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x 页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卷六)
 祥刑追议四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0H 页
自他之分九(被打醉归。疑于跌溺。根由使酒。实因落水。)
 黄州民金成白。打文廷枢。〇初检跋词曰。两人相斗时。光景乃有宾天龙目睹。其言曰。成白数三次驱打。又曰。成白手执小棒形如镰柄(是如为乎旀)。安玄己(段)。欲为挽解。反被踢打。至于昏倒。各自逃散(是如为遣)。又曰。廷枢被打仆地。大呼哀𠸋。因即起立。故渠乃携出(是如为卧乎所)。移乙之怒。至及安哥。则廷枢之无限被打。推此可知(是乎旀)。验其伤处。则左右肷韧皮脱皮。损絜其圆围。大者。二寸七分。小者。二寸二分。俱非致命之伤(是乎遣)。审其溺处。则菉沙村通涉之滩水也。水深不过五尺(是如乎)。被打而无要害之伤。溺水而在清浅之滩。事情到此。眩惑莫甚。试令拯尸人文师哲等。作草隅(一作偶)人。卧之水中。以像其形。则自腰以下。沈在水中。自腰以上。其水渐浅。至于头部。著在水漘冰澌之上(是乎旀)。师哲之言曰。雪埋头部。只见衣端。故披雪拯出(是如为乎所)。今则脑后发际。小有水痕。头颅面部。无不乾燥。口鼻不渰。肚腹不胀。理所然也。安玄己第三招曰。其日黄昏。望见菉沙之路。问是何人。答曰。我乃文风宪。今方还家。以此观之。此时精神。尚未迷乱(是乎旀)。所著衣裤。不知去处。想已远漂。惟布袜一只。行缠一只。唐鞋一只。挂在下流沙石之间。盖此廷枢脱裤涉水。手持裤袜。及其昏倒。不觉放手(是乎旀)。其日之夜。风雪极寒。廷枢以年过五十之人。沈醉契酒。又吃一棒。醉气愤情。一时弸中。黑夜迷程。遂忘旧涉。误渡上流。才入水中。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0L 页
寒冷逼身。困眠眩晕。蹉跌仆水。仍即致死。而足指甲之沙泥。左右手之向前。合于法文(是乎等以)。实因(段)。以被打渡水。困醉寒逼。眩晕致死。悬录尸帐(为乎旀)。金成白(段)。以被告录上(为在果)。廷枢,成白。老少悬殊。而忽逢下待。(言语之间。似称河所。)又被驱打冤郁之心。发于醉中。乘夜独归。遂至于此(是乎旀)。金成白(段)。向天龙问马去处。在渠有何所妨。无端起怒。有此驱打。究厥所为。万万凶狞(是乎旀)。两肷韧许多伤处。其色紫黯。四畔血癊。此皆折篱为捧。肆意独(一作毒)打者也。虽使强壮之人。被打如此。决难运身。况老者乎。及至水边。醉困气尽。触寒昏仆。苟究其本。实由被打(是乎旀)。行凶器仗。不能拾得。玆无图形(是乎旀)。覆检官(段)。以载宁郡守。请移举行。〇评曰。枣吞鹘突。首鼠周章。胡至是也。被打渡水。困醉寒逼。眩晕致死。有是理乎。被打者。无渡水之理。(伤重至死者。无以渡水。)渡水者。无困醉之理。(沈醉则初不临水。)困醉者。无寒逼之理。(醉者。不畏寒。)寒逼者。无眩晕之理。(寒逼则精神顿清。)一剥一换。移步幻形。第二节与第一节不应。第三节与第二节不应。第四第五。节节不应。以此断狱。狱可断乎。夫渡水以下八字。是文廷枢自作之孽。被打二字。是金成白当死之案。观于实因。则金成白者。命当半偿。冤当半伸。乃曰金成白(段)。以被告悬录。岂不斜哉。实因既然。则金成白(段)。当以正犯。兼被告悬录。岂可但作被告人身名乎。究厥所为。万万凶狞。安得为被告乎。其色紫黯。四畔血凝。安得为被告乎。两手执饼。两脚跨鞍。狱其可断乎。〇按无冤录。自溺死条曰。斗驱了。各自分散。或去江河边。才经相打。尚困乏。若困醉头旋。落水渰死。其尸上虽有驱打痕损。只定作落水致死最便。打伤虽在要害处。今既落水身死。则是他故致死分明。今此文廷枢之死。明合此文。则实因但当曰落水致死。再不可增附一字。其本事根因。别自叙列。不必曰落水。由于被打也。盖此死人。昏夜独行。自意褰涉。则其伤之未甚可知。又何以被打为咎乎。〇乡村暮归者。寻常遇鬼。身入水中。足不离地。遂至昏倒。致命者项背相望。语虽似怪。事本恒有。此狱虽非鬼祟。而鬼祟因可讲也。水中遇鬼。法虽不著。邪魔卒死。明有一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1H 页
条。(无冤录。)于水于山于路于室。既为邪魔之所中。则不可曰法文之所无也。凡遇鬼道死者。其尸柔软不强。按无冤录。在床烧死条曰。薰蒸死者。其尸软而无伤。与梦魇者相似。则鬼死者之柔软。明出法文。但于魔中条。区别形證。独无柔软之说。为缺典耳。凡遇水死之尸。宜察之以魔中之證。验之以柔软之形。斯可为理冤之一助也。
 覆检跋词曰。今此尸身。既经被打。且兼溺水。其死几至二旬。浑体无不僵冻。而肷韧之外。都无伤处。腹不膨胀。手甲无泥。参以證招。被打明白。而既非要害之处。又非致命之伤。则其死不以是也。若云投溺。下流水深。何必投之于浅流乎。盖此廷枢。始既逢辱。继又被打。醉气愤心。一时交攻。顿忘来时之骑马。又失常涉之故路。川流既广。筋力耗尽。几乎汔济。冻气撑中。酒晕冲上。头旋昏沛不能更起(是遣)。足指甲之沙泥。左右手之向前。沕合法文(是乎等以)。实因(段)。以被打渡水。困醉头旋致死。悬录(为乎旀)。金成白(段)。以被告录上(为在果)。不知老少之别。凌辱驱打。致令廷枢不胜恚愤。昏夜作行。有此殒命。〇评曰。初检覆检。鲁卫之政也。其实因虽或数字差错。大体相合。又何为三检也。皆不可晓。
 三检跋词曰。及至川边。既失惯涉之滩。迷入黑夜。忽陷生路之水。高岸左横。长川前亘。涉出无路。溯洄转穷。寒气倍逼于身上。困力自尽于川中。乃以颠蹲。遂至渰死(是如乎)。实因(段)。以醉斗被打后。入水昏眩致死。悬录(为乎旀)。水深不过三尺三寸。(周尺也。)其距常涉之处。不过十馀步(是乎旀)。廷枢鞋只。拾得于此岸沙田之畔。则将渡而遗落者也。(节)金成白(段)。以被告悬录。〇评曰。水深虽浅。若其水广恰过百步。则力尽昏倒。容或无怪。初检三检。皆测水深。不量水阔。其亦疏矣。醉之将醒。天寒水冷。则其中寒卒倒。亦是常理。然则论此事理者。宜言酒醒。而三检之案。皆以沈醉为说。亦其思未精也。
 巡营题词曰。此狱所以三检者。初覆实因。既谓之被打。又谓之渡水眩晕。渡水头旋。囫囵执定。不能断被打自溺之分也。胸膛之痕。其肉既软。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1L 页
肷韧之伤。其皮仅损。因此致命。决无是理。若谓之先杀后投。则戕杀之迹。何如是轻歇。投溺之水。何如是清浅。舍彼没痕之深处。投此易露之浅滩。有是理乎。打者成白。溺者廷枢。而死由于溺。不由于打。则成白已脱空矣。诸安是日同被驱打。以若齐(一作诸)愤之心。犹有暝(一作瞑)归之说。则息鬨而归。即此可明。眼合拳握。俱为自溺之验(是乎矣)。驱打一节。不可不严覈。县监仍定同推官。待用刑约日会推(为旀)。此狱肯綮。惟在于马匹之来历。贵同之招。终始相左。国彬之言。必有隐情。同推时严刑覈出(为旀)。此狱实因。明有无冤录自投溺条可据之文。而字多又有新颁禁令。则今此过十字傅会。曾所未见。全没慎重之体。反启滋惑之端。初覆三检官。刑吏严刑惩励。次待用刑著枷上使。〇评曰。 健陵晚年。新增无冤录附注云。今后各项自死被死。或系有他违端。难于执定。则具由悬录。毋嫌字多。此盖受教也。营题所谓新颁禁令。在此附注之前。然所谓多字。多不过六七字。如所谓被打后将养。不效致死。少不过四五字。如所谓威逼自缢致死。虽曰多字。情理明白。 朝廷亦何苦禁之。所禁者。如此案之类耳。今此三案。皆于实因上面戴被打二字。首鼠周章。两骑作说。其字益多。其理益乱。此营题之所以贬也。然今观营题。亦恐夫子未出于正。无冤录所云。自投溺者。谓死者有羞愤欲死之心。自溺以杀其身也。今此文廷枢乘醉入水。昏眩卒倒。与自投溺者。其情千里不同。何得以此而为正乎。若使使相降为检官。必将曰自溺致死。其为失实。又岂特三官之比哉。玆所谓责人则明也。
自他之分十(被挤堕死。诿之跌溺。根由差役。实因被溺。)
 平山民金延石。杀金草同。〇巡营题词曰。自溺被溺。最难分别。不可以法文所载。身上无痕口开等證。直归之于被投溺死(是乎矣)。金草同(段)。垌役之往赴。虽缘延石之诟辱。(方言筑堤捍水曰垌。)延石之诟辱。初非可死之愤恨。则自溺一款。非所置疑(是在果。)草同不赴垌役。延石连日叱辱。蓄愤已久。积怒未泄。猝遇草同。光景可想。操刃则刃刺。荷杖则杖击。将何所不至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2H 页
乎。忿气暴急。以身投合。转而推挤于岸上。遂使堕落于水中。岸既悬危。水深丈馀。攀援不得。气尽致命。当日之事。如在目中。假使草同沐浴之馀。失足自堕。则以傍人惊惶之心。但当拯救之不暇(是去乙)。袖手在傍。视若寻常。有是理乎。车马三汉。俱以邻比之人。且为垌役之伴。于彼于此。宜无爱憎。而被投溺死之说。本系延石之自吐(是如)。丁宁纳招。无复可疑。而不幸延石径死。真脏(真赃)未露。行凶情节。无以究覆(一作覈是遣)。干连诸人。方系金延石检所。姑不举论初检状。无覆检官延请之说。不审大矣。初检刑吏附过。〇案此时草同之亲属。打杀延石。其检案跋词。录在报雠条。宜与参考。〇评曰。自溺被溺。形證不同。虽其词證具备。其形證之或违或合。在所辨论。此题不信法文。未知其可也。分别之法。在于法文。而先弃法文。谓难分别可乎。
自他之分十一(纠众逼儒。被赶入水。根由使气。实因落水。)
 顺天民赵戒中等。打李阳宅。〇初检跋词云。李阳宅尸体。仰面则都无伤痕。合面则左后肋胁。虽有间间细(一作紫)黯之色。以手扪摩。皆不坚硬(是乎旀)。当初事端。始出于赵戒中之不恭。及科儒奔避之后。其胞弟道中。从弟以中。追愤戒中之被打。赶到林亭。驱打金寅哲(亦科儒。)兄弟(乙仍于)。李阳宅自以首闹之人。或恐馀害之及。遂乃惶怯而奔避(是去乙)。此时金世江者。为治桥梁。与村人立于川边(是如可)。猝闻其同里之人。被打于科儒之队。而适见一士人之奔避。挺身追逐(是如乎)。李阳宅苍黄飞奔之际。忽逢追赶。一倍恐怯。不分死生。投入水中(是如乎)。赶逐之事。渠虽自服。驱挤之说。终称暧昧(是乎矣)。伊日紧犯。不出于世江。则驱挤情节。不可以平问得之(是在果)。实因(段)。以被逐溺水致死悬录(为乎旀)。起闹初由于戒中。而又有道中以中之作梗。终之以金世江之赶逐。有此溺死之患。则世江之紧犯。在所难免。三赵之所犯。亦当严处。〇案此不言某人之为正犯。某人之为被告。今不可考。
 覆检跋词曰。实因(段)。以被打投溺致死。悬录(为乎旀)。赵戒中(段)。与弟聚党。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2L 页
驱打金寅哲兄弟。则驱打之手。独不及于阳宅乎。金世江(段)。在渠既无嫌端。乃以居邻之义。驱人入水。至于致命。殊涉叵测(分叱不喻)。尸体伤痕。皆在合面。则在后追打。明若观火。论其行凶。世江为首。戒中为次。故正犯(段)。以金世江悬录。干犯(段)。以赵戒中悬录。赵道中,以中(段)。纠聚村人。乱打科儒。终有致命。亦涉凶狞。而以中逃躲未捕。〇评曰。实因曰被打兼投溺。则金世江。正犯兼被告矣。单云正犯。不亦冤乎。且投溺者。被人投溺之名。今以自投。谓之投溺。亦误。
 巡营题词曰。无论被逐与被打。李阳宅之死。实由于戒中,世江(是如乎)。世江之招云。大呼疾逐。其人自入冰(一作水)中。仍为漂转。故望见而归。噫嘻。此何言也。见人之溺。必欲拯出。人情之常。而今世江始既赶逐。又不拯救。正犯之目。渠何敢辞。脊背左右肋胁之伤。坚硬如此。犯手殴打。岂非道中,以中之所为乎。然而致命之急。乃在顷刻。苟不溺水。何以至此。此则世江之罪也。以中(段)。即为讥捕。世江,戒中,道中(段)。为先严刑一次。取招牒报。〇评曰。梦中说梦。未有甚于此案。初检一梦也。覆检一梦也。营题一大梦也。夫检案所观。只是实因一句。实因他人。则斯有正犯。实因自己。则斯有被告。此检案之大经大法也。虽十人同犯。辨其首从。以为正犯。虽人我同戕。别其轻重。以定操纵。此检案之大经大法也。观此三梦之案。赵哥三豪。若筮家之兄弟。发动金哥一声。如戏场之傀儡突出。虽其恐怖之端。本起于他人。若夫戕杀之实。亶由于自己。孰主孰客。不难分劈。谨案无冤录自溺死条。曰斗驱了。各自分散。落水渰死。虽其尸上有驱打痕损。不可定作致命去处。只定作落水致死最便。打伤虽在要害处。辜限内今既落水身死。则是他故致死分明。由是观之。设使李尸有折胁破脑速死之伤。但其渰溺。在于纯(一作绝)命之前。则缺(缺其字)实因但当曰落水致死。被打二字。不当戴之于上头。况其所谓伤痕。不过左右肋胁之傍。柔软熹微之伤乎。揆以法文。则凡被打深重者。午时当死。而巳时投溺。亦其实因。当曰自溺致死。何者。其命之所以绝。实由于溺。不由于打故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3H 页
实因虽归于自溺。若其打伤之毒。明系必死之地。则议其罪(一作所)犯。或杀或配。无所不可。岂必以凶身之有罪。不念此实因之无他哉。况以词證言之。赵戒中乃被打之人。非打人之人。赵道中赵以中。乃打金之人。非打李之人。三赵之于此狱。既无当矣。虽以金世江言之。从背后而追打之。则其伤宜在于右肋右胁。手势然也。今此李尸。兼有左肋左胁之伤。岂皆金世江之所打乎。又其肋胁之伤。果为致命之缺(缺根字)因。则理宜即地颠踣。顾当一道逃奔乎。其伤之不深重可知矣。大抵首殴戒中者。李阳宅也。其他重。故其怯深。其怯深。故其走疾。铤鹿不暇于择阴(一作荫)。风鹤皆足以助威。当此之时。金世江一声咆哱。直令人七魄逃遁。是火则入火。是水则入水。本意犹在于游涉。钝身遂至于垫溺。斯固被逐者之情境。此又与威严逼迫。哀冤弸结。蚤夜以思举身投水者。其情不类。今若以威逼杀人之罪。加之于金世江。亦非其情矣。当途治事之人。前有逃奔者。而背有叫执者。则法当执之。何者。奔而逃者。非盗则淫。非淫则杀。不问曲直。遮之逐之。必欲其执而与之。若(一作此)吾人之常情。乡村之例法。岂可与用意威逼者。比而同之乎。虽以见溺不救。为世江罪案。彼溺既由于我逐。我情难孚于彼心。从而往则彼心益急。舍而还则彼心稍缓。此世江之所以还也。本非我雠。亦非我亲。到此相救。反成泥兽之痕。于彼相从。难免葬鱼之祸。怅然自崖而返。不能随流而死。是亦宜恕之一端。一言而蔽曰。此狱当以今(一作金)世江为被告。而世江亦无偿命之法。何则。被捉有可坐(一作生)之理。赴溺乃必死之地。则避玆趋彼。非世江之所能料也。赵戒中,赵道中。谓之词连则可。而谓之干犯则不可。营题非大梦乎。
判付曰。赵戒中狱事(段)。岁月九更。首从四变。属之疑案。未为不可。而非但末稍行查。便成公案。家人共犯。当坐尊长而已。曹议以为一人起闹。三人致命。遽难从轻。诚亦得当。戒中身(乙)。姑令依前同推。
 臣谨案。一人起闹。三人致命。或者李阳宅妻子。有自戕之举也。赵戒中之还为正犯。必有查启中。别般端绪。今不可考。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3L 页
自他之分十二(驱伤致死。掩迹投渊。根由使酒。实因被打。)
 蓝浦民金应宗。杀金致玉。〇初检跋词曰。今此尸身拯出。不过五日。天气且值极寒。入棺出殡。姑无变动之色。浅晕微红。有若半醉之状(是遣)。视其许多伤处。都系生前被打。至于鼻梁骨上微青之色。人中髯里乾粘之血。左颊之血癊色。右颊之紫黑色。以至粪门之突出。明是压塞而致死(是如乎)。气冲上下。其迹昭然。而鼻无血水。口无涎沫。二覈(一作窍)无大小便之痕。此则投溺深湫。多日洗涤。无怪其然(是乎遣)。脐肚少不膨胀。指爪并无沙泥。又其结缚之处。亦无血癊之痕。死后投水。灼然无疑(是乎等以)。实因(段)。以被打压塞致死悬录(为乎旀)。被杀之场。既无骨肉之亲。投溺之时。又无目睹之人。执定元犯。虽若疑眩。致玉之所居土室。在于山下。其北十馀步许。只有金应宗草家。两家相比。更无他人。隔溪相望。三帿之地。始有民村。高声相呼。可以相闻(是乎遣)。南至龙湫。不过五里。所经路傍。无他人家。所谓龙湫。量以针尺。长一百四十一尺。广四十七尺。深五尺。在于山阪之下。旁无人家(是乎旀)。致玉本是酒妄。应宗数与争诘者。即应宗兄弟之招也。乃者致玉。除夕沈醉。酗辱孔惨。应宗之母。不堪其辱。至于痛哭。应宗兄弟。以死相斗。彼此高声。进退相鬨。越自初昏。至于夜半。寂无人声。隔溪村人。无不闻之。应宗兄弟之并力行凶。不问可知(是乎旀)。夺其衣冠。委之路傍。假作虎咬之形。欲巧反拙。人熟(一作孰)信之。邻里骚动。遍行搜觅。伊其兄弟。偃卧不出。正朝之日。人皆盛服。省其坟墓。拜其亲戚。伊其兄弟。昏昏昼眠。不省人事。抑独何故。半夜行凶。五里投溺。力尽而睡。其迹莫掩。金应宗(段)。置之元犯。金宗甲(段)。置之干犯(是在果)。渠若理直。一室之内三人之招。必当如一。而应宗夫妻及明甲所言。各自不同。半吐半吞(是乎旀)。应宗之妻金召史。以妻證夫。虽曰未安。覈实是急。常例难拘。不得已推问(为乎旀)。尸亲金阳才,吕光玉。恬不动念。不即告官。有关风化。不可不严治惩励。
 覆检跋词曰。俯压之时。无他看證。眼目腮颊。亦是紧要之处。则致命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4H 页
本于被打。灼然明白。故实因以被打致死悬录(为乎旀)。曲躬结缚。殆若负猪之状。委弃(一作其)衣冠。假作遇虎之形。元日之白昼烂睡。可验其达夜不寐。其所行凶。不言可知。元犯。以金应宗书录。干犯。以金明甲书填(为乎旀)。应宗妻金召史(段)。不但以妻證夫。终涉未安。若非严杖究问。必难取服。故不得推问。(馀与初检同。)〇评曰。初检之云压寒致死。词證既阙。形證不明。特以其伤处。皆不深重。故以理推之曰。压塞致死。此不无傅会之嫌。故覆检去压塞二字。然初覆检之不相漏通。法禁至严。今压塞二字。本无词證。覆检官。胡乃曰俯压之时。无他看證乎。窃见初案。明若观火。是其疏处也。
判付曰。接屋居生。只有应宗。乘夜斗鬨。亦是应宗。而当昼闲寝。先期自避。俱被邻里之疑。未免形迹之嫌。此狱正犯。舍渠而谁。然而致玉之常时失性。渠既熟知。况以九寸之亲。同居一场之内。其所亲厚。非比凡人(是去乙)。因一酒后之狂酗。至有夜半之戕杀。揆以常情。终不近理。必得可据之公證。可执之真赃。然后狱情。无疑晦之虑。犯人无称冤之端(是如乎)。应宗明甲等(乙良)。秋巡时亲执详覈。钩得实情状闻。
自他之分十三(山阪被驱。坑堑跌堕。根由争山。实因折项。)
 高阳民李起宗等。杀李景耇。〇覆检跋词曰。李景耇尸体。背后耳下。虽有许多痕损。举皆略细。都非致命之伤。而项颈之蹲缩柔软。最为异常。左右欹倾。殆同无骨。扶而起之。以手摇之。则隐隐有声。声若咬牙。此实颈骨折伤。当下致命之明證(是乎等以)。实因(段)。以折项致死开录(为乎旀)。尸在处即山下平地。距山上为九十步。(是乎所)。以其地势。想其光景。则暮夜之中。前者避打趋下。后者追奔至此。而或捽或打。以致项折(是乎矣)。伊等招辞。专事掩讳。此边所言。亦无指的。反覆盘问。元犯难定。第以事理推之。李起宗之狼(一作狠)毒猖狂。最是首恶。打棺拟转。既去复来。则甘心杀人。于此可见(分叱不喻)。两夜奔走。倡论纠党。其身之口招明白。众中奋迅。荷杖当先。舜霖之目睹丁宁(是如乎)。景耇之致死。既由于众人之伐丧。众人之伐丧。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4L 页
实由于起宗之首倡。则执定元犯。当以首倡者为主(是乎等以)。正犯(段)。以李起宗悬录(为乎旀)。李大成,李镇英以下十二人。外面形迹。虽或有浅深之别。伊时事状。均之为随从之人。并以干犯悬录。
 巡营关词曰。李景耇狱事(段)。一人致命。五囚拷讯。实非钦恤之道。其中李大成,李镇英,李仁碧(段)。半年滞囚。屡次刑讯。亦可以惩其罪。并(只)特为放送。
 本道审理启曰。此狱疑端。实在于未执真赃。硬定元犯(是白如乎)。盖一村齐发。众人同声。昏夜疾逐。棒椎乱下。则真是谚所谓众瞽之杖。谁某先犯。何以知之。考于尸亲之招。而明證不立。参以诸人之供。而实犯无著(是白乎)。则其作头伐丧。虽是起宗。但以首倡之故。直驱元犯之科。终近臆决。有欠审慎(是白如乎)。本案所载李得宗岩厓跌落之说。虽非宜信之言。亦不能无疑。故臣于过路。历见李景耇致死处。则山阪峻高。岩厓陡绝。而当初尸身僵在其中。观此地形。想其景像。景耇欲避棒椎。脱身奔突。坑堑岸谷。未暇明辨。颠顿撞扑。其势必至。时值漆夜。咫尺难辨。不知不觉之中。跌坠(一作堕)岩厓之下。实非异事(是白遣)。虽以伤痕言之。肋胁之痕损。耳轮之皮脱。俱非当下致命之伤。且于项部。毫无外损。肉色如常。则其所折项。安知不由于跌伤乎。谓之捽曳。而初无明證。归之驱打。而亦无的验。则景耇之死。虽曰折项。其所折项。莫知其由。假令被驱被捽(是白良置)。当时驱逐。非止起宗一人。则谁手致伤。从何区别。凡系杀狱。苟有一分疑端。不当遽然决折。况于此狱乎。罪疑二字。正为此设。臣反覆文案。昼夜料度(是白乎矣)。遂以伐丧之首倡。归于杀狱之元犯。恐非审克之道(是白齐)。〇议曰。道臣设疑。虽若有理。既谓之岩厓堕跌。则当于尸帐。求其实验。无冤录攧死跌死条云。自堕者。其力在下。所伤多在腿足及臂。若被推堕者。其力在上。所伤多在头面及两手腕。诚以自堕者。必自惜。故下体先落。被推者。出不意。故上体先倒。其势然也。此狱尸帐所执痕损。都在于背后耳下。而实因则颈骨中折也。法文所云。腿足及臂。皆无痕损。虽曰堕厓。必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5H 页
非自堕。岂可径议其从轻乎。设令自堕。又与有意自戕。将身自堕者。其情不同何也。背后喊声大起。脚下阪势陡急。被驱如流丸。避害如逢虎。是火则投火。是水则投水。漆夜窘步。遂至堕坑。此是被驱而堕。非自堕也。贼兵被驱。堕于坑堑。则功在主将。良民被驱。堕于坑堑。则罪在首倡。昭昭然矣。是曰(一作日)伐丧之军。无虑数十人。主其旗鼓者。非起宗而谁也。数人同驱者。犹可以手犯之轻重。别其首从。此则发军成队。有同战伐。凡有死伤。责在元师(一作帅)。起宗之遽议从轻。不可晓也。或以 人主好生之德。差别于手犯之律则可矣。执法之论。不当然也。
自他之分十四(堤岸被挤。蓦地跌堕。根由争财。实因折项。)
 安义民林硕祯。杀林光一。〇本道启曰。硕祯。饶民也。光一。贫族也。争锥利于五年之久。肆壑欲于卅钱之微。抱脚争诘之时。挑动愤憾。执髻颠拍之顷。断送性命。而李顺三之招以为眼或开闭。口或颔顑。摹出折项即死者。滚急光景。则光一之死。实由于硕祯之手。严讯得情何如。
别谕曰。安义林硕祯之狱。始因橐里卅叶之钱。忽断堤上千金之命。外面骤看。情节切愤。而大凡狱情。不出事理之外。方硕祯之逢著讨债也。光一突入抱脚。至以杀我之说。直为肆恶之举。则硕祯一番手挤。容或无怪。忽地坠落。曾是不意。及其坠落。因此折项。又非所料。观于坠落后。要顺三搜钱一段可知。然则手挤无心也。坠落不幸也。想其光景。殆近邂逅。揆以常宪。虽难遽议。此等处不可不原情定罪。硕祯刑放。
 臣谨案。林硕祯之罪。宜作三层看。挤一层也。挤而堕于堤一层也。堕于堤而折项一层也。料其折而挤之。则厥罪当死。料其堕而挤之。则厥罪次死。挤之而已。则不中徒流。 圣意盖以为挤之而已。故厥罚止于刑放。此服念之精义也。
自他之分十五(死以驱伤。诬云自堕。根由争财。实因被打。)
 义州民金兴云。杀李召史。〇初检跋词曰。左肋血癊坚硬。此是致命要害处实因。以被打致死开录(为乎旀)。李召史当下气窒。颠仆房中。看證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5L 页
招。明白无疑(是去乙)。兴云敢生死中求生之计。乃曰李召史自堕阶砌。气窒致死(是如为乎乃)。当李女执须打颊之时。岂有(一作肯)顺受而不犯乎。金兴云(段)。以正犯悬录。
判付曰。盖此李女左肋之伤。明是兴云右拳之驱。颓卧之说。既有立證。步往之说。又已落空。揆以狱体。更无可疑。所谓李女空中涌身。自堕阶砌者。明知其全出饰诈。而女性多褊。狱情无穷。兴云房户之前。果有何许阶砌。而方其自堕之时。亦有别般看證之人(是隐喻)。人之死生亦大矣。按狱之体。所贵详尽。此一款更令道臣严饬。推官详查。报来后启闻。
 本道启曰。房前之阶。未满二尺。庭中之石。不过一拳。
判付曰。砌石图形。亦非致命之地。依前讯推。期于输款。
 臣谨案。被人驱者。其伤多在左边。 御判首以左右断之。此服念之要义也。
自他之分十六(死缘捽下。诿之自堕。根由损财。实因折项。)
 
黄州民尹成太。杀玉就廷。〇初检跋词曰。今此尸体。死已五日。而项颈浮高。其色青黯。以手按之。皮骨相离。随指有响。以手摇之。殆同无骨。左倾右欹。宛如瓠瓜悬蔓之形(是乎等以)。看證金德中之招曰。成太执就廷髻子。忽自轩上。捽下庭中。正犯尹成太之招曰。执足拖下。数次蹴踏(是如为卧乎所)。今见李荃外舍楼轩。不过半间。自楼至阶。以周尺为二尺二寸。自阶至庭。为一尺九寸。则其高半丈也。假使无心而跌堕。犹当折伤。况乘愤而打下者乎。〇评曰。此词方声明犯人之罪。乃曰。假使无心而跌堕。犹当折伤。是开犯人脱出之路也。岂声罪语乎。人自半丈楼上。无心跌堕。必其两手据地。无折项之理也。
判付曰。积憾于水军之代定。惹闹于身布之替徵。手势话头。转益粗猛。半丈高楼。横拖倒曳。折项致死。势所必至。正犯初覆检招辞。可谓烂漫自服。而外似输款。内实售奸。二三为说。终不吐实。及夫时月稍久。乃敢一反前说。归之于失足自堕。究厥情状。尤为巧恶。依前同推。期于输情。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6H 页
自他之分十七(望敌迎抵。仆于虚触。根由使酒。实因折项。)
 延安民朱贵接。杀李东赞。〇查官报状曰。痕损狼藉。明是蹴伤之迹。词證具备。皆传死者之言(分叱不喻)。贵接亦不能全讳。初则曰推挤岸边。而蹴项与否。醉不能记。中则曰拳撞其胸。而乳下一处。果亦手打。终则曰拳撞手打。而又打其脑下。既与斗鬨。而重伤其项颈。何敢图免乎。再推之后。忽又变词(是乎乃)。朱贵接之为正犯。断然无疑。〇评曰。蹴项则项必有痕。胡无所论。
 本道启曰。大凡杀狱伤痕。虽有许多。实因不过一处。今此李东赞之实因。明是项颈折伤。则诸般打踢之痕。姑舍勿论。原初折项之由。宜先理会(是白乎所)。孔世俊以最初紧證。身听死者之言。其言曰我先以头欲抵贵接。未及抵触。自颠于地。又曰。以头欲抵。虚抵仆地(是如为白卧乎所)。盖贵接向岸而来。东赞据岸而坐。望见其来。忽然起立。初若引颈而俯抵。乃忽虚触而自仆。其身既从高而跌下。其势必委身而倒地。项颈之伤。在于此时。然则东赞之项折。非必贵接之手犯。特其仆地之后。拳踢随加。此伤彼折。人我莫别。重以两人共醉。各不省事。非但死者之不能自知。抑亦犯人之不敢自明(是白如乎)。向使东赞。虽不折项。其他痕损。难保必生(是白乎矣)。第念断狱之本。实因而已。实因苟有可疑。狱体终难完决(是白乎等以)。玆敢拈出疑端。妄陈愚见(是白乎矣)。伤处既甚狼藉。词證又皆雷同。惟轻之典。不敢遽请。依前囚推。抵俟处分(是白齐)
判付曰。贵接来问东赞之家。即此狱紧情。则尸亲初招中。不少槩见者。果何委折(是隐喻)。彼此皆不胜酒。主客互相撞胸。秦楚之战。得失惟均。蛮触之斗。胜负何居。方其贵按(一作接)之挺身。有此东赞之引颈。而扶执之世俊。未免放手。不知不觉之中。滚下于侧岸滑莎之地。则东赞之折项。非贵接之所犯。其他伤痕虽甚狼藉。实因既是折项。则以此偿命。果涉凌遽。卿等更加论理回答(一作启)。〇曹启阙。
判付曰。贵接直前东赞撞著。而拄脚既不坚牢。转晴(一作睛)又不端的。于此于彼。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6L 页
可东可西。此所谓易地则然。在朝家审克之政。不可以此硬定。元犯朱贵接身(乙)。加刑减死定配。
 臣谨案。贵接初招。既有推挤之说。及其再招。又有打脑之语。及狱既老。乃妆虚触之说。以为求生之计。恐不可信。直以沈醉中事。恕以无情则可。虚触自仆。至于折项。则臣未知合理也。
自他之分十八(尽力捣筑。诿之自扑。根由勃溪。实因被筑。)
 新宁妇河玉蟾。杀金召史。〇初检跋词曰。盖此狱事。本以一个磁器。转成两女斗鬨。妄愎之性。遂至伤命。以妹杀姒。人伦之变也。而敢欲私和。不即发告。狱老生奸。变诈多端(是如乎)。盖此两女之勃溪。非一朝一夕之故。平日不和。含毒蓄憾。厥惟久矣。不分死生。手势交乱。膝捣足筑。何所不至。一颠一沛。彼强此弱。屡捣之时。连呼哎呀。左右看證。既皆目击。则河女之为正犯。十分无疑(是乎旀)。其夫踢胁(河用宅)多出诸招。两肋伤处。亦皆昭著。此或为疑贰之端(是乎矣)。河女之筑气。锐于逞毒。其夫之踢意。在于解斗。伤之轻重。惟此可知(是乎旀)。观其斗场。小小尖石。间间铺地(是如乎)。相抱颠仆之时。下触尖石。上受压筑。脑背之磕擦。胸膛之皮损。职此由也。醉鬨之伤。遂为内损。口鼻血流。谷道粪出。舌吐腹胀。俱合于无冤录醉饱时压筑条(是遣)。试用银钗。其色不变(乙仍于)。实因(段)。以被筑致死悬录(为乎旀)。正犯(段)。以河召史书填(为乎旀)。河用宅 是(一作段)。 妹姒之间。不能善处。两次之踢。既出诸招。则干犯之律。在所难免(是乎旀)。金召史(段)。人情虽爱少女。家道宜重冢妇(是去乙)。爱憎或偏。扶抑太过。女恃其宠。妇怀其愠。升豆斗菽。俱作祸阶。破钵(一作盆)欹碗。皆为乱本。亦不可无罪(是乎旀)。尸亲金庆钰,朴白龙(段)。或以亲兄。或以近戚。妄欲私和。无意报复。初既旷日。终又乞葬。揆以人情。亦宜严惩(是乎旀)。覆检官(段)。以永川郡守请来。〇评曰。近来检跋。皆于起头。备说痕损。尸帐所列。无论紧慢。再述一遍。甚者都把尸帐。付之先天。但以跋文自作一篇。此不但狱体疏舛。抑亦文理重叠。能者之所当避也。然伤痕虽多。自有致命之伤。通论诸伤。归重一处。然后实因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7H 页
可定。正犯可执。虽一人独犯。而打其胁捣其胸者。胁伤重则其实因。当曰被打。胸伤重则其实因。当曰被捣。斯不可不辨也。若两人同犯。而金以打。李以捣者。打伤重则其正犯。当曰金某。捣伤重则其正犯。当曰李某。斯不可不辨也。今此跋文。乃于伤处。全事阔略。欲脱俗套。及(一作反)拔精英。河女所犯。但云膝捣足筑。而捣何处筑何处。遂无所论。方圆长广。虽载于尸帐。妹捣兄踢。都凑于胁肋。则明核其一片。执之为正伤。斯亦可以阔略乎。外伤既明。不必言内损。捣筑既明。不必言醉饱。而拖泥带水。左摸右捞。有若痕损不明而求诸无形者然。不亦惑欤。〇妻与妹鬨。扶抑两难。妻虽百是。妹虽百非。其在体面。惟有打妻以解纷而已。河用宅之一番足踢。此俗所谓人事调也。塞责调也。岂至于深触而重伤乎。以此生疑。录为干犯。终又论罪。亦未知其善察人情也。〇且所谓妹姒。于古无文。当改之曰妹嫂。
 覆检跋词曰。妹姒相杀。系是纲常之变。(节)自扑尖石之说。虽出母女之招。所谓尖石。不过小小沙砾(是遣)。自扑其身。不必(必不)至死。捣胸致死。明若观火。看證之招。如出一口。按摩之验。若合符节(是如乎)。胸膛之下。右乳之上。左右之肋。血癊狼藉(是遣)。舌吐鼻血。又与无冤录压筑条。沕然相合。故实因(段)。以被筑致死悬录。正犯(段)。以河玉蟾书填(为乎旀)。金召史(段)。以姑證妇。虽若法外。今此妹姒之相鬨。原于姑妇之不和。故不得不如例取(一作推)招。〇评曰。伤处虽多。犯者惟一。则何处之重伤。何处之轻伤。虽不甚覈。犹之可也。(见法例。)今此狱事。兄妹同犯。主客宜分。岂可若是其囫囵乎。胸膛乳上。左右之肋。列如尸帐。而以武断之曰玉蟾为正犯。玉蟾其伏乎。用宅之解斗也。打而分之。蹴而起之。则打有所著。蹴有所触。岂遂可食者乎。议狱如此。何以无疑。意此尸帐。其伤痕损痕。都不分明。故初检覆检。方圆尺寸。都无所论。然既有血癊。则血癊独不可以尺量乎。坚硬则曰坚硬。柔软则曰柔钦(一作软)。而尺量未可已也。若使血癊。模糊漫漶。不可尺寸。则当据实言之曰模糊漫漶。不可尺寸。而初检所云。内损醉饱等说。正合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7L 页
援引。既不为彼。又不为此。以武断之曰被筑致死。岂不疏哉。〇且所谓纲常者。君父夫为三纲。父母兄弟子为五常。妹姒非纲常也。
判付曰。金女致命之端。只在于醉饱压筑二者之间而已。尸亲看證。皆曰饮酒。则醉饱明矣。乘醉抱人。委身自仆。则势必在下(一作上)。彼亦随倒。势必在下。于焉相搏。触伤要害。理所必至(是如乎)。玉蟾招中。苍黄随仆于腹上。不知触伤于某处者。即其实情。压筑亦渠自服。执此二端。细究情理。死在邂逅。实非故杀。如法偿命。大非审克之政(是遣)。且闻前伯之言。(前伯谓前监司。)亦尝起疑于此。虽有由我之罪。宜村(一作付)从轻之科。玉蟾身(乙)。加刑一次定配(为旀)。狱中怀孕。已至五朔。而矇然不察。因仍讯推。宁有如许狱体。万一致毙于杖下。是一狱而殒两人之命。后弊姑舍。残忍甚矣。事足干和。情亦切恻。当该推官。新宁前县监拿处。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卷六)
 祥刑追议五
  
自他之分十九(毙以驱踢。诈云饮卤。根由争财。实因被打。)
 
安岳民李振春。杀柳彦廷。〇覆检跋词曰。实因。以被打致死悬录。李振春(段)。相斗在于夕阳。致命在于初夜。则虽有强辨之舌。难免杀越之名。正犯(段)。以李振春悬录。金宅孙(段)。披发之儿。谓有捉蟹之行。崩城之妻。谓有饮卤之意。做出巧言。欲为立證。尤极痛恶。
 本道启曰。大抵此狱。以言乎实因。则胸膛上下之紫黯坚硬。脊背右旁之血癊坚硬。最是当下致命之处。以言乎词證。则李东连,李梦长,李国亨等。或云被打之说。一村皆传。或云捽曳之故。面有血迹。或云推背归家。头髻散乱。此皆伊时参證之言。则实因词證。已归吻合。被打致死。十分无疑(分叱不喻)。又况捐金而私和。尤为杀柳之真赃。使彼振春。如无手犯。则初因三文钱之不给。以至杀越之境。后岂百五缗之轻掷。欲掩不关之事(是乎旀)。其言以为恐怯于尸亲乌飞之说。牵掣于里人猬集之论(是乎乃)。使其心而白白无瑕。语缺(缺其字)本事而昭昭易辨。则尸亲托何事而索赂。里人生何怯而劝和乎。此所谓头面欲掩。手足已露也。其所妆撰。岂不苟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8H 页
且。彦廷本以孤弱之踪。寓于诸李之村。性又使酒。人皆厌疾。振春以其族盛之人。兼操里中之权。前后左右。莫非亲党。今于杀变之出。扶柳者少。助李者多。邻族并起。苍黄奔走。或私和之劝成。躬运赂钱。或讣书之伪造。退定日子。弥缝之计益急。掩护之迹愈彰。周旋之辛勤。虽托村无事之说。举措之慌忙。显有藏不得之态。遮镰之计。未免龃龉。偷铃之赃。不觉绽露。尤见其彦廷之死。实因(一作由)于振春之手(是白乎旀)。虽以捉蟹饮卤之说。把作今日藉口之端(是白乎乃)。此皆成春辈之怂恿。乃有覆检招之做出(是白加尼)。及其更覈。奸情莫掩。则捉蟹便属乌有。饮卤自归冰消(是白去乙)。犹且龂龂。藉以鸣冤者。可知求生之计。至于捏无之举(是白乎所)。行凶之迹。既如彼无疑。傅生之端。有不可举论。依前讯推。期于得情。断不可已。令该曹禀处(无白手旀)。尸亲母子(段)。致死三日。始乃发告。缺(缺则字)贫恋雠人之货。全昧戴天之义。罪关伦纪。有难容恕。而曾已刑励。不必更论(是白遣)。吴召史(段)。以此无疑之狱。上诬听卑之 天。不可以为夫讼冤。置而勿论。自臣营从重科治(是白齐)。〇评曰。此案别无可观。惟其词理条。鬯特录之。
自他之分二十(毙于驱撞。眩以砒卤。根由争水。实因被打。)
 镇川民朴师晦。杀李处常。〇初检跋词曰。今此尸身。合面之后肋。伤痕既甚。广阔亦方浮高。皮膜相离。隐隐有响。与无冤录打伤条。沕然相合。第念色虽青紫。既无癊痕。形虽浮高。不至坚硬。不可以此执为致命之伤(是乎旀)。金重协之招曰。朴师伋手自抱持。灌以米泔。而赵尚玉以为饮卤。李处愚以为服砒(是如为乎矣)。三日不食之馀。真若服毒。其(一作岂)何能作气除草。用力行步乎。腹部既不青黑而膨胀。口眼亦且紧关而乾燥。则服毒之说。卒无明验(是如乎)。处常以至贫之人。当此穷春。朝夕绝火。及其被殴之后。不胜愤痛。三日不食。气力澌尽。更见师晦。恚愤层激。将欲执须。忽地垂尽(是乎等以)。实因(段)。以被打后。忿恚不食。气塞致死悬录(是乎旀)。致死之日。其妾方召史。馈以麦饼。饥肠吃硬。虑其滞塞。气绝之后。灌以米泔。揆诸事理。亦或无怪(是乎旀)。正犯朴师晦(段)。见其绝命。先已逃躲。乞饬镇营。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8L 页
期于捕捉(为乎旀)。其弟三人。亦皆逃走。第二师孟。仅为捉得。其兄去处。严杖究问。终不直告(是乎旀)。尸亲李启兴之招曰。其父被打时著中衣。有血染之痕。故当场取见。只有黄赤数点。〇评曰。此狱实因可拟者多。一曰被打。二曰饮卤。三曰服砒。四曰忿郁气塞。五曰饥饿气绝。六曰食滞气壅。凡此六症。虽皆胪列。宜于六中执其五症。条条劈破。明其不然。乃执其一。以定实因。即断狱之法也。今此跋文。平列六症。取其三四。混合牵连。以作实因。其馀数三。既不取用。亦不劈破。将信将疑。如取如舍。天下其有是乎。且此六症之中。惟被打一条。为人作之孽。其馀五条。皆自作之孽。人作之孽。宜有正犯。自作之孽。宜云被告。今其实因。混合三四。而朴师晦则执之为正犯。其无冤乎。饮卤服砒。皆无实验。既无实验。自归诬招。既知诬招。应覈奸谋。今也但录其诬。不覈其奸。知狱者如是乎。当场检验。听言观貌。必有破群疑执一真之道。囫囵吞枣。胡至是乎。
 覆检跋词曰。仰面胸膛。合面脊背及左右腋肢。肉色紫赤。按之柔软。指以点起白色。即见此尸身之变动也。右边额颊紫赤之处。按之柔软。指以点起。仍然紫赤。此被打之痕损也。右后肋血癊紫赤处。按之微硬。指以点起。仍然紫黯。此方是伤处也。论其部位。额颊后肋。虽系要害。参以苦招。死者牵痛。恒在项肋。则方其捽也。额颊受损。方其掷也。后肋触伤(是乎旀)。额颊既无硬意。后肋乃黯且硬。此是致命之伤也。实因(段)。以被捽掷伤损致死悬录(为乎旀)。处常以饥馁气乏之人。当师晦悍恶之手。一被捽掷。当下气绝。自此扶归。委顿废食。毕竟致命。在于三日之内。则师晦于此何以脱矣。扶归之日。先已逃躲。则渠之所犯。斯为證矣。况其要害之伤。如是显著者乎。讥捕偿命。断不可已。至于盐卤砒礵之说。处愚父子。极口发明(分叱除良)。试用银尖。微变即去。则初无可疑。不足多辨。〇评曰。此跋比之初检。不啻破竹。断狱如此。亦已难矣。然捽者。执发而曳项也。掷者。把身而投地也。伤在项颈。而其伤由捽。则当云被捽。伤在胁肋。而其伤由掷。则当云被掷。二者之中。宜执其一。两手执饼。谓之被捽掷可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9H 页
乎。既用捽字。则项骨之有无折伤。宜亦明言。但以额颊之伤。兼应捽字可乎。此其疵也。且伤损二字。岂非衍文。被打不言伤损。被踢不言伤损。何此被捽掷者。必言其伤损乎。赘矣。
 三检跋词曰。暑月之尸。既经十日。肌肉腐消。虫蛆乱动。(此下似有缺文。)外皮微坚。此为可疑。既无显痕。有难轻断(是乎旀)。以言乎词證。则被打之状。苦主亦云不见。但以生前之叫痛。知其斗场之被打(是如为乎旀)。虽以金晚奉为参證(是乎乃)。晚奉于此。亦云不见。一向发明。无一可执(是乎所)。被打三日。遂至致命。法当成狱(是乎矣)。疑晦之端。亦合舒究(乙仍于)。真若废食。真若叫痛。何能于死日之朝。躬自除草乎。何能于师晦之来。直前把须乎。若于此时。或有师晦之手犯。而即地昏仆。则春觉以其至亲。何以谓之无是乎。方其昏窒之时。方召史灌以米泔。抑又何意乎。盖此处常。以抱病至贫之人。当此穷节。饥馁气澌。略被手犯。以致添病。把须更诘。气尽神昏。因以致命。明白无疑(是乎等以)。实因(段)。以被伤饥馁气澌致死悬录〇评曰。覆检四检伤痕明白。奚独于三检之状。都无痕损乎。闻腐臭而回鼻。见虫蛆而合眼。径谓之无痕也审矣。一言以蔽曰。凶身之逃。已在初斗之时。则伤之深重。推此可知。特以此狱。奸窦交穿。谲蔓相萦。或称饮卤。或称服服(衍字)砒。或称除草。或称灌泔。或称绝食。或称吃饼。语皆矛盾。情以疑乱。原初尸亲。亦不无约和掩迹之招。故其眩惑如是也。此等处宜执大赃。以破群疑。何谓大赃。凶身之逃在初也。(死后逃则其情差轻。)
 四检跋词曰。暑月之尸。既经一望。腐落无形。便同骨检。而仰面(段)。胸膛近左血癊处。色黑而微硬(是遣)。心坎上边左右骨。赤黑而微硬(是遣)。合面(段)。左肋胁上下色黑而微硬(是如乎)。惟此四处。岂非要害必死之伤乎。检验之法。虽日月既久。其真正伤处。例不腐烂。亦不色变(是如乎)。今此尸身。腐烂已极。全身上下。一色乾黑。看检无路。谨依无冤录。多取新波(一作汲)水。半日淋洗。则向之乾黑者。尽成白色。无异新尸。微瘢细痕。缺(缺无字)不毕露。上项所论胸膛心坎。肋下胁上。其痕明白。其色显著。不但血癊微硬宛然。肉色赤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29L 页
黑。若非冤痕不消天理本然。则满身黑色。尽变为白。独此数处。依旧不变。有是理乎。虽以正犯之招观之。田沟争水。渠亦自服。观其状貌。极其顽(一作凶)恶。既与相争。宁不犯手。正犯则曰不打。尸亲则曰被打。于其中间。无一参證。许多奸诬。以此眩乱(是乎矣)。被打三日。遂至致命。既死一望。尚留伤痕(分叱除良)。致命之日。即地逃避。抑何故也。虽曰服毒。口中谷道及项下腐伤之穴。插入银尖。色久不变。服毒之说。自归落空(是乎旀)。四处伤痕。明白无疑。实因(段)。以被打致死悬录。〇评曰。三检于此。知所愧矣。腐烂之尸。初不淋洗。隐伏之伤。径云无痕。归之于馁死。不亦冤乎。但覆检云。凶身之逃。在扶归之初。此云凶身之逃。在致命之日。未详孰是。
 本道启曰。此狱(段)。打掷致死。不出三日之内。要害被伤。益著四检之后。始则脱身而逃躲。末乃借口而疑乱。种种真赃。节节绽露。穷人之抱冤。固已矜恻。老狱之生奸。尤极痛恶(是白置)。方令严讯。期于纳款。
判付曰。朴师晦狱事(段)。屡度详看。疑晦多端。始因检验之失实。而实因屡换。终因尸亲之私和。而狱情忽眩。外面骤看。固多起疑之端。细究脉络。不出料量之中(是如乎)。大抵好生恶死。人之常情。服毒死自缢死自刺死。是岂人人所易办哉。况处常以有室家无故之人。无服鸩毒自戕之义。则虽家藏卤汁。囊置砒屑。初岂有一勺水取饮之理哉。当初赵尚玉,李春觉辈。以卤水砒水等说。互相和应者。已惹毕竟服毒之渐。特无术以实之。于是以死中求生之计。符同方女。怂恿方女。狱中劝食。厚意难孤。家间养子。暗径可想。然犹不欲显然营护以露私和之迹。故以一器半器之说。依俙说去。置之然疑之科。复以李震燮一人援證。其夫之服毒及夫李处仁之招出。而其造言之阶梯绝原。其设心节节巧恶。当下致命之痕。既如是分明。元犯妆撰之供。又如彼违错。则此狱固当断之以偿命。不当归之于傅生(是隐乃)。朝家每于折狱。若见一二分执疑之端。辄令更查。或酌决者。槩不欲自信已见耳。此狱服毒之说。勿论事之虚实。言之真伪。成狱几年。致此葛藤。则不可以狱老生奸。置之不问。更令道伯。别定刚明官详查。具意见状闻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0H 页
(为有矣)。盐水一节。方女之外。或有他人之参见者(是隐喻)。反覆穷诘。期于究竟之意。一体分付(为旀)。道伯检官推考事。依回启施行。
 本道查启曰。盖此狱事实因悬录。虽有参差。被打致伤。大体皆同。虽以元犯之招观之。当初相诘。渠亦自服。相诘则相斗。相斗则相打。势所必然。奚必问矣。撞之筑之。既出尸亲之供。打我辱我。又有晚奉之證。冤身之死。果谁由也。若云服毒缺(缺则字)卤礵二字。即是过去之说。若云食伤缺(缺则字)麦饼一片。又非关格之物。赵,李酬酢。既如彼虚谎。方女供辞。又若是明白。缺(缺则字)曰毒曰饼。不必再论(是白遣)。乡厅饮药之说。莫掩符同之迹。田畔除草之语。不过错认之致。观于震燮之招。春觉之供。足以觑破(是白乎旀)。且所谓服毒之说。本是凶人之例套。初非苦主之宜言(是白去乙)。今此方女。做出无根之说。致令雠人藉为救活之资。予之食则欣然甘受。托其子而恬不知愧。背夫忘雠之罪。不可不惩(是白乎旀)。正犯之一向妆撰。极为巧恶。依式同推。期于输款(为白遣)。震燮之绸缪倡和。情状可恶。自臣营从重勘处(是白齐)
判付曰。盐水一节。最属疑晦。而观此查启。方女背夫之罪。节节难掩。震燮眩狱之罪。一一自服。其馀诸招。无不归一。师晦于此。焉逭当律。但致死人处常被打之越三日。躬往春觉之家。手锄南草之田。遂以其日致命者。殊为疑端(是去乙)。道伯查官。皆无一言盘覈。论以狱体。疏漏甚矣。道伯推考。查官从重推考。申饬推官。使之详问报来。更为状闻。覆检三检。本道之题。一不载录。亦难免不察。此意一体严饬。
 臣谨按。此狱到此可无疑矣。 圣意犹不忍遽断者。盖此死人。本是饥馁奄奄之人。轻轻一打。犹足致命。故疑其手犯。本不深重。所以求生于必死。不忍遽断也。猗欤盛矣。
自他之分二十一 주-D001以驱伤。陡云服毒。根由争山。实因被打。
 安岳民景致光。杀黄彩圭。〇初检跋词曰。实因(段)。以服毒致死悬录。景致光(段)。以被告人悬录。(词云。身无被打之痕。又云银钗色变。)
 覆检跋词曰。左肩胛紫色成癊处。右后肋紫赤成晕处。明是被打之伤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0L 页
也。左肩虽系歇处。乃自颊下。直抵肩上。皮肉若是浮高。此必肩上之毒气蓄积向上而然也。法文曰。虽歇处。重伤则死。老残之人。有一于此。固可致命。况肋下之伤。亦在要害。实因(段)。以被打致死悬录(为乎旀)。顶心囟门。血红宛然(是如乎)。法文曰。凡伤下部之人。其痕皆现于上。又曰。肾囊伤破。囟门血红。此是检验之本理。故肾囊诸部。别加审察。无他显著之痕。恐是后肋之伤。上作囟门之红(是乎旀)。参以诸供彩圭之死。专由致光(是去乙)。敢以不见不打一直发明(是乎乃)。受舁者。实犯之断案也。行赂者。生怯之本證也。虽欲妆撰其可得乎。正犯(段)。以景致光悬录。景太英(段)。系是以父證子。故不得取招。〇评曰。囟门发红者。肾囊之脉。直由督脉。(督者裻也。衣之后缝曰裻。)上达脑袋故也。肾阜虽无伤处。若于肛门之底。阳茎之根。或被足踢。则外虽无痕。上必发红。今乃曰后肋之伤。上发囟红。则非理之疑也。左肩右肋。既执二伤。则其论当曰左肩之伤。部位虽轻。却被重伤。右肋之伤。伤痕虽轻。本系要害。两伤合毒。难免一死。如是则事理明矣。今此所论。似欠明核。
 三检跋词曰。今此尸身。已经两检。为日稍久。仰面之左肩胛上紫黯处。圆围已过七寸。按之坚硬。明是打伤(是遣)。合面之右肋。胁下青黑色。疱胗虽曰不起。比他腐处。似亦有间(是乎矣)。苦主之招曰。彩圭生前。痛其腰胁(是如为乎所)。屡以法物。多般浇洗而按之柔软。别无血癊。似不可以伤处执定(是乎所)。致命之伤。左肩而已。彩圭平日。略有欬嗽之症。年过六十。已成老残之物。虽被轻驱。犹足致命(是去等)。况以松木之棒。重打肩胛者乎。法曰虽歇处。被打至重者。伤处紫黯(乙仍于)。实因(段)。以被打致死悬录(为乎旀)。景致光(段)。闻人偷葬。纠党持棒。及其上山。逢人即打。亦是贱流之常事(是遣)。且以就三之招观之。致光先打。就三次打。而就三之面部伤痕。至今显著(是乎所)。昏夜乱踏之中。诸人四散。彩圭独在。顾安得辨其老而舍之乎。正犯(段)。以景致光悬录。〇评曰。三检单执左肩之伤。精核可悦。
 巡营题词曰。黄彩圭虽年过六十。山上往来。无故致命。有是理乎。景致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1H 页
光虽以初不见面。缕缕发明。闻有偷葬之变。惶急上山。不问老少。逢人必打。自然之势也。致光之为正犯。明若观火(是去乙)。初检谓无伤处。乃以服毒致死。为之实因。岂不可讶。服毒二字。观于诸招。都无苗脉之可寻。伤痕二处。观于后检。皆有形色之难掩(是去乙)。如是违错。抑何委折。当该刑吏。严刑究问。(次)星火捉上(为旀)。覆检三检。其实因被打。若是明的。则此狱正犯。更无疑端(分叱不喻)。舁病投托。顺受不拒。则其有犯可知也。赍(一作赍)送钱货。以冀无事。则其有犯可知也。彩圭唉唉之声。就三闻之既详。则其被打可知也。狱情到此。更无可疑。覆三检官。约日会推。穷诘取(一作推)服。黄彩中之潜受赂物。张红烨之居间缓颊。不可无惩。并刑推一次放送(为旀)。覆三检之实因执定。虽是明的。不试银钗。未免疏漏。两检刑吏。亦姑附过。
 本道查启曰。此狱(段)。以言乎实因。则既云被打。而遍身无痕。或疑他祟。而银钗色变。则初检所以不得不以服毒悬录(是白遣)。论以覆检。则肩上血癊。元非速死之伤痕。胁下紫赤。乃为致命之要害(是白乎矣)。及至三检稍歇之肩痕。自在最紧之胁伤无迹(是白乎)。则所谓实因。不可谓之明的矣。以言乎词證。则俱是尸亲。初非公證。而彩中取辰之招。初检则曰左胁被打。而未尝言肩胛。及至覆检。始见右胁之紫赤。左胁之血癊。乃言被打后痛处。在于腰胁。亦在肩胛。以弟以子。而不辨伤处之左右。覆检三检。而辄随检官之执定强所。不见一辞纳招可乎。被打时看證。乃是其弟其侄。而弟则曰渠先被打。回避不见。侄则曰只闻唉声。认为被打(是如是白遣)。中泰所称。参见诸人。或初不上山。或先已逃避。则词證亦不可谓之明白矣。盖杀狱紧情。无过于行赂求和。而犯人之乞怜。间或有之。尸亲之先索。未之闻焉。今此求和。初非致光之所为。乃是彩中之先发。则此足为致光妻执言之端。况且彩中所索。非直棺价。卖其兄尸。讳其侄眼。徵索而不念告官。趑趄而屡延时日。变幻致命之时刻。图成掩迹之奸计者。亦足为景哥辈发明之端。虽然。此不过尸亲无伦之致。岂足为致光脱空之案。致光乃以方强之血气。骤闻偷葬之警报。怒拳急步。咆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1L 页
喝赶来。则忿气所使。手势所及。纵横驱逐。踊跃驱踢。必是次第件事。见其坟形。但言无可奈何。推以常理。宁有是也。只见就三。不见彩圭。似是掉脱求生之计。而误认地师之说。既出于太英。逢见彩圭之招。又发于墓直。则其所谓不见而不打者。必是妆撰(是白遣)。担来而安受。则其心之不能白白可知。讨钱而不拒。则其计之亦且区区可知。所执伤痕。虽非致命之紧处。年既癃老。猝被壮年之毒手。则无冤录所云。虽歇处。伤重则死者。正谓此狱(是白如乎)。实因虽不明的。既有肩胛之痕。则不可不谓之被打。词證虽不统同。既有赶逐之事。则不可不谓之下手。加以行钱一款。终为(一作焉)难明之端。则杀狱体重。依前讯推。未知何如(是白喻)。令该曹禀处(为白乎旀)。景致光(段)。还囚郡狱。恭俟处分(为白遣)。干连诸人。一并放送(是白齐)。〇评曰。此启抑扬翻覆。深得议谳之体。
 刑曹启曰。此狱(段)。尸亲则曰肋脊被打。检官则曰肩胁被伤。打著于肋脊。而伤见于肩胁。一可疑也。初检则曰实因服毒。覆检则曰实因被打。痕损自在。而执定相反。二可疑也。肩胛胁肋之伤。覆检则曰皆(一作紫)晕。三检则曰青黑。紫晕则致命之伤也。青黑则肉色之变也。两检所见。如是相左(一作反)。三可疑也。伤处则尸亲之供。曰左曰右。形色则检官之报。或紫或青。将何以凭信乎。检用银钗。本是恒例。虽无服毒之说。难废应行之法(是白去乙)。初检实因。既曰服毒。而覆检三检。不试银钗。抑何故也。检体疏漏。不可无警(是白乎矣)。死者之癃孱虽极。凶身之手犯难掩。先行赂物。以图私和。执迹以论。将何昭脱。不可以伤处之相左。检状之违式。遽议惟轻。如前讯推。期于得情(为白乎旀)。覆三检官。并(只)从重推考何如。
判付曰。黄景两边之说。本不足有无。独邦衡大,张鸿烨两人。似为公證。而衡大缺(缺则字)不见殴打光景。鸿烨缺(缺则字)只干传赂一事。又何从以凭信乎。大抵致光之前后招辞。直是推诿之言。别无妆撰之端。而尸亲诸招。则随检随变。欺诈横生。伤处则以左为右。死日则回昼作夜。此已无一分人理(是遣)。黄彩中之招曰。误认地师之说。闻之于景大英。则又何与大雄对质(是隐喻)。顺受病人。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2H 页
办给葬需。此为犯手之真赃。而私和之嘱。既出于尸亲。因此图免。容或无怪。且以事理推之。癃老垂死之人。半夜从嫂之葬。岂必临圹乎。尸亲初检之招。亦曰欬嗽兼发。如此奄奄者。何以上山乎。藉令彩圭之死。由于致光之打。祖坟偷葬。禁断驱打。本是常情。况驱打之迹。终未十分分明者乎。以此实因。以此词證。摸𢱢断定。因成铁案。终有抑勒之嫌。致光身(乙)。参酌定配(为旀)。尸亲黄彩中(段)。担亡兄之尸。索雠人之赂。情状痛恶。严刑一次放送(为旀)。检官(段)。初检之不覈伤处。覆,三检之不试银钗。大是颠错(分叱除良)。外此疏漏。不一其端。察之不明也。故择之不详。择之不详也。故覈之不严。覈之不严也。故言之如说梦。其在惩励之道。当如律重勘。而近来检官。传示检案。如印一板。诚一当禁之大端(乙仍于)。前此两检同异。辄皆屈法勿问。以示各尽己见之路(是如乎)。此狱虽难曲恕。宜有裁量。初检官安岳郡守金鲁永。覆检官文化县令李英泽。三检官载宁郡守金基厚等。一并罢黜(为旀)。道状条列。难免忽略。检辞违错。亦无可否。该道臣推考。
自他之分二十二(毙于捽曳。诿之灸毒。根由吝财。实因折项。)
 永同民李次得。杀姜中行。〇初检跋词曰。实因(段)。以曳项致死悬录。李次得(段)。以被告悬录。〇评曰。不见全篇。无以详也。然折项致死者。犯人或归于被告。诚以自堕而折项者。亦时有之也。今既云曳项。则曳者明有其人。乌得以次得为被告人乎。即曳一字。其全篇之疏谬。可知也。
 覆检跋词云。起闹于放牛龁菽。乘愤于挥拳执髻。遂至杀越。不亦悖乎。斗鬨时看證之人。见之既明。病卧时慰问之人。言之且详(分叱不喻)。尸帐伤痕之外显者。项颈左右发际。则艾灸之痕。极其狼藉。颔颏左右胸膛。则皮磨之迹。亦甚分明。即此数者。此(一作次)得之捽曳致命。不可讳也。执髻之事。渠亦直陈。祷神之节。渠亦不欺。执髻者。捽曳之明验也。祷神者。恇怯之实迹也。断案已成。更无疑端。第其项颈。向后摇之。则殆无骨力。向前摇之。则稍有劲意。又其一缕之命。延至十日之久(是如乎)。如果折项。则向前稍轻。踰旬不死。有是理乎。饮食(食饮)之欲吞还流。言语之欲吐旋讷。似缘咽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2L 页
喉之堵塞。而尸亲郭女之言。初招曰不饮不言。三招曰或吐或吞。其馀诸人。或告死者之言语。或云举匙而灌水。则亦非塞喉而死(是乎矣)。但其委卧之日。项每仰天。头低向后。干连诸人之招。邻里众民之言。同然一词。无少参差(是乎旀)。未死之时。每以项骨之违折。不得任意而屈伸。不胜刺痛。屡施艾灸(是如为卧乎所)。实因(段)。以被捽曳。违骨致死悬录。正犯(段)。以李次得悬录(是在果)。中行新遭子女之丧。便同丧性之人。而苗生未久。牛龁不多(是去乙)。不思邻保之义。乃触悲苦之肠。哭子之日。决死以斗。不亦悖乎(分叱除良)。既云执髻。可知捽曳。况其手擢之发。至于半掬之多。此又捽曳之紧赃(是去乙)。乃以临死艾灸。作一话把。而捽曳之状。终不直招。严刑究问。期于得情。恐不可已。〇评曰。不云折项。改云违骨。抑何意也。人身诸骨。无虑百数。所违者。何骨也。折项者。前摇后摇。并无骨力。而此尸前劲而后折。故改云违骨欤。不知项之为名。本据后骨。故前曰颔颏。后曰项颈。昭载于图格。但使后骨果折。斯谓之折项。岂得云违骨而已乎。违骨者。两骨相衔之际。不能妙合之名也。此尸头折而后垂。全无骨力。岂仅违骨而止乎。初检曰曳项。覆检曰违骨。皆于前劲一款。有所疑顾。而为此含糊也。岂不谬哉。且项之违折。不必争也。被打而折胁死者。实因曰被打而已。胁之违折。不复问矣。被踢而折脊死者。实因曰被踢而已。脊之违折。不复问矣。奚独被捽而折项死者。必于实因。并论其伤痕乎。若于跋词。声明此例。而单以被捽二字。为实因。上司未必曰违格也。何不出此。
 本道启曰。缺(缺盖字)此狱两检之案。曳项违骨。实因不合。被告正犯。悬录各殊。颊颐皮磨。近于曳项。食噪(一作嗓)色青。衬于违骨。告犯之间。戕害者同。而初覆所见。髣髴相似(是白如乎)。惟彼龁菽之牛。甚于践葵之马。凉处饲之。是特古人之美事。移怒主者。无怪氓隶之悖习。折草者申金。始有山上之传呼。拾莠者丁得。终见门前之救解。事端起于细微。宁有欲杀之心。惊愤由于吝惜。可见必打之势。且夫半握之落发。尤是乱曳之断案。头部之异于平人。已有官前之供。灸毒之发于盛夏。亦出理外之言。地龙劝服。是果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3H 页
医治之方。屠狗为忌。故验窘遁之词。往来田野之事。既无立證。祈祷痘神之举。实缘生怯。纵以十日之稍久。谓非折项而致命。方当二子之连化。岂忍犯手于丧性。况于邻比之谊。有此残毒之变。则中行之抱冤。理在必报。次得之行凶。难以终讳。本事虽出于无情。狱体有难于从轻(是白乎乃)。方令依式同推。期于输款(是白齐)
判付曰。李次得狱事(段)。词證则没把捉。情迹则无形现。以至尸帐检验。非瘢损则灸痕。初无坚硬黑黯等处。则成狱一款。似有更商量(是隐乃)。闹端起龁苗之牛。斗势若张距之鸡。捽发而被伤既多。曳项而受毒亦重。则因以致死。势所必至(分叱除良)。洁沐净衣。躬祷神床。虽云全连彭之所怂恿。渠若无犯。顾何必伛偻乞怜(一作怜)于巫觋。以祈其命乎。次得身(乙)。姑令依前讯推(为有矣)。言听面稽。若有参恕之端。勿以判下为狗(一作拘)。须即报营。仍又枚举状闻。
自他之分二十三(死于咬压。疑于自尽。根由奸淫。实因被咬。)
 永同妇李召史。杀官婢莲台。〇初检跋词曰。今此莲台。有夫有子。非曰无亲。其夫不孙。老妄特甚。其子金发。眩乱为事。父子一心。终始漫漶(是乎乃)。李益孙曰。互相捉搦。刘召史曰。无所省觉。而金中器与金发。酬酢之招。有可以觑得情实(是乎遣)。粪门之突兀粪出。沕合于法文。所谓出气不得命绝之文(是乎旀)。耳轮耳根。咬痕狼藉。而其中一处。内外洞穿。可容一卤(一作齿)。状如破痈之针穴(是乎遣)。左颊皮烂处。爪痕宛然(是乎所)。李女淫行。莲台发之。由此发愤。乃以冀汁抹口纳吻。如是之际。以足按手。其皮烂之痕。至于二寸。则手驱之猛。齿咬之毒。推此可知。气噪(一作嗓)心坎。既著青紫之色。肚腹项颈。又多膨胀之处。若论致死之根。要不出气塞齿咬之间(是乎所)。粪门突出。虽与气塞之说相合。若其诸般形證。与无冤录口齿咬伤条。无所差爽。故实因(段)。以咬伤致死悬录。正犯(段)。以李召史悬录(为乎旀)。尸亲不孙(段)。听言观貌。必非率性之人。其子金发(段)。不思为母而报仇。乃反听人之怂恿。先既发告。后又呈诉。掩护凶人。欲缓其罪。不可不严究。干连金中器(段)。为其兄嫂。诱其妻族。欲图无事。容或无怪。而狱体至严。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3L 页
不可无罪。〇评曰。气塞命绝云者。谓外无伤处。不得不以气塞执症也。今此莲台之尸。以耳根要害之地。受口齿咬伤之毒。疮口周回。皮肉损烂。与法文相合。其为实因明矣。又何以气塞之说。交乱其间乎。若云粪门突出。腹部膨胀。为气塞之明验。则其实因之论理也。又当劈破咬伤。明其毒之不甚。表章气塞。显其證之无他。以定气塞之义。两骑作说。岂容如是。但其形證。恰似服毒。银钗之探。亦胡不为也。疏矣。
 覆检跋词曰。仰面之耳轮穴穿。合面之耳根伤处。内外相通。口齿嚼痕。十分明的。耳根既是速死之处。而疮口周回。皮肉损烂。沕合于无冤录咬伤之文(乙仍于)。实因(段)。以被咬致死悬录。今以狱情言之。尸亲两人。始请偿命。末云病死。荒乱而不的。变幻而无凭。邻證之招。亦复如是。〇评曰。覆检专以被咬立义。而无气塞之说。比初检明矣。然粪门突出。腹部膨胀。无所劈破。若营题执以为说。将若之何。
 本道启曰。盖此狱事极狠毒也。绝冤酷也。被打于大寒之时。致命于半晌之间(是白如乎)。至褊者。妇女之性。至丑者。淫奸之说。而乃以褊性。忽闻丑语。则毋论本事虚实。即地愤怒。势所必至。方其纳秽于口中。决无顺受之理。且当踞坐于胸上。可见猛毒之状。壮老不敌。咬驱交加。无人救解。快意逞憾。耳轮缺落。明有乱嚼之痕。心坎深黑。必是重压之验。且其粪门之突出。鼻覈(一作窍)之血流。皆合咬压之文。扉外曳出。已有不孙之招。桥上僵卧。亦见刘女之供。而丧性之夫。不肖之子。无意报复。有关伦纪。姻戚劝解。虽无私赂之迹。前后告诉。都归胡乱之科。而实因分明。词證具备。其所偿命。断无可原。或以初不犯手为说。或以无辞发明纳供。屡变其说。尚今抵赖。论其情状。极为狠恶(乙仍于)。今方依式同推。期于输款(是白齐)。〇评曰。此启行文。条鬯可悦。但咬压二字。其在无冤录。本无连文。各为一證。今云粪突鼻血。皆合咬压之文可乎。然且粪门突出。口鼻血流。本是无冤录压塞口鼻条形證。与齿咬无涉。今武断白撰以为咬压之文。仍与初检官之两骑作说。烂漫同归。嗟乎惜哉。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4H 页
判付曰。金发之状。真谚判异。不孙之招。立落悬殊。参看但称桥边之僵卧。词證汎说。街上之传闻。外此疑端。不一而足。元犯发明之言。尸亲则甘心和应。妇女斗鬨之变。厥夫则无意保抱。尤万万怪骇。初检官所谓虽谓之气塞殒命。亦可也(一作见)者。纵有钩索之见。不无然疑之意(是如乎)。虽谓之三字。果足为折狱之符契(是乙喻)。大抵卿(一作乡)俗一有被打。舁置雠家。以之施恶而讨食。观其舁置。而犯人可知矣。金中器于尸亲为侄婿。于元犯为嫂叔。李女于此。若无手犯。岂为妻姑。反害兄嫂。方其担舁而徙之也。不于妻姑之门。必于兄嫂之家者。可谓真赃。讯推时。何不以此发问目取招。径先决放(是隐喻)。事系淫秽。有难遽决。分付道伯。出意见详查状闻。
 臣议曰。施恶讨食者。大明律所谓图赖也。图赖之狱。例多自戕。谨按无冤录中毒死条云。凡服毒死者。粪门突出。肚腹青胀。口鼻出血。所列诸症。与莲台之尸。七分相合。安知被咬之后。必无服毒之事乎。初检之跋。道启之文。皆归重于气塞。惟其实因。执作咬伤。以此观之。此狱若非服毒。委是气塞。但执咬痕。归之咬伤。恐未必得正也。尸亲之改云病死(覆检云)。安知非服毒之故耶。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卷六)
 祥刑追议六
  
伤病之辨一(既受驱挤。又触风寒。根由使气。实因伤风。)
 康翎民金润西。打张莫奉。〇初检跋词曰。今此尸体。仰面合面。无他伤损。而左额上有皮绽一处。圆围八分。其深一分。按之柔软(是乎所)。额颅虽是必死之处。皮损实非致命之伤。既不骨破。又不脑出。则因此致死。必无是理。尸亲张太寿检前之招曰。(莫奉侄。)胸膛被踢。额上被打(是如为乎乃)。今检胸膛。并无伤痕。乃曰只此面皮之破。亦足伤命 是如为手乃(一作旀)。被告金润西招曰。莫奉酗酒。多发愚(一作恶)说。故以足推挤。使之退去。则突入执袖。欲与相斗。故回避之际。所持烟管。误触额上(是如为乎旀)。看證许块奉之招曰。足入左胁之时。果为目见。手持烟草之管。又打额上。而瞥眼乍看。踢之缓急。打之轻重。不能详见(是如为卧乎所)。六寸妹夫。既无平日之嫌。一言触怒。岂有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4L 页
毒打之理。如果重伤。宜即委顿(是去乙)。相斗之后。行动如常。依旧入直。觅饮酒杯。其不重打。即此可知(是如乎)。盖此莫奉。醉中争诘。多费声气。半夜冷房。触冒寒风。添生别症。因以致命(乙仍于)。实因(段)。以触风致死悬录(为乎旀)。金润西(段)。触风添伤。虽为致命之根委。踢胸破额。亦为尸亲之执言。于此于彼。难免被告之名(是乎旀)。〇评曰。额角为必死之处。皮破为致命之伤。(见法文。)此所谓致命之伤。当必死之处也。深至一分。亦与摩擦不同。苦主所谓只此面皮之伤。亦足致命者。岂过语乎。虽其被打之后。暂有行动。法例所限。本在十日。岂可与速死处同论乎。设有触风之祟。其实因当曰被打后触风致死。岂可单谓之触风乎。且所谓被告人悬录。原有两样。若威逼冤诬。而无手犯之迹者。虽曰被告。其罪或至于论死。若告之以拳驱足踢。而录之曰被告。则是白白昭脱之名。今乃曰。于此于彼。难免被告之名。有若被告之目。次于正犯。为斯人陷罪之名。岂不谬哉。将以犯人录为被告。则备言无罪。明其受诬。然后乃曰。被告人悬录。今也束之缚之。曰难免被告。斯岂梦觉之言乎。
 覆检跋词曰。今此尸体。为日已久。浑体腐烂。屡度翻洗。只有一片之伤。在于左额之角(是如乎)。眉棱之上。肉绽有孔。圆围九分。其深一分。骨则不损(是乎旀)。胸膛被踢。虽发于苦招。屡施(一作试)法物。终无显著(是乎所)。论以伤痕。虽不真的。揆以词證。实无参差。看證诸人。目见被踢(是如为旀)。尸亲之言曰。被打翌日。因即委顿。不过七日。遂至殒命。如无重伤。何至是乎。如不踢打。惟彼润西。何故何心。连馈粥饮。屡试药物乎。致命之日。何故生怯。自刺其腹乎。听其所言。亦似有理。成狱亦难。不成亦难(是乎乃)。所谓伤痕。既无要害可死之法。则词證虽明。难为断案(是乎旀)。相斗之后。有此病卧。则馈粥试药。必欲救出。人情之常也。致命之日。归之杀死。则引剑刺腹。宁欲无讹。生怯之致也。无识愚氓。猝逢大患。惊动之极。妄欲自戕。不可以此作为断案(是乎遣)。且云莫奉。素有宿病。润西之招。虽未可信。看證诸招。皆曰因酒成病。时时痛卧。至于昨夏。其病益甚。屡月苦痛。不得立役于官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5H 页
(是如为乎旀)。尸亲太寿。亦以此说谓之实然。则其有宿病。于此可知。病虽暂歇。根犹在身。又不知戒。因醉起闹。过费声气。仍宿冷房。又饮冷水。因此添病。至于致死(是乎等以)。实因(段)。以添病致死悬录(为乎旀)。金润西(段)。死虽不由于踢打。病实有添于斗鬨。罪疑惟轻。虽不偿命。死既由我。难免刑配(是乎等以)。以被告人悬录(为乎旀)。〇评曰。初检曰皮破。覆检曰肉绽。肉绽之伤。重于皮破。皆所谓致命之伤也。法曰。以致命之伤。当必死之处。不得过十日。今果七日而死矣。何疑乎实因。若是其模捞乎。初检云。伊日相斗之后。行动如常。覆检云。翌日病卧之后。遂不更起。则所谓行动。不过步自斗场。就卧直房而已。此与下叶尚之事。大不同矣。馈粥试药。自知其打之本重也。引刀刺腹。自知其罪之难逃也。真赃如此。确證如此。犹云润西非正犯。不亦谬乎。然且拳头虽猛。本无肉绽之法。足尖虽捷。难至额角之上。则今此眉棱之伤。果是烟管所打。行凶之器虽小。图画之例宜遵。三检之报。都无所论何也。意此莫奉。本以皂隶之属。性本酗悖。迹又孤单。而润西虽是同类。(六寸妹夫也)。人品稍贤。素得众心。镇吏镇隶之等。皆右润西。以图傅生。以为莫奉之死。本无可惜。润西之情。诚有可恕。上眩官听。疑乱狱情。以至此也。昔者疾。今日愈。本无可死之理。乃以昨夏之病。要證今日之死。不亦冤乎。真如所论。其实因又当曰病患致死。世岂有添病致死。以为实因者乎。下一添字。一以钩连于踢打。一以牵合于冷房。立意之苟且朦胧。一至是哉。
 三检跋词曰。今此尸体。为日既久。举皆腐烂。(节)左眉上一痕。虽不骨碎。略有皮脱。斜长七分。其阔一分。其凹一分。(节〇此下有烟管饮酒之说。)素有寒病。醉中相诘。委宿冷厅。本病闯发。(节)牛黄磨服。挟感未发。(节)尸体瘦残。有抱病积脱之状。(节)尸体之间间紫色。口眼之开唇之微绽。手之不拳。沕合于无冤录伤寒条(是乎等以)。实因(段)。以伤寒致死悬录(为乎旀。〇此下有救疗自刺之说。)看證切邻等。皆是岛中之民。此距本县。殆近百里。远囚邑狱。情状可闷。今姑保囚于本镇(为乎旀)。县监自此还官。〇评曰。三检之文。尤多疵病。桧(𢶒)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5L 页
足讥节以录之。
 巡营题词曰。此狱之至于三检者。伤处虽不紧重。皮绽既是打痕。而初检之云触风。覆检之云添病。不无然疑。有难轻断。斯欲屡检以参互也。烟管撞著。不过皮伤。胸胁受踢。既无著显。则因此致命。岂有是理。投药刺腹。虽为执言之端。挥管伤额。乃是邂逅之厄。见其流血。仍自劝酒。则心之歉愧。于此可知。以即席歉愧之心。见翌日委顿之状。赠药救疗。亦是常事(是遣)。所伤既由渠手。尸亲将告杀越。则径生虚怯。有此自戕。亦非异事(是遣)。斗后之行动如常。證招既明。本病之发作无时。尸亲亦云。则终日泥醉。仍宿冷房。宿病复发。遂至致命。不亦宜乎。劝服牛黄。则恶寒发热。亦可推知。且其尸身诸症。沕合于无冤录病死条。则谓之被打可乎。成狱一款。非所可论。尸亲发告。合被诬告之律(是乎矣)。犹父犹子。情或无怪。参的放送(为旀)。金润西(段)。微损之痕。既现检庭。则相鬨之罪。不可不惩。待苏完严刑一次。惩励放送。初检实因之录以触风。既无形證之可执。又无法文之可据。疏忽之失。不可无惩。当该刑吏。待用刑严刑。(次)附过干连诸人。一并放送。〇评曰。烟管虽小。两耑有扣铜所铸也。以此打额。其无伤乎。血出皮破。至于肉绽。一卧之后。遂不更起。因此致死。可胜言哉。实因当曰被打。润西当为正犯。但烟管打人。与砧杵锹柄之打人者。其情不同。本意惟在于微伤。梦想不至于殒命。原其情而恕其罪。归之邂逅。以议傅生。斯固仁人之用心也。至若实因正犯。一毫半点。不可以私意阔狭。岂可若是其硬定乎。乃欲以诬告之罪。加于尸亲。何其误矣。〇愚民之服牛黄者。每云瘀血可解。未闻其伤寒退热用此缺(缺牛字)黄。况言者之意。必是伤寒发汗之谓。而三检之跋。巡营之题。皆云恶寒发热。亦恐有误。〇初覆三检。其实因皆误。齐楚之失惟均。鲁卫之政无差。惟执初检之吏。嗟亦冤矣。
伤病之辨二(既受驱踢。又触风寒。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果川民林少京。打元召史。〇检案阙。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6H 页
判付曰。林少京狱事(段)。实因没摸捉。词證不分明。三度行检。各执己见。或曰破额。或曰蹴踢。而元无别白之语(是遣)。二月非变动之时。而两胁之痕。或有或无(分叱不喻)。所谓看證。只是黄金两汉。而俱非目睹之人。将何所凭据乎。大抵元女之死。在于相斗之五日。则无论额破与胁伤。少京之为此狱元犯。无容更议。饮卤,服毒。炊饭,自打等。许多图生之说。本不足凭信(是隐乃)。实因不明。词證不备。而直驱(一作归)之于偿命之科。恐非审慎之义(是遣)。亚堂所云无冤录伤风灌注。将养不效之文。亦与此狱绵灸触风之迹。足为旁照之端。少京身(乙)。加刑一次放送。
 臣谨案。初覆检状。今无可考。然一云破额。则其实因当曰被打。一云伤胁。则其实因当曰被踢。意或两检之不同如此。故 御判疑之也。
伤病之辨三(新受拳殴。旋触风寒。根由失财。实因被打。)
 金川民蔡有福。杀严世明。〇初检跋词曰。今此尸身左耳之上。有破伤一处。横长一尺(一作寸)一寸(一作分)。广四分。深四分。浅黑色柔软。而口微开齿坚。溺污内衣。与法文被打死条。形症沕合(是如乎)。实因(段)。以被打致死悬录(是在果)。当初北仓受粮之夕。蔡有福,严世明大醉同行。到松都大川村金吕兴家止宿(是如可)。有福腰佩之钱两。睡中见失。始起闹端。酗辱相加。乃以所枕之木枕。举以打之。流血狼藉。以至致命(是如乎)。正犯(段)。以蔡有福悬录(是乎旀)。金采明,严时男(段)。以死者之至亲。见伤处之极重。宜即救护。绵熏絮裹。不使触风(见去乙)。但观主人之苦色。不念深夜之寒威。触风冒雨。冲雪历冰。数十里山路。达夜担舁而来。虽非重伤。安得不死。主人金吕兴(段置)。见人之重伤。当夜而驱出。论以人情。极为无状(是乎旀)。行凶木枕图形。上使云云。
 覆检跋词曰。云云。(与初检大同。)正犯蔡有福之招云。投以木枕。偶然撞著。又云触风冒寒。添伤致死(是如为卧乎所)。死中求生。欲巧反拙(是乎旀)。店主金吕兴(段)。重伤之人。初不挽留。死于中路。究厥所为。极为无状(是乎旀)。行到松都鸟卵村。病势危急。欲借温突。而鸟卵村民。亦不许接。使之前进。言念风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6L 页
俗。诚极可痛。〇评曰。此狱与下松禾李松年之狱。其情同矣。耳上破伤之处。深阔如此。虽不触风。庸得不死乎。命在顷刻。故金吕兴不能留之。命在呼吸。故鸟卵村不能受之。检官之录此两民。非平恕之论也。罪在两民。则此狱实因。当曰被打后。将养不效致死。不可但曰被打致死而已。
 巡营题词曰。云云。(节)醉中酗辱。初非激愤之大事。睡里失钱。莫辨谁某之所为。则杀越人命。胡至此极。人中爪痕。不过相斗之小伤。脱身逃匿。尤为凶身之断案。金吕兴(段)。既知病重不使留救。助给担舆。发军促去。金厚三(段)。不肯挽留。终使殒命于中路。揆以人情。宁有是理。并(只)严刑一次牒报。〇评曰。受尸则受检。受检则破家。君子当之。犹不受矣。胡不恕之。
伤病之辨四(实受棒驱。谓触风寒。根由劫财。实因被打。)
 松禾民李松年。杀吴命官。〇覆检跋词曰。无冤录曰皮破肉绽。此致命之伤。致命之伤。当速死之处。不得过三日。又曰。他物打著。其痕斜长(是如为有置)。今此吴命官伤处。在顶心左右。其痕斜长。皮破肉绽。此所谓致命之伤。当速死之处也。命官之死。不出三日。实因(段)。以被打致死悬录(为乎旀)。李松年自明之说。一则曰金世同。以烟管打之。一则曰吾若手犯。岂可自来被捉乎。以此二说。死中求生(是乎乃)。烟管落头。其痕凹陷。岂若是阔大(是乎旀)。率妻之行。店主诱引。其来岂可曰自来乎。如此遁辞。不足再论(是乎旀)。棒打之状。小汉既已目击。吾打之说。百中亦得耳闻(是如乎)。惟彼两人。皆是他邑之民。于此于彼。俱无恩怨(是遣)。百中则义结兄弟。尤当掩护。而乃以松年为正犯。面质之时。诸人之言。如出一口。而松年则胡辞乱说。左右劻勷。观其举止。无所逃矣。盖此三人。俱以营驿之馀。皆作破落之户。而松年尤狞悍骁勇。喜侵夺。善击搏。为人睢盱久矣。细察诸人之援据。想见其时之光景。松年行凶。断然无疑。故正犯(段)。以松年悬录(为乎旀)。金世同(段)。烟管之说。既被推诿。有难轻释(为乎旀)。行凶器仗图形上使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7H 页
(为乎旀)。县令自此还官。
 查官报状曰。此狱情节。已悉于覆检跋尾。(是在果)。顶心左右被打之痕。极其阔大。皮肉坼开。赤血淋漓。其状惨酷。不忍正视。噫。彼松年亦人也。以同里伴行之人。片言失意。一棒打死。身作如许之大变。目击如许之惨境。即当惊心悔罪。缩首无词。而敢撰烟管之说。欲逃金木之诛。顽忍不服。苟延时日(分叱除良)。其在狱中。向人恒言曰。与其杀一人而偿命。无宁杀多人而快死(是如)。横枷打触。旁若无人。严刑取服。依律处断。恐不可已。
判付曰。李松年狱事(段)。渠以逋逃之卒。肆行劫夺之习。竟相起闹。转成杀事。而尸帐伤处。又甚狼藉。此狱偿死。无容更议。然被打后触寒。为一分可疑之端(乙仍于)。特命道伯。更行查究(是如乎)。道启中若无松年之棒打。则风寒所祟。何从触冒云者。可谓实际语。反覆理会。不必复疑(分叱除良)。居民惟恐其生出囹圄。行伴不堪其诛求酒肉。如此之说。亦登词案。渠之凶狞。即此可知。松年身(乙)。依前讯推。期于输情。
 
臣谨案。伤轻者。本不至死。而特以触风之故。不幸致命。则触风可论。若其伤本重者。虽委诸旷莫之野。触尽扶摇之风。不足言也。
伤病之辨五(痕损不明。冷卧多触。根由使酒。实因内伤。)
 价川民康万郁。杀某甲。〇检案阙。
判付曰。去牛来马。狭斜相逢。怒因夺蹊。而不可加箠。醉倒荒径。而只见破笠。夫岂有顷刻损(一作殒)命之理乎。鞭虽长。不及马腹。行人牛。邑人之灾。正为此狱准备语(是如乎)。奠雁之行才返。而杯酌不胜。斗鸡之势虽急。而器仗至小。被酒则刘阮同归。起闹则秦楚惟均。当是时。莫辨谁生谁死(是如可)。及至幸者生。而不幸者死。欲因不幸者不幸。又使幸者不幸焉。则等是死耳。初何有幸不幸之间然乎。又况酒气内战。寒威外逼。彼颠此仆。委身于凌阴积冱之中。虽非打也。亦所当死(分叱不喻)。三次检验。无一伤处。或曰被筑。或曰内伤。及夫三检之后。捏合两检之文。断之曰辞(一作醉)饱被筑。内伤致死。岂有如此狱体。当该检官。令该府拿问处之(为旀)。万郁(乙良)。分付道伯。严刑定配。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7L 页
臣议曰。此狱绝无痕损。屡变实因。虽非两酗。法当傅生。故 处分如此。若伤处分明。实因真确。必不以两酗赦之也。虽曰被筑。而硬痕不著于外体。斯之谓内伤也。虽曰内伤。而眼力不及于藏(一作脏)腑。斯之谓醉饱也。摸捞如此。再变三转。 处分安得不如是。醉鬨之馀。委身冷冱。未有不死于道傍者。又安得追咎犯人哉。
伤病之辨六(驱批不猛。汗蒸失宜。根由督债。实因被打。)
 信川民崔特赤。打私奴叶尚。〇覆检跋词曰。今此狱事。被告之人。终不自服。被打之时。初无看證(是乎乃)。伤处既著。无容犯人之自明。死者有言。不必證人之具备(是乎旀)。鼻颊间伤痕。圆而不长。其晕紫赤。其肉微肿。伤在左边。与无冤录被人拳驱诸条。节节符合。故实因(段)。以被打致死悬录(为乎旀)。特赤之言。虽曰十月初吉之后。更不逢见(是乎乃)。叶尚劝农之任也。每市必入邑中。特赤邑居之人也。相逢可收还上。岂有不逢之理乎。本来情义。虽曰相亲。以若微债。至夺食锅。岂有不打之理乎。尸亲之招。既曰眼鼻。再受拳打。看證之招。皆曰死者自言被打(分叱不喻)。特赤之言曰。叶尚来到渠家。自言被打于望金之父。此便是自服之言也。至若汗蒸一节。虽曰相亲之间。不忍拒绝。渠若无犯。则重伤之人。留置其家。身自扶护。至死不离。有是理乎。鼻颊之间。既非要害。被伤之后。亦能行步。此虽可疑(是乎乃)。重伤之人。蒸以发汗。风寒外袭。毒气内攻。才出窨户。遂至殒命(是如乎)。若不被打。无此汗蒸。若不汗蒸。无此急死。正犯(段)。以崔特赤悬录(为乎旀)。尸亲金召史(段)。前后招辞。虽曰颠错。老病昏耄。不足深责(是乎旀)。县令自此还官。〇评曰。西北有汗蒸之法。掘地为窨。铺石为床。以作煖炕。杂烧柴木。烘若炼铁。土宇坚密。一覈(一作窍)不通。乃纳病人。使之发汗。气郁汗洽。乃出窨户。即入冰泉。神气清快。去病如扫。老弱多死。不以为恨。此盖秽貊之俗。流入我邦也。虽不被打。死者相续。检官特不娴其俗耳。若以被打之故。取汗致死。则实因当曰被打后。将养不效致死。特赤当曰被告人悬录而已。今乃曰被打致死。不亦疏乎。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8H 页
查官报状曰。当初驱打。虽无所逃。特赤为人。年近七十。特一贫穷老孱之物。初非使气凌人之类(是遣)。鼻颊之伤。不在要害。被打之后。不甚苦痛。还谷催纳。逐日举职(是如可)。汗蒸之馀。腠理方开。遽然脱裤。风寒外袭。猝然殒身于蒸幕之中(是乎所)。参互情法。博考律例。则其蒸也。虽由旧伤之未复。其死也。实缘调摄之失宜。大明律别因他死条。虽难直据。无冤录将养不效条。正合旁照(是乎所)。如此之类。直用偿命之律。恐非制法之意。
 本道启曰。鼻颊之间。本非要害。被打之后。亦不委顿。家舂里役。劳勚不惮。大冬祁寒。奔走如常。则伤之不深。于此可知。及过七日。毒气始肆。皮浮色青。蔓及项乳。已是触风之祟(是去乙)。又不善摄。驮牛远去。一日之内。再度汗蒸。腠理方开。遽脱重裤。风寒外袭。火热相薄。气塞于顷刻之间。命绝于蒸幕之中(是白乎旀)。原初被伤。虽曰由人。末后添症。实所自作。旧伤未复。虽难直议于别因他死。调摄失宜。亦可旁照于将养不效(乙仍于)。方今 仁泽旁洽。幽冤毕伸。苟有可疑之端。宜付惟轻之典(是白齐)。〇评曰。鼻颊之伤。设有肿毒。无蔓及项乳之理。此恐有误。
 刑曹回启。与道启大同。
判付曰。此狱(段)。成狱三年。迄未究竟。当初嫌端。虽缘食锅之暂夺。末后逢场。至有酒杯(杯酒)之相劝。岂复有故杀之意乎。设使大段争斗。吃他毒拳(是良置)。舂役。非残喘之所自力。里任。非病脚之所自强。及其汗蒸之日。脱胯(一作裤)触风。寒气袭其外。馀毒注其内。则其所致毙。专系调将之失宜。而远引十日前事。勒谓之被打致死。安有如许狱体。尸亲之招。亦云周行坊曲。有所触风。则特赤之尚今滞囚。有乖钦恤之义。加刑一次放送。
伤病之辨七(毙以捣踢。疑在滞癨。根由奸淫。实因被打。)
 善山民李三得。杀林介金。〇本道启曰。一言始斗之声。贵才听之。数次足捣之状。守丹见之。灌药救病。可知犯手之迹。脱冠邀医。尤验生怯之意。而三得与守丹。有私已久。因事惹闹。恣意驱打。不日致死。难免偿命。严讯取服。断不可已。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8L 页
判付曰。李三得狱事(段)。醉怒僧顽。忽移解纷之人。足捣肾囊。难掩加手之痛。况其盗妻憎夫之憾。当著乘机下手之际。毕竟奸淫之真赃。尤为杀死之铁案。则潜通与否。不必另查。而杀狱至重。令新道伯。出意见详考文案。论理状闻后。禀处。
 本道启曰。被伤要害。不过头部之见血。肾岸之微痕。而见血者。未尝犯骨。微痕则亡(一作止)于戛皮。因此致死。宜无是理。殴打之馀气必恚郁。泡酒之属吃或格滞。手加肾岸。颇似腹痛之样。口吐泡沫。宛是癨乱之症。以此致命。亦或有理。详考文案。细究情迹。不可议以惟轻之典。不可置诸必死之科。〇评曰。观察使者。中国之所谓抚司也。宪台也。每奏一狱。宜别其可生可死。以请处分。今此道启之末曰。不可惟轻。不可必死。以罪囚而遗 君父。操法纲而为戏弄。殊无严慎敬明之意。非矣。〇议曰。此狱本无可疑。 御判令更详查。盖要明正其罪。不是别求生路。乃此道启。强起疑端。岂不谬哉。食滞癨乱。不过猜度之言。肾岸加手。明是被捣之證。岂可漫漶如是乎。何厚何薄。而贵才立證于斗声。难笑难啼。而守丹不讳于捣踏。岂可曰词證俱绝乎。头部至重。虽不见血。犹可以动脑肾岸至要。虽不戛皮犹可以损脏。况于见血而戛皮乎。灌药邀医。其迹如泥兽。临检逃身。其踪如逋猿。而要合 圣意。欲置轻典。其谬戾甚矣。
 刑曹启曰。以言乎狱体。则相斗之人死在翌日。检尸之前。先自逃避。形迹之无疑如彼也。以言乎狱情。则既曰被打。伤处未的。既曰相斗。参證无人。狱案之可疑如此也。令道臣。更加穷覈状闻。何如。〇评曰。此狱头部无骨损之痕。则当归重于肾岸。若以肾岸。执作致命之伤。则其实因当曰被捣。或曰被踢。岂可曰被打乎。检官不覈者。无论捣踢。恒云被打亦执法者。所宜察也。
 本道启曰。臣之前启中泡酒膈滞。挟痰气升云者。盖虑斗驱之馀。因恚成疾。而今招中放溺沾裤。又似脏风肾绝之症。介金之死。似不专由于被打。而若非三得之争斗。决无介金之致命。〇评曰。泡者。豆腐也。华言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9H 页
谓之菽乳。不可曰泡也。若以其初漉时。有泡而谓之泡。则饭之初沸。亦有泡浡。其将以饭而为泡乎。穷理到底。至及于脏风肾绝。亦过矣。
伤病之辨八(毙以挤驱。疑在暑霍。根由差役。实因被打。)
 湖西民李应天。打金致云。〇本道启曰。脊背是要害之处。实因无疑晦之端(是白乎矣)。第念微硬二字。异于坚硬之文。行步百里。有非将死之人(分叱不喻)。打之所伤。真有危急之形。妻既同行。似无落后之理(是白遣)。行到箭川。猝发暑癨之病。店主诸人。皆见吐泻之状。则伤轻病重。推此可知(是白如乎)。大抵应天。驿差也。致云。驿属也。强弱既殊。搜捕又急。被驱不异于犬鸡。夫妻泣别于岐路。彼固可愤。此则绝怜。虽然。偿命之法。至精至严。必也死者之命。绝于犯者之手。然后乃可以此而偿彼。岂可以彼强此弱。彼愤此怜。一毫扶抑于其间乎。半日茂草之中。始既隐伏。七月老炎之天。继又跋涉。心内则烦闷。腹中则虚乏。被迫趱程。中喝(一作暍)既深。路遇流泉。饮冷无数(是白如乎)。寻常行路之人。亦多喝(一作暍)死之患。则致云之死。不可全归于被打(是白遣)。且肩臂诸处。均是两汉之所打。则脊背一痕。曷辨谁手之所犯。实因虽似明的。而吐泻为中暑之症。正犯虽已完决。而首从有混执之叹(是白乎等以)。敢陈愚见。以俟处分(是白齐)。〇议曰。所论明核中理。盖此脊背之伤。本由推挤之手。屡被驱迫。十颠九仆。则痕损虽不深重。喝(一作暍)病由于烦闷。使之死者。虽曰应天杀。而死则非其本情。酌处虽难。轻议偿命。果合持疑也。
伤病之辨九(明以锄驱。疑在食滞。根由窃稻。实因被打。)
 义州民边采江。杀李德太。〇本道启曰。此狱(段)。伤痕分明。参證具备。罪人无词自服。至于考覆(是白乎矣)。臣取见尸怅(一作帐)所报行凶器仗图。则所谓松椓。其长数尺。其大如臂。所谓锄子。其长数尺。其铁颇重(是白置)。若果以此猛驱乱打。真如尸亲看證之招。则尸帐伤处。岂若是细小乎。四处之伤。分寸皆小。谓之被触于拔椓挥锄之际。则犹之可也。若谓之专力下手。则诚不近理(分叱不喻)。囟门太阳。固为要害之处。而今以囟门下二寸半。太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39L 页
阳下一寸馀。直谓之要害。则无或差过于分界乎。假令伤处稍近要害(是白良置)。分寸既短。形色又微。其中耳垂下血流浮硬处。最似深重(是白乎矣)。深广二分之伤。岂至于午后被打。申时致命乎。初检状曰。口吐饭半匙许。尚在口边(是如为白置)。斯岂非殊常之證乎。无冤录暑死条曰眼合。舌与粪门俱不出。今此尸怅(一作帐)与之相合(是白如乎)。时当(当时)六月之望。新饱午时之饭。旋出锄草。忽与采江。一场大闹(一作鬨)气愤。而厥暑气挟食。遂成猝中。则半晌致死。容有是理(是白乎矣)。采江之自初至今。不敢发明者。特以手犯之馀。遂即致命。耳垂之痕。掉脱无路也。大抵狱情。苟有疑端。不可以罪人之自服。谓无可疑(是白如乎)。中暑一款。虽近臆料。伤痕器仗。既不相应。且无要害之伤。不是致命之处。其在钦恤之政。宜有审理之道(是白齐)。〇评曰。囟门下二寸半。岂非所谓头颅乎。头颅囟门。同入要害之处。特有必死速死之别耳。法曰速死之处。不得过三日。必死之处。不得过十日。此特言其常例耳。速死之伤。或有过三日者。必死之伤。或有死当下者。岂可以当下致命。遂疑其所祟之别有乎。松椓虽长。头颅既圆。圆之所触。其痕本小。岂可以伤痕之不大。遂疑其器仗非真乎。但不皮破。亦不肉绽。则片刻即毙。无是理也。
 刑曹启曰。今此狱案。实因真的。看證明白。虽以采江之巧慝。始或托说于远避。间又变招于饮卤。而十目难掩。尺喙无词。遂自承服。至于考覆(是白如乎)。前道臣仰体好生之德。有此起疑之论。以臣浅见。未见的确(是白如乎)。椓子锄子。其形颇大。而囟下颊旁。其伤甚小。器之与痕。太不相合(是如为白乎矣)。椓则根大而梢细。锄则中广而末尖。何谓之不相合乎。两处伤痕。最为要害(分叱除良)。耳垂之血流浮硬。若是紧重。则岂可一例阔略乎。道启中。又谓被触于拔挥之际(是白乎乃)。其拔其挥。本出猛驱之意。则既拔既挥。安有不打之理。拳驱之说。元犯自服。足踢之状。尸亲为證。时当酷热。极力斗鬨。锄椓之外。又使拳足。神昏气塞。遂至即毙。何可强归之于中暑。挟食乎两眼之合。虽载检状。舌与粪门。初无所论。舍其分明之实因。强求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40H 页
臆料之形證。有欠重狱体之道。依前同推。断不可已。
判付曰。此狱(段)。蓄愤于窃稻之耻。起闹于设刍之说。即时行凶。当日致命。实因明白。词證具备(分叱不喻)。夺锄伤耳。拔木打头。既已一一承款于考覆之招。而敢以饮毒之说。忽地变词。十三年同推。一向抵赖。究厥情状。尤极凶顽。年前道启。论伤处器仗之不相应者。亦未见的当。细阅文案。毫无可疑。采江身(乙)。依前同推。
 臣议曰。头颅额角。部位虽重。皮破肉绽。痕损又深。然后方可致死。今考诸跋。其皮肉之曾与不曾破绽。都无所论。意者其伤本不深重。无异乎皮擦血癊之类。故检官道臣。咸以为疑也。道启太不理胜。曹启亦欠舒究。惜乎。行检之初。其部位之轻重。痕损之浅深。都无所论。故岁久狱老。遂无追覈之路矣。
伤病之辨十(显然戳踢。诿之饥病。根由督债。实因被踢。)
 咸兴民尹浃。杀金中集。〇覆检跋词曰。今此尸身。遍身青黑。肉色变动。而左右胁伤痕。显然无疑。此真法文所谓打著要害。分寸深重。当下致死者。而申一是(一作星)之招曰。两人执髻。足踢腰间。则词證亦明矣。实因(段)。以被踢致死悬录(为乎旀)。尹浃之招曰。死者。本来抱病。因饥添感。怒于督债。掷身自尽(是乎乃)。尸亲则曰年前腰痛。近来微感。皆已差胜(是如为乎所)。尸身既有灸痕。虽非无病之人。腰痛本非急症。岂有猝死之理。伤痕明白。證招归一。虽欲眩惑。其可得乎。正犯(段)。以尹浃悬录(为乎旀)。干犯(段)。两人相斗。无人干涉。故以无乎悬录(为乎旀。〇无乎谓无之。)〇评曰。杀狱未必皆有干犯。尸帐目录。虽填无字。跋文论理。何必措辞。此衍文也。
 本道启曰。此狱(段)。当初相斗之状。既出一星之招。其兄其妻。虽不目见。告诉既明。伤痕又紧。成狱偿命。本无可疑(是去乙)。始云被打。终云被踢。狱老生奸。二三其说(是如乎)。盖此尹浃。交通尸亲。与之私和。三书往复。奸情毕露。而中好辈。忘弟护雠。背义变辞。情状可恶(是白乎旀)。一星(段)。怯于威令。前后变招。手脚荒乱。语不成说(是白如乎)。上项尹浃。更加严讯。俾伸三尺。何如。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40L 页
判付曰。尹浃狱事(段)。狱老生奸。虽曰有之。未有如此狱之至巧至密者(是如乎)。以兄则證之。以妻则怜之。笠下私情。狱中委札。可见其绸缪宛转之状。虽使犯者自明。何以加此。并与最初立帜之两汉。一辞变招。牢不可破。如非货赂之肆行。岂能得人之死力。至此哉。此而漫漶。不即成狱。从此诸道狱囚之稍称饶富者。皆将符同尸亲。妆出变招。三尺至严。宁有是也。大抵两检后反案。特是不常有之事。实因词證。宜从检状。此囚(段)。决不可遽议傅轻。依前严讯。期于输款(为有矣)。狱贵审慎。另饬推官。别出意见。各别详覈。如有可以登闻之端。卿其具由状闻(为旀)。中好今色等。蔑伦败纪。不可数次刑讯而止。并加刑定配(为旀)。杀狱文案。何等审慎。而本道则覆检招辞。一不载录。误书叠书。非止一二。何不照检(是隐喻)。卿则推考。
伤病之辨十一(新被驱踢。素抱痼疾。根由报怨。实因被打。)
 价川民李正白。杀张德男。〇检案阙。
判付曰。杀狱传(一作傅)生之规。或因伤处柔软。而实因不明。或因参證违错。而词案不备。或因其迹难贳。而其情可原。有一于此。乃可议到(是如乎)。此狱(段)。胸膛胁肋等三处。俱是血癊坚硬。实因不可曰不明也。琴,郑,刘,尹等诸招。亦无毫发差殊。词案不可曰不备也。宿憾未泄。新愤又激。用意下手。明若观火。则亦不可谓之情有可原也。但此致死人德男。素抱痼疾。时当极热。与之相鬨。此颠彼仆。乃被正白极力挥掷于磊石之上。犹能买食甜瓜。转至酒幕。毕竟呕吐不止。至于致命。详其本末。无或由于因病中喝(一作暍是隐喻)。更令道伯。详采事情。严问狱囚。出意见论理状闻后。禀处。
 臣议曰。虽有痼疾。不被打伤。其病未必死也。虽当极热。不被打伤。其暍未必中也。当极热之时。打痼疾之人。不可曰不料死也。当颠仆之馀。掷磊石之上。不可曰不料死也。烦闷之极。虽食甜瓜。瘀血上冲。遂成呕吐。迷乱之步。虽至酒幕。毒气中亘。仍(一作乃)以致命。左右思量。未见其生路也。
伤病之辨十二(告以驱伤。疑在病患。根由督债。实因被打。)
 沃川民李戒昌。打朴宗日。〇检案阙。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41H 页
判付曰。按无證之词。扬难验之罪。汉儒有言。而王政之当戒者。朝家于此狱。亦以为然耳。正犯(是在)李戒昌。纵云愚氓。尚有人心。借令朴宗日。辗转推托。不偿所逋。欲推渠一索之铜。轻杀他七尺之躯。求诸常情。必无是事。况(旀)执袂掺手。纵似斗鸡之状。分羹释憾。忍有置鸩之理。且考尸帐。胸膛胁肋。诸般伤处。俱不坚硬(分叱不喻)。看證诸人。阅月讯推。了无变辞。只云矢死无他。不忍诬人。虽使戒昌自为之说。岂有加于此哉。唯彼诸人。有何怨恶于宗日。而无意右袒。有甚情好于戒昌。而甘心立帜。屡被箠楚之苦。牢讳杀越之举乎。又若朴弼文者。士族也。士族为此贱流。忍杖不服。太不近理。刑官之执此起疑。亦云的确。尸亲之招曰。宗日病死之状。翌朝始知。又曰。宗日被打之说。其妻来传。末乃曰。宗日病势。闻诸儿辈。前后所援。各相径庭。此殆以偿债一事。积愤在中。及此邂逅而致毙。必欲凭藉而逞憾也。虽然。毛孔血出。目瞋气塞等形症。又何为而无端现出乎。此又难晓。大抵疑罪。犹可傅生。年前审理。初不举论。道伯有不审之失。李戒昌合施次律。分付该道严刑。减死定配。
 臣谨案。此狱。似于相斗之夕。分羹共食。朴宗日自此得病而死。有毛孔血出等形證。尸亲疑于羹中置毒。有此发告也。未见检状。不可详也。
伤病之辨十三(年老被捣。气绝无痕。根由證奸。实因被捣。)
 信川民李奉京。杀崔太化。〇巡营题词曰。实因之无端的。词證之不分明。虽似可疑。以理推之。则太化之口。足以招祸。奉京之心。必欲辨诬。想其争斗时头势。必有杀变而后已。毋论词證与实因。无病之人。被其挥挤。翌日致死。夫孰曰太化之死。不由于奉京乎。既以斁伦之丑谈。诬人于罔测之科。则奉京虽是平顺之人。其肯顺受其诬。谓其癃老。归之妄言而止哉。滚成诘斗。至于拔毁室屋。则其忿怒之气自不禁。捽曳驱捣之交加。此理势之固然者也。初以秽物。纳诸口中。末又两日往诘言根。言根未覈。忿心愈激。驱往崔寡之家。转向文化之地。则其间无限困迫。无限威逼。不言可知。左右额角及脊背膝下。种种伤痕。明是烂漫。被曳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 第 141L 页
之迹(分叱不喻)。奉京之招。夫既曰执手曳出。可见其不敢全讳。年老人被捣气绝。无痕而死。昭载法文。则奉京焉得免正犯之律乎。李召史既闻丑淫之说。岂无齐愤之心。同往起闹。安得不助势而共驱乎。终始发明。诚极巧恶。以检官仍定同推官(为去乎)。待用刑约日会推。并加严刑得情(为旀)。李东九(段)。目见太化颠仆之状。诿之夜黑不辨驱捣。而千京之担还其父也。谓以何不仍置于奉京之家云者。明知其被打将死而然(是旀)。金春己(段)。相斗致死之说。既传于里任。终讳于检庭。俱属不直。并严囚取招。馀外诸人。别无可问之端。一并放送(为旀)。李召史(段)。同往其(一作共)斗。松棒打背。则当为干犯。而初检之以干连悬录。大是做错。初检刑吏。严刑次附过。〇案原检状必云。被捣无痕。故营题如是也。凡遇被捣无痕之狱。宜考此案。不可以癃老之故。疑其或病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