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x 页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卷五)
 户典六条(田政,税法,谷簿,户籍,平赋,劝农。)○税法。下(户典第二条)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02H 页
作夫既毕。乃作计版。计版之实。密察严覈。
计版者。都吏诸吏。议出今年税额之率者也。其别有三。一曰国纳。二曰船给。三曰邑徵。三者之中。其例有三。一日(一作曰)结敛。二日(一作曰)碎敛。三日(一作曰)石敛。今开列如左。
国纳之计。〇每一结田税米六斗。大同米十二斗。三手米一斗二升。结米三斗。(今作结钱五钱耳。钱一文。〇已上皆结敛。)〇海西。又有别收米三斗(亦结敛。)〇又仓作纸米二石。户曹作纸米五石。贡人役价米五石。(已上皆碎敛。)〇又每一石。加升米三升。斛上米三升。京仓役价米六升。下船入仓价米七合五勺。(已上皆石敛。)〇结敛者。每一结敛之如是者也。碎敛者。以此二石。分播于数千馀结。以此五石。分播于数千馀结。其数破碎者也。石敛者。执上纳原石之数。每一石敛之如是者也。〇结敛有奸。何也。国法下下之田。税米四斗。而今徵六斗。(已见上。)国法。旱田之税。例收黄豆。黄豆二斗。准米一斗。而今徵米二斗。(已见上。)是结敛有奸也。然一县之威。无以猝革任之而已。〇碎敛有奸。何也。碎敛之米十二石也。十二石者。一百八十斗也。一百八十斗者。一千八百升也。于是。束此碎敛。播为结敛。折而分之。则其为五合者。三千六百也。假如本县田总三千六百结。每一结其米。不过五合。乃一结之税。三分五裂。曰负。曰束者。数十馀行。以此五合。播为数十。碎碎屑屑。孰能分之。于是豪(一作毫)釐之纤。皆收一合。一合之收。皆受(一作收)半升。此户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02L 页
首之利也。户首之利。吏则知之。故乞卜助卜。以分其利。吏胥之利也。法收者十二石。而民之所纳数百馀石。惜乎。其制法之疏也。然且田总。本非实结。大概状应颐之外。隐馀之结。防纳之结。多者数千结。少者千馀结。此皆无故超脱于碎敛之中。斯何理也。 国之失田。既所愤痛。并与民赋之碎敛者。而超然脱出。斯何理也。宜饬首吏都吏。凡馀结防结。咸敷碎敛。名之曰羡结。则碎敛之数。又不能为一结五合矣。〇石敛有奸。何也。每一石云者。京仓入库之一石也。(实上纳之数。)欲知京仓入库之实数。则年分大概状之末。厥有四行曰。下之下田。黄豆平几石。下之中田。黄豆平几石。此该折之为米。执其半数者也。下之下畓。糙米平几石。下之中畓。糙米平几石。此用其全数者也。四行合计。总得田税米一千二百三十四石。(假令也。)于是配之以石敛曰。每税米一石。加敛米一斗二升七合五勺可也。今也不然。京仓入库之数。县令原不详谛。下下之剩。黄豆之剩。船价杂役。曩所谓船给邑徵之米。混沦合计曰。三千五百六十七石。于是。配之以石敛之数。呜呼。岂不冤哉。〇今宜束此石敛。播为结敛。打以斜算一千二百三十四石。每一石。收一斗二升七合五勺。则合得米一千五百七十三斗三升五合。〇于是以此米一千五百七十三斗三升五合。播之于本邑之田结。〇假如本邑田结为九千八百七十六结。每一结收米一升五合九勺三撮零。则其米为一千五百七十三斗二升四合六勺八撮零。所未播者一升零而已。此事虽小。三变乃成。先查实纳之数。(大概状所断。)以定石数。一变也。再查实税之数。以定结数。(以作夫都录定结数。则隐结及防纳之结。皆不入计中。〇宜饬首吏别定结数。使隐结防结。包入其中。)二变也。于是束此石敛。播为结敛。三变也。〇凡此奸蔀。牧宜一一查察。不可但作蓝田之丞。署尾唯谨而已。(凡应事。如行云流水者。民必被害。)
삽화 새창열기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03H 页
船给之计。〇每一石。船价米三斗五升。浮价米一斗。加给米八升。人情米二升。(邑例各不同。)〇案船价米三斗五升。非通例也。大典云。漕船本无船价。而若载大同米。则船价全给。若载位米太。(即田税)则给船价三分之一。此有漕船漕军之地也。大典云。若非漕船。并给船价。此无漕船漕军之地也。南徼沿海之邑。所用皆非漕船。故无论田税大同。并给船价。每一石。给船价三斗五升。(田税别收船价。大同原数中除灭。)〇然且石敛。宜先查实纳之数。(如上法。)乃以石敛。播作结敛。如上法也。〇每米一石。船价三斗五升。则每米一斗五升。船价三升五合也。田税六斗。则每一结之税。其纳船价者。一斗四升也。(十五斗。船价三斗五升。则六斗船价。一斗四升。)小费船价。亦为几合。然此有未然者。作夫都录之外。明有隐结防纳之结。此结之米。融于本土。原不载船胡为而徵船价乎。计版与原结주-D006则船价在其中。 将曰民赋宜均。不许独免乎。民赋宜均。不许独免。则曷若以船价本数。播之于诸结乎。(宜饬首吏。别定羡结。使隐结防结。包入其中。)〇假如本邑田税。其京仓实纳之数。并其小费。为一千二百石。则其船价米四千二百斗也。并计隐结防结。若为四千二百结内外。则每一结该纳船价。不过一斗。曩以一结之税。则该纳一斗四升。今通计一邑之结。则该纳一斗。其在下民。利害不小。不可以不覈也。〇又凡计版。其三税及小费诸条。宜各各开列(列开)。今略之为数条。大不可也。〇浮价米加给米。又何名也。大典所载加升米三升。斛上米三升。既是科外之物。又于法外。滥收三倍之数。而溪壑之欲。犹未尽充。或设桥木。(斛上更横一木。乃概之。)或高鐕铁。(斛面四围之饰。)岁增月加。靡有止歇。盖自舟桥司。隶船之后。船人之淫邪骄滥。愈往愈甚。以至此耳。此非一县之令。所能釐革。须有 上教。乃或小熄。昔真西山知潭州。除斛面之米。盖亦浮米之类也。每见县令。稍欲循理者。小有裁抑。则船人发恶怀毒。要载乡丞都吏。与之偕漕。丞吏卧于船上。偷窃行于船底。神奸鬼怪。混然无迹。至京仓上纳之日。必欠四五百石。还以此欠。摊徵民结。本欲利民。乃反贻害者多矣。凡船人。皆点(一作黠)虏也。人理都灭。盗性已熟。牧以一时旅宦。恶能正之。唯有循例二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03L 页
字而已。〇凡船给之例。邑各不同。右所论者。康津之例也。康津吏属。必阴嗾船人。岁增船给之例。故其率最高。
邑徵之计。〇每一结。本县雉鸡柴炭价米四斗。(所谓杂役米。)不足米几升。(雉鸡之不足。)雉鸡色落米一升六合。(此结敛。)〇每一石。看色米一升。落庭米四升。打石米一升。(已上皆石敛。)〇田税骑船监吏粮米二十石。大同骑船监吏粮米二十石。京主人役价米六十石。营主人役价米九十石。进上添价米九十石。(又添价米二百石。)兵营主人役价米十四石。户房厅传关米一百三十石。(已上皆碎敛。)〇案四斗米者。 国家于田税大同之外。许令县官。每田一结收米四斗。以资其雉鸡柴炭。畿湖两南。其率皆同。毋(一作无)论丰凶。一结四斗。无加无减。英宗辛未。定均役法。乃(一作仍)令道臣酌定如此。 故灾减之年。其米差少。其米虽少。其价四倍。有利而无害也。乃自十馀年来。别创新法。每遇灾年。执本县最高之总。(丰年所收之都数。)加摊于不灾之结。假如田总四千结。结收四斗。则一万六千斗也。于是执此高总。定为恒廪。灾减千结之年。乃于三千结内。摊徵一万六千斗。则每田一结。各收米五斗三升三合三勺零也。本例四斗之外。其加徵之米一斗三升三合三勺零。凶年米价。斗米百钱。则是县令以一百三十四钱。白徵于一结。非烹罪乎。田税六斗。大同十二斗。雉鸡柴炭米四斗。其为一结之本例。无以异也。田税大同。则如故常。雉鸡之米。独自加摊。知 上有君。其敢然乎。不足米加摊者。虽烹之可也。〇又凡色落米。打石米。皆石敛者也。凡石敛之米。不可条列于计版。唯于仓庭受米之日。有此加敛。则民自知之其赍米有剩也。国纳之物虽然石敛可载计版。(实载于船上者。宜聚升成斗。)邑徵之物。不可然也。列之计版。则石数有增。将其敛无限矣。〇凡碎敛之物。并照前法。隐结防纳之结。咸令均摊。(宜饬首吏。别定羡结。使隐结防结。包入其中。)庶乎一结之役。不至过重也。〇京主人营主人。此国中之巨弊也。京主人役价之米。岁增月衍。厥有二繇。一。朝贵买邸窠也。一。县令受阴赂也。(并详田制考。)朝贵买邸窠。则备局飞关。恒庇邸人。使之肥厚。此役价之所以增也。县令下来之后。邸人阴以钱五六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04H 页
百两。纳于令家。又以珍异之物。携至本县。纳于内舍。纳于乡丞。纳于首吏。图增役价。于是设为乡会。召邑中不肖子弟。为吏胥狎客者数十人。击豕具酒。会于客馆。收其公议。佥曰可增。于是乎增之。(详见田制考。)旧令既还。新令又继。恒增不已。咸归田役。此役价之所以增也。〇营主人役价米。进上价米。岁增月衍。厥有二繇。一。监司备贡物也。一。县令畏廉问也。(并详田制考。)国制监司之职。本无恒居。不挈家眷。巡行列邑。以观以察。与今之慰谕御史。无以异焉。
肃庙中年。始立监司挈家之法。自是以来。百弊纷兴。而湖南尤甚。其日用百物。山珍海错。或献之于戚里。或馈之于权门者。咸徵于诸邑之邸吏。酬以轻价。假如大鳆一贴。(百个也。)本费千钱。而酬米四斗。仅直百钱。柚子一贴。本费五百。而酬米二斗。仅直半百。诸物皆然。徵求无节。其制如国家之有贡物。而监司无宣惠之厅。无以庇贡人。于是。唯以增役价一事。媚玆邸吏。县令承望。以媚监司。此役价之所以增也。又凡监司廉察。悉以营属。引为腹心。营属豪者。皆邸吏也。县令稍欲裁抑。未全恭顺。即邸吏会议。力除此令。盟诅既坚。讪谗乃腾。或贬之为下考。或辱之以黜逐。康津县监李某。以不督南塘之钱。见忤邸吏。竟置下考。海南县监张某。以不督鬼录之债。见忤邸吏。横遭黜逐。惩一砺百。列邑震悚。其畏邸吏。甚于监司。凡有所言。承奉如律令。此役价之所以增也。(详见田制考。)进上价米。本以还米会减。而桀黠者。或以税米受之。代减还米。夫税米。精糳(一作凿)也。还米。粗粝也。价之相悬。每为三倍。而邸夺 王漕。民填其欠。即此一事。馀可推类。 坤殿新升。则膳价有增。(增进上价米。) 大妃既薨。则膳价无减。暗行御史李勉升(一作升)。尝奏此事。 朝令虽降。邸则不动。 东宫册封。已近十年。忽于今年。图增膳价。或增米七八十石。收之民结。或增钱五六百两。收之民户。或创出保人岁收钱数百两。(兵营之所为。)大小惴惴。咸惧非辜。唯以谄事邸吏。为保官安身之策。呜呼。 国而至此尚何言哉。
康津老吏孙某之言曰。我之少时。康津时(一作邸)窠。价不过三百两。营属之孱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04L 页
者为之。今不过三十年之间。邸窠之价。恰为万两。营属之豪者为之。即此而民役之日高。可知也。凡为增米之论者。咸(一作或)曰十匙一饭。不足病民。而积累既久。三百两为万两。此三十有三倍也。民役之增。三十有三倍。故窠价之增。三十有三倍。此所谓不见其形。愿察其影也。岭南之邸。无此豪横。而监司犹免冻馁。何必湖南之邸。必宜厚敛乎。此弊不革。湖南一路。竟为邸吏之汤沐矣。〇弊虽如此。县令奈何。循例而已。唯不可自我手复增也。
计版既成。条列成册。颁于诸乡。俾资后考。
牧之用心。不宜粉饰要誉。以塞目前之责而已。思有永远之惠。每立坚牢之法。虽明日还崩。我之用心宜然也。税米之几斗几斗(一作升)。民皆漠不省识。唯令是从。不唯民然。牧亦皆然。计版之名。民虽闻之。实未尝一番目见。成册颁示。其可已乎。 国纳几斗。船给几斗。邑徵几斗。而何者结敛。何者石敛。何者碎敛。又原结几何。免结几何。(杂颐者。)羡结几何。(即隐结防结。)使民洞然。咸知条理。不亦可乎。数罪而后笞之。则民知其罪。数用而后徵之。则民知其用。使斯民漠然不知所用之处。而唯米是索。岂道理哉。
今南徼诸邑。其计版所出。不过廿四五年(一作斗)者。其税外杂徭。均摊羡结故也。(海南灵岩等。)其计版所出。多至三四十斗者。其税外杂徭。咸堆原结故也。(罗州康津等。)咫尺之地。赋率顿殊。尚可曰国有法乎。
计版之外。凡田役尚多。
营纳则奎章阁册纸价钱三分。(此结敛。)〇官纳则新官刷马价三百馀两。(多者。四百两。)旧官刷马价六百馀两。(旧官无公赐。故倍徵之。)新官衙修理杂费钱一百馀两。(已上。皆碎敛。)〇吏徵则每一结书员。考给租四斗。(稻不舂者谓之租。)坊主人勤受租二斗。(已上。皆结敛。)〇或以田敛。或以户敛者。曰民库钱。漂船钱。若以田则民库。每一结岁收钱一两二三钱。岁收租三四十斗。(二十年前。极不过三四斗。)〇漂船杂费。每一结。或收钱三四十。或收钱五六十。〇还上。或以田结分结(一作给)者。岁输(一作收)租二三石。一粒之粟。未尝受也。(详见还上条。)〇请试思之。民其堪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05H 页
乎。一结之田其得谷。多者。八百斗也。小(一作少)者。六百斗也。下者。四百斗而已。农夫无田。皆耕人田。终岁勤苦。八口食粮。四邻酬佣及秋之成。田主割其半矣。六百斗者。其所自领三百斗而已。除其种子。除其假贷。除其岁前之粮。其所赢馀。不满百斗。而税赋之剥割攘夺。至于此极。哀此下民。何以活矣。为民牧者。要免猾吏之讪怨。任吏之为。而无所裁抑者。必流殃于苗裔矣。
故羡结之数。不可不定。结总既羡田。赋程(一作稍)宽矣。
田结之总。厥立三名。一曰原结。二曰免结。三曰羡结。〇原结者。本邑之原总。凡大帐所载是也。〇免结者。大概状所列杂颐免税之田。(颐音夺。)如宫房田,屯田,驿田,衙禄田,吏复田,学田,院田,公署之垈田,佛宇之垈田,津夫田,站夫田。一应免税之田及旧陈田今陈田。成川覆沙。未移秧灾减之田。凡免今年之税者。皆所谓免结也。〇羡结者。新立之名也。隐结馀结。本无士(一作土)地。唯于结总之中。既充 王税。其馀结之溢出者。谓之隐结。然此隐结。不可曰馀结。以余观之。此是铁结。 王税是馀结也。何者。所谓隐结。虽积水稽天。而不垫没。虽大旱焦石。而不乾枯。虫不能蚀。霜不能杀。本总千结。则虽大荒之年。千结皆熟。安如泰山。此非铁结而何。于是。备局颁灾。监司俵灾。吏胥偷灾。减之削之。体无完肤而后。乃以其残畦剩㽝。属之 王税。此非馀结而何。吏但食其铁结。不食此残结。不亦善乎。及其徵税之日。其富户腴田。金穰玉粒。朝令而夕已输者。咸归吏门。一应 国纳之物。船给之物。邑徵之物。结敛石敛碎敛之物。以米纳者。以租纳者。以钱纳者。毫发不复见侵。其残畦剩㽝。流亡穷丐。肤剥而血不出者。咸属 王税。一应 国纳之物。船给之物。邑徵之物。结敛石敛碎敛之物。以米纳者。以租纳者。以钱纳者。毫发不得宽免。乃以其千结之孑遗者。而并荷数千结隐匿者之诸徭。民役偏苦。日就凋丧。嗟乎(一作呼)。岂不冤哉。羡结。不可以不查也。
将立羡结。召首吏都吏。谕之曰。今年田总。不过几千结而已。以此徵赋。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05L 页
民将何赖。隐结非汝私物。食其租税。已为素封。并蠲徭赋。岂不骍面。况汝防纳之结。是本税额之内也。因汝偷窃。免其徭赋。抑何义也。自今石敛之物。碎敛之物。并于馀结防纳之结。一体摊徵。汝宜知悉。馀结共为几结。伪灾共为几结。斯则汝告。防结共为几结。移录共为几结。斯则我知。凡大概状应颐之外。其不入徭赋之中者。从实自首。汝若从令。其租税许汝袭谬。其徭赋使民均敷。汝若不顺。我则依法。报于上司。永拔其根。汝其深思。〇受此所首。名之曰羡结。每敷田役。以此摊徵。
若馀结本少。而我令又严。防结亦少。则不必查结。唯防纳之结。其数虽少。不可不查括。使之均摊。
正月开仓。其输米之日。牧宜亲受。
凡受税米。其概量。不可太精。唯当循旧例而已。然牧若不出。滥杂无节。民心解缓。输者亦怠。宜以十日。为牧出之期。及至二月。七日一出。及至三月。五日一出。以督其纳。〇牧之出仓。宜以一马二僮到仓。以都吏税吏。为刑房。以仓奴库奴。为侍奴。犹可以发号施令也。盖牧之出仓。其一行人马。仓奴饲之。所费既多。厥敛必横。斯不可以不虑也。〇色落米,打石米。既有定例。例外之物。虽一粒之米。不宜滥受。其橐有馀米者。令民告本村未纳之户。以其名纳之。令给尺文。(受米之手标。)〇开仓之日。牧以温言。谕民曰。税谷异于还谷。还谷其收放在我。廉受无害。税米其输纳在京。耗缩宜念。船入豁(人溪)壑。本阔若大拂其心。必思贻害于本邑。本欲利民。反以厉民者多矣。故斗斛从平。不能太精。汝其知之。
真德秀知泉州。毒(一作每)输租。令民自概。〇安概者。平斛之木也。民自为之。则其量不滥矣。
赵克善在郡邑。其收赋税斗斛之量。必令民自操。民乐于廉平。不罚而来输如期。
霞山笔谈云。灵岩郡。昔有乡丞。清慎有执。受税而平斛。艄工大怨。请丞同载。丞曰。诺。汝所云者。斛平而不隆也。平则平乎。艄工曰然。丞曰汝船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06H 页
所载。悉出沙场。改量之。其平如本受之时。则我行矣。艄工低头。丞乃钩出船中米一苫。改量之。欠者二斗。丞曰。既窃二斗。又何求焉。艄工不敢复言。〇盖艄工受米。其纳苫上船之时。例窃二斗。丞知其状也。牧宜知此。其或称冤者。改量船米。
将开仓。榜谕仓村。严禁杂流。
仓村该禁者。一优婆。(方言曰舍堂。)二娼妓。(老妓退者亦禁之。)三酒婆。(烧酒药酒坐卖者。)四花郎。(即巫夫方言曰广大。)五乐工。(琴笛歌客等。)六櫑子。(方言焦兰伊。)七马吊。(即头钱。)八屠肆。(杀牛杀猪等。)凡此杂种。以声色酒肉。诱惑万端。仓吏溺焉。船人溺焉。厥费既滥。贪欲转深。虐敛横收。以填其欠。此必宜严禁者也。〇榜曰。八船杂流人。一夜住接者。笞三十。罚徵米三斗。以防流亡之税。一饭供馈者。笞一十。罚徵米一斗。官吏犯令。与之游狎者。笞五十。罚徵米一石。船人犯令与之游狎者。笞三十。都艄工笞二十。(艄之华音。与沙之东音相近。故俗称沙工。)其八般杂人。并解送入县。决罚如律。〇如牙山可兴圣堂浦,法圣浦,群山浦,溁山浦,马山仓,驾山仓,三浪仓等。漕仓都会之地。其禁宜如雷如霜。又沿海诸湾。例有停留数日。候风改缆之处。此等处。亦须严禁。
虽民输愆期。纵吏催科。是犹纵虎于羊栏。必不可为也。
徵税之末。纵吏与校。搜括民家。名之曰。检督。检督者。下民之豺虎也。身为民牧。忍为是乎。隐结防纳。不失饶户。则税额自充。设有见失者。牧以温言慈语。晓喻下民。民无不及期输米者也。检督一出。其牧可知。无所复言也。(东坡以催科吏卒。比之虎狼。)
胡大初曰。遣差拦头弓手。又复将带游手恶少。遍走乡村。以促税为名。打毙人家鸡犬。抢夺行旅笼仗。溪壑无厌。得厚赂则私与解放。不予以赂。则被擒到官。倍税之外。费用如故。〇检督之弊。中国亦如是矣。民既无力。不能输税。从而困之。又增(一作徵)科外之费。十室九空。咸以是也。凶年检督无주-D002。不买田置宅。
其装发漕转。并须详检法条。恪守毋犯。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06L 页
大典漕转条。(见户典。)其条例详悉。可按而知。今不赘。〇漕船添载之禁。条例至严。而犯者相续。以此罢拿者。无岁无之。岂不惑欤。每当漕发之日。竹竿木臼。铁锅莞簟之属。索缠藁苞。辈(一作辇)出浦口。百姓嗤点(一作黜)。目之为贪物。船夫怒掷。名之曰罪块。千金不足贵也。流俗之人。凡得沿边守令。室家相庆曰。火斗皆输。(火斗。方言云夫登葛。)嗟呼此言。非可愧之丑话乎。设若输之。岂无私船。而若犯此危懔之令。所得者船雇之微。而并失其爵禄乎。其不智甚矣。
沿海之邑。无论漕船赁船。其输米不难。而内地之输于漕仓者。民负之担之。转输于数百里之外。其艰苦甚矣。监司宜饬诸邑。治道如砥。以抵于漕仓。乃作游衡车。一邑各置四五十辆。(先朝华城之役。造此车。其制见城华筹略。)一辆可载米四五石。二夫运之。其大者一牛曳之。唯至岭底。暂且辈(一作辇)运。省力甚大。漕家之所宜讲也。此非一县所能独行。(邻县不治道。)(道衍字)今姑略之。
宫田,屯田。其剥割太甚者。察而宽之。
诸宫房免税田及京司屯田。其导掌下来者。或以差入(一作人)。收而收(一作纳)之于本处。或自买本窠。收而食之。要之剥割者多。惠恤者少。然且宫田屯田之民。率皆除役。不应本县之徭赋。故其肥瘦苦乐。官不置意。均吾民也。何示不广。牧宜别岐廉宽(一作察)。其非理剥民者。或招而诱之。或执而罪之。俾勿横也。〇宫田,屯田之村。或败亡不支。或充实无役。其充实者。逋逃(逃逋)之薮也。宫屯除役。虽有完文。不宜无限节。大抵一结之田。二家治之。未有不给。计其结数。除此农户。其馀新托之户。查而取之。以均徭役可也。
均役事目云。诸衙门诸宫房之有土免税及永作宫屯者。虽与民结免税不同。其随地饶瘠。上下其税。与私田无异。岂法意乎。续大典曰。永作宫屯者。每田一负。收租二斗。(稻不舂者谓之租。)船马价杂费。皆在其中。今宜申明。所敛过于此数者。一切减去。俾无民怨。〇案此即 英宗辛未下教也。为民牧者。其敢不祗承乎。
诸宫房有所谓无土免税。(即民结免税。)每民田百结。收税钱七百两。直纳于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07H 页
户曹。自户曹出给本宫。是每一结。本收钱七两也。贪官猾吏。凭此为奸。大饥之年。养户防结。每田一结。收白米四十斗。每米一斗直钱一两。其钱四十两。若田百结。则其钱四千两也。除七百两。纳于户曹。三千三百两。官与吏分吞。岂不横哉。〇若遇大饥之年。宜以此钱。移充结钱。(均役厅所纳。)结钱勿复徵民。亦大惠也。〇结钱。每田一结收钱五十。则每田千结。五百两也。六千结则三千两也。如有不足。唯其不足之数。略略摊徵。如有溢出。以其馀钱。移充碎敛之物。如仓作纸。(米二石。)户曹作纸。(米五石。)贡人役价(米五石。)之等。勿复碎敛可也。(若然宫结米十二石。本勿作钱。)〇凡下吏防纳。必凭依幽薮。宫房无土之税百结。则吏之千结。咸以此为薮。京畿别无他薮。故宫结为大薮。凡遇此物。宜别修百结之簿。(或五十结三十结。随其本数。)某里张三。几结几负。某里李四。几结几负。条列成册。每防纳发奸。考检此簿。若无结주-D005名字。即系下吏私防。不可以一石饱(一作鲍)鱼。乱其臭也。
南北异俗。凡种税。或田主纳之。或佃夫纳之。牧唯顺俗而治。俾民无怨。
畿内湖西刈稻之日。遂即打稻。当场平分。故田主别无所失。南方刈稻。了布之田间。风晒二日。纳禾于佃家。积为高廪。及至深冬。佃家聚男妇。竹管铁股。夹而轧之。乃分其稼。故田主无以察奸。斯其情有不同也。其种子税米。北方皆田主出之。南方皆佃夫出之。所以然者。打稻之法既殊。又其禾秆。北方主客均分。南方佃客全吞。故种税如是也。然凶年饥岁。佃客尽食其禾。不出种税。则田主替受官督。自纳其税。田主居远。则一斗之稻。未见分送。而唯税米是纳。故凶年富民多破家。咸以是也。〇论以天地公理。农夫耕此王土。九一之税。纳于王仓。食其馀八。无复侵者。是古法也。游閒之士。广置田地。使民耕作。收其什五者。并与 王税而责于佃客可乎。余始至南方。闻此大惊。久而相习。亦有辞也。北方土瘠。或种一而穫十。或주-D001一而穫廿。劳多而利少。其可怜者佃客也。南方反是。不唯打稻分秆之法。南北不同也。且 国家作法。以立一王之制。则斩钉截铁。以壹南北之俗可也。县令以一时之官。猝破其俗。以拂群情。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07L 页
非计也。故曰顺俗而治。俾无民怨。
岁事既判。若值歉荒。秋分之日。牧榜谕下民。豫饬税事。〇行县令为榜谕事。岁事如此。 王税宜念。明春税米。官当责出于田主。及此收穫之日。豫知此意。其佃客饶实可信者。相议善处。其破落难信者。并于打稻之曰(一作日)。先除税额。输之田主之家。然后乃与均分。若其所穫。仅充税额。无复可分者。如或尽夺。农夫可悼。于其所穫之中。半给农夫。半归田主。亦天理人情之所不得不然也。田主补税。虽亦可悯。佃客扫场。岂不增悲。须各相怜。毋相怨怒。以伤天地之和气。若夫田有肥瘠。产有饶虚。主客情理。有万不同。不可以一概之法。驭此众情。或田主全当。或佃客全当。各循情理。勿拘官令也。官所言者。惟税米之过期不纳者。责于田主而已。其悉此意。
南北之俗。又有不同者。北方今年之税。出于今年之禾。南方则不然。甲子之佃。张三尽食甲子之禾。退而不耕。则乙丑之佃。李四预于甲子冬作夫之日。以李四之名。载于税案。岁初开仓。自纳税米。乃耕乙丑之田。此又违理之甚者也。试问其故。曰。初年始入之时。既纳不食之税。故末年退出之时。不纳既食之税。其言虽若有据。亦弊俗也。初年始入之时。谷价至贱。斗米不过廿钱。末年退出之时。谷价至贵。斗米或直百钱。当此之年。尽食其禾。不税而退可乎。〇虽然。俗既成矣。不可猝革。唯当顺俗而治。凡听讼之日。顺俗而决之。
西北及关东畿北。本无田政。惟当按籍以循例。无所用心也。
京畿之北。黄海之北。凡田税本无灾减之法。坊无书员。秋不踏验。村民老鍊者。照其本总。分排佃夫。以充税额。唯大饥之年。诉官乞减。此亦天下之良法也。余以御史。北至朔宁。其法如此。及至谷山。又见此俗。意者江原及西北二道。皆此法也。流落南方。十有八年。凡吏奸民隐。始乃洞然。监司岁得灾累万结。其实惠。未尝及于小民也。假令万结。吏食者八千。官食者一千。其或微及于民间者。不过一千结耳。徒损 国用。何与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08H 页
民事。半国既用良法。上可以裕国用。下可以伸民冤。何为而不用斯法哉。宰相不晓事者。每云田税变法。吏胥失业。殊不知半国田税。原用别规。而吏胥未尝亡也。或曰。山田可用此法。水田不可同然。殊不知湖南,岭南诸凡驿田牧田。其照总收税之法。多如北方。行之无弊。曷谓水田不可然乎。税法不变。则国瘠民贫。唯吏是肥。然且南方之吏。骄奢淫佚。鲜克传世。反不如北方之能久。于吏亦未为福也。〇总之田政。复井地九一之法则大善。(详见制田考。)不然。议行西北之法。抑其次也。
火粟之税。按(一作案)例比总。唯大饥之年。量宜裁减。大败之村。量宜裁减。
法典曰。火田并置六等。又曰。火田二十五日耕。为一结。或每结收田米一百斗。以半税则田米太各二十五斗。(太者。大豆也。)或收十五斗。或税布十匹。或税太八斗。或税太四斗。(见法典。)盖其所谓一结者。或绵亘于太山。或打量如平田。其绵亘者。自古徵百斗。其打量者。自古徵八斗。其或聚散无常者。自古徵四斗。故顺俗为法。道各不同。邑各不同也。昔山邑观所谓火田之处。县崖峻阪。片片爬起。诚不可以顷亩计之也。不可以结负束之也。不可以几斗落度之也。不可以几日耕限之也。询之山氓曰。税有原总。平均分排。以充其额。官籍所载。虽曰几结几负。里中私录。但有几石几斗。及其输官也。皆折之以钱。未尝纳粟。几步几尺之为一结。天荒以来。未有知者。其法如是。则唯按例比总而已。(其解作百亩之法。详见田制考。)〇凶年。宜有灾减。然旱田无灾。况于火田乎。火田有纳于户曹者。有纳于宫房者。有县官自食者。其自食者。量宜蠲惠可也。〇又凡火粟之丰歉。系乎民户之盛衰。地非不足。而耕者无人。则其粟少也。败亡之村。溯考三十年户籍。昔之百户。今为三十。则其衰散可知。蠲其火粟。使之招集。未可已也。〇凡永蠲之惠。深于暂蠲。而为牧者惮于永蠲者。为后来者怨之也。嗟呼非待人太薄乎。我以凡庸。犹欲蠲惠。后来之人。何必不贤。且百夫所乐。足抵一夫之怨。何惮而不为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卷五)
 户典六条○谷簿(户典第三条)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08L 页
还上者。社仓之一变。非粜非籴。为生民切骨之病。民刘国亡。呼吸之事也。
周官旅师。凡用粟春颁而秋敛之。则三代之时。还上未尝无也。汉魏之制。仓廒之积。多系粜籴。或用常平。或用均输。皆无还上之迹。粜籴者。卖(一作买)米贩米之名。今人或以还上为粜籴非也。 隋度支尚书长孙平。始创义仓之法。朱子修而行之。名曰社仓。今人多以还上。为社仓之遗法。然社仓则储谷颁谷。皆在乡社。(在外村。)官吏不与知焉。玆是为民之实心。与今还上之法。天壤不侔。唯王安石青苗之法。名曰振(一作赈)贷。强取利殖。与还上之法。大同小异。彼钱此谷。其实一也。百济有粜籴之名。仍是汉魏之制。高句丽故国川王。始立振(一作赈)贷之法。春贷而冬还之。高丽之初。始置里仓。成宗之时。改称义仓。至我国初。因循不改。其法始仿社仓。渐作官库。于今遂以为还上也。原初设法之本意。半为民食。半为国用。岂必为虐民厉民而设之哉。今也弊上生弊。乱上添乱。云渝灵(一作雾)泄。沙滚波潏。为天下不可究诘之物。上之所用以补经费者。十之一。诸衙门所管以自为廪者。十之二。郡县小吏。翻弄贩卖。以自作其商贾之利者。十之七。一粒之谷。民未尝微见其末。而白输米若粟。岁以千万。此是赋敛。岂可曰振(一作赈)贷乎。此是勒夺。岂可曰赋敛乎。牧于少日。或习诗赋。或习弓矢。项羽沛公之句。击扇以自豪。马吊江牌之戏。赌钱以自娱。上焉者太极元会之理。河图洛书之数。理气之讼。性情之辨。以为极天下之高妙。而田制赋法仓廪之数。即一字半句。未尝讲习。一朝举而坐之于神奸鬼猾之上曰。汝察其奸。天下其有是乎。今缙绅大夫。论还上之弊者。不过曰秋纳精而滥。春颁粗而陷。于民甚冤也。其论吏逋者。认之为吏。夜开库门。负苫而输之家而已。故守令微行。觇仓者多。嗟呼。不亦远矣。八路之中。南吏尤诈。历世以来。今日极甚。孰知其若是之凶恶乎。一粒之粟。本无颁法。而年年白纳。一户十苫。嗟呼。民虽欲小须臾无死。其可得乎。若夫古今法制之得失。并详仓廪之制。今并略之。
还上之所以弊。其法本乱也。本之既乱。何以末治。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09H 页
本乱者。何也。一曰。谷名乱也。二曰。衙门乱也。三曰。石数乱也。四曰。耗法乱也。五曰。巡法乱也。六曰。分留乱也。七曰。移贸乱也。八曰。停退乱也。八乱为生弊之巨干。而千条万叶。于是乎傅焉。今不能悉指而罄论。大抵历数千古。必未有理财。如此而自以为为国者也。民在水火之中。呼号(号呼)(一作冤)转。而宰相坐庙堂之上者。方且以政由旧三字。佩之为至诀。噫。且奈何。〇弊虽如此。凡非一县之令所能釐革者。非此书之所急。并详仓廪之制。今并略之。
赵南星社仓议云。放之以六而还之以十。是谓加四矣。岂惟加四。良弱之民。吏胥收其谷而册籍去。其名升合。且不得领矣。其他奸弊。更仆难数。佛家所谓阿鼻地狱。言地狱之中。又有无数地狱。则今之社仓。无乃类是耶。入十而得七。入谷而得糠。甚则糠亦不可得。是使之尽为穷民也。且句摄有酒食之费。往返有道路之劳。是又不若穷民之无累也。嗟呼。谁为此法者。奸耶愚耶。必居一于此矣。〇案赵议全篇。皆切中社仓之弊。并详仓廪之制。今姑略之。
上司贸迁。大开商贩之门。守臣犯法。不足言也。
监司令诸邑。月报市直。详知谷价贵贱。乃行商贩之法。如稻一石。(十五斗。)甲县时直七钱(一作戋)(七十钱。)乙县时直一两四钱。(山邑沿邑。其丰凶不同。)则取乙县之稻二千石。粜之作钱。得钱二千八百两。窃其半而私之。(一千四百两。)投其半于甲县。(一千四百两。)籴之为谷。还作稻二千石。此所谓移贸也。此所谓立本也。此所谓步粟也。监司俸廪。本自不薄。忍行商贾之事。以剥民膏。以伤国脉。他尚何说。岁得钱十百万贯。以自封殖。而不知粜出之邑增价以敛钱。籴入之邑。减价以颁钱。则民之受害。岂有既乎。守令报市直者。承望风旨。迎合密意。当粜之邑。必报以高价。(视时直益高。)当籴之邑。必报以下价。(视时直益下。)一县既承。四邻遭责。(市直状见退。)悉绳之以最如意之邑。民之受害。岂有既乎。余昔为暗行御史。见邻比五六邑。其报市直。各各不同。及其终也。悉从高者。斯可以知其情矣。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09L 页
守臣翻弄。窃其赢羡之利。胥吏作奸。不足言也。
守令翻弄。其窦亦多。大约犯科。其名有六。一曰反作。(反音翻。作读作咥。)二曰加分。三曰虚留。四曰立本。五曰增估。六日(一作曰)加执。〇反作者。何也。冬而收粮。(吏文云还捧。)本限岁末。乃以未收诈称。毕收假饰。文书以报上司。及至新春。原不颁粮。诈称还分。假饰文书。以报上司。此之谓反作。此之谓卧还。(旧年新年。若卧而不起。)西路之法。卧米一石。讨钱一两。(小米也。)名之曰卧还债。或小吏食之。或县令食之。黄州则牧使与节度使咸食此钱。以为当然。(南方无此法。)〇加分者。何也。利其耗谷。颁其应留也。法曰。倾库分给者。勿限年定配。折半留库中半分者。徒三年。石数少者。夺告身。(见户典。)法非不具。而犯之者相续。有小利也。或民(民或)饥谷少。接济没策。报司得题而加分者。在所原恕。而御史发之。犹未免罪。畏法者所不为也。近世上司之谷。无不尽分。则上浊下污。不可禁也。〇虚留者。何也。前官掩置。吏逋传授。都是虚录。而我又拘牵。不即发之。或昏暗迂疏。不知谷簿为何物。逋欠为何事。四季月报营之册。明有留库为几石。而视其库中。空无一物。或备边郎摘奸。营裨营吏摘奸。货赂既行。衅咎不发。因循掩匿。遂成漏疮。今列邑谷簿。皆拥虚录。如法爬栉。十欠七八。言念 国计。诚足哀痛。法曰。虚录者。徒三年定配。又五年禁锢。(唯十石以下勿论。)后官之掩置者。兼官之磨勘者。亦徒配。并遇赦勿宥。(见户典。)法非不具。而犯之者相续。法未尝必行也。近世守令。吓发吏逋。受其赂物。因而匿之者。亦多矣。将若之何。〇立本者。何也。或秋而执钱。先窃其剩。或春而颁钱。后收其利。牟麦亦然。此所谓守令之料贩也。秋而执钱者。假令甲年岁俭。还租一石。时直二两。(稻不舂者。十五斗。)则以钱代收。(收二两。)民亦乐之。乙年之春。民方饥困。官乃令之曰。今秋丰登。一石之租。不过一两。汝今食钱。待秋纳租。不亦善乎。民又乐之。于斯之间。羡者一两。若执千石。其钱千两。此所谓立本也。官之所得。虽止一两。民之所失。乃为二两。何也。甲年之秋。时直二两。则乙年之春。必至三两。(春则市直高。)三两之时。只受一两。非失二两乎。明失二两之钱。而秋既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0H 页
乐输。春又乐受。民之为物。良足哀矣。〇春而颁钱者。春价至贱。而仓谷粗恶。则民不乐受。官知其然。以其半价。分给民户。(时直一两给五钱。)待秋执钱。收其全价。(春给五钱而秋收一两。)则羡者其半。(每石羡五钱。)而本恶之谷。又陈于仓中。(春不颁秋不改色。)遂为尘土。厥明年春。乃以尘土颁之矣。〇麦之还分。宜在深秋。以助种子。宜在初春。以赡匮乏。吏告厥官。封而勿出。以观麦事。及至芒种前八九日。麦事已判。若麦不登。遂以封之。如其大稔。始乃颁之。民已食青。谁肯受之。于是官为贸麦。每麦一石。决价三钱。三十钱(一作文)。 以钱颁之。秋谷失稔。麦价或刁。则开库出麦。汎于畿湖。其利数倍。〇若麦不登。旧麦既封。新麦又入。略以旧麦。颁之以种子。留下新麦。以图商贩。而春所例颁。乃以钱颁。每石之价。不过五钱。及夏收麦。以立其本。斯皆近日守令。按例应行之事也。
增估者。何也。上司行关某衙门谷二千石。以详定例作钱。详定之例。米一石。其例三两。租一石。其例一例(一作两)二钱。(稻不舂者。)而本县时直米一石。其估五两。租一石其估二两。则乃以时直徵于下民。以详定例。输于上司。窃其零羡。以归私橐。(米二千石每窃二两则四千两也。)此之谓增估也。然监司之以详定例作钱者。亦自难得。监司每以时直作钱。自窃其零羡。守令未能与也。或时直本轻。乃从详定例也。〇加执者。何也。上所论某衙之谷。监司只许二千石作钱。县令又加执二千石。通共四千石。以钱代徵。既窃详定之零羡。又取加执之本钱。厥明年春。还以三两。分给民户。待秋收米。以之立本。则每石二两。又为零羡。加执二千石。则厥羡四千两也。〇监司行关。营耗米一千石。使之作钱。县令于此。又加执二千石。通共三千石。以钱代徵。一从时直。厥明年春。以五之三。分给下民。待秋立本。窃其零羡如上法。此又近日守令。按例应行之事也。
嘉庆戊午。 先大王策士湖南。其问还上之弊曰。利国者病国。养人者害人。沿郡京坻。无胫而归岩邑之积。往岁糠秕不舂。而责今年之粲。族徵有禁。而不唯族也。至及其邻。抑配为罪。而不唯配也。或行其敛。一有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0L 页
耗谷之散卖。而凭公料贩者出。一有赈政之经纪。而挟诈反弄者多。甚至立本之租。营邑不知。停退之谷。虚实相蒙。民役邑用之。先犯仓簿而倍徵于秋后。漕米结钱之假托市直。而虚留于冬间。谷名换而衙门互录。则吏奸得以潜售。库欠绽(一作缩)而闾里被剥。则民势日就难支。船米则分留不明。城饷则运置无常。罗里铺之频移。销刻太烦。济民仓之旋废。得失何居。营谷繁而三司之谷渐少。则尽分之弊痼矣。官需蓄(一作畜)而还米之需渐广。则仍捧之害切矣。将何策而损益之。仍捧者。仍牧(一作收)也。 〇臣谨案沿邑京坻。无胫而归于岩邑者。监司执钱立本之谓也。耗谷散卖而凭公料贩者。守令加执增估之谓也。
上流既浊。下流难清。胥吏作奸。无法不具。神奸鬼猾。无以昭(一作照)察。
胥吏作奸。千方百计。孔穴无数。其名大约有十二。一曰反作。二曰立本。三曰加执。四曰暗留。五曰半白。六曰分石。七曰执新。八曰吞停。九曰税转。十曰徭合。十一曰私混。十二曰债勒。斯皆笔头之所推移。算子之所转运。云渝雾变。波滚沙堆。龚遂黄霸之所不能察。杨炎刘晏之所不能度。牧之未经事者。将何以昭(一作照)其奸矣。〇反作者。冬月收粮。其未毕收者。吏有逋欠也。小民之家。瓶罂悉罄。而必无一龠之未收者。毕竟反作。谁之故也。十月开仓。吏逋犹隐。及至岁末。首吏乃告曰。某吏米五百石。今无出处。今若发之。不免居末。(居末者。谓一道之中。封库最后也。法曰。居末者。营门决杖。)先饰文书。上于巡营。徐议收入。乃无事也。官以为忠。俯首听命。此反作之所以年年相仍也。吏苟忠矣。八月秋成之初。吏逋之隐伏者。岂不先告乎。开仓之初。宜别作吏逋之簿。每日所收。记之为历。专心专力。以董此事。则岂必为反作乎。〇若夫西路之反作者。或民居远于仓廒。或谷价贵于平岁。其纳有滥斛之害。其受有和糠之患。民与吏议。卧之不纳。每小米一石。输钱一两。名之曰卧还债。(粟一石五钱。)斯又反作之有利者也。余在西邑。秋成而令曰。凡给卧还之债者。官当另查。岁末还徵。而吏则不治。唯治与者。三令五申。遂无犯者。〇立本者。吏将立本。先诱其官。伏于窗下。甘言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1H 页
密白。官乃倾听。觉为妙策。遂以此吏信为纯忠。卒如其言。吏既得志。退为(一作谓)仓吏。官既屈矣。我独贤乎。官立本千石。我立本千石。官之所染。作为鲍鱼。以乱吾臭。其谁辨之。某村之加执几石。鲍鱼之臭也。某日之加颁几两。鲍鱼之臭也。官虽不愚。何以觉矣。〇加执者。何也。吏诱厥官。使之加执者。名之曰官加。(见上条。)吏瞒厥官。自下加执者。名之曰吏加也。营作钱二千石。官加执一千石。则吏于其间。又加执八百石。分排诸里。某户几斗。某户几斗。条条打算。恰为十石。而簿尾总数。不过八石。官虽明察。但算厥尾。何以昭(一作照)矣。凡营作钱关到。牧宜以本数分配民户。(假如二千石。配于四千户。则一户作钱各为半石。)乃视诸里户总。某村该作八石。某村该作十石。但以总数知会。唯云每户几斗。而小名条列之簿。初勿颁示。则民于本村之内。自能扯裂。无差舛矣。〇暗留者。该颁而不颁也。价谷(谷价)将贵。则吏与官议。留而不颁。及时直既贵。乃行商贩。谷价方贱。则吏与民议。留而不颁。籴以价轻(轻价)。徐图后利。但以分给文书。报于上司。此之谓暗留也。颁粮既毕。官躬察库中。尚有多谷。疑而问之。吏曰。小人恐有欠缺。所收色落之米。咸贮库中。有此馀苫。官信其言。谓吏忠实。失之远矣。昔西路一郡守。得见此物。疑一(衍字)而问之。吏对如前。官曰。诈也。可疑之物也。遂以属公。贪则贪矣。不可曰昏也。〇所谓暗留之谷。至冬必徵耗缩。每谷一石。耗条一斗五升。色落一斗五升。(色三升落五升。虽曰法例。而色五升。落一斗。遂成谬习。)打苫之费。不下二升。仓中之缩。不下五斗。(分石故。)合而计之。则所称耗缩。每为七八斗。又以徵之于本民矣。(民本愿留故。)
半白者。天下之冤也。谓半苫之谷。白地吏窃。半苫之谷。白地民纳也。每当颁粮之期。权吏富吏。召村豪诱之曰。汝村该受之粮。四十石也。仓中衰缩。杂以糠秕。受而簸之。不能为二十石。(折其半。)而往来受纳。两日损佣色落耗打。(打苫也。)数斗增费。将何益矣。我有一策。于子何如。豪曰。何居。唯令是从。吏曰。我方穷春(春穷)。焉避小害。其四十石。悉以与我。吾将食之。及至今秋。子输其半。(二十石。)我纳其半。(二十石。)不亦善乎。色落耗打。我其当之。则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1L 页
我所纳。踰其半也。(谓所纳者多于民。)豪曰。大幸。敢不敬从。券契既成。(俗谓之手记。)豪则归矣。又召他豪。约之如此。并约十村。总得谷四百石。于是直开仓门。另择精实。不陷之苫自取。出二百石。遂以吞之。(吞其半。)仍留下二百石。遂以陈之。(留其半。)及秋开仓。但备谷十馀苫。和以糠秕。为四十石。名之曰耗条。(四百石之耗。)纳于仓中。(色落打石。吏所不纳。)则十村之氓。曾不能梦见谷皮。而自备谷二百石。纳于仓中。(纳其半。)吏以四百四十石尺文。(受谷之手标。)分授诸氓。氓欣然称谢曰。老爷忠信。一毫无错。乞于来年。再授嘉惠。此之谓半白也。吏之为此者。五六人。人取四五百石。多者六七百石。其有一粒之谷。波及民户者乎。此法之出。今不过十馀年。始唯数邑行之。今遍一省矣。呜呼。弊而至此。宰相察使。唯拱手熟视而不救。将若之何。〇分石者。流来之旧法也。余始寓县城。馆于酒家。见酒媪别聚糠秕白死之壳。出于风簸之场者。积于一处。余问何用。媪曰。仓吏预以钱分授民家。收聚此物。若其所用。今(一作余)何必言。遂呵呵大笑。及居茶山。闻仓吏之弟。遍行浦村。贸猪料糠数百苫。亦所以分石也。吏方收粮之日。簸之扬之。斛面隆起。库之既封。乃夜执烛入库中。取栗和糠。遂以一苫。分为二石。甚者分为三石四石。以充原数。窃其完苫。归于其家。此之谓分石也。然大奸巨猾。直以完苫商贩。立本不必分石。却以分石者。哂之为小盗也。
执新者。何也。反作立本。加执暗留。则旧谷不颁。陈陈相因。既腐既蛊。(春秋传云。谷之飞为蛊。)乃以颁民。吏所执用。皆新谷也。以其旧谷。换此新谷。民虽怨之。官何闻矣。〇凡颁粮之日。须令该吏。预草报司之状。知今日所颁。原系旧谷几石新谷几石。乃令仓吏。先出旧谷。乃令侍奴。(即及唱。)左执枓子。右执兑管。(兑者。锐也。竹管一枚。削之使锐。以冲谷苫。则粟米一撮入于管中。)立于库门之侧。每民负苫而出。即冲取米。泻于枓中。如有新粒。混入旧中。即令还纳库中。泻其枓粟。从新受管。旧谷出庭。既准本数。积于一处。乃令仓吏。又出新谷。乃令侍奴冲管如法。如有旧粒混入新中。即令还纳库中。如上法。新谷出庭。既准本数。积于一处。乃令侍奴。纳其枓子。如有旧粒混入新中。即罪侍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2H 页
奴。查拔于庭中。换取新者。如是则吏之腐谷。无以颁于民矣。余在西邑。每用此法。豪吏李甲彭。于北仓贮旧菽五百石。每欲出颁。辄遭还入。三年不颁。遂成尘土。以之粪田云。〇吞停者。天下之冤也。每大饥之年。及到岁末。朝廷始下停退之令。老吏解事。先已逆揣。民间收粮。一倍火急。面谩县官。杂施笞棍。阴嘱乡甲。(风约等。)酷行搜括。已于至月之末。收纳已毕。唯权吏料贩之物。浪吏逋欠之数。虚额以待之。营关既到。吏乃告之曰。外村既尽收入。唯邑中未收。尚此夥然。居末之厄。在所不免。天幸有此停退之令。邑自此无事矣。官亦欣然以为宦福。听吏所为。遂以吏贩吏逋。充此停退之额。一粒之停。不及于民户。呜呼。其冤矣。吾 君者。父母也。吾民者。子女也。父母哀其子女。有此停退之令。于其两间。有物横梗阻此乳哺之恩。岂不哀哉。〇停退之法。必分数等。一等无停。(稍实邑。)二等小停。(之次邑停四分一。)三等加停。(尤甚邑停三分一。)四等半停。(最尤甚者停其半。)老吏打算。预知本县之停。当入何等。吏贩吏逋。配此以待之也。〇又有一等奸究。或停退之令。业已早下。吏告于油窗之下曰。目今民力。不至大窘。若此令早颁。不窭之民。亦将拒纳。明春赈事。将何以措手。官欣然称善。遂匿朝令。益施鞭扑。大发检督。急如星火。民收既毕。乃颁 朝令。于是以其所收。属之停退。高价粜卖。与吏分食。厥明年春。颁钱若干。以立官食之本。(每租一石。不过颁一两。)吏之所食。留俟荡减之恩。〇停退之谷。谓之旧还。 国有大庆。必命荡减。 圣意以为旧还之在民户者。皆白骨之所负。黔首之所摊。及此欢庆之日。特施惠恤之泽。其至意如此。而一粒之泽。曾不及于民户。岂不哀哉。〇停退原数之外。吏诱其官。诈称未收者。或至数千石。(吏文曰未捧。)以饰磨勘之簿。而兴贩取利。及至麦秋解困。始以轻价立本。此又近年之恒习也。〇税转者。何也。或以还谷转而为税米。或以税米转而为还谷也。吏抱仓欠。三翻四转。冬月则为仓逋。春月则为税逋。如病暑之人。夏月则为病暑。冬月则为癖冷。循环无端。其本一崇也。还逋既督。无路办出。吏乃出村。以求防结。以求抽结。(束无亡也见税法。)或钱或谷。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2L 页
医得眼疮。及春事发。又求还米。舂而精之。以纳税米。一转则百石为二百。再转则二百为三百。遂为漏痔。终古不完。官明则九旅荡产。官昏则国谷虚留。此一弊也。〇又或县吏。要媚营邸。(营主人。)其进上价米之应以还米会减者。乃以税米除给。则一石之缩。又为一石。何也。还米极粗。税米极精。还米斛小。税米斛大。其耗缩如是也。及冬开仓。乃此缩米摊徵民户。此一弊也。又或兵营水营。其进上价米。原以还米会减。营以其威。取用税米。令以还米。充此税额。则所欠一石。摊徵民户。所用者六百石。则三百石民又白纳矣。(此康津之弊。)若于仓中。本无还米。即以还租。充此税米。则还租一石。仅得米二斗。(和糠故。)须得租七八石。乃纳税一石。若于仓中。又无还租。即以还麦。充此税米。则须斥麦十二石。乃纳税一石。(麦价轻。)乃以还麦。翻作还租。其缩益多。毕竟税米一石。转而为还米二十石者。滔滔是矣。凡此所转。皆摊徵于民户。民其勘(一作堪)之乎。〇又凡民库之米。多与税米同徵。若于流亡绝户之村。或有未收。即此民库之米。必转而为还米。三翻四转。则民库米一石。毕竟为还米二十馀石。可哀者民。何以堪之。(此海南之弊。)税转之弊。有如是矣。〇徭合者。何也。民库杂徭。咸以粟徵结还之邑。每结几斗。(以田结颁者。谓之结还。每结四五斗。多者七八斗。)统还之邑。每户几斗。(以户总颁者。谓之统还。)或随用而随徵。或混出于还上。其与还上混出者。即有色落。(色者。看色也。落者。落庭也。)亦有打苫。(斗量之馀者。)斯已滥矣。乃其所以为生民之巨瘼者。仓库之内。只有公谷。则其出纳收放。皆关由营门。不与官议。难以翻弄。若徭租吏租。混入其中。则凭依为薮。抽擢惟意。随时贵贱。变幻贩卖。一石鲍鱼。以乱其臭。如田税之中。或宫结混入。(即无土免税。)或徭米混入。则养户防纳者。凭依为薮。侵蚀无厌也。或称民库用。急请贷公谷。幸而库门一开。粜出唯意。或值逋欠现露。不给农粮。每云民库有贷。充报不难。遂以公仓。认为私库。徭合者。吏奸之大薮也。故曰凡民库收敛。悉宜以钱。不宜以谷也。
私混者。何也。南方有所谓考给租。或称里考租。或称回贷租。或称回头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3H 页
租。或以粟敛。或以钱敛。或以结敛。或以户敛。或贵贱通徵。或豪户免徵。(俗谓之班户。)或多或少。或有或无。(亦有一二邑无此例者。)或以求乞为名。或与还上混出。此盖四十年来创有之事。或云。三南通行。或云。湖南独甚。其始也书员出乡。(面书员出面。)潜行小民之聚。求乞无名之物。小民牵于颜情。又恐此吏。既执田权。且知乡事。(详知面内事。)其欲不充。必有阴害。于是或给斗粟。或给些钱。秦求无厌。岁增其率。如登高者。既攀而不舍。必其势有进而无退。数年以来。粟已至四斗。钱已至五钱。不知前头。更高几层。本县田总六千结。结收租四斗。则一千六百石也。一千六百石。其数虽少。混入还上之中。即为逋逃之薮。一石鲍鱼。以乱其臭。则数万石公家之谷。尽为此物所浊。或先期而预下。或称贷而不报。或执钱过实。(收粮以钱曰执钱。)以此物而充之。(补其欠。)或开库(一作仓)无名。以此物而凭之。其本则诸乡书员之物而去来与授。互相推移。七藤八葛。东振西触。首吏,都吏,仓吏,库吏,闲散之吏。无一人不相牵掣。或变而为还麦。或变而为税米。笔云墨雨。朝渝暮泄。而咸以考给租为大薮。县监李某还上开仓之日。欲于掌记。查拔此物。勿与混徵。乃群吏八十馀人。合谋兴骚。百般沮遏。事竟不行。余甚怪之。问其委折。乃曰。此物若与还上。分而二之。即一城之内。无一人免于逋穴(一作欠)。如魍魉失林。如傀儡去帷。故其骚如是也。民之所言者。惟色落打苫之加入而已。不料其关系如是也。大抵公谷私谷。不可相混。其多少利病。不必问也。(数十年前。有御史论考。给租非法奏请严禁。仅停一年。又复如前。)〇西路。亦有私混之弊。或自学宫私备还谷。或自武厅。私备饷米。混于还上。取其耗谷。其弊未甚。今姑略之。〇债勒者。何也。牧愚既甚。吏横(一作备)至极。还上一事。遂为乱杂。无法之物。邸债,(京主人。)药债,(官药局。)吏债,奴债。一有所负。并与还上。混出其名。则曰邸吏药翁。彼吏此奴。皆负仓逋。斯以还上出秩也。其实不然。凡有私债之可收者。先与吏议。开库(一作仓)出谷。逐利兴贩。食其赢羡。及至十月。又于私债。计其月利。(一两钱每月其利十钱。)以其时直。折之为籴。混出于还上也。既盗 国谷。先食其利。又计子钱。叠受其息。不已贪乎。凡负债而未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3L 页
报者。无论邑民村民。皆贫者也。一粒之粟。未尝受之于公仓。而冬之所纳。皆出意虑之外。剥肤椎髓。凭于 国谷。国之为国。不亦难乎。
右所列十有二条。皆年年应行之例。其有一粒之粟。分给民间者乎。或以立本之钱。三五十叶。号曰分给。而本村之结钱,军钱,徭钱,税钱。(鱼盐税。)以此除留。其实一叶之钱。亦未尝分给也。余家茶山。俯临仓路。于今十年。未尝见有一个村氓负苫而过者也。一粒之粟。未尝受来。而及至冬月。户出谷五六七石。输之官仓。犹复名之曰还上。不亦羞乎。夫还也者。回也报也。不往则无回。不施则无报。何谓还乎。今有白上。无还上也。
弊至如此。非牧之所能救也。惟其出纳之数。分留之实。牧能认明。则吏横未甚矣。
谷簿规式。散乱破碎。千枝万叶。虽老于吏者。未易分晓。须有团束。简便之法。乃可以领其大纲。谷名虽多。一县所储。不过五六也。衙门虽多。句管所属。不过四五也。耗法虽乱。区别苟明。其数可知也。分留虽乱。条列苟详。其实可执也。比之田总。犹是光显之物。研精会神。自可瞭然。不宜自暴自弃。遂以漫不省为心也。
  时行磨勘。成册规式。
  户曹句管(唯取己巳冬。康津县常赈租一条。著其式。)
常赈租四千九百五十八石九斗四升三合。
  移转五百七十石。曾已济州入送。
  甲寅旧还一千三百二十六石十三斗六升内。
   四百二十八石四斗六升九合。因朝令荡减。
   在八百九十八石八斗九升一合。
  戊辰停退七百四十四石十一斗五升。
  颐下四石十二斗五升。失火人申哲亿等恤典。
  还分一千一百五十八石七斗二升。
  停退三百五十石。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4H 页
未捧二百五十八石七斗二升。
  捧上五百五十石。
  四耗四十四石。
  仍留一千一百五十三石九斗六升三合。
   合四千五百七十四石四斗七升四合。
   
(移转五百七十石。)
   
(甲寅旧还八百九十八石八斗九升一合。)
   
(戊辰停退七百四十四石十一斗五升。)
   
(颐下四石十二斗五升。)
   
(停退三百五十石。)
   
(未捧二百五十八石七斗二升。)
  留库一千七百四十七石九斗六升三合内。
   一千四百十九石。二斗五升九合五(一作九)勺。 元会付加下及已上下。
  实留库三百二十八石七斗三合一勺。
观此规式。岂不散乱破碎。未易分晓乎。若于第十行之末。先记其杂下总数。然后今秋实入。及今春仍留之数。记于其下。则文不重复。岂不易知乎。议于监司。改定规式则大善。不然。别修一册。以便吾览。如左。
  今改定磨勘成册规式。
常赈租四千九百五十八石九斗四升三合。
  甲寅旧还一千三百二十六石十三斗六升内。
   四百二十八石四斗六升九合。因朝令荡减。(永减。)
   在八百九十八石八斗九升一合。
  戊辰停退七百四十四石十一斗五升。
  济州移转五百七十石。(今春输送。)
  失火人恤典四石十二斗五升。(永咸。)
   已上永减四百三十三石二斗一升九合。
    杂颐二千二百十三石五斗四升一合。
  今年还分一千一百五十八石七斗二升内。
   停退三百五十石。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4L 页
未收二百五十八石七斗二升。
    合颐六百八石七斗二升。
  今年收入五百五十石。
    新耗四十四石。(五分四会录。)
  今春仍留一千一百五十三石九斗六升三合。(留库中失火人恤典减下。故其数止此。不能为半留。)
   合留库一千七百四十七石九斗六升三合内。
    一千四百十九石。(二斗五升九合九勺。)元会付加下及已上下。
  实留库三百二十八石七斗三合一勺。
观此规式。岂不明覈而易知乎。所谓颐下之中。有永减者。有姑虚者。无所分别可乎。旧还之未荡减者。姑虚也。上年之停退者。姑虚也。未收者。姑虚也。移转之谷。亦有还移之时。则姑虚也。宜于诸条之下。或注永减。或注姑虚。乃易辨也。〇其云。元会付加下者。亦须于磨勘册中。先著实数。乃书还报。今无文可知。姑阙之。〇凡诸衙门诸色谷。其修磨勘之簿。皆当如此。今不具论。
每四季磨勘之还。其回草成帖者。详认事理。不可委之于吏手。
凡上司磨勘者。是本县该守之实数。已颁者几石。仍留者几石。将收者几石。知此实数。严严典守。则吏奸自不得恣肆矣。〇营吏作奸。其窦益广。每见牟还开仓。及秋还开仓之月(一作日)。列邑小吏。赍钱数百两赴营。以至廉之价。买取还谷而回。遂执外村该纳之谷。贮在村家。待时粜卖。或至四五百石。年年为例。此乃监司之所宜察。非牧之罪也。隐结岁增者。营吏卖之也。(陈田还起者。营吏受赂于县吏。许颐于概状。)谷簿日紊者。营吏卖之也。按道之臣。方且以持大体三字。为居官之要诀。噫。且奈何。〇金东俭屡为户房裨将。能知谷簿。奸伪营吏。县吏不敢为欺罔之谋。吏属为之谚曰。宁逢大歉。毋遇(一作逢)东俭。凡为司监(监司)者者주-D004。宜求如此之人。以置幕中也。
吏属厥有秘诀。若相盟诅者曰。困而得之四字。困而得之者。何也。结役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5H 页
烦重。而岁增其率。以困应税之民。则民不堪困。乃以高价防结。此一举而两得也。(既食于徭赋。又食于防纳。)还谷粗恶。而又窃其实。(和糠而分石。)以困受还之民。则民不堪困。乃以白给输粮。(半白法见上。)此一举而两得也。(既食于分石又食于半白。)民者。国之本也。吏者。民之蚀也。焦灼此下民。剥割此下民。使斯民如蚓在灰。如䲡在沙。既困既阨。使自来乞。乃言曰。民皆(一作乃)乐从。即所谓困而得之也。为民牧者。盍亦深念。
凶年停退之泽。宜均布万民。不可使逋吏专受也。
岁事大饥。本县又入下等。(尤甚最尤甚。)明知今冬。必有停退之令。牧宜先期默运。以图惠民。〇诸乡诸里之中。其被灾尤甚者。牧所知也。秋分之日。牧广谕诸乡。令抄出一乡之中。贫穷迫死无以纳粮者。别为成册。〇假如本县应入四分一停退。而其春颁之谷。恰为万石。则二千五百石。必在停退中矣。于是诸乡贫穷之户。该纳之谷。抄取二千五百石。条列成册。以待 朝令。〇十月开仓之初。以此成册。颁于诸里。谕之曰。本里贫穷户该纳还谷二十石。(假令也。)其中十石。侥倖或入于停退之中。以此冀望。其中十石。斯速办备。留之里中。以待官令 朝令既到。即日俵停。如俵灾之法。官吏所逋虽一石。不可停也。〇俵停成册。宜作三件。一备官览。一备吏考。其一颁于本村。日后或有荡减之令。以玆凭考。
厥明年岁事。稍登停退之谷。并行追徵。则民之苦毒。甚于凶年。所谓生不如死。丰不如凶也。牧遇此年。宜柔婉为政。如大病之馀。调护元气。方可曰良牧也。
张居正请蠲积逋疏曰。所谓带徵者。将累年拖欠。搭配分数。与见年钱粮。一并(一作并)催徵也。夫百姓一年所入。仅足供当年之数。不幸遇荒。父母冻饿。妻子流离。见年钱粮。尚不能办。岂复有馀力。完累岁之积逋哉。
梅挚通判苏州。初二浙饥。官贷种食而已。督偿之甚急。挚上言赈民所以为惠也。反挠民不便。因下其奏。诸州悉得缓期偿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卷五)
 户典六条○谷簿주-C001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5L 页
若夫团束简便之规。惟有经纬表一法。眉列掌示。瞭然可察。
句管各殊。分留之法各殊。新耗会录之法各殊。斯不可不胪也。诸色之谷。分隶诸衙。毕竟米总之为几石。粟总之为几石。无文可知。不亦疏乎。今作经纬表横看。则可得诸色谷之总数。(米几石租几石。)竖看则可定诸衙谷之分留。虽其间出入万变。增减屡改。而按此为式。稍增其格。皆作经纬表比观。则于仓库收发之日。其分留实数。瞭然可见。斯良法也。今试为表如左。
总数表米租大豆皮牟句管分留耗录
军资仓一石五斗户曹留而不分十分九会录
船储置四百六石十斗户曹三分一留库十分九会录
常赈谷五百九十八石十三斗四千九百五十八石九斗三十六石二斗二千五百八十石七斗户曹半留半分五分四会录
守城仓四百三十六石三斗五百八石七斗备局半留半分全录
别检谷五石八斗三百七十三石三斗二百五十八石九斗备局三分二留库全录
华城谷五百七十石十四斗备局尽分全录
军作米五十二石六斗备局半留半分全录
僧番代二百九十三石五斗备局尽分当年僧番给代
休番库二石十二斗六百九十七石六斗一石十斗九升备局半留半分全录
私备谷一石八斗二千四百二十七石七斗六十五石三斗一千三百六十石十二斗备局半留半分全录
京赈厅八斗备局半留半分全录
军移作一千七百六十一石四斗备局半留半分全录
会录谷八百十五石十四斗四十石二十五石均厅尽分全录
补还谷一百九十四石四斗均厅尽分全录
巡检谷二百七石十三斗一千五十六石十一斗三石一斗五百六十石八斗巡营尽分全录
补民库三千二百九十石九斗巡营尽分全录
罗里铺五百三十七石一斗巡营尽分全录
军需库十九石四斗巡营尽分全录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6H 页
补军库三石九石八斗二石十一斗巡营尽分全录
均役库八十五石六斗一百八十八石十斗九石九斗九十五石十一斗巡营尽分全录
营库米三石三斗巡营尽分全录
营赈谷一百十六石九斗五百五十四石二斗五石十斗二百五十八石六斗巡营尽分全录
统会付一百九十一石四斗三十四石三斗统营半留半分全录
统会外十一石十二斗一百十三石七斗六斗统营尽分全录
已上已上五千七百六十石十斗已上一万四千八百八石十二斗已上一百二十四石十一斗已上五千一百三十九石八斗
右表。唯举米租菽麦四谷。以见其例。若本县诸谷。或至七八九种者。宜增纬格。备录其名。
备局要览云。京衙门谷。为(一作谓)之元会。半留半分。诸道营门谷。谓之为(衍字)别会。尽分。〇分留之法。本虽如此。表中所列。已多出入。近年法坏。诸衙诸色之谷。无不尽分。亦有说也。假如常赈租本总四千九百五十八石。(见上篇。)而法本半留。则该留库二千四百七十九石也。然而旧还也。停退也。移转也。恤典也。加下也。其诸般减下者。厥数夥然。实留库不过三百二十八石。(见上篇。)以其本总。执其半留。则厥数不足。所谓无面之馎饦。乃此实留库三百二十八石。长留库中。分给无期。将成尘土。岂有是乎。旧例就实留之中。半留半分。近例实留之谷。仅为本总之半。或未满本总之半。则上司使之尽分。势所然也。但于备荒备兵之义。疏虚甚矣。一县之令。将若之何。
续大典曰。秋成而敛。取耗什一。户曹谷每石耗一斗五升内。户曹会录一升五合。而元会付三千石以上邑。每石耗常平会录三升五合。六千石以上六升。万石以上八升五合。馀给本官。未满三千石以下。只录本曹两西。则全数管饷会录。〇常平赈恤厅。会付谷。会录十五分之十二。平安道全数会录。〇备荒谷。全耗会录。〇备局要览曰。 仁祖丙子兵退之后。令常平耗三分二会录。〇案法虽如此。近例唯常赈谷。五分四会录。其馀户曹之谷。十分九会录。除此以外。皆全耗会录。无异例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6L 页
国朝宝鉴。 明宗九年。户曹启曰。耗谷守令。不得擅用。而会录别仓。其充十一之数者。以次论赏。尹溉奏言。守令用度。只在耗谷。而使不得用。则其势必至于巧作名目。重其科敛也。 上命寝前议。〇案此时还上之法。新立其耗谷。守令皆用之。其后十分一。户曹会录。渐次增加。今则五分四会录。〇又凡停退之法。京司句管。则凶年有停退。巡营句管。统营句管。虽大凶之年。本无停退。盖以监司统使。乃一时之官。递去之后。即停退者难追。故及此在官之日。椎剥收之。以用其耗谷也。若然。唯其耗条。急先收用。而其本谷与京司之谷。一体停退。不亦可乎。斯皆不公之法。未可晓也。〇巡营句管。唯罗里铺之谷。有停退。
军资谷者。 国初年分九等。以收田税。其税多者。停留本邑。名曰军资。端宗二年。以此赈饥。其后转而为还上。〇船储置者。壬辰倭寇之后。多置战船兵船。遂设此米。以为改船之资。〇常赈谷者。 世祖四年。赈恤使韩明浍秦设常平仓。其后转而为还上。赈恤厅。自 国初有之。至 英宗庚寅。宣惠提调郑弘淳。奏而合之。名之曰常赈谷。〇别检谷者。 英宗丙寅。以完营别备钱贸谷。而全罗监司。曾为检察使。故名曰别检谷。〇军作米者。 正宗初年。以户兵曹。应纳麻棉布。贩米于三南。以备饥荒。名之曰军作米。〇僧番代者。 正宗乙巳。以常赈租二万石。限五年加分取耗。以代义僧番钱之半。(十八两减其半。)〇休番谷者。 正宗甲辰。以左右水营。休番钱移划贩米。以补将士之支放者也。〇私备谷者。 英宗乙卯。令阃帅守令。每年自备谷。会录报司。以备赈资者也。〇会录谷者。 英宗壬申。设均役厅。令八道各以谷布会录。以备凶年之用。全罗道租五百石。庆尚道租四千石。忠清道租七百石。逐年会录。遂为还上。〇补还谷者。 正宗甲辰。以均役厅结钱海税之等。贩谷补赈。以其馀为还上。〇罗里铺者。 肃宗庚子设仓于公州燕岐之界。置船贩谷。
景宗壬寅。移设于罗州。 英宗初年。移设于临陂。所以救济州也。騣帽,网巾,竹帽檐,海带,香蕈,全鳆之等。自济州来。亦自本铺发卖。〇营赈谷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7H 页
者。 仁祖丙寅。以赈厅谷移付常平厅。取其赢馀。贩谷补赈。名之曰营赈。〇其馀琐小。并详仓廪之制。今姑略之。
其不入于表列者。略举一二。〇交济谷者。其在北道者曰元山仓。其在岭南者曰浦项仓。 肃宗朝。以北道内奴贡布贩谷。储置诸邑。每年收放。 英宗丁巳。移置元山。命监司徐宗玉经纪 英宗壬子。庆尚监司赵显命奏。设浦项仓。以备北道之移转。交济者。南北交济也。〇济民谷者。 英宗癸未。左议政洪凤汉奏设之。岭南置一仓。(在泗川。)湖南置二仓。(在顺天罗州。)湖西置一仓。(在庇仁。)各储谷三万石。(泗川则六万石。)所以备荒也。〇蒜山仓者。 英宗甲子。领议政金在鲁奏设之。每年冬。贷米于盐户。明年徵盐。(米一石徵盐二石。)〇湖西元山仓者。 显宗壬子。水使朴璜设仓。 肃宗丙申。水使元彭祖。以安眠岛谷划付。 英宗辛酉。水使郑寿松请。京赈米加付。〇右所录。皆备荒之谷也。又如军饷敕需。所在堆叠。不可胜数。其设置源委。并详仓廪之制。非此书之所急。今姑略之。
柳公云龙。(号谦庵。)为仁同县监。其为治。先立科条。自土田民户。税贡徭役。以及粜籴出入。皆画纸为式。爬栉经纬。秋毫不遗。务在均一。颁布行之。其初或疑其扰。数年后。一境称便。观察使欲推行其法于他邑。使公任其事几就绪。会观察使递去。诸邑守多不便者。事遂寝。识者恨之。〇案此即经纬表也。
颁粮之日。其应分应留。查验宜精。须作经纬表。瞭然可察。
牧苟综明。其分留实数。不敢欺也。邑有月报。营有回草。分留成册。自有公案。不可欺也。然我之颁粮。宜用简便之法。(见下文。)其巡分而报营者。不可准也。须作分留表。以查其一年总数。乃可以沛然行之。今试为表如左。
分留表甲寅旧还荡减之馀己巳旧还上年仍留上年用下上年还收上年新耗合留库今春应分今年应留
常赈米一百六十石七斗十六石六斗曳木粮用尽十六石六斗一石四斗九升二合〇五分四十七石十斗九升二合八石十二斗九升六合半留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7L 页
租八百九十八石八斗三百五十石一千三(一作五)百三十五石二斗三百石移转于济州一千五百三十五石二斗一百二十二石十二斗二升四合二千八百九十三石一斗二升四合一千四百四十六石八斗一升二合半留
船储米一百五十石七十石十二斗一百四十一石九斗十二石十一斗一升六合〇十分九二百二十五石二斗一升六合一百五十石一斗四升四合七十五石七升二合
守城米二百石一石二斗一石二斗一斗七升二石五斗七升一石二斗八升五合半留
租二百四石十一斗二百四石十一斗二十石七斗一升四百二十九石十四斗一升四(一作二)百十四石十四斗五升五合半留
别检租五十八石九斗四百五十石十四斗二百二十五石七斗二十二石八斗二升六百九十八石十四斗二升二百三十二石十四斗七升三合四百六十五石十四斗四升七合
休番租一百石二百四十五石二斗二百四十五石二斗二十四石七斗七升五百十四石十一斗七升二百五十七石五斗八升五合半留
大豆二石六斗二石六斗三斗六升五石六升二石七斗八升半留
私备租一千石九十三石十一斗九十三石十一斗九石五斗六升一百九十六石十二斗六升九十八石六斗三升半留
大豆二十八石四斗三十二石七斗三十二石七斗三石三斗七升六十八石二斗七升三十四石一斗三升五合半留
军移米五十七石二斗六百十五石二斗三百石四斗二百三十石移为储置三百石四斗三十石四升四百石八斗四升二百石四斗二升半留
补还米六十石二石三斗二石三斗尽分
罗铺租三百十七石五斗二十石二石二十二石尽分
营赈米凡巡营谷无停退春夏流分尽一石饥民粥米四十八石十三斗四石十三斗三升五十三石十一斗三升尽分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8H 页
统会米凡统谷无停退八十石九斗二十石济州奴婢身贡代八十石九斗八石九升一百四十九石三斗九升七十四石九斗四升五合半留
右表第四格。即上年所留之实数也。上年者。丁丑也。丁丑之秋九月晦日。牧出坐于仓。尽出库中之谷。按表点阅。须用兑管看色。(法见前。)菽麦乃辨。鹿马无罔也。诸色之谷。各为一堆。数阅既毕。其有破损者。咸令补完。〇乃召仓吏。净扫秽杂。无有一物。更留库中。乃召首乡首吏。使入库中。看审隅曲。果无一物。守令立(一作位)卑者。虽亲入库可也。 〇若其苫数。或有欠阙。即系逋欠。查其根脉。不日补完。〇若其苫数。或有滥溢。即系仓吏料理兴贩之物。召仓吏谕之曰。公仓至严。非汝私库。汝敢以私谷畜之乎。滥溢之罪。甚于逋欠。吾姑宥之。亟宜搬运。出诸仓门之外。〇于是。乃以旧谷。别贮一库。(其数不多故。)勿与新谷相混。严其扃鐍。以待分给。
十月之初。指日开仓。乃将右表。查得今年应收之数。流来停退条几石。去年未收条几石。(吏文云未捧。)今春分给条几石。今年耗条几石。乃又通计合算。但以谷名汇分。查得今年应入之数。米几石租几石。大豆几石。小豆几石。小米几石。薥桼几石。(吏文云皮唐。)书于版上。以之收入。〇收粮既毕。乃封库。
今年之春。将颁粮。乃将右表。查得应分之数。亦以谷名汇分曰。米几石。租几石。大豆几石。小豆几石。小米几石。稗子几石。(吏文。误以稗子为稷。稷者。小米之粟也。方言谓之䆆。)乃执户籍总数。以诸谷配之。某乡米几石。某乡租几石。须有经纬表。其率瞭然。试为表如左。
颁粮表米租大豆小豆小米薥黍
应分一千六百四十二石十斗五千四百五十石二千八白二十石六百四十六石四百八十石六十四石
邑内防(一作坊)七百二十户二百六十八石十二斗八百九十石十三斗二升四百六十一石四斗二升一百五石九斗七十八石十斗八升十九石十斗二升
东始乡四百二十户一百五十六石十二斗五百十九石十斗二升二百六十九石一斗二升六十一石九斗四十五石十三斗八升十一石七斗二升
东终乡四百五十四户一百六十九石七斗四升五百六十一石十一斗二升四合二百九十石十二斗九升四合六十六石八斗八升四十九石九斗五升六合
西始乡四百六十户一百七十一石十一斗五百六十九石二斗六升二百九十四石十斗六升六十七石七斗五十石四斗四升十二石八斗六升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8L 页
西终乡三百八十二户一百四十二石九斗二升四百七十二石九斗九升二合二百四十四石十一斗二合五十六石四升四十一石十一斗四升八合
南始乡四百二十一户一百五十七石二斗六升五百二十石十三斗七升六合二百六十九石十斗八升一合六十一石十一斗二升四十六石四升四合十一石七斗六升一合
南终乡四百二户一百五十石一斗二升四百九十七石六斗一升二合二百五十七石八斗二升二合五十八石十四斗四升四十三石十四斗二升八合
北始乡三百十八户一百一十八石十斗八升三百九十三石七斗八合二百三石十斗九升八合四十六石九斗六升三十四石十一斗五升二合八石十斗三升八合
北终乡二百十一户七十八石十一斗六升二百六十一石一斗一升六合一百三十五石二斗七升一合三十石十四斗二升二十三石一斗四合
云水乡二百二十四户八十三石九斗四升二百七十七石二斗四升四合一百四十三石七斗六升四合三十二石十二斗八升二十四石七斗三升六合
柳川乡二百十二户七十九石二斗二升二百六十二石四斗七升二合一百三十五石十二斗三升二合三十一石一斗四升二十三石二斗六升八合
松山乡一百八十户六十七石三斗二百二十二石十斗八升一百一十五石四斗八升二十六石六斗十九石十斗二升
四千四百四户〇内五乡二千三百三十九户〇外七乡二千六十五户每户受米五斗六升〇馀四户不能受每户受租一石三斗五升六合〇馀十一斗七升六合不能分每户受大豆九斗六升一合〇馀二户不能受〇零大豆三斗二升二合不能分每户受小豆二斗二升〇馀一斗二升不能分每户受小米一斗六升四合〇馀十三户不能受〇零小米一斗四升四合不能分内五乡每户受薥黍四升一合〇馀一斗一合不能分
右。凡以谷配户。其有锄铻不合者。若有馀户。不能受粮。则属之邑内。以官吏户除之。或有馀谷。不能剖分。则属之仓吏。令自食而秋纳之。〇薥黍些小。不足均覃。只颁于近村。为远者虑也。凡谷总些小。非民所愿者。宜用此例。
凡还上。善收而后。方能善颁。其收未善者。又乱一年。无救术也。
秋分之日。牧聚诸仓斗斛及色升落升。择其大小之居中者。以为楷本。其或大或小者。并于官庭打破。从新改造。使邑仓外仓及诸公库官厨所用斗斛。皆无毫发之差。(唯税米之斛不可改造。)刻押烙印。并刻诸仓款识。(东仓南仓社仓等。)分授诸仓。〇开仓之日。召外仓监吏。悉聚邑仓。以观模楷。一曰谷品。二曰斛量。三曰色落。四曰打苫。五曰零尺。壹以是日所定。为之准则。〇凡谷品不必太精。不可太粗。若有糠秕杂物。略略风扬而已。凡斛量其概至平。(丁字木或有中挠者宜平之。)不宜已甚。凡色米。无过三升。落米。无过五升。(或其邑例。自古以来。色五升。落一斗者。亦因之而已。)打苫。无过一升。仓卒之所食也。(或云。不正之物。不可定其升数。然凡无定制者。乱之本也。)〇概之所碾溢而落庭者。勿给本民。既令斗量。或为数升。或为一斗。令仓吏。问其邻户。该纳之名。交付尺文。此之谓零尺也。(零米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9H 页
给本民。则才出仓门仓奴。使人夺之。)〇牧于是夕。召诸仓监吏。谕之曰。今日之事。汝等所见。汝赴汝仓。以此为楷。若谷太精。致有民怨。及于吾听。汝则有罪。若谷太粗。来春颁粮。疑汝有奸。汝则有罪。(戒和糠分石。)色落打苫。一毫有滥。汝则有罪。零尺不出。并归奴橐。汝则有罪。〇牧将还府。取诸谷各一苫。(米一石租一石豆一石粟一石。)输于政堂。预于楼上库。(府中必有之。)多作油灰。密防鼠穴。藏此谷苫。乃召仓吏仓监。谕之曰。我藏此谷。欲知耗缩。明春颁粮之日。先量此谷。若缩五升(一作斗)。诸仓之谷。亦恕五升(一作斗)。若缩一斗。诸仓之谷。亦恕一斗。若缩二斗。亦恕二斗。汝其知之。诸仓之谷。其缩独多。吾不恕之。虽升龠有差。必当追徵。汝其慎之。仍以民苞。谨藏库中。〇又谕之曰。仓中之粟。其有鼠破。不过数苫。均分诸村。俾均其害。(若鼠破者。十二苫则十二乡。各分一苫。)馀(一作如)有缺欠。汝则补之。〇今郡县库中。或得古甓。古人务实。仓中多铺甓以防鼠。今人之所宜法也。
其无外仓者。牧宜五日一出。亲受之。如有外仓。唯开仓之日。亲定厥式。
牧民之道。均一字而已。每见县令。偏察邑仓。不问外仓。见牛而忘羊。捉鸡而放鸭。其不均甚矣。苟未均惠。宁使均苦。何独邑仓是察乎。〇其无外仓者。牧每于城中开市之日。一出仓厅。五日五日(市本然。)躬自受之。(其间四日。令座首受之。)及夫至月旬后。封库日急。则三日一出。以督其纳。〇其有外仓者。内仓外仓并勿亲受。唯别蹊廉访。如以目睹。某仓谷品太精。斛量太滥。某仓色落太高。零尺不行。某日民讪。受笞于仓监。某日民出。受批于仓奴。画出光景。责罚刚明。则虽不亲受。而民颂载路矣。
凡还上者。虽不亲受。必当亲颁。一升半龠。不宜使乡丞代颁。巡分之法。不必拘也。
其有外仓者。虽欲亲受。不可得也。且我所察。在于终竟。则吏奸莫售。止于始初。则前功可惜。颁不可不亲也。虽外仓五六。散在四境。颁不可不亲也。〇十月开仓之日。预以必亲颁三字。申谕仓吏。俾勿犯分石和糠之罪。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19L 页
巡分者。天下之弊法也。说者曰。愚民计短。一饱便罄。农不计粮。官为之节用。噫嘻。此何说也。父母析其子女。令各治产。而复为之说曰。吾儿迂于产。吾妇阔于用。朝给朝粮。夕给夕粮。子妇其安之乎。父母之所不能施之于子女者。而官欲施之于民。可谓失之太厚矣。且唯还上之法。将以继民粮乎。抑将取耗而用之乎。民之不以为继民주-D001也久矣。虽为之节用。民其加悦(一作说)乎。民之所惜者。日也。方春夏力作。寸阴片刻。贵如珠玉。二石之谷。分为八巡。则失八日矣。利民乎害民乎。饥而买饼饵。渴而买酒瓜矣。囊本无钱。损其粮矣。斗斗而粮(一作量)之。零落多矣。巡巡而乞之。费用频矣。故巡分则吏奴之肥。酒家之幸。而民益削矣。民之受之。而滥而绝粮者。啬而继粮者。听之而已。〇赵南星社仓议云。里父有五子焉。皆壮有室。分之田而别居矣。父虑其子之奢而贫也。每岁取其粟少许而藏之。匮则予之。其邻之君子曰过矣。虑其奢。何不示之俭。而为子之宰。其邻之小人曰拙矣。藏谷者升则升耳。斗则斗耳。何不令五子者。自货(一作贷)于人而取其息乎。夫父之爱子。若此其甚也。而君子小人。皆谓必不行。而长民者行之。是爱民甚于爱子者也。爱民如子。亦足矣。而又甚焉。此所谓事之不近人情者也。
今年应分之数既定。莫如一举而尽分。谷少之邑。每户应受不过二石。二石者三十斗也。一户之谷。大约三四家分而食之。(三四家合为一户。)家出一夫。可运此谷。留其老弱妇女。以看其家。馀皆竭作。何患其难运乎。
凡颁粮之法。受者盈庭。如聚大市。杂尘塕𡋯。众嚣喧动。而数千苞谷物。散出一庭。则虽刘穆坐临。无以察奸。吏乘此时。恣其所为。此谷簿之所以溃裂胡乱。而终得无事者也。大约一日所放。不过八百石斯可矣。每户二石则四百户也。每乡二百户则一日二乡。抑所宜也。〇三月上旬。牧将颁粮。先以诸乡。计户排日。一日二日。邑内坊来受。三日四日。东始东终来受。五日六日。西始西终来受。七日八日。南始南终来受。九日十日。北始北终来受。十一日。牧出云水仓颁之。二日。赴柳川仓颁之。三日。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20H 页
赴松山仓颁之。先期出令。使民团束。
前期数日。牧执颁粮表。知诸乡应受之数。米为几石。租为几石。乃执分留表。(表见上。)又查今年应分之中。旧米几石。新米几石。旧租几石。新租几石。别为成册。执之而出。〇仓中。例有额外陈腐之谷。此系群吏。年年作奸。无假(一作暇)颁民。以至是者也。去年冬开仓之前。果能清扫库中。唯留公谷则已。(今已四五朔。其间变化。亦不可知。)既不能然。则新旧之辨。此日宜严。苟不明辨。奸吏以其尘土。换取新谷。而民之怨声。嗷嗷然载路矣。〇旧谷之数。考上年岁末。磨勘成册。其所云仍留几石者。即旧谷之实数。此外更安有旧谷乎。此数之外。虽一升半龠。名曰旧谷者。宜黜(一作出)诸仓门之外。不可混颁。〇旧谷出库之时。用兑管。(法见上。)新谷出库之时。亦用兑管。及其出庭。各为一堆。〇凡庭中堆谷之法。宜作横列。(坐于堂上者。可以计苫。)不可作竖列。(坐于堂上者。不可计苫。)既堆。令侍奴计苫。每十苫插一小旗。(如串肉纸旗。)牧坐堂计旗。可知苫数。〇计苫既讫。令村民应受者。拣破苫,(有穴者。)馁苫,(不饱满之苫。)改量之。其明属鼠破者。谕民领受。(大约二百石。鼠破者。容有一苫。不可多也。)其无故馁陷者。饬吏补给。(曲在吏。)〇乃取完苫。抽牲(一作栍)斛量。其缩与楼库所藏者相等。(说见上。)或减五升。或减一斗者。谕民领受。(理所应缩故。)其缩过多者。饬吏补给。期与楼库所藏者相等。〇苫苫不完。明系仓吏分石。或其谷品太粗。明系仓吏和糠者。尽取数百苫。泻于庭中。簸而扬之。斛而完之。乃颁于民。要其谷品斗数。皆与楼库物相等。加一分不可。(吏有冤。)减一分不可。(民有冤。)其有缺欠。即为吏逋。〇该吏。于万民面前。严刑一次。〇凡此亲颁条例。预于去冬开仓之日。申申戒谕。毋或妄犯。若不先戒。至是用刑。则为罔民矣。
颁粮既讫。乃召军官五六人。饬自仓门。以至五里亭之外。辟除杂人。使道路虚旷无人。乃令民。负苫驱牛。以出仓门。〇临出戒之曰。汝等负苫。直至十里之外。方可休歇。若自仓门。潜往邸家。(面主人。)讨酒吃饭。解苫出谷。以酬前债。风约等出入邑中者。皆有宿(一作前)债。 以给前列。(受粮之日。以米数斗。礼于邸家。名曰前例。)以给烟价者。(今日之所食)民决笞二十。军官决棍。〇仍饬军官。令押领此民。出至十里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20L 页
之外。乃还告之。〇密遣侍童之纯直者。出往邸家。(某乡之主人。)其有一民讨酒吃饭者。飞奔来告。即发校卒拿致之。邸人村民及领去军官。并行决罚。〇凡此条例。先期五六日。布告邸家。毋令空费酒饭。损财犯罪。
凡欲一举而尽颁者。宜以此意。先报上司。
凡便民之政。不必拘于法例。然俗论多拘。不可户说。牧欲不遵巡分之法。则须先至监营。面议此事。议若相合。即须论报。若为法例所拘。不欲许题。则告曰此事。但当自下便宜举行。上司文报。但当循例。监司于此。必许之矣。〇中国诸州判官。亦能驰奏天子。所以民情不阻(一作沮)。王泽下究。吾东守令。不能专达。其为治益难矣。
王钦若为亳州判官。监会亭仓。天久雨。仓司以米湿。不为受纳。民自远方。来输租者。食米且尽。不能得输。钦若悉命输之仓。请不拘年次。先支湿米。不至朽败。奏至。太宗大喜。手诏许之。〇案宋时诸州判官。亦得专达于上。故王钦若得以奏请也。大抵守令者。古之诸侯。凡有事宜。理合奏请。民隐无碍。血脉流通。此良法也。吾东以监司为喉院。而壅格阻搪。一事不许上闻。唯三司侍从之臣。出为守令者。许上疏论事。列邑之中。其为武臣南行之窠者。虽有大事。无以自达。良可叹也。
收粮过半。忽有粜钱之令。宜论理防报。不可(一作宜)奉行。
凡还谷作钱。无论利民害民。宜令万民分受其利害。若收粮过半。忽有作钱之令。则馀户贫穷者。偏受其害。又或馀户之谷。不足以充作钱之数。则还给入库之谷。又讨粜作之钱。如是之际。吏缘为奸。民实叠输。岂得还领。上司苟欲作钱。胡不早谕。牧宜论理防报。遂至决归。不可承也。
灾年之代收他谷者。别修其簿。随即还本。不可久也。
诸谷相代之法。详见大典。(仓库条。)相代者。乱之本也。如非万不得已。不得轻许。厥明年春。将欲颁粮。宜查实数。别为一历。出库之时。另用兑管。庶免以鹿而为马矣。
其有山城之谷。为民痼瘼者。蠲其他徭。以均民役。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21H 页
凡山城所在。其军饷之谷。皆令环山诸邑。遣民受颁。远者二百里。近者百馀里。(如谷山至大岘殆二百里。)民另差一夫。到彼受谷。仍于山下近村。粜之作钱。及秋又差一夫。驮钱赴山下。贩谷以纳。负苫下山。负苫上山。须有民夫。其单身远赴者。雇人亦难。遂与仓吏相议。(本城之主吏。)轻价许粜。厚价防纳。仓吏受之。半赂城将。半归私橐。仓谷陈因。都成尘土。在民为病。在国无用。斯皆必当革之弊也。盖昔兵祸之馀。深见山城之谷。大为阴雨之备。(壬辰丙子南北有兵。)遂创是法。岁久年深。兵祸(一作火)已远。此法犹存。皆因循而为病也。夫大兵之作。总有先声。非一朝一夕。猝然夜袭也。壬辰丙子之难。或前期五六年。或前期数十年。哃喝侵扰。大作先声。然后师入我境。未有寂寂寥寥而鴥然来攻者也。凡山城之内。但留米二百石。使山下诸村。岁换新谷。其军饷米粟。仍以其名。留之于环山诸邑。以时颁收。若邻啧有警。寇盗有虞。乃以其谷。输于山城。寇难既平。又复如前。则公私俱有赖矣。虽南汉山城。为国晋阳。亦当如此。宫村置一仓。(宫村即百济故都。)庆安驿置一仓。乐生村置一仓。平时输于此处。有警输于山城。必无不及之叹。四境无虞。而使百姓负苫荷甔。登降于万仞高峰。非便宜之法也。
柳正源为慈仁县监。邑民受大丘南仓漆谷山城仓米。路远运输甚苦。公欲报免。巡使以久例难变。持不许。公以去就固争。巡使遂启闻除之。
其有一二士民。私乞仓米。谓之别还。不可许也。
豪户绝粮者。或假托遇灾。或假称兴役。(如凿渠筑堤等。)私乞仓粟。别受数十石。岁久不纳。转益加受。遂成逋欠。名之曰儒逋。或岁值大饥。或 国有大庆。旧还荡减。守令循私。荡此豪户。畿湖之间。此弊多矣。牧宜坚守管钥。非万民同受。则不可开库。
李纬国为江华经历时。京城士大夫。多借名受粮。踰年不偿米十四万石。负逋居半。公欲上疏陈论。豪势家咸惧。于是台官以滥刑弹公。大司宪洪命夏。初亦列名弹章。后觉其诈。乃自劾失实。由是特命仍任。
李节度源。提督之孙也。尝为郡守。有戚里豪户。负仓逋四百石。累督不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21L 页
纳。公出朱牌。豪户驱牌卒垂死。李公佯惊曰。户主谁也。吏告曰。某。李公曰。吾过矣。早知为此家。岂敢如此。即遣礼吏乡丞谢罪。豪户大喜。后十馀日。会天寒雪下。公召幕校。令臂鹰行猎。自著夹袖战服。军官从者。皆军服佩弓矢佩剑。令厨吏办酒肉从之。至豪户村前。下马设幕。炽炭安铫。佯问左右曰。彼山下瓦屋谁之家也。曰。某户也。公即遣首校致辞曰。今日适此行猎。乃在仙庄门外。礼当进谒。适著军服。不敢伸诚。伏望暂屈威尊。好此陪欢。豪户大悦。即往相见。既数语。李公拔剑嗔目大呼。声振山狱(一作岳)。麾左右曰。束缚此虏。我今日行猎。为获此禽。遂缚之。驮于马背。前驱之。令军卒击军乐。奏胜战曲。身骑大马。乘醉领俘。还入府。府中大惊。取大枷。枷囚之。五六日。而逋粮毕输矣。于是释囚。赐衣冠。令上堂杯酒谢过曰。公事无私。幸相恕也。自此豪户慑伏。不敢犯令。
肃宗三年十二月。别谕诸道曰。蠲除之令虽下。而守令掩其关文。或不无勒收者。除减之际。监色弄奸。豪户混被荡除。残民未蒙其惠。至若课农恤穷之事。亦皆无实。使愚民归怨于 国家。此岂独守令之罪也。亦由监司不能按察之致。〇臣谨案。豪右(一作户)混被荡减者。畿湖之事也。若远方则荡减之恩。悉归于吏逋矣。
岁时颁粮。唯年荒谷贵。乃可为也。
除夕前颁粮。谓之岁馈。上元前颁粮。谓之望馈。皆烦琐劳民。非政体也。唯谷贵之年。宜给岁馈而已。
其或民户不多。而谷簿太溢者。请而减之。谷簿太少。而接济无策者。请而增之。
数十年前。黄州谷多。一户至受三四十石。斯盖大路之冲。兵营所在。
朝廷多置军饷。以至是也。以此之故。田野荒芜。民户既缩。谷分益多。兵使牧使。利其零羡。(卧还债。)不求移送。嗟乎。关防守御之策。在于保民乎。在于储粟乎。若是者亟宜论报。减其谷簿。移送他邑。〇谷山府万家之邑。谷簿不过万馀石。其中小米七千石。乃庚戌年。关西移来者也。则庚戌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22H 页
以前。粟不过三千石。若遇荒年。赈济无术。若是者。若自上司。移授他邑之谷。则民虽不愿。牧宜受之。体 国之义。不可辞也。
外仓储谷。宜计民户。使与邑仓。其率相等。不可委之下吏。任其流转。
通计户总。通计谷总。以谷配户。知每户应受几石。于是以此为率。均分诸仓。〇假如户总三千户。而谷总应分者九千石。则每户应受三石也。东终乡属于东仓。而其民三百户。则东仓宜置应分谷九百石。不可少也。不可过也。(应分者九百石。则谷总恰过千石。)〇吏以公仓。认为私库。久矣。其翻弄兴贩之法。或出之于邑仓。而纳之于外仓。或出之于外仓。而纳之于邑仓。东西流转。不可执捉。或交代之际。差官翻库。或备局之郎。忽来摘奸。其有逋欠者。并指外仓。因又纳赂。以得无事。或外仓直临江口。利于兴贩。则尽出留谷。恣意粜卖。及其立本之日。乃令他乡之民。远途移输。或其外仓。在数百里之外。牧者占便设仓以来。未尝一往。吏之翻弄。唯意所欲。民之讪怨。无路得闻。种种奸弊。不可枚举。牧之致察。宜在于此。岁岁亲颁。不可已也。
吏逋不可不发。徵逋不可太酷。执法宜严峻。虑囚宜哀矜。
凡徵逋之法。先查犯人财产。其田宅牛马衣服器用之等。悉行籍收。然后乃议其他。〇犯人之为仓吏也。其首吏为谁。误荐之罪。不可逃也。乃召厥吏。谕之曰。汝既误荐。其风债百两。(首吏差任例受古风债。)理应还纳。汝欲勿纳。彼犯人财产之隐匿在他者。汝其探告。〇其探告者多。则风债略宜减徵。其不然者。全徵之。〇犯人入厅。例有厅礼。三十两乎。五十两乎。全徵之。〇仓监与犯人同年行公者。徵什(一作十)一。〇翌年仓监。匿不以告者。徵三十之一。〇犯人递任之年。其交代之吏。隐匿不告。受其传掌。不可无罪。其家贫者。徵什一。其家不贫者。徵四分之一。〇又厥明年。受其虚录之传者。亦如之。〇犯人负逋以来。李某金某。身为吏房。不以实告官。早发其奸。明系朋比。其家贫者。徵什一。不贫者。徵五分之一。〇犯人典仓之年。其书客同事者。明系朋奸。随犯轻重。或徵什(一作十)二。〇犹有不足者。又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22L 页
行厅徵之法。吏厅诸员七八十人。随其贫富。出钱有差。〇犯人以官妓作妾。淫邪放荡。致此逋欠者。其田宅器皿。并行籍收。与正妻同。〇犯人平日。为马吊戏。出头钱。张三获此钱八十两。李四获此钱六十两。其房主设馔骗货。受局价五十两。并全徵之。〇乃召犯人首族。令抄录诸族之在邑内者。其贫者拔之。其不贫者。量其势力。摊徵有差。〇发于秋冬者。以谷受之。发于春夏者。以钱受之。〇其以钱受之者。查得犯人姻娅族戚之居在外村者。一从秋直。平均分给。令待秋纳谷。〇又召犯人问之曰。汝于典仓之年。外村豪民之出入邑中者。与汝相议。养户防结。卧还执钱者。凡有几人。其悉告之。乃以馀钱。一从秋直分给。此人令待秋纳谷。(须有去来文字。乃可信也。不然。或系诬引。)以惩其朋奸之罪。〇案此徵逋之法。先责僚吏。乃徵其族。然且邑族则徵钱。村族则颁钱。有若偏厚于村民者。非恶吏而私于民也。其在公理。有必宜然者二端。一是罪通。一是财复。罪通者。何也。官吏作奸。其僚吏无不知者。朋奸济恶。互相庇荫。七藤八葛。互相缠结。揆以公理。宜与通罪。彼疏族之居在外村者。奚罪焉。财复者。何也。官吏荡产。虽以陶猗之富。一朝变为寒乞。不足恤也。笔云墨雨。龙腾虎变。不出数年。依旧作一条。豪吏村氓。以意外之厄。卖一儿犊。遂成大病。终身不苏。牧为民父母。当一视吏民。皆如己子。我有两儿。其一有材干。能三致千金。其一素孱拙将。一败不兴。则凡有责敛。先彼乎。先此乎。此系一视之仁。非有私也。〇近年吏逋。皆以半价之钱。勒配民户。使之待秋纳谷。大非理也。宜以此钱。分授疏族之居村者。使之作谷。犹有名也。凡村居者。若非至亲。虽有富名。不可白徵也。
凡徵逋之法。厥有二忌。一忌。外村疏族之诬引。凡非族而诬引者。宜于本罪之外。先治此罪。首族亦宜决罚。凡居在外村者。非期功之亲及妻父,妻兄,姊妹之夫,女婿,甥侄之等。切不可侵。〇一忌。差任以收逋。吏任虽贱。此系赏罚之大权。罪犯至重。反蒙差任。是劝人以为恶也。切不可许。或其近族。有奉职恪勤者。差以腴窠。令以数百两钱。补此逋欠。抑所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23H 页
宜也。〇吏逋至数千石者。大赃也。了逋之后。宜即行遣。(流三千里。)仍以勿复收用。严受诸吏之招。揭板于吏厅。
或捐官财。以偿逋谷。或议上司。以荡逋簿。乃前人之德政。刻迫(一作剥)收入。非仁人之所乐也。
李聋岩贤辅为荣川郡守。郡旧多逋欠。公至善措置。且节费。逾年已盈本数。乃取其积久难徵者。悉焚其券。〇黄俊良牧星州。前政逋负。公能节缩补填。数充则焚其券。〇权正郎穆为咸兴判官。有官籴积逋累千斛。君积储逋租充满。悉烧其券。
尹亨来为怀仁县监。仓粟身布。贫不能办者。皆方便填减。其有父母老而穷无以养者。亦皆周恤。一县之人。相告语。有官如此。何忍负之。偿还逋谷。犹恐或后。庭无一笞。狱无一囚。而收粟之多。前所无也。
赵昌远为稷山县监。洗手奉职。综理微密。不数岁。公明之声。达于旁邑。质成者皆归。金矢山积。因以施民。宿逋悉涤。朝廷赐帛增秩。〇案古人论治行。每有金矢之说。盖古者决讼。必有立案。以纳作纸。所谓金矢者。此也。今此法亦废。而奸伪日滋矣。
李积为新溪县令。邑有管饷谷。积逋甚多。户绝而无可责。前政率掩匿其实。苟逭罪罚。以故朝廷虽有荡逋之令。民未蒙泽。公至报管饷使。乞廪(一作禀)旨蠲免。泥不行。己酉春。竟坐此夺官。闵公维重继为管饷使。得公前日文报。即日驰启。所荡除千馀石。新溪人至今颂德。
丁监司公彦璜为安东府使。州有积年逋负。上司每岁催督。而无处可徵。为一道巨弊。公即论报监司。得以转启。 上特许荡涤。其他官谷之贫残难纳。侵及其族者。又数百石。公节费措办以充数。焚券。〇又为淮阳府使。尽将前政逋负。节缩填补。充其数而焚其券。吏民欢悦。〇案此皆民逋也。吏逋焚券。无文可考。
李修撰行源为灵岩郡守。逋租虚簿至七千。公力申当省。悉蠲之。〇金判书世濂。为岭南观察使。北边逋欠。积久流来。公多收郡县粟。不入会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 第 423L 页
计者。又出营储万一千六百石以偿之。其馀驿(一作驰)闻。悉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