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x 页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卷○丧礼四笺(卷十)
 丧期别(一)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09H 页
父子一(子为父)
  斩衰。裳苴、绖、杖、绞、带、冠、绳缨、菅屦者。(节)父。〇传曰。为父何以斩衰也。父至尊也。(丧服。)
 贾曰。父母恩爱等。母在齐衰。父入于斩。比并不例。故问何以斩。答云父至尊者。天无二日。家无二尊也。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
 礼记曰。三年之丧。何也。曰(节)创钜者。其日久。(刃所伤曰创。)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节)将由夫患邪淫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从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节)将由夫脩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三年问。)
 公羊传曰。三年之恩疾矣。(何休注疾痛。)非虚加之也。以人心为皆有之。
父子二(父为长子)
  斩衰三年者。(节)父为长子。(丧服。)
 郑曰。不言适子。通上下。(贾云。适子之号唯据大夫士。不通天子诸侯。)亦言立适以长。(贾云。适妻所生。皆名适子。第一子死。则取适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〇镛案公羊传云。(隐元年。)立适以长。不以贤。(尊无与敌故以齿。)立子以贵。不以长。(庶子。先立母贵者。右媵最贵。)何休云。适子有孙而死。质家亲亲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孙。贾氏不言立孙。但言立弟者。经文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09L 页
本论父为子服。故不言孙。虽然。其所谓第二适又死。则父将奈何。斩与不斩。因可讲也。若第一适为殇而死。其父原不服斩。而第二适成人而死。则服斩无疑。若第一适之丧。既已服斩。则今于第二适之死。又复服斩。恐无是理。私家立嗣。每在父没之后。若所谓檀弓免子游衰是也。若是者。第二适之死。固无服斩之义。至于天子诸侯之家。皆豫建太子。方其建之也。上告天。下告宗庙。体貌极重。虽第二适为太子。及其死也。庸得不斩乎。虽然。若以体貌之尊重。皆得服斩。即妾子庶孙。立为太子。亦当服斩。又岂有是理。若于此类。皆不服斩。即第二适。亦在可议。不应于第二以下。又分嫡妾之层级也。总之为长子斩。可一不可二。何者。既二则可三。既三则可四。斩衰极服。不容汗漫如是也。〇又按何休所谓质家者。殷礼也。(太丁早卒。而先立外丙。)文家者。周礼也。然春秋传云。己亥立公子禂。穆叔不欲曰。太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杜云。立庶子则以年。)年匀择贤。义匀则卜。古之道也。(襄三十一年。)太子死。不云有子则立之。乃曰有母弟则立之。则周礼未尝不立弟也。周景王太子寿早卒。景王欲立子朝。国人竟立子猛。(皆庶子。)而遂无立孙之议。王子朝告于诸侯曰。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匀以德。德匀以卜。古之制也。(昭廿六。)周人未尝不立弟。唯平王之太子泄父蚤死立其子林。(即桓王。)才是立孙者也。
  传曰。何以三年也。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丧服。)
 马融曰。体者。适适相承也。正。谓体在长子之上。上正于高祖。体重其正。故服三年。庶子贱。为长子服。不得随父服三年。故言不继祖也。〇郑曰。此言为父后者。然后为长子三年。重其当先祖之正体。又以其将代己为宗庙主也。庶子者。为父后者之弟也。言庶者。远别之也。小记曰。不继祖与祢。此但言祖。不言祢。容祖祢共庙。(贾云。官师中下之士。祖祢共庙。)〇雷次宗曰。父子一体也。而长适独正。故曰体。既为正体。又将传重。兼有二义。乃加其服。自非亲正兼之。情体俱尽。岂可凌天地混尊亲也。〇贾曰。以其父祖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0H 页
适适相承于上。己又是适。承之于后。将传重为宗庙主。有此二事。乃得为长子三年也。(又云。远别者。庶子妾子之号。适妻所生第二者。是众子。今同名庶子。远别于长子。故与妾子同号也。)〇朱子曰。凡正体在乎上者。谓下正。犹为庶也。正体。谓祖之适也。下正。谓祢之适也。虽为祢适于祖。犹为庶。故祢适。谓之为庶也。〇镛案正体于上。谓此长子。为正干于其祖也。祖在父上。故曰正体于上也。(李执义世弼云。正体于上。如言木之正干于根柢。水之正派于本源。此谓长子为正体于父祖。非谓父祖正体于上也。)〇又按继祖不继祖。皆指长子之新死者言。非指哭子者之身上也。经云庶子。不云庶孙。则继祖不继祖。明属新死者身上。于哭子者何与哉。马氏上正高祖之说。于传于记。两不相合。固为谬戾。郑氏祖祢共庙之说。亦以继祖。为哭子者之事。亦半上而落下矣。苟如郑说。当云庶孙不得为长子三年。何谓庶子乎。郑既云为父后者。然后为长子三年。则其论定矣。忽又继之以祖祢共庙之说。则其义不乱乎。服术有二。一曰尊尊。二曰亲亲。若云天子诸侯为长子三年。士庶人不得为长子三年。犹之可也。今云继祖者。为长子三年。继祢者。不得为长子三年。继高祖者。为长子三年。继曾祖者。不得为长子三年。(马之义。)是于尊尊亲亲。两无所当矣。轻父而重祖。卑曾而尊高。天下无此义也。且古者大夫仅祭三世。诸侯仅祭四世。并其太祖乃成五世。若如马说。唯天子诸侯。乃得为长子三年也。丧服经传。本是士礼。士祭祖祢。能继祖祢者。其重蔑以加矣。我之所祢于子为祖。为子三年。不亦宜乎。
 贾曰。虽承重。不得三年有四种。一则正体不得传重。谓适子有废疾。不堪主宗庙也。二则传重非正体。庶孙为后是也。三则体而不正。立庶子为后是也。四则正而不体。立适孙为后是也。(案丧服小记云。适妇不为舅后者。姑为之小功。郑注云。夫有废疾。若死而无子。不受重者。妇既小功不大功。则夫死亦不三年。可知也。)〇孔曰。礼为后者有四条。皆不为斩。何者有体而不正。有正而不体。有传重而非正体。有正体而不传重是也。(此下皆与贾说同。)四者皆期。悉不得斩也。惟正体又传重者。乃极服耳。(小记疏。)〇镛案正体二字。马、郑未尝分作二事。晋悯怀太子之丧。王接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0L 页
谓太子传重而非正体。仍同庶子。圣上无服。(见通典。)庾蔚之谓当服周。(庶子之本服。)此时但分二种。不分二字。至雷次宗。始一字一义。孔氏贾氏四种之说。盖本雷义之所推演。非马、郑之义也。四种之说。虽亦精妙。必非此经之本旨。(李世弼云。贾意盖曰本旨正释之外。又有如此之义云耳。)何者。经云正体于上。是谓死者。为正体于祖。若如雷、贾之说。则是正体于下。岂正体于上乎。其说虽巧。与经旨不同也。〇又按四种之说。有大病。经云父为长子。则父在矣。父在则重未及传于子矣。故传云将所传重。将也者。将然而未及然之辞。乃孔贾之说曰。正体不传重曰传重非正体。则既传重矣。既传重则父死矣。父既死矣。则为长子三年者。何人。此其谬妄之大者也。又凡后者。先之对也。所后者。死而后。可名为后。故父死然后。子为父后。祖死然后。孙为祖后。兄死然后弟为兄后。生而称后者。古经无文。生而不得称后。犹生而不得称先。父生而可谓之先父乎。祖生而可谓之先祖乎。(详见余洛诰说。)古经凡云立后为后。皆据既死而言。乃孔、贾之说曰。庶子为后。适孙为后。则既立后矣。既立后则若父若祖死矣。若父若祖既死。则为庶子若适孙。不得三年者何人。此又谬妄之大者也。惟天子诸侯之家。豫建太子。贾所指者。或是太子。虽然。太子亦将传重者。非既传重者也。将为后者。非既为后者也。将之与既。其间千里混囵。为说。岂可如是。是将也者乎。四种之说固亦合理。是既也者乎。若父若祖。身之既死。服于何有。况天子诸侯之家。既已传重。为天地神人社稷之主。虽庶孙为后。不得追理。要之其说。大有疵病。不可据也。〇又案贾疏。引郑玄小记之注。谓长子无子而死。父不服斩。此又大义也。今别为一条如左。
父子三(长子无子而死。父不服斩。)
 《小记注》(经云。适妇不为舅后者。则姑为之小功。)郑曰。谓夫有废疾他故。若死而无子。不受重者。(句)小功庶妇之服也。凡父母于子。舅姑于妇。将不传重于适及将所传重者。非适服之。皆如庶子庶妇也。(孔云。今云不为舅后。明知是夫有废疾及死而无子者也。)〇镛案郑注。盖谓父为长子斩。若无子而死。则父不服斩也。郑之此义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1H 页
虽无经据。其从违当否。因可讲也。父尊子卑。有如天地。本无斩理。特缘传重一事。极严至重。仰念祖祢俯而服斩。以明宗统之所在也。若长子无子而死。立其次子。则传重者不斩。受斩者无传。回思本意。虚旷甚矣。历考古典。长子有子而死而立其孙者。虽有其人。(周平王太子泄父死。立其子桓王。)长子无子而死。而为长子立后。以之传重者。绝无其人。不可以后世之见。谓古亦然也。古者父在之时。长子无子而死。则原不立后。传于次子。伯邑考其验也。若汤则太丁之死。明有太甲。而传于仲壬。微子之舍腯立衍。盖此法也。礼义由圣王出。殷汤周文所行若此。宗法由帝王出。天子诸侯所行若此。将惟荜门圭窬。保守数亩之田者。独严其宗统乎。古礼之与今不同。断可知也。长子无子而死。既无立后之法。则其服之不必斩。诚如郑说。今世士大夫其适子无子而死。必取其次子之子。以为长子之后。若是者。其服斩无疑也。若云今人之法。贤于古人。可矣。直谓古人之法。亦如今人。非其实矣。郑注岂无稽乎。唯周景王之太子卒。景王欲立子朝。(景王之庶子。)而犹为太子寿服斩。故叔向称王有三年之丧。(昭十五。)此或太子寿有子当立。故始则三年。而景王溺于私爱。欲立子朝也。不然。长子之丧。其在服纪。原系三年之内。故叔向言之如此。不可以此破郑义也。〇又按长子有废疾。而父不服斩。虽无经据。其义则是矣。若废疾之子不斩为是。则夭死之为废疾也大矣。斩于夭死。不斩废疾。又何义乎。有子而死。犹为续统。其斩有名。无子而死。又何斩乎。若然。丧服传之云。又乃将所传重。谓长子有子而死。终当传重。非谓已死之子昔为我之所将传也。〇又按废病之子。类多无子。虽或有之。其势难立。(历考古史得立者绝无。)所以不斩也。郑玄受国曾祖之说。盖亦空言之无验者耳。
父子四(庶子不为长子斩。)
  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故也。(丧服小记。)
 郑云。尊先祖之正体。不二其统也。言不继祖与祢。则长子不必五世。〇孔云。马季长注丧服云。此为五世之适。郑注此云。不必五世。郑是弟子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1L 页
不欲正言相非也。(贾云。郑以义推之。祖祢通己三世。即得为长子斩。不待五世。微破先师马融之义。)孙系于祖。而此不云。庶孙不得为长子。必云庶子者。孙语通远。嫌或多世。今欲明此祖非远。故言子以示近。(庾氏云。若直云不继祖。恐人据死者之身不继祖。故更言不继祢。欲明死者之父。不继祖与祢。)己身虽是祖庶。而是父适则应立庙。立庙则已长子传重而不为斩者。以祖庶压降故。(此下四种说。与贾疏同。)〇镛案五世之说。本自白撰。不容再辨。孔所云孙语通远。亦遁辞也。小记上文曰。庶子不祭祖。何不连言祢乎。下文曰。孙以杖即位。得无嫌于远乎。庾氏孔氏之必以继祖。属之死者之父者。盖谓父姑未死。不当言祢也。然长子之所以为长子。以祖子孙三世成宗。承其祭祀也。欲明此义。则不得不连言祖祢。孔贾之疏。父尚未死。俨云传重。又云。为后独于继祢二字。必欲嫌讳。抑何故也。孝慈录以为长子斩。谓非先王之礼。磊落如此。犹之可也。今欲于经文之外。或加增一世。或增至四世。则重祖轻父。(谓郑氏。)尊高卑曾。(谓马氏。)左絜右度。终无义理。且二传一记。立意本同。彼少一字。此多一字。其实皆一语也。周公未死。而鲁公之世世祀。不嫌其豫言。(明堂位。)叔孙得臣未死。而穆伯之归为祀。不嫌其豫言。(见左传。)何者。理所必值。言不曲讳也。况论礼之言。但据公理。又与周公叔孙之事。大不同也。(又按孔氏祖庶压降之说。尤所未晓。为父适者。既以祖庶压降。则为祖适者。独不得以曾庶压降乎。此皆笔头浅词。不可用也。)
 大传曰。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〇孔曰。小记云不继祖与祢。此文简略故。直云不继祖。〇镛案或曰。二传一记。皆士礼也。士祭二庙。必身为二庙之适。然后始为子斩。此说似然而不然也。若士必二世之适而后。乃服子斩。则大夫必三世之适而后。乃为子斩。诸侯必五世之适而后。乃为子斩。又岂有是理。继祖者。新死之子继祖也。
 《通典》戴圣闻人通汉。皆以为父为长子斩者。以其为五代之适也。马融注丧服经用之。郑玄注小记则以为己身继祢。便得为长子斩。自后诸儒皆用郑说。〇刘芳曰。(元魏人。)累世承适。方得为适子适孙。不尔者。不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2H 页
得继祖也。又郑玄别变除云。为五世长子服斩也。魏晋以来。不复行此礼。(出魏书礼志。)〇镛案戴圣马融。皆为五世之说者。以小记大传之文。皆与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之宗。五世而迁。首尾相连。故遂疑五世之宗。方得为长子斩也。(敖继公云。祖谓别子也。继祖者。大宗子也。记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是也。丧服云。不继祖者。惟指大宗之庶子而言。小记云。不继祖与祢者。则兼大宗小宗之庶子也。)此有二谬。一则宗法不明也。一则服术不明也。何者。五世而迁者。非谓五世而后。其宗乃巩也。尊祖敬祢之心。至五世而少衰。故祖迁而宗易。盖世弥近则其敬爱弥切。祖弥远则其崇报弥薄。惟天子、诸侯之太祖及王公别子之为祖者。才得百世不迁。其馀皆不然也。今戴、马之论。乃反重远而轻近。尊旧而卑新。是于祖宗迁易之义。大梦未觉也。又凡五服之制。位弥卑则其服弥烦。爵弥尊则其服弥简。故曰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故曰天子诸侯绝旁期。今戴、马之意。皆以为长子斩。视作王章。有若尊者得行。卑者不敢。是于丧服尊卑之制。大梦未觉也。凡为人适子者。皆得为长子斩。何为是纷纷哉。〇又按郑玄小记之注。似黑似白。模糊不明。何尝云己身继祢。便得三年乎。杜氏或别见他本。今不可考也。
 谯周云。(亦通典。)小记但别庶子。而不言不继祖者。谓庶子身不继祢。故其长子为不继祖。合而言之也。〇刘智曰。小记两举之者。明父之重长子。以其当为祢后也。其所继者于父则祢。于子则祖也。(虞喜难曰。礼文三发二言。继祖一言连祢。如但继祢则应三年。何缘须祖烦而失要。合子于父。舍经就迂。非事实也。然则继祖者。必继祢。继祢者。不必继祖。今连祢于祖。以己继之。是继祖者。得三年。继祢者不得也。)〇庾蔚之曰。庶子不继祖祢。故不得为长子斩。非据子之身。若据长子身。不得云不继祢也。(孙为庶祖持重议。)〇徐曰。谯周曰。身不继祢。故子不继祖。刘智曰。于父则祢。于子则祖。众说之中。无踰此二说者。盖经云不继祖者。谓此长子也。不继祢者。自庶子言之也。(李良平云。谯周曰合而言之。此又善通乎小记之意者也。然则身继祢之人。即得为长子三年。)〇镛案天下之苟且缠绕。未有甚于谯周之说也。既以继祖属之于新死者。则连言继祢。岂可析之为二事乎。二传一记。皆论长子之轻重。继祖继祢则此子重。不继祖不继祢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2L 页
则此子轻。方论此子之轻重。何必其父之双举乎。苟如谯说。经但云不继祢足矣。何传记三发。皆云继祖乎。小记曰。庶子不祭祢。此云继祖与祢者。明新死之子。既为祖嫡。又为父嫡。迥别于庶子也。父虽未死。豫言继祢。有何不可乎。徐、李二子。皆从谯说。不知其可也。
 庾蔚之云案礼郑注曰。用恩则父重。用义则祖重。已承二重之后。而长子正体于上。将传宗庙之重。然后可报之以斩。故传记皆据祖而言。(若继祢便得为长子斩。则不应云不继祖。)贺氏要记云。庶子父虽没。犹不为长子三年。以己不继祖也。是亦明己身继祖。乃得为长子斩也。〇李良年云。礼言不继祖。而我必曰不继曾祖。其义何居。礼言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而我必曰继祢之适子。不得为长子三年。其义何居。凡言不继祖者。自是就长子而言。从马融诸儒之说。则传记当云庶子。庶子之适。庶子之适之子。皆不得为长子三年。从贺循诸儒之说。则传记当云庶子。庶子之子继祢者。并不得为长子三年。乃传记皆无其文。又何以重诬传记哉。〇徐曰。庶子之适。固后其父矣。彼何所嫌而忍降其子。以薄其父乎。继祢而不遂服。是祢其祖而不知有父也。礼之设。岂以训无父者哉。〇镛案庾蔚宗庙之说。未可晓也。祭祖则为宗庙。祭祢则不得为宗庙乎。李辨明确。唯以继祖属长子。不知继祢亦然。是其蔽也。
 朱子曰。庶子之长子死。亦服三年。(出语类。〇又问今大宗之礼。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必然也。朱子答曰。宗子虽未能立。然服制自当。从古爱礼存羊。不可妄有改易。)〇沙溪曰。以朱子他说观之。语类此条。分明是记录者之误。〇镛案朱子家礼斩衰条曰。父为适子。当为后者也。继祖继祢。未有分别。盖朱子初年之论。从经而不从传。如近世敖继公之义。(敖引殇小功章。谓庶子为长子三年。记文为误。)非记录之误也。
父子五(适子父在。不得为长子三年。)
 《丧服传注》郑曰。为父后者。然后为长子三年也。〇贾曰。周之道。有适子无适孙。犹同庶孙之例。要适子死后。乃立适孙。乃得为长子三年。是为父后者然。为长子三年也。〇孔曰。郑注丧服云。为父后者。然后为长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3H 页
子三年。是父之适子。即得为长子三年。此经云。(小记注。)必为父适祖适。乃得为长子斩者。但礼有适子者。无适孙。虽己是祖正。若父犹在。则己未成适。未成适则不得重长。重长必是父没后者。故云为父后者。然后为长子三年也。〇顾炎武曰。家无二主。亦无二嗣。故有适子者。无适孙。唐高宗有太子而复立太孙。非矣。〇沙溪曰。父在则为长子不服三年。(答同春之问。)〇镛案昔一丈人为人适子。老而无子。余问之曰。何不立后。答曰。死而后立后。生而立后。非礼也。且吾未及受重。受重而死。则得立后。未受重而死。则不得立后。吾有诸弟。以其长者。立之为适。礼也。呜呼。此古之道也。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孔子曰。立孙。儒者动引此经。然公仪仲子死时。本有适孙。公仪仲子之丧。适孙宜立。若公仪仲子。本无适孙。则檀弓又何免矣。
父子六(父为庶子期年。)
  不杖麻屦者。(节)为众子。(丧服。)
 
郑曰。众子者。长子之弟及妾子。女子在室。亦如之。士谓之众子。未能远别也。大夫则谓之庶子。降之为大功。天子国君不服之。
父子七(为废疾适子期年。)
 刘智释疑问曰。今有狂痴之子。不识菽麦。不能行步。起止了无人道。年过二十而死者。或以为礼无废疾之降杀。父当正服服之耶。答曰。废疾。多感外物而得之。仁人痛心。不忍不服。不得同殇例也。〇王徽之问曰。废疾兄女服记云。其夫有废疾。又无子传重者。舅为之服小功。又云长子有废疾。降传重也。此二条。皆以废疾。降适从庶。不知当制服否。(问兄女之服。)刘玢答曰。若适子有废疾。不得受祖之重。则服与众子。同在齐衰。盖以不堪传重。故不加服。非以废疾而降也。子妇之服。例皆小功。以夫当受重。则加大功。若夫有废疾。则居然小功。亦非降也。(谓废疾众子。女不当降。)〇宋庾蔚之曰。疾病者亡。弥加其悼。岂有礼无降文。情无所屈而自替其服者。病有轻重。参差万绪。故立礼者。深见其情杜而不言无降之理。略可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3L 页
知矣。嫡不为后。是其去传重之加。非降其本服。
父子八(明会典为长子不杖期。)
 《孝慈录》为适长子不杖期。〇吕楠曰。异之三年则己尊。同之众子则己卑。今典为长子妇期。为众子妇大功。必为长子杖期。为众子不杖期也。为长子不杖期。其记录之误乎。(俞汝言曰。记云为长子杖。则其子不以杖即位。今既非三年。亦应杖期齐衰。不杖期似太轻。)〇徐曰。案南史齐文惠太子薨。有司奏御服期。至洪武七年。又以期服著为令。(今律文因之。)
父子九(子女之殇服。)
  大功布衰无受者。子、女子子之长殇、中殇。(下文云。其长殇皆九月。其中殇皆七月。)〇传曰。何以大功也。未成人也。(丧服。)
 马融曰。子者。男子之已为子及女子子之殇服也。成人服周。长中殇降一等。服大功也。不书男子女子。男女异长也。男子二十而不为殇。女子十五许嫁。笄而不为殇也。其未嫁。如男子二十。乃不为殇。〇郑曰。殇者。男女未冠笄而死。可殇者也。女子子许嫁。不为殇。(贾云。殇有三等。服有二等者。欲使大功下殇有服也。)〇镛案子女下殇。宜小功。经不言者。可推而知也。其稚殇之不满八岁者。以日易月。并见殇例。(绪论条。)
  公为适子之长殇、中殇。大夫为适子之长殇、中殇。(亦大功九月七月。)
 郑曰诸侯、大夫不降适殇者。重适也。天子亦如之。(贾云。公及大夫为适子。皆成人斩衰。今为殇死不得著代。故入大功也。天子诸侯。于庶子则绝而无服。大夫降一等。故唯言适子。)〇镛案此晋儒所谓已誓者也。(犹今之言已册封。)若适夫人所生第一子。虽不及誓。恐在此例。庶子已誓而死者。虽不服斩。亦服齐衰。(见通典。)则其三殇之服。亦当在此例也。(通典多评议。今删之。)
母子一(父卒为母齐衰三年。)
  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三年者。(节)父卒则为母。(丧服。)
 马融曰。父卒无所复屈。故得申重服三年也。〇郑曰。尊得申也。〇贾曰。直云父卒为母足矣。而云则者。欲见父卒三年之内而母卒。仍服期。要父服除而后母死。乃得申三年。故云则以差其义也。(内则女子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若父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4H 页
服未阕。即得为母三年。则二十四而嫁。不止二十三也。验一也。又服问注云。为母即葬衰八升。父卒与父在同。验二也。间传云。为母既虞。衰七升。是父服除后。乃申三年。验三也。得申三年。犹未申斩。)〇陈祥道曰。父卒犹以馀尊所压。得申三年。而不得申斩也。若父丧未除而母卒。犹服期。不得三年。〇徐曰。贾氏引内则。曲为之解。愚以为不然。父既先没。复何所屈。贾氏之妄陈用之。从而和之。不但解经之谬。亦可见其薄于天性之爱矣。〇沙溪曰。父死未殡而母死。则未忍变在。犹可。以父未殡服祖周之说推之。而服母期也。若父丧将竟。而又遭母丧。则亦以三年之内。而仍服期似未安。(又云。通解子在父丧而亡。嫡孙承重。再制斩衰。人子不忍死亲之意。为母为祖宜无异同。而一则再制斩衰。一则仍服期。通解并存之。当何适从。)〇镛案贾氏所谓三验。节节迂曲。字字陋妄。不足辨也。父死未殡。服祖周。本贺循庾蔚之谬论。不当援引。虽父朝亡而母夕死。当服三年。
 《通典》杜元凯曰。若父已葬而母卒。则服母服。(见重丧未除。而遭轻丧议。)
 《杂记既颖(一作顈)疏》曰。既颖(一作顈)是既虞受服之时。(谓受葛。)若先有父丧而后母死。练祥亦然。以前文父死为母三年也。故丧服齐衰章云。父卒则为母是也。(万斯同云。孔氏之说如此。古人未尝谓父服除。乃得申母三年也。贾氏之说。的知其谬妄矣。)〇镛案元凯以葬为界。绝无所据。父朝亡而母夕死。当服母三年。
 《通典》庾氏问曰。母丧已小祥而父亡。至十三月。当伸服三年。犹厌屈而祥邪。徐广答曰。按贺循云。父未殡而祖亡。承嫡犹周。此不忍变父在也。故自用父在服母之礼。灵筵不得终三年也。〇庾蔚之曰。母丧既练而父亡。为母伸服。乃问刘表。诸儒及太始制皆云。父亡未殡而祖亡。承祖嫡者。不敢服祖重。为不忍变于父在也。况父在之日。母久已亡。宁可以父亡而变之乎。立服之旨。皆定于始制之日。凡服皆以始制为断。〇沙溪曰。据庾说。母先亡而三年之内父又卒。则仍服母以期。(出备要。)〇镛案庾氏两说。皆以既练为界。盖十一月练祭之时。父子同练。(为妻亦杖期。)祝以父名。遂除其服。所以既练之后。其父虽卒。不得伸母服也。父丧既葬。即行十三月之祥。即既苘(一作顈)而祥。 撤几止哭。皆如父在之时礼也。若未及十一月之练。而父又卒者。恐亦伸母三年。何者。凡服皆以始制为断。有遂而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4L 页
无变。母服则不然。三年之齐。与杖期之齐。其绖带之大小。衰裳之精粗。毫发不差。特其日月有长短耳。父在则期年。父卒则三年。绖不再缪。衰不再制。因以展之而已。既无变改。何得不伸。虽衰在身。(父后卒。)服无可显。然殡宫径撤。馈奠中断。所异者亦多矣。十三月而练。再期而祥。皆如父卒之礼。又何伤乎。
母子二(父在为母期。)
  疏衰杖期者。(节)父在为母。〇传曰。何以期也。屈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也。父必三年然后娶。达子之志也。(丧服。)
 马融曰。屈者。子自屈于父。故周而除母服也。父至尊。子不敢伸母服三年。〇贾曰。家(一作无)二尊。故于母屈而为期。心丧犹三年。故父虽为妻期而除。然必三年乃娶者。达子心丧之志也。晋叔向云。王一岁。有三年之丧二。穆后亦期而云三年者。据达子之志也。〇朱子曰。父在为母期。非是薄于母。以尊在父。不可复尊母。亦须心丧三年。(横渠云。檀弓云伯鱼期而犹哭。夫子曰。甚也。伯鱼除之。此自父在为母之制。疏以为出母非。)
 礼记曰。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土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丧服四制。)
 杂记曰。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〇郑曰。此谓父在为母也。〇贾曰。母之与父。恩爱本同。为父所压屈而至期。犹伸禫杖也。为妻亦伸。妻为夫斩衰。为妻报以禫杖。但以夫尊妻卑。故齐斩有异也。(杖期疏。)〇徐曰。是礼也。自周至梁陈。皆守而不变。逮隋牛弘始废十一月之练而祥禫犹如故。至唐高宗之世。易母之期服以三年。于是母丧无期服。因无期服之祥禫。而妻丧之祥禫。亦废矣。(万斯大云。妻丧有子者。己与子同服。其练也祥也禫也。己与子同一日也。今制子虽父在。为母三年。不可不酌古今之宜。妻丧未有子者。其练祥禫祭。当如期以行。若其有子。则当就子之练祥禫祭。己为主而申其意可也。)〇沙溪曰。十一月而练。为妻同。见丧服疏。(杖期章。)〇星湖曰。贾疏亦伸者。谓伸其禫杖。非伸练也。其语脉十分明晓。无可疑者。然上有十一月之文。不审者虑有错看。故勉斋删之。(续通解中。无为妻亦伸一节。)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5H 页
眼者。自知之。(又云。十一月之练。为其有三年之义也。既无此义。练于不当练之月可乎。沙溪之书。分明误引。)〇镛案杖期之内练外禫。为具三年之体也。母丧父为主。杖而即位。以具三年之体。子统于父。安得不从而练从而祥禫乎。唐制。父在犹三年。则其练禫之节。皆即当乖戾。如万氏之说也。先王之法。岂可轻改乎。〇又按为妻亦练。沙溪未尝误引也。贾氏但云禫杖。不并举练者。禫。所以引期而展丧。杖。所以致毁而即位也。其礼有压有伸。若练则先期除丧。变凶趋吉。其礼有杀而无隆。安所压屈乎。行斯行之。不可曰伸也。故贾氏。每只举禫杖若如星翁所云。则贾氏于为母之期。亦只举禫杖。将母服无练乎。为妻亦练。当从沙溪。(为妻亦练。然后得父子同服。)岂惟妻也。凡期皆练也。(下酉一。)
 《问解》姜硕期问曰。父在母丧。至十一月而练。子则既练其服。而侄孙仍其衰绖。何其重者轻。而轻者反重欤。〇沙溪答曰。祥禫之制。布升之数。自与期服迥别。讵以练变之节。而还有反轻之疑乎。(星湖云。侄若孙犹戴绖。不去衰适负版。而惟子先去之可乎。)〇姜又问曰。父在母丧。既祥。或有不撤几筵。三年上食者。虽非古礼。礼疑从厚。未知如何。〇沙溪答曰。祥不撤几。非矣。或有仍服三年者。此皆礼经之罪人。孝子至情。宁有穷已。先王制礼。不敢过也。〇姜又问曰。今见退溪集。金而精问心丧之人。朝夕祭所服。(云圭庵以玉色团领。为未安。)退溪答曰。白布衣为当。三年上食。亦有可据之礼。〇沙溪答曰。祥后祔庙。礼有明文。朝夕祭所服。非所当议。退溪从俗而言之耳。〇镛案郑玄杂记之注。误以十一月之练。专属母服。故轻重翻倒也。并详丧仪匡。(下酉一。)〇又按服母期。则父在矣。父在则父主之矣。夫主妻丧。有既期而不彻(一作撤)几者乎。父在为母之必降为期。皆由此等节目。不得不然。唐宋之礼。决知其违于理也。
 《问解》宋浚吉问曰。父在母丧。十五月禫后。当行吉祭耶。〇沙溪答曰。吉祭乃四时祭外之别祭。盖丧三年不祭。故丧毕而合祭于祖庙。仍行递迁之礼也。若父在母丧。则父为主也。妻丧庙祭不废。(以朱子答窦文卿书观之。虽妻丧。废家庙时祭。以答范伯崇书观之。虽父母丧。亦似不废。)又无递迁之礼。丧毕后吉祭无义。恐不当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5L 页
设。〇镛案丧三年不祭。丧毕而祭。祭者。吉礼也。谓之吉祭而已。本无别祭。(亥八九。)不独妻丧为然也。
 《问解》申湜问曰。家礼不言父在为母期。从时王之制也。大明律升母服为斩衰。此亦时王之制也。今之士大夫援据古礼。断然服期者。何欤。〇沙溪答曰。父在为母期。千古不易之典。国朝从古礼。最得无二尊不贰斩之义。更何疑邪。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卷○丧礼四笺(卷十)
 丧期别(二)
  
母子三(父在为母期。既禫。又心丧一周。)
 《通典》晋武帝太始十年。杨皇后崩。博士陈逵议。皇太子宜终服。杜元凯以为古者。天子诸侯三年之丧。始同齐斩。既葬除丧服。心丧终制。不与士庶同礼。(宋文帝元嘉十七年。元皇后崩。皇太子心丧三年。礼心丧有禫。无成文。)〇唐卢履冰上表曰。准旧仪。父在为母一周立灵。再周心丧。父必三年而后娶者。达子之志焉。〇横渠曰。虽降为期。心丧之实。未尝不三年也。〇吴澄曰。斩、齐、功、缌。其文也。不饮酒。不食肉。不处内。其实也。不服其服而有其实者。谓之心丧。心丧之实。有隆而无杀。服制之文。有杀而无隆。古之道也。(服制考详序。)〇徐骏曰。孔氏谓子于母。屈而从期。心丧三年。盖亦于义不安。而创为其说尔。古未之闻也。古者。弟子为师。心丧三年。若父丧而无服。由子贡以义起之也。子贡以孔子之施于门人者。还以报也。苟施于母子之间。则疏衰、裳齐。非若师之无服也。服断以期。而犹为心丧。则是外屈父之尊。而内存丧母之哀。所谓服者。何以表衷也。斯亦伪而已矣。后世之言礼者。不以父而降其母。而使子得申其尊。诚不过矣。(胡翰张鼎思说同。)〇徐曰。汉魏以后。又增以心丧之礼。则与父卒为母者。特减其十月之服。而其所以居丧之实。固未尝异也。乃唐人欲增为三年。谓何至与伯叔母同制。岂知伯叔母之期服。曷尝有祥禫之礼乎哉。〇镛案为母期者。既禫而心丧。礼所必有。但汉儒若二戴马郑之笔。皆无明文。惟戴德丧服变除。庶子为其母条。有思慕三年之说。(嫡妾第十四。)但云思慕。不名心丧。至晋杜预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6H 页
之议。始有心丧之名。学者疑焉。盖古制有父母之丧者。三年不从政。(王制文。)解官免征。不问其父在与否。居丧者。亦不饮酒。不食肉。不御内。以至三年。此是人子之恒礼。不名心丧。杜预谬执周景王、晋平公之末失。立其短丧之义。于是创为心丧之说。以文其薄恩伤教之罪。此心丧之名之所以起也。其名既立。晋、宋诸儒。遂以母期既禫之礼。亦名心丧。盖不如不名而有其实也。虽然。经残教远。民不知礼。此名之立。诚足以维持世教。徐骏、胡翰之等。乃欲击破此名。以立唐宋陵天薄日之谬制。何其妄也。徐健庵谓汉魏以后。又增心丧。亦疏矣。以其实则三代之所有也。以其名则杜预之所立也。岂汉魏之所增乎。
 《通典》晋蔡眇之问曰。从弟心丧。当除此月。不知犹应设祭耶。其大兄知丧晚心制。应除腊月。其妹先除。便可䌽衣不。〇徐野人答曰。禫者。丧之极也。故于此日。设祭而告终。沈哀在心。外无节文。故服祭并缺也。晦日唯哭。以写哀而已。既各尽其服。从礼而除䌽衣。无所疑。〇镛案祥之日。新主入庙。安得至禫而撤几。其义非也。既与共禫妹在室也。再期尚远。安得䌽衣。其义亦非也。(当时所谓心丧既禫。皆著䌽衣。)
 《问解》黄宗海问曰。十五月禫后。与人书札。不当称哀。未知如何。〇沙溪答曰。自称心丧人。古有其文。
 《今补》乙问曰。今俗。父在为母。既禫。墨笠外黑里白。墨布为缨。墨带双垂。布衣絇边。两腋(一作服)之下作一㡇。 斯乃心丧之服也。于古有据否。古之墨衰如此否。〇甲答曰。既曰心丧。又从而为之服。非圣人之意也。素斯可矣。墨则未闻。墨衰者。晋襄公临戎之服也。然且其制布缞布裳。有衰有负。葛绖葛带。皆如丧服。惟墨以黑之而已。今也墨笠墨带。俨自冒名曰我著墨衰。有是理乎。藉使墨衰已非法服。但墨不衰。犹冒其名。尤无义矣。〇乙又问曰。横渠谓父在母丧。齐衰一年之外。以墨衰从事。然则横渠以非礼诏后人乎。〇甲答曰。横渠之时。父在为母。亦服三年。故横渠闵古礼之见废。惧时制之檀违。欲以墨衰。权于其中。此贤者爱礼之意也。今吾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6L 页
东 国制。父在为母。悉依古礼。若使横渠易地而处。岂有墨衰之理。横渠欲以墨衰。内蹙其服。今人却以墨带。外展其服。立意顿殊。伪名犹冒。抑何为哉。〇镛案今人狃于眼目。视墨为凶。视素为吉。其实墨笠墨带。即黑笠黑带。纯吉之服也。先王礼法之外。别创无稽之服。颇恐未安。黑笠练布之带。以至二十七月。抑亦可也。东俗虽无服如此者。多似无加服之嫌。亦合哀素之心。何必墨然后为心丧哉。
 《今补》乙问曰。父在为母既禫。遭期年之丧。当以齐衰布带。易我墨带否。〇甲答曰。岂惟禫而已。既祥则易之。岂惟期而已。缌可以易之。〇乙曰。墨带虽黑。犹系为母之服。布带虽恶。皆是诸亲之服。轻重顿殊。何能易之。苟其易之。母丧。遂无三年之体。非短丧者乎。〇甲曰。古者。斩衰既虞。遭齐衰之丧。其要绖衰裳。犹皆易之。盖以身兼两服。惟粗是择。况母服既禫。内虽心丧。外无服制。无服而新有丧者。虽缌不服乎。易与不易。非所论也。墨带者。缁带也。缁带者。吉带也。身有期年之丧。腰缠吉服之带。而俨云我且服母。天下有此礼乎。母服本宜三年。若依唐宋大明之制。父虽在。直服三年。犹有所据。今也上遵古礼。下遵国法。既降期矣。母服既除。新期不受。非遂无服者乎。染墨染皂。其黑一也。岂可执此以拒彼乎。母服既祥。虽缌麻之服。不可辞也。〇镛案甲说是也。
母子四(唐宋礼。父在为母亦齐衰三年。)
 《开元礼》父在为母齐衰三年。〇唐上元元年。武太后上表曰。父在为母。服止一周。虽心丧三年。窃谓子之于母。慈爱特深。所以禽兽之情。犹能知母三年在怀。理宜崇报。今请父在为母。终三年之服。诏依行焉。〇开元五年。卢履冰上言准礼。父在为母。一周除灵。(撤几筵。)三年心丧。太后请同父没之服三年。然后除灵。虽则权行。有紊彝伦。请仍旧章。庶叶通礼。于是下制令百官详议。〇刑部郎中田再思议云。子思不听其子服出母。明自古以来。升降不一。今父在为母三年。已踰二纪。出自高宗之代。不从则天之朝。编之于格。服之已久。何必乖先帝之旨。阻人子之情。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7H 页
与伯叔母姑姊妹同焉。周制大夫贽羔雁。周制井邑以征税。今何故不行乎。何独孝思之事。爱一年之服于其母乎。可谓痛心。可谓恸哭者也。阮嗣宗晋代之英才。为母重于父。据齐衰升数已降。何忍减至于周。循古未必是。依今未必非也。〇卢履冰上疏曰。武后上表。初亦未行。垂拱年。始编入格。锡氏之后。俗乃通行。臣于开元五年。频请仍旧。诸司所议。同异相参。窃见丧服四制云。天无二日。土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理之也。所以父在为母服周者。避二尊也。臣恐后代。复有妇夺政之败者。〇散骑常侍元行冲议。圣人制服。有申有厌。故父在为母。罢职齐周。而心丧三年。则情申而礼杀也。今若舍尊厌之重。亏严父之义。事不师古。有伤名教。(又云。圣人制厌降之礼。岂不知母恩之深。但尊祖贵祢故也。)〇七年敕曰。周公制礼。历代不刋。子夏为传。孔门所受。如其改作。不如师古。诸服纪。一依服文。(自是卿士之家。父在为母。行服不同。或有禫服终三年者。或有齐衰三年者。)二十年。中书令萧嵩。改修五礼。又请依元敕。父在为母。齐衰三年。遂为成典。〇何孟春曰。开元七年。诏服纪一用古制。二十年。又诏为母加服齐衰三年。及颁开元礼。遂依行焉。(见唐会要。)然其后德宗有后之丧。太子及舒王。将行三年之制。柳冕请依魏晋故事。穆质言。遵三年之制则太重。从三十日之制则太轻。唯行古期年。为得礼之中。德宗不以质为然。(见唐书列传。)又李晟二子愿、怤。居母丧。大祥而除官。晟奏二子终禫而后朝请。(见唐会要。)然则此制唐时亦未通行也。宋宝元中。王恪言。父母相继亡没。乞通持五十四月服。仁宗许之。(见宋会要。)熙宁七年。命官参酌旧例。定为新式。父母及继母慈母。己所生母。并三年。(亦见宋会要。)〇顾炎武曰。唐时武、韦二后。皆以妇乘夫。欲除三纲变五服。以申尊母之义。故武后上表请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韦后表请天下士庶为出母三年服。(中宗神龙元年事。)其意一也。彼且欲匹二圣于天王。陪南郊以亚献。而况区区之服制乎。开元七年。敕服纪一依丧服。奈何信道不笃。朝令夕更。至二十四年。又从韦绦之言。加舅母堂姨舅之服。天宝六载。又令出母终三年之服。而太和开成之世。遂使驸马。为公主服斩衰三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7L 页
年。礼教之沦。有繇来矣。(顾湄云。卢履冰请复其旧。唯褚无量是其议。然至今行之不改者。情不可夺也。胡氏以为武后跻地尊天。持阴敌阳。乃凌灭夫宗。独御四海之义。是则然矣。然人子之于父母。宁有二乎。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改三年之服。申人子之情。乃天理人情之至。何得以出于武氏而非之哉。)〇镛案丧服传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言父母不可轻重。)至哉。圣人之言也。千岁之后。其言乃验。武后之言曰。禽兽之情。犹能知母。是禽兽知母之义。至此而乃立也。顾氏之言曰。父母宁有二乎。是父母何算之说。至此而乃行也。若论顾复之爱。乳哺之恩。奚但同于父而已。其过于父远矣。然天施地生。如谷于土。原原本本。大义玄远。惟圣人知之也。今诏天下之民曰。父母一也。溯而上之。亦父母一也。自今服祖父期。服外祖母亦期。未有不群骇众愕。率天下而议不便也。又为之令曰。曾祖死无适孙者。承重。外祖母之母死。亦如之。未有不群骇群愕。率天下而叫于闇(一作阍)也。二者既然。则父母之丧。宜有差等。不待复言而知之也。不惟是也。父一而已。母每有数人。妻死有再娶者。有三娶者。重之以妾御。加之以慈母。母盖多矣。若其父在之日。辄为之三年。家无辍哭之朝。庭乏承欢之夕。众阴据室。孤阳常瘁。非如父丧三年之有一而无二也。况于天子诸侯之家。六宫九嫔。死亡相续。苟使其子一一而三年。父心随戚。子道频亏。其势不得不有降。于是为之法曰。王公妾媵之子。为其母练冠縓缘。既葬而除之。推是以往。大夫庶子。为其母大功。士之庶子。为父后则缌麻。皆于适妻之丧。其适子庶子。俱申杖期。由是观之。其一隆一杀。皆有精义。锱铢毫釐。不可增减。今使天下之人。皆得父在为其母三年。而独使天子诸侯之庶子。严守古法。不能无哀恨。使其如邦人。则皇皇君父。天日之尊。遂无所厌。内坏阴阳之义。外轹天地之分。人道人文。于是乎沦丧矣。既于妾媵之母。令有厌降。则虽于后妃之母。宜不得无厌也。既于天子之配。令有厌降。则虽于士庶之妻。宜不得无厌也。夫然后国无二君。家无二尊。君君臣臣夫夫妇妇。而百度以贞矣。岂可以眇末肤寸之见。轻议先王之典章哉。妄矣浅矣。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8H 页
《朱子家礼》齐衰三年。子为母也。(庶子为其母同。)〇横渠曰。父在母服三年之丧。则家有二尊。有所嫌也。处今之世。但服齐衰一年外。以墨衰从事。可以合古之礼。全今之制。(朱子语类。问父在母没。父既除丧。子尚为母服。其见父。当以何服。朱子答曰。礼无其文。但问丧有父在不杖之语。可检疏语参订之。)〇镛案政和礼。温公书仪。从唐制故家礼。亦无父在父卒之别也。〇又按宋人在丧者。原有墨衰之法。故横渠闵古礼之不复。欲借墨衰之服。聊表存羊之义也。吾东既遵古礼。墨衰无所施也。〇又按家礼适孙。父卒祖在。为祖母杖期。亦唐宋之格也。父在为母。既为之三年。则奚独为祖母期哉。此亦唐礼之自相差舛者也。
母子五(明制子为母斩衰三年。父在亦伸。)
 《孝慈录》子为母斩衰三年。(适母同)父在亦伸。〇明太祖实录云。洪武七年冬。孝慈录成。先是贵妃孙氏薨。敕礼官。定丧服之制。礼部尚书牛谅等进曰。周礼父在为母服期年。若庶母则无服。上曰。父母之恩一也。而低昂若是。不近人情甚矣。乃敕宋濂等。考得古人论服母丧者四十二人。愿服三年者二十八人。服期年者十四人。奏之。上曰。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今观愿服三年丧。比服期年者加倍。则三年之丧。岂非天理人情之所安乎。乃立为定制。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衰三年。适子众子。为庶母皆齐衰杖期。〇太祖御制孝慈录序曰。丧礼至秦火乃亡。汉儒采诸说以成书。号曰周礼仪礼。父在为母服期年。若庶母则无服。朕思之。宰予问期年之丧。孔子以为不仁。今之迂儒止知其一。不知其二。是古非今。昭然矣。且古父母新丧。则五日三日或六七日。饮食不入口者。方乃是孝。朝抵暮而悲号焉。又三年不语焉。禁令服内勿生子焉。朕览书度意。实非万古不易之法。周公不知定期服。已失人伦。终致后王寿短而社稷移者。亦由庶母无服焉。或父归而子乘之。人伦安在。迂儒茫然哉。礼乐制度。出自天子。于是立为定制。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衰三年。适子众子。为庶母皆齐衰杖期。使内外有所遵守。〇吕楠曰。母且为长子三年。子之不三年其母。颠也。尧典曰。如丧考妣三载。周公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8L 页
曰。三年之丧。无贵贱一也。孔子曰。予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皆高皇帝之志耳。(谢肇浙曰。夫妇敌体。无相厌之义。且母为长子齐衰三年。而子于母反齐衰期。倒置甚矣。此礼三代无明文。或出汉儒杜撰。至我国家。始定斩衰三年。此圣祖所以顺天理达人情。万古行之可也。)〇俞汝言曰。礼为母齐衰三年。父在期年。今加斩衰。似无别。应仍服齐衰。父在得终三年。(韩如璜云。孝慈录序。大哉皇言。真可谓达礼之本。中庸曰。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孟子曰。三年之丧。齐疏之服。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曰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己。案仪礼公子为其母。练冠縓缘。既葬除之。疑当时此礼。已废。或已废而未忍即除。故请之云。庶母无服者非也。)〇顾炎武曰。洪武七年。虽定为母斩衰之制。而孝慈皇后之丧次年正朝。皇太子亲王驸马。俱浅色常服。则尊厌之礼。未尝不用也。夫二十七月之内。不听乐。不婚嫁。不赴举。不服官。此所谓心丧。则百世不可改矣。〇徐曰。为母斩衰。本朝因之。〇镛案古经母丧之礼。原入斩衰之中。杂记曰。三年之丧如斩。期之丧如剡。母丧之礼在斩也。穆公之母卒。曾子曰。齐斩之情。自天子达。(檀弓文。)母丧之礼。在斩也。三年问曰。三年者。斩衰苴杖不言。齐衰。母丧之礼在斩也。间传曰。斩衰貌若苴。齐衰貌若枲。(即牡麻。)大功貌若止。父母之丧。哀无浅深。哀在于中。著之为貌。又安得父丧若苴。母丧若枲乎。若云父丧母丧貌宜不同。则母丧与叔母之丧。貌却宜同乎。母丧之礼。在斩也。间传曰。斩衰之哭。若往而不反。齐衰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往而不反者。婴儿之失母也。哭母之声。宜与诸亲不同。母丧之礼。在斩也。间传曰。斩衰。三日不食。齐衰。二日不食。子思曰。亲丧。水浆不入口者三日。(檀弓文〇问丧亦云。)母丧之礼。在斩也。其致哀致毁。情无浅深。故总在斩衰中论。若其升数之粗细。月期之伸缩。是仪文之外饰也。故降而为齐焉可也。又降而为期年焉可也。甚至有练冠縓缘。或功或缌。甚至有绝然无服。主鬯宗庙者。诚以由中之哀。一之以斩衰。饰外之文。别之为数等。精义微文。表里交尽。以为人道之极。今也不问天地之尊卑。不思阴阳之屈信。并其外饰之文而双隆并峙。岂所谓文质相尚者乎。古之圣人。于由中之哀。许同斩衰。其文之屡见如此。则无斩衰之名。而有其实也。洪武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9H 页
之制。于饰外之文。许同斩衰。而浅色青缣。以赴朝堂。则有斩衰之名而无其实也。今之所谓浅色青缣。即古之所谓练冠縓缘。(皆淡色。)力改先王之法。竟从古人之为。抑何益哉。(古人既服。则常服之故。其服多杀。后人成服而遂除之。故其服多隆。非其孝弟之性。有过于古人也。晋悼公之无礼。而悼公夫人。于其大功之丧。常著衰绖。孝慈录。晋好礼而太子亲王。于其斩衰之丧。乃著青缣。其相去远矣。)〇又按三礼。非汉儒之所能为也。别有著。今略之。
母子六(继母如母。)
  疏衰、裳齐三年者。(节)继母如母。〇传曰。继母何以如母。继母之配父。与因母同。故孝子不敢殊也。(丧服。)
 郑曰。因犹亲也。〇贾曰。父卒之后。如母明。父在如母可知。下期章不言者。省文也。(又云。继母本是路人。故发斯问答。)
 《明会典》斩衰三年。(徐云今律同。)
母子七(后妻子。为前母服。)
 《通典》后汉末。长沙人王毖。上计至京师。值吴、魏分隔。毖妻子在吴。身留中国。为魏黄门郎。更娶妻生昌及式。毖卒后。昌为东平相。至晋太康元年。吴平。时毖前妻已卒。昌闻丧。求去官行服。〇谢衡云。毖身不幸。去父母远妻子。妻于其家。执义守节。奉宗祀。养舅姑。育稚子。后得还归。则固为己妻。父既为妻。子岂不母。昌宜追服三年。〇许猛云。绝有三道。(有义绝者。为犯七出也。有法绝。有地绝。)且夫绝妻。如纪叔姬。其逼以王法。隔以殊域。(即地绝。)而更聘适室者。亦为绝矣。是以有继母服制。无前母服制。是以前母非没。则绝也。以昌前母。虽在犹不应服。又虞溥以为礼不二适。前适宜废。秦秀以为宜令二嫡。服前母三年。程咸以为赵姬让叔隗。以为内于(一作子)黄昌之告。新妻。使避正堂。今昌父已亡。无正之者。当各服其母。陈寿以为前母不废。子宜服母。李苞以为古无二嫡。宜如溥駮。 〇镛案礼无二嫡。母若守节。前者为嫡。法当三年。母若失身。后者为嫡。法当无服。诸博士之言。皆依违首鼠。盖以颜私厚于魏女。不欲以吴女为嫡也。当从谢衡之议。(又案晋书礼志。王毖之事。所载详悉。有卞粹、刘卞、王攸之议。尚书八座之议。及干宝之论。今并略之。〇又刘仲武二妻之子。终身相讼。朱绥伯二母之子。交相为服。并略之。)
 《晋书礼志》安丰太守程谅。先已有妻。后又娶。遂立二嫡。前妻亡。后妻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19L 页
子勋。疑所服。〇张华曰。虽二嫡非正。此失在先人。人子何得专制。析其亲也。〇郑冲曰。二嫡并在。诚非人子所得正。二妻之子。并当三年。〇荀顗曰。并后匹嫡不可犯礼。当断之以礼。先至为嫡。后至为庶。〇荀勖白(一作曰)。昔郑子群。娶陈氏。后隔吕布之乱。不知存亡。更娶蔡氏。徐州平后。陈氏得还。遂二妃并存。蔡氏之子元衅。(通典作元叠。)为陈氏。服嫡母之服。族兄宗伯责元衅。抑其亲。乡里先达。以元衅为合宜。〇镛案二荀之说是也。通典以荀勖此议。系于王毖之事。非也。
 《通典》晋咸康中零陵李氏。(李繁姊)先适陈诜。产四子而遭贼。投身于贼。请活姑命。诜更娶严氏。生子晖等三人。后诜求迎李氏。还更育一女子。(户籍二妻。李先而严次之。)李亡。诜疑晖服。〇王愆期议曰。礼不二适。李氏非犯七出。终又见逆。诜之妻也。为诜也妻。则为晖也母。制服无疑。〇王群议曰。李氏投身于贼。名义绝矣。辱身污行。丧礼违义。虽有救母之功。宜以路人之报。不可以奉承宗庙。严子不宜以母服服之。李子宜以出母居之。(又虞胗云。先妇为主。诸葛㻛云。妻不可二。谈刿等云。李为正嫡。)〇虞胗曰。汉时黄司农。为蜀郡太守。得所失妇。便为正室。使后妇下之。载在风俗通。〇镛案李既投贼。明已失身。宜令陈诜葬之别处。使其子从王群之议也。(黄司农。即黄昌。见程咸议。)
 《魏书》毕元宾初娶刘氏。有四子祖朽等。赐妻元氏。生二子祖晖等。故事。前妻虽先有子。后赐之妻子。皆承嫡。所以刘氏先亡。祖晖不服重。元氏后卒。祖朽等三年终礼。〇镛案赐妻为嫡。衰乱之法也。宋弘尉迟敬德。犹能秉义辞室。元宾知所愧矣。(赵衰之赵姬。亦赐妻也。而犹以叔隗为嫡妻。古之义也。)
母子八(母为长子三年。〇为众子不杖期。)
  疏衰削杖三年者。(节)母为长子。〇传曰。何以三年也。父之所不降。母亦不敢降也。(丧服。)
 马融曰。父不传重。无五代之义。而服三年。随父后于夫也。不在斩衰章者。以子当服母齐衰也。〇郑曰。不敢以己尊。降祖祢之正体。〇贾曰。为长子齐衰者。以子为母齐衰。不得过于子为己也。长子为母。父在期母。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0H 页
为长子不问夫在。皆三年者。子为母有降屈之义。母为子本为先祖之正体。无厌降之义也。〇横渠曰。父存子为母期。母如何却服斩。此为父只一子死则世绝。莫大之戚。故服斩。不如此。岂可服斩。(徐曰。母服非斩也。张子说误。)〇徐曰。孝慈录。改不杖期。今律文因之。〇镛案庶子不得为长子斩。则其妻亦不三年矣。(万斯大亦云。)
  不杖麻屦者。(节)为众子。(丧服。)
 注见前(郑云。众子者。长子之弟及妾子。女子在室亦如之。)〇敖曰。凡适而非长。父母为之与众子同。
出母一(出妻之子。为其母杖期。)
  疏衰削杖期者。(节)出妻之子为母。(丧服。)
 郑曰。出。犹去也。〇雷次宗曰。子无出母之义。故继夫而言出妻之子也。(不直言为出母。嫌妾子及前妻之子。为之服。)〇贾曰。此谓母犯七出。或适他族。或之本家。子从而为之服也。七出者。无子一也。淫佚(一作泆)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天子诸侯之妻。无子不出。唯有六出。 〇敖曰。出妻之子。主于父在者。若父没则或有无服者矣。〇吕坤曰。出母而嫁。两相绝也。出母不嫁。为父守也。夫死而嫁。忘我父也。继母而嫁。情又远矣。而皆杖期不无等乎。制礼者。宜等焉。〇镛案后世之礼。出母嫁母。分而二之。其在古经。有出母服。无嫁母服。学者疑焉。余尝反覆而思之。知后世分而二之者。不必然也。何者。母之既出。与父绝也。断而送之。既路人矣。其嫁与不嫁。又可追问耶。若问其嫁与不嫁。使其子上下其服。是我以义断。而欲彼之不断恩也。岂公理哉。大夫违齐而之楚。既路人矣。其老于山林。或仕为令尹。又可追问耶。故母之既出。嫁与不嫁。非所问也。父在而嫁。义既无别。则父卒而嫁。名可独殊乎。所以古经总名。出母不细分也。贾疏谓或适他族。或之本家。则出母嫁母。不分为二。深中圣人之义。乃吕坤。欲以嫁与不嫁。分为二等。其可谓达礼者哉。〇又按出母之服。父在父亡本无差等。诚以母之既出。既与父绝。父之存没不须问也。母之既出。理当无服。特以天性之恩。非人力之所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0L 页
能断。故其父许之。圣人许之。使为期年之丧。以报其孕乳顾复之恩。此惟母子二人。私相为服。父何与焉。父在不必屈。父亡不必伸。惟长子之为父后者。以其祭祀之故乃反。父亡而无服。与父亡而得伸者。其法翻覆。学者于此。可知出母之服。特是一法。不可以常例推论也。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郑云。礼为出母期。父卒。为父后者。不服。)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谓道德高。则礼随而隆。)伋则安能。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见檀弓。)〇孔曰。丧服云。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子思既在。子上当有服。故门人疑而问之。〇横渠曰。出妻。不当使子丧之。礼也。子思以孔子使丧出母。乃圣人处权。子思以为不敢处权。唯循礼而已。(杨时云。子思之不使白也丧。是乎。曰礼适子不为出母服。)〇陈祥道曰。夫之于(一作子)妻。有出之之礼。子之于母。无绝之之道。故不为父也妻。不可谓之不为子也母。(马晞孟云。夫妇义合。可以义离。子母之恩。无绝也。夫妇失离。不可以夺子母之恩。子思薄矣。)〇朱子曰。适子继祖。与为一体。出母既得罪于祖。则不得入祖庙。不丧出母礼也。其实子上是正体。孔子却是变礼也。(又云。古人为出母无服。迨德下衰。有为出母制服者。夫子之听伯鱼。随时之义也。)又曰。子思所答与丧礼。都不相应。不知何故。礼为父后者无服。只合以此答之。(又云。仪礼为父后者。无服。子思自可引此答之。何故费辞。恐是古者出母无服。仪礼杖期。疑是后世沿情而制。)〇陈浩曰。伯鱼子上。皆为父后。礼当不服。子思欲用礼耳。〇吴澄曰。伯鱼父在。故得为出母服。子思虽父祖俱没。亦得为嫁母服者。支子不主祭故也。子上虽有父在。而不得为出母服者。盖子思兄死时。子思使其子。接续伯父。主祖与曾祖之祭。不敢服私亲也。子思哭嫂。则有兄明矣。(或言孔氏九世单传非乎。曰。子思有兄而早死。其传世者。皆子思之子孙。是则单传也。)〇徐曰。朱子曰。不丧出母。礼也。是不分父在没。众子嫡子。皆以为不当服矣。陈浩曰。伯鱼、子上。皆为父后。礼当不服。是不思嫡子于父在时。犹有服也。〇镛案檀弓二篇。于曾子子思。屡有讥贬。此一节。亦讥其失礼明矣。何得以孔子为变礼。子思为守经乎。陈祥道、马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1H 页
晞孟所论。明确中理。虽圣人复起。不可易也。夫妇人合。有罪可出。母子天属。无法可绝。〇又按古经字例。死而后称先。死而后称后。子为父后。则父已卒矣。父之未卒。谁其为后。读古经。宜先明字例。〇又按吴幼清。欲护曲子思之失。别创无稽之言。亦谬。
 《通典》贺循云。父在为母周出母服不减者。以本既降。义无再压故也。今在杖条。明不再降。
 《唐书》中宗神龙元年。韦后表请天下出母终者。制服三年。优诏许之。〇玄宗天宝六载赦文曰。出嫁之母。宜终服三年。〇宋景祐三年。冯元曰。天圣五服年月敕。出妻之子。为母降杖期。则天宝之制。已不行矣。诸子为出母杖期。亦解官心丧。〇镛案唐之衰乱。武韦之为也。为出母三年颁之天下。天下有无父之国哉。知母而不知父。禽兽之道也。
出母二(为出母杖而不禫。亦居庐。)
 《礼记》曰。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檀弓文。)〇孔曰。父在为出母。亦应十三月祥。十五月禫。言期而犹哭。则是祥后禫前也。祥而外无哭。于是伯鱼在外哭。故夫子怪之。恨其甚也。或曰。为出母无禫。期后全不合哭。〇陈浩曰。出母则无禫。伯鱼乃夫子为后之子。则于礼无服期。可无哭矣。〇顾炎武曰。伯鱼之期而犹哭。自父在为母之制当然。疏以为出母。非。〇镛案出母无禫。在经无文。然礼曰。庶子在父之室。为其母不禫。(小记文。)出妻之子。为其母。多与庶子之为其母同例。(如为父后而无服之类。)则杖而不禫。抑其宜也。若禫杖并伸。仍与不出之母。毫无差等。恐无是理。〇又按丧大记曰。祥而外无哭者。禫而内无哭者。明前有禫事者。期犹可哭也。孔子既以伯鱼祥后之哭为已甚。则出母无禫。亦其證也。〇又按父卒然后子为父后。陈可大坚以伯鱼为夫子为后之子。大谬矣。〇又按亭林之说。本横渠义也。然檀弓未必皆妄诞。当从孔疏。
 《通典》贺循云。出母服在杖条。杖者必居庐。居庐者必禫。〇吴徐整问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1L 页
曰。出妻之子为其母及父卒继母嫁为之服报。皆周也。二母既出。则为绝族。今子为之服。皆当于何处为位。有庐垩室不。又当有禫不。射慈答曰。当就出母之家。若远不得往者。可别为异室。亦有庐变除垩室。及禫如亲子也。母亦报子(一作于)周也。〇镛案礼士之庶子。父在为其母杖期。小记曰。庶子在父之室。为其母不禫。贺所云杖者必禫。盖未之深考也。出母之有禫无禫。先儒未有定论。然小记曰。为父母妻长子禫。明此外无禫。既父母双举。则斯乃正位在室之母。非出母嫁母所得同入也。且经例继母嫁者。报其子服。若其子有禫。则亦其母报禫矣。(报者。必相准。)礼惟为长子禫。未有为前夫之子从己者亦禫之文。可见其子之服。原自无禫。此又出母嫁母。有杖无禫之明验也。至若居庐寝苫断酒绝肉。人子之恒礼。非父之所宜禁也。
 《丧服疏》贾曰。父卒继母嫁。从为之服。得伸禫杖。〇陈浩曰。非为后者。期而不禫。(小记说。)〇镛案不禫而后。得与不出之母。才有差等。陈说是也。
出母三(父卒母嫁。亦杖期。)
 《汉石渠议》问父卒母嫁。为之何服。萧太傅云。当服周。为父后则不服。〇韦玄成曰。父殁则母无出义。王者不为无义制礼。若服周则是子贬母也。故不制服也。〇宣帝诏曰。子无出母之义。玄成议是也。〇镛案如韦玄成之议。则将齐衰三年乎。父在而出。情或可悲。父卒而嫁。义无可恕。父先绝母。既云出母。母自绝父。独非出母乎。出也者。适外之名。自我门出。入于他门。即成出母。或至本家。或就他人。(贾氏云。)非所问也。故经有出母之名再。无嫁母之称。以嫁母即出母也。父在父卒。又何殊矣。后世儒者。必欲以出母嫁母。分为二层。则名淆义乱。礼制随紊。径情直行者。往往有之。皆石渠之议。有以误之也。母自出去。居然降服。非子所出。何谓贬母。人子之义。事死如生。贬母虽戚。背父亦难。玄成之议非也。
 《通典》宋庾蔚之曰。母子至亲。本无绝道。礼所谓亲者属也。出母得罪于父。犹追服周。若父卒母嫁而反不服。则是子自绝其母。岂天理耶。宜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2H 页
与出母同制。案晋制。宁假二十五月。是终其心丧耳。〇镛案庾说。虽亦有病。欲于嫁母。同服期年。此则是也。
 《家礼》为嫁母出母。杖期。〇朱子曰。礼不著嫁母之服。而律令有之。或者。疑其不同。以予考之。于嫁母。虽不言亲。而独言继。又著出母之服焉。皆举轻以明重。而见亲母之嫁者。尤不可以无服。〇镛案于继母则从而后有服。于亲母则虽不从亦服。此其别也。然经不言之者。以嫁母。亦名出母。不分为二。非举轻以明重。使之推通也。(敖继公云。父卒母嫁者。经不著之。岂以其有子再嫁。尤为非礼。故阙之以见义乎。〇案敖说。亦非也。嫁母亦出母。)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卷○丧礼四笺(卷十)
 丧期别(三)
  
出母四(父卒。继母嫁而子从者。)
  疏衰削杖期者。(节)父卒继母嫁从。(句)为之服报。〇传曰。何以期也。贵终也。(丧服。)
 马融曰。继母为己父三年礼毕。嫁后夫。重成母道。故随为之服。继母不终己父三年丧。则不服也。〇郑曰。尝为母子。贵终其恩。〇王肃曰。从乎继而寄育。则为服。不从则不服。(服也则报。不服则不报。)〇贾曰。此母为父。已服斩衰三年。恩意之极。故子为之一期。得伸禫杖。但以不生己父卒改嫁故降于其母一期而已。(从为之服者。本是路人。暂时与父牉合。父卒还嫁。便是路人。子仍著服。故生从为之文也。)报者。无降杀之差。〇郝敬曰。此条当以继母嫁为句。从为句。盖谓父死子幼。从继母嫁。是始终相依也。母丧则子为期。子丧则母亦然。以报之。〇镛案马贾之说。拖泥带水。不可用也。若如马说。子虽不从。母为夫斩。则子为母期也。(马以从字属下句。)若如贾说。亲母改嫁。或当三年。有是法乎。(贾亦以从字属下句。)王肃之言最明。〇又按子若有禫。母亦宜禫。有是理乎。世有为前夫之子禫者乎。出母嫁母。皆无禫也。
 《通典》束晰问曰。继母嫁从服。当立庐否。步熊答曰应倚庐。〇皇密云。出母服周而继母无制。不同之验也。夫一与之齐。则终身不改。故死则同穴。无再醮之义。然则礼许其嫁。谓无大功之亲。已稚子幼。不能自存。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2L 页
故携其孤孩。与之适人。上使祖宗无旷祀之阙。下令弱嗣。无穷屈之难。故曰贵终也。若偏丧之日。志存爽贰。弃己如遗。无顾我之恩。何贵终之有。如礼之旨。则子无不从。(谓母嫁必从。)且非礼而嫁。则义之所黜。何服之有。〇崔凯曰。出妻之子。为母及父卒。继母嫁从。为之服。此皆为庶子耳。为父后者。皆不服也。继母嫁已随则为之服。则是私也。为父后者。亦不敢服。王肃云。随嫁乃为之服。时人惑焉。继母如母。则当终始与母同。随嫁乃服。不随则不服。如此者。不成如母。为父后子则不服。庶子皆服也。〇镛案不从则虽庶子无服。崔说非也。其从继母而往者。亦有两样。若宗庙不立。祭祀不举。则虽适子宜服也。若既育既长。反其家而奉父祭。则从养之恩虽重。礼不敢服也。(万斯大云。纵身为父后。业从母往。已不能如常礼行为后事。其服自不容无。果能如礼为父后则已克自立。不从继母往矣。不从又奚服哉。)
 《房景先五经疑问》曰。继母配父。本非天属。既体违义尽。弃节毁慈。作嫔异门。为鬼他族。母道不全。何终恩之有。〇镛案房氏不识古道。妄击圣经也。圣人为继父。制期年之服。为继母嫁而已从者。制有杖之期。岂不识内外轻重之分而为是乎。先王之政。慈幼是急。凡此服术。盖所以劝慈幼也。皇密之言。得其义矣。
 《家礼》为父卒继母嫁而己从之者。杖期。〇徐曰。今律文。改不杖期。〇镛案唐宋之礼。继母嫁从者。子服杖期。母则不杖。与仪礼报服之法。大相差舛。今律文母子皆不杖期。却与经例未远也。〇又按家礼不杖期条。再言嫁母。下嫁母之母字。明是衍文。沙溪答申湜之问。辨此颇详。
出母五 父卒母异(一作嫁)子从者。
 《汉石渠议》又问夫死。妻稚子幼与之适人。子后何服。韦玄成答曰。与出妻子同服周。或议以为子无绝母。应三年。〇蜀谯周曰。据继母嫁犹服周。以亲母可知。故无经也。(又云。父卒母嫁。非父所绝。为之服周可也。)〇镛案所生之母。从与不从。皆杖期也。或疑与继母嫁而子从者。宜有差等。不通之论也。继母本是路人。树恩于宜绝之日。全爱于易渝之地。所以以母服服之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3H 页
(经所云贵终。)至于亲母嫁而子从者。恩由天属。爱出常情。本服杖期之外。安得有加。杖而不禫。与不从者无别。何得为之三年乎。
出母六(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
  出妻之子。为父后者则为出母无服。(顾炎武云。此经文也。今本误连之。)〇传曰。与尊者为一体。不敢服其私亲也。(丧服。)
 贾曰。旧传释为父后者。谓父没适子承重。不合为出母服也。不言与父为体。而言与尊者为一体者。适子正体于上。将所传重。父祖以上。俱是尊者。故不言父也。杂记云。有死于宫中。三月不祭。况有服可得祭乎。是以不敢服其私亲也。父已与母无亲。子独亲之。故云私亲。〇敖曰。为父后则无父矣。与尊者为一体。释为父后也。〇镛案母服之法。父卒则得伸。此乃卒反者。父与母绝。不敢以母之。故加凶服于正体之身也。
 《小记》曰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文再见。)无服也者。丧者不祭故也。〇郑曰。适子正体于上。当祭礼也。(又云。不敢以己私。废父所传重之祭祀。)〇孔曰。父没适子一人。不为母服。所以然者。已系嗣烝尝。不敢以私亲废先祖之祀也。〇朱子曰。此尊祖敬宗。家无二上之义。先王制作。精微不苟。盖如此。〇陈浩曰。出母。父所弃绝。为他姓之母。死则有他姓之子服之。若丧他姓之母而废已宗庙之祭。岂礼也哉。然虽不服。犹以心丧自居。为恩也。非为后者期而不禫。〇镛案记文再发皆言为父后而已无继祖承宗之说。即凡为父后者。虽主一庙之祭。犹当无服。乃郑注孔疏。必举先祖之祀。苟如是也。单奉一庙者。将云有服乎。论礼之书。贵在精核。模糊漫漶者。所不取也。〇又按陈可大之说。亦模糊矣。为他姓之母则无服。若守志不嫁。则将有服乎。母之被出。或缘不顺舅姑。或缘嫉妒诅咒。或缘恶疾疯癞。而及其去也。守志不嫁者亦多矣。情虽可悲。义有所断。嫁与不嫁。非所问也。
 《通典》袁准正论曰。出母不得不降。安有母子至亲而无服乎。释服而祭可也。〇殷仲堪答宗氏庶子服出母曰。案王贺以父在服齐衰周。父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3L 页
没不服。〇镛案袁准之论。乃王博文之义也。(见下条。)古今俗殊。礼随以变。凡妾子之承嫡者。出妻之子。为父后者。私制齐衰。居则服之。及其祭于庙也。玄冠缁带。一如平人。下以伸天性之私哀。上以遵无服之圣经。抑一义也。袁所谓释服而祭。其意如此。
出母七(为父后者。为嫁母无服。)
 子思之母。死于卫。(郑云。伯鱼卒。其妻嫁于卫。)柳若谓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观礼。子盖慎诸。(见檀弓。)〇郑曰。嫁母。齐衰期。〇孔曰。嫁母之服。丧服无文。杖期章云。父卒继母嫁从。为之服。则亲母可知。故郑约云。齐衰期也。又郑不言适庶。故谯周袁准并云。父卒母嫁。非父所绝。适子虽主祭。犹宜服期。而嫁母出母。俱是绝族。故知与出母同也。〇又云。张逸问旧儒世本。皆以孔子后数世皆一子。礼适子为父后。为嫁母无服。檀弓说子思从于嫁母。服何。郑答云。子思哭嫂为位。必非适子。或者兄早死无继也。〇镛案子思服母。在经无文。张逸谓子思为嫁母服者。妄也。子思有兄早死。未必立后。子思为祖后者也。安得服嫁母。虽不齐衰。岂亦不哭哉。
 子思之母死于卫。(郑云。嫁母也姓庶氏。)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郑云。嫁母与庙绝。)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遂哭于他室。〇镛案庶氏。犹言庶姓。谓他族也。上下二章。一是言怀。一是闻丧而哭。子思何尝服嫁母哉。
 《通典》晋袁准云。为父后犹服嫁母。据外祖异族。犹废祭行服。知父后应服嫁母。据刘智云。虽为父后。犹为嫁母齐衰。讫葬。卒哭乃除。踰月乃祭。案谯周云。父卒母嫁。非父所绝。为之服周。可也。〇镛案中国先儒。皆以嫁母。愈于出母。愚于是不能无惑。易曰。妇人之义。从一而终。春秋传说三从之义曰。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未闻其夫死而改嫁也。易曰。后夫凶。易曰。老妇士夫。亦可丑也。改嫁非圣人之所许也。(唯管子有合独之法。以蕃生民。)吾东之俗。贵族。尚矣勿论。虽闾巷匹庶之贱。稍欲自好者。都无改嫁之法。以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4H 页
此眼目。每见中国儒论。不觉瞠然以失图也。妇人之义。上不系父。下不系子。故罪莫大于不孝。而在妇人则不然。妇人之罪。淫为上也。出妻未必皆犯淫。岂可与夫死改嫁者。同日而论哉。先儒每以父命有无。定其轻重。然孝子之义。事死如生。死若有知。其将恕其妻之改嫁。而视之有愈于出妻乎。人之出妻者。或缘父母逼迫。或因国法离异。中心恻怆。终身忆恋者甚多。若是者。固非伦比。虽窃盗恶疮。众衅毕举。其罪犹未至于改嫁。先儒之说。未敢信也。〇又按袁谯之说。固为倍理。刘智欲齐衰三月。又何礼也。传曰。有死于宫中者。为之三月不祭。故庶子为其母缌麻。刘所据者此也。然嫁母死于他人之宫中。岂得与庶母同哉。
 《通典》魏郡太守钟毓。为父后。以出母无主。后迎还。辄自制服。郡丞武申奏云。礼出妻之子为母周。记曰。为父后者无服。盖谓族别家异。自有主后者无服。非谓毓出母无缌麻之亲。(谓后夫家无近亲。)还毓家者也。礼姑姊妹女子子无主后者。不为降。哀其无继也。〇成洽难曰。出母之于嫁母。俱绝族。今为嫁母服。(谓钟毓。)不为出母服。重(一作钟)毓为父后。 其不然乎。〇吴商答曰。出母无服。此由尊父之命。嫁母。父不命出。何得同出母乎。且妾之无子。妾子之无母。父命为母。子则生事之如母。丧则服之三年。贵父命也。而今欲以出母。同于嫁母。违废父命。岂人子所行。又出母之党无服。嫁母之党自应服之。岂可复同乎。〇庾蔚之曰。为父后。不服出母。为废祭也。母嫁而迎还。是子之私情。至于适子。不可废祭。钟毓率情而制服。非礼意也。礼云。继母从为之服。非父后者也。〇镛案吴商以为父后者不服嫁母。为废父之命。抑何义也。母嫁子服。曷尝有父命乎。中国先儒。坚以嫁母。愈于出母。此礼家之大蔀也。(庾蔚论继母一段。亦误。)
 《通典》石苞问曰。闻嫁继亲凶讳。(闻嫁继母讣。)议者以为父后者。不为出母服。嫁母犹出母也。或者以为嫁与见出者异。不达礼意。虽执从重之义。而以废祭见讥。君为详正。〇淳于睿答曰。柳若谓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圣人之后。即父后也。为父后者。服嫁母。经文。父卒为继母嫁者服。二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4L 页
者。分明无可嫌。〇镛案子思丧母。经文。再发皆无制服之文。睿说妄矣。嫁母义绝。甚于出母。何谓有异。或说非也。〇又按继母嫁从之服。唯王肃有正解。其馀上自汉儒。下至贾疏。悉皆误读。所以出母之服。眩惑多端也。(淳于睿。亦以从字属下句读。可知。)
 《唐会要》玄宗天宝六载。诏天下嫁母终服三年。(金史云。世宗大定八年。制为嫁母服丧三年。)
 《丧服图式》宋仁宗景祐三年。太常博士宋祁言。集贤校理郭稹。生始数岁。遭父丧。而母边氏更适王氏。今边不幸。而闻稹乃解官行服。臣愚管见。深用为疑。为父后者。为嫁母无服。〇侍御史刘夔曰。礼令为父后者。虽不服。亦申(一作伸)心丧。(注云。皆为生己者。)王博文、杜衍。顷年并为出嫁母。解官行丧。若使生为母子。死同路人。必亏损名教。此下。又引刘智淳于주-D003之说。 详观古贤精密之论。则稹之行服。不为过矣。〇翰林学士冯元曰。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唯通礼义纂。(萧嵩撰。)引唐天宝六年制。出母终服三年。又引刘智释疑。虽为父后。犹为出母齐衰。卒哭乃除。盖天宝之制。言诸子为出母。故云终服三年。又但言母出。为父后者虽不服。亦申心丧。即不言解官。若专用礼经。则是全无服式。若俯同诸子杖期。又于条制相戾。请凡子为父后。无人可奉祭祀者。服齐衰。卒哭乃除。踰月乃祭。仍申心丧。(出宋史礼志。)〇镛案刘夔援儒说。以为圣经固不足道。冯元又从刘智齐衰三月之制。尤非礼也。凡为父后者。遭出母嫁母之丧。居则齐衰。以伸天性无绝之哀。祭则释服。以遵圣经无服之制。抑为酌古今之宜也。
 《宋史》王博文幼丧父。其母张改适韩氏。及母死。谓古之为父后者。不为出母服。以废宗庙之祭也。今丧者皆祭。无害于行服。乃请解官持服。然议者。以丧而祭为非礼。〇镛案此乃袁准之法也。然其祭也。宜玄冠缁带。不敢以母服之物。入其庙门也。
 《家礼》为嫁母出母杖期。为父后则无服。〇朱子曰。礼不言嫁母之服。(节)又于为父后者。但言出母之无服。而不及嫁。是亦举轻以别重。而见嫁母之犹应有服也。〇沙溪曰。据此朱子说。轻重之义。可见。(谓嫁母重于出母。)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5H 页
又按家礼为父后。则为嫁母无服。与此不同。〇镛案当以家礼为正。(有贡士之母。更嫁乐平令尹。以为出母。当无服。余正父辨其为嫁母。朱子曰。余正父但正其名。不论其当有服。又曰。贡士之母。无七去之罪。其去也有故。)
出母八(为继母出者。无服。〇继母死。前家子取柩去。〇父卒。继母还前夫之子。)
 《通典》郑玄答赵商问曰。继母而为父所出。不服也。〇王肃云。无服。(季祖钟云。继母出则不服。)〇范宣曰。恩不生己。义距于父。非恩非义。何以得服。(史糜遗议云。礼缘人情。虽以义督。亲实以恩断义。齐服下章云。父卒。继母嫁从。为之服。此明父在继母出则不服矣。继母出自他族。与己无名。徒以配父有母之尊亲。抚养己。故亦丧之如母及其出也。既不终养育之恩。又弃母之名。若不从而见育。则不服。亦其宜矣。)〇镛案史糜。亦云不从则不服。与王肃同也。
 《通典》晋束晰问有妇人。再嫁为人继母而亡。前家子取母柩。父与之去。继子之服如何。步熊云。当为服周。亡取去。亦服周。〇宋庾蔚之谓子当以父服为正。父若服以为妻。则子亦应服之。如母若父与去而不服之。则子宜依继母出。不服也。〇镛案父在母亡。父在出母亡。均是杖期。但有禫与不禫之别。至于继母。则存吾母也。出路人也。生而出。死而出。其出一也。丧柩既去。服于何。有伉俪义重。生死无间。彼虽取柩。父宜不听。然而与之。为无子也。父曰无子。何以子矣。步熊之说。非也。先王之法。葬必以族。(周礼墓大夫。)故妇人之义。唯葬是视。礼曰。归葬女氏。示未成妇。(曾子问。)尸柩既去。何以妇矣。柩不殡庙。神不祔姑。非祖妇也。祖不妇则父不敢妻之。父不妻则子不敢母之。非妻非母。名已去矣。既非天性。又失其名。何以服矣。父服以妻。子当泣谏。视父所为。苟免吾咎。岂子道乎。庾氏之说。亦非也。〇又按束晰之问。本因后家子发。唯论后家子义理。然前家子之服。因可讲也。母以嫁终。义专于彼。特以无子之故。往取尸柩。骨肉至情。容有是也。然必不敢葬于先兆。必不敢祔于皇姑。既然如此。仍服出母期。不得加也。
 《通典》挚虞理疑云。父亡服竟。继母还前亲子家。当何服。(比有问。有夫妇生男女三人。遭乱离散。不知死生。母后嫁有继子。后夫未亡。得亲子信。请还亲子家。后夫言可。尔后数年。夫亡。丧之如礼。服竟随亲子去。别继子云。我则为绝。死不就汝家葬也。而户籍如故。母今亡。继子当何服。)服之三年。则不来葬。服之周。则无所嫁。〇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5L 页
博士淳于睿等曰。当依继母嫁。从为服周。〇孙绰曰。母虽不母。子何得计去留。权轻重而降之哉。夫五服有名。不可谬施。施之为出。出义不全。(谓父不命出。)施之于嫁。嫁义不成。(非新嫁。)欲降服周。于礼何居。名在夫籍。私归亲子。便决降服。许令制周。颇在可怪。(谓当服三年。)〇徐叔中难云。生则已不得养。死则不与父同穴。就不成嫁。(就犹虽也。)当为去母。附之于嫁。不亦宜乎。〇庾蔚之曰。继母服竟乃去。不得谓之为遣。比之继母嫁。于情为安。〇镛案鲁文公之子叔肸。不聘而娶。生声伯而出之。嫁于管氏。(嫁齐人。)生二子而寡。以归声伯。声伯以其外弟为大夫。(成十一。)嫁母之还依前子。自古有之也。〇又按嫁于生夫者。嫁也。归于死夫者。亦嫁也。独不闻周俗有嫁殇者乎。藉使其归。葬之别处。无所祔合。鬼之所歆。在彼而不在此。岂得复为此家母乎。母则如嫁。己则不从。何为服周。淳于睿之说。非也。〇又按继母之还本。当无服。淳于之许服周。失之太过。孙兴公。犹以为不足耶。父许其去。即许其出。其所相顺。乃顺其出。非顺其留也。虽然。许与不许。不必追论。是母之死。不殡于祖庙。不祔于皇姑。既非祖妇。亦非父妻。既非父妻。亦非己母。岂得以户籍之有名。遂服母服乎。本非腹出。又以义断。一日之服。无所施也。以彼为归。(前夫子。)明于我薄。何谓母恩不衰乎。断可无服。非所疑也。〇又按徐庾之论。虽不分明。盖从淳于之义也。继母嫁而子不从。本自无服。不从而服。吾所未闻。
 《通典》晋元帝大兴三年。王式继母先嫁。有继子。后嫁式父。式父临终。继母求出。式父许之。有遗命。及式父亡。母制服。积年后。还前继子家。及亡。与前夫合葬。式追服周。〇国子祭酒杜夷曰。王式不忍哀怆。率情违礼。服已绝之服。可谓观过知仁。恕之可也。(又引宰予伯鱼子路事。皆不中理。)〇博士江泉曰。继父尝同居而后别者。继子犹制齐衰三月。案王式母生则妻道无愆。没则服毕乃归。方之继父。恩意为崇。今报以周。观过知仁。(又荀崧萧轮之议。并无要义。〇卞壶谓均是继子。而舍此适彼。明王式不孝。王式遂废弃终身。)〇庾蔚之曰。比之继嫁。不亦可乎。然式是长子。则不得服继嫁以废祭。〇镛案继父别居者。虽本路人。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6H 页
彼我无大功之亲。幼年蒙庇覆之恩。服之可也。继母改嫁者。父死之后。背义改节。以适他人。不服可也。一则受恩于匪望。一则抱恨于无终。安得相比。江氏之说。非也。〇又按前家后家。都无己出。而积年之后。舍此适彼。明王式不孝也。不孝之刑。司徒议之。若论服术。既归前家。与前夫合葬。不可使王式有服。非礼之服。礼官禁之。治仁昭义。两不可废也。
出母九(庶子为出适母无服。)
 《通典》刘闰之问。庶子服出适母。〇徐邈答曰。非所生则无服也。(又答范宁问云。若但言出母。嫌妾子亦服。故经言出妻之子。)〇殷仲堪答宗氏庶子服出母。(似是所生母。)曰。按王贺。以父在服齐衰周。父没不服。(庶子似承重。)父在齐衰周。本自心丧。终二十五月。今虽无服。当不应减三年之节也。〇镛案徐邈此答。当为出母嫁母之总例。宜奉之如经。
 《旧唐书》龙朔二年。萧嗣业适继母改嫁身亡。请申心制。所司奏据令继母改嫁。并不解官。虽云适母。终是继亲。据礼缘情。须有定制。〇王博乂等奏曰。母非生己则皆无服。又曰。适继慈养。皆非所生。并同行路。嫁虽比出稍轻。(谓嫁母胜于出母。)于父终为义绝。继母之嫁。既殊亲母。慈适义绝。岂合心丧。望请。凡非所生。父卒而嫁。为父后者无服。非承重者。杖期。并不心丧。一同继母。(又令文武官议。七百三十六人。请嗣业不解官。二十六人。请嗣业解官。)〇镛案王博乂等。所奏乖戾无当。不可用也。既曰。非所生者。并同行路。又曰。非承重者。杖期。若然。杖期之服。固当施之于行路乎。大无礼矣。继母适母之所以有母名。以为父配也。既与父绝。何服之有。袒免之所不施也。当以徐邈之言。为正。〇又按慈母养母。有可议也。慈母虽非所生。乳哺鞠育。恩同天属。虽出虽嫁。不宜无服。养母之名。虽出后世。(开宝礼云。养同宗及三岁以下遗弃之子。与亲母。同齐衰三年。)罔极之恩。深于慈母。本非父配。安问再嫁。之东之西。均是三年。王氏以适继慈养。混为一例。亦可谓不知类矣。
 《问解》李惟泰问曰。嫡母继母嫁。服之当如生母欤。〇沙溪曰。通典及唐宋礼以为不从则不服。著于通解。已为断案。况仪礼特言嫁从。而不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6L 页
言不从者。可知其不服矣。
出母十(出嫁女子。为其出母。)
 《政和礼》女适人者。为出母大功九月。(开元礼云。出母为女子适人者大功。女报同。)〇徐骏曰。女在室。为嫁母出母。降服齐衰杖期。今已适人。又降一等。故服大功九月。〇车垓曰。母为嫁女服大功正也。母虽为父弃出。及父卒再嫁。服亦同也。或曰。嫁女于嫁母出母。服有降。而嫁母出母于嫁女。则无所降者。何也。盖女为母服。由父而推母。被出再嫁。则非父之妻。而失母之道矣。故先王特降其服。若母之于女。则义无所从杀也。故不降。〇镛案家礼无此条。而家礼图有之。(女适人为出母降服大功。母为女亦报焉。)〇又案出嫁之女。为出母又降一等。是为出嫁降乎。抑为母黜降乎。若云嫁降。其所以不杖期。已是嫁降也。若云黜降。此母之绝夫改节。非舅家之所宜问。何为而再降也。沙溪云。异姓虽出不降。故两女俱出。服不再降。粗可为况也。余谓出嫁女子。为出母不杖期。与不出之母。无所差降也。女子既出。义系夫家。母之出入。既与夫家无涉。安得为之大功乎。
出母十一(出后者。为本生出母。〇出后者。为所后家出母。)
 《通典》晋步熊曰。出为人后。而母见出。(本生母。)应服不。〇许猛答曰。礼为人后者。为所后者若子则不应复服亲母出。以废所后者之祭也。〇镛案为父后者。不服出母。则为人后者。况服本生之出母乎。但后世之俗。所后父未亡。而取人为子者多。若是者。不奉祭祀。何得废母服。苟其服之。仍是不杖期。不可再降为功缌也。虽与不出之母。无所差等。(为人后者。为本生母不杖期。)父母之服。无以减于期年也。若于所后。已自奉祭者。私制齐衰。居则服之。祭则释之。如袁准之法。抑一道也。
 《通典》步熊曰。所后之母出。得与继母出同。不复与亲母同耶。〇许猛答曰。为人后者若子。继母如母。言若言如者。其情则异也。为人后者母出。亦当异于亲子矣。〇镛案所后之母。本是路人。比之继母。尤阔远矣。既出既嫁。又何服矣。一日之服。无所施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7H 页
出母十二(为祖后者。祖母见出。)
 《通典》晋步熊曰。父亡。己为祖后。祖母见出。服之云何。祖父之亡与在。服之有异不。〇许猛答曰。为人后者。不得服出母。则非母子者。出则绝矣。是以。经文不见出祖母之服。若苟无服。则无系祖存亡。〇镛案恩非生己。义已绝祖。何以服矣。出后而为祖后者。固当无服。若父亡而为祖后者。(承重者。)其服可疑。恩虽异于腹。我亲实系于天性。与继母嫡母异矣。然出祖母之服。不见经传。非漏文也。若于出祖母。原可无服。则不得以为祖后而有服。何者。祖母既出。但可为父之母。(父所生。)不得为祖之妻。(义已绝。)既不能以父之母而有服。又何缘以祖之妻而承重乎。亦无服而已矣。当从许猛。
 《问解》李惟泰问曰。所后母及祖母。被黜则当何服。〇沙溪答曰。或云妻出母亦服。则出外祖母有服明矣。推此则出祖母无服。似未安。〇镛案妻母外亲也。其出其嫁。我不须问。故一例缌之。外祖母之被出者。援此为例可也。若于祖母。则本宗也。义由祖断。恩非腹出。何得有服。当从许猛之说。虽为祖后。犹不服也。
出母十三(父临终。命还出母。而母不依命。〇后妻之子。为前母被出者。)
 《通典》晋傅玄曰。北海矫公智父前娶夹氏。生公智。后出之。重娶王氏。生公曜。父终之日。谓公智曰。公曜母年少。必当更嫁。可迎还汝母。及父卒。公智以告其母。母曰。我夹氏女。非复矫氏妇也。今将依汝居。然不与矫氏家事。(三年丧毕。王氏果嫁。)及公智祖母亡。夹氏不为制服。疾困曰。勿葬我矫氏墓也。公智从其母令。别葬之。公智以父昔有命。母还。于是为服三年。公曜以夹氏始终无顺父命。竟不为服。〇刘克义曰。父者。子之天。违父与违天同。公曜母亡。居处自若。古今未之有也。〇庾蔚之曰。临亡使子迎母。自是伸子之私情耳。此母自处不失礼。而子不用出母之服。非也。公曜不服。当矣。〇镛案父虽有命。母则不从。何以母矣。柩不殡庙。虞不祔姑。何以母矣。公智之服三年。非礼也。庾氏之善曜而讥智也。宜哉。
出母十四(子服出母。其妻从服当否。)
 《今补》乙问曰。出母嫁母。子服杖期。其妻当何服。〇甲答曰。子妇之服。经所不言。法当无服。〇乙又问曰。妇人之义。唯夫是从。夫服杖期。居庐哭泣。妻独䌽衣。恬若平人。礼云乎哉。〇甲曰。出母之服。特别于他例。凡非其腹出者。壹皆无服。故继母适母。皆以义断。妇虽从夫。非其所生。何服之有。〇乙曰。继母适母。既与夫绝。居然路人。今此出母。与子天属。又其子妇义系于夫。何得不从服。〇甲曰。妻既从服。子独恝然乎。出祖母之无服。先儒所言。父虽庐杖。子无从服。子既然矣。妻得异乎。〇镛案出母之服。唯腹出者。杖期心丧。馀皆义断。以绝其族。故圣经无所论也。(唯慈母养母。仍宜有服。)然夫既持衰。妻当素服。既期而淡色。不得有䌽服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7L 页
出母十五(母无罪而出)
 《今补》乙问曰。母本无罪。其父惑于嬖妾。遣母还家。终身不复。若是者奈何。〇甲答曰。父命虽重。从其治。不从其乱。礼也。若父生时。母出而亡。自若杖期。与不出者无别。若父卒之后。厥母乃亡。制服三年。未为失也。〇乙曰。父虽狂悖。子之所天。父所不命。不得还之。既不得还。何以三年。〇甲曰。周幽王嬖褒似而废申后。逐太子宜臼。宜臼母子同居申邑。若是者。岂复得以出母而降之乎。〇镛案母虽无罪而出。若父再娶。有继母在堂。子不得为其母三年。仍以出母事之。不得如甲说也。情虽可悲。义有所屈。
 《通典》晋王澹王沈。与其叔昶书曰。慈妣存无过行。没荷出名。春秋之义。原心定罪。乞迎亡母神柩。改葬墓田。(王澹之祖母李夫人亡。是时澹母有疾。不能临丧。以此被出。澹父既卒。澹请其叔父。欲改葬其母。)〇博士薛谞议曰。春秋原心定罪。宜昭告先灵。还安兆域。使严父无违理之举。慈母雪没代之耻。不亦可乎。叔昶许之。〇镛案我朝 慎妃复位事。与此相类。
出母十六(出母为其子。报服不杖。)
 《通典》徐整问曰。出母亦当报其子不。又继母报子。于何处制服。(谓父卒。继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8H 页
母嫁而子从者。)岂止所适者之家。为哭位乎。〇射慈答曰。母亦报子周。〇敖曰。小记曰。妾从女君而出。则不为女君之子服。妾不服之。明出妻有服也。母亦杖期者。既出嫁。无尊加之义。故宜报之。(谓出母为其子亦报服。)〇镛案射慈、敖继公谓出母之服。亦母子相报。大谬也。经文出母之服。不言报服。至继母嫁从者。特下报字。明所生之子。虽为母杖期。母为其子不杖期而已。无报法也。所以然者。母子天属。母虽被出。犹以尊加。继母路人。既与父绝。无所自尊。所以为杖期也。
 《通典》晋束晰问。嫡子为出母无服。母为子有何服。〇步熊答曰。但为父后。故得不服耳。母为之服周。〇镛案出母再嫁。为人适妇。亦当共祭。岂得为前夫之子持衰。辞亚献。辞荐笾荐豆哉。以此言之。母子俱有不能服者。不独子为然也。
 《开元礼》父卒母嫁及出妻之子。为母皆齐衰杖期皆报。(父卒为父后者。为嫁母无服。母犹服之。)
 
《政和礼》嫁母出母。为其子不杖期。(家礼同。)〇家礼曰。子虽为父后。犹服也。(言子虽不服。母犹服之。)〇镛案宋礼出母之为其子不杖期。深中礼意。足破射慈之谬。但继母嫁。而为前夫之子从己者。皆以不杖期服之。与亲母同。非周公子夏之礼也。(宜报以杖期。)
出母十七(出母之子。为继母之党服。)
  出妻之子。为母期。则为外祖父母无服。〇传曰。绝族无施服。(句)亲者属。(丧服)
 郑曰。旁及曰施。亲者属。母子至亲无绝道。〇贾曰。出则与族绝。即无旁及之服也。父与母义合。有绝道。母与子至亲。无绝道也。〇敖曰。但云外祖父母。见其重者耳。绝族。谓父族与母族。相绝而不为亲也。
  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母死则为其母之党服。(服问。)
 郑曰。虽外亲。亦无二统。〇陈浩曰。母死。谓继母死也。其母。谓出母也。(原子曰。陈注非也。若己母不曾被出而死。虽有继母。亦为其母之党服。不以存亡异也。)〇黄乾行曰。若如陈说。则继母若死。仍为出母之党服。岂理也哉。〇镛案母之既出。母不再娶。则此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8L 页
子遂无母党之服。若有继母。则继母虽死。犹服其党。陈说非也。(出母之党。不可服。)原子说是也。外亲第八条。宜参考。
 《通典》谯周曰。出母之子。为继母之党服。〇刘智曰。继母既卒。则不服。〇虞喜曰。纵有十继母。当服次其母者之党。〇庾蔚之曰。继母虽亡。己犹自服。不得舍前以服后也。当如喜议。〇徐曰。此从服也。所从亡则已。(谓次母者亡已久。)曷为服之。当服。在堂继母之党。〇镛案徐说似然。但群母并亡。遂当无母党服乎。不得不还用喜说。
出母十八(从母被出。为从母兄弟无服。)
 《通典》王恺与褚粲。两姨兄弟。王恺母被出后恺亡。粲疑于服。〇博士朱涛之曰。母出为继母之党服。褚服当无疑也。(谓褚母未尝出。当服母党。)车胤难曰。王今服继母党。则不得服出母党明矣。王既不服周氏。(褚王之外家。)褚无服王之礼。〇涛答曰。礼有从无服而有服。不必要以相报为名。王不服褚。以其母被出。绝于外族。褚之从母。在王之室。及停庾之家同。曰从母。玉(一作王)恺母更嫁庾氏。 若不服王。便成违礼。王既一绝周氏。不得服褚母。故其子亦然。褚今服王之母。何得不服王乎。〇庾蔚之曰。王既绝周。不复服褚矣。褚何容独服王邪。从母在王在庾。诚无以异。但在庾则绝王。故褚不得从服王也。〇镛案何必从母昆弟。不忍其无服哉。出母之子。绝服于外祖。其将外祖。犹为外孙缌乎。在王在庾。均吾女也。吾女之子。不宜无服。特以渠自绝我。故我亦无服。外祖尚然。况于从母昆弟之相为者乎。此易知之理也。〇又按王虽不为褚母服。褚当为王母服。何者。我与王绝。不与王母绝也。
出母十九(为妻之出母。犹服缌。)
 《家礼》为妻之父母缌麻。妻之亲母。虽嫁出。犹服。〇车垓曰。妻之亲母。虽改嫁被出。亦服。〇镛案之东之西。均是妻母。理似然也。(备要亦载家礼此条。宋掌令能相。以此条为绝悖。见四学儒生尹遇大上疏。)明会典亦同。
出母二十(为叔母将嫁未嫁而死者。无服。)
 
第三集礼集第十卷○丧礼四笺 第 229H 页
《通典》晋有问曰。甲叔母乙。寡守节十馀年。其母在兄壬。迎乙还家。丙求昏于壬。壬许。定已剋吉日。而乙暴亡。甲应有服否。〇裴主簿议曰。凡秉节守志。义不二醮者。固必杜渐虑始。何得假迹晨昏。以之媒币。予以为丙壬交币之辰。则甲乙义绝之日。〇许参军驳曰。乙丧夫无子。励操十年。心期同穴。志固金石。虽潜交媒币。而乙不与知。无愧于幽明矣。疑必从重。重则宜服。〇庾蔚之曰。许君之言。当附于理。〇镛案通典。又有王景平与谷士风问答一条。(虞子卿季士龙。各有所论。)亦叔母之将嫁者也。余谓叔母既怀二心。反其兄家。已路人矣。路人何服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