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x 页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五卷○丧礼四笺(卷十五)
 丧期别(十六)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15H 页
宗子一(为宗子齐衰三月。)
  疏衰裳齐无受者。(即齐衰三月)丈夫妇人为宗子。〇传曰。何以服齐衰三月也。尊祖也。尊祖故敬宗。敬宗者。尊祖之义也。(丧服。)
 马融曰。丈夫妇人。谓一族男女。〇郑曰。妇人女子子在室。及嫁归宗者也。宗子继别之后。百世不迁。所谓大宗也。(贾云。小记及大传云。继别为大宗。)〇王肃曰。此谓族人无复五属者。反为其宗子服也。〇雷次宗曰。言尊祖故敬宗。明祖已没也。无由施于尊者。但敬宗。以致尊祖之心。〇贾曰。谓同宗男子女子。皆为大宗子。齐衰三月也。为宗子。谓与大宗别。高祖之人。皆服三月也。归宗妇人。为当家小宗亲者期。为大宗。疏者三月。〇敖曰。丈夫者。男子之与大宗绝属者也。妇人者。谓绝属之女子子。在室者及宗妇也。若在嫂叔之列者。则不服之。盖亲者且无服。疏者可知。〇徐曰。敖氏之言非也。族之男女。皆为宗子及其母妻服。岂有在嫂叔之列者。独不为之服乎。此盖以宗子论。不以嫂叔论。故服之无嫌也。〇镛案经云。丈夫妇人。则室女来妇。总入其中。而注疏未有明言。不亦疏乎。盖宗子之母。宗子之妻。既皆同服则此服。非以血脉。非以诸属。略与臣服君之礼相似。故齐衰三月。宗子不报。异姓之来为妇者。岂有不服之理。若然。虽与宗子班为嫂叔。亦服之而已。敖说甚拗。〇又按出嫁女子归宗之服。但知小宗。(为父后者期。)不逮大宗。故传曰小宗。故服期。明归宗之义。不踰于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15L 页
小宗也。妇人于其夫家。既服宗子。于其父家。又服宗子。恐无是理。郑注似不可从。〇总之此服。唯继别大宗。乃可有之。至于五世而迁者。既及五世。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宗之既易。非我宗子服之既穷。安有齐衰。既于视(一作亲)尽之族。无此齐衰。则虽于有服之亲。缌麻二功。当如本数。无加服疏布之义也。
 《杜元凯宗谱》曰。大宗常有一主。死皆为之齐衰。其月数。各随亲疏为限。虽尊虽出嫁。犹不敢降也。属绝则为之齐衰三月。小宗一家之长也。同族则宗之。其服随亲疏为比。姊妹出嫁。不敢降之。五属断服。则不宗之矣。(出通典。)〇镛案杜元凯谓宗子之服。出嫁无降。盖郑玄之义也。恐未必然。
 庾亮问贺循曰。顷者以来。诸私服于宗嫡者。无服者制缌。有服者无加。此非世封之家故避嫌。谦而不敢私重其宗耶。〇答曰。旧义虽非别子。起于是邦而为大夫者。便为大宗。其嫡继之。亦百代不迁。(王制云。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郑解曰。太祖别子也。虽非别子。始爵者亦然。)族人服之。皆宜如别子之宗也。又宗子之服。虽在绝属。皆齐衰三月。世衰礼替。敦之者少。吴中略无此服。中土缌而不齐。其所由来。以政教凌迟。人情渐慢。非谓大夫位卑。或以非世封为嫌也。〇镛案郑玄。以始爵者为太祖。同于别子。百世不迁。然大传曰。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所自出者。即诸侯之出王。公族之出公也。(已见出后第二条。)尊尊贵贵。先王是务。故继别之宗。百世不迁。以其所自出至贵也。大夫始爵者。安得皆然。齐之陈氏。晋之魏氏。鲁之孔氏。亦本他国之公族。始来此邦。爵为大夫。亦大宗也。然其太祖。仍是旧邦之别子。此邦始爵者。安得为太祖。至于后世。四海为家。士大夫之兴替无常。父为大夫。子为庶人者。滔滔皆是。苟以始爵者。皆百世不迁。庶人之家。无一而非大宗也。岂先王制礼之意哉。立后之法。通于三士。而郑玄限以继别之宗。不迁之法。限于继别。而郑玄通于始仕之家。无一而非反古者也。为宗子齐衰三月者。公族之礼。非庶姓之所得通也。
宗子二(大夫为宗子。)
  疏衰裳齐无受者。(节)大夫为宗子。〇传曰。何以服齐衰三月也。大夫不敢降其宗也。(丧服。)
 马融曰。五属孙。虽为大夫。不敢降宗子。(贾云。尊祖故敬宗。大夫虽尊。不降宗子。宗子既不降。母妻可知。)〇敖曰。亦与宗子绝属者也。此不云命妇。又不云宗子之母妻。各见其尊者尔。言不敢降。则是宗子为士也。绝属者且不降。则有亲者。亦服之如邦人。可知。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16H 页
宗子三(为宗子之母妻。)
  丈夫妇人。为宗子之母妻。(亦齐衰三月。)〇传曰。宗子之母在。则不为宗子之妻服也。(丧服。)
 贾曰。母在者。谓宗子父已卒。宗子主其祭。(王制云。八十齐丧之事不与。今母未七十。母自与祭。宗人为之服。)宗子母七十以上。则宗子妻得与祭。乃为宗子妻服。(宗子燕食。族人于堂。其母妻亦燕食。族人之妇于房。皆序以昭穆。故族人为之服。)〇敖曰。宗子之母虽老。而妻若先其母而卒。族人亦不为此服。〇顾炎武曰。贾疏谓母年未七十。尚与祭。非也。祭统曰。祭必夫妇亲之。是以舅没则姑老。明其不与祭矣。礼无二敬。故不为妻服。(徐云。父亡而适子代父为祭主。则适子之妇即代姑为主妇矣。何年七十八十之拘乎。贾疏窒而迂矣。特姑在而妇先没。则妇统于姑。族人不为其妇行服。)〇镛案贾疏非也。当从敖顾之说。
宗子四(郑玄为大宗九月之谬法。)
 《大传注》郑曰。公子不得宗君。君命适昆弟为之宗。是公子之宗道也。所宗者适。则如大宗。(句)死为之齐衰九月。为其妻齐衰三月。(其母则小君。)无适而宗庶。则如小宗。(句)死为之大功九月。其母妻无服。〇孔曰。齐衰九月者。以君在厌降兄弟一等。故九月以其为大宗。故齐衰也。庶子为宗。礼如小宗。与寻常兄弟。君在厌降一等。故死为之大功九月。〇镛案有大宗而无小宗者。国君是也。有小宗而无大宗者。官师是也。(凡一庙之士皆无大宗。)国君立其母弟为大宗。立其庶弟为小宗者。本是郑玄白撰之说。齐衰九月。大功九月。又何法也。经曰。公之庶昆弟。为其昆弟大功九月。大功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16L 页
九月者。是卑降之服。非尊隆之文也。郑氏欲以此为二宗之服。抑何义也。国君为其姑姊妹之嫁于诸侯者。大功九月。则公之母弟为其母兄。当服期年。此所谓尊同。则服其本服。此所谓期之丧。达乎大夫也。不为大宗。其服犹期。命为大宗。反服九月。抑何法也。郑玄于继祢小宗之节。(小记大传文。)谬立五宗之说。于其下句。即地不通。有大宗而无小宗。有小宗而无大宗。与上节都不相应。郑君于此。羝羊触藩。进退维谷。别创二宗之新义。以遂五宗之深非。熟玩小记大传之文。其狼狈窘遁之迹。昭然可见。夫同一大주-D001之文。一气呵成。语脉不断。上大宗为继别。则下大宗亦继别。上小宗为继祢。则下小宗亦继祢。今郑。取首尾相连间不容发之文。截为二段。顷刻翻变。以上大宗为继别。以下大宗为君之母弟。以上小宗为五宗。以下小宗。为君之庶弟。此唯三尺之童。所不肯信。而魏晋之际。鸿儒硕学。靡然从之。抑何迷也。下节之经。不通。则明知上节之注有误。乃郑不改上注。力屈下经。使上节下节。判作两义。不亦武乎。何以谓之上注有误也。继别之家。连生独子。累世单传。则有大宗而无小宗。或有其道。庶子之子。为继祢。庶子之孙为继祖。则有小宗而无大宗。断无是理。此郑所以不得不别创公子二宗之说也。二宗之说。有必不可从者。凡宗者。继祖之名。(宗字从宀从示。象庙有神也。上有所承而后。得有庙有神。)公子身为人祖。而上无所戴。安得为宗乎。凡合宗收族之法。必上有所戴。而我与彼同。所戴乃为同宗。故继父者以昆弟为同宗。继祖者以从父昆弟为同宗。溯而上之。其法皆然。今公子上无所戴。其嫡庶昆弟。平为兄弟。何得相宗。经曰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经所曰无。郑必曰有。抑何故也。公子二宗之说。其孟浪如此。而又于周公所制之外。自立二宗之服。以欺后世。不亦过乎。及至贺循丧服要记。竟为不刊之典。
 《贺循丧服要记》曰。凡诸侯之嗣子。继世为君。君之群弟。不敢宗君。君命其母弟为宗。诸弟宗之。亦谓之大宗。死则为之齐衰九月。(谢徽曰。母弟虽贵。诸弟亦不敢服。既为宗主。则齐衰九月。其母则小君也。其妻齐衰三月。如大宗也。以母弟之贵也。)若无母弟。则命庶弟之大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17H 页
者。为宗。诸弟宗之。亦如母弟死则为之大功九月。(谢徽注曰。此大传之小宗也。其母妻则无服。女公子服宗。亦与男同。)此二宗者。一世而已。庶兄弟既死之后。各为一宗之祖。〇范宣答殷浩曰。有小宗而无大宗者。谓君之诸弟同庶者。君命庶长。为小宗。服大功九月者是也。有大宗而无小宗者。谓君有同母弟。命为大宗。服齐衰九月者是也。〇镛案通典其论五宗二宗之说。自毛苌诗传。班固白虎通。戴圣石渠议。薛综五宗图。杜元凯宗谱。贺循宗义。谢徽要记注。曹述初集解。其馀若傅纯宗亮(庾亮)范宣殷浩之等所论宗法。千言万语。横说竖说。不出郑氏之圈套。兼祖王氏之拗论。东掁西触。七藤八葛。无一而当于理者。今并删之。
宗子五(宗子之殇服。)
  宗子孤为殇。大功衰小功衰。皆三月。亲则月算如邦人。(丧服记。)
 郑曰。言孤有不孤者。不孤则族人不为殇服服之也。(贾云。父在犹如有适子无适孙。不为之服。)不孤。谓父有废疾。若七十而老。子代主宗事者也。(贾云。曲礼七十曰老而传。注云。传家事任子孙。)孤为殇。长殇中殇大功衰。下殇小功衰。皆如殇服。而三月。谓与宗子绝属者也。(贾云。三月法一时不可更服。)亲谓在五属之内。(镛案谓本有服者。)算数也。月数如邦人者。与宗子有期之亲者。成人服之齐衰期。(镛案卒哭当受大功衰。郑不言者。略之也。)长殇大功衰九月。中殇大功衰七月。下殇小功衰五月。(镛案殇服无卒哭之受。故郑直云大功小功。)有大功之亲者。成人服之。齐衰三月卒哭。受以大功衰九月。(镛案大功受衰本是十升。今却以大功八升为受。)其长殇中殇大功衰五月。下殇小功衰三月。(镛案大功之殇。中从上。)有小功之亲者。成人服之。齐衰三月卒哭。受以小功衰五月。锈(一作镛)案小功本无受服。今欲加隆于宗子。故云有受也。绝属者。亦齐衰三月。明小功之亲。初亦齐衰也。 其殇与绝属者同。(镛案小功之亲。长殇为缌麻三月。故加服。亦不过齐衰三月。)有缌麻之亲者成人及殇。皆与绝属者同。(镛案绝属者。大功三月。小功三月。不绝属者。当齐衰三月。郑云皆同者。谓皆同三月也。)〇贾曰。宗子谓继别大宗。百世不迁。收族者也。〇敖曰。宗子不孤。则族人之亲尽者不为服。而有亲者或降服。或降而无服。亦如邦人也。〇徐曰。郑注谓大功之亲。齐衰三月。受以大功九月。本服九月。而服以期年可乎。又谓小功之亲。齐衰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17L 页
三月。受以小功五月。本服五月而服以八月。可乎。古无八月之服。此果出于何典乎。〇镛案郑注本当活看。徐说过矣。受以大功九月者。谓受以八升。以至遭丧后九月。岂谓三月之外。另服九月哉。小功之说。亦然。不可咎也。郑之此注。最无疵颣。必古法本然也。〇又按宗子孤者。明孤而后。为宗子得有殇服也。本无深义。郑氏废疾老传之说赘矣。有废疾者。原不得承宗。何以传其子乎。七十老传。则其子不过摄祭。族人岂肯为摄祭者加服乎。凡宗子不孤。都无加服。不必疑也。
 《汉石渠礼议》曰。经云宗子孤为殇言孤何也。闻人通汉曰。孤者师傅。曰因殇而见孤也。男子二十冠而不为殇。亦不为孤。故因殇而见之。戴圣曰。凡为宗子者。无父。乃得为宗子。然为人后者。父虽在。得为宗子。故称孤。(此下戴圣。与闻人通汉问答尚多。皆是谬说。)〇镛案孤然后为宗子。为宗子然后虽殇亦加服。故经文特下孤字。戴圣师弟二人。终日辨难。蔓而不核。汉儒之艰于解经如此。
外亲一(外祖外孙相为服。)
  小功布衰五月。(节)为外祖父母。〇传曰。何以小功也。以尊加也。(丧服。)
 马融曰。本服缌。以母所至尊。加服小功。故曰以尊加。(贾云。外亲之服。不过缌麻。今乃小功故发问。)〇敖曰。子服母党者。当降于其母二等。母为父母期。子宜小功。非以尊加也。〇徐曰。外祖父母之名。总之则一。分之则有十三。子为母之父母一也。(即此条为外祖父母是也。)前母子为后母之父母二也。(服问。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是也。)后母子为前母之父母三也。(通典。为前母党服议是也。)庶子为适母之父母四也。(丧服本章。为君母之父母是也。君母在则服。不在则不服。)庶子为继、适母之父母五也。(通典。为继、适母党服议是也。)庶子为生母之父母六也。(丧服记庶子为父后者。为其外祖父母无服是也。不为后则服。)为人后者。为所后母之父母七也。(斩衰章。为所后者之妻之父母若子是也。)为人后者。为所生母之父母八也。(仪礼无文。会典及今律。俱缌麻三月。)庶女之子。为母之适母九也。(小记。为母之君母是也。母卒则不服。)庶女之子。为母之生母十也。(经不言服。原子谓有服者是也。)慈母之子。为慈母之父母十一也。(小记。为慈母之父母无服是也。)出妻之子。为母之父母十二也。(杖期章。出妻之子。为外祖父母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18H 页
无服是也。)嫁母之子。为母之父母十三也。(仪礼无文。会典及今律。婿于妻之父母。虽嫁出犹服。则外孙宜有服。)凡若此者。其在于古。有服有不服。今则无有不服。所不服者。唯庶子为生母之父母而已。〇镛案原子者。罗虞臣也。其说见嫡妾条。
  缌麻三月者(节)外孙。(丧服。)
 郑曰。女子子之子。〇敖曰。此服亦男女同。外孙为外祖小功。不报之者。以其为外家之正尊与。〇车垓曰。为外祖小功。由母而推之也故重。为外孙缌麻。由女而推之也故轻。〇镛案外孙女之服。先儒未言。然礼例凡外亲。适人不降。故姨母虽嫁。不异在室。明外孙女之与外祖。相为服。与男子同。嫁与不嫁。无所别也。
外亲二(舅甥相为服。)
  缌麻三月者(节)舅。〇传曰。何以缌。从服也。(丧服。)
 郑曰。母之兄弟。从于母而服之。(贾云。不言报者。是母怀抱之亲也。)
 《旧唐书礼仪志》贞观十四年。太宗曰。舅之与姨。亲疏相似。而服纪有殊。理未为得宜。集学者详议。〇侍中魏徵、礼部侍郎令孤德棻等奏曰。舅为母之本族。姨乃外姓他族。在舅服止一时。为姨居丧五月。循名责实。逐末弃本。舅服请与从母。同服小功。制可之。〇颜师古议曰。姨既小功。舅乃缌麻。曲生异义。玆亦未安。愚请为舅小功。同于姨服。〇镛案圣人之法。凡外亲之服。皆缌麻。姨则有加。在舅何减。况外亲之服。不以出降。在室适人。均为我姨。魏徵等斥姨为外姓他族。亦非知礼之言也。然姨既加服。舅亦加服。未为失也。
 玄宗开元五年。卢履冰请减母服舅服。(请一遵旧礼。)〇田再思议曰。母之昆弟。情切渭阳。翟酺讼舅之冤。宁氏宅甥之相。依诸古礼。有爽俗情。今贬舅而崇姨。是陋今而荣古。太宗之制。行之百年。辄为刊复。实用有疑。〇元行冲议曰。姨兼从母之名。加于舅服。有理存焉。并请依古为当。〇至七年八月。敕诸服纪。一依丧服文。(舅缌麻三月。)〇二十三年韦绦奏曰。舅缌麻。请加至小功。(节)从之。(全文见下条。)〇镛案陋今荣古者。谗人之口也。后世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18L 页
不学之徒。上挟人主之势。下钳天下之口。以毁圣经。皆以是古非今为罪案。此又亡秦之辙也。
 《五代会要》后唐清泰三年。太常博士段颙奏曰。亲舅旧服小功。今服大功。〇刘煦等议曰。诸服纪。请一依开元礼为定。从之。(舅小功。)
 《宋史礼志》仁宗天圣五年。侍讲学士孙奭奏曰。伏见礼院及刑法司外州执守服制。词旨俚浅。如外祖卑于姨舅大功。加于嫂叔。颠倒谬妄。难可遽言。请下礼院详定。从之。〇镛案五代以来。为姨舅大功。故孙奭之言如是也。(唐宋礼及书仪、家礼、明会典。并为舅小功。)
 《明会典》为舅之长殇缌。(见备要。)〇镛案唐人虽称制礼。实未尝有文理。密察之工。故须后人补足如此。〇又按为甥当报不言者。又明人失之也。
  缌麻三月者(节)甥。〇传曰。甥者何也。谓吾舅者。吾谓之甥。何以缌也。报之也。(丧服。)
 
马融曰。甥从其母而服已缌。故报之。〇郑曰。甥。姊妹之子。〇敖曰。亦丈夫妇人同。
 《旧唐书礼仪志》高宗显庆三年。修礼官长孙无忌等奏曰。古礼甥为舅缌。舅报亦同。贞观中八座议奏。舅服小功五月。今律。舅报于甥服犹三月。谨按旁尊之服。礼无不报。己非正尊。不敢降也。今请改律。舅报甥亦小功。〇镛案魏徵等。苟顺上旨。轻改圣典。而实未尝弥缝罅漏。以成文理。故其破碎不完。须后人补足如此。
外亲三(姨母姨子相为服。)
  小功五月。(节)从母丈夫妇人报。〇传曰。何以小功也。以名加也。外亲之服。皆缌也。(丧服。)
 马融曰。母之姊妹也。言丈夫妇人者。异姓无出入降。皆以丈夫妇人。成人之名。名之也。报者。从母报姊妹之子男女也。(又云。外祖从母其亲。皆缌也。以尊名加故小功。)〇郑曰。外亲异姓。正服不过缌。贾云。本非(一作无)骨肉。情疏。故圣人制礼。无过缌也。 丈夫妇人姊妹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19H 页
之子。男女同。〇雷次宗曰。外亲之服。不过于缌。于义虽当。求情未惬。苟微有可因。则加服以伸心。外祖有尊。从母有名。故皆得因之。加以小功也。〇朱子曰。母之姊妹服。反重于母之兄弟。缘于兄弟。既嫁则降服。而于姊妹之服。则未尝降。故于舅服缌。于从母服小功也。〇敖曰。从母之义。与从父同。〇镛案大传曰。同姓从宗。异姓主名。此圣人制礼之律例也。故世母叔母。以名服之。嫂之与叔。以名远之。从母之服。以名加之。总有奥旨。非末学浅见所敢轻议也。(朱子谓姊妹不降服者。据两女各出不再降也。)
 《通典》晋袁准正论曰。从母小功五月。舅缌麻三月。礼非也。舅之与姨。俱母之姊妹兄弟。焉得异服。从母者。从其母而为庶母者也。亲益重故小功也。舅不称父。姨不称母。谓姨母为从母者。时俗之乱名也。春秋传。息妫过蔡。蔡侯曰。吾姨也。尔雅曰。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左传。臧宣叔。娶于铸。继室以侄。穆姜之姨子也。姊妹相谓为姨。故其子谓之姨子。其母谓之姨母。从其母而来。故谓之从母。从母姨母。为亲一也。因复谓之从母。此因假转辞而遂为名者也。〇或曰。袁准以经云从母。是其母妹。从其母来。为己庶母。其亲益重。故服小功。非通谓母之姊妹也。宣舒曰。二女相与。行有同车之道。坐有同席之礼。其情亲而주-D002其恩曲。而至姊妹通斯同矣。兄妹别斯异矣。〇庾蔚之曰。外亲以缌断者。抑异姓。以敦己族也。〇朱子曰。(答余正夫书。)来谕以为从母。乃母之姑姊妹为媵者。恐亦未然。盖媵而有子。自得庶母之服。况媵数有等差。不应一女适人。而一家之姑姊妹皆从之也。且礼又有从母之夫之文。是则从母固有嫁于他人者。若从媵者小功。则不知不从者。又当何服。凡此难以强通。后王变而通之。未为过也。〇徐曰。袁氏之论巧矣。然于礼则未合也。礼之所谓媵兼有侄在。非耑指姊妹也。兼有他国之女在。非耑指己之姊妹也。谓媵为从母可乎。况既来为父妾。自有庶母之服。何不服以庶母之服。而别制为从母之服耶。且以此条为父妾。将母之姊妹之服。又见于何许耶。〇镛案从父从祖。何所从而称从乎。袁说非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19L 页
缌麻三月者。(节)从母之长殇报。(丧服。)
 马融曰。降一等故缌。〇贾曰。中下之殇无服。
外亲四(姑子舅子相为服。)
  缌麻三月者。(节)舅之子。〇传曰。何以缌。从服也。(丧服。)
 郑曰。内兄弟也。(贾云。从服者。亦是从于母而服之。)〇伊川曰。异姓之服。只推得一重。若为母而推。则及舅而止。若为姑而推。则可以及其子。故舅之子为服。却为姑之子服。既与姑之子服。舅之子须报之也。故姑之子。舅之子。其服同。〇敖曰。此与姑之子相为。皆男女同也。〇镛案外亲。虽出嫁无降。
  缌麻三月者。(节)姑之子。〇传曰。何以缌。报之也。(丧服。)
 郑曰。外兄弟也。(贾云。两相为服故云报。)〇车垓曰。为出嫁姑服大功者。由吾父之同气也。于姑之子服缌麻者。由其父之异姓也。〇徐曰。姑之子为舅之子。是从服。舅之子为姑之子。方是报服。(谓伊川说与经不合。)〇镛案同姓从宗。故为姑期。异姓主名。故为舅缌。(舅无父名轻。)其服之相悬。虽如此。及其子也。均之为异姓也。舅子则母为之服。重其服有从也。姑子则父以为外亲。其服无从也。故服例为舅子倡而后。为姑子报之。此传文所以于彼言从。于此言报也。不当以同姓之服。昭穆差降之法。议此异姓之服也。诗云。如琢如磨。
外亲五(从母昆弟相为服。)
  缌麻三月者。(节)从母昆弟。〇传曰。何以缌也。以名服也。(丧服。)
 马融曰。姊妹子相为服也。以从母有母名。以子有昆弟名。(贾云。以名服者。从母有名而服其子也。必知不因兄弟。名以其昆弟。非尊亲之号。)〇敖曰。从母姊妹。亦存焉。外亲妇人。在室适人同。又曰。名谓昆弟之名。母于姊妹之子小功。子无所从也。惟以名服之。〇镛案贾说大非也。舅之子姑之子。不言昆弟。从母之子。特言昆弟。与同姓不殊。传曰。以名服者。贵昆弟之名也。舅之子姑之子。所以不得称昆弟者。凡称昆弟之法。如从父昆弟。从祖昆弟。必其彼我所承。两义平正。然后其名乃立。今也一舅一姑。其义偏畸。从舅从姑。其名不立。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0H 页
唯于从母之子。两义平正。可用从父之例。得立昆弟之名。此其所以贵名也。贾说不谬乎。〇又按从母被出。为从母昆弟无服。已见出母条。
外亲六(从母之夫。〇舅之妻。)
  从母之夫。舅之妻二夫人。相为服。君子未之言也。或曰。同爨缌。(檀弓。)
 郑曰。二夫人。犹言此二人也。时有此二人同居死。相为服者甥。居外家而非之。又曰。以同居生缌之亲可。(孔云。此皆据缌麻正衰。非吊服也。何胤以为吊服。加麻绖。如朋友然非也。凡吊服。不得称服。)〇横渠曰。此甥自幼居从母之家。或舅之家。孤稚恩养。直如父母。不可无服。所以为此服也。(从母之夫。与舅之妻。相对如何。得此称知是甥也。)〇朱子曰。母族三。(母之父、母之母、母之兄弟。)恩止于舅。故从母之夫。舅之妻。皆不为服。推不去故也。(又云。二人相为服。这恰似难晓。往往是外甥。在舅家。得见舅母与姨夫。相为服。故异之也。)〇吴澄曰。时有依从母家同居者。又有依舅家同居者。念其鞠养之恩。为之服。然礼之所无。故又记或人之言。张子义是也。(郝敬说亦同。)〇顾炎武曰。从母之夫。与谓吾从母之夫者。相为服也。舅之妻。与谓吾舅之妻者。相为服也。上不言妻之姊妹之子。下不言夫之甥。语繁而冗。不可以成文也。〇徐曰。张吴之解。是也。注疏之说。备览而已。〇镛案妻之兄弟妇。与夫之姊妹夫。此路人也。(又若嫂叔然。)路人虽一生同爨。岂有相为服之理。郑之不晓事如此。〇又按配我姨舅。又与我同爨。故或可以为缌云尔。路人同爨者。何得尽缌乎。后之陋儒。误读此文。每于无服之人。辄为同爨缌之说以处之。大谬矣。
 《刘绩三礼图说》从母夫妇小功。(于舅不加者。以母而及从母。又及其夫。犹以父而及从父。又及其妻也。)〇徐曰。从母之夫无服。经有明文。乃刘氏忽创。此说何也。得母因丈夫妇人四字。误以丈夫为从母之夫耶。不守经传。而妄为无稽之论。其谁信之。
 《唐礼仪志》为舅母缌。(韦绦奏及诸臣奏详见下条。)
 《黄勉斋仪礼经传续解》云。案本朝乾德三年。左仆射魏仁浦等奏云。唐明皇增舅母服缌麻。又堂姨舅服袒免。讫今遵行。遂为定制。及案今服制令。与温公书仪等书。并不见。有舅母服缌麻及堂姨舅袒免之文。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0L 页
〇徐曰。案舅母之服。唐朝既制于前。宋初复遵于后。而服制令诸书不载者。盖前此礼院及刑法司所执姨舅嫂叔。皆加至大功。妇翁女婿。皆加至小功。至天圣时。学士孙奭。请两制详定。因并舅母服而削之也。夫舅母无服。虽本古礼。然檀弓有同爨服缌之言。明皇既定之为制。则后世因而仍之。于礼亦无害。傥以古礼所无。不可增益。则后世之增益古礼者。不知凡几矣。何独于此条龂龂也。〇又曰。开元迄今律俱无者。此制定于开元礼既成之后。故不复补载。至政和礼诸书。则此制已革。故无可载也。
 《问解》宋浚吉问曰。舅之妻无服。国制缌。当何从。〇沙溪答曰。开元礼及国制。皆缌。从厚不妨。〇镛案开元礼无舅母服。
外亲七(唐礼升母党之服。)
 《旧唐书礼仪志》开元二十三年制曰。服纪之制。或有所未通。宜令礼官学士详议。〇太常卿韦绦奏曰。外祖正尊。同于从母之服。(皆小功。)姨舅一等(谓亲同。)服。则轻重有殊。(为舅缌。)堂姨舅。亲即未疏。(谓母之四寸兄妹。)不相为服。亲舅母。来承外族。(舅之妻。)同爨之礼不如。(谓不缌。)窃以古意有所未畅也。为外祖请加至大功九月。为舅加小功五月。堂姨舅疏降一等。亲舅母先无制服。并望加至袒免。〇太子宾客崔沔议曰。正家之道。不可以贰。内有齐斩。外服皆缌。尊名所加。不过一等。此先王不易之道也。前圣所志。后圣所传。其来久矣。昔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贞观修礼。(句)时改旧章。渐广渭阳之恩。不遵洙泗之典。及弘道之后。唐元之间。国命再移于外族矣。徵兆斯见。可不诫哉。开元初卢履冰状。论丧服敕令佥议。于是群议纷拿。各安积习。陛下运稽古之思。发独断之明。至开元八年。得降别敕。一依古礼式。固宗盟社稷之福。更图异议。窃所未详。愿守八年明旨。以为万代程法。〇职方郎中韦述议曰。上自高祖。下至玄孙。谓之九族。由近及远。称情立文。日月高悬。咸所仰也。丧服传曰。外亲之服皆缌。郑玄曰。异姓正服。不过缌麻。父母之恩不殊。而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1H 页
独杀于外氏。圣人之心。良有以也。丧服传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由此言之。母党本族。不可同贯明矣。今若外祖及舅。加服一等。堂舅及姨。列于服纪。中外之制。相去几何。古之制作者。知人情之易摇。别其同异。轻重相悬。欲使后来之人。永不相杂。微旨斯在。岂徒然哉。且五服有上杀之义。必循源本方及条流。族祖昆弟。皆缌麻三月。以其出于高祖。其服不得过于高祖也。堂姨舅。若为之制服。则外曾祖父母及外伯叔祖父母。亦宜制服矣。外祖加至大功。则外曾祖合至小功。外高祖合至缌麻。若举此而舍彼。事则不均。弃亲而录。疏理则不顺。推而广之。是与本族无异矣。苟可加也。亦可减也。往圣可得而非。则礼经可得而隳矣。请依仪礼丧服为定。〇礼部员外郎杨仲昌议曰。为舅缌。文贞公魏徵。加至小功。虽文贞贤也。而周孔圣也。以贤改圣。后学何从。如以外祖加至大功。则岂无加服于外孙乎。外孙大功。则本宗庶孙。何相浅乎。礼播于天地。并彼日月。贤者由之。安敢小有损益也。丧服之纪。先王大猷。奉以周旋。以匡人道。涉于异端。岂曰弘教。伏望各依正礼。(杨伯成刘秩议并略同。)〇上手敕曰。舅母于舅。有三年之服。则舅母之服。不得全降。宜服缌麻。堂姨舅宜服袒免。又礼记云。同爨缌。若比堂姨。舅则厚矣。若以所服。不得过本。须为外曾祖父母及外伯叔祖父母制服。亦何伤乎。卿等更熟详之。〇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礼部尚书李林甫等奏曰。陛下体至仁之德。推广恩之道。再发德音。更令详议。臣等案大唐新礼。亲舅加至大功。与从母同服。今圣制亲姨舅小功。舅母缌麻。堂姨舅袒免。通于物情。自我作则。并望准制施行。制从之。〇镛案唐之诸帝皆淫于内宠。听于妇言。故偏欲重报母党。轻改先王之典礼。卒成失国之豫兆。后王知所鉴矣。
 《高丽史礼志》为外祖父母期。为舅大功。为姨在室大功。为舅妻小功。为外甥小功。为外甥女在室小功。为姨及外甥女适人缌。为堂舅缌。〇镛案高丽立国。适与五代相值。所奉礼义。皆唐人之绪馀。故外党之服。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1L 页
若是其隆重。厥咎在唐。勿云外蕃。有重母之俗也。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五卷○丧礼四笺(卷十五)
 丧期别(十七)
  
外亲八(出母之子。为母党无服。)
  出妻之子为母期。则为外祖父母无服。传曰。绝族无施服。(句)亲者属。(丧服传。〇已见出母第十七条。)
  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母死则为其母之党服。为其母之党服。则不为继母之党服。(服问。〇已见出母第十七条。)
 《通典》晋束晰问嫡子为出母无服。母为子何服。〇步熊答母为之服周。嫡子虽不服。外祖犹为服缌麻也。〇镛案子之无服。非绝其母。乃为祭屈。(以祭故无服。)子虽不服。母犹服周可也。外孙之无服也。为绝族也。(丧服传。)孙既绝族祖。犹施服。有是理乎。王恺褚粲。从母昆弟也。恺母被出。与之无服。车胤庾蔚之论。犹可考也。(出母第十八。)此既先绝。彼亦随绝。理所宜然。步熊之说。岂不谬乎。(沙溪答。同春之问。亦引步熊之说。)
 
《通典》成洽曰。出母嫁母。俱绝族。今为嫁母服。其不然乎。(谓钟毓身为父后。服其嫁母。)〇吴商答曰。嫁母父不命出。何得同出母乎。又出母之党无服。嫁母之党应服之。岂可复同乎。〇沙溪曰。(答同春之问。)嫁母党。经无不服之文。但家礼嫁母出母服无异。独于其党不同。未知如何。(此下引吴商之说。)〇镛案出母者。父绝母也。嫁母者。母绝父也。(父卒而母嫁。)出母生而乖者也。嫁母死而背者也。出母情或可悲。(或有无罪被出者。)嫁母愆由自作。出母恋犹在子。嫁母爱已。移他。出母怀绝天之戚。(三从绝。)嫁母有受我之厚。十分秤量。嫁母之不及出母远矣。中国儒论。每欲崇嫁而卑出。何其惑也。有人于此。生而一妻出。死而一妻嫁。使死者有知。悔出乎。恕嫁乎。此易知之理也。吴商犹云父不命出。岂非死其亲而诬之乎。圣经不立嫁母之名。盖以既出吾门。均是出母也。嫁母之党。何服之有。
外亲九(为前母之党无服。)
 《通典》晋蔡谟答王濛曰。前母之党。应为亲。惠帝时。尚书令满武秋。是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2H 页
曹彦真前母之兄。(在舅列。)而不为外亲。相见如他人。吾昔以问江思悛。悛以为人疑服继母之党。不服前母者。以不相及也。继祖母亦有不相及者。而皆与其党为亲。何至前母而独疑之。(魏时王毖之子王昌。为前母追服。时人疑之。安平王孚以为前母之党。不应为亲。是郑氏之义也。卞仁刘叔龙议谓昌应服三年。吾以卞刘议为允。)〇何琦前母党议曰。生不及祖父母。而父税丧。己则否。若与祖乖违。父既没而闻丧。岂可拘以不税而废其正服乎。(节)前母之尊。家人正称也。其易了如皦日。(太康初。议王昌前母服。卞粹以为母之非亲而服三年者。非一也。前母义存配父。盖己生不及。故无其制。非于义不可也。)礼母出。为继母之党服。故尊其所从。则不敢不服也。〇荀讷曰。人有与前母家为亲者有否者。讷率意而答之。谓不应亲。又问传曰。继母之配父。与因母同。然则前母之配父。不异继母。何以不为亲。(又问于荀讷。)答曰。所以不与前母之党为亲者。주-D001不相及也。父执子婿之礼。子固不可以不拜。(谓前外祖尚存。)犹不得以外祖父母为名。名之不正则非亲也。〇徐曰。后母之子于前母之家。犹己外家也。乃以为恩不相及而不服。甚至满武秋为曹彦真前母之兄。而相见如路人。不亦可异之甚乎。蔡谟、江思悛之论。可谓当矣。〇镛案继母前母。其配父一也。则前党之服。宜照继党之例也。法曰。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明母未出。无服于继党也。独于前母之党。母虽未出。而为之制服。有是理乎。为继母虽服三年。为继党不嫌无服。王昌之为前母三年。何所当于此议乎。昌之前母。全节守家。养姑承祀。昌之为前母三年。义所不疑。(或疑王昌不当为二母皆服三年。然庶子为嫡庶母皆服三年。与贰斩不同矣。)王昌何曾服前母党乎。妾子为君母之党。君母卒则不服。况于前母之党。前母已卒。而犹服其党。有是理乎。且妾子之于君母。君母在则从服其党。所以明尊卑也。若于前母之党。前母虽存。(如王昌。)亦当无服。何者。前母之子为继母之党。继母虽存。犹不为服。(经曰。母卒则为其母之党服。)但照此例。不得有踰也。江、蔡、何、荀之论。曰东曰西。未见确据。徐健庵谓当为前党有服。失经旨矣。
外亲十(无亲母党。有继母党者。)
 《郑志》赵商问曰。礼母亡则服其党。不服继母党。以外氏不可二也。若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2L 页
母党先灭亡无亲。己所未服。服继母党否。郑玄答曰。此所问。权也。非礼之正。假令母在。本自都无亲党。何所服耶。权者由心。(出通典。)〇庾蔚之曰。母亡。礼应服其母之党。不服继母之党。不可以母党先已灭亡。而服继母之党。若服继母之党。则乱于己母之出也。〇镛案庾说。是也。
外亲十一(为母之继母。)
 《今补》乙问曰。继母之母。唯出母之子有服。礼也。若母之继母。法当何服。此虽属从。天性不连。便是徒从。似当无服。〇甲答曰。继母如母女。虽出嫁。服之如父。(不杖期。)身为其子。安得无服。为之小功。如外祖母。可也。〇乙曰。礼。庶女之子。为母之君母。母卒则不服。(小记文。)郑注以为徒从。故所从亡则已。以此推之。为母之继母。亦当母卒则不服也。母之嫡母。既为徒从。母之继母。独非徒从乎。〇甲曰。庶女自有其母。嫡母虽卒。其母俨存。故庶女之子。绝其徒从。母卒则不服可也。今继母之女。其母先亡。以继母为母。其身虽死。其子岂以徒从而绝之乎。〇乙曰。庶女之母。未必不先亡。庶母先亡。嫡母后亡。则为其外孙者。母虽卒。而亦服乎。嫡母继母。均之天性不连。则均之为徒从也。经例既明。我玆不服。〇镛案乙说是也。为母之继母。母在则小功。母卒则不服。是经例也。
外亲十二(为夫之母党。)
  有从无服而有服。公子之妻。为公子之外兄弟。(服问。)
 郑曰。谓为公子之外祖父母从母缌麻。〇孔曰。公子被厌。不服外家。是无服也。(知非公子姑之子者。以丧服记云夫之所为兄弟妻。皆降一等。夫为姑之子缌麻。妻则无服。)凡小功者。谓为兄弟若同宗。直称兄弟。以外族。故称外兄弟也。〇徐曰。公子之妻。既为其夫之外祖父母从母。则凡诸人之妻。皆为其夫之外祖父母从母。可知也。故取此条补之。不及夫之舅者。舅本服缌。妻降一等。则无服。故不言也。〇镛案今既为舅小功。则其妻亦当服缌。
 《礼考》郝敬曰。公子之外兄弟。即公子妻之兄弟也。(言公子者。从夫也。)郑说非也。既称兄弟。何谓为外祖父母从母乎。〇万斯同曰。外兄弟当是姑之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3H 页
子。不然。是舅之子。乃不指此三人者。妻降一等。姑舅之子。皆无服。故不言也。独是礼言兄弟。而以外祖父母从母当之。岂外祖父母从母。可称为兄弟乎。记言小功以下为兄弟者。盖指小功之兄弟。非谓凡小功者。皆可称之为兄弟也。孔氏之说。诬经惑世。其谬有不可得而掩者矣。此条。固不可解。〇徐曰。凡妻之兄弟。皆无服。何必系以公子。郝氏解未当。〇又曰。孔疏凡小功者。谓为兄弟。盖本齐衰三月章小功者。兄弟之服也。〇镛案外兄弟者。犹言外党也。古者小功以下。谓之兄弟。不问其行列之尊卑。九经文例。历然可验。诗云。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未必同父母亲兄弟。不如友生也。春秋传曰。一二兄弟奖顺天法。未必一二兄弟。昭穆皆同也。士丧礼曰。主人啼。兄弟哭。未必祖孙叔侄。恬然不哭也。此云外兄弟。通指母党。而母党惟外祖与从母。方于其妻有服。郑孔指此二人。其义甚正。郝则以妇人之服其私亲。为妻从夫服。万则以孔氏之恪遵经例。为惑世诬民。不亦难乎。读古经者。宜先明字例文例。
 
《开元礼》缌麻条曰。为夫之外祖父母报。(家礼两言之。)为夫之舅及从母报。(家礼两皆两言之。)〇镛案此六人者相为服。唐宋诸礼及明会典。皆有之。独清律及我国典无之。(备要。亦云国制无。)
 朱子曰。舅于甥之妻有服。甥之妻于夫之舅。却无服。可疑。恐是舅则从父身上推将来。故广。甥之妻则从夫身上推将来。故狭。(出语类。)〇镛案夫之舅甥之妻。此二人在古无服。而开元礼明云缌报。岂有一服一否之理。朱子必无此言。此记录之误也。家礼。是朱子初年之书。而夫舅甥妻之服。明明列书。岂至晚年。却云舅服。而妇不报乎。语类之难于尽信。有如是矣。
外亲十三(为妻之父母。)
  缌麻三月者。(节)妻之父母。〇传曰。何以缌也。从服也。(丧服。)
 马融曰。婿从妻而服。(郑亦云。)〇敖曰。从期而服缌。是降于其妻三等矣。妻从夫降一等。子从母降二等。夫从妻降三等。差之宜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3L 页
《服问》曰。有从重而轻。为妻之父母。(郑云。妻齐衰而夫从缌麻。不降一等。言非服差。)有从有服而无服。公子为其妻之父母。(郑云。凡公子厌于君。降其私亲。女君之子不降也。)〇小记曰。世子不降妻之父母。(郑云。世子。天子诸侯之适子。)〇徐曰。世子不降妻之父母。而公子反无服何也。盖缘世子得遂其妻服。而公子于妻。则在五服之外。縓冠麻衣。既葬而除。彼于妻。既不服。则妻之父母。又何服之有。(应镛云。天子诸侯降其妻父母。而世子上不敢拟于尊者。储副韬潜而未有君道也。)〇镛案为其母练冠者。庶公子也。为妻縓冠者。嫡公子庶公子之所同也。郑谓女君之子不降。恐误也。世子之妻。君所服也。公子之妻。君所不服也。服与不服之源。在君。
外亲十四(为前妻之父母。)
 《通典》晋永和中。司徒符问云。若妻已没。犹应服其父母不。大(一作太)常、杜潜等答曰。伉俪判对。恭承宗庙。不以存亡为异也。〇司徒又问曰。小记曰为君母后者。君母卒则不服其党。徒从者所从亡则已也。若母犹然。妻可知矣。今云不以存亡为异。何所据耶。国子博士张凭曰。徒从者。君母之党。从重而轻者。妻之父母也。与从者本别。礼天子诸侯服妻之父母。明其义重也。妻从夫。明与夫从妻其正对。宁可复夫没则已乎。〇刘系之问曰。礼云母党不二服。亲无二统故也。以例准则妻党不二服。明矣。荀讷答曰。妻党不二服。礼所不载。母党有出有继。情事不同。谓前妻虽卒。终当同穴。今妻配己。理无异前。不以存亡为异也。且礼无其文。当俱有服。〇或问曰。妻死更娶。为前妻父母服不。步熊答曰。此皆徒从服耳。所从亡则已。季祖钟驳曰。夫妇应属从也。又夫妇合葬。妻之父母。不得不服。〇曹述初问曰。有人再娶。后妻无父母。而前妻父母亡。当有服不。范宁答曰。小记云从服者。所从亡则已。今妻既卒。则无所从。不应服也。(述初又曰。妻为夫党。既为属从。至于夫卒。服之无亏。妻之父母。妻卒则已。统例准情。不见其义。宁又答曰。世间行事。鲜有同者。殆是率心而行也。)〇宋庾蔚之谓夫妻。一体之亲。而谓妻父母徒从。失之甚矣。或疑外氏无二统。则妻之父母。亦不宜二。意以为母之两三。亲继不同。妻之三四。于己犹一。非其例也。(家礼及会典。亦云妻亡而别娶亦同。)〇镛案妻之嫡母继母。徒从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4H 页
妻在则从服。妻卒则不服。宜也。(所从亡则已。)经曰。为母之君母。母卒则不服。(小记文。)此其例也。
外亲十五(为婿。)
  缌麻三月者。(节)婿。〇传曰。何以缌也。报之也。(丧服。)
 马融曰。婿从女而为己服缌。故为之报。〇镛案妻之继母。为其婿。亦女卒则不服也。
 《五代会要》后唐清泰三年。太常博士段颙言。妻之父母及婿。旧服缌麻。今给假令式。服小功。下尚书省集议。左仆射刘煦等奏上诸服纪。请一依开元礼。从之。(开元礼服缌。)〇镛案高丽史礼志。妻父母及女婿。皆服小功。其法盖出于后唐也。
外亲十六(外孙奉祀者。为外祖加服当否。)
 《春秋》襄公六年秋。莒人灭鄫。〇谷梁传曰。非灭也。立异姓。以莅祭祀。灭亡之道也。(范宁云。莒是郑甥。立以为后。非其族类。故言灭。〇何休云。莒女嫁为鄫夫人。无男有女。还嫁于莒。有外孙。鄫子立其外孙。)〇胡安国曰。莒人以其子为鄫后。与黄歇进李园之妹。吕不韦献邯郸之姬。其事虽殊。其灭人之祀一也。〇镛案外孙为后。比之灭亡。既然如此。法当严禁。其为外祖加服与否。非所当问。王肃、庾蔚之等。犹云异姓为后者。隆其所后。降其本亲。一如同宗。支子之为大宗后者。尚可曰知礼乎哉。
 《通典》晋大宰鲁公贾充。李、郭二夫人。有子皆夭。充无嗣。及充薨。郭表充遗意。以外甥韩谧为充子。诏曰。大宰尊勋不同常。人不得为比。〇博士秦秀议曰。充舍宗族弗授。而以异姓为后。悖礼溺情。以乱大伦。春秋书。莒人灭鄫。圣人岂不知耶。又诏书。自非功如大宰。不得为比。然则以外孙为后。自非元功显德。不之得也。天子之礼。盖可然乎。绝父祖之血食。开朝廷之祸门。谥法。昏乱纪度曰荒。请谥荒。公不从。(出晋书本传。)〇镛案外孙奉祀之悖理乱伦。经戒如彼。儒议若此。世俗犹有此说。持法者赦之乎。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4L 页
《礼考》唐顺之。撰施推官墓志曰。龚渐者。龚氏妹所生子也。初公未有子。因子渐。公卒。渐行三年丧。以子报之。呜呼。甥舅之不相为后也。久矣。施氏之有后无后。固不在渐矣。(观公日记所载周氏之事及朱子答汪尚书之书。而自题其后。盖不以周氏之祭。其外家为是。而必以朱子为外家立后之言。为不可易也。)〇汪琬为外祖后。辨曰。广之之嗣于毛也。(广之姓汪氏钝翁族人。)殆与莒灭鄫类欤。鬼神不歆非族。岁时祭告。毛之先人享之乎。(广之外祖本毛氏。)反汪之姓。受汪之祀。是在善继也。〇徐曰。案律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族者。杖六十。若以子与异姓人为嗣者。罪同。其子归宗。此乞养异姓子。亦言无后者耳。若鄫莒之事。又律文所不载。当从重科断者也。〇镛案龚渐为舅后。冒丧三年。此所谓为外祖后。而加服者也。法所当禁。礼又何论。
杂叙一(继父同居者期。)
  不杖麻屦者。(节)继父同居者。〇传曰。何以期也。传曰。夫死。妻稚子幼。子无大功之亲。与之适人。而所适者。亦无大功之亲。所适者。以其货财。为之筑宫庙。岁时使之祀焉。妻不敢与焉。若是则继父之道也。(丧服。)
 马融曰。稚。少。幼。小也。无大功之亲。以收养之故。母与之俱行适人。〇郑曰。妻稚。谓年未满五十。(贾云。内则云妾年五十闭房。不复御。)子幼。谓年十五已下。(贾云。论语云六尺之孤。郑亦云十五以下。)大功之亲。谓同财者也。(贾云。小功已下疏。)筑庙于外。神不歆非族。(贾云。大戴礼文。)妻不敢与焉。恩虽至亲。族已绝矣。夫不可二。(贾云。与继父为妻。)此以恩服尔。〇陈铨曰。子有大功。不可以随母。彼有大功。不可以专财也。〇贾曰传曰以下。引旧传为问答也三者。皆具。即为同居。〇郝敬曰。独父孤子。终身相依。真继父矣。〇吕坤曰。万物一本。母百可也。父可二乎。父没矣。可继乎。母缘父有。父不缘母有也。仪礼。有继父。圣人名之乎谬矣。〇汪琬曰。苟其大宗。家必有庙。无所事于更筑。且独无小功以下诸亲乎。苟其支子。则不当有庙。况幼孤乎。崔杼娶东郭姜。以其孤棠无咎入。卒兆大乱。同居之祸如此。嗟乎。三礼唯仪礼最古。然其说犹有难信者。〇顾炎武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虽三王之世。不能使天下。无孤寡之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5H 页
人。为此制者。所以寓恤孤之仁。而劝天下之人。不独子其子也。(以其货财为之筑宫庙。此后儒不得其说而为之辞。)〇朱蕫祥曰。有存亡继绝之恩。故谓之继父。(如管仲之称仲父。范增之称亚父。)春秋鄫子取莒女。为夫人。襄公六年。鄫子立莒子为后。孔子书曰。莒人灭鄫。谷梁传曰。非灭也。立异姓。以莅祭祀。灭亡之道也。异姓为父子。灭人宗祀。黄歇、不韦之行。春秋所不容。先王制礼。安得有是哉。故曰后儒之误解。〇王志长曰。妇有二夫。非礼也。况子可父他人乎。但妻稚夫死。子幼无亲。若不开改嫁一途。则转于沟壑而已。乃所适者。能筑庙时祀。若敖氏之不馁。皆若人所赐。故同居则期。〇镛案大学论平天下之法有三。其一曰恤孤。盖慈幼者。先王之大政也。一夫不得其所。若己推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方其制礼而立法也。顾独无寓其义者乎。失父之子随母适人。若飘蓬漂梗。其所仰者。惟继父之庇覆耳。为继父者。亦知我有是恩。彼有是服。则其爱而抚之也。岂不深挚乎。此圣人所以制为此礼。以劝其恤孤慈幼也。其微权妙旨。正合体究。而傅玄袁准。击之于前。汪琬、吕坤。讥之于后。啄毁圣经。靡所不至。岂不妄哉。〇又按妻稚。谓年不满二十也。年弥稚则强暴四集。其守志弥难。宁再嫁。为卫身之术。故君子恕之。若年近五十。色衰而智深者。当屹然独立。以庇其子。何足以赖人乎哉。郑论谬矣。
杂叙二(继父异居者。齐衰三月。)
  疏衰无受者。(节)继父不同居者。(丧服。)
 郑曰。尝同居今不同。〇敖曰。不降为大功者。恩同于父。不敢以卑服亵之。继父于子同居。皆不为服。知不为服者二章无报文。且齐衰三月。不可用于卑者也。〇镛案慈母之为慈子。继父之为寓子。皆不言报服者。有下庇之恩。无上逮之义也。然慈子犹宜有服。寓子尤所当无也。
  同居则服齐衰期。异居则服齐衰三月。必尝同居。然后为异居。未尝同居。则不为异名。(丧服传。)
 马融曰。未尝同居。谓己自有宗庙。不随母适人。初不适人。何异居之有。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5L 页
陈铨云(一作曰)。异居者。昔尝同。今不同也。 〇郑曰。未尝同居则不服之。〇贾曰。三者皆具。其后或继父有子。即为异居矣。为之齐衰三月。〇又曰。初与母往时。或继父有大功内亲。或己有大功内亲。或继父不为己筑宫庙。三者一事阙。虽同在继父家。亦名不同居继父。全不服之矣。〇郝敬曰。三者备。始同居而后异居。则但可为齐衰三月。〇镛案继父有子。则财产有传。是之谓不同财也。若是者。今虽同居。毕竟异居。故亦以异居论。
  继父不同居也者。必尝同居。皆无主后。同财而祭其祖祢。为同居。有主后者为异居。(丧服小记。)
 郑曰。录恩服深浅也。见同财则期。(今同财。)同居异财。(今同居。)故同居。今异居。(昔同居。)及继父有子。(将异居。)亦为异居。则服齐衰三月。未尝同居则不服。〇孔曰。异居之道有三。一者。昔同今异。二者。今虽共居。而财计各别。三者。继父更有子。便为异居云。有主后者为异居。则此子有子。亦为异居也。〇陆佃曰。言皆无主后。则子亦是也。然则继父同居。盖亦为之娶妇矣。娶妇而有子。亦异居焉。〇镛案皆无主后。谓继父既无丧主。(无大功之亲也。礼大功以上。乃为主人。)亦无祭主也。(凡丧主曰主。祭主曰后。)寓子虽娶妻产子。岂得不服乎。况后者。既死之名。(嗣死者曰后。)方论继父之服。何论寓子之主后哉。孔陆之说。皆误。
 《礼考》徐曰。案徐骏五服集。證此条。分而为二。一为继父先曾同居今不同居者。(谓父卒而母改嫁。其子随母与继父同居。后来不与同居。)一为继父虽同居。两有大功之亲者。(引丧服传。小记曰有主后者。为异居。)注云。随母之子。虽与继父同居。而继父或有亲子及随母之子。有兄弟及堂兄弟。为主后也。虽与同居。亦为先同而后异。义亦明晰。
杂叙三(女子为继父。齐衰三月。)
 《戴德丧服记》曰。女子适人者。为继父。服齐衰三月。(不分别同居异居。)〇梁氏集说云。女子子适人者。服继父。与不同居者服同。(见徐坚答问。)〇唐圣历元年。左庶子王方庆问曰。女子早孤。其母携以适人。为后夫之鞠养。及长出嫁。不复同居。今母后夫亡。欲制继父服。不知可不。(出通典。)〇文学徐坚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6H 页
答曰。丧服经小戴礼记。继父服并有明文。斯礼经之正说也。至于马融、王肃、贺循等。并称大儒达礼。更无异文。惟傅玄著书以为父无可继之理。不当制服。此礼。焚书之后。俗儒妄造也。袁准作论。亦以为此。则自制父也。乱名之大者。窃以父犹天也。爱敬斯极。岂以腼貌。继以他人哉。然以藐尔穷孤。不能自立。既随其母托命他宗。存其继嗣。生赖长育。死同行路。称情立文。岂应如是。故袁傅之驳。不可为同居者施焉。今女子长而出嫁。始不同居。此则笄总之仪。无不毕备。与筑宫立庙无异焉。(此下引戴德记及梁氏说。)今为服齐衰三月。窃为折衷。(方庆深善此答。)〇镛案女子无祭先之义。则继父无筑庙之理。既不筑庙。则亦无服期之恩。此所以女子之服。不问其嫁与不嫁。皆为之齐衰三月也。
杂叙四(同母异父之昆弟。)
 《檀弓》公叔木。有同母异父之昆弟。问于子游。(郑云。木当为朱。春秋作戍卫。公叔文子之子。定公十四年奔鲁。)子游曰。其大功乎。(郑云。疑所服也。亲者。属大功是。)狄仪有同母异父之昆弟死。问于子夏。子夏曰。我未之前闻也。鲁人则为之齐衰。狄仪行齐衰。今之齐衰。狄仪之问也。孔云。大功是者。以同父则服期。今但同母。故降一等传(一作服)大功。 〇庾蔚之曰。狄仪之前。鲁人주-D002已行之故。不云自狄仪始也。
 《圣證论》王肃曰。母嫁则外祖父母无服。所谓绝族无施服也。唯母之身有服。所谓亲者属也。异父同母昆弟。不应有服。此谓与继父同居。为继父周。故其子大功也。礼无明文。是以子游疑而答也。(又肃难郑云。礼称亲者血属。谓出母之身。不谓出母之子服也。若出母之子。服大功。则出母之父母服。应更重。何以为出母之父母无服。)又曰。孔子但说宜服与不。未说服之轻重。故子游处以大功也。(又引家语云。邾人有同母异父之昆弟死。将为之服。因颜亥而问礼于孔子曰。继父同居者。则异父昆弟。从为之服。不同居者。继父且犹不服。况其子乎。〇蜀谯周云。外亲正服皆缌。加者不过小功。今异父兄弟。母嫁所生。皆相报服。)子游为近。是也。齐衰。非也。游夏不亲问。夫子是以疑也。礼家推之以为当在小功。以母亲极于小功。(出通典。)〇镛案异姓之服。不过三月。礼制之大经大法也。故外祖小功。以尊加也。从母小功。以名加也。外亲之服。皆缌也。(礼之正。)夫异父之昆弟者。外亲也。同胞之义虽重。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6L 页
非类之嫌宜别。如之何其大功也。子游之言大谬。而郑玄、王肃。从而是之。何哉。卢氏小功之说。亦谬。
 《通典》魏明帝景初中。尚书祠部问曰。同母异父昆弟服应几月。太常曹毗述、博士赵怡。据子游郑注。大功九月。高堂崇云。圣人制礼。外亲正服。不过缌麻。异外内之明理也。外祖父母以尊加。从母以名加。皆小功。舅缌服而已。外兄弟异族无属。疏于外家远矣。故于礼序。不得有服。若以同居。从同爨服无缘章云。大功。乃重于外祖父母。此实先贤之过也。(此下引王肃说及家语。)〇镛案高堂隆之义正矣。但同胞不得无服。缌其可也。
 晋淳于睿以游夏文学之俊也。游曰大功。夏曰齐衰。二者推之。明非无服继父。尚周共胞。岂有绝道。异居大功。同居齐衰。似近人情矣。案魏尚书郎武竺。有同母异父昆弟之丧。以访王肃。肃据子思书(即家语。)曰。言氏之子。达于礼乎。继父同居服周。则子宜大功也。〇宋庾蔚之曰。自以同生成亲。王肃以为因继父而有服者。失之远矣。〇马昭曰。异父昆弟。恩系于母。不于继父。继父绝族者也。母同生故为亲者属。虽不同居。犹相为服。王肃以为从于继父而服。又言同居乃服。失之远矣。子游古之习礼。从之不亦可乎。〇齐张融云。与己同母故服大功。而肃云从继父而降。岂人情哉。继父同居有子正服。齐衰三月。乃为其子大功。非服之差。玄说。是也。(通典檀弓疏。)〇镛案出母绝族。故出母之父。与己为祖。血脉所本。尚且无服。何况出母之子。其族不正。其名不美。此高堂氏之所以欲其无服也。特以同胞之义。谓当有服。自小功以上。非所拟也。继父之期。其术与后世之为养母三年。吾东之为养父三年同。恩止其身。推不去也。王肃乃云。从继父而大功。本之家语。家语为王肃所造明矣。况后子之于前子。亦此昆弟也。其父不为寓子制服。(经无文。)又何以从乎父而服之乎。孔子必无此言。
 《礼考》横渠曰。同母异父之昆弟。服齐衰则与亲兄弟之服同。是知母而不知父。如此无分别。禽兽之道也。小功可也。〇游酢曰。不丧出母。古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7H 页
礼之正也。后世既为出母制服。则虽异父之子。亦为之服。此其失。在乎不明父母之辨。〇方悫曰。继父期则其子大功。相为服。乃其称也。〇吴澄曰。张子以为可服小功。知礼者详焉。方氏误。〇陈浩曰。鲁人齐衰三月之服。行之久矣。〇方鹏曰。游氏以为无服。横渠曰小功。予谓其母既与父绝。所生子即与途人无异。游说得之。〇俞汝言曰。从母之子。亦服缌麻异父昆弟。比之从母之子。有间矣。横渠小功之说。为当。〇顾炎武曰。异父昆弟。不当有服。子夏曰。我未之前闻。此是正说。〇吴肃公曰。今制小功。是矣。家礼谓正服。何哉。义之也可。〇徐曰。异父昆弟。自应无服。王肃同居则服之说。未可厚非也。〇镛案母之在堂。为母之父服。止小功。母之出门。为母之子。亦服小功。可乎。唐礼非也。不丧出母。则子绝其母。有是礼乎。游说非也。凡齐衰三月之服。必于属尊处施之。曾祖、旧君、宗子、继父。皆尊属也。今异父昆弟。伦既不正。属亦不尊。何得为之齐衰三月。陈说非也。鲁文公之子叔肸。不聘而娶。生声伯而出之。嫁于管氏。生二子。即声伯同母异父之昆弟也。声伯谓其弟曰外弟。谓其妹曰外妹。(成十一年。)卫青侍中。俨为戚里。安得同胞。遽同路人。鹏说。非也。母之既嫁。从母。尚且无服。从母之子。安得有服。忘其母之出嫁。视从母之亲疏。俞说。非也。法曰。外亲皆缌。
 《开元礼》小功条曰。同母异父兄弟姊妹报。(政和礼、书仪、家礼、孝慈录、会典、国典、备要。并同。清律无。)
杂叙五(为养母三年。)
 《通典》贺侨妻于氏表云。汉代秦嘉蚤亡。其妻徐淑乞子而养之。淑亡后。子还所生。朝廷通儒。移其乡邑。录淑所养子。还继秦氏之祀。〇又曰。吴朝周逸。本左氏之子。为周氏所养。周氏又自有子。时人讥逸。逸敷陈古今。卒不复本姓。〇镛案慈幼者。先王之大政也。古者。茕孤失养者。官为之收恤。使之有养。故礼无养母之服。后世婴孩颠连。有司莫之顾焉。玆所以有养母之名。养母者。衰世之事也。且养母之恩。不得过慈母。今秦周之子。推养母之恩。遂冒养母夫家之姓。以奉养母夫家之祀。则夷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7L 页
狄之俗。乱伦之甚者也。神不歆非类。而可为典乎。惟养母之祭。宜终子身。
 《魏书冯熙传》熙父辽西郡公坐事诛。熙生于长安。为姚氏魏母所养。熙事魏母孝谨。如事所生。魏母卒。乃散发徒跣。水浆不入口三日。诏不听服。熙表求依赵氏之孤。高祖以熙情难夺。听服齐衰期。〇镛案养母之服。其始也盖期也。
 《开宝礼》 宋太祖开宝六年语(一作诏)行之。 养母齐衰三年。(谓养同宗及三岁以下。遗弃之子者。与亲母同。〇家礼图同。)〇镛案此所谓养同宗者。亦三岁前失母者也。
 《孝慈录》为养母斩衰三年。〇顾湄曰。养母之服。不见于经。盖古无异姓相养之理。然乳哺抚育。恩参造化。宁有不服之理。齐斩之制。理宜然也。
 《问解》黄宗海问收养之服。沙溪答曰。三岁前养育者。虽路人。当服三年。通典亦言之。中原阁老申时行。为他人所养。为三年丧。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五卷○丧礼四笺(卷十五)
 丧期别(十八)
  
杂叙六(汉儒议收养之服。)
 《通典》后汉吴商异姓为后议曰。或问异姓为后。然当还服本亲。及其子。当又从其父而服邪。将以异姓而不服也。〇答曰。神不歆非族。明非异姓所应祭也。顷世人无后。并取异姓以自继。然本亲之服。骨血之恩。无绝道也。异姓之义。可同于女子出适。还服本亲。皆降一等。至于其子应从服者。亦当同于女子之子。从于母而服其外亲。今出为异姓作后。其子亦当从于父母服之也。父为所生父母周。子宜如外祖父母之加也。其昆弟之子。父虽服之大功。于子尤无尊可加。及其姊妹。为父小功。则子皆宜从于异姓之服。不得过缌麻也。〇镛案甥孙之于舅祖。天性相连。而莒之后鄫。春秋书灭。况取路人之子。立之为后哉。此俗昉于汉代。先王之世。无此事也。古者恩养之服。于妇人则有为慈母三年。于男子则有为继父期年。异姓收养之子。为其公妪。其服亦当照此为妪。虽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8H 页
无父命。或可为三年。为公。虽有父道。必不过期年也。天性之。服父重母轻。恩养之服。妪重公轻。何者。乳育呴哺。非男子之所能为也。既无天施之玄义。又无坤养之至意。如之何其三年也。赵武之为程婴齐衰三年。此天地罔极之恩。千古一有之事。且赵武以程婴为恩人。曷尝以程婴为养父哉。天伦无改。名义不变。则虽制三年之服。非吴商之所得引也。今详吴商之议。此子明有本亲。对门连里。本非遗弃之孩。婴乃是壮大之成人。其所为后。如后唐之以胡后李。后周之以柴后郭。稍知先王之法者。当斥之为夷狄之俗。乃反自制服纪。如妇人出嫁之例。不亦悖乎。凡收养之服。为妪三年。为公期年。上不溯本。(为公妪之父母。宜无服。)下不流末。(至此子之子。不服公妪。)不降其本亲。其祭也亦然。(不祭公妪之父母。至其子。亦不祭公妪。)庶乎其无讥也。(为慈母后者。其法本然。)
 魏儒四孤论曰。遇兵饥馑。有卖子者。有弃沟渎者。有生而父母亡。无缌麻亲。其死必也者。有俗人以五月生子。妨忌之不举者。(凡四种。)有家无儿。收养教训成人。或语汝非此家儿。礼异姓不为后。于是便欲还本姓。为可然不。〇博士田琼议曰。虽异姓。不相为后。礼也。家语曰。绝嗣而后他人。于理为非。今此四孤。非故废其家祀。既是必死之人。他人收养以活。且褒姒长养于褒。便称曰褒。无常姓也。其家若绝嗣。可四时祀之于门户外。(徐干曰。祭所生父母于门外。不如左右边。特为立宫室别祭也。)有子可以为后。所谓神不歆非类也。〇大理王朗议曰。收捐拾弃。不避寒暑。且救垂绝之气。而肉必死之骨。可谓仁过天地。恩踰父母者也。吾以为田议是矣。〇王脩议曰。当须分别此儿有识未有识耳。有识以往。自知所生。虽创更生之命。受育养之慈。枯骨复肉。亡魂更存。当以生活之恩报公妪。不得出所生而背恩情。报生以死。报施以力。古之道也。〇军谋史于达叔议曰。此四孤者。非其父母不生。非遇公妪不济。既生既育。由于二家。弃本背恩。实未之可。弃绝天性而戴他族。不为逆乎。公妪若终为报。父在为母之服。别立宫宇而祭之。毕己之年也。诗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今四子服报如母。不亦宜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8L 页
乎。(崔凯丧制驳曰。以为宜服齐衰周。方之继父同居者。)〇宋庾蔚之曰。四孤之父母。不得存养其子。岂不欲子之活。推父母之情。岂不欲与人为后。而苟使其子不存耶。如此则与父命后人。亦何异。既为人后。何不戴其姓。神不歆非类。盖舍己族而取他人之族为后。若己族无所取而养他人者。生得养己之老。死得奉其先祀。神有灵化。岂不嘉其功乎。唯所养之父自有后。而本宗绝嗣者。便当还其本宗。奉其宗祀。服所养父母。依继父齐衰周。若二家俱无后。则宜停所养家。依为人后。服其本亲。例降一等。有子以后。其父未有后之间。别立室以祀之是也。〇镛案四孤之子。为其妪三年。(如慈母。)为其公期年。(如继父。)上不溯本。下不流末。(义见上。)不降本亲。不举世祭。此六者无易之道也。田琼王朗庾蔚之议。皆非礼之邪说也。或曰。其服其祭。上不溯本。下不流末。则人谁有收养四孤者乎。余曰。收养四孤。欲以为后者。必氓隶之贱流也。大夫为是。则为韩谧之缵贾。(贾充事见下。)诸侯为是。则为莒子之灭缯。(襄六年。)天子为是。则为阳翟之篡嬴。(吕不韦。)而可为礼哉。氓隶之贱。有鬼无庙。祭止父母。使此四孤之子。能服其公妪。葬祭如法。虽上不溯本。下不流末。岂有憾哉。苟为无憾。何患收养无人乎。
 司徒陈矫。(字季弼。)本刘氏。养于陈氏。及其薨。刘氏弟子疑所服。以问王肃。答曰。昔陈司徒丧母。(丧本母。)诸儒陈其子无服。(谓孙为祖母无服。)为人后者。其妇为舅姑大功。祖至亲也。而可以无服乎。推妇降一等。则子孙宜依本亲而降一等。〇镛案王意。盖谓出子之子。为本亲降一等。则本亲之报之也。亦降一等。岂不谬哉。为人所养者。当但报恩于公妪。何为而降其本亲哉。
 范宁与谢安书曰。称无子而养人子者。自谓同族之亲。岂施于异姓。今世行之甚众。是谓逆人伦昭穆之序。违经典绍继之义也。(出通典。)〇陈淳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古人继嗣。大宗无子。则以族人之子续之。取其一气感通。可以嗣续无间。后世理义不明。人以无嗣为讳。不肯显立同宗之子。多是潜养异姓。阳若有继。阴已绝矣。〇柴绍炳曰。礼异姓不相为后。盖神不歆非族。以他人之子。承祧与斩其祀等。故春秋书莒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9H 页
人灭鄫是也。律有立适子违法一条中云。凡无子而乞异姓人子为后。及以己子与人为后者。罪惟均。其子归宗。是养子为后。有乱宗之嫌。君子设遇此等。断当敕归所生。以复其姓必矣。(律又曰。在三岁以下。收养者。许从其姓。但不得便立为后。本为勋贵之家。冒姓袭爵而设也。〇叶梦得在许昌。岁侵民饥。患遗弃小儿。乏人收养。乃为书籍给之。令依养父母。断所生不许复认。〇范仲淹少孤。随母改适朱氏。遂冒其姓。长仕于朝。奏复本姓。)〇镛案。柴氏之说。依违摇漾。不可为典。今删录之。
 东晋贺峤妻于氏表云。汉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董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夫异姓不相为后。礼之明禁。仲舒之博学。岂闇其义哉。盖知为后者。不鞠养。鞠养者非后。而世人不别。此妾六疑也。〇镛案。遗弃子收养之法。自古有之。而经礼不言者。此皆贱流之事。礼不下庶人也。
杂叙七(国制。为养父母三年。)
 《高丽史礼志》神宗十四年二月。制同宗支子及遗弃小儿三岁前。对付收养者。为收养父母并服三年。遗弃小儿。仍继其姓。同宗支子。为亲父母期年。异姓族人之子。收养者(一作子)。服丧之制。礼虽无据。恩义俱重。不可无服。其令服大功九月。给假四十九日。(案高丽神宗。以宋宁宗嘉泰四年薨。在位只七年。此云十四年误。)〇恭让王三年定制。无后人。以三岁前遗弃小儿。冒姓附籍者。即同己子。〇镛案凡所谓遗弃儿。多是奸淫所生。故仕宦之家。不肯收养。唯贱流不嫌耳。又有僧巫诞妄。谓无因绿。使人收养者。然则四孤之外。又有二孤。一曰淫弃。二曰巫弃。
 《经国大典》养父母齐衰三年。〇注曰。三岁前收而养育者。己之父母在。则降服期。解官心丧三年。若父没。长子则期而除。士大夫。若于贱人。缌麻。
 《备要》为养父母齐衰三年。(谓三岁前收而养育者。己之父母在者。及父没。长子则降。士大夫于贱人亦降。)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29L 页
之父母在。则为养父母不杖期。而解官心丧三年。父母虽没。长子则期而除。〇又缌麻条曰。为养父母缌。即士大夫于贱人。〇玄石问曰。曾定服制。(时玄石有养父母之丧。)尤丈以为齐衰三年。世采实承先人之后。(玄石朴世采。)又继母在堂。似当从大典。降服期。黄教官世桢。历言诸丈之意。遂以不杖期为定。(又具平凉子布直领。如世俗为本生父母之制。)主杖期者曰父母降者。惟为人后者。女适人者。不杖期。其馀皆在杖期。如嫁母出母继母嫁从者是也。今养父母。非有继统之嫌。直用伯叔之制。恐为未安。又养父母。国典降服期。犹伸心丧。未的其义。〇明斋答曰。养父母降服期。备要归之不杖条。今不容别议。且心丧者。心丧之而已。父没长子。何所禁碍。不得为心丧耶。恐不然。〇镛案有家有庙有姓有父者。为他人三年。有是理乎。若生而失母。就乳他人者。自有乳母之服。或其情形有别。奉之为养母者。为养母三年。容有是理。至于养父之名。非礼之甚也。其服必不过期年。(如继父。)不但为父后者然也。
杂叙八(东俗有侍养之服。)
 《礼辑》问。同姓远兄弟。自幼侍养。恩义无异父子。居家称号。只以昭穆。而不敢变通否。异日养子死。则其儿服制心丧久近。未知何从。〇寒冈曰。当以情之厚薄处之。(谓服本宗之服而心丧。或三年或期年。)〇明斋曰。同宗当以昭穆论。不当以兄而称父也。心丧久近。寒冈之论无疑。〇镛案吾东侍养之法。或以兄而养弟。或以祖而养孙。又或昭穆。虽同父子。其儿本是独子。不可出后者。亦以侍养为名。及其公妪之死。或服三年。如所谓养父母之服。或服期年而伸其心丧。于是传其财产。奉其祭祀。唯谱牒户籍。不以为父子。此之谓侍养也。或生而失乳。乃有此事。或有母在堂。以其颜情私相授受。盖无子者之所自慰也。古者。此俗甚盛。今人不然。虽支子之无所重者。必皆立后。虽远族之不可详者。只取同姓。此所以无侍养之法也。古人取其近属。犹有忠厚之意。今人取其正名。弥犯渎乱之失矣。
 《礼辑》崔世庆问曰。李尚州恒。只有一子。出为大宗后。尚州生时。取其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30H 页
仲孙。名以侍养。而拟传其祀矣。及其丧后。或谓当服侍养齐衰三年。或谓当服本生祖大功。心丧终三年。未知孰是。〇明齐答曰。服大功而心丧者。恐得当耳。(题主当称以季祖考。而自称从孙奉祀。)〇镛案此通典所谓间代立后。田琼之议。犹可考也。(出后第十五。)礼曰。适子不得后大宗。尚州一子出后。非礼也。然既出后矣。遣其次子承其父祀。此子当为尚州斩衰三年。以正其名。何为而大功哉。如其大功。尚州之祭。当从祖祔食于大宗之庙。岂从孙之所得主哉。且是从孙乎哉。
杂叙九(为夫之养母。 为母之养母。 为养父母之父母。)
 《问解》姜硕期问。妻为夫之养母。礼无明文。〇沙溪答曰。从夫服无疑。〇玄石曰。沙溪慎斋。只谓当从夫服。而亦不明言等数。盖古之所谓从服。夫为父斩衰。妻期。自家礼以来。始与夫一体。制服则从今礼期年者。似是。〇镛案既无明文。恐宜期也。古者为舅姑。亦期。
 《礼辑》退溪曰。为母之收养父母。当从服小功。〇明斋曰。退溪所论。沙溪以为未可。则收养父母之父母。恐无异也。当以沙溪说为正。〇镛案恩养之服。上不溯本。故经曰为慈母之父母无服。(小记文。)下不流末。故经曰慈母不世祭。(小记文。)明恩义止于一身也。收养之服。何以异是。
杂叙十(公妪为收养子无服。)
 《今补》乙问曰。老而无子者。收养人子。冀其获报。乃既长既娶。此子先亡。公妪亦当有服否。〇甲答曰。慈母有时乎哭慈子。乳母有时乎哭乳子。同居继父有时乎哭寓子。然圣经不言其服。明恩养之服。止有仰报。本无俯施也。收养子先亡。公妪不宜有服。〇乙曰。乳母继父。宜不俯施。慈母养母。颇宜异是。〇明斋曰。养父母之于养子也。子既服丧如亲父母。则安得无报服之义。似当亦如亲子。〇镛案甲说是也。(互详慈母条。)
杂叙十一(乳母缌。)
  缌麻三月者。(节)乳母。(上文云。士为庶母贵臣贵妾。)〇传曰。何以缌也。以名服也。(丧服。)
 马融曰。士为乳母服也。以其乳养于己有母名。〇郑曰。谓养子者有它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30L 页
故。贱者代之慈己。(贾云。三母之内。慈母有疾病。或死。则贱者代之养子。故云乳母。)〇贾曰。案内则云。大夫之子有食母。彼注引此云。丧服所谓乳母。以天子诸侯。其子有三母。皆不为之服。士又自养其子。惟大夫之子。有此食母。为乳母缌也。〇敖曰。此亦蒙士为之文也。士之妻。自养其子。若有故。或使贱者。代食之。故谓之乳母。若大夫之子。则慈母之外。又有乳母。内则曰大夫之子有食母。郑氏以为即此乳母是也。大夫之子父没。乃为之服。〇镛案士为庶母贵臣贵妾乳母。本是连文。贾必以为大夫之礼。何也。士之妻自养其子。虽是常法。若士妻当乳而死。或病而艰乳。亦将胶守内则之文而不纳乳母。立视其子之萎乎。迂儒哉。大夫之子。唯适子得用大夫之礼。(杂记文。)众子宜用士礼。为乳母缌也。敖说最明。但云大夫之子父没乃服。是其疵也。庶母慈己之小功。父在犹伸。(见本条。)则乳母之缌。亦岂以父在有厌乎。父所不服。子亦不服者。谓父与子俱有服之亲也。于父非属。于子有义。若妻父母乳母之等。何拘于此例哉。
 
《汉石渠议》问曰。大夫降乳母耶。闻人通汉对曰。乳母所以不降者。报义之服。故不降也。则始封之君及大夫。皆不降乳母。〇魏刘德问曰。乳母注云。贱者代之慈己。今时婢生口。使为乳母。得无甚贱。不应服也。田琼答曰。婢生口故不服也。〇晋袁准曰。先儒欲使公之庶子。为母无服。而服乳母乎。此时俗之名。记者集以为礼。非圣人之制。〇贺循云。为乳母缌三月。士与大夫皆同。不以尊卑降功服故也。(梁氏云。服乳母缌者。谓母死莫养。亲取乳养之者。故服之报功也。)〇镛案庶母乳母。惟士有服。石渠议误也。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岂亦不臣乳母乎。国君无缌庶子。王于其所生之母。尚且无服。况于乳母乎。〇又按士于乳母。既许有服。则其以婢生口而不服。又所未晓。生而失乳。恩同天属者。岂以婢生口而不服乎。〇又按服保母者。郑氏之礼也。在经无法。(义见前。)
 《礼考》宋仁宗时。右司谏韩琦奏曰。魏国夫人薨逝。在礼只为缌麻三月。若言乎亲则非近也。若言乎尊则不崇也。〇万斯同曰。贾疏石渠议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31H 页
及贺循之说。皆谓大夫服乳母。至宋仁宗。以天子之贵。欲服乳母。何其不考于礼也。天子诸侯绝期。诸父兄弟皆绝。而反服乳母乎。大夫绝缌。缌亲皆绝。而独服乳母乎。
 《明会典》乳母缌。(谓父妾乳哺者。)〇吕坤曰。丧服图慈母注云。谓所生母死。父命他妾抚育者。斩衰三年。乳母注云。谓父妾乳哺者。缌麻三月。父妾乳哺。不可谓慈乎。何服制之悬殊。且母死。父有几妾而适值有乳之妾乎。此盖他人之妇乳哺如母也。昔韩昌黎苏东坡于乳母。皆葬而为之铭。为之缌。若云父妾。谬甚矣。(近世秽夫往往通于乳母。甚者留之为妾。即父妾之藉口也。)〇徐曰。案为慈母三年。为乳母三月。其服制悬殊矣。及考会典暨律文之注。其说无甚异。可以谓之乳母者。亦可以谓慈母。使人何所适从乎。盖于慈母。不用仪礼正文。(删父命为母子句。)于乳母。反添父妾乳哺。以意增损。混淆如此。吕주-D001之辨。精矣。
杂叙十二(同爨缌之谬义。)
 
《家礼附注》杨复曰。缌麻三月。当增为同爨也。〇徐曰。同爨缌。即指二人而言。(从母之夫舅之妻。)非谓他人之同爨者。皆当服缌也。乃唐太宗。欲加嫂叔之服。首以同爨。尚有缌服为言。则竟以凡同爨者。皆当为之缌矣。此岂记礼者之意乎。若家礼所云为同爨。则难执一。夫同爨不止于同居。情谊非泛然矣。苟遇死丧。其人举家衰粗。而我独吉服。与之相杂。于心安乎。为之服缌。其亦可也。〇镛案家礼。本无同爨缌之说。此乃杨氏枉信唐人之说。而谬欲增入者。乃健庵礼考。标之以家礼。又意其出于朱子之笔。而难于违畔。遂为吉服相杂之说。以曲成义理。不亦误乎。佣奴爨婢。贫交旧客。欲尽为之缌。亦难矣。
 《通典》晋曹述初问曰。仁人矜幼携养积年。为之制服耶。〇徐邈答曰。礼缘情尔。同爨缌。又朋友麻。〇镛案误读檀弓。自徐邈始也。
师友一(为师心丧三年。)
  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檀弓。)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31L 页
郑曰。心丧。戚容如父而无服。(孔云。丧三年则与君亲同。无服则与君亲异。)〇马晞孟曰。学无常师。不能皆为三年之丧。
 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子贡曰。昔者夫子之丧颜渊。若丧子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出檀弓。)〇郑曰。不为衰吊服而加麻。心丧三年。(孔云。丧服朋友麻。知师亦加麻也。郑论云。为师及朋友。皆既葬除之。)〇镛案子贡之论。虽如此。毕竟门人不用子贡之说。而为孔子。为无于礼之礼也。何以知其然也。下云二三子。皆绖而居绖而出。则其服当何衰也。吊服有三。而缌衰最粗。其服必缌衰也。(疑衰。疑于吉者也。锡衰。加灰者也。)夫于缌衰之上。戴麻绖而著麻带。以居以出。至于既葬而后除之。则是俨然一缌麻三月也。名虽加麻。其实缌麻也。为师缌礼乎哉。学记曰。师无当于五服。诚若缌麻以至葬。曷谓无当于五服哉。此必知其不然也。孟子曰。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以此观之。则孔子之丧门人。皆三年聚居如丧其亲。可知也。三年聚居如丧其亲者。将鲜衣华服玄冠采带乎。其必素缟麻衣一股之绖。加于首要。以至期年。期年之后。去其绖以至三年也。二三子之绖而出。群弟子之居则绖。决是既葬之后。聚居时事也。玩味当有悟。(郑说模糊。全不成理。既曰不为衰。而又曰吊服。吊服独非衰乎。缌衰之上。加以麻绖。既葬而除之。乃曰我心丧三年。天下无此人也。)〇又按曾子子贡之徒。三年聚居于夫子之室。此时子思当承重斩衰。自为主人。于朝夕之哭而朔月之奠。亦必子思举之矣。曾子子贡。其将恬然在傍。不参朝夕之哭。亦不助奠于朔月之奠乎。吾必知其不然矣。如果参哭而助奠。以至三年。庸可谓之心丧乎。故曰心丧三年者。事师庸典。非孔门所以丧孔子者也。
师友二(为师吊服加麻。)
 檀弓曰。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郑云。尊师也。出谓所之适。然则凡吊服加麻者。出则变服。)群居则绖。出则否。(郑云。群谓七十二弟子相为朋友服。子夏曰。吾离群而索居。)〇班固曰。弟子为师服者。有君臣父子朋友之道也。故为之隆服。入则绖。出则否。(白虎通德论。)〇横渠曰。群居则绖。出则否。丧常师之礼也。绖而出。特厚于孔子也。(湛若水云。群居者同居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32H 页
出否者。朋友之礼也。)〇陆佃曰。二三子。谓七十子也。群者。不在七十之列者也。〇吴澄曰。郑、陆二说不同。然皆断群字为句。疑未安。窃意记者先记孔门弟子为师之特例。又记凡言师与朋友吊服加麻之常礼。以表出不释绖者之为特而非常也。张子说优。(徐师曾云。郑注以群为朋友。尤为不通。盖群居对出而言。)〇镛案郑玄以上句。为师服。以下句。为朋友之服。其义与家语相合。(家语云。子游曰吾闻诸夫子。丧朋友。居则绖。出则否。丧所尊。虽绖而出可也。)郑不见家语。(孔贾云。)当是造家语者。袭此郑注也。起句。明有孔子之丧四字。则通章皆孔子之丧也。七十二弟子之相为服。何与于此章哉。横渠草庐二子之说。平正雅驯。不可易也。
 《通典》魏王肃曰。礼师弟子无服。以吊服加麻临之。哭之于寝。〇蜀谯周曰。为师如本有服。(本五服之属。)服除心丧。皆三年。〇曹弁敏问曰。吊服加麻者。几时而除。郑称答曰。凡吊服加麻者。三月除之。为师出入常绖。(疑落朋友字。)出则变服。〇晋贺循曰。谓如朋友之礼异者。虽出行犹绖。所以尊师也。凡吊服加麻者。出则变服矣。〇宋庾蔚之曰。今受业于先生者。皆不执弟子之礼。唯师氏之官。王命所置。故诸王之敬师。(如吾东之有王子师傅。)国子生之服祭酒。犹粗依古礼。吊服加麻。既葬除之。但不心丧三年尔。〇万斯同曰。丧莫重乎首绖。既加绖则必用素弁矣。既素弁则必用疑衰矣。凡此非丧服而何。何以云无服也。三年之中。群聚庐内。岂以吉服相对乎。知其必有服无疑也。丧父无服之言。必记礼者失其真。而非子贡实有是言也。〇镛案吊服者。缌衰也。(见司服。)加麻者。缌绖也。(孔疏云。)缌衰缌绖三月而除之。非缌麻三月乎。为师友缌麻三月。则学记云。师无当于五服者何也。岂惟师友然矣。嫂叔及妇人。降而无服者。(族姑姊妹出嫁者。)亦吊服加麻。(见奔丧。)若如谯庾之说。亦皆缌麻三月。何以谓之嫂叔无服。何以谓之妇人降而无服乎。吊服加麻之无三月之限明矣。檀弓所谓群居则绖者。盖吊宾之法。既吊则归。未有不释其衰绖者。唯弟子之于师丧。留而不去。与共三年。既在丧侧。不得不绖。而二三子之于孔子也。恩重哀深。故至于出绖而不嫌也。其馀为朋友嫂叔等加麻者。当吊则麻之。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32L 页
礼毕则释之。既不恒著。安得谓之三月而除之乎。古者吊法。有始死之吊。小敛之吊。大敛之吊。既葬有反哭之吊。当其时也。暂麻而旋释之。与正服缌麻者。其法大异也。〇又按庾蔚谓时人不服师丧。然考诸史传。服者尚多。龚胜死。门人衰绖者以百数。(两龚传。)陈寔卒。制衰麻者以百数。(出本传。)郑玄卒。制衰绖者千馀人。(儒林传。)李合卒。门人冯冑心丧三年。(已上后汉书。)郭林宗卒。门人锡衰者千数。(水经注。)王肃薨。门生衰绖者以百数。(三国志。)孔冲卒。门人许孜蔬食执役。制服三年。(晋书孝友传。)为师致哀者。亦未尝无人也。
师友三(为师有庐墓之礼。)
 孟子曰。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赵岐云。场孔子冢上祭祀坛场也。)〇史记曰。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〇镛案子贡独居三年。此迟回恋慕之意。非心丧又加三年也。(皇览云。弟子异国人。各持其方树来。种之。)
 《晋书》嵇绍卒。门人行服庐墓者三十馀人。(出本传。)〇郭荷卒。门人郭瑀庐墓三年。(隐逸传。)〇王义方卒。门人员半千。(人姓名。)何彦先行丧三年。树之松柏。(出唐书。)〇镛案子贡之庐于冢上。不在三年之内。则无哭泣拜省之节矣。且曾子子夏。未之行焉。后世之人。纷纷然慕效之。君子之一言一动。其启后世人之弊如此。可不慎哉。
师友四(为师有解官之例。)
 《后汉书》荀淑传曰。淑建和三年卒。李膺时为尚书。自表师丧。(邵宝云。表师丧。自李膺始。厚之道也。观过知仁。不有君子者乎。)〇延笃传曰。笃为平阳侯相。以师丧。弃官奔赴。〇孔昱传曰。昱补洛阳令。以师丧。弃官。〇《三国志》王朗传曰。朗除菑丘长。师太尉杨赐薨。弃官行服。(王肃之父也。)〇刘焉传曰。焉拜中郎。后以师祝公丧。(即祝恬。)去位。〇镛案心丧之名。昉于晋代。而凡为父母心丧者。未有不解官。为师心丧者。何独不然。苟其生时事之如父者。解官停举。以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33H 页
毕三年。未可已也。
师友五(为师有斩衰之人。)
 《汉书杨雄传》雄死。侯芭服丧三年。〇金石录云。王元赏卒。门人有斩杖三年者。〇风俗通云。张文明卒。其门人宣度。服而制杖。〇晋书云。郭荷卒。门人郭瑀曰。五服之制。师不服重。盖圣人之谦也。遂服斩衰。庐墓三年。(隐逸传。)〇应劭曰。今人乃为制杖。同之于父。论者。既不匡纠而云。观过知仁。谓心之哀恻。终始一者也。凡今杖者。皆在权戚之门。至有家遭齐衰同生之痛。俯伏坟墓而不归来。真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也。无他也。庶福报尔。凡庸小生。夫何讥称。然宣度凉州知名士。吾是以云尔。〇欧阳修曰。圣人之制礼为可继也。无过与不及之弊。务合于中庸而已。彼汉人为王君。乃为斩衰之服。于礼无乃过乎。〇镛案二子之论正矣。
 《礼考》钱德洪。师事王阳明。阳明卒。德洪与同门王畿。议服制。德洪以父母在。麻衣布绖。不敢加焉。畿请服斩衰。庐墓三年。(咫闻录。)〇镛案布绖何法也。朋友尚麻。况于师乎。洪也已薄。畿也已重。皆非礼也。
师友六(为师有齐衰之议。)
 《晋书礼志》云。新礼。弟子为师齐衰三月。〇挚虞曰。师徒义重。服制不著。寻师者以弥高为得。故屡迁而不嫌。浅教之师。不可皆服。义有轻重。服有废兴。则臧否由之而起。是非因之而争。爱恶相攻。悔吝生焉。宜从新礼。无服如旧。诏从之。〇于仲子曰。吾意古人之丧。师必如期之丧。期之外。未能遽忘。故曰心丧云尔。(心丧者。言其无己之心。非无服之文也。)〇徐曰。朋友麻则朋友有三月之服矣。师之恩义更重。奈之何其无服也。愚谓当齐衰三月。盖服以齐衰。分之尊也。期以三月。友之例也。唐制门生于举主。齐衰三月。弟子于师。不可用齐衰哉。若夫浅学之师。曲艺之师。则固有辨。何可与传道授业者。同日而语也。〇镛案朋友何尝有三月之服哉。齐衰三月者。名重恩轻之服也。苟于传道之师。服止三月。不犹短丧者乎。心丧三年。未可少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33L 页
师友七(宋元以来。为师之服。)
 《礼考》横渠曰。圣人不制师之服。师无定体。如何是师。见彼之善而己效之。便是师也。故有得其一言一义如朋友者。自相亲炙而如兄弟者。有成就己身。而恩如天地父母者。岂可一槩服之哉。圣人不制其服。心丧之可也。孔子死。吊服加麻。亦是服也。却不得谓无服也。〇伊川曰。师不立服。不可立也。当以情之厚薄。事之大小。处之。如颜闵于孔子。虽斩衰三年。可也。其成己之功。与君父并。其次。各有浅深。称其情而已。下至曲艺。莫不有师。岂可一槩制服。〇胡安国答子书曰。服勤至死。心丧三年。若子贡之于仲尼。近世吕与叔、潘康仲之于张横渠是也。(伊洛渊源录。)〇胡瑗卒。讣至京。学士钱公辅。与太学生徒百馀人。举哀。自陈师丧。给假二日。宋史文苑传云。张耒初在颍(一作颖)。闻苏轼传(一作讣)为举哀行服。言者以为言。遂贬房州别驾。 〇黄干受业朱熹。熹卒。讣闻。干持心丧三年。(宋史道学传。)〇许文正公衡薨。蒲人王楫。衰绖赴葬。(汪琬云。)〇韩择奉卒。(深于礼乐者。)门人为服缌麻者。百馀人。(元史儒学传。)〇湛若水师陈献章。(陈白沙。)献章没。门人若水。心丧三年。(广州志。)〇邹守益师事王守仁。守仁没。行心丧之礼。(闻见录。)〇吕楠(文简公。)受学于孙昂。昂没。为之服衰。及楠卒。四方学者。皆持心丧。〇栗谷曰。师则随其情义深浅。或心丧三年。或期年。或九月。或五月。或三月。友则虽最重。不过三月。(击蒙要诀云。)〇镛案先儒多言为师之服缌功齐斩。惟视其恩。恐未可以为典也。余谓师服。宜分二等。文学之师。吊服加麻。既葬而释之。若经术道统之师。仍留吊服。用于练祥。心丧三年。二法之外。恐不可升降惟意也。
 《王柏朋友服议》咸淳戊辰腊月。承北山何先生之计(一作讣)(即何基。)仆以深衣入哭。丧服疏云。白布深衣。庶人得为吊服。其吊服图云。庶人吊服素委貌、白布深衣。(勉斋图。)或曰。深衣吉服也。而可为吊服乎。又曰。子创为此服。岂不骇俗。仆曰。是服也。勉斋黄先生。考之至详。藏于秘省。板行天下。非一家之私书也。遵而行之。岂得为过。仆于北山成服日。服深衣。加绖带。冠加丝武。即素委貌。覆以白巾。见者未尝以为怪。越数日。通斋叶仲成
第三集礼集第十五卷○丧礼四笺 第 334H 页
父来吊。仆问昔者。毅斋之丧。门人何服。曰。初遭丧时。朋友以襕襆。加布带。其后共考仪礼。至葬时。方以深衣。加绖带。仆于是释然。知其无戾于礼也。〇何基卒。金履祥议曰。为师服者。吊服加麻。心丧三年。古之制也。白布深衣。古庶人之吊服也。(其缘则纯以素。以丧父既除之服。为若丧父无服之服。可也。其冠则庶人之素委貌。失其制矣。以白布代之。而加素绖于冠可也。加麻之绖。缌服之绖也。今用缌麻而小加麻之带。缌服之带也。今用细苧可也。)王文宪公柏。乃与治丧者。首遵用之。及文宪没。履祥率门人。制服如初。(王袆拟元史儒林传。)〇丘浚曰。宋儒黄干。丧其师朱子。吊服加麻。制如深衣。用冠绖。王柏丧其师何基。服深衣。加带绖。冠加丝武。柏卒。其弟子金履祥丧之。则加绖于白巾。绖如缌麻而小。带用细苧。黄、王、金三子。皆朱门之嫡传。其所制之师服。非无稽也。后世欲服师之恩义者。宜准之以为法云。〇镛案金仁山师服之制。后世遂为定例。然其说犹有可疑。吊服加麻。经传有文。深衣。非吊服也。吊服已薄。又降而为深衣。不亦太薄乎哉。古者吊服。实有三衰。其布之粗细生熟。虽有不同。若其制。无不同也。疑衰。未详其法。缌衰。混于正服。苟于是持难。独不得以锡衰加麻乎。郭林宗之丧。门人锡衰者千数。非无例也。(锡布者。加灰滑易之布。)且白布巾者。古之所谓絻也。絻者。免冠者之所服。哭师者。恒絻不改。有是法乎。斯则失礼之大者也。古者吊服。例用素弁。素弁者。缯帛之冠也。今拟为师之服。其冠则用素缯。不厌不外縪。五辟积。素组缨。其衰则用细练布内缏。有衰适负。(如古法。)其绖则如缌麻而小。其屦则吉屦无絇。未葬不释服。既葬而释之。遇朔奠及练祥。则还著之。庶乎其近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