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卷六)
 洛诰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46H 页
洛诰
 梅云既成洛邑。将致政成王。告以居洛之义。〇孔云周公摄政七年三月。经营洛邑。既成洛邑。又归西都。其年冬。将致政成王。告以居洛之义。故名之曰洛诰。(篇末乃云戊辰。王在新三。明戊辰已上。皆是西都时所邑也。)〇陈(栎)云此篇大可疑者。不载王至洛之事与其日月。(蔡注不明言)〇镛案此篇别无可疑。唯自康诰召诰以来。自生烟雾。以为障耳。康诰首章。即洛邑初基之事。洛邑经始。明在封卫之年。而指之为脱简。则经始之年月以晦也。(成王元年武庚叛。二年武庚伏诛。三年东土悉平。则康叔封卫。要在三年之春。而洛邑经始。亦在是年。今谓之脱简。则年月不可考矣。)召诰相宅。明与康诰同年。而退之于摄政七年。与洛诰同年。则召诰时不来之王。洛诰时俨然在洛。为大可疑云尔。夫营洛。大事也。是年经始。是年功毕。至于论功行赏。祭庙告成。一如灵台之役。不日成之。亦已难矣。胡乃以召诰洛诰。为作于同年也。予惟乙卯献图及卜。是周公追说初年经始之本事。乃以为今年事乎。头一句。直云周公拜手稽首。时成王已赫然光临于东都洛邑之新宫。王之去来。何必先书。大诰不书年月。无逸、君奭。都无月日。尚书诸篇。何得如春秋编年之例乎。此篇之名洛诰者。王在洛也。若王犹在镐京。而可云洛诰。则召诰亦洛诰也。何别焉。戊辰王在者。明烝祭之时。王犹在洛也。孔乃云戊辰已上。皆是西都时所告。谬矣。(知远录)
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46L 页
梅云复还明君之政于子。(成王年二十)〇王(安石)云复命于王。〇蔡云王莽居摄。皆儒者启之。不可以不辨。〇镛案复命而已。则不必云明辟。〇辨曰西京诸儒。并以复辟。为复政。故王莽得依此文。以作假帝。梅赜得依此文。以作赝书。(即咸有一德)莽固可诛。赜亦有罪。得子明辟。则明是复政。苟以流毙。得咎古经。即汤誓、牧誓。首宜焚灭。区区康诰、洛诰。何足有无哉。(知远录)
 〔考證〕汉书云周公七年。得子明辟。(律历志)又云成王加元服。周公则致政。书曰朕复子明辟。周公常称王命。专行不报。故言我复子明君也。(王莽传)〇案鲁世家亦云周公南面倍依。(即背扆)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
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其基作民明辟。
 蔡云言王幼冲。如不敢及知天之基命定命。予乃继太保而往。(继召公)大相洛邑。〇补云基命。建都邑以基天保之命。定命。奠都邑以定天保之命。(周本纪云武王克殷至周。自夜不寐。周公旦曰曷为不寐。王曰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我南望三途。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
 〔考订〕梅云继安天下之道。(释胤保)朱子云嗣摄政事。保佑王躬。〇蔡云继太保而往。〇案君奭序曰召公为保。太保亦可称保。蔡训是也。
 〔考订〕毛云其基作民明辟者。周公当下之言也。王曰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者。就其位而为君也。乱为四方新辟者。周公进此之言也。夫经有同文。即无异解。(言上复子明辟。不可它解。)〇案此言无以难矣。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
 郑云我以乙卯日。至于洛邑之众。观召公所卜之处。皆可长久居民使服田。相食(惟洛食)瀍水东。既成名曰成周。今洛阳县是也。召公所卜处。名曰王城。今河南县是也。(见王风谱疏)〇顾云先卜河朔黎水。近于纣都。为其怀土重迁。故先卜近以悦之。(用郑康成之说)〇梅云卜必先墨画龟。然后灼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47H 页
兆顺食墨。〇梅云遣使。以所卜地图及献所卜吉兆。〇镛案伻来。谓王使来也。
 〔考订〕蔡云乙卯。即召诰之乙卯也。〇梅云致政在冬。本其春来始卜之意。〇订曰今年摄政之七年也。乙卯者。四五年前乙卯也。梅以为是年之春。本误。
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匹休。 公既定宅。伻来。(句)来视予卜休恒吉。我二人共贞。 公其以予万亿年。敬天之休。拜手稽首诲言。
 梅云其作周以配天之美。(匹。配也。)〇郑云伻来来者。使二人也。〇补云恒。久也。谓永久吉。〇叶云凡卜有贞其吉凶者。太卜言国大迁。大师则贞龟。〇马云贞。当也。〇案贞者。干事也。故询于卜筮则谓事为贞。所谓大贞小贞是也。宅洛之事。王与公共干。故曰共贞。
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
 
郑云王者未制礼乐。恒用先王之礼乐。周公制礼乐既成。不使成王即用周礼。仍令用殷礼者。欲待明年即政。告神受职。然后班行周礼。班讫得用周礼。故告神。且用殷礼也。〇梅云当举殷家祭礼。皆次秩不在礼文者而祭之。〇案成王请诲。此其诲之第一也。
 〔考订〕蔡云殷。盛也。与五年再殷祭之殷同。〇订曰殷礼者。商王之礼也。周之旧礼。皆诸侯之法。社稷五祀之外。本皆无文。今新邑祀典。唯殷礼是称。(称者相当也)便是天子之礼。此所谓咸秩无文也。殷者盛馔之名。丧礼曰月半不殷奠。春秋传曰殷以少牢。曾子问曰君丧服除而后殷祭。易曰殷荐之上帝。皆一义也。(毛云祭可殷。礼不可殷。)然于此经无当。宜从郑玄之说。(知远录)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47L 页
予齐百工。伻从王于周。予惟曰庶有事。 今王即命曰记功宗。以功作元祀。 惟命曰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乃汝其悉自教工。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无若火始燄。(句)燄厥攸灼。 叙弗其绝。厥若彝。(句)及抚事。 如予惟以在周工。往新邑。伻向即有僚。明作有功。惇大成裕。汝永有辞。 公曰已。汝惟冲子惟终。(书大传教工。为学功。)
 郑云孺子。幼少之称。谓成王也。〇马读叙句字属下。(释文云)〇蔡云功臣皆祭于大烝。而勋劳最尊者。谓之元祀。〇蔡云论功行赏。孺子其可殉比党之私乎。
 〔考异〕汉书梅福上书言。霍氏引书曰毋若火始庸庸。(梅福传)〇宋云时古文未立学。盖今文也。
 〔考订〕梅云少子慎其朋党。〇案此数节。乃周公辞勋之奏。成王请诲。此其第二诲也。洛邑既成。周公谓庶邦庶殷。亦当有功。及成王至洛。但尊周公之功。未及普施。故公戒之也。今逐段解之。义亦瞭然。
 
(予齐百工。伻从王于周。予唯曰庶有事。)〇予整敕营洛之百工。使一从王命于宗周。且曰庶其有赏功之典。盖慰谕庶邦庶殷之人。使之希望王恩。
 
(今王即命曰记切宗。以作元祀。惟命曰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乃汝其悉自教工。)〇不意王今至洛。乃命曰但记功宗。(宗者祭也。以功而配食者。为功宗。)以周公作元祀。(司勋所云大烝之配食。)又命曰汝周公受命笃辅。他人不足数也。予丕视功籍。乃汝周公。皆自教百工。以成洛邑。百工有何功哉。
 
(孺子其朋。儒子其朋。其往无若火始燄。燄厥攸灼。)〇公曰孺子其私于予乎。其私于予乎。率是以往。众情怫郁。得无若火之始燄乎。燄必有所焚灼者矣。(若大始燄为一句。燄厥攸灼又一句。)
 
(叙弗其绝。厥若彝。及抚事。)〇叙功之法。不宜但记功宗。遂绝其下。王宜顺古彝典。使记功之典。下及于抚事诸人。(即庶殷及庶邦冢君御事等。)
 
(如予惟以在周工往新邑。伻向。即有僚。明作有功。惇大成裕。汝永有辞。)〇公曰若予不役庶邦庶殷。但以在周之百工往新邑。使之趋向是役。而周之诸僚。亦明作有功。惇此大业。成此广基。则汝虽如是。亦永有辞。今也不然。庶邦庶殷。攻治大役。惇之成之。安得如是。〇案此数节。一气呵成。义理明白。恐无可疑。其下继进敬百辟之义。亦此馀意也。(周公虽未卒。既以元勋。名为功宗。则预知异日必当从祀。故曰元祀。)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48H 页
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 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 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梅注公曰已。汝惟冲子惟终。为此章之首句。亦通。)
 郑云朝聘之礼至大。其礼之仪不及物。谓所贡篚多而威仪简也。威仪既简。亦是不享也。〇补云成王请诲。此其第三诲也。享者飨也。天子之燕诸侯也。周公戒王曰汝谓天子燕享诸侯。则无不受享而去乎。其中有享有不享。汝宜敬察而识之。凡仪不及物。彼曰不享。汝不肯役志劳心于是。则凡民唯曰不受享。(凡民犹言无人不如是。)徒见其差忒慢侮云矣。
 〔考订〕梅云奉上。谓之享。〇蔡云诸侯享上。有诚有伪。举国无享上之诚。则至于僭侮叛乱。可不辨之于早乎。(朱子曰币有馀。礼不足者。往往有轻上之心。)〇论曰此本郑玄之意。然周公此时。宜勉尽己之忠。安用察物之苛。享者飨也。天子之燕诸侯也。觐礼必有享。大行人云上公。王礼再祼。飨礼九献。食礼九举。侯伯子男。各有差降。掌客云上公三飨三食三燕。侯伯三飨再食再燕。子男一飨一食一燕。皆所谓享也。不唯是也。郊劳视馆。致饩致积。还圭致赠。旅摈郊送。其礼极繁。此所谓享多仪也。特以觐礼云三享。皆束帛加璧。陈其庭实。大行人云庙中三享。此则诸侯之奉天子而谓之享也。然天子之义。怀诸侯也。周公教成王。不以我之所以待诸侯者诲之。却以彼之所以奉天子者讦之。欲其微察而苛责之。断断无此理也。且孟子答屋庐子之问。明引此节。盖以储任处于尊位。孟子时为宾旅。故得引此文。若如郑说。孟子自居以王公之尊。而待二子以宾旅。不伦甚矣。 公既以敬百辟之道戒之。又申其意曰若不用心于享。以尽吾诚。则虽编户之民。犹曰不享。谓我之差忒慢侮。以之召乱。况彼百辟群后。位尊名重。体貌自别。敢不敬乎。虽饩牢山积。笾豆星列。不以敬而将之则不成飨也。 春秋传晋赵文子为政。薄诸侯之币而重其礼。穆叔曰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襄廿五)苏氏引此以證此经。亦非矣。易曰公用享于天子。春秋传曰战克而王享。(天子享晋侯)诗云一朝飨之。周定王之言曰公当享卿当燕。上之礼下也。何尝以下奉上为享乎。若论轻财重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48L 页
礼之义。聘礼亦言之。(知远录)
 〔考證〕孟子引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无惟字)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告子篇〇赵云享见之礼多仪法。仪不及事。谓有阙也。)〇案赵云享见。亦上见下也。
乃惟孺子。颁朕不暇。听朕教汝。(句)于棐民彝。汝乃是不蘉。乃时惟不永哉。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废乃命。汝往敬哉。玆予其明农哉。 彼裕我民。无远用戾。
 马云颁。犹分也。〇郑云成王之才。周公倍之。犹未而言分者。诱掖之言也。〇马郑皆云蘉。勉也。〇梅云小子当分取我之不暇而行之。〇补云成王请诲。此其第四诲也。遂及复政之说曰。孺子其分我无暇之劳勤。又恭听我教诲。必有辅于民彝也。夫以天子之尊。恭听叔父之诲。民之观感者。有不顺承其父兄之诲者乎。必有辅于民彝。汝不恭听。天禄其不永矣。〇补云正父。百官之正长也。惇叙百官。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一如予摄政时。则群下罔不祗承于汝命矣。
 
汝往敬哉。如尧命舜曰汝往钦哉。(周公之尊严如此。不可以今眼度之。)〇补云予得小暇。当宣明稼穑之教。彼足以裕我民食。(彼谓农事也)且当近民。不可远民而致其乖戾也。
 〔考异〕说文颁为攽。(许云攽。分也。)薛本同。
 〔考订〕蔡云颁朕。未详。或曰成王当颁布我不暇者。〇案注疏的确。毫无可疑。九峰无故违之也。(颁布。亦分布也。分与颁本同。)历数千古焦劳忧勤。岂有如周公者哉。诗云予手拮据。予口卒瘏。予羽谯谯。予尾翛翛。周公之勤也。周公若是勤劳。成王久于暇逸。周公今将复政。亦未尝奉身休退。故但乞其分此不暇。至诚恻怛。情见于词。何云未详。
 〔考订〕疏云正父。武王也。(蔡亦云)〇案正父者。若酒诰所云圻父、农父、宏父之类。以正父为武王可乎。若云正父是武王。其罔不若予者为谁。周诰虽聱牙难通。圣言必条理有序。不应首尾横决如注所言也。
 〔考订〕梅云汝往居新邑。敬行教化哉。〇蔡注同。(朱子云汝往归宗周。我留于此。)〇案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49H 页
召诰洛诰。皆是劝成王宅洛之戒。周公岂肯曰汝归宗周。我留在此乎。往敬哉。如尧典之往钦哉。不必有往。王与公虽同在洛邑。不害其言往也。
 〔考订〕梅云我其退。明教农人。〇蔡云我其退休田野。惟明农事。盖公有归老之志。(朱子云我留于此。修后稷先公之业。明农事以教民。)〇订曰此时周公安得退老田野。诚使成王宅洛而亲政。周公当留作辅相。不然往守丰镐。安得如裴晋公文潞公之休退田里。公之所奏。只请分劳。退老非其志也。观于君奭一篇。可知公心。且是时鲁公伯禽。早已封鲁。周公以天子之叔父。上公之严父。身且摄天子而朝诸侯者。一朝角巾布衣。退作田翁野老。鲁公、成王。其能安于心乎。每以今眼径定古义。始则曰周公遭人言避居国东。今又曰周公奉朝请退老田墅。曾谓周公旅进旅退。凫来雁去。一至如此。 明农者。明稼穑艰难之理也。无逸一篇。七月八章。即明农之说。彼裕我民农之利也。无远用戾。知小人之依也。周公此日。无逸七月之篇。已在胸中。故豫告如此。(知远录)〇农之要。裕民也近民也。(远之则乖戾)
王若曰公明保予冲子。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师。 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 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 予冲子夙夜毖祀。
 补云丕显德。文武之德。〇蔡云和者。使不乖也。恒者。使可久也。居师。宅其众也。〇补云宗者祭也。笃于宗祀。称秩元祀。答周公第一诲之意。(言公命予以此)〇补云迓衡。迎受之衡也。衡之为物。上承其缒绳。下受其物载。而旁横一桁。以应四方。穆然平直。不倾不坠。以迓受其任。周公之像也。周公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〇梅云我慎其祭祀而已。〇补云公虽勉我宅洛。唯公可以留洛施政。我则退居丰镐。慎奉宗祀而已。〇案凡言四方者。皆以宅洛而言。洛邑居四方之中。即所云中乂也。勤施四方。乱为四辅。四方世享。四方新辟。皆此意也。
 〔考异〕书太(一作大)传云以予小子。扬文武之德烈。奉对天命。(多之德二字。又答为对。)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49L 页
释文云迓。马郑音鱼据反。
王曰公。(句)功棐迪笃。罔不若时。 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四方迪乱。未定于宗礼。亦未克敉公功。 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诞保文武受民。乱为四辅。(案上云王曰公。下云王曰公。皆句也。)
 补云王曰公。呼而告之也。(上下同)〇补云功棐者。功之辅也。谓庶邦庶殷。辅周公以治洛者也。迪笃者。谓当顺公之诲言。笃叙其功。(厚报之)罔不如是也。(如诲言)〇蔡云我退。即居于周。命公留后治洛。〇补云即辟。犹言即政。周公既复辟。成王乃即辟。如新即位然也。〇案九峰于此。不解即辟之义。盖其本来议论。谓周公未尝摄位。既不摄位。无所复辟。如不复辟。无所即辟也。其忧深虑远。扶世之意。非不正矣。儒者解经。当先求经旨。徐讲义理。不宜先立私意。牵经以就己也。经文昭然。何以讳之。(知远录)
 〔考订〕陈云此下无周公答辞。即又继以王曰。岂非脱简错简。〇案鲁论子曰之下。无门人答词。而又继以子曰者甚多。亦皆脱简乎。王曰公。王曰公。有拳拳服膺之心。汲汲来助之意。故史臣形容而亟书之。
 〔考订〕梅云命公立后。(疏云周公将退老。故命立公后。使伯禽为国君。)〇蔡云命公留后。犹后世留守留后之义。(朱子云犹唐节度留后之意。)〇毛云唐节度跋扈不肯交代者。谓之留后。周公大圣。加之以叛将之名。(又云封伯禽为公后者。非孔私言。)〇辨曰此大讼也。读古经。须先明字例。今人学书。故字多误用。古人学字。(即小学)故字有定例。未尝乱也。死而后称先。若先祖先考先人先大夫之类是也。死而后称后。若立后置后予有后之类是也。生而不得称后。犹生而不得称先。理则然也。周公赫然生存。成王胡为立后。此真不稽之言。无用再说。古唯死而后立后。故礼曰丧有无后。无无主。(丧大记)礼曰大夫死而无子则为之置后。(杂记文)礼曰子者亲之后也。( 文)石骀仲卒。卜所以为后者。(檀弓文)荀偃病。驷介请后。(答云郑甥可)成季酖叔牙曰饮此则有后。(庄末年)臧武仲以防求为后。(襄廿三)叔孙豹之筮。归为庄叔后。(昭五年)公子重耳稽颡而不拜。示未为后。(见檀弓)皆死而后称后。生而称后者。未之闻也。臧孙达其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0H 页
有后于鲁。(桓二年)臧孙其生乎。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惧。(成八年)宣孟其生乎。惟魏犨举贤。仲尼闻之曰其长有后于晋国。(昭廿八)此时献子未死。然此遥遥指远之言。不足以證伯禽也。(知远录)
 公羊传曰封鲁公以为周公也。周公拜乎前。鲁公拜乎后。(注云始受封时。拜于文王庙。)曰生以养周公。死以为周公主。(文十三)郑玄以来。所据者此文也。(郑于周礼太宰之注。亦引公羊文。)然周公之留与不留。无与乎伯禽之封与不封。封伯禽以留周公。何说也。伯禽封则留。伯禽不封则不留。周公是要君者乎。 朱子以命公后。为命公留洛。一洗千古之陋。但其引留守留后之法。差未允当。为恌者所呰耳。孔子之畏于匡。颜渊后。孔子之葬于防。门人后。(檀弓文)成王之巡于洛。周公后。其事既同。其文无异也。凡同行而落于后曰后。 毛君大拍头胡叫唤。不足多辨。唯是引左传祝鮀之言。以为伯禽、康叔之封。同在逸诰之日。则大武断也。尚书百篇。其序次虽若参错。今取书序。合作一篇。上下流观。亦其先后井井不紊。康叔、伯禽之封。明在营洛之前。故康诰、酒诰。嵬然在上。今欲倒幻年月。以證已谬得乎。 鲁世家则曰武王克殷之年。封周公于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至周公摄政之年。(即成王元年)伯禽代就封于鲁。即位之后。管蔡反。淮夷徐戎并兴。伯禽率师伐之。作肸誓。(即费誓)蔡九峰亦云费誓在周公东征之时。则伯禽就封。盖已久矣。周公复辟之年。始受封命。有是理乎。(毛氏引多方序。谓费誓在淮夷再畔之时。亦未允。)
 〔考订〕梅云四方虽道治。犹未定于尊礼。亦未能抚顺公功。(疏云未定尊大之礼。言礼乐未明。)〇蔡云宗礼。即功宗之礼也。敉功。即下文命宁者也。(毛云蔡氏改宗礼为功宗之礼。又改功宗之礼为宁礼。)〇孔云文王世子云设四辅。谓设众官。为四方辅助。周公一人。事无不统。故一人为四辅。〇蔡云居洛为宗周之四辅。汉之三辅。盖本于此。〇案四方迪乱。谓武庚淮徐之等。相引为乱也。宗礼者。祭礼也。尧典秩宗。寔典三礼。周礼宗伯。首掌祭礼。曲礼大宗。厥司祭典。宗礼者祭礼也。故上文曰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蔡亦云功宗之礼。)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0L 页
礼非祭礼乎。本来无文。故请公之序秩也。周公虽定洛邑。郊社甫建。文武仅祭。而天子之礼。概无旧章。太王王季后稷公刘。四望五祀。五岳四渎。又将如何。立国之初。宜首定祭礼。故王之言如此。〇王曰往年多乱。尚不能惇定祭礼。亦未能敉定公功。(谓抚定其既始之功。)公宜顺导其后。(承前功)监此洛师。(师工谓众工。)为四方辅。皆所以勉周公留洛也。〇训宗为尊。本是误解。功宗之名。亦以其从祀大烝而谓之功宗。故继之曰以功作元祀。(蔡氏遂执功宗二字。并以宗礼。皆作功宗之礼误。)蔡固误矣。梅所云尊大之礼。又何礼也。 辅者辅车之相依也。然疑丞四辅京兆三辅。与玆无涉。镐之去洛。千二百里。何以为辅。(已上知远录)
王曰公。(句)定予往已。(句)公功尔(一作肃)将祗欢。 公无困哉。(当作我)我惟无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
 补云定予往。谓己定于归周也。已。谓竟往而已。〇梅云天下咸敬乐公功。〇补云康事。平宁之事也。洛邑居中。将怀绥庶邦。镇安庶殷。难治之地。又公无以艰事困我。我亦无怠于康事。(言治周)〇补云替刑。犹言改法。公去而王代之。则于洛替刑也。公留治洛。四方其世享其禄矣。
 〔考异〕汉书杜钦传引书曰公无困我。(哉为我。)又元帝报王凤疏。引书曰公毋困我。(元后传)〇吴云汉书两引公无困我。当以我为正。
周公拜手稽首曰。王命予来。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弘朕恭。 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殷献民。乱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 曰其自时中乂。万邦咸休。惟王有成绩。
 郑云文祖者。周曰明堂。以称文王。周颂惟(一作维)天之命疏。 〇郑以烈为威。(周颂雍诗疏。)〇补云周公既闻王言。又固请王治洛也。公曰王命予来此新邑。以保此文王所受之民。(新服命之民。)于以光武王之业。亦所以广我之恪恭也。(言我从王命留洛则恭。)虽然王既来相宅。宜典此殷大小民。(典。守也。)为四方新辟。(复政如今新即位。)以作恭先。(王顺我言。是作我恭先。)其自今宅中而治。王其有功矣。先者倡也。
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师。作周孚先。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
 马云单。信也。〇郑云成我所用。(考。成也。)明子之法度者。乃尽明堂之德。明堂者。祀五帝太皞之属。为用其法度也。周公制礼。六典就其法度而损益用之也。周颁(一作颂)维天之命疏。 〇补云此节。公请守丰镐也。公曰我以诸子。(谓宗族)诸臣。(王若留洛。大臣公卿。当从王在洛。留于镐者。唯御事之诸臣。)笃前人已成之功。(旧邦也)以对其众。但以诚意孚格。为天下先。(作孚先)成我宿志。明作典刑。(谓制礼作法)乃卒文王之德。〇案郑每以文祖为明堂者。以孝经云宗祀文王。以配上帝也。孝经真伪。尚有未定。而郑于孝经之纬。自来笃信。故诗笺书注。每于文王之祭。辄指为明堂也。〇又按多子。犹言诸子。(夏官诸子掌国子之倅。谓卿大夫之子。)特言多子御事卑小之类者。以大臣公卿。应在王在之所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1H 页
伻来毖殷。乃命宁予。(句)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 予不敢宿。则禋于文王武王。 惠笃叙。无有遘自疾。万年厌于乃德。殷乃引考。王伻殷。乃承叙万年。其永观朕子。怀德。
 
补云毖。劳也。(劳慰之)〇郑云周公谓文王为宁王。成王亦谓武王为宁王。(召南何彼秾矣疏)〇郑云禋。芬芳之祭。(大宗伯之疏)文武于明堂配五帝。故亦以称禋。(大雅生民疏)〇马云厌。饫也。〇补云此节。乃周公追述前事之奏也。昔者公在洛治事。王在镐京之日。王遣使劳殷。(庶殷治工者)因又宁慰周公。(宁者犹今人之言问安)又以秬鬯二卣。送于周公曰禋于二王。王遥致其敬。拜手稽首曰休享。 公今追奏曰予于其时。不敢宿命。即以二卣。禋于二王。为王祝嘏曰惠此笃叙。(王惇叙百官)无遘身疾。于万斯年。使下民饫于乃德。又为庶殷祝曰殷人亦引年寿考。王使殷承王之笃叙。其至万年。观吾王而怀德。〇案公奏此事者。成王终不肯留洛。故公曰予以冲子。笃叙殷民之意。已告先王。今王不可不留洛也。
 〔考订〕梅以乃命宁绝句。〇蔡云毖殷民而宁周公。(毛云古有宁礼乎。妇人归宁外。又有此礼乎。周公尝蓄二鬯。)〇订曰蔡曲姑舍。先问梅直。乃命宁。何说也。且周公安得素有秬鬯。诸侯之承事祖考者。天子或赐秬鬯。周公鲁邦之太祖也。无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1L 页
所为祭。何赐乎。秬鬯若云天子不赐。而周公自有之。则周公大无礼矣。蓄而不用。犹为大罪。况敢以此禋于二王乎。支子不祭。礼也。成王无所命。而周公自祭文武。则周公主鬯矣。成王赫然在位。周公敢为是乎。乃命宁绝句。不可矣。〇若云宁礼在古未闻。九峰未尝以宁礼二字。别立名目。然毛君但知妇人有宁。不知诸侯有宁则疏矣。觐礼曰伯父无事归宁。乃邦宁。其无文乎。文侯之命曰归宁尔邦。用赉尔秬鬯一卣。则宁之为言。又似乎归祭其先。(与秬鬯相属)
 〔考订〕梅云周公以黑黍酒。告文武以美享。〇蔡云以事神之礼事之。(苏云事周公如事神明。)〇毛云此非宁公。实活祭公也。(又云古有享礼。无祼礼。)〇论曰于是乎梅、蔡俱失矣。周公虽摄祭郊社。摄祭宗庙。罔不以成王之命将之。然后周公臣也。成王王也。如梅之说。则周公自备秬鬯。俨祭文武于新邑之宗庙。僭越极矣。如蔡之说则周公受君之赐。以祭父兄。有若鲁君赐腥。而孔子荐之于叔纥。天下其有是乎。周公以文武为私亲。成王以周公为鬼神。一僭一怪。不可复言。活祭之讥。何以免矣。(毛云秬鬯非自饮也。所以歆其父祖也。故诗称告于文人。书称追孝于前文人。今乃以此享公。无礼也。〇毛之此说亦明确。)古者九锡之法。有所谓朱户纳陛。乐则秬鬯。亦唯继世者有秬鬯。周公鲁之太祖。得此何用。又王子分封者。有出王庙。故鲁有文王庙。郑有厉王庙。(吴亦有周庙)然祭于其国。则为出王之祭。祭于王都。则为先王之祭。周公敢为是乎。文王犹然。况于武王乎。又凡赐鬯之法。本赐一卣。江汉诗秬鬯一卣。文侯之命。秬鬯一卣。春秋传晋文公之命。秬鬯一卣。(僖廿八)有二卣哉。此经既是二卣。则王命宁公之时。本使之禋于文武可知也。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岂非王所命之辞乎。(梅以此 为周公之事。)君命不宿。礼也。(曲礼云君言不宿于家。)予不敢宿。禋于二王。文理平正。事实明白。何为是纷纷哉。 秬鬯之必自王来。何也。鼎俎笾豆之实。皆于新邑取之。唯秬鬯自宗周供之也。古礼最重秬鬯。故诸侯未赐圭瓒。亦资鬯于天子。(见王制)东都新创。百官未备。宜无郁人之共。 毛氏谓天子之于公侯。有享礼无祼礼。斯则不稽之言也。天子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2H 页
之飨诸侯。原用秬鬯。故大行人云上公再祼。侯伯一祼。子男一祼不酢。(郑注云王以郁鬯礼宾。)故郁人之职。凡宾客之祼事。和郁以实彝。肆师之职。凡大宾客。筑鬻赞祼。(筑郁金煮之和酒。)小宗伯之职。凡宾客将赞祼。郊特牲云诸侯为宾。(为宾于天子)灌用郁鬯。(天子礼诸侯)何云有享而无祼乎。毛氏但见礼器有诸侯相朝。祼用郁鬯一语。遂谓天子之朝诸侯。不当有祼。疏谬甚矣。
 〔考订〕梅云不经宿。〇蔡云宿与顾命三宿之宿同。〇案顾命三宿之义。有能详知者乎。马郑王梅。异说纷兴。不知何法。设如注说。玆是殡宫进爵之名。何与此经。不敢宿者。君命不宿也。
 〔考订〕(惠笃叙)梅云顺典常。〇蔡云此祭之祝辞。〇案蔡说极是。自伻来毖殷以下。都是叙事。唯此惠笃叙一节。即周公精神所在。周公为诵此祷词。追说伻来毖殷。秬鬯明禋诸事。然于洛诰大意。绝无干涉。唯惠笃叙一节。方是要语。惠笃叙者。即上文笃叙乃正父也。虞书曰百揆时叙。亦此意也。 祝曰惠此幼王。使之笃叙众正。(百官也)君臣上下。无遘疾病。至于万年。饱于神德。以此殷民遐引寿考。(冠礼祝辞云勿替引之。)我既以王宅洛永年之义。质言于文武矣。王其可不宅此新邑。以绥殷民乎。 王伻殷一节。亦以禋祭之祝。有殷乃引考之语。藉重以为说。劝王留洛也。(已上知远录)
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 王命作册。(句)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王在新邑。马绝句。郑读王在新邑烝。)
 郑云岁文王骍牛一者。于是成王元年正月朔日。特告文武。封周公也。(见正义)用二特牛。祫祭文王武王于文王庙。使史逸读所册祝之书告神。以周公其宜为后。谓将封伯禽也。(周颂烈文疏)〇梅云成王既受周公诰。遂就居洛邑。以十二月戊辰晦到。〇梅云明月。夏之仲冬始祭。故曰烝祭岁。(句)告曰尊周公立其后。〇孔云命以伯禽。即史逸所读之策也。〇镛案郑梅之谬。不暇悉辨。明者自知。今略之。
 蔡云是日成王在洛举烝祭。曰岁者。岁举之祭也。宗庙太牢。此用特牛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2L 页
者。命周公留后于洛。故举盛礼也。史逸为祝册以告神也。唯告周公留后之意。〇补云惟告二字。讥贬之笔也。周公至诚恳恻。请王宅洛。而王终不听。乃于烝祭之祝。惟告周公其后。〇案古训之谬。蔡皆正之。但以特牛为盛礼。斯则不然。国语观射父之言曰祀加于举。(举者。人君朔望之盛馔。)故举以特牛者。祀以太牢。举以少牢者。祀以特牛。安得以特牛为加于太牢之盛礼乎。郊用特牲。贵少之义。非所引也。
 〔考订〕孔云夏之仲冬其月。是周之岁首。〇订曰史臣于烝祭之下。特书曰岁者。明此祭为洛邑年例之祭。非因周公事而特设也。周公事是因祭而告之。又以明新邑此祭。每岁一举而已。春礿秋尝。四时之祭。不与宗周同文也。何以言之。时有迁都之议。而实未尝迁。则周之庙祏。皆在宗周矣。后稷公刘之庙。太王王季文武之庙。其四时正祭。必皆备文。又于洛庙。全举四时。必无是理。洛邑文武之庙。略似汉代沛宫原庙。只祭高皇。王霸虽殊。意致未远。且此烝祭。名虽烝祭。实则杀礼。故烝于四祭。其物最殷。宜用太牢之馔。所谓三牲鱼腊九州之美。宜无不具。而一王一牛。再无羊豕。特以冬祭之。故名曰烝祭耳。且郑以为祫祭。而祫之为祭。必于太祖之庙。周之太祖。本称后稷。不祭后稷。何以祫矣。祭法曰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此本鲁展禽之言)故郑玄于周颂雍诗之笺。以文王为太祖。(后稷为先公庙之始祖。)斯言是矣。然祫祭之礼。当在宗周之太庙。洛邑之祭。非祫祭也。(知远录)
王宾。杀禋。咸格。 王入太室。祼。
 王云成王尊周公不敢臣之。以为宾。故封其子。(梅义同)〇孔云既杀二牲。精意以享。(周语云精意以享。谓之禋。)马云太室。庙中之夹室。〇王云太室。清庙中央之室。清庙神之所在。故王入太室祼。献鬯酒以告神也。〇蔡云王宾。犹虞宾。杞宋之属。助祭诸侯也。诸侯以王杀牲禋祭。故咸至也。祼。灌地以降神也。〇补云宰牲曰杀。燎牲曰禋。(禋者烟也。燎牲以达烟气也。)谓杞宋之宾。于宰牲燎牲之礼。咸来与助也。〇补云太室。犹言太祖(文王)之室也。祭毕。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3H 页
还入太室。延杞宋之宾。亲行祼礼也。〇案王宾之解。古训乖拗。(尊周公为宾)九峰之注。一洗千古之陋也。此时微子受封于宋。已及数年。如此盛礼。岂有不来之义。振鹭有客之诗。安知不作于此时乎。〇又按明堂清庙之制。千古聚讼。今所未详。郑玄月令注。即明堂九室之制。朱子取之。至有图说。然若如此法。天子唯夏三月南向。其馀东面西面。至于北面。易所云向明而治。盖取诸离。反为虚语。又以明堂为宗庙。则孝经所谓宗祀文王是也。然宗祀文王。本配上帝。(孝经文)则既祭明堂。宜有帝牛。而此经无之。又我将。为祀明堂之诗。而明有羊牛。此用特牛。又何故也。洛邑之有文武庙。如沛宫之有原庙。不必是宗祀之明堂。亦不是于穆之清庙也。周颂清庙序云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以祀文王。朱子亦从之。然末(一作未)有明据。 王子雍以为清庙。恐未允。
 〔考订〕孔云王以圭瓒酌酒以献尸。〇镛谓祭礼莫先于祼鬯。祼鬯而后杀牲。故郊特牲云既灌然后迎牲。祭统云君执圭瓒祼尸。大宗执璋瓒亚祼。然后迎牲。迎且然矣。况于杀乎。此经王宾既杀既烟。祭礼既毕。而后王乃入太室祼。王之祼。不已晚乎。入太室祼者。礼杞宋之宾也。天子之祼。公侯本在庙中。三享之末。详检大行人等诸文。可知矣。(文见上)
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在十有二月。 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释文云受命绝句。马同。)
 马云周公摄政七年。天下太平。(见释文)〇郑云文王武王受命。及周公居摄。皆七年。(见正义)又云文王得赤雀。武王俯取鱼皆七年。(大雅文王疏)又云文武受命七年而崩。周公不敢过其数。(太宰序官疏)〇梅云周公拜前。鲁公在后。〇蔡云史逸诰周公治洛留后也。〇镛案郑玄酷信纬书。伪太誓所言皆不经。蔡始正之。
 〔考订〕吴云周公自留洛之后。凡七年而薨。〇镛谓诞保文武受命七年者。明周公摄政。为保文武之受命。不得已也。又以明文武之景命。非周公摄政七年。卒莫能保也。此篇起首曰复子明辟。结尾曰诞保七年。皆摄政复政之说。岂容他解。 且周公留洛。经史无文。亳姑序曰周公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3L 页
在丰将没。欲葬成周。公薨成王葬于毕。(毕在丰)鲁世家谓公欲葬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王在洛)以此观之。周公末年。周公在丰。成王在洛。吴说非也。洛诰为周公复政之史。故特书摄政之年数。如尧典之末。有舜生三十之节。
 〔考订〕孔云此诰是诰伯禽。不得言诰策。〇辨云上云祝册。亦非封伯禽之册也。若云册祝。是封爵之册书。则金縢曰史乃册祝。是又封何人者耶。
 〔考證〕汉书律历志云周公七年十二月戊辰晦。周公以反政。引洛诰曰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句)命作册。惟周公诞保文武惟七年。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卷六)
 多士
  
多士
 孔云殷之大夫士从武庚叛者。以其无知。谓之顽民。安土重迁。或有怨恨。周公以成王之命。诰此众士。
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
 
郑云成王元年三月。周公自王城初往成周之邑。(自今河南往洛阳。)用成王命。告殷之众士以抚安之。〇梅云周公致政明年三月。〇蔡云曰商王士者。贵之也。〇案郑以为成王元年者。谓周公本自立为王。至洛诰十二月复辟之后。成王始立。以厥明年为元年也。乖拗如此。何以宗矣。(多士之诰。在成王八年。)
王若曰尔殷遗多士。弗吊。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句)殷命终于帝。
 补云弗吊。谓不见恤于天。〇马云秋曰昊天。秋气杀也。方言降丧。故称旻天。〇补云罚敕。谓明正其罪也。(敕。正也。)易曰明罚敕法。(古今注致王罚绝句。误。)〇补云殷命之终。终于上帝。非我之攸终也。
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句)秉为惟天明畏。(马郑本弋为翼。王肃本亦为翼。)
 郑云翼。犹驱也。非我周敢驱取汝殷之殷命。〇孔云弋。射也。射而取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4H 页
〇补云乃尔多士。非毁我小国。敢欲翼护既终之殷命。与武庚作乱。天不赐佑。诚不可以固乱也。(保乱邦)又弼我讨平之。〇帝之所以不畀者。吾民其秉彝所作为。唯是畏天。殷民不畏天也。〇案弋字属我。首云肆尔多士何也。翼字属彼。义始可通。
我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向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 惟时天罔念闻。厥주-D001废元命。降致罚。 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 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 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释文云马以向于时绝句。史记恤为率。)
 补云上帝导之以久安。有夏不随往。〇补云有辞。谓如刑狱之辞。闻于上帝也。〇蔡云甸。治区画。(读之如维禹甸之。)〇补云恤犹顾畏也。〇蔡云配天以泽民。
 〔考异〕释文泆或佾。(薛本亦为佾。)马本作屑。(马云屑。过也)
在今后嗣王。诞罔显于天。矧曰其有听念于先王勤家。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 惟时上帝不保。降若玆大丧。惟天不卑(一作畀)。不明厥德。 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干(一作于)罚。
 马云纣大淫乐其逸。无所能顾念于天施显道于民而敬之也。(见史注)〇梅云先祖勤劳国家。〇补云天显者。天明也。(莫显乎隐。天道也。)民祗者。民可敬也。〇补云小大邦丧。如崇黎奄之类。其亡也皆有罪罚之辞。闻于上帝。
 〔考證〕鲁世家云自成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
王若曰尔殷多土(一作士)。今惟我周王。丕霝承帝事。有命曰割殷。告敕于帝。 惟我事不贰适。惟尔王家我适。 予其曰惟尔洪无度。我不尔动。自乃邑。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
 补云灵承帝事。言为天子承祭事。〇补云敕。罚敕也。〇蔡云我一于从帝而无贰适。殷不容不我适。〇补云适。向也之也。事天事大。皆不可贰心。〇蔡云三监倡乱。汝大为非法。(洪无度)非我尔动。变自尔邑。犹所谓造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4L 页
攻自鸣条。〇补云予亦体天。即于殷。降大戾。陈其不正之罪。(律陈也)
王曰猷告尔多士。予惟时。(句)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无违。 朕不敢有后。无我怨。
 蔡云指上文言惟是之故。迁居西尔。
 〔考异〕石经残碑。无违二字作元。(或无字为元而违字缺。)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今尔其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 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予惟率。(句)肆矜尔。非予罪。时惟天命。
 梅云先世有典籍。说殷改夏命。〇梅云夏之众士。在殷王庭。有服职。在百官。言见任用。〇梅云我亦用德。故我敢求汝将任用之。〇郑云言天邑商者。亦本天之所建。(王肃云言商今为我之天邑。)〇补云予惟率殷之故事。肆用矜怜而迁徙之。使汝播迁。非我也天也。
 〔考异〕论衡雷虚篇肆矜。作夷怜。
王曰多士。昔朕来自奄。予大降尔四国民命。我乃明致天罚。移尔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逊。
 补云降命。如降福。言汝四国之民。罪当殄灭。予奉天之令。大降尔命生活之。〇补云我乃致天之罚。移尔于鲁邦遐逖之地。比其职事。(列于官)臣我宗国。俾之多逊。〇补云四国。商奄淮徐也。〇案此诰在复政之后。则朕者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来自奄。若是此行。则此时成王无东征之事。何得云昔朕来自奄乎。然则此诰在复政之年三月。非厥明年之三月也。〇又案移尔遐逖。非迁洛之谓也。殷之距洛。不过四百里。且徙于王京。不可曰遐逖。其指徙鲁之民明矣。此章曰臣我宗多逊。(鲁者同姓宗亲之国也)下章曰臣我多逊。其指徙鲁之事明矣。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帅其宗族。将其类丑。从于伯禽。使为鲁民。是也。
 〔考异〕石经残碑。王曰之下。多告尔二字。
 〔考订〕蔡云降犹今法降等。〇案降等不可曰降命。
王曰告尔殷多士。今予惟不尔杀。予惟时。(句)命有申。 今朕作大邑于玆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亦惟尔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石经洛为雒。)
 马云宾。却也。(徐音摈)梅云无所宾外。〇补云命有申者。申之以恩命。〇补云奔走臣我。则率殷之故事。惟听用德也。
尔乃尚有尔土。尔乃尚宁干止。 尔克敬天。惟畀矜尔。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 今尔惟时。(句)宅尔邑。继尔居。尔厥有干。有年于玆洛。尔小子乃兴从尔迁。(艺文考云石经洛为雒。释文云啻或作翅。)
 梅云汝乃还有汝本土。(蔡云尔庶几有尔田业。)〇蔡云安尔事安尔居。〇补云有干。谓治家有年。谓收穑。〇补云小子。幼少在殷未迁者。〇案殷之旧土。皆已分封。梅所云还有本土。必无是理。祝鮀之言曰殷民六族。职事于鲁。分之土田。比旧陪敦。(杜云增厚也)是亦以鲁邑之田。分之殷民。迁洛之民。何独异例。古者有职者有田。作农者授田。迁之职之。其君子不患无田。其小人亦各受田。梅蔡疑其无田。过矣。
王曰又曰时予乃或言。尔攸居。
 孔云史录王言以前事。故言又曰也。〇蔡云王曰之下。当有缺文。(以多方篇末王曰又曰。推之可见。)时我或有所言。皆以尔所居止为念。〇案武庚既诛。殷民已迁。王城之役。庶殷丕作。下都既成。又徙于成周。孔子书序。本无差误。而九峰混之为一洛邑。乃于此篇。节节攻序。谓序之非真。(非孔子所作)既于书序详论之。不复条辨。多士之序。无伪迹可执。览者详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卷六)
 无逸
  
无逸(书大传作毋逸。薛本作亡佾。史记或作毋佚。)
 梅云成王即政。恐其逸豫。故以所戒名篇。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
 郑云呜呼者。将戒成王。欲求以深感动之。〇郑云君子。止谓在官长者。所。犹处也。君子处位为政。其无自逸豫也。〇蔡云君子以无逸为所。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5L 页
补云小人。氓也。〇蔡云小人依田。犹鱼之依水。木之依土。〇补云谚。自矜也。不恭也。诞。易言而无信也。
 〔考异〕石经残碑。穑为啬。逸为逸。(乃逸之两逸字也)谚为宪。诞为延。又否作不。〇案残碑穑为啬。
 〔考證〕鲁世家云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〇案此史迁檃栝其大意。非有异本之经文也。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郑云中宗。谓太戊也。(见商颂谱疏)〇郑云恭在貌。敬在心。(寅。敬也。)〇补云率天命。自为法度。〇马云知民之劳苦。不敢荒废自安也。(见史注)〇补云享国。犹言在位。
 〔考异〕释文云马本严作俨。〇石经作天命自亮。以民祗惧。〇史记祗为震。享为飨。(鲁世家)
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
 郑云高宗。谓武丁也。(商颂疏)旧犹久也。(商颂疏)〇马云武丁为太子时。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劳役于外。与小人之。故言知其忧乐也。(商颂疏暨与也)〇郑云作。起也。(商颂疏)小乙崩。武丁立。忧丧三年之礼。居庐柱楣。不言政事。(商颂疏)其不言之时。时有所言则群臣皆和谐。〇马云宁。安也。(见史注)〇郑云小大。谓万人。上及群臣。言人臣小大。皆无怨王也。〇蔡云嘉。美。靖。安也。
 〔考异〕郑本爰暨。作爰洎。(郑云爰。于也。洎。与也。见商颂疏。)〇伏本亮阴作梁闇。(书大传)汉书作凉阴。(五行志)郑本作谅闇。(郑云谅闇。转作洁闇。楯谓之梁。闇庐也。见商颂疏。)〇史记云享国五十有五年。(鲁世家)石经享国百年。(王应麟云汉杜钦云高宗享百年之寿。)〇困学纪闻云顾氏石经残碑考。亦云百年。汉五行志刘向传、杜钦传。皆曰高宗百年。司马问古文说记忆未确。故曰五十五尔。〇案杜钦言寿百年。不云享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6H 页
国百年。
 〔考异〕鲁世家云其在高宗。久劳于外。为与小人。(爰暨作为与)作其即位。乃有亮闇三年不言。言乃欢。不敢荒宁。密靖殷国。至于小大无怨。故高宗飨国五十有五年。〇郑云欢。喜悦也。(本檀弓注详见下)
 〔考證〕论语引书曰高宗谅阴三年不言。(孔安国云谅信也。阴犹默也。〇宪问篇。)〇檀弓引书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欢。(郑云欢。喜悦也。言乃喜悦。则民臣望其言久矣。)〇坊记引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欢。(郑云三年不言。有父小乙丧之时也。欢当为欢声之误也。其既言。天下皆欢喜。乐其政教也。)〇丧服四制。引书曰高宗谅闇三年不言。(郑云谅古作梁。楣谓之梁。闇读如鹑鹌之鹌。闇谓庐也。庐有梁者。所谓柱眉也。)
 〔考订〕梅云信默不言。言孝行著。〇蔡云梁闇是也。(说命注)〇镛案两义互主。未有定论。尝谓谅喑之义长。
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史云久为小人于外。能保施小民。又享为飨。)
 
马郑云祖甲。武丁子帝甲也。(见史注)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贤。武丁欲立之。祖甲以王废长立少不义。逃亡民间。故曰不义惟王。久为小人也。武丁死。祖庚立。祖庚死。祖甲立。(见史注)〇镛案殷本纪无此说。但云祖庚崩。弟祖甲立。是为帝甲。帝甲淫乱。殷复衰。王肃见无逸经文。与本纪不合。遂以祖甲为太甲。(见下方)然史记此段。本袭国语。国语称帝甲乱之。七世而殒。(自祖甲至纣。凡六世而七王。)史迁不思此经。载之本纪。原是错误。不足以此外史之杂言。易周公之圣笔明矣。马郑之注。虽若推度。翕合事理。且高宗肜日。明系祖庚时事。(金仁山之言)郑玄以祖庚为惷愚之人。(高宗肜日注)当时古籍必有所据。王子雍明目张胆。唯一反郑说。以为家计。亦病也。太甲太宗也。又岂可末数之。(马郑亦以为帝甲。非不见二史者。)
 〔考订〕王云祖甲。汤孙也。先中宗。后祖甲。先盛德后有过。(见史注)〇梅云汤孙太甲。为王不义。〇蔡云不义惟王。与太甲玆乃不义文似。遂以祖甲为太甲。要以周公之言为正。〇镛案孔冲远每云王肃似窃见孔传。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6L 页
余每云所谓孔传。乃全袭王注。盖以此时郑注主世。则造此伪经。思以易天下者。必与击郑者合势。然后其书可立。所以梅注专用王肃之义也。王肃之必立异义者。恃国语及殷本纪。以为声援也。然今考卫彪徯之言。本欲于夏殷中世。得一昏王。以比幽王。未有考覈而言之。史迁据此锻成祖甲。不足据也。乃梅氏之法。凡我之训义。有或未当。必另造一经。以作声援。非止一二。梅于尧典。以稽古二字。冠之尧首。以作徽号。竟作周官一篇。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则帝尧俨为稽古之人矣。又以胤子朱。为胤国子爵。竟作胤征一篇。胤侯命掌六师。则启明者非尧子丹朱矣。又于金縢以我之不辟。为不诛管蔡。竟作蔡仲之命一篇。致辟管叔。则周公早有刑辟之说矣。又于洛诰以复子明辟。为复政。竟作咸有一德一篇。伊尹复政厥辟。则周公复政。为蹈袭伊尹之事矣。又于此经以不义唯王。为太甲。竟作太甲上篇。玆乃不义。习与性成。则太甲果是不义者矣。奸心巧肠。昭然可见。而九峰犹谓玆乃不义。二经相似。忠厚之言也。(凡读梅书者。宜寻此蹊径。)
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眈(一作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梅云言逸乐之损寿。〇补云十年四三年。谓在位。
 〔考订〕梅云从是三王。各承其后而立者。生则逸豫。〇镛案此注合理。不可违也。祖甲之后。只有六王。而庚丁在位二十一年。帝乙在位三十七年。纣亦在位三十三年。短促者唯廪辛六年。武乙四年。太丁三年。不足以当周公之所数。(虽自高宗以后计之。仍不足相当。)经云自时厥后。犹言自此而外。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释文云昃或为仄)
 梅云卑其衣服。以就其安人之功。以就田功。〇蔡云惠鲜者。鳏寡之人。垂首丧气。赒给之。使有生意。(鲜生也)〇补云卑服者。犹言便服微服。(非谓微行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7H 页
之微服。)康者道路也。如康庄康衢。皆大路之名也。文王尝以卑服。就小民兴功之地。或修治道路。或疏理沟洫。有时乎劳之问之也。古者君民之间。其相与如此。(卫文公以大布之衣。星言夙驾。税于桑田。深得文王之意。若帝尧之微服游康衢。本出文中子。不足据。)〇或曰惠鲜鳏寡者。文王之治。婚姻以时。男女以正。内无怨女。外无旷夫。鳏寡者鲜少也。
 〔考订〕马本卑作俾。〇汉艺文考曰石经作怀保小人。(又懿恭恭为共)惠于矜寡。〇楚语左史倚相引周书曰文王至于日中昃。不皇暇食。惠于小民。惟政之恭。
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孔云盘乐也。(释诂云)游谓游逸。田谓畋猎。〇蔡云惟正之供。于常贡正数之外。无横敛也。〇郑云受殷王嗣位之命。〇王肃云文王受命嗣位为君。〇孔云殷之世。政教已衰。诸侯嗣位。何以皆待王命。受先君之命。亦可也。〇梅云文王九十七而终。中身即位。时年四十七。〇镛案文王嗣王季立为诸侯。亦受天之命。郑王以来。讳之避之。不言受命于天。或谓之受命于殷王。或谓之受命于先君者。酷信纬书之邪说。谓文王受命。称王九年而崩。(书大传云受命七年而崩。班固云九年而崩。周本纪十年而崩。)此方是受天之命。故中身受命。必不欲混之于天命也。其识见之蔽冒如此。何以宗矣。(详论在前篇)
 〔考异〕后汉书引书云槃于游田。(郅恽传)〇楚语引书曰惟政之恭。〇说文云反止为之。反正为正。(即乏字)徐铉云尚书惟正之供。反正不供。故曰乏。〇案古文共与恭通。又与供同。正政亦然。国语似宜从也。但以文理观之。尚书似长。姑从蔡注。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 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石经毋淫于观。毋逸于游田。又无皇为毋况。)
 郑云淫。放恣也。淫者。浸淫不止。〇蔡云则法也。〇蔡云时人大法其过。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7L 页
(丕则有愆)〇补云训。顺也。
 〔考异〕汉书谷永传云嗣王其毋淫于酒毋逸于游田。惟正之共。〇宋云皆今文之辞也。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 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石经残碑作此厥不圣。〇祝音之又反。)
 梅云诪张。诳也。(下民无有相欺诳。)幻。惑也。〇孔云幻即眩也。汉书称西域有幻人。是也。〇蔡云张。诞也。变名易实。以眩观者曰幻。 补云此厥不听。谓王不听其胥训告胥教诲。非诪张之言也。〇补云人见其不听。即顺而谀之。(训顺同)变乱经法。由小及大。〇补云民否。谓民以为不可也。〇孔云诅祝。谓告神明。令加殃咎也。以言告神。谓之祝。(咒同)请神加殃。谓之诅。(襄十七年。左传云宋国区区。而有诅有祝。诗曰侯诅侯祝。)
 〔考异〕尔雅释训云侜张。诳也。(诪为侜)郭注引书曰侜张为幻。〇马本诪为辀。(王应麟考异)后汉书董皇后传云汝今辀张。怙汝兄耶。〇石经云人乃训。变乱正刑。〇宋云共脱五字。(之乃先王之五字)刘向所谓脱字数十。此类也。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玆四人迪哲。 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 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 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句)是丛于厥身。(石经残碑皇自敬德。为况曰敬德。王本皇为况。况滋益用敬德也。)
 补云迪哲。谓顺帝之引。而聪明睿智也。自中宗数之。祖甲非太甲明矣。〇郑以皇为暇。言宽暇自敬也。(见正义)〇郑云不但不敢含怒。乃欲屡闻之。以知己政得失之源。〇梅云四王不啻不敢含怒以罪之。〇补云上告忠告也。上宜引咎也。下告谗讦也。上宜勿信也。此而信之则杀罚无辜。众怨合同。
 〔考异〕尔雅郭注云此厥不听。人无或侜张为幻。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玆。
 蔡云七章章首。皆先致其咨嗟。
 〔考异〕石经残碑无其字。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卷六)
 君奭
  
君奭(薛本作商奭)
 孔云成王即政之初。召公为保。周公为师。辅相成王。为左右大臣。召公以周公尝摄王之政。今复在臣位。其意不说。周公陈己意。以告召公。史叙其事。〇镛案周公所言。自明之意少。勉留之意多。盖成王即政之后。召公谓邦命已固。吾辈不必久据。周公谓天命难谌。耇老不可遽休。如斯而已。非有他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8H 页
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 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
 补云天命难谌。其永休乎。抑终坠乎。〇补云棐忱。谓辅佑之衷忱实可恃也。此二公留辅之大义。
 
〔考异〕马本终作崇。(马云崇受也。王氏考异。马云崇充也。)〇石经残碑云其道出于不祥。〇案崇亦终也。诗云崇朝其雨。
呜呼。君已曰时我。주-D001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在我。(句)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 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梅以惟人属下句。蔡以属上句。)
 补云上所言我不敢知。君奭亦曰是我之意。(君已曰者。君前已言之。)我亦不敢宁。〇补云永念天威与我民岩。则罔敢愆违。(越与也。尤愆也。)以上召公之所尝言。〇补云人之兴替。罔不在我。〇补云上下。天越民也。遏绝也。佚失也。凡人其后嗣子孙。不能敬天顺民。(恭上下)遏失前人之光。凡其父兄。其敢曰在家不知乎。(周公之言本如设喻梅意直以后嗣为成王非矣)〇梅云坠失天命。不能经久历远。〇补云方其坠命之时。忽焉而亡。(蔡以经历属下句非也)
 〔考异〕汉书王莽传引书曰我嗣事子孙。大不克共上下。遏失前人光。在家不知命不易。天应棐谌。乃亡队命。(群臣奏言。周成王幼少。周公权而居摄则周道成。不居摄则恐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8L 页
周坠失天命。书曰云云。)〇案此经与居摄何干。诬经以助逆。可乎。
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句)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 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梅蔡皆以非克有正绝句。马本我道作我迪。)
 梅云继先王恭奉其明德。在我小子旦。〇补云正迪。谓导之以正也。公谦言之。〇蔡云在我之道。惟以延长武王之德。(注疏以文王为宁王。)
 郑云人又云。(孔云郑以此又曰。为周公称人之言。)〇王云重言天不可信。明己之留。盖畏其天命。〇孔云宁王者。文王也。(郑王同)〇案上句下句宁王文王。明是二王。而别生义理曰受命者为宁王。坚执如此则武王不受命乎。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 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 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
 郑云皇天。北极大帝也。(见史注)上帝。太微中其所统也。(见史注)〇驳曰郑玄酷信纬书。其源邹衍、吕不韦为邪说之祖。而礼运、月令、书大传、伪太誓。皆其昭穆。郑玄之学。以此为渊。而纬书其薮也。皇天上帝。昊天上帝。本是上帝之徽称。或称皇天。或称昊天。或称旻天。如帝王至尊。或称国家。或称朝家。或称乘舆。非其所指各殊也。皇天上帝。至一而无二。至尊而无匹。郊祀志至谓之太一。古之义也。乃郑玄注礼。忽以皇天上帝。分之为二尊。每遇皇天。训之曰天皇大帝。每遇上帝。训之曰感生五帝。而又以列宿之星点。指之为帝座。北极之耀魄宝。指之曰大帝。太微之五座星。指之曰五帝。于是霝威仰、赤熛怒、白招拒、黑汁纪。列于郊祀。永为石典。皆郑玄之为也。中庸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今也指晰晰之星。而尊之为帝。而后妃太子之星。辅弼武卫之星。煜煜荧荧。无一不具。碧落之上。辟一朝廷。其来有渐。岂必皆郑玄之罪。而郑玄则其甚者也。其本源如此。何以宗矣。(知远录)
 郑云伊尹名挚。汤以为阿衡。至太甲改曰保衡。保安也。言天下所取安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9H 页
所取平。(保安而衡平)此皆三公之官。当时为之号也。(商颂长发疏)〇马云道至于上帝。(格至也)谓奉天时。(见史注)〇孔云皇天与上帝。俱是天也。变其文尔。〇孔云夏社序云汤既胜夏。作夏社。疑至臣扈。则汤初有臣扈。已为大臣矣。不得至今仍在。与伊尹之子。同时立功。盖二人名同。或两字一误也。(又云春秋范武子光辅五君。或臣扈事汤。而又事太戊也。)〇镛案成汤革夏之年。下距太戊元年。一百三十年。臣扈之非一人明矣。
 
〔考订〕梅云巫贤。咸子巫氏。〇孔云父子俱称为巫。知巫为氏也。〇案周公之云格于皇天。格于上帝。非意度虚尊之言。当时诸臣。必有孚格上天之实验。或明承启牖之旨。(如帝谓文王)或灼知未显之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或祭祀有孚。或卜筮有假。必有格天之明验。然后许之曰格天。非如今世之人。空言推奖也。且巫之为职。本所以承事明神。楚语观射父之言。犹可考也。然则巫咸巫贤。各一神明之人。(屈原累称巫咸。以其能达于上帝也。)其必父子。亦未可知。以为巫氏者。贱巫而若浼之言也。
 〔考异〕燕世家录此节。格皆为假。又乂为治。甘盘为甘般。末云召公乃悦。
率惟玆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 天惟纯佑。(句)命则商实。(句)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 惟玆惟德称。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梅读纯佑命绝句。又商实百姓绝句。)
 王云循此数臣。有陈列之功。安治有殷也。(见史注)〇补云唯此七臣。皆以格天之。故国有事。有所陈达于上帝。以此保乂。故有殷多先哲王。礼陟配天。名臣硕辅。亦得跻配。而享国长久。〇补云天又纯佑。乃命万民皆法有商之实德。(则法也)于是百姓王人。(贵族在官者)罔不明大而恤小。以至小臣(府史及卑官)外臣。(屏藩之侯甸)罔不奔走。各尽其职。〇补云唯玆格天之诚。唯此明恤之德。与之相称。以乂厥君。〇补云如此之故。王命所出。莫不感应。如卜筮之词。罔不孚验。
 〔考订〕梅云使商家百姓丰实。皆知礼节。〇蔡云国有人则实。孟子言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59L 页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毛云伏生年老。颍川口语。与齐人有异。错所不知者。十二三。略以其意属 而已。则此一属读。是西京立学官后。诸儒博士中外肄业。无不一辙。断不容于其中得彼此互异一字。何则以其直受之周末秦初。百年敩学之所传。所谓师承。亦所谓官授也。今孔传属读则。正西汉时学官原本。况二十九篇。又与后出五十八篇。迥不相同。蔡氏乃并其属读而更易之。)订曰梅注忽用管子释此节。蔡注远引孟子證己义。皆未必然。百姓者。百官贵族也。两家皆一反其前说。(梅前以百姓为百官。今以为庶民。蔡前以百姓为庶民。今以为百官。)又可异也。老晴挟孔安国。以护梅书。今又遥援伏生。以作梅书之渊源。凡梅书之章句属读。令人毋敢毫发移易。奉之为殷周以来圣圣相传之金科玉条。何其厉也。伏生今文之学。亡于晋怀帝永嘉之乱。章句属读。无一存者。所谓欧阳、夏侯三家之说。其善者皆已消灭。唯其迂曲蔽冒之说。时为许慎、郑玄辈所驳。仅传一二。郑玄之学。参用今文。颇亦可观。而今亦亡灭。乃玆梅氏之书。东贷西乞。无本无源。老晴隐然借重于伏生之口授。不既妄乎。尧典之曰若稽古。毛尝欲别作一句。大诰之不少延洪。毛又欲分作二句。己则犯之。使人勿之。强恕者如是乎。皋陶谟之作会宗彝。禹贡之冀州既载。虽圣人复起。必违梅读。老晴何苦戴此多疵之物。劳顿如是。(知远录)余谓七诰诸篇。不甚难读。多缘郑梅诸家属读之差误。遂至聱牙如此。今使人弃智绝虑。唯梅是遵。岂可得乎。
 〔考异〕王褒四子讲德论。引书曰迪一人。使四方若卜筮。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灭威。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
 补云平格。平治格天之人也。(才足以平天下。德可以格天。)天寿此平格之诸臣。保乂有殷。何其笃也。今殷乃承上天殄灭之威。何其疾也。言天命难谌。〇补云今汝永念于此。可以固命。厥能治明我新造之邦。
 郑以为(天寿平格)专言臣事。格谓至于天也。(见正义)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句)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惟文王尚克修和주-D001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马本南宫为南官。)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60H 页
郑云割之言盖也。言文王有诚信之德。天盖申劝之。集大命于其身。谓命之使王天下也。(礼记缁衣注)〇梅云上天割制其义。〇蔡云上帝降割于殷。申劝武王之德。〇补云割者。承上文嗣天灭威而言。〇补云集大命者武王。宁王者武王也。〇梅云虢叔。文王弟。(左传云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五臣佐文王。为胥附奔走。先后御侮。〇郑云不及吕望者。太师教文王以大德。周公谦不可以自比。〇补云修睦诸夏之德。本诸文王。而文王之敷教降德。赖有五臣。则天于武王申劝之也。(申重也)
 〔考异〕礼记(缁衣篇)引君奭曰在昔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〇郑云古文周田观文王之德。为割申劝宁王之德。今博士读为厥乱劝宁王之德。三者皆异。古今似近之。割之言盖也。(详在上)〇孔云古文者。卫贾马所注。元从壁中所出之古文。即郑注尚书是也。今博士者。谓今文尚书也。〇案孔祭酒之真情。在缁衣之疏。即此是也。(缁衣宁王改为文王。必博士辈所为。不足疑也。)
又曰无能往来。(句)玆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 亦惟纯佑。(句)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 迪见冒。(句)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马本冒作勖勉也。郑云蔑小也。)
 蔡云若此五臣者。不能为文王往来奔走。导迪其常教。文王亦无德降及于国人。(夏氏云)〇补云亦惟者。亦如殷之七臣得天之纯佑。乃命王人。罔不秉德。(文见上)导斯民使知畏天之威。乃以是光昭文王之德。(上文天惟纯佑绝句。今无疑。)〇补云导迪斯民。终见其丕冒王化。(丕冒见下文)德馨闻于上帝。是代殷受命。〇镛案书序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马融、郑玄、王肃之注。并以为师氏保氏。师氏保氏者。教官司徒之属。教训国子之职也。其说似乎差误。(三公不可为大夫之官。)及观君奭之本篇。则导迪斯民。罔不秉德。为保邦命乂王家之要务。凡教训斯民。古谓之降德。故内则曰后王降德于众兆民可知也。乃此经一则曰蔑德降于国人。二则曰耇造德不降。而文王五臣之功。亦以玆迪彝教为总义。曰迪知天威。曰迪见冒。皆导迪斯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60L 页
民之意。则师氏保氏之说。或有师承。未可轻击。姑存之以俟知者。(已详书序下)
武王惟玆四人。尚迪有禄。 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 惟玆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说文冒为𥈆。)
 郑云至武王时。虢叔等有死者。馀四人也。(孔云郑玄疑不知谁死。)〇梅云虢叔先死。故曰四人。(孔云文王之弟其年应长。故言先死也。)四人昭武王之德。使冒天下。〇补云单尽也。使天下尽颂其德。〇案武王伐纣之日。南宫括散鹿台之财。闳夭封比干之墓。馀无可考。
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 收罔勖不及。耇造德不降。 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
 蔡云成王幼冲。虽已即位。与未即位同。〇补云王既幼冲。讵无我责乎。〇补云收者。成终之事也。凡成终之事。我所自勖。靡有不及。而君奭若不共济。则耇造德不降矣。〇马云鸣鸟。谓凤凰也。〇补云君奭闻凤凰之鸣(说见下)可知格天。我则鸣鸟不闻。敢曰能格天乎。〇案卷阿之诗。旧称召公所作。其诗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菶菶萋萋。雍雍喈喈。必非不闻其声。徒然托兴而作也。意者凤鸣之时。周公适出。(或在洛)不能亲闻其声。故周公每自谦抑。推召公为格大(一作天)之人也。
 〔考异〕释文鸣鸟。或作鸣凤。
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玆。我受命。无疆惟休。亦大惟艰。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极。 曰汝明勖偶。(句)王在。(句)亶乘玆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
 郑云召公不悦。似隘急。故今谋于宽裕也。(告君乃猷裕)〇补云后人。对下前人而言也。将言前人之遗命。先言我不敢以后人而迷失之也。〇苏云周公与召公。同受武王顾命。辅成王。故周公言前人敷乃心。命汝位三公。以为民极。〇补云偶者耦也。周公召公。耦而辅之。故武王遗命曰明勖汝耦。交相勉励也。〇补云王在之时。亶载此大命。(乘载也)录于史册。〇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61H 页
补云今欲不负此大命。惟绍迪文王之德。乃承无疆之忧。
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肆念我天威。 予不允。惟若玆诰。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 言曰在时二人。天休滋至。惟时二人弗戡。 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让后주-D001于丕时。
 梅云告汝以我之诚信。呼其官而名之。〇蔡云大否。大乱也。〇补云予内无诚信。外若玆诰乎。 补云襄。成也。唯我二人之职分。所宜成终。〇蔡云汝闻我言而有合哉。〇补云若曰天眷在此二人。留此二人。必天休滋至。则此二人弗能堪胜。(戡堪同胜也)予所望者。汝唯敬德。明扬俊民。列于庶位。〇补云汝欲退让。待此后辈之登扬。让于大昌之时。(梅以二人为文王武王大误)
呜呼。笃棐。时二人。我式克至于今日休。我咸成文王功。(句)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公曰君。予不惠。若玆多诰。予惟用闵。(句)于天越民。
 蔡云笃于辅君者。是我二人。〇补云摄政七年。今王亲政。故曰式克至今日休。(幸之也)〇补云我不敢止。此必咸成文王之功。〇补云丕冒者。如天之无不覆帱也。不怠则必至于丕冒。〇补云岐周在西。以海隅出日。为最远。俾从也。〇补云予不惠者。召公不乐在位。周公不顺其意。若是勉留。故自言曰不惠。(惠顺也)〇补云天越民者。天及民也。(犹言天若民)闵者。忧悯焦燥之意。君既欲老。我当顺之。其若是晓晓喋罗缕而不知止者。予之所闵然忧畏者。上天及下民也。 先圣先王之义。畏天畏民而已。帝尧格于上下。嗣此以降。皆此义也。周公所作诸篇千言万语。称天民上下者。尤亲切恳恻。道学宗旨。于此乎可见。
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祗若玆。往敬用治。
 郑云召公是时意说。周公恐其复不悦。故依违托言民德。以剀切之。〇补云民德。凡民之庸德。〇补云祗若玆。谓慎其有始无终也〇案金仁山以此经为周召辅成王初年之事。以罔不在厥初。为一證。其义非也。详见于书序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卷六)
 多方
  
多方(薛本作多匹)
 蔡云成王即政。奄与淮夷又叛。成王灭奄。归作此篇。费誓即其事也。〇镛案鲁世家云管蔡之反。淮徐亦反。伯禽肸誓。亦在此年。九峰前于洛诰之注。亦以费誓谓在周公东征之时。(王曰予小子。退即辟于周节。)今乃以奄淮之再畔。为费誓之事。不知何说为是。〇又按鲁世家此诰亦周公所作。序不言周公作者。蒙上将蒲姑之序也。(彼云周公作。)多方。犹言万方。布告天下也。
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
 梅云周公归政之明年。淮夷奄又叛。鲁征淮夷。作费誓。王亲征奄。灭其国。五月还至镐京。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61L 页
周公曰王若曰猷。告尔四国多方。 惟尔殷侯尹民。我惟大降尔命。尔罔不知。 洪惟图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
 王云周公摄政。称王命以告。及还政。称王曰。嫌自成王。故加周公以别之。〇梅云称周公。以别王自告。〇镛案前于摄政之时。大诰、康诰、酒诰之等命令。真是自周公出。而直称云王若曰。不戴周公曰三字。今于亲政之日。却又如是者。明周公今北面就臣位。即此诰告。不过为代述王言也。(且周公威德遐宣。明此诰之出于周公。)
 梅云告四方。〇梅云殷之诸侯正民者。大降汝命。谓诛纣也。(蔡云大降宥尔命。)〇蔡云图。谋也。商奄惟私意图谋天命。不敬念以保其祭祀。〇镛谓四国者。商、奄、淮、徐也。(是时无商。告商之遗民。)豳诗云四国是匡。四国是吪。亦此四国。非四方之国也。(若云四方则四方。多方自不成文。)〇补云殷侯。武庚也。殷侯尹民。谓武庚攸尹之遗民也。告以四方诸侯。目之为殷侯。则是拒四方服周之心也。〇补云大降尔命。谓予为汝。请命于天。大降全宥之命也。(蔡亦云)乃汝四国之民。图复既绝之天命。弗念其殄祀乎。〇案此时商国虽亡。其遗民旧族。兴此淮奄之乱也。
惟帝降格于夏。有夏诞厥逸。不肯戚言于民。乃大淫昏。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乃尔攸闻。 厥图帝之命。不克开于民之丽。乃大降罚。崇乱有夏。 因甲于内乱。不克灵承于旅。罔丕惟进之恭。洪舒于民。 亦惟有夏之民。叨懫日钦。劓割夏邑。(马本迪为攸。〇案经本云帝之攸迪。而马本脱迪字。梅本脱攸字。)
 补云诞。放纵也。戚言。忧恤之言。不能一日自勉乎帝之攸迪。〇补云丽离也。谓下民丽刑也。图帝之命。而下民之枉离者。不开生路。乃大降刑罚。终乱有夏。(崇终也。)〇补云甲。狎也。(正义云郑王皆以王为狎。)〇郑云习为鸟兽之行(狎习也。)于内为淫乱。〇蔡云不能善承于众。〇补云罔不唯以进献为恭。(丕与不本通。)〇补云舒读为荼。大为荼毒于民。〇梅云贪叨忿懫。〇补云钦崇也。唯叨懫日相钦慕也。〇补云在上者剥割都邑之民。
 〔考异〕释文云马本迪为攸。(马云攸所也)〇王应麟云洪舒。古文作洪荼。(薛云大为民荼毒)〇说文云亦惟有夏氏之民叨𦥊。(许云𦥊忿戾也。从至至而复逊逊遁也。)薛本亦为𦥊。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 惟天不畀纯。乃惟以尔多方之义民。不克永于多享。惟夏之恭。 多士。大不克明。(句)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至于百为。大不克开。 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句)简代夏作民主。 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
 补云天之所以不畀纯佑者。(不畀于有夏)以尔多方之义民。(言无辜之民。)不堪其久于夏王之多享。(桀多所享受。)使万民惟夏之供。(言赋使烦重。)共恭供本通。〇补云多士者。其在位者也。民不堪如此。而其多士又不能明哲以保享于民。(保其禄所享)乃胥虐民。(开见上)王云以大道代夏为民主。〇补云汤能以诸侯之师。承帝简以代夏。〇补云丽离也。下民之丽于刑辟者。汤则慎之。以劝民善。厥民虽丽于刑。亦以自劝也。夏惟虐民。不开生路。汤慎厥丽。民以刑劝。〇案吕刑云劓刵椓鲸。越玆丽刑。(丽罹也)周礼大司寇万民未丽于法。(害州里)士师云毋使罪丽于民。(枉丽也)掌戮云凡罪之丽于法者。亦如之。(承上文)慎厥丽者。慎厥刑也。下文帝乙以下。皆刑罚之说也。成汤解网之三面。广开生路。为王天下之本。殷本纪必有所据。
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 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 今至于尔辟。弗克以尔多方。享天之命。呜呼。(金履祥云呜呼当属上章。)
 补云帝乙纣父。明扬有德。慎罚有罪。〇补云要囚者。要之囚之也。劾审曰要。囹圄曰囚。下文曰教告之。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审定为死罪曰要。)周礼秋官乡士、遂士、县士、方士。皆云异其死刑之罪而要之。(郑云为其罪法之要辞。如今劾矣。〇贾云劾者劾实也。弃虚从实。收取要辞。)既取死罪而要之。则要囚者死囚也。慎用刑罚。民无冤枉。故杀之亦劝。开之亦劝。(开释无辜之开字。与上文两不开相照。)〇吕云尔辟。纣也。
(呜呼属上章。)王若曰诰告尔多方。非天庸释有夏。非天庸释有殷。 乃惟尔辟。以尔多方。大淫图天之命。屑有辞。
 孔云周公先自叹息。而复称王命。〇补云释。舍之弃之也。大淫。犹言大恶。〇补云有辞。谓罪状有辞。上彻于帝听也。(义见前)屑。屡也。(徐云屑屑然屡作)〇案非天庸释有夏。非天庸释有殷二句。为下四节之纲领。
乃惟有夏。图厥政。不集于享。天降时丧。有邦间之。 乃惟尔商后王逸厥逸。图厥政。不蠲烝。天惟降时丧。
 补云此二节。言殷周之所以丧。 补云享。谓享受天禄也。其政绩不集于享。(集犹中也)天与夏之间。有邦来间之。〇补云逸厥逸。安其淫泆也。〇马云蠲。明也。烝。升也。(蔡云不洁而不进。)〇补云不以洁升。谓腥秽上闻。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天唯(一作惟)五年。须暇。(郑本作须夏)之子孙。诞作民主。罔可念听。 天惟求尔多方。大动以威。开厥顾天。惟尔多方。罔堪顾之。
 补云此二节。言天不释夏殷之实事。又言夏殷不承天眷之实罪。〇补云人唯克念。狂能作圣。天以此理。望于夏氏。宽假五年。或冀夏之子孙诞作民主。(桀虽大恶。犹俟其改恶自新。则犹是夏氏之子孙可作民主。)奈有夏罔或念听。〇补云群后百辟。谏王开导。天以此事望于殷人。求尔多方。动以兵威。开其顾畏之心。(开纣心)奈尔不克使之顾天。〇案此二节。上节天不释有夏。而夏人怙终也。下节天不释有殷。而殷人怙终也。二句纲领之下。四节双承。文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63H 页
如贯珠。而梅赜拔去夏字。(须夏之夏字)则四节错乱。条理莫寻。而书不可复读矣。
 〔考异〕郑本云天惟五年。须夏之子孙。〇郑云夏之言暇也。天觊纣能改。故待暇其终至五年。欲使复传子孙。五年者。文王受命八年。至十三年也。(大雅皇矣疏)〇镛案郑训夏为暇。本是错误。而伪者深信不疑。直改经文。以从郑注妄矣。郑之误解。犹有本质可寻。梅之窜改。遂并馀痕都灭。何以解之。古训之不可不存如是矣。 天唯五年须夏之子孙。当时必有事实。今不可考。然天于桀虐之时。五年宽延。欲于有夏子孙之中。或有悛者。畏天改恶。以作民主。并其子孙。罔或念听。天不得已释之。天于纣虐之日。欲于有殷侯尹之中。或有忠者。动纣以威。开其顾畏。乃尔多方。罔敢开导。天不得已释之。两下双立。文如石阙。惜乎一夏字之变换。而条理遂紊矣。(知远录)
 〔考订〕梅云天以汤故。须暇汤之子孙。冀其改悔。又云武王服丧三年。还师二年。(孔云文王受命九年而崩。武王服丧三年。十一年服阕。乃观兵孟津十三年。方是杀纣。是五年也。)〇蔡云孔氏牵合岁月。非是。〇订曰有汤而后。有汤子孙。经文乃唯成汤之下。越一百六十六字。杂言夏殷之事。通论圣狂之理。乃云须暇之子孙。何以知其为汤之子孙。其为汤孙。尚未论定。又将文王九年。合于武王四年。以證赝太誓之十有三年。不亦妄乎。况且书序史记有十一年。无十三年。(见前太誓说)何为酷信也。玆本皆郑玄之说。既窃郑注。以改孔经。又窃郑注。以作孔传。何义也。(知远录)
 〔考订〕蔡云狂而克念。果可为圣乎。圣固未易为也。圣而罔念。果至于狂乎。未至于狂。而狂之理。亦在是矣。〇镛案周公此言。为夏桀设喻之语。非论性之言。然论性命谈善恶。宜以周公此言。为玉律金秤。不可于此十二字格言。加减修饰。有若以周公之言。病其太快。不能无补救然也。原来气质之论。流波浩漫。有足病世。甚则以虎狼之博噬。犬豕之秽污。归之于气质之病。而桀蹠禀昏浊之气。夷惠钟清明之气。遂以志行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63L 页
之善恶。咸由气质之纯驳。则桀无可罪。尧无可钦。桀虽欲改过而迁善。此质未脱。仍带此气。尧舜周孔。遂无戒慎恐惧之工。诗云维此文王。小心翼翼。诗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皆外面修容之言而已。后世之人。尊圣太崇。圣人概以为生知安行。恕狂太宽。除非拔剑乘屋。不谓之狂。乃不知昕夕动息之间。忽圣忽狂。出入无常。可畏之甚也。克念则圣。罔念则狂。此两个念字。人鬼之关。舜蹠之岐。不可忽也。(知远录)
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天惟式教我用休。简畀殷命。尹尔多方。
 梅云可以主神天之祀。〇补云帝乃简选于百辟之中。以畀殷天子所享之命。〇案此节总结上四节夏殷革命之意。
今我曷敢多诰。我惟大降尔四国民命。 尔曷不忱裕之。 于尔多方。尔曷不夹介。(句)乂我周王享天之命。 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尔曷不惠王。熙天之命。 尔乃迪屡不静。尔心未爱。尔乃不大宅天命。 尔乃屑播天命。 尔乃自作不典。图忱于正。(于尔多方。别为一章。)
 补云四国。商奄淮徐。(商今无君有遗民)降命。谓乞命于天。从新宥降也。〇补云忱裕之。谓诚心宽绰以自裕。(已上告四国)〇补云于尔。犹言越尔。(已下告多方)越尔多方。曷不夹助。(介助也)我周邦。以治戎事。〇补云今尔以下。又告四国也。汝罪当诛。汝今居尔室治尔田。〇补云惠顺也。熙明也。〇补云迪相引也。爱犹仁也。屑播。轻弃也。〇蔡云自作不法。欲图见信于正者。〇案四言尔乃者。数罪也。
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战。(句)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 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非我有周秉德不康宁。乃惟尔自速辜。(释文云殛。或作极。)
 补云四国叛乱。至于战。战而有俘。则讯其死罪。又要囚之。〇补云至再至三。则经史所载。但其大举也。〇补云我请命于天。再降汝命。(生活之)汝若复反。是不用天赐之命。(已上告四国。已下告多方。)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64H 页
王曰呜呼。猷。告尔有方多士。暨殷多士。今尔奔走臣我监五祀。 越惟有胥伯。(句)小大多正。尔罔不克臬。 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不睦。尔惟和哉。尔邑克明。尔惟克勤乃事。 尔尚不忌于凶德。亦则以穆穆。(句)在乃位克阅。(句)于乃邑。谋介。(马本臬为劓。〇说文尚不忌。作上不諅。玉篇薛本亦作諅。)
 补云有方多士。多方之卿士也。殷多士。迁居洛邑之殷多士也。四国叛乱。故上文皆数罪之辞。多方及洛邑之殷士。不与同叛。故此以下戒敕而已。〇补云臣我监五祀。专向殷士说也。监谓监殷之臣。周公治洛。君陈继之。皆东都监莅之臣。殷多士在洛者。奔走臣我监今已五年。(成王即位之四年。徙民于洛邑。今年王位之八年。其间适五年也。)多士云奔走臣我宗多逊。(此谓殷士臣于鲁。)文例正同。〇蔡云(臣服我监。于今五年矣。)不曰年而曰祀者。因商俗而言。
 补云胥伯。即王制之八伯也。(胥者长官也。乐官正舞位者谓之胥。)多方诸侯之中。建其长曰胥伯。〇补云庶邦之小大多官。(百官曰正人。)尔罔不以法治之。(臬司。法司也。孟侯谓之臬司。义见康诰。)凡不和不睦者。唯尔臬司之伯。和之平之。〇补云尔邑。谓胥伯之本邦。乃事。谓胥伯之职分。(为庶邦之臬)尔虽本邦克明。亦须乃职克勤也。〇补云尔见此殄灭。尔尚不忌于凶德乎。(逆天为凶德)〇蔡云穆穆。和敬貌。〇补云汝为诸侯之长。其帅诸侯。宜以和敬接之。〇补云在乃位克阅者。于在位而简阅。以求贤俊也。〇补云于乃邑谋介者。于在下而谋助。以求嘉谋也。(介助也)〇案梅蔡句读多误。不可从也。(在乃位以下。句句误读。)
 〔考订〕王云其无成。虽五年亦不得反也。梅云臣服我监五年。无过则还本土。(疏云监谓成周之监。民性重迁。故设期以诱之也。〇毛云五岁。当代监官之限。)〇蔡云周官多以胥以伯以正为名。〇订云殷民迁洛。非如徒流限满。依法赦还。梅说奇矣。殷民迁洛。非如边戍及瓜。更番相代。毛说亦奇矣。胥伯之解。九峰摸捞为说。
 〔考證〕书大传引书曰越维有胥赋。小大多政。(大传云古者十税一。多乎十税一。谓之大桀小桀。少乎十税一。谓之大貊小貊。王者十一而税。颂声作矣。故书曰云云。)〇案今文古文。燕说郢话。有如是矣。
尔乃自时洛邑。尚亦(一作永)力畋尔田。天惟畀矜尔。 我有周惟其大介赉尔。迪简在王庭。尚尔事。有服在大僚。
 蔡云介助。赉锡。〇补云迪简。谓引进而简拔之。使仕于王廷。〇补云等于编户。无所服事。不齿于僚友。庶殷耻之。故慰之曰尚尔事。有服在大僚。〇补云殷多士尝云夏士服殷者。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见多士)玆是歆羡之言。故谕之以此。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64L 页
王曰呜呼。多士。尔不克劝忱我命。尔亦则惟不克享。凡民惟曰不享。 尔乃惟逸惟颇。大远王命。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我则致天之罚。离逖尔土。
 补云劝忱。勉而诚信之也。〇补云不克享。谓不能承受我介赉迪简之享。(上享下)〇补云虽在凡民。宾不以诚。主人亦无享宾之理。(洛诰云凡民惟曰不享。宜参看。)〇梅云颇僻。〇补云探者。窥伺也。疑试也。多方者。庶邦之诸侯也。戒之曰彼殷多士。如复叛乱。而乃汝多方。不即夹攻。探试天威。则我乃致天之罚。〇郑云离逖者。分离夺汝土也。〇案古今注。殷顽与多方。不曾分别。大误。(正义云威周一邑之士。不得谓之多方。盖兼告四方诸国。)盖此奄淮之乱。洛邑之殷士。阴主厥谋。而多方侯伯。亦或袖手而旁观也。
王曰我不惟多诰。我惟祗告尔命。 又曰时惟尔初。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
 补云尔命。谓生死之命。〇蔡云与之更始。故曰尔初。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卷六)
 立政
  
立政
 鲁世家云天下已安。(灭淮奄而归)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二篇本亦同序。抑周官在上。立政在下。伏壁孔壁之本。周官皆亡。乃梅氏之书。伪撰周官之篇。编在立政之下。使二篇不相连属。则立政之本义。又湮晦矣。
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 用咸戒于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 周公曰呜呼、休玆。知恤鲜哉。(说文伯为敀。〇石经残碑。准为辟。)
 补云咸戒。谓凡所以戒百官者。咸告于王。王云于时周公会群臣。共戒成王。〇补云王左右。谓王之股肱。(左右字。本象左手右手。)〇蔡云牧民之长曰常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65H 页
伯。任事之公卿曰常任。守法之有司曰准人。(吕云官有别名。如相曰保衡。三卿曰圻父农父宏父。此亦辅政大臣别名耳。)〇补云掌牧掌事。必用常德之人。故号曰常伯常任也。准人专掌法律而列为三宅者。周公言治道刑法半之。康诰、酒诰、多方之诰著矣。〇蔡云掌服器者曰缀衣。(太仆司服等)报射御者曰虎贲。(林云虎贲缀衣之类。朝夕与王处。最亲密。苟非其人。主德内蔽。大臣虽贤。何所施哉。)〇补云卑而近者。与尊重者并列。慎所习之戒。〇补云百僚济济美矣。于玆知忧者鲜矣。(王云此五官美哉。)
 〔考异〕说文常伯。为常归。(许云归迮也)〇班固西都赋云虎贲赘衣。(缀赘声误也)
古之人迪。(句)惟有夏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乃敢告教厥后曰拜手稽首后矣。 曰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玆惟后矣。 谋面。(句)用丕训德。则乃宅人。玆乃三宅。无义民。(石经残碑谋面之上。多一乱字。)
 补云古之人。皆顺帝之迪〇梅云夏禹之时。卿大夫室家大强(竞强也)犹乃招呼贤俊。与共尊事上天。(蔡云王室大强其义非)〇补云顺帝之迪。以知人德行。诚信无伪。〇梅云九德。皋陶所谋。〇补云拜手稽首后矣者。荐贤能之礼也。(王亦拜受之)吁俊。所以尊上帝。故其礼如此。〇郑云殷之州牧曰伯。虞夏及周曰牧。〇苏云事则常任也。牧则常伯也。准则准人也。〇蔡云谋人之面貌。言非迪知忱恂。〇补云象恭者。以为丕顺于德。(训顺同)轻以宅人。则三宅无义人也。
 〔考订〕孔云皋陶所谋。即宽而栗柔而立。〇论曰皋陶九德。非一时陈奏之言而已。乃当时选举之科目。今人谓科目荐人。始于汉文。殆不然也。汉文有贤良直言科。武帝有孝廉力田科。又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等名目。至元朔元年。又立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明足决断。其后选举科目。代各不同。自隋唐以来。渐以诗赋取士。而此等科目。遂无影响矣。皋陶之法。凡才谞文学。不入科目。唯以九德立律。全备者为上等。有其六者为中等。有其三者为下等。以之为邦君。(亮采有邦者)以之为大夫。(浚明有家者)九德不备。犹有一艺一能者。授之小官。每忝高位。此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65L 页
所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也。九德之目。历世不变。故经文如此。斯乃虞夏殷周选举之大法。泯灭不尽。至今传世者也。然而杜佑作选举志。马端临作选举考。皆不载此目。遂使良法美制。邈若天渊。呜呼惜哉。诗赋论策。疑义表笺。今之所谓科目也。坏人心甚于佛老。乱世道甚于申韩。然且父教兄诏。童习白纷。举天下英豪俊杰之士。无不消亡于此中。腐其肺肝。涸其聪明。以冀万一之幸。居然濩落。相颠连以死而莫之知悔。不亦悲乎。有人于此。谓皋陶九德之科。今亦可行。未有不笑其迂闇者。然以余观之。其分科立目。精严微密。盛水不漏。(宽栗等九目)以之辨君子小人。正人不正之人。若悬明镜而照妍媸。操迓衡而别轻重。毫发锱铢。其有逃于此科之目者乎。 但此九德人。不能袭而取之。必其教养有素。乃或成德。九德非他。即中庸之德。中庸之德。自尧舜以来。教之于太学。帝曰夔。命汝典乐。教冑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中和之教也。周礼大司乐。以六德教国子曰。中和祗庸孝友。九德之教也。中庸之书。太学教人之遗法也。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者。九德之中和也。戒慎恐惧。致力于潜昭屋漏之工。须臾不离。持守于强矫悠久之业者。祗庸之古义也。修道以仁。升高自卑。尽心于达道之五者。孝友之遗法也。今玆立政之篇曰吁俊尊上帝。曰敬事上帝。曰立玆常事。曰其唯克用常人。皆是祗庸之遗义。彰厥有常之流脉。本自太学教法中出也。不复中庸之教。先求九德之行。毕世而一无所遇矣。有圣王作。又得圣人。为之辅佐。然后此教可复。此科可复。而有其时哉。噫。(知远录)
 〔考订〕郑云(三宅注)三处者。自九州之外。至于四海。三分其地远近。若周之夷镇蕃也。(梅云三居。大罪宥之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国之外。)〇案三宅之义。经文赫然。五宅三居。何与于是。
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 亦越成汤。陟丕釐上帝之耿命。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其在商邑。用协于厥邑。其在四方。用丕式见德。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66H 页
蔡云桀弗作往昔先王之任用。而所任唯暴德之人。故丧亡无后。〇补云汤德上陟。以治上帝之光命。(釐治也)〇蔡云三宅。谓居常伯常任准人之位者。三俊谓有常伯常任准人之才者。〇蔡云克即者。言三宅实能就是位而不旷其职。三俊实能就其德而不浮其名。(三俊。谓他日次补三宅者。)〇补云宅者能即其宅位。俊者能即其俊位。〇蔡云严思而丕法之。〇补云见德。著见之德。丕为人所法。
呜呼。其在受德暋。(句)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 帝钦罚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
 马云受所为德也。(梅云受德纣字帝乙爱焉为作善字)〇孔云暋。强也昏也。(释诂文)〇补云羞刑。谓耻遵仪刑也。〇补云庶习。众庶之习。(犹今言俗习)鄙悖轻薄之行也。〇梅云使我周有华。〇补云法商汤以受命。〇蔡云甸者。井牧其地。什伍其民也。
 〔考异〕说文暋为忞。(薛本同)
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立民长伯。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石经残碑俊为会。)
 补云灼见。如以火烛之也。明知其敬事上帝。然后乃立之为长伯。〇补云内朝百僚之长。谓之长。外藩诸侯之长。谓之伯。
 〔考订〕蔡云长如王制所谓五国以为属。属有长。伯如王制所谓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是也。〇案王制未必是周制。且三宅是通内外而言。不可如此说。
 〔考异〕说文灼为焯。(许云焯明也)〇薛本亦为焯。
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 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 司徒、司马、司空、亚旅。 夷、微、卢、烝、三亳、阪尹。
 梅云趣马。掌马之官。言此三者。虽小官长。(小尹也)必慎择其人。〇蔡云携持仆御之人。百司。若司裘司服。庶府。若内府大府。〇蔡云大都不言伯。小伯不言都。互言之也。(案大都小都。王子弟之分封也。如周召毕原。必有辅臣。亦有大有小。则大都小都。又各有大伯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66L 页
小伯也。伯者长也。)〇补云艺人。执一艺以仕者。(六艺及医卜之等。)〇蔡云表。外也。外百司。若外府外司服之属。〇补云太史。诸史之长。〇补云诸尹诸伯。皆长官也。〇蔡云总结之曰庶常吉士。言在廷无非常德吉士也。〇案司徙(一作徒)司马司空以下。宜考注疏。(蔡注非)
 梅云此有三卿(司徒等)及次卿(亚)众大夫。(旅)则是文武未伐纣。特举文武之初。以为法则。〇镛案文武未伐纣时。其官止此乎。其必三卿。亦拘曲之论。况亚旅者。是行军贰帅之名。(亚如今之亚将旅如千总也)夷微卢烝。又岂文武之百官乎。言此者。盖言武王伐纣之时。其行军诸臣。无不极择精选。咸有九德之行者也。
 梅云蛮夷微卢之众帅及亳人之归文王者三所。为之立监。及阪地尹之长。皆用贤。(烝众也。〇孔云亳人之归文王。经传未有其事。文王既未伐纣。亳民不应归之。)〇郑云汤旧都之民服文王者。分为三邑。其长居险。故言阪尹。盖东成皋南轘辕西降谷也。(皇甫谧云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〇王肃说同。(孔云郑王同)〇镛案郑义大谬也。纣未及亡。三亳之人。岂有投周者乎。盖武王伐纣之时。分军命将。又分路行师。夷微卢烝彭濮之兵。有领之者。(注疏以烝为众。亦非矣。)南亳北亳西亳之路。有典之者。(必命三人。各趋于一亳。)阪路尹路。据险之军。有领之者。阪尹二地召(一作名) 无不精选九德之人以任之。故周公历数之。以语成王。郑说无攸据矣。
 〔考證〕左传(昭廿三)云单子从阪道。刘子从尹道伐尹。〇字典云书传训作阪地之尹长。而左传云阪道尹道。明是二地名。当从左氏。〇案郑王诸家。皆为一尹字所误。错解如彼。阪尹既皆地名。复何疑哉。
 〔考订〕蔡云(司徒以下)诸侯之官。莫不得人也。(夷微以下)此王官之监于诸侯四夷者也。〇案此义大误。不辨而明矣。诸侯之官。天子何知。四夷之国。岂止此辈。
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玆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 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训用违。 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玆。
 补云克厥。谓能灼知也。〇蔡云能立此常任常伯。不言准人者略之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67H 页
〇补云准人虽列为三宅。凡法律之事。准人不能专断。内则议之于公卿。外则议之于牧伯。故玆不言准人。继言庶狱诸事。〇补云庶言庶狱庶慎。皆准人之事。而公卿牧伯领之。〇补云庶言。诰告也。誓戒也。号令也。庶慎。谓丽刑断法也。多方云慎厥丽。又曰慎罚。〇蔡云文王不敢下侵庶职。惟于有司牧夫。训敕用命及违命者而已。〇梅云劳于求才。逸于任贤。〇补云有司之牧夫。通内外而言之。心卿牧伯。皆所以牧民也。
 〔考异〕石经残碑云文王唯厥度心。乃克立玆。(上克字亡)
亦越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义德。率惟谋。从(句)容德。以并。(句)受此丕丕基。(石经残碑云受玆丕丕其。)
 补云率文王抚安之功。〇蔡云义德者。有拨乱反正之才。容德者。有休休乐善之量。〇蔡云武王不敢替其(文王)所用义德之人。〇补云率文王之旧。而有谋必从。〇补云容德以并者。并用宽弘之人。(古今句读似未允。)
呜呼。孺子王矣。继自今。我其立政。(句)立事、准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乱。 相我受民。和我庶狱庶慎。时则勿有间之。 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
 补云立政。天子之事。〇补云立事。公卿任事之臣。〇补云厥若者。顺帝之迪也。知其有中庸之德。则戒慎恐惧。率天命者也。丕乃使之治厥职事。(乱。治也。)〇补云王者受民于天。故曰受民。相者辅佑也。左右之也。〇蔡云推心委任。和调狱慎之事。勿以小人间之。〇补云勿以间之者。人主勿以自己之私意间之。即文王罔敢知庶狱之义。〇补云末犹勿之也。论语云末之也已。末者勿也。自一话一言。我则勿之。(上文云勿有间之)惟仗成德之彦。以治我受民。(我则末绝句旧读非也)〇案得人而任之。王勿间之者。君道本然。抑周公持国秉政。创业垂统。数十年列于庶位者。皆灼知忱恂之人。中和戒慎之贤。成王委任责功。垂拱仰成。则庶绩以凝。若以幼冲之见。牵掣交乱于其间。则三事之臣。将无以展布四体。周公此戒。抑亦时措之宜也。若宅于三事者。非九德之人。一话一言。恶得无可否乎。
呜呼。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 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句)立事、牧夫、准人。则克宅之。克由绎之。玆乃俾乂。
 梅云所受贤圣说禹汤之美言。皆已告王。〇梅云文王之子孙。〇蔡云正犹所谓正人。唯当职者是治之。〇补云既宅之。又从而䌷绎之。乃令专治之。〇补云重言复言。丁宁告戒。冀王之铭念。
 〔考异〕汉艺文考曰石经云予旦以前人之徽言。〇又曰克度之克。犹绎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67L 页
国则罔有立政。用憸人。不训于德。是罔显在厥世。 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国家。(石经在为哉)
 补云国乎云尔则罔有立政而用憸人者。〇补云训顺也。在厥世。谓罔有显烈在厥王之世。(谓居位几年之间)〇蔡云勉辅我国家。〇马云憸。利佞人也。
 
〔考异〕说文愉作譣。(许云譣问也)释文云或作𢘼(𠕋+心)(薛本同)〇石经残碑云不训德。(无于字)〇说文云劢相我邦家。
今文子文孙。孺子王矣。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 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石经耿为鲜)
 补云庶狱之戒。必称文子文孙者。以文王罔敢知也。重言复言。丁宁告戒。恐王间于有司。致误刑狱也。〇马云诘宾也。〇补云诘。究问也治也。陟。跻也。〇补云禹迹遍于九州。达于五服。夏商之衰。其迹寝卑。诸侯有不服者。四夷有不宾者。周公戒成王。诘戎以跻禹之旧迹。〇补云方放也。方行犹横行也。〇补云使远人来觐文王之耿光。来扬武王之大烈。
 〔考异〕书大传以勤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训。
呜呼。继自今。后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
 补云继自今之戒。至三至四。丁宁之意也。自新之方也。〇补云并言后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68H 页
王者。令以此大训。传示后王也。〇蔡云常人。常德之人。〇补云九德有常则中庸之人也。皋陶陈九德之目。继之曰彰厥有常。吉哉。
 〔考订〕吕云常人之于国也。食之谷粟。衣之布帛。〇订曰中庸之教。中和祗庸也。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者。中和之德也。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小人不畏天故无忌惮)潜昭屋漏之畏。体物不遗之敬。则祗畏之德也。道不可须臾离。庸也。民鲜能久矣。庸也。(郑云人不能久行)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庸也。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庸也。国有道不变。国无道不变。庸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庸也。无入而不自得。庸也。择善而固执之。庸也。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悠远。庸也。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文王之德。纯亦不已。庸也。中和九德。非祗畏则不能成德。中和九德。非祗畏则不能庸久。故取人任人。必简之以九德。既简既选。又验之以庸久。中而又庸。则其有祗畏之工。慎独之诚可知。于是乎委任责功。垂拱仰成。而一话一言。罔或侵越以间之。呜呼。此虞夏殷周教人之法。亦虞夏殷周用人之法。呜呼。此法之外。更有第二法乎。 谋面者。一日百变。其德无恒。忱恂者。立不易方。其德有恒。常一字。又别真伪辨贤邪之要诀也。易曰能久中也。易曰不恒其德凶。书曰有夏不克终日劝于帝于迪。孔子曰回也三月不违仁。其馀日月至焉而已。常之难。有如是矣。矫伪粉饰之行。其可容于虞夏殷周之世乎。
 谷粟布帛之人。固亦吉士。而经义则不然。且取人用人。唯以平常同合之人为主。则乡原流俗之辈。得以混杂于其间。莫若以中和祗庸。立为教人之法。仍以中和祗庸。立为用人之法。立政一篇。是三代简选之遗范。骨髓精英之攸现。虽字句古奥。其旨意则昭著也。(知远录)
周公若曰太史。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玆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孔云左传云(成十一)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其邑温)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 第 168L 页
补云公卿溺职。太史书之于册。以示后世。苏公畏此简书。慎其刑狱。故呼太史而告之曰苏公。式敬尔由狱。〇孔云周礼刑新国用轻典。平国用中典。乱国用重典。〇补云周公又告太史。使喻司寇之臣曰苏公。寔能慎刑。宜玆为式。列其条例。用其中理之罚。〇案周公既陈三宅之法。即举一贤辅。使王用作三宅之模楷。又王国所慎。莫大于刑狱。故特举苏忿生为说。又人主所畏。莫甚于史臣。故特召太史而告之。欲使王知简书之可畏也。此篇钦崇天道。阐明君道。揭示知人之要法。建立官人之弘规。为万世大训。且是周公之绝笔。诚人主之宝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