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x 页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五卷○丧礼四笺(卷五)
 丧仪匡(十五)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1H 页
大祥一(冠服、居处、饮食。)
  {下酉三。}又期而大祥。曰荐此祥事。(士虞记。)
 又期。小祥之周月也。〇贾曰。变言祥者。亦是常事也。礼记云。丧事先远日。大祥之祭。乃从丧事下旬为之。(檀弓云。孔子既祥十日。而成笙歌。注云踰月也。)〇徐元文曰。练祥诸祭。皆仿特牲。唯祥无。无算爵。
  
{下酉四。}大祥吉服而筮尸。(丧服小记。)
 郑曰。凡变除者。必服其吉服。以即祭事。不以凶临吉也。〇孔曰。吉服朝服也。大祥之日。缟冠朝服。今于前日。豫服大祥之服。以临筮日。及筮尸视濯也。大祥则并去绖杖绳屦。故不云杖绖屦。〇镛案。特牲礼筮日之服。主人玄端。(筮尸同。)少牢礼筮日之服。主人朝服。(筮尸同。)大祥必朝服者。(小记文。)朝服用十五升布。(杂记文。)玄衣素裳。比之玄端则稍俭也。
 郑曰。间传曰。大祥素缟麻衣。(孔云。大祥之后。著麻衣。此云。吉服。非丧后之服。是朝服也。)〇镛案。方祭既祭。其服无二。注疏非也。详见下节。
  {下酉五。}祥主人之除也。于夕为期。服祥。因其故服。(杂记。)
 为期。请祭期也。(如请启期请祖期。)前一日之夕。朝服缟冠。(小记文。)以告祭期。因以此服。明日行祭。故曰因其故服。(孔云。祥祭前夕。豫告明日。祥祭之期。此时主人。即着朝服。谓缁衣素裳。其冠则缟冠也。至明旦祥时。主人因著其前夕。故朝服也。〇又云。卿大夫朝服而祭。少牢云。主人朝服是也。杂记端衰无等。则祥禫服尊卑上下无别。皆服此缁衣素裳也。)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1L 页
郑曰。至明日祥祭。亦朝服。始即吉正朝(一作祭)服也。(孔云。前练祭之时。不著祭服。于此祥时正著祭服。故云正祭服也。)〇镛案。练而功衰。犹是丧服。祥而朝服。乃用祭服也。(吉礼之所服。)卒哭受服。在既饯尸之后。(下寅四。)小祥除服。虽无正文。要与大祥同。前一日之夕。告期之时。已受功衰。下来(一作未)六。 其必前期。以除服者。以练祥。皆吉祥之事。不可以未变之服。将事于此礼也。脱要绖。去练冠。释功衰。解绳屦。去杖。去布带。(即绞带。)并在前一日之夕。(南齐书有司奏案礼。祥除。皆先于今夕易服。明旦乃设祭。比世服临然后改服。于礼为乖。)
 郑曰。祭犹缟冠。未纯吉也。既祭。乃服素缟麻衣。(孔云。祥祭夺情。故朝服缟冠祥祭。虽讫哀情。未忘其服稍重。故著缟冠素纰麻衣也。)〇镛案。朝服者。上衣也。祭服也。麻衣者。中衣也。燕服也。正祭之时。考其中衣。则未尝非麻衣也。燕居之时。藏其上衣。则未尝非朝服也。注疏。以朝服麻衣。别作变除之两层节级。有若康王之诰释冕而反丧服者然。此何礼也。变除之法。有进无退。既服玄衣。(即朝服。)又反而服麻衣。天下无此礼也。先王制礼。行道之人。皆弗忍也。苟以哀情。岂有既哉。小记之云朝服缟冠。主于祭服而言之。间传之云。素镐(一作缟)麻衣。主于燕服而言之。不可作两层用也。
  {下酉六。}除成丧者。其祭也。朝服缟冠。(丧服小记。〇上文云。除殇之丧者。其祭也必玄。)
 成丧。成人之丧也。(孔云。大夫朝服而祭。朝服者。玄冠缁衣素裳。是纯吉之祭服也。今不用玄冠而用缟冠。是未纯吉之祭服也。)
  {下酉七。}又期而大祥。素缟麻衣。(间传。)
 郑曰。素缟者。玉藻所云。缟冠素纰。既祥之冠。(纰者。缘饰也。)麻衣。十五升布深衣也。孔云。杂记云。朝服十五升大祥之祭。既著朝服。则大祥之后。麻衣粗细。当与朝服同。故知其(一作十)五升。 谓之麻者。纯用布。无采饰也。(孔云。有采饰则曰深衣。缘以素则曰长衣。缘以布则曰麻衣。)大祥。除衰杖。
 孔曰。大祥除脱。则素冠缟纰。身著朝服。祭讫之后。缟冠素纰。身著麻衣。(云哀情未除。更反微凶之服。)〇镛案。素冠缟纰。在古无据。唯桧风素缟(素冠)之诗。(小序云。刺不能三年也。)有素冠之名。然缟纰何据也。孔乃云。未祭而著素冠。既祭而著缟纰。此曲解也。
 玉藻曰。缟冠。玄武丁(一作子)姓之冠也。缟冠素纰。既祥之冠也。〇郑曰。父有丧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2H 页
服。子为之不纯吉也。(孔云。姓生也。孙是子之所生。)武。冠卷也。纰。缘边也。(孔云。缘冠两边及冠卷之下畔。)已祭而服之也。(孔云。缟是生绢。当祭之时。冠不素纰。既祭之后。微申哀情。故加以素纰也。〇又云。皇氏以为祭之时。素冠缟纰。祭之后缟冠素纰。不知何据。)〇陆佃曰。缟冠玄武。孙为祖既祥之冠也。期而服除矣。父之服。未除。不敢纯吉。(方悫云。冠用缟示祖亡也。武用玄示父存也。)〇镛案。既练而练冠。既祥而缟冠。一祭一冠而已。注疏必以方祭既祭。分为二节。不已烦乎。筮日告期之时。已自素纰。直至正祭之时。既祭之后。仍此一冠。孔之云先不纰而后加纰。皇之云先缟纰而后素纰。均之为曲解也。(孔于间传。疏竟从皇义。)丧冠练冠。皆无纰缘。至大祥。不可无饰。故素纰以为饰也。(纰读如裨冕之裨。)〇又按陈祥道礼书。子姓之冠。与既祥之冠。其制皆厌。(压)素纰者。又不緌。恐未必然。缟冠者。朝服之所同服。此吉冠之类也。况彼玄武者乎。虽素而纰之矣。其可以外縪而不緌乎。只宜缩缝之而已。(缟白缣也。素生帛。)
  {下酉八。}祥而缟。(檀弓。)
 郑曰。缟冠素纰也。
 
有子。盖既祥而丝屦组缨。(亦檀弓。)〇郑曰。讥其早也。礼既祥白屦无絇。(戴德丧服变除文)缟冠素纰。〇孔曰。丝屦组缨。禫后之服。既祥当用素缨。今用素组为缨故讥之。(玉藻云。玄冠綦组缨。此非綦组也。)士冠礼。冬皮屦。夏用葛。无云丝屦者。有子盖亦白屦以素丝。为繶纯也。〇镛案。组者。绦也。比缯帛为致也。丝屦者。帛屦也。诗帛衣谓之丝衣。
  {下酉九。}既祥。虽不当缟者。必缟然后反服。(杂记。〇章首。有子游曰三字。)
 不当缟者。有谓(谓有)他服未尽也。三年之除。其礼至重。既祥必缟。以表其除。然后乃反后丧之服也。
 郑曰。谓有以丧事赠赗来者。虽不及时。犹变服。服祥祭之服以受之。重其礼也。(卫将军文子是也。)反服反素缟麻衣也。〇孔曰。不当缟。谓来吊者不正当祥祭缟冠之时也。主人缟冠受吊。然后反服素缟麻衣也。(始吊者。虽禫后。犹练冠而受吊。将军文子之子是也。明此来者。前已来。今重至。故主人著缟冠也。)〇陆佃曰。此言亲丧虽既祥。犹有他丧未除。今以祥故无所不用缟。缟然后反他丧之丧。〇万斯同曰。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2L 页
大祥之时。止妻妾子女有服。其他期以下之亲。皆除之矣。当此祥祭。既来与祭。必易之以缟冠。事讫而后。反吉服。(孙为祖既除丧。犹服缟冠。玄武。以父服未终也。祥祭之时。必用缟冠可知矣。)〇镛案。郑孔之说。是缟然后反缟也。固不足辨。万氏之云诸亲皆缟者。亦似是而非。此经之义。当以陆农师为正。
 杂记曰。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反丧服。(郑云。除服。谓祥祭之服也。既祭。反服后死者之服。)虽诸父昆弟之丧。如当父母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服之服。卒事反丧服。(郑云。虽有亲之大丧。犹为轻服者除。)
  {下酉十。}弃杖者。断而弃之于隐者。(丧大记。)
 郑曰。杖尊为人得而亵之也。孔云。弃之。犹恐人亵慢。断之。不堪他用。弃于幽隐之虞(一作处)。使不秽污。
  {下戌一。}既祥黝垩。(丧大记。)
 郑曰。黝垩。垩室之饰也。地谓之黝。墙谓之垩。(尔雅释宫文。)黝垩。或为要期。〇孔曰。黝黑也。平治其地。令黑也。垩白也。新涂垩于墙壁。令白稍饰也。
  {下戌二。}又期而大祥。居复寝。(间传。)
 
寝。适寝也。三年之内。适寝为殡宫。今殡宫既彻。适子承家。入处此室。此室复为生人之居。故曰复寝也。〇案丧服传。既练而舍外寝。(下申六。)丧大记。吉祭而始复寝。此经云。大祥而居复寝。彼云外寝者。犹是中门之外垩室也。此经及大记所云者。内寝也。内寝者。适寝也。
  {下戌三。}祥而食肉。(节)始食肉者。先食乾肉。始饮酒者。先饮醴酒。(丧大记。)
 以渐也。(孔云。间传。文不同。盖记者异。大祥。既鼓琴。可以食乾肉矣。)
  {下戌四。}又期而大祥。有醯酱。(间传。)
 案间传之礼。每严于他经。当是士礼也。
  {下戌五。}三年之丧。祥而从政。(杂记。)
 注疏见前。(下午七。)
  {下戌六。}祥而外无哭者。禫而内无哭者。乐作矣故也。(丧大记。)
 郑曰。外无哭者。于门外不哭也。内无哭者。入门不哭也。禫踰月而可作乐。乐作。无哭者。(孔云。中门外。即垩室也。祥之日鼓素琴。禫已。县八音于庭。故不复哭也。二处两时。并有乐作也。隐义云。练后三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3H 页
日一哭于次。至大祥。则若有吊者。入即位哭。〇又云。檀弓云。踰月则其善是祥。踰月而可作乐也。恐禫字非也。)
  {下戌七。}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以节制者也。(丧服四制。)
 郑曰。鼓素琴。始存乐也。三年不为乐。乐必崩。〇陈浩曰。素琴。无漆饰也。〇镛案。古者。祥用筮日。非即忌日也。贤者过之。故立鼓琴之法。令有限节也。
 檀弓曰。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郑云。祥亦凶事。用远日十日。则踰月且异旬也。〇吴澄云。成者乐曲之一。终不成声。谓不终曲也。)〇子夏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而不和。弹之而不成声。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礼。而弗敢过也。子张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而和。弹之而成声。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至焉。(孔云。案家语及诗传。皆言子夏丧毕。夫子与琴。援琴而弦。衎衎而乐。闵子丧毕。夫子与琴。援琴而弦切切而哀。与此不同。当以家语及诗传为正。)〇鲁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夫子曰。由尔责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子路出。夫子曰。又多乎哉。踰月则其善也。(孔云。不讥琴而讥歌。琴以手。歌以气。手在外而歌在内。)
禫祭一(冠服、居处、饮食。)
  {下戌八。}中月而禫。(士虞记。〇古文禫为导。)
 郑曰。中。犹间也。禫。祭名也。与大祥间一月。自丧至此。凡二十七月。〇贾曰。吉事先近日。用上旬。行禫祭。(篇末吉祭疏。)〇镛案。禫者。覃也。覃之为言。延也及也。谓于终丧之后。更延日月。以及此祭也。
 郑曰。禫之言澹澹然平安意也。(贾云。禫月将即吉祭故云。平安意。)〇镛案。练而慨然。祥而廓然。(檀弓文。)免丧之外。目瞿心瞿。颜色戚容。必有异人。(杂记文。)澹澹平安。岂理也哉。
 戴德曰。礼二十五月祥。二十七月而禫。(丧服变除篇。)〇班固曰。三年之丧。二十七月而禫。(白虎通。)〇何休曰。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是月者。二十七月也。(公羊注。)〇杜佑曰。郑玄以中月为间月。(宋书。王准之云。郑玄丧制二十七月。学者多云。得礼。)王肃以中月为月中。(魏书明帝崩。太常孔美等。以为禫在二十七月。散骑常侍王肃等。以为禫在祥月。又乙龙虎之议。崔鸿主王肃之义。)致使丧期不同。议论纷纭。宗郑者云。祥之日。鼓素琴。孔子弹琴。乃省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3L 页
哀之乐。非正乐也。宗王者云。礼记曰。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又檀弓云。祥而缟。是月禫。徙月乐。又曰。踰月则其善也。又夫子既祥五日。弹琴以此證无二十七月之禫也。然间传云。再周而大祥。中月而禫。谓大祥后间一月而禫也。除服后一月。服大祥服。(今俗禫。则六旬既祥。缟麻阙而不服。失之甚矣。)后一月。服禫服。二十七月。终而吉。吉而除。徙月乐。如此则合乎礼矣。〇孔曰。王肃以二十五月大祥。其月为禫。二十六月作乐。所以然者以下云。祥而缟。是月禫。徙月乐。又朝祥暮歌。孔子云。踰月则其善。是皆祥之后月作乐也。(又中月之中。与文王中身享国之中同。〇又文二年冬。公子遂如齐纳币。左氏云。礼也。僖公之丧。至此二十六月。)故王肃以二十五月禫也。郑必以为二十七月禫者。杂记云。期之丧。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为母为妻。尚祥禫异月。岂容三年之丧。乃祥禫同月。(若以父在为母。屈而不伸故延禫月则其为妻。当亦不伸而异月乎。)若以中月。为月之中间。应曰月中。何以言中月乎。小记云。中一而祔。学记云。中年考校。皆以中为间隔。故以中月为间隔一月也。是月禫者。论语云。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文无所继。亦云是日。(公子遂纳币。僖公母成风主婚。得权时之礼。公羊犹讥其丧娶也。)其云。祥之日。鼓素琴。五日弹琴。十日笙歌。并孟献子禫县之属。皆省乐忘哀。非正乐也。其八音之乐。工人所奏。必待二十八月也。是月禫。徙月乐是也。(三年问云。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据除衰去杖也。馀哀未尽。故更延两月。)王肃难郑云。若以二十七月禫。其岁末遭丧。则出入四年。丧服小记。何以云再期之丧三年。如肃此难。则为母十五月而禫。出入三年。小记何以云期之丧二年。明小记所云。据丧之大断也。又案曲礼丧事先远日。则大祥当在下旬。禫祭又在祥后。何得月中而禫。又禫后何以容吉祭。故郑云二十七月也。(孟献子禫疏。)〇贾曰。二十七月禫。二十八月作乐也。〇司马光曰。中月而禫。禫祭在祥月之中也。〇张子曰。又两月为禫。共二十七月也。〇陈祥道曰。聘礼士中日禽二双。玉藻士中武。皆以中为间。则中月者。间月也。是月禫者。所以发下文。不系于上也。(从郑义。)〇朱子曰。二十五月祥后。即禫。当如王肃于是月禫。徙月乐之说为顺。今从郑氏之说。虽礼宜从原(一作厚)。然未为当。〇敖继公曰。中。半也。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4H 页
中月者。祥之后半月。其相去盖十五日也。如以乙丑日祥。则或以己卯禫矣。记曰。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其此之谓与。〇汪琬曰。公子遂纳币。(僖公之丧。已二十六月。)公羊氏。讥其丧娶。由此言之。当从郑。(万斯同云。何休注僖公之丧。未满二十五月故讥。则公羊。本不言二十七月。当以王肃为长。)〇顾炎武曰。王肃据三年问及檀弓之文。郑玄据服问之文。(案服问。当是间传之讹。)禫或于祥月。或间一月。自记礼之时。而行之已不同矣。〇镛案。禫之字义不明。故起玆大讼也。禫者。覃也。覃之为言。延也及也。苟于祥月而遂禫焉。则安见其延及之意哉。杂记云。亲丧外除。谓既祥之后外三月而为禫也。总之此讼之案。唯孔氏之说。精白真确。节节剖破。无复纤毫馀憾矣。
 徐乾学曰。禫祭之礼。全用特牲馈食之仪。盖小祥不旅酬。大祥无无算爵。禫则既行旅酬。又加以无算爵。一如特牲礼行之故。仪礼士虞之后。即继以特牲之篇。非无故也。(万斯同曰。特牲。为祥禫通用之礼。其实四时。常祭之礼。)三年之丧。有不禫者。臣为君。妾为夫。子为慈母是也。期之丧。有不禫者。伯叔以下。父母在为妻是也。〇镛案。近世有方氏者。(名中履。)著书立论。谓禫无祭。亦海内异闻。然其言宗尚王子雍二十五月之说。偏畸不正。不可遵也。(云禫。除服之名也。礼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再祭谓练祥也。使禫而果有祭。则三年而禫。反可废乎。礼始虞曰。哀荐祫事。再虞曰。虞事。卒哭曰。成事。小祥曰荐此常事。大祥曰荐此祥事。中月而禫。独无辞何也。凡丧非虞祔练祥。无沐浴练祥之祭。其它礼仪之变。散见诸经。而独无一辞。及于禫何也。且綅冠素端。与夫纤之为黑经白纬。皆于经无考。郑氏之凿说也。由此言之。禫非祭名也。既祥则除矣。孝子犹素缟麻衣而后。禫其变也。驯矣。又何綅冠之有。不言禫。何时除是禫。即除之名也。曰是月禫。王肃之说是也。)庶子在父之室。为其母不禫。(丧服小记文。)将庶子。不敢除服乎。又凡父在不为妻禫。(杂小记之文。)将父死而后。妻之服可除乎。期之丧十五月而禫。(杂记文。)既尽除于祥之月。则十五月。更又何除。其言非矣。
  {下戌九。}中月而禫。禫而纤。(郑云。或作綅。)无所不佩。(间传。)
 郑曰。黑经白纬曰纤。(戴德丧服变除文。)旧说纤冠者。采缨也。〇镛案。禫之祭仪。与其服色。不见正经。盖以其仪其服。皆用纯吉。一遵特牲之礼。酬爵无算。(大夫依少牢。)遂著玄端之服。(特牲礼主人玄端。)不用澹素也。若然。亦于前一日之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4L 页
夕。请祭期之时。纤冠玄端。遂以是行事也。
 郑曰。释禫之礼云。玄衣黄裳。则是禫祭玄冠矣。黄裳者。未大吉也。既祭。乃服禫服。(句)朝服綅冠。踰月吉祭。乃玄冠朝服。既祭。玄端而居。复平常也。(杂记。祥主人朝服之注。〇孔云。释禫之礼。是变除礼也。既祭。乃服朝服綅冠。亦变除礼文也。吉祭。乃玄冠朝服者。以少牢朝服也。从祥至吉。凡服有六。祥祭朝服缟冠一也。祥讫。素缟麻衣二也。禫祭。玄冠黄裳三也。禫讫。朝服綅冠四也。踰月吉祭。玄冠朝服五也。既祭。玄端而居六也。)〇崔灵恩曰。二十七月而禫。玄冠玄衣。黄裳而祭。祭毕。服朝服。以黑经白纬为冠。而练缨吉屦。(孔云。禫祭之时。玄冠朝服。禫祭既讫而首著纤冠。身著素端黄裳。以至吉祭也。)〇杜佑曰。二十七月而禫。玄衣黄裳而祭。祭毕更服朝服。以黑经白纬为冠。而䌽缨缟带。缘中衣。吉屦无絇。革带得佩纷帨之属。〇镛案。练缟纤三者。皆以冠而名之。其礼宜同也。临小祥而练冠既祭。亦只是练冠矣。临大祥而缟冠既祭。亦只是镐(一作缟)冠矣。奚独禫祭之礼。而玄冠以祭。綅冠以居乎。戴氏变除之文。不言某冠者以禫而纤。则纤冠不言可知也。郑乃别创一礼。而为之层节曰。方祭玄冠。既祭纤冠。显与练缟之礼。大相乖戾。古圣人立制立文。皆有精确不易之理。不若是之颠倒也。夫除凶变吉。以渐以序。故其势有进而无退。乃郑公之为礼也。大祥则既玄而复麻。禫祭则既玄而复纤。颠倒错乱。无复义理。遂使不学之徒。讥周之多文。疑经之有伪。此皆郑公之咎也。〇又按士冠礼三服之裳。有纁裳素裳玄裳黄裳杂裳之等。戴氏之必以黄裳用之于禫祭者。以纁裳太美。素裳已俭。故权于五者之中。而命之曰黄裳。其实三礼无正文也。然少牢吉祭也。亦不嫌玄衣素裳。(即朝服)况于禫祭之时。何必黄裳乎。若非玄端。宜用朝服。其冠则黑经白纬。其服则玄衣素裳。正亦文章之合理者也。(禹贡玄纤缟。蔡传亦云。黑经白纬曰纤。)
 郑曰。无所不佩。帉帨之属。如平常也。(孔云。吉祭以后。始得无所不佩。以其禫后尚纤冠也。)〇镛案。论语曰。去丧无所不佩。(乡党篇。)此云。既禫无所不佩。明禫即是去丧。非如练祥之有受服。(练受功衰。祥亦有麻衣。)只一冠。不遽玄缁。别为之半白半黑。以终此月已矣。则凡注疏之云禫服者。已非礼也。既名为服。则当亦一时而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5H 页
后得毕。(丧服小记曰。九月之丧三时也。五月之丧二时也。三月之丧一时也。)服之道。本然也。去丧之谓禫。而又从而为之名曰禫服可乎。既名为服。不可无除。除服则有祭矣。几见禫祭之后。又有一祭乎。(吉祭者。四时常祭之谓也。说见下。)无所不佩。则凡璜琚瑀珩之属。觿刀玦捍之等。无一不可也。郑必言帉帨二物。其意犹若有馀服未尽也。王玄感、毛奇龄之徒。安得不起。(皆主三十六月者。)
 书仪曰。大祥置禫服。(自注曰。今世禫服。黪纱幞头、黪布衫、布角带。世俗大祥。即著禫服。今从众。)〇家礼曰。大祥陈禫服。(补注云。禫祭不言陈服者。盖大祥易禫服。禫祭。宜易吉服也。)〇镛案。唐宋之时。祥缟之礼废。故二公权且从俗也。
  {下戌十。}中月而禫。禫而床。(间传。)
 大祥。虽复寝。至此始床。则复寝。非复女御也。(哀未忘而不能床者。无先御之理。)
  {下亥一。}中月而禫。禫而饮醴酒。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乾肉。(间传。)
 郑曰。不忍发御厚味。(发初也。)〇孔曰。丧大记祥而食肉者。异人之说也。(镛案。食肉以补病。故祥而先许。饮酒以愉心。故禫而乃许。此文连言之者。以二物。皆由薄而入厚也。)
  
{下亥二。}禫而从御。吉祭而复寝。(丧大记。)
 郑曰。从御。御妇人也。(孔云。杜预以为禫而从御。谓从政御职事。郑必为御妇人者。下文云。不御于内。故知御是御妇人也。)
 郑曰。复寝不复宿殡宫也。(孔云。间传既祥复寝。与此不同。彼谓不复宿中门外。复于殡宫之寝。此吉祭后不复宿殡宫。复于平常之寝。文虽同。义别也。)〇镛案。居丧之礼。既练则居外寝。(丧服传。)既祥则处黝垩。(丧大记。)未有一日而宿殡宫者。况郑玄之法。练即迁庙。(即今所云撤几筵。)如宿殡宫。当在练后。而三礼无此文也。〇又按大记间传。凡记室庐饮食之节。无不参差。以记者不同。抑大记为尊卑之通礼。(通君大夫士。)而间传为士礼也。彼云祥而复寝。此云吉祭而复寝。其为复寝一也。今曰。彼寝是殡宫。此寝是平常之寝。何以定矣。盖大祥之日。即去殡宫之供奉。若遗衣燕养之物。迁于新庙而殡宫始空矣。殡宫者。适寝也。适寝者。尊者之所处也。适寝既空。孝子之承是家者。庸不入处乎。此之谓复寝也。(世以复寝。为夫妇同处。大非矣。此经从御复寝。为二事。)吉祭而后复寝者。或是君大夫之礼不然。其所闻者异也。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5L 页
孟献子禫。县而不乐。比御而不入。夫子曰。献子加于人一等矣。(见檀弓。)〇郑曰。可以御妇人矣。尚不复寝。孟献子鲁大夫仲孙蔑。(孔云。当时之人。禫后恒作乐。未吉祭而复寝。今献子。虽于礼。是常而特异于馀人。故夫子善之。)〇陈浩曰。礼大夫判县。(士特县。)县而不乐者。但县之而不作也。比御而不入者。虽比次妇人之当御者。而犹不复寝也。〇镛案。丧大记云。禫而乐作。(下戌六。)又云。禫而从御。当时之人。皆依此礼。孟献子皆引而延之。所以为超一层也。孔疏罪时人。非本旨也。〇又按从御复寝。判为二事。故大记先从御而后复寝。今郑以从御为复寝。非矣。(既御则其宿于内可知也。又何云吉祭而复寝乎。)复寝者。孝子承家。处于殡宫所彻之适寝也。比御之义。陈可大得之。
  {下亥三。}是月禫。徙月乐。(檀弓。〇上文云。祥而缟。)
 郑曰。言禫明月。可以用乐。(孔云。郑志曰。既禫。徙月而乐作。礼之正也。孔子五日弹琴。自省乐哀未忘耳。)〇马晞孟曰。祥禫之制。施于三年之丧则其月同。施于期之丧则其月异。杂记曰。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此期之丧也。(徐氏云。马氏曲解矣。若如此言。则期丧之禫。视三年加隆矣。)〇镛案。此云者。假令子月禫。则丑月乐之谓也。月之日。鼓素琴。禫而乐作者。先王之制礼也。县而不作。(孟献子。)徙月而作乐者。孝子之情文也。礼家两记之。本不相碍。而王肃之徒。谬执此文。欲去二十七月之经制。呜呼危哉。(古者。丧期无数。贤者过之。其流之弊。亦有不可得而言者。故先王严立法制。令大祥之日直鼓琴。)
禫祭二(为母为妻。)
  {下亥四。}为父母、妻、长子禫。(丧服小记。)
 孔曰。慈母。亦宜禫也。而庶子在父之室。为其母不禫。则在父室为慈母。亦不禫也。妻为夫亦禫。但记文不具。〇贾曰。杂记云。十五月而禫。母之与父。恩爱本同。为父所厌。(句)屈而至期。犹伸禫杖也。为妻亦伸。妻为夫斩衰。(句)为妻报以禫杖。但以夫尊妻卑。故齐斩有异也。(丧服杖期章之疏。)〇陈浩曰。慈母之丧。无父亦禫。〇徐乾学曰。期服之练祥禫。既备此三节。则必仿三年之礼矣。是礼也。自周至梁陈。皆守而不变。逮隋牛弘。始废十一月之练。而祥禫犹如故。至唐高宗之世。易母之期。服以三年。于是母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6H 页
丧无期服。因无期服之祥禫。而妻丧之祥禫。亦废矣。(古人之论妻服也。谓彼以父服服我。故我以母服报之。诚哉是言。)〇星湖曰。贾疏亦伸者。谓伸其禫杖。非伸练也。〇镛案。庶子。不为长子三年。而丧服不杖期章。只有为众子之文。则庶子为其长子当服杖期。既杖则有禫。小记之云为长子禫。似指此人。而礼无正文。未敢质言。〇又按贺循云。出母杖期禫。(孔氏檀弓疏。亦云父在为出母禫。)陈浩云。出母无禫。(檀弓说。)未详孰是。(详见丧期别。)
  {下亥五。}庶子在父之室。则为其母不禫。(丧服小记。)
 郑曰。妾子父在厌也。〇孔曰。此谓不命之士。父子同宫者也。若异宫则禫之。禫为服外。故微夺之耳。
  {下亥六。}宗子母在。为妻禫。(丧服小记。)
 母不厌子也。不但宗子。人皆然。孔云。贺玚云。父在。适子为妻不杖。不杖则不禫。若父没母存。则为妻得杖。又得주-D001。凡适子皆然。嫌宗子尊厌其妻。故特云宗子母在为妻禫。宗子尚然。则其馀适子母在为妻禫。可知。
 郑曰。宗子之妻尊也。(孔云。宗子为百世不迁之宗。)〇孔曰。贺循云。杖者必庐。庐者必禫。若别而言之。则杖有不禫。禫有不杖者。小记云。宗子母在为妻禫。则其馀适庶。(句)母在为妻并不得禫也。(小记又云。父在为妻。以杖即位。郑云。庶子为妻。然父在为妻。犹有其杖。则父没母存。有杖可知。此杖有不禫者也。)小记又云。庶子在父之室。则为其母不禫。(若其不杖。则丧服不杖之条。应有庶子为母之文。今无其文。则有杖可知也。)前文云。三年而后葬者。但有练祥。此二条。是杖而不禫也。(贺循又云。妇人尊微不夺正服。并厌其馀哀。)如贺循此论。则母皆厌子。(凡适子庶子)不得为妻禫也。宗子妻尊。母所不厌。故特明得禫也。〇镛案。丧服传云。宗子之母在。则不为宗子之妻服。(族人男妇。为宗子之妻。齐衰三月。)即宗子之母尊厌其妇。族人敬宗者。皆不敢服。故记者嫌亦无禫。谓宗子之母。虽尊不禁其子之为其妻禫也。若然。非宗子者。母在为妻禫。又无疑也。(贺玚说是矣。)母不厌子。故于众人无论也。郑玄云。宗子之妻尊。独其妻尊而母不尊邪。(案沙溪问解论禫祭吉祭者十馀条。并详别编姑略之。)
  {下亥七。}是月也。吉祭。犹未配。(士虞记。)
 郑曰。是月。是禫月也。当四时之祭月。则祭犹未以某妃配某氏。哀未忘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6L 页
也。(少牢馈食礼。祝祝曰。孝孙某用荐岁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飨。)〇贾曰。禫祭。仍在寝。此月。当时祭之月。则行祭于群庙。而犹未得以某妃配。哀未忘若丧中也。言犹者。如祥祭以前。不以妃配也。按礼记云。吉事先近日。丧事先远日。大祥之祭。下旬为之。禫祭。用上旬为之。若当祭月。即祭于庙。亦用上旬为之。若后月吉祭。如少牢配。(万斯大云。特牲馈食。禫月吉祭之礼也。少牢祝辞曰。以某妃配。此礼祝辞不及配。故知为禫月吉祭也。)〇镛案。犹未配者。犹不得备吉祭之礼也。据曾子问。云宗子有罪。居他国。庶子摄主其祭。而不厌。祭不旅。不假不绥。祭不配。(注疏云。不配者。不以某妃配某氏。)今孝子虽已除丧。头上犹有綅冠。又必徙月而后。可奏八音之乐。(诸侯以上祭有乐。)故禫月吉祭者。其祭犹从省略。不以祖妃配食也。〇又按注疏。时祭之月。未有明言。据春秋烝尝诸祭。或在仲月。或在孟季。(昭元年服虔注云。人君用孟月。人臣用仲月。〇又桓五年服注云。祭天以孟月。祭庙以仲月。)未必仲月是用也。盖以丧三年不祭。(王制文。)心常怵惕。今既除丧。不容迟待来月。故禫月之内。吉祭于祖祢也。
 
万斯同曰。配者。以新死者之主。配食于祖祢也。(禫月行宗庙吉祭。则但祫祭祖祢。而不以新死者配之。盖服虽除而哀未忘。不忍遽同之于先祖也。宁有因子孙之除丧。而去祖妣不配之理。)〇镛案。万氏不考礼意。轻击注疏过矣。
附录一(吉祭)
  {下亥八。}《春秋》闵公二年夏五月。吉禘于庄公。(庄三十二年八月。庄公薨。)
 〇左氏曰。吉禘于庄公速也。杜预云。三年丧毕。致新死者之主于庙。庙之远主。当迁入祧。因。주-D001大祭以审昭穆。谓之禘。庄公丧制未阕时。别立庙。庙成而吉祭又不于大庙。故许(一作详)书以示讥。 〇公羊曰。言吉者。未可以吉也。曷为未可以吉。未三年也。(节)三年之丧。实以二十五月。(何休云。庄公薨。至是二十二月。士虞记曰。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是月者。二十七月也。传言二十五月者。在二十五月外。可不讥。)其言于庄公。何未可以称宫庙也。(何休云。闵公以庄公在三年之中。未可入太庙。禘之于新宫。故不称宫庙明。皆非也。)〇谷梁曰。吉禘者。不吉者也。丧事未毕而举吉祭。故非之也。(范宁云。庄公薨。至此方二十二月丧未毕。〇疏云。庄公立宫而不称宫者。公服未除。未满三年也。其禘祀之月。王肃杜预之徒。皆以二十五月除丧。即得行禘祭。郑玄则以二十八月始服吉。即祫于太庙。明年春。禘于群庙。故何休亦以除丧。在二十七月之后也。)〇贾曰。玄鸟诗郑注云。君丧三年。毕归于其庙而后。祫祭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7H 页
于太祖。明年春。禘于群庙。若如此言。则三年丧毕。更有特禘也。(明日以其班祔之疏。)〇胡安国曰。于庄公者。方事于寝。非宫庙也。〇镛案。三年之内。不祭于宗庙。故亦不敢祭于殡宫。若当四时之祭期。即用荐新之礼。檀弓所云。有荐新如朔奠。(见房三。)是也。左氏所谓特祀于主者。(僖三十三年。)亦指此四时之正荐也。而以其为丧中之祭。文物不备。故不名曰烝尝禘也。(左云。烝尝禘于庙。)乃庄公之丧。乱臣淫妻毁礼短丧。既葬既虞。绖麻不入。(檀弓文。)未及大祥。又以吉禘之礼。祭于殡宫。(不用丧中荐新之凶礼。)此其所以书之也。庄公之主。未尝迁入于庙中也。吉禘之礼。未尝合食于群公也。杜预忽以三年丧毕致主新庙之说。交乱其间。以之蔽三传之正义。不亦谬乎。夫所谓大祭以审昭穆。何义也。丧三年不祭。(王制文。)丧毕则祭之。自然之事。非别立也。始吉祭者。不以妃配。其文从略。况可以大祭乎。斯皆无稽之言。验之经典而不合。不可遵也。故曰吉祭于庄公者。讥不用荐新之礼。非谓三年丧毕之后。别有审昭穆之祭也。〇又按公羊之义。三年之内。不称宫庙。而其称三年之期。止谓之二十五月。可见大祥之日。即彻殡宫之供奉。而迁庙之礼。亦在是日也。范宁云。别立庙而吉祭之。何休云。禘之于新宫。何据矣。若所谓禘于武宫。(昭十五年。〇经云。二月有事于武宫。)是既祧而复建。至于祢庙之新入者。礼未尝别立一宫也。(成三年春。新宫灾三日哭。亦宣公神主新入庙。故谓之新宫。非有别宫。)公羊之意。盖云不入于庙。不可以称宫庙也。两儒不达其旨。遂疑当时。别立庄公之宫。不亦谬哉。〇又按以吉禘而为审。昭穆之祭者。又引晋人未禘祀一语。为之證案。然其所云禘祀。亦指四时之常祭。(即禘尝之禘。)非三年丧毕。别有审昭穆之祭也。玆疏理如左。
  {下亥九。}《左传》(襄十六年。)冬穆叔如晋。(鲁之叔孙豹。)聘且言齐故。(言齐再伐鲁。)晋人曰。以寡君之未禘祀。与民之未息。(新伐楚及许。)不然。不敢忘。
 〇杜预曰。禘祀三年。丧毕之吉祭。〇镛案。未禘祀。谓齐人再伐鲁鄙之时。晋君未及行时享之礼于祖庙。故不能相救也。凡论春秋之礼。宜据春秋之俗。凡论列国之礼。宜据其国之俗。晋平公父死三月而葬。遂行即位之礼。改服修官。烝于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7L 页
曲沃之庙。(烝已是吉祭。)会诸侯于湨梁。自为十一国之盟主。声罪致讨。执二国之君以归。(邾莒君。)大宴于温。歌舞迭作。(并三月之事。)此鲁人之所共睹也。既已伐楚伐许。金革之事。遍于四国。钟鼓之声。达于四竟。此鲁人之所共闻也。晋人安得以未毕丧而为诿哉。既烝矣。既会矣。既盟矣。既宴而歌舞矣。既征伐四国矣。乃厌然为之辞曰。寡君未毕丧。不能救。天下有如是厚颜哉。且惟此时晋悼公之丧。未及小祥。如果守先王之经礼。则当云寡君未练祀。又何必指遥遥之吉禘而为之辞哉。故曰此之云未禘祀谓齐伐鲁之时。(一在春三月再伐在秋。)适与禘尝之时。相值也。既烝矣。如之何其不禘也。三年丧毕。本无审昭穆之别祭。
祔录(附录)(新主入庙之礼。)
  {下亥十。}《大戴礼》(诸侯迁庙篇。)成庙。将迁之新庙。君玄服。从者。皆玄服。奉衣服者。降堂至碑。(节)君从。有司从。出庙门。奉衣服者升车。君升车。凡出入门及大沟渠。祝下摈。(句)至于新庙升堂。奠衣服于席上。奠币荐脯醢酌奠。(节)祝声三曰。孝嗣侯某洁为而明荐之享。(节)乃择日而祭焉。
 〇朱子曰。君及从皆玄服。则是大祥之后。除丧而迁矣。(谷梁云。易檐改涂。礼志云。更衅其庙。则必先迁高祖于太庙夹室。然后可以改衅。故庙纳祖考之主。又可以改衅。故庙而纳新祔之主矣。)〇王廷相曰。是自所祔之庙。而至新庙。非自殡宫来矣。唯庙中有碑。主由庙出。明矣。〇徐乾学曰。士虞礼侧享于庙门外。(注云。鬼神所在则言庙。)是寝。亦称庙矣。乡饮乡射三揖当碑。则庠序之内。亦有碑矣。君之寝宫。亦当有碑。其为出殡宫无疑也。择日而祭。即丧毕吉禘也。〇镛案。诸侯五庙同在一大门之内。自庙中而迁于庙。则不容其间有大沟渠。君与奉衣者。亦安所升车以往哉。其自殡宫。直迁新庙之中。审矣。但其所迁。只是衣服。不见有木主可见。练主既成。即藏新庙之中。而殡宫之祀。尚于虞主。(即特祀于主。)及至大祥之日。彻殡宫之供奉。(埋虞主。)奉衣服而入庙也。其云择日而祭。诸侯之礼也。士则二十七月而禫。始行吉祭。见士虞记。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五卷○丧礼四笺(卷五)
 丧仪匡(十六)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8H 页
奔丧一(此条。须便考检。故并取唐宋礼及东俗所行。参互言之。)
  {水一。}始闻亲丧。以哭答使者。尽哀。
 郑曰。亲父母也。以哭答。惊怛之哀。无辞也。〇镛案。唐宋礼于此节。无披发易服之文。盖有闻即哭。不容其间有多少仪节也。然于此时。旁人为之解发改服。(白布衣。)扱上衽。(取衣之左裾插于衿间。)可也。〇又按此时未及为位。(经文唯不得奔者。于又哭之后始为位。〇火七。)然亲丧在外。而孝子在家。闻讣者。须于内堂聚哭。(妻妾子女聚哭也。)不得于庭中。于门外哭亲。
 曾子与客立于门侧。其徒趋而出。(郑云。其徒客之旅。)曾子曰。尔将何之。曰吾父死。将出哭于巷。曰反哭于尔次。(客所寓。)曾子北面而吊焉。(见檀弓。)〇镛案。孝子。在他人家。闻丧者。主人宜许哭于其次。不可使人子之哭亲者。巷哭。野哭也。若主人讳恶。不用曾子之礼者。且当出哭。以听主人而已。
  {水二。}问故。又哭尽哀。
 郑曰。问亲丧所由也。虽非父母。闻丧而哭。其礼亦然。
 《开元礼》问故又哭。改著素服。妻妾子女。俱披发。〇镛案。家礼易服。亦在又哭之下。凡华美之服。仓卒未及袪者。宜此时易之。
  {水三。}遂行。
 
《开元礼》服布深衣。素冠遂行。〇《书仪》裂布为四脚。白布衫绳带麻带(古者。未成服者。素委貌。深衣恐非仓卒所办。今从便。)遂行。(家礼同。)〇丘澹(丘浚)曰。裂布为四脚。恐是当时。有此制。今人不用。忽然以行远路。恐骇俗观。拟用白帽。束以麻绳。〇寒冈曰。四脚之制。以一幅巾。中裂其两端。先以后两脚。结于额上。又以前两脚。结于鬓后。〇沙溪曰。朱子四脚之制。用布一方幅。前两角。缀两大带。后两角。缀两小带。覆顶四垂。因以前边抹额。而系大带于脑后。复收后角。而系小带于髻前。以代古冠。亦名幞头。(出大全。)〇又曰。此当有被发一节。而家礼不见。(句)仪节入门。再变服条。有曰就东方被发如初丧。(句)则始闻丧被发徒跣。而不可被发而行。故敛发著四脚巾。到家又被发徒跣也。〇镛案。唐宋诸礼无奔丧者。披发之文。盖以披发。非行路之容。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8L 页
故须至丧侧。乃披发也。然今人以披发认之为天经地义。且当从沙溪之说。始闻丧。即披发。将行。用麻绳撮髻。(上无冠则名括发。)著白布头巾。(不必生布。又不必四脚。)上戴凉笠。(蔽阳子。)或方笠。布带(虽父丧不宜绳带。)草屦以就道。鞍具。并用编草绹麻以易之。可也。〇又按四脚者。幞头之别名。是当时之俗名也。宋人。平日原著幞头。(即所云铁脚纱幞。)以之行路。故奔丧者。易之以白布而已。非故为是别样也。我邦之人。平日行路。原著有檐之帽。(漆布笠。)故丧者行路。亦必戴方笠凉笠(蔽阳子。)之属。而不得以厌冠麻绖。出其门一步。况此奔丧之人。哀陨惨怛。冤呼极天。尤何忍露其面目。顽然出门。以之行于道涂之上哉。又凡豪家富人之子。虽于奔丧之时。亲戚偕行。仆隶群拥。草舆笠屋。障之以布帷。行路之人。不见其面。若是者。单著四脚之巾。无所不可。(上有笠屋。亦便是戴笠。)而若夫家贫力诎。亲戚寡助。千里奔赴。形单影只者。必使之四脚裹头。而上不戴笠者。必非知礼者之所忍为也。〇又按书仪。至家入门之后。有去冠之文。由此观之。则温公虽用四脚。四脚之上。另著一冠可知也。(丘氏仪节。入门之下。亦有去冠文。)古礼则素委貌也。唐礼则素冠也。宋礼则布幞头也。(又有冠。)入门之前。未尝不冠。而我邦之人。错解四脚之文。布既无缀。(沙溪明著缀带之制。而人犹不用。)发亦不敛。(不知礼者不撮髻。)即沙溪备要之书。家家皆有。而亦不肯遵而行之。(沙溪云。敛发著巾。)况其馀者哉。(四脚之说。详见朱子君臣服议。宜考之。)
  {水四。}日行百里。不以夜行。唯父母之丧。见星而行。见星而舍。
 郑曰。虽有哀戚。犹辟害也。父母之丧。侵晨冒昏。弥益促也。〇温公曰。虽或有亲属偕行。不能日行百里。道中亦不可滞留也。(丘氏云。日行百里。大约也。道路舍止。不能皆然。)〇镛案。星未没而行。侵晨也。星已生而行。冒昏也。见星之义。唯以才见星为度。而今人不晓经义。行必达夜。非礼也。一日二日而可至焉者。虽达夜行迈。犹之可也。若夫千里崎艰。历日弥旬者。又安得任情趱程。以取中路之蹶踬哉。何况虎豹盗贼。患害不测。孝子之谨其身者。不可不审其所以辟远也。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9H 页
老聃曰。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曾子问。)
  {水五。}过国至竟。哭尽哀而止。
 孔曰。行至境上。去时亲在。今返亲亡。故哭尽哀也。
  {水六。}哭辟市朝。
 郑曰。为惊众也。
 《书仪》道中哀至。则哭避市邑喧繁之处。(家礼同。〇温公曰。今人奔丧及从柩行者。遇城邑则哭。是有人则为之。无人则不为。饰诈之道也。)〇镛案。从柩行者。过城邑。不可不哭而奔丧者之不哭。为惊众也。
  {水七。}望其国竟哭。
 郑曰。斩衰者也。自是哭且遂行。
 《书仪》望其州境哭。望其县境哭。望其城哭。望其家哭。(家礼同。)〇朱子曰。家不在城。则望其乡哭。〇镛案。此诸哭。皆且哭且行。非下马为次而哭之也。
  
{水八。}至于家入门左。升自西阶。殡东西面坐哭尽哀。
 孔曰。为人子者。升降不由阼阶。(曲礼文。)今父母新死。未忍异于生。故升自西也。
 《开元礼》冯殡哭尽哀。少退再拜。退于序东。被发复殡东。(句)西面坐哭。又尽哀。〇《书仪》入门至殡前。再拜哭尽哀。乃就位。方去冠及上服。被发扱衽徒跣。如始死之仪。诣殡东西面。坐哭尽哀。(其未小敛而至者。与在家同。)《家礼》入门诣柩前再拜。乃变服就位哭。〇《丘氏仪节》诣柩前四拜。(且拜且哭)哭少间。拜吊尊长。受卑幼拜吊。(乃就东方。去冠及上衣。)披发徒跣不食。如初丧。〇镛案。古礼无拜。唐礼。先哭而后拜。宋礼。先拜而后哭。(政和礼则与唐同。)丘氏礼则四拜以致敬。大凡礼出于情。自然成文。奔丧。天下之至哀也。入门上堂。天崩地裂。又安能起身作容。成此四拜之礼哉。古礼节节近情。皆出自然之理。后世之礼。或不能合于自然。故民亦莫之行矣。〇又按温公于此。明著去冠二字。可见四脚之上。另著一冠。以之行路也。(丘亦云去冠。)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09L 页
巾之上。更戴蔽面之笠。不亦可乎。(顺东方之俗。)且唯去冠披发。宜在升堂之初。不要在哭竟之后也。虽古礼不然。颇可从俗。〇又按家礼之云变服。通指去冠披发袒括发等礼也。丘氏则只以去冠披发。当之。
  {水九。}括发袒降堂东即位。西乡哭成踊。
 郑曰。括发袒者。去饰也。未成服者。素委貌深衣。已成服者。固自丧服。已殡者。位在下。(孔云。丧已经日。故即括发。若寻常在家亲。始丧则笄纚。至明日小敛毕。乃括发也。士丧礼小敛讫。降自西阶即位。虽降在堂下。仍更升堂。至既殡之后。则长在阼阶之下。故云既殡位在下。)〇镛案。郑注之意。盖谓未成服者。当去其素冠。(去冠。然后有括发之名。)已成服者。当去其丧冠。(经云。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虽已成服。初至殡所。宜用初死之礼。故去饰以示变也。〇又按括发者。既小敛之礼也。今此初哭之袒。乃象始死之袒(又哭之袒。象小敛之袒。)而已。令(一作今)括发者。亲死已久。无复俟生之心。故不待小敛之节。而入门便括发也。此又古礼之精义。〇又按凡袒。皆左袒也。(上癸一。)
 《书仪》乃就东方袒括发。又哭尽哀。〇镛案。开元礼及丘氏礼。无袒括发之节。丘氏礼至家之第二日。始有此文。盖以至家之日。才已披发。不欲旋披而旋括。故欲于一宿之后。始括其发也。然既已成文矣。(已披发一哭。)仍当括发。(用麻绳撮髻。)以遵礼经。兼循宋贤之礼也。若未及小敛。当用琼山之仪。
  {水十。}袭绖于序东。绞带反位。
 袭。服衣也。绖。服麻也。绞带。父丧也。母丧则布带。〇郑曰。不于又哭。(即明日之哭。)乃绖者。发丧已踰日也。其未小敛而至。与在家同耳。(孔云。在家小敛。当奔丧。又哭之节。既小敛著绖。则合又哭。乃绖缘发丧。已踰日。于是可也。)〇镛案。此时父丧。则括发之上。直加首绖。以至成服。不改括发。주-D003不去绖。 母丧则括发之上。先著布絻。(其括发。亦改用布条以撮髻。)乃加首绖。以至成服也。
 郑曰。不散带者。不见尸柩也。(孔云。士丧礼。既小敛带绖。散麻三日。乃绞垂。今奔丧初至。则绞带与在家异也。)〇镛案。绞带者。绞带也。非绞要绖之散垂也。士丧记云。既冯尸。主人袒括发绞带。众主人布带。(上辰五。)此经此节。亦指绞带耳。(母丧则布带。)尸柩虽不见。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0H 页
括发袒袭。纯用未殡之礼。独于要绖。安有不散垂之理。如指散垂而言。则当云绞垂。岂可曰绞带乎。此时当散带。
 《书仪》既哭奔丧者。复著布四脚布衫。拜诸尊长。及受诸卑幼拜。皆哭尽哀。〇镛案。绖也者实也。孝子三日俟生。冠带不遽凶。及至小敛之后。其俟生之念既绝。故去饰以表哀。为之髺。为之绖。此圣人之微文也。今尸已殓矣。柩已肂矣。孝子既身至而目睹矣。如之何其不绖也。唐宋诸礼。四日成服之前。并无绖带之文。明是阙典。宜即加绖。以反礼经之文也。〇又按礼经有拜宾之文。(见下章。)而尊长卑幼。未尝仆仆尔亟拜之。盖以父党无容。(礼器文。)且此时何时。乃与其父子昆弟。成此纡馀之礼乎。若丘氏仪节。直于入门之初。未及披发。而先有拜尊长受卑幼之文。(见前章。)此又非理之极也。琼山之不达礼。类皆如此。不可以托名家礼。而或思遵行也。
  {火一。}拜宾成踊。送宾反位。有宾后至者则拜之。成踊送宾。皆如初。
 
郑曰。凡拜宾者。就其位既拜。反位哭踊。〇镛案。唐宋之礼。未成服。无拜宾之文。恐亦阙典也。既袭而绖带矣。有吊宾。如之何其不拜。
  {火二。}众主人兄弟。皆出门。出门哭止阖门。相者告就次。
 众主人。大功以上也。兄弟。小功以下也。下出门。奔丧来者出门也。阖门。闭殡宫之中门也。相者。相礼者也。次。倚庐也。
  {火三。}于又哭括发袒。成踊于三哭。犹括发袒成踊。
 郑曰。又哭至明日朝也。三哭。又其明日朝也。皆升堂括发袒。如始至。必又哭三哭者。象小敛大敛时也。其夕哭。不括发不袒不踊。〇孔曰。括发袒。在堂上。成踊则在堂下。〇镛案。此礼。当于朝哭时行之。郑注然。
 《开元礼》以厥明。坐哭于殡东如初。〇《书仪》明日后日朝夕哭。犹袒括发。〇《丘氏礼》第二日晨兴袒括发。(妇女髽。)至上食时袭衣。(卷所袒。)加绖带。(首戴白布巾。上加环绖。腰绖散垂其末。并具绞带。)〇镛案。唐礼三日成服。故只有厥明之哭。而无三哭之文。此犹有小敛而无大敛也而可乎。经云三日者。死与往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0L 页
日也。〇又按小记曰。五哭三袒。盖唯一日一袒而止。故三日得三袒也。温公欲于夕哭之时。亦以袒括。非矣。又凡袒括之法。括发则一括之后。遂至成服。(母丧则不然。)而袒则成踊。既讫。旋即穿袂。仲深欲于上食之时。始袭其衣。亦非矣。当一遵郑注。〇又按丘氏于此日。始加绖带。盖以士丧礼。绖带在小敛之日。而奔丧礼。又哭象小敛之节。故绖带在此日也。然此所谓刻舟而求剑也。古礼小敛之前。不加绖带者。以俟生之念未绝也。既敛既侇。无复徼幸之望。故于是乎绖带也。今尸柩已殡。丧事已成。表哀之物。不可虚徐。其可延至于此日乎。〇又按环绖者。吊服之绖也。士丧礼。小敛加绖。仍是两纠之苴绖。丘氏每以环绖。施之于孝子。非矣。详见余丧服商。
奔丧二(母丧)
  {火四。}奔母之丧。西面哭尽哀。括发袒。降堂东即位。西乡哭成踊。袭免绖于序东。拜宾送宾。皆如奔父之礼。于又哭不括发。(免音问。)
 
郑曰。为母又哭而免。轻于父也。其他则同。(陈浩云。父丧袭绖于序东。此言袭免绖于序东。即加免。轻于父也。)〇镛案。括发者。头上无冠无免无笄之名也。三者之中。有其一则不名括发也。(只以麻绳撮髻曰括发。)父丧入门之日。初哭时不去冠。(仍以在途之服哭。)再哭时去冠括发。(此时袒。)拜宾哭时。加首绖。(此时袭。)至明日又哭时。又袒括。(不去绖。)再明日。三哭时。又如之。若母丧则入门之日。再哭时括发。与父同。至拜宾哭时。先加布免。乃著首绖。(此所谓袭免绖于序东。)至明日。又哭时。仍以布免首绖而哭之。(此所谓于又哭不括发。)此其所以轻于父也。
 《丧服小记》曰奔父之丧。括发于堂上。袒降踊。袭绖于东方。奔母之丧。不括发。(句)袒于堂上。降踊。袭免于东方。绖即位成踊。出门哭止。三日而五哭三袒。〇郑曰。为母不括发。以至成服。(句)一而已。(一括发。)五哭者。始至之夕。与明日。又明日之朝夕也。三哭者。始至与明日。又明日之朝也。(孔云。奔丧不笄纚。异于初死也。奔母之丧。初时括发。至又哭以后。至于成服。不括发也。父则括发。母则加免。此是异者也。)〇陈浩曰。袭绖者。掩所袒之衣。而著要绖也。〇镛案。父丧则既括发。遂至成服而后。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1H 页
头始有冠。母丧则暂时括发。即加布免。故曰不括发也。(入门之夕。已加布免。孔乃云又哭以后。不括发。误矣。)〇又按绖者。首绖要绖也。陈可大。疑括发之上。不可首绖。遂以东方之绖。训之为要绖。大谬矣。(孔疏再言带绖。即陈氏误以带绖。为要绖也。)据士丧礼小敛章。明有二绖。岂有只施要绖之理。丧大记云。主人即位袭带绖。(上辰十。)孔疏云。袭衣加要带首绖。(奔丧礼之袭绖。即所以应此节也。)〇又按此经。不言三括。而特云三袒。明括发者一括之后。遂至成服。不复著冠。(母丧则免而不冠。)孔氏谓当事则括发。不当事则素冠。(上辰三。)谬矣。〇又按免之制不明。今之有丧者。凡遇著免之礼。宜以头巾代之。
  {火五。}三日成服。拜宾送宾。皆如初。奔丧者非主人。则主人为之拜宾送宾。
 郑曰。三日。三哭之明日也。既哭成其服。丧服杖于序东。〇镛案。入门之初。拜宾送宾者。以其宾先已吊其在家之人。而今又特为此奔丧者而再来。故虽非适子。亦可拜宾。若于成服之后。不可如是。故经特言之。以别嫌也。〇又按古礼成服。各于私次。不于殡宫。(见角一。)无事则不辟庙门。郑乃云行此礼于序东者。谓当因朝哭而为之也。(成服而朝哭。)
 《开元礼》未成服者。三日成服。(若至在小敛前。与主人俱成服。若小敛以后至者。自依日数。)《书仪》至家四日。乃成服而朝哭。有吊宾至。则出见之。〇《家礼》后四日成服。(与家人相吊。宾至拜之。)《丘氏礼》是日朝奠时。在家男妇。各服其服。就位哭。奔丧者。具衰绖杖。伏地哭少顷。诣诸父诸母前。跪哭。卑幼者。又向奔丧者跪哭。〇镛案。古云。三日。宋云四日。其实皆同。假如甲日入门。则丁日成服也。于是始有冠。
奔丧三(成服而行)
  {火六。}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本在见星而舍之下。)
 郑曰。谓以君命有为者也。成丧服得行则行。(孔云。使事未了。不可以己事废公事。故成服以俟君命也。)〇镛案。不唯君命。凡有乱离盗贼及有拘囚疾病之厄。或道路绝辽。须办装粻之等。一应事情。有不得闻丧即行者。(不能三日内起程者也。)并当成服而后行。此又变礼之中变礼也。〇或曰。丧在三百里以外。凡不能三日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1L 页
内到殡者。闻讣已过三日。当亦于路中成服否。(谓于旅次成丧服。)余曰。不可也。据经云。过国至竟哭。又曰望其国竟哭。是据鲁人适楚。及齐人适晋者而立文也。地之相距。或相千里。而犹必至殡所而成服。则丧在三百里以外。不能三日内到殡者。又岂可成服于中道乎。其必到殡而成服。或成服而后行者。以成服之内。必具三哭之礼。以一哭。当始死之节。以又哭。当小敛之节。以三哭。当大敛之节。然后始可以成此服矣。而此三哭之礼。非道路之所得行。(括发。非所以行路。又不可以袒踊。)苟于路中乎。成服则三哭遂阙。丧文不成。此孝子终身之至恸也。故苟不得至殡所而成服也。则又必于其所馆乎。而成服以成三哭之礼也。于路中不可成服。
 《书仪》若未得行闻丧。后四日成服。道中及至家。唯不去冠。及上服被发。扱衽徒跣。袒括发。其馀皆如未成服之仪。(按此云。不去冠谓至家不去丧冠。)入门至殡前。北面再拜。哭尽哀。(拜尊长。又受卑幼拜。)吊宾至。出见之。〇《家礼》在道至家。皆如上仪。(若丧侧。无子孙。则在道。朝夕为位设奠。)至家但不变服。其相吊。拜宾如仪。〇沙溪曰。按礼既除丧而后归。亦括发。(见金八。)据此成服而奔丧者。恐当有括发之节。(见备要。)〇镛案。经文。此节本在见星之下。过国之上。即凡望国竟之哭。入门之哭。括发袒之哭。袭带绖之哭。皆当与未成服者一例。(蒙上文)特其服衰裳。而有杖为不同耳。(初入门。亦当去冠披发。以从今俗。)虽于闻丧之处。已行此五哭三袒之礼。而身至殡所。目睹柩形。独何忍恝然无变哉。沙溪之引经比(一作此)證。确然有据。无容再说也。至若又哭三哭之节。合有商量。初日一袒之后。袭衣带绖之时。还著丧冠。(以别于未成服者。)至明日朝哭时。不复袒括成踊。与在家成服者。无以异也。〇文山李汝弘曰。此人在彼时。既又哭。以象小敛。又三哭。以象大敛。今虽至殡所。无缘再行此礼。故初日一袒括而已。(前本有误。今因李汝弘之言。改之。)
奔丧四(闻丧不得奔)
  {火七。}闻丧。不得奔丧。哭尽哀。问故。又哭尽哀。乃为位括发袒成踊。袭绖绞带。即位。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2H 页
郑曰。闻父母丧而不得奔。谓以君命有事。不然者。不得为位。(孔云。当须速奔。今乃为位。故知以君命有事也。)位有酂列之处。如于家朝夕哭位矣。(酂子短反。)不于又哭。乃绖者丧至此踰日。(句)节于是可也。
 《书仪》若未得行。须应过三日以上者。则为位不奠。被发扱衽徒跣。皆如始死之仪。〇《丘氏礼》讣至举哀易服。披发徒跣不食。(是日。具绖带衰服等物。)
  {火八。}凡为位不奠。(本在哭天子九之上。)
 郑曰。以其精神不在乎是。温公云。今仕宦他方者。始闻丧。比至治装。挈家而归。鲜有不过三日者。安得不为位而哭。既无酂列。当置椅子一枚。以代尸柩。左右前后。设哭位。皆如在尸柩之旁。而不设朝夕饮食之奠。若丧侧无子孙。则此中设朝夕奠。道中亦设位朝주-D001而行。既就馆。至夕设位而奠。 〇张子曰。为位者。哭位也。然亦有神位不奠者。奠则久奠也。(丧不剥奠。为其久设也。)若在他所。难为久奠也。(又曰。为位不奠。谓之不祭则不可。但不如丧奠之久设。)〇朱子曰。若未得行。则设椅子一枚。以代尸柩。左右前后设位。哭如仪。但不设奠。(若丧侧无子孙。则此中设奠如仪。〇家礼文。)〇丘氏曰。椅子前设卓子。(置香炉香合烛台之类。)主人坐于东。众男坐其下。(皆藉藁。)主妇坐于西。众妇坐其下。(并南上。)哭不绝声。(万斯同云。礼凡言为位。谓生者之哭位。非死者之神位也。今之仕宦于四方者。闻亲丧而未即奔。无有不设神位者。其于礼果有合耶。尸柩不在。不得设虚座。以致奠也。然子孙在是。不容无所凭以致哀也。虽非周代之礼。未始非温公文公之礼也。且古之吊。宾不拜死者。故可以无神位。后世之礼。固与古异。既设神位。乌容不奠。)〇退溪曰。为位。非独指哭位也。固兼设神位。故设椅子。以代尸柩也。〇镛案。礼言为位。未尝不兼有神位也。子贡之哭伯高也。(见檀弓。)孔子曰。为尔哭也来者。拜之。知伯高而来者。勿拜也。(谓不吊子贡之哭。而单哭伯高之死者。勿拜。)使其无伯高之神位。则不知子贡而单知伯高者。胡为乎来此哉。其有伯高之位可知也。(伯高死于卫。)然未尝非哭位也。故曰子思之哭嫂也。为位妇人倡踊也。(见檀弓。)虽然。因以设奠则非礼也。〇若有人客游异方。死于旅馆。而丧侧无复亲属。明知其不能馈奠。而妻子妇女。在家闻丧。则其子若妻。为之设奠于死者平日所居之室。抑亦人情之所宜然也。死者死于家。而妻子在他方者。(如宦游四方而将母者。)万不当遥设馈奠。以其神理之不允也。奔丧者之道中设奠。尤属非礼。不可以先儒之所共言。而或思遵行也。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2L 页
{火九。}拜宾。反位成踊。宾出。主人拜送于门外。反位。若有宾后至者。拜之成踊。送宾如初。
 郑曰。不言就次者。当从其事。不可以丧服废公职也。其在官。亦告就次。(孔云。在官。谓在官府馆舍。是宾之所专也。有或作庐。故知礼毕。亦告就次。)
  {火十。}于又哭。括发袒。成踊三哭。犹括发袒成踊。
 《书仪》明日斩衰者。袒括发。齐衰以下。袒免代哭。皆如小敛之仪。〇《丘氏礼》闻讣之次日。男子袒括发。(散发者。用麻绳束之。〇袒去上衣。)具绖带。(首戴白布巾。上加单股之绖。具要绖散垂及绞带。)妇人髽。(用麻绳撮髻。插竹木簪。)服轻者袒免。〇镛案。丘氏之行。此礼于次日。欲象小敛之日也。然丧已踰日久矣。当于闻丧之日。便行之。〇又按袒者。偏袒左袂也。琼山欲剥去上衣。非矣。单股之绖。吊服也。已见前。
  {金一。}三日。成服于五哭。拜宾送宾如初。
 三日者。生与来日也。(甲日闻丧。则丁日成服。)五哭者。成服之朝也。(甲日再哭。乙丙丁日。各一哭。)
 
郑曰。言五哭者。以迫公事。五日哀杀。亦可以止。(孔云。三日成服。通数闻丧为四日也。五哭谓成服之明日哭。)〇镛案。五哭者。初日再哭也。(始闻丧而哭。袒括发而又哭。)次日又明日。及成服日。各一哭。为五哭也。丧服小记曰。三日五哭。此经亦曰三日五哭。(互详火四。)可见五哭之礼。皆在成服之内。郑君欲以其一黜之成服之外。则经所云三日五哭者。郑将奈何。且郑前以五哭为初日之夕。及次两日之朝夕。今又改之。为五日。前后矛看(一作盾)。将何适从。(假如甲日闻丧。则丙日之哭。实为第四哭。而经以此为三哭。故郑欲于丁戊两日。又得二哭以成五也。〇经以丙日之哭。为三哭者。以袒括之哭。至丙为三也。其实此为第四哭。)两说皆非也。
 《书仪》闻丧后四日成服。而朝哭皆如在家之仪。〇《家礼》若未得行。则为位不奠变服。(亦以闻后之第四日。)《丘氏礼》第四日。五服之人。各具服。(绞垂〇去环绖不用。)杖就位举哀相吊。〇沙溪曰。闻丧变服。岂至闻后第四日之久乎。必落成服二字。(答申湜问家礼。)〇镛案。家礼之云变服。当是成服之误。
奔丧五(奔丧不及殡。)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3H 页
{金二。}奔丧者。不及殡。先之墓。北面坐哭尽哀。主人之待之也。即位于墓左。妇人墓右。成踊尽哀。
 郑曰。主人。谓在家者也。(陈浩云。不及殡。葬后乃至也。尸柩不在家。当先哭墓。)〇镛案。主人之待之也。于其及殡者。亦当有仪。唯殡迫于西序。则无殡右矣。当如朝夕哭之位。(书仪。此节有望墓而哭。馀同。)
  {金三。}括发。东即主人位。绖绞带。哭成踊。拜宾。反位成踊。相者告事毕。
 郑曰。哭于墓。为父母则袒。(陈浩云。此奔丧者。是适子故括发。而即主人位也。)〇镛案。经文。不言袒。
 《书仪》未成服者。去布四脚及布衫。袒括发。于墓东南。即本位。又哭尽哀。复著布四脚衫。拜尊长。及受卑幼。拜如上仪。〇镛案。四脚者。幞头也。故温公用之代冠。今人平时。不著幞头。何必奔丧者幞头乎。不宜用也。(温公于此。不言披发。当是既葬不披发。)且袒违经也。
  {金四。}遂冠归入门左。北面哭尽哀。括发袒成踊。东即位。拜宾成踊。(节)送宾如初。相者。告就次。
 
孔曰。此奔丧者。是适子。若非适子。则不得拜宾也。(陈浩云。遂冠而归者。不可以括发。行于道路也。冠谓素委貌。)〇沙溪曰。括发而行。尚云不可。今俗奔丧者。或被发而行。甚非也。
 《书仪》遂归至家入门。去布四脚及布衫袒括发。至灵座前。北面哭尽哀。馀如未葬之仪。已成服者。不袒括发。
  {金五。}于又哭括发成踊。于三哭。犹括发成踊。
 郑曰。又哭三哭。不袒者。哀戚已久杀之也。逸奔丧礼。说不及殡。曰于又哭。犹括发即位不袒。〇镛案。已成服而葬后归者。初至墓。一括发。初至家。再括发袒。既已冠而绖。不复袒括。(以别于未成服者。)厥明朝夕哭。如在家者。恐于礼为允。
  {金六。}三日成服于五哭。相者告事毕。
 五哭者。成服之日朝哭也。
 郑曰。告事毕者。五哭而不复哭也。成服之朝。为四哭。此谓既期后归者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3L 页
也。其未归犹朝夕哭。不止于五哭。(孔云。成服明日之朝。为五哭。此既葬而来归。故唯五哭。)〇镛案。三日五哭。屡见经文。五哭者。成服之朝也。(已见上。)告事毕者。谓成服而着衰戴冠。则袒括之事。不复举。非谓哭泣遂毕也。此人今始成服。假使父死踰期。尚当朝夕哭泣。以尽税服之日。郑乃云五哭而止。则是成服之后。遂辍哭也而可乎。
  {金七。}为母所以异于父者。壹括发。其馀免以终事。
 郑曰。壹括发者。谓归入门哭时也。及殡不及殡。其异者同。(孔云。郑恐一括发。是墓所括发。故谓入门哭时也。)〇镛案。奔不及殡者。于墓不袒。于入门袒。明入门之哭为重。故郑以一括发。谓入门时也。
  {金八。}若除丧而后归则之墓。哭成踊。东括发袒。(句)绖拜宾成踊。送宾及(一作反)位。又哭尽哀。遂除。
 郑曰。东即主人位。如不及殡者也。遂除。除于墓而归。
  {金九。}于家不哭。主人之待之也。无变于服。与之哭不踊。
 
郑曰。无变于服。自若时服也。亦即位于墓左。妇人墓右。(孔云。在家者。著平常之吉服。不踊者。其服已除也。)〇镛案。于家不哭。而曰与之哭。则与之哭于墓矣。
奔丧六(齐衰以下奔丧)
  {金十。}齐衰。望乡而哭。大功。望门而哭。小功。至门而哭。缌麻。即位而哭。
 杂记曰。凡异居。始闻兄弟之丧。唯以哭对。可也。(注恻怛之痛。不以辞言。)〇又曰。闻兄弟之丧。大功以上。见丧者之乡而哭。(孔云。大功望门而哭。此云大功者。降服大功也。)〇镛案。望门望乡。记之者各殊耳。孔以为降服大功。曲解之甚者也。
 《檀弓》有殡。闻远兄弟之丧。虽缌必往。非兄弟。虽邻不往。〇镛案。已有父母之丧。未葬。尚必奔其缌亲之丧。则况我无故。而彼有进缌于(于缌)者乎。世降俗渝。凡亲丧之外。不必奔哭。斯皆先王之所罪者也。(唐宋礼多率略未备并不录。)
  {木一。}入门左。中庭北面哭尽哀。
 郑曰。不升堂哭者。非父母之丧。统于主人也。(孔云。主人待奔之人。但在东阶之下。不升堂。故奔丧者。在中庭北面也。)〇镛案。朱子家礼云。入门诣柩前哭。古今礼殊。不可泥也。当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4H 页
从家礼。(书仪云。至殡前北向哭。)
  {木二。}免麻于序东即位袒。与主人哭成踊。
 郑曰。麻亦绖带也。于此言麻者。明所奔丧。虽有轻者。不至丧所。无改服也。凡袒者于位。(句)袭于序东。(节)此麻乃袒。变于为父母也。(孔云。父母之丧。至丧所。乃改服。袭绖带。恐轻丧。在路上已改服著麻。故于此称麻也。)〇镛案。父母之丧。袒括为一节。袭绖为一节。而齐衰之丧。合两节而为一。故免麻袒。在一时一处也。(免犹括也。即去冠而着布巾也。麻者。首绖要绖也。)〇又按此据已小敛而至者也。若未小敛而至者。不当免麻。
  {木三。}于又哭三哭。皆免袒。有宾则主人拜宾送宾。
 宾虽为齐衰大功者。来而主人拜之也。
 《杂记》曰。其始麻散带绖。(注与居家同凡丧小敛而麻。)未服麻而奔丧。及主人之未成。(句)绖也。疏者。与主人皆成之。亲者。终其麻带绖之日数。〇郑曰。疏者。谓小功以下也。亲者。大功以上也。疏者。及主人之节则用之。其不及。亦自用其日数。(孔云。大功以上。始服麻时。散垂要绖。若小功以下。纠垂不散也。奔丧者。来在小敛之前。主人未成绖。则小功以下。与主人。皆成就之。大功以上。虽值主人成服。未即成之。必终其日数而后成服。)〇陈浩曰。小功以下。值主人成服之节。与主人皆成之。〇沙溪曰。主人成服已过。则小功以下。亦当四日后成服。〇镛案。注疏之说。非矣。成也者。成服也。及主人之未成。(句)谓及于主人之未成服也。(孔以未成绖为句。不成文理。)绖也。谓奔而至者。服麻也。皆成之。谓与主人偕成服也。假如丧在甲日。而奔者四五人。丙日同至。(即小敛之后。成服之前。)则小功以下。丁日成服。(与主人偕成。)大功以上。己日成服也。(自终其麻之日数。)经文明白了然无疑。〇若然。虽大功以上。苟于乙日来至。得乙日内。服麻则亦当丁日成服。(虽乙日闻丧。不必戊日成服。)虽小功以下。若于丁日始至。(在主人成服之后。)始于丁日乎。服麻则亦当庚日成服。(以不能偕成。)世或以闻讣之第四日。为成服之定期。非也。此是不奔丧者之权礼也。
  {木四。}齐衰以下。不及殡。先之墓。西面哭尽哀。免麻于东方。即位。与主人哭。成踊袭。
 郑曰。不北面者。亦统于主人也。不言袒。言袭者。容齐衰亲者。或袒可。(孔云。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4L 页
经若言袒。恐齐衰以下皆袒。故不得总言袒也。齐衰得袒故言袭。)
 《丧服小记》曰。奔兄弟之丧。先之墓而后之家。为位而哭。所知之丧。则哭于宫而后之墓。(注骨肉之亲。不由主人。)〇镛案。为位者。男女之哭位也。于墓于宫。皆为位。
  {木五。}遂冠归入门左。北面哭尽哀。免袒成踊。东即位。拜宾成踊。宾出。主人拜送。于又哭。免袒成踊。于三哭。犹免袒成踊。三日成服于五哭。相者告事毕。
 郑曰。为父于又哭。括发而不袒。此又哭三哭。皆言袒。袒衍字也。(孔云。奔在三月之外。大功以上。则有免麻。三日成服。若小功缌麻之丧。则不得有三日成服。小功以下。不税。无追服之理。若葬后通葬前未满五月。小功亦三日成服。)〇陆佃曰。齐衰奔丧。上言袒。不言袭。此言袭。不言袒。相备也。于又哭三哭袒。袒非衍字。齐衰犹袒。则大丧袒。可知。为父于又哭。不言袒。上下比义。从可知也。
奔丧七(齐衰以下。闻丧不奔者。)
  {木六。}凡为位。非亲丧。齐衰以下。皆即位。哭尽哀而东。免绖(一作袒)即位。袒成踊。
 
郑曰。父母之丧。则不为位。〇镛案。经文。父母之丧。不得奔者。亦为位。
  {木七。}袭拜宾反位。哭成踊。送宾反位。相者告就次。
 会哭者。有数人。则其中须立主人。以之拜宾。亦亲同。长者主之不同亲者主之。
  {木八。}三日五哭卒。主人出送宾。众主人兄弟。皆出门。哭止。相者告事毕。成服拜宾。
 三日者。生与来日也。(甲日闻丧。则丁为三日。)是日既哭而成服。
 郑曰。三日五哭者。始闻丧一哭也。与明日又明日之朝夕。而五哭也。(孔云。前五哭。皆数朝哭五日。而五哭。此三日数夕哭。为五哭者。前文成服之后。乃云五哭故也。)〇镛案。前后两说。皆非。已见上。
 《书仪》齐衰三日中。朝夕为位会哭。四日之朝成服。(又为位会哭。)大功以下。始闻丧为位。会哭成服。又为位会哭。(自是每月朔。为位会哭。月数既满。次月朔为位会哭。遂除服。〇家礼同。)〇镛案。大功。成服之前。当备五哭三袒之节。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5H 页
{木九。}无服而为位者。唯嫂叔及妇人降而无服者麻。
 郑曰。虽无服。犹吊服加麻袒免。为位哭也。妇人降而无服。族姑姊妹嫁者也。逸奔丧礼曰。无服袒免为位者。唯嫂与叔。凡为其男子服。其妇人降而无服者麻。(孔云。郑注凡为其男子服。男子谓族伯叔族兄弟之等。)
 郑曰。正言嫂叔。尊嫂也。兄公。于弟之妻。则不能也。(孔云。尔雅云。妇人谓夫之兄为兄公。)〇镛案。嫂虽兄妻之名。此云嫂叔。通指公娣而言也。(弟妻曰娣。)于嫂袒免于娣则否。岂理也哉。郑义非也。
 《檀弓》小功不为位也者。是委巷之礼也。子思之哭嫂也。为位。妇人倡踊。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注言思。子游之子。申祥妻之昆弟。)〇沙溪曰。虽元无服者。分厚之丧。亦当为位而哭。
  {木十。}凡为位者。壹袒。
 郑曰。始闻丧。哭而袒。其明日则否。父母之丧。自若三袒也。
  {土一。}若所为位家。远则成服而往。
 
郑曰。外丧缓而道远。成服乃行。容待赍也。
  {土二。}闻远兄弟之丧。既除丧而后闻丧。免袒成踊。拜宾则尚左手。
 郑曰。小功缌麻。不税者也。虽不服。犹免袒。(句)尚左手。吉拜也。逸奔丧礼曰。凡拜吉丧。皆尚左手。(孔云。服虽不税。而初闻丧。亦为之变也。左手在上。从吉拜也。)〇镛案。吉时左拱。有服拱尚右。(见檀弓。)以此推之。则丧拜必尚右也。此云尚左手。所以示既除丧也。逸奔丧礼云。吉凶皆尚左。非也。恐是汉初伪书。
 《檀弓》曾子曰。小功不税。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而可乎。(注日月已过。乃闻丧而服曰税也。)
  {土三。}若除丧而后归则之墓。哭成踊。东括发袒绖。拜宾成踊。(节)遂除于家不哭。(已上重录之。)自齐衰以下。所以异者免麻。
 郑曰。齐衰以下。除服之后奔丧。唯着免麻。不括发。〇镛案。齐衰以下。已虽除服。殡宫未彻。仍当归家而有哭。此亦其异也。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五卷○丧礼四笺(卷五)
 丧仪匡(十七)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5L 页
方丧一(始丧)
 《通典》戴德丧服变除云。臣为君笄纚。不徒跣。始死深衣素冠。其馀与子为父同。〇郑玄变除云。臣为君不笄纚。不徒跣。〇《国制》始丧。百官浅淡服、乌纱帽(角无纹)、黑角带、白皮靴。以赴哭班。〇镛案。国恤之礼。历代讳言。古礼都亡。近世名儒蒐辑颇详。然其所致慎。皆大丧仪节。至于臣子方丧之文。阙漏如旧。余于庚申 大丧之日。随众参班。屡见错误。莫之敢正。至今追惟。哀恨填臆。玆于丧仪之末。略采遗文。以备考检。〇戴氏之说。既曰笄纚。又曰素冠。何也。所谓笄纚。非去冠之名乎。据古礼父母之丧。本不去冠。(上乙三。)况于君丧乎。郑说是也。〇又按国制用浅淡服。是矣。其用乌纱帽则非礼也。礼曰。始死。羔裘玄冠者。易之。(檀弓家语文。)吊宾尚然。况臣子而哭君父者。其可玄冠乎。但古者。玄冠素冠。常时备有故。临急。得以易之。今人平居。不用素冠。仓卒无从得易。此所以权用乌纱也。好礼者。宜讲焉。
  
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有司庶士。哭于堂下北面。夫人坐于西方。(节)外命妇率外宗。哭于堂上北面。(丧大记。)
 郑曰。正尸者。谓迁尸牖下南首也。卿大夫之妻。为外命妇。(孔云。士礼侠床。人君则当以帷障之。)〇镛案。此必鲁人之礼也。鲁人亲亲。卿大夫。皆公子公孙。故得与夫人。侠床而哭也。今礼大臣以下。皆哭堂下尸床之侧。唯有戚里宦寺。此亦非礼。参古酌今。宜有节中之礼也。〇又按今礼外命妇。各于其家举哀。无礼之家。或至全废。岂人理哉。成服之前一日再哭。不可或缺。虽士庶人之妻。不得不然也。
 《周礼》春官。内宗大哭序哭者。(郑云。次序外内宗及命妇哭王。)〇夏官司士。凡士之有守者。令哭无去守。(郑云。官守不可空。)〇镛案。诸司入直官及守令、边将。宜不得奔哭也。
 《檀弓》唯天子之丧。有别姓而哭。(郑云。别于朝觐来时。朝觐爵同同位。)
方丧二(小敛)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6H 页
小敛于户内。君以簟席。(丧大记。)
 镛案。三年之丧。其仪节之最严最重者。小敛之袒括发是已。后世以披发为重。古礼以括发为至。宜括而不括者。与当披而不披者。其差相同也。据春秋传。公孙归父聘于晋。还及笙(宣十八年)坛帷复命。袒括发即位。哭三踊而出。(左氏传。)聘礼亦云。归复命于殡。出袒括发。入门右即位踊。(谓使臣。)以此观之先王之礼。臣子之丧其君者袒括发如丧父。可知也。庚申 大丧之时。既小敛。大臣以下于浅淡服之上著布巾。加绖带绖。而袒括发之礼。阙然无闻。历考唐宋国恤之礼。皆无此文。可见三代以降。此礼遂废。而三代以降。遂无能丧其君者也。礼曰。袒括发变也。愠哀之变也。去饰。去美也。又曰。袒括发。去饰之甚也。三年之丧。其最先变者。此礼也。私家之丧。以披发示变。故袒括之凶。隐而不畅。 公家之丧。既不披发。又不袒括。犹得云服君丧乎。 大丧既小敛。宗亲文武百官。宜解其髻发。以麻绳约之。袒其左袂。入门哭成踊。出乃袭而绖。入就位也。须有礼官建白。载之典礼而后。才得施行也。〇又按庚申 大丧之时。既小敛。百官加绖者。或用一股之环绖。或用两纠之缪绖。或单加首绖。或并施要首。其环绖者。好礼而未精者也。其缪绖者。或知礼而得正。或不知环绖之为何物。堂堂千乘之国。济济一庭之内。其仪文之紊乱无法。至于如此。良可悼也。凡环绖者。吊服也。(详见余丧服商。)非礼之甚也。宜以两纠之绖。著之为式。
方丧三(大敛 授杖)
  君将大敛。子弁绖即位于序端。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北面。(丧大记)
 郑曰。子弁绖者。未成服。(孔云。成服。即著丧冠。此云弁绖。是未成服。其小敛时。子亦弁绖。君大夫士之子。皆然。故杂记云。小敛环绖。公大夫士一也。)弁如爵弁而素。大夫之丧。子亦弁绖。(孔云。杂记云大夫与殡。亦弁绖。与他殡事。尚弁绖明。自为父母弁绖可知。)〇镛案。古者君薨。世子亦三日成服。故丧服四制曰。三日授子杖。(杖与成服。每同时。)曾子问曰。君薨共殡服。子麻弁绖疏衰。(子者世子也。)夫唯成服而后。得有疏衰也。其用弁绖者。犹弁绖而葬。(檀弓文。)不纯凶也。然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6L 页
唯既冠而后。可用弁绖。(成服则丧冠。)未有袒括之中。猝加弁绖也。小敛括发。未及厌冠而先著弁绖。岂理也哉。何况士之丧礼。与大夫之丧礼不同。大夫之丧礼。与天子诸侯之丧礼。不同。郑公则混而一之。始死之礼。与小敛之礼。不同。小敛之礼。与大敛之礼。不同。郑公则混而一之。不亦难乎。将大敛而子弁绖。诸侯之丧。大敛之礼也。(子者。诸侯之称。士大夫曰主人。国君曰子。〇子。孤也。)今郑公欲移之为大夫士。小敛之礼。不亦难乎。郑注士丧礼。一括发之后。比至大敛。自若。(孔疑引此注。)郑之两注。矛盾如此。(郑杂记小敛环绖。注云。士素委貌。大夫以上素爵弁而加此绖焉。)而孔欲两信而双从之。不亦难乎。(檀弓叔孙武叔节。孔疏亦有此说。)
  君之丧三日。子夫人杖。五日既殡。授大夫世妇杖。子大夫寝门之外杖。寝门之内辑之。(节)大夫于君所则辑杖。于大夫所则杖。(丧大记。)
 郑曰。三日者。死之后三日也。(孔云。下文云。士之丧二日而殡。三日之朝。主人杖。则知君大夫三日者。与士同也。)为君杖不同日。人君礼大。可以见亲疏也。辑。敛也。敛者。谓举之不以拄地也。(节)大夫于君所辑杖。谓与之俱。即寝门外位也。独焉则杖。君谓子也。(孔云。若与子相随子杖。则大夫辑。子辑则大夫去杖。)于大夫所杖。俱为君杖。不相下也。〇镛案。杖与成服。本在同时。子夫人之杖。既在三日。则子夫人之成服。亦在三日可知也。(甲日丧。则丁日成服。)
 《丧服四制》曰。杖者何也。爵也。三日授子杖。五日授大夫杖。七日授士杖。
 《杂记》曰。古者贵贱皆杖。叔孙武叔。朝见轮人。以其杖关毂而輠轮者。于是有爵而后杖也。〇郑曰。记庶人失礼。所由始也。轮人。作车轮之官。孔云。阔(一作关)穿也。輠。回也。谓作轮之人。以扶病之杖。关穿车毂中而回转其轮。 〇镛案。此一节。记君丧授杖不授士之始也。轮人。明亦公朝之士。而注疏谓之庶人。不亦谬乎。輠者。车中盛膏之器。(齐以淳于髡为炙輠。亦此意也。)輠其轮者。膏其轮也。孔氏回轮之说。不中理矣。
 《檀弓》曰。公之丧。诸达官之长杖。〇郑曰。虽有官职。不达于君。则不服斩。(孔云。不达于君。谓府史之属也。但服齐衰三月。故丧服齐衰三月章。有庶人为国君。郑云。不言民而言庶人者。庶人或有在官者。即是不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7H 页
达者也。若其近臣阍寺之属。虽无爵命。但嗣君服斩。则亦服斩。与此异也。)〇朱子曰。达官谓得自通于君者。如内则公卿宰执与六曹之长。九寺五监之长。外则监司郡守。得自通章奏于君者。凡此皆杖。次则不杖。如太常卿杖。太常少卿则不杖。若太常卿阙。则小卿代之杖。(徐乾学云。此条之解。当以朱子为正。若依注疏。则是诸达官杖。非达官之长杖矣。)〇镛案郑孔之意以为斩衰则有杖。非杖不斩也。然君丧之礼。与私丧大异。不可以拘滞之见。悉通古礼也。杖者。所以辅病也。不能病则不杖。故童子不杖。(丧服传及四制)将童子不斩乎。哀深者能病。哀浅者不病。不病而为之杖。不几于文具乎。君之丧。卿大夫能病矣。诸达官之长。能病矣。(士之长。)若庶士末官位卑恩薄。其哀未甚。故虽服斩而不杖矣。故其授杖之法。亦有早晚。三日五日。至于七日。若是者何也。大夫哀浅。(浅于子)五日而后能病。士哀弥浅。七日而后能病也。若丧大记则三日子杖。五日大夫杖。而遂无士杖之文。可见当时之礼。唯大夫授杖。而士则无杖也。(大记时。)故杂记曰。古者。贵贱皆杖。(谓君丧士亦有杖。)叔孙武叔。朝(入见公。)见轮人(亦朝士。)以其杖关毂而輠轮者。(哀浅故。)于是有爵而后杖也。(爵大夫以上。)由此观之。三记之文。凿凿相合。而此经所云。达官之长。即指朝士之长官也。假如天官膳夫之职。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则唯上士二人有杖。其馀虽服斩而不杖也。经文赫然。诸记相合。了然无一毫可疑者。而两儒拘滞。唯知斩衰则有杖。不杖则不斩。岂不谬哉。〇又案达官之长。只是朝士之长官。若太常少卿。犹是大夫也。大夫其不杖乎。虽然。斩而不杖。朱子既言之矣。注疏之谬。朱子既知之矣。
方丧四(成服)
  天子崩。三日。祝先服。五日。官长服。七日。国中男女服。三月。天下服。(檀弓。)
 郑曰。祝佐含敛先服。官长。大夫士。(孔云。国中男女。谓畿内民及庶人在官者。服齐衰三月也。天下服。谓诸侯之大夫为王繐衰。既葬而除之也。近者。亦不待三月。)〇孔曰。服。服杖也。是丧服之数。故呼杖为服。天子七日而殡。殡后嗣王成服。故民得成服也。(又云。四制云。七日授士杖。此云五日士杖者。德深者五日。德薄者七日。崔云。此据朝廷之士。四制是邑宰之士也。)〇镛案。国中男女齐衰三月。于礼无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7L 页
杖也。诸侯大夫繐衰七月。于礼无杖也。上下文例。毫无所异。而孔氏以上二条。为服杖。(三日五日者。)下二条为服衰。(七日三月者。)其可信乎。孔氏之必解之如此者。欲使士大夫。三日而殡。厥明成服。(士丧礼。)诸侯五日而殡。厥明成服。(推王制之文。)天子七日而殡。厥明成服。(每以成服在殡之明日。)故私意横流。乃至牵经而从己也。大抵。成服之礼。不过生人衣服之小事也。事办则服之。本无定期。特以未敛之前。俟生之念未已。故不服凶衰也。士则二日而敛。既括免矣。又绖带矣。然必四日成服者。(礼云。三日成服。即生与来日。)位卑力薄。未殡之前。生人衣服之事。未易猝办。故必待既殡之后也。若夫天子之丧。三日既敛。(小敛也。)既已括免。又加绖带。而春官司服之臣。已自大渐之日。专治冠衰之等。而待于丧次矣。虽未成殡。庸不四日而成服乎。(此经云。三日祝先服。亦生与来日。)祝先服之日。太子以下五服之亲。皆斩衰而厌冠矣。若然。诸侯之丧。亦当四日而成服。(生与来日则谓之三日。)此系国恤之大礼节。而特缘注疏家之误释。遂令亲子女之成服。(谓皇子亲王公主等。)下同于国中男女。(八日而始服。)非细故也。〇丧大记曰。君将大敛。子弁绖。诸侯五日而殡。则大敛在成服之翌日。(古大敛即殡。)故非括非免。而俨然弁绖也。此诸侯殡前成服之一證也。曾子问曰。君薨共殡服。则子麻弁绖疏衰菲杖。(孔子云。)未成服则疏衰菲杖。不得有也。此诸侯殡前成服之二證也。丧大记曰。君之丧三日。子夫人杖。丧服四制曰。三日授子杖。杖与成服。每并行而同举。(士丧礼。)此诸侯殡前成服之三證也。有此三證。而此经之文。又如是赫赫。嗟乎。谁为之建白于朝廷。一正国恤之大礼节也。〇又按士未必有杖。唯其诸司之长官。始得有杖。至七日始授之。如四制之文也。孔崔两说。何其陋矣。
 《周礼》春官肆师大丧。令外内命妇序哭。(序使相次秩。)禁外内命男女之衰不中法者。且授之杖。郑云。外命男。六乡(一作卿)以出也。内命男。朝廷乡(一作卿)大夫士也。其妻为外命女。丧服为夫之君齐衰不杖。内命女。王之三夫人。以下不中法。违升数与裁制者。〇孔云。诸臣妻为夫之君。义服衰六升。诸臣为王义服斩衰。衰三升半。冠六升。三夫人已下。为王正服斩衰。衰三升。是其数也。 〇镛案。古礼。杖则官受(一作授)。衰皆自制。故有不中法而肆师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8H 页
禁之也。且惟服衰而后。方得有杖。故先言衰而后言杖。以此推之。三日祝先服。三日子夫人杖。皆三日成服无疑也。
  斩衰裳、苴、绖、杖、绞带、冠绳缨、菅屦者。(节)君。(丧服。)
 传曰。君至尊也。〇郑曰。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贾云。士无臣。虽有地。不得君称。故仆隶等。为其长吊服加麻。不服斩也。)
 《檀弓》曰。事君方丧三年。〇孔曰。方。谓比方也。比方父丧。以丧君。故但居处饮食同耳。不能戚容称其服。
 《坊记》曰。丧君三年。示民不疑也。(郑云。不疑于君之尊也。君无骨肉之亲。不重其服。至尊不明。)《丧服四制》曰。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为君。亦斩衰三年。以义制者也。(郑云。资犹操也。贵贵。谓为大夫君也。尊尊。谓为天子诸侯也。)〇荀子曰。君之丧。所以取三年。何也。君者。治辨之主也。文理之原也。精貌之尽也。相率而致隆之。不亦可乎。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子已能食之。又善教诲之。三年毕矣哉。
  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布带。(节)不杖麻屦者。(节)为夫之君。(丧服。)
 传曰。何以期也。从服也。〇贾曰。臣之妻。皆禀命于君之夫人。不从服小君者。欲明夫人命。亦由君求。故臣妻于夫人。无服也。不直言夫之君。而言为者。以夫之君。从服轻。故特言为夫之君也。〇镛案。妇人之爵。皆从夫爵。故命妇虽受命于君。而只有从服。以其从夫。而得爵也。贾云。臣妻禀命于夫人。不知何据。
  疏衰裳、齐牡、麻绖无受者。(节)庶人为国君。(丧服。)
 郑曰。不著月数者。天子诸侯。葬异月也。(贾云。庶人为国君。但天子七月葬。诸侯五月葬。为之齐衰者。皆三月。藏其服。至葬更服之。葬后乃除。〇按此本郑氏寄公注。)小记曰。齐衰三月。与大功同者。绳屦。不言民而言庶人。庶人或有在官者。(贾云。谓府史胥徒。)天子畿内之民。服天子亦如之。(贾云。天子畿内之民。如诸侯之境内。)〇镛案。今制。庶人不制衰裳。皆缟素三年。于理顺也。遐乡孤陋之民。或于 君丧。斩衰三年。非礼也。在所禁止。不宜旌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8L 页
奖也。
方丧五(饮食、居庐、朝夕哭。)
  君之丧。子大夫公子众士。皆三日不食。子大夫公子众士食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食之无算。士疏食水饮。食之无算。(丧大记。)
 郑曰。二十四两曰溢。(一溢为米一升零。)〇孔曰。食之无算者。言居丧困病。不能顿食。随须则食。故云无算。士贱病轻。故粗米为饭。亦水为饮。〇镛案。众士近臣也。
 《檀弓》曰。悼公之丧。季昭子问于孟敬子曰。为君何食。敬子曰。食粥。天下之达礼也。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也。四方莫不闻矣。郑云。言邻国皆知吾等。不能居公室。以臣礼事君也。三臣仲孙、叔孙、委(一作季)孙氏。 勉而为瘠。则吾能(言不难。)母乃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乎哉。我则食食。〇镛案。郑说非也。杂记云。大夫次于公馆。以终丧。士次于公馆。练而归。三臣之不能居公室者。谓不能次于公馆也。三家虽不能以臣礼事君。亦未有自说其罪若是者。〇又按君丧之礼。讳而不讲。故隳坏放诞。无复馀地。食粥居庐尚矣。勿言袒括之节既废。奔哭之礼亦亡。甚至平居出入。不著绞带。皆用细布之带。乾隆丙申 元陵大丧之时。朝廷不著绞带。或曰。 懿陵大丧之时。李判书(厚源)独著绞带。若然。此俗不始于丙申也。
  大夫次于公馆以终丧。士练而归。士次于公馆。大夫居庐。士居垩室。(杂记。)
 大夫士。皆次公馆。而有庐垩之别也。
 郑曰。练而归之士。谓邑宰也。练而犹处公馆。朝廷之士也。唯大夫三年。无归也。(又云。士居垩室。亦谓邑宰也。朝廷之士。亦居庐。)〇镛案。既云。练而归。又曰。士次于公馆者。言士于君丧。既练则归也。然其未练而次于公馆。与大夫同。非有二士也。郑氏疑有二士。遂以上句之士。为邑宰。下句之士。为朝士。何据矣。且如郑说朝廷之士。既练犹处公馆。则是亦三年无归也。又何云唯大夫三年无归乎。矛盾甚矣。疏说纷纭。皆非也。(玆不录。)
 《丧大记》曰。公之丧。大夫俟练。士卒哭而归。〇郑曰。此公。公士大夫(公士。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9H 页
谓卿士。)有地者也。(孔云。知此公是公士大夫有地者。案杂记。大夫次于公馆。以终丧。士练而归。彼谓正君与此殊。故知此非正君。)〇镛案。杂记大记。其归不同者。以记之者。各殊也。郑欲强合。乃谓此公。是有地之臣。非也。大记下文。庶子之为大夫者。于其父母之丧。犹既练而归。大夫丧君如父。则俟练而归。理固当也。孔疏。今姑略之。(陈浩从注疏。)
 《周礼》天官宫正。大丧则授庐舍。辨其亲疏贵贱之居。〇郑曰。庐。倚庐也。舍。垩室也。亲者贵者。居倚庐。疏者贱者。居垩室。(贾云。倚庐者。谓于路门之外。东壁。倚木为庐也。亲谓大功以上。贵谓大夫以上。疏谓小功缌麻。贱谓士。)
  士备入而后。朝夕踊。(檀弓。)
 郑曰。备。犹尽也。国君之丧。嫌主人哭。入则踊。(孔云。嗣君。虽先入即位。哭必待诸臣皆入。乃俱踊也。士卑最后入。)
 《周礼》春官外宗。大丧则叙外内朝莫哭者。〇郑曰。内内外宗及外命妇。(贾云。内命妇。九嫔叙之故。郑亦不言内命妇也。)〇镛案。内宗妇女。则内宗之职。序其哭位。(已见上。)郑于此。通举内外宗。非也。外宗之中。其亲者。哭于内。其疏者。哭于外也。
 春官世妇。大丧。比外内命妇之朝莫哭。不敬者而苛罚之。〇郑曰。苛。谴也。(贾云。王丧则殡后有朝夕哭事。外命妇。朝廷卿大夫士之妻。内命妇。九嫔已下。以尊卑为位而哭。)〇镛案。妇女之性轻佻。未易率礼。故有是法也。
方丧六(王后丧、世子丧、君之父母祖父母、外宗。)
  天子之与后。犹父之与母也。故为天王服斩衰。服父之义也。为后服资衰。服母之义也。(昏义。)
 郑曰。资当为齐。声之误也。
 《大传》曰。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〇镛案。为人后者。亦然。
 《周礼》春官司服。凡丧为天王斩衰。为王后齐衰。〇郑曰。王后。小君也。诸侯。为之不杖期。(贾云。诸侯为后。与臣同也。其卿大夫适子。为君夫人。亦与诸臣同。士之子。贱无服。当从庶人礼。)〇镛案注疏谓士之子与庶人。于小君无服。然今礼小君之丧。庶人皆缟素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19L 页
三年。与古异也。
  不杖麻屦者。(节)为君之父母妻长子祖父母。(丧服。)
 传曰。何以期也。从服也。父母长子君服斩。妻则小君也。〇郑曰。此为君矣。而有父若祖之丧者。谓始封之君也。(贾云。君之母。当在齐衰。与君父同。在斩者。以母。亦有三年之服。故并言之云。妻则小君也者。欲见臣为小君期。是常非从服之例。)〇镛案。服问曰。君之母。非夫人则群臣无服。以此推之。君之父非国君。则亦当无服。假如宋英宗之时。濮王薨。英宗不服斩衰。群臣自当无服。此经所云者。汉高祖之时。太公卒。高祖斩衰三年。刘媪卒。高祖齐衰三年。则群臣从服。不杖期。虽非国君小君。既是正体。不得无服也。疏说详备。姑略之。
  君之母非夫人。则群臣无服。唯近臣及仆骖乘从服。唯君所服。服也。(服问。)
 郑曰。妾。先君所不服也。(孔云。天子诸侯为妾无服。唯大夫为贵妾服缌。)礼。庶子为后。为其母缌。言唯君所服。伸君也。(孔云。若其不为后。则为母无服。故丧服记云。公子为其母。练冠麻衣縓缘。今以为君得著缌麻服。是伸君之尊也。)春秋之义。有以小君服之者。时若小君在。则益不可。孔云。文公四年。夫人风氏薨。是僖公之母成风也。又昭十一年。夫人妇(一作归)氏薨。是昭公之母齐归也。皆乱世之法。非正礼也。按异义云。妾子立为君。得尊其母。立以为夫人否。今春秋公羊。既说妾子立为君。母得称夫人。故上堂称妾。屈于适也。下堂称夫人。尊于国也。谷梁传曰。鲁僖公立妾母成风为夫人。是子爵于母。以妾为妻。非礼也。 〇镛案。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缌者。士大夫之礼也。孔乃云。公子不为后则无服。今以为君。故得缌。不亦谬乎。丧服记。公子为其母。练冠縓缘。传曰。君之所不服。子亦不敢服也。大夫以下为妾服缌。则庶子为后者。得以服缌。诸侯以上为妾无服。则庶子为君者。不得服缌。其义灼然。但君卒。庶子为其母大功。(故大功章云。公之庶昆弟。为其母。)则公子之练冠縓缘。即父在之谓也。父君既薨。庶子为后者。或当服缌若父在之时。立为太子者。为其母必应无服也。〇又按春秋之义。谷梁为正。公羊左氏。皆非也。(左氏亦云母以子贵。礼也。)
  大夫之适子。为君夫人大子。如士服。(服问。)
 郑曰。太子君服斩。臣从服期。〇镛案。郑以太子之服。为从服。若然。太子之丧。父君有或不斩。(贾公彦有四种不斩之说。)群臣遂当无服乎。(齐武帝太子薨。王晏等奏今至尊服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20H 页
周。群臣应降一等服齐衰三月。〇详见通典。)大传曰。从服有六。一曰属从。(郑云。母之党。)二曰徒从。(郑云。臣为君之党。)徒从者。君不服则无服也。(孔云。徒。空也。与彼无亲。空服。彼之支党也。)后世太子。有抚军监国者。及其卒也。阙然无服可乎。太子之服。不可曰从服也。(我 文孝世子。以庶子为世子。而丙午 东宫之丧。群臣皆齐衰期年。)
  外宗为君夫人。犹内宗也。(杂记。)
 郑曰。皆谓嫁于国中者也。为君服斩。夫人齐衰。不敢以其亲服。服至尊也。外宗。谓姑姊妹之女、舅之女及从母皆是也。内宗五属之女也。其无服而嫁于诸臣者。从为夫之君。嫁于庶人。从为国君。(孔云。从为国君者。服齐衰三月。此等内宗外宗。熊氏云。虽嫁在他国。皆为本国诸侯服斩也。今依用之。若贺循谯周之等云。在己国则得为君服斩。夫人齐衰。若在他国则不得也。今并存焉。)〇镛案。内宗者。同姓有服者也。外宗者。异姓有服者也。天子诸侯之丧。五服之亲皆斩衰(注疏云。)故。丧服小记曰。与诸侯为兄弟者。服斩。郑云谓卿大夫以下也。与尊者为亲。不敢以轻服服之。言诸侯者明虽在异国。犹来为三年也。〇孔云。若俱为诸侯。即(一作则)各依本服。 其云兄弟者。虽缌小功之兄弟。皆服斩衰也。若在本国。则臣子自应服斩。其指异国明矣。五服皆斩。本是大义。故内宗外宗妇女之在国中者。皆服斩衰。不得以从夫服之。不杖期为例也。〇又按内宗外宗。于夫人之丧。若但不杖期。则与群臣之妻无别。应服齐衰三年。但经无明文。或是杖期。故春官肆师。于命男女。授杖也。
  视君之母与君之妻。比之兄弟。发诸颜色者。亦不饮食也。(杂记。)
 郑曰。发于颜色。谓醲美酒食。使人醉饱。
 子夏问诸夫子曰。居君之母与妻之丧。居处言语饮食。衎尔。(见檀弓。)〇郑曰。衎尔。自得貌。为小君。恻隐不能至。(孔云。不云子曰者。记人略也。)
方丧七(并有公私丧、嫁娶。)
  其国有君丧。不敢受吊。(杂记。)
 郑曰。辟其痛伤己之亲如君。(孔云。国有君丧。而臣又有亲丧。则不敢受他国宾来吊也。以义断恩。哀痛主于君。不私于亲也。)
 曾子问曰。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其除之也如之何。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20L 页
孔子曰。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郑云。私丧。家之丧也。丧服四制曰。门外之治。义断恩。)于是乎有过时而弗除也。君之丧服除而后殷祭。礼也。(郑云。谓主人也。支子则否。)曾子曰。父母之丧。弗除可乎。孔子曰。先王制礼。过时弗举。礼也。非弗能勿除也。患其过于制也。故君子过时。不祭礼也。〇孔曰。门外之治。义断恩。若身有君服。后遭亲丧。则不敢为亲制服也。成服为重始。(郑云。重喻轻。)除服为轻末。(服之终。)重始之日。尚不获伸。轻末之时而可行乎。殷祭。谓大小二祥也。(庾蔚云。今月除君服。明月可小祥。又明月可大祥。犹若久丧不葬者也。)过时不祭。谓春时或有事。故不得行祭。至夏乃行夏祭。不复追补春祭。是过时不祭。以为礼也。(又云。主人谓适子仕宦者。适子主祭祀。故二祥待除君服而后行也。若支子仕宦。虽不得除私服。而其家适子。已行祥祭。庶子于后。无所复追祭故云否也。)〇镛案。此经。郑分为二章。孔合为一事。熊氏从郑而斥孔。(见读礼通考。并有丧条。)陈浩从孔义。今并略之。
 曾子问曰。君薨既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居于家。有殷事则之君所。朝夕否。(郑云。殷事朔月月半荐新之奠也。)曰。君既启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哭而反送君。(郑云。言送君则既葬而归也。归哭者。服君服而归。不敢私服也。〇孔云。葬毕还来归家而治父母之丧。以此言之。父母之丧。既启而有君之丧。则亦往哭于君所。而反送父母。父母葬毕而居君所。)曰君未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殡。反于君所。有殷事则归。朝夕否。(孔云。卢云归哭父母。而来殡君。则殡君讫。乃还殡父母也。以此言之。臣有父母之丧未殡而有君丧。去君殡日虽远。秖得待殡君讫。而还殡父母。以其君尊故也。)大夫室老行事。士则子孙行事。(摄其事。)大夫内子有殷事。亦之君所。朝夕否。(郑云。内子者。大夫适妻也。妻为夫之君。如妇为舅姑服齐衰。)〇沙溪曰。古今异宜。唯在斟酌遵行之如何耳。〇镛案。此等之礼。虽不能一遵古经。事君者。宜知有此个义理。至于执政大臣。腹心近臣。身佩安危。义同休戚者。宜一遵礼经。不可违也。
 曾子问曰。君之丧既引。闻父母之丧。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而归。不俟子。(郑云。遂遂送君也。封当为窆。子。嗣君也。)曾子问曰。父母之丧。既引及涂。闻君薨。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改服而往。〇郑曰。改服。括发徒跣。布深衣扱上衽。不以私丧。包至尊。(孔云。臣闻君丧。即括发不笄纚者。若寻常父母之丧。葬在于涂。首先服免。忽闻君丧。若著其笄纚。则与寻常吉同。故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21H 页
括发也。)〇镛案。君丧括发。又见注疏。而唐宋之礼。绝无影响。岂不痛哉。
 曾子问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笾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孔子曰。天子崩后之丧。君薨夫人之丧。
 《丧礼补编》礼官曰。(洪启禧。)国恤时。私家练祥不得行。自曾子问。已有明白定论。先正献议。 肃庙定式。卒哭前练祥之不得行。恐不可更议。且自有此教之后。忌祀亦多有备礼行之者。极涉未安矣。私家练祥。待国恤卒哭后行之。 上曰。依所达载录。可也。〇传曰。邦礼无禁葬之例。其在道理。亦不可踰月。勿论公除前后。葬事则许行。〇传曰。因山前。卿大夫士庶虞祭。依葬例。亦为许行。忌墓祭。依练祥例施行。三年内禁方笠。过矣。此后勿禁。〇镛案。练祥之祭虽行。若大夫士之服君丧斩衰者。宜不敢变除也。三年既顈练祥皆行者。私丧之谓也。君丧在身。不敢私服。(见上文)况可以练衣除绖乎。礼曰。祭不为除丧。以此言之。祭则不坊(一作妨)也。〇又按庶人齐衰三月。既卒哭。无所不用练祥也。
 
《五礼仪》卒哭后。许国中嫁娶。借吉三日。〇朱子君臣服议曰。婚烟(一作姻)则宜自一月之外。许军民。三月之外。许士吏。复土之后。许选人。祔庙之后。许承议郎以下。小祥之后。许朝请大夫以下。大祥之后。许中大夫以下。各借吉三日。其太中大夫以上。则并须禫祭然后行吉礼焉。官卑而差遣。职事高者从高。迁官者从新。贬官者从旧。〇金文敬公(集)曰。五礼仪太无曲折。宜从朱子说。〇《丧礼补编》曰。一从朱子说。定制。〇镛案。士大夫斩衰三年。宜于禫后许之。庶人齐哀(齐衰)三月。宜于卒哭后许之也。朱子君臣服议。须读全文。方识朱子本意。盖当时国恤。臣民之服。全不成文。故朱子姑以权宜为法。以寓伤世之意。非考古以遵礼者也。全文在杂著中。凡遇国恤。必当熟读而详味之。(姑不录。)
方丧八(变礼、闻丧不得奔、出使闻丧、未踰年之君、旧君。)
  为君之父母妻长子。君已除丧而后。闻丧则不税。税(一作丧)服小记。
 郑曰。谓卿大夫出聘问。以他故久留。(税者。追服也。)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21L 页
近臣。君服斯服矣。其馀从而服。不从而税。(丧服小记。)
 郑曰。谓君出不知丧者。近臣阍寺之属。
  君虽未知丧。臣服已。(丧服小记。)
 郑曰。从服者。所从虽在外。自若服也。(孔云。君出而君之亲。于本国内丧。君虽未知。而在国之臣。即服之也。)
  闻丧不得奔丧。(节)哭天子九。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奔丧。)
 郑曰。臣闻君丧而未奔。为位而哭。〇镛案。士礼三日成服者。五哭三袒。以此推之。为君七哭者。当用五日。(天子九哭用七日。)假如甲日闻丧。则不计甲日。须至己日。乃七哭也。且虽七哭。(甲日再哭。后五日各一哭。)宜止三袒。盖此三袒之礼。一应始死。二应小敛。三应大敛也。凡监司阃帅守令之等。闻丧不奔者甲日。又哭之时。袒括发成踊。至丙日哭时。(谓朝哭。)又袒括发。(应小敛。)至戊日哭时。又袒括发。(应大敛。)厥明七哭。(象既殡。)则合于古礼。无一毫遗憾矣。(首绖要绖。在甲日又哭之时。)
  大夫哭诸侯。不敢拜宾。诸臣在他国为位而哭。不敢拜宾。与诸侯为兄弟。亦为位而哭。凡为位者。壹袒。(奔丧。)
 郑曰。大夫谓哭其旧君。诸臣。谓大夫士仕于列国。(兄弟。谓族亲婚姻在异国者。)始闻丧。哭而袒。其明日则否。〇镛案。此云。壹袒。谓虽旧君。不敢不一袒也。若诸臣出使及与为兄弟者。当服斩衰。未有不三袒者也。郑以兄弟。并言姻戚。谬也。兄弟者。同姓有服之亲也。
 《聘礼》君薨。赴者未至。(赴告于主国。)则哭于巷。(未可为位也。)衰于馆。(未可以凶服出见。)受礼(受饔饩。)不受飨食。(辞享礼。)赴者至则衰而出。(以凶服将事。)唯稍受之。(稍廪也。)归执圭。复命于殡。(存亡同。)升自西阶不升堂。(变于常。)辩复命。(复礼毕。)子臣皆哭。(子嗣君。)与介入北乡哭。(介副也。)出袒括发。(出门乃示变。)入门右。即位踊。
 《公羊传》子般卒。何以不书葬未踰年之君也。有子则庙。(乃立庙。)庙则书葬。(庄三十二年。)〇何休曰。未踰年之君。礼。臣下无服。(疏云。臣下皆为前君服斩。宁得更为之服乎。若还服期。即是废重服轻。若为斩衰三年。即违一年不二君之义故也。)〇镛案。古者嗣君。踰年而即位。称子而不君。故可以无服。今不可据也。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22H 页
《丧服》为旧君君之母妻。传曰。何以服齐衰三月也。言与民同也。〇镛案孟子答齐宣王及子思答鲁穆公(见檀弓下。)之语。并宜参考也。
附录(宋明仪注 禫除仪注)
 
(宋史礼志曰。太祖崩。礼官言群臣当服布斜巾四脚直领布襕腰绖命妇布帕首裙帔。文武二品以上。加布冠斜巾帽首绖大袖裙裤竹杖。士民缟素。妇人素缦。〇小祥。布改服四脚直领布襕腰绖布裤。二品以上官。亦如之。大祥。群臣及军校以上。皆本色黪服铁带靴笏。〇太宗崩仪注。大同唯云庶民白衫纸帽。妇人不花钗三日哭而止。)
 
(文献通考曰。宋国恤发哀。文武百僚并服常服。黑带去金玉饰。诸路监司州县长吏以下。自关报到日。服布幞头直领襕衫上领下盘腰绖。以麻临三日而除。沿边不用举哀。〇庆元制皇帝崩。成服日。内外命妇。觕布盖头衫帔首绖。皇太后丧成服日。内外命妇。只帕头不用盖头。〇绍熙甲寅。从臣罗点等建议。乞令群臣于易月之后。朝会治事。权用公服黑带。每遇朔望丧礼。以衰服从事。至大祥而除。至于燕服。亦去红紫之饰。诏从之。〇淳熙制曰。百官过小祥纯吉服。)
 
(朱子君臣服议曰。如斜巾四脚冠帽。乃四物。不当一时并加于首。直领上领古裙今襕。亦四物。不当一时并加于身。冠当服以终丧。不当小祥而释。四脚幞头折上巾三名一物。不当错出而异其名。其曰银带丝鞋白绫衬衫者。则尤非丧礼之所宜服。亦不待辨而知其非矣。)〇镛案君臣服议全文。皆格言至论。凡遇国恤。必宜考检也。
 
(明会典曰。高皇帝崩。在京五府六部等衙门官员。闻丧次日。各易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赴内府。听宣遗诏毕。诣几筵哭。第四日成服。自成服日为始。二十七日而除。〇官员麻布大袖圆领衫不缉边。麻布帽。就用所带帽以布裹之。仍垂带麻腰绖麻鞋。命妇麻布大袖圆领长衫麻布。盖头。〇永乐制云。朝夕哭十五举声。〇仁宗遗诏曰。二十七日。释服毋禁嫁娶。  已上发哀。)
 
(唐元陵仪注云。禫之日。皇帝除大祥服。服素服。细麻衫黑絁幞头。明日改服黪吉服。淡浅黄衫细黑絁幞头。百官黪公服。至山陵事毕。乃服常公服。)
 
(宋史礼志曰。英宗崩神宗即位。大祥讫。素纱幞头。黪公服。禫除讫。素纱幞头常服黑带二日。改吉服。  已上禫除。)
大行之义
 《谷梁传》注。(桓十八年。)范宁云。昔武王崩。周公制谥法。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所以劝善而惩恶。礼天子崩。称天命以谥之。诸侯薨。天子谥之。卿大夫卒。受谥于其君。〇镛案。今礼未上谥。称大行皇帝。大行大王。盖本于此。
 《汉书》霍光传曰。皇太子受玺大行前。(韦昭云。大行不反之辞也。)〇案韦昭之说。非也。(行当去声读。)
 
(说苑。齐宣王谓田过曰。吾闻儒者。丧亲三年丧。君三年。君与父孰重。田过对曰。殆不如父重。王忿然怒曰。然则胡为去亲而事君。田过对曰。非
第三集礼集第五卷○丧礼四笺 第 122L 页
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吾君之爵位。无以尊显吾亲。受之君。致之亲。凡事君。所以为亲也。宣王邑邑而无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