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梅氏书平[四]○冤词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1H 页
冤词二十五(贾逵父贾徽。曾受书涂恽。是古文正派。而其后逵与马郑。皆受杜林漆书之学。虽名为古文。而实与孔壁古文不同。)
废郑立梅之徒。其一片奸心。唯击去杜林漆书。使不得为孔壁真本而已。乃此狱审理之要。唯在乎贾逵一人。吴才老、吴幼清、归震川(有光)以来。按狱者多。而皆不能执贾逵一人。立之为苦主真證。而片言决之也。贾逵者何人也。父徽受古文于涂恽。以授子逵。(上乙六)杜林传漆书古文。贾逵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作注。(乙六)则杜林漆书之为涂恽古文。明且确矣。毛氏谓逵舍其家传之正学。横走别派之伪师。天下岂有如此人哉。涂恽之为孔氏嫡统。无辞可夺。贾逵之为涂氏遗业。有文可證。则郑氏之学。为孔安国直孙。郑冲之绪。不知所承。梁柳之门。不知所传。则梅氏之书。非孔安国真本。片言之决。唯此而已。
冤词二十六(杜林东汉初人。贾马郑三人。但得其书。为之传述。非亲受业也。是时或不得真古文。见似而喜。〇林自言不合时务。〇儒林传列之于东汉末诸儒之后。)
马郑后者也。贾逵则生并一世。胡不亲受。贾徽、杜林。同辈人也。(皆值光武时。)同郡人也。(皆居茂陵乡。)同门生也。(皆涂恽门人。)杜于贾逵。实为父执。自幼至长。耳提面命。何得云不亲受矣。贾逵之于漆书。验之家学。證以师说。直承璜恽之遗业。其有一字之熹微乎。既逵之所亲受。则传至马郑。亦如亲受。毛乃以不亲受为病。则豫章内史梅赜。亲受之于何师。(毛至此亦知杜林难破。故又倡不亲受之说。疑乱之。)
杜林自言不合时务者。林之所受。歆与恽也。不幸王莽之时。建此古文。立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1L 页
身一败。万事瓦裂。官学既废。门徒四散。流离兵乱。旧游零落。凄凉一卷之书。保之若赵氏遗孤。而利禄既远。传习日稀。其谓之不合时务。不亦可乎。(上乙五)即此一语。其为璜恽之学明矣。
至若儒林序列之先后。不必争也。儒林列传。本非古今人表。其材望之优劣。学术之邪正。不系坐次之崇庳。故史记儒林传。董仲舒居末。汉书儒林传。贾谊居末。将此二人。为汉儒之末流乎。
冤词二十七 漆书五十八篇〇正义云郑注三十三篇。与孔传同。予谓必不然。既注古文。而但注今文。何以为古文之注。且齐粱(一作梁)陈隋。孔郑并行。若郑注止半。则岂有同行。漆书原自完备。至唐初有墨守今文者。又去其半。
毛氏真不知伏孔源委。郑梅真伪。而为此闲话乎。今文古文之所以分。岂在于篇数耶。文字异者。七百有馀。其师说之传授义旨。两家之判然不同者。几千百矣。门户既分。节目顿殊。岂可以经额之相同。遂得相混乎。(齐鲁韩毛。其三百十一篇皆同。公谷邹左。其二百四十年皆同。)设令郑注多于伏学。应是孔壁流来之十六篇。必非豫章新撰之二十五篇。指无向空。怅望如此。将谁信矣。五十八篇名额虽同。二十五篇面目绝殊。何以幻之。唐初有墨守今文者。力能去此流行天下之尚书经传。当先除大不同之梅书。何独灭小有异之郑本哉。(伏氏之学。已亡于永嘉之乱。唐初安有墨守今文者。)若夫陈隋之际。梅郑并行。世衰之故也。梅取其富。郑取其真。姑许其并存。岂有考核而然。
冤词二十八(王应麟云马氏注。本之杜林漆书。故不唯与古文异。与今文亦异。〇东汉时尹敏周防丁鸿诸学。递相嬗受。杜林不入古文之列。在汉史已疑之矣。)
郑玄之注。杂用今文。隋书病之。(上乙九)而杜林漆书。必当纯用古文。并其戈波点画。无一今文。何以知其然也。杜林之学。专主苍颉古文训纂。故纂亲手撰述。(上乙五)则所抱漆书。决是篆写之本。必非隶翻之文。(上乙五)古篆也。故不墨而漆。既然如此。则杂以今文。有是理乎。(此必刘歆校书之日。摹出于秘府真本者。故林自云前于西州得之。)郑但知笺注之法。宜取所长。(上乙九)不识篆籀之家所宝唯古。则今古相杂者。郑注之本。漆书必不然矣。(王应麟素信梅书。虽斥马融。不足惊也。然今考王应麟尚书考异。无此言。不知毛氏何所见而言之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2H 页
后汉书儒林传。半是杜林之说。其叙卫宏、徐巡之事。则归其功于杜林曰于是古文遂行。(上乙五)其记马融、郑玄之事。则归其功于杜林曰由是古文遂显。(上乙六)儒林传云古文科斗。降在小学。中兴以来。通儒达士贾逵、郑兴。并敦悦之。此谓杜林之书。名儒皆悦也。(芦植传)儒林传云郑兴好古学。自杜林、桓谭、卫宏之属。莫不斟酌焉。(郑兴传)其师友渊源。学术根派。蝉联赫奕。霸于东京。而毛乃云不入古文之列。汉史疑之。毛所见者何史耶。(尹敏周防丁鸿之等。只字无传。毛之戴此数人。是其本来家计。已见前。)
冤词二十九(杜林云得之西州。此与伪太誓之曰后得曰民间得曰掘地得曰河内女子得。有何足据。〇尚书原有窃发。如伏壁太誓。张霸百两篇。杜林漆书之明明可疑。而有眼不识。认贼为子。反矫揉罗织。以冤诬此孔壁所出之圣经。亦独何矣。)
杜林西州之得。不可与伪太誓之诸得。同归荒唐。彼则每执前所未见之新物曰得于何处。此则平帝之时。建立官学。刘歆为师。王璜、涂恽为博士。(上乙二)学者云集。举世风动。万口同诵。万目同观之古文尚书。无一字增减。无一画差谬之孔壁摹本。唯其古篆。异于隶书。漆痕异于墨迹。可珍可惜。故曰西州得之。西州者西京也。光武东迁。故指旧都曰西州。往事可耻。亦复可畏。故不言其所传授也。(王莽既败。歆与璜、恽皆可耻。)古文立学。在元始三年癸亥。(上乙七)下逮光武初季乙酉。不过二十三年。而中间经历。百险千艰。立者还废。显者复晦。一缕残绪。在此一卷。其对徐卫之言曰流离兵乱。常恐斯经遂绝。(上乙五)明斯一卷之经。即前建立之书。今既因莽而废。遂恐自玆而绝也。杜林岂以前所未见新出之物。恍忽言之曰得之西州乎。且毛氏非矣。欲立梅书则但论梅书之可信。疏其渊源。明其授受。以绝人猜疑之心可矣。不此为务。先击杜林古文。将何益矣。语云我活然后杀他。我之未活。何以杀他。
梅氏之书。自言传自郑冲。而郑冲苏愉之事。不现晋书。(上乙十)姚氏之书。自言大航市得之。而茶商盐估之名。不载隋志。(得于市者讳其根也。万人所聚。不知所出。)然且奉之为圣经。每执杜林漆书。舂之簸之。不遗馀力何意也。杜林非荒唐人。其父凉州刺史杜邺。(汉书有邺传。)其外祖京兆尹张敞。(敞之子竦。亦博学有名。)其官大司空。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2L 页
(后汉书)受光武礼遇。佐理中兴之业。(见本传)其所著苍颉训诰二种。载于班固艺文志。(上乙五)其师友涂恽、郑兴、贾徽、桓谭。后汉书云先是四方学士。多挟书遁逃林薮。光武中与(一作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先访儒雅。自是抱负坟策。云会京师。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集。 其弟子贾逵、卫宏、徐巡。其乡里扶风茂陵。与贾氏父子。贯籍实同。根入九地。声达八纮。毛氏何故而侮之也。明是孔壁古文之直下孙中兴祖。问鼎轻重。将何以移之哉。
冤词三十(正义云郑注胤征云胤征臣名。予谓不止不见古文。并不见书序。 意必漆书只有篇名而无序。注书序者冒昧之言。胤征序。史记有之。岂郑并不见史记耶。)
杜林漆书。何得无序。汩作序曰帝釐下土。马融训釐字。(釐。赐也理也。)西伯戡黎序曰殷始咎周。马融训咎字。(咎周者。为周所咎。)若使漆书无序。马融何以注之。〇郑云臣名者。本注胤字。孔疏粗引之也。尧典之胤子朱。或以为嗣子丹朱。(马郑云)或以为胤国子爵。(梅本注如此。似出王肃。)从来所争。只一胤字。谓漆书无序。谓郑玄不见序。犹望人信之耶。〇今按夏本纪之注。录郑玄之注曰胤臣名。毛氏见史记。胡不并注而详见之。
冤词三十一 朱竹垞经义考云漆书古文。虽不详其篇数。而盖(一作陆)氏释文采马氏注甚多。然唯今文及小序有注。而孔氏二十五篇。无一语焉。〇东汉为古文尚书不一。有胡常所授。有盖豫所传。有杜林所得。不尽本于安国正义。谬称孔所传者。贾逵马融等。
朱竹垞初年右梅书。晚来专发其奸伪。此其一也。〇毛又计穷。欲以两汉古文之学。割去于孔氏书谱中。先把孤弱无援之胡常、盖豫。先试手势。然胡常者都尉朝之嫡孙。(上乙二)盖豫者。汝南周防之严师。(上乙三)皆不可妄犯。唯所谓孔安国不本于安国。是宜割去耳。孔疏之病。在乎荏弱。而贾马之谓孔所传则不谬。
冤词三十二(朱子曰书凡易读者皆古文。难读者皆今文。〇书体无难易之分。儒者读经。当论理不论文。〇陈第云书之贵真。为可立极也。恶伪。为不足垂训也。今自天子。服习古文。有裨治理。乃反苛责之。又曰其文卑而高。近而远。〇张杉曰窃鈇之疑。)
真经赝经。固有难易。(先儒每云今文古文恐差。今直称真赝。)赝经之中。多收古籍。不可但以书体言也。真经义理孤高。语脉超绝。读此节时。不知第二节当有何说。读首篇时不知第二篇当叙何事。盖以当时事情。非今人所能料度。抑圣人意旨。非凡人所能猜摸也。今太甲说命之等。步步驯习。面面娴熟。一似后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3H 页
世台阁之臣。勉君德疏劄样子。而其叙事之法。如史馆日记。皆安排揣度之文。其文体难易。未暇论也。〇且云儒者读书。论理不论文。是劫说也。论文所以辨伪。真伪定而后。始可论理。若慎思明辨之功。有所未尽。而径加议论。则未有不差缪者。可不惧哉。
陈第之说。盖俗流之恒言。然诚者天之道也。吾人受性于天。唯天是肖。故其性好真而恶伪。信真而疑伪。天赋不可欺也。李可及摹拟孔子。不如硁硁小儒。发言端详。赝汤伪武。不如贞观政要。记载老实。虽其中有洋洋圣言。出于古籍者。皆翻倒事实。蒙以赝皮。不如孤行数句。断章取义。犹可以立极垂训也。假如迟任有言曰人唯求旧。通观上下。知其为牖民迁邑之喻。固为大善。如其不然。宁孤行一句。有作赝书者。别为事实。或于进贤黜邪之机。插此一句。其为义理之害。又当何如。(王安石、吕惠卿。不可以旧人而求之。)慎思明辨。学问之大端。不可作如此说。〇卑而高。近而远。非理也。太史公论离骚曰其称文小而其指大。其举类迩而见义远。斯则然矣。今直云卑而高。近而远可乎。酌淤泥而劝之饮曰此水浊而清。立侏儒而教之敬曰此人短而长。其有不掩口而笑者乎。
窃鈇之疑。(见列子)谓察其文体。指为造伪。是犹行步颜色言语动作之见疑也。若考班马荀范之史。检左礼荀墨之文。稽其簿领。审其根脉。得探其箧而获其鈇。则尚得以窃鈇者自居乎。
冤词三十三(朱子曰数百年壁中之物。不讹损一字。而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〇论语孝经。与书同出。而不讹损。〇口授二字。出自孔序。朱氏窃贼言以诘贼。)
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上甲九)何尝云太甲脱简一。说命脱简二乎。袭裘吊丧。虽为曾子之失礼。于杀人者无涉。嗜酒关门。虽为孟公之过举。于惊座者何干。朱子所疑。正在二十五篇。佯若不知。对之如是乎。
孔壁古论未出之前。本有鲁论齐论。如伏生今文。行世已久。故古论出壁。刘向得以校之。孔壁孝经未出之前。本有颜芝孝经。如伏生今文。行世已久。故古经出壁。刘向得以校之。若使论语无齐鲁之学。孝经无颜芝之藏。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3L 页
则孔壁所出。亦将与尚书十六篇。逸礼三十九篇。(上甲九)同归于绝无师说。其字句讹损。遑可论哉。(孝经仍多讹舛。今姑不论。)梅氏二十五篇。无所考校。而绝无讹损。所以疑之。论语孝经。何得援之。
毛氏亦知口授二字。本出大序。(上丁九)又云伏生无口授事。史汉并无此说。(并云孔序之后。卫宏有曰云云。)则心知梅氏之伪。无遗蕴矣。既然如此。何不投戈奉诏。毛氏本意。不在护梅。在乎驳朱。故朱说是处。百计以毁之。瞥见疏处。即技痒不堪。露其真肠。宁梅事之有害。而不得不痛骂朱子。噫何故至于此也。然朱子本用卫宏之说。非据大序耳。(上丁九)
冤词三十四(朱又曰孔安国序。非西汉文章。小序非孔子作。〇贾马郑皆云小序孔子所作。〇司马迁已收其文。入夏殷周本纪中。请善识文体者。一再读之。)
梅序之非西汉文章。可胜言哉。朱子眼力。无坚不透。固无虚发。斯则虽凡眼亦可辨矣。但文体高下。本没模捉。甲曰卑浅。乙曰高深。终日相难。未有究竟。不如考验文簿。执其真赃。为省力耳。
小序。非孔门之旧也。弃稷之序。必有异辞。而今合于皋陶谟。(正义并无提论者。)武成太誓之序。去头绝尾。添蛇续貂。乖乱唯意。面目全幻。其不能纯出孔门可知。有人于此。与人言虽百言。皆实其一言或谎。终为说谎之人。书序虽本孔子所作。(上甲三)梅本之中。杂以诈伪者。非止一二。庸得无訾乎。(毛氏谓朱子不读史记。然毛氏考史。只考夏殷周三本纪。不考列国之世家。其粗疏如此矣)
书序。本孔子所作。故伏生奉为圣经。藏之壁中。班固志之详矣。(上甲三)其文与彖传象传相类。经之所言序更述之。(如甘誓、西伯戡黎之类。)夫子所谓述而不作。正谓是也。朱子于诗序。屡执疑端。力辨伪迹。惩羹吹齑。并疑书序。然诗序则齐鲁韩毛义各不同。其不出孔门。可知。书序则伏本孔本校之不殊。(二十九篇。本相校。)非有伪也。但今梅氏之本。真伪相杂。甚可恨也。
冤词三十五(古文之冤。成于吴氏。吴云。孔壁真古文不传。〇吴云张霸伪作舜典汨作等二十四篇。〇吴云。不敢信此二十五篇。是非之心。不可得而昧也。)
吴草庐力辨梅书取增多二十五篇。别无一部超迈之见卓然可慕。独其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4H 页
所言有一二疵病。一曰。孔壁真古文书不传。则班马荀范之史。都尉胶东刘歆杜林以至贾马郑三家之事。似乎考阅未周也。一曰。张霸伪作舜典汨作之等。则是唯孔冲远之正义是信。而十六篇来历。似乎查检不清也。斯固然矣。(上辛十)今观毛氏之言。凡吴所不知。皆洞然知之矣。彼不详古今源委。犹能辞听气听。辨其为伪。毛则洞见源委。犹复执迷遂非。耻蹑朱子之后尘。其于草庐所云。是非之心。得无自愧乎。
大抵攻梅本者。起疑于颜色动止之间。而考检文簿之工。太疏太略。吴草庐谓夏侯欧阳之学。亡于唐初。(不知己亡于西晋。)归震川不检艺文志。谬谓孔壁古经。本不过十六卷。(见毛词。)王鲁斋柏谓科斗书废。安国焉能知之。(见毛词。)疏率如此。遂使右梅之人。负孔为固。恃孔为险。而其战不利矣。按是狱者。须将孔本梅本分而二之八字打开。以绝城社之依。然后熏灌乃可施也。
冤三十六(或曰。安国未尝邅巫叠事。〇毛辨甚长。今不录。)
或者为谁。孔子世家明云。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蚤卒。(上甲九)则其殁在武帝之初年也。其云为今皇帝博士者。明安国为文景时人。而逮事至武帝也。若其声迹。始发于武帝之朝。则是为武帝时人。奚必书之曰为今皇帝博士乎。安国初年。受今文于伏生。与贾嘉周霸并名。(上甲七)其游学虽早。须近二十。此文帝时也。其后历景帝朝。(十六年)以至武帝之四十年。(征和二年。)得见巫蛊之狱。则其年恰过七耋。何得云蚤卒。(上戊九)班固记鲁共王事。年纪大舛。(上甲八戊一)孔安国生卒。尤何必考核而记之乎。安国既没之后。其家人献古文。而会遭巫蛊事。未蒙施行也。(此本朱彝尊之论。)
冤词三十七(崇祯末。罗敦仁、喻义父子。伪造今文尚书。名曰尚书是正二十卷。以小序分冠伏书二十八篇之首。〇凡攻古文者。不敢称小序与伏书同出。如金履祥、黄镇成、王柏、熊朋来辈。犹必曰伏书合太誓为二十九篇。〇罗氏谓今文二字。晁错所名。)
罗氏之书。义例未详。然伏学之亡最久。今已无徵。今欲正之。宜循郑本。其主今文一误也。旧序既亡。梅本回信。小序不可不别为一篇。今云分冠。二误也。(皋陶谟之序。上连大禹。下连益稷。既不可用。亦难擅删。)总之郑氏之本。其绪犹存。(马郑王肃之说。散见诸经之疏者。今亦不少。)而遥戴无凭之伏学。似于郑梅真赝。犹有未了悟者。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4L 页
伏生原有书序。明载艺文志。(上甲三)金黄王熊诸公。以伪太誓为二十九篇之一。果是差谬。毛氏欲藉此自卫。亦疏矣。艺文志一发。何以复言。〇伏生当年。宜无今文之名。古文既出。今文乃名。罗氏诚若云今文之名。起于晁错则误矣。(毛云晁错不曾写书。安得称今文。余谓虽写书。必不称今文。)
冤词三十八(尧舜二典出伏壁。谓之今文。太史公司马谈作本纪时。抄入纪中。已百年矣。及天汉末。古文出于孔壁。其子迁始就安国问学。将采古文搀入之。而以救李陵得罪。至征和初。又值巫蛊。古文经文。仅藏官府。而史迁只见书序。不及见古文五十八篇。故尧舜二典。皆今文尚书。〇见舜典补亡。)
毛氏力护梅书。凡两汉书籍。极意舞弄。每一回顾。唯司马迁可苦。若刺芒在背。何则。迁与安国。生并一世。亲问尚书。而本纪世家所录。不出二十九篇。至于梅本二十五篇。无一字半句搀入者。则梅之伪案。司马迁实为首證。于是力屈迁而伏之。令作不见孔书之人。然且梅本书序。奉为至宝。必欲专利。不使分美。故訾伏生则曰汝无书序。骂郑玄则曰汝不见书序。而司马迁之史。屡录书序。若云迁得之于伏生。即伏生有序。不得专利。毛将奈何。讳其见经。而许其见序。良以是也。吾欲所发则天地不分。浮躁如此。何言中理。今其所言。句句诞妄。一曰尧舜二典。出于伏壁。则伏生但有尧典。本无舜典。一妄也。二曰伏书出壁。谓之今文。则今文之名。当时无有。至孔壁古文出后。始指伏书。名曰今文。二妄也。(有子而后父之名生焉。有渭而后泾之清著焉。)三曰司马谈作本纪。则司马谈执手泣言之时。并无论著。及迁遭李陵之祸。卒述陶唐以来。(并见自序传。)何得司马谈作本纪。三妄也。四曰抄入百年。值天汉之末。则抄入之役。当在汉高祖杀韩信之年。此时司马谈之祖父司马无泽。始为市长。何得稚孙已抄尚书。四妄也。(此时挟书律亦未及除。)五曰天汉之末。古文出壁。则鲁共王之卒。在元光六年。(上戊一)何得天汉之末。书始出壁。五妄也。六曰将采古文。罪下蚕室。则族陵之时。孔书出壁。恰过三十馀年。三十馀年。庄冉不采。竟遭此祸。太史公又何其懒。六妄也。(迁之撰史。实在宫刑之后。不可曰遭祸而不抄入。)七曰祗见书序。不见五十八篇。则买椟还珠。啖蔗遗甘。又何儱侗如此。七妄也。八曰本纪所载二典。皆抄今文。则班固之言曰司马迁从安国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5H 页
问书。故载尧典禹贡。多古文说。(上乙二)不信班固。而信毛氏。吾所不愿。八妄也。数语之间。八妄具著。何以解矣。梅赜之书。赝书也。
冤词三十九(孔传行世。亡舜典一篇。细检其词。则舜典半篇。在尧典后编。今文者脱去书序。误与尧典连篇。〇古文实亡舜典前截。而后截在尧典中。〇舜典补亡。)
梅赜上古文时。自言孔传亡舜典一篇。后人以王范之注补之。(上丙三)盖云亡传。非亡经也。毛氏借此亡舜典一语。遂欲变乱帝典。匡救梅恶。不择而固。其害一至是矣。毛氏极诋朱子以改大学删孝经。讥格致补亡。无复馀地。今也尤而效之。改尧典补舜典。唯意所欲。又何故也。〇尧典舜典。虽皆名典。其铺叙事实。未必如印一板。尧典者记神圣授受。贤邪黜陟。礼乐制度之大者也。舜典虽不可考。本纪所载耕稼陶渔。成聚成都。孝友之行。及孟子所言号泣齐栗。鼓琴诸事。或是古舜典文。何得以月正元日以后。任自裁割。属之舜典。又取耕稼陶渔等事。戴之为首乎。(毛以此为首。)古经体裁最严。询四岳辟四门。咨十有二牧。咨二十二人诸段。皆赫赫皇皇。宗庙朝廷之大事。顾以家难诸条。为之冠弁。将成何等文字。事类绝殊。词理不通。古舜典断不如此。(毛所云舜典补亡。其取材如此。非矣。)
冤词四十(今考史记自曰若稽古帝尧起。至放勋乃殂落。是尧纪。即是尧典。自月正元日起。至舜生三十。是舜纪。即是舜典。〇又云伪太誓。杜林伪古文。武成毕命云云。)
作史者自立门目。我门既列。任取彼文。分入我门。未有依彼本文。立我门目者。司马迁执尧典。取尧没以后之事。入于舜纪。未必舜纪是舜典也。若云咨牧命官。于尧无涉。不当入尧典。则禹曰洪水滔天。夔曰击石拊石。与皋陶无涉。何以入于皋陶谟也。(梅本之益稷。)夏本纪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此用尧典文。而略略剿易者也。若如毛说。宜于尧典。截取此段。以立禹典一篇。东败西削。尧典其有馀哉。
总之毛氏冤词。不唯其秉执不端。考据多舛而已。本源心术之病。触处呈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5L 页
露。良可恨也。原夫尚书之讼。最无当者伏生也。戴之而无所凭。攻之而无所乘。他人不知。毛则知之。知之而犹攻之者。窃自托于孔安国之门也。夫既托身于孔安国之门。则凡真传孔安国之学者。必爱之慕之焉可矣。涂恽、贾逵、马融、郑玄之学。明是孔安国之宗子嫡孙。他人不知。毛则知之。知之而犹攻之者。为梅赜右袒。将以对垒于朱子也。为其心嫉朱子如私怨。凡朱子所言。不忍屈膝。明知梅伪。而为蹠吠尧。明知郑真而指鹿为马。明知孔安国之可宗。而阳借其威。阴绝(一作窃)其统。明知伏生之无可訾。而洗瘢成疵。加以藏伪之案。明知杜林之为真传。而锻金为铁。冒以造赝之名。其秉心如此。尚亦何言。(至于武成、毕命之见于汉志者。当时十六篇。奇古险奥。虽无师说。其残章缺句。或为儒者之所诵。今绝无所考。而直蒙之以伪书之名。使刘歆、班固辈当之。其无辞而服伪乎。)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梅氏书平[四]○遗议
  
遗议一(朱子云伏生记得者。皆难读。今人作全书解。必不是。〇朱子云书序恐不是安国做。又小序断不是孔子做。〇朱子云毛公传如此高简。汉儒训释。多是如此。)
此朱子眼力透彻处。朱子不考汉书。不考刘录。不考郑序。即孔疏一通。亦未尝仔细稽验。故篇目之差舛。数额之赢缩。儒林传授之脉。官学兴废之迹。未有所历历辨破。直以文体之污隆。句读之难易。注释之详略。断之以是假非真。譬如司寇之臣。鉴照神明。辞听色听气听目听。已能洞彻肝肺。悉得其情。自不必考阅簿书。参验词證。而能折狱致刑。大畏民志也。至若后生末学。不得如是。必须寸寸絜度。步步践履。采其实迹。执其真赃。令不得游辞饰舌。然后方可以阐发朱子之志事也。
遗议二(朱子云书序不可信。伏生时无之。又云小序决非孔门之旧。向来语人。唯陈同父闻之不疑。〇又云小序可疑。尧典一篇。自说尧一代为治之次序。舜典亦一代政事之终始。却说历试诸难。)
百篇之序。本出伏壁。班固志之详矣。(上甲三)当时欧阳夏侯之学。建官主世。万目咸睹。不可以无序为有序。(伏生之二十九篇。其一篇非即太誓。乃是书序。故汉业初定。太誓未得之时。伏生业已将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间。)伏书孔书二十九篇。既相考校。(上甲八)两家皆有序一卷可知也。但梅赜变乱者多。诚非孔门之旧。
梅氏既分尧为舜。以半为全。理应改序以趁文。虽然西晋之时。伏书未亡。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6H 页
郑学方盛。旧序新序。不得大殊。故宁与经文龃龉。而不能有改欤。(史记无二典之序。无以考验。)朱子举旧序而措诸新经。(今分尧为舜。)所以不合。若以两序。各施旧经。则无可疑。昔之尧典。并叙尧舜。则其序语以尧起之。以舜结之固然也。(但让于虞舜之下。似删一二句。)舜典之序。舜典既亡。无以考验。然舜之政事终始。已具尧典。不应叠述。今按舜本纪。自渔雷泽陶河滨以下。九男二女。成聚成都。家难诸事。无非艰险屯邅之迹。古舜典亡篇。或叙述如此。故旧序有历试诸难等语。而梅赜冒用之也。若据梅本则舜已荣显。何云侧微。舜方平步。何谓诸难。(梅传以为治民之难事。释文作平声。皆非也。)
遗议三(朱子云律历志所引伊训毕命字画。有与今文略同者。疑即伏生口传。而晁错所属读者。其引武成则伏生无此篇。必是张霸所伪作。刘歆误以为古文。)
伊训毕命武成。皆孔壁十六篇中古文。并非伏生所传所讲。(书大传中亦无三篇中文句。)此十六篇。亦非张霸伪书。朱子据孔疏漫及之耳。(上庚二)先儒骇于假安国。不察于真安国。每以真安国之部署。驱之为伏学。
遗议四(朱子云记录之实语难工。而润色之雅词易好。故训诰誓命。有难易之不同。〇毛云谓今文是真。是纪实故难工。古文是假。是润色故易好。)
班固云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朱子说本此。)朱子之意。本欲曲恕梅书。设此调护之论。(朱子云盘庚之类。是一时告语百姓。出于记录。蔡仲之命囧命之属。如后世词臣所撰者也。)毛氏径生畏怯。遂以润色为造伪之名。非无故发怒乎。论语云东里子产润色之。史记云孟子荀卿。润色夫子之业。班固西都赋云润色鸿业。而词林代草。遂谓之润色王言。皆造伪之名乎。
训诰未必是布告愚民。伊训应是训王之语。(真伊训亦必然。)太甲训高宗训。应是戒后王之语。(太甲成德之后。胡不能撰遗训。以戒后哉。若梅本太甲则仍是伊训。不当名之曰太甲训。)召诰即召公告王之语。洛诰是周公与王问答之语。何必如晓愚喻迷之文乎。誓命未必皆润色词命。牧誓费誓非布告军民之文乎。说命梅本多臣告君之辞。(朱子本以梅书言。)顾命亦非册命之体。(肆命梅注亦以为戒太甲。)文之难易。不可以此别之。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6L 页
遗议五(吴澄云二十五篇。凡传记所引。收拾无遗。比张霸伪书辽绝矣。已见前。)
若云传记所引。收拾无遗。是可相容。则大不然矣。同一至理之言。若通看全文则大善。不然宁孤行一句。若其翻倒事实。冒之以伪者。大妨义理。如夔夔齐栗。瞽亦允若。固为孝子孚感之至理。若以感化瞽瞍之法。又欲感化苗蛮。私议既定。归告帝舜。舜亦嘉纳。诞敷文德。则甚有害于伦与理矣。又如汤之伐桀。不过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武王之伐纣也。胪陈罪恶。不少顾藉。而趋功攫利。至云时弗可失。乃以天视天听等至言妙训。插之于此间。则假仁借义。似王如霸。其害于义何如也。读此诸篇。以之为嘉谟格训。其于父子君臣之仁。尚可曰讲之熟而思之慎乎。(今人读杜诗者。不记全文。宁孤吟一句。有诵朱竹垞集杜之诗。而奉之为诗圣可乎。其寄兴托意之妙。必皆乖戾而无当矣。)
吴所云张霸伪书。谓孔壁二十四篇也。二十四篇。世所不传。梅氏二十五篇。无以校看。则其辽绝与否。何以定之。幼清不考汉书。不知张霸作何物。又误看孔疏。不知孔之指意。不在张霸。(之徒二字不细看。)又不知张霸是西汉人。又不知孔疏何故苦攻此二十四篇。恭遵其说。反击此冥漠无传之二十四篇。疏甚矣。然而梅书之伪。确然论定。其卓识不可及也。
遗议六(林少颖云唐天宝三载。诏卫衡改古文从今文。今之所传。乃天宝所定本。)
隋书经籍志有古文尚书十三卷。今字尚书十四卷。(上丙二)必称今字者。明非伏生今文之本也。(伏学已亡于西晋末。隋志所载。明亦孔本而今字者。)则隋代已有今字之本。(自安国时已以今文读之。)至唐天宝三载。卫包为集贤殿学士。诏从今文更定。其后不复改定。王应麟云按国史艺文志。唐孝明(一作明)写以今字。藏其旧本。开宝五年。别定今文音义。咸平二年。孙奭请摹印古文音义。与新定释文。并行。今亦不传。 则蔡氏集传。亦唐卫包本也。梅赜之隶古定今。亦难见。薜(一作薛)士龙书古文训云是梅氏之本。未知然否。 〇宋景文笔记云杨备得古文尚书释文。读之大喜。书讯刺字。皆用古文。(石经残文。见收于洪适隶释之中者。五百四十七字。洪以梅书校之。文字互有多少。)今人读书。凡与梅异者。认作伏本。大谬也。真孔伪孔。本多差舛。
遗议七(王应麟云郑康成书注。间见于疏义。如作服十二章州十二师。孔所不及。)
优劣奚问。郑虽拙真也。孔虽工赝也。朱子谓孔传乱道。(见语类)诚哉言也。郑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7H 页
之诸注。书注最善。王粲定评。已见于颜氏家训。(王粲云世称伊洛以东。淮汉以北。康成一人而已。咸言先儒多阙。郑氏道备。粲窃嗟怪。因求所学。得尚书注。退思其意。意皆尽矣。所疑有未喻焉。凡二篇。)二篇之外。皆释然矣。当时文学之士。其推重若此。而孔颖达力诋郑学。使不得与于斯文。岂不嗟哉。然其真性真情。发见于缁衣之疏。(引君奭之节。)
遗议八(马廷鸾云中秘书。非世儒所得见。宜乎后之引古文者。皆不得其真。如是几七百年而后传。)
中秘书。世儒固不得见。刘向、刘歆则见之矣。(上甲八)武成日月。又何与梅书不合。而著之于三统历也。其传之都尉朝。以至桑钦者。世人又何不见。孔僖、丁鸿、周防之等。聚弟子千有馀人。以讲此书。(上乙三)得见者已千有馀人矣。千有馀人。烂漫诵习。而赵岐、包咸、郑玄、王肃、杜预、韦昭之等。独聋独瞽。有是理哉。凡为此说者。盍取论语玄牡之注一再读之。〇天汉献书之后。下至东晋之初。不满四百年。其谓之七百年亦误。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梅氏书平[四]○讲义
  
讲义一 嘉庆庚午四月之望。臣在荼(一作茶)山谪居。疏理梅书之案。偶检笥笈。得我 正宗大王御制尚书条问一道。盖亦反复究诘于梅本之真伪。而思阐朱子之志者。臣复恭三诵。潸然以泣。益知我 圣主察理之明。无微不烛。无奸不照。敬录 原问。遂为条对如平生。以寓 于戏不忘之思。
御问曰汉兴。六籍皆有师承。一经之中。诸家之本。亦各不同。如易有三。诗有四。春秋有五之类是也。而不过为字句之增减。训诂之出入而已。若以全经论之。未尝不相同。而独尚书有今古文之异。一为二十八篇。一为五十八篇。则不但字句训诂之异也。篇帙之多寡。盖或相倍。而今观古文增多二十五篇。颇有可疑者。盖孔安国承诏作古文之传。在武帝之末。而上之秘府之后。不及颁行。则其书虽在于秘府。而外人莫或得见也。虽汉书及正义。自都尉朝以下。至于梅赜。而略言其私相授受之人。而汉后诸儒。实皆不得见。
 臣对曰都尉朝者。孔安国之嫡传也。四传至王璜、涂恽。平帝之时。王莽奏建学官。莽败而官学亦废。唯贾逵之父贾徽。亲受古文于涂恽。传之子逵。以至于马融、郑玄。此乃孔安国之真传也。彼所谓梅赜者。无源之水也。无根之木也。至于隋唐之际。圣主不作。真儒不出。郑学寝微。梅书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7L 页
独行。弃真而取赝。使新而间旧。千古儒林之恨。未有大于是者也。孔安国虽献壁中之真本。而未献之前。私有翻写之本。故司马迁、都尉朝。以至许慎桑钦。无不传习。其秘府真本。刘向、刘歆。亲手考校。而东汉诸儒。讲授草野之间。动至千人。谁有不见者乎。不见云者。梅氏之伪书也。
讲义二(问目本是一条。今分为四。)
故太史公史记。多用尚书文。皆是今文也。古文则未尝录。赵岐注孟子。高诱注吕览。杜预注左传。凡于增多篇内之文。则皆曰逸书。唯后汉书以为贾逵、马融、郑玄。皆从杜林。得古文注解。而今见正义所载篇目。则增多二十五篇。未尝及一。而只取伏生今文。杂以百篇逸书之名。以合五十八篇之数。则此三人亦非见真今文者也。许慎作说文。自以为书用孔氏。而今考十二篇中所引尚书字句。皆是今文也。孔书则亦无一字之及。然则慎亦似不见古文者也。是自天汉以后。至永嘉之末。名士硕儒。无一人道此。而千年遗文。乃出于南渡抢攘之际。其可疑一也。
 
臣对曰史记所用。是乃孔安国之真本。故班固之言曰司马迁从安国问书。故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縢诸篇。多古文说。史记何尝用今文乎。许慎说文亦然。许慎见真孔书。不见赝孔书。故所引字句。不出于二十八篇之外。梅氏二十五篇之非孔旧书。斯可验矣。慎既自言曰书主孔氏。而实用伏氏。有是理乎。孔书伏书。其经文本同也。
讲义三
隋书经籍志以为晋世秘府。有古文尚书经。梅赜所上者。特安国之传云。而科斗书入秘府之后。凡经王莽、董卓、刘石之乱。兰台遗籍。不知几入灰烬。而乃曰漆书竹简。俨然于干戈之中。则是岂可以确信乎。其可疑二也。若以文体而言之。伏生之文。无不艰险。增多之篇。一例从顺。以商书之平易。而盘庚微子之难读。则是今文也。以周书之难读。而泰誓武成之平易。则是古文也。作史之人。相后于千载之远。而合观古文增多之篇。文从字顺。如出一手。又岂非可怪者乎。虽其书多见于论孟左国礼记荀子等书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8H 页
引用古文处。而设使有作伪之人。则何难于博考诸书而纂取之也。其可疑者三也。
 臣对曰秘府古文。即民间古文。彼特壁出之原本。此乃翻写之诸本。两汉魏晋。下逮陈隋。孔氏古文翻写之本。家家有之。如今蔡传之行世。则秘府原经之或存或亡。不足追问。特其古物之失传。为可惜而已。且梅氏所上。经传具备。岂有上传而不上经者乎。斯则毛奇龄乖拗之言。于理不然也。至若文礼艰易之绝殊。此是朱子平日之论。非一非再。吴棫、吴澄亦皆言之。伪者之采辑群书。而自为之修润审矣。 圣谕至当。臣无任钦服之至。
讲义四(此四节其总论也。诸篇条问。今不可得。)
是以朱夫子亦尝疑之曰某常疑孔安国书是假书。又曰孔书至东晋方出。前此诸儒。皆未之见。可疑之甚。又曰书凡易读者皆古文。难读者皆今文。又曰岂有数百年壁中之物。不讹损一字者。合众说而观之。夫子平日之论。概可知也。然则蔡传所谓二典禹谟。盖尝是正。又何故欤。朱子之笺释群经也多矣。旁及离骚参同之类。而至于此经而独阙焉。其亦有微意于其间欤。如以为其书之可疑。则何不作一辨。以明其伪。及使门人作传欤。今若以古文真为可疑。则禹谟之十六言。太甲说命之微言嘉猷。周官之制度。都归乌有也。此实圣学之头脑也。经术之大关也。穷理之士。必有所博古而深量者。愿闻画一之论。
 臣对曰朱子书传草稿。尚载遗集。其所全注者。尧典舜典召诰而已。大禹谟无征苗之节。洛诰自周公拜手稽首以下。其文不备。又有金縢说武成日月谱而已。朱子于此。盖尝反覆商度。竟以微意而停之也。朱子眼力。卓越千古。岂其不伪而伪之哉。至若禹谟之十六言。太甲说命之微言嘉猷。皆本采辑于先古经传之中。周官制度。莫备于周礼六篇大戴礼保傅之篇。虽非梅氏之伪书。而帝王御世之术。学者治心之具。固自赫赫然昭在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梅氏书平[五]○大禹谟
  
序曰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作大禹皋陶谟益稷。
大禹谟之序。何得以皋陶谟弁之。此本皋陶谟之序。移以冒之也。(大禹谟之序。未知何故不用。遂至亡佚。)书有弃稷。本无益稷。已见前。(上丁三)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8L 页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苏云以文命为禹名。则敷于四海者何事。〇平曰尧舜禹汤。皆有二名。孰名孰号。虽不可定。要之名称有二也。尧典则帝尧曰放勋。自为一句。姚氏舜典及梅氏大帝(一作禹)谟。则重华文命。皆连下句以成文理。其非虞夏古史之本文明矣。〇尧本纪云帝喾取陈锋氏。生放勋。孟子曰放勋乃殂落。(赵岐云尧名。)舜本纪云虞舜者。名曰重华。(帝系云瞽叟生重华。)楚词曰就重华而陈词。(王逸云舜名。)大戴礼云尧曰放勋。舜曰重华。禹曰文命。(五帝德)其为名称历然。故梁元帝玄览赋云东窥文命之穴。(即禹穴)皇甫谧作帝王世纪。犹云禹名文命。唯禹贡云三百里敷文教。伪者据此一语。书之曰文命敷于四海。又自注之曰外布文德教命。(又此篇之末曰帝乃诞敷文德。亦所以照应。)与上重华之协于帝。遥相为援。一若舜禹之得是号。缘此典谟。僭妄甚矣。当时之人。皆有二名。皋陶曰庭坚。益曰隤呆。而苍舒大临之类。皆是别称。尧舜禹之有二名。无可疑者。 敷者铺也。古昔治地。皆用经纬线。割之为方形。(井地法)敷字从方。良以是也。禹贡曰敷土。商颂曰敷下土。方正是禹治地之说。毛西河引此以證敷于四海。非也。
后克艰臣克艰。用孔子语。(孔子对定公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帝曰俞允若玆。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剽取〕嘉言罔攸伏。用盘庚语。(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野无遗贤。用扬雄语。(连珠文)万邦咸宁。用易传。(乾之彖)舍己从人。用孟子。(以舜德升为尧德。)不虐无告。用庄子。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9H 页
(天道篇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〇季文子云不虐幼贱。)〇阎云孟子称舜舍己从人。今入于舜口中以称尧。〇平曰伪者盖先有类聚文字。左右取用。
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蒐辑〕吕氏春秋引夏书曰天子之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〇平曰本云天子之德。则非谄之于君前也。今改之为面谄之言。非唐虞气象。(谄于舜)梅注以为美尧。则尧本喾子。嗣父承兄。本非崛起之主。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又何说也。然且尧舜以得天下为大忧。奄有四海。为天下君。何足以赞美揄扬。是利天下之言也。
〔依据〕惠迪吉。从逆凶。袭洪范稽疑之义。〇平曰九经四书无影字。即先秦西汉之文。都无影字。周礼大司徒土圭测景。庄子齐物论。罔两问景。淮南子天文训。呼为景柱。无不作景。颜氏家训云至晋葛洪字苑。始加彡为影。故陶渊明影答形。亦作影。则影字正是晋世创造之俗字。乃虞夏书先用之。非怪事乎。(响字亦然。)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疑谋勿成。百志惟熙。 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蒐辑〕战国策赵武灵王立周绍为王子傅。引书曰去邪勿疑。任贤勿贰。〇平曰疑谋勿成。非古义也。洪范曰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其必博谋如是者。将以成之也。今有嘉谋嘉猷。以其有疑而弃之勿成。天下无可为之事矣。
禹曰于。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 万世永赖。是(一作时)乃功。
〔蒐辑〕左传引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文十七)〇晋郤缺言于赵宣子曰夏书曰云云。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19L 页
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〇或云勿使坏以下。皆释书词也。通作书文可乎。(毛云左传知庄子曰师之临曰师出以律。否臧凶。顺成为臧。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己曰律。不行之谓临。)〇平曰毛氏引此。适所以资敌。以之白梅冤则未也。知庄子引易词。继演数语。以释二卦之义。郤成子引书词。继演数语。以释九歌之义。其例正同。何以白矣。(若易词有川壅为泽等句。则右梅者可引之。)
楚词曰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天问云)又云启九辩与九歌。夏康娱而自纵。(离骚文)又云奏九歌而舞韶。(朱子曰九歌。禹乐也。九韶舜乐也。)舜本纪云禹兴九招之乐。凤皇来翔。(招韶通)〇毛云九歌即九韶。〇平曰非也。歌曰九歌。舞曰九韶。不可混也。大司乐云歌南吕舞大㲈。歌函钟舞大夏。歌舞不可混也。季札观乐。亦歌舞各陈。(班固西都赋歌九功舞八佾。)不可混也。且六府孔修。明是禹功。而韶之九成。必皆舜德。以禹之九功。为韶之九成。亦无是理。
书大传云庙中苟有歌大化大训六府九原而夏道兴。(注云四章皆歌禹之功。)〇左传(成十六)申叔时曰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节。又云(襄廿八)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〇周语祭公谋父曰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〇晋语云文公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〇平曰六府三事。于古有徵。但惟和二字。又不衬合。
〔蒐辑〕左传引夏书曰地平天成。(僖廿四)〇郑子臧好聚鹬冠。君子曰子臧之服。不称也夫。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又文十八年。史克曰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地平天成。)〇平曰若如史克之言。则地平天成。禹不得独专其功矣。且尧奖舜曰乃言底可绩。质而无华。严而有法如此。舜奖禹曰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是乃功。何其溢也。〇平曰纂取夏书。以作禹谟。而题之曰虞书者。当时郑玄之本。通称虞夏书二十篇。知可以混之也。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帝念哉。 念玆在玆。释玆在玆。名言玆在玆。允出玆在玆。惟帝念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0H 页
疏云舜年六十三即政。至今九十五矣。(蔡云九十三。)〇平曰伪者钝劣矣。典谟异名。体裁应殊。欲撰大禹谟。应以皋陶谟为柯则。释此不图。乃以尧典为型范。寸寸摹拟。妆出摄政一段。岂不钝哉。尧老舜摄。史有明文。舜老禹摄。于何考验。惟夏本纪云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舜崩。(本出于孟子。)伪者据此。乃云朕宅帝位三十三载。要以巧合于在位五十之数。其奸心可见。原其意。舜之时年九十三矣。孔疏以为九十五者。孟子所言三年丧毕之说。又为心疾。宁与尧典违也。(舜生三十。徵庸三十。本无服丧三年之隙。)拘哉拘哉。
〔蒐辑〕左传引夏书曰皋陶迈种德。德乃降。(庄八年)〇仲庆父请伐齐师。公曰我实不德。齐师何罪。夏书曰云云。姑务修德。以待时乎。〇梅鷟曰德乃降三字。乃庄公自言。杜预注此甚明。今乃连袭其文。(毛云以郕降之故。引书之称降者以解之。使只迈种德三字。则与郕降何与。)〇平曰此则毛说是也。然夏书本受降之降。今梅书作升降之降。此当奈何。舜之时。司马司寇合为一官。其命皋陶曰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即皋陶受鈇钺专征伐。而不嗜屠杀。来之以德。故夏书有德乃降之语。今乃继之曰黎民怀之。则黎民岂蛮夷寇贼之可以降附者乎。
〔蒐辑〕左传引夏书曰念玆在玆。释玆在玆。名言玆在玆。允出玆在玆。(襄廿一)〇鲁多盗。季孙谓臧武仲曰子盍诘盗。武仲曰在上位者洒濯其心。壹以待人。若上之所为。民亦为之。又可禁乎。夏书曰云云。将谓由己壹也。信由己壹而后。功可念也。(惟帝念功。应此句。)〇又仲尼曰臧武仲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不顺而施不怒。夏书曰念玆在玆。顺事恕施也。(襄廿三)〇又楚昭王有疾不祭河。孔子曰昭王知大道矣。夏书曰允出玆在玆。由己率常可矣。(哀六年)〇平曰左传凡三引书。其精义虽不可详。要之皆强恕之义也。一则曰由己。二则曰恕施。(恕者推己以施人。)三则曰由己。以此推之。八个玆字。皆指自己而言。君子之道。尽己而已。爱人不亲。反求诸己。治人不治。反求诸己。礼人不答。反求诸己。孟子曰反求诸己。则天下归之。孔子曰为仁由己。一日克己。天下归仁。皆此义也。反己克己。工夫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0L 页
天下归仁。功效也。君子将欲成功。必先尽己。结之曰功可念。良以是也。(杜预云释玆在玆。谓欲有所治于人。亦当顾己。)此与帝舜之念皋陶何干。若以八个念字。都作皋陶看。则禹之荐贤。何其喋喋然缕缕然。与四岳荐舜之语。气味不同也。虽放齐荐朱。驩兜荐共工。其言简质。不至如此。
帝曰皋陶。惟玆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
惟玆臣庶。袭孟子。(惟玆臣庶。予其于汝治。)〇平曰从新命官曰汝作司徒。汝作秩宗。将说其功。曰汝作士。无此例。
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不(一作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玆用不犯于有司。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平(一作风)动。惟乃之休。
平曰临下以简以下八句。蹈袭传记诸文。字字陈腐。不足考核。唯是罪疑惟轻一语。朦胧不白。先王之法。罪疑则罚金。罚疑则付过。(付之于过误。)惟轻何说也。(详下吕刑。今略之。)功疑惟重。又非舜禹之法。禹告于舜曰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其核于功如此。朦胧从厚曰功疑惟重。可乎。
〔蒐辑〕左传引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襄二十)〇声子曰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潜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夏书曰云云。〇又汉书路温舒传引此二句。
荀子引舜曰维予从欲而治。〇平曰帝曰皋陶三十八字。帝誉皋陶。皋陶曰帝五十九字。皋陶赞帝。帝曰俾予十四字。帝誉皋陶。一酬一酢。上下相誉。谄谀成风。谠言莫闻。曾谓唐虞之世。乃有此事。
帝曰来。禹。洚水警(一作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주-D002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
〔蒐辑〕孟子引书曰洚水警予。〇阎云当尧之时。洚水警余。余者尧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1H 页
又入舜口中以属舜。
〔蒐辑〕左传引夏书曰成允成功。(襄五年)〇楚杀子辛。君子曰己则无信。杀人以逞。不亦难乎。夏书曰云云。
老子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〇荀子亦有此言。〇平曰老子楚人。荀卿游楚。习见其书。故用是语也。(荐者实用荀子语。)然老子荀子之语。盖云人能谦卑。不矜不伐。则天下必无与汝争妒之人。此箴戒语也。今变为此。则是又夸矜语也。反出二子之下。〇帝曰来以下七十二字。又津津誉禹。不忍曰帝舜口中。多此非礼之言。
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变乱〕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〇平曰此或舜典逸篇之文。其云舜亦以命禹者。或指允执其中一句。永未必以天之历数以下。作为套语。相传用之。如后世传位诏规式。其伪昭昭然也。又此四句。一句一韵。一气铸成。分开不得。移易不得。乃今割为三段。散入三节。破碎毁裂。不可复读。虽功庸邦戎。点缀叶韵。词理冗杂。不胜卑俗。何况危微二句。自相叶韵。搀入其中。不成格例。
郑玄云历数在身。谓有图箓之名。(何晏云历数。谓列次。〇梅云历数。谓天道。)〇朱子云历数者。帝王相继之次第。犹岁时气节之先后也。〇平曰郑玄溺于谶纬。以历数为图箓。尧舜之世。岂有所谓图箓者乎。帝王授受之统。古称历数。故大诰曰嗣无疆大历服。召诰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其云历服历年。似指天命之定数。朱子之说。于词理最顺。然洪范五纪五曰历数者。直是治历明时之政。既名历数。不得异释。或云天之历数。在汝躬。谓舜身掌历象之数也。羲农以来。最重历象。能明此事。即承帝统。故黄帝考定星历。正闰馀。(律历志云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大挠作甲子。)颛顼命官。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见左传国语。)其后二官咸废。而闰馀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1L 页
乖次。历数失序。帝喾承之。明于历象。建日月迎送之法。尧又承之。历象日月。敬授人时。遂复重黎。厥命羲和。舜于巡守之日。协时月正日。罔有差忒。则方其禅受之年。可云历数在躬。盖此历数之官。钦若昊天。敬授人时。而鸿厖之世。历纪不明。羲和所治。不遇如后世之畴人子弟按例考算。若其精徵蕴奥之本理。除非睿圣大智。鲜有通者。故能典历数者。即承大统。所以尧命舜如是也。史记历书。溯考历源。乃曰尧禅舜。申戒文祖。云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申戒文祖者。戒舜于祖庙也。)汉书律历志亦载是语。则司马迁班固。皆以历数在躬。为身任历象之统纪也。
荀子引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〇荀子曰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节)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唯明君子而后知之。(节)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有两而能精者也。(解蔽篇)〇梅鷟云明称道经。而以入尚书。非伪何也。〇毛云帝典王谟。实轩黄以来相传之大道。故称道经。(易通卦验云燧人寘刻道经。)〇平曰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已立道家一名。与儒墨名法。列为六家。(一从横)班固作艺文志。道家者流。有老子邻氏经、老子傅氏经、老子徐氏经。与儒墨名法。列为十家。未闻吾家之书。名为道经。毛氏引易纬以證之。然纬书之说。本皆荒诞。燧人之时。安有文字。然言苟合理。虽其出于庄列之口者。尚当佩服。况老子者。孔子之所尝问礼者乎。人心之危。道心之微。至言格训。弘阐性道之奥。表章而铭佩之。胡敢后矣。但非大禹谟之经文。亦非舜禹传心之言诀。斯不可不辨矣。
五帝本纪云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徐广云溉。古既字。司马贞云即尚书允执厥中。)〇平曰执中之学。源流远矣。然执中者。执守其中和之德。庸久不释。如直而温。宽而栗。又能固执不变则执中也。非于人心道心之间。察其几而操其中。修道之工。欲纯乎道心。岂可于二心之间。执其中乎。且荀子精一之语。本不与执中相干。彼是中庸之大训。此是专壹之至戒。(且荀子之意。谓一而后精也。非谓精而后一。)然则人心道心也。精一也执中也。义理各殊。归趣不同。三言相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2H 页
叠。颇觉磈礧而不安矣。
毛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马融忠经引其文。非东晋梅氏所能假也。〇平曰马融不见梅书。其论已定。(上庚四)则当据此所引。以定忠经之伪。岂可据此忠经。以證梅书之真乎。所谓马融忠经。于隋书经籍志及新旧唐书艺文志。皆无影响。唯自脱脱宋史。始录其名。与王向忠经海鹏忠经。并列为次。明是宋人伪撰。乃四库书目云马融忠经。郑玄注其文。拟孝经十八章。经与注。如出一手。考融所述作。具载后汉书本传。玄所训释。载于郑志目录。尤详孝经注。依托于玄。刘知几尚设十二验以辨之。其文具载唐会要。乌有所谓忠经注哉。隋志唐志。皆不著录。崇文总目。始列其名。其为宋代伪书。殆无疑义。玉海引宋两朝志。载有海鹏忠经。然则此书本有撰人。原非赝造。后人诈题马郑。掩其本名。转使真本变伪耳。 今详荀子精一之说。却不以执中为归趣。又在两汉文字。凡用执中者。不言精一。若汉书董贤册文。(册云允执厥中。)齐王闳册文。禅曹操册文。(文见下)皆可考也。荀子之语。则舜之治天下。自一章也。道经自一段也。倕作弓。自一段也。附合成文。并作舜语可乎。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一作脩)其可愿。 四海困窃(一作穷)。天禄永终。 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蒐辑〕周语引夏书曰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〇襄王赐晋惠公命。晋侯不敬。内史过曰晋侯必无后。夏书有之曰云云。〇平曰舜禹传道之词。可爱非君。绝无相涉。伪者蒐取左传国语中所引夏书之句。必欲尽用之。而内史过所引。无处可插。作此二句以冒之也。舜方禅位。教禹以爱君何意。
梅云勤此三者。则天之禄籍。长终汝身。(汉书武帝立齐王闳。策曰允执其中。天禄永终。〇献帝禅位于魏。册曰允执其中。天禄永终。班彪作王命论。亦曰福祚流于无穷。天禄其永终矣。〇三国志魏志云山阳公深识天禄永终之运。禅位于魏。)〇毛云孔传此解。全非三国以后人所能窥见。而谓东晋人伪为之乎。(自此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2L 页
包咸注论语。为天禄长终汝身。东汉以前。并无解永终为永绝者。)〇平曰毛说迷矣。但使包咸之注。不灭于天地之间。虽唐宋之人。能为此解。况于高高东晋之时乎。然包咸以困为极。谓能穷极四海。则天禄长终。梅注以困穷为天民之无告者。两注判殊。不相合也。包说虽谬。自成一家。(以困为极。大非也。)蔡注虽晚。却是正义。(蔡云民困则君禄绝。)梅氏之解。上不逮古。下不合理。真是东渔西猎。散漫不根之学。何苦戴之。〇平曰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正月诗)本是慎言之戒。不是约誓之词。将说脱言不再。先论出好兴戎。万万无此理。若舜再言传禅。天下畔之乎。
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 禹拜稽首固辞。帝曰毋。惟汝谐。
〔蒐辑〕左传引夏书曰官占。惟能蔽志。昆命于元龟。(哀十八)〇巴师至楚。将卜帅。王曰如志何卜焉。使帅师行。君子曰惠王知志。夏书曰云云。〇杜注云官。卜筮之官。(梅云立卜占之官。)蔽。断也。昆。后也。先断意。后用龟。(梅云蔽断也。昆后也。先断人志。后命元龟。)〇平曰杜预之不见梅书。孔疏毛词之所共言也。不见梅书。则亦不见梅注。何杜注梅注。若是其酷肖也。前妻食后妻之胙。必无是理。孰主孰客。其有能辨之者矣。
〔剽取〕枚卜。用叶公事。(哀十七年。楚王与弃公枚卜子良。以为令尹。〇杜云枚卜。不斥言所卜。以令龟。)〇卜不习吉。用赵鞅语。(哀十年。夏赵鞅伐齐。大夫请卜之。赵孟曰事不再令。卜不习吉。)〇平曰古礼再辞曰固辞。三辞曰终辞。禹今三辞。混称固辞。亦后世之文也。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平曰舜本纪夏本纪。绝无此事。司马迁从孔安国问书。多用古文说。胡独遗此事。率百官。是虞夏文乎。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玆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3H 页
平曰尧既禅舜。礼乐征伐。自舜而出。月正元日。受终文祖之后。帝尧之一政一令。不见于尧典。今禹既受命于神宗。乃舜命禹征苗。则二天子矣。令出多门。其邦必乱。甚矣。伪者之不晓事也。
〔蒐辑〕墨子引禹誓曰济济有众。咸听朕言。蠢玆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兼爱篇)〇史记吴起对魏武侯云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〇案苗之灭亡。明在舜时。吕刑所载。详于典谟。而墨子史记。有玆二文。
孔云谷梁传曰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不及二伯。(隐八年)〇或曰殷人作誓而民始畔。禹在虞廷安。得有誓。舜窜三苗。又何征苗。(见毛词)〇平曰誓未必昉殷。苗或有遗育。皆不足深究。唯吕刑楚语。其论黎苗之罪。皆淫祀缔鬼。虐杀无辜。妖邪残忍。俗与性成。于今四五千年。猫犵狑獠之俗。犹未尽革。苗者南蛮之恶种也。今数其罪。如华夏礼义之邦。岂不迂哉。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何说也。苗安有君子。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 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慄。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玆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变乱〕孟子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于父母。(万章下)〇赵岐云孟子诸所言舜事。皆尧典及逸书所载。(逸舜典)〇书大传云舜耕于历山。〇说文引虞书说曰仁覈闵下则称旻天。(王应麟所辑。)〇平曰古之舜典。或有号泣旻天之句。今不可考。
孟子引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〇咸丘蒙问曰舜南面而立。瞽瞍北面而朝之。此语诚然乎。孟子曰此齐东野人之语也。书曰云云。是谓父不得而子。〇舜本纪曰尧崩。舜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瞍。夔夔惟谨如子道。(赵岐云舜既为天子。敬事严父。战栗以见父。)〇平曰祗载者。载旗也。曲礼曰载青旌。月令曰载青旂。(梅训载为事。非也。)今详二文。号泣旻天。耕历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3L 页
山时事也。载旗见父。践帝位后事也。二文昭著。其事瞭然。既践帝位。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被山龙之衣。载交龙之旗。以见匹夫之父。犹复夔夔齐栗。恭执子道。与汉高祖长乐之宴。唐太宗颉利之舞。气象不同。此舜之所以为大孝。而瞽叟之所以亦允若也。若于耕稼之日。躬荷耒耜。还自田间。以见顽嚚之父。则虽非孝子。亦莫不战战栗栗。岂足为至行。瞽瞍亦岂有允若之理。梅氏之书。裘缀鏶补。鸠合成篇。谬取三十年前事。合于三十年后事。其无理不伦如此。尚可曰非伪乎。 不唯是也。舜方临御。益与禹皆北面而事之。既将帝父。比之苗蛮。又以底豫之至行。比之格顽之外务。不唯臣分不然。抑亦伦理不合。曾谓禹益对坐。有此悖言。且禹之班师。无他凭据。单单缘此感瞽瞍一段。罢军还来。及到帝前。将以何语告帝。使帝敷文。两人齐声奏曰伏念苗民之顽。有如瞽瞍。帝既以夔栗感瞽瞍。今请以文德格苗民云乎。私议则然。入而讳之乎。苟其讳之。帝亦何以知夫两人之意。而必欲以文德感之。若云以实告之。则舜亦将以感瞽瞍之法。感苗蛮。敷此文德乎。理所不通。蒙然奉信可乎。
班师。出史记楚世家之叙。(又汉书赵充国传云班师。罢兵。)〇平曰振旅。别是一法。叙事之笔。不暇言此。其伪可知。周礼夏官。中春教振旅。(大司马)左传云三年治兵。入而振旅。(隐五年)国语云帝告诸侯。治兵振旅。尔雅云出曰治兵。入曰振旅。(释天文)采芑诗曰伐鼓渊渊。振旅阗阗。盖其为礼。治兵则幼贱在前。振旅则尊老在前。斯则少仪所云出先刃。入后刃之义。毛苌所云复老幼之法也。安得罢军还京。谓之振旅。(又吴语吴王夫差。以兴师伐越。为振旅。)
〔依据〕左传云文王伐崇。三旬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僖十九)〇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篇)〇平曰平论事理则曰修文德来远人可也。临阵对敌。发谋画策曰敷文德以来之。而帝乃诞敷文德。文德不卑乎。文德为物。久道而化成。岂可一朝猝然敷之。舜治天下六十年。顿忘文德。今日为此苗蛮。急急敷之。舜之文德。一何匆(一作忽)遽。此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4H 页
个文德。亦无感格之理。
〔韩非子〕云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五蠹篇)〇平曰伪者所资。本此韩非子也。然舜以舞服苗。实有是事。故战国策云昔舜舜有苗。而禹袒入裸国。(案此谓舜随苗而舞。)楚词天问云干协时舞。何以怀之。(王逸读舞为务。又作少康时事。朱子注宜引此大禹谟。)非无据也。但在古籍。止有干戚。本无干羽。故韩非子既云干戚。崔寔政论亦云干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围。干羽无文也。(简兮诗。毛苌以干羽为万舞。非也。正义斥毛而从郑。)故魏明帝诗云重华舞干戚。有苗请服妫。(濯歌行)钟会檄蜀文云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钟毓与曹爽书云干戚足以服有苗。(见魏志)王导傅云有虞舞干戚而化三苗。(见晋书)降及唐代。李白习见梅书。犹不用之。故其诗曰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不云舞干羽。)盖知干羽无文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有苗氏负固不服。舜乃修文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苗请服。(见舜纪)始增修文教一句。然其称三年。犹为近理。其称干戚。犹遵古籍。乃梅氏之书。以干戚为干羽。以三年为七旬。与古今诸文。悉悉乖舛。其伪可知。彼见孔子修文德一语。必要敷文德。既敷文德。宜用文舞。而彼知干戚本为武舞。羽籥乃为文舞。(礼记周礼春秋传。)故改戚而为羽。分舞而为文也。欲巧反拙。非谓是乎。
两阶者。京阙之两阶也。禹之班师。苗则不随。山川旷远。踰数千里。我虽僛僛。苗则何知。既然不知何以格矣。若云自然之理。遥相感应。则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亦渺茫之言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梅氏书平[五]○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 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
太康诸文。详在后编。(书序上)〇平曰太康灭德之罪。不见于史记。不见于左传。可据者唯楚词数句而已。(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而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畋于有洛。白撰无攸据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4L 页
左传(襄四年)晋侯欲伐戎。魏绛曰夏训有之。曰有穷后羿。(言未了)公曰后羿何如。对曰昔夏之衰。后羿迁于穷石。(地名也)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杜云太康失国。夏人立其弟仲康。仲康卒。子相立。羿遂伐相。号曰有穷。〇案羿无伐相事。)〇平曰因夏民以代夏政。故依之为文曰因民不忍。距于河也。然淫于原兽。本是后羿之事。而移冒太康。又何故也。〇左传二斟之灭。在于寒浞之时。(襄四年哀元年。)吴世家亦云浇杀二斟。遂灭夏后相。(皇甫谧世纪亦然。)杜注忽云羿遂伐相。非也。又如淮南子称羿于尧时。射日而落九乌。(楚词天问云羿焉彃日。归藏易云羿彃十日。)许慎说文。又以羿为帝喾射官。(贾逵云羿之先祖。世为射官。)若赫赫夏书。原有距太康之文。古今诸说。岂若是荒唐。其云距太康。伪也。(孟子以羿为死于逢蒙。则左传所云家众杀之也。)
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 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楚语士亹曰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观。汤有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元德也。而有奸子。〇左传赵孟曰夏有观扈。(五子与有扈。)商有姺邳。〇平曰按此二文。所谓五子。是败伦伤义之人。岂贤哲者乎。左传魏绛之言。明云后羿因夏民以代夏。则夏民者五子也。五子与后羿合谋。如管蔡之启商。以逐太康。故书序曰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须于洛汭者。待后羿之命也。果然仲康得立国于河南之地。仲康非五子之一乎。本不与后羿连谋。至是何以立矣。楚士亹赵孟之时。夏书无缺。夏史不亡。使五子而贤哲。能作歌如此。则何以谓之奸子乎。其作五子之歌。盖国人嫉之。为作歌以讥五子也。
梅云羿废太康。而立其弟仲康为天子。(疏云仲康。羿之所立。但羿握其权。仲康不能除去之耳。)〇平曰此虽猜度之言。合于事理。左传所云奸子之称。于是乎有验矣。盖羿之纂夏。五子有以启之。故曰因夏民以代夏也。于是羿都河内。仲康寓于河外。名之曰嗣位。而实无天子之威德。故二世而灭。遂殄厥祀耳。五子岂贤弟乎。
姚际恒(立方)云因五子称子。凭空撰出一母。(御其母)彷佛与凯风七子相似。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5H 页
本意为用此一怨字耳。(五子咸怨字。)〇阎若璩云子者。有亲之称。是时父启已逝。妄意其母尚存。特插入御母句。〇平曰两说核矣。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周语引书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〇单襄公曰夫人性。陵上者也。谚曰兽恶其网。人恶其上。书曰云云。〇平曰上者。犹言自尊也。易曰自上下下。诗曰汤降不迟。(谓汤疾下于人。)书曰相我受民。皆民可近不可上之义也。先圣先王。微言至理。正在于不可上三字。改之曰不可下。何意也。既以古蒐。何苦改之。
〔蒐辑〕晋语知伯国曰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〇左传(成十六)郤至献捷。单子曰温季其亡乎。多怨而阶乱。何以在位。夏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〇平曰方其自纵之时。一言不谏。及其失国之后。追咎如此。于古无例也。
刘向新序。孔子曰履民之上。凛乎如以腐索驭奔马。〇平曰六马未必横逸。不如仍旧作奔字。
毛云魏绛引有穷后羿。其称夏训者。以首章曰皇祖有训。次章曰训有之也。〇平曰不然。此歌惟一章二章。名为祖训。馀皆自作。(不称训)即三四五章。尚不当引之为夏训。况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者。自以为史臣序歌之文也。引史臣序歌之文。而谓之夏训。有是理乎。伪者执左传。以作此歌。而有穷后羿四字。不能收入于祖训二章之中。其手法钝劣。必有别本。于其祖训之中。有有穷后羿一句。然后吾方信之为夏训。魏献子亦得称之为夏训。
或曰歌何无韵。伪也。(毛云皇祖有训。与本固那宁押。犹烈文诗四方其训之。与百辟其刑之押同。〇为人上者。与奈何不敬押。犹颇弁诗施于松上。与中心怲怲押同。)〇平曰敕天之歌。时代较先。而韵法最严。解绳以来。有训下本宁。可以叶韵者乎。今考烈文诗。训者顺也。顺者驯也。尧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5L 页
本纪曰彤车白马。能明驯德。徐广读驯为训。周礼土训。郑司农读训为旬。(地官属)训本平声。烈文诗。训与人叶。刑与忘叶。何得舞弄如是。者之为字。与语辞不同。故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鲁颂文)维鲂及鱮。薄言观者。(采绿诗)皆以者为韵。安得与兮只等同例。者与敬不叶。斯不韵也。伪也。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一作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
〔剽窃〕国语越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出则禽荒。入则酒荒。〇平曰伪者执国语。以作此歌。酒荒改以色荒。而徙酒荒二字。用于胤征。盖同日所作。(又战国策鲁君之言曰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亦剽取者也。)
〔蒐辑〕左传引夏书曰惟彼陶唐。率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〇左传(哀六年)楚昭王不祭河。孔子曰昭王知大道矣。夏书曰云云。由己率常可矣。(杜云灭亡。谓夏桀。)〇平曰孔子引书。本取率彼天常一句。伪者任删此句。则所以灭亡者何故。行者。叙也秩也。邦有常典。秩然有叙。是为纪纲。有条不紊。今失其叙秩。以乱纪纲。所以亡也。改之为道。有何意味。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蒐辑〕周语引夏书曰关石和钧。王府则有。〇周景王将铸大钱。单穆公曰夏书有之曰云云。(贾逵云关。通也。韦昭云关。门关之征也。石。今之斛也。言征赋调均则王之府藏常有也。一云关衡也。)〇梅云金铁曰石。(蔡云钧与石。五权之最重者。)〇左思魏都赋云关石之所和均。(注以关石为衡称。)〇张华大司农箴云阜茂丰物。和钧关石。〇平曰关石者。铸钱之斤两也。和钧者。铸钱之剂量也。(剂其铜锡之多少轻重。)王府者。铸钱藏钱之库。内府外府玉府。管仲之九府。鲁人之长府。皆是也。景王将铸大钱。故引此书以谏之。太康未尝以铸钱事失国。则此二句亦不善用之。
〔剽窃〕郁陶乎予心。颜厚有炄(一作忸)怩。(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〇阎云郁陶。喜也。(引据至数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6H 页
十。)〇毛云九辨曰岂不郁陶而思君。(王逸云愤念蓄积。)曹植诗郁陶思君未敢言。(谢灵运诗。幽思还郁陶。)〇平曰郁陶者。象之假情也。忸怩者。象之真面也。千古以来。唯象见舜一事。可以兼用此四字。于他人何干。〇总之既娱既纵。既失其邦之后。作歌以怨之。非孝子忠臣之行。伪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梅氏书平[五]○胤征(孔壁本在十六篇中。今亡。)
  
惟仲康肇位四海。胤候(一作侯)命掌六师。 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侯(一作后)承王命徂征。 告于众曰。嗟予有众。圣有谟训。明徵定保。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百官修辅。厥后唯(一作惟)明明。
平曰仲康无肇位四海之事。仲康者。羿之所立也。羿方称帝。(左传虞人之箴称在帝夷羿、)都于帝京。太康失国。不知所在。金仁山网(一作纲)目云太康失位。又十年而死。 仲康以王室奸子。与贼连谋。为贼所立。名之曰夏王。而必其所领。不过一小邑。寄在河外。而帝羿践天子位。横行于原野。寒浞专有穷权威。服其外内。(见左传)仲康在位十三年而崩。后相继之。犹不能为国。依于侯邦。曰斟灌斟鄩。即夏之同姓也。竟亦不保。为寒浞所弑。(见左传)夏统遂绝。四海者。羿浞之四海也。仲康肇位四海。何说也。四海既非其有。六师将焉所傅。惴惴然不保朝夕。乃云胤侯命掌六师。何说也。计自太康失国之年。(辛亥岁)下距少康诛浞之年。(壬午岁)其间九十二年。羿浞之世也。礼乐征伐。不自夏天子出。胤侯命掌六师。何说也。
〔左传〕伍员云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仲康子)后缗方娠。(后相妻)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浇使椒求之。(椒浇臣)逃奔有虞。为之庖正。虞思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遂灭过戈。(寒浞之二子。)复禹之绩。祀夏配天。(哀元年)魏庄子曰靡(夏后之忠臣。)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少康子)灭豷于戈。有穷遂亡。(襄四年)〇竹书纪年云少康即位。方夷来宾。〇镛案胤征羲和。当是少康之事。仲康非所能也。(夏本纪作中康事。)
郑云胤臣名。(序之注)梅云胤国名。〇平曰鲁侯征徐。可云鲁往征之乎。齐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6L 页
侯征楚。可云齐往征之乎。(序云胤往征之。)当时臣佐之名。若靡若椒。多以一字著见。胤者臣名。伪者改之为国名。于是胤子丹朱。胤之舞衣。悉注为国名。劳亦甚矣。
蔡云仲康虽未能行羿不道之诛。明羲和党恶之罪。能举师伐罪。(金仁山云羲和畔夏。即羿者。)〇崔述云羲和党于羿。仲康安能征之。仲康在内则权不在己。征之羿必沮之。在外则国势微弱。征之羿必救之。仲康无如羿何。又安能如党羿者何。〇平曰伪也。崔说是也。
钱甲云羲和为历官。当在京师。何劳师动众而征之。(李塨云羲和自有国邑。经云酒荒于厥邑。)〇平曰序云胤往征之。既曰往征。则羲和不在京师。书序未可击也。(此序载史记。非梅之所改。)李塨不引书序。引其私经。对吏如此。何以白冤。嵎夷柳谷。宜有厥宅。斯可以往征矣。但经云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此明以羲和在京师而罪之也。若云羲和在其私邑。则鼓声何以闻。啬夫庶人之驰走。何以知之。直以湎淫废时。诛之殛之可也。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岂不冤哉。以羲和在京师者经也。非甲也。
〔蒐辑〕左传引书曰圣有谟勋。明徵定保。(襄廿一)〇叔虎既诛。将罪叔向。祈奚见宣子曰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书曰云云。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不免其身。不亦惑乎。(杜云圣哲有谋功者。当明定安之勋功也。)〇平曰圣有谟勋。如禹皋周召之类也。明徵勋阀。定其保全之法。所谓十世宥之也。(惠训不倦者。释诗之辞。训者顺也。)今也改勋为训。全革本面。则明徵定保。何说也。凡读此句者。皆不知何说。嗟乎。
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蒐辑〕左传引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襄十四)〇晋师旷曰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云云。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王应麟云汉书贾谊传注云官师。一官之长。)〇案官师非正官。如弁师、舞师、笙师、镈师之类。以一技仕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7H 页
者也。工亦以一艺在官。凡乐工轮人梓人之属是也。此经于羲和溺职事。了不相涉。意在蒐辑。不求其伦理也。
〔旁蒐〕周礼曰正岁徇以木铎曰不用法者。国有常刑。(小宰小司徒小司寇章。皆有此文。)〇平曰夏书徇铎。使民无畏。导之使言也。周礼徇铎。使民知惧。毋敢废职也。其徇铎虽同。一宽一严。立意顿殊。乃伪者调合冰炭。撚作一饼。其有正味乎。既徇以铎。使之敢谏。又悬一法。使之怵刑。人谁有言者哉。天子之法。凡欲晓众。无不用铎。故卒哭颁讳新之礼则振木铎。大司马教振旅之法则用金铎。(明堂位云振木铎于朝。天子之礼。)凡有木铎之文。两合为词。其有义理乎。
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俶扰天纪。遐弃厥司。 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 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 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梅云辰。日月所会。房。所舍之次。集。合也。不合。即日食可知。〇平曰伪者本据左传撰此经。而左传之文。本自误看。误以为日食也。
〔蒐辑〕左传引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昭十七)〇夏六月(即今之四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祝史请所用币。平子曰止也。惟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馀则否。平子不知周之六月。是正阳之月也。惹(一作慝)未作。谓阴未生。 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过春分而未夏至。)三辰有灾。于是乎百官降物。君不举。辟移时。(避正殿)乐奏鼓。祝用币。史用辞。(三辰。日月星。)故夏书曰云云。此月朔之谓也。当夏四月。谓之孟夏。社(一作杜)云集安也。房舍也。日月不安其舍则食。〇孔云左传士文伯曰日月之会。是谓辰也。或以为房星九月。日月曾(一作会)于大火之次。房心共为大火。非也。 〇镛案杜注以为日月不安其舍则食。梅注以为所会之辰。不合于所舍之次则食。皆非也。日食者。月掩日也。(孔亦云)日与月会。东西同度。南北同道。与人目而三直。乃成日食。杜梅二家。乃反以不安不合为食。大误也。孔疏以辰为会。以房为舍。亦误。 窃谓辰者。五纬之大星也。虞书曰抚于五辰。五辰者五纬也。五纬之星。进退伏见。倏忽无常。而有时乎聚于一次。汉史云五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7L 页
星聚东井。宋史云五星聚于奎是也。夏书之时。预算某月某日。五辰集于房星之次。至期而不集。(当时历法未精密。)如所谓日月之有当食不食。于是乎议以为灾孽。遂用禳灾之礼。(瞽奏鼓)夏书所载。即此事也。鲁太史引此星灾之禳。以證日食之禳。故将引夏书。先言礼例曰三辰有灾。奏鼓用币若此。太史本引日食之礼。以證日食之禳。何必云三辰有灾。皆用此礼乎。(三辰。日月星)然则夏书当时。本无日食之事。而杜以为日食。梅以为日食。盖以昭十七年。本以日食之故。起此评议也。岂不嗟哉。其孟浪如此。而隋唐以来。䔍信梅书。历法家妄造长历云仲康五年癸巳岁九月庚戌朔。日食在房二度。(见大衍历议。)支诺皋列为正经。则其驱使之威。不可遏也。仲康五年。或称丙寅。(王应麟云皇极经世书。仲康五年丙寅。与历不同。〇今仁山纲目。亦为丙寅。)而纲目前编则又于仲康元年壬戌。俨然书之曰九月朔日食。嗟乎。年数未定。日食先纪。查其根委。则虚罔如此。书可尽信哉。〇或曰夏书之为星禳。昭然明矣。但纬星曰辰。在古何徵。曰五纬之星。非星非月。古人造字。不造五纬之字。先造十二次之字。使与日月星。并列为四。必无是理。辰者五纬也。帝舜作服。日月星辰作绘。十二次本无形象。何以绘矣。辰者五纬也。大宗伯以实柴祀日月星辰。十二次是人立之名。本无司运之神。何以祀矣。辰者五纬也。(日月星辰。皆天神司运。祭其司神。非祭本体。)皋陶谟曰百工唯时。抚于五辰。(注以为五行之时。)四时三光。无可名。五辰者。五纬也。春秋昭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孛者彗星也。)公羊传以为大火。则五纬之火星也。既又自乱其说曰北辰亦为大辰。(何休又以大火为心星。)然别名大辰。则其指纬星明矣。辰者五纬也。(后来历家。遂以心星为大火之次。)汉魏以降。五纬中其水星名曰辰星。此必古来相传之遗文。其实五纬皆称辰星。非独火星水星然也。辰者五纬也。(水火二星之古称大辰。以此可推。)夏书之辰不集房。不以辰为纬。则卒无明解。辰者五纬也。何云于古无徵耶。
〔竹书纪年〕仲康五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命胤侯帅师征羲和。〇申石泉(绰)云此与梅书正合。然纪年中。望经为文。多有如此者。似是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8H 页
后人所增。不可信也。〇镛案竹书纪年。自晋以来。最多变乱。旧无而新增。前有而今亡者甚多。(见四库书目。)不足言也。
孔云彼唯夏四月。有伐鼓。此以九月。亦奏鼓者。顾彪曰夏礼异于周礼。〇或曰左传谓之孟夏。今曰季秋。非伪乎。(毛云左传云此月朔之谓者。谓凡月朔。皆用币也。)〇平曰鲁太史之言。再言此月。一则曰在此月也。二则曰此月朔之谓也。上下此月。同指正阳之月。(周六月)无二义也。毛氏乃欲以下此月。为每月之朔。人孰信之。然左传下此月之下。即又继之曰当夏四月。谓之孟夏。文如刻铁。何以舞之。
梅之必改为季秋者。其心以为秋分之后。冬至之前。亦日过分而未至也。然春分之后。意在长养。故灾则禳之。秋分之后。何必然矣。
〔蒐辑〕荀子引书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又韩诗外传。引此二句云周制曰云云。)〇梅云先时。谓四时节气弦望晦朔。先天时。〇平曰曾谓先王有此法乎。先古之时。历法疏舛。降及成周。犹未精密。春秋所纪日食。或在二日。(隐三年二月。见公羊传。)或在晦日。(庄十八年三月晦。)苟以先时后时。必诛无赦。世复有历官哉。伪造虚事。立此虐典。其贻毒万世。顾当何如。〇金仁山为是之闷。乃以政典以下。属之下章。以为军律之誓戒。其意良苦。但梅注以为历律。何以改之。他经注有未当。我当他解。梅书不然。彼本自经而自注。何以改之。〇且据韩诗外传。明引为周制。(天官太宰。以六典佐王治。四曰政典。政典者。果军律。伪者误用。)伪者偶未之见。故用之于夏书。
阎云夏书日食。未知的在何王之世。故刘歆三统历不载。(案夏书本无日食。潜丘亦不悟矣。)后造大同历者。始推之为仲康元年。余以授时时宪二历推算。则仲康始即位之岁。乃五月丁亥朔日食。非季秋月朔也。食在东井。非房宿也。又四年九月壬辰朔日食。食在氐末度。非房宿也。〇案鲁太史所引夏书。本无日食之说。
今予以尔有众。奉将天罚。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 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维(一作惟)新。 呜呼。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其尔众士。懋戒哉。
蔡云羲和之罪。不止于废时乱日。是必聚不逞。党羿为恶。〇平曰造伪者。胡乱胡涂。戏作一篇。九峰乃于伪人原注之外。别生义理。其说虽精。将何用矣。诚若聚徒以党羿。羿方虎视。仲康何以征矣。
〔剽窃〕左传(昭廿三)公子光曰吾闻之。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〇陈琳檄吴文云大兵一放。玉石俱碎。〇平曰天吏之名。出于孟子。盖以汤武奉天讨乱。为天吏。胤侯何得为天吏。刘峻。粱(一作梁)武帝时人。其辨命论云火炎昆冈。砾石与琬琰俱焚。此又剽取于梅书者。 藉使日食之时。不行救食之礼。召而罪之流之殛之。当止其身。安有胁从。曷云渠魁。张皇六师。至戒以火炎玉石。非怪事乎。伪哉伪哉。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梅氏书平[六]○仲虺之诰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8L 页
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
〔剽窃〕鲁语里革曰桀奔南巢。〇淮南子曰汤败桀于历山。与妹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〇夏本纪云桀走鸣条。遂放而死。律书云成阳(一作汤)有南巢之伐。 〇平曰南巢之说。不见正经。国语淮南子。亦谓桀自奔。非汤放之也。书序云巢伯来朝。(旅巢命)春秋云楚人围巢。(注云巢。吴楚间小国。庐江六县东。有居巢城。)左传云吴人围巢。(又薳启疆城巢。)国语云满于巢湖。(一统志云古巢县。陷为湖。)史记云伍员击楚取居巢。皆此地也。(潘岳西征赋云鉴亡王之骄淫。窜南巢以投命。)然楚词云顺凯风而从游。至南巢而一息。又若极南荒远之地。今不可详。
〔依据〕左传(襄廿九)季札观乐。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班固典引云濩有惭德。)〇平曰季子见舞大武者。有美无贬。(但云美哉。周之盛也。)见舞象者曰犹有憾焉。(众文王之乐。)见舞濩者曰犹有惭德。其言本不称停。夫以武王之诛纣而有美无贬。顾于汤文。奚独憾之乎。汤放而不杀。文王恪而不怠。岂独受贬乎。孔子曰武未尽善。先儒谓武王得位未久而崩。礼乐未兴。制作未备。故武未尽善。非谓征伐之故。不能尽善。矧可曰有惭德乎。汤之放桀。非汤之创为也。神农氏世衰。黄帝伐之。诸侯既服。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9H 页
遂代炎帝。羲农之兴。想亦如此。彼皆不惭。汤亦不惭。(义详余汤论。)汤受天明命。以正夏罪。非如后世篡窃之贼。弑君以利己。何德之惭。而须仲虺以解之。惭与不惭。逆顺攸判。不可依违漫漶。半是半非。谓惭无伤。不惭亦可也。不惭是圣。惭则是逆。如有一毫惭德。存于汤躬。即此举逆天而拂人。为弑为篡。仲虺之诰。将与扬雄美新。同归一辙。孔子奚取焉。汤为不善。犹有天理不泯。内怀忸怩。乃仲虺饰诈文非。谄恶谀慝。以安慰汤心。非小人乎。此荀文若之所不为。而仲虺为之乎。
朱子曰季札观乐。此是左氏妆点出来。亦自难信。(语类春秋条。)正为此等处也。
臧哀伯曰武王迁九鼎于洛邑。义士犹或非之。(见左传)季札之言意亦如此。今乃据此燕戏之閒话。俨立一诰。以示万世。其矫诬为何如者。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苟有惭德。何以一矣。
〔剽窃〕楚语王孙圉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使无以寡君为口实。〇镛案口实二字。本出易词。颐之彖曰自求口实。口实者食也。故晋人徵朝于郑子产曰若不恤其患。以为口实。(谓食言)无乃不堪。(襄廿二)又晏婴之言曰臣者岂为其口实。(谓食禄。)社稷是养。(襄廿五)口实者食也。受人讥谤。困于口舌。如食在口。故圉之言如彼。伪者谓仲虺作诰。使成汤无为口实。如观射父作训。使楚王无为口实。故剽用之如此。(梅云恐来世。论我干常。不去口。)〇后汉书刘般传曰滨江之民。资渔采以助口实。刘向说苑云衣被曰襚。口实曰含。(庾肩吾槟榔启云方为口实。永以蠲疴。〇夏后湛芙蓉赋云参嘉果而作珍。长充御乎口实。〇傅休奕李赋云周万国之口实。充荐响于神灵。)口实者食也。
仲虺乃作诰曰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乂。 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玆率厥典。奉若天命。
〔蹈袭〕惟天生民有欲。袭乐记。(乐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缵禹旧服。依商颂。(商颂云设都于禹之绩。)
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用爽厥师。 简贤附势。寔繁有徒。肇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小大战战。罔不惧于非辜。矧予之德。言足听闻。 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信兆民。
〔蒐辑〕墨子引仲虺之告曰我闻于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非命上篇。〇又中篇引之曰我闻有夏人。矫天命于下。帝式是恶。用阙师。〇又下篇引之曰我闻有夏人。矫天命于下。帝式是增。用爽厥师。)〇阎云丧师阙师爽帅(一作师)。岂吉祥善事。而伪者易之曰式商受命。用爽厥师。(梅云爽明也。)夫以墨子引之之复如此。释之之确如此。(墨子云桀执有命。汤特非之曰丧师。)而可易之乎。
〔剽窃〕左传云郑书有之。恶直丑正。实蕃有徒。〇平曰莠秕贱恶之物。仲虺必以本朝比之于莠秕。又于君前。满口赞谀。恰有大禹谟风趣。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29L 页
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民之戴商。厥惟旧哉。
〔蒐辑〕孟子引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孟子曰诛其君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又引。)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此告齐宣王也。又滕文公篇引此书。其文大同。)一云徯我后。后来其无罚。(今在太甲篇。)〇孟子曰葛伯不祀。汤使亳众。往为之耕。有童子以黍肉饷。葛伯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
〔考订〕书序云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作汤征。(殷本纪亦云。)〇镛案葛伯仇饷及汤一征自葛以下。必皆汤征篇文。故书序及殷本纪一然。今以为仲虺之诰。犹当信之手。(殷本纪有汤征残文。而其文不类。前人皆疑之。)
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 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
〔蒐辑〕左传引仲虺之言曰取乱侮亡。(宣十二)〇晋师救郑。及河闻郑及楚平。桓子欲还。随武子曰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犹有弱而昧者。何必楚。仲虺有言曰取乱侮亡。兼弱也。勺曰于铄王师。遵养时晦。耆昧也。武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30H 页
曰无竞惟烈。抚弱耆昧。以求烈所。可也。〇又晋侯问卫故于中行献子。对曰仲虺有言曰亡者侮之。乱者取之。推亡固存。国之道也。君其定卫。以待时乎。(襄十四)〇又郑伯有奔许。子皮曰仲虺之志云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也。(襄三十)〇平曰按此诸文。仲虺之言。唯取乱侮亡一句。而其云兼弱攻昧者。随武子之言也。其云耆昧。又是勺诗之注脚。尤与仲虺无涉。至于推亡固存四字。是中行献子及子皮之言也。伪者撰经。乃以兼弱攻昧。推亡固存。并作仲虺之言。其浅露如此。犹能下欺千载。岂不悲哉。
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呜呼。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
〔蒐辑〕荀子引中蘬之言曰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吕氏春秋云仲虺有言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为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王。)〇新序引古语曰择友者霸。
〔剽窃〕老子曰慎终如始。〇左传云亲有礼。(又云)覆昏乱。(闵元年)〇平曰钦崇天道。永保天命。走笔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梅氏书平[六]○汤诰(孔壁本在十六篇中。)
  
汤诰
 汤诰者。汤与诸侯约束。使诸侯咸有一德。以居万民者也。其残文犹载史记。今录于书序篇。
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 王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 夏王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祗(一作祇)。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
〔剽窃〕吴语。夫差讯于申胥曰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韦云衷善也。)〇镛案降衷云者。谓天降其慈善之衷。以眷佑吴国也。非谓人胚胎之初。降赋以仁义礼智之灵性也。吴语本指天衷。梅书取为人衷可乎。真西山以降衷一语。为开万世性学之源。余谓上古之人。皆知道之大源出于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30L 页
上帝。(董子语)故不复立训。惟务昭事。及其衰昧之后。群哲忧之。始论性命之理。刘康公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子思曰天命之谓性。虽微伪书一语。性学之源。未始绝也。衷者中情也。其在春秋之时。或谓之天衷。或指夫人衷。左传云乞盟于神。以诱天衷。又曰施及寡人。以奖天衷。又曰天诱其衷。使皆降心。国语曰天舍其衷。楚师败绩。皆以中情为衷。则伪者以降衷为赋性。即误看而误用之也。
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 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请罪有夏。 聿求元圣。与之勠(一作戮)力。以与주-D002有众请命。 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天命不(一作弗)僭。贲若草木。兆民允殖。 俾予一人。辑宁尔邦家。玆朕未知获戾于上下。慄慄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蒐辑〕论语云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以下在下节。)〇平曰详论在下。
〔蒐辑〕墨子引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勠力。同心以治天下。(尚贤篇)〇平曰墨子所引汤誓。盖非汤誓之逸文。或似以诰而为誓。伪者思量到此。故用之于汤诰。
凡我造邦。无从匪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蒐辑〕周语单襄公曰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凡我造国。无从匪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〇阎云先王之令。文武之教也。单襄公。周臣也。周臣对周王而述周令。凿然可信。而伪者乃窜入汤诰中。(毛云前文夏令曰九月除道。下文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凡先王。通指前代。)〇平曰先王之或夏或周。姑舍是。天道赏善。故可承天休。天道罚淫。故可无慆淫。今也天道一句。徙之在上。(中隔九十六字。)以夏为淫。台居其善。非自矜乎。既窃矣。何苦改之。
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不(一作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国语作万夫。) 呜呼。尚克时忱。乃亦有终。
 〔割裂〕论语曰(承上玄牡节。)有罪不敢赫。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〇国语内史过引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31H 页
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韦昭云汤誓。伐桀之书也。今汤誓无此文则已散亡矣。)〇镛案有罪不敢赦以下二十九字。皆是成汤昭告后帝之文。伪者截取玄牡昭告之句。用之于上节(仍无告后帝之言。)割取帝臣不蔽以下。以为告万方之诰。(每句自增一尔字)其心所在。不可度也。盖其天性诈薄。虽蒐辑古文。仍不能纯用古文。且于此经。欲左合国语。右叶墨子。旁通于吕览。(吕氏春秋亦云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故其扯裂改换。至于此极也。乱经如此。尚当隐忍而不言乎。
 孔安国论语注云墨子引汤誓。其辞若此。〇平日假安国虽谓之汤诰。真安国已谓之汤誓。将如之何。今考墨子本文。不明言汤誓。孔必谓之汤誓者。据国语也。
 〔蒐旁〕墨子云禹曰蠢玆有苗。用天之罚。(节)不惟禹誓为然。虽汤即亦犹是也。汤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
 即此言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惮以身为牺牲以祠。说于上下鬼神。即此汤兼也。(谓汤亦兼爱)。〇镛案论语所载。与墨子所引。刋不相合。彼云有罪不敢赦。桀也。(汤誓云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亦此意也。)今改之曰罪当朕躬。不敢自赦。纯用墨子文也。舍孔而取墨。可谓能择乎。 又详墨子以此为桑林祷雨之词。然国语明云汤誓。墨子之可信。不如国语。则论语所记。当时汤誓之逸文也。论语称敢用玄牡。则汤于此祭。明用牺牲。不可曰身为牺牲。其非桑林祷雨之词。不既明乎。
 阎云今天大旱以下。衍文也。墨子引书。好自增窜。如甘誓易为禹誓。又增多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三句)亦衍文也。〇平日伪书纯用墨子之文。而又以为伐桀之诰。则两无当矣。(墨子云未知得罪于上下。梅书改之曰未知获戾于上下。又先移用于上节。其天性之诈薄如此。)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梅氏书平[六]○伊训(孔壁本。在十六篇中。今亡。)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侯甸群后咸在。百官总己。以听冢宰。 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31L 页
梅云汤没而太甲立。称元年。(孔云太甲以孙继祖。即以其年称为元年也。周法以踰年即位。当以正月行事。何以用十二月也。殷本纪妄也。刘歆班固不见古文。谬从史记。皇甫谧既得此经。作帝王世纪。乃述马迁。是其疏也。)〇蔡云太甲继仲壬之后。服仲壬之丧。至于改正朔。而不改月数。则经史尤可考。(其文甚长。宜考之。)〇苏云崩年改元。乱世事也。不容在伊尹而有之。(毛云宋人不晓商制。又不晓三正改元之必改月数。然周制踰年改元。商制不踰年改元。前月王崩。即此月改元。〇又云外丙二岁卒。仲壬四岁卒。此在汤崩前。未嗣位也。)〇平曰外丙仲壬之嗣位。见于孟子。著于史记。昭如日星。万目所睹。乃伪儒作传。硬云汤没而太甲立。其武断威制。在所必讨。而隋唐以降。奉瓦为璧。顾彪孔颖达之等。不揆本末。唯赝是尊。即孟子亚圣也。勿听。司马迁良史也。勿听。赵岐大儒也。勿听。(赵岐云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世本古籍之可信者勿听。刘歆班固邃学也。勿听。即其所私者。皇甫谧亦名士也。勿听。惟无根无蒂伪人之言。是崇是信。岂非惑之甚者。 蔡九峰力破注疏。以为太甲服仲壬之丧。此可谓拨乱反正。但所谓改正朔而不改月数。是又矫枉之过。别生枝叶也。伪者本窃汉书律历志伊训十二月之文。以作伊训。又于太甲中篇。再用十二月朔。使之上下照应。于是自注两篇。一则曰奠殇而告。一则曰服阕而冕。此岂先古之信文。而九峰依之乎。改正朔不改月数者。秦汉之法也。故秦本纪始皇本纪汉高祖本纪。其纪事皆始于十月。以及馀月。(汉书景帝纪以上亦然。)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改正朔之后。始用夏正。故更无此文。安得以此例之于殷周乎。春秋二百四十年。其春王正月。皆建子月也。春秋既然。零碎诸文。不足数也。〇萧山之云外丙二岁卒。仲壬四岁卒。又何言也。比之徽庵之说。越奇怪也。(程徽庵云汤崩。外丙方二岁。仲壬方四岁。唯太甲差长。)汤年百岁。若如徽庵之说。汤年九十七生仲壬。九十九生外丙。奇矣。孟子史迁每以之二岁者为兄。四岁者为弟。闻者无不失笑。况云二人皆殇乎。若此二人未及即位而夭。则其名字岂载史册。朝菌既化。安问晦朔。凤皇虽尊。奚顾破卵。舍正路而趋曲径。其困于葛藤。本自如此。
顾彪云殷家犹质。踰月即改元。不待正月以为首也。(见正义)〇平曰非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32H 页
凡哀丧之法。质则称笃。故易曰上古丧期无数。礼曰殷练而祔。周人卒哭而祔。礼曰殷人殡于庙。周人朝而遂行。若此类不可胜数。孰云哀丧之礼。质则弥易乎。尧崩。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周人方丧而已。鲁人食食。(见檀弓)至于踰年。改元之法。其在尧典。明云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正是尧崩之明年。(孟子云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其义与尧典不合。今所不取。然与顾彪之说。正亦相反。)春秋诸公元年。每云春王正月。公即位。必在君薨之明年。斯礼也。虞夏商周所不变也。今乃曰殷人犹质。踰月改元可乎。居丧之哀。践位之礼。质则愈严。故殷人之法。虽亦踰年改元。而三年之内。谅闇居庐。未有命戒。践位承统则为之。发号施令则勿之。故书曰高宗即位。亮阴三年不言。(无逸文)孔子诵之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见论语)降及周人。其礼有变。顾命曰乙丑王崩。越七日癸酉。王麻冕黼裳入即位。卒事反丧服。降及春秋。其礼大乱。晋悼公之丧。三月既葬。改服修官。烝于曲沃。大宴于温。歌舞送作。(见左传)鲁庄公之丧。既葬卒哭。屏其绖麻。(见檀弓)滕定公之丧。父兄百官。不知三年。(见孟子)秦汉之际。其礼遂亡。文帝遗诏。大红小红三十六日。(见汉书)此古今帝王家丧礼沿革之大概也。何得云殷人犹质。踰月改元乎。矫诬先王。毁坏圣典。以曲护此伪书。不亦嗟乎。
〔蒐辑〕汉书律历志引伊训篇曰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诞资有牧方明。〇志云商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故书序曰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使伊尹作伊训。伊训篇曰云云。(案孔壁右文原有伊训等十六篇。故班固得采此数句。)〇班固云此言虽有成汤。太丁外丙之服。以冬至越茀祀先王于方明。以配上帝。(说见下)见朔旦冬至之岁也。〇或曰伊训原有诞资有牧方明一句。而古文遗此何也。(毛云此句。或古语或古礼文。〇方明者。上帝之位。上帝以养民为事。犹养马神称先牧。)〇毛云班固两骑作说曰太甲虽有成汤太丁外丙之服。数人连称。经义亡矣。〇平曰班固一片精神。唯在朔日冬至四字。故其于经义。荒疏不核。盖以班固本作律历志。非作书注。故尧典曰咨十有二牧。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32L 页
诞资有牧。即此礼也。(资咨本相通。)缁衣引书。以咨为资。此其验也。方明者。神象也。其制详见觐礼。(觐礼云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坛十二寻。加方明于其上。〇又云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设六玉。上圭下璧。南璋西琥。北璜东圭。〇又云天子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周礼司仪所云将会诸侯。为坛三成。即方明之坛也。(郑玄云)左传鲁襄公会盟于亳。范宣子作载书曰司慎司盟。明神殛之。(襄十一)所谓方明。即司慎司盟之神主也。故周礼司盟云会同则掌其盟载。北面诏明神。明神者方明之神也。(如淳孟康皆引觐礼。而班固不知方明为何物。)当时群牧齐会于方明之坛。以听王命。故曰诞资有牧方明也。
祀于先王者。朔月之奠。特祀于外丙也。(左传云特祀于主。烝尝禘于庙。)王制云惟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末葬而祭者。谓之越绋。)班固必谓之越茀者。班固将以十二月朔。为其年冬至。而周礼大司乐。冬至奏乐于圜丘。先儒误以为郊祭。(圜丘奏乐。本是禬刮之礼。非郊祭。)故遂以祀于先王。为冬至郊天。而以王配天。其义大谬。不可用也。(至以方明。指之为上帝之神。)郊祭上帝而书之曰祀于先王。有是理乎。先王者。新崩之王也。即中(一作仲)壬 其云伊尹祀之者。曾子问曰天子诸侯之丧。斩衰者奠。(公卿以下皆斩衰。)明伊尹行事。而新王哭于阼而已。〇萧山之词。一何误也。诞资有牧一句。伪者误削之。自作铁案。毛乃归之于古语。(硬甚矣)方明之义。具在觐礼。乃曰方明是上帝之神。又云上帝如先牧。不亦悖乎。
梅云汤崩踰月。太甲即位。奠殡而告。(孔云祀与奠。有大小。俱是享神。故以祀言。)〇吴(棫)云殡有朝夕之奠。何为而致祠。主丧者不离于殡侧。何待于祗见。〇平曰汤必以十一月崩。有何證据。殷以丑月为正。诚若子月汤崩。太甲丑月即位。亦可云踰年即位。(春秋之时。虽未葬。既踰年则即位。)而梅注每云踰月者。欲掩其自经自注之迹。而使后人发其义耳。祗见厥祖之非理。吴才老之言明白痛快。末之难矣。蔡九峰谓太甲居仲壬之丧。伊尹祭太祖之庙。斯亦难通。何则。太甲既以居丧之故。使尹摄祭。又何得以九章冕服。俨入玄王之庭乎。若云衰绖而见庙。三千年来无此礼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33H 页
〔剽窃〕论语云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宪问篇)〇平曰侯甸群后之下。明言烈祖之上。插此二句。不成文理。
曰呜呼。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一作鳖)咸若。 于其子孙弗率。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 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 惟我商王。布昭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怀。 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 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窜改〕墨子引商书曰呜呼。古者有夏。方未祸之时。百兽贞虫。允及飞鸟。莫不比方。矧住人面。胡敢异心。山川鬼神。亦莫敢不宁。若能共允住。天下之合。下土之葆。〇贾谊新书云文王之泽。下被禽兽。洽于鱼鳖。咸若攸乐。(君德篇)〇平曰新书数句。以有文王二字。入于蒐辑。以禽兽等语。近于墨子。因和合用之。
〔剽袭〕左传云上天降灾。又云天祸许国。假手于我寡人。(隐十一)〇平曰此阎潜丘之所辑。(郑庄公之言。)
〔窜改〕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官。朕载自亳。(出孟子)〇钱甲曰桀都安邑。在今山西与鸣条何涉。李塨云正义谓陈留平丘县。有呜(一作鸣)条亭。此东鸣条也。舜所卒也。蒲州安邑县。有鸣条陌。此西鸣条也。桀所诛也。一东一西。不必牵合。 〇平曰桀之战于鸣条。其文在书序。桀之走于鸣条。其文在史记。(夏本纪)桀于鸣条。非曰无文。但鸣条非桀造罪之地也。汤起自亳。桀升自陑。(汤誓序)战于鸣条之野。则鸣条在汤邑桀邑之间。(自桀邑历陑而至鸣条。)既是野地。亦无离宫。桀之造可攻之罪。何尝于鸣条乎。李塨以鸣条为桀之所诛。是何说也。经不云诛桀于鸣条。乃云造攻自鸣条。造攻云者。居其邑坐其宫。出则酒荒。入则色荒。以造可攻之罪也。岂事败之后。或诛或走之谓哉。孟子诵书。不必有误。何若改之。 楚词天问云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王逸云汤诛桀。放之鸣条之野。)亦言自鸣条而放之。非谓桀造罪于鸣条也。〇郑玄汤誓注云鸣条。南夷地名。
孔疏云皇甫谧云伊训曰造攻自鸣条。〇平曰梅氏之书。权舆胚胎于皇甫谧。其迹甚多。虽淡雅有名。不能无疑于中也。(其帝王世纪。亦多妆撰。)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33L 页
〔依据〕礼记云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祭法文)〇召诰云今王嗣受厥命。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〇礼记云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〇孝经云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〇阎云上下十馀条。皆改窜坼裂。补缀成之。
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玆惟艰哉。 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
〔窜改〕荀子引书曰从命而不拂。微谏而不倦。为上则明。为下则逊。(篇)〇平曰荀子引书。本是臣事君之义。谓人臣之道。且顺承命。又勤于微谏也。(事父母亦然。论语云事父母几谏。几者微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者。从命而不咈也。劳而不怨者。所谓不倦也。义详论语说。)玆是至理所寓。今改之曰从谏不咈。先民时若。斯何说也。(荀子所引古书本叶韵。今改之则落韵。)
〔依据〕论语云无求备于一人。〇墨子引传曰求圣君哲人。以裨辅而身。(兼爱篇)
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一作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惟玆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주-D002墨。具训于蒙士。 呜呼。嗣王。祗厥身。念哉。圣谟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
〔窜改〕墨子云汤之官刑有之。曰其恒舞于宫。是谓巫风。其刑君子出丝二卫。小人否似二伯。黄经乃言曰呜呼。舞佯佯。(犹言舞傞傞。)黄言孔章。(黄经黄言。即黄帝之书。)上帝弗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顺。降之日𦍙。其家必坏丧。(非乐篇。字典无𦍙字。意与殃同。)〇阎云左传(昭六年)晋叔向贻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杜云临事制刑。不豫法。)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
墨子所谓汤之官刑。正作于商之叔世。而伪者不考左氏。遂以为即汤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34H 页
所制。而述于伊尹之口。以训太甲。(昭二十九年。晋赵鞅铸刑鼎。仲尼曰晋其亡乎。春秋之末且然。)〇平曰黄经似是黄帝之言。汉初黄老之学所本也。伪者词竭。乃取黄经之文。改换为词。字形仿似。因而转之。舞佯佯。改之曰谟洋洋。(增圣字)黄言孔章。改之曰嘉言孔彰。(古以在下之言为嘉言。不应以祖王之言为嘉言。)降之日𦍙。改之曰降之百殃。(先增百祥字使与日𦍙字近。)上帝不常句。用于此处。留下九有以亡句。用于下篇。(咸有一德。)全把古经。作为嬉戏之具。而今世之人。唯伪是奉。凡昭奸者罪之。岂不哀哉。(其刑出丝。改之曰其刑墨。亦词竭也。)
〔依据〕郑语史伯云今王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〇史记云秦太子犯法。商鞅黥其傅公孙贾。〇路史云夏大夫杜子墨既子黥。〇平曰黥其臣以不匡之罪。商鞅之酷也。曾谓先王有此法乎。舜鞭作官刑。汤黥作官刑。又何其猝严也。五刑惨矣。施之奸宄。犹或不忍。况于不匡之臣乎。暴君拒谏。君子知几。邦无道其默足以容。若是者辄加以黥涅之刑。不亦难乎。且此法必不得行。何者。既犯三风。暴君也。未有暴君反以不匡罪其臣下者。若云汤墨桀臣。武王墨纣臣。以行其法。(朱子曰不匡之刑。盖施于丧国者。)则夏祖为殷王制法。殷祖为周王制法。其有是乎。(郑玄周易云鼎折足。其刑屋。句法盖出于此。)
〔依据〕贾谊新书云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〇淮南子云君子不可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可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〇汉昭照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〇平曰三家所言皆一意。伪者之所本也。但略改数字。遂成无理之言。何者。尔唯德罔小。则小善必薄不为也。尔唯不德罔大。则其小者许之矣。听此训者。其不怠于为善而渐于为恶乎。
〔遗漏〕汉书律历志引伊训曰诞资有牧方明。〇郑玄典宝注引伊训云载孚在亳。又曰征是三朡。(见尧典孔疏。)〇平曰此数句。明是伊训之遗文。而伪者贪于外蒐。遗此内珍。惜哉。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梅氏书平[六]○太甲上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34L 页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毛苌诗传云阿衡。伊尹也。〇郑玄诗笺云阿倚。衡平也。伊尹。汤倚以取平。故以为官名。(梅蔡同)〇崔述云殷世家云伊尹名阿衡。是以伊尹阿衡为一人也。伪尚书因之。遂曰惟嗣王不惠于阿衡。又曰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今说命)皆以伊尹为阿衡保衡。余按书云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君奭文)则是伊尹保衡。为二人明甚。安有同是一人。而两举之。一属之成汤。一属之太甲。变其称以为奇乎。诗曰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于卿士。(谓太甲被放)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夫曰中叶。即太甲世也。(太甲是第四王)曰有震且业。即太甲居桐宫事也。但言阿衡之辅太甲。未尝见有辅成汤之事也。古例多以官名冠人名。诗曰师尚父。书曰保奭。春秋传所载史佚、卜偃、祝鮀师旷之属。不可悉数。(巫贤、巫咸、疑至、臣扈、傅说之等皆然。崔未之思耳。)然则阿保当为官名。而为衡人名矣。(古者有师有传有阿有保。盖衡尝为阿。又尝为保。故或杨阿衡。或称保衡耳。)〇平曰考君奭及商颂。保衡之非伊尹明矣。伪迹毕竟破绽。有如是矣。
伊尹作书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一作祇)。社稷宗庙。罔不祗肃。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 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肆嗣王丕承基绪。
〔蒐辑〕大学引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〇郑云顾。念也。(梅云常目在之。)諟犹正也。(梅云諟是也。)諟或为题。
〔剽窃〕商颂云实惟阿衡。实左右商王。(长发诗)〇郑云阿倚。衡平。(梅云阿倚衡平。)〇平曰伪者依此撰书曰。惟尹左右厥辟。然成汤太祖也。不得为中叶。崔东壁谓阿衡非伊尹。其言良是。〇又曰长发之诗。后人所作。伊尹预窃其文。自赞其功。倚平之注。郑玄所笺。安国预窃其文。自作其传。可怪也。如云郑笺出于孔注。则郑不见其经。何得先见其注。且伊尹自作此篇。乃夺笔书之曰惟嗣王不惠移阿衡可乎。宁适放黜。既改既复之后。追记往事。宜不敢如是。〇评曰社稷宗庙。罔不祗肃。可云夏商之古文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35H 页
乎。虽非慧眼。而不辨之乎。
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其后嗣王。罔克有终。相亦罔终。 嗣王戒哉。祗尔厥辟。辟不辟。忝厥祖。 王惟庸。罔念闻。
〔蒐辑〕礼记引尹吉曰惟尹躬天见(郑云尹吉。亦尹告也。天当为先字之误。)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缁衣篇)〇郑云忠信为周。相助也。谓臣也。今天绝桀者。以其自作孽。伊尹始仕于夏。此时就汤矣。夏之邑在亳西。(见或为败。邑或为予。)又郑云伊尹言尹之先祖。见夏之先君臣。皆忠信以自终。(梅云言身先见夏君臣。用忠信有终。)〇镛案缁衣篇再引尹吉。其一本咸有一德文也。据史记咸有一德。明作于汤时。(郑目录亦次于汤诰。)彼尹吉既作于汤时。则此尹吉宜亦不殊。故郑以此为告汤之语。于太甲何干。
〔蒐辑〕坊记引书曰辟不辟。忝厥祖。(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书曰云云。)〇郑云忝辱也。为君不君。与臣子相亵则辱先祖矣。君父之道。宜尊严。(梅注同)〇平曰孔安国又窃郑注。奇矣。
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旁求俊彦。启迪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 慎乃俭德。惟怀永图。 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 钦克(一作厥)止。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怿。万世有辞。 王未克变。
〔剽窃〕左传(昭三年)叔向引谗鼎铭云昧旦丕显。后世犹怠。〇孟子曰周公思兼三王。其有不合。坐以待旦。
〔蒐辑〕礼记引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缁衣〇子云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太甲曰云云。)〇郑云越之言。蹶也。覆。败也。言无自颠蹶女之政教。以自毁败。(梅云无失祖命。)虞主田猎之地者也。(梅云虞度也。)机。弩牙也。(梅亦云)度谓所拟射也。虞人之射禽。弩已张。从机间视括。与所射参相得。乃后释弦发矢。(梅云机有度以准望。)为政亦当以己心参于群臣及万民可。乃后施也。(蔡云括。矢括。说文云矢括筑弦处。)〇镛案厥命二字。郑以为己之政令。梅以为祖之遗命。窃详君之发令。如虞之发矢。其取譬密切。若云祖命则虞机一段。何以解矣。且缁衣本文。继以兑命曰惟口起羞。此亦慎令之义。非遵祖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35L 页
之戒也。且一气成章之经。裂为两段。自插二句。以断前后之际。抑何故也。云锦一段。间之以疏布一段。岂不惜哉。〇平曰作缁衣者引太甲。必云太甲曰。胡于前章。亦引太甲。而忽云尹告曰乎。伪迹之不可掩如此。
伊尹曰玆乃不义。习与性成。予弗狎于弗顺。营于桐宫。密迩先王其训。无俾世迷。 王徂桐宫居忧。克终允德。
〔变乱〕无逸篇云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梅云汤孙太甲。〇孔疏因之。)〇阎云周公言自殷王中宗高宗祖甲及我周文王。因其先后次第而枚举之。则祖甲之非太甲明甚。不义惟王。非太甲事也。作古文者。生于错解之日。故曰玆乃不义。习与性成。〇平曰伪者每有误注。辄撰伪经。以證其误注。此其一也。尧典稽古二字。误解为尧之道德。于心不安。乃撰周官之经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以实之。尧典胤子二字。误解为胤国之诸侯。于心不安。乃撰胤征之经曰胤侯命掌六师以实之。若是者五六处。太甲不义。亦此手法。
〔蒐辑〕孟子引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公孔丑曰云云。)〇郑云桐地名。有王离宫焉。(书序注)梅云汤葬地。〇案皇览云汤冢在济阴亳县北三里。(水经注亦云。)张守节云洛州偃师县有汤冢。近于桐宫。(史注也)杜预云梁国蒙县有汤冢。总之刘向大儒也。向之言曰殷汤无葬处。稽之七略。都无其文。故其言如是。以桐为汤葬地者妄也。(水经注云汉哀帝时得汤冢。又或云蒲州宝鼎县有汤冢。皆妄也。)若赫赫商书。有云密迩先王。则夫孰曰无葬处乎。〇史记云太甲修德。伊尹嘉之。作太甲三篇。以褒帝德。厥称太宗。则三篇皆修德复位之后所作也。君子不念旧恶。与其进也。未闻既悟既迁之后。胪列旧罪。铺张己德。若是其无礼也。于敌以下。尚不敢然。况于其君乎。始云惟嗣王不惠于阿衡。又云王惟庸罔念闻。又云王未克变。乃曰玆乃不义。习与性成。于是题之云伊尹作。玆岂理也哉。伊尹四朝元老。其德格天。放之训之。无所不可。而既悟既复。作书如此。万万无此事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梅氏书平[六]○太甲中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36H 页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
梅云汤以元年十一月崩。至此二十六月。三年服阕。(又云冕冠也。踰月即吉服。)〇阎云礼云中月而禫。郑玄以中月为间月。王肃以中月为月中。今梅氏太甲。释曰二十六月三年服阕。用王肃之说。(详见书序篇。)〇平曰卓哉。潜丘之见。郑王分门。剑戟相向。而中月而禫。尤其大讼之相角者也。毕竟王肃之门。作此伪书。故梅注悉因王肃之旧。以反郑义。孔冲远谓王肃似窃见孔传者此也。又王肃尚气好胜。其有注解。有不能服人心者。辄以家语压之。家语者。其私撰之伪书也。流风传袭。乃玆梅氏之书。作于其门。而心法传授。恰有源流。行有所跲。又以孔丛子證之。孔丛子其私撰之伪书也。(孔丛子是家语之枝弃。梅书之羽翼。是二书皆出王肃之门。)中月而禫。郑义不可易。海内翕然宗之。王肃之徒。为是之懑。撰此伪经。并此伪注。自托于殷人之礼。而蕲其一胜。儒者分门之习。其祸天下如是矣。 又曰祥而不禫。何得吉服。天下固无此礼。余之所疑。则又有大焉。汤以元年十一月崩。伊尹以十二月朔作伊训。其后又有不惠罔念闻未克变三节。虽以十日为一节。已四旬矣。若然太甲被放。当在二祀之春。及其归亳之时。不满二年。何孟子史记世本书序等文。皆云三年而归亳也。(不惠罔念未克变三节。非一二年不可。此事岂可匆匆。)礼天子七月而葬。哀哉太甲。祖死不葬。恤焉被放。及其改悔之后。犹不能以麻衣缟冠。一哭于大祥之日。及其踰月之后。始乃归亳。天理人情。忍如是乎。伊尹圣人也。圣人所为。无不循天理而顺人情。使太甲既祥踰月而归。必无此事。(据殷本纪。汤崩之后。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又既立三年而被放。又居桐三年而复位。上距汤崩之年。已十二年。)
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 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
〔蒐辑〕表记引太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〇郑云胥相也。民非君。不能以相安。〇平曰不能胥匡以生者。盘庚之诰也。伊尹预窃其文。岂非怪事。既蒐古经。何苦改之。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底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孟子再引之。不可逭。作不可活。)
〔蒐辑〕左传引书曰欲败度纵败礼。(昭十年)〇子皮尽用其币。归谓子羽曰书曰云云。我之谓矣。
〔蒐辑〕礼记引太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缁衣篇)〇孟子引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再引之)〇郑云违。犹辟也。(梅云天灾可避。)逭。逃也。(缁衣注)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第 236L 页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 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并其有邦厥邻。乃曰徯我后。后来无罚。 王懋乃德。视乃烈祖。无时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朕承王之休。无斁。
〔蒐辑〕孟子引书曰徯我后。后来无罚。〇平曰此本葛伯仇饷之下节。今又再用之矣。
〔剽窃〕楚语伍举曰臣闻国君。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见下)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梅氏书平[六]○太甲下
  
伊尹申诰于王曰呜呼。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 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终始慎厥与。惟明明后。 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绪。尚监玆哉。
〔蹈袭〕左传(昭五年)晋侯假道于虞。宫之奇谏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今蔡仲之命。)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今君陈)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今旅獒)〇平曰伪者取周书三节。播之于三篇。又一鼓铸。用饰此段。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 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 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呜呼。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一人元良。万邦以贞。 君罔以辩言乱旧政。臣罔以宠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休。
〔剽窃〕中庸云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〇汉书东方朔传云谈有拂于心而便于身者。或有顺于心而毁于行者。
〔改换〕礼记引语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文王世子。)〇平曰元者震之德也。震为长子。其德仁善。故古者世子谓之元良。今改之曰天子元良。可乎。(梅注云一人天子。)梅书初出。人不信之。故梁简文帝上昭明太子文集表云。幼有文章之敏。长备元良之德。其后仍然。宋真宗作元良箴以赐太子。(见宋史)萧圆肃太子箴云姬周长久。实系元良。元良岂天子乎。
  补遗
〔剽窃〕楚语伍举曰臣闻国君。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淫色以为明。察清浊为聪也。〇平曰伍举之言。盖云听德曰聪。(听字从德。其字义本然。)非谓听德宜聪。今也改换数字。而全文失真。语亦卑俗矣。视远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