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x 页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大东水经(其一)
大东水经(其一)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27H.gif)
长白山。在神州东北。
山有八名。曰不咸。曰盖马。曰徒太。曰太白。曰长白。曰白山。曰白头。曰歌尔民商坚。古今方译之殊也。
山海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有蜚蛭四翼。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釐姓黍食。有大蛇。黄头食尘。)〇晋书东夷传云。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〇后汉书东夷傅(东夷传)云。东沃沮。在高句丽(一作骊)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北与挹娄接。(魏志同。)〇𤲟案高丽兵马钤辖林彦九城记曰。女真本句丽之部落。聚居于盖马山东。又曰。东至于大海。西北介于盖马山。南接于长定二州。(出高丽史。)磻溪柳馨远舆地考曰。今咸镜、平安两道之间。岭脊连亘数百里者。即盖马山。据此则盖马之为白山明矣。而白山大干。亦可通称也。乃后汉书注。称盖马大山。在平壤城西。明统志。因而从之。舆地胜览。称谓句丽盛时。跨有辽河。此山在其境内。俱非其实也。或曰。音盍盖国方我言(盖音盍我国方言)。
魏书勿吉传云。国有徒太山。魏言太白有虎豹罴狼。不害人。人不得上山溲污。行径山者。皆以物盛去。〇北史勿吉传云。国有徒太山。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〇新唐书黑水靺鞨传云。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粟末之东曰白山部。(又渤海传云。乞乞仲象。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又俗谓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〇括地志云。靺鞨国。古肃慎也。其南有白山。鸟兽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27L.gif)
去我汉阳二千一百四十里。
此山盘据我咸镜道之北。而八道诸山。皆由此起。寔东方岳麓之大祖也。盛京通志。长白山。在奉天府永吉州东南一千三百馀里。又宁古塔将军。所辖疆域。南至长白山一千三百馀里。朝鲜界。大清一统志。长白山在吉林乌喇城东南。주-D005 通志谓在船厂东南一千三百馀里。今考此山。实在州东南六百里。舆地胜览。白头山在会宁府西七八日程。文献备考。自甲山府。北至白头山三百三十里。自茂山府。西至白头山三百里。自茂山。至汉阳一干(一作千)八百四十里。 今计自此山东北距宁古塔。当为八百馀里。西距兴京边门。当为九百馀里也。
其高二百里。东方之昆崙也。
大明一统志云。长白山。在故会宁府南六十里。(指金之会宁府也。)横亘千里。高二百里。(吾学编亦云。长白山横亘千里。高二百里。)〇胜览云。山凡三层。高二百里。〇先生云。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28H.gif)
泰山龙脉论曰。古今论九州山脉。但言华山为虎。泰山为龙。地理家亦仅云。泰山特起东方。张左右翼为障。总未根究泰山之龙于何处发脉。朕细考形势。深究地络。遣人航海测量。知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长白绵亘乌喇之南。山之四围。百泉奔注。为松花、鸭渌、土门三大江之源。其南麓分为二干。一干西南指者。东至鸭渌(绿。)西至通加。大抵高丽诸山。皆其支裔也。其一干。自西而北。至纳绿、窝集。复分二支。北支至盛京。为天柱、隆业山。折而西为医巫闾山。西支入兴京门为开运山。蜿蜒而南。磅礴起顿。峦岭重叠。至金州旅顺口之铁山。而龙脊时俯时现。海中皇成鼍矶诸岛。皆其发露处也。接而为山东、登州之福山、丹厓山。海中伏龙。于是乎陆起。西南行八百馀里。结而为泰山。穹崇盘屈。为五岳首。此论虽古人所未及。而形理有确然可据者。今风水家有过峡。有界水渤海者。泰山之大过峡尔。〇皇清开国方略注云。长白山。为扶舆灵气所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28L.gif)
渌水
此即鸭渌江也。经特定名曰渌水。〇案江河之目。古今异称。水出昆崙曰河水。出岷山曰江。考诸古经。不相混称。诗曰。河水洋洋。又曰。江之永矣。禹贡曰。九河既道。又曰。三江既入。可验也。楚词九歌。有河伯篇。其词曰。与女游兮九河。林云铭云。河不在楚境内。不敢越祭。此乃设一预想之词。则屈原之时。河犹不混也。汉晋以后。通称北方之水曰河。南方之水曰江。故晋书舆服志。汾水曰汾河。唐书明皇纪。汴水曰汴河。宋史河渠志。漳水曰漳河。鲍照石帆铭。淮水曰淮河。大明一统志。西安府有渭河漆河。平阳府有沁河浍河。济南府之漯河、汶河。大同府之桑乾河、呕夷河之等。皆在北方。朱子关睢传所称河。北方流水之通名者。是也。皇舆考。明州有盘龙江。元和郡国志。蜀州有浔(一作鄩)江。山海经。以沔水为沔江。韩愈诗。指湘水为湘江。明统志。杭州有浙江。苏州有白鹤江。以至松江、桐江、嘉陵江、浔阳江之类。皆在南方。孔颖达禹贡疏。所称江。以南水无大小。皆呼为江。是也。故陈霆之言曰。长淮为南北大限。自淮以北为北条。凡水皆宗大河。未有以江名者。自淮以南为南条。凡水皆宗大江。未有以河名者。(出两山墨谈。)此南北之限也。虽然。五代史南唐世家。楚州。有老鹊河。旧唐书地理志。郁林。有牂牁주-D012。明统志。杨州。有狮子河、凤凰河。常州。有纲头河、惠明河。应天府滁河。苏州府运河之属。皆在南方。是南方之水。亦皆通称曰河也。惟江之名。不通于北方。历考诸书。绝无影响。而唐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29H.gif)
汉书地理志。玄菟郡西盖马县。自注云。马訾水。西北人(一作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〇通典云。马訾水。一名鸭渌(一作绿)水。源出东北靺鞨白山。色似鸭头。故名之。去辽东五百里。经国内城南。又西与一水合。即盐难水也。二水合流。西南流。至安平城入海。高丽之中。此水最大。波澜清澈。所经津济。皆贮大船。其国恃此为天堑。水阔三百步。(高丽条。)〇唐书地理志云。马訾水。出白山。色若鸭头。号鸭渌水。今鸭渌江也。又高丽传云。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色若鸭头。号鸭渌水。历国内城西。与盐难水合。又西南至安市。(案安市当作安平。)入于海。而平壤在鸭渌东南。以巨舰济人。因恃以为堑。〇明一统志云。鸭渌江。一名马訾水。源出靺鞨之长白山。(朝鲜山川条。)〇𤲟案鸭渌之名。本起于义州之九龙渊。(详下义州条。)故诸书言鸭渌。皆据义州之下流也。〇又按三才图会。辽阳东踰鸭陆江。而控朝鲜。盖陆绿音。本相通。鸭陆者。鸭缘(鸭绿)也。高丽史地理志云。义州有鸭渌江。一云马訾水。一云青河。〇胜览云。鸭渌江。一云马訾水。又名青河。又名龙湾。(见义州。)〇顺庵安鼎福曰。高句丽记。朱蒙母柳花曰。解慕漱诱我熊心山下鸭渌边室中私之。应制诗注(一作注)。引古记云。扶馀城北。有青河。河伯女柳花。青河。今鸭渌江。非也。丽志胜览。皆袭谬而然矣。青河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29L.gif)
皇舆考云。天下有三大水。黄河、长江、鸭渌江。〇类纂云。黄河与鸭渌。夹北干龙。尽于辽海。又云。天下有三处大水。曰黄河。曰长江。曰鸭渌。〇徐善继云。黄河与长江。夹中条。尽于东海。黄河与鸭渌江。夹北条。尽于辽海。此则自其水源极远处言之耳。按鸭渌江。近世使朝鲜诸臣。至其地见之。回谓甚短浅。必别有一水。夹送北干。然荒漠莫之能考。(出人子须知书。)〇庄渠遗书云。大地之脉。咸祖昆崙。而南北二络最大。北络极于幽燕。大河至此入海。与鸭渌江会。东有下沙。此山水一大交会也。〇朱子曰。天下惟三大水最大。江河与混同江。混同江。不知其出。虏旧巢(谓金人古都。)正临此江邪。迤东南流入海。其下为辽海。辽东辽西。指此水而分也。(语类禹贡说。)又曰。女真起处。有鸭渌江。〇芝峰李睟光云。鸭渌江。自白头山。走数千里。分派为三江。西南入于海。其发源甚远。故谓之大水。〇丰山洪万宗云。类纂所谓鸭渌。似是发源于中国之西北。抵于东北。且我国鸭渌。其大不可与黄河、长江比并。则恐非类纂所谓鸭渌。〇顺庵安鼎福曰。古者东北之水。多以鸭渌名之。今东北诸水。皆入黑龙江。注于东海。其大无比。朱子所称鸭渌。疑指此也。鸭渌之名。出于中国者。自隋唐用兵始。〇𤲟案朱子所论混同江以前段观之。似指黑龙江。以后段观之。又似指辽水。未可知也。但古人或以混同江。为鸭渌。孔平仲谈苑云。鸭渌水。出牛鱼鳔。制为鱼形妇人。以缀面花。(明一统志。牛鱼出混同江。大者长丈馀。)资治通鉴音注云。高丽王王建有国。限混同江而守之。混同江之西。不能有也。混同江。即鸭渌水。见后唐明宗王(一作天)成元年。 博物典汇云。建州产珠及蔘。界鸭渌江而居。珠。江出也。(案此即所谓东珠也。今产于混同江。其品最贵。)凡此皆以混同江。称鸭渌者也。又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0H.gif)
日本书纪云。鸭渌江。在三韩。观性理大全。黄河、长江、鸭渌、天下三大水之其一也。〇异称日本传云。鸭渌江。即所谓阿利那礼河是也。〇𤲟案日本神功皇后之伐新罗也。罗王请和于船前。其盟词曰。非东日更出西。且阿利那礼河之逆流。而殊阙春秋之朝。天地神祗共讨之。(出异称传。)则神功天皇之伐。当新罗婆娑尼师今之时。此时彊界。未尝及于鸭渌。不可指以为誓。见林之说。非也。所谓阿利那礼河。当在今庆尚道界者也。
出其西南陬。
此山出九大水。出其东南陬者曰满水。此即豆满河也。出其正东陬者曰分界河。此合于满水者也。(见满水。)出其东北陬者曰娘木娘库河。曰克通吉河。此二河北流。合而为一。复折而西者也。出其正北陬者曰。大土拉库河。 주-D019土拉库河。此二河。出于 주-D020 北流。合娘木克通二河。即为松花江者也。出其西北陬者曰赛因讷因河。曰额黑讷因河。此二河。流而为一。复折而东北。入于松花江。凡此六河既合。者也주-D021。其出(出其)西南陬者曰鸭渌河。即此绿水也。郦道元称昆崙出六大水。今白山出九大水。东昆崙之名。信不诬矣。
金志云。天字(元宇)文懋昭著。 金国世居长白山下。其山乃鸭渌水源。南邻高丽。〇资治通鉴音注云。鸭渌水发源契丹东北长白山。鸭渌水之源。盖古肃慎氏之地。〇今水经云。(黄宗羲。)鸭渌江源。出长白山。其山去金故会宁府南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0L.gif)
盛京通志云。长白山。在奉天府永吉州东南一千三百馀里。其巅有潭。(节)西南流入海者。为鸭渌江。东南流入海者。为土门江。北流绕州城东南出。边受诺尼江东注。北受黑龙江。南受乌苏哩江。曲折入海者。为混同江。(节)国朝尊为长白山之神。春秋两祭。宁古塔将军副都统主之。在城西南九里温德恒山望祭。康熙十七年。奉旨遣大臣觉罗吴木讷等。登山相视。见山麓一所。四周密林丛翳。其中圜平。草木不生。出林里许。香树行列。黄花纷郁。山半云垂雾幂。诸大臣跪宣敕旨毕。云雾条廓。山形瞭然。有径可登。山腰见石砌平台。登望山巅。作圜形。积雪皑然。及陟其上。五峰环峙如俯。南一峰稍下如门。中潭窈杳。周可四十馀里。山之四围。百泉奔注。即三大江所由发源也。二十三年。奉旨遣驻防协领勒出等。复周围相山形势。广袤绵亘。略如一统志所云。〇大清一统志云。长白山在吉林乌喇城东南。横亘千馀里。东自宁古塔。西至奉天府。诸山皆发脉于此。(吴木讷及勒出事所记。与盛京通志恰同。)山之灵异。自昔称名。而神圣发祥。于今为盛。万祀洪基。与山无极矣。〇方象瑛封长白山记云。康熙十有六年。上以长白山发祥要地。特命内大臣觉罗武某。到兀喇抵讷阴。(节)黎明。闻鹤鸣六七声。云雾迷漫。不复见山。乃从鹤鸣处。觅径得鹿蹊。循之以进。则山麓矣。始至一处。树木环密中。颇坦而圜。有草无木。前临水林尽处。有白桦木。宛如栽植。香木丛生。黄花烂漫。众前诵纶音。礼甫毕。云披雾捲。历历可睹。遂攀跻而上。有胜地平敞如台。遥望山形长阔。近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1H.gif)
同文汇考。康熙三十年。礼部移咨于我国曰。今纂修一统志所载城池山河。盛京将军来文。与宁古塔将军来册。互相舛错者甚多。发祥之地。关系甚大。今差散秩。大臣查山等五人。将文册带去。前往宁古塔乌喇等地。方详阅定夺。而义州江至土门江地方。南岸一带。俱系朝鲜国接壤。朝鲜国必有熟谙道路之人。应将驿站。俱行预备。俟大臣往着时。令伊国人指引可也。(节)我国回咨曰。自义州江从南岸。至满浦。其间道路犹可艰难得通。自满浦至义州江。发源惠山地境。计十数日程。冈山相续。荒绝无人。牛马不通。曾无驿站。况惠山地界。与大国接壤处。则山势丛积。蜂(一作峰)壑阻绝。自古以来。原无从南。岸通土门江之路。(谓自惠山无直通头满江之路。)玆将形势驰报。(节)礼部奉圣旨云。前驻防协领勒楚。亦奏地方险阻。大臣不必由朝鲜地方前去可也。〇𤲟案后此康熙五十年。乌喇总管穆克登至渭原江北。审查杀人之事。欲自渭原从鸭渌南岸。取路于我。以至长白山。其时朝议以为我国之路。虽自江界穿雪寒岭。以达三水甲山等地。然不可以开此路。遂严辞拒之。(详见司译院启辞录。)明年。乃自头道沟。造舟溯江。以至白山。盖▣▣(必时)欲借路于我。以达宁古塔也。前后二次。皆为我拒。终不开路。我之所虑。亦深矣夫。(互见下渭原郡。)
全韵诗曰。天造皇清。发挥大东。山曰长白。江曰混同。峻极襟带。福萃灵钟。山顶有潭。闼门名扬。(又开国方略联句云。白山五岳灵攸仰。黑水三江泽孔长。源自闼门潭以下。地开布库哩之旁。)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1L.gif)
通文馆志云。 肃宗三十八年壬辰。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境。(节)由兴京边开道。造十小舟。出头道沟。入鸭渌江。水陆并进。溯行十日而至厚州。又四日而至惠山。舍舟登山。行九十馀里。道益峻险。使其副侍卫布苏伦等。及我国接伴使以下。由径路。期会于茂山。自率通官笔帖式等。赍十五日粮。又行二百馀里。穷江源。至白头山顶潭水边。刻石立碑曰。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至此审视。西为鸭渌。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笔帖式苏尔昌、通官二哥。朝鲜军官李义复、赵台相。差使官许梁、朴道常。通官金应瀗、金庆门。(句)仍从土门水道以下。约行三百里。到茂山。又造四小舟。水陆从流下。至庆兴海口。还至庆源。越江由厚春乃去。〇军旅大成云。乌喇总管穆克登。与侍卫布苏伦。主事鄂世。以定界。至白头山下。我国遣接伴使朴权。咸镜道巡察使李善溥。译官金庆门等。接应克豋(一作登)。以权与善漙。年老不许偕行。率庆门等上白头山。从冈脊下。始得鸭渌之源。有泉从山穴中出。又东踰一冈。得一泉西流。别出二派。其一派与西泉合。一派东流。又东踰一冈。有泉东流。中泉之歧而东者。来合焉。克登坐中泉义水间曰。此可名分水岭以定界。伐石立碑。〇柳下洪世泰云。穆克登来定界。至三水府之莲渊。但与译官金应瀗、金庆门同上山。自挂弓亭下。沿五时川。川自镜城之长白山。西至此与江水合。其外皆荒碛无人居。北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2H.gif)
国朝宝鉴云。 英宗四十三年。命秩祀白头山于北岳。初国朝五岳之祀。以定平之鼻白山为北岳。至是左议政韩翼谟言。白头山。乃是我国之祖宗山。而北道。又为国朝发祥之地。北岳之祀。今宜移设于白头山。 上从之。命咸镜道臣。择地于甲山府八十里云宠堡北望德坪。建阁望祀。〇𤲟案清朝白山之祀。自康熙十六年始。在宁古塔温德恒山而望祭。我朝则自乾隆三十二年始。(即 英宗四十三年。)
礼部则例云祭长白山神、松花江神于吉林乌拉。(告祭条。)〇皇朝通志云。康熙十六年。封长白山之神。照五岳例。春秋致祭。遇有庆典。亦一例。于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2L.gif)
胜览云。白头山其巅有潭。周八十里。南流为鸭渌江。北流为松花江。为混同江。东北流为苏下江。为速平江。东流为豆满江。〇备考云。鸭渌江源。出白头山之大泽(一作潭)。伏流南出。为惠山江。〇𤲟案松花、混同。是一江也。苏下、速平。今未闻也。白头(一作山)北麓之水。有娘木、阿脊、昂邦三河。
直南出百馀里。左合惠山以北。诸谷之水。
盛京通志云。长白南诸泉。南注为大江。胜览云。大水出白头山下马竹洞。经惠山镇。备考云。惠山江右过临连。自可飞剑、吴氏之川。(案右过。当作左过。)今白山大干。南走为胭脂峰。为虚项岭。又为宝多岭、(即甫多会山。)沙峰、(即沙伊峰也)缓项、鱼隐、圆山等岭。凡在此大干之西者。其水总西流入于渌水。考郑掌令恒龄地图。有临连川、(或作临渊川。)自作川、(即备考自可川。)龙飞川、剑川、(备考合称飞剑。)吴氏川。(或作吾时川。)尹恭斋斗绪地图。有朴达串水、自介水、申大信水(或作辛多信川。)等诸水。皆出于大干之西。入于渌水(鸭绿)。其所径。近地有金峰支当。(句)西出(一作水)罗德。(句)奉天台之名。此皆左合渌水者也。若其右合之水。又有致付水、九五水、东突川、乾天水、池港水等诸名。而皆界外之地也。
渌水。又南径惠山堡西南。
惠山堡者。惠山镇佥节制使城守之处也。本称惠山镇。嫌与郡县之镇。混而无分。故经称惠山堡。下凡言堡。皆此例也。堡者。小城也。惠山堡。在甲山府北九十五里。其城周二千三百二十尺也。
其一源。出北青府西北厚治岭。直北流百馀里。左合香岭以北诸谷之水。北径甲山府西为虚川。又西迤北折至惠山堡西南。与白山水合。
北青府。本元之三撒也。高丽置安北千户所于此。后改今名升为都护府。府北一百里。有厚治岭。(或作厚致岭。又作厚峙。)白山南走之大干也。山有石穴。名曰观音窟。南源水出于窟而北流。胜览所称。山北坡川源。出厚致岘是也。(川在北青府北百十八里。)南源又北流。径泥谷社。左合香岭之水。香岭者。厚治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3H.gif)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3L.gif)
渌水。又屈转西北流。至三水府北南。合其义流之水。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4H.gif)
渌水。又西北径仁遮罗暖之堡。北合一水。
仁遮外堡。在三水府北二十里。城周三百六十三尺。旧属甲山。置权管。明孝宗弘治十五年。我燕山君。(八年也。)移属三水。升万户也。罗暖堡。在三水府西北五十里。城周三千三百六十尺。燕山君六年。置万户也。〇其北合之水。源发界外。(即白山之西南麓。)南流由崔天己洞。入于渌水。胜览云。大水出白头山下马竹洞。(即绿水。)经惠山镇暨仁遮外。与崔天己洞水合流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4L.gif)
渌水。又西北径小农、葛坡堡之北。
小农堡。在罗暖堡之西北二十里。城周一千三百尺。我燕山君六年。置权管。属于三水府也。葛坡堡。备考称茄坡堡。(亦称加乙波知堡。)在小农西二十五里城。周三千五百尺。燕山君六年始筑。置权管。后升为同佥节制使。亦属于三水府也。小农葛坡之间。有甘长迁石路。
涨水从西南来。注之。(涨音长平声。)
备考云。经惠山镇。左会虚川。(即南源。)折而西北流。至仁遮堡。左过三水川。经罗暖、小农、新旧、茄坡之堡。左会长津江。经所称涨水。即此长津水也。
渌水。又径葛坡旧堡北。
葛坡旧堡。在三水府西北一百五里。城周一千五百七十尺。本为佥使之守。后移佥使于新堡。降置权管也。〇渌水。又径兔迁北古者。方言谓水厓石路曰迁。今称别路也。备考云。经兔迁四松之坪是也。
至厚州故地。(句)南合其州前之水。
州之沿革。未闻。东至葛坡旧堡九十里。西至古茂昌一百三十三里。旧无防守。今始设堡。置佥节制使焉。 今上壬午。(我 纯祖二十二年。)始设府。置都护府使。按三水府志。府北二百里。有三十里大野。中有二大泽。泽边有台。高数百丈。西流(一作有)十八峰。东则鸭渌江。山水秀丽。土品甚沃。此指厚州也。今自渌水发源。至厚州。地属于咸镜南道。厚州以下。入平安道。地属废四郡。为江界府之管辖。荒废既久。绝无居人也。〇其州前之水。即所谓厚州江。源出葱田岭之喜塞峰。北流由五万洞。至大小厚州。地左与怀德岭之水合流。径束沙洞獐项德。(句)大板幕及文柱(文柱非。)五统。(句)冬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5H.gif)
咸镜道观察使南九万疏曰。自三水沿鸭江而下七十里。有厚州古地。未知设于何年。废于何年。而其地在江之南。自是吾地。郊野之广阔。田土之肥沃。大异于三甲之崎岖瘠薄。霜降最晚。五谷皆熟。诚可居之地也。自我国废弃之后。曾为彼人之窟穴。其地距葛坡知。既是接邻。而距别害。亦不满二百里。中间只隔鸟蔓一岭。彼人鸣镝之声。朝夕相闻。且当时朝廷。既废四郡及厚州。以与彼人。以长津江为界。故惟别害、葛坡知二镇置之。长津江两岸。其馀庙坡、神方、江口、鱼面、甘坡、自作等堡。皆置于江水之东。与彼人夹江而居。其设堡等处。皆在急流绝峡重山叠嶂之中。道路险恶。人不堪通行。又无可耕之田。非人民可居之地也。今若更置郡邑于厚州故地。则在三、甲相依为援。可无孤绝之忧。在咸兴固其藩篱。可无疏虞之患。且自咸兴至别害、三水界。几四百馀里。自三水至别害。又四百馀里。而其间人民窜居山谷。有若鸟兽之难驯。今若复置厚州。以为边防。则长津江上下诸堡。并行革罢。割咸兴黄草岭以西。三水李松岭以南之地。合为一郡。设邑于别害。则其在分境治民之道。实为合宜。〇𤲟案 肃宗甲寅。因南公之疏。以鱼面堡。移置于厚州。而万户李尚植。升为佥节制使以守之。 显宗乙丑。罢厚州佥使。还移为鱼面万户。 正宗丙辰。复设厚州。置佥使。以废四郡之祥霸坪来属。而李健秀始为佥使以守之。 今上壬午。(我 纯祖二十二年。)升为府。置都护使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5L.gif)
渌水。又西北径茂昌古县北左。合萄葡(葡萄)水。
茂昌废郡。本闾延府之上无路堡也。明正统元年。我 世宗。(十八年。)始置万户。五年。以堡去闾延隔远。声援不及。割闾延府之出哈孙梁。厚州甫山等地。民户置茂昌县。后升为郡。至代宗景泰七年。我 世祖(元年也。)空其地。属于江界府。自此东至厚州一百三十三里。北至渌水二里。按胜览甫山废堡(茂昌东八十三里。)时介废堡。(茂昌东二十二里。)皆在茂昌之东。然今竹岩之侧。有旧堡一。堡边有大泽也。〇葡萄水。源出江界怀德岭。北流由侧三中三初三之坪。径莫从岭之东。至葡萄洞。入于渌水。自发源。至入江。为六十馀里也。其渌水之滨。自罗信水以下。有大罗信洞。(长五里。广七十馀里。)罗信上曲、(长十里。广六里。)下曲、(长十里。广三里。)小罗信洞、(长五里。广十里。)竹岩上曲、(长十里。广十里。)中曲、(长十里。广二十里。)下曲、(长十里。广二十里。)三兄弟洞、(长十里。广十五里。)小三洞、(长十里。有冰厓。)大茂昌、(长八里。广二十里。)小茂昌、(长五里。广三里。)茂昌曲、(长七里。广四里。)葡萄洞(长五里。广七十馀里。)等坪。接于葡萄水。入江之处。又有巨石巉岩盘礡。直压渌水。谓之竹岩。(在竹岩曲下。茂昌东地也。)沿江之道。不能穿过斜避而行也。
右得十二道沟。从塞外注之。
十二道沟。并白山之西南麓及歪头䃳子山。东北麓之水也。按郑掌令地图。自厚州。至茂昌界。外有泉洞、三洞、城洞、直洞、门岩洞、北水洞、大岩、小岩、大食盐洞、小食盐洞、(又有食盐德)大水洞、二兄弟洞。又有二条小水。南流入渌水。尹恭斋地图。有三水洞、古禾洞、下那兰、上那兰等名。而又有三头沟南流。入于渌水。凡此皆十二道沟之所近也。然地系于外。未可周也。备考云。经兔迁四松之坪。左过厚州江、罗信之川。至茂昌古县。左过葡萄川。右过塞外之十二道沟也。
渌水。又过茂昌岭。
渌水。又南得豆芝水。水出于怀德岭。北流径河山、回阳之洞。安道之坪。獐项之岭。至豆芝洞。入于渌水。自发源至入江。为一百馀里也。〇渌水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6H.gif)
至闾延古县西。左合中矼、胡芮之水。屈转西南流。
闾延废府。本咸吉道甲山府之闾延村也。明成祖永乐十四年。我 太宗(十六年。)以距府悬远。割小薰豆以西。为闾延郡。属平安道。至宣宗宣德十年。升为府。乃置镇。即주-D052 世宗十七年。 景泰七年。空其地。属于江界府也。其渌沿之地。自金东水以下。有金东坪、(长七里。广五十里。)楸上曲、(长五里。广三里。)下曲、(长三里有冰厓。)上獐项、(长十里。广六里。)中獐项、(长五里。有冰厓。)下獐项、(长五里。广三里。)梨坡、(长十里。广七里。)上立岩、(长十里。广六里。)下立岩、(长五里。有冰厓。)上冰厓、(长七里。广五里。)中冰厓、(长七里。)下冰厓(长十里。广十里。)等坪。接于闾延而下。冰厓之傍。有巨岩临水。谓之项岩道。不能直过也。〇中矼水。亦云中江。源出归厚德。北流径大蚁炉口之洞及禹哥坪。过车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6L.gif)
渌水。又南径虞芮古县西。
虏(一作虞)芮废郡。本闾延府之虞芮堡也。国初。置万户。明正统八年。我 世宗(二十五年也。)以距府遥隔。割榆坡、赵明干、小虞芮、泰日等地民户。置郡。景泰七年。空其地。移属于江界府也。其渌沿之地。自胡芮江而下。有胡芮下边、(长五里。有冰厓。)摩屹洞、(长五里。广十里。)早粟上曲、(长十里。广十里。)中曲、(长十里。广十五里。)下曲、(长十里。广十里。)所义德、(长五里。广十五里。)粟田、(长十里。广三十里。)伐洞、(长五里。广二十里。)芦洞、(长十里。广三十里。)乾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7H.gif)
唐书渤海传云。高丽故地。为西京曰鸭渌府。领神、桓、丰、正四州。又云。鸭渌。朝贡道也。〇又地理志云。自鸭渌江口。舟行百馀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灼口。(玉江堡。)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皇城坪。)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〇辽史地理志云。渌州。本高句丽故国。渤海号西京鸭渌府。桓州。在渌州西南二百里。(桓州即丸都)正州。在渌州西北三百八十里。〇安鼎福云。鸭渌府。疑今鸭渌上流。我甲山、三水以下江外等地。神、桓、丰、正。并未详。〇先生云。神州者。今虞芮。慈城之北隔水之地也。〇𤲟案渤海鸭渌府。以神州为治所。而辽以神州。改为渌州。故唐志辽志。并谓丸都东北二百里。有神州。盖可知也。丸都者。明是满浦堡西北隔水之地皇城坪也。(见满浦下。)今自皇城东北二百里。正得我虞芮废郡。其西北隔水之地。必古之神州也。盖此鸭渌府之地。上自闾延、虞芮隔水之地。沿渌水而下。尽于玉江堡界外。而其西北则接于兴京边外也。顺庵欲求之于甲山、三水则太远矣。
左受慈城古县之水。
慈水出江界茂城岭之舍郎峰。西北流为东水。及大小北水。由加马鹰岐真木之洞。至水节里。右合五家水。水出于五家岭。西北流。由玄鸟桦田之洞来合之也。〇慈水。又北由大桧洞馆洞之西。竹岩黄哲德之东。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7L.gif)
文献备考补曰。 肃宗九年。兵曹判书南九万。请于废四郡。设置四镇。议大臣。差出四镇边将。大司谏柳尚运言其不便曰。此地横亘数百里。树木丛杂。道路阻绝。今若置镇。则当伐木通道开垦田土。新设残镇。既不足以御贼。而反开贼路。且土地辟则貂蔘之利绝矣。其弊必多有犯越之患。而重峰叠嶂。四塞不通。虽欲设烽燧。其路无由。此皆不便之端也。九万曰。北路貂蔘。出于三甲。而三甲设邑。已累百年。其利不绝。今虽置四郡。岂至一朝断绝乎。江边往来之路。非一二。则贼来岂必由四郡乎。树木虽可为防蔽。亦岂如募入人民乎。(亦见国朝宝鉴。)诸臣多以尚运言为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8H.gif)
先生废四郡议曰。臣窃观鸭渌河防之势。自四郡以西。沿河为邑者。谓(一作渭)原楚山等七邑也。自四郡以东。溯河为邑者。三水甲山是也。而鸭渌之水。自南而北。至于闾延。又折而南流。今论北极出地渭原甲山。大抵同带。则渭原甲山为之弦。而四郡为之弧矣。疆域之辨。宜弧是争。藩篱之蔽。宜弧是固。而今废之不顾可乎。率然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此兵家之大势也。今率然之蛇首在甲山。尾抵渭原。而其腰复(一作腹)皆已朽矣。尚可以首尾相救乎。兵之所以胜败存亡。势而已。山战者。据峻岭则胜。水战者。据上流则胜。势也。有强人数千。据四郡之地。北断葛坡之路。西通建州之粟。南面而号令我。则七邑亭壁之障。将土崩瓦解。而浿水以北。非复朝鲜之有也。不此之忧。而谓四郡可废乎。防之未成。踰者无伤。防而踰之。乱之本也。诗云。折柳樊圃。狂夫瞿瞿。道防之不可踰也。鸭渌之为防也大矣。今无故而毁之。使朔野奸细之民。潜处山林之中。挈其妻子。托为巢窟。日采金银铜铁。鼓铸以为货。孩儿之蔘。貂鼠之皮以自肥。具弓矢戈鋋猛火之器以自卫。守土之臣。匿不以闻。庙堂之臣。知而不言。乱之既作。防于何有。昔我 世宗世祖。命将出师。经营六镇。竭一国之力。获而后己焉者。何以哉。欲以豆满为防也。防之在人。尚或图之。防之在我。胡自毁之。臣故曰废四郡。宜复。〇𤲟案国典曰。西北沿边。犯越采蔘佃猎者。首从皆境上斩。而渌水割两国之境。故人不敢相越。定规也。近闻界外之人。十百为队。乘者皮船。潜度入四郡之地。采蔘猎貂。或庐而居之。具弓刀以自卫。渐成巢窟。而入莫敢撄。先生所虑在是也。(废四郡之议。又见涨水及秃鲁条。)
渌水二(江界、渭原、楚山、碧潼、昌成、朔州、义州、入海、涨水。)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8L.gif)
江界府。古称秃鲁江万户。高丽末。改今名。设镇边、镇成、镇安、镇宁四军。差上副千户管之。(恭悯王时事。)明建文三年。我 太宗(元年也。)以立石等地。合之称石州。后罢之。改为都护府也。〇满浦堡。在江界西北一百四十五里。城周三千一百七十二尺。置佥节制使。以守之也。
明史朝鲜传云。成化十五年。命王出兵夹击建州女真。王遂遣右赞成鱼有沼。率兵至满浦江。以冰泮后期。后遣左议政尹弼商。节度使金峤等。渡江进剿。〇𤲟案此我 成宗十年事也。建州者。今之兴京等处也。当时女真酋长董山、李满住等。据于建州。而太监汪直请讨之。故帝命我夹击之。不特此也。我师之前后进剿者。甚多。然其出师之路。或由满浦堡。或由山羊堡。或由楚山府。或由昌城府。其后深河之役。出自昌城来由满浦。今计自满浦西至兴京。为四百四十馀里。而中有盐难水。(佟家江。)未有两国之来往也。
句丽史云。太武神王五年。(新莽之末年。)伐扶馀杀其王带素。带素之弟。知国将亡。与从者百馀人。至鸭渌谷。见海头王出猎。遂杀之。取其百姓。建都于曷思水滨。立国称王国。祖王十六年。汉明帝冰和(永平)十一年。 曷思王孙都头。以国来降。〇洪万宗云。曷思水。疑在鸭渌北。〇备考云。曷思国似在鸭渌江近地。〇𤲟案鸭渌谷。似是今满浦堡之地。(见下节。)则曷思国。亦满浦之近界也。
句丽史云。东川王二十年。(魏主芳正始七年。)魏幽州刺史母兵俭(毋丘俭)来侵。王以一千骑。奔鸭渌原。俭攻陷丸都城。遣王颀追王。王奔南沃沮。至于竹岭东部。密友独赴敌力战。下部刘屋句。负密友而至。王复国论功。赐密友巨谷青木谷。赐屋句鸭渌杜讷河原。以为食邑。〇𤲟案此时句丽都于丸都。丸都者。今之皇城坪。即满浦堡隔水之地也。(详下文。)南沃沮者。今之咸兴也。今欲自皇城而至咸兴。则路必由满浦矣。古之鸭渌原。当是今满浦주-D003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9H.gif)
又径丸都故城南。
丸都城者。高句丽之故都。今满浦堡隔水之地。皇城坪是也。
魏志东夷传云。高句丽都丸都之下。多大山深谷。无原泽。(梁书南史同。)又云。伯固死。新주-D005王 有二子。长子拔奇不肖。国人共立伊夷模为王(山上王。)拔奇诣康降。(公孙康。)还住沸流水。伊夷模更作新国。今日所在是也。(谓丸都。)〇句丽史云。山上王二年(汉献帝建安三年。)春。筑丸都城。十三年冬。王移都丸都。(山上王本纪。)〇𤲟案前此国祖王九十年。(汉顺帝末年。)丸都地震。史特书之。其有城邑久矣。但其移都。自山上王始也。(自国内城移都之。)
唐书地理志云。登州东北海行。(节)自鸭渌江口。舟行百馀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即安平城见下玉江下。)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〇先生云。丸都在今满浦堡。北隔水之地。高山之上。又云。自鸭渌口。舟行百馀里者。今义州之玉江堡也。又自玉江乘小舫。东北溯五百三十里者。今江界之满浦堡也。满浦北岸为卒本之巽方。今兴京东南四百馀里之地也。今佟家江之东。有歪头䃳子、红石䃳子二山。所谓丸都。疑在红石之山顶也。
魏志母丘俭(毋丘俭)传云。正始五年。俭(时为幽州刺史)出玄菟。讨句丽。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丽所都。六年。复征之。宫遂奔买沟。(东川王奔北沃沮。)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馀里。至肃慎氏南界。(即豆满河边。)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〇梁书云。宫败走。俭追至赪岘。悬车束马。登丸都山。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39L.gif)
晋书慕容皝载记云。咸康七年。皝入自南陜。以伐高句丽翰。(皝庶兄。)与钊(句丽故国原王也。)战于木底。大败之。乘胜遂入丸都。掘钊父墓载其尸。毁丸都而还。(魏书北史大同。)〇句丽史云。故国原王十二年 晋成帝주-D009康八年。 春。修葺丸都城。秋。移居丸都城。冬。燕王皝毁丸都城。十三年秋。移居平壤东黄城。〇𤲟案东川王二十一年。既筑平壤城。仍以移都故。至故国原王。修丸都而移居。旋为慕容皝之所毁。复还平壤也。〇又案移居平壤之后。丸都遂为旧京。故至阳原王四年。(梁武帝末年。)丸都进。嘉禾十三年。(陈高祖元年。)丸都城干(城主也)朱理叛。而伏诛。轼史详记之也。
辽史地理志云。桓州。在渌州西南二百里。高丽王钊。创立宫阙。晋诗(一作时)。为慕容皝所焚荡。〇明一统志云。丸都山。在朝鲜国城东北。汉时。高句丽王伊夷模都此。至晋。为慕容皝所败。〇安鼎福云。桓州。即丸都。〇𤲟案渌州。在今虞芮郡隔水之地。而虞芮西南二百里。为满浦堡外地也。伊夷模都此。后为母丘俭(毋丘俭)所败。至王钊。复为慕容皝所毁矣。一统志甚疏。
金富轼云。丸都山与国内城相接。(本出括地志。)〇洪万宗云。丸都在国内城近地。通谓之国内。盖城阙虽异。实一处也。〇𤲟案国内城者。今山羊堡西北隔水之地。(见盐难水。)则주-D012丸都地相连也。
海东古记云。五国城有二。一在江界伐登堡外越江边。有方城形址。(又详见满水条。)〇胜览云。皇城坪距满浦三十里。金国所都中。有皇帝墓。世传金皇帝墓。砻石为之。高可十丈。内有三寝。又有皇后皇子等墓。〇郑恒龄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0H.gif)
金富轼云。安市城。一名丸都城。〇先生云。苟如是也。母丘俭(毋丘俭)之来侵也。东川王当逆战于杨柳河边。(在今海城南。)何以逆战于沸流水上乎。丸都。非安市也。何况句丽之得辽东。在于陈隋之际。安得汉献帝之时。已有安市乎。丸都。非安市也。〇𤲟案安市城。在今盖平县东北七十里。此与丸都何干。丸都者。今皇城坪也。
海东古记云。宁远郡剑山古丸都。俗谓剑为丸都。〇李睟光云。丸都城今不详其处。或言宁远剑山是也。〇安鼎福云。金富轼以安市为丸都。非矣。母丘俭(毋丘俭)自玄菟出兵。渡沸流水。登丸都山。沸流似今为婆猪江。则其地在今江界理山等江北之地矣。芝峰臆料而为之说也。〇𤲟案苟如古记。则载宁郡之剑山。加平郡之剑山。皆可曰古之丸都乎。孟浪甚矣。丸都城者。今皇城坪也。
渌水。又径伐登堡。至高山堡。南秃鲁水。自东来住之。
伐登堡。在江界西北一百六十里。城周六百五十五尺。置兵马万户以守之。高山里堡。在江界西一百五十里。城周一千一百六尺。置兵马佥使以守之也。
备考云。经闾延古县。西折而南流。左过中江湖芮之川。经虞芮古县。左会慈城江。又西南流。经满浦伐登高山之镇。秃鲁江自东来会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0L.gif)
方言。水道谓之梁。梁亦谓之突。崔致远云。辰韩。本燕人避之者。故取㴍水之名。称所居邑里云沙㴍、渐㴍。备考云。新罗方言。读㴍音为道。故今或作沙梁。梁亦称道。道今传讹称道乙。先生云。㴍字不见字书。疑涿字之讹。涿一音牍。正与道音相近。盖方言水道曰涿。而讹为道乙。(亦称突。)书之谓梁也。吾老梁。在渭原郡北二十里。而恭斋地图。作五论。石盖俗音五论。与吾老相近。而孙穆鸡林类事。称石曰突。故因以为目也。
至渭原郡西北。(句)受渭原之水。
郡本楚山府之都乙汉堡也。明正统八年。我 世宗(二十五年也。)以堡四方辽绝。卒有急警。应援为难。乃割江界楚山之地而置郡也。〇渭水出江界府杜邑岭。(或称豆邑古介。)西流径渭原之社仓北仓。至渭面左合鹰歧水。水出古楚山。(在今郡南百三里。)北流入渭水也。渭水又西北流。径渭仓。至渭原郡西北。入于渌水。胜览称南大川。在渭原南。而郑氏地图。有水出江界之箭川岭。北流至渭原南。右与独山水合。左与广大山水合。北入于渌水。皆指此渭水也。通文馆志。 肃宗三十七年。渭原郡人李万枝等。居在江边。与上国人结幕采蔘者。冒禁潜通。至于负债。每每来督。万枝等。与同党八人。越江杀二人。投江上国派。乌喇打牲总管穆克登来查。我国遣刑曹参议宋正明参覈。克豋(一作登)自凤凰城。从江北岸。正明从义州。俱至渭原。同审杀人地方。克登仍溯江岸以上。至废郡界。〇同文汇考康熙五十年。(即 肃宗三十七年。)穆克登移咨于我曰。(在渭原。)钦奉上谕被杀之人。无非匪类。其沿江一带。不免更有偷越之路。尔等亦行查明。钦此遵行。(节)我国揭帖云。沿边巡审。出自皇旨。但自西抵北。道途隔阂。中间废四郡地方。自是穷荒。重峦叠岭。不通人烟。况自惠山以后。山脚横截。元无从南岸通土门江之路。玆将形势。布于大人座下。(节)又移咨礼部曰。钦差查使。自渭原前进。过满浦。分水陆作行。到逖洞而滩濑悍急。舟不得溯上。江岸陡绝。人不能着足。(节)又五十一年。礼部移咨于我曰。穆克登等。顷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1H.gif)
由直洞葛轩之堡。左合楚山之水。
直洞堡。(或称直叱洞。)城周一千尺。(在渭原西五十里。)葛轩堡。(或称茄轩。又称加乙罕。)城周五百四十尺。(在渭原西七十里。)俱属于渭原郡。置权管以守之也。〇楚水出楚山府之薪岭西。北流至央土之口。入于渌水。胜览。称理山南川。源出薪洞。是也。备考。称理山南川。源出府东薪岭。入渭水。误矣。
渌水。又径楚山府西北。
府本女真之豆木里也。高丽恭悯王时。人物渐实。至明建文四年。我 太宗。(二年也。)始置理州。后改理山。徙治于央土里。 正宗初。改今名也。〇案郑氏地图。自伐登堡。至楚山府界外。有加也之洞、仇郎哈洞、(或作九郎介洞。)中连洞、照踰岭、东踰德古道水洞、(或作古刀水。)大会洞、小会洞、(亦云桧洞。)多会坪、(亦作多回坪。)干屯洞、也屯洞、楸洞、长洞、屯浦穴、岩鸭足等名。尹氏地图。又有用怪洞、非屯洞、非儿里等名。若其南流小水。凡有五条也。
渌水。至阿耳堡西。又南潼水入焉。
阿耳堡。在楚山府西南五十五里。城周九千七百八十四尺。置佥使以守之。潼水。今称童巾江也。备考云。经吾老及炭岭。左过渭水。由直洞茄轩。左过理山之南川。至山羊会。会塞外之佟家江。至阿耳之镇。左会童巾江也。
至山羊堡北。右与盐难水合。
山羊会堡在楚山府西南二十三里。城周九百十四尺。置兵马万户也。盐难水。今称佟家江也。按明太祖洪武五年(高丽恭悯王二十一年。)正月。东宁府馀党胡拔都等。潜入波儿口子。(今之坡儿堡。)杀守御官金天奇等。二月。又突入山羊会口子。守御官张元吕等。击逐之。又有佥院曹家儿、万户高铁头等。引军(一作兵)潜入阴潼口子。(今碧潼。)守御官金光富等。又击之。过江陷没几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1L.gif)
径广平堡、大小坡、行城之西。
渌水。又西南径非儿旧堡西堡。城周九百尺。(在碧潼北七十里。)旧制。夏则阿耳万户。出戌于此。冬则空堡。今废。尹氏地图。以非儿里。属于界外。误矣。〇渌水。又径广平堡。西堡。在碧潼郡北五十五里。城周五十五尺。有权管以守之也。〇渌水。又径坡儿堡西。其小坡儿堡。城周四百八十尺。(在碧潼北四十里。)大坡儿堡。城周亦四百八十尺。(在小堡西南二十里。)俱置权管守之。两堡之间。有行城。盖上自甲山府。下至义州。沿水之地。皆有行城。或连或断。今阅胜览、备考列之也。
甲山府虚川口行城。长二千八百尺。(高九尺。)三水府鸭渌口行城。(在府北一里。)长一千五百十七尺。(高五尺。)江界府鸭渌口行城。其长不著。(废四郡无考。)渭原郡。凡有二处洞口行城。长一千一百七十二尺。(高四尺。)茄轩洞行城。长八百七十四尺。(高四尺)楚山府。亦有二处。在赤滩者。长二千八百七十三尺。(高七尺。)在南门外者。长四百四十一尺。(高五尺)碧潼郡凡有三处。在郡北者。长一百九十尺。(高四尺。)在郡西者。长一万三千三十二尺。(高四尺。)在大小坡儿间者。长二万四千二十五尺。(高四尺。)昌城府凡有八处。古行城。长二万一千五百七十三尺。(高十尺。)自古林城。至失号里洞口二处者。长三百尺。(高未闻。)自昌洲堡。至于汀滩洞口五处者。长一千尺。(高不著。)朔州鸭渌行城。(在仇宁口子东西洞口。)长二千二百三十一尺。(高八尺。)义州有二处。在玉江北者。长三百二尺。(州之东北。)在九龙渊北者。长四百十一尺。(州之北。)〇𤲟案渌水之为天堑久矣。自句丽亡后。辽东判为异境。自此以后。每以渌水为界。高丽之时。与辽金分疆。互相争夺。以至今日。南北天限。故历代于沿水之地。多筑长城。其城址或存或颓。时断时续。然于江防为要也。
至碧潼郡北。左受郡前之水。
郡本女真所居林土碧团之地也。元顺帝至正十七年。高丽恭悯王。(六年也。)遣泥城万户金进等。击女真走之。改林土为阴潼。以碧团隶焉。我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2H.gif)
渌水。又西南径楸曲。碧团、大小吉号、昌洲之堡。左得自潺水。
渌水。又西南径麻洞旧堡西。(或云麻田洞。)城周一千一百二十尺。今废也。〇渌水。又径楸曲堡西。(在碧潼西二十里。)方言曲曰仇非。故亦云楸仇非堡。城周四百尺。置权管也。〇渌水。又径碧团堡西。其城周一千七百五十四尺。置佥节制使以守之也。(在碧潼西五十里。)〇渌水。又左合中奄水。水出达觉山。西北流径碧潼郡西。入于渌水也。〇小吉号里堡。在碧潼西六十里。城周二百五十四尺。(或作小失号里。)大吉号里堡。在小堡西南十里。(昌城北五十三里。)城周七百尺。俱置权管以守之也。〇昌洲堡。在昌城府北四十五里。城周一千八百六十尺。有兵马佥节制使守之也。〇自潺水。出昌城府缓项岭。西北流至昌洲堡西。入于渌水。胜览云。昌洲川。在其镇南。源出昌城东于顶洞。入于鸭渌。指自潺水而言也。
渌水。又径于汀庙洞之堡。至昌城府北。
于汀滩。在昌城北二十里。傍有堡城。周三百四十七尺。其下十里。有庙洞堡。(昌城北十里)城周百 十 尺。俱有权管以守之。〇昌城府。本高丽之长静县也。宋仁宗景祐二年。高丽靖宗。(元年也)置昌州。至明建文四年。我 太宗(二年也)以泥城。合于昌州。为昌城郡。后升都护府也。〇案郑氏地图。自楚山至碧潼界外。有琵瑟、(句)毛土洞、大清交洞、小清交洞、车戎洞、草徐洞、金洞、(或作金伊洞。)司仓洞。(或作沙仓浦洞。)而有五条小水。南流入于渌水。自碧潼至昌城界外。有岱洞、门岩洞、胡照里洞、向己洞、突弘洞、后巨里洞、北豆里洞、倭岘洞、大小瓦防洞、大小儿波洞。而有七条小水。南流入于渌水。尹氏地图。碧潼至昌城界外。有余时山、石乙恨洞、马郎耳洞、云豆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2L.gif)
又径云头堡。西屈而南流。左会甲岩水。
云头里山堡。在昌城西十三里。城周三百四十一尺。置权管守(一作居)之也。〇甲岩水。出昌城南小防墙岘。西流入于渌水。而下流水底。有圣人桥。水浅则可见也。傍有甲岩堡。(在昌城西南十里。)城周四百十六尺。有权管守(一作居)之也。
渌水。又南径朔州西。(句)受其州北之水。
州本高丽之宁塞县也。宋真宗天禧二年。改为朔州。(高丽显宗九年也。)我朝因之。徙治于小朔州也。〇三歧水。源出有三。一出洗井山。(朔州南三十里。)而北流为温水。以其侧有温井也。一出盖幕山。(朔州西二十里。)而西流为板幕水。一出黑山。(朔州东二十里。)而西流径界畔山。为界畔水。三水总合于朔州之北十里。西入于渌水。经云。州北之水。指此也。
备考云。经广坪大小坡儿。左过碧潼川。经楸仇碧团。左过中奄川。经大小吉号。至昌洲之镇。左过自潺川。经于汀庙洞云头之镇。昌城之府。左过甲岩川。经鸺岩。左过三歧川。(案此先云头而后昌城。误矣。)
又西南。径仇宁。青水。玉江之堡。
仇宁堡。在朔州西三十五里。城周二千八百十七尺。有万户以领之。青水堡。在仇宁西南十里。(义州东北九十里。)城周一千六百八十六尺。亦有万户以领之也。明洪武二十一年。(高丽辛昌时。)鸭渌迤西。草贼寇义州青水口子。(高丽史。)指此也。傍有小水。西流入于渌水。〇渌水。又径清城堡西。城周 百 十尺。置佥节制使以守之也。堡南五里。又有姑姥城旧基。胜览称姑未城。(义州东北八十七里。)〇渌水又径方山堡西。城周八千七百八十二尺。有万户以守之也。(义州东北六十里。)〇渌水。又径玉江堡西。城周七百四十四尺。置万户以守之也。(义州东北五十里。)
左受玉江之水
其水有二源。一出义州之天磨山。一出吕子山。西流至山羊迁会。又西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3H.gif)
渌水。径安平古城南。至水口堡西。
安平城。即句丽泊灼城。今玉江堡西隔水之地也。水口堡。在义州北二十八里。城周二千四百七十三尺。旧置权管守御。冬则叠入本道。今置万户也。〇渌水。又径乾川堡西堡。城周 百 十尺。在水口南十里。置权管以守之也。
汉书地理志。辽东郡属县。有西安平。莽曰北安平。(后汉书郡国志。辽东郡有西安平。)又西盖马县。自注云。马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通典云。至安平城 入海。〇全文并见上。)〇唐书地理志云。营州东八十里。至燕郡。又渡辽水。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故汉襄平城也。(即辽东郡治。)东南至平壤城八百里。南至鸭渌江北泊灼城七百里。故安平县也。〇𤲟案此二文。知安平在鸭渌北至近之地。为句丽之泊灼城也。〇又案后汉书云。质桓之间。句丽犯辽东西安平。魏志云。正始三年。句丽寇西安平。北史魏书。并作辽西安平。梁书。作安西(西安)嘉平。皆非也。 又云。西安平县。有小水。南流入海。句丽别种。依小水作国。(东夷传。)盖西安平。初属于辽东。后入于句丽。为泊城灼(灼城)也。
唐书地理志云。自鸭渌江口。舟行百馀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得渤海之境。〇又高丽传云。贞观二十二年。诏右武卫大将军嶭万彻(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自海道入。部将古神感。与虏战曷山。破之。万彻度鸭渌次泊灼城。(案泊灼城。在鸭绿北。当云度海入鸭绿。)拒四十里。而舍虏惧。皆弃邑居。大酋所夫孙拒战。万彻击斩之。乃还。(太宗纪云。及高丽战于泊灼城。败之。)〇句丽史云。宝臧王七年。辥万彻等来伐。渡海入鸭渌。至泊灼城南四十里止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3L.gif)
盛京志云。晋书。有安平县。隶辽东郡。末年。高丽更置州。今辽阳州东六十里。有屯名安平。〇𤲟案前汉地理志。后汉郡国志。皆有西安平一县。属于辽东郡而已。又有新安平。属于辽西。(前汉志)外此。更无安平。而西安平。或单称安平。故通典云。马訾水。至安平城入海。(见上渌水下。)唐志云。泊灼城。古安平县。斯可知也。乃晋书地理志。忽有安平西安平二县。属주-D024辽东国。此绝无所据。不可理会。然则安平似是安市之讹。盛京志。又以辽阳之安平屯。当之。亦非矣。名称偶同。何必勒合。
辽史地理志云。濠州本西安平故地。在显州东北二百二十里。〇安鼎福云。显州。今广宁界则辽史误。〇𤲟案辽史、顺庵之说。俱误。
清一统志云。故婆娑府。在凤凰城东。金置婆速路统军司。元讹速为一(一作婆)。初为婆娑府路。至元十七年。改隶东京总管府。明统志。婆娑府在都司城东四百七十里。按唐时高丽泊灼城。在鸭渌江北。即金元婆速府地。婆速音与泊灼相近。疑亦沿唐旧名而字稍异耳。〇四郡志曰。(柳得恭所著。)鸭渌江流至安平城入海。唐称泊灼口。辽曰曷苏馆。金曰婆速路。元曰婆娑府。音转也。盖即凤凰城以东。我义州府等处。〇𤲟案华语婆速与曷苏相似。盖一城也。金史高丽传。天会四年。循辽旧仍。取保州路。八年。高丽十人。捕鱼。大风漂。其船抵海岸。曷苏馆人。获之。诏还其国。其(一作则)曷苏与高丽。接界也。又辽史开泰二年。详稳张马留曰。若大军行由前路。取曷苏馆女直(一作真)北。直渡鸭渌江。并大河而上至郭州。(今郭山。)与大路会。高丽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4H.gif)
渌水。又至义州西北。
州本高丽龙湾县也。亦名和义。初高丽与契丹接境。契丹欲过渌水为界。置城于渌水之东岸。称保州。宋仁宗时。(契丹道宗。高丽文宗时。)契丹又设弓口门。称抱州。(一云把州。)徽宗重和元年。(高丽睿宗十二年)辽刺史常孝孙。与都统耶律宁等。避金兵。汎海而遁。移文于高丽宁德城。以来远城及抱州归之。高丽兵入其城。收拾兵仗钱谷。遂改为义州。刷南界人户以实之。于是复以渌水为界。置关防。金亦以州归之。至我朝。又以静州及咸(一作威)远镇。来属之也。
清一统志云。义州城。在平壤西北四百二十里。其西南为龙川郡。皆滨鸭渌江。明万历二十年。朝鲜王以关白之乱。走义州。请内属。即此又有晏家关。在义州西南。当鸭渌水东岸。旧为津要。小铁山。在鸭渌江东岸义州境渡江处也。
明会典云。朝鲜贡道。由鸭渌江。历辽阳广宁。入山海关。达京师。〇田居乙记云。景泰中。朝鲜入贡。苦建州遮道。请改道。由鸭渌江下。礼部议周忱言。朝鲜旧贡道。自鸦鹘关。由辽阳。经广宁过前屯卫。入山海。迂回三四大城戍。祖宗有微意。若自鸭渌江。抵前屯山。海路太径。恐遗他日忧。不可从。遂止。(明史刘大夏传。亦与此大同。)〇明史朝鲜传云。万历四十七年。杨镐、刘綎等出师。为清兵所败。十一月。兵部覆朝鲜入贡之道。宜添兵防守。设镇江等处兵将。〇𤲟案鸦鹘关者。今之连山关也。今之贡道。自我义州주-D030渌水。水西北。至凤凰城。(自义州。至此为一百二十里。)又径雪里站(自凤城。至此为七十里。)通远堡。(自雪里。至此为五十里。)至连山关。(自通远。至此为六十里。)通为三百里。以抵辽阳。此即鸦鹘关贡道也。当时。鸦鹘关为辽沈之要冲。建州之役。一道从鸦鹘关而入。一道从宽奠堡而入。斯可验也。故欲于此地。添兵防守。拟与朝鲜越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4L.gif)
为龙湾三派于赤洲。在其中焉。
渌水至义州西北。有小渚曰铜渚。又至统军亭下。分为三派。西北路烽燧始起于此亭。权达手诗云。水作三义阔。曹伟주-D031云。三岛耕犁外。麟坪大君云。鸭渌江至马耳山주-D032。分派三流者。是也。〇其南派为九龙渊。此即鸭渌水也。水自惠山堡以后。至于入海。通称鸭渌。然九龙渊水。独主其名。以渟滀深碧。色若鸭头。故目之。渊南有土城古基。周六百尺。旧传。元时哈丹、指丹兄弟。一居是城。一居义州城。静州户长金裕干。欲以计逐之。诈言我国于某夜。欲灭尔等也。至其夜。于山上多设炬火以示之。哈丹等以为信然。遂弃城渡江而去。然江上无所渡舟楫。裕干心异之。谛视之。于江北近岸。沈铁牛立之。又以铁锁著南岸岩石间。连亘于牛背。作浮桥以渡矣。裕干即令破桥。俾不复济。永乐戊子。筑义州城。时令善泅者。取铁锁。为城门锁钥。其铁牛瀹没渊沙。无复寻矣。渊上。又有鸭渌江祠。祀典与长湍、德津及平壤江。同为西渎。载中祀。春秋降香祝致祭也。(金克己九龙渊诗云。神物中藏定可信。有时白气生潭心。)〇其西派为西江。亦称中江互市处也。〇其中派为小西江。霖则成沱。否则连。骊兴李重焕云。鸭渌江外二大水。自彼地东北来会。至义州之北。为三江。每潦水涨溢。三江合一。入海中。(择里志。)其所云二大水。指西江及叆河也。〇于赤洲在义流之间。周回十七里。其中平衍。垦田六十馀顷也。(即兰子洲之北。)
考事撮要云。明嘉靖十九年(我 中宗三十五年。)四月。辽东人王中等。来义州造山坪耕种。都司因本国移咨。令汤站。拿治其罪。十月。辽东人王贤等。又来造山坪居住。都司因移咨。拿治其罪。二十九年。(我 明宗五年。)辽东人前来。设陷坪耕种居住。都司因呈文。令江沿台堡指挥。亲到设陷坪。烧其房屋及治盗耕之罪。三十九年。(我 成宗十五年。)九连城人民等。来设陷坪稍北石场㟋。造家耕种。都司因本国咨文。治盗耕之罪。四十一年。江沿台堡移文于义州。其大要许军民耕种石场谷。但不许侵占设陷坪等处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5H.gif)
大清一统志云。旧志。平壤黄州。西隔大宁江。东阻大通江。所谓两江之中也。本朝康熙三十七年。朝鲜岁饥。表请中江开市。奉旨许。以积贮米谷。水陆共运四万石。至中江平粜。〇清会典则例云。崇德年间。定凤凰城等处官兵。往义州市易者。每年定二次。乾隆元年。谕朝鲜归顺我朝。恪守藩封之职。向来八旗台站官兵。于每年二八月。携带货物。前往中江。与朝鲜贸易。朕思旗人皆有看守巡察之责。无暇贸易。此亦不谙贸易之事。远人到边。恐致稽迟守候。自多未便。嗣后著内地商民。与朝鲜国人贸易。即令中江管税官。实力稽察。务须均平交易。毋得需索滋扰。此주-D034欲令中国商民。至中江贸易。因我移时(时衍字)咨。言其不便。仍令只与旗人贸易。 〇𤲟案顺治三年。中江开市。定以三九两月十五日。二次交易。四年。改以二八月。听民照例贸易。奉敕咨会。不许私商随往。后禁条渐弛。而私商滥随。有中江后市。주-D036栅门后市。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5L.gif)
辽史云。太祖九年十月戊申。钓鱼于鸭渌江。〇金史云。大定四年。诏鸭渌江堡戌(一作戍)。颇被侵越(一作寇)焚毁。〇𤲟案高丽与辽金。终以渌水为界也。
渌水。至黔东洲。复合为一。兰子洲。在其南焉。
黔东洲。亦云黔同岛。又云。替子岛。周回十五里。渌水三派。绕此洲而复合。中有三氏梁。赴燕使臣之行。必由洲北。〇兰子洲。周回二十五里。水落则连陆。(威化岛之北。)倪谦使朝鲜录曰。兰子江。俗名鲇鱼江。即鸭渌江之支流。锦南崔溥云。鸭渌及难子二江。以一而分。又复合流也。(难子。即兰子。)
考事撮要云。义州兰子替子二岛。每与辽东人相争。万历二十三年。(我 宣祖二十八年。)分守道杨镐。许令本国人。分占耕种。有孙得春者。瞒告布政衙门。不许再行耕种。二十七年。本国移咨布政司。请照旧耕种。张布政将孙得春等。拟罪咨会。本国立碑封记。永为遵守。二十九年。镇江游击府。又禁兰子、替子二岛耕种。以为放牧之地。本国移咨。布政及镇江衙门。再行踏勘。许合照旧耕种。三十年。镇江游击祖承训。称万军门分付。欲于兰子岛上。立碑为界。以为放牧之处。本国移咨。令通事朴仁祥等。赴辽东争之。三十二年。辽东人孙得春等。又冒耕兰子、替子二岛。本国遣通事朴仁祥。赴巡按衙门争辨。蒙本院详允治孙得春等罪。仍将本岛议。归朝鲜查。二(一作三)十七年。原立界限。排挖大壕。竖立石碑。永为遵守。〇𤲟案此时。立碑于黔东洲。其记有云。左之兰子岛。右之替子岛。永定疆界也。
通典云。鸭渌水。在平壤城西北四百五十里。辽水东南四百八十里。〇明一统志云。鸭渌江。在朝鲜国城西北一千四百五十里。又云。在辽东都司东五百六十里。〇和汉三才图会云。自平壤。至鸭渌江。五十六里。(即我国之五百六十里。)〇𤲟案诸书所记。鸭渌江。皆据义州而言。
宋史高丽传云。其国恃鸭渌江以为固。江广三百步。其东所临海水清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6H.gif)
唐书高丽传云。贞观十九年。帝伐高丽。程名振攻沙卑城。游兵鸭渌上。(明一统志云。张亮袭沙卑城拔之。遣丘孝孙等。曜兵于鸭绿。)又契苾何力传云。龙朔初。复拜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诸蕃三十五军。讨高丽。次鸭渌水。盖苏文遣男生。以精兵数万。拒险。众莫敢济。会冰合。何力引兵噪而济。贼惊遂溃。追奔。斩首三万级。馀众降。(纲目云。龙朔元年。遣兵部尚书任雅相等。征高丽。盖苏文遣其子守鸭绿水。何力至值冰合。)〇纲目云。乾封二年。李绩伐高丽。拔新城。遂进击。十六城皆下之绩。行军总管元万顷。作檄高丽文曰。不知守鸭渌之险。泉男建报曰。谨闻命矣。即移兵据之。唐兵不得渡。上闻之。流万顷于岭外。(句丽史。载于宝臧王二十六年。)〇𤲟案前此隋炀帝之伐高丽也。于仲文宇文述等。皆自辽东渡鸭渌而至。(详见萨水条)盖魏晋之时。句丽都于辽东近界。故中国之师。不能阑入。及其移都平壤之后。中国之师。始自辽东渡鸭渌而来。则义州之路。开通已久矣。宋史高丽传云。大中祥符三年。契丹大举来伐。询(高丽显宗名。)与女真。设奇邀击。杀契丹殆尽。又于鸭渌江东筑城。与来远城相望。跨江为桥。潜兵以固新城。〇辽史高丽传云。开泰三年。(高丽显宗五年。)诏国舅详稳萧敌烈、东京留守耶律团石等。造浮梁于鸭渌江城。保宣义、定远等州。〇高丽史云。成宗十三年。(宋太宗淳化五年。)以李承乾。为鸭江(一作渌)渡句当使。河拱辰。亦为句当使。〇仁宗尹粹彦。为鸭주-D046江都部署副使。 又显宗六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契丹作桥于鸭渌江东桥。筑东西城。遣将攻破。不克。〇𤲟案此时。契丹欲过鸭渌以定界。故筑城于江之东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6L.gif)
渌水至清水梁。又分二派。其西派。右与叆河会。
渌水界外。有后(一作俊)团(一作仰)山。即和七坤木哈连山也。分水岭南麓。西南走历碧潼昌城、朔州之江外。至义州江外。宣城之侧。为俊团山。俊团之麓。至清水梁之越边。而尽麓尽处。鸭渌叆河。两水会焉。自麓尽处西北。距凤凰城百馀里。然地系栅门之外。故属于边外。为船厂将军之所管。自此北至船厂千馀里也。
高丽史安遇庆传云。恭悯王八年。(元顺帝至正十九年。)红头贼来侵。初遇庆令宋芬硕守义州弓库门。金得和候鸭渌江边。夜半报贼到楸岛。时士卒冻馁。不能兴。黎明贼渡江。〇𤲟案备考。义州有胜刈岛。(州北十里周十里。)鸟没亭岛、(州西七里。)麻岛。(州西二十里。)俱在鸭渌江中。此所谓楸岛。亦在鸭渌水中者也。唐书嶭万彻(薛万彻)传云。贞观二十二年。万彻以青丘道行军总管。伐高丽。次鸭渌水。以奇兵袭大行城。斩虏将所夫孙。〇𤲟案大行城。今虽未详所在。然是주-D053近鸭渌者也。
高丽史乐志。高句丽有来远城曲。又云。来远城在静州。即水中之地。狄人来投。置之于此。名其城曰来远。歌以纪之。〇盛京志云。古保州高丽置领来远一县。辽为保州宣义军。领定远怀化二军。金俱废其地。在鸭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7H.gif)
高丽史兵志云。成宗元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正匡崔承老上书曰。西北以马歇滩为界。太祖之地(一作志)也。鸭江边石城为界。大朝之所定也。〇又金希磾传云。高宗十三年。(宋理宗宝庆二年。)希磾为西北面兵马副使。往讨石城数于哥下背恩之罪。还至紫布江。冰已解。不可渡。是夜冰合乃渡。〇𤲟案石城。亦在鸭渌之滨。
经筵日记云。万历二年。(我 宣祖七年。)中国设堡于长甸子。距义州二十馀里。居民将抵鸭渌江。大司谏李珥启曰。中朝设镇。蔓延开垦。则将与我国人烟相接。鸡犬相闻。奸细之虞。纷争之弊。必惹起事端。宜遣使奏闻于天朝。请止之。廷议皆笑之。厥后侵耕渐近。遂为平安道之忧。(即石潭日记。)〇𤲟案明长甸堡之地。今皆荒废。属于凤凰城边外。旷无居人。为船厂将军之所管领也。
其东派南流。绕威化岛。至麟山堡南。左与古津水合。
威化岛。在黔东洲之下。周回四十里。(义州西二十五里。)两洲之间。渌水间焉。称掘浦。其地沃饶。民多耕垦。明英宗天顺五年。(我 世祖六年。)农民为建州卫人所虏。自后官禁耕垦。世宗嘉靖十年。(我 中宗二十六年。)辽东人民等。来耕威化岛。都司因吴世翰呈文。移于他处。十二年。辽东人董(一作蕫)礼。朴雄等五百馀名。复来威化等岛耕种。移咨都司。乞禁。即将本人等治罪。撤其家舍。十三年。辽东人民。复来威化岛耕种。即差官到境。立禁标石三面。十四年。辽东人民复来威化岛耕种。本国移咨乞禁。都司三大人鲁铎。亲来踏勘。撤毁其家。破伐其苗。尽括还于原籍。神宗万历十五年。(我 宣祖二十年。)马耳山军民等。来威化岛。造屋耕种。差通事李汝谨等。往辽东争辨。出牌禁约。驱逐入(一作人)口。(并出考事撮要。)其后。不复侵耕也。按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高丽废王祦。(十四年。)与崔莹。决策攻辽东。以曹敏修。为左军都统使。我 太祖为古(一作右)军都统使。左右军共五万馀。号十万。五月渡鸭渌江。屯威化岛。亡卒络绎于道。左右都统使上言。臣等乘槎过鸭江。前有大川。因雨水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7L.gif)
渌水。复合为大总江。
以渌水、叆河、古津。总合为一。故名明一统志云。大虫江。在辽东都司城东南四百里。源出龙凤山。南流入鸭渌江。又云(一作云)龙凤山。在都司城东南。大虫江发源于此。 盛京志云。今凤凰城界内。有龙凤台山。(在凤城西北八十五里。)不闻有大虫江。南流入鸭渌者。有佟家江。或名称之异也。余谓华语虫与总近。大虫江者。大总江也。但出于龙凤山者。传译之讹也。若佟家江。与辽东无涉。
径杨下、弥串之堡西南。入于海。
杨下堡。在麟山堡南三十里。城周 百 十尺。有万户以守之。弥串堡。在阳(一作杨)下南三十里。龙川郡地也。(郡西五十里。)城周 百 十尺。旧置佥使以守之。今移为薪岛误(一作镇)也。〇海。即辽海也。渌水。入海之口。东有弥串堡。(义州之南界龙川郡之西界。)西有窟窿、塔子、楼子等山。凤凰城之南境也。宋仁宗明道二年。高丽德宗。(二年也。)命平章事柳韶创。筑北境关城。自义州之西海滨鸭渌江入海处。东跨威远、(义州南二十五里。)兴化、(义州南五十里。)静州、(义州东南二十五里。)宁海、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8H.gif)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8L.gif)
胜览云。鸭渌江。源出白头山。南流数百里。经咸境道(咸镜道)甲山三水。过平安道闾延、茂昌、虞芮、慈城。至江界渭源地。与秃鲁江合。至理山郡주-D066羊会。与蒲洲江合。至阿耳堡。与童巾江合。经碧潼、昌城、小朔州。至义州北于赤岛东。分三派。一南流汇为九龙渊。名曰鸭渌江。水色似鸭绿。故名之。一西流为西江。一从中流。名曰小西江。至黔同岛。复合为一。至青水梁。又分二派。一西流与狄江合。一南流为大江。绕威化岛。至暗林串。西流至弥勒堂。复与狄江合。为大总江。入于西海。〇备考云。经仇宁。左过清水川。经清城方山玉江之堡。左过玉江川。经水口之镇。至义州北于赤岛东。分三派。此下与胜览文酷肖。惟暗林串下云。西流至弥勤堂(弥勒堂)。古津自东来会洞(一作同)。为大总江。入于西海。 又云。白头以南。圆山以西。(指原派所出。)厚致、(指南源所出。)黄草、(涨水所出也。)嶭罕狄踰、(秃鲁水所出。)牛岘。(潼水源。)至于防墙、天磨、芦洞、望日(指古津及他小水)以北。诸山之水入此。〇𤲟案备考。当添白头分水。(佟家江之源。)柰磨桃树以南。(叆河之所过。)
汉书云。马訾水。行二千一百里。(详见上。)〇备考关防篇云。鸭渌江沿。自甲山、惠山江而始。甲山、(一百六十里。)三水、(二百三十五里。)废四郡、(五百六十里。)江界、(一百六十六里。)渭原、(一百九十三里。)理山、(八十三里。)碧潼、(二百二十二里。)昌城、(八十六里。)朔州、(六十八里。)义州。(二百六十里。)总二千三十三里。又云自惠山至白头山源出处。三百馀里。〇𤲟案沿渌水而下。水路迂屈。不能详知。今就陆路。大略记之也。
沿渌水北源而下。则自长白山之马竹洞南。至惠山堡三百里。〇沿南源而下。则自厚治岭之观音窟北至甲山二百十里。甲山北至镇东十里。镇东北至同仁二十五里。同仁北至云龙三十五里。云龙北至惠山二十五里。〇又自惠山西六十里三水。(若自甲山直西北则至三水百里。)西北二十里仁遮。 西北三十里罗暖。 西北二十五里小农。 西北三十里葛坡。 西北二十里旧葛坡。 西九十里厚州。 西北二十五里獐项戍。 西北历茂昌、闾延。又西南历虞芮、慈城。凡八百五十四里。至江界府地满浦北玉洞、 西南历满浦、伐豋(伐登)、高山。凡一百六十里。至两江口。(此沿水而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9H.gif)
水道提纲。西北自大甸来南注之。其南有小水来会。经宿州城北。(案朔州。)又西北有小水。自东南来注之。又西北阿布河。西北自凤凰城来会。折而南流。爱州城北。有小水。自东来注之。又南流分为三派。行二十里复合。经九连城东南。(九连城。与朝鲜爱州对岸分界。正当江水。分三派处。)又南有永阿河。自西北来注之。又南经义州西。又西南有哈连河。自西来注之。又西南入于海。(长白山东十一度八分。极四十一度九分。江口东八度极四十度。)
涨水。(即长津水。)出咸兴西北黄草岭。
涨水。即今所称长津江。经时(一作特)定名曰涨水也。咸兴府。今咸镜道观察使之营也。其地久为东女真所据。宋徽宗大观二年。高丽睿宗。(三年也)遣尹瓘等击逐之。号镇东军。然后竟入于金。属耶懒路。(合懒路总管府。西北至上京一千八百里。东南至高丽界五百里。〇此时高丽与金人界于都连浦。而其地北为恤品。南路当在今三甲等处。则曷懒路当在磨天岭以南。而咸吉等州皆其所管也。)据金史地理志云。耶懒速频相去千里。(速频。即恤品也。)又高丽传云。石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49L.gif)
西北流。左合嶭罕岭(薛罕岭)东谷之水。
辥列罕岭(薛列罕岭)。亦称雪寒岭。魏志所称单单大岭。即此咸镜道咸兴府及长津府。平安道江界府之界也。岭东之水。总注入于涨水。岭西之水。总注为秃鲁水之源。
涨水径长津府东。(句)屈而北至别害堡东。左合五万水。
府距咸兴三百里也。本咸兴之汉厚社。我 显宗八年设别将。 正宗九年。升为佥节制使镇。十一年。置都护府。遣训鍊大将李敬懋。为府使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50H.gif)
涨水。又北径庙坡神方二堡之西。至江口堡前。右合赴战之水。
庙坡堡。在别害东北二十里。置权管以守之。神方堡。(亦称神方仇非。)在庙坡东北十五里。置万户以守之。郑氏地图。神方之西。有兄弟水。东流入于涨水也。〇江口堡。在神方北三十里。有权管以守之。〇赴战水。出咸兴北赴战岭。西北流径枇木里屏风黄铁之坡及上下锄里。至江口堡南。入于涨水。其往来之路。一自江口堡西南。历神方、庙坡、别害、长津。穿黄草岭而出于咸兴。一自江口堡东南。沿赴战水。而穿赴战岭。又东穿香岭南。出于北青。自江口堡以北。则沿涨水达于葛坡、三水也。
涨水。又北径鱼面、自作二堡之西。
鱼面堡。在江口北四十里。置兵马万户以守之。胜览曰。咸兴黄草岭、赴战岭。江界五万岭等水。合为鱼面江。郑氏地图。江口堡北十五里。有李公岭。下有古堡。今废也。尹氏地图。江口堡西北。涨水之西。有甘坡堡。系于权管所守。今亦废之也。〇自作堡。在鱼面东北三十五里。(亦称自作仇非。)置权管以守之也。郑氏地图。鱼面堡外。涨水之西。有咸德、新田德。自作堡北。涨水之东。有乙山德等地。又有一水。出于院洞。西北流径东山岭。至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6_350L.gif)
涨水。又北至葛坡堡。西北入于渌水。
备考云。长津江。经庙坡神方。至江口之堡。过赴战岭川。经鱼面自作。至茄坡北入鸭江。今按涨水之沿。自黄草岭西北。至长津府一百八十里。自长津东北。径五堡。至自作堡二百三十里。自自作北。至葛坡堡一百六十里。凡五百七十里。其防守之官。都护府使一员。佥节制使一员。万户二员。权管三员也。
先生云。涨水一带。即我内地。非乘障之地。而南自长津。北至葛坡。沿水设堡。至于七八。项背相望。刁斗相闻。斯何故也。盖以涨水以西。即废四郡之地。四郡既废。乱民杂处。 朝廷视四郡为异域。故视涨水为边防若是。其设备也。其意如是也。故渌水之沿。东自葛坡。西至满浦六百馀里。旷无防守。一兵不留。又自满浦南沿秃鲁之水。又设七八堡。(详见秃鲁水。)如于涨水。盖以秃鲁水以东。又是废四郡之界也。然则 朝廷真以废四郡。弃之为异域也审矣。夫渌水者。我那(一作邦)之天堑也。堑既天成。人乃弃之。不详(一作祥)甚矣。嘉庆十七年。嘉山贼洪景来谋反伏诛。其檄书。辄以废四郡伏援之说。声言虚喝西土人。以废四郡。为早晚起衅之地也。明矣。涨水之沿。秃鲁水之沿。戌(一作戍)堡殆近二十。今撤此诸堡。列树之于渌水之沿。以塞葛坡满浦之间虚旷之地。则力不加疲。财不加费。而渌水之天堑完矣。其设堡之法。一时(一作则)大举固善也。不然。今年取葛坡之西三十里。满浦之东三十里。各立一堡。明年又取新堡。西东三十里。各立一堡。又明年又取三十里。势若括囊。功如塞溃。不出十年。北边之保障成矣。保障既成。有不能设置郡县者乎。今南方民多地狭。一夫之耕。钱至数万。徙以实之。莫不欢乐。操国成者。何惮而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