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x 页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卷十四)
 均役事目追议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62H 页
均役事目追议一 海税
我国三面滨海。而鱼盐之利。尽归私门。 国家一无所赖。
 肃庙末年。命别设一司。句管一国鱼盐。节目既成。而竟未果行。今因均役。特 命施行。命罢诸宫家折受。庚午秋。分遣使者。各定税额。(乾隆十五年。)诸道鱼盐船。利有厚薄。俗亦不同。兼以干事者。所见各殊。事例互相不同。今欲律以一例。必有生弊之端。故一从各道均税。使者及道臣所定。略加檃栝。作为定式。〇臣谨按。鱼盐船税。自古有之。合于天理。协于人情。非 圣朝之所创行也。周礼。泽虞守其财物。以时入之于玉府。(鱼兽之属为财物。)月令云。孟冬命水虞渔师。收池泽之赋。(即鱼税。)春秋传。泽有舟鲛之守。(舟掌船鲛掌鱼。)海有盐蜃之守。(昭二十。)汉有水衡。以平地泽之赋。亦有海丞。以主海税。(果丞主园税。)故淮南子称佃渔重税。而至宣帝时。耿寿昌增海租三倍。(晋书云。甘卓蠲鱼池之税。)下至唐宋。咸见鱼税。见于诗文。则鱼税自古有也。(详上篇。)先王之世。宅于土中。五服环外。(尧舜三王。其国都皆在中央。)故盐税不见于周礼。而盐贡仅载于禹贡。诚以邦畿千里之内。本无海水海鱼海盐。非天子之所得征也。唯齐滨海。故齐语管子。盐为大政。(见上篇。)自汉武以来。官搉盐利。至今不改。其搉利则非。而税不可不征也。周礼乡遂之官。算六畜车辇。以均民赋。既算车辇。不算船舶。揆诸天理而不合。絜诸人情而不协。亦以江淮渤海。不在王畿之内。故经文略之耳。齐国舟鲛之守。委是古法。汉武帝初算商船。特在汉为初。非有天地以来初算之也。唐宋以来。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62L 页
船税益密。散见诸文。(见上篇。)由是观之。鱼盐船税。名正而言顺。理直而义中。天官地官之臣。平赋中邦。可以永有辞于天下后世也。唯自罗丽之世。人文未辟。法制未具。水税海租。咸归私门。或属诸宫。(戚里家。)或属诸司。或本县私食其税。或土豪霸占其地。乱杂横恣。靡有纪极。若使舜禹见之。不待良役之为厉民。而立经陈纪久矣。惜乎。均役之臣。意在得财。而不在乎平赋。计在补缺。而不在乎立法。执诸路杂乱之谬例。著为王法。众穗参差。而一不剪断。群枉交加。而一不削平。苟且纰缪。不足以垂范后世。岂不嗟哉。八方风气之不同者。谓中国耳。地之相距。或至万里。顺俗从宜。圣人黾勉。今南自康津。北抵庆兴。极不过三千馀里。除此二方。则风俗大约相近。律以一例。有何不可。诚若不可。则其税钱之数。悉依旧例。唯其分等之法。并有恒率。不亦可乎。假如立法。先设九等。(或设十八等。或设二十七等。)乃取诸路所录。视其高下。随其相近。齿于某等。(本冒轻者。齿于下等。本冒重者。齿于高等。)则犹之法制森整。不如是之错乱矣。
均役事目追议一 鱼税(本文已俚。今檃栝为本。)
沿海捉鱼。厥有四名。一曰渔篊。(本作箭。)二曰渔隧。(本作条。)三曰渔场。(都会处。)四曰渔䑸。(本作基。)列植竹木。左右成㰚。尽头密栅。(俗名曰衽筒。)以受穷鱼者。谓之渔篊。鱼队远来。辐凑有路。要路立船。设网获鱼者。谓之渔隧。(如有一条路。故本名渔条。)广洋之中。鱼族所聚。大小渔船。逐水设网者。谓之渔场。(聚会谓之场。)地势便好。宜于捉鱼。宗船左右。众般为翼者。谓之渔䑸。(以其好基址。本名渔基。)视其立船多少。获利厚薄。以定税率。
  京畿
仁川。有小篊三处。异于海西之土篊。自前收税。故今亦从略定税。〇江华燕子津。渔矶七处。乔桐黍岛。渔矶一处。南阳茁朴屿。渔矶一处。此等地方。皆自备渔具。募民渔采。以修军器。故免税。〇臣谨按。京畿沿海。郡县十馀邑也。昵近 王城。渔利极厚。今此税案。一无条列。意皆诸宫诸司之所管。故当时不能收夺。然王者立法。须有大籍。虽许免税。宜有纪载。并其名而泯没。恐不可也。〇渔矶之名。又在篊隧伤䑸。四者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63H 页
外。亦非制也。如无所当。宜列为五。不可散落如此。
  海西
黄海道土篊。(本名曰土箭。)竹麻为㰚。所捉不过虾蟹。其利甚些。故不定税率。京畿亦用比(一作此)例。〇臣谨按。黄海道者。三面环海之地。依山七邑之外。无非海沿。白川,延安,海州,瓮津。昵近 王京。一帆之风。船泊龙山。黄州,凤山,安岳,长连。昵近平壤。千石之鱼。贩于外城。其渔利之厚。远过南徼。而一篊一䑸。不编于王籍。抑何故也。延平之海。石首之雷。磤磤轰轰。声到京城。则万人抑(一作仰)口。思食趥鱼。(俗名曰石鱼。)今乃曰土篊所捉。不过虾蟹。不亦诬乎。既 王者立法。成赋中邦。而倖门未杜。腴土尽漏。唯下户细民。是制是抑。呜呼惜哉。
  湖西
湖右。渔篊。青鱼石鱼。其利最厚。(青鱼。即碧鱼。非中国之所谓青鱼。)鲥鱼杂鱼。其利次之。(鲥鱼多鲠。俗谓之真鲁。)今分为十等。一等税钱四十两。(本云别一等。)或三十两。(视利之厚薄。)二等二十五两。或二十两。(本云别二等。)三等十八两。(本云厚一等。)四等十七两。(本云厚二等。)五等十六两。(本云厚三等。)六等十五两。(本云厚四等。)七等十四两。(本云薄一等。)八等十二两。(本云薄二等。)九等九两。(本云薄三等。)十等五两。(本云薄四等。)边地小篊。其税三两。〇臣谨按。湖西之税。其盐税分为八等。膏者四等。瘠者四等。其渔税分为八等。厚者四等。薄者四等。盖一手之所出也。自古分等。未有此例。八等之外。上置别二等。下置边一等。其所谓别二等。收钱则为四等。烦乱不齐。磊磈不安。如是而未有能平物情者也。又凡差等之法。上阔而下促。诚以利厚。财钜者。其两等相距之间。宜阔利薄。货小者其两等相距之间。锱铢是争。不得不短促也。今也厚者四等。差以一两。薄者四等。差以三四。抑又何义。其乱杂无理。如吕不韦律吕之数。当时立法之初。其民情之不能称平必矣。今已岁久。必以差等乱杂之故。百弊纷兴。惜乎其远莫得闻也。
 湖西之渔场渔队渔䑸。(本文云。渔场渔条渔基。)其税四等。大船八两。中船六两。小船四两。幺船二两。(幺船。本云小小船。)〇臣谨按。渔税者。渔地之水税。非船税也。然以船之大小。差其税率。俨一船税。愚民之惑。无以解矣。臣谓税案宜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63L 页
正其名。假如大船载鱼万斤。中船八千斤。小船六千斤。则揭例以示之曰。每鱼万斤。税钱十两。而船之大小。附鱼以分。则自然大船纳十两。中船纳八两。而船税渔税。不相混乱。庶可以小解民惑矣。
 湖西索罟之利。(方言曰注朴。)不如渔篊。其税从轻。大者五两。次者三两。小者一两。〇按索罟者。潮进而施罟。潮退而捕鱼者也。
  湖南
湖南渔篊。分为三等。(篊本箭。)㰚长六百把。下至三百把。(东语两臂引伸。其一庹谓之一把。)衽筒水深二丈者。为大篊。(㰚本文作帘。)㰚长二百把以上。衽筒水深一丈者。为中篊。(衽筒即密栅。)㰚长八十把以上。衽筒水深半丈者。为小篊。三等之篊。又以利之厚薄。细剖为九等。〇㰚长十馀把。亦无衽筒者。谓之幺篊。(本云。小小箭。)〇古群山税率最高。猬岛次之。灵光,扶安,万顷次之。茂长,兴德,古阜,沃沟。又次之。光阳,顺天,乐安,宝城,兴阳,康律。又次之。长兴,灵岩,海南,珍岛,务安,罗州,咸平。又次之。〇臣谨按。当时定税。悉遵本邑之旧例。非察诸地之实情。不然。何若是其不公也。群山,猬岛。诚为渔篊之大都会。置之首等可也。其馀诸邑。别无差等。又何必历历分等乎。罗州灵岩。通贾最广。而入于末第。馀可知也。(凡郡县分等。毋论灾伤徭役。皆因其时守令。有势无势。及智愚诚伪。各欲利其所莅。故难得其实情。)大抵一王之法。贵在均齐。所谓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也。诸路税率。或一概以平之。或细剖以差之。欹仄乱杂。一至如此。苟且因循。冀无怨言。岂不嗟哉。物之盛衰。时月以变。必欲细察。反为大误者。多矣。臣久居海上。鱼篊之事。知之详矣。古之殷盛。今猝萧索。古之孤寒。今乃繁富。推移变幻。不可执定。今必刻舟以求剑。守株以索兔。其于情远矣。臣谓篊税。正其大率。不设雕镂之巧。则王法成而民赋平矣。
 秋后设篊者。所获不及于春夏。大篊三两。中篊二两。小篊一两。〇臣谨按。春夏之篊。不记钱率。唯秋篊详之。又何故也。船税。忽拔浿西。盐税。忽略岭南。渔篊之税。湖南忽去钱率。编书如此。何以为法。今观原编。都是牵架弥缝之法。诚可恨也。
 渔篊分为三等。一从旧例。参酌定税。(本文云渔条。)〇臣谨按。一从旧例。则应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64H 页
以旧例。著于编中。所谓旧例。散在郡邑。于何考矣。不著钱率。欲平民赋。亦难矣。
 渔场立船之数。法圣浦准五十九只。每一只。其税二十二两。猬岛准九十只。每一只。其税二十两。馀仿此。立船有多少。则税额有加减。〇臣谨按。立船多少。不唯京司。远莫能察。即法圣佥使。猬岛佥使。亦无由详知。此事宜约定船数。(如所云法圣浦六十只。猬岛九十只。)以立税率。既定既立。遂为恒法。年年无改。永久不动。乃令本地。佥使择于诸船。立一甲首。(如所云。都船主类。)使之均税。假如法圣浦六十只。每只钱二十二两。则厥钱一千三百二十两也。一千三百二十两。立之为恒率。若有一年。船集衰少。不过为五十五只。(视本额五只不足。)则船甲增率。每一只。收税钱二十四两。(视本率二两有增。)以充本额。(五十五只。每只收二十四两。亦其钱为一千三百二十两。)〇若有一年。船集稠盛。多至为六十五只。(视本额五只加多。)则船甲减率。每一只收税钱二十两三钱一分。(视本率有减。)以充本额。(六十五只。每只收二十两三钱一分。则亦其钱为一千三百二十两。所剩者。一钱五分而已。)馀皆仿此。而诸路渔场。咸用此法。则民志大定。而 国入有恒。不亦善乎。此法有深中情理者。凡般集衰少。则鱼贵而利厚。虽增二两。商人无怨矣。船集稠盛。则鱼贱而利薄。虽减二两。商人非倖矣。岂不深中于情理乎。或曰。船集既少。鱼亦无利。将若之何。臣以为物之贵贱。系乎多少。船既少矣。鱼必不贱。若鱼更多。则专其利。何得无利乎。唯计船出率。不可委任于船甲。宜令该地佥使。照管出率。而郡守监司。别行廉问。俾无奸弊。可矣。(船人来集者。本知税额。恒为一千三百二十两。而今之集者。几只则每只之当收几两。各自明认。不可罔也。)若如原编之法。则吏校入海。搜括船只。讨赂索例。民力先竭。既算既收。窃而私之。百只之船。只录数十年年减额。势如下山。民膏徒涸 国入日蹙。即必然之理也。今法圣,猬岛之税。果有名无实。即制法未善之故也。可胜叹哉。
 渔䑸之税。(本文云渔基。)猬岛之食岛前洋。其宗船税钱一百两。(最据要地者。)左右各一只。为第二等。又各一只。为第三等。又各一只。为第四等。皆递减十两。(二等九十两。四等七十两。)又各一只。为第五等。又各一只。为第六等。递减十五两。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64L 页
(五等五十五两。六等四十两。)第七等。各一只。亦税四十两。〇猬岛之大猪项。以十四只为准。每一只。其税四十两。亦从立船实数。加减其税。〇臣谨按。渔䑸之利虽厚。一船百两之税。似乎太重。左右各七船之外。遂无一船。亦未可知。立法似疏略矣。且念计船立税。终有叠税之嫌。法曰。䑸地其要地之税百两。要地左右。递减其率宜矣。(本称渔基。亦所以避船名也。)
  岭南
海之渔场。有夻鱼场,(夻俗字也。本名大口鱼。)青鱼场,(小青鱼。)文鱼场。(章举鱼。)江水之口。大罛打鱼者。亦称渔场。(方言挥罹罟。)〇渔隧。亦有夻鱼隧,青鱼隧,杂鱼隧。(本作条。)渔篊。亦有夻鱼篊,青鱼篊,杂鱼篊。(本作帘。在海曰帘。在江曰箭。)江水之中。亦有渔篊。(本作条。)〇总之。渔场。有起无废。而鱼隧鱼篊。时起时陈。虽步步相踵。皆称渔地。而其实时起不过千百之一。每式年税案。渔隧渔篊。开列第次。注其陈起。以著其实税之数。〇旧例渔隧渔篊。(立船曰隧。设栅曰篊。)捉夻鱼青鱼者。机张县五分税一。东莱府八分税一。统制营三分税一。(右沿渔税本属于统营。)轻重不均。今从其中者。五分税一。〇臣谨按。五分税一之说。臣所未晓。渔隧立船五十只。唯十只收税。渔地设篊五十处。唯十处收税。是之谓五分税一乎。抑机张之隧。得鱼五千斤。取千斤。东莱之篊。得钱五千两。取千两。是之谓五分税一乎。由前则与湖西湖南之例。绝不相同。由后则得鱼得钱之多少。非守令之所能察。作法之初。若是朦胧。其何以经久而不圮哉。
 渔场之税。一依旧式。以定其额。兴海,延日,长鬐,蔚山青鱼场。毋论土船,客船,(本文云。地土船他邑船。)大船,小船,凡罛船(本云挥罹船。)一只。其税二十两。细网船一只。其税六两。〇晋州泗川文鱼场。毋论土船,客船,大船,小船。其税二两。〇昌原江鱼场。旧例随捉随税。本无定额。今亦以五分一立率。〇臣谨按。沿海郡县。无不捕鱼。而数邑之外。不少概见。江口捕鱼。无邑不然。而昌原之外。并无所论。(金海亦不录。)意者。当时或本隶于兵水诸营。或聊赖于弱小诸邑。故不能尽夺。姑为是便宜也。然王者立法。不宜若是其破碎缺落。宜以沿海之地。一隧一篊。咸隶 王籍。平其赋税。与诸路较若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65H 页
画一。无有一窦。或敢旁穿。于是就一省之税。总数之中。派给诸营诸邑曰。统制营一千两。左水营八百两。东莱府七百两。金海府五百两。漆原县三百两。以其馀钱。纳于京司。不亦可乎。立法苟且。常若愧怍无咸。则三壤成赋中。邦底气象。可胜叹哉。
 总论云。渔隧篊五分税一者。勿置色吏。但置监官。其渔地相近者。一人兼察二三处。或四五处。每日亲(一作视)所捉多寡。时估贵贱。书消息三件。一件上本官。一件留本所。一件给船主。遂(一作逐)日粘连。待渔事出场。合算通计。五分税一。书填掌标。出给船主。必自监营句检。或摘奸。或廉察。如有漏误。依律重勘。〇臣谨按。当时均税之臣。何若是不晓事也。一年之中。渔地之孰兴孰废。渔船之孰多孰少。尚不能尽察。况逐日所捉。县官何以察之。臣谪居海上时。与书生乘小艓。亲往渔篊。要买大鱼。鱼商忌之。与船子朋奸。虽身至衽筒。目自看水。(潮退乘舟。至衽筒取鱼者。名之曰看水。)所获皆琐小杂鱼而已。怅然而反。以语土人。土人笑曰。渔人有遁甲藏鱼之法。虽亲乘其船。不能觉也。或系之船尾。以待客散。或系于筒柱。以待商贩。不可知也。如此之事。县官何以察之。且看水之法。潮退在于一时。船入在于一时。监官兼掌数处。何以察之。且监官何人。既受子产之欺。又无公仪之廉。则监守自盗。理所必然。渔人上应公税。下酬私债。犹惧不给。况于其间。剩事一官。朝夕承奉。则渔地所获。皆监官之日饩。而上之所税。下所自领。皆波及之馀民。复有业鱼者乎。均役创设之初。民口喧腾。皆此等律令。有以召之耳。法既极谬。不能久行。今沿海渔地。未闻有此法。
 事目云。渔税旧属本官。今既尽罢其船场点船之税。及隧篊五一之税。上纳中除十分之一。以赡本官。臣谨按。岭南渔税。彫弊最甚。徵里徵族。勒充元额。盖以五一之税。不成法制。猾监剥割。民不趋业。故渔者日衰。税者日虐。以百应千。以十应百。以至此耳。若使立法之初。少加商量。岂有是哉。上纳未充。追捕四出。县令亦何以索其什一哉。
 事目云。夻鱼,青鱼。其隧,篊之陈废者。旧例自统营。听民自首。酌定税额。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65L 页
谓之私受。今依旧定税七两。〇夻鱼,青鱼之时。渔船不入渔场。不入渔隧。只在大洋中。捉鱼者。旧谓之去处条。今定税六两。(此船或入于他处。渔场渔隧捉鱼者。自该地方。依例收税。)洋中罛船。(本文云挥罹。)其利甚大。今定税二十两。(此船或入于他处。渔场渔隧捉鱼者。自该地方。依例收税。)〇臣谨按。田农者。土著之事也。禾苗明有指望。官长可以目察。然犹自古以来。税有定率。天字田几负。地字田几束。载之铁籍。永不加减。况碧海青天。随风逐潮。倏来忽去。声空迹灭者。顾何以执之察之。如数掌纹哉。渔之为事。或获利如丘山。或狼狈为虚空。今年西湾之篊大获。明年东浦之隧忽旺。必欲细察而中于理。则奸吏猾校。居中舞弄。而渔者鱼骇兽窜。税者狼贪虎暴。业者自沮于风声之外。而鱼鲊日贵。生民之嗜好不充。于是乎怨诅朋兴。而制法者受骂矣。可不惧哉。臣每读苏轼鱼蛮子诗。窃为桑大夫悲之也。臣伏惟。均役之法。凡大小船只。咸受掌标。岁终而纳。另受新标。不独船只为是也。凡渔篊立栅者。咸受掌标。其无掌标者。其罚与船法同。渔隧渔䑸。莫不皆然。法未尝不密也。唯其税率太高。查括太酷。故奸吏顽校。得以居中而剥割。此所以渔者日衰。而渔地日废也。今若使税率至轻。以为桩额。乃于渔人之中。差出甲首。或一场一人。或数场一人。使之视船多少。上下其率。(法见上。)但充原额。毋窥时利。(不问今年之利害。)则其无票验者。伊等自相摘发。如京城市人乱廛摘发之法。而瓜皮革履。必无以匿其形迹。夫然后下情活泼。上入牢固。而无衰恶日颓之患矣。今差猾监数十百人。佩牌四出。日以消息之牒。报于县官。民何以措其手足哉。私受之名。不如票验。况茫茫碧海之中。去处条之多少有无。县官何以知之。而辄出其税率哉。行不得之政也。
 杂鱼之隧。其利不多。杂鱼之篊。其利至些。(数丈之帘施于浦边潮退则成陆谓之乾篊。)江鱼之篊。功多而利少。其本税皆薄。今分为三等。每等又各分九等。〇上一等。其税九十两。每等递减十两。下至九等。其税十两。〇中一等。其税九两。每等递减一两。下至九等。其税一两。〇下一等。其税九钱。(九十文。)每等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66H 页
递减一钱。下至九等。其税一钱。〇臣谨案。其利至些者。皆指下九等而言之也。一隧之税。多至八九十两。一篊之税。多至七八十两。岂轻税乎。此条未可详也。然其差等之法。至精至齐。端妙庄严。有足以该众情而平庶品。当以此法。通行诸路。为凡平赋之楷式也。(臣昔作邦赋议。其户口之役。分等如此。古人其先获之。)但所谓下等十钱廿钱。琐琐零零。不足以自达于王赋。如此之类。宜附于近地篊隧之列于上中之等者。使自收敛。以补其税。(如古附庸之相属。)其附属多者。升为高级。庶乎事面不苟也。
 青鱼之渔。毋论隧篊。始于冬间。讫于春初。虽在春初。其所颁掌标。亦以去冬书填。鱼商掌标亦同。〇臣谨按。此诸路之通例。
 凡网船于此地。了当渔事。既受掌标。又往彼处渔场捉鱼者。又自该地方。依例收税。〇若兴海,延日,长鬐。地界相接。凡渔者虽互相往来。毋得叠税。〇凡渔地渔船掌标。一依土船,商船掌标例。岁终还纳。本官监封上送。〇凡客船。其掌标受之于渔地。还纳于船地。(船隶之本邑。)〇臣谨按。此数条。皆诸路之通例。
 统制营,左水营。(即东莱水营。)夻鱼,青鱼。本有贡额。统营渔隧四处。渔篊三处。水营渔隧一处。画给本营。并免税。〇统营是海路第一关防。旧例海税全属是营。今以本道税钱一万两。每年除留本营。以赡军资。〇臣谨按。一万两除留之法。固善矣。其以渔隧渔篊数处。画给二营者。必有弊端。(本营专护所属。其馀渔地必受害。)恐不便也。
 凡渔事各有其时。杂鱼则春夏其时也。文鱼江鱼则秋其时也。夻鱼青鱼则冬其时也。若其税钱则一年所敛。并于翌年三四月。与船盐诸税。同时上纳。〇青鱼之渔。虽拖至春初。亦以上年条施行。〇臣谨按。此亦诸路之通例。
  江原道,咸镜道,平安道。(事目无所论。)
臣谨按。三道渔税。设令不纳于本厅。均役事目。宜有提论。都无一言之偶及。岂制法之体乎。意皆悉依旧例。属之诸营诸邑。然 一王之法。宜画一为法。无小参差。使各钦遵。今以不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66L 页
纳本厅之故。而任其荒乱。莫之摞理。示天下不广。惜哉。
 嘉庆戊午。 御制策问。湖南儒生。(正宗二十二年。)其均税之节曰。凡厥税额。并属均厅。盖为杜私门而抑海征也。令下之初。浦民鼓舞。不出十年。税日益蹙。民日益瘁。设篊最说七山。立船辄数猬岛。而此已十减五六。他又何论。营阃之贸用。难保守法。比总之美意。莫副名实。量船之规。多准七把。以上本道之法。乃以六把为准。则船制之长短自如。把数之赢缩。随时场基。不免抛弃。而尚载录案。(基者䑸也。)网税未尝折补。而多归尾闾。非唯海夫怀怨。抑亦陆民称苦。市少鱼鲜。则曰均役之故。井少盐烟。则曰均役之致。以至物价刁腾。民产艰乏。莫不归咎于均税。将何法而苏救之。〇臣谨按。营阃。未尝不贸用。唯所谓比总之法。未可恃也。(比总谓均役之初。京司上纳为几千两。其后视此为准。)京司所纳有比总。本县之收而有比总乎。幺篊执之为中篊。幺船录之为中船。废弃已久。而税案未削。易主已屡。而徵督依旧。岂仅比总而止哉。古人云。不见形。愿察其影。今沿邑均役之吏。皆以百雨之赂。图差于首吏。(此赂名曰风债。)不食千两。何赂百两。海税监官。亦复如此。其剥割之无厌。隐匿之不些。居可知矣。必于渔人之中。差出甲首。使自均敷。而官以时察之。然后斯病小苏矣。
 延日县监郑晚锡上疏曰。均役之后。海税烦重。鱼产渐缩。而其利以衰。渔户渐散。而其税无减。洋中去处。移辄有徵。海口古篊。废亦不免。年久破碎之船。咸被邻族之徵。藐玆本县。凡人与船之俱亡。而里徵族徵者。至于十九只之多。馀可知矣。昔年百夫之纳。前年责于十人。前年十夫之纳。今年责于一人。民其堪之乎。夫废篊破船之不得免税者。不唯均厅之徵代。亦由营属之索赂。臣取见均厅节目云。苟无章标。不得往来。滥免倖漏。自应无虑。凡破者。造者勿为磨勘。只令付标。以除勘债之弊。(已上节目文。)今破废开录。及间年改案之际。营属之索赂无厌。岂不顽哉。无票之船。不得往来。均厅既知之矣。既知其然。而犹疑不破。不可也。明知其破。而犹靳许免。尤不可也。夫存亡盛衰。物之理也。常存不亡。才毁即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67H 页
成。诚所未易。废篊破船。岂可恒责其立代乎。至于洋中去处之叠徵其税者。此不过该邑吏校之所为。责在守臣。不足以烦朝廷也。〇按今日沿边海税之弊。诚如此疏所论。然京司上营之失。论之颇详。而县吏作奸。太疏略矣。无票之船。虽难出洋。与吏朋奸。何所不能。按通文馆志。我之漂民。到倭浙等处。彼人专索票验。供云失之风波者。间或有之。夫掌票为物。藏于船箱。船既不破。自无可失之理。由是观之。无票之船。未尝不出洋也。(此等漂人回到。宜付均役厅。考其船案。不宜径放。)况渔篊无票而捕鱼者。星罗棋置。无不输税于县吏。(曾于康津海中见之。)京司之吝于许免。岂可咎乎。废篊破船。非曰无之。漏篊隐船。胡不发矣。陈田汰田。非不绵亘。而漏田隐田。未尝无也。黄口白骨。非不烦冤。而剩额叠额。未尝无也。(军布一额。民丁罹名者。或至五六。)船与篊。何以异是。况碧海青天。曰隧曰䑸者。即河伯望洋。百灵秘怪。将何以知其实矣。察之有道。每当差任之时。其均役一窠。吏属避之乎。抑争之乎。若犹争之。其奸可窥也。如果避之郎。弊瘼可议也。洋中去处。宜反三隅。何但京司有咎哉。
鱼税表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六等七等八等九等
大篊四十两三十六两三十二两二十八两二十四两二十两十六两十三两十两
小篊九两八两七两六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一两
大隧九十两八十两七十两六十两五十两四十两三十两二十两十两
小隧九两八两七两六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一两
幺隧篊九钱六钱三钱
鱼场二十四两二十一两十八两十五两十二两九两六两四两二两
鱼䑸九十两八十两七十两六十两五十两四十两三十两二十两十两
鱼矶九两八两七两六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一两
藿田九十两八十两七十两六十两五十两四十两三十两二十两十两
 右鱼税表一首。臣所作也。其例取诸路所定鱼税之额。以诸路中最高之数。立之为第一等。以最少之数。限之为第九等。于是取其中缊之数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67L 页
平敷。差次列之。为二三四五六七八等。(或中缊之数。不可平敷者。上阔而下促以趁其限。)于是。取诸路税额。齿之于诸等。其或本数参差不合者。以其所近上附下附。(近于上者。增之为上等。近于下者。减之为下等。居其中者。采公议上下之。)鱼䑸之税。最高者百两。终似太重。故以九十两。为一等。〇每郡县作税案。必云一等篊几处。五等篊几处。六等篊几处。(不必备九等。)乃列地名户主。(即小名成册。)隧与场䑸皆仿此。随其所有。不必备等。
均役事目追议一 藿税(方言海带谓之藿。)
  湖南
湖南之藿田苔田。或起或废。不可以几把几束。定其税额。姑从旧税。斟酌裁减。〇臣谨按。藿者。海带也。(方言曰麻欲。)苔者。海苔也。或称甘藿,甘苔。而苔又多种。有紫苔,(俗名曰海衣。方言曰眹。)青苔。小异大同者。五六种也。〇湖南藿田之税。钱贯之数。不见事目。今不可详然。一丸之岛。围不过百馀步者。私家收税。或徵二三百两。一拳之石。径不过十馀武(一作步)者。私家买卖。或至二三百两。罗州外洋黑山岛,红衣岛,可佳岛,太师岛,(在国之坤维。)珍岛。外洋满载岛,发梅岛,萌骨岛,东荒岛,西荒岛。(方言荒谓之居刹)灵岩外洋楸子岛等地。皆产海藿。其小小属岛。如丸如拳者。不可胜数。而事目阔略如此。未敢知也。〇济州亦产海藿。半国仰哺。然济州鱼盐之税。仍于本州留用。无攸纳也。
  岭南
岭南藿田。自有一定之地。与船只盐盆之时有成毁者不同。今斟酌定税。〇海藿以五十条为一束。五十束为一同。(二千五百条。)每一同折钱。七两有半。〇蔚山甘藿。其味甚佳。厥价悬绝。每一同折钱十两。〇臣谨按。海带为物。托根于岩石之罅。展叶于海水之底。猗傩牵风。脆嫩易折。若于夏秋之交。其叶尽舒。刈晒及时。则藿事称旺。若于此时。盲风怪两(一作雨)。不时发作。则风涛激石。嫩叶都碎。两潦弥日。蒸郁未宣。海藿于是乎失稔矣。故其稔其歉。渔者难欺。陆居之人。当其时也。坐观风日。逆知其贵贱。藿田之情。如斯而已。今乃曰湖南之藿。其田或起或废。岭南之藿。其田一定不易。可乎。藿根著石。振古不死。或起或废。有是理乎。当时湖南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68H 页
均税之臣。其见瞒于小吏矣。〇又按。一同折钱七两有半。则二十五条。七文有半也。东海之藿。虽时价至贱。一条三钱。未或有减。(在本地如此。)折钱如此。亦见瞒于小吏矣。公输之物。虽合从凉民出之力。不必浪消。亦恐太近于无义也。
  关东
通川以南。三陟以北。其产藿之田。本无私主。亦无官守。人得而采之。故旧例。营邑收税。皆于商船。今若创出官守。则小民失业。照旧徵船。则船人叠税。(既纳船税故。)今令沿海诸津。其掌津者。与民偕作。及时刈取。通同分排。以充税额。〇蔚珍平海。旧有官守。(有田直又有监考。)以收藿税。今亦以藿田定税。每藿一同(五十束。)折钱四两四钱。〇臣谨按。津夫虽贱。恒掌是任。必有奸也。既照旧例。确定税额。使民咸知阙数。(甲田三十两。乙田二十两。)每于采藿之日。令诸商会议。以其曹类公荐一人。使为甲首。(每田置一人。附近者兼察。)来受官帖。退行其职。通同分排。以充原额。则或胜于津夫之恒掌矣。诸路渔地之税。皆当用此法。〇又按旧无官守者。未尝非王土也。旧有官守者。未尝禁民采也。一海之沿。咫尺相望。而彼冒薄税。似若非王土。此仍擅利。似若置私藏。岂王者平赋之政乎。臣谓蔚珍,平海。亦撤其官守。许民私采。如三陟通川之例。则法制均一矣。惜此小损。终不肯画一为法。岂不苟哉。湖南岭南之藿。都被土豪之霸占。而不能收之为公物。区区二邑之藿。孤擅其利。将何补哉。
  关北
原书无所论。〇臣谨按。北道昆布者。天下之珍异也。(昆布之小者。方言云多士麻。)尔雅云。纶似纶。组似组。东海有之。即此物也。唐书渤海传。沃州之绵。南海之昆布。录之为奇货。我邦三面环海。而此物唯产于咸兴之海。其味绝佳。一国仰哺。而原书都不提举。未可知也。
均役事目追议一 盐税
  京畿
监盆之税。旧例每一土釜。收盐有差。下自一石。上至四石。今亦依此立税。而以钱代徵。每盐一石。或徵一两五钱。或徵一两二钱五分。并计杂费多少。上下其税。〇臣谨案。名之曰法。岂有如是者乎。事苟非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68L 页
勿为可也。事苟是也。君子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民有胥动浮言。以乱法令者。临之以威武。绳之以刑律。令毋敢动。不亦可乎。今也惴惴栗栗。唯恐变生。唯是列邑之旧例。是遵是依。毋敢小变。岂理也哉。平之以概。则本重者有减。本轻者有增。减失吾财。增有民怨。故仍旧贯云耳。然一王之法。不可如是。平之以概。则数月唠叨。一年而定。十年而无惑。百年而无思。天成铁铸。认为当然。因而依之。则数月安稳。久而生疑曰。某邑何独厚乎。吾土何偏重乎。既乱既杂。吏缘为奸。敛于下者。日增而日重。输于公者。日减而日衰。此必然之理也。制法之初。岂可如是乎。
 南阳之盐。不以釜计。唯以卤坎之大小。分为四等。(坎本作井。)大坎税钱四两。中坎二两。小坎一两。幺坎六钱。(幺坎。本作小小井。)广州之盐坎。无分等。每坎税钱。皆二两。〇按所云。盐井者。卤坎也。(蜀有盐井。是煮井泉为盐。非以坎为井。)将煮盐。先作土坎。以贮卤水。斯其所谓井也。吏胥卤莽。以坎为井。不可因也。〇臣谨按。南阳广州之海。其地相接。其贮卤以煮盐。无以异也。彼分四等。此用一率。岂王者拱而观者耶。为 王者制法。宜念 王者之体貌。一任吏胥之旧例。唯恐翻动以生事。岂不惑哉。堂堂一王之国。议定鱼盐之税。其吞声忍气如此。斯何故也。
 三都及永宗堡。其待变豉酱之盐。不可不给盐税钱上纳之中。许各计除。〇江华广州。各除七十石。(每石折钱一两二钱。实八十四两。)开城永宗。各除五十石。(每石折钱一两二钱。实六十两。)〇臣谨按。盐价折钱。诚以一两二钱为中。则前定税钱。或徵一两五钱。或徵一两二钱五分。又何故也。徵于民则无定算。播于用则有恒率。徵于民则从高价。播于用则从轻估。皆苟且烦乱。非制法之宜也。
  海西
海西之盐。不以盆计。不以坎计。唯以盐场之美恶。(功少而得多者。其场美。功多而得少者。其场恶。)柴场之远近。(近者。两弦煮盐。殆近百石。不然者。不过三四十石。)分为四等。大盆其税钱十六两。中盆十二两。小盆八两。夹盆四两。(旁有小盆者。谓之夹盆。又有一小盆者。谓之加夹。)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69H 页
信川,白翎。小盆十九处。税之以夹盆。各徵四两。(柴场既远。且有唐船追捕之役。其业不专。)〇臣谨按。盐场之有美恶。柴场之有远近。不独海西然也。人功之有难易。得盐之有多少。不独海西然也。诸路槩之以盆数。海西细察其情理。岂一视之政哉。柴场有盛有衰。盐铺在近。则苍郁之山。未几童濯。一定其税。亦难矣。总之。田税分等。宜视谷出之多少。种一得百。则税率宜高也。(种一斗。得百斗。俗谓之五出。)盐税分等。宜视盐出之多少。两弦百石。则税率宜高也。(十五斗作石。)既立高等。以次递减。分之为九等。辅之以别例。斯其法乃中于情理矣。土性之肥瘠。柴路之远近。盆坎之大小。其归盐出之多少也。执其归而辨其等。不亦可乎。
  湖西
湖西之盐。不计盐盆之大小。唯视盐田之膏瘠。膏而广则其利厚。瘠而狭则其利薄。故分为八等。〇膏田一等。其税十两。二等九两。三等八两。四等七两。〇瘠田一等。其税六两有半。二等六两。三等五两有半。四等四两。〇臣谨按。盐田膏瘠之别。异乎五谷之田。沙细而腻。土咸而坚。卤不下渗者。名之曰膏田。沙理粗疏。土性淡酥。卤不下渟者。名之曰瘠田。天下之择盐地者。其论皆同。不独湖西之盐所求如是也。何况地广则利厚。地狭则利薄。此又稼穑之所同然。不唯湖西之盐。其理如是也。今玆所论。有若湖西之盐。别有奇性。故其税别用特例。不亦疏乎。当时均税之臣。分出诸路。诸路旧行之例。有此其彼。遵之唯谨。说之各殊。其实八路盐盆。皆地欲其广。田欲其膏。柴欲其近。坎欲其深。盆欲其大。弦欲其无雨。煮欲其多得。如其所欲者。其税宜重。违其所欲者。其税宜轻。西沿则视其盆坎而不问其土性。南沿则视其土品而不问其盆坎。有是理乎。由是观之。其分等定税之法。杂乱敧侧。不能为画一之法审矣。虽八方风气。不可齐一。而无故错出。不必如是。况接壤连烟之地乎。〇又按。地有膏瘠。列为八等。则入于高等者。自知为膏地。入于卑等者。自知为瘠地。今乃以膏地瘠地。截为两段。各为一种。斯岂分等之法乎。〇又按。分等之法。或分三等。或分九等。以其两端之间。必有中位也。或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69L 页
分七等。上下各三。而中处其一。可也。或分五等。上下各一。而中处其三。可也。吾东之法。必分之以四等六等八等十等。斯亦稽古而不合者也。
  湖南
湖南之盐。有土盆铁盆。其围七抱者为大釜。(抱本作把今正之。)四抱者为中釜。二抱有半者。为小釜。总有三等。又各细剖。差为九等。土厚柴贱。渔场市场便近者。为一等。其次为二等。差而下之。以至九等。〇臣谨按。七抱者为大釜。四抱者为中釜。则六抱为大二等。五抱为大三等。馀可推知。(三抱有半及三抱者。为中二三。)又以土之厚薄。柴之贵贱。渔市之远近。差其等级。上下其钱。盆之大小。以为本领。而馀皆参伍者也。诸路盐税之中。唯湖南之法。备观诸情。最似精密。唯其分等之术。未有一定之例。当事者惑焉。〇今檃栝为法。则宜以盆为主。而四观各分三等。盆之大小分三等。(七抱以下。为上釜。五抱以下为中釜。三抱至二抱。为下釜。)土之腻瘠。分三等。(曰上土中土下土。)柴之贵贱。分三等。(以贱者为上。)利之厚薄。分三等。(以渔场市场之远近。分之。)于是四观。皆上者为一等。(盆大土腻柴贱利厚。)三上一中者。为二等。(盆大而二上一中。)二上二中者。为三等。(盆大而一上二中。)一上三中者。为四等。(二上一中一下者亦为四等。)四中者。为中等。(二中一上一下者亦为五等。)三中一下者。为六等。(二下一上一中者亦六等。)二中二下者。为七等。(盆小而二中一下。)一中三下者。为八等。(盆小而一中二下。)四下者。为九等。(盆小土瘠。柴贵利薄。)则庶其分等。有所凭据。不致惑乱。今唯盆等有三。而其馀无等。臣恐当事者。不知所以裁之也。(上所论。其以盆为本。则与原法同然。既名大盆。则七抱五抱同在上等。七抱或可为三等。五抱或可为一等。是其异也。)
 今取湖南盐法。为从横表如左。
湖南盐法大一等二等三等中一等二等三等小一等二等三等
罗州,灵光,古阜,扶安,沃沟,茂长,顺天二十二两二十两十八两十六两十四两十二两十两八两六两
灵岩,光阳二十两十八两十六两十四两十二两十两八两六两四两
康津,长兴,乐安,宝城,兴阳,万顷,临陂十八两十六两十四两十二两十两八两六两半五两三两半
海南,珍岛,咸平十五两十三两十一两九两七两六两五两四两三两
 右九等之外。又有幺釜。(本名小小等。)凡幺釜之税。一路同徵一两。无加减也。臣谨按。诸路盐法之中。湖南独分九等。最似中理。(均税使似是李。)盖以盆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0H 页
大小。分之为九等。而土之腻瘠。柴之贵贱。利之厚薄。即所以上下其税。故同是一等。而有徵二十二两者。有徵二十两者。有徵十八两者。十五两者。是其验也。臣谓诸路之盐。皆以四观。上下其等。如上所论。(三上一中二上二中等。)而诸邑之盐。不必皆备九等。如我邦田分六等。而诸邑之田。不必皆备六等。京畿只有五六。南方参有一二。而税率称平。不亦善乎。今诸邑之盐。其等虽同。而其税各殊。非制也。书曰。庶土交正。底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盐之有税。亦我中邦之赋也。一王之制。宜均于中邦。今中邦之内。法制万殊。吏缘为奸。官不知方。臣谓亟取湖南之盐法。檃栝矫正。颁于八路。俾有画一之制。未可已也。试作八路盐税表见下。
  岭南
岭南关东。有土盆。有铁盆。互相得失。莫上莫下。故一例以概之。每一盆。其税钱六两。〇本无盐田。而收拾他盆之馀滓。渍水煮盐者。名曰童盆。(土盆铁盆同。)其利皆薄。故皆税二两。〇臣谨按。南自河东。东迤于蔚山长鬐。北至于歙谷。其间水程殆二千里。其间物情。有万不同。一例以概之。冒之以六两之率。抑何故也。关东地狭。容或可也。岭南一大国也。有海有江有山有野。富商大贾。充羡驰骋。忽于此地。若是阔略。岂不惑欤。岂岭南之盐。盆无大小。土无腻瘠。柴无贵贱。利无厚薄。其一等大盆。仅可以当湖南之九等小盆乎。何详于湖南。而略于岭南。若其悬绝也。潢水出小白山。(洛东江。)西流至尚州。又折而南流。至咸安之北。与灆水合流。东南流至金海之东。乃入于海。其间水程四百馀里。尚州诸县。东距宁平之海。三四百里。山路极崄。虽辇输担负。而东海之盐。无以波及。故潢水左右沿诸邑。皆食南徼之盐。南徼之船。北达于尚州。西至于丹城。蜀麻吴盐。云委山积。国中盐利。莫岭南若也。即鸣旨一岛。(在金官海中。)岁煮盐累千万石。遂于洛东浦上。(在尚州。)别置盐仓监司。岁算千万。而海平古县。岁致盐万石。盐利之甲于国中。即此可知。湖南则一盆之税二十馀两。海西则一盆之税十五六两。然而海西湖南。未闻有盐仓。亦未有盐官。岭南则监司。岁遣亲裨。煮盐于鸣旨。贩盐于洛东。以搉民利。以厚私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0L 页
橐。而国入之税。最轻于诸路。臣未知其何故也。当时掌事之臣。非不欲均税。而岭南按道之臣。多方遮拦。广设碍障。使不得杜私以强公。故其税率如是也。岂不惜哉。今国用匮竭。朝不虑夕。而岭南监司之俸。甲于八路。臣谓岭南诸徼。议置官盐数十处。如中国之法。以其赢羡。归之度支。凡私盐之税。亦依湖南之法。改定其律。使盐官收之。则国用其有补矣。〇岭南盐利。唯自统制营海中。以至巨济东莱蔚山之海。诸浦诸岛之盐。可输潢水之口者。其利甚雄。若自长鬐以北东沿之盐。其利似薄。宜详核以定其率也。
  关东
关东盐税。皆如岭南。〇臣谨按。岭东九邑。地势偪仄。居民鲜少。盐利似薄。岭西诸邑。虽亦仰盐于岭东。而太岭接天。商旅艰行。其盐利未必厚也。通税六两。恐或宜然。
  关北
咸镜道之盐。亦有土盆铁盆。土盆之税。通徵十两。铁盆之税。通徵六两。其半破者三两。〇臣谨按。岭南关东。亦有铁盆。既有铁盆。应有破者。他道之盆。不察其破。北盆之破。独减其税。亦不公甚矣。且北路诸沿。有繁盛都会之地。(如元山咸兴。)有荒寒寂寞之滨。盐利必有厚薄。(与江陵等九邑。其情不同。)通徵十两。亦恐不宜。
 北边清差盐。(会宁开市日。)三甲人口盐。十五堡边将月饩盐。本宫禁火盐。(咸兴及永兴。)合二百九十六石。(每石折钱一两半。)盐税上纳中计减。〇文川盐税。旧补民役。许令折半上纳。折半留用。
  关西
关西之盐。分为五等。大釜税钱十两。中釜七两。小釜四两。幺釜二两。夹釜一两。〇义州开市盐。清人例赠盐。诸邑诸镇食盐。春秋合六百十七石三斗。(每石折钱一两半。)盐税上纳中计减。〇敕使迎接时饩盐。三十三石十斗六升。亦折价会减。
事目云。盐盆破毁及新设者。告官摘奸枚报。如船税之例。〇诈称陈废及新起。不即告官者。严刑。〇土盆告破者。其盐田陈废。然后免税铁盆告破者。必片片破碎。然后免税。〇臣谨按。条例。虽如此。今八路盐税。皆视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1H 页
其源总。(均役创设时所纳之原数。)每年比总。(视本额充之。)故沿海均役之吏。从中作奸。其新起之处。虽土锉如杯。咸冒税额。其破毁之地。虽蔓草生灶。难除案录。不唯是也。原总既溢。而犹称不足。则本率之外。加敛于诸灶。新灶始设。而将出税率。则下等之盆。勒充于上等。其或纳赂而求媚者。膏沃之田。亦归卑级。又或既敛而逋欠者。(吏食之。)来年之税。先期催督。(名之曰引等。)种种奸弊。不可胜数。而色色诛求。又难以枚举矣。厅例。摘奸债。磨勘债。改案债。巡营例钱。京司例钱。其巧设名目。徵于盐户者。无日不至。色吏之外。又有监官。猾校,浮客。侵渔椎剥。又不可名状也。须自朝廷。每十二年。一遣均役郎。暗行盐户。平其税额。察其隐悲。修之整之。然后国用不蹙。而民力得纾矣。〇总之。盐法。莫善于均役。其视中国搉盐之法。不啻清风洒六合矣。然常平之政。王者所贵。盐与五谷。无以异也。刘晏制常平盐法。以赡国用。以纾民急。上下称便。史册称善。当时官煮而官粥之。犹云称便。况民煮而官贩之乎。盐之方贱。不异土壤。若于此时。增价以籴之。则盐户沾惠。无破灶毁盆之愁矣。盐之方贵。有类珠玉。若于此时。减价以粜之。则编户被德。无闻韶忘味之讥矣。盐之将贵。必有豫兆。老于盐灶者。必先知之。豪商猾贾。乘时射利。民于其间。困苦甚矣。宜于大场之侧。设置盐仓。广铺煖炕。每于极贱之日。增价贸入。以待刁腾。或数年不遇。则每当雨潦。多爇薪柴。另于盐苞。皆插皂荚。则无消融之损矣。或作地窖。另筑砖甓。油灰坚封户窦。令外气不通。则尤大善矣。上可以赔补军需。下可以经纪赈资。何害而不能为哉。若其条例节目。一有疏忽。则上损国体。下病民食。唯监司守令。居中而饷其利。斯不如不为也。
盐税表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六等七等八等九等
二十四两二十一两十八两十五两十二两九两六两四两二两
京畿八十处百十一处二百处
海西六十处七十处六十七处七十二处八十处
湖西七十处九十处八十处
湖南四十处四十二处四十八处五十一处五十七处六十二处七十处七十四处八十处
岭南百处二百处三百处
岭东七十处九十处八十处
关北八十处百处九十处
关西八十处八十处九十处百处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1L 页
右盐税表一首。臣所作也。其例。取原编所载盐税之额。以其最高者。为一等。以其最卑者。为九等。于是。取其中缊之数。平敷而差次之。为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因其数不适。故上阔而下促。(下三等差之以二。)湖南独备九等者。因原编也。(一等增二两。)海西犹有四等五等者。因原编也。馀路皆无高等者。因原编也。必原编是因者。非谓原编所定。悉合情理也。谓中邦平赋之法。本当如是。若原编所定。果合情理。则平赋制法之臣。当如是也。诸路盐税之不必各备九等。如诸路田税之不必各备九等。斯易知也。(幺釜税一两。不列于表中。)
  
高丽盐法论(附见)
高丽建国。则有盐税。其制散佚。史无可考。至忠烈王十四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戊子。)始遣使诸道搉盐。
 先是。忠烈王七年。以京城饥民菜食无盐。限九月蠲盐税。(先是。忠烈王五年。遣使诸道。更点盐户。以徵其税。宰枢谏止之。)〇至十八年。分遣盐税别监于三南路。(二十二年。又遣盐税。别监于两南。)二十二年。中赞洪子蕃上书曰。盐之有税。已有定额。今于州县。强行科敛。诚宜禁之。〇臣谨按。高丽开国。至是三百七十一年矣。(自太祖元年戊寅。至忠烈戊子。)既有盐税。以补国用。猝行搉盐之令。可乎。摧盐者。人主而夺商贾之业。必不可效者也。
至忠宣王元年。始定纳布买盐之法。
 忠烈王末年。忠宣王即位。教曰。盐税。自古天下公用。今诸宫,院,寺,社与势要之家。皆争据执。不纳其税。国用不足。有司穷推除罢。〇忠宣王元年。传旨曰。古者搉盐之法。所以备国用也。本国诸宫,院,寺,社及权势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2H 页
家。私置盐盆。以专其利。国用何由可赡。今将内库常积仓,都盐院,安国社及诸宫,院内外寺,社所有盐盆。尽行入官。估价银一斤六十四石。银一两四石。布一匹二石。以此为例。令用盐者。皆赴义盐仓和买。郡县人皆从本管官司。纳布受盐。若其私置盐盆及私相贸易者。严行治罪。于是。始令郡县。发民为盐户。又令营置盐仓。民甚苦之。杨广道盐盆一百二十六。盐户二百三十一。庆尚道盐盆一百七十四。盐户一百九十五。全罗道盐盆一百二十六。盐户二百二十。平壤道盐盆九十八。盐户一百二十二。江陵道盐盆四十三。盐户七十五。西海道盐盆盐户并四十九。诸道盐价布。岁入四万匹。〇臣论曰。盐者。下民之恒粮。其为切须。与五谷等。虽有五谷。无盐则民不能吞之。故凶年百物皆贱。唯盐益贵。盖以草疏杂物。非盐则尤无以下咽也。其为下民之所切须如此。而官搉之可乎。榷盐。与榷五谷等。三代以上。无此法。汉武帝纳孔仅之言。蹈吴濞之迹。为此厉虐之政。历魏,晋六朝。隋,唐,宋,元。以至明,清。终莫之改革。为其利大而吝之也。吾东只有海盐。无井盐地盐。然三面环海。盐地最广。其立法收税。宜次田野。顾人文未辟。圣王未作。豪桀私擅地利。宫院凭依故常。民割其荣。国失其入。忠烈忠宣。欲社(一作杜)私以强公。敛福以锡民。亦王者之举动也。胡乃以榷盐之法。认为先王之善政。汲汲然仿行也。夫盐盆可算。而盐户不必算也。但算盐盆。录之王籍。询其饶瘠。分为九等。严定税率。岁收其课。其有毁废。即验官吏剥割。咸定罪律。使之怀保。其或海水变迁。土性随渝。不得不毁废者。即于他浦责立其代。怀保盐户。俾得成立。而毁废之罪。官实当之。则盐法于是乎经久矣。区区榷盐之政。岂足以效颦哉。
至忠肃王时。盐法大坏。民输其布。官不给盐。
 忠肃王五年。教曰。大尉王深虑朝聘之需不给。以诸道盐盆。悉属民部。平价给盐。以利公私。今盐场官。先徵价布。盐不及民者。十常八九。其考未受盐者。悉给之。〇八年。民部以京中四盐铺所卖盐。皆归权势亲故。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2L 页
不及疏贱。榜曰。非受本部牒者。不得卖。〇十二年。教曰。各处盐户。人有定数。贡有定额。近年以来。盐户日损。贡数仍存。内外管盐官。不行察体(体察)。以逋户贡盐。加徵贡户。以充本数。民甚苦之。如有逋逃者。所在官司。推还本役。其有未得跟寻。与夫故没无后者。并除贡数。诸仓贡民。亦依此例。〇后八年。监察司榜曰。盐铺之设。本为和卖。惠及贫民。近者。各铺之吏。不畏公法。唯务徇私。至使鳏寡孤独。不得贸易。深为未便。今后和卖者。体察究理。〇臣论曰。汉武搉盐之时。县官作盐。苦恶价贵。强令民买之。故御史大夫卜式。言其不便。(见上篇。)然此时犹官受其价。故民得买盐。而去。高丽之法。受布给盐。付之氓户。其竟无逋欠乎。若使买盐之人。纳布于县官。受帖付之于盐户。以受其盐。则岂有是哉。鹾户多贫。氓又浮浪。钱布入手。自然消灭。罪重而逃。害及邻灶。即必然之理。民不受盐。国亦丧布。事之孟浪。畴有甚焉。然臣窃思之。盐户损除。宜无此理。盐者。吾人之恒粮。价虽极贵。不得不买。其情如此。故业者不绝。此自然之势也。逋户既多。盐则刁腾。代立新户。何至永除。此盖搉盐之政。苛陋已甚。故民不乐赴也。今之均役之法。比之丽制。诚尧舜禹汤也哉。
下逮恭悯之世。盐铁监官。分遣诸路。群臣谏之。不听。
 先是。忠惠王元年。置五道盐场别监。寻罢之。〇恭悯王五年。教曰。盐户因倭寇。莫输其贡。官未给盐。民徒纳布。为害尤甚。自今年七月。至明年七月。其盐税布。三分减一。〇六年。分遣诸道盐铁别监。右谏议李穑。起居舍人田禄生。右司谏李宝林。左司谏郑枢等上书曰。今特遣别监。以盐铁为名。民听必骇。吏缘为奸。弊生百端。别监必欲多得税布。因而要宠。民不受盐。无异平日。若令存抚,按廉行之。民以为常。不至惊骇。持以岁月。课其功绪。民不敢违。必有成效。况永陵之时。凡所聚敛。无所不为。独于盐铁别监。一试之而不复议。今议及于此。恐为大累。王召宰相台省。问利害。左谏议南兢独曰。遣之便。左侍中廉悌臣。亦言盐铁使业已定矣。不可改也。王从之。〇臣论曰。衰亡之世。财必先竭。冒没求益。如饿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3H 页
者求沾。无益于竭。而国随以亡。此千古一辙。于是。忧世之臣。咸求厥故。或曰。奢侈亡度。财所以竭。或曰。隐漏多穴。财所以竭。或咎于纪纲。或咎于冗费。臣则曰天地嘘翕。气液赢缩。万物以之而消息。方其翕时。虽才圣尽智。无以致殷富。恭悯之时。天地之方翕也。虽盐铁监官。分道四出。其有利乎。汉武之时。天地未翕。故盐铁之政。得补国用。不可效此而为之也。
 九年。教曰。百姓劳于兵革。困于饥馑。其除各道盐税。〇十一年。令自诸君宰枢。至成众爱马。各纳布一匹给盐。是年。密直提学白文宝上劄曰。忠宣王时。所定盐户。因散亡。元额日减。朔盐不足。然民间朔布。则一依前例收纳。故盐没布在。吏缘为奸。民虽纳布。而未受一升之税。今后以盐多寡。准布之数均给。以此为式。〇十二年。教曰。盐法之设。本以裕国便民。法久弊生。反为民患。宜令各道存抚,按廉使。取勘盐户。见数给盐。方许纳布。〇十九年。门下府启曰。榷盐之法。尚矣。是以先王置盐仓于滨海之州。乃令深陆之民。纳税和卖。以通上下之利。近者。法久弊生。纳税而未受者。或至十年。民无所赖。私贩遽兴。非先王之本意也。请自今令盐户。安其所业。又使守令。偿民所纳。仍禁私贩。王从之。(辛祦元年。以州县屡经倭乱。蠲免盐税。全罗道。限五年。杨广,庆尚道。限三年。)〇臣论曰。盐法之善。莫过于今之均役。历考中国,胜国之制。皆不便矣。
至恭让之世。议擅盐铁之利。事竟不行。
 恭让王二年。都堂启曰。东西两界。接连上国。且值水旱。请减盐税。从之。〇三年。都堂启曰。盐铁。国课之大者。本朝铁冶。人皆私之。而官未立法。宜置冶官铁户。一如盐法。以资国用。上从之。然事竟不行。〇臣论曰。盐者。下民之恒粮。官榷其利。民受其毒。必不可议。若夫金银铜铁山泽之宝。上失其权。则府库空虚。下擅其利。则奸盗并兴。故殷周之制。亦置矿人。设为厉禁。俾民毋犯。斯则官设矿冶。鼓铸为弊(一作币)。以绝民奸。以补国用。无可疑也。衰亡之世。胡能有为。其寝格也宜矣。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3L 页
均役事目追议二 船税
诸道船只大小。皆以尺量。(尺样图见下。)十尺。为一巴。(案东俗。以伸臂一庹。谓之一把。与拱把之把。相混。今改作巴。)三尺以上。虽未满五尺。亦称半巴。二尺九寸以下。勿计。〇八尺以上。虽未满十尺。亦称一巴。七尺九寸以下。勿计。〇量船有不中程式。弄奸减巴者。该守令。从重论罪船主。监吏严刑远配。〇监营以时抽栍摘奸。报于本厅。
 船只。有卖买者。有移往者。有雇赁者。(本云。卖贳今改之曰雇赁)卖者移者。时居邑案移录。(如户口之移居者。)赁者。仍录于船主之本邑。(其所受掌标。则随船移于赁者。)两邑互相文移。明其去来。一以免叠税之患。一以杜漏税之弊。
 凡船只。土税商税之外。(地土税。行商税。)该道该邑。如有科外横敛。则道帅臣守令。从轻重论罪。
 船只。有破失。有新造。有改造。而改造。有昔大而今小者。有昔小而今大者。其破者造者。随即告官。官随即摘奸尺量。枚报监司。监司转报本厅。〇京江则船主直告本厅。自本厅。传令于当该别将。使之摘奸。尺量以报。〇船主不以实告者。船主及监考。严刑边配。本船属公。〇臣谨按。尺量之法。行不得也。船迫浦口。氓来诉庭。官其肯一一往量之乎。年年点船。官不躬行。遣吏为监。以赂上下。虽或躬点。未尝致察。一巴二巴。高唱告准。将何益矣。宜著为式。凡海内之船。分为上中下三等。三等之内。各具九等。(共二十七等。)如十二律。以制十二钟。长广崇庳。各有定率。此率之外。不得任自增减。(大有大率。小有小率。)船既成。刻其等第。显于船舻。则民不得诈。吏不得奸。而税率易定矣。时遣均役之郎。暗行摘奸。于是乎无罔矣。
 船只逢风致败者。地方官。牒报本厅及监司。〇只有船人来诉。而地方官终不报来。或只凭船人之诉。不行摘奸。汎然论报者。论罪。
 有土税商税掌标者。本年之内。周行八道。毋得更侵。更侵者。船主诉本厅。道帅臣,守令,边将。施以赃污之律。〇船只。无土商掌标者。船只及所载物货属公。船主严刑边配。摘发告官者。以其属公之物三分一赏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4H 页
〇岭南船则虽有土税掌标。若无商税掌标。其行商者。亦以无掌标论。〇每岁末。预颁明年掌标于诸邑。当年纳税后。使之出给。其旧标选收。上于监司。转报本厅。以备考验。〇掌标分给。若有馀者。与旧标。一时上送。〇鱼盐藿各项掌标。并同此例。
 船只上板。刻某邑某人某等几巴船。〇定税之日。自该邑造均字烙印。印于各字下。以防漏隐之弊。〇无刻字烙印而行商者。其船只属公。(地方官举行。)船主严刑定配。〇新造船呈状本官。定其等第。录于船案。刻字烙印。并如例。
  京畿
船分五等。曰大船。(长六巴以上。)曰中船。(五巴半至四巴。)曰小船。(三巴半至三巴。)曰幺船。(二巴半至二巴。本云小小船。)曰小艇。(一巴半以下。本云小小艇。)〇凡船有土税有商税。两税有分徵者。有通徵者。京畿则通徵大船。多者钱二十五两。(等而下之少者。十二两。)中船十五两。(少者十两。)其不能行商者。七八两。小船十两。(少者。六七两。)其不能行商者。四五两。幺船五两。(少者。二三两。)小艇二两。(或一两。或止半两。)〇唐𦩹。(俗名唐刀里。)其大者。税钱二十两。中船十五两。小船十两。(或八两。)〇京江船称两南土船属宣惠厅者。(有该邑造者。有自造者。)漕运之外。不无私利税钱十二两。〇松都柴船。大者税五两。中船三两。小船二两。〇江华私汲船。税一两有半。〇江华别库船五十只。并免税。诸镇待变船。亦免税。〇京军门柴灰船。(名曰战器船。)免税。〇骊州水站船。免税。(即江漕之船。)〇司饕(一作饔)院渔夫船。一百十只。属之本厅。母(一作毋)论大小。每船收税十五两。(合钱一千六百五十两。给代于司饔院。)〇臣谨按。我东船制。有万不同。有狭而长者。有阔而短者。有大而浅者。有小而深者。又凡任载之具。无论船与车马。所用在力。不在于体。有体小而力能任重者。有体大而力不胜任者。(又船有疾捷者。有迟钝者。)今但以其长之几巴几尺。定其税率。原未中理。况诸船分等之法。道各不同。或分三等。或分五等。或分六等。或分九等。或分十等。此道之大船。在彼不过为中船。彼道之小船。在此优可为大船。制法如此。未有能平物情者也。今人谓汉武之时。始算舟车。然舟鲛之守。见于春秋。车辇之数。领于乡遂。此先古之法。非自汉始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4L 页
也。我邦三面环海。海租船税。理应资国。而当时议事之臣。每以鱼盐船税。认作羞耻之事。草草弥缝。无所会通。苟循诸邑之本例。以逭一时之浮议。故其不均如是也。今宜改定其法。大船分之为九等。小船分之为九等。小艇分之为三等。(或云。江船,海船。制样绝殊。江船一种。宜别为九等。)八路公私之船。一以其任载多寡。别其品级。能载几石者。不待官阅。民亦自知为某等。既中某等。民又自知其税率。时察其情与其土俗。上下其率。无远旧例。则一王之法。于是乎大正矣。〇大船九等者。能载米千石者为一等。(米十五斗。为一石。)虽过千石。无加焉。九百石为二等。八百石为三等。七百石为四等。六百石为五等。五百石为六等。四百石为七等。三百石为八等。二百石为九等。其船之或长或短或阔或狭或深或浅。勿问焉。唯其所载是询焉。是试焉。是听其公议焉。庶乎其无错矣。其力之或过不及者。以半为界。自半以上。上附焉。(二百五十一石以上。属之八等。他皆仿此。)自半以下。下附焉。(四百五十石以下。属之七等。他皆仿此。)〇小船九等者。能载米一百八十石为一等。一百六十石为二等。一百四十石为三等。一百二十石为四等。百石为五等。八十石为六等。六十石为七等。四十石为八等。二十石为九等。其过不及者。以半为界。上附下附。(如上例。)〇小艇三等者。能载米六石者为上等。四石为中等。二石为下等。(渔艇酒艇。皆准此。)其过不及者。以半为界。上附下附。(不能二石者。亦为下等。)〇若其税率。小艇差之以三十。小船差之以半两。大船差之以五两。〇小艇下等。其税九钱。中等一两二钱。上等一两有半。〇小船。九等其税二两。八等二两有半。七等三两。六等三两有半。五等四两。四等四两有半。三等五两。二等五两有半。一等六两。〇大船。九等其税十两。八等十五两。七等二十两。六等二十五两。五等三十两。四等三十五两。三等四十两。二等四十五两。一等五十两。〇土税,商税者。诸路诸邑之旧法也。诸邑之官。压临其船。其行商出入。可以详知。故每一行商。辄一征税。土税。以立其本。总商税。以收其活利。今八路之船。皆隶京司。则土税商税。不必分之为二名。惟春秋分徵。可纾民力。凡收船税。宜以春分,秋分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5H 页
日。为官纳之期。〇均役事目。船税多者。极不过三十两。今大船之一二三等。多至于四五十两者。大船多有免税者。漕船免税。京江之称土船者。亦以漕运之故。特宽其税。(文见上。)其馀私船。所谓大船。不过八巴六巴之类。(湖西以八巴为一等。湖南以六巴为大船。)故其税如此。今既以通国之大船。束之为九等。则漕船土船之绝大者。不得不录之为高等。既录高等。不得不驾之以高税。然多系虚名。不必实纳。若其不干漕运。私自行商者。五贯之税。犹为太轻。(中国以千钱。为一贯。)今外营之船。视漕船绝小者。一年徵税。或至十贯。(即百两。)五贯。何足道哉。(若云。旧额不可增。则宜以三十三两。为一等。每等差以三两。二等三十两。三等二十七两。四等二十四两。五等二十一两。六等十八两。七等十五两。八等十二两。九等九两。亦无不可。)且惟漕船既是公船。宜其免税。而京江土船之输漕者。既厚其雇。(船价每米一石。给三斗五升。)便是私商。如之何其减税也。雇。自雇也。税。自税也。恐不必然。〇今以此法。颁于诸路。其或有别般事情。难责恒率者。听于道臣。或于恒率。减其四一。(四分而损一。)或于恒率。减其半截。每以恒率。先立其本。乃以特蠲。许纾其力。则一王之法制大正。而庶民之情愿。亦伸矣。〇或曰。一叶渔艇。低回苇柳之间。瓜皮革履。不足备数。而亦皆冒之以税率。岂非桑大夫之遗法乎。臣谓此言似仁而不仁也。臣居水边。习知之矣。渔艇,酒艇。岁算之钱。几乎万叶。但有得失。不可常也。然万而税百。不足滥取。今小民业田者。其一棱一畸。岁得粟数十斗者。亦皆出其什五。以输田主。又以数斗。上应 王税。独不足恤乎。何仁于渔。而忍于农乎。先王之法。六畜车辇。咸算不遗。渔艇虽小。其大于车则远矣。胡独漏矣。(今江上小艇。皆无掌标。)
  海西
船分五等。与京畿同。(其巴数亦同。)大船税钱二十两。(土税八商税十二。)中船十五两。(土六而商九。)其有利者。加商税。(黄州,长连商税十四两。)小船十两。(土四而商六。)其有利者。加商税。(龙媒,信川,载宁等商税十两。)幺船六两。(土二而商四。)利少者。减商税。(或收三两。或二两。)小艇三两。或二两。〇追捕船免税。(即追捕唐船者。)进上船减税。大船视中船。(收中船之税。)中船视小船。小船视幺船。〇臣谨按。商利厚薄。非公家之所能察。诸路均税之臣。设有所论。而廊庙之上。奉 教撰书。颁诸八方。以示万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5L 页
民。乃曰。有利者。加商税。少利者。减商税。岂不谬哉。商之利市。或得或失。人有智愚。时有通塞。利以之兴败。岂公家之所宜言乎。税率。唯当视船之大小尔。
  湖西
船分十等。一等(长八巴以上。)二等。(七巴半。)三等。(七巴者。)四等。(六巴半。)五等。(六巴者。)六等。(五巴半。)七等。(五巴者。)八等。(四巴者。)九等。(四巴者。)十等(三巴半。)之外。又有幺船。(二巴半。)杉船。(舷谓之杉俗字也。读之为去声。)〇土税商税。亦通徵焉。一等二等。其差五两。(三十两。二十五两。)三等四等。其差二两。(二十两。十八两。)五等六等。其差二两。(十六两。十四两。)七等八等。其差三两。(十一两。八两。)九等十等。其差二两。(五两。三两。)幺船之税。不过一两。广般之税。止于三两。(广船疑是杉船。即扁舟也。)看水之船。其税一两。(即渔篊之小艇。)〇柴船分为三等。其税有差。(三两二两一两。即贩樵之船。)贡鳆船,护漕船,水营梭船,安兴镇待变船。并免税。(山城待变船。亦许免税。)〇臣谨按。大船之税。差以五两。小船之税。差以二两。可也。七等八等。忽差三两。抑何故也。既自五两。(一二等。)降至二两。(三四五六等。)忽又三两。(七八等。)复降二两。(九十等。)左右思索。莫知其理。借乎。总裁之臣。不复裁整。唯本道之谬。是沿是袭也。
  湖南
船分九等。其土税约之为三等。大船六两。(大巴半以上。)中船四等。(六巴至四巴半。)小船二两。(四巴至二巴半。)其商税。别之以九等。大者三等。其差五两。(一等三十四两。二等二十九两。三等二十四两。)中者三等。其差三错。(一等二十一两。二等十八两。三等十三两。)小者三等。其差半折。(一等十二两。二等六两。三等三两。)幺船之税。(二巴以下。)土税一两。商税二两。〇凡土税商税。皆半分之。春秋分纳。(春纳限四月。秋纳限十月。)〇臣谨按。制法不便。厥有三端。一曰备等。二曰多名。三曰乖率。何谓备等。臣谓八路同系一 王。一王之法。宜以一例束之。 王设九等。(大小各。九等。幺者。又三等。)以待万殊。万殊凑至。照玆王法。各寻厥伍。咸受钤束。此王者之政也。一路都无大船者。不必备高等。一路都无中船者。不必备中等。通观一国。诸等悉备。(共二十一等。)分检各路。或缺高等。而既与同等。则冒之以一率。使八路船舶。会于一处。相问相检。莫不均平。不亦善乎。今也不然。湖西十等。湖南九等。必于一道之内。备设诸级。自作一国。岂不疏哉。诸路之船。会于洌口。相与问答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6H 页
曰。子船越大而税率顿卑。我船差小而税率此高。子云一等何比我三等。我云九等胡比汝六等。疑诋以兴。民志不服。臣以为不便也。何谓多名。臣谓土税商税。其徵于船则一也。多其名而徵之。民不以为德。合其名而徵之。民不以为贪。臣每谓田税大同,三手米,杂色米。亦不必多设名目。(见田制。)况于船税乎。况舟车为物。同于室屋。行于江海。有同田地。从而征之。其征有名。若夫行商者。民庶之所自为也。官未尝给本钱矣。亦未尝授物货矣。何为征之。田有田税。其名实正。若于田税之外。又徵耕芸之税。氓其不怨乎。船夫之行商。犹田夫之作农。彼无作农之税。此有行商之税。亦不均矣。臣故曰。亟去商税之名。唯存船税一名可矣。何谓乖率。臣谓八巴六巴。本不足以定船之大小。唯载米几石。庶云近情。(义见前。)假如长三巴者。载米六石。则长四巴者。似载八石。而高广深阔与长俱进。船中所函不啻倍差。(斗材长广不能十倍于升材而函受十倍其理与此同。)等而上之。所差弥远。(比例之差本皆然。)今自二巴三巴。上至七巴八巴。差法皆同。其不中情理。无待复言。况其两错三错之率。尤无义理。总之船样。有万不同。无以比例。唯载米几石。庶为近之。臣所谓乖率者此也。
  岭南
船有三种。一曰杉船。(谓有舷之船。)二曰桶船。(即无舷之船形如马槽。)三曰槽船。(本名农土船往来于江海之交者。)杉船土税。一巴一两。起于三巴。(三十尺。)每增半巴。加税半两。(五巴则五两。五巴半则五两半。)桶船之税。上视杉船。每减半两。(同是三巴。则杉税三两。桶税二两半为率。)橹船之税。上视桶船。每减半两。(同是三巴。则桶税二两半。橹税二两。)〇其商税则杉船。小者其税五两。(三巴者。)其体稍大。每视土税倍输其钱。(三巴以上也。三巴半。土税为三两半。则商税为七两。〇馀皆仿此。)其体绝小。免其商税。(唯青鱼之时。自产鱼之邑收税二两。)桶船无商税。(贩鱼之时亦收税二两。)橹船行商。则其税如土税。〇臣谨按。岭南船税之率。其比例益精(差之以三层比例。)其乖率益远。(每差半两不中其实情。)大船何倖。如彼小船。胡冤如此。艄工老鍊者。必咥然其笑矣。以舷为杉。则天下之船。皆杉船也。以有桶船。故别名杉船。非矣。宜改之曰大船。小船与畿湖同。
 三船之外。又有三种。一曰广船。(江水之所行。)二曰挟船。(杉船之从船。)三曰渔艇。广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6L 页
船分为六等。大者税六两。(十六巴以上。)次者五两。(十三巴至十五巴。)中者四两。(十巴至十二巴。)次者三两。(七巴至九巴。)小者二两。(四巴至六巴。)幺者一两。(三巴以下者。)挟船无论大小。其税一两。渔艇大者一两。(二巴以上者。)小者半两。(二巴以下者。)〇统营采鳆船。(进上者。)左右沿漕船。(漕仓之所造。)䔉山仓运盐船。(备局之所造。)牧场运藁船。(在晋州。)龙塘江渔艇。(监营之所造。)并免税。〇左兵营采鳆船。(在蔚山。)不许免税。(其数甚多。自昔应税。)〇臣谨按。广船之长有至十六巴者。亦大船也。名曰广船。不知何义。宜亦改称曰江船也。
  关东
杉船桶船。并如岭南法。(行于东海者。)水上船。与杉船同。〇臣谨按。水上船者。洌水之船也。唯原州,春川,狼川,洪川,杨口等数邑有之。理宜与京畿忠州之船。同其税率。乃与岭南岭东行海之船。比其税率。岂不谬哉。一水之沿。同汎之船。此税如此。彼税如彼。抑何义也。均役事目者。草创之法。不可不修润也。
  关北
船有三种。一曰杉船。其税十两。(其大小相近。不可差率。)二曰麻𦩹。其税八两。(本云麻尚船。)三曰耳船。其税五两。(皆行于海者。)其小者二两。〇北道之船。(摩天岭以北。)减其税率。盖以清差支供鱼菜诸物。收之于诸船。故特减其税。〇南北兵营。素无财用。船税钱三百两。属之北营。(在镜城。)二百两。属之南营。(在北青。)北营则换布以给之。(每钱二两布一疋。)〇点船修成册。报均役厅。折半上纳。折半留属本营。〇臣谨按。本营云者。咸镜道监营也。
  关西
原编。无所论。〇臣谨按。浿西之船。非东北海之比。西道渤海。南临绝瀼,(黄州至长渊。)浿水,萨水,㴰水,(能成江。)浯水。(在成川。)小船大船。会于平壤。五緉如竹。帆樯簇立。如之何其不论也。浿西赋税。皆归事大之用。鱼盐船税。亦皆收留本地。以供其用。然 王者立制。宜通执一国。明其出入。今以不输京司之故。并不提举。岂不疏哉。
总论
事目云。诸道船只,盐盆,渔地,藿田。或有隐漏。因事现发。守令勘以田结隐漏之律。监吏及本主。严刑边配。〇渔地渔篊。或不幸而无鱼。以之失利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7H 页
者。地方官摘奸减税。巡营发遣褊裨。摘奸许减。如有瞒报者。状闻论罪。〇臣谨按。监司不信守令。乃遣褊裨。待守令如盗贼。恃褊裨为腹心。守令其堪乎。有鱼无鱼。县官尚亦难知。褊裨猝来。何以知之。但见烟水淼茫。一碧千顷而已。制法如此。亦行不得而已矣。〇渔地隐漏。可胜言哉。每十二年。一遣均役郎。暗行渔地。斯可以发其隐也。
事目云。诸营邑镇。若于本厅定税之外。私有横敛者。论以赃律。称以贸易。廉价勒取者。亦如之。御史廉问。一功勘律。〇渔盐船税。条例甚多。巡营户房。军官户房。营吏另加句管。以防渗满。〇臣谨按。鱼盐诸场。皆在穷海之滨。绝岛之中。御史何以尽察。营裨营吏。何以句管。皆赘语也。必遣均役郎。乃可发也。
 鱼盐船税上纳之日。有些杂费。每钱一两。其后钱五分。京畿则去京不远。其后钱三分。〇京司杂费。每钱百两。加徵一两。〇上纳时驮价。依结米条事目举行。(结米事目云。米条船马价。计减于元数中。〇钱条驮价。每三十里五分。三百里则五两。六百里则十两。六百里以上。每百里驮价二两。假如九百里。则一驮之价。为十六两。)〇臣谨按。后钱杂费者。本厅员役之所赖也。王税虽重。民肯出之曰。是唯吾君之所用也。后钱杂费。其谁肯之。宜执诸路税入之总数。商度京司员役之所须。(员役者。书吏库直使令等。)增其税率。以防此费。而后钱杂费之赘疣添出者。廓然扫清。不亦善乎。 王者之法。宜严肃正大。天成铁铸。无多少疮疣。民乃服焉。今于原额之上。别添赘附之物曰。予吏有劳。尔其念之。幸加一文。俾予无费。予仓有官。不能无饩。幸加三文。俾予无损。其体面苟且。其辞令琐屑断断。非天子诸侯之所宜为者也。惜乎。议事之初。何不念及于此。况法如铁城。摩之无碍。然后吏不能容手。若于皮肤。有可以抓起处。则百巧层生。众窦交穿。终至于无艺无厌。后钱杂费者。吏奸之所以起也。胡不念之。〇今宜总执八路之税案。改修其律。每一县之末。书之曰。上纳钱一千两内。(假令也。)百两除留本县。半供县令。半赡监吏。又曰。上京驮价原数中除减。(乃得其实数。)至其上纳之后。以其所受酬厥杂费。(京司之所入。)颁厥吏饩。继厥官俸。派分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7L 页
百司。以之给代一句琐屑之声。不复宣之于遐外之小民。则 国体尊而吏奸无所傅(一作传)矣。
事目云。每式年。一改税案 前一年冬初。自各该道监营。定差员。点检船只。依式尺量烙印。盐盆,藿田,渔篊,渔隧之属。亦详察陈起。〇监司以本厅所颁税案式例。分送列邑。列邑依式。修正税案二件。其一件留邑。其一件上于监营。〇监营取诸邑税案。合作本道税案二件。其一件留营。其一件上于本厅。〇磨勘。限式年二月。〇臣谨按。差员点船之法。今亦寝废。今唯地方官点船。亦委任下吏。不详检也。法本杂乱。无以经久而不坏也。
 船厂论曰。昔者。圣人之驭世也。曰车同轨。夫大车小车。其两轨之间。或阔或狭。何害焉。必使之毫发不差。使四海之内。其辙迹之交于道者。咸归一率也。噫。大车有率。小车有率。其率既同。其两轨之间。不得不同。即自然之理。非圣人强为之裁定也。凫氏为钟。其铣舞钲鼓之间。各有恒率。黄钟之钟。与无射之钟。虽其大小不同。而其比例之差。无不同者。磬人为磬。其倨句鼓股之长。各有恒率。大吕之磬。与应钟之磬。虽其大小不同。而其比例之差。无不同者。此十二律之所以作。而凡天下之以器用为名者。咸冒此法。令毋敢乱杂唯意。此其所以为圣人之制作也。岂唯是也。人身骨节及禽兽之骨节。其臂臑膞胳之大小长短。皆有比例。则造化之理。亦本然矣。故考工记论造车之法曰。车有六等之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于是。六分其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参分其牙围。而漆其二。又曰。五分其毂之长。去一以为贤。(大穿也。)去三以为轵。参分其毂长。二在外一在内。以置其辐。参分其股围。去一以为骹围。又曰。参分车广。去一以为隧。参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以其广之半。为之式崇。以其隧之半。为之较崇。六分其广。以一为之轸围。参分轸围。去一以为式围。参分式围。去一以为较围。参分较围。去一以为轵围。参分轵围。去一以为轛围。凡此诸文。不著尺寸。直云参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8H 页
分去一。或云以其半为之者。即所以该大小而一其率。此今所谓比例之差。而车之所以莫不同轨。凡以是也。车既然矣。舟何为独不然矣。圣人作舟车。以济不通。重车而略于舟。无是理也。我邦三面环海。而渌水,萨水,浿水,潴水,带水,洌水,泗沘水,溁水,潺水,潢水,灆水为之纬焉。大船,小船之行于江海之中者。以千万数。凡谷粟,鱼盐,材木,柴炭之等。咸以船运。而国且无车。无游牝,腾驹之俗。凡日用百物之转运。非船则担。二法已矣。其需于船。若是其专且切矣。顾国中之船。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狭而长。或阔而短。或大而浅。或小而深。千态百状。无一同者。于是造船而浮之水。以试美恶。甲船虽大。而不能任重。乙船虽小。而不能快走。丙船忌风。摇荡已甚。丁船吃水沈垫。在即万一之倖。偶有一船。任重而快走。能风而拒水。则观者叹嗟。贺其善成。相与名之曰倖船。而匠人又顾之他。则又随所为而为之。为甲为乙为丙为丁。而昔之所谓倖船者。今不可复见矣。其何如而为任重。何如而为快走。何如而为能风拒水。盖茫然不知其所以然矣。若是者。何也。其比例之差。本无常法故也。宜命冬官之臣。就露梁之上。建一大屋。名之曰船厂。乃于穴口海中。执一倖船。召梓匠之善者。度其长短。度其阔狭。度其崇庳。曰底曰舷曰舻曰艄。其或丰或杀或弇或柞。咸出度数。求其比例。于是记之为法。如考工记之文曰。舷阔几尺。参分其舷阔。以其一为之底。(假令也。)参分其舻阔。去一以为艄。(假令也。)参分舷崇。以其一为楼版之崇。(假令也。)参分艄崇。去一以为舵崇。(假令也。)于是。按其法而为之船。则天下之船。皆倖船而复有不善者乎。于是为之法曰。大船九等。小船九等。艑三等。(扁舟也。今之津船。)艇三等。(即渔艇酒艇。)大船一等。准载米千石。(十五斗为一石。)二等九百石。差而降之。下至九等。准载米二百石。小船一等。准载米一百八十石。(每等差之以二十石。)二等一百六十石。差而降之。下至九等。准载米二十石。艑一等。准载人九十名。(主于济人故。)二等六十名。三等三十名。艇一等。准载米六石。二等四石。三等二石。(见上文。)于是为之法曰。匠人造船。有敢于两九等两三等之外。以其私阔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8L 页
狭。违其尺寸。乖其率例者。投配济州。或全徙废四郡。永不赦还。仍于船额。刻匠人姓名及修造年月及大小第几等。报知平赋司。(今之均役厅。)照授掌标。编录典舰司。俾修船案。于是乎放之。许其使用。则不出十年。国中之船。皆同舷。如车之同轨矣。臣又思之。松禁之无实也久矣。吾东宜松。凡宫室棺椁舟船之材。咸以松充。而封山姑舍。凡沿海三十里之地。悉禁伐松。然其方禁之地。亦无不起宫室治棺椁造舟船。则禁之而不之止。可知耳。禁必犯之物。闭必穿之窦。吏缘为奸。民乃玩法。非驭世之长策也。安眠之松。厉禁严矣。然沿安眠之海。数十馀邑。其宫室,棺椁,舟船之材。无一而非安眠之松也。莞岛之松。厉禁严矣。然沿莞岛之海数十馀邑。其宫室,棺椁,舟船之材。无一而非莞岛之松也。凡诸山,诸岛之松。其设为厉禁。无一不严。而其究竟不禁。无一不然。然则其禁之也。宜有以小开其窦。而严立厥限。令可以施行焉可也。长山浦建一船厂。乔桐府建一船厂。安眠岛建一厂。边山建一厂。莞岛建一厂。折今岛建一厂。南海县建一厂。巨济府建一厂。统制营建一厂。诸路水军节度之营。各建一厂。丹阳郡建一厂。春川府建一厂。(洌水之二源。)萨浿㴰浯潴带泗沘溁潺潢灆诸水之源。多松之地。各建一厂。于是召集匠户。使居厂屋之旁。令凡欲造舟之人。或造或修。咸于是造焉。有敢于私处匿造者。用私铸钱律。直断无赦。则不出十年。国中之船。无一而不车同轨矣。凡封山之松。每式年计其株。连抱者。为一等。合抱者为一等。半抱者为一等。每十二年。升其等。于其连抱之中。封其美理者。为黄肠。以其馀按录发卖。新升者百株。则伐百株。新升者二百株。则伐二百株。俾之以造船。凡风落之松。即令斩截。俾之以造船。(小迟则生蛀。)凡黄场两端之截去者。咸付船厂。俾之以造船。(今皆火焚之。)凡私山之松。亦放斯例。美者录之。每造公船。级价而用之。其连抱而未美者。许其私卖。而受其升者。(自合抱而升等者。)咸输于船厂。俾之以造船。凡稚松之斫伐者。罚十锾。半抱者八锾。合抱者六锾。连抱者四锾。唯没其货。(半抱以上皆属公。)而罚轻于稚。使民知稚松之不可犯。则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9H 页
松不可胜用矣。此先王之法。非今之所创言也。禽兽之为物也。一脱之不必其复获也。然且不麛不夭。以待其老成。(数罟不入洿池亦此义。)况树木者。植立而不迁。以待人伐。其可夭之乎哉。王制曰。木不中伐。不粥于市。此之谓也。松有征。匠有赋。船有税。税有率。咸中情理。浑若天成。国法于是乎有文矣。若夫国用之有小补。非敢恋也。
삽화 새창열기
战船使用议(附)
正宗大王下教曰。漕转之政。兼寓戎务。自昔周官之制。以至汉,唐,宋,明漕船即战船。此亦兵农相寓之一端。严饬造船营阃邑镇。先以坚造精制。将欲兼运漕。使三道帅臣知之。(列圣御制。)
 
又丙辰传教曰。战舰之紧重果何如。而反不若漕船之便于使用。此盖营阃。不能管检照察。邑镇亦不尽心精造而然者。其为骇然。孰甚于此。古则漕船。皆用战舰。宝鉴所载望远亭试阅之故事。可验。年来庙堂。虽有关饬。未知其必食其效。既往付之昧爽。自今新造之船。别船严饬。录其年条。别作一案。藏于备局及户惠厅。轮回试运。漕转米谷及诸般公物之木道使用者。而万一船格不习于水利。(方言能橹者。谓之格军。)船制不捷于洋中。则不勤监造之守令边将。勘以师律。道帅臣绳之重典。行之有年。无弊而有效。则漕船不当如数改造。至于漕军便否。即节目间事。从长归一。便宜之策禀旨。〇臣议曰。漕船修改。工费钜万。战船亦然。故 圣教欲用战船。以省漕船之费也。然臣区区之愚。以为漕船工费。特其馀事耳。战船者。阴雨之备。干城之恃。三面环海之国。其所需之重。何如也。顾乃修造之日。遂阁泥沙。经年阅岁。不复运动。风磨雨洗。无所庇覆。胶固钉著。遂为死物。或于数十年中。偶行水操。将欲以船而离地。则大炮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79L 页
震天。巨繂组地。千人呼邪。嶷然不动。及其小移也。则艌缝坼裂。而水涌如泉。舷板震伤。而钉落如雨。修之补之。出于汊港之外。则桅樯露将绝之痕。篙橹有必触之刺。缆繂乍引而朽断不禁。帆幔欲张而维络多缺。铛锉虽具而笊刷未备。瓶罂都阙而枓戽徒存。冷落龃龉。绝无相习之安。徘徊泳游。暂成可笑之欢。苟塞一日之责。又至数纪之远。臣未知此何物事也。一朝海寇乘风。岛砦失守。则虽杨仆登楼。马援扣舷。臣恐一片之木。无可以驾海逐潮者也。臣闻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必于平日。使用无休。使船与水手。相习相熟而后。缓急庶有所用。不此为念。因循依旧。则仓猝狼狈。必有悔恨之日矣。其使用之术。不唯 公漕是运。私漕私贩。无有不许。一如民船之行商者。而冒之以薄税。以补修造之费。则藩㰚有所御。而经用有攸省矣。岂不善哉。 圣谕如此。而廊庙之臣。不以实心对扬。藩臬之臣。务以浮辞遮阻。遂至今日。格而不行。可胜叹哉。天下万国。皆有水战。而别制大船。名之曰战船。阁于泥沙之上。振古不动。此诚古今书籍之所未睹也。作天下所无之物。以自胶守曰。吾东之俗。不得不如此。岂不惑哉。
 全罗右水使李民秀状启曰。天下之物。动则不坏。静则不巩。此物之理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岂非古人之至言乎。今战船兵船。造成之初。则阁于泥沙。终古不动。或当习操之日。千人呼邪。仅移数步。大炮震激。乃浮水面。如是也。故筋脉解缓。首尾不应。仓卒弥缝。架漏牵补。数里沿洄。半日而止。苟幸此日之无事。不念他年之隐忧。其实若当有事之时。必取公私所用漕船商船之平日运行者。乃可出战。今之所谓战船兵船。必将焚弃之不暇。何者。千病百痛。非咄嗟之所能药也。当初战船之设。必在倭寇之后。当此之时。朝夕待变。如在目前。故严其法制。泊于信地。令不敢寸步移动。岁久成规。虽至承平之世。而此法不改。大凡为国之计。贵在务实。不在虚文。况于武备乎。臣谓自臣营为始。自今战船兵船。许民使用。使之输漕。使之行商。一如公私诸船。唯其所往之地。严立限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80H 页
界。北不过京江。东不过昌原。西南不过红衣楸子。如有越界者。直用军律。每战船所到之地。必于地方官。即出公文。使知来泊。及其发还之日。亦出公文。使知还去。若于其间。或有警急。则该地方官。星火督发。俾还本营。如是定式。申严约束。则虽于中洋。或有风闻。回还信地。虽(一作谁)敢或后乎。况有警之日。东自蔚莱。西至固麻。必驿书飞传。呼吸相通。苟使骑船之民。稍知军法。出不易方。则招呼还集。不过旬日间事。此不必深虑。自古寇盗之警。未尝无豫兆先声。新罗清海之受敌。高丽海浪之为患。皆非一朝而忽至者。虽以壬辰事言之。举国嗷嗷。数年之后。乃有壬辰。不可曰不虞也。况编伍之卒。不居于船侧。甲兵之具。不载于船中。聚军修械。动费旬月。既聚既修。乃可出战。唯惧战具之难办。岂患船还之不亟。今汊港所阁之船。如欲闻变而修改。令可出战。则须费数月。乃可讫功。而此船则还来之夕。便可出战。左右思量。其利害便否。不可同日而论。战船兵船之制。上有装板。旁有铳穴。装板则甲乙丙丁。书其标号。藏于厂屋。以待其用。铳穴则别为牖板。以时开阖。则彼此两用。俱无所碍矣。民用公船。自应有税。虽其所敛轻于私船。计其岁入。亦应不鲜。造船改船。经费必减。若吏若校。聊赖亦生。上可以少补国用。塞其縻溃。下可以沾惠军民。救其贫残。以臣愚见。实为便宜。(嘉庆丁丑冬。)〇臣谨按。战船使用。则必有船税。故附录于船税之末。
 林川郡守尹持范应旨疏曰。(戊午冬。)湖西之舟师。邑为十三。而本郡居其一焉。有防船二只。兵船一只。盖其法新造后。三年一添木。又三年一改槊。又三年又添木。又三年又令新造。通计十二年间。三年役一番。若其会减。则防船一只。新造米二十五石。添木改槊米各十五石。兵船新造米十石。添木改槊米各五石而已。至于入岛。伐木之费。人牛搬运之贳。匠手之工钱。船格之衣粮。在新造至七八百缗。在添木改槊。则至五六百缗。而此则全无助划之例。故每当船役之时。抄得境内之富民一人。名曰代将而责成之。一经者任。轻者破家。甚者离乡。今年破一富家。明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 第 280L 页
年失一富户。厉民之政。孰大于此。臣窃思之。盖一纪之内。一只防船。新造八百缗。添木二次。一千二百缗。改槊一次。四百缗。以此通计。为二千四百缗。合三船计之。则为七千二百缗。本郡两税。较数岁之中。假令为二千四百石。而计其船价。则田税重而大同轻。合轻重通计。则为四百四十石。积十二年计之。则为五千二百八十石零。第以丰歉间米价折钱。而每石四两。则为二万一千一百二十缗。以此船价。较彼兵防船十二年所费。则所馀者为一万二千九百馀缗。虽有欠缩。不失为满万。以满万之数。酬其船什之杂费。除其船格之衣粮。自有馀裕。不特止此三船之应改应添应会减。自有一百六十五石之米。斯可为通共补用之资。亦可备风涛破伤之患。臣谓以此三船。载彼两税。收其船价。则非但恰当。似亦有馀矣。且船之为用。宜水不宜陆。而战船则不藏于水。抬之于陆。伤破之易。职此之由。装税使用。亦足为不易伤之一道。其敢曰万一无弊。而亦可为因仍变通之道也。 答曰。船制经纶。即令庙堂。与有司之臣。详确黏启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