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x 页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四卷○丧礼四笺(卷十四)
丧期别(十三)
丧期别(十三)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2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294H.gif)
斩衰三年者。(节)妾为君。〇传曰。君至尊也。(丧服。〇下文云。布总箭笄髽衰三年。)
马融曰。妾贱。事夫如君。故至尊也。〇郑曰。妾谓夫为君者。不得体之加尊之也。虽士亦然。(陈铨云。降于女君。故不敢称夫称为君者。同于人臣也。〇雷次宗云。言妾以见其接。所以称君也。)〇贾曰。并后匹嫡。则国亡家绝之本。故深抑之。
不杖麻屦者。(节)妾为女君。〇传曰。何以期也。妾之事女君。与妇之事舅姑等。(丧服。)
郑曰。女君。君适妻也。女君。于妾。无服报之则重。降之则嫌。(雷次宗云。不降则应报。所以不报者。并后之诫也。报之则违抑妾之义。降之则有舅姑之嫌。)〇贾曰。若降至大功小功。则似舅姑为嫡妇庶妇。〇郝敬曰。郑谓女君无服。非也。女君视妾如妇。则舅姑于适妇大功。庶妇小功。女君于妾亦然。(谓贵妾贱妾。)〇万斯大曰。女君之于妾也。纵不得大功小功。降而缌焉。亦宜也。纵不能凡妾皆服从夫。而贵妾缌焉。亦宜也。郑谓报之则重。降之则嫌。报之诚重。降之何所嫌乎。并后匹嫡。唯君之溺爱也。岂缘女君服妾。此注疏之失也。〇镛案古者。国君媵以侄娣。女君为侄娣之服。虽不经见。本是同室之亲。虽东西分飞。尚当重服。(降大功。)况出自一门。入于一室。以事一人。岂有无服之理乎。(贾疏云。妾或是妻之侄娣。同事一人。忽为之重服。故发问也。〇案贾意似以女君为侄娣。亦当无服。)但夫人上奉宗庙。义同绝期。不得服其私亲。犹有说也。春秋之时。大夫犹媵侄娣。故管氏有三归。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2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294L.gif)
嫡妾二(妾为君之父母。)
《通典》晋张祖高曰。妻为夫之党。降夫一等。妾服君之党。得与女君同。则应妾服。每当与君同也。君之为父母三年。妾何以无其制乎。〇杜佑曰。妾不敢与君同服。何三年之制乎。公子之妻。服其皇姑。不嫌过夫者。以各从其义故也。〇镛案晋代妾不为君之父母制服矣。违失经旨。莫此为甚。杜君卿猥引皇姑之说。以立其义。不亦误乎。
《明律》妾为家长父母。不杖期。〇徐曰。家长。父母。家长。服之三年。妾安可不从服。古礼不制服。自是缺典。从而补之。虽先王复起。必不易斯礼矣。〇沙溪曰。仪礼为舅姑期。而妾为君之党服。与女君同。至宋朝。升舅姑服三年。家礼引(一作因)之而不言妾服。然仪礼既有与女君同之文。则妾为君之父母。似亦当为三年也。(又同春问曰。愚伏谓妾为君党服。与女君同。今为舅姑斩齐。则虽服三年。不为义起。此说如何。沙溪答曰。郑说是。〇愚伏郑经世。)〇镛案国典及备要此条。皆云不杖期。从明律也。今详健庵之说。中国后世。似亦无服。岂先王之意乎。当从沙溪之说。
嫡妾三(妾为嫡出之子女。)
妾为君之长子。与女君同。(丧服小记。)
郑曰。不敢以恩轻。轻服君之正统。〇卢植曰。与女君丧长子。俱三年。〇孔曰。妾从女君服同也。〇镛案君为长子斩。故妾亦三年。非从女君服也。若庶子不为长子三年。则妾亦从服期而已。
《通典》魏晋故事。问崇阳园修容。(女官名。)为天子服制之宜。卞搉等议曰。礼君夫人为长子三年。妾为君之适子。与夫人同。则崇阳园修容宜三年。〇南齐书云。永明十一年。文惠太子薨。右仆射王晏等。奏案丧服经。虽有妾为君之长子。二汉以来。此礼久废。请因循前准。不复追行。诏既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2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295H.gif)
妾为君之长子。恶笄有首布总。(丧服记。)
贾曰。妾与女君同。为长子三年。但情轻。故与妇为舅姑齐衰同也。〇镛案妾为君之长子。虽三年。笄则有首。髻则不髽。(记文所以明不髽。)文有杀也。
妾从女君而出。则不为女君之子服。(丧服小记。)
郑曰。妾为女君之党服。得与女君同。而今俱出。女君。犹为子期。妾于义绝。无施服。〇卢植曰。谓俱有过而出。女君为其子服。嫌妾当从服。故言不也。〇王肃曰。非属从故不服。〇孔曰。侄娣从女君而入。若女君犯七出。则侄娣亦从而出。母自为子犹期。侄娣不复服。义绝也。〇镛案若是侄娣。则女君之子。乃我之姨侄及外兄弟也。恐无不服之理。但不服三年耳。
《孝慈录》妾为君之长子众子。不杖期。〇镛案朱子家礼。妾为君之长子三年。如古礼吾东之所遵也。然君不斩。则妾亦不三年也。(沙溪备要云。妾为君之长子。亦继三世者三年。)
大功布衰九月者。(节)大夫之妾。为君之庶子女子子嫁者未嫁者。〇传曰。嫁者。其嫁于大夫者也。未嫁者。成人而未嫁者也。何以大功也。妾为君之党服。得与女君同也。(丧服。)
郑曰。妾为君之长子。亦三年。自为己(一作其)子期。异于女君也。(贾云。女君从夫降。其庶子大功。夫不厌妾。故自服其子期。是异于女君也。)士之妾。为君之众子亦期。〇镛案此节。郑玄分为二章。而谓传文。本有烂脱。不亦误乎。其说遂成讼案。并详出嫁条。(第五条。)〇又按大夫之妾。为嫡众子大功者。非敢自尊君之所降。不敢加也。〇又案妾为嫡党诸子列及五服之亲。并与女君同。传所言者是也。
小功布衰五月。(节)大夫之妾。为庶子适人者。(丧服。)
马融曰。嫡夫人庶子也。在室大功出降一等。故服小功。〇郑曰。君之庶子。女子子也。庶女子子在室。大功。其嫁于大夫。亦大功。(贾云。适人者谓士也。嫁于大夫亦大功者。有出降无尊降也。)〇王肃曰。适士降一等。在小功。〇敖曰。女子子不必言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2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295L.gif)
小功布衰澡麻带绖者。(节)大夫之妾。为庶子之长殇。(丧服。)
马融曰。除嫡子一人。其馀皆庶子也。男女至成人同在。大功。长殇降一等。故小功也。不言君者。殇贱。见妾亦得子之也。〇郑曰。君之庶子。〇贾曰。若嫡长则成人。随女君三年。长殇在大功与此异。故言庶子。〇敖曰。为君之女子子。亦然。虽大功之殇。亦中从上。其下殇。亦不服之。〇镛案大夫之妾。为其子。得遂本服。则长殇中殇。九月七月。下殇小功五月。与此异也。唯士妾于子女嫡出己出。无差别也。〇又按敖氏谓下殇不服。盖云大夫无缌服也。但经无正文。
嫡妾四(妾为己出之子女。)
不杖麻屦者。(节)公妾大夫之妾为其子。〇传曰。何以期也。妾不得体君。为其子得遂也。(丧服。)
郑曰。此言二妾不得从于女君。尊降其子也。(贾云。诸侯绝旁期。为众子无服。大夫为众子大功。其妻皆从夫而降之。至于二妾。君不厌妾。故自为其子得伸期也。)女君与君一体。唯为长子三年。其馀以尊降之。与妾子同也。(贾云。己所生第二以下。以尊降。与妾子同。诸侯夫人无服。大夫妻为之大功。)〇雷次宗曰。嫌二妾从于君尊。以降其子。故明之。所嫌者尊降。故不言士妾也。〇敖曰。二妾之子为母之服。异于众人。嫌母为其子亦然。故明之。妾为其子。独与女君异者。母之于子。本有期服。初非因君而有之。故不得体君。是以得遂。〇镛案妾为嫡出之子。其服不得踰于女君。故轻重唯视女君。至于己出之子。踰之不僭。故得遂本服也。〇又按士妾为其女子在室则期。亦包在此经也。
嫡君五(妾为君五服之亲。)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2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296H.gif)
敖曰。丧服记与小记言。妾为君之长子之服大功章及小功章。凡三见。君之庶子女子之服。若其君之他亲。则无闻焉。然则凡妾之从乎其君而服其君之党者。止于此耳。是亦异于女君者也。〇镛案传文。统言为君之党与女君同。则凡在五服之内者。皆在总括。敖氏乃谓君党之服。止于子女。不亦妄乎。若如敖说。妾为君之父母祖父母。亦将无服乎。必不然矣。虽然。妾服总皆无报。如父母子女之同在一宫者。其亲既密。其尊益严。服而不报。犹之可也。若其功缌疏属之居在异宫者。既非近属。且非正尊。安得一切施之以臣服君之法乎。仆御骖乘。唯君所服。故君缌亦缌。君功亦功。世所据者此也。苟以是为据。则君既没。凡从君而服者。皆可已也。女君既没。凡从女君而服者。皆可已也。历观传记。胡无此文。余谓妾为君之小功之亲以下。壹皆无服。君与女君服。则从之以青缣之服。未必非古法也。君之期亲。多载经文。其或不载者。皆当从女君之服。(君之祖父母。伯叔父母。昆弟之子适孙。)君之昆弟、从父昆弟。有嫂叔之义。自当无服。其馀皆小功缌之亲也。
《今补》乙问曰。妾为君之父母。若遵唐宋之礼。当斩齐三年。妾为君之祖父母、伯叔父母、昆弟之子及妇。若从女君之服。皆当服重。彼皆不报耶。本以路人来。为我斩齐重服。我之为之也。仍如路人。不少见答。岂情也哉。〇甲答曰。妾于家长。不为(一作谓)之夫而谓之君者。明有君道也。彼以君临。我以臣事。臣为其君。从服其父母长子。彼父母长子。岂有报服乎。国君绝其旁亲。故臣之从服者。不过于父母长子。家君服其诸亲。故妾之从服者广矣。虽则广矣。其义则臣从君服也。宁得受报乎。〇乙曰。臣从君服之法。唯君所服。(服问文)而妾服君党。则不视君服。(有降一等者。)唯视女君。明非臣从君之例。得用妻从夫之法。且仆骖从服。君没则已。苟如子说。君之既没。凡昔之从君而服者。皆当不服。经传胡无此文。妾为君党。君在亦服。君没亦服。比之于臣从君服。尤益卑贱。子之所言。何以伏人。〇甲曰。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2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296L.gif)
嫡妾六(妾为女君之党服。)
女君死则妾为女君之党服。摄女君则不为先女君之党服。(杂记。)
郑曰。妾于女君之亲。若其亲然。〇贺玚曰。虽是徒从而抑妾。故为女君党服。〇孔曰。摄女君则差尊。故不为先女君党服。又曰。徒从有四。女君虽没。妾犹服女君之党。其馀三徒。则所从亡则已。(见小记疏。)〇镛案既非属从。从亡则已。女君死而服女君之党。恐不合理。妾子为君母之父母从母。君母不在则不服。(小功章。)亲为其子。其礼犹然。况妾之于女君乎。杂记所言。多与他经不合。此亦其一也。摄女君亦非礼。〇又按小记。为君母后者。君母卒则不为君母之党服。此不及于礼者也。杂记。女君死则为女君之党服。此过于礼者也。参观二记。两不中理。请俟知礼者质焉。
《通典》晋问者曰。杂记云。女君死则妾为女君之党服。此妾子为徒从。(谓君母死。则不服君母之党。)妾身为属从。于理通否。〇虞喜通疑曰。凡称妾者。皆大夫之礼。非天子诸侯文也。摄女君者。当为代摄。是谓继室。则君(一作妾)之后女君也。有后女君。则不复服先女君之党者。以当服后女君之党故也。〇荀讷答刘系之曰。礼妾从服女君之党。如女君。此则同于近臣君服斯服。不与服君母党同也。〇镛案近臣及仆御骖乘从服之法。唯君所服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2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297H.gif)
《问解》宋浚吉问曰。小记曰。从服者。所从亡则已。疏云。唯女君虽没。妾犹服女君之党。此礼可行否。〇沙溪答曰。疏说虽如此。于礼无见。〇镛案此条。同春已疑之矣。显与服例不合。杂记不可从也。
嫡妾七(两妾相为。)
《通典》晋秘书监谢靖问。两妾相为服否。〇徐邈答曰。礼无两妾相为服之文。然妾有从服之制。士妾有子。则为之服缌也。妾可得同服缌麻。又有同室之恩。则为缌服。义也。〇镛案徐景山以从服为说。苟如是也。君既没。两妾不相服也。余谓两有子。则两服之。不然。虽无服可也。
嫡妾八(妾为僚妾之子。〇庶子为僚母。)
《通典》魏王肃曰。大夫之妾为他妾之子大功九月。自诸侯以上不服。〇镛案若如王说。士妾为僚妾之子。齐衰期年矣。王意盖云。大夫为其妾子大功。大夫之妻。亦服大功。妾为君党。与女君同服。故亦服大功也。然妾与僚妾之子。地同卑微。亲非血属。礼当报服。则大夫之子为僚母大功。士之子为僚母期年矣。经有此文乎。大夫庶子为其所生之母。仅服大功。(经文也)生母僚母。将无差别乎。必无是理。余谓子雍之说。不如景山之为近理也。
《通典》徐邈答谢静曰。夫为有子之妾缌。而妾有从夫之制。又两妾之子。依礼宜两相为庶母缌。(士为所生母服议。)〇镛案沙溪备要。亦载徐邈此说。吾东遵而用之。然其服犹有可疑。玆设难如左。
《今补》金问曰。庶子为僚母。当从徐邈之说。服缌否。〇李答曰。僚母亦庶母也。既非己母。亦非嫡母。服缌可(一作何)疑。〇金曰。不然。父为庶子期年。(众子妾子同。)女君为庶子。亦期年。(同己之众子。)故妾子为嫡母三年。礼也。法曰。妾为君之党服。与女君同。(丧服传。)君之庶子。独非君之党乎。其不得以僚妾之子而轻降也审矣。女君且为此子期年。妾敢缌之乎。妾为此子。从女君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2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297L.gif)
《北史》北齐汾州刺史刘丰八子。俱非适妻所生。每一子所生丧。诸子皆为制服三年。〇武平申炜所生母丧。诸弟并请解官。朝廷议而不许。〇镛案经残礼乱。人自为制。不足言也。
《唐书李愬传》晋国王夫人卒。(晟之妾。)父晟以非适。敕诸子服缌。(他妾子。)〇镛案晟无适子。则诸子者僚妾之子也。为僚母缌。唐人已行之矣。
嫡妾九(妾自服其私亲。)
不杖麻屦者。(节)公妾以及士妾。为其父母。〇传曰。何以期也。妾不得体君。得为其父母遂也。(丧服。)
马融曰。公。谓诸侯也。其间有卿大夫妾。故言以及士妾。皆为其父母服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2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298H.gif)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2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298L.gif)
镛案下言以下二十一字。非古传文也。然其谓之妾自服其私亲者。其义不可破也。讼案已见前。(出嫁第五条。)
《通典》晋孙略议曰。伯叔父母姑姊妹。皆夫家也。妻体夫尊。降其夫伯叔父母姑姊妹小功。妾贱不敢降也。〇张祖高难曰。妻为夫之党服。降夫一等。夫之姑姊妹。宜小功。妾服君之党。得如女君同。岂以贵贱之故而异之。〇徐曰。子夏之传。明谓妾自服其私亲。而孙略。犹指为夫家。何也。张祖高之难。亦不得其要领矣。〇镛案下言以下二十一字。若是子夏之古传。孙略虽好奇。岂有斯言乎。斯则旧读之遗文。(已见前。)虽然。孙说有必不可通者。大夫于其世叔父之为士者。本服大功。妻降一等。则小功也。夫之姑姊妹。不问已嫁未嫁。皆服小功。乃士大夫之通例也。妾服不得踰于女君。则于此七人。忽服大功。有是理乎。张说是也。
凡妾为私兄弟如邦人。(丧服记。)
郑曰。嫌厌降之也。私兄弟。目其族亲也。(贾云。兄弟总外内之亲。言私则妾家族亲也。)女君有以尊。降其兄弟者。谓士之女。为大夫妻。与大夫之女。为诸侯夫人。诸侯之女。为天王后者。(贾云。女君与君体敌。故得降其旁亲子。尊不加父母。惟不降父母。)父卒。昆弟之为父后者。宗子亦不敢降也。(贾云。有归宗之义故不降。)〇杨复曰。妾为其私亲服。与女子出嫁者同。(沙溪备要亦载之。)〇徐曰。妾之服其私亲。经凡数条。是古人之于妾。未尝绝其天性之亲而不令制服也。乃后之制礼者。于妾父母之服。则仍从仪礼之制。其他世叔父母姑姊妹兄弟。则未尝一及焉。岂妾于此。独不当行服乎。说者谓妾之服。与女子子适人者同。故不别见也。既不著于正条。亦当附注其下。今考诸家之注文。亦无之则是竟绝之也。呜呼。举天下皆得服其骨肉之亲。而独于妾绝之亦已甚矣。〇镛案吾东妾服其私亲。皆如邦人。健庵所嗟。乃中国之俗耳。然经云。私兄弟。乃统括五服之亲者。健庵似以兄弟。读之如昆弟。失经旨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2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299H.gif)
缌麻三月者。(节)贵妾。(上文云。士为庶母。)〇传曰。何以缌也。以其贵也。(丧服。)
马融曰。君为贵臣、贵妾服也。贵妾。谓侄娣也。(陈铨云。天子贵妾三夫人。诸侯贵妾侄娣。士贵妾。亦为娣侄。然天子诸侯绝周。于臣妾无服。大夫非其同尊。每降一等而已。为士妾贵者。有缌麻三月也。)郑曰。此谓公。士大夫之君也。殊其臣妾贵贱。而为之服。贵臣。室老士也。贵妾。侄娣也。天子诸侯降其臣妾无服。士卑无臣。则士妾又贱。不足殊。有子则为之缌。无则已。(贾云。大夫不名家相长妾。士昏礼云。虽无娣媵。先是士侄娣不具。卿大夫。有侄娣为长妾也。)〇敖曰。此亦士为之也。此服似夫妻同之。妻为妾。其有私亲者。以其服服之。(大夫以上无缌服。)〇杨复曰。大夫贵妾。虽无子犹服之。〇顾炎武曰。古者。大夫亦有侄娣。修六礼之制。合二姓之好。从其女君而归焉。故谓之贵妾。〇镛案马融以为君礼。郑氏以为大夫礼。皆非也。贵臣贵妾。蒙上士为之文也。士有贵臣。故称宰称老。屡见于冠昏诸礼。(并详君臣条。)士有贵妾。故士昏礼云。虽无娣媵。先(贾云。大夫士以侄娣为媵。)贵臣贵妾之缌。皆是士礼。敖说是也。
士妾有子而为之缌。无子则已。(丧服小记。)
郑曰。士卑。妾无男女则不服。不别贵贱。(孔云。大夫贵妾。虽无子。犹服之。故丧服云。大夫为贵妾缌。)〇郝敬曰。独言士。是大夫以上。妾虽有子。亦不为服矣。〇顾炎武曰。大夫之妾。虽有子。犹不得缌也。〇镛案郝顾二子之说。盖云大夫之妾。苟非侄娣。则虽有子不服也。(大夫本无妾服。有子无子。非所问也。)
《礼考》唐李晟夫人王氏妾杜氏。生子愿。诏。以为适子。及杜之卒也。赠郑国夫人。而晟为之服缌。议者以为准礼。士妾有子而为之缌。(顾炎武云。开元新礼。无是服矣。而晟擅举复之。颇为当时所诮。今之士大夫。缘饬礼文而行此服者。比比也。)〇俞汝言曰。今律为妾无服。似亦遗漏。宜为有子妾补。〇柴炤炳曰。古者士妾有子而为之缌。今遽削之。已薄也。且妾为君三年而不获一日反报。称情耶。〇汪琬曰。自唐以来。损益多矣。今之卿大夫兢兢令甲。莫之敢忽。独于其妾。必秉周礼。无乃昵于所爱乎。开元礼、书仪、家礼孝慈录。槩未之及。盖妾之无服。千馀年矣。〇张文嘉曰。妾子显达。则母以子贵。朝廷尚有诰封。己独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2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299L.gif)
《沙溪备要缌麻条》大夫为贵妾。虽无子。犹服士为妾有子。〇镛案今既以良为贵。则士亦有贵妾矣。凡贵者虽无子。亦服焉可也。(经文不言有子无子。)大夫以上本无妾服。虽贵为侄娣。子如螽蟖。不可缌也。
悼公之母死。哀公为之齐衰。有若曰。为妾齐衰礼与。公曰。吾得已乎哉。鲁人以妻我。(见檀弓。)〇郑曰。哀公之妾也。妾之贵者。为缌耳。言国人皆名之为我妻。重服嬖妾文过。非也。(孔云。天子诸侯绝旁期。于妾无服。惟大夫贵妾缌。以哀公为妾著齐衰服。故举大夫贵妾缌以对之。)〇镛案马融。以贵臣贵妾。为诸侯之臣妾。其义谬戾。郑既违之矣。于此。又用马义。执德。胡不固也。
《左传》晋少姜卒。(晋侯妾。)齐侯使晏婴。请继室。(欲更以女妻之。)叔向对曰。寡君未有伉俪。在衰绖之中。(服少姜。)是以未敢请。(昭三年。)〇宋袁悠问曰。哀公齐衰。晋侯衰绖。此诸侯为妾。便有服也。雷次宗答曰。诸侯一降旁亲。岂容媵妾。更为服也。郑注。丧服无服是也。又注檀弓云。妾之贵者。为之缌。(悼公条。)既与所注。丧服相违。且诸侯庶子。母卒无服。皆以父所不服。亦不敢服也。左传所言衰绖。是春秋之时。诸侯淫侈。甚者乃为齐衰。此皆当时之弊事。非周公之明典也。(出通典。)〇镛案少姜者。非妻非妾也。其告齐人。则自称衰绖。其告鲁人。则谓非伉俪。(昭元年。)乱伦蔑礼。不足言也。雷说精确。可以折郑也。
嫡妾十一(为庶母缌。)
缌麻三月者。(节)士为庶母。〇传曰。何以缌也。以名服也。大夫以上。为庶母无服。(丧服。)
马融曰。以有母名。为之服缌也。〇雷次宗曰。五服之不称其人者。皆士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0H.gif)
《唐会要》高宗显庆二年。修礼官长孙无忌等奏。庶母古礼缌麻。新礼无服。谨案庶母之子。即己之昆弟。为之不杖齐衰而已。与之无服。同气之内。吉凶顿殊。求之礼情。深非至理。请依典故。为服缌麻。制从之。(亦见通典。)〇朱子曰。父妾之有子者。礼经谓之庶母缌麻三月。此其名分。固有所系。不当论其年齿之长少。然礼之隆杀。又当从尊长之命。非子弟所专也。〇俞汝言曰。庶母。谓父有子妾也。子兼男女言。俗不服生女庶母。非是。〇吕坤曰。母之名。生于父。不生于子。若云无子者无服。是为庶母服者。兄弟之故。非父之故也。〇姚翼曰。大明律八母图。父妾无子。何遂恝然如路人也。以问沈镜宇。沈曰。庶母之服。非自父推也。由庶子服适母斩而报之也。无子者。不必报。故无服。〇徐曰。注庶母为父妾之有子者。始开元礼。〇镛案贵妾虽无子。宜服。贱者须有子。乃服。不入我宫者。虽有子。不服焉。可也。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四卷○丧礼四笺(卷十四)
丧期别(十四)
嫡妾十二(明律。为庶母杖期。)
《孝慈录》适子众子。为庶母杖期。〇洪武七年九月。孙贵妃薨。十一月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0L.gif)
《经国大典》庶母(父妾有子者。)杖期。〇《沙溪备要》士为庶母缌。谓父妾之有子者。〇镛案国典。即孝慈录之钦遵者也。吾东服制。一遵朱子家礼。故从备要而缌。无异说也。
嫡妾十三(明律为夫之庶母杖期。〇汪说为父之庶母袒免。)
《孝慈录》适子众子之妻。为夫之庶母杖期。〇李潜曰。礼经。妇为夫杖。曾未及庶姑。今庶子之妻。既不杖夫所生父母适子。众子之妻。又可杖夫之庶母耶。(出健庵礼考。)〇镛案服犹无矣。杖于何有。妇人。惟三从有杖。并其舅姑。礼本无杖。况于此庶母乎。孝慈录唯隆母尊妾。伤乾坤之大义。蔑神圣之懿典。吾东恪遵王章。惟孝慈录。莫之敢行。诚足以永有辞于万世也。
《礼考》汪琬曰。祖庶母宜何服。礼大夫以上。为庶母无服。何祖庶母服之有。为之袒免。可也。〇徐曰。汪子袒免之说善矣。〇镛案庶祖母有子。则己之诸父也。诸父哭亲。恝然无服。诚薄矣。钝翁袒免之议。宜从。
嫡妾十四(庶子为其母。)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1H.gif)
马融曰。庶者。诸侯异母兄弟也。庶子。大夫妾子也。诸侯贵妾子。父在为母期。父没伸服三年。大夫贵妾子。父在为母期。贱妾子。父在为母大功。则从大夫而降也。〇郑曰。公之庶昆弟则父卒也。大夫之庶子则父在也。(贾云。公子父在为母。在五服之外。今服大功。知父卒也。大夫卒。子为母得伸。今但大功。故知父在也。)言从乎大夫而降。则于父卒如国人也。(贾云。大夫尊少。身在降一等。身没。其庶子得伸如国人。)〇敖曰。公子之母。君所绝者也。尊者之子。必从其父而为服。故君在则公子为母于五服之外。(谓练冠。)君没。其死者。犹为馀尊之所厌。故止于大功。〇镛案服止大功。则无练祥禫之节矣。今大夫之妾子。父在为其母。皆如邦人。此礼无所用也。〇又按马季长自制一礼曰。贵妾子父在为母期。何据矣。
《戴德丧服变除》曰。天子诸侯之庶昆弟与大夫之庶子。为其母大功九月。哭位(一作泣)饮食思慕犹三年。〇贺循曰。凡降服。(承戴说。)既降。心丧如常月。又天子诸侯贱妾子。为其母厌于父。不得制缞粗之法。三月而葬。葬已而除。居处饮食言语心丧三年。(出丧服要记。)〇刘智释疑曰。凡屈不得服者。皆有心丧之礼。小功以下。不税服。乃无心丧耳。〇镛案戴德此条。即心丧之始。盖自汉文帝短丧以后。已有此说。但不名心丧。至晋杜预。始立心丧之名。
《丧服注》(慈母章。)郑曰。大夫之妾子。父在为母大功。则士之妾子。为母期矣。(贾云。士无厌降。明如众人服期。)父卒则皆得伸也。(贾云。士父在。己伸矣。但大夫妾子父在大功。父卒则与士皆得伸三年。)〇镛案郑注。但云服期。不言杖禫。然庶子在父之室。为其母不禫。则异宫者杖而禫矣。
公子为其母。练冠麻麻衣縓缘。(节)既葬除之。〇传曰。何以不在五服之中也。君之所不服。子亦不敢服也。君之所为服。子亦不敢不服也。丧服주-D002。
马融曰。不见日月者。既葬而除之。无日月数也。〇郑曰。公子(节)为母谓妾子也。麻者。缌麻之绖带也。此麻衣者。如小功布深衣也。(贾云。士之妾子。父在为母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1L.gif)
《孟子》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孟子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上文云。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〇赵岐曰。王之庶夫人死。迫于嫡夫人。不得行其丧亲之数。(孙奭云。王子庶生之母死。迫于适母。而弗敢终丧。)加益一日。则愈于止。况数月乎。〇朱子集注陈氏曰。厌于嫡母而不敢终丧也。仪礼。公子为其母练冠麻衣。既葬除之。疑当时此礼已废。或既葬而未忍即除。故请之也。(其傅为请虽止。得加一日。犹胜不加。)〇罗虞臣曰。宋儒谓厌于嫡母。此谬说也。〇吕楠曰。庶子为母练冠。为父后者。为母缌。岂不伤仁。故孟子曰。虽加一日。愈于已。〇镛案齐宣王欲短丧者。谓既葬而除。如杜预法也。王子傅请数月之丧者。当时公之庶子为其母。都不敢持丧。并其练冠缌绖。亦不如礼。故其傅请依古礼。为葬前之丧也。(数月谓葬前。)无故短丧者。若不满三年。均之为悖伦。虽至一年。无足差愈。此所以有紾臂之喻也。在法当短者。纵欲终三年。诚不得自由。虽加一日。大胜全废。此所以许其请丧。而无所讥贬也。一诛一赦。霜雨顿殊。孟子之意。斯可知也。孟子恕王子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则练冠缌绖。既葬而除。明是周公之古典。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妄人吕楠。乃执周公之经。敢为伤仁之说。霿天地之大义。毁神圣之遗典。恣诞极矣。余每谓误注为毁经之本。岂不然哉。〇又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2H.gif)
嫡妾十五(庶子为其母庐禫有无。)
庶子在父之室。则为其母不禫。(丧服小记。)
注疏见原编(下亥五)
《通典》晋谢奉问曰。抚儿服所生。至今四月。应大祥。礼云。庶子为其母无禫。如此。当以四月下旬祥。踰月便除居心丧耶。范汪答曰。礼自天子达于庶人也。〇镛案庶子在父室不禫者。谓士之妾子为其母杖期。不以杖即位。在父之室。又无十五月之禫也。大夫妾子。为其母大功。天子诸侯之妾子。练冠縓缘。既无练祥。又何禫矣。范汪谓自天子达于庶人。不知何说。
《通典》虞君宾曰。从兄益子。(其妾子)昔遭所生丧。(妾母死)张帷为次。诸弟居庐。(妾子有数人。)未知此何所依。(谓为父后者。居帷次。其诸弟居庐。)又得称哀子否。〇贺隰答曰。时人所行。皆是士礼。大夫庶子。父在。以尊厌降其母。(谓大功。)士贱。其庶子为母则不降。(谓杖期。)若士庶子一身。有君在堂。(谓父在。)惟可杖。(据小记。)不得居庐称哀子也。〇徐邈答谢静云。汉魏以来。通用士礼。庶子父在。为所生周。心丧三年。如诸侯大夫之子。乃厌降而近代所不行。〇镛案庶子为父后者。谓父死而承统也。有君在堂。则不成父后。安得为其母缌麻乎。既已服期便当居庐。岂得以他日父死之后。将承大统。而豫为之服缌。豫为之张帷。以自别于诸弟乎。贺氏之答模糊甚矣。小记曰。庶子不以杖即位者。谓长子主丧。故众子妾子。不以杖即位受吊也。与虞氏所问。大不同也。虞氏从兄之子。虽曰妾子。既无嫡兄。仍是长子。其父不主妾丧。长子当以杖即位。既然如此。便当居庐。亦称哀子。与父死而为父后者。其礼不得相同也。
嫡妾十六(嫡母在。犹为其母三年。)
《通典》晋解遂问曰。庶子丧所生母。嫡母尚存。不知制轻重。〇蔡谟答曰。钟陵胡澹所生母丧。有嫡兄承统而嫡母存。疑不得三年问。范宣答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2L.gif)
《宋史礼志》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王钦若言秘閤(一作阁)校理聂震。丁所生母忧。嫡母尚在。望特免持服。〇礼官言(先引胡澹事。)南齐褚渊。遭庶母郭氏丧。葬毕。起为中军。后嫡母吴郡公主薨。葬毕。令摄职。则震当解官行服。心丧三年。〇徐曰。礼母不厌子。聂震。当解官持服三年。当日命之心丧者。何与。
嫡妾十七(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
缌麻三月者。(节)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〇传曰。何以缌也。传曰。与尊者。为一体。不敢服其私亲也。然则何以服缌也。有死于宫中者。则为之三月不举祭。因是以服缌也。(丧服。)
马融曰。承父之体。四时祭祀。不敢伸私亲服废尊者之祭。故服缌也。又曰。缘先人在时哀伤臣仆有死宫中者。为缺一时不举祭。因是服缌也。〇郑曰。君卒。庶子为母大功。(大功章云。公之庶昆弟为母。)大夫卒。庶子为母三年。贾云。父在大功。父卒无馀存(一作尊)所厌。故伸三年。 士虽在。庶子为母。皆如众人。(贾云。士卑无厌故也。)〇贾曰。大夫士之庶子。若承后则皆缌也。若天子诸侯庶子承后者。案曾子问云。古者。天子练冠以燕居。郑云。谓庶子王为其母无服。案服问云。君之母非夫人。则群臣无服。惟近臣及仆。骖乘从服。唯君所服。服也。注云。妾。先君所不服也。礼庶子为后。为其母缌。言唯君所服。伸君也。春秋之义。有以小君服之者。时若小君在。则益不可。(句)据彼二文。小君在则练冠。小君没后。得伸也。春秋之义。母以子贵。若然。天子诸侯。与大夫士礼。有异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3H.gif)
《通典》虞君宾问曰。今兄子。(亲兄之妾子。)先有周丧。(遭期年之丧。)今应缌麻。(为父后。)如即先服。(谓不变齐衰。)则情重而无变。(谓母丧情重。)若释齐衰。(著缌麻。)又是以轻夺重。(缌轻而齐重。)〇贺隰答云。不释齐衰缌麻兼丧之义也。〇镛案贺答。句读未详。然似云不释齐衰。则缌麻包在中也。兼服之法。惟粗是择。齐衰未葬。不应有变。若齐衰既葬。礼应受葛缌绖虽细。犹是麻绖。岂不来易乎。衰裳仍宜服粗。不必服新。
《晋书顾和传》汝南王统、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顾和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以一其统。斯人伦之纪。不二之道也。为人后者。降其所出节文。著于周典。案汝南王统。为庶母居庐服重。江夏公卫崇近丧所生。复行重制。若弗纠正。无以齐物。请下太常夺服。诏从之。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3L.gif)
《宋会要》神宗熙宁三年。御史台言在法。庶子为父后。如嫡母存。为所生母服缌三月。仍解官申心丧。今秀州判官李定所生仇氏亡日。定未尝请解官申心丧。止以父老。乞还侍养。宜依礼制。追服缌麻。而解官心丧三年。时王安石芘定。擢为太子中允。而言者俱罢免。〇镛案李定之父老而犹生。则李定非为父后者也。(父未卒。)法当为其母齐衰杖期。(如邦人。)何以谓之缌麻也。且此缌麻之法。为废祭也。非以嫡厌也。嫡母存亡。何与此事。蒙于说礼。勇于弹人。御史之不可准。自古如此。(罗良佐问曰。妾子既定承嫡。与将传重之长子无异。恐当为缌。〇明斋答曰。庶子为后。不可以私丧废祭。故为之缌也。今其父在则无废祭之事。无为缌之义。)
《开元礼》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缌。(若无嫡母及嫡母卒。则申妾子服外祖父母舅从母服。)〇杨复曰。承重妾子。若无嫡母及嫡母卒。则为所生母。服本服。(见丧服图式。)〇沙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4H.gif)
《宋会要》熙宁七年。命官参酌旧例。定所生母三年。(谓齐衰。)〇镛案此王安石所定也。(为父后者亦然。故特云定例。)
《孝慈录》庶子为父后。为其母。亦斩衰三年。〇徐曰。案仪礼。诸侯之庶子。父在。练冠麻麻衣縓缘。既葬而除。父没则大功。大夫之庶子。父在。大功。父没齐衰三年。士之庶子。父在杖期。父没。齐衰三年。为父后则贵贱。皆缌麻三月。(开元礼政和礼书仪。皆无正文。统于子为母内。)家礼。齐衰三年。父在同。为父后则皆缌麻。(明令及集礼皆如之。)孝慈录。加为斩衰。为父后亦然。(会典今律文因之。)
嫡妾十八(王公庶女既嫁为其母。)
《通典》庾蔚之曰。公主为其母应周。何以言之。在室。有馀尊之厌。服不得过大功。故服母及兄弟。不得有异。既出则无厌。故为母得周。所以知既出。则无厌者。礼尊降出降。亲疏不异。尊降惟不及其嫡耳。至于厌降。惟子而已在室。父在为母周。既出。服母与父同。是故知既出。则无厌也。又正尊不报。礼之大例。而女子适人。父报以周。使其移重于父族。推旁亲也。以此推之。出则无厌。理据益明。〇镛案庾说非也。诸侯之女。嫁于诸侯者。或用庾义。犹之可也。若天子之女。嫁于诸侯。诸侯之女。嫁于大夫者。虽已出嫁。为其父皆斩衰三年。故周礼外宗内宗。皆服斩衰。礼记与诸侯为兄弟者。服斩。丧服疏谓。下嫁者。及为君不降。(斩衰章。)安得引士庶家女子既嫁降本之法。以證此礼哉。既不敢降其父斩衰。亦不敢升其母大功。理据益明。况所谓馀尊之所厌。先儒皆云。死者受厌。(谓妾母死者。)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4L.gif)
嫡妾十九(为嫡母。〇为嫡母之党。)
《戴德丧服变除篇》父卒为君母齐衰三年。(谓庶子为嫡母。)〇郑曰。凡庶子为君母如嫡子。(小功章注也。)
小功布衰五月。(节)君母之父母从母。〇传曰。何以小功也。君母在则不敢不从服。君母不在则不服。(丧服。)
马融曰。君母者。母之所君事者。从母者。君母之姊妹也。妾子为之服小功。自降外祖服缌麻。外无二统者。又曰。从君母为亲服也。君母亡无所复厌。则不为其亲服也。自得申其外祖小功也。〇郑曰。君母。父之适妻也。(王肃云。君母庶子之嫡母。)从母君母之姊妹。(贾云。妾子为君母之父母姊妹。如适妻子为之同。)不敢不服者。恩实轻也。〇贾曰。无情实。但畏敬。故云不敢不从服也。君母不在者。或出或死也。若君母在。既为君母之父母。其己母之父母。或亦兼服之。若马氏义。君母不在。乃可伸矣。〇敖曰。此庶子虽服其君母之父母姊妹。彼于此子则无服。(盖庶子以君母之故。不得不服。而彼之视己。实非外孙故不服。)〇徐曰。贾疏兼服之良是。母不厌子。(句)女君不厌妾。(斥马氏。)〇镛案庶子为嫡母三年。为其母亦三年。其服外党。亦应同也。父之既卒。嫡母虽在。犹为母三年。以此推之。嫡母虽在。庶子不降其外祖也。
缌麻三月者。(节)君母之昆弟。〇传曰。何以缌也。从服也。(丧服。)
马融曰。君母卒则不服。〇郑曰。从于女君而服缌也。(贾云。徒从故所从亡则已。)〇敖曰。庶子从君母之服。惟止于此。不及其昆弟之子与从母昆弟。异于因母也。若为父后则服之。盖其礼当与为人后者同也。〇镛案敖说。半是半非也。为君母之党。只服上列。不服平列。于理宜然。乃云。为父后者服之。此则非也。为君母后者。君母既卒。虽君母之父母。犹云不服。(见小记。)况其他乎。明君母虽在。不为外从姨从有服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5H.gif)
郑曰。徒从也。所从亡则已。〇孔曰。为君母后者。谓无适立庶为后也。妾子于君母之党。君母卒则不服。今为后者。嫌同于嫡。故特明之。〇镛案此记大可疑也。庶子为父后者。绝其母党。悉皆无服。(丧服记。)既于彼无服。又于此不服。则此子虽有二母。仍无母党。岂理也哉。为人后者。于其所后之母。母虽既卒。犹服其党。奚独为君母后者。不用此例乎。彼以疏族之子。来为人后。其待母如此。况嫡母庶子。本是母子。非自外来继者之比。而视母生死。为服有无。安在其人(一作为)后哉。且为人子者。必有母党之服。唯出妻之子无之。哀之至也。此子明有二母。两皆可服。而两皆绝之。圣人制礼。必不如此。余谓章首。本有不字。今烂脱耳。丧服记曰。不为后如邦人。此记曰不为君母后者云云。其义不亦沕然以相入乎。晋宋儒者。论嫡母之党。无引此记者。其违于理可知也。
《通典》贺循问曰。礼嫡母为徒从。嫡母亡则不服其党。今庶子既不自服所生外氏。(谓晋俗不服。)亦以嫡党。为徒从乎。〇徐邈答曰。古者庶子自服所生之党。故以嫡母党为徒从。故嫡母亡则不服其党。今庶子既自不服其外氏。而叙嫡母之亲矣。谓宜以名而服应推重也。古今不同。何可不因事求中。〇镛案贺所问者。非是为父后者之礼。晋宋之俗。妾子原不服其母党。故其问答如是也。虽然。古者庶子之服。其母党。自有二法。一是为父后不服也。一是不为后如邦人也。徐乃云。古人皆服。今人皆不服。斯岂知礼之言哉。
嫡妾二十(为继嫡母之党。)
《通典》车胤问曰。今此妾子。既服先嫡之党。又服继嫡母之党否。〇臧焘答曰。庶子以贱。不敢不从服耳。既服前嫡母党。则后嫡母党。义无以异疑于三四耶。〇徐藻曰。庶子若及先嫡母。则服其党。若不及。则服后嫡母党。外服无二。此之谓也。〇庾蔚之曰。案礼嫡母之党徒从。徒从者。所从亡则已。嫡母虽有三四。应服见在者之党。但今人不服所生之党。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5L.gif)
嫡妾二十一(庶子为其母之党。)
庶子为后者。为其外祖父母、从母、舅无服。不为后如邦人。(丧服记。)
贾曰。既不服所出母。是以母党皆不服。〇敖曰。不为后如邦人。是君母与己母之党。或兼服之明矣。〇汪琬曰。或问礼有庶子。为其外祖父母、从母、舅之服。而律文无之何也。曰。古者诸侯卿大夫之妾。侄娣为媵者多。若后世之为妾者。皆庶姓也。其父母兄弟姊妹。往往(一作来)有不可考者。律文不为之服。盖以贱故绌也。(小不可加大。卑不可陵尊。贱不可干贵。圣人之立制也。姑以此示嫡庶之闲焉。此律文之微意也。〇乡先生姚文毅公。亦以无服为善。)〇万斯大曰。记言。凡妾为私兄弟如邦人。是妾得服其私亲也。妾既得服其私亲。则其子从母而服其私亲。不亦宜乎。〇又曰。古人之妾不同。有有私家者。有无私家者。曲礼所谓大夫之侄娣。士之长妾。此有家者也。所谓买妾。不知其姓。此无家者也。无家者已矣。有子(一作家)者。未有不为之服也。〇又曰。记曰不为后如邦人。(家礼图。亦明著之。)今制直削之不载。人皆不知有此礼。妾子于母家。视同奴隶。生于是母。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6H.gif)
嫡妾二十二(无妻有妾者。其子为父后。为其母服缌当否。)
《礼辑》或问人有未娶而死。贱妾子承重。而其母死。或谓子既承重。不可无妣。宜服本服。而升配于考。此似悖礼。〇明斋答曰。服缌是矣。中国有改嫁之法。故无妣之庙。比比有之。岂得谓不可无妣。而以妾为妻。配之于庙耶。〇镛案先有正娶。或因国法离异。或因淫盗被出。若是者。庙而无妣可也。若原不娶妻。止有此妾者。明其窭贱。不能有礼也。若是者。葬必同穴。祭必同桌。其子之为母三年。而有谁禁之。
嫡妾二十三(庶子之妻为夫之母。〇为夫之嫡母。)
传曰。有从轻而重。公子之妻。为其皇姑。(服问。)
郑曰。皇。君也。诸侯妾子之妻。为其君姑齐衰。与为小君同。舅不厌妇也。〇孔曰。皇姑。即公子之母也。诸侯在尊厌妾子。使为母练冠。诸侯没。得为母大功。而妾子妻不辨诸侯存没。为夫之母期也。(其夫练冠而妻为期。是从轻而重也。)皇君也。此妾既贱。若惟云姑。则有女君之嫌。故加皇子。明非女君。而此妇所尊。与女君同也。〇镛案谓之皇姑者。所以别之于父之姊妹也。当时谓姑曰皇姑。故因而称之。非妾姑之专称也。
《通典》晋贺循曰。庶子为父后。为其母缌麻三月。庶子之妻。自如常礼。尊所不降也。自天子达于大夫。皆然。〇孔瑚问曰。庶子之妻。不得如礼。服其私亲者。以为身为宗主。奉脩祭祀。以别尊卑故也。凡妇服夫党。皆降一等。唯公子厌至尊。故其妻从轻而服重。尽礼于皇姑。则人情所许。愚谓不得以公子为例。〇虞喜答曰。谓庶子为父后。上继祖祢。此则厌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6L.gif)
《孝慈录》庶子之妻。为夫之所之주-D001所生母斩衰。
《问解》姜硕期问曰。妻为夫之嫡母。礼无明文。殊为可疑。〇沙溪答曰。嫡母与生母无异。故不别言之。从夫服无疑也。昔年洪议政暹夫人之丧。沈相守庆以为庶子妻为嫡母无服而不为服。岂有嫡母死而庶子妻不服之理乎。
嫡妾二十四(庶子之子。为父之母。)
《通典》晋刘系之问曰。为庶祖母服。经无其文。不知为有服否。〇王冀答曰。庶祖母服。经诚无文。然亦无不服之制。以情例推之。谓自应服。何以言之。礼妾子父没。为母伸三年。子既得伸。孙无由独屈。假令嫡祖在。礼妇人不厌。则无复所屈。按礼有祖母。文无嫡庶之别。盖以明尊尊之义。而人莫敢卑其祖也。礼记曰。为慈母后者。为庶母可也。为祖庶母可也。此谓父妾无子。父命子为之后。或子或孙。惟其班第。既受命为后。则服之无嫌。由此言之。妾之无后而托后于人者。犹为之服。况亲子之孙。而可有不服之义耶。制服为允。〇镛案父于此母。齐衰三年。亲为其子。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7H.gif)
《开宝礼》父所生庶母。不杖期。〇《家礼》庶子之子。为父之母不杖期。而为祖后则不服。〇徐曰。孙为父所生庶母服。礼无明文。古今五服考异云。始于开宝礼。〇镛案通典王冀之说。健庵未之考欤。孙既服周。孙妇为其祖姑当大功。
《通典》晋刘氏问曰。弟子遭所生母艰。弟子有儿。出后伯父承嫡。当心丧三月否。〇徐邈答曰。庶祖母服。礼无正条。往年临川王服太妃。已为成制。今出后承嫡者。当依为人后降本亲一等。宜制大功九月。〇庾蔚之曰。庶子为父后。不得服其所生。以服废祭故也。已出伯父。即为祖嫡。何由得服父之所生乎。〇镛案汰哉。徐氏专以礼许人可乎。庾说是也。
嫡妾二十五(为母之嫡母。〇为妻之嫡母。)
为母之君母。母卒则不服。(丧服小记。)
郑曰。母之君母。外祖嫡母。徒从也。所从亡则已。(孔云。母之嫡母。于子为轻故徒从也。)〇罗虞臣曰。母在则服其嫡母期。子从而服小功。母死则无服。〇镛案为母之生母。母卒犹服。又可知也。徒从之于属。从相去远矣。(为母之继母。亦当母卒。则不服。)
《问解》宋(浚吉)问曰。妻嫡母服。一依妻母行之欤。不著于礼何也。问于愚伏。答曰。未详。不敢臆说。〇沙溪答曰。继母嫡母于礼并无。盖蒙生母故不言也。其妻服丧。则其夫无服似为未安。〇镛案家礼曰。妻之亲母。虽嫁出犹服。明妻之继母嫡母。不嫁出则有服也。然小记曰。为母之君母。母卒则不服。以此推之。为妻之嫡母。亦妻卒则不服。有经例也。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四卷○丧礼四笺(卷十四)
丧期别(十五)
慈母一(父命为母子者。为母三年。)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7L.gif)
郑曰。此谓大夫(据通典谯周说。此下明有士字。今本落也。)之妾也。(贾云。知非天子诸侯之妾者。公子为其母练冠。父没乃大功。天子庶子亦然。何有命为母子为之三年乎。故知为大夫士之妾也。)不命则亦服庶母慈己之服可也。(贾云。小功章云。君子子为庶母之慈己者。)大夫之妾子。父在为母大功。则士之妾子为母期矣。父卒则皆得伸也。(贾云。父卒则皆伸三年。)〇贾曰。妾之无子者。谓旧有今无者。失子之妾。有恩慈深。则能养他子也。(若未经有子。慈浅。不得养他子。)必先命母者。容子小。未有所识也。终其身者。惟据终慈母之身而已。(内则云。孝子之身。终彼为终孝子之身。)明三年之后。不复如是。小记云。慈母不世祭。亦见轻之义也。(以慈母轻于继母。)贵父之命者。一非骨肉之属。二非配父之尊。惟贵父命也。父妾无子。亦可命己庶子为后。(但不命女君与妾子为母子。)〇敖曰。不命为母子者。妾或自有子。但使慈之而已。〇俞汝言曰。此云妾子当是嫡庶贵贱之别。似不以命。不命也。〇徐曰。慈母而等之于母。正以有父之命也。若父不命为母子则与庶母慈己及乳母何异。而竟等之于母乎。郑氏之注。真确不可易。而俞氏反非之。何也。〇镛案嫡母慈己者。非曰无之。庶子嫡母。本是母子。正服三年。不待父命。而母之。故不名慈母。贾但云。女君妾子。不命为母子。其说未备也。(贾以妾之无子者。为旧有今无。亦曲解。)
《谯周集图》云。丧服齐衰三年条曰。慈母如母。父在为慈母则条不见。今文。载所说。慈于贵妾。父在齐衰期。慈于贱妾在家。父在大功九月。古文郑氏说。此主大夫士之妾子。父命为母子者也。大夫之妾子。以父在。为母大功。士之妾子。为母期矣。其大夫爵降一等。士无爵降例也。父卒皆申。(已上皆郑说。)案经大夫之妾子。父在为其母大功。不别贵贱。自非祖适。大夫以爵降一等。故妾之子从父例降母一等。为大夫妾。虽有贵者。不得体君。何得不为爵降。凡此之类。今文说不如古也。(出通典。)〇镛案今文说。固为弇陋。然其大夫爵降一等。士无爵降。例也。十三字。今考郑注。无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8H.gif)
《通典》晋崔谅父命妾祝。(姓祝氏。)抚养谅为子。祝亡。钜鹿公裴頠议。依礼服慈母如母。
《金史》章帝时。霍王从彝母早死。温妃石抹氏。养之。明昌六年。温妃薨。上问从彝丧服。谏议大夫张炜奏。慈母服齐衰三年。桐杖布冠礼也。从彝近亲。至尊厌(一作压)降。与臣下不同。乞于未葬以前。服白布衣绢巾。既葬止用素服终制。朝会从吉。上从其奏。
《礼考》顾炎武曰。慈母者。何也。子幼而母死。养于父妾。父卒为之三年。所以报其鞠育之恩也。然而必待父命者。此又先王严父。而不敢自专其报之义也。父命妾曰。女以为子。谓怜其无母。视之如子。长之育之。非立之以为妾后也。丧服小记。以为慈母后则未可信也。〇镛案死而主祭。即名为后。未必宗祧累传。昭穆相承而后。方可谓之为后也。妾之无子者。不可从祖祔食。暂以慈子为后。得享数十年之祭。亦人情之常。不必疑也。
慈母二(有母之子不可有慈母。)
《刘智释疑》或问曰。丧服传云。妾之无子。妾子无母。父命为母子。是名慈母。今一妾自有子。一子以无母。父命为母。子当如慈母服齐衰三年否。〇答曰。父有两妾。一妾无子。一妾有二子。分其一子。令为无子妾作子。不敢违父命也。而终不得为子之道。〇庾蔚之曰。按丧服传。释慈母如母。以为妾之无子。妾子无母。父命以为母子。然后慈母之义全也。智云有子之妾。有母之子。并乖经传所说。如母之义。何由而生。子不违父之命。岂从失礼之命。〇镛案终不得为子之道者。谓一妾既自有子。则此子无为子之道也。若是者。父不命可也。若有父命。既慈既育。安得不三年。〇又按刘智谓一妾有二子。然后乃分其子。此义又可讲也。妾子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8L.gif)
《礼考》徐曰。礼有慈母之条。非谓母死绝乳。使他妾乳之。即为慈母也。即妾子年已稍长。父命之为母子。则成母子矣。故曰贵父之命也。观小记为慈母后之语。盖命之为后。而非但命之养己。义自可见。若但命之养己。则自有庶母慈己及乳母二条。岂必等之于亲母而行三年之服乎。况小记更有为祖庶母一语。足證其与慈己庶母迥别矣。乃家礼。于慈母条下。谓庶子无母。父命他妾之无子者慈己。会典。于慈母条下。谓母卒。父命他妾养己者。彼于文义。皆不全。似与古所谓庶母慈己者无异。又何以有三年小功之别乎。不知父之命妾命子。正是命之为后。丧服此章。必与小记参看。文义始明。不然则混而为一矣。〇镛案健庵之说。似亦有理。然苟如是也。两妾俱存。亦当分子。何必曰妾子之无母者乎。观于无母二字。其以乳哺抚养之恩。而谓之慈也明矣。慈幼。先王之大政也。此礼本出慈幼之微权。非由继绝之大义。健庵看为后二字太重。有此说也。既名为子。不得不主其祭。既主其祭。亦可以名为后。岂必以大宗立后之法。求与相准。〇又按健庵。又引泉丘人之事。以證此义。见下条。(鲁昭公之条。)
慈母三(所生母嫁为慈母服。)
《通典》晋谯王司马恬问曰。妾有二子而出嫁。君命他妾。兼子为其母。所命妾今亡。子当有服否。〇范宁答曰。昔男子。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教。子何服之有。〇司马恬自断曰。礼疑从重。笃至敬也。存同所生。没成路人。于情未可。今勒小功。长奉烝尝。以同子道。再周乃参吉事。言制则不亏礼文。言情即不乖师资也。〇徐邈曰。此庶子所生出嫁。受命为他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9H.gif)
慈母四(以祖庶母为慈己者。)
为慈母后者。为庶母可也。为祖庶母可也。(丧服小记。)
郑曰。父之妾无子者。亦可命己庶子为后。〇孔曰。父之妾有子。子死。命己之妾子。与父妾为后。故呼为祖庶母。亦服三年如己母。必知妾经有子者。若无子则不得立后故也。〇镛案孔疏大谬也。若如孔说。是为庶叔父后。岂为慈母后乎。父妾之子。即我庶弟也。庶弟无子。以我庶子。往继其后。而乃谓之为慈母后。天下有此妄乎。为人妾者。本无立后之义。特以失乳之儿。哺养无术。无子之母。丧祭无托。同在一宫之内。愿树三年之恩。于是告其庶母。育之为子。命其幼孤。事之如母。一如僚母之于僚妾之子。及此母死。此子直承为后。自为丧主。仍为祭主。故曰为慈母后也。是亦名之曰慈母。故得服齐衰三年。若如孔说。可为祖母。不可为慈母。何以服齐衰三年乎。苟如孔说。妾子之子。亦当援此为例。为其祖庶母承重。岂轻旨乎。郑注老鍊。深中经旨。不可易也。(庾蔚之。亦似误看小记。如孔氏。见承重条。)〇又按亭林健庵所论此条之义。已见前。第주-D001条。
星湖曰。孔疏非也。按丧服图式。宋薛绅。父殁而养于祖庶母。及祖母亡而疑其服。议者引小记云他人为后。尚三年。况父之所生母耶。此已成定论。然通典明云庶无传世。祭不三年。此盛水不漏之说也。孙于祖期。故期于祖母。于父三年。故三年于母。何独庶孙期于祖。而三年于祖母耶。祖服止于期。而加至三年者。为传重也。礼妾母不世祭。所传者何重耶。小记之言。非此之谓也。本谓为庶母后。则如其母服三年。为祖庶母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09L.gif)
慈母五(为慈母嫁者。)
《通典》后汉郑志。赵商问曰。慈母嫁。亦当为服如继母否。郑玄答曰。慈母贱。何得如继母耶。〇镛案继母而嫁。遂成路人。宜无服也。慈母虽嫁。不可负恩。定有服也。郑乃曰。继有而慈无。岂不乖于当乎。继母虽贵。既嫁则可绝。慈母虽贱。其恩则难忘。安得相况。(王肃以前。皆以继母嫁从之从字。属下句读。故郑说如此。)继母义由父结。绝于父则路人也。慈母。恩从我深。绝于父。亦恩人也。特以父命为母。今绝于父。不得无降也。慈母如母。或出或嫁。当杖期无禫。父卒亦同。
慈母六(荀子为慈母九月。)
荀子曰。慈母。衣被之者也而九月。乳母。饮食之者也而三月。〇徐曰。通典大夫士为慈母服议。有慈于贵妾。父在齐衰周。慈于贱妾在家。父在大功九月之文。岂即荀子之说与。〇镛案此云衣被之者。谓帡幪庇覆之也。若谓之供其衣衾。则其恩岂重于乳母乎。大抵慈乳之服。上自三年。下至缌麻。随恩浅深。制服轻重。故其无一定之制如此。
慈母七(庶母慈己者。)
小功布衰五月。(节)君子子为庶母慈己者。〇传曰。君子子者。贵人之子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10H.gif)
马融曰。贵人者。嫡夫人也。子以庶母慈养己。加一等小功也。为父贱妾服缌。父没之后。贵贱妾皆小功。〇郑曰。君子子者。大夫及公子之适妻子。(贾云。君子与贵人。皆据大夫公子言之。又国君之子。为慈母无服。士又不得称君子。故知此二人而已。)云君子子则父在也。(贾云。言子故云父在。)父没则不服之矣。(贾云。虽不服小功。乃服庶母缌。)以慈己加。则君子子。亦以士礼为庶母缌也。(贾云。是其本为庶母缌麻也。)不慈己则缌可矣。(贾云。不慈则不加。明本当缌也。)〇谯周曰。慈母但慈己无父命者。不过小功。(出通典。)〇陈铨曰。君子子者。大夫之美称也。贵人者。谓公卿大夫也。谓贵人之子。父没之后。得行士礼。为庶母缌。有慈养己者。乃加服小功。〇雷次宗曰。大夫不服凡妾。父所不服。子亦不敢服。安得为庶母缌哉。大夫惟服侄娣。今所服者。将侄娣之庶母。〇敖曰。妾子则庶母代养之。不命为母子者也。(谓此条。当通妾子。)父在且伸此服。则父没可知矣。(其为父后者得服缌。)若为大夫则不服。(大夫于庶母本无服。)〇徐曰。传不言为慈己服。言以慈己加。则是本服应缌。因慈己而加至小功耳。盖礼大夫为贵妾缌。则子从父服。亦应为庶母缌。其异于士者。士则不论父之贵妾贱妾。皆视为庶母而服缌。大夫之子则必父之贵妾乃服缌。而贱妾则竟无服耳。独怪郑氏释庶母慈己。谓父没则不服。夫既为慈己有恩而加服。则不系于父之存亡也。岂有父没不服之理乎。敖氏谓父在且申此服。父没可知。可谓深得礼意矣。〇镛案庶母慈己者。谓一如慈母之于慈子。而特父不命之为母子者也。据贵人言之者。明父爵虽尊。慈恩难背也。据父在言之者。明父在不厌。父没可知也。大夫为庶母无服。大夫之子用士礼服缌。故传云慈加。言加则本有服可知也。母死受养者。方称慈己。若寻常保育者。不必加也。慈母三年。此止五月者。父命有无也。〇又按马氏必以为嫡夫人之子者若是。妾子则庶母慈己。必有父命。便为慈母。故知为嫡出也。此条父在父没。必无升降。而马谓父没则伸服。郑云父没则不服。又彼之贵贱。我之尊卑。皆不足以增减于慈恩。雷则曰惟服侄娣。敖则曰大夫不服。总皆纰缪。非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10L.gif)
《汉石渠礼议》戴圣对曰。君子为庶母慈己者。大夫之嫡妻之子。养于贵妾也。大夫不服。贱妾慈己则缌服也。(其不言大夫之子。而称君子子者。君子犹大夫也。〇出通典。)
《宋书礼志》元徽二年有司奏。第七皇弟训养母郑修容丧。未详服制。下礼官议。太学博士周山文议曰。案庶母慈己者。小功五月。郑玄云。其使养之。不命为母子。亦服庶母慈己之服。愚谓第七皇弟宜从小功之制。参议并同。〇镛案若非失母而就养。服小功。非礼也。
《唐书李愬传》愬早丧所生。为晋国王夫人所鞠。王卒。父晟以非适。敕诸子服缌。愬独号恸不忍。晟乃许服衰。
《宋史后妃传》仁宗景祐三年。杨淑妃薨。始仁宗在乳褓。章献使妃护视。恩意勤备。帝思其保护之恩。命礼官议。加服小功。〇镛案非礼也。
慈母八(为师保同列之慈母无服。)
择于诸母与可者。(节)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内则。)〇大夫之子。有食母。士之妻自养其子。(亦内则。)
郑曰。此人君养子之礼也。诸母。众妾也。子师。教以善道者。慈母。知其嗜欲者。保母。安其居处者。士妻。食乳之而已。(孔云。此文虽据诸侯大夫以上具三母。故小功章郑注。引此三母。是知大夫有三母也。若诸侯之子三母。则不服也。)食母选于傅御之中。丧服所谓乳母也。〇郑丧服注曰。食母庶母。慈己者也。其不慈己。则缌可矣。不言师保慈母。居中服之可知也。(又内则云。食子者三年而出。见于公宫。则劬非慈母也。)〇贾曰。知国君子于三母无服者。案曾子问也。〇镛案郑之两注。若是矛盾。何以解矣。内则注。以食母为丧服之。乳母丧服注。以食母为庶母之慈己。又内则下注。以食子者。谓非慈母。由前则将缌麻也。(乳母缌。)由中则将小功也。(庶母慈己者小功。)由后则将无服也。(劬于公室者无服。)三说相掁将。谁适从。只一食母与丧服所云。慈母者。绝不相涉。而东涂西附。扰攘如此。况其馀哉。窃详内则。母名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11H.gif)
《通典》后汉陈铄问曰。庶母慈己。郑注引内则国君之子有子师、慈母、保母。又曰。大夫之子。有食母、庶母、慈己。此之谓也。内则人君养子之法礼。人君之庶母。尚无服。何以为慈母服乎。若欲施大夫。大夫无此礼。但有食母耳。〇氾阁答曰。内则实总国君及夫人养子之礼。案内则云。大夫见子之礼。入门升阼阶也。遂左旋授师。(师子师也。丧服有庶母慈己。礼有子师。此明大夫之子有庶母慈己。)〇镛案内则见子之礼曰。贵人则为衣服。命士以下。皆漱浣。王公大夫同名贵人。则其有三母。亦似相蒙。然下文别云大夫之子有食母。士之妻自养其子。以此推之。三母皆具者。天子、诸侯之礼也。
古之礼。慈母无服。(曾子问。)
子游问曰。丧慈母。如母礼与。(郑云。如母。谓父卒三年也。子游意以为国君亦当然。礼所云者。乃大夫以下父所使妾养妾子。)孔子曰。非礼也。古者。男子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郑云。言无服也。此指谓国君之子也。大夫士之子为庶母慈己者。服小功。父卒乃不服。)昔者。鲁昭公少丧。其母有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也。欲丧之。有司以闻曰。古之礼。慈母无服。(郑云。据国君也。良善也。谓之慈母固为其善。国君之妾子于礼不服也。昭公年三十。乃丧齐归。又无戚容。是不少。又安能不忍于慈母。此非昭公明矣。未知何公也。)今也君为之服。是逆古之礼。而乱国法也。若终行之。则有司将书之。以遗后世。无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练冠以燕居。公弗忍也。遂练冠以丧慈母。丧慈母。自鲁昭公始也。(郑云。公之言又非也。天子练冠以燕居。盖谓庶子王为其母。〇见曾子问。)〇孔曰。按家语云。孝公有慈母良。今郑云未知何公。或家语王肃所足。故郑不见也。(子游之意。以丧服丧慈母如母。今国君丧慈母如母。是礼与。〇左传昭公十一年。其母齐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11L.gif)
《礼考》吴肃公曰。仪礼。非周公之书乎。何与吾夫子之言戾耶。先儒传曰。慈有二。为国君傅之。为大夫士养之。当时弗之殊矣。子游之疑而问也宜。〇徐曰。齐归薨。昭公年三十矣。非妾子之无母者。不应有慈母。然细推之。亦有不尽然者。泉丘人有女。奔孟僖子。(昭十一。)其僚从之。(邻女为僚友。)僖子使助薳氏之簉。(簉。副倅也。别居外。)生懿子及南宫敬叔于泉丘人。其僚无子。使字敬叔。(杜云。字养也。似双生。)夫以双生而见养于母之僚。又出于父命。其长也。能不以为慈母乎。然则母在。亦可以有慈母矣。惟礼记本文。有昭公少丧其母句。显背春秋。为不可解。故郑氏以为不知何公。孔以为孝公。要之非所重也。孔子特谓诸侯不丧慈母尔。〇镛案仪礼所论僚母之慈者也。孔子所答师慈之教者也。何谓相戾。吴肃公专欲毁经。所言皆诐险不中理也。慈母有三。混之为一。可乎。〇又按君命教子四字。明出孔子之言。其为孺子室中师慈之母无疑。健庵犹欲以僚母字乳者当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12H.gif)
慈母九(明慈母有三之义。)
《梁书司马筠传》天监七年。安成太妃陈氏薨。(武帝妾。)江州刺史安成王秀。(皇子为刺史。)荆州刺史始兴王憺。(同母弟。)并以慈母表解职。诏不许。还摄本任。(案梁书二王。并吴太妃所生。太祖哀二王早孤。命侧室陈氏并母二子。陈亦无子。视二子如亲生。)高祖因敕礼官。议皇子慈母之服。〇司马筠议曰。宋朝五服制。(刘宋法。)皇子服训养母礼。依庶母慈己。宜从小功之制。(此下引曾子问及郑丧服注。所引内则文。)慈母之服。上不在五等之嗣。(谓诸侯之子。)下不逮三士之息。(士之子。)傥其服者。上卿大夫等。(谓大夫及贵人。)诸侯之子。尚此(一作且)无服。况乃施之皇子。谓宜依礼刊除。以反前代之惑。〇高祖以为不然曰。礼言慈母凡有三条。一则妾子之无母。使妾之无子者养之。命为母子。服以三年。丧服齐衰章。所言慈母是也。二则适妻之子无母。使妾养之。慈抚隆至。虽均乎慈爱。但适妻之子。妾无为母之义。而恩深事重。故服以小功。丧服小功章。所以不直言慈母而云庶母慈己者。明异于三年之慈母也。其三则子非无母。正是择贱者视之。义同师保而不无慈爱。故亦有慈母之名。师保既无其服。则此慈母亦无服矣。内则曰择于诸母与可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此其明文。(此言择诸母。是择人而为此三母。非谓择取兄弟之母也。)子游所问。自是师保之慈。非三年小功之慈也。故夫子得有此对。岂非师保之慈母无服之證乎。郑玄不辨三慈。混为训释。引彼无服。以注慈己。后人致谬。实此之由。经言君子子者。此虽起于大夫。明大夫由尔。自斯以上。弥应不异。故传云君子子者。贵人之子也。总言曰。贵则无所不包。经传互文。交相显发。则知慈加之义通乎大夫以上矣。宋代此科。不乖礼意。便加除削。良是所疑。〇于是筠等请依制改定。适妻之子母没。为父妾所养。服之五月。贵贱并同。以为永制。〇徐曰。二王并吴太妃所生。则非适也。(非适则不止小功。)乃二王本传服制无明文。盖当日诏起视事耳。若武帝可谓能言。而不必于行者矣。〇镛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12L.gif)
慈母十(为慈母亦禫。〇慈母不世祭。)
《丧服小记疏》孔曰。慈母亦宜禫也。庶子在父之室。为其母不禫。则在父室为慈母。亦不禫也。〇镛案大夫之子。父在为其母九月。亦无禫矣。
《小记》曰。慈母与妾母。不世祭也。〇郑曰。以其非正。春秋传。于子祭。于孙止。(孔云。谷梁传隐五年。考仲子之宫。郑引为注也。)
慈母十一(为慈母之党无服。)
为慈母之父母无服。(丧服小记。)
郑曰。恩不能及。〇孔曰。慈母。父虽命为母子。本非骨肉。故慈母之子。不为慈母之父母服。
慈母十二(子为父之慈母。〇妻为夫之慈母。)
《刘智释疑》问曰。按丧服小记。慈母之父母无服。(此上不溯本。)孙宜无服慈祖母矣。(此下不流末。)又曰。慈母与妾母。不世祭。孙不祭慈祖母。何服之有。刘智答曰。礼为亲母党服。为继母之党不服。不妨孙服继祖母也。礼孙为祖后。如子所言妾母不世祭者。据奉之者身终则止耳。岂有妾子先亡。孙持丧事而终丧便不祭也。〇虞喜通疑曰。慈母虽贱。服之如母明矣。其父先亡。己养于祖。(养于慈祖母。)以祖母之服。服之周可也。不得复传重三年。同于继祖母也。〇庾蔚之曰。小记云慈母之父母无服。今子服慈母如母。犹无所从。况可得从父服慈祖母乎。且先儒所云妇人不服慈姑者。(先儒即贺循。)妇从夫尚犹不服。则子不从。明矣。(出通典。)〇镛案虞氏之说。盖云为慈母孙者。父在则无服。父亡则服周。无承重三年也。三说之中。此
第三集礼集第十四卷○丧礼四笺 第 3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4_313H.gif)
《南史》齐安陆王子敬。武帝第五子也。先是。子敬所生早亡。帝命贵妃范氏(僚妾也。)母养之。而子及妇服制。礼无明文。〇永明中尚书令王俭等。论孙为慈孙。妇为慈妇。姑为慈姑。宜制期年服。从之。〇镛案妻者。从夫服者也。夫为嫡母继母三年。妻皆从服期。慈妇之为慈姑期年。可也。慈子之于慈母。其恩不过终身。上不溯本。故为慈母之父母无服。下不流末。故于慈母之孙子无制。王俭乃云当服期年。不亦过乎。既非天属。恩止一身。何得传孙传曾。世世服重乎。父服齐衰。子无纯吉。缟冠玄武。抑所宜也。不幸父卒之后。慈母乃亡。亦不当承重代服。(父卒而后。慈母死者。似不能全然无服。权服期年。主祭三年。抑亦无于礼之礼也。)
《梁书司马筠传》梁安成太妃陈氏薨。(武帝妾。)王秀、王憺。(武帝子。)并以慈母表解职。诏不许。(已见上。)太妃在都。丧祭无主。〇中书舍人周舍议曰。贺彦先称慈母之子不服慈母之党。妇又不从夫。而服慈姑小功。服无从故也。庾蔚之云。非徒子不从母而服其党。孙又不从父而服其慈母。由斯而言。慈祖母无服明矣。寻门内之哀。不容自同于常。今二王诸子。宜以成服日。单衣。一日为位受吊。〇舍又曰。礼云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世子可著细布衣绢为领带。三年不听乐。(又礼及春秋。庶母不世祭。盖谓无王命者耳。吴太妃既朝命所加。得用安成礼秩。则当祔庙五世。亲尽乃毁。陈太妃命数之重。虽则不异慈孙。既不从服庙食。理无传祀。子祭孙止。是会经文。)〇镛案周氏欲以布衣绢领。当缟冠玄武。则父在为慈祖母无服审矣。但吴妃陈妃。均是妾母。春秋之义。不当世祭。藉使世祭。别为一宫。可也。(考仲子之宫。)岂可使无考之妣。居太庙之首位乎。安成王。天子之别子也。如鲁之周公。卫之康叔。为太祖于其国者也。太祖之上。先奉太妃。有是法乎。
《问解》姜硕期问曰。妻为夫之慈母。礼无明文。沙溪答曰。从夫服无疑也。
慈母十三(慈母为慈子。)
《今补》乙问曰。慈子先亡。慈母。亦当有服。不于己长子也。为之三年乎。于君庶子也。为之期年乎。是本僚妾之子也。为之缌麻乎。〇甲答曰。恩养之服。只有仰报。本无俯施。故有乳母服。无乳子服。有继父服。无寓子服。明恩有俯施。服当仰报。无容又从而施服也。但僚妾之子。本但服缌。(徐邈云。)今为慈子。不得无服。缌焉。可也。〇乙曰。慈子既娶。其妻为慈姑服周。(义见上。)娶而有子。其子为慈妪服周。(虞喜云。)慈子虽死。受报尚远慈母。岂得以缌服处之乎。〇甲曰。恩服之报。经例所无。不可加也。〇镛案慈子之服。先儒未言。若死而无子。恩义遂绝者。缌亦可也。若有子称孙。将为我服周者。系属未绝。不得轻服。不杖之期。未可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