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x 页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一)
 麻科会通序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13H 页

范文正曰。吾读书学道。要以活天下之命。不然。读黄帝书。深究医奥。是亦可以活人。古人立心之慈且弘。如是也。近世有李蒙叟。其人卓荦不成名。志在活人。而力不能。乃取麻疹书。独自探赜。活婴稚以万数。而余其一也。余既繇李蒙叟得活。意欲酬德。乃取蒙叟书。溯其源。探其本。得中国书数十种。上下细绎。具详条例。顾其书。皆散漫杂出。不便考检。而麻为病。酷迅暴烈。争时急以判性命。非如他病可岁月谋也。于是。支分类萃。眉列掌示。使病家。开卷得方。不烦搜索。凡七易稿而书始成。嗟呼。蒙叟而尚在。庶犁然会意也。病之无医也久矣。诸病皆然。而麻为甚。何则。医之业医。为利也。麻盖数十年一至。业此而安所利乎。业之无所蕲。临之不能药。又可耻臆之而夭人命。噫。其忍矣。使吾人知来年有兵。必家缮甲。而邑完筑矣。兵何尝尽刘人哉。何麻之杀伤更酷。而人且恬如而不惧也。则余之为是书。不唯不负蒙叟。窃亦自附于古人也。第余素暗医旨。不能拣择去取。未免溲勃具收。僻乡人士。苟或不审病情。妄信此书。辄投以峻剂毒味。未有不北辕而适粤者。此又余所大惧也。
   嘉庆戊午孟冬。苕溪丁若镛识。
八篇总目题语
维本与标医。所当慎宣毒发热。出没险顺。形色浅深。是成为疹。作原證篇。
热毒所驱。变异百出。咳呕哑衄。疳痈诸疾。相因相发。治各有律。作因證篇。
似疹非疹。寔繁其邪。斑麻瘾痱。阳毒奶痧。辨之不明。如雾看花。作辨似篇。
痘之与疹。虽匪厥属。察理施治。与制馀毒。其法无二。宜相资沃。作资异篇。
东方(一作邦)愚俗。杂施方药。山不让土。狂言圣择。蒙翁绪馀。再加捃摭。作我俗篇。
诸家立论。精粗纯杂。翻阅既久。与意违合。敢陈愚见。要人择执。作吾见篇。
一剂屡见。不便考阅。汇分类摄。标以甲乙。继之角亢。不相絓掣。作合剂篇。
药性寒温。补泻平毒。原书汗漫。未易尽读。选其主治。俾除炫惑。作本草篇。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13L 页
麻疹心法序
夫天行不正之气。致为人之疡疹。然古人于痘疹二字。始终归重于痘。并不分别疹为何物。岂可以二證。归于一證耶。想当时重痘不重疹。故尔略之。致使后人不得心法。因而害事者。往往有之。今以吾家四代。传流以及今日。心得之法。开载于后。用此应病。定不差矣。敢有毫釐隐匿。天其鉴之。万全题。
麻疹汇编序
麻疹汇编一卷。邯郸马氏之书。而翟先生所手定也。马名家子。幼从戎为千夫长。不得志。弃归学医。颇有悟而尤长于痘疹。家大人令邯之明年。予甫七岁。患痘症甚危。而马数剂起之。马发鬖鬖白矣。辛卯。予使晋归。假道于邯。相去二十五年。马尚健无恙。与予握手道旧。予为一夕留。马为人宽然长者。不闻有导引吐纳之术。其保生以跻髦耋。固长者之效与。抑有得于岐、黄家言。密不以告人。而予叩之未尽耶。翟先生。今亦踰七帙壮。如五十许人。则马所得槩可知矣。戊戌孟夏。赵进美韫退。题。
聂久吾治疹大法跋
麻疹变态不亚痘症。久吾止用三方。谁不疑其疏于立法乎。不知方。期对病欲其当。不欲其繁。繁则杂。杂则惑。选择为难。而收功反寡。譬之。我有精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14H 页
兵三千。可以当疲师百万。不贵多也。医何异此。观上三方。药味有限。妙用无穷。病机治法。槩括已尽。此真扼要争奇。疗疹之纲领也。后学。莫以其简忽之。合读马书。条分缕析。麻疹一症。思过半矣。翟良。题。
麻疹诠序
景岳子曰。痘之与疹。原非一种。虽痘之变态多證。而疹之收敛稍易。然疹之甚者。其势凶危。亦不减于痘。最为可畏。盖疹毒痘毒。本无异也。第古人重痘而忽疹。多不详及。使后人无所宗法。余实怅之。自得罗田万氏之刻见。其理透法精。鄙念斯慰。今悉从其训。备述于此。虽其中稍有裁證。亦不过正其疑似。详其未详耳。使此后患疹者。幸获迷津之指南。亦以见万氏之功为不少矣。张介宾。书。
抄撮诸家姓氏书目
 张仲景伤寒论(名机光武时人)  刘守真原病式 河间人주-D001
 钱仲阳小儿真(一作直)(名乙神宗时人)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字登父)
 
李杲东垣十书(字明之)  张洁古斑论
 王海藏斑论萃英(名好古)  陈文中小儿方
 朱肱南阳活人书(号无求子)  朱震亨局方发挥(字彦脩号丹溪)
 危达斋臞仙方(名亦林)  虞搏医学正传(字天民)
 方广丹溪心法附馀(字约之号古庵)  韩𢘅医通(号飞霞道人)
 李梴医学入门  龚信万病回春(又著古今医鉴)
 吴东园痘疹方  薛己保婴撮要(号立斋吴郡人)
 刘昉幼幼新书  王宾湖幼科类萃
 徐用宣袖珍小儿方(号东皋)  寇衡全幼心鉴
 汤衡婴孩宝鉴(字民望)  高武痘疹正宗
 汪石山痘疹理辨  魏直博爱心鉴
 李言闻痘疹證治  闻人规八十一论
 李实痘疹渊源  翁仲仁金镜录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14L 页
万菊轩痘疹心要(全父)  俞东皋痘疹卮言
 万全世医心法(号密斋罗田人)  赵烨痘疹医按(号熙斋平原人)
 黄廉痘疹全书(号铜壁山人西丘人)  龚廷贤普渡慈航(字子才金溪人)
 涂绅百代医宗(字首吾金溪人)  程晨峰痘疹方
 万表济世良方  徐尔贞医汇
 孙一奎痘疹心印(著赤水玄珠)  李时珍本草纲目
 王肯堂幼科准绳(字宇泰号损庵)  缪仲淳沙疹论(名雍)
 马之骐麻科汇编(邯郸人)  吴学损痘疹百问(号损庵)
 翟玉华痘科释意(名良著保赤书)  朱之黯疹科治法纲(字长孺)
 聂尚恒治疹大法(字久吾清江人)  张介宾麻疹诠(字会卿号景岳)
 钱谦医宗金鉴(康熙命纂)  景日昣嵩崖尊生书(字东旸)
 孟介石活幼心法  黄光会保赤第二书(字畏岩)
 皇甫中麻疹方  年布(一作希)尧沙疹方
 
冯兆锦囊秘诀  郑望颐种痘方
 许浚辟疲(一作疫)神方(阳平君)  任瑞凤壬申方
 李献吉乙未新诠 字梦叟주-D005  赵廷俊及幼方
 李景华广济秘笈
  
其有一姓多人者。取其大家标云某氏。如万全、张介宾、朱之黯、李梃(李梴)、龚廷贤、吴学损、王旨(一作肯)堂、黄廉、钱谦等。得称某氏。馀皆书名书号以别之。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一)
 [首编](저본에는 빠져있으나, 원목차를 참고하여 보충하였다.)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16L 页
万密斋碎金赋
疹属君火。气本少阴。传于其子兮。故为脾胃之證。乘于其妻兮。现乎皮毛之分。亦胎毒之所发。因疠疫而后成。咳嗽喷嚏兮。辛金(肺)炼于丁火。烦闷泣出兮。君主(心)御乎将军。迎而夺之兮。其锋易挫。随而击之兮。其锐难胜。如折句萌兮。斧斤不用。苟待燎原兮。玉石俱焚。
其色如斑兮。摸之有迹。其形似痘兮。视之无津。朝出暮收兮。发之于阳。暮出朝收兮。发之于阴。变化莫测。出没靡定。大抵爱赤而恶黑。治者喜凉而忌温。赤如点朱兮。光明彰显之象。黑如洒墨兮。火郁薰昧之甚。制以酸凉兮。收炎光于丽泽。投以辛热兮。纵赫曦于重明。
败毒、防风。开发斩关之将。解毒、连翘。制伏降虏之兵。(人蔘败毒散、防风通圣散、黄连解毒汤、连翘饮。)如锦烂熳兮。服化斑而艳敛。似火薰蒸兮。饮凉膈而清热。化班(一作斑)汤、东垣凉膈散。 咽痛兮甘桔。牛旁止咳。更能润肺。溺涩兮导赤。芍药定悸。又可凉心。(甘桔汤、导赤散。一名火府汤。)便秘兮调元胆导。便泄兮黄芩、猪苓。(调元承气汤、胆导法。黄芩芍药汤、猪苓汤。)大渴兮膈焦。置瓜蒌于白虎。苦烦兮里热。加山栀于安神。(白虎汤、安神丸。)无伐天和兮。使阴阳之适调。勿犯胃气兮。谁攻补之不尽。
痘欲尽发而无留。疹欲尽出而无病。或邪气之郁遏兮。留而不去。或正气之损伤兮。困而未伸。毒归五脏。变有四證。毒归脾胃兮。泄泻不止而变利。毒归心肝兮。烦热不退而发惊。咳嗽久而血出兮。毒归于肺。牙齿烂而疳蚀兮。毒归于肾。轻者。从制以向善。平之有功。重者。拒敌而肆恶。攻之不胜。
热不除者。调元汤加麦冬、知母。咳不止者。阿胶散加杏仁、枳实。作滀(一作搐)兮兼以抱龙、温惊。带血兮专以补肺、太平。(琥珀抱龙丸、钱氏温惊丸、小阿胶散、钱氏补肺阿胶散、十药神书太平丸。)注下兮异功。猪苓、泽泻。虚滑者大作蔘苓。滞下兮异功、当归、芍药。休息者少与真人。(钱氏异功散、蔘苓白朮散、真人养藏汤。)唯有牙疳之病。原呼走马之名。初息臭而腐肉。渐血出而穿龈。内服地黄兮。制其火慅。外擦文蛤兮。杀其䘌情(一作精)(地黄丸文蛤散)牙若脱落。崩砂之状可畏。声若哑嗄。狐惑之症难明。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17H 页
应出不出兮。发之初惺惺。次通圣、夺命。大发而有准。应收未收兮。解之初葛根。次化斑、凉膈。大解而最灵。(惺惺散、防风通圣散、夺命丹、升葛汤、化斑汤、河间凉膈散。)色淡白兮为虚。四物去川芎。加红花、桂枝。色紫黑兮血热。化斑去人蔘。加玄蔘、烧粪(四物汤、化斑汤。)夺命发斑疹之圣。无价解疫疠之神。(夺命丹、无价散。)发不出而烦躁兮。虞不能腊。黑不变而谵妄兮。食不及新。热蒸蒸兮色赤。痢滴滴兮气腥。羸瘦骨肉之脱。瘈疭神识之昏。喘急兮胸高肩耸。疳烂兮漏腮缺唇。休誇三世之妙手。难留一息之游魂。
岂不闻误服汤凡(一作丸)兮。不如勿药。又不见特犯禁忌兮。可以自省。爱吃咸酸兮。咳嗽连绵而未已。喜啖辛燥兮。火热燔灼而不宁。甘甜过而齿龋。生冷多而粪清。鸡则生风之畜。鱼则动火之鳞。鸡鱼贪而乱食。风火并而启衅。邪反滋甚兮。为斑疹之(一作而)不息。毒反深入兮。值疫疠而再经。斯则疹之遗毒。亦若痘之馀症。
欲决内伤。须详外證。目常赤痛兮。青童(肝)抱火。鼻常鼻(一作鼽)衄兮。素女(肺)卧薪。病牙齿而终身兮。玄武(肾)困于汤镬。发癫痫而连年兮。朱雀(心)惊于烧林。溲数短涩兮。乃州都(膀胱)之遭火。便溏垢蛊兮。必仓廪(脾)之被焚。哮喘炎上之象。丹瘤赤熛之形。唇舌多疮兮。门户残烟未息(一作熄)。咽喉常肿兮。管钥(一作籥)馀烬犹存。苟求其故兮。则一言之可尽。欲拨其本兮。岂一朝之能平。噫。此赋之作。效蛙之鸣。词虽鄙俚兮。积如累石。法则珍秘兮。故曰碎金。
翁仲仁辨疑赋(一本云李齐芳作。)
麻虽胎毒。多带时行。气候暄热。传染而成。其发也与痘相类。其变也比痘匪轻。先起于阳。后归于阴。毒盛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肺则尤甚。始终之变。肾则无𤺌。
初则发热。有类伤寒。眼胞困倦而难起。鼻流清涕而不乾。咳嗽少食。烦渴难安。邪目视之。隐隐皮肤之下。以手摸之。磊磊肌肉之间。其形若介。其色若丹。出见三日。渐没为安。随出随没。湍(一作喘)急须防。
根窠若肿兮。疹而兼瘾。皮肤如赤兮。疹尤夹斑。似锦而明兮。不药而愈。如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17L 页
煤而黑兮。百无一痊。
疮疹既出。调理甚难。坐卧欲暖。饮食宜淡。咳嗽涎沫。不禁酸咸。(谓因不禁酸咸而咳嗽也。)忽生喘急。肺受风寒。心脾火灼。口舌生疮。肺胃蕴热。津液长乾。有此变𤺌。治法不同。
微汗毒解。热势少凶。二便清调。气行无壅。腠理拂郁兮。即当发散。肠冑(一作胃)秘结兮。急与疏通。鼻衄者。不必忧治。邪从衄解。自利者。不必遽止。毒以利松。
麻后多痢兮。热毒移于大肠。咳嗽喉痛兮。痰气滞于心胸。口渴心烦。法在生津养血。饮食减少。治宜调冑(一作胃)和中。馀症无常。临期变通。此则麻之大旨妙用。存乎一心。
黄西丘西江月调
斑疹俗呼麻子。盖因火气薰蒸。遍身红点朱砂形。乃是心脾二症。最忌生斑死候。切宜赤似朱纹。大都治法喜清凉。不可辛甘犯禁。
疹子因何咳嗽。只因肺与心连。肺经被火若煎熬。以致咳嗽气喘。治要清金降火。不宜误用辛甘。譬如疱子下蒸笼。只要气松火煖。
疹子如何辨认。分明状如伤寒。此因咳嗽有红斑。喷嚏眼中水现。或见腹中疼痛。或时吐泻相兼。疹家吐泻不须安。正要毒除热散。
疹与痘疮异治。二家不可同方。痘宜温散疹宜凉。又要见形为上。若受风寒不出。其间凶险难当。急与发散保安康。切忌神昏腹胀。
凡遇疹未出现。详看天令何如。假如日暖且风和。败毒荆防堪可。若是天时疫热。芩连消毒宜多。用心调理救沈痾。莫学观天坐井。
见说荆防败毒。此为发散仙方。防风荆芥生地黄。酒炒芩连二样。梏梗(桔梗)人蔘甘草。连翘升麻牛旁。玄蔘酒柏炒为良。竹叶水煎停当。
又有芩连消毒。散火散毒尤佳。芩连栀子及升麻。梏梗(桔梗)甘草多把。石膏人蔘知母。连翘牛旁红花。引用竹叶要多加。此个方儿无价。
若是发散不出。令人真个忧疑。麻黄酒蜜炒如煤。栀柏芩连一例。更着大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18H 页
黄酒炒。连翘旁子相宜。石膏蝉蜕配红花。不效命离尘世。
如见出时紫黑。此般今古多凶。急救人屎路归东。火烧存性取用。细研酒调吞下。须臾黑色变红。若然依旧黑朦胧。管取一场春梦。
疹子现形发热。寻常只用化斑。石膏甘草及人蔘。桔梗连翘有验。若见毒多热甚。连翘消毒为先。大肠秘结大黄添。务使微溏数遍。
疹毒类多咽痛。火邪熏灼无他。连翘甘桔要多加。射干旁子煎罢。外用十宣妙散。吹喉休要嗟呀。假如见效莫争差。消毒芩连无价。
疹子若见泻痢。预先用药调医。泻时加减五苓奇。加上甘草滑石。如见痢兼赤白。香连丸子相依。大端痢止便为宜。不效令人疑忌。
疹咳声声气促。只消降火清金。黄芪栀子赤伏苓。桔梗石膏一定。知母人蔘地骨。瓜蒌麦门杏仁。玄蔘旁子妙如神。竹叶煎来作引。
疹后须防四症。不治常要误人。遍身馀热火侵凌。咳嗽连声牵引。牙齿生疳走马。痢下赤白难禁。各求方法慢平论。才显小儿医圣。
问甚如何壮热。只因馀毒流连。金花丸子是灵丹。栀子芩连龙胆。郁金雄黄解毒。灯心地骨汤吞。若还胃弱热连绵。集圣胃苓(一作芩)任选。
咳嗽频频不止。或因不禁酸咸。又因火毒肺家延。尤恐胸高气喘。体实兼行葶苈。形虚清肺神丹。如斯调理保平安。莫向波中弄险。
葶苈丸除肺热。杏仁葶苈防已。牵牛莱菔子相随。枣肉捣丸(一作成)现剂。清肺神丹降气。盐水煮焙陈皮。芩连甘桔(一作梗)杏仁泥。苏子稀糊和丸(丸易)
口齿生疮臭烂。此名走马牙疳。金花丸子内求安。外用除疳妙散。先取屎桶白涧。火焙白色如盐。五倍铜录蚕退纸。砒末烧成黑炭。
赤痢下时鲜血。黄连柏叶槐花。枳壳荆芥穗同加。痢止血除才罢。白痢茱萸滑石。樗根주-D007壳升麻。乌梅取肉作丸佳。赤白香连可下。
四疾更防死證。临时休得殊差。热多体热痹如麻。咳嗽面青声哑。走马唇齿肉落。痢疾禁口吁嗟。此般即是死冤家。不可骑牛问马。
万密斋疹毒證治歌括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18L 页
疹为胎毒发于心。肺与相连热毒侵。咳嗽鼻中清涕出。且观两目泪盈盈。(黄)
凡遇冬温最不祥。民多疫疠发疮疡。或逢斑疹相传候。可用汤丸预解良。(黄)
斑疹须明岁气先。勿轻汗下作伤寒。察人虚实施方法。莫犯天和损寿元。(黄)
疹喜清凉痘喜温。能知疹痘不同论。疹苗痘实无人解。谨始虑终用意斟。(黄)
疹毒从来解在初。出形毒解却无忧。腹中胀痛邪犹伏。喘促昏沈命必殂。(黄)
过期不出势淹延。毒伏身中出见难。急用透肌休怠玩。岂堪脏腑受熬煎。(黄)
蒸蒸发热咳声频。目胀面浮气上行。坐卧不安痰睡少。肺焦叶举热邪蒸。
火热薰蒸汗润身。毒邪并迫血违经。汗多卫表邪从散。血去营中毒少轻。(黄)
发热之时吐利并。任他所出不须惊。胎胞畜毒从今解。肠胃停污自此清。
毒火薰蒸气上灾(一作炎)。咽喉自此正烦疼。从来痘疹多咽痛。莫作寻常喉痹看。
疹毒如焚引火饶。炎邪未许一杯浇。咽喉乾燥心家热。津液枯虚胃脘焦。
一齐涌出莫惊惶。顷刻浑身朱锦装。似痘出时随又没。如斑红处却成疮。(黄)
痘疮赤艳痒来攻。疹子红鲜毒得松。白症血虚犹可疗。黑斑候恶莫相逢。
疹家出没合阴阳。出以温和没以凉。连出不收阳气盛。迟迟间出是阴强。(黄)
疹出浑身似火烧。毒邪壅甚急难消。解肌只许皮肤煖。救里宜令便溺调。(黄)
疮疹出尽得安宁。邪未尽时气未平。拂拂热烦邪尚炽。频频呕吐(一作泄)毒犹蒸。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19H 页
(黄)
疹毒馀邪最作殃。几经恶候致张皇。时行疠气传相似。疫鬼句魂赴北印(一作邙)(黄)
疹后流连热不除。蒸蒸烙手发毛枯。肉消骨立成疳瘦。得遇良工病可苏。(黄)
发热无休神渐昏。忽然瘈疭事堪惊。莫将风痫同调治。小便宜多患早宁。
疹毒流殃走马疮。牙龈溃烂食难尝。唇疮声哑成狐惑。漏颊穿喉朝夕亡。(黄)
疹毒渐成休息痢。昼夜不停多窘急。勿轻劫涩图霸功。切忌噤口成恶疾。(黄)
(一作疹)后连绵上气咳。发作百声终不歇。胸高肩息目虚浮。摆手摇头泉下客。(黄)
疹家禁忌法须防。盐醋鸡鱼不可尝。欲莫从心终是福。物多爽口定为殃。(黄)
疮疹收完幸平复。饮食如常无臲卼。心肠绞痛忽倾亡。还是气虚中恶毒。주-D005
婴稚初离胎壳中。遍身斑驳似朱红。胎中热毒皮中现。莫作时行斑疹同。(黄)
发热蒸蒸便己鞭。皮红似锦是名斑。莫将疹毒雷同论。笑杀时人丑类看。(黄)
黄西丘疹毒證治歌括 凡三十一首。〇其二十首。并与万氏歌大同。前所录标黄字주-D001是也。玆所录只(一作止)十一首。
过期不出毒犹藏。孔闭肤乾势可惶。刻限必求斑疹露。麻黄散子是仙方。
发热蒸蒸咳嗽频。涕流鼻孔泪漫晴。面浮眼肿双腮赤。此是天行疹毒徵。
发热浑身汗最宜。衄流于鼻不须疑。惟知毒向其中解。血汗俱多又在医。
发热蒸蒸吐利并。或时滞下作肠鸣。火邪内迫宜清解。法向时行疹毒寻。
火邪拂郁咽喉痛。甘桔(一作梗)牛旁汤可用。吹喉惟有十宣良。莫把金针病增重。
热甚作渴少饮水。解毒生津功莫比。若然从(一作纵)饮不知休。水畜于中灾异起。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19L 页
疹发于心肺受先。口乾咳嗽更心烦。泻心清肺多奇效。治不违时病早安。
赤疹浑身似锦纹。白斑血少要滋荣。黑斑十死为凶恶。解毒消疹用大青。
旋出旋收病势轻。连绵不尽势堪惊。化斑解毒令消灭。莫使馀邪集病深。
疹毒流连为壮热。烦躁不宁时搐掣。养阴散火责心肝。神爽气凉生可决。
疹家禁忌是鱼鸡。瘥后常过六七期。盐醋五辛通是禁。须知爽口是危机。
宋元医宗绪论
张洁古曰。斑疹之病。其證各异。疮发焮肿于外者。属少阳三焦相火也。谓之斑。小红点行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阳君火也。谓之疹。
陈文中曰。斑疹之症。俗言疹子。是肺胃有热。或时气所作。发于皮肤。状如蚊蚤所咬。凡色赤者。十生一死。色黑者。十无一生。
钱仲阳曰。胎在腹中。食母秽液。入儿五脏。食至十月。满胃脘中。至生之时。口有不洁。产母以手拭净。则无疾病。俗以黄连汁压之方。下脐粪及涎秽也。疮疹未出。五脏皆儿病症。乃出疮疹。五藏證俱见。呵欠顿闷。肝也。时发惊悸。心也。乍凉乍热手足冷。脾也。面赤腮颊赤喷嚏。肺也。惟肾无候。以在府下。不能食秽故也。又肝水疱。肺脓疱。心斑脾疹。惟肾不食秽毒而无證。
王海藏曰。夫斑之为病。皆由子在母腹中时。浸渍食母血秽。蕴而成毒。皆太阴湿土壅滞。君相二火之所作也。小儿真气既盛。正气又王。邪无所容。或因天冷。或因伤表。或因伤里。斑由是而生焉。
张洁古曰。凡显斑證。若自吐泻者。慎勿乱治而多吉。谓邪气上下皆出也。大凡疮疹。首尾皆不可下。恐妄动而变。此谓少阳通表。宜和之也。当先安里解毒。次微发之。安里解毒。须安五藏。防风汤是也。如大便不涩者。须微发之。
王海藏曰。前人言首不可下者。为斑未显于表。下之则邪气不得伸。越此脉症。有表而无里故也。尾不可下者。为斑毒已显于外。内无根蒂。大便不实。无一切里證。下之则斑气逆陷故也。以其始终藏府元无凝滞也。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0H 页
若有一切里證及大便结者。安得不下。后人执此一句。不知通变。误人多矣。
朱丹溪曰。斑驳疹毒之病。是肺胃热毒熏发于皮肤。状如蚊蚤所咬。故谓之赤斑。斑属风热。挟痰而作。自里而发于外。通圣散中消息。当以微汗散之。切不可下。疹属热与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汁。亦有可下者。주-D001发斑者。因胃热助手少阴火。入于手太阴肺也。红点如斑。生于皮毛之间。 疹毒之病。宜用葛根麦门散。
钱仲阳曰。斑症初发。类似伤寒。发热五、六日或七八日而出。或乍凉乍热。或咳嗽泄泻不食。面赤眼光如水生眵。或喷嚏痰涎。或热渴乾呕。或大便急而小便涩。
刘河问(刘河间)曰。小儿壮热昏睡。伤风。风热疮疹。伤食。皆相似。未能辨认。间服升麻葛根汤、惺惺散、小柴胡汤甚验。盖此数药通治之。不致误也。惟伤食则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宜下之。
王海藏曰。假令五日已里诸病与斑疹。不能别辨者。不可疑作斑疹必须发之。但各从其所伤。应见治之。皆不妨。班出若强发之。其变不可胜数矣。
李东垣曰。凡未出而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内发心热之所作也。当用茶粉下解毒。犀角地黄汤。若出不快。清便自调。知其在表不在里。当微发散。升麻葛根汤。若青乾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涩。则是热在内煎。大黄汤下宣风散。若身表大热者。表證未罢。不可下。
王海藏曰。已显斑證出不快。化毒汤。出太多。犀角地黄汤。地骨皮鼠粘子汤。咽不利。桔梗甘草鼠粘子汤。烦者。桔梗甘草栀子汤。肺不利。紫草茸甘草枳壳汤。太阳出不快。荆芥甘草防风汤。阳明出不快。升麻加紫草汤。少阳出不快。连翘防风汤。四肢出不快。防风芍药甘草汤。
李东垣曰。斑疹已出。小便不利。八正散。馀毒未散。复有身热疮肿之类。当用茶粉下解毒丸。疮疹出而声音不出者。是形气俱病也。当清其肺气。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0L 页
宜八风汤。并凉膈散去硝黄。亦可斑后。风热毒翳膜。气晕遮晴。以泻青丸。泻之。
王海藏曰。前人言温煖盖覆。不令通风。以其斑未出。或身表凉而恶寒。或天令寒而恶冷也。斑若已出。身热天暄。何必盖覆。而不使通风乎。(发在夏时斑虽未出。亦不用此。)
薛立斋疹治槩言
薛立斋曰。斑症初发。若身热烦渴者。用升麻汤。自汗烦渴者。化斑汤。烦泻热泻。白虎苍朮汤。热盛谵语。导赤散。咳嗽不已。生地黄散。吐血衄血。或大小便血。犀角汤。喉间作痛。甘桔防风汤。咽喉肿痛。玄蔘升麻汤。乍凉乍热。小柴胡汤。喘嗽不已。柴胡五味子汤。小便不利。柴苓汤。热盛乾呕。解毒汤。停食呕吐。或腹胀作泻。平胃散。大便不通。加枳实。饮食已消。或因(一作仍)作呕。四君子汤。大便秘或喘满者。先用前胡枳壳汤下之。乃用春泽汤。瘥后热毒不除。葛根黄连汤。馀毒成疮。射干鼠粘子汤。消毒饮。又有夹痘而出者。其势最速。乃血乘其势而为患也。如大便硬。用清凉饮少许下之。斑退。四君归芪。固其元气。肢体疼痛。用活命饮。一服杀其毒气。仍用托里治之。
 
(一作案)医宗所论。或系痘症。或混斑治。其所用药方。并不采录。立斋所论药方。不载合剂篇者。亦不另采。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一)
 原證篇
  
名谓第一
龚氏曰。麻即疹也。疹出如麻成朵。痘出如豆成粒。皆象其形而名也。
马氏曰。麻疹俗名糠疮。又曰麸疮。(王云。北人谓之糠疮。南人谓之麸疮。)
孙氏曰。麻疹。西吴浙地。呼为瘄子。姑苏。呼为沙子。吴地。呼为疹子。新安。呼为麻。
张氏曰。疹者。天地间沴戾不正之气。故曰疹也。然其名目有异。在苏松曰沙子。在浙江曰醋子。在江右湖广曰麻。在山陜曰肤疮。曰糠疮。曰赤疮。在北直曰疹子。名虽不同。其證则一。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1H 页
王氏曰。麻疹浮小而有头粒。随出即收。不结脓疱。古所谓麻。闻人氏所谓肤疹是也。与前所谓脾为疹者。不同。小儿有出一二次者。出轻而日数少者。名奶疹子。出稍重而日数稍多者。名正疹子。又出于痘前者。名奶疹子。出于痘后者。名正疹子。
戴氏曰。有色点而无颗粒者。斑也。浮小有颗粒。随出即收。收则又出者。疹也。
李氏曰。斑红痕如锦纹。或如蚊迹。热极则发疹如粟米。微红隐隐。皮肤不出作痒。全无肿痛。麻子最小。隐隐如麻子。顶平软。不碍指。即有清水。痘多挟疹同出。麻亦多挟疹同出。故曰痘疹麻疹。
张氏曰。痘疹之属有四种。曰痘。曰疹。曰麻。曰斑也。痘则陆续渐出。自小而大。或稀或密。部位颗粒。有辨也。疹则一齐发出。大者。如苏子。次者。如芥子。小者。如蚕子。而成粒成片者是也。麻则最细而碎。如蚊迹模糊者是也。斑则无粒。唯成片红紫。如云如锦者是也。大都疹与麻斑同类。即发斑伤寒之属。而痘则本非其类也。(案李张二家。以正疹为疹。以斑疹为麻。)
张氏曰。麻亦疹之类。即斑疹也。但正疹则热至五六日而后。一齐涌出。出皆粒粒成疮。非若麻疹之皮红成片也。(下详辨似篇。)
蔡氏曰。痧与疹。皆麻之异名也。但痧含水。而疹无水也。
吴氏曰。先疹后痘者。名曰疹。盖痘必致难治。先痘后疹者。名曰痘。盖疹此疮可疗。不可不知也。
许浚曰。疹。东俗谓之红疫。亦称毒疫。其为病酷悍暴烈。实异于寻常瘟疫。闾阎苦之。号为唐毒疫。盖病之恶者。谓之唐。如唐疟唐疮之类是也。(案阳平以正疹。为唐毒疫。而今俗以斑疹。为唐毒疫。)〇疹有头粒。或如粟米。遍满一身。随出随没。或没而又出。或头戴白浆。溃而作疮。(案白浆者。非正疹。)
毒源第二
万氏曰。痘疹。皆胎毒所发。毒者。火也。故痘子大而掀肿者。少阳三焦火也。阳道常饶。故大而肿。疹子小而碎密者。少阴心火也。阴道常乏。故小而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1L 页
密。三焦水谷之道路。脾胃主纳水谷。治痘专以脾胃为主。心肺属阳而位乎上。心火旺则肺受之。治疹专以肺为主。观其咳嗽者。肺叶焦举也。鼻流清涕者。鼻为肺之窍。以火铄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泪出者。肺热则移于肝。肝之窍在目也。或手搯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热證也。〇黄氏说同。
马氏曰。婴儿麻疹。固与痘症。大不相侔。即与斑疹瘾疹。亦不相似。盖麻疹。乃心肺六腑蕴积热毒。发自脾肺二经。因积热受风寒。或伤饮食。时气薰触。心火太过。燔烁肺金。肺主皮毛。故其邪发于皮肤之上。出为细疹。状如蛟蚤所咬。点点红色。赤斑变身。甚则叠肿有小颗粒。随出随没。没则又出。
龚氏曰。夫胎毒一也。痘出于五脏。脏属阴。阴主血。故痘有形而有汁。其症寒热备有也。疹出于六腑。腑属阳。阳主气。故疹有形而无浆。其症多实热而无寒也。〇马氏说同。
李氏曰。麻毒因六腑。脏胃之热蒸于肺。外感、内伤并发。与痘症。表似同而里实异。
钱氏曰。疹亦胎元之毒。伏于六腑。感天地邪阳火旺之气。自肺脾而出。
徐氏曰。痘自里而出于脏。故重。疹自表而出于腑。故轻。
闻人氏曰。六腑属阳。有热则易出。是以作肤疹。一出即遍满肌皮之上。如痱疮细疱子。见而便没。其所受气浅故也。大抵暴热而便出者。肤疹。久热而难出者。疮痘也。
聂氏曰。麻痘俱胎毒。而痘出五脏。脏属阴。阴主闭藏。其毒深而难散。麻出六腑。腑属阳。阳主发散。其毒浅而易散。脏阴多虚寒。故痘可温补。腑阳多实热。故麻宜解散。然麻虽属腑。而其热毒之气。上蒸于肺。肺主皮毛。实受其毒。是以。发热之初。虽似伤寒。而肺家见症。独多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肿。眼泪汪汪。面肿腮赤是也。
翟氏曰。疹痘。皆胎毒也。但所受有浅深之殊。而所发有脏腑之异。盖痘出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2H 页
于脏。疹出于腑。脏属阴。乃为积受之地。其受毒最深。腑属阳而为传送之所。其受毒尚浅。故痘之始终。每以二旬日为限。疹之消长。一晬时而已。
孙氏曰。前人谓痘出于脏。不知指何脏。疹出于腑。不知指何腑而云之也。又谓疹出心肺。故鼻涕而咳嗽。此皆臆度套词。而非有真知一定之见也。既曰疹出于腑。心肺独非脏乎。接内经。鼻为肺之门户。通天气。阳毒上发。热毒薰蒸。盖心肺位尊鬲上。又肺主毛窍。毒从窍出。是干于肺而非出于肺也。要知痘之与疹。皆出于命门之阴阳也。
张氏曰。古人云痘自里而出于脏。其毒深。故久热而难出。为重。疹自表而出于腑。其毒浅。故暴热而易出。为轻。余谓此说。未必然也。盖痘疹。皆出于脏腑。未有表里不相通者。但出于腑者。在痘亦轻。出于脏者。在疹亦重。所以凡是疹子必发热。至五六日而后出。不可言易。且疹子多属肺经。岂肺经非脏耶。
孙氏曰。有生之初。胎毒淫火。伏于命门之间。命门具太极之理。脏腑之所由生也。淫火伏而不发。必俟天行疫疠。煅炼一番。然后泄之。虽百岁不免焉。殆亦有生之后。一劫也。设非胎毒。安得一生只发一次哉。天之疠气一动。则所禀之毒。随感而发。阳感之则疹出。阴感之则痘出。阳浮而浅。故疹易出易敛。阴凝而深。故痘难出难痂。阴阳二劫之毒。尽出则向安。余故曰人之出疹出痘。犹蚕之蜕壳一眠二眠三眠也。
张氏曰。疹虽非痘之比。然亦由胎毒。蕴于脾肺。故发于皮毛肌肉之间。但一时传染。大小相似。则未有不由天行疠气而发者。此其源虽内发。而證多属表。故其内为胎毒。则与痘症同。外有表邪。则与伤寒类。其为毒也总由君相二火。燔灼太阴。而脾肺受之也。
翟氏曰。痘出于五脏。脏属阴。所以言痘禀于阴也。然虽禀于阴。而必成于阳。疹出于六腑。腑属阳。所以言疹禀于阳也。然虽禀于阳。而必成于阴。盖阳主气。气盛则痘易成功。阴主血。血旺则疹易成就。痘有颗粒有脓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2L 页
汁。又结痂。是禀于阴。阴气重浊而如是也。若顶尖脓白。使之能起顶。能灌浆。收靥则又气之领。逐其血以成功也。非禀于阴而成于阳乎。疹有小小。颗粒尖而不长。无脓汁。又不结痂。是禀于阳。阳气轻清而然也。若颗粒红润鲜艳。使之不紫黑不枯焦。则又血之附随其气以成功也。非禀于阳而成于阴乎。
孙氏曰。阴主血。故痘有形而作脓痂。阳主气。故疹有色而不脓痂。然痘虽出于阴。而实成于阳。以气为之固也。疹虽出于阳。而实藉于阴。以血为之资也。何见之。痘非气行。则血不附。安得结痂。疹非血济。则气失依。焉能收敛。斯阴阳升降之理。一开必一阖。血之附气。气之依血。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互为其根也。
翟氏曰。或谓痘疮者。母血之毒也。地气重浊。故含虚硕大。既作脓汁。又复结痂。阴之道也。非受于父者。而麻疹则父精之毒也。天气轻清。故但结颗粒。不作脓汁。亦不结痂。阳之道也。夫人之有生。既受气于父。成形于母。则痘疹之毒。皆父母所遗。以痘而专责之母者。亦偏矣。
缪氏曰。痧疹者。手太阴肺。足阳明胃二经之火热。发而为病者也。陈文宿曰。天行时气。热积于胃。胃主肌肉。故发于遍身。小儿居多。大人亦时有之。殆时气瘟疫之类欤。
王氏曰。麻疹初出。全类伤风。发热咳嗽。鼻塞面肿。涕涶稠粘。全是肺经之證。有末传泄痢者。有一起即兼泄痢者。肺与大肠。相表里。表里俱病也。
张氏曰。疹者。痘之末疾。唯二经受證。脾与肺也。内应于手足太阴。外合于皮毛肌肉。是皆沴戾之气也。但疹在痘前者。痘后必复疹。唯痘后出疹者。方为结局。〇景氏说同。(唯云。脾主肌肉。肺主皮毛。)
许浚曰。毒疫。即疹也。内经曰。皮肤痒痛。属心实。又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
梦叟曰。疹出于少阴。先犯心肺二经。心属火。故疹色喜红。肺主皮。故疹发在皮。肺主气。故咳嗽。臭(一作鼻)属肺。故出清涕。脾为肺母。故移热于肺。而眼赤流泪。眼之白属肺故也。嚏亦肺之喷气者也。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3H 页
运气第三
万氏曰。斑疹之毒。皆由于火。内经曰。赫曦之纪。(戊年也。)其病疮疡。故或遇二火司天。或司运之岁。肺金受制。感而发者居多。
许浚曰。天地间六气。戊、癸之岁。火运司天。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寅、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此等之岁。多有痘斑疹三种。相杂而行。内经曰。火运之岁大暑流行。民病身热肤痛。为浸淫。浸淫者。疮疡也。又曰。少阴所至为痬(一作疡)疹。夫少阴所至者。言君火有馀。热令大行。戊、癸之岁也。在人则心主之。心火太过。则制已所胜。而烧烁肺金。盖肺主皮毛。故红点如蚤之状。见于皮肤之间。或遍体生粟。色赤痒痛。已延及于阳明胃也。又曰。肺主皮肤。胃主肌肉。肺胃俱属金。乃心火乘金。故热毒发于皮肤肌肉之部分也。今年毒疫盛行。盖癸年属火运故也。
僿说曰。干支迭临。运气各殊。疹固未可以一槩论也。岁星木也。人之五脏。肝属木。此必胎生热毒。藏在肝脏。值运触发。如火之燃木也。其症多患脾虚。木盛则克土。如小儿惊风。肝气入土也。皮肤属肺。肺者金也。肺用事。肝木内郁。为痰咳喘急。此最大患也。
梦叟曰。今年(乾隆乙未。)与庚戌、壬申。运气不同。乙为从革之纪。岁金不足。炎火盛行。故人病咳喘鼽嚏。血便注下。或肩背瞀重。未之三气主夏至前后三十日。人病胸腹饱满。四气主秋分前六十日。人病腠理热心。腹胀浮肿。故疹出时。眼胞浮肿。胸腹胀满为甚也。
万氏曰。春温夏暑秋清冬寒。此四时之正气也。冬应寒而反温。阳气暴泄。火令早行。人感之者。至来春必发疮疥。未出痘疹者。必感而出。虽曰胎毒。未有不由天行者。故一时传染。大小相似。但见痘疹之出。宜先服消毒保婴丹。(角一)代天宣化丸。(角二)以预解之。可使毒彻。不为已甚也。
万氏曰。痘疹疫疠之毒。因岁运灾眚之变。难以药解。而人事未尽。又不可诿之天数也。于是检阅古方。乃于韩氏医通。得五瘟丹。以五运为主。喜曰此解毒神药也。依方脩合。施售与人。但服之者。莫不轻疏。人皆神之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3L 页
曰代天宣化丸。(角二)
朱氏曰。但见一时传染。宜先服三豆汤。(房一)以预解之。
万表曰。脱甲散。(觜一)治麻疹将行。元气怯弱。
孙氏曰。疹痘之发。若谓纯是胎毒。不假天行。何临作之年。郡县村镇。沿乡接镜。莫不皆然。至于生者死者。实由所感之轻重。非干所禀之厚薄也。
黄氏曰。冬暖则阳气发泄太早。至春必发疹痘之疾。治此与疫疠同。
僿说曰。麻疹之疾。旧虽有之。其遍行大炽。自康熙戊申始。历庚申、壬申。必一纪一炽。一纪者。岁星十二岁一周天也。复历十四年。丙戌、丁亥之交。大遍。历十二年。戊戌己亥之交。又遍。历十年己酉、庚戌之交。又大遍。此后一纪之限阙焉。历二十二年壬申。又大遍。死者无数。其间或迟或速或阙者。五星之行。有迟疾顺逆。而运气所值。有强弱缓急故然也。
治法第四
万氏曰。疹喜清凉而恶温。痘喜温煖而恶凉。此固大法。然疹子初出。亦须和煖则易出。所以发苗之初。只要发出得尽。则疹毒便解。非若痘之苗而秀。秀而实而后毒解也。痘子成熟之时。若太温热。则反溃烂不收。是痘之后。亦喜清凉也。故治痘疹者。无过热无过寒。必温凉适宜。使阴阳和平。是为得之也。
马氏曰。麻疹为实热之症。属热与痰在肺。其发也多因风热兼痰而作。治疗之法。宜清肺火降痰。主乎解散。惟期发表出透为妙。汗之即愈。亦有可下者。故初热时。先宜发散。次清利。次清血。次补血。盖发散则风热散。清利则肺金清。清血则心火泻。免致金受。火剋则症自轻。然麻疹属阳热。阴血被其煎熬甚。则阴分受损。血多虚耗。故滋阴补血。其热自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也。
万氏曰。痘宜内实。可用补剂。疹忌内实。只惟解散。惟初热发表时。略相似耳。既出之后。痘宜补气以生血。疹宜补阴以制阳。盖疹热甚。则阴分受其煎熬。而血多虚耗。阴金被剋。故治以清火滋阴为主。而不可少动其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4H 页
气。若燥悍之剂。首尾皆深忌也。世知痘症所系之重。而不知疹之杀人尤甚。方书多忽而不备。良可太息也。
马氏曰。麻疹首尾当泻心火清肺金。散风热滋阴养血为主。不可少动其气。宜通圣散(乙六)中消息用之。如人蔘、白朮、半夏一切燥悍之药。皆不可用。盖麻疹标属阴而本属阳也。苟疹未愈。轻用温热燥之剂。多致牙龈肿烂。虽气血虚弱。亦必待麻疹愈后。方用补虚养血调理脾胃之药。斯乃万无一失。不则毒气壅遏。顿生奇祸。不可不慎。
黄氏曰。疹唯发苗则毒解。痘必成实而毒解。所以治疹者。贵慎乎首。治痘者。贵慎乎尾。用意调和。无忝人之司命。
翁氏曰。痘当从外解。疹当从内解。疹之发轻而易解。若有不解者。乃为内实而外中风寒之盛也。其热也。血多虚耗。其治也。先发散行气。而后滋阴补血。凡动气燥悍之药。皆不可用。
李氏曰。麻疹杂𤵁(一作症)。与痘毒大同。但始终药宜清凉。然虚则补。实则泻。医家活法。故治麻亦有血虚而用四物。气虚而用四君子。天寒伤冷。则温中理中之药。亦一时之权也。〇张氏说同。
缪氏曰。痧疹不宜随證施治。惟当治本。本者。手太阴、足阳明二经之邪热也。解其邪热。则诸𤵁(一作症)自退矣。其證类多咳嗽嚏、眼中如泪、泄泻多痰。热烦闷渴。甚则燥乱、咽痛、唇焦、神昏。是其候也。治法宜以清凉发散为主。经曰。痧要清凉。药宜清热透肌。辛寒甘寒苦寒。以升发之。唯忌酸收。最宜辛散。误施温补。祸不旋踵。辛散如荆芥穗(等廿一味。下详药戒。)忌破气温补。酸敛燥热下。(句)辛温破气如青皮(等三十三味。下详药戒。)
聂氏曰。痧疹不可视为泛常。不可用药失序。又不可过为攻表。攻表太过。则胃气受伤。毒气不能达。反令停毒攻肺。务宜、辨寒热虚实察浅深而治之。大抵初发热时。必当发表见形。即宜清凉。其用药最忌酸敛温者。温补生浆也。
钱氏曰。凡麻疹出。贵透彻。宜先用表发。使毒尽达于肌表。若过用寒凉。冰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4L 页
伏毒热。则必不能出透。多致毒气内攻。喘闷而毙。至若已出透者。又当用清利之品。使内无馀热。以免疹后诸症。且麻疹属阳。阴分受伤。血为所耗。故没后须以养血为主。可保万全。此首尾治疹之大法。须留神调治。始终不可一毫疏忽。较之于痘。虽稍轻。而变化之速。则在顷刻也。
张氏曰。斑疹之类。皆属邪热。治法唯辛凉解利而已。即若吐泻。亦断不可温补。如豆蔻、乾姜之类。切勿轻用。初发之时。尤不可大汗。只宜升葛汤、透邪煎(乙二)之属。微表之故。用宜斟酌。有不可一槩取必也。
王氏曰。万氏谓心火旺则肺受之。治疹。专以肺为主。(上详毒源。)既是心火刑肺金。即是贼邪。其證当重。何反轻于痘。余每治麻疹。但据见證。以泻白散(戊四)加减大剂投之。即至危困之證。无不愈者。其他时师用苦寒降火。辛温发表。而阽于危亡者。不可胜数。安在其为心火刑肺也。
孟氏曰。凡遇痧疹。不拘四时。皆可服治痧要方。(寅九)经验有年。等分药味。万勿增损。照方施济。功德无穷。(今名曰孟氏募施汤。寅九。)
梦叟曰。发热时。不用辛温者。恐其助热也。不用冷剂者。恐其藏热也。须用平凉发散之剂为主。升葛渴(一作汤)加葱。为初头通用之方。不效则加麻黄。不效则始用四物凉血。不效则更用消毒之剂。不效则又用柽叶调麻黄汤。(戊九)凡此皆以发散为务也。疹家惟以发散为务。免使热毒内攻。疹既出。必润肺降火。使肺叶不少焦枯。而心血润泽。则自无逆症。
僿说曰。治疹者。惟慎风寒。使皮肤疏开。疹子快透。斯过半矣。或用人蔘而效。或用野乾而效。其理难究。或云。疹表热盛时。急用猪屎汁退其热。则表发而无患。试之果然。(语在药泉集。)余又思之。阳热盛而不能表发。则必归于阴补其脏。然后热不用事。故人蔘为功。与脏病同也。
马氏曰。麻疹虽发自脾肺二轻(一作经)。其本原浅而易出。较痘疮为易。然倏忽变化。为證最急。自初出一二日。以及愈后月馀。虚者百日。皆不可以其易而忽之。经曰。痘前疹后信哉。
徐氏曰。痘难疹易之说。此俗谈耳。其有胃气原弱。所感入深。又或因泻痢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5H 页
而发有不快。或发之未透而随现随隐。久之邪气渐入于胃。必泄泻不已。出而复没。加之喘促。则必危矣。凡若此者。又岂可易言哉。所以但有出疹。若见虚弱。急当先补脾胃。其有欲出不出。急当托里发表以助之。且首尾俱不可泻。一与痘證同也。
梦叟曰。脾胃者。仓廪之官。而五脏六腑。皆以为本。亦五行之中。土为寄旺之理。善调脾胃。则心火肺热。俱有可治之道。初发热时。若值寒月。勿以冷剂伤脾气。若值暑月。勿以热药助胃火。
马氏曰。麻疹多实热而无寒。故虽值寒冬。亦不可重加衣被。而过于热。恐毒入咽喉。令其声哑。麻疹不出。致有变症。为害不小。亦有战慄似寒者。乃热极生阴。反作寒耳。切不可作寒症治之。
时令第五
万氏曰。疹以春夏为顺。秋冬为逆。以其出于脾肺二经。一遇风寒。势必难出。且多变症。故于秋冬不宜耳。
万氏曰。治疹者。当察时令寒暄。以药发之。如时大寒。以桂枝葛根汤(甲三)发之。大热以升麻葛根汤。(甲一)合人蔘白虎汤(己二)发之。不寒不热。以荆防败毒散(丁四)发之。〇大寒。或用麻黄汤。(戊八)
黄氏曰。疹子之发。与伤寒相似。必先明其岁气。如时令温暖。以辛凉之药发之。防风解毒汤(丙三)是也。暄热以辛寒之药发之。黄莲解毒汤(丙二)是也。大寒以辛温热之药发之。桂枝解毒汤(丙四)是也。时寒时暖。以辛平之药发之。升麻解毒汤(丙五)是也。不可误(一作误)作伤寒。妄施汗下。反伐天和也。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此之谓也。又要看人虚实。如下腑闭结。(一作大便秘结。)烦热太甚(一本。有发不出三字。)者。以酒炒大黄。微利之。吐利不止。以蔘归(孙氏本作参芍)之类。补之。经云。母(一作毋)实实毋虚虚。损不足。补有馀。夭人性命也。能知此者。谓之良工。〇孙氏说同。
王氏曰。古人时令之药。(即黄氏四解毒汤。)虽曰因时制宜。亦不可拘泥。如冬月亦有不宜麻桂。而宜石膏者。正当以脉證为主耳。若株守而不知通变。必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5L 页
有失。不如用下二方之为妥当也。(即泻白金沸草二方。)大抵主在发散肺经之热毒者。始事也。调理补养病后之元气者。终事也。其间或兼风或兼痰或伤食。并随宜加对證之药。其有变證。即随病用对證之药。要不乱投汤剂。则儿无事矣。
梦叟曰。温暖(四月八月)宜防风解毒汤。(丙三)秋凉后立冬前。与升葛汤参用。大热宜秘传解毒汤。(丙二)热多者。虽冬月用之。(非极热则废之亦无妨。)寒月天甚寒。至五六日未发者。宜桂枝葛根汤。(甲三)寒月汗气少者。升葛汤加麻黄。发之甚迟者。加柴胡桂枝。亦入四物为好。升葛汤。平顺无害。所谓四时之方也。
聂氏曰。麻疹治法。唯在宣发其毒。以尽出之于外。虽红肿之甚。状如漆疮。亦不足虑。以其既发于外。即可免内攻。不若痘家之必顾其收结也。此症若调治得法。十可十全。而调治失宜。则杀人亦如反掌。盖麻疹有所大忌。病家犯其所忌。则至于杀人。医家犯其所忌。亦至于杀人也。其所忌不同。皆闭塞。其毒不得发泄也。今标四大忌于后。令人勿犯。〇一忌荤腥生冷风寒。(下详禁忌。)〇一忌。初发热时。骤用寒凉以冰毒。(忌在一骤字。)使毒气。抑遏不得出。则成内攻之患。而昔人谓天气暄热。宜用辛凉发之。如黄莲(一作连)解毒汤(丙二)之类。不知天时暑热之气。岂寒凉之药所能解。今骤用寒凉。恐不足以解外热。而适足以阻内热。使不得出也。曾见一儿发搐。误用凉药而死。(下详惊搐。)此可以知凉药冰毒之害矣。今因天热而骤用寒凉。岂理也哉。〇一忌。初发热时。误用辛热以助毒。(忌在一误字。)如桂枝麻黄羌活苍朮丁香肉桂砂仁之类。能使毒壅蔽而不得出。亦致内攻之患。即有痧麻初起。四枝(一作肢)逆冷。乃火极似水之故。不可妄投热药。痧现自然渐和。而昔人谓天气大寒。宜用辛热。如桂枝汤(丙四)之类发之。不知天气大寒。只宜置之燠室。谨避风寒可也。且天气虽寒。而人身之热毒。未必减也。而多用辛热。岂理也哉。〇一忌。用补涩。(下详痢疾。)
翟氏曰。痘以气逐血成功。疹以血随气成功。寒则伤气。热则伤血。所以谓痘宜温煖。疹宜清凉。此常法也。设疹生于天气严寒之际。而清凉之药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6H 页
亦当斟酌用之。设痘生于天气暑热之时。温煖之剂。岂可轻用乎。
梦叟曰。发热之初。过用冷剂。则必败用凉剂者。亦多见败。而时令有冬夏之别。以凉遭败者。虽在冬令。而必不在于夏节。岂以遭败于冬令。而乃反趑趄于炎令乎。冬月则寒气外逼。凉剂内攻。表里俱冷。疹出不快。或令致败而若值盛热。则唯内服凉剂。然后可以发散也。
万氏曰。本邑胡道松。遗腹子也。年四岁。六月间病疹。医甘大文治三日。疹不出。烦躁转甚。文又作荆防败毒散。(丁四)予止之曰。此皆发散之药。无解毒之用。况天大热。又无时令之药。一二味在内。则阳愈胜。阴愈亏。阴阳不和。此疹子所以不出也。乃作东垣冷(一作凉)膈散。(辛八)加玄蔘、升麻。一服疹出。三日而安。
梦叟曰。人之气禀。有万不同。暑月而有热少者。寒节而有热多者。热多者。勿以寒节而用温剂。热少者。勿以暑月而专责凉剂也。〇发表之药。冬夏虽有异者。治热之剂。随其气禀及热势。宜有变通。石膏虽冷气。壮热甚者。不拘四时。但有多少之异。
梦叟曰。或云七月得秋风。则痘(一作症)候判异。药路亦殊。然金气每旺于酉月。而七月则大暑之馀。肺气犹未盛。又当庚炎。医者须察此理。以补肺治暑。为急务。用麦门、香薷之属。至处暑前后。亦然。若至白露以后。此等凉料。始当渐减也。〇石膏大黄。虽云至冷。当此之时。非石膏。难治脾胃之热。非大黄。无以通膈润燥。可以量入。秋后则不可妄用。又气禀各殊。不可全废也。
梦叟曰。暑月治疹尤难。一日气薰热。疹症之外。更添暑祟。一居处不便。露处则受风。闭户则饮暑。一饮食不便。菜果鱼腥等时食。皆有大忌。一用药不便。初发热时。用辛温则恐其助热。用寒冷则恐其藏热也。故用药以中和发散为主。升葛汤是也。
药戒第六
缪氏曰。药宜清热。辛寒甘寒苦寒。辛散如荆芥穗、乾葛、鼠粘(一作黏)子、西河柳、石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6L 页
膏、麻黄(用须汤。泡去节冬月。以之为佐。只可用一剂。)清凉透肌。如竹叶、玄蔘、青黛、薄荷、单(一作蝉)蜕、栝蒌根。甘寒如麦门冬、蔗浆生甘草。苦寒如黄芩、黄檗、贝母、黄连、连翘、知母。随症轻重。制剂大小中病。则已毋太过焉。若夫疹家。便须速用前剂解散。十不失一。假令病重药轻。或治疗后期。或误投温热。则邪热内攻。烦躁闷乱。不可救药矣。
缪氏曰。药忌破气、温补、酸敛、燥热、下、辛温。破气。青皮、枳壳、枳实、厚朴、槟榔。温补。人蔘、黄耆、苍朮、白朮。(聂久吾曰。升动阳气上冲。)酸敛。五味子、乌梅、白芍药、石榴皮醋。燥热。官桂、丁香、木香、半夏、南星、(聂久吾曰。燥悍之剂。升阳不可用。)(一作蒜大小)、吴茱萸、胡椒、姜火料物。下。玄明粉、芒硝、大黄、巴豆、牵牛。(保护胃气。此本所当急也。)辛温。白芷、当归、紫苏、细辛、川芎。
马氏曰。人蔘、白朮、半夏。一切燥悍之药。皆不可用。即升麻。升动阳气上冲。亦不可多用。(上详治法。)
王氏曰。大抵疹欲出已出之际。虽寒。勿用桂枝。虽虚。勿用蔘朮。虽呕而有痰。勿用半夏南星。
张氏曰。疹虽吐泻。如豆蔻、乾姜之类。切勿轻用。(上详治法。)
聂氏曰。辛热如桂枝、麻黄、羌活、苍朮、丁香、肉桂、砂仁之类。不可妄投。(上详时令。)
梦叟曰。升麻。善解疫气。鸣肺振脾。葛根。善解肌理。又治胃热。又治阳明头痛。疹症多发于阳明。故葛根为善。出疹之后。亦多随症而用。白芍。治肠胃热和血。甘草降火扶胃。玆所以升葛汤。为治疹第一方也。〇或曰。甘草味甜。易以动蛔。殆不然也。甘草有扶胃降火润肺调经之功。治疹者。不可舍。且今岁运。(乙未也。)肺金不足。心火太盛。而疫疠之气。又炽盛夏。若非甘草。何以通咽喉而润肺经也。
梦叟曰。麦门冬。有清肺、润肺、清心、清暑之功。今年治疹者。所宜先用。桔梗味辛。能清肺。能开咽喉之结。能清上焦之火。比若舟楫桔槔之功。故亦多用之。玄蔘。最开咽喉。故每喉痛则倍入。牛旁子。凉而散火。又治疹毒。
梦叟曰。石膏、大黄。性气至冷。暑节非石膏。难治脾胃之热。非大黄。无以通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7H 页
肠润燥。秋后。虽不可妄用。若气禀壮盛而热甚者及大便不通者。石膏、大黄。宜随势量用。不拘时序也。
聂氏曰。观音柳。一名西河柳。乃小儿痧症之圣药也。冬月。用枝梗。春夏。取苗叶。每用一钱。煎汤服。年力大者多服。一次无妨。能清脾解毒发表。〇王氏曰。柽。亦名西河柳。亦名垂丝柳。青茂时。采叶晒乾为末。每服一二钱。茅根煎汤。调下。(海西人。谓之菱茱柳。)
梦叟曰。柽。即渭城柳。(案此东俗所称。)其性最善发散。又能引出毒气。痘家亦用此沐浴。多用则恐泄津液。若有微汗者。如葛根之属。犹不妄用。况柽叶乎。虽至七八日。待其自出。勿用柽叶。若汗气太少。皮毛乾燥。至七八日疹子不出。然后方用之。
聂氏曰。痧疹痘疮。险逆等證。初时难于现形。出不快利。如寒冬之月。用芫荽或紫苏。宜用砂器。将此种隔水。煎煮室中。取微微香气。能助发易现。今愚俗不明。即用煎水盈盆。将小儿大洗大浴后。仍加依(一作衣)被。不但无益。亦且有损。反致热气内攻。多令小儿闷躁不安。哑口难言。况痧痘见形。即不当下水。知者慎之。初起微微。浴手足心或可。取其内外通达之意耳。
聂氏曰。小儿痧痘初起。近人多服笋汤。意图发表。不知止可少少煎用。使引透肌肤。取其易出。若过用失宜。反令元气受伤。脾气亏损。不能消化毒气。以致乾呕泄泻出汗心烦。灌浆时。每有破烂湿痒口疮等患。药内引用笋尖。尤其所忌。今特择出以为习弊。用笋汤之戒。
缪氏曰。贵势之家。惜小儿如掌珠者。每见小儿多痰烦闷躁乱神昏。辄用广中所贸苏合香丸、抱龙、牛黄等丸。其中药品既多。不无剽疾辛悍之性味。恐有所犯。切宜戒之。
梦叟曰。升葛汤。入葱苏者。自初热。皆可用。入麦门冬者。亦治暑感。故虽非疹。亦可用。至于麻黄。须到三四日疹症明的。然后方可用之。不疑。〇麻黄。不拘四时。而麦门冬。自秋后减半用之。诸药皆然。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7L 页
脉度第七(吉凶附)
万氏曰。凡出疹自热起至收完。但看右手一指脉洪大有力。虽有别症。亦不为害。此定存亡之要法也。〇张氏曰。按此即阳證得阳脉之义。若细软无力。则阳證得阴脉矣。元气既弱。安能胜此邪毒。是即安危之基也。故凡疹得阴脉者。即当识为阴證。而速救元神。宜用伤寒温补。托法参酌之。若执以麻疹为阳毒。而槩用清寒。则必不免矣。
张氏曰。初出色赤者。毒盛也。但右手一指脉轻重。取皆有力。当随證调理。若右手一指脉无力者。难疗也。(下详形色。)〇疹后痢咬指者。右手一指脉渐起方可生。(下详痢疾。)
梦叟曰。疹出时。脉洪数有力。身温足温者。易生。脉沈少无力。头热足冷。元气虚弱者。难治。
程氏曰。麻疹一二日内即出者轻。如初起吐泻交作者顺。乾呕霍乱者逆。欲出不出者。危亡立至。
万氏曰。疹有轻重不治三症。或热或退五六日而后出者轻。透发三日而渐没者轻。淡红滋润。头面勾(一作匀)净而多者轻。头面不出者重。红紫暗燥(一作躁)者重。咽喉肿痛不食者重。冒风没早者重。移热大肠变痢者重。黑黯乾枯。一出即没者不治。鼻扇口张目无神者不治。鼻清粪黑者不治。气喘心前吸者不治。〇孙氏说同。(翁云。麻后牙疳臭烂。不治。)
马氏曰。见点红活。随出随没者顺。隐伏皮内。发出不快者险。发热喘促者险。面先青黑者险。或带紫色。或不突起者险。(并下详形色。)
孙氏曰。疹自头至足。为之出齐。头面愈多为佳。
李氏曰。头面胸腹稠密。咽喉缵缠者逆。发不出而喘者凶。
万表曰。一出即没者险。青屎者不治。
翟氏曰。痘。以稀为贵。稀则毒轻。疹。以密为佳。密则其毒尽泄。(冯云。痘属阴。故头面稀疏者为佳。疹属阳。故头面多见而成粒者为愈。)
聂氏曰。身体微汗。潮润则出最轻。若气喘鼻乾。作呕惊狂者最重。初见如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8H 页
疥如米尖。再后成片红色者轻。紫色者险。黑色者逆。
涂氏曰。初起吐泻交作者为顺。乾霍乱者为逆。
钱氏曰。麻疹出时。有轻重之分。临时须要详察。若气血和平。素无地(一作他)病者。虽感时气。而正能制邪。故发热和缓。微微汗出。神气清爽。二便调匀。见点则透彻散漫。不疾不徐。为轻而易治者也。若素有风寒食滞。表里交杂。一触邪阳火旺之气。内外合发。而正不能制邪。必大热无汗。烦躁口渴。神气不清。便闭尿涩。见点不能透彻。收散或太紧速。则为重而难治者也。
冯氏曰。头面先见。次两颐透出。乃至于足。形若芥子。色若桃花。作二三番齐透。神息安宁。饮食二便调和者。顺症也。头面发透。粒肥而多。澹红滋润。三日而渐没者轻。两颐难透者重。两颐如紫云成片者重。
日期第八
万氏曰。疹子出没。常以六时为准。假如子后出午后即收。午后出子后即收。乃阳生阴成。阴生阳成。造化自然之数也。〇黄氏、孙氏说同。
马氏曰。麻疹未出时。发热吐泻交作。三日内出。耳后项上腰腿先出。一日出三次。二日再出六次。随出随没。三四日方收者。顺症也。〇梦叟说同。
聂氏曰。痧症日出三次。三日九次。为顺。
李氏曰。麻斑五六日方出。状如麻子。遍身无空处。初热三日。发出起胀共三日。出而又没。没而又出。出没一周时许。
张氏曰。正疹。热至五六日而后。一齐涌出。麻疹之出。不拘三四日。亦或有六日始出。出没一周时许。世俗谓一日三出。三日九出。(下详辨似篇。)
景氏曰。热大作五六日而后。见红点遍身。如麻如藻。俗谓一日三出。三日九出。
钱氏曰。身热二三日或四五日。始见点于皮肤之上。
万氏曰。出疹之候。初热一日。至次日鸡鸣时。其热即止。止存五心微热。渐见咳嗽。鼻流清涕。或腹中作痛。饮食渐减。到申、酉之间。其热复来。如此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 第 428L 页
者四日。用手满按发际处甚热。其面上热少减二三分。咳嗽连声。面燥腮赤。眼中多泪。喷嚏频发。或忽然鼻中出血。至五日。其热不分昼夜。六日早时。其疹出在两颊下。细细红点。至午时。两手背并腰下及浑身密密。俱有红点。七日。普遍掀发。其鼻中清涕不流。喷嚏亦不行。七日晚。两颊颜色渐淡。此验出疹之要法。
万氏曰。凡疹热六日而出。一定之规也。若医人无识。用药太早。耗散元气。及至出时。变害多矣。或嗽而变喘。或出一二日即隐。或作大泻。或合目而喘。此医人用药不当之害也。吾家治法。定不在五日内用药。必待见疹。方用徐徐升表。然用药亦有次第。凡一剂必作十馀次饮之。况疹在皮肤之间。若作一次服。则药性催之太急。每致谵语烦躁。故当慎之。〇张氏曰。按此固万氏心得之法也。然医有高下。药有宜否。但使见有确真。发无不当。则于未出之前。或解或补。必有以潜消其毒者。既出之后。亦必有善调之方。而不致催急者。此在善与不善。或不嫌早与不早也。常见庸流之误治者多。是诚不服药。为中医也。
万氏曰。凡疹热五六日必出矣。医人用药。见不能散。父母见药不效。医人见热嗽不能除。或以别症治之。主家又或更医。此世之所以误者多矣。〇景氏说同。
马氏曰。有发热一二日而出者。五六日而出者。七八而出者。
王氏曰。麻疹有发热。至十馀日始见者。〇疹子发热。多至十一二日。少亦不下五七日。
梦叟曰。初热出疹收疹。各三日。凡九日而出场者顺。其险者。不在此限。〇疹过六七日。不能发者险。若有汗而身气平常。不烦躁者。虽至八九日或十馀日。稍稍出疹。并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