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卷二)
 韩康伯玄谈考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77H 页
韩康伯
 韩康伯者。王弼弟子也。其注大传。凡卦象爻象之义。一无所发明。意欲引易以合于老庄。以證其玄虚冲漠之学。与屠隆混合三教之论。千古一辙。今十举一二。已公然如此矣。其术专以太极。立为道体之大本。而清净无为。坐忘遗照。为治心之妙诠。希夷黑白之图。其源头在是。而龟山反观之学。其印證在是矣。回洙泗而改涂。流涛澜而莫收。苟求其首。王韩有焉。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〇孔云列子云不生而物自生。不化而物自化。若不行易简。法令滋章则物失其性也。老子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又庄子云马剪剔羁绊。所伤多矣。是天下之理未得也。
 论曰天道至健。一息不停。日月运行。寒暑以变。而草木禽兽含生蠢动之属。以生以育以长以成。圣人法天。奋庸熙载。至于倦勤。罔敢皇宁。礼乐刑政。以之修举。典章法度。以之建明。今曰法令滋章。物失其性。遂以不生不化。为理天下之妙道。岂不悖哉。乱天下而使至于夷狄禽兽而后已者。老庄之说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
〇韩云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天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〇孔云一谓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一得为无者。无是虚无。虚无是太虚。不可分别。唯一而已。故以一为无也。若其有境则彼此相形。有二有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77L 页
三。不得为一。
 论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者。天之所以生育万物。其神化妙用。只是一昼一夜一寒一暑而已。草木禽兽含生蠢动之伦。于是乎煦濡蓄发。而人之所以立经陈纪。代天理物。亦唯顺晦明之节。协冬夏之纪而已。合而名之则一阴一阳。易之所以为易。法此而已。此与两仪太极。何干何涉。道者天之道也。政者人之政也。号人为政。必无是理。名天为道。不亦乖当。经云一阴一阳。解之曰无阴无阳者。方欲推尊太极。为道体之本。而一阴一阳。包函其中。则体貌不尊。必欲离阴阳。超于其上。故改一为无。以自伸其虚玄之义也。岂不怪哉。天道至健。接续不断者。本乎生物之德。故曰继之者善也。既生既育。煦濡蓄发。必至成物而后已者。本乎成物之性。故曰成之者性也。一阴一阳之上。明有宰制之天。而今遂以一阴一阳。为道体之本可乎。
百姓日用而不知。
〇韩云仁知则滞于所见。体斯道者。常无欲以观其妙。始可以语至而言极也。〇孔云体道者。老子云为而不宰。功成不居是也。常无欲以观其妙者。引老子道经之文。
 论曰以仁知为滞于所见。此韩愈所云老子之小仁义也。常无欲以观其妙。虽本道经之文。今圆觉经、起信论、般若经、法华经所说千言万语。都是此说。故知中国佛经。本系晋宋齐梁清谈玄谈之士所撰。而王弼易注。为混一三教之枢纽。诚有辟异之意者。必自易注始也。
鼓万物。
〇韩云圣人虽体道以为用。不能全无以为体。故顺通天下则有经营之迹也。〇孔云道则心迹俱无。是其全无以为体。圣人则迹有而心无。
 论曰道是何物。是有灵知者乎。并与灵知而无之者乎。既云心迹俱无。则是无灵知。亦无造化之迹。究竟道是何物。书曰非天不中。惟人在命。此知本之说也。今指无为道。戴之于圣人之上。非异教乎。
阴阳不测。
〇韩云原两仪之运。万物之动。岂有使之然哉。莫不独化于大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78H 页
虚。欻尔而自造矣。造之非我。理自玄应。化之无主。数自冥运。故不知所以。是以太极为始。穷理体化。坐忘遗照。至虚而善应。则以道为称。不思而玄览。则以神为名。〇孔云杳寂不测。无形无体。以太极虚无为始。不以他事系心。端然玄寂。乃能知天之所为也。言天之道。亦如此也。坐忘遗照。出庄子大宗师篇。
 论曰经曰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则三句都是占筮之说。唯执末一句。为天地造化之本。岂不拗哉。筮人之揲蓍也。七八九六。无以预度。此所谓阴阳不测。太虚玄览。坐忘遗照。何与于此经哉。凡溺于异教者。必以其所溺者解经。此大患也。或引楚辞云一阴兮一阳。众莫知兮余所为。以解此经之义。尤何所当乎。此注此疏。纯是佛语。不唯老子而止也。
易无思也。
〇韩云夫非忘象者。无以制象。非遗数者。无以极数。至精者无筹策而不可乱。至变者体一而无不周。至神者寂然而无不应。斯盖功用之母。象数所由立。
 论曰字字皆从玄牝门中出来。庄精列液。输写不渴。不虞三圣人遗书。遭此灾厄。
吉凶与民同患。
〇孔云既得其吉。又患其失。故老子云宠辱若惊也。
 论曰宠辱若惊。与此经无涉。孔氏强引之也。
易有太极。
〇韩云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
孔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
 论曰孔以太极为元气。又引老子道生一为太极。是犹近理。乃后世之论。推尊太极为形而上之物。每云是理非气。是无非有。不知形而上之物。何以有黑白交圈也。又云无极而太极。则是其义虽本出于道生一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78L 页
三字。彼云道生一。是于太极之上。明有造化之本。若云无极而太极。则所谓太极者。是又自然而生。无所为本也。未论经旨得失。而老子之意。亦一变而为异说矣。
吉凶者贞胜。
〇韩云老子曰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万变虽殊。可以执一御也。
 论曰韩前以太极为一。而今引老子云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不知王侯得太极。何以为天下贞。佛氏之言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为安身立命。所谓一者何也。斯皆眇芒荒芴不可究诘者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卷二)
 孔疏百一评
  
孔疏百一评
 孔颖达之时。集解所录三十六家易说具存。以若精识。必不至以王辅嗣为正学。顾其义疏。有顺无违。盖儒林之法例也。今不能悉论。唯取其有关于易学大义者。评批如左。
乾庸言之信。
〇孔云庸谓中庸。庸常也。从始至末。常言之信。常行之谨。〇评曰从始至末四字。明庸之为言。常行常然之谓。与后世之诂不同矣。
坤先迷。
〇孔云以其至柔。当待唱而后和。凡有所为。若在物之先。即迷惑。若在物之后。即得主利。以阴不可先唱。犹臣不可先君。卑不可先尊故也。〇评曰非也。迷者剥之艮也。得主者。复之震也。
临八月有凶。
〇孔云八月者。何氏云从建子阳生。至建未为八月。褚氏云自建寅至建酉为八月。今案王注云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宜据否卦之时。故以临卦建丑。至否卦建申。为八月。〇评曰何氏以遁卦为八月。此用变易之义也。(临与遁变易)褚氏以观卦为八月。此用反易之义也。(临与观反易)遁者周正之八月。观者夏正之八月。皆有凭据。唯独王辅嗣之注。以否卦为八月。则求之变易而不合。求之反对而不合。考诸周正而无凭。考诸夏正而无据。孔氏何为而取之也。舍我是非之天。唯注是顺。岂公心乎。
噬嗑刚柔分。
〇孔云震刚在下。离柔在上。故云刚柔分也。若取分义则震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79H 页
下离上。若取合义则离震合体。共成一卦。(雷震合而章)〇评曰王注孔疏。并于贲卦。分刚分柔之解。纯用推移之义。直云此本泰卦。胡独于噬嗑之刚柔。分解之如是也。王固无责耳矣。孔氏可恨。
噬嗑柔得中而上行。
〇孔云凡言上行。但所之在进。皆曰上行。故谦卦曰地道卑而上行。损卦云损下益上曰上行。是减三而益上卦。谓之上行。〇评曰既云损卦减三而益上卦。则是推移也。损本泰卦。故得云减三益上。若非然者。定无此说。孔氏明知推移之义。而厌于王弼。兢兢然莫之敢言。斯何故也。
贲之彖。
〇王云刚柔不分。文何繇王。故坤之上六。来居二位。柔来文刚之义也。乾之九二。分居上位。分刚上而文柔之义也。孔云阳本在上。阴本在下。应分刚而下。分柔而上。何因分刚向上。分柔向下者。此本泰卦故也。〇案王弼于此。忽用推移之法。是何故也。刚上柔来。无法可解。故不得不为此注。王弼既为此注。孔氏不得不为此疏。既为此疏。不得不云此本泰卦。故推移者不得不然者也。庖牺氏不得不观象如此。孔子不得不释彖如此。汉魏三十六家不得不撰注如此。皆不得不然也。不得不然。而王弼灭之。安得不于不知不觉之中。不得不一吐此注乎。贲卦既然。则噬嗑之刚柔分。又不得异释也。二卦既然。则讼卦之刚来得中。谦卦之下济上行。随卦之刚来下柔。蛊卦之刚上柔下。无妄之刚自外来。大畜之刚上。咸卦之柔上刚下。恒卦之刚上柔下。晋与睽之柔进上行。损卦之损下益上。益卦之损上益下。升卦之柔以时升。鼎卦之柔进上行。节卦之刚柔分。又不得异释也。诸卦既然。则其馀诸卦。又不得异义也。故曰推移者。不得不然者也。
贲六五
〇孔云诸儒以为贲饰丘园之士。束帛戋戋。今案辅嗣之注。全无聘贤之意。普论为国之道。不尚华侈。而贵俭约也。汉聘隐士。或用羔雁玄纁蒲轮驷马。岂止束帛之间。〇评曰束帛者。五两之帛。所谓物十曰束也。(五两即十也。今以一两为一匹。)五两者玄三纁二。所谓参天而两地也。羔雁者卿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79L 页
大夫之贽。天子聘贤。何得用羔雁。羔雁必不用。而玄纁即束帛。则孔以此驳诸儒。诸儒其伏乎。悔者改过之悔也。吝者改过之吝也。王弼以俭约为吝。则悔吝之义。尚犹昧昧。何足以说易。
睽六三
〇孔云黥额为天。截鼻为劓。〇案黥与黥同。墨刑在面曰黥也。九家释天且劓。谓髡发曰天。孔以为黥。未详所据。
损之彖
〇孔云先儒皆以无咎可贞。各自为义。王注云何咎而可正。然则王意以无咎可贞。共成一义。〇评曰易不必有咎而后谓之可贞。贞岂正咎之谓乎。坤六三曰可贞。非有咎也。节之彖曰不可贞。非有咎也。若无妄九四则先言可贞而后言无咎。又将何解。易词其零琐之占。一字二字。如无咎悔亡可贞亨吉之类。皆各自为义。读之如书史。使筋络牵连则不成话说。王弼于易。尚未解蒙。为此陋义。孔必舍先儒而从之。何也。
损六三
〇孔云三人。谓自六三以上三阴。上一人谓上九也。下一人谓六三也。若六三一人独行。则上九纳己无疑。故曰得其友也。〇评曰此王注意也。需卦以三阳为三人。同人以二阳为二人。(下离为二阳)无妄以震一阳为行人。以艮一阳为邑人。指阴为人。易例所无。况损之为卦。六位皆应。不独三与上相应。则谓三得友。谓四五无友。断非公论。唯注是顺。不顾经旨可乎。孔于噬嗑之疏。引损卦云减三而益上。明用推移之义。今于损卦之疏。却以三阴为三人。不亦拗乎。
归妹
〇孔云易论归妹得名不同。泰卦六五云帝乙归妹。彼据兄嫁妹。此卦以妹从娣而嫁。谓之归妹也。咸卦二少相感。恒卦二长相承。此卦以少承长。非是匹敌。明是妹从娣嫁。古者诸侯一娶九女。嫡夫人及左右媵。皆以侄娣从。故以此卦当之矣。不言归侄者。举尊以包之也。〇评曰泰卦此卦。并云归妹。则求其所以同象之故可也。何谓得名不同乎。泰卦无震。此卦有震。而谓泰有兄。谓此唯妹可乎。有父而后可以名子。有兄而后可以名妹。既云妹矣。何谓无兄。且如孔说。妹娣之名亦乱矣。同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0H 页
此一女。男兄谓之妹。女兄谓之娣。今云以妹从娣。谁其辨之。经云归妹以娣者。以震兄在上。故其嫡之方嫁者。可谓之妹。其媵之从嫁者。可谓之娣。孔则不以震为主矣。谁是妹谁是娣。其可别乎。牉合之义不明。则无以说此卦。无以解大过。若云大过非牉合。则孔子杂卦之传曰大过颠也。颠合非牉合乎。
丰六二
〇孔云日中盛明之时。而斗星显见。〇案彖传有月食之文。此卦有日月交蚀之象审矣。或曰虽值日食。北斗难见。余谓冬至日躔极南之时。北方之人近于北极者。方其日蚀之时。必能亭午见斗星。易词非悬空说也。
旅九四
〇孔云寄旅之人。求其次舍。不获平坦之所。而得用斧之地。言用斧除荆棘然后乃处。〇评曰此王注意也。得柞棫之山。而名之曰得其资斧可乎。资者糇粮也。斧者戚扬也。诗云乃裹糇粮。于橐于囊。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旅人之义也。
系辞焉
〇孔云八纯之卦。卦之与爻。其象既定。变化犹少。〇案所谓八纯者。乾坤坎离震巽艮兑之重卦也。纯乾纯坤。谓纯可矣。其馀六卦。阴阳错杂。何名纯乎。唯春秋传称纯离为牛。彼以单卦为纯。非重卦也。总之八卦虽为物象之所本。既成重卦之后。了无尊重之体。乾坤坎离。犹以其颠倒皆同之。故为之纲纽。而震巽艮兑。杂于众衍之中。无所别异。先儒犹忆八卦时事。欲尊而别之。名之曰八纯。皆于易例疏舛矣。
悔吝者
〇孔云吝者当事之时。可轻鄙耻。故云吝也。〇案易例卦象之未吉者。廊然开霁。则占之曰悔。若其刚柔相推。本象依旧。则占之曰吝。孔义模糊不可知也。
无咎者。善补过。
〇孔云案略例无咎有二。一者善能补过故无咎。二者祸自己招。无所怨咎。故节之六三不节之嗟。又谁咎也。〇评曰此王弼奇语也。饮食不节。言语不节。既而悔之。自伤自嗟。此节六三之义也。人孰无过。改之为贵。又谁咎也。言无咎我之人也。王作无所怨咎解。岂不奇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0L 页
哉。
十有八变。
〇孔云每一爻有三变。谓初一揲。不五则九。是一变也。第二揲。不四则八。是一变也。第三揲。亦不四则八。是三变也。若三者俱多为老阴。谓初得九。第二第三俱得八也。若三者俱少为老阳。谓初得五。第二第三俱得四也。若两少一多为少阴。其两多一少为少阳。如此三变。乃定一爻。〇评曰此法八九为阴。四五为阳。虽改换其名。名曰多少。而实不可讳也。历观今古。有八九为阴。四五为阳者乎。经云归奇于扐。奇者不偶也。亦零畸也。四揲之馀。以四为奇。有是理乎。四是偶数。又是盈数。(四四揲之。则四已盈矣。)何名为奇乎。四犹然矣。五与八九。尤何论矣。孔氏揲蓍之法。必非古法。万不可苟同者也。
结绳而为罔罟。
〇韩云离丽也。物之所丽也。〇孔云案诸儒象卦制器。皆取卦之爻象之体。今韩氏之意。直取卦名。因以制器。案上系云以制器者尚其象。则取象不取名也。韩氏乃取名不取象。于义未善矣。今既遵韩氏之学。且依此释之也。〇评曰孔氏之真情。于是乎发见矣。疏经之例。唯注是顺。是郑则尊郑。是梅则尊梅。法例本然。不可以咎孔也。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〇孔云既观象立卦。又就卦发动挥散。而生变动之爻。〇评曰爻变之义。孔未尝不知。故为此疏也。但爻者变卦也。既云变动之爻。则容有不动之爻。是其有一膜子未袪也。经云生爻。曷尝云生变动之爻。醋者酸浆也。有云作味酸之醋者乎。马者鬣兽也。有云得具鬣之马者乎。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卷二)
 唐书卦气论
  
唐书历志有分卦直日之法
 唐书历志。有分卦直日之法。斯亦易家之蔀障。今略涉源流。疏理如左。
分卦直日之法。本出于焦赣、京房。
 汉书京房传房字君明。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字赣。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数上疏先言其将然。近数月。远一岁。所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1H 页
言屡中。天子说之。〇孟康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卦为三百六十日。馀四卦震离兑坎。为方伯监司之官。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时各专主之气。各卦主时。其占法各以其日。观其善恶也。〇镛案理无所据。占乃有验。明其术为左道邪僻。房以此亡身宜哉。
十二辟卦之外。又以诸卦。列之为公侯卿大夫。其法亦起于京房。其说槩见于稽览图。
 书目总易类中。有稽览图二卷。其总论曰首言卦气。起中孚而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六十卦主六日七分。又以自复至坤十二卦为消息。馀杂卦主公卿侯大夫。候风雨寒温。以为惩应。即孟喜京房之学。(今四库全书书目所记亦如此。)〇镛案坎离震兑。其在八卦之时。虽主四方。既为重卦。不得复以四方之卦名之。除此四卦。使主四时。已属非理。况爻者变卦也。六爻非六画。安得以一爻配一气哉。四时之卦十二也。再闰之卦二也。于此乎受衍者。其位相等。又安得有公侯卿大夫之品级乎。辟卦之名。自古有之。焦赣京房之等。妄为此说。附会分排。画蛇添足。为易道之紫郑。不得不辨。(京房之学假托孟喜。直日之法。不自孟喜始。)
 汉书京房传孟康注云房以消息卦为辟。辟君也。息卦曰太阴。消卦曰太阳。其馀少阴少阳。谓臣下也。(其云臣下者。盖谓公侯卿大夫也。)〇镛案辟卦之名。自古有之。汉儒就分消息。息卦者复临泰大壮夬乾也。消卦者姤遁否观剥坤也。息卦阳长。何以谓之太阴。消卦阴长。何以谓之太阳。易家之有老阳老阴之名者。以十有八变之时。三揲皆奇者为老阳九。(三三三)三揲皆偶者为老阴六。(二二二)无故命之曰尔是太阳尔是太阴可乎。少阳少阴。亦七八之定名。五十衍卦。何以谓之少阳少阴也。京房之学。亦傅会为说。非洙泗之嫡传也。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曰辟公行。玆谓不伸。孟康注云辟君也。(案此亦公辟之论。)〇申应教(绰)云魏书律历志亦有此说稍详。然不言传授所自。五代史司天考爻象图。亦有此法。与唐志互有详略。〇或曰易纬有六日七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1L 页
分之法。而五曰辟六曰宗庙。康成注以为辟天子也。一行大衍历。即昉于六日七分之法。而大衍则又无宗庙。其分等相配者。又稍变于易纬之法矣。大抵辟卦之辟字。以此十二卦。属之于君。而以占君之事。故谓之辟卦。非于诸卦之中。以此十二卦为辟而统之也。京房亦以消息卦属之于辟。推验吉凶。〇镛案自天子达于庶人。通用六十四卦。以占其吉凶。天子用辟卦。上公用公卦。大夫用大夫之卦。有是理乎。筮遇他卦。其将弃之而改筮乎。涣曰王假有庙。萃曰王假有庙。家人曰王假有家。是皆所谓卿大夫之卦也。何天王用之乎。震曰震惊百里。晋曰康侯用锡马。丰曰遇其配主。是皆所谓卿大夫之卦也。何诸侯用之乎。四时两闰之卦。为五十衍卦之本。故辟卦之名。自古有之。以统诸卦。而焦赣京房之等。添出赘疣。为公侯卿大夫之说耳。
   至唐一行大衍历。其说最详。
常气四正卦始卦中卦终卦
冬至坎初六公中孚辟复侯屯内
小寒坎九二侯屯外大夫谦卿睽
大寒坎六三公升辟临侯小过内
立春坎六四侯小过外大夫蒙卿益
雨水坎九五公渐辟泰侯需内
惊蛰坎上六侯需外大夫随卿晋
春分震初九公解辟大壮侯豫内
清明震六二侯豫外大夫讼卿蛊
谷雨震六三公革辟夬侯旅内
立夏震九四侯旅外大夫师卿比
小满震六五公小畜辟乾侯大有内
芒种震上六侯大有外大夫家人卿井
夏至离初九公咸辟姤侯鼎内
小暑离六二侯鼎外大夫丰卿涣
大暑离九三公履辟遁侯恒内
立秋离九四侯恒外大夫节卿同人
处暑离六五公损辟否侯巽内
白露离上九侯巽外大夫萃卿大畜
秋分兑初九公贲辟观侯归妹内
寒露兑九二侯归妹外大夫无妄卿明夷
霜降兑六三公困辟剥侯艮内
立冬兑九四侯艮外大夫既济卿噬嗑
小雪兑九五公大过辟坤侯未济内
大雪兑上六侯未济外大夫蹇卿颐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2H 页
开元九年。诏僧一行作新历。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十五年草成而一行卒。诏张说与历官陈玄景等。次为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〇历议十二。其五卦候议曰七十二候。原于周公时训月令。虽颇有增益。然先后之次则同。自后魏始载于历。乃依易轨所传。不合经义。今改从古。七十二候者。东风解涑(一作冻)。蛊虫始振类。一月六候。共七十二候。 〇其六卦议曰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京氏又以卦爻配期之日。坎离震兑。其用事自分至之首。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颐晋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馀皆六日七分。止于占灾眚与吉凶善败之事。至于观阴阳之变则错乱而不明。自乾象历以降。皆因京氏。唯天保历依易通统轨图。自八十有二节。五卦初爻。相次用事。及上爻而与中气皆终。非京氏本旨。及七略所传。按郎顗所传卦。皆六日七分。不以初爻相次用事。齐历谬矣。又京氏减七十三分为四正之候。其说不经。欲傅会纬文七日来复而已。当据孟氏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之策。九六七八。是为三十。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乘。消息一变。十有二变而岁复初。坎离震兑二十四气。次主一爻。其初则二至二分也。坎以阴包阳。故自北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2L 页
正微阳动于下。升而未达。极于二月。凝涸之气消。坎运终焉。春分出于震。始据万物之元。为主于内。则群阴化而从之。极于南正。而丰大之变穷。震功究焉。离以阳包阴。故自南正微阴生于地下。积而未章。至于八月。文明之质衰。离运终焉。仲秋阴形于兑。始循万物之末。为主于内。群阳降而承之。极于北正。而天泽之施穷。兑功究焉。故阳七之静。始于坎。阳九之动。始于震。阴八之静。始于离。阴六之动。始于兑。故四象之变。皆兼六爻。而中节之应备矣。易爻当日。十有二中。直全卦之初。十有二节。直全卦之中。齐历又以节在贞气在悔。非是。(以下删)
 论曰易之为道。十二辟推移而已。若无此法。包牺氏原不必画卦。何者。画卦无所用耳。然则辟卦之名。遥遥巍巍。必自三古之时。已有此名。非汉儒之所新立也。(五十衍卦之名。若随蛊蹇解损益之等。皆以推移之义而立名。立名之初已然。则辟卦之名。必高古在昔矣。)唯所谓公侯卿大夫之卦。是汉儒狡狯。别生赘疣。以为易家之蔀惑者。然具依俙凭据。隐有所靠。春秋传毕万筮仕。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公侯之卦。(闵元年)叔孙豹筮命。遇明夷之谦。卜楚丘占之曰明而未融。法当卿位。(昭五年)若此之类。隐然援引。故今观所列。屯卦果在侯列。明夷果在卿列。若使回护者见之。必以为言审如是也。晋文公遇大有。卜偃谓之公用享王之卦。今何列之于侯卦乎。泰穆公遇蛊。卜徒父谓之千乘获侯之象。今何列之于卿卦乎。比者天子亲侯之卦。列于卿位。益者王用享帝之卦。列于卿位。如此之类不可胜数。其法岂可准耶。总之易也者象也。以一年则以十二辟卦。象十二月数。以五年则以六十二卦。(除乾坤)象六十朔两闰月之数。其欲直日则以乾坤之策三百有六十。象期之日。古人之法。其磊落不苟如此。夫岂有分卦直日之理。六日七分之说乎。破碎牵缠。无一而当乎理者也。古人以一卦当一月。以一月为一日。故自姤至复。谓之七日。而汉儒宗直日之法。谓阳亡七日而来复。今观此表。则小雪纯坤之后。尚有未济蹇颐中孚之等。交乱于坤复之间。群阳错杂二十七日。始得复卦。安在其七日来复也。荒杂溃裂。无一而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3H 页
当乎心者也。而可述之乎。
 论曰分卦直日之法。原不合理。诚以三百八十四爻。配之于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必龃龉而不合。自馀不必研究。况爻之为字。本是变卦之名。非一画二画之谓也。以画为爻。原是失实。馀不必言。经曰爻者言乎变者也。爻岂是画耶。
 论曰坎离震兑之配于四方。与子午卯酉之记于四方。无以异也。亥子丑配于北。巳午未配于南。寅卯辰配于东。申酉戌配于西。故一日十二时。其子时剖之为二。上半属之上日。下半属之下日。斯精义也。然则亥子丑卦。当与坎配。巳午未卦。当与离配。震兑亦然。今一行之法。以子丑寅配坎。午未申配离。亦粗疏甚矣。
 论曰所谓侯卦。必剖之为二。内卦属上气。外卦属下气。抑又何义。附会穿凿。正谓此类。
 论曰复姤一对也。临遁一对也。泰否一对也。大壮观一对也。夬剥一对也。乾坤一对也。其位皆居君辟。其义可云均平。(体匀而尊同。)中孚小过一对也。一公一侯。颐大过一对也。一卿一公。既济未济一对也。一大夫一侯。渐归妹一对也。一公一侯。其馀诸卦。莫不皆然。义例歪舛。不堪把玩。如此等类。皆易家之蔀障也。
 论曰六十四卦七十二候。厥数不同。本非搭配之物。必去四卦。加增十二。乃可相配。于是坎离震兑。黜之为四正。以其六爻。配之于二十四气。(四六二十四)乃执屯小过需豫旅大有鼎恒巽归妹艮未济等十二卦。剖之为两段。分配于二候。以成七十二数。破碎牵拿。一至是哉。
 论曰坎离震兑。其在三画之时。有北南东西之象。既成重卦。尚以其单卦时本象而黜之在外。不列于六十四卦之数。岂不冤哉。
 大抵易之为道。象而已。故十二辟卦。以象四时。中孚小过。以象两闰。于是乾坤二卦。以象天地。馀六十二卦。以象五岁再闰六十二月之数。圣人于此。亦取其髣髴之似而已。分卦直日。岂有经證耶。以易象历可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3L 页
汉晋以降。以历象易。岂可通乎。历也者。日月五星之纪也。毫发有差。四时乖舛。奚暇象易而为之哉。〇辟之为字。只是君称。本非天子之专名。尔雅云皇王后辟公侯君也。邢氏疏云皇王。唯谓天子。公侯唯谓诸侯。馀皆通称。故字书韵书。并云天子诸侯。通称曰辟。无异训也。今以辟卦为天子之卦。而别以公侯。列于下位。岂所谓正名乎。洪范云唯辟作福。唯辟玉食。亦天子诸侯之通称。故与唯皇建极皇则受之诸皇字。别而言之。明凡为人君者。皆得作福于其国。玉食于其国也。(诸侯亦得玉食。故曹人为晋文公置璧于飧。谓将为人君也。)诗云之屏之翰。百辟为宪。天子奚至百乎。诗云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诗云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诗云百辟卿士。媚于天子。若辟是天子。又何以媚于天子乎。尊辟为帝。又列公侯之卦。明是焦赣京房之妄造。非洙泗之古法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卷二)
 朱子本义发微
  
[卦变图]
 自汉而降。易学大备于朱子。名言至理。多在本义。而俗儒不察。又卦变图者。先生晚年所作。汉魏诸家。虽言推移之义。而皆逐卦说变。未有总话为文如此图者。今首载是图。兼阐伊川卦变之说。次论本义。
卦变图〇朱子曰彖传或以卦变为说。今作此图以明之。盖易中之一义。非画卦作易之本指也。
 案易词取象。总用推移。其或不然者。唯十二辟两闰之卦。质朴少变。斯用交易变易之象。自馀虽牉合互体之类。无一不取象于卦变。此实作易之大义。朱子以为一义。盖未及逐一查验故也。
凡一阴一阳之卦各六。(剶比夬大有等)皆自复姤而来。(五阴五阳。卦同图异。)凡二阴二阳之卦各十有五。(颐坎屯蒙观小过等及大过鼎革大壮中孚等。)皆自临遁而来。(四阴四阳卦同图异)凡三阴三阳之卦各二十。(咸恒损益随蛊渐归妹等。皆再列之。)皆自泰否而来。
 案汉魏以来。无此序列。或其遗文见逸也。本图层累序列。各有第次。唯中孚小过。混在诸卦之中。则二阴二阳之卦。或受变于二母。或受变于一母。其义未均。而中孚小过二卦。则卒无受变之处。原来推移之法。唯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4H 页
有一往一来。若云中孚受变于遁大壮。小过受变于临观。则须四画都动。乃可受变。其可曰推移乎。是其查验之未密也。〇又案三阳之卦。虽亦三阴。三阴之卦。虽亦三阳。就中亦自有主客。泰者三阳之方进也。否者三阴之方长也。然则凡从泰来者。皆三阳之卦也。凡从否来者。皆三阴之卦也。今以一卦两计。兼之为三阴三阳之卦。而数各一十。此恐重复。非古义也。
凡四阴四阳之卦。各有十五。皆自大壮观而来。(二阴二阳图已见前。)凡五阴五阳之卦各六。皆自夬剥来。(一阴一阳图已见前)
 案经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此易家之大义也。始自揲蓍之时。阳画多阴。(一奇二偶乃为七)阴画多阳。(一偶二奇乃为八)纯则变之。(九则老而反为阴。六则老而反为阳。)及成八卦之后。阳卦多阴。(震坎艮)阴卦多阳。(巽离兑)推此例而上之。则凡二阳四阴之卦是为阳卦。可名曰二阳之卦。而不可名之曰四阴之卦也。凡二阴四阳之卦是为阴卦。可名曰二阴之卦。而不可名之曰四阳之卦也。五阴五阳之卦。其义亦然。今重现叠列。恐亦非古义也。
 董铢问近略考卦变。以彖辞考之。说卦变者凡九卦。盖言成卦之由。凡彖辞不取成卦之由。则不言所变之爻。程子专以乾坤言变卦。然只是上下两体皆变者可通。若只一体变者则不通。两体变者凡七卦。随蛊贲咸恒渐涣是也。一体变者两卦。讼无妄是也。七卦中取刚来下柔。刚上柔下之类者可通。至一体变者则以来为自外来。故说得有碍。大凡卦变须观两体。上下为变。方知其所由以成之卦。
朱子曰便是此处。说得有碍。且程传贲卦所云岂有乾坤重而为泰。又自泰而变为贲之理。若其说果然。则所谓乾坤变而为六子。八卦重而为六十四。皆由乾坤而变者。其说不得复通矣。今所谓变卦者。亦是有卦之后。圣人见得有此象。故发于彖辞。安得谓之乾坤重而为是卦。则更不可变而为他卦耶。
 案董铢唯取彖词中有刚上柔下等文者。谓之九卦。九卦既然。则四十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4L 页
一卦亦莫不然。朱子之作卦变图。岂不度越诸家乎。二体变者。谓升降往来。在上下卦也。一体变者。谓升降往来。在三画之内也。今按朱子卦变图。其叙一阳之卦则以复为基。주-D001次师주-D002次谦주-D003次豫次比。层累上之。以至于剥。其叙一阴之卦则以姤为基。次同人次履次小畜次大有。层累上之。以至于夬则一之二一之三。朱子取之矣。其答董铢之问。虽云说得有碍。其作卦变图。已确然不碍。后学知所从矣。且所谓诸卦之变。悉由乾坤者。六十四卦也。由乾而变之为姤为遁。由坤而变之为复为临。四时既周。乃播为五十衍卦。此之谓乾坤为卦变之本也。今云乾坤之变。为泰为否而止。则死法也板法也。而可为易乎。伊川于贲卦之传。明用推移之义。(见下方)而其下又以泰变为贲为非理。反复研究。不省其由。意其下文系草稿之未删者耳。
朱子曰如卦变图刚来柔进之类。亦是就卦已成后。用意推说。以见此为自彼卦而来耳。非真先有彼卦而后。方有此卦也。古注说贲卦自泰卦而来。先儒非之。以为乾坤合而为泰。岂有泰复变为贲之理。殊不知若论伏羲画卦则六十四卦。一时俱了。虽乾坤亦无能生诸卦之理。若如文王孔子之说。则纵横曲直。反覆相生。无所不可。要在看得活。终无所拘泥。则无不通耳。
 案此云先儒非之者。谓伊川非之也。
朱子曰伊川不取卦变之说。至柔来而文刚。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诸处。皆牵强说了。王辅嗣卦变。又变得不自然。某之说却觉得有自然气象。只是换了一爻。非是圣人合下作卦如此。自是卦成了。自然有此象。
 案伊川易传。于随蛊恒贲诸卦。皆用推移之法。其文历然。朱子每云伊川不取卦变。不知何故。意其平日议论。谓不当名之曰卦变。而推移之义则未尝不取之也。王辅嗣唯于贲卦用卦变。此云变得不自然者。略例所言也。今取伊川卦变之传。表章如左。
程子曰随卦以卦变言之。乾之上。来居坤之下。坤之初。往居乾之上。〇程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5H 页
子曰蛊卦以卦变及二体之义而言。刚上而柔下。谓乾之初九。上而为上九。坤之上六。下而为初六也。〇程子曰恒卦乾之初。上居于四。坤之初。下居于初。刚爻上而柔爻下也。〇程子曰贲卦下体本乾。柔来文其中而为离。上体本坤。刚往文其上而为艮。
 案伊川虽不言随自否来。蛊自泰来。恒自泰来。贲自泰来。而泰否二卦。实具乾坤。则程子所言。即汉魏三十六家推移之旧法。非有他也。
程子曰咸卦柔上变刚而成兑。刚下变柔而成艮。〇程子曰损卦下兑之成兑。由六三之变也。上艮之成艮。自上九之变也。三本刚而成柔。上本柔而成刚。亦损下益上之义。〇程子曰益卦巽震二卦。皆由下变而成。阳变而为阴者损也。阴变而为阳者益也。上卦损而下卦益。所以为益。
 案伊川虽不言咸自否来。损自泰来。益自否来。而其论卦变之义。若是真确。则推移之古法也。孰谓推移大义。非程朱之所屑言也。〇又案伊川每依靠乾坤。以说卦变。然至于鼎卦渐卦。则又不依靠乾坤。而受变于再变之卦。由是观之。伊川未尝不乐观卦变耳。今取二卦之传。呈现在左。
程子曰鼎卦自巽来。阴进居五。而下应九二之阳。〇程子曰渐卦卦变自涣而来。九进居三。自旅而来。九进居五。
 案巽自遁中孚来。而鼎卦又自巽来。则受变于再变之卦也。旅自否来。而渐卦又自涣旅而来。则受变于再变之卦也。伊川之言曰乾坤变而为泰。又岂有泰变为贲之理。(见上章)若如渐卦之传。则乾坤既变而为否。否卦又变为涣旅。而渐卦又往受变。斯岂唯泰变为贲而止乎。鼎之所变。尤遥遥隔远于乾坤。由是观之。伊川未尝不乐观卦变。而贲卦下所论。或系草稿之未删者也。
本义言卦变者多(共二十一卦。其五六卦。合于推移之本法。)
朱子曰讼自遁来。(刚来居二)晋自观来。(六四至于五)损自泰来。(损下卦上画之阳。益上卦上画之阴。)益自否来。(损上卦初画之阳。益下卦初画之阴。)蹇自小过来。(四往居五)睽自中孚来。(柔进居五)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5L 页
本义之言卦变。多不齐整。而此数卦亦可以表章阐发。作昏衢之一烛。与世之桩定木强而不复移动者。不翅天壤矣。〇朱子卦变图者。推移之正法也。(见大典黄际飞本)十二辟卦为之原本。而五十衍卦皆受分化。此盖晚年所得。非复本义之旧也。但中孚小过。不入辟卦之列。(入于衍卦中)为欠典也。今既云蹇自小过来。(本义云)睽自中孚来。(本义云)则卦变图之未备者。又可以此数语补之矣。不亦幸矣乎。〇又按卦变图以小过谓自临观来。(四阴二阳图)以中孚谓自遁大壮来。(四阳二阴图)此义例不合也。朱子之言卦变。毋论本义与彼图。皆一往一来而止。此汉以来推移之本法也。今谓小过自临来。则初二三四。须全变而后可也。(若云自观来则三四五六须全变。)又谓中孚自大壮来。则三四五六。须全变而后可也。(若云自遁来则初二三四须全变。)四画之变。九家无此法也。故曰小过中孚者。辟卦也。非受衍于辟卦者也。
朱子曰升自解来。(柔上居四)解自升来。(三往居四。)渐自涣来。(九进居三。)涣自渐来。(九来居二六往居三。)
 大传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十二辟卦者。方以类聚也。(阴阳不相糅)五十衍卦者。物以群分也。(阴阳不相合)升解渐涣。既非类聚之卦。则物无可分也。(聚而后有分)且衍卦之受变于辟卦。如儿女之受生于父母。今有人曰乙为甲子。又从而为之说曰甲为乙子。天下无此伦也。升自解来。而解自升来。岂理也哉。
朱子曰随自困来。(九来居初)又自噬嗑来。(九来居五)又自未济来。(兼二变)蛊自贲来。(初上而二下)又自井来。(五上而上下)又自既济来。(兼二变)〇又曰睽自离来。(柔进居三)又自中孚来。(柔进居五)又自家人来。(兼二变)
 案此卦变之法。只取卦貌之相近者。而谓之此从彼来。若然谓之随从咸来可也。(初往三)又谓之随从益来亦可也。(四往上)何必困噬嗑而已哉。原来推移之法。卦各二母。(如师从复剥二母)而三阴三阳之卦。又止一母。(如恒只从泰母来)九家以来。从未有卦从三母如此所云也。〇又凡推移之法。皆一往一来而止耳。今随自未济来。则初二五六全变矣。(蛊自既济来亦然)睽自家人来。则二三四五全变矣。苟如是也。六十四卦。澒洞汨沦。缠绕纠结。无复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6H 页
伦理矣。而可乎。当以卦变图为正。
朱子曰泰自归妹来。(六往居四九来居三)否自渐来。(九往居四六来居三)
 诸辟之中。泰否二卦。尤特然不群。盖其内体外体。唯有乾坤弘大严正。非如诸辟之散漫。今乃以渐与归妹。为否泰之母可乎。当以卦变图为正。
朱子曰贲自损来。(三来二上)又自既济来。(上来五上)〇又曰渐自涣来。(九进居三)又自旅来。(九进居五)
 推移之法。贲自泰来。经云柔来而文刚者。谓自上之二。以文泰下之纯刚也。(泰下乾)经云分刚上而文柔者。谓自二之上。以文泰上之纯柔也。(泰上坤)其所以文刚者。下今成离也。(离为文)其所以文柔者。三与上成离也。(四五为虚中)若损则下非纯刚。(损下兑)上非纯柔。(损上艮)不待其往来相济。而已无太刚大柔之病。又如既济下本离文。(既济下离)上亦带离。(三五互亦离)不待柔来。而其文炳然。不待刚上。而其文蔚然矣。又何必藉山火而文之哉。
朱子曰噬嗑自益来。(四上行至五)无妄自讼来。(二来居于初)大畜自需来。(九自五而上)咸自旅来。(柔上居六刚下居五)恒自丰来。(刚上居二柔下居初)鼎自巽来。(阴进居五)
 大抵卦变之说。自汉至宋。绵绵不绝。至朱子而大著。然本义所论。每于十二辟卦之外。博取诸卦。恐是未定之论。故以卦变图为正。〇又案十二辟卦。有进退消长之象。无往来升降之法。若论其变则复者坤之变也。(左传成十六年。晋侯伐楚之筮。其卦遇复。卜史释之如坤之复。可验也。)临者复之变也。(一阳加于复)泰者临之变也。否者遁之变也。(一阴加于遁)如斯已矣。岂可受变于衍卦乎。辟卦者四时也。衍卦者万物也。万物受气于四时。而四时无赖乎万物也。至于中孚之以离变。小过之以次(一作坎)变。此特特非常之例。其精义妙旨。不可以言传也。〇程传曰卦之变。皆自乾坤。先儒不达。故谓贲本是泰卦。岂有乾坤重而为泰。又由泰而变之理。(节)乾坤变而为六子。八卦重而为六十四。皆由乾坤之变也。(朱子曰伊川说乾坤变为六子。非是。伊川说两仪四象。自不分明。)程子之说。盖本王弼。然此推移之义。是易之所以为易也。故朱子有取焉。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6L 页
丘富国论讼卦云刚来而得中。此卦变也。〇胡庭芳论否卦云大往小来。卦变也。否自泰来。三阳往外。三阴来内。〇徐几论无妄云(号进斋)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以卦变言则下体乾。交坤而为震也。〇胡炳文论无妄云刚自外来者。外卦为乾。(无妄即天雷)震之刚自乾来也。〇今案胡庭芳之说。是交易反易。非吾所谓卦变也。临与遁相变。故临之彖曰八月有凶。否泰之云大小往来。只是此类。谓之卦变可乎。〇又案胡炳文之说。尤非易例。无妄其乾之三阳。宛然无缺。岂可曰自乾来乎。至如徐氏之说。不知何谓。
 胡氏曰(见晋卦)易言柔进而上行者三卦。晋睽鼎也。(晋六五之柔。自观四而进五也。睽中孚之四进五也。鼎巽之四进五也。)噬嗑则曰柔得中而上行。(六五之柔。由益四上行至五。)此可以见柔进上行之列(一作例)。〇今案胡氏之云晋自观来。睽自中孚者。其言极是。但以为鼎自巽来。而噬嗑自益来则又糊涂矣。
 胡庭芳论蹇卦云蹇本升卦。九二上往。得坤体之中。是为利西南而往得中。(升九二既往。则下体成艮。艮东北方卦。所谓不利东北。其道穷也。)〇此巧言以乱道也。
 蔡渊论损卦云(号节斋)内本乾外本坤。(谓泰卦)乾上爻与坤上爻往来。〇张清子(号中溪)论益卦云下体本坤。上体本乾。(谓否卦)损乾下爻。以益坤下爻。〇此正论也。
 张清子论升卦云柔指六四也。柔本居三。进而为四。(谓自解来)故曰柔以时升。(徐几说亦然)〇于弇论困卦云(刚掩注)乾上九降居九二而之险。坤六二上为上六而掩刚。成困之义。〇今案于氏之说谓困自否来推移之脉未遽绝也。(郭雍云贲与节。皆自泰来。)
 张清子论旅卦云旅自否来。六五本居三。今往居五而丽于外。犹人失其所居而客于外。乃旅之象也。〇冯掎论节卦云(号厚斋)刚柔分。谓乾本纯刚。坤本纯柔。则刚柔无节。今坤分五之六。以节乾刚。(五来三)乾亦分三之九。以节坤柔。(三往五)是之谓节也。〇郭雍云贲与节。皆自泰来。贲则柔来文刚。刚上文柔。节则柔来节刚。刚上节柔。〇今案此说。推移之脉。绵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7H 页
绵如此。患学者不察耳。
 本义云涣自渐来。〇胡炳文云本义曰自渐来。盖如讼自遁来。三来居二。亦曰刚来而得中也。(朱子曰刚来不穷。是九三来做二。柔得位而上同。是六二上做三。此说有些不稳。为是六三不得位。然而某这个例。只是一爻互换转移。无那隔蓦两爻底。)要之本义以二爻相比者为变。故朱子虽有是疑。而不及改正也。〇又云讼与涣。皆下卦三与二之变。讼不言得位者。涣二往居四。故曰得位乎外。讼以六居三则不得位矣。〇今案胡仲虎之云二往居四者。谓卦自否来也。其义甚正。
 胡庭芳云按彖辞中本义所释卦变。讼泰否随蛊等只十九卦。且所释自讼晋与图同外。馀皆不合。如随蛊自困噬嗑未济既济来。据图则自泰否来之类是也。盖图虽因彖传而作。而卦变则无所不通。不可以一定拘也。
本义言物象者多
朱子于坤之彖曰马乾之象。(释传文)于大壮之六五曰卦体似兑有羊象。(胡炳文云互兑有羊象。)于困之九四曰坎有轮象。(释金车)于旅之六五曰雉文明之物。离之象。(释射雉)于节之彖曰坎为通。(释中正以通)于中孚之上九曰鸡曰翰音。乃巽之象。(程传以翰音为羽声。)于恒之初六曰巽性务入。
 使易词而不用卦象。如王弼之说则已。如其不然。凡所谓马牛羊豕之等。无一非卦象也。朱子既于此数卦。论其名物之本于卦象。则四百五十繇之内。凡杂物撰德者。无一非卦象也。朱子之意。特揭例以示人。其或不以推移。不以爻变。而不合于说卦者。姑阙之以存疑。此大君子公正之心也。近世愚陋之学。反欲抵排说卦。指为伪书。不亦过乎。
 胡炳文易说曰坤为舆。坎为车轮。(师六三)兑为虎。(履之彖)乾为大车。(大有九二)兑艮为西山。(随上六)艮为果蓏。(剥上九)巽为绳。(姤初六)艮为小子。(渐初六)艮为石。(渐六二)震为筐。(归妹上六)兑为羊。(归妹上六)离为戈兵。(巽上九)艮为庙。(涣之彖)坎为血。(涣上九)〇案云峰胡仲虎之易。朱子之嫡传也。其说于卦变卦象卦互之义。多所发明。独于爻变之义。尚昧昧耳。是皆足以恢复九家之旧者。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7L 页
张清子曰巽为白。(大过初六)离为黄牛。(革初九)〇胡庭芳曰坎为血。(需六四)〇徐几曰离为龟。(颐之彖)〇丘富国曰坤为腹。(明夷六四)〇朱震曰兑为虎。(革九五)〇蔡觉翁曰离为科上稿。(旅上九)吴澄曰巽为鸡。(中孚上九)〇案永乐大全中诸儒之说。虽与古学不同。其取物象。若是磊落。不可诬也。
朱子曰互体不可废
朱子于大传杂物撰德之章曰此为互体。如屯卦震下坎上。就中间四爻观之。自二至四则为坤。自三至五则为艮。(又曰左传一处占观卦。分明用互体。此说不可废。)
 互体之说。自汉以来。师承不绝。朱子于本义中。虽无所用。其平日所论如此。尚有异义乎。
 洪容斋曰师六五云长子帅师。盖二四为震也。谦初六云涉大川。盖二四为坎也。〇吴草庐云互体则三为内卦之中。四为外卦之中。〇案胡炳文于震六二曰互艮有陵象。(二四互)于渐初六曰互坎有水象。(二四互)于涣六四曰互艮有丘象。(三五互)此所谓一脔足以知全鼎也。互体其可废乎。
朱子于大壮之六五曰卦体似兑。有羊象。
 徐几论颐之彖曰卦体似离。有龟象。〇汪彦章曰损益二卦。通体似离。有龟象。(见损之六五)〇案兼体大体之说。尤是俗儒之所未闻。然先儒之说如此。其可废乎。
 吴澄曰泰之互体成归妹。故以归妹为辞。〇胡炳文曰既济之中互未济。(上互火而上互水)未济之中互既济。(上互水而下互火)〇案此即两互成卦之法也。周易之微辞奥旨。虽未易见。天下之聪明至广。古今之英豪至众。片言只字。星见珠跃。终亦有掩不得者。苟能淘沙得金。而集大成于千古。则斯无憾矣。
本义立爻变之法甚多
朱子于乾之彖曰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变者。其占当得大通。
 世以彖词为通论一卦之全体。而以爻词为分言各画之偏才。于是乎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8H 页
排比六爻之词。以成全卦之观。而不知六爻之变。各成一卦。与本卦之德。截然不同也。今观朱子之说。可以悟矣。
朱子于乾初九曰阳数九为老七为少。老变而少不变。故谓阳爻为九。〇又曰凡遇乾而此爻变者。当观此象而玩其占也。馀爻仿此。
 蓍卦之法。参天两地。故三挂皆得天数者为九。(老阳数)三挂皆得地数者为六。(老阴数)初九云者。谓初画值九而变阴。九字之中。已含变阴之义也。初六云者。谓初画值六而变阳。六字之中。已含变阳之义也。今人不达此义。九字只做阳字看。六字只做阴字看。此大谬也。朱子谓老变故谓阳爻为九。则爻词之主乎变。朱子早已言之。而世犹不悟。每欲排比六爻。合七繇而成全。不亦惑欤。〇又案朱子曰此爻变者观此象。即周公撰词之初。亦必观其既变之象。而杂物撰德也。使周公只据乾初画之本象而文焉。则此画既变之后。又岂可以此文而占之乎。其物象卦德。必不相合。占可有验乎。(乾初画本是乾天。今变为巽风。若守乾天之本象。则占不合。)故曰乾初九者。乾之姤也。非乾之初画也。乾九二者。乾之同人也。非乾之第二画也。
 柳宗元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书曰。见与董生论周易九六义。取老而变。以为毕中和承一行僧得此说。异孔颖达疏。而以为新奇。何肤末也。不知一行僧承韩氏孔氏说。而果以为新奇。不亦可笑矣哉。韩氏注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曰乾一爻三十有六策。则是取其过揲。四分而九也。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曰坤一爻二十四策。则是取其过揲。四分而六也。孔颖达等作正义。论云九六有二义。其一者曰阳得兼阴。阴不得兼阳。其二者曰老阳数九。老阴数六。二者皆变。用周易以变者占。郑玄注易。亦称以变者占。故云九六也。所以老阳九老阴六者。九过揲得老阳。六过揲得老阴。此具在正义乾篇中。周简子之说亦若此而又常备。何毕子董子之不视其书。而妄以口承之也。〇镛案孔氏正义。虽有此说。然其释诸爻词。仍不主变。毕氏董氏之发明隐蔽。正亦有补于易学。而柳子必抑遏之如此。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8L 页
朱子于乾九二曰值此爻之变者。利见此人。
 既已为九则此一画已变而为阴矣。既已为阴则此一卦已变而为同人矣。故曰值此爻之变也。朱子之训。明确如此。而世犹不悟何哉。
朱子于乾用九曰凡筮得阳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〇又曰遇此卦而六爻皆变者。即此占之。
 古之筮法。惟一爻有变。(详见蓍卦笺)而乾坤二卦。则有六位全变之法。盖以他卦皆阴阳相杂。其性气才德。画画不同。若六爻全变则杂乱而不可裁。故无全变之法。若乾坤二卦。其性气才德。纯然无杂。正卦互卦。混合为一。物象卦德。虽变不乱。故六爻可全变。(乾六爻皆老阳则变而为坤。)此所谓用九用六也。谓之用者。不揲万数之策。因而用之也。(详见蓍卦笺)〇且周公之法。取三百八十四爻。皆以九六两字标以名之。此不易之法也。屯蒙诸卦。若六画俱变。则九六参错。不可名九不可名六。故诸卦无此法。惟乾坤有之。何则九六之名。得立也。且虽乾坤二卦。能一爻有变。或六卦全变。而若夫二三爻四五爻之错杂有变者。乾坤亦不能也。周易无此法。故周公无此词。如其有法。则周公必撰词以立例矣。乃焦氏易林、郭氏筮法。大设狡狯之法。一卦之变。遂各得六十四卦。于是乎周易狂矣。
朱子于坤初六曰阴数六老而八少。故谓阴爻为六。
 大传曰刚柔者。立本者也。朱子之以六为阴。盖亦立本之意。若其德已阳矣。六既老阴。老无不变。岂可作阴爻看乎。孔子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孔子之指九为阳。亦所以立本也。(乾初九)若其德。已阴矣。
 胡炳文云豫上六变则为晋。〇又云巽九五变则为巽下艮上之蛊。〇张清子云巽九五。乃蛊六五之变。〇又云遁九三变则遁其否矣。〇星湖先生曰坤六四变则为震。震上虚下实有囊象。〇案爻变之义。千古寂寥。而以其为至真至实之理也。故诸儒解易。往往有此。譬如重云叠雾。一星孤明。何其奇也。
杂论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9H 页
蒙六三。本义云金夫。盖以金赂已而挑之。若鲁秋胡之为者。
 案象传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明女德不顺。将蛊惑其男。故戒之勿取。若男子先以金赂女而挑之。则曲在男子矣。〇列女传云鲁洁妇者。秋胡子之妻。秋胡子纳之五日而宦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家。见路傍有美妇人方采桑。秋胡子悦之。下车谓曰吾有金。愿以予夫人。妇人曰嘻。吾采桑奉二亲。不愿人之金。秋胡子遂去。归至家。其母使人呼其妇。乃向采桑者也。秋胡子见之而惭。妇曰辞亲往仕。五年得还。乃悦路傍妇人。以金与之。是忘母不孝也。妾不忍见不孝之人。遂去自投河而死。古乐府有秋胡行。
小畜本义曰畜未极而施未行。故有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之象。我者文王自我也。文王演易于羑里。视岐周为西方。正小畜之时也。
 案我者自我也。则文王亦自知其得天下矣。蓄德深厚。而泽不布施。即密云不雨之象。文王之词。其有意矣。我字不可汎看。
大有九三程传曰必亨通于天子。〇本义曰亨春秋传作享。谓朝献也。古者亨通之亨。享献之享。烹饪之烹。皆作亨字。〇朱子曰字画音韵。是经中浅事。故先儒得其大者。多不留意。然不知此等处不理会。却枉费了无限辞说牵补。而卒不得其本义。亦甚害事也。〇京房传曰享献也。
 案王弼亦以亨为亨通。
随上六程传曰太王用此道。亨王业于西山。〇本义曰亨亦当作祭享之享。自周而言。岐山在西。
 案王弼释此爻为刊木通道之意。
蛊初六本义曰干如木之干。枝叶之所依附而立者也。
 案干有多义。一曰枝干。树木以正体为干。是也。(诗诂云本旁生者为枝。正出者为干。)二曰箭干。月令羽箭干之注。以器物之本体为干者。是也。三曰弓干。考工记荆之干注。柘以为弓弩之干。是也。四曰脊骨。左传称楄柎所以藉干。(昭廿五)公羊传称搚干而杀之。(庄元年)是也。五曰井干。太玄经云井无干。水直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89L 页
衍。而郊祀志称武帝作井干楼注。皆云井上木栏谓之干。(或云井上之垣)六曰桢干。费誓云峙乃桢干。古注云题曰桢。旁曰干。桢当墙之两端。干在墙之两边者是也。六者之中。求与易词合者。唯桢干是已。干者筑墙两旁所立之木也。蛊者坏也。墙而无干。随筑随坏。其有成乎。经云干蛊。意与盖愆同。父之所坏。子能夹持。斯之谓干蛊也。(文言曰贞者事之干也。桢者从贞。总是坚固之意。)木干之训。恐与木象未合。
贲六四程传曰志如飞。故云翰如。〇本义曰皤白也。马人所乘。人白则马亦白矣。其往来之心。如飞翰之疾也。
 案檀弓云夏后氏尚黑。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戎事乘騵。牲用骍。郑注因易曰白马翰如。陆德明释文。翰又作䮧。白色之马谓之翰。恐非疾飞之意。〇又案郑之易注。谓九三位在辰。得巽气为白马。翰谓干也。郑注礼则引易以翰为白。注易则忘礼。以翰为干。孔颖达云郑望经为义。以此不同。先儒疏谬。往往如此。
贲六五本义曰束帛薄物。为戋戋。浅小之意。礼奢宁俭。故得终吉。〇朱子曰凡浅字残字。皆从戋。浅小即俭之义。
 案孔颖达正义。以戋戋为众多之意。而王弼以戋戋为俭约。则疏与注不合。伊川以戋戋为剪裁分裂之状。而字书戋通作残。则朱子本义深合经旨。不可易也。
复初九程传曰祇音扺(一作柢)。玉篇云适也。无祇悔。不至于悔也。陆德明云祇音支。玉篇五经文字群经音辨。(已上三书名)并见衣部。〇朱子曰只得解作至字。又有训多为祇者。如多见其不知量也。多祇也。祇与只同。
 案衣部当作示部。传写之误也。袛者短衣也。本无别义。按论语云亦祇以异。小雅云祇搅我心。皆从示从氏。其从衣从氐者非也。孙奕示儿编云祇两音。音岐者神祇之祇。音支者训适是也。如诗云亦祇以异。扬子曰玆苦也。祇其所以为乐也。陆德明司马温公并以为音支。今杜诗韩诗或书作秖。从禾。非也。〇王弼训祇为大。亦非也。玉篇训祇为适者。适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90H 页
有只意。适足以陷其身。适只也。然则训适为至。以祇为至。再翻三转。恐非本旨。训之为多。恐为差长。
大畜上九程传云予闻之胡先生曰天之衢亨。误加何字。天衢天路也。虚空之中。云气飞鸟往来。故谓之天衢。〇本义云何天之衢。言何其通达之甚也。
 案训衢为天路。训逵为云路。皆无古据。唯晋书天文志天衢星名。房四星中间为天衢。黄道之所经也。左传云尸诸周氏之衢。荀子云行衢道者不至。楚辞天问云靡蓱九衢。皆注为道。尔雅谓之四达之道。天问注谓之九交之道。
坎六四本义云晁氏云先儒读樽酒簋为一句。贰用缶为一句。今从之。
 案酒缶牖咎四字叶韵。恐不可以簋为句。
益六五朱子曰易象自是一法。如离为龟。则损益二卦皆说龟。此类甚多。〇又曰损益二卦说龟。一在二。一在五。是颠倒说去。未济与既济。说鬼方亦然。王彦章说离为龟。故言龟处皆有离象。如颐之灵龟。损益十朋之龟。卦虽无离。而通体似离也。
 案朱子于互体之说。不唯取互体而已。大体通体之象。无不博取。有如是矣。至于二五颠倒者。反对之义也。师九二比九五。皆言王三。夬九四姤九三。皆言臀无肤。皆反对之义也。然不察爻变之象。亦无味极矣。
归妹六五朱子曰帝乙归妹。箕子明夷。高宗伐鬼方之类。疑皆当时帝乙高宗箕子曾占得此爻。故后人因而记之。而圣人以入爻也。如汉书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亦是启曾占得此爻也。火珠林亦如此。
 案泰之六五归妹六五。皆言帝乙归妹。恐殷王嫁妹之日。卜不习吉。不必并遇此两爻也。春秋传晋侯将纳王。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僖廿五)彼亦繇辞称黄帝战于阪泉。恐未必黄帝当时。本遇此兆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卷二)
 邵子先天论
  
论邵氏八卦次序之图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90L 页
论曰此图不合于理。不惟伏羲画卦之序必不如是。即天地阴阳之气。断无此象。何以言之。太极者。阴阳混沌之物。太极分而生一阳一阴可也。一阳既是纯阳。如何生得少阴。一阴既是纯阴。如何生得少阳。若云阳中包阴。阴中包阳。是一阳仍是太极。太极仍是一阴。混沌仍未分矣。据图太极半破为阴阳。阳半破为太阳小阴。太阳半破为乾为兑。推此例而求之。则乾半破亦当为一阴一阳。坤例亦然。是乾不得为纯阳之卦。坤不得为纯阴之卦。而可通乎。且所谓太阳者九也。少阳者七也。太阴者六也。少阴者八也。纯者谓之太。杂者谓之少。其老稚长幼之名。原自不苟。今所谓太阳者仍包一阴。以生兑卦。所谓太阴者仍包一阳。以生艮卦。本非纯物。何以谓之太也。且凡例少者为主。故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此六子之卦。所以别男女也。此图以震坎为阴卦。巽离为阳卦。则阳变为阴。女化为男。与文王说卦之所言。显相乖谬。易道大乱。无复三圣之遗义也。虽以其一二三四之序言之。坤母未生而六子先育。震兄未生而兑妹先产。母子兄弟之序。杂乱无统。何得云天地之理。本自如此乎。八卦以父母之伦序。则一乾二坤三震四巽五坎六离七艮而八兑也。以东西之方位。则一震二巽三离四坤五兑六乾七坎而八艮也。古经所言。惟此二法。今也二兑泽三离火。为不易之定名。亦已差矣。况所谓两仪者。即分而为二。以象两者也。四象者。即揲之以四。以象四者也。经文赫然。谁敢易之。两者阴阳之清浊也。四者天地与水火也。八者天火以生风雷。地水以生山泽也。此两此四。皆有形有质。可见可摸之物。何得曰仪而曰象乎。揲蓍之法。仪此两而象此四。故曰仪曰象。今指本物冒之以仪象之名。其亦违于实矣。
论邵氏八卦方位之图
论曰伏羲者。上古之人。孔子序列古书。断自尧典。明自尧以上。典籍散亡。不可考也。邵子虽灵通。何以知夫伏羲八卦之方位。与文王错然相反。若是其明白无疑也。是不过曰乾坤二卦。形体方正。地位尊严。不可处之以隅角。故为此变通耳。然周易一部。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以至孔子十翼、春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91H 页
秋官占、诸子百家。都无如此影响。后学将何以冯信也。邵氏见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遂谓乾南而坤北。然南郊祭天。本无经證。(古者四郊皆可祭天。故四郊皆有坛。)况北郊祭地。本是王莽之悖典。朱子亦尝言北郊非礼。则乾南坤北。无正义也。礼记称日生于东。月生于西。邵氏以此而定离东坎西之位。然月生于西。据人所见。故古者朝日夕月。虽分东西。然其致礼之法。仍顺说卦之方位。故其在觐礼曰礼日于南门之外。礼月于北门之外。经文赫然。何得云日东而月西乎。离东坎西。无正义也。易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易曰东邻杀牛。西邻礿祭。易曰南征吉伐鬼方。皆用说卦之方位。忽于数千年之后。邵氏以其意而言之曰此文王之卦位。而伏羲卦位。别自如彼。岂儒者尊经信圣之义哉。虽其说合理。犹在难慎。况违于理乎。
朱子答王子合书曰康节说伏羲八卦。乾位本在南。坤位本在北。文王重易时。更定此位。其说甚长。大槩近于附会穿凿。故不曾深留意。然说卦所说卦位。竟亦不能使人晓然。且当阙之。不必彊通也。
尧典曰汝能庸命。巽朕位。巽者让也。巽之为让何也。古礼坐宾于西北。主人坐于东南。(见乡饮酒义)东南者巽方也。主人让于宾而坐巽。故谓之巽让。由是观之。尧舜之前。巽为东南。乾为西北。已确然有證。而邵子以东南之巽。归之于文王卦位。岂不差哉。说卦之第六章。覆说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此正邵子所谓先天之学。而谛观经文。则仍云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仍以艮卦处之东北之方。而与震东相连为终始。何谓之艮在西北乎。虞书曰谗说殄行。说言乎兑。故说字从兑也。后稷之诗曰载震载夙。物生乎震。故震得为娠也。有一非文王之卦位者乎。
삽화 새창열기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91L 页
邵子曰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也。又曰震始交阴而阳生。巽始消阳而阴生。兑阳长艮阴长也。震兑在天之阴也。巽艮在地之阳也。故震兑上阴而下阳。巽艮上阳而下阴。
据图四正之卦占四方。而四偏之卦占四隅。乃曰乾坤纵而六子横。岂公论乎。有人改之曰坎离横而六卦纵。其将何辞以击之乎。震一阳生。兑二阳长。以成乾卦。巽一阴生。艮二阴长。以成坤卦。此固八卦之本理。十二辟卦之根基。然震兑之间。以离介之。巽艮之间。以坎格之。方生之气。以离断之。方消之运。以坎直之。此可曰阴阳消长之象乎。临泰之间。忽插中孚。遁否之间。忽插小过。以之为十二月消长之气。则未有不击其非理者。今邵子之图。得无类是乎。风雷行乎天。山泽附乎地。又震艮阳卦也。巽兑阴卦也。今乃曰震兑在天之阴。巽艮在地之阳。验之物理而不合。揆之卦德而不然。将奈何震兑为在天之阴。故上阴而下阳。以此例之则巽艮为在地之阳。亦当上阳而下阴。胡乃上阳而下阴乎。终日玩究。不知其所主者何理也。
朱子答董铢曰所问先天图曲折。细详图意。若自乾一。横排至坤八。此则全是自然。故说卦云易逆数也。(皆自已生而得未生之卦。)若如圆图则须如此。方见阴阳消长次第。(震一阳。离兑二阳。乾三阳。巽一阴。坎艮二阴。坤三阴。)又曰自冬至夏至为顺。盖与前逆数者相反。(皆自未生而反得已生之卦。)自夏至冬至为逆。盖与前逆数者同。〇镛案先天图虽若自然。兑离已生而震巽未生。六子已生而坤母未生。则其于人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92H 页
伦之序。生物之理。俱未翕合。况经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则震坎艮阳卦也。巽离兑阴卦也。今乃以离兑为二阳之卦。坎艮为二阴之卦。则阴阳换面。男女改头。与羲文旧法。悉皆乖错。而易路以蓁矣。若以阴阳消长之势。而数其一二则兑诚二阳。艮诚二阴。然临观是二阳之卦。不可名之曰四阴之卦。遁大壮是二阴之卦。不可名之曰四阳之卦。何则多阴者例为阳卦。多阳者例为阴卦。例既一定。厥有经證。不可以贸乱也。☲离卦中虚。何得为二阳之方长。☵坎卦中格。何得为二阴之方进乎。〇又按冬至夏为顺者。谓震离兑乾。自四而三而二而一也。夏至冬为逆者。谓巽坎艮坤。自五而六而七而八也。凡易之为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皆有所法象者焉。冬至夏则顺行。夏至冬则逆行。其法象安在乎。二兑泽四震雷。与其所谓阴阳消长之势。头尾倒竖。斯可以知其妄矣。半顺半逆。设为无义之法。然且四三二一。其势正逆。而名之曰顺。五六七八。其势正顺。而名之曰逆。皆名实乖错。不可寻究。斯岂庖牺氏之善观哉。
论邵氏八卦先天之说
经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邵子曰此伏羲八卦之位。所谓先天之学也。〇镛案此经若为先天之方位。则经宜先言天地。次言水火。以正四正之位。胡乃错言之如是哉。此乃观物理以验卦德。非方位之说也。〇孔子若论先天方位。则必其文与邵子之论。若合符节。若以邵子所谓四正四偏之位而言之。则孔子必于乾坤之次。先言水火。次言风雷次言泽山。今何以先言山泽。末言水火乎。若又以邵子所谓二纵六横而言之。则孔子必于乾坤之次。先言风泽。次言水火。次言山雷。今何以不然乎。若又以邵子所谓四象生八之势而言之。则孔子必于乾坤之次。先言泽山。(二与七)次言离坎。(三与六)次言雷风。(四与五)今何以不然乎。若又以邵子所谓往顺来逆之势而言之。则孔子当先言乾兑。(一与二)次言离震。(三与四)次言坤艮。(八与七)次言坎巽。(六与五)今何以不然乎。稽之以邵子之法。一字半句。无一相合。胡以是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92L 页
为先天之證乎。孔子序后天方位。其始乎震。终乎艮。首尾无错。顾独于先天方位。颠倒抽搐。乱无次序如此。有是理乎。
经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邵子曰此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错者。明交相错而成六十四也。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来也。〇镛案错者交也杂也磨也颠也。经所言者。盖云天地水火。雷风山泽。高下清浊。浑杂摩荡。冷热乾湿。和合激发。以成变化。以生万物。故八卦八物。相交相杂。相磨相倒。以成六十四卦。或以正体。或以互体。相通相薄。万变不穷。以象天地万物之情而已。先天方位。何与于是。且观邵子之图。自震至乾。三阳以成。自巽至坤。三阴以成。其势莫不左旋。而一消一长。循环无端。又何以自震至乾为左旋。自巽至坤为右旋哉。若云左半之一二三四为左旋。右半之五六七八为右旋。则自南而东者。是为右旋。不可曰左旋也。自西而北者。是为左旋。不可曰右旋也。何况一二三四。自一而数之则其为未生之卦。与五六七八。其情不殊。又何云一逆而一顺也。其说自相矛盾。不可究诘。尚可曰知道之言乎。
 朱子曰起震而历离兑。以至于乾。数已生之卦也。自巽而历坎艮。以至于坤。推未生之卦也。易之生卦则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次。故皆逆数也。〇镛案数往者顺一句。是带说是客说。如大学其苗之硕一句。为其子之恶带说。言悖而出一句。为货悖而入带说。此经本论易理。易理只有逆数而已。其云数往者顺。非易之所有事也。故统结二句曰易逆数也。若如朱子之义则易有逆数。亦有顺数。岂可曰逆数已乎。朱子以邵氏圆图自震而至乾者。为数往之顺。自巽而至坤者。为知来之逆。然四三二一。其数正逆。而今谓之顺。五六七八。其数正顺。而今谓之逆。岂人心之所安乎。原夫邵子所谓横排之图。断非画卦之本法。然论以太极剖判之理。则一生两时。两个一时并生。必无阳先阴后之理。两生四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93H 页
时。四个一时并生。必无孰长孰弟之序。四生八时。八个一时并生。必无乾首坤尾之可言。唯吾人读书之法。先读第一行。次读第二行。邵氏以吾人读书之法。读其所谓先天八卦横排之图。原属非理。况可以此当易逆数之实事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天下之顺数也。何以谓之逆数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非逆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非逆数。角亢氐房心尾箕斗。非逆数。何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为逆数乎。周有八士曰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此亦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先生者先数。后生者后数。其将曰逆数乎。吾斯之不敢知也。
 数往者顺。谓唐尧甲辰。下距孔子末年壬戌。为一千八百七十九年。此其数顺也。知来者逆。谓自汉高祖己亥。上距孔子末年壬戌。为二百七十八年。此其数逆也。孔子坐于壬戌。上数唐尧以后之年纪。其势顺也。孔子坐于壬戌。下知汉高以前之事变。其势逆也。往顺来逆。非是之谓乎。易以知来。故其一二三四五六之画。必自下而逆上之。复临泰大壮夬。以至于乾。其阳长之势。皆逆而上也。姤遁否观剥。以至于坤。其阴长之势。亦逆而上也。经所云易逆数。其义在是。二兑泽三离火。何与于是哉。邵子先天之学。其在古经。绝无證据。故特取此经。屈作先天之说。其实不然也。
经曰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朱子曰此卦位相对。与上章同。〇镛案八卦有二法。一是方位。一是人伦。以方位则起于震而终于艮。以人伦则乾坤为父母。六卦为子女。二法而已。此经先言六子。后言父母。故雷风相对。雨日相配。何尝说先天之方位乎。若于古经。有以震离兑乾巽坎艮坤。环转为说。有如出乎震齐乎巽之章者。吾方谓之先天之学。于古有徵。如其不然。未敢信也。
经曰动万物者莫疾乎雷。(节)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成万物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93L 页
朱子曰此去乾坤而专言六子。以见神之所为。然其为序。亦用上章之说。未详其义。〇镛案此章上一半。顺方位之序。而乾坤缺焉。下一半。言六子之德。而乾坤阙焉。然上半下半。浑融和合。未尝别之为二法。可见说卦方位之中。具此变化。未必安排对搭。如邵子之图而后。方可以化成万物也。先儒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是又不通之论也。车有车体而后。方有车用。舟有舟体而后。方有舟用。车体而舟用。舟体而车用者。理所不通。先天之体而后天之用。有是理乎。〇朱子于此。亦疑水火相逮。山泽通气。未必为先天之学。故曰未详其义。
 或问曰筮而中则知易者也。筮而不中则不知易者也。推移爻变之义。子虽明言。子不能知来。是不知易者也。先天方位之图。虽无古据。邵子则知来。是知易者也。邵子知易。邵子之说。应合易理。曰是曰非。其孰信之。〇答曰东方朔射覆奇中。将亦为知易者乎。郭璞、管辂、佛图澄、李淳风之等。言多奇中。仍于易学茫昧。奇中不足以定知易之案也。余谪康津之年。土人姜风亦配海岛。姜风见人相貌。必言八卦。能知其人先世坟墓之坐向。并知墓前几步有某石。墓左几尺有某泉。将亦知易者乎。长声卖筮之瞽。掷钱作卦。言多奇中。将亦知易者乎。邵子天挺人豪。后学之所不敢议。然其术仍是郭璞管辂之流。奇中未足以定知易之案也。孔孟颜曾。未尝奇中。商瞿施孟之等。亦不以奇中见称。将皆不知易者乎。
论先天横图九六七八之说
朱子曰古人做易。其巧不可言。太阳数九。少阴数八。少阳数七。太阴数六。初亦不知其数如何恁地。元来只是十数。太阳居一。除了本身。便是九个。少阴居二。除了本身。便是八个。少阳居三。除了本身。便是七个。太阴居四。除了本身。便是六个。〇镛案先天横图。固非生卦之本理。亦非画卦之本法。然一生两时。两个一时并生。两生四时。四个一时并生。如草木出土。本只一干。分出两枝。两枝一时并生。并无先后之序。两枝又分出四条。四条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94H 页
一时并生。亦无先后之序。今人取木条。命之曰此是第一枝。彼是第二枝。未有不击其非理者。一太阳四太阴。原属非理。一二三四。既不分明。九六七八。将何所立。算数之家。有除本身之法。然所谓本身。必用实数。不可以兄弟序次。遂当本身之数。荀氏八龙。除其第三。仍是七人。不可曰五人也。竹林七贤。除其第四。仍是六人。不可曰三人也。况无故无义。自除其身。乃取其所馀之数。以为本数。抑何理也。且揲蓍作卦之法。每只一画。已有老阳老阴少阳少阴。今先天之法。画到第二画。乃有此二老二少。审如是也。乾初九坤初六。都不可解。将若之何。
论本义乾坤策数之义
经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朱子曰凡此策数。生于四象。盖河图四象。太阳居一而连九。少阴居二而连八。少阳居三而连七。太阴居四而连六。揲蓍之法。则通计三变之馀。去其初挂之一。凡四为奇。凡八为偶。奇圆围三。偶方围四。三用其全。四用其半。积而数之。则为六七八九。而第三变揲数策数。亦皆附会。盖馀三奇则九。而其揲亦九策。亦四九三十六。是为居一之太阳。馀二奇一偶则八。而其揲亦八策。亦四八三十二。是为居二之少阴。二奇一偶则七。而其揲亦七策。亦四七二十八。是为居三之少阳。三偶则六而其揲亦六策。亦四六二十四。是为居四之老阴。是其变化往来。进退离合之妙也。〇镛案河图十数。与周易八卦。全不相当。易传所谓河出图。论语所谓河不出图。顾命所谓河图在东序。今不知何物。先正急以八卦配于河图。直云河图有四象。然今之所谓河图。一二三四六七八九。既皆具存。不可曰只有四象。若云一二三四为象之本位。六七八九为四象之馀数。则五在中十在次者。又将为何象乎。先天四象。太阳只在右偏。不是居一。太阴只在左偏。不是居四。(义见前)设如邵子之言一二三四仍是标题。不是本数。今乃于河图盘上。取一点。屈作太阳。取四点屈作太阴。已属强硬。况云一点连九。二点连八。遂坐八九为少阴老阳之名。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94L 页
岂公论乎。据邵子之说。河图者圆图也。(洛书以八围一。故为方图。)五点在中。十点环外。为第二重。一二三四。又环其外。为第三重。六七八九。又环其外。为第四重。由是观之。一与九。本不同重。二与八。本不同重。三与七。本不同重。四与六。本不同重。安得云居一而连九。居四而连六乎。若于异重之位。亦有相连之理。则所谓太阳之居一者。右连九点。左连八点。不得单谓之连九也。所谓三点。南连七点。北连六点。不得单谓之连七也。天地造化之理。寓于此中者矣。〇凡四为奇。恐非易例。奇也者。零数也。亦阳数也。揲蓍之法。本揲以四。四其为零数乎。二二相配。乃成为四。四其为阳数乎。以四为奇。原是谬法。(已详见原编)况奇圆围三者。径一围三之谓也。径一围三。本有零馀。不是精法。(详见余乐书)安得与偶方围四。配之为至理哉。圆者以六而围一。方者以八而围一。斯则然矣。奇圆围三。非其实矣。〇三用其全。四用其半。又何义也。参天两地。本是易例。故一三五七九。皆以三计。二四六八十。皆以二计。九六七八。于是乎生焉。(见原编)四本无罪。强去其半。有是理乎。〇乾坤之策三百六十者。计之以少阳少阴。亦此数也。计之以老阳老阴。亦此数也。(九六之合十五也。七八之合亦十五。)然此竟是老阳老阴数也。知其然者。求卦之法。原用大衍之策五十。若其六画。皆是少阳少阴。则于焉成卦。不复求变。若于六画之内。一得老爻。则即此观变以得之卦。(如乾之姤。坤之复。)若是者。乾坤之策。三百六十。二篇之策。万一千五百二十。都无用处。唯六位之内。九六屡出。诸画乱动。不可以执其变者。于是乎再揲。以求一画之变。乾坤之策。二篇之策。乃此时之所用也。故曰其数主于九六。不主于七八。
论河图洛书参天两地之义
 朱子曰阳之象圆。圆者径一而围三。阴之象方。方者径一而围四。围三者以一为一。故参其一阳而为三。围四者以二为一。故两其一阴而为二。是所谓参天两地者也。三二之合则为五矣。此河图洛书之数。所以皆以五为中也。〇镛案参天两地之义。微妙难言。然老子曰一生二二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95H 页
生三。三生万物。庄子曰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汉书郊祀志有三一之文。而律历志云太极元气。函三为一。管子论乐律。亦以三一起数。此皆古人参天之原义也。在地之物。百谷百果。皆两瓣相合。人身头囟以下。亦皆两合。则形质在下之器。其体两合。此古人两地之原义也。然其在周易。直据卦画。亦可以参天两地。盖柔画中断。较之刚画。才得三分之二。(见原编)非必别求异义。至于径一围三。本有零馀。不是精法。才道一毫有差。便非玄理所本。况三用其全而谓之参天。四用其半而谓之两地。抑又何义。大抵参天两地者。三分损一也。以三为本。去其一分者。律历算数之家。大经大法。今以四为本而去其半数。则天自天而地自地。亦无以絪缊而化醇矣。若云阴数必以两而为一。故折四为二。则原初径一之时。又何不两合为一乎。圆径以一为一。则方径宜以二为一。不得云方圆同例也。关朗以下术数之家。皆祖郑康成天地生成之说。以一二三四六七八九。配之于木火金水。而五与十除之。为中央土之配数。故河图洛书。皆五点居中。非有他义也。
论河图老少互藏之法
朱子曰河图六七八九。既附于生数之外矣。其九者。生数一三五之积也。故自北而东。自东而西。以成于四之外。其六者。生数二四之积也。故自南而西。自西而北。以成于一之外。七则九之自西而南者也。八则六之自北而东者也。此又阴阳老少。互藏其宅之变也。〇镛案自一为九之时。自北而东。自东而西。历三历五。穿四至九。以此例之。则自二为六之时。当自南而西。自西而东。历四穿五。穿三至八。然后其阴阳互转之势。乃均乃正。今也不然。一至九则自北而东。即折而西。二至六则自南而西。又迂而北。一急一缓。一穿一绕。彼此形势。龃龉而不侔。岂天地玄妙之理哉。然且阴阳老少。其所以为老为少之法。宜均齐方正。自成比例。而九六之宅。其崎艰羃积之势。若是深奥。独所谓七八之宅。既无渊源。亦无亭毒。不过因九六之馀势而委其尾焉。何天地象数之本。其敧仄而不齐整。若是其甚也。终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95L 页
日玩究。绝无真实不易之理。诚恐河图几点。都非古圣人之所观也。
朱子曰老阳之位一。老阴之诚(一作位)四。今河图以老阳之九。居乎四之外。而老阴之六。却居乎一之外。是老阴老阳。互藏其宅也。少阴之位二。少阳之位三。而河图以少阴之八。居乎三之外。少阳之七。却居乎二之外。是少阴少阳。互藏其宅也。〇镛案河图别无深理。唯一二三四。列于中层。六七八九。环于外面。而一六相配。二七相配。三八相配。四九相配。以为天地生成之数。如郑康成之说而已。于是先儒取蓍卦之家七八九六之名。附之于成数。又取先天横排之图一二三四之标。附之于生数。彼此照观。终日叫奇。以为天地之玄窾。然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乃河图之本法。吾不知天一生水。何以为老阳。地二生火。何以为少阴。天三生木。何以为少阳。地四生金。何以为老阴。岂周易之例。坎为老阳。离为少阴。震为少阳。兑为老阴乎。若如先天横排之图。则乾兑属于老阳。离震属于少阴。巽坎属于少阳。艮坤属于老阴。与所谓一六坎水。二七离火。三八震木。四九兑金之说。左乖右舛。一不相合。斯亦可以知所息矣。又何必东涂西抹。苟冀其一有合哉。总之九六七八者。卦画之所以变与不变也。与水火生成之数。太极剖判之理。都不相当。先儒取此蓍卦之家至要至切之数目。移以冒之于水火生成之数。太极剖判之图。而及其揲蓍以求卦也。仍不知何者为九。何者为六。何者为七。何者为八。试问之以乾初九坤初六之义。皆相顾愕眙。不能置对。或云阳数极于九。而阴数又未尝极于六。则其说仍不可通。捐所急而务所缓。丧其实而趋其虚。未有甚于是者。是知太极横排之图。河图配搭之法。皆易学之大蔀。不敢不辩。
论河图为八卦之则
朱子曰圣人之则之也。河图之虚五与十者。太极也。奇数二十偶数二十者。两仪也。以一二三四。为六七八九者。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为乾坤离坎。补四隅之空。以为兑震巽艮者。八卦也。〇镛案原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说。须有两件。一是天地之本物。一是蓍卦之法象。先儒于太极两仪。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96H 页
粗有两件。而四象八卦之本物。不知为何物。然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即八卦之本物。人苟言之。可无异论。惟是四象之所象。古往今来。都无言者。若以邵氏横排图所列老阳少阳少阴老阴言之。则此是四象。不是四物。两仪所仪。既是天地。或云阴阳。则四象所象。岂无其物乎。纸上黑白之痕。岂足以承天地乎。若云四象原可为本物之名。则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天地间本无此物。亦无此名。(历家以日月为太阳太阴。然邵子所指。必非日月。)将若之何。包牺画卦之初。专藉仰观俯察。仰观俯察。先得两物。两分为四。又得四物。四化为八。遂得八物。八物者天地水火雷风山泽也。八物既得。乃画八卦。由是观之。所谓河图。必有八物之象。乃可为圣人所则。今之河图。其有八物之象乎。今论太极剖判之理。原来一包两(太极包天地。)两包四(天地包天地水火。)四包八。(天地水火包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则太极者八物之合。八物者太极之分。其材料不是各办。其度数不可各计。譬如大乐之分。只此八音。八音之会。还是大乐。非大乐之外。别有八音。八音之外。别有大乐也。今河图之五与十。本与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平为同列。安得以五十为太极乎。画卦者取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削而用之。去其渣滓无用之物。归之太极。太极其堪乎。孔子于易大传。论蓍卦之法。天一地二天五地十。平为同列。天五地十。未尝尊之为太极也。虽以郑康成之好怪。但云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岂可以土为太极乎。朱子以一三七九。为奇数二十。以二四六八。为偶数二十。盖云十数之内。除五与十。则奇偶相敌。其事可奇也。然此是偶然。不是神妙。或倍或均。本亦常事。斯不足多也。
朱子曰以四象观之。太阳之位。居一而数则九。乾得其数而兑得其位。故乾为九而兑为一。少阴之位。居二而数则八。离得其数而震得其位。故离为八而震为二。少阳之位。居三而数则七。坎得其数而巽得其位。故坎为七而巽为三。太阴之位。居四而数则六。坤得其数而艮得其位。故坤为六而艮为四。今析六七八九之合。以为乾坤离坎。而在四正之位。依一二三四之次。以为震兑巽艮。而补四隅之空也。〇镛案今以邵子朱子之法言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 第 596L 页
之。乾兑生于太阳。其位其数。理所偕得。乾得其数。兑得其位。无是理也。兑得其本数。乾得其馀数。无是理也。(一者太阳之本数。九者一之馀数。)得其位。又得其本数者。归于四隅。(即震兑巽艮)不得其位。但得其馀数者。据于四正。(即乾坤坎离)无是理也。据河图方位。二七居南则震坎宜在南方。一六居北则兑坤宜在北方。三八居东则巽离宜在东方。四九居西则艮乾宜在西方。而考之于先天方位。一不相合。河图先天方位图。先天横排图。皆是邵子之物。则其理数之妙合。必有不可得而移易者。乃其左乖右舛。前跋后疐。罔知所措。乃至于此。此物岂可通耶。说易到此。曩所谓一乾天二兑泽。亦无地可觅。而乾坤坎离之何以为九六七八。兑震巽艮之何以为一二三四。九六七八之何以居四正。一二三四之何以居四隅。皆绝无所以然之实理。将何以推通耶。乾为太阳。坤为太阴。坎为少阳。离为少阴。四者之名。犹云髣髴。而兑为太阳。艮为太阴。巽为少阳。震为少阴。当此之时。虽周公复生。仲尼在坐。必无以究其理而说其义。况云这个得其位。那个得其数。这个宜在隅。那个宜居正。是梦之中又梦也。〇参天两地之法。凡一阳二阴为少阳。(三二二为七)一阴二阳为少阴。(二三三为八)由是观之。震坎艮三卦。都是少阳。(皆一阳二阴)巽离兑三卦。都是少阴。(皆一阴二阳)岂可无故锡名。曰老曰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