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卷七)
顾命
顾命(薛本作顾)
孔云临终之命曰顾命。言将去回顾而为语也。
顾命
顾命(薛本作顾)
孔云临终之命曰顾命。言将去回顾而为语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69H 页
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 甲子。王乃洮靧水。相(句)被冕服。凭玉几。 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释文云马本怿为释)
郑云此成王二十八年。〇梅云(哉生魄)月十六日。〇马云不释。疾不解也。〇梅云有疾故不悦。〇马云洮。洮发也。靧。靧面也。〇郑云相者。正王服位之臣。谓太仆也。〇郑云玄冕。〇补云被者加于身而已。如士礼之加朝服矣。〇梅云同召六卿。冢宰第一召公领之。司徒第二芮伯为之。宗伯第三彤伯为之。司马第四毕公领之。司寇第五卫侯为之。司空第六毛公领之。〇郑云毕公。入为司马。(大雅桑柔疏)〇王云彤。姒姓之国。其馀五国姬姓。毕毛。文王庶子。卫侯康叔所封。武王母弟。(左传云康叔为司寇)〇孔云师氏中大夫。居虎门之左。守王之门。故与虎臣并。〇梅云虎臣。虎贲氏。〇梅云百尹。百官之长。〇补云御事。百司治事之臣。(王云治事盖群士也)〇蔡云将发顾命。以王命召也。
〔考异〕说文靧(一作颒)为沬。(又云古文作靧)凭为凭。(薛本同)〇虞翻云郑注尚书顾命。成王疾困凭几。洮靧(一作颒)为濯。以为浣衣成事。洮字虚。更作濯。以从其非。诚可怪也。
〔考證〕汉书律历志引顾命曰惟四月哉生霸。王有疾不豫。甲子王乃洮沬水。作顾命。〇班固云成王三十年四月十五日甲子哉生霸。(庚戌朔)
郑云此成王二十八年。〇梅云(哉生魄)月十六日。〇马云不释。疾不解也。〇梅云有疾故不悦。〇马云洮。洮发也。靧。靧面也。〇郑云相者。正王服位之臣。谓太仆也。〇郑云玄冕。〇补云被者加于身而已。如士礼之加朝服矣。〇梅云同召六卿。冢宰第一召公领之。司徒第二芮伯为之。宗伯第三彤伯为之。司马第四毕公领之。司寇第五卫侯为之。司空第六毛公领之。〇郑云毕公。入为司马。(大雅桑柔疏)〇王云彤。姒姓之国。其馀五国姬姓。毕毛。文王庶子。卫侯康叔所封。武王母弟。(左传云康叔为司寇)〇孔云师氏中大夫。居虎门之左。守王之门。故与虎臣并。〇梅云虎臣。虎贲氏。〇梅云百尹。百官之长。〇补云御事。百司治事之臣。(王云治事盖群士也)〇蔡云将发顾命。以王命召也。
〔考异〕说文靧(一作颒)为沬。(又云古文作靧)凭为凭。(薛本同)〇虞翻云郑注尚书顾命。成王疾困凭几。洮靧(一作颒)为濯。以为浣衣成事。洮字虚。更作濯。以从其非。诚可怪也。
〔考證〕汉书律历志引顾命曰惟四月哉生霸。王有疾不豫。甲子王乃洮沬水。作顾命。〇班固云成王三十年四月十五日甲子哉生霸。(庚戌朔)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69L 页
〇孔云此以为成王三十年而崩。此是刘韶说也。
〔考订〕吕云成王经三监之变。王室几摇。故此正终始。〇订曰文武之崩。周公未及制礼。概从前代之礼。故及至成王。始行周公之礼。又幸成王力疾顾命。得行正终之礼。故史臣记之。以垂一王之典。若其即位于既殡之后。则百王之所同。不自成王始也。孟子虽称舜禹毕三年之丧。始有避位之行。考之尧典。舜之格祖。明在尧崩之明年。舜犹然矣。何况夏殷谅阴三年。谓其命令出于冢宰而已。殡而即位。则勿敢徐也。(吕说有若成王惩于变乱。创用新礼者。)盖丧必有主人。一即主人之位。便是嗣王。即位胡可徐矣。但冕服即位。未知所昉。(知远录)信文惟此经也。
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玆予审训命汝。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 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 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尔尚주-D001时朕言。用敬保元子钊。弘济于艰难。 柔远能迩。安劝大小庶邦。 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石经残碑达为通。集为就。)
补云渐。沈也渍也。疾如水沈渍。今至于大渐。〇补云几。危殆也。日臻于终境。况弥留已久。(弥。久也。)〇补云太子既誓而后为嗣。时太子钊未誓。故曰恐不获誓言嗣。典命云凡诸侯之适子。未誓则以皮帛。(盖太子多易树之事。故誓天而立之。)〇补云审古训以命汝。
马云重光。日月星也。太极上元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如叠璧。五星如连珠。故曰重光。〇补云父子继明。宣重光也。(马注出于纬书。不经甚矣。)〇补云莫丽。谓奠安丽刑之民也。多方云慎厥丽。(朱子曰有以丽训刑者。)尊丽陈教。文王之德。(设教以教民)肄肄不违。武王之孝也。〇补云肄者习也。肄肄不违者。服习文王之政教。罔或违倍也。(梅以两肄字。分于二句。本误。蔡又因之。)〇蔡云侗。愚也。成王自称。〇补云悟。寤也。〇蔡云钊。康王名。〇蔡云思夫人之所以为人者。自治于威仪耳。〇蔡云贡。进也。无以子冒进于不善之几。(几者动之微。易曰知几其神。)
〔考异〕释文云马本侗作詷。(马云詷。共也。)〇王应麟云马本冒贡作勖赣。(马云
〔考订〕吕云成王经三监之变。王室几摇。故此正终始。〇订曰文武之崩。周公未及制礼。概从前代之礼。故及至成王。始行周公之礼。又幸成王力疾顾命。得行正终之礼。故史臣记之。以垂一王之典。若其即位于既殡之后。则百王之所同。不自成王始也。孟子虽称舜禹毕三年之丧。始有避位之行。考之尧典。舜之格祖。明在尧崩之明年。舜犹然矣。何况夏殷谅阴三年。谓其命令出于冢宰而已。殡而即位。则勿敢徐也。(吕说有若成王惩于变乱。创用新礼者。)盖丧必有主人。一即主人之位。便是嗣王。即位胡可徐矣。但冕服即位。未知所昉。(知远录)信文惟此经也。
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玆予审训命汝。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 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 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尔尚주-D001时朕言。用敬保元子钊。弘济于艰难。 柔远能迩。安劝大小庶邦。 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石经残碑达为通。集为就。)
补云渐。沈也渍也。疾如水沈渍。今至于大渐。〇补云几。危殆也。日臻于终境。况弥留已久。(弥。久也。)〇补云太子既誓而后为嗣。时太子钊未誓。故曰恐不获誓言嗣。典命云凡诸侯之适子。未誓则以皮帛。(盖太子多易树之事。故誓天而立之。)〇补云审古训以命汝。
马云重光。日月星也。太极上元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如叠璧。五星如连珠。故曰重光。〇补云父子继明。宣重光也。(马注出于纬书。不经甚矣。)〇补云莫丽。谓奠安丽刑之民也。多方云慎厥丽。(朱子曰有以丽训刑者。)尊丽陈教。文王之德。(设教以教民)肄肄不违。武王之孝也。〇补云肄者习也。肄肄不违者。服习文王之政教。罔或违倍也。(梅以两肄字。分于二句。本误。蔡又因之。)〇蔡云侗。愚也。成王自称。〇补云悟。寤也。〇蔡云钊。康王名。〇蔡云思夫人之所以为人者。自治于威仪耳。〇蔡云贡。进也。无以子冒进于不善之几。(几者动之微。易曰知几其神。)
〔考异〕释文云马本侗作詷。(马云詷。共也。)〇王应麟云马本冒贡作勖赣。(马云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0H 页
赣。陷也。)
玆既受命还。出缀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 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 延入翼室。恤宅宗。丁卯命作册度。(释文云马本乙丑成王崩。马云安民立政曰成。石经残碑云玆即受命。)
补云受命还者。太保以下。皆还于外次。(寖门外)〇补云缀衣者。王所服御之衣裳。出之于庭者。疾已大渐。为复衣将用也。缀衣之臣。(司服也)奉此缀衣。出待于庭。〇梅云桓毛二臣。各执干戈。齐侯吕伋。为天子虎贲氏。〇梅云将正太子之尊。故出于路寝门外。更新逆之。〇补云翼室。路寝之旁室。〇补云恤宅宗者。衔哀而居宗子之位也。〇梅云三日。命史为册书法度。〇镛案天子诸侯之丧。三日而敛。子弁绖。厥明衰杖毕备。天子七日而殡。则先成服而后大敛矣。
〔考订〕郑云连缀小敛大敛之衣于庭中。(周礼幕人疏)〇梅云缀衣。幄帐。群臣既退。彻出幄帐于庭。(蔡用之)〇镛案是日王尚未崩。先出小敛大敛之衣。连缀綪。列于庭中。必无是理。士丧礼小敛大敛之衣。皆于当日陈之。况天子之疾。未及皋复。先出二敛之衣。于理不允也。缀衣之为幄帐。尤益无据。且亦太早。总之立政之缀衣。既是王所服御之衣。因以名其官矣。则此经之缀衣。亦宜同释。不可殊也。
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须材。 狄设黼扆缀衣。
郑云大夫以上殡敛。皆以死之来日数。天子七日而殡。于死为八日。〇王云召公为二伯相王室。故曰伯相。(孔云成王既崩。事皆听于冢宰。自非召公。无由发命。知伯相即召公也。)〇梅云致材木须待。以供丧用。〇孔云狄者。乐吏之贱者。(见祭统。又丧大记云狄人设阶。)〇补云设黼扆缀衣。象平生也。〇案檀弓云旬而布材与明器。士丧礼。将葬筮宅。献材于殡门外。今玆须材。亦须葬用也。(礼云虞人致百祀之木可为棺椁者。)
〔考异〕汉艺文考曰石经黼扆作黼衣。
玆既受命还。出缀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 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 延入翼室。恤宅宗。丁卯命作册度。(释文云马本乙丑成王崩。马云安民立政曰成。石经残碑云玆即受命。)
补云受命还者。太保以下。皆还于外次。(寖门外)〇补云缀衣者。王所服御之衣裳。出之于庭者。疾已大渐。为复衣将用也。缀衣之臣。(司服也)奉此缀衣。出待于庭。〇梅云桓毛二臣。各执干戈。齐侯吕伋。为天子虎贲氏。〇梅云将正太子之尊。故出于路寝门外。更新逆之。〇补云翼室。路寝之旁室。〇补云恤宅宗者。衔哀而居宗子之位也。〇梅云三日。命史为册书法度。〇镛案天子诸侯之丧。三日而敛。子弁绖。厥明衰杖毕备。天子七日而殡。则先成服而后大敛矣。
〔考订〕郑云连缀小敛大敛之衣于庭中。(周礼幕人疏)〇梅云缀衣。幄帐。群臣既退。彻出幄帐于庭。(蔡用之)〇镛案是日王尚未崩。先出小敛大敛之衣。连缀綪。列于庭中。必无是理。士丧礼小敛大敛之衣。皆于当日陈之。况天子之疾。未及皋复。先出二敛之衣。于理不允也。缀衣之为幄帐。尤益无据。且亦太早。总之立政之缀衣。既是王所服御之衣。因以名其官矣。则此经之缀衣。亦宜同释。不可殊也。
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须材。 狄设黼扆缀衣。
郑云大夫以上殡敛。皆以死之来日数。天子七日而殡。于死为八日。〇王云召公为二伯相王室。故曰伯相。(孔云成王既崩。事皆听于冢宰。自非召公。无由发命。知伯相即召公也。)〇梅云致材木须待。以供丧用。〇孔云狄者。乐吏之贱者。(见祭统。又丧大记云狄人设阶。)〇补云设黼扆缀衣。象平生也。〇案檀弓云旬而布材与明器。士丧礼。将葬筮宅。献材于殡门外。今玆须材。亦须葬用也。(礼云虞人致百祀之木可为棺椁者。)
〔考异〕汉艺文考曰石经黼扆作黼衣。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0L 页
牖间南向。敷重篾席黼纯。华玉仍几。 西序东向。敷重底席缀纯。文贝仍几。 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纯。雕玉仍几。 西夹南向。敷重笋席玄纷纯。漆仍几。(玉篇底为芪)
马云篾。纤蒻。〇郑云篾。析竹之次青者。(王云篾席。纤蒻苹席也。)〇梅云篾。桃枝竹。(蔡从之)〇梅云白黑杂缯缘之。(释黼纯)〇郑云华玉。五色玉也。〇梅云仍因也。因生时不改。〇孔云周礼凡吉事变几。凶事仍几。〇郑云左右有几。优至尊也。(孔云天子左右几。诸侯右几。)〇孔云周礼司几筵云凡大朝觐大飨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扆。扆前南向。设莞莚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左右玉几。彼所设者。即此坐也。〇案此将引入嗣天子。道扬嗣位之命。象生时大朝会大诰命。具此陈设。以备仪文也。
孔云西序。朝夕听事之座。郑王亦以为然。〇马云底。青蒲也。(王肃同)郑云底。致也。篾纤致席也。〇梅云底。蒻苹。〇梅云缀。杂彩。〇郑云丰席。刮冻竹席也。〇王云丰席。莞。(梅用之)〇马云笋。菩箬也。〇郑云笋。折竹青皮也。
礼记曰如竹箭之有筠。(礼器疏)孔云竹初萌之笋。取笋皮以为席。〇郑云(玄纷纯)以玄组为之缘。
〔考异〕说文云南向布重莫席。(篾为莫)东向布重芪席。
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胤之舞衣。大贝、鼖鼓在西房。 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
马云越地所献玉也。〇梅云于坐北。(越于也)列玉五重。又陈先王所宝之器物。(蔡从之。)〇郑云陈宝者。方有大事。以华国也。〇郑云赤刀者。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周正色。〇郑云大训。谓礼法先王德教。〇王云大训。虞书典谟。(梅用之。)〇梅云大璧(弘大也)琬琰之圭为二重。(孔云琬圭、琰圭皆九寸。)〇郑云大玉。华山之球也。(梅训无)夷玉。东北之珣玗琪也。(说文亦云)天球。雍州所贡之玉。色如天者。(梅亦云雍州所贡)皆璞。未见琢治。故不以礼器名之。〇马云夷玉。东夷之美玉。(王肃同)球。玉磬。〇梅云三玉。为三重。〇镛案玉五重者。五等诸侯之瑞玉也。越犹与也。五重者。五等各一重也。召公芮伯以下。彤毕毛卫之等。侯甸男卫之属。既咸集矣。此日此礼。岂不陈五瑞。以象平生乎。典瑞之职。琬圭琰圭。其用既别。考工之记。琬圭琰圭。其制各殊。自是
马云篾。纤蒻。〇郑云篾。析竹之次青者。(王云篾席。纤蒻苹席也。)〇梅云篾。桃枝竹。(蔡从之)〇梅云白黑杂缯缘之。(释黼纯)〇郑云华玉。五色玉也。〇梅云仍因也。因生时不改。〇孔云周礼凡吉事变几。凶事仍几。〇郑云左右有几。优至尊也。(孔云天子左右几。诸侯右几。)〇孔云周礼司几筵云凡大朝觐大飨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扆。扆前南向。设莞莚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左右玉几。彼所设者。即此坐也。〇案此将引入嗣天子。道扬嗣位之命。象生时大朝会大诰命。具此陈设。以备仪文也。
孔云西序。朝夕听事之座。郑王亦以为然。〇马云底。青蒲也。(王肃同)郑云底。致也。篾纤致席也。〇梅云底。蒻苹。〇梅云缀。杂彩。〇郑云丰席。刮冻竹席也。〇王云丰席。莞。(梅用之)〇马云笋。菩箬也。〇郑云笋。折竹青皮也。
礼记曰如竹箭之有筠。(礼器疏)孔云竹初萌之笋。取笋皮以为席。〇郑云(玄纷纯)以玄组为之缘。
〔考异〕说文云南向布重莫席。(篾为莫)东向布重芪席。
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胤之舞衣。大贝、鼖鼓在西房。 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
马云越地所献玉也。〇梅云于坐北。(越于也)列玉五重。又陈先王所宝之器物。(蔡从之。)〇郑云陈宝者。方有大事。以华国也。〇郑云赤刀者。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周正色。〇郑云大训。谓礼法先王德教。〇王云大训。虞书典谟。(梅用之。)〇梅云大璧(弘大也)琬琰之圭为二重。(孔云琬圭、琰圭皆九寸。)〇郑云大玉。华山之球也。(梅训无)夷玉。东北之珣玗琪也。(说文亦云)天球。雍州所贡之玉。色如天者。(梅亦云雍州所贡)皆璞。未见琢治。故不以礼器名之。〇马云夷玉。东夷之美玉。(王肃同)球。玉磬。〇梅云三玉。为三重。〇镛案玉五重者。五等诸侯之瑞玉也。越犹与也。五重者。五等各一重也。召公芮伯以下。彤毕毛卫之等。侯甸男卫之属。既咸集矣。此日此礼。岂不陈五瑞。以象平生乎。典瑞之职。琬圭琰圭。其用既别。考工之记。琬圭琰圭。其制各殊。自是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1H 页
二玉当作二句。两序各三玉也。何谓五重。且一处綪列。可称五重。两序分陈。何得为重。玉五重者。五等之玉。并陈于牖间也。(知远录)
〔考异〕说文宝为𡧖。(计云𡧖。藏也。)〇字典云宝𡧖。音义通。
〔考订〕梅云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〇蔡云河图一六为北。二七为南。〇案河图者。大玉夷玉之类。其文盖有奇偶之象。伏羲以来。相传为宝者也。梅直以为八卦则不足为宝。蔡以为宋代所行之河图则尤恐不然。
梅云胤国舞者之衣。大贝如车渠。(车罔也)鼖鼓。长八尺。商周传宝之。〇郑云天子有左右房。(礼器疏)〇郑云胤也和也垂也。皆古人造此物者之名。(周礼天府疏。)〇梅云兑和。古之巧人。垂。舜共工。〇案伪者作胤征。胤侯命掌六师。于是每遇胤字。辄训为国名。既以尧子为胤侯。又以人名为国名。
〔考證〕书大传云散宜生之江淮。取大贝如大车之渠。(考工记车罔为渠)〇案汉书有壮贝幺贝之别。皆龟甲也。
〔考證〕孔云周礼宗庙路寝。制如明堂。明堂则五室。此路寝得有东房西房。故郑志张逸以此问。郑答云成王崩在镐京。镐京因文武。更不改作。故同诸侯之制。有左右房也。〇案此答殊不合理。
〔考订〕蔡云成王平日之所观阅。手泽在焉。〇订曰先王之世。最重宝器。汤之克夏。厥作典宝。周之克殷。是撰分器。周公制官。特设典庸器之职。使与典瑞。分掌宝器。四时飨祀。馔列唯谨。此之谓宗器也。春秋传晋侯伐齐。齐人赂晋侯以宗器乐器。杜注云宗器。祭祀之器。(襄廿五)又郑子展、子产伐陈。陈侯使司马桓子赂以宗器。(亦同年)又晋人徵朝于公孙侨。对曰萧鱼之役。寡君尽其土实。重之以宗器。(襄廿二)中庸云春秋陈其宗器。朱子曰宗器。先世所藏之重器。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之属。〇周礼春官典庸器之职。掌乐器庸器。及祭祀陈庸器。飨射亦如之。庸器者功器也。(郑玄云伐国所获之器。若崇鼎贯鼎及以其兵物所铸铭也。)明堂位云崇鼎、贯鼎、封父龟。天子之器也。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崇贯封父越。皆国名。)垂之和钟。叔之离磬。
〔考异〕说文宝为𡧖。(计云𡧖。藏也。)〇字典云宝𡧖。音义通。
〔考订〕梅云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〇蔡云河图一六为北。二七为南。〇案河图者。大玉夷玉之类。其文盖有奇偶之象。伏羲以来。相传为宝者也。梅直以为八卦则不足为宝。蔡以为宋代所行之河图则尤恐不然。
梅云胤国舞者之衣。大贝如车渠。(车罔也)鼖鼓。长八尺。商周传宝之。〇郑云天子有左右房。(礼器疏)〇郑云胤也和也垂也。皆古人造此物者之名。(周礼天府疏。)〇梅云兑和。古之巧人。垂。舜共工。〇案伪者作胤征。胤侯命掌六师。于是每遇胤字。辄训为国名。既以尧子为胤侯。又以人名为国名。
〔考證〕书大传云散宜生之江淮。取大贝如大车之渠。(考工记车罔为渠)〇案汉书有壮贝幺贝之别。皆龟甲也。
〔考證〕孔云周礼宗庙路寝。制如明堂。明堂则五室。此路寝得有东房西房。故郑志张逸以此问。郑答云成王崩在镐京。镐京因文武。更不改作。故同诸侯之制。有左右房也。〇案此答殊不合理。
〔考订〕蔡云成王平日之所观阅。手泽在焉。〇订曰先王之世。最重宝器。汤之克夏。厥作典宝。周之克殷。是撰分器。周公制官。特设典庸器之职。使与典瑞。分掌宝器。四时飨祀。馔列唯谨。此之谓宗器也。春秋传晋侯伐齐。齐人赂晋侯以宗器乐器。杜注云宗器。祭祀之器。(襄廿五)又郑子展、子产伐陈。陈侯使司马桓子赂以宗器。(亦同年)又晋人徵朝于公孙侨。对曰萧鱼之役。寡君尽其土实。重之以宗器。(襄廿二)中庸云春秋陈其宗器。朱子曰宗器。先世所藏之重器。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之属。〇周礼春官典庸器之职。掌乐器庸器。及祭祀陈庸器。飨射亦如之。庸器者功器也。(郑玄云伐国所获之器。若崇鼎贯鼎及以其兵物所铸铭也。)明堂位云崇鼎、贯鼎、封父龟。天子之器也。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崇贯封父越。皆国名。)垂之和钟。叔之离磬。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1L 页
(世本云无句作磬。皇氏云无句。叔之别名。)亦鲁之宗器也。〇左传晋籍谈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王曰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无分乎。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其后襄之二路。戚钺秬鬯彤弓虎贲。文公受之。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所谓福也。(昭十五)又祝鮀之告苌弘曰昔成王。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之璜、封父之繁弱。(大弓召)分康叔以大路、少帛、(旗名也。旗有大白。)綪茷(大赤旗)旃旌、(通帛曰旃)大吕。(钟)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甲)姑洗。(钟定四年)郑伯之飨王也。王以后之鞶鉴予之。(庄廿一)又公叔文子曰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之鞶鉴。(定六年)国语云分陈以肃慎氏之矢。(即楛矢)乐毅报燕惠王书曰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磨室。此所谓伐国所获之器。(晋人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其亦伐垂棘而得之者与。)春秋传纳郜大鼎于太庙。臧哀伯曰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皆此类也。原其所以。传为镇国之宝。祭祀燕享。陈设以为礼者。不忘功也。不忘祖也。岂若倪元镇顾仲瑛辈列置周彝汉鼎古董之物。常常观阅。以为玩好者哉。今此陈设。亦大礼时恒例。非哀先王而廞之如明器也。(知远录)
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郑本辂皆为路。缀为赘。见典路疏。)
郑矣(一作云)大路。玉路。(梅云面前皆南向。)赘次次在玉路后。谓玉路之贰也。(缀为赘。)先路。象路。(正义引郑云先辂金辂也。)次路。象路之贰。与玉路之贰相对。在门内之东北面。(周礼典路疏〇正义引郑云次辂金辂之贰也。)〇郑云门侧之堂谓之塾。谓在路门之内北面。与玉路相对。(典路疏)〇马云不陈戎路者。兵事非常。故不陈之。(王肃同)〇郑云不陈象辂木辂者。主于朝祀而已。〇镛案孔疏引郑注。其象路金路之名。周礼疏尚书疏。互换不合。可异也。
二人雀弁执惠。立于毕门之内。四人綦弁。执戈上刃。夹两阶戺。 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 一人冕执戣。立于东垂。一人冕执瞿。立于西垂。 一人冕执锐。立于侧阶。(释文云马郑本綦为骐。)
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郑本辂皆为路。缀为赘。见典路疏。)
郑矣(一作云)大路。玉路。(梅云面前皆南向。)赘次次在玉路后。谓玉路之贰也。(缀为赘。)先路。象路。(正义引郑云先辂金辂也。)次路。象路之贰。与玉路之贰相对。在门内之东北面。(周礼典路疏〇正义引郑云次辂金辂之贰也。)〇郑云门侧之堂谓之塾。谓在路门之内北面。与玉路相对。(典路疏)〇马云不陈戎路者。兵事非常。故不陈之。(王肃同)〇郑云不陈象辂木辂者。主于朝祀而已。〇镛案孔疏引郑注。其象路金路之名。周礼疏尚书疏。互换不合。可异也。
二人雀弁执惠。立于毕门之内。四人綦弁。执戈上刃。夹两阶戺。 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 一人冕执戣。立于东垂。一人冕执瞿。立于西垂。 一人冕执锐。立于侧阶。(释文云马郑本綦为骐。)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2H 页
郑云赤黑曰雀。言如雀头色也。〇郑云青黑曰骐。诗云我马维骐。(鲁颂駉诗疏)〇郑云惠状皆斜刃。宜芟刈。(梅云三隅矛)戈即今之句子戟。(蔡云上刃。刃外向。)刘盖今镵斧。(梅云钺属。)钺大斧。戣、瞿。盖今三锋矛锐矛属。凡此七兵。或施矜或著柄。周礼戈长六尺六寸。其馀未闻长短之数。(王肃唯云皆兵器之名)〇梅云路寝门。一名毕门。堂廉曰戺。(士所立)〇郑云序内半以前曰堂。〇补云垂与陲同。堂之尽处近阶者。〇郑云侧阶。东下阶。(王亦云)〇案此兵卫。亦凡大礼。按例陈设。非以危疑、备不虞也。
〔考订〕孔云垂旒为冕。无旒为弁。〇王云綦。赤黑色。〇梅云綦文。鹿子皮弁。(孔云各以意言无正文)
〔考异〕说文锐作鈗。(许云鈗。侍臣所执兵。从金允声。读若允。)
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 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句)即位。 大(一作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 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跻。 太史秉书。由宾阶跻。御王册命。
孔云礼。绩麻三十升以为冕。故称麻冕。王麻冕者。盖衮冕也。〇郑云黼裳者。冕服有文者也。〇梅云蚁裳色玄。(孔云礼无蚁裳。蚁者蚍蜉也。色玄如蚁。)孔云祭服皆玄衣纁裳。此独玄裳者。卿士邦君。不可全与祭同。故改其裳。以示变也。〇梅云彤。纁也。〇郑云卿西面。诸侯北面。(入即位)
〔考订〕梅云王及群臣皆吉服。〇吕云蚁裳者。不欲纯用吉服。酌吉凶之间。示礼之变也。〇镛案注疏大误也。论语云麻冕礼也者。(子罕篇)麻是六冕之通材。古用细布。今用纯丝云耳。至于此经之麻冕。必不以六冕之通名。指为麻冕。若云六冕之通名。遭此事而行此礼者。衮冕乎玄冕乎鷩冕乎希冕乎。注经无状。莫此甚矣。麻冕者。白布之冕。黼裳者。白布之裳。刺一斧文者也。冠裳既然。则衣亦素衣可知也。蚁裳读之如蚁结之蚁。(与蛾同)白布之裳。其饰有蚁文也。彤裳者。白布之裳。饰之以彤也。(说文云彤丹饰也。从彡。彡其画也。)若是纁裳。直曰纁裳。何必曰彤裳乎。上文执兵侍卫者七人。纯用吉服。兵卫吉服。古今之通义也。彼云雀弁綦弁。而冕则各随
〔考订〕孔云垂旒为冕。无旒为弁。〇王云綦。赤黑色。〇梅云綦文。鹿子皮弁。(孔云各以意言无正文)
〔考异〕说文锐作鈗。(许云鈗。侍臣所执兵。从金允声。读若允。)
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 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句)即位。 大(一作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 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跻。 太史秉书。由宾阶跻。御王册命。
孔云礼。绩麻三十升以为冕。故称麻冕。王麻冕者。盖衮冕也。〇郑云黼裳者。冕服有文者也。〇梅云蚁裳色玄。(孔云礼无蚁裳。蚁者蚍蜉也。色玄如蚁。)孔云祭服皆玄衣纁裳。此独玄裳者。卿士邦君。不可全与祭同。故改其裳。以示变也。〇梅云彤。纁也。〇郑云卿西面。诸侯北面。(入即位)
〔考订〕梅云王及群臣皆吉服。〇吕云蚁裳者。不欲纯用吉服。酌吉凶之间。示礼之变也。〇镛案注疏大误也。论语云麻冕礼也者。(子罕篇)麻是六冕之通材。古用细布。今用纯丝云耳。至于此经之麻冕。必不以六冕之通名。指为麻冕。若云六冕之通名。遭此事而行此礼者。衮冕乎玄冕乎鷩冕乎希冕乎。注经无状。莫此甚矣。麻冕者。白布之冕。黼裳者。白布之裳。刺一斧文者也。冠裳既然。则衣亦素衣可知也。蚁裳读之如蚁结之蚁。(与蛾同)白布之裳。其饰有蚁文也。彤裳者。白布之裳。饰之以彤也。(说文云彤丹饰也。从彡。彡其画也。)若是纁裳。直曰纁裳。何必曰彤裳乎。上文执兵侍卫者七人。纯用吉服。兵卫吉服。古今之通义也。彼云雀弁綦弁。而冕则各随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2L 页
其命。故不言某冕。盖知为吉冕也。此特云麻冕。可知为素冕也。岂可以论语之麻冕。混之于此经乎。丧大记曰君将大敛。子弁绖。弁绖者。麻弁而加环绖也。(天子诸侯之丧。三日成服。如士大夫。唯殡在五日七日。故将大敛嗣子得著麻弁。)曾子问曰君出疆而薨。其入共殡服。(将大敛之服)则子麻弁绖疏衰。(子嗣玉)麻冕者。麻弁也。彼用丧礼。故去旒而弁。此用朝礼。故存旒而冕。其为素冠则同也。或曰冕裳然矣。衣则无文。何以云素衣也。曰冠者服之统也。冠既麻冕则衣亦麻衣。唯裳略有饰。不欲纯素耳。夫制此礼者周公。行此礼者召公。录此书者孔子。其情文之发为章采者。合于天理。协于人心如此。而古训既亡。伪注公行。强所不知。诬之为纯吉之服。遂使后世之行此礼者。背殡即吉。玄冕玄衮。纁裳赤黻。以临百官。而哆然自命曰此康王之礼。于是苏子瞻、叶少蕴之等。不疑梅氏有误注。但云召公行非礼。不亦谬乎。此非小事。不可不明辨。(知远录)又详论语麻冕之解。
〔考證〕通典魏尚书奏杜乡侯刘康袭爵素服议云。案周礼。天子公卿诸侯吉服。皆玄冕朱里。玄衣纁裳。有丧凶则变之麻冕黼裳。邦君麻冕蚁裳云。麻冕者则素冕。麻不加采色。又变其裳。亦非纯吉。亦不纯凶。〇案此汉魏之时。早有正解矣。
梅云太宗上宗。即宗伯。〇郑云上宗犹太宗。变其文者。宗伯之长。大宗伯一人。与小宗伯二人。凡三人。使其上二人也。一人奉同。一人奉瑁。〇孔云介圭。镇圭也。(介大也)玉人云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又有大圭长三尺。是天子之笏。)〇梅云同。爵名。(礼爵无此名)瑁。所以冒诸侯圭。以齐瑞信。方四寸。邪刻之。(制详考工记玉人之注。又详尧典辑五瑞章蔡注。)〇蔡云太保宗伯。以先王之命。奉符宝以传嗣君。有主道焉。故升自阼阶。〇郑云御犹向也。王此时正立宾阶上少东。太史东南。于殡西南而读册书。以命王嗣位之事。〇孔云御。进也。
〔考订〕虞翻云郑注尚书以顾命。康王执瑁。古月似同。从误作同。既不觉定。复训为杯。谓之酒杯。诚可怪也〇案训同为爵。诚无可据。
曰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 王再拜兴。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
蔡云皇大。后君也。(谓成王)〇梅云率群臣循大法。(卞。法也。)〇补云乱。治也。忌。畏也。
〔考證〕通典魏尚书奏杜乡侯刘康袭爵素服议云。案周礼。天子公卿诸侯吉服。皆玄冕朱里。玄衣纁裳。有丧凶则变之麻冕黼裳。邦君麻冕蚁裳云。麻冕者则素冕。麻不加采色。又变其裳。亦非纯吉。亦不纯凶。〇案此汉魏之时。早有正解矣。
梅云太宗上宗。即宗伯。〇郑云上宗犹太宗。变其文者。宗伯之长。大宗伯一人。与小宗伯二人。凡三人。使其上二人也。一人奉同。一人奉瑁。〇孔云介圭。镇圭也。(介大也)玉人云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又有大圭长三尺。是天子之笏。)〇梅云同。爵名。(礼爵无此名)瑁。所以冒诸侯圭。以齐瑞信。方四寸。邪刻之。(制详考工记玉人之注。又详尧典辑五瑞章蔡注。)〇蔡云太保宗伯。以先王之命。奉符宝以传嗣君。有主道焉。故升自阼阶。〇郑云御犹向也。王此时正立宾阶上少东。太史东南。于殡西南而读册书。以命王嗣位之事。〇孔云御。进也。
〔考订〕虞翻云郑注尚书以顾命。康王执瑁。古月似同。从误作同。既不觉定。复训为杯。谓之酒杯。诚可怪也〇案训同为爵。诚无可据。
曰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 王再拜兴。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
蔡云皇大。后君也。(谓成王)〇梅云率群臣循大法。(卞。法也。)〇补云乱。治也。忌。畏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3H 页
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咤。上宗曰飨。 太保受同。降盥。以异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答拜。 太保受同。祭哜宅。授宗人同。拜。王答拜。
郑云王既对神则一手受同。一手受瑁。〇孔云肃。进也。〇(释诂文)宿。即肃也。〇郑云徐行前曰肃。却行曰咤。王徐行前三祭。又三却。复本位。〇王云咤。奠爵。〇蔡云宗伯曰飨者。传神命。 蔡云更用他同。(以异同)秉璋以酢报祭也。祭礼君执圭瓒祼尸。(案此时王受介圭以祭。文略之也。)大宗执璋瓒亚祼。报祭亦亚祼之类。故亦秉璋也。王答拜者。代尸拜也。〇蔡云以酒至齿曰哜。〇蔡云宅。居也。太保退居其所。(释文云宅如字。马同。)〇案祭哜宅之宅。恐是咤字之讹。咤亦哜之类。未必是奠爵之意。
〔考异〕说文咤作㓃。(音妒。许云㓃奠酒爵也。)马本作诧。(诧音妒)玉篇薛本。并与说文同。〇释文或为宅。
太保降收。诸侯出庙门俟。
梅云太保下堂。有司收彻。〇镛案梅本以此节为顾命之终。今依马郑之旧。正其伪也。
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乘黄朱。 宾称奉圭兼币。曰一二臣卫。敢执壤奠。皆再拜稽首。王义嗣德。答拜。
梅云出毕门。立应门内之中庭南面。(周礼五门。一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庙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路门或称毕门。)〇蔡云周分二伯。自陕以西。召公主之。毕公继周公为东伯矣。〇梅云皆陈四黄马朱鬣。〇郑云此币圭以马。(孔云周礼小行人云合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〇梅云敢执壤地所出而奠贽。〇孔云朝与享别。此有庭实者。以新朝嗣王。因行享礼。故郑云朝兼享礼也。〇郑云释辞者一人。
郑云王既对神则一手受同。一手受瑁。〇孔云肃。进也。〇(释诂文)宿。即肃也。〇郑云徐行前曰肃。却行曰咤。王徐行前三祭。又三却。复本位。〇王云咤。奠爵。〇蔡云宗伯曰飨者。传神命。 蔡云更用他同。(以异同)秉璋以酢报祭也。祭礼君执圭瓒祼尸。(案此时王受介圭以祭。文略之也。)大宗执璋瓒亚祼。报祭亦亚祼之类。故亦秉璋也。王答拜者。代尸拜也。〇蔡云以酒至齿曰哜。〇蔡云宅。居也。太保退居其所。(释文云宅如字。马同。)〇案祭哜宅之宅。恐是咤字之讹。咤亦哜之类。未必是奠爵之意。
〔考异〕说文咤作㓃。(音妒。许云㓃奠酒爵也。)马本作诧。(诧音妒)玉篇薛本。并与说文同。〇释文或为宅。
太保降收。诸侯出庙门俟。
梅云太保下堂。有司收彻。〇镛案梅本以此节为顾命之终。今依马郑之旧。正其伪也。
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乘黄朱。 宾称奉圭兼币。曰一二臣卫。敢执壤奠。皆再拜稽首。王义嗣德。答拜。
梅云出毕门。立应门内之中庭南面。(周礼五门。一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庙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路门或称毕门。)〇蔡云周分二伯。自陕以西。召公主之。毕公继周公为东伯矣。〇梅云皆陈四黄马朱鬣。〇郑云此币圭以马。(孔云周礼小行人云合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〇梅云敢执壤地所出而奠贽。〇孔云朝与享别。此有庭实者。以新朝嗣王。因行享礼。故郑云朝兼享礼也。〇郑云释辞者一人。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3L 页
其馀奠币。拜者稽首而已。〇梅云义继先人明德。
〔考订〕蔡云或曰黄朱。若篚厥玄黄之类。〇翁(方纲)云当日康王在丧次。诸侯敢牵马入贡乎。黄朱谓诸侯之祭服也。(易诗注疏与白虎通。皆可證。)乘者四也。仪礼乘壶酒者。四壶也。布者陈也。以在丧次。故侯氏来见。皆陈其祭服于庭。不敢服也。岂可云黄马朱鬣哉。〇镛案祭服之说疏矣。玉藻云天子龙卷以祭。诸侯玄端以祭。黄朱非祭服也。且凡衣裳之制。或上下皆素。(皮弁服)或上下皆玄。(土冠礼云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而大抵上玄下黄。以象天地。(爵弁服缁衣纁裳之类。)故或朱或黄。皆裳鞸之色也。玄端黄裳。见于冠礼。我朱为裳。见于豳风。朱绂赤绂。见于易词。而上服之用黄朱。不见古经。(唯裘之裼衣。或用黄衣。见玉藻及乡党。)作诰者。欲言祭服。而但举裳鞸之色。书之曰乘黄朱。无是理也。况祭者吉礼也。大丧者凶礼也。朝见者宾礼也。三礼各殊。不能相通。今于大丧之中。朝见之日。先以祭服布于王庭。抑又何礼。(儿子云陈衣至于四称。又不可解。)余谓旧说不必改。经文宾称之辞曰奉圭兼币。而小行人六币之目曰圭以马。则乘黄朱之为币马。昭然明矣。明堂位云夏后氏骆马黑鬣。殷人白马黑首。周人黄马蕃鬣。(郑云蕃鬣。赤鬣也)黄马朱鬣。既是周人之礼。则名其马曰黄朱。于理必然。(孔云定十年。左传云宋公子地有白马四。向魋欲之。朱其尾鬣以与之。古人贵朱鬣也。)覃溪谓王在丧次。岂有诸侯敢牵马入贡。此又未必然也。此时康王未及释冕。本非丧次。(应门。非倚庐。)况赙马赗马。见于礼经。(春秋传车马曰赗。)天子既以此施于侯国。(春秋云王使宰咺归惠公仲子之赗。)侯国亦当以此施于天子。何得云丧次不贡马。
或曰乘黄者马也。朱者币也。诗曰乘乘黄。又曰路车乘黄。梅氏圭典注云世子执纁。附庸之君执黄。(马云三帛。三孤之所执。)朱者币物也。聘礼曰上介受宾币。从者讶受马。(句)宾觌。奉束锦总乘马。二人赞入门右。北面奠币。再拜稽首。(节)公北面再拜。
其陈马陈币。受马受币。入门右入门左。宾拜答拜之文。正与此经相合。乘黄者马也。朱者币帛也。〇镛案古者玄黄不具。不以为币。束锦束帛
〔考订〕蔡云或曰黄朱。若篚厥玄黄之类。〇翁(方纲)云当日康王在丧次。诸侯敢牵马入贡乎。黄朱谓诸侯之祭服也。(易诗注疏与白虎通。皆可證。)乘者四也。仪礼乘壶酒者。四壶也。布者陈也。以在丧次。故侯氏来见。皆陈其祭服于庭。不敢服也。岂可云黄马朱鬣哉。〇镛案祭服之说疏矣。玉藻云天子龙卷以祭。诸侯玄端以祭。黄朱非祭服也。且凡衣裳之制。或上下皆素。(皮弁服)或上下皆玄。(土冠礼云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而大抵上玄下黄。以象天地。(爵弁服缁衣纁裳之类。)故或朱或黄。皆裳鞸之色也。玄端黄裳。见于冠礼。我朱为裳。见于豳风。朱绂赤绂。见于易词。而上服之用黄朱。不见古经。(唯裘之裼衣。或用黄衣。见玉藻及乡党。)作诰者。欲言祭服。而但举裳鞸之色。书之曰乘黄朱。无是理也。况祭者吉礼也。大丧者凶礼也。朝见者宾礼也。三礼各殊。不能相通。今于大丧之中。朝见之日。先以祭服布于王庭。抑又何礼。(儿子云陈衣至于四称。又不可解。)余谓旧说不必改。经文宾称之辞曰奉圭兼币。而小行人六币之目曰圭以马。则乘黄朱之为币马。昭然明矣。明堂位云夏后氏骆马黑鬣。殷人白马黑首。周人黄马蕃鬣。(郑云蕃鬣。赤鬣也)黄马朱鬣。既是周人之礼。则名其马曰黄朱。于理必然。(孔云定十年。左传云宋公子地有白马四。向魋欲之。朱其尾鬣以与之。古人贵朱鬣也。)覃溪谓王在丧次。岂有诸侯敢牵马入贡。此又未必然也。此时康王未及释冕。本非丧次。(应门。非倚庐。)况赙马赗马。见于礼经。(春秋传车马曰赗。)天子既以此施于侯国。(春秋云王使宰咺归惠公仲子之赗。)侯国亦当以此施于天子。何得云丧次不贡马。
或曰乘黄者马也。朱者币也。诗曰乘乘黄。又曰路车乘黄。梅氏圭典注云世子执纁。附庸之君执黄。(马云三帛。三孤之所执。)朱者币物也。聘礼曰上介受宾币。从者讶受马。(句)宾觌。奉束锦总乘马。二人赞入门右。北面奠币。再拜稽首。(节)公北面再拜。
其陈马陈币。受马受币。入门右入门左。宾拜答拜之文。正与此经相合。乘黄者马也。朱者币帛也。〇镛案古者玄黄不具。不以为币。束锦束帛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4H 页
者。三玄二纁。两之为十。(物十曰束)所谓参天而两地也。单执纁单执黄。本是马融王肃之谬义。(见尧典)单朱何以为币。九峰欲以黄朱为玄黄。亦非矣。(知远录 翁覃溪说见清文献通考)
太保暨芮伯。咸进相揖。皆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 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诞受羑若。克恤西土。 惟新陟王。毕协赏罚。勘定厥功。用敷遗后人休。今王敬之哉。 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说文敷为𢾭。)
马云羑。道也。〇苏云文王出羑里之囚。天命自是始顺。〇补云恤。抚恤也。勘校也。覆定也。张皇。张大也。
补云立政之末云诘尔戎兵。此经之末云张皇六师。诚以守成之君。弛于武备。则其国衰矣。
〔考异〕汉艺文考。毕协。一作毕力。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卷七)
康王之诰
康王之诰(周本纪作康诰。〇伏本合于顾命。薛本作康王之异。)
宋云二篇文事连属。伏生之合。其最得乎。但书序已分为二。然如旧所分则诸侯出庙门俟。语势未已。且高祖以上。皆终顾命之事。王若曰以下。始专为康王之诰。要当以伏生为正。必欲分之。则马郑王三家差优信古。非好异也。
王若曰庶邦侯甸男卫。惟予一人钊。报诰。
郑云独举侯甸男卫四服者。周公居摄六年。制礼班度量。至此积三十年。再巡守馀六年。侯甸男要服正朝。要服国远。既事遣之。卫服前冬来。以王有疾留之。(见周颂谱疏)〇梅云臣卫来朝。而遇国丧。因见新王。〇镛案大司马九畿之制。是制度之规范而已。非必从横正方。状如棋局。如郑玄之说。十二年一巡。亦未必排年考月。进退不得。如郑玄之说。郑所云卫服冬来。拘曲之说也。此经云太保率西方诸侯。毕公率东方诸侯。又曰庶邦侯甸男卫。有若动四海而皆集。然王崩未满十日。葬期尚隔七月。安得同轨毕至乎。东方西方者。畿内所封大都小都之君。咸称诸侯也。侯甸男卫者。四服之内。偶有一二人适来。或有一二人入仕。即可举
太保暨芮伯。咸进相揖。皆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 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诞受羑若。克恤西土。 惟新陟王。毕协赏罚。勘定厥功。用敷遗后人休。今王敬之哉。 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说文敷为𢾭。)
马云羑。道也。〇苏云文王出羑里之囚。天命自是始顺。〇补云恤。抚恤也。勘校也。覆定也。张皇。张大也。
补云立政之末云诘尔戎兵。此经之末云张皇六师。诚以守成之君。弛于武备。则其国衰矣。
〔考异〕汉艺文考。毕协。一作毕力。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卷七)
康王之诰
康王之诰(周本纪作康诰。〇伏本合于顾命。薛本作康王之异。)
宋云二篇文事连属。伏生之合。其最得乎。但书序已分为二。然如旧所分则诸侯出庙门俟。语势未已。且高祖以上。皆终顾命之事。王若曰以下。始专为康王之诰。要当以伏生为正。必欲分之。则马郑王三家差优信古。非好异也。
王若曰庶邦侯甸男卫。惟予一人钊。报诰。
郑云独举侯甸男卫四服者。周公居摄六年。制礼班度量。至此积三十年。再巡守馀六年。侯甸男要服正朝。要服国远。既事遣之。卫服前冬来。以王有疾留之。(见周颂谱疏)〇梅云臣卫来朝。而遇国丧。因见新王。〇镛案大司马九畿之制。是制度之规范而已。非必从横正方。状如棋局。如郑玄之说。十二年一巡。亦未必排年考月。进退不得。如郑玄之说。郑所云卫服冬来。拘曲之说也。此经云太保率西方诸侯。毕公率东方诸侯。又曰庶邦侯甸男卫。有若动四海而皆集。然王崩未满十日。葬期尚隔七月。安得同轨毕至乎。东方西方者。畿内所封大都小都之君。咸称诸侯也。侯甸男卫者。四服之内。偶有一二人适来。或有一二人入仕。即可举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4L 页
称。何必万邦毕集。乃有此诰乎。即太保召公。本国燕也。其于镐京。卫服之外也。司寇卫侯。本国卫也。其于镐京。男服之地也。(相去二千馀里)今考周本纪。成王之崩。在于丰镐。东南遥远之地。岂能偶来者许多乎。王言一则曰一二臣卫。二则曰一二伯父。会者无多。亦可知矣。
总之九畿九服之制。虽载于大司马职方之章。考诸周书。则洛诰曰侯甸男邦采卫。召诰曰侯甸男邦。此经曰侯甸男卫。(职方之制曰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其外曰蛮夷镇蕃。)则周之内藩。实亦五服。蛮、夷、镇、蕃。不在计也。(三诰皆不言采服者言男与卫则采在其中)但禹贡五服。王畿千里。并入其中。(五百里甸服。)周制五服。国畿之外。另有五畿。比前稍展耳。乃周语祭公谋父之言。又以内五服约之为三服。外四服约之为二服。其云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者。内五服为三服也。(贾注然)其云蛮夷要服。戎翟荒服者。外四服为二服也。名虽五服。与周礼周诰。悉不相合。(知远录)
蔡云康王在丧、故称名。春秋嗣王在丧。亦书名。〇林云报。答也。
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务咎。底至齐信。(句)用昭明于天下。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于上帝。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
补云丕平富者。分田制禄而薄赋敛也。不务咎者。赦过宥罪而省刑罚也。〇补云齐信者。整齐而孚格也。齐之以礼而有耻且格也。底至者。格也。(马读以底至齐绝句。非也。〇王云立大中之道也。以齐信绝句。)〇补云熊罴之士。答前张皇六师之戒。〇补云端者。正始也。端命者。正其始以受帝命也。〇补云训。顺也。(本通者)厥道。天道也。(王肃云文武道大。天下以平。万民以富。)
乃命建侯树屏。在我后之人。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句)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 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用奉恤厥若。无遗鞠子羞。
梅云一二伯父。庶几相与顾念。(梅以尚胥暨顾绝句。是也。蔡读连下句非。)〇补云绥。安定也。勉群后绥厥先功。〇补云奉恤。犹仰念也。厥若。其顺承之道也。〇补云鞠子。养育之子。对父兄耆耇。自言鞠子。谦也。(梅。蔡皆训为稚子。)
〔考證〕觐礼云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
总之九畿九服之制。虽载于大司马职方之章。考诸周书。则洛诰曰侯甸男邦采卫。召诰曰侯甸男邦。此经曰侯甸男卫。(职方之制曰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其外曰蛮夷镇蕃。)则周之内藩。实亦五服。蛮、夷、镇、蕃。不在计也。(三诰皆不言采服者言男与卫则采在其中)但禹贡五服。王畿千里。并入其中。(五百里甸服。)周制五服。国畿之外。另有五畿。比前稍展耳。乃周语祭公谋父之言。又以内五服约之为三服。外四服约之为二服。其云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者。内五服为三服也。(贾注然)其云蛮夷要服。戎翟荒服者。外四服为二服也。名虽五服。与周礼周诰。悉不相合。(知远录)
蔡云康王在丧、故称名。春秋嗣王在丧。亦书名。〇林云报。答也。
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务咎。底至齐信。(句)用昭明于天下。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于上帝。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
补云丕平富者。分田制禄而薄赋敛也。不务咎者。赦过宥罪而省刑罚也。〇补云齐信者。整齐而孚格也。齐之以礼而有耻且格也。底至者。格也。(马读以底至齐绝句。非也。〇王云立大中之道也。以齐信绝句。)〇补云熊罴之士。答前张皇六师之戒。〇补云端者。正始也。端命者。正其始以受帝命也。〇补云训。顺也。(本通者)厥道。天道也。(王肃云文武道大。天下以平。万民以富。)
乃命建侯树屏。在我后之人。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句)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 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用奉恤厥若。无遗鞠子羞。
梅云一二伯父。庶几相与顾念。(梅以尚胥暨顾绝句。是也。蔡读连下句非。)〇补云绥。安定也。勉群后绥厥先功。〇补云奉恤。犹仰念也。厥若。其顺承之道也。〇补云鞠子。养育之子。对父兄耆耇。自言鞠子。谦也。(梅。蔡皆训为稚子。)
〔考證〕觐礼云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5H 页
叔父。其异姓则曰叔舅。
群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 王释冕。反丧服。
郑云群公。主为诸侯。与王之三公诸臣亦在焉。
〔考订〕苏云未葬。君臣皆冕服。非礼也。(毛云太甲见祖奠殡之后。则侯甸群后咸来进见。)〇订曰毛氏劈破苏说。读之痛快。然是日纯用吉服者。唯兵卫七人。其馀皆是素服。(如今之白布帽布团领布鞓布靴)唯裳略有文饰而已。其用衮冕之服者。注疏之误也。苏氏不悟。但云召公误礼。毛氏不悟。但云吉服本宜。其失均矣。毛说虽快。太甲奠殡。仍祖赝书。又何以立矣。〇礼曰君薨而世子生。则及其见殡也。太宰宗伯皆裨冕。(曾子问)裨冕亦素冕之缘饰者。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卷七)
费誓
费誓(此郑之序次也。梅本降在秦誓之上第九十九。薛本作粊𣂶。)
周本纪(革殷之初)封功臣。首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
鲁世家云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节)武王崩。周公乃践阼。摄行政。管叔流言。周公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节)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奉成王命。兴师东伐。诛管叔杀武庚。(节)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伯禽率师伐之。作肸誓。〇镛案武王周公。得天下之初。其经世大略。有可见者。夫太公周召。元勋也。懿亲也。周都丰镐极西。而乃玆三人。必皆封之于极东出日之隅。何也。淮夷徐戎之变。二圣其逆睹之矣。燕齐鲁贯珠连环。以藩东方。而淮徐犹反。若三勋之封。不在东方。即冀兖青徐之地。风动响应。土崩瓦解而不可为矣。故列三邦于东方者。武王周公雄才大略。所以括天下之变。而消之于不言。揽天下之势而握之于无声也。夫然后退而守丰镐。进而营洛邑。封康叔于殷土。以抚馀顽。而天下之能事毕矣。伯禽就封之年。即遭淮徐之变。则武王周公可谓算无遗策矣。(知远录)蔡意亦以费誓在伯禽就封之初年。他篇或以为淮徐再畔时。误矣。
〔考订〕孔云伯禽于成王即政元年。始就封。〇订曰冲远谬信洛诰注
群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 王释冕。反丧服。
郑云群公。主为诸侯。与王之三公诸臣亦在焉。
〔考订〕苏云未葬。君臣皆冕服。非礼也。(毛云太甲见祖奠殡之后。则侯甸群后咸来进见。)〇订曰毛氏劈破苏说。读之痛快。然是日纯用吉服者。唯兵卫七人。其馀皆是素服。(如今之白布帽布团领布鞓布靴)唯裳略有文饰而已。其用衮冕之服者。注疏之误也。苏氏不悟。但云召公误礼。毛氏不悟。但云吉服本宜。其失均矣。毛说虽快。太甲奠殡。仍祖赝书。又何以立矣。〇礼曰君薨而世子生。则及其见殡也。太宰宗伯皆裨冕。(曾子问)裨冕亦素冕之缘饰者。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卷七)
费誓
费誓(此郑之序次也。梅本降在秦誓之上第九十九。薛本作粊𣂶。)
周本纪(革殷之初)封功臣。首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
鲁世家云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节)武王崩。周公乃践阼。摄行政。管叔流言。周公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节)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奉成王命。兴师东伐。诛管叔杀武庚。(节)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伯禽率师伐之。作肸誓。〇镛案武王周公。得天下之初。其经世大略。有可见者。夫太公周召。元勋也。懿亲也。周都丰镐极西。而乃玆三人。必皆封之于极东出日之隅。何也。淮夷徐戎之变。二圣其逆睹之矣。燕齐鲁贯珠连环。以藩东方。而淮徐犹反。若三勋之封。不在东方。即冀兖青徐之地。风动响应。土崩瓦解而不可为矣。故列三邦于东方者。武王周公雄才大略。所以括天下之变。而消之于不言。揽天下之势而握之于无声也。夫然后退而守丰镐。进而营洛邑。封康叔于殷土。以抚馀顽。而天下之能事毕矣。伯禽就封之年。即遭淮徐之变。则武王周公可谓算无遗策矣。(知远录)蔡意亦以费誓在伯禽就封之初年。他篇或以为淮徐再畔时。误矣。
〔考订〕孔云伯禽于成王即政元年。始就封。〇订曰冲远谬信洛诰注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5L 页
立后之说。乃云复政元年。始封鲁公。则史记所载。皆不足信乎。明堂位亦七年致政之下。有封周公曲阜之说。彼皆以周公摄政。为实践天子之名位。故言之如是耳。
公曰嗟人。无哗听命。徂玆淮夷徐戎并兴。
郑云人谓军之士众及费地之民。〇补云徂玆。犹言往哉。曰尔宜往征此淮夷哉。又曰徐戎并兴。
〔考订〕梅云伯禽为方伯。监七百里内之诸侯。〇订曰篇末特召鲁人三郊。(上文统告诸侯将士)则是役有诸侯之师可知。然春秋诸侯会伐。无岁无之。未必其中皆有方伯帅之。梅以伯禽为方伯。何据也。且方伯有二。一是九州之牧。或称九伯。(见左传)或称八伯(见王制)者是也。一是东西之伯。周公治东。召公治西者是也。若云九伯则一州之地。不止于七百。若云二伯。周公见为东伯。父子不应并据。二者之外。有方伯乎。
明堂位曰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其言似夸。而有他据也。孟子谓齐鲁之封。不过百里。然召陵之盟。管仲谓楚人曰太公赐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若其疆域。但方百里。不应虚夸若是也。(齐世家太史公云膏壤二千里。)故史记云封伯禽于鲁四百里。封太公于齐。兼五侯地。不唯是也。周礼大司徒云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郑司农云公食其半。又其牛。皆附庸小国。)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参之一。下至男爵。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此与王制孟子。全不相合。
又鲁颂曰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论语曰颛臾在邦域之中。先王以为东蒙主。斯岂方百里之所能容乎。孟子之时。鲁有方百里者五。赵岐谓兼侵小国所得。其亦无稽之言。明堂位之七百里。具有经据。梅氏疑其为方伯。误矣。(知远录)
〔考證〕吕云徐戎淮夷。世为周患。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命召公平淮夷。载于江汉。徐方绎骚。载于常武。自成王至宣王。每有叛乱。非小寇也。〇镛案莱夷淮夷。见于禹贡。徐偃王为周穆王所伐。(偃王事虽出外史。乘时僭王。亦叛也。)
公曰嗟人。无哗听命。徂玆淮夷徐戎并兴。
郑云人谓军之士众及费地之民。〇补云徂玆。犹言往哉。曰尔宜往征此淮夷哉。又曰徐戎并兴。
〔考订〕梅云伯禽为方伯。监七百里内之诸侯。〇订曰篇末特召鲁人三郊。(上文统告诸侯将士)则是役有诸侯之师可知。然春秋诸侯会伐。无岁无之。未必其中皆有方伯帅之。梅以伯禽为方伯。何据也。且方伯有二。一是九州之牧。或称九伯。(见左传)或称八伯(见王制)者是也。一是东西之伯。周公治东。召公治西者是也。若云九伯则一州之地。不止于七百。若云二伯。周公见为东伯。父子不应并据。二者之外。有方伯乎。
明堂位曰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其言似夸。而有他据也。孟子谓齐鲁之封。不过百里。然召陵之盟。管仲谓楚人曰太公赐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若其疆域。但方百里。不应虚夸若是也。(齐世家太史公云膏壤二千里。)故史记云封伯禽于鲁四百里。封太公于齐。兼五侯地。不唯是也。周礼大司徒云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郑司农云公食其半。又其牛。皆附庸小国。)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参之一。下至男爵。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此与王制孟子。全不相合。
又鲁颂曰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论语曰颛臾在邦域之中。先王以为东蒙主。斯岂方百里之所能容乎。孟子之时。鲁有方百里者五。赵岐谓兼侵小国所得。其亦无稽之言。明堂位之七百里。具有经据。梅氏疑其为方伯。误矣。(知远录)
〔考證〕吕云徐戎淮夷。世为周患。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命召公平淮夷。载于江汉。徐方绎骚。载于常武。自成王至宣王。每有叛乱。非小寇也。〇镛案莱夷淮夷。见于禹贡。徐偃王为周穆王所伐。(偃王事虽出外史。乘时僭王。亦叛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6H 页
本皆梗化之杂种也。虽与殷侯同叛。是亦乘时作乱。非有戴殷之义理也。
善敹乃甲冑。敿乃干。无敢不吊。(音的。)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鲁世家云陈尔甲冑。〇周礼雍氏注同。)
郑云敹。谓穿彻之。(孔云谓甲绳有断绝。当使敹理穿治之。)敿。犹系也。(孔云系纷于楯以持之。纷如绶而小。)王云敿楯当有纷系持之。〇孔云吊。至也。郑云至犹善也。(郑本疑作至。)〇蔡云锻。淬也。
今惟淫舍牿牛马。杜乃擭。敜乃阱。无敢伤牿。牿之伤。汝则有常刑。(释文云杜或为𢾅。〇史但云无敢伤牿。)
梅云淫舍。大放也。(孔亦云)〇孔云郑以牿为桎梏之牿。施牿于牛马之脚。使不得走失。〇王云杜闲也。擭所以捕禽兽。机槛之属。敜塞也。阱。穿地为之。所以陷堕之。恐害牧牛马。故使闲塞之。〇郑云山林之田。春始穿地为阱。或设擭其中。以遮兽。擭作锷也。〇镛谓淫者。溢出也。舍者。休息也。行军时。牛马有溢出阵门外休息之时。当此时。汝宜施牿而放之。(易曰童牛之牿。盖以绳罩之于股间。使不得远走。)将放宜先察阱擭之有无。恐敌人设此以陷之也。
〔考异〕周礼秋官雍氏注引书。粊誓曰𢾅乃擭。敜乃阱。(雍氏云秋令塞阱杜获。郑引书云云。)〇尔雅释言注引书。有常刑。作有逸罚。(邢疏云今文)
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汝。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 无敢寇攘。踰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史同。唯祗为敬。垣墙为墙垣。尔雅注常刑为逸罚。今文也。)
郑云风。走逸也。臣妾。厮役之属。(梅云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〇梅云其有风逋。勿敢弃越垒伍而求逐之。其有得逸马牛逃臣妾者。皆敬还之。我则商度汝功。赐与汝。〇马云寇。劫取也。因其失亡曰攘。(已上马郑皆史注。)
〔考證〕左传云(僖四年)唯有风马牛不相及也。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〇案风者。随风翻转之意。未必是牝牡之意。
善敹乃甲冑。敿乃干。无敢不吊。(音的。)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鲁世家云陈尔甲冑。〇周礼雍氏注同。)
郑云敹。谓穿彻之。(孔云谓甲绳有断绝。当使敹理穿治之。)敿。犹系也。(孔云系纷于楯以持之。纷如绶而小。)王云敿楯当有纷系持之。〇孔云吊。至也。郑云至犹善也。(郑本疑作至。)〇蔡云锻。淬也。
今惟淫舍牿牛马。杜乃擭。敜乃阱。无敢伤牿。牿之伤。汝则有常刑。(释文云杜或为𢾅。〇史但云无敢伤牿。)
梅云淫舍。大放也。(孔亦云)〇孔云郑以牿为桎梏之牿。施牿于牛马之脚。使不得走失。〇王云杜闲也。擭所以捕禽兽。机槛之属。敜塞也。阱。穿地为之。所以陷堕之。恐害牧牛马。故使闲塞之。〇郑云山林之田。春始穿地为阱。或设擭其中。以遮兽。擭作锷也。〇镛谓淫者。溢出也。舍者。休息也。行军时。牛马有溢出阵门外休息之时。当此时。汝宜施牿而放之。(易曰童牛之牿。盖以绳罩之于股间。使不得远走。)将放宜先察阱擭之有无。恐敌人设此以陷之也。
〔考异〕周礼秋官雍氏注引书。粊誓曰𢾅乃擭。敜乃阱。(雍氏云秋令塞阱杜获。郑引书云云。)〇尔雅释言注引书。有常刑。作有逸罚。(邢疏云今文)
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汝。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 无敢寇攘。踰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史同。唯祗为敬。垣墙为墙垣。尔雅注常刑为逸罚。今文也。)
郑云风。走逸也。臣妾。厮役之属。(梅云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〇梅云其有风逋。勿敢弃越垒伍而求逐之。其有得逸马牛逃臣妾者。皆敬还之。我则商度汝功。赐与汝。〇马云寇。劫取也。因其失亡曰攘。(已上马郑皆史注。)
〔考證〕左传云(僖四年)唯有风马牛不相及也。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〇案风者。随风翻转之意。未必是牝牡之意。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6L 页
甲戌。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 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干。甲戌。我惟筑。无敢不供。汝则有无馀刑。非杀。 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无敢不多。汝则有大刑。(史记遂为隧。其馀文句。删没不全。说文糗为糇。)
蔡云甲戌期也。淮夷徐戎并起。今所攻独徐戎者。量敌之坚瑕缓急也。〇镛谓徐戎。在鲁东。近寇也。淮夷在鲁西南。远寇也。先破徐戎。乃可西也。
郑云糗。捣熬谷也。〇马云大刑。死刑。(见史注)
补云特召鲁人者。上誓诸侯之师所共听。唯桢干刍茭二事。鲁人供之也。〇王云邑外曰郊。郊外曰遂。不言四者。东郊留守故言三。(见史注)〇马云桢干皆筑具。桢在前。干在两旁。(见史注)〇梅云筑。攻敌垒。距堙之属。(孔云襄六年左传云晏弱围莱。甲寅堙之。杜云堙。土山也。周城为土山。宣十五年公羊传。楚子围宋。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距堙。上城具也。)〇郑云无馀刑非杀者。谓尽奴其妻子。不遗其种类。在军使给厮役。反则入于罪隶舂稿。不杀之。〇郑云茭。乾刍也。〇镛案男子入干罪隶。女子入于舂稿者。秋官司厉之文。今详司厉。唯盗贼有此法。未必桢干不供而便受此刑。
窃谓馀者饶也。无馀刑者。不饶之刑也。
〔考订〕孔云三郊三遂。谓鲁人三军。(郑众云六遂之地。在王国百里之外。)王国百里为郊。乡在郊内。遂在郊外。(又云三郊。三乡也。三乡之民。分在四郊之内。)〇蔡云大国三军。故三郊三遂也。〇林云东郊受敌。故发西南北三郊三遂之民。〇辨曰乡遂之制。郑玄从来误解。故有此模捞也。天子六乡。在王城之内。左右各三乡也。六遂在王城之外。左右各三遂也。自遂以外。谓之四郊。而四郊之外。达于畺畿。(五百里)皆隶于六遂。束之以六遂之法。而属之于遂师遂大夫。此周制也。诸侯宜有差等。而营国之法。必九分为井形。公宫居中。面朝后市。为三区。左右六乡。共为九区。斯则诸侯之国亦然。故夏官量人云分国为九州。作都邑亦如之。(采邑之小都)鲁之都城。亦必六乡六遂可知。特其所函。必小于王城矣。
此云三遂者。事在东郊。唯左三遂调役也。其云三郊者。事在东郊。唯北
蔡云甲戌期也。淮夷徐戎并起。今所攻独徐戎者。量敌之坚瑕缓急也。〇镛谓徐戎。在鲁东。近寇也。淮夷在鲁西南。远寇也。先破徐戎。乃可西也。
郑云糗。捣熬谷也。〇马云大刑。死刑。(见史注)
补云特召鲁人者。上誓诸侯之师所共听。唯桢干刍茭二事。鲁人供之也。〇王云邑外曰郊。郊外曰遂。不言四者。东郊留守故言三。(见史注)〇马云桢干皆筑具。桢在前。干在两旁。(见史注)〇梅云筑。攻敌垒。距堙之属。(孔云襄六年左传云晏弱围莱。甲寅堙之。杜云堙。土山也。周城为土山。宣十五年公羊传。楚子围宋。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距堙。上城具也。)〇郑云无馀刑非杀者。谓尽奴其妻子。不遗其种类。在军使给厮役。反则入于罪隶舂稿。不杀之。〇郑云茭。乾刍也。〇镛案男子入干罪隶。女子入于舂稿者。秋官司厉之文。今详司厉。唯盗贼有此法。未必桢干不供而便受此刑。
窃谓馀者饶也。无馀刑者。不饶之刑也。
〔考订〕孔云三郊三遂。谓鲁人三军。(郑众云六遂之地。在王国百里之外。)王国百里为郊。乡在郊内。遂在郊外。(又云三郊。三乡也。三乡之民。分在四郊之内。)〇蔡云大国三军。故三郊三遂也。〇林云东郊受敌。故发西南北三郊三遂之民。〇辨曰乡遂之制。郑玄从来误解。故有此模捞也。天子六乡。在王城之内。左右各三乡也。六遂在王城之外。左右各三遂也。自遂以外。谓之四郊。而四郊之外。达于畺畿。(五百里)皆隶于六遂。束之以六遂之法。而属之于遂师遂大夫。此周制也。诸侯宜有差等。而营国之法。必九分为井形。公宫居中。面朝后市。为三区。左右六乡。共为九区。斯则诸侯之国亦然。故夏官量人云分国为九州。作都邑亦如之。(采邑之小都)鲁之都城。亦必六乡六遂可知。特其所函。必小于王城矣。
此云三遂者。事在东郊。唯左三遂调役也。其云三郊者。事在东郊。唯北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7H 页
东南三郊调役也。三郊三遂。虽若联文。其所以三之理。则郊与遂不同。为遂六而郊四也。
后儒或云天子六军。出于六乡。故冲远又以三郊三遂。为大国三军之所出。亦不然矣。周制兵寓于农。而六乡之内。本无一𤲪之田。一卒一车。何以调矣。六遂为始达于四境。凡有田之地。皆三军所出。六军亦然。不可以三六字偶同。配搭如是也。
且玆刍茭。本是四郊所赋。故天官大府云四郊之赋。以待稍秣。(详见禹贡说)孔氏以乡为郊。则六乡之民。何以办此。六乡之解一误。则凡虞夏殷周之世。邑制田制官制军制。都不可问。非小事也。(知远录)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卷七)
吕刑
吕刑(梅本第九十七。今依郑本序在费誓之下。礼记书传多以为甫刑。〇薛本作吕型。)
梅云后为甫侯。故称甫刑。〇孔云崧高诗云生甫及申。扬之水诗云不与我戍甫。明子孙改封为甫侯。〇又云此经变周用夏。是改重从轻也。周公圣人。相时制法。而使刑罚太重。今穆王改易之者。夏承尧舜之后。民淳易治。故制刑近轻。周承暴虐之后。不可顿轻。成康之间。刑措不用。下及穆王。民犹易治。故吕侯度时制宜。劝王改从夏法。〇镛案序称训夏赎刑。乃训告中夏之意。未必是夏禹之夏。冲远一遵梅注。故言之如此。且五刑数目之差。虽与周礼不合。周礼周书。本多不合。彼未必周公躬行之法。此未必穆王改定之数。唯赎锾之率。视古有改。故序曰训夏赎刑。亦未必是贪财渔货之计。并详下论。
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
梅云吕侯见命为卿。(序云吕命穆王)穆王耄乱荒忽。即位过四十矣。言百年大期。虽老而能用贤。(孔云周本纪云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无逸篇言享国。皆在位之年。此言享国百年。乃从生年而数。)〇马云度。法度也。〇梅云度时世所宜。以治四方。(度入声)〇镛案诘四方者。大司寇之经文也。
〔考异〕释文云耄。今亦作𦿗。〇书大传云耄荒鲜度。(多鲜字)〇汉书刑法志云周道既衰。穆王眊荒。命甫侯度时作刑。以诘四方。(耄作眊)〇郑玄乐
后儒或云天子六军。出于六乡。故冲远又以三郊三遂。为大国三军之所出。亦不然矣。周制兵寓于农。而六乡之内。本无一𤲪之田。一卒一车。何以调矣。六遂为始达于四境。凡有田之地。皆三军所出。六军亦然。不可以三六字偶同。配搭如是也。
且玆刍茭。本是四郊所赋。故天官大府云四郊之赋。以待稍秣。(详见禹贡说)孔氏以乡为郊。则六乡之民。何以办此。六乡之解一误。则凡虞夏殷周之世。邑制田制官制军制。都不可问。非小事也。(知远录)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卷七)
吕刑
吕刑(梅本第九十七。今依郑本序在费誓之下。礼记书传多以为甫刑。〇薛本作吕型。)
梅云后为甫侯。故称甫刑。〇孔云崧高诗云生甫及申。扬之水诗云不与我戍甫。明子孙改封为甫侯。〇又云此经变周用夏。是改重从轻也。周公圣人。相时制法。而使刑罚太重。今穆王改易之者。夏承尧舜之后。民淳易治。故制刑近轻。周承暴虐之后。不可顿轻。成康之间。刑措不用。下及穆王。民犹易治。故吕侯度时制宜。劝王改从夏法。〇镛案序称训夏赎刑。乃训告中夏之意。未必是夏禹之夏。冲远一遵梅注。故言之如此。且五刑数目之差。虽与周礼不合。周礼周书。本多不合。彼未必周公躬行之法。此未必穆王改定之数。唯赎锾之率。视古有改。故序曰训夏赎刑。亦未必是贪财渔货之计。并详下论。
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
梅云吕侯见命为卿。(序云吕命穆王)穆王耄乱荒忽。即位过四十矣。言百年大期。虽老而能用贤。(孔云周本纪云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无逸篇言享国。皆在位之年。此言享国百年。乃从生年而数。)〇马云度。法度也。〇梅云度时世所宜。以治四方。(度入声)〇镛案诘四方者。大司寇之经文也。
〔考异〕释文云耄。今亦作𦿗。〇书大传云耄荒鲜度。(多鲜字)〇汉书刑法志云周道既衰。穆王眊荒。命甫侯度时作刑。以诘四方。(耄作眊)〇郑玄乐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7L 页
记注引书曰王耄荒。又周礼注引书曰王耄荒。度作详刑。以诘四方。(大司寇注太宰注。皆多一详字。〇贾云吕侯训夏赎刑。以详审诘禁四方。)〇书大传作诰四方。〇扬雄解嘲云甫刑靡敝。(亦作甫)
〔考订〕蔡云耄。昏乱之称。孟子曰从兽无厌谓之荒。穆王享国百年。车辙马迹。遍于天下。史氏以耄荒二字发之。亦以见赎刑为耄荒所训耳。〇苏云荒。大也。禹曰予荒度土功。(荒属下句读)〇镛案苏读极是也。耄者年高之称。且是自言。不可病也。耄乱荒忽。自是伪者之误注。今上下䌷绎。九百五十有二言。字字仁恻。言言慎密。无一点荒乱之辞。何得以意逆之论。轻诋古经哉。从兽无厌者。以国语有白狼白鹿之讥。车辙马迹者。以穆天子传皆巡游荒远之说。故九峰夙知为如是主。而概言之如是。又五刑之赎。本系尧舜之法。而九峰狃于后世之俗。坚以为不然。遂谓穆王创行此法。以渔民货。皆非笃信好古之义也。
原夫诗三百篇。无非贤圣之作。书二十八篇。皆圣主贤臣之言。可以为法于后世者。孔子之删定诗书。正欲其芟除奸恶。宣畅弘猷也。今取耄乱荒淫之主。贪财灭法之诰。选之为经典。岂其宜哉。周本纪云昭王之时。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命伯囧以国政。周道复宁。君牙之为大司徒。亦必有裨于治理。故见采于史家。穆王贤主也。故自成康以降。唯穆王之书。特录三篇。(君牙囧命及吕刑)夫子之意可见。若云善恶俱著。为后世戒。则昭懿幽厉之世。其誓诰训命之可为殷鉴者必多。夫子何不录之。(既欲垂戒则其大恶者尤好。桀纣之书。亦必见收。)穆王之征伐四夷。穷兵黩武。不见经传。唯一征犬戎。见于国语。此胡大罪。西旅贡獒。越裳献雉。不必从兽而得之。自(一作白)狼白鹿。又何深咎。穆天子传出于汲冢。郭璞注之。本以列子周穆王篇为之蓝本。纪穆王西行之事。不过委巷相传之野言。何可信彼杂书。疑此正经乎。
周本纪谓征戎之后。诸侯不睦。故甫侯言于王。复修刑法。即吕刑一篇。有足以慰悦人心。补救王愆。而后甫侯得以此辑睦诸侯。若如蔡说。如
〔考订〕蔡云耄。昏乱之称。孟子曰从兽无厌谓之荒。穆王享国百年。车辙马迹。遍于天下。史氏以耄荒二字发之。亦以见赎刑为耄荒所训耳。〇苏云荒。大也。禹曰予荒度土功。(荒属下句读)〇镛案苏读极是也。耄者年高之称。且是自言。不可病也。耄乱荒忽。自是伪者之误注。今上下䌷绎。九百五十有二言。字字仁恻。言言慎密。无一点荒乱之辞。何得以意逆之论。轻诋古经哉。从兽无厌者。以国语有白狼白鹿之讥。车辙马迹者。以穆天子传皆巡游荒远之说。故九峰夙知为如是主。而概言之如是。又五刑之赎。本系尧舜之法。而九峰狃于后世之俗。坚以为不然。遂谓穆王创行此法。以渔民货。皆非笃信好古之义也。
原夫诗三百篇。无非贤圣之作。书二十八篇。皆圣主贤臣之言。可以为法于后世者。孔子之删定诗书。正欲其芟除奸恶。宣畅弘猷也。今取耄乱荒淫之主。贪财灭法之诰。选之为经典。岂其宜哉。周本纪云昭王之时。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命伯囧以国政。周道复宁。君牙之为大司徒。亦必有裨于治理。故见采于史家。穆王贤主也。故自成康以降。唯穆王之书。特录三篇。(君牙囧命及吕刑)夫子之意可见。若云善恶俱著。为后世戒。则昭懿幽厉之世。其誓诰训命之可为殷鉴者必多。夫子何不录之。(既欲垂戒则其大恶者尤好。桀纣之书。亦必见收。)穆王之征伐四夷。穷兵黩武。不见经传。唯一征犬戎。见于国语。此胡大罪。西旅贡獒。越裳献雉。不必从兽而得之。自(一作白)狼白鹿。又何深咎。穆天子传出于汲冢。郭璞注之。本以列子周穆王篇为之蓝本。纪穆王西行之事。不过委巷相传之野言。何可信彼杂书。疑此正经乎。
周本纪谓征戎之后。诸侯不睦。故甫侯言于王。复修刑法。即吕刑一篇。有足以慰悦人心。补救王愆。而后甫侯得以此辑睦诸侯。若如蔡说。如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8H 页
水益深。其有济乎。唐虞以来。五刑无赎法。穆王一朝赎之。以利金锾。而吕侯、祭公谋父、君牙、伯囧之等。将顺其美。无所匡救乎。其无是理矣。(知远录)耄者旄也。头发旄旄然也。本非贬辞。荒度。是赞美之言。
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 苗民弗用霝。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鸱义之义。释文云本亦作谊。〇书大传夺为敚。〇说文薛本亦为敚。)
补云此记中国肉刑所始之缘起也。羲农之世。本无肉刑。因蚩尤作乱。苗民虐刑。即此两贼。非鞭笞扑楚所能制伏。爰始踰滥。有肉刑。如下所言也。古训有之曰两贼之故。肉刑起焉。
马云蚩尤。少昊之末。九黎君名。〇郑云蚩尤。霸天下。黄帝所伐者。〇马云鸱。轻也〇。郑云寇贼状如鸱枭。钞略良善。劫夺人物。〇郑云有因而盗曰攘。矫虔。谓挠扰。春秋传虔刘我边垂。谓劫夺人物。以相挠扰也。(周礼司刑疏)〇梅云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〇补云弗用霝者。不以神道迪民也。〇补云五虐刑。其目不传。比之中国之肉刑。尤益酷虐。苗民以玆杀戮无辜也。
〔考异〕墨子曰昔者帝王。制五刑以治天下。有苗制五刑以乱天下。书曰苗民否用谏。折则刑。唯作五杀之刑曰法。
〔考證〕礼记缁衣篇引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唯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恶德。而遂绝其世也。〇郑云匪。非也。命。谓政令也。高辛之末。诸侯有三苗者作乱。其治民不用政令。专制御之以严刑。乃作五虐。蚩尤之刑。以是为法。于是民皆为恶。起倍畔也。(民兴胥渐意)三苗由此见灭无后世。由不任德。〇镛案缁衣引书。爰始淫为以下。非苗民之事。故不引之。
〔考證〕五帝本纪云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蚩尤最为暴虐。莫能伐之。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应劭云蚩尤。古天子。〇臣瓒云孔子三朝记云蚩尤庶人之贪者。)〇案马融以蚩尤为在少昊之末。误。
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 苗民弗用霝。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鸱义之义。释文云本亦作谊。〇书大传夺为敚。〇说文薛本亦为敚。)
补云此记中国肉刑所始之缘起也。羲农之世。本无肉刑。因蚩尤作乱。苗民虐刑。即此两贼。非鞭笞扑楚所能制伏。爰始踰滥。有肉刑。如下所言也。古训有之曰两贼之故。肉刑起焉。
马云蚩尤。少昊之末。九黎君名。〇郑云蚩尤。霸天下。黄帝所伐者。〇马云鸱。轻也〇。郑云寇贼状如鸱枭。钞略良善。劫夺人物。〇郑云有因而盗曰攘。矫虔。谓挠扰。春秋传虔刘我边垂。谓劫夺人物。以相挠扰也。(周礼司刑疏)〇梅云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〇补云弗用霝者。不以神道迪民也。〇补云五虐刑。其目不传。比之中国之肉刑。尤益酷虐。苗民以玆杀戮无辜也。
〔考异〕墨子曰昔者帝王。制五刑以治天下。有苗制五刑以乱天下。书曰苗民否用谏。折则刑。唯作五杀之刑曰法。
〔考證〕礼记缁衣篇引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唯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恶德。而遂绝其世也。〇郑云匪。非也。命。谓政令也。高辛之末。诸侯有三苗者作乱。其治民不用政令。专制御之以严刑。乃作五虐。蚩尤之刑。以是为法。于是民皆为恶。起倍畔也。(民兴胥渐意)三苗由此见灭无后世。由不任德。〇镛案缁衣引书。爰始淫为以下。非苗民之事。故不引之。
〔考證〕五帝本纪云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蚩尤最为暴虐。莫能伐之。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应劭云蚩尤。古天子。〇臣瓒云孔子三朝记云蚩尤庶人之贪者。)〇案马融以蚩尤为在少昊之末。误。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8L 页
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玆丽刑。并制罔差。(句)有辞。
补云爰始者。古无而今创之也。淫者滥出也。羲农以来。大辟之外。本无肉刑。缘蚩苗两贼。爰始溢出于鞭抃之外。为劓刵椓黥等肉割之刑。此中国肉刑之始也。其在黄帝之时乎。(苗民作恶。亦必自黄帝时已然。)〇补云丽者。附比也。(小司寇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遂士各丽其法。以议狱讼。是也。)乃玆蚩苗之民。附比其律。咸伏于肉刑。〇补云肉刑之目。唯有四五。(并刖则为五)而并制其众恶。附比中理。罔有差忒。〇补云有辞。谓断狱有要束之辞。(义见前)无冤枉也。
郑云刵。断耳。劓。截鼻。椓为椓。破阴。(即宫刑)黥为羁。黥人面。苗民大为此四刑者。(淫大也)言其特深异于皋陶之为。〇梅云三苗之主。始大为截人耳鼻。椓阴黥面。以加无辜。故曰五虐。(蔡意同)〇孔云椓阴苦于去势。黥面甚于墨额。〇镛案注经无状。莫此若也。若如注说劓刵椓黥。苗实创造。而轩喾虞夏。下逮殷周。遂为百王之彝典。天下其有是乎。四海同文之邦。研经慕圣之士。皆熟视此注而莫之能雪。不亦嗟乎。且吾问之。劓刵椓黥。明明四刑。何以谓之五虐。且吾问之。蚩尤作乱一段。穆王何为以首举之。梅氏谓之异世而同恶。则蚩尤犯可刑之罪。未尝制可罪之刑。情犯判殊。何谓同恶。蔡氏谓暴乱之端。始于蚩尤。则苗民又何罪矣。余谓五虐之刑。别有恶刑。而其目不传于后世也。商受有剖心之刑。宋偃有斮胫之刑。秦始矐高渐离之目。吕后瘖戚夫人之舌。项羽烧杀纪信。孙皓剥人面皮。意者五虐之刑。亦此类也。(齐威公烹阿大夫。卫世子醢子路。安禄山呙颜杲卿。虐刑尚多也。)皇帝之作为肉刑。厥有二故。一则蚩尤之民。寇贼奸宄。鸱义夺攘。一则有苗之民。自制凶虐。杀戮无辜。不可不诛戮。而帝心仁恻。犹不忍广杀人命。乃于大辟之外。别创肉刑也。(知远录)〇孔为是闷。乃云椓阴苦于去势。黥面甚于墨额。斯则谈经家之笑话也。心之不安如此。犹未即悟乎。
〔考订〕陈云郑杀邓析而用其竹刑。传犹讥之。孰谓舜窜三苗以虐威。乃效其虐威而用其法乎。曰虐与淫。非即古之五刑。或如纣之炮烙剖
补云爰始者。古无而今创之也。淫者滥出也。羲农以来。大辟之外。本无肉刑。缘蚩苗两贼。爰始溢出于鞭抃之外。为劓刵椓黥等肉割之刑。此中国肉刑之始也。其在黄帝之时乎。(苗民作恶。亦必自黄帝时已然。)〇补云丽者。附比也。(小司寇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遂士各丽其法。以议狱讼。是也。)乃玆蚩苗之民。附比其律。咸伏于肉刑。〇补云肉刑之目。唯有四五。(并刖则为五)而并制其众恶。附比中理。罔有差忒。〇补云有辞。谓断狱有要束之辞。(义见前)无冤枉也。
郑云刵。断耳。劓。截鼻。椓为椓。破阴。(即宫刑)黥为羁。黥人面。苗民大为此四刑者。(淫大也)言其特深异于皋陶之为。〇梅云三苗之主。始大为截人耳鼻。椓阴黥面。以加无辜。故曰五虐。(蔡意同)〇孔云椓阴苦于去势。黥面甚于墨额。〇镛案注经无状。莫此若也。若如注说劓刵椓黥。苗实创造。而轩喾虞夏。下逮殷周。遂为百王之彝典。天下其有是乎。四海同文之邦。研经慕圣之士。皆熟视此注而莫之能雪。不亦嗟乎。且吾问之。劓刵椓黥。明明四刑。何以谓之五虐。且吾问之。蚩尤作乱一段。穆王何为以首举之。梅氏谓之异世而同恶。则蚩尤犯可刑之罪。未尝制可罪之刑。情犯判殊。何谓同恶。蔡氏谓暴乱之端。始于蚩尤。则苗民又何罪矣。余谓五虐之刑。别有恶刑。而其目不传于后世也。商受有剖心之刑。宋偃有斮胫之刑。秦始矐高渐离之目。吕后瘖戚夫人之舌。项羽烧杀纪信。孙皓剥人面皮。意者五虐之刑。亦此类也。(齐威公烹阿大夫。卫世子醢子路。安禄山呙颜杲卿。虐刑尚多也。)皇帝之作为肉刑。厥有二故。一则蚩尤之民。寇贼奸宄。鸱义夺攘。一则有苗之民。自制凶虐。杀戮无辜。不可不诛戮。而帝心仁恻。犹不忍广杀人命。乃于大辟之外。别创肉刑也。(知远录)〇孔为是闷。乃云椓阴苦于去势。黥面甚于墨额。斯则谈经家之笑话也。心之不安如此。犹未即悟乎。
〔考订〕陈云郑杀邓析而用其竹刑。传犹讥之。孰谓舜窜三苗以虐威。乃效其虐威而用其法乎。曰虐与淫。非即古之五刑。或如纣之炮烙剖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9H 页
心。孙皓凿人目剥人面之类耳。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帝王相承。二千年莫之能改。而谓始于苗民乎。〇案此论明核。但不以爰始淫为。属之皇帝则未有究竟。
〔考订〕唐律释文云蚩尤古之诸侯。其性酷毒。故作五虐之刑。谓车裂人及烧铜柱。使人抱。或使人缘之之类也。(出日下旧闻)
郑云越于也。玆此也。丽施也。于此施刑。并制其无罪者。则彼苗民淫虐。杀戮无辜。不但刑有罪。亦并制无罪。(小雅节南山疏)〇案丽刑。是周礼周书用刑之法例。苗民安有丽刑。
〔考异〕劓刵椓黥。伏本作膑宫劓割头庶黥。(虞书疏〇黥与黥同。)说文作刖劓斀黥。(许云斀。去除刑也。〇斀音椓。)薛本椓为斀。
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 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补云蚩尤为黄帝所灭。其害遂平。唯苗民始服于威刑。(即中国劓刵椓黥之刑。)纳其盟诅。旋又背信也。〇补云民兴。苗民兴也。胥渐。相浸染也。〇蔡云泯泯昏也。棼棼乱也。〇补云覆。反背也。肉刑既施。自盟自诅曰。如复侵虐。天必殛之。旋又失信。依旧作虐。腥达于帝也。〇案德与慝。皆无形之物。岂有馨香。亦岂有腥秽之臭哉。人有形躯。故得闻有形之馨腥。爇桂而后知馨。臭鲍而后知腥。上帝无形体。故得闻无形之馨腥。明德之芬。烈于沈檀。秽恶之臭。毒于腐尸。而人之馨腥。滃滃然日升于帝座。君子之所以戒慎恐惧。信此故也。小人之所以无忌惮。不信此故也。尚书屡著此义。
〔考异〕论衡引书云虐威庶僇。旁告无辜于天帝。(变动篇)〇案旁告。犹言四方皆告也。
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
补云皇帝。颛顼也。苗自黄帝时有之。(与蚩尤同时)至少昊之世。分为九黎。至
〔考订〕唐律释文云蚩尤古之诸侯。其性酷毒。故作五虐之刑。谓车裂人及烧铜柱。使人抱。或使人缘之之类也。(出日下旧闻)
郑云越于也。玆此也。丽施也。于此施刑。并制其无罪者。则彼苗民淫虐。杀戮无辜。不但刑有罪。亦并制无罪。(小雅节南山疏)〇案丽刑。是周礼周书用刑之法例。苗民安有丽刑。
〔考异〕劓刵椓黥。伏本作膑宫劓割头庶黥。(虞书疏〇黥与黥同。)说文作刖劓斀黥。(许云斀。去除刑也。〇斀音椓。)薛本椓为斀。
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 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补云蚩尤为黄帝所灭。其害遂平。唯苗民始服于威刑。(即中国劓刵椓黥之刑。)纳其盟诅。旋又背信也。〇补云民兴。苗民兴也。胥渐。相浸染也。〇蔡云泯泯昏也。棼棼乱也。〇补云覆。反背也。肉刑既施。自盟自诅曰。如复侵虐。天必殛之。旋又失信。依旧作虐。腥达于帝也。〇案德与慝。皆无形之物。岂有馨香。亦岂有腥秽之臭哉。人有形躯。故得闻有形之馨腥。爇桂而后知馨。臭鲍而后知腥。上帝无形体。故得闻无形之馨腥。明德之芬。烈于沈檀。秽恶之臭。毒于腐尸。而人之馨腥。滃滃然日升于帝座。君子之所以戒慎恐惧。信此故也。小人之所以无忌惮。不信此故也。尚书屡著此义。
〔考异〕论衡引书云虐威庶僇。旁告无辜于天帝。(变动篇)〇案旁告。犹言四方皆告也。
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
补云皇帝。颛顼也。苗自黄帝时有之。(与蚩尤同时)至少昊之世。分为九黎。至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79L 页
尧舜之时。又变为三苗。本一种也。〇补云报虐以威者。既以肉刑治之。又以兵力遏绝之。使不得侵越。〇蔡云使无继世在下国。〇补云重黎之事。详于楚语。〇补云逮者。追捕也。(汉书刑法志。逮追捕也。项羽本纪有栎阳之逮。古之遗法。)诸侯之逮治苗民者。在下明察。以辅常宪。〇补云苗民杀人之妻。杀人之夫。鳏寡在玆。其罪无所掩盖。
郑云苗民。谓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刑。(正义引郑云学蚩尤为此者九黎之君。在少昊之代也。)必变九黎言苗民者。(谓上章)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诸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至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君恶。(据楚语)尧兴乂诛之。尧末又在朝。舜时又窜之。后王深恶此族三生凶恶。故著其氏而谓之民。民者冥也。言未见仁道。(缁衣疏)〇孔云禹摄位。又在洞庭逆命。禹又诛之。〇梅云九黎之君。号曰蚩尤。〇镛案苗者。南蛮之别种。自黄帝时。已为民患。分而为九黎。复聚为三苗。皆一种也。于今三四千年。其遗种尚存。恶俗犹传。近儒所撰蛮司土司之志。邝氏赤雅之记所述。犹有苗种。(其女善为汉音操楚歌。)獞獠狑猺。皆其类别之名也。其俗残忍好杀。惨毒非理。又与鬼魅。交结朋比。有飞头插翅畜蛊之术。妖邪万状。盖恶之流染。其来久矣。洞庭彭蠡之苗。或其内迁者乎。安南溪峒之苗。抑其远徙者乎。斯不可知也。楚有苗氏。(苗贲皇)今安南黎氏最为大族。或其苗裔耶。蚩尤者。中国之霸者。梅以为九黎之君。极误。(知远录)
〔考證〕楚语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对曰古者民神不杂。(此下巫祝宗之说。今删。)少皞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民渎齐盟。无有严威。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火当为北)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道。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也。(韦昭云三苗。九黎之后也。高辛氏衰。三苗为乱。尧兴而诛之。)〇案苗民行恶。盖挟鬼魅妖邪之术。迷昧以逞虐。故命重黎禁其祷祠祈禳之俗也。其所交通实魑魅罔两之属。而尊之如天神。故重黎严立界限。明辨正
郑云苗民。谓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刑。(正义引郑云学蚩尤为此者九黎之君。在少昊之代也。)必变九黎言苗民者。(谓上章)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诸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至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君恶。(据楚语)尧兴乂诛之。尧末又在朝。舜时又窜之。后王深恶此族三生凶恶。故著其氏而谓之民。民者冥也。言未见仁道。(缁衣疏)〇孔云禹摄位。又在洞庭逆命。禹又诛之。〇梅云九黎之君。号曰蚩尤。〇镛案苗者。南蛮之别种。自黄帝时。已为民患。分而为九黎。复聚为三苗。皆一种也。于今三四千年。其遗种尚存。恶俗犹传。近儒所撰蛮司土司之志。邝氏赤雅之记所述。犹有苗种。(其女善为汉音操楚歌。)獞獠狑猺。皆其类别之名也。其俗残忍好杀。惨毒非理。又与鬼魅。交结朋比。有飞头插翅畜蛊之术。妖邪万状。盖恶之流染。其来久矣。洞庭彭蠡之苗。或其内迁者乎。安南溪峒之苗。抑其远徙者乎。斯不可知也。楚有苗氏。(苗贲皇)今安南黎氏最为大族。或其苗裔耶。蚩尤者。中国之霸者。梅以为九黎之君。极误。(知远录)
〔考證〕楚语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对曰古者民神不杂。(此下巫祝宗之说。今删。)少皞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民渎齐盟。无有严威。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火当为北)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道。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也。(韦昭云三苗。九黎之后也。高辛氏衰。三苗为乱。尧兴而诛之。)〇案苗民行恶。盖挟鬼魅妖邪之术。迷昧以逞虐。故命重黎禁其祷祠祈禳之俗也。其所交通实魑魅罔两之属。而尊之如天神。故重黎严立界限。明辨正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80H 页
邪。尊天神而上之。抑民祀而下之。斯云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考订〕梅云皇帝。尧也。重即羲。黎即和。〇蔡云皇帝。舜也。重即羲。黎即和。〇案梅注受病于韦昭。韦以九黎为蚩尤之徒。(见正义)则信而述之曰蚩尤九黎之君。韦以三苗为尧兴所诛。则信而述之曰皇帝尧也。唯韦是信。无责耳。(朱子曰昭韦狠是不分晓人。)九峰欲以上下皇帝。同为一人。故致误如此。要以国语为正也。〇正义云郑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至罔有降格。皆说颛顼之事。
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补云皇帝。舜也。〇马云清问。清讯。(蔡云虚心而问也)〇补云鳏寡。帝舜之下民。刑死者之夫。刑死者之妻也。其言曰苗之鳏寡。昔皆理冤而昭枉。无所遮盖。今此下民。亦愿如此。有辞于苗。言以苗为辞。 帝乃思之曰理刑之要。威与明也。虽然必先布德而后用刑。德威而后其威可畏。德明而后其明乃明。乃命三后。
补云后土后稷。皆官名。故称三后。恤犹虑也。〇补云降典。降五典之教。齐之以礼也。折民。其不率教不循礼者。始决折之。移于士。用刑也。〇梅云山川无名者主名之。(禹作司空。主山用以裕民。)〇孔云此三事之次。先治水土。乃得种谷。乃能行礼。此经先言伯夷。礼是民之所急也。〇补云殷。富也。既富。教之以礼刑也。
〔考异〕三国志钟繇传引书云皇帝亲问下民。〇书大传云伯夷降典礼。(多一字)〇汉书刑法志引书云悊民惟刑。(师古云悊。知也。言伯夷下礼法以道人。人习知礼。然后用刑也。)〇马郑本亦作悊民。(马云悊。智也。)
〔考證〕表记引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郑云德所威则人皆畏之。言服罪也。德所明则人皆尊宠之。言得人也。)〇赵岐孟子注。引甫刑曰帝清问下民。
〔考订〕吴云二典无两刑官。盖传闻之谬。〇蔡云皋陶未为刑官之时。
〔考订〕梅云皇帝。尧也。重即羲。黎即和。〇蔡云皇帝。舜也。重即羲。黎即和。〇案梅注受病于韦昭。韦以九黎为蚩尤之徒。(见正义)则信而述之曰蚩尤九黎之君。韦以三苗为尧兴所诛。则信而述之曰皇帝尧也。唯韦是信。无责耳。(朱子曰昭韦狠是不分晓人。)九峰欲以上下皇帝。同为一人。故致误如此。要以国语为正也。〇正义云郑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至罔有降格。皆说颛顼之事。
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补云皇帝。舜也。〇马云清问。清讯。(蔡云虚心而问也)〇补云鳏寡。帝舜之下民。刑死者之夫。刑死者之妻也。其言曰苗之鳏寡。昔皆理冤而昭枉。无所遮盖。今此下民。亦愿如此。有辞于苗。言以苗为辞。 帝乃思之曰理刑之要。威与明也。虽然必先布德而后用刑。德威而后其威可畏。德明而后其明乃明。乃命三后。
补云后土后稷。皆官名。故称三后。恤犹虑也。〇补云降典。降五典之教。齐之以礼也。折民。其不率教不循礼者。始决折之。移于士。用刑也。〇梅云山川无名者主名之。(禹作司空。主山用以裕民。)〇孔云此三事之次。先治水土。乃得种谷。乃能行礼。此经先言伯夷。礼是民之所急也。〇补云殷。富也。既富。教之以礼刑也。
〔考异〕三国志钟繇传引书云皇帝亲问下民。〇书大传云伯夷降典礼。(多一字)〇汉书刑法志引书云悊民惟刑。(师古云悊。知也。言伯夷下礼法以道人。人习知礼。然后用刑也。)〇马郑本亦作悊民。(马云悊。智也。)
〔考證〕表记引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郑云德所威则人皆畏之。言服罪也。德所明则人皆尊宠之。言得人也。)〇赵岐孟子注。引甫刑曰帝清问下民。
〔考订〕吴云二典无两刑官。盖传闻之谬。〇蔡云皋陶未为刑官之时。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80L 页
伯夷兼之与。〇订曰孔子曰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礼刑皆齐民之具也。绳之以礼法。其有不齐者。归之于士。士者刑官也。掌礼者为用刑之本。何必云两刑官乎。
士制百姓。(句)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彝。 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敬忌。罔有择言在身。 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后汉书。士制为爰制。中为衷。梁统传。)
梅云皋陶作士制百官。〇补云以教祗畏之德。〇补云穆穆帝也。明明三后一士之等也。〇补云惟德之勤。应上文德威德明语。〇补云棐彝。刑可以辅彝常。所谓弼教也。〇补云讫犹成也。富谓先富民。如上禹平水土。稷降播种也。民穷财竭。暋不畏死。则虽欲立威。而令不行禁不止矣。故曰典狱之道。非成于威。惟成于富。即上德威惟畏之意。〇补云敬忌。谓畏天也。择言。可弃之言也。(凡择者必有所弃)议谳审慎。则无诬枉之言。〇补云元命。天神之司命者也。(大宗伯所祀)司命配享在上。(祀食于上帝)典狱者克合天德。不误人死生之命。则是自作元命之神。配享在下。
梅云惟绝于富。货赂不行。(蔡意同)〇郑云大命。谓延期长久也。(孔云断狱平均者必寿。)〇案两训皆未允。
〔考證〕表记引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多而字)在躬。(郑云忌之言戒也。言己外敬而心戒慎。则无有可择之言加于身。)
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狱。非尔惟作天牧。今尔何监。非时伯夷播刑之迪。其今尔何惩。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罔择吉人。观于五刑之中。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 上帝弗(一作不)蠲。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
补云司政。君相执政者也。天牧。上帝所命牧民者也。〇补云降典而不帅教则折之使刑。是伯夷播刑也。(播分也布也)今所照依者。唯伯夷宜遵。〇补云上五刑。是帝朝之五刑也。下五刑。是苗民之五虐也。苗民不知刑狱丽比之法例。又不能择人守法。唯以百般威虐。谋夺民货。自断自制
士制百姓。(句)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彝。 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敬忌。罔有择言在身。 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后汉书。士制为爰制。中为衷。梁统传。)
梅云皋陶作士制百官。〇补云以教祗畏之德。〇补云穆穆帝也。明明三后一士之等也。〇补云惟德之勤。应上文德威德明语。〇补云棐彝。刑可以辅彝常。所谓弼教也。〇补云讫犹成也。富谓先富民。如上禹平水土。稷降播种也。民穷财竭。暋不畏死。则虽欲立威。而令不行禁不止矣。故曰典狱之道。非成于威。惟成于富。即上德威惟畏之意。〇补云敬忌。谓畏天也。择言。可弃之言也。(凡择者必有所弃)议谳审慎。则无诬枉之言。〇补云元命。天神之司命者也。(大宗伯所祀)司命配享在上。(祀食于上帝)典狱者克合天德。不误人死生之命。则是自作元命之神。配享在下。
梅云惟绝于富。货赂不行。(蔡意同)〇郑云大命。谓延期长久也。(孔云断狱平均者必寿。)〇案两训皆未允。
〔考證〕表记引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多而字)在躬。(郑云忌之言戒也。言己外敬而心戒慎。则无有可择之言加于身。)
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狱。非尔惟作天牧。今尔何监。非时伯夷播刑之迪。其今尔何惩。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罔择吉人。观于五刑之中。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 上帝弗(一作不)蠲。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
补云司政。君相执政者也。天牧。上帝所命牧民者也。〇补云降典而不帅教则折之使刑。是伯夷播刑也。(播分也布也)今所照依者。唯伯夷宜遵。〇补云上五刑。是帝朝之五刑也。下五刑。是苗民之五虐也。苗民不知刑狱丽比之法例。又不能择人守法。唯以百般威虐。谋夺民货。自断自制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81H 页
五虐之刑。〇郑云天以苗民所行。腥臊不洁。故下祸诛之。(蠲洁也)〇补云无辞于罚。谓无言辞可达其情志。〇补云绝世。谓毕竟殄灭。
〔考订〕梅云尧绝其世。〇订曰绝地天通之时。必亦殄灭。(颛顼时)故久而后乃复。(高辛末)其后虽复用重黎之族。而苗不正罪。(帝尧时)至舜摄政之后。窜其君徙其民。分北之丕叙之。则殄灭在颛舜之世。于尧无文。
〔考證〕礼记引甫刑曰播刑之不迪。(缁衣〇郑云播犹施也。不衍字耳。迪道也。言施刑之道。)
王曰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今尔罔不由慰日勤。尔罔或戒不勤。天齐于民。俾我一日。(句)非终惟终在人。 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 虽畏勿畏。虽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蔡云此告同姓诸侯也。〇补云呼及幼子童孙者。年高而爱深。〇郑云格登也。登命。谓寿考者。〇补云庶有孚感于予命者。〇补云慰日勤者。人见其日勤而劳慰之也。戒不勤者。人见其不勤而警戒之也。尔宜由此而受慰。罔或因彼而受戒。〇马云齐。中也。〇补云天以刑齐民。其役使我者。惟此一日。(凡罪人之死生屈伸。唯决之于此一日。)〇蔡云非终。即康诰所谓大罪非终。言过之当宥者。惟终。即康诰所谓小罪惟终。言故之当辟者。唯在夫人所犯耳。〇补云逆犹迓也。〇补云虽其人疆御勿畏之。虽其人休美。(外美盛)勿饶之。〇补云三德。谓三后所播之德。敬刑以弼教。乃成其德。
〔考异〕后汉书杨赐传引书曰天齐乎人。(于民为乎人)假我一日。〇王应麟云杨赐通桓君章句。即欧阳尚书今文也。(宋亦云)〇马本俾我。作矜我。(马云矜哀也)〇梅本一日非终。绝句。(非也。蔡义是也。)
〔考證〕左传(襄十三)引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〇礼记缁衣篇孝经(天子章)汉书贾谊传引此二句。又大戴礼保傅篇及汉书刑法志。(引此句)兆民作万民。
王曰吁。来。(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马本吁作于。马云于于也。周本纪邦为国。)
〔考订〕梅云尧绝其世。〇订曰绝地天通之时。必亦殄灭。(颛顼时)故久而后乃复。(高辛末)其后虽复用重黎之族。而苗不正罪。(帝尧时)至舜摄政之后。窜其君徙其民。分北之丕叙之。则殄灭在颛舜之世。于尧无文。
〔考證〕礼记引甫刑曰播刑之不迪。(缁衣〇郑云播犹施也。不衍字耳。迪道也。言施刑之道。)
王曰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今尔罔不由慰日勤。尔罔或戒不勤。天齐于民。俾我一日。(句)非终惟终在人。 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 虽畏勿畏。虽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蔡云此告同姓诸侯也。〇补云呼及幼子童孙者。年高而爱深。〇郑云格登也。登命。谓寿考者。〇补云庶有孚感于予命者。〇补云慰日勤者。人见其日勤而劳慰之也。戒不勤者。人见其不勤而警戒之也。尔宜由此而受慰。罔或因彼而受戒。〇马云齐。中也。〇补云天以刑齐民。其役使我者。惟此一日。(凡罪人之死生屈伸。唯决之于此一日。)〇蔡云非终。即康诰所谓大罪非终。言过之当宥者。惟终。即康诰所谓小罪惟终。言故之当辟者。唯在夫人所犯耳。〇补云逆犹迓也。〇补云虽其人疆御勿畏之。虽其人休美。(外美盛)勿饶之。〇补云三德。谓三后所播之德。敬刑以弼教。乃成其德。
〔考异〕后汉书杨赐传引书曰天齐乎人。(于民为乎人)假我一日。〇王应麟云杨赐通桓君章句。即欧阳尚书今文也。(宋亦云)〇马本俾我。作矜我。(马云矜哀也)〇梅本一日非终。绝句。(非也。蔡义是也。)
〔考證〕左传(襄十三)引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〇礼记缁衣篇孝经(天子章)汉书贾谊传引此二句。又大戴礼保傅篇及汉书刑法志。(引此句)兆民作万民。
王曰吁。来。(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马本吁作于。马云于于也。周本纪邦为国。)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81L 页
补云此告庶邦也。〇蔡云刑。凶器也。谓之祥者。刑期无刑。〇补云古本多作详刑。〇王云训以安百姓之道。当何所选择乎。非当选择贤人乎。(见史注)〇马云度造谋也。〇王云度谋也。非当与主狱者。谋虑刑事乎。〇蔡云及逮也。(汉世诏狱所逮有至数万人)审度而后可逮之。〇补云及缘坐也。(父子兄弟罪不相及)〇蔡云曰何曰非问答也。
〔考异〕周本纪云何择非其人。何敬非其刑。何居非其宜与。〇后汉书刘恺传引书曰告尔详刑。〇宋云注引尚书。亦作详。又引郑说释详字。(周本纪则作祥刑)
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 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 简孚有众。惟貌有稽。无简不听。具严天威。
蔡云两造者。两争者皆至也。(刑官以两造听民讼)具备者。词證皆在也。师。众也。〇补云师听者。众官公听之。〇蔡云五辞。丽于五刑之辞。〇补云简者。三讯所收之简书也。(义见下)群臣群吏之议。皆与王辞相孚则正于五刑。〇补云不简者。群议不齐。不以简答之。〇蔡云罚。赎也。〇补云罚金犹冤。群心不服。则正之为过误。
〔考證〕司(一作周)礼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郑云造至也。使讼者两至。)〇小司寇以三剌断狱讼。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 王制云司寇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听。〇镛案此经亦云无简不听。简者三讯所收之群议也。
蔡云疵。病也。〇补云或在官或报恩或女谒或行货或往来。(干请也)因以罪为过则中病也。〇马云以此五过。出入人罪。与犯法者等。(见史注)〇补云审克。读之如刚克柔克。言审慎以克之。〇案马注以五疵为五过。非矣。厥罪与犯者均。此则是也。
郑云不言五过之疑有赦者。过不赦也。礼记云凡执禁以齐众者。不赦
〔考异〕周本纪云何择非其人。何敬非其刑。何居非其宜与。〇后汉书刘恺传引书曰告尔详刑。〇宋云注引尚书。亦作详。又引郑说释详字。(周本纪则作祥刑)
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 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 简孚有众。惟貌有稽。无简不听。具严天威。
蔡云两造者。两争者皆至也。(刑官以两造听民讼)具备者。词證皆在也。师。众也。〇补云师听者。众官公听之。〇蔡云五辞。丽于五刑之辞。〇补云简者。三讯所收之简书也。(义见下)群臣群吏之议。皆与王辞相孚则正于五刑。〇补云不简者。群议不齐。不以简答之。〇蔡云罚。赎也。〇补云罚金犹冤。群心不服。则正之为过误。
〔考證〕司(一作周)礼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郑云造至也。使讼者两至。)〇小司寇以三剌断狱讼。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 王制云司寇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听。〇镛案此经亦云无简不听。简者三讯所收之群议也。
蔡云疵。病也。〇补云或在官或报恩或女谒或行货或往来。(干请也)因以罪为过则中病也。〇马云以此五过。出入人罪。与犯法者等。(见史注)〇补云审克。读之如刚克柔克。言审慎以克之。〇案马注以五疵为五过。非矣。厥罪与犯者均。此则是也。
郑云不言五过之疑有赦者。过不赦也。礼记云凡执禁以齐众者。不赦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82H 页
过。〇案刑而疑之。赦之为罚。罚亦疑之。赦之为过。则既名五过。赦在其中。郑乃云过则无赦。其蔽冒如此。尚当尊信乎。
补云简孚有众则群议孚合矣。犹哀矜之。察其容貌。(蔡云色听也)〇补云无群讯之简则不敢听断。皆所以严畏下天也。(孟子曰卿大夫皆曰可杀。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即此义。)
〇蔡云上帝临汝。不敢有毫发之未尽也。
〔考异〕马本惟来。作惟求。(马云有求请赇也。)〇说文貌作緢。(许云緢旄丝也。〇緢音卯)薛本同。
〔考證〕周本纪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信。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官狱内狱。阅实其罪。(司马贞云此似阙少)惟钧其过。(与犯法者等)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简信有众。惟讯有稽。(貌为讯)无简不疑。(听为疑)其严天威。(具为其)〇案史载多与梅本不同。可疑也。唯云简信有众。惟讯有稽。与周礼讯群臣讯群吏之法。王制无简不听之法。翕然相合。简出于三讯。明矣。
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罚(一作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 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
梅云刻其颡而涅之曰墨。截鼻曰劓。刖足曰剕。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妇人幽闭。〇梅云疑则赦从罚。六两曰锾。锾黄铁也。〇梅云倍百。为二百。〇补云又倍为四百。其云倍差者。变文耳。〇孔云检阅核实其罪。〇补云赦而为赎。犹恐其冤。临赎又复阅实。
〔考订〕欧阳夏侯说云墨辟疑赦。其罚百率。古以六两为率。〇古尚书说云百锾。锾者率也。一率。十一铢二十五分。铢之十三也。百锾为三斤。〇郑云古之率多作锾。(已上周礼职金疏)〇郑云赎死罪千锾。锾六两太半两。为四百一十六斤十两大半两。铜与金赎死罪。金三斤为价。相依附。(梅本舜典疏)〇马云贾逵说俗儒以锊重六两。周官剑重九锊。俗儒近是。(又云锊。量
补云简孚有众则群议孚合矣。犹哀矜之。察其容貌。(蔡云色听也)〇补云无群讯之简则不敢听断。皆所以严畏下天也。(孟子曰卿大夫皆曰可杀。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即此义。)
〇蔡云上帝临汝。不敢有毫发之未尽也。
〔考异〕马本惟来。作惟求。(马云有求请赇也。)〇说文貌作緢。(许云緢旄丝也。〇緢音卯)薛本同。
〔考證〕周本纪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信。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官狱内狱。阅实其罪。(司马贞云此似阙少)惟钧其过。(与犯法者等)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简信有众。惟讯有稽。(貌为讯)无简不疑。(听为疑)其严天威。(具为其)〇案史载多与梅本不同。可疑也。唯云简信有众。惟讯有稽。与周礼讯群臣讯群吏之法。王制无简不听之法。翕然相合。简出于三讯。明矣。
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罚(一作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 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
梅云刻其颡而涅之曰墨。截鼻曰劓。刖足曰剕。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妇人幽闭。〇梅云疑则赦从罚。六两曰锾。锾黄铁也。〇梅云倍百。为二百。〇补云又倍为四百。其云倍差者。变文耳。〇孔云检阅核实其罪。〇补云赦而为赎。犹恐其冤。临赎又复阅实。
〔考订〕欧阳夏侯说云墨辟疑赦。其罚百率。古以六两为率。〇古尚书说云百锾。锾者率也。一率。十一铢二十五分。铢之十三也。百锾为三斤。〇郑云古之率多作锾。(已上周礼职金疏)〇郑云赎死罪千锾。锾六两太半两。为四百一十六斤十两大半两。铜与金赎死罪。金三斤为价。相依附。(梅本舜典疏)〇马云贾逵说俗儒以锊重六两。周官剑重九锊。俗儒近是。(又云锊。量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82L 页
名。)〇郑云锾称轻重之名。今代东莱称大半两为钧。十钧为锾。锾重六两。〇释文云锾六两也。(郑及尔雅同。)〇孔云古者金银铜铁。总号为金。今别之为四。舜典传言黄金。此传言黄铁。皆是铜也。古人赎罪。悉皆用铜。〇订曰锾者率也。或作锊。(考工记)或作𨫏。(见字书。)𨫏者率也。率者律也。算术家立算率。(今谓之比例)乃得其倍差之数。古者罚金之法亦如是也。盖以赤金六两。先立其率。随物贵贱。加减其数。假如黄金则输六铢以当一锾。黑金则输六斤以当一锾。以至布帛粟米之属。莫不皆然。故经文不用锱铢斤两等字。唯称百锾千锾。诸家欲一定其数。为几两。又欲一定其品为某金。皆拘矣。 齐语管子曰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鞼盾一戟。小罪谪以金分。(有分两之差)美金以铸剑戟。恶金以铸锄夷斤欘。此亦周法。周礼职金受金罚货罚。入于司兵。是也。罚金之法。不唯黄铁是徵。则其铢两不可一定。锾之为率审矣。(先王以罚金为不洁。故不以为祭器养器。唯作兵器。)
〔考订〕马云倍二百。为四百锾也。差者。又加四百之三分一。凡五百三十三。三分一也。(见史注)〇梅云倍差。谓倍之又半。为五百锾。(蔡从之)〇镛案倍差。只是变文耳。(四百锾)百而倍之为二百。二百而倍之为四百。其义方正。且劓之与剕。不甚相远。何差之太阔。剕之与宫。其苦相悬。何差之太促。(五百至六百)古训非也。
〔考订〕蔡云皋陶所谓罪疑唯轻者。降一等而罪之耳。今五刑疑赦。直罚以金。皆不复降等。〇案九峰本以穆王为荒淫逸豫之主。故疑此罚金之法。今始创制。疵毁如是也。罪疑惟轻。本是赝书。(大禹谟)不知惟轻。是何法。岂必降等为惟轻乎。试论一事。大辟降一等。岂非宫刑。若其情犯。虽降宫刑。仍犹可疑。则将如之何。设以身处之。将乐其降等之名。椓其阴去其势而不悲乎。宁倾家破业。甘输千锾之罚乎。愚夫知所择矣。凡疑冤之狱。久而后多白。若罚金以俟之。白而当死则杀之未晚。白而遂脱则还其金而劳之。无害轻杀。而轻割之则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续。降等岂若输罚之为仁乎。
〔考订〕马云倍二百。为四百锾也。差者。又加四百之三分一。凡五百三十三。三分一也。(见史注)〇梅云倍差。谓倍之又半。为五百锾。(蔡从之)〇镛案倍差。只是变文耳。(四百锾)百而倍之为二百。二百而倍之为四百。其义方正。且劓之与剕。不甚相远。何差之太阔。剕之与宫。其苦相悬。何差之太促。(五百至六百)古训非也。
〔考订〕蔡云皋陶所谓罪疑唯轻者。降一等而罪之耳。今五刑疑赦。直罚以金。皆不复降等。〇案九峰本以穆王为荒淫逸豫之主。故疑此罚金之法。今始创制。疵毁如是也。罪疑惟轻。本是赝书。(大禹谟)不知惟轻。是何法。岂必降等为惟轻乎。试论一事。大辟降一等。岂非宫刑。若其情犯。虽降宫刑。仍犹可疑。则将如之何。设以身处之。将乐其降等之名。椓其阴去其势而不悲乎。宁倾家破业。甘输千锾之罚乎。愚夫知所择矣。凡疑冤之狱。久而后多白。若罚金以俟之。白而当死则杀之未晚。白而遂脱则还其金而劳之。无害轻杀。而轻割之则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续。降等岂若输罚之为仁乎。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83H 页
凡罪之明白无疑者。或于本律。随其情犯。各降一等可也。若其罪在疑翳。暧昧不白者。唯有罚金一法。翕然中理。降等之法。大不便矣。罪既疑矣。何得降之。先王至仁。宁使民枉亏其财。不忍使民枉亏其体。若不肯精核细研。唯以降一等为主。则天下多冤狱矣。此经孔子既选之矣。藉有夙愆。恐不必轻诋之也。 孔冲远于虞书金赎之疏。论吕刑疑赦之义曰吕刑疑赦乃罚者。即今律疑罪。各从其实以赎论。是也。疑谓虚实之證等。是非之理均。或事涉疑似。旁无證见。或虽有證见。事非疑似。如此之类。皆为疑罪。亦善言疑者矣。(已上知远录)又此金赎之疏。录郑玄说一条。驳异义。言赎死罪千锾之义。似系吕刑说。今姑略之。
〔考异〕周本纪云黥辟疑赦。其罚百率。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倍洒。(节)膑辟疑赦。其罚倍差。(节)宫辟疑赦。其罚五百率。(节)徐广云一作六百率。大辟疑赦。其罚千率。(徐广云洒一作蓰。)〇周礼职金疏云夏侯欧阳说云墨罚疑赦。其罚百率。〇书大传剕作膑。〇汉书刑法志作膑。玉篇作䠊。〇案锾锊形近。锊𨫏本通。锾者率也。(锊字详见考工记重三锊之疏。)
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 五刑之属三千。上下比罪。无僭乱辞。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周本纪剕为膑)
补云至于三千者。其情理万殊。条例具详也。〇补云墨为下等。而上之至于大辟。皆上下也。每决一囚。必上比下比。(比拟也)以求其当。〇补云僭犯也干也。凡要囚。(要束也)勿以错乱无理之辞干之。〇补云凡讯囚核囚。旧所不行之法。毋得行之。〇补云察于听辞。非法不行。
〔考證〕周礼司刑掌五刑之法。墨罪五百。(郑云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劓罪五百。(郑云截其鼻)宫罪五百。(郑云男子割其势。女子闭于宫中。若今宦男女。)刖罪五百。(郑云断足也。周改膑作刖。)杀罪五百。(郑云死刑也)〇案周礼五刑各五百。轻重同条。吕刑墨罪倍之。大辟之条止于二百。宫罪止于三百。为益近情也。彼未必是周公所制。此未必是穆王所改也。
〔考异〕周本纪云黥辟疑赦。其罚百率。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倍洒。(节)膑辟疑赦。其罚倍差。(节)宫辟疑赦。其罚五百率。(节)徐广云一作六百率。大辟疑赦。其罚千率。(徐广云洒一作蓰。)〇周礼职金疏云夏侯欧阳说云墨罚疑赦。其罚百率。〇书大传剕作膑。〇汉书刑法志作膑。玉篇作䠊。〇案锾锊形近。锊𨫏本通。锾者率也。(锊字详见考工记重三锊之疏。)
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 五刑之属三千。上下比罪。无僭乱辞。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周本纪剕为膑)
补云至于三千者。其情理万殊。条例具详也。〇补云墨为下等。而上之至于大辟。皆上下也。每决一囚。必上比下比。(比拟也)以求其当。〇补云僭犯也干也。凡要囚。(要束也)勿以错乱无理之辞干之。〇补云凡讯囚核囚。旧所不行之法。毋得行之。〇补云察于听辞。非法不行。
〔考證〕周礼司刑掌五刑之法。墨罪五百。(郑云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劓罪五百。(郑云截其鼻)宫罪五百。(郑云男子割其势。女子闭于宫中。若今宦男女。)刖罪五百。(郑云断足也。周改膑作刖。)杀罪五百。(郑云死刑也)〇案周礼五刑各五百。轻重同条。吕刑墨罪倍之。大辟之条止于二百。宫罪止于三百。为益近情也。彼未必是周公所制。此未必是穆王所改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83L 页
〔考證〕书大传云决关梁踰城郭而略盗者。其刑膑。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宫。触易君命。革舆服制度。奸轨盗攘伤人者。其刑劓。非事而事之。出入不以道义。而诵不详之辞者。其形墨。降畔寇贼。劫略夺攘挢虔者。其刑死。(司刑注)〇孔云本制宫刑。主为淫者。后未必为淫。昭五年左传。楚子以羊舌肸为司宫。非坐淫也。汉除肉刑。宫刑犹在。(司马迁宫刑)〇镛案伏生之说。原是意度。非本义也。经云上刑下服。下刑上服。明此一罪。或服宫刑。或服剕刑。非以事类别之也。如五声之差。只是清浊高下。而管子有牛鸣窌雉登木之分也。且五刑条例。至于三千。伏生以数事概之可乎。
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罚惩非死。人极干病。
补云适。主意之所向也。(多士云不贰适)服如牛之服轭也。律应服墨而其用意重者劓之。律应服宫而其用意轻者剕之。〇补云诸罚。谓五刑之赎也。罪有轻重。金以之轻重。权然后知轻重。〇蔡云世轻世重者。周官。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随世而为轻重也。〇补云一切以均齐为主。非均齐也。(蔡云唯权变是适。而齐之以不齐。)〇补云伦者条理也。要者犹言肯綮。〇补云刑固当慎。罚亦宜审。虽免即死。亏财破家。其病极矣。可轻施乎。
〔考證〕周礼小司寇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郑云上服杀与墨劓。下服宫刖也。〇案郑以身体分上下。大非。)又司刺以三法求民情。施上服下服之罪。〇郑玄司刑注云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周则变焉。所谓刑罚世轻世重者也。(贾云此乃转写者误。当以吕刑为正。)〇案书序吕刑云训夏赎刑。故郑以吕刑为夏后之法也。转写之误。无以至此。或出纬书。好怪而用之也。
〔考异〕后汉书刘恺传引书曰上刑挟轻。下刑挟重。(王应麟考异)又应劭传引书曰刑罚时轻时重。
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罚惩非死。人极干病。
补云适。主意之所向也。(多士云不贰适)服如牛之服轭也。律应服墨而其用意重者劓之。律应服宫而其用意轻者剕之。〇补云诸罚。谓五刑之赎也。罪有轻重。金以之轻重。权然后知轻重。〇蔡云世轻世重者。周官。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随世而为轻重也。〇补云一切以均齐为主。非均齐也。(蔡云唯权变是适。而齐之以不齐。)〇补云伦者条理也。要者犹言肯綮。〇补云刑固当慎。罚亦宜审。虽免即死。亏财破家。其病极矣。可轻施乎。
〔考證〕周礼小司寇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郑云上服杀与墨劓。下服宫刖也。〇案郑以身体分上下。大非。)又司刺以三法求民情。施上服下服之罪。〇郑玄司刑注云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周则变焉。所谓刑罚世轻世重者也。(贾云此乃转写者误。当以吕刑为正。)〇案书序吕刑云训夏赎刑。故郑以吕刑为夏后之法也。转写之误。无以至此。或出纬书。好怪而用之也。
〔考异〕后汉书刘恺传引书曰上刑挟轻。下刑挟重。(王应麟考异)又应劭传引书曰刑罚时轻时重。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84H 页
〔考订〕(上刑下服)蔡云舜之宥过无大。康诰所谓大罪非终。〇镛案此注非矣。宥过无大。虽出梅书。舜法亦必然矣。然宥过无大者。其在此经。五刑之赦而付之五罚。五罚之赦而付之五过。正是宥过无大。玆所谓疑赦也。上刑下服。此非疑赦。乃其情理昭著。知其用意稍轻。故令降一等服其下刑。与前疑赦之法。判为二门。指此为彼可乎。九峰前欲以疑赦之罚金者。处之以降等。今于无疑而降等者。混之于宥过。其于按狱之精义。犹有一重遮障。故其言如是也。疑于用刑而付之于罚金。疑于用罚而付之于过误者。上章之义也。得其情实。了然无疑。律重而情轻者。降于下等。律轻而情重者。升于上等。此章之义也。何可混之。 以法则上刑无疑也。以情则下刑无疑也。无疑也故得降一等。若情之轻重。都不分明。将欲降等。犹疑至冤。将欲全赦。虑有实犯。若是者奈何。输之罚金。岂不合天理而协人情乎。明知其过误。一毫无疑。然后方可宥大。明知其故怙。一毫无疑。然后方可以刑小。若其或过或误。都不分明。将如之何。罚金上法也。(知远录)
〔考订〕梅云刑所以齐非齐。〇订曰若如梅义则经当云唯齐不齐矣。经所言者。胶柱鼓瑟之戒。假如杀人者死法也。昏夜认之为虎而射杀良人。亦判为死乎。唯齐之为务。实非齐也。
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察辞于差。非从唯(一作惟)从。 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其刑其罚。其审克之。 狱成而孚。输而孚。 其刑上备。有并两刑。
补云口辩而心不仁者。难乎折狱。〇补云狱辞虽具。宜察其差忒。一从其辞。非所以从辞。〇补云胥占。谓数人共解。如卜筮之有解者也。〇补云孚者人心孚格。国论翕然也。输。罚金输于官也。〇补云上备者。谓上服然后其刑全备也。(假如两罪俱发。皆在墨科。则宜服劓刑。)并合两刑。故上而后备焉。
〔考异〕书大传(哀敬折狱)作哀矜哲狱。〇汉书于定国传作哀鳏哲狱。(出困学纪闻)
王曰呜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惧。朕敬于刑。有德惟刑。今天相民。作配在下。 明清于单辞。民之乱。罔不中。 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句)于狱之两辞。 狱货非宝。惟府辜功。报以庶尤。永畏惟罚。 非天不中。惟人在命。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说文尤作尤)
补云内曰官。外曰伯。(即诸侯)同姓曰族。异姓曰姓。(见注疏)〇补云有德惟刑。结上三后之意。〇马云相。助也。(见释文)〇补云人能恤刑以相民。可以配天。〇孔云单辞。谓一人独言。未有与对之人。(孔子美子路云片言可以折狱。片言即单辞。)两辞。谓两人竞理也。〇补云明清。明目而清心也。(蔡云无一毫之蔽。一点之污。)听其单辞。民之悖乱者。其言无不中理。〇补云私意也。家计也。招货之本。两辞既具。曲直可辨。而私家则翻倒之。〇补云府。藏也蓄也。狱货攸藏蓄。罪如功。天将报之以百殃。(蔡云降百殃)永远无疆之畏。其唯天罚。〇补云非天不中。谓天之报施。无一不中。〇补云人之祸福。惟在帝命。抑无所逃矣。〇补云若天罚不极。(下所云五极)今此下民。无所祗畏。罔有一二善政。或在于天下。〇案此全以天罚戒之。
王曰呜呼。嗣孙。今往何监。非德于民之中。尚明听之哉。哲人惟刑。 无疆之辞。属于五极。 咸中有庆。受王嘉师。监于玆祥刑。
梅云嗣世子孙。非一世。〇补云无疆之辞。谓天之降罚。如狱之有辞。以其永畏。故曰无疆也。〇补云以五刑受贿。故天罚至极。是名曰五极。不良者受之。而无干于善人。故曰无疆之辞。属于五极。〇补云咸中法理者。既无馀殃。必有馀庆。〇补云嘉师。吉善之众民也。凡受王之嘉师者。监于玆有庆之祥刑。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卷七)
文侯之命
文侯之命(薛本命为。)
孔云幽王用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申侯怒。乃与犬戎共杀幽王。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东徙于洛邑。左传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隐六年)郑语云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故王锡命焉。
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谋猷。罔不率从。肆先祖怀在位。(释文义或作谊)
马云王顺曰父。能以义和我诸侯。(见史注)〇孔云郑读义为仪。仪仇皆训匹也。故名仇字仪。〇梅云义和字也。〇马云昭明也。上谓天。下谓人。(见史注)〇补云先正文武之辅臣及其后贤臣。〇补云先祖成康昭穆以下。怀犹依也。
〔考订〕梅云刑所以齐非齐。〇订曰若如梅义则经当云唯齐不齐矣。经所言者。胶柱鼓瑟之戒。假如杀人者死法也。昏夜认之为虎而射杀良人。亦判为死乎。唯齐之为务。实非齐也。
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察辞于差。非从唯(一作惟)从。 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其刑其罚。其审克之。 狱成而孚。输而孚。 其刑上备。有并两刑。
补云口辩而心不仁者。难乎折狱。〇补云狱辞虽具。宜察其差忒。一从其辞。非所以从辞。〇补云胥占。谓数人共解。如卜筮之有解者也。〇补云孚者人心孚格。国论翕然也。输。罚金输于官也。〇补云上备者。谓上服然后其刑全备也。(假如两罪俱发。皆在墨科。则宜服劓刑。)并合两刑。故上而后备焉。
〔考异〕书大传(哀敬折狱)作哀矜哲狱。〇汉书于定国传作哀鳏哲狱。(出困学纪闻)
王曰呜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惧。朕敬于刑。有德惟刑。今天相民。作配在下。 明清于单辞。民之乱。罔不中。 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句)于狱之两辞。 狱货非宝。惟府辜功。报以庶尤。永畏惟罚。 非天不中。惟人在命。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说文尤作尤)
补云内曰官。外曰伯。(即诸侯)同姓曰族。异姓曰姓。(见注疏)〇补云有德惟刑。结上三后之意。〇马云相。助也。(见释文)〇补云人能恤刑以相民。可以配天。〇孔云单辞。谓一人独言。未有与对之人。(孔子美子路云片言可以折狱。片言即单辞。)两辞。谓两人竞理也。〇补云明清。明目而清心也。(蔡云无一毫之蔽。一点之污。)听其单辞。民之悖乱者。其言无不中理。〇补云私意也。家计也。招货之本。两辞既具。曲直可辨。而私家则翻倒之。〇补云府。藏也蓄也。狱货攸藏蓄。罪如功。天将报之以百殃。(蔡云降百殃)永远无疆之畏。其唯天罚。〇补云非天不中。谓天之报施。无一不中。〇补云人之祸福。惟在帝命。抑无所逃矣。〇补云若天罚不极。(下所云五极)今此下民。无所祗畏。罔有一二善政。或在于天下。〇案此全以天罚戒之。
王曰呜呼。嗣孙。今往何监。非德于民之中。尚明听之哉。哲人惟刑。 无疆之辞。属于五极。 咸中有庆。受王嘉师。监于玆祥刑。
梅云嗣世子孙。非一世。〇补云无疆之辞。谓天之降罚。如狱之有辞。以其永畏。故曰无疆也。〇补云以五刑受贿。故天罚至极。是名曰五极。不良者受之。而无干于善人。故曰无疆之辞。属于五极。〇补云咸中法理者。既无馀殃。必有馀庆。〇补云嘉师。吉善之众民也。凡受王之嘉师者。监于玆有庆之祥刑。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卷七)
文侯之命
文侯之命(薛本命为。)
孔云幽王用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申侯怒。乃与犬戎共杀幽王。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东徙于洛邑。左传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隐六年)郑语云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故王锡命焉。
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谋猷。罔不率从。肆先祖怀在位。(释文义或作谊)
马云王顺曰父。能以义和我诸侯。(见史注)〇孔云郑读义为仪。仪仇皆训匹也。故名仇字仪。〇梅云义和字也。〇马云昭明也。上谓天。下谓人。(见史注)〇补云先正文武之辅臣及其后贤臣。〇补云先祖成康昭穆以下。怀犹依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85H 页
呜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资泽于下民。侵戎我国家纯。 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予则罔克。 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呜呼。有绩予一人。永绥在位。
补云闵。痛伤也。造大罪于天。绝惠泽于民。〇补云侵戎。谓犯之兵之也。纯。全也一也。谓国家全灭而无馀也。〇补云嗣者。予嗣于此。〇梅云即我治事之臣。无有耆宿俊德在厥服位。我则材劣无能。〇梅云同姓诸侯。在我惟祖惟父列者。当忧念我身。〇补云有能致功于我。永安居位者乎。将以归功于晋。
〔考异〕晋世家云维时上帝。集厥命于文武。恤朕身。继予一人。永其在位。〇案史迁谬以此为晋文公重耳之事。又其所录经文。残缺无理。可怪也。
〔考證〕汉书成帝诏引书曰即我御事。罔克耆寿。咎在厥躬。(文颖云言周家用事者。无能有耆老贤者。使国之危亡。罪咎在其用事者。〇师古云咎在厥躬。平王自责也。)
曰父义和。汝克绍(一作昭)乃显祖。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 汝多修。(句)捍我于艰。若汝予嘉。(说文捍为㪋)
梅云显祖。唐叔。〇梅云汝始法文武之道。〇补云用文武之道。会诸侯绍天子之绝。〇补云前文人。亦指唐叔。绍文武之绝绪。是孝于其祖也。〇补云多修。谓修甲兵修戈卫。以护王。
王曰父义和。其归视尔师。宁尔邦。用赉尔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 父往哉。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
补云闵。痛伤也。造大罪于天。绝惠泽于民。〇补云侵戎。谓犯之兵之也。纯。全也一也。谓国家全灭而无馀也。〇补云嗣者。予嗣于此。〇梅云即我治事之臣。无有耆宿俊德在厥服位。我则材劣无能。〇梅云同姓诸侯。在我惟祖惟父列者。当忧念我身。〇补云有能致功于我。永安居位者乎。将以归功于晋。
〔考异〕晋世家云维时上帝。集厥命于文武。恤朕身。继予一人。永其在位。〇案史迁谬以此为晋文公重耳之事。又其所录经文。残缺无理。可怪也。
〔考證〕汉书成帝诏引书曰即我御事。罔克耆寿。咎在厥躬。(文颖云言周家用事者。无能有耆老贤者。使国之危亡。罪咎在其用事者。〇师古云咎在厥躬。平王自责也。)
曰父义和。汝克绍(一作昭)乃显祖。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 汝多修。(句)捍我于艰。若汝予嘉。(说文捍为㪋)
梅云显祖。唐叔。〇梅云汝始法文武之道。〇补云用文武之道。会诸侯绍天子之绝。〇补云前文人。亦指唐叔。绍文武之绝绪。是孝于其祖也。〇补云多修。谓修甲兵修戈卫。以护王。
王曰父义和。其归视尔师。宁尔邦。用赉尔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 父往哉。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85L 页
补云师。民众也。觐礼曰伯父无事。归宁乃邦。〇补云卢玈通。黑也。〇补云简用贤俊。以恤尔都邑。〇补云尔之翊我。德既显矣。善后则成其终。孔云司弓矢有唐大。郑以此彤弓玈弓。为周礼唐弓大弓。〇郑云都。国都也。
〔考證〕左传(僖廿八)晋侯献楚俘于王。(即襄王)王策命晋侯(即文公重耳)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考订〕苏云余读文侯之命。知东周之不复兴也。(罪平王甚严。见蔡注下。)孔子存之。亦以示戒于天下后世。〇论曰余读文侯之命。窃悲文侯之遭也。幽王上获罪于天。下敛怨于民。覆国丧身。所不免也。申者小国也。力不能纠率诸侯。以匡王国。乃召外夷。以攻王国。至于弑王。为平王者。义当倡率侯伯。以讨国贼。不然屣脱万乘。逃身海外。顾乃腼然在位。勉承宗庙。其受后世之贬。不得辞也。然其作文侯之命。亦有情志。见于微词者。其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者。谓变起于异姓之国。必我同姓诸祖父。恤我绥我而后。我乃绍绪而正位。当此之时。首倡大义者晋也。与之协力者。郑也卫也。今予之黾勉嗣位者。唯我伯叔父之矜恤。是依是怀。彼所谓舅甥之国。何足恃哉。废黜唯意。弑逆惟意。予非同姓之国是依。而谁依之乎。亲疏内外之别。恩雠逆顺之分。隐然情见乎辞。有可以得于言外者。不谅人情。不度时势。唯吾议论之一快。亦非圣人之为也。孔子录存之。岂必为示戒哉。衰懦不振。终于无成。则人非雄俊。势已崩颓。亦无如之何也矣。〇又按费誓本在吕刑之上。则此篇之与费誓秦誓。相承为次。非夫子之为。而诸家不揆本末。猜度为说。皆未必然之言。今并略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卷七)
秦誓
秦誓(薛本作𥣠𣂶。)
梅云秦穆公。悔过作誓。〇案甘誓汤誓太誓牧誓。以至费誓。皆军旅之誓。悔过之誓。以篇而已。誓之为礼。虽与盟诅不同。亦必会集众人。口发
〔考證〕左传(僖廿八)晋侯献楚俘于王。(即襄王)王策命晋侯(即文公重耳)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考订〕苏云余读文侯之命。知东周之不复兴也。(罪平王甚严。见蔡注下。)孔子存之。亦以示戒于天下后世。〇论曰余读文侯之命。窃悲文侯之遭也。幽王上获罪于天。下敛怨于民。覆国丧身。所不免也。申者小国也。力不能纠率诸侯。以匡王国。乃召外夷。以攻王国。至于弑王。为平王者。义当倡率侯伯。以讨国贼。不然屣脱万乘。逃身海外。顾乃腼然在位。勉承宗庙。其受后世之贬。不得辞也。然其作文侯之命。亦有情志。见于微词者。其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者。谓变起于异姓之国。必我同姓诸祖父。恤我绥我而后。我乃绍绪而正位。当此之时。首倡大义者晋也。与之协力者。郑也卫也。今予之黾勉嗣位者。唯我伯叔父之矜恤。是依是怀。彼所谓舅甥之国。何足恃哉。废黜唯意。弑逆惟意。予非同姓之国是依。而谁依之乎。亲疏内外之别。恩雠逆顺之分。隐然情见乎辞。有可以得于言外者。不谅人情。不度时势。唯吾议论之一快。亦非圣人之为也。孔子录存之。岂必为示戒哉。衰懦不振。终于无成。则人非雄俊。势已崩颓。亦无如之何也矣。〇又按费誓本在吕刑之上。则此篇之与费誓秦誓。相承为次。非夫子之为。而诸家不揆本末。猜度为说。皆未必然之言。今并略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卷七)
秦誓
秦誓(薛本作𥣠𣂶。)
梅云秦穆公。悔过作誓。〇案甘誓汤誓太誓牧誓。以至费誓。皆军旅之誓。悔过之誓。以篇而已。誓之为礼。虽与盟诅不同。亦必会集众人。口发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86H 页
矢言。乃名曰誓。穆公亦必悔过自责。亲行此礼。乃作此篇。不可以燕闲之谈。题之为誓也。秦本纪以为誓于军。非也。
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秦本纪云嗟士卒听无哗)
郑云誓其群臣。下及万民。独云士者。举中言之。〇补云群言之首。谓群臣诸言之首。是日君臣共誓。则群臣亦必有言。
古人有言曰民讫。(句)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金云盘难艰。三句叶韵。)
补云讫。终也。盘。纡曲也回旋也。古言曰民之将终。自多回旋。谓我将死。有此回心也。〇补云受责如流。言我之夙愆。当受人诲责也。〇梅云我欲改过自新。日月行过。如不复来。虽欲改悔。恐死及之。
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猷询玆黄发。则罔所愆。
补云古今人不相及。又于今人之中。少年不如老人也。谋人。为人谋之人。 古之谋人。曰言若未就。(不相入)任汝之予忌。(猜忌而疏之)其为人谋忠矣。今之谋人。曰唯汝是顺。姑与之为亲。(面从也)世道久已如此。虽然尚犹(猷犹同)询玆黄发。不至如向来颠错。(诸家以此为方来之立愿。其义非也。)悔之莫追。恨言如此。
〔考异〕说文未就予忌。作来就惎惎。〇汉书韦贤传云追思黄发。秦缪以霸。颜师古注引秦誓曰虽则员然。尚犹询玆黄发。〇镛案猷之为犹审矣。
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 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
蔡云番番。老貌。(叶云如世称嶓然。)仡仡。勇貌。(王云如崇墉仡仡。)截截。辩给貌。(案其言如割截然)〇陈云旅膂通。脊骨也。〇补云有之。谓存之不弃也。不欲。谓心不切愿也。〇补云谝言。便佞辩巧之言。(论语友便佞。古文作友谝佞。)俾君子易辞。谓使君子之言。翻易而失实也。〇蔡云遑暇多有之哉。〇蔡云良士谓蹇叔。勇夫谓三帅。谝言谓杞子。先儒皆谓穆公悔用孟明。详其誓意。深悔用杞子
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秦本纪云嗟士卒听无哗)
郑云誓其群臣。下及万民。独云士者。举中言之。〇补云群言之首。谓群臣诸言之首。是日君臣共誓。则群臣亦必有言。
古人有言曰民讫。(句)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金云盘难艰。三句叶韵。)
补云讫。终也。盘。纡曲也回旋也。古言曰民之将终。自多回旋。谓我将死。有此回心也。〇补云受责如流。言我之夙愆。当受人诲责也。〇梅云我欲改过自新。日月行过。如不复来。虽欲改悔。恐死及之。
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猷询玆黄发。则罔所愆。
补云古今人不相及。又于今人之中。少年不如老人也。谋人。为人谋之人。 古之谋人。曰言若未就。(不相入)任汝之予忌。(猜忌而疏之)其为人谋忠矣。今之谋人。曰唯汝是顺。姑与之为亲。(面从也)世道久已如此。虽然尚犹(猷犹同)询玆黄发。不至如向来颠错。(诸家以此为方来之立愿。其义非也。)悔之莫追。恨言如此。
〔考异〕说文未就予忌。作来就惎惎。〇汉书韦贤传云追思黄发。秦缪以霸。颜师古注引秦誓曰虽则员然。尚犹询玆黄发。〇镛案猷之为犹审矣。
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 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
蔡云番番。老貌。(叶云如世称嶓然。)仡仡。勇貌。(王云如崇墉仡仡。)截截。辩给貌。(案其言如割截然)〇陈云旅膂通。脊骨也。〇补云有之。谓存之不弃也。不欲。谓心不切愿也。〇补云谝言。便佞辩巧之言。(论语友便佞。古文作友谝佞。)俾君子易辞。谓使君子之言。翻易而失实也。〇蔡云遑暇多有之哉。〇蔡云良士谓蹇叔。勇夫谓三帅。谝言谓杞子。先儒皆谓穆公悔用孟明。详其誓意。深悔用杞子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86L 页
之言也。
马云讫讫。无所省录之貌。(仡为讫)截截。辞语截削省要也。〇马云偏少也。辞约损。明大辩佞之人。(谝为偏)
〔考异〕说文仡仡为㐹㐹。又截截作𢧵𢧵。(薛本同)〇马本仡仡为讫讫。(见王氏考异)谝为偏。(见释文)
〔考證〕秦本纪乃誓于军曰嗟士卒。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奚之谋。故作此誓。君子闻之。皆为垂涕。
〔考證〕公羊传曰何贤乎穆公。以为能变也。惟諓諓善竫言。(何休云諓諓。浅薄之貌。竫犹撰也。)俾君子易怠。而况乎我多有之。〇案截截善谝言。其异如此。又易辞之讹为易怠。又皇为况。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句)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梅读昧昧我思之属上章。非也。)
蔡云昧昧而思。深潜而静思也。介独也。(大学作一个)〇马云一介。耿介一心端悫者。〇蔡云断断。诚一貌。(梅以为专一)〇郑云休休。宽容貌。(见大学释文)〇补云彦者。美言也。(说文云彦者。美士。有文人所言也。)圣者。睿智能言者也。(圣者声也。声人心通。而发于其口也。字从耳从口。又从听。与听旁听同。)人之有文武之技。若己有之。人之有彦圣之言。若自我出。而犹或过之。此之谓不啻若自其口出。(上下句词旨相叶。)〇蔡云职。主也。(释诂文)
〔考订〕孔云(自其口出)口必称扬。而其心爱之。又甚于口。(蔡意同)〇镛案此义非也。世以自其口出。为言字之注脚。迂曲甚矣。与上句若己有之。全不相类。又于有容无嫉之本德。无所翕合。不可从也。彦者有文者之美言也。(字从文)
〔考异〕说文断断为𠸿𠸿。〇许云断字从𠧢。(𠧢古专字。)薛本亦为𠸿𠸿。〇释文技亦作伎。(大学注彦或作盘)
马云讫讫。无所省录之貌。(仡为讫)截截。辞语截削省要也。〇马云偏少也。辞约损。明大辩佞之人。(谝为偏)
〔考异〕说文仡仡为㐹㐹。又截截作𢧵𢧵。(薛本同)〇马本仡仡为讫讫。(见王氏考异)谝为偏。(见释文)
〔考證〕秦本纪乃誓于军曰嗟士卒。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奚之谋。故作此誓。君子闻之。皆为垂涕。
〔考證〕公羊传曰何贤乎穆公。以为能变也。惟諓諓善竫言。(何休云諓諓。浅薄之貌。竫犹撰也。)俾君子易怠。而况乎我多有之。〇案截截善谝言。其异如此。又易辞之讹为易怠。又皇为况。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句)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梅读昧昧我思之属上章。非也。)
蔡云昧昧而思。深潜而静思也。介独也。(大学作一个)〇马云一介。耿介一心端悫者。〇蔡云断断。诚一貌。(梅以为专一)〇郑云休休。宽容貌。(见大学释文)〇补云彦者。美言也。(说文云彦者。美士。有文人所言也。)圣者。睿智能言者也。(圣者声也。声人心通。而发于其口也。字从耳从口。又从听。与听旁听同。)人之有文武之技。若己有之。人之有彦圣之言。若自我出。而犹或过之。此之谓不啻若自其口出。(上下句词旨相叶。)〇蔡云职。主也。(释诂文)
〔考订〕孔云(自其口出)口必称扬。而其心爱之。又甚于口。(蔡意同)〇镛案此义非也。世以自其口出。为言字之注脚。迂曲甚矣。与上句若己有之。全不相类。又于有容无嫉之本德。无所翕合。不可从也。彦者有文者之美言也。(字从文)
〔考异〕说文断断为𠸿𠸿。〇许云断字从𠧢。(𠧢古专字。)薛本亦为𠸿𠸿。〇释文技亦作伎。(大学注彦或作盘)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87H 页
〔考證〕大学引秦誓曰若有一个臣。(如为若介为个)断断兮无他技。(猗为兮)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多焉字)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〇郑云断断。诚一之貌。他技。异端之技。(案论语攻乎异端。古训与今训不同。是郑意也。)有技。才艺之士也。若己有之。不啻若自其口出。皆乐人有善之甚也。美士为彦。彦或作盘。(又云黎众也。尚庶几也。)
〔考證〕公羊传曰(上节见上)惟一介断断焉无他技。(何休云一介。犹一概。断断。犹专一也。他技。奇巧异端也。)其心休休能有容。(何云休休美大貌。能含容贤者逆耳之言。)是难也。(文十二)
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补云冒疾。今言媢嫉。凡妒人贤能者。蔽冒之憎疾之。〇补云彦圣之言。必违背之。俾不能上达下达旁达。(令不得施行。)殆危也。其国必危。
〔考證〕大学云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肙为娟)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达为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或曰殆哉。〇郑云媢妒也。违犹戾也。俾使也。拂戾贤人所为。使功不通于君也。殆危也。
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说文杌为阢)
补云杌当为阢。(说文也)阢隉犹臲卼。(见易词)危险不平之貌。杌亦不平之意。(杌者斩馀之木。短出无枝也。)〇补云荣。华茂也。怀。保也安也。〇蔡云国之危殆。系于所任一人之非。国之荣安。系于所任一人之是。〇案知人官人之明。五霸莫或于秦穆。得百里奚于虞。迎蹇叔于宋。取由余于戎。求丕豹公孙技于晋。举之疏远之行。而托以心腹之寄。卒成伯业。进于诸夏之会。圣门有取焉。故此篇见录于尚书。此章见引于大学。
〔考订〕王(炎)云书之所取。取其知悔。春秋之所贬。贬其悔而不改。(李云败崤之后。复有彭衙济河之师。亦徒悔耳。)〇论曰穆公豪杰之主。明哲之姿也。丧师之后。即发哀悔。有咋指剜心之痛。而隐忍不宣。以待收功之日。自咎自责。而一不诿罪于群帅。任用如故。而期必立功而赎罪。非沈鸷英毅之主。恶能有
〔考證〕公羊传曰(上节见上)惟一介断断焉无他技。(何休云一介。犹一概。断断。犹专一也。他技。奇巧异端也。)其心休休能有容。(何云休休美大貌。能含容贤者逆耳之言。)是难也。(文十二)
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补云冒疾。今言媢嫉。凡妒人贤能者。蔽冒之憎疾之。〇补云彦圣之言。必违背之。俾不能上达下达旁达。(令不得施行。)殆危也。其国必危。
〔考證〕大学云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肙为娟)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达为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或曰殆哉。〇郑云媢妒也。违犹戾也。俾使也。拂戾贤人所为。使功不通于君也。殆危也。
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说文杌为阢)
补云杌当为阢。(说文也)阢隉犹臲卼。(见易词)危险不平之貌。杌亦不平之意。(杌者斩馀之木。短出无枝也。)〇补云荣。华茂也。怀。保也安也。〇蔡云国之危殆。系于所任一人之非。国之荣安。系于所任一人之是。〇案知人官人之明。五霸莫或于秦穆。得百里奚于虞。迎蹇叔于宋。取由余于戎。求丕豹公孙技于晋。举之疏远之行。而托以心腹之寄。卒成伯业。进于诸夏之会。圣门有取焉。故此篇见录于尚书。此章见引于大学。
〔考订〕王(炎)云书之所取。取其知悔。春秋之所贬。贬其悔而不改。(李云败崤之后。复有彭衙济河之师。亦徒悔耳。)〇论曰穆公豪杰之主。明哲之姿也。丧师之后。即发哀悔。有咋指剜心之痛。而隐忍不宣。以待收功之日。自咎自责。而一不诿罪于群帅。任用如故。而期必立功而赎罪。非沈鸷英毅之主。恶能有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 第 187L 页
是哉。及夫王官之捷。晋人缩首而不出。二城束手以来献。若使浅量之主。得此酬报。必跃然自多。顿忘夙昔之悔。乃于五年之后。封尸发丧。哭临三日而后申之以此誓。不思新功之可悦。深陈既往之悔。而哀恨不已。岂非仁贤主乎。王李诸家。讥其既悔而不改。斯则不然。如二子之论。则人主一出师而致衄。将遂韬戈戢矢。不以兵攻人乎。一统之王。尚不可如此。况于春秋之世乎。所悔者。唯违者宿听甘言。急利而不见害耳。用兵非所悔也。(知远录)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卷七)
跋
尚书古训跋
右尚书古训二十一卷。余所辑余所编。又余之手钞者也。起工于二月二日。告竣于六月十日。其间一百二十八日。始不自意。赖天之佑。今幸卒业于未死。幸矣哉。余龄七十三。后七日六月既望。余弧辰也。幸而至是。当以是七册自寿之。
当宁三十四年六月上浣。洌水老人书。(道光甲午)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卷七)
跋
尚书古训跋
右尚书古训二十一卷。余所辑余所编。又余之手钞者也。起工于二月二日。告竣于六月十日。其间一百二十八日。始不自意。赖天之佑。今幸卒业于未死。幸矣哉。余龄七十三。后七日六月既望。余弧辰也。幸而至是。当以是七册自寿之。
当宁三十四年六月上浣。洌水老人书。(道光甲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