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x 页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二)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52H 页
弁辰别考(亦名迦罗考。)
  弁辰明是迦罗。而迦罗之迹。仅见于北史隋书。玆就罗丽史。采取迦罗之事。为弁辰别考。以当弁辰之史。
辰韩、弁辰。初皆六国。后各十二。而迦罗只有六国者。史家失其六也。
 镛谓凡作新罗之史者。宜作迦罗本纪一部。以当秦本纪、项羽本纪义例。而金富轼阙焉不录。今考罗、丽地志。凡得迦罗伽耶之名者。总有六国。金海为金官伽耶。(亦名大迦罗。)咸安为阿那伽耶。(亦名阿尸良。)固城为小伽耶。(亦名古自国。)此皆潢水以南之诸县也。潢水发源于太白山之潢池。西南流三百馀里。至咸昌县东。折之为南流三百馀里。至咸安郡北。又折之为东流百馀里。至金海府东北黄山浦口。又折为南流至金海府。东入海。此所谓洛东江也。谓之洛东者。言在驾洛之东也。又咸阳府南。智异山之北。灆水出焉。(俗谓之清川。)东流至晋州城南。折之为东北流。至咸安郡北。与潢水合流。凡在潢水灆水之南者。最东曰金海。次西曰熊川。曰昌原。曰漆原。曰咸安。曰镇海。曰固城。曰泗川。最西曰昆阳。주-D001罗史谓之浦上八国。盖指此类。此皆古弁辰之地也。庆州在金海直北二百里。远在潢水之东。汉史所谓弁辰在辰韩之南者。此之谓也。又高灵为大伽耶。星州为碧珍伽耶。咸昌为古宁伽耶。皆在潢水之西。而潢东诸县。绝无驾洛之迹。潢水之称洛东江。固其宜也。若论东西纬度。高灵东直庆州。星州在高灵之北四十里。咸昌在星州之北百四十里。汉史。犹谓之弁辰。在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52L 页
南者金官驾洛国。为弁辰之总王。故得云在南。又或谓与辰韩杂居也。今若于金官之国。加之以浦上八国。又加以高灵星州咸昌等三国。恰充其数。但浦上八国。所谓骨浦者。今合于昌原。所谓漆浦者。今之漆原。所谓古史浦者。似指固城。(本名古自浦。)馀不可考也。〇又按汉史。有弁辰军弥国。弁辰甘路国。今之昆阳本名昆弥。开宁本名甘文国。(在星州之北。)疑即军弥。甘路之声转也。渎卢者。巨济也。(已见前。)虽与金官。隔以海口。渎卢南与倭接。恐非他邑也。(巨济有加罗山。舆览云。望对马岛最近。)
弁辰十二国。皆隶金官首露之国。金官者。弁辰之总王也。汉光武时。始开其国。
 金富轼三国史云。金庾信十二世祖首露。不知何许人也。以后汉建武十八年壬寅。登龟峰望驾洛九村。遂至其地开国。号曰加耶。后改为金官国。(出金庾信传。)〇郑鳞(一作麟)趾高丽史云。金州本驾洛国。新罗儒理王十八年。(建武十七年。)驾洛之长我刁干、汝刁干、彼刁干等九人。率其民禊饮。望见龟旨峰。有非常声气。就视之。(节)有一童子。年可十五。容貌甚伟。众皆拜贺尽礼。童子日就歧嶷。身长九尺。九人遂奉以为主。即首露王也。国号驾洛。又称伽倻。后改为金官国。四境东至黄山江。东北至伽倻山。西南际大海。西北界智异山。即位一百五十八年薨。(见地理志。)〇又云。金州有首露王墓、(在州西。)招贤台。(在州东。)世传驾洛国居登王。登此台。招七点山旵始仙人。旵始乘舟而来。因名焉。〇东史略云。初驾洛(今金海)有九干。各总其众为酋长。九干脩禊事。适见龟峰。有异气。就得六男。(节)推始生者为主。因金卵姓金。以始见。名首露。国号大驾洛。(权近著。)〇东国总目云。始生者。为大驾洛。其馀五人。为五伽倻主。曰阿罗伽耶。曰古宁伽倻。曰大伽倻。曰星山伽倻。曰小伽倻。〇镛案首露开国之年。三国史以为汉光武十八年。(壬寅年。)高丽史以为儒理王十八年。(辛丑年。)所差一年也。东史诸家。并从三国史。(从壬寅。)贵古也。〇又按郑史。有金榼金卵之说。妄诞鄙俚。今并删之余谓汉史魏志。皆云辰韩弁辰之王。皆以马韩人为之。此当时之实闻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53H 页
也。辰韩之昔脱解。弁辰之金首露。皆系西韩之人。而新罗、百济后世。竟成仇隙。新罗之人。耻其前代受命百济。讳其根本。遂造椟卵之说。以欺愚俗。而三国遗事。并载委巷之说。郑公不知删落耳。〇又按东史略。有六卵之说。而东国总目遂云。首露王兄弟六人。分作六伽倻之始祖。此皆后人推演为说。不足徵也。唯崔致远以为大伽耶始祖朱日。金官国始祖青裔。为同母兄弟。(详见大伽耶。)此必有据之言也。
 金富轼云。南加耶始祖首露。与新罗同姓也。(又云。罗人自谓少昊金天氏之后。故姓金。)〇洪万宗云。王妃许氏。(南天竺王女。)生九子。而二子从母姓。今之金海金氏、许氏皆首露之子孙也。王寿至一百五十八。〇镛案郑史。首露王在位百五十八年。洪说以为享寿百五十八年。揆之常理。洪义似长。然今从郑史。所以贵古也。
首露王三十五年。发兵侵新罗。自玆以后二十馀年。战争不息。辰韩、弁辰之截然为二。良以此也。
 
新罗史云。脱解王二十一年。(汉章帝建初二年。)秋八月。阿飧(阿餐)吉门。与加耶兵。战于黄山津口。获一千馀级。〇婆娑王八年(汉章帝末年。)秋。下令曰。国家西邻百济。南接加耶。德不能绥。威不足畏。宜缮葺城垒。以待侵轶。是月筑加召、(在居昌。)马头(今未详。)二城。〇十五年(汉和帝六年。)春二月。加耶贼围马头城。遣阿飧(阿餐)吉元。将骑一千。击走之。〇十七年秋九月。加耶人。袭南鄙。遣加城主长世拒之。为贼所杀。王怒率勇士五千。出战败之。虏获甚多。〇十八年春正月。举兵欲伐加耶。其国主遣使请罪。乃止。〇镛案黄山津者。潢水入海之口也。在今梁山郡西十馀里。与金官府隔水相望。二国之战。既在黄山津口。则加耶者。金官也。〇又按加召城。所以备百济也。马头城。所以备加耶也。今清道郡东百馀里。有马谷山。在庆州之南。马头城或在此山之头也。
其后五六年。迦罗、新罗。忽有和睦之迹。意者。婆娑王中年。迦罗乞和。而暂相亲附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53L 页
新罗史云。婆娑王二十三年(和帝十四年)秋八月。音汁伐国。(古安康县。在庆州北三十里。)与悉直谷国。(今三陟。)争疆。诣王请决。王难之谓。金官国首露王年老多智。召问之。首露立议。所争之地。属音汁伐国。于是王命六部。会飨首露王。五部皆以伊飧(伊餐)为主。唯汉祗部以位卑者主之。首露怒。命奴耽下里。杀汉祗部主保齐而归。(汉祗部。本加利部姓裴。)〇镛案首露王生十五岁即位。则是年七十五岁。亦云老矣。
后四年。新罗、迦罗。复相侵伐者。十馀年。自是厥后。两国无事者八十年。而首露王薨。
 新罗史云。婆娑王二十七年(汉殇帝元年。)秋八月。命马头城主伐加耶。〇祗摩王四年(汉安帝九年。)春二月。加耶寇南边。秋七月。亲征加耶。帅步骑度黄山河。加耶人伏兵林薄以待之。王不觉直前。伏发围数重。王挥军奋击。决围而退。〇五年秋八月。遣将侵加耶。王帅精兵一万以继之。加耶婴城固守。会久雨乃还。〇镛案八十年。都无一事者。史失之也。
首露王薨。子居登王立。既立三年。请和于新罗。此汉献帝建安六年也。
 新罗史云。柰解王六年(汉建安六年。)春二月。加耶国请和。〇十四年秋七月。浦上八国。谋侵加罗。加罗王子来请救。王命太子于老与伊伐飧(伊伐餐)利音。将六部兵。往救之。击杀八国将军。夺所虏六千人还之。〇十七年春。(建安十七年。)加耶送王子为质。〇镛案浦上八国者。今昌原、漆原、咸安、固城之地。(已见前。)本皆迦罗之属。同是弁辰之族。而首露新薨。八国作乱。故居登王。请救于新罗也。
 勿稽子传云。浦上八国。同谋伐柯罗国。柯罗遣使请救。王使王孙柰音。率近部及六部军往救。遂败八国兵。后三年。骨浦、(即合浦。今合于昌原。)漆浦、(今漆原)古史浦(疑固城。)三国人。来攻碣(一作竭)火城。(今未详)王率兵出救。大败三国之师勿稽子。斩获数十馀级。〇镛案既云。浦上不云海中。则今巨济南海。不在计也。今浦上之地。东自昌原。西至昆阳。恰为八邑。而咸安、固城。本有加耶之名。骨浦、漆浦。已著新罗之史。八邑之为浦上八国无疑。纵有沿革。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54H 页
不甚相远也。
建安以后二百六十八年。迦罗之迹。史册无文。至齐高帝建元元年。迦罗国王荷知。遣使于南齐。
 南齐书东南夷传云。加罗国三韩种也。建元元年。国王荷知使来献。诏曰。量广始登。远夷洽化。加罗王荷知。款关海外。奉贽东遐。可授辅国将军本国王。〇镛案首露子孙。有坐知王、铚知王、钳知王之等。所谓荷知。当是三知之一也。
后三年。三韩连和。以拒句丽。此又东方之大事也。
 新罗史云。炤知王三年 齐高带(一作帝)三年。 春三月。高句丽与靺鞨。入北边。取狐鸣等七城。又进军于弥秩夫。(今兴海。)我军与百济加耶。援兵分道御之。〇十八年春。加耶国送白雉。尾长五尺。〇镛案舆地胜览。弥秩夫者。今之兴海郡也。狐鸣等七城。虽不可详。既取七城。乃进兴海。则今清河、盈德、宁海、平海、真宝之等。即其地也。当时竹岭。久已开路。(汉灵帝时开。)句丽已据丹阳等数邑。其自竹岭之路。直冲庆州之北明矣。百济者。马韩也。新罗者。辰韩也。迦罗者。弁辰也。三韩会盟。以摈句丽。其间聘享游说之迹。必多奇伟瑰诡之观。而文献无徵。悲夫。
此时三韩之中。新罗犹荒昧无文。其朝聘中国。或附庸于百济。或附庸于迦罗。中国之史。厥有明验。
 北史新罗传云。新罗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初附庸于百济。(梁书新罗传云。其国小。不能自通使聘。普通二年。始随百济。奉献方物。)百济征高丽。不堪戎役。后相率归之。遂致强盛。因袭百济。附庸于迦罗国焉。传世三十。至真平。遣使贡方物于隋。(隋书亦云。)〇镛案萧齐之时。新罗君长。犹称尼师今、麻立干。则其无文可知也。三韩之中。百济最强最文。粱书(梁书)新罗传云。新罗无文字。刻木为信。语言待百济而后通焉。 新罗自古服属。其附庸无怪也。而既别百济。又乃附庸于迦罗者。岂非文字之技。反逊迦罗而然乎。且自辰弁水路朝天。则迦罗直居海口。习知舟楫之事。新罗深居陆地。但输皮币之供。其势不得不迦罗为主。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54L 页
而新罗附庸也。中国之记东事者。虽有悬闻。至于朝聘。中国之迹。不容有误。北史隋书。皆信文也。(南史及齐梁书。亦宜参考。〇通典云。新罗强盛。因袭加罗、任那诸国灭之。并三韩之地。〇任那。今忠州也。)
后五十一年。迦罗竟以其国。降于新罗。此梁武帝篡国之三十一年也。于是乎辰韩、弁辰。合而为一。
 新罗史云。法兴王十一年(梁武帝普通五年。)秋九月。王出巡南境拓地。加耶国王来会。〇十九年。(中大通四年。)金官国主金仇亥与妃及三子长曰奴宗。仲曰武德。季曰武力。以国帑宝物。来降。王礼待之。授位上等。以本国为食邑。子武力。仕至角干。(金庾信传云。首露子孙相承。至九世孙仇亥。或云仇次休。于庾信为曾祖父。)〇郑麟趾地理志云。首露王九代孙仇亥。赍国帑宝物。降于新罗。自首露以后。居登王、麻品王、居叱弥王、伊尸品王、坐知王、吹希王、铚知王、钳知王。至仇亥王。(三国遗事驾洛国记。仇亥作仇衡。)有国凡四百九十一年。新罗法兴王。既受降。待以客礼。以其国为食邑。号金官郡。文武王置金官小京。景德王为金海小京〇镛案迦罗之国。始建于汉光武中年。卒亡于梁武帝中年。故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皆立三韩列传。至南北史、隋唐书。始有百济、新罗。无马韩、辰弁。迦罗之为弁辰。不既明甚乎。然且魏志北史。皆以百济为马韩。至于新罗。则北史谓之辰韩遗种。唐书谓之弁韩苗裔。由是观之。马韩之终为百济。辰韩、弁辰之终为新罗。确然无疑。而东儒舍此迦罗。别求弁辰(一作韩)。西摸北捞。辙环青丘。而弁韩之地。终不可得。岂不惜哉。一言以蔽曰。弁辰。在辰韩之南。南与倭接。弁辰者。迦罗也。
 东史云。金官国。初立始祖庙于首陵之侧。享祀必于孟春三日七日。仲夏重五。仲秋五日十五日。逮仇衡失位。有英规阿干。夺庙而享淫祀。当端午致告。梁压而死。后圭林继世。年八十八而卒。其子简元继(一作续)而克禋。(出僿说。)〇镛案圭林继世者。奉祀而已。非其国统再兴也。
大伽耶者。今之高灵县。亦弁辰十二国之一也。其始祖阿豉王。实为首露王之同母兄。以故别谓之大伽耶。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55H 页
金富轼地理志云。高灵郡。本大加耶国。〇郑鳞趾地理志云。高灵郡。本大伽倻国。始祖伊珍阿豉王。一云内珍朱智。〇崔致远释利贞传云。伽倻山正见母主。为夷毗诃之所感。生大伽倻王恼窒朱日。金官国王恼窒青裔二人。(舆地胜览云。恼室朱日。为伊珍阿豉王之别称。青裔为首露王之别称。)〇镛案首露王。当时威德并盛。并吞瓯越之域。有类南佗(一作陁)平断虞芮之讼。远追西伯。厥享国百五十年。浦上八国。翕然詟伏。罔敢蠢动。此弁辰之霸主也。然而高灵以区区一县之聚。特谓之大加耶者。以其为首露王之兄也。故金官曰南加耶。(新罗史。)高灵曰北加耶。又金官曰下加罗。高灵曰上加罗。(即于勒仙人琴曲之名。)皆首露私尊之称。若论主霸之国。金官为弁辰之总王也。
若其建国之年。疑亦汉光武建武十八年。始开其国。与首露王。分长二国。
 义详下节。〇镛案驾洛古记。六卵之说。虽不可信。崔孤云正见二子之说。必有所本。(原有山神天神之说。此其荒诞处。)首露王兄弟分立。必如沸流、温祚之事矣。
至八世孙异脑王时。大加耶遣使请婚于新罗。此是梁武帝普通三年也。
 
新罗史云。法兴王九年春。加耶国王。遣使请婚。王以伊飧(伊餐)比助夫之妹。送之。〇崔致远释顺应传云。大伽倻国月光太子。乃正见之十世孙。父曰异脑王。求婚于新罗。迎夷粲比枝辈之女。而生太子。(舆地胜览云。异脑王。乃恼窒朱日之八世孙也。)〇镛案金富轼之史。凡迦罗六国。通称加耶。无所标别。今以事在新罗南界及黄山津者。系之金官。至于此条。更据崔孤云之文。系之大加耶国。庶不谬也。
至末孙道设智王时。大加耶竟为新罗所灭。此是陈文帝天嘉三年也。
 新罗史云。真兴王二十三年(陈文帝天嘉三年。)秋九月。加耶叛。王命异斯夫讨之。斯多含副之。斯多含领五千骑。先驰入栴檀门立白旗。城中恐惧不知所为。异斯夫引兵临之。一时尽降。〇郑麟趾地理志云。大伽倻国。自始祖阿豉王。至道设智王。凡十六世五百二十年。新罗真兴加灭之。以其地为大伽倻郡。〇镛案加耶叛者。大加耶也。金官既亡。大加耶独存。本以鲁、卫之国。遽失虞、虢之依。悲愤谋叛。遂灭其国也。〇又按金富轼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55L 页
之史。既无标别。则所谓加耶叛。未必非金官也。然金官之亡。今已三十一年。仇亥三子。并仕新罗。驾洛遗民。何以畔倍。且据郑史。大加耶寔为真兴王所灭。而自汉光武建武十八年。至陈文帝天嘉三年。为五百一十九年。则其历年之数。恰与相合。所差唯一年耳。其差一年者。古记或举大数。或大加耶建国在建武十九年。差后于首露也。〇又按崔孤云以月光太子之父异脑王。为始祖。朱日王八世孙。则此时唯九王传授矣。(并始祖为九。)大加耶十六王。尚馀七王。不应四十年之间。(请婚在普通三年。下距末王亡国为四十一年。)据传七王。以此言之。崔说郑史。必有一误。不可曰两合也。(异脑王以上凡十四王。或其兄弟世及者多。虽八世之间。亦当得十三四王。)
 郑麟趾地理志云。高灵古大伽耶国。县南有宫阙遗址。傍有石井。俗传御井。
小加耶者。即弁辰古资国。今之固城县也。新罗智證王灭之。
 东史略云。智證王六年。(梁武帝天监四年。)遣异斯夫。取小加耶国。〇新罗史异斯夫传云。智證王时。为沿边官袭。居道权谋。以马戏误。加耶(或云加罗)国取之。(马戏。所以灭于尸山国。详见居道传。)〇镛案于山国之来降。在智證王十一年。则小加耶之伐取。当在其后。东史略六年之说。误矣。
阿那加耶者。今之咸安郡也。新罗法兴王灭之。
 东史略云。法兴王二十五年。(梁武帝大同四年。)伐阿尸良国灭之。〇郑麟趾地理志云。咸安本阿那伽耶。法兴王灭之。以其地为郡。
 隋书炀帝纪云。大业四年。百济倭迦罗舍国。并遣使贡方物。〇镛案迦罗之亡。在梁武帝三十一年。大加耶之亡。在陈文帝天嘉三年。此云迦罗舍者。或者六加耶之中。有一后亡者欤。今不可考。
又加耶嘉悉王。制十二弦琴。至今流传。
 金富轼乐志云。加耶国嘉实王。见唐之乐器。造加耶琴。乃命乐师省热县人于勒。造十二曲。(以象十二月之律。)后于勒以其国将乱。携乐器。投新罗真兴王。王受之。安置国原。(今忠州)乃遣大柰麻注知阶、古大、舍万德。传其业。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56H 页
三人既传十二曲。约为五曲。奏之王前。王闻之大悦。谏臣献议。加耶亡国之音。不足取也。王曰。加耶王淫乱自灭。乐何罪乎。遂行之。以为大乐。加耶琴有二调。一河临调。二嫩竹调。共一百八十五曲。(于勒所制十二曲。一曰下加罗都。二曰上加罗都。三曰宝伎。四曰达己。五曰思勿。六曰勿慧。七曰下奇物。八曰师子伎。九曰居烈。十曰沙八兮。十一曰尔赦。十二曰上奇物。)〇本纪云。真兴王十二年。(梁简文帝时。)王巡守次娘城。闻于勒及其弟子尼文知音乐。特召之。王驻河临宫。令奏其乐。二人各制新歌。奏之。〇镛案省热者。沙热也。(沙与省声近。)沙热者。今清风也。于勒游于清风、忠州之间。故忠州有弹琴台、(在州南五里。)四休亭、(在州西二十里荷潭之上。)皆于勒之所尝游也。则河临宫者。疑在今安东地。安东有临河故县。(临河之为河临。犹临津之为津临。)
 文献通考曰。弁韩国有瑟。其形如筑。弹之有音。曲与胡琴类。(见乐考)〇镛案我邦琴瑟之可以得名者。唯有伽倻琴一种而已。马氏乃云。弁韩国有瑟。其形如筑。则伽耶之为弁韩。岂不明甚。谓之瑟者。弦有十二。其形差大也。
沃沮考
东沃沮者。今咸镜南道之地也。武帝时。为玄菟郡。昭帝时。为乐浪东部。以其在乐浪之东。故谓之东沃沮。以其有北沃沮。故亦谓之南沃沮。
 后汉书云。东沃沮。在高句骊。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北与挹娄。南与濊貊接。其地东西狭。南北长。可折方千里。(画出咸镜道地形。)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谷。〇又云。武帝灭朝鲜。以沃沮地。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徙郡于高句骊西北。更以沃沮为县。属乐浪东部都尉。(昭帝时。)至光武罢都尉官后。皆以封其渠帅。为沃沮侯。其土迫小。介于大国之间。遂臣属句骊。(句骊复置其中大人。遂为使者。相兼领。责其租税貂布鱼盐海中食物。)〇魏志云。东沃沮地形。东北狭。西南长。可千里。北与挹娄夫馀。南与濊貊接。户五千。〇又云。卫满王朝鲜时。沃沮皆属焉。汉武为四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后徙郡句骊。西北沃沮。还属乐浪。汉以土地广远。在单单大岭之东。分治东部都尉。治不耐城。别主领东七县时。沃沮亦皆为县。光武六年。省边郡都尉。其后皆以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56L 页
其县中渠师。为县侯。不耐、华丽、沃沮诸县。皆为侯国。(又云。夷狄更相攻伐。唯不耐濊侯。至今犹置功曹主簿诸曹。皆濊民作之。沃沮诸邑落渠帅。皆自称三老。则故县国之制也。句丽责其租赋貂布、鱼盐海中食物。千里担负致之。又送其美女。以为婢妾。)〇一统志云。盖马大山。在平壤城西。其东即古东沃沮国地。〇镛案盖马大山者。今之白头山也。(详见玄菟考。)在大山之东者。谓在白头山正干之东也。白头山正干。南驰为缓项岭。为雪岭。为鹰德岭。为黄草岭。(在咸兴西北。)为铁瓮岭。(永兴西。)为老人岭。为分水岭。为铁岭。(安边南。)为楸池岭。(歙谷地。)凡在岭东者。即盖马大山之东也。其云单单大岭者。在黄草岭之西北。今之薛罕岭也。(详见玄菟考。)四郡之时。薛罕岭为乐浪、玄菟之分界处也。挹娄者。今之乌喇。今豆满江之北。皆其地也。濊貊者。今江原道之谬名也。(详见濊貊考。)〇又按魏志云。东北狭。西南长。此是传写之误。当从后汉书。〇又按一统志。误信后汉书之注也。盖马大山。在平壤东北。其在西方者。西盖马也。(已详玄菟考。)
其在金富轼之史。东沃沮、南沃沮。疑若有二。
 
新罗史云。赫居世五十三年。(汉哀帝建平二年。)东沃沮使者。来献良马二百匹曰。寡君闻南韩。有圣人出。故遣臣来享。〇百济史云。温祚王四十三年(汉光武建武元年。)冬十月。南沃沮仇颇解等二十馀家。至斧壤。(今平康)纳款。王纳之。安置汉山之西。〇句丽史云。太武王十五年。(汉建武八年。)王子好童。游于沃沮乐浪。王崔理出行见之。归以女妻之。(详见乐浪考。)〇又云。国祖王四年(汉光武末年)秋七月。伐东沃沮。取其土地为城邑。拓境东至沧海。南至萨水。〇镛案好童所游。疑今安边淮阳之地。故春川之酋。得相邂逅也。若然。东沃沮之中。其在铁关以南者。或谓之南沃沮也。(铁关在德源之北。)〇又按汉哀帝之时。东沃沮犹属乐浪东部。不过为一县之长。安得称寡君。然且天朝属官。藐视南荒。岂肯以良马二百。贡于南韩哉。此史家之笑话也。〇又按建武六年。既罢都尉。高句丽之伐取沃沮。无所不可。但金富轼地志。唯安边、德源二府。诸县。本以句丽。后属新罗。而铁关以北。永兴、咸兴、北青、端川之地。不少概见。将谓东沃沮之地。止此二府乎。汉、魏二史谓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57H 页
东沃沮之租税貂布、鱼盐、海物、美女之等。无不委输于句丽。而所谓句丽史志。却无东沃沮之迹。其疏谬为何如者。
北沃沮者。今咸镜北道六镇之地也。
 后汉书云。北沃沮一名买沟娄。去南沃沮八百馀里。其俗皆与南同界。南接挹娄。(案南接当作北接。)挹娄人喜乘船寇钞。北沃沮畏之。每夏辄藏于岩穴。至冬船道不通。乃下邑落。(其耆老言。尝于海中。得一布衣袖长三丈。又云海中有女国。)又云。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馀东北千馀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〇又云。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夫馀接。〇魏志同。(上三条皆同。)〇镛案东沃沮。既是咸兴之地。则咸兴之北八百里。在大海之滨者。岂非今庆源、庆兴等地乎。挹娄之人。乘船寇钞者。北自噶哈哩河。(在今宁古塔南百馀里。)顺流南下四五百里。至我稳城府。北至(一作入)于豆满江。则稳城、庆源、庆兴诸邑。皆在沿江之地。当受寇钞也。除此以外。在沃沮之北八百里大海之滨。而受挹娄人乘江船寇钞者。更无其地也。(至冬不通则非海船也。)
 魏志云。毋丘俭讨句丽。句丽王宫。奔沃沮。遂进师击之。沃沮邑落皆破。宫奔北沃沮。王颀别遣追讨。宫尽其东界。问其耆老。海东复有人不。耆老言有一国在海中。纯女无男。〇魏志高句丽传云。正始五年。幽州刺史毋丘俭出玄菟。讨句丽。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丽所都。六年。复征之。宫遂奔买沟。俭遣玄菟太守王颀(字孔硕。)追之。过沃沮千有馀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北史云。俭追至赪岘。县车束马。登丸都山。)〇句丽史云。毋丘俭决死而战。王以一千骑。奔鸭绿原。将军王颀追王。王奔南沃沮。至于竹岭。依山谷聚散卒。自卫间行。转辗至南沃沮。魏军追不止。王计穷。不知所为。东部人纽由。入魏军诈降曰。寡君逃至海滨。措躬无地。(节)进前拔刀。刺魏将。与之俱死。魏军扰乱。遂自乐浪而退。〇镛案丸都者。今江界府北满浦堡隔江之地。今所谓䃳子山是也。亦谓之红头䃳子。北史谓之赪岘者此也。(详见丸都考。)鸭绿原者。今之满浦堡也。竹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57L 页
岭者。古之单大岭也。方言谓竹曰大。竹岭者。大岭也。买沟者。今之豆满河南地也。句丽东川王。为毋丘俭所逐。自丸都城南渡鸭绿江。东南踰薛罕岭。(即竹岭。)至咸兴地。(南沃沮。)又为王颀所逐。北走千有馀里。至豆满河边。(即买沟。)即所谓肃慎南界也。(宁古塔之南。)当时疆域路程。岂不历历然在自(一作目)乎。
汉魏以来。北沃沮之地。或为高句丽所得。或为夫馀所据。无定主也。
 句丽史云。东明王十年。(汉成帝河平元年。)王命扶尉厌。伐北沃沮灭之。以其地为城邑。〇镛案东明初年。不过卒本之小聚耳。至王莽之时。始得句丽县。至光武之时。始得西盖马。夫然后鸭水以北。稍入疆理。今云汉成帝时。已得北沃沮可疑也。然此北沃沮之地。久为句丽之城邑。故东川王为王颀所逐。得奔北沃沮也。若非我地。岂有奔理。
 晋书云。夫馀国自武帝时。频来朝贡。至太康六年。为慕客廆(慕容廆)所袭破。其王依虑自杀。子弟走保沃沮。〇镛案此云。沃沮者。北沃沮也。句丽已自蜀汉之时。南都平壤。东沃沮之租税貂布。输于平壤。非夫馀客之所能据也。朱蒙初年。虽以北沃沮为城邑。其地褊僻险窄。旋复弃之故。至是为夫馀客之所据也。
总之沃沮之地。僻在东海之滨。西事句丽。若夫辽、浿之地。无沃沮也。
 后汉书云。高句丽人习战斗。好寇钞。沃沮濊皆属焉。〇隋炀帝征高句丽诏曰。左十二军。出沃沮乐浪等道。(薛世雄。出沃沮道。)〇句丽史云。宝臧王时。(唐高宗龙朔二年。)沃沮道总管庞孝泰。与盖苏文。战于蛇水之上。〇镛案隋诏之非其实。前既言之矣。庞孝泰之称沃沮总管。亦是任取一城。以侈官衔。其实不知沃沮著在何方。凡如此类。皆不足以为疆域之实验也。
句丽之衰。南沃沮之地。又为新罗之所得。
 北史云。新罗辩。有高丽百济之属。兼有沃沮不耐韩獩之地。〇金富轼地志云。朔庭郡本句丽比列忽郡。(今安边。)新罗真兴王改比列州。(领县六。)井泉郡本句丽泉井郡。(今德源。)新罗景德王。改井泉郡。(领县三。)〇镛案比列忽。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58H 页
本以东沃沮之地。先为句丽所得。(汉光武末年。)其后新罗北拓其疆。直至铁岭之北基。临王三年。(晋惠帝永康元年。)巡幸比列忽。赐谷有差。(还至牛头州。)炤知王三年。(宋顺帝时。)又幸比列城。存抚军士。(方言城谓之忽。)至真兴王晚年。(陈宣帝时。)废比列忽州。其属于新罗可知也。其本则句丽之所得。故新罗地志。载之如此。〇又按东史云。真兴王十六年。巡狩北道。与句丽定界。其碑在咸兴府北草黄岭下。(轼史无此言。)若然。咸兴永兴。亦尝为新罗所得。然正史无文。未可详也。〇又按真兴王十六年乙亥。即梁敬帝绍泰元年也。真兴王二十九年戊子。建元称大昌元年。주-D004明年己丑。即陈宣帝大建元年。 后四年壬辰。(陈宣帝四年。)真兴王改元称鸿济元年。此盖新罗之盛时也。
新罗既亡。南北沃沮之地。尽为渤海之所据。
 唐书渤海传云。大祚荣尽得扶馀、沃沮、朝鲜、海北诸国。〇又云。大氏保挹娄之东牟山。南接新罗。以泥河为境。(泥河。在江陵之北。)〇又云。渤海有五京。沃沮故地为南京。曰南海府。领沃、晴、椒三州。濊貊故地为东京。曰龙原府。领庆、盐、穆、贺四州。〇镛案谓之南海府者。以在挹娄之南也。沃州者。咸兴也。以其尝为沃沮之古县也。晴州者。北青也。渤海之得我咸镜之地。明确无疑。而辽史以来。忽以今辽东之海城县。为沃沮故地。于是渤海疆域。左喎右戾。全局都换。而东西南北。茫乎其不可问矣。并详渤海考。玆不叠述。(渤海之兴。在唐武后时。至后唐庄宗时。为契丹所灭。)
渤海既亡。南北沃沮之地。遂为女真所据。
 郑麟趾地理志云。按旧史九城之地。久为女真所据。睿宗二年。命元帅尹瓘。副元帅吴延宠。率兵十七万。击逐女真。分兵略地。东至火串岭。(吉州东。)北至弓汉岭。(吉州北。)西至蒙罗骨岭。(吉州西。)于蒙罗骨岭下。筑城号英州。(后并于吉州。)火串山下。筑城号雄州。(后并于吉州。)吴林金村。筑城号福州。(今端川。)弓汉村。筑城号吉州。(今吉州。)三年二月。城咸州及公崄镇。三月筑宜州、(今德原。)通泰、平戎三城。于是。女真失其窟穴。誓欲报复。乃引远地群酋。连岁来侵。我兵丧失者亦多。且拓地既广。九城相距辽远。女真数设伏丛薄。抄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58L 页
掠往来。国家调兵多端。中外骚扰。四年。女真亦遣使请和。于是。始自吉州。以次收入九城。战具资粮于内地。遂撤崇宁、通泰、真阳三镇及英、福二州城。又撤咸、雄二州及宣化镇城。以还之。〇镛案六(一作九)城之目。亦无明文。总之尹瓘之迹。不及于吉州以北。则高丽所得。只是南沃沮之地也。并详九城考。今略之。(公崄山城。一云孔州。一云匡州。一云在先春岭东南。白头山东北。一云在苏下江边。)
高丽之盛。南沃沮之地。暂得旋失。其后又没于元。
 郑麟趾地理志云。咸州没于元。称哈兰府。(今咸兴。)吉州没于元。称海洋。(一作阳。)福州没于元。称秃鲁几。(今端川。)北青没于元。称三散。(今南兵马营。)恭悯王五年。并复之。〇舆地胜览云。咸州迤北。没于东女真。睿宗二年。遣尹瓘吴延宠。击逐之。自咸州至公崄镇。筑九城为界。立碑先春岭。高宗四十五年。(宋理宗宝祐五年。)元兵来侵。龙津县人赵晖。定州人卓青叛。杀兵马使慎执平。以和州迤北。附于元。(时蒙古宪宗八年。)元置双城总管府于和州。(今永兴。)以晖为总管。(卓青为千户。)恭悯王五年。(元顺帝至正十六年。)遣枢密院副使柳仁雨。攻破双城。收复和、登、定、长、预、高、文、宜州及宣德、元兴、宁仁、耀德、静边等镇。(前此。朔方道。以都连浦为界。筑长城。置定州、宣德、元兴三关门。皆没于元。凡九十九年。至是始复之。)〇镛案尹瓘当时。虽乘胜长驱。立界碑于豆满江北先春岭之下。而其筑城设镇。为保守之计者。不出乎弓汉岭之外。(吉州北。)则北沃沮。非高丽之所得也。〇又按都连浦者。今咸兴府南万岁桥之水也。柳仁雨所复。不过都连浦以南。则咸兴府城。犹非我有也。复之谓何。(其后。我 桓祖收复咸州。)
圣祖龙兴。尽复六镇之疆。而北沃沮故地。乃为我有。
 舆地胜览云。 太祖朝拓地至豆满江。置孔、镜、吉、端、青、洪、咸七州。 世宗朝又置会宁、钟城、稳城、庆兴等四邑。(宝鉴云。 端宗元年。城稳城咸兴。置茂山堡。)〇镛案孔州者。今之庆源也。北沃沮。已自前汉之时。为朝鲜故疆。故得名沃沮。晋惠以来。久失境土。至我 朝而始复。岂不休哉。
乃辽史、明一统志。今之盛京志。皆以今辽东之海城县。谓之沃沮。不亦谬乎。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59H 页
并详渤海考。玆不叠述。
秽貊考
秽貊者。本北狄之种。我邦疆域之内。本无此名。
 管子云。桓公北至于孤竹山戎秽貉。〇史记匈奴传云。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司马贞云。貉。即濊也。)〇货殖传云。燕北邻乌桓。扶馀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〇尔雅疏云。北狄之类有五。一曰月支。二曰秽貊。三曰匈奴。四曰单于。五曰白屋。(邢炳疏。)〇镛案我邦之人。率以江陵、春川。为秽貊之本。大谬也。齐桓公。北至秽貉。今江陵春川。岂在齐北乎。匈奴东接秽貉。今江陵春川。岂与匈奴接乎。燕人东绾秽貉之利。今江陵、春川。岂与燕人贾乎。秽貊者。天下之贱名也。中国之人。不覈其实。谬加是名。我邦之人。俛首顺受。不知解脱。不亦惑欤。秽貊之人。本不土著。逐水草。随鹿豖。转徙无常。遂至我邦。不免有杂居数郡。苟以是辄冒是名。即赤狄白狄。尝居鄜潞。氐羌胡羯。杂处冀雍。将亦中国冒此诸名乎。朝鲜。箕子之遗民也。南韩。中国之流人也。虽荒僻少文。声明未著。秽貉之名。所不受焉。
濊者。地名也。貊者。种类也。东北曰貊。正东非貊也。
 周礼职方氏。掌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九戎六狄之人民。(秋官夷隶百有二十人。貉隶百有二十人。〇郑云。貉东北夷。)〇孟子曰。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〇史记匈奴传云。赵襄子破并代。以临胡貉。〇汉书高祖纪云。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应劭云。北貉国也。〇师古云。貉在东北方。三韩之属。皆貉类也。)〇晁错传云。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〇许慎云。貉。北方豸种也。(陆德明云。貉之言貊貊恶也。)〇纲目注云。貊胡名。在东北方。一说貉即濊也。(张晏云。濊貉也。)〇镛案貊有九种。濊貊其一也。后世亦有梁貊、小水貊、句丽貊之别种。斯可验也。濊者。地名。或是水名。(字从水。)故其君自称濊王。(夷貊之君。自称夷王貊王。无是理也。)隋诏数句丽之罪云。崇聚勃碣之间。荐食辽濊之境。斯可验也。故中国史家。自古不立貊传。盖以貊之为字。与夷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59L 页
狄戎蛮义例相同也。世无貊一字可为国名者。而东人不覈。曰濊曰貊。分而二之。各指其地。此又卤莽之尤甚者。〇又按周礼夷貉异族。三韩为貉。则又谁为夷。夷貉之不可混如此。而颜师古以韩为貉。不亦妄乎。既云貉在东北方。又以三韩为貉类。将我三韩。在中国之东北乎。不辨东西。但知外国之可侮。外国其伏乎。〇又按今我春川。五谷蕃熟。孟子所指。非我春川也。(朱子注孟子云貉。北狄国名。)地气和暖。冬冰不过数寸。膳羞丰备。酪浆未尝一歃。晁错所指。非我春川也。虽叔重德明。交口谇骂。非我所知。虽然。貉者。𧲱𧳅也。(貉与貈同。其子曰貆。其雌曰𧴙。一名𧲱狸。)似狐善睡。(尔雅疏。)皮可为裘。鲁论所谓狐貉之裘也。北方之人。以兽皮御寒。故其通身如兽。貊之得名。亦以衣貉之皮。其形如貉。故谓之貊也。(靺鞨。亦以衣得名。)(一作谓)之豸种可乎。
历考前史。秽貊者。北夫馀之地也。后世谓之豆莫娄。
 后汉书云。夫馀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本濊地也。出名马赤玉。〇魏志云。夫馀库。有玉璧圭瓒。传世以为宝。其印文言濊王之印。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馀王其中。〇晋书云。夫馀王印文。称濊王之印。国中有古秽城。本秽貊之城也。〇魏书云。豆莫娄国。在勿吉北千里。旧北夫馀也。本秽貊之地。(北史亦云。)〇山海经注云。今扶馀国。即濊貊故地。在长城北去玄菟千里。出名马赤玉。〇镛案北夫馀者。今之开原县也。其地西接鲜卑。此濊貊之本地也。
前汉之时。北夫馀王解夫娄。东徙江陵。此江陵所以为濊也。
 句丽史云。(东明王本纪。)扶馀王解夫娄(即北扶馀王。)时。其相阿兰弗曰。东海之滨有地。曰迦叶原。土壤膏腴。宜五谷可都也。遂移都国。号东扶馀。(今未详其地。)其旧都有人。不知所从来。自称天帝子。解慕漱来都焉。〇金富轼地志云。溟州本河西良。一名何瑟罗。(今江陵。)〇新罗史云。南解王十六年。(王莽时。)北溟人耕田。得濊王印。献于新罗。〇镛案北夫馀之地。东抵大海四千馀里。(宁古塔。东至海三千里。)地荒天寒。人不可居。至今尚无村落。安有五谷。阿兰弗所云东海之滨。必当求之于咸兴以南沿海之地。不可以他求也。〇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0H 页
又按迦叶与何瑟河西。其声相近。(东方古音。皆读何如迦。)迦叶原者。今之江陵也。东海之滨。土宜五谷者。非江陵而何。考诸汉魏之史。盖马岭东之人。皆称濊(一作秽)人。而其论疆域相接。每以江陵为濊者。江陵旧为濊王之所都也。江陵之得濊名。非以是乎。〇又按北夫馀之地。其在解夫娄之时。为濊国。其自解慕漱之后。为夫馀国。故汉、魏诸史。皆以夫馀立传。而其地曰古濊地。其城曰古濊城。明前此而为濊也。古之濊王。非徙于江陵乎。(又详夫馀考。)〇又按魏、晋诸史。皆云夫馀王印文。曰濊王之印。而江陵之民。耕田得印。乃是濊王之印。则此为解夫娄之旧印。又无疑也。
解夫娄既徙而北夫馀之地。仍称濊貊。
 后汉书云。安帝元初五年。句丽王复与濊貊。寇玄菟。攻华丽城。(通鉴以为国祖王宫五十九年事。)〇又云。建光元年春。幽州刺史冯焕等。击斩濊貊渠帅。获兵马财物。(节)秋。宫遂率马韩濊貊数千骑。围玄菟。(句丽史亦云。)〇句丽史云。国祖王七十年。(亦建光元年。)又与马韩𧴖貊。侵辽东。〇镛案此时句丽尚都国内。(在鸭绿水北。)濊貊之人。部落相连。混为一类。故连兵内侵也。江陵、春川之人。何以然矣。
 句丽史云。阳原王四年。(梁武帝末年。)以濊兵六千。攻百济独山城。〇镛案此时江陵之濊。亡已久矣。此云濊兵者。招外寇也。
 新罗史云。龙朔元年。帝召金仁问谓曰。今句丽负固。与獩貊同恶。朕欲遣兵致讨。卿亦出兵。〇镛案唐太宗之时。靺鞨诸部。或助唐兵。或助句丽。(亦见靺鞨考。)此云獩貊者。靺鞨之谓也。
句丽之先。亦出夫馀。故中国诸史。并以句丽为貊。
 后汉书云。句骊一名貊耳。有别种。依小水为居。因名曰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魏志云。又有小水貊。句丽作国。依大水而居西安平。县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丽别种。依小水作国。因名之为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王莽初。严尤诱句丽侯驺。(琉璃王之时。)入塞斩之。莽大说。更名高句骊王。为下句骊侯。于是貊人寇边愈甚。(句丽史亦云。)〇镛案句丽之谓之貊。其文尚多。今略之。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0L 页
貊之别种。又有所谓梁貊者。至王莽时。为句丽所灭。
 句丽史云。琉璃王三十三年。(王莽天凤元年。)命乌伊摩离。领兵二万。西伐梁貊。灭其国。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县属玄菟郡。)〇又云。新大王二年。(汉桓帝延嘉九年。)拜明临答夫。为国相。令知内外兵马。兼领梁貊部落。〇西川王十一年。(晋武帝太康元年。)拜王弟达贾。为安国君。兼统梁貊肃慎诸部落。〇镛案句丽每以大臣公子之握兵柄者。领梁貊部落。盖与其国内城密近之地也。
 句丽史云。东川王二十年。(魏主芳正始七年。)毋丘俭来侵。王逆战于沸流水上。败之。又引兵。再战于梁貊之谷。〇中川王十二年 魏王(一作主)髦四年。 冬。魏将尉迟(缺)将兵来伐。王简精骑五千。战于梁貊之谷。〇镛案此时。句丽都于丸都。而逆战于梁貊之谷。则梁貊之地。疑在今佟家江之西北也。(丸都与我满浦堡。隔江相对。)
秽貊别考 주-D001
  汉魏诸史。以我江陵谓之秽貊。名实未允。玆为别考。以别北方之秽貊焉。
解夫娄既徙江陵。濊人流徙者。北自咸兴。南至江陵。杂居岭东之地。而解夫娄实为濊王。故偏以江陵为濊。
 汉书云。武帝即位。彭吴穿秽貊。朝鲜置沧海郡。(食货志。)〇后汉书云。濊北与高句骊沃沮。南与辰韩接。东穷大海。西至乐浪。濊及沃沮、句骊。本皆朝鲜之地也。昔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又置八条之教。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饮食以笾豆。其后至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〇魏志云。濊南与辰韩。北与沃沮接。东穷大海。今朝鲜之东。皆其地也。(箕子说。亦与后汉书同。)〇镛案此二文。凡我岭东之地。北自咸兴。南至江陵。本皆箕子朝鲜之域。其得秽名。肇自解夫娄之时也。据百济本纪。百济始祖温祚王。即优台之子。而优台者。北夫馀王解夫娄之庶孙也。温祚王。以汉成帝鸿嘉三年。立国于慰礼城。则其曾祖父解夫娄之东徙江陵。当在汉景帝之末年也。(自景帝末年。至鸿嘉三年。为百二十馀年。)盖我白头山之脉。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1H 页
南驰千里。为薛罕岭。为铁岭。(安边南。)又南驰千里。为金刚山。为五台山。(江陵西。)为太白山。(辰韩北。)绵亘三千里。无一残山断麓。东人谓之人(一作大)干龙。凡在大干龙之东者。皆西负太山。东临沧海。北自北沃沮之地。南至江陵。别为一局。地势狭窄。历考诸史。每以此土之人。指之为濊也。北夫馀之地。与此辽绝。若无以相及。然秦汉之时。薛罕岭。为西北之大路。故秽貊之人。得自北扶馀。南涉卒本。又涉鸭水。遂自今江界渭原之地。东踰薛罕。转辗南徙。遂至江陵耳。(自今开原县。至兴京三百六十里。自兴京。至满浦四百四十里。又至江界百三十里。又至薛罕岭三百里。又至咸兴二百八十里。又至安边二百八十里。又至江陵四百七十里。程道了然。)其程道总不过二千馀里。
 后汉书云。高句骊南与朝鲜濊貊。北与夫馀接。(魏志同。)〇又云。东沃沮在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北与挹娄。南与濊貊接。(魏志同。)〇镛案此云濊貊。皆单指江陵。非双举春川也。中国之笔。未尝分而二之。
解夫娄之初。徙亦尝服属于卫氏。夫娄既卒。濊君南闾。乃畔右渠。诣辽降汉。此武帝元朔元年也。
 后汉书云。元朔元年。濊君南闾等。畔右渠。率二十八万口。诣辽东内属。武帝以其地为苍海주-D003。数年乃罢。前汉书武帝纪。元朔元年。南闾等降。为苍海郡。三年。罢苍海郡。〇又史记平准书云。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〇索檼(一作隐)云。彭吴人姓名。始开其道而灭之。 〇镛案金富轼之史。解夫娄之子曰金蛙。孙曰带素。其迹著于北方。此云南闾者。或其次子从行。或其副酋之袭位者也。〇又按二十八万。既诣辽东。则江陵之濊。殆无馀矣。故设郡数年。旋又罢之也。餐(一作沧)海郡之名。始于此时。东人以张良。东见沧海君。为江陵之酋。非也。
元封四郡之时。江陵属于玄菟。始元徙郡之后。江陵又为乐浪东部所属。
 后汉书云。昭帝始元五年。玄菟徙居句骊。自单大领已东。沃沮濊貊。悉属乐浪。后以境土广远。复分领东七县。置乐浪东部都尉。自内属已后。风俗稍薄。法禁亦浸多。至有六十馀条。〇镛案玄菟。既徙岭东七县。移属乐浪。则玄菟未徙之前。凡在岭东者。其属玄菟无疑也。江陵非岭东地乎。东儒每以江陵。为临屯何其误矣。〇又按此文。谓之单大岭以东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1L 页
沃沮秽貊。则秽貊者。江陵也。春川明在岭西。非双举江春之文也。曰濊曰貊。必欲分别。又何故也。(法禁六十馀条。谓多于箕子之八条也。江陵亦本箕子朝鲜之地无疑。)
建武罢郡之前。江陵已无汉吏。亦无土酋。
 后汉书云。建武六年。省都尉官。遂弃领东地。悉封其渠帅为县侯。皆岁时朝贺。无大君长。〇魏志云。领东七县。都尉主之。皆以濊为民。后省都尉。封其渠帅为侯。今不耐濊。皆其种也。汉末更属高丽。〇又云。不耐濊侯。至今犹置功曹主簿。诸曹皆濊民作之。(沃沮传。)〇镛案新罗史。北溟人得濊王印。献于新罗。已在王莽之时。(已见前。)则江陵之无官长渠帅久矣。此时唯咸兴之濊。犹有酋长。故汉人谓之不耐濊。(不耐即咸兴。)其必名之曰不耐濊者。所以别之于江陵濊也。
自是厥后。江陵之人。臣服新罗。无濊名也。
 新罗史云。奈勿王四十二年。(晋安帝隆安元年。)北边何瑟罗旱蝗。复一年租调。〇讷祗王(柰勿子)三十四年。(宋文帝二十七年。)高句丽边将。猎于悉直之原。何瑟罗城主。三直出兵掩杀之。〇镛案不耐之濊。既自汉末臣服句丽。(曹魏时句丽始得平壤。)则江陵之濊。亦应然矣。以其道里迂远。故至晋而为新罗所得也。
 金富轼地志云。溟州。本句丽之河西良。(一名何瑟罗。)〇郑麟趾地志云。溟州本濊国。(一云铁国。一云蕊国。)汉武帝遣将讨右渠。定四郡。时为临屯高句丽。称河西良。(一云何瑟罗。)新罗善德王。为小京。太宗王五年。以地连靺鞨。罢京为州。(郑云。东界。高丽时。合为朔方江陵道。或称沿海溟州道。虽沿革不同。然自高丽初。至于末年。公崄迤南。三陟迤北。谓之东界。)〇镛案四郡之时。江陵本属玄菟。(已见前。)汉史厥有明文。谓之临屯可乎。靺鞨之地。本在黑龙江之南。混同江之左右。(详见靺鞨考。)安得江陵地连靺鞨。东儒之不覈古事。有如是矣。又案岭东之地。唯长寿王时。暂得旋失。金、郑并以江䔖(江陵)为本句丽之地。亦误。
春川之谓之貊。绝无所据。唯贾耽之志。乃有其说。
 贾耽郡国志云。(四夷述。)今新罗北界溟州。盖濊之古国。又云。辰韩在马韩东。东抵海。北与濊(一作秽)接。 句丽之东。南濊之西古貊地。盖今新罗北朔州。〇隋书云。百济自西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2H 页
行三日。至貊国云。〇金富轼云。前史以扶馀为濊地。盖(一作皆)误朔州。今春州(春川)。〇镛案北夫馀者。濊之根本也。学贵知本。前史非误也。贾耽每四夷使至。访问疆域。录之为书。玆口耳之学。不足信也。(汉武帝时。遣彭吴。伐取牛首州。此时亦无貊国之名。)郑麟趾地志云。春州(春川)本貊国。新罗善德王六年。为牛首州。(首一作头。)置军主。文武王十三年。称首若州。(一云首次若。一云乌斤乃。)景德王改朔州。后改光海州。高丽为春州(春川)(别号寿春。又号凤山。或隶安边府。)〇李重焕择里志云。貊国古墟。在牛头村之内局。(牛头村。直临昭阳江二水合衿处。)
西汉之末。东土酋长。号称乐浪地。据春川。或其酋长。本系貊人。故仍称貊国。
 乐浪事实。并见乐浪别考。〇镛案乐浪当时。屡侵百济。而考其疆域。明亦春川。春川一郡。既属乐浪。又何馀地。容此貊国哉。若使貊国。果在春川。密接昵比。莫如百济。或侵或和。必有事实。何百济之史。都无貊迹乎。今据百济史。牛头城。明是乐浪之城。而时代亦无前(一作先)后。东人之以乐浪古墟。谓之貊国古墟。亦已审矣。(春川。有貊国古墟。其宫垣柱础。至今犹存。此皆乐浪古迹。东人误谓之貊国也。)
貊国之迹。其在罗济之史。仅见一二。此皆乐浪之别称。非有二国也。
 新罗史云。儒理王十七年(汉光武建武十六年。)秋九月。华丽、不耐二县人。连谋率骑兵。犯北境貊国。渠帅以兵要曲河西。败之。王喜与貊国结好。(十九年秋八月。貊帅猎得禽兽献之。)〇百济史云。责稽王十三年(晋惠帝元康八年。)秋九月。汉与貊人来侵。王出御为敌兵所害薨。〇镛案汉志。华丽不耐。本属玄菟。即咸兴诸邑也。曲河者。疑今高城郡南曲江之谓也。〇又按汉者。晋人也。此时晋吏。或至乐浪。同侵百济也。后二年。(晋永康元年。)乐浪服于新罗。(见轼史。)又四年。(晋永兴元年。)乐浪太守阴遣刺客杀百济王(汾西王)考其时代则所谓汉貊明是乐浪。(并详乐浪考。)但春川已自蜀汉之时。属于新罗。(忠萱事见前。)乐浪之治。已徙西鄙。此云貊人。非春川之人也
总之濊貊之本在于夫馀。其以江陵、春川。谓之濊貊者。不覈之言也。
 后汉书濊传云。其蓍(一作耆)旧自谓与句丽同种。言语法俗。大抵相类。(魏志云。其耆老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2L 页
自谓与句丽同种。言语法俗。大抵与句丽同。衣服有异。男女衣皆着曲领。)〇镛案解夫娄。本自此(一作北)夫馀。而东徙高朱蒙。亦自北夫馀而南徙。则岭东之濊。其非句丽之同种乎。江陵濊人之本系解夫娄之部落。可谓确然而有證矣。
靺鞨考
靺鞨之名。起于元魏之末。自晋以前。无靺鞨也。
 北史云。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延兴中。(魏主宏年号。)遣乙力支朝献。〇隋书云。靺鞨在高丽之北。即古之肃慎氏也。开皇初。(隋文帝年号。)遣使贡献。〇唐书云。黑水靺鞨。居肃慎地。亦曰挹娄。元魏时曰勿吉。武德五年。(唐高祖年号。)渠长阿固郎始来。〇镛案靺鞨之人。衣猪狗之皮。所以得名也。
三代以前。名曰肃慎。汉魏曰挹娄。无靺鞨也。
 史记云。舜北发息慎。(大戴礼亦云。)〇竹书云。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〇鲁语云。武王克商。肃慎贡楛矢。(书序云。武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〇后汉书云。挹娄。古肃慎之国也。(魏志同。)〇魏书云。勿吉国。旧肃慎国也。〇镛案其地虽同。其名各殊。殷周不得有匈奴。汉、魏不得有突厥。隋、唐不得有蒙古。此易知之理也。
又其壤地与我辽绝。唯白山一部。与北沃沮相接。
 北史云。勿吉凡有七种。其一粟末部。与高丽接。(谓西与卒本接。)其二伯咄部。在粟末北。(今乌喇之北。)其三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在今混同江东流处。)其四拂涅部。在伯咄东。(在今宁古塔之北。)其五号室部。在拂涅东。(宁古塔东北。)其六黑水部。在安车西北。(近于黑龙江。)其七白山部。在粟末东南。(近于白头山。)〇隋书唐书同。〇镛案混同江发源于白头山。北流千五百馀里。西与诺尼江合流。又东流千馀里。南与虎儿哈河合流。(宁古塔东北。)又东北流六百馀里。入于黑龙江。又东北流二百馀里。南受乌苏哩江。又东北流千五百馀里。入于海。凡所谓靺鞨七部者。在混同江之东。虎儿河之左右。黑龙江之西南。今乌喇宁古塔之近地也。唯粟末部。其在句丽之时。连于北鄙。又白山部。其在北沃沮之时。隔水相望。皆与新罗百济。壤地辽绝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3H 页
乃金富轼三国史。爰自西汉之时。已有靺鞨之名。又以罗济之地。谓连靺鞨之疆。卤莽诞妄。名实都舛。而东儒方且奉之为信史。
 百济史云。温祚王二年。(汉成帝鸿嘉四年。)王曰。靺鞨连我北境。宜缮兵积谷。为拒守之计。〇三年秋。靺鞨侵北境。王帅劲兵。击败之。〇八年春。靺鞨贼三千来围慰礼城。(节)王追及大斧岘。(疑今之平康。)一战克之。〇十年冬。靺鞨寇北境。王遣兵二百拒战昆弥川。我军败绩。依青木山。王亲率精骑。出烽岘救之。〇十一年夏。乐浪使靺鞨。袭破瓶山栅。〇十八年。(汉哀帝元寿二年。)靺鞨掩至。王逆战于七重河。(今临津上流。)获酋长素牟。送马韩。〇二十二年(汉平帝元始四年。)秋。王帅骑一千。猎斧岘东。遇靺鞨贼。一战破之。〇四十年(莽地皇三年。)秋。靺鞨来攻述川城。(今骊州。)冬。又袭斧岘城。〇多娄王三年(汉光武建武六年。)冬。东部屹于与靺鞨。战于马首山西。克之。〇四年秋。高木城。(疑今之乔桐。)昆优与靺鞨战。大克。〇七年秋。靺鞨攻陷马首城。放火烧庐。冬。又袭瓶山栅。〇二十八年秋。靺鞨侵北鄙。〇二十九年春。王命东部。筑牛谷城。以备靺鞨。〇已(一作己)娄王三十二年(汉安帝永初二年)秋七月。靺鞨入牛谷。夺掠民口。〇四十九年。新罗为靺鞨所侵。移书请兵。王遣五将军救之。〇肖古王四十五年(献帝建安十五年。)冬。靺鞨来攻沙道城。不克。焚城门而遁。〇四十九年秋。命北部真果。领兵一千。袭取靺鞨石门城。冬。靺鞨来侵。至于述川。(今骊州。)〇仇首王三年(建安二十一年。)秋。靺鞨来围赤岘城。〇七年。(汉献帝末年。)靺鞨寇北边。〇十六年(魏明帝太和三年。)冬靺鞨入牛谷界。夺掠人物。〇古尔王二十五年(魏主髦甘露三年。)春。靺鞨长罗渴献良马十匹。〇辰斯王三年(晋孝武大元十二年。)秋。与靺鞨战关弥岭。不捷。〇七年夏。靺鞨攻陷北鄙赤岘城。〇东城王四年(齐高帝建元四年。)秋。靺鞨袭破汉山城。〇武宁王三年(梁武帝天监二年。)秋。靺鞨烧马首栅。进攻高木城。〇六年秋。靺鞨来侵。破高木城。〇七年夏。立二栅于高木城南又筑长岭城。以备靺鞨。冬。高句丽将高老与靺鞨谋攻汉城。进屯横岳下。王出师退之。(东城王以来。百济国都已在熊津。)〇镛案作史之虚荒卤莽。莫此若也。靺鞨之名。始出于元魏之末。而前汉之时。靺鞨已横行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3L 页
我邦。有是理乎。匈奴侵周突厥寇汉。蒙古犯唐。天下有此事乎。汉、魏之时。百济处洌水之南。其北有所谓乐浪国者。或汉吏来镇。或土酋自署。西自平壤。东抵春川。金公之史。既言之矣。(详见乐浪考。)又其东北之陲。有所谓东沃沮者。安边咸兴。部落相连。汉史魏志。疆土历然。金公亦既言之矣。(详见沃沮考。)又其北鄙。有所谓北沃沮者。(今六镇。)或臣服句丽之国。或寓接夫馀之客。概非无人之境也。(详见沃沮考。)又其北界。乃接靺鞨。然汉、魏之际。但有挹娄。未有靺鞨。靺鞨之作。何其蚤也。若云挹娄来寇。其将涉豆满踰磨天。越北沃沮。越南沃沮。跋涉三四千里。乃寇百济也。偶一来侵。犹不近理。况连年接月。左冲右突。有若三家之村。逐日勃溪然者。岂理也哉。中国之史。皆当时史臣。耳闻目见而记之。故事实无舛。金富轼之史。生于千载之后。追录千载之前。无怪其荒舛也。金富轼。南宋高宗时人也。(高丽毅宗时。)譬如李纲。追作汉书。而班固、范晔之书。皆无所传。则以匈奴为蒙古之部。以辽东为夫馀之地。其亦无足怪矣。今详其文。所谓靺鞨即东沃沮之濊人。汉史所谓不耐濊。是也。其谓之靺鞨者。唐、宋之际。渤海大氏据我北道三百馀年。(并详渤海考。)渤海者。靺鞨也。新罗之人。久以北道指为靺鞨。口惯耳熟。以为本然。凡其古记有北寇来侵者。悉名之曰靺鞨。而富轼不覈其实。编录如是也。在前汉时。为不耐濊人汉、魏以降为沃沮。陈、隋之际。专属句丽。唐睿宗以后。始为濊(靺鞨)(即渤海)安得混称如是。〇又按东城王四年。(齐高帝四年。)以后挹娄已名勿吉。(魏延兴十二年)然此云靺鞨。仍是伪靺鞨。非粟末河边真靺鞨。览者详之。
 新罗史云。祗麻王十四年(汉顺帝初年。)春。靺鞨大入北境。杀掠吏民。秋。又袭大岭栅过泥河。(在江陵之北。)王移书百济。请救。百济遣五将军。助之。〇逸圣王四年(汉顺帝永和二年。)春。靺鞨入塞。烧长岭五栅。〇六年秋。靺鞨袭长岭。虏掠民口〇七年春。立栅长岭。以防靺鞨〇九年秋。召群公议征靺鞨。伊飧雄宣上言不可。乃止。〇柰解王八年(汉献帝建安八年。)冬。靺鞨犯境〇柰勿王四十年(晋孝武末年。)秋八月。靺鞨侵北边。败之于悉直之原。(今三陟。)〇慈悲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4H 页
王十一年(宋明帝太始四年)春。高句丽与靺鞨。袭北边悉直城。秋徵何瑟罗주-D003筑城泥河。(一名泥川。)〇炤知王二年(齐高帝二年。)冬十一月。靺鞨侵北边。〇三年春。高句丽与靺鞨入北边。取狐鸣等七城。又进军于弥秩夫。(今兴海。)我军御之。贼败退。追击破之泥河西。〇镛案所谓靺鞨之侵新罗。皆自今江陵三陟。南出兴海。则其窟穴所在。非咸兴端川乎。咸兴端川者。汉魏史所云。东沃沮也。金富轼之。以沃沮而为靺鞨。不既明甚乎。若云挹娄之人。借道沃沮。则挹娄沃沮。接壤连疆。犹必乘船而来寇。(见北沃沮考。)何乃于新罗百济。不拘四时。出入唯意乎。况科斗未变。可云虾蟆乎。
其在句丽之史。靺鞨肃慎。错杂称之。有若靺鞨之外。别有肃慎。
 句丽史云。东明王元年。(汉元帝建昭二年。)至卒本川。结庐居之。(在鸭绿水北。)其地连靺鞨部落。靺鞨畏服。不敢犯。〇国祖王六十九年(汉安帝建光元年。)冬。肃慎使来献紫狐裘及白鹰白马。〇东川王二十年。(魏主芳正始七年。)毋丘俭来侵王奔沃沮。魏将到肃慎南界。刻石纪功。〇西川王十一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冬。肃慎来侵。屠害边民。王遣王弟达贾。往伐之。拔檀卢城。杀酋长。迁六百馀家于扶馀南乌川部落。以为附庸。王大悦。拜达贾为安国君。兼统梁貊肃慎诸部落。〇长寿王五十六年(宋明帝太始四年。)春。王以靺鞨兵一万。攻取新罗悉直州城。(今三陟。)〇文咨明王十六年(梁武帝天监六年。)冬。王遣将高老。与靺鞨谋攻百济汉城。进屯于横岳下。〇镛案卒本结庐之初。果与粟末部连疆。然东汉之时。肃慎既往。靺鞨未来。犹必肃慎献裘。靺鞨畏服。吾所未晓也。若是纪实之笔。当有挹娄之迹矣。〇又按长寿、文咨之时。其以靺鞨侵罗济者。未必非真靺鞨也。然笔法既荒。何以辨之。
隋、唐以降。三国史所载靺鞨之事。有真无伪。亦与隋、唐之史。多相勘合。
 隋书云。高祖开皇十七年。赐句丽王玺书。(北史云。玺书曰。驱逼靺鞨。禁固契丹。数遣马骑。杀害边人。)明年。元(婴阳王)率靺鞨之众万馀骑。寇辽西。营州总管韦世冲击走之。(句丽史亦云。)〇炀帝伐句丽诏曰。句丽曾不怀恩。翻为长恶。乃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北史云。炀帝初。勿吉与高丽战。频败其众。)〇唐书云。贞观十九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4L 页
年。帝次安市。于是延寿惠真。引兵及靺鞨众十五万。来援。(节)延寿等降。帝诛靺鞨三千馀人。(句丽史亦云。)〇永徽五年。句丽王藏。以靺鞨兵。攻契丹大败。(句丽史云。宝臧王十三年。王遣将安固及靺鞨兵。击契丹。败我军于新城。)〇永徽六年。新罗诉百济、高丽、靺鞨。取北境三十六城。唯天子哀救。(新罗百济史亦云。)〇仪凤二年。(句丽之亡已十。年)藏还辽东。与靺鞨谋反。未及发。召还放邛州。(句丽史亦云。)〇句丽史云。宝臧王二十年(唐高宗龙朔元年)夏。王遣将军恼音信。领靺鞨众。围新罗北汉山城。〇镛案隋、唐以降。金氏之史。皆钞取隋书、唐书。其云靺鞨。皆真靺鞨也。(其文尚多今略之。)
 新罗史云。太宗王五年。(唐显庆三年。)王以何瑟罗。(今江陵。)地连靺鞨。人不能安。罢京为州。置都督以镇之。〇八年。高句丽将军恼音信。与靺鞨将军生偕。(其姓名。)合攻述川城。(今骊州。)不克。移攻北汉山城。(金庾信传亦云。)城主冬陁川。设弩炮以守城。(匹夫传云。王以句丽靺鞨。同谋侵夺。以匹夫为七重县令。)〇文武王十年。(唐高宗咸亨元年。)高宗以王擅取百济土地。责怒使者。三月。沙飧(沙餐)薛鸟儒。与高句丽人。各率精兵一万。度鸭渌江。至屋骨。靺鞨兵先至。唐兵继至。我兵退保白城。(金庾信传云。高宗大怒。遣师来讨。唐军与靺鞨。营于石门之野。王遣将军义福春长等御之。营于带方之野。)〇十一年。靺鞨兵来围舌口城。(疑江华。)〇十三年秋。唐兵与靺鞨契丹兵。来侵北边。凡九战。我兵克之。唐兵溺瓠泸王逢(即幸州。)三河。死者不可胜计。契丹靺鞨兵。攻大杨城(在淮阳)童子城(今富平)灭之。〇十五年。闻唐兵。与契丹、靺鞨兵来侵。出九军待之。九月。靺鞨入阿达城。城主素那死之。(素那传云。百济灭后。汉州都督迁素那于阿达城。俾御北鄙。上元二年。阿达城太守教民以某日。齐出种麻。靺鞨谍者归告。其酋至其日。百姓皆出在田。靺鞨潜师猝入城。素那遂死。)唐兵与契丹靺鞨兵。来围七重城。(今积城。)不克。靺鞨又围赤木城。(淮阳地。)灭之。〇盖苏文传云。男生走保国内城。率其众。与契丹、靺鞨兵。附唐。〇镛案太宗于安市之役。大诛靺鞨。自是厥后。契丹、靺鞨。为唐蕃部。凡东征之师。靺鞨皆为先锋。此皆真靺鞨也。〇又按此时靺鞨之侵我邦。皆自辽沈取路于萨浿。以其地势便也。金氏之史。汉、魏之时。所谓靺鞨。皆自咸兴、永兴出来。此其为不耐濊之明验也。(太宗王以江陵地连靺鞨。罢京为州者。仍是伪笔。不可信也。已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5H 页
见秽貊考。)
渤海考
渤海立国。本据句丽之地。我邦西北之边。皆入疆理。
 唐书云。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〇又云。武后时。乞乞仲象。东走渡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仲象死。其子祚荣。乃建国。尽得夫馀、沃沮、弁韩、朝鲜、海北诸国。万岁通天中。契丹尽忠。杀营州都督赵翙。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与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丽馀种。东走渡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武后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其罪。比羽不受命。后诏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中郎将索仇。击斩之。是时。仲象已死。其子祚荣。引残痍遁去。楷固穷蹑。度天门岭。祚荣因高丽靺鞨兵。拒楷固。楷固败还。于是契丹附突厥。王师道绝。不克讨。祚荣。即并比羽之众悖(一作恃)荒远。乃建国。自号震国。王遣使交突厥地方五千里户十馀万。 〇又云。睿宗先天中。遣使拜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〇镛案太白山者。我邦之白头山也。(长白山。)奥娄河者。今之额敦山。出二河。西入混同江。查其纬度。正在营州东二千里也。仲象立国之初。本据白山之东。其子祚荣。暂遁旋还。不离白山之东。其后嗣王拓地广土。西极夫馀。(今开原。)以至沈州。(今盛京。)而今太子河以南。(今辽阳。)叆河以西。(今凤皇城地。)渤海之迹。概未及焉。凡论渤海疆域者。宜先知此。(弁韩者。今金海也。渤海。何以得之。已见前。)唐书百济传云。百济既亡。其地为新罗渤海所分。(百济史亦云。)〇崔致远上太师侍中状云。句丽残孽类聚。北依太白山下。国号为渤海。〇金富轼地志云。句丽之地。多入渤海。新罗亦得其南境。以置汉、朔、溟三州。(即汉阳春川江陵。)〇镛案唐书谓渤海得百济之地。大非也。温祚王初年。画定疆域。虽北至浿河。(大同江。)东极走壤。(今春川。)及其衰也。汉水以北。失之已久。况渤海所得。东不过岭东之地。上自稳城。下至襄阳。(详见下。)西则萨水以北。至于鸭江。入于疆理。(详见下。)百济故地。何以得之。
考其疆域。唯我邦岭东之地。得其全体。南北弥三千里。
 唐书云。高丽灭大氏。率众保挹娄之东牟山地。直营州东二千里。南接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筑城郭以居。高丽逋残。稍归之。〇镛案通典。营州治在柳城县。东至辽河四百八十里。(南至海二百六十里。)殷时。为孤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5L 页
竹国。周时为山戎地。(在今宁远州北二百四十里。)东牟山。既是营州东二千里。则正是我白头山之东北。今之额敦山。或其变名也。〇又按泥河者。我江陵之北泥川水也。新罗慈悲王时。徵何瑟罗人。(今江陵。)筑泥河城。又炤知王时。追击句丽、靺鞨兵于泥河之西。(又祗摩王时。靺鞨入北境过泥河。)即此地也。渤海、新罗。既以泥河为界。则襄阳以北。皆渤海之所得也。我邦之襄阳以北。盖自武后末年。入于渤海。至玄宗天宝以后。铁关以南。复为新罗所有。故景德王十六年。(天宝十六年。)朔庭郡、(今安边。)泉井郡(今德源。)并其属县。(𢈴谷等。)改其名号。至宋太宗之时。渤海衰微。咸兴以北。没于女真。(详见沃沮考。)其间三百馀年。皆渤海之地也。然而东国舆地之书。都无渤海之说。但云。咸州久为女真所据。(见郑志。)不亦疏乎。女真据。此不过百馀年。(自宋太宗时至徽宗时。)高丽睿宗使尹瓘攻取之。乃筑九城。旋复失之耳。(详见沃沮考。)
高王既卒。(大祚荣。)武王继立。(名武艺。)寔犯登州。而新罗承诏。击其南鄙。以其壤地相接也。
 
唐书云。开元中黑水靺鞨。使者入朝。帝以其地。建黑水州。武艺曰。是必与唐腹背攻我也。乃遣弟门艺。击黑水。门艺惧归唐。武艺暴门艺罪恶。请诛之。后十年。武艺遣大将张文休。率海贼。攻登州。帝驰遣门艺。发幽州兵击之。使太仆卿金思兰。使新罗督兵。攻其南。会大寒雪袤丈。土(一作士)卒冻死过半。无功而还。(新罗史亦云。)〇新罗史云。开元二十一年。(圣德王三十二年。)唐遣使教谕曰。渤海靺鞨。外称蕃翰。内怀狡猾。今欲出兵问罪。卿亦发兵。相为掎角。(出金庾信传。)〇崔致远上太师侍中状云。开元二十年。渤海怨恨天朝。掩袭登州。杀刺史韦俊。于是明皇大怒。命内史高品何行成。大仆卿金思兰发兵。(思兰新罗人。)过海攻讨。以冬深雪厚。蕃汉苦寒。敕命回军。新罗史云。将军金庾信上表曰。臣所奉进。止令臣执节本国。发兵马讨除靺鞨者。蠢尔夷俘。计己悔祸(一作过)。伏望升下。因臣还国。再宣殊裔。必倾其巢穴。静此荒隅。 〇镛案此时。辽蓟之地。契丹梗路。(详见下。)故渤海之入寇也。必越海而犯登州。大唐之讨罪也。亦越海而借新罗。此易知之理也。若使渤海部落。本据辽东。则渤海宜直寇营平。大唐亦直讨辽东。何必越海取路。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6H 页
迂曲如是乎。渤海之不据辽东。明矣。当时新罗、渤海。以泥河为界。密比为邻。故必使之击其南鄙也。
武王之后。又历六王。厥有宣王。开大境宇。五京十五府。于是乎备设。
 唐书云。武艺谥武王。钦茂谥文王。(武艺子。)华屿谥成王。(钦茂孙。)嵩邻谥康王。(钦茂子。)元瑜谥定王。(嵩邻子。)言义谥僖王。(元瑜弟。)明忠谥简王。(言义弟。)言义死。从父仁秀立。其四世祖野勃。祚荣弟也。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死谥宣王。初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〇镛案唐书靺鞨传。越喜虞娄之等。至贞元中。(德宗时。)朝唐。其后服属渤海。不与王会。以此推之。仁秀之所开拓。即越喜铁利之等。至于我邦西北之边。沃沮、句丽之故地。已于高王时得之。故南接新罗也。
肃慎故地。为上京曰龙井府。领龙、湖、渤三州。(唐书)
 唐书云。天宝末。钦茂徙上京。直旧国三百里。忽汗河之东。贞元时。东南徙东京。钦茂死。华屿为王。(即成王。)复还上京。〇又云。俗谓贵者曰龙州之䌷。湄沱湖之鲫。〇镛案旧国者。即挹娄之东牟山。(在白头山东北。)所谓中京也。自此北上三百里。即今宁古塔之比邻也。忽汗河者。今之虎儿河也。(一统志谓之胡里改江。)此河北汇为镜泊。又北流八百里。入于混同江。今之宁古塔。在此。河之西岸。渤海上京。既在忽汗河之东。则与宁古塔隔水之地也。湄沱湖者。今之镜泊湖。州之以湖名。亦以此湖也。
 后汉书云。挹娄古肃慎国也。在夫馀东北千馀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〇晋书云。肃慎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去夫馀可六十日行。东滨大海。(郭璞云。今肃慎国去辽东三千馀里。)〇括地志云。肃慎亦曰挹娄。南去夫馀千五百里。其南有白山。〇镛案今我豆满江以北。无非肃慎故地。其必以上京。为肃慎故地者。彼乃肃慎君长之所居也。
 一统志云。女真在混同江之东。至阿骨打。始大。建国曰金。灭辽设都于渤海上京。至海陵。改为会宁府。(又云。元以其地。设万户府。曰桃温。曰胡里改。)〇盛京志云。古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6L 页
大城在宁古塔西南六十里。虎儿哈河之南。周三十里。四面七门。内城周五里。东西南各一门。内有宫殿基。按金上京会宁주-D004。在长白山北。按出虎水傍。今按出虎水之名。古今互异。无可考。朝鲜北界。又有会宁府异同。亦无可辨。 〇镛案元时设府于此地。其名曰胡里改。则忽汗河之为胡里改。明矣。一统志。录为二水。误矣。〇又按虎儿河。本是东北流之水。而古大城在其南岸。则与今宁古塔隔水之地也。
 盛京志云。乌喇宁古塔。汉挹娄地。唐初置燕州。后置黑水府。大氏于混同江之西。置上京龙泉府。金于长白山之北。建上京会宁府。东为呼里改路。西为恤品路。南近高丽。为合兰路。清设宁古塔。(又云。湖州渤州故址。无考。)〇镛案金之会宁府。即渤海之龙泉府。本无二城。前所云古大城是也。〇又按燕州黑水府。即挹娄之北边。距今宁古塔绝远。(混同江西岸。皆太山巨岳必无置上京之地。)
其南为中京曰。显德府。领卢、显、铁、汤、荣、兴六州。
 唐书云。俗谓贵者。曰显州之布。卢城之稻。〇镛案中京者。所谓旧国也。在上京之南三百里。东牟山之下。即大祚荣树壁之处也。其地在忽汗河之西。故及徙上京。谓之忽汗河之东也。今镜泊之南二百里。有额敦山。其高六十里。正在虎儿河之西北。或是东牟山也。其山出二河(东曰。福尔虎河。西曰飞虎河。)此或是奥娄河树壁处也。中京在此地。后东西南北四京之位。方得其正也。
 唐书地理云。自鸭渌江口。舟行百馀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即中京。)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城。(即上京。)〇镛案渤海传。中京距上京。不过三百里。此云六百里者。文误也。其间不能为六百里。当从本传。
𧴖貊故地。为东京。曰龙原府。亦曰栅城府。领庆、盐、穆、贺四州。
 唐书云。钦茂贞元时。东南徙东京。又云。龙原东南滨海。日本道也。(钦茂时。以日本舞女十一。献于唐。)又云。俗谓贵者曰栅城之豉。〇贾耽郡国志云。渤海주-D005、鸭绿、扶馀、栅城四府。并是高句丽旧地也。自新罗泉井郡。(今德源。)至栅城府。凡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7H 页
三十九驿。(一千一百七十里。)〇镛案泉井郡者。今之德源也。今自德源。遵海而北一千二百里。则其地为会宁钟城。正在肃慎之东南。今之钟城。或其地也。此乃古北沃沮之地。乃谓之濊貊故地者。晋太康六年。北扶馀王为慕容廆所杀。其子弟走保北沃沮。(见晋书。)夫馀者。濊貊也。名之曰濊貊故地。无不可也。其谓之日本道者。自此乘船。直自虾夷之西溟。得达日本之北界也。庆、盐、穆、贺。今虽未详。今庆兴、稳城之等。即其地也。〇又按舆地胜览。钟城府北。潼关镇江外。有古城。号南京。此或是龙原府遗址也。其称(称其)南京。虽若错谬。其为古都则明矣。
沃沮故地。为南京。曰南海府。领沃、晴、椒三州。
 唐书云。南海新罗道也。(又云。南接新罗。以泥河为界。)又云。俗谓贵者曰南海之昆布。沃州之绵。〇镛案沃沮故地。在单单大岭之东。今之咸兴주-D007也。(详见沃沮考。)自咸兴遵海而南。遂自江陵。达于庆州。故谓之新罗道也。沃、晴、椒三州。今虽未详。今磨天岭以南。铁关以北。即其地也。
高丽故地。为西京。曰鸭渌府。领神丰桓正四州。曰长领府。领瑕河二州。
 唐书云。鸭渌。朝贡道也。长领。营州道也。又云。果有九(一作丸)都之李乐游之梨。 〇辽史地理志云。渌州本高句丽故国。渤海号西京鸭渌府。桓州。在渌州西南二百里。正州。在渌州西北三百八十里。〇镛案辽之渌州。即渤海之鸭渌府。盖以神州为治也。唐书地理志。称自丸都城。溯流东北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中京。(文见上。)则所谓神州西京。当在今虞芮慈城之北隔水之地也。其疆域所辖。或至水南。或限水北。今不可详也。其谓之朝贡道者。当时辽蓟之地。契丹梗路。故其朝唐之路。盖于今龙川前洋。乘舟至登州下陆也。据唐书云。李楷固败还。而契丹附突厥。王师道绝。不克讨祚荣。(已见上。)契丹之梗路。可知也。又其入寇。必寇登州。其朝贡之
 路。亦必由是也。唐书地理志云。安东都护府。故汉襄平城也。(今之辽阳州。)东南至平壤城八百里。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7L 页
海王城。(渤海之上京。)城临忽汗海。(即虎儿哈河。)其西南三十里。有古肃慎城。〇镛案长岭者。长白山之来脉也。
 新罗史云。文武王十年。(唐高宗咸亨元年。)句丽水临城人年岑大兄。收合残民。自穷牟城。至浿江南。杀唐官人。(句丽亡后三年。)圣德王三十五年。(唐开元二十四年。)帝敕赐浿江以南。宣德王二年。发使安抚浿江南州郡。(三年春。王巡幸汉山。移民户于浿江镇。)宪德王十八年。(唐敬宗末年。)命牛岑太守。徵汉北诸州人。筑浿江长城三百里。(以备浿西贼。)孝恭王二年。(唐昭宗光和元年。)弓裔取浿西道。八八(一作年)浿江道十馀州。降于弓裔。 〇弓裔元年。(年号曰圣册。)分定浿西十三镇。平壤城主黔用降。(即土酋。)甑城贼明贵等(赤衣黄衣等。)归服。(弓裔尝云。平壤旧都鞠为茂草。我必报其雠。)〇郑志云。高丽太祖元年。以平壤荒废。徙盐、白、黄、海诸州民以实之。〇镛案唐书云。李绩灭高丽。收五部百七十六城。以其地为九部四十二州百县。置安东都护府。然总章二年。徙高丽民三万于江淮。由是观之。平壤安州。其有孑遗乎。自此以后。浿江以北。沦为贼巢。直至弓裔之时。始渐刬平。惟鸭渌一带沿江之地。为渤海州县。犹是有主之物也。又通典云。李绩平高丽。为九府。用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县令。置安东都护于平壤以统之。上元二年。徙辽东故城。仪凤二年。又徙新城。(在今辽阳西。)开元二年。又徒(一作徙)平州。(在今广宁北。)天宝二年。又徙于辽西故郡。至德后废领。羁縻州十四。(平壤辽东等。)由是观之。句丽亡。后先弃平壤。任使土酋分据。次弃辽东。遂令契丹杂居。其官长黜陟。不闻于朝廷。其寇贼侵夺。不关于边门。故唐书通典。一自句丽亡后。并无辽东之迹。轼史郑志。一自句丽亡后。并无平壤之迹。自唐高宗总章二年。(元年高丽亡。)至高丽太祖元年。(五季后唐时。)二百五十年。平安一道。盖无主之地也。契丹酋李尽忠。已于武后时叛唐。(见上文)至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又命安禄山讨契丹。而败绩。(见唐书。)其后中国多事。不复东顾。契丹得以其间。尽有辽东之地也。渤海既以鸭绿府为西京。则平壤以北。似皆管辖。但萨水以南。残灭尤甚。(为贼巢。)其所经理。只是鸭绿沿边近北之地。故所置唯神、丰、桓、正四州也。〇又按长岭者。白头山之来龙也。虎坤堆一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8H 页
脉。西自黑、儿、苏、边、门入来。南驰为吉林峰。(船厂西南四百里。)又东为库鲁讷窝集。(船厂南二百馀里。)又南为歌尔民朱敦。(译言歌尔民者。此云长也。朱敦者。此云岭也。)又南为纳绿窝集。(兴京东三百里。)又东南走四百馀里。为白头山。其长数千里。皆泰山巨岳(一作壑)。如我邦单单大岭之大干龙。肃慎之人。通谓之长岭。自岭以东。为靺鞨七部。自岭以西。即高丽旧地。其设府之处。虽不可详。句丽始祖。本于卒本川开国。故卒本有始祖庙。亦一大都会也。(即纥升骨城。)当时句丽新亡。其建府必于此地。其谓之营州道者。此时契丹梗路。虽不以陆路朝唐。然营州当时。实为东夷之所应属。而自渤海中京。欲赴营州。必由长岭。故名曰营州道也。(渤海传云。幽州节度府。与相聘问。自营平距京师。盖八千里而远。)
扶馀故地为扶馀府。常屯劲兵捍契丹。领扶、仙二州。鄚颉府。领鄚高二州。
 唐书云。扶馀。契丹道也。又云。俗谓贵者。曰扶馀之鹿。鄚颉之豕。〇通考云。契丹阿保机。以渤海土地相接。常有吞并之志。天成元年。率诸蕃部。攻渤海国夫馀城。下之。改夫馀城。为东丹府。命其子突。欲留兵镇之。未几。阿保机死。命其弟率兵攻夫馀城。不克而还。〇辽史太祖纪云。天显元年。改渤海国为东丹。忽汗城为天福册。皇太子突。欲为人皇。王以主之。〇镛案北扶馀之地。辽曰东丹府。金曰黄龙府。明曰三万卫。今曰开原县。
 后汉书云。夫馀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骊。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魏志云。在长城之北。)〇盛京志云。大氏扶馀府。在开原县城西。(又云。古永平县。大氏置金废。又云。古通州。本扶馀国王城。)〇又云。开原县。周秦肃慎。汉扶馀国。唐大氏。扶馀府。辽属黄龙府。〇镛案扶馀。本濊貊之地。元魏时。谓之豆莫娄。一统志。乃谓之肃慎故地可乎。一统志之不覈。类皆如此。
 盛京志云。古韩州。本高丽鄚颉府地。领鄚颉二州。渤海因之。辽改韩州。东平郡。领柳河一县。明置站。在开原县城之西北。
挹娄故地。为定理府。领定、沈二州。安边府。领安、庆二州。
 一统志云。沈阳卫。本挹娄国地。渤海置沈州。辽改曰昭德。金改曰显德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8L 页
元改曰沈阳路。〇盛京志云。古挹娄县。本辽兴州地。金改挹娄县属沈州。谓挹娄故地也。今铁岭县南懿路城也。〇又云。兴京。本唐燕州。后为大氏所据。改属定理府。辽金属沈州。明建州卫地。(又云。定理府故址无考。)〇镛案此云。挹娄者。懿路之声转也。肃慎挹娄。本无二地。渤海既以肃慎故地。为上京。又安得以挹娄故地。为沈州乎。挹娄者。懿路之声转。且考挹娄之地。本在混同江之东。而混同江之西。皆太山巨岳。峻岭危壑。北自黑儿苏边门。南至白头山。北脊大干不断。气势雄险。此天设之大限也。大干以东之水。皆会于混同江。大干以西之水。皆会于三汊河。(辽水之下流。)此地纪之大纲也。大干以东。为挹娄靺鞨。其南为我邦之北沃沮。大干以西为夫馀句丽。其南为我邦之鸭渌江。此考之汉魏诸史。及山经水志。图绘之藏。皆确然不差者也。凡在大干之西者。虽开原(古夫馀)兴京(古句丽之地)尚非挹娄之古地。况盛京。在开原西南二百里。直当辽阳之北。密接辽西之界。以此而谓之挹娄故地。可乎不可乎。挹娄之地。尚隔千里。犹冒其名可乎。晋书云。挹娄在不咸山北。去夫馀可六十日行。今盛京开原不过二日之程。又何解也。夷貊之人。迁徙无常。随其所居。锡以部落之名例也。濊貊。本北夫馀之名。而其人徙于江陵。则江陵冒濊貊之名。玄菟本东沃沮之地。而其军徙于句丽。(汉县名。)则句丽冒玄菟之名。沈阳之有挹娄之名。或亦如此。当时或有挹娄之人。徙居沈阳。遂使沈阳。有此名也。名称一混。疆域都晦。辽史以降。其州县沿革之名。皆荒乱无理。东西不辨。不可以不察也。(详见下。)
率宾故地。为率宾府。领华、益、建三州。
 唐书云。俗谓贵者。曰率宾之马。〇盛京志云。古率宾府。渤海。置领华、益、建三州。辽废州存府。金、元州府皆废。今按建州。在兴京界内。而率宾府及华益二州。皆近凤凰城界。〇又云。华州建州旧址无考。今凤凰城东南百二十馀里。朝鲜界。有益州城。俗误呼恩州。又云。古恤品路。金置节度使。本辽率宾府地。今在兴京东南边外。入乌喇界丙(一作内)。 〇镛案鸭渌之北。皆句丽故地。则率宾亦句丽部落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9H 页
兴京西南。叆河之东。当时。或谓之率宾。大抵渤海极西之界。最北曰鄚颉府。(在夫馀西北。)次南曰夫馀府。(今开原。)次南曰定理府。(今沈阳之地。)次南曰率宾府。(兴京之西南。)率宾之东南曰鸭渌府。(虞芮江外地。)鸭渌之北。白山来龙之西曰长领府。(兴京之东界。)唯安边府无文。可知。以理推之。当在今兴京之北也。(西与沈阳接。)
拂涅故地。为东平府。领伊、蒙、沱、黑、比五州。
 北史云。靺鞨凡有七种。其一粟末部。与高丽接。每寇高丽。其二伯咄部。在粟末北。其三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其四曰拂涅部。在伯咄东。其五号室部。此(一作在)拂涅东。其六黑水部。在安车西北。其七白山部。在粟末东南。自拂涅以东。皆石镞。即右肃慎氏也。〇隋书云。靺鞨国。与隋悬隔。唯粟末白山为近〇唐书云。黑水靺鞨。贞观二年臣附。以其地为燕州。又有拂涅、虞娄、越喜、铁利等部。其地南距渤海。西抵室韦。〇又云。拂涅亦称大拂涅。开元天宝间八(一作入)来。献鲸睛、貂鼠、白兔皮。铁利开元中六来。越喜七来。贞元中一来。虞娄贞观间再来。贞元一来。后渤海盛。靺鞨皆役(一作亦)属之。不复与王会矣。〇镛案拂涅之地。当在今乌喇之东。宁古塔之西。今按宁古塔西北二百里。有必儿汉山。即必儿汉河之所出也。河之西岸。有必儿汉站。拂涅、必儿。其声相近。或是其地也。
铁利故城。为铁利府。领广、汾、蒲、海、义、归六州。
 唐书见上。〇通考云。宋开宝五年。铁利王子。贡马布腽肭脐。〇镛案铁利六州。既有海州。则其地近海。今我豆满江之北。与彼兴开湖(周千里)之南。或其地也。其献腽肭脐。亦一證也。高丽史云。显宗五年。铁利国献方物。〇案北宋真宗祥符入(一作八)年事。
越喜故地。为怀远府。领达、越、怀、纪、富、美、福、邪、芝九州。安元府。领宁、郿、慕、常四州。
 唐书见上。〇通典云。安东府东。至越喜部落二千五百里。(案此时。安东府在营州东南二百馀里。)〇盛京志云。(乌喇宁古塔。)古信州。本渤海怀远府地。辽改州。领武昌、定武二县。隶东京。金隶会宁府。又云。武昌。本渤海怀福县。定武。本渤海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69L 页
豹山县。故址皆无考。〇镛案金之会宁府。即渤海之上京也。以此推之。越喜故地。即今宁古塔左右迤北之地。又无疑也。其地广远。故设十三州而恢恢也。
又郢铜唐(一作涑)三州为独奏州
 唐书云。涑州。以其近涑沫江。盖所谓粟末水也。〇盛京志云。涑州以近粟末故名。应在混同江左右之地。〇镛案独奏谓直达也。不置都督府。凡有边机。自州直达。(如我邦济州。)其孤远可知。若在混同江之左右。此是畿甸之内。岂有独奏之理。此三州。当在北边混同江东折之处也。
其十五府疆域所分。历然不乱。皆有确證。乃自辽史。地志惑乱顾(一作颠)倒。忽以大荒诸府。悉移辽东。一统志、盛京志。又从而增益之。于是渤海大氏。俨作辽东之霸主。
 一统志。辽东都司云。唐征句丽。置盖辽二州。寻为渤海。大氏所据。五代时地。入契丹。〇盛京志云。渤海置五京十五府。而辽地始盛。辽金皆袭渤海。各置五京。其三皆今盛京所属之地。〇镛案谪中。苦无书籍。即辽史地志。不见全文。其源头误处。无由劈析。然渤海大氏。原不得辽东一片之地。今谓唐征句丽。而大氏据辽可乎。仲象东走之初。本保太白之东北。祚荣远遁之后。只得海北之诸国。此时未敢窥辽东一步也。七王之后。宣王仁秀。开大境宇。始乃西极扶馀。遂至建沈。辽东一县。何尝为大氏物乎。楷固败还之后。唐人愤欲雪耻。直缘契丹梗路。遂致王师道绝。若使祚荣早得辽东。岂患长鞭之不及哉。契丹既灭渤海。虏其部落。多徙辽东。遂取渤海州县之名。冒之于辽东诸邑。如玄菟华丽不而之等。本我咸兴之名。而徙之句丽。徙之辽东。(并见玄菟考。)以存旧观。辽之既亡。撰辽史者。不察荒远之迹。任加冒昧之笔。遂至澒洞如此。一统志以来。笃信辽志。不考古籍。一书之内。自相矛盾者。不可胜数。岂不惜哉。今取其不误者。录之在上。其与古籍不合者。列之下方。以便疏理。
其上京龙井府。则谬指北扶馀之地。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70H 页
一统志云。三万卫。古肃慎氏地。后曰挹娄。元魏曰勿吉。隋曰黑水靺鞨。唐以其地为燕州。置黑水府。元和以后。服属渤海。为上京龙泉府。至金迁都于燕。改此为会宁府。号上京。(又云。开元城西北曰。上京。即金之会宁府。上京之南曰建州。西曰滨州。又西曰黄龙府。)〇盛京志云。渤海上京。在乌喇界内。开原在渤海时为扶馀府。金会宁府。在今乌喇东明时卫治。以牙克萨山为界。一统志误。〇镛案黑水府者。渤海北界之外。黑水、靺鞨之地也。以扶馀而为渤海。既是大梦。而又以黑水为龙井。则梦之中又梦也。
其东京龙原府。则谬指今凤凰城。
 盛京志云。凤凰城本濊地。汉属元菟郡。隋属高丽庆州地。大氏据之为东京龙原府。辽改开州。设盐穆贺三州。属东京。(又云。盐穆贺三州。辽置故址无考。)明为凤凰城。〇又云。辽史渤海。置东京龙原府。领龙原、永安、乌山、壁谷、熊山、白杨六县。辽废属开州。遗址无考。皆在凤凰城界内地。〇又云。古开州。领盐、穆、贺三州。开远一县。辽志。称叠石为城。今凤凰山上。古城犹存。(又云开远县。本渤海龙原县。故址无考。)〇镛案凤凰城。非濊地也。濊貊有三。其一北扶馀。此濊貊之本也。其二我江陵。此濊貊之徙者也。其三北沃沮。晋时北扶馀。王自杀。其子弟走保沃沮。(我六镇。)遂得是名也。此外无濊。安得凤凰城。为濊地乎。〇又按凤凰城。若为东京。其中京当在今牛庄海城之间。其西京鸭绿府。当在今辽西锦州之界。其南京南海府。当在金州旅顺之口。如是然后东西南北。名实相允。今也不然。所谓西京鸭绿府。在东京之东数百里之外。所谓南京南海府。在东京之北数百里之外。(今海城。)粟末书生。虽云寡学。不应指东为西。命北为南。若是其乖反也。〇又按盐穆贺三州。本是渤海之所建置。则地志当曰辽因之。不当曰辽设之。今详其文。盐、穆、贺三州。始云辽设。复云辽置。此必辽志本文也。辽人之移彼名而冒此州。不既明甚乎。若然。所谓乌山、熊山等六县。皆是此类。不足疑也。
 盛京志(辽阳州)云。古白岩县渤海。置辽因之。旧址无考。(钓鱼台。在辽阳城南三十里。大氏所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70L 页
游云。)〇镛案此皆传闻野谈。非有实验也。
其南京南海府。谬指今海城县。
 一统志云。海州卫。本盖牟地。句丽为沙卑城。渤海为南海府。辽为海州治。临溟县。〇又云。废耀州。在卫西南二百里。本渤海椒州地。辽置耀州。领岩渊一县。(盛京志云。古耀州。在今海城县西南六十里。岩渊旧址无考。)辽隧废县。在卫西六十里。渤海为永丰县。(辽改曰仙乡。)析木废县。在卫东南四十里。渤海置花山县。(盛京志云。有土堡曰析木城。)临溟废县。在卫东一百八十里。(又云。鹤野废县。在都司城西八十里。渤海为鸡山县。辽改曰鹤野。)〇又云。盖州卫句丽为盖牟城。唐置盖州。渤海因之。辽以路通辰韩。改为辰州。又安市废县。在卫东北七十里。渤海置铁州。(金改为汤池。)熊岳废县。在卫南六十里。本渤海杉卢郡。辽为卢州。(盛京志云。旧址无考。)〇盛京志云。金州本辰韩地。汉属元菟郡。唐置金州。渤海属杉卢郡。(又云。盖平县。本辰韩地。唐为盖州。大氏改为辰州。辽为辰州奉国军。)〇镛案海州在凤凰西北四百馀里。彼为东京。此为南京。有是理乎。辽隧者。班固地志所载辽队县也。此县正在辽河之东岸。岂大氏足迹之所及哉。辰韩者。我邦之庆州也。自金州绕海。而南转而东走。水路五六千里。谓之辰韩可乎。辰韩之名。犹冒金州。则渤海三京之冒于辽东。又何讥焉。
 盛京志云。海城县。古南沃沮。国汉属玄菟。后属乐浪都尉。东汉仍封沃沮为侯。句丽为沙卑城。大氏以为南京。南海府统沃、晴、椒三州六县。辽置海州。〇又云。辽史海州。在沃沮国地。高丽为沙卑城。案后汉书。东沃沮。北与挹娄。南与濊接。在盖马大山东。今据一统志。以盖马大山。在朝鲜。则其国都在今县界外。海州其外邑也。今旧址无考。〇又云。海州渤海南京。叠石为城。幅员九里。都督沃晴椒三州。沃沮、鹫岩、龙山、滨海、升平、灵泉六县。辽改为海州。南海军诸州县皆废。旧址无考。〇又云。右(一作古)嫔州。本渤海。晴州。领天晴、神阳、莲池、狼山、仙岩五县。辽尽废。置嫔州柔远军。属海州。金废。应在广宁交界。而故址无考。〇镛案盖马大山者。长白山之大干也。(已见前。)西自海城。东至单单大岭已二千馀里。其在岭东之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71H 页
南沃沮。乃以海城为外邑。管辖之法。何其阔也。度辽野踰鸭水주-D020香山。越大岭。遥相统领。有是法乎。既知沃沮。在盖马大山之东。庶知渤海南京。亦在盖马大山之东。又何必辛苦妆点。以堂堂辽东之海州。为遥遥沃沮之外邑乎。然且渤海南京。本产昆布。(见唐书。)未知辽东之海。亦产此物乎。我邦三面环海。而惟咸兴之海。乃产昆布。(如海藻。)此乃南京之确證也。不通西蜀。难得蒟酱。俾出童羖。彼将柰何。〇又按若如上说。沃、晴、椒三州。都只六县。所谓沃沮、鹫岩、龙山等六县。宜分属三州。若如下说。则只晴州一州。领天晴等五县。二说必有一误。(上说似渤海本制。)且广宁者。辽西也。渤海之地。至入广宁。则未几当犯中国。不亦妄乎。
其沈州定理府。又误援东牟山。谓在今盛京城东。
 一统志云。东牟山。在沈阳卫东二十里。渤海保挹娄之东牟山即此。(又云。长白山。在三万卫东北。)〇盛京志云。今奉天府治。为挹娄国。北为扶馀。南近海为沃沮国。渤海保东牟山。即今府治之东山也。即今府治。建定、沈二州。属定理府。辽置沈州。(大柱山。在承德县东二十里。即昔东牟山也。)〇镛案唐书明云。东牟山直营州东二千里。今盛京之天柱山。西距古营州之柳城县。不过五百馀里。何得以此为东牟山乎。徒执挹娄二字。遂以辽沈之地。都作靺鞨之乡。不亦惑乎。挹娄者。懿路之声转也。
其拂涅故地。东平府。谬指今辽滨县。
 一统志云。辽滨废县。在沈阳卫西北一百八十里。本拂涅国地。渤海置东平府。辽为辽沈县。〇又云。奉集废县。在抚顺南八十里。汉为险渎县。高丽为霜岩县。渤海改为奉集县。(盛京志云。奉集县地。在盛京城东南四十五里。名奉集堡。)〇镛案拂涅之为靺鞨部落。北史唐书。不啻丁宁。今忽以辽滨废县当之可乎。辽东险渎县。明载班志。今盛京东南在汉。不属辽东。何得险渎。乃在其地乎。此梦之中又梦也。
 盛京志云。古率宾府渤海为东平府。领伊、蒙、陀、黑、比五州县十八。辽皆废改为州。有辽河、羊肠河、锥子河、蛇山、狼山、黑山、巾子山。皆今广宁界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71L 页
内地。故址无考。〇镛案羊肠河、锥子河、蛇山、黑山。皆在辽西。环绕广宁之城。若于此地。设拂涅五州。则山海关以东。皆拂涅也。唐书云。拂涅以东。皆石镞。今辽西。亦石镞乎。
其铁利故地。铁利府。谬指今章义站。
 盛京志云。古广州。辽开泰七年。分渤海、铁利郡地。置广州县、昌义一县(古章义郡渤海。为铁利郡。辽建铁利州。今盛京城西南七十里。有章义站。即其地也。)〇镛案铁利者。靺鞨之名也。今盛京西南七十里。乃辽东之地。何谓铁利。
其越喜故地。怀远府。谬指今铁岭县。
 盛京志云。铁岭县。汉挹娄地。隋越喜国地。唐大氏。改富州。属怀远府。辽改银州。明改铁岭卫。〇又云。古银州。本渤海富州。辽置银冶。更名其地。即今铁岭县城。(又云。延津县。本渤海。富寿县。属富州。辽改延津。)〇又云。古柳河县。金史云。本越喜县地。辽有枸河柳河。今考其河。即内辽河。外辽河也。(在铁岭县界内。)〇镛案越喜之为靺鞨诸部。明载唐书。今以铁岭当之。可乎。(铁岭。在今盛京北百三十里。)
 
辽志云。咸州在渤海龙泉府。南多山险。盗寇渊薮。(辽制咸州。领咸平一县。金改为府。)盛京志云。其地应在铁岭县东诸山中。〇镛案龙泉府者。渤海之上京。即今宁古塔隔水之地也。安得在铁岭县东乎。咸州者。黄头女真之所起也。(事详通考女真条。宜入女真考。今略之。)与铁岭何干。
总之渤海疆域。中间张大。始末纤小。及其衰也。其所谓东京南京。皆为女真所据。长岭以西。鸭水以北。皆为契丹所夺。
 新罗史云。景明王五年(朱梁末帝时。)二月。靺鞨别部。达姑众来寇北边时。坚权(高丽太祖王建臣。)镇朔州。(今春川。)率骑击大破之。〇高丽史云。太祖二十五年。石敬璥(一作瑭)末年。 契丹遣使。遗橐驼五十匹。王以契丹与渤海败盟殄绝。不可远结为邻。流其使三十人于海岛。系橐驼于万夫桥下。皆饿死。五代史云。高丽王建因胡僧袜啰。言于晋高祖曰。勃(一作渤)海我婚姻也。其王为契丹所虏。请与朝廷。共击取之。高祖不报。开运二年。遣郭仁遇。使高丽。击契丹。仁遇见其兵极弱。向者之言。特建为誇诞耳。 〇定宗三年。(汉隐帝元年。)东女真献方物。〇镛案此时。渤海未亡。而东女真已与相通。咸兴以北之依旧为渤海京邑。未可知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第 272H 页
通考云。宋太宗淳化二年。以渤海不通朝贡。诏女真攻之。〇高丽史云。成宗十年。(宋淳化二年。)遣兵逐女真。(初新罗之末。三国分争北界丘墟。女真乘间。据有鸭绿江内外。出没抢掠。边民苦之。至是遣兵。逐出白头山外居之。〇案此云。鸭绿江。谓三水郡。鸭水之源。)〇镛案此时。渤海之不通朝贡。弱也。非顽也。南阻女真。西阻契丹。作一穷囚。安得越海朝贡。宋诏盖不谅也。(又案高丽史。太祖以后。显宗以前。渤海国人来投者。无虑累万户。)
 通考云。辽天庆五年。高永昌以渤海叛。契丹阿骨打(金太祖。)初援之。已而复相攻斩。(一统志云。夏行美渤海人。辽太平中。大延琳叛时。行美总渤海军于保州延琳。使人来诱。行美执之。婴城自守。)〇镛案此时沈州。久为契丹之物。故骨打援永昌而夺之。长岭以西之不为渤海久矣。此时保州。(今我邦义州。)久为契丹之物。故行美拒延琳而守之。鸭水以北之不为渤海久矣。(渤海亡年。考诸辽金史。始可得之。今无书籍。不可详也。耍在宋太宗之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