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x 页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卷五)
 地官修制 田制一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84H 页
井田论一
 井田者。圣人之经法也。经法。可通于古今。利行于古而不便于今者。必其法有所不明而然。非天下之理。有古今之殊也。今言井田不便者。其大端有二。其一曰地势不便。其一曰民数无恒。斯皆不深考乎先王之制而粗为之说者也。苏洵之言曰。沟洫浍川之制。畛涂道路之法。非塞溪壑。平涧谷。夷丘陵。破坟墓。坏庐舍。徙城郭。易疆陇。不可为也。又曰。驱天下之人。竭天下之粮。穷数百年。专力于此。不治他事而后。可以望天下之地。尽为井田。此非苏洵氏之言。天下人之所恒言也。凡为是说者。自以为疏通识务。不滞古迹。快人快论。有足以陵驾一世。而不自知其庸暗至极。不可与论于玆事也。嗟呼。今之山川。尧舜三王之山川也。今之疆域。尧舜三王之疆域也。其丘陵原隰坟衍薮泽。皆未大变。其或为雨潦之所漱决。畚锸之所夷塞者。极不过寻仞之间。未大变也。夫孰云尧舜三王。堕山填壑。斩岭实沼。尽天下而为之井乎。诚如是也。苏氏期之以数百年。臣以为千万年之所弗能也。儒林释经有谬。而后世之人奉注为经。笃信不疑。宁尧舜三王。受迂诞诡怪之诬。而终不敢驳儒说一字。皆此类也。杜佑之言曰。阡陌既敝。又为隐覈。隐覈在乎权宜。权宜凭乎簿书。夫行不信之法。委政于众多之胥。欲纪人事之众寡。明地理之多少。虽申商督刑。挠首总算。不可得其详。有从而为之说者曰。生齿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84L 页
衰殖。日迁月变。云潏雾渝。计口授田。欲其均平。则今岁所完。来岁破裂。予之夺之。受之还之。若风沙之聚散。虽使申商督刑。挠首总算。不可得其平。其庸暗不聪。又不特苏氏之说而已。若然。尧舜三王之时。其天下之民。皆生产有期。死亡有限。令可以执其总而平其分也乎。不然。将谓尧舜三王之世。原未尝有井田之法。而经典所载。皆齐谐虞初而止乎。何尧舜三王之能沛然行之。而今终不可效也。嗟呼。天下之理一也。今人之所必不能。亦尧舜三王之所不能。尧舜三王之所已能。亦今人之所必能。岂有疑哉。夫孰云尧舜三王之世。尽天下之民而计口分田乎。下焉者。沈渐于无根之俗说。上焉者。拘滞乎先儒之误注。虽赫赫经文。可證可据。有足以破千古之惑者。则莫之察焉。此天下之通患也。臣亦习闻其说。谓必酌古今之宜。施变通之术。卑之无甚高论。令可以举而措之而后。其法可小行。及观圣经诸文。乃臣之所欲参酌而变通之者。原是先王之本法。但当表章经文。按而行之。不必凿凿然裁损修润也。嗟呼。圣人而迂阔。孰为缜密。圣人而瞢昧。孰为疏明。信道笃。无往而不释然也。
井田论二
 井田。何为而作也。井田者。九一之模楷也。择平衍之地。或数里一井。或十井相联。其云尽天下而为之井者。先儒之说也。天下之田。长焉短焉。斜焉椭焉。锐焉钝焉。匾焉喎焉。有精于数理者。絜之以句股。会之以羃积。升除折补。以得其所函之实。于是召佃夫而告之曰。尔田八。公田一。以八治一。输之公。吾将用之。民且哓哓然退而议之曰。吾田无乃小乎。尔田无乃大乎。公田或者其弥大乎。惑焉争焉。怨焉诅焉。历世而不能平。井田于是乎生焉。就平衍之地。画地为井。于是为之法曰。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纵横各十步。)亩百为夫。(纵横各十亩。)夫三为屋。(如三间之屋。)屋三为井。(其形如井文。)于是视之。四角平直。间架均正。甲之百亩。无以异乎乙之百亩。乙之百亩。无以异乎公田之百亩。于是召佃夫而告之曰。汝视玆井。以玆为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85H 页
率。归视汝田。验具九一。于是向之所谓长者短者。斜者椭者。锐者钝者。匾者喎者。壹以是剂焉。则其所函之同不同可瞭然。此井田之所以作也。圣人以规矩。正方员。以六律。正五音。以井田。正九一。以之为楷焉。为模焉型焉范焉。使愚氓之在野者。知所以度其田之中式而已。顾何必堕山填壑。斩岭实沼。尽天下而为之井。然后快于心哉。其可井者井之。其不可井者。规焉。町焉。莱焉菑焉。壹冒之以井田之率。升除折补。束之以井田之总。于是舍其九数。乘之以十。于是其不井者。亦数之以井曰。十井为通。十通为成。十成为终。十终为同。以之赋禾䅳。以之赋车乘。以之作都鄙。以之封侯。以之建伯。此尧舜三王之法也。后之儒者。瞥见十井为通。十通为成。必欲十十开方。无缺无碍。想之如棋局之有经纬。经所云方十里者。想之如棋局。经所云方百里者。想之如棋局。经所云方千里者。想之如棋局。于是出而视冀州之地。无此大野。出而视兖州之地。无此大野。出而视雍州,豫州之地。无此大野。于是为之说曰。必塞溪壑。平涧谷。夷丘陵。破坟墓。壤庐舍。徙城郭。易疆垄。持之数百年。然后其事乃成。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吾东之田。十束为一负。十负为一总。十总为一结。亦未尝十十开方。何必通成终同。必待开方而后。乃立其名哉。此其易悟者也。
井田论三
 井田。何为而作也。井田者。农家之阵法。其云计口而分田者。妄也。束天下之农夫。八八(一作人)为伍。使治百亩。其八人为一伍。斯之谓一夫也。其三八二十四人。为一队。斯之谓一屋也。(即夫三为屋。)其八八六十四人。为一旗。斯之谓一井也。十井为一通者。如合旗而为哨也。十通为一成者。如合哨而为司也。十成为一终者。如合司而为部也。十终为一同者。如合部而为营也。馀夫者。夫妇二人也。馀夫二十五亩者。奇兵之游出也。四馀夫相合。又成一夫。四九三十六馀夫相合。又成一井。与所谓九夫一井者。总以计之。为通为成为终为同。以之出赋敛。以之起军旅。此古之所谓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85L 页
井田夫。孰云计口而分田哉。天下之生久矣。生育蕃滋。盈溢乎海内。如欲计口而分田。尧舜其犹遁矣。一日之中。九州之内。其婴孩之出于腹者以万数。其耇老之没于竁者以万数。或乳而殇。或童而夭。或壮而折。或凶年饥岁饿而莩。或濈孴然繁殖。或庨豁然丧亡。其盛衰登降。日殊而月不同。又乌能执其总而立其率。令得均分而无敧侧哉。圣人多智。必不肯枉始玆事也。况民者。胥资以生者也。饭虽贵。悉天下之民而归于田。亦困而死而已矣。工不攻金攻木攻陶瓦塼埴。以出其器用。则有死已矣。商不通货财迁有无。以济其匮乏。则有死已矣。虞不作山泽之材。牧不蕃食鸟兽。嫔不治丝麻葛枲。以资其衣服。则有死已矣。若是者。皆不可以为农。不可以为农。则不可以授田。计口立率。以分其田。有是理乎。田也者。天子诸侯之物也。天子诸侯之有是田。而颁之于农夫也。犹今之富人。有是田而授之于佃夫也。富人之授田于佃夫也。必择其健壮勤啬。有妇子佣奴可助其功者授之。天子诸侯之授田也。何以异是。冢宰以九职。任万民。唯其可农者。任之以农。故九职农居一焉。尽天下之民而计口分田。有是理乎。父母有十子。其可农者农之。其可工者工之。可贾者贾之。其职事既分。其生理以赡。冢宰之以九职。任万民。何以异是。今之议井田者。必先算一国之田结。又继算一国之民数。立率而均其分。曰田结不足。曰民口恒溢。于是乎为之说曰。上古之世。地广人少。则可以为井田。后世生齿日繁。则井田不可复。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籍农夫而配于田。如籍卒伍而配于军。其外于籍者。各以其职。与农夫通功易事。以赡其食。斯之谓制民产。顾何尝使天下之黔其首者。咸得百亩之田。各自谋其食哉。然则井田之法。可复于今日。不可但缅邈驰心。慨唐虞之难企也。若其所忧则有一焉。古者。天子诸侯为田主。今也。群黎百姓为田主。斯其所难图也。必持之数百年不挠。收之有渐。行之有序而后。乃可以复先古之法。其始也。为限田。为名田。为均田。及其久也。还太阿之柄。泻建瓴之水。庶乎其沛然无阏矣。〇井田之制。散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86H 页
见诸经。先儒之注。多牵缠不通。所以识务之人。必言井田不便。今取诸经要义。疏理如左。
《周礼地官小司徒》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郑司农云。井牧者。春秋传所谓井衍沃。牧隰皋者也。〇襄二十五年。左传云。楚蔿掩为司马。书土田。度山林。(量其材。)鸠薮泽。(禁其焚。)辨京陵。(为墓地。)表淳卤。(轻其税。)数疆潦。(减其租。)规偃猪。(度其水。)町原防。(堤防间地。不得方正。如井田。别为小顷町。)牧隰皋。(为刍牧之地。)井衍沃。(平美之地。则如周礼制。以为井田。九夫为井。)量入修赋。(量九土所入。)赋车籍马。(税民之财备车马。)赋车兵,徒卒,甲楯之数。〇臣谨案。物土有九。惟衍沃之地。乃为井田。则苏洵所谓塞溪壑。平涧谷。夷丘陵。破坟墓。已归于诬矣。衍沃之地。画井如法。九九开方。原防之地。片片为町。算其所函。折长补短。以为百亩。束九为井。与井通计。十井为通。十通为成。此古井田之法也。尽天下而为之井。有是理乎。
 
郑曰。隰皋之地。九夫为牧。二牧而当一井。今造都鄙。授民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率二而当一。是之谓井牧。〇贾逵春秋传注曰。山林之地。九夫为度。九度而当一井也。薮泽之地。九夫为鸠。八鸠而当一井也。京陵之地。九夫为辨。七辨而当一井也。淳卤之地。九夫为表。六表而当一井也。疆潦之地。九夫为数。五数而当一井也。偃猪之地。九夫为规。四规而当一井也。原防之地。九夫为町。三町而当一井也。隰皋之地。九夫为牧。二牧而当一井也。衍沃之地。亩百为夫。九夫为井。〇春秋正义云。郑玄云。二牧而当一井。是郑,贾同此说也。按周礼所授民田。不过再易。惟有三当一耳。不得有九当一也。山林薮泽。京陵偃猪。本非可食之地。不在授民之限。虽九倍予之。何以充税。而使之当一井也。且以度鸠之等。皆为九夫之名。经传未有此目。故杜不用其说。〇臣谨案。杜氏。不用郑,贾之说是矣。然原隰者。可食之地也。曰町曰牧。皆是田名。贾说不可全弃。然原隰之地。亦有膏腴。当算其羃积。束之为百亩。与井通计。不必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86L 页
为三易再易之说也。
 《驳义》郑曰。此谓造都鄙也。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重立国。〇又曰。九夫为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此制小司徒经之。匠人为之沟洫。相包乃成耳。(贾云。中一夫入于公。四畔八夫家。治百亩。尚无九夫所治。况其中或有一易再易。所取数更少。今郑云。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郑据地有九夫而言。非谓有九家也。)〇又曰。四井为邑。方二里。四邑为丘。方四里。四丘为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则方十里为一成。积百井九百夫。其中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夫。出田税。三十六井。三百二十四夫。治洫(节)。〇又曰。井田之法。备于一同。今止于都者。采地食者。皆四之一。其制三等。百里之国(即大都。)凡四都。一都之田税。入于王。五十里之国(即小都。)凡四县。一县之田税。入于王。二十五里之国(谓家邑。)凡四甸。一甸之田税。入于王。〇贾曰。郑知此谓造都鄙者。乡遂公邑之中。皆为沟洫之法。此经谓井田之法。故知为造都鄙也。云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者。案遂人。夫间有遂之等是沟洫法。乡田之制。与遂同。此经与匠人。谓井田法。其制与乡遂不同也。〇臣谨案。郑注周礼。一往多误。此章其甚者也。周制王城之内。谓之六乡。城外近郊。谓之六遂。(五十里之内。)百里之内。谓之远郊。(遂之外。)二百里之内。谓之邦甸。(即公邑。)三百里之内。谓之家稍。(大夫之采邑。)四百里之内。谓之邦县。(小都之所在。)五百里之内。谓之邦都。(大都之所在。)冢宰九赋之注。本出于司马法。司马法云。百里为郊。二百里为州。三百里为野。四百里为县。五百里为都。其义有所本也。但遂人所掌。止于六遂之内。小司徒之经土地而制井牧。内自远郊。外达邦都。乃郑专以此章。属之于造都鄙一事。不亦谬乎。周法唯六遂。别用什一之税。远郊以外。皆用九一之税。故六遂什一之制。遂人掌之。远郊以外。井牧之制。小司徒掌之也。远郊也。邦甸也。家稍也。(三百里之内。)但有井邑丘甸。不立县城。虽有四甸。不束之为县。(无小都。)邦县之地。但有邑丘甸县。不立都城。虽有四县。不束之为都。(无大都。)盖以二百里之内。王灵密迩。但以丘甸。供其田役。其外一重。令置大夫之采邑。名之曰家稍。(马食粟穗曰稍。)使各保守。已有御外之意。其外一重。列作小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87H 页
都。名之曰县。以封同姓。其外一重。列作大都。令四倍于小都。名之曰都。以封子弟。诗云。大宗维翰。宗子维城。盖指此类。乃所以藩屏王室也。且所谓小都大都。未必皆封君留守。故鲁之三家。各主一都。谓之三都。而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又使高子羔。为费宰。是以宰而守之也。晋献公令申生。守曲沃曰分都城。(闵元年)申生之前。曲沃之都。无封君也。郑武公令叔段。守京城曰都城。(隐元年。)叔段之前。京城无封君也。既无封君。其可无守宰乎。冢宰以八则。治都鄙。所谓八则者。一曰神。二曰官。三曰吏。四曰士。五曰用。六曰民。七曰威。八曰众。县都之宰。有官有吏。有士有民。仰而事神。俯而驭众。与今之郡守县令。其职相同。王子弟有可封者则封之。不然则置宰。其法通于诸侯。故孔子为中都宰。子游为武城宰。宓子贱为单父宰。皆比宰也。郑玄必以立国为说。不亦谬乎。井田之法。内自远郊。达于畺畿。(五百里。)郑每云。乡遂用沟洫法。都鄙用井田法。然则中间三重之地。又用何法。岂遂荒废而无田乎。其不了如是矣。〇臣又按。六乡者。王城九区之六也。六乡之人。专习德行道艺。以听乡党州闾之教。或仕为士大夫。或仕为府史胥徒而已。此中无一个农夫。亦无一片之土可种禾黍。郑每云。乡遂用沟洫法。不亦谬乎。十夫之沟。百夫之洫。此六遂之法。于六乡无与也。六乡之聚。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为族为党。为州为乡。六遂之聚。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为酂为鄙。为县为遂。四郊以外之聚。九夫为井。四井为邑。为丘为甸。为县为都。皆以六层为制也。一乡之数一万二千五百家。一遂之数。亦一万二千五百家。而一都之数。不过为八千一百九十二家。(一井八家。一邑三十二家。则一都之数如此。)其多寡不等者。六乡之内。其所受廛地。大小相等。不得阔狭。五五相比。不得加减。故其数如彼。六遂之内。虽各散居。亦五五相比。井牧之地。其地閒旷。各自散居。以就田土。亦有馀夫小户。不成一家者。参错其中。故不得以五家起率。但以井地为准。凡四井之民。束之为邑。凡四邑之民。束之为丘。凡四丘之民。束之为甸。通计一都大小民家。亦必与一万二千五百。不甚相远。此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87L 页
先王制邑之精义也。〇臣又按。井田之法。中为公田。四畔为八夫之私田。此不易之义也。经云。九夫为井者。百亩之地。元称一夫。与步百之为亩。井十之为通。名例相同。(字书。有畉字。此是九夫为井之畉也。)非谓民夫有九人也。郑乃曰。九夫所治之田。不亦谬乎。贾为是悯。乃曰。郑据地有九夫而言。然郑以百井。为九百夫。算而上之。终乃云四千九十六井。为三万六千八百六十四夫。以出田税。岂亦以地言乎。郑玄不信。孟子坚以一井为九家。九家各治一区。各出王税。其什一九一。都不可知。其失。岂可讳乎。审如是也。画为九区。绝无意义。岂圣人之法乎。九一者。天下之通法。唯六遂之内。别用什一。不可混沦如是也。〇臣又按。井田之法。唯于衍沃之地。时画一井。以立矩率。以示万民。以定九一之大法而已。或一井孤存。或数井相联。其或平原广野。容有十井之相连者。然所谓十井为通。百井为成者。一井二井之散在坟衍者。合而计之。以充其数。不惟是也。污莱町疃。一𤲪之田。匾者椭者。尖者钝者。折长补短。束之为百亩。百亩既九。束之为一井。一井既十。束之为一通。一通既十。束之为一成。推之事理而必然。玩诸经文而可悟。郑每以一成之地。想之如棋局。乃曰四井之邑。方二里。四邑之丘。方四里。四丘之甸。方八里。甚则曰旁加一里。为方十里。以作一成。(谓方八里。四畔各加一里之博。)不亦拗乎。闭户展纸。作图打算。辛苦崎岖。以完一成之制。而此户一开。无此大野。郑将若之何。〇臣又按。司马法云。甸方八里。出长毂一乘。又云。成方十里。山长毂一乘。(考工匠人疏。)甸者。邑聚之名。成者。田总之名。守土者。以甸而出车。治田者。以成而出车。故其文如彼。其云。方八里方十里者。推移折补开方以算之。故其文如彼。乃郑乖拗。必欲以一甸为一成。而甸之所函六十四井。成之所函。乃为百井。郑为是悯。于是乎为之法曰。六十四井出田税。三十六井治洫。至于一同。则曰四千九十六井出田税。五千九百有四井治沟洫。(全文见注疏。)是万井之地。以四千供王税。以六千治沟洫也。天下其有是乎。沟洫疏瀹之役。虽亦可苦。一番完筑。可至数百年无事。或有淤塞。以时浚治而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88H 页
已。何至岁割六千。以防此浚治之费哉。出税之民。何其苦也。治浍之民。何其乐也。天下必无此法。章句腐儒之见讥于桑大夫。不亦宜乎。〇臣又按。畿内分封之法。极于一都。故都曰大都。县曰小都。见于载师。其文确然。郑乃曰畿内有百里之国。不亦过乎。郑所据者。王制也。然王制九十三国之说。朱子已破之。(见陈浩集说。)春秋传曰。大都之城。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隐元年。)坊记曰。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都之耦国。圣人所戒。矧可以百里之国。布列于畿内乎。舜本纪云。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都之为物。本非国也。舜称都君。不称国君。周召毛聃之等。以其采邑。为之爵号而已。周国召国。所未闻也。况郑所谓百里之国。乃一同田之所封也。郑以邦畿千里之地。想之为棋局。曾无一峰一林纤翳其间。故欲于百里之内。全得一周之田。迂闇至此。亦可以休矣。然苏明允塞溪壑。平涧谷之说。皆起于此等误注。臣不敢不辨。(贾以二十五里之国。为家邑。天下有以家邑为国者乎。)
《考工记》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圳。(与畎同。)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
 郑曰。古者耜一金。两人并发之。其垄中曰畎。畎上曰伐。伐之言。发也。圳。畎也。今之耜。岐头两金。象古之耦也。田一夫所佃。百亩方百步地。遂者。夫间小沟。遂上亦有径。〇贾曰。畎上高土。谓之伐。伐。发也。以发土于上。故名伐也。(节)后汉用牛耕种。故有岐头两脚。耜今犹然也。遂人云。夫一廛田百亩。彼虽为沟洫法。一夫则与此同也。〇又曰。按遂人云。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彼沟洫法。此井田法。虽不同。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则同也。按彼郑云。以南亩图之。遂从沟横。洫从浍横九浍而川。周其外。遂在夫间。故遂则从矣。此云田首倍之为遂。遂即横也。(彼则遂从而沟横。此则遂横而沟从。)〇又曰。彼川则人造之。此百里有浍。浍水注入川相去远。故宜为自然川也。〇臣谨案。伐者。垈也。发者。也。(其字同。)皆以耜起土之名。经云。一耦之伐者。谓二耜之所垈。广尺深尺也。郑乃云。畎上曰伐。明是误注。贾乃云。畎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88L 页
上高土。谓之伐。此顺郑而言。无足怪者。〇又按。岐头之耜。此古人之法。流至汉末也。但古者两人耦耕。汉时一牛独耕。郑乃曰。古者耜一金。两人并发之。夫以两人各持一金之耜。共作一尺之畎。手势参差。必难双行。此亦郑氏之迂处也。〇臣又按。川者。流水也。经曰。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见下文。)天下岂有人作之川乎。遂人以十。匠人以九。此虽不同。川则皆天作也。大抵井田沟洫之制。当自大川之边。随势立经。南流北流之川。当以南北为经。东西为纬。东流西流之川。当以东西为经。南北为纬。郑所云。南亩图。意亦迂儒闭户之所作也。古人或云。东西曰阡。南北曰陌。或云。南北曰阡。东西曰陌。盖亦川流之经。随地不同。其名以殊。而川居之人。各凭古闻。凡经者。谓之阡。凡纬者。谓之陌。迂儒欲以南北东西。执定阡陌之名。亦难矣。禹自奏其功曰。浚畎浍距川。浚川距四海。则川直达海。尚可曰人作乎。大凡田水之行也。耜发为畎。畎者。纬也。畎注于遂。遂者。经也。遂注于沟。沟者。纬也。沟注于洫。洫者。经也。洫注于浍。浍者。纬也。浍注于川。川者。经也。若其画井之法。起于川边。十亩之长。十十开方。以为一夫三夫之长。三三开方。以为一井。十井之长。十十开方。以为一成。十成之长。谓之一终。十十开方。以为一同。此井田之大数也。然始于川边。终于山根。其间地势。长短广狭。远近斜正。随地不同。则此井田。或画至一井。遂逢山根。或画至百井。得成一成。或未满一成。即逢山根。不得成成。或平原广野。其方百里。渺渺漫漫。一望无际。则百成开方。可为一同。虽然。无缺无碍。完为一同者。天下盖绝无也。然圣人制法如是者。如皋陶谟五服之制。大司马九畿之法。极其所至。准备为说。非其地悉然也。乃郑注贾疏。皆想之如棋局。五服之方五千。九畿之方万里。一同之方百里。都如棋局。无复一角之缺。岂理也哉。后世之论井田者。必欲得方百里平衍之地。画之为一同。然后乃议施行。此天之下。何处得此地乎。将谓尧舜三王之世。山川原隰。非今日之观乎。九浍而川周其外者。郑玄之谬义也。〇臣又按。经云。井间者。谓一井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89H 页
之内也。其云成间者。谓一成之内也。其云同间者。谓一同之内也。考工记文例。本自如此。辀人曰。五分其轸。间以其一。为之轴围。轸间。是一轸头尾之间也。凫氏曰。铣间去二分。为之鼓间。铣间是一铣始终之间也。鼓间亦然。则井间成间。亦当释之如此。乃郑含糊鹘突。无所分劈。今之学者。专执遂人章夫间有遂一句。遂以井间为两井之间。以成间为两成之间。同间为两同之间。若然三里一沟。(自此沟至彼沟。其间三里。)十里一洫。(自此洫至彼洫。其间十里。)百里一浍。(自此浍至彼浍。其间百里。)稀阔如此。一遇水潦。必堙塞溃决。损其禾稼。漫其经界。圣人解事。必不为是矣。
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各载其名。
 郑曰。此畿内采地之制。九夫为井。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及公邑三夫为屋。屋具也。一井之中。三屋九夫。三三相具。以出赋税。共治沟也。〇又曰。方十里为成。成中容一甸。甸方八里出田税。缘边一里治洫。方百里为同。方八十里出田税。缘边十里治浍。〇又曰。载师职曰。园廛二十而一。近郊什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谓田税也。皆就夫税之轻近重远耳。〇臣谨案。十夫之沟。百夫之洫。以定什一之率者。六遂之田也。六遂四郊。同在百里之内。其郊遂相分之界。经虽无文。以意推之。五十里之内。当为六遂。五十里之外。当为远郊也。六遂七万五千家。每以九家治田。十畉(百亩十。)则九千家治田。万畉(百亩万。)七万五千家共治田。八万三千三十三畉。其什一。乃公田也。十十开方。不能为方百里。(所不足者。田七成有馀。)王城五十里之内。若无大山大泽荒废之地。则庶可以容此田也。此田密近王城。师田政役。多于外地。祭祀宾客。大丧大葬。皆有供亿。先王特用宽典。别行什一之法。自远郊以往。皆是井田。其率九一。郑每云。采地用井田法。乡遂用沟洫法。而远郊邦甸。终无所论。今乃以采地之制。别之于乡遂公邑。则公邑。亦非井田矣。公邑者。邦甸之地。(二百里之内。)而犹不为井。则四郊尤可知矣。今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89L 页
按经文。十夫之沟。百夫之洫。明是六遂之制。而小司徒井牧之法。通括远迩。郑君何苦违此的确之经文。而自立其法也。井田为经法。什一为特例。六遂之外。岂有所谓十夫之沟哉。谬矣。〇臣又按。夫三为屋。屋当读之如乘屋之屋。古制屋皆三间。东为阼阶。西为宾阶。其中堂之南。谓之两楹之间。斯可知也。井田三区。其形如三间之屋。故曰夫三为屋。郑训屋为具。亦觉少味。一井八家。今谓之三三相具。又何说也。〇臣又按通成终同。以十乘十之名也。邑丘甸县。以四乘四之名也。其率绝不相同。郑每以一成容一甸。自创缘边十里之说。谓之治洫。其好诡如此。〇臣又按。载师云。甸稍县都。无过十二者。宅税之谓也。郑于彼注。不言某税。今于此注。忽谓之田税。何也。田税极于九一。其轻者什一。夫岂有十二乎。下将详论。今姑略之。(详下载师条。)
 《驳义》郑曰。孟子曰。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由此观之。虽周亦莇也。鲁哀公问于有若。有若对曰。盍彻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春秋宣十五年秋。初税亩。传曰。非礼也。谷出不过籍。以丰财也。此数者。世人谓之错而疑焉。以载师职及司马法论之。周制。畿内用夏之贡法。税夫无公田。以诗,春秋,论语,孟子论之。周制邦国。用殷之莇法。制公田不税。〇又曰。夫贡者。自治其所受田。贡其税谷。莇者。借民之力以治公田。又使收敛焉。畿内用贡法者。乡遂及公邑之吏。旦夕从民事。为其促之以公。使不得恤其私。邦国用莇法者。诸侯专一国之政。为其贪暴。税民无艺。(贾云。无艺谓宣公税亩。况为贡法。有何准法。故为井田。不为贡也。)(一作周)之畿内。税有轻重。诸侯谓之彻者。通其率以什一为正。孟子云。野九夫而税一。国中什一。是邦国。亦异外内之法耳。〇贾曰。按左氏杜服所引司马法云。甸方八里。出长毂一乘。郑注论语。引司马法云。成方十里。出长毂一乘。〇郑注。小司徒引司马法。成方十里。士十人。徒二十人。并据郊遂之外。及采地法。未见郑所引證周之畿内之事。而云以司马法论者。司马法必论周之畿内用夏之贡法。非郑虚言。但馀侪所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0H 页
不见耳。〇臣谨案。郑玄不信孟子。不信论语。不信诗。不信春秋。而归重于载师司马法二文。谓周法有贡税而无公田。设令二文真有不合。尚不当执此二文以击群经。况二文皆无證乎。载师所论。一是任田之法。一是税宅之法。郑以税宅误作田税。(详下载师条。)遂疑周法异于九一。既一错矣。况司马法之散见诸家之注者。又未尝明言周法有贡税而无公田。贾疏虽云。必论贡法。若其本文。真有明言。郑注诗注礼。岂有不引之理。其言亦亿之也。〇臣又按。郑所论贡法助法。其苦乐轻重。亦乖反矣。如郑所论。则贡法但贡其谷。可乐也。莇法既治公田。又有收敛。可苦也。乃曰乡遂公邑。以不恤之故。用贡法。邦国都鄙。以虑贪之故。用莇法。岂合理之言乎。今考经文。六遂明用什一。都鄙明用九一。内轻外重。内乐外苦如此。而郑之所言悉皆相反。岂不谬哉。且云邦国用莇法。而乃云诸侯以什一为彻。则助法岂什一乎。郑之所言。皆散漫而不根矣。
 郑曰。达。犹至也。谓浍直至于川。复无所注入。载其名者。识水所从出。〇贾曰。诸浍既多。当各记水所出之处。著其名。使人有所称谓也。〇臣谨案。十里一浍。其长百里。则其水颇大。不可以无名也。江淮河汉。川之大者也。伊洛瀍涧。川之小者也。一川源委。其所受之浍。虽多少不等。总有名称。井田之功。盖自川边始也。
 贾曰。畎遂沟洫。皆广深等。其浍广二寻深二仞。若以孔安国八尺曰刃。则浍亦深广等。但度广以寻。度深以刃。故别言之。若王肃依尔雅。四尺曰仞。深二刃八尺。与广二寻不类。郑以刃七尺。浅于广二寻二尺者。以浍为大。故宜浅。校二尺与沟洫。不得相类也。〇臣谨案。沟洫之等。若不砌石。土必斜塌。凡所谓广几尺者。当以水底实开之度。为准也。十里一浍。其水甚大。安得止此。当以孔安国之说为正。浍亦广深相等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卷五)
 地官修制 田制二
  
考井田之法
 臣窃考井田之法。盖其疆理之功。起于川边。川者。经流也。耜垈之势。视川为纬。畎者。纬也。耜至十亩。屈而反之。十十开方。以为一畉。则一畉十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0L 页
畎也。(实九畎。)十畎之首。卧以一澻。(经所云。田首倍之。)澻者。经也。(与川流同势。)九畉开方。以为一井。则一井四澻也。(实三澻。)四澻之长。构以四沟。(沟之为井文。)沟者。纬也。与遂相交。则一井四沟也。(实三沟。)十井之首。卧以一洫。洫者。经也。洫至十井。乃入于浍。十井之长。十十开方。以为一成。则一成十洫也。(实九洫。)十成之外。卧以一浍。浍者。纬也。浍至十成。(即一终。)乃入于川。十成之长。十十开方。以为一同。则一同十浍也。(实九浍。又有两边二浍。)十浍之首。卧以一川。川者。经也。南流北流。以南北为经。东流西流。以东西为经。而澻沟洫浍之名。各视川流之势。以为经纬。此古井田之真面也。注疏乃云。遂人则遂从而沟横。匠人则遂横而沟从。岂不谬哉。
 今取澻沟洫浍之等。各为图如左。
澻沟洫浍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上图甲乙丙丁。为一夫百亩之地。甲丙线。乙丁线。澻也。澻者。经也。(与川流同势。)甲乙线。丙丁线。沟也。沟者纬也(澻水之所注。)中间九横线。皆畎也。畎亦纬也。(畎水注于遂。)其细点九行。有如从线者。一畎之长。分为十亩。十十开方。以为百亩也。畎之长。竟十亩。(一耕至百步。)遂之长。竟十亩。(至十亩遇沟。)沟之长。竟一井。此图沟。亦如遂者。三分沟之一也。
삽화 새창열기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1H 页
如上图甲乙丙丁。为一井九夫之地。甲丙等四从线。皆澻也。(经。)甲乙等四横线。皆沟也。(纬。)〇澻之长。竟一夫。(即遇沟。)沟之长。竟一井。(乃遇洫。)图面虽经纬交错。沟长澻短。览者宜知之。〇诸井相连。则澻与沟。其实各三。〇凡澻上有径。沟上有畛。今所不著。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上图甲乙丙丁。为百井一成之地。其甲丙等十一从线。皆洫也。洫者。经也。(与川流同势。)甲乙线。丙丁线。浍也。浍者。纬也。(其线横。)中间之九横线。皆一井之外沟也。(纬。)〇沟之长。竟一井。(即遇洫。)洫之长。竟十井。(乃遇浍。)浍之长。竟百井。(乃遇川。)图内其长。皆相等者。凡沟宜作十段看。凡浍宜作十分一看。(只著一成之所经。)唯洫为实度也。(洫之长竟十井。)
삽화 새창열기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1L 页
如上图甲乙丙丁。为一同。方百里之地。其十一横线。皆浍也。(纬。)其十一从线。皆洫也。(经。)〇洫注于浍。其长止于一成。(长不过十里。)浍注于川。其长至于一同。(一同长百里。)图内虽经纬交错。洫短浍长。览者宜知之。〇凡洫宜作十段看。唯浍为实度。(长百里。)〇川上有路。凡遇浍入之处。上有桥梁。
 
右图四首。臣谨依经文。辨其经纬。别其长短。以明其法数而已。若以此图。举而措之。以议其施行。必不能画之为一成一同。若是者。何也。其方一里者。画之如棋局。其方十里者。画之如棋局。其方百里者。画之如棋局。其方一里者。犹之可也。天下有方百里可以为棋局者乎。方十里犹不能然。况方百里乎。经云。方百里为同。则同间之浍。其长百里也。考之于经。其广不过二寻。二寻者。中人之二丈也。(人身之长多八尺。)夫以二丈之渠。每到十里。受一大洫流。至百里受十大洫。而其广不加于二丈。其终于无病乎。天下莫暴于潦水。今若以方百里之内。山陵溪谷畎澻沟洫之水。束之于十浍之中。而其入川之口。犹不过二丈。则臣知其泛滥逆行。包原隰而溃坟衍。瞬息之间。其黍稷稻粱之薿薿芃芃者。将漫为流沙。而一望无际矣。虽禹稷在岸。亦立视而不能禁矣。将云圣人少智。制法如是乎。将云作是经者。(考工记。)不知先王之典章。谬以不验之法。著之如是乎。作是经者。闭户而制法。注是经者。闭户而作图。壹于是棋局之玩。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2H 页
而卒不能画一畦而插一苗。则儒者之见笑于桑大夫。其亦无辞而可解矣。然则奈何。注是经者。闭户而作图。臣固言之。作是经者。闭户而制法。必无是矣。经之下文。备说本理。顾先儒之不察耳。凡议井田之法者。先读上文。以画其棋局。次读下文。一变其棋局。然后一成一同。始有可完之日矣。
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
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凡沟逆地阞。谓之不行。(句)水属。(句)不理孙谓之不行。(句)梢沟三十里而广倍。(阞音勒。属音注。孙音逊。)
 臣释曰。远言之则南山北山之间。必一川横卧。迩言之则左厓右厓之间。必一溪流出。溪是天作。虽小亦川也。大川径于百里。人由川上之路而行者。及尽百里。其间遇小川之入于川者。必不下数十。此必然之理也。言此者。明画井之法。先观大川。以之起功。其小川。因其天作。而为之沟洫。不可画之如棋局也。〇沟者。五沟之通名。故夏官司险。畎遂沟洫浍。谓之五沟也。(涂者。五涂之总名。)阞者。地之脉理。(肋者。箸也。地之阞。如人之箸脉。)〇水属。谓以此水注于彼水。相连属也。(郑玄读作注。)孙。顺也。理孙。谓顺其本势也。终必决溢。故谓之不行。〇梢。剡削也。梢沟者。治沟。令上小下大。如木梢也。三十里而广倍者。自初起时。寸寸微广。以至于此。非至三十里。猝增为倍也。浍之初起。其广十六尺。则流至七里半。其广二十尺。流至十五里。其广二十四尺。流至二十二里有半。其广二十八尺。流至三十里。其广三十二尺。还视初起时。其广倍之也。(为二寻之倍。)〇人作之沟。极不过三十里。(今中国漕沟。穿至数百里。三古无此迹也。)故遂人作浍。亦止于三十馀里。然苟欲准备。则前沟流至四十五里。其广四十尺。流至六十里。其广四十八尺。流至七十五里。其广五十六尺。流至九十里。其广六十四尺。流至百里。其广七十一尺三寸零。以中人之身几满九丈。其源委虽长。庶可以写其水而无溃决矣。〇或曰。三十里而广倍。则六十里之广。又倍于三十里。为六十四尺。九十里之广。又倍于六十里。为一百二十八尺。若然。此沟至三十里。猝变其势。左漘磬折而向左。右漘磬折而向右。至六十里。又变其势。开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2L 页
口如前法。岂有是乎。虽江河之水。其渐大之势。千里如百里。万里如千里。无三十里猝变之法。何独沟如是乎。其义非也。〇总之田间之浍三十里。而广倍则一同之田。左斜右仄。棋局破已久矣。其沟上狭而下阔。则其田上阔而下狭。何以为棋局乎。凡沟必因水势。(亦经文见下。)则纬沟经洫。亦当视溪涧。天作之势为之进退。其可筑而正之者筑之。其可割而正之者割之。其或石胍地阞。不可筑割。或陂陀崛起。不能理孙者。不得不屈其沟洫。以就其理孙。此天下之公理。禹稷之所不得不然也。若然。其沟浍之水。或不得不磬折。或不得不句倨。或纡馀以蛇行。或旁仄以蟹行。不能皆直如弦也。若然。其田畴之在是旁者。不能皆画之为井。其水理孙而弦直者。其田画之为全井。其水理孙而纡曲者。其田或为八畉。或为七畉。或缺一角。或亏一亩。或赘一角。或剩一亩。破落牵连。不能平直。将何以画之为棋局乎。不惟是也。一同之田。状如棋局。无一片空土。参错其间。则其佃夫九万。皆环田而列居矣。其缘边诸田。可以耕治。而才入五里。已渐不便。十里十里。至于中心。则五十里也。穷日之力。仅可往返。耕耰锄铚。奚暇为之。棋局一同。非大梦乎。若云田中有庐。如戍卒屯田之法。则及其秋冬入保之日。载其藁𥡥。捃其籽粒。五十里而为廪。世无此事。何况所种牟麦。又谁养之。辇载溲溺。寒天短日。五十里而粪麦。不已劳乎。农家之事。四时无隙。冬日虽閒。不能相忘。出其粪壤。修其版筑。飏其尘杂。流其污恶。土以之肥沃。人以之暇逸。若于五十里之外。遂过三冬。农事其荒矣。入保之说。元自孟浪。(详下在。)棋局之制。破已久矣。〇理既然矣。则经云。方十里为成者。完井计之为一井。残畉合之为一井。通共百井之田。名之曰一成。开之曰方十里。非直一成之田正方如棋局也。经云。方百里为同者。完成计之为一成。残井合之为一成。通共万井之田。名之曰一同。开之曰方百里。非直一同之田正方如棋局也。上公之方百里。其田一同。乃谓之方百里。山林川泽。不在计也。上公之国。必不似棋局。犹谓之方百里。则一同之田。虽不棋局。独不谓之方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3H 页
百里乎。一井之间。四遂四沟。虽不可加减。一同之间。不必为十浍也。百里之川。其溪涧之赴于川者。小者引之为纬沟。其大者顺其势而治之。注之于川。此天下之公理。禹稷之所不得不然也。大溪适十。则因以为十浍。其或八九者。凿之为十浍。其或踰十者。或二或三。亦因其势而为之浍而已。有谁能遏其流而为洫。(以纬而为经。)屈折而注于浍者乎。水注不理孙。经已戒之矣。然则成间之洫。亦有然者。经十里而直如弦。盖未易也。(洫长本十里。)洫浍之水。其可一定为法。无加无减。如棋局之有经纬乎。〇今始拭眼再看经文。何尝云一成之内。必有十洫乎。何尝云一同之内。必有十浍乎。经但云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谓之洫而已。经但云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谓之浍而已。不录其数者。非经之略之也。因天作而顺地势。其数不可定也。继之曰。两山之间。必有大川。则川之数不可定也。继之曰。逆地阞者不行。不理孙者。不行。则浍洫之数。不可定也。继之曰梢沟三十里而广倍之。则浍洫之长与广。不可定也。经何尝定其数乎。凡经流而径十里者。其名为洫。其名为洫。则其广八尺。凡纬流而过十里者。其名为浍。其名为浍。则其广二寻。经所言者明此而已。〇臣又按。洫之初起。其广八尺。则流至十里。其广十尺六寸零。亦梢沟之例。
 郑曰。禹凿龙门。播九河。为此逆阞。与不理孙也。〇又曰。梢沟。谓不垦地之沟也。郑司农云。梢读为桑螵蛸之蛸。梢。谓水漱齧之沟。故三十里而广倍。〇臣谨案。经论作沟之法。郑却以凿龙门播九河。当之。岂凿龙门播九河。是作沟之法乎。凡沟皆田水也。沟者。构也。与澻洫交构也。不垦之沟。何至于三十里乎。始虽不垦。流至于三十里。则其左右两旁。必有田畴。何得谓之不垦乎。古无漕沟。凿是沟。将安用之。读之如螵蛸。训之谓漱齧。亦奇语也。田之沟不漱齧乎。
凡行奠水。磬折以参伍。欲为渊则句于矩。
凡行奠水。磬折以参伍。欲为渊则句于矩。凡沟必因水势。防必因地势。善沟者。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奠音停。)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3L 页
臣释曰。奠水者。停水也。渊者。深水也。磬折者。折而其隅。为钝角也。(磬之倨句一矩有半。是钝角也。见乐书。)参伍者。郑云。直行三而折行五也。句于矩者。折而其隅为直角也。(如曲尺。)水回则必渊。(颜回字曰渊。)折之如矩。使之回也。此节论溪涧流水之势。明天作之水不能直行。其欲因之为田沟者。或引之如磬折以行其停水。或折之为矩句以成其洄潏。皆所以因其水势。以作田沟也。故继之曰。凡沟必因水势。〇水漱之者。以水而流土。以省畚锸之劳也。水淫之者。以水而堆土。以省掘捞之费也。
凡为防广与崇方。
凡为防广与崇方。(句)其杀三分去一。(句)大防外杀。凡沟防必一日。先深之。以为式。(句)里为式。然后可以傅众力。(杀音色界反。)
 郑曰。方犹等也。杀者。薄其上。〇臣释曰。大防者。陂泽也。田间小防。内外皆杀之。陂泽大防。唯外有杀。其内浅短。不为杀也。〇一日先深之者。为沟必去土。为防必起土。其役民之法。勿起大众。先取数人。一日奏功。以为程也。深。犹探也。度浅深。谓之深。(见字书。)试冷热。谓之探。其义同也。〇里为式者。力役之事。必以里调之。先试一里。以出程式也。傅众力谓使众力。附于此役也。(郑读里为已不必然也。)〇臣谨案井地。或其洫浍。巧逢地阞者。不能疆理如法。试为图如右。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上图甲乙丙丁。本为一同之地。(方百里。)该有十一浍。横注大川。缘中间一浍。屡犯地阞。不得由戊己正线。乃自卯入头斜。至于辰又折而前斜。至于巳又折而前斜。至于午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4H 页
以入大川。名曰枉浍。于是所经诸田。悉被妨碍。不得画之为一成。唯庚辛壬癸子丑寅七区。得为完成。其馀或六七十井。或八九十井。犹得相连。其间隙地。或得数井。或为弃地。〇再论戊己正线。若不凿渠。则卯申之间十区。未午之间十区。不能正其疆域。又其洫水之长。将踰一成。不得不依线凿渠。注之枉浍。乃自戊而凿之。至酉而注之。又离酉而凿之。至戌而注之。又离戌而凿之。至亥而注之。又离亥而凿之。至己而入于川。此必然势也。此渠大小。宜与洫同。〇此地既有枉浍。不必画为一同。但缘甲乙边外。丙丁边外。各有大川。川外有山。甲丙边外。原有山陵。不可拓地。不得不就此画之也。〇不唯是也。浍之下流。既广一同。不能正方如棋局。图不尽言。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下图甲乙丙丁。本为一成之地。(方十里。)该有十一洫。下注横浍。缘中间一洫。屡犯地阞。不得由戊己正线。乃自辰入头斜。至于巳又折而前斜。至于午乃克入浍。名曰枉洫。于是所经诸田。悉被妨碍。不得画之为一井。唯庚辛壬癸子丑寅卯八区。得为完井。其馀或五六畉。或七八畉。犹得相连其间隙地。或为数畉。或为数亩。
 〇再论戊己正线。若不凿渠。则辰午之间十区。未申之间十区。不能正其疆域。又其沟水之长。将踰一井。不得不依线凿渠。注之枉洫。乃自辰而凿之。至酉而注之。又离酉而凿之。至戌而注之。又离戌而凿之。至午而入于浍。此必然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4L 页
之势也。此渠大小。宜与渠同。〇此地既是枉浍。不必画为一威。但缘地势。本自平衍。不得以小疵弃之也。
 臣又按。井地。或其一半。斜遭山根。不得疆理如法。试为图如左。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上图甲乙丙丁。本是一同之地。当画为百成。缘有一座高山。在于甲角。山麓山根。斜亘丙乙。则不能完作一同。乙丁之内第一间。只得九成。其次得八成。其次得七成。下至第九间。单得一成。总得四十五成。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十区。皆为三角形。不能成。成但于其中。各画几井。与上四十五成。通计得实数。(见下图。)
 〇不唯是也。浍之下流。既广一同。不能正方。乙丁丙角。不得为直角。图不尽言。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上图甲乙丙丁。本是一成之地。当画为百井。缘甲丙乙三角形。入于山根。不能完作一成。乙丁之内第一间。只得九井。其次得八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5H 页
井。其次得七井。下至第九间。单得一井。总得四十五井。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十区。皆为三角形。不能成井。但于其中各画几畉。与上四十五井。通计得实数。(见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上图甲乙丙丁。本是一井之地。当画为九畉。缘甲乙丙三角形。入于山根。不能完作一井。辛壬癸三区。只得三畉正方之田。而戊己庚三区。皆为三角形。不能成畉。(不能开方为百亩。)但于其中。各画几亩。与上三畉。通计得实数。(见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上图甲乙丙丁。本是一畉之地。当画为百亩。缘甲丙乙三角形。入于山根。不能完作一畉。乙丁之内第一间。只得九亩。其次得八亩。其次得七亩。下至第九间。单得一亩。总得四十五亩。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十区。皆为三角形。不能成亩。或牉合以成亩。或弃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5L 页
捐不治。荒为石堆。(若是腴地两两牉合。总得五亩。与上四十五亩。合之正为一畉之半。)凡不能成畉者。不能成井者。不能成成者。不能成同者。皆执此诸图。照例作畉。照例作井。照例作成。照例作同。与全畉全井全成之完为正方者。合而计之。凡九畉所积。得称一井。凡九百畉所积。得称一成。凡九万畉所积。得称一同。不必四角平直。完如棋局。然后乃可以曰夫曰井曰成曰同也。
 〇臣谨案。古者封建之制。上公百里。侯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虽周礼王制。参错不齐。其大法盖然也。其所谓方百里者。凡封疆之内。有田一同。则谓之方百里。凡封疆之内。有田四十九成。(七七四十九。)则谓之方七十里。凡封疆之内。有田二十五成。(五五二十五。)则谓之方五十里。非谓五等。诸侯之国。皆四角正方。状如棋局也。齐鲁郑滕。疆域不泯。其有一正方如棋局者乎。不惟是也。封之于山泽之地。则虽百里之国。其田总不如子男封之于平衍之地。则虽五十里之地。其田总多于公侯。天下其有是乎。且虽上公之国。如欲必得其正方一同之地。然后乃算一同。则终古不得封矣。其以残畉破井。合而计之。以充一同之数者。又确然无疑矣。
周礼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
周礼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节)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
 郑曰。十夫二邻之田。百夫一酂之田。千夫二鄙之田。万夫四县之田。〇又曰。遂沟洫浍。皆所以通水于川也。遂广深各二尺。沟倍之。洫倍沟浍。广二寻。深二仞。径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车徒于国都也。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都之野涂。与环涂同可也。〇贾曰。匠人云。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郑注云。经亦谓城中道。诸侯环涂五轨。其野涂及都环涂。皆三轨。彼注亦与此注同。皆以为都之野涂。与环涂同。依内则云道有三涂。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从中央。是以郑解川上之路及都之野涂。皆容三轨也。〇臣谨按。匠人营国。其云涂者。路也。与遂人畛涂之涂。所指不同。〇又按经涂者。王国城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6H 页
中之大路也。环涂者。六遂四郊之大路也。环国四向。故谓之环涂也。野涂者。邦甸家削之大路也。在王国百里之外。故谓之野涂也。都经涂者。邦县邦都之城中大路也。其经涂既为五轨。则其环涂野涂。应为三轨郑说皆可从也。
 郑曰。万夫者。方三十三里少半里。(即百步。)九而方一同。(万夫积九。则为九万夫。)以南亩图之则遂从沟横。洫从浍横。九浍而川。周其外焉。〇又曰。去山陵,林麓,川泽,沟渎,城郭,宫室,涂巷三分之制。其馀如此。以至于畿。则中虽有都鄙。遂人尽主其地。〇贾曰。遂地在郊外田野之中。(又云。六遂唯在二百里以内。虽都鄙作井田。遂人亦尽主其地。)〇又曰。从西北隅北畔。至东头有十洫。一洫百夫。十洫千夫。千夫万步。万步有三十三里百步。百步是少半里。以九浍总而言之。则万夫矣。〇又曰。九而方一里者。匠人云。方百里为同。彼井田法。沟洫稀少而云同。(百成为一同。)此沟洫法。沟浍稠多。与彼井田。相准拟而言也。〇又曰。九浍而川周其外者。案诗有今适南亩。又云。南东其亩。故以南亩图之。其田南北细分者。是一行隔为一夫。十夫则于首为横沟。(十沟即百夫。)于东畔。为南北之洫。十洫则于南畔为横浍。九浍则于四畔为大川。此川亦人造。虽无丈尺之数。盖亦倍浍耳。〇又曰。郑注载师。亦以此等三分去一。皆大判而言之耳。是以田之法。一成九百夫。亦三分去一。以其馀通计出税。故每云三百家也。〇臣谨案。远郊以外。皆用九一。故匠人用九夫一井之法。六遂特用什一。故遂人用十井有沟之法。此二经所以不同也。然遂经沟纬。洫经浍纬。以顺川流之经。则二文皆同。特缘郑氏注彼有误。贾说遂云沟洫从横。悉皆相换非也。然其以百夫之地。十十开方。总于三十三里。百步之内。函此万夫者。注疏极精。不似匠人之解。今并从之。但其云九浍而川周其外者。大是谬义。川之为物。发源于高山。或往会于江河。或直达于大海。世岂有人作之川乎。王城南向。而川横其南。则是东流之川也。田在川北者。十浍皆南注而入川。田在川南者。十浍皆北注而入川。川一而已。川周其外。有是理乎。此郑迂处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6L 页
〇臣又按。六遂之地。内近王城。外接远郊。故或与六乡。并称国中。若遂人什一。孟子称国中什一者是也。或与远郊。并称四郊。若秋官遂士。尽掌四郊者是也。然鲁之费誓。三郊三遂。原自别称。不可遂以六遂。为四郊也。盖此四郊之内。以近城之七万五千家。为六遂。名之曰近郊。其馀家之在外者。名之曰远郊也。六遂民户七万五千家。而其授田之法。良田百亩之外。又授莱田。少者五十亩。多者二百亩。若有山林川泽沟渎之等。又在此中。则四向五十里之内。恐无以容此田地。此所以郊遂割界。别无一定之明文也。王城方九里。(见匠人。)画为九区。中为王宫。面朝后市。其左右六区。谓之六乡。然此方三里。六区之内。七万五千家。决不能尽容。必有溢出于城外者。载师以此谓之园地。其六遂之田。载师谓之近郊。其文历然。郑不知六乡六遂。原在何处。其注周礼。漫漶周章。无所指的。或称六遂在于郊外。或称六遂在于公邑。(在王城二百里之内。)或称六遂尽主都鄙。(在王城五百里之内。距王城最远。)东撞西触。不可归一。今按。六遂。正在远郊之内。(自六遂之外为远郊。)无可疑也。〇又按。农夫受廛。必在近田之地。则六遂之民。散在于王城。五十里之内。共为三十县。与六乡之接屋连墙。稠密聚居者。其法不同。故六乡曰族党州乡。六遂曰酂鄙县遂。其立名不同也。〇又按。井田之法。九畉为井。则中一畉为公田。遂田之法。十夫相累。(如十间之屋平为一列。)则上一夫为公田。(川在南则北为上。)经虽不言。可推而知也。〇总之遂人沟洫之制。贾疏无错。今依贾疏。作沟洫诸图如左。
  遂人作沟洫诸图
삽화 새창열기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7H 页
如上图甲乙丙丁。为遂人百畉之地。(遂人之法。十十开方。)甲乙大线。丙丁大线。即浍也。(百夫一洫。而十洫注于浍。故曰千夫有浍。)甲丙次大线。乙丁次大线。即洫也。(十夫一沟。而十沟注于洫。故曰百夫有洫。)中间之九横线。即十夫有沟也。(沟之长竟十夫。)中间之九从线。即夫间有遂也。(两夫之间有一遂。)遂之长竟一夫。(经十亩之地入于沟。)沟洫之长竟十夫。浍之长竟百夫。而此图浍之长。亦十夫者。是浍之一段也。(十分浍之一。)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上图甲乙丙丁。为万夫之地。其一区为百夫之地。其横线十一。皆浍也。浍入于川。浍者。纬也。其从线十一。皆洫也。洫入于浍洫者。经也。〇浍之长竟百夫。(上图一区为百夫。则一区之长为十夫。)洫之长竟十夫。(经十夫之地入于浍。)图面虽经纬交错。浍长洫短。览者宜知之。〇乙丁线总有十洫。每洫之外。直近川水。川上有路。路内有洫。故乙丁亦有洫也。〇畛涂道路。不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7L 页
在图。又浍水入川之处。皆有桥梁。今所不著。
 臣谨案。遂之长竟一夫。(历一夫以注沟。)沟之长竟十夫。(受十遂以注洫。)洫之长竟十夫。(受十沟以注浍。)浍之长竟百夫。(受十洫以注川。)两洫相距三里有十亩。(即十夫之长。)两浍相距。亦三里有十亩。(其长则三十三里有百步。)十十开方。则万夫之地也。然或遇地阞。或遇山根。有亏有碍。必当以破亩残畉。计其积数。以充万夫之地。不可想之如棋局也。其不成完局者。亦皆夫间有遂。十夫有沟。百夫有洫。片片方正。无一敧仄。此先王之制也。其必极之于千夫之浍。万夫之川者。此准备之法。非六遂之田。悉皆如此也。苏明允终不悟此。何嗟及矣。〇又按。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者。明此路非田间小道。乃自王城达于四畿者也。秋官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考工记曰。大川之上。必有涂焉。经旨不过如此。郑乃执达于畿三字。谓遂人尽主畿内。不亦过乎。
 《夏官司险》设国之五沟五涂。而树之林木。以为阻固。皆有守禁而达其道路。〇贾曰。皆有守禁。则非遂人田间五沟五涂。〇臣谨案。沟洫之制。不特为利田水而已。设险守国之义。实寓于其中。诚以平原广野。四无遮阻。则攻者无碍。守者无措。乃沟洫为物。掘堑断垄。灌水成濠。使敌人。不得舍正路而趋他路。正路一而已。或设关以守之。或屯兵以拒之。何所不可乎。周易之例。坎为田象。而坎之彖传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盖与司险之文。相表里也。昔吴玠设地网法。以御虏骑。李绩在平壤。设屯田。刘仁轨在南原。设屯田。其澻沟浍洫。皆如井田。亦所以备盗也。李德履桑土志。欲自国之西郊。达于龙湾。其间沿路之田。皆设沟洫。以仿地网之制。其言必当用也。〇又按。贾氏以五沟五涂。谓非田制。田制之外。安有五沟。其义非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卷五)
 地官修制 田制三
  
周颂噫嘻之篇
《周颂噫嘻之篇》曰。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朱子曰。三十里万夫之地。四旁有川。内方三十三里有奇。言三十里。举成数也。万人为耦。并力齐心。如合一耦也。此必乡遂之官。司稼之属。其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8H 页
职以万夫为界。昔沟洫用贡法。无公田。故皆谓之私。(陈栎云。周制国中乡遂之地。用贡法。大率十而赋其一。)〇臣谨案。私田之名。成于公田。若无公田。亦无私田。诗既云骏发尔私。则其有公田可知。如大田之诗。既云雨我公田。则其有私田可知。六遂之有公田。于斯明矣。有宾而后。主之名生焉。有私而后公之名起焉。斯易悟也。馀见前。
小雅甫田之篇
《小雅甫田之篇》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
 郑曰。井税一夫。其田百亩。通税十夫。其田千亩。成税百夫。其田万亩。〇朱子曰。十千。谓一成之田。地方十里。为田九万亩。而以其万亩为公田。盖九一之法也。〇臣谨案。郑注周礼。每云九夫治一井。有王税而无公田。今于甫田之笺。却云井税一夫。可知礼注皆谬义也。
小雅大田之篇
《小雅大田之篇》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臣谨案。郑笺,朱传。亦皆以此为九一之法。
小雅信南山之篇
《小雅信南山之篇》曰。中田有庐。疆场有瓜。
 
董仲舒云。每家庐舍二亩半。〇孔颖达曰。古者宅在都邑。农时则出而就田。须有庐舍。〇朱子曰。一井之田。其中百亩为公田。内以二十亩。分八家为庐舍。以便田事。于畔上种瓜。以尽地利。〇臣谨案。楚茨信南山二诗。即公卿有田禄者。祭其先祖之诗也。卿大夫祭其先祖。必以圭田。几见圭田。有公田乎。中田有庐者。于圭田之中。偶作草庐。以监其瓜。今俗瓜田。皆有守草楼。无古今华东之别也。其诗云。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四句皆瓜说也。庐是守瓜之庐。故词旨调叶若是。公田二十亩之庐。则起句赘疣而不安。四句不能调叶。先儒引此以證二亩半之义。似巧而实迂。不可从也。二亩半之说。本不合理。(详见下。)特以董仲舒治公羊之学。(史记儒林传。)欲立什一之义。为此说耳。
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问为国。夏殷周皆什一章。
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8L 页
足。则必取盈焉。(节)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赵曰。耕五十亩者。贡上五亩。耕七十亩者。以七亩助公家。耕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虽异名而多少同。故曰皆什一也。〇又曰。彻。犹取也。彻。取物也。〇春秋正义云。赵岐不解夏五十。殷七十之意。盖古者人多田少。一夫唯得五十,七十。(宣十五年。初税亩之疏。)〇臣谨案。孟子所闻五十七十之说。本与井田不合。赵氏释皆什一之义。最为平正。其所云周人百亩而彻者。必指遂人而言。然则五十,七十。亦似夏殷六遂之制也。今人以公田二十亩为庐之说。为周人什一之解。然此十一取一。非什一也。(详见下。)曷若赵注之为合理乎。〇又按。彻字之义。亦赵注为长。馀见孟子说。今不叠述。
孟子。滕文公上。使毕战问井地节。
使毕战问井地。(节)孟子曰。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馀夫二十五亩。(节)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赵曰。九一者。井田以九顷为数而供什一。郊野之赋也。国中什一者。周礼园廛二十而税一。时行重法。赋责之什一也。〇又曰。馀夫者。一家一人受田。其馀老少尚有馀力者。〇又曰。公田八十亩。其馀二十亩。以为庐井园圃家。二亩半也。〇臣谨案。野九一者。小司徒所掌远郊之外。至于四畿。皆用井田之法也。国中什一者。遂人所掌唯六遂之地。特用什一之法也。(五十里之内。)周礼有邦中之赋。四郊之赋。甸稍县都之赋。由内达外。历历各言。而六遂之赋无所论。明六遂在四郊之中也。(秋官遂师掌四郊。)然自外甸而视之。则六遂密近王城。故孟子以六遂为国中。而远郊以外。始谓之野。周礼孟子。岂不符合。赵注不可用也。〇又按。馀夫者。一夫一妇之不能广治者也。八口之家。有五六人可任其力者。乃授百亩。其或一夫一妇难治百亩者。授二十五亩也。八口治百亩。则每二十五亩。二人治之也。
春秋宣十五年。秋初税亩。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9H 页
春秋宣十五年。秋初税亩。
 左氏曰。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杜云。公田十亩。借民力而治之。税不过此。)〇杜曰。公田之法。十取其一。今又履其馀亩。复十收其一。故哀公曰。二。吾犹不足。遂以为常。故曰初。〇孔曰。汉书食货志。井田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十亩。馀二十亩。为庐舍。诸儒多用彼为义。如彼所言。则家别一百一十亩。是为十外税一也。郑玄诗笺云。井税一夫。其田百亩。则九而税一。其意异于汉书也。又孟子对滕文公云。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郑玄匠人注。引孟子此言。乃云是邦国。亦异外内之法。则郑玄以为诸侯郊内十一。郊外九一也。〇臣谨案。井田者。九一也。九一之外。似若毫发不侵。然考诸经传。九一之外。明有赋税。禹贡曰。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此九一之外。又以马饩。赋之于田夫也。(详见禹贡说。)小司徒曰。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此九一之外。明有贡赋。又敛之于田夫也。旅师收锄粟屋粟。锄粟者。九一之收也。屋粟者。夫三之税也。此九一之外。明有田地之小税也。今人童习白纷。不出于孟子。若云九一之外。又有税敛。无不愕然以惊者。然诸书具存。不可讳也。然则初税亩之书于春秋。何也。井田之税。徵于其屋。非徵之于其亩也。通一屋而定额。非逐亩而税之也。书之春秋。不亦宜乎。税亩以来。鲁之田役。遂为什二。此天下之大变。曷不书矣。〇又按。二亩半谬义也。详论在下。
 《公羊氏》曰。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古者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〇何曰。什一以借民力。以什与民。自取其一。为公田。〇又曰。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公田十亩。即所谓什一而税也。庐舍二亩半。凡为田一顷十二亩半。八家而九顷。共为一井。故曰井田。庐舍在内。贵人也。公田次之。重公也。私田在外。贱私也。〇又曰。因井田以为市。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99L 页
故俗语曰市井。〇又曰。多于五口。名曰馀夫。馀夫以率受田二十五亩。十井共出兵车一乘。司空谨别田之高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肥饶不得独乐。硗埆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主易居。〇又曰。在田曰庐。在邑曰里。一里八十户。八家共一巷。吏民春夏出田。秋冬入保。〇臣谨案。若非九一。则井田原不必作。本以九一之故。为井田。今乃于井田之中。割亩二十。欲成什一之制。岂合理乎。诚若什一为天下之中。则先古圣人。何不治田如遂人沟洫之法。使其无待乎刻补也。何况公田为庐之法。是十一而税一。不是什一。公羊既以多乎什一者。为大桀。则九一不免为大桀。独不念寡乎什一者为大貉乎。避桀趋貉。将又何益。吾东之俗。朝鲜洌水之间。田税谓之九一。(方言或称九一。或称九实。俚音一与实。本自混同。)意者。箕子之时。始行井田之法。名曰九一。古语流传。至今不变也。什一之文。见于载师。什一之法。见于遂人。而井田则断非什一。公羊以来。谬立什一之义。其文则窃取孟子。(大桀小桀语。)其学则传于董子。而谷梁又窃公羊之文。自创庐居之说。汉魏诸儒。无有能击其非理者。其说于是乎大行矣。臣窃思之。古者一宅之廛。不过一亩。故礼记曰。儒有一亩之宫。古制王城之内。分为九区。王宫居中。面朝后市。左右六乡。两两相向。而六乡之数。为七万五千家。彼于方十里之地。仅占九分之六。而户数若是其多。则一廛之不满一亩。亦已明矣。(方十里所函。本不过九万亩。其中又除三区。及沟渠涂巷。)况匠人营国。本为九里。则尤不可解。城中恒居之廛。犹不能满一亩。而田中时寓之庐。乃至于二亩半。有是理乎。孟子称五亩之宅。本指野廛而言。先儒乃谓国中之宅二亩半。田中之庐二亩半。以当五亩之数。其崎岖雕刻。乃至是乎。夫以衍沃之土。画之为井。片畦如金。今乃以什一之故。割去二十。以广无用之庐。诚如是也。何不画地如遂人。不烦雕刻。而天然为什一乎。小人怀居。安土重迁。人情也。春夏出田。秋冬入保。又何说也。春士脉既发。则民负其耒耜。戴其瓶罂。辇其锜釜。担其箱箧。携老扶幼。曳犊招豚。于于然就二亩半之庐。寝苫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100H 页
枕块。土癫湿瘅。苦楚若赴戍之卒。而王城之中。十室九空。人烟断绝。巷涂寂寞。鸡犬无声。天子将谁与共居。触目荒寒。气象愁惨。及至秋成之后。民又输其𥡥秸。运其粟米。与凡日用百物。尽收而还入城。天下其有是乎。骚骚扰扰。无一时之安息。人其有乐生之心乎。斯皆秦汉之际。迂儒曲说。断断非先王之法也。井田九一。无什一也。〇又按。何休谓肥田瘠田。三年一换主易居。此亦行不得之政也。民以此田知之为永业。然后除其硗砾。去其荼蓼。谨其畎遂。厚其粪壤。若知三年之后。按例换易。其谁肯为是乎。荒天下之田者。必此法也。市井馀夫之义。亦谬。
 谷梁氏曰。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〇范曰。馀二十亩。家各二亩半为庐舍。〇又曰。损其庐舍。作一园。以种五菜。外种楸桑。以备养生送死。〇臣谨案。谷梁者。公羊之影也。凡其训义。皆剽窃公羊。而又增饰之。此章其一也。公羊窃孟子之义。以什一为井田之法。其后公羊学者。病其不合。乃创二亩半之说。为谷梁者。又窃其义。乃称公田为居。斯岂周儒之文乎。二亩半太广。故内设葱韭之圃。外起楸桑之园。欲以文其说。嗟乎。公田荒矣。汉晋儒者。无有能觉其诈者。至唐始克研究。孔颖达为春秋疏。引汉书庐舍之说曰。是为十外税一。(文见上。)贾公彦为周礼疏。引公羊葱韭之说曰。是为十外税一。(匠人沟洫疏。)孙奭为孟子疏。引汉书庐舍之说曰。十外税一。(白圭章。)十外税一者。谓十一而税一也。十一而税一。则寡于什一。此公羊所谓貉道也。无宁桀道为中国乎。井田九一。无什一也。
孟子。告子下。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大貉小貉章。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节)貉二十而取一。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赵曰。尧舜以来。什一而税。足以行礼。〇孙曰载师云。近郊十一。远郊二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100L 页
十而三。(节)郑玄曰。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言天下皆什一耳。〇臣谨案。孟子答白圭之问。亦不曾明言什一。而赵岐据滕文公之章。解之为什一。然周时之有无公田。孟子不能明知。仅诵大田之诗。疑周之有公田。则其税之九一什一。孟子将何以明辨乎。井田九一。无什一也。
 《通论》陈及之曰。周礼井田之法。通行于天下。安有内外之异哉。遂人以一直度之也。凡十夫之首。必有一沟。以方度之。则方一里之地。所容者九夫也。遂人所言者。积数也。匠人所言者。方法也。其实。一制也。〇朱子曰。沟洫。以十为数。井田。以九为数。决不可合。近世诸儒。论田制。乃欲混井田沟洫为一。则不可行。郑氏注。分作两项却是。〇陈鹏飞曰。乡遂用贡法。遂人是也。都鄙用助法。匠人是也。〇马端临曰。孟子所谓野九一者。乃授田之制。国中什一者。乃取民之制。盖助有公田。故其数必拘于九。若贡则无公田。孟子之什一。特言其取之之数。遂人之十夫。特姑举成数以言之耳。九夫。自有九夫之贡法。十一夫。自有十一夫之贡法。初不必拘以十数而后。可行贡法也。今徒见匠人有九夫为井之文。而谓遂人所谓十夫而沟者。亦是以十为数则似太拘。盖助法。必须以平地之田。画如井字。整如棋局。贡法则无问高原下隰。折长补短。每夫授之百亩。此二法之所以异也。是以匠人言洫。必曰八尺。言浍。必曰二寻。有一定之尺寸。若遂人止言百夫有洫。千夫有浍。不言其尺寸耳。〇臣谨案。二法决不可合。然九一什一。皆可以为助法。何必什一有贡而无助乎。乡遂用助法。都鄙用贡法者。郑玄之说也。然乡在城中。本无田地。毋论助贡。都是无面之馎饦。六遂之用贡法。其在周礼六篇。亦无影响。其说岂有徵乎。千亩之田。九夫治之。以其百亩。输于公室。是亦助也。何谓什一必贡乎。周制以九职任万民。九职之民。各献其物。名之曰贡除。此以外无贡也。马氏之说。疏闇尤甚。不足多辨。今姑略之。
周礼地官。载师。(一)
周礼地官。载师掌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以廛里。任国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101H 页
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
 郑曰。载。事也。臣谓载。犹籍也。洛诰云。丕视王(一作功)载。〇任。犹担负也。谓以此职。授之于此地。似若担负然也。〇物。犹辨也。(郑云。物色之。)地事。地之所宜也。地职。农牧衡虞之等也。大宰云。以九职。任万民。〇国中者。城中也。(大宰云。邦中。)园地者。城外之地也。(在大遂之田。)近郊者。四郊之内地也。(即六遂之内。)远郊者。四郊之外地也。(百里之内。)甸地者。邦甸也。(二百里之内。)稍地者。家削也。(三百里之内。)县地者。邦县也。(四百里之内。)畺地者。邦都也。(五百里之内。)〇郑曰。廛。民居之区域也。臣谓里者。比闾之总名。国城之中。惟有民家。无园圃田畴。〇种树曰场(孟子云。场师养樲棘梧槚。周礼场人共果蓏。)种菜曰圃。(郑云树果蓏。)六乡六遂。十五万家。必广置园圃。可给果蔬。〇郑曰。宅田。致仕者之家所受田也。(士相见礼云。宅者。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〇士田。三士所受之禄田也。贾田。贾人以其货物。供国用。及秋会计。以贾田之谷。受其价。是贾田也。近郊之地。以此田任之。〇官田。庶人在官者所受禄田也。牛田。牛人之田。以养牛也。牧田。牧人之田。以养羊豕也。赏田。特例赏赐之田也。(司勋有赏田之文。)远郊之地。以此田任之。〇公邑之田。天子之禄田也。孟子曰。君十卿禄。天子亦如之。(天子之禄。十倍于卿禄。)四井为邑。故谓之公邑。〇家邑之田。卿大夫之禄田也。小都之田。受封四甸者之采地也。大都之田。受封四县者之采地也。(郑云。王子弟所食。)〇臣谨案。周制。六遂什一。野外九一之外。其赋税之大者有三。一曰里布。此后世之所谓户役也。二曰屋粟。此后世之所谓田租也。三曰夫家之征。此后世之所谓身贡也。汉唐之租庸调。即此遗法。租者。田税也。庸者。身贡也。调者。户役也。什一。遂人之所掌。九一。小司徒之所掌。乃若载师之所掌者。一曰任土以授地职。二曰征税。(即三者。)以徵杂赋。什一九一。非载师之所掌也。
 先郑曰。民宅曰宅。宅田者。以备益多也。〇臣谨案。周制。凡仕于朝者。皆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101L 页
以官为家。长其子孙。大宰。居大宰之署。载师居载师之署。有功则车服以庸。升其秩。增其禄而已。不以罪免官。不以年致仕。则恒居公署。岂复有私宅乎。惟致仕之臣。退居私宅。或在城中。则自称市井之臣。或在郊外。则自称草茅之臣。后郑之义。不可违也。
 先郑曰。士田者。士大夫之子得而耕之田也。〇郑曰。仕者。亦受田。所谓圭田也。〇臣谨案。古者世禄。大夫之子。必不躬耕。若庶士之子。遂为农夫。则但当受田百亩。编于井邑。又何为别给士田乎。若云父方食禄。子又耕田。则尤属非理。先郑不可从也。圭田虽是祭田。亦于禄田之傍。置此圭田。故大田,甫田,楚茨之诗。皆卿大夫既稼祭先之词。而其诗曰。我庾维亿。南东其亩。曰。岁取十千。如坻如京。雨我公田。皆非五十亩之所能当也。况大夫士之禄田。郑注都无所任。岂不疏哉。后郑不可从也。
 先郑曰。贾田者。吏为县官。卖财与之田。〇郑曰。贾田。在市贾人。其家所受田也。〇臣谨案。贾人非吏。先郑非也。贾人坐市。其货足以养八口。又使其家人受田可乎。后郑非也。案聘礼曰。贾人西面坐。启椟取圭。又云。展币于贾人之馆。明玉帛皮币。或使贾人共之也。(郑读贾为价。非也。)我邦宣惠厅大同之法。令贾人供其货物。(贡人。本贾人。)以大同之米受价。古今之情。宜未殊也。若使公家。尽主一国之田。而割畿内之田。名之曰大同之田。以偿供物之价。则此周之所谓贾田也。夫工商二家。其利厚于农夫。又从而官给田禄。必使之富益富。有是理乎。贾田者。酬货之田也。
 先郑曰。官田。公家之所耕田也。〇郑曰。官田。庶人在官者。其家所受田也。〇臣谨案。凡田。皆农夫耕之。士大夫之家。府胥之家。其家人别受田。将何为哉。亦授之农夫而已。诚若受田于国家。以授农夫。则是禄田之外。又一禄田也。其父食禄。足以俯育。而其子又受禄田。不亦过乎。郑说非也。
 先郑曰。牛田者。以养公家之牛。〇郑曰。牛田牧田。畜牧者之家所受田也。〇贾曰。司农意。此即掌牧六牲者也。后郑不从者若是。牧人则是公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102H 页
家放牧之地。何得下文有税乎。〇臣谨案。周官。牛人掌养国之公牛。凡祭祀。共其享牛求牛。凡宾客之事。共其牢礼之牛。飨食宾射。共其膳羞之牛。军事。共其犒牛。丧事。共其奠牛。凡会同军旅。共其兵车之牛。其牛几千头矣。又牧人掌牧六牲。以共祭祀之牲牷。其羊豕几千头矣。不授之田。何以养之。牛田牧田。不可无也。寻常畜牧之家。受田无义。后郑非也。贾疏以为公家放牧之田。不得有税。又一蔀也。凡所谓士田官田宅田贾田牛田牧田。皆收其九一。以给其禄。以酬其价。以资其牧养。而其本田之屋粟。本廛之里布。本身之征役。无不自在。何得云公家牧田。不得有他税乎。田名虽异。一夫之受百亩。天下皆同。贾说其当于理乎。
 郑曰。公邑。谓六遂馀地。天子使大夫治之。自此以外皆然。二百里三百里。其上大夫如州长。四百里五百里。其下大夫如县正。是以或谓二百里为州。四百里为县云。遂人亦监焉。〇臣谨案。郑不知六乡六遂在何地。或乡遂并称。或以六遂。谓在郊外。或以六遂。谓在三百里四百里。又以六遂为公邑。其误大矣。夫既以公邑任甸地。则甸地者。二百里之内也。与六遂何干。司马法云。二百里为州者。适其所闻不同耳。同一周礼之书。六遂或称园地。邦都或称畺地。盖自当时。名称或殊。郑欲以此。遍置州长县正于乡遂之外。亦拗矣。
 郑曰。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〇臣谨案。采邑之制。原不可解。大夫公卿。各有应受之禄田。将云禄田之外。又有采邑乎。后世之法。漕天下之粟。班禄于京师。三古之制。分畿内之田。仰禄于采邑。故公卿大夫士之禄。皆以田而为制。王制孟子。其文历然。若班禄京仓。如后世之法。则制禄当云粟米几石。岂可曰其田几亩乎。禄田之外。或有军功。赏之以田。此非人人之所得有也。臣故曰公邑者。天子之禄田。家邑者。公卿大夫之禄田。士田者。三等适士之禄田。官田者。府史胥徒之禄田。小都者。勋臣同姓受封之地。大都者。亲王子弟受封之地。然其受封者。止为封君。不得为国君。此古制也。位卑者。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102L 页
授之以近地。位高者。授之以远地。量力之大小。较谷之多少。使卑者便也。
 郑曰。地之形。实不方平如图。受田邑者。远近不得尽如制。〇臣谨案。此条最合理。郑既知如此。又何以一成一甸。强合之为棋局也。
 郑曰。以廛里任国中。而遂人职授民田。夫一廛田百亩。是廛里。不谓民之邑居。在都城者。与凡王畿内方千里。积百同九百万夫之地也。有山陵,林麓,川泽,沟渎,城郭,宫室,涂巷。三分去一。馀六百万夫。又以田不易一易再易。上中下相通。定受田者。三百万家也。〇臣谨案。国城之中。但有屋宅。无一片之土。可任树艺。故任之以廛里。城外之地。专务果蓏。其所须之急。甚于稼穑。故任之以场圃。(凡密近王城者。果蓏多利。)自郊以外。乃治田也。郑乃以国中。为邦畿千里之总名。岂不疏哉。冢宰九赋之目。邦中之赋。四郊之赋。邦甸之赋。家削之赋。邦县之赋。邦都之赋。由内达外。历历各言。国中非邦中乎。遂人之授夫一廛者。六遂之地。其地犹窄。故廛有定制。郊外阔远之地。地广人稀。篱落荒疏。不必限之以一廛。故乡遂之外。别无授廛之文。郑欲以遂人。统领千里之畿。皆授一廛之地。则先王制作之妙。无地可问矣。
 郑曰。食货志。士工商。亦以口授田。五口当农夫一人。馀夫在遂地之中。如此则士工商。以事入在官。而馀夫以力出耕公邑。(节)其在甸七万五千家。为六遂。馀则公邑。〇贾曰。远郊百里内。置六乡。四面相距二百里。〇臣谨案。郑不知六遂在何地。今以六遂。谓在邦甸。贾不知六乡在何地。今以六乡。谓在远郊。茫昧甚矣。六遂者。四郊之内。别以三十县为六遂也。六乡本在城中。唯其溢出于城外者。谓之园廛也。食货志之误。详论在下。
周礼地官。载师。(二)
凡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
 郑司农曰。国宅。城中宅也。〇臣谓园廛者。城外附城之地。受一廛以为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103H 页
宅者也。〇城中。不治园圃。不治稼穑。又欲其繁庶乐生。故不征其宅税。六乡之廛。溢出城外者。专务园圃。其利虽多。既是六乡之民。故其宅税。从轻。二十而一也。近郊者。六遂也。其宅税。亦从轻为十一。远郊渐从重。其宅税。为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益以从重。其宅税。至于十二。若夫漆林之征。内自郊遂。外达畺畿。皆二十而五也。〇其征税之法。亦量其廛地。假如园廛。以一亩为一廛。(儒行云。儒有一亩之宫。)则二百家为二百亩之地。乃于二百家。但取十亩之率。则二十而税一也。远郊之地。以五亩为一廛。(孟子云。五亩之宅。)则四十家为二百亩之地。乃于四十家。通取三十亩之率。则二十而税三也。近郊之十一。县都之十二。其例皆同。
 郑曰。国宅。凡官所有宫室。吏所治者也。(贾云。官府治事处。)〇臣谨案。载师之文。一国中。二园地。三近郊。四远郊。五六七八甸稍县都。由内达外。文如贯珠。国宅。明是城中民家。园廛。明是城外民家。先郑之解。本自合理。郑必以国宅。改之为官府。岂不拗哉。官府公署。有无征税。原无可问。唯民宅之税。在所商度。故著之为法。曰国宅无征。
 郑曰。园廛亦轻之者。廛无谷。园少利也。古之宅必树。而畺场有瓜。〇贾曰。孟子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麻。是廛无谷也。百亩田畔。家各二亩半。以为井灶葱韭。是园少利也。信南山诗云。畺场有瓜。瓜成又入其税。天子剥削淹渍。以为菹献之皇祖。是园廛有税也。〇又曰。园。即上经场圃任园地。廛。即上经廛里任国中之地。并言之者。以其出税同故也。〇臣谨案。通邑大都。其密近城闉者。例治园圃。以给万家之果蔬。况天子之国城乎。故六乡之廛。其溢出于城外者。专治园圃。名之曰园地。此虽城外。犹是六乡之地也。故其宅税至轻。其外六遂之地。谓之近郊。其外四郊之地。谓之远郊。郊遂虽同。在百里之内。祭祀宾客。大丧大葬。师田征役。六遂之民。劳于远郊。故田税宅税。皆遂轻而郊重。郑乃以园廛。为远近内外之通称。凡瓜蔬之田。皆欲二十而税一。岂不疏哉。国宅园廛。近郊远郊。由内达外。文如贯珠。若以园廛。为畿内园圃之通称。则章法乱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103L 页
矣。中心最薄而无征。(国中宅。)次外从轻而廿一。(六遂宅。)次外居中而十一。(近郊宅。)次外稍重而廿三。(远郊宅。)次外最重而十二。(甸稍县都宅。)层层包裹。节节差等。如竹箨之苞青。如葱根之叠白。其制绝妙。其义至精。郑说一至。而其法。破碎混乱。不可以按行。岂不惜哉。农家之利。莫厚于园圃。百亩之田。岁收粟几釜。以之为钱。其钱几何。百亩之田。岁收葱几束。以之为钱。其钱几何。葱之利必十倍于粟矣。但此等果蔬。必国城至近之地。乃可无滞。故郊野以外。有稼穑而无园圃。此物情自然也。郑乃曰。园圃少利。故其税从轻。迂阔如此。无以议玆事矣。〇又按。廛者。民居之区域也。乡内地狭。限之以一廛。故上文曰。以廛里任国中。此六乡之在城中者也。下文曰。以场圃任园地。此六乡之溢出于城外者也。(即园廛。)郑以园,廛。看作二物。尤大迂也。〇畺场有瓜。是于弃地之中。种爪(一作瓜)以尽其地利也。虽使桑大夫为国。此瓜不可有税。郑,贾乃欲以此瓜。当园廛之税。不亦迂哉。天子之祭。场人供其果蓏。又何必取瓜于畺场。
 
郑曰。国税轻近而重远。近者。多役也。〇贾曰。近郊十一者。即上经宅田士田贾田。同十一而税也。远郊二十而三。即上经官田牛田赏田牧田。同二十而税三也。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者。即上经公邑已下四处。甸地之中。兼有六遂矣。三者之中。皆有公邑。若然。此云十二者。除三等采地。而乡遂公邑。皆为夏之贡法故也。〇又曰。春秋公羊说。过于十一。大桀小桀。减于十一。大貉小貉。周礼。国中园廛之赋。二十而税一。远郊二十而税三。有军旅之岁。一井九夫。百亩之赋。出禾六百四十斛。刍秉一百六十斗。缶米十六斗。若然。周礼税法。据王畿。公羊税法。据诸侯邦国。诸侯邦国。无远近之差者。以其国地狭小。役赋事暇。故无远近之差也。〇臣谨案。国宅者。城中之民家也。园廛者。城外之民家也。然则近郊之十一。远郊之廿三。甸稍县都之十二。皆蒙上文。立宅税之率者也。世有田税之率。而或为廿三。或为十二者乎。小桀大桀之讥。周公首犯之矣。郑为是闷此经之注。漫漶弥缝。不言其为某税。权且书之曰国税。所谓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 第 104H 页
国税者。廛里之税乎。关市之税乎。山林之税乎。泽梁之税乎。以文则如田税。以事理则不可以十二。故权且名之曰国税。至考工匠人之注。乃引此经。谓之田税。故贾疏遂以此为田税也。贾疏诸说。皆糊涂迷乱。不可致诘。或以公邑通于远近。或以公邑同于乡遂。末乃断之曰。王畿用桀貉法。诸侯用什一法。岂可以破吾惑乎。国弥小则役弥烦。役弥烦则赋弥重。诚以诸侯之法。亦具体而微。祭祀,宾客,军旅,会同,百官,群吏,事大,交邻。其用浩繁也。贾乃曰。国小则税轻。其亦阔于情矣。〇又按一井。出稷禾,秉刍,缶米者。鲁语仲尼之言也。此是井田之恒率。何必有军旅之岁。乃有此收。亦谬义也。(详在下。)〇总之。载师之职。既任其地。收其里布。收其屋粟。收其夫家之征。(见下文。)国宅园廛一节。即里布之立率者也。里布者。宅廛之税也。与田税何干。田税但有九一。惟六遂之地。别用什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