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x 页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二卷○丧礼四笺(卷十二)
 丧期别(七)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53H 页
出后十三(今俗次养之谬。)
 《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节)子路曰。贲军之将。(节)与为人后者。不入。〇郑曰。与。犹奇也。后人者。一人而已。既有为者。而往奇之。是贪财也。(孔云。奇谓配合之外。更有奇只也。)〇镛案军礼。出则耻后。(不勇赴。)奔则尚后。(如孟之反奔而殿。)射义所黜。盖谓战陈无勇之人也。然郑注深中今日之俗弊。玆用收录。以为次养者之戒。
 《今补》乙问曰。今俗无子者立其嗣子。嗣子又亡。又立嗣子。他日使服斩衰。以为丧主。待其产子。以承前嗣之后。此所谓次养也。于礼有据否。〇甲答曰。我未之前闻也。既非天性之亲。又安得但服斩衰。不承其统乎。既已服斩。便当承统。衰乱之俗。不足言也。〇镛案为人后者持重。故服斩。不贰斩。故降其父母。今次养之子。无所持重而为他人服斩。降其父母。伤伦败常。蔑以加矣。
出后十四(长子立后。而次子奉其先祀。)
 《问解》宋浚吉问曰。长子无后。取从兄弟或再从兄弟之子而为后。则国典只为长子之后。而其父其祖之祀。传之亲子云。亦有经据乎。〇沙溪答曰。长子立后而不得奉祀。则礼防大毁。此法由近世一相臣之议。仍为藉口之实。弃礼经不易之典。惜哉。安嫔。中庙后宫也。长子益阳君。次子德兴大院君。益阳君无子。以兴宁君为继。 宣庙朝相臣沈守庆献议。以大院长子河原君。奉安嫔(一作殡)之祀。厥后遂成谬例。〇仁祖朝礼曹判书崔鸣吉。建议据礼经。继后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53L 页
子。令奉祖先祀。如所生。允之。遂为定式。 〇镛案国典无此说。此特中世之国俗也。凡俗礼之乖于理者。细审其故。必其源头有误。不正其本。但齐其末。虽以力服。终不能平物情而格人心。圣人之法。不如是也。长子之死。其父存乎。当据小记之注。不为服斩。(为适妇小功。)命以次子他日传重。而毋得为长子立后以启乱本。可也。若其父先死。长子即阼受重而死。则次子当以其子。为其兄立后。如其无子。次子当摄主先祀。待其产子。立为兄后礼也。流俗不知礼法。苟循私意。或谓輀车之后。不忍无孝子。或缘早寡之嫂。有隙于娣姒。宁取越人之子。以托新情。不欲取兄弟之子。恭传旧业。于是次子曰。我先祖之血胤。后者曰。我宗祧之正适。纷争辨讼。遂有如同春之攸问者矣。然且议礼之臣。不以长子之远取越人为非礼。而但以次子之冒奉先祀为篡统。其合于公理乎。近世卿相之家。族人奉祀而血孙为庶者甚多。盖流俗之法。非先王之制也。〇又按安嫔。宜别立一宫。春秋所谓考仲子之宫是也。谷梁氏曰。于子祭于孙止。虽非今日之所敢引。而益阳君本别子为祖者。兴宁但当继别为宗。安嫔之祭。姑从权宜。令河原君主之。未为大失。安得据此为礼。使士大夫之家。移其正统之先祀乎。大非礼矣。〇又按国典云。嫡长子只有妾子。愿以弟之子立后。欲与妾子别为一支者听。(见上条。)其事情与此条相类也。
出后十五(独子出后兼祭两家。他日。使庶子还继本生。〇此庶子为父三年当否。)
 《通典》魏刘德问曰。同宗无支子。唯有长子。长子不后人。则大宗绝。(句)后则违礼。如之何。田琼答曰。以长子后大宗。则成宗子。礼诸父无后。祭于宗家。后以其庶子。还承其父。〇镛案礼殇与无后者。从祖祔食。故祭于宗子之家。(曾子问。)田琼盖据是也。然苟非继别大宗。祖有迁矣。祖迁宗易。而出后于疏远之贰宗者。犹奉两家之祭。则大不通矣。鬼非其祖。不应祔食。一门二庙。则是树有二本。衣有二领。伤天地之正理。而可为礼乎。如孝宁大君。百世不迁。若其宗无子。则凡为孝宁之裔者。虽与宗子疏远。犹当以独子。入承大统。暂奉两家之祭。以俟其产子。如田琼之说。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54H 页
可也。其祖既迁。(庶宗过五世。)犹云。吾宗猥用田琼之法。则窃礼之不中者也。且古者大夫之祭。不过三世。若据古礼。则凡非同曾祖之孙者。不可用田琼之礼。何者。高祖无庙。不得祔食也。〇又按今人。或以独子入为宗后。别取疏远之昆弟。使承吾父。此又大非礼也。吾父明有血胤。今令越人为后。可乎。俗论嫌昭穆缺落。不肯用田琼之礼。不知昭穆虽缺。血脉未断。则合天理而顺人情。未若田琼之为愈也。〇又按用田琼之礼者。户籍封弥。有或不便。殊不然也。他皆如常。惟出后者一人。如未始出后者而已。父子无可绝之道。故其在圣经。父子之名。未尝移易。户籍封弥之仍作父子。又何伤焉。知礼者。必不以为嫌也。
 《问解》沙溪曰。本生亲无后。则两家父相议归宗。若两家父死。则子不可擅自罢继。当以本生亲为班祔。(金瑞寅问明斋曰。本生家无后。则别立祠堂。令己之次子奉祀。以终四代如何。答曰。若不立后。不得不从权也。)〇镛案出后于同堂之内。则本生之祭。从祖祔食可也。大夫三庙。则凡非曾祖之子孙者。不得如是。田琼之议。不可废也。〇又按班祔之文。始见于士虞礼。此则祔祭之礼。非殇与无后从祖祔食之名也。今人以祔食。谓之班祔。此相沿之误也。
 《今补》金问曰。某甲以独子出后。兼奉两家之祭。其后以次子乙。还为本生立后。此亦间代立后者也。甲也新亡。乙当何服。〇李答曰。甲虽出后。乙唯一父。无缘降服。服斩何疑。〇金曰。间代立后者。于其所后。有祖而无父。然身既出后。为所后持重。不得不降其父母。安得以惟有一父。而遽为之三年乎。乙若三年。仍是彼家之孙。孰谓其还本哉。参前倚衡。降服无疑。〇李曰。乙之户籍。乙之封弥。(科场之糊名。)其父云谁。户籍封弥。告君之词也。乙之告君。以甲为父。甲之既亡。不为三年。欺君背父。两罪俱显。何得降服。〇金曰。子谓甲之生父死已久矣。若甲之生父至今生存。乙既还本。即为祖后。祖之云亡。乙当服斩。既斩其祖。又于其祖出后之子。为之三年。稽之礼律。有乖无协。〇李曰。甲也兼奉两家之祭。名虽出后。身是主鬯。所以云甲死而乙斩也。若如子说。本生之祭。甲父主之。甲未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54L 页
尝兼奉二祭也。生不主祭。死自别宗。不得与前所论者同例。计宜降服。〇金曰。祭虽双奉。统宜一专。彼是摄祭。此是主鬯。安得以此。或降或斩。甲虽摄祭。犹宜降服无差异也。〇镛案甲之本生原是贰宗。故得以独子出后于大宗也。经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何以期也。持重大宗者。降其小宗也。乙也还承小宗。有祖无祢。而其父(甲)方且承统于大宗。何缘降服。为甲三年。不违经旨。恐无贰统之嫌。李说是也。
 《今补》金曰。前所(一作无)论者。请毕其说。乙既还本。甲之所后父死。法当何服。以本亲则从祖祖父也。不过小功。以名义则本生父之所后父也。乙不还本。当服期年。今当降大功不。〇李答曰。乙既还本。但当制本亲之服。法当小功。〇镛案李说是也。并详末二条。今略之。
出后十六(出后时有昆弟。既出而昆弟亡者还本。〇还本者追服当否。)
 《通典》或问许猛曰。为人后时。有昆弟。后昆弟亡。无后。当即还。不。猛答云传曰。适子不得后大宗。推此而论。小宗无支子。大宗自绝矣。子不绝父之后。本家无嗣。于义得还。出后者。还本追服。〇镛案还本者之追服当否。并详下条。今姑略之。
 《宋史礼志》蔡延庆父褒。故太尉齐之弟也。齐初无子。子延庆。后齐有子而褒绝。请复本宗。礼官以请。许之。
 《续大典》云为人后者。本生父母绝嗣。则罢继归宗。许其所后家。改立后。(若所后父母已死。不得改立后。则从旁亲班袝例。权奉其神主。俾不绝祀。)〇镛案大典此条。即嘉靖甲寅。大臣献议而定式者也。(见沙溪问解。)
出后十七(出后于人。彼自生子者还本。〇还本者。追服当否。)
 《通典》或曰。甲有子丙。后叔父乙。甲死。丙降服期。涉数年。乙之妻又亡。丙服父在为母之服。今叔父自有子。丙既还本。当追报甲三年不。若遂即吉。终身无斩衰之服。〇博士曹述初曰。叔非大宗。又尚年小。自可有子。甲以丙后。非礼也。子从父此命。不得为孝。父亡则期。叔妻死。制母服。于义谬也。今归本。宜制重。以全父子之道。〇或难曰。礼有税服。闻丧之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55H 页
日。哀情与始遭丧同。是以追服。丙父丧积年。哀戚久除。若依税服。非其类矣。且丙已服期矣。今复制重。是子为父服三期也。岂礼意乎。〇曹答曰。丙虽服期。岂礼也哉。而数以为父三期乎。〇或难曰。礼妇人有父丧。未练而夫家遣之。则为父服三年。既练而见遣。则已为人后者。义可相准。若甲死未练而丙归。则应为三年。今丧已久。不应追服。〇曹答曰。丙既不得成重于乙。今又不为甲追制。是丙为人子。终无服父之道也。(此下张湛。又与曹问答。其词大同。)〇镛案衰乱之俗。不遵先王之典章。其流弊之。不可措置。类皆如此。学者于此。宜知先圣先王经世虑远之至意。不可以轻违也。今之滔滔者丙也。然曹氏追服之说。绝无所据。妇人反室之礼。正是确證。但男子出后者。既练未祥而反。不得与妇人同例。虽非虞练受服之节。恐宜再制练服。以服残月。至祥。与昆弟同除也。中间数月。虽不免断续。此子本应心丧。无短丧之嫌也。
 《通典》晋贺侨妻于氏上表云。妾养率。以为己子。非所谓为人后也。妾少讫心力。老而见弃。妇人之情。能无怨结。(案于氏无子。取侨兄群之子率。养为己子。率生过周而侨妾生子纂。或以侨既有纂。率宜还本。晋成帝咸和五年。于氏上表哀乞以为。养子异于立后。乞不还本。博士杜瑗议欲许之。尚书张闿严词斥之。谓宜还本。)昔诸葛亮无子。取兄瑾子乔为子。及亮有子瞻。以乔为适。故乔本字仲慎。改字伯松。不以有瞻而遣乔也。陈寿云。乔卒之后。诸葛恪被诛。(瑾之子。)绝嗣。亮既自有子。后遣乔子攀。还嗣瑾祀。明恪若不绝祀。则攀不得还。(其文甚长今略之。)〇尚书张闿议曰。故司空贺循。取从子纮为子。鞠养之恩。皆如率。循后有晚生子。遣纮归本。(节)率宜去也。〇镛案于氏表文哀切恳恻。然而朝廷犹不许之。当时礼法之严。犹如是矣。今人妾子满庭。俨复立后。不亦有愧于晋人乎。
 《名臣录》曰。胡寅。文定之长子。(沙溪云。胡文定养其兄子寅。后生二子宁宏。而以寅为后)〇问解注曰。完城君崔鸣吉继后。后己生子。请从胡文定公故事。以继后子为长子。允之。〇镛案近世权判书𧟓。取远族之子宓。为子。后自生子(亦有妾子寔。)不遣宓。又沈判书瑴之子景锡。取兄子澳为子。后自生三子。亦不遣澳。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55L 页
此皆武侯之礼也。
 《续大典》凡无子立后者。既出立案。虽或生子。当为第二子。以立后者奉祀。(嘉靖癸丑。受教。立嗣后生亲子。亲子奉祀。继后子论以众子。毋得纷纭罢继。)〇镛案立后而生子者。遣之归本上也。其次留之为奉祀之子也。若留之为众子。则既不持重于所后。何以斩衰。既不服斩于所后。何以降本。当时受教。虽如此。实未尝施行。故今俗亦无此法。
出后十八(出后而还本者。为昔之所后父母有服当否。)
 《通典》范宁问曰。甲无子。取其族子乙为后。所生父没。降服期。甲晚自生子。乙归本家。后甲终。乙当有服不。若服。当制何服。〇孔德泽答曰。世人行之似当无服。继母尝为母。子既出服期。粗可相况。〇江熙难曰。往因礼亲。反因礼疏。何嫌顿尽乎。未若相遗于江湖。既还。宜各反服。〇庾蔚之曰。尝为父子。爱敬兼加。岂得事改。便同疏族。方之继母嫁。于情为安。〇镛案衰乱之礼。其末弊之莫可救药。类皆如此。尝窃思之。此事不可一槩论也。若其还本。或缘妇女勃溪。财产嫌猜。贼恩伤义。以至被黜。既无本服。不宜别制。为君斩衰。旧君无服。粗可相况。若恩深爱笃。无所贼伤。特缘本宗绝嗣。彼适生子。我自求还。进退有据。不宜无服。诚如庾说。宜制齐衰三月。以伸情理。齐衰三月者。旧君之服。又本为宗子之服也。出后之法。本拟往继宗子。及其还也。以宗子之服服之。不亦宜乎。若本有服之亲。依其月算。服以疏布。若本期年之亲。自依本服。不可加也。〇又按继母嫁者。原自无服。必稚子从育而后。方为服期也。孔庾亦误。以从字属下句。故引之为况也。
出后十九(既练而后。立后者追服当否。)
 《通典》宋何承天问曰。夫先亡。妇人亡未周。宗从之家。乃以儿继其后。今既更制庐杖。未知当及亡月便练。为取出后日。为制服之始。〇荀伯子答曰。出后晚。异于闻丧晚税服也。应以亡月为周。不以出后日为制服之始。假使甲死己练。甲儿复死。甲弟乙方以子丙后甲。丙为伯持期。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56H 页
服讫。更制二十五月。何容持三周服耶。难者或疑。若使甲服将除。丙始出后。丙服斩。旬日而除。意谓若服将讫。宜待除服。方出后。〇司马操难曰。丙以甲练后。方来后甲。彼(一作被)丧虽杀。我重自始。更制远月。于义何伤。且昔以旁尊。服不踰齐。今为其子。岂宜相蒙。共为三年。若是大功小功之亲。本服已讫。乃为之后。亦可计本服之月。以充再期之限。若无服之亲。今为甲嗣。其义云何。又曰。丧位无主。行路悽怆。既为置后。宜及三年之内。岂得持疑以俟吉。视再周之徒过哉。〇荀又曰。设使甲死已再周。弟乙持二子从远还。始闻丧。以其长子丙。后甲。弟丁为伯父追周服。丙以出后之故。更綅缟旬日除。所谓深浅舛错。不是过也。〇操难曰。丙来后甲。既不可与弟丁同税周服。又不可暂居綅缟旬日而除。则丙于甲之丧。终阙微服。亲为甲子。而反不如丁处于三年之地。而绝于一日之哀。待吉之义。于此为踬。〇荀又曰。及丧则同。已死则异。若本服大功之亲。虽数十载之后。犹为税服。至于出后之子。在三年之外。便不追服。明既往不可得同也。(此下问答。烦而寡要今略之。)〇沙溪曰。司马操之言为是。〇镛案此所后父母之丧。既练而后始往。为后者之礼也。欲但服残月者。荀伯子也。欲展服三年者。司马操也。司马操谓齐斩二服。不宜相蒙共为三年。然女子已嫁者。先为其父。制服齐衰。未练而出。接服斩衰。(据小记。)齐斩相蒙。故有其文。但本系无服之亲。或是缌功之亲。而乃于临祥之月。始来为后。则斩衰极服。不可以旬月塞之也。又不可以缌功数月临祥数月。合之为三年也。破碎缺陷。不成义例。今拟期年之亲。未练而来者。照女子反室之例。及练再制接服三年。其既练已久。而来者及本服缌功之亲者。依司马操议。另服三年。以出后之日。为闻丧之始。庶无大悖。然未敢轻议。请俟知者。若既祥而来者。恐无追服之理。童孩丧亲者。礼无追服之文。以过时也。何以异是。荀氏问。虽(一作难)原有甲之妇女三周四周之说。义无所据。礼无可疑。今并删之。 〇又按二子远还。一后一税。则其为后者。当举哀括发。具五哭三袒之礼。二期而缟。中月而纤。一如亲子之始闻丧者。其礼无可疑也。两家欢讼。未有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56L 页
定论。不亦迂乎。
 《小记为殇后疏》曰。为后之后。如有母亡而犹在三年之内。则宜接其馀服。不可以吉居凶。若出三年。则不追服矣。〇镛案母亡之上。或有父字。或传写者落之也。〇又按接服馀月者。荀伯子之义也。本系缌功之亲者。其服破碎不完。宜从司马操之义也。
 《晋书》穆帝时。东海哀王薨踰年。嗣王乃来继。不复追服。群臣皆反吉。唯国妃。终三年之礼。〇镛案此亦既练而后立后者。不复追服也。并其群臣不终三年。礼云乎哉。
 《问解》申湜问曰。有人无子而死。其妻取同宗无服之人。立后于葬前后或练前后。则其追服之节。当如奔丧者之礼。变服袒括发成服等事。皆如初丧时例乎。沙溪答曰。袒括发成服。一依初丧。祭告其由。〇尹周翊问曰。继后者追服之礼。门下以小记疏为可疑。而断以问解。又曰。主祭者。未除丧。不得彻几筵。第再期后。既止上食。似为哭泣之节。明斋答曰。鄙意以小记之疏。断为不可。其后有接其馀服者。以短丧被人言。今则人皆依问解而行之。不可违也。再期之后。虽停上食。几筵尚在。练前当有朝夕哭。祥前当有月朔奠。非无哭泣之节。(又李世弼问曰。后者以服丧日月计之。初期为练。再期为祥矣。练日已过。复行练祭。一丧再练。似为未安。明斋答曰。适子虽踰期。而闻丧自成服。至祥禫。当一如常礼。安可以练期已过而只行大祥耶。如此者。容一丧再练。)〇镛案本是期年之亲。而临练出后者。断当依女子未练被出之例。小祥接服。若是者。恐无披发袒括之节。盖犹子为伯父。曾为众主人。袒免举哀。今又袒括。恐无是理。求之古经。无可据也。〇又按新主入庙。原有定期。(大戴礼。)岂得以孝子之追服。淹延日月。使不得入庙乎。古者殡宫。仍在适室。孝子倚庐。本在中门之外。居此庐中。思忆则哭。(见注疏。)何必几筵之前。始有哭泣乎。再期彻筵。子仍居庐。自尽三年之体。于义可也。又凡议礼之法。但问经證。求合天理。何得以人言加减乎。台官弹劾。多由邦朋。未必皆知礼之君子也。苟其言之非理。虽由此得罪。终身轗轲。亦何以挠吾之所执也。〇又按礼曰。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57H 页
道也。祭不为除丧也。(小记文。)丧之期。当以礼而祭之也。服之期。当以道而除之也。孝子身留异域。十年不反。及其还也。亦当再设灵筵。重行练祥乎。必无是矣。
出后二十(父子荐亡既久。而立后一日两斩。)
 《礼辑》李澳问曰。有人子先死。父继死而葬后。始得立后。则所后者成服当在何日。何先何后。明斋答曰。从启下日计之。为(一作谓)礼曹启下。 到第四日。当服两斩。而先父后祖。方为承重之义。〇镛案一日两斩。在礼无文。适其人子先亡而父后死。故使之先服父丧。以表继祢。次服祖丧。以象承重耳。若有人父亡有日。其子乃亡。为此后者何先何后。先哭其祖。嫌为祖后也。先哭其父。违于实也。若是者。但服父斩。于其祖丧期。而不斩其服也。亦先斩而后期焉。可也。何者祖既先亡。父已受重。既受而死。我又何承。此其所以不为祖斩也。不为父也。子者。亦不为祖也孙矣。虽其丧祖先而父后。乃吾服先斩而后期。揆之事理。断当如此。
出后二十一(为所后家五服之亲。)
  为所后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句)昆弟。昆弟之子若子。(丧服传。)
 郑曰。若子者。为所为后之亲如亲子。〇贾曰。妻之昆弟。妻之昆弟之子。于为后者。为舅与内兄弟。皆如亲子。为之著服也。传不言骨肉亲者。举疏而见亲。言外以包内也。〇敖曰。言妻之昆弟。以见从母。言妻之昆弟之子。以见从母昆弟也。备言之者。嫌后者或略于其妻党也。又此言为人后者。为所后者祖父母。则是所后者死。而其祖父若父或犹存。犹存而子孙得置后者。以其为宗子故尔。盖尊者已老。使子孙代领宗事。亦谓之宗子。所谓宗子不孤者也。非是则无置后之义。〇顾炎武曰。所后者。有七等之亲。所后者之祖。我之曾祖也。父母。我之祖父母也。妻。我之母也。妻之父母。我之外祖父母也。因妻而及。故连言。取便文也。昆弟我之世叔父也。昆弟之子。我之从父昆弟也。若。及也。若子。我之从父昆弟之子也。正义谓妻之昆弟。妻之昆弟之子。非。〇镛案顾亭林句读是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57L 页
虽然。其以若子二字。为从父昆弟之子。又大谬也。训为如子。则此节不过为经文之演义。若如亭林之说。则此节为服制之补入者。而可为说乎。此乃斩衰章也。将此七等之亲。皆为之斩衰乎。若子二字。当从郑注。其上所论。为六等之亲而已。〇又按若如顾说妻党之服。止于妻之父母而已。然妾子为嫡母之党。犹有从服。况为人后者乎。为所后者之妻党服。仍如亲子。不可异也。(明斋曰。为后于前后妻皆没之后。则当以前母之父为外祖。若在后母三年之内。当以后母之父。为外祖。)
  为人后者。于所为后之兄弟之子若子。(丧服记。)
 贾曰。其义已见斩章。〇镛案斩衰章。上举祖父。下举昆弟。并云若子。亦足以推通也。而记者又恐后人误据经文。将谓所后之服。上止祖父。下止从弟。故记此一段。统括五服之亲。尊卑男女。一与亲子同也。古经文例。昭穆同者。谓之昆弟。其或云兄弟者。祖孙叔侄昆弟之等。皆包在内也。〇又按此记下节曰。小功以下为兄弟。此记上节。郑玄之注曰兄弟。犹云族亲。(贾云。所容广。)此通祖孙叔侄而言也。
出后二十二(为所后家期亲。追服当否。)
 《通典》荀伯子答司马操曰。假使所继者。是绝服之亲。而继父(所后父。)有兄弟丧未周。岂可悉追制伯叔周服之乎。〇镛案为所后者之亲属。一如亲子之服。明载经文。(丧服传。)既未(一作来)为后。安得恝然如不过时。虽缌小功之服。皆当追服。(小功以下。无税服。)况于期大功之亲乎。荀氏此说。乃笔头漫及。然不可以不辨也。
 《小记为殇后疏》曰。今来为后。应服以兄弟之服。(谓出后者。于其所后家。有昆弟之丧。尚未练。)云以本亲之服服之者。(谓郑注。)当在未后之前。(未及出后已成服。)不复追服。不责人以非时之恩。〇镛案小记经文。本指殇服。然孔疏此义因可讲也。出后者。若本五服之亲。则遂其本服。不复加服。犹之可也。若本无服之人。而今来为期大功之亲。则不令追服。岂有是理。虽本五服之亲。若以轻服。今为重服。兼又馀月尚多。则恬然送日。恐亦非礼。今拟若是者。照女子反室之例。未葬而来。则虞而接服。既葬而来。则不复追服。庶乎其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58H 页
有据也。
出后二十三(出后者。于诸亲之服。执两而从其重。)
 《今补》乙问曰。出后者之服于所后。若子于所生降等。礼也。若于诸亲。或其若子之服反轻。乃此降等之服犹重。当持何服。〇甲曰。身既出后。疏戚既易。当就所后家。计亲制服。不得复顾其本。惟斩齐之亲。视本而降等。若缌功之末。一遵所后。〇镛案甲说非也。每遇一服。通执两家之制。从其厚者而已。虽执两端。亦无贰统之嫌。何者。今降一等。亦所以正所后之统。虽从其厚。无所贰也。庾蔚之兼亲服议。每执两而从重。宜照此例。
出后二十四(间代立后者。为诸亲及母党服。〇出后而为祖曾后者。为诸亲及母党服。)
 《今补》乙问曰。古者立后之法。或以弟嗣兄。(仲婴齐。)或以孙接祖。(荀顗孙。)今嗣兄之法。虽废。接祖之礼。或存。俗所谓间代立后也。礼为所后者之昆弟。昆弟之子若子。彼间代立后者。既以祖为祢。将服其诸祖。如伯叔父服。其诸叔。如从父昆弟乎。(服期年大功。)将计其昭穆。服小功乎。〇甲答曰。为祖父承重者。不为诸祖期年。不为诸叔大功。奚独间代立后者。与此异例。〇镛案甲说。是也。
 乙又问曰。丧服疏谓所后者之妻之父母。妻之昆弟。妻之昆弟之子。即外祖父母及舅与内兄弟。皆当服之如子。今以孙接祖者。亦当照此制服否。〇甲曰。既于所后者之妻。直接为母。于其父母。不得无服。此子于其所后。父位空旷。以祖为祢。何得不服其外亲。〇镛案礼为慈母三年。为慈母之父母无服。(小记文。)我于彼。虽事之为母。于其父母。似若无服。然母出。为继母之党服。(服问文。)明人子不得无母党服。此子既降本母之党。又于彼。仍无母党。可乎。经曰。为所后者之妻若子。既若子矣。不服母党。可乎。嗣父接祖。其有母子之道一也。
 乙又问曰。若以经文若子之法而律之。则出后而为祖曾之后者。于其祖曾之昆弟及祖曾之妻党。皆当服之。若子岂得有殊乎。〇甲答曰。不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58L 页
出后而承重者。于其从祖。既不加服。出后而承重者。奚独加服。此则无疑矣。又间代立后者。于其所后家。都无母党。故于其祖母之党。谓当有服。若所后父蚤卒。而为后于祖曾者。于其所后家。自有母矣。或当逮事。或母先死而母党则有之矣。安得又为祖母之党制服乎。〇镛案甲说是也。
出后二十五(取既死之子。以为后者追服当否。)
 《今补》乙问曰。今俗属尊而无子者。察其族人。有孙列而无子列。则取既死之子为后。而其孙随至。此所谓神主出后也。其亦无害于礼法否。若然。出后于持丧之家者。司马操谓当追服。取死者以为子而丧期未过者。其所后父母。亦当为此子追服否。〇甲答曰。盖棺事已。幽明路绝。取鬼为子。岂有是法。非礼之言。君子所讱。追服有无。非所当问。〇镛案衰乱之俗。一至是矣。周礼禁嫁殇者。既死而夫妇者。先王犹禁之。况既死而父子乎。宜严法以绳之也。
出后二十六(生前立后者。子死不斩。妇死不期。)
 《今补》乙问曰。今有大宗之家。老而无子。取人子以为嗣。此子既来。即生一子。服所后母如母。后数年不幸夭绝。所后父当为此子服斩衰三年否。〇甲答曰。据孔贾四种之说。庶子为后者。以体而不正。不服三年。庶子者。支子妾子之总名也。立吾之支子。以为长子。犹不服三年。立他人之支子。以为长子。(古立后必以支子。)顾独三年乎。此易知之理也。〇乙曰。吾之支子。本是吾出。贵嫡卑庶。于礼宜然。若夫他人之子。在他人则支子也。在吾家则长子也。本非吾庶。岂可曰体而不正乎。〇甲曰。孔贾以父子相承为体。以宗嫡相传为正。以此言之尔。所谓此子。不但不正。抑亦不体。何得为之三年乎。此子既产一子。将以传重。未尝非嫡子也。然本服期年之外。必无服斩之理。〇镛案生而立后。非先王之法也。故即当如此。世俗所行。必如己说。而析义明微。当从甲说。无可疑也。子妇死。亦当不期。(《徐骏五服集證》。或问父母为养子妇。答曰。养子之妻若亡。服同众子妇之服也。)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二卷○丧礼四笺(卷十二)
 丧期别(八)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59H 页
出后二十七(本生父母称谓。)
 《春秋公羊传》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戌(一作成)十五年。 〇伊川曰。既是为人后者。便须将所后者。呼之以为父。以为母。不如是则不正也。(伊川代彭思永论濮王疏曰。濮王。陛下所生之父。于属为伯。陛下。濮王出继之子。于属为侄。此天地大义。生人大伦。如乾坤定位。不可得而变易也。)〇朱子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濮议引此为證。欲称皇考。当时虽以众人争之得止。而至今士大夫犹以为未然。盖不知礼经中。若不称为其父母。别无称呼。只得如此也。又问称皇考是否。曰不是。〇又曰。今有为人后者。一日所后之父。与所生之父相对。其子来唤所后父为父。终不成。又唤所生父为父。〇朱子代刘玶。述其兄琪行状。未(一作末)曰从弟玶谨状。盖玶出后于叔父刘子翚故也。 〇胡寅论汉宣帝皇考庙曰。既为伯父母叔父母之后。而父母亡。则当降所生父母。为伯父母叔父母之称。昭昭然矣。〇丘浚曰。为人后者。为之子。既为之子。则称其所生为伯叔。〇田汝成曰。为人后者。谓所后曰父母。本生曰伯叔父母。呜呼。父子天性也。而可以假借为哉。在礼为人后者。服斩衰三年。为其父母期。是易服以明大宗则有之矣。易父母之名以为亲。于礼未之有也。大宗不可绝者。尊之也。父母不可绝者。亲之也。尊尊亲亲。仁义并行。若欲变易其名。以为亲。是未深考乎礼也。礼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犹女子适人而为其父母也。服则降矣。而父母之名犹存。如使为人后者。去父母之名。而降其称。反女子适人之不若也。然则为人后者。于其所后之亲。宜何称。在礼有之。顾学者未之察尔。礼谓其伯父曰世父。世者。继世以尊祖也。如以昆弟之子后伯父叔父。宜称世父世母。于其没也。称世考世妣而已。于所自出之亲。宜何称。曰宜称父母。于其没也。称考妣而已。(又云。为大宗后者。非必亲昆弟之子也。有以从昆弟之子。后从世父者矣。有以诸孙。后祖者矣。有以诸曾孙。后曾祖者矣。有以诸玄孙。后高祖者矣。故礼曰为人后者。斩衰三年。不明所后为父者。以所后不定。难以预著其名也。)〇柴绍炳云。自汉儒执公羊传。为之子之说。又附会而益甚焉。如宋之议濮。本朝之议兴献。皆欲易为伯叔。不得称考。尚谓之有天性耶。贼恩败礼。宜为孔氏之所深摈也。〇汪德辅曰。或谓为人后者。当易其父母之名。是未考于礼也。亲不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59L 页
当变。名可得而易乎。〇罗虞臣曰。其于本生也。其名也如之何。曰父母之名。何可废也。〇沙溪曰。当依程朱之言。以显伯叔父称之。而自称从子。〇镛案义有不通。行有窒碍者。圣人不以为礼也。立后之礼。本起于天子诸侯。如大宗立后。即因天子诸侯之礼。而推广其法者也。为天子诸侯之后者。非仅入而为伯叔父之嗣而已。殷王外丙为兄后。鲁僖公为弟后。有为昆弟之子之后者。(周孝王。)有为祖后者。(周桓王。)有为从祖祖父后者。(周夷王。)既入为嗣。又无不括发袒成踊。斩衰苴杖。为君父之服。奉其先君。以为祢庙。故孔子曰。子虽齐圣。不先父食。僖公之谓也。凡此诸人为所后者。将何称焉。将以其有父道而遂父之乎。抑以其伦序之不相合。而不能父之乎。父其兄而母其嫂。圣人犹以为不可。况父其弟而母其弟之妻。父其昆弟之子。而母其昆弟之子之妻乎。于理不应然也。诸如此类。既不能父之。则伯叔父之为我所后者。亦未必独父之。何者。义有不通行之窒碍者。圣人不以为礼也。既于彼不能父之。又于其所生者。不能父之。无是理也。既天子诸侯。不父其所后。而独后大宗者。得父之。无是理也。且大宗亦岂必以昆弟之子立之为后哉。鲁之仲婴齐为兄后。(成十五。)晋大尉荀顗之后荀徽。为从祖祖父后。即至我朝抚安君芳蕃。亦以从孙。立之为后。(世宗以其二子广平君玙。锦城君瑜。为芳蕃芳硕之后。)若是者。皆不能父其所后也。于其所后。无所为父。于其所生。径绝其父。有是理乎。故其在圣经。一则曰为所后者。二则曰为所后者之妻。游移活动。令可随所遇而立名。一则曰为其父母。二则曰为其昆弟。牢确坚固。令不可以出入而有改。其法。盖可知也。借使父母之名。或之有改其称伯父叔父。又窒碍而难通也。以犹子而后犹父者。名其父曰伯叔父。犹之未远。万一我之所后。与我之所生。本系疏属。何得猥加以伯叔父之谬名乎。其谓之伯叔者。谓与我所后者。或兄而为伯。或弟而为叔也。今两家二公。本系疏属。岂得以子之故而强结之为兄弟乎。非兄弟而冒伯叔之名。两皆不愿。审如是也。不仅曰伯叔父而已。其与所后者。为从父昆弟者。我当名之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0H 页
曰从祖叔父。其与为再从昆弟者。我当名之曰再从叔父。其在袒免之外者。其称尤以卑薄。天下其有是乎。故曰。伯父叔父之称。不可为所生父之定名也。请俟知礼者。〇又按伊川濮王议。谓濮王宜称皇伯。今人谓此例。始于伊川。殆不然也。上燕公者。曹奂之生父也。晋人谓之从祖父。(见上十一条。)李超者。李昉之生父也。昉表称以叔父。(李昉为宰相上言。臣叔父超。故任集贤殿学士。臣叔母谢氏。故陈留郡君。是臣本生父母。臣不报罔极之恩。为名教罪人。今郊祀覃恩。望与追荣。太宗嘉之。淳化四年。诏赠超为太子太傅。谢氏郑国太夫人。〇见晋阳王椽燕翼贻谋录。)以此言之。伯叔之称。其来已久。不自伊川始也。宋俗本然。伊川特顺俗而言之耳。〇又按胡寅者。伦纪之罪人也。生而不祥。其母不举。沈之盆水。幼而桀黠。其父难制。囚之空阁。遂为叔父母之所养。寅以此怀怼。及其贵显。不复为本生母持服。为右正言章夏所劾。遂谪新州安置。由是观之。寅为何如人耶。虽建天地质鬼神之义理。出自胡寅之口。不足称述。况其所论。皆陂(一作诐)险挟杂者乎。宣帝者。武帝之曾孙也。入为孝昭皇帝后。则后从祖祖父矣。又曷云伯叔父母后乎。宣帝于所后。有祖而无父。如荀徽之类也。于彼既旷父位。于其所生。又绝父名。有是理乎。帝王宗统。唯以天位相继。唯为天地神人之主者而后。方可以曰祖曰宗。飨于宗庙。凡为天下国家者。但当严守此法。彼旁支入承。而私全父子之名者。又何故禁之哉。
出后二十八(为本生父母。不杖期。)
  
(一作不)杖麻屦者。(节)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丧服。)
 王肃曰。凡服不报。以适尊降也。既出为大宗后。其父母不得服以加也。故不以出降而报之。〇雷次宗曰。言报者。明子于彼。则名判于此。故推之于无尊。远之以报服。女虽受族于父。犹存父子之名。故得加尊而降之也。〇贾曰。欲其厚于所后。薄于本亲。故次在孙后也。为本生不禫杖者。亦是深抑也。言报者。使同本疏。往来相报之法也。〇敖曰。父母为支子服。率降于为己者一等。此支子出后者。其父母报而不降。以其统不可二。故不敢以正尊加之也。〇田汝成曰。戴德王肃之疏有之。为人后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0L 页
者。为其父母期。居倚庐。言语饮食。与父在为母同。其异者。不祥不禫。虽除服。犹心丧三年。〇镛案义理明于下传。故郑亦无注。贾乃曰。厚于所后。薄于本亲。此何言也。为人后者。非天子诸侯。乃大宗大夫。利禄位而薄天性。岂圣人之法乎。持重大宗。降其小宗。此八字。乃其本义。厚薄扶抑。皆非理之言也。今人或以大宗之子。出后于小宗之支子。犹复斩于所后。降其所生。正是公彦之义理。虽俗成法立。不可移易。而传文未亡。本义皦然。学者于此正宜察古今之变。而贾疏一出。天性都晦。谓父可贬。谓天可绝。岂理也哉。
  传曰。何以期也。不贰斩也。何以不贰斩也。持重于大宗者。降其小宗也。
 贾曰。此问答专据父。故以斩而言。〇镛案继高曰大宗。继祢曰小宗。然继祢者。以继祖者为大宗。继祖者。以继曾者为大宗。则其名。差升以为大也。继高者。以继曾者为小宗。继曾者。以继祖者为小宗。则其名。差降以为小也。若夫继别之宗。百世不迁。诸大宗之所共推。以为大者也。此唯公族有之。庶姓皆五世而迁也。(他国之公族。来居此国。亦百世不迁。)出后之法。有自小而升大。无自大而降小。故经云。持重大宗者。降其小宗也。吾之所后。必吾祖之所在。故吾得出后。若彼所戴。非我攸祖者。我无出后之法也。其法如是。故斩于所后。而义有所据。降其本生。而情无不安。协天理而顺人心。真为圣人之法也。今俗以大适小。以干续支。往无后戴。退无所屈。犹复为他人斩。奉之如公室。为父母期。卑之如私人。此果何义何理。何经所言。何圣所制。父子天道也。首于五典。此非寻常俗弊。实系彝伦大事。非可熟视而弗救者。经曰同宗。则可为之后。(义见第一条。)古必同宗而后。得取之为后。今人只取同姓。违天地之公理。坏先王之大防。未有甚于是者矣。今拟庶子无后则绝。毋令立后继祢者。取昆弟之子继祖者。取昆弟之子。无则取从父昆弟之子继曾祖者。如上法。无则取再从昆弟之子继高祖者。如上法。无则取族昆弟之子。过此以往。五世矣。祖迁而宗易。别为二宗。不可曰同宗。不可取其子为后也。(或曰。三从兄弟同宗也。三从兄弟之子。己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1H 页
非同宗。不可取也。)〇又按继别之宗。百世不迁。近者鲜乏。虽疏远之族。但是别子之孙。皆可取也。别子者。何也。诸侯之庶子也。如我孝宁大君、安平大君、(正宫子。)敬宁君、桂阳君。(后宫子。)皆所谓别子也。郑玄大传之注。谓始来在此国者。亦称别子。(疏云。异姓始来者。)推是以往。凡元勋、驸马、国舅之等。皆与别子同例。继之者。为大宗也。元勋者。封之为君。虽无邑土。显有爵位。子孙承袭。百世不替。其尊与别子等也。春秋以上。诸侯胥婚。今也大婚不出国。驸马、国舅。亦宜不迁。其馀勿敢然也。虽然。非其血胤。古无立后之法。故周之管叔。汉之临江。皆无后国除。此义又皦然。
 《通典》晋王廙曰。为人后而不为制服。非礼也。还为其亲斩。亦非礼也。若不服所后。复抑本恩。是凡为后者。有不服三年之理也。愚谓不为所后制服。则宜还为其亲服斩。〇镛案衰乱之俗。人得立后。于其所后则谓非大宗而不斩。于其所生则谓是出后而不斩。故王廙之意。盖云与其两废。宁斩所生也。轻违先王之典章。其末弊至是矣。
 
《后周书》柳庆出后第四叔。及遭父忧。议者不许服重。庆泣而言曰。礼缘人情。若于出后之家。更有苴斩之服。可夺此以从彼。今四叔薨背已久。岂容夺礼。乖违天性。时论不能抑。遂以苫块终丧。〇邵宝曰。礼则不然。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以不能追服而隆服于所生。不亦二乎。盖降服而心丧焉可也。〇镛案支子立后。虽其本领有误。若此子斩于所生。出后之谓何。此还本者也。不得更奉彼祀。
 《朱子语类》问。某人不肯丁所生母忧(谓不服三年。)曰。礼为所生母不杖期。律文。许申心丧。某人是也。〇又曰。今人为所生母不杖期。为所养父母斩衰三年。以理观之。自是不安。然圣人有存亡继绝之道。不容不安。(又曰。今法为所生父母心丧三年。此意甚善。)〇镛案宋俗。于其所生父。容有三年者。故此二条。皆只云为所生母不杖期也。衰俗岂有纪哉。
 《家礼附注》杨复曰。案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此是不杖期大节目。何以不书也。(谓家礼不载。)盖此条在后。凡男为人后。与女适人者。为其私亲。皆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1L 页
降一等。
 《礼考》胡广本姓黄。父母以五日子弃之江。后父得而养之。遂不持本生父服。〇胡寅以五日子弃之。为叔父安国所举。后亦不持本生父母服。〇镛案瞽叟谋欲杀舜。舜不为服乎。两胡皆名教之罪人也。
出后二十九(有父母之丧。未终丧而出后者。许终三年。〇兄弟之服亦然。)
 《宋史礼志》绍圣四年。右武卫大将军克务。宋宋室(宗室)。 乞故东牟侯克端子叔博为嗣。(取昆弟之子。)请赴朝参。不为克端服。(克端新死。叔博方持服。)宗正司以闻。下礼官议。宜终丧三年。遂诏宗室。居父母丧者。毋得乞为继嗣。〇镛案丧服小记。妇被出。为其父母三年。若未练而反则期。(反夫家。不得为其父母三年。)既练而反则遂之。(服不可中废。)为人后者。宜照此例。持其父母之丧者未练而后于人则期。(初制斩衰而中断之。)既练而后于人则遂之。(服不可中废。)庶乎有据。若一槩许从三年。恐与小记违也。(沙溪亦云。遭服而出继者。当遂其服。)
 《通典》庾蔚之曰。五服。皆定于始制之日。女氏大功之末可嫁。既嫁。必不可。五月而除其服。男子在周服之内。出为族人后。亦不可九月而除矣。是知凡服。皆以始制为断。〇镛案据小记。凡服未必皆以始制为断。期大功固当遂之。只一小功之服。当以卒哭前后为界。(已卒哭而出后者遂之。)然今人无卒哭受服。仍如庾说。亦无妨。
 《小记为殇后者疏》曰。本亲兄弟亡。在未后之前者。亦宜终其本服之日月。〇镛案本生三年之服。当以既练未练。为之界限。或断或遂。至于兄弟之服。今不过各降一等。所争不过数月。且不可以练为界。并当遂其本服。如孔氏说也。
出后三十(居所后之丧。有本亲丧。)
 《通典》晋韩康伯问曰。有人奉其伯后。服制未除。复有本父丧。当两处作丧位否。〇荀讷答曰。重服未练。虽有所生之丧。无所改易。既练。当期冠首绖齐衰以居之。不复还本家作丧位。〇庾蔚之曰。礼齐斩受服计衰升数。从其粗者。若升数同。则不变绖带而已。今代则不然。应别制本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2H 页
亲周服。还本家则著之。(时代不同。不得全依礼。)应还本家。立垩室。在诸弟之下。以受吊。设使本家远。便当于别室。不得于所后灵前。受本亲丧之吊。〇镛案此亦兼服也。兼服有二义。若据间传服问。斩衰未葬。都无兼服之法。若据杂记。虽未葬之前。别制新丧之轻服。用以哭临。荀庾各据一义。所以不合也。今此两家亲丧之服。不得相蒙。当从庾说。若遇缌小功之丧。当如荀答。
出后三十一(为本生祖父母大功。)
 《通典》宋崔凯曰。世人或有出后大宗者。还为其祖父母周。与女子出适。不降其祖同义。(丧服云。女子子为祖父母期。)凯以为女子出适。有归宗之义。故上不降祖。今出后大宗。大宗尊之统也。还当为祖父母大功。〇徐曰。为人后者。为本生祖父母服。此人世恒有之事。古今丧服书。并不言及何也。(案徐公不察通典。)据诸家皆云。为人后者。于本生诸亲。例降一等。其为大功无疑。〇镛案礼正统之亲。不以功缌服之。故别制齐衰三月。以服曾祖敬之至也。为人后者。虽后他宗。于其天性之祖。服以功缌。得无未安。然既承彼统。不得顾本。所以为大功与。〇又按曾祖古服三月。后世增为五月。今降一等。仍是三月。既以齐衰三月为正统之服。则其缌麻三月乎。〇又按高祖之服。本是齐衰三月。今降而缌之。仍服三月。亦可云降服也。身虽出后于高祖。恐不当全然无服。
出后三十二(为本生伯叔父母大功。)
 《礼考》或曰。为人后者。为本生伯叔父母。宜何服。许大辛曰。服小功。礼为伯叔父母期年。从伯叔父母小功。〇俞汝言曰。礼为叔父之长殇大功。出嫁女为伯叔父母大功。若曰小功。是降二等矣。为本生伯叔父母。宜大功九月。〇镛案许说大非也。出后者于其本宗服。降一等。非亲降一格也。父自父也。昆弟自昆弟也。伯叔父母自伯叔也。许生欲尽将诸亲别而远之。以从父之族。为从祖之族。以从祖之族。为从曾之族。此何义理。女子出嫁者。于其本亲。唯服是降。不降其亲。奚独出后者。并其亲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2L 页
而降之乎。后世儒论。于出后之礼。唯以抑本为务。皆此类也。当从俞说。
出后三十三(为本生昆弟大功。殇者降。〇为本生姊妹适人者小功。)
  大功布衰即葛九月者。(节)为人后者。为其昆弟。〇传曰。何以大功也。为人后者。降其昆弟也。(丧服。)
 马融曰。昆弟在周而降之。以所后参亲也。〇贾曰。欲使厚于大宗之亲。故次之。在从父昆弟之下。〇又曰。下记云。为人后者。于昆弟降一等。故大功也。若然。于本宗馀族。皆降一等。〇敖曰。其姊妹在室。亦如之。〇镛案丧服序次顺势成文。别无深义。故斩衰章。所后父在长子之下。齐衰章。妇为舅姑在继父之下。岂必在下者。皆贬薄而然乎。贾氏偏欲抑本。有此曲解。(下记云。于兄弟降一等。何尝云昆弟乎。此亦疏文似误。)〇又按传文。极似无味。或者出后降服之法。自昆弟以下乎。既降其父。以明宗统。故于其祖父伯叔父之服。或者无所降乎。今不可考。
  小功布衰澡麻带绖五月者。(节)为人后者。为其昆弟(节)之长殇。(丧服)
 
马融曰。成人服大功也。〇敖曰。其姊妹之殇。亦如之。〇镛案大功之殇。中从上。小功之殇。中从下。以此推之。为人后者。为其昆弟之中殇。当亦小功。开元礼中从下而为缌。恐误。〇又按为人后者。为其叔父之殇。犹子之殇。皆照此例。其馀亦可知也。
  小功布衰。即葛五月。(节)为人后者。为其姊妹适人者。(丧服。)
 马融曰。在室者。齐衰期。适人者。大功。降二等也。不言姑者。明降一体。不降姑也。〇郑曰。不言姑者。举其亲者。而恩轻者降可知。(贾云。姑尊而不亲。)〇陈铨曰。累降也。姑不见者。同可知也。犹为人后者。为昆弟大功。而不载伯父。同降不嫌。〇沙溪曰。再降也。若降一等。与他兄弟无异〇镛案马云。不降姑。其义未可遽非也。出后之服。有昆弟之降。而不言叔父。有姊妹之降。而不言姑降。明有隐义。或其降服。自昆弟以下也。既降其父。故降其父族。(即昆弟姊妹。)不降其祖。(如女子出嫁。)故不降祖族。(即伯叔父及姑。)未尝无义理也。经云不贰斩。故降其父母。若于祖父。既无贰斩之嫌。未必辄降为大功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3H 页
也。上下䌷绎。不能无疑。但先儒未言。不敢轻议。(经文姑姊妹。本是连称。今特去姑字。岂无义理。)
出后三十四(为本生诸亲服。)
  为人后者。于兄弟降一等报。(丧服记。〇继云。于所为后之兄弟之子若子。)
 郑曰。言报者。嫌其为宗子不降。(贾云。宗子尊重。恐本亲为宗子不降。故云报以明之。)〇敖曰。此谓同父者也。〇镛案古经字例。昭穆同者。谓之昆弟。其别言兄弟者。不拘昭穆。不问祖孙叔侄。凡在五服之内者。都称兄弟。诗所云兄弟甥舅。春秋传所谓一二兄弟。士丧礼所为主人啼兄弟哭。皆此文例也。丧服经传为人后者。本生之服。唯举父母昆弟姊妹三等之亲。盖欲举其亲者。以显其馀。而记者于此。又恐如敖氏之类。误据经文。将谓本生之服。止此三等。故记此一段。统括五服之亲。尊卑男女。唯于本服照降一等。故不云昆弟。别言兄弟。其义甚明。贾公彦敖继公。乃以兄弟。同于昆弟。不亦误乎。凡仪礼诸篇。其篇末记文。皆所以补原经之阙漏也。出后者之为昆弟大功。明载原经。记者虽驽。又何为叠床架屋。增疣添足。衍此无益之言哉。(经例小功以下为兄弟。)
 敖曰。礼为宗子服。自大功之亲。以至亲尽。皆齐衰。但有月数之异尔。此报云者。昆弟与姊妹在室者。但视其为已之月算也。而服亦齐衰。唯姊妹适人者。则报以小功也。〇镛案丧服经曰。丈夫妇人。(无服者。)为宗子齐衰三月。丧服记曰。宗子孤为殇。大功衰小功衰。皆三月。(长殇中殇大功三月。下殇则小功三月。)亲则月算如邦人。(同高祖有服之亲。皆如本服之月算。但无缌麻。其长殇中殇也。则皆用大功布。其下殇也。则皆用小功布。)此二经。皆谓继别之宗。百世不迁者。故无服之亲。亦皆重服。(庶姓之宗五世则宗易。无服之族。无齐衰三月之理。)至于庶姓之宗。虽其同高祖有服之亲。无加服疏布之理。此所以本生诸亲。得相报服也。学者于此。宜知立后之法。不限于继别之宗。而敖氏笃信郑玄。即凡天下之为人后者。悉皆认之为继别之宗子。不亦迂乎。
出后三十五(为本生继母服。〇为本生母党服。)
 《隋书刘子翊传》永宁令李公孝四岁丧母。九岁外继。(为人后。)父更娶后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3L 页
妻。至是而亡。河间刘炫。以无抚育之恩。议不解任。刘子翊驳之曰。传云继母如母。与母同也。令云。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期。并解官。申其心丧。可不服重乎。诏从子翊之议。(礼考云。何佾之子自然。母死出继。佾再娶周氏。周氏死。自然以不逮事。疑解官心丧。台谏无所折衷。后数日引刘子翊。传以断之。)〇镛案衰俗之事。不足论也。继母如母。岂以出后而有殊乎。
 《宋史》中丞何澹所生父。继室周氏死。澹欲服伯母服。下大常议。吕祖俭曰。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今周氏非父妻乎。中丞为风宪首而以不孝。令百僚何观焉。〇阎若璩曰。案伯母服期。所生父继室亦服期。澹欲服伯母服者。不肯解官申心丧耳。祖俭以不孝刺之。得其情矣。〇镛案宋俗谓所生父母曰伯叔父母。何澹之义。亦有所本。不揣其本。欲齐其末。亦难矣。
 《朱子语类》问。所生父与所继父。俱再娶。当持六丧乎。曰固是。〇镛案通典有本生出母。所后出母服议(一作仪)。即步熊许猛之同(一作问)答也。并详出母条。(第十一条。)
 《开元礼》为人后者。为本生外祖父母缌。〇宋浚吉问曰。出后者。为所生母党。当如何服。沙溪答曰。降一等。郑氏曰。虽外亲无二统。既为所后母党服。又为本生母党服。是二统也。
 柳长源问。本生母党为出继外孙服。合有商量。盖外孙则有二统之嫌。故为本生母党不得已降一等。而其外党则无此嫌。恐当依异姓。无出入降之说。(丧服疏。异姓无出入降。)及子虽不服外祖。外祖犹为服之说。(此指出妻之子而言。)而服本服。未知如何。주-D003年前九思翁力主此说。 大山答曰。来谕有援据。恐不得有异义。〇镛案出后者。为其外祖。犹服缌麻。未尝绝族外祖。今如旁亲。不以尊加。(未出后时。孙功祖缌。是以尊加也。)以缌报缌可也。出母之子。既绝外族。外祖安得有服。此本步熊之说。不足据也。(详见外亲条。)
出后三十六(出后者之妻。为本生舅姑。)
  夫为人后者。其妻为舅姑大功。(丧服小记。)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4H 页
郑曰。以不贰降。(一本降作隆。)〇孔曰。贺云此谓子出时已昏。故此妇还。则服本舅姑大功。若子出时未昏。至所后家方昏者。不服本舅姑。以妇是路人。又恩义不相接。犹臣从君而服。不从而税。人生不相及。皆不责非时之恩也。今案夫为父母期。故其妻降一等。服大功。是从夫而服。不论识前舅姑与否。假令夫之伯叔。在他国而死。其妇虽不识。岂不从夫服也。熊氏云然。恐贺议未尽善也。
 《朱子家礼》大功章云。夫为人后者。其妻为本生舅姑。〇俞汝言曰。礼夫为舅姑不杖期。夫为人后降服大功。今既服舅姑三年。自应从夫改不杖期。〇汪琬曰。或问礼为舅姑期。故为本生舅姑大功。今律既斩矣。而独于本生如故。不太甚欤。曰不然也。兄弟之子。服伯叔父母期。则为人后者。服本生父母如之。妇服夫之诸父诸母大功。则服夫本生如之。此固相准而制服者也。律文未尝与礼异也。〇退溪曰。古礼虽如此。止服大功。似不近情。当从夫服。〇明斋曰。慎斋亦有此论。世多遵行。〇镛案曩为斩衰。夫妇同服。今为期年。夫期妇功。何谓相准。古礼妇视夫服。原降一等。故及其出后。亦降一等。今礼妇视夫服。本在一格。隆宜同隆。降宜同降。今也偏。使此妇直降四等。(齐衰三年、杖期、不杖期。至大功为四等。)其差舛大矣。何谓相准。钝翁引伯叔父母况之。岂本生父母。仍주-D001同伯叔乎。唐人轻改先王之典章。又不旨弥缝罅漏。故其喎戾不正。多此类也。从夫而不杖期。可胜言哉。俞说是也。
 《问解》宋浚吉问曰。妻从夫服。皆降夫一等。礼也。为人后者之妻。于夫本亲。当又降一等乎。沙溪答曰。降二等似无疑。(玄石云。家礼以来。妇与夫一体。制服则为本生舅姑期年者是。)〇镛案古礼妇为本生舅姑。只于本服降一等。今律降四等也。
出后三十七(本生舅姑。为出后者之妻。)
 《今补》乙问曰。出后者之妻。为本生舅姑大功。其舅姑之报之也。当何服。古经为庶妇小功。若降一等。其服缌麻也。唐礼为庶妇大功。若降一等。其服小功也。出后之子。为其父母期年。而父母报之。若据此义。其服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4L 页
大功也。(小记妇为本生舅姑大功。)唐礼妇为舅斩。出后而从。宜服期年。(俞氏说见上。退溪亦云。)然而报之其服期年也。四等之服。皆有所据。吾玆惑焉。〇甲答曰。唐礼晚出。宜论古经。子既出后。不以尊加礼也。妇既大功。何得不报。大功无疑。〇乙曰。若弃唐礼。纯用古经。我惑滋甚。古经。舅姑为庶妇小功。(见丧服。)其事我者。为之小功。其出后者。为之大功。岂有是理。宜降不降。乃反隆之。轻重倒置。非法例也。〇甲曰。于子报服。(报期年。)于妇尊加。(降等为尊加。)必无是理。妇若大功。舅亦大功。妇若期年。舅亦期年。比较庶妇。议其轻重。非法意也。唐礼。庶妇亦升大功。从古从唐。所差一等。无甚悬也。〇镛案论以古经。诚有轻重倒置之嫌。今朱子家礼。为庶妇大功。(国典亦从之。)无是嫌也。庶子期年。出后子亦期年。庶妇大功。出后妇亦大功。此正古礼之偶然善变者。宜从甲说。妇若期年。舅亦期年。
出后三十八(出后者之子。为其父本生诸亲服。)
 《通典》贺循议曰。为人后者。于兄弟降一等。时论多以为后者子孙皆计本亲而降。(服其父之本生亲。)意所不安。或曰。所后在五服之外。父制周年。(为本生父母。)而己无服。(为父之本父。)疏亲戚之恩。非先王之意。答曰。何为其然。初出后者。义虽从于为后。恩实隆于本亲。故有一降之差。(降一等。)后者之子。上有所承。于今为同财之密。(受财产于所后家。)顾本有异门之疏。(本生家已远。)所天在此。义渐轻疏而绝其恩。(绝服于父之本生。)绝其恩者一其心。其心一则所后亲。所后亲则祭祀敬。此殆圣人之意也。(又云。生不及祖父母诸昆弟。父有重制。而己无服。又出母齐衰而杖。其子不从服。今出后者。于父母。乃为不杖之周。恐其子不得反重也。〇又云。生长于外。不得言出。犹继父未尝同居。不为异也。)〇镛案贺循之意。欲使本生之服。止于当代。自其亲子绝服断恩。轻天性之亲。弃人纪之重。其说不可用也。
 宋崔凯曰。世人或有出为大宗后。为其父母周。其子从服大功者。凯以经文为人后者。为其父母周。为其兄弟降一等。此指为后者身也。不及其子。(谓子为父之本生服。经传无文。)则当以其父所后之家。计其亲疏。为服纪耳。(谓当一从所后家。)镛案崔凯之意。亦与贺循同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5H 页
《刘智释疑》或问为人后者。唯出子一身还本亲也。(谓本生之服止于当代。)鲁国孔正阳等。以为为人后者。为其本亲降一等。(丧服记。)不言代降一等者。至其子以义断。不复还本亲故也。(谓断恩。)刘智曰。出子及其子孙。皆为人后者也。皆当服本亲。本亲。有自然之恩。降一等。足以明所后者为重。无缘得绝之矣。〇镛案刘智之意。欲使本生之服。流及子孙。全自然之恩。明不匮之孝。其义不可易也。
 儒林掾谢袭。(人姓名。)称学生张襜之从祖母丁丧。(丁遭也。)本是亲祖母。亡父出后。求详礼典(襜之父为叔父后。)助教陈福议。为人后者。还服本亲。皆自立为后者之身。(言止于当代。)文无为后者之子。追服大功。(言经传无文。)襜之不应废业。(欲断恩)〇王彪之答曰。如云出后者子。于本祖无服。(言断恩。)孙不服祖。于情不安。是以诸儒之说。虽在五服之外。皆降本亲一等。(虽于所后家无服。犹以本亲服。)无孙不服祖之条。(谓亦无正文。)礼疑则重义例。亦明出后子及子孙。还服本亲。(不断恩。)于所后者。有服与无服。皆同降一等。(虽于所后家无服。犹以本亲服。)谓襜之当服大功。(又云记云。夫为人后。其妻为舅姑大功服。犹不二降。况其子孙骨肉至亲。便当无服乎。)〇镛案王彪之意。亦与刘智同也。
 晋太康中尚书令史遂殷(人姓名。)表云。父翔少继叔父荣。荣早终。不及持重。今祖母姜氏亡。主者断殷为大功。愚以为翔。既不持重服。(言其父。不为所后父服斩。)殷是适孙。乞得去职。(欲解官承重。)尚书奏翔。自应降姜。(为本生母期。)殷无缘还重诏可。〇徐曰。据贺循、崔凯、孔正阳、陈福诸说。则后者之子。不得随父而服。据遂殷之事及刘智王彪之说。则后者之子。亦槩降一等。礼疑从重。今古同情。则王彪之大功之议。固可为后世之准也。不然。天下岂有祖父母之丧。而竟降为缌麻。且降为无服者哉。〇镛案经曰。绝族无施服。(施。大传作移。)亲者属。(丧服传。)绝族有三。其一。天子诸侯绝其旁亲也。其二。罪恶受诛。宗族不服也。其三。妻犯七出。并绝其族也。至于出后出嫁之服。礼经谓之出入。(大传文。)不在绝中。贺循崔凯。忽创无稽之言。欲断难绝之属。不亦误乎。女嫁产子。犹服外祖。况于出后之孙乎。吾东之俗。凡在五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5L 页
服之内者。唯于本服。照降一等。无异说也。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二卷○丧礼四笺(卷十二)
 丧期别(九)
  
出后三十九(为所后父之本生父。)
삽화 새창열기
 《今补》金问曰。降及后世。立后之法。日以汗漫。疏宗遐族。继续纷然。本生所后二父四祖。服术眩晦。伦理错乱。鸿儒邃学。相顾而莫之应者。盖屡有之矣。试拈一题。恭质宿疑焉。昔有人生子四人。甲乙丙丁。各有子孙。既过四世。乙房之子。出后于甲房。其名曰震男。丁房之子出后于丙房。其名曰艮男。又降一世。艮男之子出后于震男。其名曰颐孙。既而震男遭其乙父之丧。(即颐孙所后父之本生父。)颐孙当何服。出后之服有二。一是所后服。经曰。服之若子。一是本生服。经曰。各降一等。除此以外。推不去也。今乙祖之于颐孙。(本是乙房之裔。故名曰乙祖。)既非所后之正统。亦非本生之天属。似乎无服。吾玆惑焉。〇李答曰。今查乙祖。虽于颐孙。两无所当。乃于震男。本系天亲。外齐心斩。哀毁擗踊。颐孙既以震为父。安得恝。然震男。若有亲子。据礼照律。当服大功。(义见前。)颐孙自处。岂异亲子从服。例降一等。颐孙为乙祖。制服大功。不可已也。〇金又问曰。后者之子。服其本祖。前人原以为疑。唯刘智王彪之。许其大功。而义断之论。更多名儒。如贺循崔凯之等。皆云绝服。彼于天性之祖。犹有此论。况乙祖之于颐孙。既非宗统。又非天属。何得直情循私。至服大功。甲乙丙丁四祖之房。皆于颐孙。可名祖先。将四房皆服乎。人无二统。况可四之乎。〇李答曰。孙于祖父。正服期年。颐孙。服祖四期。可云四统。今一期三功。何谓四统。父执亲丧。子如路人。求之情礼。岂有是也。〇金又曰。颐孙既服乙祖。即不但乙祖而已。乙之昆弟。震男之叔父也。乙之诸子。震男之昆弟也。乙之诸孙。震男之犹子也。皆于震男。本为期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6H 页
亲。今降大功。颐孙。将一一从服乎。〇李答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也。震男之子。服震本亲。刘智、王彪。既有定论。不为震也子者。不为乙党服矣。为震也子者是亦为乙党服。安得既名为子。不以子自处乎。乙党五服之亲。皆视父震。又降一等。未可已也。〇金又曰。礼例我非正尊。无不报服。颐孙既服乙党。乙党诸亲。亦当报服否。〇李答曰。乙党诸亲。既非正尊。安得不报。〇金曰。颐于乙党。虽非亲属。特缘父震。不得不从服。所重在父。犹有其说。若以乙党言之。既遣震男。使后甲房。渠又无子。取颐为嗣。在渠为子。于我非亲。(如路人。)颐自后甲。(承甲统。)乙则何知。(不相干。)刘智王彪之。许其大功。为其天性相连也。天性相连。得相报服。其服合理。今颐之与乙。天性不连。宗统各别。颐犹可服。(以父故。)乙报何义。反覆参究。未见其宜。〇李答曰。亲属相服。有倡有随。譬如吊客。主人倡踊。我则拾之。颐既制服。乙自有报。乙与震男。既不绝族。颐为震嗣。便是乙族。产子嗣子。何得殊待。〇金又曰。服术有二。仁者亲亲。义者尊尊。天属之服。仁也。宗统之服。义也。颐非乙天。(非天属。)又承甲统。非亲则仁无所施。非宗则义无所附。非仁非义。何为制服。彼虽주-D001我。我则不报。知我不报。彼亦不服。如客有拜。我则不答。知我不答。彼亦不拜。颐乙之相为服。理无所据。既然如此。乙祖之丧。震男虽期。颐以义断。不得从服矣。〇李答曰。父哭其亲。子乃越视。有是理乎。乙祖之丧。颐必有服。既服其祖。当服旁亲。(乙之昆弟类。)既服旁亲。当及五服。彼既先服。受者必报。何得云理无所据。〇镛案李说。皆流俗之论也。金说皆推原之义也。好古者。宜遵金说。玉藻曰。缟冠玄武。子姓之冠。颐孙。宜以缟冠。玄武。以至期年。从俗者宜遵李说。以逭訾谤。但乙党报服。终不合理。
出后四十(为本生父之所后父。)
삽화 새창열기
 《今补》金又问曰。前所论颐孙者。本艮男之子也。艮男本以丁产。出为丙后。(亦出于无服之亲。)颐孙既出之后。丙祖捐背。(本是丙房之裔。故名曰丙祖。)艮男持斩。(所后父。)颐孙当何服。(本生父之所后父。)〇李答曰。颐孙未出。为此丙祖。正服期年。(父之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6L 页
所后父。)颐孙既出。例降一等。服丙大功。〇金又问曰。服丙大功。既闻命矣。若颐孙既出。丁祖捐背。艮男服期。(本生父。)颐孙当何服。(本生父之本生父。)〇李答曰。颐孙未出。为此丁祖。降服大功。(父之本生父。)颐孙既出。似当无服。若云有服。服不再降。仍宜大功。〇金又问曰。颐之未出。虽非适孙。身居丙门。所重在丙。(父之所后家。)隆丙以期。降丁大功。(父之本生父。)可也。颐之既出。身居甲门。嗣于(一作子)震。 丙祖丁祖。均非我宗。(皆本生。)虽然。丁是天属。血脉直下。虽宗系屡变。无缘绝天。其服大功。犹之可也。若论丙祖。既非天属。又违宗统。艮虽持重。(服斩衰。)颐宜无服。何得云例服大功。〇李答曰。果树之新接也。犹有其痕。既条既畅。混为一体。颐于丙祖。久已传世。恩深义固。不异天属。一朝出后甲门。还以丁祖。谓之天属。于其中间。贬薄丙祖。绝而不服。岂人道之贲文哉。颐既继甲。为甲致隆。丙无所恨。(所后家宜重。)以甲之故。还隆丁祖。背义妄恩。弃丙如屣。顾独无深悲乎。〇金曰。服术有二。亲亲仁也。尊尊义也。义以尊之故为甲期年。(所后父之所后父。)仁以亲之故为丁大功。(本生父之本生父。)若论丙祖。两无所援。仁犹在丁。义已移甲。非仁不功。非义不期。不期不功。自然无服。恩虽如旧。服难叠施。何得以私情俗见。辄施重服。〇李曰。颐虽出后。艮其父也。(本生父。)父持斩衰。子同路人。岂云合理。记曰属从。所从虽没也服。(小记文。)从之。既没。犹守其服。父之方生。不与从服。岂人道之所安乎。〇金曰。孙之于祖。本非从服。艮之于丙。原是义服。(所后父。)父之义服。何得尽从。父斩于君。子不从服。从服之例。非颐之所得援也。〇李曰。颐之未出。丙则抱之抚顶拊背。恩爱深挚。丁居异乡。未识颜面。今虽出后。厚丁薄丙。非其情也。礼缘情起。非从天降。为丙大功。不可已也。〇金曰。平生同爨。非亲不服。生不知父。闻讣则斩。服与不服。唯义是揆。抱与不抱。非所当言。若如尊教。为丙大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7H 页
功。岂唯丙而已。丙之昆弟。昔日之从祖也。丙之女子。昔日之诸姑也。丙之诸亲。皆当有服。一人之身而服四族。(谓甲乙丙丁。)古所未闻。且颐为其父。(父艮男。)服此丙族。犹有说矣。丙之诸亲。何为报服。(如曩所云。乙族之不当报。)吾宗无子。取艮为后。颐生于艮。又顾之他。(后于甲。)本非我族。今为他宗。其于丙族。如逆旅之过客。若飞鸟之遗音。揣情度义。无缘有服。丙意如此。颐何得独服哉。〇李曰。艮之初来。丙族诸人。欢然相迎。引之为族。名义一定。不得复解。颐虽出去。自是本亲。彼服而我报之。何为不可。〇金曰。出后之子。还归本宗。则后家诸人。必不追服。颐之还出。义无异是。丙家诸人。何得有服。〇李曰。颐虽丁出。再易其宗。丁祖之丧。理当无服。今于丁也。许服大功。却于丙族。谓当无服。义理乖舛。愚所未晓。〇金曰。人属由人。聚散有时。天属由天。决绝无路。故继母嫡母。有时绝恩。出母嫁母。总许申情。颐虽再出。无缘绝丁。愚以为不唯丁祖。宜服大功。丁族诸人。并照丧服记之文。计其本亲。但降一等。抑所宜也。〇镛案所后。可一而不可二也。本生。亦可一而不可二也。奉其宗祏而后。可名曰所后家。乙丙。不可以为所后家也。受其血脉而后。可名曰本生家。乙丙。不可以为本生家也。即此颐孙。以甲为所后。其服甲族。宜照若子之文。以丁为本生。其服丁族。宜照降等之文。(降一等。)其于乙丙之族。宜如金说。义断而无服。唯乙祖丙祖之丧。缟冠玄武。以至期年。
出后四十一(昆弟二人出后于两家。其两人子孙相为服。)
 《今补》金问曰。今有兄弟二人。出后于两家。服当再降不。〇李答曰。据通典马融解丧服大功章。姑侄之服云。嫁姑为嫁侄大功。(马云俱出也。)袁准。庾蔚亦云。姊妹俱出。其服不殊。(见出嫁第七条。)姊妹各出。服不再降。则昆弟各出。岂独再降乎。出入之服。其术本同。〇金曰。昆弟之不再降。既闻命矣。再此昆弟各出于疏远之宗。及其子孙。其属益远。欲于本服。只降一等。与本生不出之族。遂无差等。岂亦可乎。〇李曰。昆弟二人。既不再降。其子其孙。当照此法。水流由源。木条由本。只降一等。有何疑乎。出入屡变。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7L 页
天性不断。无缘绝族而不服也。〇镛案李说是也。
 《问解》沙溪答尤庵曰。丧服大功章。(节)疏云。两女各出不再降。若两男为人后。亦如之。(备耍说亦同。)〇镛案丧服疏。无此说。然其义未可易也。并详出嫁条。
出嫁一(女子在室。为父斩。)
  斩衰苴杖者。(节)女子子在室为父。(丧服。〇继云。布总箭笄髽衰三年。)
 郑曰。言在室者。关已许嫁。(贾云。关通也。女子十五许嫁而笄则成人矣。〇顾炎武云关该也。)〇顾炎武曰。许嫁而未行。遭父之丧。亦当为之布总箭笄髽三年。(内则曰。有故二十三年而嫁。曾子问孔子曰。女在涂而女之父母死。女反是也。)〇镛案吾东之俗。有可愧者一。婚礼成于女氏。婿既三宿而去。女犹未笄于室。(不加髻。)或至数年。乃见舅姑。此汉魏诸史之所讥。而因循未革者也。若是者。方其在室。遭其父母之丧。则其服可疑。将欲斩之。明已嫁人。(己荐枕。)将欲期之。身犹在室。不即当乎。曾子问曰。女未庙见而死。则如之何。孔子曰。不迁于祖。(夫家之祖庙。)不祔于皇姑。(夫之祖母也。)婿不杖。不菲不次。(不为庐。)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不及庙见者。其礼若此。岂得为其父不斩乎。斯俗未变。服术多舛。学礼者所宜知也。
  女子子在室。为父母。其主丧者不杖。则子一人杖。(丧服小记。)
 郑曰。女子子在室。亦童子也。无昆弟。使同姓。为摄主。子一人杖。谓长女也。许嫁及二十而笄。笄为成人。成人。正杖也。〇孔曰。丧服传云。童子何以不杖。不能病也。(妇人之杖与不杖。讼案具载。今略之。)〇镛案子一人杖。以拜女宾也。妇主必使异姓。(小记文。)然女子在室。得拜宾也。(上云。妇人不为主而杖唯指姑在为夫杖非关女子也。无昆弟亦无主妇则女在室得为主也。)
出嫁二(女子适人者。为其父母期。)
  不杖麻屦者。(节)女子子适人者。为其父母。〇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妇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言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丧服)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8H 页
郑曰。从者。从其教令。〇贾曰。妇人有三从。从即为之斩。不为子斩者。子为母齐衰也。〇镛案观乎不贰斩之义。则知后世之为舅斩。非先王之攸许也。
出嫁三(女子适人。为祖父母。〇为曾祖父母。)
  不杖麻屦者。(节)女子子为祖父母。〇传曰。何以期也。不敢降其祖也。(丧服。)
 马融曰。不言女孙者。妇质者(谓少文。)亲亲故系父言之。出入服同。故不言在室适人也。〇郑曰。经似在室。传以已嫁。明虽有出道犹不降。〇贾曰。已嫁之女。可降旁亲祖父母正期故不降也。(郑云。有出道者。女子十五许嫁。始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徵四礼。即著笄为成人。得降旁亲。耍至二十。乃行请期亲迎之礼。以其笄而未出。故云虽有出道也。)〇孔伦曰。妇人归宗。故不敢降其祖。(陈铨之所引。)陈铨曰。言虽已嫁。不敢降也。郑曰。经似在室。失其旨也。〇敖曰。传以经意为主。于适人者发故云然。(傅云。不敢降。)女子适人。不降其祖者。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也。〇徐曰。此条。专指出嫁者而言。〇镛案未嫁曰女子。已嫁曰妇人。然自本宗言之。已嫁亦称女子。不可抱也。郑玄两骑作说。其义非也。女子已嫁。不降曾祖。顾独降祖乎。婚礼六礼。皆临婚并作。贾氏欲于纳徵五年之后。始行亲迎。则婿齐衰而吊者多矣。不亦迂乎。
  疏衰裳齐无受者。(即齐衰三月。)女子子嫁者未嫁者。为曾祖父母。〇传曰。嫁者。其嫁于大夫者也。未嫁者。其成人而未嫁者也。何以服齐衰三月。不敢降其祖也。(丧服。)
 郑曰。嫁于大夫者。明虽尊犹不降也。成人。谓年二十已笄醴者也。此者不降。明有所降。〇贾曰。十五许嫁。亦笄为成人。亦得降。与出嫁同。(谓降其旁亲。)〇敖曰。如传意则大夫妻。亦有降其本族之旁亲。与士妻异者乎。又所谓成人而未嫁者与不敢降之义。尤不相通。传似失其旨矣〇邓元锡曰。女子适人者。为其私亲。皆降。有不降者。不足以贰斩焉。故得以全恩。〇郝敬曰。大功以下服。尊者不用。故传曰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祖之期。降则大功。曾祖之齐衰三月。降则无服。故不复降也〇镛案未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8L 页
成人而不嫁者。皆与男子同服。其礼无疑。经文。不当与嫁者双举也。若无传文。何以知。经所云未嫁者。为成人而未嫁者乎。男子冠则成人。似乎女子笄则成人。然古礼十五而笄。二十乃嫁。其间五年。皆以成人之礼处之乎。若女子必十五而笄。则终古以来。女子无长殇矣。小记曰。妇人笄而不为殇。岂复有长殇乎。何丧服经文。俨有女子子之长殇乎。此古礼之必宜辨者也。余谓十五而笄。二十而冠。此冠笄之始界也。二十而嫁。三十而室。此婚嫁之终限也。其早者不得先之于始界。其晚者不得踰之于终限。其早而先之者。父母有罪。其晚而踰之者。亲戚有罪。此先王立法之意也。故舜三十而娶。早已名鳏。(袁准云。若必三十而娶。舜为得礼矣。奚为称鳏。)若其冠笄。皆临婚而为之。唯过时者。徒冠而徒笄。略与今俗同也。(今俗有徒冠而无徒笄。)士昏礼曰。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曲礼曰。女子许嫁笄而字。又曰。许嫁缨。杂记曰。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春秋公羊传曰。妇人许嫁。字而笄之。(何休云。笄所以持发。服此者。明系属于人。所以养贞一也。)死则以成人之丧治之。(僖九年文十二年。凡再见。)谷梁亦言之。其必临婚而笄可知也。古法如此。故其已笄而未嫁者。身已系人。(已许嫁而缨。)其服可疑。有此经传也。郑必欲二十而笄者。其心以为不许嫁者。经传不必举也。贾必欲十五而笄者。其心以为内则之文。无一年之进退也。岂非所谓拘儒者哉。〇又按敖说非也。释古经。当据古俗。古者大夫之服。虽有碍于今人之眼目。古礼则然。何病传乎。大夫之妻。为其夫党之为士者。随夫降服。独于其本宗之为士者。悉依本服。有是理乎。此非所当疑也。成人而未嫁者。即许嫁而笄者也。降与不降。顾不当明言乎。此주-D001非所当疑也。儒者毁经。悉由己见之蒙昧。经传岂有失哉。
 《开元礼》女子子嫁者未嫁者。为曾祖父母齐衰五月。
出嫁四(女子适人者。为其昆弟。)
  不杖麻屦者。(节)女子子适人者。为其昆弟之为父后者。〇传曰。何以亦期也。妇人虽在外。必有归宗曰小宗。故服期也。(丧服。)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9H 页
马融曰。归宗者。归父母之宗也。昆弟之为父后者曰小宗。(王肃云。嫌所宗者。唯大宗故曰小宗。明各自宗其为父后者也。)〇郑曰。父虽卒。犹自归宗。其为父后服重者。不自绝其族类也。小宗有四。丈夫妇人之为小宗。各如其亲之服。避大宗。(贾曰。大宗子百世不迁。丈夫妇人五服外。皆齐衰三月。五服内。月算如邦人。亦皆齐衰无功缌。故云避大宗也。)〇敖曰。此昆弟不言报。是亦为之大功。(归宗者。妇人或不安于夫家。必以此为归然也。以私亲言之。故曰小宗。其昆弟虽继别。犹谓之小。所以别于夫家之宗也。)镛案大传小记。再言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者。继祢之定名也。马融、王肃之。皆以为父后者。名曰小宗。其义确然。郑必以小宗有四之说。交乱其间。抑何故也。经云。归宗曰小宗者。明但继其父者。虽不继祖。皆得为之期年也。郑贾二公。忽以大宗子齐衰三月之说。交乱其间。抑何故也。若如郑说。(避大宗。)大宗姊妹适人者。将为昆弟三年乎。小宗者。继祢之定名。非别子支孙之谓也。(敖继公谓妇人谦言小宗。此说亦似是而非也。当从马义。)〇又按后者。亲没之名。亲在则曰适子。不名为后也。父未卒而长子死。仍当大功。须父卒然后方为之期。〇又按昆弟既死。昆弟之子。虽为父后。不当期也。须以昆弟。兼为父后。然后方服期也。
 《唐书毕构传》始构丧继母。而二妹襁褓身鞠养。至成人。妹为构服三年。
  大功布衰九月者。(节)女子子适人者。为众昆弟。(句)侄丈夫妇人报。〇传曰。侄者何也。谓吾姑者。吾谓之侄。(丧服。)
 马融曰。适人。降其昆弟。故大功也。嫁姑为嫁侄服也。俱出也。〇郑曰。父在则同。父没。乃为父后者服期。(谓女子。)为嫁(一作侄)男女服同。〇贾曰。不言女子而言妇人。姑与侄在室出嫁同。〇敖曰。昆弟云。众对为父后者立文也。是亦主言父没者之礼矣。礼女子子成人而未嫁。或逆降其旁亲之期服。此言已适人者。乃为其昆弟大功。则是其旁亲之期。服之不可以逆降者。唯此尔。〇徐曰。据马融之注。则此条当与上众昆弟。合为一条。今本乃郑康成所更。(谓今本别为二条。)文义不接。仍当依旧本为是。况此报字连上昆弟而言。乃耑属于侄可乎。〇镛案若如徐说。昆弟之中。亦含有姊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69L 页
妹也。侄是女侄之名。(古侄娣为媵。)而通于男子。则昆弟之名。不通于姊妹乎。姊妹两出。服不再降。明亦大功相报也。若然。丈夫妇人者。统括昆弟及侄而言之也。春秋传。以子圉之从伯姬为侄。从其姑男子称姑(一作侄)。古有其文。然姑然后侄之叔父。世父不以为侄也。〇又按敖继公谓女子成人而未嫁。或逆降其旁亲之期服。此何礼也。大夫之妾。为君之未嫁女。大功。郑玄误分为二条。贾疏遂有未嫁逆降之说。敖所据者此也。夫室女许嫁。笄缨虽变。既不拜婿。又不庙见。安得遽以外成者自处而降其旁亲哉。经传辄举未嫁者者。正恐此等迂论。或起于后学也。而可犯之乎。
出嫁五(许嫁而未嫁者。无逆降旁亲之法。)
 《丧服经大功章》女子子嫁者未嫁者。为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上文云。大夫之妾为君之庶子。)传曰。嫁者。其嫁于大夫者也。未嫁者。成人而未嫁者也。何以大功也。妾为君之党服。得与女君同。下言为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者。谓妾自服其私亲也。〇郑曰。旧读合大夫之妾。为君之庶子。女子子嫁者。言大夫之妾。为此三人服之也。传所云。何以大功也。妾为君之党服。得与女君同文烂在下尔。(又云。齐衰三月章云。女子子嫁者未嫁者。为曾祖父母。经与此同。足以见之矣。)女子子成人者。有出道降旁亲。及将出降(一作者)。(谓姑姊妹将两出。)明当及时也。〇贾曰。此是女子子逆降旁亲也。嫁者。为世父已下。出降大功。自是常法。未嫁者亦逆降也。旧读者。马融之辈。旧读如此。故郑破之也。下言以下。(总二十一字。)既非子夏自著。又非旧读者自安。必是郑君置之。郑君欲分别旧读。如此也。〇又曰。公妾士妾。为其父母。皆言其。以明为私亲。(郑云。妾自服其私亲。当言其以见之。)此不言其。明非妾为私亲也。女子许嫁。笄为成人。有出嫁之道。是以虽未出。即逆降其世父以下旁亲也。(又云。其女当嫁。今遭此丧。若依本服期者。过后年二月。不得及时。逆降在大功。大功之末。可以嫁子。是以云明当及时也。)〇黄干曰。朱文公亲书稿本云。先解(谓旧读)文势。似不误也。又批云。旧读正得传意。但于经例不合。郑注。与经例合。但所改传文。似亦牵强。又未见妾为私亲。本当服期者。合著何服。疏言十一字。是郑所置。未详其说。(又先生云。今考女子适人者。为父母及为父后者。已见于齐衰章。为众兄弟。又见于大功章。唯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70H 页
伯叔父母姑姊妹之服无文。而独见于此。则当从郑注无疑矣。)〇郝敬曰。妾私亲皆大功如常。妾不体君得自遂也。案此节文义甚明。郑谓有错简。非也。郑以传为不足信。世儒纂礼。欲并传弃之。郑始作俑矣。〇王志长曰。注疏甚得。但传文之难通者。遂削之则。亦难乎其为传矣。案妾为其父母。传曰。妾不得体君得为其父母遂也。则妾得为私亲服明矣。下记云。妾为私兄弟。如邦人。正以此经。止及世叔父母姑娣(一作姊)妹。嫌压降其私兄弟。故记又及之。 汪琬曰。马融旧读似较有理。又梁朱异问北使李业兴曰。比闻郊丘异所是用郑义。我此中用王义。业兴曰然。异曰女子逆降旁亲。亦用郑义否。业兴曰。此之一事。亦不专从。盖皆以郑说为未当也。〇万斯大曰。郑玄不从旧读。(节)非经诬传。莫此为甚。大凡妾为君党之服。皆从乎女君。父母为众子及女子子未嫁者。本期。大夫则降而大功。故此条上有大夫为子之文。(郑谓子为庶子是也。包女子子未嫁者。父母同服。)父母为女子子嫁者。本大功。大夫则降而小功。(小功章。有大夫为女子子适士者。)嫁于大夫。则尊同不降。故此条下有大夫大夫之妻。为女子子嫁于大夫者之文。妾从女君。故为此三人。皆服大功之服也。大夫庶子父为之大功。妾亦从而大功。此理易明。不烦词说。故传无释词。传。特恐人疑于嫁者。同于未嫁者。故特著之曰嫁者。其嫁于大夫者也。明其大夫宜降小功。因尊同而不降也。未嫁者。成人而未嫁者也。明本服期而以尊降。(如众子。)且明唯成人故大功。否则当为殇服也。(大夫为女子长殇小功。)恐人疑于大夫及妻降而妾不当降也。故复著之曰何以大功也。妾为君之党服。得与女君同。明为从服也。更恐人疑于为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亦为君家之服也。故又著之曰。谓妾自服其私亲也。明其亦服大功。故得以类相从也。词明义显。有何可疑。而乃谓之文烂哉。(朱子谓当从郑注。夫成人未嫁者。亦在大功。何以处之。岂以逆降之言。为足据耶。)〇徐曰。传文。自下言。至服其私亲。为一段。(节)郑氏女子逆降之说。尤为无理。从来论女子之服。但有已嫁未嫁之分。岂有已许嫁未许嫁之别。乃谓恐妨二十而嫁之期。故减其服制。此则背理乱常。不可不力为辨正者也。(朱子既以传文为不误。以郑氏所改。为牵强。其说是矣。乃因门人之问。又谓当从郑注。何其见之不定也。)〇镛案郑注固谬。然经云。公妾大夫之妾。为其子。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70L 页
又云。公妾士妾。为其父母。凡私亲之服。例加其字。郑所疑在是也。又大夫之妾。为其昆弟。亦必大功。经乃漏之。郑所疑在是也。郑非无故而起疑者也。然室女许嫁。无豫先降服之理。苟必许嫁而降服。何足云三族之不虞乎。逆降之说。迂妄甚矣。经传微旨。惟万氏剔发纤悉。可无疑矣。然下言以下二十一字。明非古传。若使子夏之笔。原有此文。郑虽病疯。岂立异义。此必郑注草本。连上旧读之文而传写者误续传文。不然。王学之力排郑学者。撺入此段。务立赤帜也。(下言二字。私亲二字。皆明非古文。)后儒并据此段。以讥郑则郑亦冤矣。(郑所恨少者。乃其字也。然经云。女子子适人者。为众昆弟。又云。大夫之庶子为母妻。皆当其而不其也。何得以此。轻改传文。谓之烂脱乎。)
 敖曰。在室而逆降。止言此七人者。(世叔父母姑姊妹。)明其异于父母昆弟也。〇又云。传者。以此经合于上。谓皆大夫之妾为之则不合于经。首尾衡决。两无所当也。(此下击传而右郑。)〇镛案敖说甚长。都是大梦。不足多辨。儒者毁经。皆由己见蒙昧。经何与焉。
出嫁六(女子被出而反者。为父三年。)
  子嫁反。在父之室。为父三年。(丧服。)
 马融曰。为犯七出。还在父母之家。〇郑曰。谓遭丧后而出者。始服齐衰期。既出而虞。则受以三年之丧。既虞而出。则小祥亦如之。既除丧而出则已。〇王肃曰。嫌已嫁而反。与在室不同。故明之。〇贾曰。郑知遭丧后被出者。若父未死被出。是在室。与上文同。何须设此经。(受以三年之丧者。受衰裳六升总七升。)敖曰。明其见出于父存之时也。〇镛案此被出而归。既而父卒者也。郑欲取小记之文。衍之为礼。故强以此经。为遭丧而被出服。亦谬义也。然虞而受服。当如郑说。〇又按此是斩衰之经。故但言父服也。母服及诸亲之服。可推而知。
  为父母丧。未练而出则三年。既练而出则已。未练而反则期。既练而反则遂之。(丧服小记。〇上文云。妇当丧而出则除之。)
 郑曰。当丧。当舅姑之丧也。出除丧。绝族也。〇孔曰。未练而出则三年者。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71H 页
归值兄弟之小祥。则随兄弟三年之受也。未练而反则期者丧未小祥。夫命己反。则至小祥而除也。〇镛案此经为出入接服之通例。不唯为妇人之所用也。
出嫁七(二女各出相为服。)
 《家礼附注》杨复曰。按不杖期注。正服当添一条。姊妹既嫁相为服。〇朱子曰。姊妹于兄弟。既嫁则降服。而于姊妹则未尝降。故于舅服缌。于从母服小功也。又曰。姊妹于兄弟。未嫁期。既嫁则降为大功。姊妹之身。却不降也。(并语类。)〇汪琬曰。案姊妹相为服。朱子云不降。今考丧服传讫。律文。既嫁。皆降大功。当是两人。皆嫁不更降也。〇沙溪答尤庵曰。朱子说与仪礼不同。极可疑。(曾问之郑景任。答云。謏闻寡见。常以为疑。高明亦疑之矣。但闻姊妹皆嫁。不再降。亦未见其出处。只是理当如此。)仪礼丧服。(节)又疏云。两女各出不再降。若两男为人后。亦如之。(出问解。〇又备耍云。丧服疏。外亲虽适人不降。两男各为人后不再降。两女各出不再降。)〇又曰。家礼。女适人者。为其私亲。皆降一等。据此。虽不再降。降一等为大功。无疑。(出备耍。)〇镛案朱子以从母之服。加于舅服。故遂疑姊妹相为不降大功也。然从母小功。以名加也。于子虽有母名。于母但为姊妹。何所贵而加服乎。家礼不云期年。盖非定论。〇又按丧服疏。无两女各出不再降之说。遍考通典通解。都无此文。必申氏旧本误引前人之说。而沙溪未及是正耳。此必前人之所言。故愚伏答沙溪书(愚伏郑公经世字景任。)云。但闻姊妹皆嫁不再降。亦未见其出处也。今人欲訾沙溪者。谓沙溪伪造贾疏。不亦误乎。沙溪伪造之前。愚伏已闻此说。岂有是理。(嘉庆己巳。四学儒生尹遇大等。论故掌令宋能相疏曰。能相论备耍本生外亲降服条。以为申氏伪造贾氏之说。学问粗疏。心术不正。又云。此书假托。贾疏。甚可异也。)
 《丧服马融注》云。侄丈夫妇人报。(大功章。)嫁姑为嫁侄服也。俱出也。(出通典。)〇杜佑曰。父叔两留。服无降周。(谓父与叔父无出入。)姨母两出。服加小功。(情无出内。故为姊妹之子。而名不章焉。)丈夫妇人。以明男女皆同也。〇镛案马君。亦以两女各出。服不再降也。岂非确證。
 《通典》晋袁准正论曰。从母小功五月。(节)然则二女之服。何其不重耶。
第三集礼集第十二卷○丧礼四笺 第 271L 页
兄妹之服。何其不轻耶。又曰。二女不敢相与重。〇庾蔚之曰。从母以名加者。母于姊妹。有相亲之近情。故因名以加服。兄弟姊妹同气之怀不异。故其服不得殊。〇镛案袁庾二说如此。则晋宋之时。二女各出。相为大功。可知也。此是先儒之定论。无可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