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x 页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六卷○丧礼四笺(卷六)
 丧具订(一)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23H 页
总义
  丧具。君子耻具。一日二日而可为也者。君子弗为也。(檀弓。)
 郑曰。辟不怀也。(左传宣八年文。)丧具棺衣之属。(孔云。送死百物皆具。是速弃其亲也。棺即预造。衣亦渐制。但不一时顿具。)
  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绞紟衾冒。死而后制。(王制。)
 
岁制。如岁一漆椑之类也。(见檀弓。)时制。古者敛以时服。(谓冬夏异服。)寒暑既迁。宜具时服也。月制日修。谓数数检阅。无敢或忘也。
 孔曰。岁制。谓棺也。时制。谓衣物之难得者也。(谓一时可办。)月制。衣物之易得者也。(谓一月可办。)九十棺衣皆毕。但日日修理之为。近于终也。绞紟衾冒易成。故君子不为也。〇镛案孔以月制时制。专属衣物。其义偏矣。
  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檀弓。)
 郑曰。附于身。谓衣衾。附于棺。谓明器之属。
  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子游曰。有亡恶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句)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檀弓。〇还音旋封音窆。)
 郑曰。已敛即葬。不待三月。(释还葬。)不设碑繂。(释县封。)不备礼也。〇镛案士虽富。不得用大夫礼。大夫苟贫。则不害其用士礼也。孟子曰。不得。不可以为帨。(谓己分内所不得用。如少牢非士祭之所得用。)无财不可以为帨。(大夫虽得用少牢。贫者不必用。)亦此意也。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23L 页
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首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檀弓。)
 还葬。见前。〇案事死如生。人子之至情也。衣服之具。象生时可也。生而布帛者。其死也锦绣绫罗。非礼也。荀子曰。刻死而附生。谓之墨。(谓墨子之法。)刻生而附死。谓之惑。(谓不知。)杀生而送死。谓之贼。(谓用殉。)斯至言也。

  {上戊八。}为铭。各以其物。(今文铭为旆。)亡则以缁。(句)长半幅。赪末长终幅。广三寸。书铭于末曰。某氏某之柩。竹杠长三尺。(士丧礼。)
 铭。志也。识其名也。物。旗名。(见周礼)大夫士之所建也。亡。无也。无旗。不命之士也。(郑氏云。)缁。谓黑布也。七八为缁。(考工记。)古布之广。皆二尺。(贾云。布幅二尺二寸。今云二尺者。除边幅二寸而言之。)半幅则一尺。终幅则二尺也。赪。赤色。(亦用布。)再染曰赪。(尔雅文。)上缁下赪。象天地之色也。书铭于赪。则墨书之也。(缁。不可墨书。)杠。橦也。杠长三尺。则与缁赪齐也。〇案此经。不云尺而云幅者。以古人惜费横截其布。而缉其边以用之也。古文帛曰玄纁。布曰缁赪。盖士之铭用布也。
 贾曰。周礼司常。大夫土(一作士)同建杂帛为物。今云各以其物者。杂帛之物虽同。其旗之杠长短则异。故礼纬云。天子之旗九仞。诸侯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但死以尺易仞。故云竹杠长三尺。又云。杂帛者。旌旗之縿。以绛帛为之。以白帛裨(一作綼)缘之。 〇镛案建旗则用实度。设铭则以尺易仞。贾云。死以尺易仞。将乘车之旃。亦用三尺乎。〇或曰。有旗之士。其铭亦当三尺。与无旗者。奚别焉。曰。旗之制。有斿(即旓也。)有注(注羽毛。)有缘(贾氏以杂帛为绛质而素缘。)有饰。(如崇牙。)生而有旗者。其铭虽亦三尺。备此美饰。生而无旗者。上缁下赪而已。盖铭。所以置重。重主道也。其制不宜隆长。故仿旗之制。而短小之。然其品级森然也。故铭不书爵。以旗之表命。(如九命则九斿。七命则七斿。)表爵也。(如孤卿达旃之类。)馀见丧仪匡。(上戊八丑三酉五。)
  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爱之斯录之矣。敬之斯尽其道焉耳。重主道也。(节)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唯祭祀之礼。主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24H 页
人自尽焉尔。岂知神之所飨。亦以主人有齐敬之心也。(檀弓。)
 郑曰。爱之敬之。谓重与奠。〇孔曰。敬之斯尽其道焉者。谓于此设奠。尽其孝养之道焉耳。郑以下文有重及奠。故以此一经。为下张本。〇镛案重者。铭之柎也。古者。书其名而置于重。以为主道。而朝夕之奠。皆以铭重为依飨。故檀弓之文。牵连书之。而郑注孔疏。明白真确。礼文之有證有据者。莫此若也。后人卤莽。舍先圣赫奕之美制。别创魂帛之法。或臂脚毕具。以象人形。或同心缔结。以摹俚俗。(丘琼山之法。)不亦谬乎。今宜表章经文。援据注疏。制铭如古制。(长周尺三尺。)凡未葬之间。朝夕之奠。皆于是乎行之。一如祭荐之于木主。则一洗千古之陋。斯足快也。〇或曰。士丧礼既殡。祝取铭置于肂。(西阶上。)而朝夕之奠。行之于室中。安在其设奠于铭重也。曰。古者宗庙之中。皆有木主。而及其禘尝之时。祭于尸而不祭于木主。将木主无所依向乎。古今俗殊。节目随变。唯得其精义焉。斯可矣。况古者。殡奠异处。今奠于殡。曷为不于铭设奠哉。
  
复与书铭。自天子达于士。其辞一也。男子称名。妇人书姓与伯仲。如不知姓。则书氏。(丧服小记。)
 复。谓皋复也。姓与伯仲。谓如叔隗季隗之类。叔季。其序次也。隗。其姓也。〇孔曰。氏。如孟孙三家之属。
 郑曰。此谓殷礼也。殷质不重名。复则臣得名君。周之礼。天子崩曰天子复。(曲礼文。)其馀及书铭则同。(孔云。其馀谓卿大夫已下。)〇镛案古者卒哭而讳。(曲礼檀弓文。)卒哭之前。本无讳法也。铭用于葬前而止。故尊卑皆得书名。未必周礼不然也。荀子曰。书其名。置于重则名不见而柩独明。(谓铭虽不在柩旁。柩亦自明其为某人之柩。)荀子所论。必据周礼。则曲礼之文。盖其所闻者不同尔。
 星湖曰。铭旌用厚纸墨书。不命之士。无旗。不必有杠。只铺棺上。至葬时去之。〇镛案古礼。铭旌。缁赪三尺。准今之布帛尺。不过尺馀。缁者。布也。丧虽贫。一尺之布。尚可得。不必用纸。且据士礼。无旗之士。未尝无铭。杠且茵者。入圹之物也。取铭置茵。则铭亦同入。可知也。岂可至葬而去之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24L 页
乎。恐失照检。
  {危四。}祝。取铭。置于茵。(既夕。)
 郑曰。重不藏。故于此移铭。加于茵上。〇贾曰。重不藏。拟埋于庙门左。茵是入圹之物。铭亦入圹之物。故置于茵也。(敖氏。亦云铭当同入圹。)〇镛案此即圹中铭旌之所由起也。然古礼始死之铭。因以入圹。而今俗或别制新旌。用于圹中。非矣。
 《周礼司常》大丧共铭旌。(郑云。铭旌王则大常也。)建廞车之旌。及葬亦如之。〇郑曰。葬云建之。则行廞车解说之。(贾云。在庙时。以廞旌建于遣车之上。及入圹亦建之。)《开元礼》主人拜稽颡。施铭旌志石于圹门内。〇《书仪》及墓。以铭旌。施于柩上。〇《家礼》下柩。再整柩衣铭旌。令平正。〇镛案圹中铭旌。本用三尺之铭。周礼司常之云及葬亦如之者。亦指铭旌也。而注疏。又以廞车之旌。纳之圹中。于是乎二旌入圹矣。且云入圹。亦建之。(司常疏。)亦恐未便。周礼者。天子之礼也。今拟圹中。止用一旌。施之柩上。(去其杠。)如温公法也。〇又按开元礼。拜稽颡而施铭。然于古无證。(唯赠币有拜。)不必拜也。
丹旐
  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饰棺。(句)墙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夏也。(檀弓。)
 志。谓识其仪物也。(如今之司法。)绸。缠也。练素缯也。〇郑曰。以练绸旌之杠。此旌葬乘车所建也。〇尔雅曰。素锦绸杠。(郭云。以锦韬旗竿。)缁广充幅。(帛广本二尺。)长寻曰旐。(长八尺。)〇孔曰。廞车。明器之车也。其旌。明器之旌。止则建于遣车之上。行则执之以从遣车。至圹。从明器而纳之圹中。士无遣车。故无廞车之旌。(熊云。大夫以上。有遣车。即廞旌。)〇镛案士丧礼。无设旐之文。今士庶之丧。建八尺之旐。非礼也。但孔云。士无遣车。此则谬矣。(详见下遣车。)
 《后汉礼仪志》书旐曰。天子之柩。〇《北齐书》庶人。许建旐。〇《隋书礼仪志》建旐三品已上。其长至轸。四品五品。至轮。六品至九品。至较。〇徐邈曰。旐以题柩。〇《开元礼》为铭。以绛广充幅。三品以上。长九尺。四品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25H 页
五品长八尺。龙首韬杠。六品以下。长六尺。韬杠。书某官封之柩。〇《家礼》以绛帛为铭旌。广终幅。三品以上。九尺。五品以上。八尺。六品以下。七尺。书曰。某官某公之柩。以竹为杠。如其长。(本书仪。〇妻曰。某封某氏。若无官封。即随其生前所称。)《丘氏仪节》铭旌。红绢粉书。竹竿木跗。〇《沙溪备要》绛帛广终幅。(长之等如家礼。)上下有轴。用绦系之竹杠。于竿头。刻木为凤头。口衔环。垂以流苏。跗如伞架。鹿角胶和粉。书曰某官某公之柩。妇人云。某封夫人某贯某氏之柩。(无封云孺人。)〇镛案古者。大夫以上。丧有三旌。铭旌一。廞旌一。旃一。士有二旌。铭旌一旃一。不命之士。一铭旌而已。自汉以来。旃与铭旌。寝废不用。乃于廞旌之面。书其爵氏曰。某人之柩。谓之铭旌。谓之丹旐。此古今之变也。今拟铭旌既遵古制。(长三尺。)不可再用丹旐。若于葬日欲备道路之观。则宜于柩车之前。别建帛旗一面。(宜曲柄。)以遵既夕礼乘车载旃之文也。

  
{牛三。}荐乘车载旃。(既夕记。)
 旃。曲柄之旗也。杂帛为物。(勿旗也。)通帛为旃。(司常文。)
 郑曰。旃。孤卿之所建。亦摄焉。(贾云。司常云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此士而用旃。故云亦摄焉。)〇镛案分而言之。则旃物有别。合而言之。则本可通称司常之文。既但以杂帛通帛。为之标别。则其制之均为曲柄。可知也。其曲柄既同。则皆可名旃。以士而摄孤卿之礼。未之闻也。士死。葬以士。〇又按旃者。大夫士生时所建之旗也。若生而无旗者。死亦无旃。一铭旌而已。此经通命士不命之士而立制。(为铭章。先云各以其物。次云亡则以缁可验。)学礼者。宜审焉。
 《周礼司常》天子建太常。诸侯建旂。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勿。旗也。)《礼纬》天子之旌九刃。诸侯七刃。大夫五刃。士铭(一作三)刃。(刃今作仞。)《北齐书》丧制出仕者。有旗有旃。〇镛案设铭则以尺易仞。建旗则仍用实度。已见前。
 檀弓曰。孔子之丧。设崇殷也。〇郑曰。此旌。葬乘车所建也。崇牙饰也。(刻缯为牙形。)〇孔曰。乘车载旃在柩前。柩既入圹。乃敛所载之旃。载于柩车而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25L 页
还。〇镛案注疏。以设崇为乘车。所建未有明据。

  {上子十。}重。木刊凿之。甸人。置重于中庭三分庭。(句)一在南。(已下士丧礼。)
 重。铭之跗也。以其重镇。不使铭杠偃仆。故得是名也。刊。削也。凿。谓凿孔于木顶。下彻木底。令可以受杠也。甸人。见前。(上戊九。)中庭。两楹之间之前庭也。一在南。谓庭之一分。在重之南也。〇郑曰。士重木长三尺。〇贾曰。士重木长三尺。则当约铭旌之杠。大夫五尺。诸侯七尺。天子九尺。〇镛案重木之四围尺寸。不见经传。然郑云。重木之长三尺。此以铭杠为准也。若然。其广宜亦准铭为三寸。四围均正皆三寸。可也。(据士礼。)
 郑曰。凿之。为县簪孔也。〇贾曰。木有物。县于下相重累。故得重名。簪者。若冠之笄。亦相连属于木也。〇方悫曰。有柩而又设重。所以为重也。(刘熙释名云。重死者之资重也。)〇镛案重之为制。但用坚重之木。刊削之。使之方正。(恐仍用粗木故使之刊。)凿一孔于顶。以作铭杠之窝。凿之宜洞庭(一作底)。 如斯而止耳。今郑欲横施一簪。而簪之两端。各县一粥鬲。岂不异哉。重之为制。如今神主之趺。而木稍崇穴。稍深而已。安有所谓县簪。(或其后面。别凿一孔以县鬲。)安有所谓横木哉。(贾疏云。重木长三尺。横者。宜半之。)郑君于卒涂置铭之注(上酉五)曰。为铭设柎。置之肂东。知铭之宜有柎。而不知重为柎也。宋崔凯于县鬲之解曰。此必有簨。知重之近于簨。而不知重即簨也。(柎与簨异制。其为安物之用一也。)
  {上丑一。}夏祝鬻馀饭用二鬲。(句)于西墙下。幂用疏布。(古文幂为密。)久之系用靲。县于重幂。用苇席。北面左衽。带用靲贺之结于后。(幂音觅。靲音琴。)
 鬲者。䥶也。尔雅云。款足者。谓之鬲是也。(郭云。鼎曲脚。)幂。覆也。疏布。粗布也。(礼器牺尊疏布鼏。)久之。谓支柱也。靲。鞮带也。以韦束物曰靲。(见字书。)左衽。谓席之两端。交衽向左也。〇郑曰。贺。加也。(鹤来云。左衽者。嫌如人形。不右衽也。)
 郑曰。久。读为灸。谓以盖塞鬲口也。衿。竹䈼也。(贾云。䈼谓竹之青。可以为系者。)以席覆重。(句)辟屈而反。两端交于后。(贾云。屈而反者。以席掩之。东端为下。西端为上。)左衽西端在上。(贾云。两端交于后为左衽。)〇敖曰。既夕曰木桁久之。(见虚四。)久者。以物盛他器之称也。靲字。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26H 页
从革。似当为革之属。幂用苇席。以席蔽重之前后也。左衽者。象死者左衽也。带用靲者。以靲束其席如人之带。(又云。后重之南也。)〇镛案鬲之为物。非若瓶壶之窄口者。而郑欲塞之以疏布。难矣。久也者。庪之以桥桁也。考工记。庐人灸诸墙。郑注曰。灸。柱也。(灸久。古相通。)不但既夕有證也。且凡鼎甒壶尊之巾。覆其口曰幂。(羃。鼏幂并同。)周礼幂人之职。以疏布黼巾之等。专供六彝八尊之幂。未闻重木之裹其身。而名之为幂也。据经。粥有二鬲。盖其一鬲。幂之以疏布。系之以革条。而县之于重孔。(经只云凿。可见有孔而无簪也。直穿一孔。以受铭杠。后面横穿一孔。与直孔相通。则可以县一鬲。)其一鬲。幂之以苇席。仍以包其身。(包鬲身。)北面左衽。而亦用革条。以之联结于彼鬲之后。斯之谓结于后也。且所谓北面左衽者。席之两耑。交于前也。今谓之交于后可乎。(设如郑说结于后者。靲也。非席也。)
 郑曰。士二鬲。则大夫四。诸侯六。天子八。与簋同差。〇镛案重之设粥。犹其有设熬也。未敛设粥以置铭。(重者。铭之柎。)既殡设熬以置铭。(春官小祝云。设熬置铭。)盖以铭重之设。所以依神。(有主道。)故为粥为熬。庶藉其黍稷之馨。以冀交接。此必夏时之遗俗。故必令夏祝而为之也。熬筐之数。尊卑不同。(上未四。)六鬲八鬲。容亦有之。然今考聂氏图本。立一长木。上下斜设两十字。(爻字形。)制如樚轳。而左右八角。各县一小葫芦。此本之注疏之义。而妄造如是也。丑怪不经。其有既乎。(葫芦者。壶之细要者。天下无此鬲制也。)且此长木下无跗萼。不偃仆乎。
  重。主道也。殷主缀重焉。周主重彻焉。(檀弓。)
 主道。谓有木主之道也。缀。连也。殷练而祔。周人卒哭而祔。(檀弓文。)殷人之时。虞主虽成。未及祔祖。则疑神之无所归也。故既虞而犹不埋重。自虞至练之间。主与重两存而相连。此所谓殷主缀重也。周人祔而作主。(左传文。)故重既虞而埋之。(杂记文。)主将成而重已彻。此所谓周主重彻也。
 郑曰。缀。犹联也。殷人作主。而联其重。县诸庙也。去显考。乃埋之。(孔云。此据天子诸侯有主者言之。卿大夫以下无主。春秋孔悝。为祏主。郑駮异义云。孔悝祭所出君。故有主。)〇镛案主与重。俱非县挂之物。殷人虽质。断不忍缀主与重。县之庙梁也。且郑玄之法。以苇席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26L 页
裹重矣。及其入庙之日。其将并苇席。而缀之于重乎。抑去此苇席靲带乎。〇又按显考者。高祖也。(见祭法。)大夫三庙。(王制文。)则去显考者。大夫之庙也。郑玄每谓大夫士。无木主。若如此注则大夫有木主矣。孔氏虽引孔悝之事。以为出公之主。亦无以回护矣。
明衣裳
  {上己四。}明衣裳。用幕布。袂属幅长下膝。(已下士丧记。)
 郑曰。所以亲身。为圭洁也。(经文注。)幕布。帷幕之布。升数未闻也。长下膝。(衣之长)又有裳。于蔽下体深也。〇刘绩曰。燕礼幕用锡。幕布者。锡布也。(案杂记云。十五升。抽其半加灰治曰锡。)〇镛案袂属幅者。谓元袂一幅之外。再续半幅也。
 郑曰。属幅。不削幅也。〇贾曰。布幅二尺二寸。凡用布。皆削去边幅二寸。(两旁各一寸。)此不削幅。谓缭使相著还以袂二尺二寸。〇镛案属幅者。半幅之续也。据玉藻深衣之制云。袂可以回肘。长中继掩尺。孔疏曰。以半幅。继续袂口也。盖自脊缝。至于袂末。只用二幅之广。则自不能掩庇手腕。故凡表衣上衣。皆有属幅。(如深衣及弁服之等。)此云者。明衣虽非上衣。而掩体欲周完。故亦为之袂属幅也。凡读故文。唯字义名实。最宜明核。属也者。连也续也。不削边幅。而谓之属幅。天下无此文也。郑既一误于此经。又于丧服记袂属幅之文。训之为不削幅。则背经违法。汎滥而不可收矣。(经云。凡衰外削幅。)且唯斩衰。有削幅。馀何尝削之哉。
 《开元礼》明衣。合用生绢单衫。〇镛案明衣裳者。若今之汗衫单裤。故家礼有汗衫而无明衣。盖以其用无二也。丘氏仪节及沙溪备要。既用汗衫单裤。复用明衣裳。此叠床也。〇又按聂氏图本。明衣如今之褂子。短袖对襟。其一状如腰鼓。显与记文相背。且古用锡布。聂用疏布。非矣。今拟用白棉布。作汗衫单裤。浴讫。先用之。
  有前后裳不辟。(句)长及觳。(句)縓綼緆。(句)缁纯。(綼音卑。緆音易。纯音准。)
 不辟。不为襞积也。觳。足跗也。(郑云。凡他服短无见肤。长无被土。)縓。红也。(赤白色。)缁。黑也。凡染一染为縓。(尔雅文。)七入为缁。(考工记。)〇郑曰。饰裳在幅曰綼。(边幅之饰也。)在下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27H 页
曰緆。(裳裔之饰也。)饰衣曰纯。(领与袂之饰。)衣以缁。裳以縓。象天地也。〇贾曰。凡男子裳不连衣。故皆前三幅。后四幅。辟积其要间。今此不辟积者。以其一服不动。不假上狭下宽也。按深衣注云。缘边衣裳之侧广各寸半。则表里共三寸矣。
髺笄(髺组。)
  {上己五。}髺笄用桑。长四寸纋中。(士丧礼。〇髺音脍。纋音忧。)
 髺。括发也。〇贾曰。纋中者。两头阔。中央狭也。
 郑曰。桑之为言丧也。长四寸。不冠故也。〇贾曰。以髺为髺。取会聚之意。凡笄有二种。一是安发之笄。男子妇人俱有。即此笄也。一是冠笄。(皮弁爵弁笄)唯男子有也。二笄皆长。不唯四寸而已。今此笄四寸者。仅取入髻而已。以其不冠。冠则笄长矣。家语云。孔子之丧。袭而冠者。家语王肃之增改。不可依用也。〇镛案士丧礼。死者曰髺。生者曰括发。其实一样也。髺髺之得相通。犹桧栝之本同字也。紒形紧高。(紒髻通。)棺必加长。故解其发而括之以组。(下云髺用组。)如生者解其发。而括之以麻也。学礼者。宜审焉。〇又按桑之谓丧。犹竹之谓蹙。桐之谓恫欤。此皆拘曲傅会之说。通儒不屑为也。
  {上壬七。}髺用组。乃笄。
 郑曰。用组束发。
 《书仪》撮为髻。〇《丘氏仪》丝绳束发根。〇《备要》组。要用黑缎或缯。所以束发。〇镛案髺松而髻紧。本非一样。温公以髺为髻。非矣。沙溪用缯帛。胜于组绳。

  {上己七。}掩。练帛广终幅长五尺。析其末。(士丧礼。)
 掩。所以掩面也。终幅二尺也。练帛。煮熟之白缯也。〇郑曰。析其末。为将结于颐下。又还结于项中。(敖云。两端皆析而为二。)〇贾曰。掩若今人幞头。但死者以后二脚。于颐下结之。与生人异也。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27L 页
郑曰。掩。裹首也。〇镛案荀子曰。设掩面缳目。在此经。则掩者。掩面也。幎者。缳目也。乃郑训掩为裹首。而训幎为覆面。则两皆误释。并失其用矣。
  {上癸十。}商祝掩。
 郑曰。掩者。先结颐下。既瑱幎目。乃还结项也。〇贾曰。掩有四脚后二脚。先结颐下。无所妨。故先结之。待设瑱塞耳。并施幎目。乃结项后也。〇敖曰。设掩者。既结颐下。即还结项中。急欲覆其形也。掩其前后。而两旁犹开。故可以瑱也。幎目。当面设之。加于掩之上。交结于后。既设此则掩旁亦固矣。〇镛案敖说为长。且幎在上。则面貌方正也。(如郑所云则包帖不妥。)
 《政和礼》掩。(首衣也。)方尺八寸。〇镛案政和之制。方而不长。意者裹脑而不裹面。专藉幎以覆面也。尤与古远。〇又按后汉周磐皇甫士安之徒。始以幅巾代冠。而隋唐袭尸。或用白帢。或用介帻。此皆幅巾之类也。自用幅巾。掩遂见废。今宜就巾掩之中规。用其一。

  
{上己八。}瑱。用白纩。(士丧礼。)
 瑱。充耳也。(贾云。充塞也。)纩。新绵也。(茧絮也。)〇贾曰。生时人君用玉。臣用象。示不听谗。今死者。直用纩塞耳。
  {上子一。}瑱。塞耳。(士丧记。)
 塞。充也。〇贾曰。恐同生时县于耳旁。故记人言之。(案古者。珫珥琇莹。皆县于耳旁。尸则直用瑱塞。故士记特言之。)
 《书仪》充耳二。以绵为之。如枣核大。用塞耳中。
幎目
  {上己九。}幎目。用缁方尺二寸。赪里。著组系。(士丧礼。)
 幎目。所以覆目也。掩用帛。则幎目握手。亦当用帛也。赪。赤也。著。充之以絮也。组系。为可结也。
 郑曰。幎目。覆面者。(幎读若诗葛藟萦之之萦。)〇贾曰。读从萦者。此面衣亦萦于面目也。四角有系。于后结之故。有组系也。〇敖曰。此虽覆面之物。然以幎目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28H 页
为名。其义似主于目。〇镛案荀子谓之缳目。郑氏读幎为萦。萦亦缳也。越绝书云。吴王曰。闻命矣。以三寸帛。幎吾两目。使死者有知。吾惭见伍子胥。(史记云蔽面。)幎目之为蔽目。可胜言哉。盖人面之中。目际虚陷。故古有缳目之制。(其形宜横长。)后人渐用正方之幎。以全覆面目耳。
 《开元礼》面衣方尺。
握手
  {上己十。}握手用玄。(句)纁里长尺二寸。广五寸。牢中(牢读为楼今文楼为纋。)旁寸。(今文旁为方。)著组系。(士丧礼。〇握音于候切。)
 握手。所以连结两手之捥者也。玄赤黑色。(亦用帛。)纁。浅绛也。尔雅曰。三染谓之纁。(考工记亦云。)牢中犹纋中。(见髺笄。)谓削约其中央也。旁寸两旁所削。各广一寸也。著组系见前。〇贾曰。牢中旁寸者。中央广三寸。(案两旁各削一寸。则五寸之广。今为三寸。)中央四寸之外。仍有八寸。皆广五寸也。(本长尺二寸也。三分其长。则四寸者三。)
  {上子五。}设决。丽于腕。自饭持之设握。乃连腕。(士丧礼。)
 
决。见下。(射具也。)丽。附也。腕。手后节中也。(通作捥。)〇万斯大曰。丽于腕者。设决于右手之大指。其决附著左腕也。(手下腕。)自饭持之。谓自饭含时。已设决持之。决有组以连左腕。未袭则衣未加。握未入。(句)两手宜开。未遽得连。必既袭。既设握。乃得取决之组。连于腕而系之。故曰设握。乃连腕。以见设决之事。至此而始毕也。记云。设握里亲肤。系钩中指。结于腕。则设握法也。〇镛案杨雄(扬雄)曰。腕握也。别作捥。腕捥义同。(坊本作掔非也。)
 郑曰。丽。施也。饭。大擘指本也。设握者。以綦系(即组系)钩中指。由手表与决带之馀。连结之。此谓右手也。〇贾曰。握手裹手。绕于手表。宜于上掩者。属以系。(谓于握帛之末缀组系。)乃以系。绕手一匝。向上钩中指。又反而上绕。取系乡下。与决带连结之。(又云。右手有决。今言与决同结。明是右手也。)〇镛案此节之义。当以万氏之说。为正。(录在上。)但其云握帛之制圆如竹筒者。(录在下。)不如注疏之说。盖以两手既笼。自不得系钩中指也。〇又按设握。乃连腕。通指左右手也。设握里亲肤。亦通指左右手也。经所不言。一朝宰割之曰。此右手彼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28L 页
左手可乎。握帛一而已。一帛施两手也。故曰乃连腕。
 郝敬曰。缝帛如筒。韬尸两手。〇万斯大曰。握手之制。圆如竹筒。手从两端而入。两手掌交叠处。须宽大。乃得容。故牢中。牢。笼也。〇镛案两说。皆非也。
  {上子六。}设握。里亲肤。(句)系中钩指。结于腕。(士丧记。)
 令纁。里亲肤也。(玄在外。)记者。嫌或以美者亲肤也。系。谓组系也。(上云著组系。)钩。绕也。(又牵引之义。)结于腕者。以组系。连结两手之捥也。
 郑曰。手无决者。(贾云。左手也。)以握系一端绕腕。(句)还从上自贯。反与其一端结之。〇贾曰。两端各有系。(组系也。)先以一端绕腕一匝。又以一端钩中指。反与绕腕者结之。〇敖曰。握手一而已。与决同设于右手。〇镛案握手之设。所以连缀两手。不相离戾也。握手之形。两头广而中央削。(见上节。)盖以两头之广者。当两手之背。(手背即肤也。)而中央之削者。当两手之间虚处。又以两头之系。(两耑各一组。)各从手底。上出指外。(从二指三指之间而出。)绕中指一匝(从三指四指之间而匝。)而上结于捥。(绕腕各一匝而对结之。)玆所谓系钩中指结于捥也。玆所谓设握。乃连腕也。(两系相结。则两手相连。)即握手一而已。非有两也。如郑所云。则经所云纋中旁寸者。作何需用。(施之一手则无用削中。)两头之各广五寸者。又何意味。〇大抵设握以连手。穿絇以连足。其义一也。盖以未敛之前。手足易于辟戾。而孝子之心。又不忍紧结其两手。力缀其两足者。三日之前。犹俟其生也。故组系之相维也。而不犯其手。絇綦之相挈也。而不挠其足。使之安然端卧。无一毫缚束牵强之意。以至三日之久。此古人之精义也。〇男学稼云。肤者。手背也。深衣之云短毋见肤(是足背。)可證。里亲肤者。谓以纁里。密帖手背也。
 《刘熙释名》握以物著尸手中。使握之。(贾云。以其在手。故言握手。不谓以手握之。)〇镛案握或作握。(集韵云。于候切。丧用束手者。)又与幄通。(周礼巾车云。翟车有握。注云。有幄则无盖矣。)握之蔽手。如幄之障身也。又握者。扼持也。握之为物。能检持两捥。使不辟戾也。握手之得名如此。刘说谬矣。开元礼谓之手衣。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29H 页
丘文庄曰。握手巾用熟绢二幅。各长尺二寸广五寸以裹手。〇金沙溪曰。近世讲礼者。或云用一握手。分置两手。各以其系结之。使之不散云。经所云设握。乃右手也。记所云设握。乃左手也。是果一握手而分置两手乎。〇镛案二公于注疏之说。初不置疑。故坚以握手有两也。敖继公曰。握手一而已。与决同设于右手。此又以左手无握也。其谬误益甚。

  {上庚一。}决用正。(句)王棘若檡棘(今文檡为泽。)组系。(句)纩极二。(士丧礼。)
 决。所以纵弦也。(诗所云决拾既佽。)其形有邪有正。今用正者为备文也。王棘。木名。一名矺鼠。檡棘。梬枣也。(二棘。皆善理坚韧。可以为射决。)极。所以韬指令弦。不伤指也。(郑云。以沓指放弦。令不挈指也。〇贾云。谓以此二者。与决为籍。令弦不伤指。)〇郑曰。极。犹放弦也。生者。以朱韦为之而三。(贾云。大射礼云朱极三。)死用纩。又二明不用也。〇贾曰。王棘檡棘科。用其一也。〇敖曰。决与极。皆用于右手。决著右擘。(即大拇指也。)极韬食指将指。(谓第二指第三指。)生以骨韦为之。〇镛案生以骨韦为之。死。以棘与纩为之者。禽兽之体。不可同藏也。古人尚武。生以弧矢。射天地四方。幼而舞勺舞象。而左右佩玦捍。壮而学射御。仕而从金革。死而袭。犹用决极。葬而用明弓矢。皆所以御外侮而壮中国也。其与后世之用笔砚书帖。以自殉者远矣。礼虽废。宜知此义。(内则所云佩玦。即此决也。)
  {上子五。}设决丽于腕。自饭持之。(见上。)
 郑曰。丽。施也。决以韦为之籍。(句)有彄。彄内端为纽。外端有横带。设之以纽。擐大擘本也。因沓其彄。以横带贯纽。结于腕之表也。〇义已见前。(设握章。)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六卷○丧礼四笺(卷六)
 丧具订(二)
  

  {上庚二。}冒缁质长。与手齐。赪杀掩足。(士丧礼。)
 冒。所以掩尸也。(见杂记。)制如夷衾。(见大记)上曰质。下曰杀。质。正也。(郑氏云。)长与手齐者。谓缁质之长。与尸垂手尽处相齐也。杀。剡削也。赪杀。所以掩两脚。故杀而狭之也。其长取掩足而已。无定寸也。上玄下纁。象天地也。然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29L 页
缁赪相连。如铭旌之制。非有二段也。〇刘绩曰。冒上身者方正。故曰质。冒下身者渐狭。故曰杀。准死者身而为之。初无寸量也。
 郑曰。冒韬尸者。制如直囊。其用之。先以杀韬足而上。后以质韬首而下。(贾云。凡人著服。先下后上。)〇贾曰。人有短者。质下覆杀。故后韬质也。〇镛案郑说非矣。礼凡言并纽之长齐带。(见玉藻。)明衣之长及跗。(见上节。)其论物体之长。皆以所至之末言之也。经云。杀长掩足。诚若韬足而上。当云杀长及胯。(上齐手则下及胯。)不当云掩足。既云掩足。杀亦自上而设去也。
  君锦冒黼杀缀旁七。大夫玄冒黼杀缀旁五。士缁冒赪杀缀旁三。凡冒质长与手齐。杀三尺。(丧大记。)
 黼。斧文也。缀。所以连缀之组系也。旁七。冒之左右各有七系也。(质四系而杀三系。)旁五(质三系而杀二系。)旁三。(质二系而杀一系。)亦如之也。杀长三尺。大约也。身长者。取掩足。
 郑曰。冒。所以韬尸也。杀。冒之下裙。韬足上行者也。〇孔曰。冒有质杀者。作两囊。每横缝。合一头。又缝连一边。馀一边不缝。两囊皆然也。缀旁七者。不缝之边。上下安七。带缀以结之。〇贾曰。缀旁者。以其冒无带。又无钮。一定不动故缀旁。质与杀相接之处。使相连。(聂崇义云。质与杀相接之处则以线缀之。使相连而不用带。)〇镛案孔氏弃康成直囊之制。别创偏斜之法。盖以直囊之制。令人泚颡也。然敛之有绞。棺之有衽。皆左右均适。未有偏著一边如是者。(衣内外二衽一左一右。)且读古经。其字例文例。宜先照检。拜宾旁三拜者。左右各三拜也。(上辰九。)执披旁四人者。左右各四人也。(见胃六。)大记之云。旁七旁五。亦此文例。孔乃欲于不缝之边。偏安七带。不亦谬乎。乃聂刘之为图本。又必为之开其左旁。谓死者左衽也。死者。亦何尝左衽哉。左衽者。倒衣尔。〇又按贾公彦缀旁之解。非矣。经云杀长三尺。即质杀相接之处。当在胯下。其广不过尺许。何地容此七缀。且此相接之处。本非旁侧。曷谓之旁缀乎。(经凡言旁。皆指两旁也。如纋中旁寸类。)〇总之冒之为制。宜如夷衾。即此一冒之内。有质杀之分。如铭旌之有缁赪。非有上下两段。若衣裳之不连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0H 页
也。质者。正也。自头至手。其裁正方也。杀者。剡也。自手至足。其裁剡削也。约用缯十四尺。(假令也。)中屈之七尺。藉尸干。(在尸底。)七尺覆尸上。而此七尺之中。(覆尸之七尺。)四尺为缁质。三尺为赪杀。左右两旁。各缀三系。(此士礼。)用与藉干者相结。(藉尸者。亦须有系。)则庶乎其近古矣。〇又若质与杀。为两段。则旁缀之数。宜各有定。(宜云。质缀若干。杀缀若干。)经文通云。七五其非两段。一也。凡一体之物。可云丰杀。而物体既分。各论其阔。不得云杀。其非两段。二也。丧大记云。夷衾质杀之裁。犹冒夷衾。非有两段。则冒亦然矣。其非两段。三也。且考聂刘图本。质杀二物。其长皆等。亦于经文。未之详检也。(且作二囊上下韬合。则包裹既密矣。旁缀七带。何为哉。其失古制可知。)
 丘浚曰。冒制一边不缝。今人不知古制。乃缝如两袋。套于既敛衾衣之上。非是。〇沙溪曰。冒制甚好。不可不用。〇镛案一边不缝者。孔氏之法也。缝如两袋者。郑氏之法也。丘氏以孔说为古制。迂甚矣。沙溪双举郑孔之说。而乃云其制甚好。未可晓也。两法判异。
 
《刘熙释名》冒。以囊。韬其形也。〇镛案韬者。郑法也。孝子之敛其亲。宜尽哀敬之文。而上下韬尸。如袋如囊可乎。(冒字。从曰。与冠冕同。以其设之自首也。)
  {上子七。}设冒櫜之。幠用衾。(士丧记。)
 郑曰。櫜。韬盛物者。取事名焉。〇镛案郑氏之以冒为韬。以此櫜字也。然櫜。非但弓衣也。凡甲冑之衣。矢箭之器。皆谓之櫜。(说文笺。)左传注。包干戈以虎皮。亦谓之建櫜。(庄十年。)何必上下韬之。然后方可为櫜哉。櫜者。包裹之意。
  冒者。何也。所以掩形也。自袭以至小敛。不设冒则形。是以袭而后设冒也。(杂记。)
 郑曰。设冒者。为其形人将恶之也。〇孔曰。至小敛之前。则以衣总覆于冒上。皇氏云。大敛脱冒。未之闻也。〇镛案冒者。是袭之后。敛之前。暂用掩形者。非遂以送终也。盖当小敛之时。不去此冒。则祭服散衣之属。都无所施。其去冒。可知也。丧大记曰。小敛以往。用夷衾则小敛。已去冒矣。皇氏云。大敛脱冒。不亦谬乎。〇又按王制曰。绞紟衾冒。死而后制。古礼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0L 页
之必用冒。如是也。然唐宋以来。莫之用冒。朱子不采。盖其制非古也。(丘氏云。今世用冒于小敛。非是。)康成注解多未允。则汉之时。亦不用冒矣。丧礼繁简。古今多变。仍依家礼。宜不设冒。

  {上庚六。}缁带(士丧礼。)
 郑曰。黑缯之带。〇贾曰。上陈三服。同用一带者。以士唯此一带而已。玉藻云。士练带缁辟。(读作裨。)是黑缯据裨者而言也。(谓以黑缯为缘饰。)〇镛案杂记曰。率带诸侯大夫。皆五采。士二采。(郑云。此袭尸之大带也。)又曰。公袭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郑云。朱绿带者。袭衣之带。饰之杂以朱绿。异于生也。此带亦以素为之。)玉藻曰。杂带。君朱绿。大夫玄华。(郑云。君裨带。上以朱。下以绿。大夫裨垂。外以玄。内以黄。)参考诸文。袭有二带。大带一也。杂带一也。大带者。用素练为质。其义如大㚠之谓大也。杂带者。杂之以组绘。若所云率带朱绿带者是也。乃郑既以率带为大带。又以朱绿带为素质之带。则模糊鹘突。眩幻黑白。无一而当乎理也。于是乎孔贾之徒。又从而交乱其说。而大带杂带。俱不可问矣。士丧礼止用大带。而大带之制。详见玉藻。
 《书仪》结大带(家礼云。设袭床。先置大带。)
  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下辟。(已下玉藻文。)
 素。白缯也。练。白缯之湅熟者也。辟。读作裨。(郑氏云。)辟垂者。缘其绅也。(玉藻云。绅垂。)率。繂也。襵。合之谓也。率下辟者。只饰其两合之边。而不饰其中屈之脊也。(带之则两合之边在下。)〇案上文云。天子素带朱里终辟。诸侯素带终辟。此公家之礼也。今不录。
 郑曰。大夫裨其纽及末。(孔云。大夫以玄华裨其身之两旁及屈垂者。)素带合素为之。士以下皆襌不合而繂积。又裨其末而已。(孔云。士用熟帛为带。其带用襌帛。两边繂而已。繂。谓缏缉也。下裨者。士带必反屈向上。又垂而下。士则用缁。唯裨向下一垂者。)〇镛案垂者。绅也。纽可云垂乎。纽也者。结也。其形如衣系之作纽。故亦名为纽。(又如印鼻之谓钮。)郑之云裨其纽者。不亦非理乎。孔又云。裨其身之两旁。则是亦王公之终辟也。且所云屈垂者。何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1H 页
物也。屈者为纽。垂者为绅。而依违周章。两无所当矣。又所云。采缯玄华者。杂带之物也。(郑曰。以缯采饰其侧。)大带而有是乎。大带之饰。玄缁而已。据杂记。大带朱绿带。明有二带。今以朱绿玄华。为大带之饰可乎。〇又按襌帛。不可以为带也。士虽卑襌乎哉。且郑下注云。士带之辟。内外皆缁。此云襌帛。已矛盾矣。孔于杂记率带之疏曰。率但襵帛边。而熨杀之。不加箴功。(箴针也。)盖以经文云凡带有率无箴功也。(本篇文。)今云繂。谓缏缉也。其说之不顾前后。胡至此也。且唯绅垂之止于一条。尊卑之带皆然也。今云唯裨一垂。将士之带。有双垂乎。(下云。绅韠结参齐绅。唯一条审矣。)率也者。襵合也。四寸之帛。屈之为二寸之博。则其两合者为率也。率下辟者。只饰其两合之边也。
  并纽。约用组三寸。长齐于带。
 并纽者。结也。弁(一作并)纽一名结。 所以合并带之两端。而结之为纽者也。约。束也。组。绦也。并纽。亦用缯帛为之。(童子锦为之。)其广三寸。其长三尺。与带齐也。带与并纽。皆广数寸。不便约束。故别用一条组束之也。
 郑曰。三寸。谓约带纽组之广也。(孔云。约者。谓以物穿纽。约结其带也。并。并也。天子以下。其所约之物。并用组为之。)〇镛案组系之属。只与绳条一般。安得有三寸之广。(组。如上幎目握手之有组系。)郑盖以组为并纽。故曰组广三寸。组长齐带。不亦谬乎。下文曰。童子锦绅并纽。并纽二字。本亦物名。(结之一名也。)孔氏以为天子以下。通结之辞。大误矣。盖此大带之广。至于四寸。自不能结之为纽。故别用三寸之帛。(广三寸。)为钮子出之于带上。(钮当胸。)垂其馀三尺之长。以与绅齐。而带与钮不相联属。故另用一条之组。(无寸尺)合带与钮而束之。此之谓约用组也。
  绅长。(句)制。(句)士三尺。有司二尺五寸。
 郑曰。绅带之垂者。有司府史之属。〇镛案制者。周典也。士三尺者。自天子达于士也。有司躬执事役。故带不可长。
  子游曰。参分带下。绅居二焉。绅韠结三齐。
 韠。蔽膝也。结。谓并纽之末也。〇孔曰。人长八尺。大带之下四尺五寸。分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1L 页
为三分。绅居二分焉。绅长三尺也。
 郑曰。结。约馀也。〇镛案约者。组也。郑说非矣。
  大夫大带四寸。杂带君朱绿。大夫玄华。
 杂带者。杂组采绘之带也。玄华。郑以为玄黄。
 郑曰。杂。犹饰也。〇镛案杂记曰。公袭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已见前。)大带与朱绿带。明是二带。今郑以杂为饰。(为大带之饰。)不亦谬乎。杂带者。杂记所谓率带也。据杂记。士有二采之杂带。而土(一作士)丧礼及玉藻。士无杂带。其记者异也。今朝祭之服。有杂组小带。谓之주-D003带。
  士缁辟二寸。再缭四寸。
 此节还论大带之制。与上文大带四寸。相承也。士之大带。本广二寸。而绕腰再匝。亦为四寸。(孔云。士用单练广二寸。再度绕要亦四寸也。)然绅广不过二寸。或者双垂。其馀亦博四寸。与(古带无双垂。)缁辟者。率下辟也。
 郑曰。士裨垂之下。外内皆以缁。是谓缁带。〇镛案所言模糊。不可用也。
 
陈浩曰。大夫之带。惟缘其两耳及垂下之绅。(释大夫素带辟垂。)〇沙溪曰。用白缯广四寸夹缝之。其长围腰而结于前。再缭为两耳。垂其馀为绅。以黑缯。缘其绅表里各半寸。大夫则两耳。亦缘之。复以五采绦广三分。约其相结之处。长与绅齐。〇镛案带无两耳。设有两耳。意以弁(一作并)纽为两耳 只见辟垂二字。而知缘其两耳者。何术邪。陈说非矣。辟垂者。缘其绅而已。〇又按沙溪以再缭者为两耳。非也。带无两耳。设有两耳。再缭者。非两耳也。玉藻之再缭四寸者。再绕于腰。而其博成四寸。非成两耳也。两耳者。似指并纽。然并纽不可缘也。且云。五采绦。约其相结处。此因郑注而致误也。〇总之大带之制。用练帛。(或云士练布。)博四寸。(或云士二寸。)围腰一匝。(或云士再匝。)绅长三尺。(绅一条。)大夫用玄帛缘其绅。(两旁各半寸。)士用缁。缘其围之下畔。(不缘绅。)如斯而已。于是用并纽。与绅垂之。别用组一条。合而束之。〇又按荀子曰。脱亵衣袭三称。搢绅而无絇带。絇也者。纽也。即死者之带。不设并纽。但用一条之组。(即小系。)结其围而垂其绅尔。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2H 页
{上子四。}设韐带(士丧礼。)
 贾曰。生时。缁带以束衣。革带以佩韨玉之等。死亦备此二带。杂记云。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郑云。朱绿带。袭衣之带。)朱绿。是束衣之带。士大夫亦有之。此不言。文不具也。〇镛案郑以朱绿。为大带之饰。不亦谬乎。(郑以杂为饰。)朱绿之别有带。贾氏亦知之矣。

  {上庚六。}韎韐(士丧礼。)
 韐。蔽膝也。〇贾曰。韎者。以韎草染之。取其赤韐者。合韦为之。故名韎韐也。祭服谓之韨。他服谓之韠。士冠礼玄端爵韠。皮弁素韠。爵弁服韎韐。今三服。共设韎韐。〇镛案士冠之注云。韎韐合韦为之染以茅蒐。因以名焉。今齐人名茜为韎韐。(疏尔雅云。茹芦茅蒐一名茜。)又玉藻云。一命韫韨。(彼注云。韫赤黄之间色。)今郑注。以韎韐为韫韨。盖以其色相近也。但骨角皮革之属。不以袭尸。今此韎韐。当用布帛为之。不得用韦也。
  
韠。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玉藻。)
 韠。亦蔽膝也。颈与肩。皆其彄子。所以贯革带者也。颈当中央。肩当两角。(郑氏云。)中央者。博五寸。两角者。博二寸也。革带之博二寸。则颈与肩之崇。亦二寸。(可以容其贯。)
  天子直。公侯前后方。大夫前方后挫角。士前后正。(玉藻。)
 天子之韠。上广亦二尺。故四角皆直也。公侯以下。皆上广一尺。无所挫杀。则虽不直角。犹为方形。故曰公侯前后方也。后挫角者。圆杀其上角也。前后正者。上下皆挫角。其形均正也。韠以下为前。以上为后者。(郑氏云。)人坐而韠布地。则下者在前也。
 郑曰。四角直无圆杀。(句)前后方杀四角。使之方也。后挫角圆其上角也。前后正。士贱与君同。不嫌也。所杀者。去上下各五寸。(孔云。杂记云韠会去上五寸。是去上五寸。又云。纰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是去下五寸。)〇镛案杀四角使之方。何谓也。杀则不方。其义非也。士贱与君同。何谓也。贱不嫌贵。则将衮冕。其义非也。(如君沐粱。士沐粱之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2L 页
类。不宜谬引。)去上下各五寸。何谓也。直杀五寸。则斜入者亦当五寸。上下皆成尖头。五寸之颈。四寸之肩。(两肩合四寸。)将于何著之也。其义非也。挫角者。微挫其锐角而已。宜不至于五寸也。
  韠长三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会去上五寸。纰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纯以素。紃以五采。(杂记。)
 会。领缝也。(通作襘。)旁缘曰纰。下缘曰纯。(郑氏云。)紃。组也。谓以五采之线。施于诸缝中。若组紃然也。爵韦。雀头色之韦也。纰六寸者。中执之表里各三寸也。(郑氏云。)上下各去五寸者。上以为领。下以为裔。中央二尺之长以为正也。〇案今俗朝祭之服。虽有蔽膝。其制与玉藻杂记之文。全不相合。凡士大夫之丧。袭用朝祭之服者。宜考二记之文。详正其制。(玉藻又云。君朱韠。大夫素韠。士爵韦。)〇又按古者。席地而坐。以临俎豆。故设蔽膝。以备濡渍。内则子事父母。亦端韠绅搢笏。今人平居无韠。死安设之。唯用弁服者。用韨。

  
{上庚六。}竹笏。(士丧礼。)
 士竹笏。本象。(玉藻文。)而骨角之属。不以袭尸。今用竹笏。不宜本象也。
  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句)本象可也。(玉藻)
 鱼须。鲸须也。(庾氏云。以鲛鱼须饰竹以成文。)本象者。以象为柢也。(笏之下为本。)可也者。许用之辞。
 崔云。须音班。(见孔疏。)〇孔曰。士以竹。为本质。以象牙。饰其边也。〇镛案古者。远方之物。毕至中国。朝士得用鱼须。崔说非也。且如孔说。则士竹本为句。亦非也。
  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玉藻。)
 天子之笏。通身皆博三寸。方正不杀。(见下文。)中博三寸者。据诸侯以下也。诸侯从中以上。稍稍渐杀。至上首削去者。为半寸。(左右各削半半寸。)其馀者。为二寸半。(去六分之一。)此所谓六分而去一也。大夫以下。从中渐杀。上下皆然。(上下皆六分去一。)此所谓前诎后诎也。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3H 页
孔曰。天子、诸侯。上首广二寸半。大夫、士。下首广二寸半。(陈浩亦从之。)〇镛案天子之笏。何所诎而上杀。大夫之笏。又何敢只杀其下乎。其说非也。(义见下。)郑氏又引考工记玉人葵首之文。葵首者。圭也。圭者。信玉也。笏者。手版也。圭笏。岂一物乎。
  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也。诸侯荼前诎后直。让于天子也。大夫前诎后诎。无所不让也。
 珽。直也。(如脯直曰脡。)春秋传曰。衮冕黻珽。(玉笏也。)荼。舒也。(郑云。舒懦者所畏在前。)荀子曰。诸侯御荼。(注云。荼。玉之上圆下方者。)诎。圆杀也。笏以上为前下为后者。置笏而书。则上者在前也。中博四寸。前后自此分也。〇案此文。孔氏天子上杀。大夫下杀之说。非矣。

  {上庚七。}夏葛屦。冬白屦。皆繶。(句)缁絇纯。(句)组綦系于踵。(士丧礼。)
 葛屦以葛织布而为屦也。白屦。以白缯为之也。繶。缝中紃也。(贾云繶。谓绦在牙底相接之缝中。)絇。在屦鼻。所以拘止之。以为行戒者也。(士冠注云。絇之言。拘也。以为行戒。状如刀衣鼻。在屦头。)纯。屦口之缘也。士冠礼曰。纯博寸。(广一寸。)綦屦系也。踵屦之踵也。(当足之后骨。)〇案葛屦。当是葛布为之。故得有繶纯之饰。与今之葛皮屦。不同。
 郑曰。冬皮屦。变言白者。明夏时用葛。亦白也。(贾云。士冠礼冬用皮屦。)此皮弁之屦。(士冠礼皮弁白屦。)綦。所以拘止屦也。〇贾曰。士冠礼三服。各自用屦。(爵弁。用纁屦。素积白屦。玄端黑屦。)今三服相参带用玄端。屦用皮弁。韎韐用爵弁。各用其一。以当三服而已。綦当属于跟后。以两端向前。与絇。相连于脚跗踵足之上。合结之名。为系于踵也。〇镛案齿革骨角之属。不以敛尸。盖以禽兽之体。不宜同藏也。故笄宜骨角。今用桑。瑱宜骨角。今用纩。决宜骨角。今用棘。极以朱韦。今用纩。笏以象牙。今用竹。古礼之近情如是也。故冬用皮屦而改之为白。白者。帛也。(玉藻大白之冠。作大帛。)乃郑解之为互文。而令用皮屦。皮可同藏乎。失之远矣。且葛布本白。无用再明也。〇又按綦者。屦系也。内则曰。屦著綦。(注。亦训綦为絇大误矣。)庄子曰。正緳系綦。(注曰。屦系也。)朱子曰。綦。鞋口带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3L 页
也。缀之于上如假带。(带。系也。)乃郑解之为拘止之物。则是鼻絇之外。又一絇矣。混綦絇而为一。其义不乱乎。絇也者。句也。(周礼屦人絇作句。)其形如钩。故谓之絇也。(贾云。以绦为鼻。所以受穿贯。)礼所云童子不絇。丧屦不絇。去国不絇者。即此之谓。(人臣去国。著鞮屦。即无絇者。)而今以混之于綦系。可乎。〇又按士冠礼三服。通用缁带。而玄端却用爵韠。今贾云。带用玄端。韠用爵弁。其说似巧。而实舛矣。〇又按系于踵者。系于屦踵也。贾氏预言结綦之法。非矣。
  乃屦綦结于跗连絇。(士丧礼)
 跗。足上也。(足之背。)〇郑曰。絇在屦头。以馀组。连之止足坼也。〇贾曰。絇有孔。得穿系于中而过者也。屦系既结。有馀组穿连两屦之絇。使两足不相离也。〇镛案设握以连捥。穿絇以连足。其义一也。生人之法。綦在屦口。(两旁各一系。)袭尸之法。綦在屦踵。(一屦。只一系。)左屦之系尾向右去。右屦之系尾向左去。相遇于足背之上而结之。以其馀组。又各分出。各穿屦鼻。(谓左组穿二絇而右。右组穿二絇而左。)然后却反而结于絇上。则两絇相连。而足不离开矣。注疏之义。亦然。(连腕连絇两连字相照。)
 沙溪曰。以系穿于絇中。结于足背。又以馀组合系两足。使不得相离。〇镛案经文。先结跗而次连絇。沙溪先穿絇而后结跗。恐失照检。且以馀组。合系两足。则经文所无。不可遵也。夫设握以连手。穿絇以连足。其义委曲宛转。恻怛周详。直以组綦。合系两足则不可矣。
 《备要》履二。用黑䌷糊纸为之。用二白带。(或用组。)长二尺馀。横缀于履跟。又于履头。以绦为絇。以受穿贯。〇镛案经用白屦。此用黑䌷为履。恐非古制。
深衣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已下深衣文。)
 古礼深衣。不以袭尸。其用袭尸。自司马温公始也。书仪曰。乃袭深衣。家礼因之。〇短毋见肤。则足不露跗也。长毋被土。则裔不曳地也。长短随人。尺寸无定也。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4H 页
续衽钩边。要缝半下。
 续。继也。衽。襟交也。(许慎云。)深衣之制。蔽体欲深。故别用布裁之为衽。续之于两衿。此所谓续衽也。钩者。袧也。袧者。襞积也。钩边者。谓边二幅襞积也。(详见下。)要缝。谓衣与裳相连之缝也。(要腰通。)裳一幅上头之广。为六寸。下裔之广。为一尺二寸。此所谓要缝半下也。(义详下。)
 郑曰。衽在裳旁者也。(孔云。凡深衣之裳。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皆似小要之衽。是前后左右皆有衽也。今云衽当旁者。谓所续之衽。当身之一旁。非谓馀衽悉当旁。)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孔云。丧服其裳前三幅。后四幅。各自为之不相连也。今深衣裳。一旁则连之相著。一旁则有曲裾掩之。与相连无异也。)钩边。若今曲裾也。(孔云。今朝服之曲裾。)〇杨复曰。家礼续衽之制。两广头向上。与丧服之衽相类。此为可疑。先生晚岁所服深衣。去曲裾之制而不用。盖有深意。〇蔡渊曰。司马公属衽钩边之制。不得古意。先生病之。谓属衽钩边。非有别布一幅。裁之如钩而缀于裳旁也。〇家礼衣图云。既合缝了。又再覆缝了。方便于著。以合缝者。为续衽。覆缝为钩边。〇镛案衽之训。有三衣襟一也。(襟仝衿交衽也。)卧席一也。内则云。将衽奉席。士礼云。设床第(一作第)衽。 棺之小要一也。(大记云。君三衽。又云。士殡见衽。)而郑氏于丧服之衽注之曰。衽。所以掩裳际也。于深衣之注之曰。衽。在裳旁者也。此求之尔雅、说文诸小学家而不得其训者也。论语之云左衽。礼记之云上衽。楚词之云敷衽。史记之云敛衽。皆衣衽之谓。未闻其在裳旁而掩裳际也。丧服遵郑氏之说。则对襟不相掩。而衰不当心矣。深衣遵郑氏之说。则钩喙缀于裳。而近于服妖矣。(朱子曰。人自为制。近于服妖。)而信斋奉注为经。何哉。〇许氏说文曰。衽。衿交也。以垂之当胸。谓之襟。以两相交掩。谓之衽。古者衣制。但用二幅之广。垂之为襟。而略相交。掩其蔽体浅也。今深衣之制。蔽体欲深。(孔氏云。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故别用布裁之为衽。续之为两衿。此所谓续衽也。若乃郑氏之必谓之衽在裳旁者。以玉藻衽当旁一语也。然衽当旁之义。朱子自有正解。世莫之察也。朱子于方领之解曰。两襟相掩。衽在腋下。唯此八字。赫赫煌煌。著之家礼。衽之为襟。朱子早已言之。后之释衽者。何不求之于腋下。(若不属衽。则衽必当胸。)而若索之于裳旁乎。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4L 页
惑之甚矣。〇又按钩者。袧也。袧者。襞积也。屈之为钮。其形为句。故在金为钩。在脯为胊。在丝为絇。在衣为袧。其义一也。丧服记曰。裳幅三袧。三袧者。每幅三襞也。边者。侧也。钩边者。谓边侧二幅襞积也。盖司上古衣裳有一定不易之制。前三幅后四幅者。裳之本制也。深衣之裳。虽以十二幅。应十二月之数。而前三后四之制。仍然无改。何者。前有六幅。而两衿相掩。则只三幅著外。非所谓前三乎。后有六幅。而边二幅。入于两腋之下。非所谓后四乎。而此二幅。若与他幅无别。则前三后四之制。犹患不明。而抑衣之两腋太阔。不成制度。故特为之襞积焉。此所谓钩边也。又安用合缝覆缝哉。(今之直领。亦只于两腋下有袧。必其制有由来矣。)
 郑曰。三分要中。减一以益下。(孔云。裳之一幅。分为二幅。凡布广二尺二寸。四寸为纵。一尺八寸在三分之一。分为六寸。减此六寸。以益于下。是下二幅有二尺四寸。上二幅有一尺二寸。故云三分要中。减一以益下。)〇镛案一幅上头之广为六寸。故腰围为七尺二寸。然两襟相掩。则外襟三幅之广一尺八寸。不在算矣。即腰围不过为五尺四寸。若边二幅为袧。则又减五六寸。正合中人腰围之度。可见不悖于古制也。(温公石刻本。周尺太短。今用沙溪本周尺。盖此本正合指寸之度。意与古合。)虽然。必欲以古布一幅。为裳二幅则其上头之广。不过五寸。何者。二幅针缝之费。不下二寸。(二幅两边。各半寸。)则一幅下头之广。不过一尺矣。上头之广。岂非五寸乎。郑孔之法。盖欲斜裁布幅。颠倒用之。(上下交互之。)若然。其上下裁制。不能端正。不可遵也。且人之腰围。大小不同。何得以六寸为定法哉。今拟裁衣之日。先度本人腰围。得其尺寸。于是八分其围。以其七分。为前三后四。(前六幅以三幅计。)以其一分。为边侧之二幅。(襞积故减半。)于是乎衣成也。假如腰围四尺八寸。每幅上头之广。当为六寸。(六八四十八。)若其腰围。止于四尺。每幅上头之广。当为五寸。(五八则四十。)岂可一定哉。(若其腰围为四尺四寸。每幅上头之广。当为五寸五分。)故经文不言尺寸。但云要缝半下。〇又按衣图。后六幅全展在后面。前六幅相叠作三幅。幅之为六寸既均。而后幅倍前。不成制矣。边二幅之入于腋下而襞之为袧。无可疑也。(前三幅为一尺八寸。边二幅襞之。各作三寸之广。而左右夹之。则前三幅。亦得四幅之广。前后均平也。)若乃上衣之要缝。并属衽计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5H 页
之。亦准裳要之度。(边二幅袧之。则当减五六寸。)馀者割之为袼。而属幅以为袂也。
  袼之高下。可以连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
 袼。衣袂。当腋之缝也。已高则窄。无以运其肘而穿之。已下则著身不能紧密。故仅可以运肘也。肘。手腕之节也。衣广二尺。(只据右一边言之。)袂广二尺。(古布二尺二寸。除边幅二寸。)则自袼以往。袂之长。例不满三尺。(衣广二尺。其入袂界者。不满一尺。)无以掩手。故袂有续幅。(义见下。)可以掩手。掩手之馀。反屈之。能至于臂之寸节则善矣。(徐锴曰。肘寸口手腕动脉处。)
 郑曰。袂属幅于衣诎而至肘。(孔云。袂长二尺二寸。并缘寸半。为二尺三寸半。故反诎其袂。得及于肘。)臂骨上下。各尺二寸。〇陈浩曰。衣两腋之馀。续以二尺二寸之袖。则仅足齐手。无馀可反屈也。曰反屈及肘。则接袖初不以一幅为拘矣。〇镛案袂属幅者。谓原袂一幅之外。再续半幅也。郑以袂属于衣。谓之属幅。不亦谬乎。且所云缘广寸半者。谓于袂口白布之上。纯以青缋者。寸半也。孔以此寸半。欲增袂长。不亦谬乎。苟如孔说。此缘空也。岂缘袂乎。陈说是也。(陈云。凡经言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及袼可运肘。袂反及肘。皆以人身为度。而不言尺寸者。良以尺度布幅有古今之异。而人身亦有大小长短之殊故也。)〇又按肘者。手寸也。郑以为臂之中节。亦非矣。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句)纯、边广各寸半。
 纯。缘饰也。边。谓边侧及边裔也。〇案生为孤子。则虽纯以素。死而袭尸。青绘无不可也。
  深衣三袪。缝齐倍要。衽当旁。(已下玉藻文。)
 郑曰。三袪者。谓要中之数也。袪尺二寸。围之为二尺四寸。三之七尺二寸。〇齐。裳下际也。缝齐倍要。即所云要缝半下也。衽。衣之襟交也。他服。两襟之交。或当心胸。而深衣。蔽体欲深。续衽颇广。(义见前。)交衽之末。至于腋下。此所谓衽当旁也。(孔云。齐广一丈四尺四寸。要广七尺二寸。)
 郑曰。衽。谓裳幅所交裂也。凡衽者。或杀而下。或杀而上。是以小要取名焉。(皇氏云。或杀而下。谓丧服之衽。狭头在下。或杀而下。谓深衣之衽。狭头在上。)〇孔曰。衽。谓裳之交接之处。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5L 页
当身之畔。〇镛案或杀而下。则是丰颊。非小腰也。或杀而上。则是尖头。非小腰也。小腰之名。其副实乎。况郑前以衽。谓在裳旁。(深衣注。)今以衽为十二幅之通称。其有定见乎。
  袂。可以回肘。长中。继掩尺。
 回肘。谓反诎之及肘也。(回。反也。)中。袂之中幅也。衣馀之过肩者。为袂上。(袂之始。)中一幅二尺。为袂中。(除边幅二寸。)续幅之为袖口者。为袂末。(即半幅之续。)三段之中。中幅最长。故曰长中也。继掩尺。谓继幅之掩手者。其长一尺也。
 郑曰。长衣中衣。则继袂掩一尺。若今褒袖矣。(孔云。幅广二尺二寸。以半幅。继续袂口。掩馀一尺。)深衣。则缘而已。〇孔曰。长中。制同而名异者。里著之则曰中衣。露著之则曰长衣。故郑注素纰曰长衣。有表谓之中衣。(深衣目录注。)〇镛案长衣之名。见于聘礼。(又杂记云。史练冠长衣。)中衣之名。见于郊特牲。然长衣中衣之谓之长中。非古文之体裁也。爵弁皮弁。可云爵皮乎。古文无此法也。且云中衣在里。(有表衣。)而其袂反长。(继一尺。)深衣在上。(朝玄端夕深衣。则深衣上服也。)而其袂却短。(缘而已。)有是理乎。且云在里曰中衣。在表曰长衣。则何如而后。又名深衣乎。不在于表。则必在于里。深衣之名。将无时而得立矣。郑说而可遵乎。
  袷二寸。袪尺二寸。缘广寸半。
 袷二寸。谓曲领之缀于外者。其博二寸也。袪。袂口也。袂末圜杀。(经云。袂圜以应规。)其口之不缝合者。其长一尺二寸也。(围之为二尺四寸。)〇郑曰。袷。交领也。古者方领。如今小儿衣领。(曲袷如矩注。)〇孔曰。汉时。领皆向下交垂。似今拥咽。但方折之也。〇镛案我邦衣领之上。别缀方领。(俗名曰冬丁。)曲袷之制。不过如此。而其博为二寸也。但我邦之俗。领末圜杀。(唯妇人方截之。)深衣之领。虽本领。不宜圆杀也。
  以帛里布。非礼也。
 郑曰。冕服。丝衣也。(谓缯帛。)中衣用素。(白缯也。)皮弁服朝服。玄端麻衣也。中衣用布。〇镛案古者。唯用缯布二物。退溪答禹性传之问。许用棉布。亦时义也。或曰。苧布。亦可用。〇总之。深衣之以袭尸。非古也。古用爵弁。今之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6H 页
祭服是也。(皆玄衣纁裳。)古用皮弁。今之浅淡服近之也。(皮弁者。白衣素裳。)古用玄端。(即缘衣。)今之黑团领近之也。(黑衣裳。)大夫朝士之丧。宜用此等朝祭之服。(虽红团领绿团领。亦可用。)以遵圣经。奚必别创新法。令用深衣哉。国制。进士(太学生。)亦服襕衫。生而服之。死可袭也。书吏宜用团领。(朱色者。)乡吏宜用直领。(青色者。)儒生宜用道袍。(青或白。)凡平日之所自以为上服者。皆可用之。唯处士好古者。宜用深衣。(深衣无贵贱。)陈龙正谓虽有爵者。止用深衣。其说未允。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六卷○丧礼四笺(卷六)
 丧具订(三)
  
(幅巾附)
  缁纚。广终幅长六尺。(士冠礼。)
 郑曰。纚。今之帻梁也。纚一幅。长六尺。足以韬发而结之矣。〇镛案蔡邕独断云。汉元帝额有壮发。服卷帻以掩之。纚亦自额前。裹发而结于脑后。则纚与帻。实相类也。(后汉舆服志。法冠高五寸。以纚为展筒。注云。通俗文。帻里曰纚。)汉魏以来。谓之幅巾。其实纚与帻。皆一幅之巾。幅巾者。纚帻之变名也。其用袭尸。自汉代而已然也。
 《后汉书张奂传》奂遗命曰。(光和四年卒。)措尸灵床。幅巾而已。〇《周磐传》磐遗令曰。濯衣幅巾。〇《南史》梁孙谦遗命曰。幅巾就葬。〇沈麟士遗令曰。单衣幅巾。〇《温公书仪》加幅巾。(注云。幅巾。所以代掩也。其制如今之煖帽。)《家礼》幅巾一。〇陈龙正曰。虽有爵者。止用幅巾。〇木斋(李森焕。)曰。幅巾。一幅之巾也。上古贱隶。不得冠饰。以一幅裹发。而幅广二尺二寸。若舒以裹之。则亦岌岌高哉。其势必绉蹙重叠。然后方便于裹发。按士冠注。纚如今帻梁。纚与帻。形制略同。而皆有梁。则其制可以想见。汉舆服志云。上古有冠无帻。秦加武将首饰为绛帻。后稍作颜题。续其颜却结之。施巾连题却覆之。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为之耳。崇其中为屋。向后施巾。注云横缝其前。名之曰颜。横缝其前为颜。而又高之则势必作㡇而已矣。其后历代因之。凡于巾帻。莫不有所谓高颜者。可按而知也。
 朱子家礼曰。用黑缯六尺许。中屈之。(补注云。当中屈摺为两叶。)右边就屈处。为横㡇。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6L 页
(大全云。刺一边作巾。额当中作㡇。〇补注云。摺作一小横㡇子。)左边反屈之。(大全云。循㡇中上。反屈之。〇补注云。又翻转。)自㡇左四五寸间。斜缝向左。圆曲而下。遂循左边。至于两末复反。(大全云。当幅之中。斜缝向后。去其一角而复反之。〇补注云。又翻转。)所缝馀缯。使之向里。以㡇当额前。(大全云。使巾顶正圆。)裹之至两鬓旁。各缀一带广二寸长尺。自巾外过顶后。相结而垂之。(大全云。系其带于脑后。馀者垂之。)〇镛案用黑缯六尺者。士冠礼纚长本六尺也。中摺之。其右者。为上为前。其左者。为垂为后。其云左右者。聊以立名也。尽三尺而㡇之。其㡇之崇不过乎一尺也。(补注云。一小横㡇子者。众袧之所积。名之曰㡇也。)反读作翻。表里之幻也。(凡再反。)斜缝者。合两叶而斜缝之线路如虹。至㡇尽处而止也。(将以纳头也。)虹路既成。又一翻转者。欲馀缯之纳里也。两末之间。或阔或狭。随人头之大小也。
 刘璋曰。(家礼补注文。)其作㡇子也。就右边屈处。用指提起少许摺向右。又提起少许摺向左。两相揍著。用线缀住而空其中间。以为㡇子。〇金沙溪曰。以大全及补注观之。既有巾额。又有㡇子明矣。国俗。直以巾额为㡇子。而至于当中。作㡇之制。弃而不用。是何制也。〇镛案此即竖㡇之所起也。刘氏㡇法。亦有所本。丧服注曰。袧者。谓辟两侧。空中央。(贾云。一幅凡三处屈之。辟两边相著。自然中央空矣。)丘琼山曰。其作㡇子也。于每幅上头。用指提起布少许。摺向右。又提起少许摺向左。两相凑著。用线缀住而空其中间。此盖郑玄之遗法也。裳幅之㡇。亦不当如是。况于幅巾乎。幅巾横㡇之文。昭载家礼。安得别作竖㡇。以遵郑玄之裳制哉。〇又按大全之文。刺一边作巾额者。谓左叶之末。㡇而缉之。(缉剪断之痕。)以作巾额也。(如今网巾之有匾子。)当中作㡇者。谓自额至顶之间。(左右叶之中脊为顶。)皆作㡇也。非谓当两旁之中。而别为之竖㡇也。巾之当额者为巾额。自额以上。为当之㡇。又何别求乎。今以大全。合家礼而观之。无少矛盾。而特因刘氏之说。乱于其间。去朱子横㡇之制。而别创缩缝之巾。不亦谬乎。备要有平铺作㡇图。横铺一幅。左旁书之曰。提起少许摺向右。右旁书之曰。提起少许摺向左。正中空而不㡇。此与家礼幅巾图。显相违背。不可用也。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7H 页
木斋曰。朱子与颜鲁子送幅巾书曰。去古益远。其制度之堇存可考者。独有此。远方士子。亦所罕见。人自为制。诡异不经。近于服妖。然则朱子必据古为制。而家礼云为横㡇。钟人杰家礼补注亦曰。横㡇。今之直㡇。未如何据也。家礼云。以㡇子当额前裹之。大全云。以额㡇当头前向后围裹。直㡇其能有围裹头额之广邪。家礼云。两鬓旁缀带。补注云。对两耳处。大全云。㡇旁三寸许。凡人两耳之广。大约广一尺二三寸许。则直㡇三寸许。恶能当鬓当耳耶。家礼幅巾图。分明有横㡇。而无直㡇痕。大全平铺作㡇图。亦作横㡇。终未见有直㡇样。则今之制。实与朱子违背矣。退溪曰。幅巾似僧巾。不可著。今以时行幅巾。较之僧巾。无一近似处。唯前作横㡇向后斜缝。至于两末一如古制。然后方与僧巾恰合。则退溪之时。犹皆横㡇。未知时行之制。果自何人创之也。
裹肚
 《书仪》置勒帛裹肚之类。〇《家礼》勒帛裹肚之类。随所用。〇《备要》裹肚一所以裹肚。〇镛案东人平居。无裹肚。死不必用。妇人则宜设。
勒帛
 《书仪》勒帛。〇《备要》勒帛一。所以束胫至膝。(问解云。以帛造行縢用之。)〇镛案平居。既著行縢。死亦可用勒帛裹肚之属。古礼今俗。俱无当。恐不必用。
 退溪曰。或云勒帛。即行縢。〇沙溪曰。向年见汉人。以布三四尺。裹足至膝。缚绕裤管。恐此即勒帛。〇镛案诗云。邪幅在股。亦勒帛之类也。
(袜附)
 《家礼》裤袜。随所用。〇《备要》裤袜。皆有絮。〇镛案内则曰。衣不帛襦裤。(急就篇注胫衣也。)赵朔之妻。置儿裤中。(史记赵世家。)韩昭侯藏其弊裤。(韩非子。)古者。未尝无裤也。而其用送终。三礼无文。盖以沐浴之后。即设明衣裳。以包裹尸体。随用三服。以为上服。虽欲用裤。亦无隙可插矣。古礼如此。而家礼既用之。不可废也。但不必著絮。〇又按士礼。有屦而无袜。古者去屦。谓之徒跣。(袜字从革。或是革为之。)或者。袜与屦。相连也。今宜用袜。亦不必著絮。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7L 页
妇人上服
  内子。以鞠衣褒衣素沙。下大夫以袒衣。其馀如士。(杂记。)
 郑曰。内子。卿之适妻也。(春秋传曰。晋赵姬请逆叔隗于狄。赵衰以为内子。而已下之是也。)〇鞠衣。衣色如菊花也。(周礼郑注。司服云衣色如曲尘。恐非也。)褒衣。褒赐所得之衣也。素沙。谓鞠衣褒衣。皆以素纱为里也。(沙纱通。)下大夫。谓下大夫之妻。袒。周礼作展。(通作𧝑褒。)丹縠之衣。(许慎云。)后妃之次服也。〇案此皆皋复所用之衣也。(郑氏云。)然士以爵弁服皋复。亦以爵弁服袭尸。则妇人之丧。其所用上服。仍是此服。但其制度。今不可详。〇又按其馀者。谓上服之外。凡杂服亵服也。贵贱皆同。故曰如士。
  世妇以袒衣。士妻以税衣。(丧大记。)
 世妇。大夫之适妻也。(犹适子之谓世子。)税衣。黑衣也。(见礼疏。)亦以素纱为里。(见礼疏。)〇案玉藻曰。王后袆衣。夫人揄狄。君命屈狄。再命鞠衣。一命袒衣。士褖衣。(君命者。子男也。再命者。卿也。一命者。大夫也。)王后则全用六服。(见周礼天官内司服。)而夫人以下。各以其次服。为上服也。(王后以揄狄。为次服。而夫人以为上服。)今其制度。虽不可详。要之鞠衣者。黄衣也。袒衣者。丹衣也。(玉藻疏。以为白衣。未必然也。)褖衣者。黑衣也。(郑云。黑衣裳赤缘。谓之褖衣。)今拟相臣正卿之妻。其袭备此三服。嘉善通政之妻。用丹衣黑衣。堂下官之妻。止用黑衣为上服。庶乎其近古也。三服。皆须以素纱为里。采缯。为缘也。〇又按郑于玉藻注曰。缘或作税。盖以杂记士妻用税衣。而玉藻士妻用缘衣。故税缘得相通也。(皆黑衣。)
  妇人复。不以袡。(丧大记。)
 郑曰。袡。嫁时上服。非事鬼神之衣。(孔云。绛襈衣下曰袡。)〇镛案士昏礼曰。女纯衣纁袡。立于房中。(郑云。袡缘也。)纯衣者。丝衣之玄者也。(郑云。丝衣亦玄矣。)黑衣而绛襈。(襈缘也)故曰纯衣纁袡也。虽然。袡之为制。必有别样。(王肃云。袡妇人蔽膝也。)
 杂记曰。子羔之袭也。茧衣裳与税衣纁袡为一。曾子曰。不袭妇服。〇郑曰。茧衣裳。若今大襡。(顾野王云。襡长襦也。刘熙云。襡属也。衣裳上下相连属也。〇说文云。襡短衣。其义非也。)表之以税衣。税衣若玄端。而连衣裳者也。大夫而以纁为缘。非也。唯妇人纁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8H 页
袡。〇镛案士丧礼袭用褖衣。(郑云。玄端服。)褖衣者。黑衣裳而赤缘也。(郑氏云。)税衣纁袡。亦只如此。(亦黑衣裳而赤缘。)而以为妇服者。其色虽同。必其制度有异也。
 《备要》女丧用圆衫。或盖头衣长袄子。〇镛案华氏礼云。妇人礼服。合用大衣霞帔。或用背子长袄。其云霞帔者。疑我邦之圆衫也。其云背子者。疑我邦之唐衣也。(前裾后裾不相连。)其云长袄者。疑我邦之盖头也。(前后裾相连。)古者。以裙为帔。(杨子方言说文。皆以裙为帔。)后世渐以褙子为帔。(玉篇释名。皆以为帔。在肩背。正字通。直以为褙子。)故南史任昉传。葛帔练裙。分为二服也。则所谓霞帔。亦背子之类。〇今圆衫。为嫁时之上服。然采缋芬杂。必非古制。且其宽阔太甚。宜仿其制而小之。卿妻。用黄色。大夫之妻。用赤色。士妻。用黑色。皆以素纱为里(一作裹)。如古制也。庶士庶人之妻。合用唐衣。唐衣如盖头。而两旁不与后裾相连。今俗再见舅姑。用此衣。
妇人中带
  {上壬八。}设明衣。妇人则设中带。(士丧记。)
 
郑曰。中带。若今之裈襂。〇镛案裈襂者。束裈之长带也。今俗妇人。亦有腰带。所以裹肚也。家礼裹肚之制。意亦相近。宜遵古礼。设于明衣之上。
妇人杂服(笄、带、掩、屦、襦、裙、裹裙、裤)
  {上壬四。}其母之丧。髺无笄。(士丧记。)
 《开元礼》妇人。加花钗。(大敛章。)《政和礼》内丧则具花钗。(大敛章。)〇镛案古礼男子。袭不用冠。惟明器有冠。见于荀子。(荀子曰。荐器则冠有鍪而毋纵。)妇人无笄。以象男子之无冠。虽大敛。庸得有冠乎。谬矣。
 《备要》妇人带。〇南溪曰。(朴世采。)士昏礼纯衣纁袡。周礼王后六服。皆不言带。自汉以后。始有妇人带制。至唐宋。转具大带革带。然终非经礼。〇镛案内则曰。女鞶丝。鞶者。易所云。鞶带也。(训为小囊者非也。)又内则妇事舅姑。笄总衣绅。注云。玄端绡衣之上。加绅带。士妻之服也。丧服妇人重腰。亦具绖带。则妇人之带。本亦经礼也。然其制。宜与男子不同。或用杂组之带。博止二寸。可也。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8L 页
沙溪曰。女丧宜用掩。〇镛案掩之为制。近于巾帼。所以云宜用也。
 《备要》女丧有䌽鞋则用之。〇镛案袭鞋。宜以缯纸缀成。勿用皮革糊糨。致生虫蛀也。其用充耳幎握。与男子同也。总之妇人之服。虽以圆衫唐衣之等。为其上服。若其亲身之衣。宜用短襦一二领。以当三领之数。又用裙子一事。(红蓝唯所尚。)以为下服里裙。用白苧布。(其制宜短小。)生时裤管太阔。死宜窄小。(制如男裤亦无妨。)其用汗衫单裤。以当明衣裳。宜与男子同也。
鬊爪囊
  君、大夫鬊爪。实于绿中。士埋之。(丧大记。)
 鬊。乱发也。沐浴之时。揃发断爪。此之谓鬊爪也。(非生时爪发。)绿。以绿缯为小囊也。(郑云。将实爪发。必为小囊盛之。)
 郑曰。绿当为角声之误也。角中。谓棺内四隅也。〇镛案角一音绿。汉有角甪里先生。绿之音角。未有据。且实于角中。天下无此文也。
  君里棺用朱。(句)绿用杂金鐕。大夫里棺用玄。(句)绿用牛骨鐕。士不绿。(丧大记。)
 
里棺。谓以缯帛。涂贴棺里也。绿。谓鬊爪囊也。鐕。钉也。君以金钉。大夫以骨钉。皆所以钉著绿囊于棺里也。士礼鬊爪。埋于坎。(上子八。)无所用绿。故曰士不绿。
 孔曰。以朱缯。贴四方。以绿缯。贴四角。大夫四面玄。四角绿。(又云。定本经中。绿字皆作琢。)士不绿者。悉用玄也。〇镛案郑以绿为角。孔又以朱绿玄绿为句。不亦谬乎。凡物之廉棱在外曰角。在内曰隅。(如室中宦奥。亦谓之隅。)棺内之谓之角。已不合理。又凡采色。尚朱玄而贱绿。(间色也。)士不许绿。又何义哉。非矣。
 《开元礼》须发爪。盛以小囊。纳于棺。〇《明会典》须爪。盛于小囊。〇《丘氏仪》实生时齿发及所剪爪于棺中四角。〇《备要》小囊五。以色䌷为之。四囊各书手足左右字以盛爪。一以盛头发。〇镛案宜用绿缯为四囊。一以盛发。一以盛落齿手爪足爪。各盛一囊。(左右不必分。)其无落齿者。仍用三囊。
饭巾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9H 页
{上己六。}布巾环幅不凿。(士丧礼。)
 环幅。方二尺也。不凿之义。见原编。
 《开元礼》帛巾一方尺八寸。〇《书仪》以巾覆面。〇《家礼》以幎巾覆面。〇《备要》幎巾用布方二尺。〇镛案当饭必发巾。则落米无以承也。敖继公曰。设巾者。虑孝子见亲之形变。而哀不能饭也。比郑义为长。〇又按郑玄谓大夫以上凿。开元礼。竟遵此义。凿巾而饭。幸赖温公、朱子得正其失而不凿也。(书仪家礼。并云举巾。)
沐浴巾(浴衣)
  {上庚十。}沐巾一。浴巾二。皆用绤于笲。浴衣于箧。(士丧礼。)
 义见原编
 《书仪》沐晞之以巾。浴拭之以二巾。(无浴衣。)《备要》沐巾一。浴巾二。皆用布一尺。(无浴衣。)〇镛案浴巾者。所以濡水而拭体也。浴衣者。所以晞挋也。唐宋礼。皆有浴衣。而自温公。始以浴巾晞挋。则浴之将以徒手也。于事不便。宜仿古礼。具浴巾二。浴衣一。沐巾一。其颒其浴。皆濡巾而拭之。(古云。上体下体者。即靧与浴也。)
米贝
  {上庚九。}贝三实于笲。稻米一豆。实于筐。(士丧礼。)
 《开元礼》饭用粱含用璧。(四品五品。用稷与碧。六品以下。粱与贝。)《政和礼》饭用稷。唅用璧。(六品已下。用粱与贝。)《书仪》饭用米。含用钱。(家礼同。)《丘氏仪》钱一文。(金珠亦可。)米二升。〇《备要》珠三。(金玉钱贝俱可。)〇镛案含之用钱自温公始也。尚书有玉食。春秋有璧。飧饭之用珠玉。必有所本。若金钱。恐不宜也。今俗用稻米蚌珠。自与古合。(五礼仪。士庶人许用珠。)
魂帛
 《五经异义》(许慎著。)大夫士无主。大夫束帛依神。士束茅为菆。(郑玄说同。)〇崔灵恩曰。大夫士无主。以币帛祔。(曲礼措之庙。立之主疏。)〇贾公彦曰。大夫士无木主。以币主其神。(士虞礼隮附之疏。)〇王廷相曰。魂帛依神。此郑氏之说。而温公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39L 页
因之也。士丧礼未有作主之文。郑氏因而疑其用币。(下卯九。)大不然矣。〇镛案曾子问曰。古者师行无迁主。则必以币帛皮圭。告于祖祢。遂奉以出。(既反敛币玉藏之。)郑玄忽执此文。遂谓士大夫。以帛依神。乃于士虞礼之注。有无主用币之说。遂为后世魂帛之所由起也。古者皮币。凡熊虎马牛之皮。无所不用。古人虽质朴。必不以皮币。依其祖祢之神也。则师行载币。本是贵命之义。(曹子问。末云贵命。)非所以依神也。郑氏之说而可用乎。
 《书仪》魂帛结白绢为之。设椸于尸南。覆以帕。置倚卓其前。置魂帛于上。(家礼同。)〇丘浚曰。近世行礼之家。有结帛为长条。而交互穿过。如世俗所谓同心结者。上出其首。旁出两耳。下垂其馀。为两足有肖人形。以此依神。似亦可取。(万斯大云。古人始死。刊木曰重。用以依神。后世以魂帛代重。其名不雅。温公止云用束帛。朱子云结白缉为之。今世所行仪节。所谓同心结者。有似人形。更鄙俚。不堪道矣。不得已从束帛。犹可也。)〇徐乾学曰。古礼无神帛之说。唐宋士大夫。守许郑之说。皆不敢立主。自程子定为木主之式。而朱子因之。则大夫士俱得用木主。既用木主。可以不用神帛矣。然神帛设于既虞之后。魂帛设于未葬之前。则朱子之魂帛。非即许郑之神帛也。倘谓魂帛所以代重而不可废。则古礼之废者多矣。何独重之一事。必须设一物以代之乎。〇镛案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也。象人且不可。况可以象亲如是乎。程子曰。一发不似。便是别人。况结帛为形。五官不具。而奉之为亲象可乎。况同心结者。男女相悦之表。其名亵矣。用之为依神之具可乎。总之三尺之铭。(广三寸)刊木以树之。而录其名氏。恰是主制。舍古人恰好之制。而纷纷创造。其法屡变。而反顾铭重之义。纯粹正大。卓然有不可及者者。주-D001真圣人之所为也。
 温公曰。士丧礼有重。开元礼及今国家。亦用之。士民之家。末(一作未)尝识也。皆用魂帛。魂帛亦主道也。礼大夫无主者。束帛依神。今且从俗。贵其简易。然世俗。或用冠帽衣屐装饰如人状。皆鄙俚不可从也。〇横渠曰。重。主道也。未葬。棺柩尚存。未可为主。故以重为主。今既设魂帛。又设重。是两主道也。〇镛案魂帛。非温公创为之也。是宋时习俗。而温公黾勉且从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40H 页
耳。只缘铭重失制。铭则高大而不伦。重则弇陋而罔状。故魂帛得而代之也。〇又按宋绍兴间。(三十一年。)礼部侍郎金安节等言。窃详神帛之制。虽不经见。盖复之遗意也。然古之复者。以衣。今用神帛招魂。(见文献通考。)据此知宋之魂帛。本用招魂而奉之为神也。尤与古远。
 《备要》白绢或苧布三四尺。以为魂帛。箱以盛之。白布帕以覆之。
小敛绞
  {上丑六。}绞横三缩一。广终幅。析其末。(士丧礼。)
 郑曰。绞。所以收束衣服。为坚急者也。缩。从也。横者三幅。从者一幅。析其末者。令可结也。(贾云。直言幅数。不言短长者。人有短长。取足而已。)〇镛案析其末者。裂之为二条也。
 郑曰。丧大记曰。绞一幅为三。〇镛案一幅为三者。大敛之绞也。郑不当引而引之。绞法乱矣。小敛之绞。析其末为二也。
  小敛布绞。缩者一横者三。(节)小敛大敛。结绞不纽。(丧大记。)
 
不纽之义。见原编。(上卯七。)〇孔曰。从者一幅。横者三幅。置于尸下。从者在横者之上。(节)屈衾裹之。然后以绞束之。不言长短者。取足而已。(案从者在内。横者在外。)
 郑曰。或曰缩者二。〇镛案小敛之时。尸体未及粗大。缩者一幅足矣。安所用二哉。或说非也。
 孔曰。每幅之末。析为三片。(陈浩亦云。析为三片。)〇镛案大记之云。一幅为三者。是大敛之绞也。今此小敛之绞。但当裂其末而为二。(析也者。分而为二之名。)郑乃引之。为小敛之绞。而孔氏从而顺之。则绞法乱矣。(贾氏之疏。则大小敛之绞。有分别。)聂氏图本。小敛之绞。皆析其末而为二。郑孔之误。聂亦知之矣。
 《书仪》绞以细布。或䌽为之。古者析其末。使可结。然布强而阔难结。不若于两端。各缀二绢带则紧急。〇《家礼》绞横三缩一。皆以细布或䌽。横者。取足以周身相结。纵者。取足以掩首至足而结于身中。〇《备要》用细布灰治者。或细棉布。(东布幅狭。必加半幅。联缝用之。)横者三幅。其长各四尺。(或三尺馀。)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40L 页
纵者一幅。其长十尺。(或九尺许。)随尸长短肥瘠裁定。每幅析其两端为三片。横者留中八寸馀。纵者留三分之二不析。(用布帛尺。)〇镛案二敛之绞。本用细布。(十五升。)细者。东布之幅。亦可以准古布之广。不必联幅。贫丧用衣少。布幅虽狭。恐亦可用。〇又按古法。小敛之绞虽析之为二。布幅既广。且遵注疏。析之为三。亦无不可。
  {上丑六。}凡绞紟用布。伦如朝服。(士丧记。)
 凡。谓小敛大敛也。伦。比也。(郑氏云。)〇贾曰。类如朝服者。杂记云。朝服十五升。(大记亦云。绞紟如朝服。)
 丘氏曰。绞用细棉布绢。亦可用。〇镛案用绢非也。
大敛绞
  大敛布绞。缩者三。横者五。(节)绞一幅为三不辟。(丧大记)
 郑曰。小敛之绞。广终幅。析其末以为坚之强也。大敛之绞。一幅三析。用之以为坚之急也。〇孔曰。缩者三。谓取布一幅。分裂之作三片。直用之三片。即共是一幅也。两头裂。中央不通。横者五。又取布二幅。分裂之作六片。而用五片。横之于缩下也。(绞一幅为三者。谓以一幅之布。分为三段也。)辟。擘也。小敛绞全幅。析裂其末为三。而大敛之绞既小。不复擘裂其末。(古字假借读辟为擘也。)〇镛案大敛则尸体尤益粗大。绞布之广。宜加于小敛。而反为七寸之广者。(一幅析为三。则各为七寸零。)以紟之在其内也。(详下紟。)三绞之间。(缩者三。)亦有空地。(不相连)尸体之粗大可知也。
 吴澄曰。横绞之五。通身裁开。缩绞之三。裁开其两端为三。中间当腰处。不剪破尔。〇退溪曰。本国布狭。则绞束相去之间。虽未连接。无害也。〇沙溪曰。幅狭则横者用三幅。每幅析为二。去一用五。纵者加半幅。(又曰。若不连幅。则大小敛绞布尺寸之数。皆不合制。连幅不犹愈于不中度乎。)〇镛案吴说大谬也。当腰之处不破则缩一而已。岂可曰缩者三乎。(经云缩者三。)苟如吴说。大敛之缩。与小敛之缩。毫无异矣。经云绞一幅为三。将何解之。〇又按古者。大敛用衣甚多。七寸之绞。列铺三条也。今人大敛初不用衣。虽以五寸之广。(东布狭者。广不过一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41H 页
尺五寸。分而三之。则三绞各广五寸。)列为三条。不患其狭。沙溪加半幅之论。恐未必然。横者宜遵沙溪。
 沙溪曰。横者二幅。其长围棺内。两端出外垂下。各至两旁之半而止。通身劈裂为六片。去其一用五。纵者一幅。其长从棺头围之。其端各跨棺足。棺木薄则布端相及。而止三分其长。留中一分。劈开其两端。各为三片。〇镛案此铺绞之法。乃铺之棺内。将以举尸纳棺而后。收其绞而结之也。士礼敛于席。朱子大敛。不用绞。既棺而绞。古无可据。不可从也。其劈之法。即孔氏之法也。(家礼大敛横绞。分作十五片。非也。)

  紟。五幅无紞。(丧大记。)
 郑曰。紟。单被也。(士礼注。)小敛无紟。(大记小敛布绞注。)紞。以组类缀之领侧。生时襌被有识。死者去之。(孔云。紞谓缘饰为识也。)
 皇氏曰。紟。襌被也。置绞束之下。拟用以举尸也。孝经云。衣衾而举之。(孔云。君衣百称。又通敛袭之衣。非单紟所能举。又孝经云。衾不云紟。皇说未善。)〇孔曰。紟举尸之襌被也。〇镛案紟入于绞束之中。非所以举尸也。小敛之绞。其广二尺有馀。故虽不用紟。而包括周密。大敛则用衣益多。非绞之所能包。故先用紟。次用绞以束之也。大敛之绞。宜益广大。而今反用七寸之广者。以紟之在其内也。皇氏之谬。孔既言之。而始违终遵。(从举尸之义。)执志不固。何哉。下文布绞紟衾衣。则紟在绞内。既已明甚。又按大记云。敛绞紟踊。(上卯八。)若是举尸之具。则不当与敛衣敛衾。同名为敛也。(刘熙释名云。已衣所以束之曰。绞紟。紟禁也。禁系之也。)〇又按孝经之文。非谓以衾而举尸也。举尸之法。华氏礼颇善。(华氏云。敛入之时。须备净巾三五条。络于身下。众手轻举而平稳移之可也。)
小敛衾
  {上丑七。}缁衾赪里无紞。(士丧记。)
 郑曰。紞。被识也。凡衾制同皆五幅。(贾云。衾是紟之类。故知亦五幅。)〇贾曰。生时有紞。记识前后。恐互换死者一定。故无紞。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41L 页
小敛。君锦衾。大夫缟衾。士缁衾。皆一。(丧大记。)
 缟。素帛也。皆一。为裹尸。不可多也。
  小敛。君、大夫、士。皆用复衣复衾。大敛。(节)君褶衣褶衾。大夫士犹小敛也。(丧大记。)
 复褶。皆袷也。有絮曰复。无絮曰褶。(郑云。褶。袷也。君去其著。)大敛。君用褶者。君用衣多。不欲加厚也。(郑云。君不尚多。谬也。)
 《家礼》小敛。衾用复者。〇镛案小敛。虽皆有絮。小敛贵在紧小。著绵宜薄。夏用袷衾亦善。
大敛衾(褥附)
  衾二。(士丧礼。)
 郑曰。衾二者。始死敛衾。 今又复制也。(案王制云。绞衾。死而后制。故郑云。今又复制。)
  大敛二衾。君、大夫、士一也。(丧大记。)
 郑曰。二衾者。或覆之。或荐之。〇镛案古者。用衣多。故至大敛。尸体粗大。五幅之衾。无以包裹。故用二衾交裹之也。〇大记复衾之文。见上。(小敛章。)
 《开元礼》大敛衾一。黄表素里。(《华氏礼》衾只用一。以棉布或绢。装绵在内。约阔六尺。长丈三四尺。)《家礼》衾用有绵者。〇《备要》衾二。并有絮。一以承藉。一以覆之。〇镛案后世之礼。大敛止用一衾。而衾又二幅。(今俗用蓝缯二幅。)谓之天衾。其用承藉者。制之如褥。(亦二幅。)谓之地褥。
 《丘氏仪》有褥。(《华氏礼》布褥一攀枝花或棉花装在内。不须用席。)《备要》褥用色缯有里。夹缝之。(长广。视棺内裁定。)用铺七星板者。席饰以色䌷。(广狭依褥。)以铺褥上。〇《星湖礼式》不用天衾地褥。〇镛案国子高之言曰。棺足以周身。凡棺内之物。岁久朽坏。弥多弥害。天衾地褥。虽于古礼有徵。不必用也。席又无据。
袍袄
  袍。必有表不襌。(丧大记。)
 袍制。见原编。(上丑八。)
 《开元礼》常服二称。(政和礼亦云。)《家礼》袍袄。随所用。〇备要袍袄。有絮。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42H 页
(又云。褡𧞤一即承团领者。)〇镛案古礼袍袄。始于小敛用之。唐宋以来。袭尸之时。公服止用一称。而加用常服二称。以当三称之数。(古礼用公服三称。)于是乎袍袄为袭尸之用矣。然子羔之袭用茧衣裳。(杂记文。)茧衣裳。亦袍袄之类。(郑氏云。)则虽非小敛。固用之矣。今拟袭尸之时。上服一领。(朝服或团领。)褡𧞤一领。(敞衣或白衫。)袍袄一领。(宜用小敞衣。)以当三领之数。至于短襦之属。决不可用。〇白衫者。即古朝祭服之中衣也。今用白苧布为之。用黑缯为缘。缘博寸半。盖古中衣之变制者。如四䙆衫而不辟裻。(谓背缝不坼。)四䙆衫者。如白衫而辟裻者也。(无缘饰。)不辟裻而旁坼者。儒生之所服也。(皆俗名敞衣。)其窄袖者。著在褡𧞤之内。(俗名小敞衣。)
小敛衣
  {上卯七。}布散衣祭服。祭服不倒。(士丧礼。)
  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丧大记。)
  非列采不入。絺绤纻不入。(丧大记。)
 
已上三节。义详原编。〇陈龙正曰。纻缎有胶有浆。能引蛀。必用洁布敝衣为是。(湛若水曰。纻绢入地。最耐久。切不宜用。棉布入地。不过一月即朽。)〇镛案地中之事。未可知。且遵经文。勿用絺纻可也。速朽则无妨。
 《书仪》上衣不倒。谓公服襕衫之类。〇《家礼》据死者所有之衣。随宜用之。〇《备要》散衣。用杂衣袍袄之属。上衣用团领直领之类。当暑亦用袍。〇镛案小敛之法。专藉倒衣。取方而止。不宜多用。或用上衣一领。亦以裹尸。不用穿袂也。
大敛衣
  小敛大夫士。皆用复衣。(节)大敛。君大夫士。祭服无算。君褶衣。大夫士犹小敛也。(丧大记。)
 复褶之义见前。(小敛衾。)馀见原编。(上午八申五。)〇案唐宋以来。大敛之礼废。故大敛之衣。无可考。
夷衾
  
第三集礼集第六卷○丧礼四笺 第 142L 页
{上寅十。}夷衾。馔于西坫南。(士丧礼。)
 夷。平也。凡衾。屈摺以包体。故皆用五幅。夷衾。上覆而已。无所屈摺。故得夷平之名也。〇郑曰。夷衾。覆尸之衾。〇贾曰。夷衾。本为覆尸覆柩。不用入棺。是以启殡覆柩。亦用之。
 贾曰。及入圹。虽不言用。又无彻文。当随柩入圹矣。〇镛案夷衾。入地先朽。反或污棺。不宜纳圹也。
  自小敛以往。用夷衾。夷衾质杀之裁。犹冒也。(丧大记。)
 冒之制见前。上缁下赪。宜仿而为之也。〇孔曰。夷衾上齐于手下三尺。所用缯色。如冒之质杀。但不为旁缀。
 孔曰。夷衾至大敛。当应总入衣内。并敛之。〇镛案启殡尚用夷衾。故既夕礼曰。商祝拂柩。幠用夷衾。 孔说非矣。
 《开元礼》覆以夷衾。(既小敛。)《家礼》覆柩以衣。(沙溪云。柩衣即夷衾。)〇镛案今之柩衣。皆用二幅之广。其长视棺。若于是用缁质赪杀之制。则斯夷衾也。

  {上卯十。}衽如初有枕。(士丧礼。)
 衽在两楹之间。则既小敛。奉尸侇堂之后。犹有枕矣。但至大敛入棺之时。无用枕之文。
 《华氏礼》有枕。(用员顶布袋。以细末香。装实在内。外以细布裹之。更用帛装薄绵而夹之。切勿用灰枕。)〇镛案虽欲用枕。宜小其样。略用木棉以充絮可也。华氏之法。太侈不可遵也。
补遗 网巾(当入幅巾下)
 《五礼仪》网巾代用皂罗。(退溪曰。以皂纻制用可也。)《备要》网巾。一黑缯为之。〇郑愚伏曰。(名经世。)西厓之丧。已用网巾。南中好礼家亦多用之。〇镛案今之网巾。在古纚也。古礼袭不用纚。以此推之。网巾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