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x 页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卷二)
 夏官兵曹(第四)
  
政官之属兵曹
判书卿一人。参判中大夫一人。参议下大夫一人。正郎上士二人。佐郎中士四人。〇书吏二十人。皂隶四十人。
 臣谨案。原典。兵曹大夫参议之外。又有参知。其郎官八员。比他司加二员。盖以内兵曹直宿故也。今内兵曹别为一司。则其员额当与他曹同。不必加也。
中枢府(备边司合焉)
领事公一人。判事孤卿二人。知事卿六人。同知事中大夫八人。佥知事下大夫八人。经历上士四人。都事中士八人。〇书吏十六人。皂隶三十人。
 臣谨案。中枢府者。古之枢密院也。唐宋之际。始有此官。俾典枢机。总察边务。宋初赵普为枢密使。与中书省并立分权。互称二府。其职之要且重如是也。以其名则今之中枢府是也。以其实则今之备边司是也。中枢府有其名而无其实。备边司有其实而无其名。两失其宜也。中枢府全无所事。而游閒人作食禄之地。备边司总察万务。而议政府为长闭之门。制度之毁坏散漫。一至是矣。且备局所察。不唯边务。则号曰备边。亦不宜也。臣以为自今。以备边司为中枢府。改揭扁额。使中枢府。得名实相副。于事便也。〇臣又按。备边司都提调。时原任大臣例兼。其提调。六曹判书,大提学,五营大将,四都留守例兼。又置有司堂上四员。使句管八道。一员各领二道。臣以为时任大臣。自有议政府在焉。何必兼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25L 页
六曹判书自有六曹在焉。何必兼之。臣谓领事一员。判事二员。以原任大臣为之。知事六员。同知事八员。或以他职兼之。或以散班居之。知事六员。为十二省句管。大夫一员。各领二省。其佥知事八员。四人以左右承旨例兼。其四人择人别差。以掌副提调之旧职。至如三公九卿。(三孤及六卿。)虽不兼。枢府自主都堂之会。凡文书回公。不异于枢府大夫。则法制森整。而名实无舛矣。〇臣又按。今法。凡老职及纳粟受官者。虽杂流下贱。皆为佥知同知。一艺仕者。或为知事。名器日滥。贵贱无别。臣以为自今老职纳粟之类。皆以羽林卫护军副护军处之。其一艺仕而有劳绩者。以北汉之管城将。为二品实职。名之曰北汉总御使。使得往居。则亦胜于知中枢之虚名矣。
 臣谨按。原典。中枢府郎官。本是二员。而备边司郎官。至于十二员。故今于备局之员额。冒之以枢府之名称。
司勋府(即忠勋府)
经历上士一人。都事中士一人。〇录事几人。书吏六人。皂隶十二人。〇员外郎十人。以忠义卫为之。
 臣谨案。司勋府者。忠勋府也。周礼司勋属于夏官。今亦依之。〇又按勋府大夫。时众时寡时有时无。故不著其额。〇又按。 国初。有忠翊府。为原从功臣之署。今合于忠勋府也。又所谓忠义卫者。功臣嫡长孙之所宅也。今贱流奸民。造作伪谱。冒居忠义者甚多。臣以为自今忠义之选。无过十人。以作本府之员外郎。或转而为仪仗郎。(今部将。)或转而为守墓官。如今制可也。
武举院(即训鍊院)
知事卿一人。都正下大夫二人。副正上士四人。主事中士八人。兵学教官中士二人。参军下士八人。权知奉事庶下士三十二人。习读官庶下士三十二人。〇书吏四人。皂隶八人。
 臣谨案。武举院者。今之训鍊院也。训鍊院本掌军士之试才鍊艺。一自五营门建立之后。训鍊院仍作閒官。唯武臣以此为依归之薮而已。今拟文科武科。每三年大比。各取二百人。以各三十六人为及第。以各一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26H 页
百六十四人为进士进武。其会试无一所二所。文科设于贡举院。武科设于训鍊院。斯其所以名之曰武举院也。〇又按。权知奉事习读官之类。皆以进武为之。其有绩者迁转。其不然者。三年而递。〇又按。副正四人。则其二人佥正也。例见前。兵学教官。即能么儿郎。本是下士今陛(一作升)之。
太驭寺(即司仆寺)
提调卿二人。都正下大夫一人。佥正上士二人。主簿中士二人。〇书吏十人。皂隶二十人。〇巫马庶下士十人。(即马医。)理马庶下士四人。陪马庶下士八人。(所谓牵马陪。)
 太驭寺者。司仆寺也。〇臣谨按。司仆之官。其掌马则周礼之校人也。其掌驭则周礼之太驭也。自汉以来。误以掌厩之官。谓之太仆。历代相承。以至于今。今按。周官。太仆正王之服位。出入其大命。又建鼓以达冤。其职如后世之尚书省。兼之以登闻鼓院。非掌马掌驭之官也。臣故司仆寺改之曰太驭寺。周礼太驭之属。亦有戎仆,齐仆,道仆,田仆。〇又按。原制。大臣为都提调。大臣掌马。恐非古意。今减之。
 
臣谨案。内司仆。当别为一司。以掌乘舆。又如禁军有兼司仆之名。当时必与司仆。相联为职。今既不然。其兼司仆之名。不可因也。
乘舆司(即内司仆)
提调卿二人。内乘下大夫一人。副内乘上士一人。中士二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八人。
 乘舆司者。内司仆也。〇臣谨案。原典。兵曹有乘舆司。掌卤簿辇舆。今乘舆之事。内司仆主之。而兵曹之乘舆司。改之曰马色。以掌驿传。今拟内司仆为乘舆司。而其提调二人。仍以太驭提调兼之也。〇又案。原编。内乘之官。上自二品。下至九品。无不为之。亦恐不宜。今拟职品一定。不得上下。则其体貌益重矣。
牧圉司(监牧官之总署)
提调公一人。中大夫二人。佥正上士二人。监牧官中士二十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四人。
 臣谨案。养马者。有国之大政也。 国制监牧官二十馀员。分出诸路。或以守令边将兼之。或另差一官。皆自司仆主之。臣窃见周官之制。太驭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26L 页
与养马之官。绝然不同。养马之官。则牧师廋人圉师圉人是也。臣谓箭桥牧场之官。仍称牧圉司。总管八道牧圉之政。又令诸路富民之有海岛山庄可以牧马者。设圉牧马。官给䭸马。使之风孳。若养马至千匹者。许令选其骏者。唯十匹纳于本司。其馀许令私卖。而其人则直授本司之官。使之迁转如法。未可已也。 国俗严禁风马。牡马终身守贞。牝马或一生产。然且热粥煖襦。百病以生。而治马之法。唯有凿足泻血一法。血流成川。其立颤颤如是也。故今大郡大县。其四境之内。有马十匹者。不可得见。其或有之者。皆果下小种。无以为戎马。 国之急政。莫马若也。东人谓北方早寒。不可养马。而獭马之市于北塞者。不以为疑。谓南方卑湿。不可养马。而飞龙之产于耽罗者。不以为疑。其不通如是矣。牧圉之司。不可不立。
翊卫司(卫从司附焉)
翊卫下大夫一人。司御上士二人。卫率中士四人。洗马下士六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十六人。
 
臣谨案。卫率四人。则其二人副率也。洗马六人。则其二人侍直也。例见前。
 世孙卫从司长史中士二人。从史下士二人。〇臣谨案。卫从司。不必别立衙门。故附于桂坊。
左掖司(即都总府)
宿卫大使卿二人。副使中大夫六人。执戟郎上士四人。执楯郎中士四人。陛楯郎下士四人。〇书吏八人。皂隶二十人。
 左掖司者。都总府也。宿卫大使者。都总管也。其副使。副总管也。执戟郎者。经历也。陛楯郎者。都事也。〇臣谨案。都总管者。谓都总五卫之士卒也。今五卫之革已数百年矣。一卒不领。而名之曰五卫都总府都总管。名实之不相副。莫此为甚。职官之制。名实不副。则居官之人。不知奉职。此必然之理也。臣故曰都总管。宜名宿卫大使。〇臣又按。总府大夫。荷云剑宝剑。终日侍立。老者病之。臣谓自今年。五十以上。勿差是职。其郎官六人。(上中下士各二人。)令执戟而侍立。以严侍卫。抑所宜也。
右掖司(即内兵曹)
都宫正下大夫二人。金吾郎上士二人。〇书吏四人。皂隶八人。近仗军六十人。
 右掖司者。内兵曹也。都宫正者。内兵曹入直大夫也。金吾郎者。内兵曹郎官也。〇臣谨案。周礼。天官宫正之职。掌王宫之戒令。纠禁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为之版以待。(如今之省记。)夕击析而比之。(如今之更鼓。)几其出入。办(一作辨)其外内。此非今内兵曹之职掌乎。臣又按。唐制。左右金吾卫。掌宫中巡警。金吾者。宿卫之职也。东人误以义禁府为金吾。义禁府者。古之大理。秦汉谓之廷尉。几见狱官。为金吾乎。臣故曰内兵曹大夫。宜谓之都宫正。其郎官宜谓之金吾郎。不可苟也。〇臣又按。此篇。兵曹减参知一员。都总府减总管二员。则宫正二人。非为多也。兵曹减郎官二员。以比他曹。则金吾郎二人。非为多也。 国力本贫。臣不敢增官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27H 页
中卫司(即扈卫厅别军职合焉)
扈卫大使公一人。别将中大夫二人。骁骑常侍下大夫四人。骁骑郎上士四人。中士六人。扈卫军官三百人。其教鍊军官四人。〇书吏二人。皂隶二十人。
 中卫司者。扈卫厅别军职之合成者也。大使一人者。扈卫大将也。(原任大臣国舅中兼之。)别将二人者。扈卫别将也。(本三员。)骁骑常侍者。堂上别军职也。骁骑郎十人者。堂下别军职也。教鍊军官四人者。扈卫厅所任军官三人及别付料军官一人也。扈卫军官。本一千五十人。 先朝减七百。今又减五十。故三百人而已。〇臣谨案。扈卫厅者。仁祖癸亥之所创设也。别军职者。 孝宗自沈阳还后。八壮士之所处也。别军职。亦所以扈卫圣躬。合之为一。于义可也。臣窃伏念。职官之制。宜有统有率。以宏纲统细目。以大干统小枝。然后血胍(一作脉)流通。号令无滞。若零零琐琐。各自为命。不知其身隶于何官。不知其官隶于何司。不知其司隶于何曹。一似无将之卒。各自逍遥。非一王建极之法制也。臣谓兵曹之属。散乱无统。今分为四类。类各三合。一曰三司。左掖司者。今之都总府也。右掖司者。今之内兵曹也。中卫司者。今之扈卫厅也。别军职合焉。二曰三局。宣教局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27L 页
者。今之宣传厅也。武兼合焉。仪仗局者。今之部将厅也。忠义卫合焉。守御局者。今之守门厅也。城门之将。空阙之将合焉。三曰三卫。龙骧卫,虎贲卫者。五卫之旧名。羽林卫者。羽林将,忠壮,忠翊之合者也。禁军,内禁卫,五卫之属。咸于是三卫合焉。四曰三营。都统营者。训鍊都监也。左御营者。御营也。右卫营者。禁卫营也。唯是三司三局三卫三营。秩然成列。井然不紊。则凡有号令。如身之使臂。若臂之使指。在平时则朝廷有体貌。值急时则军伍有纪律。不如今之散漫也。世有别军职。以为官名者乎。世有所任军官。以为职名者乎。草创而不修润。非所以光昭祖烈也。
宣教局(即宣传厅武兼合焉)
大使卿一人。宣教官下大夫四人。宣徽官上士四人。文兼上士二人。宣旨官中士八人。宣传官下士八人。〇宣令官下士三十六人。〇书吏四人。皂隶二十四人。内吹打四百人。
 宣教局者。宣传厅也。其大使。兵曹判书例兼也。宣传官。本二十四员。今因之。唯分之为四等。令不得推移。文兼。本二人。今依之。〇宣令官者。武兼宣传官也。武兼本五十员。今减为三十六人。合之于宣教局。〇臣谨案。今定科制。文科三十六人。武科三十六人。 国制文科初入仕。分入三院。清族入承文院。西北入国子院。中庶入校书院。其登科者。三族参错。故其分入三院者。亦多少不等。武科初入仕。分为三荐。清族入宣传荐。其次入部将荐。最下入守门荐。然武科多取者。或至千人。朝廷无官以待之。于是荐而不仕。白首乾没者。十之八九。其初不得荐者。又百之九十七八。天下之无法无制。莫此若也。夫设科取人。将以授职。苟不授职。何以科为。况族之清浊。非所以劝贤而育材也。出身之初。不问其贤愚才钝。遂分三岐。使不得比肩并列者。抑何义理。臣谓文科,武科。每三年大比。各取三十六人。于是以校书正字十二人。国子正字十二人。承文正字十二人。待文科三十六人。(已见上礼曹。)以武兼三十六人。名之曰宣令官。待武科三十六人。待其仕满。其才学卓异者。入于弘文官。为正字说书。(共八人。)其武略卓异者。升为宣传官。(共八人。)其不能与此选者。文官转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28H 页
而为诸司别检。或出而为诸道察访。武科转而入仪仗守御之局。或选而为三营门将官。及其陛(一作升)为中士之后。又或特入于玉堂。特拜为宣旨官。不可于出身之初。预断其平生也。南行初入仕。亦三十六窠。其武臣之为南行者。其路益广。并详迁转法。〇臣谨案。宣传官。本是传 命之职。而启螺即其所兼掌也。上中下三士。各以二人。专掌启螺。至于武兼。专无职掌。而徒作武臣。食禄之窠。无义甚矣。臣闻为官择人。未闻为人设官。今宜以内吹打。属之于武兼。遂以宣令官兼之曰鼓吹郎。于其三十六人之内。几员掌鼓人。几员掌钲人。几员掌吹人。令有所修举。令有所结束。总隶于启螺。不令徒食禄斯可矣。
仪仗局(即部将厅)
提调中大夫一人。卤簿郎上士四人。执扇郎中士八人。执殳郎下士八人。伞盖郎下士四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四人。扈仗军八十人。
 仪仗局者。部将厅也。其提调。兵曹参判例兼也。卤簿郎以下部将也。本二十五员。今减其一员也。伞盖郎者。忠义卫之来仕者也。扈仗军者。仪仗所军士也。〇臣谨案。部将者。五卫之五部将领也。五五二十五。故其数二十五也。五卫既罢。以其无卒之将。为武臣食禄之窠。而因冒旧部之名。有司之因循颓堕。百事不振。类如是也。部将全无职事。于是以其二员。为仪仗库郎官。臣谓部将厅。改之曰仪仗局。专以卤簿之事。属之于部将。而名之曰卤簿郎。仪仗有龙凤扇,金银瓜(一作爪)。宜名曰执扇郎,执殳郎也。遂以仪仗库军士。为卤簿郎之率属。恐合事宜。〇臣又按。近例。忠义入仕者。亦执仪仗以扈驾。今以四人附之于此局。名之曰伞盖郎也。
守御局(即守门厅城门空阙合焉)
提调中大夫二人。下大夫二人。司门校尉中士六人。副尉下士十八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四人。〇城门校尉庶中士六人。副尉庶下士十八人。〇空阙护军三品官四人。
 守御局者。守门厅也。城门之将。空阙之将合焉。提调左掖之中大夫。(都总府。)右掖之下大夫。(内兵曹。)例兼之也。司门校尉者。阙门之守将也。本二十三人。今增一员。然部将减一员。以彼而充此也。空阙护军者。景福宫,庆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28L 页
熙宫之守将也。〇臣谨案。正东门,正南门各四人。东小门,西小门,敦义门,光熙门,彰义门各二人。城门副尉。所以为十八人也。其校尉则每门一人。北清门今癈(一作废)。 唯彰义门无之也。〇空阙守将。其职衔曰折冲将军。守御局副护军。分差景福宫守卫官。
龙骧卫(禁军诸卫总合而平分之)
都总管卿一人。中护军中大夫二人。副护军下大夫四人。副司果中士八人。(即禁军之正。)副司正下士二十四人。(即禁军之领。)禁军二百四十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六人。〇又中护军二品官二人。副护军三品官六人。教鍊官四人。佽飞郎二十人。票下军九十人。
 都总管者。龙骧卫,虎贲卫,羽林卫之都总管也。兵曹判书例兼。其职衔曰正宪大夫兵曹判书兼龙骧,虎贲,羽林卫都总管。〇臣谨案。五卫既罢。其将领之官。既无卒伍。靡所归属。散乱无统。而禁军七百。又为无将之卒。于是羽林将,忠壮将,忠翊将兼司仆诸将领。又各散乱自立。而龙虎营堂上军官。别付料军官之等。又皆以无卒之将。别为一局。官制军制两皆杂乱。苟且因循。莫知端绪。臣以为诸色将领。与禁军厅龙虎营。混而合之。总得将领官四十二人。正领官九十六人。禁军七百二十人。别付料六十人。票下军二百七十人。于是分之为三卫。一曰龙骧卫。二曰虎贲卫。三曰羽林卫。每卫中护军四人。副护军十人。以之为将官。每卫副司果八人。副司正二十四人。以之为列校。(即禁军正领。)每卫教鍊官四人。佽飞郎二十人。(别付料。)以之为军官。每卫禁军二百四十人。以之为宿卫之士。于是龙骧卫宿于左腋。以明政殿月廊。为直庐。虎贲卫宿于右掖。以仁政殿月廊。为直庐。羽林卫宿于中禁。就建阳岭上贰极门内。授一空庑。使为直庐。于是以兵曹判书。为龙骧虎贲羽林卫都总管。统领三卫。于是一将一卒。无得加减。团束宿卫巡警如法。天成铁铸。不见罅隙。如是则一王之法制立矣。〇臣谨案。原制诸卫将领。或以武大夫居之。或以杂岐之二品三品为之。今不可细分。宜截之为法曰。每卫中护军四人。则其二人。大夫为之。其二人杂岐为之。副护军十人。则其四人。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29H 页
大夫为之。其六人。杂岐为之。正领以下并如旧例。不必改也。〇臣又按。原制。曹司卫将二员。文大夫为之。今拟龙骧卫副护军。其二人则文大夫为之。
 臣谨案。原编。五卫将十二员。(其二员称曹司。)内禁将三员。羽林将二员。兼司仆将三员。忠壮将三员。忠翊将三员。龙虎营堂上军官十六员。合而计之。则四十二人也。故三卫护军之数为四十二人。〇又按。原编。禁军之正二十一人。禁军之领六十三人。共八十四人。今禁军增二十。故正领之数。亦有加焉。三卫正领共九十六人也。每一正统三领。每一领统十人。其数不得不然也。〇又按。原编。禁军七百人。龙虎营别付料军官八十人。故禁军增二十。以七百二十。分为三卫。别付料减二十。为六十人。名之曰佽飞郎。分之三卫。然则禁军之中。其二十人。当以西北人为之也。〇又按。原编。龙虎营有票下军二百八十五人。今减十五。为二百七十。分之三卫。
 
臣伏念。禁军正领。本出于禁军原额之中。则九十六人。亦当于原额中为之。
虎贲卫(禁军诸卫总合而平分之)
都总管卿一人。中护军中大夫二人。副护军下大夫四人。副司果中士八人。副司正下士二十四人。(即禁军正领。)禁军二百四十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六人。〇又中护军二品官二人。副护军三品官六人。教鍊官四人。佽飞郎二十人。票下军九十人。
 臣谨案。原编。文武诸臣及荫仕杂岐之臣。其无实职者。例付军职。称龙骧卫忠武卫。臣谓自今文臣军职。付龙骧卫。武臣军职。付虎贲卫。荫仕及杂岐军职。付羽林卫。其官衔之上。皆增检校二字。〇文臣上大夫。其军衔曰宣德将军检校龙骧卫上护军。〇武臣中大夫。其军衔曰奋武将军检校虎贲卫中护军。〇非文非武下大夫。其军衔曰折冲将军检校羽林卫副护军。〇其宣德,奋武,折冲之号。文武皆同。其称检校者。别之于三卫之本员也。
羽林卫(禁军诸卫总合而平分之)
都总管卿一人。中护军中大夫二人。副护军下大夫四人。副司果中士八人。副司正下士二十四人。禁军二百四十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六人。〇又中护军二品官二人。副护军三品官六人。教鍊官四人。佽飞郎二十人。票下军九十人。
 臣谨案。龙骧卫。其护军手旗。皆用正蓝旗。其禁军头盔。皆以蓝䌷护项。虎贲卫其护军手旗。皆用正红旗。其禁军头盔。皆以红䌷护项。羽林卫其护军手旗。皆用正黄旗。其禁军头盔。皆以黄䌷护项。兵曹判书手旗。左镶蓝。右镶红。书其中黄曰三军三卫司命。〇又按。原典。禁军七百分为七番。每番三正九领入直。今亦依此。三卫每番各一正三领入直于三所。则率由而无所更也。〇又按。五卫将入直。原有四所。曰东所西所南所北所。今三卫既立。则四所分直之法。自宜停罢。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29L 页
都统营(即训鍊都监)
提调公一人。卿一人。大将军卿一人。副将军中大夫一人。别将下大夫二人。从事官中士四人。千总下大夫四人。把总上士六人。哨官下士三十六人。旗牌官十六人。知彀官八人。〇骑士二哨。骑兵九哨。步卒二十五哨。〇书吏二十人。皂隶四十人。
 都统营者。训鍊都监也。〇谨案。旗队分署之法。凡十人为一队。三队为一旗。三旗为一哨。五哨为一司。五司为一营。五营为一军。虽哨司以上。随时变通。而其大数则本然也。凡一队并计队长。火兵则十二人也。则一旗三十六人。一哨一百八人。加旗总三人。则一百十一人也。于是五哨一司。为五百五十五人。五司一营。为二千七百七十五人。今拟都统营。其步卒养之于京城之中者。只存一营之数。(即二十五哨。)又骑士二哨。为二百二十五人。(如步卒之例。)又骑兵九哨。为九百九十九人。若加四人。步卒骑兵。共为四千人。其养兵之费。宜以是而为准也。左御营,右卫营。各步卒二十五哨。骑士二哨。则其数各三千人也。(不足者各三人。)然则三营门。京养之卒。通共万人而已。虽极寡弱。今之国力。无以踰于是也。卫文公初年。革车三十乘。及其晚年。革车三百乘。今我国力。如卫之初年。苟治国有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0H 页
法。不过数十年。财富兵强。当其时也。量力而增。靡不可也。〇古者。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大国三军。则三万七千五百人也。然此三军。非尽养之于国城之中也。通一国之田赋。散在诸邑。由是言之。国城之内。养兵万人。犹为多矣。今拟十二省监司。各养兵千人。十路兵马。使各养兵千人。则已二万二千人矣。大州各养兵三哨。诸郡各养兵二哨。诸县各养兵一哨。则又数万人矣。岂止大国三军之制而已。今小县束五之军。皆不下五六哨。然不养而编于籍。皆虚名而已。与其有虚名万人。不若置实养十人。不可以寡弱为病也。馀详军制。
 臣窃伏念。古制大国三军。故春秋传。晋楚之战。皆以三军。而中军为主。其二军。或称上军下军。或称左广右广。虽其名不同。其军则皆三军也。 国朝军制。始建五卫。自万历壬辰倭寇之后。五卫罢而五营设。一曰训鍊都监。(宣祖壬辰后创设。)二曰御营。(仁祖甲子。始置御营使。孝宗朝壬辰。始设营。)三曰禁卫营。(肃宗壬戌。减训鍊军。总以设之。)四曰守御厅。(仁祖丙寅设。)五曰总戎厅。(仁祖甲子设。)此所谓五营门也。当时南寇甫平。北衅又启。 国步屡频。骏命仅续。 朝廷以惩毖之义。陆续设营。至四至五。而一时仓卒之制。遂成永世之法。国力不支。经费无源。百官不能食禄。众胥无所仰哺。将使国不能为国。非细忧也。臣尝见禁卫营伺侯军持靴箙以随军官者。问其料布。则厚于吏曹参议,大司谏远矣。制国如此。弊将若何。上下无等。贵贱无别。廉耻道丧。贪冒成风。此制法之过也。臣窃伏念。养兵之法。井田为上。屯田次之。口赋次之。今三者无所恃。而官出粟米。官出钱布。以养数万口游食之民。使其父母妻子。咸免冻馁。其势不得不摧。屈受其害者。佣丐无告之民与夫国家之大藏而已。岂不嗟哉。今守御厅已罢矣。总戎厅。亦当罢之。以其数哨。属于北汉。其馀将官。待三军门有窠。以次移补。唯存训御禁三营。以遵大国三军之制。若其养兵之需。宜取东西南三郊。悉以官钱。买之为屯田。东郊属之于御营。南郊属之于都监。西郊属之于禁营。募畿内军民之骁健而无田者。每一夫授田五十负。使之耕垦。以应卒伍之役。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0L 页
休番作农。以自给食。以其农隙。操鍊如法。则三代兵农之制。庶几复见于今日矣。其或田少而夫多。则益拓其地。取足以止。未可已也。今京军充伍者。十指柔嫩。肌肤如雪。趋至百步。喘而遂废。祈寒盛暑。两不能堪。此无用之卒也。其乡军充伍者。离家千里。赴役半年。坐作进退。虽令教习。下番之日。邈然相忘。一暴十寒。无以服习。况后之上番者。非昔之上番者乎。此无用之卒也。必于京城数十里内。广开屯田。使农者为兵。兵者为农。然后劲卒在伍。而无不服习者矣。洪惟我 先大王以禁御两营。深念其弊。必欲变通。 丝纶屡降。询咨遍及。而当时股肱之臣。皆不能对扬休命。终使有为之志。咸归无成之议。岂不恨哉。今若悉收三郊属三营。则国中其骚骚矣。然不骚骚而能成大业者。天下未之有也。有以能奋庸熙帝之载。则骚骚其足恤乎。斯可与有道者言。不可与油腻软熟之人。刺口而争论也。
 臣谨案。原编都监提调二员。户曹,兵曹判书例兼。臣谓户曹判书。不必兼也。故减之。〇又按。大将国之重任。宜使正卿为之。(原编从二品为之。)〇又按。局别将三员。局出身一百五十。则他营之所无也。臣为此编欲使文科武科。其数相等。每三年大比。但取二百人。以其上三十六人。为及第出身。其馀皆为进士。(武则曰进武。)许其入仕。则局别将局出身。自在应减之中矣。
左御营(即御营)
提调公一人。卿一人。大将军卿一人。副将军中大夫一人。别将下大夫一人。从事官中士三人。千总下大夫三人。把总上士六人。哨官下士二十七人。旗牌官十二人。知壳官六人。〇骑士二哨。步卒二十五哨。〇书吏十五人。皂隶三十人。
 左御营者。御营厅也。〇臣谨案。御营有别部千总一员。(永宗佥使兼。)外方兼把总十员。军威,蓝浦,古卓(一作阜),衿川,长连,伊川等。 尤无义理。禁营之制。亦如此。斯皆不可不改正者也。〇三营提调。皆兵曹判书例兼。
右卫营(即禁卫营)
提调公一人。卿一人。大将军卿一人。副将军中大夫一人。别将下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1H 页
大夫一人。从事官中士三人。千总下大夫三人。把总上士六人。哨官下士二十七人。旗牌官十二人。知壳官六人。〇骑士二哨。步卒二十五哨。〇书吏十五人。皂隶三十人。
 右卫营者。禁卫营也。〇臣谨案。大清会典。其军制分为八旗。亦良法也。今拟羽林卫用正黄旗。龙骧卫用正蓝旗。虎贲卫用正红旗。以分三卫之色。都统营用镶黄旗。左御营用镶蓝旗。右卫营用镶红旗。以分三营之色。管城卫用黑旗。使守北汉。江华府用白旗。使守江都。恐合事宜。
管城卫(即经理厅)
总御使二品官一人。副使三品官一人。把总庶上士三人。哨官下士五人。旗牌官三人。教鍊官三人。守堞军官二十八人。牙兵五百五十五人。〇书吏六人。皂隶六人。
 管城卫者。经理厅也。 肃宗辛卯创设。 正宗朝革。属总戎厅。〇臣谨案。守御厅既罢。而归之于南汉。则总戎厅。亦当罢而归之于北汉。然则管城卫。当别为一官矣。今按原编。总戎厅将官二十四人。军官三百三十二人。壮抄十哨。牙兵十哨。屯壮兵三哨。屯牙兵三哨。标下军三百八十六人。又以南阳为前营。坡州为中营。长湍为后营。又以临津长山。属之于本厅。各有马兵,束伍,辎重,标下军诸名。臣以为亟罢总戎厅。以其士卒。播于左右两营。以资其修润。或有零馀。属之于管城卫。于事为便也。其南阳军马。宜属之于华城。其坡州临津军马。坡州有防御之责。宜自为一镇。其长湍军马。宜属之于松京。臣谨案。一艺杂岐仕者。其阶或至于正二品。或至于从一品。与议政大臣。同称崇禄大夫。及其礼貌之相接也。翰林新进。坐而揖之。名实之不相副。莫此若也。臣谓一艺杂岐仕者。其子若孙。有德行文艺。入为正士。则升之为大夫。为碍于崇品。其一艺杂岐仕者。其阶虽高。许其为将军。不许其为大夫。从二品则曰奋武将军。正二品则曰宣德将军。以授三卫之军职。其或劳勚特著者。特授管城卫总御副使。以至于大使。又于南汉。以其中军之窠。改为守御副使。以待此人。而牧使太守。亦或有特旨除授者。皆称将军。勿称大夫。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1L 页
使名实无舛。则尊尊贤贤。庶乎其两得之矣。(江华中军。亦宜改之曰镇抚副使。以为此等人所宅。)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卷二)
 秋官刑曹(第五)
  
刑官之属刑曹
判书卿一人。参判中大夫一人。参议下大夫一人。正郎上士二人。佐郎中士四人。〇书吏二十人。皂隶四十人。
 臣谨案。刑曹吏隶员额本多。今分立诸司。各具体貌。故其员额有减也。
义禁府
判事孤卿一人。知事卿二人。同知事中大夫二人。经历上士二人。都事中士四人。副都事下士四人。〇书吏十八人。皂隶六十人。
 臣谨案。义禁府者。周官之士师也。义禁府亦治狱之官。本无巡警之责。今俗谓之金吾。谬矣。(已见前。)
司宪府
大司宪中大夫一人。掌宪上士二人。持平中士二人。〇书吏十人。皂隶二十人。〇暗行御史十二人。
 臣谨案。周礼秋官布宪之职。掌宪邦之刑禁。以诘四方邦国及其都鄙。达于四海。则我司宪之府也。故司宪府属之于秋官。〇臣又按。今之宪府。实兼谏争之责。宜于职掌条列之。〇臣又按。暗行御史者。汉之绣衣直指。所谓出讨奸猾治大狱者也。(治狱者。今谓之接覈御史。)汉之侍御史。即今之司宪府。臣谓暗行御史。虽非常有之官。宜列于宪府之职也。其职衔曰通德郎。司宪府掌宪钦差浿西省暗行御史。其必十二人者。分出于十二省也。
监察院(分出于司宪府)
都御史中大夫一人。监察御史上士四人。中士八人。〇书吏十二人。皂隶三十六人。
 臣谨案。原制。监察十三。虽隶宪府。宪府为台谏之官。监察为微官。不相统摄。其宜别也久矣。臣谓监察别为一院。(古制侍御史,监察御史。本自有别。)减一员。为十二员。每以二人。监察六曹之事。及其率属。每以二人。监察六部之事。每以一人。监察十二省之事。凡有枉法受贿,卖讼鬻狱及贪婪不法,罢软不任者。监察得举而劾之。则中外必肃然矣。夫既专设一司。使掌此事。则凡有冤枉者。必赴诉于本院。不患其不能察矣。其都御史一人。大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2H 页
司宪例兼。其上士四人。掌吏曹,兵曹,东中部,西中部,京畿,泗川省,洌东省,松海省。其中士八人。掌户礼曹,刑工曹,东两部,西两部,南四省,北四省,抑所宜也。
禁制司(原典有掌禁司)
提调中大夫一人。都正下大夫一人。按察上士一人。中士二人。〇书吏六人。皂隶十人。
 臣谨案。原典。刑曹有掌禁司。以掌禁令。其在周礼秋官。禁暴氏。掌禁庶民之乱暴力正者。挢诬犯禁者。作言语而不信者。以告而诛之。凡国聚众庶。则戮其犯禁者以徇。凡奚隶聚而出入者。则司牧之戮其犯禁者。斯亦至要之官也。臣窃伏念。古者先王之立制也。宫室有度。衣服有章。饮食有数。器用有等。品级森然。罔敢踰越。今也氓隶之贱。苟有其财。得用卿大夫之物。而莫之禁焉。上下无别。贵贱无等。泯泯棼棼。罔有限纪。所谓刑曹宪府之禁乱。不过于千万人之中。横执有厄之人。以时诘难而已。先乎此而未尝修明法条。使之知避。后乎此而未尝连续纠禁。使之终悛。民安得有惩。法安得有立乎。臣谓专立一司。以禁奢滥。其朝官所犯。上于宪府。其庶民所犯。上于刑曹。照律严惩。未可已也。〇其中大夫一人。大司宪例兼。其下大夫一人。刑曹参议例兼。其按察四人。玉堂为之。此新增者也。然司宪府减执义一员。监察院减监察一员。以此充彼。实所增者二员也。〇又按汉城府。亦有禁乱之名。宜自今停罢。不使令出多门宜矣。
掌理署(即典狱署)
提调下大夫二人。主簿中士二人。参奉下士二人。〇书吏四人。皂隶六人。
 掌理署者。典狱署也。典狱捕盗名称不典。故人皆鄙之。所以改也。〇臣谨案。原编。典狱提调。刑房承旨为之。臣谓刑曹参议。宜亦兼之。
讨捕营(即捕盗厅)
提调卿一人。大使中大夫二人。从事官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军官庶下士八人。助捕军官六十人。〇书吏八人。皂隶八人。
 讨捕营者。捕盗厅也。〇臣谨案。周礼秋官司厉。掌盗贼之任器货贿。辨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2L 页
其物。皆有数量。贾而楬之。入于司兵。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稿。又秋官掌囚之职。守盗贼。凡囚者。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桎梏。下罪梏。王之同族拲。有爵者桎。以待弊罪。捕盗者。秋官之属也。提调卿一人者。刑曹判书例兼也。大使二人者。左右厅大将也。从事六人者。左右各三人也。馀皆仿此。分于左右。
巡警司(即巡将厅)
提调卿一人。副护军六十人。司寤郎中士六人。巡绰郎下士六十人。〇书吏四人。皂隶八人。
 巡警司者。巡将厅也。〇臣谨案。周礼秋官司寤氏。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由是观之。则巡厅本秋官之属也。今亦依之。〇提调卿一人者。刑曹判书例兼也。副护军六十人者。文大夫二十人也。武大夫二十人也。杂岐三品官二十人也。皆于三卫护军之中。选其年少者。自兵曹抄启下于刑曹文大夫。行于上旬。武大夫。行于中护주-D001旬。杂岐护军。行于下旬。左右巡厅各一人。则凡为巡警司护军者。一月唯一夜巡行而已。〇司寤郎六人者。兵曹佐郎三人。刑曹佐郎三人也。分之于左右厅。则不过三人也。上佑(一作佐)郎不巡。 以其三人分掌三旬。每于夜深之后。微服巡行。以察巡警司之勤慢。又察非常。如今兵曹郎监军之法。〇巡绰郎六十人者。武兼宣令官二十人也。仪仗局郎官二十人也。三卫正领官二十人也。亦自兵曹每朔。抄启下于刑曹。分于左右巡厅。如副护军之法。
路鼓院(原典禁府当直官掌申闻鼓)
提调中大夫一人。判官中士二人。奉事下士二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四人。
 路鼓院者。唐宋之登闻鼓院也。〇臣谨案。周礼。太仆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掌其政。以待达穷者。闻鼓声则速逆御仆。宋文帝元嘉元年。魏主诏阙左悬登闻鼓。以达冤人。唐大历十四年。诏天下冤滞者。听挝登闻鼓。宋景德四年。诏改鼓司。为登闻鼓院。以达万人之情。苏轼判登闻鼓院。程伊川兼判登闻鼓院。皆此职也。大明之制。亦因宋礼。我 太宗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3H 页
二年。设申闻鼓。以通下情。但无鼓院。且鼓在阙内。而阍禁至严。唯京辇搢绅之家。权著朝衣。入而挝之。遐外氓隶之贱。无由一扪。况敢鼓之哉。臣谓丹凤门。最近于 便殿。就丹凤门外。买一屋起高楼。以为路鼓之院。凡有冤者。怀状至院。登楼击鼓。以状授院郎。即虽罪孽恶人悖言妄说。院郎有受而无却。亟以其状。送于政院。听 朝廷处置。诚不易之良法也。鬻子云。禹置钟鼓磬铎鼗。以待四方之士。书传云。尧置敢谏之鼓。此亦鼓院之所宜掌。故唐宋之制。鼓院不唯达冤。亦以来谏。使谏议大夫。管此鼓院。以受章奏。下至奇方异术。亦得自陈。皆所以广达四聪也。但情无可冤者。及言无可采者。 朝廷罪之。使万民。不敢以无情之言。欺罔 上听。构陷法官。斯可矣。〇提调二人。都承旨例兼也。判官二人。增置也。
礼宾寺(前代庙官附马)
提调卿一人。都正下大夫一人。主事中士二人。参奉下士二人。〇书吏六人。皂隶十人。〇前代庙令中士十人。
 
臣谨案。礼宾寺者。周官之司仪掌客也。司仪掌客。属于秋官。故今亦依之。(原典属礼曹。)〇又按。原编云。提调户曹判书例兼。今拟刑曹判书例兼也。原编本有都正。近又减之。然每当宾客。必差分户曹。以掌其事。曷若都正之勿减乎。存之恐好。
 臣谨案。二王之后。周人待之以宾礼。今拟新罗高丽等前代之祀。亦自礼宾寺主之。俾有所统率也。〇平壤箕子庙令。职衔云通德郎礼宾寺员外郎分差箕子庙令。他皆仿此。〇箕子庙令二人。以平壤人为之。新罗朴昔金三祖。合为一庙。其庙令二人。以岭南下道人为之。弁辰迦罗国太祖庙令二人。以潢西南沿人为之。高句丽太祖朱蒙庙令二人。以浿西清西人为之。百㴉太祖温祚王庙令二人。以京畿洌南及泗川西边人为之。高丽太祖庙令二人。以松都人为之。并以落仕閒居者。权差无迁转之法。〇臣谨案弁辰者。金海首露王之国也。(详见疆域考。)其庙宜设于金海。百㴉温祚王国都。即今之广州古邑也。今人误以稷山为温祚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3L 页
所都。大谬。又南汉山城者。日长城也。与温祚无涉。温祚之庙。当设于广州古邑。
行人司(出疆使臣之署)
正使公一人。副使卿一人。书状官上士一人。〇提调卿一人。主簿艺中士二人。通官三品以下三十人。皇历赍咨官中士一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六人。〇日本通信使正使下大夫一人。副使上士一人。书状官中士一人。
 臣谨案。冬至朝京之使。虽非恒有之官。旧使四月而回。新使六月复出。其间才一月。又或有别使间出。亦恒有之官也。每当治装之时。别赁村屋。以庀其事。名之曰乾粮厅。主其簿者。名之曰乾粮判事。行发而罢。年年更设。体貌之苟且。莫此若也。然且奉使之臣折简飞书。求乞外邑狗皮海参。熨刀交刀。偎琐之物。无所不求。既受而鬻。以补行橐。曾谓堂堂千乘之国。奉使出疆之臣。乃行乞人之事。而莫之知耻也。臣谓当京城之中于钟楼广通桥之上。别立公署。名之曰行人司。其提调。刑曹判书例兼。其主簿二人。以司译院中士为之。每岁孟春。发关于外邑。徵其年例所纳。或以本钱。或以土物。收贮于库中。以待新使之出。供其杂费。庶乎事面稍正也。
 臣谨案。周礼秋官大行人之职。乃天子之国所以待诸侯之宾者。非诸侯之所以遣行人于天子也。然其为行人之司则一也。臣故以行人司。属之于刑曹。〇又按日本通信之时。其使行。宜亦自本司治之。
绥远司(新立之)
提调中大夫一人。都正下大夫一人。按察中士六人。主事中士二人。〇书吏四人。皂隶八人。
 臣窃伏念。绥远人者。王者之大政也。吾东壤地褊小。北不过二千馀里。南不过千里。然北方皆连陆之地。废四郡之外。 王灵未尝不到。唯西南海诸岛。其大者围过百里。小者四五十里。星罗棋布。小大相间。其数无虑千馀区。此 国家之外藩也。乃自开辟以来。 朝廷未尝遣一介之使。疆理此土。沿海郡县。自以其力。旧相役属。强者多得。弱者寡获。一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4H 页
抹青山。明在此县之前。而问其所属。则数百里外绝远之郡。遥领之矣。又或名隶郡县。而实系他处。或折授于宫房。或画给于军门。或输贡于土豪。或结契于官吏。其有镇堡者。隶于水营。其有别将者。隶于京营。桀黠四出。椎剥唯意。虽欲赴诉于郡县。风涛险阻。动至旬日。阍吏壅蔽。咫尺难通。故凡海岛之民。纵有冤枉。甘心负屈。誓不入官。凡鱼盐之场。一入税额。虽沧桑屡变。而莫之或免。凡舴艋之船。一入税额。虽张李累换。而莫之或脱。凡斗驱之杀。例皆私和。凡异国之船。太半隐匿。年凶则挈妻携子。往投日本。假称漂人。以活其命。寇至则带兵负粟。先据险地。自作戎阵。以拒 朝令。盖自罗丽之世。其来久矣。臣久居海上。习知其情。谓宜别建一司。以掌环国之海岛。名之曰绥远司。典其版籍。均其赋敛。禁其侵渔。除其疾苦。立法之初。分遣监察御史。授以规式。巡行诸岛。正其疆理。书其户口。询其弊瘼。归而会之。著为法制。颁于诸岛。使之钦遵。又每三四年。遣本司郎官。暗行诸岛。察其奸猾。又凡岛民。有冤郁者。许令直诉于本司。使诸岛之民。得有所依怙。诚绥远之大政也。〇或曰。国力贫弱。何以增官。臣以为海岛者。我 国之幽薮也。苟一经理。将有无名之物。水涌而山起。绥远之司。将与户曹相埒。岂郎官数人之所能尽食哉。臣尝因罗州海岛之民。问其疾苦。则十二岛岁赠邑主人之谷六주-D001馀石。钱絮鲜薧。诸物称是。即罗州一小校之所食也。今诸路守令。一年月廪。虽大邑不能为千石。而列邑小校所食如此。其可曰国有法乎。只此六千石。属之绥远司。亦足以为腴司矣。
 臣谨案。绥远司既立。则济州废四郡及满河六镇之事。亦宜照管。并详职掌篇。〇又按。提调一人。刑曹参判例兼。其都正一人。副提学例兼。以重其势。按察郎六人。令京畿,泗川,完南,武南,潢西,岭南诸监察例兼之。唯主簿二人。为新增也。
司译院
提调公一人。上大夫一人。中大夫一人。副正艺上士一人。判官中士二人。奉事下士四人。〇汉学教授中士四人。训导下士四人。蒙学训导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4L 页
下士二人。满学训导下士二人。倭学训导下士二人。〇书吏四人。皂隶四人。
 臣谨案。周礼。秋官象胥之职。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傅(一作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辞言传之。凡其出入送逆之礼节币帛辞令而宾相之。译官。即象胥也。故属之于刑曹。(原典属礼曹。)
掌胥院(新立之)
提调卿一人。都正下大夫一人。佥正上士一人。按察中士二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十人。
 臣谨案。原典。刑曹有元恶乡吏条。其目曰操弄守令。专权作弊者。阴受货赂。差役不均者。收税之际。横敛滥用者。冒占良民。隐薮주-D001蔽役使者。广置田庄。役民耕种者。横行里闾。侵渔营私者。趋赴贵势。邀避本役者。避役在逃。隐接村落者。假仗官威。侵虐民人者。良家女及官婢作妾者。许人陈告。令司宪府。推劾科罪。犯徒者。永属本道残驿吏。犯流者。永属他道残驿吏。令주-D002守令知而不举劾者。以制书有违律论。法非不善。而有法不行。不如无法。 祖宗朝为生民深远虑若此。而今也格之不行。噫。且奈何。臣久在民间。习见乡吏之事。其病国害民。靡有纪极。为著乡吏论十首。备陈其弊。苟不及今矫救。方来之祸。必至难言。国必尽蠹而后已。民必尽刘而后已。臣非敢为过情之言也。谓宜别立一司。专掌十二省乡吏。定其员额。班其条例。严其限制。一有违越。即本院举而效(一作劾)之。庶可以扑其焰而回其澜矣。一量田民之多小。以差其额。虽大邑。无过于三十也。一乡吏毋得世袭。须至玄孙之世。乃得勿拘也。一乡吏母(一作毋)得家专。亲兄弟不得并列。八寸之内无得踰三人也。一吏房仓吏都书员均役吏大同吏等。凡钱谷出纳。有权之任。宜以邻邑之吏。来而为之。如今营吏之例也。一吏房之任。亦每年递易。须过十二年。乃得再任也。每岁孟春。户长朝正。凡某人之为某任。皆书于版以报本院。每有递易。许具由飞报。并自本院。差帖成给。其无本院差帖者。不得行公。又每御史分出之时。必于本院。受本省诸邑吏任之案以去。其或有违于法制者。御史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5H 页
覈治之。如是者数十年。则庶乎其气焰少衰。而奸猾少息。若一向任置。认之为鼠窃狗偷而莫之禁制。则込国之根。未必不在于是矣。并详乡吏论。今不叠述。〇都正。曹(一作曾)经大司谏者为之。郎官。并以玉堂为之。必清峻刚正者。乃可以居此官也。苟非其人。颓惰依旧。增一冗官而已。
 臣又按。邸吏之弊。甚于乡吏。臣幼时见所谓京主人营主人。皆贱隶下卒。趋走供役。盖其时廪料贫薄。权力未盛。故卑者为之。数十年来。世情大变。朝纲日颓。京主人卖买之价。或至五千两。营主人卖买之价。或至一万两。盖其役价日增。赢利甚多。其价百倍于前时也。其价百倍。则其利之百倍。可知也。其利百倍。则其剥民之物。亦百倍可知也。于是京邸营邸。皆桀黠雄特者居之。货利既丰。权力益强。其剥民益深。民之大病。蔑以加矣。其所以然者。有四端。其一。朝贵买邸吏也。其二。守令受赂物也。其三。监司多僭法也。其四。守令畏廉问也。教(一作数)十年来。文武贵臣。潜买邸吏之窠。以予其傔从。坐收其利。于是真邸坐于堂上。假邸伏于庭下。凡有告诉。无不曲副。此所以京主人之权。日增月盛也。又凡邸吏行赂于守令之家。要增役价。赂五则增五。赂十则增十。守令食一时之赂。邸吏享万世之利。此所以京主人之利。日增月盛也。数十年来。按道之臣。妄自尊大。营用杂种。皆设贡物。以诸邑主人。分之为贡人。使之策应。所谓本价。什不偿一。于是邸吏所愿。无不曲副。充其豁壑。以自赎愆。凡所谓役价米进上价米。有增无减。罔有限节。甚则 坤殿新临。 慈殿上陟。 新殿之进上有增。而 旧殿之进上不减。御史发之而去。监司复之而坐。民言鼎沸。莫之或正。此所以营主人之利。日增月盛也。又凡监司之廉探臧否。皆用营属。是皆营主人之姻娅族党也。敷同和应。打成一片。利于邸则阿誉日腾。妨于邸则墨毁日蜚。邸吏所睨。百无一全。守令知其然也。惴惴栗栗。唯愿是从。此所以营主人之权日增月盛也。养户防结。翻弄国谷。有甚于乡吏。及今不矫。终必有悔。臣谓京外邸吏亦自掌胥院主之。正其法制。禁其横猾。未可已也。
掌隶院
提调下大夫一人。司议上士一人。司评中士二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八人。
 臣谨案。掌隶院。本是要职。近复革之。合于刑曹。然奴隶者。我 国之大政也。不可不别为一司。专掌其事。凡寺奴婢,驿奴婢,官奴婢,私奴婢。皆当修其法禁。听其争讼也。提调刑曹参议例兼。〇臣又按。周礼。司隶原属秋官。而罪隶,蛮隶,闽隶,夷隶,貉隶。为其率属。原典之以隶院属于秋曹。有所本也。
 臣谨案。 国制。僧徒隶于礼曹。此罗丽之遗法也。僧徒习于异俗。宜自掌隶院句管。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5L 页
量衡司(原典为工曹所掌)
提调公一人。卿二人。都正下大夫一人。佥正上士二人。按察郎十二人。主事中士二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十二人。
 臣谨案。同律度量衡者。一王之大法也。舜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及其出巡。同律度量衡。为首务。周武王立国之初。其第一大政曰。谨权量。审法度。明堂位记。周公摄政之初。第一大政曰。制礼乐。颁度量。月令曰。日夜分。则同度量。均衡石。角斗角。正权概。管子七法曰尺寸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吴越春秋云。禹调权衡。平斗斛。以为法度。皇王帝霸。虽其正谲不同。咸于是致力焉。国之大政。其有踰于是者乎。乃度量衡之无法。未有甚于吾东。一城之内。市市不同。一邑之内。村村不同。一村之内。家家不同。一家之内。其所以收发者不同。其流之害。不可胜言。吏胥夤缘而为奸。商贾疑眩而不通。庙堂之臣。闻其市价。而无以知四方之情。有司之臣。无以量入而为出。监守之臣。无以按簿而责实。臣尝见棉絮一袋。以东家之衡为四斤。以西家之衡。为十二斤。鬻于市。则为三十斤。入于官则为四十八斤。授于织户。则还为十斤。天下之不可知者此事也。臣谓专立一司。以掌此事。凡六部十二省。度量衡。其毫釐有差。锱铢有舛者。便用极律。诛其人。没其货。罪其官。申其令。使一国之民。皆知为莫严之物。然后法制可议。经用可定矣。本司岁造衡尺千二百。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6H 页
颁之于十二省。十二省。各岁造衡尺万枚。输之于本司。又岁造衡尺数万。以给民间。皆输其价。本司以十二万。颁于六部。以供民用。令中外之制。得相校准。其斗斛及槩。六部所用。本司造之。诸省所用。诸省造之。皆民输其价。唯其诈伪。以时按察。凡衡尺斗斛。皆有款识。其或私造者。与私铸钱同律。乃可立也。〇臣又按。度量衡者。刑禁之首也。故属之于刑曹。〇按察郎十二人。监察例兼。
券契司(新立之)
提调中大夫一人。主簿中士二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八人。
 臣谨案。周礼质剂券契。皆有司掌之。所以禁其诈伪。止其争讼。今中国之法。凡有卖买。犹须红契。红契者。印券也。我 邦凡宫室田园奴婢之等。皆私自成文。私自成言。未尝关由于法司。及其诈伪绽而争讼起。然后乃关法司。法司何以知矣。今宜铁铸小板。唯书年月日数字。及券契司题准等字。其卖买人姓名及物货名目等字。并空而勿填。于其上下。刻龙首云气。细如丝发。令不得伪造。乃以坚纸拓出。每有卖买。或分给子女。皆诣本司。乞券官填书踏印以给之。书之于版。藏于本司。以货之百一。输于官。岁以券数万张。颁于诸省。令中外皆同。凡有讼者。先考其券契。若非官券。即不听理。货没于官。此亦王者驭万民之大权也。若放债赊贷典当之等。亦令受券。勿书于版。若器用小物。价不满五十两者。听其为私券。若宫室,山林,田园,奴婢之类。虽小勿许。〇提调一人。刑曹参判例兼。
 臣谨案。质剂券契。本是地官之所掌。而以其为法禁所系。故今属于刑曹。
津关司(原典有渡丞)
提调下大夫一人。司关丞下士三人。司渡丞下士四人。〇书吏二人。皂隶二人。
 臣谨案。周礼。有司关之职。司货贿之出入。掌其治禁与其征廛。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此与孟子之言几而不征者不同。然古有是法。特文王不为之耳。唐宋之制。关津几禁。为刑部之所分掌。 国制。三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6L 页
田渡,汉江渡,露梁渡,杨花渡。皆有渡丞。今谓之别将。唯关不设。臣谓慕华岭。西路之大关也。忘忧岭。东路之大关也。水踰岭。北路之大关也。宜于此地。并置司关之官。掌其几禁。凡大货出入。收千一之税。以补公署之用。其总会之署。设于刑曹之傍。三关四渡。以时会议。无常直之官。唯留其吏隶。以待傅(一作传)知。〇若禁物潜出。亦须察之。其提调。刑曹参议例兼。
职金署(新立之)
提调下大夫一人。主簿中士二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四人。
 臣谨案。周礼秋官有职金之官。掌受士之金罚货罚。入于司兵。金罚货罚者。今之赎钱也。今罚赎之钱。皆自刑曹徵之。非所以尊严体貌。自今罚赎。皆自职金署主之。以纳刑曹。唯摘其什一。以资公署之用。
 臣谨案。罪人之籍没家产者。纳于户曹。事体未安。臣谓自今籍没之货。纳于职金司。其田土分给贫司。如通礼院六保署礼宾寺等诸衙门。以补公用。其奴婢属于掌隶院。其金银铜铁之器。属于职金司。其杂货皆自本司发卖。亦分给贫司。抑所宜也。但狱有冤允。或日后伸理。宜还给本家。其没入数目之簿。宜留本司。以待日后凭验。〇臣又按。惩贪之典。莫如没入。宜自禁府。计其赃物。出付职金司。使之徵督。以给贫司。或付司兵寺。以造军器。亦古法也。
掌域署(归厚署所分)
提调卿一人。判官上士一人。主簿中士二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六人。
 臣谨案。掌域署者。周官之墓大夫也。墓大夫掌邦墓之地域。为之图。令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正其位。掌其度数。使皆有私地域。凡争墓地者。听其狱讼。本属春官。今以其狱讼繁兴。故属于刑曹。其提调。刑曹判书例兼。〇臣窃伏念。周公族葬之法。载之经礼。赫然如此。而郭璞以来。风水之说。日新月盛。广占茔域。以专吉气。凡在数百步之内者。禁人来葬。或谓之压脉。或谓之对冲。斗驱发掘。狱讼繁兴。臣谓自今申明族葬之法。其风水诳惑者。听本署缉捕惩治。凡十二省。负屈于茔域之讼者。许令直诉本署。斯亦正风俗止狱讼之一助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7H 页
臣谨案。户典云。板商必受归厚署帖文。公私棺材之来泊京江者。归厚署什一收税。修妆板松。板之不合棺材者。本曹什一收税。今宜以归厚署之旧法。移属于掌域署。令国中棺椁之材。皆仰给于本署。抑所宜也。但旧法疏略。奸伪日滋。宜修明条例。使民无得而犯禁。然后乃有实效也。归厚署本掌礼葬。斯则哀荣署主之。
律学署
提调卿一人。教授中士二人。训导下士二人。检律下士二人。〇生徒四十人。增额生徙(一作徒)四十人。
 臣谨案。近世士大夫。专不读律。居官犯法。多由于此。臣谓每临大政。先自刑曹。试讲律书。其能讲者。许为守令。庶有补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卷二)
 冬官工曹(第六)
  
事官之属工曹
判书卿一人。参判中大夫一人。参议下大夫一人。正郎上士二人。佐郎中士四人。〇书吏十人。皂隶二十人。
 臣谨案。工曹。古之司空。司空者。司其空土也。(马融云。)室屋田地。隶于司徙(一作徒)。其山林川泽空旷之地。隶于司空。又有虞官。亦掌山泽。(尧典云。益作朕虞。)周礼山虞,泽虞。皆属司徒。礼有损益也。 国制。山泽掌于工曹。亦古制也。〇又按工曹者。古之共工也。(尧典云。垂作共工。)周礼。冬官一篇阙。汉儒得考工记以补之。六工之名粗备。而官名犹缺。所以历代官制。工部多略。今拟先之以山林川泽。继之以百工。以为冬官之属。
山虞寺(原典有四山参军)
提调卿一人。佥正上士一人。主簿中士二人。参军下士四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六人。
 臣谨案。周礼。山虞掌山林之政。令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凡窃木者。有刑罚。 国制。有四山参军。惟掌京都之四山。其制未备也。今拟十二省名山大岳。皆书于籍。辨其方域。别其土宜。管其种植。察其厉禁。收其赋税。以佐 国用。未可已也。〇又按。周礼。有冥氏雍氏。属于秋官。冥氏为阱擭以攻猛兽。献其皮革齿毛。雍氏亦掌阱擭。而我 邦捉虎之政及熊罴鹿豕狐狸之等。其皮毛齿角。无所主管。疏略甚矣。宜自山虞寺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7L 页
主之。
林衡寺(新立之)
提调中大夫一人。主簿中士二人。参军下士八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四人。
 臣谨案。林衡者。山虞之属官也。山虞并掌山林。林衡。惟掌其林木也。
 国法唯松有禁。然五鬣松。其材更美。而兼有佳实。桧柏枌榆枫榧之属。皆是美材。皆宜设为厉禁。收其赋税。臣非敢为聚敛之说也。 国法未备。山林川泽。民自为主。一钱不出。于是 国用不足。为还谷焉。为军布焉。为民库焉。为结米焉。百道浚削。困其鳏寡。惨怛穷迫。有不忍见。均役之设。仅及于鱼盐船税。而山林川泽。犹不举论。使土豪官吏。专享其利。国之无法。莫此若也。况皮毛齿角为 国币。兵器之所切需。而官既不收。民不知用。但食其肉。弃而朽之。国安得不贫乎。臣尝见三国志南北史。吾东之貂鼠人蔘。为国重币。而今也土豪官吏。专享其利。彊则吐之。柔则茹之。其害终归于小民也。林衡之司。何得不设。并详职掌篇。〇又案南方诸县。产茶极美。臣以所见海南康津灵岩长兴。凡沿海诸邑。莫不产茶。臣谓凡产茶之山。令地方官封植。禁民樵牧。待其茂盛。岁以茶几斤输于林衡。送于满河省。以市良马。颁于牧场。亦足以赡国用也。
 臣谨案。西南海岛。若长山,安眠,边山,莞岛之等。其松田杂木。皆以镇将主之。臣谓镇将职衔之末。皆兼林衡寺参军。使知咸隶于本寺。报其衰殖。输其赋敛。未可已也。其曰参军八人者。大约言之也。〇又案诸路寺刹。其树木茂密者。宜亦书于版籍。藏于本寺。以收其赋税。但此等赋敛。宜薄而不宜厚也。
泽虞寺(即堤堰司)
提调卿一人。佥正上士二人。主簿中士二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六人。
 臣谨案。原编堤堰司都提调三公例兼。其提调卿大夫二人。今以堤堰司。为泽虞寺。制官与山虞同。〇又案。周礼。泽虞掌国泽之政令。为之厉禁。使其地之人。守其财物。以时入之于玉府。川衡掌川泽之禁令。其犯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8H 页
禁者执而诛之。然山虞泽虞。皆以中士为长。林衡川衡。皆以下士为长。是又泽大而川小也。然且山虞每大山。其官十有二人。林衡每大林。其官十有二人。泽虞每大泽。其官十有二人。川衡每大川。其官十有二人。则凡天下之大山大林大泽大川。皆王公为之主。以收其货贿。故公室丰足。百姓皆受田百亩。秋熟而无税。唯治公田。以当什一。故百姓丰足。今也山林川泽。弃之不收。唯力田之民。是剥是椎。于是公私两匮。上下俱困。唯贪官污吏。土豪奸民。居其中间。专享其利。 国之无法。乃至是乎。吾东别无大泽。然义林池,合德池,空骨地(一作池),碧骨池。若使养鱼种莲。厉禁有守。则其赋敛之输于官者。宜亦不少。又凡堤堰。其灌溉之民。宜有赋敛。不可使素享其利。但此等税额。宜从极薄。苟存其名而已。
川衡寺(原典有浚川司)
提调卿二人。主簿中士二人。浚川郎下士四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四人。
 臣谨案。原编。浚川司都提调三公例兼。其提调三营大将例兼。今拟提调二员。兵曹判书,工曹判书例兼。若京城浚川。则自兵曹知委三营。以发其军。不必使三营大将。为提调也。其浚川郎四人。三营门从事官各一人。及工曹佐郎一人。宜兼之。
 臣谨案。我国大川。西北曰渌水。(鸭渌江。)次北曰萨水。(即清川。)次北曰浿水。(大同江。)次北曰潴水。(礼成江。)次北曰带水。(临津江。)京江曰洌水。(南北江。)次南曰泗水。(白马江。)次南曰雁水。(发于高山。入于万顷海。)次南曰溁水。(荣山江。)迤东曰潺水。(豆耻江。)又东曰灆水。(晋州之清川。)东会于潢水。(洛东江。)其在极北者曰满水。(豆满江。)凡此大川。其渔梁之所刺取。舟船之所聚会。其地利岂有既乎。今沿水豪右之民。皆潜出立案以为己物。收其赋敛。以自赡。夫清流白沙。空空荡荡。此岂一夫之所得私哉。臣谓十二省诸大川之渔梁立案者。一并严禁。烧其私籍。一并属之于川衡寺。其渔所之有名处。如洌永(一作水)之斗尾者。 及船艓之都会处。(如潢水之洛东。)略定税额。使输川衡寺。以补国用。抑所宜也。(其舟船则固输税于均役已。其店舍。宜有唯税也。)
缮工监
提调卿一人。中大夫一人。副正上士一人。主簿中士二人。监役下士二人。〇书吏六人。皂隶十六人。
 臣谨案。原编。提调一员。户曹判书洌兼。恐不宜也。今拟工曹判书例兼。〇又按。原典。主簿,奉事共四人。监役,假监役共六人。此为白徒入仕之路。而增设之也。然苟有学行才谞。他官亦当勿拘。何必假监役是授哉。臣闻为官择人。未闻为人置官。况内冰库藏冰献冰。亦令监役为之。其不当甚矣。此编藏冰之法。欲于城内凿窌为之。(说见上。)内冰库。欲于禁苑凿窌为之。则冰库之官。足可以兼供内冰。又何必监役是借哉。职务如是。故缮工监郎官。直减六员。臣意犹以为多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8L 页
利用监(新立之)
提调中大夫一人。佥正上士二人。别提中士二人。学官下士四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八人。
 臣谨案。春秋傅(一作传)。正德利用厚生。为王者致治之大目。中庸曰。既廪称事。以来百工。周礼稿人职曰。考其弓弩。上下其食。月令曰。孟冬命工师。效功物勤(一作勒)工名。(刻名于其器。)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先王之劝百工如是也。苟使精巧者。增其饩廪。则四方机巧之人。将闻风而来集矣。农器便利。则用力少而谷粟多。织器便利。则用力少而布帛足。舟车之制便利。则用力少而远物不滞。引重起重之法便利。则用力少而台榭堤防坚。此所谓来百工。则财用足也。然百工之巧。皆本之于数理。必明于句股弦锐钝角相入相差之本理。然后乃可以得其法。苟非师傅曹(一作传)习。积有岁月。终不可袭而取之也。臣于 先朝。校书奎瀛府 内下图书集成考工典第二百四十九卷。即奇器图说汇编者也。其后又见奎章阁检书官朴齐家所著北学议六卷。其后又见故儒臣朴趾源所著热河日记二十卷。其载中国器用之制。多非人意之所能测。昔将臣李敬懋尝谓臣曰。今兵器火器。皆是新制。日本鸟铳。今为古调。此后南北有忧。不复以鸟铳鞭棍至矣。今之急务。在于北学中原。诚识务之言也。臣谓别设一司。名之曰利用监。专以北学为职。提调及佥正二人。以精于数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9H 页
理者择差。其别提二人。以有目巧手巧者为之。其学官四人。就司译院观象监。极选其精于数理。娴于官话者。各取二人。岁入北京。或行货以购其法。或厚价以购其器。凡安炕烧甓造车造器鍊铁鍊铜燔瓦塼瓷。以至引重起重解木解石转磨转碓取水代耕风硙轮激之法。虹吸鹤饮之制。诸凡农器织器兵器火器风扇水铳。以至天文历法所需仪器测器。凡系实用之器。无不傅(一作传)学。归而献之于本监。本监聚巧匠。按法试造。其有成效者。提调及工曹判书。考工课最。或授以牧官察访。或授以县令郡守。其有大功者。升之为南北汉副使。或录用其子孙。则不出十年。必有成绩而国富兵强。不复见笑于天下矣。故大夫李基让。奉使赴京。得剥棉搅车。归而上之。 先王特命五军门。依样造作。颁之八路。命才降而 仙驭宾天。事竟不行。其制朴陋不奇。然一人閒坐踏车。日剥棉二百斤。亦足以利纺织而通货财。惜乎其不行矣。〇或曰。 国力方贫。何以增官。臣谓国力贫。故急设此官也。况缮工监减郎官四员。减书吏十人。以设此官。臣未尝增官也。(曾孙男文燮。按各国方言。并令本院教习。不必别设衙门。)
司兵寺(即军器寺)
提调公一人。卿二人。佥正上士二人。主簿中士二人。〇书吏六人。皂隶十二人。
 司兵寺者。军器寺也。原编提调一员。兵曹判书为之。今拟工曹判书为之。其一员武将为之。〇又按。军器寺郎官多至十人。亦所以待无禄之武臣也。今减六员。以设他寺。
修城司(原典有修城禁火司)
提调卿三人。主簿中士六人。奉事下士六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四人。
 臣谨案。原编。有修城禁火司。其都提调。大臣为之。其郎官十三员。多以他职来兼。近复革之。京城之周三十里。分为三段。三营门各掌一段。随毁随补。今拟北营之中。(北营在耀金门外。)以其一廨。为修城司。其提调。三将臣例兼。其郎官。三营将官中择差而兼之。不唯京城是修也。十二省所在诸城。并自本司句管。三营各掌四省。察其完毁。饬其修补。其功状罪状。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39L 页
一上于兵曹。一上于工曹。以定课第。不可已也。〇臣又按。周礼掌固之职。掌修城郭沟池树渠之固。本属夏官。今以其事关营作。宜与利用监相须。故属于工曹。
 臣谨案。中国筑城。皆以砖甓。故坚完难破。且平地之城。皆内外夹筑。吾东之城。皆削石依崖而筑之。一皮之内。皆腐土也。一夫钩之。随手崩圮。将安用之。宜自利用监亟通烧甓之法。凡诸路边城。限以百年。次次改筑。毁其旧石。铺地为基。乃用砖筑。设雉知法。未可已也。〇臣又按。沿边诸城。皆朝夕待变之地。其占地宜。唯用兵之势。是度是观。而风水之说。久已惑乱。凡相邑基者。皆唯龙势水法。是拘是逐。臣以所见。西南诸城。无一可守。是亦修城司之所宜知也。
 臣谨案。原典。修城禁火。合而为一。故今亦因之。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铎脩火。禁于国中。今以其救火诸器。宜与利用监相须。故属于工曹。〇又按近例。凡城中失火。三营门奔救。其郎官十二人。既以三营将官为之。其公署宜设于三处。一设于北营。(在耀金门外。)一设于粮饷厅。(在苧洞。)一设于守御旧厅。(在小贞洞之北。)又于诸坊。置水铳于三十六所。三营各掌十二所。凡有火灾。以水铳救之。未可已也。
 臣谨案。司烜者。禁火之职也。今法禁荡然。东西北诸路。其山深树密之地。皆烈山泽而焚之。以为火农。 国制。山腰以上犯耕者有罪。而有法不行。不如无法。材木不长。金银不凝。文皮异角之兽。悉走境外。国瘠民贫。其窍多矣。且所谓山腰以上者。本自不明山有崇卑。或以十里为腰。或以百步为腰。或以十步为腰。孰知其腰哉。今宜申明法制。自平地计之。其横竿垂线三百步以上。勿许耕垦。其深山茂林。任相放火者。自本司探听。或遣吏审视。然后徵其罚钱。责其守臣。抑所宜也。
典圜署(即铸钱所)
提调卿一人。主簿中士二人。奉事下士二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八人。
 典圜署者。铸钱所也。古所谓九府圜法。皆铸钱之谓也。今铸钱。皆自营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40H 页
门为之。其制有万不同。或大或小。或厚或薄。其字书模糊不明。虽愚民盗铸。无以辨覈。况其范合杂以松脆之物。随手破碎。不能十年。此亦自利用监。学得中国铸钱之法。皆于典圜署铸之。而圜法本有轻重。轻重者。轻钱重钱也。今拟一叶之钱。约铸万缗。则十叶之重。以为一叶。止铸千缗。以当小钱之万缗。又以百叶之重。以为一叶。止铸百缗。以当中钱之千缗。则范铸既省其功费流行。又便于算计。其叶既厚。亦可经久。此轻重之本法也。又今天下万国。皆有银钱金钱。银钱金钱之中。亦有大中小三层。罗州黑山岛人文淳得。以嘉庆辛酉之冬。漂流西南海。历览琉球,中山国,宁波府,吕宋国,安南国。至广东香山岙。多见海外诸国之大贾。其所用钱货。槩皆如此。今拟以铜钱一叶之重。铸银钱一叶。以当铜钱五十。又以银钱一叶之重。铸金钱一叶。以当银钱五十。亦各大中小三层。则三品之金。总为九品之钱。真可谓九府圜法矣。臣窃伏念。五金八石。皆以日月诸星之精。积年凝结。乃成其形。一矿既凿。千年不复。此有限难得之宝也。锦绣绢布之属。蚕丝羊毛。岁岁生生。此无限易得之物也。我 国岁以金银数千万两。入于中国。以易其锦绣绢布。此以有限博无限也。几何不气尽力竭而废哉。我之金银既罄。即彼之锦绣不出。楚楚之服。亦岂能常得之哉。臣谓金银之钱。行于国中。则其入燕者有减。又锦绣绢布之属。绝勿往贸。令利用监。传学其法。以颁国中。则不亦两利乎。学之不能。宁衣敝缊不耻。而金银不可入也。〇典圜署大夫郎官。亦以三营门将臣将官为之。每遇式年。许其轮递。假如子年。都统营将士典此署。至卯年。左御营代之。至午年。右卫营代之。至酉年都统营复代之。
 臣谨案。礼曰。弁冕兵革。不藏于私家。即戎器不可以私造也。古制唯天子作乐。唯天子考律乐器。不可以私造也。然戎器乐器。不可尽然。唯铜铸之物。禁其私造。戎器则钲锣铙镯喇叭之属。皆自典圜署铸之。虽三营门。皆于本署铸去。外达于十二省。皆取用于本署。乐器则大而钟鑮。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40L 页
小而僧磬巫钲。(古诗亦以僧之小钟。为铜磬。)皆自典圜署铸之。虽掌乐院。皆于本署铸去。外达于十二省诸寺刹。皆取用于本署。如有私铸者。与私铸钱同律。其戎器乐器。皆刻云气款识。又其大小长短。必令毫发不差。斯亦一制度之微权也。管子以三脊之茅。总揽诸侯之权。况于戎器乐器乎。其生厚则其业勤。其业勤则其技精。斯又来百工之一助也。铸钱非恒有之事。或五年一铸。或十年一铸。恃此为生。铸工其散矣。
典堵司(新立之)
提调卿一人。佥正上士一人。主簿中士二人。〇书吏四人。皂隶八人。
 臣谨案。冬官考工记。匠人营国。九分其国。中为王宫。面朝后市。于是左右六乡。两两相向。古之制也。然匠人营国。其方九里。则一区之方。不过三里。方三里者。九井之地也。(孟子云。方里而井。)古制五州为乡。乡者。万二千五百家也。万二千五百家。分于九井。则每一井。得一千三百八十九户。(溢出者一户。)一井九百亩。则一夫百亩也。一千三百八十九户。分于九夫。则每一夫之地。得一百五十四户。(其馀者三户。)一百五十四户。分之为百则每一亩之地。得一户有半零。此非所谓一亩之宫也。且其间有沟洫环涂。又卿大夫之家。必不与庶民同制。国方九里。则一乡所函。必不得为万二千五百家。此二经之不合者也。国方九里。必非天子之国。或所谓九里者。与井田之方一里。有不同耳。〇今拟营国之制。亦九分其国。王宫居中。面朝后市。左右六部。两两相向。而一部九分。谓之九聚。一聚九分。谓之九区。于是凡宫室。分之为九等。一区一堵者。唯王寝为然。公署亦有然者。其馀私室。皆以一区。开方为堵。一区四堵者。为甲第。(二二四。)一区九堵者。为乙第。(三三九。)一区十六堵。为丙第。(四四也。)一区二十五堵。为丁第。(五五也。)一区三十六堵。为戊第。(六六也。)一区四十九堵。为己第。(七七也。)一区六十四堵。为庚第。(八八也。)一区八十一堵。为辛第。(九九也。)一区百堵。为壬第。(十十也。)总为九等。其一区百堵者。每一堵。其方十步。方十步者。一亩也。一亩之宫。为最下之等。此庶乎古人之遗法也。于是王宫左右。其最近之。九区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41H 页
为甲第。乙丙丁戊己庚辛壬以次序列。隅角四部。不立甲第。而壬第有两行。又其面朝后市。就其中列。以三十步为经涂。(古制。七轨太狭。今广之。)以其左右各三十五步。为百官之公署。为百货之市肆。又其外左列右列。各为辛第壬第。于是九等之第。总为三万五千二百七十二户。又城外六遂。共得辛第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二户。壬第三万二千四百户。总计城内城外。共得八万七百馀户。于是甲乙丙三等。以居大夫。丁戊己三等。以居适士。庚辛壬三等。以居庶民。宁当俯就。无得上僭。王国之法。于是乎大成矣。并条列为表。见于别篇。玆举大略。〇臣窃伏念。 国初营国之时。既不能区画如此。今典堵司之所掌。唯于见在六部之内。其宫室大小之度。唯视其堵而别之而已。不唯其堵有九等。并其宫室之崇卑广狭。材木之大小长短。各分为九等。每六部之内。有或毁其屋而重建者。又或据其空而新建者。典堵司察而辨之。若其堵在第九等者。其宫室之度。亦授以第九等之制。尺寸豪发。无敢违越。若其堵在第六等者。其宫室之度。亦授以第六等之制。尺寸豪发。无敢违越。苟能持久而不懈。行之数百年。则六部民家。虽不能尽合矩度。要之。不出于九等定制之中。斯亦可以立均出度矣。〇其必分之为九等者。何也。凡王者立法。必上下有等。贵贱有级。车服器用。莫不皆然。况于宫室乎。九等之度。民莫不知。则虞人伐木者。知其度。其斲断。皆中于九等。无虚费也。梓人造屋者。知其度。九等之屋。原有恒佣。不劳争讼也。又周礼九赋之目。邦中之赋。居其一焉。今欲收邦中之赋者。使无九等之制。则其赋敛多寡。将有万不同。有万不同。则其法多眩。勒分几等。则其法不均。必宫室之制。原分九等。尺寸豪发。无敢违越而后。方可以立均出度。为一王之大法也。〇燕京修屋者。凡为窗户。皆先设其框。乃走市买窗。无不吻合。若是者。何也。其宫室之度。各有尺寸。无敢违越。故梓人设框于东里。贾人陈窗于西市。及其相求。如合符节。玆所谓有道之国也。典堵之司。不可不设。
典轨司(新立之)
提调中大夫一人。佥正上士一人。主簿中士二人。〇书吏二人。皂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41L 页
隶八人。
 臣谨案。周礼。车路之用。著于巾车。而其制造之法。莫详于考工记。轮人舆人辀人。既皆详密。而又于车人之文。重言复言。造车者。冬官之职也。我 邦三面环海。便于水运。故自古无车。然风涛覆没。利涉极艰。险阻留滞。费多而利少。商旅不兴。食货不通。国瘠民贫。皆无车之故也。郡县之官。皆用马轿。人困马疲。费用以广。凭藉徵敛。害归小民。又如昏姻之家。不用车则产业以倾。旅榇之归。不用车则财费无节。或去棺露尸。两人担舁。伤心惨目。有不忍见。车不可不用也。又或军兴粮匮。如万历壬辰之时。则鞭挞饥氓。担负以运饷。担负以运辎。号呼颠踣。有不忍见。车不可不用也。宜自利用监。北学车制。母(一作毋)创新法。唯中国之制。是摹是仿。豪发不差。斯可以行之无弊。何者。彼自轩辕氏以来。行之至今。其病败之所由生。讲之已熟。其运用之所由便。认之已真。吾东之人。每欲别创新法。以跨中国。或制独轮。或制三轮。恒饭不炊。而别味先求。千文不学而伪印先造。其有济乎。即太平车一辆。未尝求学。他尚何说。北学既熟。别设一司。名之曰典轨司。凡公私所用。悉自典轨司制之。计其工费。定其恒价。令万民输其价而受其车。其或私造者。严禁之可也。车有轮有舆。其谓之典轨司何也。车同轨者。王者之大法也。两轨之间。或阔或狭。则其车或大或小。其任或重或轻。其价或多或少。其雇或上或下。千病百痛。皆自不同轨起也。其轨既同。则其车之大小同。其任之轻重同。其价其雇。莫不相同。如是则商贾计程。而算利工匠。计价而算利。心目瞭然。无复疑虑迟徊之患矣。其或弊车之修补者。不在私造中论。〇最急者太平车也。兵车田车辎车丧车。凡中国之异制者。皆自利用监授其制度。
 臣谨案。周礼。秋官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凡道路之舟车。击(一作轚)互者。叙而行之。凡国之大事。比修除道路者。亦至要之官也。考工记匠人营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诸侯经涂七轨。小都经涂五轨。臣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42H 页
谓宜定制。 国中经涂七轨。城门之外。其涂五轨。郊关之外。其涂三轨。以达于十二省。其或犯耕者。典轨司察而罪之。京城之内。酒浆小市。作倚庐以犯涂者。典轨司察而罪之。未可已也。将欲行车。必先治涂。凡十二省大路。必令平之如砥。不倾不仄。乃可以行车。须令津关之署。每遇四方商旅。揬听道路平仄。其有陂陀敧侧。不便行车者。传知本司。报于刑曹。飞关申饬。罪其地方官。使即修除如是。然后始可以沛然行车矣。馀详职掌篇。
 臣又按。车服以庸。王者赏善之大柄也。 国制下大夫乘小舆。卿大夫乘轺轩。公孤乘平轿。平轿者。安车之类也。然是四者之制。或大或小。或崇或庳。有万不同。无一相似。即此一事。其为无法之国。可知也。今拟制车为三等。皆如轺轩。下大夫之车。独轮而其高及肩。(三品车。)卿大夫之车。双轮而其高及肩。(二品车。)三公三孤之车。三轮而其高迫地。(一品车。)于是下大夫其茵以獐皮。中大夫其茵以鹿皮。上大夫其茵以水豹之皮。孤卿之车。其茵以虎皮。大臣之车。其茵以豹皮。武臣唯上大夫乘车。其茵以熊皮。孤卿大臣文武同用虎豹。以彰有德。毋得相踰。凡三等之车。皆自典轨司授之。及其卒也。既三年。还纳于本司。修而漆之。又以待用。则 国家经费。亦不必难继也。〇或曰国力方贫。何以增官。臣以为军器寺减六员。以其三为典轨司。以其三为典舰司。何以谓之增官也。其提调工曹参判例兼。
典舰司(舟桥司合焉)
提调卿一人。佥正上士一人。主簿中士二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八人。
 臣谨案。原编典舰司。掌京外舟舰。其提调二员。郎官五员。又水运判官三员属焉。近复革之。乾隆己酉冬。改葬显隆园于华城。复设舟桥司。有提调郎官。以他职兼之。今拟舟桥司。名之曰典舰司。其提调。工曹判书例兼。
 臣窃伏念。三代建国。必据天下之中。其用舟舰者。皆东南沿海之国。非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42L 页
王国之所切需。故舟舰之制。不见考工。然其广狭长短锐钝轩轾之际。其力之强弱。行之利滞起焉。任意加减。有万不同。必非造舟之法也。臣之兄若铨之言。吾见岛人。恒言某船能疾走。某船不能走。某船小而能胜重。某船大而不能胜重。此天下之奇谈也。吾观其造船。不用尺度。但用目力。材又不均。故随材而异其体样。或底短而舷长。或底狭而梁广。或体小而柁大。或体大而桅短。首尾不相感应。腹背动有掣碍。或捩柁而头不开。或张帆而舻不前。其或一船。偶近于法度。能走能胜。则于是乎怪而咎之曰。彼船如彼。此船胡如此。嗟乎。船非马也。恶能有勇有钝。有健有劣哉。何不暂观考工记一二策也。今按考工记曰。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陀也。又曰。望而视其轮。欲其幎尔而下迤也。进而视之。欲其微至也。又曰。望其毂欲其眼也。无所取之。取诸急也。又曰。毂小而长则柞。大而短则挚。又曰。六分其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三分其牙围而漆其二。又曰。五分其毂之长。去一以为贤。去三以为轵。又曰。参分其毂长。二在外。一在内。以置其幅。若此类随其车之大小。其诸物比例之差。以之增减。使其力强而行疾也。造舟者。何独不然。然造舟之法。非利用监之所能。北学亦非有赖于北学者也。唐船倭船之漂到沿边者。岁以十数。琉球吕宋之船。亦有时乎漂到。其制样皆奇妙精坚。能出没风涛。不致摧陷。若于漂到之初。则遣利用监郎官。与巧匠之精于分数者。合同照检。其诸物诸体之长短广狭,锐钝轩轾。皆察之详密。书其尺寸。其材料所用及油灰袽艌之法。两翼浮板之制。皆问规式。询其功效。自我仿造。不差毫发。则于是乎北学矣。于是以其比例。其冒之于大小诸船。分之为九等。大船有三等。中船有三等。小船有三等。其长短广狭锐钝轩轾。比例之差。皆比例递减。中上之船于上上之船。用三分二比例。下上之船于上上之船。用三分一比例。其馀皆仿此例。凡公私所用。漕船兵船商贾之船。皆于九等之中。用其一例。若其诸体不中于九等之定度者。本司察而执之。毁其船。罪其人。诚不可易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43H 页
法也。若是者。何也。船限于九等。则伐木者。度其等而斲材。其不中等者。不出于山。人力以省。其利一也。改船者。取他船之材而易之。如合符节。其利二也。商贾量其货。任其船。其算计素定。可以遥决。其利三也。平赋司之徵税。分为九等。其敛至均。无粗杂勒定之咎。其利四也。故曰宫室舟舰。不可不限之于九等。凡不中等者禁之。夫然后法制成也。〇臣又按。上所论者。海船之制也。其江河所用之船。其制不同。宜亦分之为九等。大江全用九等。小江止用中下六等。或止用下等。
 臣伏念。我 国战船。自万历壬辰以后。每一水营所领诸船。小不下二百馀艘。两西则有减焉。此阴雨之备也。然泊于汊港。阁于泥沙。全不运用。以待有变。此非计之得也。臣闻天下之物。皆不用则速朽。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物之理也。卒有寇警。曳而出之。欲以左冲右突。出入如飞。亦难矣。臣谓诸水营兵船之制。亦分为九等。与私船同制。令可以输漕。可以贩粜。于是分授沿海诸民。使之行商。唯九等船各二只。令递番。来系于水营浦口。一年四递。使之休番。则猝有警急。亦可以召集四近之船。以成军容。其或边警稍缓者。虽在千里之外。可以召集。不患其不及时矣。凡船主使船之法。算其赢利。船主收其什二。公船不可如此。须廉于私船。民乃愿也。然其所分。亦自不少。一年所收。足以为修补之费。三年所收。足以为新造之费。不亦善乎。今修船造船之费。会减极多。而吏缘为奸。民多横害。今若许民行商。则既无此费。又不速朽。两利俱便。莫此若也。唯所谓战船之制。朴厚重大。不可运用。或者李舜臣之遗法。本自如此。以其朴厚之故。倭船之轻薄者。触则必碎欤。若然。今不可斲而薄之。诚如是也。宜于水营浦口。建一船厂。凡战船。皆以本(一作木)材斲之砻之。第几板。第几片。一一标记。仍以材具。储于厂中。又船匠数十名。常隶水军。给其廪料。遇有警急。即时装造。亦不患其不及矣。又所谓龟船鹘船之类。本是别法。不可入九等之中。其使用亦应不便。斯则常泊水营之前。令帅臣率其亲兵。月月习操。不令间断。其习操之费。取用于九等船收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43L 页
税之中。抑所宜也。〇臣又按。兵船之制。皆有板屋。不便于行贾。臣谓船上诸板。皆刻字号。书其序次。并其钉椓。藏于船厂。遇有寇警。出而钉之。其在平时。藏之唯谨。以时点阅。不患其临急取用也。今舟桥司桥板。亦皆时藏时设。兵船之板。奚独不然。
 臣又按。舟桥司诸船之分遣三南。俾作漕船。此天下之弊法也。船人负势藉重。作奸行恶。遂使徵敛无艺。溪壑是充。臣久居海上。习知此弊。臣谓自今漕船。许令郡县之吏。自求新好之船。冬至前。与之相约。乃以形止。报于典舰司云。某地方某船几只。定为本县之漕船。请本司题准。本司依而许之。转报漕运司。各书其版。抑所宜也。凡十二省。公私诸船。典舰司皆书于其版。颁其掌标。以一年船总。报于平赋司。平赋司以此徵税。其有隐漏。为平赋司所觉者。地方官典舰司。皆当有罪。
甄瓦署
提调下大夫一人。别提中士二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六人。造瓦匠八十人。
 
甄瓦署者。今之瓦署也。〇臣谨案。烧瓦烧甓之法。宜自利用监。北学中国。颁其法于甄瓦署。使之烧进。又自本署。颁其法于十二省。使各建厂烧造。以给民用。输其税于本署。以补公用。
燔瓷监(即司饔分院)
提调下大夫一人。奉事下士二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四人。
 燔瓷监者。司饔院之分院也。分院奉事。常在牛川江上。别为一署。故今别之。〇或曰。国力方贫。何以增官。臣谓司饔院减直长二员。奉事二员。以为此署有减而无增也。〇臣又按。日后利用监。若得造琉璃之法。亦当自本监主之。不可别设一司。
织染局(即济用监)
提调中大夫一人。主簿中士二人。奉事下士二人。〇书吏八人。皂隶十二人。
 织染局者。济用监也。本掌织染。近例染而不织。然周礼有典丝典枲染人。皆各下士二人。设官掌织。先王之制也。况我 邦之所谓织。不过䌷布。而锦绣绫缎羊毛之布。尚不知织。岁以金银。贸之于燕市。既不能备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44H 页
工。又不能崇俭。徒费重宝。非计也。臣闻中国之为缯帛也。择茧有模。烹茧有数。缫茧有法。重环递传。风以乾之。故其丝均平而敦实。洁白而坚韧。我 国之法。众茧相杂。其大小不同。烹茧无数。其粗细不同。缫茧无法。其萦乱难理。乾之以灶。唇其腐烂。在初压之以沙石。其缠解屡变。人力费而物体粗。皆不教之过也。宜自利用监。北学中国。以其良法。颁于本局。募工织造。以供 内用。乃以其法。颁于诸路。以教万民。于是锦绣绫缎。皆取用于国中。而金银诸山。可无悽怆之色。斯亦国计之至深者也。苟但染采而止。则一贡人足矣。又何必别立衙门乎。〇臣又按。周礼丝染之官。本属天官。今以其职在工造。故属于工曹。
典设司
提调中大夫一人。别提中士二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四人。
 臣谨案。周礼。幕人掌次之职。皆属天官。原编属于兵曹。今属于工曹。
掌苑署
提调下大夫一人。别提中士二人。奉事下士二人。〇书吏四人。皂隶六人。
 
臣谨案。周礼。囿人掌囿游之兽。禁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皆属天(一作地)官。然原典掌苑署。本属工曹。故今亦因之。〇臣谨案。自古苑囿。非必在大内。 国家唯内苑而已。近郊柴场草场甚多。择其肥饶者。多植珍果奇木。分遣郎官。使之监守。抑所宜也。
司筵署(即长兴库)
提调中大夫一人。主簿上士一人。奉事下士二人。〇书吏四人。皂隶六人。
 司筵署者。长兴库也。凡命官之法。观其名知其职。然后民听无惑。长兴库既掌筵席。宜名司筵也。〇又按。周礼。司筵本属春官。原编属于户曹。今以其职。与典设司,造纸署相近。故并属工曹。
 臣谨案。周礼。筵席等级森严。我 国上下同制。不可不正。
造纸署
提调中大夫一人。别提中士二人。〇书吏二人。皂隶四人。
 臣谨案。我 国纸物。自以为甲于天下。而其实不裂而已。不可以印书藉。不可以为书本。不可以为画本。宜自利用监。北学中国。以其法颁于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 第 44L 页
本署。又自本署。颁于诸路。亦所宜也。造纸署。本属工曹。
图画署
提调中大夫一人。画史中士二人。绘史下士四人。画员三十人。
 臣谨案。原编。图画署。有篆字官二员。臣谓篆字非画师之技。并责于写字官宜矣。〇其提调。工曹参判例兼。
 臣谨案。周礼。绘画之事。备见于考工记。其本冬官所掌可知。故今属于工曹。(原典属礼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