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x 页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卷十三)
 赈荒六条○劝分(赈荒第二条)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88H 页
劝分之法。远自周代。世降政衰。名实不同。今之劝分。非古之劝分也。
春秋传僖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臧文仲曰。非旱备也。修城郭(备邻寇。)贬食。(君不举。)省用务穑劝分。此其务也。(杜预云。劝分有无相齐。)〇镛案,古者。教民睦姻任恤。其不帅教者。刑以纠之。(即不睦不姻不任不恤之刑。)凶年劝分其馀(一作食)。民安有不分食者乎。分于兄弟。(同族也。)分于婚姻。分于邻里。分于穷独。以遵王命。非输其财于公府。以分万民也。后世之法。虽与古殊。然犹劝其粜贷。非劝白给。吾东所谓劝分。皆勒夺民财。使之白给。犹云劝分之法。本之春秋。不亦难乎。
中国劝分之法。皆是劝粜。不是劝饩。皆是劝施。不是劝纳。皆是身先。不是口说。皆是赏劝。不是威胁。今之劝分者。非礼之极也。
曾巩为通判。岁饥。度常平不足以赈给。而田居野处之人。不能皆至城郭。至者群聚。有疾疠之虞。前期谕属县。召富人。使自实粟数总。得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粟。价为平。又出钱贩粟五万。贷民为种粮。农事赖以不乏。〇案此是劝粜。又其价。视常平稍增。特轻于时估而已。今之劝分者。必无价白夺。抑何据也。
赵阅道少保。尝知越州。值岁大歉。公召州之富民毕集。劝谕以振(一作赈)济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88L 页
义。即自解腰间金带。置庭下。于是施者云集。所全活十数万人。
陈尧佐知寿州。遭岁大饥。公自出米。为糜以食饿者。吏民皆争出米。其活数万人。公曰。吾岂以是私惠。盖以令率人。不若身先。而使其从之乐也。
扈称为梓州路转运使。属岁饥。道馑相望。称先出禄米以赈民。富家大族。皆愿以米输官。全活数万人。〇案此赵,陈,扈三公。皆以身先之。以劝下民。今之劝分者。一文之钱。未或自捐。唯民是劝。不亦羞乎。
韩魏公为益州安抚使。檄剑门关。流移而欲东者勿禁。赏民劝喻纳粟后。粜钱十六馀万。尽以给四等以下户。为饘粥活饥人一百九十馀万。蜀人曰。使者之来。更生我也。〇案韩魏公亦以赏劝分。不以赏劝。徒以威胁者。御人之术也。
庞嵩为应天通判。岁饥。上官命督振(一作赈)。公粟竭贷之巨室富家。全活者六万七千馀人。乃蠲积逋。缓征徭。勤劳徕。复业者。又十万馀人。
宋孝宗隆兴中。中书门下省言。湖南江西旱伤。立赏格。以劝积粟之家。凡出米赈济。系崇尚义风。不与进纳同。〇丘浚曰。鬻爵。非国家美事。用之赈荒。则是国家为民。无所利之也。宋人所谓崇尚义风。不与进纳同是也。臣愿遇岁凶荒。民间有积粟者。输以赈济。则定为等第。授以官秩。自远而来者。并计其路费。授官之后。给与玺书。俾有司加礼优待。与见任同。虽有过犯。亦不追夺。如此则平宁之时。人争积粟。荒歉之岁。民争输粟。是亦救荒之一策也。〇案琼山之说是也。己巳之饥。谕以赏格。劝民分粟。南原权昌彦。士族也。输粟数千石。罢赈之日。 朝廷遂与相忘。后五年甲戌。又大饥。 朝廷始悔其失信。授以主簿。又劝分数千石。罢赈之日。又复相忘。说者曰。此后又逢大饥。昌彦乃进其官。 朝廷之无信如此。何以劝民。
朱子赈恤事件云。富家有米可粜者几家。除口食支用供赡地客外。有米几石可粜。开姓名米数。〇在城上户二十五名。其认赈粜米一万一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89H 页
千六百三十五硕。每升价。钱一十七文足。〇星子县上户若干。每升价。钱一十七文足。〇都昌县上户若干。每升价。钱一十四文足。〇建昌县上户若干。每升价。钱一十二文足。〇镛案。和粜胜于劝分。但其粜米之价。轻于时价。未可知也。三县米价。各自不同。或其山县水县。时价有差也。
朱子谕上户借贷帖云。劝谕上户。春间将米谷等。生放下户。秋冬随例收息。每斗收息五升。约秋成。计本息还钱。如有拖欠不还。官为理索。〇镛案。吾东劝分之法。皆令白给。不唯白给。乃是白纳。(不给民而纳于官。)是故。令有所不行。用有所不明。中国之法。其劝于富民也。不过曰粜米赊米也。粜米者。稍轻其价。使之发卖于饥民也。赊米者。约以取息。使之借贷于饥民也。官长之所劝者如此。而民有不从。虽董之威之。未为不可。吾东之法。使民白纳。民有不从者。则严刑猛棍。如治盗贼。一遇凶年。富民先困。故南民有言曰。生不如死。富不如贫。此虐政之大者也。为牧者宜知之。
朱子赈场事件云。上户张世亨,张邦献,刘师舆,黄澄四名。依格赈济。上项四家之外。未有出得上件米谷减半。出粜之人。乞将上户。承认赈粜米价。止令量减四分之一。便与依格推赏。庶使上户。乐于就赏。细民不致阙食。〇镛案。此条。所谓赈粜。亦无强劝之法。始欲视时价减半。今欲四分一量减。皆不强劝之明验也。又从而赏之以官。民有不乐从者乎。朱子赈场事件云。乾道七年八月。劝谕上户。赈粜济格。目无官人一千五百石。补进义校尉。二千石补进武校尉。四千石补承信郎。(如系进士补上州文学。)五千石补承节郎。(如系进士补迪功郎。)如是赈粜。依此减半。推赏又准。淳熙七年十月八日。指挥节文。赈粜米于市价。减半钱数。即照已降指挥追赏。〇镛案。纳粟得官。虽非古法。自汉以来。行之久矣。凶年饥岁。发义施仁。捐财以活人者。可无赏乎。近来守令白夺民财。以行赈济。其末也。一杯之酒。未有致意。不已佻乎。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89L 页
辛弃疾帅胡(一作湖)南。赈济榜文。祗用八字曰。劫禾者斩。闭籴者配。〇丘浚曰。朱子谓弃疾做两榜。便乱道。盖荒歉之年。民间闭籴。固是不仁。然此际米价翔涌。正小人射利之时也。而必闭之者。彼亦自量其家口众多。恐嗣岁之不继耳。彼有何罪。必先喻之以惠邻。开之以积福。许其随时取直。民之无力者。官与之券。许其取息。待熟之后。官为追偿。若彼仅仅自足。亦不可强也。然亦严为之限。凡有所积。不肯发者。非至丰穰。禁不许出粜。彼见得利。恐其后时。自计有馀。亦不能以不发矣。
吾东劝分之法。使民纳粟。以分万民。虽非古法。例已成矣。
高丽高宗十三年制曰。全罗道饥甚。有蓄储州郡。宜发仓赈给。其无蓄储州郡。各于私处。取其赢馀赈给。待丰年偿之。
本朝明宗十六年。命内外官吏。脩举荒政。至于放租弛禁。移粟纳谷。劝分收弃之类。靡不究心。病者救之。死者瘗之。
察访别坐。酬之以官。厥有故事。载于国乘。
肃宗癸亥。赈厅以译官卞尔昌。纳米五十石。请给加设佥知帖。政院及台谏以为凡加设职。只许士族。事已有定夺。 上令该厅。施以他赏。赈厅堂上闵维重曰。取考辛丑启下事目。则察访,别坐,判官,佥正,副正,通礼正,佥知,同知等加设实职。并许。谢恩封赠。一依正官例。而通礼正等职。只许士族。佥知,同知毋论士族良人。并许受帖。而良民则此(一作比)士族加纳十石。此其区别定式者也。如屯田别将,军门干事之类。以官谷官物。取其羡馀。称为自备者。固不当许给加设佥知,同知。而良民之以私财纳赈米者。亦不许之。则本厅他无论赏之事。虽欲募票(一作粟)。谁肯从之。卞尔昌系是译官。加设佥知。未为不可。而李德龙者。乃老除军士也。赏给同知帖滥矣。左相闵鼎重曰。李德龙果是军士。则父母及妻。并许封赠。诚为滥越。只给同知帖。而不许封赠。则似有差等矣。右相金锡冑曰。佥同知并许良民。则非辛丑所新创。丁丑己巳年间。已有此例。为国纳粟之人。功劳既同。乃以译官军兵。有所分别。如骑步兵甲士之类。乃世代良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0H 页
民。国家待之亦优。译官辈。虽或乘马衣冠。夷考其来历。不及于担负之军者甚多。今若有所差等。遂为定例。则将来良民。无复纳粟者。李德龙依事目。许其所当许者。宜矣。 上从之。〇臣谨案。中枢府者。古之枢密院也。同知佥知。枢密院之大夫也。天地定分。君为上。大夫次之。士次之。大夫之名。岂可以轻假之乎。大夫之妻职曰夫人。夫人者。古者诸侯之妃所得称者也。今令走卒贱流。权差枢密院大夫。封其妻曰贞夫人,淑夫人。天下其有是乎。既名大夫。则宜用大夫之礼。乘轺轩祭少牢。与诸大夫齿可也。如不可然。大夫之名。不可假也。杂职仕者。宜自通德郎。直升为折冲将军。一品二品。亦设将军之名。以待此辈。然后名器始尊。今乃曰。察访别坐。惟许士族。佥知同知。通于下贱。岂当于理乎。 国制。从四品以上阶曰大夫。正五品以下阶曰郎官。若其大级则判书。为上大夫。参判。为中大夫。参议。为下大夫。三品四品为上士。五品六品为中士。七品至九品为下士。今欲使出粟赈民者受赏。则五十石以上授参奉。百石以上授奉事。二百石以上授直长。三百石以上授主簿。溯而上之。至正五品。通德郎而极焉。其职则至佥正。(从四品。)判官。(从五品。)主簿别提而极焉。但令入阙谢恩。乘驲扫坟。死而书铭。葬而题主。下及玄孙。得免军役。则应募者亦多矣。何必以大夫夫人之名。假之乎。
英宗七年辛亥。右议政赵文命启曰。劝分一事。最为救荒大政。盖卖爵固非美事。而凶岁则亦有不可已者。故朱子于浙赈时。遗书宰相王淮。力言其不可不为。明儒丘浚。亦以为在常时不可。于救荒是要策。 孝显两庙朝。亦有已行之例。而近年以来。朝家于此事。失信颇多。故民不乐从。国家本不宜失信于民。而况值此凶岁。尤宜有激劝之举矣。 上曰。此事曾有陈达者。朱子事。予亦知之。而近来国家之失信。实缘该曹不为举行故也。昨年北道私赈人中。特异者一人。别施恩典。耸动观听。此后若有私赈优异者。不待毕赈。道臣状闻。即施恩典。俾免失信之归。守令或以空名帖。勒卖聚谷。此则不可不申饬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0L 页
嘉庆十四年己巳六月二十日。左议政金载瓒所启。荒年劝分。古也。自春秋时。已有之。所谓劝分。劝民积粟者。使之私分饥民者也。朱子在南康。岁值大饥。谕民出粟。请于朝。各补郎阶。依格推赏。盖民有赈饥之功。朝施拜爵之赏。自朱子始焉。 先朝壬癸之荒。抄应募补赈之人。或授特资。或直除宿卫之职。此古者劝分之意。而朱子南康时遗制也。是以。争先纳谷。所全活甚多。若匪殊赏。民无以劝。此所以恩资滥衔。亦无所芹施者也。今亦用壬癸之例。使被灾之邑。先使哓喻。俾各兴起。以为补赈之意。行会四道道臣。若或因是而强其不愿。则是勒分也。勒分之弊。责在守令。此则严饬。无至犯科之意。并为分付何如。 上曰。依为之。勒分。则反不如不分。以此意。各别申饬可也。
朱子在浙东。上宰相书曰。(六月八日书。)去岁诸路之饥。浙东为甚。熹自受任以来。夙夜忧叹。比日旱势复作。仰水高田。已尽龟坼。去年境界。又在目前。天下之事。荒政最急。荒政之中。两事又急。一曰广籴米斛。(节)二曰速行赏典。激励富室。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则籍之以为一时之用。事定则酬之以为后日之劝。旋观今日。失信已多。别有缓急。何以使众。欲望明公察此事理。特与敷奏。照会元降。即与推恩。使已输者。无怨恨不满之意。未输者。有歆艳慕用之心。信令既行。愿应者众。则缓急之间。虽百万之粟。可指挥而办。况是此策不关经费。揆时度事。最为利宜。而乃迁延岁月。沮抑百端。使去岁者。至今未及沾赏。而今岁者。方且反覆却难。未见涯际。见(一作是)失信天下。固足以为今日之所甚忧。而自坏其权宜济事之策者。亦今日之所可惜也。谋国之计。乘(一作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此二事也。然或者之论。则以为朝廷一(一作撙)节财用。重惜名器。以为国之大政。将在于此二者之请。恐难必济。愚窃以为不然也。夫撙节财用。在于塞侵欺渗漏之弊。爱惜名器。在于抑无功幸得之赏。今将预储积蓄。以大为一方之备。则非所谓侵欺渗漏之弊也。推行恩赏。以昭示国家之信。则非所谓无功幸得之赏也。(节)国家官爵。布满天下。而所以予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1H 页
者。非可以限数也。今上自执政。下及僚庶。内而侍从之华。外而牧守之重。皆可以交结托附而得。而比(一作北)来归正之人。近习戚里之辈。大者。荷旄丈(一作仗)节。小者。正任横行。又不知其几何人。明公不此之爱。而顾爱此迪功,文学,承信,校尉十数人之赏。以为重惜名器之计。愚不知其何说也。
将选饶户。分为三等。三等之内。又各细剖。
饶户者。其家中储谷。能八口自食。而犹有赢馀者也。牧执砧基。表察民贫富。又采公议。先以饶户。分为三等。〇三等者。上中下三等也。下等分为九级。下自二石。(十五斗作石。)递加一石。第一级。配粟十石。〇中等分为九级。下自二十石。递加十石。第一级。配粟百石。〇上等分为九级。下自二百石。递加百石。第一级。配粟千石。〇千石者。中国之一千五百斛也。私庄之七百五十石也。(私粟以二十斗为一石。)其必以十五斗为一石者劝分。将以为赈赈者。公事也。宜与公簿同勘。不可以殊例。每见劝分者。必以二十斗为一石。簿例错乱。不可循也。〇千石之外。其自愿出义。以希赏典者。不必限制。〇中国劝分献米。至四五千石。(见朱子劄语。)今以粟千石。为大限者。吾东民贫。所谓巨富。无可以献米千石者也。〇民能自食者。其有斗粟之馀。不可劝分。而今二石三石。亦在所劝者。吾东民贫。能入上等者。一路不过数人。(二百石以上。)能入中等者。一县不过数人。(二十石以上。)唯下等之户。一县或得数百。(二石至十石。)若弃此不劝。无攸劝矣。〇凡劝分之法。随其家力。或多或少。何必桩定差级。皆为成数乎。答曰。法贵有规。簿乃不乱。二十石三十石。其间虽阔。上附下附。可以平物。不可于成数之外。杂以零数也。
凡上等之饶。宜劝之以赈饩。(不受价。)中等之饶。宜劝之以赈贷。(待秋成还酬以粟。)下等之饶。宜劝之以赈粜。(受轻价出之。)何也。国典五十石以上。状闻论赏。况于二百石以上乎。 肃宗癸亥。闵公维重所奏辛丑事目。(详见上。)苟能修而明之。则二百石以上。得为主簿判官审矣。既得官帖。又受粟价可乎。且此诸户既称上等。不必望酬。所谓哿矣富人也。故直以饩劝。无所不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1L 页
可。若 朝令不明。赏格难必。则询其所愿。乡丞(座首别监等。)将官(千总把总等。)随授差帖。或军签。勿侵永授完议。若于诸色。都无所愿。虽入上等。亦许之。以赈贷而已。〇赈贷者。何也。假如劝分。粟一千石。受之于饶户。颁之于饥口。及至秋成。还收于饥口。以酬饶户。(法见下。)色落耗打。所不论也。中等诸户。虽有馀粮。本非高赀。百石以下。不足希赏。(国典虽云。五十石以上论赏。近例皆所不论。)待秋受其本粟。抑所宜也。〇赈粜者。何也。下等诸户。名虽饶户。其命如线。虽数石之谷。无以白输。所以为粜也。其价奈何。详定之例。米一石则三两。(十五斗。)租一石则一两二戋。(见上篇。)今特加三十。每租一石。酬钱一两五戋。抑所宜也。或曰。大饥之年。斗米百钱。(或有过百之年。)一石之租。其米六斗。(每五斗舂得二斗。)则今所受价四之一也。该受六雨(一作两)。今受一两半。 中等之饶。秋受本粟。下等之饶。坐失四三。(四之三。)岂不戾哉。答曰。中等之户。出二十石。论其时估。百二十两。及秋还收。论其时估。必不过三十两。(秋熟则租十五斗难受钱一两半。)亦四一也。同是四一。而彼待秋受。此乃今领。何谓差级不明乎。(凶年粟价。亦各不同。宜参酌时估。令下户中户。所损有差。)
乃选乡望。排日敦召。采其公议。以定饶户。
朱子示星子诸县书云。劝谕上户。请详本军立去帐式。令乡众。依公推举约定所荫客户。所粜米谷数目。县司略备酒果。延请劝谕。厚其礼意。谕以利害。不可纵令胥吏非理搔扰。上户既是富足之家。必能体悉此意。其间恐有未能致悉之人。亦当再三劝谕。审其虚实。量与增减。如更诈欺抵拒。即具姓名申军。切待别作施行。〇案具姓名申军者。谓自本县列其抵拒之罪。报于上司也。(星子等三县。即南康军属县。)劝分而不从令。则朱子亦董之以威矣。然所劝者。粜也。非纳也。
大抵抄饶之难。甚于抄饥。饥户本贫。其或滥抄者。皆由颜私。非有赂也。饶户有财。其欲倖免者。广图叮嘱。咸以赂也。设有至公无私之论。听之者。又不免怀疑。乡丞进曰。李某实贫。不中十石。张某颇富。优入百石。我之听之。将曰彼讼其贫。无乃受赇于李某乎。而讦(一作许)其富。无乃背约者张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2H 页
某乎。嫌疑之际。人所难言。故无私者。虽问而不言。挟私者。虽言而难信。官欲廉之以别蹊。安知不偏听而生奸乎。官欲询之于公会。安知非朋比而雷同乎。虽然。公听犹胜于偏听也。〇近见守令。置酒排筵。普请饶民。或令本人自书几石。或以官口强乞几石。任其所为。则猗顿皆称屡空。临之以威。则黔娄或遭困境。天下之难。未有甚于劝令(一作分)者也。〇凡乡厅学宫。其出入奔竞者。槩是奸民不可信也。无论士族土族中下之族。必安居读书。治家力农。不入城府。不入讼庭者。乃或淳朴保其良心。其所论或出于公正也。牧密求此人。如访贤俊。每一乡。(即一面。)得上族二人。(谓士族土族。)中族二人。或贻书敦速。或下帖延召。置酒排筵。指日请会。每一日之筵。止召五乡。则会者二十人也。(一面各四人。)于是。取一纸。列书五乡饶户之名。使之圈点。(必取附近五乡。然后甲乡之人。知乙乡之情。)〇牧曰。吾法二石至十石。为下等。二十石至百名(一作石)。为中等。二百石至千石。为上等。公等。须于诸户名下。各书一字。(上中下三字之中。题一字。)俾定上中下三等。于是上字多者。定之为上等。中字多者。定之为中等。下字多者。定之为下等。若两等字同者。(中字八个。下字。亦八个。)从其高者。(定之为中等。)〇圈点既讫。又用三纸。以三等之户。各书一纸。又令二十人于诸户名下。各书几石。(下等则二石至十石。中等则二十石至百石。)以定该纳之石数。于是书二石多者。定之为二石。书十石多者。定之为十石。中等亦然。(书二十石多者定之为二十石。书五十石多者定之为五十石。)若两等书同者。(书三石者七人。书四石者亦七人。)从其高者。(定之为四石。)每一乡既召四人。则宜令四人。只议本乡之户。今必令五乡之人。通周圈点者。本乡之议。不可不采也。他乡之议。亦不可不采也。〇厥明日。又召五乡。圈点如上法。〇圈点既讫。出示昨日圈点之录。询之曰。此录得无冤乎。如有所知。或滥或倖。宜各明言。于是听其所言。就其名下。注其所言。别蹊廉访。徐采实情。或升或降。
其上户之劝以赈饩者。及中户之劝以赈贷者。牧宜约日敦请。置酒排筵。温言以谕之曰。求福之道。莫如积德。积德之法。莫如无德。无德者。何也。施者无名。受者不谢。斯之谓无德也。凡人之情。自以意施。不惜万钱。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2L 页
人劝而施。则吝一杯。人劝而施。尚可勉也。官劝而施。尤所不乐。人之情也。然心所不乐。勉而行之。非克己乎。我则有施。人不谢我。非阴德乎。阴德仁也。克己义也。既仁且义。其无福乎。且今 朝令恻怛。赏格明著。信令而行。民之义也。官柄在国。国将与之。邑权在我。我将与之。(谓本邑赏格。)吾不食言。君其信之。 朝令不信。我将言之。(谓请之于朝。)言而不用。在公无德。无德之德。天所鉴也。其所赈贷。秋其酬之。如有死亡。吾将补之。〇其下户之劝之以粜者。命乡丞之善言者。巡行村里。温言晓喻。使之劝分。〇赈粜之户。既受价四分之一。其纳四石者。实不过三石。其纳八石者。实不过六石。况以十五斗为一石。则其纳十石者。论以私法。不满六石。(不过一百十二斗五升。)此个分数。亦须明说也。
朱子示星子诸县书云。将来粜米。亦请一面。早与上户及籴米人户。公共商议。置场去处。务令公私贫富远近之人。各得其便。大抵官米。只于县市出粜。上户米谷。即与近便乡村。置场出粜。不须搬载往来。徒有劳费。如有大段有馀。不足去处。及将来发粜。常平米斛。即具因依申来。切待别行措置。
劝分也者。劝其自分也。劝其自分。而官之省力多矣。
饶户自有兄弟。自有姻戚。自有邻里。自有冢户。(守墓者。)适其性吝。不肯赒恤。故官为之劝勉出义。此之谓劝分也。勒夺其财。以给楚越之人。岂其人之所乐哉。古之劝分。必不如此。顾名思义。必有以合乎古者矣。〇先抄饥口。以成一册。(见下条。)又选饶户。以成一册。(见上文。)乃于饥口之名。查其兄弟姻戚邻里结联。有入于饶户者乎。各令注明。(悬录之。)于是查其本配之石数。(粟几石。)付以饥口。大约粟一石。可赈老弱一口。本配百石者。付以百口。本配十石者。付以十口。令载之于赈簿。而颁之于私场。乃召饥口。谕之曰。今以汝等。付之某户。排巡受饩。当场食粥。一如公场之例。汝其退受。万一某户犹怀吝惜。赈不用诚。汝其来告。我当为汝辍其私场。倍徵其粟。颁于公场。汝其知之。每于赈日。别遣慧客。察其勤慢。验其诚伪。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3H 页
斯其不失劝分之本义。而民之受赈。有胜于公场矣。〇其同姓至亲及异姓切近者。任其自救。不载官籍。唯其疏者。乃上簿也。其同姓之亲。上富限以八寸。中富限以六寸。下富限以四寸。不载于册。异姓亦视此为差。(奴属不载簿。)今试为私场。劝分历如左。
   上户安得秋私场历。(上户者上富也。黑石里)幼学安得雨。(上户十寸弟。)该受米一斗八升。(男丁二口。女壮二口。黑石里)幼学李尚殷。(上户异姓六寸。)该受米一斗四升。(男丁二口。女壮一口。黑石里)良人李德奉。(上户之切邻。)该受米一斗三升。(男丁一口。女壮二口。)
     如是者数十人。今不尽录。
   中户咸凤来私场历。
(甘水里)良人咸光云。(主户八寸弟。)该受米一斗一升。(老人二口。小儿一口。甘水里)私奴金介男。(主户异姓五寸。)该受米一斗六升。(男丁一口。女壮三口。甘水里)幼学崔启运。(主户之切邻。)该受米一斗四升。(老人二口。小儿二口。)
     
如是者十馀人。今不尽录。
   下户朴尚文私场历。
(雀山里)幼学朴再兴。(主户五寸叔。)该受米一斗三升。(男丁二口。小儿一口。雀山里)幼学郑基仁。(主户异姓四寸。)该受米一斗四升。(老人一口。男丁二口。松谷里)良人白时卜。(主户之墓村。)该受米一斗四升。(女壮一口。小儿三口。)
     如是者七八人。今不尽录。
劝分令出。富民鱼骇。贫士蝇营。枢机不慎。其有贪天以为己者矣。
劝分者。天下之骇机也。有富人焉。其赀中劝可二百石。于是捕风射影之徒。棼然猬集。座首私之曰。官询于我。我当讼冤。君其几何。(索赂语。)校儒私之曰。官询于我。我当庇隐。君其几何。(出入亲任者。)首吏曰几何。首校曰几何。亲戚往来之人。佥曰几何。富人眩惑。莫适所向。有一等奸吏。乘夜遇(一作过)之曰。他皆虚张。我有密径。当减百石。百石之价八百两也。尔饶其半。官领其半。不亦善乎。四百两钱。尔其输之。厥明呈诉。当得题决。其验既明。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3L 页
安得不信。携至一屋。灯火耿然。有妓端坐。以待此人。〇又有一等浮浪谲诈之人。探听官意。不必太酷。于是执一饶户。诱之曰。尔中百石。我有别蹊。当减其半。减半之价。四百两也。与我分利。各领二百。不亦善乎。佯入政堂。与牧欢言。牧怜其饥。馈以酒肉。此人口头。不发一言。既出而告誇其受诺。厥明哀诉。偶得仁题。贪天之功。以为己力。金气夜行。人无知者。故凶年劝分之时。牧宜一切屏客。令虎豹守阍。
茶山日钞云。嘉庆甲戌之冬。有一儒生。适入郡斋。语及劝分。生曰。官令虽严。民将抵赖。官亦奈何。官曰。首富抵赖。不可不棍。生曰。诚然。非棍不纳。遂自郡门。直往富家。告之曰。汝配千两。惠我以百。我当宣力以减三百。即其二百。汝之利也。民曰。噫嘻。吾自不纳。孰拔我脰。生曰。吾言审知官意。官怜我饥。欲以汝施。汝之不听。终必有咎。民犹不信。嘻笑冷齿。生候官行。明日出仓。当召厥民。遂夜再往。密谕其机曰。明日之召。且有棍罚。汝不信我。其须观之。民犹不信。答曰。奈何。厥明官召。令输千两。民曰。夕(一作力)绵无以为此。官乃棍之。得受民诺。民自庭出。趋而谒生。即于其日。直输百两。要减三百。生曰。易耳。再次三次。且纳五百。吾将图之。佯入郡斋。闲话而出。既输五百。令民呈状。辞甚悲恻。官意亦解。许减三百。生则贪天。其谁觉之。诵慕之而已。故为民牧者。一言脱口。其风云变化。至于此极。非君子之所能测也。屏客绝私。其可已乎。
窃货于饥吻之中。声达边徼。殃流苗裔。必不可萌于心也。
寒岩琐语(一作话)云。天赋之性。莫不纯善。至其梏亡也。曾禽兽之不若。非君子之所能测也。绣衣使者。论贪吏之罪曰。饥口虚张四千八百名。窃其饩米。余始不信。探而察之。果非诬也。又其言曰。劝分米一百五十石。以钱收之。每石十五两。合计钱二千二百五十两。归之私橐。余始不信。探而察之。果非诬也。于是以此盗赃。贩求奇物。玉泉细布。耽罗大鳆。银敦银盒。五尺之剃。五色之簟。辇载担负。输之权门。哀彼权门。但知俸廪本厚。能办此事。孰谓劝分之钱。变成此物。受焉感悦。满室欢然。不知天地鬼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4H 页
神。昭布森列。殃孽既兴。同受其败。岂不嗟哉。故古之宰相。不受苞苴。为其中餤之以大毒。不可食也。
南方诸寺。或有富僧。劝取其粟。以赡环山。以仁俗族。抑所宜也。
南州寺刹。昔尝饶富。今皆败亡。亦其中或有一二富髡。岁收粟累百苫者。照例分等。以补赈资。未为大失。唯其环山诸村。及与僧为族者。宜令仰哺也。己巳甲戌之年。守令发遣吏校。搜括寺财。夺其公用之米。损其佛供之粮。甚至卖其钟钲。粥(一作鬻)其锜釜。众髡号冤。惨不忍闻。斯又民牧之所宜戒也。
陈良器知江州。大饥且疫。公为具饘粥医药。不足则取庐山诸佛寺馀财以续之。所活以万数。〇案赵抃在越州。其劝分及于僧道。陈公又为是矣。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卷十三)
 赈荒六条○规模(赈荒第三条)
  
赈有二观。一曰及期。二曰有模。救焚拯溺。其可以玩机乎。驭众平物。其可以无模乎。
水灾虽酷。祸止水沿。风霜虫雹。亦未必为普天之灾。唯大旱焦山。千里同然。则举国同饥。无以措手。宜自立秋之日。火速经纪。争时竟刻。赴机趋利。如鸷鸟猛兽之发。然后其设施措置。方有头绪。不可忽也。
赵抃知越州。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菑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欲振(一作赈)饩。 沟防构주-D002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欲兴役。)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欲振(一作赈)粜。 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欲劝分。)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馀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馀石。佐其费。〇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少年(一作半)之忧其众相躁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入。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4L 页
勿给。〇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〇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馀石。平其价予民。〇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粜者。自便如受粟。〇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〇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〇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〇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时。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〇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止。〇事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巨细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曾南丰越州救菑记。)〇案赵公救菑之法。一曰兴役。二曰发仓。(即散财。)三曰募粟。(即劝分。)四曰募僧粟。(亦劝分。)五曰别男女。六曰收弃儿。七曰养病。八曰瘗死。而中国赈法。原有两项。一是赈饩。(亦名曰赈廪。)一是赈粜。(受钱而与粟。)故曰给粟之所。五十有七。粜粟之所。十有八。朱子赈恤条件。亦分两样。吾东之法。只有赈饩。本无赈粜。又凡赈场。一县只有一所。皆不如中国之法。唯京城之内。具有两项。其设场不过一二处也。〇凡赈恤。宜至芒种麦出之日。中国之法。皆以三月为限。吾东亦自四月。以次收敛。民食菜蔬。益以病死。未可曰卒惠也。〇按越州饥民。必不止二万주-D005人。恐传写有误。
洪皓为秀州司录事。大水流冗塞路。公悉籍境内粟。留一年粟。发其馀粜于城之四隅。升损市直钱五。(一升减五分。)戒米肆揭价于青白旗上。巡行无时。抶其旗靡者。皆无敢贵粜。〇其不能自食者。立屋于东南两废寺。十人一室。男女异处。防其淆伪。涅黑子识其手。东五之南三之。负爨樵汲有职。民赢(一作羸)不可杖。有侵牟斗嚣者。乱其手文逐之。皆帖帖畏服。廉访使者。王孝竭至曰。平江哀号诉饥者旁午。此独无有何也。即延公如两寺验视。民肃然无出声。孝竭嗟叹不已。前后所活者。九万五千馀人。公出无不以手加额。号为洪佛子。〇案此上节即赈粜。下节即赈饩也。大抵洪皓之法。其异于人者。一曰揭旗。二曰涅文。三曰别男女。当事者或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5H 页
有取焉。
林希元嘉靖八年。上荒政丛书。救荒有二难。得人难。审户难。有三便。极贫民便赈米。次贫民便赈钱。稍贫民便赈贷。有六急。垂死贫民。急饘粥。疾病贫民。急医药。起死贫民。急汤水。既死贫民。急墓瘗。遗乘(一作弃)小儿。急收养。轻重系因(一作囚)。急宽恤。有三权。借官钱以粜粜(一作籴)。兴功作以助赈。贷牛种以通变。有六禁。禁侵渔。禁攘盗。禁遏籴。禁抑借。禁宰牛。禁度僧。有三戒。戒迟缓。戒拘文。戒遣使。〇案此诸条。要切中窾。凡遇赈事。牧宜书之壁上。朝夕观省。惟忌遣使一语。其在吾东为不宜也。 国法。大饥之年。必遣监赈御史。百姓赖焉。己巳甲戌之年。御史不来。守令无忌。赈不如法。经年之后。御史始来。吏虽小惩。既死之民。不可生矣。
屠隆,鸿包有荒政三十条。其略曰。聚济不如散济。零济不如顿济。热气熏蒸。疾疹易作。群居露宿。栖泊无所。为害不浅。必也委贤能僚属及乡官之良。富民之有德行者。分头给散。而正官。为之总管句稽可也。〇吾东劝分之法。使居远之富民。纳其缗钱。富民粜其家粟。以钱输邑。官受钱贸粟。以待饥民。则饥民在富民之邻比者。赴邑领赈。其迂回崎岖如此。曷若多设赈场于外村。使富民直输其粟。使饥民各就近场乎。屠隆所谓聚济不如散济者。此之谓也。
若夫赈粜之法。 国典所无。县令有私籴之米。亦可行也。
文潞公在成都。米价腾贵。因就近院。凡十八处。减价粜卖。仍不限其数。张榜通衢。翌日米价遂减。前此或限胜㪷以粜。或抑市井价直。适足以增其气焰。而终不能平其价。大抵临事。当须有术也。〇案胜㪷者。升斗也。中国吏文升斗石。改之为胜㪷硕。如一二三改之为壹贰参。所以防奸也。
张咏守蜀。季春粜廪米。其价比时估三之一。以济贫民。凡十户为一保。一家犯罪。一保皆坐不得粜。民以此少(一作不)敢犯法。
李仲芳通判冀州。遭岁饥。悉出庾粟以贷民。且曰丰而归诸庾。是化吾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5L 页
朽积而为新。乃两利也。后岁果丰。民德君粟。归诸庾无后者。赖而活者数十万家。
王荟为吴郡内史。年大饥。出私财。为百姓饘粥。全活甚多。〇虞潭为南康内史时年荒。潭乃出私米二千七百斛。振其馀弊。
国朝仓廒之制。余尝考检。凡还谷创设之初。莫不以赈济为名。而常时委置。尽归吏逋。猝遇凶年。府库枵然。诛之则不可胜诛。遂以数百苞尘土之粟。划付县令。使济数万口殿屎之民。县令何以济矣。若非平日之有私籴。则唯有束手而立视之而已。岂不嗟哉。故年谷丰登。私籴不可已也。
其设赈场。小县宜止一二处。大州须至十馀处。乃古法也。
其设十馀处者。或就外仓。或就山寺。或就富人之私庄。或设粜场。(受钱而卖米。)或设饩场。(无价而与米。)方是古法。我邦之法。以分还(即还上。)代粜。非县令所得擅也。然县令自出钱办米数千石。以设粜场。取其赢羡。以补饩资。夫孰曰不可哉。
朱子三县置场帖云。星子县置场七处。都昌县置场十一处。建昌县置场一十七处。〇镛案吾东赈法。虽大州大郡。唯于府中开场。其或有外仓者。乃设外场。大不便也。鹄形菜色。竛竮欲倒之民。将何以远赴内场。以望其升斗之荒粟哉。凡大邑地广者。宜请上司。须至八九处开场。县令巡行监赈。乃可济也。
滕元发知郓州岁饥。乞淮南米二十万石为备。时淮南京东大饥。元发召城中富民与约曰。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吾得城中废营地。欲为广屋以待之。民曰。诺。为屋二千五百间。一夕而成。流民至以次授地。井灶器用皆具。以兵法部勒。少者炊。壮者樵。妇女汲。老者休。民至如归。上遣工部郎中王右按视。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右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盖活五万人云。〇赈场二千五百间。大规模也。部勒如兵法。明分数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6H 页
吴遵路知通州。岁饥。遵路建茅屋百间。以处流移。出俸钱。置荐席。盐蔬。日与饭参俵。有疾者。急药以治之。其愿归者。具酒续食。还之本土。是岁诸郡。率多转死。惟通民晏堵。不知其凶岁也。〇茅屋百间。亦非小县所能办。为监司者。苟以接济他道之民为心。则力无不给。庶乎其为此矣。
王致远知慈溪县。嘉熙庚子。浙东大饥。死殍成丘。致远请邑贤士大夫。分僧寺置局。为粥以食饥者。始日食千人。既而邻民坌至。日至八千人。己俸不足。复诣台借助。劝巨室出米以续之。迨麦熟始罢。寻置居养院。给薪米以处老弱之无归者。置慈幼院以活婴孩之委弃者。病与医药。死为殓埋。山谷穷民。感恩流涕。称为王佛。〇僧寺置局。故有例也。麦熟之后。又置养老院,慈幼院。斯为难矣。
高丽赈恤之法。设东西大悲院,济危铺。以养疾病。〇国朝宝鉴。 世祖二年大饥。令诸邑。列置赈济场。京中宜分送东西活人院。但虑贫民恶与病人杂处。可于普济,弘济,利泰院三处。别置赈济场。差人监场。又令五部官吏。轮日往来检覈。违者科罪。〇显宗八年。关东西流民入京师。饥病者数千人。令汉城府。分置东西活人署。给粮救疗。〇显宗十二年大饥。 下教曰。诸道量邑居村落之远近。棋置赈所。作糜粥以馈饥肿。给乾粮以济农作。〇臣谨案。京城民户虽多。东西赈院。皆不出五里。故但置数院。饥民亦足就哺。郡县民户虽少。外村距邑或近百里。不可不散置赈院。使饥民无远赴之苦也。 圣祖下教。宜作成典。
仁人之为赈也。哀之而已。自他流者受之。自我流者留之。无此疆尔界也。
周礼。大司徒。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郑云。移民避灾就贱。其不可移者。输之谷。)舍禁弛力。薄征缓刑。〇地官廪人。以岁之上下。数邦用。若食不能人二釜。则令邦国移民就谷。〇镛案。移民。本先王之法。今人但读孟子。已自儿时。但知移民移粟。为梁惠王之浅术。故移民之法。遂不讲也。今之为监司者。每他路大饥。饬其边邑。毋纳流民。蒙经之害。一至是矣。凡议赈恤之政者。宜以富公青州之事。建立令条。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6L 页
富弼被谤。出知青州。河朔大水。饥民流东京驿(一作择)。所部丰稔者。劝民出粟。得十万斛。益以官廪。随所在贮之。得公私庐舍十馀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给其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而生者。听民擅取。流民死者。为大冢葬之。号曰丛冢。(一本作荒冢。)及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而归。凡活五十馀万人。募为兵者万计。有劝弼者曰。非所以处疑弭谤。祸恐不测。弼曰。吾岂以一身。易此六七十万人之命哉。卒行之愈力。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〇邵伯温曰。富郑公使虏功甚伟。而每不自以为功。至知青州。活饥民五十馀万。则每自言之曰。过于作中书二十四考矣。〇案此时。青州稔而河朔饥。富公所赈。皆河朔之流民也。司马光曰。京师之米有限。河北之流民无穷。莫若择公正之人为监司。使察灾伤。州县守宰不胜任者。易之。各使赈济本州县之民。则饥民有可生之路。岂得复有流移。〇丘浚曰。人生莫不恋土。非甚不得已。不肯舍而之他也。苟有可以延性命度朝夕。孰肯捐家业弃坟墓。扶老携幼。而为流浪之人哉。不幸蓄积无素。连岁荒歉。请之官无可发。劝之民无可贷。乞诸邻无可应。将视其民坐守枵腹以待毙乎。无亦听其随处。趁食而求生也。然是时也。赤地千里。青草不生。肆市无可籴之米。旅店无充饥之食。民之流者。未必至所底止。而多为涂中之殍矣。宜量其远近多寡。或移民以就粟。或转粟以就民而已。〇案若如温公之言。则赈济之法。吾东是矣。但既流之民。拒而不受。或设小厂。略收数百口。不旬日而尽死。委之沟壑。则大不可矣。
陈君宾守邓州。岁饥设赈。蒲虞二州民。就食其境。太宗诏劳之。(出唐书。)
叶梦得在许昌。值大水灾伤。京西浮殍。自唐邓入境不可胜计。令尽发常平所贮赈之。全活十馀万人。〇案此亦流民。非本地之民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7H 页
王竑巡抚两淮诸郡。时徐淮大饥。竑至尽所以救荒之术。既而山东河南流民猝至。竑不待奏。发广运仓官储赈之。近者。日饲以粥。远者。量散以米。流徙者。给米以为道食。被鬻者。赎其人以还其家。共用米一百六十馀万石。全活数百万人。择医四十人。空庾六十楹。处流民之病者。死者给以棺为丛坟。穷昼夜渴精虑。事事躬理。有所委任。必委曲戒谕。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或述其行事为救荒录。世传焉。〇案王竑所莅者。两淮而山东河南之民。来此受赈。中国之法。自古然矣。其以邻境之民。视如他国之民。吾东之失也。
文献备考。仁祖十六年。备边司启曰。咸镜道饥荒太甚。饿殍相望。民之提挈老幼。流入两西及江原道者。相续不绝。且闻江原道。亦患饥馑。民颇流离。北民之路出江原道者。无所就食。必且转向三南。菜色之民。千里行乞。其能得免填壑者几希矣。该曹所送五千之米。无异沾水于舆薪。而其流入他道者。尤无仰食之处。他道之人。惩于刷还之令。不为容接。则哀我赤子。其将相枕死于道路。著令该道监司。查问各官。凡北民之流入境内者。尽心赈救。力有不足。则守令转报监司。题给某样米谷。以活其性命宜矣。 上曰。启辞至可。依此施行。但孑遗之民。得闻此举。忍耐者亦皆出来。则边地必至空虚。今姑任其乞食。
肃宗癸未。(二十九年。)李寅烨奏曰。都城流丐。皆自诸路。举家流徙。非一二人转乞之比。其中亦有萎黄近死者。臣谕之曰。诸道皆已设赈。自京又移转谷物。若还本土。庶有生道。流离失所。不即还归。则终不免填壑。且春耕已迫。宜归事东作。如欲还归。当计程给粮。于是愿归者颇多。计给其粮。未知几人果能还归。厥后襁属而至。其在王政。不可恝视。而从前设粥。终无实效。群处聚众。熏染成疾。故今春不复设粥。流民无所控诉。仰哺于京师。亦不可无接济。臣意抄其壮实者。给粮还送。使其本邑。给种作农。老弱差人分属。使之监赈。似胜于设粥。或分送于郊外畿邑。自京仓计日给粮。时送京官摘奸。庶不至颠连道路矣。副提学金镇圭。独陈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7L 页
其不可。 上竟从寅烨议。〇臣谨案。此是京城。故受此流民。外州无此法也。
李奎龄为安东府使。岁大饥设赈。时有令郡邑毋得受流民。公曰。尽吾民也。何分彼此。不可立视其为道路之莩。设置茇蘧。糜粥以养之。亲自临视。复择乡望有干者主之。于是境无道殣。御史及按部者。相继褒闻。奖以表里。
李土亭之菡为县令。哀流民弊衣乞食。为作巨室以馆之。诲之以手业。无不面谕耳提。各周其衣食。其中最无能者。与之禾藁。使作藁鞋。董其役。一日能成十对贩之。一日之工。无不办米斗。推其剩以成其衣。数月之间。衣食俱足。〇案此即是丰岁之流民也。
今之流民。往无所归。唯宜恻怛劝谕。俾勿轻动。
朱子在南康军。劝谕流亡文曰。本军日前灾伤。人户多致流移。一离乡土。道路艰辛。往往失所。甚者横有死亡。抛下坟墓。田园屋宇。无人为主。一向狼藉。至今遗迹。尚有存者。询问来历。令人痛心。况今淮南湖北等路。亦不甚熟。舍此往彼。等是饥饿。有何所益。今劝人户。各体州县多方救恤之意。仰俟朝廷非常宽大之恩。各其安心著业。更切祈祷神明。车戽水桨。救取见存。些少禾谷。依限陈诉。所伤田段顷亩。听侯(一作候)官司减放税租。赈济米斛。不可容易流移。别致后悔。〇镛案。朱子此文。测(一作恻)怛温谆。情见于辞。凡遇饥年。牧宜榜谕如此。俾民勿动。
朱子禁旅店不许递传帖云。访问管下旅店。遇有单独困病。或流移之人到店。虑其死亡。更不容留。遂行递传。驱逐出界。因此丧命。合行下诸县。多印榜文于旅店约束。遇有过住单独饥饿困病之人。即仰所到店户。不得递传扛抬。送出外界。许就便米场。验实粮给口食。临安痊日遣去。万一有死亡之人。即时报都保。审实申县行下。如法埋葬。〇镛案。中国之法。凡流离之民赈恤。与居民同。故此等之人。许就米场。吾东一为流丐。有死而已。牧宜申谕村里。凡遇此人。押赴入县。付之流乞厂。方可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8H 页
曰仁牧也。其或死迫呼吸者。申饬所到。勉行慈恤。
其分粜分饩之法。宜博考古典。取为楷式。
曾辈(一作巩)救灾议曰。发仓廪与之粟。壮者人日二升。幼者日一升。是直以饥莩之养。养之而已。非深思远虑为百姓长计也。以中户计之。户为十人。壮者六人。月当受粟三石六斗。幼者四人。月当受粟一石二斗。率一户月当受粟五石。难可以久行也。〇案此时。河北地震水灾。曾公之言。是救灾也。非分赈之法也。
朱子抄劄赈粜人户帖云。逐县逐都。(都犹里也。)塌画地图。画出山川,水陆路径,人户住止去处数内。不合赈粜人户。用红笔圈栏。合赈粜人户。用青笔圈栏。合赈济人户。黄笔圈栏。逐一仔细。填写姓名。大小口数。令本都保正等。参考诣实。徼申切待差官。点摘管实。〇镛案。此即鱼鳞图之法也。今不必仿行。〇中国赈恤之法。厥有二层。一曰赈粜。二曰赈济。其匮乏者赈粜。(减价以卖米。)其危急者赈济。(白给米。)吾东之法。京城多赈粜。(名之曰发卖。)外邑多赈济。恐不如中国之法。
朱子赈粜历头式云。如籴(一作粜)米大人一升。小儿半升。如籴谷大人二升。小儿一升。〇又总簿式云。正月一日六日。至闰三月廿一日廿六日。〇案中国之法。五日一赈。吾东之法。十日一赈。盖以中国赈场稠密。人不远赴。故其期促数也。〇又按。赈恤有牌。其法精细。有牌面印纸式。牌背题字式。粜场印式。并见朱子别集。今姑略之。当事者宜检焉。
朱子赈场事件云。一印给赈济户历头。并赈济人口牌面。发下三县。前一月。出榜晓示。后半月。委各场监官。就本场审实。(谓点阅饥民。)依总簿内。(都文书。)千字文号。批凿牌历。(考验其二者。)给付人户。〇镛案历考典籍。凡赈济之法。莫详于朱子条例。吾东之贤士大夫。又莫不爱慕。朱子独于赈济之法。自古至今。皆以私臆行之。一条一例。曾不采用于朱书。岂不惑欤。朱子之法。一曰鱼鳞图。二曰红青黄圈。三曰赈历。四曰赈牌。五曰赈阍。六曰赈旗。七曰赈印。(墨打之小印。)八曰赈赏。(说见上。)金科玉条。粲粲井井。如之何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8L 页
其不取也。一保一小旗。一乡一大旗。皆以兵法部勒。唯滕元发一人。能与朱子之法。略相符合。差可观也。
朱子赈场事件云。置场处。用棘刺夹截。作两门两重极小。只通一人来往。外门之内。里门之外。须极宽。可容一场赈人。外门之侧为一窗。后夹截交钱位子一间(一作门)。依使军立去样式。告示保正夹截。〇至日天未明。监官入场隅。官入交钱位子。(随行人。非有号不得入门。)保正大保长。各将旗号。引本都保下轮粜济人。赴场外门。依资次旗下座定。以监官逐队叫名。保正以旗引保长。保长以旗先行。赈济人户。以次诣窗前呈牌。〇隅官以入门印。印其左手。讫拨入门。监官逐队叫名。保正长引赈济人。以次请米讫。监官用支米讫。印于牌下日子之左。以湿布拭去手印。即时出门。〇次引赈粜人户。诣窗交钱(上户米钱。自行交外。更不附历。常平米钱。县司差人吏当厅交纳。)交讫。用红印于历内本日合籴米数下之右。如钱数不足。分明批上实籴之数。却付人户。〇以入门印。印其左手。入门监官。逐队叫名。保正长引赈粜人。以次籴米讫。监官用粜米讫。青印印其历内交钱印之左。仍用湿布拭去手印。即时出门。〇一保毕。又引一保如前。〇赈粜人户。逐都各置绢旗一面。(宜用小绢一幅。约长二尺。各书第几都字。)逐保各置小旗一面。(或绢或旗。从便各书第几都第几保字。)逐场都各各异色。保各如其都之色。〇镛案。朱子赈法。若是其严密。吾东则不然。每仓庭颁赈。杂人乱入。都无凭验。故粥糜米粟。多所遗失。吏属冒名。受米无节。宜取朱子此文。删其烦碎。别为分赈之法。俾无奸滥也。
宋郑删(一作刚)中为温州通判。岁饥民流。乃出俸劝籴。守曰。恐实惠不及饥者。答曰。已有措置。乃以万钱。每钱押一字。夜出坊巷。遇饥者给一钱。戒曰。勿拭去押字。翌日凭钱给米。饥者无遗。〇案此法不如朱子之法。
乃选饥口。分为三等。其上等又分为三级。中等下等。各为一级。
饶户以饶为贵。其最饶者为上等。饥口以饥为急。其最饥者为上等。〇上等者。其命危急。将以振(一作赈)饩者也。〇中等者。其情虽急。春若暂活。秋能出粟。将以振(一作赈)贷者也。〇下等者。其情虽急。犹有些小钱布在手。将以赈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9H 页
粜者也。〇上等之内。又分三级。上级。自小寒日付饩。至芒种日辍饩。中级。自立春日付饩。至立夏日辍饩。下级。自立春后十日付饩。至立夏前十日辍饩。〇中等付贷。惊蛰日一放。清明日一放。所贷者。六旬之粮也。〇下等付粜。春分日一放。所粜者。六旬之粮也。
凡选饥口虽一口被抄。其全家十口。悉宜载录。书其名字。书其年齿。无一遗漏。然后惟其被抄者。顶上打点。若有死亡。即于本户之内。改点他口。(详见下。)预以此意。哓谕饥民。各修单子。纳于本里。自本里收单子。送于赈长。(都有司。)赈长受之。上于县官。〇时法自正月一日。至三月之晦。是为赈限。今必以小寒立春等节气之日。为之限制何也。五谷成熟。盖在霜降之时。二麦成熟。盖在芒种之时。霜降距冬至。恰过六旬。冬至距立春。殆近五旬。其间秋事已远。民食至艰。其望赈之情。日急一日。若于此时。节气太早。差以一望。(或立春在十二月之半。)则所谓正月初吉。便是正月望日。待此设赈不已晚乎。若于此时。节气太晚。差以一望。则所谓三月晦日。便是三月望日。此时罢赈不已早乎。故其设赈罢赈。咸以节气为准。则上距霜降之禾。其绝粮之期不差。下距芒种之麦。其杀青之期不差。其欲实心救民者。宜用此法。某月某日。不可准也。(虽与朝令不合。不可拘也。)
若其抄饥之法。牧于饶户圈点之日。默察诸乡之人。与之论事。问以民情。以试其人品高下。每于一乡四人之中。心选二人。其上族一人。中族一人。识其姓名。问其居住。〇乃于他日。阴遣心腹주-D003。托以抄饥。其本乡之内。诸里饥口。密密抄录。勿令本人猜度。勿令乡人指点。某户几口。当入上等。以受振(一作赈)饩。某户几口。当入中等。以受振(一作赈)贷。某户几口。当入下等。以受振(一作赈)粜。又于上等之内。细分三级。密密成册。以待心腹人来索。〇上族之簿既到。又遣心腹于中族之家。抄饥成册如上法。〇乃下帖于本乡。令本乡四人及他有名者六人。(共十人。)齐会一处。公议抄饥如上法。成册报来。〇乃执三件。(密簿二件。又显簿一件。)参伍出入。又执砧基表。察其虚实。抄户于是乎可定矣。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599L 页
抄饥之法。当视饥民多少。不可先设其限。然吾之米粟不多。无以广济。则虽哀恻。不得不先设其限。量入以为出也。
朱子示星子诸县书曰。根括贫民。请详本军所立帐式。行下诸都隅官保正。仔细抄劄。著实开排。再三叮咛,说谕。不得容情作弊。妄供足食之家。漏落无告之人。将来供到。更于本都。唤集父老贫民。逐一读示。公共审实。众议平允。即与保明。如有未当。就令改正。将根栝隅官保正。重行责罚。
李奎龄为安东府使。岁大侵。濒于沟壑者。按籍计口。给饘粥资。或有增口而冒食者。掾吏请抄汰之。公不听曰。与其抄汰之过。令穷饿绝餔。无宁容其伪冒而官受欺于民耳。且方阻饥。人人各爱其父母妻子。为救死计。何忍槩以奸冒而不之恤乎。民以此全活者众。
茶山笔谈云。抄饥之法。戒在分排。所谓分排者。一曰乡排。二曰里排。三曰族排。四曰户排。谓均排其数。欲外面公平也。夫凶年振(一作赈)济。当观本口之缓急虚实而已。苟使口口皆急。虽全一乡而录之。未为偏厚。诚若口口皆实。虽全一里而拔之。未为偏薄。于族于户。其理皆同。近闻抄饥之官。每云东乡几口。(乡者面也。)西乡几口。预立粗算。但其户数相等。则其饥口亦欲相等。乃云。某里饥口太少。无乃有私怨乎。某族饥口太多。无乃有私庇乎。甚则量谷多寡。截定户数。或每户三口。或每户二口。分排均摊。平为一率。此大不均之法也。贫士穷民。尽室阽危。则一户十口。不害其全录也。富村饶户。举族无忧。则一里百口。不害其全拔也。为民牧者。能于平日。先察砧基之表。周知家产之虚实。又于今年。精修秧锄之簿。明知穑事之优劣。则何乡何里之哿矣勿恤。某族某户之哀此可矜。必昭森于目中矣。旷然不收而烝黎不以为冤。丛然相聚而丞吏不以为偏。但使顑颔之吻。得蒙沾渍之液。则赈政于是乎得平矣。每当抄饥之日。宜先明此义。勿以粉饰为心。
寒岩琐语(一作话)云。周礼天官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九职农居一焉。其馀工商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600H 页
虞牧之等也。农之不熟。谓之凶年。工商虞牧。未必皆同患也。吏遇凶年。外愁而内欢。商遇凶年。乘时而射利。凡邑城之民。仓村之民。市场之民。富村之民。或贩谷粜。或贸盐鹾。或伐木以规利。或敛货以待时。(布帛器用等。)或为酒醴。或为饼饵。不唯目前得活。抑或生前无虑。乃此抄饥之簿。每云邑城之内。比屋可封。仓村之中。连墙不漏。官长见牛而忘羊。吏胥指鹿以为马。与吏为族。即八口沾禄。以库为官。或三世仰廪。以至老妓牙婆豪奴黠仆。使(一作吏)之奴。 滥冒受饩。醉饱为乐。此既叨参。彼有冤漏。岂不嗟哉。其在邑城之内者。宜于饥口之名。各书豪族。有于今年为首吏都吏(都书员。)军吏(岁抄色。)仓吏之等者。各授几口。使之私赈。毋俾殿屎。唯其四无攀援。一切穷独者。乃令被选。则庶乎其公平矣。隐结偷结。算钱千万。胡独使一已自肥哉。仓村市场。权乡之村。其察奸防滥。亦宜如此。〇士农工商。谓之四民。今人谬以布衣白徒。谓之士人非也。士者。仕也。有朝士焉。公,卿,大夫下至郎官是也。有庶士焉。书吏,军官下至皂隶是也。(凡仕于公者。皆是士也。)今之布衣。不在四民之中。家不食禄。身不操业。天下之穷民也。一遇凶年。有死而已。牧之抄饥。益于是加意焉可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卷十三)
 赈荒六条○设施(赈荒第四条)
  
乃设赈厅。乃置监吏。乃具锜釜。乃具盐酱海带乾虾。
天下万事。皆在得人。不得其人。未有能善其事者也。都监一人。监官二人。色吏二人。必择清慎解事者居之。〇村监尤宜择人。(饥民都有司。)每见村监。受赂作奸。瓶罂有储者。或付数口。以分其饩。鳏寡无依者。或令独漏。立视其死。与吏朋奸。舞弄多端。大抵抄口之权。切不可委诸此人。〇严选清慎者。差为赈长。每乡各置一人。以管本乡之内饥口出入存亡之数。不可无也。其家贫者。许付一二口。〇锜釜或借之于僧寺。或取之于武库。或买之于民间。徵之于店村。必求绝大者五枚。乃于仓庭。别作草庐。列植五釜。每一釜。能作五十人之粥。则五釜之粥。能馈二百五十人。一日千口之饩。其受饩者二百五十人。(详见下。)直以热粥。取诸釜中。灌于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600L 页
饥口。不亦善乎。今之为粥者。但用一二釜。终夜煮粥。灌于大瓮。既冷既稀。(粥消化则稀。)乃馈寒者。不仁甚矣。〇凶年。盐价恒患刁翔。盖由饥民以菜为粮。不盐之菜。无以下咽。故盐价倍高也。宜于秋霖开霁之初。即召盐丁。预给其价。使即煮之豉酱。亦须亲尝厥味。贮其佳者。〇海带(方言谓之藿。)必于初秋。求其新好者贮之。乾虾一掬。直钱一文。若捐一钱。可糁五釜。百馀次设粥。厥费不过十两。而其民心之欢悦。声闻之广远。可抵千金。何惜而不为是哉。
乃簸谷粟。以知实数。乃算饥口。以定实数。
谷之所食。唯米而已。皮壳虽多。不可食也。秕糠虽多。不可食也。公下之谷。营划之谷。皆是秕糠。厥米几何。张其虚名。几石几石。及受而归。주-D001可入嗉。将安用之。牧之将赈。宜取公下之谷。营划之谷。毋论本县所贮。邻境所移。悉行簸扬。去其尘杂。存其实粒。改量以斛。斛面隆起。完苫坚束。贮于密库。执其实总。以起商度。〇官贸之谷。劝分之谷。其品虽精。亦须亲阅。乃可忘忧。宜于此日。并行簸扬如上法。〇公下营划之谷。若有缺欠。牧宜补之。此上之所不闻。下之所不知也。然诚意慎独之工。当于此时需用。唯天降监。何必人知是求哉。〇其盐酱海带。亦算饥口。量宜相配。是日。算阅藏之库中。
赈恤事目云。男丁一口。日饩米五合。(朝夕各二合五夕。)女壮一口。日饩米四合。(朝夕各二合。)老人一口。日饩米四合。(男女同。)小儿一口。日饩米三合。(男女同。)〇其赈粜之法。(发卖法。)大户粜五斗。中户四斗。小户三斗。幺户二斗。(残独户。)〇其振(一作赈)贷之法。(名之曰付还。)亦与粜法同。〇凡准折之法。租二斗五升。当米一斗。麦亦如之。粟亦如之。黄豆一斗二升。当租一斗五升。〇凡浮黄遑急者。岁除前十日。放饩一次。其米监司之所给也。〇春监司巡历到郡县。放饩设粥。其饩米粥米。监司之所给也。〇凡饥民受饩之日。官必设粥。其粥米酱藿。皆县令自备无会减。(藿者。海带也。)每放饩之日。每口颁盐一合。亦县令自备。〇其至穷者。饩至四月之末。馀止于三月。〇又事目云。男女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601H 页
十六至五十为丁口。五十一以上为老人。十五以下为小儿。〇此时行之法也。不得不依。
公下之谷。营划之谷。官贸之谷。劝分之谷。或稻或粟。或菽或麦。总折之以米。若但为四千石。无一石加办之策。则抄口之数。饩贷之数。排日之数。皆当量我所存。以设其限。一县之权。不足以移粟于邻邑。一县之财。不足以继急于穷春。视谷出率。不亦宜乎。今以米四千石为准。出其诸率。试为经纬表如左。
总数口别日饩日限米总作石
饩一等二千五百口〇米一千十石男丁七百口每日五合一百五十馀日五千二百五十斗三百五十石
女壮六百口每日四合一百五十馀日三千六百斗二百四十石
老人六百口每日四合一百五十馀日三千六百斗二百四十石
小儿六百口每日三合一百五十馀日二千七百斗一百八十石
饩二等五千口〇米一千二百十二石男丁一千四百口每日五合九十馀日六千三百斗四百二十石
女壮一千二百口每日四合九十馀日四千三百二十斗二百八十八石
老人一千二百口每日四合九十馀日四千三百二十斗二百八十八石
小儿一千二百口每日三合九十馀日三千二百四十斗二百十六石
饩三等二千五百口〇米四百七十三石五斗男丁七百口每日五合七十馀日二千四百五十斗一百六十三石五斗
女壮六百口每日四合七十馀日一千六百八十斗一百十二石
老人六百口每日四合七十馀日一千六百八十斗一百十二石
小儿六百口每日三合七十馀日一千二百六十斗八十六石
贷者(即还上)二千口〇米三百六十石男丁一千口每日五合六十馀日三千斗二百石
女壮五百口每日四合六十馀日一千二百斗八十石
老人五百口每日四合六十馀日一千二百斗八十石
粜者(即发卖)二千口〇米三百六十石三分如上法五合如上法六十馀日五千四百斗三百六十石
粥一等饩者四口受者一人六百二十五人受饩日粥米二合五夕始终十五次二百三十四斗二升七合五夕十五石九斗三升七合五夕
二等受饩者四之一一千二百五十人受饩日粥米二合五夕始终九次二百八十一斗二升五合十八石十一斗二升五合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601L 页
三等受饩者四之一六百二十五人受饩日粥米二合五夕始终七次一百九斗三升七合五夕七石四斗三升七合五夕
流乞人大约一千口每日粥米五合大约百馀日五千斗三百三十三石五斗
役属人毋过十五口其员额见下每月料米各三斗始终凡五朔二百二十五斗十五石
已上饩米二千六百九十五石五斗。〇贷米三百六十石。〇粜米三百六十石。〇粥米四十一石十斗。〇流米三百三十三石五斗。〇役米十五石。〇馀米一百九十四石十斗。〇合米四千石。
馀米一百九十馀石。以待耗损。(数千石之谷。虽本精实。其耗缩必多。)以待遗弃。(失母儿。)以贸酱藿。(初秋先贸之。)以贸纸笔。(赈厅之文书。)以备宴需。(罢赈宴。)以贸赏物。(扁梳等。)以勘赈簿。(上司之例入。)犹患不足。非有馀也。〇唯监司所给岁末遑急之饩。其米几石。春中巡路之饩。其饩米几石。粥米几石。营赈既颁。县不叠颁。则米几石当有赢羡也。〇役属人者。赈厅都监一人。监官二人。赈吏二人。仓隶四人。粥婢五人。柴奴一人。十五人也。
算我所储稻六十(一作千)石。(折米为二千四百石。)粟一千石。(折米为四百石。)菽四百石。(折米为二百石。)麦二千五百石。(折米为一千石。)则折之为米。厥米四千石。庶能为此。(国典租麦相代。而租一石代之以麦十二斗。则民必乐受。此凶年之情。)〇若我所储不满四千。先去粜口。次减日数。或减流乞。要之量入以为出。若我所储。恰过四千。商度增广。要亦量入以为出。
乃作赈牌。乃作赈印。乃作赈旗。乃作赈斗。乃作阍牌。乃修赈历。
赈牌式曰。甲部青旗第一队第二牌。东始乡春山里。(义见下。)良人李德奉。年三十一。见抄饩口。男丁一口。女壮一口。男老一口。女弱一口。一旬之饩。该受米壹斗陆升。仰照验施行。须至牌者。嘉庆甲戌小寒之日。行县令花押。都监金花署。〇又赈牌式曰。丙部红旗第三队第四牌。南始乡夏川里幼学吴凤采。年二十八。见抄饥口。男丁一口。联户寡妇李氏。女壮一口。寡妇金氏。女老一口。童蒙吴凤来。男丁一口。一旬之饩。该受米壹斗捌升。仰照验施行。须至牌者。年月日。行县令花押。都监金花署。〇楷书刻板。长广皆一尺。(用周尺。)其乡里姓名数目之字。虚而勿书。用硬纸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602H 页
拓出。乃各填书红泥踏印。以授受饩之人。〇今法。用木札如草叶者。胡乱书名。名之曰赈牌。伪冒乱杂。罔有限节。所惜者数卷之纸。所失者百苞之米。俗例之粗疏如此。〇其作四户联合之牌者。大凡十日之饩。多者五升。少者三升。为受此物。万民竭作。扶老携幼。力疾背孩。以赴数十里之地。吃冷粥一碗。立冻地半饷。此必死之术也。俗谓饥民之颜色衣服。官必亲察。其男女老弱。官必亲算。然后乃无滥冒之弊。若然。开赈之日。一番点阅斯足矣。何必旬旬而察之乎。今俗凡本身不入者。虽其父母代入。以此执言。削去其名。若有疾病。先期投状。许其代受。然苟欲欺罔。文状不足恃也。若推诚信。面诉何必疑乎。官自算其谷。无以继后。则探采公议。平均削名。四口者削其二。三口者。削其一。温言谕之曰。诚欲卒惠。力实不及。泣而削之。汝其恕之。民亦何恨于是矣。今也不然。或以代受执言。或以颜色为辞。或怒而削之。或戏而削之。其失人心大矣。今作联户之法。凡邻里同居者。许令联合。每以四口。合作一牌。其四人之中。惟一人持牌入来。许令受饩。或别人入来。但考牌文。亦许受饩。虽若疏阔。必无奸弊。又凡饥民之入来者。匪望粥也。联户之法既行。其入来者大减。吃粥之口。从而减矣。官之馈粥。岂不省烦而省费乎。
赈印者木刻之小印。名曰图书者也。(俗谓之套署声误也。)大如旧钱。其文曰受饩之记。〇每饥民入仓。直至牧坐之前。呈其赈牌。监吏按簿查验。乃于手腕墨拓此印。还给赈牌。使诣仓庭。受饩如法。既受。拭去墨痕。〇如有酸儒。不肯受印。谕之曰。此朱子之法。〇必打此印者。明赈牌无伪。自堂上查验了也。
赈旗者。受饩之旗也。假如饩口万口。则日饩千口。十日而饩一遍矣。一日为甲部。二日为乙部。九日为壬部。十日为癸部。每日千口之饩。每以四口。合为一牌。则二百五十人也。每以五十人为一旗。则一饩五旗而已。(其或二万口者。日饩二千口。受牌者。五百人也。每以五十人为一旗。则十旗而已。)第一旗用青布。(长尺五寸无文字。)第二旗用红布。第三旗用黄布。第四旗用白布。第五旗用黑布为之。〇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602L 页
五队又各有一小旗。用五色纸片为之。竿长如小箭。每队第一牌。手执此旗。合(一作令)队下九人。瞻此以行。(第一牌宜用男子。)既受饩。旗总收之。以待后日。〇军官五人。别差为旗总。每赈口入城。第一旗总。按历呼名。以次排立讫。令曰。无敢乱次。随我入仓。其或乱序。厥罚停饩。〇仓中号笛一声。一旗总执青旗入仓门。饥民五十人。佩赈牌随入。分为五队。旗总引第一队十人。立于厅前。北面东上。第二队十人。立于其后。第三四五次次排立。乃自第一队。以次纳牌。都监考牌讫。拓了手印。旗总引此一队。付之粥所。监粥者馈粥。〇又引第二队。纳牌受印就粥。如上法。〇第三四五。皆如上法。〇既粥。旗总引五队。付之饩所。以次受饩讫。引五队出。〇仓中号笛一声。二旗总执红旗入仓门。饥民五十人佩赈牌随入。分为五队。皆如上法。〇三四五旗。各执其旗。皆如上法。〇其必建旗而颁赈者。何也。天下之事。礼而已。礼者。节制也。节制者。法也。五人相聚而无礼法。其人必乱。况千万人之所聚乎。千万人之所聚而无礼法。乱之本也。纳牌受印必乱。受粥必乱。受饩必乱。有叠受者矣。有阙受者矣。有盗之者矣。有争之者矣。为民牧者。顾不能使群羊顺命。任其杂乱乎。旗不可不建也。有或疑之者。答曰。此朱子之遗法。(法见上。)
赈斗者。何也。内场外场。其官斗宜同也。此乡彼乡。其私斗宜同也。联户受饩归而分之。公私异斗。疑谤以兴。其升斗宜同也。宜饬诸乡诸里。各依官式。另造升斗。赴官烙印。各置其里。联户受饩者。归而分之。乃无言也。
阍牌者。何也。颁饩之日。其阍禁宜严也。牧之出仓。其从者乡丞三人。都监一人。司주-D002者。 监官二人。(司粥者。)首吏一人。赈吏二人。刑吏一人。侍童二人。侍奴二人。皂隶四人。仓奴二人。仓隶四人。粥婢五人。柴奴一人。(房子供粥薪。)通共三十人。斯足矣。〇作牌三十枚。长广皆半尺。(用周尺。)前面刻曰饩场入门之记。后面花押烙印。凡不佩此牌者。无得入门。如有时急禀事者。于门外告名。牧预具闲牌三四枚。令侍童传牌。使得入门。〇惟旗总五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603H 页
人。以旗为标。许无牌出入。〇仓中墙垣。或有毁缺处。牧宜先期补筑。上加茨棘。以防踰越。〇若外仓开场阍牌。不过二十枚。斯足矣。带率人员宜顿减。
赈历者。何也。受饩之人。或有死亡。或有新增。或有还削。云渝雾变。逐日不同。乃欲以四人为一牌。十牌为一队。五队为一旗。五旗为一饩。(即千口之饩受饩者。二百五十人。)则必其簿历朝夕修治。然后乃不乱也。〇或曰。赈簿浩烦。顾安得朝夕修治乎。答曰。此军法也。军法十人为队。三队为一旗。四旗为一哨。五哨为一司。(其部分或多或少。)而有死亡者。有新增者。有病退者。必朝夕修簿。如程不识卫青之为。然后乃得行军。彼于干戈抢攘之中。犹能为此。况于赈乎。修簿未可已也。〇作历如官案之样。(用油纸为册。)旗名队名。书于册面。受牌人姓名。别书纸条。以便移付。
青旗第一队
东始乡春山里幼学李基元男丁一口。女壮一口。联户李基亨。男丁一口。女壮一口。〇该受米一斗八升〇小寒日受牌。
东始乡春山里良人朴泰周男丁一口。女壮一口。女弱二口。〇该受米一斗五升〇小寒日受牌。
东始面柳谷里寡妇金召史女壮一口。女老一口。联户寡妇朴召史。女壮一口。女弱一口〇该受米一斗五升〇小寒日受牌。
    如是者十条。〇第二队以下。皆依此例。
红旗第一队
东始乡夏川里幼学金廷郁男丁一口。女壮一口。联户金廷馥。男丁一口。女壮一口。〇该受米一斗八升。〇小寒日受牌。
南始乡夏川里良人崔时东男老一口。女老一口。男丁一口。女壮一口。〇该受米一斗七升。〇立春日受牌。
南始乡桃源里禁保韩致三男丁一口。女弱二口。联户寡妇韩召史。女壮一口。〇该受米一斗五升。〇立春日受牌。
    如是者十条。〇第二队以下。皆依此例。
黄旗第一队
邑内坊馆前里退吏李寿聃男老一口。男丁一口。联户闲良李福聃。男丁一口。女老一口。〇该受米一斗八升。〇小寒日受牌。
邑内坊南门里老妓莲台月女老二口。联户寡妇金召史。女壮一口。男弱一口。〇该受米一斗五升。〇立春后十日受牌。
邑内坊南门里良人崔后男男丁一口。女壮一口。联户崔得才。女老一口。男弱一口。〇该受米一斗六升。〇立春后十日受牌。
    如是者十条。〇第二队以下。皆依此例。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603L 页
白旗十队。黑旗十队。并照此例。(每以十牌为一队。)
凡作队作旗之法。先以接屋连墙者。鱼鳞作队。本村既尽。未满一队。则与邻村之附近者。联户作队。本乡既尽。未满一旗。则与邻乡之附近者。联户作旗。其有零户不满一队者。付之末旗。别为小队。〇或曰。颁饩之法。必以乡里区别。今日饩甲乡。明日饩乙乡。其事平顺。今必以甲饩乙饩。当甲乡乙乡。以青旗白旗。当东里西里。耳目顿变。民未易晓。况此里彼里。与之联户。此乡彼乡。与之联户。文书眩乱。岂可通乎。答曰。不然。凡天下驭众之术。唯有分数明三字而已。一日千口之饩。限之以五旗。一旗之饩。限之以五队。一队之饩。限之以十牌。则每日设粥。恒设五旗之粥。(二百五十人所食。)每日出谷。恒出五旗之谷。(二百五十牌所食。)何谓文书眩乱乎。〇若于大邑。多有外仓。其饥口或至二万者。每日各饩十旗。若其饥口为一万五千。则每日各饩七旗有半。(一千五百口。)皆当照此为率。今不具论。
或曰。凶年人心。皆丧天良。联户受饩者。归而分之。或窃升龠。或换粗粟。或旧有私债。因而夺之。将若之何。答曰。牧先期出令曰。持牌受饩之人。若犯此罪。致有哀诉者。本人落饩。又其上牌下牌。各停饩一等。(假如第三牌有罪。则第二牌第四牌。停饩一等。)人谁有犯之者乎。
若于一旗之内。或有死亡。其本户之内。无可代入者。则查得死人原系第几牌。唯于本牌之内。减其死口。改授新牌。遂于本村之内。查得漏口。以充四口。不毁其旗。若死亡日多。别无漏口之追补者。则毁此一旗。次次移充。〇若死亡日多。诸旗皆毁。则尽毁五旗。改授新历。并授新牌。〇今之为牧者。凡设赈以来。有削而无补。此民之所深悲也。若有贤牧。别置漏口之簿。待窠充补。则民之感悦。其有既乎。牧能为人之所不为。然后方谓之贤牧。莫以循例为心。
柳正源为通川郡守。岁适大侵。关东尤甚。公措画得一千八百斛谷。择邑民勤干者。掌其事。每旬亲监分赈。面各为旗。使面任。(即风约。)揭旗。率所属饥民而入。受赈毕。树旗列坐。设九釜于庭。作糜粥分馈。馈毕。麾旗而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604H 页
出。竟日无喧哗失伍者。绣衣使者。以微服来觇。语人曰。观此一事。足见其人。一日大雪。道不通。命船载米粟。循海分赈。往往僵卧不起。忽扣门呼与米。莫不感悦。至有出涕者。(丙子春。)
小寒前十日。书赈济条例及赈历一部。颁于诸乡。
上项诸条。皆系新法。犁老亦所未闻。宜净书一通。颁于诸里。(宜以立春日。大历颁之。)仍令诸里。各遣能文解事者。诣官受学。官另差刑吏慧者。使于面前。详明教授。俾无疑晦。使各归而谕之。俾知条例。〇每一大村。各授一件。其附近小聚。各就大村听谕。〇凡赈历。是日官颁。自此以后。皆自本里。依此规式。十日一修。上于县官。
小寒前三日。牧出仓场。审视铺置排设。如有未善。改之完之。〇一。墙垣茨棘。或有溃缺。宜令完之。门扉破落。宜令改之。〇一。锜釜列植。宜令齐整。木盖草盖。(釜之盖。)宜令洁净。其草庐五间。各植一釜。下皆土筑。以防火灾。上亦加土。以防风寒。苫草宜厚。盆瓮诸器。按例具列。
小寒之日。牧夙兴诣牌殿瞻礼。仍诣赈场。馈粥颁饩。
是日诣牌殿。升香四拜。俯伏良久默曰(一作自)心奏曰。小臣不才。当此大事。唯竭忠殚智。以保我 圣上所畀赤子万命。上天监临。小臣其敢不尽心。〇礼毕。升坐于牌殿之阶。召文武将吏。咸伏殿庭。谕之曰。万民者。吾君之赤子也。饥民者。其赤子之颠连者也。文武将吏。其赤子之兄长也。吾弟颠连将死。吾与尔等。其敢不竭力以拯救。尔文武将吏。宜悉此意。凡属赈事。宜竭忠殚智。精白一心。成此大事。其有欺诈不忠。天威不违颜咫尺。天地鬼神。昭布森列。吁可畏也。其各慎旃。
遂诣仓厅。受参谒讫。乃颁阍牌。其无牌者皆出。〇既出令首丞。审视四垣之内。隐处暗处。或有一夫无牌潜伏。即行决罚。〇阶前立令旗一双。〇放炮一声。乃吹号笛。门卒一人。持令旗出。至仓门之内。引青旗总入门。〇乃考牌打印。馈粥颁饩颁盐。如上所论。〇每一釜取粥一碗。牧先尝之。数饮而止。退予左右。〇粥之稀稠。酱之咸淡。藿之多少。虾之有无。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604L 页
宜釜釜察之。善者誉之。不善者戒之。
寒士无奴。躬自受饩者。令别坐于阶下。以礼进粥。(士族具衣冠者。)士族妇女。许倩人受饩。其或自来者。令别坐一隅。乃进粥。〇宣祖时。崔启沃庭试及第。放榜日。戴 御赐花持红牌。就赈厅吃粥。人皆异之。出芝津(一作峰)类说。 〇明宗三年。命设东西赈济场。开常平仓赈饥。士族寡妇不能躬自乞食者。给米其家。从赈恤使闵齐仁之言也。
立春之日。改历修牌。大展其规。惊蛰之日。颁其贷。春分之日。领其粜。清明之日。颁其贷。
赈至立春则厥簿浩大。悉毁旧历。还收旧牌。(一等二等。今合为一故。)改整部伍。鱼鳞作队。(以乡里为序次也。)以作新历。以领新牌。〇立春后十日。又一修改。(三等又合为一故。)〇贷者。今之所谓付还也。惊蛰则土脉既融。农事渐始。故先助其粮。清明则春序已晚。落种方急。故乃助其种。〇粜者。今之所谓发卖也。力有馀则行之。谷不足则已之。
立夏前十日。改历修牌。饩者小减。(下级先收之。)立夏之日。改历修牌。饩者大减。(中级又收之。)芒种前一日。乃彻赈场。(上级亦收之。)所行仪节皆如初。〇小寒至芒种。每为一百五十有三日。今以一百五十日排定。其赢者三日也。其间颁饩。或差一日。(上旬则甲日颁饩。中旬则乙日颁饩。)可抵芒种。民不怨之矣。邻邑皆岁后颁饩。我自小寒日颁之。三日之差。岂足怨乎。
流乞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也。仁牧之所尽心。不可忽也。
中国赈政。主于流民。故流民受赈。全活者多。吾东赈政。主于居民。故流乞受养。毕竟尽死。岂不哀哉。赈恤事目。凡流乞接济。其粥米酱菽。皆使县令自备。仍无会减。县令岂必是仁人哉。客馆之前。掘坎一处。其深尺馀。其围数丈。索缚数椽。草覆一重。上雪旁风。不堪凚凛。如水之粥。半杂糠土。尨尾之衣。不掩其阴。髡发皴肤。形如乌鬼。喇叭一声。聚歠如豚。散而行乞。不得一匙。至夕而会。投于一坎。诘屈蠢动。有如粪蛆。互相蹂躏。弱者压死。病气相嘘。疫疠炽兴。监者厌恶。以死为幸。委诸沟壑。日课数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605H 页
十。乌鸢啄肠。狐狸咂血。天下之哀冤惨怛。未有甚于是者也。然且居民之受赈者。或有捐瘠。怨谤以兴。上司督过。而流乞之死。视为常事。上不苛责。守令无惮。付之闲漫。盖与中国之法。迥然不同也。或又为不仁之论曰。凡流乞皆无用之物。天之所弃。国之所赘。懒惰无业。偷窃成性。收而养之。徒费谷粟。毕竟尽死。劳而无功。不如困迫绝饩。以速其死。在渠无悲。在国无惜。呜呼。此何言也。丰年不见流乞。村里但有良民。及至凶年。乃见此物。则知此物。本系良民。非弃物也。特其六亲散亡。四邻拒绝。鳏寡孤畸。无处托身。萍流蓬转。以至于此。积饥久冻。丧其良性。廉耻都亡。聪识遂昧。如鬼如兽。使人可恶。斯岂本质有殊哉。天厌其怠。令受玆苦。则贪官污吏。天胡不厌。令受彼乐。斯皆不仁之言。非理之论。不足述也。父母憎其怠儿。笞之流血。为其兄者。收而抚之。劝以粥糜。斯为孝友。从而叱之。驱迫出门。其父母未有不恻然内悲。反嫉其兄者也。理既如此。牧宜收抚流乞。以解天怒。张横渠西铭云。鳏寡狐(一作孤)独疲癃残疾。皆我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人苟以横渠之心为心。接济流乞。必不当若是也。
岁事既判。秋分之日。牧预于城中闲僻之地。买小屋三四区。约曰。冬至之日。必有来居者。汝其徙焉。来年芒种之日。来居者去。汝其还焉。凶年势急。必有乐之者。左右问曰。买屋奈何。牧曰。他日必有来居者。其不谓之流乞院者。恐先声远播。会者益多。无以接济也。〇冬至之后。渐有流乞来集。牧(一作收)别借一屋。姑令馈粥。及其大集。乃扫秋买之屋。使之入处。另差仁厚解事之人。或吏或校。定为监院。又备镰子数十柄。每日气温和。监院率其中丁壮数十人。就草场刈薪一束。烧于院。馀悉发卖贩米。其能樵者。增其饩予之饭。其次增其粥。(加给一小碗。)怠者。减其粥。(器不盈)其用力弥勤者。别赐襦衣。使之激劝。(显宗十年。命赈恤厅给冻馁人襦衣有差。)又用土亭之法。有能结屦者。继其藁菅。并令监院发卖贩米。或增其饩。或备其襦。咸遵其愿。〇其有窃盗欺诈悖类乱法者。军官押领。出诸四境之外。〇其有本县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605L 页
之民。明有乡里者。押赴本里饶户。使之收养。许于劝分谷中会减其饩。〇如或大集。更扫一屋。令男女各处。或有疾病。令病者同处。〇其妇女有能炊汲者。令汲水煮粥。增其饩料。
郑侠监安上门。熙宁七年。天久不雨。河东北陜西(陕西)流民。皆流入京城。侠画为图。上书曰。安上门逐日所见。百不及一。亦可流涕。况乎万里外哉。
崔逸为长城府使。辛丑岁饥。广为粥糜。以哺饿者。远近流丐。闻风来集。有病饿二人死府境。使者以闻。被逮竟坐罢。
李希文为善山郡守。丙辰饥荒。希文载酱与粥。晨出夜入。民无饿死。
金弘振为新溪县令。适当大侵。赈饥。朝暮临视。亲尝其糜粥。设长窝给药物。济活甚多。道臣上闻。特命升秩以褒之。
柳参判谊牧洪州。值小饥。有流乞五六人行于邑中。公怜之。接于马房。(马房在政堂之庭。)馈之以粥。烧之以薪。丞吏谏曰。流乞安乐如此。行将云集。其谁堪之。不数日。流乞闻声。来会者数十人。公皆受之。左右力谏不听。会者既多。不复加集。余至洪州。见夕阳在马房所养流乞。出而负暄。公语其故如此。复曰。流乞有限。预言云集。皆沮善之说也。吾力所及。姑且受之。力之既尽。放而遣之。不亦可乎。余至今心服其言。
死亡之簿。平民饥民。各为一部。
冬至前十日。牧传令于诸乡诸里。令自冬至日子时以后身死者。本里飞报于风宪。风宪录之于成册。其病死者注曰病死。饿死者注曰饿死。虽富家大耋。因病捐世。悉录无遗。婴孩落地。一呱便死。悉录无遗。(落胎者勿论。)〇其冬至后第五日亥时以前死者。合为一册。厥明日飞报于县官。自此五月(一作日)五日。至芒种日乃止。〇其或一口漏落者。风宪约正。各罚粟一斗。以补本乡中收瘗之资。罪在里任则惩(一作徵)罚粟于本里。
其饥口之死亡者。饩口别为一册。贷口粜口。合之为一册。〇若饩口死亡本家。飞报里任。里任飞报于乡赈长。(即各面饥民都有司。)赈长受之修成册。如风宪法。五月(一作日)五日。驰报县官。〇其一口落漏者。赈长罚粟一斗。(罪在本里。则徵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606H 页
于里任。)〇虽受饩之家死者。非饥口则令风宪修报。〇凡饥户本户之内。或有死亡。无论男女丁壮老弱。皆改付他口。或以丁而代老。或以弱而代丁。或老老相代。弱弱相代。必于本户之内。更无他人。然后移付他户之口。〇每颁饩之日。一旗五队之长。各书本队之内。饩口死亡。书其年齿。书其日子。亲纳于县官。如或一口隐匿。冒受其饩。因他事现发者。一队十牌。并令落饩此法。宜先期知会。三令五申。
其或鳏寡孤居者。其身既死。别无亲属。无人收骨者。许勿落饩。三次仍颁。自本里公议。乃以三次之饩。折之为钱。可踰一两。以敛以埋。无踰三日。受饩以报之。
其报上司。宜从实数。唯平民病死者。不录。〇每见守令。于饥民死亡。全不致察。乡监里任。略以数口。塞责修报。官又隐匿。不报上司。自以为一无捐瘠。致使 人主。不闻饥民死亡之实数。此大罪也。列邑皆匿。我独从实。毕竟列邑无罪。我独离咎。非不知也。然赈政独善于列邑。死亡独多于列邑。毕竟独离殃咎。此天下之至荣也。士君子读书修身。正于此等处。需用一口。不可匿也。
饥馑之年。必有疠疫。其救疗之方。收瘗之政。益宜尽心。
救疗之方。收瘗之政。略见上篇。宽疾哀丧之条。宜参看。〇凡饥户遘疠者。自本里报于赈长。赈长报于县官。牧即以药物计口颁下。(圣散子贞元丹等物。)使其邻里。按方救疗。〇凡有死亡。即饩口有阙。牧执遘疠之簿。每以病户几口。填补其阙。
其有阖家没死。畏其薰染。无人入见者。许以本户三次之饩。仍颁本里。使本里上户。主管此物。雇人敛埋。〇其不入于赈簿者。就医吏药局。以轻价买药。或阖家没死。无人收骨者。饬本里上户。籍其家产。雇人敛埋。无踰三日。敛埋形止。须即报官。〇当此之时。牧宜十日一出。匹马单僮。巡行村里。案其物色。问其情形。或亲入病家。慰抚病人。或亲入丧家。考其敛埋。恻怛之心。必耳闻目击。乃有感发。归而为政。必大进于深居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 第 606L 页
日矣。凡疠疫薰染。总由鼻孔呼吸。每于上风处临视。(东风之日。坐于东。)即不传染。况此疠疫。总由饥饿。牧日食粱肉。无缘传染。达理者所不畏也。嗟呼。子女疾厄。其父母有不慰抚者乎。当此之时。牧(一作收)数出民间。勉行仁政。其哀感悦服。且当如何。一日之劳。万世之荣。何惜而不为哉。凡不肯为此者。皆愚迷昏浊。不可以语冰者也。
流乞厂死亡相续(一作属)者。令监院者逐日董督。使其同伴。舁尸出野。掘巨坑埋之。以为丛冢如古法。亦须分别男女。无令混杂。〇申饬监者。厚盖以土。无令狐狸夜抇(一作掘)。乌鸢昼啄。
婴孩遗弃者。养之为子女。童稚流离者。养之为奴婢。并宜申明 国法。晓谕上户。
遗弃儿收养法。并详慈幼篇。
肃宗甲申。赈恤堂上闵镇厚曰。外方监赈节目。则就粥饥民。有收养过六十日者。方为成给立案。十三岁以下。并子孙作奴婢。十四岁以上。限其身作奴婢。京厅则堂上亲自检察。事体与外方有间。收养四十日以上者。十五岁以下。并子孙作奴婢。十六岁以上。限其身作奴婢。收养四十日以下者。毋论壮弱。限其身作奴婢。恐宜 上从之。(备局誊录。)〇其或士族儿女。流乞收养。遂为奴婢者。牧于事平之后。官出钱赎之。使为良民。亦可曰阴德也。(唐太宗。尝有此仁政。)
唐韩愈治袁州。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愈悉令计佣。归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