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x 页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四)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294H 页
渤海续考
  原编所论。渤海疆域之辨。既已详著。玆于辽宋高丽之史。更摭事实。录为一篇。其于疆域之辨。亦有助矣。
渤海太祖高王大祚荣元年。(唐武后圣历二年。)自立为震国王。
 旧唐书云。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高丽既灭。(高宗时。)祚荣率家属。徙居营州。万岁通天年。(武后十三年。)契丹李尽荣叛。(句)祚荣与靺鞨乞四比羽。各领亡命东奔。保阻以自固。尽荣既死。武后命右玉铃卫大将军李楷固。率兵讨其馀党。先破斩乞四比羽。又度天门岭。(岭东。即古肃慎地。)以迫祚荣。祚荣合高丽靺鞨之众。以拒楷固。王师大败。楷固脱身而还。(句)属契丹及奚尽降突厥。(东夷合北虏。)道路阻绝。武后不能讨。祚荣遂率其众。东保挹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后以为中京。)祚荣骁勇。善用兵。靺鞨之众及高丽馀烬。稍稍归之。〇武后圣历中。祚荣自立为震国王。遣使通于突厥。其地在营州之东二千里。南与新罗相接。(界咸兴。)西越憙靺鞨。(越喜者。今宁古塔西北。)东北至黑水靺鞨。(黑龙江。)地方二千里。编户十馀万。胜兵数万人。风俗与高丽及契丹同。颇有文字及书记。
 新唐书云。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万岁通天中。契丹尽忠杀营州都督赵翙。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胡三省云。舍利契丹。管军头目之称。)与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丽馀种。东走渡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白头山东北。)武后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其罪。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294L 页
比羽不受命。后诏玉铃卫大将军李楷固。中郎将索仇。击斩之。是时。仲象已死。(其间四年。)其子祚荣。引残痍遁去。楷固穷蹑。度天门岭。祚荣因高丽靺鞨兵。拒楷固。楷固败还。于是。契丹附突厥。王师道绝。不克讨。(辽沈多梗也。)祚荣即并比羽之众。尽得扶馀、(今开原。)沃沮、(我北道)弁韩、朝鲜海北诸国。(弁韩云者。传闻之误。)〇案大氏树壁。本在天门岭之东。此云。追奔而度岭似误。(大氏本都其中京。今之艾丹城似是也。)
高王之十五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唐册王。为渤海郡王。
 旧唐书云。中宗即位。(高王七年。)遣侍御史张行岌。往招慰之。祚荣遣子入侍。将加册立。会契丹与突厥。连岁寇边。使命不达。睿宗先天二年。(即开元元年。)遣郎将崔䜣。往册拜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天子锡其地名。名曰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岁。遣使朝贡。〇案徙都上京。虽在武王之时。上京作都已在高王之初。故名其所统曰忽汗州。盖其上京。在忽汗河之东。(今称呼儿哈河。)与今宁古塔。隔水之地也。(汗忽河。发源于朱鲁多浑。至宁古塔南。众水汇合。为太湖。乃北流为河。)形胜甲于东荒。
 新唐书云。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〇案渤海。是唐锡之美名。其前称震国公。亦唐锡。自称则靺鞨而已。〇又按东史。称大祚荣。本句丽旧将。唐灭句丽。祚荣东保太白山。后又附新罗。受五品大阿餐之秩。而金富轼史。无此文也。
高王在位廿一年而卒。子武艺立。是为武王。(以其年。为元年。)
 旧唐书云。玄宗开元七年三月。祚荣死。六月丁卯。遣左监门率吴思谦。摄鸿胪卿充。使吊祭。册立其适子桂娄郡王大武艺。袭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册府元龟云。兼九姓燕然都督。)〇新唐书云。祚荣死其国。私谥为高王。武艺立。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私改年曰仁安。〇案新主改元。则先主建元明矣。史失之。
 册府元龟云。开元八年八月。册武艺适男大都利行。为桂娄郡王。〇案父子俱封郡王。非礼也。或疑本国之内。父王或僭帝号。故得自建元。其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295H 页
子封王也。
 新唐书云。开元十年。(武王四年。)黑水靺鞨酋倪属利稽来朝。玄宗即拜勃利州刺史。于是。安东都护薛泰。请置黑水部。以部长。为都督刺史。朝廷为置长史监之。赐府都督。姓李氏。名曰献诚。以云麾将军。领黑水经略使。隶幽州都督。(旧唐书开元十四年。置黑水府。)武艺召其下。谋曰。黑水始假道于我。与唐通。异时请吐屯于突厥。皆先告我。今请唐官。不吾告。是必与唐腹背。攻我也。乃遣弟门艺及舅任雅相。发兵击黑水。(案黑龙江混同江。两水东流。平行千馀里。乃合流两水之间。不过数百里。其地即黑水部落。今置三城于此。)门艺。尝质京师。知利害。谓武艺曰。黑水请吏。而我击之。是背唐也。唐大国。兵万倍我。与之产怨。我且亡。违之不可。武艺不从。兵至境。又以书固谏。武艺怒。遣从兄壹夏代将。召门艺将诛之。门艺惧。儳路自归。(归于唐。)〇案是役也。黑水必败。而渤海京府。卒无黑水之名。则黑水未尝为渤海所吞也。(唐书云。门艺归唐。武艺暴门艺罪恶。请诛之。)或曰。其东平府。有黑州。或是黑水之地。
 
开元十五年(武王九年。)四月。敕曰。渤海宿卫王子大昌勃价及首领等。久留宿卫。宜放还蕃。大昌勃价赐帛五十匹。首领以下。各有差。先是。武艺遣男利行。来朝。并献貂鼠。至是。乃降书与武艺。慰劳之。赐䌽练一百匹。(册府元龟。)〇案前年。文艺入愬而恩赉此厚。未可知也。
武王之世。内侵登州。而大唐不能讨罪。
 旧唐书云。开元二十年。(武王十四年。)武艺遣其将张文休。率海贼。攻登州。杀刺史韦俊。命左领军将军。盖福顺发兵讨之。〇廿一年正月。诏遣门艺。往幽州。徵兵以讨。仍令太仆员外卿金思兰。往新罗。发兵以攻其南境。属山阻寒冻。雪深丈馀。兵士死者过半。竟无功而还。(新罗史所纪。见原编。又敕新罗名将金庚信、孙允中为将。赐金帛。王遣允中等四将。率兵会唐师。共击渤海。会天寒士卒冻死。皆罢归。)〇案登州者。渤海朝贡之所由也。西京鸭渌府。为朝贡道。盖自龙川前洋乘舟。至登州下陆也。新罗。弱国也。远顺皇敕。近忤强邻。我无是理。敕命皆误算也。
武王在位十九年而卒。子钦茂立。是为文王。(以其年为元年。)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295L 页
旧唐书云。武艺病卒。其国私谥武王。子钦茂嗣立。改元大兴。诏遣内侍段守简。往册为渤海郡王。仍嗣其父。为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钦茂承诏。赦其境内。遣使随守简入朝贡献。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帝皆许之。(新唐书同。)
文王之十九年。徙都上京。即上京龙泉府也。
 新唐书云。天宝之末。钦茂徙上京。直旧国三百里。(旧国者。中京也。今之艾丹城、或其旧地。)忽汗河之东。(与今宁古塔隔水。)讫帝世。朝献者二十九。〇旧唐书云。肃宗至德元载。(文王二十年。)平卢留后徐归道。遣果毅都尉柳城县四府经略判官张元简。使告渤海曰。今载十月。当击安禄山。王须发骑四万来助。钦茂疑其有他变。留之。十二月丙午。归道果杀平卢节度使刘正臣于北平。潜与禄山。幽州节度使史思明通谋。安东都护王玄志。知其谋。率兵六千人。攻破柳城。斩归道。自称平卢节度使。进屯北平。遣将军王进义告渤海曰。天子已归西京。迎太上皇于蜀居别宫。剿灭贼徒。故遣下臣来告。钦茂以其难信。留进义。别遣使入朝。肃宗赐敕劳之。(新唐书同。)
 宝应元年。(文王廿六年。)诏以渤海为国。钦茂王之进检校太尉。(新唐书。)〇代宗大历八年(文王三十七年。)闰十一月。渤海质子。盗修衮龙擒之。辞云。慕中华文物。帝矜而舍之。(册府元龟。)〇十二月。渤海遣使来朝。大历二年。至十年。频遣使来朝。或间岁而至。或岁内二三至者。(旧唐书。)〇十二年(文王四十一年。)春正月。渤海遣使。献日本国舞女十一人及方物。十四年五月。德宗即位。诏停渤海岁贡鹰鹞。(旧唐书。)
文王都上京三十馀年。又徙东京。即东京龙原府也。(今钟城)
 新唐书云。德宗贞元时。(贞元初。即文王四十九年。)钦茂东南徙东京。建中贞元间。使凡四来。〇按东京。似今之钟城府。详见原编。(或云今镜城。)
文王在位五十八年而卒。族弟元义立。寻死。王孙华玙立。是为成王。还都上京。寻卒。王子嵩璘立。是为康王。(以明年。为元年。)
 新唐书云。德宗贞元十年三月。钦茂卒。私谥文王。子宏临早死。族弟元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296H 页
义立。一岁。猜虐。国人杀之。推宏临子华玙为王。复还上京。改年中兴。华玙卒。谥曰成王。钦茂少子嵩璘立。改元正历。〇贞元十一年(康王嵩璘元年。)二月。遣内常侍殷志瞻。册嵩璘为右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旧唐书。)十四年。(康王四年。)加嵩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进封渤海国王。初嵩璘父钦茂。袭父为郡王。左金吾大将军。天宝中。累加特进太子詹事宾客。宝应元年。进封国王。大历中。累加拜司空太尉。及嵩璘袭位。但授其郡王将军而已。嵩璘遣使叙理。故再加册命。(旧唐书。)〇顺宗即位之年(康王十一年。)五月。以检校司空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大嵩璘。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旧唐书。)〇宪宗元和元年(康王十三年)九月。加嵩璘检校太尉。(旧唐书。)
康王在位十六年而卒。子元瑜立。是为定王。(以其年。为元年。)
 新唐书云。元和四年。(康王十六年。)嵩璘死。谥康王。子元瑜立。改元永德。〇以元瑜。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依前渤海国王。(旧唐书。)
定王在位五年而卒。弟言义立。是为僖王。(以其年。为元年。)
 新唐书云。元和八年正月。元瑜死。谥定王。弟言义立。改元朱雀。〇授权知渤海国务言义。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遣内侍李重旻使焉。(旧唐书。〇私立于国中。请命于天子。故自称权知国务。)
僖王在位五年而卒。弟明忠立。是为简王。一岁而卒。从父仁秀立。是为宣王。(以明年。为元年。乃元和十三年。)
 新唐书云。元和十三年。言义死。谥僖王。弟明忠立。改年太始。立一岁死。谥简王。从父仁秀立。改年建兴。其四世祖野勃。高王祚荣弟也。〇正月。渤海遣使来朝。且告哀五月。以知国务大仁秀。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旧唐书。)〇十五年(宣王三年)闰正月。渤海遣使来朝。仁秀颇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有功。诏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元和中。凡十六朝献。长庆四。宝历凡再。(旧唐书。)
宣王在位十三年而卒。孙彝震立。史失其谥。(以明年。为正月。)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296L 页
新唐书云。文宗太和四年。(宣王十三年。)仁秀死。谥宣王。子新德蚤死。孙彝震立。改年咸和。〇五年(王彝震元年)正月。以权知国务大彝震。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旧唐书。)〇六年十二月。内养王宗禹渤海使。回言渤海。置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画图以进。(旧唐书。)〇按渤海之官。有政堂省。大内相居之。左右司政。左右允副之。左六司。忠义仁部各一乡。其支司。曰爵部。曰仓部。曰膳部。右六司。智礼信部各一乡。其支司。曰戎部。曰计部。曰水部。支司之部。皆有郎中员外。此所谓六官也。有宣诏省。左相左平章事侍中左常侍谏议居之。有中台省。右相右平章事内史诏诰舍人居之。有中正台。大中正一人。少正一人。以拟御史。其他如殿中宗。属太常司。宾大农司。藏司膳寺文籍院冑子监巷伯局。武职则左右猛贲熊卫罴卫。南北左右卫大将军。皆仿中华之制。而略变其名。以品为秩。三秩以上。服紫。牙笏金鱼。五秩以上。服绯。牙笏银鱼。六秩七秩。浅绯衣。八秩九秩。绿衣。木笏。此盖王宗禹图画所详也。嗟乎。外国之制作文物。不藉中国之纪载者。后世悉湮不传。犹复秘讳而不宣何哉。(案此官制。皆宣王所定。)
 太和七年。(王彝震三年。)渤海遣同中书右平章事高宝英。来谢册命。仍遣学生三人。随宝英。请赴上都学问。先遣学生三人。事业稍成。请归本国。许之。(旧唐书。)终文宗世。渤海来朝凡十二会昌凡四。(新唐书。)
王彝震在位二十八年而卒。弟虔晃立。史失其谥。(以其年。为元年。)
 资治通鉴云。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王彝震二十八年。)二月。彝震卒。立其弟虔晃。为渤海国王。〇按唐文宗、武宗之时。渤海入贡凡十六。(王彝震时。)懿宗咸通之年。(共十四年。)渤海三入贡。(虔晃玄锡之时。)唯宣宗大中之年。史无所书。(共十三年。)史之阙也。并其私谥年号。无文可知。
王虔晃在位未久而卒。玄锡立。年月世系。史无所纪。
 新唐书云。虔晃死。玄锡立。咸通时。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〇俗谓王曰可毒夫。曰圣主。曰基下。其命为教。王之父曰老王。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297H 页
母太妃。妻贵妃。长子曰副王。诸子曰王子。其官名大抵宪象中国制度。〇又云。幽州节度府与相聘问。自营平距京师八千里而远。后朝贡至否。〇史家失传。故叛附无考马(一作焉)。〇渤海国。去燕京、女直所都。皆千五百里。(其上京忽汗城。在今宁古塔水东。)以石累城。足东并海。其王旧以大为姓。右姓曰高、张、杨、窦、乌、李不过数种。部曲奴婢无姓者。皆从其王。(妇人皆妒悍。大氏与它姓相结。为十姊妹。迭几察其夫。不容侧室及它游。闻则必谋置毒死其所爱。一夫有所犯而妻不之觉者九人。则群聚而诟之。争以嫉忌相夸。故契丹、女真诸国。皆有女娼。而其良人皆有小妇侍婢。唯渤海无之。)男子多智谋骁勇。出他国右。至有三人。渤海当一虎之语。(松漠纪闻。)〇按五京十二府。盖自宣王仁秀之时。拓大境宇。制度渐备。非于虔晃玄锡之世。猝致富盛也。懿宗咸通之年。仅有三朝者。盖有多故。一唐室衰微。不足畏慕也。二本国强盛。渐有骄志也。三契丹梗路。路由登莱也。(渤海之通中国。本由营平。至是自我龙川前洋。越海由登莱。故西京鸭渌府。谓之朝贡道。盖虔晃之制。)朝贡稀阔。唯与幽州节度府聘问通意而已。久而朝贡遂废矣。
虔晃以后几年而玄锡立。下至梁初垂五十年。未必玄锡在位至此。或其数王传世。而唐史不载焉。
 按外国卤莽。常患文献不足。其朝贡络绎者。声迹传于后世。其自强自外者。如阴厓草木自荣自落。名字都泯。渤海数王之史失其名。亦以是矣。悲夫。
至梁太祖朱全忠开平元年。渤海王大諲撰。遣王子朝梁。(是岁唐亡。厥明年戊辰。辽太祖阿保机。始建国元年。)
 五代史云。开平元年(丁卯)五月。渤海王大諲撰。遣王子来朝。渤海本号靺鞨。高丽之别种也。渤海其贵族姓大氏。讫五代常来朝贡。其国土物产。与高丽同。諲撰世次立卒。史失其纪。〇按此后十馀年。而渤海为契丹所灭。然此史明记云。讫五代。常来朝贡。则灭而复存。常有君长。可知也。故下至宋太宗淳化二年冬。以渤海不通朝贡。诏女真改之。(在契丹灭辽后七十六年。)
后十一年。(梁末帝贞明四年。高丽太祖天授元年。)王諲撰。遣使朝契丹。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297L 页
辽史云。太祖神册三年二月。渤海遣使来贡。四年(戊寅)二月。修辽阳故城。改为东平郡。置防御使。掠渤海户以实之。〇按渤海。本不得辽阳。此云。掠户。掠他邑之户也。
后六年。(唐庄宗同光二年。丽太祖天授七年。)王諲撰。遣将攻契丹之辽州。杀其刺史。掠其民户。〇是年秋。契丹攻渤海。不克。
 辽史云。太祖天赞三年(甲申)夏五月。徙蓟州民。实辽州地。渤海杀其刺史张秀实。而掠其民。〇按契丹修其辽阳故城。为辽州。全掠渤海民户。以实之。是役也。不过自讨。还其被掠之民。而辽史书掠也。
 资治通鉴云。(唐庄宗同光二年秋七月。)时东北诸夷。皆役属契丹。唯渤海未服。契丹主谋入寇。恐渤海犄其后。乃先举兵。击渤海之辽东。遣其将秀馁及卢文。进据营平等州。以耰燕地。(谓契丹东攻渤海。西侵中国。)八月。契丹攻渤海。无功而还。(册府元龟云。同光二年七月。幽州奏侦得阿保机。东攻渤海。)〇按渤海未尝得辽东。唯其所谓定理府。领定、沈二州。则今之沈阳。在其疆理之内。直压辽州之北。此云击辽东者。击沈州也。
厥明年。王諲撰。遣使朝后唐。(乙酉岁。)
 册府元龟云。同光三年五月。以渤海国入朝。使政堂省守和部少卿。赐紫金鱼袋裴璆可赞善大夫。
是年冬。辽太祖大举伐渤海。〇围扶馀府。
 辽史云。天赞四年(乙酉)十二月乙亥。诏曰。所谓两事。一事已毕。唯渤海世雠未雪。岂宜安住。乃举兵亲征渤海。时皇后皇太子大元帅尧骨。皆从。闰月壬辰。祠木叶山。壬寅以青牛白马。祭天地于乌山。丁巳次商岭。夜围扶馀府。〇按扶馀府者。汉时北扶馀之地。辽曰东丹府。金曰黄龙府。明曰三万卫。今曰开原县。(大氏古城。在开原县西。)
厥明年春。(唐庄宗同光四年。丽太祖天授九年。)契丹兵拔扶馀城。又围上京忽汗城。王諲撰率僚属出降。(丙戌岁。)
 辽史云。天显元年正月己未。白气贯日。庚申拔扶馀府。诛其守将。(册府元龟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298H 页
云。后唐同光四年正月。北面招诗。使李绍真奏北来奚首领云。契丹阿保机寇渤海。)丙寅。命惕隐(官名)安端、前北府宰相萧阿古只等。将万骑。为先锋。遇諲撰老相兵。破之。(国语解云。惕隐者。典族属官。即其宗正职也。)皇太子大元帅尧骨。南府宰相苏。(一字名)北院夷离菫(官名)斜涅赤。南院夷离菫迭里。(夷离菫。总军马大官。)是夜围忽汗城。(即上京龙井府。在今宁古塔水东。)己巳。諲撰请降。(被围之四日。)庚午。驻军于忽汗城南。〇辛未。諲撰素服藁索牵羊。率僚属三百馀人。出降。太祖优礼而释之。〇甲戌。诏谕渤海郡县。〇丙子。遣近侍康末怛等十三人。入城索兵器。为逻卒所害。〇丁丑。諲撰复叛。(既降之七日。)攻其城破之。驾幸城中。諲撰请罪马前。诏以兵卫諲撰及族属以出。祭告天地复还。(还于营。)〇二月庚寅。安边、(今兴京近地。)鄚颉、(辽之韩州。在开原西北。)南海、(今咸兴也。适其官在上京。)定理(今盛京北)等。洎诸道节度刺史。来朝。慰劳遣之。以所获器币诸物。赐将士。〇壬辰。以青牛白马。祭天地。大赦。改元天显。以平渤海。遣使报唐。〇甲午。复幸忽汗城。阅府库物。赐从臣有差。以奚部长勃鲁恩、王郁。自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从征有功。优加赏赉。〇按王諲撰不交一兵。乍降乍叛。而契丹之待之也。将七纵七禽。亡国之主也。
契丹主。遂灭渤海。虏王諲撰及王妃而西。
 丙午。改渤海国。为东丹。忽汗城为天福。册皇太子倍。为人皇王以主之。以皇弟迭刺。为左大相。渤海老相。为右大相。(前败军之将。)渤海司徒大素贤。为左次相。耶律羽之。为右次相。赦其国内殊死以下。〇三月戊午。遣夷离菫康默记。左仆射韩延徽。攻长岭府(按北府。自初城守不下。故攻之也。长岭。疑即卒本古城。)己巳。安边、鄚颉、定理三府叛。遣安端讨之。丁丑。三府平。壬午。安端献俘。诛安边府叛帅二人。
 甲申。幸天福城。乙酉。班师。以大諲撰举族行。〇五月辛酉。南海定理二府。复叛。大元帅尧骨讨之六月丁酉。二府平 案南海府。即新罹(新罗)道。明是今咸兴。其叛其讨。动费数月。安得三十六日之内。已报平定。或是帅臣领兵。赴上京者。复叛。〇 〇秋七月丙辰。铁州刺史卫均叛。乙丑。尧骨攻拔铁州。(案铁州。为中京所领。中京疑是今艾丹城。距上京三百里。)〇辛未。卫送大諲撰于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298L 页
皇都西。(皇都。即辽之上京临潢府。)筑城以居之。赐諲撰名曰乌鲁古。妻曰阿里只。(国语解云。乌鲁古、阿里只。太祖及述律后。受諲撰降时所乘二马名也。因赐諲撰夫妇。以为名。)〇绎史云。契丹阿保机。灭其王大諲撰。徙其名帐千馀户于燕。给以田畴。捐其赋入。往来贸易。关市皆不征。有战则用为前驱。(松漠纪闻。)
是月。契丹主殂于行在。渤海人复立王弟为王。攻围扶馀城。不克。
 辽史云。七月辛巳。太祖崩于扶馀府。皇后权决军国事。〇八月辛卯。康默记等。攻下长岭府。壬寅。尧骨讨平诸州。奔赴行在。乙巳。人皇王倍。继至。(人皇。即太子突欲。未得嗣立。次子尧骨立。是为太宗。太宗殂。人皇之子兀欲立。是为世宗。)
 册府元龟云。唐明宗天成元年十一月。(即同光四年冬。)青州霍彦威。奏得登州状申(时渤海通后唐。由登莱水路。)契丹先发诸部。攻逼渤海国。自阿保机身死。虽已抽退。尚留兵马在渤海夫馀城。今渤海王弟部领兵士。攻围夫馀城契丹。〇宋史云。渤海自唐梁后唐。朝贡不绝。后唐天成初。为契丹阿保机攻夫馀城下之。阿保机死。渤海王复攻夫馀。不能克。历长兴、(唐明宗。)清泰。(唐末主珂。)遣使朝贡。周显德后。隔绝不能通中国。〇按此二史之文。渤海王弟权立为王。以攻夫馀城明矣。是年下距清泰之年。恰满十年。犹能遣使朝贡。则諲撰之后。更有嗣王明矣〇又按诸书。皆以渤海灭于是年。而其不绝不亡之證。班班可见。第自高王大祚荣建国之元年。(唐武后圣历二年己亥。)下至是年。(后唐同光四年丙戌。)为二百二十八年。厥享国不为不久矣。
是年以后。渤海之卿士军民。南投高丽者。有如流水。
 高丽史太祖八年。(九年秋事。误载于八年秋。)渤海将军申德等五百人来投。又渤海礼部卿大和钧。老司政大元钧。工部卿大福谟。左右卫将军大审理等。(四人。皆宗室。)率民一百户来附。(冬。渤海小将朴渔等。率民一千户来附。)渤海并有扶馀肃慎等十馀国。与契丹世雠。至是契丹主大举攻渤海。围忽汗城。大諲撰战败。乞降。遂灭渤海。于是其国人来奔者。相继。
 十年。渤海工部卿吴兴等五十人。僧载雄等六十人。来投。〇十一年。渤海人金神等六十户来投。秋。渤海人大儒范。率民来附。渤海人隐继宗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299H 页
等。来附。(见于天德殿三拜。人谓失礼。大相含弘曰。失土人三拜。古之礼也。)十二年。渤海人洪见等。以船二十艘。载人物来附。秋。渤海正近等三百馀人来投。〇案此渤海人来投。其宗室卿大夫朝官来者。皆自其上京忽汗城(今宁古塔东隔水之地。)来。则从北道来也。其馀或自鸭水来也。然此时高丽疆土。北不过咸兴。西不过萨水。其外犹是渤海故疆。其来附之后。安插之地。不可详也。渤海之迹。既亡既沈而后。东女真、西女真、东藩、西藩之名。兴焉。
諲撰被灭之后。越八年。其世子大光显。始奔高丽。(甲午岁。)
 高丽史云。太祖十七年。渤海国世子大光显。率众数万。来投。赐姓名。王继附之宗籍。特授元甫守白州。(今白川)以奉其祀。(元甫。或其子侄名。)冬。渤海陈林等一百六十人来附。〇案此云。世子未必是諲撰之子。或是諲撰之弟。权立为王。至是又败。而其子来奔也。今不可详。
 高丽史云。太祖四年。(渤海破亡之前六年。)黑水阿于间。率二百人来投。十九年。王率三军。与甄萱观兵。(萱助王。讨其子神剑。)大相庾黔弼等。领黑水、达姑、铁勒诸蕃劲骑九千五百。廿一年。渤海人朴升。以三千馀户。来投。〇按此时。渤海虽亡。其部落聚居。犹有酋长。远相和附。故以兵来助也。
被灭之后。廿九年。渤海酋长。有内投柴周者。
 宋史云。周世宗显德初。渤海酋豪崔吴斯等三十三人来归。(节)显德后绝。不能通中国。
被灭之后五十六年。渤海琰府王。承宋太宗诏谕。
 宋史云。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己卯岁。)上自将伐契丹。以渤海降酋大燕河。为渤海都指挥使。六年。(辛巳岁。)太宗欲大举征辽。(辽景宗十三年。)七月丙午。赐乌舍城清渝府渤海琰府王。诏略曰。蠢玆北戎。历世逋诛。非理搆怨。辄肆荐食。日昨出师。斩获甚众。今欲鼓众深入。席卷长驱。焚其龙庭。大歼丑类。素闻尔国密迩寇雠。迫于吞并。力不能制。因而服属。困于率割。所宜尽出族帐。佐予兵锋。俟其剪灭。沛然封赏朔漠之外。悉以相与勖。乃协力。朕不食言。〇按所谓乌舍城清渝府。虽非其上京中京。俨有国王统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299L 页
领诸府。故太宗有是诏也。帝远而雠近。琰王其不应之矣。
后十年。宋太宗以渤海不通朝贡。诏女真攻之。(辛卯岁。)
 宋史云。太宗淳化二年冬。以渤海不通朝贡。诏女真攻之。〇按女真者。渤海之变名也。女真既盛。则渤海之衰可知。然有国有王。有足责励。故太宗有是诏也。
后廿八年。渤海又遘契丹之兵祸。(戊午岁。)
 辽史云。圣宗开泰七年。(宋真宗祥符十一年。高丽显宗之九年。)亲征渤海。〇按渤海此时有国有王。故契丹之兵。得称亲征。
后十二年。(己巳岁。)渤海被灭之后。百有四年。渤海宗室大延琳。杀契丹东京留守。自立为王。寻亦败死。
 辽史云。圣宗太平九年 宗(一作宋)仁宗天圣七年。丽显宗二十年。 秋八月。东京(今辽阳城。)舍利军详稳大延琳。(即渤海高王七世孙。)囚留守驸马都尉萧孝先。遂僭位。号其国。为兴辽。年为天庆。(高丽史作天兴。)时南北女真。皆从延琳。高丽亦稽其贡。冬十月。以萧孝穆。为都统以讨之。〇十年八月。擒大延琳。渤海平〇按大延琳。不自立为渤海国王。或者渤海自有王。故别建国号欤。不然。辽圣宗亲征之年。(宋祥符十一年。)渤海再亡也。
 高丽史显宗二十年(辽太平九年。)九月。契丹东京将军大延琳。遣大府丞高吉德。告建国。兼求援延琳。渤海始祖大祚荣七代孙。叛契丹。国号兴辽。建元天兴。(续纲目云。延琳因民怨思乱。遂囚留守。)十二月。兴辽国太师大延定。引东北女真。与契丹相攻。遣使乞援。王不许。(自此路梗。与契丹不通。)命西北面兵马判事柳韶。赴镇以备兴辽。〇廿一年。兴辽遣使赍表来。乞援。九月。兴辽使来告急。寻闻国亡。留不归。(是月。遣使如契丹。贺收复东京。)契丹遣使来。诏曰。近不差人往还。应为路梗。今渤海偷主。俱遭围闭。并已归降。宜遗陪臣。速来赴国。必无虞虑。
 绎史云。忽汗城既破。渤海遂残。然而辽史称太祖。有英雄之度。以其灭渤海。而存其族帐亚于遥辇也。(辽史。仪卫志。常用逍遥辇。㮨屋涂金。辇官十二人。)辽制管押司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0H 页
有东北渤海部。西北渤海部。太宗时。治渤海人。一依汉法。馀无所改其俗焉。宋史宋琪传。琪论边事曰。渤海兵马土地。盛于奚帐。虽勉事契丹。俱怀杀主破国之怨。延琳之乱。即其明验也。〇又云。耶律氏。既徙渤海名帐于内地。置渤海军详稳及渤海军都指挥使司属辽阳路。以控制高丽女真。有事则徵发。(如天庆四年。女真攻江宁州。遣海州刺史高仙寿。统渤海军应援之类。)凡徵诸道兵。唯渤海兵马。虽奉诏。未敢发。必以闻上。遣大将持金鱼符。合然后行。凡行师对敌。渤海军常居前最强。又置渤海帐司。其官属有渤海宰相。(如太平八年。以渤海宰相罗汉。权东京统军使之类也。)渤海太保。(太平九年。渤海太保夏行美之类。)渤海橽马。(见统和十二年。)及渤海近侍详稳司。(统和九年。高清明居之。)圣宗开泰八年。又置东京渤海承奉官。(官有都知押班等。)以统之。(奚王回离保僭号。又置渤海枢密院。)由是观之。渤海王諲撰以后。其近于辽沈者。服属契丹。唯僻远旧部。私立君长。如琰府王之类。时有时无也。
渤海遗种。归服高丽者。久而不熄。
 
高丽史云景宗四年。(高丽开国六十二年。)渤海人数万来投。〇显宗五年。(宋真宗祥符七年。)铁利国主那沙。(今豆满河北。)使女真万豆来。献马及貂鼠青鼠皮。(通考云。宋开宝五年。铁利王子。贡马布及腽肭脐。)〇九年。定安国人骨须来奔。〇十一年。弗柰国酋长沙诃门。(即渤海时拂涅部。)遣女真人来。献土物。〇十二年。铁利国。遣使表请归附如旧。十三年。铁利国首领那沙。遣黑水人来。献土物。廿一年。铁利国主那沙。遣女真来。献貂皮。请历日。许之。(德宗元年二年。亦铁利国。遣使修好。)〇按此时。黑水靺鞨来投者。朝献者。亦岁岁相续。本是别种。故不录之。盖自諲撰失国之后。东北部。西北部。土崩瓦解。改称女真。虽铁利拂柰别称旧号。不敢冒渤海州府之制也。〇又按定安国。亦渤海遗种。其地北邻夫馀。东接女真。(女真朝宋者。路由定安。)其王名曰烈万华。曰乌玄明者。当宋太宗时。因女真上表。自称高丽旧壤。渤海遗黎。后亦无闻焉。(东史云。马韩遗种。为契丹所攻破。其酋纠合馀众。保于西鄙。建国改元。号曰定安。宋太宗时。上表云。夫馀府背契丹而归本国。请助讨契丹。以报夙怨。其后必为契丹所败。故来奔高丽。)
大廷琳后八十七年。(宋徽宗政和五年。)渤海古欲叛辽为王。渤海旧国。亦立大氏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0L 页
为王。厥明年。渤海高永昌叛辽为王。寻为金人所败。自玆以后。辽亡金兴。而渤海遗帐。亦尽灭而无闻矣。
 辽史云。辽末帝天祚天庆五年(金太祖收国元年。丽睿宗十年乙未。)二月。饶州渤海古欲等反。自称大王。〇外史云。天祚之乱。其聚族。立姓大者于旧国为王。金人讨之。军未至。其贵族高氏。弃家来降。言其虚实。城遂陷。(松漠纪闻。)〇按旧国似是上京。(忽汗城。)立大氏为王。乃既绝累世而立之也。饶州古欲。别是一事。
 高丽史睿宗十一年。(辽末帝天庆六年。)辽东京渤海人作乱。杀留守萧保先。立供奉官高永昌。为渤海皇帝。国号大元。建元隆基。〇十二年三月。辽来远城。移牒曰。女真背乱。并东京渤海。续有背叛。遂以来远。抱州二城。归之。
 辽史云。天庆六年春正月丙寅朔。东京夜有恶少年十馀人。乘酒执刃踰垣。入留守府。(辽阳州。)刺杀留守萧保先。其裨将渤海高永昌。僭号称隆基元年。闰月。遣萧韩家奴张琳讨之。〇四月。萧韩家奴等。复为永昌所败。(萧韩家奴尝云。渤海、女真、高丽合从连横。)五月。清暑散木原女。其军攻下沈州。复陷东京。擒高永昌。(东京州县族人等。皆降女真。)〇金史云(宗干传。)太祖伐辽。(金太祖阿骨打。)宗干先往。渤海军驰突而前。在翼七谋克少却。遂犯中军。(渤海军最勇。先登故。)
 绎史云。渤海军最强勇。金初虑其难制。常招来怀柔。太祖败辽兵于境上。使梁福干答刺。招诱渤海人曰。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盖其初。皆勿吉之七部也。〇收国二年。(即天庆六年。)诏。自今渤海部民已降。或俘获。官其酋长。且使从宜居处。〇天辅二年。(宋徽年重和元年。)以渤海军置八猛安。(是年七月。诏曰。渤海大家奴谋克贫乏之民。昔尝给以官粮。置之渔猎之地。今已久不知登耗。可具其数以闻。)又置东京路渤海万户。(金史世宗时。高松充管押东京路渤海万户。)以相统摄。迨夫国势寝盛。则皇统五年。(宋高宗绍兴十五年乙丑。)罢辽东渤海汉人承袭猛安谋克之制。渐移兵柄。归其内族。(金人之族也。食货志。凡汉人渤海人。不得充猛安谋克户。)九年八月。(金熙宗。)从宰臣之议。徙辽阳渤海之民于燕南。自玆以后。渤海之种。遂绝无闻矣。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1H 页
外史云。(松漠纪闻。)天祚之乱。渤海旧国。复立大氏为王。金人讨之。(已见前。)城既陷。契丹所迁。民益繁。至五千馀户。胜兵可三万。金人虑其难制。频年转戍山东。每徙不过数百家。(契丹旧为东京。置扶苏等州。苏与登州青州相直。每大风顺。隐隐闻鸡犬声。)至辛酉岁。(金熙宗皇统元年。)尽驱以行。其人大怨富室。安居踰二百年。往往为园池植牡丹。多至三二百本。有数十干丛生者。皆燕地所无。才以十数千。或五千贱贸而去。(案此言。忽汗城多牡丹。)〇按此文。渤海上京。初灭于天显。卒亡于金人。辛酉之岁。(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其间相距二百十有六年。(丙戌至辛酉。)
 绎史云。渤海。本靺鞨之粟末部。臣属于句丽。及句丽灭。其人多入于唐。而诸部分散。迸入渤海。又有拂涅、懿娄、越喜、铁利等部。唐初通使中国。及渤海强盛。皆服属而置郡。〇东史云。大祚案(大祚荣)本句丽旧将。唐灭句丽。徙其人于陇右河南。祚荣收逋残。保太白山。又附新罗。受五品大阿飧之秩。其后尽据句丽靺鞨之地。地方五千里。西通上国。南聘新罗。北捍契丹。东使日本。雄视东北之奥。殆三百年。所以称海东盛国也。〇案大祚荣无远仕新罗之理。大阿餐之说。似系东人夸诞也。
  
(附见)洪大提学(奭周)渤海世家。(叙事有法。故录之。其有小差者。微删之。)
靺鞨之种。有曰粟末。大氏常附高句丽。或曰。高句丽之别种也。高句丽既灭。徙其民于河南陇右。其旧将大祚荣。帅众保太伯山东北。寻徙挹娄之东牟山。其地直营州东二千里。高句丽遗民多归之。号其国曰震朝。或曰。武氏万岁通天中。契丹陷营州。有舍利乞乞仲象者。与靺鞨酋乞四比羽。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自固。武后封比羽。为许国公。仲象为震国公。赦其罪。而比羽不受命。武后乃遣将军李楷固等。击杀比羽。而仲象亦病死。其子祚荣遁。楷固引兵穷追。度天门岭。为祚荣所败。祚荣遂并有比羽之众及高句丽、靺鞨兵。合四十万人。自立为震国王。会契丹突厥相连。而中国之路。不通于辽东。祚荣于是尽得高句丽浿水以北故地。扶馀、沃沮、肃慎之土。皆隶焉。地方五千里。户十馀万云。大氏其人。皆中国之馀。颇知书契礼乐制度。多仿中国者。中宗时。使侍御史张行岌。招慰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1L 页
其王。王遣子入侍。睿宗时。遣使册王为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封渤海郡王。自是始称其国曰渤海。玄宗开元七年。王薨。在位盖二十馀年。谥曰高王。子武艺立益斥大土宇。南与新罗。以泥河为界。东穷大海。西薄契丹。东北诸夷。皆畏而臣之。于是改元仁安。未几。黑水靺鞨使者。入中国。天子以其地。建黑水州。置长史以总之。王召其下。谋曰。黑水始假道于我。与唐通。凡有事。皆先告我。今请唐官。而不吾告。是谋我也。乃遣其弟门艺及其舅任雅相。发兵击黑水。门艺尝质京师。知中国事。乃谏王曰。黑水请吏于天子。而我击之。是背天子也。且王独不见高句丽之亡乎。高句丽盛时。胜兵三十万。我不能半。奈何欲与中国为敌。王不听。门艺既引兵至境。又上书固言不可。王怒。遣其从兄壹夏代将。而召门艺。门艺惧见杀。亡入中国。天子拜门艺左骁卫将军。而王使使。暴门艺罪。请诛之。天子不欲失远国心。有诏居门艺安西。复为好语谕王曰。门艺穷来归我。谊不忍杀。已投之恶地矣。王知之。上书斥言。升下不当以妄示天下。天子大怒。然犹阳斥门艺以报。后十年。王遣大将张文休。浮海寇登州。天子使门艺。发幽州兵击之。复令新罗发众。攻其南。会天大雪。士卒冻死者过半。无功而还。王谓中国无如我何。心益骄而怨其弟不已。乃募人刺门艺东都上。门艺有勇力。格之得不死。而刺客为河南吏所得。皆就诛。未几。王薨。谥曰武王。子钦茂立。天子不能治前过。乃册令嗣位。于是大赦境内。以显天子之宠命。而犹私改元大兴。王能以文治其国。而事天子颇谨。讫玄宗之世。朝献者二十九。代宗之世。朝献者二十五。尝得日本舞女十一以献。天子亦嘉其有礼。宝应元年。诏进渤海郡王。为国王。加检校大尉。王尝以天宝末。自东牟山。徙都上宗。(宁古塔近地。)直旧国三百里忽汗河之东。贞元中。又东南徙东京。(今咸镜北道六镇地。)王薨。谥曰文王。子宏临。早卒。族弟元义立。立才岁馀。国人不堪其猜虐。弑之。而立宏临之子华玙。复还上京。改元中兴。未几薨。谥曰成王。文王之少子嵩邻嗣为王。改元正历。受天子册。为右骁卫大将军。贞元中。凡四遣使朝中国。王薨。谥曰康王。子定王元瑜立。改元永德。定王薨。弟僖王言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2H 页
义立。改元朱雀。僖王薨。弟简王明忠立。改元太始。简王立一岁而薨。从父仁秀立。改元建兴。仁秀者。高王弟野勃之四世孙也。天姿英武。有高王之风。数用兵伐新罗及海北诸部。以广其地。天子以为有功。加检校司空。当宪宗、穆宗、敬宗时。凡遣使朝献者二十二。文宗太和四年。王薨。谥曰宣王。子新德蚤卒。孙彝震立。改元咸和。当文宗、武宗时。凡十六入贡。方是时。中国益衰。而幽燕之地。为藩镇跋扈者所据。中国之号令。不复及于外裔。王乃益大。建宫阙。拟于天子。而分其境内。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初渤海之始通中国也。数遣诸生。诣京师入太学。习识古今制度。由是。彬彬有中国之风。而时亦杂有高句丽、契丹之俗。其民谓王曰。可毒夫。亦曰圣主。曰基下。其命为教。王之父曰老王。母曰太妃。妻曰贵妃。长子曰副王。诸子曰王子。(此下叙职官之制。已载上编。故今不录。)王薨。弟虔晃立。寻薨。玄锡立。当懿宗咸通中。凡三入贡。自王彝震以后。史失其谥。玄锡以后。史失其世。而至后梁主晃开平中。有名諲撰者为王。遣其子。贡方物。当后梁后唐之间。朝献不绝。庄宗同光二年。遣其侄学堂亲卫元。兼试国子监丞。时渤海贡士。登中国进士第者十数人。号为海东盛国矣。后唐明宗天成元年。新罗景哀王之三年也。当是时。契丹阿保机方强。侵吞东北诸蕃部。而高丽王氏。亦兴于东南。先是。渤海数与契丹争辽州。杀其刺史。是岁契丹遂以兵攻扶馀城。下之。时王在忽汗城。于是契丹主阿保机。与太子德光等。帅师围忽汗城。王諲撰。衣素服。以藁索牵羊。帅其僚属三百馀人。出降。未几諲撰。复谋守城。阿保机复以兵击破之。徙諲撰及其宗族于契丹。改渤海为东丹国。而封其长子突欲。为人皇王。以镇之。仍用渤海公卿大素贤耶律羽之等。以为辅佐。其世子光显。奔高丽。前后东来者。凡数万户。高丽王赐光显姓名。畀以白州。(今白川。)使奉其先祖之祀。渤海之地。或入契丹。或入女真。而高丽亦颇得其南境。于是渤海遂亡。而其西北地。入契丹者。犹或降或叛。契丹屡以兵击之。久之始定。然其未服者。犹往往自通于中国。后周显德初。有乌思罗等三十人。投中国。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天子自将伐契丹。以渤海降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2L 页
酋大鸾河。为渤海都指挥使。六年。赐乌舍城浮渝府渤海琰府王。诏使夹攻契丹琰府王者。盖渤海馀种。臣属于契丹者也。自是以后。不复见于中国之纪。而有定安国者。其王之名曰烈万华。曰乌玄明。当太宗时。因女真上表于天子。自称高丽旧壤。渤海遗黎。然其兴废无所考见。而大氏之裔。亦不复见于东方。今闾巷中。往往有太氏。或自言渤海后云。始渤海之地。有五京十五府。大抵多今盛京宁古塔乌喇地。(此下叙京府州道。已见原编。又下有设疑三条。未必可疑。故并删之。)渤海土肥饶。多水陆珍奇之产。栅城之豉。扶馀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川之布。沃州之绵。龙泉之䌷。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其果则有丸都之李。乐游之梨。皆尝见称于中国云。
赞曰。渤海高王。以芟夷创残之馀。一呼而得四十万众。表东海而有之者。二百馀年。其文物典章。班班有中国之风。可不谓命世之杰哉。余尝考渤海之疆。南接于新罗。檀君、箕子、卫满氏及高句丽之故地。多在焉。然东国人罕有能道渤海事者。何哉。余故为之序次。特详云。
北路沿革续
  前所著八道沿革。止于新罗之末。谪中无书籍。(宋史、辽金元史、高丽史。皆无全部。)不能续成。今取北路、西路、唐季以后之事。约略追补。道光癸巳之秋。
北路有磨天大岭。其南为东沃沮。其北为北沃沮。皆句丽所辖。句丽之亡。为渤海所统。
 并详原编。东沃沮。汉武帝时。为玄菟郡。北沃沮。汉成帝时。为句丽所灭。皆本我邦之疆士(一作土)也。
渤海之亡。其民始去靺鞨之名。渐扬女真之号。南北沃沮之地。遂称女真。非有女真。自边外而来据之也。
 文献通考。女真盖古肃慎氏世。居混同江之东。长白山、鸭绿水之源。南邻高丽。〇案此皆渤海旧疆。渤海之民。变为女真也。然则女真。本自吾土兴。非必河北之夷酋。(谓豆满河北。)来据吾土也。河南河北。本皆渤海之地。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3H 页
女真又分东西二部。其在长岭之东。(白头山来龙大干。)豆满河南北者。为东女真。亦曰生女真。其在长岭之西。鸭绿河之北者。为西女真。亦曰熟女真。其不属于契丹者。西亦生也。
 东史云。女真之先。出自勿吉。(即靺鞨。)五代初。始称女真。契丹阿保机。灭渤海。虑女真为后患。诱迁豪右数千家于辽阳南。而著籍焉。使不得与本国相通。号熟女真。即我所称西蕃。其在北不籍契丹者。为生女真。即我所称东蕃。新罗之末。渐据我境。高丽开国。每以二边为忧。〇案郑麟趾高丽史。女真之名。始见于定宗三年。(自太祖元年。至是为三十一年。)即辽世宗天禄二年也。阿保机灭渤海。遂以其年殂。此时女真之名未兴。安得移插于辽阳。玆是世宗以后之事。生熟女真之名。亦起于其后也。〇又按东女真在渤海时。本居我土。南至咸兴。西女真在渤海时。本居我土。即所谓西京鸭绿府也。(在萨水之北。)此云。新罗之末。渐据我境。有若自外来者。亦误。
高丽之兴。渤海适亡。而咸兴以北。渐化为女真。高丽不能乘敝以得尺寸之地。仍以咸兴之都连浦。为界。
 舆地胜览。都连浦。(古作都麟浦。)在咸兴府南三十五里。(有收场。)古长城尾接于此。〇案都连浦。即成川之下流。(万岁桥所在。)入海之浦口也。咸兴在渤海时。为南京。不应京邑。遂在地尽之头。旧以泥河为界。(在襄阳。)后虽为新罗所复。不必遽至于都连浦。其以都连浦为界。亦非丽太祖建国之始制也。(似系德宗二年。开国已百馀年。)
高丽之盛。女真归服。朝见者。贡献者。首尾相续。赐爵赐号。东西唯均。亦以其间。窃发劫掠。或讨或赦。抚而绥之。
 高丽史定宗三年。(汉高帝乾佑二年。辽世宗天禄二年。)东女真大匡苏无盖等。来献马七百匹及方物。〇显宗二年。(宋真宗祥符四年。)东女真百馀艘。寇庆州。〇案自玆以降。下逮睿宗之初。垂二百年。女真诸部。服事高丽。有同蕃翰朝献之迹。史不胜书。寇犯之患。时亦间发。今并略之。
 文宗二十七年。(宋神宗熙宁六年。金景祖乌古乃末年。)东女真归顺州、益昌州、毡城州、恭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3L 页
州、恩服州、温州、诚州都领等。率众来附。遂赐姓名。各授将军号。〇东北面兵马使。奏三山大兰支栉等九村。及所乙浦村。(今未详。)小支栉。前里大支栉。与罗其那乌。(句)夷州骨阿伊蕃长等一千二百三十八户。来请附籍。自大支栉。至小支栉。袅应浦海边长城凡七百里。今诸蕃络绎归顺。不可遮设关防。宜令有司。奏定州号。且赐朱记。从之。秋。翰林院奏东女真大兰等十一村内附者。请为滨、利、福、恒、舒、湿、闽、戴、敬、付、宛十一州。各赐朱记。仍隶归顺州。从之。〇案前建之七州。后建之十一州。今皆未详。(当时锡名而已。未及建置如法。)然三山者。三撒也。今之北青也。大支栉者。咸兴西北薛罕岭之南。宁远郡之界也。小支栉者。定平府之地也。袅应浦者。都连浦之别名也。前此德宗二年。(宋仁宗明道二年。)高丽筑长城。以防女真。西起于义州。中经宁远郡界。由今永兴之耀德镇(在府西一百二十里。)静边镇。(在府东六十里。)以抵于都连浦。(舆地胜览云。古长城尾接于都连浦。)此柳韶之所筑也。(见兵志。)七百里长城。此外无闻。则大支栉小支栉。不可以他求也。若然三山、大兰以下十一州。应是北青以南洪原咸兴之地。又无疑也。
 又东路兵马使奏。东蕃大齐者。古河舍等十二村蕃长。昆豆魁拔等一千九百七十户。请内附。又豆龙骨伊。(句)馀波汉等部落蕃长阿老汉。亦愿为州县。此辈所处辽远。未尝朝觐。(前此朝见者。皆南关之女真。)今皆归服。若定封疆设关防。则馀波汉岭外。齐遮古大史伊。称见昆俊、丹俊、无乙比化豆等。壤地无际。番户连居。不可穷塞设险。请待岭外诸蕃。尽为州县。然后渐至远蕃。许之。〇绎史云馀波汉岭。即伊板岭。今之磨天岭。(舆地胜览云。女真谓牛为伊板。昔有母牛。寻犊踰岭。牛主迹之。因而为路。故名伊板岭。)盖缓读为馀波汉。急读为伊板也。又豆龙骨伊。即徒笼古也。(徒门水。呼为豆满江。徒豆音近。)今之钟城也。〇案此时乌古乃(金景祖)为生女真节度使。(见下方)横行岭北。役属诸部。(金史云。)安其诸部。不肯相下。无宁。为高丽之州县。故岭南之十一村。岭北之十二村。以至今吉州钟城之诸部。一时并起。请命于高丽也。
完颜金主发祥之地。即我北路。非起于肃慎故地。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4H 页
〔东史纲目〕高丽文宗二十八年。(宋神宗七年。辽道宗末年。)东女真酋长乌古乃死。子劾里钵嗣。昔我平州(今永兴。)僧今俊。遁入女真。居阿之古村。(今未详。)是为金之先。或曰。平州僧金幸(金世濂海槎录。以金幸为丽太祖功臣权幸。)之子克守。初入阿之古村。娶女真。生古乙太师。(高丽职。)古乙生活罗太师。活罗一作乌古乃。(即景祖。)能属役诸部。辽主以为生女真部节度使。纪纲渐立。至是卒。子劾里钵嗣。〇案劾里钵。即追谥世祖者也。在节度使位十九年。
乃金史叙其世德。谬指为黑水靺鞨之遗种。
 金史世纪。两女真同出于黑水靺鞨。居肃慎氏之地。为勿吉七部之一。后役属于渤海。契丹尽取渤海。而黑水靺鞨。附属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真。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真。〇袁了凡云。生女真。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曰黑龙江。所谓黑水、白山是也。金始祖起于此。则金之种族。出生女真。〇镛案。诸史。叙金之世德。皆如此。然金之发迹。本在南沃沮、北沃沮之故地。李唐之时。其地属于渤海。渤海之上京、中京。本在肃慎故地黑水之南。故凡云女真者。皆冒之以渤海之旧称也。金太祖阿骨打。始得肃慎故地。发迹不在是也。其以混同江。为黑龙江。亦大误。
咸兴以北。是金人始兴之地。番音多变地名以晦。
 〔金史世纪〕金之始祖函普。初从高丽来。与弟保活里。俱始祖。居完颜部仆干水之涯。保活居耶懒。(安仆干水。当是吉州以北。耶懒是咸兴。)〇宋鉴云。(唐荆川。)金之先。有函普者。始居高丽。年六十馀。别其兄阿古乃。与其弟保活里。适生女真。居于完颜部仆斡水之涯。娶六十岁女。生子曰乌鲁。(函普。为始祖。)乌鲁生跋海。跋海生绥可。始有栋宇之制。今号其地曰纳葛里。(汉语之居室。)后号献祖。绥可生石鲁。后号昭祖。(年代未详。)石鲁生乌古乃。能役属诸部。会辽五国蒲聂部节度跋乙门叛。辽讨之。乌古乃恐辽兵深入。得其山川险易。乃告辽。因袭擒以献。辽主召见。赐宴。加生女真部节度使。(节)有官属。纪纲渐立矣。后号景祖。〇案舆地胜览。哈兰古府之迹。在咸兴府南五里。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4L 页
耶懒者。哈兰也。咸兴之旧号也。完颜诸部者。古北沃沮之地也。(磨天岭北也。见岭。)金史世纪云。生女真无书契约束。不可检制。昭祖(即石鲁。)稍以条教为治耀武。至于青岭白山。(今茂山、甲山地。)入于苏滨、(即今三水、厚州等地。)耶懒之地。(今咸兴)所至克捷。〇景祖。(乌古乃。)昭祖之子。自始祖至此。已六世矣。景祖(宋仁宗时。)稍役属诸部。自白山、(今茂山。)耶悔、(今六镇。)统门、(即土门。今豆满沿河之地。)耶懒、(今咸兴。)土骨论(或云。今定平。)之属。以至五国之长。皆听命。五国蒲聂部节度使拔乙门叛。(契丹之边帅。)辽鹰路不通。景祖袭而擒之。献于辽主。辽主以为生女真节度使。前后愿附者众。斡泯水蒲察部、(或是蒲聂。)神忒保水完颜部、(今未详。)统门水温迪痕部、(今豆满河边。)神隐水完颜部。(今未详。)皆相继来附。〇辽道宗咸雍八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丽文宗廿六年。)五国没撚部(今会宁府地。)谢野勃菫(总兵官。)叛。辽鹰路不通。景祖伐之。〇案渤海之亡。辽收其地。东京龙原府(今会宁、钟城。)及率宾府(今三水、厚州。)故地。置其边帅。至于南京南海府(今咸兴。)故地。远不能收摄。女真诸部杂居无统领。故辽迹无闻矣。〇又按蒲聂府、没撚部。虽未的指。既是五国诸部。则当是今会宁钟城之近地。是时辽在西北。(上京。今广宁。中京。今锦州。)其通鹰路。必由率宾之路。(今三水、厚州。)以达会宁。(自甲山府。踰虚项岭。至会宁大路也。)用致庆源海上之名鹰。(海东青。)其二部要。皆未远于会宁也。
 〔金史世纪〕穆宗盈哥。景宗第五子也。三年。(宋哲宗绍圣三年。丽肃宗元年。)星显水、(今三水)纥石烈部阿疏、毛赌禄。(二人名。)阻兵为难。穆宗自将伐阿疏。(节)会陶温水、(今稳城。)徒笼古水、(出今钟城。)纥石烈部(一部人。分居三处。)阿阁叛。及石鲁。阻五国鹰路。执杀辽捕鹰使者。辽诏穆宗。讨之。(辽道宗寿隆二年。)〇又主隈、秃答两水之民。阻绝鹰路。辽命穆宗讨之。穆宗声言平鹰路。畋于土温水。(今穗城。)〇太祖阿骨打。穆宗兄子也。(劾里钵之子。)辽命太祖。攻破留可城。(今未详。)太祖因致穆宗教统门、(今豆满河。)浑蠢、(今混春河。)耶悔、(今六镇地。)星显、(今三水。)四路及岭东诸部。(大干之东。)自今勿称部长。命胜管丑阿等。(官人名。)抚定乙离骨岭、(在南关。)注阿门水(似是端川。)之西诸部民。自景祖以来。两世四主。(景祖三子。相继为酋。)志业相因。一切治以本部法令。东南至于乙离骨岭、(指南关。)曷懒耶懒、(今咸兴。)土骨论。(或云定平。)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5H 页
北至于五国主隈、秃答(二水必系钟稳城地。)金盖盛于此。〇绎史云。浑蠢。即浑春河也。(在彼地。南入豆满河。)曷懒。即耶懒。(无二处。)乙离骨岭土骨论。并在东南。当是定平府近地。(注阿门水亦然。)陶温水。即土温水。舆地胜览云。稳城本句丽旧地。女真入居。号多温平。(多温洞。在府北七里。)陶温是多温也。(华音读多如陶。)徒笼古水。即吾笼所水。(音转也。)舆地胜览云。源出钟城府鹿野岘。北流合豆满河者。是也。星显水。今三水府。三水之一也。(详下恤品条。)纥石烈。明在三水近地。而与徒笼古。(今钟城。)同阻鹰路。则所谓五国。知与三水钟不远也。〇镛案。主隈、秃答明系今钟、稳之地。而舆地胜览。稳城府。有秃邑水在府北五里。秃荅(一作答)。似秃邑之转也。
 〔文献通考〕海东青。出于五国之东。契丹酷爱之。然不能自致。女真之东北。与五国邻。每岁契丹。必遣使入五国界。穴巢取之。及契丹主延禧嗣位。(天祚末帝。)遣鹰坊子午辈。越长白山罗取。岁甚一岁。〇镛案。辽之取鹰者。越长白山。以达五国之界。则其人原从率宾古路。由三水甲山。踰今之虚项岭。以达于会宁。以至于庆源、庆兴也。五国若在今宁古塔之北。捕鹰者。何自星显之路。(今三水。)必踰长白之山乎。(金史世纪云。金太宗天会二年。曷懒路军帅言往者。岁捕海狗。海东、鸦鹘于高丽之境。近以二舟。往彼。乃以战舰耍而击之。〇案此。又捕鹰于咸兴之海也。契丹不知此路。)
其在高丽之史。事迹昭显。金之始兴。不在肃慎之地。
 高丽史宣宗九年。(宋哲宗元祐七年。辽道宗大安八年。)东女真酋长劾里钵死。(景祖乌古乃之子。继为节度使。追谥世祖。)弟颇刺淑嗣。〇十一年。(宋绍圣元年。)东女真酋长颇剌淑死。(追谥肃宗)弟盈歌嗣。(即穆宗。)盈歌最雄杰。得众心。兵势益强〇肃宗七年。(宋徽宗崇宁元年。辽末帝乾统二年。)东女真酋长盈歌。遣使来朝。(冬。盈歌请银器匠。许之。)八年。东女真太师盈歌。遣使来朝。(案此时。女真受爵于高丽。太师者。高丽之官。)有本国医者。久居完颜部。(今六镇。)盈歌遣归医者。至言于王曰。女真居黑水者。部族日强。兵益精悍。(时盈哥役属黑水部女真。非谓盈哥居黑水。)王乃通使。自是往来不阻。盈歌既破萧海里。(今未详。)报捷于我。我复使人贺之。盈歌遣其族弟斜葛报聘。〇冬。东女真太师盈歌。遣古洒率夫阿老等。来献土物。〇案是年冬。盈歌死。其兄子乌雅束嗣。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5L 页
(劾里钵之子。)尹瓘列传云。女真本靺鞨遗种。隋唐间。为句丽所并。后聚落散居山泽。未有统一。其在定州、(今定平。)朔州(今安边。)近境者。虽或内附。乍臣乍叛。及盈歌(即穆宗)乌雅束。相继为酋长。颇得众心。其势渐横。(案此时。女真居。今之定平安边。则果不以都连浦为界。)唐荆川云。乌雅束以后。令诸部。不得擅置信牌。由是号令始一。遂辟土。东南至于曷懒。北至于主畏秃答。(乌雅束追谥康宗。)
 肃宗九年。宗(一作宋)徽宗崇宁三年。 东女真酋长乌雅束。与别部乃老有隙。遣公兄之助。发兵攻之。骑兵来屯定州关外。(今定平。)王令平章事林干。往备之。林干与女真。战于定州城外。败绩。夏六月女真。自毁扬寨。公兄之助等六十八人。扣关乞和。〇案此云。别部。似是都连浦界内内附之女真也。故将攻别部。而屯于定平关外。
 〔续网目(续纲目)〕崇宁三年(宋徽宗。)三月。乌雅束遣石适欢。以兵徇曷懒甸之地。下其七城。(磨天岭以南。为曷懒甸。)高丽恐不利于己。使人请议事。石适欢使杯鲁往。而曷懒甸(本居之女真。)亦使二详稳。如高丽。(详稳。司军职也。见上渤海续考。)高丽执二详稳。而拒杯鲁不纳。于是。五水之民。皆附高丽。执女真团练使十四人。进攻女真石适欢。连破之。追入辟登水。(必系今龙兴江。或德之滩。)逐其残众踰境。高丽王(肃宗九年事。)惧遣使请和。由是使好复通。〇金史高丽传。康宗(乌雅束。)元年。(宋徽宗二年。丽肃宗八年。)遣石适欢。以星显、(今三水。)统门(今豆满)之兵往。至乙离骨岭。(似是今咸关岭。)益募兵。趋活涅水。(咸兴之北。)徇地。曷懒甸(咸兴路)叛亡七城。高丽使人来告曰。事有当议者。石适欢使杯鲁往。(高丽遣杯鲁曰。无与尔事。)于是。五水之民。皆附于高丽。二年。高丽来攻石适欢。御于辟登水。(都连浦。)大破之。追入辟登水。逐其残众踰境。(当时。以都连浦为界。则辟登水。是都连浦无疑。)于是。高丽遣使请和。遂使斜葛。经正疆界。至乙离骨水、曷懒甸、活涅水。斜葛不能听讼。康宗召斜葛还。而遣石适欢。立幕府于三潺水。其尝阴与高丽往来者。即正其罪。〇案此云。叛亡七城者。前此乌古乃。(金景祖。)役属诸部。北自土门。(即豆满。)南至耶懒。(今咸兴。)而高丽文宗之时。岭南诸部。臣服高丽。请为州县。(见上。)故谓之叛亡七城。而将欲复其旧业。高丽为七城出师。以决雌雄。所谓七城。唯胜者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6H 页
是从也。(三潺水。要在咸兴界内。)
 高丽史肃宗九年。(乌雅束二年。)林干及女真。战于定州。败绩。女真遂乘虚。阑入定州宣德关。(在咸兴府南四十五里。当时属于定州。)杀掠无算。〇案女真兵。既入界内。至宣德镇。则辟登水之为都连浦。无疑。
 睿宗元年。(宋崇宁五年丙戌。)东蕃之训。遣公牙来朝。(之训。即击破林干者。)又率骑二千。来屯关外。纳款曰。往年之战。非新王 鸟(一作乌)雅束。 所知。公牙之朝。谕以此意。厚赏遣归。上恩至渥。岂敢忘。愿至子孙。恭勤朝贡。王厚礼遣之。(乌雅束四年。)
九城之役。悉复沃沮之旧疆。再完句丽之版图。
 高丽史(尹瓘传。)睿宗二年。(宋徽宗大观元年。女真乌雅束五年。)尹瓘为元帅。(本同平章事。)吴延宠副之。(知枢密院事。)以伐女真。王幸西京。御威凤楼。遣之。(案自西京遣之。则士马多出西路。又其行军必由谷山、永丰。以达于今永兴。以至于定平。)延宠至东界。屯兵于长春驿。(古长州。在今定平西南五十五里。)设伏。招四百馀人。擒杀殆尽。(此下参用诸史。)瓘自以兵五万三千人。出定州太和门。(今定平)中军(左仆射)金汉忠。以三万六千七百人。出安陆戍(定平地。)左军(左常侍。)文冠。以三万三千九百人。出定州弘化门。右军(兵部尚书。)金德珍。以四万三千八百人。出宣德镇。(今在咸兴地。)船兵别监(史部员外郎。)梁唯竦等。以船兵二千六百。出道麟浦。(即都逋浦。)瓘过大乃巴只村。(咸兴地。)行半日。女真见军势甚盛。皆遁走。唯畜产布野。至文乃泥村。(岭之南。)贼入保冬音城。(岭之守。)左军到石城下。谕降。不下。矢下如雨。拓俊京擐甲。持盾突入贼中。击杀酋长数人。于是瓘兵。与左军合击。殊死战。大破之。贼兵或自投岩石死。崔弘正等。进击伊位洞克之。(尹位。界上有连山。自东海岸崛起。至我北鄙。险绝荒翳。人马不能度。间有一径。谓之瓶项。言其出入只有一穴。)四军凡斩首四千八百馀级。俘获亦数千人。破村落百三十馀所。瓘又分遣诸将。画定地界。东至火串岭。(吉州南。)北至弓汉伊岭。(今吉州。)西至蒙罗骨岭。(今吉州西。)又使日官崔资灏。相地于蒙罗骨岭下。筑英州城。(在今吉州西。)火串岭下。筑雄州城。(丽史云。吉在北雄在南。)吴林金村。筑福州城。(今端川。)弓汉伊村。筑吉州城。(今吉州。)〇案所谓冬音石城、伊位洞等。今虽未详。必是今磨云岭也。高丽史。称伊位界上瓶项之口。议者。谓塞其径。则女真路绝。而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6L 页
舆地胜览谓磨云岭长城尾接于海。(上所云。连山起海岸。)又云。磨云岭。古之防胡处。有门基枢石。亦名门岘。(见利城下。)是役也。一克伊位之口。而战功遂完。画界筑城。又在今吉州之地。石城伊位之为磨云岭明矣。(磨天岭。虽高峻。既踰伊位之口则平地。)〇又云。是役也。女真酋乌雅束。已称王为主。而旧史不言。然毕竟叩关乞和者。乌雅束也。则是役乌雅束主之矣。(金太祖之兄。)
 三年正月。女真围尹瓘吴延宠于瓶项。拓俊京救却之。瓘等率精兵八千。出瓶项小路。遇伏兵。大败。被围数重。拓俊京、崔弘正等。救之。日晚。瓘还入英州城。(吉州西)贼步骑二万。来挑战。拓俊京又败之。时瓘会诸将于中城大都督府。(在英州。)承宣王字之自公崄镇。(在吉州南路)领兵诣府。猝遇虏兵。与战失利。拓俊京又救之。〇二月。女真兵数万。来围雄州城。(在今吉州南。)崔弘正开门出击。大败之。斩获无算。时拓俊京。在城中。州守曰。军食将尽。外援不至。俊京服破衣。缒城夜出。归定州整兵。道通泰镇。(在吉州雄州之间。)自也等浦。(今之浮瑞川。)至吉州。遇贼与战。大败之。〇案瓶项小路。明是磨云岭。瓘自此直入英州城。(吉州西。)当时行事不由。今磨天岭明矣。伊板之名。虽已早播。牛迹开路。想犹未久。今按地图。自磨云岭北东。北走百馀里。有所谓沙钵岭。以通于吉州。岭西则兀足堡、双青堡、黄土坡、梨洞堡、沙德里等处。(皆今端川地。)地方数百里。岭东则鹰峰、四北堡、斜下堡、德万洞等处。(皆今吉州地。)地方百馀里。此乃尹瓘驻军之地。不踰磨天岭。如今日也。即其所筑英雄福吉之城。公崄、通泰、宣化、崇宁、真阳之镇。皆当于此乎。求之不必摸捞于他处也。〇又按今之吉州。未必是坐地不迁。当时所称吉州。又不可刻舟以求剑也。〇又按公崄镇。明在英、雄二城之邻。故王字之自公崄镇。往英州中路遇贼。而拓俊京自雄州救之也。求之塞上塞外可乎。
 〔尹瓘传〕瓘又城英、福、雄、吉、咸州及公崄镇。遂立碑于公崄镇。以为界。林彦英州记曰。三军奋呼。一以当百。斩首六千馀级。降者五十千馀口。其望尘丧魄。奔走穷北者。不可胜数。女真其地方三百里。(吉州以南至咸兴。)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7H 页
至于大海。西北介于盖马山。(白头山。)南接于长、定二州。(今永兴。本长岭。)山川秀丽。土地膏腴。本高句丽之旧有也。新置六城。一曰镇东军咸州大都督府。二曰安岭军英州防御使。(吉州西。)三曰宁海军雄州防御使。(吉州南。)四曰吉州防御使。(弓汉村。)五曰福州防御使。(今端川。)六曰公崄镇防御使。(应在今吉州西南。)又城宜州、通泰、(柳馨远云。当在吉州南。)平戎(今未详。)二镇。与咸、英、雄、吉、福州、公崄镇。为北界九城。皆徙南界民以实之。〇案宜州者。今德源府之旧名也。德源。是内地。本非女真所据。(北距都连浦二百馀里。)参于九城之数。必无是理。或于是年。偶同筑城。遂并数之也。(舆地沿革云。本泉井郡。高丽成宗时。改宜州。睿宗三年。筑城。)公崄镇。尤多异说。另辨于左。
 〔舆地胜览〕会宁府。(古迹)公崄镇。自高岭镇。渡豆满江。踰古罗耳。历吾童站英哥站。至苏下江。(即松花江。)江滨。有公崄镇古基。南邻具州探州。北接坚州。按高丽史地理志。公崄镇。睿宗三年筑城。六年筑山城。注一云孔州。(今庆源。本是庆兴旧号。)一云匡州。(今庆源。)一云在先春岭东南。(先春岭。在豆满江北七百里。尹瓘拓地。至此城公崄镇。遂立碑于岭上。刻曰高丽之境。碑之四面。有书皆为胡人剥去。)白头山东北。一云在苏下江边。今既以庆源为孔州。则恐在先春岭东南。苏下江边者。为是。〇镛案。今详高丽史金史诸文。尹瓘之迹。未尝踰吉州一步。即明川镜城。未窥一峰。况于庆源。况于先春岭下松花江上乎。据林彦之记。地不过三百里。南自咸兴。北至吉州。限界分明。何独公崄一城。远在二千里之外。而参为九城哉。承宣、王字之。自公崄镇前。往英州。中路遇贼。而拓俊京。自雄州急救之。(见上文。)吴延宠引兵救吉州。行至公崄镇。遇贼大败。(睿宗四年五月事。)公崄镇。在吉州西南。与英、雄二城。不过数十里之地。何可远求哉。所谓九城。唯咸、宜二城之外。英、雄、福、吉之州。公崄、宣化、通泰之镇。与夫崇宁、真阳之戍。皆在磨云岭之东北。磨天岭之西北。要以设南北之限。严内外之界。故十里一堡。五里一寨。密必如林。环如棋子。不必全一道而列置也。不然。利原北青洪原等地。胡无一城之连络乎。防此大岭。则谓可以护内地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7L 页
九城既设。诸部大骇。冒死侵寇。兵连祸结。高丽悔之。适女真主乌雅束。叩关乞和。遂以九城。还于女真。
 高丽史是年四月。(睿宗三年。)女真设栅围雄州。王遣副元帅吴延宠救之。女真烧栅而遁。七月。尹瓘复征女真。以舟师击贼于宁仁镇。(今永兴。)八月。兵马判官拓俊京。与女真战于咸、英二州。尹瓘献馘。将军宋忠等。与女真战于吉州。死之。九月。拓俊京击女真于沙至岭。
 睿宗四年正月。王思谨等。与女真。战于咸州。死之。李如霖如辽。奏新筑东界九城。赐犀带。三月。文纬等。与女真。战于崇宁镇。(应在吉州。)许载金义元等。与女真。战于吉州关外。四月。女真复遣史显款塞。请和。五月。女真寇宣德镇。(咸兴南四十五里。)杀掠人物。又围吉州。吴延宠引兵救之。师大败。王又遣尹瓘救之。命近臣饯于金郊驿。(当时北路。自平山。由谷山永丰。达于安边。)六月。瓘延宠自定州。(今定平。)勒兵赴吉州。行至那卜其村。(定平地。)咸州司录俞元胥驰报。女真公兄袅弗史显等。叩城门曰。我辈昨到阿之古村。(是其始祖发祥之地。要在咸兴界内。)太师乌雅束。(金康宗。)欲请和。使我传告。兵马使瓘等闻之。还入城。遣李管仲。谓女真将曰。讲和非我所专。宜遣公兄等。入奏。于是袅弗史显等。来请还九城地。〇初朝议以为瓶项塞其径。狄患永绝。(玆所以筑长城于磨云岭。设九城于沙钵岭。)及其攻取。则水陆道路。无往不通。与前所闻绝异。女真既失窟穴。誓欲报复。乃引远地群酋。(黑水部、粟末部、统门部。)连岁来争。诡谋凶械。无所不至。虽城险固不猝拔。我兵丧失者亦多。且拓地太广。九城相距辽远。(虽数十里。犹以为远。)溪洞荒深。贼设伏抄掠。国家调兵多端。中外骚扰。怨咨遂兴。女真亦厌苦请和。王集群臣议之。竟以九城还女真。宰枢请罪两元帅。王不得已免官削勋。寻赦之复官。
 六月。王引见袅弗史显等。袅弗等奏曰。昔我太师盈歌。(金穆宗。)尝言我祖宗。出自大邦。(始祖高丽人。)至于子孙。义合归附。今太师乌雅束。(金康宗。)亦以大邦为父母之国。甲申年间。弓汉村人。(吉州人。)自作不靖。本非太师指挥。国朝以我为犯境。出兵征之。不意去年大举。杀我髦倪。遂置九城。使流亡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8H 页
靡所止归。今若许还九城。使安生业。则我等告天为誓。至于子孙。恪修世贡。不敢以瓦砾。投于境上。〇七月。王引见袅弗等。许还九城。女真酋长等。设坛咸州门外。告天誓曰。今后至于九父之世。无有恶心。连年朝贡。有渝此盟。蕃土灭亡。〇崔弘正等。始自吉州。以次收入九城战具(吉州最在外)资粮于内地。壬戌。撤崇宁、通泰二镇城。(并在今吉州。)甲子。撤英、福二州真阳镇城。乙丑撤咸、雄二州宣化镇城。〇案九城撤还之目。与初建立之名不同。英、雄、吉、福、咸及通泰城五州一镇所同也。建立时宜州及公崄平戎之镇。至撤还之时。忽变为崇宁镇、真阳镇、宣化镇。未可晓也。宜州(今德源)不当在九城之数。公崄镇或系真阳镇之本名。
 〔金史高丽传〕康宗四年。高丽出兵曷懒甸。筑九城。众咸曰不可。举兵恐辽人将以罪我。(时高丽服事契丹。)太祖独曰(告于其兄乌雅束。)若不举兵。岂止失曷懒甸。诸部皆非吾有也。康宗以为然。乃使干赛。将兵伐之。大破高丽兵。(斡鲁代干赛。将其兵。亦对筑九城。与高丽抗。出则战。入则守。)〇案曷懒甸者。今之南关地也。九城之不踰吉州明矣。
 〔金史列传〕高丽筑九城于曷懒甸。斡赛御之。阿徒罕为前锋。高丽有屯于海岛者。阿徒罕夜渡焚其营栅战舰。大破之。遂下驼吉城。(今吉州。)既而八城皆下。(朮鲁从斡赛征。取亚鲁城。又鹘谋琶从征下陀鲁城。有功。)高丽筑九城于曷懒甸。浑坦攻之。遇敌于木里甸。力战之之敌遂溃。〇案番音多变。我呼如此。彼呼如彼。所以诸史不合也。
 〔盛京志〕金康宗乌雅速。二年。高丽杀行人阿耶胜昆。而筑九城于曷懒甸。斡赛将内外兵守之。高丽兵数万来拒。斡赛分兵为十队。更出迭入。遂大破之。以母病还。斡鲁代之。未几。斡赛复至。再破之。进围其城。高丽请归前后亡命及所侵故地。退九城之守。遂与之和。又云。九城。今凤皇城(凤凰城)边外。有九连城。遗址尚存矣。 〇案以九连城。为九城大误。荒远之事。每凭传闻。故一往多误。至以黑龙江混同江。为金人肇兴之地。而可凭信乎。
 高丽史睿宗四年八月。女真遣使来贡。(自是。贡献不绝。今并略之。)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8L 页
金太祖阿骨打。既帝既盛。北路疆域。仍无改革。
 高丽史睿宗八年(宋徽宗政和三年。辽末帝天庆三年。)十二月。女真酋长乌雅束死。弟阿骨打嗣。〇九年十月。生女真阿骨打。举兵叛。〇十年正月。生女真完颜阿骨打。称皇。更名旻。国号金。〇十二年。(金太祖收国三年。)金主阿骨打。遣使寄书于王曰。兄大女真金国皇帝。致书于弟高丽国王。自我祖考。介在一方。谓契丹为大国。高丽为父母之邦。契丹无道。屡加无名之师。我不得已拒之。蒙天之佑。获殄灭之。唯王许我和亲。结为兄弟。〇十四年。金主遣使来聘曰。诏谕高丽国王。朕兴师伐辽。屡败敌兵。北自上京。(上京临潢府。)南至于海。(中京大定府今锦州。)部族人民。悉皆抚定。〇案金主时都上京。(即今宁古塔。)其东京、(即辽东。)北京、(即辽之中京。)西京、(即汉上谷地。)南京。(即汴京。)皆凭陵以后之所名也。九城既还。无复狼顾之忧。则专意北方。略定肃慎故地。遂都上京。以窥契丹。契丹既灭。南临汴宋。自古暴兴。无如是者也。
 十四年八月。增筑长城三尺。(仍旧城。)金边吏发兵。止之不从。报曰。修补旧城葛懒甸。孛菫(守御官名。)胡剌古习显(五字名。)以闻。金主闻其状。下诏其边吏曰。毋得侵轶。但慎固营垒。广布耳目而已。〇案此即都连浦长城。
 〔金史世纪〕天辅三年。(丽睿宗十四年。)曷懒甸长城。高丽增筑三尺。(边吏发兵。止之弗从。报曰修补旧城。)
金既灭辽。画定疆域。吉州以南。至于咸州。为曷懒路。
 高丽史仁宗三年。(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太宗天会三年。)金灭辽(丽仁宗元年。金阿骨打死。弟昊乞买立。)四年。(宋钦宗靖康元年。)金伐宋。(厥明年二帝北狩。)
 〔金史地理志〕会宁府。(即金之上京在今宁古塔南。)东南。至恤品路。(左鸭水之北。)一千六百里。(路必由东南。)至曷懒路(今咸兴。)一千八百里。〇恤品路西南。至曷懒(今咸兴)一千二百里。(路由今三甲。)〇案此即金太祖。(阿骨打)立国之初所疆理也。(后移于恤品。)自上京。南至咸兴。正可为一千八百里。恤品既是率宾故地。则明在上京之西南。而此云东南至恤品者。或当时路由今庆源、钟城、(踰今虚项岭。)甲山、三水。以达于恤品。或史家误记之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9H 页
古渤海之率宾府东南。踰鸭渌水。以至今三水甲山之地。为恤品路。
 〔金史地理志〕恤品路节度使。辽时为率宾府。(案此因渤海之旧。)置刺史。(节)西北至上京一千五百七十里。(宁古塔之南。)东北至胡里改(节度府。)一千一百里。(今庆源河北。)西南至合懒一千二百里。(今咸兴。)北至边界斡可阿怜千户二千里。(黑水界。)〇绎史云。率宾府。即高句丽之卒本。音之转也。苏滨。亦率宾也。〇案此。即太祖始定之制也。
未几曷懒路总管府移置于恤品路。(率宾府)名称易乱
 〔金史地理志〕恤品路置刺史太宗天会二年。(宋徽宗末年。丽仁宗二年。)以耶懒路都孛菫(总兵官。)所居地瘠。遂迁于此。(本纪云。徙移懒水都孛菫完颜。忠于苏滨水。)海陵(金主亮。)例罢万户。置节度使。因名速频路节度使。(速频即率宾。)世宗大定十一年。(宋孝宗之时。丽明宗元年。)以耶懒速频。相去千里。(上云一千二百里。)既居速频。宜名速频。然不可忘本。(案金人本发祥于咸州。以为根本之地。故曰不可忘本。)遂命亲管猛安(总兵官。)曰。押懒猛安(押懒亦耶懒。)章宗承安三年。(宋宁宗时也。丽神宗元年。)设节度副使。〇案曷懒府之移于恤品。非直为地瘠。立国之初。国在上京。咸州虽远。路直而声达。太宗以后多在辽沈。以至燕京根本之地。邈若天涯。故移之在此。使自今三、甲之路。达于咸兴。直捷如户庭也。
 〔金史地理志〕合懒路。置总管府。贞元初。(金主亮。)改总管为尹。(仍兼本路兵马都总管。)承安三年。(金章宗。)设兵马副总管。(旧有海葱。大定十七年罢之。有移鹿古水。)西北至上京(金之会宁府。)一千八百里。南至高丽界(案此界字必误。)五百里。〇案此。仍是咸兴存其旧府也。(既有海葱之贡。则咸兴也。)但咸兴直临都连浦。不得云高丽界五百里。史误也。〇案曷懒或云。合懒或云押懒。亦云合兰。亦云哈兰。(元史云。)亦云耶懒。亦云移懒。番音多变。译文唯意也。
 〔金史本纪〕天会九年。(金太宗也。丽仁宗九年。)命以徒门水(豆满江。)以西。浑疃、星显、潺蠢、三水以北闲田。给曷懒路诸谋克。(武官名。)绎史云。三水之名。盖鸭渌经其北。虚川在东。长津水在西。故谓之三水。金史以浑疃、星显、潺蠢。谓之三水者。古今名称之异也。金史又云。乌延蒲。豁奴速频路(即恤石。)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09L 页
显河人也。据此。星显等三水之在恤品路。明矣。〇案太宗既移曷懒府于率宾地。乃取恤品之闲田。以给曷懒之谋克。(军官。)率宾果恤品也。
 〔金史〕大定十五年。(金世宗也。宋孝宗淳熙二年。)高丽(明宗五年。)奏以义州路梗不通。时有赵位▣(一作宠)事。 欲由定州。(今定平。)入曷懒路诏许之。〇案赵位宠未诛之前。西关路塞也。(见下篇。)
 〔大清一统志〕会宁古城。在宁古塔西南。(在西南九十里即金之上京。)至土门江。(豆满江。)朝鲜界六百里。
 〔盛京志〕渤海于古率宾国地。置率宾府。领华、益、建三州。辽废州存府。金元州府皆废。(不知恤品是率宾。)今按建州在兴京界内。而率宾府及华、益二州。皆近凤凰城界。〇案盛京志。率宾府恤品路。分而二之。不检金史故也。今按率宾。亦云速频。亦云苏滨。皆番音之翻转也。其最古之源。即句丽之卒本。而卒本之纥升骨城。明在兴京界内。(详见卒本考。)而渤海之率宾府。未必是纥升骨城。但是卒本故地。可名曰率宾府也。据云速频节度之府。西北至上京一千五百里。若在兴京界内。安得西北至上京乎。(金之上京。在兴京东北。)率宾。虽本于卒本。而其营府所置。则转徙于东南。在今闾延、茂昌隔江之地。故西南至咸州。止一千二百里也。
 〔盛京志〕恤品路。今在兴京东南边外入乌喇界内。〇清一统志。废恤品路。在宁古塔东南元废。(按恤品速频。即率宾之讹。)〇案恤品路。要于今宁古塔。不可为东南。此志似误。
今之虎儿哈河东南之徼。以至我吉州以北。为胡里改路。
 〔金史地理志〕胡里改路。国初置万户。海陵(金主亮。)例罢万户。仍改置节度使。承安三年。(金章宗。)寘节度副使。西至上京(今宁古塔南九十里。)六百三十里。北至边界合里宾忒千户(黑龙江南岸。)一千五百里。〇案胡里改。或云。虎儿哈。(番河名。)或云。鹘里改。或作呼儿哈。番音之转也。其节度旧城。当在今庆源。或稳城隔江之地。(豆满河北。)故西至上京六百馀里也。(庆源至宁古塔七百馀里。)
 〔大清一统志〕废胡里改路。在宁古塔城东。金置节度使。元置军民万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0H 页
户府。元志云。距上都(即开平府。在宣府东北七百里。乌桓之北。)四千二百里。大都(即燕京。)三千八百里。又有都温路。(今稳城。)距上都四千里。〇案胡里改节度之营。或徙稳城。而谓之都温路。非有二路也。其在豆满河南者。唯我吉州、明川之北六镇茂山等而已。何以为二路。
宋二帝之拘囚于五国头城。即今之我会宁府也。
 高丽史仁宗六年。(金太宗天会六年。二帝北狩之明年。)金遣使诏谕曰。今年八月。降封赵佶曰昏德公。(即徽宗。)赵桓曰重昏侯。
 〔契丹国志〕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接大海。(今庆兴。)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辽人酷爱。岁岁求之。女真至五国。战斗而后得。不胜其扰。(指前乌古乃。伐蒲聂部没撚部。)
 〔大金国志〕天会八年。(宋建炎四年。)宋二帝。自韩州如五国城。城在金国所都之东北千里。(大明一统志云。自此而东。分为五国故名。)〇大清一统志。五国头城。在宁古塔城东北。旧传宋徽宗葬于此。扈从录。自宁古塔东行六百里。曰姜突里。噶尚松花黑龙二江合流。于此有大王城。或云五国城。〇绎史云。今我会宁等地。即古五国城也。契丹国志。谓在女真东北。后人但知金都上京。(会宁府。)为女真。遂谓五国城。在其东北。或云千里。或云六百里。至谓之松花黑龙合流之处。而其宗契丹求鹰时。金景祖、(乌古乃)穆宗(盈哥。)方在曷懒甸。(南关地)与五国之蒲聂没撚等部。苦战以开鹰路。则五国城。明在于曷懒东北。而不在于上京东北矣。今我会宁府。正在咸兴之东北。而府之甫乙下镇西。有大冢。自古称皇帝冢。众小冢。累累围绕。谓之侍臣冢。至今耕者。往往得崇宁钱。此岂非徽宗所葬乎。〇案此说。有本有据。不可以高丽史舆地志无所徵信。而置之然疑也。五国之蒲聂部。五国之没撚部。其鹰路旧迹。昭载金史。而所谓五国。明是今我会宁、钟城、三甲之地。则徽钦之葬于其地审矣。但大冢止一无二是可悲也。
 〔辍耕录〕载杨琏真瑕(一作杨辇真珈。)发宋陵事。引周密癸辛杂识云。徽钦葬于五国城。宋遣使祈请于金人。欲归梓宫。凡六七年而后。许葬于会稽。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0L 页
永祐陵至此被掘。徽陵有朽木一段。钦陵有木灯檠一枚而已。二帝遗骸。浮浸沙漠。初未尝还也。〇案二梓宫既还。开棺奉审。理所当然。而彼以诈还之。此以诈受之。(时奸臣秉国。)以谢民言而已。
 〔金史本纪〕天会八年七月。徙昏德公重昏侯于鹘里改路。熙宗即位之年(宋高宗绍兴五年。丽仁宗十三年。)四月丙寅。昏德公赵佶卒。〇案鹘里改者。胡里改也。(胡涂与鹘突同。)金志如此。五国城之为我会宁诚。确然矣。(宋徽宗既徙五国城。居六年而卒。)
金人之衰。万奴叛主。自号东真。我之北路。又陷于东真。
 高丽史高宗二年。(金宣宗贞佑三年。上距太祖元年已百十一年。是年蒙古入燕。)金宣抚使蒲鲜万奴叛。据辽东。僭称天王。国号太真。改元天泰。是为东真。其地统白头山内外。诸女真部落皆属焉。〇盛京志。金贞祐二年。纥石烈桓丹同知婆速路(辽地东裔)兵马都总管。三年。咸平路(辽东甸)宣抚使蒲鲜万奴叛。取咸平东京(即辽东)沈澄诸州。多从之。万奴侵婆速路境。桓丹击却之。九月。万奴众九千人。出宜风及汤地。桓丹击却之。(丙子冬。降而复叛。僭称东真。)〇案婆速路。与恤品路相接。(一统志云。婆速路。在辽阳城东四百七十里。盛京通志云。金天德二年。置婆速路总管。今属凤凰城所辖。)
 高丽史高宗三年。金人困于蒙古。万奴又叛。将举兵攻之。其东京总管移牒于我。借粮求马。〇十一年(金哀宗元年。)正月。东真国遣使。请本国于青州。(今北青。)贵国于定州。(今定平。)各置榷场。依前买卖。(即所云开市。)时蒙主伐夏不还。故万奴复叛。改称东夏。(自是停金年号。)〇十二年八月。东真兵寇朔州。(朔州。今安边。)十四年九月。东真寇定、长二州。(古长州。在今定平府西南五十五里。)遣兵马使赵廉卿。御之。十月。官军自安边府。直指贼屯所宜州。(今德源。)我军败绩。〇十五年七月。东真兵千馀人。来屯长平镇。(今永兴东。)十六年。东真人。到咸州请和。五月。东真寇和州。(今永兴。)掠牛马人口。十八年十月。东真兵寇和州。掳宣德镇(今咸兴之南。)都领而去。〇案此时。蒙古方兴。(蒙古太宗三年也。高丽困于蒙古。侵于东真。)而金人垂亡。故北路女真。无所统领。侵寇如此。(万奴之亡。亦在明年。)
蒙古之兵。擒取万奴。而东真之患。犹然未息。
 高丽史高宗十九年。(蒙古太宗四年。金哀宗奔河北。)蒙古伐东真。虏其主万奴以归。(元史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1H 页
作月年事。)〇元史地理志。金末其将蒲鲜万奴。据辽东。元初癸巳岁。(丽高宗二十年。)出师伐之。生擒万奴师。至开元(今开原。)恤品。(率宾府。)东土率平。
 高宗十九年。答东真书曰。蒙古猜忍莫甚。和之不足信。今十二月十六日。水州属邑。方与对战。射中魁师撒礼塔杀之。请贵国密令侦谍。(水原属邑处仁城。在今龙仁地。有一僧射杀蒙帅。)〇廿二年九月。蒙兵引东真。攻陷龙津镇。(在今德源。)东真兵。又陷镇溟。(亦在德源南。)廿三年。东真兵百骑。自耀德、(今永兴西百二十里。)静边。(永兴东六十里。)趣永兴仓。〇三十六年。(蒙定宗死之明年。)东真兵入东州境。(今铁原。)朴天府率别抄兵。战于高城捍城。皆破之。〇案东真侵寇之患。至于高宗之末年。(在位四十七年。)盖此时北路。虽入蒙古。仍无纪律。其乱民横行如此。
蒙古之初。唯今磨天以北。入于镇抚下。至宪宗蒙哥之时。永兴以北。又没于蒙古。
 元史地理志。合兰府水达达等路。土地广阔。人民散居。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句)镇抚北边。一曰桃温。(今稳城即陶温。)距上都(开平府漠南地。)四千里。一曰胡里改。(今庆源北隔江之地。)距上都四千二百里。距大都(即燕京。)三千八百里。(有胡里改江。并混同江。)一曰斡朵怜。一曰脱斡怜。一曰孛苦江。(下三处。非我域内。)各有司存。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〇案合兰府首举之而已。此时未及镇抚。故万户府设五。而合兰不与焉。久为东真所侵。荒远不暇理也。
 〔高丽史〕高宗四十五年(蒙宪宗蒙哥八年。)十二月。蒙古散吉大王普只官人。领兵来屯古和州、(今永兴。)高和、(高州今高原。)定长、(古长州。在今定平地。)宜文(德源及文川。)等十五州人。入保楮岛。(今永兴海中。)徙保竹岛。(今德源海中。)龙津人赵晖。(龙津古县在今德源东。)定州人卓青。(今定平。)与朔方诸城人。谋引蒙古。乘虚杀兵马使慎执平及登州副使朴仁起、(登州。今安边。)和州副使金宣甫。(今永兴。)以和州迤北。附于蒙古。蒙古置双城总管府于和州。以赵晖为总管。卓青为千户。(明年。赵晖之党。杀官人于文州。又引蒙古兵来攻寒溪城。今麟蹄。)〇舆地胜览。咸兴(古迹)元置哈兰府。其古治在今府南五里。(元志。开元城西南曰宁远县。又西南曰南京。又南曰哈兰府。又南曰双城。直抵高丽王都。哈兰即此。)〇案东真自万奴亡后。虽犹梗化。久渐归服。故高丽置兵马使以镇之。至是永兴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1L 页
诸城。又没于元矣。
 〔名山藏王享记〕元宪宗八年。(丽高宗四十五年。)遣车罗大责高丽。车罗大焚烧庐舍。杀掠其人民。高丽人晖等。遂以和州迤北。降元。(案车罗大。以明年暴死。)〇元史世纪至元二十九年。(丽忠烈王十九年。)高丽女真界首双城饥。敕高丽王于海运内以粟赈之。〇按大清一统志。双城废县。在铁岭县西。(辽史地志。称双州保安军。)全辽志云。双城县在铁岭城西六十里。乃此双城总管府。又在铁岭之北。(二百里。)两名易于相混。故后竟有讼。(洪武时。)
元之垂亡。高丽攻破双城。收复旧疆。(都速浦以南。)又取尹瓘旧拓之地。置咸吉等州。于是。今之南关。始入版图。
 〔高丽史地理志〕恭悯王五年。(元顺帝廿四年。)遣枢密副使柳仁雨。攻破双城。(今永兴。)于是。按地图。收复和登、(永兴及安边。)定长、(古长州在定平。)预高、(古预州。在定平高。今高原。)文宜州、(今文川及德源。)宣德、(本在定平。今属咸兴。)元兴、(在定平。)宁仁、耀德、静边等镇。(并永兴。)前此朔方道。以都连浦为界。筑长城。置三关门。(定州、宣德、元兴。)没于元。凡九十九年。至是始复之。(自丽高宗末年。至是年。为九十九年。)以李寿山为都巡问使。定疆域。复号东北面。虽称号不同。然自高丽初。至于末年。公崄镇迤南。(自吉州以南。)三陟迤北。通谓之东界。〇又云。咸州。元称哈兰府。恭悯王五年。收复。(自咸以北。即尹瓘所拓。)吉州。元称海洋。恭悯王五年。收复。(今吉州。)福州。元称秃鲁凡。恭悯王时。收复。(今端川。)北青州。元称三散。恭悯王五年收复。(今北青。)〇绎史云。柳仁雨所复八州五镇。并在都连浦以南。又所复咸吉福青四州。即尹瓘所拓九城之地。一周而还于金。金亡而没于元。共二百四十馀年。(自睿宗四年。)至是收复。以伊板为界。伊板者。金之磨天岭也。(韩久庵地志云。磨天岭上。有石函旧基。函疑是尹瓘定界碑遗迹。)
 〔恭悯王世家〕五年秋。东北面兵马使柳仁雨。陷双城。(今永兴。)总管赵小生。千户卓都卿。遁走。(晖青之子孙百年世袭。)收复八州三镇。咸州以北。自高宗戊午。没于元。今皆复之。〇案咸州以北。自高宗初年。陷于东真。(即蒲鲜万奴。)此云。自高宗戊午。(即末年。)没于元者误。(咸州以南。戊午没于元。)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2H 页
九月。遣李仁复如元上表曰。双城三撒。原是小邦之境。先臣忠宪王戊午。赵晖卓青等。犯罪惧诛。诱致女真。(案不云诱致蒙古。乃云诱致女真者。事远地夐。可欺以其方。权词也。)杀戮官吏。系累男女。比来逆臣奇辙。交结酋长。用兵助逆。势不获已。以致行师。总管赵小生、千户卓都卿。今在逃窜伏。乞归我旧疆双城、三撒以北。许立关防。〇六年八月。都堂呈辽东行省书曰。照得双城、三撒等处。元是本国地面。北至伊板为界。(磨天岭。)在先。因失关防。致被女真人众。就得地土人民。(案此不言尹瓘时。暂拓旋撤之事。用意运笔。极其宛转。)擅自称为采金户。计及将和州。更名双城。设置总管千户。其子孙又行召诱。(谓赵卓。)贼臣既败。其徒党多有潜藏。(谓奇辙。)以此差令跟捉。彼乃用兵相拒。致有杀伤。其地本是险阻。以致亡命之徒。越境闪藏。若于伊板隘口。设置关防。以谨出入。庶无后患。〇案是时。天下大乱。(明太祖起兵。陈友谅张士诚等。所在称乱。)元人不暇以荒裔为意。得以成事。
大明洪武之年。议割今安边之铁岭以北。立铁岭卫。高丽陈乞得寝。
 
〔明史朝鲜传〕洪武二十年(辛祦十三年。)七月。高丽奏辽东文、高、和、定四州。皆其国旧壤。乞就铁岭屯守。(案原奏。必无辽东二字。此二字。必史家所加。)福部言数州。皆入元版图。属于辽东。高丽地以鸭绿为界。(案福部。不辨四州。是何土勒云皆入元版图。)今铁岭已置卫。不宜复有陈请。(此谓辽东之铁岭。)十二月。命户部咨高丽王。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者。(今开原。)辽东统之。铁岭南旧属高丽者。本国统之。各正疆界。毋侵越。二十一年四月。祦表言铁岭之地。实其世守。乞仍旧便。帝曰。高丽旧以鸭绿江为界。今饰辞铁岭。诈伪昭然。其以朕言谕之。毋生衅端。〇案表文明言铁岭有两。一在鸭江之北。一在鸭江之南。千有馀里。则帝必大悟惜哉。
 〔高丽史列传〕辛祦十四年。契长寿还自京师。口宣圣旨曰。铁岭以北。原属元朝。并令归之辽东。(节)明欲建铁岭卫。祦遣密直提学朴宜中。表请曰。铁岭迤北。历文、高、和、定、咸等诸州。以至公崄镇。(案此时已有公崄镇界碑之说。故言之如此。)自来系是本国之地。至元初。蒙古散吉大王普只官人等。收付女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2L 页
真之时。本国叛民卓青、赵晖。以和州迤北之地迎降。(案此云。收付女真。亦善为说也。)闻知金朝。辽东咸州路附近沈州。有双城县。因本国咸州近处和州。有旧筑小城二坐。矇眬奏请。遂将和州。冒称双城。至正十六年。申达元朝。以和州迤北。还属本国。今钦奉铁岭迤北迤东迤西。原属开元。(今开原。)所管军民。仍属辽东。钦此铁岭之山。距王京仅三百里。公崄之镇限边界。非一二年。伏望陛下包容。遂使数州之地。仍为下国之疆。〇西北面安抚使崔元沚报。辽都司遣指挥二人。以兵千馀来至江界。将立铁岭卫。帝豫设本卫镇抚等官。皆至辽东。自辽东至铁岭。置七十站。站置百户。(于是祦怨大明。泣言攻辽之计。遂徵兵北伐。我 太祖至威化岛回军。)朴宜中还。礼部咨曰。铁岭人户事。其数州之地。曩为元统。今合隶辽东。高丽所言。未可轻信。必待详察。然后已。(时祦已废而昌立。)今铁岭之地。王国有辞。其耽罗之岛。昔元世祖牧马之场。今元子孙甚众。措于岛上。戍兵数万以卫之。(又数侮慢之罪五。)〇案此咨文。虽似严责。必待详察一句。便是还寝。玆后不复言也。(末几而本国鼎革。)
 
〔盛京通志〕奉天府铁岭县。金元咸平府。明改铁岭卫。古有铁岭城。在卫治东南五百里。案当是今凤皇城(凤凰城)东北。 接高丽界。洪武二十一年。置卫于彼。(案弃我铁岭而就之。)二十六年徙此。(今之铁岭县。)〇案铁岭置卫于今奉天府之北。(沈阳北。)在我 太祖建国之明年也。
高丽之末。三水甲山。始入版图。而北关之地。犹未疆理。
 〔高丽史地理志〕甲州。本虚川府。久为女真所据。屡经兵火。无人居。恭让王三年。始称甲州。〇舆地胜览。三水郡。本甲山之三水堡。本朝 世宗时。(廿八年。)置三水郡。
 恭让王四年三月。斡都里、(今会宁)兀良哈诸酋长。皆授万户、千户、百户等职。有差。又榜谕诸部曰。(洪武二十四年。)差李必等。赍榜文。前去女真地面豆万等处。(豆满江沿边。)招谕当年斡都里(今会宁)万户千户头目等。即便归附。已行赏赐。名分所有。速频、(即率宾。)失的、觅蒙骨、(吉州西。)改阳、(今吉州。元人谓之海洋。音与改阳近。)实怜、八怜、安顿、 今末(一作未)详。 押兰、(哈兰路间移北界。)喜刺、兀兀里、因古里、罕鲁别、(今未详。)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3H 页
的改(或似胡里改音转。)地面。原系本国公崄镇境内。既已招谕。未见归附。为此再差李必等前去招谕。(是年九月。我太祖受禫。)〇案公崄镇境内云者。谓公崄镇在先春岭定界碑之下也。尹瓘万无此事。而其后争疆之人。权为此说。相沿述之。女真卤莽。信其实然也。
 〔舆地胜览〕吉城府。(节)后没于元。称海洋。恭悯时。收复。恭让王二年。置吉州万户府(明三其分出者。)镜城府。久为女真所据。高丽睿宗二年。逐女真。城之。(称号未详。)后没于元。恭悯王收复。(本朝 太祖七年。始称镜城。置万户。 世宗时。升郡升府。)〇案尹瓘之迹。未尝踰吉州一步。乃云。镜城尹瓘。逐女真而城之。岂有据乎。九城十二之目。都无镜城。必野人之相传也。当时。或遣将佐城之。女真亦无恭受之理。
圣朝龙兴。挞伐北方六镇一府。次第置郡。北沃沮故地。高句丽旧疆。爰始还我。幅员乃完。
 〔舆地胜览〕富宁府。本镜城郡石幕之地。 世宗十三年。(明宣宗宣德六年。)置宁北镇。(判镜城。)后移镇于伯颜愁所、(今钟城。)石幕旧地。唯土官守之。三十一年。(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省富居县。移民户于石幕。号富宁升府。〇会宁府。本高句丽旧地。胡言斡木河。(一云吾音会。) 太宗朝。斡朵里童孟哥帖木儿。乘虚入居十五年。兀狄哈杀孟哥父子。斡木河无酋长。十六年。移石幕宁北镇于伯颜愁所。(为钟城。)别置镇于斡木河。称会宁镇。升为府。〇钟城府。本高句丽旧地。女真入居。号愁州。 世宗十六年。既置会宁镇于斡木河。于宁北本镇。(即伯颜愁所。)置郡。号钟城。二十二年。移郡治于愁州。(今钟城。)以本城。为都节制使行营。〇稳城府。本高句丽旧地。女真入居。号多温平。 世宗廿二年。始置郡升府。〇庆源府。古称孔州。一云匡州。(后人掘地得铜印。其文曰匡州防御之印。)久为女真所据。高丽尹瓘。逐女真。设砦。为公崄镇内防御所。本朝 太祖七年。因古址筑石城。以其地有 德陵安陵。且肇基之地。升为庆源府。(割镜城之龙城以北属之。) 太宗九年。移治于苏多老古营。(十年。因女真入寇。徙其民于镜城。徙 二陵于咸州。遂虚其地。后为庆兴。十七年。复置邑于富居站为府。) 世宗十年。又移治于会叱家之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3L 页
地。(今庆源。)〇庆兴府。本孔州之地。庆源府既移治。 世宗复修孔州旧城。十七年。置县称孔城。(后以肇基之地。升为郡。)廿五年。升为府。〇案尹瓘之迹。未尝踰吉州一步。当时乌雅束。虎视北方。阿骨打己赞军。谋九城之设。力殚气竭。何得远至。先春岭立碑画界。又以孔州为内防乎。此齐东之言也。〇又按北沃沮。明是今六镇之地。前史。以北沃沮。为肃慎南界买沟娄地。(魏志及轼史。)又云。地接挹娄。挹娄人喜乘船寇钞。北沃沮畏之。(后汉书魏志。)汉魏以来。寔为句丽所得。(见轼史。)是本句丽地也。渤海以来。遂陷遂失。七百五十馀年。金瓯再完。岂不伟哉。
 绎史云。我 国家龙兴北方。挞伐野人。布置六镇。当是时。大明初定天下。所忧者鞑靼。而不甚致意于东北。虽置达州毛怜等卫。而特羁縻而已。以此之故。我得以缮甲北伐。日辟百里。建置城邑。此亦天下之大机会也。〇案六镇者。天下之奥区也。渤海女真。都于上京。(宁古塔左右。)则可以为京邑。(渤海东京。今钟城也。土人误云南京。)可以为诸路。(胡里改。)其馀都于辽沈者。都于乌桓者。都于燕京者。皆不能控此奥区。元人虽称五府、万户。镇抚北边。(今六镇。)亦虚名而已。长白山蟠根错节。周回四五千里。奥区附著于一角。西边威德。无以迂回屈曲以及。此所以为女真野人之巢窟。今冠裳文物。垂五百年。其俗大变。柔谨如南方。庶无内讧之忧欤。六镇开拓缘起首末。并详于国乘野史。今姑略之。(金宗瑞密表。亦载地志。)
其后六镇之地。又置一府。三甲之路。又设二府。
 茂山府。在会宁府西一百三十里。虽在豆满之南。发源未久。河流细小。为藩湖所犯。 宣祖朝。藩胡麻乙于窃据有年。弃其巢穴而逃。朝议于其旧所居三蓬坪。设置茂山府。列于六镇。而富宁为内防。〇长津府。在咸兴府西北三百里。本长津佥节制之堡。东北距三水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距薛罕岭(右之单大岭。在今江界东。)五十里。 正宗朝。升为都护府。训鍊大将李敬懋。承命经理。此古金元之恤品路也。〇厚州府。在三水府西百馀里。南距长津府五百里。东距葛坡堡三十里。鸭绿河其大源有二。一出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4H 页
北青府西北香岭之谷。为甲山虚川之水。一出咸兴府西北草黄岭之谷。为长津之水。两水合襟之处。即葛坡堡。自此渡长津水。即厚州地也。正宗朝。已议置郡。至当宁朝。升镇为府。西北距古茂昌百馀里。距古闾延二百馀里。此古恤品路。入我境之界首也。〇案天下之势。唯视世雄之所在。(如辽太祖金太祖清太祖等。)世雄在挹娄。(宁古塔。)则其声力所驱。由我北关。以达于南关。(今咸兴。)世雄在辽沈。则其命令所出。由我厚州。(古之恤品路。)以达于南关。(或由满浦江界。踰薛罕岭。以达干咸州。遂至于江陵。此汉魏之古道也。)论北道关防者。宜知此势。六镇者。天下之奥区也。
 
((高丽史)高宗四十一年。蒙兵陷高原时。穆祖自三陟。浮海至宜州。朝廷拜宜州防御使。屯高原。以御蒙兵。时散吉大王来屯双城。谋取铁岭以北。请穆祖将兵。穆祖不得已。与金甫奴等。归于蒙古。移居斡东。〇今庆兴东三十里。)
西北路沿革续
句丽既灭。唐司渐远。浿西之地。沦为贼薮。二百馀年。(二百三十年。)唯鸭水之沿。为渤海所得。渤海之亡。变为女真。
 
并详原编总叙。又详渤海考。
弓裔之时。始克平壤。分定浿西十三镇。
 〔轼史弓裔传〕唐昭宗天复元年。(新罗孝处王五年。)弓裔自称王。谓人曰往者。新罗请兵于唐。以破高句丽。平壤旧都。鞠为茂草。吾必报其雠。(弓裔本新罗王子。为平壤。反雠其先王。)天祐二年。(昭宣帝。)入新京。(铁员城。)分定浿西十三镇。平壤城主将军黔用。降甑城。(今甑山。)赤衣、黄衣贼明贵等归服。〇案唐高宗上元二年。安东都护府。(即平壤。)内徙于辽东。平壤始空。下距天祐二年。为二百三十一年。其间浿西之地。(大同江即浿。)南不属新罗。北不属渤海。旷无官守。沦为贼薮。〇又按浿水之西。萨水之南。今有十四城。又㴰水之北。(能成江。)浿水之东。今有七城。(三登成川等。)弓裔所定之十三镇。疑即此地。萨水以北。(清川)鸭水之沿。时属渤海未易定也。弓裔之亡。在梁末帝贞明年戊寅。(辽太祖神册三年。丽太祖天授元年。)而越八年丙戌。(唐明宗天成元年。)辽太祖始灭渤海。弓裔之时。渤海之疆土犹完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4L 页
高丽之盛。女真归服。朝见者。贡献者。首尾相续。赐爵赐号。东西唯均。亦以其间侵掠为患。
 〔高丽史〕显宗八年。(宋真宗天禧元年。辽圣宗开泰六年。)西女真揩信。擒契丹东京僧道遵以来。九年正月。西女真未阏达等七人。来献甲鍪及马。西女真阿主等四十馀人。来献马及甲鍪旗帜。二月。西女真凌举渠伊等。来献铁甲及马。(此下十馀年。来献者相续。并删之。)二十二年。(辽圣宗末年。)西女真宁塞将军阿志大等。来献良马。〇德宗元年。(宋仁宗十年。辽兴宗二年。)西女真怀化将军尼冬等八人。来朝。增爵一级。西女真大相也半等二十五人。来献土物。二年。西女真于火等一百五十六人。开拓关城。有功劳。加爵一级。八年。西女真高之知等十二人。来献土物。礼宾省奏之知等。于往年。平虏宁远(今龟城。)两城拓开之时。颇有劳效。请优赐礼物。十一年四月。(宋仁宗二十年。辽兴宗十二年。)西北路奏蕃贼百馀人。侵宁远镇长平戍。掳掠军士。〇文宗廿七年。(宋神宗六年。 辽道宗十九年。)西女真酋长曼豆弗等。请依东蕃例。分置州郡。永为藩翰。不敢与契丹蕃人交通。〇案西蕃女真。亦本渤海西京鸭渌府之遗民。其所谓神丰桓正四州。虽不可详。要之。是萨水以北。(萨水。自汉魏以来。每为分界之限。)其所谓长岭府瑕河二州。(见上渤海原考。)则渌水以北。今兴京地方。凤皇城(凤凰城)东南地也。然则女真所据。即我萨水之北。而其在渌水之南。不接于契丹者。犹是生女真。(下有證。)其在渌水之北。直接契丹。未免服属者。谓之熟女真。其服属于高丽。朝见贡献。受官爵而乞投附。称为西蕃者。皆是生女真。于辽为生。于我为熟也。〇又按西女真。朝见贡献及小小事情。史不胜书。玆提一二。其无当于疆域者。悉略之。〇又按西女真。亦阿骨打。(金太祖。)称帝之后。悉归金统。朝见贡献之迹。遂无可纪。然金人终以高丽。为父母之邦。不肆侵略。不似辽元之虐毒甚于豺狼也。
高丽之初。姑以萨水为界。定宗以后。稍收萨北之地。
 〔文献备考〕今平安道。自高句丽亡后。为渤海女真所据。弓裔所得。只浿西十三镇而已。徐熙曰。自契丹东京。(今辽阳。)至我安北府。(今安州。)皆为生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5H 页
女真所据。光宗取之。(见下文。)筑嘉州松城。熙乃成宗时人。此其耳目所及者尔。
 〔高丽史兵志〕定宗二年。(晋重贵开运四年。辽太宗末年。高丽开国已三十年。)城德昌镇、(今博川。)德成镇。(今宁边。)〇光宗元年。(定宗二年。之后四年。)城威化镇(今云山。)三年。城安朔镇。(今并于宁边。)二十年。(宋太祖十年。辽景宗元年。)城泰川。(今泰川。)二十四年。城嘉州。(今嘉山。)〇案此六城。皆密近于萨水。(今清川。)西不至定州。北不至龟城。东不至熙川。其蹙小而不能展。如是矣。
 〔高丽史列传〕成宗元年。(宋太宗七年。辽景宗十四年。)崔承老上书曰。我国家统三以来四十七年。士卒不得安枕。粮饷未免糜费者。以西北邻于戎狄。而防戍之所多也。夫以马歇滩为界。太祖之志也。(今清川为界。)鸭江边石城为界。大朝之所定也。(大朝。指景宗也。光宗之子。成宗之兄。)乞将此两处。断于宸衷。择要害以定疆场。选土人能射御者。充其防戍。京军免更戍之劳。刍粟省飞挽之费。〇绎史云。马歇滩。当是清川之津要处。〇镛案。此云。鸭江边石城为界。亦德宗所筑长城之制。西起于龙湾之口。跨宁远之脊。(草黄岭。)东抵都连浦之意。非直以鸭渌水为大防。如今日也。
契丹恣吞噬之欲。女真逞交构之奸。争疆之患。百年不息。乱我境土。反复无常。
 〔宋史高丽传〕太宗雍熙三年。(辽圣宗四年。丽成宗五年。)出师北伐。(征契丹。)以其国接契丹境。遣监察御使韩国华。诏谕之。先是。契丹伐女真。路出高丽之界。女真意高丽诱导。因来愬于朝。(由海路告宋。)治闻之忧惧。(治即成宗讳。)及国华至。言曰。前冬女真来告。契丹兴兵。入其封疆。恐当路未知宜豫为之备。又遣人告曰。契丹兵骑。已济海河。(案此当是渌水之津。今朔州四沿。自今辽阳。向云山宁边者。必由朔州。)俄而契丹云集。大击女真。杀获甚众。馀族败遁。而契丹追及于当道西北。(当道。似是安州。)德昌(今博川。)德成(今宁边。)威化(今云山。)光化(今泰川。)之境。俘擒而去。时有契丹。一骑至德来河北。(清川之北岸。)大呼关城戍卒而告曰。女真寇我边鄙今复仇回矣。女真又劝当道。(安州兵马使。)控梅河津。要筑治城垒。以为防遏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5L 页
之备。亦以为然。方行视兴功。不意女真潜师奄至。杀略吏民。以其岁贡中朝。(谓女真。)不敢发兵报怨。况契丹介居辽海之外。复有大梅小梅二河之阻。从何径路以通往复。〇高丽史成宗四年。宋将伐契丹。收复燕蓟。遣御史韩国华。赍诏谕。以协比同力。王许发兵西会。(其论女真事。亦与宋史大同。)〇案契丹之兵。非欲阑入我境。盖女真部落。列居鸭水之沿。(今江边七邑。)所谓西京鸭渌府。神丰桓正四州之遗民也。契丹渡梅河。即于今昌城、朔州。捣其巢穴。女真逃命。即投我。今泰云宁博之地。契丹追奔到此耳。乃契丹一骑。隔水传语。明其本心。凡高丽之人。一发不损。女真疑我之诱导以是也。〇又按大梅河者。昌、朔之津名。小梅河者。今所谓西马吉河。源出爱哈边门之东。北至今玉江堡之对岸。入于渌水。自辽阳。趋我昌、朔者。不得不先渡此水。次渡渌水。所谓小梅大梅。不可以他求也。
萧逊宁之兵。徐熙缓之。转祸为福。得拓地数百里。
 〔高丽史〕成宗十二年(宋太宗十八年。辽圣宗统和十一年。)十月。上军使朴良柔等。军于北界。以御契丹。闰月王幸西京。进次安北府。闻萧逊宁攻破蓬山郡。不得进乃还。遣徐熙请和。萧逊宁声言大朝。既有高句丽旧地。今尔国侵夺疆界。是用征讨。又移书促降曰。八十万兵至矣。若不出江而降。当速殄灭。王会群臣议之。或言车驾还京。令重臣乞降。或言割西京以北。与之。自黄州。至岊岭。(岊音截。今称慈悲岭。在瑞兴府西六十里。)画为封疆。王将从割地之议。(又欲散米于大同江。)徐熙奏曰。自契丹东京。(今辽阳。)至我安北府数百里之地。皆为生女真所据。光宗取之。筑嘉州、(今嘉州。)松城、(在义州。)等城。(至是年已四十馀年。)今丹兵之来。其志不过。取此二城。声言取句丽旧地者。实恐我也。三角山以北。亦句丽旧地。彼以溪壑之欲。责之无厌。可尽与乎。割地与敌。万世之耻。愿驾还都城。使臣等一与之战。然后议之未晚也。(删)逊宁以李蒙戬。(请和之使。)久无回报。遂攻安戎镇。(今未详。)中郎将大道秀(渤海裔)等。与战克之。逊宁不敢复进。遣人促降。王问曰。谁能往契丹营。以口舌却兵乎。群臣无有应者。熙独请往。王出饯于江头。(删)熙至营门下马而入。分庭揖升。东西对坐。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6H 页
逊宁曰。汝国兴新罗地。高句丽之地。我所有也。而汝侵蚀之。又与我连壤。而越海事宋。故有今日之师。若割地以献。而修朝聘。可无事矣。熙曰。非也。我国即高句丽之旧也。故号高丽都平壤。若论地界。上国之东京。皆在我境。何得谓之侵蚀乎。且鸭渌江内外。亦我境内。今女真盗据其间。顽黠变诈。道途梗涩。甚于涉海。朝聘之不通。女真故也。若令逐女真。还我旧地。筑城堡。通道路。则敢不修聘。辞气慷慨。逊宁知不可强。遂具以闻契丹帝曰。高丽既请和。宜罢兵。(逊宁欲宴慰熙。以上下暴露。辞固请然后许之。)熙留七日而还。逊宁赠以驼十首。马百匹。羊千头。锦绮罗纨五百匹。王大喜。遣使入觐。
 十三年二月。萧逊宁致书曰。近奉宣命。但以彼国。(指女真。)信好早通。境土相接。若不预备。虑或中阻。遂与彼国相议。便于要冲路陌。创筑城池者。寻准宣命。自便斟酌。拟于鸭江西里。创筑五城。取三月初。拟到筑城处。下手修筑。休请大王。预先指挥。从安北府。至鸭江东。计二百八十里。踏行稳便。田地酌量。地里远近。并令筑城。交通车马。长开贡觐之路。〇四月。遣侍中朴良柔。奉表如契丹。告行正朔。(自是。始行契丹统和年号。)乞还俘口。〇是年。平章事徐熙。率兵逐女真。城长兴归化二镇。(皆在今义州。)龟郭二州。(今龟城郭山。)始置鸭渌渡句当使。(河拱辰为之。)昼则出监。夜则入守。女员(一作真)远屏不敢草窃。
 〔辽史高丽传〕统和十年。以东京留守萧恒德。伐高丽。十一年。王治遣朴良柔。奉表请罪。诏取女真国。鸭渌江东数百里地。赐之。〇案此。以统和十一年事。为十年事。盖辽人之谋伐高丽。在十年。厥明年事因。亦牵连书之。当以高丽史为正。
 十四年。(统和十三年。)徐熙深入逐女真。城安义、(在今义州府东百三十里。)兴化、(在今义州南五十五里。后改灵州。)二镇及宣、孟二州。(宣则今宣川。孟则未详。)〇案今之孟山。在浿水之东。本非女真所据。此云宣、孟。当并在萨水之西。(安义镇文宗时。改为宁朔镇。又龟州南百七十里。有安义镇。)
 〔宋史高丽传〕契丹既袭。高丽筑六城。曰兴州。(即兴化镇。后改为灵州。今合于义州。)曰铁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6L 页
州。(今铁山。)曰通州。(今宣川。)曰龙州。(今龙川。)曰龟州。(今龟城。)曰郭州(今郭山。)于境上。〇案丽史则徐熙所筑八城。宋史则六城而已。然辽史及丽史他篇。(如显宗世家。)皆称六城。当以六城为正也。初年所筑。长兴归化二城。明年合之为一城。(毁其一。)改称为兴化。非即六城乎。但丽史之安、义、(龟之南。)孟州。(宣则是通州。)宋史为龙州铁州。是其所不合也。当以宋史为正。〇按此六城。皆在沿路。自安州赴义州之大路也。(唯龟州在内。)只通朝贡之路。俾无中梗而已。云山泰川之北。至于鸭水之沿。犹为女真所据。
后十六年。显宗初立。契丹攻我六城。讨康兆弑君之罪。
 〔高丽史〕显完(一作宗)元年(宋真宗祥符三年。辽圣宗二十八年。)十月。参知政事康兆。率兵三十万。军于通州。(今宣川古治。在府北六十里。)以备契丹。〇契丹遣使来告兴师。十一月。契丹主自将步骑四十万。号义军天兵。(成宗十五年而殂。穆宗十一年。而康兆弑之。显宗立。)渡鸭渌江。围兴化镇。(古灵州。今义州。)赐书曰。前王诵。服事朝廷久矣。逆臣康兆弑君立幼。故亲临国境。汝等擒康兆。送驾前。便即回兵。契丹以二十万兵。屯麟州。(今麟山。)二十万兵。进至通州。移军铜山下。(今铁山。)康兆分军出龟州。(今龟城。)兆以剑车合攻之。丹兵屡却。至三水砦。兆恍惚若见前王立其后叱之。兆即脱鍪长跪曰。死罪死罪。丹兵缚兆去。遂诛之。〇十二月。丹兵入郭州。(今郭山。)至清水江。(今安州。)遂陷肃州。攻西京(今平壤。)不拔。解围而东。姜邯赞劝王南行。王次杨州。〇二年正月。契丹主入京城焚太庙宫阙。是日王次广州。(南至于罗州。)河拱辰等。至契丹营。乞班师。许之。丹兵退龟州。别将金叔兴等。邀击契丹。斩万馀级。杨规掩击斩二千馀级。(又斩四千五百级。)大军奄至。规与叔兴死之。契丹马驼疲乏。甲仗皆失。渡鸭渌江引去。(郑成追之。及其半渡。尾击之。溺死者甚众。诸降城皆复。)〇案契丹此举。名曰诛兆。意在六城。因往还之路。积被钞击。失意而还。竟有再举。
 〔宋史高丽传〕诵卒。弟询。权知国事。契丹遣使求六城。询不许。大中祥符三年。大举来伐。询与女真。设奇邀击。杀契丹殆尽。(以下文献通考。)契丹遣使索六城。询不许。遂举兵。奄至其城下。焚荡宫室。剥劫居人。询徙居升、罗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7H 页
州以避之。兵退。乃遣使请和。契丹坚以六城为辞。自是调兵守六城。与女真设奇邀击。杀戮殆尽。〇契丹传。(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虏主自辽阳。亲伐高丽。大为高丽败。覆帐族卒乘罕有还者。官属战没太半。乃令幽、蓟选士。以补其乏。〇案丽史以是年之兵。为诛兆之师。而宋史专以为六城之争。盖高丽当时告宋如是也。
 〔辽史高丽传〕开泰元年。(丽显宗三年。)诏询亲朝。表称病不能朝。诏复取六州之地。(以下列传。)初高丽内属。取女真六部地以赐。至开泰中。贡献不时。诏耶律资忠往问。故高丽无归地意。
自是以来。契丹狺狺。索还六城。兵连祸结。久而不息。
 〔高丽史〕显宗三年。契丹诏王亲朝。六月。遣使告王病不能亲朝。契丹主怒。诏取兴化等六城。〇四年三月。契丹遣耶律行平来。责取兴化等六城。(七月。行平复来。索六城。九月。又来索六城。)十月。契丹遣国舅详稳(司军之官。)萧敌烈来。侵通州(今宣川。)兴化镇。(在义州。)将军郑神勇等。设奇邀击。斩七百级。
此时鸭渌江。作桥之事。三史不合。
 〔高丽史〕显宗六年。契丹作桥于鸭绿江夹桥。筑东西城。遣将攻破。不克。〇〔宋史高丽传〕询又于鸭渌江东筑城。与来远城(在义州。)相望。跨江为桥潜兵。以固新城。〇辽史高丽传。开泰三年(丽显宗五年。)五月。诏国舅萧敌烈。东京留守耶律团石等。造浮梁于鸭渌江。城保宣义定远等州。〇高丽史显宗六年。(十一月。)契丹取宣化、(辽史所云。宣义疑即宣化。)定远(义州东南二十五里。有古定宁县。疑即定远。)二镇。城之。〇案宋史谓丽人跨江为桥。于理不合。当以辽史、丽史为是。〇又按宣化定远。今人或指为宣川定州非也。(义详下)
作桥之后。仍索六城。恒侵六城。浮梁。是持久之计。
 〔高丽史〕是年四月。(作桥在正月。)契丹耶律行平来。又索六城。拘留不遣。(留六岁乃还。)九月。契丹李松茂来。索六城。契丹攻通州(今宣川。)兴化镇。(古灵州。)郑神勇击杀七百馀级。契丹进攻宁州。(今安州。)不克而退。〇七年正月。契丹侵郭州。(今郭山。)我军与战死者。数万人。契丹使十人。到鸭渌江。不纳。〇八年。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7L 页
契丹围兴化镇。不克。〇按显宗既殂。辽圣宗。亦殂。(显宗廿二年殂。)王可道奏。契丹每有吞并之志。今其主殂逝。驸马匹稊叛据东京。宜乘此时。请毁鸭渌城桥。(见丽史。)此时桥尚在也。又文宗九年。(宋仁宗三十三年。辽道宗元年。)兵马使奏契丹赐鸭江以东。为我封境。然或置桥城。或置弓口栏子。渐踰旧限。(见丽史。)此时桥尚在也。作桥以来四十馀年。高丽莫之毁撤。契丹亦不得志。两皆难也。
萧逊宁之再来也。姜邯赞败之。大局既决。边警少息。
 〔高丽史〕显宗九年(宋真宗十五年。辽圣宗三十六年。)十二月。契丹萧逊宁将兵来侵。号十万。王以姜邯赞。为上元帅。帅兵二十万八千三百。出屯宁州。(今安州。)至兴化镇。(今义州。)选骑兵一万二千。山谷中。(以大绳贯牛皮。塞城东大川。待之贼至。决塞。)贼至。伏发大败之。宋云。网目(纲目)云。战于茶陀二河大败。 逊宁引兵直趋京城。(开城府。)姜民赡追及慈州。(来口山。)大破之。赵元又击于马滩。(平壤东四十里。)斩获万馀级。〇十年正月。逊宁至新恩县。(今新溪南二十五里。)赍书告回军。回至涟、(连州。今价川。)渭州。(今宁边西北四十里。)为姜邯赞所掩。死者五百馀人。二月。契丹兵过龟州。战于东郊。两军相持。忽风雨南来。旌旗北指。邯赞等乘风奋击。契丹兵奔北。我军追击之涉石川。(疑今八岭川。)至于盘岭。(疑自此出安义镇。)僵尸蔽野。俘获人口马驼甲冑兵仗。不可胜数。逊宁遁去。生还者仅数千人。(契丹之败。未有如此之甚。)契丹主大怒。责曰。朕当皮面然后戮之。〇十一年。遣使奉表。如契丹。请称藩。纳贡如故。且归所拘人。(耶律行平。被留凡六年。)契丹亦再不得意。因而许和报聘。(自是。使价不绝。并略之。)复行契丹年号。
辽置保州。亦在于显宗元年。而高丽史册。并无纪载。
 〔辽史地理志〕保州宣义军节度高丽置州故县。一曰来远。(圣宗以高丽王询。擅立问罪。不服。开泰三年。取其保定二州。 统和末。高丽降。于此置榷埸隶东京统军司。)统州军二。宣州、定远军刺史。开泰三年。(丽显宗元年。)徙汉户。置隶保州怀化军下刺史。开泰三年。置隶保州来远县。初徙辽西诸县民实之。又徙奚汉兵七百防戍焉。(户一千。)〇定州保宁军。高丽置州故县。一曰定东。(圣宗统和十三年。升军。迁辽西民实之。隶东京留守司。)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8H 页
县一。定东县。高丽所置。辽徙辽西民居之。(户八百。)高丽史乐志云。来远城。在静州水中之地。(静州。今义州。)高句丽时。狄人来投。于此。名其城曰来远。歌以纪之。(绎史云。鸭江中黔同、威化等岛。是古来远县。)〇绎史云。保州。今之义州也。高丽自成宗时。已有今龙铁等地。(镛案。不唯是也。其所云兴化镇。分明在今义州地。古灵州。即兴化也。)则辽之置保州于高丽境上者。必是鸭江东岸一县之地。而其所领二州军。及定州定东县。决不可并容于江东。其在江西明矣。定州定县。谓本高丽所置。误矣。〇镛案。丽史云。(显六年。)契丹取宣化定远二镇。城之。(已见前。)既曰。取而城之。则本是我土。可知也。宣义者。宣化也。定远者。定远也。怀化者。宣化之分出也。此保州三军。当是江东之小小聚落。至于定州定县。明在江西。不可求之于域中也。(名县曰。定东则明是西人所名。我名之则必云定西。)
 〔盛京通志〕保州。高丽置领来远一县。辽为保州宣义军来远县。本高丽故县。辽因之。(古保州。其地在鸭渌江西北。)〇大清一统志。保州城在平壤西北百馀里。(案此误以为安州。)辽志开泰三年。以高丽王询。擅立问罪不服。取其保、定二州。(案此全与丽史。不合丽显宗立已六年。)仍置保州治来远县。(县在岛中以为州治。)又金初。以高丽臣附。割保州与之。即今安州也。(案安州。非保州大误。)其近者。有怀化军。金初。亦入于高丽。定州城。在平壤西北三百馀里。高丽置(误)治定东县。辽取之。仍曰定州。后入于高丽。今仍为定州。(误)西南与义州接界。(误)〇绎史云。以保州。为今安州。以定州。为今定州者。并误。(今之定州。即我朝所置何涉于辽之定州乎。)一统志。又以今宣川。为保州所领。宣义军亦误。又按辽时来远之称有二。辽志云。来远城。本熟女真地。(鸭江之南。本无熟女真。)统和中。伐高丽。以燕军骁猛。置两指挥。建城防戍。兵事属东京统军司。此在鸭江西。非保州所属。水中之来远也。
辽有内乱。高丽乘时。图堕鸭江之城。
 〔高丽史〕德宗即位之年。(显宗廿二年殂。辽兴宗元年。)王可道奏契丹。虽与我通好。每有吞并之志。今其主殂逝。(圣宗前年殂。)驸马匹稊。叛据东京。宜乘此时。请毁鸭绿城桥。若不听。可与之绝。金行恭回奏。契丹不从。遂停贺正使。柳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8L 页
韶请攻破契丹城。(鸭江东二城。)固请出军。不果。〇厥明年正月。契丹遣留使来。至来远城。不纳。遂城朔州、(今朔州。)宁仁镇、(今未详。)派川。(三岐川。在朔州北。)〇案来远城。明在水中。(已见前。)而契丹使至来远城。不纳。此后两国移牒。每令来远城主之。则所谓保州之治。本在岛中。未尝于陆地并容也。〇又按舆地胜览。今之朔州。本高丽宁塞县。显宗九年。改称今名。为防御使。则朔州明是今朔州。或指为今之安边非矣。(案舆地志。高丽显宗时。安边名曰登州。非朔川。)又永兴之宁仁镇。(在永兴东六十里。)我 太祖时。始筑新城。不可混也。唯派川古县。在安边地。(在府东五十里。)亦是同名。不必疑也。来远之款而北关之城。于理无当。此年三城。皆鸭江之防也。
 厥明年十月。契丹侵静州。城静州。(今义州南。)〇越三年五月。(丽靖宗元年。辽兴宗三年。)契丹来远城使牒兴化镇(我之边门)曰。贵国越数年。不寻旧好。累石城而拟遮大路。树木寨而欲碍奇兵。不知蜀国之中。别有石牛之径也。宁德镇回牒曰。列玆城寨。备我提封。昨缘梯航六使。勒留上国。宣定两城。入筑我疆。未蒙还复。方切祷祈。〇越三年九月。(丽靖宗三年。)契丹来远城牒宁德镇。(义州东南四十里。)十月。契丹以船兵。侵鸭渌江。〇越三年。(丽靖宗五年。)遣使契丹。请罢鸭江东加筑城堡。契丹诏曰。所告鸭江东城壁。似妨耕凿事。盖边隅之常备。在疆土而何伤。〇案江东虽有二城。军帅未尝开府。故每自来远城移牒。又高丽每请毁罢也。
德宗之初。爰筑长城。西起龙湾之口。东抵麟浦之尾。
 〔高丽史兵志〕德宗二年。(宋仁宗十一年。辽兴宗三年。)命平章事柳韶。创置北境关防。起自西海滨古国内城界。(此时谓古国内城。在麟州界。故书之如此。其实国内城。今鸭江西北。)鸭渌江入海处。(今州南三十五里。)东跨威远、(今州南二十五里。)兴化、(古灵州。今州南五十五里。)静州、(今州南二十五里。)宁海、宁德、(今州东南四十里。)宁朔、(今州东百二十里。)云州、(今云山。)安水、(当是今狐岘。)清塞、(今熙川。)平虏、宁远、(二镇。今合为宁远郡。)定戎、(当在薛罕岭南百里许。)孟州、朔州(今未详。)等十四城。抵耀德、(今永兴府西百二十里)静边、(今永兴府东六十里。)和州等(今永兴。)三城。东傅于海。延袤千馀里。以石为城。(高厚各二十五尺。)〇案自义州。东直云山熙川。以至宁远而城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9H 页
之。则今之平安道。割其腰也。以郡则城北不过六郡。(江界、渭原、楚山。碧潼、昌城、朔州。)以地广则城南仅得半截。(北至废四郡尚为千里。)况咸镜之域。仅涉初地高丽之盛。其疆域不过如此。〇又按玆所云。孟州、朔州。未可知也。宁远耀德之间。无可以插此二州。今之孟山、(在宁远南五十里。)安边。(在孟山东南三百里。又北至耀德近三百里。)皆非城沿之地。其非孟山安边明矣。成宗十四年。徐熙城宣、孟二州。(见上文)朔州本于显宗九年。改为朔州。(亦见上。)意此长城。其正干之外。别有旁枝。又起于朔州(今朔州。)申、孟州。(当在朔云之间。)以合于云山之城。而书之如此也。
长城之后二十馀年。辽人又于鸭水之东。设弓口门。
 〔高丽史〕文宗八年。(宋仁宗三十一年。辽兴宗末年。)契丹始设弓口门阑于抱州。(即保州。今义州。)九年。兵马使奏鸭江以东为我国封境。然或置桥城。或置弓口栏子。渐踰旧限。今又创立邮亭。蚕食我疆。(是时。来远城军夫。移设弓口门。又欲创亭舍。)十一年。制曰。去年遣使请罢弓口门外邮亭。时未撤毁。又于松岭(松山在州东三十里。)东北。渐加垦田。或置庵子屯。畜人物。〇廿七年。(辽道宗九年。)有契丹人来投。其追
 
捕者。越入长城。逼静州。(今义州南二十五里。)西京将军柳涉。不能御。免官。宣宗三年。(宋哲宗元年。辽道宗三十二年。)辽欲于鸭渌江。新起榷场。遣使请罢。(遣李颜。)五年。又遣使乞罢榷场。辽主许之。
 献宗元年。(辽道宗四十一年。)辽东京移文。请罢静州关内军营。(请于我。)罢之。〇案彼因我请。许罢榷场。故报之也。
 〔辽史高丽传〕大康四年。(文宗十二年。)王徽乞赐鸭渌江以东地。不许。〇案此云乞赐者。弓口门松岭等事也。
辽灭金兴。始取保州。改称义州。始以鸭渌水。为界。
 〔高丽史〕睿宗九年。(宋徽宗政和四年。辽末帝天庆四年。)生女真完颜阿骨打。(金太祖。)举兵叛。〇十年八月。辽将伐女真。遣使来请兵。(不应之。)十一年三月。王闻来远抱州(一本作把州。)二城。为女真所攻。城中食尽。送米一千石。(犹助辽。)辽东京。渤海人作乱。杀留守萧保先。(上详渤海考。)〇十二年。金兵攻取辽开州。凤皇城(凤凰城)。 遂袭来远城及大夫、(义州西。)乞打、柳白(并未详。)三营。尽烧战舰。掳守船人统军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19L 页
耶律宁、来远城刺史常孝孙等。(其官民载船一百四十艘。泛海而遁。)移牒宁德城(今州东四十里。)曰。女真背乱。并东京。渤海续有背叛。道路不通。为北部内人民。并地分交付去讫。(节)遂以来远抱州二城。归于我。我入其城。收其兵仗及钱货宾物甚多。王大悦。改抱州。为义州防御使。以鸭渌江为界。〇后九年。(丽仁宗三年。宋徽宗末年。)金灭辽。
 〔金史高丽传〕太祖收国元年(丽睿宗十年。)九月。命加右撒喝。攻保州。(保州。近高丽寘保州。至是命撒喝取之。)久不下。十一月。攻开州取之。尽降保州诸部女真。〇二年。高丽遣使且曰。保州。本吾旧地。愿以见还。太祖谓使者曰。尔其自取之。及撒喝等攻保州。辽守将遁去。而高丽兵已在城中。既而高丽国王。使蒲马。请保州。(今口陈。)诏曰。俟有表请。即当别议。〇太宗天会四年。(丽仁宗四年。)上使高伯淑、乌至忠。使高丽敕曰。凡遣使往来。当尽循辽旧。若一一听从。即以保州地赐之。伯淑等至。高丽王楷。表谢。一依事辽旧制。(高丽史所记大同。高丽遣金子镠表谢。赐保州事。今略之。)
 
〔高丽图经〕自辽以东。旧属契丹。今虏众已亡。大金以其地不毛。不复城守。徒为往来之道而已。鸭渌之西。又有白浪黄嵓二水。(太子河、巨流河。)合流为辽水。其水浅狭。以此知前古未尝恃此水以为固。此高丽所以退保鸭渌之东欤。〇案辽东本高句丽之地。故言之如此。
金兴之后六十馀年。西陲不宁。逆臣卖国。自此多事。
 高丽史毅宗十九年(宋孝宗乾道元年。金世宗大定三年。)三月。金大夫营主。(营在鸭江西。)遣卒侵麟、静二州。(今合于义州。)境内诸岛。执守将以归。
 明宗五年(宋孝宗十三年。金世宗十五年。)十月。西京留守赵位宠。遣使请附于金。金主执送之。(位宠伏诛。)〇〔金史世纪〕太定十五年九月。高丽西京留守赵位宠叛。其君请以慈悲岭以西。(瑞兴之岊岭。)鸭渌江以东四十馀城内附。不纳。闰月。高丽王奏。赵位宠伏诛。〇案位宠虽诛。崔坦之计。兆于此。
 明宗八年十一月。金遣八将军。领兵来屯义州关外。(盖有奸民造言。彼信而备之耳。)
辽灭之后百有二年。契丹馀孽。忽又横行。八路蹂躏。流血成川。竟赖蒙古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20H 页
之援。仅得扫平首尾三年。
 〔高丽史〕高宗三年(宋宁宗廿二年。金永济八年。)八月。契丹遗种金山、金治二王子。遣其将鹅儿、乞奴二人。引兵数万。渡宁朔、(义州东百二十里。)定戎之境。(以下)二王子胁河朔民。国号大辽。收国王。建元天成。蒙古大举伐之。二王子席捲而东。与金兵三万。战于开州。今凤皇城(凤凰城)。 金兵不克。退守大夫营。(鸭江西。)契丹追攻之。明日使其将鹅儿、乞奴二人。引兵数万。渡鸭渌江。攻宁朔等镇。又明日。阑入义、静、朔、昌、燕(当作延。今之宁边。)等州。宣德、定戎(今义州东八十里。)诸镇。皆以妻子自随。弥满山野。恣取禾畜而食之。贼兵屠宁德城。(今义州东四十里。)进围安、义、龟三州。又自麟、静二州。来攻铁、宣等州。移书督降曰。大辽开国二百馀年。中被女真侵犯。又将百年。其女真所陷诸邑。尽行收复。唯婆速路一城。不下。〇案是年。此贼所躏。乃连州、龟州、昌州、延州、开平、(今宁边北百里。)香山、杨州、(今平壤。)博州、渭州。(今宁边。)渡大同江。入西海道。(今黄海。)屠黄州。遂至盐、白二州。(今延安白川。)所过无不残灭。(今并略之。)
 
〔续纲目〕宋宁宗嘉定癸酉。(丽熙宗末年。前此四年。)故辽人耶律留哥。仕金为北边千户。蒙古兵起。(蒙太祖。)留哥遁至隆安。聚众十馀万。遣使附于蒙古。自立为辽王。改元元统。尽有辽东州郡。都咸平。〇案所谓二王子。亦留哥之支属。各自僭号。退无所归。故其虐尤剧也。
是时。女真分为三部。一曰金国。(金宣宗。)二曰东真。(即蒲鲜万奴。)三曰黄旗子军。曰寇曰救。都是凶残。
 〔高丽史〕高宗四年(丁丑岁。)正月。金来远城。(今义州岛中。)移牒宁德城。(义州东南四十里。)曰。叛贼万奴。与契丹同心。苟犯贵邦。宜急报之。(前年九月。已牒约夹攻契丹。)东真兵。(即万奴。)来破大夫营。(在鸭江西金城也。)〇金兵九十馀人。渡鸭渌江入义州。将军丁公寿御之。有虎头金牌官人。弃兵跪曰。我元帅于哥下也。(金之上将军。)夜与黄旗子军战。不克来奔。愿将军活我。〇案东真蒲鲜万奴也。已见前篇。(北路考)黄旗子军。亦女真别部也。契丹入其部引来。
 九月。黄旗子军。自婆速府。(鸭江西。)渡鸭渌江来。屯古义州城。十月。赵冲与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20L 页
黄旗子军。战于麟州。(今麟山。)大败之。〇案此时契丹。冲至腹心。黄旗万奴。始犯边角。
 是年正月。盐州人。击走契丹兵。二月。契丹兵三万馀人。复入定州。(今定州。)焚烧城栅。进至安州。三月。寇牛峰。(今金川。)遂趋临江、长湍。〇案是年。契丹所躏东出于东州。(今铁原。)过澄波渡、(今涟川。)丰壤、(杨州东五十里。)破平、原州、横川。(今横城。)陷安阳、(今春川。)黄骊县、(今骊州。)法泉寺、(原州南。)堤州。(今堤川。)又东至溟州(今江陵。)大开岭。又一枝北入咸州。(今咸兴。)犯豫州、(今合定平。)高州、和州。(今高原永兴。)或败或胜。所过无不残灭。(今并略之。)
至厥明年。蒙古又出。五胡云扰。蹂躏疆场。鱼肉生民。兵祸之惨。古今所罕。
 〔高丽史〕高宗五年(戊寅岁)六月。女真叛贼黄旗子贾裕。来屯大夫营。(鸭江西。)请与丁公寿相见。公寿邀致鸭江宾馆。宴慰。乘其醉。擒杀之。金元帅于哥下闻裕被擒。亲诣公寿谢之。欲结和亲。(玆后。于哥下。又来侵寇。)〇七月。契丹贼。又大至。以赵冲为元帅。金就砺为兵马使。道长湍。至洞州。(今瑞兴。)遇贼。擒其毛克(即谋克军帅也。)高延、千户阿老。次成州。(今成川。西海军。又战子谷州。)九月。贼自殷州。(今殷山。)入保江东。〇十二月。蒙古(蒙太祖铁木真十三年。)遣其元帅哈真及札剌。(元史作哈尸吉及劄刺。)率兵一万。与东真万奴所遣。(案此时万奴。方附蒙古。)完颜子渊兵二万。声言讨契丹。攻和、(今未详。)猛、(今孟山。)顺、(今顺川。)(今德川。)四城。破之。直指江东。时契丹入保江束(一作东) 会天大雪。饷道不继。贼坚壁以疲之。哈真牒元帅府(赵冲营)曰。皇帝(铁木真)以契丹。逃在尔国。于今三年。未能扫灭。故遣兵讨之。尔国唯资粮是助。帝命。破贼之后。约为兄弟。赵冲遣判官金良镜。两帅宴慰极欢而罢。且曰。两国约为兄弟。
厥明年春。以蒙古之力。得除契丹狼退而虎进矣。
 〔高丽史〕高宗六年(己卯岁。)正月。赵冲金就砺。会蒙真兵。(真者。东真万奴之兵。)攻契丹于江东城。降之。诸军解严。(舆地胜览。江东县。详载受降事实。)金就砺往见哈真。诘朝。会江东城下。(哈真主南门。金就砺主东门。完颜子渊主西门。)皆令凿隍。以防逃逸。贼魁喊舍王子自缢死。其官人军卒妇女五万馀人。开城门出降。(王子妻息及伪承相平章以下百馀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21H 页
人。皆斩之。其馀分送诸道居之。)蒙真兵撤还。赵冲等送至义州。
 八月。蒙古与东真兵。来屯镇溟城外。(今德源南四十里。)〇案蒙古东真。藉此除乱之功。求索无厌。厥欲未充。兵刃相加。终高宗之世。(在位四十六年。)宁息无日矣。
厥明年。逆臣韩恂。据义州以叛。为金帅所杀。
 〔高丽史〕高宗七年(庚辰岁。)二月。韩恂、多智等。以义州叛。以清川江为界。投东真。潜引金元帅于哥下。令屯义州。自领诸城兵。屯博州。(今博川。)兵马使金君绥等。寄书于哥下。开陈本末。喻以祸福。责其违盟。于哥下佯怒即囚来。使召恂、智等。伏兵设宴。酒酣。伏发悉斩之。函送其首。
自玆以往。蒙古东真。迭相侵困。兵连祸结。宁息无日。
 〔高丽史〕高宗八年。(辛巳岁。)蒙古使来。传皇太弟匀旨。(求索甚钜。)九月。蒙古使来。督国赆。〇十年。(癸未岁。)于哥下寇边。(侵义州。)十一年(甲申岁。)三月。于哥下虏定州人二百馀口。(是岁。停金年号。)蒙古使十人。至咸新镇。(今义州。)〇十二年(乙酉岁。)正月。蒙使著古与还渡鸭江。中途为盗所杀。时东真恶我与蒙古结好。欲搆衅入寇我边。则著蒙古服。遮截蒙使。则著我服。莫得以辨也。后蒙使过东真。万奴言。高丽背你。慎勿前去。使不听遂行。万奴先遣人于两界山谷间。伪为我服。潜伏射之。(杀蒙古使。)由是蒙古疑之。绝和。(十四年。蒙太祖殂。)八月。东真兵。寇朔州。〇十三年(丙戌岁。)正月。义州将军金希磾。擅发兵袭于哥下。大破之。(时于哥下。使其兵。变著蒙古服。入寇义、静州。)〇案自玆以后。东真之寇。皆在北路。(咸镜道。)
撒礼塔之兵。三岁蹂躏。洪福源导之也。朴犀御之。不克。
 〔高丽史〕高宗十八年。(宋理宗七年。蒙太宗三年金垂七。)蒙古元帅撒礼塔来侵。洪大纯子福源。迎降子(一作于)军前。蒙兵围咸新镇。(今义州。)守将赵叔昌降。(赵冲之子也。自言其父与哈真。约为兄弟。)乃书谕朔州宣德镇。使迎降。〇案蒙兵是岁。屠铁州。侵静州、(义州南二十五里。)龟州、朔州、渭州。(今宁边。)朴犀击却之。(蒙人以人油。渍薪纵火。灌水愈炽。犀以泥土水灭之。)至黄凤等州。又陷宣、郭二州。至平州。(今平山)又攻龟州。又直逼京城。(十二月)分屯京城四门外。撒礼塔时。拥兵屯安北府。称权皇帝。遣使踰(一作谕)讲和。王见蒙使于正殿。 又南下。向杨、广、忠、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21L 页
清等州。(撒礼塔送示皇牒。求索财物累巨万。王孙宗室童男女。各一千。)宴蒙使于内殿。所赠国赆金银财物。不可殚计。
 十九年(壬辰岁。)正月。蒙古使来。三军诣蒙古营降。蒙古兵乃还。遣使踰(一作谕)龟州、慈州降蒙古。 京城解严蒙古。置达鲁花赤(掌印官)七十二人于京府州县。以监之。(蒙古使都但欲入处大内。朝议拒之。都但本契丹人。性奸黠。往年引蒙兵。到江东城。自灭其类者也。)〇四月。遣赵叔昌。(赵冲子。)如蒙古上表称臣。〇九月。蒙古复遣撒礼塔。大举来侵。洪福源召之也。(洪本西京人。)所在屠掠老幼妇女。皆杀之。〇十一月。蒙古攻广州。(牧使李世华。善御之。得解围。)十二月。撒礼塔进攻处仁城。(在龙仁。)有一僧避兵在城中。射杀之。(僧以功。授上将军。还俗。名金允侯。)蒙古遂溃。〇是岁。蒙古伐东真。虏其主万奴以归。
毕、洪二贼。叛据西京。涉秋徂冬。始克收复。遂为丘墟。
 〔高丽史〕高宗二十年。(蒙太宗五年。)蒙古下诏数五罪。〇五月。西京人毕贤甫、洪福源等。杀宣谕使。举城叛。十二月。崔瑀遣家兵三千。与兵马使闵曦。讨西京克之。毕贤甫腰斩。洪福源逃入蒙古。(擒其父大纯。)悉徙馀民于海岛。西京遂为丘墟。(福源在蒙古。为东京总管。谗搆本国。随兵往来。人谓之吠主犬。崔瑀患之。官其父大纯。以悦之。)〇案元史所记。微有不同。当以丽史为是。
 〔元史高丽传〕太宗三年。命撒礼塔。征其国。国人洪福源。迎降。得福源所率编民千五百户。旁近州郡。亦有来归者。撒礼塔。即与福源。攻未附州郡。又使阿儿秃。与福源。抵王京。招其主王㬚。(丽高宗。)㬚请和。许之。(辛卯冬。)寘京府县达鲁花赤七十二人。监之。遂班师。(壬辰春。)〇五年。㬚复遣兵。陷已附西京等处。降民劫洪福源家。癸己(癸巳)冬。崔瑀闵曦事。 六年。福源得请。领其降民。迁居东京。(即辽阳也。以为东京总管。)〇案此时。达鲁花赤七十二人。各为监制之客官而已。非经理建置。以为已邑也。故毕、洪两贼。杀使以叛附也。然则此时之事。不过兵祸。非竟割地而定界也。
 〔元史地理志〕元初。平辽东。高丽国麟州神卫都领洪福源。率西京都护龟州四十馀城。来降。冬。立镇守司设官。以抚其民。后高丽复叛。(癸巳冬事。)洪福源引众来归。授高丽军民万户。徙降民散居辽阳沈州。侨治辽阳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22H 页
故城。(旧辽东。)中统二年。改为安抚高丽军民(谓降民)总管府。及高丽举国内附四年。又以质子淳。(永宁公綧。)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分领二千馀户理沈州。(綧与福源分二府。)元贞二年。(元成宗也。忠烈王廿二年。)并两司。仍治辽阳故城。〇案元成宗时。綧与福源死已久矣。犹存其司。以抚高丽遗民。
厥明年。蒙古灭金。自厥明年。侵扰我疆。六年而少息。
 〔高丽史〕高宗廿二年(蒙太宗七年。)八月。蒙兵陷龙冈、咸从、三登。执其守令。〇案是岁。蒙兵遍于北路。而砥平海平。(在善山。)皆被侵掠。(明年阑入于关东。)又寇南宋。(宋理宗十一年。)
 
廿三年(丙申岁。)六月。蒙兵渡义州江。(屯乌勿只川。)屯宁朔镇。(在义州。)屯嘉州。屯安北府。(云岭驿。)嘉、博之间。火气连天。〇案是岁。蒙兵屯宣州、(十七所。)慈、朔、龟、郭诸州、黄州。以至信、安。(今信川安岳。)分屯于南京、(今汉阳。)温水、(今温阳。)平泽、牙州、(今牙山。)河阳仓。(牙山仓。)至竹州。(今竹山。)宋文冑御之。(百计攻不能下之。)南至全州、古阜。(公州、大兴等处。)所过无不残灭。(廿四年事。史有阙文。)
 廿五年。(戊戌岁。)蒙兵至东京。(今庆州。)烧黄龙寺塔。时蒙兵弥满域中。无远不到。无深不入。乍往乍来者累年。(我国人民。皆入保山城海岛。朝廷偷安于江都。不思攘遏。)十二月。遣使如蒙古乞罢兵。
 廿六年(己亥岁)四月。蒙古遣使诏谕亲朝。蒙兵还。〇案自玆以往。兵革少间。而使价络绎。徵求无厌。王在于沁都。松京一空。责王亲朝。质子索货。未几而又动兵矣。
后十五年。蒙兵又至。蹂躏域中。洪福源招之也。
 〔高丽史〕高宗四十年。(蒙宪宗三年。宋理宗廿九年。)蒙古复大举来侵。洪福源说蒙主曰。高丽筑重城于海岛。无出陆归款意。帝命皇弟松柱。率兵一万。道东真国。入东界。(咸镜道。)洪福源领兵趣北界。(平安道。)谕王出迎。七月。蒙兵渡鸭渌江。即移牒五道按察及三道巡问使。督领居民。入保山城海岛。蒙兵涉大同江。〇案是岁。蒙兵入西海道。(今黄海。)屯于土山。(祥原地。)战于金郊。(平山地。)又东陷东州。(今铁原。)北屯高和。(今高原、永兴。)南至全州。(焚广州。)寇忠州。围春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22L 页
州、(今春川。)金壤、(今通川。)登州。(今安边。)又自杨根、(天龙城。)黄骊。东攻忠州、襄阳。王出升天馆。接见蒙使。复还江都。
至厥明年。(甲寅岁。)蒙古帅车罗大来侵。六年屠杀。渠乃暴死。
 高宗四十一年。蒙古以东方。专委车罗大。率兵五千。渡鸭渌江。(王綧洪福源等。皆随之。)七月。王还江都。九月。车罗大攻忠州。十月。攻尚州。至陜州丹溪。(今丹城。)是岁。被掳男女二十万六千八百馀人。杀戮无算。所经州郡。皆为煨烬。〇蒙古主敕车罗大班师。(犹不去。)〇厥明年(乙卯岁。)正月。蒙兵屯北界(平安道)者。渡鸭渌江。二月。蒙兵还。京城解严。四月。蒙兵屯义、静之境。寇龙冈、咸从等县。抄掠清川内外。〇九月。车罗大领大兵到西京。(又踰大院岭。攻忠州。)
 厥明年(丙辰岁。)三月。蒙兵阑入南界。车罗大(与永宁公綧。)屯潭阳。洪福源屯海阳。(今光州。)放兵四掠。南至海隅。东至岭外。八月。车罗大又将舟帅七十艘。攻押海。(罗州海中小县。)不克。车罗大登通津山。望江都。退屯守安县。(在通津。)九月。蒙主命车罗大。收还。京城解严。(凡十五月而罢。)
 厥明年(丁巳岁。)五月。蒙兵又渡清川。趣龙冈咸从泰州。(今泰川。)候兵入开京。至南京。(今汉阳。)六月。车罗大曰。王若亲来。我即回兵。九月。车罗大退屯盐州。(今延安。)侵昌麟岛瓮津县。(时蒙主。自将伐宋。)金守刚。如蒙古。(伐宋之行营。)恳乞回军。蒙主许之。蒙兵遂还。尚弥满于西北境上。
 
厥明年。(戊午岁。)蒙兵城义州。四月。蒙兵入遂安界。屯嘉郭二州。六月。车罗大曰。皇帝敕云。高丽如实出降。虽鸡犬。一无所害。今国王及太子。出降西京。则便可回兵。蒙兵到盐白等州。(屯北州。)蒙古诛其东京总管洪福源。籍没其家。(永宁公綧。蒙古婿也。搆杀福源。)八月。车罗大来屯旧京。(即松京。)蒙兵攻嘉殊窟(祥原观音山。)阳波穴。皆降之。(阳波。有上中下二穴。)十二月。车罗大还屯西北界。而游兵出没杨广、忠清之间。(时此道。有赵晖、卓青事。)东西北三面。尽为蒙人营垒。
 厥明年(己未岁。)二月。蒙将修筑西京古城。开屯田。为久守计。四月。太子腆奉表如蒙古。五月。车罗大暴死。〇七月。王薨。(高宗殂。)西京留屯蒙兵。入西海道松禾、安岳、丰海等州。驱掠人物。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23H 页
新王即位。彼亦世祖承统。自玆息兵。不过十年。又失西京。
 〔高丽史〕元宗元年(宋理宗三十六年。元世祖中统元年。)二月。王(太子腆。)在蒙古。(京兆府。)受忽必烈大王之命。乃还立为王。〇三月。蒙古(皇弟)忽必烈立。(是为世祖。)敕还西京。屯兵。始用蒙古中统年号。(七月。王幸束里大营。同床坐。请留甚切。)
 二年。太子谌如蒙古。(是为忠烈王。)五年。(元至元元年。)王如蒙古谒蒙主。(忽必烈也。十二月还。)〇案自玆以后。仅得八年无事。
林衍废王崔坦叛附。王位虽复。岊岭以北。遂没于元。遂置东宁府于平壤。二十馀年。幸而还我。
 〔高丽史〕元宗十年(元世祖十年己巳)六月。林衍谋不轨。奉安庆公淐。为王。迁王于金皑旧第。尊王为太上王。(是月)世子谌。自燕京还。至婆娑府。(鸭江西。)静州官奴丁伍孚。潜渡江。告林衍。废立。世子痛哭。还入蒙古。八月。蒙古遣使。与世子偕来。诏谕文武臣僚。责其擅废立。饬母敢戕寅(一作害)世子。 〇十月。西北面兵马营记官(下吏也。)崔坦、韩慎等。以诛林衍为名。啸聚龙冈、咸从、三和人。杀咸从县令。入椴岛。杀分司御史。杀西京留守及龙、灵、铁、宣、慈五州守。西北诸城官吏。皆没于贼。于是。执义州副使金孝巨等二十二人。归于蒙古。
 十一月。蒙古遣使十二人。来诏谕王。与安庆公淐及林衍。偕诣阙下。面陈情实。朕当穷诘首恶。壬戌。林衍复立王。(蒙使曰。今王太子。已许尚帝女。王乃驸马之父也。)十二月。王如蒙古。
 厥明年二月。王谒帝于燕都。(崔坦等。告于元曰。京兵欲侵上国。请送天兵二千。故王亲朝。以明其诬。)时崔坦请蒙古兵三千。来镇西京。帝赐崔坦、李延龄金牌。诏令内属。改号东宁府。画慈悲岭为界。
 王上表请西京复属。不允。(请婚。亦不许。)二月。王与世子还发。(是月。林衍疸发背死。)五月。还旧京。〇八月。世子谌。如蒙古。请归我旧疆。不报。〇十二月。世子谌还。(诏责与南宋、日本交通。)
婚姻之好。辑睦无间。而招降纳叛。吝于归地。
 元宗十二年。(辛未岁。)世子谌。入质于蒙古。〇十二月。蒙古建蒙号曰大元。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23L 页
〇案是时。三别抄据珍岛。寇掠四时。征讨洪茶丘。(福源子。)谗贼大治战舰。以征日本。并略之。
 十三年三月。世子谌。至自元。〇十五年(甲戌岁。)三月。世子谌。尚帝女(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六月。王薨。世子在元。遥尊为王。
唯义、静、麟三州。不附东宁。犹如本国之吏民。(三州。西属婆娑府。)
 忠烈王初年(前王六月薨。)八月。王至自元。〇十一月。王与公主。同辇入城。〇元年二月。元遣蛮子军一千四百人来。分处海、盐、白三州。〇四年。(戊寅岁。)王及公主、世子。如元。四月。(己卯。)次义州。时西北诸州。皆附东宁府。唯义、静、麟三州不附。吏民相率而迎。供亿胜于他州。(是年令境内。皆服蒙古衣冠。)九月。王与公主。至自元。(是年。王奏于帝曰。西海道殷栗县。不曾投拜崔坦。坦妄称投拜。)
时遂安、谷州及殷栗一县。又属于东宁府。
 忠烈王四年八月。遣李逢如元。请归遂安、谷州。〇案遂安、谷州。考其纬度。属之岊岭之北。殷栗又何也。(殷栗事见上。)五年(己卯岁。)正月。王在元。(去十二月。如元)二月。至自元。(是岁元灭宋。)〇六年八月。王如元。(为奏征倭事。)九月。至自元。(七年。舟师征日本。大败回。)〇十年(甲申岁)四月。王及公主、世子。如元。九月。至自元。
 十二年正月。元归我遂安谷州。(前冬。元以二邑事。遣苏独海来断讼。)十三年八月。王入朝。十二月。至自元。〇十五年冬。王及公主、世子。如元。十六年三月。至自元。
朝谒恪恭。帝亦怜之。还我西京。疆土再完。
 忠烈王十六年(庚寅岁。)三月。帝诏罢东宁府。复归我西北诸城。七月。复置西北诸城守令。以将军郑复均。为西京留守。(又以郑仁卿。为西北面都指挥使。留守西京。)〇二十年。元世祖崩。(廿三年公主殂。)〔元史高丽传〕至元六年。(丽元宗十年。)高丽都统领崔坦等。以林衍作乱。挈西京五十馀城。入附。七年。诏西京内属。改东宁府。画慈悲岭。为界。以忙哥都。为安抚使。佩虎符。率兵戍其西京。〇地理志。东宁路。本高句丽平壤城。至王建。以平壤为西京。至元六年。李延龄、崔坦、玄元烈等。以府州县镇六十城。来归。八年。改西京为东宁府。十三年。升东宁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割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今州南二十五里。)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24H 页
隶婆娑府。 本路领司一。馀城堙废。不设司。今姑存旧名。 录事司。(领)土山县(今祥原。)中和县铁化镇(黄州西三十里。) 都护府。(今平壤)自唐之季。地入高丽。寘府州县镇六十馀城。此为都护府。(为西京。)虽因唐旧名。而无都护府之实。至元六年。李延龄等。以其地来归后城治广毁。仅存其名。属东宁路。 定远府、(今定州。)郭州、(今郭山。)抚州、(今宁边。)黄州、(领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五县长。命一镇。)慈州、嘉州、顺州、殷州、宿州、(疑肃川)德州、(领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县。宁远、永柔、安戎三镇。〇德州。今德川、永清、通海。宁远。今合于永柔。)昌州、铁州、(领定戒一镇。)泰州、价州、朔州、宣州、(领宁朔席岛二镇。)成州、(领树德一镇。)熙州、孟州、(领三登一县。椒岛、椴岛、宁得三镇。)延州、(领阳岩一镇。今宁边。)云州。〇案此不过五十城。遂安谷州殷栗。亦以先还之。故不录。昌城在数。(昌州也)而碧、渭、楚、江四郡。尚为女真所据。故本不见收。
 〔续文献通考〕东宁府、嘉州、(辽为嘉平事。)顺州、(本辽队县地。)铁州、(本安市县。)泰州。(本契丹收地。)〇案此王圻之注。并以为辽东州县。其谬戾。不足辨也。
所谓婆娑府、婆速路。明有移置。今不可详。(婆速。又称曷苏。)
 
〔辽史世纪〕开泰二年。(辽圣宗也。宋真宗时。)女真人知高丽事者曰。若大军行。由曷苏馆女真北。直渡鸭绿江。并大河而上。至郭州。(今郭山。)与大路会。高丽可取而有。〇案婆娑府。明在今义州隔江之地。而若据辽史此文。则曷苏馆。又明在今昌城隔江之地。若在义州之西。则非女真北也。又无以南直郭州。又义州郭山。原是大路。则不得云由此路去。与大路会也。曷苏馆。不在昌城之北乎。
 〔金史世纪〕天会二年。(金太宗也。宋徽宗时。)命南路军帅阇母。以甲士千人。益合苏馆孛菫(军帅官)阿实赍。以备高丽。〇高丽传。天会八年。高丽十人捕鱼。大风飘。其船抵海岸。曷苏馆人。获之。诏还其国。〇大定十一年。(金世宗也。宋孝宗时。)王皓。(丽毅宗。)以让国。来奏告。诏娑速路勿受。〇绎史云。合苏。即曷苏。(金史曷懒。亦称合懒。曷合本通。)且据大清一统志。汉安平县。在句丽为泊灼城。在金曰婆速路。在元曰婆娑府。其地在凤皇城(凤凰城)东。正合曷苏馆地分也。〇案若据金史。则合苏馆。明在海岸。又在高丽朝奏之路。其在义州隔江之地。明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24L 页
矣。必其府治辽时。在昌城之北。(与恤品路近。)金元以来。在义州之西。其移置明矣。(泊灼城。在今玉江堡。西隔水之地。已见前。)
北元既衰。寇乱复兴。哈丹隳突于北路。崔濡向导于西陲。中原则大明启运。东方则 圣朝膺期。疆土自然开拓。
 〔高丽史〕恭悯王十一年(元顺帝三十年壬寅。明太祖起兵十一年。)七月。纳哈出领兵数万。与赵小生、卓都卿。(双城之逃者。)屯于洪原之鞑靼洞。我 太祖歼之。(廿一年。纳哈出等。侵泥城、江界等处。寻献七物。)〇十三年正月。崔濡以元兵一万。奉德兴君。(忠定王遇鸩而薨。子德兴君。奔于元。)渡鸭绿江。围义州。崔莹将兵趋安州。我 太祖引军来会。至定州獭川。合击之。贼奔崩。渡江走。〇十六年五月。哈丹人(一作入)双城。(见北路考。)元遣步骑一万三千人来援。(哈丹兵数万。陷和州、登州。转至原州、利川、木川、燕歧。十七年五月。始败走。)〇案此数事。与疆域无涉。录之。以考其时势也。
大明御宇。议绝北元。得以其时。内展疆土。
 恭悯王十七年(明太祖洪武元年。)九月。闻 大明舟师万馀艘。泊通州。入京城。元帝奔上都。(戊申岁。)令百官。议通使大明。〇十八年三月。大明皇帝遣契斯。赐玺书。王率百官。出迎。〇八月。王欲击东宁府。以绝北元。先置万户府于咸州、西京、(今平壤。)安州、义州、静州、(今合于义州。)江界、泥城等处。〇案江界泥城。(今昌城)恭悯时所经理也。
 恭悯王十九年正月。我 太祖以骑兵五千。步兵一万。自东北面。踰黄草岭。至雪寒岭。渡鸭渌江。(自雪寒岭。又行七百馀里。)至也顿村。(村在渭原郡西三十里。洞中平衍。北距兀剌一日程云。)时东宁府同知李原景。(本名吾鲁帖木儿。)移保于罗山城。(俞氏云。疑古之尉那岩城。)原景弃甲拜降。诸城望风皆降。得户万馀。东至皇城。(皇城坪。在鸭渌婆猪两江之间。)北至东宁府。(也顿村。)西至于海。(鸭水之所入。)南至鸭渌。为之一空。〇案北元既还我西京。其东宁府。移设于鸭水之地也。距我薛罕岭七百馀里。则其地在今昌城之西。玉江堡之东北矣。〇又按史注云。于罗山城。一名兀剌山城。自楚山郡央土里口子。北渡鸭渌、婆猪二江。大野之中。有城名兀剌山城。四面壁立高绝。唯西可上。(距楚山二百七十里。)然此非尉那岩城。已见原篇。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25H 页
(国内考。)
西沿六镇。其三此时之所经理。(六镇。并义州谓之江边七邑。)
 〔高丽史地理志〕江界府。恭悯王十年。称秃鲁江万户。十八年。改今名为万户府。 泥城府。(今昌城。)恭悯王十八年。置泥城万户府。 林土、碧团。本皆女真所居。恭悯王六年。遣泥城万户金进等。击走之。改林土为阴潼。以碧团隶焉。抄南界人户。以实之。〇案今之熙川内地之中。最近北边。(接江界。)然已于高宗之时。升镇为州。本以清塞镇。升为威州。亦称熙州。见高丽地志。(碧潼郡。本朝 太宗三年。改今名为郡。)
渭原楚山。至我 圣朝。始克建置。而江防乃完。
 〔舆地胜览〕渭原郡。本理山之都乙汉堡。本朝 世宗二十五年。以堡四方辽绝。应援为难。乃割江界、理山之地。置渭原郡、理山郡。本女真所居。豆木里。自高丽恭悯时。人物渐实。本朝 太宗二年。以山羊湖、(一作会)都乙汉、烽火台等。伊彦等地。合之。称理州。(十三年改今名。)世宗朝。移治于央土里。(正宗朝改楚山府。)昌州。本高丽长静县。靖宗元年。(宋仁宗。辽兴宗时。)为昌州。(高宗十八年。蒙兵入寇。城邑丘墟。)泥城府。恭悯十八年。置府设镇。(四镇各一军。)本朝太宗二年。以泥城。合于昌州。改昌城郡。 朔州。本宁塞县。显宗九年。(宋真宗。辽圣宗之时。)改今名。本朝 太祖三年。割古龟州及附近十二村。合之为郡。〇案昌城、朔州。在德宗、长城之外。显宗、靖宗之时。何以经理。未可知也。
太宗、世宗。圣继神承。鸭水之源。又置四郡。而天潢北绕。沧海弯还。无缺无赘。邦域天成。自开辟以来。始副天衷。
 〔舆地胜览〕闾延府。本咸吉道甲山府之闾延村。本朝 太宗十六年。(永乐十四年)以距郡悬远。割小薰豆以西。为闾延郡。属本道。(平安道。)世宗十七年。升为府。〇茂昌府。本闾延府。上无路堡。 世宗十八年。(明英宗正统元年。)置万户。二十二年。以堡去闾延隔远。声援不及。割闾延府。出哈、孙梁、厚州、甫山等地民户。置茂昌县。二十四年。升为郡。〇虞芮郡。本闾延府虞芮堡。初置万户。 世宗二十五年。以堡距本府遥隔。割本府榆坡、赵明、干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25L 页
小、虞芮及慈城郡、泰日等地民户置郡。为江界府所管。〇慈城郡。本闾延府时番江之慈作里。 世宗六年。(永乐廿二年。)以小甫里等八处居民。聚保时番之獐项。树栅防戍。十四年。婆猪江野人。杀掠人口而去。以其地与闾延、江界相隔。不及相救。明年。就两邑中慈作里。筑城置郡。改今名。为江界府所管。〇案胜览云。 世祖元年。还废此四郡。空其地。闾延、茂昌。移其民于龟城府。虞芮、慈城。移其民于江界府。(上此) 肃宗朝。有复设之议。廷臣多言其不可。遂已之。
 〔国朝宝鉴〕端宗元年。(明景泰四年。)经筵官梁诚之奏曰。平安道长城之役虽罢。而闾延茂昌虞芮等郡。隔在江边。南道军士。越大岭往戍。人马俱疲。多卖田产。逃入辽沈。今虽弃此三邑。既有大江以限之。则封疆固自如也。乞撤三邑戍。以慈城为界。使休民固本焉。 上遣云城府院君朴从愚。往审便否。从愚亦如诚之言。遂命撤三邑。〇案此还废。在 端宗元年。胜览误也。唯慈城一郡。密近江界。不并罢之。似于 世祖元年。罢之。(自永乐十四年。至 世祖元年。首尾四十二年而罢之。)
(附见)九城连(连城)
 〔盛京志〕(古迹篇。)〇一统志云。九连城。在三万卫东北九十里。连属有九。不言建置由。应在乌喇界内。无考。按金史。斡鲁于合懒甸之地。筑九城。与高丽对。(谓与尹瓘九城对垒。)出战入守。今凤皇城(凤凰城)边外。有九连城遗址尚存。〇案盛京志又云。古开原城在三万卫西门外。(元史。即今黄改三万卫。龙府治明始。)九连城若在三万卫之东北。则乌喇之西邻也。若与尹瓘九城相对。则我吉州咸兴之地也。若在凤皇城边外。则我义州江之西陲也。九连城竟在何处。按野史云。清人耀兵于九连城外。朴趾源热河日记云。渡鸭渌江。是日宿九连城。则九连城。竟在凤皇城(凤凰城)边外。为赴燕行人之首站也。又乾隆年间。清人累建议。将于鸭江西岸荒废之地。起垦而居民。我邦移咨兵部。恳乞还寝。多被啧言。时谓九连城以东。并将起垦末乃奏请。特降皇旨。依奏还寝。盖云两地相接。鸡犬相闻。其势不得不生事也。(考同文事详汇。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第 326H 页
事大考例等书。可考也。)
 杂史云。万历丙申。(我宣祖卅九年。)中朝以九连城。为镇江游击府。盖镇江为界。北接建夷之地。东望我昌城义州之域。据山海之险。以扼其要冲。为辽之捍卫。亦我往来。必由之门户也。新奠、宽奠、大奠、永奠、长奠。五堡。直镇江之北。横瞰虏地。中朝设兵卫。移民屯守。以为塞徼。(出代啸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