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x 页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六卷○丧礼四笺(卷十六)
 丧期别(十九)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36H 页
师友八(朋友有加麻之礼。)
  朋友麻(丧服记。)
 戴德曰。以朋友有同道之恩。加麻三月。(出通典。)〇郑曰。朋友虽无亲。有同道之恩。相为服缌之绖带。(贾云。缌是五服之轻。故云缌之绖带。)周礼曰。凡吊当事则弁绖。弁绖者。如爵弁而素。加环绖也。(贾云。爵弁。广八寸长尺六寸。)其服有三。锡衰也。缌衰也。疑衰也。(贾云。锡。麻之滑易者也。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布缌。亦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缕。疑者疑于吉也。)士以缌衰为丧服。其吊服则疑衰也。(贾云。士卑无降服。以缌为丧服。不得复将缌为吊服。)旧说以为士吊服。布上素下。或曰。素委貌如朝服。(羔裘玄冠。不以吊。何朝服之有乎。然则二者皆有似也。)此实疑衰也。(贾云。布上素下。近士之吊服。)改其裳以素辟诸侯也。(贾云。诸侯之士。著疑衰而裳用素。)朋友之相为服。即士吊服。疑衰素裳。(贾云。是正解。)庶人不爵弁。则其吊服素冠委貌。(贾云。其服则白布深衣。庶人之常服。又尊卑始死。未成服服之。故庶人得为吊服也。)〇贾曰。案司服。诸侯如王之服。亦有三衰。服问直云。君吊用锡衰。未辨缌衰疑衰所施用。(文王世子注云。卿大夫死则锡衰。于士则疑衰。同姓则缌衰。〇士丧礼注云。君视大敛则锡衰。)〇朱子曰。丧服五服。皆用麻。朋友麻。是加麻于吊服之上。麻谓绖也。〇敖曰。若非朋友则吊之时其服。皆与朋友同。所异者。退则不服尔。〇镛案吊服之绖。本用环葛。(义详环绖条。)而于朋友。特用麻绖麻带。故记之曰。朋友麻也。吊服之绖。苟亦以麻而为之。则别谓之朋友麻。不亦无义乎。吊服之绖。必用葛绖可知也。故吊服之绖。谓之弁绖。而弁绖葛三字。得以并称也。(檀弓云。弁绖葛而葬。)若然。五服之绖。用麻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36L 页
而两股。谓之缪绖。吊服之绖。用葛而一股。谓之环绖。故司寇惠子之丧。子游为之牡麻绖。得称非礼之服也。若吊服之绖。原用牡麻。则子游之牡麻绖。何足以讽主人哉。〇又按天子为大夫士疑衰。则三衰之中。疑衰最美也。士既位卑。其相吊之服。不宜用天子吊士之服。郑必以疑衰。为士之吊服。岂合理之言乎。且素者。缯帛也。布衣帛裳。天下有此服乎。礼曰。以帛里布非礼也。诗曰。绿衣黄裳。刺尊卑易位也。布衣帛裳。岂先王之法乎。端衰丧车。本皆无等。吊服亦未必殊制。然如欲避嫌。王公用美。士庶用粗。犹之可也。避诸侯而用缯帛。有是理乎。士之吊服。宜用缌衰。不然。锡衰必无疑衰之理也。〇又按郑君谓庶人不爵弁。别用委貌。此又不覈之论也。凡弁冕之制。其所以别尊卑者。惟在乎华采之饰。故鷩冕希冕。品秩各殊。爵弁皮弁。所用不同。若其中干八寸。前低后高。未尝异也。诗云。未几见兮。突而弁兮。岂必总角为朝官乎。诗云。侧弁之俄。屡舞傞傞。编于舞列者。岂必为命士乎。委貌之制。郑君知之乎。其制无传。是空言也。今之丧冠。缁布冠之遗制也。惟其厌条。属外縪。为不同。吊服之冠。使如缁布冠。而不缁不亦善乎。〇又按贾氏之白布深衣。即金仁山之所本也。将军文子之子既祥。受越人之吊而深衣则有之。以深衣而吊于人。未之闻焉。子游之吊司寇惠子俨。著麻衰。则虽非达官。吊服本用衰也。但吊衰本用灰治之布。(锡有事。其布缌。有事其缕。皆灰治也。)子游用生麻之衰。故谓之非礼之服。所异在麻。不在衰也。〇总之加麻之法。一朋友。二嫂叔。三妇人。降而无服者。皆当事则著之。非恒服也。一小敛。二大敛。三助奠。四启殡。五反哭。六虞卒。既祔而退。不复用也。若云恒著。是直一缌麻三月而可乎哉。
师友九(朋友有袒免之时。)
  朋友皆在他邦。袒免。归则已。(丧服记。)
 郑曰。谓服无亲者。当为之主。(既在他邦。彼无五服之亲。故友为之主。)每至袒免时则袒。袒则去冠。代之以免。(贾云。小敛将括发先袒。齐衰以下。以免代冠。)归有主则止也。主若幼少则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37H 页
未止。小记曰。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则必为之再祭。朋友。虞祔而已。〇马晞孟曰。古者朋友之丧。若兄弟而无服。〇敖曰。死于他邦者。朋友袒免。兄弟加一等。其义正同。此云归则已。兄弟虽归。其加服。故自若也。〇镛案袒免之节。一小敛。二从柩。三反哭。四虞卒。五君吊。贾氏独言小敛之吊。其说未备也。(启殡。亦宜免。)
师友十(汉唐行朋友之服。)
 《孔丛子》云。孔子曰。同寮有相友之义。贵贱殊等。不为同官。闻诸老聃。昔者虢叔、闳夭、太颠、散宜生、南宫适五臣。同寮比德。以赞文武。及虢叔死。四人者。为之服朋友之服。〇又曰。鲁人有同岁上计而死者。欲为之服。季彦曰。有恩好。其缌乎。比之朋友。不亦可乎。(李彦。孔僖之次子。)〇镛案孔丛子伪书也。不足取重。历考史传。尚多信文。郭林宗卒。蔡邕、卢植、马日磾等。远来奔丧。持朋友服。韩子助、宗子浚等二十四人。心丧期年。(水经注。)元魏人眭夸。少与崔浩为莫逆交。及浩没。夸为之素服。受乡人吊唁。经一时乃止。(北史隐逸传。)唐杜审言。少与崔融。为文章友。融之亡。审言为服缌。(唐书文艺传。)又李白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泣血。(后数年。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刀。躬申洗削裹肉。徒步归葬。〇李白集。)又郭仲翔没于蛮。吴保安以千缣赎之。后保安以彭山丞。客死。仲翔为服衰绖。囊其骨。徒跣负之。归葬魏州。庐墓三年。唐书忠行传(忠义传)
师友十一(信斋增朋友之缌。)
 《家礼附注》杨复曰。缌麻三月。当增为朋友也。〇徐曰。朋友麻。犹在五服之外也。至朱子家礼。直列之于缌麻之内。不已过乎。曰。缌麻之与吊服加麻。名异而实不异也。吊服加麻者。原用缌之绖带。此其同者。一也。缌用七升半之布。而朋友之吊服疑衰。亦用七升半之布。此其同者。二也。缌以三月为期。大夫士之吊。亦以三月为期。而言既葬除之。此其同者。三也。朱子亦犹行古之道也。何谓已重乎。〇镛案家礼正文。本无此条。此乃杨氏附注之说也。健庵礼考直标为家礼。又为之曲成义理。如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37L 页
此不亦误乎。健庵谓加麻缌麻。名异实同。然缌麻用厌冠。加麻用素冠。(不厌不条属不外縪。)其异者一也。缌麻有布带。吊服无布带。(今人宜用素丝带。)其异者二也。缌麻恒著不改。以至三月加麻。当事而麻随。即释之。(义见上。)其异者三也。何得谓之名异而实同乎。圣人制礼。不可增损。朱子何尝为是哉。
臣仆一(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斩衰。)
 君臣服制。已载方丧篇。其儒议异同。宜别撰王朝礼与国恤合篇。今玆不暇。只取家臣掾吏之服。略举梗槩。
  斩衰三年者。(节)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句)布带绳屦。〇传曰。公卿大夫室老。(句)士贵臣。(句)其馀皆众臣也。君谓有地者也。众臣杖不以即位。近臣君服斯服矣。绳屦者绳菲也。(丧服。)
 公士仕于公朝之士也。(别之于私家之士。)众臣。皂舆、仆御之属。为其君。谓亦为之斩衰也。不绞带。以贱杀也。不菅屦。为易敝也。(贱者屦易敝。)布带。齐衰之带也。绳屦。大功之屦也。〇室老。大夫之家相也。(郑亦云。)贵臣。士之家宰也。(说见下。)于公卿大夫。则唯室老非众臣。(家臣之贵者。)于士则唯家宰非众臣。(亦贵者。)非众臣者。为其君齐衰期年。(义见曾子问。)不斩衰也。有地者。大夫有食邑。士有食田也。众臣杖不以即位者。严其礼而杀其文也。近臣君服斯服矣者。谓仆御骖乘。从服其君。唯君所服也。(见服问。)臣近则贱。所以明众臣宜斩。贵臣不宜斩也。〇案注疏。于此条。句句误解。所失非细。谨条列于左。
 郑云士。卿士也。公卿大夫。厌于天子诸侯。故降其众臣。布带绳屦。贾云。士在公之下大夫之上。尊服(一作卑)当卿之位。故知是卿士也。诸侯无公。故以孤为公。燕礼云。若有诸公。则先卿献之。郑注云。诸公者。大国之孤也。 贵臣得伸。不夺其正。(贾云。下传云。室老士贵臣。贵臣得伸者。依上文绞带菅屦。)〇镛案郑不知卿士为何物也。卿士者。王朝之大官。郑桓公为平王卿士。(郑风传。)周公以蔡仲为卿士。(定四年。)单靖公代王叔为卿士。(襄十年。)卿士者。大官也。诗云。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十月篇。)诗云。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常武篇。)竹书纪年云。伊尹为仲壬卿士。卿士为物。巍巍如此。今乃屈之。在诸侯孤卿之下。已属非理。况郑不以公士为卿士。乃以单士为卿士。则只一士字。无以内含卿意。只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38H 页
一公字。无以外别君称。(公者。君之称。)郑注其当于理乎。春秋传曰。公臣不足取于家臣。(襄廿九。)乡射记曰。大夫与则公士为宾。(郑云。公士。在官之士。)玉藻曰。大夫使私人摈。则称名。(私人即家臣。)公士摈。则曰寡君之老。(孔云。公家之士为摈。)又曰。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陈浩云。公士公家之士。)公家之士之谓之公士。经例历然。郑乃欲劈破二字。为公为卿。岂非惑欤。且凡厌降之法。位尊则有嫌。身贱则无嫌。苟以天子诸侯之威。厌降私室之臣。则宜厌贵臣。胡厌贱流。舆儓、仆隶、厮养之贱。蝼蚁微命。不足有无。何畏乎室老家相。使得伸服而若厌此可哀之物乎。然且为其君以上。当与上斩衰苴杖。摄之为文。(为其君者。谓为之斩衰。)布带绳屦。当别为一句。如女子子在室。为父与上斩衰苴杖。摄之为文。而布总箭笄。别为一句也。今郑以为其君布带绳屦。连作一句。岂不误乎。且大夫室老。未尝为大夫斩衰也。杂记曰。违诸侯之大夫。不反服。违大夫之诸侯不反服。(谓往来二国者。)家臣之为大夫有服则明矣。然其服之必为齐衰。曾子问本有确證。(曾子问见下。)室老之为大夫有杖。丧大记亦有明文。(大记云。大夫之丧。三日既殡。主人主妇室老皆杖。)其服之为杖期可知。故此经特言众臣。明非众臣则不斩也。传曰。近臣。君服斯服。明非近臣。则不与君同服也。大记曰。大夫之丧。主人室老子姓。皆食粥。众士疏食水饮。故檀弓记君吊之礼。歠主人主妇室老。(君劝使食粥。)室老之服。非不重矣。若云食粥者必三年则主妇子姓。亦皆三年乎。大抵不贰斩者。天下之通义也。妇人不贰斩。故为夫而斩。则降其父而不斩也。人子不贰斩。故为所后斩。则降其父而不斩也。人臣不贰斩。故陪臣为其君斩。则为天子繐衰七月。今此私家之士。名虽系于大夫。义实隆于国君。斩于大夫。而不为国君三年。有是理乎。子路为季氏宰。力堕三都。以强公室。(哀十一。)冉求为季氏宰。朝于公朝。从公御齐。(哀十一。)顾当为季孙斩。不为鲁君三年乎。家之众臣。国之庶人也。庶人为国君齐衰三月。故为其私君斩衰三年。亦不贰斩之义也。苟如郑说。大夫家臣。当为国君繐衰五月。(诸侯五月葬。)经有是文乎。士大夫之贵臣。为私君斩衰三年。经本无文。不惟无文。又引近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38L 页
臣从服之义。以明近臣之独斩。郑乃翻倒经旨。伸贵而抑贱。此系君臣大义。天地定分。不可以不辨也。
 郑曰。室老。家相也。士。邑宰也。近臣阍寺之属。近臣。从君。丧服无所降也。(贾云。左传云。臧氏老。论语云。赵魏老。是家臣称老也。曲礼云。大夫。不名家相长妾。邑宰者。公山弗扰。为季氏之费宰。子羔为孟氏之郕宰。皆邑宰也。阳货冉有子路之等。为季氏家相。若无地。则无邑宰。直有家宰。孔子为鲁大夫。而原思为之宰也。周礼载师云。家邑任称地。小都任县地。大都任疆地。是天子公卿大夫。有采地者也。小记云。近臣。君服斯服矣。小臣。与大臣异也。〇室老士二者。是贵臣。其馀皆众臣也。无地者众臣。皆得以杖。与嗣君同即位。)〇镛案郑以室老士。连作一句。天下有此文乎。只士一字。何以内含邑宰之义乎。在经则以此一字。为卿士。在传则以此一字。为邑宰。虚心静玩。终不合理。郑之必读之如是者。谓士无臣。尤不得有贵臣。又士无地。必不得有君称也。然春秋传曰。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昭七年)则舆儓仆隶。无一而非士臣也。春秋传曰。庶人工商遂。(得进仕。)人臣隶圉免。(去厮役。)隶圉皆臣。则士岂独无臣乎。岂仅有臣。亦有贵臣。故崔杼之乱。侍渔者申蒯。(杜云。侍鱼监取鱼之官。)退谓其宰曰。尔以帑免。其宰与之皆死。(襄廿五。)则士故有家宰矣。家宰非贵臣乎。曲礼曰。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长妾。士故有家相矣。家相非贵臣乎。王制曰。三公之田。视公侯。元士视附庸。士其无田乎。诸侯三士。明皆有田。惟圭田。或有或无。故孟子曰。惟士无田。亦不以祭。岂遂无食田乎。晋文公之法曰。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见晋语。)田则非地。唯邑为地乎。士有贵臣。称宰称老。不异大夫。故士礼诸篇。其文燀赫。郑君何故而忘之也。士冠礼曰。宰自右少退赞命。(郑云。宰有司主政教者。)摈者请期。宰告曰。质明行事。(贾云。士虽无臣。以属吏为宰。)士昏礼曰。主人降授老雁。(郑云。老群吏之尊者。)舅姑既没。老醴妇于房中。(贾云。大夫家臣称老。士虽无君臣之名。老亦是群吏中尊者。)士丧礼曰。宰洗柶建于米。(饭含时。)宰从入立于床。在王(一作主)人之右。 馀如士昏记之宰彻笲。特牲礼之宰赞命。不可胜数。士有贵臣。既分明矣。尚当以室老士为句乎。且士不可少也。天子之士。俨受三命之服。秩视附庸之君。其于列国之卿大夫。莫之相降。天子之士。既然。诸侯之士。因亦备文。故叔孙穆子曰。大夫有贰车。士有陪乘。(见鲁语。)师服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39H 页
之言曰。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杜以为属吏。)故士之祭礼曰有司群执事。如兄弟服。(郑云士之属吏。)士其无臣乎。郑于诸经之文。一切注之为属吏。其云属吏者。谓府史胥徒之属。所以明其不可有家臣也。然属吏莫尊于府史。府掌财贿。史掌文书。各守官司。以治公事。其分极疏。其职各殊。郑以此人冠则赞命。昏则醴妇。丧则佐含。祭则临筮。出入外内。有如家人。天下其有是乎。人情物理。古今不殊。今之仕者。取曹府吏胥之属。使之醴妇使之助祭。其有不咥然大笑者乎。杂记曰。君不抚仪(一作仆)妾。(抚者。抚尸也。)大记曰。大夫抚室老。抚侄娣。(亦抚尸。)丧服经曰。士为贵臣贵妾缌。此情文之别为三级者也。郑君谓士无臣。遂以贵臣贵妾之缌。属之大夫之礼。则尊不降卑。卑不伸情。其所谓先王制礼无一而当乎理者。岂细故乎。今仕宦之家。婢仆在家者。为其君。例亦斩衰同于子女。而例为之布带绳屦。其家臣之稍贵者。或自制疏布之服。例不斩衰。此皆天地自然之文。自与古合而莫知其所由来者。岂郑君之注。所能禁哉。士之众臣。亦为君斩衰三年。
 郝敬曰。公士谓诸侯之士。与大夫之众臣。各为其君斩衰。但布带绳屦。(盖爵贵者。恩重尽服。爵卑者。恩杀服损也。)公卿。诸侯之卿。(句)士。大夫之邑宰。〇徐曰。此亦斩衰。但言布带。非遂废麻也。〇镛案郝说。有必不可通者。君父斩衰。首载经文。大夫三士都在此中。今不得叠言。其谬一也。其君者。私之之辞也。出后之子。为其父。妾出之子。为其母。皆私而后其之。公士之为君斩。安得谓之其君乎。其谬二也。近臣从服。非臣为君斩者所得比。况若如郝说。传文不合。其谬三也。郝既以公之卿。(句)大夫之室老。读为二句。则士之贵臣。亦此文例。今乃半上落下。还从郑义。以士为邑宰。其谬四也。而可从乎。〇又按仆隶众臣。不废麻绖。诚如徐说。端衰丧车。皆无等。亦当贵贱同服。但丧冠虽俭。其名冠也。仆隶下贱。恐无著冠之理。布帻无缨。应如今俗。经不言之者。惟举斩衰之物也。
臣仆二(贵臣。为大夫齐衰。)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39L 页
曾子问曰。大功之丧。可以与于馈奠之事乎。孔子曰。岂大功耳。自斩衰以下。皆可礼也。曾子曰。不以轻服而重相为乎。(郑云。怪以重服而为人执事。)孔子曰。非此之谓也。天子诸侯之丧。斩衰者奠。(郑云。为君服者。皆斩衰。唯主人不奠。)大夫。齐衰者奠。(郑云。服斩衰者不奠。辟正君也。齐衰者。其兄弟。)士则朋友奠。不足则取于大功以下者。不足则反之。(郑云。服齐衰者不奠。辟大夫也。)又曰。天子诸侯之丧祭也。(郑云。虞卒哭。)不斩衰者。不与祭。大夫齐衰者与祭。士祭。不足则取于兄弟大功以下者。(孔云。主人必不亲奠者。以主人悲号思慕。不暇执事也。)〇镛案大夫齐衰者奠。谓大夫之家臣也。士虽有家臣。官既不备。不过一二。而殷奠虞祭。执事多员。故朋友为之也。大夫家臣之为其君齐衰。经證若斯。而郑于丧服注。谓室老邑宰。得伸斩衰。不亦谬乎。因误生误。遂于此经。以齐衰者奠。为大夫之兄弟。其蒙蔽为何如者。悲号思慕。不暇执事。不惟孝子为然。凡其五服之亲。莫不皆然。故自天子达于士。必令血脉之不连者。助奠助祭。而王公之丧。无人不斩。故斩衰者奠。大夫之丧家臣齐衰。故齐衰者奠。郑乃使期年之亲。为之执事。则何其与士例相反也。士之期亲。犹不亲执。必使朋友助奠。及其不得已而后。取大功以下。大夫之家乃反。不问赢欠。坚以期年之亲。抑哀就列。抑何故也。王公士三人。皆以非亲者执事。惟大夫不然。孔子之言。何如是粗卤也。公士大夫之贵臣。为其君齐衰杖期。诚确然而无疑也。
臣仆三(家臣为国君。)
 杂记曰。违诸侯之大夫。不反服。违大夫之诸侯。不反服。〇郑曰。其君尊卑异也。去诸侯。仕诸侯。去大夫。仕大夫。乃得为旧君服。(孔云。自尊适卑。不可服前之尊也。自卑适尊。犹服卑君则为新君之耻也。若所仕敌则反服。旧君齐衰三月。)〇陈浩曰。去国君而往为他国大夫之臣。是自奠(一作尊)适卑也。〇镛案若于本国之内。或自私而升公。如公叔文子之臣大夫撰(一作僎)。 或自公而就私者。皆为国君斩衰三年。为私君齐衰期年。(时仕者。)或齐衰三月。(升公者。)杂记所论。明是违齐适鲁。违楚适晋者之礼也。故不言国君。而谓之诸侯。陈氏之说。可补注疏之缺也。〇又按违诸侯之诸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0H 页
侯。固当反服。违大夫之大夫者。未必反服。经旨似然。读者详之。
 《汉石渠议》诸侯之大夫。为天子。大夫之臣为国君服何。〇戴圣对曰。诸侯之大夫为天子繐衰。以时接见于天子。故既葬除之。大夫之臣无接见之义。不当为国君也。〇闻人通汉对曰。大夫之臣。陪臣也。未闻其为国君也。〇又问庶人。尚有服。大夫臣食禄。反无服。何也。〇闻人通汉对曰。记云仕于家。出乡不与士齿。是庶人在官也。当从庶人之为国君三月服。〇制曰。从庶人服是也。(又问大夫臣。亦有时接见于诸侯否。圣对曰。无接见义。闻人通汉等。皆以为有接见义。)〇镛案此议大谬也。礼诸侯之大夫。为天子繐衰七月。盖以天子七月而葬。未葬不得无服也。彼以海内之旷远。其服犹然。大夫家臣。身在邦域之内。密迩君父。朝夕承见。如子路冉有之为。(见左传。)而齐衰三月而未葬而除之。有是理乎。(诸侯皆五月而葬。)出乡不与士齿者。乡党从齿。朝廷从贵。家士之亚于朝士。于理宜然。岂可以此为不为君斩之證乎。礼与公族燕。则国君与父兄齿。(文王世子文。)将此国君遂同臣佐乎。庶子为大夫。其位与未为大夫者齿。(杂记文。)将此大夫或遇君丧。不得为大夫之服乎。齿与不齿。不足以议服纪也。古者家臣出疆。言必称君。明义系于君。不系于大夫也。礼曰。大夫使私人摈则称名。(玉藻文。)故赵襄子之家臣楚隆。告于吴王曰。寡君之老无恤。使陪臣隆。敢展谢其不共。(哀二十。)其称寡君之老。所以明此义也。既君其国君。不为国君三年。有是理乎。且大夫斩衰三年。为其家臣者。玄冠采服。以朝以夕。共食君禄。吉凶顿别。岂理也哉。汉时自经七国之乱。所谓诸侯无异邑宰。其大夫家臣。尤以卑贱。故其说如是也。
臣仆四(士为贵臣缌。)
  缌麻三月者。(节)士为庶母、贵臣、贵妾。〇传曰。何以缌也。以其贵也。(丧服。)
 马融曰。君为贵臣服也。天子贵公。诸侯贵卿。大夫贵室老。〇郑曰。此谓公士、大夫之君也。殊其臣妾贵贱。而为之服贵臣、室老士也。天子诸侯降其臣妾无服。士卑无臣。(贾云。孝经以诸侯天子大夫。皆云争臣。士有争友。是士无臣也。)〇陈铨曰。天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0L 页
子贵臣三公。诸侯贵臣卿大夫。大夫贵臣室老。然则天子诸侯绝周。于臣妾无服。明矣。大夫非其同尊。每降一等。〇敖曰。此亦士为之也。贵臣室老也。大夫以上。无缌服。〇郝敬曰。贵臣、贵妾。凡臣妾受顾托者。家国皆有之。〇顾炎武曰。此谓大夫之服贵臣、室老士也。〇镛案读丧服。宜如读易。读易勿以孔子之传。间于周公之辞。然后履霜直方。声韵方叶也。读丧服。勿以子夏之传。间于周公之经。然后贵臣贵妾。明为士服也。马郑以来。不知贵臣贵妾。蒙上士为之文。安得无误。此条句读。惟敖继公得之也。〇又按天子、诸侯于其贵臣。止有吊服环绖。故春官司服云。王为三公六卿锡衰弁。师云王之弁绖。弁而加环绖。马季长列书天子、诸侯。将天子、诸侯。为贵臣缌乎。大夫之于贵臣、贵妾。生则不名。(见曲礼。)死则抚尸。(见大记。)其宠待之礼。如斯而已。若云抚尸。必当有服。君抚大夫。(亦大记。)亦将为大夫有服乎。中庸曰。期之丧达乎大夫。然其所达。皆爵位之相同者。如其有差。虽其诸父昆弟。皆降而为大功。又其小功之亲。宜降为缌。乃大夫原不服缌。故大夫为堂叔父堂侄子。或缌或功。经且无文。况于其臣妾乎。春秋之世。大夫之尊。几与君等。非今眼目所能揣度。且凡制服之法。父所不降。子亦不降。大夫若为贵妾缌。则大夫庶子。又何以为其母大功乎。大夫于妾。虽侄娣不服。(已见前。)贵妾既然。贵臣可知。贵臣贵妾者。蒙上士为之文也。(孝经不言士臣者。士之为名。通学士朝士。容有无臣之士。又争者。朋友之责也。)士亦有贵妾。(已见前。)
臣仆五(郡县吏为守令服。)
 《通典》魏令曰。官长卒官者。吏皆齐衰。葬讫而除之。〇蜀谯周曰。秦、汉。无复采邑之家臣。郡县吏权假斩衰。代至则除之。〇晋丧葬令曰。长吏卒。官吏皆齐衰。以丧服理事。若代者至。皆除之。〇徐彦云。蔡徐州薨。主簿服斩。时州主簿。相承持重。至郗太宰薨。主簿改服齐衰。中兴以来。江南皆从之。〇庾蔚之曰。晋令云。代至而除。施之州郡县长吏。宜用齐周之制。礼代殊事异。理有大断。今州府之君。既不久居其位。暂来之吏。不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1H 页
得为纯臣。则齐周之制。不为轻也。〇徐曰。汉魏以来。守令卒官者。掾吏皆制斩衰之服。盖本仪礼臣服君斩之义也。但后之守令。迁转甚速。而为掾吏者。亦去来无常。情义之相接。可与古诸侯之世君其地者。同类语乎。何祯奏易齐衰三月当矣。(晋泰始四年。尚书何祯奏。故吏服旧君齐衰三月。)愚谓齐衰三月。亦已重矣。为吊服加麻以临之。俟其丧出境而除之。亦庶乎其可也。〇镛案健庵谓齐衰三月。亦为过重。其言是矣。然吊服加麻。非所以表君臣之义。古者齐衰。未必皆三月。曾子问女死。婿齐衰而往吊之。既葬而除之。明无月数也。守令之丧功曹。(即乡官。)掾吏之等。为服齐衰。既出境而除之。未可已也。〇又按汉魏故事。门生为举主。或服三年。或服三月。重于师服。盖非礼也。今并删之。〇又按通典。故吏为旧君。或服三年。或服三月。引古诸侯之礼。未必合理。今惟监司、阃帅之丧。其亲裨在幕者。不当无服。齐斩三月。抑所宜也。
兼亲一(从母适族父。)
 
《通典》晋议曰。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理际会。从母嫁于绝属族父则无复从母之名。谓不宜有服。〇邵戢曰。记云六世亲属竭矣。按从母嫁于无属名者。即与嫁他姓不异。宜服从母嫁他姓之服矣。〇镛案族父者。高祖之曾孙也。(吾东谓之七寸叔。)此所云绝属族父者。谓父之族昆弟也。(九寸叔。)虽嫁于不绝属者。族母之服不过缌麻。则宜从重服姨母小功之服。邵戢之说。但主绝属者而言。亦疏矣。
兼亲二(族父是姨弟。)
 《通典》晋问者曰。乙是甲族兄子也。二人之母则姊妹也。以外亲言之。则是从母之子。应服缌麻。以同宗言之。则六代之亲。知礼无服。今甲亡乙应制服否。(甲者。庾元靖。乙者。庾仁。)〇蔡谟答曰。礼云。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理际会。先儒说曰。异姓谓来嫁者也。正其母与妇之名也。记又云。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今甲之父与乙。于班为族祖。则其妻亦有祖母之名。不复得为从母也。凡亲属之名。妻从其夫。子从其母。不得为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1L 页
从母。则子亦不得为从母之子也。亲名正。服亦随之。谓乙应从同宗六代之制。不应服也。〇难者曰。异姓主名。本是他人。故尊卑亲疏。从其所适。至于从母者。骨肉之亲。今以所适无服。便从无服之制。是以疏夺亲也。适他人者。犹为之服。来适同宗。而便绝之。岂其理乎。〇答曰。礼大夫之娶。皆有侄娣而大夫之子于庶母无服。若论本亲。则此庶母。是亦从母也。今来为父妾。则废从母之名。而从庶母之称。绝小功之制。而从无服之制。此礼之成典也。推此而论。知适他人者。从其本亲。适同宗则从其所适。不得系本。此所谓异姓主名理际会也。〇徐邈曰。自五代以往。是九族之外。谓之同姓而已。今若系疏宗之名。夺母党之亲。则未见其义也。谓宜从姨弟例服。(此下徐彦徐众。又与迭难今并删之。)〇镛案徐邈之说是也。
兼亲三(内外妹为兄弟妻。)
 《通典》晋徐恩龙。取姨妹为妇。妇亡诸弟以姨妹为嫂。嫂叔无服。不复为姨妹行丧。〇右丞徐万谓宜然。〇徐众曰。今议者。以嫂无服。不得为姨妹服。不解服之为害义耶。为伤情耶。为尊厌耶。殆非圣人之本意。〇徐彦难曰。本虽姨亲。一为嫂叔。便当以公义厌私。不谓尊卑之厌也。〇众曰。女人外属以夫氏。为公以公厌。不为叔服可也。叔以嫂是姨妹。复何公厌而不服耶。〇彦曰。若以此服为亲。则不闻亲服无报。(此下两徐迭难凡七问七答。)〇袁准正论云。中外之亲。亲于同姓。同姓且犹不可昏。而况中外之亲乎。〇杜佑姨舅之女。以之通婚。甚黩情理。然既纳之为妇。诸弟安得不为之嫂乎。男女之际。必在正名。安有存时拜之为嫂。没则服之为妹。两名兼行。则名称混淆。婚姻无别矣。或者以服疑从重。亦谓不然。按丧服。或引或推。名存正义。故庾蔚之云。外姨妹而为兄弟之妻。宜用无服之制。兄弟之妻无服。乃亲于姨妹之有服也。况彼既弃本亲。来为我族之妇。我安得弃正礼。而强徇私服哉。徐彦之论当矣。〇镛案今人为嫂小功。此礼无所讲也。
兼亲四(同堂姊为妻母。〇姑为妻母。)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2H 页
《通典》晋李嵩云。有娶同堂姊子为妇。妇母亡。不制妇母服。犹制同堂姊服。(同堂姊东人谓之四寸姊。)〇又以谢洗所言。舅为外舅事访魏君思难云。舅本缌麻。与外舅之服。自可得同。然娶姑之女。姑亡。岂可累降为三月耶。太常刘彦祖云。譬如父母。本服斩齐。至于改葬。而制缌麻也。(近羊彭有叔父服。而改葬其父。更叔之服。而著改葬之服。此岂以缌麻为重也。盖礼所谓以轻为重也。)姑服虽重。而天下何可无妇之父母乎。礼不可阙。行之何嫌。但当计姑之本服。以心丧居之耳。〇杜佑曰。大唐之制。两姨姑舅姊妹。并不得通婚。永徽元年制。堂外甥。虽外姻无服。不得为婚姻耳。〇镛案同堂姊。父党也。其服大功。降而为小功姑。亦父党也。其服期年。降而为大功。妻母妻党也。其服不过缌麻。内外轻重。瞭如黑白。刘氏之说。弃本逐末。舍重趋轻。其不伦甚矣。惟天子诸侯之太子。绝其旁亲。堂姊与姑。总皆无服。犹服妻母。此其别也。(小记云。世子不降妻之父母。〇郑云。世子。天子诸侯之适子。)然帝王家服术顿殊。不可以此议士礼也。〇总之周人之法。惟同姓不通婚姻。至于百世而异姓之限。不见正经。故汉唐以来。姑子舅子。相与渎乱。谓之中表之婚。(汉惠帝娶鲁元之女。则直以舅而配甥。)大无礼也。今宜明刊典章。凡同姓百世不婚。凡异姓限以八寸。虽三翻四易之亲。凡在八寸之内者。不得通婚。庶乎其合理也。吾东之士大夫。皆作八高祖图。以究根本。八高祖者。祖父之祖父外祖父也。祖母之祖父外祖父也。外祖父之祖父外祖父也。外祖母之祖父外祀(一作祖)父也。凡同为八高祖之血脉者。不相通婚。则斯可谓厚别矣。(自九寸以往。与为夫妇。未害义也。)
兼亲五(总论。〇出后而为兼亲。)
 《通典》宋庾蔚之曰。一人身而内外两亲。论卑尊之叙。当以己族为正。昭穆不可乱也。论服当以亲者为先。亲亲之情。不可没也。或族叔而是姨弟。若此之类皆是也。礼云。夫属父道。妻皆母道。夫属子道。妻皆妇道。此言本无亲也。若本有外属之亲。则当推其尊亲之宜。(外亲不关母妇之例。无嫌其昭穆之乱。故可得随其所亲而服之。)若外甥女为己子妇。则不用外甥之服。是从亲者服也。外姊妹而为兄弟之妻。亦宜用无服之制。兄弟妻之无服。乃亲于外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2L 页
亲之有服也。至若从母而为从父昆弟之子妇。则不可以妇礼待之。由外亲之属。近而尊也。其馀皆可推而知矣。〇镛案出后之人。最多兼亲之服。或以姨母为亲母。或以外姊妹为伯叔父母。若此之类。不可胜数。须有总例。可以括天下之变。凡兼亲之服。宜从其重。何者。外亲之为小功者。不过四人。(外祖父母及姨舅。)此四人虽曰外亲。伦序至重。藉使又兼为缌麻之亲。其名之亲且重。必不如本名。服以小功。无可疑也。又或以彼则有服。以此则无服者。不宜曲成义理。推而远之。若是者服之可也。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六卷○丧礼四笺(卷十六)
 丧期别(二十)
  
追服一(生不并世者。不追服。)
  生不及祖父母诸父昆弟。而父税丧己则否。(丧服小记。)
 郑曰。谓子生于外者也。父以他故。居异邦而生己。己不及此亲存时归见之。(孔云。此子生则不及归本国。)今其死于丧服。年月已过。乃闻之。(孔云。道路远。)父为之服己则否者。不责非时之恩于人所不能也。当其时则服。(孔云。若时年未竟则税服其全服。)税丧者。丧与服不相当之言。(税读如无礼则税之税。〇僖三十三年。)〇卢植曰。谓父客他所子生。服竟乃归。父追服。子生所不见。恩浅不追服也。〇王肃曰。谓父与祖离隔。子生之时。祖父母已死。故曰生不及祖父母。若至长大。父税服。己则不服也。诸父伯叔也。昆弟诸父之昆弟也。(孔云。王肃以为计己之生。不及此亲之存则不税。若此亲未亡之前而己生则税之也。又谓昆弟为诸父之昆弟也。刘智。蔡谟等解义。与王合以弟为衍字。庾氏以为死者为昆。则谓己为弟。此等并非郑义。今所不取。〇又云。此子得有弟者。父又适他国。更娶所生之子。为己弟也。)〇镛案郑义大谬也。此经盖以父既税服。疑于从服。故明其不然也。生并一世而后死有五服。若我未生。而诸亲已没。此异代之人也。岂有追服。遗腹之子。世所恒有。而追服之制。经所不言。况其馀哉。经义在此。而郑说迂曲。别生枝叶。此经之义。当从王肃。〇又按昆弟者。连文也。本当活看。王、刘、蔡、庾、孔五儒之言。无一而非曲解也。
 《通典》晋贺循曰。生于他邦。不及见诸亲。若日月已过。不为税服。若日月未过。服之如常。(从郑义。)按魏时诸儒问云。或父已亡。独闻丧。当税之否。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3H 页
若税何服。答曰。父卒而为祖后服斩。〇淳于纂问云。小记此注。良谓贤圣失之甚矣。降而缌小功者。盖重骨肉也。今父在则祖周。父亡则三年。此非重欤。若但以不见。割其正亲之爱。使与诸父昆弟同制。此其可乎。尊祖之义。于是疏矣。意实不厌。〇淳于睿答曰。不信圣贤。而欲意断直而勿有。正防此辈。周三年者。传重故也。而不识见何所传乎。何所重乎。〇刘智曰。生不相及二文相害。必有误字。昆弟相连之语。易用为衍。(谓弟是衍文。)至亲并代。不得以不相见而无服也。(虞喜通疑云。生不相见。则恩义疏不责。非时之恩。若父居异邦生己。更居一邦生弟。则例不税服弟非衍也。)〇蔡谟曰。大功犹税。况此三亲。情次于所生。服亚于斩衰。虽不相见。音问时通。绝其税服。岂称情乎。生不及者。谓彼已没。己乃生耳。若如郑说。则此祖父即复可言。生不及孙。而父亦生不及子。兄复生不及弟也。此辞不顺。亦已甚矣。(郑君见礼文有弟不通。其义。因立此说也。吾谓此直长一弟字耳。)王氏说。于情为允。然复称伯叔父之兄弟。未尽善也。犹贤乎郑氏。〇荀讷曰。文义各异。然不及。当谓生不及。(荀讷孙略及北齐张亮。并与王肃义同。)〇镛案淳于睿戴郑为圣。号令一世。其言锋暴戾。非儒者雍容之议也。蔡谟之说。最为精确。但以弟为衍。仍是拘曲之见也。(房景先五经疑问。亦疑此经。以信郑玄之误注也。)
追服二(小功缌不税。)
 《檀弓》曾子曰。小功不税。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而可乎。〇郑曰。日月已过。乃闻丧而服曰。税。大功以上然。小功轻不服。(孔云。曾子仁厚。礼虽如此。犹以为薄。)相离远者。闻之恒晚。〇韩愈曰。小功服最多。亲则叔父适孙与昆弟之下殇。尊则外祖父母从祖祖父母。其不可不服也。明矣。(与李秘书书。)〇叶梦得曰。郑氏谓大功以上则追服。小功则不追服。此所谓以义断恩者。而曾子以终无服疑焉。盖察于恩。不察于义。信乎礼之难知也。〇马晞孟曰。曾子于丧有过乎哀。是以疑于此。然小功之服。虽不必税而税之者。盖亦礼所不禁也。〇胡铨曰。小功之服最多。(此下与韩愈说同。)不可不追服。窃欲追服。以附韩说。〇刘敞曰。圣人制礼。岂苟言情哉。亦著于文而已矣。大功税。小功不税。其文止于是也。礼大功以上。不谓之兄弟。兄弟有加而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3L 页
大功无加者。亲亲也。有加者报之也。亲亲者税。不亲亲者不税。是亦其情也。〇镛案小功不税。犹袒免。(奔丧文。)圣人沿情制礼。唯大功以上。乃有税服。曾子笃于行者也。疑于其薄。所谓贤者过之也。〇又按韩公但见檀弓。径立其说也。礼曰。降而在缌小功者税之。(小记文。)期亲之殇而降者。何尝云不税哉。胡庵澹又但见韩文。便褰裳从之。后世儒者之不习于礼。有如是矣。
  闻远兄弟之丧。既除丧而后闻丧。袒免成踊。(奔丧。)
 郑曰小功缌麻。不税者也。虽不服。犹免袒。(孔云。小功以下应除之后。服虽不税。而初闻丧。亦免袒而成其踊也。以本是五服之亲。为之变也。)〇镛案古经文例。小功以下。本称兄弟。此云远兄弟者。居远之兄弟也。曾子所言亦然。
追服三(期大功之降者税。)
  降而在缌。小功者则税之。(丧服小记。)
 郑曰。谓正亲在齐衰大功者。亲缌小功。不税矣。曾子曰。小功不税。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此句补脱误在是。宜承父税丧己则否。(孔云。本大功以上。降而在缌小功者。则为税之。本情重故也。郑云。脱误者。此句不应。孤在君服中。)〇陈浩曰。降者。杀其正服也。如叔父及适孙正服。皆不杖期。死在下殇。则皆降服小功。如庶孙之中殇。以大功降而为缌也。从祖昆弟之长殇。以小功降而为缌也。如此者。皆追服之。凡降服。重于正服。〇镛案小记诸条。杂补诸经之阙文。故段段散见。文理本不相属。郑以为檀弓之脱误者非矣。〇又按降而在缌小功者。谓期大功之亲也。陈氏欲于从祖昆弟之长殇。亦为之税服。不亦谬乎。苟如此说。凡小功之降而在缌者。皆当税服。奚特从祖昆弟一人而已哉。且所云降服重于正服者。谓自上等而降来者。重于本等也。陈氏乃以自本等而降去者重于本等。亦岂知类之学哉。今人但读陈浩集说。以议丧礼。未有不北辕而适越也。〇又按小记云。为君之父母妻长子。君已除丧而后。闻丧则不税。(又云。近臣君服斯服矣。其馀从而服。不从而税。)已见方丧篇。
追服四(税服。宜全服其月算。〇税无禫。)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4H 页
《通典》晋元帝制曰。小功缌麻。或垂竟闻问宜全服否。得服其残月。以名永制。〇步熊答束晰曰。礼已除。不追耳。未除。当追服五月。〇贺循曰。小功不税者。谓丧月都竟。乃闻丧者耳。若在服内则自全五月。〇徐邈答王询曰。郑玄云。五月之内追服。〇王肃云。服其残月。小功不追。以恩轻故也。若方全服。与追何异。宜服馀月。〇宋庾蔚之曰。郑王所说。虽各有理。而王议。容朝闻夕除。或不容成服。求之人心。未为允惬。若服其残月。人心得宁。则应多少不同。今丧宁心制。既无其条。则是前朝已自详定无服残月之制。(檀弓疏云。郑义若限内闻丧。则追全服。若王肃义。限内闻丧。但服残日。若限满即止。假令如王肃之义。限内秪少一日。乃始闻丧。若其成服。服未得成。即除也。若其不服何。又名追服。进退无礼。王义非也。)〇镛案此议本论小功之税。故皆以五月言之。其实期年大功之税。皆以此议为通例也。〇又按丧期已过曰。税(如小功已过五月。始闻丧。)若丧期未过者。虽缌亦服。不名税服。今人凡追后成服者。都称追(一作税)服。误甚矣。
 《隋书礼仪志》梁天监二年。何佟之议。追服三年无禫。尚书议。并以佟之言为得。〇镛案禫者。覃也。谓日月更延而(一作也)。久而后税服者。日月既延。故有此议也。然三年之体至重。恐不得如此。期之有禫者。亦然。
追服五(后世幼孤者。追服之例。)
 《后汉书》衷绍传(袁绍传)。绍遭母忧。三年礼竟。追感幼孤。又行父服。(英雄记云。凡在冢庐六年。)〇北史杨引。三岁丧父。(句)母年九十二终。引年七十五。哀毁过礼。三年服毕。恨不识父追服斩衰。食粥粗服。誓终身命。经三十年哀慕不改。(魏书同。)〇南史袁昂传。父顗败时。昂年五岁。至元徽中听还。(顗首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时年十五。葬父讫。更制服。庐于墓次。〇宋史儒林传。胡旦服母丧既除。乃言父卒时。尝诏夺哀从事。请追行服三年。已而失明致仕。〇明闵玄。幼失父。诚心事母。母没。庐墓服阕。复追服三年。〇汧阳(一作汤)王诚冽(明宗室)父薨竟丧。以母蚤薨不逮养。追服蔬食者复三年。〇镛案古之所谓税服者。谓闻丧晚而追服也。后世幼而丧亲。不能持丧如礼者。晚年多为之追服三年。盖与礼经所谓税服不同。非圣人之所许也。近世遗腹子。亦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4L 页
多追服者。以其父死回甲之年父死之日。为制服之始。今详古人所行。多接其母服而为之者。(明斋云。孔子孟子皆少孤。而未闻有追服之事。惟栗谷有张叔孝行志。其后间或有至性哀孝之行此者。而只径情直行而已。)
改葬一(改葬缌既葬而除。)
  改葬缌(丧服记。)
 戴德曰。制缌麻具而葬。葬而除。谓子为父。妻妾为夫。臣为君。孙为祖后也。无遣奠之礼。其馀亲皆吊服。(出通典。)〇马融曰。棺有弛坏。将亡尸柩。故制改葬。棺物败者。设之如初。其奠如大敛时。不制斩者。礼已终也。从墓之墓。事已而除。不必三月。惟三年者服缌。周以下无服。(郑云。谓坟墓以他故崩坏。将亡失尸柩者也。改葬者。明棺物毁败。改设之如葬时也。其奠如大敛。从庙之庙。从墓之墓。礼宜同也。服缌者。臣为君也。子为父也。妻为夫也。必服缌者。亲见尸柩。不可以无服。)〇郑曰。缌。三月而除之。(贾云。谓葬时服之。及其除也。亦法天道一时。故三月而除。)〇贾曰。郑不言妾为君。以不得体君。差轻故也。不言女子子。妇人外成。在家又非常。故亦不言也。(其奠如大敛者。案既夕记朝庙。至庙中更设迁祖奠。此移柩向新葬之处。所设之奠。亦如大敛奠。)父为长子。子为母。亦与此同。〇镛案古有改葬。无迁葬。何如而后。有改葬也。死于祸乱。葬不以礼。仪物不具。美谥不加。宾客不会。邻国不闻。于是乎有改葬也。考诸春秋。若隐元年之改葬鲁惠公。(左氏云。时有宋师葬故有阙。)僖十年之改葬共太子。(申生死于骊姬之乱。)宣十年之改葬郑幽公。(幽公死于子家之乱。)襄廿八年之改葬齐庄公。(死于崔杼之乱。)昭十三年之改葬楚灵王。(死于公子比之乱。)无一而非葬不以礼者也。唯(一作惟)周人改葬恒王(桓王)。(庄三年。)何休谓无非常之变。至有荣奢之讥。或其事实阙漏。未必无故而改葬也。然且改葬者。必改谥故。郑葬幽公。谥之曰灵。晋葬申生。谥之曰共。谷梁所谓葬而后举谥者。(桓十年。)此之谓也。凡改葬之礼。因其故地。缛其仪文。至或反柩于寝。从新启引。(襄廿八。)其礼之所以作。盖可知也。后世惑于风水之说。无故发掘。惟意迁徙。于是乎有迁葬而无改葬。乃马郑之言。一以坟墓崩坏。为辞。此仍是迁葬。非古之所谓改葬也。滑山、栾水之说。荒怪诞妄。不足徵信。(论衡云。王季葬于滑山之尾。栾水击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栾水见之于是也。而为之张朝而百姓。皆见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5H 页
之。三日而后更葬。)然亦因其故地。非迁葬也。〇又按戴马二家。皆云葬毕而除服。郑独云三月而除。今人从厚。皆遵郑义。然缌衰本亦吊服。只缌一字。不足以为三月之明證。二家之说。未可非也。〇又按戴氏并举妻妾。郑氏不言妾。以妻妾之礼本同也。贾乃云。妾不体君非矣。然古者。改葬之法。或反柩在寝。又凡葬礼。妇人皆临圹。不宜无服。今俗从墓之墓。柩不入宫。妇人又无临圹之礼。即此改葬之服。妇人恐不必备文。但于出圹入圹之辰。素服望哭。未为失也。先儒既云。亲见尸柩。不可无服。若不见尸柩者。宜有差别。〇又按戴氏谓馀亲。皆吊服。古之吊服。素冠缌衰葛绖葛주-D003带。今俗但以布巾布带代之。好礼者。知所择矣。
 《通典》陈铄问曰。亲见尸柩。不可吉服。既虞可除。何为乎三月。赵商。答曰。经云。改葬缌三月而除。三月一时。无他变易。今既缌。无因更除。故待三月除。以顺缌之数。〇魏王肃曰。司徒文子。改葬其叔父。问服于子思。子思曰。礼父母改葬缌。既葬而除。不忍无服送至亲也。(镛案孔丛子亦有此文。继云非父母无服。无服则吊服加麻。)肃又云。本有三年之服者。道有远近。或有艰故。既葬而除。不待有三月之服也。非父母无服。无服则吊服加麻。〇袁准正论曰。丧无再服。然哀甚不可无服。若终月数。是再服也。道远则过之可也。道近旬月可也。或问何亲服缌。大功以上。可也。〇晋贺循答傅纯曰。郑云三月者。以亲睹尸柩。故三月以序其馀哀。但迟速不可限。故不在三月章也。王氏虞毕而除。且无正文。郑得从重。故要记从之。〇范宁答殷仲堪曰。改葬者非常。故不在五服之章。葬迟者。自当以毕事为断。亦犹久丧服踰三年。〇后魏大后改葬议。太常博士郑六曰。郑玄得服缌之旨。谬三月之言。如臣所见。请依服缌。既葬而除。实以为允。〇宋庾蔚之曰。若旬月而葬。则当如郑玄说。卒缌之限。三月而除。若葬过三月者。须葬毕释服。服为葬设故也。〇镛案孔丛子伪书也。吊服如(一作加)麻。明是后世之文。岂子思之言乎。其上段盖见家语。(亦伪书。)王肃自造而自引之。其下段(吊服加麻句。)造孔丛者。窃王肃之语而增附之耳。(孔丛子。作于东晋时。)吊服者。缌衰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5L 页
又加以麻绖。亦一缌麻也。何以别主人哉。戴氏但言吊服。以为差别。王肃增加麻二字。则蛇而足矣。孔丛子又从而窃之。不亦陋乎。〇又按前乎郑者。皆言既葬而除。(戴马等。)后乎郑者。皆言既虞而除。(王肃以下至郑六。)可见三月之义。不合理也。庾蔚双遵郑、王之说。不可用也。葬迟者。既不可三月而除。则葬速者。亦不必三月而除。王义是也。〇又按通典。徐整射慈论大敛奠之牲物。与丧期无涉。故删之。(健庵礼考。载虞氏家记。有幕屋停柩之制。)
 《春秋》庄公三年五月。葬桓王。谷梁曰。改葬也。(公羊传亦云。)改葬之礼缌。(句)举下(句)缅也。〇范云。缌者。五服最下。言举下缅。(句)上从缌。皆反其故服。(宁之先君与蔡司徒。论之详矣。江熙曰。葬称公。举五等之上。改葬礼缌。举五服之下。以丧缅藐远也。天子诸侯易服而葬。以为交于神明者。不可以纯凶。况其缅者乎。是故。改葬之礼。其服惟轻。言缅释所以缌也。)〇镛案范云。皆反其故服者。谓斩齐二功。皆如始丧也。范虽从父说。(父范汪。)亦录江议。盖两存之也。凡改葬之服。极于缌。宁用异议乎。
 《开元礼》改葬之日。内外诸亲。皆至墓所。主人、众主人、妻、妾、女子子。俱缌麻服。周亲以下。皆素服。既虞。主人以下。释缌服。著素服而还。(政和礼同。)〇宋史礼志。太祖改葬宣祖。有司请皇帝服缌。皇亲及文武官。护送灵驾者。亦服缌。既葬而除。〇明集礼。改葬既虞。主人以下出。释缌麻素服而还。〇续文献通考云。明太祖改葬仁祖太后。博士许存仁曰。服用缌麻。葬毕除之。〇丘氏仪节。葬后出就别所。释缌麻服。服素服。〇镛案唐宋以来。典礼所用。皆王肃之义也。古今聚议。从郑者绝少。亦可以折其讼矣。(皆既葬而除。)
 《礼考》韩愈曰。改葬缌。谓子之于父母。其他则皆无服。又曰。自启殡至于既葬。三月则除之。未三月则服以终三月也。曰。妻为夫何如。曰。如子(句)无吊服而加麻何如。曰。今之吊服。犹古之吊服也。(改葬服议。)〇朱子曰。郑玄谓三月而除。王肃谓事毕而除。俱不可考礼。宜从厚从郑可也。郑氏谓三年者。服缌三月。否则吊服加麻。葬毕除之是也。(子思曰。礼父母改葬。缌而除服。非父母。不服缌也。)〇丘浚曰。馀亲皆素服布巾。(东儒皆从之。)〇俞汝言曰。葬之时服缌。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6H 页
非服三月也。戴德云葬而除。〇顾湄曰。缌者主布而言。非必系之三月也。缌亦吊服。岂必三月乎。袁氏云。丧无再服。〇徐曰。改葬不必终三月。子思对文子曰。既葬而除之。亦无用词费也。
 《问解》黄宗海问曰改葬服。只云子为父。改葬母者无服乎。〇沙溪答曰。言父则母在其中。退溪曰。不为母服缌者。家无二尊故也。此说误矣。(王肃曰。非父母无服。丧服疏。子为母亦同。)
改葬二(改葬有斩齐之议。)
 《通典》晋太尉庾亮。改葬。服齐衰。(咸和四年事。)司空何充、改葬。亦然。〇蔡谟曰。改葬斩衰。礼言缌者。谓缌亲以上。皆反服也。〇范汪与江惇书曰。孝子重睹灵榇。哀心恸踊。何以缌服临之。三月而除。此乃仪礼数字。了无首尾。今人有疑。(江熙说见谷梁注。)〇孙放改葬其祖。放开圹服斩衰。一门反服。从行者待柩至。以衰绖迎于郊。二月事毕。放父四月晦除。放兄弟二月晦除。(孟陋难曰。未尝有斩服旬月而除者。放答曰。礼有服重而月促者。齐衰三月是也。)〇何琦曰。皇祖恩远。犹不敢以轻服服之。况以缌临父母之丧乎。(此下。有王濛、于济等问答曰是曰非。今删之。)〇范宣曰。斩衰既葬则布同于齐衰。既练则同大功。大祥之后。略如缌麻。礼之次序也。安得反服始服。不从其变。又改葬服三月者。非也。(葬迟者踰三月。)直讫葬为断矣。若改葬不过一旬。安得便脱乎。礼云一时。时踰思变。故取节焉。若道远不得时毕。可葬讫而降。〇王廷相曰。庾亮、何充。改葬服衰礼乎。曰。斯礼之过也。从事以缌。毕事而除。礼也。〇镛案改葬之服。极于缌。故经有正文。顾乃纷纷然曰斩曰齐。孝也与哉。
改葬三(祖曾以上改葬服。)
 《通典》步熊问曰。改葬。但言臣子妻三者。而孙为祖后。亦宜缌。(戴德云。)不审受重于祖。父亡后祖墓崩。不知云何。〇许猛答曰。今父卒葬祖。虽不受重于祖。据为主。虽不为祖斩。亦制缌以葬也。〇镛案岂惟祖父然哉。虽十代祖之改葬。其宗孙承统者。当为主人。岂可无服以见柩。无服以临圹哉。但若是者。卒事而除。尤不可从郑义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6L 页
《隋书礼仪志》后齐王元轨子。欲改葬祖及祖母。未知所服。邢子才议曰。礼改葬缌。郑注惟臣子妻三人而已。适曾孙孙承重者。曾祖父母祖父母改葬。既并三年之服。皆应服缌。〇沙溪答姜硕期曰。承重者。虽至曾玄孙与长子无异。当服缌麻。岂但素服而已。通典已论之。(引许猛。)〇镛案子孙之于先祖。不敢不尽礼。主人缌麻。诸孙素冠、缌衰、葛绖、葛带。未可已也。(凡葛用白筋。)今人著一布巾。以为吊服。非礼也。
 《礼考》柴绍炳曰。门人有改葬其远祖者问于予曰。改葬而服缌。礼与。予谓改葬服缌。孝子为其父母也。孙以下则否。况远祖耶。曾、高正服齐衰三月。况其远者。服且尽矣。奈何改葬而反为之缌与。虽然。不可以吉服行事。于是以素服迁葬焉。〇镛案礼无高祖之服者。以生不相及也。苟其相及。彭祖之死。其云孙承统者。能不斩衰乎。若云宜斩。则改葬之缌。未可少也。
改葬四(前母出母。改葬服。)
 
《通典》晋胡济改葬前母服议曰。今礼无其章。取继母服。推此所奉前继一也。前母改葬。宜从众子之制。〇刘镇之问曰。父尚在。母出嫁亡。今改葬。应有服否。〇徐广答曰。改葬服缌。惟施极重。此既出嫁。未闻儿有服之文。然缘情立制。令制服奉临。就从重之义合。即心之理。〇镛案通典。又有王澹王沈改葬出母之议。已见出母条。
改葬五(先服重而有改葬。)
 《通典》晋段凝问曰。适孙居父丧未练而改葬祖。当何服。又出养子。居所生父丧。改葬。合当何服。〇荀讷答曰。礼父母丧。偕葬。先轻后重。便当以重服而葬也。若服重。可以临葬。则为人后者。亦当著齐衰耳。礼无的文。此意决耳。〇刘彦祖曰。羊彭有叔父服。而改葬其父。更叔之服而著改葬之服。此岂以缌麻为重也。盖礼所谓以轻为重也。(本出兼亲条。)〇镛案荀讷所据者。小记也。羊彭所据者。杂记也。父母配体。服父之衰以葬母。(其葬服斩衰。)于理为安。今祖尊父亲。乃以服父之衰。遂葬其祖。岂得安心。杂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7H 页
记曰三年之丧。如有服而将往哭之。则服其服而往。(又云。有殡。闻外丧哭之他室。出改服。)愚谓凡有服。而改葬其父母祖曾者。宜别制缌麻。随事改服。
 《通典》魏荀俣曰。有小功丧服。改葬父母服。以重包轻。宜服小功。王肃以为宜服改葬缌。卒事反丧服。〇或问曰。今甲当迁葬。而先有兄丧在殡。当何服。蔡谟答曰。亦应服缌。礼三年之丧既练。而遭缌麻之丧。则服其服往哭之。(杂记文。)卑者犹然。况至尊乎。谓甲临葬。应改服缌麻。〇镛案以重包轻者。间传兼服之法也。荀俣说。大误。
改葬六(新丧父而改葬母。)
 《问解》(浚吉)问曰。父丧未葬。改葬其母。则启墓时。当释斩而服缌耶。但缌服既成。即当反重服。虽执奠于前丧。亦以重服行之否。服缌时则杖亦当去耶。〇沙溪答曰。据礼虽有事于前丧。亦当用重服。(小记云。其葬服斩衰。)若服缌时。则杖亦当去。〇明斋曰。改葬诸节。皆当以斩衰行之。缌服无可著之地。似不当制之。(又云。破旧坟时。成缌服。还服斩衰。下棺时。皆以斩衰行事。至虞祭时。服缌行祭。)〇镛案父母偕丧。以斩而掩齐。父母偕葬。独不得以斩而掩缌乎。母先亡而父后卒者。恒遇此事。宜遵小记。壹以斩衰行事。初勿制缌。若父先亡者。容制改葬之缌。虽不制缌。仍以齐衰行事。亦未为失也。(明斋云。慎独斋以丧之内外为断。或是父先亡之谓。)与他有服而改葬先亲者。大不同矣。
 《问解》郑弘溟问曰。父丧既葬。改葬母者。服缌终事否。礼凡重丧未除而遭轻服者。制其服而哭之。何独于改葬缌而有异乎。〇沙溪答曰。既葬与未葬有异。改葬服缌。似无不可。〇镛案改葬其母。而葬于别处。则疑之可也。若合葬于父。则仍以斩衰行事。恐合经例。
改葬七(一时改葬累世者。)
 《今补》乙问曰。今有人。一时迁其父祖曾三代之葬。日子虽有先后。皆在旬月之内。礼应各制缌麻。总具三服乎。抑以一服。用临三圹乎。〇甲答曰。改葬之服。示变而已。谓宜总制一服。用于三葬。不宜别制。〇乙曰。罗明村(名良佐。)改葬其祖父祖母。问于玄石。(朴世采)玄石谓当各制缌服。(明斋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7L 页
云。改葬变服。非如斩齐之不可同者。一服两用。恐无大妨。)彼于祖父母之合葬。犹用两制。况三代改葬。可以一服通用耶。〇甲曰。改葬之缌。不在五服之章。亦无月数。一服两用。少无伤礼。〇镛案甲说是也。
改葬八(出嫁女为父母。〇妇为舅姑。)
 《通典》晋庾和问曰。女子适人。今改葬。(和之妻改葬。)儿既服缌。女子当有服不。〇王翼答曰。礼改葬缌。郑以为臣子妻。以例推之。女子虽降父母。即亦子也。今男女皆缌。于义自通。〇镛案贾疏。论女子子之服曰。妇人外成。(文见第一条。)贾意谓出嫁女。不得有改葬服也。王翼谓当有服。未知孰是。虽然。柩不入宫。女不临圹。素服望哭。未为失也。(沙溪答同春亦云。据丧服疏。则通典所谓出嫁女缌。恐误。)
 《通典》永和十二年。修复四陵。(武帝以下陵。)大使开陵表至。(开陵谓启墓也。其实遭发掘。)至尊及百官。皆服缌。尚书符问。皇太后应何服。(太后康帝妻。)博士曹耽胡讷议曰。为人后者。为之子。元帝继武帝。(伦序居子列。故直承武帝。)于康帝为曾祖。(武帝为曾祖。)礼为曾祖后斩衰三年。小记与诸侯为兄弟者斩衰则无齐。(天子诸侯之丧。皆斩衰。)皇太后宜正服斩衰。(此时无妇为舅姑斩衰之法。此所言者。王朝礼也。)改葬当缌。郑注止于臣子妻王氏。通谓三年者。王氏近情宜缌。〇博士荀讷曰。如郑玄注。则皇太后不应有服。今太后下临朝臣。(时垂帘。)宜有变礼。〇太帝(一作常)王彪之曰。太后临朝称制。体同皇极。亦宜服缌。(范汪议亦同。)遂上皇太后缌服。〇镛案此即墓毁之服。非改葬之服也。(本出墓毁条。)然妇为舅姑改葬之服。亦可援此以为例也。古者妇为舅期。今也斩衰三年。公家私家。使주-D002无异礼也。
 《问解》(浚吉)问曰。妇于舅姑改葬。亦服缌否。〇沙溪答曰。按礼应服三年者。改葬当服缌。古礼为舅姑期。至宋升为三年。则改葬服缌。恐当。〇镛案改葬之服。只为亲见尸柩。不可无服。若不见尸柩者。宜有差别。
改葬九(无虞祭。〇案此条不关丧期。今姑牵连录之。)
 《通典》晋尚书下问改葬应虞与否。按王肃丧服记。改葬缌。既虞而除之。〇傅纯难曰。夫葬以藏形。庙以安神。改葬之神。在庙久矣。安得退之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8H 页
于寝而虞之乎。若虞之于寝。则当复还祔于庙。不得但虞而已。〇国子祭酒荀讷曰。虞安神之祭。神已在庙。改葬不能复虞。虞则有主。纯言为当。〇韩虬问曰。改葬之神。在庙久矣。不能复虞。贺循答曰。凡移葬者。必先设祭告墓而开冢。从墓至墓。皆设奠。如将葬朝庙之礼。意亦有疑。既设奠于墓。所以终其事。虽非正虞。亦似虞之一隅也。但不得如常虞。还祭殡宫耳。故不甚非王氏。〇殷仲堪问曰。荀讷议太后改葬。既据言不虞。朝廷所用贺要记云。三月便止何也。〇范宁答曰。贺无此文。或好事者为之耶。不见马、郑、贺、范说改葬有虞。神已在庙。虞何为哉。(吴射慈答。徐整问改葬。虞曰。不在殡宫。又不为位。何反虞之有。)〇宋庾蔚之曰。神已在庙。无所复虞。但先祭而开墓。将窆而奠。事毕而祭灵。遂毁灵座。若棺毁更敛。则宜有大敛之奠。若移丧远葬。又有祖奠遣奠也。〇镛案虞之也者。将以祔之也。既祔。何虞。改葬之虞。大非礼也。前乎王肃。无一人言虞。(戴、马、郑。)后乎王肃。无一人不讥。(傅、荀、范诸人。)宜其说寝而不行。乃开元礼、政和礼。并有改葬虞祭之仪。(其祝文云。昭告于某官。改迁幽宅。礼毕终虞。夙夜匪宁。啼号罔极。谨以清酌庶羞。秪荐虞事。)朱子家礼。本无此仪。丘浚又取明集礼补之。(有虞祭。)流至吾东。遂成不刊之典。不亦谬乎。庾蔚之谓事毕有祭。于理亦然。但此祭宜知檀弓所云既封之奠。(舍奠于墓左。)断不可名之为虞也。(郑以既封之奠。为地神之祭。非也。已见原编。)
 《朱子语类》问改葬。神已在庙久矣。何得虞乎。朱子曰。便是如此。而今都不可考。看来也须当反哭于庙。〇宋(时烈)问曰。据语类。改葬。当不行虞祭。而丘氏仪节有之。今士大夫皆遵行。未知何据。〇沙溪答曰。朱子说固然。但王肃以为既虞而除之。朱子又有一说。(朱子曰。改葬须告庙而后告墓。方启墓葬毕。奠而归。又告庙哭而后毕事。方稳当行葬。更不必出主。祭告时。却出主于寝。)恐丘氏因此而推之。为仪节也。〇镛案朱子一说。亦但云祭告。不言虞祭。朱子岂不知开元政和之礼总有虞祭之仪乎。盖以为非礼。故不名为虞也。〇又按唐宋诸礼。下至丘仪。皆无反哭之文。皆于墓下行。所谓虞祭。礼毕即撤灵座而已。语类谓当反哭。恐是记录之误。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8L 页
改葬十(墓毁服。〇墓毁必改葬。故附之于此。)
 《通典》东晋大兴二年。司徒荀组表言。王路渐通。士人得视冢墓。多闻凶问。朝野所行不同。或有重制斩杖者。复有制齐衰三月。缌麻三月者。有直素服尽哀者。人生不同。性有厚薄。(臣)谓墓毁之制。改葬缌麻。当包之矣。郑康成王子雍。皆云棺毁见尸。痛之极也。今遇贼见毁。理无轻重。臣以为宜使明礼大臣。议为正制。诏下太常议。〇祭酒杜夷曰。墓既修复而后闻问。宜依春秋新宫之灾。哭而不服。〇博士江渊曰。凡所以改葬者。必由丘墓崩坏露殡。其痛一也。愚以为发墓。依改葬服缌三月。〇侍中江启曰。案郑云亲见尸柩。不可无服。如郑义以见而服。不见不服也。〇司徒临颖前曰。坟墓毁发。依改葬服缌麻。己脩复者。心丧缟素。哭临三月。〇孔仰墓毁论曰。圣人制殡葬之意。盖以无知处形骸。故以幽闭长久为安。比之丘陵。同之自然。而不敢修。若遇寇发露。可以补复其外。而不可改内。哭泣之日。以事讫为节。故庙灾有三日哭之文。墓(一作庙)毁无制哭之日。哭泣亘(一作互)五日。或十日。过者不足褒。不及不足贬。〇庾蔚之曰。缌服虽轻。用情甚重。意谓尸柩毁露。便应制服奔往。纵己修复。亦应临赴。苟涂路阻碍。犹宜制服三月而除。岂可以不及葬事。便宴然不服乎。〇王廷相曰。父墓崩毁。或盗发露柩体。修之宜何服。曰。修墓改葬。其事体均。制缌礼也。〇镛案遭发掘之变者。骸骨易处。灰炭迸地。其哀痛非改葬之比。然其事则改葬也。改葬则缌何以加矣。凡改葬之服。卒事则除。
 《隋书礼仪志》齐临川献王所生母。被发不至埏门。礼官何佟之议曰。改葬服缌。见柩故也。此止侵坟土。不及于椁。可依新宫火处三日哭假而已。帝以为得礼。〇南史江泌传。泌母墓为野火所烧。依新宫灾。三日哭。泪尽继之以血。〇镛案圹室发掘者。三日哭可也。野火烧坟者。其礼有疑。生人屋茅被烧。苟其室中无羔。子孙不应号哭。况于坟草乎。新宫灾而哭之者。以宔(一作室)祏并焚也。圹室无恙者。恐不当援以为例。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六卷○丧礼四笺(卷十六)
 丧期别(二十一)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9H 页
变礼一(久不葬不得除服。)
  久而不葬者。惟主丧者不除。其馀以麻终月算者。除丧则已。(丧服小记。)
 义见原编。(下寅四未三。)〇镛案郑注以其馀为旁亲。(孔云。子为父。妻为夫。孙为祖。得为丧主。不得复除也。)其义未备也。经必云主丧者不除。则虽大功者主人之丧。其主丧者。一人。不得变葛。至大功限满。仍以麻绖除之也。不然。经当曰主人。不当曰主丧者。
 《汉石渠礼议》萧太傅云。以麻终月数者。以其未葬除无文节。故不变其服也。已除丧服者。皆至葬反服。庶人为国君。亦如之。宣帝制曰。会葬服丧衣。是也。〇或问曰。今则或十年不葬。主丧者除否。萧太傅答云。所谓主丧者。独谓子耳。虽过期不葬。子义不可以除。〇郑志赵商问曰。今人去邦族。假葬异国。礼不大备。要亦有反旧土之意。三年阕矣。可得除否。明为改葬缌之例乎。为久不葬也。或答曰。假葬法。后代巧伪。反可以难礼乎。〇吴徐整问曰。久丧不除。练可知耳。遂至二十八月。可得变否。岂服十年五年。至葬乃止乎。射慈答曰。主虽不得变。其馀旁亲。亦不除。(谓卒哭无受。)日月竟自释之耳。〇晋陈氏问曰。其馀注云。旁亲不指。言众子当除也。然人皆分断之。刘世明答曰。众子之于亲。体同服等。非旁亲也。〇梁刘昭曰。丧无二孤。庙无二主。受吊之礼。唯丧主拜稽颡。馀人哭踊而已。诸言丧主。惟指一人。不斥众子。(世明固云。若尸柩无所葬者。为后者。与众子同除矣。)〇镛案众子。非旁亲。刘昭之说。非也。〇又按今之所谓权厝。与古之所谓假葬不同。凡圹既实土。坟已成形者。虽非永窆。当以既葬例论也。
 《通典》晋问者曰。三年而后葬者。亦当日中反虞否。〇刘世明答曰。虞所以安神也。所以将窆之间。奠于墓左。成圹而归。虞于殡宫。不忍一日末有所归也。练祥皆追此。亦宜然。(谓当虞。)士虞礼练而后迁庙。今此既葬明月练。亦当以其月迁庙。〇镛案练而后迁庙。士虞礼无文。今人据大戴礼。皆祥而后。新主入庙。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49L 页
《通典》东晋徐灵期问曰。亲丧未葬。出适女应除否。〇张凭答曰。主丧者不除。当总谓男女众子耳。女出降。从周制。至于居丧之例。同于重者。袭吉服。以对棺柩。非所安也。〇镛案妇人。外成出嫁女。恐与众子不同。
  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其祭之间不同时。(句)而除丧。(丧服小记。)
 郑曰。再祭练祥也。间不同时者。当异月也。既祔明月练祭。又明月祥祭。必异月者。以葬与练祥。本异岁。宜异时也。而除丧者祥则除。不禫。(孔云。不同时者。练之与祥。本是别年别月。今虽三年之后。不可同一时而祭。当前月练。后月祥。〇而除丧。谓练时。男子除首。妇人除要。祥时除丧。〇虞祔依常礼也。不禫者经云再祭。故知不禫也。不忍顿除。故有禫。今三年始葬。哀情已极故不禫也。)〇卢植曰。谓逢变三年后乃葬者。虞祔后。必行小祥大祥祭也。〇王肃曰。不同者。异月也。谓葬后一月练。后一月大祥也。除重服。宜有渐间一月。若异时矣。故言不同者。但不同月耳。〇镛案时之名。有三。子丑寅卯之谓时。春夏秋冬之谓时。行事所值之谓时。外此无时也。今注家云。此月练祭。次月祥祭。此不同月耳。于三时何与哉。若但以所值为时。即今日练而明日祥。亦可矣。奚待次月哉。盖此云时者。春夏秋冬之谓也。上文曰。九月七月之丧。三时也。五月之丧。二时也。三月之丧。一时也。此章正承此意。诚以三年。虽过。既已再祭。则一祭之服。理宜经时。时者。天道少变之期也。故必以时为准焉。然才涉三月。便可备文。(七月之丧。亦称三时。其例可知。)故古礼二祭之间。皆间一月。不间两月。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此其例也。今拟三年而后葬者。此月虞。中月而练。又中月而祥。遂除无禫。庶乎其合于经例也。〇又按而除丧者。谓再祭而后。乃除丧也。
 《通典》晋杜元凯曰。若过时不葬。则以麻终丧而除。至葬复脩服。既祔。明一月练而祭。又明一月大祥而祭。必再祭者。象本当再岁故也。若二十五月而葬。则便祥祭。不复练也。〇束晰问曰。五年后葬当练否。步熊答曰。礼云练祥之间。必异月。与此同也。〇袁准正论曰。先儒以为再祭小祥、大祥也。而丧者已祥则除。大祥不应服禫。且虞在既葬。不在日月。禫在丧终。不在早晚。故宜禫不宜祥。〇虞喜通疑曰。若如郑意。既祔。明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50H 页
月练而祭。又明月祥则葬。至祥合为三月。适足为一时。何得言不同时而除。(虞连而除二字为句。误。)再祭当为练祥。袁准云。有练无祥。失之矣。(谓不得阙祥而用禫。)郑言练祥是也。予谓此二祭。盖同日而异时。时谓日也。非三月之时。礼亦有一日再祭。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〇刘世明曰。礼虞而柱楣剪屏。练而居垩室。祥而席禫而床。今虞及练祥。虽为局促。犹追偿其事。〇镛案元凯之说。不分主人旁亲。通云以麻终丧而除。不可用也。〇又按虞喜谓若如郑义。自葬至祥。适足为一时。其见似精。乃反曰一日之内。遂行二祭。猥引檀弓之文。以诬经传。不亦拗乎。〇又按晋太康中。太子洗马郗诜。假葬其母于讲堂墙壁间。既至三年。俨自除服。卫瓘山涛。并有评议。(见通典。)余谓悖礼乱常。罪无可原。今删之。(中国至今有此俗。)
 《开元礼》父母之丧。周而葬者。以葬之后月小祥。若再周而后葬者。以葬之后月为练祭。练之后月为祥祭。祥而即吉。无复禫矣。其未再周葬者。以二十五月练。二十六月祥。二十七月禫。(久而不葬者。皆变服。唯主丧者不除。其馀各终月数而除之。皆无受服。至葬乃反其服。虞则除之。)〇政和礼再周而未葬。则俟已葬而后除服。(馀同开元礼。)〇镛案祭必閒月。(义见上。)其未再周而葬者。既虞。中月而练。二十五月而祥。又中月而禫。可也。开元礼非矣。〇又按久而不葬者。惟主丧者无受服。其馀诸亲。皆三月而受服。(以麻终月算者。皆除麻。)开元礼乃云其馀皆无受服。此又显与经背者也。凡三月而受服者。(不葬而受者。)宜以晦日受之。何者。丧事先远日。则下旬是葬期也。下旬而葬。其卒哭。每至于月末也。
 《礼考》横渠曰。今人多历年而葬者。亦当用改葬之服。盖古者未葬。则主人不除。今既除之矣。则犹当从改葬服礼。改葬服缌。久不葬者。似难为虞祭。以其无几筵也。三日而省墓可也。〇顾湄问曰。湄母死。贫不克葬。于玆九年矣。今请援改葬之例而服缌。虽然。韩退之谓改葬与未葬者有异。则缌亦未合于礼。(杂引经传及通典诸说。)陈瑚答曰。(陈确庵。)年久而葬者。用改葬之服。横渠已有是说。斟酌轻重。最得情理。〇镛案不窆则不成葬。不葬则无虞。不虞则无祔。不祔则孝子小心畏忌。夙夜靡宁。何得受葛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50L 页
受练。以祥以禫哉。虽至十年未葬。不变服之法。断不可一亳阔狭也。又十年而葬者。既葬乃虞。虞而后有几筵。横渠之义。未敢从也。不知未葬之前。亦有几筵否。若未葬而虞。则是不冠而醮。不昏而醴。天下之妄。无以踰是也。原夫虞祔之义。最为玄微。盖以柩之未葬。孝子之心。犹以为神依于柩。及其葬也。体魄可埋。神不可埋。迎精而反。将以庙飨。惟其有生之初。则神形相依。今遂离之。(离于形。)惧其往而不反。故虞以安之。至再集(一作至)三而后。乃祔先灵。(义详虞祔条。)此虞祔之大义也。今也或未葬而先虞。或既葬而不虞。其可曰行先王之礼也乎。顾湄陈瑚之伦。乃欲以改葬之缌。用之于初葬之柩。而辄援横渠。以自卫得乎。
变礼二(失尸柩无所殡葬。)
 《通典》后汉泛阁曰。代陵有人。其父死不得其尸。其子行丧。随制降杀。(依例练祥禫。)阁问郑君(郑玄也。)不孝莫大于无后。此乃绝先人之统。无乃重乎。郑君答云。庶子自可摄祭。阁覆云。无庶子。当何以。又曰。族人可以其伦代之。阁又覆云。无族人云。何则。不复相答。推此而详。但使一适子不除耳。〇晋刘智释疑。问者曰。久而不葬。丧主不除。若其父死于战场。亡失骸骨无所葬。其服如何。智云。礼使为主者不除。以丧柩在。不可无凶事之主故也。今无所葬。是无尸柩也。为后者。宜与众子同除矣。〇又曰。若无尸柩。则不宜有葬变。(谓卒哭受服。)寒暑一周(一作同)。正服之终也。是以除首绖而练冠也。可令练乃服变。〇刘世明云。若尸柩无所葬者。则为后子与众子同除。〇镛案小记曰。久而不葬者。推(一作惟)主丧者不除。(下寅四。)不云诸子不除。必云主丧者不除者。孙为祖。弟为兄者。亦必有一人之不除也。若以亲子言之。适子众子。情理无别。一除一否。岂有是理。郑氏庶子摄祭之说。迂曲甚矣。〇总之亡失尸柩者。与有柩不葬者。情理顿殊。宜如刘智之说。
变礼三(失父母不知存亡。)
 《通典》魏刘德问曰。失君父终身不得者。其臣子当得昏否。〇田琼答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51H 页
曰。昔许叔重作五经异义。已设此疑。郑玄驳云。若终身不除。是绝祖嗣也。除而成昏。违礼适权也。〇晋博士徐宣瑜曰。君亡。宜从公羊穷舟车人履所至不得者。案世子即位。郑玄注云。君父亡。令臣子心丧终身。深所甚惑。心丧是也。终身非也。谓从玄心丧。可也。〇荀组曰。至父年及寿限。(中寿百岁。)行丧制服。立宗庙。于事为长。礼无终身之制。〇镛案所遇事情。各自不同。若君父所陷危险。又其体性羸弱。不能久保者。不宜迟待百年。计至失亡后十年。行丧制服。未为失也。
 《晋书李胤传》胤辽东人。祖敏。(汉河内太守。)公孙度欲强用之。敏乘轻舟。浮沧海。莫知所终。胤父信追求。积年浮海出塞。竟无所见。欲行丧制服。则疑父尚存。情若居丧而不聘娶。后有邻居故人。与其父同年者亡。因行丧制服。燕国徐邈。与之同州里。以不孝莫大于无后。劝使娶妻。既生胤。遂绝房室。恒如居丧礼。不堪其忧。数年而卒。〇刘智释疑曰。遇乱离析。计父母之年。已过百年。可终卒矣。而不得音问。计同邑里同年者。于其死日。便制丧制。或以为终身。或不许者如何。智答曰。父母生死未定。则凶服不宜在身。继祀为重。然则言不宜制服。必继代祀者。吾以为得之矣。虞喜通疑云。当终身服丧。是曾、闵所能仅行。非凡人所逮也。谓宜三年求之不得。乃制服居庐。祥禫而除。〇孔衍乖离论曰。父子乖离。莫测存亡。五服之章。以周月为节。况不闻凶。安得过之。虽终身不知存亡。无缘更重于三年之丧也。〇刘隗奏曰。诸军败亡。失父母。未知吉凶者。不得荣官欢乐。皆使心丧。有犯。君子废。小人戮。〇镛案父母所陷若是必死无幸之地。则处以丧礼。宜自相失之日。若其所陷。不必死亡。岂可以同年者之偶死。而遂死其亲乎。
 《通典》晋建武元年。王敦上言。终身行丧。非礼所许。昔东关之役。事同今日。三年之后。不废昏宦。宜使三年丧毕。率由旧典。〇贺循曰。二亲生离。吉凶未分。服丧则凶事。未据从吉则疑于不存。心忧居素。盖出人情。非官制所裁也。〇右丞蔡谟引奔丧礼。有除丧而后归。则未有除服之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51L 页
文。宜申明告下。若直据东关之事。非圣人所行。恐不足以释疑。〇循又曰。奔丧除而后归者。自谓丧葬如礼者耳。若尸灵不收。葬礼不成。则俱不得除。〇帝曰。亡于贼难。求索理绝者。皆依东关故事。行丧三年而除。不得从未葬之例。惟吉凶未定。心忧居素。出自人情。非官所裁。〇镛案此下又有李干不昏不宦之议。荀组、杜夷、江泉、虞豫、王愆、孙绰、虞谭、蔡谟、环济之等。各陈所见。今姑略之。
 《晋书礼志》大兴二年。司徒荀组云。二亲陷没寇难。万无一冀者。宜使依王法。随例行丧。〇庾蔚之云。二亲为戎狄所破。存亡未可知。寻求理绝。三年之外。便宜昏宦。犹宜以哀素自居。待中寿而服之。
变礼四(父母死不得奔丧。)
 《通典》晋议曰。甲父为散骑侍郎。在洛。军覆病亡。一子相随。殡葬如礼。甲先与母弟。(又二子。)避地江南。闻丧行服三年。而道险未得奔墓。而其弟成昏。或谓服可除。不宜以昏。〇蔡谟曰。凶哀之制除。则吉乐之事行矣。且男女之会。礼之所急。故小功卒哭。可以娶妻。三年之丧。吉祭而复寝。今讥其昏。斯何义也。(又云。奔墓者。虽孝子罔极之情。然实无益之事。非亡身之所也。故礼奔丧。不以夜行。避危害也。今中州丧乱。道路险绝。坟墓毁发。无一人致身者。何至甲独云不可乎。)〇又曰。吴雷思进参太傅军事。亡在新汲。为贼焚烧失丧。其子不得奔迎。案礼云久丧不葬。主人不变者。谓停柩在殡者耳。不得施于所闻。〇左丞熊远启曰。父母死河北贼中。如襄国、平阳。可依此制。若王化所被。人迹所及。可往而不往。非以笃孝道也。〇镛案奔丧之礼。闻丧不得奔者。除丧而后归则之墓。哭成踊东。括发袒绖。又哭遂除。明不得奔丧者。虽除丧服。犹留衰绖。必待哭墓而后。乃除衰绖也。不然。哭墓括发之时。安所得绖乎。礼既如此。则虽一子从行。殡葬如礼。二子之不得奔者。婚宦如平人。终恐不安。
变礼五(罪恶绝服。)
 《礼记》曰。公族有死罪。则磬于甸人。(郑云。缢杀之曰磬。)反命于公。(白已杀。)公素服不举。为之变。如其伦之丧。(卢植云。变饮食终其月。如其等之丧。)无服。(郑云。卿大夫死。则皮弁锡衰以吊。同姓则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52H 页
缌衰以吊。今无服不往吊也。)亲哭之。(郑云。不往吊。为位哭之而已。君于臣。使有司哭之。)又曰。弗吊弗为服。哭于异姓之庙。为忝祖远之也。素服居外。不听乐。私丧之也。骨肉之亲。无绝也。(文王世子文。)〇镛案如其伦者。亲有远近。爵有尊卑也。
 《通典》晋刘智释疑。问曰。昆弟骨肉。以罪恶徒流死者。诸侯有服不。智答曰。凡以罪恶徒者(一作皆)。绝之。国君。于兄弟有罪者。亦绝也。旧说诸侯。于兄弟。有吊服衰绖。此不服则无衰绖。素服而已。诸侯体先君。奉祭祀。是以不得尽其情。然则不为父后者。则服之矣。〇御史中丞裴祗等表曰。从弟耽。受性凶顽。言语悖逆。雠绝骨肉。其兄二息亡。耽皆不制服。忧恚荒越。遂成狂病。前即槛闭。今以丧亡。罪慝彰闻。秽辱宗冑。周亲以下。皆宜绝服。葬不列墓次。请处断。〇韩寿议曰。今耽直由病丧神。故有悖言。非管、蔡、郑段之元恶。而祗等心弃引致。不加痛伤。于礼不丧。于情不安。〇祭酒李彝议曰。昔公孙敖。为乱而亡。襄仲犹帅兄弟而哭。不废亲爱。春秋所善也。(田岳云。昔公孙敖。既纳襄仲之妻。又以币奔莒。至其卒也。仲欲勿哭。传曰。丧亲之终也。情虽不同。无绝其哀。亲亲之道也。叛君为逆。纳弟妻为乱。乱逆之罪。犹不废丧。耽未宜绝。)耽狂疾积年。亡没之后。追论往意。绝不为服。窃所未安。〇刘维议曰。耽凶顽悖戾。背义忘亲。存无欢接之恩。绝无礼服之制。循名责实。不服当矣。〇宋庾蔚之曰。田岳之议为允。
 《礼辑》伊川曰。宗族刑死则无服。〇明斋曰。古人有王法行于上。私恩伸于下之语。无从之义。亦不可无惟乱逆之类。乃天地所不容。不可以常理论之。不服宜矣。至于冤死者。何可以刑死论。(答权絿。)〇镛案虽冤死。方其时也。无不以为乱逆。谁敢服之。虽乱逆溺于党者。无不以为冤死。谁能正之。绝服之法。宜以刑死为限。其冤与不冤。不当问也。古礼凡兵死者。不入兆域。(见周礼。)或死于王事。或从于寇盗。不问忠逆。不与同葬。宜照此为例。
变礼六(男女未昏服。)
 曾子问曰。取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婿齐衰而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〇郑曰。未有期三年之恩也。女服斩衰。〇黄乾行曰。齐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52L 页
斩而吊者。义之重也。既葬而除者。恩之轻也。(陈绛云。吊而未葬。女则何居。女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死不可即墓。而生可即其室乎。吊而反。服而待。葬而除焉可也。斯礼之正也。)〇镛案有吉日者。已请期也。古者。昏礼先纳采。次问名。次纳吉。次请期。次纳徵而后亲迎。此经往吊之例。以有吉为限。则纳吉以上。无吊礼。请期纳徵。有吊礼。亲迎以下。正服齐斩。如夫妇也。〇又按斩衰者。极服也。臣为君斩。为旧君齐衰三月。未闻其斩衰三月。世未有斩衰之服。可既葬而除也。经云。夫死亦如之。则明亦齐衰也。郑云女服斩衰。不亦误乎。既斩则三年吊也与哉。
 《通典》晋郑澄问曰。弟女当适武留繇儿。(武氏子。)留去年自将儿来拜时。(拜时如请期。)其儿今卒。不知弟女当奔吊否。若吊著何服。〇范宁答曰。女死。婿齐衰。夫死。亦如之。谓斩衰也。谓既亲拜舅。(拜时之礼女拜舅。)宁当重于吉日耳。〇陈仲欣拜时议曰。拜时出于末代。或恐岁有忌。而吉日不辰。有此变礼。〇镛案拜时之俗。吾东所无。其法。婿之父携子以适女氏。先受女拜。至或与婿交拜。但不同寝。此非礼之俗也。今并删之。
 
《宋史礼志》祥符八年。广平公德彝。聘王显孙女。将大归。而德彝卒。疑其礼制。礼官引曾子问注云。女服斩衰。〇镛案吾东之俗。凡昏姻不备六礼。朝而纳徵。夕而同牢。故绝无有吉。未昏而死者。万一纳徵之后。猝有不幸。宜照此礼。但婿死。女仍守志不嫁者多矣。(服止三月宜齐衰。)
 《礼辑》诸暨孟氏女名蕴。在洪武初。为同邑蒋文旭所聘。文旭年十七。为监察御史。忤旨赐死。女哭告父谓文旭既亲迎有吉日。礼应往吊。不许。又请往事舅姑。不许。乃瞯柩过门。跃出随之。俟舅姑亡后。仍归室。筑一楼以居。名柏楼。比柏舟也。至宣德六年。始旌之。(出毛西河集。)〇镛案纳采请期四礼已行。一死一生。义无相捐。伦纪未成。礼当无服。此所以齐衰相吊。既葬而除。其礼至矣尽矣。若于是有加。则不中礼也。柏楼之旌。岂所以纳民于轨物者乎。
绪论一(童子服)
  子幼则以衰抱之。人为之拜。(丧大记。)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53H 页
孔曰。抱之为主。而人代之拜宾也。
 《刘智释疑》曰。婴儿无知。然于其父母之丧。则以衰抱之。其馀亲八岁。则制服矣。七岁曰悼。过此有罪则刑。故为之制服。又曰。昆弟服下殇。是以下殇之年。则行服也。
  童子哭。不偯不踊。不杖不菲不庐。(杂记。)
 郑曰。当室则杖。(孔云。当室谓十五以上。若世子生则杖。故曾子问曰。子衰杖成子礼是也。皇氏云。童子当室。则备此经中五事。问丧之免而杖。举重言也。)〇镛案孺子之哭。圣人所以制踊也。此言五不者。不令勉及。若天性夙慧者。任其自然耳。
  童子唯当室缌。〇传曰。不当室。则无缌服也。(丧服记。)
 戴德曰。当室谓十五。至十九。为父后。持宗庙之重者。(其服深衣不裳。其馀与成人同。礼不为未成人制服者。为用心不能一也。其能服者。亦不禁衰绖。不以制度。惟其所能胜。)〇马融曰。童子。未成人也。〇郑曰。童子。未冠之称。当室者。为父后承家事者。(贾云。当室者。周礼谓之门子。)为家主。与族人。为礼于有亲者。虽恩不至。不可以无服也。(贾云。此童子直与族人为礼。有此服。不及外亲。)〇蜀谯周衰服图。童子不降成人。小功亲以上。皆服本亲之衰。童子不杖不庐不免不麻。当室则免麻。十四以下。不堪麻则否。(吴徐整问。礼为姊下殇。小功。六七岁童子。为父母不杖不庐。何以越得为姊殇服。备大功小功之制乎。射慈答。六七岁虽未为童。其姊死故宜著布深衣。)〇宋庾蔚之曰。马、郑并不明下至几岁。戴德以童子当室。十五至十九。(谯周云。十四以下否。)记云十五成童。愚谓若是八岁以上。以其当室。故令与成人同。(射慈以未八岁者。服其近属。布深衣。或合礼意。)〇万斯同曰。丧服有为姊下殇之文。彼姊在下殇。则其弟之年更少矣。而犹有服焉。所谓童子。非指十五以上明矣。乃戴氏拘三殇之说。以十五至十九。为童子。不亦谬乎。曾子问。世子初生。即奉子以衰。而丧大记亦言。子幼则以衰抱之。是则子之当室者。在初生。已服衰矣。岂有年至十五以上。犹服深衣。而不服齐斩哉。益知戴氏之说不足信矣。〇徐曰。刘智八岁之说。最为确当。盖八岁以上之殇。成人皆为之制服。则成人之丧。彼岂得不为之制服乎。〇镛案人抱则不能步矣。然而衰之。(丧大记。)礼可知也。世子生三日。已袭衰杖。(曾子问。)礼可知也。然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53L 页
而世子之礼。为急于承统也。私家不必然。今拟父母之丧。凡能步者。皆衰。(当室则有杖。)期功之丧。自八岁而服之。缌之丧。惟十五以上。当室者服之。庶乎中礼。戴氏深衣之法。与经违也。(姑姊妹下殇者。姑姊妹本是连文。宜在活看。此则不足为七岁有服之證。)
 《丧服传》童子何以不杖。不能病也。(斩衰章。)〇问丧云。礼曰童子不缌。唯当室缌。缌者。其免也。当室则免而杖矣。〇镛案缌者其免。谓于缌亲。既服缌。故于袒免之亲。亦为之加絻也。既然如此。故于其父母之丧。免而杖矣。(既絻则亦当有括发之节。)
 玉藻曰。童子无缌服。听事不麻。无事则立主人之北。(郑云。虽不服缌。犹免深衣。无麻往给事也。)〇方悫曰。不服麻。幼未能胜绖也。〇陆佃曰。童子于有丧者之家。当事则不麻。为其幼也。故谓之听事而已。(少仪云。适有丧者曰比。童子曰听事。)〇镛案陆说。是也。〇又按童子虽不冠。故有免矣。魏晋故事。皇子广陵王年十一。皇弟吴王年十。章郡王年七。应琳谓宜服卷帻。(出通典。)亦免之类也。
 《魏书》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太师冯熙薨。有数子尚幼。议者以为童子之节。事降成人。谓为衰而不裳。免而不绖。又无腰麻樛垂。唯有绞带。〇博士孙惠蔚曰。童子居丧。冠杖之制。有降成人。衰麻之节。略为不异。以玉藻二简。微足明之。曰。童子锦绅。绅即大带。既有佩觿之革。又有锦纽之绅。此明童子虽幼。已备二带。以凶类吉。则腰绖存焉。(又云。童子亦宜有衰裳。)又曰。童子无缌服。听事不麻。则知不听事麻矣。故注曰。无麻往给事。此明族人之丧。童子有事。贯绖带麻。执事不易。故暂听去之。以便其使往则不麻。不往则绖。如使童子。本自无麻礼腰首。听与不听。俱阙两绖。惟举无麻。是明不备。岂得言听事则不麻乎。以此论之。有绖明矣。且童子不杖不庐之节。理俭于不裳不绖之制。未睹其说。(谓杂记五不之节。无不裳不绖文。)诏从其议。(出魏书。)〇镛案孙惠蔚之言。精核了悟。深中经旨。童子之有要绖首绖明矣。大记以衰抱之。则有衰明矣。诗云载衣之裳。以凶类吉。则有裳明矣。杂记五不之外。盖无所不具也。
 《问解》(浚吉)问曰。殇丧皆降一等。殇于长者丧。亦递降不。〇愚伏答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54H 页
曰。童子缌服。不拘本宗与外亲。又曰。递减月数。如报服则恐不然。有知则有哀。有哀则有服。何可以己年之少。而减其月数乎。〇沙溪驳曰。凡服必相报。长者于童子。递减其服。则童子于长者。亦递减而报之。明矣。(备要亦言之。)据丧服疏。童子当室。虽服本宗。而不服外亲之缌。是亦递减之义也。不当室者。虽本宗亦无缌。则小功以上。独不递减乎。惟祖父母。曾祖父母。则依女适人不降之义。童子似亦不降。(杂记疏云。未成人者。不能备礼。直有衰裳绖带而已。)〇镛案童子之缌。不服外亲。本是贾公彦之谬说。恐不可引之为递减之證也。郑注谓童子当室。与族人为礼。故为族人缌。(文见上。)贾以郑君。但举族人。不云与外亲为礼。遂云外亲不缌。斯岂可据之说乎。〇又按若如沙溪之说。年十九而未冠者。为其伯父大功九月。年十五而未冠者。为其长兄大功七月。历考三礼。未有此文也。服必相报。故叔父之殇。如犹子之殇。从母之殇。如姨子之殇。报服之法。于斯至矣。童子之于成人。敢以殇例报之乎。我殇则彼殇之。故彼殇则我殇之。今也。彼长而我殇之。将谓我之既长。彼犹殇之乎。礼既不然。则递减之法。不公甚矣。〇又按杂记疏。无衰裳绖带之说。盖自汉魏以来。先儒无能言童子有衰裳绖带者。(通典无此文。)惟元魏之孙。惠蔚始发此义。不见收于正义通典。则杂记疏不能有此文也。沙溪所引。不知何书。而其义则俟圣而不惑。
 《礼辑》栗谷曰。童子著绖而不冠巾。(沙溪备要云。童子不冠则巾绖非礼。)〇沙溪答同春曰。首绖象缁布之頍项也。童子未冠何缺项之有。(愚伏云。简易明白攻破不得。)〇申义庆云。妇人虽不冠有绖。童子亦当有之。(沙溪云。妇人之绖。固有明文。童子之绖。不见诸书。申说可疑。)〇镛案童子有绖。玉藻其證也。宜从粟(一作栗)谷之说。且今之孝巾。古之所谓絻也。童子于父母之丧。当室宜絻。则不得无孝巾。(沙溪答同春曰。童子不冠。岂有孝巾。)然中国之俗。童子亦有双髻。所谓总角之矿也。加絻加绖。亦自有仪。吾东之俗。童子辫发垂后。若戴孝巾。不成模样。不知所宜也。
绪论二(殇服例。)
  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54L 页
岁以下。为无服之殇。(丧服传。)
 贾曰。三等殇。皆以四年为差。取法四时也。(家语本命云。男子八岁龀齿。故八岁以上。为有服之殇。)
 《通典》袁准曰。家语云男子十六而成童。女子十四而化育。左傅(一作传)曰。国君十五而生子。然则十五十六。可以为成人矣。女七岁男八岁而堕齿。则七岁至九岁。宜为下殇。十岁至十二宜为中殇。十三至十五宜为长殇。合古之义。十九以下四岁之差。传所记言非经典也。(二十而冠。三十而娶。是无不冠不娶之限尔。若必三十。则舜为得礼矣。奚为称鳏哉。)〇吴徐整问射慈曰。八岁以上为殇者服。未满八岁。为无服。假令子以元年正月生。七年十二月死。此为七岁。则无服也。或以元年十二月生。以八年正月死。以但践八年。计其日月。适六岁尔。然号为八岁。日月甚少。全七岁者日月为多。若人有二子。各死如此。其七岁者。独无服。则父母之恩。有偏颇。答曰。凡制服。自以生月计之。不以岁也。〇镛案袁准。无故击传。其义非也。〇又按射慈之说。亦非也。若如其说。八月生而三月死者。虽九岁而死。计其日月。犹不满八岁。将以无服之殇处之乎。计之以岁。不以月也。(若如射说。不但有服。无服之讼也。长中下殇。亦皆差舛。七藤八葛。不胜其纷纭也。)
  无服之殇。以日易月。以日易月之殇。殇而无服。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死则哭之。未名则不哭也。
 郑曰。以日易月。谓生一月者。哭之一日也。(贾云。若至七岁。岁有十二月。则八十四日哭之。)殇而无服者。哭之而已。昆弟之子女子子。亦如之。(贾云。此传惟举父母为子。不关馀亲。昆弟之子。与众子同经传不言者。犹子故也。)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〇贾曰。王肃、马融以为日易月者。以哭之日。易服之月。殇之期亲。则以旬有三日哭。缌麻之亲。则以三日为制。若然。哭缌麻三月丧。与七岁同。又此传承父母子之下。而哭缌麻孩子。疏失之甚矣。〇刘敞曰。以日易月者。假令长子本服三年。则殇之二十五日。馀子本服期。则殇之十三日。〇敖曰。以日易月。惟用于齐斩之亲。大功以下否。盖齐斩之下殇小功。则七岁以下。犹宜有服。其恩与殇之缌者相等。故哭之八十四日。亦近于缌麻之日月矣。〇郝敬曰。应服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55H 页
七月者。哀伤不过七日。应服九月者。哀殇不过九日。如不饮酒。不作乐之类。〇王志长曰。马融王肃甚正。而贾氏驳之。未见其当。〇徐曰。马王之说最为合礼。〇镛案以日易月之解。当从马融。但其说全文已亡。未可详也。余谓以日易月者。总例之辞也。期年之亲七岁以下。法当缌麻。而以其幼稚。故从于无服。哭十有二日。大功之亲。下殇已缌。故稚殇则哭九日。小功之亲。惟长殇有服。故中殇下殇哭五日。(稚殇则无服。)缌麻之亲。长亦无服。故惟长殇哭三日。(小功以下之殇中从下。)此所谓以日易月也。传所谓无服之殇。非稚殇之专名。期大功之亲。七岁以下。为无服之殇。小功之亲。十五以下。为无服之殇。缌麻之亲。十九以下。皆无服之殇也。先王制礼。微密不漏。彼族昆弟之十九而死者。使之恝然无三日之哀。堂叔父之十五而死者。使之恝然无五日之哀。必非先王之法。无服之殇。以日易月。岂非三殇之通例乎。马、王所言想必如此。后儒每谓惟期年之亲。有易月之哭。苟如是也。直当书之曰不满八岁者。哭之旬有二日。岂必总括为例曰以日易月乎。〇又按刘敞之说大误。长子未成人而死。本无斩衰之法。故君大夫之适子。重于士适。而其长殇不过大功。(见丧服。)盖以长子众子。同以期亲论也。刘敖二子。欲以长子为斩衰之亲。知礼者如是乎。(郝云。应服七月者。哀七日。七岁之儿。岂有应服七月者乎。)
 《通典》淳于睿答祟(一作崇)氏曰。(崇氏问马郑二义。)传发于周亲。见周亲之重。虽未成殇。应有哭。大功以下。不复哭日也。何以明之。下殇小功。(谓周亲。)则无服之殇。容在缌麻。以其幼稚。不在服章。随月多少而制哭日也。大功下殇缌。无服之殇。无复服名。不应制哭。(斥马、王缌亲哭三日之说。)〇范宁问马、郑二义。戴逵答曰。夫易者。用日废月。可得言易。郑以哭日。准平生之月。而谓之易。且无服之殇。非惟周亲也。若如郑义哭其生月。则缌麻之长殇。决不可二百馀日哭。(十九年。总二百三十四日。)郑必推之于不哭。则小功之亲。以志学之年。成童而夭。(谓中殇。)无哭泣之位。恐非有情者之所允。〇宁又曰。传云不满八岁为无服。则八岁以上。不当引也。(父之于子下殇小功。犹有缌麻一阶。不服之者。以未及人次。)〇宋
第三集礼集第十六卷○丧礼四笺 第 355L 页
庾蔚之曰。汉戴德云。独谓父母为子昆弟相为。(文见下。)不如郑以期亲为断。(期亲七岁以下。容有缌麻之服而不服。故有哭日之差。)他亲有三殇之年。而降在无服者。此是服所不及。岂得先以日易月耶。戴逵虽欲申马难郑。而弥觉其踬。范宁难之。可谓当矣。(束晰云。礼缌麻不服长殇。小功不服中殇。大功不为易月。哭惟齐衰。乃备四殇焉。)〇镛案易字之义。戴说明矣。但缌麻之殇。郑所不哭。自举马义。以驳郑说。其可伏之乎。〇又按范说。失之太快。传云。不满八岁。无服者期大功之亲也。无服之殇。以日易月八字。是古礼家总例之旧文。子夏引而用之也。岂非三殇之通例。〇总之郑玄以哭之日。易生之月。则三家之市。无此买卖。汉文短丧。以日易月。岂亦以服之日。易生之月乎。非矣。
 《通典》汉戴德曰。七岁以下。至生三月殇之。以日易月。生三月哭之。朝夕即位哭。葬于园。既葬止哭。不饮酒食肉。毕丧。各주-D003其日月。此独谓父母为子与昆弟相为尔。〇庾蔚之曰。郑玄云。殇年为大夫。乃不为殇。为士犹殇之。(殇小功章注。)今代则不然。受命出官。便同成人也。〇梁朱异曰。礼年虽未及成人。已有爵命者。不为殇。封阳侯年虽中殇。不应殇服。帝可之。于是诸王服封阳侯。依成人之服。〇杜佑曰。凡臣不殇君。子不殇父。妻不殇夫。〇镛案法曰。丈夫冠而不为殇。(小记文。)有妻有子者。虽非妻子。谁敢殇之。杜说赘也。宜孤存一句。曰臣不殇君。
 《晋书礼志》晋惠帝太安元年。皇太孙薨。诏下通议。〇谢衡云。诸侯之太子。已誓则不殇。(谓服以成人。)〇卞粹云。丧服注云。诸侯不降适殇。重适也。(大功章。)虽誓。无三年之理。(蔡克同。)〇挚虞云。天子无服殇之义。绝期故也。(徐云。虞说谬。)〇镛案通典。有太子太孙殇服议。诸王侯世子殇服议。此系王朝之礼。今姑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