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x 页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大东水经(其四)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392H 页
浿水三
其会于绝瀼海者。东南则黄州之簇锦水。凤山之月唐水。载宁之箭防水。文化之九月水。通谓之铁和汇。
 簇锦水。亦云淤草水。出遂安郡天子山。南流至栗界。折而西至细坪。左合善积水。水出瑞兴府之新塘。北流注之也。〇簇锦水。又西为鲤鱼渊。右合看东水。水出中和府境。南流来合也。〇簇锦水。又西径黄州南。州本句丽冬忽。新罗为取城郡。高丽为黄州。(又为固宁郡。)我朝亦为黄州。而又置兵马节度使。营于此州。城枕水而筑。城之南角。山势岧峣。月波楼在其顶焉。〇簇锦水。又西为菉沙水。入于绝瀼海。
 月唐水。出瑞兴府熊波山。山在府东三十五里。中有釜渊。深不可测。李詹诗曰。道在(一作左)灵湫。深几许。悬流盘涡。盘石巨者是也。月唐水。源于此渊。胜览曰。釜渊出瑞兴。古音波山。与龙泉合。古音波。即熊波也。〇月唐水。南流至高项山下。西折而北至屏岩。左合龙泉。倪谦使朝鲜录曰。龙泉在瑞兴府南二十二里。山麓有水。涌出成川。又云。屏风岩。在龙泉西十里。〇月唐水。又西北径瑞兴府西。府本句丽五谷郡。新罗为五关郡。高丽初为洞州。后为瑞兴县。我朝升为府也。〇月唐水。又西径德岩。右得兴水。水出罗帐山。南流来合之。傍有院曰兴水也。〇月唐水。又西北至仇山。有剑水之名。傍有驿路。是凤山郡东四十里也。〇月唐水。又西径凤山郡南。郡本句丽鸺鹠城。亦云鸺岩郡。新罗为栖岩郡。高丽为凤州。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392L 页
又为凤阳郡。我朝为凤山郡。其西南二十里也。高丽史。咸有一传云。凤州有鸺鹠岩渊。世谓灵湫。有一集郡人。填以秽物。忽兴云暴雨。雷电大作。人皆惊仆。俄顷开霁。悉出秽物。置远岸。仁宗闻之。命近臣祭之。然今未闻也。〇月唐水。又西右合银波水。水出平山府界。西北流径剡桥来注之也。〇月唐水。又西径唐城古县。县在凤山郡西十二里。其城周四里。今废沿革未详也。〇月唐水。又西为梧里浦。为栗津。备考曰。梧里浦。在凤山西南三十里。大川桥水。(即月唐水原派。)分二派。西流四里为大桥浦。又西流十里。为梧里浦。达于三支江。有漕仓。又曰。自凤山由载宁。至安岳则官路一百三十里。而径路则栗津延津二水。隔其间而已。〇月唐水。又径三支古县北。县在载宁郡北四十里。本属丰州者也。其水曰三支江。谓月唐水、箭防水、九月水三条。皆来会于此也。〇月唐水。又会于绝瀼海。其下曰艾津。其上曰铁和汇。明一统志云。月不唐江。在黄州安岳县东。西流入大海。李重焕云。瑞兴之东五十里。剑水出焉。西走百馀里。入于海。
 箭防水。出海州之首阳山。山名盖摸(一作模)拟于中华也。山有造化洞水。源于此也。〇箭防水。东流为黑微水。至立石坡。(载宁郡南六十里。)与树密洞水合。径铁岘与狐水合。又折而北。环长寿山城。为蛤滩。与平山之琵琶水合。为歧滩。与信川之清水合。又北为唐滩。入于绝瀼海。即栗津三支江相合。为一者也。
 水道提纲黑河。出祥原东南境大山合。三源西流共三百里。经祥原南境。又西经黄州北境。中和南境。又西经南至三和城。东南有南来一水。自安岳来会。(案黑河。即黑桥川。)〇安岳水二源。一东北出黄州东山。西南流经黄州南凤山北。又西南合南来一水。又西经载宁城北境。至安岳东北。(案此指淤草水。)一西南出海岸长渊城东北之傅石山。(案即縳石山。)东流百里。经松花城。有信山城北。(案当云。松禾城南信川城北。)与信川南山水。东北流经海州城北者合。(案此指迎津及箭防水。)又东北流百馀里。经安岳城东南。又东北与东北一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393H 页
源合。(案淤草水。)而北流九十里合。东来之黑河。西北流入大同江。
 九月水。出文化县九月山。亦云阿斯达山。檀君所终之处也。〇九月水。东南流径温井院。东至葛山为镜地水。又径文化县北。县本句丽阙口县。高丽初为儒州。后为文化县。我朝因之也。〇九月水。又北与云溪山水合。播为马鸣水。右与迎津会。又北流入于绝瀼海。
 迎津水。出海州达摩山。北流径烧桥。至信川郡南。郡本句丽升山郡。高丽为信州。我주-D003为信川郡也。〇迎津。又北径楼桥。与妇贞水合。胜览云。楼桥川。在信川南四里。松禾县烧桥川。下流妇贞川。在信川南十里。源出天奉山。与楼桥川合流也。〇迎津。又北径三桥坪。至小牛山。下与九月水合。入于绝瀼海。
 李重焕云。瑞兴以西海州以北之水。都会于载宁之北。作一大湖。(所谓大湖即绝瀼海。)南北四十里东西半之。西至海门。殆近百里。挟大湖而为邑者。凤山与安岳相对。黄州与长连相对。而大湖东西之岸。皆筑长堤。长堤之内。皆水田粳稻。一望无际。米之产于此者。颗粒长大。体性粘润。用以为御供。〇备考云。黄柄串在凤山西三十五里。西绕大海东围鹤台三十里。旷野四望无际。稻田最膏沃。滨海之产。名于西土。
 铁和古县。在黄州西三十里。高丽所置也。黄州凤山载宁安岳之水。都会为小海。其北曰绝瀼海。其南曰铁和汇。中有钐岛。高丽史云。恭悯王八年。江淅平章火尼赤。漂风来泊黄州铁和江。赐米一百石。苧布二十匹。以行省员外申仁适女妻之。火尼赤。献水精钺。二九年。红头贼船入安岳郡元堂浦。掠钱谷。又侵黄州铁和浦。牧使闵珝。与战斩二十馀级。备考云。月唐江。源出瑞兴熊坡山之釜渊。南流至高项山。西折而北至屏岩。左过龙川栗里주-D004。经瑞兴县。西流经德岩。右过兴水西北。至仇山。右过剑水凤山之前川银波川。(案此当云。至仇山为剑水及凤山之前川。右过银波川。)环唐城古县为唐城浦。至西仓。播为梧里浦。为栗津。南与箭防川合。为三支之江。艾津(一作阵)之浦。右过迎津。为铁和江。北与大同江。会于急水门。〇𤲟案梧里浦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393L 页
三支江以下。皆小海也。备考。总属于月唐下流。疏矣。
其西北则龙冈之县前水。三和之南川水。皆赴绝瀼海。
 龙冈县。即高丽之黄龙城也。其县前之水。出黄龙山。南流入绝瀼海。而南与安岳郡隔水相对。中有赤岛。周三里。猪岛周二十五里也。〇绝瀼海。又南受自东水。水出安岳郡日出山。北流注之也。〇绝瀼海。又西至长连县北。有大津之名。其县即高丽长命镇也。我 中宗十八年。以商船私通上国。设关于大津。置权管。给水军以禁之。今废。〇绝瀼海。又南受清水。水出安岳郡隐寂山。北流注之也。〇绝瀼海。又西至三和府南。右受其南川之水。府本高丽所置。其水出于龙冈县乌石山。径牛山而东南流注之。胜览。安市城。在于乌石山上。险固无比。非也。安市。在今辽东之盖平县界。与龙冈无涉也。
至广梁口。遂为大海。
 广梁。在三和府西五十二里。有水军佥节制使堡。所以防海寇也。〇浿水。自急水门以下。混为小海。西出广梁口。遂为大海。而大海之口。北有三和府咸从府。南有长连县及殷栗县丰川府。又有椵岛、熊岛、席岛、椒岛之等。列于海中。扼其咽喉。唐书地理志云。自登州东北海。行过浿江口椒岛。得新罗西北长口镇。备考云。自席岛右夹熊岛。左夹环铃岛。入大同江者。是也。
 备考云。大同江由急水门。左过于(一作淤)草川。南与月唐江。会为绝瀼海。左过自东川。为大津。左过清川。右过三和南川。至广梁。西入于海。〇又云。剑山、马踰、铁瓮、 指(一作至)原派。 吴江、(梧溪水。)花馀、载灵(㴰水之所函。)以西。乐林、广城、栍川、谒日、姑射以南。(原派之所受。)德业、彦真、(㴰水南。)灭恶、(月唐南。)首阳、(箭防水。)达摩(迎津水。)以北。九月以东。(九月水。)诸山之水入此。
  降仙水(俗称沸流水。)
降仙水。出阳德县浯江山。南流环兔城堡。
 降仙水。俗称沸流水。(详见下。)浯江山。亦云吴江山。山在阳德县北一百五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394H 页
十里。狼林山南大干。走为铁瓮山。又为此山咸镜道永兴府界也。降仙水。出于山之西南。而径兔城堡南。堡有兵马同佥节制使以守之。亦所以防岭阨也。
西折南折未远。左受草川之水。
 降仙水。又屈而西。右与观音水合。水出于孟山县南孔岩山。南流来合也。〇降仙水。又屈而南。径降仙台。左合琵琶水。水出阳德县琵琶山。西北流来合也。〇降仙水。又南至麻讫山下草川水。注之。水出于阳德县东北三方岭。南流径温泉院。折而西。径阳德县南。县本高丽阳岩、树德两镇。我朝合置一县也。草川水。又西径树德古镇。(今县之西七十里)西北流入于降仙也。
北折西折。径成川府北。
 降仙水。又北屈为犬滩。是阳德县西一百二十里也。〇降仙水。又西流。右合广水。水出顺川郡远阴山。南流来合也。〇降仙水。又西南至成川府北。府本高丽刚德镇。后为成州。我朝为成川也。
抱巫山而西。
 成川府北有山岧峣。其峰十二。故土人拟于巫山。因以名之。亦称纥骨山。而降仙水回抱其下。俗称此为沸流江。临水有降仙楼。楼西有山城。胜览云。沸流江。俗称游车衣津。在成川客馆西三十步。其源有二。一出阳德县吴江山。一出孟山县大母院洞。(观音水。)至成川府北三十里。合流历纥骨山下。山底有四石穴。水入穴中。通流沸腾西出。故名。又曰。降仙楼。俯临沸流江西岸。有奇峰。削立如屏。纥骨山城。在降仙楼西。可容千兵。沸流水回抱其下。高丽太祖朝筑之。周三千五百十尺。高五尺。有军仓。李重焕曰。成川府。在于江上。万历壬辰。光海君奉庙社主。避难府中。及即位。使府使朴烨大。修降仙楼为三百馀间。结构宏壮。前有纥骨山十二峰。余按胜览。以成川府。为松让故都。谓降仙曰沸流江。亦曰卒本川。谓巫山曰纥骨山。其说绝无所据。不可从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394L 页
魏书高句丽传云。朱蒙自扶馀东南走。遇一大水。鱼鳖成桥。得渡。遂至普述水。遇见三人。与至纥升骨城。遂居焉。号曰高句丽。(北史同。)〇句丽史云。朱蒙行至卒本。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庐于沸流水上。居之。见菜叶流下。知有人在上流。寻至沸流国。其国王松让。出见与之斗。(节)二年。松让以国来降。以其地为多勿都。封松让为王。〇先生云。卒本故地。要在今开原县之东南涉二水之处。(开原古扶馀。)今按开原县南十馀里。有清河。即占(一作古)泥河之下流也。朱蒙始逃追骑在后。则其所谓鱼鳖成桥者。今之清河是也。又其所谓普述水者。既渡清河。东南走近二百里。至尖顶山。北有一河中横。即今浑河之上流。纳绿河之下流也。其所谓沸流水者。今兴京之北五河合流。绕兴京而西南。又北流为苏子河。西入浑河者是也。高丽史地志云。成州本沸流王松让之故都。高丽显宗九年。改今名别号松让。(成庙所定。)有温泉。〇腾(一作胜)览云。沸流江。在成川府西北。即卒本川也。(府之沿革与丽史同。)〇先生云。郑史之纰谬。指不胜屈。此其尤甚者也。大抵句丽之迹。起于扶馀。(今开原。)南渡为卒本。(兴京界。)又南为国内、(楚山府隔水之地。)丸都。(满浦堡隔水之地。)又南为平壤。其势有进而无退。若如郑说。先都成川。密近平壤。忽又北迁。邑于句丽。殆三百年。始乃南迁。得都平壤。又是理乎。〇𤲟案卒本。亦名纥升骨沸流水。亦名卒本川。松让之国。依于此水。与卒本相接也。卒本之地。明在今兴京之界。则沸流之水。亦当与兴京相接。今之成川府。何兴(一作与)于是哉。
 魏志高句丽传云。伯固死(新大王)有二子。长子拔奇诣康降。(公孙康。)还住沸流水。(据卒本。)小子伊夷模。(山上名)更作新国。今日所在是也。(谓丸都。)〇先生云。公孙康时据辽东。则伯固二子之中。必其附于康者。居近辽之地。其恶于康者。居远辽之地也。卒本西接辽阳。故拔奇藉公孙之势。以居卒本。(今兴京界内。)丸都东穷鸭缘(鸭绿)。故伊夷模。避公孙之锋。以居丸都。于理宜然。若如郑说。则伊夷模。居于丸都。犹近辽东。拔奇居于成川。与辽隔绝。岂理也哉。若使拔奇。果在成川。伊夷模执而杀之。如瓮中捉鳖。又安得外交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395H 页
辽酋。内攻其国哉。沸流之非成川。诚确然矣。
 魏志母(一作毋)丘俭传云。正始五年。俭出玄菟。讨句丽。句丽王宫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一作丘)。宫连破(一作败)走。俭遂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北史梁书亦云。)〇先生云。母(一作毋)丘俭。自西玄菟。东出石城山下。不过二百里。便至今兴京。又东走四百馀里。可至我江界之北。魏志所谓战于沸流。追去(一作至)丸都者。此之谓也。若如郑说。母(一作毋)丘俭既涉渌水。穿到平壤。战于成川。又追至江界之北。岂理也哉。成川在平壤之东百馀里。乱山之中。母(一作毋)丘俭自西驱来。而句丽王东至成川。则此退军也。非进军。魏志谓进军于沸流水上。又何解也。沸流之非成川。诚确然矣。
 句丽史云。太武神王四年。出师将伐扶馀。至沸流水上。得宝鼎。(王莽时。)〇先生云。琉璃王时。已迁都国内。国内城者。我楚山隔水之地也。(详见盐难水。)自楚山出师。将伐北扶馀者。(今开原。)次于兴京可乎。次于成川可乎。成川在楚山之南五百馀里。北扶馀在楚山西北六百馀里。欲伐扶馀。而路由成川。必无是事。沸流之非成川。诚确然矣。〇𤲟案沸流水者。卒本川之上流也。前此东明王乘苇索而渡水。以至沸流王都。句丽史云。朱蒙西狩获白虎(白獐)(一作倒)悬于蟹。原兜(一作咒)曰。天若不雨。而漂没沸流王都者。我固不汝放矣。其鹿哀鸣声彻于天、霖雨七日。漂没松让都。王以苇索横流。乘鸭马百姓。执其索。朱蒙以鞭画水。水即减。〇案此说甚荒唐。 琉璃王子祭。须溺水而死。沸流人得其尸。(琉璃末年事。)其后大臣仇道。逸求焚求等三人。为沸流部长。(太武十五年。)皂衣阳神。为沸流那守臣。(国祖王十八年事。)国相阴友。为沸流沛者。(中川王七年。)王孙乙弗逃难于沸流河边。烽上王杀其弟咄固。咄固之子乙弗。避祸于外。为人家佣贩盐以食。群臣欲废烽上王。迎乙弗立之。遣祖弗萧友等。访之。至沸流河边。见一丈夫在船上。虽形容燋悴。而动止非常。萧友等就拜曰。今国王无道。国相与群臣议废之。以王孙仁慈。可嗣大业。故遣臣等奉迎耳。乙弗疑之曰。予野人非王孙也。萧友等曰。群臣之望王孙甚勤。母(一作毋)疑焉。遂迎归而立之。是为美川玉(美川王)。 沸流者。句丽之近畿。如晋室之丹阳尹也。今之成川府。安得如是。
 辽史地理志云。正州在渌州(渤海时鸭绿府)西北三百八十里。本沸流王古地。有沸流水。渤海。时为沸流郡。〇备考云。汉昭帝元凤二年置二郡。而句丽开国。在元帝建昭二年。其间为四十四年。是时汉道全盛。而乐浪太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395L 页
守。在于今平壤。自平壤至成川。不过百数十里。松让句丽。何以割据乎。且今咸镜道。为沃沮县。属于乐浪。句丽又何以介于其间乎。所谓纥升骨、沸流水。不当在于鸭江以南。而辽志所载似得矣。〇韩久庵百谦云。句丽本起于西安平。则东史以卒本扶馀为成川者。非是。西安平今属辽东外徼。马訾水入海处。沸流水。亦在其地。恐今狄江是也。〇𤲟案渌州者。今虞芮郡隔水之地也。(详见绿水中。)虞芮西北殆四百里。为兴京之界。则沸流水当接于兴京之近畿。明在渌水之北。与成川不相涉也。久庵又以狄江当之。恐不然也。
至义波曲。入于浿水。
 备考云。沸流江。源出阳德县吴江山。南流环兔城镇。西折而至新仓。右过观音川。南折而至降仙台。左过琵琶川。至麻讫山之阴。左过草川。为犬滩。西流经石仓。右过广川。西南流至成川府。北环巫山。北折而西入义波。案清一统志。沸流江在江东郡南。自汉江分流。西合于大同江。(朝鲜篇。)其以洌水。混为沸流者。传闻之误也。
  㴰水
㴰水。出阳德县东豆流山西南。径旧县西。
 㴰水。亦云能成江。豆流山。在阳德县东五十里。狼林山南走之大干也。〇㴰水。西南流左合牛水。水出牛岭西流来注也。〇㴰水。又径阳岩古镇西。即阳德旧县也。〇㴰水。又右合于罗水。水出阳德县北于罗钵山。东南流来注之。胜览所称南川也。〇㴰水。又西南至松山。右得马背水。水出阳德县北琵琶山。南流来合也。
南入谷山府界。右受四岭诸谷之水。
 谷山府。本百济十谷城。新罗为镇瑞县。高丽为谷州。我朝为谷山也。〇四岭。在文城堡之北。岭凡有四。故名。上头曰奇岚山。亦曰河南山。中有驰马道。我 太祖驰马之所也。或云。山形周围如妇人之裳。方言谓裳曰驰马。故名。未知信然也。四岭之水。亦有四条。东流合于㴰水。正宗御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396H 页
制驰马道碑略曰。谷山府北一百有五十里。曰河南山。正中而有冈。曼衍如砥而直者。即驰马道也。其上有紫檀一树。葳蕤如羽葆。可荫十数亩。而凡草不敢生。道之前后。有祭星坛。东行十有馀里。有路出两山之交。曰上踰岭。循岭而南。又十有馀里。有 圣祖城。以石而筑。周约三十馀武。城之东三里。有清(一作泉)滃然而泻于山中者。曰水剌泉。(方言谓御膳曰水剌。)泉甘而馨。尝如汉高帝之进饭于沛水也。故名焉。其源甚弘长。与溪涧诸水。入于文城之江。中有亭亭然特立于众山之表者。曰龙驾。世传我 圣祖执御之所。而龙潜地名云。(文止此。)然碑文既成。以事在然疑。仍不立碑也。
㴰水。又西至北仓。受大谷水。
 北仓。在谷山府北八十里。大谷水出于成川府三道。看岭西南流。由承阿洞东南。至仙内村北。(句)东流径大谷。南入于㴰水也。
 先生游谷山北坊山水记云。北仓放粮讫。行十里。到兰濑桥。乘小舟流下。一湍一潭。或驶或汎。峰峦递隐递现。种种奇妙。方其驶也。峰之罗列如屏者。瞬息之间。回幻作尖头锐角。崒然仰冲。又过一回。尖头锐角。又如云消雾释。还作屏障。一如蜃楼烟树。起灭变幻。洵奇境也。行十里。东见数峰崷崒澹碧。问之曰。峨眉山。其下曰眉山村。西见江岸平铺。有人家数十曰石屏村也。行十里。有大滩。名曰铁耙滩。濑如瀑布。舟直倒泻。白浪递入舟中。衣带盘(一作尽)湿。湍尽复作稳流。江岸平铺柳阴。曰松岘村也。对村有平阜如臂。其上皆茂林脩樾。亦可好也。行五里到东仓。即笙簧村也。
又南为紫霞潭芝田柳浪。西为乌渊。
 此皆谷山府南(一作东)北三十馀里地也。先生游北坊山水记曰。东仓放粮讫。晚汎前溪。东望两峰崒嵂。问之曰达云山。石角嵯峨。峰前截壁。袤可数里。高千仞。壁上有古城址。四门皆天作石门也。山下发水。与江合。其北有乌吟洞。即成牛溪浑避难处。今称长杨村。又笙簧村西对岸。有奇峰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396L 页
矗立。名曰降仙岩。一云蟠木岩(一作丛)。 又其西有石壁赤色。名曰鸺鹠岩。岩之北。洞门平辟。其内为(一作有)五柳洞。牛溪亦尝栖止云。村之东南。有大山。亦颇森峻。名五伦山。行过数湍。泊遏云岭下。(俗名遏加芝。)山势环抱。下作澄潭。嫩绿照水。如绫如缎。名曰紫霞潭。潭中有小屿五六。皆石山。高者丈许。广可坐百人。或容数十人。苍岩赤壁。雄压江心。对岸明沙。皛白可喜。舟一转。两石夹岸对立。宛作洞门。高皆百丈。东即遏云岭。西曰候月台。(余所名。)候月台。壁立如削。袤数百武。其顶可坐数百人。有苍松数十株。皆崎崛森秀。或侧挂。或横盘。放船而下。西望一峰崷崒。问之摘星岭也。其下曰门岩村。村北有两岸。对立作门。村前麦田。可耕百日。亦有水田平铺閒旷。名주-D029芝田村。(亦称阳地觅美。)在水东者曰柳浪村。(亦称阴地觅美。)二村四围之内。方各十馀里。豁然开朗。风气调和。土性柔沃。背山临流。可渔可樵。北有霞潭之胜。南有乌渊之奇。真士大夫可居处。少顷。转至乌渊。其峰峦总之为十二。大而高者六。小而抵(一作低)者六。高者千仞。抵(一作低)者百丈。其形与赃花家。所谓怪石之绝奇주-D032。同潭色。纯黑如漆。其深不测。虽青春白日。到此阴森凛洌。不可久也。行十里。至摩诃滩。(备考谓之末讫滩。)其上即文城堡也。
至文城堡。南左受龙渊之水。
 堡在摩诃滩边检岩岭下。岭上筑小城。设门开闭。有同佥节制使以守之。주-D033南距谷山府二十주-D034里也。〇龙渊水。备考称堂底滩。出于谷山府牛岭。西南流至梧桐屿。屈而北至谷山府东。为龙渊。又北入于㴰水。龙渊者。 神德王后康氏。故里之所在也。野史云。 太祖康献大王微时。从咸兴行过龙渊。(其路盖由阳德之四岭。谷山之剑岩岭。)渴甚思饮。溪边有一女子。洴澼。 太祖驻马求饮。女子取一匏水。摘杨叶糁之以进。 太祖怒曰。何不洁若此。女子曰。吾闻渴而急饮者。伤人。愿将军。吹而徐饮之。 太祖大奇之。下马问其姓氏。即入其家。告于康府院君。乞娶为妻。是为 神德王后也。时 神懿王后韩氏。在永兴本第。 太祖遂携康氏。仕于松京。宋尤庵以韩氏为卿(一作乡)妻。康氏为京妻。此之谓也。嘉庆己未夏。先生以谷山都护。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397H 页
承 召还朝。奏龙渊故里形状。 正宗大王特撰碑文。于龙渊之上龙峰之下。建阁立碑。令新都护赵德润。敦匠事。其碑文曰。海西之谷山府东五里神留之山。峰曰龙峰。渊曰龙渊。负峰而面渊。有地可居。古础一岿然人立。盖象山府院君旧基。神德圣后诞降于此云。稽之舆志。国初二年。圣后正位中壶。赐邑号。升为府。象山谷之一号。姓康而居于谷者。尚称望族。(旧传圣祖龙潜。道渴饮于龙渊。圣后临溪而汲㪺溪水。汎杨叶以进。圣祖奇其对。遂定迎渭之礼。府北岢岚山。有圣祖驰马旧迹。野老至今相传云。)昔我仁烈仁显两圣母诞降之基。在鹤城之里。盘松之坊。我宁考建碑以表章之。况是地也。毓虹月之祥。迓舟梁之仪。实为我家之涂莘。则独无纪迹之典。非所以仰述追复贞寝之圣意。小子嗣服之二十三年己未夏。敬书于石。系之铭诗。以传示来许(一作计)。铭曰。喾配嫄简。轩辅嫘方。天作之合。地灵协祥。猗显圣母。厥初黄裳。寝庙奕奕。象设将将。彼汇者溪。源远流长。潜鳞之宅。上有神光。华渚瑞月。观津旧乡。宫础百尺。航渊古梁。大书贞珉。驰台在傍。于千万亿。保佑无疆。(大提学洪良浩书。)
 
先生游北坊山水记云。己未春。余携二子。于摩诃滩放船。至月现岭下打鱼。顺流七十里。至西仓之下。沿水村落。其山水(一作川)气色。明媚可悦。西仓西通平壤。北通成川。货物凑会。民人繁庶。亦山中一都会也。
 百济史云。(一作温)祚王十三年。(汉哀帝建平元年。)就汉山下立栅。遂画定疆域。北至浿河。南限熊川。(今公州。)西穷大海。东极走壤。(今春川。)三十八年。(王莽时。)王巡抚。东至走壤。北至浿河。〇近肖古王二十六年。(东晋简文帝时。)高句丽举兵来。王闻之。伏兵于浿河上。俟其至。急击之。句丽兵败北。〇阿莘王四年。左将真武等。伐高句丽。丽王亲帅兵七千。阵于浿水之上拒战。我军大败。〇先生云。古史诸文如此。而此时水谷城、(今新溪。)十谷城、(今谷山。)獐塞(今遂安。)等三县。皆被百济巡抚。谓之北鄙。(亦见百济史。)故东儒。或疑黄海之地。本属百济。大谬也。汉魏以来。浿水以南。洌水以北。每为中国之所辖。或属公孙。或属慕容。或属冯弘。或属元魏。首尾六百馀年。或断或续。盖无久閒之日。句丽、百济。安得以据有其地哉。百济史。所谓北至浿河者。当时道路。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397L 页
原自今谷山伊川。南由朔宁麻田。涉七重河。以达积城杨州。其道里。视今径捷。温祚当时。偶由此路。巡抚谷山等数县。句丽之南侵也。亦由此路。故近肖古之时。伏兵于能成江上。谓之浿河也。(谓所云浿河。非中和黄州之地。)〇𤲟案百济史所称浿河。必指㴰水而言也。㴰水。是浿之一源。则同谓之浿。未为不可。今水道提纲。以大同之南源。为浿水。(详见上。)其意与此同也。
㴰水。又西至三登县。南径赤壁。为鹦鹉洲。
 㴰水。又西径江镇山下。即遂安郡北界也。又西南至三登县南。县本成州所属狗牙等三部曲地也。高丽仁宗。合而置县。我朝因之。县南二里。有鹦鹉洲。洲边石壁削立者曰赤壁。有石入水如鳌背。可坐岸上。有黄鹤楼。是摹拟于中华也。〇㴰水。又西右合阿次水。水出成川府九龙山。南流注之也。〇㴰水。又左合防垣水。水出遂安郡蔓岭。北流径文山保防垣之阨。由道洞为大浦。入于㴰水。其堡有兵马万户以守之。管于黄州堡城曰防垣。周六百馀尺。左右有行城。高山对起。自作门户。我 仁祖二年。李适反兵到此。不敢犯而退。〇㴰水。又西径建达山下。即三登县西二十五里也。
屈从县西北。至祥原郡东。左受文浦之水。
 郡本句丽息达县。新罗为土山县。高丽为祥原郡。我朝因之。郡东北三十七里。有于打滩。(或作于丁滩。)是㴰水也。〇文浦水。出祥原郡并云山。西北流径红岩。至黑隅。与天谷水合。至郡东为龙头浦。北流径鹰岩何许亭。入于㴰水也。
又西至马滩。会于浿水。
 备考云。能成江。源出豆流山。南流至阳德县南。左过牛岭川。至县西。右过于罗川。西南流至松山。右过马背川。经伊令买乙之界。为鸣滩。右过大谷川。为乌渊末讫滩。至文城镇。左过堂底滩。西北流经(一作径)江镇山。西南流经架山。至三登县南。经赤壁为鹦鹉洲。右过阿次川、防垣川。(案此当云。左过防垣川。)为建达江。西北流为于打滩。左过文浦。西与大同江。会于马滩。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398H 页
潴水。(亦名礼成江。)
潴水。出遂安郡彦真山之南。
 豆流山西一支。为开莲山。又西为德业。为甑击。至遂安郡北四十五里。为彦真山。浿水以南。潴水以西诸邑之山。皆祖于此。而潴水出焉。彦真之南。笏谷之中。产黄金。嘉庆初。土人设金店凿卝。水原留守徐有邻。以店主差为监官。收矿税。月致金百两。而店主岁得金数千斤。营窟庐居者。万馀户。凿断山脉。下达黄泉。出高价。买良田淘之。皆得金。山下田结日蹙。观察使禁止不得。锦绣绫罗。鲜薧𦙫(月+正)胾。堆积成市。骏马美女。弹琴吹箫。杂色之人。日益聚会。藏亡匿奸。为害不小。自嘉庆庚申以后。笏谷之金少衰。而博川多福洞之金渐盛。土贼洪景来之难作焉。凡卝采之地。 朝廷宜差官监抚。勿令土人自作店主。然后可无啸聚起难之虞。谋国者所宜虑也。土人潜商。输金于燕京。生金贵于熟金。不知其故。乾隆皇帝。既崩。生金之利小(一作少)衰。北使至。象译询其故。盖和绅盛时。取生金以实花盆数百。皆插珊瑚树以观之。故金价刁踊。和绅既败。不甚贵也。
南流径其郡东。(句)受其左右诸谷之水。
 郡本百济獐塞县。高丽为遂州。我朝为遂安郡。潴水至郡东二十里。为黑石滩。郡东南二十五里。为春滩。胜览。称甫音滩。以方言谓春曰甫音也。〇葱岭古堡。在遂安郡东四十里。今惟仓廒在焉。仓之西数百步。有石穴出泉。一日三潮五(一作午)潮特盛。先生为谷山都护。路过葱岭。观其午潮焉。黄潦之水满穴而出。其大如楹及其衰也。潺潺之水清而不黄洵可异也。(详见潢水犬滩条。)葱岭之水。西流入于潴水。又郡南一里。有龙潭。源出岩穴。汇而为渊。东流入于潴水。樗轩道人(姓名未详。)龙潭诗序曰。去遂安郡南一里许。有岩如口。喷出清泉。淙淙而流。奫泫成渊。冬不能冰。早(一作旱)不能渴(一作竭)。雨不能溢。崖石高起。可坐五六人。毫发皆鉴。穴转而阨。状若咽喉。莫敢窥其源。(文止此。)又有水出于造山。东流入于潴水。胜览云。大桥滩出遂安北陶洞。入甫音滩。即此也。经所举左右诸谷之水。指此诸水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398L 页
潴水。又南径新溪县西。(句)受其县前之水。
 县本百济水谷城。高丽初为新恩县。后为覃州。我朝为新溪也。潴水径县西八里。为沙八滩。左合乌巢水。水出伊川府界开莲山。西流径西村。西南入于潴水。而北苏宫。在乌巢水边。高丽恭悯王时所建也。至今犹有砌石焉。(在县北八十里。)〇县前之水。亦称榆南川。又云南滩。出于华盖山。西流入于潴水也。〇潴水。又南为栗滩。左与迎新水合。水出于华盖山及薪坡岘。西流来注也。
又南为歧滩。南径金郊驿东。右会葱秀之水。
 歧滩。在平山府西北二十五里。高丽史地志。开城县有歧平渡。即此废王祦十四年。如平壤。五月。我 太祖自威化岛回军。至安州。祦渡大同江。夜至中和郡。闻诸军已近。从间道疾驰。至歧滩。诘朝还京。胜览云。歧滩之源有二。一出遂安郡产(一作彦)真山。一出平山府冷井院等处。(葱秀川。)至潴滩合流也。金郊驿。在平山府北二十里。有察访一人以治之也。〇葱秀水出平山府灭恶山。东流至安成拨西关大路凡三十里。有摆拨幕。是其一也。自此屈而南流。径葱秀山下至宝山馆。与赭斤水合。入주-D045潴水也。葱秀山。在平山府北三十里。董越朝鲜赋云。环翠翚飞。葱秀云连。自注云。葱秀山壁立临水滨。耸拔秀丽。旧名聪秀。予为易今名。尝作记。其记略曰。自宝山馆。西行可十里。有山焉。峭壁悬厓。下瞰流水。蟠松怪石。层见叠出乎谽谺空洞间。石齿齿如龈腭。点以雨苔。翳以茑萝。危而欲堕者。几半斜泐。其中若分宾主焉。流水自北来汩汩出石。罅激射溅。沫如跳珠。振鹭盘。折而东不知其所止。(指葱秀水也。)时越与王敞同游此山。临流观渔。因以改名。倪谦使朝鲜录云。崇水院。在葱秀山之东。有川出山之岩穴。流悬三条。至冬冻为冰柱。或长或短。老农之占来岁丰歉。有验。以此俗亦谓之神水院。麟坪大君云。葱秀山有玉溜石榻。石势参差。耸出于上。川流清绝。环绕于下。华人浪留翰墨。深刻填朱曰玉乳灵岩。即翰林侍读刘鸿训所题。曰玉溜泉。曰听泉仙榻。即翰林编修朱之蕃所书。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399H 页
曰悬珠。即太监卢维宁借笔。曰玉乳。曰珍珠泉。即副总兵程龙所题。最高处。太监再(一作冉)登刻其像。今已刓矣。
潴水。又南径太白山城东。左受蛤滩之水。
 潴水。又径桃花坡将军石。至平山府东十五里。为箭滩。又至太白山城下。其城在府东五里。东临潴水。三面峻急。直压西关大路。诚必守之地也。城中有三太师祠堂。祀高丽开国功臣申宗(一作崇)谦。卜智谦。裴玄庆三人。而以廋(一作庾)黔弼配之有铁塑列立。其小如八九岁童子。苦窳无本像。又有土塑女子像数枚。盖巫觋之所为也。 朝廷犹岁降香祝焉。〇蛤滩水。出于金川郡首龙山。北流径龙岩。与帝释山之武陵洞水合。西流径兔山县界。为飞罗水。又西为源中浦。至金川郡北界。入于潴水。
又南至平山府东南。为猪滩。
 府本句丽大谷郡。新罗为永丰郡。高丽为平州。我朝为平山。而猪滩。在府东南十五里。亦金川郡西北界也。董越朝鲜赋自注云。近宝山一溪名曰楮滩。阔二十馀丈。取松架桥。倪谦使朝鲜录云。猪滩在平山府东二十五里。源出遂安郡。流入于江阴。为助邑浦。胜览曰。猪滩。源出彦真山。过新溪县。至平山府北为歧滩。府东为箭滩。猪滩至此其流始大。下流于江阴。为助邑滩。猪滩之傍。有兴义驿。管于金郊道。高丽史姜邯赞传云。显宗十年。契丹兵过龟州。邯赞时为元帅。邀战于东郊。丹兵奔北。我军追击之。涉石川。至于盘岭。僵尸蔽野。邯赞率三军。凯还献俘获。王亲迎于迎波驿。结䌽绷备乐。宴将士。以金花八枝。亲插邯赞头。左执手。右执觞。慰叹不已。邯赞拜谢不敢当。遂改驿名为兴义。在牛峰古县西三十里者。是也。我 仁祖二年。平安道兵马使李适反。都元帅张晚。向凤山路。约与先锋合。击于猪滩。副元帅李守一等。在平山府。相议进兵。约与夹击。黄海道防御使李重老。守猪滩。既而贼兵来迫之。官军尽溺于水。馀者降贼。重老死之。前部大将郑忠信。进至马滩。隔水而阵。鏖战移时。贼以一骑。载送重老等八将之首。既而。贼兵乘胜渡猪滩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399L 页
高丽史地志。西海道平州。有猪浅。一云浿江。〇金宽毅编年通录云。唐肃宗以天宝十二载。涉海到浿江西浦。(即钱浦。)〇胜览云。史记朝鲜传。汉修辽东古塞。至浿水为界。卫满亡命。东走出塞。渡浿水。则以鸭绿江。为浿水矣。又唐书平壤城。汉乐浪郡也。随山屈缭为郛。南涯浿水。则指今之大同江也。又高丽史。以平山府猪滩为浿江。则百济始祖。北以浿江为界。及唐帝泊浿江西浦。布钱下陆。到松岳郡。疑指此也。以此观之。本国境内。自有三浿水。〇𤲟案猪滩。非浿水也。丽志之说。本系臆见。何况肃宗东来之说。极是荒诞。则通录所论。不足据也。温祚定界之水。乃是㴰水。则胜览所据。不足信也。
 胜览。又云。兴义驿。在牛峰西三十里。古名临浿。(牛峰今合于金川。)又猪滩条云。百济始祖十三年。定疆域。北至浿河若平壤浿江。则在高句丽都城傍。岂得为百济之境。所谓浿河。疑即此水。或曰新罗宣德王三年。巡幸汉山州。移民户于浿江镇。宪德王十八年。命牛峰太守白永。筑浿江长城者。亦此也。〇倪谦使朝鲜录云。猪滩一名浿江。百济始祖定疆场。北至浿河。即此水。又주-D049兴义馆古名临浿。〇先生云。潴水浿水。原不相入。何以同名乎。特以温祚王画定疆域。北至浿河。而百济之迹。不及于中和黄州。故欲蹙其道里。以潴水当之也。然百济之迹。仍不及于金川松岳。又将柰何温祚所谓浿河者。谷山之能成江也。此水西流至祥原郡北。与大同江合流。亦浿水之上流也。温祚王一至此水。抚定遂安、谷山、新溪之民。其往来之路。本由朔宁伊川。温祚王何尝北至于潴水哉。(详见㴰水条。)〇𤲟案临浿县者。浿水县也。明在于大同河之沿。与平壤接此与兴义驿何干。且新罗圣德王之时。浿江以南。始入版籍。自此以后。新罗疆域。限于大同之河。故宪德筑浿江城三百里。所以防边垂也。潴水既在内地。又何为筑城也。若云牛峰之郡。无与大同之水。则牛峰西距浿水之滨。不过二百馀里。其时郡县疏阔。牛峰守之往城浿水。又何疑哉。
 安顺庵云。温祚王北至浿河。丽史猪浅。一云浿江。故胜览亦言之。此猪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0H 页
滩称浿之一證也。唐肃宗到浿江西浦。即钱浦也。在今开城府西。即猪滩下流。则肃宗东来之说。虽荒诞不足信。岂可并与地名而非之耶。此猪滩称浿之二證也。句丽平原王十三年。畋于浿河之原。五旬而返。此时丽都平壤。则其非大同江明矣。且百济、句丽之战。多在浿水上。盖在两国之界故也。圣王元年。句丽兵至浿水。此猪滩称浿之三證也。水经。浿水过临浿县。胜览。兴义驿古名临浿。则水经所称也。亦为猪滩。称浿之證。〇𤲟案丽济之所战。平原之所畋。明是谷山之㴰水。不可拟于猪滩也。(详在㴰水中。)临浿县者。汉之浿水县也。明与今平壤相接。(详在浿水中。)则兴义之驿。何与于是。胜览所言绝无援据。安得引此。以證之乎。总之浿水。自浿水猪滩。自猪滩不可以相混。顺庵所举四證。皆不足以为据也。
又径金川郡西。左受朴渊之水为马滩。
 郡本句丽牛岑郡。(一云牛岭。)新罗为牛峰县。高丽因之。我朝与江阴合置金川也。〇朴渊水。出于开城府天磨山。及金川郡圣居山。西流为钴鉧潭。西北流为语早水。又西北径金川郡前。西入于潴水也。马滩。在金川西北三十里。高丽史地理志云。牛峰郡。有朴渊。上下渊深皆不测。遇旱祷雨。辄应。上渊心有盘石。可登览。文宗尝登其上。忽风雨大作。石震动。文宗惊怖。时李灵干扈从。作书数龙之罪。投于渊。龙即出其脊。乃杖之。渊水为之尽赤。〇五行志云。忠烈王十八年。大雨。天磨山朴渊涨。漂没人家。十九年十二月。朴渊水忽尽涸。
 三才图会曰。大兴洞。在天磨、圣居两山之间。树木蓊郁。泉石光洁。夏则绿阴盖地。木莲花开。清香满洞。秋则赤枫黄叶。倒映水底。真佳境也。朴渊在天磨圣居两山之间。状若石瓮。窥之正黑。有盘石。涌出中心。曰岛岩。水赴绝壁。怒瀑下垂。可十馀丈。宛如白虹映空。飞雪洒矼。霆奔电激。声震天地。传云。昔有朴进士者。吹笛渊上。龙女感之。引以为夫。故名朴渊。〇董越朝鲜赋云。圣居、松岳、天磨、朴渊。蛰神物于灵湫。挂瀑布于长川。自注云。朴渊山湫也。山顶有龙湫瀑布。相传王氏都开城时遇旱。王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0L 页
自往祷不应。有道术者。檄龙出水面。启王杖之。去其数鳞。今鳞仍收其国库中。
 胜览云。朴渊窥之正黑。世传昔有朴进士者。吹笛渊上。龙女引之为夫。故名朴渊。朴之母来哭。坠死下潭。遂名姑母潭。高丽李奎报诗曰。龙娘感笛嫁先生。百载同欢适性情。李穑歌曰。翠岩壁立千仞强。上有小渊如镜光。中安盘石生孤松。松今不见苔痕苍。天磨北厓众壑水。奔流到此如津梁。〇备考云。大兴洞。在天磨、圣居两山间。距开城府北五十九里。有朴渊瀑、观音窟、龟潭、马潭等诸胜。又云。圣居山状。若石瓮。有白渊瀑。石峰涌出水中。又称朴渊下。有姑潭潭上。有神祠。两崖有石佛。东曰坦坦朴。西曰努肸夫得。〇𤲟案朴渊亦称白渊。钴鉧潭或称姑母潭。又称姑烟潭。以声音之相近也。但术士杖龙。龙女引夫等说。荒怪不经。然东人、华人。无不称述。盖顺俗而传疑也。
 胜览又云。自朴渊而上。水益清石益奇。上流有大兴洞、观音窟。窟后有岩窍如屋。建寺于其中。窟前水深成池。锦鳞游泳。有石出水心曰龟潭。又上数里。有石光洁。长可数步。流泉汩汩。细布其上。滑缓无声。上射沙堤。逗为深湫。澄净彻底。四面皆石。或如案榻。或如墙屋。其上皆万岁矮松。又上数里。有泉出自东厓曰普贤洞。又上数步曰马潭。又上数里曰大兴寺。〇李月沙廷龟云。自深川洞。到知足庵。庵在天磨山。清凉峰绝顶。遂历大兴寺。至观音窟。窟南有岩如屋。其上盘石可坐百人。名曰太宗台。台下溪水积焉。有鱼可数百尾。溪自普贤洞。群水汇。众壑趋。如万马赴敌。石之突怒偃蹇。争为奇怪者。不可数。湍遇石必激。激而水势益壮。为重洲为急濑。平者深黑。峻者沸白。其曰清心潭、妓潭、马潭、龟潭者。是而殊状异态。皆奇绝。此即大兴洞泉石也。朴渊则两山中坼天门。呀然大石。如剖瓮。有龙居之。深不可测。而水泻绝壁为长瀑。〇𤲟案大兴洞普贤洞。诸潭诸溪之水。其终皆汇于(一作为)朴渊者也。
 许眉叟穆记言云。朴渊在圣居、天摩二山之间。为大瀑有上下渊。水旱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1H 页
用牲币。渊之水。北流过帝释山。下为五祖川。(语早水。)渊上古题明寺。题明者丽僧。上有千树栗。又海松千树。皆题明所树云。八月贡其实。〇金农岩昌协松京记云。自天磨山普贤庵。抵万景台。转而西下行五里。到大兴寺旧基。寺前磐石。可坐数百人。溪水自普贤洞。汇众流而下。平布石上。流若织文。循溪行二里。得清凉潭。又前一二里。为马潭。悬瀑直下四五丈。石受瀑处。洼然成坎。类马槽水之积者。深不可测。其畔石。皆白色。凝滑如脂膏。令人立不定武。不可近也。自是以下。水益壮。石益多。其随势逞奇。为湍瀑。为渊潭者。殆不可一二。又下数里。得太宗台。溪流环之如玦。台傍有立石。顶戴老松。前行百馀步。为观音寺。自寺径走朴渊两山。夹水而下。至此忽陡断。为大石壁。磅礴奇壮。不假层累。高凡三十仞。上下皆有潭。上潭直穿石以成。其规如满月。其色深绿。当中有圆石。隆然若穹龟之伏于渊。而出其背。世传高丽文宗。登其上鞭龙。不可信。下潭广袤几六七亩。其黑奫然类有物伏焉。上潭之水。汇于注于。下潭者。为瀑。其始犹著壁耳。既而。悬空直下如滚雪。如垂虹。奇逸不可状。飞沫喷薄。人在数十步外。面发皆湿。如立雨中。又西游记云。朴渊瀑之所坠。即为钴鉧潭。其潭从上视。不见其止。从下望。不见其源。测之高凡三十仞。悬而流。若从天上。其声类雷霆。其沫类大冬之霰。潭上者半亩。下者十之。厥色青缘(一作绿)云。有龙居之。〇李疏斋颐命关防图说云。大兴山城。在天磨圣居两山间。今 上庚辰。(即我肃宗。)命大将柳赫然。筑之。周五千九百九十七步。北门在朴渊上。南门在土岘上。
 倪谦使朝鲜录云。吾助川。在牛峰县西三十里。源出圣居山。流入猪滩。岸上有石。迤逦如屏。高十丈馀。甚奇伟可爱。〇备考云。语早川。源出松都天摩山。西流为姑姻潭、朴渊瀑、经岛岩。(回澜石)西北流环金川郡。西入助邑浦。〇𤲟案语早水。或云吾早川。或云吾助川。或作(一作云)五祖川。以声音之相近也。
潴水。又南径江阴古县东。为助邑浦。为钱浦。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1L 页
潴水。又南右与赐梅水合。水出平山府灭恶山之阳。东南流至细谷西。合秃水。自白川郡黄衣山。南流注之也。赐梅水。又东流径吹笛山下。入于潴水。本称赐每川。昔参赞慎希复。居于川边。 明宗手书金字梅川闲闾四字以赐之。故改称赐梅也。〇潴水。又径江阴古县东南。为助邑浦。县本句丽之屈押县。今属于金川也。助邑浦。在其县南五里。古之漕转处。水西曰江西坊。(白川郡界。)即丁氏旧居也。丁衍以高丽遗民。当国初。隐居不仕。有厚德常备水火。以待求者。有大石。土人尚呼曰。丁衍岩也。又有江西寺。产龙须席。即传记所称满花席也。〇潴水。又南左得青石水。水出于天磨山西之青石洞。西北流来合之。洞在金川松都之间。重峦叠嶂。回溪断壑。相萦相抱。其道路虽在平地。真是伏兵之所。疏斋朴(一作李)颐命云。青石洞。在开城府西北三十里。天磨山西支。与圣居山北支对峙。束峡峻壁削立。自西关走京城之大路。缘厓傍壁。仅通人马。盘旋偪侧。馀二十里。南北两口俱隘。而北口尤窄。两厓间不满三百步。自昔称至险议关防者。皆谓宜设一关于北口。团束居民。龙岘一名砺岘。在洞西路平阔。遵江而下。直通临津。此路不遮。虽守青石。亦无益也。(即关防图说。)又李德履桑土志云。世称大清皇帝。到铜仙岭青石洞。欲斩龙骨大者再。此皆野人之说也。曾见西堂私载。(大提学李德寿撰。)载开城留守时上疏槩言。清兵之来也。不由青石而由府边山麓之路。今可养树木。以为曰(一作日)后之备云。又闻铜仙之南山尽处海堧。有平地广五里许。故清兵取此路而行。据此诸文。可知要害也。且东人所称龙骨大。即英俄尔岱也。丙子之役。皇帝亲征。而和顺(一作硕)亲王주-D056马福塔等。皆夹助주-D057。又考开国方略。所记详细。无欲斩英岱之语。则桑志之说是也。然此两处。宜重重设险。以示前车之戒可也。〇潴水。又东南流为钱浦。浦在白川郡东二十里。开城府西界也。按周官六翼云。唐宣宗随商船渡海。初到开州西浦时。方潮退。泥泞满渚。从官取船中钱布泥上。然后下陆。因名钱浦。而编年通绿(一作录)以此为唐肃宗事。故胜览载唐肃宗潜邸时。欲遍游山川。涉海到松岳郡宝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2H 页
育以女荐枕。留期月而别。遂生男曰作帝建。即高丽太祖之祖也。世传忠宣王。在元有翰林学士。谓曰闻王之先。出于唐肃宗。何所据耶。王不能对。闵渍在傍对曰。非肃宗。乃宣宗也。学士以为然。李芝峰云。按事文类聚。唐宣宗微时。以武后忌之。遁迹为僧。游方外云。考其时世。宣宗似然。余按唐帝东来说。是荒唐。布钱涉泥。事属妄诞。都是东儒之孟浪也。〇潴水。又西南为金谷浦。(白川东二十五里。)为末笼浦。(古江阴南六十里。)白川金川之界也。
潴水。又南至白川郡东。为礼成江。即松京漕转之所会也。
 白川郡。本句丽刀腊县。新罗为雊泽县。高丽为白州。我朝为白川也。松京。本句丽扶苏岬。新罗为松岳郡。高丽合开城郡。为开州。建都于此。享国四百七十五年。至我朝国除为开城府也。〇礼成江。在松京西三十里。白川东二十五里。亦名后西江。高丽时诸道转漕。总会于此。又其朝宋时。于此发船。故名礼成江。
 
明一统志云。礼成港。在开城府南通海。〇高丽史乐志云。礼成江歌。有两篇。昔有唐商贺头纲。(头纲。犹言领首也。)善棋。尝至礼成江。见一美妇人。欲以棋赌之。与其夫棋。佯不胜。输物倍。其夫利之。以妻注。头纲一举赌之。载舟而去。其夫悔恨。作是歌。世传妇人去时。妆束甚固。头纲欲乱之不得。舟至海中。旋回不行。卜之曰。节妇所感。不还其妇。舟必败。舟人惧。劝头纲还之。妇人亦作歌后篇是也。又嬖幸传云。恭让王时。(二年也。)礼成江水赤沸三日。王有忧色。申元弼曰。安知其不为祥也。
 丽史地理志云。开城府有东江西江。〇恭悯王世家云。八年。倭寇礼成江。以倭贼充斥。祷于太庙。十四年。倭寇乔桐。命东西江都指挥使崔莹。出镇东江。夏倭复寇乔桐、江华。至于东西江。命安遇庆、李龟寿。领兵御之。十五年。倭屠乔桐。京城大震。安遇庆等。领三十三兵马。使出屯东西江。〇𤲟案东江者。带水之下流也。西江者。礼成江也。
潴水。又右会白川郡前之水。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2L 页
此即星水也。出白川郡金山之金沙洞。为虎溪。东流至其郡东。为甘勿罗水。与黄衣、高丽、龙缚诸山之水合。为大桥浦。又与楼桥水合为蛇水。东入于潴水。胜览曰。大桥浦。在白川南五里。一出白川、黄衣山。一出高丽山。一出延安龙缚山。至白川西甘勿罗浦。合流历匡正渡。入海。匡正渡者。礼成江下流也。〇潴水。又南径永安城西。城是高丽始祖作帝建旧居。傍有陵曰昌陵。世祖王隆之墓也。按高丽史世系。康忠娶永安村女为妻。至康忠孙作帝建。将西入唐。至海中。娶龙女。还到昌陵窟前江岸白州。正朝刘相晞等。率四州三县人。为筑永安城。营宫室焉。后作帝建生世祖。世祖生太祖。然龙女之说。夸诞甚矣。(城今不在也。)又恭悯王十四年。倭寇乔洞(一作桐)。遂入昌陵。取世祖真以去。陵是丽代之追封也。〇潴水。又南左得莺溪水。水出于开城府蜈蚣山。及龙首山西。至大川桥而合流。径智安坊。入于潴水也。〇潴水。又左合东方浦水。亦云新里。东方浦出于松岳北月老洞。至余摩里。与大井水合。西入于潴水。大井在松京。西二十里。其深二尺许。世传井水赤浊。则有兵祸。恭悯王十年。井水黄沸。其下流入于东方浦。世称高丽作帝建。娶龙女。初到松岳之麓。以银盂掘地。水随涌出。因以为井。每春秋致祭。是名大井。然说甚夸诞也。明洪武时。有张道士。奉皇帝命。赍祭文而来。至松京。问枫川人以大井对遂于是致祭而去。
又南为碧澜渡。入于海。
 渡在松京西南三十六里。岸上有息波亭。旧称碧澜亭。高丽时。宋使皆渡海。至此登岸焉。〇潴水。入海之口。即京畿、黄海二道之交也。西有延安府。南接乔洞(一作桐)江华二府。东有丰德府。与洌水入海口相近。高丽时。船道之抵京者。皆由此入焉。蔡寿松都志云。饼岳西。有小峰斗绝控海。曰堂头。舟人赛神之所也。碧澜江。自北南入于海曰礼成江。汉水洛河交流。而西注于海曰祖江堂头。正据其冲。
 宋史高丽传云。自明州定海县。遇便风。三日入洋。又五日抵墨山。入其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3H 页
境。(今罗州之黑山岛。)自墨山过岛屿。徘徊嶕石间。舟行甚驶。七日至礼成江。江居两山间。求(一作束)以石峡。湍激而下。所谓急水门。最为险恶。又三日抵岸。有馆曰碧澜亭。使人由此登陆。崎岖山谷四十馀里。乃其国都。〇宋徐兢高丽图经云。宣和四年五月十三日。自明州定海县发船。六月初九日。次紫燕岛。(今属仁川府。)十日到急水门。其门不类海岛。宛如巫峡山围。屈曲前后。交错两间。即水道也。水势为山峡所束。惊涛迫岸。转石穿厓。喧豗如雷。虽千匀之弩。追风之马。不足喻其湍急也。由后抵蛤窟。十一日。至龙骨。十二日。随潮至礼成港。使副率都辖提辖官。奉诏书于䌽舟。丽人以兵仗甲马旂帜仪物。共万计。列于岸次。观者如堵墙。䌽舟及岸。都辖提辖奉诏书入于䌽舆。下节前导。使副后从。上中节以次随之。入于碧澜亭。奉安诏书。〇明一统志云。急水门。在开城南海中。宛如巫峡。〇备考云。以宋史观之。盖自明州放舟。直向我南海。到罗州之黑山岛。西北循海而至入礼成江也。急水门。亦礼成江下流之称。与安岳龙冈水会处不同。𤲟案徐兢之来也。自今黑山岛。而北至紫燕岛。次至急水门。又二日。抵碧澜渡。则其行必自今江华府之东。南踰孙突谼。而北复绕江华之北。而入于礼成江也。其所举急水门。似指孙突谼而言也。
 高丽史叛逆传云。明宗二十六年。崔忠献子至荣。以碧澜江普达院。为愿刹。欲跨江作桥。携妓往安西都护府。(官海州。)令吏民助其费。吏民畏祸。抽敛白金七十斤与之。民不堪其弊。(出崔忠献传。)又云。辛祦二年。沈僧小英于碧澜渡。(祦本传。)〇阳村权近碧澜亭记云。松都西北众壑之水。会为长江。流入于海。其渡处曰碧澜。近国故涉者众。近山故流驶。近海故潮悍。而涉者亦甚病。国家为置官以掌之。
 胜览云。江阴县助邑浦。至开城府西。为梨浦。为钱浦。为碧澜渡。又东为礼成江。南入于海。(碧澜渡上下。通称礼成江。)〇李重焕云。猪滩之水。发源于彦真山。直南下三百馀里。入于海。
 备考云。礼成江。源出遂安之彦真山。南流至谷山之东。(案谷山当作遂安。)为黑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3L 页
石滩。右过龙潭。为春滩。右过造山之川。为沙八之滩。左过乌巢川。西南流至新溪西。左过南川。又南流为栗滩。左过迎新浦。为歧滩。右过葱秀川。经桃花之谷。将军之岩。为箭滩。左过源中川。为猪滩。左过语早川。为马滩。右过赐梅川。为助邑浦。左过青石川。经江阴古县。东南流为钱浦。右过星川。为金谷浦。西南流至弥罗山之东南。为礼成江。左过东方浦。为碧澜渡。入于海。又云开莲、彦真、天子以南。秀龙、圣居、天磨以西。葱秀、灭恶、云达以东。诸山之水入此。
 水道提纲。丰德城稍西北。为一水口。水源自东北谷山城之东北山。西南流经城南。合东一小水。又西南流经新溪城北折。西北流至遂山。(案即遂安)城之西南。有大水。自北合二源。南流来会。折西南流经䭿山城北。又西南。受东南来一小水。又西经松岳山开昌府。(案开城府。)北境又西北。循北山南麓。而西经东金川城南境。又西北至西金川城。南境有金川河。东北自大山西流经东金川城之北。又西稍北合北来二源。西南流经平山城南者。西来之金滩河西。经西金川城东南。又西南来会。又西南曲曲经丰德城北境。而西入海。北水源流五百馀里。〇案提纲所记。潴水源流及所经城邑之名。多胡乱失序。不可详也。且此水直是南流。间无北折也。
  带水
주-D062出安边府老人岭。
 带水。今称临津。汉之带方县。在于此水之沿。故名之也。老人岭。在咸镜道安边府西北一百  里。阳德县豆流山之大干。东南走为盘龙山。为马息岭。又南为此岭。即白山南下之大麓也。胜览。称老伊岘。备考。称芦岭。万历壬辰。日本将清正。自黄海道谷山府地。踰老里岘。而入咸镜道。老里岘者。老人岭也。岭脊以东之水。东流自达于海。其西谷之水。合而西南流。是带水之源也。
 
주-D063惩毖录云。日本将清正平行长。同渡临津。至黄海道安成站。谋分抢两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4H 页
界各议。所向未决。二贼拈阄。行长得平安道。清正得咸镜道。于是清正擒安成居民二人주-D064。向导。其人辞以生长此地。不谙北路。清正即斩之。一人惧请先导。从谷山地。踰老里岘。出于铁岭北。日行数百里。势如风雨。先生云。清正北抢之路。由新溪县新谷院。经谷山府东行六十里。踰高达岭。从门岩谷口。出永丰仓。北踰老人岭。以出于永兴老里岘者。老人岭也。自高达岭以东。盘厓束峡徒行。亦艰穹林乱藤。有时昼晦。使有一枝。伏兵贼虽有火炮长剑。何得以过此哉。呜呼惜哉。
 汉书地理志。乐浪郡属县。有带方。又含资县。自注云。带水西至带方。入海。〇𤲟案汉之带方县。至公孙康时。别自为郡。其地属于乐浪南部。明是今丰德交河等地。详检带方本末。可以知也。然则带水是临津也。含自(一作资)县。亦在临津之沿者也。
 百济史云。沸流温祚。奉母南游。(自卒本而来。)渡浿带二水。至弥邹忽(今仁川。)以居之。温祚都慰礼成。〇温祚王三十七年。(王莽时。)汉水东北部落饥荒。亡入句丽者一千馀户。浿带之间。空无居人。〇先生云。温祚始都之地。即今惠化门外汉阳古城也。(即慰礼。)浿水者。今平壤之大同河也。以此言之。其云带水者。必在浿水之南汉水之北。若非猪滩。必是临津。猪滩之水。发源不远。且高丽以前青石谷之路。未开。自平壤而之杨州者。自祥原、遂安、新溪、兔山。由安峡、朔宁、麻田、积城。以达杨州。若然。猪滩之水。不过微涉其上流。与溪涧等耳。不足与浿水并称。惟临津上流。其在积城者。当时谓之七重河。(详见下)温祚之渡浿、带二水者。谓渡大同河及七重河也。又云。汉水之东北部落。岂非铁原、伊川、安峡、新溪、遂安等地乎。带水之为七重河。无疑也。
 备考云。带方。即带水入海处也。带方之地。盖在西海之沿。而南与百济邻比。东与牛头城。北与平壤。不甚相远。带水。乃在汉山猪滩之间。似今临津也。〇安顺庵云。温祚渡浿、带二水。居弥邹忽。(节)东人以猪滩。为浿水。则带水。疑今临津也。汉志云。带水西至带方入海。则带方。疑今松京、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4L 页
丰德之地也。弥邹忽。即今仁川。故或疑汉水为带水。然则洌水。无可指也。〇𤲟案浿水。自浿水。非猪滩也。汉水是洌水。非带水也。带水。今临津也。
 久庵韩百谦云。世传平安道龙冈县。为古带方大同江。至龙冈入海门。恐大同江。为带水。〇𤲟案久庵。前以清川为浿水。今又以大同河。为带水。然龙冈之为带方。绝无所据。不可从也。大同河。是浿水也。临津水。是带水也。更有何纷纭哉。
西南流。径永丰古县东。右会灰岘之水。
 永丰古县。在安边府西九十里。本甑大乡。高丽时置县。后属安边府也。〇豆流山西一支。迤为灰岘。而是谷之水。注而南下。合于带水。经所举灰岘之水。即此也。
屈而南。由防墙岭西。
 防墙岭。在江原道伊川府北一百十里。北距永丰。南通伊川。西临大川。东压泰山。一夫当关。可遏万兵。昔时筑墙以防贼。遗迹尚存。胜览所称。周音洞防墙也。〇带水。又南径高达山东。山在黄海道谷山府东六十里。中有石窟。先生游高达窟记云。自高达岭。循脊而行。过石磴。有所谓义相台。自台而转。皆绝壁万仞。缘壁而径。其广尺。行数百步。石壁嵌空。其垂如虹。有禅阁曰高达窟。余按新罗史。宪德王十七年。宪昌子梵文。与高达山贼寿神等百馀人。同谋反。攻北汉山州。亦指此山也。
带水。又西南至板桥之南。为德津未远。左受熊耳之水。
 德津。在伊川府北三十里。傍有神祠。每春秋。府人祭之也。〇熊耳水。出安边府之朴达岭。南流至戏灵山下。(平康县北八十八里。)东与榆津水会。水出江原道平康县北雪吞岭。西南流来合之也。熊耳水。又西为青龙潭。(平康县北八十里。)入于带水。其水口有小洲。曰蛇屿。
 金守温德津诗曰。伊川之水漱万壑。两水来合山崒嵂。人言其下龙所宅。沈沈水府深莫测。桴人续蔓欲窥瞰。但见大石如瓦屋。〇金三渊昌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5H 页
翕云。北越莎岘。出万峰间。历数曲荒陇。见一大川。自伊川熊耳吞而来。上有船步。陡然作瀑于其下。承以大龙湫。其伟莫比。竦身即之。霆霹夺魄。乱潨所激射。体为之粟。徐乃细絜(一作挈)其瀑身。高可十馀仞。潭广劣十亩。西岸离列。以苍屏水道。循此窄转。始焉长趋阔步。一何浩溔。方其赴隘雄入也。若楚霸之沈船向钜鹿。大肆喑哑及夫尽情乱捣。又如勃勃之筑。统万万杵。齐力声节奋猛。观之为之擦掌。庄生所谓吕梁悬水。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惟此可以当之。自此历贵塘。北望永丰迤东。得一溪曲折屡渡。而北至温井。满谷硫黄气。郁郁触鼻。始欲发呕而旋定。傍有僧舍。即世祖时行宫也。僧云 世祖始寻此泉。因诞葛之蔓而得之。故谓之葛山。〇先生云。熊耳吞者。叠嶂回溪之地也。自古为贼薮。产蜂蜜极美。流货至千里。
又西南径伊川府。西受其府前之水。
 府本句丽伊珍买县。新罗为伊川。我朝因之。属주-D067江原道也。府前之水。出于分枝岭。西流至其府南。为玉谷水。入于带水。其水口有古城山。其渡曰。古城津。(伊川西北九里。)胜览曰。南川。出伊川玉谷山。经客馆南。又西流入古城津。
带水。又南径安峡县西未远。左会静山之水。
 县本句丽之阿珍押县。新罗为安峡。今因之属于江原道也。带水至县西十二里。为深渊。渊边岩上。有祭堂遗址。世传高丽时。鞑靼兵入寇至此。望见骑兵万馀罗列。不敢进。以此搆堂祠之云。今天旱祷雨。名渊曰祭堂渊。〇静山水。出于平康县分水岭。西流由城洞。而径朱土郎迁。为赤岩水。(平康西三十里。)又为静山滩、(安峡东北十五里。)径高岩、(安峡东二十里。)连京(一作景安峡东北十二里。)万景山之阴。(安峡北二里。)入于带水金三渊云。自平康县而西。莽莽数十里。大抵是荒坡断陇。历鹪鹩迁。忽若地裂。身堕于万丈坑底。南是皮木迁。北是朱土迁。谽谺对峙。缭绕作羊肠。而大川贯其中。乃发源于分水岭者也。又云。莎岘、贵塘两谷之水。皆自北出而南走几二百里。合于伊川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5L 页
治东。自德岩以至广福等山。皆在包络之内。而又行三十里。至安峡治东。与分水之流合焉。是为青龙馀脉所止云。〇带水。又南为猪转之滩。滩在安峡西七里。胜览称猪仇里滩。其石壁产青石。下流为浦里津也。(安峡西九里。)
又南径兔山县。东北为北浦。
 县本句丽之乌斯含达县。新罗为兔山。今因之属于黄海道也。带水至县北二十里。为北浦。至县东二里为东川。又右得长浦水。水出其县之豆毛山。东流来合之也。
 备考云。临津江。源出文川之芦岭。(案文川当作安边。)南流至永丰古县。右过灰岘川。西南流经伊川防墙峙。至于板桥之南。为德津。经蛇岛。东与榆津会。西流经伊川之西。左过玉谷川。又西南流至安峡。为祭堂渊。左过静山川。为猪仇滩。至兔山为北浦。
带水。又东南径朔宁郡。南至羽化亭。左会马龙之水。
 
郡本句丽之所邑豆县。新罗为朔邑。高丽为朔宁。我朝因之。属于京畿道。带水沿地。自此至入海。皆属于京畿道也。주-D069羽化亭。在郡东南二十里。眉叟许穆。游羽化亭序云。羽化亭者。安朔邑治之东江上亭也。自临湍上流数郡之界。安、朔独称江山之胜此也。绝岸岩壁上。江上人指言台。且百年称绝景。太守李侯山赉作台上亭。以临寥廓。前后有茂林冈峦。江岸皆白砾。其上平芜。江流湾洄。上下渺茫。东有大川。南流过峭壁。合于亭下。有古渡有长桥也。〇马龙水。出于平康县之霜岘。西南流径其县东南。县本句丽之斧壤县。新罗为广平县。高丽为平康。我朝因之주-D070也。〇马龙水。又西南与新城山水合。径枫川原之南。即江原道铁原府北二十七里地也。新罗真圣王五年。(唐昭宗大顺二年。)弓裔始起。孝恭王五年。(唐天复元年。)都于铁圆郡。修葺宫室。穷极奢侈。国号泰封。景明王十一年。(后梁贞明四年。)为高丽太祖所灭。凡建国十八年而亡。高丽史地志云。弓裔宫殿古基。在东州北二十七里枫川之原。(东州即铁原。)今其外城。周一万四千四百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6H 页
二十一尺。内城。周一千九百五尺而半颓。宫殿遗址。犹宛然也。〇马龙水。又西南径僧岭古县。西为孙厅滩。其县本句丽之僧梁县。新罗为㠉梁县。高丽属于朔宁也。(在朔宁郡东二十里。)〇马龙水。又西南至朔宁郡北。为北川。又西入于带水。
带水。又西南径涟川县北。为澄波渡。
 县本句丽之工木达县。(一云熊闪山。)新罗为功成县。高丽初为漳州。后为涟川。我朝因之。带水径县北而南。又径县西。为澄波渡。水色澄清。故名。高丽废王祦十一年。黄浊三日。(出丽史五行志。)是为异也。
 高丽史地理志云。漳州有澄波渡。又李义旼传云。明宗四年。赵位宠起兵。以义旼知兵马事。将兵赴战方攻。涟州有兴化道。逆贼数千来屯北川救之。义旼领兵出拒。冒刃出其屯。斩一骑将。贼兵退。〇𤲟案北川。即涟川之北川。是带水也。
 李芝峰云。万历壬辰之变。士女避乱。至澄波渡争舟。指可掬也。有一妇人。从女奴而至。不得登舟。舟人挽其手。欲上之。妇人大哭曰。吾手辱于汝手。吾何生为。即投水死。其女奴哭曰。吾主已没。吾何忍独生。亦赴水死。
 许眉叟横山记云。横山。涟川北江上佳村。有松林沙渚。上下㳽漫。南岸皆层石高岩。列岫茂林。前有古渡。江中多石。挐舟江石而过之。水急失势。则舟横石上。不可渡。西望长景石壁东南。为石渚峡口。岩壁上有僧舍。曰倒影庵。佛壁临江。僧袈裟缁巾数珠诵佛者。与指(一作持)斧而樵者。抱瓮而汲者。淅者、洴澼者。皆倒影于重渊。俯之如鉴。其下望诸滩。又其下将军滩。将军滩下熊渊。石崖观石文异书。江干出石鳞石墨。又熊渊石文记云。熊渊在长景下十五里。涟西之地。有石文。石青字黑。怪怪奇奇。不可名状。权永叔曰。石文与石俱生。不可知。或气化成之。又云石文类龙蛇草木形。变化奇怪。石青字黑。苔藓不没。前有一邑宰。剥斲之。剥得数字而去。石剥深二寸。石文二寸。(谓深入不改。)此鬼神之文也。最古不可知。又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6L 页
澄波渡记云。澄波渡在涟川县西十五里实伊勿西境貊地。(伊勿。即伊川。)西岸上下江壁最奇。东岸皆白沙。上流脩滩。曰鬼滩。又其上松滩。〇𤲟案自涟川之北。而(一作西)其临水之地。多奇赏。曰横山。曰横江。曰长景。曰石渚、峡倒影庵。曰望诸滩、将军滩、松滩。曰熊渊、文石。曰鬼滩、澄波滩、鸺鹠岩。皆沿水有称者也。
而砌川之水。从东来注。
 砌水。出江原道淮阳府之双岭。南流径松官村。至金化县北。为末讫水。(金化北二十七里。)为塘滩。径五神山下。与帐岩之广滩水及紫烟潭水(平康东南十七里。)合流。又西南径赤宾院。为高郎之渡亭子之渊。(平康南四十里。)左合金化之水。水出金化县佛顶山。西流为草尺水。至驻跸峰。与忠岘之芳洞水。会。(金化东二十六里。)径金化县南五里。与自登岘之文殊川合。入于砌水。其县本句丽夫(一作大)如郡。新罗为富平。高丽为金化。我朝因之。属于江原道也。〇砌水。又南径铁原府东南。府本句丽铁圆郡。新罗为铁城郡。高丽初为东州。后为铁原。我朝因之。属于江原道也。水至其府东南三十里。始称砌川。两岸有石壁如阶砌。故名。其石壁上。有孤石亭。俯瞰砌水。亭傍。有古城。高丽僧无畏孤石亭记云。自铁原郡南行万馀步。有一神仙之区。相传曰孤石亭焉。其亭也巨岩斗起。仅三百尺。周十馀丈。缘岩而上。有一穴蒲伏而入。如屋宇层台。可坐十馀人。傍有珉石立焉。乃新罗真率王来游而所留碑也。𤲟案新罗주-D074真率王。是真兴、真智、真平中之一也。 却出穴。登绝顶。盘陀如圆坛。荒苏衣以铺茵。青松环而张伞。又有大川。自巽而来。砯厓转石。如众乐俱作。至岩下。潴为渊。临视之。兢战可畏。如有神物居焉。其水溢奔西走一舍许。触坤而南流。(砌水微北。折而西。复为南流。)前后皆岩峦壁立。枫楠松栎。杂生其上。神妙清爽。奇形异状。虽工文善画者。难得其彷佛矣。许眉叟云。禾积渊之北十馀里。孤石亭水中。有层石苍然特起。水深苔滑。不可梯而登。其上流。又有七潭、八万岩。其上黄氏别业。李重涣(一作焕)云。铁原府。即弓裔之故都也。弓裔国号曰泰封。泰封者。带方之变音也。处二水之间。其一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7H 页
自分水岭。而西流过铁原之北。(马龙水也。出分水岭南霜岘。)其一自五神山。而西流过铁原之南。(砌水也。)皆会于涟川之西。此铁原之襟带也。〇砌水。又西南右得凉水。水出平康县猪洞而来合之也。〇砌水。又西南径龙华山北。左合三釜渊之水。许眉叟云。三釜落在东州(今铁原。)治南三十里龙华。下从谷口石磴数里。石峦巑岏。当绝壑石如削。上有三石圩如釜。溪水积焉。水深路绝。不可俯而窥。水三溢为三瀑。白波十丈。石下潭水。潭渚皆白砾。往往有磐石可坐。貊北方言谓瀑为落。号曰三釜落云。备考云。三釜渊。在龙华山中。瀑流石壁。三层成釜。(铁原条。)昔居士金昌翕。栖息于此。自号曰三渊。其石泉谷记曰。踰龙华山而西。山势拥阻。窈然为谷。而中藏小寺曰石泉。自谷口而入。东行不数十步。渐见溪水清洁。积而成潭。左右有菖蒲被之。名曰菖蒲潭。潭东而行几四五转。水道渐高。多侧泻斜注而后为一潭。名曰流珠。自此以后。屡得潭湍。率皎镜洁白。最后得一潭。长可五十步。广半之。由中达外。皆绿净色。名曰金碧。无何。岩转路绝而有一欹石以接之。补以横木。名曰虚空桥。改之曰通玄。北望有大石屏。屏尽石磴。屡转而瀑布出焉。乃一大岩石。却立四五十丈。其上陡折者。可三之一焉。瀑从上直泻。而过陡折处。则布曳逶迤而下。注于潭中。名之以素云瀑。从瀑上而望。有石泉寺。左寺而东。两谷圻焉。有溪流合注。而为二丈水帘。承以澄潭。(文止此。)所记溪潭泉瀑。皆三釜渊之近地也。〇砌水。又南为磨讫水。左会禾积渊之水。水出于京畿道永平县白云山。北流为白云川。又北为禾积渊。入于砌水。备考云。白云川。在永平县东五十里。下流为禾积渊。有石斗入水中。撑起数百尺。嵂崒如禾积状。其下水喷薄为汇。深不可测。按许眉叟禾积渊记云。砌川之水。发源于青华山。(即双岭之北干。)与花江之水合。过陆昌。为七潭、八万岩。至永平县。北为禾积渊。东岸长壁松林。其下石场。皆白石。北为石峰立水中。百尺上有甘潦至静。令人益气。傍有龙穴。石下窞窦无底。川流湾洄。当南岸苍壁浸渊。石上多松。石场为祀坛。水旱用牲币。载中祀。(文止此。)其以禾积渊。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7L 页
为砌水之原派者。谬矣。〇砌水。又南为摩诃水。(涟川东十五里。)而白湖水入焉。水出京畿杨州之碧石岘。北流为高桥水。一名七里滩。在抱川县西五里。胜览云。高桥川。一出抱川南祝石岘。一出水源山合流。为此川。祝石岘者。碧石岘也。白湖水。又北与水源山及天宝山水合。为汉川。径抱川县西。县本句丽马忽郡。新罗为坚城郡。高丽为抱州。我朝为抱川。属于京畿也。白湖水。又北至万岁桥。右得六松水。水出于云岳。北流径六松亭来合也。白湖水。又北汇为白鹭洲。许眉叟白鹭洲记云。青城之水。(抱川也。)过七里滩。汇为深渊。中流有石屿。古松数十株。苍然离立。石上两岸。皆苍壁奇岩。无石则沙。此所谓白鹭洲也。备考云。白鹭洲。在永平南十一里。汇为澄潭。中有石峰也。白湖水。又北右合云溪水。水出于白云山。西流来合也。许眉叟云。白云山。在永平东二十里。有卧龙台。水中石台。袤数十丈。水深多石。川上社堂。十里川水。发源于山中。两岸多磐石嵁岩。三十里皆然。深入有石场山。可坐数百人。川水至石下。为深潭。其下石湾。过石场。山益深水益清。潭水绿净。多倏鱼。备考云。白云山下有洞。亦曰白云。自山羊迁。缘溪而入。峡口始旷然。有平野。俗称注娄坪。(文止此。)盖白云山北谷之水。为禾积渊。西谷之水为云溪也。白湖水。又北为箭滩。径永平县西。县本句丽梁骨县。新罗为洞阴县。高丽为永兴县。我朝为永平。属于京畿道也。许眉叟云。永平东七里。有风流岩。其外有大川合流。其一。官道万岁桥下流。其一。白云溪鲁渊之水。入于此涉川永平县九里。今二水合于县之东南而径县西也。白湖水。又西北为金水。径苍玉屏之北。入于砌水。备考云。苍玉屏。在永平西二十里。山崖壁立。周数百尺。石色苍翠。白云溪经其下。其南又有青鹤台白鹤台。许眉叟云。大滩东二十里苍玉屏有朴政丞祠水中观石峰石刻大字。(韩石峰各濩。)又东数里馀。金水亭在牛头渊上。渊上又刻蓬莱诗。其字体亦奇玩。(杨蓬莱名士彦。)其上二十里。曰白鹭洲。水西流与白云溪水合。漫回过永平。西为牛头渊。又云。白云溪在永平治西五里。水漫沙平。岩壁崭然。溪间盘石上。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8H 页
有蓬莱、石峰石刻书。潭上。有金氏旧业。曰金水亭。下流数里。有苍玉屏也。〇砌水。又西至青松谷。左得樵水。水出杨州佛谷山。北流径樵村来合也。(杨州北五十里。)〇砌水。又西南为大滩。入于带水。胜览云。大滩在杨州北七十里。其源一出永平白云山。一是铁原砌川。合流经涟川永平。(句)西南入于临津是也。万历壬辰。日本入寇。据我京城。九月。潜渡大滩。袭京畿监司沈垈于朔宁。害之。许眉叟云。禾积之水。西流至青松。北合白云溪。其下大滩。又其下川上。松林绝壁。为松隅。丙子之乱。有一妇人。临岩壁。自坠死之。余悲其节行无传。改之曰节妇隅。此地素称峡中绝景。自多人屠杀后。原野多暴骸。飞鸟不翔集。又云。乌江上壶口峡。其上松隅石壁深松。有古城。称绝景。又其上大滩。为青松谷口。(节)漆潭白鹭洲。下流合为揭滩。为维杨山水佳处。
带水。又西径麻田郡南。
 郡本句丽之麻田浅县。新罗为临湍县。高丽为麻田。我朝因之。带水至郡南七里。为朽斤渡。郡西五里。为钟潭。世传古钟沈于此。故名。潭边有仰岩。下有眉江书院。祀故右议政许穆。水北有崇义殿。祀高丽三王。许眉叟云。钟潭水。发源于陆昌。安流六七十里。过熊渊为漳州川。(澄波渡。)川上皆石壁嵁岩。水中多石。为石濑。至钟潭为石潭。有怪石。当流水至此。为上下修(一作条)。潭水中。又有大石。上平可坐。西岸峭绝。为三石峰。其最南者最高。又云。过乌江上壶口峡。滩石极险。此摩嵯北麓。山深水急。永平之水。至此合流。谓之上浦。其东陶哥湄过壶口则栗滩。栗滩上马滩。滩上岩壁间。有潭水积焉。深险不可测。过马滩则岐滩。过岐滩则榆渊。渊上榆滩。榆滩二三里。至鸺鹠岩。其上为澄波渡。(纪行条。)澄波渡下流二十里。仰岩上。有石峰。有高壁。有重渊。古有巨钟沈于此。世远其事不传。每收潦水清。则钟可见。今不见近百年云。江上人言。国有难则钟呜(一作鸣)。江渚皆奇岩苍(一作层)壁。北有丽王祠。崇义殿也。其东阿弥寺。仰岩。误为阿弥云。李芝峰云。崇义殿。在麻田江岸。高丽太祖仕弓裔时。自松京往来憩息之所。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8L 页
盖因太祖古宅而殿之。祭太祖显宗文宗于此。昔有人偷割祭肉而去。其夜。祭官梦三王。列坐殿上。怒曳偷肉者斩之。翌朝按其人。即首服抵罪。又有窃负殿上帷帐器用而去者。未及门。四肢如缚。不能移一步。遂就捕。又野史云。我 太祖即位。移恭让王于关东。毁王氏太庙。以大船载木主。移之临津。船自逆水上。至麻田郡江上佛寺前而止。郡人以闻。 太祖命以木主安之。改寺为祠。号曰崇义殿。欲求王氏为监。而王氏皆逃匿。变姓名。或为马氏。或为全氏。或为玉氏。藏王字于字画中而隐之。故不得。至 庄宪大王朝。始得王循礼一人。依箕氏殿鲜于氏为监例。锡以土田奴婢。使世袭参奉。以奉其祀也。
又西南径积城县西。为瓠芦滩。
 县本句丽之七重县。新罗为重城县。高丽为积城。我朝因之也。带水径县北而西自袈裟坪。下。为仇渊、(县东北九里。)梨浦、(县东北八里。)席浦、(县之北。)神直津戍滩。(县西八里。)按新罗史太宗七年。(唐高宗显庆元年。)句丽侵七重城。军主匹夫死之。王行渡鸡滩。攻王兴寺岭城。七日乃克。所称鸡滩。亦是带水之渡也。临水有绀岳。许眉叟绀岳记云。其绝顶。有石坛三丈。坛上有碑。旧远没字。傍有薛仁贵祠堂。或曰王神祠。为淫祠。其神能作妖以祸福。食于人。山皆石峰。其北大江。自乌江为峨湄、瓠芦、石歧、临津。至祖江一百里。神祠傍山石间石窟。观石老子。露顶被发拱手若有神。考其石记。成化四年。建等身云。〇带水。又右受沙弥水。亦称三弥川。水出兔山县秀龙山。东南流历长湍府大韦坡。又径临江古县。南入于带水临江县。本句丽之獐项县。今属于长湍也。〇带水。又西南为瓠芦滩。即长湍府东三十里境也。唐书刘仁轨传云。咸亨五年。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又皇明世法录云。自山东文登县成山卫。绝海入瓠芦河。以入新罗。皆指此带水之滩也。资治通鉴载李谨行发卢河破兵事。误作瓠芦河。胡三省注引刘仁轨證之。是以发卢、瓠芦合为一水。谬之甚矣。发卢自是浿水所受之河。不可混也。(详见浿水条。)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9H 页
乃清一统志云。发卢河。在庆州西界。旧志在高丽南界。新罗七重城之北。唐咸亨四年。李谨行破高丽于瓠芦河之西。案总章二年。李谨行破高丽于发卢河。清一统志。此云咸亨주-D079谬。 咸亨五年。刘仁轨东伐新罗。率兵绝瓠芦河。即此朝鲜。则是仍袭胡注之谬。而合为一水也。〇带水。又西南至卦岩下。为高浪渡。许眉叟云。瓠芦河。在下流鸬鹚岩下。下有古垒。因江壁为固。其滩曰瓠芦滩。其南涉江。古七重城铜浦。在瓠芦滩上。高丽林春江上居云。其下南岸卦岩高壁浸江。石如削。有石刻。李文靖公题云。今苔深不可见。从其下大书卦岩二字。仍刻石以表题名古迹。库硠。在卦岩下。八月收潦。海子以舟为家。来集于此。贩鱼盐。互市为利。江北有四贤祠。小下有观鱼台。又云库硠上。有四贤庙。其浦曰紫涯。其北岸曰铜浦。(节)瓠芦滩上。有六溪。又有古垒前滩极险。沙弥川入于此。上流有古城。隔江相对。因石壁为固。父老相传。古万户垒云。(文止此。)今按卦滩(一作岩)。亦谓之赤壁高浪渡。亦谓之库硠渡。而其下又有如意渡、长浦之名。〇带水。又西左得牛溪。溪出积城县雪马山。西北流径坡州北界。(州北三十里。)入于带水。溪之西岸。有宫阙遗址。础砌尚存也。〇带水。又有头耆津之名。(亦云豆只津。)积城县西境。长湍府之东界也。(东三十三里。)高丽史地理志云。长湍县。有长湍渡。两岸青石。壁立数十里。望之如画。世传太祖游幸之地。民间尚传其歌曲。即指此头耆津也。又高丽忠穆王元年。大石自涉长湍渡。(丽史五行志。)恭悯王二十年。幸长湍谒靖陵。命大将军李和。率工人乘船中流。奏伎乐。王观之乐焉。上将军金兴庆侍侧。请上亲自御舟。王曰。吾虽乐此。不为是也。遂乘舟。张女乐游观。(出丽史世家。)废王祦时。日本来寇。焚掠州郡。命我 太祖为杨广金(一作全)罗庆尚道都巡察使。师出于长湍渡。白虹贯日。占者以为战胜之兆。(出胜览。)皆指头耆津而言也。
带水。又西南为临津。
 此即长湍府东南三十七里。坡州北十七里也。水西有临津古县。句丽时为津临城。今属于长湍府。则水以县名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09L 页
董越朝鲜赋云。临津济渡坡州爰止。自注云。临津江名。属长湍府。〇倪谦使朝鲜录云。临津江。在长湍府南三十七里。源出咸镜道安边府。流入汉水。〇清一统志云。杨花渡。或曰即临津渡也。明万历中。倭渡临津。掠开城。既而李如松驻开城。遣别将查大受。据临津。为东西策应。即此。〇𤲟案杨花渡者。洌水也。清统志。乃以洌水带水。混而为一。传闻之误也。
 辽史高丽传云。圣宗统和二十八年。遣排押盆奴。攻开京。询(高丽显宗名。)弃城遁走。遂焚开京。至清江而还。〇𤲟案盆奴越开京而至清江。则清江当在开城之东矣。明诗综。载本朝李荇临津江诗曰。临津催早发。问渡即清江。据此则清江是临津也。
 高丽史云。靖宗十一年。赐临津课桥院号曰慈济寺。先是津无船桥。行人争渡。多致陷溺。命有司作浮梁。自此。人马如履平地。又毅宗二十一年。幸临津县。与宰枢金永胤、徐恭、李公升、崔温、承宣、李聃等。汎舟南江。中流溯沿。竟日为乐。又幸长湍县应德亭。舟中绝(一作结)䌽棚。载女乐。汎江中流。凡十九艘。皆饰以䌽帛。与左右宴乐。又恭悯王十年。红头贼至兴义驿。王南巡渡临津。次兜率院。王驻驾江岸。顾瞻山河。谓元松寿李穑曰。如此风景。卿等正宜联句。(并世家。)〇𤲟案高丽刑法。有投水之律。故忠烈王二十三年。以内竖金元吕私通宫人柴巨。并投临津。又废王祦二年。投宫人般若于临津。其后诛奸臣林坚味。以其党李成林、王福海、李存性、金永珍、林㮹、辛权、辛仲兴及㮹六岁子。并投于临津。(出林坚味传。)史传所出如此。其馀应更多也。
 柳西厓云。万历壬辰四月。倭入寇。三十日。 车驾西巡。雨下如注。至临津犹不止。夜昏不能辨色。临津南麓。旧有丞厅。恐贼取材作桴筏以济。命焚之。火光照江。得寻路而行。遂渡临津。(樊庵蔡济恭云。焚屋照江之谋。本延原府院君李光庭之执靮奴爱男之所赞也。乱定爱男。亦录名于勋券。)五月初三日。贼入京城。都元帅金命元出走。更徵京畿黄海兵。守临津。与申硈同守。以遏贼西下之路。命元在临津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10H 页
北。分付诸军(一作将)。列守江滩。敛江中船只。悉在北岸。贼结阵于临津南岸。无船可渡。但出游兵隔江交战。相持十馀日。贼终不能渡。一日贼焚江上庐幕撤帷帐。载军器为退遁状。以诱我军。申硈素轻锐无谋。以为贼实遁。欲渡江追蹑。京畿监司权徵与硈合。命元不能禁。是日。知事韩应寅帅平安道精兵三千而至。亦将悉众追贼。应寅所将皆江边健儿。备谙战阵形势。告应寅曰。军士远来。尚未食。器械未整。后军亦未齐到。且贼之情伪未可知。愿少休明日。观势进战。应寅以为逗遛。斩数人。命元以应寅新自朝廷来。且勿令受己节制。故虽知不可而不敢言。别将刘克良年老习兵。力言不宜轻进。申硈不听。克良愤之。出率其属先渡。我军既入险地。贼果伏精兵于山后。一时俱起。诸军奔溃。克良下马坐曰。此吾死地也。弯弓射贼数人。为贼所害。申硈亦死。(硈自或镜北道兵马使递来。)军士奔至江岸。不得渡。从岩石上。自投入水死者无数。其未及投水者。贼从后奋长刀斫之。皆匍匐受刃。无敢拒者。命元、应寅在江北望之丧气。商山君朴忠侃。适在军中。骑马先走。众望之以为命元。皆呼曰元帅去矣。诸守滩军。应声皆散。命元应寅走还。 行在所。权徵入加平郡避乱。贼遂乘胜渡临津西下。不可复止矣。〇又云。癸巳正月。天兵发平壤。余在军前先行。时临津冰泮不可渡。李提督如松。督造浮桥。余令牛峰县人数百。登山采葛。至德津堂。见江冰犹未解冰上流澌舟不得上。京畿水使李蘋。长湍府使韩德远等。皆无计。余令牛峰人。绹葛为巨索。大数围。长可横江。江南北各立两柱相对。其内偃置一横木。引巨索十五条。铺过江面。两头结横木。江面既阔。索半沈水。不能起。乃令千馀人。各指短杠二三尺。穿葛索。极力回转数周。互相撑起。排比如栉。于是众索紧束。高起穹窿。俨然成桥。刈细柳铺其上。厚覆以草。而加之土。唐军皆扬鞭驰马而过。炮车军器。皆从此渡。
 清开国方略云。崇德元年十二月。太宗亲征朝鲜。命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贝勒岳托豪格等。分左右翼。丁酉。太宗至临津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10L 页
渡江。先是。天气晴暖。临津江两岸冰泮。虽徒步亦不可行。二十四日。天雨骤至。寒冰坚甚。大军俱安驱而渡。从官军士。无不惊异。二年正月甲戌(一作戌)。安平贝勒杜度等。护送炮车火器至言。初六日遣人往视。临津江水已尽解。心甚忧之。及将至渡江之前。一夜雨雪交作。冰既泮复凝。遂得坦然径渡。太宗曰。祯祥荐至。皆天意也。
 许眉叟云。临津北岸。为积云师心丈人旧居。其后有师心墓。斯人好谦厚自守严。言必谨。行必果。古人所谓实见实蹈。吾见于斯人也。
又西径长湍府南。
 府本句丽之长浅城。新罗为长湍县。高丽为湍州。我朝复古名为府。带水径府南为德津。为亭子津。东南流至朔宁。为羽化津。左过马龙潭。至涟川。为横江。为澄波渡。东会大滩。为钟潭。由袈裟坪。为渊津。(当云为九渊津。)为神直津。为戍滩。右过沙弥川轻高浪赤壁。为如意津。为长浦。左过牛溪。经花石之胜。为临津之渡。南流为亭子之津。左过广滩。西为洛河。过沙川。(当云右过沙川。)南流至鳌头。与汉江会于祖江。〇又云。老峙、朴达、雪吞、分水以南。双岭、馀巴、佛顶、大成以西。开莲、华盖、秀龙、华藏、圣居以东。云岳、佛谷、弘福、高岭以北。诸山之水入此。
 水道提纲。临津江东北出伊川城西北大山。南流合西来一小水。又南合东北来。经安峡之北一大水。折西南流。经朔宁城北。又西南有一大水。东南自铁原之南。西北流来会。又东南有一大水。东南自加平北山。西北流经金化城之南境。永平城之北境。及涟川城之西南境来会。折而西流。经麻田城南境。积城北境。西至大山南麓。折西南流。其南三十里。即白岳山也。又西北折而西南。经坡州北境。长湍城南。又西南流合东南来一小水。又西南百数十里。有一大水。东北自开昌府东之松岳山南麓。西流经长湍北境及府南境。而西受北来一小水。而西南来会松岳。即朝鲜中岳也。在白岳西北百馀里。又西南为临津江西入海。此江源流七百馀里。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11H 页
带水。又折而南。折而西。至东江口。
 带水。又南屈径坡州西。州本句丽坡害平史县。新罗为坡平县。高丽属开城府。我朝初合瑞原坡平二邑。为原平郡。今为坡州也。水至州西十五里。有鸭浦猪浦之名。临水有山。曰獐山也。〇带水。又左合广滩水。水出于杨州蟹岘。西流径坡州南。为玉石水山之浦。右得梨水。为长甫浦。西北入于带水。胜览云。广滩源出杨州高岭。径坡州西。为长甫浦。入于洛河。倪谦使朝鲜录云。梨川。出(一作在)坡州北十里。源出木岭。入长甫浦。〇带水。又屈而西。为洛河渡。为炭浦。交河郡北二十五里也。许眉叟云。祖江东北为炭浦。其上为洛河。当燕山甲子之祸。虚庵逃世匿迹于此云。至帆浦。水味始淡。又云。郑希良淳夫。自号虚庵。弘治戊午史祸作。希良配义州。后得还庐于德水。(今合于丰德。)常叹息曰。甲子之祸。甚于戊午。一日亡去以绝踪。不知所终。初家踵得之祖江沙壖上。遗其巾履杖而已。以为溺水死。五月五日。其妻埋其遗衣服。用亡日以祀之。后有甲子之祸。或传嘉靖间。小白山中。有老释。疑其为虚庵也。〇带水。又有东江之目。高丽史。开城府贞州。有东江。恭悯王十四年。倭寇乔桐。命东西江都指挥使崔莹。出镇东江者是也。胜览云。东江。在古临津西十五里。丰德郡东三十里。〇带水。又西为江连浦。胜览云。江连浦。在古临津西十里。即商船泊处。其西岸有凤凰岩是也。
受松京橐驼桥之水。
 此乃沙水也。出于松京之圣居山。按松京北五十里。有天摩山。其东曰圣居山。又其东曰五冠山。三山相连而洞府回合。寺刹陆续。以其近于松京。故著名者多。盖此三山北谷之水。会于朴渊。入于潴水。(见上潴水条。)南谷之水。南流径松岳。总注为沙水之源。王圻三才图会朝鲜篇云。五冠山。在京畿长湍府西三十里。山顶有五峰团圆如冠。故名。山下有灵通寺。洞府深邃。山势周遭。流水缦(一作漫)回。树木蓊郁。其西楼胜槩。为松都第一。蔡寿松都录云。五冠山洞口。翠厓环拥。石泉潴洄。而踯躅倒影于水者。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11L 页
曰花潭。行数十步。有岩屃赑。皱如襞积。奇诡不可状者。曰皱岩。崔大(一作太)尉雪中骑牛处也。李月沙廷龟花潭记云。下神菘访紫霞洞。循山麓。出古城踰炭岘。见两山坼为洞门。石盘陀一里许。大川奔流其上。如布白练。明丽刮眼。是乃归法寺旧基。溪上石柱跨水犹在。即崔冲避暑之地。(案高庆史崔冲传云。每岁暑月至归法寺。为夏课。择徒中及第学优未官者。赴教导。授以经史也。)而李奎报忆旧京诗所谓故国荒凉忍可思。不如忘却故憨痴。惟馀一段关情处。归法川边踞送卮者也。(案高丽史。诸王多幸归法寺游宴。)遂抵花潭。潭是徐先生(名敬德。)旧居。洪元礼与多士。即其地建书院而祠之。山多杜鹃花。红映潭水。得名以此也。两山墙立。水自圆通寺众壑分流。合为大川而坠之潭。有声潨然。潭上有石离列。其巍然最高大者。可坐百人。许眉叟山川记云。圣居者。句丽之九龙山。或曰乐浪之平那山。下圆通寺西麓。通圣窟南金身寺。金身西为五冠山。其下灵通寺。灵通谷口花潭。潭上古有隐者。徐敬德先生。林居。今有祠。其上有徐先生冢。(出记言。)归法寺及圆通洞诸溪之水。주-D088是沙水之源也。〇沙水。南流径橐驼桥。桥在保定门外。古称万夫桥。今称夜桥。高丽太祖二十五年。(后晋天福七年。)契丹遣使。归橐驼五十匹。王以契丹尝与渤海连和。一朝珍灭。无道之甚。不足远结为邻。遂绝其交聘。流其使三十人于海岛。系橐驼于此桥下。皆饿死。故取名之。明宗时。李义旼。自此桥至猪桥。筑堤种柳。人称新道也。〇沙水。又南右受松水。胜览所称熊川也。其源有三。一出进凤山。一出齐陵山。一出真观寺。东至圆明寺。西合流东过青郊驿。又径吹笛桥。桥在东门内入于沙水也。〇沙水。又南至板门。左合板积水。水出于松林古县。西南流与白岳以南之水合。入于沙水。其县本句丽之若只头耻县。新罗为如罴县(熊县)。高丽为松林县。今属于长湍府。按郑掌令地图。有水出长湍西北华藏山下。西南为分之川。入于沙水。此是板积水也。〇沙水。又南入于带水。宋孙穆鸡林类事云。高丽国城三面负山。北最高峻。有溪曲折贯城中西南当下流。故地稍平衍。城周二十馀里。虽杂沙砾筑之。势亦坚壮。曲折之溪。是沙水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第 412H 页
徐兢高丽图经云。开城府城北。据崧山。其水发源自崧山之后。北直子位。转至艮方。委蛇入城。由广化门。稍折向北。后从丙地。流出巳。上自崧山之半。下瞰城中。左溪右山。后冈前岭。林木业(一作丛)茂。形势若饮涧苍虬。高丽史云。毅宗闻城东沙川龙渊寺南。有石壁数仞削立临川。曰虎岩。流水渟滀。树木蓊郁。命内侍李唐柱等。构亭其侧。名曰延福。奇花异草。列植四隅。以水浅不可舟。筑堤为湖。日汎舟酣宴。彻夜不止。群臣皆大醉。插花倒载而归。或沈醉忘还。卫士怨怒。卒致郑仲夫之乱。(出世家。)又恭悯朝。金元命为鹰扬军上护军。率徒兵。修旻天寺姜池。凿渠堰石。径市北街引流。达于巡军北桥。自言将以压朝廷。(奸臣传。)姜池之水。亦入于沙水者也。
带水。又西径交河郡西。入于洌口之海。
 郡本句丽泉井口县。新罗为交河。高丽及我朝因之。带水洌水。至郡西相会。为祖江。入于江华之海。故郡取名焉。二水相会之口。有乌岛城。备考称鳌头城。高丽史地理志云。交河郡。有乌岛城。汉江、临津下流。会于此。胜览云。乌岛城。在交河西七里者。是也。
 胜览云。临津之源。出咸镜道安边防墙洞。经伊川安峡朔宁。至涟川县西。为澄波渡。至麻田郡南。与大滩合。至积城县北。为梨津。至长湍府东。为头耆津。至临津县东。为临津渡。东南为德津。至交河县北。为洛河渡。过凤凰岩。至乌岛城。与汉水会。〇李重焕云。永平江。自东来。(砌川水。)澄波江。自北来。合于麻田。过积城。为七重河。至长湍之南。为临津。又西会于汉江。为丰德之升天浦。入于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