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卷七)
 [诸卦]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12H 页
(兑下巽上)〇第三十四卦(大过之交。重离之移。)
  杂卦传曰中孚。信也。〇朱子曰孚字。从爪从子。如鸟抱子之象。今之乳字亦从孚。(郑东卿云中孚有卵象。)〇镛案衍卦五十。皆有推移之本。故升降往来。各有情变。而四时之卦。亦有进退消长之势。至于中孚小过。既无推移。亦无消长。故唯以交易之法。察其变动。中孚者。大过之交也。(泽风交)大过之卦。四刚中梗。坎疑极大。(为大坎)疑则不信。物莫能孚。交之中孚。则大离之信。(兼画离)洞然中虚。(三四柔)此之谓中孚也。邑虚中曰郛。(外城也)葭虚中曰莩。(中皮也)腹虚中曰脬。又物之虚中者。入水刚(一作则)浮。 中孚者虚中也。又此二卦。无所从来。特从坎离二卦。升降而往来之。复成坎离。(兼画三)夫坎离者日月也。(说卦云)日之气盈。月之朔虚。非所以立闰乎。故曰小过中孚者。闰月之卦也。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此中孚之不变者也。内外齐洁。(下倒巽)中以离孚。(二五夹)祭祀之卦也。卦以大过交易。䷛(泽风交)大过之卦。通体为坎。(上下夹)是为大豕。(坎为豕)下巽上巽。(上颠巽)亦有鱼鲜。(虞易巽为鱼)交而中孚。则鱼虽如旧。(上下巽)昔之大豕。今为小豮。(大畜以巽为豮豕)豕小曰豚。(豕之子)祭之所荐。豚鱼而已。牲羞之薄。莫此若也。(义见下)虽然大过之时。诚信未孚。(大坎疑)今也大离之诚。(兼画三)虚中以治。(祭义文)中既孚矣。虽豚鱼而亦吉。此筮牲之占也。〇大过之时。大坎之川。(上下夹)无以过涉。(见大过上六)交而中孚。则震舟虚中。(互震木)坎险遂过。(今无坎)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12L 页
涉大川也。〇大过之时。坎德贞固。交而中孚。则民志以悦。(兑在下)仰顺天命。(巽在上)其事遂已。(今无坎)利干事也。(利于贞)〇案胡炳文以豚鱼。为河豚江豚。谬矣。古者牲牢有五等。(见仪礼)大牢小牢特牲。其厚者也。特豚一鼎。其物最薄。(三鼎则有鱼)国语观射父曰士食鱼。祀以特豚。庶人食菜。祀以鱼。(王制云庶人荐麦以鱼)又楚屈建曰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豚鱼者牲羞之薄品也。若论冥顽之物。奚特豚鱼哉。
  {䷼}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也。주-D002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
 离之为卦。刚则在内。(三四刚)柔乃得中。(二五柔)变之为中孚。离则离矣。(兼画三)柔内而刚中也。孔子言之者。明卦以离变也。彖词用交易之象。(大过交)故孔子补明之。(小过同)〇艮之城邑。(三五互)震主在内。(二四互)离信以化之。(二五夹)孚乃化邦也。(悦巽命)〇信及豚鱼者。离之明信。(今大离)虽于豚鱼之薄荐。无所不及也。春秋传曰苟以明信。涧溪沼沚之毛。可荐神明。亦此意也。易凡言有孚。皆祭祀之占也。孚乃利用礿。(萃与升)有孚盈缶。毛(一作比)初六 有孚颙若(观之彖)之类。无非人神感应之理。况于中孚哉。今之读易者。以信及豚鱼。为如韩愈祭鳄之事。失之远矣。〇二阴乘刚。(二四互)是乘木也。(互震木)通卦虚中。(三四柔)是舟虚也。虚舟涉川。岂有臭载之理。〇按胡氏江豚之说。近儒颇宗之。本草云江豚一名猪鱼。东风则张口向东。(震为东)西风则张口向西。(兑为西)风起则见。(现)有如影响。(巽为风)其于此卦之象。虽若偶合。江豚之名。不见九经。且豚鱼吉三字。不成文理。不可读也。至于薄祭之义。易词屡言之。如东邻杀牛。西邻礿祭。(既济爻)二簋可用享。(损之彖)孚乃利用礿。(萃与升)羸豕孚蹢躅(姤初六)之类。不可殚述。豚鱼之吉。亦此义也。后世宪章坏乱。庶人之祭。耻不杀牛。卿相之家。缛于王室。持世教者宜有以矫救也。
  {䷺}初九。虞吉。有他。不燕。〇象曰初九虞吉。志未变也。
 此中孚之涣也。虞吉者。虞祭之吉也。涣自否来。(四之二)否以泰交。(地天交)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13H 页
门之北。(坤艮上)乾父是出。(乾出外)葬父之卦也。(檀弓云葬于北方北首。)移之为涣。(四之二)则迎精而反。(乾为精)归于坎宫。(四之二)以见艮庙。(互艮而离见)非反虞乎。坤牛坎豕。(下本坤)巽以洁之。(上今巽)虞而祭也。古者葬日必虞。日中行事。(见檀弓)离位之中。(二为中)行此坎事。(坎为事)日中而虞也。〇涣自否来。(二之四)否之时。乾宾巽主。(三五巽)将受坤养。(否下坤)移之为涣。则坎患猝至。(下今坎)乾宾遂去。(今无乾)此有他而不燕也。(不宴饮)或疾或雨。(皆坎象)其象不定。故谓之有他。(比大过亦然)中孚之卦。本是相见之礼。(兼画离)而兑食巽让。又是燕乐之象。故其占如此。〇大离未改。(二五夹)志未变也。孝子之虞其亲。诚信而已。
  {䷩}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〇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此中孚之益也。离为飞鸟。(荀九家)中孚者大鸟也。巽为洁白。(说卦文)其象鹤也。两口相向。(上颠兑)两震对鸣。(上倒震)和鸣之象也。其变为益。坤则为母。(今互坤)母鹤之鸣也。(震为鸣)兑泽在北。(上颠兑)水南曰阴。(尔雅云)鸣鹤在阴也。艮则为子。(三五互)彼和鸣者子鹤也。〇益自否来。(四之一)我者乾王也。乾王在上。以其巽命。(否互巽)封其艮男。(二四互)使为震侯。(四之一)以主坤国。(二四互)我有好爵也。(尔者艮男也)靡者顺也。震草在下。(下今震)仰顺巽风。(上本巽)其象靡也。(草偃风曰靡)乾王震侯。(否上乾)咸顺巽命。(本天命)吾与尔靡之也。天王之家。其长子主器。(为太子)不以封侯。唯小子列爵分土。此所以艮少男之受爵也。〇中心者诚也。愿者爱也。离则为诚。(二五夹)两兑相悦。(无反对故取倒象)中心愿也。〇案陆绩本靡作縻。(埤仓又作縻)縻者系也。(程子云系慕)京房本作劘。(音磨与和叶)劘者分散也。于卦象无当。两义皆非也。〇胡炳文云卵生为孚。故取鹤母子之象。
 孔子曰君子居其室。(震夫巽妻同居曰室)出其言。(兑言以震出)善。(震为仁)则千里之外(互艮在坤疆之外)应之。(二柔而五刚)况其迩者乎。(初刚而二柔)居其室。出其言(下本兑)不善。(本非震)则千里之外违之。(二五本皆刚)况其迩者乎。(初与二俱刚)言出乎身。(出乎震)加乎民。(二四坤)行发乎迩。(震为行)见乎远。(坤国外)言行。(兑与震)君子之枢机。(艮门之开闭)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13L 页
机之发。荣辱之主也。(震为荣。巽为屈辱。)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否之天地动为益)可不慎乎。(互艮节)〇案中孚者。感应之卦也。风雷益者。同声相应之卦也。故其象为鸣鹤相和。孔子所谓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者。亦同声相应也。(风雷本同声)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〇象曰或鼓或罢。位不当也。
 此中孚之小畜也。大离之兵。(兼画三)两帅对阵。(上互亦倒震)兑金巽木。互相剋伐。(金克木)得敌之卦也。〇卦之两互。即成颐卦。(山雷卦)颐之六三。其卦贲也。䷕无反之卦。本取倒象。(中孚无反对)贲倒则噬嗑也。䷔以噬嗑则离革震鸣。其象为鼓。(离虚中有鼓象)离喜震声。其象为歌。(喜而声曰歌)以贲则虽有离革。不以震鸣。(贲上艮)或罢者也。(罢止也艮为止)离目有水。(贲互坎)不以震声。(贲上艮)或泣者也。(有泪无声曰泣)正卦倒卦。(倒噬嗑正贲)象不一定。(象相反)或之者疑之也。曷云哉。震帅既亡。(颐上艮)坎舆载尸。(贲互坎)秘之不发。以欺敌人。(如姜维讳孔明死)故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也。〇位不当者本象也。(阴居三)本不当位。故诸象不吉。〇案此爻与离九三。其象相同者。(彼亦鼓与歌)彼为重离。此为兼离。(兼画三)卦德不殊也。(彼亦贲噬嗑)〇又按荀九家以震为鼓。非矣。离有鼓象。
  {䷉}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〇象曰马匹亡。绝类上也。
 此中孚之履也。履自夬来。(上之三)亦其交也。(泽天交)夬之时。䷪坎月之位。(四五六)兑缺未盈。(夬上兑)几乎乾圆。(震而兑而乾)月几望也。(见括例)乾马在下。(夬下乾)我有马匹也。(匹之义见下)交之为履。则我之马匹。(内为我)忽亡在彼。(履上乾)马匹亡也。是何日也。月几望之时也。〇夬以一阴。下乘五刚。今降于乾。(上之三)义无咎也。(善补过)〇夬之一刚。(第三画)绝其群类。(下本乾)上从二阳。(三之上)绝类上也。(上升也)离则为绝。〇案月几望。固为盛满之戒。然其在筮家。仍可以占其日期。小畜之凶。谓月几望之夕。不可出征也。归妹之吉。谓月几望之夕。可以嫁妹也。〇又按程子以两马为匹。然周礼校人注。四匹为乘。(又三乘为皂)一马为一匹也。谓马为匹者。两服两骖。必以其耦。故虽一马亦名为匹马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14H 页
{䷨}九五。有孚挛如。无咎。〇象曰有孚挛如。位正当也。
 此中孚之损也。挛者手曲也。(说文云)五之既变。艮肱遂折。(本互艮)其象挛也。一肱虽折。一肱尚完。(上今艮)恃以为手。左右相救。(一手救一手)有孚挛如也。(孚恃也)大离犹旧。(损大离)所以孚也。(离为孚)曷云哉。损自泰来。(三之上)泰之时。南邻富实。(下三阳)北邻耗虚。(上三阴)䷨移之为损。则损南益北。(三之上)富不独擅。(救其邻)志相孚矣。(六位皆应故有孚)小畜九五宜参看。〇泰之时。柔以乘刚。(坤在上)今刚既升。(三之上)是无咎也。〇位正当者。本象也。(阳居五)
  {䷻}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〇象曰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
 此中孚之节也。卦以大过交易。(泽风交)大过之时。巽鸡在下。䷛交而易之。巽鸡升矣。(今上巽)鸡曰翰音。(曲礼文)其位在天。(五六天)翰音登于天也。震以鸣之。(二四互)是有音也。中以离飞。(二五夹)飞上天也。变而为坎。(上今坎)鸡则亡矣。卦象(巽今亡)如此。虽有坎贞。(上今坎)于事凶也。〇鸡以股行。(巽为股)不能高飞。暂登必坠。何可长也。(如亢龙之不可久)〇案世说以朱博骤至三公。为翰音登天。亦此义也。
(艮下震上)〇第三十五卦(颐之交。重坎之移。)
  杂卦传曰小过。过也。〇程子曰小者过。又为过之小。〇镛案小者阴也。(朱子云)过者交过也。卦以颐交。(山雷交)交而过之。四阴相过。此之谓小过也。过者愆也。卦为兼坎。(兼画三)坎则多眚。(说卦文)然比之大过。犹之为小。(彼四阳)所以为小过也。馀见中孚大过。
  {䷽}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此小过之不变者也。卦以颐交。(山雷交)交而过之。柔不失中。(不失其二五)阴道之亨也。〇颐之既交。小者相过。(交过之)而坎德贞固。(今大坎)利于贞也。〇卦又以习坎移之。(见中孚)习坎之时。䷜柔不得中。(不得二与五)刚不失中。(得二五)移之小过。(二之三而五之四)柔乃得中。(得二五)刚则失之。(失二五)可小事。(阴德小)不可大事也。〇颐为大离。䷚是飞鸟也。(荀九家)交而过之。(为小过)则飞鸟既去。(今不离)震声犹止。(上震而下艮)遗之音也。遗之奈何。过者去也。过空之鸟。身去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14L 页
音止。(艮为止)相过而不相值。卦德然也。〇震自下升。(今上震)艮自上降。(本上艮)颐之交也。升者失位。(阳居四)降者得位。(阳居三)不宜上而宜下也。〇大吉者。下者之占也。
  彖曰小过者。小者过而亨也。过以利贞。与时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飞鸟之象焉。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也。
 四阴相过。(颐四阴)交不失中。(二与五)小者过而亨也。兑秋坎冬。(有互兑)其德利贞。(兑利而坎贞)与时行也。〇曰得曰失者。明此卦以习坎变也。昔者不得。故今云得也。昔者得之。故今云失也。习坎之时。柔不得中。(二五刚)刚乃得之。(得二五)今也得失相反。故孔子明之也。刚失位者震也。(习坎五之四)〇象者貌像也。中二刚似腹背。(宜横看)上下四阴。(共八片)双翼外张。飞鸟之象也。离为飞鸟。(颐大离)以火德也。坎为羽翼。(渐上九以坎为羽)以像似也。张清子曰横飞之鸟。其势迅速。身已飞过。而微有遗音。〇震自下升。(本下震)柔乃乘之。(上二阴)艮自上降。(今下艮)刚乃在上。(下二阴)上逆而下顺也。〇或曰上逆者上卦之阴升也。(四之五)下顺者下卦之阳升也。(二之三)明卦以习坎变也。〇案周礼大卜。国大贞则作龟。小事则莅卜。(屯九五。小贞吉。大贞凶。)小事大事。即指是也。
  {䷤}初六。飞鸟以。(句)凶。〇象曰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此小过之丰也。春秋传曰能左右之曰以。(僖二十六年)以者左右之也。卦如飞鸟。两翼外张。(义见上)飞鸟以也。巽绳中设。(上互倒巽下互巽)其象网也。变而为丰。离乃丽之。(今下离)丽其翼也。于飞鸟凶。(上六宜比玩)〇鸟既丽网。不可如何。古诗云罗当奈何。〇案虞仲翔云离为网罟。非矣。离既为鸟。又为网罟。则是天下之鸟。无非投罗之雀。恶可乎哉。重离之为网罟。正以其巽绳。三四刚其(一作与)小过同 八卦之离。安得为网罟哉。
  {䷟}六二。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〇象曰不及주-D002君。臣不可过也。
 此小过之恒也。过者交过也。(交易之)遇者离之德也。相见乎离。(说卦文)其象遇也。卦以坎变。(义见上)乾其祖也。(坎者乾之男也。小过又生于重坎。)坤其妣也。(为祖母)〇䷟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15H 页
恒之为卦。交而过之。即成益卦䷩。此爻取此象也。☴巽升于上。☰乾乃交过。(三阳相交过)过其祖也。(乾为祖)既过乾祖。乃成益卦䷩。益有坤妣。(下互坤)相见乎离。(益大离)遇其妣也。〇☳震降于下。(恒上震)☰乾乃交过。下者不及。(仰不及)不及其君也。(言不及者。明君臣之义。)既降于君。(震降下)乃成益卦䷩。益有坤臣。(下互坤)相见乎离。遇其臣也。〇恒自泰来。柔降为巽。(四之一)伏于乾君。(本下乾)是无咎也。〇下不陵上。臣不可以过君也。臣固然矣。妣可以过祖乎。周人之礼。尊事姜嫄。妣尊于祖也。〇案卦德本过。故论过不及之礼。
  {䷽}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〇象曰从或戕之。凶如何也。
 此小过之豫也。卦以颐交䷚。交而过之。(交易之)乃小过也。(坎为过)弗过之时。(不交易之时)大离之防。(颐大离)刚乃在外。(最上画)弗过防之也。(三为卦主。故追言本象。)〇交而过之。离防虽毁。(小过则不离)艮刚犹存。(今下艮)今刚遂折。(三今柔)从或戕之也。戕者杀也。卦象颠倒。其占可疑。(不一定)或之者疑之也。〇防者礼也。国而无礼。(离今亡)凶如何也。
  {䷽}九四。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〇象曰弗过遇之。位不当也。往厉必戒。终不可长也。
 此小过之谦也。颐之时。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下震而上艮)交而过之。君子在上。(今上震)乃无咎也。〇颐之既过。(交过之)乃小过也。(坎为过)䷚弗过之时。(不交易之时)大离之遇。(颐大离)嘉会以相见。(离之象)弗过遇之也。(四为卦主。故追言本象。)其遇奈何。南国北国。(上下卦)两君相会也。(震为主)丰之小过曰遇其配主。亦以颐也。〇谦自剥来。(上之三)一刚孤高。(剥上艮)是往厉也。(往者危)移之为谦。则成言乎艮。(下今艮)止于其内。(艮于下)厉必戒也。(艮为戒)〇剥之时。致役乎坤。(剥下坤)艮以(一作为)成之。(成于终)宜若永贞。(义见下)刚往太过。(至于上)反而为劳。(上之三为坎)勿用贞也。(干事曰贞)周礼大祝求永贞。(见括例)永贞者。久长之事也。(年祝化祝等)〇位不当者本象也。(阳居四)〇阳消于剥。(九月卦)物终乎艮。(谦下艮)终不可长也。(终不可永贞)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〇象曰密云不雨。已上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15L 页
此小过之咸也。咸自否来。阴自下升。(三之上)遂为大坎。(二上夹)山出云也。(下艮山)云虽在天。(五六天)刚乃稠密。(中三刚)不成坎水。(非正坎)密云不雨也。坤牛巽洁。(本坤而互巽)以祭乾天。(否上乾)其象郊也。刚自外来。(上之三)兑则为西。(西方卦)自我西郊也。卦德为过。(过于中)云之不雨。过于密也。小畜宜参看。〇咸自否来。(三之上)本以乾君。发其坎弓。(咸大坎)公之射也。(上之三)系以巽绳。(本互巽)矢与弓连。(上之三犹连)其射弋也。(缴射禽曰戈)小过者飞鸟也。五之既变。艮雄兑雌。(上今兑)入于坎穴。(巽为入)禽在穴也。公乃弋之。取在穴也。(大坎穴)胡炳文云坎为弓。故射隼射雉。此仅取彼在穴。甚言阴小之不足大有为也。〇已上者。过高也。阴自下升。(三之上)过于高亢。(至于上)所以不雨也。升若至五。岂不成坎。(三之五则为互坎)〇案小过者。大坎也。坎则为雨。故其占为密云不雨。
  {䷷}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〇象曰弗遇过之。已亢也。
 此小过之旅也。旅则上离。(上今刚)离则相遇也。(嘉会以相见)弗遇之时。天地相过。不与之交。(天地不交否)弗遇过之也。〇本以飞鸟。(义见彖)今乃离丽。(上今离)飞鸟离之也。其离奈何。巽为网也。(两互巽)〇本以坎眚。(二五夹)今又离灾。(离为火)日月之过。谓之灾眚也。〇亢者位极也。〇案小过者过也。故二三四六。皆以过遇为占。初与五六。皆以飞鸟为象。飞鸟亦过者也。
(离下坎上)〇第三十六卦之正(泰二之五)
  杂卦传曰既济。定也。〇程子曰水在火上。水火相交。则为用矣。故为既济。〇镛案济者相涉也。又救助其不及也。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水在火上。势必相涉。(气相入)燥热太甚。湿冷太过。水火相涉。理必救助其不及。此之谓既济也。左传晏婴之言曰水火盐梅。以烹鱼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昭二十年)济者救也。又济者益也。(左传莫敖云盍请济师于王。)卦自泰来。刚往益坤。(二之五)以助其贫。(如益卦)此之谓济也。又济者涉川也。泰之乾人。涉此坎川。(下互坎)至于坤陆。(二之五)此之谓既济也。
  {䷾}既济亨。(句)小利贞。初吉终乱。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16H 页
此既济之不变者也。卦自泰来。柔降得位。(五之二)遂以嘉会。(下今离)其占亨也。〇坤得一刚。(二之五)以为贞固。(上今坎)利于贞也。(宜干事)坤德本小。(阴曰小)小利贞也。〇下为离嘉。(喜以合)是初吉也。上为坎险。(险则乱)是终乱也。〇朱子曰亨小。当为小亨。〇案遁亦曰亨。(句)小利贞。孔子曰小利贞。浸而长也。此经亦当以小字属下句读。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卦自泰来。柔降得位。(五之二)坤又得刚。(五今刚)小者亨也。(阴道亨)经不言小。故孔子明之。〇六位皆正。(皆得位)其位当也。六十四卦之中。六位皆当者。既济而已。〇阴来居二。(五之二)柔得中也。泰之时。三阳前进。有行无止。(前无阻)移而济之。(二之五)遂以离防。(三五互)是终止也。坎险在前。(上今坎)震道遂塞。(三五互)其道穷也。〇案易例坎则不穷。(坎为通)此云道穷者。坎险重叠。(下互坎)不能为通也。(内坎不能通)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〇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
 此既济之蹇也。蹇自小过来。(四之五)大坎之轮。(兼画坎)坎以曳之。(上今坎)曳其轮也。(说卦坎为轮为曳)〇既济未济。本自泰否来。(二之五)牛马之济川也。(坤牛而乾马)故濡尾濡首。两卦皆同也。据说卦方位。本以震始。终以艮终。故易例震则为首。(说见下)艮为尾也。(虞氏云)蹇自观来。(上之三)刚来涉川。(上今坎)沾其艮尾。(下今艮)濡其尾也。易例初为尾。(见遁卦)然其取象。必以艮尾。(艮末小如尾)不凭空也。〇小过之移。(四之五)刚往得位。(阳居五)观之为蹇。(上之三)刚来得位。(本失位)是无咎也。(善补过)〇小过之时。本有兑义。(上互兑)义无咎也。〇案乾之彖传。以复一阳。为首出庶物。震为首也。明夷之复曰获其大首。(九三文)震为首也。震为乾元。(乾为首)元者首也。〇学圃云泰否之时。本以乾坤为首尾。故二济之卦。濡其首尾也。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〇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此既济之需也。茀者。车之后蔽也。(义见下)卦有坎离。(坎中男)离其妇也。泰之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16L 页
时坤舆之后。(坤在上)震竹为蔽。(乾者震之积)其象茀也。(茀笰通)移之既济。则盗窃其茀。(二之五为坎)离乃露面。(离妇无所蔽)妇丧其茀也。泰以震行。(本三震)今为离阻。(中互离)是勿逐也。二之既变。车茀如旧。(如泰时)失而得也。(得旧乾)据说卦方位。次于坎者艮也。(本失于坎日)自艮至乾。适为七宫。(艮震巽离坤兑乾)七日得也。(每以一宫为一日)震六二宜参看。(睽初九亦同)〇柔不失中。(离虚中)勿以震逐。(不出中)以中道也。〇案茀者车蔽也。(或作笰)簟茀蒲茀翟茀之类。屡见诗礼。尔雅曰车前谓之艰。车后谓之笰。(蔽其后)〇古本茀或作髴。(子夏传)或作绂。(荀爽本)或作弗。(董遇本)虞仲翔曰髴谓鬒发也。(下卦本乾乾为首)王辅嗣曰茀首饰也。若荀氏则由茀误芾。由芾转黻。由黻误绂。(谓蔽膝也。绂与韨通。)不顾卦象。唯文字是逐。误之甚矣。既济之卦。以济不通也。故繻袽曳轮。皆用舟车之象。茀之为车蔽审矣。诗云济盈不濡轨。(匏有苦叶篇)车亦济川之具也。〇又按王肃曰二五相应。七日得也。二五之合成七。本自无义。况震六二未有五应。(震二五皆阴)又何以七日得乎。(彼不知爻变)其义非也。〇学圃云下卦位离也。(一二三)乾则离隐。(为伏离)不乾则离露。(女露面)乾其蔽也。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〇象曰三年克之。惫也。
 此既济之屯也。屯自临观来。(升降之)临则大君在南。(大震刚在内)其德尚白。(临下兑)高宗之象也。(殷君象)观则大艮在北。(刚在外)其名为鬼。(艮为鬼)鬼方之国也。(北狄名)移之为屯。则刚乃北征。(临二之五)伐鬼方也。坎之罪恶。(上今坎)震以声之。(我今震)声罪曰伐也。(春秋传)据说卦方位。自兑至坎。(临下兑)寔为三宫。(上今坎)其伐三年也。(一宫为一年)本以兑金。(临下兑)伐彼巽木。(观上巽)无不克也。(金克木)〇艮者小人也。(今互艮)律其坎罪。(上今坎)放之国外。(二之五)小人勿用也。曷云哉。国以艮开。(坤为国)家以艮承。(坎为家)开国承家。小人勿用也。(师上六)伐国而克。察奸而黜。其义同也。〇惫者劳也。劳乎坎也。(遁九三)〇案高宗者武丁也。卦之本象。乾以为离。(本乾王)离则为丁。(又为武)是武丁也。(履巽皆以离为武。)刚乃北征。(二之五)伐鬼方也。(坎北方)水将克火。(我离而彼坎)何以克之。须至三年。(至三爻)我乃克之也。(得金克木之吉)〇又按汉书匡衡传云成汤化夷俗而怀(一作坏)鬼方。(汉之凶奴。即其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17H 页
地。)西羌传云殷室中衰。诸侯皆叛。至高宗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鬼方北国也)古礼人死。葬于北方北首。(檀弓文)故北国谓之鬼方。以卦象则艮乃为鬼。(艮为死)坎为北方也。
  {䷾}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〇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此既济之革也。繻者缝各(一作合)也。(义见下)袽者败絮也。(义见下)革自大壮来。(二之五)乾衣中断。(大壮本下乾)其象袽也。震舟之中。(大壮本上震)以此填之。(二之五)阴缝遂合。(革五刚)繻有衣袽也。既济为卦。震舟之上。(泰之时有震)本有坎水。漏船之象也。本象如是。故爻象乃然。〇革自遁来。(上之一)离位艮终。(一二三)是终日也。(遁下艮)移之为革。则兑以诫之。(上今兑)离以自防。(下今离)终日戒也。曷然哉。坎盗离防。(上本坎)本有御寇之象。而四则多惧。(大传文)故于四言之也。〇坎盗在外。(上本坎)有所疑也。〇案古本繻或作襦。(释文也)或作𧞳。(子夏传及王廙本。)或作需。(说文也)或曰当作濡。(王弼云)然汉书襦(一作繻)者符帛也。合两而为信也。即繻之为缝合审也。(旧说遂以符帛解之。以终日戒。为关防戒严之意。)〇又按袽或作絮。(说文云絜缊也)或作袽。(京房本)或作茹。(子夏传)盖袽絮帤。本皆同音。即败絮之塞舟漏者也。徐锴云帛臭也。(黄庭经云人间纷纷臭如帤。)臭者败也。(盘庚云臭厥载)总之既济为卦。本是济川之象。故车茀舟袽。皆用卦象。不可他解也。〇学圃云革之为卦。西天之下。(兑乾下)离日遂没。终日之象也。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实受其福。〇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주-D004福。吉大来也。
 此既济之明夷也。明夷自小过来。(四之一)震者东邻也。(小过之上震)亦自临来。(二之三)兑者西邻也。(临下兑)大坎之矢。(小过本大坎)寔杀神(一作坤)牲。(坤中矢为坎)东邻杀牛也。大震之菜。(临大震)爚于离火。(一二三位离)西邻礿祭也。移之明夷。(四之一)东邻则震主云亡。(上为东)坤国遂墟。(坤为主)西邻则有陨自上。(四之一)离福大至。(下今离)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受福也。我以离诚。(下今离)彼以坤贪。(上今坤)福所异也。东邻者纣也。西邻者文王也。〇时者春夏也。春夏时物鲜薄。故祭之以礿也。(见礼疏)临泰之时。震则为春。(三五互)今又离夏。(下今离)此之谓时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17L 页
〇小过之移。刚自外来。(四之一)吉大来也。(阳曰大)〇案泰之两互。上震下兑。亦东西也。坤牛受射。(二之五)东杀牛也。离夏用享。(下今离)西祭礿也。五之既变。东国遂空。(中刚亡)祸福之判也。本象爻象。妙合如此。易可易言哉。〇又按汉书礿祭作瀹祭。瀹菜之意也。(尔雅疏亦云)周礼以为夏祭。(天保诗注同)然王制明堂位诸篇。又以春礿为礿。(勺龠皆量器)〇又按郑玄以上坎为西邻。以下离为东邻。盖以礼记月生于西。(坎为月)日出于东也。(离为日)其义甚谬。况下邻(一作离)何尝杀牛哉。〇学圃云明夷者。外国文明也。纣之中国。不如文王之夷国。(岐周西夷也)明夷之卦也。
 孔子曰君子不以菲废礼。(菲谓礿)不以美没礼。(谓杀牛)故君子苟无礼。(离为礼)虽美不食焉。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寔受其福。(见坊记)
  {䷤}上六。濡其首。厉。〇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此既济之家人也。家人自中孚来。(三之二)艮尾震首。(孚两互)本以离燥。(本大离)移之家人。则坎水忽盈。(今互坎)震首是沾。(二之三为水)濡其首也。兑本乘刚。(中孚本下兑)厉所致也。〇乘刚之厉。何可久也。溺于坎水。(二之三)亶其然矣。〇案家人自遁来。(一之四)乾首亦濡也。然二济之卦。皆以震艮为首尾。(见初九)〇学圃云上一阴以阴居上。(位最高)所以危也。爻象必取于本象。
䷿(坎下离上)〇第三十六卦之反(否二之五)
  序卦传曰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〇杂卦传曰未济。男之穷也。(三阳皆居阴)〇程子曰火在水上。不相为用。故为未济。〇镛案既济自泰来。未济自否来。时运之通塞不同。卦德以殊也。既济六位皆正。(皆得位)未济六位皆舛。(皆失位)位置之邪正不同。卦德以殊也。炎上者在上。(离在上)润下者在下。(坎在下)太阳不煦。(不下烛)云雨不腾。(坎在下)物不相涉。(不相交)万化不兴。(如天地不交为否)所以为未济也。坎川在内。坤民垫溺。(坤为坎)其或前进者。(二之五)又被离防。(上今离)不能遂达。(刚在前)未济之象也。易之为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乾坤者类聚之极。所以为首也。既济未济者。群分之极。所以为终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18H 页
{䷿}未济亨。小狐汔济。(句)濡其尾。无攸利。
 此未济之不变者也。卦自否来。(二之五)柔往得五。遂以嘉会。(上今离)其占亨也。〇卦有二坎。(上互坎)是二狐也。(荀九家)刚来为坎。(五之二)下坎大狐也。(阳曰大)柔往为坎。(二之五)互坎小狐也。(阴曰小)狐之方济。(二之五)一水虽过。(下坎则已踰)一水未济。(狐尚在水中)离防在前。(刚在上)几乎得济。(几乎至于上)小狐汔济也。汔者几也。(大雅云汔可小康)〇濡其尾者。牛马之尾也。(见既济初九)卦自否来。(二之五)互艮之尾。(否互艮)坎水今沾。(下今坎)濡其尾也。易例初为尾。〇本以坤虚。今得一阳。(五之二)宜若有利。尾以离断。(下互离)巽命遂绝。(否互巽)无攸利也。(巽为利)〇案诸家皆以尾为狐尾。(本义以两卦四爻。并作狐首狐尾。)然孔子之传。小狐汔济为一句。濡其尾别为一句。明两句各一象也。且先儒或以饮酒濡首。为人首之濡。即两卦之文。或指狐或指他兽(今传泛云兽涉水)或指人也。有是理乎。遁之遁尾。亦不言马。而明是马尾。则此卦之为牛马之尾。无异例也。若以小狐汔济。为未了语。则如良马逐飞鸟离之之类。又皆不可读乎。史记春申君传引易狐涉水濡尾。(谓始易终难)又韩婴诗传云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小愈。引此词以戒之。(谓狐尾长。涉水则濡尾。)古语云狐欲渡河。无如尾何。虽诸文如此。今玩经文。必非狐尾也。〇解九二宜参看。(坎为狐)何楷云内坎为狐。三五之坎为小狐。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柔得中者。二之五也。(否之移)未出中者。离有防也。〇不续终者。不以巽绳。(否互巽)续艮终也。三阳相离。(上下离)不相连续也。〇六十四卦之中。六位皆失者。未济而已。位虽不当。刚柔则相应也。
  {䷥}初六。濡其尾。吝。〇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此未济之睽也。睽自中孚来。(四之五)震首艮尾。(孚两互)本以离燥。(兼画离)移之为睽。则坎水之涉。(今互坎)艮尾是沾。(五之四)濡其尾也。〇睽自大壮来。(上之三)大兑之厉。(乘四刚)移亦乘刚。(今下兑)其占吝也。(不改过)〇物极必变。理之常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18L 页
大兑之厉。亦云极矣。移亦不改。(又乘刚)亦不知极也。
  {䷿}九二。曳其轮。贞吉。〇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此未济之晋也。卦自否来。(五之二)互坎之轮。(说卦文)坎以曳之。(下正坎)曳其轮也。轮本易转。又从曳之。(五之二)言其易也。二为卦主。故言其本象。〇否塞之时。刚自外反。(五之二)遂以坎贞。(下今坎)干事吉也。〇否塞之时。挽引君子。(引上乾)如曳车轮。(五之二)遂至国中。(坤之中)行其正事。(坎中正)中以行正也。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〇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此未济之鼎也。未济之征。(二之五)乾破其刚。(破为离)水乃克火。其占吉矣。三之既变。乾刚复完。(今互乾)我顾为木。(下今巽)火将焚之。(上犹离)何以堪之。未济征凶也。乾本我敌。坤本我土。(否之时)今乾逼我。(逼至二)疆土大蹙。(只一阴)不既凶乎。〇鼎自大壮来。(一之上)刚自内往。踰此大坎。(一五夹)遂达彼岸。(一之上)利涉大川也。〇位不当者本象也。(阴居三)〇案征凶者。未济之占也。(三爻动)利涉者。鼎之占也。(自大壮而来)故爻词特加未济二字以别之也。〇易学四同。利涉之上。奄增不字。此由不知爻变。而反疑圣经也。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〇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此未济之蒙也。蒙自临来。(一之上)刚之既升。坎德贞固。(下今坎)干事吉也。〇卦自否来。(二之五)失其坤疆。(下为坎)今坤如旧。(蒙互坤)是悔亡也。(变者亡)〇蒙自临来。(一之上)临者大震也。(兼画三)大震之侯。率其坤众。(临四阴)往伐北国。(临上坤)遂见艮鬼。(上今艮)伐鬼方也。震以声之。(声坎罪)可用伐也。〇坎之车马。(下今坎)坤之国土。(三五互)震之好爵。(二四互)皆所以赏有功也。虽然蒙自观来。(五之二)今失巽命。(观上巽)赏不可施也。(巽为施)据说卦方位。自艮至巽。(上今艮)恰为三宫。(艮震巽)必既伐三年而后。(每以一宫当一年)方有赏于大国也。(巽命以赏之)大国者。震主之坤国也。〇刚既北伐。(一之上)下遂坎志。(兑变坎)是志行也。(震为行)〇学稼云词与既济九三大同者。反易之卦。三四相照也。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〇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此未济之讼也。讼自遁来。(三之二)刚自外来。坎德贞固。(下今坎)干事吉也。〇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19H 页
卦自否来。(二之五)中失其乾。(变为离)今乾如旧。(上今乾)无所悔也。〇乾德如旧。中有离明。(二四互)君子之光也。(乾君子)〇讼自中孚来。(四之一)大离之孚。移不失信。(今互离)是有孚也。〇离反为乾。光气内实。(义见下)其晖吉也。(即所云黯然日章)〇案周礼十煇之煇。本与晖通。管辂曰日中为光。朝日为晖。谓光气未散也。(朱子曰晖者光之散也。)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〇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此未济之解也。解自临来。(一之四)本以兑口。(临下兑)今含坎酒。(下今坎)是饮酒也。中以离孚。(二四互)有孚于饮酒也。〇临之时。兑德乘刚。今刚既升。(一之四)是无咎也。〇解自临来。(一之四)刚往涉川。(踰下坎)沾其震首。(上今震)濡其首也。(见既济初九)卦有二坎。(上互坎)涉其坎川。濡于坎水也。(上坎濡)〇有孚者有恃也。(离为信)有恃之故。过失如此。(饮而濡)有孚失是也。〇解自小过来。(三之二)失其艮节。(下艮亡)能无溺乎。人而能节。必不沈湎于酒。马而能止。(艮为止)必不垫溺于水。其湎其溺。由不知节也。(坎为知)书曰刚制于酒。(节制也)今无刚制。(艮制亡)其有济乎。〇案人之沈湎于酒。如马之垫溺于水。故孔子之传饮酒濡首。必以并举其实。各为一象也。后来诗家。每以饮酒为濡首。(杨诚斋云未济上九之濡首者。非水也。酒也。)误矣。人虽沈湎。未有蘸其首于酒中者。惟陶元亮葛巾漉酒。还复著之。未必周公豫用此事也。〇学圃云说卦坤为腹离为目。而离又为腹。(为大腹)以此言之。乾为首震为足。而震又为首。(为大首)亦无疑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卷七)
 春秋官占补注
  
陈敬仲之筮(庄二十二年)
陈厉公生敬仲。(公子完)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六四变)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易词)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在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
 杜氏曰易之为书。六爻皆有变象。〇易词之义详本卦。〇自姤以来。君道日消。(乾六阳日亡)为遁为否。以至于观。则坤国之内。遂无震主。(下今坤)而通卦为艮。(兼画三)天命(巽为命)遂终。(万物终乎艮)亡国之象也。于此之时。乾君忽兴。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19L 页
(上今乾)亡者复存。(四亡而复存)此代陈有国之象也。〇易例内卦为我。外卦为邻。(为敌国)亡而复存。在于外卦。(上本乾)此所谓不在此。其在异国也。〇易例内卦为先。(卦先成)外卦为后。(卦后成)子孙者吾后也。乾君之兴。在于外卦。(上今乾)此所谓非在其身。在其子孙也。〇光远者。阳在外也。
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巽变乾于坤上)山也。(二四艮)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杜氏曰自二至四。有艮象。(朱子曰左传一处说观卦。分明用互体。〇即指此。)山则材之所生。(四为诸侯。变而之乾。有朝王之象。)〇材者巽木也。(三五互)先论正体。次论两互也。
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
 杜氏曰艮为门庭。乾为金玉。坤为布帛。诸侯朝王。陈贽币之象。〇坤则为旬。(地数十)下坤互坤。(本四阴)以十乘十。其数百也。中有艮手。(下互艮)所以奉也。〇案礼器曰大飨其王事与。三牲鱼腊。九州之美味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丹漆丝纩竹箭。与众共财也。其馀无常货。各以其国之所有也。(郊特牲亦云)观者祭祀之卦也。天子之祭。诸侯助祭为宾。故其占如是。
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大象云风行地上)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
 杜氏曰因观文以传占。故言犹有观。〇适彼巽境。(上本巽)得为乾君。(上今乾)知为齐君也。说卦齐乎巽。
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杜氏曰姜姓之先。为尧四岳。〇观为大艮。(兼画三)是大岳也。(艮为山)以艮为乾。(上今乾)山配天也。谓敬仲将因大岳之后。得为乾君也。〇易例阳大阴小。今外卦纯阳。内卦纯阴。(天地否)物莫能两大也。
及陈之初亡也。(昭八年)陈桓子始大于齐。(敬仲五世孙)其后亡也。(哀十七年楚灭陈。)成子得政。(敬仲八世孙陈常。)
毕万之筮(闵元年)
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初九变)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0H 页
孰大焉。其必蕃昌。
 杜氏曰屯险难。所以为固。比亲密。所以得入。〇辛廖舍爻词而别自观象。此占法也。爻词亦云利建侯。
震为土。(下今坤)车从马。(震车从坎马)足居之。(震为足)兄长之。(震长男)母覆之。(坤为母)众归之。(坤众以坎归)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
 杜氏曰比合屯固。坤安震杀。〇震者生物之卦。(万物出乎震)杜云震杀谬矣。坤以合之。(即所云德合)坎以固之。坤以安之。(有互坤。故再用之。)艮以杀之。(万物终乎艮)君德也。〇周公之撰爻词。特示例耳。非以是一二句。谓可以竭天下情而尽其赜也。故卜史于爻词之外。随事取象。唯变是适。即车马兄母。虽非爻词之所历举。而辛廖得推演为占也。(易词云利居贞。此云足居之。盖以爻词为本。)
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后至魏斯。果为诸侯。)
 杜氏曰毕万。公高之后。(又云为魏之子孙众多张本。)〇卦自临观来。(法见表)临之时。大震为主。(兼画三)此公侯也。(毕公高)为泰为乾为姤为遁。以至于观。则侯国既亡。(坤无主)子孙(外卦为子孙)衰弱。(巽柔弱)忽于此时。震主复起。(上之一为屯)此震侯之子孙。必复其始也。(万物始乎震)其变为比。(初爻动)比自复来。(一之五)此下震之主。遂正君位也。〇杜氏以子孙为毕万之子孙。其义非也。子孙者。毕公高之子孙也。
成季之筮(闵二年)
成季之将生也。(鲁公子季友)桓公使卜楚丘之父筮之。遇大有䷍之乾䷀。(六五变)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此筮者之词)
 杜氏曰乾为君父。离变为乾。故曰同复于父。见敬与君同。〇一阳成终。(上一刚)季子之象也。(有艮象)于坎之位。(四五六)得此中刚。(五今刚)中刚者敬也。(见坤之六二)
秦伯伐晋之筮(僖十五年)
秋。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此徒父之言)诘之。对曰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卦不变)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馀。获其雄狐。(徒父自作词)夫狐蛊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0L 页
必其君也。
 杜氏曰卜人而用筮。不能通三易之占。故据其所见。杂占而言之。今此所言。盖卜筮书杂辞。(又云秦伯之军。涉河则晋侯车败。)〇案卜偃卜楚丘之父。皆卜人而为筮。非但卜徒父为卜人也。且卜筮之法。占者本自立词。(皆叶韵)不必旧繇是用也。(三去雄狐之词。或系连山归藏之旧文。亦未可知。)杜氏直归之杂词。何据矣。〇蛊之两互。乃为归妹䷵。兑者秦也。(内为我)震者晋也。(晋在东)归妹之卦。本自泰来。(三之四)才涉坎川。(三之四为坎)金乃克木。(兑克震)侯车败也。〇归妹自泰来。(蛊亦自泰来)内乾秦也。(内为我)外坤晋也。(外为敌)坤之为卦。本以乾败。(义见表)一败为巽。(一阴生于乾)再败为艮。(二阴生)三败则坤也。(三阳亡)乾本为君。(为晋君)是千乘也。(坤为百里。故乾为千乘。)乾败为坤。(巽艮坤)千乘三去也。三去之馀。移之为坎。(三之四归妹)获其狐也。(坎为狐)遂为震雄。(妹上震)获其雄狐也。震为公侯。(民之主)获晋君也。蛊之为卦。下巽上艮。一败二败。将至三败之象也。(自巽艮而坤)〇狐蛊者狐惑也。韩原之战。所以践狐氏之梦也。(见下文)狐氏之梦。惑其君心。此所谓狐蛊必其君也。〇案易词曰利涉大川。此云涉河。有所本也。
{䷑}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杜氏曰内卦为贞。外卦为悔。〇前所论皆互体。至此始论正体。故曰蛊之贞风也。〇下巽之风。(秦之象)兑则为秋。(下互兑)秦所得者秋风也。(秦又在兑方)上艮之山。(晋之象)震则为木。(上互震)晋所得者山木也。(晋又在震方)以我之秋风。攻彼之山木。无往不克也。然且岁之云秋。我得天时。(兑得秋)其有不利乎。以正卦则以我巽风。挠彼艮果。(见说卦)风能陨物。其实必落也。(山果落)以互体则以我兑金。(二四互)伐彼震木。(三五互)金将克木。其材可取也。卦象如此。不败何待。
三败及韩。战于韩原。秦获晋侯(晋献公之子惠公)以归。曰寡人之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狐突梦见申生言。)
伯姬嫁秦之筮(僖十五年)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1H 页
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申生姊)遇归妹䷵之睽䷥。(上六变)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土(一作士)刲羊。亦无衁也。(易文衁作血)女承筐。亦无贶也。(易文贶作实)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西邻以下占者词)
 杜氏曰衁血也。贶赐也。相助也。〇易词之义见本卦。〇秦晋婚姻之国也。刲羊无血则其盟约必渝也。(盟以血)承筐无实则其聘享不通也。(聘以币)其有利乎。〇易例内卦为我。(外为敌)而归妹之卦则震兄主婚。(兑少女之兄)上卦为主也。晋在东方。(秦之东)震者东邻也。秦在西方。兑者西邻也。出于兑口。即成坎险。(三五坎)险言为责。(言其过)此西邻之责言也。责之奈何。震为粜也。(震为禾)今震既灭。(上今离)言不可偿也。〇相者导也傧也。人以相行。(导在前)卦以震行。(道在前)今震既灭。如无相也。
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句)为嬴败姬。车说其輹。(车下縳)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此亦占者词)
 杜氏曰嬴秦姓。姬晋姓。火动炽而害其母。(离火害震木)女嫁反害其家之象。〇嬴水姓也。(见左传)姬火姓也。睽之为卦。两火之间。(下互离)坎水灭之。(中互坎)嬴败姬也。〇睽自大壮来。(上之三)䷥大壮之时。乾车完实。(本下乾)震以行之。(本上震)移之为睽。(三之上)乾拔一刚。(三今柔)兑以脱之。(下今兑)车说其輹也。(小畜大畜大壮。皆以乾三刚为輹。)〇大壮之时。震旗玄黄。(本上震)移之为睽。(三之上)遂以离烧。(上今离)火焚其旗也。〇长子帅师。(震长男)师贞之吉也。今震既灭。(上今离)不利行师也。〇宗丘者崇丘也。睽自中孚来。(四之五)互艮之山。(孚互艮)巽则为高。(孚互巽)是崇丘也。(说卦巽为高)移之为睽。(四之五)震于是灭。(变于上)败于崇丘也。崇丘者韩原也。〇案震之为旗。不见说卦。然坤泉之下。承以刚木。(震下刚)其色玄黄。(见说卦)为龙为兽。其象旗也。
归妹睽孤。寇张之弧。(此节取睽上九词)侄从其姑。六年其逋。(句)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
 杜氏曰失位孤绝。故遇寇难而有弓矢之警。(侄姑之义见下文。)逃归谓子圉(晋怀公)质秦逋亡也。(怀公者。献公之孙。惠公之子。)家谓子圉妇怀嬴。(质秦而娶之)惠公死之明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1L 页
年。文公入。杀怀公于高梁。(地在杨氏县)〇睽孤张弧之义。见本卦。〇以卦释亲则震者献公也。(亲虽为父。而主婚者献公也。)兑者伯姬也。(兑少女)变离者子圉也。(震木生离火。〇献公之于子圉。虽为祖孙。当以父子看。)则是上六之变为睽。离从兑也。(火泽今同居)子圉之质于秦。侄从姑也。(从伯姬)震木生离。(木生火)兑非离姑乎。(震之妹)〇六年其逋者。据文王卦位。自震至乾。(上本震)适为六宫。震巽巽(一作离)坤兑而乾 六年之期。在于乾也。䷥睽自大壮来。(三之上)刚自乾动。(壮下乾)逃归于震。(三之上上本震)六年其逋。(至乾而始逃)逃归其国也。本寄兑方。(兑受一刚以为乾)今归震方。(大壮本上震)子圉之象也。(自秦而归晋)坎则为归。(睽互坎)〇嬴水姓也。卦有坎水。(三五互)而坎为家。(坎为宫)此怀嬴也。自乾归震者。(大壮三之上)弃坎宫而不顾。(睽互坎)此子圉所以弃怀嬴也。〇乾之明年。即坎宫也。巽本为高。(说卦文)亦巽为栋。(大过文)高梁者巽也。睽自中孚来。(四之五)移之为坎。(睽互坎)巽栋忽摧。(孚上巽今断)死于坎年。(第七年)地高梁也。〇案杜注云火从木生。(五行例)离为震妹。于火为姑。大谬也。杜既以伯姬为离女。又以子圉为离火。是子从子而妹从妹。安所分于侄姑哉。归妹之以兑为妹。杜尚不知。何以解此。
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韩简侍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
 杜氏曰占所以知吉凶。不能变吉凶。故先君败德。非筮数所生。虽不从。不能益祸。
晋侯纳王之筮(僖二十五年)
天王出居于郑。(辟王子带之难)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晋侯使卜偃筮之。遇大有䷍之睽䷥。(九三变)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易词云)战克而王飨。吉孰大焉。
 杜氏曰三为三公。变为兑悦。故为王所宴飨。〇睽自大壮来。(上之三)大壮之时。乾王在内。震侯在外。(雷天卦)不相见也。移之为睽。则乾刚出外。(三之上)天王出居也。侯乃为离。(震今离)火姓为郑。(郑姬姓)居于郑也。〇睽又自中孚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2H 页
来。(五之四)本以艮男。(孚互艮)入为坎盗。(五之四为坎)王子带之为寇也。王既在外。(居于郑)内为敌也。(王子带在内)外离内兑。(火泽睽)火乃克金。(王克带)是战克也。〇大壮之移。柔自外入。(上之三)以见乾王。(大壮本下乾)享其兑食。(下今兑)公用享于天子也。(震一阴入内)上坎下离。烹饪既具。(两互象)兑以飨之。(下今兑)离以成礼。(上今离)公用享也。〇案杜所云四为诸侯。三为三公之类。皆出易纬。不可信也。
且是卦也。天为泽以当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复。亦其所也。
 杜氏曰乾变为兑。而上当离日。是降心逆公之象。去睽卦。还论大有。亦有天子降心之象。(谓乾在离下)〇卦者曰天为泽以当日。占者曰王降心以逆公。即天者王也。为泽者降心也。以当日者。以逆公也。语其象则乾王兑悦。(诗云我心则降。降心者悦也。)离为诸侯。(王之有侯。犹天之有日。)文例字眼。两相照勘。无可疑也。〇案离为诸侯。于易无徵。唯左传鄢陵之筮。(成十六年)杜注云离为诸侯。然睽之上离。是本大壮之上震也。故虽已变离。亦为诸侯。他卦之离。未必然也。
晋侯辞秦师而下。左师逆王。入于王城。取大叔(带)杀之。戊午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宥助也。加以币帛。)
王子伯廖之语(宣六年〇不筮而占吉凶。)
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上六变〇易词曰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
 杜氏曰周易论变。故虽不筮。必以变言。〇易词之义见本卦。〇八卦方位。自震至离。只间一宫。(震巽离)曼满之间一岁而被杀。似合此象。然其在易词。若三岁不兴。三岁不得之类。皆间二宫。(本一宫不计)此爻之三岁不觌。亦谓自离至乾。须历三宫。(离坤兑)始觌乾君也。(丰本自泰来)〇丰自泰来。(二之四)躐升二级。(二之四)皆不当位。(二四阴)离自大壮来。(二之上)躐升四级。(二之上)皆不当位。(二六阴)曼满之骤欲为卿。有是象也。〇案世之读左传者。以观之否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2L 页
屯之比。归之筮法。而易词之主乎变。未之或知也。虽然伯廖之云丰之离。荀首之云师之临。游吉之云复之颐。蔡墨之云乾之姤。(并见下)皆未尝筮也。又何以曰离曰临曰颐曰姤也。惑之甚矣。
知庄子之语(宣十二年〇亦不筮而占吉凶。)
夏。晋师救郑。(楚伐郑)荀林父将中军。及河闻郑及楚平。桓子欲还。(即林父)彘子(即先縠)曰不可。闻敌强而退。非夫也。知庄子(林父之弟荀首也。)曰此师殆哉。周易有之。在师䷆之临䷒。(初六变)师出以律。否臧凶。(此易词)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
 杜氏曰今彘子逆命。不顺成。故应不臧之凶。〇易词之义见本卦。〇臧否者。善恶也。顺逆也。本是双文。然此云否臧。当读之如不臧。(诗所云不臧覆用。)兑以一阴。(下今兑)下乘二刚。其象不顺。(逆为否)所谓否臧也。(朱子本义。亦以为不臧。)
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否臧。
 杜氏曰坎为众。今变为兑。兑柔弱。坎为川。今变为泽。是川见壅也。如。从也。〇物以坎归。(说卦文)今坎既亡。(下今兑)是众散也。本以坎强。(阳卦也)今乃兑柔。(女卦也)是为弱也。坎则为通。(说卦文)今坎既壅。(下今兑)川壅为泽也。〇如己者。坤众从己也。本以坎律。先自律己。(内为我)众之臧否。以此律之。(律率通)律否臧也。〇案此以律否臧为句。然孔子象传。师出以律为一句。
且律竭也。盈而以碣(一作竭)。夭且不整。成(一作所)以凶也。不行之谓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此之谓矣。
 杜氏曰碣(一作竭)败也。(又云水夭塞不得流则渴涸。)坎变为兑。是法败也。泽不行之物。〇夭者折也阏也。兑之为卦。上为毁折。(说卦文)(一作下)为壅阏也。〇乾坤坎离。四正之卦也。震巽艮兑。四偏之卦也。(卦形斜)坎变为兑。是不整也。〇临者观之反也。观则顺命。(坤以巽)临乃反是。(不顺命)是不行也。〇帅者率也。率者律也。(三字互相通)故连帅。或为连率。法律或为法率。(算数诸书律为率。)
晋侯鄢陵之筮。(成十六年)
夏。晋侯及楚子。战于鄢陵。公筮之。(公晋侯)史曰吉。其卦遇复䷗。(卦不变)曰南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3H 页
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史之词)国蹙王伤。不败何待。公从之。
 杜氏曰阳气起子。南行推阴。故曰南国蹙也。(又云离为诸侯。又为目。)〇复以豫交(雷地交)䷏。刚自北往。(上位坎)以伐南国。(下位南)北拓其疆。(上今坤)南蹙其邦。(一阴亡)南国蹙也。爰取坎弓。(豫互坎)震以发之。(上本震)矢之既南。(四之一)中彼震元。(下今震)射其元王也。(震人主)下卦位离(离位)(一二三)离则为目。(说卦文)中厥目也。〇案杜注云阳气激南。飞矢之象。又何玄子订诂云楚正南国。今有震坤。而无巽离。(坤得南之半)为南国蹙。其说皆疏矣。
吕锜射共王中目。(锜梦射月中之)王召养由基。射锜中项。
穆姜东宫之筮(襄九年)
穆姜薨于东宫。(鲁成公之母)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第二画不变)随其出也。君必速出。
 杜氏曰穆姜淫侨如。(即叔孙宣伯)欲废成公。故徙居东宫。(太子宫〇事在成十六年)周礼太卜掌三易。然则杂用连山归藏二易。皆以七八为占。故言遇艮之八。史疑占易。遇八为不利。故更以周易占变爻。得随卦而论之。谓随非闭固之卦。〇易唯一爻有变。故周公之撰爻词。只据一爻之变。而观象立占也。苟于一筮之间。而诸爻乱动。则其卦德物象。混淆紊杂。虽以姬孔之智。亦无以化而裁之矣。故春秋官占。若所谓观之否屯之比大有之乾归妹之睽。(并见上)皆不过一爻之变。何尝有诸爻乱动。如今所云哉。乃焦赣易林。狡狯放诞。一卦之变。遂至于六十四卦。而六十四卦。演之为四千九十六卦。则奕奕三圣之书。遂沦于方技矣。其说之作。约有三故。其一乾坤之用九用六。诚有六爻之尽变也。其二穆姜之筮。有所谓艮之随也。其三国语晋文之筮。有所谓屯之豫也。(文见下)然乾坤则六位既纯。故用九用六。详见蓍卦解(一作辞) 他卦不能然矣。若云周公特于乾坤示例。使后人而推类焉。即乾坤之内。或二三爻同动。或四五爻同动者。周公又何不揭例以示后哉。(诸爻乱动。则虽乾坤亦不能。)蓍卦之法。七八则不变也。艮若之随则九者为二。(三与上)六者为三。(初四五)而八者唯一也。(第二画)六位之中。得八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3L 页
者唯一。而通谓之艮之八可乎。屯若之豫则九者为二。(初与五)六者为一。(第四画)而八者为三也。六位之中。得八者唯三。而谓之皆八可乎。则所谓艮之随屯之豫。明是夏商之旧法。周易无此影也。
姜曰亡。画(一作读)作无 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
 杜氏曰不诬四德。乃遇随无咎。无四德者。为淫而相随。非吉事。(又云筮以变者占。义异则论彖。故姜氏亦以彖为占。)〇史以夏商之法占之。曰随其出也。穆姜以周易之义占之。故特曰是于周易云云也。(是于二字当详味)且周易之法。卦爻虽变。其象其德。仍以本卦为主。(乾之姤曰潜龙龙。是乾之物。)今史与穆姜。皆论随卦之义。而艮卦之德。遂无概见。此其法。与周易占变之例。截然不同可知也。〇又按元亨利贞之义。即孔子文言之文也。不应穆姜预用夫子之文。故曰文言者。古之字书。若尔雅诂训之专释诗经者也。(坤之文言曰三字。正是王弼所加。)〇易筮之主乎变。杜氏既知之矣。其不变者之占以彖。又何不察也。遇一爻变。义异则论彖者。又何其糊涂也。
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不得出矣。
 穆姜之言。深合易理。不可以其淫姣而少之也。南蒯之筮。以吉为凶。(文见下)亦此义也。
崔杼取姜之筮(襄二十五年)
齐棠公死。(齐大夫)崔武子吊焉。(即崔杼)见棠姜美之。筮之遇困䷮之大过䷛。(六三变)史皆曰吉。示陈文子。(陈无须)文子曰夫从风。(句)风陨妻。(句)不可娶也。
 杜氏曰坎为中男。故曰夫。变而为巽。故曰从风。(又曰风能陨物。故妻不可娶。)〇坎既为夫。(下本坎)其妻离也。(下互离)三之既变。坎夫离妻。一时俱陨。(离亦亡)夫从风而风陨妻也。杜氏以风陨为句。何以解矣。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4H 页
且其繇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此易词)困于石。往不济也。据于蒺藜。所恃伤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无所归也。(坎为归)
 杜氏曰水之险者为石。〇易词之义见本卦。〇卦自否来。刚自上往。(上之二)不出坎川。(入坎中)往不济也。巽草坎险。(即蒺藜)离以信之。(二四互)所恃伤也。(芒刺人)坎宫今灭。(三爻动)无所归也。
崔子曰嫠也何害。先夫当之矣。遂取之。(后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杜氏曰寡妇曰嫠。言棠公已当此凶。
游吉如楚之语(襄二十八年〇亦不筮而占吉凶。)
郑伯使游吉如楚。楚人还之。(欲郑君之亲来朝。)吉归曰楚子将死矣。不脩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复䷗之颐䷚。(上六变)曰迷复凶。其楚子之谓乎。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归。以快楚心。
 杜氏曰谓楚子欲得郑朝。以复其愿。〇迷复之义见本卦。〇本者复一阳之天根也。颐自临来。(二之上)欲临诸侯。(震为侯)径弃其本。能无迷乎。〇六位已穷。归无所也。艮死已迫。(万物终于艮)不可久也。〇颐者小过之交易也。(雷山交)昔以坎归。(小过本大坎)今坎既亡。(今大离)复归无所也。
叔孙豹之筮(昭五年)
初。穆子之生也。(叔孙豹)庄叔(豹父得臣)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谦䷎。(初九变)以示卜楚丘曰是将行(将出奔)而归为子祀。(奉父祭)以谗人入。其名曰牛。卒以馁死。(此筮者之词)
 谦以剥交。(地山交)刚出至外。(谦之交)复以坎归。(上之三)行而归也。互(一作至)坎归 又自复来。(一之三)本以长子。(复下震)今奉艮神。(艮为鬼)归主其祀也。成言乎艮。(说卦文)言以坎险。(谦互坎)其象谗也。艮自外来。(剥上艮)以谗人入也。(艮小人)离以孕之。(本下离)生彼坤牛。(上本坤)其名曰牛也。临之兑食。(本下兑)移则失之。(明夷下不兑)其象馁也。物终乎艮。(说卦文)卒以馁死也。〇祀死叶韵。
明夷日也。日之数十。(甲至癸)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自王已下。其二为公。其三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4L 页
为卿。日上其中。(日中盛明。以当王。)食日为二。(公位也)旦日为三。(卿位也)明夷之谦。明而未融。(融朗也)其当旦乎。故曰为子祀。
 杜氏曰日中当王。食时当公。平旦为卿。(又云鸡鸣为士。夜半为皂。人定为舆。黄昏为隶。日入为僚。晡时为仆。日昳为台。〇隅中日出。关不在第。)离在坤下。日在地中之象。庄叔卿也。卜豹为卿。故知为子祀。〇明夷之时。日在地底。(夜之象)谦自复来。(一之三)阳起地底。(复一阳)升与山齐。(谦下艮)朝日之象也。卿本世爵。(长子袭为卿)朝日象卿。故知主卿祀也。
日之谦当鸟。故曰明夷于飞。明而未融。故曰垂其翼。象日之动。故曰君子于行。当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食。
 杜氏曰离为鸟。旦位在三。又非食时。〇阳在离位。(刚在下)日当鸟也。(离为鸟)阳未出山。(与艮齐)明未融也。离位震动。(复下震一之三)日之动也。卦位至三。(一二三)三日之象也。〇案三日不食。当以说卦方位推之。详见本卦。(兑食之后乾坎艮)
离火也。艮山也。离为火。火焚山。山败。(句)于人为言。(艮为言)败言为谗。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谗也。
 杜氏曰离变为艮。故曰有攸往。(案谦自剥来。故有攸往。)
纯离为牛。世乱谗胜。胜将适离。故曰其名曰牛。谦不足飞不翔。(句)垂不峻翼不广。故曰其为子后乎。
 杜氏曰竖牛非牝牛。故不吉。谦道中退。故飞不远翔。〇纯离者坤也。易例离以当坤。(易括例)坤则纯阴。纯离者坤也。〇坤国之内。小人得志。(艮在内)是世乱也。〇适者谪也咎也。以水灭火。(下离亡)咎在离也。〇谦者常若不足。其志欿然。卦有坎欿。(二四互)是不足也。〇上动下止。(三五震)飞不翔也。(不高飞)小过之时。翼峻而广。(中二刚)今翅偏侧。(仄于下)垂不峻也。左翼既折。(小过上震亡)翼不广也。
吾子亚卿也。抑少不终。
 杜氏曰旦日正卿之位。庄叔父子。世为亚卿。位不足以终尽卦体。〇艮在下卦。半道而终。(艮为终)少不终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5H 页
穆子去。(辟侨如之难)及庚宗。(即鲁地)遇妇人宿焉。适齐梦天压己。顾而见人。黑而上偻。深目而豭喙。号之曰牛助。乃胜之。
 黑而上偻者。坤在上也。(坤为黑为屈)深目者。离在下也。豭喙者。临之兑口。(二之三)移为坎豕也。(二四互)奉雉从母者。(见下文)离从坤也。(离为雉)竖牛之事。皆合卦象。记曰动乎四体。见乎著(一作蓍)龟。洵其然矣。
召归既立。庚宗妇人献雉曰余子长矣。能奉雉从我矣。召而见之。则所梦也。号曰牛。使为竖有宠。(后以谗杀长子孟丙。又谗而逐仲子壬。)叔孙疾饥渴。竖牛寘馈而弗进。叔孙不食卒。
 前所云以谗人入。即此竖牛也。〇案竖牛。叔孙豹之庶子也。以子为竖。讳庚宗之宿也。其不终乱乎。
卫灵公之筮(昭七年)
卫襄公嬖人婤姶生孟絷。孔成子梦。康叔谓已立元。(梦时元未生)婤姶生子。(又生子)名之曰元。(即灵公)孟絷之足不良弱行。(跛一足)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元尚享卫国。主其社稷。(此令蓍之辞所以问神)遇屯䷂。(卦不变)又曰余尚主(一作立)絷。尚克嘉之。(又令蓍)遇屯之比䷇。(初九变)以示史朝。史朝曰元亨。(易曰屯元亨)又何疑焉。(名元者当亨)成子曰非长之谓乎。(元者善之长)
 杜氏曰言屯之元亨。谓年长。(元长也)非谓名元。
对曰康叔名之。可谓长矣。孟非人也。(足跛非全人)不可谓长。且其繇曰利建侯。嗣吉。何建。建非嗣也。二卦皆云。子其建之。
 杜氏曰嗣子有常位。故无所卜。又无所建。今位不定。卜得吉。当建之。〇屯一卦也。屯之比。又一卦也。屯之彖曰利建侯。屯初九亦曰利建侯。(屯之比)彖与爻不相通功。故直云二卦皆云也。
康叔命之。二卦告之。弗从何为。弱足者居。(利居贞)侯主社稷。临祭祀。从会朝。又焉得居。(人君不宜居)各以所利。不亦可乎。孔成子立灵公。(元。)
 杜氏曰跛则偏弱居其家。不能行。孟跛利居。元吉利建。(各以所利)〇屯之初九曰磐桓。利居贞。磐桓者弱足也。(史记云躄者槃散行汲。)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5L 页
南蒯之筮(昭十二年)
季平子不礼于南蒯。南蒯以费叛。枚筮之。遇坤䷁之比䷇。(六五变)曰黄裳。元吉。(此易词)以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
 杜氏曰坎险故疆。坤顺故温。(又云水和而土安)〇和者顺也。坤之德也。贞者正也。坎之德也。坎位中刚。其德忠也。离位虚中。(一二三)其德信也。〇乾则为寒。(说卦文)坤宜温也。
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言非黄)下不共。不得共(一作其)饰。(不为裳)事不善。不得其极。(不为元)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恭)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不能当此卦。)
 杜氏曰三德。谓正直刚克柔克。〇案三德者。亨利贞也。元始而后三德乃成。供养三德者。非即善长乎。洪范三德。何与于是。
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参美尽备则吉可如筮。)犹有阙也。筮虽吉。未也。
蔡墨对龙之言(昭二十九年)
秋。龙见于绛郊。(晋)魏献子问于蔡墨。墨对曰周易有之。在乾之姤䷫(初九变)曰潜龙勿用。其同人䷌(九二变)曰见龙在田。其大有䷍(九五变)曰飞龙在天。其夬䷬(上九变)曰亢龙有悔。其坤䷁(乾六爻皆变)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坤上六之变)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左传虽晚出。然刘子骏、贾景伯之伦。早已笺释相承。则蔡墨之对。先儒皆得而见之矣。六爻之系以卦名。(如云乾之姤)若是其明。而九师争门。竟失宗旨。遂使三圣相传之义。千载晻昧。不亦异哉。
阳虎救郑之筮
晋赵鞅卜救郑。(时宋人伐郑)阳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六五变)曰。宋方吉。不可与也。(谓不可与战)微子启。帝乙之元子。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6H 页
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乃止。
 杜氏曰帝乙纣父。宋郑为婚姻之国。故以宋为吉。〇帝乙归妹之义见本卦。〇帝乙之祉。由其归妹。则宋国之吉。由其与郑为甥舅也。故吉在宋。而不在郑也。郑既不吉。救郑者亦不得吉。
重耳反国之筮(晋语〇僖二十四年)
晋怀公自秦逃归。秦伯召公子于楚。(召重耳)飨卒。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此令蓍之辞)得贞屯䷂悔豫䷏皆八也。(少阴数)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闭而不通。爻无为也。
 韦昭曰内曰贞外曰悔。(震在屯为贞。在豫为悔。)震两阴。在贞在悔皆不动。故曰皆八。(八则爻不动)筮人以连山归藏。占此两卦。皆言不吉。〇程舜臣曰(沙随人)初与五。用九变。(屯之初与五)四用六变。(屯之四)其不变者二三上。(凡三画不变)在两卦皆为八。故云皆八。〇案杜氏以艮之随。为连山归藏之旧法。韦氏于此。其说亦同。此先儒之定论也。后来诸家。欲以此法。混于周易。不亦惑欤。沙随之说。尤所未晓。六位之中。九六者三。(初四五)得八者三。(二三上)而专以八名可乎。且其为法。得八则必变矣。屯之得八。既已为豫。则豫之得八。亦将为卦。(又之他)既云皆八。何不再变。如不再变。既已得豫。其六其八。宜不再论。又何谓之皆八乎。左右思索。其为夏商之法。的然无疑。而人犹糅之。不亦惑欤。〇易例震则为闭。(艮为开)坎则为通。(说卦文)屯变为豫则震而不坎。(豫上震)闭而不通也。说卦者三易之所同用也。
司空季子曰吉。是在易。皆利建侯。不有晋国。安能建侯。得国之务也。
 屯豫二彖。皆云利建侯。〇案此明是夏商之旧法。周易无此用也。公子重耳筮之以旧法。司空季子解之以周易。故曰是在易云云也。(文例正与穆姜之筮同)若重耳当时筮之以周易。即是在易。为剩语也。
震车也。坎水也。坤土也。屯厚也。豫乐也。车班外内。(屯豫皆震车)顺以训之。(坤)泉原以资之。(艮山为泉源)土厚而乐其实。(艮为果为实)不有晋国。何以当之。
 诸爻乱动。则物象杂糅。其升降往来之迹。存亡得失之形。不可执定。此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6L 页
夏商之易。所以不如周易也。今季子所言。第取其两卦俱有之物。(坤艮震坎等。)赞美卦德而已。八卦相荡。出入变化之妙。安得如周易哉。
震雷也车也。坎劳也水也象(一作众)也。主雷与车。(内为主)尚水与众。(外为上)车有震武也。众而顺文也。文武具厚之至也。故曰屯。
 卦德物象。与今说卦无异。说卦者。三易之所同用也。
其繇曰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主震雷长也。故曰元众而顺嘉也。故曰亨。内有震雷。故利贞。车上水下必伯。
 屯之时。震下坎上。变而为豫。则震车在上。坎水在下。(三五互)车上水下也。主雷尚水者。屯之象也。(主在内)车上水下者。豫之象也。〇案夏商占变之法。于此可见一斑。然比之周易。泊然无味也。
小事不济壅也。故曰勿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
 卜史之臣。参用三易。筮之以夏商。占之以周易者。姑借其名义。以博其旨趣而已。故贞卦悔卦。皆不过取其彖词。约略借说也。假如屯卦真变为豫。而此筮此法。本出周易。则屯之初九。屯之六四。屯之九五之词。占之者皆当论列。何季子之不言也。其非周易之法审矣。屯之九五曰小贞吉。大贞凶。今季子所言。反以为小事不济。大事必利。安在其屯九五之变也。〇一夫者匹夫也。今重耳反国。大事也。不以是文为拘。
众顺而有武威。故曰利建侯。坤母也。震长男也。母老子彊。故曰豫。其繇曰利建侯行师。居乐出威之谓也。
 二卦只论彖词。其非周易之法可知也。
董因迎公之筮(晋语)
十二月。秦伯纳公子。(纳重耳)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臣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及之矣。何不济之有。公子济河。丁未入于绛。即位。
 韦昭曰阴爻不动。其数皆八。小喻子圉。大喻文公。〇程迥曰初二三。以九变八。而四五上不变为八。故曰泰之八也。〇案天地配亨者。必是夏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7H 页
商之旧文。(周易无此词)小往大来。周易因之也。小往者怀公出奔之象也。大来者文公入国之象也。〇又按沙随以四五六不变为八。此则可矣。以初二三老阳为八。其可乎。八之云八。非悬空指名。再得天为六。(参天故)一得地为二。(两地故)二与六为八。今沙随欲以威力压九为八。不亦武乎。况泰之三阳。又何必九。(未必非七也)泰之八者。夏商之旧法。周易无此影也。
成公归晋之筮 周语〇赵穿杀灵公。逆文公庶子黑臂(一作臀)于周而立之。是为成公。
晋成公之归也。晋筮之。遇乾䷀之否䷋曰。配而不终。君三出焉。且其卦曰必三取君于周。
 韦昭曰三爻有三变。故君三出于周。〇案乾之否。亦夏商之旧法也。否以泰交。(地天交)泰之时。天地交配。否乃不交配而不终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卷七)
 大象传
  
[大象传]
 大象传者。孔子于筮家彖象之外。别自玩象。以资君子之用者也。(大传云君子居则观其象。动则玩其占。易有二用。)此为十翼之一。而不干卦爻之辞。本宜别行。自为一经。(胡庭芳云大象皆夫子所自取。文王周公所未尝有。故与卦爻之词。绝不相关。)昔田何授易。以二经十翼为十二篇。至东莱费直。始合十翼。附之经文。(今乾卦是也)其后郑玄又分彖象诸传。附之经下。(坤已下六十三卦)而大象传小象传。牵连为一。(不以大象别出之。)后之儒者。遂以文言为十翼之一。而大象传不能别自为经矣。(文言诸章。本系辞传中杂出者。不宜别自有名。见乾卦。)今之读易者。排比六爻。认作一卦之全旨。已属谬戾。而又以大象传为一卦之标题。与彖词爻词。混成一体。则其蔽滋厚矣。玆别疏理。以还其旧。庶夫子用易之旨。因亦章显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之本复也。复临泰大壮夬。每得一震。以进一步。(义见乾之彖)震其究为健。(说卦文)则是天行之所以健。由其有六震也。震之为卦。外柔内刚。(初一画为内)是自强也。(自者内主之)积之至六。乃成纯德。是不息也。文王之纯亦不已。用是道也。(震德既极。自兑为乾。故说卦序卦。每云乾健。)〇天一日一周。固亦行健之象。然易之为道。专主十二辟推移之法。不可但以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相与相戾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7L 页
之象。解此大象之旨也。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之本姤也。姤遁否观剥。每得一巽。以进一级。(义如乾)乃巽之为德。我每居下。物每居上。(巽以一阴为卦主)伏于阳而上载之。(杂卦传云巽伏也)其德为顺。(巽顺也让也)则地势之所以顺。由其为六巽也。积之至六。其顺弥厚。此厚德也。自初至六。终不敢乘阳跨阳。此其德宜于载物也。故曰坤为大舆。(说卦文)〇易例凡阴在上为乘。阳在上为载。〇大地全体。固亦载物。然其奥义。在乎巽顺也。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郑玄本纶作论。形误也。)
 经者织之纵丝也。纶者丝有伦理也。(释名云)故作为大经大法。条理粲然。可以维持万民者。亦谓之经纶也。〇卦自观来。(上之一)巽之丝绳。(上本巽)可织坤布。(下本坤)移之为屯。(上之一)则坎机施丝。(坎为几)法律森正。(坎为律)以正坤民。(下本坤)经纶之象也。君子当草昧之时。(太古时)创智开物。(坎为智)以作震主。(下今震)以济屯难。(卦名屯)岂非经纶之象。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果行者。决然敢行也。(礼内则云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卦自临来。(一之上)兑之壅滞。(左传云川壅为泽)决而行之。(一之上)止于极处。(止于上)而坎道流通。(坎为通)震行必达。(临大震)此果行也。坎德内固。(坎直心为德)艮以亭毓。(畜止也)是育德也。(又坤为致养)蒙者向学之卦也。故其象如此。〇果行者不得不行也。艮山之下。坎泉既出。其势不得不行주-D001。(如泉之必达)
{䷄}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坎宫之内。乾以为宾。(上九云客三人来。)坎酒兑食。(二四兑)离礼以嘉会。(三五离)饮食之卦也。兑则为悦。(说卦文)离则为喜。(反于坎)是宴乐也。坎险已过。(坎在外)乾富内实。故其象如此。
{䷅}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주-D001事谋始。
 天者一气也。气升水降。不相交济。(如未济)是违行也。坎之劳干。(见说卦)乾以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8H 页
行之。是作事也。乾行之前。先有坎智。(内卦先于外)是谋始也。讼者对敌之卦也。故贵在谋始。〇学稼云需则先行而后谋。(坎在外)已无及矣。〇陈氏捷解云天上浮水下流。是违行也。(九家易以天左旋水东流。为违行。其义非也。)
{䷆}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坎之宫室。坤民归焉。(坎为万物之所归。)是容民也。又坎为众。(白虎通国语)坤以养之。(说卦文)是畜众也。(畜养也)古者寓兵于农。坤田之内。(外卦坤)坎为室屋。(即比闾之制)此师卦所以容民畜众也。〇洞穴之内。源泉洋溢。地中有水。亦实理也。(地与水相容相养)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卦自复剥来。(法见表)震长子。天王也。(长子在内承天位。)艮少男。诸侯也。(小子分封在外为诸侯)艮刚之降。(上之五)遂正君位。(五为君)以主坤国。(下有坤)建万国也。震刚之升。(一之五)巡于方岳。(出外至艮山)两君相会。(复剥两刚合于五。)亲诸侯也。密比无间者。莫如地水。故其象如此。〇中孚九二亦艮男。有分封之象。〇周礼形方氏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郑注云比犹亲也。易比象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懿者专壹而纯美也。(字从壹。)卦自姤夬来。(法见表)本有乾德。(皆有乾)移之小畜。离文焕然。(通卦为大离)是文德也。卦凡三变。终不失乾。(下今乾)其德纯壹。(乾为纯)美之至也。(易例阳为美)故曰懿文德。
{䷀}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卦自夬来。(上之三)兑之一阴。据乎乾天之上。(泽天夬)以乘五阳。上下之无辨极矣。于是直屈其全卦。(兑之全)降之乾天之下。(泽天为天泽)则离礼灿然。(二四离)巽让乃兴。(三五巽)而上下之间。(三为上下界)离以别之。(离别也)辨上下也。夬之时。五阳相连。能(一作乾)君太多。(正体与互体)民亦不服。(兑一阴为民)移之为履。则乾君巍然。(只一乾在上)阴乃下伏。(上之三)离志大明。(今大离)仰顺王命。(互巽命)定民志也。
{䷊}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九家易财作裁。义同。)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8L 页
道者途也。互震为天地之道也。(震大途)宜者义也。互兑为天地之宜也。(兑为义)下乾则伏离。(奇偶奇)以离刃而割乾衣。谓之裁成也。(财裁通)上坤则伏坎。(偶奇偶)以坎轮而佐坤舆。则谓之辅相也。(辅车旁夹助木也)震为左。(东)兑为右。(西)而乾君降于坤民。(乾在下)斯之谓左右民也。虞书云予欲左右有民。周书云相我受民。此又先王之大义。后世君道太亢。不降己以辅民。则治道日卑矣。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乾则为德。(虞氏易)艮以节之。(二四互)此俭德也。坤则为乱。(九家易〇群小得志。为内难。)巽以遁之。(三五互)此辟难也。(巽为隐为遁)又否者泰之反也。泰之时。震为敷蕃之荣。(三五互)兑为食禄之象。(二四互)今时运大否。其可以恋荣怀禄哉。(否则无震兑)宜益远遁也。(否者遁之益外者。)
{䷌}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族者乾父之党也。卦自夬来。(上之二)刚自内往。(二之上)离其乾族。(下本乾)既到于彼。又与族聚。(上今乾)此类族也。(以类聚)夬之时。五阳相连。漫然无别。(物不分)移之同人。则离以别之。(下今离)万物相见。(离之德)是辨物也。(即所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〇孔子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苏轼云水之于地为比。火之于天为同。)表记曰水土亲而不尊。火天尊而不亲。朱子曰天在上而火炎上。其牲(一作性)同。 八卦之象。天火为一类。(雷风生于是)地水为一类。(山泽成于是)君子观天与火相与之象。则知族不可不聚。而物不可不分也。
{䷍}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卦自夬来。(上之五)阴之在上。(兑一阴)抑之使降。(上之五)此遏恶也。阳之在下。扬之使升。(五之上)此扬善也。(扬举也)又自姤来。(一之五)乾天巽命。(天风姤)本可顺也。(巽为顺)移之大有。则天命在上。(一之五)乾君在下。(下今乾)顺天命也。离明赫然。(上今离)是休命也。〇大传释大有上九之义曰履信思乎顺。(此顺命)又以尚贤。(此扬善)正与此传同义也。
{䷎}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郑荀董蜀诸本裒作捊。)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9H 页
裒者减也削也。卦自剥来。(上之三)剥之时。五阴在下。所多者阴。所寡者阳也。移之为谦。则减其一阴。(三之上)予此一阳。(上之三)裒多而益寡也。称者衡秤也。剥之时。五阴偏聚。其象不均。移之为谦。则五阴之中。横此一桁。(三今刚)衡之以坎律。(二四坎)称物之象也。于是平分其阴。(衡称之)上得其二。(上一阴不计)不得其二。称物而平施也。(施予也)〇裒或作掊。掊者剋也削也。〇学圃云剥移为谦。则山颓于平地也。(山地剥)山巍地陷。而颓以益之。两得其平。此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之象也。故不取自复来之象。
{䷏}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奋。有力也。(雉有力。羊有力。皆曰奋。)又振动也。卦自复来。(一之四)善鸣之震。潜于地底。声不高扬。移之为豫。则雷出地上。(下今坤)奋迅挥霍。是奋豫也。艮以节之。(二四互)节族成矣。坎以律之。(三五互)律吕调矣。是作乐也。阳刚既升。(一之四)坎德乃尊。(上互坎)是崇德也。夬(一作坎)酒坤牲。陈于震帝。(帝出震)殷荐之上帝也。(震在上)卦又自剥来。(上之四)艮之宗庙。(剥上艮)祖考之攸在也。(虞翻云艮为宗庙)移之为豫。则宗庙之神。合于上帝。(上之四)配祖考也。(复剥两刚合于一)〇崔憬以雷出地为句。奋豫又句。(如所云阳豫)
{䷐}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向。对也面也。向晦者。谓向闇昧之方也。宴。居息也。(尔雅云)卦自否来。(上之一)刚自外入。至于其内。(入于坎宫内)艮止巽入。(两互卦)其居最深。(自最外而至最内)入宴息也。(安于室中谓之宴)而此君子自居于震。(下今震)以兑为对。(兑在上)兑则为昧。(尧典以西为昧谷)向晦入而宴息也。(向昧方而居)玉藻曰寝恒东首。(首在东)东首而卧。岂非西向。(面向西)向晦宴息者。指是礼也。〇翟玄曰王者向明视事。(说卦云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向晦。宴息时也。〇学稼云随者。随时之卦也。(见彖传)大离之日。(初四夹)入于(三五巽)西山之下。(二四互艮山)此宴息之时也。
{䷑}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卦自泰来。(一之上)坤民乾德。(虞氏易)泰之所有也。移之为蛊。则风动于下。(今下巽)而民用振作矣。(作新民)山厚于上。而德以亭育矣。(育毓通〇即止蓄之义)此先王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29L 页
所以治天下也。(彖传云天下治)〇王畿云风言振。山言育。(蒙之云育德。亦以上艮。)〇或曰振。救也。泰之时。乾君富实。坤民贫乏。故损此益彼。以振民也。
{䷒}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大震之主。(兼画震)前临坤民。君师之卦也。说言乎兑。(说卦文)以敷坤文。(上互坤)所以教也。授之坤田。以作震稼。(下互震)所以保也。(保养也)兑则降心。(见左传)可以思也。震则函受。(震为器)可以容也。前无限阻。(上四阴)坤曰无疆。(坤之彖)无穷而无疆也。
{䷓}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卦由否进。(八月卦)上本乾王也。大艮之山。(兼画艮)巽眼俯临。以察坤民。(坤在下)省方而观民也。(古巡守必至方岳)巽为命令。(兑口之向下)是设教也。(彖传曰神道设教)〇风之行地。不止一处。此巡行省视之象也。舜陟方乃死。陟方者。登于方岳也。周书云诸侯朝于方岳。
{䷔}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敕一作敕)
 
卦自否来。(五之一)刚自上降。以成震击。(下今震)其象罚也。离以明之。(上今离)是明罚也。敕者约束也。坎之法律。(三五互)艮以诫之。(二四互)是敕法也。(艮言以束之)〇蔡邕石经本来(一作作)电雷。(李鼎祚本同)然泰云天地则当(一作雷)电。未必是误文。
{䷕}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卦自泰来。(二之上)乾君在内。以正坤民。(地天泰)其象政也。坤为众庶。(坤众阴)是庶政也。移之为贲。离文焕然。(上下离)明庶政也。离狱坎律。(二四坎)刑法既具。而艮死震生。(三五震)生死未判。(两存之)无敢折狱也。若是者何也。泰则有兑。(二四互)今兑既灭。无以决折也。(兑为决为折)〇文王罔敢知于庶狱。即此义。〇离为墉。(易词云)为防闲。(易例也)四围而中空。其象为狱。九家以坎为狱。奈易词不合何哉。
{䷖}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剥之本姤也。(自姤进)姤之时。上厚而下薄。(下一阴)自遁以往。每刻上以厚下。(坤为厚)为否为观。以至于剥。则上止一阳。而下积极厚矣。艮为城邑。(外有防)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30H 页
又为庐蔽。(艮上刚)坤以安之。(左传毕万之占词)可以居止。(艮为止)此厚下而安宅也。(古者分田地以为宅里。此坤田所以安宅。)〇尔雅丘再成曰敦。(如器之有敦)坤土本厚。而山又附之。厚之至也。
{䷗}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一阳初生。其日冬至也。卦与剥反。(剥之倒)剥之时。上横一桁。(上一刚)艮门高辟。(下虚通)反之为复。则下横一枨。遂无门形。(上无横而下不通)是闭关也。(月令。冬至夏至皆闭关。)震为行人。(无妄六三文)是商旅也。坤邑之内。行入深居。(震在内)商旅不行也。又震人主也。巡游在外。是谓省方。(观卦刚在外)今震在内。不出坤邑。(刚在内)后不省方也。
{䷘}天下雷行。(句)物与无妄。(句)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内卦为我。外卦为物。(内为主)卦自遁来。(一之三)阴之浸长。刚乃外遁。妄之至也。忽反为震。(三之一)我既得生。(为反生)物亦免消。(外卦亦免消)物与无妄也。四时之气。终于东北。(万物终于艮)始于东方。(出于震)自艮而震。物之终始也。遁之时。艮以终物。(本下艮)移之无妄。震以反生。(下今震)阳春之时也。王者于是。发政施仁。使万物蕃茂。以答春气。(对答也)茂对时育万物。此之谓也。震为蕃鲜。(说卦文)所以茂也。艮为亭毓。(见蒙卦)所以育也。遁与无妄。盖于乾天之下。万物终始。(艮而震)故王者有取焉。〇九家易。皆以物与属下句。(今从之)后儒多以雷行物与为句。(张清子、胡旦、王畿、焦竑、钱一本皆然。)
{䷙}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刘瓛本作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卦自大壮来。(四之上)大壮之时。兑言震行也。(三五兑)又自中孚来。(三之五)中孚之时。亦兑言震行也。(二四震)移之大畜。震兑犹存。(今两互)是皆前言而往行也。(旧卦之言行)大离之文。(三六夹)书于震竹。(三五震)是多识也。(记为文曰识)乾德在中。艮以畜之。(止蓄也)畜其德也。(大壮之时。英华太发。故今畜止之。)
{䷚}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卦自临来。(二之上)临之时。兑口向外。言语不慎。(无艮止)饮食无节。(无艮限)移之为颐。则两刚扃合。艮止有限。斯之谓慎言而节食也。(朱子口铭曰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灭没也。中孚之交。巽木垫没。(木在下)泽灭木也。卦自大壮来。(五之一)大壮之时。坤朋已消。(自坤而复而临泰大壮。)只馀两个。(只二阴)震足对立。(恒亦震为立)移之大过。又丧其一。(五之一)独立而无朋也。兑则为悦。此不惧也。(上今兑)又自遁来。(二之上)遁之时。固已巽避。(遁大巽)移之大过。仍不改巽。(下今巽)为入为隐。(又为潜为伏)遁世者也。风以散之。(说卦文)无所壅郁。此无闷也。(乾初九亦同)〇案闷者心郁也。(与懑同)大过之卦。上下无壅。所以无闷。(与悯字不同)
{䷜}水荐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坎之直心。(孔子曰敬以直内)震以行之。(二四互)是德行也。(德字从直心)两卦皆直。常而不变也。坎之劳事。(见说卦)艮以诫之。(成言乎艮又诫也)是教事也。(劳以事)两卦皆劳习而求娴也。(习重也闲也)〇京房本荐作臻。(于宝本作荐)声转也。〇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亦常德行。习教事之义。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30L 页
{䷝}明两作(句)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两离之间。接之以巽绳。(二四互)此继明也。两离之间。隔之以坎夜。(虞氏易)两日相继也。卦自大壮来。(二之上)震兑本有也。(大壮三五兑)移之为离。坎离又备。(二五夹大坎)照四方也。(或曰卦自遁来。今乾变为离。太阳中天。照四方也。)
{䷞}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卦自否来。(三之上)虞仲翔云坤为虚。谓否之坤。虚其三。以受上刚之来曰虚受人。(乾为人)其义甚正。〇天地定位。山高泽卑。而今艮在下。此亦谦卑之象。(谦下艮)故其德为虚受。(我邦之白头山、汉拿山。其顶皆有大泽。盖有嵌空之虚受也。圣人之观象立文。皆合实理。)
{䷟}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卦自泰来。(一之四)泰之时。震足之立。(三五互)本在乾方。(泰下乾)乾者宾位也。(宾坐于西北)移之为恒。下乃成巽。(四之一)巽者主位也。(主人坐东南)然而震足之立。(上今震)一直履乾。(二四乾)立不易方也。
{䷠}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上乾君子也。(震之积为乾)下艮小人也。(内柔而外刚)二阳既消。巽德隐遁。(二四互)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31H 页
小人也。而此君子虽在坎位。(四五六)刑律未著。(无坎刑)是不恶也。西北之气。尊而严凝。(乾之气)不恶而严也。〇礼记云天地严凝之气。盛于西北。天地温厚之气。盛于东南。(乡饮义)
{䷡}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不履。
 卦由复进。(二月卦)自复以来。震足之行。遵此大途。(复临泰)以竟离位。(一二三)离者礼也。(嘉会以合礼)进而为大壮。遂以震足。(上今震)履玆离位。(一二三)非礼不履也。〇孔子曰非礼勿视。(离为目)非礼勿听。(坎为耳)非礼勿言。(兑为口)非礼勿动。(震为足)亦以四正之卦而立训者也。(礼记左史记动。右史记言。亦以东震而西兑也。)
{䷢}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卦自观来。(五之四)巽之命令。(彼上巽)告谕坤民。(下本坤)将以风天下而教之也。既而曰不如自修之易化也。(身教胜言教)移之为晋。则坎德(三五互)离明。(上今离)其身自修。(离为治)自昭明德也。他卦以内为我。观卦以上为主。(见本卦)上之变离。即为自昭也。君子之道。修己以治人。
{䷣}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卦自临来。(二之三)大震之主。(兼画三)前临坤民。是莅众也。(莅临也)晦者昧也。(随大象)本以兑昧。(临下兑)今为离明。(二之三)用晦而明也。临民之法。矜其小明。则反为昏暗也。(唐宣宗)〇吕氏曰不有虞渊之入。焉有旸谷之明。此养明之道也。
{䷤}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卦自中孚来。(三之二)下兑言也。(兑为口)上巽行也。(股以行。故观亦云风行。)移之家人。则兑变为离。(下今离)离以辨物。(见同人)言有物也。(义详下)巽仍为巽。无所变动。(上不移)行有恒也。(恒常也)〇周礼物土者。辨土性也。物马者。辨马色也。〇礼记云(缁衣篇)(一作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格亦正)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
{䷥}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离火兑泽。二阴同体。(即二女同居)炎上润下。所性异趋。(丘氏云)同而异也。睽者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31L 页
乖异也。〇或曰大壮者大兑也。中孚者大离也。(皆兼画)移之为睽。兑离又成。此同也。卦形大变。同而异也。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卦自观来。(上之三)巽之命令。出自坤国。(风地观)以宣风教。既而曰内德空虚。(下无阳)不可为也。反求诸己。(上之三艮为求)坎德离修。(上下互)反身修德也。(晋蹇皆自观来。彼以上为主。此以内为我。唯变所适也。)
{䷧}雷雨作(句)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卦有两坎。(正与互)初犯为过。(坎为眚)再犯为罪也。(为故犯)以正体则坎之有过。(初犯者)震以生之。(震为仁)是赦过也。(全释之)以互体则坎之有罪。(再犯者)离以宽之。(乾卦离为宽)是宥罪也。(宽宥之)曷然哉。卦自小过来。(三之二)小过之时。罪过牢结。(互巽以结之)移之为解。其结始解也。(详卦义)
{䷨}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卦自泰来。(三之上)乾性太刚。刚则易忿。(刚愎也)移之为兑悦者。(乾变兑)泽水之澄定也。惩澄(一作徵)定之意 坤性太柔。柔则多欲。(坤为吝啬〇孔子曰枨也欲。焉得刚。〇礼记云用人之仁。去其贪。)移之为艮节者。(坤变艮)山土之窒遏也。(塞其窦)此之谓惩忿窒欲。〇古文惩作徵。(陆德明云徵止也)郑玄云清也。(刘瓛同)此是正义。蜀才本又作橙(一作撜)。此澄之讹也。 〇又郑玄本窒作懫。剧(一作刘)瓛本亦然 孟喜本作恎。皆止也。(陆绩本作瘠)〇又孟喜本欲作浴。(此声误)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卦自否来。(一之四)视此震仁。(见可以成仁)刚自外来。(四之一)见善则迁也。(巽眼以见之)乾位太刚。(四五六纯刚)变而柔之。(上今巽)有过则改也。(如惩忿)风能迁物。所以迁也。雷能恐惧。(见震卦)所以改也。〇巽为不果。(说卦文)改过之象也。
{䷪}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夬者姤之反也。姤之一阴。最居卑贱。(位在下)升而尊之。(一阴今在上)俾享兑食。(上今兑)施禄及下也。(巽为施)阳进至五。以其刚德。遂居尊位。(五君位)是居德也。忌而不盈。(不盈之为乾)降心为兑。(见左传)居德则忌也。(谥法所云小心畏忌也。)
{䷫}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郑玄本诰作诘。形误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32H 页
乾王巽命。又巽为施。(诸家易。)此施命也。乾之西北。巽之东南。皆以巽告。(巽者兑口之向下)诰四方也。姤者五月之卦也。(一阴生)故月令云夏至之日。施命令诰四方。〇风行天下。有施命四方之象。
{䷬}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荀爽本除作虑)
 卦自小过来。(三之五)大坎之盗。(兼画坎)驱之出境。(出坤国之外)犹悍然相聚。一(一作二)阴终不散 守坤国者。可无备乎。(互艮守)巽木之柄。(三五巽又坤为柄)兑金上锐。(阴为小)是戎器也。砺之以艮石。(二四艮)淬之以坎水。(本大坎)除戎器也。(除治也)除者何也。小过之时。已有此戎器。(亦兑金巽木)因其旧有。(不新造)修而新之。是除治也。(除旧而新之)坤安兑悦。民不为虑。(左传云坤安)巽告艮诫。(艮成言)以警坤众。戒不虞也。(虞度也。)〇费誓曰锻乃戈矛。砺乃锋刃。即此义。
{䷭}地中有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王肃本顺为慎。姚信本德为得。)
 卦自临来。(一之三)兑之乘刚。其德不顺。(阴在上)移之为巽。(兑变巽)遂成坎德。(初四夹)是顺德也。(巽为顺)小者阴也。大者阳也。(见泰卦)积者堆叠也。临之时。二阳虽大。所处至卑。(最在下)移之为升。(一之三)则一阴下堆。二阳忽高。(下有榰)积小以高大也。巽则为高。(说卦文)〇系辞传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也。贾谊新书曰善不可谓小而无益。昭烈曰勿以善小而不为。皆此义也。
{䷮}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卦自否来。(二之上)时运否矣。刚乃被围。(见卦义)君子困矣。互巽之命。(三五巽)上受兑折。委弃其命也。互离之志。(二四互)下得坤(一作坎)通。(说卦坎为通)自达其志也。(遂通也达也)曷然哉。处困之道。舍生取义。〇乾者兑折。困之凶也。
{䷯}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相助也。致民力以助君。谓之相也。卦自泰来。(一之五)乾君而坤民也。君适其民。(一之五)以成坎劳。(说卦坎为劳)是劳民也。(劳慰之)民趋其君。(五之一)以成巽顺。(下今巽)是劝相也。(使助王)上知其劳。(知劳而慰之曰劳)则民志以孚。(三五离)上使以劝。则民志乃悦。(二四兑)兑之彖曰民忘其劳。民劝矣哉。亦此义。
{䷰}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虞翻、李鼎祚本历作历。)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32L 页
卦自大壮来。(五之二)本以乾天。今为离文。(下本乾)天文为历也。本以震春。今为兑秋。(上本震)春秋为时也。说言乎兑。(又兑为书契)离以修之。(下今离)治历而明时也。曷然哉。治历之法。主于变革也。
{䷱}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卦自大壮来。(一之上)阳之在下。(最在卑)升而尊之。(一之上)阴之在上。(最在高)降而卑之。(上之一)是正位也。(尊卑正)又自遁来。(二之五)大巽之命。(兼画巽)乾以凝之。(乾为冰)移之为鼎。乾巽如旧。(二四乾)是凝命也。(天命固结而不解)曷然哉。主器以贤。亨饪享帝。即所以正天位而固天命也。
{䷲}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卦自小过来。(三之一)大坎之眚。(兼画坎)有罪过也。移之为震。叠雷示警。威可畏也。坎为心痛。(三五互)是恐惧也。离以察治。(初四夹)是修省也。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卦自小过来。(四之上)大坎之心。(兼画三)或以艮止。或以震出。(雷山卦)移之为艮。则坎心之刚。(二四互)坚守艮节。(下不变)而昔之震出者。亦以艮止。(上今艮)思不出位也。〇曾子尝诵此经。(见论语)
{䷴}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卦自否来。(四之三)三阳外遁。(自遁而为否)贤者去矣。移之为渐。则刚自外来。反乎国内。(四入于坤国)遂以艮止。(下今艮)居贤德也。(居止也留也)于是道之以坎德。(二四互)齐之以离礼。(三五互)以宣王教。(上本乾)以牖坤民。此之谓善俗也。(文言善世而不伐。亦以离治。)曷然哉。善俗之法。由渐染也。(渐浸也渍也)
{䷵}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孔子曰君子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篇)言而必信则可以永终矣。(言而终践谓之信)行而有眚则可以知敝矣。(敝败也困也)〇兑口所言。接以离信。(二四离)是永终也。(言有终)震足所行。承以坎眚。(三五坎)是知敝也。(行有眚)〇易传凡遇兑震。必以言行为戒。
{䷶}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 第 533H 页
离则为狱。(为防闲为墉)兑以折之。(三五互)是折狱也。离则为刑。(为戈兵为断)巽以命之。(二四互)是致刑也。曷然哉。雷威(一作位)在上。坎律在中也。(二五夹)〇卦自泰来。(二之四)乾体离断。用刑之象也。雷电击物。亦是象也。
{䷷}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离照在上。明之至也。艮止有节。慎之至也。卦自否来。(三之五)乾体离断。(本上乾)遂以艮死。(乾来而为艮)是用刑也。(兑决坎律与丰同)视彼离狱。(上今离)本有囚人。(否五刚)今狱其空。(五之三)而不留狱也。〇治狱之法。生者生之。刑者刑之。久囚不决。非先王之至理也。故至治之世。囹圄必空。
{䷸}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巽为命令。(九家易)重巽则申命也。(申重也)大坎之功。(初四夹)巽以行之。(股以行)是行事也。
{䷹}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郑玄本丽为离)
 丽两也。(礼丽皮纳聘。注两皮也。)一耦为朋。(兑一阴)两人为友。(兑二阳)说言乎兑。(说卦文)以辨离文。(二四互)此讲论也。重之以兑。此娴习也。(犹习坎)曷然哉。两泽相附。胥有浸润之益。
{䷺}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卦自否来。(二之四)乾天在上。是上帝也。(彼上乾)(一作移)之为涣。则震主在下。(二四互)遂以巽洁。(上今巽)亲射坤牲。(否之坤牛受王矢)享于帝也。坎宫之东。(互震东)爰有艮庙。(三五互)以享先君。(否之乾君今已死。)立之庙也。
{䷻}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卦自泰来。(三之五)坤为十百。(坤为均故地数十)数之统也。乾有三刚。德之积也。(虞氏易云乾为德)移之为节。则坤以艮节。(三五艮)数有度也。(如尺寸)乾以震行。(二四震)德又行也。于是制之以坎律。(上今坎)议之以兑言。上(一作下)今兑 节之时义也。制之奈何。律度量衡。皆有节文也。议之奈何。谥号册命。皆以节惠也。(谥节以壹惠)〇何毅庵云数度。如名族品目礼乐制度。(皆合一个节字以成文)德行。如忠靖廉清贞亮高介。(亦皆合一节字以成文。)皆节之时义也。
{䷼}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卦为大离。(兼画三)此大狱也。(离为狱)巽命兑言。上下相议。(口相向)是议狱也。艮则宜死。(三五互)震则宜生。(二四互)是疑狱也。(生死未可定)罪疑唯轻。大离以宽之。(易例离为宽)是缓死也。(缓宽也)曷然哉。诚信相孚也。(卦中孚)
{䷽}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上震之行。巽为卑让。(二四巽)行过乎恭也。下艮之丧。(万物死于艮)坎为心痛。(二五夹)丧过乎哀也。(坎又为血卦)互兑之食。(食震禾)艮止有节。(艮节用)用过乎俭也。曷然哉。卦德本过也。〇小过者微过也。子产之乘舆济人。(过乎恭)曾子之七日不食。(过乎哀)晏平仲之浣衣濯冠。(过乎俭)皆君子之微过也。
{䷾}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坎为寇盗。又为疾病。(见说卦)坎者忧患也。离为甲兵。又为垣墉。(见说卦)离者防闲也。(易例离为闲)坎之未形。(坎在外)离已先成。(画卦之时。必内卦先成。)思患而豫防也。离则虚心。所以思也。
{䷿}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卦自否来。(二之五)三阳上聚。(否上乾)物之无辨也。三阴下虚。(坤为虚)方而不居也。(坤为方)移之未济。则乾以离断。(上今离)是辨物也。(三阳今有分)坤为坎宫。(下今坎)是居方也。(坎为处)二与四六。连成三艮。(上阳下阴即为艮)艮则为止。慎之至也。物有臧否。方有邪正。其辨其居。可不慎乎。〇易之为道。分聚而已。乾坤者聚之至也。既未者。分之极也。物以群分。分则有辨也。方以类聚。聚则为居也。(史记云一年成聚)辨物居方。即六十四卦分聚之大经。而未济为六十四卦之终。君子之道。慎终而已。故于六十四卦之终曰慎。〇说卦主乎方而立说。(如震东方类)序卦主乎物而著训。(如物生必蒙)又如否泰之反其类。(杂卦文)风水之涣其群。(此爻词)皆分聚之义也。读易者宜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