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卷二)
 [诸卦]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0H 页
(震下坎上)〇第三卦之正(临二之五。观上之一。)
  序卦传曰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〇杂卦传曰屯见而不失其居。(大离见而坎为居。)〇朱子曰屯字象屮穿地始出而未申也。(杨诚斋云物勾萌未舒曰屯。世多难未泰曰屯。)〇镛案卦自临来。临之时。震草之萌。(兼画震)上戴坤土。(临上坤)虽已甲坼。(兑口坼)未及穿地。(上四阴)移之为屯。(二之五)则震草之萌。(下今震)仰而穿地。(今互坤)蔼然有春嘘物茁之势。不幸坎险中生。生意未达。(震刚未至上)一点坤土。尚戴勾萌之上。(上一阴)而屮形勾曲。反有向下之势。(上互艮向下)此几乎穿地。而未及出地也。(上本坤)屯之字义本然。(丿象遇险也。乚象屮。形勾曲。)故春字从屯也。(古作旽)本德如是。故其在筮法。每有遇险之象。此所谓屯者难也。(屯音肫。今人多误读。)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此屯之不变者也。卦自临来。(二之五)临之时。全卦为震。(兼画三)善之长也。内卦为兑。(地泽临)义之和也。移之为屯。(二之五)则离位虚中。(二今柔)上与五应。(五今刚)此元亨也。(又大离为亨)坎位中刚。(五今刚)足以干事。(上今坎)此利贞也。(宜于事)〇下震为动。(又大涂)宜若有往。然卦自临来。(二之五)临之二刚。往遇坎险。(上今坎)遂以艮迷。(上互艮)勿用有往也。卦自观来。(上之一)观之时。坤国之内。(风地观)本无君长。(无震主)移之为屯。则天命下降。(巽为命)震主居内。(下今震)利建侯也。临之二刚。往正五位。(五为君)亦利建也。〇案亨者感通之意。或以离诚之孚格。或以二五之相应。其例不一。凡所谓二五相应者。卜筮之道。绍天明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0L 页
也。上卦为天。五者天心也。(心居中)下卦为人。二者人心也。(下之中)或二刚而五柔。或五刚而二柔。则知天人相应。此之谓二五应也。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句)而不宁。
 临观之时。刚柔不交。今一升一降。而坎险以生。(上今坎)此刚柔始交而难生也。〇震在坎内。(下为内)动乎险中也。〇屯者盈也。临观之时。上下偏虚。(坤为虚)移之为屯。雷动雨霈。(震与坎)则上下俱盈。(皆得阳)气充天地。(三才位)是满盈也。(震器之上。坎水盈满。故屯本为盈。)〇震草坎昧。(反离明)其象荒芜而晦蒙也。卦自观来。天工所作。(巽为工)天造而草昧也。震主既立。坎劳在前。(劳乎坎)宜建候(一作侯)而不宁也。太古洪荒之初。始建君长。(震为主)则创智开物。不遑自安也。〇案大亨贞。不言元利者。明元利二字。依亨贞以成文。其义较虚。(字在上)亨贞二字。去元利亦成文。其义较实。(字在下)元利二字之中。又元字较实。利字较虚。(利宜也)故曰大亨贞也。
 
国语公子重耳。筮得国。遇贞屯之卦。司空季子曰吉。主震雷长。故曰元。(善之长)众而顺嘉也。(嘉之会)故曰亨。(夹大离)内有震雷。故曰利贞。(事之主)若夫勿用者攸往。(彖词文)小事不济。(卦德大。故小事不能当。)一夫之行也。〇案筮立君者遇此则吉。筮起程者遇此则不吉。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〇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此屯之比也。磐桓者。躄者之行也。(义见下)卦自观来。(上之一)巽之两刚。(观上巽)其象股也。(巽为股)移之为屯。则一股受病。(上今坎)一股独行。(下今震)磐桓之行也。临之震足。(临大震)一病一行。(二之五为坎)亦此象也。初为卦主。故言其本象。〇居贞者。迁居之事也。(筮居如卜居)卦自观来。(上之一)刚自外迁。为主于内。(来为震)坎宫既固。震稼蕃鲜。(本坤田)利居贞也。〇卦自观来。(上之一)刚自外来。遂为震主。(下今震)以主坤国。(观下坤)利建侯也。其变为比。(水地比)比自复来。震主既升。(一之五)君位遂正。(五位君)亦利建也。〇巽股虽病。坎志克正。(上今坎)震以行之。(上之一)志行正也。忠而行敬。何往不居。无伤乎其病也。〇观之上刚。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1H 页
本自至高之位。降于至卑之地。(上之一)遂以震侯。(屯下震)下于坤民。(今互坤)以贵下贱也。民以坎归。(万物之所归)无思不服。(服于震)大得民也。〇案磐桓读作般还。(桓还声相近)礼所云般旋也。(投壶篇)桓与邅叶。(读作旋)史记云躄者槃散行汲。(旋散声相近)植一足而运一足。其行盘还然也。(观上之一有此象)陶潜词云抚孤松而盘桓。亦此意也。(盘桓者。左右两足。一植一休。其形如躄者之行。)
 春秋传(昭七年)孟絷之足。(絷。卫襄公子。)不良于行。(足有疾)孔成子筮之。遇屯之比。史朝占之曰弱足者居。(利居贞)侯主社稷。(利建侯)不亦可乎。〇案此文磐桓之为躄审矣。
 春秋传毕万筮仕于晋。(闵元年)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公侯之卦也。(详见官占注)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〇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此屯之节也。节自泰来。(三之五)泰之时。震道无阏。(三阳本皆震)刚升于上。(三之五)遂成坎险。(升为坎)一似临移之为屯。(二之五为坎)是屯如也。(萃六三宜看)邅者徊㣶也。否交为泰。(交易之)坤臣出外。(泰上坤)移之为节。则坎险为梗。(上今坎)柔自外回。(五之三)是邅如也。〇班者还也。(读之如班师之班。)节自泰来。(三之五)柔来乘乾。(五之三)是乘马也。(随大传。亦以柔乘乾为乘马。)屯自临来。(二之五)临之兑女。依然复还。(节下兑)乘马班如也。临之时。兑女乘刚。以致坎乱。(屯上坎)今泰为节。兑女乘刚。坎乱又作。(节上坎)坤国大乱。(泰上坤)乘马班如。非谓是乎。〇坎险在外。疑其为寇。(坎为盗)二之既变。兑女在内。(下今兑)我既有女。彼坎非盗。(内有配)乃中男也。坎兑将合。(中男与少女)匪寇婚媾也。夫妇嘉耦也。寇敌怨耦也。故寇与婚媾。得相疑也。〇字者乳也。临之兑女。不以坤字。(不生子)进而为泰。(泰互兑)犹不受孕。(泰无离)女不字也。移之为节。(三之五)则离腹乃大。(中大离)艮孩是产。(上互艮)于是乎字育也。两互为颐。(节两互)自艮至震。又重始之。(八卦方位之序。)周而复始。厥数满十。(艮至震二年。又巽至震八年。)十年乃字也。曷云哉。卦有坎贞。(屯节皆有坎。)女之贞也。亦有大离。(屯节皆大离)孕之象也。渐九五宜参看。(又颐六三。复之颐有十年例。)〇难者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1L 页
坎险也。乘刚者兑女也。〇泰移为节。则震移为艮。(三之五)反常道也。(震大道)无故守节。(艮为节)反常道也。〇案字与孳通。(兽育子曰牸)坤为子母。(说卦文)故其占如是。恐非䈂(一作笄)而字之义。〇贲六四睽上九。宜参看。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郑玄本作机)不如舍。往吝。〇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此屯之既济也。既济自泰来。(二之五)兑泽震林。(泰两互)坤臣居之。(泰上坤)其象虞也。(虞。掌山泽之官。见周礼。)移之既济。则坎鹿在前。(上今坎)乾王往从。(二之五)是即鹿也。(即就也)林泽之地。遂无坤臣。(上坤亡)佃无虞也。虞何去也。泰之三阳。是本震林。(震之积)坤之一阴。入于此中。(五之二)唯入于林中也。(自外来曰入)外作禽荒。乱之本也。佃而无虞。王亲即鹿。其无害乎。离伏戈兵。(下今离)坎隐弓弩。(中互坎)几可畏也。〇屯之两互。其卦剥也。(下坤而上艮)剥之六三。是为重艮䷳。艮自小过来。(四之上)大坎之机。(兼画坎)君子知之。(震君子)苟知其机。(坎为知)宜以艮止。(下艮止)不如舍也。(舍其禽)如其往矣。(四之上为艮)移不得位。(刚居四与六)其占吝也。(不改过)止则坎通。(下艮而坎通)往则艮穷。(四之上)不如舍也。〇禽者鹿也。(田所获曰禽)本以乾王。(泰下乾)就彼坎鹿。(二之五)是从禽也。〇往吝穷者。明以剥变也。(取两互)艮本为穷。(径路象)坎则通也。(以正卦。即往而通。)舍通取穷。(舍正而取互)戒禽荒也。(卦德本屯邅)〇古本鹿或作麓。(虞翻王肃本)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〇象曰求而往。明也。
 此屯之随也。随自否来。柔自下升。(一之上)乘彼乾马。(否上乾)是乘马也。临之兑女。(屯本自临来)今忽复还。(随上兑)乘马班如也。(班还也)遂以坎乱。(上大坎)屯邅之卦也。(占与六二同)〇今卦随也。艮婿在此。(下倒艮)兑女在彼。(随上兑)婚媾之卦。取牉合也。(取倒象)柔自内往。(一之上)遂获兑女。求婚媾往也。嘉会以合。(中大离)二五有应。(志相应)吉无不利也。(兑为利)〇明者离也。(中大离)离所以行礼也。以屯难之义。则乘马为厉。(兑乘刚)以婚配之占。则嘉会为吉也。〇学稼云大传曰服牛乘马。盖取诸随。随者乘马之卦也。〇学圃云易例艮为求。(字从三中有丨)故杂卦以观为求。(观大艮)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2H 页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〇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此屯之复也。观之坤田。(本下坤)震苗方生。(震为稼)而离以晅之。(中大离)田其焦矣。(互坤田)当此之时。坎云在天。(坎在上)膏泽将降。(鼎亦坎为膏)其跂望何如也。诗云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此之谓也。变而为复。(上今坤)则坤德吝啬。(说卦文)坎云全消。(中刚亡)屯其膏也。(古以为吝赏之义)屯者吝也。〇小贞者小事也。大贞者大事也。卦自观来。(上之一)阴进至四。(否而观)二阳仅存。移之为屯。(上之一)既落一阳。动而为复。(五爻动)又灭一阳。阴功既毕。(二阳亡)五阴相聚。(上五阴)阴德本小。(易例也)小事吉也。〇卦自临来。(二之五)阳进至二。(自复进)震德临民。(临大震)升而为屯。(二之五)君位既正。(五位君)五之既变。君刚遂灭。(五今柔)大事凶也。(阳曰大)〇观有巽施。(观上巽)屯既无巽。(上今坎)五之既变。离光亦灭。(大离亡)施未光也。〇案周礼太卜。凡国大贞则作龟。(立君迁国。为大贞。)小事则涖卜。(代王主其卜)又小宗伯。凡国大贞则奉玉帛。(注以贞为事)贞之为事审矣。又汉谷永传引此爻曰小贞为臣。大贞为君。君吝则凶。臣吝则吉。〇又案洪范云作内吉。作外凶。龟筮之象。本无定吉。亦无定凶。小大内外。其占各异。不可拘也。〇学稼云盈而不散曰屯。五虽不变。亦屯其膏也。(云在天而不降)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〇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此屯之益也。卦位至上。外卦为主。(易例也)自外而观。取倒象也。(谦观皆此例)益倒则损䷨。损自泰来。(三之上)柔自外来。乘此乾马。(泰下乾)是乘马也。临之兑女。(屯本自临来)今忽复还。(损下兑)乘马班如也。(班还也)〇观移为屯。则昔之巽眼。(观上巽)坎血今赤。(屯上坎)是泣血也。双行六点。(中三阴)其落涟涟。(如泪落)泣血涟如也。曷云哉。上之既变。巽眼如旧也。(如观时)其泣奈何。本以巽妃。(观上巽)困于兑妾。(临下兑)是以泣也。〇泣血涟如。屯之本象也。(爻未变)坎血今收。(上今巽)泣不可长也。(中孚上九。亦云何可长。)〇案屯者。嫡妾之难也。(观之巽妃。临之兑妾。)
(坎下艮上)〇第三卦之反。(临一之上。观五之二。)
  序卦传曰蒙者。蒙也。物之稚也。〇杂卦传曰蒙杂而著。(杂临观二卦之义。而其象著。)〇镛案蒙者覆也。卦自观来。大艮之幪。(兼画艮)下覆坤民。(下四阴)移之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2L 页
为蒙。而其幪不改。此之谓蒙也。又蒙者稚也。卦自临来。震草之萌。(复一阳)穿过坤土。(一之上)始出地面。(三五坤)而戴其芽甲。(上一阳)其势下垂。(艮下垂)蒙茸之草也。物生必蒙。此之谓也。蒙者被也。移其初刚。(一之上)戴之头上。(上一阳)如蒙被然也。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此蒙之不变者也。卦自观来。(五之二)刚自五降。亦不失中。(彖传云时中)上与五应。(刚柔应)其占亨也。(天时通)〇卦自临观来。(法见表)临为大震。(兼画三)师长之卦也。(震为长)观为大艮。(兼画三)弟子之卦也。(艮为童)易例内卦为主。(外为敌)我者震师自谓也。师不往教。(曲礼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匪我求也。唯彼艮童自来求师。(五之二)童蒙求我也。彼既来求。(五之二)我亦与之。(一之上)刚之上升。(临所移)我所与也。故杂卦传曰临观之义。或与或求。(艮为求)〇初筮者。临观也。大震之草。(临大震)仰询天命。(观上巽)其象筮也。(蓍曰筮)临以兑问。(仰请之)观以巽告。(俯告之)初筮告也。(巽者兑口之倒)再筮则临移为坎。(一之上)三筮则观移为坎。(五之二)坎则为渎。(说卦文)再三渎也。(兑之言今乱)巽命既亡。(上今艮)艮以含之。(艮止口之象)渎则不告也。大艮神也。(观卦云神道设教)既渎其神。又何告之。(上无巽)〇卦自临来。(一之上)本以兑利。(临下兑)移为坎贞。(下今坎)利于贞也。(宜干事)〇案屯蒙反对也。蒙不得为元亨者。(蒙只亨利贞)临之初刚。往不得位。(不得五)乃以艮迷失君道也。(屯得五)〇胡庭芳云屯建侯。有君道焉。蒙求我。有师道焉。天地既位。君师立矣。〇学稼云初筮告者。物象也。筮家之词。而以筮为象。奇变之文也。〇童蒙之义见下。(见六五)
 孔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兑言)无礼。不相见也。(无巽让)欲民之毋相亵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见表记)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观之五刚。降而为二。(五之二)皆不失中。此君子之时中也。遂以震行。(二四互)以亨行也。(本亨而移亦亨)〇二刚五柔。师弟之志相应也。(坎为志)〇刚中者。观之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3H 页
五刚也。刚中则巽。(为巽卦)巽则告之。(巽口俯)今不刚中。(五今柔)乃不告也。(上不巽)〇渎者浊也。蒙者神也。(艮为神)坎则为渎。(说卦文)是渎蒙也。〇艮童之蒙。(观大艮)坤以养之。(上互坤)坎志乃正。(上今坎)蒙以养正也。(养故正)临之初刚。起于至卑。(升高必自卑)达于最高。(一之上)此下学而上达也。君子之德。(临大震)艮以成之。(物之所成终)此圣功也。坎则为功。(下今坎)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〇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此蒙之损也。发者拨也。震之德也。(发。起也扬也宣也开也。)卦自临来。(一之上)临自复进。(一而二)震华方𧀮。(复下震)刚乃蒙之。(加一阳)壅蔽之象也。(兑为壅)移之为蒙。(一之上)则拨开蒙蔽。(越中刚)旷然外出。(一之上)其志宣畅。(无所蒙)是发蒙也。初其所发。(一之上)故言其本象。〇临以震生。(本大震)观以艮杀。(本大艮)移之为蒙。则坎法中正。(得中道)利用刑人也。(刑法也)〇桎者足械也。梏者手械也。(说文云)临则震足之下。(临互震)蒙以震木。(复下震)观则艮手之中。(观大艮)蒙以巽木。(观上巽)其象桎梏也。移之为蒙。则两皆清脱。艮手震足。(下互震)无所拘系。用说桎梏也。(说音脱)扬子方言曰发者税也。税者脱也。(发脱意实同)〇爻变则损也。(下今兑)临移为艮。(一之上)既失其路。(艮为迷)泰移为损。(三之上)艮迷不改。(亦上艮)以往则吝也。(不改过)〇正法者坎也。〇案荀九家以坎为桎梏。谬矣。〇学圃云脱者发也。脱于蓓蕾则花发。脱于弓弦则矢发。其义一也。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〇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此蒙之剥也。卦自观来。(五之二)移之为蒙。则坎之眚尤。(下今坎)巽以包之。(上本巽)是包蒙也。蒙稚之时。不能无过。(坎为罪)含垢藏疾。自上包恕。训蒙之道也。二为卦主。故言其本象。〇卦自临来。(一之上)本以震夫。(临大震)迎巽妇而纳之。(观上巽也五之二)以主坎室。(下今坎)纳妇吉也。(亦本象)〇临之初刚。本震主也。(复一阳)升而为艮。下(一作一)之上 艮则为死。(万物终乎艮)家主之亡也。互震之男。(临互震)遂主坎宫。(下今坎)子克家也。(亦本象)〇刚柔接者。坎与坤接也。(上互坤)我刚物顺。以驭家也。
  {䷑}六三。勿用。(句)取女见金。(句)夫不有躬。无攸利。〇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3L 页
此蒙之蛊也。兑女在内。(下颠兑)艮婿在外。(蛊上艮)婚配之卦。本牉合也。(一倒而一正)然而勿用。(勿用娶)象不吉也。〇蛊自泰来。(一之上)下乾金也。(说卦乾为金)视此乾金。柔自外来。(上之一)取此兑女。(下颠兑)取女见金也。(大离见)哀彼艮婿。本以坤贫。(泰上坤)得此女金。(得乾金)乃有厥躬。(乃成艮)夫不有躬也。(非本有之艮)婚姻论财。君子所耻。(程子云夷虏之道)妻以财骄。行必不顺。(孔子云)丈夫于此。身不自有。(不有躬)虽得其金。无攸利也。(兑为利)〇本以坤顺。(泰上坤)今乃艮迷。(蛊上艮)行不顺也。(互震行)〇案左传女惑男曰蛊。(又楚子元欲蛊文夫人)爻变为蛊。故其占如是也。渐与归妹。皆乾变为兑。(亦乾金)而不言勿用者。卦既非蛊。无此不利也。〇又按用躬叶韵。(用音庸)且禽阴深谌本叶东韵。风枫终隆本叶侵韵。则金于古韵。亦当与躬叶。宜以勿用为句也。象传云勿用取女者。括二句而为一句。本其文例也。(诸家皆以见金夫为句。不知何解。)
  {䷿}六四。困蒙。吝。〇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此蒙之未济也。未济自否来。(五之二)刚自外来。远被围掩。(见困卦)譬如蒙稚之人。离群就朋。(坤为朋)为象所掩。(坤为众)眚尤自出。(坎多眚)是困蒙也。〇二刚五柔。本不得位。(蒙本象)否之既移。(五之二)此象不改。(如蒙时)其占吝也。(不改过)〇实者乾也。(三阳实)否之中刚。离君子而远游。(五之二)独远实也。
  {䷺}六五。童蒙。吉。〇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此蒙之涣也。童蒙之义。上有戴也。(父兄师长皆在上)卦自观来。(五之二)观为大艮。(兼画三)本童子也。(艮少男)然观之艮童。实其互艮。(三五艮)艮童之上。又戴一刚。为之蒙蔽。此之谓童蒙也。(上有戴)移之为蒙。(五之二)则过(一作童)而不蒙。(只上艮)五之既变。童蒙如旧。(上刚叠)是童蒙也。(童有戴)巽而不骄。(上今巽)童蒙之吉也。〇观之时。艮童柔顺。不陵其上。(上有戴)移之为蒙。(五之二)艮童之位。升于最高。(互艮为上艮)其象不顺。五之既变。童降一级。(上艮为互艮)遂以巽让。(上今巽)顺以巽也。〇学圃云童子不冠。蒙其发髦。(巽为发)故谓之童蒙。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〇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此蒙之师也。蒙之所以为蒙。以上艮也。今长子居中。(二四震)坤众前驱。(三五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4H 页
坤)而艮刚遂破。(上刚坼)有若行师击敌而决其壅蔽。是击蒙也。(击破之)〇蒙之上艮。倒之则震也。(自外来故取倒象)震自外蔽。以犯坤国。(三五坤)是贼将也。(震本将帅之卦)上九既变。贼将遂殒。(艮今灭)是不利为寇。而利御寇也。〇上坤互坤。(上今坤)恰有二坤。上下顺也。(坤为顺)御寇之法。上下相顺。然后敌可克也。
(乾下坎上)〇第四卦之正(大壮五之四。中孚三之上。)
  序卦传曰需者。饮食之道也。〇杂卦传曰需不进也。〇程子曰乾健之性。必进者也。坎险为之阻。故须待而后进也。〇镛案需者须也。卦自大壮来。阳进至四。震道无阏。(上震行)移之为需。(五之四)则坎险在前。乾行不进。若有须待然者。此其所以名需也。需者懦也。(怯懦也)乾马之健。而见险不进。(坎在前)懦之甚矣。考工记所云马不契需者此也。又其为字。从雨从天。(天古文作。)雨在天则云也。纯阳在下。(乾三阳)离日晅之。(上互离)兑巫之祷。(下互兑)庶几孚格。(离为孚)而坎雨在天。(在乾上)泽不下降。人所企待。莫此若也。此之谓需也。又需者疑也。中孚之时。信而无疑。(大离信)移之为需。则坎疑在前。所以需也。左传曰需者事之贼。(哀十四年)此之谓也。
  需。有孚光亨。(句)贞吉。利涉大川。
 此需之不变者也。卦自中孚者(一作来)(三之上)中孚者大离也。(兼画三)移之为需。(三之上)离诚亦孚。(上互离)需有孚也。〇又自大壮来。(五之四)本以震主。上进一步。(四之五)以正君位。(五今刚)中有离孚。(三五互)嘉之会也。离光既明。是光亨也。〇于坎之位。(四五六)坎德贞固。(上今坎)干事则吉。(贞事也)〇中孚之时。道路不通。(震艮之路。以离塞。)移之为需。则柔自下升。(三之上)踰彼坎川。(上今坎)利涉大川也。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需须谐声也。〇坎则为陷。(坎者土窞也)然三阳不进。以待其时。虽健而不陷也。坎亦为通。(说卦文)不困穷矣。〇大壮之时。刚不得位。(阳居四)今进得五。(阳居阳)位乎天位。(五位天)以正中也。(上之中)〇中孚之移。柔往为坎。(三之上)坎则有劳。(以干事)往有功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4L 页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〇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此需之井也。井自泰来。柔自外入。(五之一)伏而不出。(下今巽)其义需也。(不前进)乾天之下。(下本乾)巽以洁济(一作齐)(下今巽)杀彼坤牛。(一之五)祭天之卦也。祭天曰郊。(见同人)需于郊也。需者何也。巽为天命。(九家易)待于郊者天命也。武王陈于商郊。俟天休命。当此占也。〇中孚之时。(卦自中孚来)其德巽顺。(上本巽)移之为需。则卦德刚险。(乾而坎)初之既变。巽德依旧。(下今巽)由旧之谓恒。(恒常也)利用恒也。筮而遇是者。勿创新法。宜遵旧常也。〇泰之时。柔以乘刚。(坤在上)今也刚升得五。(井上坎)柔降为巽。(五之一)是无咎也。(善补过)〇坎险在前。(井上坎)退以巽伏。(五之一)不犯难而前行也。〇未失常者。未失旧也。(巽如旧)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〇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此需之既济也。既济自泰来。柔自外来。(五之二)以离自防。上(一作下)今离 其义需也。(不前进)本以坤土。(泰上坤)滚于坎水。(上今坎)移为离燥。(五之二)其象为沙。(土沾水而乾)需于沙也。(程子曰坎为水。水近则有沙。)譬彼涉水。(既济者。济川之象。)朋虽涉险。(上二阴)我则退俟。(五之二)其义吉也。诗云招招舟子。人涉卬否。(匏有苦叶篇)此之谓也。需者须也。〇兑之口舌。(下互兑)今变为坎。(下互坎)险言为谤。(坎为险)小有言也。我以离辨。(下今离)不失其正。(位得正)是终吉也。譬彼涉水。人涉卬否。(五之二)人必有言。(不与共患难)然而勿恤者。我终吉也。(不犯难)〇衍者宽平之地。(杨慎云)左传有昌衍。汉书有鄜衍。即所谓坟衍也。离体中宽。(乾九二)衍在中也。〇既济为卦。六位皆正。(皆得位)以吉终也。〇郑玄易沙作沚。(形相近)孟喜本沙下有衍字。(爻词之沙下)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〇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此需之节也。节自泰来。柔自外来。(五之三)兑以自脱。(脱于险)其义需也。(不前进)本以坤土。今沾坎水。(上今坎)遂为兑泽。(下今兑)其象为泥。(见震卦)需于泥也。〇坤之三阴。本我敌也。(泰上坤)今为坎盗。是强寇也。一阴来犯。(五之三)致寇至也。〇兑为毁折。(说卦文)灾在外也。(乾体毁其外)离则为防。(防其外)兑则为毁。(毁其外)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5H 页
衍在中。(九二文)灾在外。文相照也。〇我者乾也。(泰下乾)缘我妄动。(三之五)寇乃内犯。(五之三)自我致寇也。〇坎以敬之。坎直牛(一作中) 艮以止之。(今互艮)是敬慎也。二刚犹存。(下今兑)是不败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〇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此需之夬也。大壮之移。(卦自大壮来)柔自外来。(五之四)遂以坎伏。(上今坎)其义需也。(不前进)坎则为血。(说卦文)需于血也。本以震足。(本上震)今乃离刖。(离兵断)是以血也。既犯其难。(四则犯坎体)又何需矣。然而须(一作需)之者。听于天也。(内有乾)推移之迹在四。(五之四)故言其本象。〇变而为夬。兑以脱之。(上今兑)脱于难也。(脱于坎)本以坎窞。(上本坎)今为兑脱。(上今兑)出自穴也。〇坎则为耳。(上本坎)耳司听也。本有乾天。(需下乾)听于天也。柔降于阳。(大壮五之四)顺以听也。既犯于难。至于见血。而犹待天命。(顺以听)顺之至也。故其变为脱险之象。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〇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此需之泰也。大壮者兼兑也。(本大兑)兑则为食。(兑为口)移之为需。(四之五)坎乃为酒。(虞氏云)需于酒食也。需之为难。(行不进)险在前也。(坎在前)既至于五。则前无坎险。饮食宴乐。无不吉也。五为卦主。故言其本象。〇三刚自强。(下本乾)坎德贞固。(上今坎)干事吉也。〇刚自下升。(四之五)遂正五位。是中正也。〇易例上坎下离则为烹饪之象。(火温水)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〇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此需之小畜也。小畜自夬来。(上之四)柔自外来。(上之四)其义入也。本以坎穴。(坎为窞)今乃巽入。(说卦文)入于穴也。六四之出自穴。此爻之入于穴。皆逃难者之占也。(追亡者亦宜)〇巽者主位也。(礼主人坐于东南。)乾者宾位也。(坐宾于西北)今巽在外。(在上卦)乾反居内。(客先入)是不速之客也。(巽主人未尝迎客而入。)乾为三人。(损卦文)内卦为来。(泰卦文)三人来也。(程子云)本以坎敬。(上本坎)今又巽顺。(上今巽)兑以馈之。(下互兑)离以成礼。(上互离)是终吉也。诗云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有咎。(速召也迎也)不速而来。咎实在我。可不敬乎。需者饮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5L 页
之道也。故戒之如此。〇巽宜在下。(主人降)乾宜在上。(宾位尊)今乃乖反。(巽在上)虽不当位。(上六变则阳居阴)既敬既礼。未大失也。刚不失中。(五本刚)未大失也。(阳曰大)〇案观六四姤九二。皆以乾巽为宾主。(据乡饮酒义)〇又按坎为穴者。其两阴为穴也。(故四六为穴。习坎之初与三为窞。)〇学圃云入于穴。自为一象。与下文不相干。
(坎下乾上)〇第四卦之反。(遁二之三。中孚四之一。)
  杂卦传曰讼。不亲也。〇朱子曰己险彼健。讼之道也。〇镛案卦自中孚来。(四之一)中孚之时。下兑上巽。两口相向。(上颠兑)中成大离。(二五夹)己有对辨之象。(离为辨)而我和彼顺。(下兑而上巽)不至争讼。移之为讼。则我险彼刚。两相疑阻。(坎为疑)第以王法。(乾王而坎律)辨其曲直。(离为辨)此之谓讼。讼者公言也。〇本乎天者亲上。(天与火)本乎地者亲下。(水附地)今水天同卦。非类也。故不亲。
  讼。有孚。(句)窒惕中。(句)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此讼之不变者也。卦自中孚来。(四之一)移之为讼。亦以离孚。(二四互)是有孚也。〇又自遁来。(二之三)遁之时。离位虚中。(一二三)上畏天命。(互巽命)其心惕也。移之为讼。(二之三)则坎刚中实。(下今坎)敬以直内。(敬天命)窒惕中也。(坎为穴。其中刚为窒。)窒者实也。实心以敬天。其占吉也。〇终凶者。争讼之占也。我险彼健。艮刚今折。(遁下艮今断)艮则为终。(说卦文)终有凶也。(又三为下终)〇遁之时。乾君在上。(说卦乾为君)是大人也。柔自下升。(二之三)相见乎离。(下互离)遂得巽命。(上互巽)利见大人也。〇中孚之时。震舟兑泽。(下兑而互震)其象利涉。(中孚之卦词)移之为讼。则柔自上坠。(四之一)入于泽底。(下本兑)遂为坎水。(下今坎)不利涉大川也。(舟中之民。坠入于舟下。)〇案郑玄本窒作咥。(声误也)马融读作踬。(亦声误)又九家诸易。皆以中吉为句。误矣。中与凶叶韵。(彖传连言吉者。总言之也。非以中吉为句。)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卦自遁来。(三之二)刚来而得中也。(朱子曰讼自遁来)〇凡诸万物。艮以成之。(说卦文)今艮既亡。(遁下艮今亡)劳而无成。(下今坎)讼不可成也。〇尚者上也。柔之既上。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6H 页
(二之三)下乃中正。(下今坎)尚中正也。〇柔自上坠。(中孚四之一)没于泽底。(下本兑)入于渊也。兑则为渊。(乾九四)坎为流水。不曰渊也。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〇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此讼之履也。坎以干事。(讼下坎)讼所事也。初之既变。坎事遂已。(下今兑)不永所事也。曷然哉。兑者决折也。(说卦文)讼既决折。又何事焉。〇兑之口舌。(中孚之下兑)移为坎险。(一之四)险言为谤。(需九二)小有言也。遂为大离。(履大离)辨之克明。(离为明)是终吉也。〇既以兑决。(下今兑)不可长也。〇辨者分别也。两刚之间。一阴中劈。故离则为辨。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〇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此讼之否也。否则下坤。(天地否)坤可克乾乎。我弱彼强。(柔则弱)我曲彼直。(阴为挠)我卑彼尊。我变彼确。(坎变而乾不动)无一而可敌。不克讼也。〇逋者遁也。(卦本自遁来)上乾下艮。(下互艮)否亦遁也。(天山卦)遁则为逋。(巽为逃)讼主逋也。(二本为讼主)坎本为归。(说卦文)归而逋也。〇邑人者坤民也。(坤为邑)否以泰交。(天地交)泰则上坤。地数十也。(坤为旬)交之为否。否又下坤。(上而下)地数十也。以十乘十。其数百也。(十者十)上接互巽。(上互巽)巽为三倍。(说卦文)其数三百也。(百者三)仍当艮门。(下互艮)三百户也。(户门也)坎则多眚。(说卦文)今坎既灭。(下今坤)三百户之无眚也。讼者虽逋。邑人平安也。〇譬彼艮鼠。(下互艮)入于坎穴。(互巽入)归逋窜也。(鼠入穴曰窜)〇水卑天高。(物之位)又坎在下。(乾在上)自下而讼上也。讼者既逃。坎患亦息。(坎今亡)患至掇也。掇读作辍。(形声近)止也已也。〇九家易掇音队。亦谬矣。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〇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此讼之姤也。讼自遁来。(二之三)大巽之顺。(本兼巽)移之为险。(移为坎)三之既动。巽顺如旧。(卦今姤)是旧德也。中孚之时。(讼自中孚来)以三为口。(中孚之下兑)今乃茹刚。(口以食)以充离腹。(互离今实中)食旧德也。〇中孚之时。兑以乘刚。(下本兑)其象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6L 页
厉也。移之为讼。(一之四)坎德虽贞。(移为坎)阴犹据三。(非其位)是贞厉也。(以干事则危)三之既变。卦德巽顺。(下今巽)一阴自卑。伏于五阳。(天风姤)是终吉也。〇本以坎劳。(下本坎)上从乾王。(从巽命)从王事也。其位可疑。(三在上下间)疑则或之。(见乾卦)或从王事也。坎之既变。(坎今亡)巽为不果。(说卦文)劳而无成也。(易例每三云无成。)〇巽以顺之。(下今巽)以从君命。(乾为君)从上吉也。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句)渝安贞吉。〇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此讼之涣也。易例外卦为敌。(内为我)今之不克。敌人之不克也。(四者上之始)我以坎直。(下本坎)彼以巽挠。(说卦文)我以坎刚。彼以巽退。我正其法。(坎为律)彼屈其辞。(兑口之向下)不克讼也。〇即者就也。卦自中孚来。刚自下升。(一之四)以就巽命。(上本巽)柔自上降。(四之一)失其巽命。(巽变乾)今也涣自否来。柔自下升。(二之四)以就巽命。(上今巽)复即命也。(复又也)〇渝者变也。爻既变则安贞吉也。(涣之占)涣自否来。(二之四)本以坤安。(否下坤)今为坎固。(涣下坎)安贞吉也。(安贞者。安静之事。)左传毕万之筮。以坤为安。(闵元年)坤之彖宜参看。〇中孚之移。(四之一)失其巽命。(变为乾)今巽如旧。(上今巽)是不失也。〇学稼云始也刚者即命。今也柔者即命。亦争讼之象也。
  {䷿}九五。讼元吉。〇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此讼之未济也。未济自否来。(五之二)下坤讼民也。上乾听讼之君也。移之未济。则乾君上明。(上今离)坎法下正。(五之二)讼将明断。(离为断)讼元吉也。(听讼者。虽司寇字牧之官。皆是君道。)元者君道也。(五为君位。故元吉。)〇离明在中。(五今柔)是中正也。乾坤坎离。易之四正也。(卦形正)震巽艮兑。易之四偏也。(卦形斜)故易传每遇坎离。必言中正。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〇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此讼之困也。鞶带者革带也。(字从革)革带者韠带也。(义见下)困自否来。(二之上)乾衣坤裳。本所有也。(天地否)移之为困。则坤裳有美。一刚中横。(下今坎)其象带也。遂为互离。(二四互)离则为革。(刚在外以裹柔肤)是鞶带也。乾王在上。(否上乾)巽以施命。(三五互)锡鞶带也。(赐命服之带)三褫之象。取于中孚。(见下文)卦有二辟。(亦自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7H 页
遁)象不一定。(见益卦)或锡之也。或之者。疑之也。〇褫者脱衣也。(说文云)中孚之时。卦有两兑。(上颠兑)兑则为脱。(说卦文)再褫之也。今也困自否来。(上之二)又一兑脱。(上今兑)三褫之也。朝者朝会也。否移为困。则乾君坤臣。(天地否)相见乎离。(二四互)朝会之象也。卦位已终。(上九爻)终朝而三褫也。〇中孚之时。两口相讼。(上颠兑)则乾衣坎带。皆由讼而得之也。既无勋德。虽有坎而何敬。(下今坎)古者大夫相讼。(屡见春秋传)〇案玉藻云韠长三尺。肩革带博二寸。(韠两角曰肩)又曰一命缊韨。再命赤韨。(韨韠也)鞶带者。命服之带也。扬雄玄经其周首曰带其钩鞶。锤以玉环。(钩所以县韠)鞶者韠带也。所以加于裳也。(蔽滕加于裳)困之六二曰朱绂方来。困之九五曰困于赤绂。(绂韨同)困自否来。本有衣裳之象。(天地否)〇郑玄易褫读作拖。(郑云得意而频拖之)大谬矣。褫者脱也。兑以脱之也。
(坎下坤上)〇第五卦之正(复一之二。剥上之二。)
  序卦传曰师者。众也。〇杂卦传曰比乐师忧。(皆以下卦为主人。)〇程子曰比一阳在上。君象也。师一阳在下。将帅之象也。〇朱子曰坎险坤地。古者寓兵于农。〇镛案师者以一而帅众也。(字从一从帅)弟子群集。以一人而帅之则名之曰师也。卒伍众盛。以一人而帅之则名之曰师也。周制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二千五百人)师者众也。立一将谓之军师。师者法也。人之模范也。(字从巾。将之旗也。)以卦象则一阳居中。(内之中)以领五阴。众之帅也。坤为国邑。坎为沟洫。(有田象)皆所以出兵也。坎之车马。前驱坤众。亦兵象也。兵家类有师卦阵。盖是卦前驱四翼。大将居中。后劲有备。(如今之拦后亲兵)实行阵之象也。
  {䷆}师贞。(二字句)丈人吉。无咎。
 此师之不变者也。师贞者。军旅之事也。(贞事也)谓凡军旅之事。唯丈人为吉。〇卦自复剥来。(升降之)复一阳丈人也。(震长男)剥一阳小人也。(艮少男)军旅之事。有进无退。师退则知其败衄也。师进则知其气壮也。剥一阳退而反内。(上之二)此小人之败事也。复一阳进而向外。(一之二)此丈人之图功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7L 页
故曰军旅之事。唯丈人吉。(贞事也)出师而遇是卦。未必皆吉。所任者是君子乎。师必有功。(自复来之占)所任者是小人乎。师必误事。(自剥来之象)若以年齿则少年之将。不如宿将。(如赵括廉颇)此之谓丈人吉。〇卦自剥来。(上之二)始迷失道。(剥上艮)今乃得中。(上之二)亦以得道。(互震道)是无咎也。〇案扬雄玄经众首(拟师卦)之赞曰丈人摧拿。此谓剥之艮山今颓也。然艮不得为丈人。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易之为道。唯正事是筮。故谓事为贞。(事之固)贞者正也。乾坤坎离。四正之卦也。(卦形不偏畸)四正之中。干事者坎也。卦有坎贞。所以正也。五阴为众。(坤为众)能以众正也。我德中正。物乃归之。(说卦坎为归)众所归往。谓之王也。〇二五相与。(五则柔)刚中而应也。震行坤顺。(下互震)行险而顺也。施坎险于坤土。(本纯坤)毒天下也。众阴归顺。(坎为归)民从之也。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〇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此师之临也。卦自复来。(一之二)震帅初出。(震为出)以居中位。(一之二)而坎律乃成。(下今坎)师出以律也。(坎为法)本在初位。(复一阳)故初爻言之。〇否者逆也。臧者顺也。(左传文见下)初之既变。兑以一阴。下乘二刚。(下今兑)其德逆也。(反巽顺)虽有坤顺。(卦五阴)兑以逆之。否其臧也。(逆其顺)坎律遂失。(坎今亡)不亦凶乎。朱子曰否臧。谓不善也。〇坎之法律。(荀九家)兑以失之。(脱失也)是失律也。师之方出。唯以法律。律其善恶。律其顺逆。今失其律。所以凶也。〇案司马迁律书。全论行师之法。见吏(一作史)记 古之义也。故帅者率也。率者律也。(字相通)律者坎律也。(学稼云临以萃交。萃为大坎。临则失之。)
 左传荀首之言。(宣十二年)释此爻曰执事顺成为臧。(众顺之为臧)逆为否。(逆将令为恶)有律以如己也。(先自律己。使众如己也。)故曰律否臧。〇案否者塞也。坎则为通。(说卦文)兑以壅之。(左传云川壅为泽)所以否也。左传之文。似以律否臧为句。然出律叶韵。且象传之文。明以律字属上句。〇又案左传郑伯伐宋。(隐十一年)书法曰告则书。师出臧否亦如之。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8H 页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〇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此师之坤也。卦自复剥来。(上下之)复剥之时。亦以一阳帅其众阴。(皆五阴)然或失则卑。(复一阳)或失之亢。(剥一阳)皆不足以驭众。(无坎归)移之为师则将乃居中。(内之中)以驭坤众。(领五阴)在师中也。(在众中)周制大国三军。其上军下军。皆偏将。其中军为大将。(见左传)此所谓中权也。在师中之义也。〇卦自剥来。(上之二)始迷失道。(剥上艮)今乃得中。(上之二)是无咎也。此为卦主。故占与彖同。〇王者乾也。(乾为君)乾之三阳。一索得震。(说卦文)为复一阳。(得乾之初刚)一锡命也。又索得艮。为剥一阳。(得乾之终刚)二锡命也。移之得坎。(自复剥而移)为师一阳。(得乾之中刚)王三锡命也。震为诸侯。(虞氏云)此锡爵也。艮为邑土。(艮为城)此锡土也。(诗所云锡山土田。)坎为车马。(见说卦)此锡乘也。坎则为功。(劳乎坎)所以锡也。〇乾之所有。(即三阳)无不予之。(初中终)承天宠也。〇怀者藏于心也。坎则为心。(说卦文)坤以藏之。(说卦文)可以怀也。坤为万国。(地数十)怀万邦也。二为卦主。故言其本象。〇案周礼典命云车服旗斿之数。皆如其命之数。以此言之。经云三锡。未必取物象也。
  {䷭}六三。师或舆尸。凶。〇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此师之升也。升自小过来。(四之二)小过之时。艮尸在下。(艮为死)震车在上。(雷山卦)移之为升。则车自外入。(四之二)以载艮尸(巽为载)此舆尸也。若自临来。(一之三)幸无此象。(无舆尸之象)象不两合。其占疑也。疑则或之。(见乾卦)师或舆尸也。〇坎则有功。今坎既灭。(下今巽)巽德挠屈。(见说卦)是无功也。刚而不固。(三今刚)大无功也。(阳曰大)〇案小过之卦。本以颐交。(山雷易)颐自临来。震帅出征。(二之上)遂以艮死。(颐上艮)反乎本国。(交之为小过)此小过之艮尸也。(外艮为内艮)
  {䷧}六四。师左次。无咎。〇象曰师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此师之解也。左次者。退师也。(义见下)解自小过来。(三之二)小过之时。震帅出外。艮以为次。(艮为庐次见旅卦)移之为解。则师退一舍。(三之二)坎以居之。(下今坎)师左次也。〇解自临来。(一之四)兑本乘刚。(临下兑)今刚既升。(一之四)是无咎也。〇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8L 页
常者旧也。爻之既变。不失旧震。(今上震为帅)未失常也。(需初九亦同)〇案春秋传。凡行师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止息也)左次者退舍也。(三十里为舍)兵家尚右。故以退为左。(尚右故上将军居右。偏将军居左。)八阵图前冲为右。后冲为左。〇学稼云此亦四多惧。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〇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此师之坎也。坎自临观来。(升降之)本以坤田。(二卦皆有坤)今见坎豕。(即田豕)田有禽也。艮山之下。震林之间。(上下互)车马既攻。(下本坎)徒御具啴。(坤为众)田猎之象也。〇执言者奉辞也。(程子云)古者师出无名。谓之不义。故执言而后声罪。声罪而后致讨。先王之法也。田猎亦然。春蒐以养苗。秋狝以护禾。皆所以除田害也。坤田有豕。害我震稼。(三四震)斯可以执言也。言之奈何。田猎非乐。为除害也。征伐非乐。为问罪也。(除民害)以卦象则坎自临来。(一之五)说言乎兑。(临下兑)亦自观来。(上之二)艮以执之。(大艮手)利执言也。〇临之时。兑以乘刚。(临下兑)今刚既升。(一之五)是无咎也。〇长子者。临之大震也。(兼画三)弟子者。观之大艮也。(兼画三)临之初刚。进而得中。(一之五)遂以坎律。(坎为法)帅彼坤众。(上本坤)长子帅师也。(震长男)观之上刚。退而归内。(上之二)遂以坎舆。(降为坎)载彼艮尸。(上互艮)弟子舆尸也。(艮少男)〇贞凶者。师之本象。我强彼弱。(坎为强)不战而胜也。五之既变。敌国亦强。(上亦坎)二五不应。外内无与。(失其应)军旅之事。不其凶乎。坎德虽贞。(正而固)其占不吉。〇以中行者坎也。(有互震故谓之行)〇使者令也。观之巽命。命此艮童。(上之二)使不当也。〇案帅者律也。(帅率律相通)坎则为律。(上今坎)〇程子曰师之兴。必以蛮夷猾夏。寇贼奸宄。为生民之害。然后奉辞以诛之。若禽兽入于田中。侵害稼穑则猎取之。如此而动。乃得无咎。若秦皇汉武。皆穷山林。以索禽兽者也。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〇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此师之蒙也。蒙自临来。(一之上)临为大震。(兼画三)是大君也。(震为主)又自观来。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9H 页
(五之二)观有上巽。是有命也。(巽为命)移之为蒙则由内达外。(一之上)自上布下。(五之二)大君有命也。坎之功劳。艮以成之。(上今艮)军功既毕。(终乎艮)于是乎有命也。〇坤之国邑。(卦本坤)辟以艮门。(上今艮)是开国也。(字从门)坎之家室。(下本坎)承以艮手。(上今艮)是承家也。(承从手)艮者小人也。(见泰否)蒙自临来。(一之上)黜小人而远之。(上今艮)放之坤国之外。(今互坤)小人勿用也。〇正功者坎也。(坎为正)邦者坤国也。若使上艮之一刚。稍迁而入于内。则坤国必乱也。(阴阳杂)
(坤下坎上)〇第五卦之反。(复一之五。剥上之五。)
  序卦传曰比者。比也。〇程子曰物之相切比无间。莫如水之在地上。故为比也。(五刚居君位。众所亲附。而上亦亲下故为比。)〇镛案比者密也。(说文云)相与周密也。(字书云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四正之中。火天为类。(气在上)水地为类。(质在下)故孔子于火天之卦。(即乾之大有)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表记曰火天尊而不亲。水土亲而不尊。皆此义也。水之在地。无隙可入。人君之亲比其臣。如水附地。则为国乎何有。卦自复来。震主既升。(一之五)遂正君位。(五君位)以率坤臣。(本五阴)君德也。君德宜比。故卦以比名。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此比之不变者也。比吉者。亲比坤臣。(义见上)罔不归顺。(坎与坤)君道之吉也。〇原筮者再筮也。(周礼原蚕。左传原田。皆再也。)蓍卦之法。八卦而小成。(大传文)此初筮也。因而重之。乃得外卦。此再筮也。再筮得坎。(坎在上)原筮而贞也。(坎为贞)〇元者始也。(万物所资始)永贞者。久长之事也。(周礼大祝求永贞)致役乎坤。(下今坤)坎功贞固。(上今坎)干事之卦也。坤德无疆。(上本坤)其事永也。卦自复来。(一之五)震以始之。(复下震)元永贞也。(始永事)萃九五宜参看。〇卦自剥来。(上之五)剥之一阳。本自匪据。(阳居六)今降于五。(阴阳皆得位)是无咎也。(善补过)〇坎为劳卦。(说卦文)君道忧勤。(五君位)是不宁也。坤之万民。(本五阴)坎以归附。(水地附)不宁方来也。〇夬之为卦。以乾配兑。(泽天夬)则谓之得妾。(见鼎之初六)剥之为卦。以坤配艮。(山地剥)非后夫乎。(如乾之得妾)比之两互。其卦剥也䷖。比匪其匹。(艮之配兑也)后夫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09L 页
凶也。比者媲也。昵比之至。失其家法。(互卦无上坎)终以淫迷。如宣姜穆姜之等。当此占也。〇朱子曰左传崔武子卜娶妻凶。他云先夫当之。此云后夫。正是一样语。〇学圃云剥自否变。(三而五)否之时。乾坤配合。乾之既亡。(否而剥)乃配艮夫。是后夫也。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比之吉也。以亲臣也。(比之所以吉。以比辅也。)车不弃辅。(两旁夹车木)君必亲臣。其义一也。坎车之下。(说卦坎为舆)坤以左右。(左右各四片)比其辅也。坤臣归顺。下顺从也。〇刚中者坎也。上下应者。二柔而五刚也。〇两互为剥。艮径乃迷。(剥上艮)其道穷也。坎则为通。(正卦则上坎)此云道穷。明其为剥也。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〇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此比之屯也。屯自观来。(上之一)观本有孚。(见本卦)移之为屯。离诚乃格。(今大离)是有孚也。遂得震贤。(下今震)上与君比。(五君位)有孚比之也。〇观为大艮。(兼画三)始迷失路。(艮为径)今乃得道。(上之一为震)是无咎也。(善补过)〇屯自临来。(二之五)大震之缶。(兼画三)上乃坤虚。(临上坤)移之为屯。则震缶之上。(下今震)坎酒既盈。(上今坎)是盈缶也。大离之诚。(下大离)二五遂应。有孚盈缶也。本以坤土。(下本坤)今为震器。(塞底以受物)其象缶也。(缶土器)祭礼门内用缶。(尚质也)君用瓦甒。(见礼器)今艮门之内。(三五艮)有此瓦甒。祭祀之占也。〇观之时。刚巽于外。(上本巽)艮庙之内。(观大艮)主鬯无人。(内无阳)移之为屯。则刚自外来。(上之一)为主于内。(下今震)是终来也。艮则为终。(观大艮)卦亦终也。(自上来)〇有他者。犹言有故也。(古以无恙为无它)坎为疾病。(上本坎)为盗为雨。(并说卦)有一于此。是有它也。(不指一)礼之将终。恐有他故。(祭之占)然而为吉者。二五应也。〇案郑玄以缶为汲器。(有上值东井之语。此邪说也。)〇大过中孚宜参看。(皆以坎为有他)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〇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此比之坎也。坎自临来。(一之五)我家既正。(下今坎)民德归正。(移为坎)比之自内也。(下为内)坤则为国。自国中而亲附之则远者来矣。亦坎为家。(荀九家)自家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0H 页
内而和附之则疏者戚矣。〇贞吉者。以坎德也。(事之固)师之六五。敌先弱而后强。故为贞凶。比之六二。我先弱而今强。故为贞吉。(下今坎)文相照也。〇卦自复来。刚出于外。(一之五)我则失之。二之既变刚又在内。(二今刚)不自失也。我无所失。民莫不归也。
  {䷦}六三。比之匪人。(王肃本有凶字)〇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此比之蹇也。蹇自小过来。(四之五)小过之时。震之君子。(上本震)昵比小人。(下本艮)小人者匪人也。比之匪人也。移之为蹇。(四之五)果中其毒。(中小人之毒)震乃受病。(上今坎)大道遂蹇。(卦今蹇)不亦凶乎。〇伤者伤于坎而为蹇也。艮为小人。(见否卦)又为阍寺。(说卦文)处君子之位。(震在上)比顽童而昵阉竖。能无伤乎。汉唐以来。此祸尤酷。圣人之戒远矣。
  {䷬}六四。外比之。贞吉。〇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此比之萃也。萃自小过来。(三之五)小过之时。一刚在内。(刚在三)一刚在外。(刚在四)本相亲比。(密相接)移之为萃。则刚自内出。(三之五)又相亲比。(四五接)外比之也。〇本以坎贞。(小过本大坎)移亦为坎。(三六夹)上悦下顺。(上今兑)何事不固。是贞吉也。〇贤者震也。(震君子)出而亲震。(小过三之五)外比于贤也。艮本在下。(雷山卦)以从上也。上者位德俱尊也。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〇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此比之坤也。上卦位坎也。(四五六偶奇偶)坎则为水。虽非中刚。亦与地比。(水地比)但其比隐晦而不彰。刚来居五则水地之比。又益光显。(位与画俱刚)此显比也。人主之亲比臣邻。宜光显若是。其有曲道相亲。秘晦不明者。非显比之义也。〇王者乾王也。乾之三阳。一索得震。(说卦文)为复一阳。(得乾之初刚)既一驱矣。又索得艮。为剥一阳。(得乾之终刚)又一驱矣。移之得坎。(复剥移)为比一阳。(得乾之中刚)乃三驱矣。乾本为马。(说卦文)王用三驱也。三驱者田猎之礼也。(义见下)卦以师交。(又反对)师九二之王三锡命。文相照也。〇坎则为豕。(说卦文)是获禽也。何谓失禽。卦以师交䷆。师之时。前禽是获。(坎在下)今豕在外。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0L 页
(坎在上)失前禽也。前禽者禽之向我来者也。(义见下)〇邑人者坤民也。(艮亦邑)卦自剥来。(上之五)剥之时。城门御外。(艮为城)艮诫成言。(言戒之)移之为比。则坎以通之。(上今坎)门不夜闭。(坎为夜)邑人不诫也。(不以艮成言)曷然哉。法律既正。(坎为律)民莫不顺也。(如张咏之治益州。)〇位正中者。坎位得坎也。五为卦主。故言其本象。〇禽之向人来者为逆。(逆与迎同义)其去者为顺也。(逐势顺)剥移为师。禽自外来。(上之二)逆人者也。复移为比。禽自内往。(一之五)顺人者也。师之既易(交易之)䷇内坎遂亡。(下今坤)是舍逆也。外坎今获。(自复往为坎)是取顺也。先王之法。存心爱物。向人而逆来者。其禽必稚。背人而顺去者。其禽必黠。此所谓舍逆而取顺也。下卦位离。(一二三)离则为面。(见说卦)上卦位坎。(四五六)坎则为背。(见艮卦)故易例下卦为前。上卦为后。〇上使中者。谓艮守得人。(艮为守)中于君道。(坎中刚)故致此不诫之吉。〇案毛诗传曰获禽面伤不献。(孔氏曰面伤者。谓当面射之。)自左膘(胁后髀前肉)而射之。达于右腢。(肩前也)为上杀。故军礼其禽在前来者。不逆而射之。唯背我而去则射之。是所谓舍逆而取顺也。(古注以来者不射。谓不杀降之意。〇程传云不出而反入者射之。)〇又案军法前锋曰先驱。次前曰申驱。次后曰殿驱。亦三驱也。然王用三驱者。谓天子之礼。不贪禽获。(礼云天子不合围。)三驱而止。如亲耕之有三推。(三举耒)亲蚕之有三缫。(三盆手)成礼而止。不卒劳也。
  {䷓}上六。比之无首。凶。〇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此比之观也。两刚相比。(五六刚)合成大艮。(兼画三)艮为小人。此小人之朋比也。观由否进。(三而四)否之时。乾首在上。(说卦乾为首)进而为观。则下刚遂断。四(一作下)今断 乾首乃亡。(上今巽)比之无首也。岂不大凶。古者诛人。必于两观。(卦今观)〇无所终者。本象也。上本无阳。不以善终。(阳为善)故朋比祸作。王法是正。(上本坎)遂以艮死。(今大艮)无所考终也。〇案卦位。初为趾。(又为尾)上为首。(二为股)而比自剥来。(上之二)上刚本折。(剥刚折)故其占如此。诸卦虽变为观。其占多吉。不可拘也。
(乾下巽上)〇第六卦之正。(姤一之四。夬上之四。)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1H 页
杂卦传曰小畜寡也。(大有众也)〇镛案畜者。育也毒也。亭毒之义也。卦自夬来。阳道太亢。发泄不已。(阳至五)故阴降于四而蕴之畜之。(畜止之)畜之者畜乾之元气也。(下三阳)大畜则自大壮来。(上之四)阳道既壮。发泄不已。(阳至四)故阴降于四。而畜之止之。(畜元气)其义一也。特以巽者阴卦也。(长女卦)艮者阳卦也。(少男卦)阴小而阳大。故有小畜大畜之别也。爻词多用六畜之物。卦名既畜。取象宜然也。寡者阴寡也。(大有阳众也。)归藏易作小毒大毒。(一本作𣫶𣫵。)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此小畜之不变者也。卦自姤来。(一之四)柔往得位。(阴居四)不失其应。(初四应)遂以嘉会。(三五离)其占亨也。〇又自夬来。(上之四)夬之时。坎塞其下。(兑下刚)不能成雨。(不成坎)今上(一作下)虽通。(巽下绝)而又上壅。(巽上刚)不能成雨。(不成坎)是密云而不雨也。(坎为雨)阴在天上。(下乾天)视坎稠密。(兑巽之形不疏通)非密云乎。(云落地曰雨)〇卦自姤来。(一之四)巽以洁齐。上祭乾天。(天风姤)其象郊也。(祭天必于郊)亦自夬来。(上之四)兑为西方。(夬上兑)是西郊也。(乾为郊)阴自夬来。(上之四)是其云自我西郊也。上巽风也。西风不成雨。(诗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东风也。)则虽祷天。而何得哉。(小过六五同)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卦自姤来。柔往居四。(一之四)是得位也。(四为阴)遂与初应。上下应也。(刚柔应)二五俱则(一作刚)离志以明。(三五互)刚中而志行也。〇尚往者。上往也。谓夬之四刚。上往而为巽。(上今巽)不能成坎也。若其下降(一作刚)。必成坎雨。何者。兑本上缺。(上本兑)又缺其下。则岂非坎卦。〇巽虽欲施。坎道不通。(不成坎)施未行也。〇案卦德畜也。蓄而不泄。故其象为密云不雨。〇朱升易以四为西。盖以河图之位。四九在西也。何其谬也。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〇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此小畜之巽也。卦自姤来。(一之四)移之小畜。则巽鸡出外。(巽在上)初之既变。巽鸡又来。(下今巽)往而复也。重巽之卦。本自中孚。(三之一)中孚之内。爰有震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1L 页
道。(二四互)复自道也。(三之一)曷其能归。有大坎也。(坎者万物之所归)〇中孚之时。兑以乘刚。(兑一阴)移之为巽。(三之一)柔乃卑降。(降为巽。)是无咎也。鸡者妇象也。(巽长女)妇而出外。(一之四)非曰无过。(非女行)不远而复。又何咎焉。(善补过)〇以兑为巽(中孚三之一)其义吉也。(兑为义)〇案卦德畜也。六畜之物。虽出而必反。所以能畜也。
  九二。牵复。吉。〇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此小畜之家人也。卦自姤来。(一之四)移之小畜。则巽牛出外。(下巽今上巽)我丧其牛也。二之既变。离亦为牛。(下今离)往而复也。巽以为纼。(上巽绳)坎以曳之。(今互坎)(一作牵)而复也。曷其能归。有互坎也。(坎为归)〇姤之时。一阴在下。是为巽牛。(为卦主)今也阴乃在中。(二今柔)虽则非巽。(下今离)不失为牛。(离亦牛)亦不自失也。(亦者有歉之辞)〇案震坎皆马。(禀于乾)则巽离皆牛也。(禀于坤)故离卦为巽为牛。左传以离为牛。〇学稼云初九之重巽。九二之家人。皆自遁来。遁者兽走之卦也。故取六畜往复之象。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〇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此小畜之中孚也。小畜之卦。两互成睽䷥。(兑下而离上)睽自大壮来。(上之三)大壮之时。乾车健行。(雷天卦)震道无阏。(上不离)三刚在下。其象辐也。(辐所以直指)移之为睽。(三之上)则一刚遂脱。(下今兑为脱)说其辐也。(说脱同)坎舆多眚。(上互坎)舆说其辐也。曷然哉。卦德畜止。(畜乾行)车说其辐。欲其勿行也。坎险中梗。(三五坎)离防在前。(睽上离)欲行得乎。于三言之者。三之上也。(睽以三为卦主)大畜九二宜参看。〇睽自中孚来。(四之五)中孚之时䷼。震夫巽妻。(下互震)艮夫兑妻。(上互艮)嘉会以合。(兼画离)相见乎离。(离为目)情志交孚。(卦中孚)闺门壅睦。(互艮门)移之为睽䷥。(四之五)则两目之间。(今两离)一梗中横。(四今刚)坎疑成疾。(上互坎)闺门乖戾。(卦形斜)艮兑震巽。互相隐匿。(艮震巽皆以坎隐)虽有两目。(今两离)不得相见。(中有梗)夫妻反目也。许慎说文云目不相视曰睽。(字从目)睽者反目也。于三言之者。三之变为中孚也。(据本象而指变象)〇中孚则离垣艮门。(有互艮)室家端正。(卦形正)家人则男女正位。皆传(一作得)位 家法严束。(坎得位)睽之为卦。乖于中孚。(四之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2H 页
五)反于家人。(反倒之)不能正室也。〇案辐者轮中直木。(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輹在轴上承舆。(考工记谓之伏兔。)二物不同也。辐既凑毂。不可脱也。(轮不破则辐不脱)輹则时驾时脱。唯人所欲。车欺(一作欲)税则脱其輹 由是言之。辐当作輹。(宜从大畜文)郑玄以辐为伏菟。(与轴相连。钩心之木。)此以辐輹同字也。(项平庵吴草庐皆从郑义。)
  六四。有孚血。(句)去惕出。无咎。〇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此小畜之乾也。小畜为卦。坎疾之位。(四五六)巽以为药。(巽为香)治病之卦也。(互离治)两互作卦。其卦为睽䷥。睽之时。坎血在中。(上互坎)遂为心痛。(坎之病)四之既变。坎血初融(互坎亡)䷨。离志乃虚。(上大离)有孚血也。(离为孚)下今乘刚。(下今兑)宜其惕矣。(易例兑为惕)坎心既平。(中无梗)去其惕而出之也。(天坎则不惕)筮而遇是者。破其瘀血。去其怔忡。(去惕出)斯疾瘳矣。易之为道。广大悉备。纤微不遗。治病之占。不可小也。涣上九宜参看。〇睽之时。四不得位。(阳居阴)今位既正。(四今柔)是无咎也。〇离志既孚。(上大离)六位皆应。(刚柔应)上合志也。(损之象)〇案大畜之损。(九三爻)云上合志。此亦云上合志。其为睽之损审矣。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〇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此小畜之大畜也。大畜自中孚来。(三之五)本以大离。(兼画三)移亦不变。(大畜亦大离)是有孚也。〇挛者肱折而曲者也。(肱病者)折肱之人。一肱虽折。一肱相救。(左右手)此两肱之所以相恃相倚也。中孚之移。(五之三)艮肱遂折。(本互艮)其象挛也。一肱虽折。(五之三)一肱尚完。(上今艮)恃以为手。(犹有手)有孚挛如也。(孚信也)中孚九五宜参看。〇小畜两互。其卦睽也。睽之五爻。其卦履也䷉。履自夬来。(上之三)夬之时。南邻(下位离)则三阳富实。(夬下乾)北邻(上位坎)则兑缺不盈。为脱(一作兑)失 移之为履。(三之上)则南邻之富。移于北邻。(履上乾)富以其邻也。〇移其富于邻国。(下移上)不独富也。先王之法。诸侯救灾恤患。毋遏其粜。毋征其货。譬如左肱有疾。右肱来救。右肱有灾。左肱来救。不独富之义也。小畜之卦。本自姤来。(四之一)昔者北邻之富。移于南邻。(四之一)今也履自夬来。(三之上)南邻之富。移于此邻。(三之上)时有不利。运有相推。凡厥有位。宜相救恤。无胥迫阨。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此之谓也。〇朱子曰以犹春秋以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2L 页
某师之以。言能左右之也。(左右之如手)〇案泰六四谦六五。皆云不富以其邻。其两互成卦及以乾为富。正与此爻相合。读者详之。〇学圃云国有蓄积。然后可以恤邻。卦德本畜。故其占如此。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〇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此小畜之需也。巽为密云。(义见上)又为进退。(说卦文)是不雨而既(一作不)处也。(处居也)变而为坎。(上今坎)为雨为家。(皆坎象)是既雨而既处也。(虞氏易云巽为处。大误。)〇需自大壮来。(五之四)大壮之时。四五失位。移之为需则升阳降阴。(四之五)其位乃正。(皆得位)是尚德也。(坎直心为德)既有坎夫。(中男也)离其妇也。(坎之配)乾车在下。(在离下)是载妇也。曷然哉。妇人无爵。(礼本然)从夫爵而乘车也。(命妇则乘车)坎夫既尊。(坎在上)离不同载乎。〇需自中孚来。(三之上)兑德乘刚。(下本兑)其象本厉。移之为需。坎德虽贞。(上今坎)乘刚如旧。(四乘下)是贞厉也。(事之危)〇坎则为月。(说卦文)乾则为圆。(说卦文)故易例乾在坎位。(四五六)则为月正望。(望月圆)兑在坎位。(四五六)为月几望。(见归妹)盖以八卦之序。自兑而乾。(兑如夬)自乾而巽。(巽如姤)故兑为几望也。(又详中孚卦)小畜自夬来。(上之四)夬之时。兑在坎位。(夬上兑)月几望也。(几乎为乾圆)当此之时。乾之君子。(五阳皆君子)出征于外。(四之上)上之既变。征者遂亡。(上今折)其占凶也。筮而遇是者。月几望之夕。(十四日)不可出征也。〇德积者乾也。(三阳积)乾德既积。故夫归(一作妇)皆贵。乘此大车也。〇疑者以坎也。坎则为盗。(说卦文)或者遇盗而见害也。
(兑下乾上)〇第六卦之反(姤一之三。夬上之三。)
  序卦传曰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〇杂卦传曰履。不处也。〇大传曰履。德之基也。(立于礼)履和而至。(兑为和)履以和行。〇镛案履有二用。一曰践履之功。二曰临履之戒。卦自夬来。夬由复进。(一而五)自复以来。震足履道。(震大途)循序以进。毋敢躐等。(复临泰)寸寸蹈历。以至于夬。(大壮夬)则君子践履之功。上可以合天德矣。(合之则为乾)君子之道。践履既笃。约之以礼。(文之以礼乐)移之为履。(上之三)则离礼内明。(全卦为离形)文章焕然。非礼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3H 页
弗视。(离为目)非礼弗履。(六三上九即此义)此之谓履也。卦自夬来。夬之一阴。下践五刚。厉之至也。子不跨父。臣不践君。女不据男。愚不妨贤。履匪其地。灾之招也。移之为履。则柔乃卑降。(上之三)能以礼让。(离而巽)戴天履地。(一二为地位)上下以辨。(大象传)此之谓履也。又自姤来。柔之既移。(一之三)遂以巽股。(上互巽)下践离礼。(下互离)此两互之象也。
  履虎尾。不咥人。亨。
 此履之不变者也。卦自夬来。(上之三)夬之时。通卦为兑。(上一阴)此大虎也。(兑为虎)一阴在上。履虎头也。(夬五六本亦震足)移之为履。则虎文炳然。(中互离)其首在上。(乾为首)一阴所履。乃在虎尾。(夬之末)履虎尾也。兑之乘刚。君子危之。(乾九三)履虎之戒。以乘刚也。〇乾人在上。虎口仰张。(兑为口)而巽股所履。(上互巽)仅得虎尾。(不制口)此必咥之势也。然咥则口嗑。口尚开则非咥也。(兑上坼)君子之志。战战兢兢。若蹈虎尾。则不底于祸。此其象也。〇亨者离德也。(中有离)卦自夬来。柔降于下。(上之三)遂与上应。其德亨也。〇案朱升以离为虎。唐鹤徵以乾为虎。(众说纷纭。不能具述。)唯来知德。(字矣鲜)以兑为虎。兑者西方白虎之位也。曲礼云左青龙而右白虎。(右为西)震为龙(说卦文)则兑虎也。故革五六颐六四。皆以兑为虎。〇学稼云蹈虎尾。履薄冰。本一义也。夬之时。乾冰甚厚。(下五刚)今冰乃薄。永(一作冰)上涣 履薄冰也。〇学圃云易例初为尾。(遁既济)此以三为尾者。虎尾仰拳也。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入(一作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夬移为履。犹乘二阳。柔履刚也。〇刚中正者乾也。(卦形正)夬之时。乾王在下。(夬上兑)今乾升上。以成离治。三(一作二)四互 履帝位而不疚也。(离为喜)离文焕然。其不光明乎。
  初九。素履。(句)往。无咎。〇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此履之讼也。讼自中孚来。(四之一)中孚之时。以礼为治。上下相安。(大离象)移之为讼。则内乱猝作。(下今坎)君子外遁。(一之四为乾)遂以巽隐。(上互巽)非礼弗履。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3L 页
(下互离)斯何象也。履自姤来。(一之三)巽吾素也。(姤本巽)讼自遁来。(二之三)巽吾素也。(遁大巽)我以巽隐。(巽为伏为入)是素履也。(巽为白)以素履往。(一之四)又谁咎焉。〇中孚之时。兑以乘刚。(彼下兑)今刚既往。(一之四)往无咎也。(履亦兑乘刚)〇物以群聚。物之愿也。中孚之时。二阳在下。义不独行。(本相依)虽然见善而迁。(一之四)上从乾群。(上今乾)友之不从。(二不升)我将奈何。独行愿也。遂成坎志。(下今坎)愿者志也。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〇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此履之无妄也。无妄自遁来。(一之三)遁之时。艮径前穷。(下本艮)移之无妄。则震之大道。(下今震)巽以履之。(互巽股)是履道也。遂与(一作为)大离。(初四夹)宽而且明。(离为宽)是其道坦坦也。坦之为言。宽也明也。(二阴故叠文)〇幽人者。幽隐之人也。中孚之时。本以兑幽。(兑西方幽昧之地)移之无妄。(四之二)遂以巽隐。(上互巽)是幽人也。(困归妹亦兑为幽)艮山之下。(二四艮)震林之间。(下今震)种菜莳果。(震菜而艮果)高洁顺命。(巽之德)其事吉也。(贞事也)归妹九二宜参看。〇本以离位。(一二三)不能虚心。(中有梗)今乃宽广。(即硕人之宽)中不自乱也。下(一作不)以物乱心 〇学圃云处士如处女。故兑为幽人。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〇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此履之乾也。履之两互。即成家人䷤。(风与火)家人之卦。本有重离。(上互离)两目完矣。(离为目)亦有荐雷。(初与二为震。三与四为震。)两足全矣。(震为足)以正卦而观之。则一离独存。(二四互)眇能视也。一震犹行。(二与三)跛能履也。许慎说文。一目盲曰眇。(少一目)一足废曰跛。〇履虎尾。本象也。三之既变。虎口遂嗑。(兑今合)咥人凶也。(乾为人)三本多凶。〇武人者离也。(二四互)甲冑戈兵。(说卦文)外为防御。(离为防)是武人也。仰承天命。(乾天而巽命)遂为乾王。(上今乾)武人为于大君也。曷然哉。武人者虎象也。虎之咥人。在人为凶。于虎为吉。〇明者双明也。字从目(一作日)从月 行者双行也。(左彳而右亍)一目既眇。不足有明也。一足既跛。不足有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4H 页
行也。〇位不当者本象也。(阴居阳)位本匪据。故致此凶也。〇志刚者。离中今刚也。(三今刚)〇归妹两爻。(跛与眇)巽初六。(离为武)宜参看。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〇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此履之中孚也。中孚之卦。本以大过交易。(泽风交)大过颠也(杂卦文)䷛。兑虎既倒。(大过本倒象)上其尾也。(口在下)一阴践之。(上兑阴)履虎尾也。大过之卦。亦为大坎。(上下夹)乾之战兢。(战乎乾)坎以恐惧。(坎心病)履虎尾而愬愬也。(二阴故叠文)〇交而中孚。(交易之)则虎体中断。(今大离)坎惧以(一作而)平。(今大离)是终吉也。(中孚互艮。艮为终。)大离之志。得以震行。(下互震)是志行也。〇案愬愬者。恐惧也。(愬音色)马融本愬作虩。(注云恐惧貌)荀爽本震之虩虩。亦作愬愬。(虩音赫)义本同也。
  九五。夬履。贞厉。〇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此履之睽也。履(一作夬)者兑悦也。(义见夬)履者离礼也。(全卦有离形)睽自大壮来。(上之三)震足所履。(上本震)动合兑(一作离)礼。(上今离)而我乃兑悦。(下今兑)无所勉强。(心诚悦)是夬履也。夬履也者。悦以行之也。〇睽有坎贞。(上互坎)足以干事。兑犹乘刚。(大壮本大兑)是贞厉也。(事之危)〇位正当者本象也。(阳居五)〇毛甡云卦自夬来。今之中刚。(五之刚)夬一阴之所履也。(六乘五)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〇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此履之兑也。兑自中孚来。(四之上)大离之目。人所视也。(兼画离)兑自大壮来。(五之三)上震之足。人所履也。兑则为巫。(说卦文)以考祥也。(义见下)卦位既终。(终乎上)凡目之所视。足以(一作之)所履。巫乃考验。(上下兑)以察休咎。(祥福也灾也)视履考祥也。〇卦自夬来。(上之三)移失其兑。(履上乾)今兑如旧。(上爻动)兑其旋矣。(去复还)上下皆悦。(上下兑)其占吉也。乾君既悦。(上本乾)元首之吉也。〇乾君既悦。大有庆也。〇案周礼九筮之法。若巫更巫咸巫式巫目之类。即所以考其祥殃。此兑巫之所掌也。六三眇跛。亦指视履之事。古注云亲(一作视)其所履。非矣。 盖以卦体之内。本有离震也。(二与三为震)汉书五行志。虽不可尽信。盖亦古意也。〇又按大戴礼四代篇曰天道以视。地道以履。人道以稽。稽者考也。视履之各为一事明矣。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4L 页
(乾下坤上)〇第七卦之正(复二阳进。)
  序卦传曰泰者通也。(又曰泰然后安)〇杂卦传曰否泰。反其类也。〇朱子曰天地交而二气通。故为泰。正月之卦也。〇镛案泰者内实之效也。物内阳则气舒。人内诚则形正。荣卫内旺则四体调适。仁贤内聚则八域安顺。此泰之所以为通也。天地水火。易之四正也。故诸卦之中。唯泰否及既济未济。既为反易。又兼为交易变易也。
  泰。小往大来。吉亨。
 此泰之不变者也。小者阴也。大者阳也。外升曰往。内降曰来。此易例也。泰以否交。(天地交)三阴外升。(坤升上)三阳内降。(乾降下)小往大来也。〇离位积诚。(下三阳)六位皆应。前路大通。其占亨也。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秋阴既长。天气上升。地气下降。所以否也。及乎建寅之月。则太阳舒晷。以煖万物。(天下交)大地蒸气。以兴云雨。(地上交)而草木蕃殖。昆虫字育。此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当否之时。君威(一作位)高亢。民情阻塞。暨乎泰(一作太)平之世。君德卑降。相我受民。(坤为民)民志上彻。群枉毕伸。(巽为屈)此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两互归妹也。坎离为志。)〇君子者震也。小人者艮也。乾以震进。(义见乾)震为大途。君子道也。(复以上皆震)坤由艮成。(义见坤)艮为径路。(说卦文)小人道也。(剥以下皆艮)乾长至三。君子道长也。坤消至三。小人道消也。〇案小往大来。交易之义也。故孔子特以两交字明之。道长道消。仍是十二辟进退之序也。读者详之。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句)征吉。〇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此泰之升也。升自临来。(一之三)大震之草。(兼画震)有乾三脊。(卦本泰有乾)其象茅也。(义见下)移之为升。则大震之草。忽高一寸。(全卦今高举)茅之拔也。(拔举之)出自地底。(一二为地位)其根遂露。(下一阴为根)拔茅茹也。(茹者茅根也)下乃为巽。(三之一)巽亦草也。震草之拔。巽草连起。(草相连)拔以其汇也。(汇类也)升自小过。(四之二)本有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5H 页
艮手。(下本艮)所以拔也。茅之为物。根荄相连。(相结缔)拔则同起。君子之以类荐拔。有是象也。〇征吉者。南征吉也。升自小过来。刚既南征。(四之二)敌乃巽伏。(下今巽)北拓其疆。(上今坤)南失其城。(艮今亡)南征吉也。升之彖曰南征吉。(彼兼取互体)师之升曰师或舆尸。北征凶也。〇升自小过来。大坎志也。柔自内往。(二之四)以广敌国。(上今坤)志在外也。〇案郭璞洞林以其汇为句。(征吉又一句)朱子从之。易词之法(一作云)。征吉皆自成一句。 拔茅者象也。征吉者占也。占者专指一事。象者通照万务。(引物比况。本无定则也。)拔茅连茹。固为进贤之象。亦可为征吉之象。(征伐国邑者。举而拔之。如拔草根。)〇又按诸家皆以巽为茅。(据大过初六)然易例震亦草也。管子曰江淮之间。一茅三脊。名曰菁茅。(禹贡蔡氏传云今辰州麻阳县苞茅山。出苞茅。有刺而三脊。)夫三脊者乾卦也。说卦云坎为美脊。(以坎之中刚为脊。)三阳者三脊也。巽不得乾。安能为茅。毛氏又以此爻为倒巽之茅。由不知爻变也。〇虞翻曰茹。茅根也。(字书又云茹。牵连貌。)
  九二。包荒。(句)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句)得尚于中行。〇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此泰之明夷也。明夷也者。昭文德于四夷也。(离文明)爻之未变。有震有兑。(泰两互)爻之既变。有离有坎。(下今离)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皆荒服之外夷也。(四方卦)明夷自小过来。(四之一)降其巽命。(本互巽)敷此离文。(下今离)包括四夷。(四之一)罔不归服。(坎为归)是包荒也。巽则为包。(虞氏云)所以包也。曷然哉。泰运方昌。无远不服也。〇冯与淜通。(字本同)淜者朋涉也。(两人相扶而徒涉曰淜。)䷽明夷。自小过来。(一之四)大坎之河。(兼画坎)坤朋共涉。(朋隔水)用冯河也。(淜而涉)坤本三朋。不可少一。(不成坤)乃其二朋。既涉坎川。(五与六先涉)至于河北。(上位坎)馀朋未涉。尚在河南。(下位离)此遐弃其朋。遣(一作遗)弃也 使朋亡也。(失一朋)诗云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匏有苦叶篇)遐遗而使朋亡。非诗人之义也。移之明夷䷣。则一朋又济。(一之四)三朋毕涉。(上今坤)用之冯河。不遐遗朋亡也。泰运方昌。君子汇进。当此之时。岂有遐遗之朋也哉。〇中行者。大道也。(大路曰中逵)坤朋既涉。(踰坎川)震道当陆。(上互震)得尚于中行也。(尚上也)易例中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5L 页
孚小过。皆为中行。(见益夬)〇光大者。坤德也。(坤含弘光大)亦离德也。(离为光)包荒之占。以坤离也。(为明夷)尚于中行。亦以坤离也。咸九四宜参看。(朋从尔思。未光大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句)于食有福。〇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此泰之临也。卦由临进。(二而三)临之时。兑泽成陂。(下本兑)进而为泰。则陂者平矣。(兑口平)三变为临。(下今兑)则平者还陂。(兑为陂)无平不陂也。陂者泽障也。(又陂倾陷也)〇泰之两互。即成归妹(上雷而下泽)䷵。刚往于外。(泰三升于四)乾德遂缺。(下成兑)三爻之动。乾刚复还。(雷天卦)无往不复也。〇归妹之卦。下既陂陷。(兑在下)中有坎险。(三五互)患难之卦也。三之既变。(为大壮)艰险悉平。(下四阳)乾德复完。(下今乾)艰贞之无咎也。(贞事也)兑德乘刚。(归妹时)今刚得位。(三今刚)又何咎焉。(善补过)〇归妹之卦。虽有坎恤。(三五互)亦以离孚。(二四互)勿恤其孚也。(有信故无忧)〇食者兑也。(兑为口)临泰之往复也。(义见上)皆得兑禄。(泰互兑)归妹之变动也。(为大壮)犹不失兑。(大壮今大兑)于食有福也。归妹有离。(下互离)离则为福。(人所喜)〇天地际者。乾坤交也。泰之乾坤。交于三四。以成归妹。天地际也。(泰变为临。则天地无所交。)解初六宜参看。(彼亦归妹。故曰刚柔际。)〇艰贞之义。见明夷。
  六四。翩翩。(句)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〇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此泰之大壮也。两互作卦。是成归妹䷵。归妹之卦。本自泰来。(三之四)阳离其位。(离于三)遂以离飞。(二四互)移于他木。(上震木)鸟之飞也。四之既变(归妹变)䷒。一阳之移为飞者。因忽不见。(四之刚今亡)飞又飞也。(荀九家离为飞鸟)此之谓翩翩。(鸟飞貌)〇泰之时。南国富实。(下三阳)北国耗虚。(上本坤)移之归妹。(三之四)则南国兑失。(失一阳)北国震蕃。(禾稼之蕃鲜)此南邻之富。移于北邻也。(三之四)四之既变。(归妹变)北国之蕃。又成坤虚。(上今坤)此既得而复失也。有损于南。(失一阳)无益于北。(不保其所得)不富以邻也。(皆失实)〇归妹之卦。成言乎艮。(上倒艮)以戒坤民。(上本坤)而上下不应。(初四失其应)四之既变。艮戒虽灭。(上倒艮今亡)而民志乃应。(初四应)不戒以孚也。我悦民顺。(上今坤)不孚而能然乎。〇皆失实者。两国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6H 页
皆失也。南既损之。(失一阳)北竟失之。(不能保)皆失实也。(襄十五年。左传宋子罕谓玉人曰我以廉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文例正与此同。)〇兑以悦之。二五本应。(临泰归妹。皆有二五应。)中心愿也。心乎愿矣。又何戒之。〇学圃云泰之本德。不损富益贫。(下实而上虚)故其占为不富以邻。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〇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此泰之需也。两互归妹也。(义见上)䷵震为帝乙。(帝出乎震又震为乙方)兑其妹也。(兑少女)倒艮牉合。(婚配之卦。本倒合。)是其婿也。离以行礼。坎以归之。(两互象)帝乙归妹。此之谓也。五爻之动。(归妹之六五)又为重兑。(上下兑)重兑之卦。本自大壮(五之三)䷊。震之帝乙。(大壮之上震)兑妹艮婿。(大壮亦互兑倒艮。)固自若也。(如泰之两互)䷹移之重兑。(五之三)则离以行礼。(下互离)坎以归之。(上大坎)帝乙归妹。无所渝也。(象无变)五为君位。故其占为帝王之婚也。归妹六五宜参看。(彼亦为重兑。)〇祉者福也。兑自中孚来。(四之上)大离之福。(本大离)有命自上。(上本巽)是有祉也。本以震主。(大壮之上震)今正五位。(五今刚)善长之吉也。〇大壮之时。兑妹艮婿。久未行礼。(不成婚)既得离坎。(今重兑)礼以归之。(离而坎)中以行愿也。(离坎为中心)〇吴幼清云泰卦互体成归妹。故以归妹为辞。〇学稼云泰六五需也。需自大壮来。(五之四)亦以帝乙得此离坎。(需乃有离坎)礼以归之。(归兑妹)三卦皆合。(需归妹重兑)乃系其词。易可易言哉。〇学圃云初与上。不取归妹者。互体所用。本是中四爻而已。
 春秋传(哀八年)晋赵鞅卜救郑。(时宋人伐郑)阳虎筮之。遇泰之需曰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宋女嫁于郑)我安得吉。〇京房传载汤归妹之辞。(见大全)又荀爽传对策曰汤以娶礼。归其妹于诸侯。(乾凿度云易之帝乙为成汤。又云汤以乙生嫁妹。)〇案帝乙者。纣父也。其云成汤者。汉儒之谬也。疑帝乙当时原有嫁妹一事。(如高宗伐鬼方。箕子明夷类。)史传失载也。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〇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此泰之大畜也。大畜自中孚来。(三之五)艮城之下。(上互艮)兑泽为陂。(本下兑)其象隍也。(城下池曰隍)移之大畜。(五之三)则艮城忽颓。(五今摧)下填兑池。(五之三)城复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6L 页
于隍也。外郭虽存。(今之上艮。本外城。)国何赖焉。筑城之法。掘土为城。因掘为隍。故城之既崩。下填其隍。此其象也。〇大畜自大壮来。(上之四)乾君在内。(下本乾)震帅出境。(上本震)以领坤众。(泰之时本坤)行师之象也。移之大畜。则震帅忽死。(四之上为艮)乾车之上。(乾大车)载此艮尸。(艮为死)此师六五之舆尸也。故曰勿用师。(艮止之)〇将帅受命。师而舆尸。则宜告命于乾王也。中孚之时。本受巽命。(中孚本上巽)是君命也。征而不反。(艮以死)何以归告。(将不归)艮邑之下。(上今艮)兑以告之。(下互兑)自邑告命也。古者师出而败。厥有讣告。(礼所云讣车櫜韔。)此其礼也。左传隐九年。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又隐十一年。郑伯以虢师代宋。大败宋师。宋不告命。〇夬之彖宜参看。(彼亦告自邑)〇健以行之。(上互震)若可以干事也。艮刚既颓。(五之三)其迷依旧。(上今艮)其占吝也。(不改过曰吝)〇本有巽命。(中孚之上巽)今巽既坏。(上今艮)其命乱也。命令不一。师其不败乎。〇案泰终则凶。否终则吉。(彼倾否)物极必变。理之常也。
(坤下乾上)〇第七卦之反(姤二阴进。)
  
序卦传曰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〇朱子曰否。闭塞也。七月之卦也。〇镛案否者不善也。左传之云逆为否是也。(不臧谓之否)又不然也。楚词之云不清澈其然否是也。(音虽不同。义相通。)又否闭口也。卦以三刚塞其上。此之谓否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此否之不变者也。匪人者小人也。(比六三)卦由遁进。(二而三)遁之时。四阳相连。未有限界。(上下连)君子小人。(艮小人)混然相通。(乾君子)进而为否。则内外隔绝。各为一类。于是乎否之也。曷为否之。(否塞之)小人者匪人也。既非我类。胡不否之乎。〇君子者震也。自姤以来。艮径日长。震道日消。以至于否。则天地否塞。人道日亡。(乾为人)凡君子之事。皆不利也。〇否以泰交。(地天交)乾升坤降。大往而小来也。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7H 页
坤国内虚。(无君子)国无人则无邦也。〇自复至乾。君子道也。(由震起)自姤至坤。小人道也。(由艮成)阴进至三。小人道长也。阳退至四。君子道消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句)贞吉亨。〇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此否之无妄也。无妄自遁来。(一之三)大巽之草。(兼画巽)有乾三脊。(遁上乾)其象茅也。(义见泰)移之无妄。则大巽之草。忽高一寸。(全卦今高举)茅之拔也。(拔举之)出自地底。(一二为地位)其根遂露。(下一阳为根)拔茅茹也。(茹根也)下乃为震。(三之一)震亦草也。巽草之拔。(大巽草)震草连起。(草相连)拔以其汇也。(以其类)遁有艮手。(本下艮)所以拔也。无妄之时。君子之以类荐拔。有是象也。(今下震)盖当否塞之运。既遁既亡之君子。(震君子)忽然复返于坤国之内。(下本坤)俨为一卦之主。(震为主)此大吉之占也。以之为事。(贞事也)何往不利。故曰贞吉。〇无妄自中孚来。(二之四)大离志也。(兼画三)震贤上升。(二之四)以从乾君。(上今乾)志在君也。〇学稼云泰变为升。而小人未形。(升无艮)否之无妄。则君子复反。(下今震)故两皆吉也。〇学圃云此爻之占。异于泰例者。抑小人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〇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此否之讼也。讼自遁来。(二之三)艮之小人。(本下艮)承顺君命。(上乾巽)为盗为险。(三之二为坎)乾君在上。巽以包之。(包容之)是包承也。艮本为手。(说卦文)所以承也。(字从手)〇讼自遁来。(二之三)艮之小人。今乃得志。(下今坎)小人吉也。乾之大人。(遁上乾)遂失坤国。(绝于内)大人否也。虽则否矣。(上下隔)离以嘉会。(今互离)其占亨也。〇遁之时。艮之一刚。上与乾连。(天山卦)君子小人。混然群居。(四阳连)移之为讼。(三之二)则离以别之。(中断之)巽益高洁。(上互巽)乾自为乾。(上三阳)艮不相连。(三之二)不乱群也。洁而不乱。虽否亨也。〇案朱升易注。有包苴馈遗之语。(以承为脀。此曲解也。脀牛牲也。)
  六三。包羞。〇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此否之遁也。自遁而否。(二而三)小人得国。(内三阴)然而羞之者。三阳隔绝。(不相连)其群遂别也。反而为遁。则外与乾连。以掩其羞。(自附于君子)小人之情状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7L 页
也。乾君在上。巽以包之。(今大巽)是包羞也。(包含之)〇位不当者本象也。(柔居三)〇案朱升易注云膳羞之羞。巽以包之。非也。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〇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此否之观也。观者大艮也。(兼画三)时否道穷。(艮径穷)咎所成也。然姤遁否观。终有巽命。(四卦各有巽)观以升交。(地风交)巽命如旧。(下巽今上巽)既不失命。又何咎焉。〇否之时。以刚居四。不得其位。今四得位。(四爻动)是无咎也。〇畴离祉之义。未详。或曰畴者治田也。(说文云)坤田巽耒。其象畴也。两互为渐。离于福也。(渐互离)时当否塞。既以巽退。惟有治田为农。可以受福也。于四言之者。四为渐主也。〇当否之时。四又多惧。既以巽退。(上今巽)其身乃隐。(四今亡)其志行也。观以升交坎。志行也。(升大坎)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〇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此否之晋也。晋自小过来。(三之上)大坎之功。(兼画三)亦既劳止。(劳乎坎)小人辞劳。(艮小人)以自休息。(三之上)是休否也。(否小人今休)休复宜参看。(复六二)〇小人既休。(三之上)震之君子。(上本震)南面而治。(上今离)以修坤国。(下今坤)大人吉也。艮既黜外。(三之上)于小人非吉。〇两互渐也。䷴渐五之动。又为重艮䷳。艮自观来。(五之三)天命既绝。(观上巽今断)坤国将亡。(观下坤)危之至也。艮则为终。(说卦文)终则亡也。上艮下艮。(渐之艮)其亡其亡也。(再言之)〇上艮苞桑也。下艮匏瓜也。说卦艮为麻(一作蓏) 艮木坚刚。(说卦艮为坚木)以成坤帛。(卦四阴)其象桑也。本以巽苞。(观上巽)是又苞桑也。观之时。大艮之瓜。(兼画艮)系于巽木。(上本巽)移之为艮。(五之三)则巽蔓忽绝。(巽为绳如蔓)瓜乃下陨。(五之三)危之至也。陨不至也(一作地)(止于三)系于苞桑也。(巽绳系)国之将亡。凛乎若朽索之将绝。此其象也。故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〇位正当者。否之本象也。(阳居五)〇案论语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系于苞桑者瓜也。〇九家易云苞包也。乾坤相包。桑者上玄下黄。(京房曰桑有衣食之功。圣人亦有天覆地载之德。)陆绩曰以巽绳系。〇学圃云晋自观来。(五之四)天命绝也。然离以修治。不以艮终。故其占如此。
 孔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阳得三则安其位。)亡者。保其存者也。(艮亡而震生。)乱者。有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8H 页
其治者也。(坎乱而离治。)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坤国而坎家。)易曰其亡其亡。系于包(一作苞)桑。〇案其亡其亡者。警戒之词也。成言乎艮。(渐之艮)以相戒也。(易例艮为戒)于是离以修之。(上大离)不以艮亡。(大艮移)故孔子以此爻为可以保国也。病之将死。讳死已甚。国之将亡。讳亡愈严。以亡为戒。不亡之术也。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〇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此否之萃也。萃自观来。(上之四)观之时。艮刚坚塞。(观大艮)否之至也。移之为萃。则兑以决之。上之(一作今)兑 如壅得溃。如满得泻。是倾否也。(泰云无平不陂。亦倾也。)器缺则倾泻。防缺则倾溃。大坎之水。(三六夹)庸不沛然乎。遂以兑悦。(上今兑)先否后喜也。〇何可长者。谓否极则倾。不可久也。
(离下乾上)〇第八卦之正。(姤一之二。夬上之二。)
  序卦传曰与人同者。物必归焉。〇杂卦传曰同人亲也。〇程子曰天在上者也。火之性炎上。与天同也。〇镛案同者。会也见也。周礼时见曰会。殷见曰同。(宗伯文)诗所云会同有绎(小雅文)是也。(又同聚也。小雅云兽之所同。)圣人之会合人类。厥有二道。得一家之欢心。以事祖考。得天下之欢心。以事上帝。如斯而已。故宗庙之礼。所以聚宗族也。郊社之礼。所以聚王公也。此圣人之微旨也。故孔子曰知禘之说者之于天下。其如示掌。亦此义也。卦自姤夬来。五阳之聚。乾之族也。人之相聚。不以礼会。乱之本也。移之同人则相见乎离。(下今离)嘉会以礼。家焉而事其祖则宗族相会。郊焉而事上帝则王公相见。此之谓同人也。同人之义。不其大矣哉。又天地水火。易之四正也。四者之中。天火相合。水地相比。此所谓同气相求也。故其象为会同也。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此同人之不变者也。卦自姤夬来。(升降之)姤之一阴。未成坤邑。夬之五阳已灭坤邑。非邑之地。上戴乾天。其象野也。(又二为地面)乾族会同。(本五阳)相见乎离。(下今离)同人于野也。又野者无礼也。孔子曰质胜文则野。又曰先进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8L 页
于礼乐。野人也。(又檀弓云骚骚尔则野。)野者无礼也。姤夬之时。族类相聚。而不以礼文之。(卦无离)野之至也。移之同人则离文灿然。(下今离)嘉会以合。(离之德)同人于野也。〇嘉会以合。(下今离)二五亦应。其占亨也。〇卦自夬来。(二之上)夬之乾人。(下乾之中画)稳涉三刚。(越刚如踰险)踰彼兑泽。(夬上兑)至于野外。(二之上)利涉大川也。〇夬之五刚。皆君子也。(本皆震)(一作柔)降成离。(上之二)坎位坚固。(上三刚)君子之事。无不利也。(贞事也)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程子曰三字羡文)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姤之时。柔不得位。(阴居一)夬之时。柔不得中。(阴在上)移之为同人则位与中皆得矣。(今居二)上与五应。(二五应)应乎乾也。〇乾行者。谓夬之乾人。行涉兑泽也。〇君子干事。必以其正。故谓事为贞。(如大贞小贞)贞正谐声也。〇志者离虚也。上乾下离。天下之志也。文以明之。健以行之。通天下之志也。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〇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此同人之遁也。遁有下艮。艮者门也。(说卦文)离之相见。(下本离)于此艮门。(下今艮)同人于门也。(同者会见也)古礼宾至门外。主人必出门而迎之。与之同入。(见曲礼)此所谓同人于门也。乾宾到门。(易例乾为宾)巽主接之。(下互巽)此其象也。〇卦自姤来。姤之一阴。升而乘刚。(一之二)初之既变。遂为大巽。(兼画三)是无咎也。(不乘刚)〇乾宾巽主。俱在艮门之外。(下今艮)此出门而肃客也。又何咎焉。
  六二。同人于宗。吝。〇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此同人之乾也。(今纯乾)乾则为父。(说卦文)父党宗也。(义见下)宗族相聚。(上下乾)相见乎离。(下本离)同人于宗也。(同者会见也)〇卦自姤来。(一之二)移之同人。则阴阳得位。(阴居二)二之既变。又不当位。(阳居二)其占吝也。(不改过曰吝。)〇吝道者。谓将有咎也。诗云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又云既有肥牡。以速诸舅。(伐木篇)可见燕饮之礼。宜有异姓也。(舅异姓)今唯宗族相聚。非吝道乎。〇案古有宗室。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9H 页
诗云在(一作载)宗载考。又云于以奠之。宗室牖下。即所以聚父党而修睦也。(檀弓亦云聚国族于斯。)修睦以祭。(祭其先)宗者祭也。(字从示)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〇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此同人之无妄也。无妄自中孚来。(四之二)大离之兵。两敌相对。(巽木敌兑金)移之无妄。(四之二)则震草之莽。(下今震)兵乃退伏。(大离之兵退一步)伏戎于莽也。(即伏兵)萑苇苍筤。(震之物)其象莽也。(草深曰莽)巽为潜隐。(今互巽)其德伏也。〇又自遁来。(一之三)下艮陵也。(艮为山)大巽既高。(兼画三)是又高陵也。(说卦巽为高)移之无妄。则柔自下升。(一之三)登彼艮山。(登于三)升其高陵也。曷然哉。治兵之法。既设伏矣。又必登高以(一作而)瞭望也。(离为目)〇不兴者。乾敌不兴也。(外为敌)我以震起。(下今震)敌安能兴。(彼无震)据说卦方位。自乾至艮。恰过三宫。(乾坎艮)始逢震起。(正东卦)须过三岁。(每以一宫当一岁)始可发动。(以震兴)三岁不兴也。〇敌刚者乾刚也。爻之未变。离以克乾。(火克金)爻之既变。金将克木。(下今震)是敌刚也。以弱敌强者。非伏兵则不胜也。〇离以治安。(下本离)震以行之。(下今震)是安行也。我既安行。敌所戢也。〇筮而遇是则必以伏兵取胜。又必远斥候谨瞭望而后。可得三岁之平安也。〇学稼云同人者聚人也。聚人之事。莫如师旅。故此下三爻。皆为军占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〇象曰乘其墉。义不(一作弗)克也。其吉(句)则困而反则也。
 此同人之家人也。家人自遁中孚来。大巽股也。(遁大巽)大离墉也。(中孚本大离)移之家人。(升降之)则遂以巽股。(上今巽)跨此离防。(下今离)乘其墉也。(柔在上曰乘)敌人之股。(巽在上)乘我垣墉。(解上六亦离为墉)非不厉矣。巽为不果。(说卦文)离能防御。(离戈兵)弗克攻也。(不克其所攻)于我为吉。〇巽木离火。(上今巽)本非相克。义弗克也。〇其所以吉。以困反也。刚掩为坎。(二阴掩一刚)遂以坎归(下互坎)困而反也。离以自修。(下今离)不违坎法。(则法也)困而反则也。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〇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19L 页
此同人之离也。离自遁来。(一之五)艮则为丧。(小过云丧过乎哀)又自大壮来。(上之二)震则为鸣。(雷天卦)哀而鸣则号咷也。咷者哭声也。移之为离则相见乎离。(上下离)喜悦满面。(离为面)而震之欢声。(上本震)发于兑口。(三五互)先号咷而后笑也。虽变为离。同人之咷笑也。筮而遇是。则凡聘享饮射之礼。宾主既合。有先咷后笑之异。〇地水为师。(一阳领五阴)天火者大师也。(阳曰大)以我离火。(内为我)遇彼乾金。(外为敌)本可克也。(火克金)五之既变。金烁为火。(上今离)此大师克其所相遇也。虞翻曰同人。与师反。故亦称师。(六画皆相反)此所谓变易也。〇遁则下柔。(一二柔)大壮则上柔。(五六柔)而此二卦三四皆刚。(两卦同)是中直也。同人之未变也。坎位中刚。(四五六)亦中直也。中直则必病。(坎中直)此其所以号咷也。〇我以巽诰。(下互巽)彼以兑言。(上互兑)言语以相克也。(如齐桓之问楚罪)〇案旅之小过曰䷽。旅人。先笑后号咷。(上九词)号咷者。小过之象也。小过之卦。艮死震声。(雷山卦)坎以哀之。(本大坎)中直之卦也。(三四刚)宜与此爻参看。
 
孔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答先号咷而后笑)〇案卦由震积。(本五阳)君子之道也。(震君子)离自遁来。(一之五)又自大壮。(上之二)时以震出。(大壮之上震)时以艮止。(遁下艮)或出而或处也。大巽如默。(遁下艮闭口)兼兑为语。(大壮之兼兑)或默而或语也。遁与大壮。各有一乾。(上下乾)乾则为人。(虞氏云)此二人也。今皆为离。(上下离)离则虚心。二人同心也。两心既合。(上下离)乾刚中断。(上本乾)是断金也。(乾为金)兑则为利。(大壮之上锐)其利断金也。我以巽告。(下互巽)彼以兑语。(上互兑)同心之言也。本以震草。(大壮之上震)杂以巽芳。(遁大巽)其象兰也。(巽为香)巽则为臭。(说卦文)其臭如兰也。离则为诚。(心虚中)其利断金者。离诚之所透也。离亦为誉。(兑得离为誉)其臭如兰者。离誉之所播也。(声闻美)所问者咷笑。而所答者如此。明离自遁大壮来也。〇学稼云乾金中断。(下本离)巽草芳香。(本互巽)同人之本象也。凡易例变象。皆起于本象。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〇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20H 页
此同人之革也。革自大壮来。(五之二)帝出乎震。(上本震)乾王在下。(雷天卦)对越之卦也。移之为革。则乾王致诚。(下今离)帝心是悦。(上今兑)巽以洁齐。(下互巽)荐其离犊。(离为牛)祭天之象也。祭天曰郊。(又上为天位)同人于郊也。〇卦自夬来。(上之二)夬之时。兑在乾上。(泽天夬)移之同人则兑有悔也。(变为乾)上之既变。兑乾如旧。(上今兑)是无悔也。(象不变)
(乾下离上)〇第八卦之反(姤一之五。夬上之五。)
  杂卦传曰大有。众也。〇朱子曰大有。所有之大也。〇镛案大者阳也。有者不亡也。(有存也)卦自姤来。一阴虽微。其势必长。为遁为否。阳将尽亡。移之大有。则柔自内往。(一之五)乾阳复完。(内今乾)于是乎阳存。(大者存)此之谓大有也。又有者富有也。(富有之)丰年五谷登熟。谓之大有。春秋之云大有年是也。卦自夬来。夬由复进。(一而五)坤之土田。震稼蕃鲜。(复下震)为临为泰。积之至夬。则稼乃有秋。(兑为秋)利用刈禾。(兑为利)岁之熟也。移之大有。则离以防之。(上今离)内自富有。(内乾富)此之谓大有也。
  
大有。元亨。
 此大有之不变者也。卦自夬来。(上之五)夬之五阳。本由震积。(本纯乾)善之长也。又自姤来。(一之五)柔得尊位。(五君位)嘉会以合。(上今离)元而亨也。(君道之大通)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姤之时。柔在卑位。(下一阴)今升在五。(一之五)柔得尊位也。〇大中者二刚也。(阳曰大)二五相应。(二为下之中)上下应也。〇离以应乾。(二五应)应乎天也。震既体仁。(夬本震)离乃嘉会。(移为离)以时行也。(春而夏)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〇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此大有之鼎也。爻之未变。金火相遇。(乾为金)交害之卦也。(火克金)鼎自大壮。(上之一)乾又克木。(上震木)交害之卦也。移之为鼎。则巽离相得。(风与火)无相害也。〇鼎自遁来。(二之五)刚来柔升。皆失其位。(二五今失位)然而匪咎者。自大壮来也。〇大壮之时。二阴乘乾。(雷乘乾)厉之至也。移之为鼎。(上之一)柔乃卑巽。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20L 页
(下今巽)是无咎也。遂为坎险。(下大坎)艰险则无咎也。(艰贞之无咎)〇学圃云艰则当作艰贞。(古文贞则鼎三字。皆相通。)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〇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此大有之离也。离自大壮来。(上之二)自复以来。(一而四)震稼蕃鲜。(复临泰)至于大壮。既及兑秋。(大壮为大兑)则是刈是穫。(兑为利)庤乾大车。(九家易。乾为大车。)丰年之象也。移之为离。则两离之牛。驾此乾车。(大车则二牛)大车以载也。〇大壮之移。刚乃上升。(二之上)有攸往也。柔本乘刚。(雷乘乾)今刚既升。(二之上)是无咎也。〇二阳中实。(三四刚)此积中也。(兑。禾积于中也。积字从禾。)败者毁也。遁大壮之移为离。(升降之)中刚则不毁。积中不败也。〇案蜀才本大车作大舆。(虞翻云乾为大车)
  九三。公用亨(飨)于天子。小人弗克。〇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此大有之睽也。睽自大壮来。(上之三)大壮之时。乾王在内。震侯在外。(雷天卦)移之为睽。则震之一阴。入朝乾王。(上之三)相见乎离。(二四互)嘉会以礼。(离为礼)公用享于天子也。下离上坎。(两互体)烹饪之象也。(火温水)坎酒兑食。(下今兑)燕享之物也。〇睽又自中孚来。(五之四)中孚之时。我为兑金。(内为我)彼为巽木。(风泽卦)我为君子。(下互震)彼为小人。(上互艮)金将克木。小人不克也。移之为睽。(五之四)则小人果折。(艮今折)作一穷寇。(变为坎)小人弗克也。〇小人害者。艮变为坎也。(坎为害)〇案亨虽为享。音则为烹。故与匪其彭叶。
 春秋传(僖二十五年)天王出居于郑。(辟王子带之难)晋侯使卜偃筮之。遇此爻曰吉。战克而王飨。吉孰大焉。(王子带不克)且是卦也。天为泽。(乾变兑)以当日。(以接离)天子降心。(乾王悦)以逆公。(迎震侯)不亦可乎。
  九四。匪其彭。无咎。〇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辨晢也。
 此大有之大畜也。彭行也道也。(见说文)大畜自大壮来。下(一作上)之四 大壮之时。乾马健行。震道无阻。(雷天卦)移之大畜。则艮径前阻。(上今艮)匪其彭也。非(一作匪)其道 〇虽匪其道。止而勿行。(艮以止)无可咎也。大壮乘刚。(雷乘乾)今刚既升。(四之上)是无咎也。(无所失)〇晢与晢同。明也照也。(星光也)大畜自中孚来。(三之五)大离之辨。(离为别)移不失明。(上大离)明辨晢也。艮径虽迷。明足有察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 第 421H 页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〇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此大有之乾也。于坎之位。(四五六)离以信之。(上本离)厥孚交如也。(坎离交)二五相应。(二本刚)亦交孚也。(上下交相孚)于此乎言之者。五为卦主也。(一阴为卦主)〇变而为乾。(上下乾)乾者天地之尊严气也。(见乡饮酒义)离信既孚。尊严在上。(五君位)威如之吉也。(说文云威尊严也)〇于坎之位。(四五六)离以信之。(上本离)信以发志也。(坎为志)丰六二宜参看。(彼亦云信以发志。)〇易者乾道也。(大传云乾以易知。)离为防闲。(刚御外)又为戈兵。(说卦文)此武备也。(上本离)变离为乾。则平易之中。有威可畏。(威天下不以兵革)易而无备也。(无离备)〇案春秋传。(闵二年)成季之筮。遇此爻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乾为父为君)敬者中直也。
  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〇象曰大有上吉。自天祐也。
 此大有之大壮也。卦自夬来。(上之五)一阴乘刚。(乘五阳)厉之至也。移之大有。则柔降为离。(上之五)顺而有信。福所至也。天心既嘉。(姤之时上乾)离福果丽。上今주-D003 自天祐之也。何事不利。(不失兑之利)上为卦主。故言其本象。
 孔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〇案夬之五六。阳升阴降。(上之五)此顺也。(阴之顺)因以成离。此信也。(离为孚)刚则为贤。(震君子)尊而升之。(五之上)是尚贤也。(大象传云遏恶而扬善)卦德本厉。(夬一阴)其变乃善。有若德修而福来也。故曰自天祐之。(鼎上九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