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x 页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卷三)
 天官修制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45H 页
东班官阶
  正一品
正一品。〇相臣曰大匡辅国崇禄大夫。〇宗亲曰敦宗辅国崇禄大夫。〇勋臣戚臣曰同休辅国崇禄大夫。(元勋,仪宾,国舅同。)
 臣谨案。原制。每品各具二资。故辅国为正一品之第二资。今拟每品。只存一资。故辅国为从一品也。
 臣谨案。大匡之名。唯相臣有匡拂之责。或当与宗亲勋戚。差有分别。若辅国崇禄之名。凡在高位者。何所不宜。必以显禄绥禄。棼然立名乎。岂宗亲戚里。无辅国之诚。崇禄之恩乎。宗亲有敦崇之谊。勋戚有同休之义。其在正一品者。各戴二字。与文武臣差别。从一品以下宜同其号不须异也。〇臣又按。从一品者。古之孤卿三少之所宅也。正一品既以六字侈号。从一品宜以四字为差。不必为正一品。然后乃可称辅国也。
  正二品
正二品正宪大夫。〇文武官宗亲勋戚同。
 臣谨案。宗亲曰崇宪,承宪。仪宾曰奉宪,通宪。抑何义也。岂其字义各有奥旨。必不可相通乎。且每一级。必具二层。亦恐烦碎而寡要。臣以为一级。只有一称。其或有功。或锡之车服。或锡之旗乐。(钟磬等。)方是古法也。古者。受命不过九命。(见礼经。)今若以十有八品。每分二级。则其级为三十六层。自古以来。夫有三十六层。以为官阶者也。古者士有三等。(上士,中士,下士。)大夫有三等。而上大夫名之曰卿。故周礼六官之长。皆卿为之。其下有中大夫下大夫。而不复有上大夫。卿者。上大夫也。如天官乡(一作卿)为太宰。中大夫为小宰。下大夫为宰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45L 页
夫。 其上有三公三孤。而三孤之尊。于六卿经传无文。由是观之。古者七品而已。(三公一等。大夫三等。士三等。)古唯七品。而天下治百姓安。今必分之为三十六级。将何益矣。今拟官阶。只存九品。唯一品二品。有正从之级。相臣为正一品。贰相及二府判事。为从一品。六曹判书为正二品。参判亚尹为从二品。参议承旨为三品。于是正一品为三公。从一品为三少。正二品为上大天(一作夫)。从二品为中大夫。三品为下大夫。三品以下遂无正从之差。四品五品。为上士。六品七品为中士。八品九品为下士。如是然后上可以考三古之典章。下可以正百官之纪纲。议一衣章。议一车制。议一车绥。议一食饔。皆可以溯古通今不亦善乎。〇臣又按。周礼春官典命云。上公九命。侯伯七命。子男五命。(此诸侯。)王之三公八命。卿六命。大夫四命。郑注谓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伏唯我 国家恪修侯度。罔或踰越。然蕃国仪文。宜与内服不同。又未尝受命于中国。若于本国之内。议其命数。则九命虽有所不敢。八命以下。恐不必嫌僭也。下士一命。中士再命。上士三命。下大夫四命。中大夫五命。上大夫六命。三少七命。三公八命。则与典命之法。大略相近。夫然后凡百仪文。乃可以议定也。
  从二品
从二品嘉善大夫。(宗亲仪宾同。)〇三品通政大夫。(宗亲仪宾同。)〇四品通德郎。〇五品承议郎。〇六品宣务郎。〇七品启功郎。〇八品承仕郎。九品从仕郎。
 臣谨按。周公制礼。最严于大夫士之等级。此级不明。则虽有周公之才。必无以为天下国家矣。 国制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皆称大夫。而及其议礼则曰通政以上。乃为大夫。名之既紊。器于何正。臣谓四品以下。去大夫之号。明其为古之所谓三等之士。然后法制乃立。礼节可议也。
西班官阶
  一品之职
一品之职。不任以武事。唯有东班之阶。
  正二品
正二品曰。宣德将军某卫上护军。从二品曰。奋武将军某卫中护军。
 臣谨案。原制三品以下。乃称将军。然将臣帅臣。多系二品之职。顾何必冒文资于武职乎。今军职付禄者。正二品曰。上护军。从二品曰。大护军。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46H 页
皆苟然假借。茫无定制。臣以为将军之号。上及二品宜矣。〇臣又按。五卫之罢。今已久矣。然军职付禄者。宜有职名。宜于五卫之中。唯存龙骧,虎贲。又与羽林卫。合为三卫。(义兴卫忠武卫宜废之。)文臣付龙骧卫。武臣付虎贲卫。非文非武者。付羽林卫。假如文臣判书。解职付军衔。则当曰宣德将军龙骧卫上护军。武臣参判。当曰奋武将军虎贲卫中护军。馀皆仿此。(大字未当。故改之曰中。)
  三品
三品曰。折冲将军某卫副护军。
 臣谨案。将军之称。宜止于三品。其自四品以下。毋得同称。亦以明大夫士之级也。
  四品
四品曰。宣略校尉某卫司直。〇五品曰。彰信校尉某卫副司直。〇六品曰。秉节副尉某卫司果。〇七品曰。迪顺副尉某卫副司果。〇八品曰。承义佥尉某卫司正。〇九品曰。效力佥尉某卫副司正。〇文臣付龙骧卫。武臣付虎贲卫。南行付羽林卫。并如上例。
 
臣谨案。四品五品。同称校尉。同称司直者。明其为上士也。六品七品。同称副尉。同称司果者。明其为中士也。八品九品。同称佥尉。同称司正者。明其为下士也。
宗亲勋戚
  王子
王子嫡出曰大君。庶出曰君。王孙以下。通称曰君。
一品二品曰君。三品曰都正。四品曰副正。五品曰副守。六品曰令。
 原典云。大君嫡长子。初授从一品。〇世子之诸子,大君之嫡长孙,王子之嫡长子。初授正二品。世子之众孙,大君之众子及嫡曾孙,王子之嫡长孙。初授从二品。其称君皆同。〇世子之众曾孙,大君之众孙,王子之众子及嫡曾孙。初授正三品曰都正。〇今拟大君之众曾孙,王子之众孙,众曾孙。初授四品曰副正。〇王子以下四代。皆庶出则至第四代。初付六品曰令。〇臣谨案。原典从三品曰副正。正四品曰守。从四品曰副守。正五品曰令。从五品曰副令。正六品曰监。今三品以下。无正从之别。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46L 页
故改定如是。〇又按。初授之品。虽在守令。及其为二品也。其称君皆同。
  勋臣
勋臣一品二品曰君。亲功臣及王妃之父。称府院君。为正一品。
 臣谨案。承袭之君。虽至正一品。不得称府院君。
  驸马
驸马一品二品曰尉。从二品曰副尉。三品曰佥尉。
 尚公主者。初授从一品。尚翁主者。初授正二品。尚郡主者。初授从二品。尚县主者。初授正三品。〇臣谨案。原典。副尉为正三品。佥尉为从三品。而命妇之品则郡主为正二品。县主为正三品。臣伏念妇人之义。从夫爵也。妇尊夫卑。非礼也。今正之。
外命妇 内命夫(一作妇)爵品。已论于序官之命妇司。
  王女
王女。嫡出曰公主。庶出曰翁主。王妃之母曰府夫人。皆正一品。〇世子之女。嫡出曰郡主。为从二品。庶出曰县主。为正三品。〇王之乳母曰奉保夫人。为从一品。
 臣谨案。原典。郡主为正二品。臣伏念副尉仅升为从二品。无以更升。而妇爵不可以尊于夫。故降之为从二品。然此皆初授之品也。及其久也。皆得为一品。
  宗亲大君之妻
宗亲大君之妻曰府夫人。为正一品。庶子君之妻曰郡夫人。为从一品。〇二品曰县夫人。三品曰淑夫人。四品五品曰淑人。六品曰恭人。
 庶子君虽至正一品。其妻犹称郡夫人。〇臣谨案。原典。三品曰慎人。四品曰惠人。五品曰温人。六品曰顺人。今拟大夫之称。宗亲文武。不必相异。(见上条。)故三品以下。有改焉。二品以上。既是封君之妻。故得称府郡县夫人。与朝官妻不同。
  文武官之妻
文武官之妻。一品曰贞敬夫人。二品曰贞夫人。三品曰淑夫人。四品五品曰淑人。六品七品曰恭人。八品九品曰惠人。
 臣谨案。原典。从三品曰淑人。四品曰令人。五品曰恭人。六品曰宜人。七品曰安人。八品曰端人。九品曰孺人。今拟上中下三士。其实三级而已。故其妻封号。亦只存三级。〇臣伏念。古者。邦君之妻。乃称夫人。后世夫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47H 页
人之称。渐以猥屑。及至我 邦。杂岐加资之类。其妻皆授贞夫人,淑夫人职牒。名器之紊乱极矣。甚至佣奴爨婢。其夫既为大夫。其妻得为夫人。天下其有是乎。今拟一艺杂岐仕者。虽至二品。得称将军。不得称大夫。(见上篇。)其妻但称贞人淑人。(三品四品之妻。通称淑人。)不得受夫人之牒。抑所宜也。一艺杂岐之子。若以文武科出身。或以学行。入于遗逸之荐。得为三班正职。茂著功能。升为大夫。则其夫既为大夫。其妻得为夫人。夫孰曰不可乎。臣之所言者。职官之制。宜分正杂。非谓一艺杂岐仕者。其身地卑微。不得为大夫。不得为夫人也。
外官之品
留守正二品也。巡察使,节度使,统制使,守御使,府大尹。从二品也。
 臣谨案。两京留守。宜以正卿差遣。故升之为正二品。〇臣又按。原典。外官之品。名实不同。巡察使,节度使。名虽二品。皆得以三品官居之。于是乎为之法曰。阶高职卑曰行。阶卑职高曰守。臣谓莫如名实相同。今拟巡察使,节度使。皆以从二品差遣。其或以三品差遣者。遂于除拜之日。新升其资。抑所宜也。府尹亦然。〇臣又按。原典。水军节度使为三品。亦恐不必然。名之曰节度使。与诸牧使郡守。同其品秩。不足以尊体貌也。臣谓凡节度使。皆作二品之官。抑所宜也。〇又凡正二品。可出而为从二品之职。从二品可出而为三品之职。三品可出而为四品之职。其降二资而为之者。非有罪左迁。恐不宜也。唯杂岐三品。不嫌为镇将。〇凡降而为之者。职衔宜有行字。
府大使,牧使,郡太守,防御使,节制使,讨捕使,运饷使,按察使,安抚使,节制副使。(即监营中军。)皆三品也。
 臣谨案。原典。牧使府使。或为堂上之窠。或为堂下之窠。郡守亦然。恐不宜也。雄才大器。多在南行之臣。而官至牧使。亦不得升为大夫。将何以劝忠乎。今拟牧使大使。皆作堂上之窠。不可已也。〇臣又按。郡有大小。其大夫之为郡守者。其职衔曰通政大夫灵光郡太守兼罗州镇兵马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47L 页
佥节制使。其上士之为郡守者。其职衔曰通德郎灵岩郡守兼罗州镇兵马节制都尉。
郡守庶尹。四品也。判官。五品也。县令察访。六品也。监牧。官七品也。
 四品五品。上士也。六品七品。中士也。上士称兵马节制都尉。中士称兵马节制副尉。
江防之六十卫。有大中小三等。海防之八十寨。有大中小三等。故其级有五品六品七品。〇内地之四十堡。其级皆六品。山城之将二十。其级七品。〇废四郡夹卫之将十二。其级八品。
 五品者。视旧之佥使而降者也。六品者。视旧之万户而降者也。七品八品者。视旧之权管别将而升者也。〇臣谨案。节制使。与节度使。其名称不甚相远。乃今之所谓佥使。皆称节制使。不亦滥乎。今拟外官三品以上。称节制使。四品五品。称节制都尉。六品七品。称节制副尉。不可因也。〇万户之职。又在佥使之下。所领皆不过数十户。而猥称万户。名实不副。凡名实不副者。非制也。今拟改正其名曰卫将,寨将,堡将。名不可不正也。〇臣又按。原典。佥使有二等。其从三品者。称佥节制使。从四品者。称同佥节制使。又其中如满浦,多之类。用边地履历。作堂上窠。万户皆从四品。其位高于县令。文移礼貌。动有挂碍。非制也。今拟边将高者。不过作五品官。文武正官。既升三品。不得为镇将。唯杂岐一艺仕者。许以三品。为镇将。其用边地履历者。不必三品而后乃为履历。或履之于堂下。或履之于堂上。其为边地则一也。何必援卑官以崇之乎。〇若本资高者。当称本资。若三品为镇将。则当称折冲将军。四品为镇将。则当称宣略校尉。〇臣又按。原典。权管别将。皆九品职也。然外职皆领军民。不可作初仕之窠。故皆升之为七品。
三品以下官职职品表
议政府,吏曹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48H 页
职品表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
议政府舍人一检详二司录二
吏曹参议一正郎二佐郎四
承政院承旨四注书四
宗亲府典签一典簿二
仪宾府经历一都事二
敦宁府都正一判官一主簿一参奉二
司饔院佥正一主簿一直长一奉事二
司䆃寺佥正一主簿一直长一
内资寺主簿一奉事二
内赡寺主簿一奉事二
司膳监佥正一主簿一奉事一
义盈库主簿一奉事二
凌人署别提二别检二
宗簿寺都正一佥正一主簿一直长一
观象监都正一副正二主簿四。教授四奉事六。训导八
内医院副正二主簿二奉事四
典医监佥正二主簿四奉事四
惠民署主簿二奉事六
命妇司尚宫二尚寝二典衣四典膳四典药八典灯八
内需司典需一典会一典货四
内侍府尚膳四尚帑四典帑四尚烛八典烛八尚阍十六典阍十六
掖庭署司谒八司案二十
户曹
职品表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
户曹参议一正郎二佐郎四
汉城府右尹一庶尹一判官一主簿二
六部令六教官十二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48L 页
六学教授六训导六教官六
典粢署主簿一奉事二
典牲署主簿一奉事二
司畜署主簿一奉事二
平市署判官一主簿二
司禄仓副正一主簿一奉事二
司饩仓副正一主簿一奉事二
司饷仓主簿二
职贡司副正一主簿二
常平司主簿二
平赋司佥正一判官一主簿二
版籍司判官一主簿二
经田司副正一判官一主事四
漕运司佥正一判官一监察二
司圃署别提二
司矿署判官一主簿二
六保署别提二奉事二
算学署教授二训导四
礼曹
职品表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
礼曹参议一正郎二佐郎四
太常寺都正一佥正二主簿一直长一供奉四
通礼院都正二相礼二赞仪二引仪四引仪四引仪六
典壝司令二参奉二
典庙司令二员外十二参奉二
守陵司佥正一令(每陵二人)参奉二
齐礼监佥正一判官一主事二
司谏院大司谏一献纳二正言二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49H 页
弘文馆副提学二校理二副校理二修撰二副修撰二。检书官四正字二副正字四
侍讲院辅德二弼善二司书二说书二
太史院修撰官二编修官二记注官二记事官二
校书监校理二正字四副正字八
国子监大司成一。祭酒一司艺二。司业一典籍四。导善二正字四副正字八。司诲二
掌乐院都正一佥正一判官一协律二教官二
承文监校理一副校理一。制述官二校检二正字四副正字八学官二
贡举院副正一主事二
尚衣院都正一佥正一主簿一直长一参奉二
尚瑞院都正一主簿一直长一奉事二
养老司主簿二
养贤库主簿一别检二
哀荣署主簿二
兵曹
职品表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
兵曹参议一正郎二佐郎四
中枢府经历四都事八
司勋府经历一都事一
武举院都正二副正四主事八兵学校官二参军八权奉三十三
大驭寺都正一佥正一判官一主簿二
乘舆司内乘一副内乘一副内乘二
牧圉司佥正一判官一监牧官二十
翊卫司翊卫一司御二卫率二副率二侍直二洗马四
左掖司执戟郎四执楯郎四陛楯郎四
右掖司宫正二金吾郎二
中卫司常侍四骁骑郎四骁骑郎六
宣教局宣教四宣徽四文兼二宣旨八宣傅八宣令官卅六
仪仗局卤簿郎四执扇郎八执殳郎八伞盖郎四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49L 页
守御局护军四司门六司城六司门十八司城十八
龙骧卫副护军十司直副司直司果副司果八司正副司正廿四
虎贲卫副护军十司直副司直司果副司果八司正副司正廿四
羽林卫副护军十司直副司直司果副司果八司正副司正廿四
都统营别将二。千总四把总六从事官四哨官三十六旗牌官十六
左御营别将一。千总三把总六从事官三哨官二十七旗牌官十二
右御营别将一。千总三把总六从事官三哨官二十七旗牌官十二
管城卫副使一把总三哨官五旗牌官三
刑曹
职品表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
刑曹参议一正郎二佐郎四
义禁府经历二都事四副都事四
司宪府掌宪二持平二
监察院御史四御史八
禁制司都正一按察一副按察二
掌理署主簿二参奉二
讨捕营从事官二从事官四
巡警司经历一司寤郎六巡绰郎六十
路鼓院判官二奉事二
礼宾寺都正一主事二参奉二
行人司书状一主簿二
绥远司都正一主事二
司译院副正一判官二教授四奉事四。训导十
掌胥院都正一佥正一按察二
掌隶院司议一司评二
量衡司都正一佥正一判官一主事二
券契司主簿二
津关司司关三司渡四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0H 页
职金署主簿二
掌域署判官一主簿二
律学署教授二训导二检律二
工曹
职品表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
工曹参议一正郎二佐郎四
山虞寺佥正一主簿二参军四
林衡寺主簿二参军八
泽虞寺佥正一判官一主簿二
川衡寺主簿二浚川郎四
缮工监副正一主簿一直长一监役二
利用监佥正二别提二学官四
司兵寺佥正二主簿二
修城司主簿六奉事六
典圜署主簿二奉事二
典堵司佥正一主簿二
典轨司佥正一主簿二
典舰司佥正一主簿二
甄瓦署别提二
燔瓷监奉事二
织染局主簿二奉事二
典设司别提二
掌苑署别提二奉事二
司筵署主簿一奉事二
造纸署别提二
图画署画史二绘史四
  已上正官三士之数。上士一百二十八员。中士二百六十四员。下士三百员。诸陵诸庙之官一百二十二员。共八百十四员。而守令边将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0L 页
察访监牧官之等。不在其中。(一艺杂岐之官。亦不在计中。)
   大夫员总数。(凡承文贡举提调及例兼损调及乡大夫三卫军职。不在计。)
  上土夫正官二十六。 武职四。
     提调三十四。
  中大夫正官二十六。 武职八。
     提调三十八。
  下大夫正官四十四。 武职二十六。
     提调十二。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1H 页
三班官制
文臣之初入仕。其窠三十有六。选而升之者十有二窠。散而升之者二十有四窠。
 校书监正字四人。副正字八人。国子监承文监。亦皆如此。通共三十六员。为文科三十六人初付禄之窠。(见序官。)既分馆。三馆各取其上等四人。先付副正字。既三日。升为正字。中下等八人。乃付副正字。〇弘文馆正字二人。副正字四人。注书四人。司录二人。通共十二窠也。每至式年。新科将出。本馆都堂合坐。选弘文录。取十二人。先以四人。付弘文馆副正字。既三日。升之为正字。司录又以四人。付弘文馆副正字。既三日。升之为注书。又以四人。付弘文馆副正字。则十二人。乃皆迁也。自此以后。十二人于十二窠。通融互差。若有春坊。则说书又二窠也。〇司录本政府郎官。而近例不以为清望。殊无义也。今互改之。为清选。与舍人检详。平为一类。得与谥坐。
 
其散而升之者六。学司训六人。太常供奉四人。养贤别检二人。共十二窠也。庆安,栗峰,金井,黄山,金泉,省岘,自如,济原,獒树,景阳,麒麟,保安十二道察访。又十二窠也。其未入弘文录者。散而升之。以补此二十四窠。〇弘文录以十二人为限者。古例弘文录极不过六七八人。近日选法太广。弘文录或至三十馀人。名器日紊。朝象日溃。不可以无限节也。〇弘文录十二人。未必无遗珠者。每式年弘文录选取之日。通执数十年来科目出身。已升为中士上士者。严选六人。名之曰遗贤录。(此所谓晚红。)修撰校理随品注拟。与新录之十二人。合而名之曰十八学士。庶乎其无滞矣。庶流寒族。自入仕以来。砥砺名行。为一世所推重者。亦与是录。〇臣谨案。三馆新进。必待三年而后。乃许其升迁。何也。科举为业。矻矻文墨之间者。一朝历试诸职。不能无偾误。三年居馆。优游暇豫以学官。方知所以任职。居官而后。历试诸职。又居三年。乃升中士。自此以后。其升迁迟速。视其功能。不必有年限也。〇又按。晚录之必举六人。何也。三馆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1L 页
新进之方升也。其漏于弘录者。若遂断其平生。永无清选之望。则其沮丧抑郁。当复如何。必开此一路。使漏于弘录者。亦有馀望。然后始可以平物情矣。
武臣之初入仕。其窠三十有六。选而升之者十有二窠。散而升之者。二十有四窠。
 原典。有所谓武兼宣傅官(宣传官)五十员。(参上三十八。参下十二。)今改之曰宣令官。减之为三十六员。为武科三十六人。初付禄之窠。(见序官。)文臣分于三监。而武臣合于一厅者。武科之目。彼此相同。无可以三分也。〇近例武科新及第名家子。必差西北道权管。谓之赴防。一经此职。然后始许通仕。亦美法也。今以废四郡左右十二卫。皆作八品之窠。每式年春政。以新差宣令官十二人差遣。(从榜目次第。)厥明年六月。又以十二人差遣。厥明年六月。又以十二人差遣。(此所谓及瓜而代。)则三十六人。各戌一周年。而新榜又出矣。十二卫者别害。(本佥使。)庙坡神方。(本万户。)江口鱼面。(本万万。)自作。节(一作即)自作仇非。 皆玄菟省涨水之沿也。(此六堡。皆属于葛坡镇。)平南,(本万户。)神光,(本佥使。)立石,(今复设。)马海,(本名么么海。)从浦,(本万户。)楸坡。(本万户。)皆浿西省(一作秃)水之沿也。(此六堡。皆属于满浦镇。)然则宣令官仕于京者。恒不过二十四人。〇臣谨案。武科新进之必以此十二卫。为出戍之窠者。江边六十卫。为三营门将官出戍之窠。(见镇堡之制。)此则其夹卫也。且今废四郡之荒弃。为我 邦之隐忧深虑。使新进之人。先见此地。使其智虑。有所滋长。抑所宜也。若废四郡复设。则此十二卫。即当移设于渌水之沿。其为十二窠。无加减矣。渌水之沿东。自葛坡西。至满浦。其间七百馀里。今也旷无一堡。废四郡虽复。择其要害处。以置戍堡。其数少不下十二也。(江流北迤如弯弓之势。)
 宣传官八人。陛楯郎四人。(即今之都总都事。)共十二窠也。每至式年。新科将出。三军门大将与政府,枢府,六曹大夫合坐。选宣傅(一作传)录。取十二人。先以八人。付宣傅(一作传)官。既三日。其四人徙之为陛楯郎。又以四人。升补宣传官。则十二人乃皆迁也。自此以后。十二人十주-D006于十二窠。通融互差。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2H 页
其散而升之者。执殳郎八人。(即今之部将。)司渡丞四人。共十二窠也。沁州之六堡六寨。不可曰边将。并降之为下士之窠。以作新进升迁之阶。又十二窠也。其未入宣传录者。散而升之。以补此二十四窠。〇四渡者。三田渡,汉江渡,露梁渡,杨花渡也。(臣镛曾经露梁渡别将。)六堡者。月串堡,草芝堡,(本兵马佥使。)㴉物堡,寅火堡,龙津堡,德津堡也。(本兵马万户。)六寨者。长峰寨(本水军佥使。)注文寨,德浦寨,井浦寨,(今复设。)德积寨,花梁寨也。(本水军佥使。)六堡,六寨之将。可以当文臣之十二道察访。〇宣傅(一作传)录。未必无遗珠者。每式年宣傅(一作传)录。选取之日。通执数十年来。科目出身。已升为中士上士者。严选六人。名之曰遗材录。(亦可称晚青。)宣徽宣旨。随品注拟。与新录之十二人。合而名之曰十八武士。庶乎其无滞矣。庶流寒族。自入仕以来。砥砺名行。为一世所推重者。亦与是录。
南行之初入仕。其窠三十有六。其升而迁之者。亦三十有六窠。
 南行初入仕。分为三等。洗马四人。司诲二人。童蒙教官六人。共十二人为一等。六部教官十二人为二等。敦宁参奉二人。缮工监役二人。典庙参奉二人。典壝参奉二人。守陵参奉二人。尚衣参奉二人。共十二人为三等。〇一等之选。以待山林遗逸之士。经明行修之人。二等之选。以待科目游艺之士。治理才谞之人。三等之选。以待宗戚勋贤之家。席宠承荫之人。〇每式年文武科放榜之后。政府,枢府,六曹,三司之臣。会于都堂。令参坐诸人。各荐九人。(三等之选各三人。)斯则治选之目也。(制详春官治选条。与此条不同。)于是。政府,枢府,六曹大夫。聚众荐而合选之。共取三十六人。(三等之选。各十二人)奏之乃下于吏曹。以补三十六窠。〇若时无桂坊则司诲加差四人。以当洗马四人之额。〇臣谨案。科举取人。非古圣王之法。然既设科取人。若将进用。乃旋弃之。而南行入仕者。一年再政。少不下二三十人。通计三年。必不下七八十人。文科则取三十馀人。南行则取七十馀人。其不均甚矣。诸陵参奉。有增无减。 国祚灵长。将至百千。非制也。今文武科每式年。各取三十六人。(凡增广别试庭试谒圣节制之类。并宜停罢。)南行亦当取三十六人。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2L 页
以成三班。使选举兼行。(文武科选也南行举也。)艺德双取。庶乎其用人有法度也。〇臣又按。山林遗逸之士。经明行修之人。但当选之如是。进之如是。使其人得陈力就列。奏其功绩。厥绩茂盛者。进而为台谏。进而为政官。以至于卿相可矣。今也不然。通执一国而选取一二人。入选之日。名之曰儒贤。目之曰山林。待之以宾师之礼。责之以圣贤之业。其人虽有进身之心。顾安得出仕哉。始也局缩引入。有若罪累之人。终也逋慢偃蹇。又以宾师自处。讥笑四至。疮疣百出。毕竟保其令名者少。此名虽进贤。其实塞贤路也。今宜以三等之选。作为年例。无遽。名之曰儒贤。则庶乎遗逸之士。亦有进身之路矣。
 其升迁之窠。则典粢奉事,典牲奉事,司畜奉事,掌苑奉事各二人。凌人别检二人。掌乐教官二人。共十二窠。以待一等之选。其有桂坊。则侍直又二窠也。〇司饔奉事,内资奉事,内赡奉事,司膳奉事,(即司宰奉事。)司禄奉事,(即广兴奉事。)司饩奉事。(即军资奉事。)各二人。共十二窠也。尚瑞奉事,燔瓷奉事,(本属司饔院。)典圜奉事,司筵奉事(即长兴奉事。)各二人。禁府都事四人。又十二窠也。(已上皆八品)此二十四窠。以待二等三等之选。互相通融。不必拘也。〇每式年新荐既出。去式年新进三十六人。并升之八品。以补此三十六窠。〇臣谨案。三年而递。似若太迟。然三载考绩。尧舜之成法也。未及三年。无功无绩。顾何必骤迁骤升哉。其有功能特异者。大臣当特奏而升之。人主当特擢而用之。不在此限。
庶流之南行。初入仕十有二窠。其升而迁之者。亦十有二窠。
 引仪六人。吏文学官二人。礼宾参奉,掌理参奉(即典狱参奉。)各二人。共十二窠也〇其升迁之窠。则引仪四人。义盈奉事,织染奉事,(即济用奉事。)六保奉事,鼓院奉事各二人。共十二人也。〇其荐川之法。亦每式年。南行三十六人。荐举之日。亦荐庶流十二人。以付初仕。既三年。升而迁之。并如上法。〇臣谨案。文武科。止于三十六人。南行则于三十六人之外。别置庶流十二窠者。文武科其选举公平。则庶流之与于其选者。宜与贵族无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3H 页
别。若南行之选。苟不别置其窠。必难得与。玆所以增广之也。中入仕者。既有三医司,译官,观象监,律学,算学,写官,画员。其入仕之路。未尝不广。九品八品。不必别置其窠。及其升为中士之日。选其有功能者。每式年。取十有二人。以通东班正职。(法见下。)则其所取与庶流。均也。
武臣亦有南行。其初仕之窠。三十有六。其升迁之窠。亦三十有六。
 每式年。武科取二百人。其三十六人。为及第出身。其一百六十四人。为进武与文科之进士为对。(见科制。)乃此进武之中。其地处清显。材略可称者。荐为禁军之头领。(法见下。)以通仕路。其地处寒微。而材略可用者。选之为南行。以通仕路。斯可以无滞也。〇武举院权知奉事。(本训鍊奉事。)三十二人。伞盖郎四人。(今忠义之属于部将者。)共三十六窠也。今之所谓忠义卫。猥陋莫甚。其荐用之法。亟宜革罢。每武科榜出之后。于进武一百六十四人之中。查其为功臣子孙者。更试其武艺。选取四人。以补伞盖郎斯足矣。〇其升迁之窠。则司门副尉十八人。(今之守门将。)城门副尉十八人。(并属守御局。)亦三十六窠也。每式年新榜既出以去式年。新进三十六人。升为八品。以补此三十六窠。〇臣谨案。取人之路。不可不广。爵人之法。不可不严。(爵者高官也。)今进武之为南行者。积仕既久。功能特著。则得出而为边将。其不能然者。或仕满而罢。不复为中士上士。其或出入内外。声绩蔚然者。相臣将臣。荐而拔之。以授西班正职。与武科出身者。不异焉。则爵人可谓严矣。〇其习读官三十二人。亦以进武选而为之。三年而递。不复迁转。其或著能者。不在此限。
其材略可称者。别取十有二人。为禁军之领。以通仕路。其迁而升之者。亦十有二窠。
 进武之中。其门地清显。或材略稍长。不肯为武举院奉事者。宜入此选。又或习于兵法。而元不肯屈心抑志以科目出身者。虽白徒。宜入此选。〇龙骧卫,虎贲卫,羽林卫其副司正各二十四人。今拟三卫。各取四窠。共十二窠。以待此选之人。〇武举参军八人。(即训鍊参军。)山虞参军四人。(即四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3L 页
山参军。)共十二窠。以待其升迁。〇每式年新榜既出。以去式年新进十二人。升为八品。以补此十二窠。〇又仕至三年。升之为中士。又一年。出而为边将。其声绩蔚然者。将臣相臣。荐而拔之。升之为上士。其不能然者。至于边将而止。〇臣谨案。原典。训鍊判官八员。主簿十八员。参军二员。今皆减之。唯存主事八员。参军八员。此武举参军之所以为八员也。〇臣又按。文南则别加庶流之窠十二。武南则别加显族之窠十二。虽其所取不同。亦所以参互比对。灿然成文也。
其或身故。其或遭丧。其或罪罢者。以前科之落仕人填差。及至式年。虽未仕满。犹迁转。
 立法之初。前科之落仕人。不患不得。法行既久。亦恐难得。文武科九品八品之职。员额本多。宜有阙勿补。以待式年。南行则八品九品。皆诸司要员。不可如此。若九品有阙。则吏曹不待都堂之荐。自以其意。选士以补之。(三等本目不可乱。)若八品有阙。则以九品之首仕者。升补之。又选士以补九品之阙。若有前科之落仕者。不得新选。令落仕者复职。(遭丧及以轻罪罢者复职。其罪重不可叙者。不复。)〇凡中年别选者。计其除拜之月日。或属之旧选。或属之新选。凡式年文武科放榜。宜在春分日。自子年春分。至卯年春分。其间三期也。三期折其半。则丑年之秋分日。乃三期之半也。凡别选除拜者。在丑年秋分之前。则属之子年之选。至卯年升迁。在丑年秋分之后。则属之卯年之选。至午年乃迁。不可饶也。若是者。卯年新选之时。但取三十五人。与别选一人。合之为三十六人。庶流南行十二人之选。亦仿此。〇臣谨案。南行径出之阙。其必崎岖为别选之法如是者。三年大比。乃二帝三王制治之大经大法。苟使随出随补。各计其仕。参差各升。则三年大比之法。于是乎紊乱矣。文武科三十六人。南行三十六人。必于大比之年。一时选举。然后法制乃成。今此条例。万不可变通者也。
其以一艺仕者。每至式年。选取十二人。付之政曹。令为东班正职。
 内医院荐十二人。观象监,司译院。各荐六人。典医监,惠民署。各荐三人。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4H 页
写字官,图画署。各荐三人。通共三十六人也。各其本司。以勤仕著绩。抱才之人。会议可否。荐于政府。政府二曹。合坐试才。各取三分之一为十二人。下于政曹。〇此十二人。其在本司已经九品八品。及入此选。乃升为中士。为东班正职。及其仕满。或为察访。或为县令。〇观象监二人。司译院二人。若为利用监学官。(学官本四员。)北学燕京。厥有实绩。则直以其绩。报于政曹。不待试才。直入十二人之额。〇律学算学。独不与此选。何也。律学本以旧例。出为十二省检律。算学亦以旧例。坐领郡县之解由。且其所业。皆局于小数。无所短长。无可以拔其尤也。
掖庭署司案仕满。升为司谒。其有劳绩者。出而为边将。
    已上论下士升迁之制。
文臣中士八十四员。其峻望四十二。其常秩四十二。
 检详二员。吏曹佐郎四员。持平正言各二员。修撰四员。记注官二员。司书二员。六学教授六员。监察副御史八员。禁制司按察,掌胥院按察各二员。贡举院主事,齐礼监主事,经田司主事各二员。共四十二员。以弘文录曾经者。为之。〇五曹佐郎二十员。典籍四员。宗庙令二员。太常主簿二员。承文校检二员。协律郎二员。掌隶院司评二员。漕运司监察二员。礼宾寺主事,绥远司主事,量衡司主事各二员。共四十二员。虽未经弘录。亦通融差除。〇臣谨案。条例虽如此。政府吏曹三司春坊史局之外。虽未经弘录。其材器峻整者。可以特差。又常秩四十二员。亦可以弘录者。通差。
武臣中士八十四员。其峻望四十二。其常秩四十二。
 宣旨官八员。(参上宣传官。)执楯郎四员。(即都总都事。)骁骑郎六员。(参上别军职。)副内乘二员。(即参上内乘。)中枢都事八员。(今之备边郎。)禁府都事四员。(旧例武都事不过一二人。)太驭寺主簿二员。武举院主事四员。经田司主事二员。社稷令二员。共四十二员。以宣传录曾经者。为之。〇武举院主事四员。(即训鍊主簿。)执扇郎八员。(即参上部将。)司门校尉六员。(参上守门将。)司城校尉六员。(即城门护军。)司兵主簿二员。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4L 页
(即军器主籍。)司饷主簿二员。(即别营郎厅。)典圜主簿,典轨主簿,典舰主簿,林衡主簿,川衡主簿,典设别提,甄瓦别提各二员。(司关丞三员不在数计。)共四十二员。虽未经宣录。亦通融差除。〇臣谨案。条例虽如此。骁骑郎。本是八壮士之旧职。苟有勇略。虽未经宣荐。可以为之。其常秩四十二窠。亦多以宣录者差除。不可拘也。〇臣又按。旧例。户刑工三曹佐郎。为南行之窠。而文臣武臣各搀一窠。今拟六曹郎官。皆以属司之考功为职。故并作文臣之窠。然武臣南行之中。亦或有地望清峻。风裁严整者。可以特差。如今六曹大夫之时。或差除者。不必拘也。
南行中士八十四员。其峻望四十二。其常秩四十二。
 典簿二员。卫率副率各二员。导善二员。仪宾都事二员。忠勋都事一员。六部令六员。敦宁府,典粢署,典牲署,司畜署,司禄仓主簿各一员。汉城府,宗簿寺,司饔院,尚瑞院,职贡司,(宣惠厅。)常平司,(常赈厅。)平赋司,(均役厅。)版籍司,(分出于户曹。)典堵司,缮工监主簿各二员。共四十二员。以地望之清峻者。为之。〇赞仪二员。内资寺,内赡寺,司膳监,司饩仓,司筵署,义盈库主簿各一员。尚衣院,司䆃寺,平市署,券契司,司矿署,职金署,山虞寺,泽虞寺,织染局,(济用监。)掌域署,哀荣署主簿各二员。利用监,司圃署,掌苑署,凌人署,(即冰库。)造纸署,六保署(活人署。)别提各二员。共四十二员。三等之选。通融差除。〇臣谨案。条例虽如此。南行与文武科不同。望族多而寒族少。八十四员。皆可以居望族。不必拘也。〇臣又按。职贡司,常平司,平赋司,经田司诸职。必曾经守令者。乃可居之。〇臣又按。宗簿寺,尚瑞院,尚衣院,司饔院,司䆃寺,缮工监。其所谓主簿二员。其一员皆直长也。然则直长共六员也。六员别提共十二员。合而计之。则七品之官十八员也。每至式年。八品官三十六人。直升为六品官。而或其中。有追入别选仕未满六期者。升付直长。(宗簿,司饔,尚瑞,缮工等。)待仕满六期。遂以本职改称主簿。自吏曹下批。又仕一期。乃出为县令。又文功武功。以军职升品者。每年有数人。(详见下。)宜付直长。(尚衣,司䆃。本不拘地望。)又一艺仕者十二人。移之为吏批末仕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5H 页
者。宜付别提直长。(尚衣,司䆃及十二别提。不拘地望。)〇此十八窠。自政曹推移阔狭以处三岐之人。
庶流升品之窠十二员。以处其十二人。
 检书官四员。引仪四员。掌理主簿二员。(即典狱主簿。)兵学教官二员。(能么儿郎厅。)共十二员也。〇每至式年。弘文馆太史院合坐。取庶流下士十二人。选其有文学者四人。奏之为检书官。二人属玉堂。二人属史院。〇检书官四人。仕至三年。出而为县令。其馀八人。不过为察访监牧官。
文功武功者。无定额。其在下士时。但付军职。本事竣役。则虽未满六期。直升为吏批末仕。
 文功者。十三经注疏。二十三代史。出财开刊。或出财。购百种书籍之有补于世道者也。武功者。诸郡县三里之内五十结良田。出财买之为军田。或郡县之城及诸岭隘要害之处。出财筑城。以为关防者也。〇凡计功之法。出钱九千两以上为上等。终为县令。六千两以上为中等。终为察访。三千两以上为下等。终为边将。〇臣谨案。文功武功之法。事体虽若未安。古者力田。亦得荐授官职。况文功武功乎。今科举之制。依仿中国。必使全经全史。布列民间。有如菽粟。然后士子乃可以应举。顾 国力贫乏。无以为是。必也使十二省。求富人之欲以财发身者。使之立功。然后乃可以刊书印书。布于民间。又今军制。欲使诸郡诸县。各养兵一二哨。必得负郭之田五十馀结。然后可授一哨之卒。斯亦 国力之所不能办。必使富人立功。乃可㴉也。筑城授官。亦有近例。斯皆有国之要务也。岂可拘乎。且凡富人之以功得官者。其居官廉白。抚绥百姓。多胜于文武正士。臣见多矣。
凡升为中士者。仕满一期。出为外职。唯庶流一艺。仕至三期。乃出外职。未经词讼。亦所不拘。
 中士下士不同。不拘何官。任职一期。可移他官。可出为县令,察访,牧官,边将。唯庶流一艺。窠有定数。须有可代之人。乃可迁转。不然则须至式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5L 页
年。乃可迁也。若欲迁之者。政曹先定可代之人。乃迁乃代。其代入者。即复职也。〇原典南行。必经词讼六朔。然后乃为县令。文武则不拘词讼。斯亦不均之法也。岂文武之臣。皆能生知南行之臣。无不困知乎。今拟三班之人。皆不拘词讼。
诸陵,诸园,诸殿,诸庙之官。共一百二十二人。不拘上士中士。不拘文武南行。并以落仕閒居者。为之。
 三十五陵。其官每陵二人。则七十员也。四园四墓。每各二人。则十六员也。北道六陵。每各二人。则十二员也。浚源殿,庆基殿,肇庆庙,长宁殿,永禧殿,景慕宫。每殿二人。则十二员也。箕子庙,新罗庙,弁辰庙,(首露王。)句丽庙,百㴉庙,高丽庙。每庙二人。则十二员也。此一百二十二人。太半作初仕之窠。则倖门日开。官方日淆。不可不及今矫救。乃可以成法制也。〇北道及全州陵庙之官。并以本道人。为之四墓之官。以进武之为南行者。升而为之。三年而递。不复迁转。〇诸陵令七十员。诸园官八员。永禧殿,长宁殿,景慕宫令共六员。总之为八十四员。其二十八员。以文臣为之。二十八员。以南行为之。二十八员。以武臣为之。并以落仕閒居者。差之。三年而递。不复迁转也。
    已上论中士升迁之法。
文臣上士六十四员。其峻望三十二。其常秩三十二。
 舍人一员。吏曹正郎,兵曹正郎各二员。掌宪二员。(即执义掌令。)献纳二员。校理四员。弼善二员。编修官二员。监察御史四员。禁制司按察一员。书状官一员。经田司,贡举院副正各一员。太常佥正二员。齐礼监,掌乐院,掌胥院佥正各一员。文兼宣徽官二员。共三十二员。以弘录曾经者。为之。〇户,礼,工,刑四曹正郎共八员。校书校理,国子司艺,承文校理各二员。相礼二员。司禄仓,司饩仓副正各一员。宗簿寺,守陵司,平赋司,漕运司,量衡寺,典堵司,典轨司,典舰司佥正各一员。掌隶院司议一员。漕运司判官一员。金吾郎二员。制述官二员。共三十二员。亦皆以材器峻整者。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6H 页
为之。〇臣谨案。条例虽如此。政府,吏曹,三司,春坊,史局之外。虽未经弘录者。苟其材器超越。可以居之。况平赋漕运量衡之等。皆宰相之器。所宜宅也。弘文学士。庸得不居之乎。斯皆不必拘也。
武臣上士三十二员。唯峻望居之。
 宣徽官四员。(堂下宣传官。)执戟郎四员。(即都总经历。)骁骑郎四员。(堂下别军职。)中枢经历四员。(今之备边郎。)司勋经历四员。武举副正四员。(即训鍊判事副正。)太驭佥正一员。判官一员。(即司仆之官。)内乘一员。牧圉佥正一员。判官一员。司兵佥正二员。(即军器佥正。)卤簿郎四员。(即今之部将。)共三十二员也。〇臣谨案。牧圉司,司兵寺,卤簿郎诸官。不必为峻望。可以通差。
南行上士三十二员。唯峻望居之。
 典签一员。司业一员。司御二员。仪宾经历一员。禁府经历二员。汉城庶尹一员。缮工副正一员。职贡副正一员。(即宣惠郎厅。)尚衣院,司饔院,司䆃寺,司膳监,山虞寺,泽虞寺佥正各一员。利用佥正二员。敦宁府,汉城府,掌乐院,平赋司,(均役厅)经田司,版籍司,量衡司,平市署,齐礼监,司矿署,泽虞寺,掌域署判官各一员。鼓院判官二员。共三十二员也。〇臣谨案。下士中士之数。三班皆均。而上士之数。文臣倍之者。 国制崇用文臣。故凡在高位者。多文臣也。然人各异材。官各异器。苟其材器相称。文臣可以为武职。武臣可以为文职。南行可以为文武之职。庶流杂岐可以为正士之职。不可拘也。下则太宰之臣。可以破格而甄用。上则圣明之君。可以越法而超擢。唯其制法之初。无所限域。散漫不整。则不可以为经远之大典。此其所以彼此比对。参互结束。使不得游移增减也。若其有行之不便者。小小修润。在所不免。唯其大纲。庶乎其不远矣。
六部九等图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6L 页
匠人营国图
삽화 새창열기
 王城方九里。则其九区各方三里。其一区之内。九小区。各方一里。一里者三百步也。而朝者。百官之公署也。后市者。百货之居肆也。左右六乡。两两相对。乡者向也。
삽화 새창열기
 王宫方三里。则其九区各方一里。(三百步。)其一区之内。九小区。各方百步也。法殿在中。古之明堂九宫。即此制也。四门相直。以达四方。若重门悉开。则入城者可瞻王座。此古法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7H 页
王宫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面朝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面朝(圈者。公署所宅也。公署之名书于后。)
乙六区。(五十四户)  丙十二区。(一百九十二户)  丁六区。(一百五十户)  戊六区。(二百十六户)  (左各司。广三十五步。中经涂。广三十步。右各司。广三十五步。)  己六区。(二百九十四户)  庚六区。(三百八十四户。)  辛六区。(四百八十六户。)  壬六区。(五百六十户。署减四十户。)  又十八区。(一千八百户。〇在左右公署之后。)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7L 页
后市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后市。(圈者。公署所宅也。公署之名书于后。)
乙六区。(五十四户。)  丙十二区。(一百九十二户。)  丁六区。(一百五十户。)  戊六区。(二百十六户。)  (右各司广三十五步。 中经涂广三十步。 左各司广三十五步。)  己六区。(二百九十四户。)  庚六区。(三百八十四户。)  辛六区。(四百八十六户。)  壬六区。(六百户。)  又十八区。(一千八百户。〇在左右公署之后。)
  
东上部图
삽화 새창열기
 东上部
乙九区。(八十一户。)  丙九区。(百四十四户。)  又八区。(百二十八户。)  丁九区。(二百二十五户。)  戊八区。(二百八十八户。)  己八区。(三百九十二户。)  庚九区。(五百七十六户。)  辛九区。(七百二十九户。)  壬九区。(九百户)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8H 页
西上部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西上部
乙九区。(八十一户。)  丙九区。(百四十四户。)  又八区。(百二十八户。)  丁九区。(二百二十五户。)  戊八区。(二百八十八户。)  己八区。(三百九十二户。)  庚九区。(五百七十六户。)  辛九区。(七百二十九户。)  壬九区。(九百户。)
  
东中部图
삽화 새창열기
 东中部
甲九区。(三十六户。)  乙九区。(八十一户。)  丙九区。(百四十四户。)  丁九区。(二百二十五户。)  戊八区。(二百八十八户。)  己八区。(三百九十二户。)  庚九区。(五百七十六户。)  辛九区。(七百二十九户。)  壬九区。(九百户。)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8L 页
西中部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西中部
甲九区。(三十六户。)  乙九区。(八十一户。)  丙九区。(百四十四户。)  丁九区。(二百二十五户。)  戊八区。(二百八十八户。)  己八区。(三百九十二户。)  庚九区。(五百七十六户。)  辛九区。(七百二十九户。)  壬九区。(九百户。)
  
东下部图
삽화 새창열기
 东下部
乙九区。(八十一户。)  丙九区。(百四十四户。)  又九区。(百四十四户。)  丁九区。(二百二十五户。)  戊八区。(二百八十八户。)  己八区。(三百九十二户。)  庚九区。(五百七十六户。)  辛九区。(七百二十九户。)  壬八区。(八百户。)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9H 页
西下部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西下部
乙九区。(八十一户。)  丙九区。(百四十四户。)  又九区。(百四十四户。)  丁九区。(二百二十五户。)  戊八区。(二百八十八户。)  己八区。(三百九十二户。)  庚九区。(五百七十六户。)  辛九区。(七百二十九户。)  壬八区。(八百户。)
  
六部总数
面朝。四千一百三十六户。
后市。四千一百七十六户。
东上部。三千四百六十三户。
西上部。三千四百六十三户。
东中部。三千三百七十一户。
西中部。三千三百七十一户。
东下部。三千三百七十九户。
西下部。三千三百七十九户。
 已上二万八千七百三十八户。
  九等总数(亦二万八千七百三十八户。)
甲第十八区。(七十二户。)
乙第六十六区。(五百九十四户。)
丙第百十二区。(一千七百九十二户。)
丁第六十六区。(一千六百五十户。)
戊第六十区。(二千一百六十户。)
己第六十区。(二千九百四十户。)
庚第六十六区。(四千二百二十四户。)
辛第六十六区。(五千三百四十六户。)
壬第百区。(九千九百六十户。〇署减四十户。)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59L 页
总论
 右所列九等户数。是大约立制而已。左右经涂以抵东西二门及六部之内。其坊坊曲曲环涂小巷。皆不在图中。又沟渠大小。各有条理。亦不在图中。总计此类。所减不鲜。六部民户。其有几乎。只方九里。终难容受。必方十里。但其经纬。画之为九。然后乃可以恢阔也。〇又面朝之左右两行。当属东西下部。后市之左右两行。当属东西上部。〇又面朝占地。恐太阔。如其有馀。宜以近于南门者。许列市肆。总须润色。不能详定也。司禄仓,(在西江。)司饩仓,(在南江。)司饷仓,(在龙山。)常平仓,(宜设于麻浦。)凌人署,津关司,(在汉江。)甄瓦署,(在南郊。)燔瓷监,(在牛川)造纸署,(在北谷。)牧圉司,(在东郊。)典牲署,(在南郊。)司畜署,(在南郊。)管城卫(在北汉。)若此之类。散在国城之外。所以不列于图中。臣谨案。周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二十五家。)四闾为族。(一百家。)五族为党。(五百家。)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万二千五百家。)六乡为国。(七万五千家。)而先儒谓一家。各占二亩有半之地。然考工记谓王城方九里。则九里之内。无以尽容此数。况先王之制。宫室车服。各有等级。公卿大夫下至小民。其宫室大小。同用一规。有是理乎。苟其大小不等。则五家为比。五比为闾者。小民之制也。等而上之。遂以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者。臣未之信也。臣谓宫室宜分之为九等。各以同等。自成一聚。唯其所函之地。诸区皆同。而其环堵之数等各不同。则上下有章。赋率有差。庶乎先王之法。不远于是也。甲第每区四堵。(二二四。)乙第每区九堵。(三三九。)丙第每区十六堵。(四四也。)丁第每区二十五堵。(五五也。)戊第每区三十六堵。(六六也。)己第每区四十九堵。(七七也。)庚第每区六十四堵。(八八也。)辛第每区八十一堵。(九九也。)壬第每区百堵。(十十以开方。)〇凡一区者。方百步也。方十步为一亩。方百步为一夫。方三百步。为一井。(即一里。)
 甲第。唯王子王孙国舅驸马元勋之臣得居之。乙第。唯大臣孤卿正卿居之。丙第。唯中大夫下大夫居之。丁戊己三第。许三士贵族错杂居之。庚辛壬三第。许寒士中人小民之等错杂居之。然下不敢上僭。而上可以援下者。礼之意也。大臣家贫。可居丁戊之第。大夫家贫。可居己庚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0H 页
第。斯不可画一也。〇又按甲乙丙第及其贵臣既卒。其子孙未及跻隆。疑于其宅。臣谓世禄世卿之法。我 邦虽不行之。既奉其祀。宜居是室。三世之内。不宜迁宅。(子孙曾三代。)若世既远。其位遂卑。则不可以冒居也。
东上部九坊。皆以元为号。
 其东三部。曰体元坊,建元坊,兴元坊。其中三坊。曰开元坊,含元坊,调元坊。其西三坊。曰混元坊,保元坊,寿元坊。
东中部九坊。皆以仁为号。
 其东三坊。曰宣仁坊,敦仁坊,同仁坊。其中三坊。曰归仁坊,怀仁坊,辅仁坊。其西三坊。曰安仁坊,利仁坊,居仁坊。
东下部九坊。皆以春为号。
 其东三坊。曰始春坊,迎春坊,临春坊。其中三坊。曰宜春坊,含春坊,熙春坊。其西三坊。曰流春坊,富春坊,长春坊。
西上部九坊。皆以和为号。
 
其西三坊。주-D001太和坊,善和坊,惠和坊。其中三坊。曰淳和坊,中和坊,绥和坊。其东三坊。曰章和坊,宽和坊,万和坊。
西中部九坊。皆以义为号。
 其西三坊。曰尚义坊,昭义坊,顺义坊。其中三坊。曰秉义坊,通义坊,集义坊。其东三坊。曰嘉义坊,彰义坊,由义坊。
西下部九坊。皆以秋为号。
 其西三坊。曰泰秋坊,延秋坊,承秋坊。其中三坊。曰登秋坊,凝秋坊,祥秋坊。其东三坊。曰景秋坊。华秋坊,昭秋坊。
面朝部八坊。皆以礼为号。
 其东三坊。曰崇礼坊,章礼坊,循礼坊。其西三坊。曰肇礼坊,守礼坊,正礼坊。左一坊。曰会礼坊。右一坊。曰修礼坊。
后市部八坊。皆以智为号。
 其西三坊。曰广智坊,启智坊,养智坊。其东三坊。曰大智坊,显智坊,弘智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0L 页
坊。右一坊。曰益智坊。左一坊。曰永智坊。(左一坊右一坊。皆不开方。连三格竖合之。以为一坊。)
 (原制)中部八坊。曰澄清,瑞麟,寿进,坚平,宽仁,庆幸,贞善,长通。 东部十二坊。曰崇信,莲花,瑞云,德成,崇教,燕喜,观德,泉达,兴盛,彰善,达德,仁昌。 南部十一坊。曰广通,好贤,明礼,太平,薰陶,诚明,乐善,贞心,明哲,诚身。礼成。 西部八坊。曰仁达,积善,馀庆,皇华,养生,神化,盘松,盘石。 北部十坊。曰广化,阳德,嘉会,安国,观光,镇长,明通,俊秀,顺化,义通。 共四十九坊。
六遂者。城外之夹辅也。各以其序。隶之于六部。
 臣谨案。周礼。凡郊野之地。通名为遂。第以其附于王城者。谓之六遂。非其本数止有六个也。何以知其然也。遂人云。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郑云。邻里酂鄙县遂。犹比闾族党州乡。)与乡党之制。确分内外。而遂外之地。仍无所论。则王城六乡之外。通称曰遂。不既明乎。周制王城之内谓之邦中。百里之内谓之郊地。二百里之内谓之甸地。三百里之内谓之稍地。四百里之内谓之县地。五百里之内谓之畺地。(天子畿内。方千里。四向五百里而止。)见于载师。而甸稍县畺。都无官守。则酂鄙县遂之达于四境。不既明乎。遂有大夫。(中大夫一人。)县有县正。(下大夫一人。)鄙有鄙师。酂有酂长。里有里宰。(上中下三士。)邻有邻长。(不言士为之。)斯则县地畺地。所同有也。唯遂人云。大丧帅六遂之役。有若遂止有六。如乡止有六者然。故后之论乡遂之制者。遂以六乡六遂。相配为说。不知县遂之制。遂达四境也。但附城六遂之地。别有遂人。(中大夫二人。)遂师。(下大夫四人。)如六乡有乡老(公三人。)乡师。(下大夫四人。)是其所异也。〇今拟王城左右。又设六遂。以仿周制。而六遂之外。属之郡县。抑所宜也。我 邦王城之外十里之内。(或五里之内。)皆属五部。今又因之东上遂。属之于东上部。西上遂。属之于西上部。其馀四遂。亦皆按其序次。属之四部六部之官。六学之官。仍察六遂之事。不别立官。唯教民之官。(无禄官。)一如六部之制。庶乎酌古今而得宜也。 六遂之内。无公署试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1H 页
场。其所函民户。诸遂皆同。不似六部之各殊。试举一遂。而诸遂可推。今为图如左。
  一遂九坊图
삽화 새창열기
遂制。唯存丙丁以下七等之宅。丙第九区。丁戊己庚共十八区。辛壬各二十七区。以其贵人少而小民多也。〇六遂。皆仿此。
 
丙九区。一百四十四户。(六遂共八百六十四户。)丁二区。五十户。(六遂共三百户。)戊四区。一百四十四户。(六遂共八百六十四户。)己四区。一百九十六户。(六遂共一千一百七十六户。)庚八区。五百一十二户。(六遂共三千单七十二户。)辛二十七区。二千一百八十七户。(六遂共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二户。)壬二十七区。二千七百户。(六遂共一万六千二百户。)
  一遂所函。五千九百三十三户。
  六遂共函。三万五千五百九十八户。
  六部共函。二万六千六百九十户。通共六万二千二二(一作百)八十八户。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1L 页
郡县分县(一作隶)
京畿曰奉天省。次南曰泗川省。次南曰完南省。又南曰武南省。东南曰岭南省。其西曰潢西省。自京而东曰洌东省。自京而西曰松海省。又西曰浿西省。又西曰清西省。自京而北曰玄菟省。又北曰满河省。总之为十二省也。
 京畿割界如故。唯狼川,金城,金化,铁原,平康,伊川,安峡等七邑。凡在洌水之西带水之东者。改属京畿。杨根,砥平,堤川等三邑。凡在洌水之东者。属之洌东。又以松京。为黄海之布政司。乃以长湍,麻田,丰德等三邑。属之松京。以带水为界。〇臣谨案。画野分州。宜以名山大川。为之限域。臣见冽水之源。一出五台山。一出金刚山。合流于龙津之下。凡在两源之东者。属之洌东。理所宜也。其在洌水之西者。属之京畿。以厚根本。亦所宜也。松京留守。间无所职。而黄海之布政司。僻在海隅。凡有徵发。命令迂回。甚不便也。宜以松京留守兼之。为黄海监司。坐于界首。如平壤,全州。不亦善乎。然则长湍等三邑。仍隶黄海。以临津为界。亦所宜也。〇臣又按。京畿泗川之间。虽无名山大川之限。竹山之南。厥有洣水。(俗名天迷川。)东流入洌。(在骊兴之南。)安城之南。厥有沙水。(下流为素砂。)西流入海。仍有大津。横截南北。为二省之界。(即海曲。)不可曰无域也。
 泗川省者。今之忠清道也。其疆域。悉皆如故。唯堤川一邑改属洌东也。〇臣谨案。今之锦江。古史谓之泗沘河。故名省曰泗川也。此省为密迩之藩蔽。欲其雄厚。故不削而不分也。
 完南省,武南省者。今全罗道也。此道东有潺水。而中横芦岭。恰有南北之限。今取潺水。以东芦岭以北。属之于完南省。乃取潺水以西。芦岭以南。画之为武南省。〇其在潺水之东者。求礼,南原,云峰,任实也。其在芦岭之北者。淳昌,井邑,高敞,茂长也。自此以北。皆属完南。〇其在潺水之西者。谷城,玉果也。其在芦岭之南者。潭阳,长城,灵光也。自此以南。皆属武南。〇臣谨案。中国之大。而不过为十三省。则我 邦之分之为八道。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2H 页
亦过矣。然我 邦自古以来。法制不明。纪纲不立。况其选举乖方。人才不兴。托之以方面之任。鲜有能称其职者。西路北路。壤地旷远。监司坐于初界。遥制数千里之地。命令无以速。奸恶无以察。宜各分之为两省也。湖南,岭南。民物繁庶。政务烦剧。非有通材大局。无以剸理。臣居南土十五年。未闻有能尽其职。大畏民志者。宜各分之为两省也。况高丽之制。湖南有南北二道。岭南有二道。我邦 穆陵之朝。分岭南为左右二道。以御倭寇。两南之分为四省。厥有故常。非臣之所创言也。〇其称武南者。此省布政之司。宜在光州。光州者。古之武州也。
 岭南省,潢西省者。今之庆尚道也。此道有潢水南流。其一源出太白山。其一源出小白山。今自小白山沿而下之。其在潢水之东者。为岭南省。其在潢水之西者。为潢西省。〇顺兴,丰基,荣川,安东,比安,军威,仁同,玄风,昌宁,灵山。下至东莱。皆在此水之东。自此以东。古之辰韩国也。醴泉,龙宫,咸昌,尚州,善山,星州,高灵,草溪,宜宁,咸安,漆原,昌原。下至金海。皆在此水之西。自此以西。古之弁辰国也。〇臣谨案。我邦 中世。岭南之右。监司坐于晋州。为御倭也。晋州薄于南海。北距龙宫,醴泉。程途太远。尚州又偏于北方。臣谓潢西省布政之司。当在星州。此州北戴金乌之城。西扼秋风之岭。为关防要冲之地。晋州仍为兵营。星州建为监营。则其管辖为便也。〇臣又按。星州大丘不满一日之程。若南寇来侵。两省之臣飞书议事。相为辅车之势。亦胜于涯角之相悬也。
 洌东省者。今之江原道也。其疆域如故。唯狼川,金城等洌西七邑。移属京畿。(已见上。)京畿之杨根,砥平二邑。忠清之堤川一邑。移属本省。(已见上。)为小异也。〇臣谨案。此省之岭东九邑。(北自歙谷南至于平海。)本是玄菟之南部。其后金蛙之解夫娄。自濊地东徙迦叶原。迦叶原者。河西良也。(音相近。)河西良者。今之江陵也。自此以降。岭东九邑。谬蒙秽貊之名。其实秽貊本在辽东。非此地也。然其太山西阻。大海东薄。监司坐于原州。遥制实难。臣谓江陵府使。亦兼按察使之名。使岭东九邑。其小事领于江陵。惟大事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2L 页
关于监司。抑所宜也。
 松海省者。今之黄海道也。海州。僻在一隅。松京。只管一城。处僻则命令迂回。管小则权力寡弱。西路藩屏。两无所恃。松京之为黄海监营。未可已也。然则长湍等三邑。自当随至。及其北界之中和,祥原二邑。本在浿水之南。今亦移属于本省也。〇臣谨案。原制。两南两北。幅员雄广。中央四道。其地薄小。其在重内轻外。强干弱支之义。深有不合。今也两南两北。分之为八省。中央四道。疆域如故。则居重御轻。以强制弱。诚亦有补于形势矣。
 浿西省,清西省者。今之平安道也。此道中央。有狄踰岭。(江界之南界。)岭之南。即清水之所出也。领之北。即(一作秃)水之所出也。嶭罕岭之脉。西出为狄踰岭。又西为棘城岭。(在熙川西北。)横互为南北之大关。今拟在狄踰之南。清水之东者。属之浿西。其在狄踰之北。清水之西者。画之为清西省。〇德川,价川。以至安州。在清水之东。凡此以东。浿西之所管也。熙川,宁边。以至博川。在清水之西。江界谓(一作渭)原在狄踰之北。凡此以西。清西之所管也。〇臣谨案。平安一道。本亦分之为清南清北。其分两省。非臣之所创言也。若设两省。清西之布政司。当在宁边。宁边者。古之兵营。李适据此以叛。其后徙营于安州。然国论。每以宁边。为胜于安州也。〇臣又按。废四郡者。茂昌,闾延,虞芮,慈城也。四郡之地。恰过千里。视今之黄海道。不啻倍之。虽无郡县。亦有人民之杂居者。况四郡不可不复乎。南距平壤。殆数千里。监司无以遥制。臣谓江界府使。亦兼安抚使之名。使四郡守令。其小事皆决于江界。唯大事。乃关于监司。如江陵之例。诚所宜也。但江陵之岭东九邑。宜自布政司考课。而江界之废四郡。并与参课。宜令江州大使为之。如济州牧使之于旌义,大静二县可也。何者。其廉贪勤慢。非远之所能知也。〇臣尝作废四郡议曰。臣窃观鸭渌河防之势。自四郡以西。沿河为邑者。谓(一作渭)原,楚山等七邑也。自四郡以东。溯河为邑者。三水,甲山是也。而鸭渌之水。自南而北。至于闾延。又折而南流。今论北极出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3H 页
地。大抵同带。则渭原,甲山。为之弦。而四郡。为之弧矣。疆域之辨。宜弧是争。藩篱之蔽。宜弧是固。而今废之。不顾可乎。率然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此兵家之大势也。今率然之蛇。首在甲山。尾抵渭原。而其腰腹。皆已朽矣。尚可以首尾相救乎。兵之所以胜败存亡。势而已。山战者。据峻岭则胜。水战者。据上流则胜势也。有疆人数千。据四郡之地。北断葛坡之路。西通建州之粟。南面而号令。我则七邑亭壁之障。将土崩瓦解。而浿水以北。非复朝鲜之有也。不此之忧。而谓四郡可废乎。防之未成。踰者无伤。防而踰之。乱之本也。诗云。折柳樊圃。狂夫瞿瞿。道防之不可踰也。鸭渌之为防也大矣。今无故而毁之。使朔野奸细之民。潜处山林之中。挈其妻子。托为巢窟。日采金银铜铁。鼓铸以为货。孩儿之蔘貂鼠之皮以自肥。具弓矢戈鋋猛火之器以自卫。守土之臣。匿不以闻。庙堂之臣。知而不言。乱之既作。防于何有。昔我世宗,世祖。命将出师。经营六镇。竭一国之力。获而后已焉者。何以哉。欲以豆满为防也。防之在人。尚或图之。防之在我。胡自毁之。臣故曰废四郡宜复。〇臣又按。涨水一带。(长津水。)即我内地。非乘障之地。而南自长津。北至葛坡。沿水设堡。至于七八。项背相望。刁斗相闻。斯何故也。盖以涨水以西。即废四郡之地。四郡既废。乱民杂处。 朝廷视四郡为异域。故视涨为边防。若是其设备也。其意如是也。故渌水之沿。东自葛坡。西至满浦。六百馀里。旷无防守。一兵不留。又自满浦。南沿(一作秃)水。(秃鲁水。)又设七八堡。如于涨水。盖以(一作秃)水以东。又是废四郡之界也。然则 朝廷真以废四郡。弃之为异域审矣。夫渌水者。我邦之天堑。堑既天成。人乃弃之。不祥甚矣。嘉庆十七年。嘉山贼洪景来。谋反伏诛。其檄书。辄以废四郡伏援之说。声言虚喝。西土人以废四郡。为早晚起衅之地也明矣。涨水之沿。(一作秃)水之沿。戍堡殆近二十。今撤此诸堡。列树之于渌水之沿。以塞葛坡满浦之间。虚旷之地。则力不加疲。财不加费。而渌水之天堑完矣。其设堡之法。一时大举。固善也。不然。今年取葛坡之西三十里。满浦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3L 页
东三十里。各立一堡。明年又取新堡之西东三十里。各立一堡。又明年又取三十里。势若括囊。功如塞溃。不出十年。北边之堡障成矣。堡障既成。有不能设置郡县者乎。今南方民多地狭。一夫之耕钱至数万。徙以实之。莫不欣乐。操国成者。何惮而不为也。
 浿水之南。中和,祥原二邑。今拟移属于松海。(已见上。)〇臣谨案。当时。以此二邑。属之平安者。为平壤直临浿水。一苇才抗。便属他界。故权且属之于平壤也。然画野分州。宜循天作。金陵虽直临江水。未闻江北郡县属之于江南也。然驿置警急。边报往来。或有不得不相须者。宜令二邑。凡土地人民。一应百务。咸领于中京。唯边报一事。兼受平壤节制。未或为弊。若夫疆域之限。不可以游移也。
 玄菟省,满河省者。今之咸镜道也。此道中央。有磨天岭。岭之大脊。直抵于长白山大干。故自岭以南。谓之南道。自岭以北。谓之北道。今但依此分之为两省。南省终于端川。北省始于吉州。自此以北。凡在大脊之西者。属之玄菟。在大脊之东者。属之满河。〇今北道节度使。风和入处镜城。风高出居钟城之行营。(在会宁之东。)今宜以镜城为布政司。钟城行营。仍作行营。诚合宜也。〇臣谨案。满河六镇。本系北沃沮之地。久为靺鞨所据。渤海之盛。以其地为东京。龙原府亦曰栅城府。领庆,盐,穆,贺四州。贞元年间。文王钦茂。自上京东南。徙都于东京。(舆地胜览作南京。)所谓东京。今之行营。或其地也。渤海既亡。没入野人。屡为边患。 世宗世祖。是征是略。仅得经理。满河以南。遂入版籍。然风气绝殊。土俗椎鲁。李施爱。李澄玉等。一麾而倡乱。民靡然从之。其后倭将清正入北关。乱民鞠景仁等。乘时和应。争杀藩臣帅臣以投贼。幸赖郑文孚之才。得以平定。然风吹草动。其最可忧者。此地也。重以地势绝远。声闻不续。守土之臣。贪虐唯意。朝廷莫之闻。监司莫之察。一路生灵。遂为无告之穷民。抚绥之方。岂容如是。自今满河省巡察使。必以经幄密迩之臣。砥砺廉白之人。遴而遣之。俾尽怀来之方。未可已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4H 页
奉天省
奉天省布政司。在京畿敦义门之外。其职曰京畿巡察使。领州四郡十县二十二。〇又沁州。领一郡。
 广州。领三郡六县。〇三郡曰骊兴,竹山,安城。六县曰果川,阳城,龙仁,利川,阳智,阴竹。〇广州都护府大尹。兼京畿守御使。有判官一员。以治民事。〇臣谨案。留守之职。必京都而后。乃可有者。我 邦宜以松都。为中京。平壤为西京。其馀无可称京者。(庆州虽为新罗之旧都。地势荒远。扶馀虽为百济之旧都。邑落凋残。)江都,广州。不过为一时避兵之地。安得为都。不得为都。安得为留守。二百年来广州。或为留守。或为府尹。岁更月改。名称屡变。臣谓留守之名。自今停罢宜矣。〇其谓之都护府。何也。护也者。上护 王国。下护军民也。原制有州有府。(如平壤)有都护府。有大都护府。州之中有府尹焉。有牧使焉。有府使焉。(朔州称府使。)臣以为职官之制。宜简而不宜烦。今拟州府合为一等。凡州皆称都护府。就其中。旧称府尹者。称都护府大尹。旧称大都护者。称都护府大使。旧称牧使者。称都护府牧使。其新升为州者。亦称其州都护府牧使。其下有郡守。其下有县令。又县令县监。必不殊名。今拟有县令而无县监。如中国之制。未为失也。〇骊兴之降为郡。何也。骊兴本是小郡。以 王妃之姓乡。升之为州。臣窃伏念。州郡升降之法。本不合理。大抵王者建国。经野分州。法制一定。不宜变动。在昔高丽之世。州郡升号者。岁增月衍。或以王妃之姓乡。或以勋臣之本乡。或以高僧之本乡。(凡为王师国师者。皆升其本乡。)遂使官制紊乱。谄风大行。逮行 圣朝。因循为法。此必宜改者也。 国祚绵远。若过千年。国之郡县。将尽升为州。其有是乎。宜著为式。自今州郡县三等。一定其名。不复升降。亦王政之大者也。〇今罪关纲常者。出于其邑。则虽雄州大郡。降之为县。改其邑名。(如公州称公山类。)或并改其道名。(清州降为西原。则忠清道为公忠道。)十年乃复。此无义之甚者也。施罚于无情之物。垂戒于不惩之地。将何补哉。若罪人之乡。是县非郡。则无所复降。降为末县。审如是也。州郡亦当仍其本秩。降为末座而已。又何必降之为县乎。凡法不均不平者。非圣人之法也。况罪人之乡。原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4L 页
是末县。则将奈何行法。到此穷而不通。凡穷而不通者。非圣人之法也。〇竹山之降为郡。利川之降为县。何也。竹山,利川。俱是小邑。皆可降县。但竹山。在大路之冲。素有防御之责。姑降为郡也。此下凡降为县者。皆仿此。
 华州。领三郡六县。〇三郡曰南阳,仁川,富平。六县曰始兴,振威,阳川,安山,金浦,通津。〇华州都护府大使。兼京畿南道防御使。〇臣谨案。华城之为留守者。我 先大王尝有意于斯为作行宫。名其殿曰老来堂。所以为留守也。今无故名之曰留守。从使官制。破碎不完。今拟复其旧号。为都护府。唯其城池有法。又当要路之冲。所以兼防御使也。
 杨州。领二郡五县。〇二郡曰坡平,高阳。五县曰加平,抱川,永平,涟川,积城。〇交河。小邑也。合之于高阳。〇杨州都护府牧使。兼京畿运饷使。〇臣谨案。高阳当西路之首站。供亿浩繁。而邑力凋残。宜取交河。合之为一郡也。〇又按。杨州。左夹带水。(临津水。)右拥洌水。凡军兴之时。宜责运饷。所以兼运饷使也。
 铁州。领二郡五县。〇二郡曰伊川,朔宁。五县曰平康,安峡,金化,金城,狼川。〇铁州都护府牧使。兼京畿北道防御使。〇臣谨案。铁原者。古之铁圆。弓裔之所都也。直当北路之冲。本兼防御之职。今亦因之。
 沁州府。领一郡。〇一郡曰乔桐。〇沁州府行宫大使。兼京畿水军节度使。有判官一员。以治民事。〇乔桐郡守。兼京畿水军节制使。〇臣谨案。江华乔桐。官制屡变。而江华既非京邑。留守之名所不宜也。西路水军。别无所须。三道统御使。亦赘矣。今以沁州大使。兼水军节度。缓急可用。不必使乔桐为重任也。
  泗川省
泗川省布政司。在公州锦江之南。领州四郡十县二十八。
 公州。领三郡八县。〇三郡曰天安,(木川来合之。)鲁城,(石城来合之)韩山。八县曰稷山,扶馀,恩津,定山,鸿山,林川,蓝浦,(庇仁来合之。)舒川。〇泗川省巡察使。兼公州都护府大使。有判官一员。以治民事。〇臣谨案。平人才器。不甚相远。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5H 页
何如之人。岭南,湖南全畀而有馀。何如之人。庇仁,蓝浦分治而不堪乎。臣故曰大道分之为二省。小县合之为一郡。于理为宜也。小县苟存。则其敝滋甚。何者。蕞尔邑也。有社稷焉。有宾旅焉。官有眷属。署有吏隶。剥割侵渔。欲效大邑之所为。残害百姓。疲困万状。良吏至则拱手而无为。贪官至则椎髓而求羡。凡如是者。宜以渐而合。令冗员稍减。而民力稍纾也。上下诸省。凡合两以为一者。皆是此意。伏惟裁察焉。〇臣又按。监司之职。称观察使。兼巡察使。夫观察即巡察。叠称何义。自今去观察。只称巡察。使俾专意巡功宜矣。其所以别置判官者。令监司以巡游为职。不定厥居也。臣又思之。自监司挈眷以来。百弊棼兴。一事不举。而春秋巡历。应文而已。自今监司挈眷之法。永远停罢宜矣。(义详监司条。)
 洪州。领三郡八县。〇三郡曰温阳,(新昌来合之。)沔川,(德山来合之。)瑞山。(海美来合之。)八县曰牙山,(平泽来合之。)大兴,礼山,保宁,唐津,泰安,结城,青阳。〇洪州都护府牧使。兼泗川省运饷使。〇臣谨案。洪州。当漕路之冲。所以兼运饷使也。凡兼运饷之职者。军兴。管输军饷。平时。管运漕粟。以为式也。
 清州。领二郡六县。〇二郡曰黄涧,(永同来合之。)沃川。六县曰青山,报恩,文义,(怀仁来合之。)燕岐,(全义来合之。)怀德,(镇岑来合之。)连山。〇清州都护府牧使。兼泗川省中道防御使。〇臣谨案。南寇。由秋风岭而内犯。则至黄涧。遂分二路。一路由青山报恩。出于清州。一路由沃川文义。出于清州。以达于京城。清州者。中道之要冲。所以兼防御使也。〇臣又按。壬辰南寇。其大阵由鸟岭。其一枝由秋风岭。出于清州。其后鸟岭。则筑三重之城。严严锁固。而秋风之路。旷然相忘。抑何故也。鸟岭本是天险。一夫据隘。万夫难犯。虽不设险。可以备急。秋风本是平地。若无坚城。无以御寇。臣谓秋风岭之西。未及黄涧。择一险隘之地。亟筑坚城。以藏兵粟。有急。令郡守往守。而防御之臣。为之后援。未可已也。
 忠州。领二郡六县。〇二郡曰丹阳,清风。六县曰永春,槐山,延丰,清安,阴城,镇川。〇忠州都护府牧使。兼泗川省东道防御使。〇臣谨案。忠州当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5L 页
岛岭(鸟岭)。竹岭之会。所以兼防御使也。
  完南省
完南省布政司。在全州府城之内。领州三郡六县十八。
 全州。领二郡六县。〇二郡曰砺山,益山。六县曰高山,龙安,(咸悦之半来合之。)临陂,金堤,万顷,沃沟。(咸悦之半来合之。)〇完南省巡察使。兼全州都护府大尹。有判官一员。以治民事。〇臣谨案。全州繁富。足称大都。以其未尝为京邑。故不得南京之名也。
 龙州。领二郡六县。(龙州即南原。)〇二郡曰茂朱,锦山。六县曰珍山,龙潭,镇安,长水,任实,云峰。(求礼来合之。)〇龙州府都护牧使。兼完南省东道防御使。〇臣谨案。龙城。东通八良岭。为新罗。百济两国之界。咽喉之冲。所以兼防御使也。〇臣以为八良岭者。南方之大关防也。百济之亡。刘仁轨留镇南原。以南原为带方州。以塞新罗之路。高丽之末。我 太祖遇倭寇于此地。诛阿只拔都。有荒山大捷碑。万历丁酉。倭寇由此路以攻南原。天将杨元弃城北走。此路之不可不御如此。而至今无一片坚城。可谓疏矣。云峰之东十馀里。当其岭隘之最险处。筑一坚城。徙云峰邑治。以居此城。未可已也。
 淳州。领二郡六县。(淳州即淳昌。)〇二郡曰泰仁,古阜。(泰仁今升之。)六县曰井邑,金沟,扶安,高敞,茂长,兴德。〇淳州都护府牧使。兼完南省中道防御使。〇臣谨案。淳州。亦有芦岭为中大路。所以兼防御使也。且淳州有复兴。险阻无比。南人之议。皆云兵马营。宜设于淳州也。
  武南省
武南省布政司。在光州府城之内。领州三郡六县十八。(又济州领二县。)
 光州。领二郡六县。〇二郡曰长城,绫城。(今绫州。)六县曰潭阳,昌平,和顺,南平,玉果,谷城。〇武南省巡察使。兼武州都护府大使。有判官一员。以治民事。〇臣谨案。光州者。武州也。新罗之末。常为巨镇。高丽亦然。逮我 圣朝。倡义之兵。先起于此州。以之为布政司。有由然也。
 罗州。领二郡六县。〇二郡曰灵光,灵岩。六县曰咸平,务安,康津,海南,珍岛,押海。〇罗州都护府牧使。兼武南省右道防御使。〇臣谨案,押海者。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6H 页
罗州之外岛也。罗州之海。有十二大岛。其小岛属于大岛者。不下数十。诸岛一年徭役。以应邑人之诛求者。粟不下万石。他物称是。罗州小校。为外岛主人。尽享其利。以应牧使之木物杂费。天下之无义无法。莫此若也。外岛之民。浮海下陆。欲有告诉。一入府城。糜费极多。而事竟不伸。积为冤郁成愿。别立一县。使十二诸岛。咸隶此县。臣熟知其情。今欲于十二岛之中。择建其一。则慈恩,岩泰,押海。乃其望也。押海本是古县。以此为治。抑所宜也。臣又伏念。罗丽之世。倭寇屡侵我西海。至万历壬辰,丁酉之难。独赖忠武公李舜臣之力。贼不踰熨斗谼。若使当时一踰此谼。罗州之十二岛。首为蛇豕之食。而此诸岛无一城一堡。我 国之西南海防。可谓疏矣。亟置一县。以遏其冲。未可已也。
 升州。领二郡六县(升州即顺天。)〇二郡曰长兴,宝城。六县曰光阳,兴阳,乐安,同福,金鳌,黔洲。〇升州都护府牧使。兼武南省左道防御使。〇臣谨案。顺天水营之南。有金鳌岛。周三百里。其西。有愁太岛。其周二百里。突山,乃发,横看之类。不知其数。今宜以金鳌岛。立之为县。取其傍数十岛。咸隶此县。以御倭寇之冲。抑所宜也。〇臣又案。折今岛。在兴阳之南。其周百馀里。人民蕃殖。土地饶沃。其西。有山伊,助药,伐罗,衾堂之类。不知其数。宜以折今岛。立之为点洲县。取其旁数十岛。咸隶此县。亦所宜也。
 济州。领二县。〇二县曰旌义,大静。〇济州都护府大使。兼耽罗府兵马水军都节制使。有判官一员。以治民事。〇臣谨案。济州。并因原制。无攸改也。
  岭南省
岭南省布政司。在达州府城之内。领州三郡九县十八。
 达州。领三郡,六县。(达州即大丘。)〇三郡曰清道,密阳,漆谷。六县曰玄风,昌宁,灵山,仁同,庆山,(慈仁来合之。)新宁。(河阳来合之。)〇岭南省巡察使。兼达州都护府大使。有判官一员。以治民事。
 嘉州。领三郡六县。(嘉州即安东。)〇三郡曰丰基,(顺兴来合之。)青松, 直(一作真)宝来合之。 义城。六县曰奉化,荣川,礼安,英阳,义兴,军威。(比安来合之。)〇嘉州都护府大使。兼岭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6L 页
南省上道防御使。〇臣谨案。丰基。当孔路之冲。据大岭之隘。而邑力凋残。玆所以援顺兴以合之也。
 庆州。岭三郡六县。〇三郡曰东菜(一作莱),蔚山,永川。六县曰宁海,(盈德来合之。)兴海,(清河来合之。)长鬐,(延日来合之。)彦阳,梁山,机张。〇庆州都护府大尹。兼岭南省下道防御使。〇臣谨按。东莱本一小县。不必以接邻之故。升之为府。列为郡守。然其职宜兼兵马水军节制使。不与他郡守等。〇臣又按。庆州。虽为新罗之千年故都。而地势荒远。不足以列为诸京也。
  潢西省
潢西省布政司。在星州潢水之西。领州三郡九县十八。
 星州。领三郡六县。〇三郡曰陕川(陜川),咸阳,(安义来合之。)草溪。六县曰高灵,居昌,三嘉,宜宁,山清,丹城,〇潢西省巡察使。兼昆州都护府大使。有判官一员。以治民事。〇臣谨案。咸阳当八良岭之口。不可使单簿。故援安义以合之也。
 尚州。领三郡六县。〇三郡曰善山,醴泉,金山。六县曰闻庆,龙宫,咸昌,化宁,开宁,知礼。〇尚州都护府牧使。兼潢西省北路防御使。〇臣谨案。秋风岭之北。有化宁,中牟二古县之地。今皆革罢。属于尚州。臣以为复设此县。合两为一。名之曰化宁。以实秋风之口。则于关防。不为无补益也。晋州。领三郡六县。〇三郡曰金海,昌原,(漆原来合之。)菏东。(即河东也。昆阳来合之。)六县曰泗原,(即泗川。)固城,咸安,(镇海来合之。)熊川,南海,巨济。〇晋州都护府牧使。兼潢西省南路防御使。〇臣谨案。菏东。在潺水之东。西渡蟾津。(豆耻津。)即抵光阳。以达全罗之道。斯亦关防之地。宜取昆阳。合之为一郡。昆阳之南。南海之口。有露梁堡。此李舜臣御倭之地。宜取昆阳之南数坊。属之露梁。以壮其力。亦所宜也。(若露梁设塞。则蟾津塞宜革。)〇臣又按。忠清道。今改之曰泗川省矣。泗川县。宜改之曰泗原。俾名不紊也。
  洌东省
洌东省布政司。在原州府内。领州三郡六县十二。
 原州。领二郡四县。〇二郡曰宁越,旌善。四县曰堤川,平昌,横城,砥平。〇洌东省巡察使。兼原州都护府大使。有判官一员。以治民事。〇臣谨案。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7H 页
洌东之布政司。当在春州。使南北道里均适。今姑因旧。而其议则未可泯也。又岭东九邑便同异。或(一作域)管辖不便。宜岭(一作令)洌东布政之臣。春夏居于溟州。秋冬居于原州。使宣化得均也。
 春州。领二郡四县。(春州即春川。)〇二郡曰淮阳,杨根。(本京畿之邑。)四县曰洪川,迷源,麟蹄,杨口。〇春州都护府牧使。兼洌东省运饷使。〇臣谨案。春州者。古之乐浪国也。汉之乐浪。初设于平壤。后为句丽所夺。乐浪之人。来据牛首州。以与百济连和。以拒挹娄。以抗句丽。并详彊(一作疆)域考。 今人误以牛首为貊国。盖自贾耽撰志。傅(一作传)闻有误也。此地本据形势。且在一道之中。洌东之布政司。宜在于此。〇臣又按。杨根之西北面。有迷源古县。尚有仓廒。此地处洪川,春川二水交会之下。伏兵运粟。绥(一作缓)急有须。宜复其县。以承春州之流。未可已也。
 溟州。领二郡四县。(溟州即江陵。)〇二郡曰襄阳,三陟。四县曰杆城,高城,通川,(歙谷来合之。)蔚珍。(平海来合之。)〇溟州都护府大使。兼岭东安抚使。〇臣谨案。臣之叔父曾任歙谷县令。其时歙之民户。不过四百馀户。四百户不可以为县。宜合于通川。俾纾民力。又蔚珍为县。亦补残小。宜以平海。合于蔚珍。〇臣又伏念。溟州一路。东薄大海。西负太山。迮迫阻绝。便同异域。宜令监司。半居岭东。如其不然。岭东诸邑。一应政务。取决于溟州大使。唯大事。关于监司。如江界之废四郡。抑所宜也。
  松海省
松海省布政司。在中京留守之府。领京一州二郡十二县十二。
 中京开城府。领四郡四县。〇四郡曰长湍,平山,延安,白川。四县曰麻田,金川,兔山,新溪。〇丰德府。合之于松京。〇中京留守。兼松海省巡察使开城府大尹。有庶尹一员。以治民事。〇臣谨案。开城府。既具州牧之体。则壤地褊小。只据一城。未成模样。今以丰德。合之为一州。抑所宜也。
 海州领。四郡四县。〇四郡曰长渊,丰川,(松禾来合之。)安岳,信川。四县曰长连,殷栗,文化,康翎。(瓮津来合之。)〇瓮津既入于水营。有若无也。合于康翎。不在数计。〇海州都护府牧使。兼松海省运饷使。〇臣谨案。丰川。当椒岛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7L 页
口。日后警急。必在于是。而邑力凋敝。所以取松禾以合之也。〇臣又按。关西有兵。则南道之粟。输于北京。畿有饥则西路之粟。输于南。宜有一臣为之漕帅。斯其所以兼运饷使也。〇臣又按。诸省分等。每郡少县多。而西北诸路。郡县之数。多相同者。大郡本多。不可以名县也。
 黄州。领四郡四县。〇四郡曰中和,凤山,瑞兴,谷山。四县曰祥原,遂安,载宁,麟城。〇黄州都护府牧使。兼松海省西道防御使。〇臣谨案。麟城者。凤山之东四里也。凤山东南百馀里。麒麟驿之北。有所谓东四里。又载宁之圣堂面。在麒麟驿西此。地旷无城邑。四距郡县。皆过百里。民不知法。行旅不集。宜于此地。建一小县。名之曰麟城。使棋布星罗之势。不至于太疏豁也。深山钜谷。人烟稀少者。不得不旷远。如此平衍之地。何为而断其亭障哉。此必宜设者也。〇载宁本是大郡。以其分之为麟城。故今降为县。
  浿西省
浿西省布政司。在西京留守之府。领京一州一郡六县十二。
 
西京平壤府领。三郡六县。〇三郡曰成川,三和,咸从。(甑山来合之。)六县曰江西,龙冈。顺安,江东,三登,阳德。〇西京留守。兼浿西省巡察使平壤府大尹。有庶尹一员。以治民事。〇臣谨案。三和。当浿江入海之口。有防御之责。虽降为郡。仍兼防御使之名。抑所宜也。〇臣又按。甑山。小聚也。合于咸从便也。然甑山,咸从。或系古增地县令(一作今)。拟咸从冒甑山之名。抑所宜也。
 安州。领三郡六县。〇三郡曰肃川,顺川,价川。六县曰永柔,慈山,德川,孟山,宁远,殷山。〇安州都护府牧使。兼浿西防御使。〇臣谨案。此三郡六县。皆在萨水之东。殷山,孟山,宁远。又在浿源之东。
  清西省
清西省布政司。在宁州药山城之内。领州三郡十八县二。
 宁州。领六郡二县。(宁州即宁边。)〇六郡曰定洲,熙川,(定洲即定州。)云山,龟城,嘉山,郭山。二县曰博川泰川。〇清西省巡察使。兼宁州都护府大使。有判官一员。以治民事。〇臣谨案。州郡之制。既皆森整不乱。则列邑之冒州名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8H 页
不便。故定州朔州。皆改州为洲。
 义州。领六郡。〇六郡曰朔洲,昌城,碧潼,龙川,铁山,宣川。〇义州都护府大尹。兼清西防御使。〇臣谨案。江边诸邑及海防三邑。其秩宜尊。故并以六邑为郡。不降为县也。
 江州。领六郡。(江州。即江界。)〇六郡曰闾延,茂昌。虞芮,慈城,渭源,楚山。〇江州都护府大使。兼清西防御使四郡安抚使。〇臣谨案。四郡实民之方。宜复全家徙边之律。但南北风气绝殊。猝然远徙。人情所悲。自今重罪徙千里。其次徙五百里。南方之民。徙于中道。中道之民徙于两西。西路之民。乃徙四郡。则户总减于南方。而邑落成于四郡。此诚便宜之法也。
  玄菟省
玄菟省布政司。在咸州府城之内。领州二郡四县十。
 咸州。领二郡五县。(咸州。即咸兴。)〇二郡曰永兴安边。五县曰德原,文川,高原,定平,长津。〇玄菟省巡察使。兼咸州都护府大尹。有判官一员。以治民事。〇臣谨案。永兴。虽是我 圣祖兴王之地。不必升之为府。乃为尊严。汉太祖龙兴之后。丰仍为县。沛仍为郡。未闻其升之为州牧也。法制一定。乃有纲纪。永兴既无领邑。自为列郡而已。
 航州。领二郡五县。(航州即北青。)〇二郡曰端川,甲山。五县曰利原,洪原,三水,阶山,厚洲。〇玄菟道兵马节度使。兼航州都护府大使。有判官一员。以治民事。〇臣谨案。北青之北。有慈航山。故改之曰航州也。〇臣又按 国朝既弃四郡。四郡为野人杂类所居。于是涨水之东。沿水置戍曰长津,神方,江口,鱼面,自作。以至于葛坡。此开门户。以启敌人也。天下其有是乎。 先朝深以为慨。先以长津堡。为长津府。遣将臣李敬懋。经营作邑。此王者之大猷也。臣伏念。航州西北。有所谓小白,阶山,院洞,银洞诸处。在鱼面堡之后。宜以其地。名曰阶山。亟立一县。则涨水之西。咸德板幕洞诸地。亦当稍入经理。不患其不成邑也。〇臣又按。废四郡。皆沿江为邑。而其上流。有厚州古城。今稍徙为厚州堡。此四郡之外。又一废郡也。宜于此地。复设一县。名曰厚洲。东连三水。西接茂昌。以今之旧葛坡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8L 页
为治所。而其空旷之地。悉入经理。则北边之藩篱渐完矣。
  满河省
满河省布政司。在镜州府城之内。领州二郡八。
 镜州。领四郡。(镜州即镜城。)〇四郡曰吉洲,明川,(吉洲即吉州。)富宁,茂山。〇满河省巡察使。兼镜州都护府大使。有判官一员。以治民事。〇臣谨案。十二省巡察使。例皆兼兵马节度使。而非实兼也。至于满河省。宜实兼之。不复立兵马营也。
 会州。领四郡。(会州即会宁。)〇四郡曰钟城,稳城,庆源,庆兴。〇会州都护府大使。兼满河省防御使,六镇安抚使。〇臣谨案。旧例满河省节度使。风和则在镜城。风高则在钟城行营。今巡察使实兼是职。宜亦循旧例徙居。〇又按。满河省巡察使。宜文武交递。武臣须曾经承旨参判。乃入荐望。抑所宜也。
  郡县总数
   十二省州郡县总数。(嘉庆丙子八月廿三日试笔。)
 奉天省三十八邑。(州四郡十县二十二。又沁州州一郡一。)
 
泗川省四十二邑。(州四郡十县二十八。)
 完南省二十七邑。(州三郡六县十八。)
 武南省二十七邑。(州三郡六县十八。)
   㴉州三邑。(州一县二。)
 岭南省三十邑。(州三郡九县十八。)
 潢西省三十邑。(州三郡九县十八。)
 洌东省二十一邑。(州三郡六县十二。)
 松海省二十七邑。(京一州二郡十二县十二。)
 浿西省二十邑。(京一州一郡六县十二。)
 清西省十九邑。(州三郡十四县二。)
   废四郡四邑。(郡四。)
 玄菟省十六邑。(州二郡四县十。)
 满河省十邑。(州二郡八。)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 第 69H 页
已共三百一十四邑。
   本三百四十六邑。
  减四十三邑。(丰德,交河,木川,石城,庇仁,新昌,德山,海美,平泽,永同,懹仁,全义,镇岑。咸悦,求礼,慈仁,河阳,顺兴,真宝,比安,盈德,清河,延日,安义,漆原,昆阳,镇海,歙谷,松禾,瓮津,甑山。)
  增十一邑。(押海,金鳌,黔洲,化宁,麟城,阶山,厚洲,废四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