。大便鞭结。热留胃中故发班。不可以疹子同治。妄用发表之剂。反增危剧。宜白虎汤。(己一)去人蔘。加大青、玄蔘、生地黄主之。大便秘者。以三黄丸。(癸四)微利之。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53L 页
马氏曰。天行疫病。大人小儿。或伤寒湿热。大便秘结。热气流于胃中。忽发红班。隐于皮肤之内。有色点而无颗粒。如锦文状者。无迹且平。名曰发班。其症有阳毒阴毒之殊。总皆热毒所致。非真疹也。不可与疹同治。〇若身热作渴。宜白虎汤。(己一)加大青、玄蔘一剂而愈。
内伤发班第四
马氏曰。内伤发班。乃胃气极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所致。宜补以降之。于阴證。例中求之。(此丹溪原论。)或调中汤。(尾一)阳毒。宜阳毒升麻汤、(心一)桅子仁汤(栀子仁汤)(尾四)
丹溪曰。内伤发班。亦或痰热所致。火则补以降之。痰热则微汗以散之。切不可下。
李氏曰。内伤发班。轻如纹(一作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痛身热。宜调中益气汤、(尾二)黄芪建中汤。(尾三)
麻疹第五
李氏曰。麻子最小隐隐如麻子。顶平软不碍指。(上详名谓。)与大科瘾疹相似。又与发班相似。但发班如锦纹。有空缺处。如云头状。麻即如麻。遍身无空。但疏密不同耳。仍有夹班、夹丹、夹疮同出者。
张氏曰。痘之外有疹。疹之外又有麻。麻亦疹之类。即班疹也。(上详名谓。)麻之出不拘三四日。以火照之。遍身如涂朱之状。此将出之兆。出则细碎。皮红成片。如蚊蚤之迹也。亦或有六日始出。出而又没。没而又出。不过一周时许。世俗谓一日三出。三日九出后。方齐出透彻。然亦有不拘者。只三日间从面至胸背手足。所谓麻者。以遍身细碎如麻。无有空处故也。然又有遍身但红而绝无班点者。是又谓之火丹。亦其类也。故痘家。有夹疹、夹麻、夹丹等症。总皆热毒所致。俱当详辨也。
张氏曰。麻虽随出随没。然只要出透以遍身红润者。为美。重者。遍身膨胀。眼亦封闭。色有赤白微黄不同。只要红活。最嫌黑陷及面目胸腹稠密缠锁咽喉者。为逆发。不出而喘者。即死。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54H 页
王氏曰。麻疹形證。有如发风疹疙瘩拥起。如云头色赤成班。随见随没者。有如粟米头粇。三番俱见而不没。至三日后。方收渐没者。然皆谓之麻疹。其于欲出未出之际。当用发表之药发之。则易出易愈也。
李氏曰。麻喜清凉。痘喜温煖。不易常道。然虚则补。实则泻。皆当因證而用也。〇麻症初热三日。出胀共三日。(上详日期。)〇张氏说同。
李氏曰。麻疹初起。呵欠发热恶寒。咳嗽嚏喷流涕。宜升葛汤。加苏叶、葱白以解肌。切忌大汗。〇若嘲热甚者。加芩连、地骨皮。谵语者。调辰砂益元散。(酉四)咳嗽。加麻黄、杏仁、麦门冬、石膏。咳甚热甚者。用凉膈散。(辛七)加桔梗、地骨皮。〇泄泻者宜四苓散(辰一)便红合犀角地黄汤。(丑一)〇吐血䘐血。用犀角地黄汤。(丑一)加山桅(山栀)。小便赤。加木通。〇寒热似疟。小柴胡汤。(癸六)〇张氏说同。
李氏曰。麻疹已出。烦躁作渴者。解毒汤。(丙一)合白虎汤。(己一)〇喘而便闭者。前胡枳壳汤。(卯四)加五味子。便秘甚者。小承气汤。(心九)谵语溺闭者。导赤散。(申六)小便如泔者。四苓散。(辰一)加车前、木通。〇谵语如狂者。解毒汤。(丙一)调辰砂益元散。(酉四)〇大小便血者。犀角地黄汤。(丑一)合解毒汤。(丙一)吐血䘐血。解毒汤。(丙一)加炒山桅(山栀)、童便。〇泄泻。解毒汤。(丙一)或四苓散。(辰一)喘兼泄泻溺赤涩者。柴苓汤。(癸九)烦热大渴作泻者。白虎汤。(己一)加苍朮、猪苓。〇热盛乾呕者。解毒汤。(丙一)伤食呕吐。四君子汤。(辰九)夏月因热作呕。四芩散(四苓散)(辰一)加人蔘。〇张氏说同。
李氏曰。麻證收后馀毒内攻。循衣摸床。必先见诸气色。须预防之。始终以升葛汤为主。或四味消毒饮。(戊二)或六味消毒饮(戊三)解毒汤。(丙一)随證选用。(上详馀毒龚氏说。)仍忌鱼腥、葱、䔉(一作蒜)等物。〇张氏说同。
瘾疹第六
马氏曰。心火铄乎肺金。红点隐于皮肤之间。发则多痒。或不仁者。是有风热湿之殊。色红者。兼火化也。皆热毒所致。其症多属于脾。状隐隐然。故名曰瘾疹。不可与疹同治。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54L 页
李氏曰。红靥隐隐皮肤表分。但作瘙痒。全无肿痛。名曰瘾疹。当春而发最重。即温毒也。宜升麻葛根汤。加牛旁子荆芥防风。〇温毒发斑。宜黑膏、(尾七)葛根橘皮汤、(箕四)玄蔘升麻汤。(心二)
朱肱曰。冬月温煖。人受不正之气。至春始发。肌中斑烂如锦纹而咳心闷。但呕清水。宜用黑膏。(尾七)
瞿仙曰。生瘾疹。或赤或白。防风通圣散。(乙七)去芒硝。加豆豉、葱白。倍麻黄。煎服出汗。
虞氏曰。疹有赤白。赤疹属阳。遇清凉而消。白疹属阴。遇温煖而灭。〇李氏曰。赤疹。宜胡麻散。(斗六)白疹。宜消风散。(斗二)
危氏曰。遍身白疹。瘙痒不止。天阴日冷则重。天晴日煖则轻。此由寒邪伏于肌肤。凝滞而成。宜服枳实酒。(斗七)更用枳实煎。水洗患处。兼服乌药顺气散。(箕三)
王氏曰。瘾疹成疙瘩瘙痒。宜以炊饭。筚衣煮水洗之。神效。如无以筚。煮汤亦好。
方氏曰。苍耳丸、(牛三)灵草丹。(牛二)治诸风瘾疹。
杨氏曰。瘾疹若吃醋。则风疹蚀入。
丹疹第七
马氏曰。丹疹。皆是恶毒热血。蕴畜于命门。遇君、相二火合杂则发也。遇热时。以通圣散辛凉之剂。解之。寒月以升葛汤辛温之剂解之。(按此丹溪原论。)〇丹疹。先从四肢起而后入腹者。死。
东垣曰。丹毒者。人身忽然变赤如涂丹之状。俗云赤瘤。或有因疮。而误触四畔焮赤。谓之疮瘤。皆游走不定。状如云气者。是也。小儿得之最忌。百日之内。谓之胎瘤。最为难治。
杨氏曰。小儿丹毒。乃热毒之气。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故赤肿。其游走遍身者。又名赤游风。入肾入腹则杀人也。
马氏曰。冷丹。属血风血热。宜通圣散。(乙六)若痰血相搏。宜用蝉壳、僵蚕、荆芥、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55H 页
南星以治之。
朱氏曰。丹毒宜蓝叶散、(牛四)拔毒散、(斗三)犀角消毒饮。(尾九)
李氏曰。毒气入腹胀则死。毒气所走之处。截经刺之出血。一云急以细针。刺出恶血。即消。
保命方曰。金丝疮。一名红丝疮。其状如线。巨细不一。经谓丹毒是也。
瘙疹第八
万氏曰。凡小儿初生未满月者。遍身红点。俗呼奶麻者。是也。此由胎中受热。故生下发见于皮肤。不可作时行疹子论。妄用汤剂。盖脏腑娇脆。气血㥘弱。不能胜汤丸也。宜用溯原解毒汤。(箕一)与乳母服之。
马氏曰。若初生婴儿。未及满月。或百日内外。或未生痘疮之先。遍身发出红点。如粟米状。满月内外。名为烂衣疮。百日内外及未生痘疮之先。名为瘙疹。盖儿在母腹中。为阴血之气。薰蒸已久。生后忽遇阳风一逼。遂发此疹。不治自愈。
聂氏曰。又有一种奶痧风疹。此类感风热而出。乃皮肤小疾。服药疏风清热则愈。不在此痧症中论也。
罩痘疹第九
翟氏曰。有先出疹。疹靥而痘即出者。名为垫疹。有与痘并出疹靥。而痘始长者。名曰夹疹。有痘出。即有小小颗粒。堆于痘之上者。名为罩痘痧。又有痘出时。而皮肉间隐隐有班点。大小不一者。名为夹班。皮肉间艳色红赤。如云头而突起成片者。名为丹毒。靥后痂落而疹出者。名为盖疹。种种不一。然皆痘毒之浮游散漫于皮肤之间者。只当于痘中。用治法。不可与正经麻疹温疹时症之发班点发丹毒出疹者。同一治也。
薛氏曰。疹乃风邪外患。痘为胎毒内发。二症并作脏腑俱病也。二者相杂。赤晕发焮。痘疮愈盛。误谓痘出太密。多不可救。然此乃疹夹痘也。当治以人蔘羌活散。(箕六)疹毒即解。痘势亦退。其元气亏损。不能结痂。当补脾胃为急也。〇班有夹痘而出者。其势最速。乃血乘其势而为患也。如大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55L 页
便硬。用清凉饮(酉二)少许下之。班退。四君归芪。固其元气。肢体疼痛。用活命饮。(箕九)一服杀其毒气。仍用托里治之。
魏氏曰。夹疹者。即痘之两感證也。大为不顺之侯(一作候)。若痘本稀少而夹疹者。名为麻夹痘。其症则轻。若痘本稠密。而更加以疹。彼此相混。些碎莫辨。其證则凶急。宜以辛凉之剂。解散为先。而托里次之。但得疹毒渐消。痘见垒落者。乃为可治。若痘疹相杂。毒不少减者。必危无疑。
翁氏曰。痧乃太阴肺之毒。痘乃阳明胃之毒。出痘不宜出痧。然小儿身发火热。而痧毒已行于皮肤之间。两毒相攻。势若凶危。而痧先痘继。乘气发升。则表暴鼎峻之功为尤甚。
张氏曰。痘疹俱多者。毒必大盛。虽治得其法。疹毒已解。亦必气血重伤。终难为力。凡遇此者。惟当以补(一作保)养脾胃。调和气血为主。庶克有济。
梦叟曰。疹痘并发者。先治疹而后治痘。宜升葛汤日再服。或痘色白者。十全大补汤。(巳四)去桂加防风、金银花、连翘、桔梗。(人参视他料减半。若痘皮薄无浆。以手摸之。全无血色。则人参等分。〇无人参者。酒乳膏一盏调服。)痘色甚赤者。甘桔汤。(戌一)入鼠粘子一钱。限贯脓中日用之。〇又曰。痘色赤者。始终(自出痘至贯脓。)宜升葛汤。以疹快苏。为度。
梦叟曰。夹疹痘初出时。一片红点班疹相杂。难以分别。至起发时。班疹尽消。唯痘独在。故先似密而后实疏也。〇夹疹痘眼红唇裂者。表热也。烦渴利清水。妄见妄语。循衣摸床者。里热也。宜服双解散。(寅六)继服十全大补汤。(巳四)如无眼红等症。只服升葛汤。
云头疹第十(霞疹附)
马氏曰。痘症愈后。放心纵欲。饮食无度。外感风寒。痘愈数日之后。身忽略热。遍身即出红点。大小不一。亦如粟米之状。作痒愈抓愈盛。如云成片。名为云头疹。又名盖痘疹。非真疹也。勿以为真疹而畏之。宜三仙散。(斗八)再加防风、黄连。消积食。除风热。以免泻痢之患。
马氏曰。乳孩因胎毒。两腋生疖后。腹胀发赤疹如霞成片者。取剪刀草杵汁调原蚕沙敷之。即愈。
㾴痤痱第十一
内经曰。劳汗当风寒。薄为㾴郁。乃痤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注曰此劳汗。出于玄府。脂液所凝。防风通圣散。(乙七)去芒硝。倍加芍药、当归。发散玄府之风。调其荣卫。痤小疖也。大如酸枣。或如豆色赤。而内有浓血。
危氏曰。暑月汗渍。肌生红粟。谓之痱子。烂破成疮痒痛。谓之痱疮。宜用滑石、菉豆粉。等分为末。以绵子蘸扑之。或加黄柏、枣叶尤妙。又枣叶捣汁揩之。
李氏曰。痤痱疮。青蒿煎汤以洗之。又腊雪水和蚌粉付之。尤妙。又宜用玉粉散。(牛一)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56H 页
水痘第十二
陈氏曰。水痘之症。身热二三日而出。或咳嗽面赤。眼光如水。或喷嚏咳唾。稠粘与痘不同。易出易靥。不能为害。
薛氏曰。水痘多属表邪。或发热引饮。小便赤涩者。当用升葛汤。如无他症。不必用药。若遍身作痛。壮热烦躁。作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涩滞。喘嗽等症。宜用蔘滑散。(斗四)此乃发表散邪。疏通内热之峻剂也。
马氏曰。水痘之症。亦类伤寒。身热二三日而出。(如陈氏说。)明净如水泡。易出易靥。与痘疮大异。虽不为害。不宜躁温。苟或温之则痂虽落。而成烂疮。亦不宜食姜豆生姜。沐浴冷水。恐成瘾疥水肿。始觉及出长。宜麦汤散。(斗五)
张氏曰。凡出水痘。先十数点。一日后其顶尖上。有水泡。二日三日。又出渐多。四日浑身作痒。疮头皆破。微加壮热。即收矣。但有此疾。须忌发物。七八日乃痊。〇治水痘。以清热解毒。为主。
王氏曰。水痘。其疮皮薄如水泡。破则易乾。而出无渐次。白色或淡红。冷冷有水浆者。谓之水痘。此表證发于腑也。如心闷烦躁发热及大小便涩。口舌生疮者。通关散(酉三)主之。水痘夹黑出来。黑水流。或手足冷者。前胡甘草汤(箕八)主之。〇按水痘。今小儿患之者。大率无害。如无内證。不必服药。非热甚不解。二便秘涩。烦闷不宁。不宜轻服。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三)
 资异篇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56L 页
痘毒热第一
翟氏曰。痘毒之在人身。感时气而后发。若磁石之引针。阳燧之取火。火取之而始出。针引之而后动。其毒原禀于胎元。伏于五脏。其重者深藏久蓄。时气不烈。不足以感动而引出也。〇痘毒久伏于五脏。一朝触动而勃发。其勇悍猛烈之势。断不可御遏。又何可解散。智者。唯顺其势以导之。出外而已。昧者。当其欲出未出时。而遽投以解毒药。则拂逆其势。岂惟不能解散。而适以逼之。反戈内攻。宜其祸不旋踵也。每见富贵之家。极珍爱其子者。多罹此祸。然而病家与医家。终不悟其失。且曰此痘最恶。吾先为之解毒。犹不能救。况不解毒乎。噫。迷亦甚矣。
聂氏曰。痘毒发动于五脏。勃勃欲出外。其势决不可阻遏。屡用清凉。阻遏其势。即所以迫之。内攻而祸速矣。故犯此者。多有报。痘数日。即烦闷惊搐而死。此解毒之剂杀之也。正如寇在宫墙之内。不逐之出外。反遏其出路。围而攻之。宫中之人。有不遭残害者乎。
翟氏曰。痘必发热而后出者。何也。盖天地之育万物。虽赖土生息。而土不得阳气。薰蒸于下。安能发生万物。人身一小天地也。痘之管组在脾。脾属中土。若非火蒸透膈。则痘毒安能震动而发泄。师曰。五谷不逢热不结。痘疮不热透不彻。
翟氏曰。痘疮始终藉热以成功。如初出。用凉药过度。令热尽解。则血气凝滞。不能逐毒出外。毒流于内。则内攻矣。是急于解毒。而不知急于逐毒也。若痘毒。与时气相搏而炽盛。其热太过。血气为邪。热煎熬。皮肤枯焦。痘不能出。或出不快利。或初出即带紫色。当急用清热之药以解之。但不可令热尽除耳。
痘虚实第二
张氏曰。表里各有虚实寒热。〇表虚者。或恶寒。或身不大热。或寒热往来。四肢厥冷。或面青色白。多汗恶风。或怠惰嗜卧。或痘色灰白。顶陷不起。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57H 页
发不光泽。或摸不碍。手脉必浮细而弱。治宜温补阳分。〇表实者。为身体壮热无汗。为面赤唇紫。头疼身痛。眼红鼻塞。皮焦肤赤。手足热甚。为痘色红紫。掀肿疼痛。为皮厚而硬。为痈肿斑疔。为脉浮洪滑大。治宜清解表邪。〇裹(一作里)虚者。有为吐泻呕恶。或喜热饮食。或不思饮食。或食亦不化。或为二便清利。为溏泻。为不渴。为气促声微。为神昏多睡。为腹膨嗳气。为吞酸。为脉弱无力。治宜温补阴分。〇里实者。为二便秘结。胸膈胀满。为唇燥咽乾。口疮舌黑。为大渴咳嗽。痰涎喘粗。为烦躁惊狂。声高谵语。为脉沈数洪滑。治宜清解里邪。〇表寒者。不起发。不红活。根窠淡白。身凉痒𤹀。皆肌表无阳之證。治宜补阳温表。〇里寒者。为吐泻。为呕恶。为腹胀腹痛。为吞酸。为不欲饮食。为寒战咬牙。气寒喜煖。为二便清利。完谷不化。皆脏腑无阳之證。治宜温中补阳。〇表热者。为肌肤大热。根窠红紫。项赤发斑。头面红肿。紫黑焦枯。皆火在肌表之證。治宜散邪解毒。〇里热者。为烦躁狂言。口乾大渴。咽肿喉痛。内热自汗。小便赤涩。大便秘𦀽(一作结)。䘐血溺血。皆火在脏腑之證。治宜清热解毒。
张氏曰。如实热果真。自非凉泻不可。然必内外俱热。方是热症。内外俱实。方是实證。但其中有似实非实。似热非热者最多。此不可不察之。如口不甚渴。二便通利。或见微溏。或禀赋素弱。或脉息不强。或声色不振。或寒气多阴。或饮食不化。或胀满呕恶。或吐蛔。或倦睡。或畏寒。或作痒。或多惊。恐或箸(一作筋)惕肉瞤之辈。虽见有热。此皆热在表而不在里。总属无根之火。非真热證也。最忌寒凉。若执而妄用。则必致败脾。无一免矣。
张氏曰。邪气盛而无制者杀人。正气虚而不支者杀人。及其危也。总归元气之败耳。使元气不尽。则未必至死。故补泻毫釐。皆有权衡。必不可使药过于病。亦不可使药不及病。是以善攻者。必不致伐人元气。善补者。必不致助人邪气。能执中和。斯为高手。然执中之妙。当因人因證。盖人者本也。證者标也。證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因人为先。因證次之。若形气本实。则始终皆可治标。若形质原虚。则开手便当顾本。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57L 页
张氏曰。凡痘疮发热。脉必滑数。但微见滑数。有神而不失和缓之气者。其痘必轻而小。若滑数加倍而犹带和缓者。其痘必多而重。尚亦无害。若滑数之甚。又兼弦躁。或芤急无神。而全无和缓之气者。其痘必甚而危。故余于初热时。便能断其吉凶。人多惊服而不知所窥。在脉也凡诊此之法。但全握小儿之手。而单以拇指诊之。亦最易也。
痘治法第三(药戒附)
翟氏曰。治痘之家。其论不一。有谓首尾不可汗下。汗则虚其表而难成。下则虚其里而易陷。或至内攻。有谓表症非汗不解。里症非下不除。二说。皆是也。若平顺之痘。而轻用汗下。则虚表虚里之祸。立至矣。设若外感风寒。腠理闭密。出不快发不透。而表实者。汗剂亦可用。不发散则壅遏之患。立至矣。又如大小便秘结。烦闷狂躁。而里实者。则下剂亦可用。不泄利则腹胀喘急之患。不免矣。但汗下不可妄施。在医之能消息虚实。认症的确。与时权宜而善用之耳。
张氏曰。妄汗者。必伤阳气。妄下者。必伤阴气。然表虚者。犹赖里气完。足可以克之。里虚则根本内渍。卫气亦从而陷。无策可施矣。故古人深以汗下为戒。然此以常道言。非所以应变者。当察其虚实。审其常变。当汗则汗以通达肌表。当下则下以疏通脏腑。中病则已无过其制。以贼人之命也。
翟氏曰。看痘施治。当先看其人贫贱。家多历辛勤风寒水湿之苦。更无厚味。伤脾有症。便能抵当。古人所谓百鍊成刚。是也。富贵家煖衣厚味。少见风日。脾胃薄弱。不耐苦风霜。古人所谓阴草怕旭日。是也。禀赋厚者多宜攻。薄者多宜补。肌肤老者多宜开发。嫩者多宜温养。声音清者当守。浊者当清。气血弱者当补元气。实者当解痘毒。南方风气柔弱。地湿洼下。饮食多嫩软。北方风气刚劲。地高风燥。饮食多强硬。调理自不可同。有平日谷食多肉食少。养成气血形体者生痘。自当禁忌牛羊鸡猪鱼腥等物。以能动风助火也。倘平日谷食少肉食多者。脾胃亦是此等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58H 页
之物以养成矣。遽禁其平日所食之物。是绝其脾胃生生之气。痘何以成功乎。
聂氏曰。痘之危险有二。一曰毒盛。一曰体虚。当其未出时。或三五日而速毙者。皆因毒盛也。及其结痂还元之时。或误投一药。误进一饮。一食而辄毙者。皆因体虚也。然毒盛者。能顺其势以导之出。而不妄施解毒以阻遏拂逆之。则未必致毙。故前论再三戒谕。深为谨始者。虑也。体虚者。能察其虚而补养之。则可保无虞。故又深为谨终者。警也。
翟氏曰。痘症杂症。当各各分治。如呕吐腹胀。或因痘毒内伏。出不透不起发者。只专治痘症。使之出透起发。则毒不内伏而呕吐腹胀自愈。如呕吐腹胀。或由饮食过多。或伤生冷。而痘因之。出不透不起发者。只专治脾胃。理其呕吐腹胀。使呕吐腹胀先愈。则痘自出透而起发矣。即此二證。其馀可类推也。
万氏曰。疮疹后。须当解利。惟在识其虚实。苟禀受既实。荣卫充壮。病后有热者。即与解利缓治。不可也。所禀㥘弱。病后荣卫大虚。坐立振摇饮食少者。却宜和缓之药。以扶持之。候其饮食如故。荣卫既充。然后微微解利。未为之晚。或至虚之人。不反解利。可也。
万氏曰。痘疮之后。表里俱虚。要避寒暑戒颒。洗以养其表。节饮食。远房室。以养其里。伤寒赋云。诸食皆复。饮酒则甚。诸劳皆复。御女必死。言犯其虚者。不可治也。
万氏曰。古人治痘。以葛根汤为主。后世好奇。多立方法。法愈多而治愈难矣。苟能变通。自发热以至收靥。葛根汤。皆可增损。用之不特发表解肌而已。〇古人谓但见红点。便不可服升葛汤。恐发得表虚也。此盖为痘疏毒。少者言升葛汤。四味乃发表解毒。疏通血气。升降阴阳之剂。令陷者升之。燥者润之。郁者疏之。过者平之。阴精不衰。而阳毒不亢也。
聂氏曰。凡庸(一作用)寒凉药品。除阳症伤寒。热积痢症及诸实热等症外。其馀若用之降炎上之火。用之清血分之火。俱有寒因热用之义。须依酒炒。酒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58L 页
制之法。最为紧要。同一寒药也。依法用之。则取效。不依法用之。则为害。若痘疮中前后所用解毒诸寒药。皆因毒火燥血。而用入血分。以凉血活血者。是以芩、连、桅(一作栀)、柏、花粉、大黄等味。必用酒拌湿炒燥。牛旁子必炒、香研碎。当归、白芍、生地、红花、紫草、牡丹皮、地骨皮之类。必以酒临时洗用。此要法也。而时医苟简粗率。每每不依法炒制。而生用寒凉。不惟无益而又害之。
翟氏曰。脑麝能开气活血。透窍甚捷。用之。不当大损气血。开放太过。惟气血凝滞之极。痘色黑紫。痘形坚硬。按之如石。周围之血肉尚活者。即用脑麝等药。开气透窍而急救之。不则遍身血死而毙。不可执定而不用也。
翟氏曰。有热者。甘草、黄芪、白芍。俱生用。虚寒者。甘草炙、熟黄芪密(一作蜜)炙、白芍酒炒。其馀不能悉指。
痘陷伏第四(寒热附)
万氏曰。痘疹自内不出。谓之伏。自外复入。谓之陷。当分四證。〇一则感风寒。肌窍闭塞。血凝不行。必身痛。四肢微厥。斑点不长。或变黑色。宜温肌发散寒邪。热气复行。则其斑自长。桂枝葛根汤(甲三)胡荽酒(戌六)主之。〇二则毒气太盛。内外蒸烁。毒复入里。必心烦狂躁。气喘妄言。如见鬼神。大小便秘渴而腹胀。宜利小便。以泻膀胱之毒。轻者。解毒连翘汤、(辛六)通关散。(酉三)甚者。宣风散、(申九)牛李膏。(牛九)〇三则内虚而不能使阳气副荣卫。出而复没。斑点白色。其人必不能乳食。大便自利。或呕或厥。此胃虚也。宜温中。令其胃暖(一作煖)。荣卫复行。则自出调元汤(未七)理中汤。(未三)皆可用。或因误下之后毒气入里者。宜温养而表出之。先以理中汤。(未三)后以桂枝葛根汤。(甲三)〇四则被杂秽恶气。宜薰解之。
翟氏曰。寒热者。或寒热齐作。觉热极而又畏寒。或寒热间作。迭相往来。寒热不一。此皆痘毒欲发而不出耳。若在未出之时。是气血与毒火相攻也。在已出之后者。毒盛则为邪胜。毒轻则为虚极。发于结痂之后。则为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59H 页
馀毒皆表里俱见之症也。治法始终。用柴胡汤。(癸六)加知母石膏主之。大便秘结。宜服大柴胡汤。(癸五)
痘汗血汤第五
万氏曰。痘后自汗盗汗。皆卫气弱。荣血热。肌肉虚也。宜调元汤、(未七)当归六黄汤(丑三)相间。并调败蒲散(牛六)服之。如汗出盛。再用温粉扑(牛十)之。若浑身如水发润者。或汗出如珠者。皆亡阳症也。
翟氏曰。痘后自汗者。此时邪气尽解。元气未复。气血正虚。恐生变症。宜急补阳救阴。使气无外泄而内固也。〇张氏曰。宜十全大补汤。(巳四)
翟氏曰。血属阴也。所主在心。统化在脾。藏纳在肝。宣布在肺。输泄在肾。灌溉一身。滋养百脉。诸经由此而生毓焉。然血之所通同者气也。故曰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是以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如痘未尽出。而过用寒冷。毒为凉激。伤其脾气。不能运动。其血致逆于脏腑之中。内毒击搏。滞于胸膈之上。积成秽血。忽然妄行而暴吐䘐。昏晕软倒。痘色淡白陷伏者。宜温补为主。
万氏曰。痘后失血證。乃馀毒热邪。迫血妄行也。自鼻出者。玄蔘地黄汤。(子九)自溺出者。八正散。(酉三)自大便出者。桃仁承气汤。室九(室一)
翟氏曰。痘疮发渴者。里热也。盖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津液者。水谷之精华。盖水谷入胃。变化津液。流行三焦。以灌溉于脏腑也。痘疮之火起于内。销铄水谷。不得以变化津液。灌溉脏腑。故渴也。发热时大渴者。里热甚也。能食而渴者。肺热也。毒火亢甚。心火上炎。乘于肺金。薰蒸焦膈。煎耗津液。故渴。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治在上焦。不能食而渴者。脾虚也。胃受水谷。化生津液。藉脾运行。以灌五脏。若脾土虚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渴。治在中焦。自利而渴者。邪传肾也。盖肾属少阴。主五液。其脉络于肺。通于舌。邪传于肾。则开阖不司下元。失其锁籥。故自利。自利则津液下走。肾水乾。不能上润乎舌。故大渴也。治在下焦。宜温之。渴而大便秘者。宜利之。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59L 页
张氏曰。发渴。乃泄泻之常候。盖水泄于下。则津涸于上。故凡患泄泻者。必多口乾口渴。但乾与渴不同。渴者。欲饮。乾者。不欲饮。渴属阳而乾属阴。此其辨也。然有渴欲饮水者。此火證也。有渴欲饮汤者。此非火也。有虽欲饮水。而不能多者。有口虽欲凉。而胸腹畏寒者。此皆非火證也。然则病渴者。尚有阴阳之辨。而矧夫但乾而不渴者。此实以水亏而然。若作火治。鲜不为害。故凡有久泻津亡而作渴者。当审其非热。而不可不壮其水也。
万氏曰。痘后作渴。此心胃受邪热也。其人必能食。大便秘。小便赤。舌燥咽乾。宜人蔘白虎汤。(己二)加黄连。若食少。大小便自调。虽好饮汤。咽舌不燥。此脾胃虚。津液不足也。宜人蔘白朮散。(巳二)或人蔘麦门冬散。(女十)加天花粉。
痘咳喘第六(咳逆附)
翟氏曰。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咳嗽者。肺症也。〇喘者。呼吸不相续也。有虚喘。喘必微气。息短而无力。有实喘。喘声粗大。而气息且长。要皆热毒壅遏。肺金受制而然也。经曰。五脏之气。皆统于肺。肺为气之主。居至高之分。喜清虚而恶填实。若为邪气所干。则肺窍窒塞。发而为喘也。〇如初发热喷嚏。鼻流清水而喘者。此风寒客肺也。宜蔘苏饮。(甲八)有伤食谷气。蒸而为热。上乘于肺作喘者。宜平胃散。(午三)加山查神曲麦芽。有吐后而喘者。此胃虚。不能制伏相火。火逆上冲而然也。宜四君子汤。(辰九)加陈皮半夏。有泻后而喘者。乃元气下陷。虚火上拥。下气不续。此脾气不足而然也。宜补中益气汤。(巳三)有泄泻日久。内虚腹胀而喘者。宜陈氏木香散。(女三)
张氏曰。喘与气促不同。喘者。气粗而壅。壅而急喘。为肺邪有馀也。促者。气促而短。上下不相接续。促为肺肾不足也。此二者。一实一虚。反如冰炭。若或误治。无不死也。当详辨之。〇一寒邪在肺。作喘者。此外感之症。必咳嗽多痰。或鼻塞。或身有微热。或胸满不清。治当疏散肺邪。〇一痰因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0H 页
火动而为喘急者。当以清痰降火为主。若痰涎上壅者。先治其痰。〇一喘以气虚者。人多不能知之。凡下泻而上喘者。必虚喘也。凡小儿喘息。觉在鼻尖。而气不长者。必虚喘也。此实气促。原非气喘。若见此證。急须速补脾肺。或救肾阴。轻则蔘姜饮。(虚六)六气煎。(巳六)甚则六味回阳饮。(女七)〇若下为泄泻而上为喘促者。急用六味回阳饮。(女七)或九味异功煎。(女二)不可疑也。〇若大便不泻。而或为多汗。或为腹膨。或见痰饮狂躁。但以阴虚水亏。气短似促(一作喘)。而脉气无神者。急宜贞元饮。(丑九)加人蔘煨姜之类。主之。〇若治喘促。用清痰降火等剂。而愈甚者。此必虚證也。速宜改用温补。如前诸法。犹有可救。迟则恐无及矣。
翟氏曰。痰涎者。津液之所结也。人生之津液。所以滋生精血。盖为痘毒之气闭塞。而有碍于津液之道路。津液不得流通。故作痰涎。正气壅郁于胸膈。故为喘为嗽。而喉中作声也。宜用二陈汤(虚九)加味。
聂氏曰。欬逆者。胃气上越也。取真黄土。结黄乾极者。将童便。调软贴鼻两间。闻之立止。
痘咽喉第七(失音附)
翟氏曰。咽者。胃脘。水谷之道路。喉者。肺脘。呼吸之门户。咽喉。司呼吸。主升降。乃一身之紧关橐籥也。若痘毒不能发舒于外。遂至衡(一作冲)逆于此。卒然肿痛。呼吸不能。饮食难入。或至哑呛。宜甘桔汤。(戌一)
翟氏曰。水入则呛者。由痘毒壅咽门也。盖咽门司纳饮食。通于胃。以入于肾。今为毒所壅。饮水不得入咽。而乃溢入喉门。喉司气之出入。通于鼻而统于肺。至清至虚。有形之物。不容毫末。今水入喉门。故气逆喷出而呛也。宜甘桔汤。(戌一)食入则吐者。咽门伤则门户隘塞。食物不能直奔于胃。若缓则汩汩而下。盖谷气有渣滓。自能入咽门而下。非如水溢以犯气道也。若咽门塞甚。则阻而吐出矣。亦宜甘桔汤。(戌一)口噙缓缓咽之。
万氏曰。或咽痛。饥欲食而不能。宜解利咽喉。又看大便何如。大便鞭。此赖平日谷气以为主。虽数日不食无妨。不可妄补。以增内热。亦不可妄解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0L 页
毒。以损脾胃。大便一日一行。则内之谷气有限。而气血易衰矣。
翟氏曰。音者。心之声也。心气上达于肺而作音。肺清则音清。肺热则音哑。咽喉有痘热毒。闭塞肺窍而失音也。宜甘桔汤。(戌一)加味。
万氏曰。失音(一作声)之證。有四。如声浊不清响者。此毒火薰肺也。甘桔清金散(危十)主之。如声小气短。近听则闻者。此血稿(一作槁)气消也。导赤通气汤(室二)主之。此二證可治。若啼哭无声。而见其泪出。语言无声。而见其口动者。肾败也。其声哑嗄。如破如硬者。此咽喉溃烂也。此二證。不可治。〇痘后失音有二。咽痛不能言者。此毒气结于咽喉。痰壅作痛也。天花散 室二(一作十) 主之。心热不能言者。心中邪热未彻也。宜四物汤。(子一)去川芎。加麦门冬、白茯苓。
吴氏曰。痘疮咽痛。乳食不进。身热咳嗽。肚腹疼痛。大便泄泻。或不渴者。皆因脾肺二经之火。上冲咽喉之间。故作痛。饮食不进。急宜清肺饮。(危九)倍用桔梗、甘草。加酒炒芩、连、牛旁。煎服以解。其火自然安矣。切不可用针点及搅口之药。犯伤咽喉之间。及不可吹药下痰。反伤其气。致使饮食不便。腹痛转盛。死者多矣。又见一时误用针刀。开点咽喉之间。经年脓血不止者。有之
痘呕吐第八(吐泻附)
翟氏曰。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岁(一作哕)。然又有所谓乾呕者。乾犹空也。明其无物而有声也。与哕之有声无物者同。但乾呕其声轻小而短。哕其声重大而长。此症皆属于胃。皆热毒壅塞胃口而然也。如初发热。或痘正出时。而呕吐者。此火邪犯胃气上逆而然也。不可骤止。若无呕吐症。只乾呕。或哕者。土败也。他方不能救。宜用定中汤。(未五)此方。兼治吐泻烦躁。
聂氏曰。吐有二端。吐而酸苦有声。吐讫反快者。毒火上腾也。栀仁(一作连)二陈汤。(虚十)止之。此痘色必红紫。吐而有物无声。不酸不苦。吐讫。困倦。不思饮食者。胃气损也。蔘砂和胃散(女九)主之。此痘色必淡。
万氏曰。痘后呕吐。是馀毒在胃也。有冷、热二證。如心烦作渴。食乳甚急。聚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1H 页
满于胸中。然后吐出如射。其人面色带赤。手足心热。居处喜凉。此热吐也。宜橘皮汤。(壁十)加黄连、竹茹。如乳食水浆随吐。面色青白。手足冷。大小便自利。此冷吐也。宜益黄散。(虚二)然痘后馀毒。多是热邪。其间冷症。十有一二也。亦有伤食而呕者。但闻食臭即吐。不能食。木香大安丸。(女四)或养脾丸。(虚一)姜汤下。有饮水多而吐者。必吐清水。名水逆。五苓散(辰四)主之。
万氏曰。疮疹发热吐利。皆非寒證。更详审吐利。所出之物。如吐酸水者。利色黄。或青绿者。其气臭者。皆热也。若吐清淡之水。利下清白。不臭。不可作热治之。乃内虚也。宜四君子汤。(辰九)
翟氏曰。痘疮发热初出。而吐泻者。皆因毒火。内经曰。诸呕吐暴注。皆属于热。盖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路。毒火内迫。传化失常。而吐泻并作。火性燥动迅欻故也。不可骤止。吐泻中。有疏通之义。毒气从上下分消。无壅遏也。若吐泻稍待而不止。宜用平和疏通升提发散之剂。俾引毒达表。则吐泻自止。若以吐泻为里寒。而遽用丁桂姜附等热药。是以热投热。而转增其烦剧也。以为里虚。而遽用蔘、芪、芍朮等补药。是以实投实。而反增其壅遏也。
痘烦躁谵语惊壅(一作搐)第九
翟氏曰。烦者。扰扰而不宁也。躁者。愦愦而不快也。火入于肺则烦火。入于肾则躁。又曰。烦向心生。躁从肾发。总之皆心火盛而为之也。若痘未出而烦躁。乃毒火内郁。或风寒壅遏。不能即出。如扬手掷足。欲去衣被者。此热甚于表也。如神识昏迷。反覆颠倒者。此热甚于里也。如昼日烦躁。夜则安静者。此阳盛于昼。至夜则阳退而安静也。如昼日安静。夜则烦躁者。此阳气陷入于阴。夜则阴盛。阴阳交争。故烦躁也。
翟氏曰。谵多言也。妄。虚妄也。谵妄者。妄有闻见而语言无伦也。皆邪气炽盛。正气虚弱。神识不清之致。如发热时谵语者。此毒邪犯心。心为热胃。其神浮越。宜泻火导赤散。(甲六)亦有胃热而谵语者。内中必有燥屎。三五日未便。宜四顺清凉饮。(酉二)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1L 页
万氏曰。心虚者。喜睡。梦中呢喃。如与人言者。多怪诞之事。唤之不醒。安神丸(角五)主之。若昏闷甚者。先以龙脑膏。(牛八)开其心窍。
翟氏曰。惊搐者。口眼喎斜。手足搐搦。随作随止也。是痘疮出于心。惊搐亦出于心。痘毒本热。热气击动心神。肝不能制。盖心属火而恶热。肝主风而善动。风火相搏。故发为惊搐也。
聂氏曰。身热至二三日后。痘欲出不出。或烦闷惊搐。或狂言谵语。切不可惊惶失措。惟详审虚实。寒热而治之。要知此等證。皆由毒气在内。不得宣发于外。而作症有不同。不可不辨。〇有毒气壅盛于内。不能骤出于外而然者。宜用清解散(壁三)以宣之。〇有内毒本盛。外为风邪所束。郁滞不得出而然者。宜苏解散(壁三)发之。〇又有血气虚弱。送毒气不出而然者。宜用温中益气汤(女八)以托之。
辨此诸症者。最宜精详。观形察色。审声问症。又参之以脉。然后可以分别。〇察其痘影红紫。面赤唇紫。声音亮。口气粗。手足热。脉洪数。此毒气壅盛者也。〇或形色多同前。但声重鼻塞。或鼻涕脉浮数者。此毒盛而为风寒所束者也。然此症多在寒凉之月。或不谨避风寒者。然后有之。〇察其痘影淡淡在皮下。不见红活。唇淡而白。或带青。脉又迟缓。虽烦躁惊狂谵语。亦是血气虚。而送毒气不出也。
万氏曰。痘后非时搐搦有二證。一则心热留而不去。热盛生风。风火相搏。其人必喉中有痰。目直上视。面赤引饮。居处喜冷。宜导赤散(申六)泻青丸。(角九)后以抱龙丸。(角八)调理。一则病后多食。胃弱不能胜谷。谓之食蒸发搐。其人必潮热。大便酸臭。秘泄不调。或呕吐腹痛。宜备急丸(角十)丁香脾积丸。(女六)利之。后以抱龙丸。(角八)调理。
万氏曰。痘疹妄见妄闻。如见鬼者。此毒攻于里。心志昏惑。神识不清而然。况小儿神气劫弱。鬼魅易侵。又厉鬼常乘疫气而行。乘人之虚而疰之。须审之。或因大便秘结。有此證。此内热也。用三黄丸。(癸四)
痘腹痛第十(腰胁附)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2H 页
翟氏曰。腹痛属寒者多。唯痘疮腹痛。皆属毒热。一发热便腹痛者。此毒气郁于腹胃而内攻也。一因停食作腹痛者。其痛多急疾。啼叫必甚。多在脐上。面必清白唇淡。手足冷。毒气痛。痛稍延缓。有作有止。多在脐以下。或连腰而痛。或色红而唇紫。手足不冷。此两者。必辨别明白。方可用药。毒气痛。宜桂枝大黄汤。(室三)伤食痛。宜平胃散。(午三)加山查、神曲、麦芽、香附。〇误食生冷腹痛者。宜理中汤。(未三)加陈皮。感冒风寒。身体战动而腹痛者。升葛汤。
万氏曰。疮疹发热腹痛。此毒气内攻也。宜发表疏里。若二三日后。大便不通而痛者。此燥屎。与毒相并而痛也。用胆导法。(房十)或饮冷水而痛者。冷痛也。用理中汤。(未三)或因多食而痛者。此食积痛也。用木香大安丸。(女四)若自利后痛者。虚痛也。用黄芪建中汤。(尾三)〇痘后腹痛。或因大便未通。燥屎作痛。备急丸(角十)主之。或因食过多。胃虚不能消谷者。便秘。丁香脾积丸。(女六)便利。木香大安丸(女四)主之。但燥屎痛。病在下焦。伤食痛。病在上焦。手不可按。若病在中焦。喜用手按摩。此虚寒證也。黄芪建中汤(尾三)主之。〇凡伤冷水、砂糖、西蓏、红柿、菱芡、柑橘、水梨一切生冷之物腹痛者。丁香脾积丸。(女六)汤下。如伤油腻、肥甘、糕粽一切热物腹痛者。备急丸。(角十)汤下。
翟氏曰。痘疮发热腰痛。此邪由膀胱。直入于肾。肾郭虚损。邪火亢盛也。宜急解毒。以泻少阴之邪。发表。以通太阳之经。使邪气。不得深入也。少缓则表里受病。脏腑之气皆绝。宜人蔘败毒散。(丁三)次服五苓散。(辰四)加独活。
万氏曰。痘后两胁痛。由馀毒在中。阴阳之气。不能升降也。宜小柴胡加甘桔汤(戌一)主之。
痘大小便第十一(泄痢附)
翟氏曰。初发热时。则大便宜润。或二三日不便。恐肠胃不通。荣卫不行。痘何能出也。小便始终不宜闭涩。一闭涩则祸不可知。痘毒最宜宣畅。经络疏利。气血活动。方易出易起。经曰。诸痛疮疡。皆属心火。若心移热于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2L 页
小肠。小肠移热于膀胱。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出气为火。食不能传化。所以津液不出。而小便闭涩。经络由此而凝滞。气血由此而壅遏。毒火内攻。不能外达。急宜通之。
万氏曰。痘后毒入腹中。热气并于小肠。则小便不通。宜五苓散、(辰四)导赤散。(申六)并于大肠。则大便不通。宜三黄丸、(癸四)四顺饮、(酉二)三乙承气汤。(心八)前后部俱不通者。宜八正散、(酉三)通关散。(酉三)斟酌用之。〇凡能食者。大便喜润。赖新谷以为养。而旧污之不留。自然脏腑流利。血气和平。不可妄用温补。反增里热。
翟氏曰。经曰阳气在下。则生渗泄。盖积热之气。不得上升。注而为下泄也。又曰。湿胜则濡泄。痘未出而利。是邪气并于里。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也。已出而利。是邪气并于表。正气方逐邪气。而外出正气。〇表而不主里。则里气虚。不能停纳水谷。故自利也。起发时泻利。须辨寒热虚实调治。如泻而手足冷。面气青白。疮不红绽者。冷泻也。理中汤、(未三)木香散(女三)主之。如泻下之物。色黄酸臭。渴手足心热。面赤疮红。绽掀肿者。热症也。黄芩汤、(庚三)五苓散(辰四)主之。
张氏曰。虚寒泄泻。凡證无大热。口不喜冷。脉不洪数。腹无热胀。胸无烦躁。饮食减少而忽然自利者。则悉属虚寒。切不可妄用寒凉之剂。再伤脾土。必致不救。宜温胃饮、(午六)养中煎、(虚五)五君子煎。(辰十)或理中汤、(未三)四君子汤(辰九)之类。随宜用之。
万氏曰。收靥之时。有利清水者。曾有大渴。饮水过多。畜聚于中渍灌肠胃。今乃作利。此畜水泄也。水去尽则止。有利脓血者。因痘不收以成倒靥。中气充实。毒不得留。乃自大便而下。此倒靥泄也。泄尽脓血自愈。不可与虚寒者。衮衮同论。若不知此二證。待其自愈。妄投止涩之剂。则误死者多矣。
翟氏曰。赤痢属血。自小肠来。白痢属气。自大肠来。此皆湿热郁于肠胃。致伤气血而然也。大凡治痘痢。只宜解毒。清利。不可导(一作遵)无积不成痢之说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3H 页
而破积也。
痘疮痈第十二(牙疳附)
翟氏曰。痘毒发于肌肤。而荣卫不能运行。是以郁热不散。轻则结为疮疖。重则头项胸背手足肢节之间。赤肿而成痈毒。方未成脓。宜解肌发表。令其自散。及其成脓。则宜凉血解毒托里。使其自愈也。
万氏曰。痘后遍身疮癣。如疥如癞。脓血浸淫。皮肤溃烂。日久不愈。此毒气弥蔓。散于皮肤。宜升葛汤防风解毒汤。(丙三)〇凡治痘痈。先看在何经络。用引经药。如太阳经。羌活防风。阳明经。升麻白芷。少阳经。柴胡。少阴经。独活。太阴经。防风。厥阴经。柴胡。若初红肿硬痛者。以针刺之。吮去恶血。敷拔毒膏。(奎七)气实者。排毒散。(奎六)虚者。十宣散。(奎二)已溃者。用十全大补汤。(巳四)痈毒在手足者。多并用解毒托里散。(危一)
翟氏曰。口舌生疳者。以吹口丹。(娄十)吹入即愈。若毒攻牙根。腐烂成疳者。此症杀人甚速。急服甘露饮。(戌四)先以韭菜根、老茶叶浓煎水。用鸡翎毛刷去腐肉。洗见鲜血。乃以搽牙散。(娄九)加象牙蚕茧敷之。日三四次。亦可口疮。即用此方。加人中白麝香搽之。烂至喉中者。用小竹筒将药吹入。虽遍口牙齿烂落。口唇穿破者。敷药皆愈。
吴氏曰。痘疹二證。满口生疮。唇口破裂。面赤如装。此固阳邪上升口齿而生疮。乃医以为热多。却用寒凉之剂。反见饮食不进。大便泄泻。又云吾用苦寒之药。治疗尚然。口渴不除。其热不退。吾无误也。病家又云。里热必然大盛。非汝之误。子之天命而已。两无追悔。岂不可痛惜哉。经云。不审虚实。一槩施治。反伤胃气。饮食不进。又兼泄泻。内无津液。虚火上升口齿以致疮烂口渴。急宜温脾养胃。以泻心火。自然平复。若致稍迟。治不能救矣。急宜六君子汤。(巳一)加酒炒芩连。补脾泻火。兼服甘露饮子。(戌四)去枳壳。加蔘苓煎服。仍用敷擦之药。自然取效。
痘肿胀第十三(恶食附)
万氏曰。凡将起发头面预肿者。此时行疫疠之气。名大头瘟。其毒最酷。急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3L 页
用羌活救苦汤。(室五)解之。
翟氏曰。痘后。面目虚浮。久则一身皆肿者。此表气。不足见风。太早风邪。乘虚而入。其治在肺。宜五皮汤。(亥三)初加桂枝微汗之后。只服本方。若面目不虚浮。而遍身皆肿者。以胃苓汤。(辰七)合五皮汤(亥三)主之。腹觉不快利。而面目遍身皆肿者。人蔘四苓五皮散(室六)主之。〇痘症。有阴囊肿痛如瓠瓜者。乃热毒流入小肠也。宜用四芩散(四苓散)(辰一)加滑石、瞿麦、栀子仁、木通主之。亦有厥阴肝经之热下注而发肿者。小柴胡汤。(癸六)加青皮、木通、山查肉主之。
万氏曰。痘疮腹胀有二證。一则阴阳不和。或饮食过多。或误投凉剂。热为冷所激。欲出而不能。冷、热相搏。毒不发起。故令腹胀。且伤于冷者。必不能食。大小便利。腹中虚鸣。急当以温中药。疏逐冷气。益黄散。(虚二)去甘草。加厚朴。甚者。陈氏木香散。(女三)昧者。反用峻下之药。致令重困而死。一则毒气陷伏入里。必有他證相杂。或烦躁大渴。或大小便秘。或啼哭不止。但用温平解毒快利之剂。紫饮草(壁九)主之。
万氏曰。痘后。腹虚肿胀满。或气喘粗者。此有宿垢在里。不问馀毒食积畜水。并宜先利之。宜塌气丸(牛七)利后。宜胃苓汤。(辰七)去甘草。加人蔘、黄芪、大腹皮。如因新食作胀不肿者。只木香大安丸。(女四)
万氏曰。痘后恶食。此毒在脾也。若原不食。今因喜食太过。或原能食。今又骤加以致恶食者。此皆内伤有馀證也。宜木香大安丸。(女四)如向未食。今犹不喜者。此脾胃中气不足也。宜人蔘白朮散。(巳二)去葛根。加陈皮、木香。
痘杂證第十四(中风、厥冷、眼疾、咬牙、戴眼。)
万氏曰。痘后中风。遍身青黑。口噤涎潮。身体反张。手足瘈疭。此荣卫正弱。不知避忌。忽遇不正之气。乘虚而入也。宜消风散。(斗二)入蝉蜕末。投生姜薄荷汁及酒。各数点温汤浸之。连进二三服。或作瘾疹。或再出肤疹而愈。以抱龙丸。(角八)调理。
翟氏曰。四肢乃诸阳之本。常宜和缓。若指头微寒者。阳气衰也。足心冷者。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4H 页
阴气盛也。如疮本焦黑。烦渴顿闷。喘促而厥逆者。此阳毒内陷。热气郁伏。手足为之冷。所谓热深厥。亦深火极似水。大便不通者。承气汤(心八)主之。或枣变百祥丸。(室七)此死中求活之药。非痘黑者。不可轻用。若疮本灰白。泄利而厥逆者。此元气虚惫。阴阳不能顺接。而手足为之冷也。陈氏木香散、(女三)异攻散(女一)主之。十指微寒者。四君子汤、(辰九)理中汤。(未三)并加桂主之。
万氏曰。痘后厥逆。手足冰冷。此气血久虚。脾胃大困也。宜调元汤。(未七)加当归身、熟附子。
翟氏曰。头温足冷者。因毒气上蒸。热在阳分。故头温。寒在阴分。故足冷也。故曰足冷过膝者不救。然亦有火郁于上而足冷者。清上则火降而足自温。宜蔘苏饮。(甲八)去人蔘、桔梗。加厚朴、桅子仁(栀子仁)
张氏曰。痘疮眼中流泪赤痛。或多眼眵。此肝火之盛也。宜清解之。以加味龙胆泻肝汤。(危六)或抽薪饮。(奎八)加木贼、蝉退之类主之。若大便结闭不通者。亦可少加大黄。〇痘后眼闭泪出。不敢见明者。此内火不清。而阳光烁之。故畏明也。宜洗肝明目散。(危八)〇痘后。眼皮风毒赤烂。或痛或痒燥涩。羞明多眵泪者。秦皮散。(奎九)洗之。
翟氏曰。寒战者。森森然若寒。振振然摇动也。咬牙者。上下片牙相磨而鸣也。方书云。气虚则寒战。血虚则咬牙。有曰肺热则寒战。胃热则咬牙。钱氏曰。肝主风。虚则咬牙多欠。又曰。上窜咬牙。心热也。以此想之。痘毒自五脏而发。症随以见之。
聂氏曰。或谓寒战咬牙之症。有热有寒。如痘色红紫。齐涌掀发。身热烦躁作渴。大便秘。小便赤涩。脉来洪数者。热也。盖胃热则咬牙。肺热则寒战也。如痘色淡白。皮薄顶陷。身凉恶寒。大小便利。脉来沈迟者。寒也。盖胃寒则咬牙。肺寒则寒战也。此说当矣。然此證属寒者十九。属热者十一。见于七八日之前。犹间有属热者。见于七八日之后。其属热者寡矣。是以不为热者。立方。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4L 页
张氏曰。戴眼症。凡痘疮灌脓之后。或大汗大泻之后。多有目睛上吊。或露白者。谓之戴眼。此精气。为脓血汗液所耗。乃真阴亏竭大虚之症。宜十全大补汤。(巳四)
痘妇人第十五
孙氏曰。童女出痘。与童男相同。无以议也。但天癸通者。则治法不能不异。且夫发热之初。适遇经水如期而至。则热随血解。痘出亦轻。不须服药。若过三四日而热不止。痘不出者。此热入血室。血必妄行。为内动中虚之患。宜凉血地黄汤。(危三)加人蔘治之。
孙氏曰。非经行之期。于发热之际。而经忽至者。此毒火内炽。逼血妄行之故。必痘多而毒盛。急用凉血解毒汤。(危二)倍加连翘牛旁。使热得消毒得解。痘得出。经得止。始无他变。迟则内虚。痘必陷矣。柳花散(壁二)佳。
孙氏曰。起发之时。经水适来。忽口瘖而不能言者。乃血入小阴。不能上荣于口也。宜先以当归养心汤(危四)主之。俟其能言。后以大补汤(巳四)治之。或猪心血调服。亦可。
孙氏曰。经水不断之时。适逢出痘。身发壮热。神思昏沈。言语狂妄。如见鬼神。寻衣撮空。此行经之后。血室空虚。天行邪热。乘虚而入。犯于冲脉。盖肝藏血开窍于目。神思昏者。魂乱也。目妄见者。视乱也。妄言者。肝移热于心也。宜泻肝散。(危七)或小柴胡汤。(癸六)加生地丹皮。
孙氏曰。正直崩漏不止。气血俱虚之后。适逢出痘。此必不能胜任。宜大补其气血。以十全大补汤。(巳四)八物汤。(巳五)。加木香、黄芪、官桂主之。使里气充足。毒无留停。更能饮食。则可保全。否则倒塌不治矣。
孙氏曰。向来经闭不通。血海乾涸。适逢出痘。毒气拂郁于冲、任之间。二阳并发。其热必甚。若攻击之则。血妄行不止。痘亦不出。为喘急。为肿胀。为陷伏矣。须调其心脾。使毒得发泄。庶可以保其生。以归脾汤(午一)逍遥散。(壁四)治之。脾和食进。然后方可收功。
孙氏曰。妊妇最忌出痘。盖热能动胎。胎落则血气衰败。痘必不能起发。命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5H 页
其危矣。盖痘之用药。多主温补。凡遇此症者。不问轻重。悉以清热安胎为主。不可触动其胎。宜安胎散。(壁五)加黄芩芍药主之。血动者。四物汤。加芩连治之。及罩胎散(壁六)佐之。身热足冷腹胀者。八物汤。(巳五)加木香。脾气虚。不进饮食。毒发不出者。四君子汤。(辰九)加木香糯米紫草。胎动不安者。安胎散。(壁五)加砂仁。单身热有外邪。无内症者。参苏饮。(甲八)加木香。更以如圣散。(壁七)为主。随症加减。初发热。加升麻、葛根、连翘。口渴。加麦冬、知母、天花粉。痰多加半夏。
孙氏曰。痘正在起发之时。忽遇坐草分娩之期。此气血俱虚之候。宜大补汤。(巳四)加熟附子。以补气血。固表里。若产后小腹急痛者。此血未尽也。黑神散。(壁八)略与行之。不必拘泥。若寒战咬牙。腹胀作渴。足冷身热者。此脾胃内虚。外作假热也。大补汤。(巳四)加熟附一二剂。更用四君子汤。(辰九)加黄芪、当归、陈皮、木香。多服止者。吉。不止者。凶。
孙氏曰。产后十日。或半月之间。适逢出痘。此无胎孕系累。只以大补气血为主。以大补汤。(巳四)或八物汤。(巳五)去芍药。痘出多。加连翘、大力子。大便自利者。加肉豆蔻。只照常一体用药施治。不必妄为而多疑之。反致误事。
痘蛔虫第十六(大科并入)
万氏曰。痘后吐蛔。宜黄芩半夏汤。(庚四)下蛔。宜黄芩汤。(庚三)狐惑症。宜化䘌丸。(亢四上详因證篇。)
袁氏治痘屎虫歌曰。痘里屎虫胃气离。人蔘白朮与陈皮。茯苓甘草当归并。煎来连服自蛊除。
王氏曰。痘症虫痛。宜以莲肉去心半斤。猪肉去油皮一斤。共水煮熟。下砂仁伏酱。朝夕与啖。其胃气接养。虫自安居。不出矣。切不宜投以史君子槟榔之物。痘中一投。命遂丧矣。
王氏曰。黄连阴䘌丸。(室九)治狐惑疮。
  
(附)钞录大科诸书。蛔虫證治。
薛氏曰。虫乃湿热所生。或木气而化。有因脏腑虚弱。有因胃冷胃热。为人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5L 页
身之固有者。其为患往来攻痛。或吐涎水。肌体消瘦。面无正色。但当调补脾胃。若虫食上部。则上唇有白点。虫食下部。则下唇有白点。朔日之后。其头向上。望日之后。其头向下。如或用药。先以肉物。近儿烹炙。使闻香味。虫头向上。则药易奏效。丹溪云。冬月吐虫。多是胃气虚寒。用钱氏白朮散。(巳二)加丁香二粒补之。可见小儿之虫。皆饮食伤脾所致也。
薛氏曰。虫动之因。多属胃气虚弱。或闻饮食气味而动。芜荑散(娄二)安虫散。(娄三)乃化虫之剂。若因脾胃虚弱者。须当调补中气。余治一小儿虫动心腹痛。先服芜荑散(娄二)下之。更加作呕。食少口渴饮汤。右腮鼻准。白中无黄。此脾虚也。余用异功散。(巳七)二服少愈。仍加炮姜。一服而安。
张氏曰。脏强气盛者。未闻有虫。正以随食随化。虫自难存也。行化之迟。渐致生虫。或由湿热。或由生冷。或由肥甘。或由滞腻。而数者之中。生冷为最。即如收藏诸物。但著生水。或近阴湿。则最易蛀腐。非其义乎。凡养小儿。当节其水果。以防败脾。至若治虫之法。当以温养脾肾元气为主。余制有温藏丸。(虚三)最宜。
巢氏曰。凡腹中痛。其脉法当沈弱。今脉反洪大者。是蛔虫也。
丹溪曰。上半月。虫头向上。易治。下半月。虫头向下。难治。先以肉汁或糖蜜。引虫头向上。然后用药。〇张氏曰。望前望后。辨虫头。亦若渺茫无据。惟先用香饵。而虫头可引也。
徐氏曰。若虫得食则不食药。不能下虫。而徒泻其虚也。凡欲下虫。必先一日不食。使虫饥。次早五更。用油煎肉嚼之良久。虫闻肉香。头皆向上。乃以鸡蛋煎饼。和药嚼而食之。须臾服葱汤或白朮。以助药力下行。不踰时而虫俱下。甚至数升。然后以白粥补之。随服补剂。调理脾胃。
张氏曰。治虫欲杜其源。必须温养脾胃。凡于逐虫之后。或于未逐之先。若欲调补脾胃。则如归脾汤、(午一)温胃饮、(午六)五君子煎、(辰十)理中汤。(未三)或理阴煎(虚四)之属。皆所宜也。若欲兼虫而治之。惟温藏丸。(虚三)最善。
张氏曰。虫势骤急。上攻心腹作痛者。宜扫虫煎。(娄七)先治其标。若虫积坚固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6H 页
者。宜猎虫丸、(娄六)遇仙丹、(奎一)木香槟栉(一作榔)丸、(女五)百顺丸(奎三)之类主之。若稍缓而质弱者。宜芜荑散、(娄二)化虫散(娄四)之类主之。
钱氏曰。若口吐痰沫。或吐清水。面㿠白。心腹痛而有时者。虫痛也。与痫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用安虫散(娄三)主之。
张氏曰。凡虫痛。必时作时止。来去无定。或呕吐青黄绿水。或吐出虫。或痛而坐卧不安。或大痛不可忍。面色或青或黄或白。而唇则红。然痛定则能饮食者。便是虫积之證。〇又曰。妙应丸。(奎五)杀诸虫。
仲景曰。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乌梅丸(奎十)主之。〇成无己曰。脏厥者。阳气绝也。蛔厥。虽厥而烦。吐蛔则静。不若脏厥而躁。无暂安时也。
张氏曰。伤寒吐蛔。忌用凉药。盖胃中有寒。阳气弱。极则蛔逆而上。急用炮姜理中汤。(未三)加乌梅二个。花椒一二十粒。盖蛔闻酸则静。见苦则安也。
张氏曰。凡吐蛔者。必因病而吐蛔。非因蛔而致吐也。故不必治其蛔。而但治其所以吐。则蛔自止矣。〇有因胃火而吐蛔者。以内热之甚。蛔无所容而出也。但清其火。火清而蛔自静。轻者。抽薪饮。(奎八)甚者。万应丸(奎四)之属。是也。〇有因胃寒而吐蛔者。以内寒之甚。蛔不能存而出也。但温其胃。胃煖而蛔自安。仲景乌梅丸(奎十)之属。是也。〇有因胃虚无食而吐蛔者。以仓廪空虚。蛔因求食而上出也。此胃气大虚之候。速宜补胃温中。以防根本之败。如温胃饮、(午六)理中汤(未三)之属。是也。〇然蛔有死者活者。若吐死蛔。则但治呕如前可也。若活蛔上出不已。则不得不逐之。盖蛔性畏酸畏苦。但加乌梅。为佐使。则蛔自伏。若胃实火盛者。加苦楝根。或黄连。亦善。
仲景曰。狐惑之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蚀于上部。则声哑。甘草泻心汤(危五)主之。蚀于下部。则咽乾。苦蔘汤洗之。蚀于肛者。雄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6L 页
黄薰之。(景岳云。后世即以狐惑。为伤寒者。岂非误乎。)
孙氏(千金要方)曰。凡得伤寒及天行热病。腹中有热。又食少。肠胃空虚。三虫行作求食。蚀人五脏及下部。若齿龈无色。舌上尽白。甚者。唇里有疮。四肢沈重。忽忽喜眠。当数看其上唇内有疮唾血。唇内如粟疮者。心内懊憹痛闷。此虫在上蚀。其五脏下唇内生疮者。其人喜眠。此虫在下。蚀其下部。人不能知可服虫药。不尔杀人。
孙氏(千金要方)曰。凡患湿䘌者。多是热病。后或久泻不止。或有客热结在腹中。或易水土。温凉气著。多生此病。亦有乾䘌。不甚泻痢。而下部疮痒。不问乾湿。久则杀人。凡湿得冷则苦痢。单煮黄连及艾叶、苦蔘之属。皆可用之。若病人齿龈无色。舌上白者。或喜眠烦愦。不知痛痒处。或下痢急治下部。(雄黄兑散娄入即其主方。)不晓此者。但攻其上。不以下部为意。下部生虫。虫蚀其肛。肛烂见五脏便死。烧艾于竹筒。薰之。
张氏曰。小儿疳䘌。亦由饮食过伤。致成疳积身热。腹大面黄。四肢无力。昏睡鼻烂汁臭。齿龈生疮。或下痢黑血。皆腹中有虫故也。宜九味芦荟丸、(亥七)追虫丸(娄五)之类主之。虫去。仍当调补气血。
丹溪曰。打虫方用楝树根、槟榔、鹤虱。夏取汁。冬浓煎饮之。又万应丸。(奎四)最妙。〇外台用苦楝汤。(娄一)治蛔。
聂氏曰。疳虫轻者。用苦楝皮。煮鸡子法。(房七)颇效。
张氏曰。昔人患心腹大痛。痛极时。须用拳槌之。得少止。而旋止旋作。此因虫啮肠脏。槌之则五内震动。虫亦畏而敛伏。不槌则虫得复作。此亦验虫奇法。故凡揉接重捻而痛得暂止者。多有因虫而然也。
张氏曰。一小儿三岁。偶因饮食不调。用清火化滞等剂。因损胃气。反致呕吐溏泄。复加清利。遂致吐蛔。初止数条。渐至数十条。细如灯草。渐至成团搅结而出。早晚不绝。所下者亦如之。羸困至极。予用温胃饮。(午六)二三剂。其虫不止。倍加人蔘。仍加附子二三剂。而呕吐渐稀。泻亦随止。乃以理阴煎、(虚四)温胃饮。(午六)出入间用十馀日。月馀复元如故。人之所畏者。虫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7H 页
也。予之所畏者。胃气也。逐虫之药。皆伤胃气。向使胃气再伤。非惟不能逐虫。而命必随之矣。
张氏曰。一少妇素喜瓜果生冷。因病心腹疼痛。每发必数日不食。后及二旬。必至吐蛔。每吐必一二十条。每发必旬日不食。诸医攻虫。旋去旋生。予知其伤于生冷。因制温脏丸(虚三)与之。药未完而病随愈矣。〇前之小儿。乃因凉药伤脾。后之女人。乃因生果伤胃。可见阴湿。内淫。而脾胃虚寒。是即生虫之由也。故凡无疳热等症者。悉当以温补脾胃。为主。
孙氏曰。吴氏妇。病鼓胀三载。腹大如箕。四肢瘦削。吴俗死者多火葬。烧至腹。忽响声如炮。人皆骇然。乃见虫从腹中爆出。高二三丈许。烧所之天为昏。俄而坠地。细视之。皆蛔也。不下千万数。大者长尺馀。虫腹中复生小虫。多者十五六条。或十数条。或五六条。虫在人腹中。蕃息如此。曷不令人胀而死哉。
孙氏曰。王氏子年十六腹胀。肢瘦发热。昼夜不退。喉中两耳俱疮。脉滑数唇红。腹疼又嗜肥甘。遂用阿魏积块丸。(室八)果下虫数十。大者二。一红一黑。长尺馀。虫身红线。自首贯尾。虫腹中复有虫。大者数十条。小者亦三四条。虫下则热渐减。胀渐消。三下而愈。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三)
 我俗篇
  
豫解第一
{豫解。}许氏曰。毒疫宜预防。三豆饮。(房一)常常饮之。十神汤、(昴四)芎芷香苏散。(胃五)每日一服。又皀角末。嗅鼻取嚏为妙。又石雄黄末。和香油。常点鼻中亦妙。又苍朮牛粪。常烧于庭中。
{豫解。}赵氏曰。红疹大炽。大人小儿传染。死亡相继。服太乙神明丹。(胃一)可以预解。〇或曰。乾隆乙未。平壤庶尹眷属。服此药。皆不患疹云。
{稀疹方。}俗方曰。古有稀痘延生之方。麻疹何独不然。疹是六腑阳毒。当预用清凉活血之药。以袪蕴毒。宜稀疹四物汤。(昴一)
{疹前四物汤。}海方曰。疹前预用四物汤(子一)累剂。可以免疹。初起。亦随症加味。可以轻之。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7L 页
试之六十馀人。无一重者。
{石蟹预服、暑月预服。}李氏曰。石蟹(俗名可才)能解六腑蕴毒。取汁服之。不染者得免。已中者即轻。此乾隆壬申之所已验。但性味峻寒。脾胃素虚有癖积者。不可多食。一云已染者。不可食。俗方曰。暑月值疹。预服生脉散。(昴三)极好。
原證第二
{发热勿用冷剂、收后热或昏塞勿用冷剂。}洪氏曰。发热虽多。切勿用冷剂。连用升麻消毒散。(胃三)日再服或三服。以汗出为度。若惊动。认以为实热者。多见败。皆浮热也。收疹后热发。或至昏塞。而不可用冷剂。连用消毒散数三贴。徐徐降热。
{预服、色淡、睡不安。}赵氏曰。麻疹发表。宜用加味升葛汤。冑(一作胃)二 或邻家有疹。亦宜预服。〇麻出色淡。三四日不消。身热夜睡不安。宜服养血化班汤。(己八)
{疹出后脉、头热足冷。}李氏曰。疹出后脉度洪数有力。身温足温者。易生。脉沈少无力。头热足冷者。难治。
{初热。}任氏曰。红疫初热。忍冬、葛根、炒糯米同煎温服。常令有汗气。〇浿方曰。疹初热。皮稷、乾葛浓煎而多服之。身未柔软发未出者。升葛汤。加金银花、葱白。
{出疹难。}俗方曰。疹出最难者。红花子为末酒煎。去滓温服。疹出如神。
梦叟曰。僻乡无药者。自初只于升葛汤。加麦门、牛旁、桔梗、玄蔘等。药以治之。则疹出以前庶不遭败。
{疹不快。}浿方曰。疹出不快。或既出而复隐猪尾膏(房三)十丸。至五十丸。好酒调服。〇出疹。宜升麻消毒汤。(胃三)
{出疹夜热。}赵氏曰。麻疹已出夜重热甚者。井水调牛黄膏(昴六)服之。或服牛黄六一散。(酉四)
{咳痰、唾血。}李氏曰。疹出后内热甚。咳嗽不息。或痰盛唾血。舌上黄黑唇焦者。用凉膈散。(辛七)虚烦者。四物合解毒汤。(丙一)疹出不没者。表实也。宜石膏化班汤。(己七)
{烦渴呕不眠。}俗方曰。疹出三四日。身热手足。心热烦渴呕逆。或兼咽喉。入睡不得者。实热也。用玄蔘凉膈散。(胃六)以催收疹收疹者。亦宜用。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8H 页
{收疹昏窒潮热。}洪氏曰。收疹时。有大昏窒。不省人事者。龙脑二三分。阴阳汤调服。〇收疹后三四日潮热往来。宜无价散、(房四)调牛黄膏。(昴六)只一二次。徐徐降热。不可多服。
{孕妇。}李氏曰。孕妇以安胎为主。升葛汤。加芎、苏。热甚。加黄芩。胎气冲上。加枳壳。疹既出。四物汤。加苏叶条芩。
因證第三
{鼻䘐。}赵氏曰。疹前后䘐血不止。宜服茅根汤。(昴七)热迫肺经。䘐血不止。宜服清金饮。(胃十)
{鼻䘐。}李氏曰。发热时鼻䘐。宜升葛汤。加生芐、桅子(栀子)、薄荷。
{烦渴。}许氏曰。烦渴者。人蔘白虎汤、(己二)竹叶石膏汤。(癸一)菉豆粥、忍冬茶。
{咳嗽、唾血。}赵氏曰。麻疹退后。馀热微咳不止。宜服加味泻白散。(胃七)疹后。火热乘肺。咳嗽唾血。喘促身热。不能卧。宜服千金麦门冬汤。(胃九)
{咳嗽。}俗方曰。疹后咳嗽。宜加减泻白散。(胃八)有膈痰。用瓜(一作菰)蒌仁、橘红、杏仁。
{咳嗽。}任氏曰。咳喘失音。膈间痰盛者。细桑枝去粗皮一握。红枣六枚。川椒三七粒。胡桃三个。黄土水二升。煎半顿服。
{喘促。}秘笈曰。痰盛喘促。用生梨萝葍汁各半钟。和姜汁四五匙顿服。又胆星抱龙丸、(腊制)姜汤调服。
{咽喉。}赵氏曰。疹出时咽喉肿痛者。宜活龙散。(房五)或牛黄凉膈丸。(腊制)以井水调化。细细灌呷。甚者。水饮不入。声如引锯。宜以山豆根末。用竹管吹入。
{胸腹痛。}浿方曰。胸痛结痞。宜桔梗汤。(戌二)疹没后。每有腹痛。必昼轻夜重。若以为蛔症。而试杀蛔之药则必败。
{谵语。}浿方曰。热甚谵语。精神恍惚。清心丸。(角三)冷水磨服。或猪尾膏。(房三)冷水服之。
{收疹烦躁。}木斋曰。收疹烦躁时。取生栗去壳。留膜细切。八荞麦米少许。同煎取汁温服。则微汗而烦止。神效。
{大便不通、泄泻、痢。}赵氏曰。疹已出。便闭三四日。宜服小承气汤。(心九)疹后馀毒泄泻。宜柴苓汤。(癸九)去半夏、桂心。加白芍、防风。或辰砂六一散、(酉四)天乙丸。(昴十)疹后馀毒。浓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8L 页
血痢虚滑者。宜樗白丸。(昴八)
{泄泻。}任氏曰。疹未出泄泻。宜黑糖少许。入酒同煎。待融解调匀服。疹后再痛而泄者。亦宜用痢疾。用烧酒即效。
{痢。}秘笈曰。疹后。血痢无度。身热腹痛。困顿欲死。用黄芩芍药汤。(庚八)
浿方曰。疹后。必有痢疾头痛恶寒等證。宜仓廪散。(昴二)
{疳。}秘笈曰。疹后上腭。有小小白点。俄顷鼻旁透红穿孔。此阳明热毒未解也。四物汤。加茵蔯木通。能起死回生。然病势迅如星火。迟则不救。或初发多服蓝叶汁。外用雄黄。傅之。
{蛔。}俗方曰。麻疹蛔虫。宜二皮三肉汤。(房二)此方能治三焦蛔症。或称治蛔圣药。或云乌锐药。(房二)是也。(或云梦叟所作。)
{蛔。}梦叟曰。蛔虫急上胸膈者。用茄皮煎水。(即俗名茄芝。用五六个剥皮。水煎半。)蛔退如神。〇又二黄汁。(觜五)亦治蛔良药。
{蛔。}俗方曰。疹出前后。有胸胁腹痛者。蛔也。川椒去合目半握。大枣七八枚。并核捣。取葱白七八根。以忍冬黄土水同煎。石雄黄末。水飞少许。调服。
{蛔。}任氏曰。蛔甚者。腹痛苦剧。面色或青或枯。无血色。小儿或至窒塞。疹不能出。或吐蛔或下蛔。急用使君子苦练(一作楝)根。煎水调雄黄末服之。或白磁器作末。水飞调服。先以甘味引蛔。然后服磁器末。则蛔尽死。出于大便。
{咬牙。}李氏曰。疹出后咬牙。有虚有实。实则黄连解毒汤。(丙一)虚则四物汤。加人蔘。(走马疳。齿崩龈蚀者。亦咬牙。)
{心痛。}秘笈曰。红疹后心痛。乳香末二钱。温水调服。又冷痛气痛。神保丸(觜三)七粒。热酒或姜汤吞下。通利神效。
{口中白苔。}俗方曰。口中白苔。白茅根煎水。漱过则佳。
药论第四
赵氏曰。治疹者。不知热中有虚。过投寒药。使胃气内脱。邪气反胜。杂症相仍。渐至危毒。又或戒此。而全不治热。竟至不救。良可叹也。初起发散者。疹之始事。出后清热者。疹之中事。没后观势进退。量儿虚实。谨慎调理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9H 页
者。疹之终事。不可不知也。
梦叟曰。疹出时。身无汗气。腠理闭塞。毒气内攻者。升葛汤。加葱白。疹既出尽。去白芍升麻。只入麦门冬、玄蔘、桔梗、牛旁子。为佳。又加竹叶。以解心烦。加木通。以解心火。加灯心。以泄三焦之火。而使热流于水道。则于是乎咽喉赖玄蔘、桔梗而得不闭。肺叶赖麦门、甘草而得不焦。疹毒赖牛旁而得解。皮毛赖葛根而得润。心与三焦之火。渐降于木通灯心。而神息清平。小便顺利。则大便自坚。而疹气不败。玆是治疹之大纲也。
梦叟曰。疹以清肺为主。自出疹。有咽痛烦热者。甘桔汤。(戌一)合黄连解毒汤。(丙一)又加麦门二钱。葛根二钱。鼠粘子一钱。首尾不问某症。皆可用。乡曲艰药者。宜取之。有虚汗者。去葛根。
李氏曰。升葛汤。为疹圣药。凡有杂症。宜加一二。渴。加麦门。蛔。加查梅。紫黑。加连翘黄芩。难出。加荆芥薄荷。咽痛。加玄蔘桔梗。暑热。加香薷白扁豆。〇参苏饮。(甲八)亦发汗神药。本方。加升麻、芍药。咳嗽。加贝母。〇稀疹。四物汤。(昴一)泄。加缩砂。虚。加山药。蛔。加查梅。热。加黄芩、黄连。服十馀贴。可以活血润燥。
海方曰。四物汤。腹痛。倍白芍。腹胀。加厚朴。泄泻。加木香。咳嗽。加贝母。恶心。加缩砂。
梦叟曰。牛黄膏。(昴六)善解血热。血热者用之。有奇效。不然者。必败。不可妄用。
酒评第五
任氏曰。红疫之症。热在皮肤间。脏腑大虚冷。宜频服旨酒。常令面部有醉气。盖酒之热。能调温肠胃。发散皮肤。故欲发未发者。借酒力而大发。诚红疫之圣药也。常常饮之。则疹出顺而疹没后。即能思食。虽二三岁儿及不饮酒者。患疹则脾胃虚冷。故必善饮之。自初至终。无论某症。宜以酒治之。
任氏曰。疹必脏腑虚冷。故蛔乃发作。自初多用旨酒。腹中温热者。蛔不为患。〇疹后或一旬。或数旬。亦能再痛。即发寒热。头痛、烦躁、咳嗽、腹痛、泄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69L 页
痢。四末浮气等症。治法莫良于酒。
梦叟曰。酒于发散。或有奇效。然在盛夏。则腠理开而内热盛。发散之功少。助热之害多。须详慎用之。若病人元气大虚。虽服发散之剂。而不能驱出疫毒之气者。古人于汤药。或令酒水相半。然盛夏内外俱热。苟治其热。自当发散。无待乎酒。至寒月则外气极寒。内热相薄。(一本云。风寒外削。内气蛰伏。)交战于皮肤之间。欲出未出者。以酒借力为可。大抵酒之性味厚肠胃扶肝气。若肝经弱肠胃薄者。四时皆可用。故用之有得利者。然慎之。
秘笈曰。乙未之疹。人皆服烧酒得生。或服野人乾得生。六七月极热之时。饮冷沐浴而生者。亦有之。不可知也。
食戒第六
任氏曰。红疫自初。宜进汤饭、白粥、菉豆粥、薥黍米饮、糯米粥。凡饭与粥。皆以黄土水熟之。〇忌冷饭及一切甘味、秀鱼、石花、络蹄、文鱼、芹菜等物。又忌月经。此皆动蛔之物也。
李氏曰。皮稷炒、红花子炒、糯米饮、灯心、浓煎水。宜终始多服。〇忌冷酒、冷水、豆腐、黄肉。一切坚硬之物。
俗方曰。自初热。瓠瓜瓤。并青梁米。水煎常服。
浿方曰。饮食。切戒热物。
任氏曰。民鱼、石鱼、金鳆、红蛤。俱可食。
秘笈曰。凡疹。城市厚养之童。十死八九。村家菜肠。十生八九。此目前之明验也。
粪治第七
{月经不利。}李氏曰。凡疹。虽有虚实。都是阳毒出后。宜专清凉之功。以袪内热无价散。调安神丸、(角五)牛黄膏(昴六)等药。是也。〇蛔动者。山查月经为上。无价散次之。
{疹隐映。}任氏曰。疹子或显或隐者。急用野人乾。可以退热法。以忍冬薥米同煎。再用黄土水、蘸野人乾。取水约。得水二盏。和酒一盏。频频温服。此时大热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70H 页
欲退。不和酒亦好。〇野人乾。不可多用。恐脏腑虚冷。蛔虫必发疹没以前。虽服之。必和酒少饮。
{疹后馀热。}任氏曰。疹后再痛。宜以黄土水。出无价散。(房四)服之。〇疹后馀热。每日晡时。用无价散。一钟热多者。调牛黄膏。(昴六)一二丸。
{狗粪不可轻用。}梦叟曰。人中黄。性至冷。然不能治诸脏结热。而唯胃热可清。故诸脏之热不甚。而胃中烦热者用之。必得利。不然者用之。胃热虽去。诸热不解。多发喘咳。或至翻胃。必败。〇狗粪。专治瘀血。伤寒日久不解者服之。盖以传曰。经热必伤血故也。世人不知。或谓之温解。或谓之治热。此可笑。虽疹家。有伤血者用之。得利。不然。必败。〇猪粪汁。亦与人中黄。大同小异。
{月经之戒。}梦叟曰。月经水。能降火。故人多用之。然无病妇人之血。既难得。炎夏之月。味且不美。其在衵衣。已多变味。决不可用。古方亦无明据。设或有效。终非万全。
医案第八
赵氏曰。一儿四岁。初热三日。遍身色如丹霞。颔下肿赤。浮大坚硬。连于两耳。诸医用猪粪汁。敷大黄膏。余诊曰。此虾蟆瘟。有大毒。虽无治法。然当以消毒解毒。为主。不可过用。至阴冰毒(一作冷)之药。折以压之数日。喉门堵塞。水浆不入。颔下腐溃色黑。内穿毒水不止而殁。
赵氏曰。一儿三岁。疹出后。头皮肿大光明。目睛突起。眼胞鼻面俱浮。啼不能声。乳不能吮。沈困倦怠。无气力可动。余曰。此大头瘟。无药可治。若感之浅而神气不脱。乳食无减者。砭去恶血。外泄毒气。则或有生者。然十之一也。
赵氏曰。一儿五岁。患疹初起。微现旋没。至七日不发。诸症转加。余用紫草茸酒水相半煎。调猪尾膏。(房三)连服数次。置诸温处。过一二时许。微有汗气。而遍体红粟。一时齐出。惊搐稍定。昏瞀顿胜。仍以调治而安。
赵氏曰。一儿七岁。初热六日。用发表消毒清热之药。至二十馀剂不出。身热烦渴。惊搐谵狂。日渐加重。余曰。第用下利之药。大泻里热。则庶有望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70L 页
矣。乃用牛黄泻心汤。(昴五)调利惊丸。(昴九)大泻数次。神气稍定。疹子透出。诸症顿减。疹退之后。咳嗽又剧。以甘草浸猪胆汁。作丸服乃愈。
{多用凉药之馀、用理中汤。}赵氏曰。一女子年十六。患疹。以野人乾猪粪等水。调牛黄膏。(昴六)曰服十馀次。殆一旬不效。且生别症。遍身苍色。延及肢末。躁闷跳乱。如在汤火中。余曰。此多服寒药。胃寒发躁。而兼有虫厥。当用理中汤。(未三)一贴果有神效。
杂说第九
梦叟曰。凡恶心呕吐。引饮痰涎。咳喘失血。泄泻赤白痢。小便涩。眼赤腹痛。失音声哑。黑疹紫疹疳疮等症。皆出于热。盖痘疮则虚实相半。而疹子则千百般症。皆出于热。
梦叟曰。凡疹药。皆不拘时温服。〇凡药。入甘桔、牛旁者(牛旁子)。皆徐徐服之。〇药料斤两。壮者以一两半为准。以次递减。至弱者。以五、六钱为准。而等分诸料。
{秋冬之异。}梦叟曰。向来药方皆是。六、七月间。所口号其方。能于暑月而多有不合于冬者。气候随变故也。治蛔之方。发表之法。八、九月则与夏月。犹是大同。今则判异。用酒之法。近始大盛。柴葛桂枝汤。(胃四)亦多用处。麻黄之加入。比前最多。
梦叟曰。益元散。(酉四)全治胃热。又能除湿治暑。暑月则温汤或米饮。日服无妨。秋后则虽不常服。对症用之。亦所不废。然冷剂温服。热剂冷服。自是古方也。无病者。或可放过。疹家岂敢不慎。调服之时。宜以温为度。〇胡荽酒。善于发散。无汗者宜用之。而我邦药肆。不可得为。可恨。
梦叟曰。当归、生地黄酒洗。然后可以行经。木通去节。然后可以利小便。降火。麦门冬最能治暑。而去心然后能免烦躁。鼠粘子炒研。然后可以得力。川芎须炒以去油。半夏须姜制以制毒。石膏煅。犀角磨。芒硝滤滓。时调入一沸。玄蔘酒。蒸香薷。非夏节则废之。
梦叟曰。大黄、芒硝、紫草、寒水石之属。是冷剂也。麦门冬、桔梗、牛旁子之属。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71H 页
是凉剂也。冷者。性太峻。若非消疹之际。年壮实热狂乱者。必不可用。凉者。虽虚热可用之收功。而实热者多服。亦得力。疹家之或以冷剂见败者。不知凉冷之异也。
{升葛四五贴无妨。}梦叟曰。初痛时。勿论轻重。升葛汤。加苏叶、麦门冬。六日以前。连用之。虽日四、五服无妨。自六日以后。始用消毒饮。(丁九)
梦叟曰。疹快出而痛势不止。及烦闷者。解毒白虎汤。(丙九)消疹以后通用。消疹后痛不止。烦闷者。解毒汤。(丙一)加麦冬、地骨皮等分。或加香薷穗、天花粉各二钱。发疹前消疹后。白虎汤。不可用。
梦叟曰。勿论收疹前后。若出蛔疳者。化䘌丸、(亢四)清胃散(午四)连续用之。外传(一作附)独枣丹。(亢八)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三)
 吾见篇
  
古医第一
医者人之司命。不惟时医为可慎拣。虽古医。亦当审其立心之邪正。见理之精粗。治术之专杂。持论之通偏。而选择取舍之也。余虽昧于医理。久阅疹书。渐于心上。若有影掠。玆开列评品。俾人不以古医而尽信之也。
万全于痘疹。既世其业。又是专门。故治术颇精。然其为人浮夸诐险。观其医案诸说。每抑人而扬己。衒能而逞气。甚则并与菊轩而凌驾之。其秉心如此。其著论。不可深信。故如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等药。荒诞不经。而首揭是方。以自愚而愚人。其见理不明。此亦可见。然其书大备。为中国痘疹之宗。近医无能出其藩篱者。今不可慢也。
马之骐。亦痘疹专门。其疹书。于形色特详。又每论一症。必以已出未出。没落前后。区别立方。便于按治。然至其通论本领。却多支离横决。赵进美曰。马为人宽然长者。意其性本优裕。不细心裁酌。故立方纯用寒凉。不复回恋也。然其书乃翟良所定。翟则是细心精思之人。宜无大误。故李蒙叟专以马书为主。而活人甚多。间亦以凉剂误人。然苟善用之。庶无大过也。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71L 页
翟良专于痘而旁及疹家。然细观其痘书诸论。精确沈细。无与伦比。医而如此。可不深信。惜乎。于疹家不另用工。使后人。莫适所宗也。余为是怅。钞取其痘论之可资于疹者。录之资异篇。然翟于痘。每以托补为主。而于疹。特取马氏之凉泻。斯亦可谓知变者矣。
聂久吾立论明白剀切。势若剖竹。翟氏之所深服。宜无大误。第其三大法四大忌。已简已隘。偏而不通。夫病之情状万变。岂片言所能折哉。过禁凉药。亦恐有反致窒碍者矣。〇近所行活幼心法。即聂氏之书。而唯三大法。系聂家原编。其馀皆是孟介石订录者。故原书。每以孟氏立言。然亦聂法也。
黄廉全袭万氏之法。无一自得而新悟者。其西江月證治歌。都属陋套。大凡医书歌诀。是皆卖术衒技者。补忘诵法之贱计。非儒医之所屑为也。
孙一奎。医家之大方也。其著赤水之书。泛博该括。其议论。间亦明快。而论疹毒之源。亦最可取。至其立方设法。亦纯用万氏。殊无自诣之见。且观其本传。亦卖术之医也。
王肯堂疹论。亦宗用万法。唯泻白消毒饮、金沸草散二方。为其自制。而其论亦颇可采耳。
缪仲淳痧疹论。分列药性。辨其宜忌。最有依据。盖缪与李时珍。明于本草之学。深知药性。故不必对搭立方。而无害于治病也。其所立诸方。亦俱精新可采。非蹈袭影掠之伦也。
朱之黯疹科治法纲汇辑。古今疹论。有稽古徵今二篇。而无所发明。其所录宋元诸医之论。亦多可疑。而开列药方。与痘家相混。尤所未晓也。
张介宾景岳全书。最多新论。辨駮严快。亦近世医书之淘洗者。但其法全矫宋元诸医。过用寒凉之弊。故喜用桂附姜蔘温热之剂。习观其书者。每欲以托补收功。而怯于攻泻。殆亦矫枉之过也。故于疹家。亦间设此法览者。知其门路本然。则庶不轻信。而亦能取以为善也。且其言议多夸。颇有万气。须察之。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 第 472H 页
钱仲阳、陈文中、王海藏、张洁古、朱丹溪、李东垣诸人。俱有论著。丹溪尤是中国近医之祖宗。然是数子所论。或与斑混。或与痘杂。囫囵无别。不可按治。意当时正疹。犹未大行。经验不明也。
薛己保婴撮要。自多名论。徐东皋程晨峰。亦皆痘疹专门。其言仅一再见。亦殊可采。
李梴近称医门正学。然其所论麻门诸说。及所列诸方。张景岳不收入正疹篇而录之下方。别称麻疹。故今亦收入于辨似篇。
龚廷贤于痘疹。似不用工。其方皆率略未备。不足为模楷。且其所著医书编帙甚多。意其为学。或者博而不精也。
翁仲仁金镜录。专是痘方所论。麻疹率略无可取。吴学损亦是痘医。其百问中论麻疹者。菫(一作堇)一二条。俱不足取准也。
景日昣嵩崖秘书。纯是运气。其论麻疹。又皆捃拾张会卿之绪馀。无一可取也。
许浚辟疫神方。是当时创见。毒疾急以私臆。姑设方法者。甚则不识麻疹之名。谓之毒疫。今不足取也。其症论。或合疹家故载之原篇。其效方皆出伤寒疫疠之家。故并黜之。录于俗方。然其立论最深于十二经之学。为可贵也。
李梦叟全用马法。而参以万氏。其临病活法。非书可传。况其书皆百忙中口号者。故于前人成法。无所变更。惟蛔虫一论。多发前未发。亦东国疹家之宗也。
赵廷俊及幼方。是一文宰。欲著赵名而代述者。近日委巷庸医。宗用是方。甚可闷也。其论麻疹。仅见万、王数家。而亦不纯用。无可取者。其或自创者。录之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