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卷六)
 [诸卦]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89H 页
(离下兑上)〇第二十八卦之正(遁一之上。大壮五之二。)
  杂卦传曰革。去故也。(项安世云以火镕金。为去故。)〇镛案革者。以火而镕金也。(郑东卿云革。炉鞴之象。)卦自遁大壮来。乾之刚金。(二卦皆乾金)天质未变。(不成器)移之为革。(升降之)则锻之以离火。(下今离)淬之以兑水。(上今兑)戈兵利断。(离之象)戎器铦锐。(萃大象兑为戎器)此洪范所谓金从革也。去故之义也。又皮去毛曰革。(许慎云)故兽退毛谓之革。尧典所谓希革也。遁大壮之时。巽发震毛。(大巽而上震)质而无文。(二卦皆无离)移之为革。则夏而希革。(离为夏)秋而毛毨。(兑为秋)发毛大变。(巽震变)离文炳然。(下今离)变革之义也。圣人以之。变革随宜。(文质变)命而民莫不信。(大巽变为离)言而民莫不悦。(大兑变为兑)革之时义也。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此革之不变者也。遁大壮之时。乾王驭民。(其二阴为民)巽以齐之。(遁大巽)兑以说之。(大壮之兼兑)民犹不信。(彼无离)变之革之。(升降之)除旧布新。则道之以礼。(离文明)物无不悦。(上今兑)不过一日。(离为日)民已信之。(离为信)已日乃孚也。已日者既日也。(犹书云即月)日在西天之下。(离在兑乾下)既日之象也。〇大壮之卦。善之长也。(上本震)义之和也。(本兼兑)移之为革。则于离之位。(一二三)移震为离。(五之二)元亨也。(离嘉会)于坎之位。(四五六)兑以刚中。(二之五)利于贞也。(坎贞固)〇遁者大巽也。(兼画三)大壮者兼兑也。(兼画三)移之为革。而兑巽如旧。(下互巽)其悔者亡也。(变者亡)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89L 页
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息者。熄也灭也。水降则火灭。(金之所以淬)火升则水涸。(亨饪之革物)于是乎革物也。(火在下故相灭。若在上则睽而已。)〇离女未衰。(中女也)兑女有宠。(兑在上)安能相得。虽有离志。必以兑失也。文与睽同者。明睽与革为交易也。〇离则为信。(虚中故)革而信之也。离礼既明。(我修之)物无不悦。(彼为兑)文明以说也。(说悦通)〇革而当者。当于位也。遁之时。二五当位。(刚柔当)一六失位。大壮之时。一六当位。二五失位。变革之时。其当于理者因之。(当位者不变)其不当于理者革之。(不当位者升降之)此所谓革而当也。审如是也。民心信服。(下今离)天心悦豫。(上今兑)其有悔乎。〇阴阳之变。降自天位。升自地位。(三才位)天地变革也。大壮之时。震德为春。(本上震)移之为革。则离夏兑秋。遂成大冬。(今大坎)四时成也。〇殷尚白。得兑德者汤也。(西方色)周尚赤。得离德者武王也。(离为武)遁之大命。(兼画巽)今乃革之。(一之上)汤武革命也。巽以承乾。(今两互)顺乎天也。五乃应二。(五为君之心)应乎人也。(二为人之心)〇或曰已者。十干之名。先于庚也。(兑为庚)庚者更革也。(郑玄云)其义非也。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〇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此革之咸也。以韦束物曰巩。(说文云)所巩者乾车也。咸自否来。(三之上)乾之大车。(虞氏云)屡被摧败。(姤遁否)敝车虽存。(否上乾)又将毁灭。(将为观为剥)不可不改革也。移之为咸。(三之上)则通卦为坎。(二六夹)坎德坚固。(见说卦)车可巩也。巩之奈何。坤为黄牛。(孔子曰天玄地黄)在肤外者为革。(坤之最上画)黄牛之革也。柔往为坎。(三之上)巩用革也。(艮手以束之)〇虽则巩矣。本自摧败。(义见上)不可以有为也。艮以止车。何以行矣。〇遁六二宜参看。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〇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此革之夬也。二者自大壮来者也。(五之二)来而为离。(乃虚中)离日既至。诸象悉变。(为革卦)既日乃革也。二为卦主。故彖词所言。此又明之。〇征者南君北征也。(二之五)大壮之时。我得乾金。(本下乾)克彼震木。(上震木)移之为革。(二之五)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0H 页
火又克金。(我得离)以征则吉。〇大壮之时。二五失位。(刚柔不当位)移乃得当。(二五皆当位)是无咎也。〇行有嘉者。征有吉也。离以嘉会。故征而吉也。〇案治国之法。革而后可久也。殷人屡迁。厥国乃光。周人狃安。衰微不振。此其验也。自宋以来。惩于王吕。世之谋国者。因循为能。不敢言变法。噫其误矣。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〇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此革之随也。随自否来。(一之上)南国之众。(否下坤)征彼北君也。(一之上)爻之未变。我得离火。(内为我)彼为兑金。(外为敌)征必克之。(金克木)爻之既动。我反为木。(下今震)今将克我。(上兑金)以征则凶。〇否之时。尊卑正位。(天在上)柔往成坎。(一之上)其德虽贞。(五尚刚)阴乃乘刚。(上今兑)以干事则厉也。(正亦危)〇就者成也。法令之将革也。施命于巽。(二四互)既一言矣。(君言谓之命)说言乎兑。(革上兑)亦再言矣。三之既变。成言乎艮。(二四互)成于三也。(就成也)震以行之。(下今震)坤国一变。(否下坤)革言三就也。曷然哉。法令之革。大事也。议之至三。方可以沛然行之也。〇二五犹应。(刚柔应)离信不改。(今大离)是有孚也。〇既终乎艮。(二四互)又何之矣。〇案周礼樊缨三就。士丧礼马缨三就。(礼记有一就七就等文。)何楷引之为诂。其义非也。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〇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此革之既济也。两互姤也。(已见彖)䷫姤之九四。其卦巽也䷸。革自遁来。(一之上)本以兼巽。(兼画三)今为重巽。其悔者亡也。(无所变)〇巽之所来。又自中孚。(三之一)本以大离。(兼画三)移不失离。(上互离)是有孚也。〇遁之大命。(大巽命)移之为巽。(二之四)乃为申名(一作命)(重巽命)改命吉也。以正卦则既济也。(上今坎)泰之既移。(二之五)天心忽改。(乾中变)乾王自绝。(下今离)坤臣内犯。(五之二)君位遂正。(五今刚)以水克火。(坤克乾)天地大变。此孔子所谓汤武之革命也。互巽亦改。(革互巽今亡)改命吉也。〇既济之卦。坎之心志。离以信之。(水火卦)此信志也。〇案彖之悔亡。以所革皆当也。(一二五六皆当位)此之悔亡。以六位皆当也。(既济六位皆得当)变革当理。则无后悔也。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〇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0L 页
此革之丰也。大人者乾也。(大壮之下乾)虎者兑也。(上今兑)卦自大壮来。(二之五)大壮者大虎也。(兼画兑)移之为革。(五之二)则大虎之体。离文炳然。(下今离)虎之变也。乾之大人。(下本乾)贲其文德。(离为文)变其天质。(乾为天)大人虎变也。推移之迹在五。(二之五)故言其本象。〇占主于变。未占者未变也。坎志中刚。(四五六)本与二应。(刚柔应)是有孚也。爻之既变。二五不应。(五今柔)未有孚也。〇学圃云炳然者。南方离火之文。(字从火从丙)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〇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此革之同人也。卦自遁来。(一之上)遁之时。君子在上。(乾在上)质而无文。(乾为实)移之为革。(一之上)则兑虎离文。(泽火革)其文蔚然。(彬斐貌)君子豹变也。(乾变兑)五自大壮。(二之五)大曰虎也。(大壮本大兑)六自遁移。(一之上)小曰豹也。(今单兑而已)〇遁之时。小人在下。(艮小人)迷不向道。(艮为迷)移之为革。(上之一)则离面忽新。(易例离为面)顺以从化。(离为化)小人革面也。上为卦主。(一之上)故言其本象。〇遁之艮邑。(艮在下)征彼北君。(一之上)上之既变。征者遂亡。(一阴亡)其占凶也。〇居贞者。奠居之筮也。(如卜居)同人自夬来。(上之二)一阴在外。(夬上兑)危而不安。移之同人。则柔自外迁。(上之二)入乎离垣。(下今离)当位而应。(柔得二)内事以治。(离为治)居贞吉也。〇蔚者草木之荟蔚也。遁之大巽。(自遁来)草木既茂。(巽草木)离乃成文。(下今离)其文蔚也。许慎曰蔚。彬斐貌。(说文云)〇乾君在上。中乃巽顺。(两互象)顺以从君也。大德之人。天质本美。而文之以道德。小德之人。天姿超迈。而文之以博学。此虎豹之变也。小人之德薄位卑者。亦能从化而革面。此革世之极功也。〇扬子云曰狸变则豹。豹变则虎。(本是别种其说非)陆公理曰阳爻称虎。阴爻称豹。虎大而豹小也。(阳大而阴小)王湘卿曰虎文疏而著曰炳。豹文密而理曰蔚。〇按同是乾物。而五为大人。六为君子者。遁一卦之内。君子小人皆有。(天山卦)故对小人而名之曰君子也。〇学稼云遁者兼巽也。隐而变者为豹。(巽为隐)〇或曰征凶者。北君南征也。(上之一)火将克金。(外卦内为敌)是征凶也。(主外卦而言)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1H 页
(巽下离上)〇第二十八卦之反(遁二之五。大壮上之一。)
  
(一作序)卦传曰革物者莫若鼎。〇杂卦传曰鼎取新也。(项氏云以木钻火。故为取新。)〇程子曰下植为足。中实为腹。受物在中之象。对峙于上者耳也。横亘乎上者铉也。鼎之象也。(子夏传亦有斯语)〇镛案鼎者。升牲之器也。古者煮牲以镬。升之于鼎。出之以匕。荐之用俎。(荐骨肤)馀湆在鼎。(肉汁也)调和五味。以为芼羹。(菜曰芼)荐之用铏。祭祀燕飨。其礼同也。(见仪礼诸篇)大牢九鼎七鼎。少牢五鼎。(羊豕鱼腊肤)特牲三鼎。(豕鱼腊)特豚一鼎。(用豕子)鼎为之纲。笾豆簋铏。皆视鼎而为差。鼎之重如是也。卦自大壮来。震帝在上。(帝出震)乾王主祭。不可无烹饪也。又自遁来。乾宾在上。巽主致养。不可无烹饪也。(遁互巽)移之为鼎。则巽以洁之。(下今巽)离以成礼。下(一作上)今离 此制器之义也。卦形似鼎。此名卦之义也。鼎字象目在股上。即离巽之合也。(巽为股)
  {䷱}鼎。元吉。亨。
 此鼎之不变者也。卦自大壮来。(一之上)震其元也。(本上震)移之为鼎。(上之一)明以临下。(上今离)民德归顺。(柔降而为巽)君道之吉也。(古以君为元)〇又自遁来。(二之五)柔往成离。(二之五)下与二应。(刚柔应)嘉会之亨也。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象者像也。诸卦命名。皆以会意。唯鼎为象形也。(胡庭芳云六十四卦。取象者三。颐、井、鼎是也。)巽木入离火之中。(巽在内)乾阳为兑口之实。(两互象)亨饪之象也。卦自大壮来。(上之一)乾圣人也。震上帝也。移之为鼎。则巽齐克洁。离诚格天。(上今离)享上帝也。大壮之时。内乾君王也。乾震圣贤也。(互乾为圣。震为贤。)移之为鼎。则巽命兑禄。(三五兑)离以礼之。(上今离)养圣贤也。〇朱子曰享祭贵诚。用犊而已。养贤则饔飧牢礼。当极其盛。故曰大烹。〇坎耳之位。(四五六)离目又明。(上今离)耳明曰聪。(易例坎不离则聪不明。)目明曰明也。下巽上离。故曰巽而聪明也。〇柔进上行者。二之五也。(遁所移)得中者得五也。(上之中)应乎刚者。应乎二也。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〇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1L 页
从贵也。
 此鼎之大有也。鼎之为卦。足对峙于下。(初之阴)耳对峙于上。(五之阴)去其扃铉。(上一刚)则颠之倒之。皆为鼎形。(自初至五卦形如大过)此其所以取颠倒之象也。(如大过)巽股之末。(下本巽)其象似趾。(似鼎足)然而非趾。彼在上者趾也。(五之阴)曷然哉。卦自大壮。(上之一)上本震也。震则为趾。(震足也)趾不向上乎。鼎颠趾也。趾之既倒。(鼎既颠)坎水流恶。(一五夹)巽以洁之。(下今巽)利出否也。否者恶也。(谓秽恶)程子曰倾出败恶。以致洁取新也。(朱子曰当卦初鼎未有实。而旧有否恶之积。因其颠而出之。)馈食礼有溉鼎之节。此时牲未及升。(在卦初)故溉而颠之也。〇大有自夬来。(上之五)夬自泰进。(三而五)乾君坤后。本相配合。(泰之上)进而为夬。则兑妾乃尊。(夬上兑)是得妾也。移之大有。则离为大腹。(说卦文)妾受孕也。鼎本无乾。(无正乾)今乾复生。(初爻动)孕所生也。乾则为君。此贵子也。帝王之家。妾子为君。(立为君)母以子贵。(春秋传)以其子无咎也。〇夬之时。兑妾乘刚。移之大有。(上之五)柔降得中。是无咎也。〇未悖者。谓颠之倒之。鼎形无悖也。(不乖违)〇以从贵者。春秋之义。母以子贵也。鼎垢虽污。既濯既写。可祭乾王。兑妾虽厉。既降既孕。可育乾君。其义一也。〇案鼎者器也。有器。斯有主器者。故其占如是。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〇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此鼎之旅也。旅自否来。(五之三)否之时。坤则内虚。移之为旅。则刚自外入。(五之三)遂以艮实。(艮为果为实)鼎有实也。三四两刚。正实卦中。鼎有实也。〇仇者耦也。(君臣夫妇。皆好仇。)宾主者嘉耦也。否之时。乾宾在外。(西北为宾位)巽为主人。(否互巽)移之为旅。则艮手以招。(下今艮)要与相见。(上今离)而乾宾不至。(卦中今无乾)坎疾乃见。(二五夹)我仇有疾。不我能即也。(即就也)曷云哉。鼎者亨饪之卦也。兑馈既具。礼应相速。(离为礼)纵彼不来。我不可以不招也。〇艮以止之。(下今艮)慎所之也。坎疾宜慎。虽有鼎实。不可来也。〇终者艮也。否塞之时。刚自外反。(五之三)三乃得位。(阳居阳)终无尤也。(尤咎也)诗云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2H 页
此之谓也。〇案此为鼎之旅。故旅之鼎。亦云终无尤。(彼云旅即次。此云不能即。两即字相照。)〇学稼云乡射礼谓宾为耦。耦者仇也。(子夏易传云君子好仇。)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句)悔终吉。〇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此鼎之未济也。鼎耳在五。(坎耳之位有耳形)三之既变。坎耳在下。(下今坎)鼎耳革也。(革变也)三刚今分。(三今柔)两耳之形也。凡鼎之有耳。以受铉贯也。(仪礼云扃鼎)而鼎之有铉。将以行鼎也。(虞仲翔云鼎不以趾行。而以耳行。)今铉在上。(上一刚)而耳在三。(三今柔)则扃贯不相及。(隔二位)而鼎不可行也。本以乾行。(二四互)今为离防。(二四互)其行塞也。(未济自否来。否塞也。)〇离雉。在上坎则为膏。(屯九五)雉多膏也。(上下坎)兑口遂灭。(本互兑)雉膏不食也。(如井渫不食)徐几曰犹人有才德。而不为时用。(胡炳文云井鼎九三。皆居下。而未为时用。)〇未济之卦。日月相望。(坎为月)月食之时也。卦自否来。(五之二)否之时。坎月之位。(四五六)乾体圆满。(说卦乾为圆)中刚今黑。(五今柔)圆之亏也。当此之时。坎雨滂沱。(上下坎)方雨而亏也。(方雨而月食)古者日月之食。瞽师奏鼓。(夏书云)牧人献牲。(春秋所云鼓用牲)牲鼎之所用也。故其占如此。〇本以圆月。(否上乾)今为坎月。(五之二)悔则悔矣。(象则变)月色载新。(下坎月)是终吉也。君子之悔过迁善。如日月之食。(孟子云)悔终吉也。三为卦终。(下卦竟)故曰终。〇兑则为义。(西方卦)今兑既灭。失其义也。既失其义。何以食矣。(不义故不食)〇案汉书五行志云鼎以耳行。(扃以举)耳革则行塞。史记云有雉升鼎而雊。(殷本纪)雉亦鼎实也。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〇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此鼎之蛊也。蛊自泰来。(一之上)泰之三阳。本皆震足。(自复始)鼎之三足也。今折其一。(初今柔)鼎折足也。大壮之时。(鼎自大壮来)震刚为足。(刚在四)今刚乃折。(四今柔)亦折足也。〇蛊之贞。颠兑也。其悔倒震也。䷑(山风卦)震足既倒。(上今艮)兑食乃覆。(兑之口向下)是覆餗也。是本乾君之所食。(泰下乾)覆公餗也。(食迸地)曷云哉。鼎足三公之象也。(汉书云)四者大臣之位也。(程子云)大壮之时。(鼎之本)君子居之。(震刚居于四)故乾君信之。(鼎上离)四之既变。忽为小人。(上今艮)离诚既灭。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2L 页
(上离亡)颠覆厥德。败事之象也。(蛊坏也)大传曰四多惧。〇朱子曰形渥。诸本作刑剭。谓重刑也。周礼谓之屋诛。(司烜文)谓诛之于屋中也。(胡庭芳云不杀于市。以适甸师氏。)以卦象则泰之时。乾首全矣。(泰下乾)移之为蛊。则艮庐之下。(上今艮)乾首乃截。(初今折)其刑剭也。(四折而互乾之首亦亡。)〇信如何者。谓乾王信任也。以其本君子也。(大壮之上震)处之三公之位。(居于四)久而不迁。(四不移)离以信之。(上本离)其信任如何也。今忽变为小人。(上今艮)覆我王事。(鼎今覆)能不及祸乎。〇案京房易传云刑在頄为剭。(兑为颊。故为是说。)郑司农周礼注云屋诛。谓夷三族。(周无夷三族之法。)郑玄本渥作剭。(新唐书元载赞作刑剭。)〇王弼云形渥。沾濡之形也。(餗覆则全鼎淋沥)朱子曰若作形渥。却只是浇湿浑身。(邵氏闻见录云王弼不知古易。形渥作刑剭。)程子曰形渥。谓赧汗也。(胡炳文云其形赧汗。未足凶也。)总之孔子曰鲜不及矣。及者及于刑祸也。梅书曰臣下不匡。其刑墨。此云刑剭。即此文例也。剭者屋诛也。敬大臣。故不杀于市。〇胡炳文云初未有鼎实。故颠趾而出否。四已有鼎实。故折足而覆餗。(张清子亦云)
 
孔子曰德薄而位尊。(艮小人在上)知小(坎位阴在中)而谋大。(乾三阳在中)力小而任重。(艮内柔)鲜不及矣。(及于祸)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〇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此鼎之姤也。鼎自遁来。(二之五)于坎之位。(四五六)肤来成双。其象耳也。(阴画如耳形)本以乾金。今受土黄。(艮亦土)鼎黄耳也。鼎耳之上。一刚上横。(五柔而上刚)是何物也。鼎则有扃。其名铉也。本以乾金。(遁上乾)今焉为铉。是金铉也。五为卦主。故言其本象。〇遂成大坎。(一五夹)兑巽皆利。(上互兑)利干事也。〇遁本内虚。(下心虚)移五为二。中以为实也。(移中以实中)〇案说文云铉举鼎具。(字书云扃也)周礼谓之鼏。(字从冂与鼏不同)鼏与扃同。(皆音冂)以木贯鼎也。(所以举)俗以铉为鼎耳。大误也。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〇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此鼎之恒也。鼎耳之上。(五为耳)一刚为扃。(即鼏也)其象铉也。卦自大壮来。(一之上)本以乾玉。(壮下乾)升为鼎鼏。(一之上)鼎玉铉也。(荀九家以震为玉。非矣。)震则为帝。(帝出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3H 页
震)玉铉之鼎。以享帝也。其占大吉。〇巽以顺之。(下本巽)以禋以享。无不利也。上为卦主。故言其本象。〇大壮之时。刚者太刚。(下四阳)柔者太厉。(柔乘刚)移而升之。(一之上)柔乃卑降。(上之一)刚亦有节。(下今巽)刚柔节也。(中于节)〇案大有上九。亦云吉无不利。以尚贤也。(五之上)今乾之大德。起于至卑。(大壮之初位)升于至高。(一之上)不大吉乎。〇又按九家易云牛鼎受一斛。羊鼎五斗。豕鼎三斗。(有大小)天子饰黄金。诸侯白金。大夫铜。士铁。〇学稼云玉之为物。不中为铉。必金铉而玉饰矣。
(震下震上)〇第二十九卦之正(临二之四。小过三之一。)
  序卦传曰震者动也。〇杂卦传曰震。起也。〇镛案乾包火而激发之则为雷。火挠乾而披散之则为风。此所谓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也。其所以变化之本虽同。其性则雷刚而风柔。此所以刚在内者为震也。以重卦则卦自临来。临者大震也。(兼画三)又自小过来。小过者两震也。(下倒震)移之为震。又成两震。此彖词之义也。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此震之不变者也。卦自小过来。(三之一)刚自外来。遂以为主。(艮为震)嘉会以合。(下大离)其道亨也。〇小过之时。雷在山上。是震来也。大坎恐惧。(兼画三)心病震叠。是虩虩也。(二刚故叠文)虩虩者恐惧貌。(虩音迄逆切)〇移之为震。(三之一)震又来矣。(下今震)然以卦象则喜形于面。(离为面)成言乎艮。(二四互)是笑言也。震鸣既叠。(上下震)笑言哑哑也。(重震故叠文)许慎云哑哑。笑声也。(说文云)〇卦自临来。(二之四)临之时。上坤互坤。(三五互)恰有两坤。以十乘十。(地数十)其数百也。坤为邑里。其象百里也。(古封疆不过百里。)本以大震。(兼画三)升而为雷。(二之四)上坤互坤。莫不坎惧。(坎在两坤中)震惊百里也。白虎通曰震惊百里。诸侯之象也。(威不出封疆之外)雷声不过百里。(古语云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雷。)故取以为象。〇下震俎也。(俎木器)坤四阴肉也。(坤为肤)遂以震木。(四之刚)插于坤肉之中。(二之四)其象匕也。(即棘匕)又下震卣也。(震为樽)上大坎酒也。(虞氏云)遂以震草。(四之刚)和于坎酒之中。(二之四)其象鬯也。震之长子。(主器者在下)立于艮庙之中。(下互艮)以祀先王。(上震为先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3L 页
王)当此之时。忽有雷声。震惊百里。(义见上)艮手坚操。(三五艮)中刚犹直。(四之刚)不丧匕鬯也。坎则为敬。(坤文言)敬以直也。〇案归藏易。震作釐。荀爽本虩虩作愬愬。(或曰本通字)说文虩虩愬愬。皆云恐惧貌。其义通也。〇又按吴幼清以震来笑言二句。为初九爻词之错出者。其义谬矣。〇又按匕者朼也。所以载鼎肉而升之于俎也。(所以挠牲出鼎者。)诗云有救棘匕。是也。(或以匕为柶。非也。)鬯香酒也。秬黍以酿之。𩰪金以和之曰鬯。(或曰鬯。亦香草名。)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君子之义。对青天而惧。闻震雷而不惊。故小过之时。对越上帝。(震在上)坎心忧惧。(兼画坎)移之为震。则刚自外来。(三之一)有陨成离。(下大离)恐致福也。〇坎则为律。(三五互)后有则也。〇远者五六也。迩者二三也。坎据其中。(三五互)惊远而惧迩也。(坎心病)〇出者震也。(说卦文)艮庙之上。震为先王。(雷山卦)小过者宗庙也。坤土之中。震为禾稼。(临互震)临者社稷也。移之为震。则艮以守之。(二四互)坎以敬之。(三五互)可守以祭也。庙社之祭。升鼎灌鬯。皆长子主之。〇易例。刚自上陨。谓之福。(见说卦之笺)又离则为福。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〇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此震之豫也。词与彖同者。自小过来。(三之一)初为卦主。爻象即卦象也。(彖词二句本指初刚也)至于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则自临来之象。(二之四)非此爻之所得专也。故周公删此二句。〇后者今也。小过之时。恐惧忧惕。(大坎象)故当迅雷叠震之时。能言笑自若。不失法度也。(后有则)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〇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此震之归妹也。归妹自泰来。(三之四)刚往为震。(上本震)来者乘刚。(下今兑)震来厉也。(以震之故。来者厉。)〇亿者供亿也。损此储蓄。供其匮乏。谓之亿也。(见左传隐十一年。郑庄公语。)临移为震。损其内刚。(二之四)以实外虚。(临上坤)亿有丧也。临之二刚。本自离位。(一二三)移亦为离。(震大离)离则为龟。(说卦文)其所失者龟贝也。(六五宜参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4H 页
看)〇震有互艮。其象陵也。(艮为山)坤之三阴。(临上坤)加以一阳。(二之四)参天两地。其数为九。(三阴六也。一阳三。)是九陵也。震足乃升。(二之四)跻于九陵也。云谁之跻。彼坎盗也。(震互坎)遂以艮止。(震互艮)是勿逐也。〇二之既变。两刚如旧。(下今兑)因亦为离。(今下互)所丧之贝。今又得之也。据说卦方位。自坎至兑。(失于坎盗。故自坎数之。)恰为七宫。(坎艮震巽离坤兑)是既失七日而得之也。既济六二宜参看。(彼亦七日得)〇乘刚者兑也。(下今兑)〇朱子曰。亿。未详。(或曰大也多也)吴幼清曰亿。赌钱。(以意猜度如射覆)非也。须与六五参看。〇按士丧礼注。贝水物也。汉志大贝壮贝幺贝小贝。皆以二枚相次。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〇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此震之丰也。虞仲翔曰死而复生曰苏。(吴幼清亦云)苏者绝而复续也。丰自泰来。(二之四)三刚皆震也。(震之积)移之为丰。刚乃中断。(下今离)雷声之中绝也。乃中刚之出于外者。(二之四)又成一震。(上今震)雷声之复起也。(死而生)两刚遂连。(三与四)雷声之连续也。震雷之声。每既绝复生。(如死而复生)初既一鸣。(初本刚)绝于二位。(二本柔)离电烨然。(下今离)至于三四鸣而又鸣。(两刚连)震苏苏也。(两刚故叠文)〇丰自泰来。(二之四)刚往为震。(移为震)是震行也。下乃成离。(下今离)震无眚也。坎则多眚。(说卦文)离与坎反。宜无眚也。筮而遇是。则凡君子之行。得无眚咎也。〇位不当者本象也。(阴居阳)今三既刚。所以无眚。(位得当)〇案马融陆绩。俱以苏苏为恐惧貌。(或云苏愬通)非矣。
  {䷲}九四。震遂泥。〇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此震之复也。复者豫之交易也。(雷地今地雷)豫之时。坤土之上。爰有坎水。(三五坎)其象泥也。䷏交之为复。则震刚下坠。(上雷今下雷)落于地底。(四之一)震坠泥也。(遂坠通)今霹雳之地。或有坠物。其状如石。雷火之所鍊也。军旅之筮。遇是爻则震师(一作帅)陷于泥泞矣。〇未光者。中刚亡也。(今五阴)今离亦灭。(大离亡)何以光矣。〇案荀爽本遂作队。队与坠通。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〇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4L 页
此震之随也。随自否来。(一之上)否以泰交。(天地交)三刚前往。(大往也)震之往也。(三刚本皆震)移之为随。(上之一)则刚来为震。(随下震)震复来也。(来于内)昔往今来。震往来也。(雷声本往来)〇柔起至卑。(坤之下)升于至高。(一之上)遂乘两刚。(上今兑)其象厉也。〇亿者供亿也。(见六二)随自否来。(上之一)否之时。上实下虚。(天地否)移之为随。则刚来益下。(上之一)亿有丧也。然而谓之无丧者。震器本虚。(上本震)今实其中。刚乃得位。(五今刚)无所失也。(不失位)先王之义。藏富于民也。(坤为民)损上益下。(上之一)以给坤民。(否下坤)何失于上。(藏于民)亿无丧也。〇有事者。祭祀也。否之时。上乾王也。移之为随。则王乃射牲。(上之一)艮庙之内。(二四艮)巽以洁齐。(三五互)祭祀之卦也。遂为大坎。(三六夹)是有事也。(坎者事之固)〇危者厉也。柔往乘刚。(上今兑)其行危也。〇事在中者。于坎之位。(四五六)今乃中刚也。(五今刚)坎则为事。〇大无丧者。阳不失位也。(阳曰大)归妹之厉。六今(一作二)爻 刚失其位。(三之四)虽得一刚。亿有丧也。随卦之厉。(即此爻)刚乃得位。(五本柔)虽失一刚。(上之一)亿无丧也。随与归妹。本为交易。(泽雷为雷泽)故其占相反。〇案春秋传。凡祭祀。皆云有事。(如云有事于新宫。)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〇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此震之噬嗑也。索绳也尽也。续而复绝曰索也。噬嗑自否来。(五之一)否之三刚。巽绳相续。(上互巽)移之噬嗑。则续者复绝。(上今离)震之索也。刚来为震。(五之一)亦不相续。(隔二三)震索索也。曷云哉。上离下离。电光倏忽也。(离为电)〇雷之方出。(五之一)离目瞠然。上今(一作下)离 其视矍也。遂为两离。(下大离)视矍矍也。(两离故叠文)矍矍者惊视也。(字从瞿象两目惊)坎惧在中。(三五互)所以惊也。〇征凶者。南征之凶也。北君南征。(否之移)遂以艮死。(自上视之震为艮)载之坎舆。(中互坎)舆尸之凶也。(卦倒看如贲)自外而来。本取倒象。(见谦之上六)〇否上乾也。天降威罚。(五之二)遂以雷击。(下今震)震可畏也。雷自此发。(外卦上为我)击之在彼。(五之一)不于其躬。(不在上)于其邻也。(在南邻)离以自修。(外卦上为我)坎以恐惧。(上互坎)又何咎焉。〇否塞之时。刚降得位。(否之时初未当位)是无咎也。〇否之时。卦有艮男。(二四互)亦有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5H 页
颠兑。(三五互)可以婚也。移之噬嗑。则兑女忽亡。(颠兑亡)是何故也。成言乎艮。(二四互)其言乃险。(三五坎)险言间之。何以成婚。(兑女亡)婚媾有言也。〇中未得者上离也。(离虚中)〇虽凶无咎者。明征凶无咎。皆以外卦为主也。〇离为修省。(自治也)坎为恐惧。(上互坎)北国之敬天也。震击在南。(五之一)北乃畏之。(上无雷)畏邻戒也。艮则为戒。(成言以止之)
(艮下艮上)〇第二十九卦之反(观五之三。小过四之上。)
  序卦传曰艮者。止也。〇杂卦传曰艮。止也。〇镛案混沌既辟。坤囿坎为泽。坎剡坤为山。山隆于地。故坤之上隆者为艮也。君子之道。下学而上达。止于其所。不得不止也。阳起于震中于坎至于艮则无可复进。故止也。若以消长之势。则阴始于巽盛于艮纯于坤。八卦之有艮。犹重卦之有剥也。故曰艮者小人之道也。夏易以艮为首。(连山易)终则有始。天行也。(始之所始曰终)前路既穷。有退无进。(说卦云艮为径路)艮者退也。(字从艮)枝条向下。反于蕃鲜。(震向上)艮者根也。(字从艮)坤土无疆。界以域之。(止于外)艮者限也。(限垠也)柔之既长。刚乃截之。艮者节也。(字从艮)止而不行。艮者很也。塞而不通。艮者恨也。以重卦则卦自观来。观者大艮也。(兼画三)虞翻云艮为观五之三。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此艮之不变者也。堂北曰背。(最上位)国风曰言树之背。(字从北)门内曰庭。(中门之外大门之内也)尔雅曰堂下至门谓之庭。(此内庭)卦有坎堂。(二四互)亦有艮门。取象在是也。〇卦自小过来。(四之上)小过之时。坎则为堂。(二五夹)震之君子。(本上震)自堂而起。(自四起)向于堂北。上位(一作今)坎 至于最北而止。(四之上)艮其背也。震形遂变。(今为艮)不获其身也。〇又自观来。(五之三)观之时。艮其门也。(大艮亦互艮)巽之隐者。(本上巽)自门而入。(自五入)向于门内。(卦以下为内)行于坤地之上。(五之三)行其庭也。(互震行)巽形遂灭。(今为艮)不见其人也。本有巽眼。(观上巽)今巽既灭。(上今艮)不可见也。〇震之君子。(小过之上震)本身虽变。亦有他人。(今互震)失其身也。巽之隐者。(观上巽)本身既变。更无他人。(卦无巽)失其人也。(永失之)此何象也。艮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5L 页
之德止也。止则不行。利于隐也。小过者大坎也。(兼画三)坎则为隐。(说卦文)观者上巽也。巽亦为隐。(大传文)本以隐德之人。移之为艮。又以坎隐。(二四互)如之何其使人获而见之也。如其隐矣。주-D002家庭之间。不可使见而知之。此圣人晦匿之微义也。身既隐矣。又何咎焉。〇观之大艮。以剥阳也。今也刚自外来。(五之三)遂亦得位。(三本柔)是无咎也。〇案虞仲翔云艮为背。(或曰人身唯背不动。如艮山。)然既以艮而为背。又何以艮其背乎。(一句之内。象不可两用。)文与庭对。当是堂北之背也。又仲翔云坎为隐伏。故不见其人。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晁氏曰艮其止。当依卦辞作背。(见本义)〇卦以艮止。今虽时止。亦有互震。(三五互)可以时行也。遂为大离。其道光明也。(震为道)〇止其所者。止于其所。不得不止也。(上位极)大学之止于至善是也。所者居也。(艮为居)〇六位相敌。(上下同)刚柔不应。(同故不相应)不相与也。(与交也助也)当此之时。唯有隐身匿迹。止之不行。方可谓时止之君子也。虽然震之君子。止于幽深之处。(堂之北)而仅能韬形。(不获身)巽之隐者。行于光显之处。(行于庭)而旷然逃世。(不见人)是大隐也。(如卫伶)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〇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此艮之贲也。贲自泰来。(二之上)泰之时。震足前行。(震足凡三进)知进而不知止。(将为夬为乾)移之为贲。则刚往为艮。(二之上)以遏震足。(艮止之)艮其趾也。(止其足)易例初为趾。(噬嗑贲大壮夬鼎)然其取象。皆以震足。(见各卦)又未必震足在初也。读者详之。〇刚之既升。(泰之移)柔来得位。(上之二)是无咎也。(二本刚)〇永贞者。久长之事。(周礼大祝求永贞)化民成俗之谓也。观之时。虽有巽教。(命自上)民俗不变。(坤为民)艮以节之。(五之三)民犹迷方。变而为贲。则离以自修。(下今离)艮以防民。(上今艮)礼俗既成。(离为礼)上下彬贲。(上下离)利永贞也。坤德无疆。(泰上坤)所以永也。贲九三宜参看。〇乾坤坎离。是谓四正。(卦形正)以乾为离。(泰下乾)未失正也。离居离位。(一二三)其位正也。〇案荀爽本趾作止。古字通也。(足宜止。故字从止。)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6H 页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〇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此艮之蛊也。腓者脚腨肠也。左(一作在)足上股下 蛊自泰来。(一之上)泰之时。乾行甚健。(泰下乾)移之为蛊。则巽股之前。(巽在下)艮以止之。(一之上)艮其腓也。股以腓行。艮其腓则不行也。〇随者堕也。(字相近)泰之时。坤朋同行。(上三阴)其最先行者。落而在后。(上之一)此其随者也。(随咸宜参看)大坎之川。(初四夹)水没其腓。(下巽股)二朋先涉。(四与五)既登震道。(上互震)一朋落后。(上之一)入于水底。(巽为入)虽有艮手。(上今艮)何以援溺。(手不及)不拯其随也。〇兑则为快。(心之夬)巽为(一作与)兑反。(阴在下)其心不快也。(旅之九四宜参看)坎为心痛。(下大坎)何以为悦。〇退者艮止也。(字从艮)泰之时。君子道长。(三阳进)小人宜退。(上三阴)今此一阴。却自外入。(上之一)未退听也。安得不溺。(入于水)巽则为命。(下今巽)不听命也。虞翻曰坎为耳。故云未退听。〇案诗注云腓随足动。(此以腓为随)诸家以此解易。疏矣。又按陆德明本拯作承。非也。(𢮋之误。)拯𢮋抍本相通。〇学稼云蛊者。随之反对也。故其象相通。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〇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此艮之剥也。艮其限。本象也。观之时。坤之疆土。(下本坤)漫无界限。移之为艮。(五之三)限域分明。(各二阴)艮其限也。〇夤者网之中纲也。(义见下)卦自观来。巽绳在上。以统群阴。已有纲维之象。移之为艮。则大离之网。(上大离)大纮在上。(上之刚)中纲在下。(三之刚)其象夤也。三之既变。中纲毁裂。(三今坼)离目不张。(大离灭)列其夤也。(列裂通)〇坤国之内。王纲委地。(本自君位来)一刚孤升。(剥上刚)高而无位。(阳居六)厉孰甚焉。(如阴之居三)震之君子。(本互震)忧心如燬。(坎心而离火)熏烁毁灭。(坎今亡)厉薰心也。震草离火。其象薰也。(烧草取烟曰薰)〇危者厉也。〇案夤者维也。淮南子曰九州之外有八夤。八夤之外有八纮。(夤音寅)纮者大纲也。夤者中纲也。(在纮之内)又夤缘也。(皆边饰之名)乃马融曰夤夹脊肉。(马云分列其夤则百体无以相属)旧本或作𦟘。(郑玄本)或作肾。(荀爽本)或作胂。(说文引易词)夤𦟘相近。故转辗致误也。脊膂既裂。死已久矣。暇薰心哉。〇又按汉儒以限为腰胯。(限身之上下)后儒谓之腰眼。(即束带之处)盖以诸爻多近取诸身。故牵强如此。然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6L 页
上下四阴。中横一刚。正有疆域之象。不必曲解。
  {䷷}六四。艮其身。无咎。〇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此艮之旅也。身者内卦也。(内为我)旅自否来。(五之三)否之时。坤阴浸长。(下三阴)其势莫遏。(将为剥为坤)移之为旅。则内自止躬。(五之三)贪欲有节。(坤为贪)艮其身也。我既艮止。(下今艮)彼亦离化。(上今离)反求诸己。而民莫不化也。〇坤欲既窒。(下今艮)三乃得位。(否之时三柔)是无咎也。〇止诸躬者。艮于内也。(五之三)〇或曰自趾而腓。至于三四。则为腰腹。故谓之身也。(曲解也)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〇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此艮之渐也。渐自泰来。(四之三)兑女艮男。(上颠兑)牉合之卦也。兑女利口。(兑口向其夫)言出辅颊。(荀九家兑为辅颊)艮男止之。(三为艮)艮其辅也。〇有序者。顺八卦之序也。始告于巽。(东南卦)说言乎兑。(上颠兑)成言乎东(一作艮)(东北卦)言有序也。(卦中具此三)言既有伦。又何悔焉。〇卦自观来。(五之三)中失其巽。(移为艮)今巽如旧。其悔者亡也。(变者亡)〇中正当作正中。以叶韵也。(躬终中叶韵)以正中者。否之时三柔四刚。(三四为卦中)皆不正位。移之为渐。(三之四)两位皆正。以正中也。五今得位。(本失位)亦正中也。(上之中)〇案张清子云辅颊。言之所由出也。故曰言有序。(程传云)咸上六宜参看。〇虞翻本序作孚。(李鼎祚本同)形误也。(韵不叶)
  {䷳}上六。敦艮。吉。〇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此艮之谦也。尔雅丘再成曰敦。(即敦丘敦阜)兼山之艮。非即为敦乎。(出何氏订诂)敦艮吉也。〇物终乎艮。(卦亦终)艮为笃实。(见大畜)以厚终也。〇敦复敦临宜参看。
(艮下巽上)〇第三十卦之正(否三之四)
  序卦传曰渐者。进也。〇杂卦传曰渐女归。待男行也。(义见彖)〇朱子曰止于下而巽于上。为不遽进之义。有女归之象。〇镛案卦自否来。否之时。君子道消。(阳外遁)乾王之德。坤民不沾。(上下不相交)移之为渐。则刚反乎内。(四之三)而文治贲然。(三五离)如水渐渍。(二四坎)坤民归化。(坎归而离化)此之谓渐也。(大象传发之)又渐潜通。(左传文五年。沈渐刚克。)否之时。君子隐潜。(姤遁否皆巽)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7H 页
一刚先归。(四之三)二刚在外。(五与六)巽让而不肯进。(此卦以反内为进)此渐进之义也。
  {䷴}渐。女归吉。利贞。
 此渐之不变者也。归妹兑女在内。(上倒艮)女家为主也。(内为我)渐艮男在内。婿家为主也。艮男在内。兑女外至。(牉合取倒象)坎以于归。(二四互)女归吉也。(非归妹之象)〇刚来得位。(阳居三)遂成坎贞。(二四互)利于事也。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
 渐之进也。异于他卦。他卦以升为进。(进乎上)此卦以来为进。(进乎内)女归之象也。(兑女自外至)曷然哉。否之时。三阳外遁。(君子隐)今一刚先归。(坎为归)进乎内也。视彼兑女。亦低首向内。(上颠兑)以内为进。(自外至)遁者之进。(反乎内)亦犹是也。故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谓异于他卦)〇进得位者三也。(阳居三)往有功者四也。(本自内而往)因其往而为坎。(下互坎)往有功也。(坎为功)〇既自外来。(三之刚)宜取倒象。(头向内)下震君子也。(下倒震)内自坤国。(否下坤)招以离礼。(艮手招)既让而归。(上巽让)进居阳位。(阳居三)进以正也。坎以律己。(坎为法)其身既正。坤国可正也。〇中者全卦之中。(文言以三四为中)亦坎体之中也。(二四互)孔子言之者。明刚自外来也。〇动者倒震也。不穷者坎通也。卦虽艮巽。(止而巽)其实震动而坎通也。(此卦取倒象)〇案虞翻曰五在外体之中。(刚得中)谬矣。〇朱子曰之字疑衍。或是渐字。(毛氏云草书连文二点。如之字。)今案经文。之字有味。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〇象曰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此渐之家人也。坎水之上。(二四坎)曰有飞鸟。(三五离)艮雄兑雌。(上颠兑)飞必成双。(以其匹)天寒(否上乾)则南归。(四之三为坎)地温(否下坤为温)则北飞。(三之四为离)其进有序。(二刚犹在外)必以其渐。(不齐飞)其名为鸿。(江鸟也)亦名阳鸟。(上三阳)卦有此象。故六爻之词。皆云鸿渐也。否塞之馀。君子之反乎国。当如鸿渐。(二刚犹在外)〇初之变为离。(下今离)离则为防。(以御外)坎水之侧。(二四坎)有此堤防。此捍水之干也。(堤之捍水如干盾)鸿来至此。(卦本鸿)鸿渐于干也。〇家人自遁来。(一之四)下艮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7L 页
小子也。(天山卦)又自中孚来。(三之二)下兑有言也。(风泽卦)一阴乘刚。(兑之德)厉有言也。(例见乾九三)移之家人。(法见表)艮兑俱灭。(下今离)离辨乃明。(辨小人之言)是无咎也。自姤以来。(至遁否)阴居阳位。(初皆柔)今乃得位。(初今刚)亦无咎也。〇兑亦为义。(西方卦)义无咎也。〇案诸家皆训于(一作干)为水畔。(程子曰水湄。)然离为甲冑。本有(一作是)堤防之德。(干盾也)干者岸也。(岸从干)岸亦堤也。(诗云秩秩斯干。亦岸也。)〇或曰兑移为坎。(中孚来)险言为谗。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〇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此渐之巽也。巽自遁来。(二之四)下艮石也。(说卦文)移之为巽。(四之二)坎石弥大。(初四夹)大石曰磐。(说文云)鸿渐于磐也。〇遁之为卦。巽主在内。(下互巽)乾实(一作宾)在外。(本上乾)移之为巽。(二之四)则巽主乾宾。(上二阳本乾)相见乎离。(今互离)坎酒既盈。(下大坎)兑馈具陈。(下互兑)饮食之会也。兑和离乐。(两互象)宾主胥悦。(上颠兑亦悦)衎衎之象也。(两兑故叠文)巽之所来。又自中孚。(三之一)诚意相孚。(大离诚)上下胥说。(中孚上颠兑)移之为巽。其象不变。(如中孚)此其所以衎衎也。(两兑故叠文)衎衎和乐貌。〇饮食既享。(坎与兑)离腹乃大。(说卦离大腹)饱之象也。虽则然矣。大坎之劳。(本下坎)坤民既治。(否之下坤移为离)乃成此乐。(兑为悦)不素饱也。〇案汉书(武帝纪)引易词。磐作般。裴骃(字龙驹)注云般。水涯堆。(杨用修亦从此义)然古无是训也。〇学圃云中孚之时。不劳而食。(两兑口)大腹徒饱。(兼画离)是素饱也。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〇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此渐之观也。三之既变。坎水遂落。(互坎亡)坤土乃见。(下今坤。此否之旧坤。)水杀土现曰陆。(复成陆)又以艮山。(下本艮)今为平地。下今(今上)坤 高平曰陆。(尔雅文)鸿渐于陆也。〇夫者艮男也。否之时亦艮也。(二四互)移之南征。(四之三)是从征也。(易例下为南)三之既变。艮男遂灭。(下今坤)夫征不复也。坎则为归。(二四互)今坎亦灭。曷其能归。〇妇者兑女也。(上颠兑)否之时亦兑也。(否三五颠兑)移之为渐。(四之三)离腹乃大。(见说卦)是有孕也。(离为孕)三之既变。离腹乃灭。(腹帖平)妇孕不育也。震则为生。(下倒震)今震亦灭。曷其能育。(生养也)兑女本倒。故取倒震也。〇坤国之内。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8H 页
(否下坤)坎盗猝至。(四之三)离兵难破。(三五互)三之既变。坎刚遂破。(三今坼)坤疆外拓。(四阴连)大艮之城。(兼画三)捍御其外。(上二刚)利御寇也。〇三阳成群。(否上乾)一刚内移。四之之(一作三) 离其类也。(丑尔雅云类也)离则为离。(三五互)离其类而孤征。(为坎寇)何以善归。〇震者生物之卦也。(万物出乎震)既失其震。(失倒震)何以产育。(不能生)失道者失震也。(震为道)〇坎寇既灭。坤民顺命。(从上巽)艮以守之。(兼画之大艮)顺相保也。(保守也)〇学稼云鸿今失水。故其占不吉。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〇象曰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此渐之遁也。遁为大巽。(兼画三)巽则为木。(说卦文)鸿渐于木也。凫雁丑。其趾也幂。(尔雅文)安能栖木。(程子曰鸿趾连。故不能握枝。)桷方木也。(木四角曰桷)坎以坚木。(二四互)其德方外。(坤文言)盖得桷也。(程子曰横平之柯)鸿飞水边。或遇卧树。(上平正)可坐则止。此其象也。其位可疑。(见乾卦)或之者疑之也。四本多惧。(大传文)君子处大臣之位。(四近君)危不自安。如集于木。有是象也。既能如是。又何咎焉。〇卦自否来。阴升阳降。(三之四)失其正矣。今卦巽顺。(阴在下)是无咎也。〇今卦为巽。(兼画三)顺以巽也。(顺天命)〇案春秋传刻桓宫桷。(庄二十四年)疏曰椽方曰桷。(木有桷)卦有坎宫。(二四互)四与二其桷也。(桷在于屋翼)然鸿非登屋之物。当是平正不圆之木也。(木圆则鸿不能握)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〇象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
 此渐之艮也。艮阜之上。又有艮阜。(上下艮)大阜曰陵。(说文云)鸿渐于陵也。〇艮自观来。(五之三)观有艮男。(有互艮)亦有颠兑。(上巽倒)仍是渐卦之夫妇也。(艮兑合)自遁以来。(遁而否而观)有此夫妇。(皆有正艮及颠兑)䷠其奈夫妇之间。不成嘉会。(中无离)艮就其匹。(艮渐向上去)兑辄退缩。(颠兑亦渐向上去)为遁为否。以至于观。(自二而退至于四)䷓卦凡三变。(遁否观)犹不受孕。(三卦皆无离)此三岁不孕之象也。(一卦为一岁)移之为艮。(观五之三为重艮)则颠兑之妇。(观上巽)离腹忽大。(上大离)艮夫之前。(本下艮)生一艮童。(上下艮)斯何象也。既孕而产。(倒震以生之)有此(此有)孩也。阴不敌阳。妻不克夫。(此常理)莫之胜也。观者大艮也。(兼画三)艮则为终。(说卦文)终莫之胜也。渐之为卦。本有艮兑。(为夫妇牉合)亦以离孕。(上互离)故其占如此。〇妻子好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8L 页
合。生民之至愿也。既与妻合。(离以会)又生男子。(艮生艮)得所愿也。互坎为志。(二四互)愿者志也。〇学圃云据说卦方位。艮在东北。须历三宫。(艮震巽)始逢离孕。(说卦离大腹)亦三岁不孕之象也。
  {䷦}上九。鸿渐于陆。(读作逵)其羽可用为仪。吉。〇象曰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
 此渐之蹇也。程子曰陆当作逵。(朱子曰以韵读之)逵者九达道也。(尔雅云)渐自否来。(四之三)阳积至三。乾주-D007乃终。(本乾之上刚)其数九也。(参天故三阳为九)蹇自小过。(四之五)震之大途。(本上震)坎以通之。(上今坎)九达之逵也。鸿飞在是。(离为飞)鸿渐于逵也。〇仪者法也。蹇自小过来。(四之五)小过者。飞鸟之象也。(见彖传)小过之时。其飞不高。(刚在中)两翼张大。(上下四阴为两翼)移之为蹇。(四之五)飞乃冲霄。(上互离)其羽甚小。(大坎为小坎)斯何故也。逵者九达之道也。鸿飞在逵。(人众最多处)其飞必高。(以避人)上薄寥廓。(五六为天位)羽其不小乎。(今小坎)虽复矰矢在后。(互坎矢)邈不相及。(不及于上坎)君子之高举远引者。宜以为法。此之谓其羽可仪也。坎则为法。(朱子曰仪。羽旄旌纛之饰也。〇郑刚中云鸟羽皆有用。而各有所取。雉取其䌽。鹭取其白。鸿取其知时。取其羽以为仪则。)〇互坎之矰。(下互坎)邈不相及。不可乱也。(坎为乱)〇案胡氏以逵为云路。古来诂训无此据也。自干而磐。自陆而木。以至于陵。其位渐高。故胡公训逵如是。然衢路之上。鸿则高飞。不必训之为云路也。〇学圃云逵古作馗。其字从九。又馗与通(一作道)皆从首 京邑之大衢也。
(兑下震上)〇第三十卦之反(泰三之四)
  杂卦传曰归妹。女之终也。〇镛案归妹者。以兄而嫁妹也。卦自泰来。泰之时。父母具存。(乾与坤)震兄兑妹。(泰两互)在其怀中。(乾坤中)移之为卦。则父母具没。(乾坤灭)震兄兑妹。分体各立。(分上下)于是乎嫁之矣。兑女在内。艮婿外至。(牉合取倒象)嘉会以合礼。(下互离)坎以归之。(上互坎)婚姻之象也。以其义则泰者。天地之交也。今又天气地体。互相交与。(三之四而四之三)交媾之象也。诸家说易。皆以震男配于兑女。非其配也。伤伦悖理。不可说也。〇又按此卦。虽以归妹为名。其实以兄嫁妹。于此卦不过为万象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9H 页
之中一象。(即抽象)未必归妹为本象。而他象皆客也。筮天下之万事。皆有遇此卦之理。岂得尽以(一作其)归妹之象占之乎。圣人偶以名之尔。(见要旨)
  {䷵}归妹。征凶。无攸利。
 此归妹之不变者也。卦自泰来。(三之四)下乾南君也。(一二三位离)上坤北国也。(四五六位坎)移之归妹。则刚乃北征。(三之四)仅至其境。遂以艮死。(归妹本倒艮)载之坎舆。(上互坎)舆尸之象也。非征凶乎。睽之归妹曰载鬼一车。(睽上九)(一作此)云征凶。以有是象也。〇兑虽为利。(义之利)秪以乘刚。(又失位)无攸利也。〇案彖词不言嫁妹之占者。明嫁妹不过为万象之一象。归妹之卦。可以筮行役。可以筮战伐。可以筮天下之万事。此所以不言嫁妹也。
  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归妹也。征凶。位不当也。无攸利。柔乘刚也。
 卦自泰来。天地之大义也。(兑为义)泰之时。天地相交。(大象云)乾父坤母。生此兄妹。(泰两互)万物兴也。升之降之。天地又交。(三四交)兑女艮男。成此夫妇。(上倒艮)万物兴也。前交既终。(泰之交已终)后交又始。(今三四之交)夫妇所生。又一夫妇。而生生不穷。继继不绝。人之终始也。〇所归妹也者。震既为兄。(非兑配)所归者妹也。(明所归者非震妻)〇位不当者。三四移也。柔乘刚者兑也。
  {䷵}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〇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此归妹之解也。上震公侯也。(人主卦)公侯主其婚。则兑女艮男。(上颠艮)皆公侯之子也。公侯之婚。必有媵妾。(见诗传)媵妾必以侄娣。(兄弟之女曰侄)娣者女弟也。(说文云)兑则为妾。(说卦文)以婚姻则少女也。(艮之配)以媵则妾也。〇解自临来。(一之四)临之兑妾。(本下兑)上从坤后。(乾为君则坤为后)坎以归之。(下今坎)归妹以娣也。〇解又自小过来。(三之二)小过之时。卦有两震。(下倒震)两足俱完。(小过取倒象)移之为解。(三之二)则坎疾在足。(下今坎)一足偏废。下(一作上)震足犹完 一足废曰跛也。(说文云)上震犹行。(一足行)跛能履也。解者蹇之反也。(蹇之倒)解之为跛。与蹇之为蹇。(蹇亦小过来)同一义也。(一足废)履六三宜参看。〇临之一刚。出征坤国。(一之四)我以震生。(上今震)彼以艮死。(在彼为倒艮)震威外振。(一之四)坤疆内入。(四之一)是征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499L 页
吉也。(归妹既变。不取舆尸象。)〇恒者常也。以娣为妾。礼之常也。〇相承者。上下卦相承也。通观上下而后。上以震行。(震为左)下有坎疾。(下今坎)方为跛象也。(一足废)〇案周公之词如是者。卦无定象。唯变所适。(大传文)或以正体。(震兄而兑妹)或以牉合。(兑女而艮婿)或取本卦之变象。(初爻动征吉)或取之卦之本象。(解自小过来)纵横出入。无所牵碍。周流六虚。变化不常。而八卦相荡。风霆鼓发之妙。于是乎尽之矣。孔子每言周公之才之美。呜呼其信矣。今易非死法乎。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〇象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
 此归妹之震也。归妹之体。两互成卦。(法见表)其卦既济也。䷾既济之内。本有重离。(上互离)两目明矣。(离为目)二爻之动。(既济之六二)下离遂亡。(为需卦)眇一目也。一离犹存。(互离存)眇能视也。(说文云一目盲曰眇)归妹之卦。本只一足。(上一震)亦只一目。(中一离)故其占如此。(变象之中取本象)〇幽人者幽隐之人也。(见履之九二)震自临来。(二之四)兑之幽人。(义见下)往以坎隐。(三五坎)遂得震道。(上今震)利幽人之事也。(贞事也)曷然哉。艮山之下。(上互艮)震林之中。(下今震)种菜莳果。(震草而艮果)以辅禾稼。(上震本坤田)无不利也。(本兑利)〇常者旧也。奉(一作泰)之时。兑之幽人。(下互兑)有此震道。(上互震)归妹亦然。(兑与震)临移为震。(今九二)其象无改。(兑得震)未变常也。〇案兑者西方幽昧之地。(郑玄云日所入。为暗昧。)故易例兑为幽。(履与困)〇学稼云周公于此。不言嫁妹之象者。即所以缺本也。(见要旨)〇履九二六三宜参看。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〇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
 此归妹之大壮也。须与媭通。媭者女兄也。(离骚云女媭之婵媛兮。)汉书吕后之姊曰吕媭。(或云伯为姊而仲为媭。)古礼媵以侄娣。不以姑姊媵。(卫风注)不屈长为贱也。〇卦有互离。(三乃离之中)离为中女。(坤二索)于兑为长。(兑少女)归妹以须也。(以中女为媵)三之既变。离女遂灭。(三今刚)兑女前往。(今互兑)兑则为娣。(最少女)反归以娣也。大婚之礼。始媵中女。(或非嫡出则虽中女而媵之。)筮遇此爻。则当媵少女也。〇未当者。位不当也。(三本柔居阳)媵必以娣。最少(一作女)弟 舍娣取媭。义未当也。〇案朱震云天官书须女四星。贱妾之象。(织女三星天女也。)子夏传(古伪书)孟喜易皆作媵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0H 页
妾之名。(直以媭为妾)谬矣。须者女兄也。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〇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此归妹之临也。期者月日也。坎则为月。(上互坎)离则为日。(下互离)此归妹之期也。四之既变。坎离俱坏。(四今坼)归妹愆期也。(日月今乖愆)艮婿不至。(上无艮)何以成礼。〇然其变为临。(地泽卦)临者丑月之卦也。古者冰泮为婚。(见诗疏)其期不远。(兼震亦为春)迟归有时也。(迟去声待也。)〇云谁之迟。女子之归。待男行也。(渐之杂卦传)艮婿不至。有待而行也。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〇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
 此归妹之兑也。兑自大壮来。(五之三)大壮之时。上震帝乙也。互兑其妹也。(三五互)帝出乎震。(说卦文)震为乙方。(东方卦)震者帝乙也。移之为兑。则离以成礼。(二四互)归其兑妹。(大坎归)帝乙归妹也。五为君位。故其占如此。〇卦今重兑。(五爻动)上兑帝妹也。(位在上)下兑其媵也。(位在下)重泽之卦。又自中孚。(四之上)中孚之时䷼。上巽嫡妻也。(巽为后)下兑媵妾也。(位在下)嫡者为君。(女君谓之君)媵者其娣也。袂者兑也。(义见下)上兑之袂。本以坏帛。(泰之坤不完)补绽以成。(五本坼今完)巽以濯之。(互巽洁)其袂不良也。下兑之袂。本以乾衣。(泰下乾)自然成袂。(归妹本下兑)离文灿然。(下互离)其袂本良也。(良之义见下)此所谓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也。曷然哉。其位既贵。(五君位)其德宜俭。此葛覃之义也。〇易例坎则为月。(说卦文)乾则为圆。(说卦文)故兑在坎位。则为月几望。(义详小畜卦)盖以八卦之序。自兑而乾。(兑如夬)自乾而巽。(巽如姤)故兑为几圆之乾也。月几望吉者。谓凡筮日者。以此卦为吉也。月满则亏。固为妇人盛满之戒。其在筮家。亦为占日之通例。所以前民用也。〇位在中者。君位在五也。其位既贵。不以服饰冶容。(于妾宜)以贵行也。(上本震为行)〇案兑也者。乾口之坼者也。乾则为衣。(荀九家)衣口之缺。(兑为夬)非即为袂乎。(如玉夬为玦。水夬为决。)〇良者本善也。如所谓良知良能也。不习而骤。谓之良马。不粪而肥。谓之良田。(皆本然之善)〇又按桓王下姬。(春秋传齐襄公逆王姬。是桓王之妹。)吴主嫁妹。(孙权嫁妹于昭烈。)后亦有之。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0L 页
疑帝乙当时。(纣父乙)真有嫁妹之事。(又详泰六五)〇学圃云兑自中孚来。(四之上)下兑本兑也。上兑改造者也。(改巽而为兑)此其所以为敝袂也。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〇象曰上六无实。承虚筐也。
 此归妹之睽也。婚姻之礼。所以共祭祀也。(夫妇共奉之)兑女在西。(主妇位在西)以其坎敬。(三五互)仰承震筐。(苍筤竹为器)女承筐也。本以坤帛。(泰上坤)震且玄黄。(说卦文)实于筐者币也。(义见上)其变为离。(上今离)离则虚中。(坤帛亡)筐无实也。〇艮士在东。(上倒艮)执其离刃。(二四互)俯刺兑羊。(下本兑)士刲羊也。于坎之位。(四五六)今乃离燥。(上今离)坎血不见。刲无血也。嫁娶如此。亦又何利。(兑为利)祭祀之礼。主妇荐币。主人荐血。此所谓夫妇共祭也。(祭义祭统云)既不可以共祭。又焉娶之。〇案承筐之实。郑玄以为糦米。(玄云宗庙之礼。主妇奉筐米。)若然簋也。非筐也。程传以为菹酝(一作醯)(程子曰房中之俎)若然豆也。非筐也。(亦非俎)胡炳文云震有虚筐象。若然天下之筐皆虚也。(不知爻变也)书曰篚厥玄黄。(厥篚玄纤缟)诗云承筐是将。(笺以为币帛)筐篚之实币也。〇郑玄本筐作匡。(宋本也。宋人讳匡。以筐为箱。)
 
春秋传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僖十五年)遇此爻。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无衁也。(衁血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贶赠也。赠币于神。)归妹之睽。犹无相也。(相助也)〇案杜氏注云离为中女。震为长男。故称士女。(以为配)大谬也。本非其配。何得云士女。〇学圃云睽者反目之卦也。故其占如此。
(离下震上)〇第三十一卦之正(泰二之四)
  序卦传曰丰者。大也。〇杂卦传曰丰。多故也。(荀本无也字)〇镛案丰者。器名。所以盛黍稷也。四升为豆。(量器名)三豆为觳。(十二升)受觳为簋。(受一觳)丰者簋也。考工记旊人为簋。实一觳。(崇一尺)豆实三而成觳者是也。乡饮酒礼酒器曰丰。(即丰侯也形似豆)其所受同也。(亦受十二升)丰之为字。象两丰隆高。(高如山)古文作𧯮。(皆从豆)丰者草盛也。(说文云草盛者。其根必深。故字从上下达。)亦作(古文也)丰满曰丰也。(郑风云子之丰兮)豆与㪷通。(古斗豆字同)象量器之上。黍稷盛满也。岁大熟则斗斛之上。黍稷丰隆。故名之曰丰。以卦象则下离为豆。(外围中虚有豆象)上震为黍稷。(震为谷)于器为丰也。卦自泰来。泰之时。震稼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1H 页
兑秋。(两互象)已有穰穰之象。移之为丰。则离豆之上。黍稷隆满。(两丰象)丰年之卦也。卦形字形。本相酷似。(字如卦)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此丰之不变者也。卦自泰来。(二之四)本以泰运。嘉会以合礼。(下今离)其德亨也。〇泰之坤土。忽见震帝。(上今震)此皇皇上帝。临于下土也。何以致之。(假至也)唯此乾王。(下本乾)离以孚诚。(下今离)假彼震帝。致此丰亨之祥也。曷然哉。天道不远。在于人心。(离为心)诚则斯假。捷于影响也。(孚而格至之曰假。)上帝既假。虽有坎忧。(二五夹)又何忧焉。(下离喜)〇下卦位离。(一二三)离则为日。(说卦文)故易例初为日出。(左传叔孙豹之筮)三为日昃。(离九三)二者日中也。卦自泰来。(二之四)于日之中。阴来得位。(四之二)宜日中也。古者君子。行礼必以正辰。(见礼注)夏后氏用昏。殷人用日주-D001。周人用朝。(见檀弓)其实周人兼用之也。(如日中而虞)宜日中者。谓凡大事筮遇是卦者。宜用日中也。(兑为宜)〇案离位占日之法。屡见易词。解自初移。(临一之四)故解之彖曰夙吉。(夙者日出也)震自二移。(临二之四)故丰之震曰日中见沬。履移在三。(姤一之三)故乾之履曰夕惕若。(夕者日入也)此皆筮家占时之法。可推而通也。
  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明以动者。至诚以感动也。(离诚而震动)大者阳也。尚大者。谓阳上而为震也。(二之四)〇天下者坤也。(泰上坤)离日舒光。(下今离)照天下也。〇丰年者。万民之所乐也。众人皆乐。圣人忧之。戒以惕之曰离日既中。(二为中)阳乃外移。(二之四)日中则昃也。(卦形仄似泰时)坎月虽盈。(二五夹)兑将为食。(又为缺)月盈则食也。莫盈乎乾。(泰下乾)今为离虚。(下今离)莫虚乎坤。(泰上坤)今以震丰。(震为稼)与时消息也。人忌盛满。(坤为民)鬼嫉丰盈。(上倒艮为鬼)况可以荒乐乎。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〇象曰虽旬无咎。过旬灾也。
 此丰之小过也。小过之卦。本以颐交。(山雷今雷山)颐与小过。皆取颠也。(无反对)䷚颐之时。两震之侯。(上倒震)相见乎离。(颐大离)嘉会以合礼。(离为礼)遇其配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1L 页
主也。(耦国之君。为配主。)大离之日。坤则为均。(地数十)十日曰旬也。(均旬通)两君之会。(如春秋诸会)旬斯可矣。(宜不过十日)交而过之。(为小过)四阴相过。(义见大过卦)过于坤数。(过而不成坤)是过旬也。于是乎两国之间。(坤为国)大坎为寇。(兼画三)是会遇踰旬。而寇盗乘衅也。故曰虽旬无咎。〇无咎者。颐之时无咎也。颐自临来。(二之上)兑本乘刚。(临下兑)刚乃上升。(二之上)是无咎也。今坎多眚。(今大坎)安得无咎。〇颐之时。小人在上。(艮在上)君子在下。(震在下)交之小过。则震往在上。(上今震)往有尚也。〇过旬者。会遇踰旬也。小过者过中也。卦德本过。故过而致灾也。灾者眚也。坎则多眚。(说卦文)〇案丰之为卦。戒在盛满。两君相会。乐而忘反。则盗思夺之矣。泺邑之祸。乾侯之败。非足为戒乎。丰者震离也。震之诸侯。(白虎通)相见乎离。(说卦文)本诸侯相见之卦。故其占如此。〇旧本旬或作均。(荀爽本)或作钧。(刘𣍪本。)周礼公旬注。作公均。本通字也。〇男学稼云象传文例。与师初六同。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〇象曰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
 此丰之大壮也。丰者蕃也。蔀者蔽也。障明席也。(义见下)日中者。离位当中也。(一二三)斗者。北斗四星也。(除其柄)〇卦自泰来。(二之四)泰之时。离之太阳。(一二三)其体正圆。(泰下乾)移之为丰。(二之四)则兑口入日。(互兑亦颠兑)翳然侵食。(兑为食)而太阳之体。(下离日)黑阴在中。(坤为黑)匡郭犹白。(阳为白)日食之象也。斯何故也。刚往为蔽。(二之四)遂以震蕃。(上今震)丰其蔀也。(震草有蔀象)乾天之北。(上位坎)四星磊落。(震二阴四点)是北斗也。离以见之。(下今离)星之见也。本自二移。(二之四)二为日中。(易例也)日中见斗也。历法日地之间。以月遮日。(当合朔之时)乃成日食。(朱子曰月掩日为日食)即所谓日月地三直也。(如贯珠)此卦离坤之间。(上本坤)坎月甚大。(二五夹)三直之象也。然且震兑同宫。(上互兑)此东西同度也。(震为东)坎离同体。(二五坎)此南北同度也。(舜典疏)当此之时。兑口入日。(互兑颠)日色掩翳。(震为蔽)非日食乎。老聃曰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曾子问)蔀障既丰。(中大坎)星乃昼见也。孔子于象传。已言月食。此卦之有日月薄蚀之象。可知也。〇泰之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2H 页
中刚。往而成坎。(二五夹)坎为心病。(说卦文)往得疑疾也。(坎为疑)〇离则为诚。(虚中故)是有孚也。往而为震。(二之四)震则为发。(蕃鲜故)有孚发若也。〇信者离也。今发为震。(二之四)信以发志也。(离为志)二为卦主。(二之四)故并言本象。〇案说卦离本为日。似非日食之象。然坎本为月。而以乾为望。(见小畜中孚)离日之以乾为全。(为无灾之日)亦犹是也。坎则为耳。(说卦文)坎在坎位。(坎在上)又为耳痛。(夬九四)离则为日。(说卦文)离在离位。(离在下)又为日食。(黑在中)其义一也。〇又按书云日食则瞽奏鼓。春秋日食必书。又鼓用牲于社。今人认为灾异。非也。今此爻词。以日月地三直。为日食之象。古人其不知乎。〇郑玄本蔀作菩。(薛仁贵本同)小席也。或云𦺗蔀草名。(即鱼荠)以此织席。因以障蔽。遂得蔀蔽之名。〇扬雄太玄曰斗一北而万物虚。斗一南而万物盈。言万物丰于纁夏。耗于玄冬。随斗转徙也。(其义不可解)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沬。折其右肱。无咎。〇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
 
此丰之震也。草生水中曰沛。(说文云)孟子曰沛泽多而禽兽至。(刘熙云沛者水草相生之名。)公羊传草棘曰沛。齐侯田于沛是也。沬本来昧。(义见下)土雨昼晦。日色晻昧也。〇震自临来。(二之四)兑其泽也。(临下兑)移之为震。则兑泽之上。震草蕃茂。(移为震)丰其沛也。(如蔽芾之芾)坤土坎雨。(刚在四阴中)离日晦黑(阴为黑)土雨曰昧。(义见下)是见昧也。(大离见)本自离中。(二为离位中)移之为震。(二之四)日中见昧也。(四阴遮日色)〇震又自小过来。(三之一)上艮左肱也。(上倒艮)下艮右肱也。(古人尚左下为右)移之为震。(三之一)三刚遂折。(三今坼)折其右肱也。断而犹连曰折。(上连今下连)〇临之时。兑以乘刚。(临下兑)移乃升阳。(二之四)是无咎也。〇临移为震。(二之四)阴来得位。(四之二)阳往失位。(二之四)不可大事也。(阳曰大)小过之彖宜参看。(可小事不可大事)〇卦终于三。艮亦为终。(今互艮)而坎疾遂贞。(三五互)终不可用也。(肱不用)〇案古本沛作芾。(郑玄于宝子夏传)谓之蔽膝。与韨连(一作通) 王弼本作旆。谓之幡幔。(本义同)于理无当。沛者泽薮也。崔驷云虻呐(一作蚋)之趣大沛 又大两(一作雨)曰沛。〇又按汉书沬作昧。(马融本、郑玄本及字林、子夏传。俱作昧。)服虔云日中而昏也。(昧微晦也。日微而昼晦。)昧者霾也。乃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2L 页
字林云昧斗杓后星。(子夏传云沬。星之小者。)九家易亦云。(薛氏云辅星)然虽日食之时。小星无昼见之理。其义非也。昧也昧주-D005。与沬霾。本皆谐声。(字相通)霾之谓昧。犹雾之谓晦也。(尔雅云雾谓之晦)土雨曰霾。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〇象曰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此丰之明夷也。卦自泰来。刚往为蔽。(二之四)遂以震蕃。(上今震)丰其蔀也。离日方中。(二为离位中)四星乃见。(上四点)日中见斗也。词与六二同者。明卦自泰来。(二之四)二与四。皆卦主也。〇明夷自小过来。(四之一)下震(小过取倒震)中国之主也。(内卦主)上震外国之主也。震则为东。(说卦文)东夷之主也。移之明夷。(四之一)则东夷之主。入朝中国之主。(四之一)相见乎离。(说卦文)嘉会以合礼。(行朝会之礼)遇其夷主也。卦今明夷。故其占如此。〇位不当者。刚自二往。(二之四)亦不得位也。(四位阴)〇兑之所食。(互兑颠)离光有蔀。(震以蔽)幽不明也。兑则为幽。(履困及归妹)〇行者震主之行。(小过之上震)入中国也。〇郭京本行也之上。有志字。(志行也)未必然。
  {䷰}六五。来章。有庆。(句)誉吉。〇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此丰之革也。革自大壮来。(五之二)柔来成离。下本乾(一作离) 其文焕然。(离为文)是来章也。(自外来)又自遁来。(上之一)阳遁之时。刚来为主。(革以初刚为卦主)是有庆也。(庆音康)〇离则为嘉。(下本离)说言乎兑。(上今兑)嘉言为誉。(喜心之所言)是誉吉也。又誉者交与之言也。(字从与)五之既变。二五相应。(刚柔应)是交与也。〇案丰之本象。亦是来章。(亦柔来成离)故其词如此。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〇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窥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
 此丰之离也。离自大壮来。(上之二)上栋下宇。(大传文)其屋既美。移之为离。(二之上)则震木之上。又加离文。(上今离)丰其屋也。大坎之宫。(二五夹)离以障之。(上下刚)蔀其家也。〇离又自遁来。(一之五)下艮其户也。(艮为门)移之为离。则艮户既塞。(离为防)虽有离目。(下今离)仅可窥视。(从门穴窃视曰窥)窥其户也。窥而视之。不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3H 页
见乾人。(遁上乾)震鸣既灭。(丰上震)阒然无声。(震为声)阒无人也。不亦凶乎。〇据说卦方位。自离计之。(上今离)须历三宫。(离坤兑)始见乾人。(遁上乾)三岁不觌也。(困初六亦然)〇巽工尽巧。(两互巽)离文焕然。(上下离)如翚斯飞。(离为雉为飞)上当天位。(五六为天位)天际翔也。(离为飞)宫室之美如此。未有(一作或)不亡。〇坎为隐伏。(说卦文)巽德亦然。(亦隐伏)非无人也。乃自藏也。〇扬子云之赞曰炎炎者灭。(坎水灭离火)隆隆者绝。(上雷亡)观雷观火。(离为目)为盈为实。(三四刚)天收其声。(上雷亡)地藏其热。(下本离)高明之家。(巽为高)鬼瞰其室。(倒艮鬼)亦主爻变而言。〇序卦传曰穷大者。必失其居。(盖指上爻也)
 春秋传郑公子曼满欲为卿。(宣六年)王子伯廖引此爻以告人曰。三岁不觌。弗过之矣。间一岁而郑人杀之。〇案说卦方位。自震至离。间一宫也。(震巽离)左传以间一岁为三岁。似合爻象。(本以震变离)然稽之易词。其例不然。(同人坎渐困)不可准也。
(艮下离上)〇第三十一卦之反(否三之五)
  
杂卦传曰亲寡。旅也。〇姚信曰此本否卦。三五交易。去其本体。故曰客旅。(九家易)〇程子曰丽于外。旅之象。〇张清子曰旅自否来。三往居五而丽于外。犹人失其所居而客于外也。〇镛案旅者。离而止也。离其亲族。止于他邦曰旅也。虽在地(一作他)邦。行者为行人。止者为旅人。(即旅寓)卦有艮止。所以旅也。卦自否来。(五之三)离其亲族。(乾为族)止于他邦。(否下坤)其象旅也。贲不为旅。(贲亦离而止)而此独为旅者。旅寓之人。必有主人。(托身于主人)贲无主人。(彼无巽)无以为旅也。卦自否来。(五之三)否之时。乾宾外至。(上本乾)巽主迎之。(否互巽)既而宾离其位。(上今离)入就艮次。(五之三)依于主人。(今互巽)以寄其食。(上互兑)其象旅也。先儒如荀爽、孔颖达、蜀才之伦。说此卦。并主推移。然或以一阴为旅人。(在五者)非也。孔子于彖传。为释小亨之义。斯云柔得中乎外。(三之五)非以一阴为旅人也。刚离其族。(乾为族)两刚相依。(三与四)故曰亲寡旅也。
  旅。小亨。旅贞吉。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3L 页
此旅之不变者也。卦自否来。(三之五)柔往成离。(上今离)亦以嘉会。小德之亨也。(阴曰小)〇蜀才曰五降于三。(自否来)降不失正。(刚居阳)旅贞吉也。(旅人之事吉)〇乾凿度云仲尼生不知易。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瞿氏。曰子有圣知而无位。孔子泣曰凤鸟不至。河无图至。天之命也。停读礼止史削。五十究作十翼。(汉史云商瞿子。本受易子孔子。今云孔子请益于商瞿。可乎。)乾凿度者。东汉之纬书也。郑玄好怪。疑自作而自注之。
  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旅之时义。大矣哉。
 柔往得中。(五为中)以顺上刚。(阴在下)二阴在下。(初与二)亦顺二刚。(三与四)其德亨也。〇荀爽曰阴升居五。与阳通。谓之주-D002亨。(阴曰小)
  {䷝}初六。旅琐琐。(句)斯其所取灾。〇象曰旅琐琐。志穷灾也。
 此旅之离也。琐琐细小也。又玉屑也。(玉之碎)诗云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分散貌)亦旅人也。离自遁大壮来。(法见表)二阴分散。(本相聚)各自寄寓。(一之五而上之二)旅之象也。乾玉破碎。(遁大壮之乾)其屑细小。(二与五)旅琐琐也。(两阴故叠文)琐琐者二阴零碎也。〇初之既变。离灾坎眚。(中大坎)上下无应。(初四本相应)斯何故也。旅寔(一作寓)之人。琐琐纤啬。(二与五)斯其所以取灾也。(程子曰处旅而鄙猥琐细。所以致辱。)〇坎志欲通。(二五夹)离以塞之。(上下离)志穷灾也。〇案一说斯。离也(尔雅云)分也。(说文云)诗云斧以斯之。(分析也)所者。行居之处也。郑诗曰献于公所。(即茇舍之所)汉书车驾所在曰行在所。(蔡邕独断云)斯其所者。析厥居也。(赵氏云离其所止)以卦象则艮门各扃。(下本艮)离垣各防。(上下离)析其居也。(艮为居)然取灾二字。又难读。〇王辅嗣云寄旅不安。为斯贱之役。(厮撕同)此又以斯字绝句。(斯与灾叶韵)非也。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〇象曰得童仆贞。终无尤也。
 此旅之鼎也。鼎自遁来。(二之五)乾宾外至。(遁上乾)巽主迎接。(下互巽)艮其次也。(坎者庐舍也)移之为鼎。则宾自外来。(五之二)入于民(一作艮)次。(下巽入)旅即次也。(五之二)即者就也。〇遁之乾宾。(本上乾)本具金玉。(乾之物)是其(一作则)资也。(金玉为资贿)乾衣巽包。(下今巽)坤以藏之。(本三阴)怀其资也。〇遁之艮童。(艮小子)执其巽绳。(二四互)牵被(一作彼)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4H 页
马。(天山卦)是童仆也。来而得之。(五之二)得童仆也。周礼掌马之人。皆名为仆。(如道仆戎仆齐仆田仆)〇贞者。悔之反也。(象不变)卦自否来。(三之五)否之时。有此乾马。(否上乾)亦有童仆。(否互艮)今之卦象。(旅之鼎)又如否时。其占贞也。〇无尤者。无咎也。遁移为鼎。(五之二)阳虽卑降。(阴则升)大壮之移。(一之上)刚乃上升。(一之上)终无尤也。(上为卦之终)〇案次者茇舍也。(斜倚之庐也)故坎则为宫。(屋有两翼者)艮则为次。(上有覆而其形斜)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〇象曰旅焚其次。亦以伤矣。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此旅之晋也。晋自小过来。(三之上)小过之时。艮以为次。(为庐舍)移之为晋。则艮庐忽燬。(艮今亡)离焰满天。(三之上为离)旅焚其次也。旧庐之墟。焦土今黑。(坤于地为黑)非灰烬乎。艮童亦亡。(三之上)丧其童仆也。〇贞厉者。旅之两互。即成大过。(泽风卦)大过九三。又成困卦䷮。坎德虽贞。(困下坎)兑乃乘刚。(上一阴)以干事则厉也。(事之危)〇伤者害也。坎之所害也。(大坎今互坎)〇小过之时。震以旅人。(复以震为旅)与艮相倚。(两刚接)以旅与下也。(与亲也)艮本小人。(见泰否)不足相信。(坎为疑)其义丧也。(艮童亡于外)〇案旅之本象。有庐有火。(艮而离)故其变为焚其次。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〇象曰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
 此旅之艮也。旅之两互。即成大过。洋(一作泽)与风 大过九四。又成井卦䷯。井自泰来。(一之五)刚往在外。(一之五)离其乾亲。(下本乾)亦旅人也。坎则为处。(见小畜上九)旅于处也。筮而遇是。则旅人得处于室家也。〇乾之金玉。(泰下乾)移之在外。(一之五)得其资贿也。(义见上)其位在离。(一二三)离为戈兵。(说卦文)得其斧斨也。(泰之初刚即离刃)旅人之义。资斧不具。不敢以行。故昔公刘徙豳。亦以旅寓。(诗所云庐旅)其诗曰乃裹糇粮。于橐于囊。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此旅人之资斧也。二者不具。何以为旅。巽上九宜参看。〇我心者。主人之心也。乾宾既处。(一之五)并获资斧。而巽之主人。(下今巽)丧其资斧。(义见巽上九)能无慨乎。快者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4L 页
兑悦也。(义见下)大过之时。本有颠兑。(下巽倒为兑)卦既为井。不取颠兑。(易例然)我心不快也。〇未得位者。谓主人失位也。(巽主人)柔自外来。(五之一)处非其正。(阴居阳)未得位也。〇案诸家易。资斧作齐斧。(子夏传亦然)张轨云齐斧者。黄钺也。虞喜志林云齐当作赍(一作斋)(斋戒以入庙)皆非也。资与齐。本相通。粢盛或作资盛。或作齍盛。〇又按夬者决也。心夬为快。水夬为决。(见夬卦)兑之德本决。(见说卦)故兑则为快。
  {䷷}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〇象曰终以誉命。上逮也。
 此旅之遁也。卦自否来。(三之五)否之时。坎弓之位。(四五六)本有三矢。(上三阳)移之为旅。则一矢亡矣。(五之三)遂得离雉。(上今离)射雉而亡矢也。(朱子曰亡如秦无亡矢遗镞之亡。)〇乾王嘉悦。(离为嘉)成言乎艮。(下今艮)其言誉也。(嘉而言)巽以命之。(下互巽)是誉命也。艮则为终。(下今艮)终以誉命也。曷云哉。古者军礼。射禽而获之。必有赏命也。(见周礼)〇上逮者。一阴上移也。(三之五)三之既移。(三之五)臣以手奉。(艮为手)献雉之象也。(一阴升为离)五之既移。(五之三)君以心贶。(离为心)颁赏之象也。刚来乃成巽(一作离) 逮者及也。上逮故下逮也。五为卦至(一作主)。故言其本象。〇案诸家皆云离为矢。然其在易词。乾皆为矢。(如噬嗑)大传曰乾其动也直。(又凡刚画皆为矢)〇又按朱子于此爻。以旅(一作离)为雉。(程子亦云)说卦不可废也。
  {䷷}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〇象曰以旅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
 此旅之小过也。巽木之上。(二四巽)离科上槁。(说卦文)爰有飞鸟。(离之象)巢在树颠。(最在上)上其巢也。上之既变。巢形乃毁。上今坼(一作拆) 离所焚也。(离为火)遂成小过。(雷山卦)小过者飞鸟也。(彼彖词)巢之既焚。鸟飞于空也。〇爻之未变。离面兑口。(三五兑)相见而悦。(离亦喜)旅人先笑也。爻之既变。遂为小过。则艮死之哀。(大象云丧过乎哀)发于震声。(雷山卦)巽号兑咷。(两互象)内外喧噭。(兑巽皆口象)后号咷也。(同人九五宜参看)号咷者哭声也。〇易者交易也。小过之卦。本以颐交。(山雷今雷山)䷚颐之时。我有坤牛。(下互坤)彼亦有之。(上互亦为坤)交之小过。则牛形遂亡。(坤今亡)丧牛于易也。(大壮六五宜参看)丧之奈何。坎盗之所窃也。(今大坎)筮而遇是则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5H 页
失牛于市。〇处旅之法。下不与卑。(见九三)上不据尊也。旅而在上。(位已极)位且匪据。(阳居阴)宜有灾也。〇虽有坎耳。(兼画三)今失离明。(离今亡)聪不明也。(噬嗑上九宜参看)卦位已终。(上爻也)终莫之闻也。(不闻牛所在)〇案杂卦传曰同人亲也。亲寡旅也。故同人先咷后笑。旅人先笑后咷。(出何氏订诂)〇又按汉成帝报许皇后诏云五月庚子。鸟焚其巢。太山之域。易曰鸟焚其巢凶。言王者处民上。如鸟之处巢也。百姓丧其君。若牛亡其毛也。(据此文。鸟焚其巢。亦有实事。)〇或说易读作场。(与上一矢亡叶韵)其义非也。〇学圃云不读巽上九。(云丧其资斧)则得其资斧之为大过之井。(巽上九亦井)必难悟也。不读大壮六五。(云丧羊于易)则丧牛于易之为颐之交易。(彼亦履交易)必难悟也。易贵参伍。有如是矣。
(巽下巽上)〇第三十二卦之正(遁二之四。中孚三之一。)
  序卦传曰巽者。入也。〇杂卦传曰兑见而巽伏也。(朱子曰兑阴外见。巽阴内伏。)〇大传曰巽德之制也。(阴为阳所制)巽称而隐。(朱子曰称物之宜。潜隐不露。)巽以行权。(反于震道以合权)〇程子曰一阴在二阳之下。所以为巽。〇镛案八卦消长之序。自震而兑。自乾而巽。(如复姤)八卦之有兑巽。犹重卦之有夬姤。(一阴之终始)巽者兑之反也。(兑之倒)兑之时。一阴乘刚。其象不顺。(其占厉)反之为巽。则柔乃卑降。顺而让之。(让于阳)巽者逊也。(六书之谐声)阴自外来。(兑之时在外)巽者入也。刚乃在上。巽者伏也。篆文从两巴在丌上。(徐铉云)巴者龙蛇也。(龙字亦从己)两巴者二阳也。(震一阳为龙)丌者两足也。(一阴之二片)重巽之卦。又自遁来。(二之四)遁者兼画之大巽也。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此巽之不变者也。卦自遁来。(二之四)柔往得位。(四位阴)离以嘉会。(三五互)其占亨也。阴德本小。(易例也)其亨者小也。〇柔往得位。(二之四)遂成巽利。(上今巽)利有攸往也。〇遁之时。乾王在上。二臣在下。(二阴在民位)移之为巽。则柔乃上升。(二之四)其位近君。(四近五)相见乎离。(三五互)遂得巽命。(上今巽)利见大人也。(巽命则得爵)彖词只言自遁来之象者。遁之为卦。本亦大巽也。〇案陆绩曰阴为卦主。故曰小亨。(胡仲虎云旅云小亨。离之一阴也。此云小亨。巽之一阴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5L 页
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句)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巽者兑口向下也。故兑为仰告。(口向上)巽为俯告。(口向下)此其所以为命也。施命之法。贵于丁宁。卦既重巽。(上下巽)是申命也。〇遁之四刚。来而得中。(下之中)刚巽乎中也。(四之二)自尊趣卑。(四则尊)其德巽也。〇二位既正。(中则正)离志乃明。(三五互)正而志行也。〇上卦下卦。柔皆在下。(初与四)皆顺乎刚也。〇案朱子曰申者丁宁反复之意。(问申字是两番降命令否。朱子曰非也。)镛谓尧典曰申命羲叔。申者重也。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〇象曰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
 此巽之小畜也。小畜之卦。一自姤来。(一之四)柔自下进也。一自夬来。(上之四)柔自上退也。巽之为卦。本以兑进。(柔在上)退而为巽。(兑之倒)故巽为进退。(说卦文)卦德既然。(卦本巽)爻象亦然。(进退象)是进退也。〇重巽之卦。本自中孚。(三之一)中孚者大离也。(兼画三)甲冑戈兵。(说卦文)用以防外。(离为防)此武人也。移之为巽。(三之一)则离防不整。(本形正)刚不御外。(下乃柔)初之既变。离防复密。(下今刚)刚乃克敌。(乾金克巽木)利武人之事也。〇进退者自试也。(乾九四之义)或自下进。(姤之移)或自上退。(夬之移)以成离志(一作目)(中互离)其志疑也。(疑在上下间)〇外防既固。(上下皆叠刚)又自内修。(离为治)是志治也。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〇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
 此巽之渐也。卦自遁来。(二之四)艮床之上。(艮之形如床)厥有乾王。(天山卦)移之为巽。则乾王有疾。(今大坎)入于艮床之下。(四之二)巽在床下也。(巽入也)离则为史。(三五互)兑其巫也。(二四互)巽绳坎乱。其象纷然。(丝乱曰纷也)用史巫纷若也。于是巽齐离诚。(中互离)上格天心。(上本乾)上巽下巽。厥命乃续。(巽为命为绳)其占吉也。古者疾甚则齐。(见文王世子)癠者齐也。(齐戒以祷天)撤床寝地。(见大记)庶几其生。(见礼注)巽在床下。即此礼也。巽本齐戒之卦。故其占如此。〇遁移为巽。(四之二)阳虽卑降。(刚巽也)自二迁四。柔不失位。(皆得位)是无咎也。(无所失)〇得中者四之二也。(二为中)推移之迹在二。(自遁来)故言其本象。〇案史掌书记。离则为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6H 页
文离为史也。其职祝册也。巫则祷禳也。(周礼有司巫)〇学稼云渐者王疾之名。(病甚曰大渐)之卦为渐。故其占如此。疾病为字。象人倚床。(字从人从床)巽在床下。疾病之占也。〇学圃云卦德为巽。故凡自外而入。皆谓之巽也。
  {䷺}九三。频巽。吝。〇象曰频巽之吝。志穷也。
 此巽之涣也。频者足蹙而不前也。(字从步)涣自否来。(四之二)否以泰交。(交易之)乾刚出外。(泰之时内乾)敌疆来附。(坤下来)移之为涣。则刚乃频蹇(一作蹙)(诗所云国步斯频)遂自外入。(四之二)是频巽也。(巽入也)震步既频。(四之二为震)坤疆亦蹙。(失一阴)频巽之吝也。(频颦通)复之频复宜参看。〇中孚之时。兑以乘刚。(下本兑)移之为巽。(三之一)其德顺矣。(入而伏)三之既变。柔又居刚。(阴居三)其占吝也。(不改过)〇坎志虽通。(下今坎)前路犹塞。(中互艮)其志穷也。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〇象曰田获三品。有功也。
 此巽之姤也。卦自遁来。(二之四)本以大巽。(兼画三)今为重巽。悔者亡也。(变象无)〇卦自中孚来。(三之一)坎弓离戈。(下大坎)巽离之网。(巽绳而离丽)以适山林。(中孚之艮山震林)田猎之卦也。亦自遁来。(二之四)兼画之巽。(本大巽)本一品也。(义见下)移之为巽。(二之四)两巽又见。(上下巽)又二品也。合之为三。(一与二)获其所丽。(离为丽)田获三品也。四为卦主。故言其本象。〇遂成大坎。(初四夹)坎则为劳。(说卦文)是有功也。解九二宜参看。(彼田获三狐)〇案公羊传注주-D003田猎之礼。择取三等。射自左膘。(胁后肉)达于右腢者。(腢肩也)中心死也。为上杀。(上品也)以奉乾豆。(祭宗庙)为其速死也。(速死则味美)达右耳者。中腹死也。为次杀。(中品也)以供宾客。(致饔饩)死稍迟也。射左髀。(股骨也)达于右䯚者。(肩骨也)中股死也。为下杀。以充君庖。死最迟也。此所谓三品之杀。(又见车攻注)古之军礼也。以卦象则巽以洁之。(说卦文)备其离腊。(离为乾肉见噬嗑)以祭乾宗。(遁上乾)乾豆之象也。巽以让之。(巽主人让宾)具其兑馈。(上互兑)以享乾宾。(遁上乾)宾饩之象也。巽以入之。(纳于公)治其兑饔。(下互兑)以供乾君。(遁上乾)君庖之象也。巽之为卦。匪豕匪鹿。亦非狐兔。故泛言三品。(只以一巽为一品)不著物名也。(如禹贡之云惟金三品)〇旧注以中髀为次杀。以中腹为下杀。疏矣。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6L 页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〇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此巽之蛊也。蛊自泰来。柔自外入。(上之一)遂以巽伏。上(一作下)今巽 坎贞内固。(下大坎)正事吉也。〇卦自中孚来。(三之一)中孚之时。有此大离。(二五夹)亦有震艮。(上下互)移则失之。(为重巽)今又如旧。(如中孚)其悔者亡也。〇泰之上阴。位极才柔。(上位极)匪其利也。卑降为巽。(上之一)以让贤者。(下本乾)无不利也。(巽为利)大畜之蛊宜参看。〇蛊自泰来。初移为终。(一之上)初虽无刚。(初今柔)终以艮终。(上今艮)无初有终也。(万物终乎艮)无初有终。巽卦之本德也。(下绝而上刚)睽六三宜参看。〇卦本有兑。(二四互)兑则为庚。(西方为庚辛)据说卦方位。先庚三日者巽也。(坤离巽)后庚三日者艮也。(乾坎艮)今也兑之说言。(二四互)正据一卦之中。(蛊之中)先于兑而为巽。(巽在下)后于兑而为艮。(上今艮)此所谓先庚三日后庚三日也。(已见蛊之彖)曷云哉。巽之为卦。申命以行事也。(大象文)其变为蛊。(五爻动)将以干事也。圣人之义。虑始而慎终。故于此爻而言之。〇位正中者本象也。(刚居五)本象正。故其变亦吉。〇案汉儒释此爻。皆主更革之义。(庚更也)非也。此在筮家用为占日之通例也。(详见蛊之彖)
  {䷯}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〇象曰巽在床下。上穷也。丧其资斧。正乎凶也。
 此巽之井也。下巽床也。(巽形如床上有席)井自泰来。(一之五)泰之坤妃。(本上坤)移乃有疾。(五之一为坎)降入巽床之下。(五之一)巽在床下也。九二之吉。其命续也。(上下巽)上九之凶。其位穷也。(上爻动)入于地中。(泰上坤)何以望生。〇泰之时。乾货富实。(乾为富)贮积在内。(泰下乾)是有资也。亦以乾金。其位在离。(一二三)是有斧也。(离则为戈兵)移之为升(一作井)。则乾宾出外。(一之五)窃其资斧。(乾刚升为坎)而巽之主人。(下今巽)怃然在内。(下今巽)丧其资斧也。(离为斧)旅之九四。(其实大过之九四)巽之上九。皆变为井。故其象同也。䷯其象既同。而其占不同。(彼得而此丧)是何故也。旅者客人也。在客人则得之也。(一之五)巽者主人也。在主人则失之也。〇刚往得位。(一之五)遂成坎贞。其位则正。(五中正)其在主人。(下今巽)既失资斧。其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7H 页
贞凶也。(贞事也)上穷者位极也。极于上者。必反乎下。(易之义)泰坤阴之所以入也。(五之一)〇坎则皆正乎今坎盗也。(上今坎)窃人资斧。非盗而何。宾而为盗。(以乾而为坎)主人之凶也。〇案汉书王莽遣王寻屯洛阳。将发亡其黄钺。房杨曰此所谓丧其资斧者也。(应劭云齐利也。资如齐衰之齐。资齐音同。误作资。)此借取经义。并举资斧也。后儒引此。以(一作而)證齐斧之说谬矣。〇学稼云横木之下。支之以股。其象为床。故艮为床。巽亦为床。
(兑下兑上)〇第三十二卦之反(大壮五之三。中孚四之上。)
  序卦传曰兑者。说也。〇镛案兑者脱也。乾则为衣。(荀九家)兑褫其外。(去上刚)其象脱也。肉脱衣曰脱。(脱从肉)虫脱壳曰蜕。(蛇蝉等)车脱輹曰税。(即所云税驾脱辂)其义一也。兑者锐也。兑之为卦。下大上小。(阴曰小)其象锐也。金上小曰锐。(荀子云仁人之兵兑)木上小曰棁。(梁上小柱也。又大雅云松柏斯兑。)石上小曰䂱。(磨之使尖小)其义一也。兑者税也。西方之卦。于时为秋。故兑则为利。以刀而刈禾也。(利从禾从刀)兑则为和。以口而食禾也。(兑为口)兑者涚也。(泲水使之清)乾之盈满。兑以澄之。(大传云澄忿)其象泽也。(泽水静而澄)兑者悦也。自震而起。(八卦序)中心有得。(中又刚)外貌自解。(上一阴)其象悦也。兑者说也。上坼如口。谈说之所出也。以重卦则自大壮来。大壮者兼兑也。
  {䷹}兑亨。利贞。
 此兑之不变者也。卦自大壮来。(五之三)柔来成离。(二四互)嘉会以合礼。其占亨也。〇又自中孚来。(四之上)柔往成兑。(上今兑)遂成坎贞。(上大坎)利于事也。兑则为利。(义之和)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说者悦言也。二五皆刚。(卦之中)三六皆柔。(卦之外)所以悦也。巽为天命。(上互巽)离为人心。(下互离)顺天而应人也。〇卦自大壮来。乾王出外。(三之五)以成兑悦。(上今兑)身为民先。(五在三之前)说以先民也。虽有坎劳。(三六夹)离乃虚心。(二四互)民忘其劳也。(心虚则忘之)〇卦自中孚来。(四之上)震主(二四互)牖民。(震之二阴即其民)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7L 页
成兑悦。(移为兑)俾冒坎险。(四之上)说以犯难也。艮死在前。(中孚本互艮)离乃虚心。(二四互)民忘其死也。兑口巽命。(三五巽)勖此坎劳。民劝矣哉。(喻之使劳曰劝也)先王之使其民。(役其民)悦之而已。
  {䷮}初九。和兑。吉。〇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此兑之困也。困自否来。(上之二)否之时。君子小人。不相混处。(阴阳不相杂)移之为困。则上成兑和。(义之和)是和兑也。虽然君子之行。和而不流。(大传云旁行不流)苟以坎流。上(一作下)今坎 恶可乎哉。故曰和兑吉。(谓不流则吉)〇疑者坎也。君子之行。混于流俗。则人必疑之。和而不流则주-D002不疑也。
  {䷐}九二。孚兑吉。悔亡。〇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
 此兑之随也。随自否来。否之时。君臣阻隔。(天地否)移之为随。则柔往为兑。(一之上)乾君乃悦。(上本乾)道可行也。(下今震)二五遂应。(二今柔)孚兑吉也。(上下相应谓之孚)〇卦本自中孚来。(四之上)中孚之时。有此大离。(二五夹)亦有震艮。(上下互)移则失之。(为重兑)今又如旧。(如中孚)其悔者亡也。〇大坎之志。(上大坎)离以信之。(下大离)是信志也。君信臣志。道所行也。〇学圃云重兑者。重巽之反易也。巽之九五。兑之九二。皆云悔亡者。明反易之卦。二五相照也。(二卦悔亡。皆以中孚来。)
  {䷹}六三。来兑。凶。〇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
 此兑之夬也。卦自大壮。(五之三)其来者三也。(自五来)来不得位。(阴居阳)乘此二刚。(下今兑)三之既变。来者遂灭。(三今刚)其占凶也。〇位不当者。本象也。〇虞翻云从大壮来。失位故凶。
  {䷻}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〇象曰九四之喜。有庆也。
 此兑之节也。节自泰来。(三之五)泰之时。万物安宁。(序卦曰泰然后安)移之为节。则兑秋之气。(下今兑)上接坎冬。(上今坎)秋冬之交也。(四居中)秋冬之交。其音为商。(物之零落在季秋)商者伤也。(商之音哀伤)乾兑之金。(下本乾)伤万物也。(三之五为坎)坤则为安。(左传文)今坤既伤。(坎为害)商兑未宁也。〇介者绍也。巫祷之绍天也。坎之疾病。(上今坎)兑巫祷之。(下今兑)是介疾也。遂成大离。(二五夹)孚而能治。(离之德)介疾有喜也。〇庆犹喜也。(以叶韵)〇章本清云兑属秋。商音用事。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8H 页
九五。孚于剥。有厉。〇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
 此兑之归妹也。剥者果蓏之去皮也。(义见剥卦笺)泰之时。乾之木果。团圆无缺。移之归妹。(三之四)爰以离刀。削其外刚。以成兑食。(乾变兑)果之剥也。艮自外来。(上倒艮)神所享也。遂为离诚。(中互离)孚于剥也。物薄诚厚。神所格也。兑为秋卦。故其占如是。〇自泰而移。柔来乘刚。(下今兑)是有厉也。〇位正当者本象也。(大壮之移五乃刚)五位本正。故变有孚也。
  {䷉}上六。引兑。〇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
 此兑之履也。履自夬来。(上之三)柔之在外。(最在上)引而降之。(上之三)遂以兑悦。(下今兑)是引兑也。〇夬之时。一阴在外。未有离光。故引而来之。(上之三)以为光也。〇萃六二宜参看。
(坎下巽上)〇第三十三卦之正(否二之四)
  序卦传曰涣者。离也。〇杂卦传曰涣离也。〇程子曰涣舒散也。水遇风则涣散。〇朱子曰风行水上。离披解涣之象。〇镛案老子曰涣若冰将释。涣者冰释也。(左传序)卦自否来。否之时。北方严寒。(乾在上)乾冰凝固。(见说卦)移之为涣。则一片乾冰。(四之二)入于坤温之中。(左传坤为温)而巽风柔顺。(上今巽)坎水流动。(下今坎)此所谓涣然冰释也。(乾水散)以互体则既终乎艮。(三五互)震以反生。(二四互)于时春也。春风吹水。(上今巽)有不涣乎。此所谓东风解冻也。(月令文)乾之坚凝。于是乎离散。故曰涣者离也。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此涣之不变者也。否塞之时。(二之四)刚来为通。(坎为通)柔往得位。(二之四)嘉会在中。(中大离)其占亨也。虞翻曰否四之二。成坎巽。天地交故亨。〇今之上巽。昔之乾王也。(否之时)艮庙之上。(三五互)奉此先王。(终乎艮)王之长子。(乾之第一画)今为震主。(二四互)立于艮庙之内。(二今刚)王假有庙也。巽以洁齐。(说卦文)坎以敬之。(又大离)祭祀之象也。〇坎水之上。巽风吹顺。(风行水上卦)震舟既汎。(二四互)坤民前进。(二之四)利涉大川也。涣以井交。(水风为风水)井之时䷯。坎险在前。(坎在上)交而易之。坎险已过。(坎在下)所以为利涉也。〇巽利坎贞。宜干事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8L 页
〇虞翻曰乾为先王。震为帝艮为庙。乾四之二。杀坤大牲。是格庙也。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刚自外来。(四之二)遂以坎通。(说卦文)刚来不穷也。(卢氏云否四来居坤中。水流而不穷。)柔往得位。(二之四)以顺乾王。(近于五)是上同也。(卢氏云否二升四。上承贵王。与上同也。)〇二位在中。(下之中)王乃在中也。(荀爽云阳来居二。为在中。)〇坤民乘舟。(震为木)坎以成功。(本大坎)乘木有功也。
  {䷺}初六。用拯。(句)马壮。吉。〇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此涣之中孚也。卦自否来。(四之二)冰之既涣。(上乾冰)乾人下坠。(四之二)入于坎川。(巽入也)溺水之象也。初之既变。坎水遂落。(坎今亡)震马作足。(说卦文)超然登陆。(得震道)马壮吉也。艮手援溺。(三五互)是用拯也。明夷六二宜参看。〇二阴在中。(本坤顺)仰顺天命。(上有巽)所以拯也。民之顺命。虽有陷溺。天必拯之也。〇案涣者春冰之释也。春冰易溺。(书所云若蹈春冰)故其占如此。
  
{䷺}九二。涣。奔其机。(几)悔亡。〇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此涣之观也。机几通。(几案也)割牲之案也。坎之坚木。上受坤肉。(下本坤)其象机也。艮庙之下。(三五互)坤牛受射。(乾矢来射之)几案已设。牛今死矣。二之既变。坎刚遂涣。(二今坼)坤牛复生。(下今坤)巽以遁之。(上有巽)涣奔其机也。(牛走曰奔。通作奔。)几上之肉。奔乎机而得生。以之筮牲则不可用也。〇卦自否来。(二之四)坤牛如旧。其悔者亡也。(变象亡)〇物皆愿生。得所愿也。震之反生。(二四互)坎心愿之也。〇案几机本相通。然几杖之几。(人所凭)多作几。(如周礼五几及顾命玉几类)机俎之机。多作机。(如史记云机上肉)旧注皆作几杖之几。则奔字何解。〇又坊本皆作杌。(字书亦辨之)杌者梼杌。此楚史之名。来氏易注又作木名。(来云机出蜀中。似榆。又山海经曰大尧之山多机。)说文云单狐之山多机。皆谬矣。(崔相国锡鼎云 仁庙乙亥。社稷省牲。时祭牛逸出。逼伤祭官。〇古者亦有此事。故易词言之。)
  {䷸}六三。涣其躬。无悔。〇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此涣之巽也。巽自遁来。(二之四)遁之时。四阳凝聚。(凝于上)合成大巽。(兼画三)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9H 页
之为巽。(二之四)则涣其体而二之。(亦以乾冰成坎水)遂成两巽。(今重巽)涣其躬也。曷云哉。涣者离也。(序卦杂卦文)君子当遁否之时。或杀身而无悔也。〇本以兼巽。(遁大巽)今为重巽。均之为两巽。其占无悔也。(象无变)〇志在外者。内坎之志。(下本坎)在于外巽也。(谓以坎变巽)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〇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此涣之讼也。讼自遁来。(二之三)遁之时。君子在外。(上四阳)小人在内。(艮小人)下二阴其群也。(小人群)其群虽小。(只两个)其势浸长。(见遁卦)置之不禁。必将为观而为剥矣。(势莫遏)移之为讼。则刚自外来。(三之二)二阴分散。(中一阳)涣其群也。(涣小人之群)〇元吉者。君道之吉也。否移为涣。(四之二)乾群涣矣。(三阳离)变而为讼。三阳复完。(上今乾)君子群凝。(乾复合)小人群涣。(二阴散)君道之吉也。(乾为君)刚反乎内。(三之二)善之长也。(有震德)〇遁有艮阜。(本下艮)是有丘也。变而为水。(下今坎)涣有丘也。小人在内。势如丘山。(艮为山)今而涣之。(二阴分)涣有丘也。〇夷者类也。(曲礼在丑夷不争)君子小人。本非其类。虽有坎心。匪所思也。故必涣散之也。〇光大者。离光之上。(二四离)乾阳复完也。(阳曰大)〇案卢氏云自二居四。(否之移)离其群侣。是涣其群也。得位承尊。(承九五)故元吉。其说疏矣。〇苏洵云群者。圣人之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朱子曰此说虽程传有所不及也。)其说亦非矣。君人之道。唯当涣小人之群。至于君子之群。唯恐其涣散。若如苏氏之说。则天下皆涣。人主罔与成厥功矣。又与其朋党论。义理不合。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〇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此涣之蒙也。蒙自观来。(五之二)巽之命令。(观上巽)其大号也。(号令也)移之为蒙。则施其号令。降于坤民。(五之二)坎膏之沾。(下今坎)如汗沾肤。(坤为肤)汗其大号也。(阳曰大)两刚相离。(观两刚)是涣汗也。〇蒙自临来。(一之上)临之两刚。是本乾王之二子也。(凡阳皆乾男)同居一宫。(皆在内卦中)未及相离。(本相连)移之为蒙。则少男出居。(一之上为艮)以主外国。(上本坤)长男不动。(下互震)以主坎宫。(下今坎)涣王居也。涣者分离也。〇临之时。兑德乘刚。(临下兑)今阳既升。(一之上)是无咎也。〇长子居中。(在坎中)少男出外。是正位也。〇案九家易云乾为首。下成坎水。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09L 页
是汗象。(奚独首有汗)其说疏矣。〇旧说云汗之为物。有出无入。号令之有行无反。亦犹是也。以卦象则五之既变。有震无巽。(上巽亡)不可入也。
  {䷜}上九。涣其血。(句)去逖出。无咎。〇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此涣之坎也。坎自观来。(上之二)于坎之位。(四五六)坎血凝滞。(上刚塞)不行坤肤。(观下坤)移之为坎。则上体下体。坎血流通。(今习坎)涣其血也。〇逖读作惕。(通作悐)心之惧也。坎自临来。(一之五)临之时。兑德乘刚。(乾九三之所以惕)其心震惕。(临大震)移之为坎。则去其惕而出之。(一之五)坎心乃通。(下今坎)去惕出也。曷云哉。涣之为卦。坎之疾病。(下本坎)巽以为药。(上本巽)治病之卦也。(中大离为治)筮遇此爻。则曰此惊惕之所伤也。(震为惊)涣其瘀血。去其怔忡。其疾可治也。(中大离)易之为道。大可以弥纶天地。小可以学为巫医。必欲以四百五十之繇。悉归之于大义理。则不可以前民用也。〇临之时。柔以乘刚。(临下兑)今阳既升。(一之五)是无咎也。〇远害者。去疾也。古人名子。或云弃疾。或云不害。害者病也。〇案逖旧本多作悐。亦作𢙹(一作愀)。 通作惕。汉书王商传云无怵悐。〇又按小畜云有孚血。(句)去惕出。(六四文)此云涣其血。(句)去惕出。(句法同)血出叶韵也。旧注皆云血去惕出。则孔子之云涣其血。为误读乎。
(兑下坎上)〇第三十三卦之反(泰三之五)
  杂卦传曰节。止也。〇朱子曰节。有限而止也。泽上有水。其容有限。故为节。〇镛案节。竹节也。(字从竹)卦自泰来。泰由复始。(复临泰)复之时。苍筤之竹。始𥯋始荀。为临为泰。其竹渐长。则抽而上之。(三之五)一节乃成。(五今刚)此竹节也。竹节之形。近根则短促。(下二刚)既抽则脩阔。(越三四)静观卦形。诚活画也。又节者符节也。周礼掌节之职。山国用虎节。泽国用龙节。今震竹剖分。(三之五)艮节出外。(奉使出)中成离信。(二五夹)此所谓节而信之也。(序卦文)又溪谷之水。流而不渟。则暵乾之时。无以灌溉。故为之堤泽。以滀其水。亦节止之义也。〇卢氏曰此本泰卦。分乾九三。上升坤五。(三之五)分坤六五。下处乾节三。(五之三〇案曰九曰六。不知爻变也。)
  {䷻}节亨。苦节。不可贞。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10H 页
此节之不变者也。刚往得位。(阳居五)遂以坎通。(上今坎)中乃嘉会。(中大离)其占亨也。〇苦者离火之味也。(洪范云炎上作苦)节之两互。其卦为颐。䷚颐者。大离也。(上下夹)下震之竹。(山雷卦)上有坚节。(艮为坚多节)中含离苦。(火之味)是苦节也。节有坎固。(上有坎)可以干事。(贞事也)颐则无坎。(只上艮)不可贞也。曷然哉。颐自临来。(二之上)震主让位。(本大震)逃于外国。(二之上)遂以艮死。(物所终)此苦节也。太伯逃于荆蛮。伯夷死于首阳。何事可为。故曰不可贞。〇案春秋传曰圣人达节。(君子论子臧)达者通也。坎以通之。故为节亨。(此圣人之节)艮以塞之。故为不贞可(可贞)(此苦节)〇学稼云颐之彖曰颐贞吉。彼唯颐养之事吉也。此云不可贞。亦唯达节之事不可也。〇学圃云涣节之彖。皆以两互取象。(皆互颐)反易之卦文相照也。
  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泰之时。阳阴皆纯。(不相杂)移则分之。(三之五)刚柔分也。阳往得五。(得其位)刚得中也。〇颐之为卦。(两互颐)始于震道。(山雷卦)终以艮迷。(为径路)其道穷也。节之正卦。(句)则有坎通。(节上坎)道不穷也。〇险而能说。君子之节操也。中天下而立。(立坤中)正其身(五得位)以达其义。(坎通而兑义)中正以通也。〇乾节其阳。(三之五)坤节其阴。(五之三)天地节也。震兑以成。(下互震春秋)坎离亦具。(中大离冬夏)四时成也。坎为法制。(坎为律)艮为尺度。(艮多节)节以制度也。乾则为富。(易例也)藏富于民。(三之五)不伤财也。坤则为民。(上本坤)损君益民。(三之五)不害民也。兑虽折而不伤。(下今兑)坎虽毒而不害也。
  {䷜}初九。不出户庭。无咎。〇象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
 此节之坎也。坎自观来。(上之二)大艮之户。(观大艮)坤其庭也。(土在户之下)亦自临来。(一之五)兑口之启。(临下兑)言语无节。(上无阻)移之为坎。则户庭之内。(观大艮之内)兑言遂灭。(下今坎)不出户庭也。(言语不出户)曷云哉。节言语节饮食。节制之大者也。节之为卦。兑口在下。坎法为节。故诸爻多此戒也。〇临之时。兑厉乘刚。(柔居三)今阳既升。(一之五)是无咎也。(善补过)言语既节。何咎之有。〇坎则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10L 页
为通。(说卦文)兑乃为塞。(川壅而为泽)我塞而彼通也。(内为我)当此之时。言语不慎。(兑为言)不可谓知乎。今言不出。(兑今亡)知通塞也。(坎为知)知者寡言。
 孔子曰乱之所生也。(节上坎为乱)则言语(节下兑为言)以为阶。(乾三阳为阶三级)君不密(泰之乾君关其口)则失臣。(三之五而上坤亡)臣不密(五之三又成兑言)则失身。(坤体亡)几事(坎为机)不密(乾三阳为密)则害成。(三之五为坎)是以君子。(习坎之互震)慎密(坎德坚固亦为密)而不出也。(兑言灭于艮户内)〇案卦自泰来。其始也乾君坤臣。各安其分。(内外位)移之为节。则君言一出。(三之五)坤臣作乱。(坎为乱)当此之时。一言不密。机事尽泄。故戒之如此。
  {䷂}九二。不出门庭。凶。〇象曰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
 此节之屯也。屯自观来。大艮之门。(观大艮)坤其庭也。(门内地)亦自临来。兑口之启。言语无节。(上无阻)移之为屯。则门庭之内。兑言遂灭。(下今震)不出门庭也。(言语不出门)易例以下为内。故初为户庭。(户在内)二为门庭也。(门在外)〇阳进至三。(泰之时)既退一步。(移为节)二之既变。又退一步。失时极也。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〇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此节之需也。需自大壮来。(四之五)大壮者兼兑也。(兼画三)言语不节。(大兑言)乱之本也。(坎将作)饮食不节。(大兑食)病之招也。(坎为病)兑体既大。(兼画兑)不节若也。移之为需。则坎心之痛。(需上坎)发于兑口。(大壮本兼兑)则嗟若也。离萃宜参看。(皆坎兑为嗟)〇大壮之时。卦德甚厉。(乘四刚)今也刚升而得位。(四之五)是无咎也。〇既能嗟叹。悔改可知。(兼兑变)改之为贵。又谁咎焉。〇案泰卦之移为节。(三之五)大壮之移为需。(四之五)皆始不节而终节也。故其占为无咎。
  {䷹}六四。安节。亨。〇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
 此节之兑也。兑自中孚来。(四之上)亦自大壮来。(五之三)中孚之时。既治既安。(大离为治安)上下无事。(与坎劳相反)大壮之卦。本由泰进。(三阳而加一)其安弥久。(序卦云泰者安也)移之为兑。则柔往成兑。(四之上)遂以坎劳。(三六夹)此所谓悦以忘劳也。(孔子于兑云)劳逸有节。昔逸而合(一作今)劳 是安节也。(节其安)〇不失嘉会。(犹互离)其占亨也。〇上道者。大壮之上震也。(震为途)移之为兑。上下皆悦。(上下兑)承上道也。(下兑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 第 511H 页
承上兑)〇案人之所不能节者。言语也饮食也安逸也。故爻词必以是三者为戒。
  {䷻}九五。甘节。吉。往有尚。〇象曰甘节之吉。居位中也。
 此节之临也。卦自泰来。(三之五)泰由临进。(泰三阳)临之时。坤土无疆。(临上坤)兑口仰食。(临下兑)土爰稼穑。(互震稼)厥味作甘。(洪范文)进而为泰。临而兑(一作泰) 其甘不节。(诸象如临时)甘之不已。必至夬乾。(将尽食坤土)移之为节。则坎以节之。(又艮止)此甘节也。五为卦主。故言其本象。〇刚往居五。(三之五)以领坤民。往有尚也。(上于民)〇以刚得位。(阳居五)居位中也。
  {䷼}上六。苦节。贞凶。悔亡。〇象曰苦节贞凶。주-D004道穷也。
 此节之中孚也。中孚者大离也。(兼画三)炎上作苦。(洪范文)此苦节也。(义见彖)坎贞亦灭。(上今巽)于事凶也。〇泰之时。坤德柔顺。(泰上坤)移之为节。坎德刚险。(三之五)今也巽德柔顺。(上今巽)悔者亡也。〇艮径本迷。(三五互)坎通又塞。(上今刚)其道穷也。象传之文。与彖传同者。(皆云其道穷)明颐与中孚。皆大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