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卷四)
 汤誓
  
汤誓(商书第九 薛本作汤𣂶。)
 郑云契本封商。国在太华之阳。〇王云契孙相土居商丘。故汤因以为国号。(襄九年疏)〇序云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96H 页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殷本纪无王曰字。)
 梅云汤称王则比桀于一夫。(疏云汤于伐桀之时。始称王。)〇蔡云王曰者。史臣追述之称。〇金云汤武称王。说者多矣。有谓民无二王。桀纣未绝。则未可王者。汤誓泰誓之称王。盖追书也。苏民则曰商周之王不王。不系于桀纣之存亡。夫汤武兴师之时。是即受命之日。张子所谓此事间不容发。一日之间。天命未绝则为君臣。天命既绝则为独夫者。其在此时乎。〇镛案武王之何时称王。今不可考。缘河内之伪太誓。已自书大传。周本纪被其眩乱。杂以荒诞。今不可定。唯汤之称王。史有明文。誓师之时。本不称王。王曰二字。明是梅本之所增。非伏孔之旧文也。
 〔考异〕殷本纪汤曰格汝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〇镛案伏本孔本。若有王曰二字。史迁何苦改之为汤曰。又于既誓之后。特书其称王事乎。(文见下)王曰。梅所增也。自增此句。自注其义曰比桀于一夫。
 马云台。我也。(音怡)梅云称。举也。(据史记)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96L 页
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史记无夏字)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
 梅云我后。桀也。(蔡以我后为汤。)正。政也。(据史记)言夺民农功。而为割剥之政。〇蔡云亳邑之民。桀虐所不及。故不知夏罪。而惮伐桀之劳。反谓汤不恤众事。而断正有夏。(吕云亳民不愿也。)〇金云汤誓有三疑焉。疑王曰。以为追书也。疑亳众之怨后不恤也。疑孥戮之为己薄也。〇镛案梅本与殷本纪。颠倒错互。全不相合。而释义则梅注仍是史意。但割正夏之夏字。是史记所无。而忽增于梅本。(梅注亦不释夏字)盖伪者既录既注之后。增此一字。而未及改注者也。蔡氏既见此夏字。不得不全改经旨。以不恤穑事。为亳民之怨说。而金仁山疑之固当矣。呜呼。王者之民。近悦而远怀。近者先怨。何以服远。驱我怨讪之民。以讨虐民之罪。理所不可。
 〔考异〕(殷本纪)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无夏字)女其曰有罪其奈何。〇镛案此举大举也。倡率诸侯。(史云率诸侯)聿偕元圣。先伐昆吾。遂伐王京。此誓布告天下之军民。凡在师律之内者。莫不恭承。岂区区亳邑之众。私相告诫者哉。一则曰予维闻女众言。(见上章)二则曰女曰我君不恤我众。三则曰时日曷丧。予与女皆亡。首尾三言。皆天下万民之怨声。汤之所以言此者。明此举下顺民言。上用帝命也。驱亳邑怨上之民。强之使前。太萧条矣。
 梅云今汝其复言桀恶其亦如我所闻之言。(释夏罪其如台)蔡云商众言桀虽暴虐。其如我何。〇镛案史释云有罪其奈何。谓桀民之言曰桀诚有罪。我虽离心。其如我何。(书凡言其如台。皆其如我何。)梅蔡皆非也。
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玆。今朕必往。(阎云马本弗协作不和。)
 马云遏。止也。(梅云绝众力。相率割剥。)〇郑云桀见民欲叛。乃自比于日曰是日何尝丧乎。日若丧亡。我与汝亦皆丧亡。引不亡之徵。以胁恐下民也。(梅云我与汝俱亡。欲杀身以丧桀。 蔡意同。)〇镛案予及汝皆亡。郑以为桀向民之言。梅以为民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97H 页
向桀之言。郑义非也。(孟子引此云民欲与之皆亡。亦梅义也。)
 〔考异〕(殷本纪)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有众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玆。今朕必往。
 〔考證〕孟子引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赵岐云时是也。日乙卯日也。害大也。言是日桀当大丧亡。我与女俱往亡之。)〇镛案赵说非也。
 〔考證〕书大传云伊尹入告于王曰大命之去有日矣。王曰天之有日。独吾之有人。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郑注云自比于天。言常在也。比于日。言去复来也。见西征赋注。)〇汉书谷永传云夏商之将亡也。晏然自以若天有日。莫能危也。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郑云赉。赐也。(梅云大与汝爵赏。)〇疏云尔雅释诂。食伪也。(哀二十五年。左传云孟武伯恶郭重曰何肥也。公曰食言多矣。能无肥乎。言而不行。如食之消尽。)〇郑云大罪不止其身。又孥戮其子孙。周礼云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稿。(郑众云谓坐为盗贼而为奴者。)梅云古之用形。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今云孥戮。权以胁之使勿犯。〇镛案孥戮非如今之坐杀。特没入为奴而已。今详司厉之文。唯盗贼有此法。然军律攸犯。亦有此法。故甘誓汤誓。皆有此文。孥者奴也。(疏云箕子为奴。非缘坐者也。)
 〔考异〕(殷本纪)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从誓言。予则帑僇女。无有攸赦。(又云以告令师作汤誓。)于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〇镛案汤之称王。明在誓师之后。然其誓词。既称予一人。则称王之义已定矣。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卷四)
 盘庚(上)
  
盘庚(上 周语作般庚。 蔡邕石经残碑般为股。 薛本作凿庚。释文云本亦作般。 左传作盘庚之诰。哀十一。)
 王肃云取其徙而立功。故以盘庚名篇。〇郑云上篇是盘庚为臣时事。〇案郑说非也。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史文见序)
 金云殷在河南偃师。盖西亳也。迁于殷则宗庙朝市。皆已改造。但民未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97L 页
肯往有其居。〇补云戚与戚通。众戚。诸宗戚之近臣也。吁呼也。悉呼诸宗戚之臣。使之出矢言以告民。如下文所云也。
 梅云殷。亳之别名。〇郑云商自此改号曰殷。(见史注)〇皇甫谧云梁国有三亳。南亳在谷熟。(章本清云汤迁南亳。即归德府考城县。本宋州之谷熟县。)即汤都。北亳在蒙。即景亳。汤所受命地。偃师为西亳。即盘庚所徙。〇镛案亳之名。本起于南亳。即帝喾之旧基。(见帝告之序)自玆以后。所谓北亳西亳。皆本无亳名。而迁都之后。移旧名而冒之。如汉之新丰。冒丰之名耳。(吾东之平襄 耶伐。便为京邑之通名。)殷者新卜之地。迁都既久之后。始有西亳之名。梅注大误也。束晰所见古文书序云将始宅殷。此不易之正义也。
曰我王来。既爰宅于玆。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
 补云此众戚臣。承盘庚之旨。布告下民之词也。我王。盘庚也。曰我王先来。既爰宅于玆新邑。(王宫庙社朝市皆已成。)亦所以爱重我民。岂有尽杀之心。乃汝等虽有不愿徙者。其不能互相匡拂。以图居生乎。〇补云其如台者。莫奈我何之意。(商书屡有之。其意皆同。)我今卜稽。曰其无如我何。言汝等毕竟无如王何。从王迁居也。
 梅云我王。祖乙居耿。〇案祖乙者。盘庚之高祖。不云我先王。而直云我王可疑。故郑玄谓上篇为臣时事。然帝阳甲非始来居耿之君。其言仍不可通矣。必以众戚读作众戚。然后爽豁无滞也。(或曰众戚。即王亲臣中为王同忧者。亦通。)此经或称王或称盘庚。其称盘庚者。史臣记事之笔。其称王者。史臣记言之笔。(王命众)其称王若曰者。当时之诰文也。但上下䌷绎。终不见有河患之说。真若河患圮坏。至于荡析。则又岂能不适有居乎。
先王有服。恪谨天命。玆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
 马云五邦。谓商丘亳嚣相耿也。(郑说同)〇案汤有二亳。加之以嚣相耿则五邦也。梅注去商丘而加殷。去商加也。加殷不可也。(蔡注已辨之)〇论曰迁都非小事也。小邦列侯。犹以为难。况天子之国。规制弘大。王宫庙社。面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98H 页
朝后市。六乡六遂。经涂环涂沟渠之役。内门外闉城郭之制。国费浩广。民力疲顿。岂唯巨室大家小民之等。安土重迁而已。抑古先哲王。必相戒而勿迁矣。乃有商为国。以迁为烈。自汤以上。八迁而居亳。自汤而下。五迁而宅殷。一若以迁邑为巩基永命之本。斯何道也。下经曰人唯求旧。器非求旧维新。玆是殷多先哲王密付之心法。非偶然而然也。
 公山弗狃以费畔。召孔子。欲往而不往。第言其措置之策曰吾其为东周乎。此谓据费勿堕。使鲁徙都于费。号曰东鲁。如周之东迁而为东周也。若是者何也。三家擅鲁。公室四分。私庙舞万。公堂彻县。是则不可为之敝器也。徙于新邑。悉革旧观。令三家安于曲阜。而别选忠义之士。与之共国。鲁邦可中兴。有殷多先哲王。其亦有见于是乎。夫物旧则败。器旧则坏。法久则敝。令久则玩。建邦设都。承平日久。则巨室大家。怙气而擅荣。奸胥黠吏。按例以弄法。人主亦生长宁谧。般乐怠敖。其势必有以换面易服。洒然新天下之耳目。然后纲纪颓者可以复振。榈桷崩者可以改葺。此其理有较然彰明者也。况虞夏殷周之世。宫室卑俭。城垣朴素。其经营设施。不似后世之张皇。迁亦不甚难也。黄帝都河南。少皞都曲阜。颛顼都濮阳。帝喾都南亳。尧都平阳。舜都蒲阪。夏后都安邑。(夏后亦累迁)皆一帝一都。未或有因旧都按治者。虽尧舜之相禅。而都则必迁。此其义必有渊妙者矣。
 今按此经以先王之五迁。赞之为功烈。不以为不幸。其曰恪谨天命。不敢常宁。非赞美之言乎。河患非所虞也。(知远录)
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玆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薛本由蘖为㽕蘖。)
 马云颠木而肄生曰蘖。〇案新邑。殷也。
 〔考异〕说文由蘖。木部作㽕𣡌。弓部作甹蘖。(许云甹木生条也)马本蘖作蘖。
 〔考订〕蔡云颠木譬耿。由蘖譬殷。〇案此时王室必有大故。几乎颠覆。幸而不亡。故欲迁都以新之。颠木以譬于邦命。非指都邑而言。
盘庚敩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 王命众。悉至于庭。
 梅云敩。教也。〇马云箴。谏也。〇郑云奢侈之俗。小民咸苦之。欲言于王。今将属民而询焉。故敕以无伏之。〇案民之攸箴。即诽谤之言。针砭之辞也。民之攸箴。抑而伏之。王之播告。匿而隐之。上下否隔。情志不通。斯则巨室之咎也。
王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
 蔡云傲上则不肯迁。从康则不能迁。〇案若有河患数圮则不康甚矣。从康者必迁。何云毋傲从康乎。祖乙圮于耿。盘庚之迁。非以圮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98L 页
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薛本播作譒。聒为𦘉。)
 梅云谋任老成人。(蔡云世臣旧家之人。)〇梅云无有逸豫之言。(蔡云逸过也)〇马云聒拒善自用之意。(许慎王肃同)〇郑云聒读如聒耳之聒。聒聒难告之貌。〇蔡云险陂。肤浅。〇镛案古今人情不殊。凡前王新王之际。其世局大翻。则世臣巨族。必譊譊焉聒聒焉。父传子承。犹或如此。兄崩弟及。岂易不然。今玆王诰之辞。首喻曰图任旧人。又喻曰人惟求旧。昭布衷情。使群臣百族咸知王无黜旧登新之意。即其迁都之事。本由于大家之不相睦。而若其失睦之端。又必由于兄崩弟及之际。胥动浮言也。史记所言。必有所据。
 〔考异〕说文播作譒。(许云譒敷也)聒聒作懖懖。(许云拒善自用之意。)〇镛案马郑王肃之本。皆与说文同。作今汝懖懖。故郑玄得云读如聒耳之聒。若原是聒字则郑岂得云读之如聒乎。伪者据郑注直改为聒字。使郑注有符。乃其训义则不用郑意。(训云无知之貌)自掩其奸赃。噫其肺肝如见矣。
非予自荒玆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说文拙为䂐。一本为炪。薛本同。)
 梅云含恶德。(蔡云汝不宣布德意)我视汝情如视火。〇梅云逸过也。〇蔡云成汝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99H 页
过失。〇案不惕王命。纪纲颓矣。不劳求逸。耕穫之理乖矣。以予拙见谋度之。必勤于作劳。然后乃能安逸。言不可不迁。
 〔考證〕周礼司爟。郑玄注云爟读如予若观火之观。今燕俗名汤热为观。则爟火谓热火与。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梅云紊乱也。〇案此承上文言。不惕予则纪纲颓矣。作乃逸则服田而后。乃有秋也。
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乃不畏戎毒于远迩。
 梅云至于婚姻僚友。〇案婚友者。婚姻之国。友邦之国也。近自邦内之民。远及婚友之国也。天子之卿大夫。其施德宜广。自近及远。乃召其戎毒于远迩。一切相反然也。若如梅注则先惠民后及婚友。不与下文远迩字相照。
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忝稷。(释文云越本又作粤。)
 每云昏强。(昏音敏马同)〇案此申言作乃逸之义。
 〔考异〕马本昏或作暋。〇郑云昏读为暋。勉也。(释文云本亦作暋。)
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败祸奸宄。以自灾于厥身。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石经残碑。作侮命何及。)
 梅云汝不相率共徙。是为败祸奸宄。以自灾之道。〇案此时必有大乱。故家世臣多受败祸。史失其事。不可曰怵之以将然之祸也。曰汝等。迩之不能调和世族。(百姓是世族)远之不能亲睦友邦。使外者为奸。内者为宄。(见尧典)表里相应。以起祸乱。是玆戎毒。乃汝之所自生。(戎毒者兵祸)亦此身灾。是汝之所自召。汝既先恶。应受其恫。悔将何及。予今以汝众胥迁。咸与维新。汝又悍然不动可乎。河患者。不深究之言也。
相时憸民。犹胥顾于箴言。其发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长之命。汝曷不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石经残碑憸为散)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99L 页
马云相视也。憸民。憸利小小见事之人也。〇案小民憸利之口。不足理也。犹其针刺之言。胥顾胥畏。虑其发有横逸之口也。今小民之箴言沸腾。已足顾畏。况予太阿在手。制汝等生杀之命。汝何不以小民之箴言。入告于予。又不以予指。播告于民。而唯浮言胥动。恐动众心。使皆迷溺。
 〔考异〕说文憸作𢘼(𠕋+心)(薛本同)〇许云疾利口也。(徐锴云𠕋言众也)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则惟尔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左传首句之上。有恶之易也一句。 唐石经明监本。尔皆作汝。作尔俗本也。)
 梅云尚可刑戮绝之。〇案当时浮言胥动。与国为敌。别有事端。今不可考。河患非攸虞也。
 〔考證〕左传(隐六年)引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杜云言不可扑灭)〇又左传(庄十四)因蔡哀侯事。引商书此节。亦多恶之易也四字。〇案浮言之相传相延。至速至易。如燎原之火。左传之多此四字。必系古来真本。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马云迟任。古老成人。(王肃同)郑云古之贤史。
 〔考订〕梅云汝不徙。是不贵旧。〇蔡云所引其意在人惟求旧一句。〇镛案古来名言。并引二句。其意多在一句。大学云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苗硕是带说也。言悖而出。货悖而入。言悖是带说也。唯此经迟任之言两句。俱切于时事。不可曰意在一句也。原夫盘庚之诰。不是河圮之故。兄崩弟及。时局一变。旧人一边虑其斥黜。胥动浮言。以至于奸宄横生。杀伤交加而莫之知悔。有乱而迁。古之道也。王既先迁。莫肯从往。此是世变。法当大行诛戮。以壹民志。抑或当时事情。亦难如此。自王若曰以下。首以图任旧人。谆谆布告。又此迟任之言。一句应旧人。一句应新邑。盘庚之引之也。外若归重于新器。内实映照于旧人。阴有以慰安众心。两句皆要切。不可曰意在一句也。
 〔考异〕石经残碑。人惟旧。(无求字)器非救旧。惟新。
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玆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
 梅云大享。烝尝也。〇蔡云非罚。非所当罚。〇补云非德。非所当赏。〇镛案大享者烝祭也。周礼司勋。凡有功者祭于大烝。从享之祀。大烝而已。王制天子诸侯。皆祫尝祫烝。而礼器郑注以大飨为祫祭。(礼器云大享其王事与。)故梅注如是也。
 贾疏云书注以大享为烝尝。或周时直于烝时祭功臣。殷时烝尝具祭。然三代之礼。皆殷质而周文。殷简而周繁。周只祭烝。而殷并烝尝。无是理也。单烝未尝非大享。则不可以盘庚之言。为烝尝并行之證。
 且礼器所云大享。原指烝祭而言也。烝者众也。众物毕具也。尝者尝也。尝新而已。其物未备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非指烝祭而何。然则大享者。烝祭之定名。梅注非也。(吾东功臣配享。四时并享。非古也。)
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
 郑云我告汝于我心至难矣。夫射者张弓属矢。而志在所射必中然后发之。为政之道。亦如是也。以己心度之。可施于彼然后出之。〇郑云老弱。皆轻忽之意也。老成人之言云可徙。不用其言。是侮老之也。不徙则水泉咸卤。孤幼受害。是卑弱之也。(梅意同)〇案郑注侮老之云者乖僻。梅何袭之。老成人孤幼人。皆于时论时事。有所指谓。未必皆迁徙之说也。耿与海远。水泉何以咸卤。诚若咸卤。奚独孤幼受害。
 〔考异〕蔡邕石经。汝无翕侮成人。毋流孤有幼。(见王应麟汉埶文考。)
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
 梅云佚失也。是己失政之罚。〇案先示之祸福。乃云汝顺则上下同受厥福。汝不顺则汝死而邦宁。其或不宁。必予之有失刑而然也。明言不顺则必死。盖其不从王迁者。其心肠皆有可死之端。故威之以诛戮。河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0L 页
患非攸虞也。
 〔考證〕周语内史过引般庚(盘庚)曰国之臧则维女众。国之不臧。维余一人。是有逸罚。〇汉书楚孝王传。引书曰用德章厥善。
凡尔众。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罚及尔身。弗可悔。(汉艺文考云石经作度尔口。)
 梅云以法度居汝口。勿浮言。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卷四)
 盘庚(中 伏本不分上中下。)
  
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亶。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马本亶作单)
 郑云作渡河之具。(案古训作字皆属下句)〇王云为此思南渡河之事。〇梅云为此南渡河之法。〇蔡云作起。〇案诗云周王于迈。六师及之。盘庚作者。民未动而王起也。既谕以祸福。知民之有格。奋然先起也。
 马云话。告也言也。(梅云发善言)单诚也。(梅云告用诚)造。为也。(梅云造至也)〇吕云已离旧邦。未至新邑。王庭盖行宫。
盘庚乃登进厥民曰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
 吕云班次。臣在前民在后。故升进其民于前而告之。
(一作呜)呼。古我先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石经戚为高)
 蔡云相与忧其忧。虽有天灾。鲜不以人力胜之。〇梅云我殷家。于天降大灾。则先王不思故居。〇案今始迁殷。先王之时非殷也。若云降虐于殷。文理犹顺。今云殷降大虐。又不成文。梅说非矣。殷者众盛也。众灾沓陈曰殷降也。不怀者。不怀安怀土也。
汝曷弗念我古后之闻。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于罚。予若吁怀玆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孔云大从我本志。〇苏云非从其口之所不乐。而从其心之所不言。
今予将试以汝迁。(石经试为尔)安定厥邦。(石经邦为国。又多一今字。)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钦念以忱。动予一人。尔惟自鞠自苦。
 梅云鞠。穷也。〇案安定者。息其浮动也。
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尔忱不属。惟胥以沈。不其或稽。自怒曷瘳。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石经残碑稽为迪怒为恕)
 梅云臭。败。〇马云属(音烛)烛也。〇梅云不考之先王。
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
 梅云臭。败。〇蔡云倚汝迂汝。使汝邪僻而无中正之见。〇案倚当读之如不偏不倚之倚。
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
 补云汝何生在上。此云迓续于天。昭天命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1H 页
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予丕克羞尔。用怀尔然。失于政。陈于玆。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石经崇为知。)
 蔡云羞。养也。〇案此先尽在上之道也。念我高后。(汤。)劳尔先祖。我当养尔怀尔。若有失德。陈列于此。汝怨姑舍。即我高后崇降罪罚。(梅蔡陈久之解。恐未久。)
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与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孙有比。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
 梅云汤有明德在天。见汝情下罚。〇案此后责在下之道也。殷多先哲王。礼陟配天。故谓能告于上帝。降福降罚。
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则在乃心。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石经残碑戕为近。)
 孔云古我成汤。〇案上节云神后高后。指成汤也。故曰劳尔先。(先者远祖也)此节云先后。指太宗中宗之等也。故曰劳乃祖乃父。
玆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释文云本又作乃祖乃父。)曰作丕刑于朕孙。迪高后。丕乃崇降不祥。(石经不为弗。云兴降弗永。)
 梅云但念贝玉。言其贪。〇蔡云自周以上。其俗皆严鬼神。商俗为甚。〇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1L 页
案易曰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至诚之道也。故民服焉。
呜呼。(石经作于戏)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易郑音亦。梅音异。〇石经分为比。猷为犹。设为翕。)
 郑云我所以告汝者不变易。言必行之。(谓盘庚自道。己言必不改易。)〇王云告汝以命之不易为难。〇蔡云告汝不易。即上篇告汝于难之意。〇案诗云骏命不易。王义是也。永敬大恤。畏天命也。
 梅云各设中正。〇蔡云中者。极至之理。〇镛案中者。射礼盛算之器。(有鹿中兕中。)分其谋猷。各有成算。立于胸中。则各设中于乃心也。
 〔考异〕古文猷念。作繇念。(金云古字猷攸通用。)〇分猷念。石经作比猷念。〇设中。石经作翕中。
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玆新邑。
 梅云颠陨。越坠。(蔡云越踰也)劓割也。(暂遇人而劫夺之。奸外宄内。)
 
〔考證〕左传(哀十一)伍子胥引盘庚之诰曰其有颠越不共则劓殄无遗育。无俾易种于玆邑。(朱云引书者节之)
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
 梅云卿大夫称家。〇陈云前云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前以邦言。此以家言。互文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卷四)
 盘庚(下)
  
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曰。无戏怠。懋建大命。(石经残碑曰罔台民。勖建大命。)
 郑云徙主于民。故先定其宅里所处。次乃正宗庙朝廷之位。(梅云郊庙朝社之位。)〇郑云勉立我大命。使心识教令常行之。〇王云勉立大教建性命。致之五福。〇镛案盘庚迁已久矣。匠人营国。九分其国。中为王宫。有庙有社。面朝后市。右六乡。有涂有沟。周书云攻位于洛汭。即此位也。此位成已久矣。今所正者。君臣上下之位。(蔡氏云)郑谓盘庚今始攻位。非矣。大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2H 页
命。天所畀之邦命也。
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罔罪尔众。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石经今予作今我。)
 梅云输诚于百官。〇吴云虽既迁。犹虑其怨怒未忘。〇镛案天理人情。古今不殊。诚若河齧而城圮。民以是荡析渰没。而王为是忧迁于乐土。则大家巨族当首先求徙。何至于协比谗言。诬上不道。而迷不知改乎。经云敷心腹肾肠者。百姓贵族。本负罔赦之罪。王虽出矢言。以明其图任旧人。荡涤夙孽之本意。而自知罪犯至重。每恐王言非实。故沥血言之曰敷心腹肾肠。王心之真切虽如此。巨室之积怨深怒。犹未必遽解。故又戒其朋比诬上。即此细究。其有大事大故可知。河患非攸虞也。
 〔考异〕伏本心腹肾肠。作忧肾阳。(虞书疏)郑本亦然。
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石经残碑嘉为绥。又极字下今尔惠朕曷柎动万民。)
 
补云先王祖乙也。祖乙圮乎耿。作祖乙。(书序文)不言所迁。(其书亡)然既圮既坏。仍留不迁。必无是理。按殷本纪明云祖乙迁于邢。则圮于耿而迁于邢明矣。耿乡在河东皮氏县。邢国在广平襄国县。本非一地。而史注书注无故以耿为邢。诚若耿邢是一。则书序曰圮于耿。史纪曰迁于邢。必有一误。又何无辨也。经云不常厥邑。于今五邦。马注梅注。各指其五。卓哉金仁山纲目之注。以亳嚣相耿邢。为五邦之定额。仁山岂不见史注哉。正以耿邢之合为一。本自不可也。然则此节之旨。瞭然矣。昔我先王祖乙。将多于前功。弃其圮地。(前此商邑皆近河。)适于山邑。(迁于邢)屈伏凶德之人。(当时必有事实今亡)用树嘉美之绩。今玆不幸国有变乱。败祸奸宄。内外交攻。大家自速灾孽。小民遂至荡析。上下不睦。罔有纪极。今其势不得不迁都。乃汝等又兴怨诽曰曷震动万民乎。
 梅云徙必依山。(又云水泉沈溺。故荡析离居。)〇蔡云阳适于山。往于亳。(此下引立政注)依山地高。无河圮之患。今耿为河圮坏。民用荡析。〇案盘庚称汤。必云神后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2L 页
高后。不称先王。其不合一也。汤是太祖。不可曰将多于前功。其不合二也。汤自商丘。徙于亳。正是弃山而赴河。其不合三也。其后屡迁。皆没其实。直云以河患荡析。其不合四也。祖乙圮于耿。今一百二十年矣。(据长历)河圮之后。安然不动。五世七王。太平无事。而忽以百年前河圮之患。猝至于荡析离居。有是理乎。其不合五也。盘庚之徙。自邢而殷。邢者山邑也。
 〔考證〕立政篇郑玄三亳之注云东成皋。南轘辕。西降谷也。(蔡云亳依山)皇甫谧云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〇案先王非汤。则亳虽依山。非所引也。
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
 梅云天将复汤德。我与厚敬之臣。奉承民命。
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玆贲。
 梅云吊至。霝善。〇案吊者。悯也伪也。(诗云中心吊兮)灵者。巫史之属。卜筮之占人也。(楚词注云灵氛古之善占者)贲者。文明也。原来卜筮之法。谋及卿士。谋及庶民。乃询于卜筮。卿士之中。或有言迁都不便者。予非欲废其谋而勿用。乃灵史之言。谓必有灾。予之悯伤。寔由于灵史之言。予与一二笃敬之臣。各不敢违卜。用宏此文明之典章。以承天命也。
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石经隐为乘。)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居。叙钦。
 梅云二伯及州牧也。众长公卿也。当相隐括。共为善政。〇蔡云隐。痛也。〇梅云肩。任也。〇孔云郑王皆以鞠为养。言能谋养人安其居者。我则次序而敬之。〇镛按上云图任旧人。又恐旧人怙此以自纵。故戒之以贪虐也。
今我既羞告尔于朕志。若否。罔有弗钦。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蔡云羞。进也。〇梅云进告之后。顺于汝心。与否。无有不敬。(虽有不顺于心者。罔敢不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3H 页
敬。)〇案上云往哉生生。又云乃不生生。此云敢恭生生。又云生生自庸。所云生生者。谓众生相生也。凡生生之道。宜自食其功。若一二人兼总众人之货。则民受其害矣。
 〔考證〕阎云今文石经。久已失传。然残碑遗字。犹颇收于宋洪适隶释中。盘庚百七十二字。高宗肜日十五字。(周书亦多字。)与此书不同。(谓梅本)余然后知此书不古不今。非伏非孔。而别为一家之学者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卷四)
 高宗肜日
  
高宗肜日
 梅云祭之明日又祭。殷曰肜。周曰绎。(尔雅云夏曰复胙)〇孙炎云肜者。相寻不绝之意。
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汉书格为假)
 补云武丁既崩。庙号曰高宗。(盘庚之后。有小辛小乙。皆弟也。武丁小乙之子。)嗣王祖庚立。(武丁长子)不德。武丁尝欲废之。(祖甲所以逃)及立祭于高宗。逮其肜日。有雉升鼎而雊。此灾异也。宗臣祖己曰唯先格王心之非。乃正祭祀之事。盖谓祖庚之祭。薄于祖而丰于祢。致此灾异也。〇案此即金仁山之义也。违于书序。违于史记。违于马郑。违于梅蔡。而不得不从之者。其言是也。
 孔云高宗祭其太祖成汤。〇蔡云盖祭祢庙也。序言汤庙者。非是。〇金云盖高宗之庙。肜祭之日。(详见书序下)〇镛案帝王生时之事。不称庙号。汤生而誓曰汤誓。太甲生而训曰太甲训。高宗生而肜。当云武丁肜日。既云高宗。则高宗已死。而肜者其嗣王也。且高宗哲王也。始立之初。三年不言。为周公孔子之所共赞美。死之日。礼陟配天。宗祀曰高宗。哲王也。今详祖己之训。直一亡国之主。雊雉之灾。不可与太戊之桑谷。比而同之。(高堂隆说见下)其为祖庚之事明矣。
 梅云祖己。贤臣也。〇郑云谓其党。(曰惟先格王。正厥事。)王云言于王。(孔云郑说是)镛案武丁之子。长曰祖庚。昏王也。(七年崩)次曰祖甲。贤王也。祖己其亦武丁之子与。
 〔考證〕高堂隆云太戊有桑谷生朝。武丁有雊雉升鼎。皆因灾恐惧。侧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3L 页
身修行。故号曰中宗高宗。兴也勃焉。〇案其如台者。纣之言也。武丁其有是乎。
 〔考證〕汉书孔光传对日蚀事。引书曰唯先假王。正厥事。言异变之来起。事有不正也。(又成帝纪引书亦同。)
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史记同。唯天监下民。无民字。又民中绝命。无民字。)
 郑云年命者。惷愚之人尤愒焉。故引以谏王也。〇蔡云王之祀。必有祈年请命之事。祖己言永年之道。不在祷祠。在义与不义而已。〇镛案郑注一片残句。见录于孔氏正义。而其于此经。足为拨乱反正之大端。何也。书序曰高宗祭成汤。有雉升鼎耳。诚若郑玄本亦然。则郑玄指斥高宗曰惷愚之人。有是理乎。武丁之为哲王。末学皆知。郑以为惷愚之人乎。由是观之。郑本书序。原无祭成汤三字。(必直云高宗肜日)祭成汤者。伪者所改也。伪者改之者。彼见殷本纪。有祭成汤之文。谓足以压郑玄也。岂不嗟哉。其中经变乱如此。而九峰仁山每云书序本伪。岂不冤哉。郑既指为惷愚之人。则其王祖庚也。郑于祖庚。本知其不肖。(无逸注)故言之如是也。伪者奚诛。独恨夫孔颖达于书序之郑梅同异。尽行埋没。为伪者遮护。节节如是也。
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史云天既附命。正厥德。乃曰其奈何。〇汉书孚为付。孔光传。)
 孔云言天自正其德。福善祸淫。其德必不差也。〇蔡云其可曰妖孽其如我何。〇案民者对天而言。通上下也。民既不顺德。又不服罪。天既信令于下民。(犹言信赏而必罚)自正厥德。(有罪者心罚)其严如此。乃曰其如予何。
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史云王嗣敬民。冈非天继。常祀毋礼于弃道。)
 马云昵考也。谓祢庙也。〇王云高宗丰于祢。故有雊雉升远祖成汤庙鼎之异。(梅云祭祀不当特丰于近庙。)〇案天胤者。天子也。典祀以下六字。史记所载。大相不同。又按阎潜丘之言。洪适隶释中所收石经之字。与梅氏本不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4H 页
同者。高宗肜日亦十五字。书可易言哉。
 〔考證〕汉书孔光传。引书曰天既付命。正厥德。言正德以顺天也。(师古云既受天命。宜正厥德。)〇案此全失经旨。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卷四)
 西伯戡黎
  
西伯戡黎
 蔡云黎。国名。在上党壶关之地。
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
 郑云西伯。周文王也。时国于岐。封为雍州伯也。国在西。故曰西伯。(见正义)又云文王为雍州之伯。南兼梁荆。在西故曰西伯。其后化广民附。三分有二。(诗谱周南疏)〇王云王者中分天下为二。二公总治之。谓之二伯。得专行征伐。文王为西伯。黎侯无道。文王伐而胜之〇郑云入纣圻内。(梅云近王圻之诸侯。)
 〔考證〕孔丛子云中分天下。二公治之。谓之二伯。子思曰殷王帝乙之时。王季以九命作伯。受圭瓒秬鬯之赐。故文王因之得专征伐。〇案孔丛子赝书也。
曰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史云假人元龟。无敢知吉。维王淫虐。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〇馀同。)
 孔云格人。谓至道之人。(格至也)蔡云至人。〇马云元龟。大龟也。长尺二寸。(见史注)〇郑云王暴虐于民。使不得安食。逆乱阴阳。不度天性。傲狠明德。不修教法者。(见史注)〇镛案格人者。格天之人。周公之言曰在昔成汤时。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凡其德行纯粹。精神专一者。能感通于上帝。仰承启牖。昭知天命。斯之谓格人。又按楚语观射父之言。古之为巫者。本使之承事明神。故巫咸巫贤。得列为格人。至于祝史卜筮之职。亦有格人。春秋之时。尚多闻人。世教沦丧。鬼道驼(一作驰)骋。而巫祝卜史之等。悉化为邪术。虽有奇中而偶合。非古之所谓格人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4L 页
格人之名。本自如此。梅注非也。〇又按尚书二十八篇。只有两个性字。此经云天性者。中庸天命之性也。召诰云节性者。孟动心忍性之性也。不虞天性者。人皆失天之宠。不能安其天赋本善之良性也。虞者安也。率典者。人所率循之彝典也。不有康食。饥馑荐臻也。(蔡氏云)
 〔考异〕郑本康食作安食。
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史云大命胡不至。今王其柰何。〇说文挚为𡠗。许云𡠗至也。薛本同。)
 梅云挚至也。王之凶害。其如我所言。〇蔡云今王其无如我何。〇案蔡义是也。
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祖伊反曰呜呼。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云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 玉篇参为厽)
 马云参字累在上。(谱罪恶积累。)〇蔡云汝罪恶众多。参列于上天。〇梅云汝不得无死戮于殷国。〇蔡云西伯戡黎。不利于殷。故奔告于纣。而入而告后。未尝有一毫及周者。祖伊贤臣也。知殷之亡。无与于周。故反覆乎天命之可畏。而略无及周者。〇案古之贤哲。灼知天命。不怨天不尤人。斯固然矣。抑此篇非诰非训。特一记言之史也。殷末之史。必修于周史之手。设有咎周之言。其谁录之。殷顽不服。东土不靖。周公七诰。舌言敝而唇焦。读古史不察事情。亦疏矣。然观乎微子箕子之处义。其亦无怨乎周矣。为(一作知)远录
 〔考證〕左传(昭四年)椒举之言曰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杜云黎东夷国名)〇案黎君盖导纣为恶。荒于游畋。故西伯戡之也。又晋叔向之言曰(昭十一)桀克有缗。以丧其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由是观之。西伯伐黎。又若为东夷报怨也。此是殷周兴亡之机。故忠臣忧之。(知远录) 史记谓文王伐黎灭之。然黎仍不灭。以至春秋。式微序云黎侯寓于卫。即此黎也。故书注诗注。皆云黎国在上党壶关。非有二也。左传(宣十五)伯宗数赤狄路氏之罪。云夺黎氏地。则地近赤狄。不必为殷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5H 页
圻内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卷四)
 微子
  
微子(薛本作𢼸㜽。)
 郑云微与箕。俱在圻内。〇王云微国名。子爵。入为王卿士。(孔云以微为圻外)〇案创业之君。分封子弟。以列国多灭也。继世无缘如此。但于圻内食采。尊其爵命而已。微箕若有封疆。纣虽暴。但当归国。殷虽亡。犹当守国。岂有逃逊之理。王肃唯一反郑义。凡郑所言。必改之为快。亦褊心也。 此经盖微子将遁。而告二师也。
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史云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于上。纣沈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说文酗为▼(酉+句)。薛本同。)
 郑云箕子。纣之诸父。(王肃同。服处。杜预以为纣之庶兄。)〇梅云父师。太师三公。箕子也。少师。孤卿比于(一作干)。〇马云我祖汤也。又云下。(败厥德于下。)下世。〇梅云汤致遂其功。陈列于上世。纣败乱汤德于后世。〇蔡云言我而不言纣。犹不忍斥言之。〇案上篇云乃罪多参在上。谓参列在天也。此云底遂陈于上。亦谓纣罪陈列在天也。非他人之上陈。乃我祖成汤陈于上帝也。盘庚曰失于政。陈于玆。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亦此义也。先哲王礼陟配天。与天一心。嗣王有失政失德。遂即陈告于上帝。崇降罪罚。此天道也。王乃不知。弥酗弥乱于下。三圣人灼知天道。相与哀痛之辞。
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雠。(史云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雠。)
 补云草窃。草中相萃为盗。〇马云非但小人学为奸宄。卿士以下。转相师效。为非法度之事。(见史注)王注同。〇郑云凡犹皆也。获得也。群臣皆有是罪。其爵禄又无常得之者。言屡相攻夺。(见史注)〇蔡云上下容隐。冒法之人。无有获罪者。(陈云有有罪罔获。纣为逋逃主。)
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史云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殷遂丧。越至于今。徐注云无津。一作无舟▦。)
 马云越于也。于是至矣。于今到矣。(见史注)〇案始言今殷其沦丧。一转语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5L 页
再言殷遂丧。哀痛迫切曰。六百年霝长之殷。遂亡于今日乎。哀之至也。
曰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出去声)吾家耄逊于荒。(释文云耄又作旄。)今尔无指告予颠隮。若之何其。(史云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跻跻。如之何其。)
 
주-D001云重呼告之。(见史注)〇郑云发起也。纣祸败如此。我其起作出往也。(见史注)〇梅云发疾生狂。〇马云卿大夫称家。(见史注)〇郑云耄昏乱也。在家不堪耄乱。故欲遁出于荒野。言愁闷之至。诗云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亦此意也。〇王云无意告我也。是微子求教诲。(见史注)隮隮沟壑。(左传云隮于沟壑。)〇马云跻犹坠也。恐颠坠于非义。当如之何。(见史注)〇郑云其语助。齐鲁之间。读如姬。记曰何其。(见史注)〇案微子志决于遁荒。留别二师。求其指导。讲其处变之义。孔子称三仁焉。
 〔考异〕宋世家狂作往。(注引郑玄云我其起作出往也。)郑本狂为往。(据其注)〇马本隮作跻。(据其注)说文薛本并同。〇案殷本纪云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少师谋遂去。孔子曰微子去之。本意在去不在狂也。箕子佯狂。亦不见正经。伪者忽改往为狂。无攸据也。当从郑本。(或以为今文作往。非也。梅改往为狂。无古据也。)
 〔考订〕蔡云吾家老成之人皆遁。〇案殷有三仁。夫子所言。更有何人群遁于荒。家耄云者。王室之老物也。微子若曰吾以王室之老物。今将逊荒。尔何无指告予。念予之颠隮乎。将如之何。
父师若曰王子。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长旧有位人。(云史太师若曰王子。下菑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
 梅云微子。帝乙元子。故曰王子。〇蔡云方兴而未艾也。不畏其所当畏。〇郑云少师不答。志在必死。〇案方兴者。纣恶方兴也。天怒震叠。而纣恶日新。如方始作也。
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梅为句)以容将食无灾。(史云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〇以下无文。)
 梅云来取曰攘。〇马云往盗曰窃。〇马云天曰神。地曰祇。〇梅云色纯曰牺。体完曰牷。牛羊曰牲。器实曰用。〇蔡云有司用相容隐。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6H 页
〔考订〕毛云用者。黍稷也。鼎实曰牲。器实曰用。两汉属读。安可改之。〇镛案鼎实器实之谓之牲用。原有古据。按左传周伯舆大夫瑕禽之言曰昔平王东迁。七姓从王。牲用备具。(襄十年)旧读有据也。杜注孔疏。不知互證。(以容二字又难处。)
降监殷民。用乂雠敛。召敌雠不怠。罪合于一。多瘠罔诏。(马本雠敛为稠敛。马云稠数也。郑音畴。)
 郑云(雠敛)谓赋敛也。〇蔡云若仇敌掊敛之力行而不息。〇蔡云上下同恶。合而为一。民多饥殍。而无所告。〇补云皇天降监殷民。用治其稠敛之罪。召敌雠不容徐怠。(天命周以伐大商)其中虽有羸困茕瘁之人。罪既相通而合一。无所告诉也。
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
 梅云我起受其败。言宗室大臣。义不忍去。〇梅云我二人无所为臣仆。(言不能自尽职分。)欲以死谏纣。〇蔡云商若沦丧。我断无臣仆他人之理。(本孔疏之义)〇补云商今有变。我起而迎受之者。国方沦丧之时。遂无为臣仆者手。我亦莫为之臣仆乎。我与少师留为臣仆。告王子出。以顺天命。 唐虞以来。前王之后。皆以宾礼待之。不如后世必屈之为臣仆。此义不必讲也。箕子为武王陈洪范。微子为成王受封命。皆待之以宾故也。
 〔考异〕说文其败。作其䢙。(许云䢙坏也)薛本同。〇陆氏释文。臣仆。一本无臣字。
诏王子出迪。我旧云刻子。王子不出。我乃颠隮。(论衡刻为孩)
 马云旧云。言也。刻。侵刻也。〇梅云刻。病也。我久知子贤。言于帝乙。欲立子。帝乙不肯。(句)病子不得立。则宜为殷后者。子今若不出逃难。我殷家宗庙。乃陨坠无主。〇蔡云刻。害也。箕子劝帝乙立之。纣必忌之。是我前日所言。适以害子。子若不去。祸必不免。我商家宗祀。始陨坠而无所托矣。〇案箕子劝帝乙事。不见经史。然以之解此经则善矣。
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遁。(马本靖为清。)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6L 页
马云清。洁也。〇蔡云靖。安也。各安其义之所当尽。以自达其志于先王。〇梅云(不顾行遁)言将与纣俱死。
 〔考订〕蔡云楚逢伯曰昔武王克商。微子启如是。(谓出降)此所谓去者。特去其位而逃遁于外耳。〇案微子出降之说。节节不合理。真若出降。微子当封。岂封武庚。并详于书序。今不再述。(微子之命序)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卷四)
 牧誓
  
牧誓(周书第四〇说文作坶誓。玉篇古文尚书作㙁誓。薛本同。)
 郑云周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今属右扶风美阳县。(周南谱)牧野。纣南郊地名。(大雅大明疏)近郊三十里。(周体肆师疏)〇案太誓太公之誓。牧誓武王亲誓之也。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史云二月甲子)
 梅云是克纣之月甲子之日。二月四日。〇马云昧。未旦也。(梅云爽明)〇郑引诗云会朝清明。(大明疏)〇郑云郊外曰野。将战于郊。故至牧野而誓。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史云远矣。西土之人。〇说文黄钺为黄钺。薛本同。释文云钺又作钺。)
 梅云钺以黄金饰斧。〇马云白旄。旄牛尾。〇梅云左手杖钺。示无事于诛。右手把旄。示有事于教。〇梅云逖。远也。劳苦之。〇蔡云王曰者。史臣追称之。(太誓注)
 〔考證〕司马法曰夏执玄钺。殷执白戚。周左杖黄钺。右秉白旄。〇郭璞尔雅注。引书曰逖矣西土之人。(释诂云逖远也〇与逖同)薛本同。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史记卢为纑。薛本同。)
 马云冢。大也。(见史注)〇梅云治事三卿。司徒主民。司马主兵。司空主土。(蔡云武王尚为诸侯。故未备六卿。)亚次。旅众也。〇蔡云亚者卿之贰大夫。旅者卿之属士。〇郑云(千夫长。百夫长。)师帅。旅帅。〇王云师长卒长。〇梅云羌在西蜀。(三羌在蜀西)叟髳微在巴蜀。卢彭在西庸。濮在江汉之南。(文十六年左传。庸与百濮伐之。楚遂灭庸。)孔云此八国。皆西南夷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7H 页
〔考订〕蔡云大国三卿。〇订曰周之三卿。已自亶父之时有之。故绵诗曰乃召司空。乃召同徒。
 卫康叔诸侯也。梓材曰我有师师司徒司马司空尹(句)旅。似乎三卿。为侯邦之制。而立政曰亦越文王武王。立民长伯曰。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夷微卢烝三亳阪尹。武王得天下之后。其官制亦与此经相似。岂遂当时无太宰宗伯司寇之等乎。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况于武王之时。六官未备乎。意此三卿。是军旅所统。从行在军。故召而誓之也。
 亚旅之为一为二。亦未可知。周颂云侯亚侯旅。似乎二官。然立政亚旅。或似一官。又左传。(成二年)鲁成公。会晋师于上鄍。赐三帅先路三命之服。(三帅晋大夫)司马司空舆帅侯正亚旅。皆受一命之服。(杜云亚旅亦大夫)又宋华耦来盟。请命于亚旅。(文十五)亚旅非二字官乎。 说者谓天子六乡六遂。故六军。侯国三乡三遂。故三军。(据甘誓费誓)此经三卿。即三军之长。玆所谓大国三军也。大国三军则是矣。侯国之三乡三遂。不稽之言也。凡营国之法。九分为井形。(考工记)不唯王国为然。小都大都。莫不如此。夏官量人之文可考也。乡遂之制。有则皆六。不可三也。鲁人三郊三遂者。事在东偏。只发东部耳。(已见前)
 若夫三军之制。其限本严。故春秋之时。晋增作三军。(僖廿八)名之曰三行。以辟六军之名。斯可验也。
 此经三卿。仍是三军之将。所谓亚旅者。其亚将也。春秋之时。临军择人。以为军将。又择三人。以为亚将。又有六人为三军大夫。故邲之战。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士会将上军。郤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晋之三军。其将即此经之三卿。其佐即此经之亚旅。其大夫即此经之师氏。未敢质言。)
称尔戈。此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史同。 尔雅注称为称。)
 梅云称。举也。〇孔云戈短故举之。矛长故立之。楯以杆敌故言比。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7L 页
郑云以古贤之言为验。(大雅荡之疏)索。散也。(梅云索尽也)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石经王为任)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史云今殷王纣。惟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昏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云云。〇又宄为轨。邑为国。)
 郑云肆祭名。答问也。(见史注)梅云肆。陈也。〇梅云王父。祖之昆弟。(案此或是箕子等)母弟。同母弟。〇陈云遗王父母弟。如左传所谓先君之遗姑姊妹。〇郑云誓首言此者。(言弃祀弃亲)神怒民怨。纣所以亡也。
 〔考异〕汉书谷永传。逋逃多罪。是宗是长。(师古云今文太誓之辞。)
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史记恭为共。愆为过。勖为勉。)
 梅云当旅进一心。〇蔡云戒其轻进。〇吕云大司马之法。伍两卒旅。各有其长。使各自止自齐。故当战时。井然有序。不失纪律。〇案兵法尚勇。其赴几趋利。当如鸷鸟猛兽之发。六步七步。辄有止之齐之者。何以战矣。今日之事。特例也。唯当恭行天命。不宜滥杀人命。肆其戒如是也。周本纪云纣师皆倒兵而战。以开武王。(梅所云前徒倒戈)武王知众情如此。故每六步七步。为一止齐。一以示天吏之整肃。一以待人心之自崩。
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史记愆为过。勖为勉。)
 马云一击一刺曰伐。(周颂惟清疏)郑云伐谓击刺也。(曲礼疏)〇郑云始前就敌。六步七步。当止齐正行列。及兵相接。少者四伐。多者七伐。又当止齐正行列也。(曲礼疏)〇蔡云勖哉夫子。反覆丁宁之意。〇案步不下六七。伐或止四五者。贪杀之戒。严于轻进也。
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史云尚桓桓如虎如罴如豺如离于商郊。弗御克奔。〇又勖为勉。)
 郑云桓桓。威武貌。(见史注)其威当如兽之将攫搏也。貔一名白豹。虎类也。尔雅云貔。白狐。(曲礼疏)梅云貔。执夷。虎属。(尔雅云、貔、白狐、其子豰。)〇马云御。禁也。(马本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8H 页
迓作御)郑云御彊御。谓彊暴也。(见史注)〇郑云克杀也。不得暴杀纣师之奔走者。当以为之役。(见史注)马云役为也。〇梅云能奔来降者。不迎击之。如此则所以役我西土之义。〇案尚者犹当也。虽止齐如此。军旅之容。本尚威猛。犹当桓桓烈烈。如将攫搏吞噬然也。又恐其暴。戒之以弗迓克奔。其仁心蔼然。又申之曰凡克奔之师。宜用我西土之人。
 〔考异〕说文桓桓作貆貆。(许云貆犬行)〇马郑本。迓作御。(释文云)〇王肃云御读作御。(王本应作御)薛本作御。(貆皆作貆。说文亦然。)
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郑云所言目。(见史注)〇案甘誓汤誓。其末皆威之以戮。费誓亦然。(大刑无馀刑)泰誓三篇之末。无此语。伪也。
 〔考證〕伪太誓云武王九年。东观兵。(节)乃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马云诸受符节有司也)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号。 十一年。师渡盟津。誓曰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离逖其王父母弟。(郑云王父母弟。祖父母之族。必言母弟。举亲者言之也。)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郑云夫子。丈夫之称。)〇案伪者全袭牧誓。间入他语。名之曰太誓。以愚一世。而当时鸿博之士。无不尊信。嗟哉。(已详尚书平)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卷四)
 洪范
  
洪范(史记作鸿范。吕氏春秋同。薛本作鸿范。)
 梅云洪大。范法也。言天地之大法。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予。(史云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
 梅云商曰祀。箕子称祀不忘本。〇又云此年四月。归宗周。先告武成。次问天道。〇案周本纪云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书大传云十三祀。箕子自朝鲜来朝。武王因其朝而问之。(上详书序下)梅氏新作太誓武成。谓武王原以十三年克殷。故其注如此。不足凭也。
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故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史云曰于乎。维天阴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伦所序。〇汉志呜呼为乌嘑。)
 马云阴。覆也。骘。升也。升犹举也。举犹生也。〇王云阴。深也。言天深定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8L 页
民。与之五常之性。(王以阴骘下民一句为天事。相协以下为人事。)王者当助天。和合其居。所行天之性。我不知常道伦理所以次序。〇梅云骘定也。天默定下民。助合其居。我不知天所以定民之道理次叙。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石经汩为曰。)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说文斁为斁。薛本同。)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史云堙鸿水。帝乃震怒。不从鸿范九等。常伦所斁。又云天乃锡禹鸿范九等。常伦所序。〇汉志攸皆作逌。说文斁为斁。〇释文殛或作极。)
 〔考异〕说文堙为堙。〇石经残碑。堙伊水鸿水。(多伊字)
 梅云堙塞。汩乱也。治水失道。乱陈其五行。〇郑云帝。天也。天以鲧如是。乃震动其威怒。不与天道大法九类。言王所问所由败也。〇郑云春秋传曰舜之诛也殛鲧。其举也兴禹。(已上见史注)〇孔云水失其道则五行皆失矣。〇案箕子所言帝不畀天乃锡。是古人之恒言。而今人之所不能遽通也。古人灼知天命。凡吉祥名位。咸受之为天锡。其有不获。咸知为天不畀。今人不知天道。凡有所得。自矜其智力。其有不获。自恨其孤弱。今见天锡之文。遂谓天书下降。(洛出书)此古今之异也。所云洪范九畴者。五皇极为主。不畀云者。不畀此皇极之位权也。乃锡云者。乃锡此皇极之位权也。帝何尝于天上玉京。贮此奇书。怒则不畀。嘉则锡之乎。使鲧不嬛婞。不方命圮族。治水告功。地平天成。如禹之为。则舜必传天下于鲧矣。鲧当建皇极而领九畴。顾不能焉。是帝乃震怒。不畀以洪范九畴也。禹能嗣兴。遂得天下。建皇极而领九畴。是天乃锡禹洪范九畴也。岂有书自天降来乎。特禹受天之命。宅此皇极之位。运智设法。创立九畴洪范。(如下文)以为王者建极出治之大法。斯亦天启其衷。可云天锡之也。岂有书自天降乎。 汨陈其五行。何谓也。水土汩乱。草木不养。金石不修。焚烈不时。使不能财成辅相。敬用天物。非即汩陈乎。败类自用。毒痡生民。帝其不怒乎。夏书赞禹之功曰六府孔修。六府孔修。则五行其叙矣。帝其不嘉乎。(知远录)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9H 页
〔考辨〕汉书五行志云禹治洪水。锡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〇又云此武王问雒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也。〇辨曰易大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二者。盖易道之所本。与洪范何干。河图洛书。凡有五变。其始也唯是河出图洛出书二句而已。一变而有龙马神龟之说。(礼运云河出马图洛龟。本出纬书。)再变而为画卦陈范之本。(见汉书)三变而为天苞地符之书。(春秋纬)四变而为五十五点四十五点黑白之图。(出陈搏)五变而五十五点以为大衍之图。四十五点以为洪范之图。(见大全)其说纷纶错综。不可究诘。而今人知之天地正理。无出此外。道学宗旨。都在此中。诚可叹也。
 河图屡见古经。而既与天球弘璧。东西陈列。则要是玉石之班文。洛书亦然。马负龟呈。非理之言也。然且两汉以来。皆以河图为九数。洛书为六数。故河图九卷。洛书六卷。明载纬书。(春秋纬)邵尧夫亦以河图为圆数。洛书为方数。圆者九也。方者六也。今以洪范九畴。自以为配于洛书。而其实配河图也。名实其孚乎。今所行洛书黑白之图。谓出于明堂九宫之法。而明堂九宫之法。亦不必履一戴九。左三右七。况于洪范乎。并详九畴图。可按而知也。(见下方)
 〔考辨〕梅云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〇蔡云天出书于洛。禹别之以为洪范。〇辨曰梅犹云有文至九。禹乃序次。蔡直云天书出水。禹但区别过矣。然据二注。洪范九畴则竟成于禹之手矣。禹未第之。禹未别之。则可名曰洛书。不可曰洪范。又何云帝乃不畀乎。洪范九畴。必于鲧禹未生之前。蚤在天上而后。帝得以怒则不畀。悦则锡之。若此洪范之名。成于禹手。则此禹物。非天物。何得云帝乃不畀乎。鲧死而后。洪范始成。帝虽欲锡鲧得乎。若云洛书洪范。可得通名。天生铜。凫氏铸之为钟。可云天锡洪钟乎。天生秫。仪狄酿之为酒。可云天锡旨酒乎。
 帝谓文王。未必谆谆然命之。天作高山。未必陾陾然筑之。不曰天夺其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09L 页
魄乎。人不见其手取也。不曰天诱其衷乎。人不闻其口喻也。洪范九畴。本非天书。安得天锡。如宋真宗之事。荒唐甚矣。(知远录)
 〔考證〕郑答赵商云鲧非诛死。鲧放居东裔。至死不得反于朝。禹乃其子也。以有圣功。故尧兴之。若以为杀人父用其子。而舜禹何以忍乎。而尚书云鲧则殛死。禹乃嗣兴者。箕子见武王诛纣。今与己言。惧其意有惭德。为说父不肖其罪。子贤则举之。以满武王意也。(祭法疏)〇案所言迂曲矣。
 〔考订〕梅云畴。类也。〇驳曰畴者。田区也。余谓夏禹之法。唯九是用。井田国都。皆作九区。(义见前)而仍用方形。不用圆法。则此洪范九畴。亦必列为九区。形如井田。如是然后。其相应相关之妙。始有可观。畴也者。田区也。今试为图如左。
 
삽화 새창열기
 皇极在内。建中建极。于是上律天时。下驭人众。此所以戴五纪而履三德也。(刚柔克。作威福。皆驭众之法。)恭己端本。以召和气。此人主密切之功验也。左五事者。恭己而端本也。右庶徵者。和气致祥。乖气致灾也。此所以左右照应。而事徵相通也。(此四者。于人君最密最切。故上下左右。陈以正列。其馀四畴。抑可为次。故陈之隅角也。)原夫天生材物。谓之五行。受而修之。谓之八政。故五行戴之在上。所以尊天赐也。八政履之在下。所以叙人用也。此一与三相应之妙也。(皆财用)吉凶未著。仰询天明。谓之稽疑。祸福已判。俯验人事。谓之福极。在天者戴之在上。在人者履之在下。此又七与九相应之妙也。此之谓天道。此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0H 页
之谓大法。畴者田区也。 后儒所作洪范九畴之图。似圆似方。三枝六桠。不一其规。而履一戴九。左三右七。皆配洛书之数。终日玩究。无义理。(图如左)
 
삽화 새창열기
 试看此图。从前照应之妙。上下左右。相通相关之情理。悉乖悉舛。乱杂无纪。此何故也。原来洛书洪范。本非一物。彼为彼我为我。本非族类。无故无端。以人力配搭。岂有相应之理乎。
 原来数有两样。一曰序数。二曰目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其字虽同。其指各殊。序数者长弟之次序也。一曰公二曰侯三曰伯四曰子五曰男。此云一二三四五。所谓序数也。如五行六艺七情八卦九州。此云五六七八九。所谓目数也。洪范之一二三四。本其序次。洛书之一二三四。各成珠圈。明有颗粒。是则目数也。今以序数之九畴。配之于目数之洛书。其有妙应之理乎。后世配搭之图。皆此类也。 然此洪范。其一二三四之序。又非有长弟尊卑。一五行不必最尊。九五福不必居末。本应作图。箕子诵之为文耳。(已上知远录)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史记作畏用六极。〇汉志敬作羞。协为协。乂为艾。威作畏。〇石经残碑乂作艾。〇说文稽为叶。)
 马云食为八政之首。故以农名之。〇郑云农读为酿。(梅云农厚也)〇王云农食之本也。食为八政之首。故以农言之。(张晏同)〇梅云皇。大也。极。中也。
 〔考异〕汉书艺文志。引书曰羞用五事。言进用五事。以顺五行也。(五行志亦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0L 页
作羞。师古云羞进也。)五行志协为协。(师古云协读曰叶。)乂作艾。(师古云读曰乂)威作畏。谷永传向为飨。〇马本威作畏。马云天所以畏惧人用六极。(见史注)
 〔考辨〕马云从五行已下至六极。洛书文也。〇汉书五行志云凡此六十五字。皆雒书本文。所谓天乃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彝伦攸叙)者也。以为河图雒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天人之道。粲然著矣。〇辨曰此六十五字。是人作耶。人之圣哲。无以尚于伯禹箕子。是天降耶。造字者仓颉。而天用其字。天也与哉。汉儒以六十五字为洛书。宋儒以四十五点为洛书。而皆以为龟文。龟之文不其烦耶。若谓之六十五字则不得为龟文。若谓之四十五点则不得称洛书。(圈点非书字)其说不能两通矣。(知远录)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史同王本爰作曰)
 
马云金之性。从人而更。(变革也)可销铄。〇王云水之性。润物而退下。火之性。炎盛而上升。〇梅云木可以揉曲直。金可以改更。〇王云种之曰稼。敛之曰穑。(见史注)〇梅云咸水卤所生。(苦)焦气之味。
 〔考订〕梅云皆其生数。〇案易大传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本据揲蓍求卦之时。一三五七九。皆作天数用。二四六八十。皆作地数用。立其大率也。参天两地。凡天数皆三。凡地数皆二。故一奇二偶曰少阳七。一偶二奇曰少阴八。三奇曰老阳九。三偶曰老阴六。此事之外。无他隐奥之理。乃汉儒蒙蔽。好为夸诞之言。以愚一世。若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以为大衍之数者是也。然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汉儒无故。减五而后。勒配于大衍之数五十。此是绝无理义之陋说。箕子当时。历数五行。偶然先举水火。次提木金。天一地二。虑所不到。今乃注之曰生数。有若生数之说。本之于箕子。岂不谬哉。生数成数之说。汉初未起。又非孔安国所能知。亦一伪案也。(知远录)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1H 页
〔考订〕蔡云五行不言用。无适而非用也。〇陈云五行者。八畴之体。八畴者。五行之用。〇订曰五行不言用者。五行是有形质。天作之物也。八用皆作事功。人为之法也。又五行之用。实为八政。下有八政。则不必言用也。五行本诸天质而立名。八政推诸人用而列目。故其文不同。非以特例尊之也。
 一五行。亦非其班次最尊而首数之也。洪范之位。五皇极最尊。先建皇极而后。班次可定。既然皇极最尊。则必近于皇极者。其序在先。四六其亚也。画为井畴。则左右之密。无异前后。二八其亚也。五位既尊。则近五者宜先。三七其亚也。五行五福。既黜于边角。又远于皇极。其于洪范之内。位次疏逖。一五行。非尊五行也。
 且在虞夏之书。事称五行。或称六府。(如甘誓禹贡)总认为材物。未尝云天地生成之理。本于此五也。故其数目。互有出入。周易以天地水火为四正。表记以天火水土为四位。礼运以水火金木为四用。番域以地水火风为四大。邵氏以水火土石为四质。春秋传以木火金水土为五正。(昭廿九蔡墨之言)又以木金水火土为五材。(凡再见)郑语史伯之言。以土金木水火为五和。其序次之无定如是也。曲礼以金石草木土兽为六材。又以水土草木器货为六府。考工记以金木皮玉土为五材。周礼天官以金木玉石珠象羽革为八材。可四可五可六可八。别无深理隐伏其中。又何必尊之先之。若云天地万物。尽出于五行。日月星长。不杂于土石。鸟兽虫鱼。无赖于金木。又何解矣。 以高下之位次则火最尊。(表记云)以四时之配合则木最先。而洪范两违之者。明五行为材物。但可杂取。未有序次。故晋郤缺释夏书九歌之义。水火木金。改之曰水火金木。(文七年)生数者古人所不知也。郤缺之言。今也俨为圣经。谓之禹谟。则禹所自言。其可敬可信。不啻箕子所陈。而郤与生数不合。又何故也。
 〔考订〕蔡云润下者。润而又下也。炎上者。炎而又上也。从革者。从而又革也。(皆作双字看)〇案字义均适。方为双文。曲直稼穑是也。润下炎上从革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1L 页
之等。恐不是双文。此经论五行。皆主人用而言。水之用。润下也。诗云芃芃黍苗。阴雨膏之。美润下也。诗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伤不能润下也。沟渠之灌田也。汤饮之解渴也。无非润下为用也。火之用。炎上也。锜釜之烹饪也。垆鞴之锻治也。陶窑之烧瓦也。以至后世煖炕之制。无非炎上为用也。(润其下而炎其上)所贵乎木者。其曲者为轮为栋。其直者为辕为楹。所以云曲直也。所贵乎金者。以能从人而更革也。铸之为钟。金从焉。革而为镬。亦从焉。此之谓从革也。(马云金之性从人)总之五行所列。皆主利用。故不论其本性。若论本性。水当曰湿冷。火当曰燥热。木以柔升。金以刚坠。曲直从革。非论性之言也。不独稼穑为然。(知远录)
 〔考订〕欧阳夏侯说云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见五经异义)古尚书说云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月令疏)〇辨曰古尚书者。涂恽、杜林、刘向、刘歆、贾逵、许慎之等也。若使肝木心火之说。自古流传。有师有传。如今之所谓难经索问之等。则以若鹤博。不见不闻。而别创异义。与今文家牴牾掎角。有是理乎。自古以来。绝无此说。而欧阳夏侯之等。始有此言。故古文诸师。奋臂修矛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彼曰肝木。我曰脾木。彼曰心火。我曰肺火。谓之而成。吾何逊矣。不幸彼说先行。此说遂泯而已。彼未必是。此未必非。两皆非理。一者偶屈焉耳。自汉儒演此洪范以来。凡天下五数之物。悉配五行。以配五色。以配五声。以配五藏。以配五帝。不唯五数者而已。四则除土。十则倍用。十二则四分而除土。增损唯意。配搭殆尽。百怪交喧。何以悉辨。古文家必反欧夏之说者。月令。春祭先脾。夏祭先肺。中央祭先心。秋祭先肝。冬祭先肾。故顺月令而言之耳。其主欧夏之说者。四时之祭。先祭其所克。故春祭先脾。木克土也。秋祭先肝。金克木也。(夏祭先肺。火克金也。)其言甚巧。似有隐理。乃中央祭心。非土之攸克。(土克水)冬月祭肾。非水之攸克。(水克火)又何故也。欧夏之舌。于是乎无辞矣。得无古尚书凯旋乎。
 嗟乎。肝色深紫。肺色淡红。脾色浊紫。心肾皆赤。十目之所视也。乃以威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2H 页
力压之曰肝汝青木之藏也。肺汝白金之藏也。脾汝土黄。肾汝水黑。夫肝肺脾肾。焉能不受之矣。独恨夫学为医者。两眼如星。而指紫为青。顺受之。指红为白。顺受之。指紫为黄。指赤为黑。皆顺受之不疑。以为至理在是也。诊病则曰肝木太旺。曰肺金不清。但知天造之初。实理如此。不知东京儒林之盛时。尚为未定之论。岂不迂哉。(知远录)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晢。聪作谋。睿作圣。(史云从作治。明作智。〇馀同汉志睿作䜭。乂作艾。晢作悊。)
 伏云貌属木。言属金。祖属火。听属水。思属土。(五行传)〇郑云此数本诸阴阳。昭明人相见之次也。(下引五行传)〇孔云震为足。兑为口。离为目。坎为耳。(释五行传之义)〇蔡云貌泽水也。言扬火也。视散木也。听收金也。思通土也。〇镛案五事自五事。与五行绝不相涉。伏生首起配搭之论。而说卦物象。离坎兑震。为视听言动。又坎离兑震。为水火金木。故依据为说曰貌属木。言属金。而其一二三四之序次乖错。有未暇恤。九峰既取其义。全倍其说。唯其一二三四之序次。是趁是叶。岂不拗哉。箕子当时。若有一丝毫以五配五之念。一曰听二曰视三曰貌四曰言。当如众愿。其奈唯道是陈。无意配合。故彼此乖错。各成一段。使汉宋先贤。劳苦如此。岂不嗟哉。(若如伏生之说。五行之序。乃为木金火水土。蔡所闷在此也。)以五事配五行。天下自此多事。伏胜、董仲舒、刘向、刘歆、许商之等。遂以五行作为家计。包括天地。搜罗万物。一归之于五行之徵应。抉摘诗书。穿凿易礼。蒐猎春秋孝经百家之书。一归之于五行之妖祥。诬罔圣经。诳惑人主。而壹以是洪范为本。于是谈易者。舍说卦正象。而立飞伏六神。以入鬼道。论兵者弃乡遂美制。而作鸟兽八阵。以欺愚俗。堪舆斗数奇门六壬遁甲之等。千妖百怪可诛之术。皆自托于圣经。嗟乎哀哉。箕子为天下万世。不忍私其道。一陈于武王之前。而其流弊遗毒。一至如此。岂箕子梦寐之所到哉。(知远录)
 马云(言曰从)发言当使可从。(见史注)睿通也。〇郑云此恭明聪睿。行之于我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2L 页
身。其从则彼人从我。以与上下违者。我是而彼从。亦我所为不乖刺也。〇马云(从作乂)出令而从。所以为治。(见史注)〇马云上聪则下进其谋。(见史注)〇郑云皆谓其政所致也。君貌恭则臣礼肃。君言从则臣职治。君视明则臣照晢。(读为哲)君听聪则臣进谋。君思睿则臣贤智。
 〔考异〕郑本哲为晢。(郑云读为哲)〇书大传汉书五行志及王肃本。哲皆为悊。(王云悊智也)〇马本乂为治。〇宋云五行志所载诸家董仲舒、眭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之徒。皆未见古文。唯向歆见古文。而五行传乃伏生大传本法。故篇内所引。多与古文不同。盖今文也。
 〔考證〕小雅小旻篇曰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毛传云人有通圣者。有不能者。亦有明哲者。有听谋者。艾治也。有恭肃者。有治理者。)
 〔考订〕孔云郑玄周礼注云圣通而先识也。是言识事在于众物之先。无所不通。以是名之为圣。〇案德行纯粹。上能格天。则承天之牖启。可以先识。名之为圣。以是也。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史同)
 郑云此数本诸其识先后之宜也。食谓掌民食之官。若后稷者也。(梅云勤农业)货掌金帛之官。若周礼司货贿是也。(梅云宝用物)祀掌祭祀之官。若宗伯者是也。(梅云敬鬼神)司空掌居民之官。(梅云主空土)司徒掌教民之官。(梅云主徒众)司寇掌诘盗贼之官。(梅云主奸盗)宾掌诸侯朝觐之官。周礼大行人是也。(梅云礼宾客)师掌军旅之官。若司马也。(梅云练十卒)〇镛案郑执司空司徒等句。槩以八政为职官。梅则随文立意。其例错互。皆非也。余谓八政。皆财用敛出之政也。天锡五行。为财用之本。人修八政。为财用之式。此一三相应之妙也。祭祀有共。宾客有饩。师旅有费。其用浩矣。司空有山泽之赋。司徒有郊遂之敛。司寇有罚金之输。其入富矣。食者百亩之所锄也。货者九赋之所敛也。首数之。其馀六政。三者攸入也。三者攸出也。(进祀于三者。重食与祭。)舜修度衡。以齐七政。亦财用之政也。(见尧典)若云职官之制。则天官太宰。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3H 页
何以遗矣。财用大政也。(知远录)
 马云司空掌营城郭。主空土以居民。司寇主诛寇害。(见史注)〇王云宾掌宾客之官。(亦用郑意可知也)〇案空土之训。古训也。先王之法。画地为井。以生五谷。凡土之可以田者田之。其不可田者。乃为空土。故司空主之。山泽荒地。凡五金八石。草木之政。司空主之。又相郊野之空地。以居农民。(古法士与工商。皆居王城之内。)空土之义。有所本也。(知远录)
 〔考證〕汉书食货志云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四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长。五曰历数。(史同)
 马云星二十八宿。辰日月之所会。(梅意同)〇马云星五星。(见史注)〇蔡云星。经星纬星。辰。十二次。〇案星者。经星也。辰者。纬星也。(义见前)二十八宿。不过黄道之界分。十二次。不过日躔之表识。星长岂谓是哉。
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史记敷为傅。厥皆为其。汝皆为女。郑本亦为女。)
 蔡云皇君。建立也。极犹北极之极。〇马云当敛是五福之道。用布与众民。(见史注)以其能敛是五福。故众民于汝。取中正以归心。(见史注)〇郑云又赐女以守中之道。(见史注)〇镛按极之为字。本起于屋极。太古之时。屋如笠形。其中央突起者。谓之屋极。北极者天枢也。为天之中心。故名曰北极。亦屋极之义也。诗云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亦此义也。皇极居九畴之中。如公田在九畉之中。为四方四维之攸极。故曰建其有极也。
 敛时五福者。人主总揽权纲。握之在手中也。嘘之为雨露。吸之为霜雪。生死存亡。唯辟是顺。一曰寿之柄。在皇极也。尺土寸地。无非王田。斗禄鞭士。罔非王臣。二曰富之柄。在皇极也。休养生息。唯辟其恩。驱使劳动。唯辟其命。三曰康宁之柄。在皇极也。立教以明伦。修道以达天。王命司徒。王命典乐。四曰攸好德之权。在皇极也。稽其功行。定其善恶。或许之陟配。或赐之恶谥。五曰考终命之权。在皇极也。凡此威福之权。皇则揽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3L 页
之。皇则布之。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也。后世人私其田。皇无寸土。则皇无以锡民富矣。家立其教。皇不布道。则皇无以锡民德矣。孔子论治。曰富曰教。而二者之柄。皆已下移。则馀无不然者矣。将何以建极出治哉。经田所先务也。(知远录)皇极汝极。皇则受之。汝则锡之。错杂称之者。皇王其公称也。汝则专指武王也。陈说皇王之道。而使武王遵之。故错杂称之。 周礼六篇。其首章皆云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正是皇建其极。易有太极。两仪四象。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于是乎分出。如皇极敛福。用敷锡万民也。
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惧皇作极。(史记无皆作毋)
 蔡云人。有位之人。〇案人也庶民也。似皆通上下而言之也。民之向会于皇极。如三十辐。共向于一毂。如百川万淙。共向于大海。私相向会者。皇则恶之。淫朋相聚。或推一人以为长。比德相赞。或戴一人以为贤。党同伐异。负私灭公。则其国必乱。岂所谓建极乎。大抵皇之所以为皇。以五福之权在皇也。此权下移。皇极乃亡。淫朋比德。权之所以下移也。玆所以首戒之也。(知远录)
 〔考异〕石经残碑。淫朋作泾
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史记汝皆作女。罹为离。康为安。攸为所。惟为维。〇伏本罹为丽。大传作离。)
 马云凡其众民有谋有为。有所执守。当思念其行。有所趣舍也。(见史注)〇蔡云未合于善。不陷于恶。所谓中人也。〇梅云汝当安汝颜色。以谦下人。〇蔡云外有安和之色。中有好德之言。汝则锡之福。〇补云不协于极。谓高尚遁世。不事王侯者也。此人虽不向会于皇极。但不以慢蹇之故。离于罪咎。皇则容之。安和其容色。优礼以接之。曰是予心攸好之德士也。锡之以爵。(若如梅蔡之言。则是不中之人。不善之士。而可用乎。)则斯人亦幡然改志。并归于皇极矣。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4H 页
〔考异〕一本时人之下。有德字。(正义云郑王本皆无德字。疑衍字也。)
无虐茕独。而畏高明。(史云毋侮鳏寡。而畏高明。 马本亡侮茕独。〇郑云畏音威。)
 梅云茕。单无兄弟也。无子曰独。〇马云高明显宠者。不枉法畏之。(见史注)〇孔云诗所谓不畏彊御。〇补云右二节。明赏善罚恶。建极之法也。赏善有二。其一居官奉职。有猷有功者。皇则念之。俾民有劝也。其一高尚其志。不事王侯者。皇则收之。俾民有兴也。劳者无庸。忠不见谅。民其作之乎。迩者日亲。逖者日疏。民其向之乎。罚恶有二。法行于茕独。国之耻也。威不制于高明。国之削也。诗云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彊亦不吐。人臣尚然。况于皇极乎。(知远录)或曰贪戾者倖逭则害及茕独。君实虐之也。故罚恶宜自高明也。
 〔考异〕书大传。引洪范曰不叶于极。不丽于咎。毋侮矜寡。而畏高明。〇案史记作毋侮鳏寡。盖用今文。
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去声)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史记邦为国。汝皆为女。又无德字。王本邦为国。〇郑本汝皆女。)
 王云使进其行。任之以政。则国为之昌。(见史注)〇蔡云羞。进也。正人者。在官之人。如康诰所谓惟厥正人者。(古百官。谓之众正。)谷。善也。在官之人。有禄可仰。然后可责其为善。〇郑云无好于女家之人。虽锡之以爵禄。其动作为女用恶。谓为天子结怨于民。(见史注)〇蔡云廪禄不继。衣食不给。不能使其和好于而家。则是人将陷于罪戾。〇蔡云于其不好德之人。与之以禄。则为汝用咎恶之人。〇补云羞者。食也养也。使羞其行者。使食于其所行也。(郑说皆非。蔡义皆是。)作汝用咎者。为人主误用之咎也。
 中庸曰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亦此经之义。
 〔考异〕定本无好。作无恶。(正义云疑误)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4L 页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吕氏春秋。无有皆作无或。说文好作妞。)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音骈)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史记陂为颇。 石经无皆作毋。)
 梅云偏不平。陂不正。(蔡云偏不中。陂不平也。)〇马云好。私好。(见史注)〇郑云党。朋党。(见史注)〇马云反。反道也。侧。倾侧也。(见史注)〇郑云会其有极。谓君也。当会聚有中之人。以为臣也。归其有极。谓臣也。当就有中之君而事之。(见史注)〇补云会者上以其道。聚天下之万民也。归者下顺其命。归皇极之大本也。
 〔考异〕旧本陂作颇。〇唐韵正云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本作颇。唐明皇改为陂。〇韵补云古义字皆音俄。周官注亦音俄。故古文尚书。本作无偏无颇。遵王之义。以叶俄音。唐明皇以义字今音为乂。改颇为陂。以从今音。古音遂湮矣。(坊本陂音秘)〇说文好作妞。
 〔考證〕左传引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襄三年)〇史记引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释之冯唐传说苑同。)徐注便便。一作辨辨。〇韩非子云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无或作恶。从王之路。(有度篇)
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史云曰王极之傅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〇马本皇作王。训皆为顺。)
 马云王者当尽极行之。使臣下布陈其言。(见史注)〇马云(于帝其训)是大中而常行之。用是教训天下。于天为顺。〇梅云天且其顺。而况于人乎。〇案训者顺也。诗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于帝其训者。顺乎天也。
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史记敷为傅。训为顺。王肃本亦为顺。)
 马云亦尽极敷陈其言于上。(见史注)〇王云民纳言于上而得中者。顺而行之。(见史注)近犹益也。顺行民言。所以益天子之光。(见史注)〇王云政教务中。民善是用。所以为民父母。而为天下所归往。(见史注)
 〔考订〕蔡云敷言。上文敷衍之言也。是天下之大训。非君之训。天之训也。(释于帝其训)〇镛案古训皆以敷言为庶民敷陈之言。不成文理。九峰之解。平正无差也。但读训为顺。是西京旧读。且于此经上下节文理。无不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5H 页
允叶。不可违也。于帝其训。读为训戒之训。不可通。是训是行。尤不可通。仍从古训宜矣。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史同。石经残碑无六字。)
 郑云三德。谓人臣各有一德。天子择使之。(见正义)正直中平之人。(见史注)〇马云克。胜也。郑云克。能也。刚而能柔。柔而能刚。宽猛相济。以成治立功。刚则强。柔则弱。此陷于灭亡之道。非能也。(见史注)〇镛案三德者。臣德也。肃乂哲谋圣。君德也。此臣德也。
平康正直。彊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史记弗为不。燮友为内友。潜为渐。〇左传潜为渐。史同。)
 补云平康。犹言平宁。谓人臣平居之秉德。以正直为本质也。克胜也。挢揉交济曰克也。友者。僚友之协睦也。僚友之际。其有彊御负势。不与我协睦者。我当贞刚自立。不为之卑屈谄附也。(皇察之知为正人)其燮和以相友者。设有相触。我当柔顺孙让。不为之较絜也。(皇察之知其有容)沈潜。我方淹滞于下位也。高明。我方登扬于崇秩也。卑沈者易以懦弱屈志。故刚克之。高显者易以彊亢加人。故柔克之。(皇察之知其有守有容)上二克。接人之术。下二克自治之方也。诗云柔嘉维则。仲山甫能高明柔克者也。白首郎潜。直言悟主。冯唐能沈潜刚克者也。若以高明为才德高明。则上节云而畏高明。既是以位而言。不应数句之后。指意悬殊也。
 人主之辨别邪正。以知其孰为君子。为建极之首务。故此一畴。密近于皇极也。文不过数十字。而其于辨君子别小人。诚为神诠妙法。皇以此四克之行。微察群臣。物未有逃于鉴者矣。(知远录)
 郑云安平之国。使中平守一之人治之。使不失旧职而已。国有不顺孝敬之行者。(彊弗友)使刚能之人诛治之。其有中和之行者。则使柔能之人治之。差正之。〇马云沈阴也。潜伏也。阴伏之谋。谓贼臣乱子。非一朝一夕之渐。君亲无将。将而诛。(见史注)〇马云高明君子。亦以德怀也。(见史注)〇蔡云圣人抚世酬物。三德乂用。〇案古训虽误。犹录例也。蔡以三德为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5L 页
君德。亦非也。全一章。皆臣德也臣分也。
 〔考證〕左传(文五年)宁嬴见阳处父。引商书曰沈渐刚克。高明柔克。(杜云沈渐犹滞弱也。高明犹亢爽也。言各当以刚柔胜己本性。乃能成全也。此在洪范。今谓之周书。)〇镛案宁嬴亦以阳处父处高明之位。而一于刚用。故引此经以讥之。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史记惟皆作维。〇馀同。〇郑本而为女。石经残碑家凶之间有而字。僻为辟。)
 马云辟。君也。玉食。美食。不言王者。关诸侯。(见史注)〇郑云凡此皆君抑臣之言也。作福、专庆赏。作威、专刑罚。玉食、备珍美。(公羊成元年疏)害于女家。福去室。(而为女)凶于女国。乱下民。(公羊疏)〇马云忒。恶也。〇王云大夫称家。言秉权之臣。必灭家。复害其国也。(不言王者。关诸侯。与马同。)
 〔考订〕蔡云玉食者。下之所以奉上。〇案玉食之义。尚无明解。据周礼天官玉府。共玉之食玉。(郑司农云当食玉屑。非也。)盖以圭璧之属。置之饭中也。故左传僖负羁之妻。为晋公子重耳进飧寘璧。谓重耳终为人辟。享此玉食也。(示其期待之意)楚语云郑飨伍举。以璧侑之。讥非礼也。
 唯辟玉食者。比物之喻也。玉食有形。虽权臣贵戚。皆知不犯。威福无形。奸滥者犯之无难。箕子之言。若曰人臣之不敢作威作福。犹其不敢为玉食。此以有形光显之物。喻无形希微之事也。 五皇极节。句句叶韵。六三德亦然。德直克克福食国僻忒。(已上知远录)
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史同 说文稽为叶。)
 许云稽。考也。(稽为叶)〇梅云龟曰卜。蓍曰筮。〇镛案卜筮之义。绍天明也。古之圣王。昭事下帝。如临父母。其受命如向。故所重卜筮。后世道晦。受命之义亡。探命之心急。故卜筮流而为邪术。王制曰为时日卜筮。以疑众者杀。此古今之异也。
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史云曰雨曰济曰涕曰雾曰克曰贞曰悔。〇郑本霁为济。驿为圛。蒙为雾。又四与三序次相易。又蒙为雺为蟊。克为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6H 页
郑云雨者兆之体。气如雨然也。济者如雨止之。云气在上者也。(正义引郑云霁如雨止者。云在上也。〇周礼疏引郑云济者。兆之光明如雨止。)圛者色泽光明也。(正义及周礼疏。其引郑并同。)雾者气不释。郁冥冥也。(正义引郑云雺者气泽郁郁冥冥也。周礼疏引郑云蟊者气不泽郁冥也。)克者。如祲气之色相犯也。(正义引郑云克者如雨气色相侵入。周礼疏引郑云剋者气色相犯入也。)内卦曰贞。贞正也。外卦曰悔。悔之言晦也。晦犹终也。(史记注及周礼太卜疏。)〇案雨霁蒙圛克。周礼注谓之五色。
 〔考證〕周礼太卜掌三兆之法曰。玉兆瓦兆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如六十四卦)郑云每体十繇。(如每卦七繇)体有五色。又重之以墨坼也。五色者。洪范所谓曰雨曰济曰圛曰蟊曰剋。〇又占人云凡卜筮。君占体。(金縢云公曰体王其罔害)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坼。〇案龟卜有体有色。然其必五色。经无正文。姑从郑注。
 〔考證〕左传(僖十五)卜徒父筮遇蛊曰。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杜注云内卦为贞。外卦为悔。)〇晋语公子重耳筮之。得贞屯悔豫之卦。(屯之豫)〇案贞悔有二。一以内卦为贞。外卦为悔。若卜徒父之言是也。一以本卦为贞。变卦为悔。若重耳之筮是也。洪范所云贞悔者。似指本卦变卦而言。为彖象各别也。
 〔考异〕说文悔作𠧩。(玉篇薛本同。)
 〔考异〕郑玄齐风笺云(载驱篇斋子岂弟)古文尚书。以弟为圛。圛明也。〇疏云古文尚书。即今郑注尚书是也。洪范论卜兆有五。曰圛。注云圛者色泽光明。盖古文作悌。今文作圛。贾逵以今文校之。定以为圛。郑依贾氏所奏。从定为圛。〇案此冲远氏之真情也。古文尚书。孰真孰伪。冲远岂不知者耶。
 〔考辨〕蔡云雨为水。霁为火。蒙为木。驿为金。克为土。〇辨曰天下之以五为数者。汉儒悉已爬栉。以配五行。唯雨霁蒙驿。偶然见漏。遗秉滞穗。九峰取之。亦已晚矣。然且孔壁古本。蒙居第四。(本作雺)驿居第三。(本作圛)故司马迁宋世家载洪范。则曰雨曰济曰涕(亦作弟)曰雾曰克。序次历然。郑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6L 页
玄周礼注引洪范则曰雨曰济曰圛曰蟊曰剋。序次井然。蒙驿之为三四者。梅内史之赝本也。三四既差。金木已换。蔡将何解。执赝物究虚理。曰木曰金。岂不疏哉。
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史云凡七。卜五。占之用二。衍贷。〇郑本忒为贷。)
 郑云卜五占之用。(用字句)谓用雨济圛雾克也。二衍贷。谓贞悔也。(正义引此注)将立卜筮人。乃先命名兆卦而分别之。兆卦之名凡七。龟用五。易用二。审此道者乃立之也。(见史注)卦象多变。故言衍贷。(见史注)
 马云占筮也。(马以占字属下句)〇王云卜五者。筮短龟长。故卜多而筮少。占用二者。以贞悔占六爻。衍忒者。当推衍其爻义。以极其意。〇案忒者。差也。变也。本卦之象。本卦之德。及其爻动之后。有差有变。占人察其贞悔。推衍其差忒之象。
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史云为卜筮。馀同。)
 郑云立是能分明兆卦之名者。以为卜筮人。(见史注)〇郑云从多者。著龟之道。幽微晦明。慎之至。(见史注)
 〔考订〕梅云夏殷周卜筮各异。三法并卜。从二人之言。〇蔡云必立三人。以相参考。(孔云士丧卜葬。占者二人。)〇案卜人筮人之外。别有占人。(太卜之属官)又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坼。已三人矣。占者。玩其象视其繇。而谈其吉凶者也。
 〔考證〕左传(成六年)引商书曰三人占。从二人。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彊。子孙其逢吉。(史记汝皆为女。乃心为女心。〇身字子字上。皆有而字。 石经残碑。庶人亦作庶民。)
 郑云卿士。六卿掌事者。〇马云逢大也。〇案诗云王命卿士。传云郑武公为平王卿士。斯则官名。至于洪范所言卿士者。犹言卿相。位在师尹之上。凡卿皆卿士也。郑说非也。
 〔考订〕朱子曰卜筮处末者。占法先断人志。后命于蓍龟。〇案箕子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7H 页
言。明此义也。谋于乃心。谋于卿士。涣然无疑。则不必及庶民卜筮。诚以卜筮之义。稽疑而已。疑之既释。又何稽焉。然战伐之事。其成败不明也。迁徙之事。其利害不明也。婚姻祭葬。咸有卜筮。虽若循例以禀命。其实皆稽疑也。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 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 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史记汝作女)
 郑云此三者。皆从多。故为吉。(见史注)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史同)
 郑云此逆者多。以故举事。于境内则吉。境外则凶。(见史注)〇梅云可以祭祀冠婚。不可以出师征伐。
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郑云龟筮皆与人谋相违。人虽三从。犹不可以举事。(见史注)〇案静者止而勿动也。天命不佑。行乎哉。
八庶徵。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史记旸为阳。燠为奥。叙为序。蕃为繁。无为亡。)
 郑云雨。木气也。春始施生。故木气为雨。旸。金气也。秋物成而坚。故金气为旸。燠。火气也。寒。水气也。风。土气也。凡气非风不行。犹金木水火。非土不处。故土气为风。(孔云是用五行传为说。)〇梅云蕃滋。庑丰也。〇蔡云雨属水。旸属火。燠属木。寒属金。风属土。〇镛案五行自五行。五徵自五徵。箕子之所不言。历历分配。汉讼未决。宋议又起。学者将谁宗矣。九峰以雨旸为水火。斯则然矣。燠者火气也。何以属木。寒者冰德也。(亦水性)何以属金。风者气为火动。何以属土。五行之序曰水火木金土。自燠以下。九峰按其序而配之耳。于理未允。究何必然。
 〔考订〕图说云庶徵不与五相乘。故不言五。〇案不言五徵。而云庶徵者。不唯休徵亦有咎徵。故不可云单五也。图说所列。与五相乘。本不合理。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7L 页
〔考异〕王应麟云五者来备。史记云五是来备。荀爽谓之五韪。李云谓之五氏。(案今史记坊本皆作五者。盖臆正之耳。)〇说文蕃庑。作繁无。
曰休徵。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晢。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史记乂为治。曰知时奥若。〇汉书乂为艾。旸为阳。晢为悊。燠作奥。)
 梅云时雨顺之。时旸顺之。〇案若者语辞。训之为顺。恐不通。时雨若可矣。恒雨若何解。
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史记恒皆为常。曰舒。常奥若。曰雾。常风若。〇汉书豫为舒。蒙为雾。)
 郑云狂。倨慢。(正义云)急。急促自用也。蒙。见冒乱也。
 〔考异〕伏生大传。豫作荼。(注缓也)蒙为雺。(注冒也)〇郑本豫作舒。(郑云舒举迟也)王本豫作舒。〇羊传注豫作舒。(成元年注引洪范)〇镛案古今诸本。有舒无豫。梅本不知何据。舒与急相反。燠与寒相反。经不可任改也。
 〔考證〕伏生五行传云貌之不恭。是谓不肃。厥咎狂。厥罚恒雨。厥极恶。时则有青眚。惟金沴木。(雨属木)言之不从。是谓不艾。厥咎僭。厥罚恒阳。厥极忧。时则有白眚。唯木沴金。(旸属金)视之不明。是谓不悊。厥咎舒。厥罚恒奥。厥极疾。时则有赤眚。惟水沴火。(燠属火)听之不聪。是谓不谋。厥咎急。厥罚恒寒。厥极贫。时则有黑眚。惟火沴水。(寒属水)思心之不䜭。是谓不圣。厥咎雾。厥罚恒风。厥极凶短折。时则有黄眚。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风属土)皇之不极。是谓不建。厥咎眊。厥罚恒阴。厥极弱。(汉书)
   五行传诸说纷错不明。试为从横表如左。
五行传曰作咎罚极妖孽祸痾眚祥沴福
一曰貌恭肃不恭狂恒雨恶服龟鸡下体生上青金沴木攸好德
二曰言从艾不从僭恒旸忧诗介虫犬口舌白木沴金康宁
三曰视明悊不明舒恒奥疾草裸虫羊目赤水沴火寿
四曰听聪谋不聪急恒寒贫鼓鱼豕耳黑火沴水富
五曰思䜭圣不䜭雾恒风凶短折脂夜华牛心腹黄金木水火沴土考终命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8H 页
不极眊恒阴弱射龙蛇马下人伐上
 右伏生五行传分配之序也。〇刘歆颇有改正。大传虫孽之序。龟介裸鱼华也。刘歆鳞毛羽介裸也。六畜之祸。羊鸡相换。上体生上之痾。改之曰鼻痾。
 汉书五行志所载诸说。诬罔夸诞。无以悉辨。余试括之为五行表。潜心玩究。弥见其破绽无理。龟与介虫。分为二物。将龟甲非介乎。服妖属木。草妖属火。将草非木乎。貌言视听。皆属皇躬。皇之不极。何立别门。六极六畜。各剩其一。以其零馀。归之皇极。皇极不困乎。嗟乎鄙哉。震为足。故貌之不恭曰下体生上。下体生上者。以足为貌也。刘歆盖其父愆。改之曰鼻痾。将震为鼻乎。大梦方浓。父子异论。沈醉未醒。师弟聚讼。即一雉登鼎。甲者曰耳不聪之咎。乙者曰目不明之孽。棼然淆乱。门户以裂。岂不嗟哉。傅会罗织。以击大臣。则杨恽王商之等。皆如草薙而禽狝。五行传非杀人之书乎。 震足兑口。离目坎耳。明载说卦。不可移易。故汉儒庶徵之解。一从卦象。虽木金火水。与水火木金。乖迕不合。有不可恤。九峰乃欲颠倒牵强。以合于一二三四之序。则外面凭依。反出伏刘之下矣。雨旸者阴晴也。春夏秋冬。皆有阴晴。偏属一时。抑何义理。汉儒偏主春秋。则冬夏仍无雨泽。九峰偏主冬夏。则春秋遂无晴日。岂理也哉。要之箕子当时。两说各陈。五数偶同。以五配五。曾所不意。如其有意。序次之一不相合。岂至如是哉。(已上知远录)
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史记省为眚。惟皆作维。马本省为眚。)
 马云言王者所眚职。如岁兼四时。(见史注)〇郑云所以承休徵咎徵言之者。休咎五事得失之应。其所致尚微。故大陈君臣之象。成皇极之事。其道得则其美应如此。其道失则败德如彼。非徒风雨燠而已。〇梅云卿士各有所掌。(六卿掌事者)如月之有别。〇梅云众正官之吏。(孔云众正官。如大司乐为乐官之长。太卜为卜官之长。)如日之有岁月。〇镛案岁统于月。月统于日。如君统于列卿。卿统于众尹。(百官之长)上下相维。纪纲不紊。如历纪之有统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8L 页
〔考订〕苏云王省惟岁。至则以风雨。皆五纪之文。当在五曰历数之后。〇金云苏东坡、叶石林、张无垢、洪容斋。皆曰此五纪之传。今从之。(毛云微子世家。载洪范。与经文同。又何曾有一字移易。)〇订曰东坡此说甚好。未可没也。伏壁孔壁之本。原来如此。则史迁作宋世家如此。刘向校今文。无舛已矣。不必以此谓经之本然也。古用竹简。其或换脱。容亦有之。不宜一切拒斥。但仁山直颠倒改经。斯则非矣。(金云省察视也)
 〔考订〕阎云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及质之今文书。反多未合。多方天唯五年。非对商民言乎。又宣和博古图录。周己酉方彝铭曰唯王一祀。周亦称祀。太甲元祀。刘歆真古文。仍是元年。商亦称年。〇镛案尧典曰岁二月东巡守。曰定四时成岁。洪范曰王省唯岁。盖年岁载祀四字。用各不同。不必拘也。
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史云岁日月时毋易。又乂皆为治。俊皆为畯。)
 
金云一岁该十二月。王当视岁功之运。以总揽群纲。一月该三十日。卿士当视一月之运。以各率其属。至于官师庶尹。又当视一日之运。而朝夕靡懈。修举众务。〇镛案岁月日时无易则百谷用成。王卿尹职无易则治道以明。贤俊以章。家道以康。比况以设喻也。日月岁时既易者。小陵大下僭上。庶官陵大臣。大臣僭乘舆也。如是则权柄下移。欺蔽比周。治道昏乱。贤俊隐微。而家亦以亡矣。(金云既易者。先言日月。盖自一日之差。则累累皆差也。)洪范所戒者。唯威福之权移于下也。
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史同。唯有冬之上无则字。)
 马云箕星好风。毕星好雨。(见史注)〇郑云春秋纬云月离于箕则风扬沙。〇郑云(有冬有夏)四时之间。合于黄道。(月令号)〇蔡云汉志言轸星亦好雨。〇蔡云日有中道。黄道也。月有九行。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并黄道为九行也。立春春分从青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9H 页
道。立秋秋分从白道。立冬冬至从黑道。立夏夏至从赤道。〇镛案月行九道之说。今所不合。姑录之。
 〔考辨〕郑云箕星好风者。箕东方木宿。风中央土气。木克土为妻。从妻所好。故好风也。
 毕星好雨者。毕西方金宿。雨东方木气。金克木为妻。从妻所好。故好雨也。推此则南宫好旸。北宫好燠。中宫四季好寒。以各尚妻之所好也。(见正义)又云风土也为木妃。雨木也为金妃。故星好焉。(小雅渐渐之石疏)〇辨曰二十八宿。拥抱黄道。循环无端。昼夜旋转。但见其自东而西。本无首尾。肆无起止。角七宿不必为东方。奎七宿不必为西方。又此二十八宿。本取天腹所据之星。故皆远于北极。又远于南极。(以近赤道故)斗七宿不必为南方。井七宿不必为北方。万目所睹。一毫难罔。公然析之为四方之定宿。殊不合理。然此说久已行世。非郑之独咎。所可嗟者。以其有四方之名。而配之以木火金水。以其为五行之配。而又取其所谓相克者媲之为妻。以为风雨寒燠之所由生。则诬罔天道。愚弄人群极矣。诚若其理本然。苍龙七宿无不好风。奚独箕星好风。白虎七宿无不好雨。奚独毕星好雨乎。实信如此而解经如此。则昏昧蔽冒之拘儒也。不必深信。而姑为是附会。以欺后世。则其罪不可原也。不敢不辨。(知远录)
 〔考證〕阎云小雅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汉天文志云箕星为风。东北之星也。(朱子云月宿箕。风扬沙。毕是叉网漉鱼。古语也。)史记天官书云轸星好风。(又星占云东井好风雨。)孙武子云箕壁翼轸四宿者。风起之日也。近代穆尼阁著天文实用编。专测各方风雨。其法以太阴为主。五星冲照之而风雨生焉。是月之从星。为从五星。又非尽帖经星言也。历验而不爽。义之奥者。久而渐显也。
九五福。一日(一作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史同)
 郑云康宁。人平安也。攸好德。人皆好有德也。考终命。考成也。终性命。谓皆生佼好。以至老也。此五者。皆是善事。自天受之。故谓之福。福者备也。备者大顺之总名。(大雅既醉疏)〇王云人君所好者。道德为福。〇镛案攸者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19L 页
所也。攸好德。犹言所其无逸。安于好德。无罪悔也。考终命者。以善而终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有一生行善。而临死失身。未可曰善终也。苟以善终。虽比干剖心。考终命也。
 〔考订〕洪容斋云五皇极。如敛时五福。至攸好德。汝则锡之福。皆九五福之文。而脱简。(金仁山纲目。自敛时五福。至其作汝用咎。移置考终命之下。又自唯辟作福。至民用僭忒。移置于六极六曰弱之下。)〇案维皇建极。虽总揽八畴。而其所以总揽庶物者。五福六极。威福之权在手也。拔此数节。则皇极徒拥虚器。无以发一政而施一政。容斋之说。仁山之事。大误。
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史同)
 郑云此数本诸尤者。福是人之所欲。以尤欲者为先。极是人之所恶。以尤所不欲者为先。以下缘人意轻重为次耳。〇郑云未龀曰凶。未冠曰短。未婚曰折。愚懦不毅曰弱。〇马云凶。终也。〇孔云五曰恶。状貌丑陋。六曰弱。志力尪劣。〇金云凶折者。横死。短折者。夭死。恶者刚恶。弱者柔恶。〇案人之薄福。未有甚于以恶名世。此居第五者。就凡人常情之所厌恶而为之序次。注疏为是之可疑。解之为丑陋。(本梅注)然本与五福之攸好德相对。何以然矣。
 〔考订〕汉书五行志云伤人曰凶。禽兽曰短。草木曰折。〇疏云凶夭也。兄丧弟曰短。父丧子曰折。〇梅云短未六十。折未二十。〇案说文凶字象二人交陷于土中。凶短折。谓陷恶而死。正与考终命相反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卷四)
 金縢
  
金縢(薛本作金縢)
 孔云周公策命之书。自纳金縢之匮。及为流言所谤。成王悟而开之。史叙其事。乃作此篇。非周公作也。
 王郑皆云縢束也。藏之于匮。缄之以金。若今钉鍱之不欲人开也。凡秘密之书。皆藏于匮。非周公始造此匮。独藏此书也。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史文全见下。〇释文豫或作忬。〇说文弗豫。为不悆。薛同。)
 蔡云记年。见其克商之未久。(王肃云克殷明年。)
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史见下)
 梅云召公太公。言当敬卜吉凶。〇郑云二公欲就文王庙卜。(见史注)戚。忧也。周公既内知武王有九龄之命。又有文王曰吾与尔三之期。今必瘳。不以此终。故止二公之卜。云未可以忧怖我先王。(孔云如郑此言。周公知王不死。先王岂不知乎。而虑先王忧也。)〇镛案如郑此言。诈伪不诚。莫周公若也。知其必瘳。诈为代某之祝。以欺先灵。以示忠孝。以诳二公。一言而周公之诸德悉亡。而可为训乎。三龄与尔之说。本不合理。若如其言。武王八十生成王。又其后生唐叔虞。其可信乎。竹书纪年。谓武王五十四而崩。此言最允。
 〔考订〕梅云未可以死近先王。(戚近也)蔡云未可以忧恼我先王。〇窃谓戚者伤悲也。周公言未可以感动我先王。使之伤悲。以冀保佑乎。(于义未当乎)下文祷词。都是使先王伤悲之语。周公苟以是为虑。则斥二公无害之策。乃反抱薪以救火乎。
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史见下)
 补云公自以身为质。(史云周公乃自以为质。)〇马云坛。土堂。〇郑云时为坛墠于丰。坛墠之处犹存焉。〇郑云植。古置字。〇梅云璧以礼神。圭以为贽。〇孔云请命。请之于天而告三王者。以三王精神。已在天矣。故因三王以请命于天。
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史见下〇史及郑本。册为策。)
 郑云策。周公所作。谓简书也。祝者读此简书。以告三王。(见史注)〇郑云(某)讳之者。由成王读之也。(梅云臣讳君。故曰某。)〇郑云丕。读曰不。(句)爱子孙曰子。(句)元孙遇疾。若汝不救。是将有不爱子孙之过。为人所责。欲使为之请命也。(史注引郑云丕读曰负。)〇镛案讳法始于周。而死而后讳之。生则不讳也。此云元孙某代某身者。退而修史者。书某以敬之耳。方其读之也。史读之曰发。祝读之曰发。虽周公成王读之。亦曰发而已矣。读之曰某。必无是理。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20L 页
且古礼祝词。唯祝史读之。虽大夫士之家。主人众主人。本无读祝之例。郑亲注三礼。乃云成王读之。何据矣。
 又按丕子之解。亦迂曲甚矣。
 〔考订〕孔云责。谓负人物也。负天一大子。必须一子死。则以旦代之。〇蔡云武王为天元子。三王当任其保护之责。〇案史云是有负子之责于天。(鲁世家)故诸家有债负之说也。若尔三王者。若于尔三王也。唯此武王。于尔三王。宾为丕子。(即元子)其有丕子之责于天。亦如于尔不可不救也。(后汉书隗嚣移檄云庶无负子之责。盖今文也。)
 〔考證〕赵商问曰若武王未终。疾固当瘳。信命之终。虽请不得。自古以来。何患不为。郑答云君父疾病方困。忠臣孝子。不忍默尔视其歔欷。归其命于天。中心恻然。欲为之请命。周公达于此礼。著在尚书。若君父之病。不为请命。岂忠孝之志也。
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村多艺。不能事鬼神。(史见下)
 孔云言取发。不如取旦也。然人各有能。发虽不能事鬼神。则有人君之用。(朱子曰非周公自誇而贬武王。盖欲代其死。不得不然。危急之祷也。)〇案鬼神。谓上帝明神。(疏意然)
 〔考辨〕蔡云材艺。但指服事役使而言。(梅注于此全阙之。)〇辨曰周公虽圣。武王亦圣。自告先王曰。乃元孙不若我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则慢君侮圣。以弟陵昆。一言而三慝并兴。回护周遮。何益矣。总之读金縢者。但知周公以某代某。为纯忠为笃友而已。不知周公于此。让天下而不受也。史载武王纪年。都不明白。然既克商二年。成王八岁也。武王若崩。周公当立。无二辞矣。此梼此祝。非让天下之言乎。凡谓王为天子者。以王为百神之主。能事上帝鬼神也。既崩既陟。虽其灵在帝左右。此时千圣同列。必无专事之责。况先王先公之祀。唯主鬯承位之王。乃有丕子之责。方可云能事鬼神。若王既崩既陟。于昭之灵。平为一列。定无服事之责。如在人间也。然则经所云能事不能事。是论宅王位事百神之能否。非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21H 页
谓崩陟之后。有服事役使之理也。然则周公之言。盖曰先王岂以予为肖子。且多材艺。能事百神。郤以元孙谓有逊于予。亦欠材艺。不能事上帝鬼神乎。其下继言武王受天命定四方之丰功盛德。词理活动无滞也。盖知此时武王若崩。周公逃遁不得。必将承受大统。为百神主。故其言如是。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史见下。 郑本永有所依归。 马本乃命于帝庭。)
 马云武王受命于天帝之庭。布其道以佑助四方。〇郑云降。下也。宝犹神也。有所依归。为宗庙之主。(见史注)
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圭。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史见下)
 马云元龟。大龟也。待汝命。武王当愈。我当死也。(见史注)〇梅云屏璧与圭。言不事神。
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公曰体。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玆攸俟。能念予一人。(史见下〇案予小子以下。似武王之言。郑玄礼注罔害作无害。启为开。论衡卜筮并为逢。)
 梅云三王之龟。一相因而吉。(朱子曰或云三王前。各一龟卜之。)〇蔡云卜筮必立三人。以相参考。三龟者。三人所卜之龟也。〇案周礼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夏殷周)梅所云三王之龟也。三兆各有其繇。各为一书。故启籥见书。乃并是吉也。占者三人。卜筮之必立三人。无文可据。此盖特例也。晋赵鞅卜救郑。遇水火之兆。而史赵史墨史龟等三人。各以其意占之。(哀八年)洪范所谓三人占是也。三人卜未闻。
 马云籥。藏卜兆书管。(王亦云见史注)郑云籥。开藏之管也。〇郑云开兆书藏之室以管。乃复见三龟占书。亦合于是吉。〇孔云周礼占人云凡卜筮。君占体。郑以此言体者。即彼君占体也。〇薛云诗云尔卜尔筮。体无咎言。〇郑云玆此也。(见史注)〇马云一人。天子也。(见史注)〇案始见其兆。唯一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21L 页
习吉。(习则二龟相同)后见其书。乃三兆并吉也。予一人者。武王之谓也。(鲁世家以为武王之称。马注有据。)
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王翼日乃瘳。(史见下。 尔雅注翼为翌。)
 孔云藏此书者。此既告神。即是国家旧事。其书不可捐弃。又不可示诸世人。故藏于金縢之匮耳。〇镛案公自卜所归。而祝史之等。承命纳册于金縢之匮中。非公自纳之也。
 〔考辨〕辨曰自此而上。经文无疑。自此而下。节节可疑。且与史记不合。玆录史记于左。与上下经文比勘。庶其真伪可别也。
 〔考辨〕周本纪云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以天道。(节)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〇案此下有云管蔡与武庚作乱事。有云封卫康叔事。嘉禾、归禾、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召诰、洛诰、多士、多方、无佚、周官诸语。而金縢之下。一半所载诸语。无一字提及焉。可疑也。
 
〔考辨〕鲁世家云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穆为缪)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功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植为戴)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册为策)惟尔元孙王发。(某为发)勤劳阻疾。(本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丕为负)以旦代王发之身。(某为发)旦巧能。(二字异)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某为发)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尔为汝)四方之民。罔不敬畏。(祗为敬)无坠天之降葆命。(宝为葆)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句)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朱子之言合于此)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周公喜。开籥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永为长)玆道能念予一人。(攸为道)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〇镛案自此而上。史录金縢之经。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22H 页
或有数字改换。记事之体也。自此而下。史迁自述旧闻。或旁蒐典籍。以完周公之事。金縢之经。止于是也。金縢之经。本止于翼瘳以上。故孔子作书序。但云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史迁作世家。但云明日武王有瘳。今所传下一半。断断非史迁之所尝见也。史迁之时。伏氏今文之经。既立学官。史迁详见之矣。史迁从孔安国问古文之经。故汉书称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縢诸篇。多古文说。(上乙二)诚若此两家真本。有金縢之下一半。则鲁世家所载。奚止于上一半乎。自武王既丧以下。至岁则大熟八九节。玆是后人之增附。必非伏孔两家之所知。必非史迁之所见。又非梅赜、姚方兴之所为。(下一半。有马郑之注。)不知何时有此变也。尚书百篇。馀者无多。而窃发之奸。不得不锄。左删右削。存者几何。然真伪之辨。不得不严。尚恕余哉。(知远录)
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音避)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说文辟为𨐨。薛本同。)
 郑云既丧。谓丧服除。(见明堂位疏)管。国名。叔字。周公兄。武王弟。封于管。群弟。蔡叔、霍叔。武王崩。周公免丧。欲居摄。小人不知天命而非之。故流公将不利于孺子之言于京师。孺子谓成王也。(见诗𨚍谱疏。)〇马郑皆云辟。谓辟居东都。(见明堂位疏。〇释文云辟音避。马郑同。)〇孔云罪人皆得。谓获三叔及诸叛逆者。〇蔡云二年之后。王始知流言之为管、蔡。〇镛案此以下。经文可疑者极多。真伪可自见也。武王既丧。若如郑说。当云周公既丧武王。不得云武王既丧。既丧二字。非古经之文也。我之弗避。史文昭著。(文见下)而即接以居东二年。则不得不云避居东都。马郑不可咎也。(曲在经)周公居东。本无是事。则梅注以东征为居东。不可咎也。(曲在经)罪人斯得。本无是事。则诸家各指谁某。不可咎也。(曲在经)孔以为周公得罪人。则东出之初。周公已知管蔡、武庚为罪人。不待二年而得之也。蔡以为成王得罪人。则二叔流言。本非匿名之书。听言之初。已知言之者管、蔡。咎在乎信听。非罪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22L 页
人失捕也。如经所云。疑尚未释。何云罪人。孰是孰非。尚未瞭然。乃云罪人斯得乎。本无此事。故左之不合。右之不合。注不可咎也。(曲在经)
 〔考辨〕鲁世家云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即襁褓)周公恐天下畔。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周本纪云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辟音避)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〇镛案史记虽有流言一节及弗辟一节。此非采之于金縢也。金縢之上一半。是史记录金縢也。金縢之下一半。是金縢擸史记也。细看针线之路。瞭然明矣。我之弗辟。在史则坦然明白。为辟嫌疑之避。在经则忿然悤遽。为避身之避。承之以居东二年。遂作千古之大讼。所谓其本乱也。何以末治。
 今案周本纪鲁世家及逸周书诸篇。管叔等流言作乱则有之矣。成王之疑周公诮周公。都无影响。唯周公复政之后。忽有奔楚之说。(文见下)此是齐东之野谈。不足取信。特因金縢之下一半。使成王受千古难洗之筮。呜呼冤哉。
 〔考订〕梅云辟。法也。言我不以法法三叔。则我无以成周道。告我先王。〇朱子答董铢之问曰辟字。当从古注说。〇镛案伪者心躁。即鲁世家一段。亦不经眼。乃于此训辟为法。(音僻)仍以其手作蔡仲之命。俨云致辟管叔。九峰既信梅经。(谓蔡仲之命)不从梅注。(谓此经)两无当矣。鲁世家曰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反周。无以告我先王。其文炳然。训辟为法可乎。朱子于此。本无定论。或从梅注。(答董铢)或从郑说。(答蔡沈)或斥郑说。(见下方)
 〔考订〕郑云罪人。周公党属。(见明堂位疏)〇郑云武王崩。周公为冢宰。三年服终。将欲摄政。(案郑以既丧。为三年服终。)管蔡流言。即避居东都。成王多杀公之属党。公作鸱鸮之诗。救其属臣。请勿夺其官位土地。及遭风雷之异。启金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23H 页
縢之书。迎公来反。反乃居摄后。方始东征管蔡。(见正义)〇王云东。洛邑也。管蔡与商奄共叛。故东征镇抚之。案验其事。二年之间。罪人皆得。(梅亦以居东。为东征。)〇辨曰居东东征。大讼也。诸家角立。异说蜎猬兴。而避居东都之说。其始作俑者郑玄也。今详郑玄之说。其迀(一作迂)曲谬戾。不一其端。今略举之。古者三年听政之法。新王非不即位。但其命令听于冢宰。故尧崩明年。舜已即位。(见月正元日)康成但执孟子舜禹益避居之说。乃云三年丧毕。周公始谋摄位。不已晚乎。其谬妄一也。
 史记云成王七年。始营洛邑。(周本纪鲁世家)书大传云摄政五年。营成周。洛诰云朕复子明辟。则东都甫成。而周公复政也。丧毕之初。本无东都。安所避居。其谬妄二也。
 周公虽出。二公在内。同心辅政。尽拘囚周公属党。抑何事也。成王年方十四。元老大臣。何不谏止。其谬妄三也。事已至此。情志不孚。作诗讥王。抑又何益。既以拘囚属党。为既取我子。则鸱鸮者成王也。以此悖言。救其臣属。必其祸益烈。周公其为是乎。其谬妄四也。
 风雷感应。虽幸归国。始以摄位之故。遭此狼狈。曾未几何。不悛不惩。又竟居摄而后已。一何贪浊。其谬妄五也。周公既出。王乃亲政。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既三年矣。年益以长。知益以广。乃使之居摄。有是理乎。其谬妄六也。(毛大可亦以八条击郑。)总之周公当时。安得避居以息谤乎。文王诸子。周公最贤。兴师伐纣。命叔监殷。革大命怀诸侯。立制度兴礼乐。百官群吏。天下万事。皆系于周公。唯武王为王耳。武王既崩。周公仍是周公。非如庶姓外臣乘国家不幸之会。盗弄威福。或遭人言。佯作巽避之状者。周公安得避居。周公霎时暂避。即家倾国灭。天命去人心散。土崩瓦解。天翻地覆。周公安得避居。周公心事。观于大诰一篇。可以知之。郑说而可用乎。然经实为之。(曲在经)何咎于郑。(知远录)
 〔考订〕朱子曰马郑以为东行避谤。乃鄙生腐儒不达时务之说。(又答蔡沈帖云弗辟之说。只从郑氏为是。)〇蔡云辟读为避。郑氏诗笺云避居东都是也。〇案朱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23L 页
子于此。本无定论。然当以豳风之注为正。
 〔考订〕蔡云居东。居国之东也。孔以居东。为东征非也。〇镛案九峰谓周公避居国东。国东者何处也。欲使周公留诸近地。以便亲迎之礼。奈事实不合何哉。鸱鸮鸱鸮。既取我子。鸱鸮明是武庚。我子明是二叔。(崔述云武庚与管叔同诛。不得比䲭鸮。此曲解也。既死而追言之。有何不可。)虽百喙交喧。无以易此义也。(朱子亦此义)既贻此诗。则武庚既畔矣。二叔既诛矣。周公既东征矣。九峰乃云避居国东。以诗贻王。及夫风雷亲迎之后。二叔乃畔。周公乃东征。奈此鸱鸮诗何。(居东二年。本无是事。藉使经文真实。居东即东征也。)〇总之居东东征。诸说不同。今作从横表如左。
鲁世家(周纪附)郑玄说梅本注(孔疏附)朱子豳注蔡氏说金氏纲目
乙酉武王崩。周公践阼摄政。武王崩。成王年十岁。〇周公为冢宰。 武王十二月崩。武王崩〇明堂位疏云成王年十三。武王崩武王崩武王崩
丙戌二叔流言。公奉王命东伐。周公摄政。二叔流言。周公东征。成王立。周公相之。二叔流言。公东征周公摄政。二叔流言。公辟居国东。成王元年。周公践阼。二叔流言。周公居东。
丁亥公诛管蔡。封康叔。宁淮夷。〇东土二年毕定。〇公归贻鸱鸮诗。成王年十二。服丧三年毕。(十二月毕)东征二年。罪人斯得。〇秋风雷王出郊。周公东征二年。诛二叔。〇贻鸱鸮诗。居东二年。王知流言者二叔。〇公贻鸱鸮诗。风雷王迎公。公居东二年。罪人斯得。
戊子周本纪云周公讨管蔡。三年而毕定。周公将摄位。二叔流言。公辟居东都。明堂位疏云东征三年克之。成王年十六。〇公摄政三年。周公居东三年。风雷王迎公。〇公作东山诗。三叔叛。王命公东征。公居东贻鸱诗。王迎公。二叔反。周公东征诛之。公作东山诗。
己丑王尽囚周公属党。即罪人斯得。公贻鸱鸮诗。东征二年周公作立政〇王伐淮践奄。
庚寅秋风雷。王迎公。居摄元年。成王年十五。东征三年迁奄君迁殷民作多方
辛卯居摄二年公诛二叔制礼乐
壬辰周公营洛〇还政于王〇其后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24H 页
周公奔楚而还。〇周公后几年而卒。风雷。王启金縢而泣。居摄三年公伐淮夷践奄明堂位疏摄政七年。营洛邑。封康叔而致政。成王年二十。见洛诰传。周公营洛〇明年公分正东郊。后三年周公卒。
 鲁世家谓东土二年毕定。亦非也。诗云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周本纪言三年是也。周公东征二年。既诛武庚。当即反命。其所以更迟一年者。淮夷商奄馀孽未平也。若如诸家之说。则东事虽毕。王疑未释。周公拥兵逗留。不敢归国。有若乐毅之在齐。信陵之在赵。乌足为周公哉。
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史记诮为训)
 梅云成王信流言而疑公。故周公既诛三监。作诗解所以宜诛之意。以遗王。王犹未悟。故欲让公而未敢。〇镛案于后二字。尚书无此句法。乃为诗以下。乃史记之文体。尚书无此拙文也。
 〔考證〕鲁世家。(戒伯禽之下)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若金縢之下一半是真。则大诰不得存金縢之下。)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馀民。以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天降祉福。唐叔得禾。(以下归禾嘉禾事)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乃为诗贻王。命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训周公。(司马贞云书作诮)成王七年。王朝步至丰。(此下召诰洛诰事。)〇镛案史文如此。经文如彼。岂不怪哉。若使伏氏孔氏之经。如今郑梅之本。则史迁作史。何如是燕越乎。据史则鸱鸮诗。乃东功既毕。归报成王之日。亲手所贻也。按经则此诗乃避位居东之日。遥寄以贻也。据史则东功已毕。据经则公归尚远。史迁从孔安国问书。何弃其说耶。
 训者。解也释也。(见字书。)周公之诗。哀痛恻怛。上言义断之深悲。下说忧劳之本怀。(予羽谯谯。予尾翛翛。曰予未有室家。)成王览诗哀痛。思有以慰解其心。而严父也。尊师也。亦未敢好言解释。其父子君臣之际。兄弟长幼之间。恻怛仁孝之情。蔼然可见。而经文改之为诮。则天伦之爱。索然以尽。而荆棘刀槊。猜嫌乖戾之气。溢于篇简。甚矣。伪之害也〇卫宏诗序云成王未知周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24L 页
公之志。(郑云未知其欲摄政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则卫宏之时。金縢之下一半。已有行世者矣。又安知非卫宏辈所为乎。
秋大熟未穫。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大传电为雨。史记论衡同。 论衡所自为死自)
 郑云秋。谓二年之后明年。(见明堂位疏)〇郑云弁。爵弁。天子诸侯十二而冠。成王此年十五。于礼已冠。而爵弁者。承天变故降服也。(谷梁文十二年疏)〇郑云开金縢之书者。省察变异所由故事也。〇镛案风雷而启金縢。何理也。金縢所藏。皆古卜筮之册祝也。遇灾而考此册。于理不允。知其有周公所藏而启之。则又何云乃得其说也。诚若早知有此册。方其疑公杀党之时。何不早启其书。早决忠逆。而濡忍到今耶。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十四字一句。文气钝劣。决非古文。(本史记之文。)古文虽诘屈聱牙。亦其中词理条鬯也。
 
〔考订〕五经异义。古尚书说云。武王崩时。成王年十三。后一年管蔡作乱。周公东辟之。王与大夫尽弁。以开金縢之书。时成王年十四。(公羊传隐元年疏)〇郑云文王崩后。明年生成王。则武王崩时。成王年十岁。服丧三年毕。成王年十二。(周书云武王十二月崩。至成王年十二。十二月丧毕。)明年成王将即位。称己小求摄。周公将代之。管蔡等流言。周公辟居东都。时成王年十三也。明年成王尽执拘周公属党。(居东二年。罪人斯得。)
 时成王年十四也。至明年秋。有雷风之异。时周公居东三年。成王年十五。迎周公而反。则居摄之元年也。(书传所谓一年救乱。)明年诛武庚管蔡等。(书传所谓二年克殷)明年自奄而还。(书传所谓三年践奄。)四年封康叔。(书传所谓四年建侯卫。)时成王年十八也。(唐诰云孟侯。书传云天子太子十八称孟侯。)明年营洛邑。(书传云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于成王。时成王年二十一也。(明堂位及文王世子疏。)〇谯周云书称成王十五而冠。著在金縢。(谷梁文十二年注)〇案谷梁传杨疏。(文十二)引郑玄金縢之说尤详悉。今姑略之。书大传多谬妄之说。郑玄笃信不疑。编年如此。与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25H 页
经史诸文。悉不相合。何以立矣。
 〔考證〕鲁世家(周公营成周洛邑之下。)周公乃还政于成王。(七年后还政)北面就臣位。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爪也)沈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谯周云秦既燔书。时人欲言金縢之事。失其本未。乃云成王病。)周公归。〇镛案谯周之言是矣。时人依希闻金縢事。失其本末。错言之如是可矣。太史迁既见伏生书全部。又见孔安国书全部。参互取长。载史殆尽。即金縢之篇。自翼瘳以上。无一字遗落。载之于鲁世家。忽自武王既丧以下。全删而全拔之。唯流言一二句。鸱鸮一二句。草草见录。而风雷拔木之变。别录他书之说。发书悔泣之事。忽称成王之病。此何事也。金縢之下一半。太史迁之所不见。虽其词理雅驯。尚当置疑。况于节节皆诞罔乎哉。
 〔考證〕越绝书云周公盛德。武王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天下家给人足。于是管叔蔡叔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〇案如此野人之说。不一而足。居东二年。亦此类也。
 〔考辨〕鲁世家(作多士作毋逸作周官之下。)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在咸阳北十三里。)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周公卒后未穫。暴风雷雨。禾尽偃。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此下悉与经同。见下章。)〇司马贞云尚书有雷风之异。今此言周公卒后。始开金縢。盖史迁不见古文尚书。故谬尔。〇辨曰史迁不见古文尚书。何说也。史迁于尚书诸篇之中。全篇移录者二十篇。(上丁二)虽参伍两家。而于孔安国则亲见而面问之。故槩用古文之义。至于洪范金縢等数篇。尤是古文之真本。(上乙二)何得云不见古文。异哉。奕奕孔壁之真本。风雷偃禾之变。明在周公居东之日。而忽以移之于周公既没之后。岂不怪哉。若云伏本如此。则刘向校书之日。凡有讹脱。记载具详。而金縢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25L 页
之说。未有所论。伏本孔本之不相殊可知也。然则奈何金縢之经。止于翼瘳。自武王既丧以下。好事者为之耳。采之于鲁世家。而改撰为居东时事。
 〔考證〕书大传云三年之后。周公老于丰。心不敢远成王。而欲事文武之庙。然后周公疾曰吾死必葬于成周。示天下臣于成王也。成王曰周公生欲事宗庙。死欲聚骨于毕。毕者文王之墓地。故周公死。成王不葬于周而葬之于毕。示天下不敢臣也。(所以明有功尊有德。故忠孝之道。咸在成王周公之间。故鲁郊成王。所以礼周公也。)又云周公死。天乃雷雨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国恐。王与大夫开金縢之书。执书以泣曰周公勤劳王家。予幼人弗及知。乃不葬之于成周。而葬之于毕。示天下不敢臣。〇镛案史记所载。似若以不葬成周之故。风雷示警。及观书大传不然。史记风雷之下。亦无修省之事。殊无意味。故好事者改撰以郊迎周公。为修省之实耳。
 〔考證〕汉书梅福传上书云昔成王以诸侯礼葬周公。而皇天动威。雷风著灾。〇汉书儒林传谷永上书云昔周公薨。成王葬以变礼。而当天心。
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对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 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
 郑云问者。问其信然否也。(见史注)泣者。伤周公忠孝如是而无知之者(见史注)〇马云懿犹亿也。(马本噫作懿)
 〔考證〕鲁世家。二公及王。乃问史百执事。史百执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执书以泣曰。自今后。其无缪卜乎。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〇案至此。经文史文。沕然相合。余谓弥相合而弥见其伪也。奕奕两家之经。本来如此。则史迁何敢改撰如彼。夫改经以撰史。人所不敢。改史以撰经。伪者恒例。孰真孰伪。必有能辨之者矣。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26H 页
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国家礼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马本新逆为亲迎。〇郑玄诗笺。亦云亲迎。〇释文筑或作筑。)
 梅云改过自新。遣使迎之。〇王云亦宜褒有德也。(见史注)〇梅云郊以玉币谢天。〇马云反风。风还反。(见史注)郑云易传云阳感天。不旋日。阳谓天子也。天子得善以感天。不回旋经日。故郊之是。(是者善也)得反风。〇马云筑拾也。(见史注)郑云禾为木所偃者。起其木。拾其下禾。乃无所失亡。(马王同。又见史注。)〇镛案郊迎之义。姑舍是。(辨在下)天乃雨以下。先言之可乎。史本博蒐。虽有荒诞之说。不害其为史。经是圣。删一字半句。不容有非理之言。今玆二十八字。节节非理。尚可曰真经乎。凡大风所偃之禾。皆其茎节折伤也。偃而调息。或可半实。若东风所偃。西风以起之。则非理也。风微则力不能起。风猛则再伤。其非理一也。禾黍之田。本无大木。几见大木之阴。禾黍芃芃乎。今云大木所偃。其非理二也。设有一二。则其大木所压。残灭糜烂久矣。孰能起之。二公诚发此令。邦人无不窃笑。何得为佐命之元勋。其非理三也。诚若尽起而筑之。必千夫呼邪。万人蹂躏。馀禾尽伤。男妇嗷嗷。其非理四也。凡风拔之木。其根先拨。虽则善筑。何以活矣。其非理五也。马郑诸家。训筑为拾。风雹所落。谁能拾之。不图二公之迂。至于此极。使邦人拾此风落之粒。其非理六也。齐东野言。载史已误。况以为经乎。
 〔考订〕蔡云郑玄诗笺云亲迎周公。郑学出于伏生。当以亲为正。〇订曰新逆亲迎。姑舍是。郑学出于伏生。是何言也。九峰但执注疏一部。删润取舍。而儒林传授之统。不曾溯考。有此言也。郑玄注书大传。特其好奇之癖。其渊源则孔学也。
 〔考證〕鲁世家(以彰周公之德下。)惟朕小子其迎。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尽起。二公命国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〇案小子其迎。何谓也。经则周公居东矣。尚可迎之。史则周公既葬矣。将谁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26L 页
迎之。葬毕之后。反虞之来。王其迎之乎。周之邦礼。亦或有此。但观书大传则曰周公死后。天有风雷之变。乃葬于毕。鲁世家则先言葬毕之事。乃有风雷之变。(史云周公卒后。)而其修省之政。乃郊迎及赐郊禘二事而已。郊迎果反虞乎。本是野人相传之说。其左乖右舛如此矣。总之金縢之下一半。史迁之所不见。撰入在史迁既死之后也。张衡思玄赋云旦获讟于群弟兮。启金縢而后信。(东汉顺帝时人。)张衡之前。卫宏之前。(光武时。)业已撰入矣。
 〔考订〕蔡云出郊。即亲迎。〇毛云王出郊。郊天也。〇镛案周公之居于国东。绝无古据。(本蔡注)周公不得如宋代宰相。失势忧谗。退居东洛。朱子所谓不达时务之言也。藉使居在国东。周公何遽入来。而王郊迎之乎。王虽于启书之后。遣使请入。周公岂遽入哉。周公恬然自当曰风雷果由吾召。金縢果著吾德。雷未止风未息。而跃然还入乎。于理必不然也。周公既诛武庚。犹留妹邦。则尤不可入。殷镐之间二千里也。(通典汲郡去西京一千九百九十里。)成王驰驿遣使。周公倍道疾驱。非一月不能往回也。大风一月不息。及至出郊之日。始乃反风。有是理乎。 至于郊天之礼。本有定时。何得走作如是。春秋书郊者四。(僖三十一成十襄七又十一)皆在卯月。他月无卜郊之文。(卜郊牛皆在子月)明卯月为郊之本期也。孟献子曰启蛰而郊。郊而后耕。指春郊也。(春分而后耕)今人以启蛰为惊蛰。(或云辟汉讳)非也。惊者警而觉也。启者开户而出也。蛰蛇蛰燕。皆春分始出。雨水惊蛰之时。(此二气相易)未尝出也。且云郊而后耕。则其为春分明矣。公羊氏曰郊用正月。(成十七)谷梁氏曰郊自正月至于三月。(哀元年)皆不核之言也。九月用郊。春秋讥之。(成十七)今当禾熟之秋。猝举非礼之祭可乎。且郊不可猝举也。郊牛在涤三月。郊日必用上辛。见风闻雷。咄嗟办郊。有是理乎。然则王出郊三字。解之无术。谓之郊迎则周公不来。谓之郊祭则典礼不合。于经于史。遂无收结之文。但以非理之说终之。决非真经。不敢妄言以自异也。
 〔考證〕越绝书云周公出巡狩于边一年。天暴风雨。日夜不休。树木尽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 第 127H 页
偃。成王大恐。大发金縢之匮。察周公之册。知周公乃有盛德。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此周公之盛德也。〇案正经尚书若有赫奕之文。通行一世。则如此芜杂之说。安得左右迭出。经本无文可知也。(四库书目云越绝书袁康撰。其友吴平同定。隋志称子贡作谬也。原本二十五篇。今佚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