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x 页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大东水经(其一)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27H 页
渌水一(长白山、发源、北青、三水、厚洲。)
长白山。在神州东北。
 山有八名。曰不咸。曰盖马。曰徒太。曰太白。曰长白。曰白山。曰白头。曰歌尔民商坚。古今方译之殊也。
 山海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有蜚蛭四翼。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釐姓黍食。有大蛇。黄头食尘。)〇晋书东夷传云。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〇后汉书东夷傅(东夷传)云。东沃沮。在高句丽(一作骊)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北与挹娄接。(魏志同。)〇𤲟案高丽兵马钤辖林彦九城记曰。女真本句丽之部落。聚居于盖马山东。又曰。东至于大海。西北介于盖马山。南接于长定二州。(出高丽史。)磻溪柳馨远舆地考曰。今咸镜、平安两道之间。岭脊连亘数百里者。即盖马山。据此则盖马之为白山明矣。而白山大干。亦可通称也。乃后汉书注。称盖马大山。在平壤城西。明统志。因而从之。舆地胜览。称谓句丽盛时。跨有辽河。此山在其境内。俱非其实也。或曰。音盍盖国方我言(盖音盍我国方言)
 魏书勿吉传云。国有徒太山。魏言太白有虎豹罴狼。不害人。人不得上山溲污。行径山者。皆以物盛去。〇北史勿吉传云。国有徒太山。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〇新唐书黑水靺鞨传云。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粟末之东曰白山部。(又渤海传云。乞乞仲象。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又俗谓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〇括地志云。靺鞨国。古肃慎也。其南有白山。鸟兽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27L 页
草木皆白。〇辽志云。(元叶隆礼著。)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馀里。盖白衣观音所居。其山内禽兽。皆白。人不敢入。恐秽其间。以致蛇虺之害。〇金史高丽传云。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金国之所起焉。又礼志云。大定十二年。封长白山神。为兴国灵应王。即其山北地。建庙宇。明昌四年。复册为开天弘圣帝。(金世宗封长白山。敕曰。厥惟长白。载我金德。仰止其高。实惟我旧邦之镇。)〇三才图会云。女真在长白山之下。鸭渌水(鸭绿水)之源。古肃慎之地也。〇盛京通志云。长白山。即歌尔民商坚阿邻。(方言歌尔民。长也。商坚。白也。阿邻。山也。)山颠。不生他树。草多白花。南麓蜿蜒磅礴。分为两干。其一西南指者。东界鸭绿江。西界通加江。麓尽处。两江会焉。其一绕山而北亘数百里。〇和汉三才图会云。朝鲜北鞑靼南境。有大山。名白头山。自然生人蔘。为最上。其叶花与和人蔘相似。而实异。〇舆地胜览云。白头山。即长白山。〇𤲟案漠北行程录。自同州四十馀日。至肃州。东望大山。金人云。此新罗山。其中产人蔘、白附子。与高丽接界。(文止此。)其云。新罗山者。亦长白山之谓也。〇又案明一统志云。重楼金线。长白山出。
去我汉阳二千一百四十里。
 此山盘据我咸镜道之北。而八道诸山。皆由此起。寔东方岳麓之大祖也。盛京通志。长白山。在奉天府永吉州东南一千三百馀里。又宁古塔将军。所辖疆域。南至长白山一千三百馀里。朝鲜界。大清一统志。长白山在吉林乌喇城东南。주-D005 通志谓在船厂东南一千三百馀里。今考此山。实在州东南六百里。舆地胜览。白头山在会宁府西七八日程。文献备考。自甲山府。北至白头山三百三十里。自茂山府。西至白头山三百里。自茂山。至汉阳一干(一作千)八百四十里。 今计自此山东北距宁古塔。当为八百馀里。西距兴京边门。当为九百馀里也。
其高二百里。东方之昆崙也。
 大明一统志云。长白山。在故会宁府南六十里。(指金之会宁府也。)横亘千里。高二百里。(吾学编亦云。长白山横亘千里。高二百里。)〇胜览云。山凡三层。高二百里。〇先生云。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28H 页
淮南子称昆崙之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桑钦著水经。称昆崙高。一千里。斯皆不晓。天地高下之度者也。地毬正圆。山水相错。小有坳突。山高十馀里。其顶己薄冷天。春夏有雪。山高三十里者。世且无有。安得高万里哉。长白山之高。亦于平地。不过涌数十里。特自甲山以北。崇山峻岭。层叠缭绕。露宿数日而后。始至其顶。说者夸矜。遂云高二百里耳。彼西方昆崙。亦当如此。其扶舆磅礴之势。无以踰长白山。余故曰长白者。东昆崙也。〇先生又云。昆崙山之脉。东条东入中国。而其西条西出星宿海之南。遂绕黄海(一作河)之源。东迤北走。从沙漠之南。黄河之北。自坤而艮。绕出长城之北。为蒙古之漠南诸部。东北至虎坤堆。(在乌喇西三百里。)始入乌喇之界。乃转而南。为吉林峰。(即自北京。赴乌喇之大岭。)又东南为额黑峰。(在乌喇西南。)又东南为库鲁讷窝集。(方言。巨山多树林曰窝集。)又南为歌尔民朱敦。(方言歌尔民。长也。朱敦。岭也。)又南为纳绿窝集。在今(今在)兴京东北三百里。 又东南为长白山。此大干龙也。大干之东。古之靺鞨七部也。(今宁古塔地。)大干之西。古夫馀、鲜卑、句丽之地也。(今盛京兴京等地。)
 泰山龙脉论曰。古今论九州山脉。但言华山为虎。泰山为龙。地理家亦仅云。泰山特起东方。张左右翼为障。总未根究泰山之龙于何处发脉。朕细考形势。深究地络。遣人航海测量。知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长白绵亘乌喇之南。山之四围。百泉奔注。为松花、鸭渌、土门三大江之源。其南麓分为二干。一干西南指者。东至鸭渌(绿。)西至通加。大抵高丽诸山。皆其支裔也。其一干。自西而北。至纳绿、窝集。复分二支。北支至盛京。为天柱、隆业山。折而西为医巫闾山。西支入兴京门为开运山。蜿蜒而南。磅礴起顿。峦岭重叠。至金州旅顺口之铁山。而龙脊时俯时现。海中皇成鼍矶诸岛。皆其发露处也。接而为山东、登州之福山、丹厓山。海中伏龙。于是乎陆起。西南行八百馀里。结而为泰山。穹崇盘屈。为五岳首。此论虽古人所未及。而形理有确然可据者。今风水家有过峡。有界水渤海者。泰山之大过峡尔。〇皇清开国方略注云。长白山。为扶舆灵气所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28L 页
钟。其南麓一干。分二支。西支入兴京门。为开运山。南至旅顺口。而龙脊时伏时现。于海中陆起。行八百馀里。结为泰山。〇岱览云。(清唐仲冕著。)岱山之脉。形家言。自昆崙来为中干龙所聚。我朝康熙中。遣官航海测量。得其东祖长白山。〇𤲟案临川吴氏谓天下之山脉。起于昆崙。蔡牧堂发微论亦云。凡山皆祖昆崙。禹贡李光地注云。岱为岳宗。自营州跨海而来。岳浚(丘浚)山东通志总论。岱脉由辽左旅顺口。渡海入蓬莱县境。此皆传述新论者也。
渌水
 此即鸭渌江也。经特定名曰渌水。〇案江河之目。古今异称。水出昆崙曰河水。出岷山曰江。考诸古经。不相混称。诗曰。河水洋洋。又曰。江之永矣。禹贡曰。九河既道。又曰。三江既入。可验也。楚词九歌。有河伯篇。其词曰。与女游兮九河。林云铭云。河不在楚境内。不敢越祭。此乃设一预想之词。则屈原之时。河犹不混也。汉晋以后。通称北方之水曰河。南方之水曰江。故晋书舆服志。汾水曰汾河。唐书明皇纪。汴水曰汴河。宋史河渠志。漳水曰漳河。鲍照石帆铭。淮水曰淮河。大明一统志。西安府有渭河漆河。平阳府有沁河浍河。济南府之漯河、汶河。大同府之桑乾河、呕夷河之等。皆在北方。朱子关睢传所称河。北方流水之通名者。是也。皇舆考。明州有盘龙江。元和郡国志。蜀州有浔(一作鄩)江。山海经。以沔水为沔江。韩愈诗。指湘水为湘江。明统志。杭州有浙江。苏州有白鹤江。以至松江、桐江、嘉陵江、浔阳江之类。皆在南方。孔颖达禹贡疏。所称江。以南水无大小。皆呼为江。是也。故陈霆之言曰。长淮为南北大限。自淮以北为北条。凡水皆宗大河。未有以江名者。自淮以南为南条。凡水皆宗大江。未有以河名者。(出两山墨谈。)此南北之限也。虽然。五代史南唐世家。楚州。有老鹊河。旧唐书地理志。郁林。有牂牁주-D012。明统志。杨州。有狮子河、凤凰河。常州。有纲头河、惠明河。应天府滁河。苏州府运河之属。皆在南方。是南方之水。亦皆通称曰河也。惟江之名。不通于北方。历考诸书。绝无影响。而唐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29H 页
时长安凿隑洲为曲江。则此名在于北方。然曲江之称。以其曲折似嘉陵江。故借而名之。非其实矣。此中国所称江河之别也。其在外国。不分南北。混同称之。南史中天竺国。临大江源出昆崙。分为五江。水经注。西域有恒河熙连河。明统志。安南国富良江来苏江。女真地松花江、金水河。盛京通志吉林之混同江、易屯河。宁古塔之乌苏哩江、虎儿哈河之等。皆错杂称谓。都无分别。我邦之人。无论南北。皆名为江。而如江界江东江西之名。在于北方。清河、河东、河阳之号。在于南方。一与中国所称相反。又如临津江、东津江、达川江、清川江、新渊江、沙湖江之称。架叠甚矣。故今先生于水经。皆拈其旧称。锡为定名。即以鸭渌江为渌水。豆满江为满水。域中之水。皆用此例也。
 汉书地理志。玄菟郡西盖马县。自注云。马訾水。西北人(一作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〇通典云。马訾水。一名鸭渌(一作绿)水。源出东北靺鞨白山。色似鸭头。故名之。去辽东五百里。经国内城南。又西与一水合。即盐难水也。二水合流。西南流。至安平城入海。高丽之中。此水最大。波澜清澈。所经津济。皆贮大船。其国恃此为天堑。水阔三百步。(高丽条。)〇唐书地理志云。马訾水。出白山。色若鸭头。号鸭渌水。今鸭渌江也。又高丽传云。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色若鸭头。号鸭渌水。历国内城西。与盐难水合。又西南至安市。(案安市当作安平。)入于海。而平壤在鸭渌东南。以巨舰济人。因恃以为堑。〇明一统志云。鸭渌江。一名马訾水。源出靺鞨之长白山。(朝鲜山川条。)〇𤲟案鸭渌之名。本起于义州之九龙渊。(详下义州条。)故诸书言鸭渌。皆据义州之下流也。〇又按三才图会。辽阳东踰鸭陆江。而控朝鲜。盖陆绿音。本相通。鸭陆者。鸭缘(鸭绿)也。高丽史地理志云。义州有鸭渌江。一云马訾水。一云青河。〇胜览云。鸭渌江。一云马訾水。又名青河。又名龙湾。(见义州。)〇顺庵安鼎福曰。高句丽记。朱蒙母柳花曰。解慕漱诱我熊心山下鸭渌边室中私之。应制诗注(一作注)。引古记云。扶馀城北。有青河。河伯女柳花。青河。今鸭渌江。非也。丽志胜览。皆袭谬而然矣。青河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29L 页
既云。在扶馀城北。则与今鸭渌南北截然矣。盛京志。今开原古扶馀界。有青河。西流入辽河。疑此水犹存古名也。〇𤲟案渌水。非青河。顺庵说。是也。今开原城北。有占泥、叶赫两河。合为扣河南流。与阿鹿河会。至开原城南为清河。西入于辽水。疑或古之青河也。〇又案渌水。又有浿水之名。(详见浿水。第一条。)又有叆江之名。(见下义州。)并详于下。
 皇舆考云。天下有三大水。黄河、长江、鸭渌江。〇类纂云。黄河与鸭渌。夹北干龙。尽于辽海。又云。天下有三处大水。曰黄河。曰长江。曰鸭渌。〇徐善继云。黄河与长江。夹中条。尽于东海。黄河与鸭渌江。夹北条。尽于辽海。此则自其水源极远处言之耳。按鸭渌江。近世使朝鲜诸臣。至其地见之。回谓甚短浅。必别有一水。夹送北干。然荒漠莫之能考。(出人子须知书。)〇庄渠遗书云。大地之脉。咸祖昆崙。而南北二络最大。北络极于幽燕。大河至此入海。与鸭渌江会。东有下沙。此山水一大交会也。〇朱子曰。天下惟三大水最大。江河与混同江。混同江。不知其出。虏旧巢(谓金人古都。)正临此江邪。迤东南流入海。其下为辽海。辽东辽西。指此水而分也。(语类禹贡说。)又曰。女真起处。有鸭渌江。〇芝峰李睟光云。鸭渌江。自白头山。走数千里。分派为三江。西南入于海。其发源甚远。故谓之大水。〇丰山洪万宗云。类纂所谓鸭渌。似是发源于中国之西北。抵于东北。且我国鸭渌。其大不可与黄河、长江比并。则恐非类纂所谓鸭渌。〇顺庵安鼎福曰。古者东北之水。多以鸭渌名之。今东北诸水。皆入黑龙江。注于东海。其大无比。朱子所称鸭渌。疑指此也。鸭渌之名。出于中国者。自隋唐用兵始。〇𤲟案朱子所论混同江以前段观之。似指黑龙江。以后段观之。又似指辽水。未可知也。但古人或以混同江。为鸭渌。孔平仲谈苑云。鸭渌水。出牛鱼鳔。制为鱼形妇人。以缀面花。(明一统志。牛鱼出混同江。大者长丈馀。)资治通鉴音注云。高丽王王建有国。限混同江而守之。混同江之西。不能有也。混同江。即鸭渌水。见后唐明宗王(一作天)成元年。 博物典汇云。建州产珠及蔘。界鸭渌江而居。珠。江出也。(案此即所谓东珠也。今产于混同江。其品最贵。)凡此皆以混同江。称鸭渌者也。又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0H 页
三国遗事云。辽水一名。鸭渌江。今云。安民江则辽水。又冒鸭渌之名。余所未晓。类纂似以黄河鸭渌。皆入辽海。其所指即我绿水也。然渌水。不可与江河参也。〇又按鸭渌之名。始起于隋、唐。故隋书于仲文传云。军次乌骨城。既而至鸭渌水。字(一作宇)文述传云。述与九军。至鸭渌水粮尽。议班师。唐书地理志云。自鸭渌江口。舟行至泊灼口。高丽传云。程名振游兵鸭渌上。(多不能悉指。)斯可验也。乃金富轼三国史。已自两汉之时。早有鸭渌之名。扶馀曷思王。奔于鸭绿之谷。(汉王莽之时。)句丽乙巴素。居于鸭渌之村。(后汉献帝初平时。)今不可详也。
 日本书纪云。鸭渌江。在三韩。观性理大全。黄河、长江、鸭渌、天下三大水之其一也。〇异称日本传云。鸭渌江。即所谓阿利那礼河是也。〇𤲟案日本神功皇后之伐新罗也。罗王请和于船前。其盟词曰。非东日更出西。且阿利那礼河之逆流。而殊阙春秋之朝。天地神祗共讨之。(出异称传。)则神功天皇之伐。当新罗婆娑尼师今之时。此时彊界。未尝及于鸭渌。不可指以为誓。见林之说。非也。所谓阿利那礼河。当在今庆尚道界者也。
出其西南陬。
 此山出九大水。出其东南陬者曰满水。此即豆满河也。出其正东陬者曰分界河。此合于满水者也。(见满水。)出其东北陬者曰娘木娘库河。曰克通吉河。此二河北流。合而为一。复折而西者也。出其正北陬者曰。大土拉库河。 주-D019土拉库河。此二河。出于 주-D020  北流。合娘木克通二河。即为松花江者也。出其西北陬者曰赛因讷因河。曰额黑讷因河。此二河。流而为一。复折而东北。入于松花江。凡此六河既合。者也주-D021。其出(出其)西南陬者曰鸭渌河。即此绿水也。郦道元称昆崙出六大水。今白山出九大水。东昆崙之名。信不诬矣。
 金志云。天字(元宇)文懋昭著。 金国世居长白山下。其山乃鸭渌水源。南邻高丽。〇资治通鉴音注云。鸭渌水发源契丹东北长白山。鸭渌水之源。盖古肃慎氏之地。〇今水经云。(黄宗羲。)鸭渌江源。出长白山。其山去金故会宁府南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0L 页
六十里。其颠有潭。周八十里。北流为混同江。东流为阿也舌(一作苦)河。南流为鸭渌江。去三万卫东北千馀里。〇鸿书云。(刘仲达。)女真国有长白山。其巅有潭。周八十里。南流至辽东。朝鲜国为鸭渌江。南入于海。北流为女真混同江。经金会宁府。达五国头城。北东入海。〇明一统志云。长白山高二百里。其巅有潭。周八十里。南流为鸭渌江。北流为混同江。东流为阿也苦河。〇𤲟案大泽之水。未必三派流出。即成三江。且其云周八十里者。未核之言也。
 盛京通志云。长白山。在奉天府永吉州东南一千三百馀里。其巅有潭。(节)西南流入海者。为鸭渌江。东南流入海者。为土门江。北流绕州城东南出。边受诺尼江东注。北受黑龙江。南受乌苏哩江。曲折入海者。为混同江。(节)国朝尊为长白山之神。春秋两祭。宁古塔将军副都统主之。在城西南九里温德恒山望祭。康熙十七年。奉旨遣大臣觉罗吴木讷等。登山相视。见山麓一所。四周密林丛翳。其中圜平。草木不生。出林里许。香树行列。黄花纷郁。山半云垂雾幂。诸大臣跪宣敕旨毕。云雾条廓。山形瞭然。有径可登。山腰见石砌平台。登望山巅。作圜形。积雪皑然。及陟其上。五峰环峙如俯。南一峰稍下如门。中潭窈杳。周可四十馀里。山之四围。百泉奔注。即三大江所由发源也。二十三年。奉旨遣驻防协领勒出等。复周围相山形势。广袤绵亘。略如一统志所云。〇大清一统志云。长白山在吉林乌喇城东南。横亘千馀里。东自宁古塔。西至奉天府。诸山皆发脉于此。(吴木讷及勒出事所记。与盛京通志恰同。)山之灵异。自昔称名。而神圣发祥。于今为盛。万祀洪基。与山无极矣。〇方象瑛封长白山记云。康熙十有六年。上以长白山发祥要地。特命内大臣觉罗武某。到兀喇抵讷阴。(节)黎明。闻鹤鸣六七声。云雾迷漫。不复见山。乃从鹤鸣处。觅径得鹿蹊。循之以进。则山麓矣。始至一处。树木环密中。颇坦而圜。有草无木。前临水林尽处。有白桦木。宛如栽植。香木丛生。黄花烂漫。众前诵纶音。礼甫毕。云披雾捲。历历可睹。遂攀跻而上。有胜地平敞如台。遥望山形长阔。近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1H 页
视颇圜。所见白光。皆冰雪也。山高约五(一作百)里。五峰环绕。凭水而立。顶有池约三四十里。无草木。碧水澄清。波文荡漾。绕池诸峰。望之摇摇若坠。观者骇焉。南一峰稍低。宛然如门。池水不流。山门(一作间)则处处有水。左流为松阿里兀喇河。右流为大小讷阴河。(王士禛。亦有记。与此文大同。)〇𤲟案此诸文。山间诸水。合为江源。未必大池之水。直流为三(一作二)江也。〇又按康熙二十三年。驻防协领勒楚奉旨。绘画舆地山川。巡审长白鸭渌。据同文汇考。是年勒楚至三道沟。有我人越江杀害官役。以此生事。竟有罚银三万两之举。可以知也。
 同文汇考。康熙三十年。礼部移咨于我国曰。今纂修一统志所载城池山河。盛京将军来文。与宁古塔将军来册。互相舛错者甚多。发祥之地。关系甚大。今差散秩。大臣查山等五人。将文册带去。前往宁古塔乌喇等地。方详阅定夺。而义州江至土门江地方。南岸一带。俱系朝鲜国接壤。朝鲜国必有熟谙道路之人。应将驿站。俱行预备。俟大臣往着时。令伊国人指引可也。(节)我国回咨曰。自义州江从南岸。至满浦。其间道路犹可艰难得通。自满浦至义州江。发源惠山地境。计十数日程。冈山相续。荒绝无人。牛马不通。曾无驿站。况惠山地界。与大国接壤处。则山势丛积。蜂(一作峰)壑阻绝。自古以来。原无从南。岸通土门江之路。(谓自惠山无直通头满江之路。)玆将形势驰报。(节)礼部奉圣旨云。前驻防协领勒楚。亦奏地方险阻。大臣不必由朝鲜地方前去可也。〇𤲟案后此康熙五十年。乌喇总管穆克登至渭原江北。审查杀人之事。欲自渭原从鸭渌南岸。取路于我。以至长白山。其时朝议以为我国之路。虽自江界穿雪寒岭。以达三水甲山等地。然不可以开此路。遂严辞拒之。(详见司译院启辞录。)明年。乃自头道沟。造舟溯江。以至白山。盖▣▣(必时)欲借路于我。以达宁古塔也。前后二次。皆为我拒。终不开路。我之所虑。亦深矣夫。(互见下渭原郡。)
 全韵诗曰。天造皇清。发挥大东。山曰长白。江曰混同。峻极襟带。福萃灵钟。山顶有潭。闼门名扬。(又开国方略联句云。白山五岳灵攸仰。黑水三江泽孔长。源自闼门潭以下。地开布库哩之旁。)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1L 页
注云。长白山高二百馀里。绵亘千馀里。山之上有潭。曰闼门。周八十里。源深流广。鸭渌、混同、爱滹三江出焉。〇吴兆骞长白山赋曰。(康熙时。)尔其混同之本。鸭渌之源。谺为神池。以宅乎其间。会澜广潒。灵液沦涟。乍风披以潋滟。倏霞蒸而溃渱。淯灵源于千顷。瀹神委于二江。〇张潮长白山记题辞曰。惟玆长白之山。实属大清之望。五岳而外。特立称雄。三代以独(一作前)。前(一作独)尊无偶。北混同而南鸭渌。两江自有渊源。左兀喇而右讷阴。万壑咸滋孕育。〇𤲟案金史。温敦蒲刺。始居长白山阿不幸河。今未可详也。
 通文馆志云。 肃宗三十八年壬辰。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境。(节)由兴京边开道。造十小舟。出头道沟。入鸭渌江。水陆并进。溯行十日而至厚州。又四日而至惠山。舍舟登山。行九十馀里。道益峻险。使其副侍卫布苏伦等。及我国接伴使以下。由径路。期会于茂山。自率通官笔帖式等。赍十五日粮。又行二百馀里。穷江源。至白头山顶潭水边。刻石立碑曰。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至此审视。西为鸭渌。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笔帖式苏尔昌、通官二哥。朝鲜军官李义复、赵台相。差使官许梁、朴道常。通官金应瀗、金庆门。(句)仍从土门水道以下。约行三百里。到茂山。又造四小舟。水陆从流下。至庆兴海口。还至庆源。越江由厚春乃去。〇军旅大成云。乌喇总管穆克登。与侍卫布苏伦。主事鄂世。以定界。至白头山下。我国遣接伴使朴权。咸镜道巡察使李善溥。译官金庆门等。接应克豋(一作登)。以权与善漙。年老不许偕行。率庆门等上白头山。从冈脊下。始得鸭渌之源。有泉从山穴中出。又东踰一冈。得一泉西流。别出二派。其一派与西泉合。一派东流。又东踰一冈。有泉东流。中泉之歧而东者。来合焉。克登坐中泉义水间曰。此可名分水岭以定界。伐石立碑。〇柳下洪世泰云。穆克登来定界。至三水府之莲渊。但与译官金应瀗、金庆门同上山。自挂弓亭下。沿五时川。川自镜城之长白山。西至此与江水合。其外皆荒碛无人居。北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2H 页
度柏德七十里。剑川二十五里。昆长隅十五里。有大山当前。乃西渡江水。斩木缘岸。行五六里。路断。复从山坡。名桦皮德。视柏德尤峻。行八十馀里。有一小泽。又东行三十馀里。登韩德立支。当行数十里。树渐疏。山渐露。自此山皆纯骨。色苍白。东望一峰插天。即小白山也。迤过山趾。西十馀里。至山顶。尚有二三十里。稍东有山(一作小)岭。小白之支也。陟其上脊。望见白头山。雄峙千里一苍顶。如覆白瓮于高俎。从岭底行数里。山皆童濯。行五六里。山忽中陷成堑。横如带。深无底。广仅二尺。或跃过。或接手以度。四五里。又有堑。劈木作架以渡。稍西数百步。至山顶。有池如囟穴。周可二三十里。深不可测。四壁削立。若糊丹埴坼。其北数尺水溢出为黑龙江源。(指混同江也。)东有石狮。色黄。尾鬣欲动。中国人谓之望天吼云。从冈脊下三四里。始得鸭渌之源。有泉从山穴出。其流汩淢漂疾。不数十百步。峡坼为大壑。中注之。又东行踰一短冈。得一泉西流。三四十步。别出二派。其一派流与西泉合。一则东下。而其流甚细。又东踰一冈。则有泉东流。可百馀步。中泉之歧而东者来合。克登坐中泉汊水间曰。此可名分水岭。立碑定界。而土门源流间断。伏行地中。疆界不明。乃竖碑书焉。(即白头山记。)〇万机要览云。舆地图分界江。在土门江之北江。名分界则定界碑。当竖于此。且碑文既曰。东为土门。则亦当竖于土门之源。识者叹其无一人争辨。坐失数百里疆土云。
 国朝宝鉴云。 英宗四十三年。命秩祀白头山于北岳。初国朝五岳之祀。以定平之鼻白山为北岳。至是左议政韩翼谟言。白头山。乃是我国之祖宗山。而北道。又为国朝发祥之地。北岳之祀。今宜移设于白头山。 上从之。命咸镜道臣。择地于甲山府八十里云宠堡北望德坪。建阁望祀。〇𤲟案清朝白山之祀。自康熙十六年始。在宁古塔温德恒山而望祭。我朝则自乾隆三十二年始。(即 英宗四十三年。)
 礼部则例云祭长白山神、松花江神于吉林乌拉。(告祭条。)〇皇朝通志云。康熙十六年。封长白山之神。照五岳例。春秋致祭。遇有庆典。亦一例。于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2L 页
乌喇地方望祭。(出礼略。)〇𤲟案康熙乾隆之时。凡有巡幸盛京。亦皆望秩于长白山。盖所以重其发祥之地也。
 胜览云。白头山其巅有潭。周八十里。南流为鸭渌江。北流为松花江。为混同江。东北流为苏下江。为速平江。东流为豆满江。〇备考云。鸭渌江源。出白头山之大泽(一作潭)。伏流南出。为惠山江。〇𤲟案松花、混同。是一江也。苏下、速平。今未闻也。白头(一作山)北麓之水。有娘木、阿脊、昂邦三河。
直南出百馀里。左合惠山以北。诸谷之水。
 盛京通志云。长白南诸泉。南注为大江。胜览云。大水出白头山下马竹洞。经惠山镇。备考云。惠山江右过临连。自可飞剑、吴氏之川。(案右过。当作左过。)今白山大干。南走为胭脂峰。为虚项岭。又为宝多岭、(即甫多会山。)沙峰、(即沙伊峰也)缓项、鱼隐、圆山等岭。凡在此大干之西者。其水总西流入于渌水。考郑掌令恒龄地图。有临连川、(或作临渊川。)自作川、(即备考自可川。)龙飞川、剑川、(备考合称飞剑。)吴氏川。(或作吾时川。)尹恭斋斗绪地图。有朴达串水、自介水、申大信水(或作辛多信川。)等诸水。皆出于大干之西。入于渌水(鸭绿)。其所径。近地有金峰支当。(句)西出(一作水)罗德。(句)奉天台之名。此皆左合渌水者也。若其右合之水。又有致付水、九五水、东突川、乾天水、池港水等诸名。而皆界外之地也。
渌水。又南径惠山堡西南。
 惠山堡者。惠山镇佥节制使城守之处也。本称惠山镇。嫌与郡县之镇。混而无分。故经称惠山堡。下凡言堡。皆此例也。堡者。小城也。惠山堡。在甲山府北九十五里。其城周二千三百二十尺也。
其一源。出北青府西北厚治岭。直北流百馀里。左合香岭以北诸谷之水。北径甲山府西为虚川。又西迤北折至惠山堡西南。与白山水合。
 北青府。本元之三撒也。高丽置安北千户所于此。后改今名升为都护府。府北一百里。有厚治岭。(或作厚致岭。又作厚峙。)白山南走之大干也。山有石穴。名曰观音窟。南源水出于窟而北流。胜览所称。山北坡川源。出厚致岘是也。(川在北青府北百十八里。)南源又北流。径泥谷社。左合香岭之水。香岭者。厚治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3H 页
岭之北麓也。其山出三条水。曰黄水。东流径黄水院来合之。其色黄故名。胜览所称黄水坡。(在北青北百二十三里。)即其岸也。曰伐成水。东流径马腾岭而来合之。胜览所称伐成浦(在北青北百三十八里。)是也。曰秃水。亦东流来合之。胜览所称秃山川(在北青北百六十二里。)是也。郑掌令地图。有终浦水东流来会。即此秃水也。尹恭斋地图。有于音津。即此南源之始也。〇南源。又北径鹰岭。东左合熊耳水。水出北青府北太白山。东流径小白阶山。至熊耳岭。下为熊耳川。(在甲山府南八十里。)又径鹰岭之东来合之。胜览曰熊耳川。源出香洞。经甲山府南清(一作青)州歧。与于音水合。西入虚川误矣。熊耳水。是东流之水。不可曰西入也。〇南源。又北径黄土岭西北。左合呼麟(一作獜)水。水出熊耳岭。东流径呼麟院来合之也。〇南源。又北径虚川驿东。为虚川。胜览曰。北青府之山北川、(即原派。)伐成川、黄水川、秃山川。合流于甲山府南青州歧。历虚川驿。为虚川。(驿在甲山南四里。)是也〇南源。又北径甲山府西。其府本虚川府也。久为女真所据。屡经兵火。无人居。高丽末。置甲州万户府。今为甲山也。〇南源。又右(一作左)合镇东水。郑掌令地图。有水出吉州之北雪岭。西流与头里岭、斩头岭之水会。径镇东堡之南来合之。即此镇东水也。其堡城周一千四百九十五尺。(在甲山北二里。)置兵马万户以守之。胜览云。加尔川。源出镇东洞。入虚州(一作川)。亦镇东水之谓也。〇南源。又西北流。右合同仁水。水出缓项岭。西流径同仁堡之北来合之。其堡城。周一千三百五十一尺。(在甲山北三十六里。)置权管以守之也。咸镜道观察使南九万启曰。甲山三水二邑。在于重岭大脊之外。故来往之路。只有咸兴、北青、端川三处。而咸兴之路。距三水郡。九日程。北青之路。距甲山府四日程。端川之路。距甲山府五日程。而峻岭绝壑。危栈石路。又是一国之所无。且三水之西。则厚州废四郡。皆为空旷之地。故不得通路于江界。甲山之东。则又隔白头山南支。故不得通路于吉州。且玆二邑。风土之寒苦。甚于六镇。五谷不成。居民鲜少。而形势之孤绝。又如此。脱有缓急。声援决不可及。而平居之时。鱼盐衣被。亦不能相资于他邑。诚可闷也。臣闻自吉州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3L 页
西北堡。(在吉州西北四十里。)有猎貂人往来之路。可通于甲山府。故使西北堡万户吴尚悌、吉州将官(一作军)许潏。往寻其路。树木丛密。人马不能穿出。五日之后。始出于甲山同仁堡。又自同仁堡。复寻来路。则二日半。还归于西北堡。而中间有二岭。皆不甚高峻。今若伐木开道。使之稍通人马。则近可二百馀里。远不满三百里。又颇平易。大不如端川等路之险恶危绝。不可著足。今使甲山人。开通岭脊以西之路。吉州人。开通岭脊以东之路。则不过数十百人数日之役。且闻自西北堡三十里。有古西北堡废城。(在今堡西。)又四十里。有李阳春古基。而皆是人民可居之地。岭脊西边。又有甘坪地。而稍为开野。可以耕作云。其间亦宜设置一二镇堡。以为防守讥察之地。若然。吉州之斜下北。(句)德万洞。(句)端川之崇义。(句)吾乙足。(句)双青。(句)黄土歧。(句)甲山之镇东等堡。悉为内地。皆可罢也。(文止此。)今考白山大干。蜿蜒磅礴。南走为宝多岭、缓项岭。又为圆山。西南迤为黄土、天秀、赵家之岭。又西至于厚治、香岭。太白之山。连亘数百里。而皆大山钜岳。雄伟桀特。其在此大干之西者。曰甲山府。在大干之东者。曰吉州。曰端川府。曰利原县。而北青府。当大干西迤之下。故大干之西。有渌水之南源。直北流注。而诸谷之水。皆入于此。大干之东水。皆南流。自达于海。此其大较也。若其道路。自北青沿渌水之南源。达于甲山。为二百五十里也。自北青。至端川吉州。为百馀里也。而甲山吉州之间。岭脊间之。不能相通。其势不得不环至北青。曲折通之。故南相国。欲凿岭脊之路。然今仍不果也。〇南源。又西迤径虚麟驿。屈而东北。至云宠堡。西右合其堡前之水。堡城周一千四百六十七尺。(在甲山北七十里。)置兵马万户以守之。其水出宝多岭。西流而来合之也。〇南源。又至惠山堡。西与白山水会。备考曰。虚川源。出北青厚致岭之观音窟。北流径泥谷社。为黄水。(案此误言之。)至鹰岭过熊耳川。经甲山府。西过镇东。同仁之川。经虚麟。至云宠镇。过前川。入惠山江是也。
渌水。又屈转西北流。至三水府北南。合其义流之水。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4H 页
三水府。本甲山之三水堡也。明英宗正统六年。(我 世宗二十三年。)始置万户。以扼贼路。后转升为都护府。以白山水、(即绿水。)香岭水、(即绿水南源。)长津水。皆会于府界。故取目焉。(自府北。至绿水十五里。)初新罗之末。三国分争。北界丘墟。女真乘间。据有鸭渌江内外之地。出没抢掠。边民苦之。至宋太宗淳化二年。高丽成宗。(其十年。)遣兵逐出白头山外居之。(出高丽史)洪万宗谓此鸭渌。即三水郡北之江。非义州之鸭渌也。(出东国总目。)余按高丽之初。三水甲山等地。属于金人。故高丽成宗。遣兵逐之。然其后复为金人之有。终得疆理。据金史太宗本纪。天会九年。以徒门水以西。浑疃、星显、僝蠢、三水以北閒田。给曷懒路诸谋克。又高丽传。康宗元年。遣石适欢。以星显统门之兵往。至乙离骨岭益募兵。趋活涅水。徇地曷懒甸。收叛亡七城。二年。康宗使斜葛。经正彊(一作疆)界。至乙离骨水。斜葛不能听讼。康宗。召斜葛还。而遣石适欢往。石适欢立幕府于三潺水。(文止此)三潺水者。今之三水府也。浑疃星显僝蠢三水者。即白山水、香岭水、长津水之异称也。据此则三甲等地之属于金人。可知也。又金史列传。乌延胡里改。曷懒路星显水人。乌延蒲豁奴。速频路星显河人。余按曷懒者。今之咸兴也。速频者。今之三水等地也。星显之水。或属咸兴。或属三水。而今两邑之间。有长津水。此似星显河也。〇胜览云。仁遮川。源出积生洞。北流入惠山江。备考曰。三水前川。源出三水白阶山。北流为沙川。经三水府。东至仁遮堡。入鸭江。郑掌令地图。有水一出小白阶山。北流为沙水。一出白岭东北。流由银洞而来。合于三水府之东北。入于渌水。经所云义流之水。即指此也。
渌水。又西北径仁遮罗暖之堡。北合一水。
 仁遮外堡。在三水府北二十里。城周三百六十三尺。旧属甲山。置权管。明孝宗弘治十五年。我燕山君。(八年也。)移属三水。升万户也。罗暖堡。在三水府西北五十里。城周三千三百六十尺。燕山君六年。置万户也。〇其北合之水。源发界外。(即白山之西南麓。)南流由崔天己洞。入于渌水。胜览云。大水出白头山下马竹洞。(即绿水。)经惠山镇暨仁遮外。与崔天己洞水合流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4L 页
也。余按界外之地。下(一作上)自白山沿渌水。而下至义州。今皆为船厂将军之所管辖。而地僻人稀。山峦层叠。不可以周知。考诸舆图。自惠山至罗暖。沿渌水以北界外。有车军万(一作马)洞、药水洞、泡石洞、白塔洞、(有砖塔)虎桥洞、朴龙洞、尹水洞、三可洞、芦洞、深洞、禾洞及回山寨、葛山、黑山等诸名。而所末(一作未)详也。
渌水。又西北径小农、葛坡堡之北。
 小农堡。在罗暖堡之西北二十里。城周一千三百尺。我燕山君六年。置权管。属于三水府也。葛坡堡。备考称茄坡堡。(亦称加乙波知堡。)在小农西二十五里城。周三千五百尺。燕山君六年始筑。置权管。后升为同佥节制使。亦属于三水府也。小农葛坡之间。有甘长迁石路。
涨水从西南来。注之。(涨音长平声。)
 备考云。经惠山镇。左会虚川。(即南源。)折而西北流。至仁遮堡。左过三水川。经罗暖、小农、新旧、茄坡之堡。左会长津江。经所称涨水。即此长津水也。
渌水。又径葛坡旧堡北。
 葛坡旧堡。在三水府西北一百五里。城周一千五百七十尺。本为佥使之守。后移佥使于新堡。降置权管也。〇渌水。又径兔迁北古者。方言谓水厓石路曰迁。今称别路也。备考云。经兔迁四松之坪是也。
至厚州故地。(句)南合其州前之水。
 州之沿革。未闻。东至葛坡旧堡九十里。西至古茂昌一百三十三里。旧无防守。今始设堡。置佥节制使焉。 今上壬午。(我 纯祖二十二年。)始设府。置都护府使。按三水府志。府北二百里。有三十里大野。中有二大泽。泽边有台。高数百丈。西流(一作有)十八峰。东则鸭渌江。山水秀丽。土品甚沃。此指厚州也。今自渌水发源。至厚州。地属于咸镜南道。厚州以下。入平安道。地属废四郡。为江界府之管辖。荒废既久。绝无居人也。〇其州前之水。即所谓厚州江。源出葱田岭之喜塞峰。北流由五万洞。至大小厚州。地左与怀德岭之水合流。径束沙洞獐项德。(句)大板幕及文柱(文柱非。)五统。(句)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5H 页
(冬乙应。)板幕。(句)加马(加马都郎)煮芝。(句)古邑之洞。至厚州堡前。入于渌水。自发源。至入江。为二百馀里。水之西为茂昌界。东为三水界。备考云。厚州江。源出葱田岭。北流由板幕洞。至厚州北。入于鸭渌江。即此也。但其云出于葱田岭者。疏矣。〇渌水。又南合罗信水。水出江界府境。怀德岭。北流径侧三、(即侧三巨里。)子甲、(即东边者甲。)牛踰、水砧之坪。至罗信洞。入于渌水。自发源至入江。为七十馀里也。厚州以下。渌水之滨。有厚州下把。(长十里。广五里。)厚州獐项、(长五里。广五里。)朴铁上曲、(长十里。广五里。)下曲(长七里。有冰厓。)等坪。接罗信水入江之处。
 咸镜道观察使南九万疏曰。自三水沿鸭江而下七十里。有厚州古地。未知设于何年。废于何年。而其地在江之南。自是吾地。郊野之广阔。田土之肥沃。大异于三甲之崎岖瘠薄。霜降最晚。五谷皆熟。诚可居之地也。自我国废弃之后。曾为彼人之窟穴。其地距葛坡知。既是接邻。而距别害。亦不满二百里。中间只隔鸟蔓一岭。彼人鸣镝之声。朝夕相闻。且当时朝廷。既废四郡及厚州。以与彼人。以长津江为界。故惟别害、葛坡知二镇置之。长津江两岸。其馀庙坡、神方、江口、鱼面、甘坡、自作等堡。皆置于江水之东。与彼人夹江而居。其设堡等处。皆在急流绝峡重山叠嶂之中。道路险恶。人不堪通行。又无可耕之田。非人民可居之地也。今若更置郡邑于厚州故地。则在三、甲相依为援。可无孤绝之忧。在咸兴固其藩篱。可无疏虞之患。且自咸兴至别害、三水界。几四百馀里。自三水至别害。又四百馀里。而其间人民窜居山谷。有若鸟兽之难驯。今若复置厚州。以为边防。则长津江上下诸堡。并行革罢。割咸兴黄草岭以西。三水李松岭以南之地。合为一郡。设邑于别害。则其在分境治民之道。实为合宜。〇𤲟案 肃宗甲寅。因南公之疏。以鱼面堡。移置于厚州。而万户李尚植。升为佥节制使以守之。 显宗乙丑。罢厚州佥使。还移为鱼面万户。 正宗丙辰。复设厚州。置佥使。以废四郡之祥霸坪来属。而李健秀始为佥使以守之。 今上壬午。(我 纯祖二十二年。)升为府。置都护使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5L 页
以守之。
渌水。又西北径茂昌古县北左。合萄葡(葡萄)水。
 茂昌废郡。本闾延府之上无路堡也。明正统元年。我 世宗。(十八年。)始置万户。五年。以堡去闾延隔远。声援不及。割闾延府之出哈孙梁。厚州甫山等地。民户置茂昌县。后升为郡。至代宗景泰七年。我 世祖(元年也。)空其地。属于江界府。自此东至厚州一百三十三里。北至渌水二里。按胜览甫山废堡(茂昌东八十三里。)时介废堡。(茂昌东二十二里。)皆在茂昌之东。然今竹岩之侧。有旧堡一。堡边有大泽也。〇葡萄水。源出江界怀德岭。北流由侧三中三初三之坪。径莫从岭之东。至葡萄洞。入于渌水。自发源。至入江。为六十馀里也。其渌水之滨。自罗信水以下。有大罗信洞。(长五里。广七十馀里。)罗信上曲、(长十里。广六里。)下曲、(长十里。广三里。)小罗信洞、(长五里。广十里。)竹岩上曲、(长十里。广十里。)中曲、(长十里。广二十里。)下曲、(长十里。广二十里。)三兄弟洞、(长十里。广十五里。)小三洞、(长十里。有冰厓。)大茂昌、(长八里。广二十里。)小茂昌、(长五里。广三里。)茂昌曲、(长七里。广四里。)葡萄洞(长五里。广七十馀里。)等坪。接于葡萄水。入江之处。又有巨石巉岩盘礡。直压渌水。谓之竹岩。(在竹岩曲下。茂昌东地也。)沿江之道。不能穿过斜避而行也。
右得十二道沟。从塞外注之。
 十二道沟。并白山之西南麓及歪头䃳子山。东北麓之水也。按郑掌令地图。自厚州。至茂昌界。外有泉洞、三洞、城洞、直洞、门岩洞、北水洞、大岩、小岩、大食盐洞、小食盐洞、(又有食盐德)大水洞、二兄弟洞。又有二条小水。南流入渌水。尹恭斋地图。有三水洞、古禾洞、下那兰、上那兰等名。而又有三头沟南流。入于渌水。凡此皆十二道沟之所近也。然地系于外。未可周也。备考云。经兔迁四松之坪。左过厚州江、罗信之川。至茂昌古县。左过葡萄川。右过塞外之十二道沟也。
渌水。又过茂昌岭。
 渌水。又南得豆芝水。水出于怀德岭。北流径河山、回阳之洞。安道之坪。獐项之岭。至豆芝洞。入于渌水。自发源至入江。为一百馀里也。〇渌水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6H 页
又南合竹水。水出于竹田岭。北流径泉川河、山云洞、芦滩桧洞等地。至竹田前(一作坪)。入于渌水。自发源至入江。为一百馀里也。其渌水之滨。自葡萄洞以下。有葡萄上曲、(长十里。有冰厓。)中曲、(长七里。广三里。)下曲、(长十里。广五里。)莫从洞、(长十里。广四十里。)河山、(长十里。广十七里。)豆芝洞、(长五里。广百馀里。)豆芝上曲、(长六里。有冰厓。)中曲、(长七里。广三里。)下曲、(长十里。有冰厓。)吾郎哈洞、(长十里。广五里。)吾郎哈曲(长五里。有冰厓。)等坪。接于竹水入江之处。而马海堡。留防所。在豆芝洞上、楸坡堡留防所。在竹田坪上。〇渌水又南合金苍水。水出于江界府归厚德。北流由古城细竹之洞。径渊(一作渊)洞岭东。至金苍坪。入于渌水。自发源至入江。为八十馀里也。〇渌水。又径茂昌岭北茂昌之地。至此而界故山擅斯目矣。〇渌水。又左合金东水。水出于归厚德。北流径兄弟洞及獐岭之东。至金东坪。入于渌水。自发源至入江。为九十馀里也。其渌水之滨。自竹水而下。有竹田坪、(长十里。广百馀里。)金苍曲、(长十里。广五里。)金苍洞、(长十里。广七里。)束突上曲、(长二里。有冰厓。)束沙洞、(长三里。有冰厓。)束沙曲、(长六里。有冰厓。)束突下曲、(长十里。广五里。)渊洞、(长十里。广五里。)三洞、 长十里。广三(一作五)里。 葛田上曲、(长五里。有冰厓。)中曲、(长十里。广五里。)下曲(长十里。有冰厓。)等坪。接于金东水入江之处。又自茂昌而西。有旧堡五。一在葡萄曲上。一在豆芝洞上。一在金苍洞上。一在束沙洞上。一在葛田曲上。按胜览。奉浦废堡、(茂昌西三十八里。)家洞废堡。皆在茂昌之西。今所存旧堡。即其遗也。
至闾延古县西。左合中矼、胡芮之水。屈转西南流。
 闾延废府。本咸吉道甲山府之闾延村也。明成祖永乐十四年。我 太宗(十六年。)以距府悬远。割小薰豆以西。为闾延郡。属平安道。至宣宗宣德十年。升为府。乃置镇。即주-D052 世宗十七年。 景泰七年。空其地。属于江界府也。其渌沿之地。自金东水以下。有金东坪、(长七里。广五十里。)楸上曲、(长五里。广三里。)下曲、(长三里有冰厓。)上獐项、(长十里。广六里。)中獐项、(长五里。有冰厓。)下獐项、(长五里。广三里。)梨坡、(长十里。广七里。)上立岩、(长十里。广六里。)下立岩、(长五里。有冰厓。)上冰厓、(长七里。广五里。)中冰厓、(长七里。)下冰厓(长十里。广十里。)等坪。接于闾延而下。冰厓之傍。有巨岩临水。谓之项岩道。不能直过也。〇中矼水。亦云中江。源出归厚德。北流径大蚁炉口之洞及禹哥坪。过车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6L 页
踰岭东。又径泉坪、榛坪、桑木之坪。入于渌水。自发源至入江。为二百馀里也。其渌沿之地。自闾延而西。有上德曲、(长十里。广七里。)下德曲、(长十里。广五里。)中江坪。(长十里。广百馀里。)而从浦堡留防所。在中矼水入江之处。〇胡芮水。源出胡芮岭。北流径龙岩猪额之洞。又径摩屹岭之东。芦田、安道二坪之西。入于渌水。自发源。至入江。为一百二十馀里也。其渌沿之地。自中江以下。有中江曲、(长五里。广五里。)乾浦、(长十里。广五十里。)乾浦獐项、(长三里。有冰厓。)胡芮上曲、(长五里。广五里。)下曲、(长十里。广十里。)胡芮洞口(长十里。广百二十里。)等주-D053。接于胡芮水入江之处。按胜览。闾延西。有下无路废堡。虞芮东。有榆坡废堡。今胡芮洞上。有旧堡。是其遗也。又今胡芮水之西。有长城基。古之关防也。按东史。明宣德七年。(我 世宗十四年。)野人四百馀骑。突入闾延。剽掠人民。江界节度使朴础。率兵逐之。明年。建州卫指挥李满住。还我被虏人。至江界。委罪于忽剌温。 世宗怒。乃以崔润德。为平安道都节制使。将讨之。遣崔海山。造浮桥于鸭渌。朴好问以为水流甚驶。不可以桥已之。使崔润德率三军。渡江讨之。(详下盐难水。)十年春。(世宗十七年。)野人五千七百骑。来围闾延。郡守金允寿等。领兵捍拒。贼退。遂帅精骑逐之及江。秋。又侵闾延小薰豆及赵明干地。都镇抚张思祐。率兵追之。明年。又侵赵明干口子。虏掠人畜而去。时野人搆怨。连年寇掠。边郡骚然。乃以李蒇。为平安道都节制使。领兵渡婆猪江讨之。(出徐文重朝野记闻。)盖此时。李满住据于建州。而部落强大。或诱忽剌温而来掠。或与林哈刺而入寇。又有吒纳奴列儿哈等诸部。东史总谓之婆猪江野人。我之所以废弃四郡。避此寇也。今长城遗基。盖其时所防也。
渌水。又南径虞芮古县西。
 
(一作虞)芮废郡。本闾延府之虞芮堡也。国初。置万户。明正统八年。我 世宗(二十五年也。)以距府遥隔。割榆坡、赵明干、小虞芮、泰日等地民户。置郡。景泰七年。空其地。移属于江界府也。其渌沿之地。自胡芮江而下。有胡芮下边、(长五里。有冰厓。)摩屹洞、(长五里。广十里。)早粟上曲、(长十里。广十里。)中曲、(长十里。广十五里。)下曲、(长十里。广十里。)所义德、(长五里。广十五里。)粟田、(长十里。广三十里。)伐洞、(长五里。广二十里。)芦洞、(长十里。广三十里。)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7H 页
浦、(长十里。广三十里。)慈城上曲、(长十里。广三里。)下曲(长十里。广三百馀里。)等坪。接于慈城江。入渌之处也。〇按郑掌令地图。自茂昌至虞芮界外之地。有伐草洞、板分洞、朱砂洞、洗南立洞、于用怪洞、会阳洞、古道洞、波荡洞、三岐岘、削土洞。及田尚禄、罗士立、河加应、李顺兴等接战洞。又有军里川。南流入于渌水。(在中矼水来合之下。)尹恭斋地图。有立岩洞、呼丹洞、罗汉、德元、时德、都乙恨洞、家舍洞、大薰豆、小薰豆、那里川、甘音洞、漏屯洞、黑水林、奉天台、夫乙毛洞、所弄怪洞、赵明干洞、小甫里等诸名。而或以界内之地。谬录于界外。然地系荒废。其详未得也。
 唐书渤海传云。高丽故地。为西京曰鸭渌府。领神、桓、丰、正四州。又云。鸭渌。朝贡道也。〇又地理志云。自鸭渌江口。舟行百馀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灼口。(玉江堡。)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皇城坪。)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〇辽史地理志云。渌州。本高句丽故国。渤海号西京鸭渌府。桓州。在渌州西南二百里。(桓州即丸都)正州。在渌州西北三百八十里。〇安鼎福云。鸭渌府。疑今鸭渌上流。我甲山、三水以下江外等地。神、桓、丰、正。并未详。〇先生云。神州者。今虞芮。慈城之北隔水之地也。〇𤲟案渤海鸭渌府。以神州为治所。而辽以神州。改为渌州。故唐志辽志。并谓丸都东北二百里。有神州。盖可知也。丸都者。明是满浦堡西北隔水之地皇城坪也。(见满浦下。)今自皇城东北二百里。正得我虞芮废郡。其西北隔水之地。必古之神州也。盖此鸭渌府之地。上自闾延、虞芮隔水之地。沿渌水而下。尽于玉江堡界外。而其西北则接于兴京边外也。顺庵欲求之于甲山、三水则太远矣。
左受慈城古县之水。
 慈水出江界茂城岭之舍郎峰。西北流为东水。及大小北水。由加马鹰岐真木之洞。至水节里。右合五家水。水出于五家岭。西北流。由玄鸟桦田之洞来合之也。〇慈水。又北由大桧洞馆洞之西。竹岩黄哲德之东。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7L 页
又绕慈城古县。东径胡芮柳谷之坪。伐洞枫坪之地。至慈城洞口。入于绿水。自发源至入江。为三百馀里。而水之东。有外怪堡留防所。西有旧堡一处。备考云。慈城江源出茂城岭。西北流由真木土城之洞。过五胡山川。至慈城古县주-D055。西入于鸭江即此也。舆图。慈城江。有虎皮桥。今未闻也。〇慈城废郡。本闾延府时番江之慈作里也。明成祖永乐末年。我 世宗(六年也)以小甫里等八处居民。聚保时番之獐项。树栅防戍。宣宗宣德七年。婆猪江野人。杀掠人口而去。以其地与闾延江界相隔。不及相救。明年。就两邑中慈作里筑城。置慈城郡。景泰七年。(我 世祖元年。)空其地。属于江界府也。已上废郡四。曰茂昌。曰闾延。曰虞芮。曰慈城。而其地上自厚州。下界于满浦。沿渌水五百六十里。皆为江界府之所领。旷废无人。树木梗塞。谋国之忧也。〇渌水。又左合三川水。水出于麻田岭。北流径三川坊。入于渌水。三川坊。在废郡之初境。与上土外怪等堡相接。旧无居人。 正宗朝。始募民入居也。〇渌水。又有三江之目。水自三川坊以后。西迤而折为东流。复折为西南流。故曰三江也。其沿水之地。自慈城江以后。有慈城洞口。(长十里。广三百馀里。)李仁洞、(长十里。广十里。)上西海、(长十里。广十五里。)下西海、(长十里。广五里。)摩屹洞、(长三里。广二十里。)加木德、(长十里。广五里。)照牙、(长十里。广七里。)瓮岩、(长十里。广五里。)知弄怪、(长十里。广十五里。)所三坡、(长十里。广二里。)三江上曲、(长十里。广四里。)中曲、(长十里。广五里。)下曲、(长十里。广五里。)玉洞(长十里。广七里。)等坪。接满浦堡。东北把守之处。
 文献备考补曰。 肃宗九年。兵曹判书南九万。请于废四郡。设置四镇。议大臣。差出四镇边将。大司谏柳尚运言其不便曰。此地横亘数百里。树木丛杂。道路阻绝。今若置镇。则当伐木通道开垦田土。新设残镇。既不足以御贼。而反开贼路。且土地辟则貂蔘之利绝矣。其弊必多有犯越之患。而重峰叠嶂。四塞不通。虽欲设烽燧。其路无由。此皆不便之端也。九万曰。北路貂蔘。出于三甲。而三甲设邑。已累百年。其利不绝。今虽置四郡。岂至一朝断绝乎。江边往来之路。非一二。则贼来岂必由四郡乎。树木虽可为防蔽。亦岂如募入人民乎。(亦见国朝宝鉴。)诸臣多以尚运言为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8H 页
便。领议政金寿恒。请令九万议于诸大臣。右议政金锡冑。主尚运议。以为穷僻之地。实难募民。又难接待官员。请先置二佥使。观势加设为可。左议政闵鼎重。主九万议以为不可不仍设四镇。领议政金寿恒及原任金寿兴。从锡冑言。以先设二镇为便。命设茂昌、慈城二镇。寻还罢。
 先生废四郡议曰。臣窃观鸭渌河防之势。自四郡以西。沿河为邑者。谓(一作渭)原楚山等七邑也。自四郡以东。溯河为邑者。三水甲山是也。而鸭渌之水。自南而北。至于闾延。又折而南流。今论北极出地渭原甲山。大抵同带。则渭原甲山为之弦。而四郡为之弧矣。疆域之辨。宜弧是争。藩篱之蔽。宜弧是固。而今废之不顾可乎。率然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此兵家之大势也。今率然之蛇首在甲山。尾抵渭原。而其腰复(一作腹)皆已朽矣。尚可以首尾相救乎。兵之所以胜败存亡。势而已。山战者。据峻岭则胜。水战者。据上流则胜。势也。有强人数千。据四郡之地。北断葛坡之路。西通建州之粟。南面而号令我。则七邑亭壁之障。将土崩瓦解。而浿水以北。非复朝鲜之有也。不此之忧。而谓四郡可废乎。防之未成。踰者无伤。防而踰之。乱之本也。诗云。折柳樊圃。狂夫瞿瞿。道防之不可踰也。鸭渌之为防也大矣。今无故而毁之。使朔野奸细之民。潜处山林之中。挈其妻子。托为巢窟。日采金银铜铁。鼓铸以为货。孩儿之蔘。貂鼠之皮以自肥。具弓矢戈鋋猛火之器以自卫。守土之臣。匿不以闻。庙堂之臣。知而不言。乱之既作。防于何有。昔我 世宗世祖。命将出师。经营六镇。竭一国之力。获而后己焉者。何以哉。欲以豆满为防也。防之在人。尚或图之。防之在我。胡自毁之。臣故曰废四郡。宜复。〇𤲟案国典曰。西北沿边。犯越采蔘佃猎者。首从皆境上斩。而渌水割两国之境。故人不敢相越。定规也。近闻界外之人。十百为队。乘者皮船。潜度入四郡之地。采蔘猎貂。或庐而居之。具弓刀以自卫。渐成巢窟。而入莫敢撄。先生所虑在是也。(废四郡之议。又见涨水及秃鲁条。)
渌水二(江界、渭原、楚山、碧潼、昌成、朔州、义州、入海、涨水。)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8L 页
渌水。又西南过江界府地。至满浦堡北。
 江界府。古称秃鲁江万户。高丽末。改今名。设镇边、镇成、镇安、镇宁四军。差上副千户管之。(恭悯王时事。)明建文三年。我 太宗(元年也。)以立石等地。合之称石州。后罢之。改为都护府也。〇满浦堡。在江界西北一百四十五里。城周三千一百七十二尺。置佥节制使。以守之也。
 明史朝鲜传云。成化十五年。命王出兵夹击建州女真。王遂遣右赞成鱼有沼。率兵至满浦江。以冰泮后期。后遣左议政尹弼商。节度使金峤等。渡江进剿。〇𤲟案此我 成宗十年事也。建州者。今之兴京等处也。当时女真酋长董山、李满住等。据于建州。而太监汪直请讨之。故帝命我夹击之。不特此也。我师之前后进剿者。甚多。然其出师之路。或由满浦堡。或由山羊堡。或由楚山府。或由昌城府。其后深河之役。出自昌城来由满浦。今计自满浦西至兴京。为四百四十馀里。而中有盐难水。(佟家江。)未有两国之来往也。
 
句丽史云。太武神王五年。(新莽之末年。)伐扶馀杀其王带素。带素之弟。知国将亡。与从者百馀人。至鸭渌谷。见海头王出猎。遂杀之。取其百姓。建都于曷思水滨。立国称王国。祖王十六年。汉明帝冰和(永平)十一年。 曷思王孙都头。以国来降。〇洪万宗云。曷思水。疑在鸭渌北。〇备考云。曷思国似在鸭渌江近地。〇𤲟案鸭渌谷。似是今满浦堡之地。(见下节。)则曷思国。亦满浦之近界也。
 句丽史云。东川王二十年。(魏主芳正始七年。)魏幽州刺史母兵俭(毋丘俭)来侵。王以一千骑。奔鸭渌原。俭攻陷丸都城。遣王颀追王。王奔南沃沮。至于竹岭东部。密友独赴敌力战。下部刘屋句。负密友而至。王复国论功。赐密友巨谷青木谷。赐屋句鸭渌杜讷河原。以为食邑。〇𤲟案此时句丽都于丸都。丸都者。今之皇城坪。即满浦堡隔水之地也。(详下文。)南沃沮者。今之咸兴也。今欲自皇城而至咸兴。则路必由满浦矣。古之鸭渌原。当是今满浦주-D003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9H 页
句丽史云。烽上王。疑其弟咄固有异心。杀之。(晋惠帝元康三年。)子乙弗畏害。出遁贩盐。乘舟扺鸭渌。将盐下寄江东。思收村人家。其家老妪。请盐不与。其妪恨恚。潜以屡置之盐中。乙弗不知。负而上道。妪追素(一作索)之。诬以廋屦。告鸭渌宰。决笞之。不知其为王孙也。(晋惠帝永康元年。国人弑烽上王。迎立乙弗。是为美川王。)〇𤲟案前此故国川王时。有处士乙巴素者。隐居于鸭渌谷左勿村。王遣使迎之。拜中畏大夫。仍为国相。(汉献帝初平时。)所谓左勿村。亦是满浦堡之近地。盖鸭渌谷。居句丽国都之傍。俨为保鄣。故有守宰。有属村也。
又径丸都故城南。
 丸都城者。高句丽之故都。今满浦堡隔水之地。皇城坪是也。
 魏志东夷传云。高句丽都丸都之下。多大山深谷。无原泽。(梁书南史同。)又云。伯固死。新주-D005王 有二子。长子拔奇不肖。国人共立伊夷模为王(山上王。)拔奇诣康降。(公孙康。)还住沸流水。伊夷模更作新国。今日所在是也。(谓丸都。)〇句丽史云。山上王二年(汉献帝建安三年。)春。筑丸都城。十三年冬。王移都丸都。(山上王本纪。)〇𤲟案前此国祖王九十年。(汉顺帝末年。)丸都地震。史特书之。其有城邑久矣。但其移都。自山上王始也。(自国内城移都之。)
 唐书地理志云。登州东北海行。(节)自鸭渌江口。舟行百馀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即安平城见下玉江下。)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〇先生云。丸都在今满浦堡。北隔水之地。高山之上。又云。自鸭渌口。舟行百馀里者。今义州之玉江堡也。又自玉江乘小舫。东北溯五百三十里者。今江界之满浦堡也。满浦北岸为卒本之巽方。今兴京东南四百馀里之地也。今佟家江之东。有歪头䃳子、红石䃳子二山。所谓丸都。疑在红石之山顶也。
 魏志母丘俭(毋丘俭)传云。正始五年。俭(时为幽州刺史)出玄菟。讨句丽。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丽所都。六年。复征之。宫遂奔买沟。(东川王奔北沃沮。)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馀里。至肃慎氏南界。(即豆满河边。)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〇梁书云。宫败走。俭追至赪岘。悬车束马。登丸都山。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39L 页
屠其所都。(北史同。)〇句丽史云。东川王二十年。(魏正始七年。)母丘俭(毋丘俭)来侵。王奔鸭渌原。(今满浦。)又奔南沃沮。(向咸兴。)至于竹岭。(雪寒岭。)逃至海滨。(至咸兴。)二十一年。王以丸都城经乱。不可复都。筑平壤城。移民及庙社。〇先生云。东川王之东奔也。踰渌水历江界。穿嶭罕岭。到咸兴府。又折而北走。至豆满河边。此所谓过沃沮千馀里。至肃慎南界者也。丸都城之在江界之北审矣。赪岘者。今之红石䃳子也。盖此丸都之地。左据渌水。右阻婆猪。背负太山。二水交襟(一作衿)于前畿。诚四塞之地也。
 晋书慕容皝载记云。咸康七年。皝入自南陜。以伐高句丽翰。(皝庶兄。)与钊(句丽故国原王也。)战于木底。大败之。乘胜遂入丸都。掘钊父墓载其尸。毁丸都而还。(魏书北史大同。)〇句丽史云。故国原王十二年 晋成帝주-D009康八年。 春。修葺丸都城。秋。移居丸都城。冬。燕王皝毁丸都城。十三年秋。移居平壤东黄城。〇𤲟案东川王二十一年。既筑平壤城。仍以移都故。至故国原王。修丸都而移居。旋为慕容皝之所毁。复还平壤也。〇又案移居平壤之后。丸都遂为旧京。故至阳原王四年。(梁武帝末年。)丸都进。嘉禾十三年。(陈高祖元年。)丸都城干(城主也)朱理叛。而伏诛。轼史详记之也。
 辽史地理志云。桓州。在渌州西南二百里。高丽王钊。创立宫阙。晋诗(一作时)。为慕容皝所焚荡。〇明一统志云。丸都山。在朝鲜国城东北。汉时。高句丽王伊夷模都此。至晋。为慕容皝所败。〇安鼎福云。桓州。即丸都。〇𤲟案渌州。在今虞芮郡隔水之地。而虞芮西南二百里。为满浦堡外地也。伊夷模都此。后为母丘俭(毋丘俭)所败。至王钊。复为慕容皝所毁矣。一统志甚疏。
 金富轼云。丸都山与国内城相接。(本出括地志。)〇洪万宗云。丸都在国内城近地。通谓之国内。盖城阙虽异。实一处也。〇𤲟案国内城者。今山羊堡西北隔水之地。(见盐难水。)则주-D012丸都地相连也。
 海东古记云。五国城有二。一在江界伐登堡外越江边。有方城形址。(又详见满水条。)〇胜览云。皇城坪距满浦三十里。金国所都中。有皇帝墓。世传金皇帝墓。砻石为之。高可十丈。内有三寝。又有皇后皇子等墓。〇郑恒龄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0H 页
地图。满浦堡西北界外。有安子岭、别外坪、巨柴项。棘项、五国城、众累冢。〇尹斗绪地图。满浦西北界外。有皇帝陵、皇城坪、金古都。〇𤲟案五国城。即今会宁府西云头城也。安得寻之于满浦堡外乎。古记之说谬矣。(见满水条中。)且金人所都。厥有四京。其西京。即汉上谷郡地。今之抚州也。(属顺天府。)其北京。即辽之中京。今广宁县西北义州边外。是其地也。其东京。即秦辽东郡。今之辽阳州也。其上京。即肃慎故地。今混同江以东宁古塔之地也。外此四者。更无京都。安得满浦堡外。又有金都乎。胜览说。亦谬矣。余谓皇城坪。明是丸都城之故址。其累累诸冢。是句丽王之所葬及王子、王妃之葬也。
 金富轼云。安市城。一名丸都城。〇先生云。苟如是也。母丘俭(毋丘俭)之来侵也。东川王当逆战于杨柳河边。(在今海城南。)何以逆战于沸流水上乎。丸都。非安市也。何况句丽之得辽东。在于陈隋之际。安得汉献帝之时。已有安市乎。丸都。非安市也。〇𤲟案安市城。在今盖平县东北七十里。此与丸都何干。丸都者。今皇城坪也。
 海东古记云。宁远郡剑山古丸都。俗谓剑为丸都。〇李睟光云。丸都城今不详其处。或言宁远剑山是也。〇安鼎福云。金富轼以安市为丸都。非矣。母丘俭(毋丘俭)自玄菟出兵。渡沸流水。登丸都山。沸流似今为婆猪江。则其地在今江界理山等江北之地矣。芝峰臆料而为之说也。〇𤲟案苟如古记。则载宁郡之剑山。加平郡之剑山。皆可曰古之丸都乎。孟浪甚矣。丸都城者。今皇城坪也。
渌水。又径伐登堡。至高山堡。南秃鲁水。自东来住之。
 伐登堡。在江界西北一百六十里。城周六百五十五尺。置兵马万户以守之。高山里堡。在江界西一百五十里。城周一千一百六尺。置兵马佥使以守之也。
 备考云。经闾延古县。西折而南流。左过中江湖芮之川。经虞芮古县。左会慈城江。又西南流。经满浦伐登高山之镇。秃鲁江自东来会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0L 页
渌水。又径吾老梁。
 方言。水道谓之梁。梁亦谓之突。崔致远云。辰韩。本燕人避之者。故取㴍水之名。称所居邑里云沙㴍、渐㴍。备考云。新罗方言。读㴍音为道。故今或作沙梁。梁亦称道。道今传讹称道乙。先生云。㴍字不见字书。疑涿字之讹。涿一音牍。正与道音相近。盖方言水道曰涿。而讹为道乙。(亦称突。)书之谓梁也。吾老梁。在渭原郡北二十里。而恭斋地图。作五论。石盖俗音五论。与吾老相近。而孙穆鸡林类事。称石曰突。故因以为目也。
至渭原郡西北。(句)受渭原之水。
 郡本楚山府之都乙汉堡也。明正统八年。我 世宗(二十五年也。)以堡四方辽绝。卒有急警。应援为难。乃割江界楚山之地而置郡也。〇渭水出江界府杜邑岭。(或称豆邑古介。)西流径渭原之社仓北仓。至渭面左合鹰歧水。水出古楚山。(在今郡南百三里。)北流入渭水也。渭水又西北流。径渭仓。至渭原郡西北。入于渌水。胜览称南大川。在渭原南。而郑氏地图。有水出江界之箭川岭。北流至渭原南。右与独山水合。左与广大山水合。北入于渌水。皆指此渭水也。通文馆志。 肃宗三十七年。渭原郡人李万枝等。居在江边。与上国人结幕采蔘者。冒禁潜通。至于负债。每每来督。万枝等。与同党八人。越江杀二人。投江上国派。乌喇打牲总管穆克登来查。我国遣刑曹参议宋正明参覈。克豋(一作登)自凤凰城。从江北岸。正明从义州。俱至渭原。同审杀人地方。克登仍溯江岸以上。至废郡界。〇同文汇考康熙五十年。(即 肃宗三十七年。)穆克登移咨于我曰。(在渭原。)钦奉上谕被杀之人。无非匪类。其沿江一带。不免更有偷越之路。尔等亦行查明。钦此遵行。(节)我国揭帖云。沿边巡审。出自皇旨。但自西抵北。道途隔阂。中间废四郡地方。自是穷荒。重峦叠岭。不通人烟。况自惠山以后。山脚横截。元无从南岸通土门江之路。玆将形势。布于大人座下。(节)又移咨礼部曰。钦差查使。自渭原前进。过满浦。分水陆作行。到逖洞而滩濑悍急。舟不得溯上。江岸陡绝。人不能着足。(节)又五十一年。礼部移咨于我曰。穆克登等。顷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1H 页
自凤城。至长白山。查我边境。因路远水大而止。俟春冰泮。自义州江溯流而上。若舟不能前进。即由陆路。至土门江。倘中途有阻。令朝鲜国照管。(是年。至长白山定界。)
由直洞葛轩之堡。左合楚山之水。
 直洞堡。(或称直叱洞。)城周一千尺。(在渭原西五十里。)葛轩堡。(或称茄轩。又称加乙罕。)城周五百四十尺。(在渭原西七十里。)俱属于渭原郡。置权管以守之也。〇楚水出楚山府之薪岭西。北流至央土之口。入于渌水。胜览。称理山南川。源出薪洞。是也。备考。称理山南川。源出府东薪岭。入渭水。误矣。
渌水。又径楚山府西北。
 府本女真之豆木里也。高丽恭悯王时。人物渐实。至明建文四年。我 太宗。(二年也。)始置理州。后改理山。徙治于央土里。 正宗初。改今名也。〇案郑氏地图。自伐登堡。至楚山府界外。有加也之洞、仇郎哈洞、(或作九郎介洞。)中连洞、照踰岭、东踰德古道水洞、(或作古刀水。)大会洞、小会洞、(亦云桧洞。)多会坪、(亦作多回坪。)干屯洞、也屯洞、楸洞、长洞、屯浦穴、岩鸭足等名。尹氏地图。又有用怪洞、非屯洞、非儿里等名。若其南流小水。凡有五条也。
渌水。至阿耳堡西。又南潼水入焉。
 阿耳堡。在楚山府西南五十五里。城周九千七百八十四尺。置佥使以守之。潼水。今称童巾江也。备考云。经吾老及炭岭。左过渭水。由直洞茄轩。左过理山之南川。至山羊会。会塞外之佟家江。至阿耳之镇。左会童巾江也。
至山羊堡北。右与盐难水合。
 山羊会堡在楚山府西南二十三里。城周九百十四尺。置兵马万户也。盐难水。今称佟家江也。按明太祖洪武五年(高丽恭悯王二十一年。)正月。东宁府馀党胡拔都等。潜入波儿口子。(今之坡儿堡。)杀守御官金天奇等。二月。又突入山羊会口子。守御官张元吕等。击逐之。又有佥院曹家儿、万户高铁头等。引军(一作兵)潜入阴潼口子。(今碧潼。)守御官金光富等。又击之。过江陷没几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1L 页
尽也。(高丽史。)
径广平堡、大小坡、行城之西。
 渌水。又西南径非儿旧堡西堡。城周九百尺。(在碧潼北七十里。)旧制。夏则阿耳万户。出戌于此。冬则空堡。今废。尹氏地图。以非儿里。属于界外。误矣。〇渌水。又径广平堡。西堡。在碧潼郡北五十五里。城周五十五尺。有权管以守之也。〇渌水。又径坡儿堡西。其小坡儿堡。城周四百八十尺。(在碧潼北四十里。)大坡儿堡。城周亦四百八十尺。(在小堡西南二十里。)俱置权管守之。两堡之间。有行城。盖上自甲山府。下至义州。沿水之地。皆有行城。或连或断。今阅胜览、备考列之也。
 甲山府虚川口行城。长二千八百尺。(高九尺。)三水府鸭渌口行城。(在府北一里。)长一千五百十七尺。(高五尺。)江界府鸭渌口行城。其长不著。(废四郡无考。)渭原郡。凡有二处洞口行城。长一千一百七十二尺。(高四尺。)茄轩洞行城。长八百七十四尺。(高四尺)楚山府。亦有二处。在赤滩者。长二千八百七十三尺。(高七尺。)在南门外者。长四百四十一尺。(高五尺)碧潼郡凡有三处。在郡北者。长一百九十尺。(高四尺。)在郡西者。长一万三千三十二尺。(高四尺。)在大小坡儿间者。长二万四千二十五尺。(高四尺。)昌城府凡有八处。古行城。长二万一千五百七十三尺。(高十尺。)自古林城。至失号里洞口二处者。长三百尺。(高未闻。)自昌洲堡。至于汀滩洞口五处者。长一千尺。(高不著。)朔州鸭渌行城。(在仇宁口子东西洞口。)长二千二百三十一尺。(高八尺。)义州有二处。在玉江北者。长三百二尺。(州之东北。)在九龙渊北者。长四百十一尺。(州之北。)〇𤲟案渌水之为天堑久矣。自句丽亡后。辽东判为异境。自此以后。每以渌水为界。高丽之时。与辽金分疆。互相争夺。以至今日。南北天限。故历代于沿水之地。多筑长城。其城址或存或颓。时断时续。然于江防为要也。
至碧潼郡北。左受郡前之水。
 郡本女真所居林土碧团之地也。元顺帝至正十七年。高丽恭悯王。(六年也。)遣泥城万户金进等。击女真走之。改林土为阴潼。以碧团隶焉。我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2H 页
太宗三年。改为碧潼郡也。〇备考云。碧潼川。源出郡南甫里岭。北流经林仓隘口及鹤仓北。至大德山。合九阶岭之南川。经碧潼郡西。入鸭渌。经所举郡前之水。即指此也。胜览云。邑川在碧潼南一里。源出达觉山。入于鸭渌。(即指碧潼川。)新洞川。在碧潼南九十里。源出夫界岘。北流入邑川。(即指九阶山之南川。)
渌水。又西南径楸曲。碧团、大小吉号、昌洲之堡。左得自潺水。
 渌水。又西南径麻洞旧堡西。(或云麻田洞。)城周一千一百二十尺。今废也。〇渌水。又径楸曲堡西。(在碧潼西二十里。)方言曲曰仇非。故亦云楸仇非堡。城周四百尺。置权管也。〇渌水。又径碧团堡西。其城周一千七百五十四尺。置佥节制使以守之也。(在碧潼西五十里。)〇渌水。又左合中奄水。水出达觉山。西北流径碧潼郡西。入于渌水也。〇小吉号里堡。在碧潼西六十里。城周二百五十四尺。(或作小失号里。)大吉号里堡。在小堡西南十里。(昌城北五十三里。)城周七百尺。俱置权管以守之也。〇昌洲堡。在昌城府北四十五里。城周一千八百六十尺。有兵马佥节制使守之也。〇自潺水。出昌城府缓项岭。西北流至昌洲堡西。入于渌水。胜览云。昌洲川。在其镇南。源出昌城东于顶洞。入于鸭渌。指自潺水而言也。
渌水。又径于汀庙洞之堡。至昌城府北。
 于汀滩。在昌城北二十里。傍有堡城。周三百四十七尺。其下十里。有庙洞堡。(昌城北十里)城周百 十 尺。俱有权管以守之。〇昌城府。本高丽之长静县也。宋仁宗景祐二年。高丽靖宗。(元年也)置昌州。至明建文四年。我 太宗(二年也)以泥城。合于昌州。为昌城郡。后升都护府也。〇案郑氏地图。自楚山至碧潼界外。有琵瑟、(句)毛土洞、大清交洞、小清交洞、车戎洞、草徐洞、金洞、(或作金伊洞。)司仓洞。(或作沙仓浦洞。)而有五条小水。南流入于渌水。自碧潼至昌城界外。有岱洞、门岩洞、胡照里洞、向己洞、突弘洞、后巨里洞、北豆里洞、倭岘洞、大小瓦防洞、大小儿波洞。而有七条小水。南流入于渌水。尹氏地图。碧潼至昌城界外。有余时山、石乙恨洞、马郎耳洞、云豆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2L 页
里洞。而昌城府隔水之地。有井岭有水出于此。为驴土(一作上)滩。南入渌水。然今不可详也。
又径云头堡。西屈而南流。左会甲岩水。
 云头里山堡。在昌城西十三里。城周三百四十一尺。置权管守(一作居)之也。〇甲岩水。出昌城南小防墙岘。西流入于渌水。而下流水底。有圣人桥。水浅则可见也。傍有甲岩堡。(在昌城西南十里。)城周四百十六尺。有权管守(一作居)之也。
渌水。又南径朔州西。(句)受其州北之水。
 州本高丽之宁塞县也。宋真宗天禧二年。改为朔州。(高丽显宗九年也。)我朝因之。徙治于小朔州也。〇三歧水。源出有三。一出洗井山。(朔州南三十里。)而北流为温水。以其侧有温井也。一出盖幕山。(朔州西二十里。)而西流为板幕水。一出黑山。(朔州东二十里。)而西流径界畔山。为界畔水。三水总合于朔州之北十里。西入于渌水。经云。州北之水。指此也。
 备考云。经广坪大小坡儿。左过碧潼川。经楸仇碧团。左过中奄川。经大小吉号。至昌洲之镇。左过自潺川。经于汀庙洞云头之镇。昌城之府。左过甲岩川。经鸺岩。左过三歧川。(案此先云头而后昌城。误矣。)
又西南。径仇宁。青水。玉江之堡。
 仇宁堡。在朔州西三十五里。城周二千八百十七尺。有万户以领之。青水堡。在仇宁西南十里。(义州东北九十里。)城周一千六百八十六尺。亦有万户以领之也。明洪武二十一年。(高丽辛昌时。)鸭渌迤西。草贼寇义州青水口子。(高丽史。)指此也。傍有小水。西流入于渌水。〇渌水。又径清城堡西。城周 百 十尺。置佥节制使以守之也。堡南五里。又有姑姥城旧基。胜览称姑未城。(义州东北八十七里。)〇渌水又径方山堡西。城周八千七百八十二尺。有万户以守之也。(义州东北六十里。)〇渌水。又径玉江堡西。城周七百四十四尺。置万户以守之也。(义州东北五十里。)
左受玉江之水
 其水有二源。一出义州之天磨山。一出吕子山。西流至山羊迁会。又西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3H 页
流五十里。入于渌水。水中产淡青玉故目之。东岸有古城。四面皆绝壁。中有池。周六百二十尺也。〇案自昌城。至玉江。其界外之地。有三寨洞、狄田岩、九王洞、黄拨洞、白波洞、河田洞、白岩山、老兔洞、(或作老土洞。)奇落洞、庄洞家戎田洞、麻田洞、万站洞、金丹洞、 己(一作以)上郑氏图。 甘昌洞、孙梁洞、沙五郎山、金昌洞、马子山申胡水洞。(亦云。辛俊水。〇出尹氏地图。)而又有四条小水。南入渌水也。
渌水。径安平古城南。至水口堡西。
 安平城。即句丽泊灼城。今玉江堡西隔水之地也。水口堡。在义州北二十八里。城周二千四百七十三尺。旧置权管守御。冬则叠入本道。今置万户也。〇渌水。又径乾川堡西堡。城周 百 十尺。在水口南十里。置权管以守之也。
 汉书地理志。辽东郡属县。有西安平。莽曰北安平。(后汉书郡国志。辽东郡有西安平。)又西盖马县。自注云。马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通典云。至安平城 入海。〇全文并见上。)〇唐书地理志云。营州东八十里。至燕郡。又渡辽水。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故汉襄平城也。(即辽东郡治。)东南至平壤城八百里。南至鸭渌江北泊灼城七百里。故安平县也。〇𤲟案此二文。知安平在鸭渌北至近之地。为句丽之泊灼城也。〇又案后汉书云。质桓之间。句丽犯辽东西安平。魏志云。正始三年。句丽寇西安平。北史魏书。并作辽西安平。梁书。作安西(西安)嘉平。皆非也。 又云。西安平县。有小水。南流入海。句丽别种。依小水作国。(东夷传。)盖西安平。初属于辽东。后入于句丽。为泊城灼(灼城)也。
 唐书地理志云。自鸭渌江口。舟行百馀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得渤海之境。〇又高丽传云。贞观二十二年。诏右武卫大将军嶭万彻(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自海道入。部将古神感。与虏战曷山。破之。万彻度鸭渌次泊灼城。(案泊灼城。在鸭绿北。当云度海入鸭绿。)拒四十里。而舍虏惧。皆弃邑居。大酋所夫孙拒战。万彻击斩之。乃还。(太宗纪云。及高丽战于泊灼城。败之。)〇句丽史云。宝臧王七年。辥万彻等来伐。渡海入鸭渌。至泊灼城南四十里止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3L 页
营。右将军裴行方进兵围之。泊灼城因山设险阻。鸭渌水以为固。攻之不拔。〇𤲟案唐志。自鸭渌口。至泊灼城。为一百三十里。今自鸭渌口。溯流东北一百三十馀里。正得玉江之堡。则泊灼城。宜在玉江堡之近地也。唐志又云。在鸭渌江北。(见上节。)则宜在玉江堡隔水之地也。句丽史云。城阻鸭渌水以为固。则宜在玉江堡外。渌水滨也。今凤凰城东边外二百馀里之地。有永奠、宽奠等废堡。近于玉江堡之界。外此。古泊灼城之地也。
 盛京志云。晋书。有安平县。隶辽东郡。末年。高丽更置州。今辽阳州东六十里。有屯名安平。〇𤲟案前汉地理志。后汉郡国志。皆有西安平一县。属于辽东郡而已。又有新安平。属于辽西。(前汉志)外此。更无安平。而西安平。或单称安平。故通典云。马訾水。至安平城入海。(见上渌水下。)唐志云。泊灼城。古安平县。斯可知也。乃晋书地理志。忽有安平西安平二县。属주-D024辽东国。此绝无所据。不可理会。然则安平似是安市之讹。盛京志。又以辽阳之安平屯。当之。亦非矣。名称偶同。何必勒合。
 辽史地理志云。濠州本西安平故地。在显州东北二百二十里。〇安鼎福云。显州。今广宁界则辽史误。〇𤲟案辽史、顺庵之说。俱误。
 清一统志云。故婆娑府。在凤凰城东。金置婆速路统军司。元讹速为一(一作婆)。初为婆娑府路。至元十七年。改隶东京总管府。明统志。婆娑府在都司城东四百七十里。按唐时高丽泊灼城。在鸭渌江北。即金元婆速府地。婆速音与泊灼相近。疑亦沿唐旧名而字稍异耳。〇四郡志曰。(柳得恭所著。)鸭渌江流至安平城入海。唐称泊灼口。辽曰曷苏馆。金曰婆速路。元曰婆娑府。音转也。盖即凤凰城以东。我义州府等处。〇𤲟案华语婆速与曷苏相似。盖一城也。金史高丽传。天会四年。循辽旧仍。取保州路。八年。高丽十人。捕鱼。大风漂。其船抵海岸。曷苏馆人。获之。诏还其国。其(一作则)曷苏与高丽。接界也。又辽史开泰二年。详稳张马留曰。若大军行由前路。取曷苏馆女直(一作真)北。直渡鸭渌江。并大河而上至郭州。(今郭山。)与大路会。高丽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4H 页
可取而有也。据此则曷苏馆。在渌水之傍(一作旁)矣。四郡志说。是也。又金史世纪。天会二年。命南路军帅阇母。以甲士千人。益合苏馆孛堇完颜阿实赉以备高丽。所称合苏馆。即曷苏馆也。
渌水。又至义州西北。
 州本高丽龙湾县也。亦名和义。初高丽与契丹接境。契丹欲过渌水为界。置城于渌水之东岸。称保州。宋仁宗时。(契丹道宗。高丽文宗时。)契丹又设弓口门。称抱州。(一云把州。)徽宗重和元年。(高丽睿宗十二年)辽刺史常孝孙。与都统耶律宁等。避金兵。汎海而遁。移文于高丽宁德城。以来远城及抱州归之。高丽兵入其城。收拾兵仗钱谷。遂改为义州。刷南界人户以实之。于是复以渌水为界。置关防。金亦以州归之。至我朝。又以静州及咸(一作威)远镇。来属之也。
 清一统志云。义州城。在平壤西北四百二十里。其西南为龙川郡。皆滨鸭渌江。明万历二十年。朝鲜王以关白之乱。走义州。请内属。即此又有晏家关。在义州西南。当鸭渌水东岸。旧为津要。小铁山。在鸭渌江东岸义州境渡江处也。
 明会典云。朝鲜贡道。由鸭渌江。历辽阳广宁。入山海关。达京师。〇田居乙记云。景泰中。朝鲜入贡。苦建州遮道。请改道。由鸭渌江下。礼部议周忱言。朝鲜旧贡道。自鸦鹘关。由辽阳。经广宁过前屯卫。入山海。迂回三四大城戍。祖宗有微意。若自鸭渌江。抵前屯山。海路太径。恐遗他日忧。不可从。遂止。(明史刘大夏传。亦与此大同。)〇明史朝鲜传云。万历四十七年。杨镐、刘綎等出师。为清兵所败。十一月。兵部覆朝鲜入贡之道。宜添兵防守。设镇江等处兵将。〇𤲟案鸦鹘关者。今之连山关也。今之贡道。自我义州주-D030渌水。水西北。至凤凰城。(自义州。至此为一百二十里。)又径雪里站(自凤城。至此为七十里。)通远堡。(自雪里。至此为五十里。)至连山关。(自通远。至此为六十里。)通为三百里。以抵辽阳。此即鸦鹘关贡道也。当时。鸦鹘关为辽沈之要冲。建州之役。一道从鸦鹘关而入。一道从宽奠堡而入。斯可验也。故欲于此地。添兵防守。拟与朝鲜越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4L 页
渌水而相通。共为犄角。以保辽东也。
为龙湾三派于赤洲。在其中焉。
 渌水至义州西北。有小渚曰铜渚。又至统军亭下。分为三派。西北路烽燧始起于此亭。权达手诗云。水作三义阔。曹伟주-D031云。三岛耕犁外。麟坪大君云。鸭渌江至马耳山주-D032。分派三流者。是也。〇其南派为九龙渊。此即鸭渌水也。水自惠山堡以后。至于入海。通称鸭渌。然九龙渊水。独主其名。以渟滀深碧。色若鸭头。故目之。渊南有土城古基。周六百尺。旧传。元时哈丹、指丹兄弟。一居是城。一居义州城。静州户长金裕干。欲以计逐之。诈言我国于某夜。欲灭尔等也。至其夜。于山上多设炬火以示之。哈丹等以为信然。遂弃城渡江而去。然江上无所渡舟楫。裕干心异之。谛视之。于江北近岸。沈铁牛立之。又以铁锁著南岸岩石间。连亘于牛背。作浮桥以渡矣。裕干即令破桥。俾不复济。永乐戊子。筑义州城。时令善泅者。取铁锁。为城门锁钥。其铁牛瀹没渊沙。无复寻矣。渊上。又有鸭渌江祠。祀典与长湍、德津及平壤江。同为西渎。载中祀。春秋降香祝致祭也。(金克己九龙渊诗云。神物中藏定可信。有时白气生潭心。)〇其西派为西江。亦称中江互市处也。〇其中派为小西江。霖则成沱。否则连。骊兴李重焕云。鸭渌江外二大水。自彼地东北来会。至义州之北。为三江。每潦水涨溢。三江合一。入海中。(择里志。)其所云二大水。指西江及叆河也。〇于赤洲在义流之间。周回十七里。其中平衍。垦田六十馀顷也。(即兰子洲之北。)
 考事撮要云。明嘉靖十九年(我 中宗三十五年。)四月。辽东人王中等。来义州造山坪耕种。都司因本国移咨。令汤站。拿治其罪。十月。辽东人王贤等。又来造山坪居住。都司因移咨。拿治其罪。二十九年。(我 明宗五年。)辽东人前来。设陷坪耕种居住。都司因呈文。令江沿台堡指挥。亲到设陷坪。烧其房屋及治盗耕之罪。三十九年。(我 成宗十五年。)九连城人民等。来设陷坪稍北石场㟋。造家耕种。都司因本国咨文。治盗耕之罪。四十一年。江沿台堡移文于义州。其大要许军民耕种石场谷。但不许侵占设陷坪等处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5H 页
本国移咨都司。请于石场谷下端小河岸立碑。使之区别。都司即令立碑。万历十年。我 宣租(宣祖)十五年。 辽东军民。前来设陷坪。打碎禁耕碑。差通事官白元凯。移咨都司。科断本犯。复竖旧碑。十一年。辽东军民刘尚德等。复来造山坪耕垦。差通事吴淳。移咨都司。申明禁治。钻刻禁革字样。立碑于马耳山下第一通沟。十二年。辽东军民。复来造山坪耕垦。移咨于都司。禁治其人。十三年。辽东军民。告状于都御史。移造山坪禁碑于夹江西岸。(鱼叔权所著。)〇𤲟案造山坪、设陷坪、马耳山。皆在渌水西派之傍。叆河之东者也。元史世祖纪云。中统二年。巴思答儿乞于高丽鸭渌江西。立互市。从之。三年。罢高丽互市。〇明典故纪闻云。(余继登。)万历二十九年。朝鲜乞罢中江开市。抚院因移咨朝鲜曰。近因倭犯朝鲜。暂议开市以济军需。不过一时权宜之计。况今倭已退走。即将中江交易。尽行停止。〇𤲟案中江开市。始于万历二十一年。(我 宣祖二十六年。)因我国饥荒。移咨辽东。请于鸭渌中江。开市交易。至二十九年。罢之。三十年。抚院已许停罢。而太监高洋移咨。请复。辞极严切。更于义州。照旧买卖。三十七年。(我光海君元年。)我国移咨礼部。罢之也。
 大清一统志云。旧志。平壤黄州。西隔大宁江。东阻大通江。所谓两江之中也。本朝康熙三十七年。朝鲜岁饥。表请中江开市。奉旨许。以积贮米谷。水陆共运四万石。至中江平粜。〇清会典则例云。崇德年间。定凤凰城等处官兵。往义州市易者。每年定二次。乾隆元年。谕朝鲜归顺我朝。恪守藩封之职。向来八旗台站官兵。于每年二八月。携带货物。前往中江。与朝鲜贸易。朕思旗人皆有看守巡察之责。无暇贸易。此亦不谙贸易之事。远人到边。恐致稽迟守候。自多未便。嗣后著内地商民。与朝鲜国人贸易。即令中江管税官。实力稽察。务须均平交易。毋得需索滋扰。此주-D034欲令中国商民。至中江贸易。因我移时(时衍字)咨。言其不便。仍令只与旗人贸易。 〇𤲟案顺治三年。中江开市。定以三九两月十五日。二次交易。四年。改以二八月。听民照例贸易。奉敕咨会。不许私商随往。后禁条渐弛。而私商滥随。有中江后市。주-D036栅门后市。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5L 页
주-D037使后市。 주-D038其后并罢之。今只有中江开市。〇又按中江者。鸭渌西派之中江也。清统志。以大宁、大通两江之中。谓之中江。误矣。
 辽史云。太祖九年十月戊申。钓鱼于鸭渌江。〇金史云。大定四年。诏鸭渌江堡戌(一作戍)。颇被侵越(一作寇)焚毁。〇𤲟案高丽与辽金。终以渌水为界也。
渌水。至黔东洲。复合为一。兰子洲。在其南焉。
 黔东洲。亦云黔同岛。又云。替子岛。周回十五里。渌水三派。绕此洲而复合。中有三氏梁。赴燕使臣之行。必由洲北。〇兰子洲。周回二十五里。水落则连陆。(威化岛之北。)倪谦使朝鲜录曰。兰子江。俗名鲇鱼江。即鸭渌江之支流。锦南崔溥云。鸭渌及难子二江。以一而分。又复合流也。(难子。即兰子。)
 考事撮要云。义州兰子替子二岛。每与辽东人相争。万历二十三年。(我 宣祖二十八年。)分守道杨镐。许令本国人。分占耕种。有孙得春者。瞒告布政衙门。不许再行耕种。二十七年。本国移咨布政司。请照旧耕种。张布政将孙得春等。拟罪咨会。本国立碑封记。永为遵守。二十九年。镇江游击府。又禁兰子、替子二岛耕种。以为放牧之地。本国移咨。布政及镇江衙门。再行踏勘。许合照旧耕种。三十年。镇江游击祖承训。称万军门分付。欲于兰子岛上。立碑为界。以为放牧之处。本国移咨。令通事朴仁祥等。赴辽东争之。三十二年。辽东人孙得春等。又冒耕兰子、替子二岛。本国遣通事朴仁祥。赴巡按衙门争辨。蒙本院详允治孙得春等罪。仍将本岛议。归朝鲜查。二(一作三)十七年。原立界限。排挖大壕。竖立石碑。永为遵守。〇𤲟案此时。立碑于黔东洲。其记有云。左之兰子岛。右之替子岛。永定疆界也。
 通典云。鸭渌水。在平壤城西北四百五十里。辽水东南四百八十里。〇明一统志云。鸭渌江。在朝鲜国城西北一千四百五十里。又云。在辽东都司东五百六十里。〇和汉三才图会云。自平壤。至鸭渌江。五十六里。(即我国之五百六十里。)〇𤲟案诸书所记。鸭渌江。皆据义州而言。
 宋史高丽传云。其国恃鸭渌江以为固。江广三百步。其东所临海水清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6H 页
澈。下视十丈。东南望明州水皆碧。(通考。亦言之。)〇盛京志云。鸭渌江。即益州江。或呼叆江。今长白南诸泉(一作川)。南注汇为大江。西南与佟家江会。行五百馀里。绕凤凰城。东入海江。东南为朝鲜界。(永吉州山川条。)又云。自凤凰城东。至叆江一百二十里。朝鲜界。〇清一统志云。鸭渌江。在吉林乌喇南九百七十七里。源出长白山。西南流与朝鲜分界。至凤凰城东南入海。〇𤲟案我国与中国相通之路。只自义州达凤凰城。而鸭渌界其中。然地系栅门之外。故盛京志。鸭渌属주-D043吉林也。주-D044
 唐书高丽传云。贞观十九年。帝伐高丽。程名振攻沙卑城。游兵鸭渌上。(明一统志云。张亮袭沙卑城拔之。遣丘孝孙等。曜兵于鸭绿。)又契苾何力传云。龙朔初。复拜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诸蕃三十五军。讨高丽。次鸭渌水。盖苏文遣男生。以精兵数万。拒险。众莫敢济。会冰合。何力引兵噪而济。贼惊遂溃。追奔。斩首三万级。馀众降。(纲目云。龙朔元年。遣兵部尚书任雅相等。征高丽。盖苏文遣其子守鸭绿水。何力至值冰合。)〇纲目云。乾封二年。李绩伐高丽。拔新城。遂进击。十六城皆下之绩。行军总管元万顷。作檄高丽文曰。不知守鸭渌之险。泉男建报曰。谨闻命矣。即移兵据之。唐兵不得渡。上闻之。流万顷于岭外。(句丽史。载于宝臧王二十六年。)〇𤲟案前此隋炀帝之伐高丽也。于仲文宇文述等。皆自辽东渡鸭渌而至。(详见萨水条)盖魏晋之时。句丽都于辽东近界。故中国之师。不能阑入。及其移都平壤之后。中国之师。始自辽东渡鸭渌而来。则义州之路。开通已久矣。宋史高丽传云。大中祥符三年。契丹大举来伐。询(高丽显宗名。)与女真。设奇邀击。杀契丹殆尽。又于鸭渌江东筑城。与来远城相望。跨江为桥。潜兵以固新城。〇辽史高丽传云。开泰三年。(高丽显宗五年。)诏国舅详稳萧敌烈、东京留守耶律团石等。造浮梁于鸭渌江城。保宣义、定远等州。〇高丽史云。成宗十三年。(宋太宗淳化五年。)以李承乾。为鸭江(一作渌)渡句当使。河拱辰。亦为句当使。〇仁宗尹粹彦。为鸭주-D046江都部署副使。 又显宗六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契丹作桥于鸭渌江东桥。筑东西城。遣将攻破。不克。〇𤲟案此时。契丹欲过鸭渌以定界。故筑城于江之东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6L 页
高丽史池龙寿传云。恭悯王时。元末年(一作也)。 奇赛因帖木儿。与辽沈官吏。据东宁府。将寇边。王遣龙寿与我 太祖。往击之。师至义州。令万户郑元庇等。造浮桥于鸭渌江。可并三四马。我 太祖先渡。诸军以次渡。士卒争桥。有溺死者。凡三日毕济。〇明董越朝鲜赋自注云。义顺馆。在义州鸭渌江东岸。江即华夷界限。〇明史本末云。万历二十年。(我 宣祖壬辰倭寇时。)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誓师东渡。由石门度凤凰山。马皆汗血。临鸭渌江。天水一色。望朝鲜。万峰出没云海。监军刘黄裳。慷慨誓曰。此汝曹封侯地也。〇𤲟案万历壬辰。邓子龙又来援。子龙初渡鸭渌。有物触舟。取视之。乃沈香一段。把玩(一作玩)良久曰。宛似人头。爱护之。每入梦则香木与首。或对或合而为一。至戊戍(戊戌)战亡。失其元取香木。为首酷肖。事甚怪诞也。
渌水至清水梁。又分二派。其西派。右与叆河会。
 渌水界外。有后(一作俊)(一作仰)山。即和七坤木哈连山也。分水岭南麓。西南走历碧潼昌城、朔州之江外。至义州江外。宣城之侧。为俊团山。俊团之麓。至清水梁之越边。而尽麓尽处。鸭渌叆河。两水会焉。自麓尽处西北。距凤凰城百馀里。然地系栅门之外。故属于边外。为船厂将军之所管。自此北至船厂千馀里也。
 高丽史安遇庆传云。恭悯王八年。(元顺帝至正十九年。)红头贼来侵。初遇庆令宋芬硕守义州弓库门。金得和候鸭渌江边。夜半报贼到楸岛。时士卒冻馁。不能兴。黎明贼渡江。〇𤲟案备考。义州有胜刈岛。(州北十里周十里。)鸟没亭岛、(州西七里。)麻岛。(州西二十里。)俱在鸭渌江中。此所谓楸岛。亦在鸭渌水中者也。唐书嶭万彻(薛万彻)传云。贞观二十二年。万彻以青丘道行军总管。伐高丽。次鸭渌水。以奇兵袭大行城。斩虏将所夫孙。〇𤲟案大行城。今虽未详所在。然是주-D053近鸭渌者也。
 高丽史乐志。高句丽有来远城曲。又云。来远城在静州。即水中之地。狄人来投。置之于此。名其城曰来远。歌以纪之。〇盛京志云。古保州高丽置领来远一县。辽为保州宣义军。领定远怀化二军。金俱废其地。在鸭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7H 页
渌江西北。
 高丽史兵志云。成宗元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正匡崔承老上书曰。西北以马歇滩为界。太祖之地(一作志)也。鸭江边石城为界。大朝之所定也。〇又金希磾传云。高宗十三年。(宋理宗宝庆二年。)希磾为西北面兵马副使。往讨石城数于哥下背恩之罪。还至紫布江。冰已解。不可渡。是夜冰合乃渡。〇𤲟案石城。亦在鸭渌之滨。
 经筵日记云。万历二年。(我 宣祖七年。)中国设堡于长甸子。距义州二十馀里。居民将抵鸭渌江。大司谏李珥启曰。中朝设镇。蔓延开垦。则将与我国人烟相接。鸡犬相闻。奸细之虞。纷争之弊。必惹起事端。宜遣使奏闻于天朝。请止之。廷议皆笑之。厥后侵耕渐近。遂为平安道之忧。(即石潭日记。)〇𤲟案明长甸堡之地。今皆荒废。属于凤凰城边外。旷无居人。为船厂将军之所管领也。
其东派南流。绕威化岛。至麟山堡南。左与古津水合。
 
威化岛。在黔东洲之下。周回四十里。(义州西二十五里。)两洲之间。渌水间焉。称掘浦。其地沃饶。民多耕垦。明英宗天顺五年。(我 世祖六年。)农民为建州卫人所虏。自后官禁耕垦。世宗嘉靖十年。(我 中宗二十六年。)辽东人民等。来耕威化岛。都司因吴世翰呈文。移于他处。十二年。辽东人董(一作蕫)礼。朴雄等五百馀名。复来威化等岛耕种。移咨都司。乞禁。即将本人等治罪。撤其家舍。十三年。辽东人民。复来威化岛耕种。即差官到境。立禁标石三面。十四年。辽东人民复来威化岛耕种。本国移咨乞禁。都司三大人鲁铎。亲来踏勘。撤毁其家。破伐其苗。尽括还于原籍。神宗万历十五年。(我 宣祖二十年。)马耳山军民等。来威化岛。造屋耕种。差通事李汝谨等。往辽东争辨。出牌禁约。驱逐入(一作人)口。(并出考事撮要。)其后。不复侵耕也。按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高丽废王祦。(十四年。)与崔莹。决策攻辽东。以曹敏修。为左军都统使。我 太祖为古(一作右)军都统使。左右军共五万馀。号十万。五月渡鸭渌江。屯威化岛。亡卒络绎于道。左右都统使上言。臣等乘槎过鸭江。前有大川。因雨水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7L 页
涨。第一滩。漂溺者数百。第二滩益深。留屯洲中。徒费粮饷。自此至辽东城。其间多有巨川。似难利涉。请班师。祦不听。 太祖遂谕诸将曰。若犯上国之境。获罪天子。宗社生民之祸。立至矣。盍与卿等。见王亲陈祸福。除君侧之恶。以安生灵乎。诸将皆曰。诺。于是。回军渡鸭渌江。 太祖乘白马。御彤弓白羽箭。立于岸。迟军毕渡。军中望见相谓曰。真天人也。时霖潦数日。水犹不涨。及旋师。师才及岸。大水骤至。全岛垫没。人皆神之也。〇麟山堡。在义州南三十五里。本高丽灵蹄县也。后为麟州。俗号。又鸟馀舍名仁。(俗号鸟馀。又名舍仁。) 我朝废州为堡。置佥使以守之。城周八千二百六尺也。〇东派。又径暗林串西。方言谓山角斗入于水曰串也。宋宁宗嘉定十年。(高丽高宗四年。)女真黄旗子军。渡鸭渌江。来屯麟、龙、静三州境。高丽西北面兵马使赵冲。与战于麟州暗林平。大败之。杀虏及溺江死者。不可胜数。仅三百骑遁去也。(高丽史。)〇东派。又西流至弥勒堂西。古津水自东来注之。即麟山堡南二十里之地也。
渌水。复合为大总江。
 以渌水、叆河、古津。总合为一。故名明一统志云。大虫江。在辽东都司城东南四百里。源出龙凤山。南流入鸭渌江。又云(一作云)龙凤山。在都司城东南。大虫江发源于此。 盛京志云。今凤凰城界内。有龙凤台山。(在凤城西北八十五里。)不闻有大虫江。南流入鸭渌者。有佟家江。或名称之异也。余谓华语虫与总近。大虫江者。大总江也。但出于龙凤山者。传译之讹也。若佟家江。与辽东无涉。
径杨下、弥串之堡西南。入于海。
 杨下堡。在麟山堡南三十里。城周 百 十尺。有万户以守之。弥串堡。在阳(一作杨)下南三十里。龙川郡地也。(郡西五十里。)城周 百 十尺。旧置佥使以守之。今移为薪岛误(一作镇)也。〇海。即辽海也。渌水。入海之口。东有弥串堡。(义州之南界龙川郡之西界。)西有窟窿、塔子、楼子等山。凤凰城之南境也。宋仁宗明道二年。高丽德宗。(二年也。)命平章事柳韶创。筑北境关城。自义州之西海滨鸭渌江入海处。东跨威远、(义州南二十五里。)兴化、(义州南五十里。)静州、(义州东南二十五里。)宁海、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8H 页
(亦属于义州。)宁德、(义州东南四十里。)宁朔、(义州东一百二十里。)云州、(今云山。)安水、(今价川。)清塞、(今熙川。)平虏、(当属今德川。)宁远、(今因之。)定戎、(当属于宁远。)孟州、(今孟山。)朔州(当在宁远东。)等十四城。抵耀德、(在咸镜道永兴府西一百二十里。)静边、(永兴西六十里。)和州(今永兴。)等三城。东傅于定平都连浦海滨。延袤千馀里。以石为城。高厚各二十五尺。俗称万里长城。盖是时。契丹方彊。故关防如是。圃隐郑梦周诗云。义州国门户。自古重关防。长城何年起。屈曲随山冈。浩浩靺鞨水。西来限封疆。亦指此长城也。自此而东。则有椵岛、薪岛、车牛等岛。西则过龙头河、羊河、毕里河等诸港口。历金州铁山洋及乌胡三山等岛。达于登州。水路不过千里。故唐师之伐句丽也。或自登州济海。即入鸭渌口。唐书地理志。自登州东北海行。(节)至鸭渌江唐恩浦口。乃东南陆行。又高丽传。贞观二十二年。辥万彻(薛万彻)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自海道入度鸭渌。次泊灼城。又乾封元年。诏独孤卿云。由鸭渌道。伐高丽。此其明验也。明熹宗天启元年。(我光海君十三年。)镇江城陷(城在凤凰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渌水边。)军门标下毛文龙。浮海到龙川地。招集辽民。夜袭镇江城。杀降将佟养正。明年。设镇于椵岛。称东江城。(岛在龙川海中。即渌水入海之口。)七年。(我 仁祖五年。)出陆作乱。攻陷碧潼诸堡。标下参将徐孤臣。作土窟于昌城。屯耕自给。时出兵焚掠江北。毅宗崇祯二年。(我 仁祖七年。)经略袁崇焕。诛杀文龙。由此观之。鸭渌之口。即关防之大者也。(椵岛即鸭绿口。)隋书于仲文传云。辽东之役。(隋炀帝伐高丽。)指乐浪道军。次乌骨城。高丽袭辎重。仲文回击大破之。至鸭渌水。高丽将乙支文德。诈降。〇唐书高丽传云。帝攻安市未下。延寿、惠真谋曰。乌骨城傉萨(城主也)己耄。朝攻而夕可下。乌骨拔则平壤举矣。群臣亦以张亮在沙城。(今海城。)召之。一夕(一作昔)至。若取乌骨。度鸭渌。迫其腹心。计之善者。长孙无忌曰。天子行师。不徼幸(一作倖)乃止。又地理志云。登州东北海行。(节)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〇安鼎福云。乌骨城。疑今凤凰城沿海界也。〇𤲟案乌骨城。当在鸭渌入海之口。今凤凰城南界。近鸭渌。有窟窿塔子等山。当是古乌骨城之地也。塔子山之西。有龙头河。南流入海。唐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8L 页
书所称乌骨江。或指是与。
 胜览云。鸭渌江。源出白头山。南流数百里。经咸境道(咸镜道)甲山三水。过平安道闾延、茂昌、虞芮、慈城。至江界渭源地。与秃鲁江合。至理山郡주-D066羊会。与蒲洲江合。至阿耳堡。与童巾江合。经碧潼、昌城、小朔州。至义州北于赤岛东。分三派。一南流汇为九龙渊。名曰鸭渌江。水色似鸭绿。故名之。一西流为西江。一从中流。名曰小西江。至黔同岛。复合为一。至青水梁。又分二派。一西流与狄江合。一南流为大江。绕威化岛。至暗林串。西流至弥勒堂。复与狄江合。为大总江。入于西海。〇备考云。经仇宁。左过清水川。经清城方山玉江之堡。左过玉江川。经水口之镇。至义州北于赤岛东。分三派。此下与胜览文酷肖。惟暗林串下云。西流至弥勤堂(弥勒堂)。古津自东来会洞(一作同)。为大总江。入于西海。 又云。白头以南。圆山以西。(指原派所出。)厚致、(指南源所出。)黄草、(涨水所出也。)嶭罕狄踰、(秃鲁水所出。)牛岘。(潼水源。)至于防墙、天磨、芦洞、望日(指古津及他小水)以北。诸山之水入此。〇𤲟案备考。当添白头分水。(佟家江之源。)柰磨桃树以南。(叆河之所过。)
 
汉书云。马訾水。行二千一百里。(详见上。)〇备考关防篇云。鸭渌江沿。自甲山、惠山江而始。甲山、(一百六十里。)三水、(二百三十五里。)废四郡、(五百六十里。)江界、(一百六十六里。)渭原、(一百九十三里。)理山、(八十三里。)碧潼、(二百二十二里。)昌城、(八十六里。)朔州、(六十八里。)义州。(二百六十里。)总二千三十三里。又云自惠山至白头山源出处。三百馀里。〇𤲟案沿渌水而下。水路迂屈。不能详知。今就陆路。大略记之也。
 沿渌水北源而下。则自长白山之马竹洞南。至惠山堡三百里。〇沿南源而下。则自厚治岭之观音窟北至甲山二百十里。甲山北至镇东十里。镇东北至同仁二十五里。同仁北至云龙三十五里。云龙北至惠山二十五里。〇又自惠山西六十里三水。(若自甲山直西北则至三水百里。)西北二十里仁遮。 西北三十里罗暖。 西北二十五里小农。 西北三十里葛坡。 西北二十里旧葛坡。 西九十里厚州。 西北二十五里獐项戍。 西北历茂昌、闾延。又西南历虞芮、慈城。凡八百五十四里。至江界府地满浦北玉洞、 西南历满浦、伐豋(伐登)、高山。凡一百六十里。至两江口。(此沿水而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9H 页
计也。若其陆路。自满浦三十里。至伐登又三十里。至高山又四十里。至吾老梁。) 南三十里渭原。 西南四十里直洞。 西南二十五里葛轩。 西南二十里楚山。 西南二十五里山羊会。 西南三十里阿耳。 西南二十五里广平。 西南十五里小坡儿。 西南二十里大坡儿。南二十里碧潼。 西三十里楸曲。 西南十五里碧团。 西南十里小吉号。 西南十五里大吉号。 西南十五里昌洲。 西南十里于汀。 西南十里庙洞。 西南十里昌城。 西北二十里云头 南十五里甲岩。 南十里朔州。 西三十五里仇宁。 西南十五里青水。 西南十里清城。 西南二十五里方山。 西南十五里玉江。 西南二十里水口。 南十里乾川。 西南二十里义州。 西南六十里麟山。 南三十里杨下。 南四十里弥串〇已上道里凡一千八百三十馀里。此就陆路计之者也。若其水路屈曲。可为二千馀里也。其沿水防戍之官。通计府尹一员。都护府使七员。郡守二员。佥节制使十一员。同佥节制使一员。兵马万户十三员。权管十六员。而废四郡不在计(一作中)也。
 水道提纲。西北自大甸来南注之。其南有小水来会。经宿州城北。(案朔州。)又西北有小水。自东南来注之。又西北阿布河。西北自凤凰城来会。折而南流。爱州城北。有小水。自东来注之。又南流分为三派。行二十里复合。经九连城东南。(九连城。与朝鲜爱州对岸分界。正当江水。分三派处。)又南有永阿河。自西北来注之。又南经义州西。又西南有哈连河。自西来注之。又西南入于海。(长白山东十一度八分。极四十一度九分。江口东八度极四十度。)
涨水。(即长津水。)出咸兴西北黄草岭。
 涨水。即今所称长津江。经时(一作特)定名曰涨水也。咸兴府。今咸镜道观察使之营也。其地久为东女真所据。宋徽宗大观二年。高丽睿宗。(三年也)遣尹瓘等击逐之。号镇东军。然后竟入于金。属耶懒路。(合懒路总管府。西北至上京一千八百里。东南至高丽界五百里。〇此时高丽与金人界于都连浦。而其地北为恤品。南路当在今三甲等处。则曷懒路当在磨天岭以南。而咸吉等州皆其所管也。)据金史地理志云。耶懒速频相去千里。(速频。即恤品也。)又高丽传云。石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49L 页
适欢徇地曷懒甸。至元称合兰府。元史地理志주-D072。合兰府水达达等路。设军民万户府五。 后还于高丽。入我朝为咸兴府也。府北一百十里。有黄草岭。岭北又有白亦山。皆长白山南走之大干也。两山之水。合流于莞田坡。是涨水之源也。昔新罗真兴王二十九年。当陈废帝伯宗光大二年。巡狩北境。与高句丽定界。其碑在黄草岭上。今已亡失。只有旧传。拓本凡十二行。上下亡缺字。多不全。只举现存者。度以汉建初尺。长为四尺四寸五分。广为一尺八寸。其文可辨者。略曰八月廿一日癸未。真兴太王。巡狩管境。刊石铭记也。(右第一行。)世道乖真。玄化不敷。则亦为交竞。是以帝王建号。莫不修己以安百姓。然朕(已上第二行。)绍太祖之基。纂承王位。兢身自慎。恐(三字缺。)又蒙天恩。开示运记。冥感神祗。应(已上第三行。)四方托境。广获民土。邻国誓信。和使交通。府(五字缺。)新古黎(二字缺。)谓道化。(已上第四行。)未有。于是岁次戊子秋八月。巡狩管境。访采民心。以欲劳。(二字缺。)有忠信精诚。(已上第五行。)益笃有功之徒。可加赏爵。物以章勋。效(空)回驾。顾行(已上第六行。)者矣。(空)于时随驾沙门道人法藏慧忍(空)大等。喙部居柒。大等官名。喙部。即梁部。居柒。疑居漆夫。〇已上第七주-D073。 知(句)匝干(官名)喙部服不知。(人名)大阿干(官名)比知夫知(人名)及干(官名)未知。人名。〇已上弟(一作第)八行。 兮。(句)大舍(官名)沙喙部(沙梁部)另知。(人名)大舍哀内。(人名)从人(大舍之从人。)喙部。(已上第九行。)喙部与难。(人名)大舍药师。(人名)沙喙部蔫兄。(人名)小舍。(已上。第十行。)典喙部分之。(人名)吉之(即吉主官名。)哀公欣平。(一人名。)小舍(已上。第十一行。)喙部非知。(人名)沙干(官名)助人。(从人也。)沙喙部尹。(已上第十二行。)其字体。在隶变楷之间。与唐时碑特异也。
西北流。左合嶭罕岭(薛罕岭)东谷之水。
 
辥列罕岭(薛列罕岭)。亦称雪寒岭。魏志所称单单大岭。即此咸镜道咸兴府及长津府。平安道江界府之界也。岭东之水。总注入于涨水。岭西之水。总注为秃鲁水之源。
涨水径长津府东。(句)屈而北至别害堡东。左合五万水。
 府距咸兴三百里也。本咸兴之汉厚社。我 显宗八年设别将。 正宗九年。升为佥节制使镇。十一年。置都护府。遣训鍊大将李敬懋。为府使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50H 页
建其公署。立其规制。〇别害堡。在长津府北九十里。置佥节制使以守之。东北距三水府四百里也。世或以别害。为古之冷山。非也。〇按洪皓在冷山。闻徽宗崩。为文以祭之。〇李睟光云。俗传冷山。即今别害堡也。在雪寒岭之北。三水之境。地最高寒。然恐不是。余谓辽志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馀里。(见绿水第一条。)则是船厂之地也。与别害何干。故芝峰亦不信之也。〇松汉记闻。宁江州去冷山百七十里。〇五万水。出江界府五万岭东。流入于涨水。备考云。长津江。源出咸兴白亦黄草之岭。北流由长津栅。至别害。过五曼川。五曼川者。即五万水也。按文献备考补。长津府。有马垈川、(在南八十里。源出宁远乐林山。与黄草岭水合流。)沙水川、(在东南四十里。源出咸兴千佛山。)风流洞川、(在东二十里。源出咸兴屏风坡南。)雪寒洞川、 在西四十里。源出雪閒(一作寒)岭。与閒台洞川。合流成江。过府东南。与黄草岭众水。合流而下。 德实洞川(源出雪寒岭北葱田岭东。)皆涨水之所过也。
涨水。又北径庙坡神方二堡之西。至江口堡前。右合赴战之水。
 庙坡堡。在别害东北二十里。置权管以守之。神方堡。(亦称神方仇非。)在庙坡东北十五里。置万户以守之。郑氏地图。神方之西。有兄弟水。东流入于涨水也。〇江口堡。在神方北三十里。有权管以守之。〇赴战水。出咸兴北赴战岭。西北流径枇木里屏风黄铁之坡及上下锄里。至江口堡南。入于涨水。其往来之路。一自江口堡西南。历神方、庙坡、别害、长津。穿黄草岭而出于咸兴。一自江口堡东南。沿赴战水。而穿赴战岭。又东穿香岭南。出于北青。自江口堡以北。则沿涨水达于葛坡、三水也。
涨水。又北径鱼面、自作二堡之西。
 鱼面堡。在江口北四十里。置兵马万户以守之。胜览曰。咸兴黄草岭、赴战岭。江界五万岭等水。合为鱼面江。郑氏地图。江口堡北十五里。有李公岭。下有古堡。今废也。尹氏地图。江口堡西北。涨水之西。有甘坡堡。系于权管所守。今亦废之也。〇自作堡。在鱼面东北三十五里。(亦称自作仇非。)置权管以守之也。郑氏地图。鱼面堡外。涨水之西。有咸德、新田德。自作堡北。涨水之东。有乙山德等地。又有一水。出于院洞。西北流径东山岭。至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第 350L 页
乙山德之北。入于涨水也。
涨水。又北至葛坡堡。西北入于渌水。
 备考云。长津江。经庙坡神方。至江口之堡。过赴战岭川。经鱼面自作。至茄坡北入鸭江。今按涨水之沿。自黄草岭西北。至长津府一百八十里。自长津东北。径五堡。至自作堡二百三十里。自自作北。至葛坡堡一百六十里。凡五百七十里。其防守之官。都护府使一员。佥节制使一员。万户二员。权管三员也。
 先生云。涨水一带。即我内地。非乘障之地。而南自长津。北至葛坡。沿水设堡。至于七八。项背相望。刁斗相闻。斯何故也。盖以涨水以西。即废四郡之地。四郡既废。乱民杂处。 朝廷视四郡为异域。故视涨水为边防若是。其设备也。其意如是也。故渌水之沿。东自葛坡。西至满浦六百馀里。旷无防守。一兵不留。又自满浦南沿秃鲁之水。又设七八堡。(详见秃鲁水。)如于涨水。盖以秃鲁水以东。又是废四郡之界也。然则 朝廷真以废四郡。弃之为异域也审矣。夫渌水者。我那(一作邦)之天堑也。堑既天成。人乃弃之。不详(一作祥)甚矣。嘉庆十七年。嘉山贼洪景来谋反伏诛。其檄书。辄以废四郡伏援之说。声言虚喝西土人。以废四郡。为早晚起衅之地也。明矣。涨水之沿。秃鲁水之沿。戌(一作戍)堡殆近二十。今撤此诸堡。列树之于渌水之沿。以塞葛坡满浦之间虚旷之地。则力不加疲。财不加费。而渌水之天堑完矣。其设堡之法。一时(一作则)大举固善也。不然。今年取葛坡之西三十里。满浦之东三十里。各立一堡。明年又取新堡。西东三十里。各立一堡。又明年又取三十里。势若括囊。功如塞溃。不出十年。北边之保障成矣。保障既成。有不能设置郡县者乎。今南方民多地狭。一夫之耕。钱至数万。徙以实之。莫不欢乐。操国成者。何惮而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