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x 页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二)
原證篇
原證篇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29H 页
初热第九
万氏曰。疮疹之證。其初发热。与伤寒相似。但疹子则面颊赤。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泪出。呵欠喜睡。或吐泻。或手搯眉目面鼻。宜用升麻葛根汤。(甲一)不可作伤寒。妄用汗下也。汗之则增其热。为鼻衄。为咳血。为口疮咽痛。为目赤痛。为烦躁。为大小便不通。下之则虚其里。为滑泄。为滞下。经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言不可妄汗下也。〇龚氏、黄氏、孙氏说同。
马氏曰。麻疹初发时。略类伤寒而迥异。盖其增寒壮热。头疼脸赤。目赤颊红。身体疼痛。此略类也。至其火热太盛。多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光如水。眼胞浮肿。眼角生眵。眼泪汪汪。恶心乾呕。恒欲饮水。或痰涎吐泻。不思饮食。大便急而小便涩。则皆热之所致。为迥异耳。症候未明。疑似之际。但觉潮热。即宜升麻葛根汤。(甲一)加紫苏、葱白一根。或参苏饮。(甲八)去人蔘、半夏、陈皮。腹痛亦用陈皮。加砂仁。被盖微表之得汗。自头至足。方渐渐减。去衣被则皮肤通畅。腠理开豁。自无留毒。而疹易出矣。若有未出。亦不可再表。
万氏曰。初热之症。又有面肿眼胞浮肿。呕哕闷烦。乍凉乍热。手足稍冷。夜卧惊悸者。是即出疹之候。便宜解毒散邪等药。不使留停于中。庶无他患。且凡是疹症。必其面赤。中指冷而多嗽。又必大热五六日而后。见红点遍身。此其所以与痘与伤寒。有异也。
万氏曰。疮疹之證。其初发热。与伤寒相似。但疹子则面颊赤。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泪出。呵欠喜睡。或吐泻。或手搯眉目面鼻。宜用升麻葛根汤。(甲一)不可作伤寒。妄用汗下也。汗之则增其热。为鼻衄。为咳血。为口疮咽痛。为目赤痛。为烦躁。为大小便不通。下之则虚其里。为滑泄。为滞下。经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言不可妄汗下也。〇龚氏、黄氏、孙氏说同。
马氏曰。麻疹初发时。略类伤寒而迥异。盖其增寒壮热。头疼脸赤。目赤颊红。身体疼痛。此略类也。至其火热太盛。多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光如水。眼胞浮肿。眼角生眵。眼泪汪汪。恶心乾呕。恒欲饮水。或痰涎吐泻。不思饮食。大便急而小便涩。则皆热之所致。为迥异耳。症候未明。疑似之际。但觉潮热。即宜升麻葛根汤。(甲一)加紫苏、葱白一根。或参苏饮。(甲八)去人蔘、半夏、陈皮。腹痛亦用陈皮。加砂仁。被盖微表之得汗。自头至足。方渐渐减。去衣被则皮肤通畅。腠理开豁。自无留毒。而疹易出矣。若有未出。亦不可再表。
万氏曰。初热之症。又有面肿眼胞浮肿。呕哕闷烦。乍凉乍热。手足稍冷。夜卧惊悸者。是即出疹之候。便宜解毒散邪等药。不使留停于中。庶无他患。且凡是疹症。必其面赤。中指冷而多嗽。又必大热五六日而后。见红点遍身。此其所以与痘与伤寒。有异也。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29L 页
万氏曰。疹初发热。与伤寒相似。如手足稍微冷恶寒而无汗。面色青惨而不舒。左额有青纹者。伤寒之热也。手足稍微温。发热有汗。面赤而光者。伤风之热也。并宜惺惺散(乙五)发散之。目胞肿而右颊有青箸(一作筋)。发热而头额腹肚最甚。或兼呕吐腹疼(一作疹)者。伤食之热也。备急丸(角十)下之。面色青红。额正中有纹。手掌心有汗。时作惊惕。手络脉微动而发热者。此惊热也。泻青丸、(角九)牛黄清心丸(角三)主之。身热而倍能食。唇红颊赤。大小便秘。胁下汗者。此风热也。宣风散(申九)主之。已上诸热。久而不去。内外感发。则所蕴疮疹之毒。亦能乘间而出矣。(案此段。乃所以辨认。非所以治疹。)〇朱氏曰。前药正宜斟酌。不可妄用过用也。
万氏曰。凡疹初热疑似之间。功(一作切)不可轻易用药。总有他證。必待五日腮下见疹。方可用升表之剂。嗽多连打喷嚏。或流鼻血。饮食减少。好饮凉水。只宜调理饮食。戒面食荤腥。
孟氏曰。初起发热未见时。二三日或四五日内。或系奶痧风疹。皆宜煎服防风发表汤。(乙八)此药疏风清热。
聂氏曰。一种初起。眼白赤色。声哑唇肿作渴。腰疼腹胀。人事不清。口鼻出血。烦乱狂叫不安。此系闭塞不出。名曰闭症。最为难治。服药后。若能现出者。或可得生。鼻内流血者。毒重。口内出血者。毒尤重。初起。手足心如火热非常者。毒亦重。
许浚曰。毒疫初證。头痛身疼。恶寒壮热。头面身体。赤肿痒痛。遍身㾦㿔。精神昏愦。烦躁谵语。甚则发躁狂妄。或咽喉肿痛闭塞。
万氏曰。寒热并作。头痛背强者。升麻汤。(甲一)加羌活、防风、连翘。头项面肿。升麻汤。(甲一)加牛旁子、荆芥。(景本。又加白芷防风。)若脉强火盛热渴者。宜清降其火。以白虎汤(己一)加减用之。自汗烦渴。气壅脉数者。化斑汤。(己六)
李氏曰。疹初起。宜升葛汤。加葱、苏以解肌。切忌大汗。斑不红者。亦宜用。乃疹初之神方也。〇龚氏说同。〇或用苏葛汤(甲九)亦佳。或以加味败毒散(丁六)表之。汗后身凉。红痕自灭。(案此恐指斑疹。)
万氏曰。凡疹初热疑似之间。功(一作切)不可轻易用药。总有他證。必待五日腮下见疹。方可用升表之剂。嗽多连打喷嚏。或流鼻血。饮食减少。好饮凉水。只宜调理饮食。戒面食荤腥。
孟氏曰。初起发热未见时。二三日或四五日内。或系奶痧风疹。皆宜煎服防风发表汤。(乙八)此药疏风清热。
聂氏曰。一种初起。眼白赤色。声哑唇肿作渴。腰疼腹胀。人事不清。口鼻出血。烦乱狂叫不安。此系闭塞不出。名曰闭症。最为难治。服药后。若能现出者。或可得生。鼻内流血者。毒重。口内出血者。毒尤重。初起。手足心如火热非常者。毒亦重。
许浚曰。毒疫初證。头痛身疼。恶寒壮热。头面身体。赤肿痒痛。遍身㾦㿔。精神昏愦。烦躁谵语。甚则发躁狂妄。或咽喉肿痛闭塞。
万氏曰。寒热并作。头痛背强者。升麻汤。(甲一)加羌活、防风、连翘。头项面肿。升麻汤。(甲一)加牛旁子、荆芥。(景本。又加白芷防风。)若脉强火盛热渴者。宜清降其火。以白虎汤(己一)加减用之。自汗烦渴。气壅脉数者。化斑汤。(己六)
李氏曰。疹初起。宜升葛汤。加葱、苏以解肌。切忌大汗。斑不红者。亦宜用。乃疹初之神方也。〇龚氏说同。〇或用苏葛汤(甲九)亦佳。或以加味败毒散(丁六)表之。汗后身凉。红痕自灭。(案此恐指斑疹。)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0H 页
王氏曰。麻疹发热之初。面浮腮赤。(如万氏说。)轻者。以泻白消毒散(戊四)主之。(泻白散合三味消毒散。)重者。以金沸草散(寅五)主之。兼泄痢者。合升麻葛根汤。(甲一)以白芷代葛根。此余创立治法。用之无不效者。即十分危證。守而勿失。终于必济。每见诸书所定方。类。皆苦寒辛凉发表之剂。不尽对證对经。恐有诛罚无过之失用者。详之。
张氏曰。麻疹初发热。古法用升葛汤。以表散毒邪。余制透邪煎(乙二)代之更佳。或柴归饮(乙一)亦妙。但使皮肤通畅。腠理开豁。则疹毒易出。〇疹疮表里俱热。宜散毒养阴。可服柴葛煎。(甲十)初发热。凡血气强盛。无藉滋补者。单宜解邪。用疏邪饮。(乙三)以代升葛、苏葛等方。最为妥当。
梦叟曰。初发热时。须用升葛汤。而若泄泻腹痛惊搐者。勿过用。(按此本东垣之戒也。)又曰。升葛汤。宜加麦门冬。秋分以后。腑气渐盛。暑热亦退。麦门冬减半无妨。虚汗者。去葱苏。且凡恶心呕吐引饮。痰涎泄泻。或小便涩赤白痢。皆热症也。慎勿用热药。
张氏曰。疹有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肚腹疼痛寒胜等症。宜以五积散。(酉十)温散寒邪。(案五积散燥热。非疹家所宜。)
出疹第十
万氏曰。痘欲尽发而不留。疹欲尽出则无病。邪气郁遏则留而不去。正气损伤则困而不伸。毒归五脏。变有四證。归脾则泄泻不止。归心则烦热不退而发惊。归肺则咳嗽出血。归肾则牙龈烂而疳蚀。
万氏曰。痘疮。贵三四次出。谓出句。麻疮。贵一齐涌出。谓出尽。麻子只要得出便轻减。以火照之。遍身如涂朱之状。此将出之兆。出形细密。与痘疮密者相似。但疹子随出随没。非若痘子以渐长大也。出形鲜红。与伤寒发斑相似。但疹子粒粒成疮。非若斑之皮红成片。如蚊蚤之迹也。
万氏曰。疹子只怕不能得出。若出尽则毒便解。故治疹者。于发热之时。当察时令寒暄。酌而治之。大寒大热。不寒不热。各用时令药。(上详时令。)如尽一剂不出。再作本汤发之。外用胡荽酒。(戌六)又以苧麻蘸酒。遍身戛之。务令
张氏曰。麻疹初发热。古法用升葛汤。以表散毒邪。余制透邪煎(乙二)代之更佳。或柴归饮(乙一)亦妙。但使皮肤通畅。腠理开豁。则疹毒易出。〇疹疮表里俱热。宜散毒养阴。可服柴葛煎。(甲十)初发热。凡血气强盛。无藉滋补者。单宜解邪。用疏邪饮。(乙三)以代升葛、苏葛等方。最为妥当。
梦叟曰。初发热时。须用升葛汤。而若泄泻腹痛惊搐者。勿过用。(按此本东垣之戒也。)又曰。升葛汤。宜加麦门冬。秋分以后。腑气渐盛。暑热亦退。麦门冬减半无妨。虚汗者。去葱苏。且凡恶心呕吐引饮。痰涎泄泻。或小便涩赤白痢。皆热症也。慎勿用热药。
张氏曰。疹有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肚腹疼痛寒胜等症。宜以五积散。(酉十)温散寒邪。(案五积散燥热。非疹家所宜。)
出疹第十
万氏曰。痘欲尽发而不留。疹欲尽出则无病。邪气郁遏则留而不去。正气损伤则困而不伸。毒归五脏。变有四證。归脾则泄泻不止。归心则烦热不退而发惊。归肺则咳嗽出血。归肾则牙龈烂而疳蚀。
万氏曰。痘疮。贵三四次出。谓出句。麻疮。贵一齐涌出。谓出尽。麻子只要得出便轻减。以火照之。遍身如涂朱之状。此将出之兆。出形细密。与痘疮密者相似。但疹子随出随没。非若痘子以渐长大也。出形鲜红。与伤寒发斑相似。但疹子粒粒成疮。非若斑之皮红成片。如蚊蚤之迹也。
万氏曰。疹子只怕不能得出。若出尽则毒便解。故治疹者。于发热之时。当察时令寒暄。酌而治之。大寒大热。不寒不热。各用时令药。(上详时令。)如尽一剂不出。再作本汤发之。外用胡荽酒。(戌六)又以苧麻蘸酒。遍身戛之。务令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0L 页
亟出。如三四作更不出。加腹中胀痛。气喘昏闷谵妄者。死證也。〇张氏曰。按此万氏之法。极得随时制宜之善。已尽发表之义矣。然发表之义。亦最不易。即如营卫不足而疹有不能出者。其證甚多。若徒知发之而不知滋之。则营卫有弱者。非惟不能发。而且恐穷其源矣。此其或在脾胃。或在血气。必得其神庶乎有济。如伤寒三表之法。实亦有关于此。
黄氏曰。发疹宜用时令药。(上详时令。)如疹子淹延不出。毛孔尽闭。皮肤乾燥。毒气拂郁于内。急以麻黄散(戊十)发之。
孙氏曰。用时令药发散。而疹随见为美。若发不出。再加发之。如加味麻黄散(戊十)之类。外以胡荽酒(戌六)糟。蒸热擦之。若迟延日久而不出。则胀喘眩闷。烦躁而死矣。
王氏曰。疹子发热之时。当察时令寒暄。酌而治之。(如万氏说。)如兼疫疠之气。以人蔘败毒散(丁三)发之。〇朱氏说同。(但用李氏败毒散丁五。)
张氏曰。疹初见红点一日。至三日。宜服升麻透斑汤。(己十)
孟氏曰。痧麻已见形。一二日内。宜服解毒快斑汤。(己九)
聂氏曰。麻疹初发热。欲出未出者。宜用宣毒发表汤。(乙九)〇翟氏曰。此方疏风开表清热宽气透毒。无一味不万分斟酌。较之单用升葛汤者。力大而不猛。用广而不杂。真妙方也。医家细心审之。〇钱氏说。下详热侯(一作候)。
翁氏曰。发热咳嗽之时。有出不快者。用麻黄汤、(戊八)羌活汤、(室四)消毒饮。(丁八)以发散解毒。外以芫荽酒(戌六)糟。蒸热擦之。
孙氏曰。麻不起发。隐在皮肤。用梅花一两。丝爪(一作瓜)五钱。桃仁、甘草、辰砂各二钱。每服五分。参苏汤(甲八)下。
梦叟曰。今年之疹。头面易出。而腰下终不快出。或至十馀日。咳嗽烦躁蛔虫等症。叠生层出。多至难救。〇头面出。四肢出不快者。防风可以发之。消毒散(丁九)倍入防风。或升葛汤入防风。太阳左右(面部)出不快者。荆防甘草汤(卯八)主之。阳明左右(目下鼻旁。)出不快者。升葛汤入柴胡主之。四肢出不快者。无论有汗无汗。防芍甘草汤(卯七)尤神异。(案此本海藏斑论。但本文阳明出不快者。升麻紫草
黄氏曰。发疹宜用时令药。(上详时令。)如疹子淹延不出。毛孔尽闭。皮肤乾燥。毒气拂郁于内。急以麻黄散(戊十)发之。
孙氏曰。用时令药发散。而疹随见为美。若发不出。再加发之。如加味麻黄散(戊十)之类。外以胡荽酒(戌六)糟。蒸热擦之。若迟延日久而不出。则胀喘眩闷。烦躁而死矣。
王氏曰。疹子发热之时。当察时令寒暄。酌而治之。(如万氏说。)如兼疫疠之气。以人蔘败毒散(丁三)发之。〇朱氏说同。(但用李氏败毒散丁五。)
张氏曰。疹初见红点一日。至三日。宜服升麻透斑汤。(己十)
孟氏曰。痧麻已见形。一二日内。宜服解毒快斑汤。(己九)
聂氏曰。麻疹初发热。欲出未出者。宜用宣毒发表汤。(乙九)〇翟氏曰。此方疏风开表清热宽气透毒。无一味不万分斟酌。较之单用升葛汤者。力大而不猛。用广而不杂。真妙方也。医家细心审之。〇钱氏说。下详热侯(一作候)。
翁氏曰。发热咳嗽之时。有出不快者。用麻黄汤、(戊八)羌活汤、(室四)消毒饮。(丁八)以发散解毒。外以芫荽酒(戌六)糟。蒸热擦之。
孙氏曰。麻不起发。隐在皮肤。用梅花一两。丝爪(一作瓜)五钱。桃仁、甘草、辰砂各二钱。每服五分。参苏汤(甲八)下。
梦叟曰。今年之疹。头面易出。而腰下终不快出。或至十馀日。咳嗽烦躁蛔虫等症。叠生层出。多至难救。〇头面出。四肢出不快者。防风可以发之。消毒散(丁九)倍入防风。或升葛汤入防风。太阳左右(面部)出不快者。荆防甘草汤(卯八)主之。阳明左右(目下鼻旁。)出不快者。升葛汤入柴胡主之。四肢出不快者。无论有汗无汗。防芍甘草汤(卯七)尤神异。(案此本海藏斑论。但本文阳明出不快者。升麻紫草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1H 页
汤主之。)〇一本云。膝以下不出者。防芍甘草汤。(卯七)
梦叟曰。疹出而不能遍体透出者。宜消毒散。(丁九)亦治咽喉。马氏消毒饮。(丁八)剂裁不适。不可用。若兼风寒暑热触感之祟。则朱氏消毒饮(丁十)可治。并无秋冬之异。不可废也。〇热极不出者。升葛汤。合白虎汤。(己一)加玄蔘一钱五分。(名云。升葛化斑汤。)
赵氏曰。临胊一小儿患疹。发未透。余用荆防败毒散(丁四)治之。疹发透而愈。
缪氏曰。如平时痧疹发不出。喘嗽烦闷躁乱。用独圣散。(即西河柳叶风乾。为末四钱。)水调顿服立定。〇长孺曰。神秘之方也。
龚信曰。麻疹用葱白汤。其麻自出。〇聂氏曰。服葱白。自无发搐之症。
年氏曰。疹子发不透。头面眼眶。肿胀气喘。命在顷刻者。用葱薰法。(觜六)即全愈矣。
万氏曰。疹症属肺。嗽多则顿出。得嗽者出。得喘者入。入则色白。而毒不尽出。(下详咳喘。)
缪氏曰。痘后见疹者。宜蔘柳汤。(虚七)此主方也。〇梦叟曰。小儿今春经痘而又患麻疹者。初热时。升葛汤。加葱苏。出疹甚迟。疹子不明。而身上汗气甚。少者与养荣汤(丑六)相间服。或合服。患痘轻者。升葛倍入。险者。四物倍入。则万无一失。(言养荣汤中倍入。〇一方痘后疹升葛汤。加防风荆芥穗。热甚渴者。与人蔘白虎汤。相间服。)
出险第十一
万氏曰。凡疹子。只要出得尽。则毒邪解散。正气和平。如拂拂发热。烦闷不宁。如蛇在灰。如蚓在尘之状。或呕吐。或注泄。此毒邪壅遏。尚未出尽。烦热者。黄连解毒汤。(丙一)呕泄者。柴胡橘皮汤。(癸十)并外用胡荽酒(戌六)以苧麻蘸酒。遍身戛之。待疹子出尽。则烦热自去。呕泄自止矣。
马氏曰。麻未出时。发热乾霍乱。身体极热。欲出不出。隐伏皮肉。发出不快者险。宜升葛汤加麻黄。即出。〇梦叟说同。又云。疹出不快。兼有毒气者。宜化斑汤。주-D001
马氏曰。身体极热。隐伏不出。或带紫色不明。或不突起。与肉一平。或一二日。就没。喘嗽痢下者逆。速宜解表。急则用麻黄汤(戊八)以发之。胡荽酒(戌六)
梦叟曰。疹出而不能遍体透出者。宜消毒散。(丁九)亦治咽喉。马氏消毒饮。(丁八)剂裁不适。不可用。若兼风寒暑热触感之祟。则朱氏消毒饮(丁十)可治。并无秋冬之异。不可废也。〇热极不出者。升葛汤。合白虎汤。(己一)加玄蔘一钱五分。(名云。升葛化斑汤。)
赵氏曰。临胊一小儿患疹。发未透。余用荆防败毒散(丁四)治之。疹发透而愈。
缪氏曰。如平时痧疹发不出。喘嗽烦闷躁乱。用独圣散。(即西河柳叶风乾。为末四钱。)水调顿服立定。〇长孺曰。神秘之方也。
龚信曰。麻疹用葱白汤。其麻自出。〇聂氏曰。服葱白。自无发搐之症。
年氏曰。疹子发不透。头面眼眶。肿胀气喘。命在顷刻者。用葱薰法。(觜六)即全愈矣。
万氏曰。疹症属肺。嗽多则顿出。得嗽者出。得喘者入。入则色白。而毒不尽出。(下详咳喘。)
缪氏曰。痘后见疹者。宜蔘柳汤。(虚七)此主方也。〇梦叟曰。小儿今春经痘而又患麻疹者。初热时。升葛汤。加葱苏。出疹甚迟。疹子不明。而身上汗气甚。少者与养荣汤(丑六)相间服。或合服。患痘轻者。升葛倍入。险者。四物倍入。则万无一失。(言养荣汤中倍入。〇一方痘后疹升葛汤。加防风荆芥穗。热甚渴者。与人蔘白虎汤。相间服。)
出险第十一
万氏曰。凡疹子。只要出得尽。则毒邪解散。正气和平。如拂拂发热。烦闷不宁。如蛇在灰。如蚓在尘之状。或呕吐。或注泄。此毒邪壅遏。尚未出尽。烦热者。黄连解毒汤。(丙一)呕泄者。柴胡橘皮汤。(癸十)并外用胡荽酒(戌六)以苧麻蘸酒。遍身戛之。待疹子出尽。则烦热自去。呕泄自止矣。
马氏曰。麻未出时。发热乾霍乱。身体极热。欲出不出。隐伏皮肉。发出不快者险。宜升葛汤加麻黄。即出。〇梦叟说同。又云。疹出不快。兼有毒气者。宜化斑汤。주-D001
马氏曰。身体极热。隐伏不出。或带紫色不明。或不突起。与肉一平。或一二日。就没。喘嗽痢下者逆。速宜解表。急则用麻黄汤(戊八)以发之。胡荽酒(戌六)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1L 页
以擦之。缓则用升葛汤加石膏、黄芩。以解之。〇梦叟说同。(又云。虽发而未分明。仍消者。宜以麻黄汤。发散热气。)
万氏曰。发热六七日已后。明是疹子。却不见出。此皮肤坚厚。腠理闭密。又或为风寒袭之。曾有吐利。乃伏也。急用托里发表之剂。麻黄汤。(戊八)去杏仁加蝉蜕升麻。外用胡荽酒(戌六)蘸麻刮之。〇如一向未更衣者。毒甚于里。伏而不出。河间凉膈散。(辛七)加牛旁子主之。发之解之。再不出者。死證也。
缪氏曰。冬天寒甚。痧毒郁于内。不得透出者。柽前葛根汤(甲五)加麻黄。(下详咳喘。)
王氏曰。发热六七日。却不见出。乃伏也。(如万氏说。)宜麻黄汤。(戊九)调柽业(一作叶)散发之外。用胡荽酒。(戌六)如一向伏而不出。以七物升麻丸(甲七)解之。如拂拂烦热。如蛇在灰毒壅未出。(如万氏说。)俱可用大小无比散。(申七申八。)兼服柴胡橘皮汤。(癸十)
梦叟曰。初热四五日。用升葛麻黄四物之属。而犹不出者及头面出点项下无汗者。并宜消毒散。(丁九)若胸膈烦闷。腹中轮囷者。又是蛔也。先用黄芩汤。(庚三)继用消毒散。(丁九)方得发之。〇若过六七日。不能发者险。若热盛而面点才现。项下无点汗。或寒粟遍体。烦躁欲死。身不帖席者危。宜麻黄汤。(戊九)调柽叶末一二钱服之。外喷胡荽酒。(戌六)一贴即效。虽至八九日有汗。而烦躁不甚。身气平常者。不须用。〇居乡曲者。或茅根汤调下柽叶亦佳。〇此时蛔症而不能辨者。必败。〇用麻黄柽叶散。(戊九)犹不出者极危。宜用七物升麻丸。(甲七)而唯四肢大热。大便不通。然后服之。以微利为度。
万氏曰。疹已出而复没者。乃风寒所逼而然。若不早治。毒必内攻。以致痒𤹀而死。急用升麻汤。(甲一)加荆芥牛旁子甘草。(即三味消毒饮。)热服则疹必复出而安矣。〇若逡巡不出者。乃风寒外束。皮肤闭密也。宜荆防败毒散(丁四)主之。
马氏曰。当发表后麻疹正出之时。偶遇大风大寒。或内伤生冷。令麻疹隐
万氏曰。发热六七日已后。明是疹子。却不见出。此皮肤坚厚。腠理闭密。又或为风寒袭之。曾有吐利。乃伏也。急用托里发表之剂。麻黄汤。(戊八)去杏仁加蝉蜕升麻。外用胡荽酒(戌六)蘸麻刮之。〇如一向未更衣者。毒甚于里。伏而不出。河间凉膈散。(辛七)加牛旁子主之。发之解之。再不出者。死證也。
缪氏曰。冬天寒甚。痧毒郁于内。不得透出者。柽前葛根汤(甲五)加麻黄。(下详咳喘。)
王氏曰。发热六七日。却不见出。乃伏也。(如万氏说。)宜麻黄汤。(戊九)调柽业(一作叶)散发之外。用胡荽酒。(戌六)如一向伏而不出。以七物升麻丸(甲七)解之。如拂拂烦热。如蛇在灰毒壅未出。(如万氏说。)俱可用大小无比散。(申七申八。)兼服柴胡橘皮汤。(癸十)
梦叟曰。初热四五日。用升葛麻黄四物之属。而犹不出者及头面出点项下无汗者。并宜消毒散。(丁九)若胸膈烦闷。腹中轮囷者。又是蛔也。先用黄芩汤。(庚三)继用消毒散。(丁九)方得发之。〇若过六七日。不能发者险。若热盛而面点才现。项下无点汗。或寒粟遍体。烦躁欲死。身不帖席者危。宜麻黄汤。(戊九)调柽叶末一二钱服之。外喷胡荽酒。(戌六)一贴即效。虽至八九日有汗。而烦躁不甚。身气平常者。不须用。〇居乡曲者。或茅根汤调下柽叶亦佳。〇此时蛔症而不能辨者。必败。〇用麻黄柽叶散。(戊九)犹不出者极危。宜用七物升麻丸。(甲七)而唯四肢大热。大便不通。然后服之。以微利为度。
万氏曰。疹已出而复没者。乃风寒所逼而然。若不早治。毒必内攻。以致痒𤹀而死。急用升麻汤。(甲一)加荆芥牛旁子甘草。(即三味消毒饮。)热服则疹必复出而安矣。〇若逡巡不出者。乃风寒外束。皮肤闭密也。宜荆防败毒散(丁四)主之。
马氏曰。当发表后麻疹正出之时。偶遇大风大寒。或内伤生冷。令麻疹隐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2H 页
隐于皮肤之内。时有时无。欲出不出。如物影之摇动。谓之影疹。急宜升葛汤、化斑汤。(己七)或活血散(丑八)治之。其麻疹不日即出。如小便不通。热甚宜四苓汤。(辰一)加栀子、木通。若不急治。则皮肤闭塞。毒气壅滞。或一片白一片红一片紫。喘满腹胀腹痛。反复变乱。危亡立至。
马氏曰。如出一日而没。乃为风寒所冲。忽然没落。急宜消毒饮(丁八)治之。若不急治。毒气内攻。痒烂而死。〇龚氏说同。(惟云。不治则胃烂而死。)
翁氏曰。见风没早未清爽者。宜消毒饮。(丁八)加发散之药。虽不复出。亦寻愈矣。
孙氏曰。疹出被风没者。急用消毒饮(戊一)合升麻汤。(甲一)热服则复出而安矣。
钱氏曰。麻疹见形三日之后。渐次没落。不疾不徐。始为无病。若一二日。疹即收没。此为太速。因调摄不谨。或为风寒所袭。或为邪秽所触。以致毒反内攻。轻则烦渴谵狂。重则神昏闷乱。急宜内服荆防解毒散。(毕一)外用胡荽酒。(戌六)薰其衣被。使疹透出。方保无虞。
龚氏曰。疹已出复没。或出不尽。心慌哭啼不止。十分危急。死在须臾。或下痢腹痛。可用二仙汤。(酉五)鄢陵刘孟门传也。
梦叟曰。疹出一日而反没。或既现三日而有被风。身无汗气。反有寒气者。并宜马氏消毒饮。(丁八)若非被风甚者。升葛汤去升麻。加葱白、麦门。
僿说曰。疹乍见乍隐者。用金银花煎水。和龙脑一釐辰砂三分温服。则俄而汗泽自流。发透遍身。
马氏曰。麻未出时发热喘促者险。宜三拗汤。(酉一)加煅过石膏、茶叶。名五虎汤(己四)治之。〇梦叟说同。
万氏曰。甘大文常从吾学医。其长男发热三日不出。身凉神倦。坐卧不安。予曰。疹毒不出。外虽凉而内则热。毒火内攻。故令烦而坐卧不安也。若不急治。此子难保。乃用葛根汤。(甲一)加麻黄石膏以发之。一服疹子尽出。白色不红。予曰。此血虚也。用四物汤。加防风。只一剂而尽红也。
缪氏曰。贺少君病疹。家人不知。尚以肉饭与之。余见之惊曰。此痧疹之极
马氏曰。如出一日而没。乃为风寒所冲。忽然没落。急宜消毒饮(丁八)治之。若不急治。毒气内攻。痒烂而死。〇龚氏说同。(惟云。不治则胃烂而死。)
翁氏曰。见风没早未清爽者。宜消毒饮。(丁八)加发散之药。虽不复出。亦寻愈矣。
孙氏曰。疹出被风没者。急用消毒饮(戊一)合升麻汤。(甲一)热服则复出而安矣。
钱氏曰。麻疹见形三日之后。渐次没落。不疾不徐。始为无病。若一二日。疹即收没。此为太速。因调摄不谨。或为风寒所袭。或为邪秽所触。以致毒反内攻。轻则烦渴谵狂。重则神昏闷乱。急宜内服荆防解毒散。(毕一)外用胡荽酒。(戌六)薰其衣被。使疹透出。方保无虞。
龚氏曰。疹已出复没。或出不尽。心慌哭啼不止。十分危急。死在须臾。或下痢腹痛。可用二仙汤。(酉五)鄢陵刘孟门传也。
梦叟曰。疹出一日而反没。或既现三日而有被风。身无汗气。反有寒气者。并宜马氏消毒饮。(丁八)若非被风甚者。升葛汤去升麻。加葱白、麦门。
僿说曰。疹乍见乍隐者。用金银花煎水。和龙脑一釐辰砂三分温服。则俄而汗泽自流。发透遍身。
马氏曰。麻未出时发热喘促者险。宜三拗汤。(酉一)加煅过石膏、茶叶。名五虎汤(己四)治之。〇梦叟说同。
万氏曰。甘大文常从吾学医。其长男发热三日不出。身凉神倦。坐卧不安。予曰。疹毒不出。外虽凉而内则热。毒火内攻。故令烦而坐卧不安也。若不急治。此子难保。乃用葛根汤。(甲一)加麻黄石膏以发之。一服疹子尽出。白色不红。予曰。此血虚也。用四物汤。加防风。只一剂而尽红也。
缪氏曰。贺少君病疹。家人不知。尚以肉饭与之。余见之惊曰。此痧疹之极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2L 页
重者。何易视之。进以虻虎汤(己五)二剂。而痧尽现。遍体皆赤。连进四剂。痧虽出尽。烦躁不止。势尚不可保。再进以大剂。三黄石膏加柽叶汤。(癸三)烦躁定而瘥。
梦叟曰。疹出未快。即时收敛。毒攻于内。目闭腹胀胸突。或半身或遍身。青紫腐烂。妄言痰喘等症。宜王氏双解散。(寅七)或以药末。敷于腐烂处。〇近日屡见疹家。初热五六日。胸膈极烦闷。蛔又作孽。则其出必迟。或既出而内陷。若是者。先治蛔。次用发散之剂。则药力易行而不致败也。
张氏曰。疹疮。血气不充。宜六物煎。(丑十)用之神效。〇疹疮。气虚倒陷。寒战咬牙。宜六气煎(一作饮)。(巳六〇按六气煎。大非疹家所宜用。)
形色第十二
万氏曰。凡看麻疹初出之法。多于耳后、项上、腰腿先见。其顶尖而不长。其形小而匀净者。吉也。〇疹痘之色。不可同伦。痘子怕太红。皮嫩易破。必生瘙痒。疹子喜通红。(翟本作鲜红。)疹发于心。红。心之正色也。〇翟氏说同。
钱氏曰。形如麻粒。色若桃花。间有类痘者。此麻疹初发之状也。形尖疏稀。渐次稠密。有颗粒而无根晕。微起泛而不生浆。此麻疹见形后。大异于痘也。
马氏曰。麻疹未出时。发热吐泻交作。见点红活显露。形小明净。顶尖不长。随出随没者。顺症也。不治自愈。〇初发赤白者生。黑紫者死。盖赤疹属阳。遇清冷而消白。疹属阴。遇煖温而减。故皆可生。若所发黑紫者。内热甚而血结。自无可生之理矣。
景氏曰。点见疏朗者。先红后淡。疏密不均者。先红后黑。(此疹初见图。)淡红明净者。随出随靥。色晕惨暗者。迁延不改。(此疹次见图。)
李氏曰。疹有赤白微黄色不同。仍要红活。最嫌黑陷。
万氏曰。若疹色淡白者。心血不足也。养血化斑汤(己八)主之。〇或四物汤加防风。有甘大文医案。(上详出险。)
马氏曰。若以手摸之疹色白。起手即红者。血虚宜养荣汤(丑六)主之。〇梦叟
梦叟曰。疹出未快。即时收敛。毒攻于内。目闭腹胀胸突。或半身或遍身。青紫腐烂。妄言痰喘等症。宜王氏双解散。(寅七)或以药末。敷于腐烂处。〇近日屡见疹家。初热五六日。胸膈极烦闷。蛔又作孽。则其出必迟。或既出而内陷。若是者。先治蛔。次用发散之剂。则药力易行而不致败也。
张氏曰。疹疮。血气不充。宜六物煎。(丑十)用之神效。〇疹疮。气虚倒陷。寒战咬牙。宜六气煎(一作饮)。(巳六〇按六气煎。大非疹家所宜用。)
形色第十二
万氏曰。凡看麻疹初出之法。多于耳后、项上、腰腿先见。其顶尖而不长。其形小而匀净者。吉也。〇疹痘之色。不可同伦。痘子怕太红。皮嫩易破。必生瘙痒。疹子喜通红。(翟本作鲜红。)疹发于心。红。心之正色也。〇翟氏说同。
钱氏曰。形如麻粒。色若桃花。间有类痘者。此麻疹初发之状也。形尖疏稀。渐次稠密。有颗粒而无根晕。微起泛而不生浆。此麻疹见形后。大异于痘也。
马氏曰。麻疹未出时。发热吐泻交作。见点红活显露。形小明净。顶尖不长。随出随没者。顺症也。不治自愈。〇初发赤白者生。黑紫者死。盖赤疹属阳。遇清冷而消白。疹属阴。遇煖温而减。故皆可生。若所发黑紫者。内热甚而血结。自无可生之理矣。
景氏曰。点见疏朗者。先红后淡。疏密不均者。先红后黑。(此疹初见图。)淡红明净者。随出随靥。色晕惨暗者。迁延不改。(此疹次见图。)
李氏曰。疹有赤白微黄色不同。仍要红活。最嫌黑陷。
万氏曰。若疹色淡白者。心血不足也。养血化斑汤(己八)主之。〇或四物汤加防风。有甘大文医案。(上详出险。)
马氏曰。若以手摸之疹色白。起手即红者。血虚宜养荣汤(丑六)主之。〇梦叟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3H 页
说同。
黄氏曰。色白者。血不足也。益荣汤(丑五)主之。
张氏曰。标出不红现。而发热转甚。或头痛身痛烦躁者。升麻汤(甲一)或透邪煎。(乙二)
钱氏曰。麻疹见形。贵乎透彻。出后细密红润。则为佳美。有不透彻者。须察所因。如风寒闭塞。必有身热无汗。头疼呕恶。疹色淡红而黯之症。宜用升葛汤。加苏叶、川芎、牛旁子。〇又有正气虚弱。不能送毒外出者。面色㿠白。身徵(一作微)热。精神倦怠。疹色白而不红者。以人蔘败毒散(丁三)主之。
孟氏曰。有一种病后。瘦弱唇白。气虚感时气。出痧疹者。宜服加味逍遥散。(卯十)或体虚瘦弱。痧出白色少红活者。俱可服。
万氏曰。色大红燄。或微紫者。血热也。或出太甚者。并宜大青汤(寅一)主之。或四物汤。去川芎。加柴胡、黄芩、乾葛、红花、牛旁子、连翘。凉血滋阴而热自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亦五死一生之證也。〇色赤稠密。身痛烦躁者。升麻汤(甲一)加紫草连翘。
马氏曰。正出色红者。火盛。(一作火化。)宜化斑汤(己七)主之。或人蔘白虎汤。(己三)〇孙氏说同。
聂氏曰。麻疹已出。而红肿太甚者。宜用化毒清表汤。(乙十)〇翟氏曰。此方固是泻火抑阳养阴。然仍兼疏表送毒之品者。谓势虽炽盛。只求外出。盖以疹家出尽则毒尽。恐寒凉太过。冰祸内攻也。视纯用黄连解毒汤。(丙一)合白虎汤(己一)者。流动活泼。一派化机。大有不同。用者详之。
张氏曰。凡疹初出色赤者。毒盛之势也。但大便调。咳嗽多。右手一指脉轻重。取皆有力。虽势不碍。但当随證调理。若嗽少。右手一指脉无力。虽三日后收。其浑身疹疮。变为紫色。壅结于皮肤之间。若用解利之药。其色渐转红色。嗽多流涕。颇思饮食者生。若投一二剂。难变者。难疗也。〇景氏说同。
朱氏曰。疹色殷红紫赤。宜大青汤。(寅一寅二)玄蔘解毒汤。(丁一)选用之。(用天水散。如马氏法。)
黄氏曰。色白者。血不足也。益荣汤(丑五)主之。
张氏曰。标出不红现。而发热转甚。或头痛身痛烦躁者。升麻汤(甲一)或透邪煎。(乙二)
钱氏曰。麻疹见形。贵乎透彻。出后细密红润。则为佳美。有不透彻者。须察所因。如风寒闭塞。必有身热无汗。头疼呕恶。疹色淡红而黯之症。宜用升葛汤。加苏叶、川芎、牛旁子。〇又有正气虚弱。不能送毒外出者。面色㿠白。身徵(一作微)热。精神倦怠。疹色白而不红者。以人蔘败毒散(丁三)主之。
孟氏曰。有一种病后。瘦弱唇白。气虚感时气。出痧疹者。宜服加味逍遥散。(卯十)或体虚瘦弱。痧出白色少红活者。俱可服。
万氏曰。色大红燄。或微紫者。血热也。或出太甚者。并宜大青汤(寅一)主之。或四物汤。去川芎。加柴胡、黄芩、乾葛、红花、牛旁子、连翘。凉血滋阴而热自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亦五死一生之證也。〇色赤稠密。身痛烦躁者。升麻汤(甲一)加紫草连翘。
马氏曰。正出色红者。火盛。(一作火化。)宜化斑汤(己七)主之。或人蔘白虎汤。(己三)〇孙氏说同。
聂氏曰。麻疹已出。而红肿太甚者。宜用化毒清表汤。(乙十)〇翟氏曰。此方固是泻火抑阳养阴。然仍兼疏表送毒之品者。谓势虽炽盛。只求外出。盖以疹家出尽则毒尽。恐寒凉太过。冰祸内攻也。视纯用黄连解毒汤。(丙一)合白虎汤(己一)者。流动活泼。一派化机。大有不同。用者详之。
张氏曰。凡疹初出色赤者。毒盛之势也。但大便调。咳嗽多。右手一指脉轻重。取皆有力。虽势不碍。但当随證调理。若嗽少。右手一指脉无力。虽三日后收。其浑身疹疮。变为紫色。壅结于皮肤之间。若用解利之药。其色渐转红色。嗽多流涕。颇思饮食者生。若投一二剂。难变者。难疗也。〇景氏说同。
朱氏曰。疹色殷红紫赤。宜大青汤。(寅一寅二)玄蔘解毒汤。(丁一)选用之。(用天水散。如马氏法。)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3L 页
钱氏曰。毒热壅滞。必面赤身热。谵语烦渴。疹色赤紫滞黯。宜用三黄石膏汤。(心七)
张氏曰。疹疮。血虚血热。地红热渴。或色燥不起及便结溺赤。凡阳盛阴虚等症。宜凉血养荣煎。(丑七)〇疹疮。热毒炽盛。紫黑乾枯。烦热便结纯阳等症。宜搜毒煎。(乙四)
马氏曰。紫色不明。或不突起。宜麻黄汤。(戊八上详出险。)〇色紫赤乾灰燥暗大渴。饮水不止。乃火盛毒炽。宜六一散(酉四)解之。或四物汤。去地黄。加红花黄芩进之。或黄连麦门汤(辛五)亦可。大热不退。加柴胡、黄芩、升麻、葛根、牛旁子、玄蔘。〇龚氏梦叟说同(四物用生地。)
孙氏曰。紫赤燥暗。宜四物汤。(翁本用生地。)加柴胡、黄芩、乾葛、红花、牛旁子、连翘之类。滋阴养血而热自除。(此即万氏法。)
马氏曰。色黑紫。乃内外热甚而血结者逆。必须急速解表。宜葛根麦门散、(卯一)生地黄散、(子七)升葛汤。或荆防败毒散。(丁四)加桅(一作栀)仁。或双解散。(寅六)有痰。加杏仁。无汗。加麻黄。〇若其色变黑者。宜黄连杏仁汤(辛二)主之。或山桅子汤(山栀子汤)、(寅三)化斑汤。(己七)速解治之。缓则不及矣。〇梦叟曰。马氏葛根麦门散、(无人蔘者。黄连杏仁汤。)黄连杏仁汤、生地黄散俱好。此三药。无夏秋之异。而亦与蛔症。相审治之。然后庶免杀人。生地黄散。亦治斑驳身热口乾咳嗽心烦等症。
万氏曰。若黑色则热毒尤甚。十死一生之證。不可不明察而施治也。〇孙氏说同。
黄氏曰。黑斑者。十死一生。急用大青汤(寅二)解之。〇梦叟说同。
吴氏曰。身热大盛。口渴喘嗽。身出疹子。一似墨点黑色。大小不一。若人事清爽。饮食得进。大便秘结者。急宜降火。清痰清肺。疏通表里。凉解血热。自然获安。宜清肺饮。(危九)加芩、连、当归、生地黄等药。或四物汤。加解毒凉药治之。若人事昏沈。痰喘气急。饮食不进。大便泄泻。肉色惨暗。不复救矣。(案此本系痘方。疑以痘夹疹而论者。)
张氏曰。疹疮。血虚血热。地红热渴。或色燥不起及便结溺赤。凡阳盛阴虚等症。宜凉血养荣煎。(丑七)〇疹疮。热毒炽盛。紫黑乾枯。烦热便结纯阳等症。宜搜毒煎。(乙四)
马氏曰。紫色不明。或不突起。宜麻黄汤。(戊八上详出险。)〇色紫赤乾灰燥暗大渴。饮水不止。乃火盛毒炽。宜六一散(酉四)解之。或四物汤。去地黄。加红花黄芩进之。或黄连麦门汤(辛五)亦可。大热不退。加柴胡、黄芩、升麻、葛根、牛旁子、玄蔘。〇龚氏梦叟说同(四物用生地。)
孙氏曰。紫赤燥暗。宜四物汤。(翁本用生地。)加柴胡、黄芩、乾葛、红花、牛旁子、连翘之类。滋阴养血而热自除。(此即万氏法。)
马氏曰。色黑紫。乃内外热甚而血结者逆。必须急速解表。宜葛根麦门散、(卯一)生地黄散、(子七)升葛汤。或荆防败毒散。(丁四)加桅(一作栀)仁。或双解散。(寅六)有痰。加杏仁。无汗。加麻黄。〇若其色变黑者。宜黄连杏仁汤(辛二)主之。或山桅子汤(山栀子汤)、(寅三)化斑汤。(己七)速解治之。缓则不及矣。〇梦叟曰。马氏葛根麦门散、(无人蔘者。黄连杏仁汤。)黄连杏仁汤、生地黄散俱好。此三药。无夏秋之异。而亦与蛔症。相审治之。然后庶免杀人。生地黄散。亦治斑驳身热口乾咳嗽心烦等症。
万氏曰。若黑色则热毒尤甚。十死一生之證。不可不明察而施治也。〇孙氏说同。
黄氏曰。黑斑者。十死一生。急用大青汤(寅二)解之。〇梦叟说同。
吴氏曰。身热大盛。口渴喘嗽。身出疹子。一似墨点黑色。大小不一。若人事清爽。饮食得进。大便秘结者。急宜降火。清痰清肺。疏通表里。凉解血热。自然获安。宜清肺饮。(危九)加芩、连、当归、生地黄等药。或四物汤。加解毒凉药治之。若人事昏沈。痰喘气急。饮食不进。大便泄泻。肉色惨暗。不复救矣。(案此本系痘方。疑以痘夹疹而论者。)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4H 页
梦叟曰。黑紫者。升葛汤合化斑汤(己七)用之。黑者。疠气太盛也。〇疹色黑紫。兼有泄泻。甚者。黄连杏仁汤。(辛二)加厚朴、甘草。
马氏曰。疹未出时。发热面先青黑。乃毒气攻心者逆。宜内托散、(未八)消毒汤(戊五)以解之。不然则必死。〇梦叟曰。若是者。缓治则危。宜内托消毒散。(戊五)勿拘四时。(一方内托散。只加荆芥防风升麻各七分。)第今年(乙未)疹症。发热二三日。面青胸烦者。皆蛔也。误以蛔症。认为毒气。而用此药必败。须先服上蛔黄芩汤(庚四)以驱蛔。观其动静。方用内托之剂。〇一本出疹时。面有青色。膈间烦闷关格者。皆蛔也。(用黄芩汤。)甚者。用定中汤。(未五)
梦叟曰。疹初出及已出后。面部地界。忽有黑紫气。(或作青紫气。或作青黑气。)与黑紫疹不同。黑紫疹者。毋论面部肢体。其颗粒黑紫也。黑紫气者。惟面部两颧及鼻唇之间。有青气之谓也。黑紫疹者。热毒所致。治法见上。黑紫气者。全是老蛔作孽也。急用上蛔黄芩汤。(庚四)又黑紫疹者。现点时点先黑紫而后。仍致满身青黑。黑紫气者。面部地界。有若烟气。而或疹之既出者忽没。或点之色好者忽变。以此辨其为蛔也。
黄氏曰。疹出浑身如锦纹者。化斑汤(己六)主之。〇梦叟曰。疹色斑烂如瘾疹如锦纹。或白浓水。腥臭不乾。心胸闷闷。呕吐清水。身体温壮者。宜王氏黄连知母汤。(辛三)
马氏曰。麻疹正出。忽发红斑者。名为夹斑。宜小柴胡汤。(癸六)加当归、生地黄。〇疹夹丹毒。宜凉膈散。(辛七)加当归、生地黄。
万氏曰。疹色红而嗽多者。宜表疹。(下详痢疾。)
孙氏曰。疹色红紫而泻者吉。疹色淡而便利者凶。(下详泄泻。)〇疹色枯燥者。宜西来甘露饮。戌五下详热侯(一作候)。
收疹第十三
万氏曰。疹子出没。六时为准。(上详日期。)凡此旋出旋收者轻。若一出连绵三四日不收者。乃阳毒太甚。宜大青汤。(寅一)或用荆芥、牛旁子、甘草、玄蔘、石膏、桔梗主之。
马氏曰。疹未出时。发热面先青黑。乃毒气攻心者逆。宜内托散、(未八)消毒汤(戊五)以解之。不然则必死。〇梦叟曰。若是者。缓治则危。宜内托消毒散。(戊五)勿拘四时。(一方内托散。只加荆芥防风升麻各七分。)第今年(乙未)疹症。发热二三日。面青胸烦者。皆蛔也。误以蛔症。认为毒气。而用此药必败。须先服上蛔黄芩汤(庚四)以驱蛔。观其动静。方用内托之剂。〇一本出疹时。面有青色。膈间烦闷关格者。皆蛔也。(用黄芩汤。)甚者。用定中汤。(未五)
梦叟曰。疹初出及已出后。面部地界。忽有黑紫气。(或作青紫气。或作青黑气。)与黑紫疹不同。黑紫疹者。毋论面部肢体。其颗粒黑紫也。黑紫气者。惟面部两颧及鼻唇之间。有青气之谓也。黑紫疹者。热毒所致。治法见上。黑紫气者。全是老蛔作孽也。急用上蛔黄芩汤。(庚四)又黑紫疹者。现点时点先黑紫而后。仍致满身青黑。黑紫气者。面部地界。有若烟气。而或疹之既出者忽没。或点之色好者忽变。以此辨其为蛔也。
黄氏曰。疹出浑身如锦纹者。化斑汤(己六)主之。〇梦叟曰。疹色斑烂如瘾疹如锦纹。或白浓水。腥臭不乾。心胸闷闷。呕吐清水。身体温壮者。宜王氏黄连知母汤。(辛三)
马氏曰。麻疹正出。忽发红斑者。名为夹斑。宜小柴胡汤。(癸六)加当归、生地黄。〇疹夹丹毒。宜凉膈散。(辛七)加当归、生地黄。
万氏曰。疹色红而嗽多者。宜表疹。(下详痢疾。)
孙氏曰。疹色红紫而泻者吉。疹色淡而便利者凶。(下详泄泻。)〇疹色枯燥者。宜西来甘露饮。戌五下详热侯(一作候)。
收疹第十三
万氏曰。疹子出没。六时为准。(上详日期。)凡此旋出旋收者轻。若一出连绵三四日不收者。乃阳毒太甚。宜大青汤。(寅一)或用荆芥、牛旁子、甘草、玄蔘、石膏、桔梗主之。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4L 页
马氏曰。疹随出随没。三四日方收者。顺症也。既出已过三日。不能没落。乃内有虚热。宜四物汤治之。如有失血之症。加犀角汁解之。〇梦叟说同。
钱氏曰。麻疹当散。不散者。内有虚热。留滞于肌表也。其證潮热烦渴。口燥咽乾。切不可纯用寒凉。以柴胡四物汤(子三)治之。使血分和畅。馀热悉除。疹即没矣。
翁氏曰。麻出三日不没者。内有实热。宜四物汤。加清利之药。
黄氏曰。疹出三四日不收者。此毒火太甚。须用化斑解毒汤。(丙八)使毒发于外。里无馀邪。免生后灾也。
龚信曰。过三日不没者。内有实热。犀角地黄汤(丑一)解之。
孙氏曰。疹出三四日不收者。此毒火大盛。外发未尽。内有馀邪所致。须以化斑汤、(己六)三味消毒饮。(戊一)加玄蔘、石膏、桔梗治之。
景氏曰。头额上疹渐收。身上稠密者。宜升解散。(未十)半表半解可也。〇又曰。收早者。用升解散。(未十)
薛氏曰。一小儿七日不消。头痛发热。此表邪未解。用葛根麦门冬汤。(卯一)一剂顿解。再剂而痊。〇一小儿月馀不消。增寒壮热。头痛拘急。此表邪未解也。用人蔘败毒散。(丁三)一剂而表邪退。再用惺惺散(乙五)而痊。
张氏曰。凡疹出至二三日。必两鼻俱乾。待收完看。毒气轻者。清涕即来。就思饮食。此不必服药。若清涕来迟。不思饮食。须清肺解毒。必清涕出。方不用药。
梦叟曰。收疹之际。面部手足间多青色。鼻塞肩息。喘促胸烦。舌强谵语者。先服黄连解毒汤、(丙一)调辰砂益元散。(酉四)次服解毒白虎汤。(丙九)
热候第十四
钱氏曰。麻疹。非热不出。故欲出时身先热也。表里无邪者。热必和缓。毒气松动。则易出而易透。若兼风寒食热诸證。其热必壮盛。毒气郁闭。则难出而难透。治以宣毒发表汤。(乙九)或有交杂之症。亦照本方。随症加减治之。
钱氏曰。麻疹当散。不散者。内有虚热。留滞于肌表也。其證潮热烦渴。口燥咽乾。切不可纯用寒凉。以柴胡四物汤(子三)治之。使血分和畅。馀热悉除。疹即没矣。
翁氏曰。麻出三日不没者。内有实热。宜四物汤。加清利之药。
黄氏曰。疹出三四日不收者。此毒火太甚。须用化斑解毒汤。(丙八)使毒发于外。里无馀邪。免生后灾也。
龚信曰。过三日不没者。内有实热。犀角地黄汤(丑一)解之。
孙氏曰。疹出三四日不收者。此毒火大盛。外发未尽。内有馀邪所致。须以化斑汤、(己六)三味消毒饮。(戊一)加玄蔘、石膏、桔梗治之。
景氏曰。头额上疹渐收。身上稠密者。宜升解散。(未十)半表半解可也。〇又曰。收早者。用升解散。(未十)
薛氏曰。一小儿七日不消。头痛发热。此表邪未解。用葛根麦门冬汤。(卯一)一剂顿解。再剂而痊。〇一小儿月馀不消。增寒壮热。头痛拘急。此表邪未解也。用人蔘败毒散。(丁三)一剂而表邪退。再用惺惺散(乙五)而痊。
张氏曰。凡疹出至二三日。必两鼻俱乾。待收完看。毒气轻者。清涕即来。就思饮食。此不必服药。若清涕来迟。不思饮食。须清肺解毒。必清涕出。方不用药。
梦叟曰。收疹之际。面部手足间多青色。鼻塞肩息。喘促胸烦。舌强谵语者。先服黄连解毒汤、(丙一)调辰砂益元散。(酉四)次服解毒白虎汤。(丙九)
热候第十四
钱氏曰。麻疹。非热不出。故欲出时身先热也。表里无邪者。热必和缓。毒气松动。则易出而易透。若兼风寒食热诸證。其热必壮盛。毒气郁闭。则难出而难透。治以宣毒发表汤。(乙九)或有交杂之症。亦照本方。随症加减治之。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5H 页
万氏曰。疮疹。非热不出。凡疹子欲出。遍身发热。或烦躁。或头眩。或身体拘急。及既出则身便凉。诸證悉解。此一层疹子随即收者。极轻者也。如疹子既出而热甚不减。此毒壅遏者也。宜大青汤(寅一)解其毒。
缪氏曰。凡热势盛者。即用白虎汤。(己二)去人参。加西河柳。忌用升麻。服之必喘。
马氏曰。疹正出时。身犹大热。宜升葛汤。加黄芩、地骨皮治之。〇已出时。疹色正而身愈(一作犹)大热。宜升葛汤、白虎汤。(己一)倍加牛旁子、玄蔘。〇已没落别无他症。但馀热不除。宜黄连解毒汤、(丙一)调益元散(酉四)治之。〇梦叟说同。(疹色正者。言色红活正好。)
马氏曰。总之麻疹前后烧热不退。饮食不进等症。并属血虚、血热。宜四物汤。按症加减。以滋阴补血。渴加麦门冬、犀角汁。嗽加爪(一作瓜)蒌仁。痰加贝母、陈皮。〇龚氏说同。
马氏曰。内多实热。宜四物汤。加芩连、防风、连翘。以凉其中而退其阳。〇凡汗不透。烧热不退。四物汤倍加紫苏叶、葛根、白芷等助之。当得大汗。去病如扫。
孙氏曰。疹出后。自然热退。若遍身既出。而犹拂拂烦热。频作呕吐者。此毒尚未尽。留连于肺胃之间。宜化斑汤。(己六)如大便秘小。加大黄微利之。
王氏曰。疹出而发热不退。饮食不进。宜加味地骨皮散、(卯九)调大小无比散(申七申八)五七分。亦治喘急不止。
梦叟曰。疹出后壮热。用解毒白虎汤。(丙九)连用三四帖。此药热少者。虽夏不必用。热极者虽冬。亦可用。热盛渴甚而色过赤者。宜化斑汤。(己七)连用三四剂。
钱氏曰。麻疹。非热不出。若既出透。其热当减。倘仍大热者。此毒盛壅遏也。宜用化毒清表汤(乙十)治之。〇疹已没落而身热者。此馀热留于肌表也。宜柴胡清热饮(毕五)治之。
万氏曰。疹子收后。身有微热者。此虚热也。不须治之。待血气和畅。其热自
缪氏曰。凡热势盛者。即用白虎汤。(己二)去人参。加西河柳。忌用升麻。服之必喘。
马氏曰。疹正出时。身犹大热。宜升葛汤。加黄芩、地骨皮治之。〇已出时。疹色正而身愈(一作犹)大热。宜升葛汤、白虎汤。(己一)倍加牛旁子、玄蔘。〇已没落别无他症。但馀热不除。宜黄连解毒汤、(丙一)调益元散(酉四)治之。〇梦叟说同。(疹色正者。言色红活正好。)
马氏曰。总之麻疹前后烧热不退。饮食不进等症。并属血虚、血热。宜四物汤。按症加减。以滋阴补血。渴加麦门冬、犀角汁。嗽加爪(一作瓜)蒌仁。痰加贝母、陈皮。〇龚氏说同。
马氏曰。内多实热。宜四物汤。加芩连、防风、连翘。以凉其中而退其阳。〇凡汗不透。烧热不退。四物汤倍加紫苏叶、葛根、白芷等助之。当得大汗。去病如扫。
孙氏曰。疹出后。自然热退。若遍身既出。而犹拂拂烦热。频作呕吐者。此毒尚未尽。留连于肺胃之间。宜化斑汤。(己六)如大便秘小。加大黄微利之。
王氏曰。疹出而发热不退。饮食不进。宜加味地骨皮散、(卯九)调大小无比散(申七申八)五七分。亦治喘急不止。
梦叟曰。疹出后壮热。用解毒白虎汤。(丙九)连用三四帖。此药热少者。虽夏不必用。热极者虽冬。亦可用。热盛渴甚而色过赤者。宜化斑汤。(己七)连用三四剂。
钱氏曰。麻疹。非热不出。若既出透。其热当减。倘仍大热者。此毒盛壅遏也。宜用化毒清表汤(乙十)治之。〇疹已没落而身热者。此馀热留于肌表也。宜柴胡清热饮(毕五)治之。
万氏曰。疹子收后。身有微热者。此虚热也。不须治之。待血气和畅。其热自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5L 页
退。若热势太甚。或日久不减。宜用柴胡麦门散。(卯二)甚则黄连解毒汤。(丙一)或合人蔘白虎汤。(己二)与前方相间服。
王氏曰。疹子初起。多泻不妨。惟愈后。最忌重热。此不可不调治者。盖疹子发热。多至十一二日。少不下五七日。热久元气虚矣。加之疹出。饮食不进。而复重热。阴阳耗竭。不死何待。故再热者。必大补气血可也。余见忽以为常。而死者屡矣。
张氏曰。靥后身热不除者。升麻汤。(甲一)或去升麻。加黄连、黄芩。各酒炒用。〇景氏说同。(但并去升麻芍药。)
梦叟曰。疹没之际。热不退。渴不止者。人蔘白虎汤。(己二)无人蔘者。菉豆饮。(戌八)加木通、竹叶。〇疹没后。热不退者。四物汤。有大热者。升葛汤。加黄连、地骨皮。
万氏曰。寒热往来似疟。小柴胡汤。(癸六)如兼咳嗽。去人蔘。
龚氏曰。疹已出。寒热似疟。宜柴苓汤。(癸九)
孙氏曰。烦热口乾咳嗽。疹色枯燥。或谵语喘急。睡卧不安。宜西来甘露饮。(戌五)
馀毒第十五(重出附)
万氏曰。疹子欲出未出之时。宜早发散。以解其毒。则无馀灾。若不预解使之尽出。以致毒蓄于中。或为壮热日久枯悴。或成惊痫。或为泄痢。或欬血喘促。或作疳蚀而死。此虽一时戾气之染。未有不由于人事之末(一作未)尽者。
万氏曰。疹有既收而馀毒未尽。至三日之外。又复发出。或至五六次不已者。此因发热之时。不避风寒。致令邪气郁遏于肌肉之间。留连不散。虽曾解散。终属未畅耳。若兼杂症。亦当随證治之。
马氏曰。疹已收平之后数日。犹有馀热未尽。复再发热。日夜不退。烦躁谵语狂乱。失血且多。惊搐重出。一番麻疹。比前略少。此乃心血耗散。馀毒热甚。先治失血。急用犀角地黄汤、(丑一)解毒汤(丙一)一剂。再用四物汤。加远
王氏曰。疹子初起。多泻不妨。惟愈后。最忌重热。此不可不调治者。盖疹子发热。多至十一二日。少不下五七日。热久元气虚矣。加之疹出。饮食不进。而复重热。阴阳耗竭。不死何待。故再热者。必大补气血可也。余见忽以为常。而死者屡矣。
张氏曰。靥后身热不除者。升麻汤。(甲一)或去升麻。加黄连、黄芩。各酒炒用。〇景氏说同。(但并去升麻芍药。)
梦叟曰。疹没之际。热不退。渴不止者。人蔘白虎汤。(己二)无人蔘者。菉豆饮。(戌八)加木通、竹叶。〇疹没后。热不退者。四物汤。有大热者。升葛汤。加黄连、地骨皮。
万氏曰。寒热往来似疟。小柴胡汤。(癸六)如兼咳嗽。去人蔘。
龚氏曰。疹已出。寒热似疟。宜柴苓汤。(癸九)
孙氏曰。烦热口乾咳嗽。疹色枯燥。或谵语喘急。睡卧不安。宜西来甘露饮。(戌五)
馀毒第十五(重出附)
万氏曰。疹子欲出未出之时。宜早发散。以解其毒。则无馀灾。若不预解使之尽出。以致毒蓄于中。或为壮热日久枯悴。或成惊痫。或为泄痢。或欬血喘促。或作疳蚀而死。此虽一时戾气之染。未有不由于人事之末(一作未)尽者。
万氏曰。疹有既收而馀毒未尽。至三日之外。又复发出。或至五六次不已者。此因发热之时。不避风寒。致令邪气郁遏于肌肉之间。留连不散。虽曾解散。终属未畅耳。若兼杂症。亦当随證治之。
马氏曰。疹已收平之后数日。犹有馀热未尽。复再发热。日夜不退。烦躁谵语狂乱。失血且多。惊搐重出。一番麻疹。比前略少。此乃心血耗散。馀毒热甚。先治失血。急用犀角地黄汤、(丑一)解毒汤(丙一)一剂。再用四物汤。加远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6H 页
志肉三分。甘草二分。服一剂而血止。〇若谵语狂乱。惊搐再煎。五苓散、(辰四)调辰砂益元散(酉四)一钱服之。诸症自无。凡遇此症。血实者易治。血虚者难治。〇梦叟曰。(原论同)此症若无失血。只用五苓散。(辰四)若无狂谵等症。只升葛汤。加防风、荆芥。
黄氏曰。疹毒先未发散。毒畜于中。必为后灾。若一时疠气流行。彼此传染。前有病者。发馀邪而死。则后病者。證与相似。亦不可救药矣。
龚氏曰。疹没后馀热内攻。循衣摸床。讝言妄语。神昏丧志者死。如热轻。馀毒未除。必先见诸气色。须预防之。终始以升葛汤为主。或消毒饮、(丁八)解毒汤。(丙一)随症选用。〇又十仙汤(酉八)治疹后馀毒。贾氏黄连汤。(庚十)治疹后杂症。
张氏曰。疹后馀毒未尽。随当解之。若停留日久。不解则必致喘嗽。或喉中痰响。或为四肢冷痹。或目无光彩。面色青白。或鼻孔如烟筒。或嗽声不出。若右手一指脉。轻取散乱。重按全无。则成难治之症(一作證)矣。
万氏曰。疹后发枯毛竖。肉消骨立。宜柴胡四物汤。(子三下详疳瘵。)〇许浚曰。凡患毒疫之后。头发尽脱。皮肤之粟皆乾枯剥退。如换体壳。皆热毒之所化也。五行之中。惟火变物。盖天地间含灵之物。经夏至大暑之节。则莫不去旧生新。变易形色。如禽兽毨羽毛。虫蛇蜕壳之类是也。
聂氏曰。若初时。失于清解。以致毒蕴于胃。口鼻出气腥臭则生牙疳。身热不退。馀毒流入大肠则成痢症。或过于发散。后来元气虚弱。骨瘦不堪则成疳疾。种种坏症。不可不慎。总宜出透毒气得净。即无他患。〇馀毒流注。宜清热导滞汤。(申二下详痢疾。)
冯氏曰。疹后久热不退。变成痧痨。宜急与地黄补肾之剂。虽童子幼年。于何败肾。不知小儿阴气未全。倘禀气复薄。谓之真虚。况疹初发。血分大伤。馀毒久热。残阴益竭。若不大为壮水。焉能以制阳火也。
孟氏曰。痧麻后。面色青白。唇淡气弱。宜服调元健脾补肺汤。(午十)并治痧后瘦弱成疳疾。如大便不实泻白色者。此方可加木香、白朮、诃子少许。如
黄氏曰。疹毒先未发散。毒畜于中。必为后灾。若一时疠气流行。彼此传染。前有病者。发馀邪而死。则后病者。證与相似。亦不可救药矣。
龚氏曰。疹没后馀热内攻。循衣摸床。讝言妄语。神昏丧志者死。如热轻。馀毒未除。必先见诸气色。须预防之。终始以升葛汤为主。或消毒饮、(丁八)解毒汤。(丙一)随症选用。〇又十仙汤(酉八)治疹后馀毒。贾氏黄连汤。(庚十)治疹后杂症。
张氏曰。疹后馀毒未尽。随当解之。若停留日久。不解则必致喘嗽。或喉中痰响。或为四肢冷痹。或目无光彩。面色青白。或鼻孔如烟筒。或嗽声不出。若右手一指脉。轻取散乱。重按全无。则成难治之症(一作證)矣。
万氏曰。疹后发枯毛竖。肉消骨立。宜柴胡四物汤。(子三下详疳瘵。)〇许浚曰。凡患毒疫之后。头发尽脱。皮肤之粟皆乾枯剥退。如换体壳。皆热毒之所化也。五行之中。惟火变物。盖天地间含灵之物。经夏至大暑之节。则莫不去旧生新。变易形色。如禽兽毨羽毛。虫蛇蜕壳之类是也。
聂氏曰。若初时。失于清解。以致毒蕴于胃。口鼻出气腥臭则生牙疳。身热不退。馀毒流入大肠则成痢症。或过于发散。后来元气虚弱。骨瘦不堪则成疳疾。种种坏症。不可不慎。总宜出透毒气得净。即无他患。〇馀毒流注。宜清热导滞汤。(申二下详痢疾。)
冯氏曰。疹后久热不退。变成痧痨。宜急与地黄补肾之剂。虽童子幼年。于何败肾。不知小儿阴气未全。倘禀气复薄。谓之真虚。况疹初发。血分大伤。馀毒久热。残阴益竭。若不大为壮水。焉能以制阳火也。
孟氏曰。痧麻后。面色青白。唇淡气弱。宜服调元健脾补肺汤。(午十)并治痧后瘦弱成疳疾。如大便不实泻白色者。此方可加木香、白朮、诃子少许。如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6L 页
泻黄色。加酒炒黄芩、车前子。
缪氏曰。若疹后元气不复。脾胃虚弱。宜用白芍药、(君)甘草、(炙君)莲肉、(臣)山药、(臣)青黛、(臣)白稨豆、(臣)麦门冬、(臣)龙眼肉。(臣〇今名曰青莲国老汤。)多服必渐强。慎勿轻用蔘、朮。
王氏曰。麻痘疹子。馀毒未尽。浑身浮肿。痰涎咳嗽。或变急慢惊风。手足搐搦。眼目上视。及伤风头疼。并宜麦煎散。(虚八)
张氏曰。疹后喘嗽。声音不清。不思饮食。眼目不清。唇口乾燥舌焦。宜清肺消毒化痰汤。(戊七)〇又曰。疹疮收完。不思饮食。鼻乾无涕。宜清肺消毒汤。(戊六)
孟氏曰。痧證四五六日。回时尚有馀毒。留于肺胃。咳嗽气粗。外热不退者。宜服清肺饮。(壬三)
钱氏曰。小儿疹后。咳嗽腹胀。喘急烦燥。泄泻声哑。唇口青黑等症。用芩连连翘汤。(毕六)
梦叟曰。疹出不快而消者。腹胀不食。肚热脚冷。咳嗽作喘等症。宜王氏葛根汤。(甲四)〇疹没者。咳嗽呕吐泄痢。过汗身热不食。宜加味解毒汤。(丙十)
马氏曰。疹既见三日退后。若有被风之症。宜消毒饮。(丁八)神效。〇梦叟曰。疹后触风生疾者。升葛汤。合消毒饮(丁八)治之。
万表曰。鹤顶丹。(觜二)治麻后一切积热诸症。
妇人第十六
马氏曰。孕妇麻疹。当以安胎清热为主。宜四物汤。倍加白朮条芩艾叶。(翁方又加砂仁。)服之则无胎危。而疹易出矣。〇疹出不快。宜白虎汤。(己一)合升葛汤。倍加玄蔘、牛旁子治之。(梦云。疹快出。亦只用芩朮四物。)〇龚氏孙氏梦叟说同。(梦一本云。芩朮四物汤。升葛白虎汤。相间服。至消疹后。只用芩朮四物汤。)
马氏曰。胎气上冲。急用苧根艾叶煎汤。磨槟榔服之。再以四物汤进之。〇龚氏孙氏说同。
马氏曰。热甚胎气不安。服固胎饮(巳十)数剂。如又不愈腹痛腰酸。即知胎有
缪氏曰。若疹后元气不复。脾胃虚弱。宜用白芍药、(君)甘草、(炙君)莲肉、(臣)山药、(臣)青黛、(臣)白稨豆、(臣)麦门冬、(臣)龙眼肉。(臣〇今名曰青莲国老汤。)多服必渐强。慎勿轻用蔘、朮。
王氏曰。麻痘疹子。馀毒未尽。浑身浮肿。痰涎咳嗽。或变急慢惊风。手足搐搦。眼目上视。及伤风头疼。并宜麦煎散。(虚八)
张氏曰。疹后喘嗽。声音不清。不思饮食。眼目不清。唇口乾燥舌焦。宜清肺消毒化痰汤。(戊七)〇又曰。疹疮收完。不思饮食。鼻乾无涕。宜清肺消毒汤。(戊六)
孟氏曰。痧證四五六日。回时尚有馀毒。留于肺胃。咳嗽气粗。外热不退者。宜服清肺饮。(壬三)
钱氏曰。小儿疹后。咳嗽腹胀。喘急烦燥。泄泻声哑。唇口青黑等症。用芩连连翘汤。(毕六)
梦叟曰。疹出不快而消者。腹胀不食。肚热脚冷。咳嗽作喘等症。宜王氏葛根汤。(甲四)〇疹没者。咳嗽呕吐泄痢。过汗身热不食。宜加味解毒汤。(丙十)
马氏曰。疹既见三日退后。若有被风之症。宜消毒饮。(丁八)神效。〇梦叟曰。疹后触风生疾者。升葛汤。合消毒饮(丁八)治之。
万表曰。鹤顶丹。(觜二)治麻后一切积热诸症。
妇人第十六
马氏曰。孕妇麻疹。当以安胎清热为主。宜四物汤。倍加白朮条芩艾叶。(翁方又加砂仁。)服之则无胎危。而疹易出矣。〇疹出不快。宜白虎汤。(己一)合升葛汤。倍加玄蔘、牛旁子治之。(梦云。疹快出。亦只用芩朮四物。)〇龚氏孙氏梦叟说同。(梦一本云。芩朮四物汤。升葛白虎汤。相间服。至消疹后。只用芩朮四物汤。)
马氏曰。胎气上冲。急用苧根艾叶煎汤。磨槟榔服之。再以四物汤进之。〇龚氏孙氏说同。
马氏曰。热甚胎气不安。服固胎饮(巳十)数剂。如又不愈腹痛腰酸。即知胎有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7H 页
必堕之机。如胎坠。即以产法论。先用大补。次用他症药。胎虽动。而妇可生。盖麻疹宜里空。热毒随胎气而下也。〇梦叟说同。
孙氏曰。热毒薰胎。胎多受伤。而母实无恙也。盖疹与痘不同。痘宜内实。故胎落而母亡。疹宜内虚。故胎下而母安。虽然。与其胎去而母存。孰若子母两全之为愈也。
梦叟曰。孕妇自初至出疹收疹。只宜大进芩朮四物汤。(子二)〇孕妇或始末(一作未)善治。以致堕胎。胎既堕。但用十全大补汤。(巳四)可以免死。 〇孕妇解娩。七日内患疹者。治法与堕胎同。但可峻补。不可治热。
梦叟曰。妇人始痛时。经水适来者。顺症也。若至四五日不止者。宜玄蔘地黄汤。(子九)合黄连解毒汤(丙一)用之。又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丙一)亦可。〇经水适断而疹起者。四物汤合升葛汤。发散后。亦宜频服四物汤。〇常时血分不足。经水不调者。自初热。升葛汤。加麦冬、四物。疹出不快。亦用四物之属。始终不可舍四物。
吴氏曰。妇人怀孕得咽痛者。(本系痘方。)切宜仔细用药。调理安胎。降火清肺之药施治。自然安全。切不可用刀针点搅下痰之药。伤动胎气。硼麝片脑之剂。损胎坏孕。则难治疗。母子不全矣。
梦叟曰。经水忽行。暴喑不能言而患疹者。心主血。舌乃心之苗。血去则心虚。心虚则少阴之脉。不能上荣于舌。故猝失音。不能言也。四物汤。加麦门冬主之。
梦叟曰。孕妇蛔动者。不可以芩朮四物制之。上蛔黄芩汤。有半夏不可用。宜黄柏数钱。沈水作汁。而乌梅、木瓜、山查、使君子之属。作末为丸(黄柏汁和丸)服。或调服于所服药。宜无蛔患。〇落胎及新经解㝃而患疹者。有蛔症则仍用黄芩汤、(庚三庚四)定中汤。(未五)
禁忌第十七
万氏曰。凡疹疮发表之后。红影出于肌肤。(朱本有成片二字。)切戒风寒生冷。(朱本有瓜果二字。)如一犯之。则皮肤闭密。毒气壅滞。遂变浑身青紫。而毒反内攻。烦
孙氏曰。热毒薰胎。胎多受伤。而母实无恙也。盖疹与痘不同。痘宜内实。故胎落而母亡。疹宜内虚。故胎下而母安。虽然。与其胎去而母存。孰若子母两全之为愈也。
梦叟曰。孕妇自初至出疹收疹。只宜大进芩朮四物汤。(子二)〇孕妇或始末(一作未)善治。以致堕胎。胎既堕。但用十全大补汤。(巳四)可以免死。 〇孕妇解娩。七日内患疹者。治法与堕胎同。但可峻补。不可治热。
梦叟曰。妇人始痛时。经水适来者。顺症也。若至四五日不止者。宜玄蔘地黄汤。(子九)合黄连解毒汤(丙一)用之。又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丙一)亦可。〇经水适断而疹起者。四物汤合升葛汤。发散后。亦宜频服四物汤。〇常时血分不足。经水不调者。自初热。升葛汤。加麦冬、四物。疹出不快。亦用四物之属。始终不可舍四物。
吴氏曰。妇人怀孕得咽痛者。(本系痘方。)切宜仔细用药。调理安胎。降火清肺之药施治。自然安全。切不可用刀针点搅下痰之药。伤动胎气。硼麝片脑之剂。损胎坏孕。则难治疗。母子不全矣。
梦叟曰。经水忽行。暴喑不能言而患疹者。心主血。舌乃心之苗。血去则心虚。心虚则少阴之脉。不能上荣于舌。故猝失音。不能言也。四物汤。加麦门冬主之。
梦叟曰。孕妇蛔动者。不可以芩朮四物制之。上蛔黄芩汤。有半夏不可用。宜黄柏数钱。沈水作汁。而乌梅、木瓜、山查、使君子之属。作末为丸(黄柏汁和丸)服。或调服于所服药。宜无蛔患。〇落胎及新经解㝃而患疹者。有蛔症则仍用黄芩汤、(庚三庚四)定中汤。(未五)
禁忌第十七
万氏曰。凡疹疮发表之后。红影出于肌肤。(朱本有成片二字。)切戒风寒生冷。(朱本有瓜果二字。)如一犯之。则皮肤闭密。毒气壅滞。遂变浑身青紫。而毒反内攻。烦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7L 页
躁腹痛。气喘闷乱诸症作矣。欲出不出。危亡立至。医家病家。皆不可不慎。
万氏曰。疹疮之證。专在调治。禁忌如鸡鱼炙煿盐醋五辛之类。直过七七之后。方可食之。惟宜食淡。不可纵口。致生他疾也。若误食鸡鱼。则终身皮肤粟起。如鸡皮之状。或遇天行出疹之时。又令重出。误食猪肉。则每岁凡遇出疹之月。多有下利。误食盐醋。致令咳嗽。则每岁出疹之月。必多咳嗽。误食五辛之物。则不时多生惊热。此痘疹之家。皆所当慎也。〇孙氏说同。
马氏曰。疹既表之后。即宜谨避风寒。勿食生冷。戒忌酒肉鸡鱼。一切腥荤等物。如外犯风寒。内伤腥冷。轻则瘾疹生痰嗽惊搐。重则皮毛闭塞。毒气难出。遂变赤黑而死矣。〇如食酒肉鸡鱼腥荤等物。则毒入脾胃。必生麻疹后。生疮疖。下流大肠为泄泻白痢等症。流入小肠。则小水赤涩。为血痢等症。俗谓白痢属冷。血痢属热者。非也。戒之戒之。
马氏曰。麻疹退后。须谨避风寒。戒水湿。忌食鸡、鱼、鹅、鸭。不则终身咳嗽患风疮。伤眼目。无有愈日。切宜戒之。(消肿定喘葶苈最好。)〇麻疹。忌食鹅、鸭卵。如犯伤目。忌食姜椒热物。如犯胃火上触。口舌生疮。宜人中白炒过为末。少许撒之。即愈。(人中白即尿桶上垢之白者。)忌食甘甜。如犯致生牙疳。宜独枣丹(亢八)擦之。
程氏曰。麻疹初出。类伤风寒。必须解表。忌见风寒。荤腥厚味。如犯之。恐生痰涎惊搐。必致危矣。
龚氏曰。麻疹前后大忌猪肉、鱼、酒、鸡子之类。恐惹终身之咳。只宜用老鸡精肉煮食。少助滋味可也。疹没后。仍忌鱼腥葱䔉(一作蒜)之物。
黄氏曰。疹家禁忌。比痘家尤甚。若鸡鱼盐醋五辛之物。必待四十九日之后。方无禁也。
聂氏曰。出麻疹时。大忌食荤腥食生冷。冒犯风寒。皆能使皮肤闭塞。毒气四郁而内攻也。〇又曰。须避风寒水湿。否则终身咳嗽疮无愈日。
万氏曰。疹疮之證。专在调治。禁忌如鸡鱼炙煿盐醋五辛之类。直过七七之后。方可食之。惟宜食淡。不可纵口。致生他疾也。若误食鸡鱼。则终身皮肤粟起。如鸡皮之状。或遇天行出疹之时。又令重出。误食猪肉。则每岁凡遇出疹之月。多有下利。误食盐醋。致令咳嗽。则每岁出疹之月。必多咳嗽。误食五辛之物。则不时多生惊热。此痘疹之家。皆所当慎也。〇孙氏说同。
马氏曰。疹既表之后。即宜谨避风寒。勿食生冷。戒忌酒肉鸡鱼。一切腥荤等物。如外犯风寒。内伤腥冷。轻则瘾疹生痰嗽惊搐。重则皮毛闭塞。毒气难出。遂变赤黑而死矣。〇如食酒肉鸡鱼腥荤等物。则毒入脾胃。必生麻疹后。生疮疖。下流大肠为泄泻白痢等症。流入小肠。则小水赤涩。为血痢等症。俗谓白痢属冷。血痢属热者。非也。戒之戒之。
马氏曰。麻疹退后。须谨避风寒。戒水湿。忌食鸡、鱼、鹅、鸭。不则终身咳嗽患风疮。伤眼目。无有愈日。切宜戒之。(消肿定喘葶苈最好。)〇麻疹。忌食鹅、鸭卵。如犯伤目。忌食姜椒热物。如犯胃火上触。口舌生疮。宜人中白炒过为末。少许撒之。即愈。(人中白即尿桶上垢之白者。)忌食甘甜。如犯致生牙疳。宜独枣丹(亢八)擦之。
程氏曰。麻疹初出。类伤风寒。必须解表。忌见风寒。荤腥厚味。如犯之。恐生痰涎惊搐。必致危矣。
龚氏曰。麻疹前后大忌猪肉、鱼、酒、鸡子之类。恐惹终身之咳。只宜用老鸡精肉煮食。少助滋味可也。疹没后。仍忌鱼腥葱䔉(一作蒜)之物。
黄氏曰。疹家禁忌。比痘家尤甚。若鸡鱼盐醋五辛之物。必待四十九日之后。方无禁也。
聂氏曰。出麻疹时。大忌食荤腥食生冷。冒犯风寒。皆能使皮肤闭塞。毒气四郁而内攻也。〇又曰。须避风寒水湿。否则终身咳嗽疮无愈日。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8H 页
孙氏曰。疹比痘似轻。然调治失宜。其祸反不旋踵。盖痘由胎毒而发。其形势多少。轻重吉凶。自可预断至疹之出。则虽由感受邪气而发。然其轻者可重。重者可轻。皆在于调治有方。若鸡、鱼、猪肉、盐醋、五辛之物。必待四十九日。或百日后。方无禁。
王氏曰。既表之后。切戒风寒冷水瓜果之类。又忌梅、桃、鱼、蜂蜜、香鲜之物。恐惹疳虫上行。
缪氏曰。痧忌滞腻赭、羊、牛、犬、鸡、鹅等肉及油汁、面、鱼虾。
张氏曰。疹初发热见症候。明是疹子。便宜谨避风寒。戒荤腥厚味。
梦叟曰。饮食忌牛、猪、犬、鸡、鸡卵、鱼鲜、蚬、红蛤、酱、豆腐、葱、蒜。一切生冷瓜果坚梗之物。〇不忌全鳆、民鱼、石首鱼、广鱼、乾大口鱼、海蔘。并浓煎饮之。(民鱼、石首鱼。虽不煎亦可。)甘酱、(即豉酱)蚝盐、大豆芽、菉豆芽、萝葍、蔓菁、菘菜、桔梗、冬瓜、茄子、瓠子。并熟煮食之。(菘荣茄子不必食。)
许浚曰。内经曰火郁之发。甚则闷冒懊憹。善暴死。又曰。少阴所至。为暴死。盖火入于脏故也。(脏谓心也。)如患此疾。而饮酒犯房者。多暴死。
梦叟曰。犯房后发疹者。升葛汤。加山桅(山栀)、豆豉解之。疹时同。疹后犯房。气实者生。弱者难救。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二)
因證篇
汗第一
万氏曰。疹子发热。或自汗出。或鼻衄者。不须止之。亦发散之义。故汗者。毒从汗散。衄者。毒从鼻解。但不可太过。如汗太过。人蔘白虎汤。(己二)合黄连解毒汤(丙一)主之。〇黄氏、孙氏说同。
黄氏曰。疹发热自汗者。玄府开疹毒得出也。不须遽止。若自汗多。此为火迫。经曰。集血者无汗。集汗者无血。止汗。以黄连汤。(庚九)止血。以茅花汤。(戌九)〇王氏说同。
孙氏曰。发热之时。汗衄不可遽止。若汗出太多。血出不止者。此又火甚逼迫太过。致液妄流血妄行也。急宜当归六黄汤。(丑三)加浮小麦以止汗。茅
王氏曰。既表之后。切戒风寒冷水瓜果之类。又忌梅、桃、鱼、蜂蜜、香鲜之物。恐惹疳虫上行。
缪氏曰。痧忌滞腻赭、羊、牛、犬、鸡、鹅等肉及油汁、面、鱼虾。
张氏曰。疹初发热见症候。明是疹子。便宜谨避风寒。戒荤腥厚味。
梦叟曰。饮食忌牛、猪、犬、鸡、鸡卵、鱼鲜、蚬、红蛤、酱、豆腐、葱、蒜。一切生冷瓜果坚梗之物。〇不忌全鳆、民鱼、石首鱼、广鱼、乾大口鱼、海蔘。并浓煎饮之。(民鱼、石首鱼。虽不煎亦可。)甘酱、(即豉酱)蚝盐、大豆芽、菉豆芽、萝葍、蔓菁、菘菜、桔梗、冬瓜、茄子、瓠子。并熟煮食之。(菘荣茄子不必食。)
许浚曰。内经曰火郁之发。甚则闷冒懊憹。善暴死。又曰。少阴所至。为暴死。盖火入于脏故也。(脏谓心也。)如患此疾。而饮酒犯房者。多暴死。
梦叟曰。犯房后发疹者。升葛汤。加山桅(山栀)、豆豉解之。疹时同。疹后犯房。气实者生。弱者难救。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二)
因證篇
汗第一
万氏曰。疹子发热。或自汗出。或鼻衄者。不须止之。亦发散之义。故汗者。毒从汗散。衄者。毒从鼻解。但不可太过。如汗太过。人蔘白虎汤。(己二)合黄连解毒汤(丙一)主之。〇黄氏、孙氏说同。
黄氏曰。疹发热自汗者。玄府开疹毒得出也。不须遽止。若自汗多。此为火迫。经曰。集血者无汗。集汗者无血。止汗。以黄连汤。(庚九)止血。以茅花汤。(戌九)〇王氏说同。
孙氏曰。发热之时。汗衄不可遽止。若汗出太多。血出不止者。此又火甚逼迫太过。致液妄流血妄行也。急宜当归六黄汤。(丑三)加浮小麦以止汗。茅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8L 页
花汤(戌九)以止血。迟则汗出多而元气虚。血出多而精神散。为不治之症。
马氏曰。麻疹得汗为妙。固不可无汗。亦不可过于汗。如初热时。未曾用药发表。自然多汗。遍身流出如水。此则腠理开泄。内毒尽从汗出。顺症也。不必再用发表。亦不可骤便止汗。如汗出太多不止。乃毒盛致液妄行。宜用五倍子三钱为末。唾津调为饼。敷贴脐上。其汗即止。〇梦叟说同。
梦叟曰。凡疹自初至终。有微汗自头至足者吉。汗少者。量用发散之剂。过汗者。虑或泄气。如麻黄、紫苏之类。慎勿更用。葛根比他虽胜。亦勿过用。〇初发。皆用升葛汤。而若汗孔自初不闭。日夜流汗不止者。但当静俟升葛。虽圣不必用。〇大汗者。阳气暴虚。必发喘。须急止之。〇时时大汗。亦宜五倍子饼。
张氏曰。初发不可大汗。只宜升葛汤之属。微表之。(上详治法。)
万氏曰。发热之初。不可作伤寒。妄加汗下。(上详初热。)
马氏曰。麻疹宜滋阴补血。凡汗不透。烧热不退。宜四物汤。当得大汗。上详热侯(一作候)
梦叟曰。初发。浑体有汗者。顺症也。或头部汗出。而项以下乾燥者。此逆症也。古无此症。今年此症甚多。盖今年肺金不足。故皮毛甚缩。腠理自闭。所以取汗。为今年急务也。〇腠理甚密。一身终无汗意。逆症甚多者。升葛汤。入葱苏用之。犹不汗。更加麻黄。(去节一钱。或一钱五分。)犹不汗。此血虚也。始加四物。(升葛本方等分。)〇初热三日现点。而头面有汗。身体无汗。烦闷特甚者。始用麻黄。
血第二
万氏曰。疹子发热。鼻衄者。不须止之。如衄太多。玄蔘地黄汤(子九)主之。(上详汗。)〇王氏、朱氏说同。
黄氏曰。疹发热衄者。不须遽止。止血。以茅花汤。(戌九上详汗。〇孙方加玄参百草霜。)〇王氏、朱氏、孙氏说同。
马氏曰。麻疹发热时。鼻中出血。此毒从鼻解。不可骤止。如出太多。是火毒太盛。逼迫太过。致血妄行。宜当归六黄汤。(丑三)一剂即愈。
马氏曰。麻疹得汗为妙。固不可无汗。亦不可过于汗。如初热时。未曾用药发表。自然多汗。遍身流出如水。此则腠理开泄。内毒尽从汗出。顺症也。不必再用发表。亦不可骤便止汗。如汗出太多不止。乃毒盛致液妄行。宜用五倍子三钱为末。唾津调为饼。敷贴脐上。其汗即止。〇梦叟说同。
梦叟曰。凡疹自初至终。有微汗自头至足者吉。汗少者。量用发散之剂。过汗者。虑或泄气。如麻黄、紫苏之类。慎勿更用。葛根比他虽胜。亦勿过用。〇初发。皆用升葛汤。而若汗孔自初不闭。日夜流汗不止者。但当静俟升葛。虽圣不必用。〇大汗者。阳气暴虚。必发喘。须急止之。〇时时大汗。亦宜五倍子饼。
张氏曰。初发不可大汗。只宜升葛汤之属。微表之。(上详治法。)
万氏曰。发热之初。不可作伤寒。妄加汗下。(上详初热。)
马氏曰。麻疹宜滋阴补血。凡汗不透。烧热不退。宜四物汤。当得大汗。上详热侯(一作候)
梦叟曰。初发。浑体有汗者。顺症也。或头部汗出。而项以下乾燥者。此逆症也。古无此症。今年此症甚多。盖今年肺金不足。故皮毛甚缩。腠理自闭。所以取汗。为今年急务也。〇腠理甚密。一身终无汗意。逆症甚多者。升葛汤。入葱苏用之。犹不汗。更加麻黄。(去节一钱。或一钱五分。)犹不汗。此血虚也。始加四物。(升葛本方等分。)〇初热三日现点。而头面有汗。身体无汗。烦闷特甚者。始用麻黄。
血第二
万氏曰。疹子发热。鼻衄者。不须止之。如衄太多。玄蔘地黄汤(子九)主之。(上详汗。)〇王氏、朱氏说同。
黄氏曰。疹发热衄者。不须遽止。止血。以茅花汤。(戌九上详汗。〇孙方加玄参百草霜。)〇王氏、朱氏、孙氏说同。
马氏曰。麻疹发热时。鼻中出血。此毒从鼻解。不可骤止。如出太多。是火毒太盛。逼迫太过。致血妄行。宜当归六黄汤。(丑三)一剂即愈。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9H 页
钱氏曰。肺开窍于鼻。毒热上冲。肺气载血妄行。则衄作矣。然衄中有发散之义。不须止之。但太过。则血脱而阴亡。如衄甚者。外用发灰散。(觜四)吹入鼻中。内服犀角地黄汤。(丑一)其血自止。
马氏曰。初出。鼻口出血。宜升葛汤。加炒栀子仁。〇已出。鼻口出血。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栀子仁童便。〇没落后。鼻口出血。宜凉膈散。(辛七)加栀子仁、生芐、童便。(梦方消后出血。仍用解毒汤。但加生地黄。)〇没落后。牙根腐烂。鼻血横流。并为失血之症。宜急用四物汤。加山茵蔯、木通、犀角之类。以利小便。使血下行。外用独枣丹(亢八)治之。不可缓也。(互见疳瘵龚氏说。)〇梦叟说同。
马氏曰。总之麻疹。心火未散发。为嗽血、吐血、衄血、失血、下血。或伤眼目。俱宜犀角地黄汤(丑一)主之。若失于发表。热毒不得出。内攻五脏。眼角耳中出血不止。大便出血不止者。逆。宜急用升葛汤。加当归六黄汤(丑三)治之。可救一二。〇梦叟说同。(诸家论。嗽血并下详咳喘。)
龚氏曰。麻疹已出。吐血、衄血。或疮疹稠密。热渴赤痛。宜犀角解毒汤。(丙六)加炒山桅子(山栀子)。童便和服。
孟氏曰。痧症。口鼻出血。宜犀角解毒化痰清火丸。(申四下详咳喘。)
万氏曰。热甚。鼻衄或便血、溺血。热甚者。黄连解毒汤。(丙一)血甚者。犀角地黄汤。(丑一〇诸家论。便血溺血。并下详大小便。)
马氏曰。凡痰嗽失血。以及大人酒色太过度。损伤肺肾真阳。咳嗽吐痰。衄血、吐血、咳血、咯血等症。宜服苦寒甘寒之药。以生血降火。不可用蔘、芪等甘温之药。
万氏曰。疹后馀热未尽。或热甚而失血者。四物汤。加茵蔯、木通、犀角。一以利小便。使热气下行则愈。若血在上者。去川芎。〇孙氏曰。疹后失血。(原论同)或犀角地黄汤。(丑一)合解毒汤。(丙一)
渴第三
万氏曰。疹子渴喜饮水。纯是火邪。肺焦胃乾。心火内亢故也。初热发渴者。升葛汤。加天花粉、麦门冬。渴甚者。人参白虎汤。(己二)合黄连解毒汤(丙一)主
马氏曰。初出。鼻口出血。宜升葛汤。加炒栀子仁。〇已出。鼻口出血。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栀子仁童便。〇没落后。鼻口出血。宜凉膈散。(辛七)加栀子仁、生芐、童便。(梦方消后出血。仍用解毒汤。但加生地黄。)〇没落后。牙根腐烂。鼻血横流。并为失血之症。宜急用四物汤。加山茵蔯、木通、犀角之类。以利小便。使血下行。外用独枣丹(亢八)治之。不可缓也。(互见疳瘵龚氏说。)〇梦叟说同。
马氏曰。总之麻疹。心火未散发。为嗽血、吐血、衄血、失血、下血。或伤眼目。俱宜犀角地黄汤(丑一)主之。若失于发表。热毒不得出。内攻五脏。眼角耳中出血不止。大便出血不止者。逆。宜急用升葛汤。加当归六黄汤(丑三)治之。可救一二。〇梦叟说同。(诸家论。嗽血并下详咳喘。)
龚氏曰。麻疹已出。吐血、衄血。或疮疹稠密。热渴赤痛。宜犀角解毒汤。(丙六)加炒山桅子(山栀子)。童便和服。
孟氏曰。痧症。口鼻出血。宜犀角解毒化痰清火丸。(申四下详咳喘。)
万氏曰。热甚。鼻衄或便血、溺血。热甚者。黄连解毒汤。(丙一)血甚者。犀角地黄汤。(丑一〇诸家论。便血溺血。并下详大小便。)
马氏曰。凡痰嗽失血。以及大人酒色太过度。损伤肺肾真阳。咳嗽吐痰。衄血、吐血、咳血、咯血等症。宜服苦寒甘寒之药。以生血降火。不可用蔘、芪等甘温之药。
万氏曰。疹后馀热未尽。或热甚而失血者。四物汤。加茵蔯、木通、犀角。一以利小便。使热气下行则愈。若血在上者。去川芎。〇孙氏曰。疹后失血。(原论同)或犀角地黄汤。(丑一)合解毒汤。(丙一)
渴第三
万氏曰。疹子渴喜饮水。纯是火邪。肺焦胃乾。心火内亢故也。初热发渴者。升葛汤。加天花粉、麦门冬。渴甚者。人参白虎汤。(己二)合黄连解毒汤(丙一)主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39L 页
之。〇凡患疹之人。不拘大小。自起至收。必皆喜饮凉水。此不必禁。但宜少不宜多。宜频不宜顿。则毒气随之渐解。
马氏曰。麻疹与伤寒。同一热病。二者未有不作渴者。伤寒发渴。得水而生。麻疹发渴。亦可饮水。但不可多。如麻疹渴时。只宜常服葱白汤。或以谷糟糠。用滚水泼淋。候温服之。稍凉亦可。使毛窍中常微汗润泽。其疹自出。自无发搐之症。或以乌梅一两。熬水二钟。入井水中浸凉。每用一盏。搀凉水一盏。徐徐饮之。
王氏曰。疹初发热渴者。肺焦胃乾。心火内亢也。前发散药中。(即泻白散。戊四。金沸草散。寅五。)多加石膏、天花粉。或葛根麦门散。(卯一)疹子出见渴者。人参白虎汤。(巳二)加天花粉、麦门冬。渴甚者。白虎汤。(己一)合黄连解毒汤(丙一)主之。觉胃热渴甚。宜以此方。(即白虎解毒汤。丙九。)多与之。胃清乃止。庶免牙疳之害。直至疳成而后。清胃凉血解毒。往往噬肤无及。慈亲仁人。宜早为之所。毋事姑息。〇朱氏说同。
万氏曰。疹出之际。咳嗽口渴心烦者。此毒在心肺。发未尽也。泻白散。(壬十)加天花粉、连翘、玄蔘、黄连。以泻之。或黄连杏仁汤。(辛二)〇孙氏、徐氏说同。
黄氏曰。疹子发热。未有不渴。多渴时。宜用菉豆芝麻炒米汤饮之。不可与凉水。更宜生津解毒。人蔘白虎汤(己三)主之。〇孙氏、朱氏、徐氏说同。(唯芝麻作灯心。)〇梦叟曰。疹顺者。无烦渴。渴者。汤药之外。菉豆饮。(戌八)可常常服之。其次葱白汤。而汗者。不可用。
马氏曰。疹出。色紫赤大渴。饮水不止。宜六一散。(酉四上详形色。)〇如热不退。渴不止。宜服化斑汤(己七)数剂。亦不妨。渴止热减住服。或人蔘白虎汤。(己二)其渴即止。大热不退作渴。人蔘白虎汤(己二)主之。
龚氏曰。疹已出。讝言烦燥作渴者。宜白虎解毒汤。(丙九)
朱氏曰。疹渴。只宜葱白汤。以滋渴。使毛窍润泽可也。주-D001龚信说同。(即马氏法。)
钱氏曰。凡出麻疹烦渴者。乃毒热壅盛也。盖心为热扰则烦胃。为热郁则渴当。未出时。宜升葛汤。加麦门冬、天花粉。已出者。宜白虎汤。(己一)没后烦
马氏曰。麻疹与伤寒。同一热病。二者未有不作渴者。伤寒发渴。得水而生。麻疹发渴。亦可饮水。但不可多。如麻疹渴时。只宜常服葱白汤。或以谷糟糠。用滚水泼淋。候温服之。稍凉亦可。使毛窍中常微汗润泽。其疹自出。自无发搐之症。或以乌梅一两。熬水二钟。入井水中浸凉。每用一盏。搀凉水一盏。徐徐饮之。
王氏曰。疹初发热渴者。肺焦胃乾。心火内亢也。前发散药中。(即泻白散。戊四。金沸草散。寅五。)多加石膏、天花粉。或葛根麦门散。(卯一)疹子出见渴者。人参白虎汤。(巳二)加天花粉、麦门冬。渴甚者。白虎汤。(己一)合黄连解毒汤(丙一)主之。觉胃热渴甚。宜以此方。(即白虎解毒汤。丙九。)多与之。胃清乃止。庶免牙疳之害。直至疳成而后。清胃凉血解毒。往往噬肤无及。慈亲仁人。宜早为之所。毋事姑息。〇朱氏说同。
万氏曰。疹出之际。咳嗽口渴心烦者。此毒在心肺。发未尽也。泻白散。(壬十)加天花粉、连翘、玄蔘、黄连。以泻之。或黄连杏仁汤。(辛二)〇孙氏、徐氏说同。
黄氏曰。疹子发热。未有不渴。多渴时。宜用菉豆芝麻炒米汤饮之。不可与凉水。更宜生津解毒。人蔘白虎汤(己三)主之。〇孙氏、朱氏、徐氏说同。(唯芝麻作灯心。)〇梦叟曰。疹顺者。无烦渴。渴者。汤药之外。菉豆饮。(戌八)可常常服之。其次葱白汤。而汗者。不可用。
马氏曰。疹出。色紫赤大渴。饮水不止。宜六一散。(酉四上详形色。)〇如热不退。渴不止。宜服化斑汤(己七)数剂。亦不妨。渴止热减住服。或人蔘白虎汤。(己二)其渴即止。大热不退作渴。人蔘白虎汤(己二)主之。
龚氏曰。疹已出。讝言烦燥作渴者。宜白虎解毒汤。(丙九)
朱氏曰。疹渴。只宜葱白汤。以滋渴。使毛窍润泽可也。주-D001龚信说同。(即马氏法。)
钱氏曰。凡出麻疹烦渴者。乃毒热壅盛也。盖心为热扰则烦胃。为热郁则渴当。未出时。宜升葛汤。加麦门冬、天花粉。已出者。宜白虎汤。(己一)没后烦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0H 页
渴者。用竹叶石膏汤。(癸一)
许浚曰。毒疫烦渴。宜人蔘白虎汤。(己二)竹叶石膏汤。(癸一)菉豆粥。忍冬茶。〇梦叟曰。疹没之际。热不退。渴不止者。宜人参白虎汤。己二上详热侯(一作候)。
马氏曰。饮水不可过多。过则恐生水搐之病。盖热极而渴者。心也。水既入心。传于脾。为呕吐泻痢。脾伤水。五苓汤(一作散辰四)主之。传于肺。为喘为嗽。肺伤水。清肺饮。(壬七未详)加白丑末(即白牵牛子。)少许主之。传于肾。为小便不利。为阴囊浮肿。传于肝。为胁痛。为筋软。为膨胀。肝与肾伤水。亦用五苓散。(辰四)加木通、车前子。以泄膀胱之水。则肝肾之病除矣。
黄氏曰。疹发热时。若恣饮冷水。恐生冰(一作水)搐之症。故水入于肺。为喘为嗽。宜用葶苈。以泄肺中之水。水入于脾。为肿为胀为自利。水入于胃。为呕为哕为利。宜用猪苓、泽泻、茯苓。以泄脾胃之水。水入于心。为悸为惊。宜用木通、赤茯苓。以泄心下之水。水入于肝。为胁痛。宜用芫花。以泄肝水。水入于肾与膀胱。为小便不利。阴囊肿。用车前子、木通。以泄膀胱之水。〇孙氏、朱氏说同。(惟水入于心。用赤茯灯心。)
食第四
万氏曰。凡出疹者。多有五六日不饮食。此胃为邪气所侵。亦为邪气所养。故不食不妨。切不可着意治之。只宜治疹。疹疮出。尽毒气渐解。即思饮食。尤不可与面食。虽用粥饮。每次只可少与。(景本云。只可两杯。)候气清神爽。身全不热。渐渐加添。但宜少而频也。〇景氏说同。
张氏曰。痘毒本于肝肾。出自中下二焦。是以。终始不妨于食。而全赖水谷为主。所以能食则吉。不能食则匈(一作凶)。故治痘者。不可不顾脾胃。麻疹之毒。则由表邪不解而内犯。太阴阳明病。在上中二焦。所以多不能食。故治麻疹者。但宜解散火邪。邪散则自能食矣。是痘疹之治。当各有所重者如此。
马氏曰。麻疹正出时。虽不大饮食。但其色红白润泽者。无妨。盖热毒未解。(翁云内蕴实热)不必食也。若数日不食饮水。宜清胃养脾。解毒为主。毒退。自然
许浚曰。毒疫烦渴。宜人蔘白虎汤。(己二)竹叶石膏汤。(癸一)菉豆粥。忍冬茶。〇梦叟曰。疹没之际。热不退。渴不止者。宜人参白虎汤。己二上详热侯(一作候)。
马氏曰。饮水不可过多。过则恐生水搐之病。盖热极而渴者。心也。水既入心。传于脾。为呕吐泻痢。脾伤水。五苓汤(一作散辰四)主之。传于肺。为喘为嗽。肺伤水。清肺饮。(壬七未详)加白丑末(即白牵牛子。)少许主之。传于肾。为小便不利。为阴囊浮肿。传于肝。为胁痛。为筋软。为膨胀。肝与肾伤水。亦用五苓散。(辰四)加木通、车前子。以泄膀胱之水。则肝肾之病除矣。
黄氏曰。疹发热时。若恣饮冷水。恐生冰(一作水)搐之症。故水入于肺。为喘为嗽。宜用葶苈。以泄肺中之水。水入于脾。为肿为胀为自利。水入于胃。为呕为哕为利。宜用猪苓、泽泻、茯苓。以泄脾胃之水。水入于心。为悸为惊。宜用木通、赤茯苓。以泄心下之水。水入于肝。为胁痛。宜用芫花。以泄肝水。水入于肾与膀胱。为小便不利。阴囊肿。用车前子、木通。以泄膀胱之水。〇孙氏、朱氏说同。(惟水入于心。用赤茯灯心。)
食第四
万氏曰。凡出疹者。多有五六日不饮食。此胃为邪气所侵。亦为邪气所养。故不食不妨。切不可着意治之。只宜治疹。疹疮出。尽毒气渐解。即思饮食。尤不可与面食。虽用粥饮。每次只可少与。(景本云。只可两杯。)候气清神爽。身全不热。渐渐加添。但宜少而频也。〇景氏说同。
张氏曰。痘毒本于肝肾。出自中下二焦。是以。终始不妨于食。而全赖水谷为主。所以能食则吉。不能食则匈(一作凶)。故治痘者。不可不顾脾胃。麻疹之毒。则由表邪不解而内犯。太阴阳明病。在上中二焦。所以多不能食。故治麻疹者。但宜解散火邪。邪散则自能食矣。是痘疹之治。当各有所重者如此。
马氏曰。麻疹正出时。虽不大饮食。但其色红白润泽者。无妨。盖热毒未解。(翁云内蕴实热)不必食也。若数日不食饮水。宜清胃养脾。解毒为主。毒退。自然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0L 页
饮食如常。用调中汤。(未一)去藁本。加黄连。自利者。减大黄。胃弱者勿下。〇没落后不食。宜四物汤。加神曲、砂仁、麦牙。(万表本无麦牙。)一二服。自能食矣。如胃气虚勿下。〇龚氏、翁氏说同。
梦叟曰。饮食不进者。但宜菉豆饮。(戌八)常常温服。或凉服。〇疹后饮食不进者。血热也。宜四物汤。渴加麦门冬。嗽加瓜蒌仁。痰加贝母、陈皮。烦热甚加黄芩、黄连并酒炒、防风、连翘。身无汗气。乾燥不润。加葛根、苏叶、白芷。〇一本云。收疹后。饮食久不进者。四物汤。加砂仁麦芽神曲。(加者。视四物减半。)〇欲食而有恶心。胸膈烦热引饮者。宜凉膈散。(辛七)
万氏曰。凡出疹之先。平昔过用面食者。或正出时。吃面食者。或胃气渐开。即思面食而用早者。因动胃火。以致清涕不来。身体作热。两眼看手咬指。抠鼻撕口唇皮。皮撕眼劄毛者。此皆疹后食复之病也。当清肺解毒。加消导之剂。治之。(诸家论。食忌并上详禁忌。)
张氏曰。疹后。吃食面太早。咬指甲。撕口唇。𢳄眼毛。看手咬人等症。宜解毒化滞汤。(申一)〇景氏说同。
王氏曰。麻疹正蒸热时。啖食。能变轻为重。不可不慎。盖大热未退。不可与食。与伤寒同。〇朱氏说同。
梦叟曰。疹后过食生疾者。用神曲、麦芽。食鱼、肉生疾者。用山查、草果。〇疹后食伤甚者。养脾汤(午二)极完备。又解毒汤、(丙一)调苏合丸。(角六)可以救急。〇一本云。疹后食伤。莫如升葛汤。调苏合丸。(不然。养脾丸午二亦可。)食伤不甚者。竹叶灯心苏叶煎汤。调苏合丸(角六)三丸。〇疹后。食伤烦躁胸膈烦渴。身体烘热者。升葛汤。加神曲、麦芽、柴胡各一钱。
咳喘第五
万氏曰。疹症属肺与脾胃。肺受火邪。则嗽多。嗽多则顿出头面并及四肢。大肠受火邪。则上连脾胃而为泄泻。若早泻则嗽必减而变为喘。盖喘嗽二者。皆属于肺。然嗽实喘虚。得嗽者出。得喘者入。入则合眼多痰。胸满腹胀。色白而毒不尽出症则危矣。此疹之宜嗽不宜喘。而最不宜于
梦叟曰。饮食不进者。但宜菉豆饮。(戌八)常常温服。或凉服。〇疹后饮食不进者。血热也。宜四物汤。渴加麦门冬。嗽加瓜蒌仁。痰加贝母、陈皮。烦热甚加黄芩、黄连并酒炒、防风、连翘。身无汗气。乾燥不润。加葛根、苏叶、白芷。〇一本云。收疹后。饮食久不进者。四物汤。加砂仁麦芽神曲。(加者。视四物减半。)〇欲食而有恶心。胸膈烦热引饮者。宜凉膈散。(辛七)
万氏曰。凡出疹之先。平昔过用面食者。或正出时。吃面食者。或胃气渐开。即思面食而用早者。因动胃火。以致清涕不来。身体作热。两眼看手咬指。抠鼻撕口唇皮。皮撕眼劄毛者。此皆疹后食复之病也。当清肺解毒。加消导之剂。治之。(诸家论。食忌并上详禁忌。)
张氏曰。疹后。吃食面太早。咬指甲。撕口唇。𢳄眼毛。看手咬人等症。宜解毒化滞汤。(申一)〇景氏说同。
王氏曰。麻疹正蒸热时。啖食。能变轻为重。不可不慎。盖大热未退。不可与食。与伤寒同。〇朱氏说同。
梦叟曰。疹后过食生疾者。用神曲、麦芽。食鱼、肉生疾者。用山查、草果。〇疹后食伤甚者。养脾汤(午二)极完备。又解毒汤、(丙一)调苏合丸。(角六)可以救急。〇一本云。疹后食伤。莫如升葛汤。调苏合丸。(不然。养脾丸午二亦可。)食伤不甚者。竹叶灯心苏叶煎汤。调苏合丸(角六)三丸。〇疹后。食伤烦躁胸膈烦渴。身体烘热者。升葛汤。加神曲、麦芽、柴胡各一钱。
咳喘第五
万氏曰。疹症属肺与脾胃。肺受火邪。则嗽多。嗽多则顿出头面并及四肢。大肠受火邪。则上连脾胃而为泄泻。若早泻则嗽必减而变为喘。盖喘嗽二者。皆属于肺。然嗽实喘虚。得嗽者出。得喘者入。入则合眼多痰。胸满腹胀。色白而毒不尽出症则危矣。此疹之宜嗽不宜喘。而最不宜于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1H 页
泄泻也。
万氏曰。疹子初发热时。未见出现。咳嗽百十声不已。上气喘急。面浮目胞肿。时卧时起。此毒火内蒸。肺叶焦举。宜甘桔汤。(戌一)合白虎汤。(己一)加牛旁子、薄荷主之。〇疹出之时。咳嗽口渴心烦者。宜泻白散。(壬十上详渴。)
马氏曰。初出咳嗽。宜升葛汤。加麻黄。若发热咳嗽。三五日不出者。以胡荽酒(戌六)擦之。或炒胡荽子。以薄绵包裹。乘热熨身上。亦即止矣。〇已出咳嗽。宜凉膈散。(辛七)加桔梗地骨皮。(梦云。凉膈散。壮健者宜服。)若已出三四日之间。发热咳嗽。声音不出。乃火毒在肺与胃中。急宜凉水。调儿茶散(戌七)数次。庶火退而声音即出。再服清金降火汤。(壬九)自愈。若咳嗽痰不出。发散后。宜瓜蒌仁、黄连、枳实、甘草煎服。〇未出时。发热喘促。宜五虎汤。(己四上详出险。)〇梦叟说同。(一本云。初出时。身体极热。喘嗽痢下者。宜用麻黄汤。戊九。喷胡荽酒。戌六。)
王氏曰。初发热时。咳嗽百十声不已。宜甘桔汤、(戌一)消毒散、(戊一)泻白散(壬十)三方合用内。桑白皮采鲜者多用。热盛烦汤(一作渴)。加石膏末、知母、黄芩、天花粉。
缪氏曰。初发时。必咳嗽。宜清热透毒。不得止嗽。宜清扬饮。(申十)甚者。加石膏研五钱。冬米一撮。又甚。加黄芩、黄檗、黄连。〇疹发时多喘。邪热壅于肺故也。慎勿用定喘药。唯应大剂。竹叶石膏汤、(癸二)柽前葛根汤。(甲五)如冬天寒甚。痧毒郁于内。不得透出。喘渴闷乱。烦躁不定者。加麻黄去节。汤泡去沫。蜜酒拌炒一钱。或七八分。一剂立止。
钱氏曰。麻疹。发自脾肺。故多咳嗽。甚者。当分初没治之。初起咳嗽。此为风邪所郁。以升葛汤。加前胡、桔梗、苏叶、杏仁治之。已出咳嗽。乃肺为火灼。以清金宁嗽汤。(毕七)主之。〇喘为恶候。麻疹尤忌之。如初出未透。无汗喘急者。此表实拂郁其毒也。宜用麻杏石甘汤。(毕八)发之。疹已出。胸满喘急者。此毒气内攻。肺金受剋。宜用清气化毒饮。(毕二)清之。若迟延失治。以致肺叶焦举。则难救矣。
孟氏曰。痧疹。咳嗽气喘唇红。结热在内。烦躁不安。或口鼻出血。不拘前后。俱宜服犀角解毒化痰清火丸。(申四)
万氏曰。疹子初发热时。未见出现。咳嗽百十声不已。上气喘急。面浮目胞肿。时卧时起。此毒火内蒸。肺叶焦举。宜甘桔汤。(戌一)合白虎汤。(己一)加牛旁子、薄荷主之。〇疹出之时。咳嗽口渴心烦者。宜泻白散。(壬十上详渴。)
马氏曰。初出咳嗽。宜升葛汤。加麻黄。若发热咳嗽。三五日不出者。以胡荽酒(戌六)擦之。或炒胡荽子。以薄绵包裹。乘热熨身上。亦即止矣。〇已出咳嗽。宜凉膈散。(辛七)加桔梗地骨皮。(梦云。凉膈散。壮健者宜服。)若已出三四日之间。发热咳嗽。声音不出。乃火毒在肺与胃中。急宜凉水。调儿茶散(戌七)数次。庶火退而声音即出。再服清金降火汤。(壬九)自愈。若咳嗽痰不出。发散后。宜瓜蒌仁、黄连、枳实、甘草煎服。〇未出时。发热喘促。宜五虎汤。(己四上详出险。)〇梦叟说同。(一本云。初出时。身体极热。喘嗽痢下者。宜用麻黄汤。戊九。喷胡荽酒。戌六。)
王氏曰。初发热时。咳嗽百十声不已。宜甘桔汤、(戌一)消毒散、(戊一)泻白散(壬十)三方合用内。桑白皮采鲜者多用。热盛烦汤(一作渴)。加石膏末、知母、黄芩、天花粉。
缪氏曰。初发时。必咳嗽。宜清热透毒。不得止嗽。宜清扬饮。(申十)甚者。加石膏研五钱。冬米一撮。又甚。加黄芩、黄檗、黄连。〇疹发时多喘。邪热壅于肺故也。慎勿用定喘药。唯应大剂。竹叶石膏汤、(癸二)柽前葛根汤。(甲五)如冬天寒甚。痧毒郁于内。不得透出。喘渴闷乱。烦躁不定者。加麻黄去节。汤泡去沫。蜜酒拌炒一钱。或七八分。一剂立止。
钱氏曰。麻疹。发自脾肺。故多咳嗽。甚者。当分初没治之。初起咳嗽。此为风邪所郁。以升葛汤。加前胡、桔梗、苏叶、杏仁治之。已出咳嗽。乃肺为火灼。以清金宁嗽汤。(毕七)主之。〇喘为恶候。麻疹尤忌之。如初出未透。无汗喘急者。此表实拂郁其毒也。宜用麻杏石甘汤。(毕八)发之。疹已出。胸满喘急者。此毒气内攻。肺金受剋。宜用清气化毒饮。(毕二)清之。若迟延失治。以致肺叶焦举。则难救矣。
孟氏曰。痧疹。咳嗽气喘唇红。结热在内。烦躁不安。或口鼻出血。不拘前后。俱宜服犀角解毒化痰清火丸。(申四)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1L 页
孙氏曰。麻疹。咳嗽喘急。每用痘门中大小无比散。(申七申八)每服五七分。大者一钱。即刻喘定而睡。睡醒而后。神安气和而愈。屡用屡验。乃热毒。从小便出也。
梦叟曰。咳嗽甚者。毋论出没前后。宜泻白消毒饮。(戊四)不得浮萍者。(一本云。疹后咳嗽。)泻白散(壬十)亦佳。(此即王肯堂法。)〇咳嗽甚者。毋论某药。就其所方服者。加入瓜蒌仁、桑白皮各一钱。为佳。
万氏曰。咳嗽甚者。二母散、(酉六)麦门冬汤、(卯一)清肺汤。(壬四)喘者。小柴胡汤。(癸六)去人蔘。加五味子。〇景氏说同。
张氏曰。万氏治疹诸条。皆极详妥。然其中唯泻痢气喘二症。则最多疑似。盖二症之由疹毒。固当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毒者。(下详痢疾。)又如气喘一症。大有虚实。盖十喘九虚。若察其本。非火症。又非外邪。而或以大泻。或以大汗而致喘者。必皆气脱之候。此非六气煎。(巳六)或贞元饮。(丑九)必不可也。凡此二者。皆不可不细察。而或者以气促。作气喘。则万万大误矣。又痘疮总论中。有因人因證之辨。此与麻疹实同一理。所当参阅。故不可以麻疹之邪。悉以为实火。而不知虚火之为害也。
张氏曰。凡疹症多嗽。此顿出顿入之势也。但有疹毒。须假嗽多而散。故疹后旬日之内。尚宜有嗽。切不可见嗽多而治嗽也。宜慎之。
马氏曰。没落咳嗽。宜凉膈散。(辛七)加桔梗、地骨皮、五味子。〇总之麻疹前后咳嗽。皆系麻毒。不可轻视。宜服参苏饮、(甲八)泻白散。(壬十)或防风通圣散。(乙七)皆可。若久嗽。顿成疹后风。或令咽喉出血。急宜服麦门冬清肺饮。(壬六)若不急治。伤及肺胃。胸高腹胀。喘急满闷。唇面青白。红紫枯黯。颜色不正。口鼻出血。则难治矣。
万氏曰。疹子收后。微咳者。此肺气未平也。不须调治。若微嗽不已者。此馀毒未尽也。用清肺饮。(壬二)加生甘草、牛旁子主之。〇孙氏曰。清肺饮。(壬二)加消毒饮。(戊一)
万氏曰。若咳转甚喘气逆气发。则连绵不已者。此肺中伏火。金虚叶焦。故
梦叟曰。咳嗽甚者。毋论出没前后。宜泻白消毒饮。(戊四)不得浮萍者。(一本云。疹后咳嗽。)泻白散(壬十)亦佳。(此即王肯堂法。)〇咳嗽甚者。毋论某药。就其所方服者。加入瓜蒌仁、桑白皮各一钱。为佳。
万氏曰。咳嗽甚者。二母散、(酉六)麦门冬汤、(卯一)清肺汤。(壬四)喘者。小柴胡汤。(癸六)去人蔘。加五味子。〇景氏说同。
张氏曰。万氏治疹诸条。皆极详妥。然其中唯泻痢气喘二症。则最多疑似。盖二症之由疹毒。固当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毒者。(下详痢疾。)又如气喘一症。大有虚实。盖十喘九虚。若察其本。非火症。又非外邪。而或以大泻。或以大汗而致喘者。必皆气脱之候。此非六气煎。(巳六)或贞元饮。(丑九)必不可也。凡此二者。皆不可不细察。而或者以气促。作气喘。则万万大误矣。又痘疮总论中。有因人因證之辨。此与麻疹实同一理。所当参阅。故不可以麻疹之邪。悉以为实火。而不知虚火之为害也。
张氏曰。凡疹症多嗽。此顿出顿入之势也。但有疹毒。须假嗽多而散。故疹后旬日之内。尚宜有嗽。切不可见嗽多而治嗽也。宜慎之。
马氏曰。没落咳嗽。宜凉膈散。(辛七)加桔梗、地骨皮、五味子。〇总之麻疹前后咳嗽。皆系麻毒。不可轻视。宜服参苏饮、(甲八)泻白散。(壬十)或防风通圣散。(乙七)皆可。若久嗽。顿成疹后风。或令咽喉出血。急宜服麦门冬清肺饮。(壬六)若不急治。伤及肺胃。胸高腹胀。喘急满闷。唇面青白。红紫枯黯。颜色不正。口鼻出血。则难治矣。
万氏曰。疹子收后。微咳者。此肺气未平也。不须调治。若微嗽不已者。此馀毒未尽也。用清肺饮。(壬二)加生甘草、牛旁子主之。〇孙氏曰。清肺饮。(壬二)加消毒饮。(戊一)
万氏曰。若咳转甚喘气逆气发。则连绵不已者。此肺中伏火。金虚叶焦。故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2H 页
咳也。宜人蔘清膈散(辛十)主之。身热者。麦门清肺汤(壬五)主之。〇一本曰。如是者。宜清肺饮。(壬二)或清肺汤。(壬四)合人蔘白虎汤、(己二)六一散(酉四)之类。主之。
万氏曰。若咳久不止。面浮目胞肿胸高。而喘息则耸肩。血自口鼻出。面色或青或赤。鼻燥昏闷。摇头摆手者。皆死證也。〇黄氏曰。如是者。麦门清肺汤(壬六)主之。〇孙氏说同。(惟云。作喘胸高如龟背。面色或白或枯黯。)
万氏曰。若身热咳甚。气喘连声不住。名为顿嗽。甚至饮食汤水俱呛出。或咳出血者。此热毒乘肺而然也。宜多服麦门清肺汤。(壬五)加连翘。或清金降火汤(壬九)主之。〇又有肺气本虚。为毒所逼而发喘。连声不已。但无咳嗽。血出呛食等症者。宜用清肺饮。(壬二)倍加人蔘治之。不可拘于肺热之说。而纯用清肺解毒之药也。〇孙氏说同。(无下段。)
孙氏曰。疹退之馀。声哑不出。或咳或喘。或身热不退。以致日久而不愈者。此热毒未尽。肺金受剋也。宜清金降火汤。(壬九)加竹沥姜汁。
王氏曰。疹后微咳。泻白散。(壬十)合消毒散(戊一)主之。若咳甚气喘。甚至呛食者。宜门冬清肺汤。(壬五)加枇杷叶。见血加茅根汁、阿胶珠主之。〇梦叟曰。疹后因咳出血。宜甘桔汤。(戊一)加石膏调生茅根汁。(微咳及喘而不咳者。并宜泻白散壬十。)
缪氏曰。即疹后咳嗽。慎勿轻用五味子等收敛之剂。只宜用贝母甘草薄荷叶玄蔘桔梗麦门冬栝蒌根。以清馀热。消痰壅则自愈。
景氏曰。疹后发热。痰塞肺窍。喘嗽气促。状似凶变者。宜清肺甘桔汤。(壬八)热服立止。冷服不效矣。如不解。加知母、黄芩。
翁氏曰。麻后痰嗽不止。四物合二陈。加瓜蒌、桔梗、五味。渴加麦门、枳壳。喘加苏子、桑皮。
张氏曰。疹后喘嗽。宜清肺消毒化痰汤。(戊七上详馀毒。)
孟氏曰。痧疹后咳嗽。内热不清。心神慌乱。夜卧不安脾虚。或生疮疥。宜服养真膏。(午八)
梦叟曰。疹后壮热不去。而喘促特甚。以至肩息。或咳嗽特甚不间断者。宜凉膈散。(辛七)〇疹后。元气凋败。而痰势甚急。作喘嗽者。宜加味四物汤。(子四)
万氏曰。若咳久不止。面浮目胞肿胸高。而喘息则耸肩。血自口鼻出。面色或青或赤。鼻燥昏闷。摇头摆手者。皆死證也。〇黄氏曰。如是者。麦门清肺汤(壬六)主之。〇孙氏说同。(惟云。作喘胸高如龟背。面色或白或枯黯。)
万氏曰。若身热咳甚。气喘连声不住。名为顿嗽。甚至饮食汤水俱呛出。或咳出血者。此热毒乘肺而然也。宜多服麦门清肺汤。(壬五)加连翘。或清金降火汤(壬九)主之。〇又有肺气本虚。为毒所逼而发喘。连声不已。但无咳嗽。血出呛食等症者。宜用清肺饮。(壬二)倍加人蔘治之。不可拘于肺热之说。而纯用清肺解毒之药也。〇孙氏说同。(无下段。)
孙氏曰。疹退之馀。声哑不出。或咳或喘。或身热不退。以致日久而不愈者。此热毒未尽。肺金受剋也。宜清金降火汤。(壬九)加竹沥姜汁。
王氏曰。疹后微咳。泻白散。(壬十)合消毒散(戊一)主之。若咳甚气喘。甚至呛食者。宜门冬清肺汤。(壬五)加枇杷叶。见血加茅根汁、阿胶珠主之。〇梦叟曰。疹后因咳出血。宜甘桔汤。(戊一)加石膏调生茅根汁。(微咳及喘而不咳者。并宜泻白散壬十。)
缪氏曰。即疹后咳嗽。慎勿轻用五味子等收敛之剂。只宜用贝母甘草薄荷叶玄蔘桔梗麦门冬栝蒌根。以清馀热。消痰壅则自愈。
景氏曰。疹后发热。痰塞肺窍。喘嗽气促。状似凶变者。宜清肺甘桔汤。(壬八)热服立止。冷服不效矣。如不解。加知母、黄芩。
翁氏曰。麻后痰嗽不止。四物合二陈。加瓜蒌、桔梗、五味。渴加麦门、枳壳。喘加苏子、桑皮。
张氏曰。疹后喘嗽。宜清肺消毒化痰汤。(戊七上详馀毒。)
孟氏曰。痧疹后咳嗽。内热不清。心神慌乱。夜卧不安脾虚。或生疮疥。宜服养真膏。(午八)
梦叟曰。疹后壮热不去。而喘促特甚。以至肩息。或咳嗽特甚不间断者。宜凉膈散。(辛七)〇疹后。元气凋败。而痰势甚急。作喘嗽者。宜加味四物汤。(子四)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2L 页
痰极盛者。瓜蒌仁倍入。引饮者。天花粉、乌梅肉、麦门冬去心各一钱加入。痰嗽不甚者。去贝母、陈皮、瓜蒌仁。〇疹后泄兼喘嗽者。黄连解毒汤。(丙一下详泄泻。)〇金沸草散。(寅五)治疹后咳嗽。如神。
万氏曰。隆庆戊辰。予在黄州。有周氏一小儿。病疹后。咳嗽先声。予以甘桔汤。(戌一)加炒牛旁子、炒枯芩、天花粉作散。薄荷叶汤调。再煎一沸果安。
孙氏曰。咳嗽喘急。宜西来甘露饮。(戌五上详热候。)
(马氏曰。消肿定喘。葶苈最好。)
咽喉第六(失音附)
万氏曰。麻疹咽痛。亦是常候。乃毒火上薰而痛也。勿作喉痹同论。妄用针刺。喉痹内作痈肿。故宜针决去恶血。疹痘只是咽乾作痛。宜甘桔汤。(戌一)加牛旁子。或射干鼠粘子汤。(卯六)细细咽之。更以玉钥匙(亢十)吹之。〇一本曰。咽喉不利。甘桔汤。(戌一)兼风热咳嗽者。加防风。
孙氏曰。疹出之时。咽喉肿痛。不能饮食者。此毒火拂郁上薰也。宜甘桔汤。(戌一)加玄蔘、牛旁子、连翘。(朱氏方有人参。)更以十全散。(酉九)玉锁匙(亢十)吹之。不可妄用针出血也。
王氏曰。麻疹咽痛。勿作喉痹。妄用针刺。宜甘桔汤。(戌一)加玄蔘、牛旁子、连翘。或射干鼠粘子汤。(卯六)细细咽之。钱氏甘露饮。(戌四)亦可。外用十全散。(酉九)玉锁匙(亢十)点之。〇朱氏说同。(案咽痛射干鼠粘汤当。以朱方为正。)
黄氏曰。疹咽痛者。毒火拂郁上薰咽喉。故咽肿而作痛也。不可针去血。宜甘桔牛旁汤、(戌三)十宣散。(酉九〇即十全散。)
马氏曰。麻疹喉痛。宜甘桔汤。(戌一)加玄蔘。痛甚者。加玄蔘、鼠粘子。或桔梗汤。(戌二)或以冷水。磨山豆根。服之。
钱氏曰。麻毒热盛。上攻咽喉。轻则肿痛。甚则汤水难下。最为可虑。表邪郁遏。疹毒不能发舒于外。致咽喉痛作者。玄蔘升麻汤(心二)主之。里热壅盛。或疹已发于外。而咽喉作痛者。凉膈消毒饮(毕三)主之。
孟氏曰。痧疹咽喉肿痛。不狗初起回后。有此證者。皆可吹之以二望散。(酉七)
万氏曰。隆庆戊辰。予在黄州。有周氏一小儿。病疹后。咳嗽先声。予以甘桔汤。(戌一)加炒牛旁子、炒枯芩、天花粉作散。薄荷叶汤调。再煎一沸果安。
孙氏曰。咳嗽喘急。宜西来甘露饮。(戌五上详热候。)
(马氏曰。消肿定喘。葶苈最好。)
咽喉第六(失音附)
万氏曰。麻疹咽痛。亦是常候。乃毒火上薰而痛也。勿作喉痹同论。妄用针刺。喉痹内作痈肿。故宜针决去恶血。疹痘只是咽乾作痛。宜甘桔汤。(戌一)加牛旁子。或射干鼠粘子汤。(卯六)细细咽之。更以玉钥匙(亢十)吹之。〇一本曰。咽喉不利。甘桔汤。(戌一)兼风热咳嗽者。加防风。
孙氏曰。疹出之时。咽喉肿痛。不能饮食者。此毒火拂郁上薰也。宜甘桔汤。(戌一)加玄蔘、牛旁子、连翘。(朱氏方有人参。)更以十全散。(酉九)玉锁匙(亢十)吹之。不可妄用针出血也。
王氏曰。麻疹咽痛。勿作喉痹。妄用针刺。宜甘桔汤。(戌一)加玄蔘、牛旁子、连翘。或射干鼠粘子汤。(卯六)细细咽之。钱氏甘露饮。(戌四)亦可。外用十全散。(酉九)玉锁匙(亢十)点之。〇朱氏说同。(案咽痛射干鼠粘汤当。以朱方为正。)
黄氏曰。疹咽痛者。毒火拂郁上薰咽喉。故咽肿而作痛也。不可针去血。宜甘桔牛旁汤、(戌三)十宣散。(酉九〇即十全散。)
马氏曰。麻疹喉痛。宜甘桔汤。(戌一)加玄蔘。痛甚者。加玄蔘、鼠粘子。或桔梗汤。(戌二)或以冷水。磨山豆根。服之。
钱氏曰。麻毒热盛。上攻咽喉。轻则肿痛。甚则汤水难下。最为可虑。表邪郁遏。疹毒不能发舒于外。致咽喉痛作者。玄蔘升麻汤(心二)主之。里热壅盛。或疹已发于外。而咽喉作痛者。凉膈消毒饮(毕三)主之。
孟氏曰。痧疹咽喉肿痛。不狗初起回后。有此證者。皆可吹之以二望散。(酉七)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3H 页
梦叟曰。咽喉痛。宜甘露饮。(戌四)甚者。射干鼠粘汤。(卯六)〇今年之疹。以清肺为主。自初有咽痛烦热者。甘桔汤。(戌一)合黄连解毒汤。(丙一)加麦门、葛根、鼠粘子。虽有他症。皆可。〇凡咽喉之药。皆一口一含。细细咽之。
马氏曰。麻疹声哑无音。宜桔梗汤。(戌二)加荆芥、防风、玄参。或儿茶散。(戌七)或以冷水。磨诃子。服之。〇麻疹没后。声哑无音。宜清金降火汤。(壬九)若没落八九日。声哑不出无音。宜儿茶散。(戌七)服之即愈。〇梦叟说同。
马氏曰。发热三四日。咳嗽声哑。宜儿茶散。(戌七上详咳喘。)
钱氏曰。失音者。乃热毒闭塞肺窍而然也。疹初失音。玄参升麻汤(心二)主之。疹已发而失音者。加减凉膈散(毕四)主之。疹没后声哑者。儿茶散(戌七)主之。
孙氏曰。疹退之馀。声哑不出。宜清金降火汤。(壬九上详咳喘。)
梦叟曰。喉痛失音。毋论前后。宜甘桔汤。(戌一)声哑者。加荆芥、防风、玄蔘、牛旁子。(一方。不加荆防。更加连翘。)〇一本曰。喉痛者。桔梗汤。(戌二)倍加玄参。喉闭者。加牛旁子、荆芥、防风。
呕吐第七
万氏曰。疹子发热吐利。纯是热症。不可作寒论。此乃火邪内逼。上焦则多吐。下焦则多痢。中焦则吐痢。并作吐痢者。黄芩汤。(庚三)加半夏二钱、生姜三片。(互详痢疾。)
王氏曰。疹子发热吐痢。不可作寒论。火迫上焦多吐。宜黄芩汤。(庚三)加茅根、芦根、枇杷叶。中焦吐痢俱多。宜黄芩汤。(庚三)多加芦根、茅根煎。调六一散。(酉四)〇朱氏曰。(原论同)六一散。加辰砂三钱。每服一钱。薄荷汤调下。
黄氏曰。发热之时。火邪内迫。上行则吐。吐多者。宜竹茹石膏汤。(癸一下详痢疾。)〇孙氏说同。
马氏曰。麻疹呕吐。五苓散、(辰四)化斑汤(己七)主之。夏月五苓散。(辰四)加黄连滑石乾呕五苓散。(辰四)加竹茹。总之麻疹吐泻。切不可温也。(下详泄泻。)
缪氏曰。痧疹多有呕吐者。勿治呕吐。但透痧毒。则呕自止。况呕中。便有发散之义。
马氏曰。麻疹声哑无音。宜桔梗汤。(戌二)加荆芥、防风、玄参。或儿茶散。(戌七)或以冷水。磨诃子。服之。〇麻疹没后。声哑无音。宜清金降火汤。(壬九)若没落八九日。声哑不出无音。宜儿茶散。(戌七)服之即愈。〇梦叟说同。
马氏曰。发热三四日。咳嗽声哑。宜儿茶散。(戌七上详咳喘。)
钱氏曰。失音者。乃热毒闭塞肺窍而然也。疹初失音。玄参升麻汤(心二)主之。疹已发而失音者。加减凉膈散(毕四)主之。疹没后声哑者。儿茶散(戌七)主之。
孙氏曰。疹退之馀。声哑不出。宜清金降火汤。(壬九上详咳喘。)
梦叟曰。喉痛失音。毋论前后。宜甘桔汤。(戌一)声哑者。加荆芥、防风、玄蔘、牛旁子。(一方。不加荆防。更加连翘。)〇一本曰。喉痛者。桔梗汤。(戌二)倍加玄参。喉闭者。加牛旁子、荆芥、防风。
呕吐第七
万氏曰。疹子发热吐利。纯是热症。不可作寒论。此乃火邪内逼。上焦则多吐。下焦则多痢。中焦则吐痢。并作吐痢者。黄芩汤。(庚三)加半夏二钱、生姜三片。(互详痢疾。)
王氏曰。疹子发热吐痢。不可作寒论。火迫上焦多吐。宜黄芩汤。(庚三)加茅根、芦根、枇杷叶。中焦吐痢俱多。宜黄芩汤。(庚三)多加芦根、茅根煎。调六一散。(酉四)〇朱氏曰。(原论同)六一散。加辰砂三钱。每服一钱。薄荷汤调下。
黄氏曰。发热之时。火邪内迫。上行则吐。吐多者。宜竹茹石膏汤。(癸一下详痢疾。)〇孙氏说同。
马氏曰。麻疹呕吐。五苓散、(辰四)化斑汤(己七)主之。夏月五苓散。(辰四)加黄连滑石乾呕五苓散。(辰四)加竹茹。总之麻疹吐泻。切不可温也。(下详泄泻。)
缪氏曰。痧疹多有呕吐者。勿治呕吐。但透痧毒。则呕自止。况呕中。便有发散之义。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3L 页
钱氏曰。麻疹呕吐者。由于火邪内迫。胃气冲逆也。须以竹茹石膏汤。(癸一)和中清热。其吐自止。
孟氏曰。有一种痧痘。大吐大泻而后见者甚轻。与作恶心乾呕者。不同。用药微表。和平安胃为主。宜服和中汤。(未二)
万氏曰。疹未出。如蚓在尘。或呕吐。或注泄。宜柴胡橘皮汤。(癸十上详出险。)
孙氏曰。疹出而热不退。频作呕吐。宜化斑汤。己六上详热侯(一作候)。
万氏曰。疹伤食呕吐者。六君子汤。(巳一)加藿香、乾葛。或减去人蔘。〇热甚呕吐者。解毒汤。(丙一)〇小便不利而呕吐者。四苓散。(辰一)〇疹后休息痢呕吐不能食者危。(下详痢疾。)
梦叟曰。疹吐泻俱作者。四苓散。(辰一)加牛旁子诃子肉。兼调益元散。(酉四)又朱氏黄芩汤。(庚三〇一作秘传黄芩汤庚七。)加茅根、芦根汴(一作汁)各十匙。调益元散。(酉四)若因蛔症。宜上回黄芩汤。(庚四)加姜枣。〇一本曰。呕吐者。母(一作毋)论疹前后。宜秘传黄芩汤。庾(一作庚)七
梦叟曰。初热时呕吐。例症也。甚者及已出后呕吐者。五苓散。(辰四)加黄连、滑石。乾呕者。五苓散。(辰四)加竹茹。兼腹痛者。五苓散。(辰四)调益元汤(一作散)。(酉四)〇疹后吐泻兼发狂惊搐者。朱氏黄芩汤。(庚三)调辰砂益元散。(酉四)有蛔者。加桃仁、艾叶各一钱。〇疹后呕吐。宜王氏葛根汤。(甲四上详馀毒。)
腹痛第八
万氏曰。凡疹初热。一日至五六日之间。多有腹痛之證。此大肠之火。郁于皮窍之中。(景本云火郁于脾。)故作腹痛。俱不可认作伤食。用消导之药。或以手揉俱能致害。但解疹毒。毒散则腹痛自止。最宜慎之。〇景氏说同。
万氏曰。下痢赤白腹痛者。黄苓芍药汤(黄芩芍药汤)。(庚八)或加枳壳。身热腹痛者。解毒汤。(丁二)
马氏曰。腹闷。五苓散。(辰四)加紫苏香附。热盛腹痛。煎五苓散。(辰四)调益元散。(酉四)或水磨山查子。服之。
钱氏曰。麻疹腹痛者。由食滞凝结。毒气不得宣发于外。故不时曲腰啼叫。
孟氏曰。有一种痧痘。大吐大泻而后见者甚轻。与作恶心乾呕者。不同。用药微表。和平安胃为主。宜服和中汤。(未二)
万氏曰。疹未出。如蚓在尘。或呕吐。或注泄。宜柴胡橘皮汤。(癸十上详出险。)
孙氏曰。疹出而热不退。频作呕吐。宜化斑汤。己六上详热侯(一作候)。
万氏曰。疹伤食呕吐者。六君子汤。(巳一)加藿香、乾葛。或减去人蔘。〇热甚呕吐者。解毒汤。(丙一)〇小便不利而呕吐者。四苓散。(辰一)〇疹后休息痢呕吐不能食者危。(下详痢疾。)
梦叟曰。疹吐泻俱作者。四苓散。(辰一)加牛旁子诃子肉。兼调益元散。(酉四)又朱氏黄芩汤。(庚三〇一作秘传黄芩汤庚七。)加茅根、芦根汴(一作汁)各十匙。调益元散。(酉四)若因蛔症。宜上回黄芩汤。(庚四)加姜枣。〇一本曰。呕吐者。母(一作毋)论疹前后。宜秘传黄芩汤。庾(一作庚)七
梦叟曰。初热时呕吐。例症也。甚者及已出后呕吐者。五苓散。(辰四)加黄连、滑石。乾呕者。五苓散。(辰四)加竹茹。兼腹痛者。五苓散。(辰四)调益元汤(一作散)。(酉四)〇疹后吐泻兼发狂惊搐者。朱氏黄芩汤。(庚三)调辰砂益元散。(酉四)有蛔者。加桃仁、艾叶各一钱。〇疹后呕吐。宜王氏葛根汤。(甲四上详馀毒。)
腹痛第八
万氏曰。凡疹初热。一日至五六日之间。多有腹痛之證。此大肠之火。郁于皮窍之中。(景本云火郁于脾。)故作腹痛。俱不可认作伤食。用消导之药。或以手揉俱能致害。但解疹毒。毒散则腹痛自止。最宜慎之。〇景氏说同。
万氏曰。下痢赤白腹痛者。黄苓芍药汤(黄芩芍药汤)。(庚八)或加枳壳。身热腹痛者。解毒汤。(丁二)
马氏曰。腹闷。五苓散。(辰四)加紫苏香附。热盛腹痛。煎五苓散。(辰四)调益元散。(酉四)或水磨山查子。服之。
钱氏曰。麻疹腹痛者。由食滞凝结。毒气不得宣发于外。故不时曲腰啼叫。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4H 页
两眉嚬蹙。须以加味平胃散(毕九)治之。滞消毒解。而痛自除矣。
龚氏曰。疹出复没。或下痢腹痛。宜二仙汤。(酉五上详出险。)
梦叟曰。腹痛者。毋论前后。五苓散。(辰四)调益元散。(酉四)兼呕吐者。亦同。〇若胸膈烦闷。腹中轮囷者。又是蛔也。〇疹没时。泄泻腹痛者。五苓散。(辰四)调益元散。(酉四)夏月去桂。又黄连解毒汤。(丙一)加五苓散。(辰四)尤好。不可更合益元散。(酉四)〇疹出不快而没者。腹胀不食。宜王氏葛根汤。(甲四上详馀毒。)〇疹后蛔在下腹。时时腹痛而泄痢者。宜开郁导气汤。(申三下详痢疾。)
烦躁谵语。狂乱惊搐第九。
万氏曰。疹初热。烦扰谵妄狂乱者。升葛汤。调辰砂益元散。(酉四)疹未出。拂拂烦热。如蚓在灰。宜黄连解毒汤。(丙一上详出险。)〇疹收之后。馀热未尽。日夜烦躁。谵语狂乱者。辰砂益元散。灯心汤下。或四苓散。(辰一)加灯草、黄连、黄芩。调水飞朱砂五分主之。〇徐氏说同。
马氏曰。疹未出烦躁。宜升葛汤。加紫苏、葱白一根。〇已出烦躁。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白虎汤。(己一)〇没落烦躁。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麦门冬地骨皮。〇龚氏梦叟说同。
马氏曰。初出实热。火盛谵语。宜升葛汤。调辰砂益元散。(酉四)已出谵语。宜黄连解毒汤。(丙一)调辰砂益元散。(酉四)谵语热甚昏昧。不省人事。宜黄连解毒汤。(丙一)〇没落谵语者凶。宜灯心汤。调辰砂益元散。〇梦叟说同。
钱氏曰。谵妄一證。乃毒火太盛。热昏心神而然也。疹未出而谵妄者。三黄石膏汤(心七)主之。疹未出不宜永(一作冰)毒。 疹已出而谵妄者。黄连解毒汤(丙一)主之。
梦叟曰。疹热甚盛。膈间烦闷者。与蛔动而烦闷者异。热盛而烦者。虽在已出后。一两日其现点者。遍身红润。蛔动而烦者。前出疹子陷伏无常。热盛之烦。宜升葛汤。入石膏黄芩各二钱。或升葛汤。合白虎汤。(己一)其烦不甚者。升葛汤。只入苏叶。蛔动之烦。宜上回黄芩汤。(庚四)甚者。化䘌丸。(亢四)
朱氏曰。狂言发搐惊闷。宜退火丹。(亢九)调下六一散。(酉四)
孙氏曰。疹后烦躁。谵语狂乱者。辰砂五苓散。(辰四)加芩连治之。〇西来甘露
龚氏曰。疹出复没。或下痢腹痛。宜二仙汤。(酉五上详出险。)
梦叟曰。腹痛者。毋论前后。五苓散。(辰四)调益元散。(酉四)兼呕吐者。亦同。〇若胸膈烦闷。腹中轮囷者。又是蛔也。〇疹没时。泄泻腹痛者。五苓散。(辰四)调益元散。(酉四)夏月去桂。又黄连解毒汤。(丙一)加五苓散。(辰四)尤好。不可更合益元散。(酉四)〇疹出不快而没者。腹胀不食。宜王氏葛根汤。(甲四上详馀毒。)〇疹后蛔在下腹。时时腹痛而泄痢者。宜开郁导气汤。(申三下详痢疾。)
烦躁谵语。狂乱惊搐第九。
万氏曰。疹初热。烦扰谵妄狂乱者。升葛汤。调辰砂益元散。(酉四)疹未出。拂拂烦热。如蚓在灰。宜黄连解毒汤。(丙一上详出险。)〇疹收之后。馀热未尽。日夜烦躁。谵语狂乱者。辰砂益元散。灯心汤下。或四苓散。(辰一)加灯草、黄连、黄芩。调水飞朱砂五分主之。〇徐氏说同。
马氏曰。疹未出烦躁。宜升葛汤。加紫苏、葱白一根。〇已出烦躁。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白虎汤。(己一)〇没落烦躁。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麦门冬地骨皮。〇龚氏梦叟说同。
马氏曰。初出实热。火盛谵语。宜升葛汤。调辰砂益元散。(酉四)已出谵语。宜黄连解毒汤。(丙一)调辰砂益元散。(酉四)谵语热甚昏昧。不省人事。宜黄连解毒汤。(丙一)〇没落谵语者凶。宜灯心汤。调辰砂益元散。〇梦叟说同。
钱氏曰。谵妄一證。乃毒火太盛。热昏心神而然也。疹未出而谵妄者。三黄石膏汤(心七)主之。疹未出不宜永(一作冰)毒。 疹已出而谵妄者。黄连解毒汤(丙一)主之。
梦叟曰。疹热甚盛。膈间烦闷者。与蛔动而烦闷者异。热盛而烦者。虽在已出后。一两日其现点者。遍身红润。蛔动而烦者。前出疹子陷伏无常。热盛之烦。宜升葛汤。入石膏黄芩各二钱。或升葛汤。合白虎汤。(己一)其烦不甚者。升葛汤。只入苏叶。蛔动之烦。宜上回黄芩汤。(庚四)甚者。化䘌丸。(亢四)
朱氏曰。狂言发搐惊闷。宜退火丹。(亢九)调下六一散。(酉四)
孙氏曰。疹后烦躁。谵语狂乱者。辰砂五苓散。(辰四)加芩连治之。〇西来甘露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4L 页
饮。(戌五)治烦热谵语。(上详热候。)
梦叟曰。疹忽有惊搐者。热入心经也。勿论出没前后。并宜导赤散。(申六)或安神丸。(角四)而导赤尤佳。若以惊风治之。必死。〇疹没时发狂。宜河间凉膈散。(辛七)〇没后烦躁。或黑豆二三合煎服。出汗。〇没后胸膈烦闷。又多蛔症也。〇疹后吐泻兼狂搐者。朱氏黄芩汤。(庚三上详呕吐。)
聂氏曰。一宦家艰得一子。甫一岁。出麻发热。麻未见形而发搐。医家误认为急惊。而用凉药攻之。遂令麻毒。隐在皮下不出。后医以滋阴为主。而用四物等药。亦不能救。烦闷声哑。至旬日而死。(互详治法。)
万氏曰。疹后热不除。忽作搐者。不可以急惊风同论。宜导赤散。(申六)加人蔘麦门冬。送七味安神丸。(角五)服后小便清者。可治。短小者。难治。如见多痰。或用抱龙丸。(角八)或以四物汤。加麦门冬、酸枣仁、澹竹叶、甘草、龙胆、黄连、茯苓、辰砂、石菖蒲之类。治之。或以此药为末。用蒸饼猪心血为丸服。亦可。
孙氏曰。疹收之后。身虽不见羸瘦。但时发壮热。烦躁不宁。搐掣惊悸。神昏闷乱者。此阴血衰耗。致馀毒入肝。而传于心也。宜养血安神四物汤。加诸药。或作丸治之。(如上万氏法。唯茯苓作茯神。又加灯心。)
黄氏曰。疹后。壮热搐掣。烦躁不宁。此热在心脾二经也。以当归养血汤。(丑四)黄连安神丸。(角四)间而服之。〇梦叟说同。
大小便第十
万氏曰。疹子既出。而热甚不减。此毒壅遏。小便涩者。以黄连解毒汤。(丙一)合白虎汤。(己一)或大连翘汤。(辛六)解其里。大便不通者。河间凉膈散。(辛七)加牛旁子。(上详热候。)
万氏曰。疹热甚。小便赤涩。谵语惊恐者。导赤散(申六)四苓散。(辰一)加辰砂。夏中益元散。(酉四)加辰砂。小便不利而呕吐者。四苓散。二三日不通者。导赤散。(申六)〇大便秘结。发热身痛者。大柴胡汤。(癸五)腹胀气喘者。前胡枳壳汤。(卯四)
马氏曰。影疹小便不通。宜四苓汤。(辰一上详出险。)
梦叟曰。疹忽有惊搐者。热入心经也。勿论出没前后。并宜导赤散。(申六)或安神丸。(角四)而导赤尤佳。若以惊风治之。必死。〇疹没时发狂。宜河间凉膈散。(辛七)〇没后烦躁。或黑豆二三合煎服。出汗。〇没后胸膈烦闷。又多蛔症也。〇疹后吐泻兼狂搐者。朱氏黄芩汤。(庚三上详呕吐。)
聂氏曰。一宦家艰得一子。甫一岁。出麻发热。麻未见形而发搐。医家误认为急惊。而用凉药攻之。遂令麻毒。隐在皮下不出。后医以滋阴为主。而用四物等药。亦不能救。烦闷声哑。至旬日而死。(互详治法。)
万氏曰。疹后热不除。忽作搐者。不可以急惊风同论。宜导赤散。(申六)加人蔘麦门冬。送七味安神丸。(角五)服后小便清者。可治。短小者。难治。如见多痰。或用抱龙丸。(角八)或以四物汤。加麦门冬、酸枣仁、澹竹叶、甘草、龙胆、黄连、茯苓、辰砂、石菖蒲之类。治之。或以此药为末。用蒸饼猪心血为丸服。亦可。
孙氏曰。疹收之后。身虽不见羸瘦。但时发壮热。烦躁不宁。搐掣惊悸。神昏闷乱者。此阴血衰耗。致馀毒入肝。而传于心也。宜养血安神四物汤。加诸药。或作丸治之。(如上万氏法。唯茯苓作茯神。又加灯心。)
黄氏曰。疹后。壮热搐掣。烦躁不宁。此热在心脾二经也。以当归养血汤。(丑四)黄连安神丸。(角四)间而服之。〇梦叟说同。
大小便第十
万氏曰。疹子既出。而热甚不减。此毒壅遏。小便涩者。以黄连解毒汤。(丙一)合白虎汤。(己一)或大连翘汤。(辛六)解其里。大便不通者。河间凉膈散。(辛七)加牛旁子。(上详热候。)
万氏曰。疹热甚。小便赤涩。谵语惊恐者。导赤散(申六)四苓散。(辰一)加辰砂。夏中益元散。(酉四)加辰砂。小便不利而呕吐者。四苓散。二三日不通者。导赤散。(申六)〇大便秘结。发热身痛者。大柴胡汤。(癸五)腹胀气喘者。前胡枳壳汤。(卯四)
马氏曰。影疹小便不通。宜四苓汤。(辰一上详出险。)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5H 页
龚氏曰。麻疹已出。大小便闭。可服防风通圣散。(乙七)〇麻疹已出。讝语。小便闭者。宜导赤散。(申六)〇疹已出。小便如泔。或不通。宜四苓散。(辰一下详泄泻。)
王氏曰。疹子既出。而热甚不减。(如万氏说。)大便不通者。四顺清凉饮(酉二)主之。〇朱氏说同。
梦叟曰。小便不通。热甚者。母(一作毋)论出没并宜四苓散。(辰一)〇发热四五日。小便不通者。升葛汤。合导赤散。(申六)或升葛汤。合五苓者(一作散)。(辰四)大便不通者。热闭大肠。疹不得出。致生烦郁狂妄。宜升葛汤。入大黄数钱。曾所见效。又升葛汤。合三黄。亦好。(大黄黄连黄芩也。)或升葛汤。合四顺饮。(酉二)〇大小便俱不通者。升葛汤。合四顺饮。(酉二)若在疹没后者。只服四顺饮。(酉二)〇一本曰。疹时屎塞者。四顺饮。(酉二)溺闭者。导赤散。(申六)俱闭者。始终宜八正散。(酉三)
马氏曰。麻疹初出。大便出血。宜升葛汤。加犀角地黄汤。(丑一)治之。小便溺赤。宜升葛汤。加木通。〇已出及没落大便出血。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犀角地黄汤(丑一)治之。小便溺赤。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木通〇没落后溺赤如泔浊者。宜五苓散。(辰四)加车前子、木通。〇梦叟说同。
龚氏曰。麻疹已出。大便下血。或小便下血。或二便闭涩。吐血衄血。宜犀角解毒汤。(丙六)
梦叟曰。疹后大便下血。宜四物汤。加黄芩、黄连、枳壳、荆芥穗。
泄泻第十一
万氏曰。疹出一二日。或三四日。忽然大泻。嗽多者。用升表之药。加以分利治之。若泻而兼喘。复见闷乱摇头者凶。
万氏曰。疹之初起。最忌泄泻。然亦有始终泄泻而不妨者。禀之强弱异也。若因泻嗽减而变为喘者则危矣。详前喘嗽条。
马氏曰。麻疹初出未出泄泻。宜升葛汤。加五苓散。(辰四)去桂。若夏月。更将四苓散(辰一)煎汤。调益元散。(酉四)服之。〇已出泄泻。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四苓散。(辰一)或人蔘白虎汤。(己二)最妙。〇没落泄泻。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导赤散。(申六)〇总之麻疹吐泻。乃火邪内迫。纯是热症。莫作寒论。宜四苓汤。(辰一)加
王氏曰。疹子既出。而热甚不减。(如万氏说。)大便不通者。四顺清凉饮(酉二)主之。〇朱氏说同。
梦叟曰。小便不通。热甚者。母(一作毋)论出没并宜四苓散。(辰一)〇发热四五日。小便不通者。升葛汤。合导赤散。(申六)或升葛汤。合五苓者(一作散)。(辰四)大便不通者。热闭大肠。疹不得出。致生烦郁狂妄。宜升葛汤。入大黄数钱。曾所见效。又升葛汤。合三黄。亦好。(大黄黄连黄芩也。)或升葛汤。合四顺饮。(酉二)〇大小便俱不通者。升葛汤。合四顺饮。(酉二)若在疹没后者。只服四顺饮。(酉二)〇一本曰。疹时屎塞者。四顺饮。(酉二)溺闭者。导赤散。(申六)俱闭者。始终宜八正散。(酉三)
马氏曰。麻疹初出。大便出血。宜升葛汤。加犀角地黄汤。(丑一)治之。小便溺赤。宜升葛汤。加木通。〇已出及没落大便出血。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犀角地黄汤(丑一)治之。小便溺赤。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木通〇没落后溺赤如泔浊者。宜五苓散。(辰四)加车前子、木通。〇梦叟说同。
龚氏曰。麻疹已出。大便下血。或小便下血。或二便闭涩。吐血衄血。宜犀角解毒汤。(丙六)
梦叟曰。疹后大便下血。宜四物汤。加黄芩、黄连、枳壳、荆芥穗。
泄泻第十一
万氏曰。疹出一二日。或三四日。忽然大泻。嗽多者。用升表之药。加以分利治之。若泻而兼喘。复见闷乱摇头者凶。
万氏曰。疹之初起。最忌泄泻。然亦有始终泄泻而不妨者。禀之强弱异也。若因泻嗽减而变为喘者则危矣。详前喘嗽条。
马氏曰。麻疹初出未出泄泻。宜升葛汤。加五苓散。(辰四)去桂。若夏月。更将四苓散(辰一)煎汤。调益元散。(酉四)服之。〇已出泄泻。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四苓散。(辰一)或人蔘白虎汤。(己二)最妙。〇没落泄泻。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导赤散。(申六)〇总之麻疹吐泻。乃火邪内迫。纯是热症。莫作寒论。宜四苓汤。(辰一)加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5L 页
牛旁子、诃子。切不可温误用豆蔻、木香、乾姜之类。(蒙云。已出泄泻。亦用解毒导赤散。申五。)
马氏曰。又须分别新久寒热。新泻热泻。宜四苓汤。(辰一)加木通。热极泻清黄水。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合五苓散。(辰四)治之。水泻黄白。宜五苓散。(辰四)加减。泻黄。去桂加木瓜。泻白吐乳。宜同苏合元(角六)治之。泄泻米谷。不化伤食者。宜四苓汤。(辰一)加消导药。惟至久泻方。宜豆蔻丸。(亢三)或五倍子、莺粟壳烧灰。水调涩之。〇寒泻者。十中无一。如有伤食生冷。不得已以理中汤。(未三)一服即止。〇凡泄泻。宜用苦温苦寒之药以治之。不可用蔘、芪等甘温之药。必泻止后。脾胃虚弱。方可用蔘、芪等药。以补之。
孙氏曰。疹出之时。自利不止。或泻稀水频数者。有吉有凶。但要看其疹。若遍身稠密太盛。或紫色或红色。此则为吉。盖毒在大肠。非泻则毒不解。惟用平冒散。(午三)加葛根、连翘以解之而已。疹一发透。依期而收。泻自止也。若疹已收。而泻尤未止者。验其体热。疹必未尽。再用前药。加连翘、黄连、牛旁子、木通、泽泻。以分利之。六一散。(酉四)亦妙绝。若用诃子肉、果等涩滞之剂。则变喘急。腹满痞胀。不治之症矣。若疹色淡而体不热。口不渴。大小便利。饮食少进。此为凶。乃虚寒之症。方可温补。或兼收涩。
龚氏曰。疹已出。泄泻不止。宜四苓散。(辰一)小便如泔。或小便不通者。加车前木通。
胶(一作缪)氏曰。痧多泄泻。慎勿止泻药。用升麻、黄连、甘草、乾葛。则泻自止。且疹家不惧泄泻。阳明之邪热得解。是亦表里分消之义也。
张氏曰。疹二三日泄泻。宜透班和中汤。(未六)〇景氏说同。
钱氏曰。麻疹泻泄。乃毒热移入肠胃。使传化失常也。治者。切不可用温热诸剂。疹初作泻者。以升葛汤。加赤茯苓、猪苓、泽泻主之。疹已出。作泻者。以黄连解毒汤。(丙一)加赤茯苓、木通主之。
孟氏曰。痧后大便不实。泻白泻黄。宜调元健脾保肺汤。(午十下详疳瘵。)痧后大便泻泄稀水白色者。宜归脾汤、(午一)补中益气汤。(巳三下详杂症。)〇痧后泄泻。宜服健脾肥儿丸。(亥九下详疳瘵。)
马氏曰。又须分别新久寒热。新泻热泻。宜四苓汤。(辰一)加木通。热极泻清黄水。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合五苓散。(辰四)治之。水泻黄白。宜五苓散。(辰四)加减。泻黄。去桂加木瓜。泻白吐乳。宜同苏合元(角六)治之。泄泻米谷。不化伤食者。宜四苓汤。(辰一)加消导药。惟至久泻方。宜豆蔻丸。(亢三)或五倍子、莺粟壳烧灰。水调涩之。〇寒泻者。十中无一。如有伤食生冷。不得已以理中汤。(未三)一服即止。〇凡泄泻。宜用苦温苦寒之药以治之。不可用蔘、芪等甘温之药。必泻止后。脾胃虚弱。方可用蔘、芪等药。以补之。
孙氏曰。疹出之时。自利不止。或泻稀水频数者。有吉有凶。但要看其疹。若遍身稠密太盛。或紫色或红色。此则为吉。盖毒在大肠。非泻则毒不解。惟用平冒散。(午三)加葛根、连翘以解之而已。疹一发透。依期而收。泻自止也。若疹已收。而泻尤未止者。验其体热。疹必未尽。再用前药。加连翘、黄连、牛旁子、木通、泽泻。以分利之。六一散。(酉四)亦妙绝。若用诃子肉、果等涩滞之剂。则变喘急。腹满痞胀。不治之症矣。若疹色淡而体不热。口不渴。大小便利。饮食少进。此为凶。乃虚寒之症。方可温补。或兼收涩。
龚氏曰。疹已出。泄泻不止。宜四苓散。(辰一)小便如泔。或小便不通者。加车前木通。
胶(一作缪)氏曰。痧多泄泻。慎勿止泻药。用升麻、黄连、甘草、乾葛。则泻自止。且疹家不惧泄泻。阳明之邪热得解。是亦表里分消之义也。
张氏曰。疹二三日泄泻。宜透班和中汤。(未六)〇景氏说同。
钱氏曰。麻疹泻泄。乃毒热移入肠胃。使传化失常也。治者。切不可用温热诸剂。疹初作泻者。以升葛汤。加赤茯苓、猪苓、泽泻主之。疹已出。作泻者。以黄连解毒汤。(丙一)加赤茯苓、木通主之。
孟氏曰。痧后大便不实。泻白泻黄。宜调元健脾保肺汤。(午十下详疳瘵。)痧后大便泻泄稀水白色者。宜归脾汤、(午一)补中益气汤。(巳三下详杂症。)〇痧后泄泻。宜服健脾肥儿丸。(亥九下详疳瘵。)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6H 页
缪氏曰。若疹后泄泻及便脓血。皆繇热邪内陷故也。大忌止涩。惟宜升散药。仍用升麻、乾葛、甘草、黄连、白芍药。白稨豆、滑石。(澄极净用。〇滑石但脓血则加。)多服必自愈。〇冯氏说同。
徐氏曰。疹或因泻利而发。邪气入胃。泄泻不已。急。当先补脾胃。(上详治法。)
张氏曰。自古方书。凡发挥未尽。及用治未当者。间亦有之。而唯于泄泻一證。则尤其为最。何也。盖古人以泄泻为热者什九。故多用河间黄芩芍药汤。(庚八)为主治。而不知凡属泄泻。最多脾肾虚寒也。即如出疹一症。虽有出疹毒而泻者。然果系实热。多不作泻。但致泻者。率由脾胃之弱。若但知清火解毒。则脾必日败。而渐成屋漏青菜色。及气促绝食。不治之證矣。病而至此。岂犹热耶。总属误耳。故凡治泄泻者。即虽是疹。亦必察其有无热邪。如无热證热脉。即当于痘疮泄泻条。求法治之。庶最危者。犹可望其生也。故余于诸法之外。而犹言其要者。如此。
万氏曰。身热烦渴泄泻者。柴苓汤、(癸九)四苓散。(辰一)如热甚或夏月。益元散。(酉四)〇疹未出。如蚓在尘。或注泄。宜柴胡橘皮汤。(癸十上详出险。)
张氏曰。万氏治疹诸条中。唯泄痢气喘二症。最多疑似。盖二症之由疹毒。固当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毒者。如俗医。但见其疹。无不槩用寒凉。不知有可凉者。有不可凉者。其有脾气本弱。而过用寒药。或以误食生冷。致伤脾胃而为泄泻者。亦多有之。此一證也。虽曰由疹而发。实非疹毒之病矣。但察其别无热症热脉。而兼之色白气馁者。便须速救脾气。急从温补。宜温胃饮、(午六)五君子煎、(辰十)胃关煎(午七)之类主之。若执谓疹毒不可温。则无不危矣。此医之当知本也。又痘论中。有因人因證之辨。(互详咳喘。)
梦叟曰。疹出时。泻痢解毒汤。(丙一)加枳壳、白芍。与升葛汤相间服。泄而不痢者。升葛汤。加四苓。〇疹未出而腹痛泄利。不足虑。升葛汤。加麻黄、苏叶治之。疹出则止。并宜用马氏法。米谷不化者。诸方中。皆加山查、木瓜。无食伤者。否。〇吐泻俱作者。四苓散。(辰一上详呕吐。)〇疹没后。泄泻无度。又兼喘嗽者。黄连解毒汤。(丙一)合凉膈散(辛七)极好。又三黄汤。(癸四)调益元散。屡见奇
徐氏曰。疹或因泻利而发。邪气入胃。泄泻不已。急。当先补脾胃。(上详治法。)
张氏曰。自古方书。凡发挥未尽。及用治未当者。间亦有之。而唯于泄泻一證。则尤其为最。何也。盖古人以泄泻为热者什九。故多用河间黄芩芍药汤。(庚八)为主治。而不知凡属泄泻。最多脾肾虚寒也。即如出疹一症。虽有出疹毒而泻者。然果系实热。多不作泻。但致泻者。率由脾胃之弱。若但知清火解毒。则脾必日败。而渐成屋漏青菜色。及气促绝食。不治之證矣。病而至此。岂犹热耶。总属误耳。故凡治泄泻者。即虽是疹。亦必察其有无热邪。如无热證热脉。即当于痘疮泄泻条。求法治之。庶最危者。犹可望其生也。故余于诸法之外。而犹言其要者。如此。
万氏曰。身热烦渴泄泻者。柴苓汤、(癸九)四苓散。(辰一)如热甚或夏月。益元散。(酉四)〇疹未出。如蚓在尘。或注泄。宜柴胡橘皮汤。(癸十上详出险。)
张氏曰。万氏治疹诸条中。唯泄痢气喘二症。最多疑似。盖二症之由疹毒。固当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毒者。如俗医。但见其疹。无不槩用寒凉。不知有可凉者。有不可凉者。其有脾气本弱。而过用寒药。或以误食生冷。致伤脾胃而为泄泻者。亦多有之。此一證也。虽曰由疹而发。实非疹毒之病矣。但察其别无热症热脉。而兼之色白气馁者。便须速救脾气。急从温补。宜温胃饮、(午六)五君子煎、(辰十)胃关煎(午七)之类主之。若执谓疹毒不可温。则无不危矣。此医之当知本也。又痘论中。有因人因證之辨。(互详咳喘。)
梦叟曰。疹出时。泻痢解毒汤。(丙一)加枳壳、白芍。与升葛汤相间服。泄而不痢者。升葛汤。加四苓。〇疹未出而腹痛泄利。不足虑。升葛汤。加麻黄、苏叶治之。疹出则止。并宜用马氏法。米谷不化者。诸方中。皆加山查、木瓜。无食伤者。否。〇吐泻俱作者。四苓散。(辰一上详呕吐。)〇疹没后。泄泻无度。又兼喘嗽者。黄连解毒汤。(丙一)合凉膈散(辛七)极好。又三黄汤。(癸四)调益元散。屡见奇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6L 页
效。(下详痢疾。)
痢疾第十二
万氏曰。初发热吐利。纯是热症。自利者。宜黄芩汤。(庚三)吐利者。宜黄芩汤。(庚三)加半夏生姜。自利里急后重。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合益元散。(酉四互详呕吐。)
黄氏曰。疹毒发热之时。火邪内迫。上行则吐。下行则利。又甚则里急后重而为滞下也。法于疹家求之。不可作吐利滞下而治。吐多。以竹茹石膏汤。(癸一)自利。以猪苓汤。(辰八)滞下。以黄芩汤(庚二)主之。
孙氏曰。发热之时。火邪内逼。吐者。竹茹石膏汤。(癸一)利者。升麻泽泻汤。(卯三)滞下。黄芩芍药汤。(庚八)加黄连、生地、木通、人参、枳壳。或少加大黄微下之。
王氏曰。发热吐利。(如黄氏说。)火迫下焦。多利。宜准绳黄芩汤。(庚三)送下香连丸。(辛四)自利甚者。里急后重而为滞下。宜加味黄芩汤、(庚六)调六一散。(酉四)
聂氏曰。麻出之时。多有自利不止者。其毒亦因利而散。此殊无妨。如泄利过甚。则以加味四苓散(辰二)与之。切忌用参、朮、诃、蔻补涩之药。以图速止。重则令腹胀喘满而不可救。轻则变为休息痢。缠绵不已。戒之戒之。
马氏曰。麻疹出时利。谓之夹疹痢。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枳壳、白芍。〇梦叟说同。
钱氏曰。麻疹作痢。谓之夹疹痢。因热毒未解。移于大肠也。有腹痛欲解。或赤或白。与赤白相兼者。悉用清热导滞汤。(申二)主之。不可轻投涩剂。
万氏曰。疹现后。大便下脓血。或因泄泻而变成脓血者。或径自利者。但看疮疹出多而色红。又多嗽者。只宜表疹。俟其收后。方宜解毒。兼治其利。〇下痢赤白腹痛者。黄芩芍药汤。(庚八上详腹痛。)
梦叟曰。方出时痢疾。解毒汤。(丙一)加五苓散。(辰四)收疹时。解毒汤。(丙一)加导赤散。(申六)治之。〇泄痢等症。用解毒导赤之属。而终不效者。三黄汤。(癸四)调益元散。(酉四)盖疹之泄痢。皆热也。解毒泻心火。则小便利而大便自止。秋冬亦可用。〇痢甚而后重。极者年气壮盛者。疹没未久。而痢甚者。宜三黄汤。(癸四)若泄多而痢少者。宜解毒导赤散。(申五)至若年气幼弱者。疹前有泄痢。
痢疾第十二
万氏曰。初发热吐利。纯是热症。自利者。宜黄芩汤。(庚三)吐利者。宜黄芩汤。(庚三)加半夏生姜。自利里急后重。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合益元散。(酉四互详呕吐。)
黄氏曰。疹毒发热之时。火邪内迫。上行则吐。下行则利。又甚则里急后重而为滞下也。法于疹家求之。不可作吐利滞下而治。吐多。以竹茹石膏汤。(癸一)自利。以猪苓汤。(辰八)滞下。以黄芩汤(庚二)主之。
孙氏曰。发热之时。火邪内逼。吐者。竹茹石膏汤。(癸一)利者。升麻泽泻汤。(卯三)滞下。黄芩芍药汤。(庚八)加黄连、生地、木通、人参、枳壳。或少加大黄微下之。
王氏曰。发热吐利。(如黄氏说。)火迫下焦。多利。宜准绳黄芩汤。(庚三)送下香连丸。(辛四)自利甚者。里急后重而为滞下。宜加味黄芩汤、(庚六)调六一散。(酉四)
聂氏曰。麻出之时。多有自利不止者。其毒亦因利而散。此殊无妨。如泄利过甚。则以加味四苓散(辰二)与之。切忌用参、朮、诃、蔻补涩之药。以图速止。重则令腹胀喘满而不可救。轻则变为休息痢。缠绵不已。戒之戒之。
马氏曰。麻疹出时利。谓之夹疹痢。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枳壳、白芍。〇梦叟说同。
钱氏曰。麻疹作痢。谓之夹疹痢。因热毒未解。移于大肠也。有腹痛欲解。或赤或白。与赤白相兼者。悉用清热导滞汤。(申二)主之。不可轻投涩剂。
万氏曰。疹现后。大便下脓血。或因泄泻而变成脓血者。或径自利者。但看疮疹出多而色红。又多嗽者。只宜表疹。俟其收后。方宜解毒。兼治其利。〇下痢赤白腹痛者。黄芩芍药汤。(庚八上详腹痛。)
梦叟曰。方出时痢疾。解毒汤。(丙一)加五苓散。(辰四)收疹时。解毒汤。(丙一)加导赤散。(申六)治之。〇泄痢等症。用解毒导赤之属。而终不效者。三黄汤。(癸四)调益元散。(酉四)盖疹之泄痢。皆热也。解毒泻心火。则小便利而大便自止。秋冬亦可用。〇痢甚而后重。极者年气壮盛者。疹没未久。而痢甚者。宜三黄汤。(癸四)若泄多而痢少者。宜解毒导赤散。(申五)至若年气幼弱者。疹前有泄痢。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7H 页
肌肤瘦削者。疹没既久。元气积败者。不可服三黄。当用马氏黄芩汤。(庚一)或铜壁黄芩汤。(庚二)里急后重甚者。铜壁方中。加酒蒸大黄一钱。服一贴微利之。(不甚者勿加。)血便多者。加地榆二钱。
马氏曰。没落后。痢赤白。宜黄芩汤。(庚一)黄连解毒汤(丙一)等剂。治之。〇没落后。多食油腻厚味。致令久痢不已。此因积腻所伤。馀毒留在大肠。不可速止。宜先清利其毒而后补之。先用大黄、黄连、枳壳、槟榔。以疏利之。或用三黄汤。(癸四)加槟榔、枳壳同煎。调益元散(酉四)服之。可愈。若妄投涩药。一服即止。则内毒上攻。令其呕吐不食。噤口不语。二三日毒攻大肠。或下鲜血。或下如屋漏豆汁。遂成不治之症矣。
龚氏曰。疹后赤白痢。用黄连杏仁汤。(辛一)如下坠。加枳壳。
翁氏曰。麻后泻痢者。乃积热移于大肠。宜四苓散。(辰一)加木通、芩连、白芍药。或豆蔻丸、(亢三)香连丸(辛四)之类。〇陆氏曰。麻后豆蔻。大非所宜。(案此疹家之冰炭。)
万氏曰。疹后泄痢。日久不已者。曰休息利(一作痢)。不可妄施涩剂。以成霸功。宜黄芩汤。(庚三)合天水散。(酉四)与香橘丸。(辛四)相间治之。若呕吐不能食者。多噤口。更肠滑不止。或下鲜血。或如尘水者。皆死證也。
黄氏曰。疹前曾有泄痢。未用清解。至于疹后变为休息痢。不问赤白。但里急后重。昼夜无度。以黄芩汤(庚一)主之。刘河间曰。养其血而利自止。行其气而后重除。此格言也。如壮盛之人。内有郁热。挟食积。能食者。须以三黄丸。(癸四)微利之。如不肯服煎药者。香橘丸(辛四)主之。
孙氏曰。疹出之时。曾作泻痢。疹退之后。变为休息痢。此馀毒在大肠也。须分虚实治之。实者。三黄丸(癸四)利之。或香连丸(辛四)和之。后用黄芩汤。(庚一)虚者。从补。
王氏曰。疹出时泄痢未经清解。疹后变为休息痢。不问赤白。日夜无度。以黄芩汤。(庚一)送下香连丸。(辛四)虚者。加人蔘。滑者。加椿根白皮。俱于丸药内加之。勿入煎药。〇朱氏说同。(黄芩汤。仍用准绳方。)
孟氏曰。痧后泻黄红色。乃内有伏热。宜加味四苓散。(辰二)加木通、车前子、黄
马氏曰。没落后。痢赤白。宜黄芩汤。(庚一)黄连解毒汤(丙一)等剂。治之。〇没落后。多食油腻厚味。致令久痢不已。此因积腻所伤。馀毒留在大肠。不可速止。宜先清利其毒而后补之。先用大黄、黄连、枳壳、槟榔。以疏利之。或用三黄汤。(癸四)加槟榔、枳壳同煎。调益元散(酉四)服之。可愈。若妄投涩药。一服即止。则内毒上攻。令其呕吐不食。噤口不语。二三日毒攻大肠。或下鲜血。或下如屋漏豆汁。遂成不治之症矣。
龚氏曰。疹后赤白痢。用黄连杏仁汤。(辛一)如下坠。加枳壳。
翁氏曰。麻后泻痢者。乃积热移于大肠。宜四苓散。(辰一)加木通、芩连、白芍药。或豆蔻丸、(亢三)香连丸(辛四)之类。〇陆氏曰。麻后豆蔻。大非所宜。(案此疹家之冰炭。)
万氏曰。疹后泄痢。日久不已者。曰休息利(一作痢)。不可妄施涩剂。以成霸功。宜黄芩汤。(庚三)合天水散。(酉四)与香橘丸。(辛四)相间治之。若呕吐不能食者。多噤口。更肠滑不止。或下鲜血。或如尘水者。皆死證也。
黄氏曰。疹前曾有泄痢。未用清解。至于疹后变为休息痢。不问赤白。但里急后重。昼夜无度。以黄芩汤(庚一)主之。刘河间曰。养其血而利自止。行其气而后重除。此格言也。如壮盛之人。内有郁热。挟食积。能食者。须以三黄丸。(癸四)微利之。如不肯服煎药者。香橘丸(辛四)主之。
孙氏曰。疹出之时。曾作泻痢。疹退之后。变为休息痢。此馀毒在大肠也。须分虚实治之。实者。三黄丸(癸四)利之。或香连丸(辛四)和之。后用黄芩汤。(庚一)虚者。从补。
王氏曰。疹出时泄痢未经清解。疹后变为休息痢。不问赤白。日夜无度。以黄芩汤。(庚一)送下香连丸。(辛四)虚者。加人蔘。滑者。加椿根白皮。俱于丸药内加之。勿入煎药。〇朱氏说同。(黄芩汤。仍用准绳方。)
孟氏曰。痧后泻黄红色。乃内有伏热。宜加味四苓散。(辰二)加木通、车前子、黄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7L 页
芩。可也。〇痧后。疳热成痢者。宜清热导滞汤。(申二)去旁翘。加棱莪。
缪氏曰。疹后便脓血。宜升散药。(上详泄泻。)若疹后下积滞。用连石薯蓣丸。(卯五)又西河柳叶。治痧后痢。为细末净四钱。砂糖调服。
聂氏曰。有毒气流注而成痢者。宜用清热导滞汤。(申二)〇翟氏曰。此方泛泛视之。调气行血清热。不过滞下平剂耳。自非心领神会。点窥其微鲜。有知其妙者。此系清利麻疹馀毒之方。而非寻常治痢之药也。以用牛旁、连翘二味不同。而群药俱化疹用。盖疹属本。痢属标。治疹而痢自除。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此方有焉。谁谓方可易定哉。
张氏曰。疹后作痢。亦有看手咬指甲撕口唇皮及咬人等證。当以解毒分利药治之。若所下稠涎。红白相兼者。务要用解毒之药。〇若昼夜有三五十次。或渐多嗽。右手一指脉渐起。清涕复来者。方可望生。〇若痢变煤色。或成屋漏色。或如青菜色。肛门如筒。喘促音哑。饮食不进。午后腮红。皆不治。
万氏曰。隆庆己巳。予在郧阳。有杨举人一子。病疹后痢下鲜血。予授一方调理而安。时府中出疹。但病痢血者。杨举人。授以其方。与之皆效。(今名郑阳归芍汤。寅十。)
梦叟曰。疹没后痢疾。毋论赤白。黄连解毒汤。(丙一)加黄芩炒、当归酒洗、川芎、青皮、枳壳、槟榔、甘草。或槟榔调服。或只加白芍二钱。黄芩一钱。〇疹后泄泻久不止。因下脓血。宜升葛芍药汤。(甲六)血便多者。黄连解毒汤。(丙一)调六一散。(酉四)〇疹后蛔在下腹。时时腹痛而泄痢者。宜开郁导气汤。(申三)毋论冷热湿诸痢。皆可用。〇蛔痢甚者。用椒梅汤。(戌十)
疳瘵第十三
万氏曰。疹后馀毒入胃久而不散。以致牙龈黑烂肉腐。血出臭气冲人者。名为走马疳。用马鸣散(氐八)主之。甚者。急用人中白、芦荟、使君子、龙胆、草黄连、五灵脂。浸蒸饼为丸。滚水服之。以清胃火。若面颊浮肿。环口青黑。颊漏齿脱。唇崩鼻坏者。死證也。〇如唇口多疮。其声嗄哑者。曰狐惑。化
缪氏曰。疹后便脓血。宜升散药。(上详泄泻。)若疹后下积滞。用连石薯蓣丸。(卯五)又西河柳叶。治痧后痢。为细末净四钱。砂糖调服。
聂氏曰。有毒气流注而成痢者。宜用清热导滞汤。(申二)〇翟氏曰。此方泛泛视之。调气行血清热。不过滞下平剂耳。自非心领神会。点窥其微鲜。有知其妙者。此系清利麻疹馀毒之方。而非寻常治痢之药也。以用牛旁、连翘二味不同。而群药俱化疹用。盖疹属本。痢属标。治疹而痢自除。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此方有焉。谁谓方可易定哉。
张氏曰。疹后作痢。亦有看手咬指甲撕口唇皮及咬人等證。当以解毒分利药治之。若所下稠涎。红白相兼者。务要用解毒之药。〇若昼夜有三五十次。或渐多嗽。右手一指脉渐起。清涕复来者。方可望生。〇若痢变煤色。或成屋漏色。或如青菜色。肛门如筒。喘促音哑。饮食不进。午后腮红。皆不治。
万氏曰。隆庆己巳。予在郧阳。有杨举人一子。病疹后痢下鲜血。予授一方调理而安。时府中出疹。但病痢血者。杨举人。授以其方。与之皆效。(今名郑阳归芍汤。寅十。)
梦叟曰。疹没后痢疾。毋论赤白。黄连解毒汤。(丙一)加黄芩炒、当归酒洗、川芎、青皮、枳壳、槟榔、甘草。或槟榔调服。或只加白芍二钱。黄芩一钱。〇疹后泄泻久不止。因下脓血。宜升葛芍药汤。(甲六)血便多者。黄连解毒汤。(丙一)调六一散。(酉四)〇疹后蛔在下腹。时时腹痛而泄痢者。宜开郁导气汤。(申三)毋论冷热湿诸痢。皆可用。〇蛔痢甚者。用椒梅汤。(戌十)
疳瘵第十三
万氏曰。疹后馀毒入胃久而不散。以致牙龈黑烂肉腐。血出臭气冲人者。名为走马疳。用马鸣散(氐八)主之。甚者。急用人中白、芦荟、使君子、龙胆、草黄连、五灵脂。浸蒸饼为丸。滚水服之。以清胃火。若面颊浮肿。环口青黑。颊漏齿脱。唇崩鼻坏者。死證也。〇如唇口多疮。其声嗄哑者。曰狐惑。化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8H 页
䘌丸(亢四)主之。更烦躁昏闷失声者。死證也。
马氏曰。疹前后。纵意多食甘甜之物。湿热动虫。为走马牙疳。穿腮落齿。或面颊浮肿。环口青黑唇崩鼻坏。及胃烂而疳疮。色白者。皆不治逆證。〇痲疹愈后。牙根溃烂肉腐。出血臭气衡人。皆因疹后未服解毒清利之剂。以致馀毒游热不退。积于皮肤。入于胃中。久而不散。故发此症。宜清胃饮、(午四)凉膈散、(辛七)独枣丹(亢八)等剂治之。以退胃火。可无大患。〇唇口多疮而极痒。一似伤寒狐惑之病。若不急治。上下唇俱为虫蚀腐烂。以及昏闷失声。遂为不治之證。宜急用化虫丸。(亢六亢七)治之。雄黄散(氐一)擦之。可愈。
翁氏曰。麻后。牙疳红肿者。清胃汤。(午四)合甘桔汤。(戌一)加牛旁、荆芥、玄蔘、胃烂者。不治。
龚氏曰。麻疹退后。若有牙根腐烂。鼻血横行。并为失血之症。急用四物汤。加茵蔯、木通、生犀角之类。以利小便。使热下行。如疳疮色白者。为胃烂不治之症也。(互详血马氏说。)
黄氏曰。疹毒之后。牙龈黑烂。时时血出。呼吸气息。名为走马疳。文蛤散(氐二)主之。化䘌丸。(亢五)雄黄散。(氐一)皆可。
孙氏曰。疹毒入胃。致成走马疳。传于两颊浮肿。久而穿腮缺唇破鼻。为崩砂狐惑等危症。外用文蛤散、(氐二)雄黄散(氐一)搽之。内用芦荟丸。(即上万氏人中白等六种。)或有得生者。但不多见也。
缪氏曰。疹后牙疳。最危。须内外兼治之良。内服生犀地黄汤。(丑二)外用黄龙散(氐六)治之。缓则不可救矣。〇又龙朋散。(氐七)治痧后口疮。〇冯氏曰。(原论同。)又若脾气虚寒。不能按纳下焦阴火而为牙疳口疮者。宜用理中之类。而火自退舍。总宜凭脉用药。勿以麻疹热毒为定论。盖诸病有初同末异之迥殊也。
朱氏曰。走马疳。宜人中白煅一钱。黄檗炒黑三钱。为末撮口内。
梦叟曰。疹前后。唇上下及牙龈。忽然腐烂者。蛔疳也。此时昏睡。不省人事。
马氏曰。疹前后。纵意多食甘甜之物。湿热动虫。为走马牙疳。穿腮落齿。或面颊浮肿。环口青黑唇崩鼻坏。及胃烂而疳疮。色白者。皆不治逆證。〇痲疹愈后。牙根溃烂肉腐。出血臭气衡人。皆因疹后未服解毒清利之剂。以致馀毒游热不退。积于皮肤。入于胃中。久而不散。故发此症。宜清胃饮、(午四)凉膈散、(辛七)独枣丹(亢八)等剂治之。以退胃火。可无大患。〇唇口多疮而极痒。一似伤寒狐惑之病。若不急治。上下唇俱为虫蚀腐烂。以及昏闷失声。遂为不治之證。宜急用化虫丸。(亢六亢七)治之。雄黄散(氐一)擦之。可愈。
翁氏曰。麻后。牙疳红肿者。清胃汤。(午四)合甘桔汤。(戌一)加牛旁、荆芥、玄蔘、胃烂者。不治。
龚氏曰。麻疹退后。若有牙根腐烂。鼻血横行。并为失血之症。急用四物汤。加茵蔯、木通、生犀角之类。以利小便。使热下行。如疳疮色白者。为胃烂不治之症也。(互详血马氏说。)
黄氏曰。疹毒之后。牙龈黑烂。时时血出。呼吸气息。名为走马疳。文蛤散(氐二)主之。化䘌丸。(亢五)雄黄散。(氐一)皆可。
孙氏曰。疹毒入胃。致成走马疳。传于两颊浮肿。久而穿腮缺唇破鼻。为崩砂狐惑等危症。外用文蛤散、(氐二)雄黄散(氐一)搽之。内用芦荟丸。(即上万氏人中白等六种。)或有得生者。但不多见也。
缪氏曰。疹后牙疳。最危。须内外兼治之良。内服生犀地黄汤。(丑二)外用黄龙散(氐六)治之。缓则不可救矣。〇又龙朋散。(氐七)治痧后口疮。〇冯氏曰。(原论同。)又若脾气虚寒。不能按纳下焦阴火而为牙疳口疮者。宜用理中之类。而火自退舍。总宜凭脉用药。勿以麻疹热毒为定论。盖诸病有初同末异之迥殊也。
朱氏曰。走马疳。宜人中白煅一钱。黄檗炒黑三钱。为末撮口内。
梦叟曰。疹前后。唇上下及牙龈。忽然腐烂者。蛔疳也。此时昏睡。不省人事。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8L 页
宜急用化䘌丸。(亢四)再以米泔水。入盐少许。一沸嗽过。又以绵茧散。(氐三)或独枣丹。(亢八)频频糁付。若荏苒不治。至于齿落唇黑者。难治。〇此时内服清胃散。(午四)或凉膈散。(辛七)与化䘌丸。(亢四)相间服。尤妙。〇牙龈唇舌腐烂。至喉中者。内服甘露饮。(戌四)外用象牙散。(氐四)虽口唇牙齿。烂落缺破。无不责效。〇疹后口乾。若不早治。必至穿腮落牙。若加痰喘。此毒攻脾胃也。宜王氏元解散。(寅八)
冯氏曰。麻后牙疳。有五不治。鼻烂者。不治。自外生入内者。不治。无脓血者。不治。白色者。为胃烂也。不治。牙落者。为肾败也。不治。
万氏曰。疹后。热不退而发枯毛竖。肉消骨立。渐渐羸瘦。为骨蒸劳瘵之證者。宜柴胡四物汤。(子三)主之。或芦荟肥儿丸。(亥八)加当归连翘治之。迟则变證。为睡则露晴(一作睛)。口鼻气冷。手足厥逆。遂成慢脾风瘈疭。不治之證矣。〇梦叟曰。(原论同)又楚氏柴胡四物汤。(子三)兼治馀热。
黄氏曰。疹子既收。其毒不解。邪火拂郁。浑身发热。昼夜不退。发枯肤瘁。渐成疳瘵。以清热除疳丸。(亥十)主之。若不早治。变为慢风。(如万氏说。)不救者多矣。〇朱氏说同。
孙氏曰。疹已收去。浑身反发热。日夜不退。此毒未尽解。邪火郁于肌肉之间。久则为骨蒸劳瘵之症。(如万氏说。)宜芦荟肥儿丸。(亥八)加龙胆草、当归、连翘等治之。迟则不治。(如万氏说。)
孟氏曰。疹麻后。面色青白。唇淡气弱。宜服调元健脾保肺汤。(午十)并治痧后瘦弱成疳疾。如大便不实泻白色者。此方。可加木杳(木香)、白朮、诃子少许。如泻黄色。加酒炒黄芩、车前子。
孟氏曰。痧疹后失调。体瘦气虚。或成疳疾。或泄泻等症。宜服健脾肥儿丸。(亥九)〇痧后。口疮牙疳等患。宜服清胃败毒汤。(丁七)如体虚。加白朮。又口疮牙疳。以苦茶拭过。随以救苦散。(氐十)搽患处。富便之家。加牛黄二分。研入。其效更速。
孙氏曰。程晓山子仅七岁。中麻一月馀矣。发热如故。咳嗽声哑。肌削骨立。
冯氏曰。麻后牙疳。有五不治。鼻烂者。不治。自外生入内者。不治。无脓血者。不治。白色者。为胃烂也。不治。牙落者。为肾败也。不治。
万氏曰。疹后。热不退而发枯毛竖。肉消骨立。渐渐羸瘦。为骨蒸劳瘵之證者。宜柴胡四物汤。(子三)主之。或芦荟肥儿丸。(亥八)加当归连翘治之。迟则变證。为睡则露晴(一作睛)。口鼻气冷。手足厥逆。遂成慢脾风瘈疭。不治之證矣。〇梦叟曰。(原论同)又楚氏柴胡四物汤。(子三)兼治馀热。
黄氏曰。疹子既收。其毒不解。邪火拂郁。浑身发热。昼夜不退。发枯肤瘁。渐成疳瘵。以清热除疳丸。(亥十)主之。若不早治。变为慢风。(如万氏说。)不救者多矣。〇朱氏说同。
孙氏曰。疹已收去。浑身反发热。日夜不退。此毒未尽解。邪火郁于肌肉之间。久则为骨蒸劳瘵之症。(如万氏说。)宜芦荟肥儿丸。(亥八)加龙胆草、当归、连翘等治之。迟则不治。(如万氏说。)
孟氏曰。疹麻后。面色青白。唇淡气弱。宜服调元健脾保肺汤。(午十)并治痧后瘦弱成疳疾。如大便不实泻白色者。此方。可加木杳(木香)、白朮、诃子少许。如泻黄色。加酒炒黄芩、车前子。
孟氏曰。痧疹后失调。体瘦气虚。或成疳疾。或泄泻等症。宜服健脾肥儿丸。(亥九)〇痧后。口疮牙疳等患。宜服清胃败毒汤。(丁七)如体虚。加白朮。又口疮牙疳。以苦茶拭过。随以救苦散。(氐十)搽患处。富便之家。加牛黄二分。研入。其效更速。
孙氏曰。程晓山子仅七岁。中麻一月馀矣。发热如故。咳嗽声哑。肌削骨立。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9H 页
头发尽秃。众医束手。余曰。此疳症。疳因麻后虚热而发。以大芦荟丸。(亥七)治之。
疮痈第十四(肿胀附)
万氏曰。凡出疹之先。或有胃火。及出疹之后。馀毒不散。此热毒收于牙龈上下。故并唇口生疮。遇有此證。每日用温米泔水。洗十馀次。急用解毒之药。治之。若或失治。多变走马疳也。
景氏曰。疹后热。口舌生疮。喉中牙龈出血。流涎作秽。宜犀角解毒散。(丙七)〇梦叟曰。口舌生疮。非疳也。宜洗心散。(亥四)
梦叟曰。疹后。心胃热。咽痛。口舌生疮。热气上攻。牙龈肿痛齿动等症。亦宜甘露饮。(戌四)或以甘露饮。(戌四)含嗽吞下。清肺饮。(壬一)亦好。
马氏曰。麻疹退后。不可当风。苟见风太蚤。一肿即消。必体瘦肌黄。恐防病日。致生麻风疮。如有麻风疮。宜大连翘饮。(辛六)加牛旁子、防风、金银花。烂处敷生肌散。(氐九)
梦叟曰。疹出未快。即时收敛。遍身青紫腐烂。宜王氏双解散。(寅七上详出险。)〇若上无疳疮。而只下部腐烂者。必其人病疹之时。当风太早。以至痒烂。名曰麻风疮。宜用马氏法。以消毒降火。
万氏曰。馀毒未尽。变生痈疽疮疖者。升麻汤。(甲一)加防风、荆芥、牛旁子。〇景氏说同。(唯二芍并用。)
冯氏曰。痘后发痈。多在骨节间。疹后馀毒。多在口目内。何也。盖痘毒之馀。多留肝肾。疹毒之馀。多留肺胃。腑毒为阳。炎上越表而浅。脏毒为阴。沈下滞里而深。藏府阴阳。既异。骨髓肤腠。殊途故也。
孙氏曰。疹退之后。有馀热未尽。或发痈毒。肢节疼痛者。以羌活散。(亥一)微汗微利。
马氏曰。麻疹没后。生疮疥及眼目疾。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减治之。
缪氏曰。痧后。生疮不已。馀热未尽故也。宜连翘生地饮。(子八)〇痧后口疮。宜龙朋散。(蒙麻互详疳瘵。)
疮痈第十四(肿胀附)
万氏曰。凡出疹之先。或有胃火。及出疹之后。馀毒不散。此热毒收于牙龈上下。故并唇口生疮。遇有此證。每日用温米泔水。洗十馀次。急用解毒之药。治之。若或失治。多变走马疳也。
景氏曰。疹后热。口舌生疮。喉中牙龈出血。流涎作秽。宜犀角解毒散。(丙七)〇梦叟曰。口舌生疮。非疳也。宜洗心散。(亥四)
梦叟曰。疹后。心胃热。咽痛。口舌生疮。热气上攻。牙龈肿痛齿动等症。亦宜甘露饮。(戌四)或以甘露饮。(戌四)含嗽吞下。清肺饮。(壬一)亦好。
马氏曰。麻疹退后。不可当风。苟见风太蚤。一肿即消。必体瘦肌黄。恐防病日。致生麻风疮。如有麻风疮。宜大连翘饮。(辛六)加牛旁子、防风、金银花。烂处敷生肌散。(氐九)
梦叟曰。疹出未快。即时收敛。遍身青紫腐烂。宜王氏双解散。(寅七上详出险。)〇若上无疳疮。而只下部腐烂者。必其人病疹之时。当风太早。以至痒烂。名曰麻风疮。宜用马氏法。以消毒降火。
万氏曰。馀毒未尽。变生痈疽疮疖者。升麻汤。(甲一)加防风、荆芥、牛旁子。〇景氏说同。(唯二芍并用。)
冯氏曰。痘后发痈。多在骨节间。疹后馀毒。多在口目内。何也。盖痘毒之馀。多留肝肾。疹毒之馀。多留肺胃。腑毒为阳。炎上越表而浅。脏毒为阴。沈下滞里而深。藏府阴阳。既异。骨髓肤腠。殊途故也。
孙氏曰。疹退之后。有馀热未尽。或发痈毒。肢节疼痛者。以羌活散。(亥一)微汗微利。
马氏曰。麻疹没后。生疮疥及眼目疾。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减治之。
缪氏曰。痧后。生疮不已。馀热未尽故也。宜连翘生地饮。(子八)〇痧后口疮。宜龙朋散。(蒙麻互详疳瘵。)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49L 页
朱氏曰。疹后。疮疖毒壅。宜郁金退火丹。(亢九)调下六一散。(酉四)
孟氏曰。痧后脾虚。或生疮疥。宜服养真膏。(午八上详咳喘。)
梦叟曰疹后。遍身生疮。热不退者。宜疏风散。(亥五)〇疹后。尰生手足。伤筋骨者。宜王氏五苓散。(辰六)疹后。鼻孔疮。或鼻乾黑。或清涕者。宜芩栀泻白散。(寅四)〇疹后。身体痈肿。宜解毒托里散。(危一)
梦叟曰。疹后腹胀。四肢浮气等症。宜木香大安汤。(女四)调磁器末五匙。石雄黄一钱服。或作丸(女四)服。喘急则胃苓汤。(辰七)或五皮汤(亥三)合煎用。〇胀症。宜胃苓汤。(辰七)浮症。宜五皮汤。(亥三)二症兼发。二方合煎用。(一本云。疹后浮肿。宜胃苓苓汤。五皮汤。亦用五苓散。)〇疹后面目虚浮。以至遍身浮肿。宜加味五苓散。(辰五)喘急。加桑白皮。(又见馀毒条。)
梦叟曰。疹后阴囊浮肿。王氏四苓散。(辰三)最神。屡试屡验。若有不效者。此厥阴肝经湿气也。宜加味小柴胡汤。(癸七)又以石燕子醋磨汁。付之。又萝葍子壳、蒲芦根等分煎汤。洗腐肿处。〇阴囊浮肿。小便不利。宜五苓散。(辰四)加木通、车前子。(一本云。面部及下部。有浮气。并宜五苓散。加木通车前子。)
梦叟曰。疹后馀热未尽退。面部及身上。间间更出。又或如痘疮贯脓等症。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麦门冬、地骨皮。
马氏曰。消肿。葶苈最好。
蛔虫第十五
万氏曰。蛔动如从吐利中。必然肠胃热邪冲。若闻食臭虫才出。此證虚寒勿妄攻。(此痘后馀毒。證治歌括之文。)此毒在肝也。痘后或吐蛔。或利下蛔者。皆热毒入里也。热在胃则吐蛔。热在肠则利下蛔。利者。黄芩汤。(庚三)加桃仁、艾叶。吐者。黄芩半夏汤。(庚四)加乌梅、川椒。若不吐利。但闻食即吐蛔者。此胃久虚。虫无所食。故闻其臭即吐。食已易饥。宜理中汤丸。(未三)加乌梅肉、黄连、川椒主之。
万氏曰。狐惑之證声哑嗄。唇口生疮诚可讶。龈根溃烂疳蚀疮。息臭出血名走马。(此亦痘后歌括文。)此毒在肾也。痘后吐利蛔出者。此蛊为热所蒸而出。
孟氏曰。痧后脾虚。或生疮疥。宜服养真膏。(午八上详咳喘。)
梦叟曰疹后。遍身生疮。热不退者。宜疏风散。(亥五)〇疹后。尰生手足。伤筋骨者。宜王氏五苓散。(辰六)疹后。鼻孔疮。或鼻乾黑。或清涕者。宜芩栀泻白散。(寅四)〇疹后。身体痈肿。宜解毒托里散。(危一)
梦叟曰。疹后腹胀。四肢浮气等症。宜木香大安汤。(女四)调磁器末五匙。石雄黄一钱服。或作丸(女四)服。喘急则胃苓汤。(辰七)或五皮汤(亥三)合煎用。〇胀症。宜胃苓汤。(辰七)浮症。宜五皮汤。(亥三)二症兼发。二方合煎用。(一本云。疹后浮肿。宜胃苓苓汤。五皮汤。亦用五苓散。)〇疹后面目虚浮。以至遍身浮肿。宜加味五苓散。(辰五)喘急。加桑白皮。(又见馀毒条。)
梦叟曰。疹后阴囊浮肿。王氏四苓散。(辰三)最神。屡试屡验。若有不效者。此厥阴肝经湿气也。宜加味小柴胡汤。(癸七)又以石燕子醋磨汁。付之。又萝葍子壳、蒲芦根等分煎汤。洗腐肿处。〇阴囊浮肿。小便不利。宜五苓散。(辰四)加木通、车前子。(一本云。面部及下部。有浮气。并宜五苓散。加木通车前子。)
梦叟曰。疹后馀热未尽退。面部及身上。间间更出。又或如痘疮贯脓等症。宜黄连解毒汤。(丙一)加麦门冬、地骨皮。
马氏曰。消肿。葶苈最好。
蛔虫第十五
万氏曰。蛔动如从吐利中。必然肠胃热邪冲。若闻食臭虫才出。此證虚寒勿妄攻。(此痘后馀毒。證治歌括之文。)此毒在肝也。痘后或吐蛔。或利下蛔者。皆热毒入里也。热在胃则吐蛔。热在肠则利下蛔。利者。黄芩汤。(庚三)加桃仁、艾叶。吐者。黄芩半夏汤。(庚四)加乌梅、川椒。若不吐利。但闻食即吐蛔者。此胃久虚。虫无所食。故闻其臭即吐。食已易饥。宜理中汤丸。(未三)加乌梅肉、黄连、川椒主之。
万氏曰。狐惑之證声哑嗄。唇口生疮诚可讶。龈根溃烂疳蚀疮。息臭出血名走马。(此亦痘后歌括文。)此毒在肾也。痘后吐利蛔出者。此蛊为热所蒸而出。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50H 页
为蛔厥。若不吐利。内蚀脏腑者。为狐惑。狐惑之證。其人好睡默默不欲食。上唇有疮。虫蚀其肛。下唇有疮。虫蚀其脏。其声哑嗄。上下不定。故名狐惑也。此候最恶。麻疹后尤多。化䘌丸(亢四)主之。
王氏曰。狐惑症。麻疹后尤多。化䘌丸(亢四)主之。如大便结者。桃仁承气汤。(室一)加槐子。利之。
梦叟曰。凡蛔。热则必动。其上冲胸膈而吐蛔者。胃热也。下腹轮囷刺痛而下蛔者。大肠热也。自初善其发散。清凉肠胃。则蛔自不动。而俗医不识此理。蛔动然后。方用杀蛔安蛔之剂。以使君子、乌梅、山查之属。要以救急。亦难矣。〇蛔动则疹点曾满身红润。而一时隐伏。若秽气冲犯而内陷者然。慎勿以伤风治之。蛔若上冲。则急用黄芩半夏汤。(庚四)蛔在下腹。则黄芩汤(庚三)主之。并调雄黄末一钱。磁器末水飞四五匙。蛔盛而年壮者。用二钱。一方又加梅三个。姜一钱。〇盖此两黄芩汤。(庚三庚四)非但治蛔。兼治胃热。故疹自初热。已有蛔證者。勿用他药。只此两药。以之出疹。以之收疹。盖白芍酸寒伐肝。而蛔自肝经之毒。故以白芍为本。炙甘草全补胃气。黄芩能治三焦之热。虽无杀蛔之性。却收安蛔之功。桃仁、艾叶。自是治蛔之药。〇用两黄芩汤。(庚三庚四)而蛔犹作孽者。宜化䘌丸。(亢四)此丸能治上蛔下蛔及蛔疳等症。真治蛔之圣药也。然至其兼治疹热。此丸虽有黄连一两。终不如两黄芩汤之为当剂。故蛔症特甚。然后方用此丸。以专治之。(若未暇作丸宜作汤服。)
梦叟曰。蛔与热辨之不难。初热而胸烦者。蛔也。面色忽变者。蛔也。疹出而忽然陷伏者。蛔也。腹中轮囷者。蛔也。忽然喘气。蛔也。忽然咳嗽。蛔也。疹既没而忽然身热。蛔也。忽然色青。蛔也。忽然烦躁。蛔也。此皆内热动蛔之致也。若收敛既久。热退身凉之后。忽发此诸症者。是内虚而然也。盖热者。虽生别症。其发有渐。唯蛔发作无渐。故以忽然二字。为眼目。〇有蛔痰、蛔嗽、蛔喘、蛔谵、蛔烦、蛔狂、蛔泄、蛔痢、蛔头痛、蛔咽喉、蛔呕、蛔寒热往来、蛔浮胀、蛔脚痛等症。诸此症。或见于古方。而不可测度者也。蛔有
王氏曰。狐惑症。麻疹后尤多。化䘌丸(亢四)主之。如大便结者。桃仁承气汤。(室一)加槐子。利之。
梦叟曰。凡蛔。热则必动。其上冲胸膈而吐蛔者。胃热也。下腹轮囷刺痛而下蛔者。大肠热也。自初善其发散。清凉肠胃。则蛔自不动。而俗医不识此理。蛔动然后。方用杀蛔安蛔之剂。以使君子、乌梅、山查之属。要以救急。亦难矣。〇蛔动则疹点曾满身红润。而一时隐伏。若秽气冲犯而内陷者然。慎勿以伤风治之。蛔若上冲。则急用黄芩半夏汤。(庚四)蛔在下腹。则黄芩汤(庚三)主之。并调雄黄末一钱。磁器末水飞四五匙。蛔盛而年壮者。用二钱。一方又加梅三个。姜一钱。〇盖此两黄芩汤。(庚三庚四)非但治蛔。兼治胃热。故疹自初热。已有蛔證者。勿用他药。只此两药。以之出疹。以之收疹。盖白芍酸寒伐肝。而蛔自肝经之毒。故以白芍为本。炙甘草全补胃气。黄芩能治三焦之热。虽无杀蛔之性。却收安蛔之功。桃仁、艾叶。自是治蛔之药。〇用两黄芩汤。(庚三庚四)而蛔犹作孽者。宜化䘌丸。(亢四)此丸能治上蛔下蛔及蛔疳等症。真治蛔之圣药也。然至其兼治疹热。此丸虽有黄连一两。终不如两黄芩汤之为当剂。故蛔症特甚。然后方用此丸。以专治之。(若未暇作丸宜作汤服。)
梦叟曰。蛔与热辨之不难。初热而胸烦者。蛔也。面色忽变者。蛔也。疹出而忽然陷伏者。蛔也。腹中轮囷者。蛔也。忽然喘气。蛔也。忽然咳嗽。蛔也。疹既没而忽然身热。蛔也。忽然色青。蛔也。忽然烦躁。蛔也。此皆内热动蛔之致也。若收敛既久。热退身凉之后。忽发此诸症者。是内虚而然也。盖热者。虽生别症。其发有渐。唯蛔发作无渐。故以忽然二字。为眼目。〇有蛔痰、蛔嗽、蛔喘、蛔谵、蛔烦、蛔狂、蛔泄、蛔痢、蛔头痛、蛔咽喉、蛔呕、蛔寒热往来、蛔浮胀、蛔脚痛等症。诸此症。或见于古方。而不可测度者也。蛔有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50L 页
热蛔冷蛔。热者。属实。冷者。属虚。
梦叟曰。近日见有膝以上疹出红活而温润。膝以下其冷如铁者。此乃蛔动而气血不通也。若是者。宜黄芩半夏汤(庚四)以治蛔。继服防芍甘草汤(卯七)以发疹。〇又有人腰以上疹出。腰以下腐烂而死。实怪症也。静以思之。四肢皆属脾胃。热炽而血壅。以致腐烂。容有其理。然若非蛔之作孽。其祸岂如是暴急乎。蛔食肠胃。则必成蛔疳。以致上下唇颊鼻梁腐烂而死。此亦其类也。若是者。当以王仁宇双解散。(寅七)治之。〇两唇属脾胃。蛔蚀脾胃。则两唇烂。犯肝经。则鼻颊烂。犯肾经。则两脚烂。此必然之理也。若下有脚部之烂。则必上有疳疮。如是者。宜用化蛔丸(亢四)独枣丹。(亢八)糁烂处。可以得生。
梦叟曰。面部地界。忽有黑紫气。此是老蛔作孽也。(上详形色。)〇蛔在膈上。则其害尤急。怪症叠出。肺在高处。专主气道。蛔若上冲。闭其气道。则不但呼吸不通。四肢百体。气不流通。为厥冷。为色变。为出者忽没。且咽喉见阻。饮食俱逆。为呕吐。为恶心。治疹者。最宜用心于此也。至若蛔之在下者。或作腹痛。作泄泻。作下唇疳蚀。或肢末出疹迟滞等症。非不危急。而比诸在上者。犹之徐缓也。世苟不信。以蛔为热。盍以治热治蛔之剂。相间服之。
梦叟曰。疹出时膈间烦闷。胫足俱冷者。蛔也。宜频察之。用黄芩半夏汤。(庚四)〇初用黄芩汤。(庚三)则蛔又退伏脐下。便作泄痢者。十之九也。若不善治疹后。元气又削于泄痢。亦能致死。宜急用开郁导气汤。(申三)或椒梅汤。(戌十)
梦叟曰。山查、木瓜、使君子之属。虽曰治蛔。内热极盛。蛔不安巢。则宜先扑热。何用治蛔。内热不霁。则此数者。虽日服而无益矣。故化䘌丸。(亢四)以黄连为君。黄芩汤。(庚三)亦以酸寒者。(即黄芩白芍。)为君。〇蛔势甚急。而黄芩汤所不能制者。宜定中汤。(未五)小儿之不能饮者。尤妙。宜减半用之。〇化虫丸。(亢六)亦治蛔之良方。
梦叟曰。蛔若不吐不利。而但闻食臭。即时吐出者。胃虚也。宜加味理中汤。
梦叟曰。近日见有膝以上疹出红活而温润。膝以下其冷如铁者。此乃蛔动而气血不通也。若是者。宜黄芩半夏汤(庚四)以治蛔。继服防芍甘草汤(卯七)以发疹。〇又有人腰以上疹出。腰以下腐烂而死。实怪症也。静以思之。四肢皆属脾胃。热炽而血壅。以致腐烂。容有其理。然若非蛔之作孽。其祸岂如是暴急乎。蛔食肠胃。则必成蛔疳。以致上下唇颊鼻梁腐烂而死。此亦其类也。若是者。当以王仁宇双解散。(寅七)治之。〇两唇属脾胃。蛔蚀脾胃。则两唇烂。犯肝经。则鼻颊烂。犯肾经。则两脚烂。此必然之理也。若下有脚部之烂。则必上有疳疮。如是者。宜用化蛔丸(亢四)独枣丹。(亢八)糁烂处。可以得生。
梦叟曰。面部地界。忽有黑紫气。此是老蛔作孽也。(上详形色。)〇蛔在膈上。则其害尤急。怪症叠出。肺在高处。专主气道。蛔若上冲。闭其气道。则不但呼吸不通。四肢百体。气不流通。为厥冷。为色变。为出者忽没。且咽喉见阻。饮食俱逆。为呕吐。为恶心。治疹者。最宜用心于此也。至若蛔之在下者。或作腹痛。作泄泻。作下唇疳蚀。或肢末出疹迟滞等症。非不危急。而比诸在上者。犹之徐缓也。世苟不信。以蛔为热。盍以治热治蛔之剂。相间服之。
梦叟曰。疹出时膈间烦闷。胫足俱冷者。蛔也。宜频察之。用黄芩半夏汤。(庚四)〇初用黄芩汤。(庚三)则蛔又退伏脐下。便作泄痢者。十之九也。若不善治疹后。元气又削于泄痢。亦能致死。宜急用开郁导气汤。(申三)或椒梅汤。(戌十)
梦叟曰。山查、木瓜、使君子之属。虽曰治蛔。内热极盛。蛔不安巢。则宜先扑热。何用治蛔。内热不霁。则此数者。虽日服而无益矣。故化䘌丸。(亢四)以黄连为君。黄芩汤。(庚三)亦以酸寒者。(即黄芩白芍。)为君。〇蛔势甚急。而黄芩汤所不能制者。宜定中汤。(未五)小儿之不能饮者。尤妙。宜减半用之。〇化虫丸。(亢六)亦治蛔之良方。
梦叟曰。蛔若不吐不利。而但闻食臭。即时吐出者。胃虚也。宜加味理中汤。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51H 页
(未四)〇疹没之前。热蛔十居八九。故黄芩汤。(庚三庚四。)可以治之。至若疹没既久而蛔动者。及多服冷剂后蛔盛者。黄芩汤不可用。定中化䘌之属。亦无灵。只宜加味理中汤。(未四)若馀热尚在。莫如黄芩汤。(庚三庚四。)〇治蛔之方。夏节则用理中汤(未三)者。千百人中仅有一二。今则太半用理中汤。(未三)此实变通无穷者。虽无人蔘用之者。种种得效。若得人蔘每入五分。其效尤神。(此条。乃十月望后所作。)
梦叟曰。吐泻兼狂搐而有蛔者。宜朱氏黄芩汤。(庚三上详呕吐。〇又见我俗篇。)
杂證第十六(中恶、眼疾、疟疾、唇浮、咬牙。)
万氏曰。疹退之后。饮食如常。动止如故。乃卒然心腹绞痛。遍身汗出如水者。此因元气虚弱。失于补养。乘以疫疠之气。正不能胜邪。邪伏于中。外若无病。内已亏损。故偶然为恶气所中。一中而死。谓之中恶。此朝发夕死之證。〇黄氏说同。
孙氏曰。疹后中恶。即朝发夕死之證。间有用苏合香丸(角六)而苏者。
王氏曰。疹后中恶。(如万氏说。)间有用人蔘汤。研苏合香丸(角六)而苏者。〇梦叟曰。疹后疠毒。留结脏腑。忽然昏塞将死。谓之中恶。急于人蔘汤。调苏合丸(角六)三丸服之。
马氏曰。疹后眼疾。宜黄连解毒汤。(丙一上详疮痈。)〇梦叟说同。
孟氏曰。痧疹前后。病眼赤红者。当用生地、菊花、决明子、蒺藜、归尾、柴胡、红花等味。皆可随症加减。一种痧后。面色青白。骨瘦不堪。元气损伤。肝脾血少成痞眼。懒睁畏明。似害非害。宜服健脾肥儿丸。(亥九)或服八珍汤、(巳五)六味地黄汤。(子十)或六味地黄丸。(子十)庶可渐愈。如清火疏风。一切治眼之药。万不可妄投。不但痧后如此。凡小儿病后。失调成疳疾痞眼者。俱当如此医治。养血健脾为主。倘大便泻泄稀水白色者。归脾汤、(午一)补中益气汤。(巳三)皆对症要药也。
张氏曰。疹后馀毒。不解上攻。眼目羞明。云翳眵泪。俱多红赤肿闭。宜羚羊角散。(氐五)又疹热上攻。眼目生翳。并暴赤羞明。宜羌菊散。(亥二)
梦叟曰。吐泻兼狂搐而有蛔者。宜朱氏黄芩汤。(庚三上详呕吐。〇又见我俗篇。)
杂證第十六(中恶、眼疾、疟疾、唇浮、咬牙。)
万氏曰。疹退之后。饮食如常。动止如故。乃卒然心腹绞痛。遍身汗出如水者。此因元气虚弱。失于补养。乘以疫疠之气。正不能胜邪。邪伏于中。外若无病。内已亏损。故偶然为恶气所中。一中而死。谓之中恶。此朝发夕死之證。〇黄氏说同。
孙氏曰。疹后中恶。即朝发夕死之證。间有用苏合香丸(角六)而苏者。
王氏曰。疹后中恶。(如万氏说。)间有用人蔘汤。研苏合香丸(角六)而苏者。〇梦叟曰。疹后疠毒。留结脏腑。忽然昏塞将死。谓之中恶。急于人蔘汤。调苏合丸(角六)三丸服之。
马氏曰。疹后眼疾。宜黄连解毒汤。(丙一上详疮痈。)〇梦叟说同。
孟氏曰。痧疹前后。病眼赤红者。当用生地、菊花、决明子、蒺藜、归尾、柴胡、红花等味。皆可随症加减。一种痧后。面色青白。骨瘦不堪。元气损伤。肝脾血少成痞眼。懒睁畏明。似害非害。宜服健脾肥儿丸。(亥九)或服八珍汤、(巳五)六味地黄汤。(子十)或六味地黄丸。(子十)庶可渐愈。如清火疏风。一切治眼之药。万不可妄投。不但痧后如此。凡小儿病后。失调成疳疾痞眼者。俱当如此医治。养血健脾为主。倘大便泻泄稀水白色者。归脾汤、(午一)补中益气汤。(巳三)皆对症要药也。
张氏曰。疹后馀毒。不解上攻。眼目羞明。云翳眵泪。俱多红赤肿闭。宜羚羊角散。(氐五)又疹热上攻。眼目生翳。并暴赤羞明。宜羌菊散。(亥二)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 第 451L 页
缪氏曰。痧后疟疾。宜秘传鳖甲汤。(亥六)又前方。去柴胡、贝毋(贝母)、竹叶。加白芍药一钱五分。米仁五钱。专以养脾开胃。(后方名曰养脾开胃饮。)
梦叟曰。疹后疟疾。宜柴平汤(癸八)一二贴。不效者。宜秘传鳖甲汤。(亥六〇又见热候条。)
梦叟曰。疹后。两唇浮满者。蛔也。机甚急。宜用化䘌丸。(亢四)
梦叟曰。疹后。咬牙目直视上窜者。导赤散。(申六)加牛旁子。(又见我俗篇。)
梦叟曰。疹后疟疾。宜柴平汤(癸八)一二贴。不效者。宜秘传鳖甲汤。(亥六〇又见热候条。)
梦叟曰。疹后。两唇浮满者。蛔也。机甚急。宜用化䘌丸。(亢四)
梦叟曰。疹后。咬牙目直视上窜者。导赤散。(申六)加牛旁子。(又见我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