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卷一)
李鼎祚集解论
李鼎祚集解论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56H 页
[上下经]
乾初九〇崔憬曰九者。老阳之数。动之所占。故阳称焉。〇案此正解也。若云九者阳数之极。而谓之初九。则至坤而不通矣。十者阴数之极。何不曰坤初十。
干宝曰阳在初九。十一月之时。自复来也。阳在九二。自临来也。阳在九三。自泰来也。阳在九四。自大壮来也。阳在九五。自夬来也。〇案易词实有是义。故孔子释元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复卦之谓也。释亨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泰卦之谓也。(泰之两互。则有坎雨。)释利曰保合大和。不言所利。夬卦之谓也。(兑为和为言为利。)但干宝称自复来。自临来。如推移之法。差为未稳。
九三〇虞翻曰谓阳至三。二变成离。离为日。坤为夕。〇案此义皆非。
九五〇虞翻曰谓四已变则五体离。离为飞。〇案不言五变。却云四变。其义非也。
用九〇刘瓛曰总六爻纯阳之义。故曰用九。〇案蔡墨以此为乾之坤。则六画已纯阴矣。且六画不可曰六爻。
万物资始〇荀爽曰六十四卦。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皆始受于乾。犹万物之生。禀于天。〇案此善言易也。然乾元者。复一阳是已。以乾为始。犹之未精。
云行雨施〇虞翻曰已成既济。上坎为云。下坎为雨。〇案已成既济者。一二三奇偶奇为离。四五六偶奇偶为坎。是既济之形。隐然在乾卦之中
乾初九〇崔憬曰九者。老阳之数。动之所占。故阳称焉。〇案此正解也。若云九者阳数之极。而谓之初九。则至坤而不通矣。十者阴数之极。何不曰坤初十。
干宝曰阳在初九。十一月之时。自复来也。阳在九二。自临来也。阳在九三。自泰来也。阳在九四。自大壮来也。阳在九五。自夬来也。〇案易词实有是义。故孔子释元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复卦之谓也。释亨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泰卦之谓也。(泰之两互。则有坎雨。)释利曰保合大和。不言所利。夬卦之谓也。(兑为和为言为利。)但干宝称自复来。自临来。如推移之法。差为未稳。
九三〇虞翻曰谓阳至三。二变成离。离为日。坤为夕。〇案此义皆非。
九五〇虞翻曰谓四已变则五体离。离为飞。〇案不言五变。却云四变。其义非也。
用九〇刘瓛曰总六爻纯阳之义。故曰用九。〇案蔡墨以此为乾之坤。则六画已纯阴矣。且六画不可曰六爻。
万物资始〇荀爽曰六十四卦。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皆始受于乾。犹万物之生。禀于天。〇案此善言易也。然乾元者。复一阳是已。以乾为始。犹之未精。
云行雨施〇虞翻曰已成既济。上坎为云。下坎为雨。〇案已成既济者。一二三奇偶奇为离。四五六偶奇偶为坎。是既济之形。隐然在乾卦之中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56L 页
也。既济上坎。又有互坎。故云下坎为雨。
大明终始〇侯果曰大明日也。六位天地四时。大明以昼夜为终始。〇案大明者日也。冬至阳终。一阳始生。大明终始也。极乎夏至。乃成六阳。六位时成也。
大人造也〇荀爽曰大者首事造制。大人造法。见居天位。圣人作也。〇案大人造。圣人作。当是一义。盖云开物成务。(郑玄易注圣人作。作起也。大人造。造为也。〇案作造也。郑义非。)
不见是〇崔憬曰世人虽不己是而无闷。〇案孔仲达解易不见是而无闷云。目中所见。无一是处。不以为闷。是谓我不见世人是处。其义非也。崔义极是。盖己之所抱。极是极正。而见屈于世。最是闷郁处。然而无闷乃君子也。故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〇虞翻曰雷风相薄。山泽通气。〇案大有自姤夬来。始将为遁。风山备矣。夬由大壮。雷泽具矣。变化升降。以成大有。相应而相求也。
坤元〇九家易曰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皆受始于乾。由坤而生。〇案殷易先坤。乾由坤生也。周易先乾。坤由乾生也。坤元者。姤一阴是已。万物受生之理。姤复皆同。而乾道为父。故曰资始。(说文训父曰始生己者。)坤道为母。故曰资生。大传曰乾知太始。太始者复一阳也。(万物出乎震。)坤作成物。成物者剥一阳也。(万物成乎艮。)
初六〇干宝曰占变故有爻。系曰爻者言乎变者也。故易系辞皆称九六也。〇案如此正义。赫如日星。后世犹复湮晦。何哉。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〇虞翻曰谓初乾为积善。以坤牝阳灭出复。震为馀庆。谓东北丧朋。乃终有庆。〇案震仁兑义。积而为乾。虽以坤消。必以复生。故曰必有馀庆。虞说盖此意。
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〇虞翻曰坤积不善。以臣弑君。以乾通坤极姤生。巽为馀殃。〇案巽邪艮小。积而为坤。虽以乾兴。必以姤消。故曰必有馀殃。虞说盖此意。
大明终始〇侯果曰大明日也。六位天地四时。大明以昼夜为终始。〇案大明者日也。冬至阳终。一阳始生。大明终始也。极乎夏至。乃成六阳。六位时成也。
大人造也〇荀爽曰大者首事造制。大人造法。见居天位。圣人作也。〇案大人造。圣人作。当是一义。盖云开物成务。(郑玄易注圣人作。作起也。大人造。造为也。〇案作造也。郑义非。)
不见是〇崔憬曰世人虽不己是而无闷。〇案孔仲达解易不见是而无闷云。目中所见。无一是处。不以为闷。是谓我不见世人是处。其义非也。崔义极是。盖己之所抱。极是极正。而见屈于世。最是闷郁处。然而无闷乃君子也。故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〇虞翻曰雷风相薄。山泽通气。〇案大有自姤夬来。始将为遁。风山备矣。夬由大壮。雷泽具矣。变化升降。以成大有。相应而相求也。
坤元〇九家易曰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皆受始于乾。由坤而生。〇案殷易先坤。乾由坤生也。周易先乾。坤由乾生也。坤元者。姤一阴是已。万物受生之理。姤复皆同。而乾道为父。故曰资始。(说文训父曰始生己者。)坤道为母。故曰资生。大传曰乾知太始。太始者复一阳也。(万物出乎震。)坤作成物。成物者剥一阳也。(万物成乎艮。)
初六〇干宝曰占变故有爻。系曰爻者言乎变者也。故易系辞皆称九六也。〇案如此正义。赫如日星。后世犹复湮晦。何哉。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〇虞翻曰谓初乾为积善。以坤牝阳灭出复。震为馀庆。谓东北丧朋。乃终有庆。〇案震仁兑义。积而为乾。虽以坤消。必以复生。故曰必有馀庆。虞说盖此意。
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〇虞翻曰坤积不善。以臣弑君。以乾通坤极姤生。巽为馀殃。〇案巽邪艮小。积而为坤。虽以乾兴。必以姤消。故曰必有馀殃。虞说盖此意。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57H 页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〇虞翻曰坤消至二。艮子弑父。至三成否。坤臣弑君。〇案如此正义。今复湮晦。何哉。
一朝一夕〇虞翻曰刚爻为朝。柔爻为夕。〇案此义非也。凡卦皆下离上坎。离者昼也。坎者夜也。一朝一夕者。一重卦也。坤积不善。一朝一夕也。化而为乾。群阴凝合。又一朝一夕也。又化为坤。乃弑君父。又一朝一夕也。
畅于四支〇虞翻曰艮为两肱。巽为两股。〇案比自复剥来。艮手震足。是四支也。虞义无攸据。
屯盘桓〇荀爽曰盘桓者。动而退也。〇案屯自观来。(上之一)动而退也。
乘马班如〇虞翻曰班。踬也。〇案班。还也。
十年乃字〇虞翻曰字。妊娠也。离为大腹。(渐九三。郑云离为大腹。孕之象。)
即鹿无虞〇虞翻曰艮为山。山足称麓。
屯其膏〇虞翻曰坎雨称膏。诗云阴雨膏之。
蒙。童蒙求我。〇虞翻曰二体师象。〇案卦自临观来。大震老师也。(临)大艮童蒙也。(观)虞说但取卦形。恐未允。
需。有孚。〇虞翻曰大壮四之五。〇蜀才曰此本大壮卦。六五降四。九四升五。〇案九六者老阳老阴之名。五降四升。不当言六九。
讼。窒惕。〇虞翻曰遁三之二也。〇蜀才曰此本遁卦三降居二。〇案讼又自中孚来。(四之一)故曰讼有孚。
三百户〇虞翻曰坤为户。三爻故三百户。〇案此义非。
师。丈人吉。〇崔憬曰子夏传作大人。(李鼎祚从之)
刚中〇蜀才曰此本剥卦。上降二。二升上。〇案不言复卦。
师左次〇崔憬曰偏将军居左次。常备师也。
比。原筮。〇蜀才曰此本师卦。九二升五。〇案蜀才推移之法。亦乱矣。但云自剥。不云自复。又却云此本师卦可乎。
密云〇虞翻曰兑为密。坎象半见。故密云。
一朝一夕〇虞翻曰刚爻为朝。柔爻为夕。〇案此义非也。凡卦皆下离上坎。离者昼也。坎者夜也。一朝一夕者。一重卦也。坤积不善。一朝一夕也。化而为乾。群阴凝合。又一朝一夕也。又化为坤。乃弑君父。又一朝一夕也。
畅于四支〇虞翻曰艮为两肱。巽为两股。〇案比自复剥来。艮手震足。是四支也。虞义无攸据。
屯盘桓〇荀爽曰盘桓者。动而退也。〇案屯自观来。(上之一)动而退也。
乘马班如〇虞翻曰班。踬也。〇案班。还也。
十年乃字〇虞翻曰字。妊娠也。离为大腹。(渐九三。郑云离为大腹。孕之象。)
即鹿无虞〇虞翻曰艮为山。山足称麓。
屯其膏〇虞翻曰坎雨称膏。诗云阴雨膏之。
蒙。童蒙求我。〇虞翻曰二体师象。〇案卦自临观来。大震老师也。(临)大艮童蒙也。(观)虞说但取卦形。恐未允。
需。有孚。〇虞翻曰大壮四之五。〇蜀才曰此本大壮卦。六五降四。九四升五。〇案九六者老阳老阴之名。五降四升。不当言六九。
讼。窒惕。〇虞翻曰遁三之二也。〇蜀才曰此本遁卦三降居二。〇案讼又自中孚来。(四之一)故曰讼有孚。
三百户〇虞翻曰坤为户。三爻故三百户。〇案此义非。
师。丈人吉。〇崔憬曰子夏传作大人。(李鼎祚从之)
刚中〇蜀才曰此本剥卦。上降二。二升上。〇案不言复卦。
师左次〇崔憬曰偏将军居左次。常备师也。
比。原筮。〇蜀才曰此本师卦。九二升五。〇案蜀才推移之法。亦乱矣。但云自剥。不云自复。又却云此本师卦可乎。
密云〇虞翻曰兑为密。坎象半见。故密云。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57L 页
小畜。反目。〇九家易曰四互体离为目。〇案反目者睽也。两互作卦。其卦睽也。(小畜之两互)
履。素履。〇虞翻曰巽为白故素履。
幽人〇虞翻曰讼时二在坎狱中。故称幽人。〇案幽囚之为幽人。可备一义。今人以山林处士为幽人。惯见习闻。反以虞说如奇则误矣。但讼时二字不可解。
泰。财成。〇虞云坤富称财。聚人以财。故成天地之道。〇郑云财节也。〇案财与裁通。乾衣坤舆。即裁辅之象也。
茅茹〇虞云茹相牵引之貌。
城复于隍〇虞云否艮为城。
同人。柔得位得中。〇蜀才云此本夬卦。九二升上。上六降二。〇案但言夬卦。不言姤卦。范氏易学亦疏矣。
同人于野〇虞云乾为野。〇侯果曰九二升上为郊野。是同人于野。〇案侯果说是也。卦自夬来。
伏戎于莽〇巽为伏。震为草。离为戎。〇又云巽为高。
三岁不兴〇崔云一爻为一年。自三至五。频遇强敌。〇案一爻为一年。则须有十爻。乃为十年。将若之何。屯六二曰十年乃字。复上六曰十年不征。颐六三曰十年勿用。何以解之。
乘其墉〇虞云巽为墉。巽为号咷。乾为郊。
大有〇姚规云互体有兑。兑位在秋。人富有也。
大车〇虞云乾为大车。〇案说卦坤为大舆。坎为轮为舆而已。天体圆转。亦有车象。故谓之大车欤。
谦。亨。〇虞云彭城蔡景君说剥上来之三。
地道卑而上行。〇侯云此本剥卦。乾之上九。来居坤三。是下济也。坤之六三。上升乾位。是上行也。〇案下济者。剥上之三也。上行者。复一之三也。
鸣谦〇姚信云震为善鸣。
履。素履。〇虞翻曰巽为白故素履。
幽人〇虞翻曰讼时二在坎狱中。故称幽人。〇案幽囚之为幽人。可备一义。今人以山林处士为幽人。惯见习闻。反以虞说如奇则误矣。但讼时二字不可解。
泰。财成。〇虞云坤富称财。聚人以财。故成天地之道。〇郑云财节也。〇案财与裁通。乾衣坤舆。即裁辅之象也。
茅茹〇虞云茹相牵引之貌。
城复于隍〇虞云否艮为城。
同人。柔得位得中。〇蜀才云此本夬卦。九二升上。上六降二。〇案但言夬卦。不言姤卦。范氏易学亦疏矣。
同人于野〇虞云乾为野。〇侯果曰九二升上为郊野。是同人于野。〇案侯果说是也。卦自夬来。
伏戎于莽〇巽为伏。震为草。离为戎。〇又云巽为高。
三岁不兴〇崔云一爻为一年。自三至五。频遇强敌。〇案一爻为一年。则须有十爻。乃为十年。将若之何。屯六二曰十年乃字。复上六曰十年不征。颐六三曰十年勿用。何以解之。
乘其墉〇虞云巽为墉。巽为号咷。乾为郊。
大有〇姚规云互体有兑。兑位在秋。人富有也。
大车〇虞云乾为大车。〇案说卦坤为大舆。坎为轮为舆而已。天体圆转。亦有车象。故谓之大车欤。
谦。亨。〇虞云彭城蔡景君说剥上来之三。
地道卑而上行。〇侯云此本剥卦。乾之上九。来居坤三。是下济也。坤之六三。上升乾位。是上行也。〇案下济者。剥上之三也。上行者。复一之三也。
鸣谦〇姚信云震为善鸣。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58H 页
豫。朋盍簪。〇虞云小畜兑为朋盍合也。簪旧读作撍。作宗也。〇侯云朋从大合。若以簪篸之固括也。
随。刚来。〇虞云否乾上来之坤初。(蜀才同)
出门〇郑云震为日门。〇案此邪说也。
蛊〇伏曼容曰蛊惑乱也。〇李鼎祚云案尚书大传云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
先甲三日〇子夏传云先甲三日者。辛壬癸也。后甲三日者。乙丙丁也。〇马融云甲在东方。艮在东北。故云先甲。巽在东南。故云后甲。〇案说皆不远而不中。
刚上〇虞云泰初之上故刚上。坤上之初故柔下。
利涉大川〇九家易云乾天有河。坤地有水。〇案九家之谬如此矣。自一升上。明有大坎之川。何患乎无水。
临。八月有凶。〇虞云与遁旁通。临消于遁。六月卦也。于周为八月。遁弑君父故有凶。〇案此解极是。今复晦矣。
甘临〇虞云兑为口。坤土作甘。
观。盥而不荐。〇马云盥者。进爵灌地以降神。〇虞云盥。沃盥也。艮手临坤器。坎水沃之。盥之象也。孔子曰禘自既盥。吾不欲观之矣。〇案以灌为盥。论语之别本也。
童观〇虞云艮为童。〇案观为大艮。故取象如此。
窥观〇李鼎祚云艮为门阙。女目近门。窥观之象也。
噬嗑。刚柔分。〇卢云此本否卦。
噬肤灭鼻〇或曰艮为肤为鼻。〇案乾为瘠则坤为肤也。
贲。柔来而文刚。〇荀云此本泰卦。〇案贲卦推移最明。
贲其须〇侯云二在颐下。须之象。
贲于丘园〇荀云艮山震林。〇虞云巽为帛为绳。艮手持故束帛。〇案物十曰束。坤之数也。艮手之说未允。
随。刚来。〇虞云否乾上来之坤初。(蜀才同)
出门〇郑云震为日门。〇案此邪说也。
蛊〇伏曼容曰蛊惑乱也。〇李鼎祚云案尚书大传云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
先甲三日〇子夏传云先甲三日者。辛壬癸也。后甲三日者。乙丙丁也。〇马融云甲在东方。艮在东北。故云先甲。巽在东南。故云后甲。〇案说皆不远而不中。
刚上〇虞云泰初之上故刚上。坤上之初故柔下。
利涉大川〇九家易云乾天有河。坤地有水。〇案九家之谬如此矣。自一升上。明有大坎之川。何患乎无水。
临。八月有凶。〇虞云与遁旁通。临消于遁。六月卦也。于周为八月。遁弑君父故有凶。〇案此解极是。今复晦矣。
甘临〇虞云兑为口。坤土作甘。
观。盥而不荐。〇马云盥者。进爵灌地以降神。〇虞云盥。沃盥也。艮手临坤器。坎水沃之。盥之象也。孔子曰禘自既盥。吾不欲观之矣。〇案以灌为盥。论语之别本也。
童观〇虞云艮为童。〇案观为大艮。故取象如此。
窥观〇李鼎祚云艮为门阙。女目近门。窥观之象也。
噬嗑。刚柔分。〇卢云此本否卦。
噬肤灭鼻〇或曰艮为肤为鼻。〇案乾为瘠则坤为肤也。
贲。柔来而文刚。〇荀云此本泰卦。〇案贲卦推移最明。
贲其须〇侯云二在颐下。须之象。
贲于丘园〇荀云艮山震林。〇虞云巽为帛为绳。艮手持故束帛。〇案物十曰束。坤之数也。艮手之说未允。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58L 页
剥床以辨。〇郑云足上称辨。谓近膝之下。屈则相近。申则相远。〇崔云以床言之则辨当在笫足之间。是床梐也。
贯鱼〇虞云巽为鱼为绳。〇何妥云剥之为卦。下比五阴。骈头相次。似贯鱼也。
复。出入无疾〇虞云出震成乾。入巽成坤。十二消息。不见坎象。故出入无疾。(坎为疾)〇案此义极是。今复晦矣。
七日来复。〇虞云消乾六爻为六日。刚来反初。故七日来复。天行也。〇侯云五月天行至午。十一月天行至子。凡历七月。故曰七日来复。诗曰一之日。二之日。〇案李鼎祚分卦直日之法。除坎震离兑四方之卦。其馀六十卦三百六十爻。以配于三百六十日。遂以此法。释七日来复。其义非也。
频复〇虞云频蹙也。〇又云坤为十年。
无妄。刚自外来。〇蜀才云此本遁卦。〇案中孚小过。集解诸家绝无用之者。盖由再闰之义本不明也。
不耕穫〇虞云有益耕象。无坤田。故不耨。震为禾稼。艮为手。禾在手中。故称穫。〇又云田一岁曰菑。二三岁曰畬。初爻非坤。故不菑而畬也。
勿药〇虞云巽为木艮为石。故称药。〇案艮石非药。
大畜。刚上而尚贤。〇蜀才云此本大壮卦。〇案不言中孚。疏矣。但刚上而尚贤者。自大壮之象也。
舆说輹。〇卢云乾为舆。〇鼎祚云輹。车之钩心夹轴之物。
童牛之牿。〇虞云艮为童。坤为牛。巽绳缚艮木。横著牛角。故曰童牛之牿。
豮豕之牙。〇崔云说文豮剧豕。今俗呼犹剧猪是也。豕本刚突。剧乃性和。虽有其牙。不足害物。〇案说文豮者羠豕也。羠者騬羊也。騬者犗马也。犗者騬牛也。騬犗羠豮。皆去势之名。又案尔雅𧱫豮之注曰俗呼小豮猪为䝐子。疏云豮。犍猪也。或以騬犍作强健之畜。盖畜类其强健难制者。必去其势。义得相通也。
贯鱼〇虞云巽为鱼为绳。〇何妥云剥之为卦。下比五阴。骈头相次。似贯鱼也。
复。出入无疾〇虞云出震成乾。入巽成坤。十二消息。不见坎象。故出入无疾。(坎为疾)〇案此义极是。今复晦矣。
七日来复。〇虞云消乾六爻为六日。刚来反初。故七日来复。天行也。〇侯云五月天行至午。十一月天行至子。凡历七月。故曰七日来复。诗曰一之日。二之日。〇案李鼎祚分卦直日之法。除坎震离兑四方之卦。其馀六十卦三百六十爻。以配于三百六十日。遂以此法。释七日来复。其义非也。
频复〇虞云频蹙也。〇又云坤为十年。
无妄。刚自外来。〇蜀才云此本遁卦。〇案中孚小过。集解诸家绝无用之者。盖由再闰之义本不明也。
不耕穫〇虞云有益耕象。无坤田。故不耨。震为禾稼。艮为手。禾在手中。故称穫。〇又云田一岁曰菑。二三岁曰畬。初爻非坤。故不菑而畬也。
勿药〇虞云巽为木艮为石。故称药。〇案艮石非药。
大畜。刚上而尚贤。〇蜀才云此本大壮卦。〇案不言中孚。疏矣。但刚上而尚贤者。自大壮之象也。
舆说輹。〇卢云乾为舆。〇鼎祚云輹。车之钩心夹轴之物。
童牛之牿。〇虞云艮为童。坤为牛。巽绳缚艮木。横著牛角。故曰童牛之牿。
豮豕之牙。〇崔云说文豮剧豕。今俗呼犹剧猪是也。豕本刚突。剧乃性和。虽有其牙。不足害物。〇案说文豮者羠豕也。羠者騬羊也。騬者犗马也。犗者騬牛也。騬犗羠豮。皆去势之名。又案尔雅𧱫豮之注曰俗呼小豮猪为䝐子。疏云豮。犍猪也。或以騬犍作强健之畜。盖畜类其强健难制者。必去其势。义得相通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59H 页
何天之衢〇虞云何。当也。〇王弼云何。辞也。
颐。观颐。〇侯云此本观卦。〇案不言临卦。惟逐文以求解。
舍尔灵龟。〇虞云晋离为龟。四之初。故舍尔灵龟。〇侯云初本五也。艮为山龟。自五降初则为颐。〇案虞氏推移之法乱矣。颐自晋来。则衍卦皆辟卦也。而可乎。
大过。老夫女妻〇虞云乾老故称老夫。上兑为少女。故曰女妻。〇又云初巽为妇。乾为老。故称老妇也。大壮震为夫兑为少。故称士夫。〇案不知爻变。不知牉合。故其误解如此。
坎险且枕〇虞云枕止也。艮为止。〇干宝曰枕安也。言安忍以暴政加民。〇案此皆强解。此句当阙疑。
樽酒簋贰。〇虞云震主祭器。故有樽簋。坎为酒。
系用徽纆。〇虞云巽为绳。坎多心。故丛棘。狱外种九棘。〇李鼎祚云周礼王之外朝。左九棘右九棘面三槐。司寇公卿议狱于其下。害人者加明刑。任之以事。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〇刘表云三股为徽。两股为纆。皆以系缚罪人。
离。丽也。〇荀云离亦为别离。烟燄飞升。炭灰降滞。是其别离也。〇案此曲解也。离者禽也隹也。日中有点。故称火乌。
明两作〇虞云或以日与火。为明两作。
日昃之离。〇荀云初为日出。二为日中。三为日昃。〇案此易之大例。金石之典也。今亦晦昧。何以解矣。
咸。柔上而刚下。〇蜀才云此本否卦。
咸其拇〇虞云艮为指。坤为拇。〇案非也。
滕口舌〇虞云滕。送也。〇案滕媵相近。故有是训也。恐非。
遁尾〇虞云艮为尾。〇案震发其势上指。艮毛其势下垂。故震为首而艮为尾。如震为蕃而艮为根。(根字从艮)
肥遁〇虞云乾盈为肥。〇案乾则为瘠。安得肥也。
颐。观颐。〇侯云此本观卦。〇案不言临卦。惟逐文以求解。
舍尔灵龟。〇虞云晋离为龟。四之初。故舍尔灵龟。〇侯云初本五也。艮为山龟。自五降初则为颐。〇案虞氏推移之法乱矣。颐自晋来。则衍卦皆辟卦也。而可乎。
大过。老夫女妻〇虞云乾老故称老夫。上兑为少女。故曰女妻。〇又云初巽为妇。乾为老。故称老妇也。大壮震为夫兑为少。故称士夫。〇案不知爻变。不知牉合。故其误解如此。
坎险且枕〇虞云枕止也。艮为止。〇干宝曰枕安也。言安忍以暴政加民。〇案此皆强解。此句当阙疑。
樽酒簋贰。〇虞云震主祭器。故有樽簋。坎为酒。
系用徽纆。〇虞云巽为绳。坎多心。故丛棘。狱外种九棘。〇李鼎祚云周礼王之外朝。左九棘右九棘面三槐。司寇公卿议狱于其下。害人者加明刑。任之以事。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〇刘表云三股为徽。两股为纆。皆以系缚罪人。
离。丽也。〇荀云离亦为别离。烟燄飞升。炭灰降滞。是其别离也。〇案此曲解也。离者禽也隹也。日中有点。故称火乌。
明两作〇虞云或以日与火。为明两作。
日昃之离。〇荀云初为日出。二为日中。三为日昃。〇案此易之大例。金石之典也。今亦晦昧。何以解矣。
咸。柔上而刚下。〇蜀才云此本否卦。
咸其拇〇虞云艮为指。坤为拇。〇案非也。
滕口舌〇虞云滕。送也。〇案滕媵相近。故有是训也。恐非。
遁尾〇虞云艮为尾。〇案震发其势上指。艮毛其势下垂。故震为首而艮为尾。如震为蕃而艮为根。(根字从艮)
肥遁〇虞云乾盈为肥。〇案乾则为瘠。安得肥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59L 页
晋。柔进而上行。〇蜀才云此本观卦。
明夷。明入地中。〇蜀才云此本临卦。
家人〇虞云遁初之四也。〇案中孚小过。卒无用之者。
睽〇虞云大壮上之三。无妄二之五也。〇又云无妄二之五。故柔进而上行。〇案柔进而上行者。中孚四之五也。虞氏谓无妄二之五。其推移之法乱矣。
其牛掣〇虞云牛角一低一仰。故称掣。
厥宗噬肤〇虞云乾为宗。〇又云艮为背。坤为鬼。〇案背字从北。坎之象也。万物生乎震。而死乎艮。艮者鬼也。
蹇。利西南。〇虞云观上反三也。
解。利西南。〇虞云临初之四。〇又云艮为狐。离为隼。
损下益上。〇蜀才云此本泰卦。
惩忿窒欲。〇虞云乾阳刚武为忿。坤阴吝啬为欲。〇又云兑说故惩忿。艮止故窒欲。
三人行〇虞云泰乾三爻为三人。损初之上。故损一人。
益。利有攸往。〇虞云否上之初也。
夬。苋陆。〇荀云苋者叶柔而根坚且赤。苋根小陆根大。〇虞云苋读如莞尔之莞。陆和陆也。(谓之为莞陆)〇案此强解。
姤。包有鱼。〇虞云巽为白茅。巽为鱼。
井。改邑。〇虞云泰初之五也。坤为邑。
震苏苏。〇虞云死而复生称苏。
艮其限〇虞云限腰带处也。夤胁肉。
厉阍心〇虞云艮为阍。阍守门人也。坎盗动门。故厉阍心也。古阍作熏字。马因言熏灼其心。未闻易道以坎水熏灼人也。荀氏以熏作动。皆非也。〇案虞说亦不明白。
渐。女归。〇虞云否三之四。〇又云离为孕。
明夷。明入地中。〇蜀才云此本临卦。
家人〇虞云遁初之四也。〇案中孚小过。卒无用之者。
睽〇虞云大壮上之三。无妄二之五也。〇又云无妄二之五。故柔进而上行。〇案柔进而上行者。中孚四之五也。虞氏谓无妄二之五。其推移之法乱矣。
其牛掣〇虞云牛角一低一仰。故称掣。
厥宗噬肤〇虞云乾为宗。〇又云艮为背。坤为鬼。〇案背字从北。坎之象也。万物生乎震。而死乎艮。艮者鬼也。
蹇。利西南。〇虞云观上反三也。
解。利西南。〇虞云临初之四。〇又云艮为狐。离为隼。
损下益上。〇蜀才云此本泰卦。
惩忿窒欲。〇虞云乾阳刚武为忿。坤阴吝啬为欲。〇又云兑说故惩忿。艮止故窒欲。
三人行〇虞云泰乾三爻为三人。损初之上。故损一人。
益。利有攸往。〇虞云否上之初也。
夬。苋陆。〇荀云苋者叶柔而根坚且赤。苋根小陆根大。〇虞云苋读如莞尔之莞。陆和陆也。(谓之为莞陆)〇案此强解。
姤。包有鱼。〇虞云巽为白茅。巽为鱼。
井。改邑。〇虞云泰初之五也。坤为邑。
震苏苏。〇虞云死而复生称苏。
艮其限〇虞云限腰带处也。夤胁肉。
厉阍心〇虞云艮为阍。阍守门人也。坎盗动门。故厉阍心也。古阍作熏字。马因言熏灼其心。未闻易道以坎水熏灼人也。荀氏以熏作动。皆非也。〇案虞说亦不明白。
渐。女归。〇虞云否三之四。〇又云离为孕。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0H 页
归妹〇虞云泰三之四。〇又云兑为口。乾为衣。故称袂。
丰。日中见斗〇虞云艮为斗。斗七星也。
日中见沬。〇九家易云大暗。谓之沛。沬。斗杓后小星也。
天际祥〇今本祥作翔。
巽。频巽。〇虞云频頞也。〇案频者蹙也。诗云国步斯频。
田获三品。〇鼎祚案谷梁传曰田获三品。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注云上杀中心。次杀中髀骼。下杀中腹。〇案三杀之形。不见于卦象。其义未允。
先庚三日。〇虞云五动成蛊䷑。乾成于甲。震成于庚。〇又云震庚也。〇案庚者西方也。以震为庚可乎。
兑〇虞云大壮五之三也。〇案中孚则不言。
涣。刚来。〇卢云此本否卦。
奔其机〇虞云坎为棘为矫輮。震为足。艮肱据之。凭机之象也。
节〇虞云泰三之五。
上六。苦节。〇干宝云彖称苦节不可贞。指此爻也。
中孚。豚鱼吉。〇虞云艮为山。豚所处。兑为泽。鱼所在。豚者卑贱。鱼者幽隐。中信之道。皆及之矣。
鸣鹤在阴。〇虞云震为鸣。离为鹤。坎为阴夜。鹤知夜半。
有孚挛如。〇虞云巽绳艮手故挛。
翰音〇虞云巽为鸡。震为音。翰高也。礼荐牲。鸡称翰音。
小过。飞鸟遗之音。〇虞云晋上之三。离去晋在。
有飞鸟之象。〇宋衷云二阳在内。上下各二阴。有似飞鸟舒翮之象。
既济〇虞云泰五之三。〇侯果云此本泰卦。
妇丧其茀。〇虞云茀发。谓鬓发也。坎为玄云。故称发。俗说以为妇人蔽膝之茀。非也。
伐鬼方〇虞云坤为鬼方。乾三之坤五。故伐鬼方。
丰。日中见斗〇虞云艮为斗。斗七星也。
日中见沬。〇九家易云大暗。谓之沛。沬。斗杓后小星也。
天际祥〇今本祥作翔。
巽。频巽。〇虞云频頞也。〇案频者蹙也。诗云国步斯频。
田获三品。〇鼎祚案谷梁传曰田获三品。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注云上杀中心。次杀中髀骼。下杀中腹。〇案三杀之形。不见于卦象。其义未允。
先庚三日。〇虞云五动成蛊䷑。乾成于甲。震成于庚。〇又云震庚也。〇案庚者西方也。以震为庚可乎。
兑〇虞云大壮五之三也。〇案中孚则不言。
涣。刚来。〇卢云此本否卦。
奔其机〇虞云坎为棘为矫輮。震为足。艮肱据之。凭机之象也。
节〇虞云泰三之五。
上六。苦节。〇干宝云彖称苦节不可贞。指此爻也。
中孚。豚鱼吉。〇虞云艮为山。豚所处。兑为泽。鱼所在。豚者卑贱。鱼者幽隐。中信之道。皆及之矣。
鸣鹤在阴。〇虞云震为鸣。离为鹤。坎为阴夜。鹤知夜半。
有孚挛如。〇虞云巽绳艮手故挛。
翰音〇虞云巽为鸡。震为音。翰高也。礼荐牲。鸡称翰音。
小过。飞鸟遗之音。〇虞云晋上之三。离去晋在。
有飞鸟之象。〇宋衷云二阳在内。上下各二阴。有似飞鸟舒翮之象。
既济〇虞云泰五之三。〇侯果云此本泰卦。
妇丧其茀。〇虞云茀发。谓鬓发也。坎为玄云。故称发。俗说以为妇人蔽膝之茀。非也。
伐鬼方〇虞云坤为鬼方。乾三之坤五。故伐鬼方。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0L 页
东邻杀牛。〇虞云泰震为东。兑为西。坤为牛。
未济〇虞云否二之五。〇又云艮为尾。
系辞传
三极〇陆绩曰此三才极至之道也。初四下极。二五中极。三上上极也。〇案三极无正解。且当阙疑。
千里之外应之。〇虞云谓二变则五来应之。体益卦。坤数十。震为百里。十之千里也。外为震巽。同声者相应。故千里之外应之。迩为坤。坤为顺。二变顺初故。况其迩者乎。〇案此解极是。真所谓洁静精微。易教也。今复晦昧何哉。
千里之外违之。〇虞云谓初变体剥。弑父弑君。二阳肥遁。则坤违之而承于五。故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〇案此解非也。初变体剥者。中孚之互。实为颐卦。颐之初变。其体剥也。剥由遁进。故遂云阳遁。穿凿如此。其谁信之。此王弼之所以起也。
枢机〇荀云艮为门。故曰枢。震为动。故曰机。
如兰〇虞云巽为兰。
大衍之数五十。〇干宝云衍合也。〇崔憬云艮为少阳。其数三。坎为中阳。其数五。震为长阳。其数七。乾为老阳。其数九。兑为少阴。其数二。离为中阴。其数十。巽为长阴。其数八。坤为老阴。其数六。八卦之数。总有五十。故云大衍之数五十也。不取天数一地数四者。此八卦之外。大衍所不管也。〇案此义非也。老阳九少阳七老阴六少阴八。非可悬空说。蓍卦之数。参天两地。故一画三揲之时。一得奇。再得偶者。为少阳七。(三二二)一得偶。再得奇者。为少阴八。(二三三)三揲皆奇。为老阳九。(三三三)三揲皆偶者。为老阴六。(二二二)今以三子三女。称之以长少阴阳。已是无稽之言。况于老少之外。猥加之以长阳中阳之名。曰七曰五。强配以数。岂不谬哉。大衍之卦五十。故曰大衍之数五十。馀皆强解。不可凭也。(六十四卦。除十二辟卦及中孚小过为四时再闰。以此衍之。为五十衍卦。此所谓大衍也。)
未济〇虞云否二之五。〇又云艮为尾。
系辞传
三极〇陆绩曰此三才极至之道也。初四下极。二五中极。三上上极也。〇案三极无正解。且当阙疑。
千里之外应之。〇虞云谓二变则五来应之。体益卦。坤数十。震为百里。十之千里也。外为震巽。同声者相应。故千里之外应之。迩为坤。坤为顺。二变顺初故。况其迩者乎。〇案此解极是。真所谓洁静精微。易教也。今复晦昧何哉。
千里之外违之。〇虞云谓初变体剥。弑父弑君。二阳肥遁。则坤违之而承于五。故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〇案此解非也。初变体剥者。中孚之互。实为颐卦。颐之初变。其体剥也。剥由遁进。故遂云阳遁。穿凿如此。其谁信之。此王弼之所以起也。
枢机〇荀云艮为门。故曰枢。震为动。故曰机。
如兰〇虞云巽为兰。
大衍之数五十。〇干宝云衍合也。〇崔憬云艮为少阳。其数三。坎为中阳。其数五。震为长阳。其数七。乾为老阳。其数九。兑为少阴。其数二。离为中阴。其数十。巽为长阴。其数八。坤为老阴。其数六。八卦之数。总有五十。故云大衍之数五十也。不取天数一地数四者。此八卦之外。大衍所不管也。〇案此义非也。老阳九少阳七老阴六少阴八。非可悬空说。蓍卦之数。参天两地。故一画三揲之时。一得奇。再得偶者。为少阳七。(三二二)一得偶。再得奇者。为少阴八。(二三三)三揲皆奇。为老阳九。(三三三)三揲皆偶者。为老阴六。(二二二)今以三子三女。称之以长少阴阳。已是无稽之言。况于老少之外。猥加之以长阳中阳之名。曰七曰五。强配以数。岂不谬哉。大衍之卦五十。故曰大衍之数五十。馀皆强解。不可凭也。(六十四卦。除十二辟卦及中孚小过为四时再闰。以此衍之。为五十衍卦。此所谓大衍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1H 页
李鼎祚云崔氏探玄。未免小疵。既将八卦阴阳。以配五十之数。馀其天一地四。无所禀承。而云八卦之外。大衍之所不管者。斯乃谈何容易哉。〇案五十五数。必欲搭配于五十。其势不得不强减一四。以成五数。奚唯崔氏然哉。先儒多犯此病。
其用四十有九。〇崔憬云四十有九者。法长阳七七之数焉。蓍圆而神象天。卦方而智象地。阴阳之别也。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极虚而不用也。〇李鼎祚云其用四十有九者。更减一以并五。备设六爻之位。蓍卦两兼。终极天地五十五之数也。〇案太极包五十全体。不可抽其一策。以当太极。崔说未允。李说尤不可解。
二篇之策〇侯果云六十四卦。阳爻一百九十二。每爻三十六策。合六千九百二十二策。阴爻亦一百九十二。每爻二十四策。合四千六百八策。则二篇之策。合万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〇案此正义也。解以九六既如此。解以七八。亦其数同也。
如响〇王弼本响作向。
曷有太极。〇虞云太极太乙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四象四时也。〇案太极两仪四象。皆揲蓍之名。太极者太一之形。两仪者两合之仪。(两合即天地)四象者四时之象。虞氏直以天地为两仪。四时为四象非矣。仪者依仿也。象者摸状也。岂实体之谓乎。
河出图。洛出书。〇郑玄云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也。〇孔安国云河图则八卦也。洛书则九畴也。〇侯果云圣人法河图洛书。制易象以示天下也。〇案侯说是也。河洛皆易象之本。后世别以洛书为洪范之本。无攸据也。
服牛乘马。〇虞云否上之初也。坤初之上。为引重。乾上之初。为致远。〇案引重致远。似相换说。
重门击柝。〇九家易云下有艮象。从外示之。震复为艮。两艮对合。重门之
其用四十有九。〇崔憬云四十有九者。法长阳七七之数焉。蓍圆而神象天。卦方而智象地。阴阳之别也。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极虚而不用也。〇李鼎祚云其用四十有九者。更减一以并五。备设六爻之位。蓍卦两兼。终极天地五十五之数也。〇案太极包五十全体。不可抽其一策。以当太极。崔说未允。李说尤不可解。
二篇之策〇侯果云六十四卦。阳爻一百九十二。每爻三十六策。合六千九百二十二策。阴爻亦一百九十二。每爻二十四策。合四千六百八策。则二篇之策。合万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〇案此正义也。解以九六既如此。解以七八。亦其数同也。
如响〇王弼本响作向。
曷有太极。〇虞云太极太乙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四象四时也。〇案太极两仪四象。皆揲蓍之名。太极者太一之形。两仪者两合之仪。(两合即天地)四象者四时之象。虞氏直以天地为两仪。四时为四象非矣。仪者依仿也。象者摸状也。岂实体之谓乎。
河出图。洛出书。〇郑玄云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也。〇孔安国云河图则八卦也。洛书则九畴也。〇侯果云圣人法河图洛书。制易象以示天下也。〇案侯说是也。河洛皆易象之本。后世别以洛书为洪范之本。无攸据也。
服牛乘马。〇虞云否上之初也。坤初之上。为引重。乾上之初。为致远。〇案引重致远。似相换说。
重门击柝。〇九家易云下有艮象。从外示之。震复为艮。两艮对合。重门之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1L 页
象也。〇案剥是外门。豫作内门。是重门也。
上古穴居。〇虞云无妄两易也。无妄乾在上。故称上古。〇案两易者。交易之谓也。辟卦无所从来。故多取交易反易之象。然以乾为上古。恐未必然。
古之葬者。〇虞云中孚上下象易也。本无乾象。故不言上古。〇案大过非辟卦。不必取交易象。
上古结绳。〇虞云履上下象易也。乾象在上。故复言上古。〇案所言虽未必合理。犹皆以前卦为古。
尺蠖〇李云蠖屈行虫。郭璞云蝍𧑙也。
中爻〇崔憬云上既具论初上二爻。次又以明其四爻也。〇李云孔疏扶王弼义。以此中爻为二五之爻。必不然矣。上论初上二爻。则此中总言四爻矣。下论二四三五。则是重述其功位者也。〇案上爻云其初难知。其上易知。初辞拟之。卒成之终。崔说是也。
人谋鬼谋。〇朱仰之曰人谋谋及卿士。鬼谋谋及卜筮也。人谋及庶民。故曰百姓与能也。
说卦传
水火不相射。〇李云射厌也。〇案其性相反。犹不相厌也。
数往者顺。〇李云谓乾消从午至亥。上下故顺也。
知来者逆。〇李云谓乾息从子至巳。上下故逆也。〇案十二卦消息之形。彼此酷肖。以彼为顺。以此为逆。恐不合理。数往者顺。此是对举说。非易家之所知也。
帝出乎震。齐乎巽。〇崔憬云帝者天之王气也。至春分则震王而万物出生。立夏则巽王而万物絜(一作洁)齐。夏至则离王而皆相见也。立秋则坤王而万物致养也。秋分则兑王而万物所说。立冬则乾王而阴阳相薄。冬至则坎王而万物所归也。立春则艮王而万物之所成始成终也。〇案四正为分至。四隅为启闭。斯则是矣。
上古穴居。〇虞云无妄两易也。无妄乾在上。故称上古。〇案两易者。交易之谓也。辟卦无所从来。故多取交易反易之象。然以乾为上古。恐未必然。
古之葬者。〇虞云中孚上下象易也。本无乾象。故不言上古。〇案大过非辟卦。不必取交易象。
上古结绳。〇虞云履上下象易也。乾象在上。故复言上古。〇案所言虽未必合理。犹皆以前卦为古。
尺蠖〇李云蠖屈行虫。郭璞云蝍𧑙也。
中爻〇崔憬云上既具论初上二爻。次又以明其四爻也。〇李云孔疏扶王弼义。以此中爻为二五之爻。必不然矣。上论初上二爻。则此中总言四爻矣。下论二四三五。则是重述其功位者也。〇案上爻云其初难知。其上易知。初辞拟之。卒成之终。崔说是也。
人谋鬼谋。〇朱仰之曰人谋谋及卿士。鬼谋谋及卜筮也。人谋及庶民。故曰百姓与能也。
说卦传
水火不相射。〇李云射厌也。〇案其性相反。犹不相厌也。
数往者顺。〇李云谓乾消从午至亥。上下故顺也。
知来者逆。〇李云谓乾息从子至巳。上下故逆也。〇案十二卦消息之形。彼此酷肖。以彼为顺。以此为逆。恐不合理。数往者顺。此是对举说。非易家之所知也。
帝出乎震。齐乎巽。〇崔憬云帝者天之王气也。至春分则震王而万物出生。立夏则巽王而万物絜(一作洁)齐。夏至则离王而皆相见也。立秋则坤王而万物致养也。秋分则兑王而万物所说。立冬则乾王而阴阳相薄。冬至则坎王而万物所归也。立春则艮王而万物之所成始成终也。〇案四正为分至。四隅为启闭。斯则是矣。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2H 页
震一索〇孔颖达曰索求也。乾坤为父母而求其子。
为布〇崔憬云遍布万物于致养。故坤为布。
宣发〇虞云为白故宣发。马君以宣为寡发。非也。
科上槁〇宋衷云阴在内则空中。木中空则上科槁也。
集解序云自卜商之后。传注百家。唯王郑相沿。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易之道。岂偏滞于天人哉。今集诸家。刊辅嗣之野文。辅康成之逸象。以贻同好。
宋晁公武读书志曰唐李鼎祚集解。经皆避唐讳。又取序卦。各冠逐卦之首。所集有子夏、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瓛、何妥、崔憬、沈麟士、卢氏、崔觐、孔颖达三十馀家。又引九家易、乾凿度义。所谓蜀才者。人多不知。按颜之推云范长生也。隋书经籍志所录易类六十九部。今舍王弼书。皆未得见。独鼎祚所集诸家之说。时可见其大旨。唐录十七卷。今止十卷而皆全。岂后人并之邪。
胡震亨按所集又有伏曼容、姚规、朱仰之三家。公武失录。刘表易亦出宋衷手。见英雄记衷一作忠。隋志云表司业从事陆绩。太玄序云五业主事。必有一误。王肃易。父朗所作。肃撰定。见三国志。范长生者。李雄尊曰范贤。华阳国志因之。并蜀才。盖三名矣。卢氏疑即北魏国子博士景裕也。崔觐亦疑作瑾。北史儒林传云魏末大儒徐遵明讲郑玄易。传卢景裕及清河崔瑾。九家易。文献通考引陈氏说。以为汉淮南王所聘明易者九人。荀爽尝为之集解。今考淮南自云九师有道训二篇。此名荀爽九家。诸志俱云十卷。释文序录列九家名氏。为京房、马融、郑玄、宋衷、虞翻、陆绩、姚信、翟子玄。并爽而九云。不知何人所集。称爽者以为主故也。陈氏误矣。
镛案周易免于秦火。经文无缺。据汉书所论。商瞿以降。师承不绝。降及九家。名闻韡烨。其训诂义理。宜若无谬。胡乃传闻各殊。秉执相舛。傅会
为布〇崔憬云遍布万物于致养。故坤为布。
宣发〇虞云为白故宣发。马君以宣为寡发。非也。
科上槁〇宋衷云阴在内则空中。木中空则上科槁也。
集解序云自卜商之后。传注百家。唯王郑相沿。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易之道。岂偏滞于天人哉。今集诸家。刊辅嗣之野文。辅康成之逸象。以贻同好。
宋晁公武读书志曰唐李鼎祚集解。经皆避唐讳。又取序卦。各冠逐卦之首。所集有子夏、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瓛、何妥、崔憬、沈麟士、卢氏、崔觐、孔颖达三十馀家。又引九家易、乾凿度义。所谓蜀才者。人多不知。按颜之推云范长生也。隋书经籍志所录易类六十九部。今舍王弼书。皆未得见。独鼎祚所集诸家之说。时可见其大旨。唐录十七卷。今止十卷而皆全。岂后人并之邪。
胡震亨按所集又有伏曼容、姚规、朱仰之三家。公武失录。刘表易亦出宋衷手。见英雄记衷一作忠。隋志云表司业从事陆绩。太玄序云五业主事。必有一误。王肃易。父朗所作。肃撰定。见三国志。范长生者。李雄尊曰范贤。华阳国志因之。并蜀才。盖三名矣。卢氏疑即北魏国子博士景裕也。崔觐亦疑作瑾。北史儒林传云魏末大儒徐遵明讲郑玄易。传卢景裕及清河崔瑾。九家易。文献通考引陈氏说。以为汉淮南王所聘明易者九人。荀爽尝为之集解。今考淮南自云九师有道训二篇。此名荀爽九家。诸志俱云十卷。释文序录列九家名氏。为京房、马融、郑玄、宋衷、虞翻、陆绩、姚信、翟子玄。并爽而九云。不知何人所集。称爽者以为主故也。陈氏误矣。
镛案周易免于秦火。经文无缺。据汉书所论。商瞿以降。师承不绝。降及九家。名闻韡烨。其训诂义理。宜若无谬。胡乃传闻各殊。秉执相舛。傅会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2L 页
穿凿。破碎缠绕。诚不足以建一统于来世。然因其蹊径。寻其门户。庶可以达于扃奥。而斯文不幸。有所谓王弼者起。以私意小智。埽荡百家。凡自商瞿以来相承相传之说。尽行殄灭。灭卦变灭爻变。灭互体灭物象。灭交易变易。灭反对牉合。塞众妙之窦。开纯浊之源。以阴售其玄虚冲漠之学。而举世混混。奉为至言。岂不嗟哉。孔颖达邃学精识。独步千古。唯其撰疏之法。奉注为经。无敢置疑。于书则明知梅赜之伪而讼赝为真。于易则明知王弼之谬而举枉措直。方其礼疏之撰进也。以郑为圣。曲护其失。而至撰书易之疏。斥郑为旁支。摈郑为异端。唯梅与王。是尊是崇。岂不惜哉。当时汉魏诸儒之说。犹有存者。李鼎祚惧其弥久而弥泯也。于是抄采名论。为此集解十卷。以贻后世。其功诚大矣。虽其零文断简。不相统合。而其微言妙旨。时有閒见。则周鼎殷彝。蕤光粲然。终非牙郎赝物所敢比拟。其中荀爽、虞翻二家之说。多合经旨。盖易学三十馀家。其集大成者九家也。九家之中。其集大成者二家也。若使李氏广取二家之说。以建门户。略存诸家之旧。以知源本。则九家之学。真得不亡于后世。今也不然。同一按例之学。而此爻用侯果说。彼爻用蜀才说。破碎离析。未有全体。本欲诸家之并存。实令诸家而尽破。斯可恨也。然卦变爻变之法。互体伏体之例。交易变易。反对牉合之妙。无一不露其豹斑。又如坤初六积善之说。中孚九二善应之解。尤超绝百家。契合千载。所拳拳服膺者也。今之学者。诚欲学易。唯取李鼎祚集解十卷。以为拱璧。又就其中择善而固执之。则庶乎其得之矣。孔颖达正义。陆德明释文。或引汉魏诸家之说。若采而辑之。以补集解之缺。亦好古者之所取也。嘉庆庚辰季夏之月。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卷一)
郑康成易注论
郑康成易
王应麟云郑康成学费氏易。为注九卷。多论互体。以互体求易。左氏以来有之。王弼尚名理讥互体。然注睽六二曰始虽受困。终获刚助。睽自初至五成困。此用互体也。弼注比六四之类。或用康成之说。钟会著论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卷一)
郑康成易注论
郑康成易
王应麟云郑康成学费氏易。为注九卷。多论互体。以互体求易。左氏以来有之。王弼尚名理讥互体。然注睽六二曰始虽受困。终获刚助。睽自初至五成困。此用互体也。弼注比六四之类。或用康成之说。钟会著论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3H 页
力排互体。而荀顗难之。江左郑学与王学并立。荀崧谓康成书根源。颜延之为祭酒。黜郑置王。齐陆澄贻王俭书云易自商瞿之后。虽有异家之学。同以象数为宗。数年后乃有王弼之说。王济云弼所误者多。何必能顿废先儒。今若弘儒郑注不可废。河北诸儒。专主郑氏。隋兴学者慕弼之学。遂为中原之师。此景迂晁氏所慨叹也。李鼎祚云郑多参天象。王全释人事。易道岂偏废于天人哉。今郑注不传。其说间见于鼎祚集解及释文诗三礼春秋义疏后汉书文选注。因缀而录之。先儒象数之学。于此犹有考云。〇镛案郑王二家。皆不言卦变爻变。将无同矣。然郑氏犹用物象互体。王氏并二者而废之。益孟浪矣。今之学者。还尊郑氏。凡郑所言。谓不敢訾议一字。亦一蔽也。今取浚仪王氏缀录之本。议其得失。以俟知者。嘉庆庚辰夏书。
第一论异字
屯六二。乘马般如。匪寇婚冓。(冓犹会也)六三。机不如舍。(机弩牙也)〇需九三。致戎至。〇讼有孚咥。(咥贤悔貌)九二患至惙也。(惙忧也)上九三拖之。(徒可反)〇比九五。王用三驱。〇否九四。寿离祉。〇同人九四。乘其庸(一作墉)。〇大有九四。明辩遰也。(遰读如明星晰晰)〇谦捊多益寡。(捊取也)〇豫六二。砎于石。(谓磨砎也)〇贲六四。贲如燔如。〇复六三。卑复。〇大畜良马逐逐。(注两焉走也)曰闲舆卫。六四童牛之梏。〇大过枯杨生荑。(荑木更生)〇坎六三。检且枕。(木在手曰检。在首曰枕。)〇咸上六。媵口说也。(媵送也)〇恒初六。浚恒。〇大壮九三。累其角。〇明夷文王似之。箕子似之。六二睇于左股。(旁视为睇)〇睽六三。其牛觢。(牛角皆踊曰觢)〇解百果草木皆甲宅。(皮曰甲。根曰宅。宅居也。)〇损徵忿懫欲。(徵犹清也。懫止也。)〇夬九三。壮于頯。(夹面也)〇姤皆作遘。〇姤诘四方。(诘正也)〇升皆作升。〇困九二。朱韨方来。〇鼎九四。其刑屋。(刑之于屋中周礼注云其刑剭。音屋。)〇艮九三。列其𦟘。〇丰初九。遇其妃主。(嘉耦曰妃)六二丰其菩。(菩小席)九三丰其芾。(祭祀之蔽膝)日中见昧。上六自戕也。
论云篆隶之际。字体云变。古经异文。职此多矣。何必王弼之本。悉皆无谬。其义难通者。取此异文。以视卦象。或有通者。况损之徵忿。鼎之刑屋。
第一论异字
屯六二。乘马般如。匪寇婚冓。(冓犹会也)六三。机不如舍。(机弩牙也)〇需九三。致戎至。〇讼有孚咥。(咥贤悔貌)九二患至惙也。(惙忧也)上九三拖之。(徒可反)〇比九五。王用三驱。〇否九四。寿离祉。〇同人九四。乘其庸(一作墉)。〇大有九四。明辩遰也。(遰读如明星晰晰)〇谦捊多益寡。(捊取也)〇豫六二。砎于石。(谓磨砎也)〇贲六四。贲如燔如。〇复六三。卑复。〇大畜良马逐逐。(注两焉走也)曰闲舆卫。六四童牛之梏。〇大过枯杨生荑。(荑木更生)〇坎六三。检且枕。(木在手曰检。在首曰枕。)〇咸上六。媵口说也。(媵送也)〇恒初六。浚恒。〇大壮九三。累其角。〇明夷文王似之。箕子似之。六二睇于左股。(旁视为睇)〇睽六三。其牛觢。(牛角皆踊曰觢)〇解百果草木皆甲宅。(皮曰甲。根曰宅。宅居也。)〇损徵忿懫欲。(徵犹清也。懫止也。)〇夬九三。壮于頯。(夹面也)〇姤皆作遘。〇姤诘四方。(诘正也)〇升皆作升。〇困九二。朱韨方来。〇鼎九四。其刑屋。(刑之于屋中周礼注云其刑剭。音屋。)〇艮九三。列其𦟘。〇丰初九。遇其妃主。(嘉耦曰妃)六二丰其菩。(菩小席)九三丰其芾。(祭祀之蔽膝)日中见昧。上六自戕也。
论云篆隶之际。字体云变。古经异文。职此多矣。何必王弼之本。悉皆无谬。其义难通者。取此异文。以视卦象。或有通者。况损之徵忿。鼎之刑屋。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3L 页
其文既正。其义随明。此费氏以来遗文之未泯者。岂可少之哉。
第二论改字
坤履霜履。读为礼。〇嫌于无阳。嫌读如慊。古篆作立心。读者失之作溓。(溓杂也)〇屯不宁。读作曰能。(能犹安也。)〇包蒙包。当作彪。(彪文也)六五顺以巽也。巽当作逊。〇需读为秀。位乎天位。位音涖。〇泰九二。荒读为康。(康虚也)〇谦六四。撝读为宣。〇豫上六。冥读为鸣。〇大畜豮豕之牙。牙读为互。〇坎九五。祗当为坻。(小五也)〇晋三接。接读为捷。(捷胜也)蕃庶庶读为遮。(谓蕃遮禽也)初六摧读如崔。〇解皆甲宅。读为解。〇萃初六。握当读为夫三为屋之屋。〇困劓刖当为倪㐳。〇丰上六际。当为瘵。病也。
王应麟云康成笺诗多改字。注易亦然。如包蒙为彪。豮豕之牙为互。包荒读为康。锡马蕃庶。读为蕃遮。皆甲宅之皆。读为解。一握为笑之握。读为屋。其说近乎凿。学者盍谨择焉。厥常喜新。其不为荄玆者几希。〇镛谓郑不知卦变爻变。则物象无缘得合。所以多改字也。今观诸改字。亦与本卦物象。全然无涉。不知何故。乱经如此。与韩愈论语笔解。千古一辙。皆后学之深惑也。
第三论天象
比初六爻辰在未上。值东井。井之水。人所汲用缶。〇泰六五爻辰在卯。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生育者嫁娶之。〇坎六四辰在丑。丑上值斗。可以斟之。九五辰在巳。巳为蛇。蛇之蟠屈。似徽墨也。〇离九三辰在丑。丑上值弁星似缶。〇明夷六二辰在酉。酉是西方。九三在辰。辰得巽气为股。〇困九四辰在午时。离气赤。〇中孚三辰在亥。亥为豕。四辰在丑。丑为鳖蟹。
论曰此李鼎祚所谓多参天象者也。天象岂如是乎。郑不知卦变。不知爻变。于是易词物象。一不相合。于是别作一法。每以六画名之曰六爻。配之于十二辰。(子丑寅卯等)又以十二辰。配之于天上诸里。乃以星名取之为物象。此于九家诸易之中。最为下乘。反不如王弼之尽扫物象也。自唐以前。诸易尽衰。唯郑王二家。霸于一世。岂不异哉。始知秦火以来。凡
第二论改字
坤履霜履。读为礼。〇嫌于无阳。嫌读如慊。古篆作立心。读者失之作溓。(溓杂也)〇屯不宁。读作曰能。(能犹安也。)〇包蒙包。当作彪。(彪文也)六五顺以巽也。巽当作逊。〇需读为秀。位乎天位。位音涖。〇泰九二。荒读为康。(康虚也)〇谦六四。撝读为宣。〇豫上六。冥读为鸣。〇大畜豮豕之牙。牙读为互。〇坎九五。祗当为坻。(小五也)〇晋三接。接读为捷。(捷胜也)蕃庶庶读为遮。(谓蕃遮禽也)初六摧读如崔。〇解皆甲宅。读为解。〇萃初六。握当读为夫三为屋之屋。〇困劓刖当为倪㐳。〇丰上六际。当为瘵。病也。
王应麟云康成笺诗多改字。注易亦然。如包蒙为彪。豮豕之牙为互。包荒读为康。锡马蕃庶。读为蕃遮。皆甲宅之皆。读为解。一握为笑之握。读为屋。其说近乎凿。学者盍谨择焉。厥常喜新。其不为荄玆者几希。〇镛谓郑不知卦变爻变。则物象无缘得合。所以多改字也。今观诸改字。亦与本卦物象。全然无涉。不知何故。乱经如此。与韩愈论语笔解。千古一辙。皆后学之深惑也。
第三论天象
比初六爻辰在未上。值东井。井之水。人所汲用缶。〇泰六五爻辰在卯。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生育者嫁娶之。〇坎六四辰在丑。丑上值斗。可以斟之。九五辰在巳。巳为蛇。蛇之蟠屈。似徽墨也。〇离九三辰在丑。丑上值弁星似缶。〇明夷六二辰在酉。酉是西方。九三在辰。辰得巽气为股。〇困九四辰在午时。离气赤。〇中孚三辰在亥。亥为豕。四辰在丑。丑为鳖蟹。
论曰此李鼎祚所谓多参天象者也。天象岂如是乎。郑不知卦变。不知爻变。于是易词物象。一不相合。于是别作一法。每以六画名之曰六爻。配之于十二辰。(子丑寅卯等)又以十二辰。配之于天上诸里。乃以星名取之为物象。此于九家诸易之中。最为下乘。反不如王弼之尽扫物象也。自唐以前。诸易尽衰。唯郑王二家。霸于一世。岂不异哉。始知秦火以来。凡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4H 页
教术制度。唯其最劣者主世耳。今卦变爻变。既得古人之法。则易词物象。如合券契。复无丝毫之差舛。尚安有外求乎。郑所谓辰戌丑未东井弁星之等。自不免退伏一边矣。此与飞伏六神。同归邪妄之说。实易家之异端也。
第四论训诂
乾初九传拔。移也。〇豫九四簪。速也。〇噬嗑九四胏。箦也。〇贲九四翰。犹干也。〇剥初六蔑。轻慢也。〇复初九祗。病也。六五考。成也。上六内生曰眚。自外曰祥。害物曰灾。〇无妄。谓无所希望也。〇大畜上九何。肩荷之。〇颐朵。动也。〇咸六二腓膊。伤也。〇恒上六振。摇落也。〇晋康。尊也广也。六二愁。(子小反)变色貌。〇明夷六二拯。承也。〇家人初九闲。习也。嗃嗃。苦热之意。嘻嘻。骄佚喜笑之意。九五假。登也。〇夬九二莫夜。莫如字。无也无夜。非一夜。九五苋陆。一名商陆。〇萃上六自目曰涕。自鼻曰洟。〇鼎初六颠。踣也。无事曰趾。设陈曰足。〇震哑哑乐也。十万曰亿。苏苏不安也。索索犹缩缩。足不正也。矍矍。目不正也。〇艮九三限。要也。〇归妹六三须。有才智之称。(天文有须女。屈原之姊。有名女须。)〇兑九四商。隐度也。〇既济。济度也。〇未济。汔几也。
论云汉儒诂训。各有师承。未易訾也。然剥之足蔑。孔子训之为灭下。不容他解。家人之闲有家。本以艮门。(自遁来)今以离防。所谓防闲。不可作闲习。说礼曰戎事。乘翰则训之为干。不可也。说文暮本作莫。则莫夜之训无夜。不可也。
第五论卦象
乾九二。利见九五之大人。
评曰九者。爻变之名。指刚画而为九者。二千年冤案也。易词取象。皆以八卦成卦。然后父母兄弟马牛羊豕。方可指拟。第二一画。不自成己。第五一画。亦未成象。以此见彼。有是理乎。乾九二者。乾之同人也。䷌彼乾大人。我以离见。所谓相见乎离也。
乾用九。六爻皆体乾。群龙之象。
第四论训诂
乾初九传拔。移也。〇豫九四簪。速也。〇噬嗑九四胏。箦也。〇贲九四翰。犹干也。〇剥初六蔑。轻慢也。〇复初九祗。病也。六五考。成也。上六内生曰眚。自外曰祥。害物曰灾。〇无妄。谓无所希望也。〇大畜上九何。肩荷之。〇颐朵。动也。〇咸六二腓膊。伤也。〇恒上六振。摇落也。〇晋康。尊也广也。六二愁。(子小反)变色貌。〇明夷六二拯。承也。〇家人初九闲。习也。嗃嗃。苦热之意。嘻嘻。骄佚喜笑之意。九五假。登也。〇夬九二莫夜。莫如字。无也无夜。非一夜。九五苋陆。一名商陆。〇萃上六自目曰涕。自鼻曰洟。〇鼎初六颠。踣也。无事曰趾。设陈曰足。〇震哑哑乐也。十万曰亿。苏苏不安也。索索犹缩缩。足不正也。矍矍。目不正也。〇艮九三限。要也。〇归妹六三须。有才智之称。(天文有须女。屈原之姊。有名女须。)〇兑九四商。隐度也。〇既济。济度也。〇未济。汔几也。
论云汉儒诂训。各有师承。未易訾也。然剥之足蔑。孔子训之为灭下。不容他解。家人之闲有家。本以艮门。(自遁来)今以离防。所谓防闲。不可作闲习。说礼曰戎事。乘翰则训之为干。不可也。说文暮本作莫。则莫夜之训无夜。不可也。
第五论卦象
乾九二。利见九五之大人。
评曰九者。爻变之名。指刚画而为九者。二千年冤案也。易词取象。皆以八卦成卦。然后父母兄弟马牛羊豕。方可指拟。第二一画。不自成己。第五一画。亦未成象。以此见彼。有是理乎。乾九二者。乾之同人也。䷌彼乾大人。我以离见。所谓相见乎离也。
乾用九。六爻皆体乾。群龙之象。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4L 页
评曰以画为爻。已非知道之言。况乾非龙。硬谓之体乾即龙象可乎。
蛊甲者造作新令之日。先之三日而用辛也。欲取改过自新之义。后之三日而用丁也。取其丁宁之义。
评曰先甲后甲。明是乾坤。先庚后庚。明是巽艮。六甲何与乎周易。曰辛曰丁。失之已远。矧又加之以自新丁宁之说乎。陋劣甚矣。
观互体有艮。艮为鬼门。又为门阙。地上有木而为鬼门宫阙者。天子宗庙之象。
评曰万物生乎震而死乎艮。故艮为鬼神。兼有门阙之象。故艮为宗庙。此九家之通义也。但观是大艮。又何必荀取互艮。亦其疏处。
大畜自九三至上九。有颐象居外。是不食家而养贤。
案大离大坎。古人所取。其验在此。不可没也。
童牛之梏。震为牛足。艮手持木以就足。是施梏。(郑志冷刚问蒙初六注云木在足曰桎。在手曰梏。今大畜六四施梏于足。不审桎梏手足。定有别否。答曰牛无手。故以足言之。)
评曰字义姑舍。施梏于足。童牛其堪乎。郑之不晓事如此矣。仪礼体牲之法。前足曰肩。后足曰髀。牛虽无手。古人犹必分之。然今据卦象。梏明在首。
遁艮为门阙。互体有巽。巽为进退。君子出门行。有进退逃去之象。
评曰逃去之人。有进无退。何谓进退是逃去之象。巽之本德。为入为隐。或可云隐遁之象。
井互体离兑。离外坚中虚。瓶也。兑为暗泽。泉口也。言桔槔引瓶。下入泉口。汲水而出井之象。
评曰瓶必有口。故兑则为瓶。离体周防。何以吐吞。
鼎糁谓之餗。震为竹。竹萌曰笋。笋者餗之为菜也。餗美馔。具八珍之食。鼎三足。三公象。
评曰糁者羹芼也。竹荀为芼。则不得复为菹菜。况又以具八珍者为餗。何若是周章乎。
蛊甲者造作新令之日。先之三日而用辛也。欲取改过自新之义。后之三日而用丁也。取其丁宁之义。
评曰先甲后甲。明是乾坤。先庚后庚。明是巽艮。六甲何与乎周易。曰辛曰丁。失之已远。矧又加之以自新丁宁之说乎。陋劣甚矣。
观互体有艮。艮为鬼门。又为门阙。地上有木而为鬼门宫阙者。天子宗庙之象。
评曰万物生乎震而死乎艮。故艮为鬼神。兼有门阙之象。故艮为宗庙。此九家之通义也。但观是大艮。又何必荀取互艮。亦其疏处。
大畜自九三至上九。有颐象居外。是不食家而养贤。
案大离大坎。古人所取。其验在此。不可没也。
童牛之梏。震为牛足。艮手持木以就足。是施梏。(郑志冷刚问蒙初六注云木在足曰桎。在手曰梏。今大畜六四施梏于足。不审桎梏手足。定有别否。答曰牛无手。故以足言之。)
评曰字义姑舍。施梏于足。童牛其堪乎。郑之不晓事如此矣。仪礼体牲之法。前足曰肩。后足曰髀。牛虽无手。古人犹必分之。然今据卦象。梏明在首。
遁艮为门阙。互体有巽。巽为进退。君子出门行。有进退逃去之象。
评曰逃去之人。有进无退。何谓进退是逃去之象。巽之本德。为入为隐。或可云隐遁之象。
井互体离兑。离外坚中虚。瓶也。兑为暗泽。泉口也。言桔槔引瓶。下入泉口。汲水而出井之象。
评曰瓶必有口。故兑则为瓶。离体周防。何以吐吞。
鼎糁谓之餗。震为竹。竹萌曰笋。笋者餗之为菜也。餗美馔。具八珍之食。鼎三足。三公象。
评曰糁者羹芼也。竹荀为芼。则不得复为菹菜。况又以具八珍者为餗。何若是周章乎。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5H 页
丰九三折其右肱。三艮爻艮为手。互体为巽。巽又为进退。手而便于进退。右肱也。
评曰丰九三者。丰之震也。小过之时。正艮倒艮。左右手也。郑不知卦变爻变。硬云三为艮爻。又云右手便于进退。将云左手不能屈伸乎。硬说如此。王弼所以不服。而以一彗扫之也。
既济九五互体为坎。又互体为离。离为日坎为月。日出东方。东邻象。月出西方。西邻象。(坊记注与此不同。)
评曰既济自泰来。泰之两互。原有震兑。确为东西。何如是穿凿哉。然郑不幸而不生于邵子之后。不见庖牺氏所作先天卦位。故离东坎西之义。崎艰如此。若使见之。何快如之。
第六论制度
讼九二。小国之下大夫。采地方一成。其定税三百家。故曰三百户也。不易之田。岁种之。一易之田。休一岁乃种。再易之田。休二岁乃种。
评曰郑于先王制度。本来范昧。此注亦其验也。一成者百井也。一井方一里。则百井方十里。先王之制。小国五十里。则所函二十五成。君禄十卿禄。则十有馀成。君所食也。山川邑里沟渎之地。居三之一。则馀者不满十成。下大夫之采地。安得为一成哉。郑谓一井八家。百井则八百家。以有一易再易之地。参错其中。故算止三百户也。不知古法。唯衍沃不易之地。乃为井田。既以井计。而又作岁易之说。亦可谓疏于类矣。总之三百户之解。不必言一成之田。
此九五失前禽者。谓禽在前。来者不逆而射之。傍去又不射。唯背走者。顺而射之。不中亦已。是皆所以失之。用兵之法。亦如之。降者不杀。奔者不禁。背敌不杀。以仁恩养威之道。
案前禽之解。先儒所同。但舍逆取顺之义。恐不如此。如郑所云则是舍顺取逆。岂所谓舍逆乎。
坎上六门阙之内。有丛木多节之木。是天子外朝。左右九棘之象也。外朝
评曰丰九三者。丰之震也。小过之时。正艮倒艮。左右手也。郑不知卦变爻变。硬云三为艮爻。又云右手便于进退。将云左手不能屈伸乎。硬说如此。王弼所以不服。而以一彗扫之也。
既济九五互体为坎。又互体为离。离为日坎为月。日出东方。东邻象。月出西方。西邻象。(坊记注与此不同。)
评曰既济自泰来。泰之两互。原有震兑。确为东西。何如是穿凿哉。然郑不幸而不生于邵子之后。不见庖牺氏所作先天卦位。故离东坎西之义。崎艰如此。若使见之。何快如之。
第六论制度
讼九二。小国之下大夫。采地方一成。其定税三百家。故曰三百户也。不易之田。岁种之。一易之田。休一岁乃种。再易之田。休二岁乃种。
评曰郑于先王制度。本来范昧。此注亦其验也。一成者百井也。一井方一里。则百井方十里。先王之制。小国五十里。则所函二十五成。君禄十卿禄。则十有馀成。君所食也。山川邑里沟渎之地。居三之一。则馀者不满十成。下大夫之采地。安得为一成哉。郑谓一井八家。百井则八百家。以有一易再易之地。参错其中。故算止三百户也。不知古法。唯衍沃不易之地。乃为井田。既以井计。而又作岁易之说。亦可谓疏于类矣。总之三百户之解。不必言一成之田。
此九五失前禽者。谓禽在前。来者不逆而射之。傍去又不射。唯背走者。顺而射之。不中亦已。是皆所以失之。用兵之法。亦如之。降者不杀。奔者不禁。背敌不杀。以仁恩养威之道。
案前禽之解。先儒所同。但舍逆取顺之义。恐不如此。如郑所云则是舍顺取逆。岂所谓舍逆乎。
坎上六门阙之内。有丛木多节之木。是天子外朝。左右九棘之象也。外朝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5L 页
者。所以询事之处也。左嘉石。平罢民焉。右肺石。达穷民焉。罢民邪恶之民也。上六乘阳。有邪恶之罪。故缚约徽墨。置于丛棘而后。公卿以下议之。其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能复者。上罪三年而赦。中罪二年而赦。下罪一年而赦。不得者。不自思以得正道。终不自改而出圜土者。杀故凶。
案丛棘之解。先儒所同。唯虞仲翔谓狱外种九棘。不知所据。后汉书袁绍传绍上书乞使三槐九棘。议臣罪戾。唐书刑法志云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间。崔骃大理箴云三槐九棘。以质以听。皆本易注而为文者。详玩周礼则所谓三槐九棘。明是朝位。因于其处。听民达情。必非刑讯之地。且读易词。终觉仲翔之说有味。古者墙有茨棘。以防淫乱。狱墙之上。宜亦有棘。以防逸囚也。故左传邾子无道。吴使太宰讨之。囚诸楼台。栫之以棘。栫也者丛叠也。后汉书寇荣传云尚书背绳墨。按空劾。寘于严棘之下。亦以狱为棘也。若寘于三槐九棘之间。而三岁不得。则是罪人身被徽墨。而公然坐于三孤九卿之位。以至三年。天下其有是乎。当以虞氏之解为正。
离九四。不孝之罪。五刑莫大。焉得用议贵之辟。刑之莫如所犯之罪。焚如。杀其亲之刑。死如。杀人之刑。弃如。流宥之刑。(案刑之莫如所犯之罪者。谓若将焚然。若将死然。若将弃然。而议贵之故。实不用刑也。)
评曰小司寇议贵之辟。何与此爻。况以三如。分配三罪。不知何据。而不孝子杀亲之刑。安有议贵。迂甚矣。
鼎初六。夫人事君。若失正礼。踣其为足之道。情无怨则当以和义出之。然如否者。嫁于天子。虽失礼无出道。废远之而已。若其无子。不废远之。后尊如。其犯六出则废之远之。子废。坤为顺。又为子母牛。在后妃之傍。侧妾之例也。有顺德者必贤。贤而立以为世子。又何咎也。(同人六二。天子诸侯后夫人。无子不出。)
评曰后夫人之无子不出。春秋之义也。但以废后名之曰妾之例。天下有此法乎。又以世子之母。名之曰子母牛。亦恐未安。坤本为母。何必曰
案丛棘之解。先儒所同。唯虞仲翔谓狱外种九棘。不知所据。后汉书袁绍传绍上书乞使三槐九棘。议臣罪戾。唐书刑法志云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间。崔骃大理箴云三槐九棘。以质以听。皆本易注而为文者。详玩周礼则所谓三槐九棘。明是朝位。因于其处。听民达情。必非刑讯之地。且读易词。终觉仲翔之说有味。古者墙有茨棘。以防淫乱。狱墙之上。宜亦有棘。以防逸囚也。故左传邾子无道。吴使太宰讨之。囚诸楼台。栫之以棘。栫也者丛叠也。后汉书寇荣传云尚书背绳墨。按空劾。寘于严棘之下。亦以狱为棘也。若寘于三槐九棘之间。而三岁不得。则是罪人身被徽墨。而公然坐于三孤九卿之位。以至三年。天下其有是乎。当以虞氏之解为正。
离九四。不孝之罪。五刑莫大。焉得用议贵之辟。刑之莫如所犯之罪。焚如。杀其亲之刑。死如。杀人之刑。弃如。流宥之刑。(案刑之莫如所犯之罪者。谓若将焚然。若将死然。若将弃然。而议贵之故。实不用刑也。)
评曰小司寇议贵之辟。何与此爻。况以三如。分配三罪。不知何据。而不孝子杀亲之刑。安有议贵。迂甚矣。
鼎初六。夫人事君。若失正礼。踣其为足之道。情无怨则当以和义出之。然如否者。嫁于天子。虽失礼无出道。废远之而已。若其无子。不废远之。后尊如。其犯六出则废之远之。子废。坤为顺。又为子母牛。在后妃之傍。侧妾之例也。有顺德者必贤。贤而立以为世子。又何咎也。(同人六二。天子诸侯后夫人。无子不出。)
评曰后夫人之无子不出。春秋之义也。但以废后名之曰妾之例。天下有此法乎。又以世子之母。名之曰子母牛。亦恐未安。坤本为母。何必曰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6H 页
牛。
震匕鬯。人君于祭之礼。匕牲体荐鬯而已。其馀不亲为也。升牢于俎。君匕之臣载之。
评曰据祭义祭统。人君所为。不唯匕牲荐鬯而已。
丰初九十日者。朝聘之礼止于旬。主国以为限。聘礼毕归。大礼曰旬而稍。旬之外为稍。久留非常。
案聘礼记云归大礼之日。既受饔饩。请观稍者。刍秣之饩也。郑之此注。或据逸礼。易词所云虽旬无咎。非即古礼乎。韩宣子观易象。谓周礼尽在鲁者。洵其然矣。
观盥而荐。诸侯贡士于天子。卿大夫贡士于其君。必以礼宾之。唯主人盥而献宾。宾盥而酢主人。设荐俎则弟子也。
案观卦有宗庙之象。故曰圣人神道设教。郑执九四用宾之文。遂以盥荐为宾兴之礼。恐未必然。
第七论句绝
坤六二直也方也。自然之性。广生万物。故直而且方。(案此以直方为句。)〇讼有孚咥。(句)〇豫雷出地奋。奋动也。(奋为句)
案汉儒师承专门章句。故句读多雅。非后世之所能及。郑之句读。仅存一二已。确然无错。惜乎其无传也。
第八论游魂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谓七八也。游魂为九六也。七八木火之精。九六金水之数。木火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气为物。金水用事而物变。故曰游魂为变。游魂谓之鬼。物终所归。精气谓之神。物生所信也。言木火之神。生物东南。金水之鬼。终物西北。
案物者物之本体也。变者物之变体也。蚕化为蛾。螬化为蝉。即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也。蓍卦之法。依于物理。卦者卦之本体也。爻者卦之变体也。乾变为姤。坤变为复。亦所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也。然则郑以精气
震匕鬯。人君于祭之礼。匕牲体荐鬯而已。其馀不亲为也。升牢于俎。君匕之臣载之。
评曰据祭义祭统。人君所为。不唯匕牲荐鬯而已。
丰初九十日者。朝聘之礼止于旬。主国以为限。聘礼毕归。大礼曰旬而稍。旬之外为稍。久留非常。
案聘礼记云归大礼之日。既受饔饩。请观稍者。刍秣之饩也。郑之此注。或据逸礼。易词所云虽旬无咎。非即古礼乎。韩宣子观易象。谓周礼尽在鲁者。洵其然矣。
观盥而荐。诸侯贡士于天子。卿大夫贡士于其君。必以礼宾之。唯主人盥而献宾。宾盥而酢主人。设荐俎则弟子也。
案观卦有宗庙之象。故曰圣人神道设教。郑执九四用宾之文。遂以盥荐为宾兴之礼。恐未必然。
第七论句绝
坤六二直也方也。自然之性。广生万物。故直而且方。(案此以直方为句。)〇讼有孚咥。(句)〇豫雷出地奋。奋动也。(奋为句)
案汉儒师承专门章句。故句读多雅。非后世之所能及。郑之句读。仅存一二已。确然无错。惜乎其无传也。
第八论游魂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谓七八也。游魂为九六也。七八木火之精。九六金水之数。木火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气为物。金水用事而物变。故曰游魂为变。游魂谓之鬼。物终所归。精气谓之神。物生所信也。言木火之神。生物东南。金水之鬼。终物西北。
案物者物之本体也。变者物之变体也。蚕化为蛾。螬化为蝉。即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也。蓍卦之法。依于物理。卦者卦之本体也。爻者卦之变体也。乾变为姤。坤变为复。亦所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也。然则郑以精气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6L 页
为七八。游魂为九六。必是商瞿费直以来相承相传之古训。周鼎殷彝。蕤光粲然。洵可贵也。其云七八木火之精。九六金水之数。自此以下。皆纬家之邪说。惜乎。其续貂也。精气游魂之说。汎滥横出。魏晋以降。浸淫佛教者。执之为轮回之说。岂作易者意虑之所及乎。古人以龟筮受命于鬼神。故龟筮所告。谓之鬼谋。经曰人谋鬼谋。百姓与能。经曰成变化而行鬼神。此章云知鬼神之情状。皆是此说。今人每以游魂为鬼神。岂不谬哉。以七八为本。以九六为变。以之受命于鬼神。故曰知鬼神之情状。岂察见幽怪之谓乎。上云易与天地准。下云易与天地相似。皆是卦爻之说。独其中间一段。忽为生物变化之说。有是理乎。唯郑注上二句。今宜表章。以破世人之惑也。
第九论大衍
大衍之数五十。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气通。凡五行减五。大衍又减一。故四十九也。衍演也。揲取也。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又云五行各气并。气并而减五。唯有五十。)
案大衍之解。家家不同。其京房说。有马融说。有荀爽说。有姚信、董遇说。有王弼、顾欢说。并见孔颖达正义。有干宝、崔憬说。见李鼎祚集解。都是传(一作傅)会。无一可取。然彼诸说。旋亦不行于世。不足以病后学。唯此郑说。其傅会无理。反甚于诸家之说。而独为后世之所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遂为不刊之典。而风水看相算命择吉之流。无不以此为之渊薮。穷理之学。业医之家。皆以此说为天经地义。岂不嗟哉。天一地二者。其数五十有五也。无故减五。指鹿为马。而蒙然奉信。曾不置疑。岂崇德辨惑之义乎。河图之数五十有五。减五以为大衍。洛书之数四十有五。增五以为大衍。苟如是也。天下有不为大衍者乎。受衍之卦五十。此之谓大衍。
四象。布六于北方以象水。布八于东方以象木。布九于西方以象金。布七
第九论大衍
大衍之数五十。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气通。凡五行减五。大衍又减一。故四十九也。衍演也。揲取也。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又云五行各气并。气并而减五。唯有五十。)
案大衍之解。家家不同。其京房说。有马融说。有荀爽说。有姚信、董遇说。有王弼、顾欢说。并见孔颖达正义。有干宝、崔憬说。见李鼎祚集解。都是传(一作傅)会。无一可取。然彼诸说。旋亦不行于世。不足以病后学。唯此郑说。其傅会无理。反甚于诸家之说。而独为后世之所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遂为不刊之典。而风水看相算命择吉之流。无不以此为之渊薮。穷理之学。业医之家。皆以此说为天经地义。岂不嗟哉。天一地二者。其数五十有五也。无故减五。指鹿为马。而蒙然奉信。曾不置疑。岂崇德辨惑之义乎。河图之数五十有五。减五以为大衍。洛书之数四十有五。增五以为大衍。苟如是也。天下有不为大衍者乎。受衍之卦五十。此之谓大衍。
四象。布六于北方以象水。布八于东方以象木。布九于西方以象金。布七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7H 页
于南方以象火。
评曰四象者。揲之以四。以象四者也。今又以水火金木为四象。可乎。经文确然。不容他解。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
案郑以天一地二。为大衍之数。而犹不以河图为大衍。则五十五点龙马之文。此盖希夷公手造。非汉魏流来之古物也。汉书艺文志亦云河图九卷。洛书六卷。无五十五点四十五点黑白相交之文也。
第十论二民
一君二民。谓黄帝尧舜。谓地方万里。为方千里者百。中国之民居七千里。七七四十九。方千里者四十九。夷狄之民居千里者五十一。是中国夷狄二民。共事一君。二君一民。谓三代之末。以地方五千里。一君有五千里之土。五五二十五。更足以一君二十五。始满千里之方五十。乃当尧舜一民之地。故云二君一民。
案治国御家之法。贵者宜少。贱者宜多。故国有一君。家有一君。方有一伯。县有一宰。行船其艄工一人。作室其都料匠一人。一之则治。二之则乱。故管子曰贵者多则其国乱。经文所言。只是此义。郑君谬执坤舆。画为棋局。以注弼成五服之文。今又推衍其说。以解易传。迂谬甚矣。
第十一论异字改字(大传以下)
原始反终。 君子之道鲜矣。 臧诸用。(臧善也) 冶容诲淫。 研机。(机当作几) 男女觏精。(觏合也) 杂物算德。(算数也) 其于人也为宣发。 为黄颡。 为黚喙。
乾以易知。(易音亦) 道济天下。道当作导。 天下之至赜。赜当为动。 有功而不置。置当作诗。 因贰。贰当为式。 离为乾卦。乾当为干。
案异字改字。皆不如王弼本之雅驯也。离为乾卦。(乾燥也)故噬嗑噬乾肉。改之为干可乎。
评曰四象者。揲之以四。以象四者也。今又以水火金木为四象。可乎。经文确然。不容他解。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
案郑以天一地二。为大衍之数。而犹不以河图为大衍。则五十五点龙马之文。此盖希夷公手造。非汉魏流来之古物也。汉书艺文志亦云河图九卷。洛书六卷。无五十五点四十五点黑白相交之文也。
第十论二民
一君二民。谓黄帝尧舜。谓地方万里。为方千里者百。中国之民居七千里。七七四十九。方千里者四十九。夷狄之民居千里者五十一。是中国夷狄二民。共事一君。二君一民。谓三代之末。以地方五千里。一君有五千里之土。五五二十五。更足以一君二十五。始满千里之方五十。乃当尧舜一民之地。故云二君一民。
案治国御家之法。贵者宜少。贱者宜多。故国有一君。家有一君。方有一伯。县有一宰。行船其艄工一人。作室其都料匠一人。一之则治。二之则乱。故管子曰贵者多则其国乱。经文所言。只是此义。郑君谬执坤舆。画为棋局。以注弼成五服之文。今又推衍其说。以解易传。迂谬甚矣。
第十一论异字改字(大传以下)
原始反终。 君子之道鲜矣。 臧诸用。(臧善也) 冶容诲淫。 研机。(机当作几) 男女觏精。(觏合也) 杂物算德。(算数也) 其于人也为宣发。 为黄颡。 为黚喙。
乾以易知。(易音亦) 道济天下。道当作导。 天下之至赜。赜当为动。 有功而不置。置当作诗。 因贰。贰当为式。 离为乾卦。乾当为干。
案异字改字。皆不如王弼本之雅驯也。离为乾卦。(乾燥也)故噬嗑噬乾肉。改之为干可乎。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7L 页
第十二论训诂卦象(大传以下)
枢。户枢也。机。弩牙也。户枢之发。或明或闇。弩牙之发。或中或否。以譬言语之发。有荣有辱。〇重门击柝。艮为门。震日所出。亦为门。重门象。又艮为巽爻。震在四。皆木也。手持二木。以相敲。是为击柝。坎为盗。五离爻为甲冑戈兵。是暴客也。〇周易以变者为占。故称九称六。
评曰门扉极大。而一寸之枢。以之开阖。弩阱极大。而一粒之机。以之发动。家国极大。而一句之言。以之兴丧。一事之行。以之治乱。此所以言行为君子之枢机也。郑说恐谬。重门击柝之解。亦恐未允。震为日门。不知所本。而艮为巽爻。五为离爻。又何法也。略举一二。馀可推知如是也。故使王弼主世矣。
评曰郑既云周易以变者占。故称九称六。则其释爻词。何不以变象求之乎。周易遇七八则以不变者占之。遇九六则以变者占之。今不问七八九六。谓以变者占之。其言已模糊不明矣。
总之郑玄之易。不知卦变。不知爻变。唯以互体物象。依俙说义。已不足以破群惑而开众蔀。矧又加之以震戌子午之方位。天厨弁星之次舍。名之曰天象。以簧鼓其谶纬不经之邪说。其能服天下儒者之心乎。与其穿凿之有痕。不若混沌之无迹。此王弼之所以胜也。易注如此。未必诗礼之独无疵。而今人挢枉过直。凡郑氏所言。意不敢移动一字。亦过矣。
汉书翼奉传云北方之情。申子主之。东方之情。亥卯主之。(故王者忌子卯)南方之情。寅午主之。西方之情。巳午主之。上方之情。震未主之。下方之情。戌丑主之。而贪狼诸星。各有所主。两汉之时。此等杂占邪说。其种极繁。郑所云困九二。辰在未上值天厨。(酒食象)离九三。辰在丑上值弁星。亦此杂占家邪说。不可以解经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卷一)
班固艺文志论
[汉书艺文志]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师古曰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易传周氏二篇。(字王孙)服氏
枢。户枢也。机。弩牙也。户枢之发。或明或闇。弩牙之发。或中或否。以譬言语之发。有荣有辱。〇重门击柝。艮为门。震日所出。亦为门。重门象。又艮为巽爻。震在四。皆木也。手持二木。以相敲。是为击柝。坎为盗。五离爻为甲冑戈兵。是暴客也。〇周易以变者为占。故称九称六。
评曰门扉极大。而一寸之枢。以之开阖。弩阱极大。而一粒之机。以之发动。家国极大。而一句之言。以之兴丧。一事之行。以之治乱。此所以言行为君子之枢机也。郑说恐谬。重门击柝之解。亦恐未允。震为日门。不知所本。而艮为巽爻。五为离爻。又何法也。略举一二。馀可推知如是也。故使王弼主世矣。
评曰郑既云周易以变者占。故称九称六。则其释爻词。何不以变象求之乎。周易遇七八则以不变者占之。遇九六则以变者占之。今不问七八九六。谓以变者占之。其言已模糊不明矣。
总之郑玄之易。不知卦变。不知爻变。唯以互体物象。依俙说义。已不足以破群惑而开众蔀。矧又加之以震戌子午之方位。天厨弁星之次舍。名之曰天象。以簧鼓其谶纬不经之邪说。其能服天下儒者之心乎。与其穿凿之有痕。不若混沌之无迹。此王弼之所以胜也。易注如此。未必诗礼之独无疵。而今人挢枉过直。凡郑氏所言。意不敢移动一字。亦过矣。
汉书翼奉传云北方之情。申子主之。东方之情。亥卯主之。(故王者忌子卯)南方之情。寅午主之。西方之情。巳午主之。上方之情。震未主之。下方之情。戌丑主之。而贪狼诸星。各有所主。两汉之时。此等杂占邪说。其种极繁。郑所云困九二。辰在未上值天厨。(酒食象)离九三。辰在丑上值弁星。亦此杂占家邪说。不可以解经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卷一)
班固艺文志论
[汉书艺文志]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师古曰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易传周氏二篇。(字王孙)服氏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8H 页
二篇。(师古曰刘向别录云服氏齐人。号服光。)杨氏二篇。(名何字叔元。菑川人。)蔡公二篇。(卫人。事周王孙。)韩氏二篇。(名婴)王氏二篇。(名同)丁氏八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古五子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淮南道训二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师古曰刘向别录云神输者王道。失则灾害生。得则四海输之祥瑞。)孟氏京房十一篇。(句)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苏林曰东海人。为博士。师古曰嘉即京房所从受易者也。见儒林传及刘向别录。)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〇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案易经十二篇。经文而已。其云施孟梁丘三家者。谓此三家校正之本也。非此三家为之注释也。故下文别有施孟梁丘章句各二篇。〇又案古五子、古杂、神输、灾异等书。是占验祅祥之术。非经学也。周易最多依附。不善学者。必流于邪诡。辨之宜严。不可容也。〇又案易经无二本。唯施孟梁丘之所传。而施孟梁丘之学。出于丁宽。则易者丁氏之学也。
宓戏氏始作八卦。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案此文文言入于十翼之中。然易之爻词曰箕子之明夷。又曰王用亨于岐山。(升六四)其非尽文王所作明矣。今乃云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其言之不核如是。则文言之为何人所作。班固又安得以尽知乎。〇又案儒林传曰费直字长翁。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据此文言明在十篇之外。此文如此。彼言如彼。其本无确證可知矣。〇若无重卦则八卦无用。今云宓戏作八卦。数千年陈而不用。至文王始画重卦。当时钜儒之言。亦多蒙昧如此。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案易经十二篇。经文而已。其云施孟梁丘三家者。谓此三家校正之本也。非此三家为之注释也。故下文别有施孟梁丘章句各二篇。〇又案古五子、古杂、神输、灾异等书。是占验祅祥之术。非经学也。周易最多依附。不善学者。必流于邪诡。辨之宜严。不可容也。〇又案易经无二本。唯施孟梁丘之所传。而施孟梁丘之学。出于丁宽。则易者丁氏之学也。
宓戏氏始作八卦。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案此文文言入于十翼之中。然易之爻词曰箕子之明夷。又曰王用亨于岐山。(升六四)其非尽文王所作明矣。今乃云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其言之不核如是。则文言之为何人所作。班固又安得以尽知乎。〇又案儒林传曰费直字长翁。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据此文言明在十篇之外。此文如此。彼言如彼。其本无确證可知矣。〇若无重卦则八卦无用。今云宓戏作八卦。数千年陈而不用。至文王始画重卦。当时钜儒之言。亦多蒙昧如此。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8L 页
〇案张氏正义以序一字。为指序卦。已属可笑。乃以文言为孔子所作。则孔子自作文言。既又自读其所作。至于韦编三绝。亦过矣。序彖者。就文王之彖词。序之为彖传也。系象者。就周公之爻词。系之以象传也。说卦者。自昔传来之古文也。(朱子及吴幼清。皆云说卦自昔有之。)文言者穆姜所诵之古书也。孔子执此二种古文。以之读易。至于韦编三绝。今以说卦文言。为孔子所作可乎。(今之说卦。颇杂孔子文。)盖说卦文言。即易词之诂训。非此二种。虽圣人实无以读易矣。
先儒以上彖下彖。(大哉乾元类)上象下象。(潜龙勿用。阳在下也类。)上系下系。(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类。)序卦说卦杂卦文言为十翼。然则大象传一篇。(天行健。地势坤类。)将删之不录乎。谓与小象传。牵连为一。则大不合理。小象传者。专释爻词之义。以为筮家之用者也。大象传者。孔子于卜筮之外。别立义理。以为居玩之用者也。(大象及序卦。文字少。故不别为上下篇。)其文其用。迥然不侔。牵连为一。断无是理。余故曰太家传为十翼之一。文言非十翼中物也。
龟书五十三卷。 夏龟二十六卷。 南龟书二十八卷。 巨龟三十六卷。杂龟十六卷。 蓍书二十八卷。 周易三十八卷。 周易明堂二十六卷。周易随曲射匿五十卷。 大筮衍易二十八卷。 大次杂易三十卷。 鼠序卜黄二十五卷。 于陵钦易吉凶二十三卷。 任良易旗七十一卷。 易卦八具。〇右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
蓍龟者。圣人之所用也。及至衰世。解于齐戒。而娄烦卜筮。神明不应。故筮渎不告。易以为忌。龟厌不告。诗以为刺。
案周易本有二涂。一为经学家所传。一为卜筮家所用。故班固别以筮书。退列于方伎杂术之中。盖绍明之义亡。而其术遂贱也。射匿犹言射覆。即所以奇中隐匿之物也。大次当作大㳄。即大衍之形误也。(衍羡㳄相通)古人绍明之法。齐戒以致敬。故下贞上亨。两心相应。后世亵慢。求诸杂神。故逆德悖行。吉凶不明。虽告犹不告也。故班氏戒之。
儒林传丁宽字子襄。梁人也。初梁项生从田何受易。时宽为项生从者。
先儒以上彖下彖。(大哉乾元类)上象下象。(潜龙勿用。阳在下也类。)上系下系。(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类。)序卦说卦杂卦文言为十翼。然则大象传一篇。(天行健。地势坤类。)将删之不录乎。谓与小象传。牵连为一。则大不合理。小象传者。专释爻词之义。以为筮家之用者也。大象传者。孔子于卜筮之外。别立义理。以为居玩之用者也。(大象及序卦。文字少。故不别为上下篇。)其文其用。迥然不侔。牵连为一。断无是理。余故曰太家传为十翼之一。文言非十翼中物也。
龟书五十三卷。 夏龟二十六卷。 南龟书二十八卷。 巨龟三十六卷。杂龟十六卷。 蓍书二十八卷。 周易三十八卷。 周易明堂二十六卷。周易随曲射匿五十卷。 大筮衍易二十八卷。 大次杂易三十卷。 鼠序卜黄二十五卷。 于陵钦易吉凶二十三卷。 任良易旗七十一卷。 易卦八具。〇右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
蓍龟者。圣人之所用也。及至衰世。解于齐戒。而娄烦卜筮。神明不应。故筮渎不告。易以为忌。龟厌不告。诗以为刺。
案周易本有二涂。一为经学家所传。一为卜筮家所用。故班固别以筮书。退列于方伎杂术之中。盖绍明之义亡。而其术遂贱也。射匿犹言射覆。即所以奇中隐匿之物也。大次当作大㳄。即大衍之形误也。(衍羡㳄相通)古人绍明之法。齐戒以致敬。故下贞上亨。两心相应。后世亵慢。求诸杂神。故逆德悖行。吉凶不明。虽告犹不告也。故班氏戒之。
儒林传丁宽字子襄。梁人也。初梁项生从田何受易。时宽为项生从者。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9H 页
读易精敏。材过项生。遂事何学成。何谢宽。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以东矣。宽至洛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景帝时宽为梁孝王将军距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〇案周氏传二篇。丁氏八篇。载艺文志。
孟喜字长卿。从田王孙受易。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𨞢。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门梁丘贺疏通證明之曰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又蜀人赵宾好小数书。后为易饰易文。以为箕子明夷。阴阳气亡箕子。箕子者万物方荄玆也。(师古曰荄玆。言其根荄方兹茂也。)宾持论巧慧。易家不能难。皆曰非古法也。云受孟喜。喜为名之。〇案阴阳灾变者。如京房传所论蒙气日煇。以占人事。而消息卦臣下卦相乘为孽者也。其术本起于孟喜。而京房增饰之耳。此易家之异端。房以此杀身宜哉。〇又案赵宾必改箕子为荄玆者。谓爻词本文王所作。不得引父师为文也。汉儒弇陋。本多此类。郑玄改字。多犯此忌。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即焦赣)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房以明灾异得幸。为石显所谮诛。〇案京氏之易。分卦直日。以占灾异。非田何丁宽之旧法也。焦氏之易。诸爻乱动。一卦之变。六十有三。此夏商旧法。非周易之所用也。刘向之论明矣。
费直字长翁。东莱人。治易为郎。至单父令。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〇高相沛人也。治易与费公同时。其学亦亡章句。专说阴阳灾异。自言出于丁将军。繇是易有高氏学。高费皆未尝立于学官。〇案费直者。郑玄之所祖也。高氏之学。出于京房。妄托于丁氏也。〇又案儒林传有邓彭祖子夏。(王莽时人)世所传子夏传疑此人所
孟喜字长卿。从田王孙受易。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𨞢。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门梁丘贺疏通證明之曰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又蜀人赵宾好小数书。后为易饰易文。以为箕子明夷。阴阳气亡箕子。箕子者万物方荄玆也。(师古曰荄玆。言其根荄方兹茂也。)宾持论巧慧。易家不能难。皆曰非古法也。云受孟喜。喜为名之。〇案阴阳灾变者。如京房传所论蒙气日煇。以占人事。而消息卦臣下卦相乘为孽者也。其术本起于孟喜。而京房增饰之耳。此易家之异端。房以此杀身宜哉。〇又案赵宾必改箕子为荄玆者。谓爻词本文王所作。不得引父师为文也。汉儒弇陋。本多此类。郑玄改字。多犯此忌。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即焦赣)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房以明灾异得幸。为石显所谮诛。〇案京氏之易。分卦直日。以占灾异。非田何丁宽之旧法也。焦氏之易。诸爻乱动。一卦之变。六十有三。此夏商旧法。非周易之所用也。刘向之论明矣。
费直字长翁。东莱人。治易为郎。至单父令。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〇高相沛人也。治易与费公同时。其学亦亡章句。专说阴阳灾异。自言出于丁将军。繇是易有高氏学。高费皆未尝立于学官。〇案费直者。郑玄之所祖也。高氏之学。出于京房。妄托于丁氏也。〇又案儒林传有邓彭祖子夏。(王莽时人)世所传子夏传疑此人所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69L 页
为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卷一)
汉魏遗义论
[汉魏诸家说]
汉魏诸家之说。今皆亡轶。李鼎祚集解之外。唯孔颖达正义。时引先儒马融、王肃等诸说。以视集解。或载或漏。今采掇零文。录为一篇。以其节录不便也。故王氏孔氏之论。或牵连不断。览者详之。(集解自为完书。故抄取名论。此篇就孔疏中抄取。故善恶皆录之。)
汉兴其传易者。西都则有丁、孟、京、田。东都则有荀。刘、马、郑。大体更相祖述。非有绝伦。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所以江左诸儒。并传其学。河北学者。罕能及之。
论曰易之所以为易者。一曰卦变。二曰爻变。三曰交易。四曰变易。而互体伏体反对牉合之等。唯变所适而后。说卦之方位物象。与之契合。而圣人之情。见乎辞。易之妙理。委在于此。乃王氏之易。悉灭诸法。一不存留。而并与字诂句读。一无提举。唯其玄虚冲漠之学。是寓是会。不唯易学无此孟浪。而凡经传之家。名之曰笺注者。无此法式。特缘汉魏诸家之说。亦于卦变爻变之法。半知半昧。或通或塞。故其所言。破碎穿凿。不当人意。宁以王氏之说浑全不破。为可取耳。然孔氏邃学。足知王氏之陋。而今以撰疏之故。推尊王氏。至谓之独冠古今。何其谬也。集解所列三十六家。虽胥有得失。而较诸王氏之易。皆足以卧于楼上。呜呼。是何说也。
江南义疏。十有馀家。皆辞尚虚玄。义多浮诞。原夫易理难穷。虽复玄之又玄。至于垂范作则。便是有而教有。若论住内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说。斯乃义涉于释氏。非为教于孔门也。
论曰江南义疏。十有馀家者。王注之义疏也。褚氏张氏何氏庄氏周氏之等。今孔氏正义。时有提援。即所谓江南义疏也。以余观之。王氏之注。专用老子。论乾卦则以天之有形。为天之物累。论复卦则寂然反无。为天地之心。其馀诸说。亦皆以慈俭柔弱。不与物争。不为人先。为大易之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卷一)
汉魏遗义论
[汉魏诸家说]
汉魏诸家之说。今皆亡轶。李鼎祚集解之外。唯孔颖达正义。时引先儒马融、王肃等诸说。以视集解。或载或漏。今采掇零文。录为一篇。以其节录不便也。故王氏孔氏之论。或牵连不断。览者详之。(集解自为完书。故抄取名论。此篇就孔疏中抄取。故善恶皆录之。)
汉兴其传易者。西都则有丁、孟、京、田。东都则有荀。刘、马、郑。大体更相祖述。非有绝伦。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所以江左诸儒。并传其学。河北学者。罕能及之。
论曰易之所以为易者。一曰卦变。二曰爻变。三曰交易。四曰变易。而互体伏体反对牉合之等。唯变所适而后。说卦之方位物象。与之契合。而圣人之情。见乎辞。易之妙理。委在于此。乃王氏之易。悉灭诸法。一不存留。而并与字诂句读。一无提举。唯其玄虚冲漠之学。是寓是会。不唯易学无此孟浪。而凡经传之家。名之曰笺注者。无此法式。特缘汉魏诸家之说。亦于卦变爻变之法。半知半昧。或通或塞。故其所言。破碎穿凿。不当人意。宁以王氏之说浑全不破。为可取耳。然孔氏邃学。足知王氏之陋。而今以撰疏之故。推尊王氏。至谓之独冠古今。何其谬也。集解所列三十六家。虽胥有得失。而较诸王氏之易。皆足以卧于楼上。呜呼。是何说也。
江南义疏。十有馀家。皆辞尚虚玄。义多浮诞。原夫易理难穷。虽复玄之又玄。至于垂范作则。便是有而教有。若论住内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说。斯乃义涉于释氏。非为教于孔门也。
论曰江南义疏。十有馀家者。王注之义疏也。褚氏张氏何氏庄氏周氏之等。今孔氏正义。时有提援。即所谓江南义疏也。以余观之。王氏之注。专用老子。论乾卦则以天之有形。为天之物累。论复卦则寂然反无。为天地之心。其馀诸说。亦皆以慈俭柔弱。不与物争。不为人先。为大易之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70H 页
宗旨。(详见下篇)先生如此。弟子安得免矣。辞尚玄虚者。辅嗣之咎。非诸生之罪也。近于释氏则为异端。依于老氏。独非乱道乎。不可曰公论也。
复卦云七日来复。并解云七日当为七月。谓阳气从五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建子始复。所历七辰。故云七月。(孔云阳气虽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月。阳气犹在。何得称七月来复。)郑康成引易纬之说。建戌之月。以阳气既尽。建亥之月。纯阴用事。至建子之月。阳气始生。隔此纯阴一卦。卦主六日七分。举其成数言之。而云七日来复。(孔云仲尼之纬分明。辅嗣之注若此。康成之说遗迹可寻。诸儒背之。其可通乎。〇案王义同郑。)
案分卦直日之法。小雪纯坤之后。尚有未济蹇颐中孚等四卦。四七二十八日。群阳交乱。继之以复卦。何得云七日来复。前以纯卦当七日。今以纯坤当一月。遂以一月为七日可乎。郑王皆非也。以七日为建午。以后七月。亦本先儒之说。江南之疏。未可非也。
蛊卦云先甲三日。诸儒同于郑氏之说。以为甲者宣令之日。先之三日而用辛也。欲取改新之义。后之三日而用丁也。取其丁宁之义。(孔云王氏注意。本不如此。而又不顾其注。妄作异端。)
案郑说王说。皆失经旨。不必争也。
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又云易者其德也。(谓简易也已下删)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系辞云乾坤其易之缊邪。又云易之门户邪。又云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此言其易简之法则也。又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此言顺时变易。出入移动者也。又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此言其张设布列不易者也。(孔云简易。作难易之音。)
案易者日月也。日月者阳阴也。卦变之法。阳往则阴来。阴往则阳来。此日月相易也。爻变之法。阳纯则为阴。阴纯则为阳。此日月相易也。交易之法。咸交为损。恒交为益。此上下相易也。变易之法。乾变为坤。坎变为
复卦云七日来复。并解云七日当为七月。谓阳气从五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建子始复。所历七辰。故云七月。(孔云阳气虽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月。阳气犹在。何得称七月来复。)郑康成引易纬之说。建戌之月。以阳气既尽。建亥之月。纯阴用事。至建子之月。阳气始生。隔此纯阴一卦。卦主六日七分。举其成数言之。而云七日来复。(孔云仲尼之纬分明。辅嗣之注若此。康成之说遗迹可寻。诸儒背之。其可通乎。〇案王义同郑。)
案分卦直日之法。小雪纯坤之后。尚有未济蹇颐中孚等四卦。四七二十八日。群阳交乱。继之以复卦。何得云七日来复。前以纯卦当七日。今以纯坤当一月。遂以一月为七日可乎。郑王皆非也。以七日为建午。以后七月。亦本先儒之说。江南之疏。未可非也。
蛊卦云先甲三日。诸儒同于郑氏之说。以为甲者宣令之日。先之三日而用辛也。欲取改新之义。后之三日而用丁也。取其丁宁之义。(孔云王氏注意。本不如此。而又不顾其注。妄作异端。)
案郑说王说。皆失经旨。不必争也。
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又云易者其德也。(谓简易也已下删)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系辞云乾坤其易之缊邪。又云易之门户邪。又云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此言其易简之法则也。又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此言顺时变易。出入移动者也。又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此言其张设布列不易者也。(孔云简易。作难易之音。)
案易者日月也。日月者阳阴也。卦变之法。阳往则阴来。阴往则阳来。此日月相易也。爻变之法。阳纯则为阴。阴纯则为阳。此日月相易也。交易之法。咸交为损。恒交为益。此上下相易也。变易之法。乾变为坤。坎变为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70L 页
离。此刚柔相易也。经所云屡迁周流。委是此义。若所谓简易不易者。纬家之谬说。不足述也。难易之易。于易何干。
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浑沌。浑沌者言万物相浑沌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案易之为字。包函日月。是亦含气之始。何谓未见气乎。常怪陈希夷太极图。坎离相交。阴阳已著。而尊之为无形之道。其说盖本于太易矣。夫谓有形生于无形者。造化之谓也。今以太易为生物之本可乎。王弼云帝者生物之主。纬家之说。不足述也。
乾凿度云孔子曰上古之时。人民无别。群物未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伏牺乃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于是始作八卦。(已下删)作为罔罟。以佃以渔。
案以制器者尚其象。盖云是卦有是器之象。纬书之说。有若为器而画卦者然。非其实矣。
礼纬含文嘉曰河图洛书。伏牺则而象之。乃作八卦。故孔安国马融王肃姚信等。并云伏牺得河图而作易。(已下删)重卦之人。诸儒不同。凡有四说。王辅嗣等以为伏牺画卦。郑玄之徒以为神农重卦。孙盛以为夏禹重卦。史迁等以为文王重卦。
案若无重卦。何用八卦。余谓八卦重卦说卦之物象。卦变爻变之法。一时并兴于庖牺之时。单作八卦。将安用之。若云卦变之法。当时未有。则损益二卦。何名损益。
杜子春云连山伏牺。归藏黄帝。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又释云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删)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孔云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皇甫
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浑沌。浑沌者言万物相浑沌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案易之为字。包函日月。是亦含气之始。何谓未见气乎。常怪陈希夷太极图。坎离相交。阴阳已著。而尊之为无形之道。其说盖本于太易矣。夫谓有形生于无形者。造化之谓也。今以太易为生物之本可乎。王弼云帝者生物之主。纬家之说。不足述也。
乾凿度云孔子曰上古之时。人民无别。群物未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伏牺乃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于是始作八卦。(已下删)作为罔罟。以佃以渔。
案以制器者尚其象。盖云是卦有是器之象。纬书之说。有若为器而画卦者然。非其实矣。
礼纬含文嘉曰河图洛书。伏牺则而象之。乃作八卦。故孔安国马融王肃姚信等。并云伏牺得河图而作易。(已下删)重卦之人。诸儒不同。凡有四说。王辅嗣等以为伏牺画卦。郑玄之徒以为神农重卦。孙盛以为夏禹重卦。史迁等以为文王重卦。
案若无重卦。何用八卦。余谓八卦重卦说卦之物象。卦变爻变之法。一时并兴于庖牺之时。单作八卦。将安用之。若云卦变之法。当时未有。则损益二卦。何名损益。
杜子春云连山伏牺。归藏黄帝。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又释云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删)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孔云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皇甫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71H 页
谧云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谓之周易。
案周礼太卜连山归藏。明是夏殷之易。故孔子之宋。得坤乾焉。明殷易首坤。夏易首艮也。纬家必以二易。为神农黄帝之易。欲与伏牺之易。并列为三。亦谬矣。皇甫谧不知九六七八为何物。妄为此言。世有七八之爻乎。
周易系辞。凡有二说。一说卦辞爻辞。并是文王所作。乾凿度云垂皇策者牺。卦道演德者文。成命者孔。通卦验又云苍牙通灵。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经。(删)易历三圣。只谓此也。故史迁云文王囚而演易。郑学之徒。并依此说也。二以为验爻辞。多是文王后事。案升卦六四王用享于岐山。武王克殷之后。始追号文王。又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武王观兵之后。箕子始被囚奴。又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说者皆云西邻谓文王。东邻谓纣。文王之时。纣尚南面。岂容自言己德。受福胜殷。又左传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周公被流言之谤。亦得为忧患也。验此诸说。以为卦辞文王。爻辞周公。马融陆绩等。并同此说。(孔云今依而用之。)
案大传曰易之兴也。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则文王演易词审矣。然但作彖词。不作爻词。亦无是理。其云周公作爻词者。亦猜度之说耳。余谓易词有备有缺。有蕃有略。皆所以示例出式而已。(见读易要旨)然则文王系辞。本有缺略。后之太卜。追有补益。(左传凡筮词之有名者。皆录于史策。后之筮者。引之如经。明太卜有追补。)如周召乐府之内。太师追补甘棠秾李等篇耳。岐山箕子之句。并是后人追补。不必周公全作爻词。如马陆之说。
乾凿度云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为上下。而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已下删)
案语皆无理。非孔子之言也。上下二篇。皆各十八卦也。
十翼之辞。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但数十翼。亦有多家。一家数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
案周礼太卜连山归藏。明是夏殷之易。故孔子之宋。得坤乾焉。明殷易首坤。夏易首艮也。纬家必以二易。为神农黄帝之易。欲与伏牺之易。并列为三。亦谬矣。皇甫谧不知九六七八为何物。妄为此言。世有七八之爻乎。
周易系辞。凡有二说。一说卦辞爻辞。并是文王所作。乾凿度云垂皇策者牺。卦道演德者文。成命者孔。通卦验又云苍牙通灵。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经。(删)易历三圣。只谓此也。故史迁云文王囚而演易。郑学之徒。并依此说也。二以为验爻辞。多是文王后事。案升卦六四王用享于岐山。武王克殷之后。始追号文王。又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武王观兵之后。箕子始被囚奴。又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说者皆云西邻谓文王。东邻谓纣。文王之时。纣尚南面。岂容自言己德。受福胜殷。又左传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周公被流言之谤。亦得为忧患也。验此诸说。以为卦辞文王。爻辞周公。马融陆绩等。并同此说。(孔云今依而用之。)
案大传曰易之兴也。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则文王演易词审矣。然但作彖词。不作爻词。亦无是理。其云周公作爻词者。亦猜度之说耳。余谓易词有备有缺。有蕃有略。皆所以示例出式而已。(见读易要旨)然则文王系辞。本有缺略。后之太卜。追有补益。(左传凡筮词之有名者。皆录于史策。后之筮者。引之如经。明太卜有追补。)如周召乐府之内。太师追补甘棠秾李等篇耳。岐山箕子之句。并是后人追补。不必周公全作爻词。如马陆之说。
乾凿度云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为上下。而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已下删)
案语皆无理。非孔子之言也。上下二篇。皆各十八卦也。
十翼之辞。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但数十翼。亦有多家。一家数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71L 页
卦十。郑学之徒。并同此说。故今亦依之。
案史记孔子世家及汉书费直传。皆以文言别之于十翼。唯艺文志并数文言于十翼之中。余谓文言者。古之易诂。如尔雅之有诗训。孔子释元亨利贞。引古诂以明之。自元者善之长。至贞固足以干事八句。为文言本文。其馀皆孔子大传。非文言也。大象传又与卦词爻词无涉。本当别为一篇。孔氏十翼之目。黜文言而进大象。抑所宜也。
儒林传云商瞿子木本受易于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及秦燔书。易为卜筮之书。独得不禁。故传授者不绝。汉兴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及洛阳周王孙、梁人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同授菑川杨何字叔元。叔元传京房。京房传梁丘贺。贺授子临。临授御史大夫王骏。其后丁宽又别授田王孙。孙授施犨。犨授张禹。禹授彭宣。此前汉大略传授之人也。其后汉则有马融、荀爽、郑玄、刘表、虞翻、陆绩等及王辅嗣也。
案王弼之学。绝无师承。亦无私淑。不可列之于此间也。
子夏传云虽分为上下二篇。未有经字。经字是后人所加。不知起自谁始。案前汉孟喜易本云分上下二经。是孟喜之前。已题经字。(孔云经解云絜静精微。易教也。既在经解之篇。是易有称经之理。)
案经解亦无称诗书礼乐为某经之文。特其篇题曰经解而已。学记云离经辨志。谓之绝经之句读。大抵称书为经者。道家之法。又是楚人之俗。故荀子引道经曰人心危道心微。老子称道德经。屈子称离骚经。吾儒家名经曰六艺。其称六经盖晚矣。
先儒云用蓍以求数。得数以定爻。累爻而成卦。因卦以生辞。〇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
论曰爻者变卦之名。乃云累爻而成卦可乎。累姤同人履与小畜。以成乾卦。有是理乎。
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其说有二。一者乾体有三画。坤体有六画。阳得兼阴
案史记孔子世家及汉书费直传。皆以文言别之于十翼。唯艺文志并数文言于十翼之中。余谓文言者。古之易诂。如尔雅之有诗训。孔子释元亨利贞。引古诂以明之。自元者善之长。至贞固足以干事八句。为文言本文。其馀皆孔子大传。非文言也。大象传又与卦词爻词无涉。本当别为一篇。孔氏十翼之目。黜文言而进大象。抑所宜也。
儒林传云商瞿子木本受易于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及秦燔书。易为卜筮之书。独得不禁。故传授者不绝。汉兴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及洛阳周王孙、梁人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同授菑川杨何字叔元。叔元传京房。京房传梁丘贺。贺授子临。临授御史大夫王骏。其后丁宽又别授田王孙。孙授施犨。犨授张禹。禹授彭宣。此前汉大略传授之人也。其后汉则有马融、荀爽、郑玄、刘表、虞翻、陆绩等及王辅嗣也。
案王弼之学。绝无师承。亦无私淑。不可列之于此间也。
子夏传云虽分为上下二篇。未有经字。经字是后人所加。不知起自谁始。案前汉孟喜易本云分上下二经。是孟喜之前。已题经字。(孔云经解云絜静精微。易教也。既在经解之篇。是易有称经之理。)
案经解亦无称诗书礼乐为某经之文。特其篇题曰经解而已。学记云离经辨志。谓之绝经之句读。大抵称书为经者。道家之法。又是楚人之俗。故荀子引道经曰人心危道心微。老子称道德经。屈子称离骚经。吾儒家名经曰六艺。其称六经盖晚矣。
先儒云用蓍以求数。得数以定爻。累爻而成卦。因卦以生辞。〇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
论曰爻者变卦之名。乃云累爻而成卦可乎。累姤同人履与小畜。以成乾卦。有是理乎。
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其说有二。一者乾体有三画。坤体有六画。阳得兼阴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72H 页
故其数九。阴不得兼阳故其数六。二者老阳数九。老阴数六。老阴老阳皆变。周易以变者为占。故杜元凯注襄九年传遇艮之八及郑康成注易。皆称周易以变者为占。故称九称六。(孔云所以老阳数九。老阴数六者。以揲蓍之数。九遇揲则得老阳。六遇揲则得老阴。其少阳称七。少阴称八。义亦准此。)张氏以为阳数有七有九。阴数阴有八有六。但七为少阳。八为少阴。质而不变。为爻之本体。九为老阳。六为老阴。文而从变。故为爻之别名。(乾初九)
论曰阳兼阴而为九。阴不兼而为六者。非理之甚。姑舍勿评。孔氏揲蓍之法。不五则九。不四则八。(见十有八变章)此经之疏云九遇揲则得老阳。六遇揲则得老阴。此又何说也。夫三三为九。二三为六者。尺童之所知也。而集解三十六家。以及孔氏正义。终不见九六之正解。读易之难。一至是乎。若夫郑公之说。张氏之论。铮铮然矣。但其何以为九何以为六。则又昧昧然矣。(张氏非先儒。乃王弼之疏家也。以其为粹言。故录之。后不复收。)
乾上九。郑引尧之末年。四凶在朝。是以有悔。〇乾之象。不言天行乾。而言健者。刘表云详其名也。(孔云天是体名。乾则用名。健是其训。三者并见。最为详悉。)〇乾九五大人造也。姚信陆绩之属。皆以造为造至之造。(孔云象辞皆上下为韵。则姚信之义。其读非也。)
屯之象。姚信云纶谓纲也。以织综经纬。此君子之事。非其义也。刘表郑玄云以纶为沦字。〇屯六二。子夏传云班如者。谓相牵不进也。马季长云班。班旋不进也。言二欲乘马往适于五。正道未通。故班旋而不进也。〇匪寇婚媾者。马季长云重婚曰媾。郑玄云媾犹会也。
讼九二三百户者。郑注礼记云小国下大夫之制。(详见郑注论)〇小畜上九辐者。郑注云谓舆下缚木。舆轴相连。钩心之木是也。子夏传云轴车剧也。〇泰上六。子夏传云隍是城下池也。城之为体。由基土培扶。乃得为城。今下不培扶。城则损坏。以此崩倒。反复于隍。(城之以下。似孔氏文。)
随之象。郑玄云晦宴也。犹人君既夕之后。入于宴寝而止息。
咸九五脢者心之上口之下者。子夏易传曰在脊曰脢。马融云脢背也。郑玄云脢脊肉也。王肃云脢在背而夹脊。说文云脢背肉也。〇咸上六。马融
论曰阳兼阴而为九。阴不兼而为六者。非理之甚。姑舍勿评。孔氏揲蓍之法。不五则九。不四则八。(见十有八变章)此经之疏云九遇揲则得老阳。六遇揲则得老阴。此又何说也。夫三三为九。二三为六者。尺童之所知也。而集解三十六家。以及孔氏正义。终不见九六之正解。读易之难。一至是乎。若夫郑公之说。张氏之论。铮铮然矣。但其何以为九何以为六。则又昧昧然矣。(张氏非先儒。乃王弼之疏家也。以其为粹言。故录之。后不复收。)
乾上九。郑引尧之末年。四凶在朝。是以有悔。〇乾之象。不言天行乾。而言健者。刘表云详其名也。(孔云天是体名。乾则用名。健是其训。三者并见。最为详悉。)〇乾九五大人造也。姚信陆绩之属。皆以造为造至之造。(孔云象辞皆上下为韵。则姚信之义。其读非也。)
屯之象。姚信云纶谓纲也。以织综经纬。此君子之事。非其义也。刘表郑玄云以纶为沦字。〇屯六二。子夏传云班如者。谓相牵不进也。马季长云班。班旋不进也。言二欲乘马往适于五。正道未通。故班旋而不进也。〇匪寇婚媾者。马季长云重婚曰媾。郑玄云媾犹会也。
讼九二三百户者。郑注礼记云小国下大夫之制。(详见郑注论)〇小畜上九辐者。郑注云谓舆下缚木。舆轴相连。钩心之木是也。子夏传云轴车剧也。〇泰上六。子夏传云隍是城下池也。城之为体。由基土培扶。乃得为城。今下不培扶。城则损坏。以此崩倒。反复于隍。(城之以下。似孔氏文。)
随之象。郑玄云晦宴也。犹人君既夕之后。入于宴寝而止息。
咸九五脢者心之上口之下者。子夏易传曰在脊曰脢。马融云脢背也。郑玄云脢脊肉也。王肃云脢在背而夹脊。说文云脢背肉也。〇咸上六。马融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72L 页
云辅上颔也。辅颊舌者。言语之具。〇滕口说也者。旧说滕竞与也。所竞者口。无复心实。故云滕口说也。郑玄又作媵。媵送也。咸道极薄。徒送口舌。言语相感而已。
蹇之象。陆绩曰水在山上。失流通之性。故曰蹇。陆绩又曰水本应山下。今在山上。终应反下。故曰反身。〇蹇六四。马云连亦难也。郑云迟久之意。〇损之彖。先儒皆以无咎可贞。各自为义。言既吉而无咎则可以为正。〇损六五。马郑皆案尔雅云十朋之龟者。一曰神龟二曰灵龟三曰摄龟四曰宝龟五曰文龟六曰筮龟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
益之彖。向秀云明王之道。志在惠下。故取下谓之损。与下谓之益。益之象。子夏传云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万物皆益。孟喜亦与此同。(孔云二月启蛰之后。风以长物。八月收声之后。风以残物。风之为益。其在雷后。故曰风雷益也。)
六子之中。并有益物。独取风雷者。何晏云取其最长可久之义也。〇夬九五。子夏传云苋陆木根草茎。刚下柔上也。马融郑玄王肃皆云苋陆。一名商陆。皆以苋陆为一。董遇云苋人苋也。陆商陆也。以苋陆为二。
姤初六柅之为物。众说不同。王肃之徒。皆为织绩之器。妇人所用。惟马云柅者在车之下。所以止轮令不动者也。〇姤九五。先儒说杞。亦有不同。马云杞大木也。左传云杞梓皮革自楚。注则为杞梓之杞。子夏传曰作杞匏瓜。薛虞记云杞杞柳也。杞性柔韧。宜屈挠似匏瓜。又为杞柳之杞。案王氏云生于肥地。盖以杞为今之枸杞也。
井九二。子夏传云井中虾蟆。呼为鲋鱼也。〇井六四。子夏传云甃亦治也。以塼垒井。修井之坏。谓之为甃。
震之彖。先儒皆云雷之发声。闻乎百里。故古帝王制国。公侯地方百里。故以象焉。陆绩云匕者棘匕。挠鼎之器。先儒皆匕形似毕。但不两岐耳。以棘木为之长二尺。刊柄与末。诗云有救棘匕是也。鬯者。郑玄之义则为秬黍之酒。其气调畅。故谓之鬯。诗传则为鬯是香草。案王度记云天子鬯诸侯薰大夫兰。以例而言之。则鬯是草明矣。今特言匕鬯者。郑玄云人君于祭
蹇之象。陆绩曰水在山上。失流通之性。故曰蹇。陆绩又曰水本应山下。今在山上。终应反下。故曰反身。〇蹇六四。马云连亦难也。郑云迟久之意。〇损之彖。先儒皆以无咎可贞。各自为义。言既吉而无咎则可以为正。〇损六五。马郑皆案尔雅云十朋之龟者。一曰神龟二曰灵龟三曰摄龟四曰宝龟五曰文龟六曰筮龟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
益之彖。向秀云明王之道。志在惠下。故取下谓之损。与下谓之益。益之象。子夏传云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万物皆益。孟喜亦与此同。(孔云二月启蛰之后。风以长物。八月收声之后。风以残物。风之为益。其在雷后。故曰风雷益也。)
六子之中。并有益物。独取风雷者。何晏云取其最长可久之义也。〇夬九五。子夏传云苋陆木根草茎。刚下柔上也。马融郑玄王肃皆云苋陆。一名商陆。皆以苋陆为一。董遇云苋人苋也。陆商陆也。以苋陆为二。
姤初六柅之为物。众说不同。王肃之徒。皆为织绩之器。妇人所用。惟马云柅者在车之下。所以止轮令不动者也。〇姤九五。先儒说杞。亦有不同。马云杞大木也。左传云杞梓皮革自楚。注则为杞梓之杞。子夏传曰作杞匏瓜。薛虞记云杞杞柳也。杞性柔韧。宜屈挠似匏瓜。又为杞柳之杞。案王氏云生于肥地。盖以杞为今之枸杞也。
井九二。子夏传云井中虾蟆。呼为鲋鱼也。〇井六四。子夏传云甃亦治也。以塼垒井。修井之坏。谓之为甃。
震之彖。先儒皆云雷之发声。闻乎百里。故古帝王制国。公侯地方百里。故以象焉。陆绩云匕者棘匕。挠鼎之器。先儒皆匕形似毕。但不两岐耳。以棘木为之长二尺。刊柄与末。诗云有救棘匕是也。鬯者。郑玄之义则为秬黍之酒。其气调畅。故谓之鬯。诗传则为鬯是香草。案王度记云天子鬯诸侯薰大夫兰。以例而言之。则鬯是草明矣。今特言匕鬯者。郑玄云人君于祭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73H 页
祀之礼。尚牲荐鬯而已。其馀不足观也。〇渐六二。马季长云山中石磐纡。故称磐也。
案王弼之易。凡卦变卦象。绝无影响。故孔疏取诸家之说。亦不过小小诂训而止。又王弼之易。亦无诂训。故孔所取诸家诂训。亦百一之偶及者耳。其中亦有集解所存。余既不取于集解。而取之于正义者。欲见孔氏取舍之权衡也。
周氏云天尊地卑。为第一章。圣人设卦观象。为第二章。彖者言乎象者。为第三章。精气为物。为第四章。显诸仁藏诸用。为第五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为第六章。初六藉用白茅。为第七章。大衍之数。为第八章。子曰知变化之道。为第九章。天一地二。为第十章。是故易有太极。为第十一章。子曰书不尽言。为第十二章。马季长荀爽姚信等。又分白茅章后取负且乘。更为别章。成十三章。(孔云白茅以下。历序诸卦。独分负且乘。以为别章。义无所取也。)虞翻分为十一章。合大衍之数并知变化之道共为一章。(孔云大衍一章。总明揲蓍策数及十有八变之事。首尾相连。其知变化之道已下。与大衍章义不类。何得合为一章。今从先儒以十二章为定。)
案朱子本义。亦分为十二章。而上三章与周氏同。易与天地准为第四章。一阴一阳之谓道为第五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为第八章。鸣鹤以下七卦通为一章。今周氏之法。鸣鹤同人二卦属之上章。藉用白茅以下别为下章。义无所取。不知孔氏何以依之也。〇又案注疏本大衍之数至再扐而后挂为第一节。天数五至行鬼神也为第二节。乾之策至可与祐神矣为第三节。乃天一地二之节。在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节之下。今朱子本天数五之上。俨有天一地二之节。此盖以天一地二。为大衍之数。故迁移如此。恐古本为正。
大衍之数五十。京房云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来实。故用四十九焉。马季长云易有太极。谓北辰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北辰居位不动。其馀四十九。转运而用也。荀爽云
案王弼之易。凡卦变卦象。绝无影响。故孔疏取诸家之说。亦不过小小诂训而止。又王弼之易。亦无诂训。故孔所取诸家诂训。亦百一之偶及者耳。其中亦有集解所存。余既不取于集解。而取之于正义者。欲见孔氏取舍之权衡也。
周氏云天尊地卑。为第一章。圣人设卦观象。为第二章。彖者言乎象者。为第三章。精气为物。为第四章。显诸仁藏诸用。为第五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为第六章。初六藉用白茅。为第七章。大衍之数。为第八章。子曰知变化之道。为第九章。天一地二。为第十章。是故易有太极。为第十一章。子曰书不尽言。为第十二章。马季长荀爽姚信等。又分白茅章后取负且乘。更为别章。成十三章。(孔云白茅以下。历序诸卦。独分负且乘。以为别章。义无所取也。)虞翻分为十一章。合大衍之数并知变化之道共为一章。(孔云大衍一章。总明揲蓍策数及十有八变之事。首尾相连。其知变化之道已下。与大衍章义不类。何得合为一章。今从先儒以十二章为定。)
案朱子本义。亦分为十二章。而上三章与周氏同。易与天地准为第四章。一阴一阳之谓道为第五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为第八章。鸣鹤以下七卦通为一章。今周氏之法。鸣鹤同人二卦属之上章。藉用白茅以下别为下章。义无所取。不知孔氏何以依之也。〇又案注疏本大衍之数至再扐而后挂为第一节。天数五至行鬼神也为第二节。乾之策至可与祐神矣为第三节。乃天一地二之节。在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节之下。今朱子本天数五之上。俨有天一地二之节。此盖以天一地二。为大衍之数。故迁移如此。恐古本为正。
大衍之数五十。京房云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来实。故用四十九焉。马季长云易有太极。谓北辰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北辰居位不动。其馀四十九。转运而用也。荀爽云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73L 页
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有五十。乾初九潜龙勿用。故用四十九也。郑康成云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气通。凡五行减五。大衍又减一。故四十九也。姚信、董遇云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者。其六以象六画之数。故减之而用四十九。王弼云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顾欢云立此五十数。以数神。神虽非数。因数而显。故虚其一数。以明不可言之义。(孔云顾欢同王弼说。只如此意。则别无所以自然而有此五十也。)
案大衍之解。迄无定论。先儒皆以意亿之也。
河出图洛出书。郑康成云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
系辞下刘瓛为十二章。以对上系十二章也。周氏庄氏并为九章。今从九章。
参天两地而倚数。马融王肃等解此皆依系辞。云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以为五位相合。以阴从阳。天得三合。谓一三与五也。地得两合。谓二与四也。郑玄亦云天地之数备于十。乃三之以天。两之以地。而倚托大演之数五十也。必三之以天。两之以地者。天三覆地三载。欲极于数。庶得吉凶之审也。(孔云韩康伯以大衍五十。非即天地之数。故不用马融郑玄等说。)
案参天两地者。三分损一也。凡系天数者。虽一五七九。皆算为三。凡系地数者。虽四六八十。皆算为二。故七八九六。于是乎起焉。若如正义之说。唯以多少为奇偶。则七八九六。终不可得之也。
先儒皆以系辞论用蓍之法。云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者。谓用蓍三扐而布一爻。则十有八变。为六爻也。
雷以动之。艮以止之。上四举象。下四举卦者。王肃云互相备也。〇致役乎坤。郑云坤不言方者。所言地之养物不专一也。〇驳马。尔雅云锯牙食虎豹。此之谓也。王廙云驳马能食虎豹。取其至健也。〇巽为臭。王肃作为香臭也。
序卦豫必有随。郑玄云喜乐而出入则随从。孟子曰吾君不游。吾何以休。
案大衍之解。迄无定论。先儒皆以意亿之也。
河出图洛出书。郑康成云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
系辞下刘瓛为十二章。以对上系十二章也。周氏庄氏并为九章。今从九章。
参天两地而倚数。马融王肃等解此皆依系辞。云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以为五位相合。以阴从阳。天得三合。谓一三与五也。地得两合。谓二与四也。郑玄亦云天地之数备于十。乃三之以天。两之以地。而倚托大演之数五十也。必三之以天。两之以地者。天三覆地三载。欲极于数。庶得吉凶之审也。(孔云韩康伯以大衍五十。非即天地之数。故不用马融郑玄等说。)
案参天两地者。三分损一也。凡系天数者。虽一五七九。皆算为三。凡系地数者。虽四六八十。皆算为二。故七八九六。于是乎起焉。若如正义之说。唯以多少为奇偶。则七八九六。终不可得之也。
先儒皆以系辞论用蓍之法。云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者。谓用蓍三扐而布一爻。则十有八变。为六爻也。
雷以动之。艮以止之。上四举象。下四举卦者。王肃云互相备也。〇致役乎坤。郑云坤不言方者。所言地之养物不专一也。〇驳马。尔雅云锯牙食虎豹。此之谓也。王廙云驳马能食虎豹。取其至健也。〇巽为臭。王肃作为香臭也。
序卦豫必有随。郑玄云喜乐而出入则随从。孟子曰吾君不游。吾何以休。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74H 页
吾君不豫。吾何以助。王肃云欢豫人必有随。〇受之以大过。郑玄云以养贤者。宜过于厚。王辅嗣注此卦云音相过之过。韩氏云养过则厚。与郑玄辅嗣义同。唯王肃云过莫大于不养。则以为过失之过。
杂卦虞氏云杂卦者。杂六十四卦以为义。其于序卦之外。别言也。
案韩康伯之注。全是玄谈。非易本旨。故孔疏引诸家之说。亦只汗漫零琐。无可观者矣。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卷一)
王辅嗣易注论
王辅嗣易注
王氏之易。不唯卦象全缺。并与字句诂训。绝无可考。训柅曰柅者制动之主。训杞曰杞者生于肥地。训苋陆曰苋陆柔脆之草。自有笺注以来。无此孟浪。今搜取其字诂句训。以著其得失焉。
第一论字诂
几辞也。(屯君子几)毒犹役也。(师之彖)茹相牵引之貌。(泰初九)尚犹配也。(泰九二)安辞也。(同人九三安行也。犹言何行。)匪其旁。(大有九四彭旁也)鸣者声名闻之谓也。(谦六二)盍合也。簪疾也。(豫九四朋合疾)甲者创制之令也。(蛊之彖)噬齧也。嗑合也。(噬嗑彖)挍者以木绞挍者也。(噬嗑初九)蔑犹削也。(剥初六)方事也。(复后不省方)频频蹙之貌。(复六三)
评曰义有不明。辄云语辞。此王氏之大病也。盍簪之训合疾。省方之训视事。亦奇语也。频者蹙也。训之为貌亦谬。
与犹皆也。(物与无妄)闲阂也。卫护也。(大畜九三)何辞也。(大畜何天之衢)朵颐者嚼也。(颐初九)养下曰颠。(孔云颠倒也)拂违也。经犹义也。(颐六三)稊者杨之秀也。(大过九二)习便习之。(坎之彖)习坎者。习为险难之事。(坎初六)枕者。枕枝而不安之谓。(坎六三)祗辞也。(坎九五)错然者。警慎之貌。(离初九)
否臧。否之否。(遁九四)朋党也。(损十朋之龟)帝者生物之主。(益六二)忌禁也。(夬居德则忌)頄面权也。(大壮九三)苋陆。草之柔脆者。(夬九五)羸豕。牝豕也。孚犹务躁也。(姤初六)杞之为物。生于肥地者也。包瓜为物。系而不食者也。(姤九五包读作匏)假至也。(萃之彖)礿。殷春祭名。(萃六二)相犹助也。(井劳民劝相)洌洁也。(井九五)幕犹覆也。(井上六)
凝者。严整之貌。(鼎大象)渥。沾濡之貌。(鼎九四)虩虩。恐惧之貌。(震之彖)亿辞也。贝资
杂卦虞氏云杂卦者。杂六十四卦以为义。其于序卦之外。别言也。
案韩康伯之注。全是玄谈。非易本旨。故孔疏引诸家之说。亦只汗漫零琐。无可观者矣。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卷一)
王辅嗣易注论
王辅嗣易注
王氏之易。不唯卦象全缺。并与字句诂训。绝无可考。训柅曰柅者制动之主。训杞曰杞者生于肥地。训苋陆曰苋陆柔脆之草。自有笺注以来。无此孟浪。今搜取其字诂句训。以著其得失焉。
第一论字诂
几辞也。(屯君子几)毒犹役也。(师之彖)茹相牵引之貌。(泰初九)尚犹配也。(泰九二)安辞也。(同人九三安行也。犹言何行。)匪其旁。(大有九四彭旁也)鸣者声名闻之谓也。(谦六二)盍合也。簪疾也。(豫九四朋合疾)甲者创制之令也。(蛊之彖)噬齧也。嗑合也。(噬嗑彖)挍者以木绞挍者也。(噬嗑初九)蔑犹削也。(剥初六)方事也。(复后不省方)频频蹙之貌。(复六三)
评曰义有不明。辄云语辞。此王氏之大病也。盍簪之训合疾。省方之训视事。亦奇语也。频者蹙也。训之为貌亦谬。
与犹皆也。(物与无妄)闲阂也。卫护也。(大畜九三)何辞也。(大畜何天之衢)朵颐者嚼也。(颐初九)养下曰颠。(孔云颠倒也)拂违也。经犹义也。(颐六三)稊者杨之秀也。(大过九二)习便习之。(坎之彖)习坎者。习为险难之事。(坎初六)枕者。枕枝而不安之谓。(坎六三)祗辞也。(坎九五)错然者。警慎之貌。(离初九)
否臧。否之否。(遁九四)朋党也。(损十朋之龟)帝者生物之主。(益六二)忌禁也。(夬居德则忌)頄面权也。(大壮九三)苋陆。草之柔脆者。(夬九五)羸豕。牝豕也。孚犹务躁也。(姤初六)杞之为物。生于肥地者也。包瓜为物。系而不食者也。(姤九五包读作匏)假至也。(萃之彖)礿。殷春祭名。(萃六二)相犹助也。(井劳民劝相)洌洁也。(井九五)幕犹覆也。(井上六)
凝者。严整之貌。(鼎大象)渥。沾濡之貌。(鼎九四)虩虩。恐惧之貌。(震之彖)亿辞也。贝资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74L 页
货粮用之属。(震六二)惧苏苏。(震六三孔云苏苏畏惧貌)惧而索索。(震上六孔云索索不安貌)限身之中也。夤脊之肉也。(艮九三)陆高之顶也。(渐九三)旬均也。(丰初九)沛幡幔。所以御盛光也。沬。微昧之明也。(丰九三)为斯贱之役。(旅初六斯其所取灾)怀来也。(旅六二)
频频蹙。(巽九三)三品。一曰乾豆二曰宾客三曰充君之庖。(巽六四)申命令谓之庚。(巽九五)丽犹连也。(兑大象)商商量裁制之谓也。介隔也。(兑九四)机承物者也。(涣九二)逖远也。(涣上九)虞犹专也。(中孚初九)挛如者。系其信之辞。(中孚九五)翰高飞也。飞音者。音飞而实不从。(中孚上九)茀首饰也。(既济六二)繻宜曰濡。衣袽。所以塞舟漏也。(既济六四)
案此诸诂。悉失本旨。其或不失者。出于九家。深于源委者。览之自明。今不能逐一评议也。
第二论句绝
乾九三。夕惕若厉。(王云夕惕犹若厉。)坤利牝马之贞。(句)后得主利。(孔疏主利为句。)六二直方大。(孔疏云直方又大。)蒙六三见金夫。(王云见刚夫。)讼有孚窒惕。(王云有信塞惧者。得其中吉。)讼九四复即命渝。(王云变前之命。〇孔云倒经渝字在命上。故云变前之命。)小畜六四。血去惕出。(王云血去惧除。)小畜上九尚德载。(句)妇贞厉。(句)泰初九以其汇。(孔云以其汇。)泰九二包荒用冯河。(王云包含荒秽。受纳冯河。)不遐遗。(王云用心弘大。无所遐弃。)朋亡。(王云无私无偏。故曰朋亡。)豫上六冥豫成。(句)
评曰孔子曰虽危无咎。则若厉为句。非也。蹇解之利西南。不可异解。则主利为句。非也。霜方章囊。与之叶韵。则直方大为句。非也。勿用有躬。与之叶韵。则见金夫为句。非也。唯尚德载为句。比载妇为长。
随六三随有求得。(句)剥初六剥床以足。(句)蔑贞凶。(王云正削而凶来。)上九无妄行。(王云不可行)大畜刚健笃实。(句)辉光。(句)日新其德。(句)颐六二拂经于丘。(句)颐征凶。(句)坎六四樽酒。(句)簋贰。(句)用缶。(王云一樽之酒。二簋之食。瓦缶之器。)离明两。(句)作离。(孔云两明乃作离。)
评曰孔子以足蔑为灭下。则蔑贞凶。非也。大有曰其德刚健而文明。大畜曰其德刚上而尚贤。句法正同。则辉光日新。当为句也。水荐至。明两作。句法正同。亦不可殊观也。
咸上六咸其辅颊舌。(句)恒六五恒其德贞。(王云用心专贞)晋初六罔孚。(句)裕无咎。
频频蹙。(巽九三)三品。一曰乾豆二曰宾客三曰充君之庖。(巽六四)申命令谓之庚。(巽九五)丽犹连也。(兑大象)商商量裁制之谓也。介隔也。(兑九四)机承物者也。(涣九二)逖远也。(涣上九)虞犹专也。(中孚初九)挛如者。系其信之辞。(中孚九五)翰高飞也。飞音者。音飞而实不从。(中孚上九)茀首饰也。(既济六二)繻宜曰濡。衣袽。所以塞舟漏也。(既济六四)
案此诸诂。悉失本旨。其或不失者。出于九家。深于源委者。览之自明。今不能逐一评议也。
第二论句绝
乾九三。夕惕若厉。(王云夕惕犹若厉。)坤利牝马之贞。(句)后得主利。(孔疏主利为句。)六二直方大。(孔疏云直方又大。)蒙六三见金夫。(王云见刚夫。)讼有孚窒惕。(王云有信塞惧者。得其中吉。)讼九四复即命渝。(王云变前之命。〇孔云倒经渝字在命上。故云变前之命。)小畜六四。血去惕出。(王云血去惧除。)小畜上九尚德载。(句)妇贞厉。(句)泰初九以其汇。(孔云以其汇。)泰九二包荒用冯河。(王云包含荒秽。受纳冯河。)不遐遗。(王云用心弘大。无所遐弃。)朋亡。(王云无私无偏。故曰朋亡。)豫上六冥豫成。(句)
评曰孔子曰虽危无咎。则若厉为句。非也。蹇解之利西南。不可异解。则主利为句。非也。霜方章囊。与之叶韵。则直方大为句。非也。勿用有躬。与之叶韵。则见金夫为句。非也。唯尚德载为句。比载妇为长。
随六三随有求得。(句)剥初六剥床以足。(句)蔑贞凶。(王云正削而凶来。)上九无妄行。(王云不可行)大畜刚健笃实。(句)辉光。(句)日新其德。(句)颐六二拂经于丘。(句)颐征凶。(句)坎六四樽酒。(句)簋贰。(句)用缶。(王云一樽之酒。二簋之食。瓦缶之器。)离明两。(句)作离。(孔云两明乃作离。)
评曰孔子以足蔑为灭下。则蔑贞凶。非也。大有曰其德刚健而文明。大畜曰其德刚上而尚贤。句法正同。则辉光日新。当为句也。水荐至。明两作。句法正同。亦不可殊观也。
咸上六咸其辅颊舌。(句)恒六五恒其德贞。(王云用心专贞)晋初六罔孚。(句)裕无咎。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75H 页
(王云罔孚)明夷六二用拯马壮吉。(王云可用拯马而壮吉。〇孔云用马以自拯济。而获其壮吉。)益六三益之。(句)萃初六若号。(句)一握为笑。(句)鼎九三方雨亏悔。(王云方雨则悔亏。)
评曰恒其德贞。不可解也。若论干事之占。妇人吉。夫子凶也。用拯之义。如王之说。则人拯马也。如孔之说则马拯人也。孔义为长。当以用拯为句。
第三论句训
不易乎世。不为世俗所移易也。(乾初九)丈人严庄之称。(师之彖)失律而臧。何异于否。失令有功。法所不赦。(师初六言臧否皆凶。)行师之法欲右。背高故左次之。(师在高险之左。)禽逆来趣己则舍之。(比九五)畴丽祸。(否九四)指撝皆谦。(谦六四)睢盱而豫。(豫六三)王用通于西山。(随上六用兵通于西山险难之处。)观盥而不观荐。(孔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众阴骈头相次。似贯鱼。(剥六五)
评曰否臧皆凶。犹之可也。指撝皆谦。不亦谬乎。公用享王用享。不唯易词屡见。春秋传亦有解说。用兵通山之说。非陋儒之口气乎。
舆虽遇闲而故卫。(大畜九三闲阂也。)豕井横猾。难制之物。能豮其牙。(大畜六五豮除也。)酒食至约。纳此至约。自进于牖。乃可羞之于王公。荐之于宗庙。(坎六四)能丧壮于易。(易去声)不于险难。(大壮六五。丧羊于易。)丧牛于易。不在于难。(旅上九)进而不息。故虽冥犹升。(升上六。孔云进而不已。)鼎覆则趾倒。(鼎初六)少女而与长男为耦。非敌之谓。是娣从之义也。(归妹初九)逖远也。散其忧伤。远出者也。(涣上九)
评曰升鼎二句之外。都是误训。不能悉辨。
第四论玄谈
乾之彖云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统之者岂非至健哉。〇坤六三云有事则从。不敢为首。故曰或从王事。〇师六五云柔不犯。物犯而后应。往必得直。故田有禽也。〇比之彖云无者求有。有者不求。火有其炎。寒者附之。故已苟安焉。则不宁方来矣。
大有六五云夫不私于物。物亦公焉。不疑于物。物亦诚焉。既公且信。何难
评曰恒其德贞。不可解也。若论干事之占。妇人吉。夫子凶也。用拯之义。如王之说。则人拯马也。如孔之说则马拯人也。孔义为长。当以用拯为句。
第三论句训
不易乎世。不为世俗所移易也。(乾初九)丈人严庄之称。(师之彖)失律而臧。何异于否。失令有功。法所不赦。(师初六言臧否皆凶。)行师之法欲右。背高故左次之。(师在高险之左。)禽逆来趣己则舍之。(比九五)畴丽祸。(否九四)指撝皆谦。(谦六四)睢盱而豫。(豫六三)王用通于西山。(随上六用兵通于西山险难之处。)观盥而不观荐。(孔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众阴骈头相次。似贯鱼。(剥六五)
评曰否臧皆凶。犹之可也。指撝皆谦。不亦谬乎。公用享王用享。不唯易词屡见。春秋传亦有解说。用兵通山之说。非陋儒之口气乎。
舆虽遇闲而故卫。(大畜九三闲阂也。)豕井横猾。难制之物。能豮其牙。(大畜六五豮除也。)酒食至约。纳此至约。自进于牖。乃可羞之于王公。荐之于宗庙。(坎六四)能丧壮于易。(易去声)不于险难。(大壮六五。丧羊于易。)丧牛于易。不在于难。(旅上九)进而不息。故虽冥犹升。(升上六。孔云进而不已。)鼎覆则趾倒。(鼎初六)少女而与长男为耦。非敌之谓。是娣从之义也。(归妹初九)逖远也。散其忧伤。远出者也。(涣上九)
评曰升鼎二句之外。都是误训。不能悉辨。
第四论玄谈
乾之彖云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统之者岂非至健哉。〇坤六三云有事则从。不敢为首。故曰或从王事。〇师六五云柔不犯。物犯而后应。往必得直。故田有禽也。〇比之彖云无者求有。有者不求。火有其炎。寒者附之。故已苟安焉。则不宁方来矣。
大有六五云夫不私于物。物亦公焉。不疑于物。物亦诚焉。既公且信。何难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75L 页
何备。不言而教行。〇谦上六云饮食必有讼。讼必有众起。未有居众人之所恶而为动者所害。处不竞之地而为争者所夺。〇豫九四云夫不信于物。物亦疑焉。〇贲六五云用莫过俭。泰而能约。故必吝焉。
剥之彖云强亢激拂。触忤以陨身。身既倾焉。功又不就。非君子之所尚也。〇复之彖云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矣。
冬至阴之复也。夏至阳之复也。故为复则至于寂然大静。先王则天地而行者也。动复则静。行复则止。事复则无事也。〇大畜之彖云凡物既厌而退者弱也。既荣而陨者薄也。〇晋之象。自昭明德。周氏等以为自照己身。老子曰自知者明。用明以自照。〇晋六五柔得尊位。阴为明主。能不用察。不代下任也。〇晋上九云失夫道化无为之事。必须攻伐然后服邑。用斯为正。亦以贱矣。
明夷之象云藏明于内。乃得明也。显明于外。巧所辟也。〇损之彖云自然之质。各定其分。短者不为不足。长者不为有馀。损益将何加焉。(孔疏引凫足鹤胫)〇睽上九云恢诡谲怪。道将为一。未至于治。先见殊怪。见鬼盈车。吁可怪也。孔云庄子齐物论曰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郭象注云夫莛横而楹纵。厉丑而西施好。形虽万殊。而性本得同。故曰道通为一也。〇艮之彖云背者无见之物也。无见则自然静止。静止而无见。则不获其身矣。(孔云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也。)
论曰老子之道。以虚无为万有之本。以寂静为群动之根。行之以慈俭。守之以不为。人先其道也。内明而外晦。内刚而外柔。物各付物。不与之争。不言而喻。不动而化。以有身为吾身之大累。以无为为御物之大权。不强愎以蹈机。处卑弱以存身。玄虚冲漠。尘秕礼乐。以自葆其玄玄之门。此老氏之术也。以之谋一己之利害。诚为至道。乃若为天下国家者。
剥之彖云强亢激拂。触忤以陨身。身既倾焉。功又不就。非君子之所尚也。〇复之彖云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矣。
冬至阴之复也。夏至阳之复也。故为复则至于寂然大静。先王则天地而行者也。动复则静。行复则止。事复则无事也。〇大畜之彖云凡物既厌而退者弱也。既荣而陨者薄也。〇晋之象。自昭明德。周氏等以为自照己身。老子曰自知者明。用明以自照。〇晋六五柔得尊位。阴为明主。能不用察。不代下任也。〇晋上九云失夫道化无为之事。必须攻伐然后服邑。用斯为正。亦以贱矣。
明夷之象云藏明于内。乃得明也。显明于外。巧所辟也。〇损之彖云自然之质。各定其分。短者不为不足。长者不为有馀。损益将何加焉。(孔疏引凫足鹤胫)〇睽上九云恢诡谲怪。道将为一。未至于治。先见殊怪。见鬼盈车。吁可怪也。孔云庄子齐物论曰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郭象注云夫莛横而楹纵。厉丑而西施好。形虽万殊。而性本得同。故曰道通为一也。〇艮之彖云背者无见之物也。无见则自然静止。静止而无见。则不获其身矣。(孔云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也。)
论曰老子之道。以虚无为万有之本。以寂静为群动之根。行之以慈俭。守之以不为。人先其道也。内明而外晦。内刚而外柔。物各付物。不与之争。不言而喻。不动而化。以有身为吾身之大累。以无为为御物之大权。不强愎以蹈机。处卑弱以存身。玄虚冲漠。尘秕礼乐。以自葆其玄玄之门。此老氏之术也。以之谋一己之利害。诚为至道。乃若为天下国家者。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 第 576H 页
所不可与议也。王弼之学。深于老氏。其注易经。一字一句。咸以其所谓玄虚冲漠之旨。擩之染之。使三圣人御世经国之精义大法。沦之于异端之流。岂不惜哉。尚记我 正宗大王亲撰五子。手圈义例曰。圣人不作。异端日滋。及至有宋。斯道大阐。而犹有听莹之叹。游酢以禅解论语。吕居仁以禅解大学。苏轼以禅辞(一作解)易。王安石张九成以禅解五经。喙喙群鸣。近理而乱真。呜呼。天下之祸。未有甚于以外教而解圣经。此 圣人之忧也。吾道之载。无出于六艺。六艺之品。莫尊于周易。乃其旨沕合于老子。则老子者吾师也。老子而吾师也。则子思孟子。皆下此一等者。而复有吾道哉。王弼、韩康伯以老子解易经。周氏褚氏张氏庄氏之等。以释教解易注。于是魏晋齐梁之人。演老为佛。乃于天竺所来四十二章之外。伪撰楞严、华严、法华、般若之等。清净本然。遂为吾人之性体。流波浩漫。以至唐季。陈抟穆脩李才之等。以丹家秘诀。为道学宗旨。下逮有宋。上承希夷之馀绪。下袭禅和之妙论。遂使游杨诸子。不免陷溺之咎。朱子于中庸大学或问之答。说之详矣。苟溯其源。岂非王弼之易为之祸首耶。卦变爻变之灭。交易变易之亡。互体伏体反对牉合之抹摋无迹。都系汗漫。唯其援左道以乱圣经。为千古罔赦之案。不可原也。呜呼。余生 先大王之世。方太阳中天。燐爝屏伏。若能力赞 鸿猷。光恢大业。取十三经注疏。黜王弼易注。别取李鼎祚集解。以为易注。召集博雅之儒。令撰义疏。以补其缺。岂非圣王之大勋哉。时而失之。何嗟及矣。此余未瞑之恨也。
王弼虽不用卦变。至贲卦之注。忽用推移之法曰坤之上六。来居二位。乾之九二。分居上位。孔疏谓本泰卦则真实无妄之义。非私意之所能灭也。(详下篇)
王弼虽不用卦变。至贲卦之注。忽用推移之法曰坤之上六。来居二位。乾之九二。分居上位。孔疏谓本泰卦则真实无妄之义。非私意之所能灭也。(详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