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卷三)
 禹贡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74H 页
禹贡。(释文云贡或作赣。薛本作帢贡。)
 孔疏云禹制贡法。故以贡名篇。(林云书有六体。禹贡实典体。贡乃赋税。田赋包篚。皆在其中。)〇案禹贡一篇。专治者多矣。宋毛晃著禹贡指南。程大昌著禹贡论六卷。(山川地理图二卷)傅仁有禹贡说断四卷。近世朱鹤龄有禹贡长笺十二卷。蒋廷锡撰地理今释一卷。其于禹贡所载山川地理之说。皆已详备。而至胡渭撰禹贡锥指二十卷。(图一卷)徐文靖撰禹贡会笺十二卷。则爬搜剔决。眉列掌示。綦无遗憾矣。是编于山川地理之说。唯古训录之。梅蔡二注概删不录者。为今日等之为陈迹耳。本为存古。非敢以释经为意也。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汉书说文刊为刊)
 马云敷。分也。〇梅云随行山林。斩木通道。〇马云奠定也。定其差秩。祀礼所视也。(见史注)〇伏云高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屡。(书大传)〇镛案斩木通道。殊不合理。或于深崖峻岭。略剪榛荆。不足书也。若云刬林伐木。化砠为夷。非急务也。许慎之说。是正义也。
 〔考异〕说文刊作刊。(许云刊。本作𣓁。槎识也。)徐铉云木识谓随所所行林中。斫其枝为道识也。盖其斫木低折状。指事。〇案刊木。所谓斫树白书也。记道路所经。记山脉所来。记水源所发。随山桥识。如亭堠相望。再过者知其前度。始至者不致迷失。斯良法也。
 高山大川。凡本篇所载岷嶓灉沮之类。靡不该括。不必以五岳四渎为说。禹之功绩。都在于九山九川奠安经理之务。非如秩宗之臣。专治祀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74L 页
典。五岳四渎。非攸知也。
 〔考异〕史云(夏本纪下同)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冀州。(郑梅诸本皆以冀州既载为句。今正之。)
 郑云两河间曰冀州。不书其界者。时帝都之。使若广大然。(公羊传庄十年疏)马说同。(见正义)
 〔考误〕郑玄周礼注引禹贡曰冀州既载。(地官载师序官注)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史记岳为岳〇汉书漳为章)
 马云壶口。山名。〇郑云地理志壶口在河东北屈。(见史注)梁山在左冯翊夏阳。岐山在右扶风美阳西。(见史注及周南诗谱疏)又云于此言治梁及岐者。盖治水从下起。以襄水害易也。(见正义)又云梁山在岐山西南。(周本纪踰梁山注)〇梅云壶口在冀州。梁岐在雍州。〇蔡云梁岐皆冀州山。(即吕梁山狐岐山)先儒以为雍州梁岐者。非是。〇镛案壶口者。葫芦之口也。治水虽自下始。壶口不通则鸿流壅遏。凡峛崺之罅。水皆溢出。汎滥于平陆。其不当被害之处。无不垫溺。其势不得不先通壶口。吕不韦云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势所然也。鲧之堙洪水。正于此等处堙塞。而鲧死之后十馀年。尚无人议凿壶口。禹既受命。其起工自壶口始。玆所云既载壶口载者始也。如良医治痈。一针而溃其脓也。汉儒但知雍州有梁岐。迂哉。
 〔考误〕郑云载之言事。事谓作徒役也。禹知所当治水。又知用徒之数。则书于策以告帝。徵役以治之。(释文云载于书也)马注同。〇案此即冀州既载之注也。
 书大传云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上文云东原底平。)郡取称焉。(水经汾水注)〇郑云岳阳太原之南。漳水横流入河。地理志太原今为郡名。大岳在河东县彘东。名霍大山。(释岳阳)覃怀为县名。属河内。漳水出上党沾县大黾谷东北。至安平阜城入河。行千六百八十里。(周礼职方疏)〇马云衡。水名。(郑云漳水横流)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75H 页
王云衡漳。二水名。〇案太原以下。蔡注与古训大同。虽益详明。亦不录。(为方行世也)
 〔考订〕孔疏云水性下流。当从下而泄。故治水皆从下始。(又云雍豫高于青徐。雍豫之水。从青徐入海。)〇论曰治水从下为始。理固然矣。其云雍豫高于青徐者。未达之论也。先儒皆为此言。每云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疏矣。夫一气混仑。二仪团合。其偏欹不正。胡至于此。我邦水皆西流。将亦地不满西北乎。地球一周九万里。分之为三百六十度。以应天度。每二百五十里为一度也。地体既圆。水形亦然。故大海之中。其南北纬度。每行二百五十里。北极出地必差一度。水形亦圆。不既明甚乎。江河亦然。附地流行。虽若趋下。地形混仑。实无高下。湍濑溪壑。虽若千仞。不过数十里之坳突。通观全体。只是绕地流行。不必上流据高。下流趋卑也。(略似龙尾车中之水。自以为流向卑处。而毕竟向高处腾上。)大野引水者。不过数里。其水平已觉圆转。此理不可不知也。
 
禹既久浚川浍。地平水平之理。禹岂不知其法。唯吾所立之地。仰视天顶。横木垂线。乃横平尺。便得地平。(垂线横尺。相交为直角。便是地平。)或用气沤。纳水筒中。亦得地平。然才过数里。地平已差。不可以冀州之平。遂至扬州。青州之平。以至雍州也。水性趋下。但于所到之地。从地平倾下处流去也。地缺东南。有是理乎。(知远录)
 〔考订〕梅云从覃怀致功。(蔡云平地致功难故曰底绩)〇案底绩者。考绩也。谓治水至此。一考绩也。覃怀底绩。和夷底绩。(见梁州)原隰底绩。(见雍州)九载三考。其文历然。
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
 马云壤。天性和美也。〇郑云赋之差。一井上上。出九夫税。上中出八夫税。上下出七夫税。中上出六夫税。中中出五夫税。中下出四夫税。下上出三夫税。下中出二夫税。下下出一夫税。(王制疏)又云此州入谷不贡。〇马云地有上下相错。通率第一。〇(厥田)马云土地有上下。〇郑云田著高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75L 页
下之等者。当为水害备也。〇王云言土地各有肥瘠。〇郑云地当阴阳之中。能吐生万物者曰土。(释厥土)据人功作力。竞得而田之则谓之田。〇案汉儒谈经。其不足据依也如此。
 〔考订〕蔡云赋田所出谷米兵车之类。赋高于田四等者。地广而人稠也。(孔云高下肥瘠。共相参对为九等。〇蔡云非以是等田而责出是等赋。)林少颖云王畿之地。并与场圃园田漆林之类而征之。赋非尽出于田。〇议曰凡上之敛下。谷粟曰租。(字从禾)货贝曰赋。(字从贝)世降文靡。字多假借。关市亦税。(古称赋)阡陌亦赋。而其在上古之书。必不至烂漫通用。一如后世。古者什一之收。不名为租税。税犹不可。赋之谓何。且使田税。可名为赋。田若上上。赋亦上上。田若中中。赋亦中中。理也。上上之田而赋以中下。(雍州也)中中之田而赋以上上。天下其有是乎。然且井地之法。三代所同。肥亦九一。瘠亦九一。(不井之地。或有什一。井田皆九一也。别有著。)若肥用桀法。瘠用貊法。又非井地之制也。
 若云人功各有强弱。即雍徐之民。无非惰农。冀荆之民。皆是力田。惰者宜惩。乃反轻之。力者宜劝。又从剥之。岂王者经远之术哉。
 若云地广人稠。可以增赋。此又无味之言也。地狭人稠。则或可增赋。地既广矣。自然多赋。何以谓之人稠也。
 若云岁入多寡。以分九等。即九州之赋。年年殊等。冀之上上。兖之下下。不宜打成铁片。建此金科。此皆悠悠之谈耳。
 林少颖之说。尤所未晓。王畿则重敛。外服则轻徭。斯何法也。仍以今眼仰测尧天。宜其言之不合也。当时九州。非尽一家之物。王畿以外。八州之地。各有主者。曰公曰侯。各制其国。用场圃漆林之等。我独征之。禁人勿侵可乎。宋都汴京。以为王畿。其馀州县。旷无诸侯。林习于耳目。言之如此耳。(知远录)〇总之田也者田出也。赋也者财敛也。周礼九赋。郑玄谓之口率出泉。然口有口率。户有户率。物有物率。(视货物多少出率)或以钱收。或以布帛收。或以谷粟收。不必唯口钱而已。周赋夏赋。其法无以大殊。今取周赋诸文。开列于左。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76H 页
〔天官冢宰〕以九赋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在王城中者)二曰四郊之赋。(去国百里者)三曰邦甸之赋。(二百里)四曰家削之赋。(三百里)五曰邦县之赋。(四百里)六曰邦都之赋。(五百里)七曰关市之赋。(王畿四面皆有关市。其民口有税。)八曰山泽之赋。(有人占会有官税。)九曰币馀之赋。(占卖国中斥币者。)〇郑云赋。口率出泉也。今之算泉民。或谓之赋。此其旧名与。(汉时无赋名)邦中至五百里。此平民也。关市山泽斥币皆末作。当增赋者。若今贾人倍算矣。〇贾云计口出泉。无泉者取财贿。以当算泉之赋。(郑云各入其所有谷物。)〇释文云削本作稍。(大夫家稍廪之地。)〇案此即赋敛之大目。
 〔大府〕掌九赋之贰。以受其货贿之入。(府者库藏也)关市之赋。以待王之膳服。(衣与食)邦中之赋。以待宾客。(朝聘者)四郊之赋。以待稍秣。(刍秣也)家削之赋。以待匪颁。(匪分也)邦甸之赋。以待工事。(工作器物者)邦县之赋。以待币帛。(所以赠宾客)邦都之赋。以待祭祀。(三礼之所用)山泽之赋。以待丧纪。(丧与荒)币馀之赋。以待赐予。(匪颁。公例也。赐予者。燕好之特例。)〇案百里赋纳𥡥。即所以用之于稍秣。(义见下)而周法四郊之赋。以待稍秣。(四郊即百里)二经合矣。即九赋之目。九赋之用。虞与周必不相远矣。
 〔司会〕以九赋之法。令田野之财用。〇郑云(田野)郊甸稍县都。(贾云九赋之内。唯关市币馀。国中非田野。)〇案山泽者虞人也。虽居野外。与农民有殊。贾说未备也。王畿之内。百里百里。差为五等。以定赋纳之例。夏法周法。既相符合。则馀亦宜然。其损益不多也。
 〔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下节)凡任地国宅无征。(无宅税)园廛二十而一。(薄税之)近郊十一。(平税之)远郊二十而三。(稍厚之)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公邑家邑小都大都。皆采邑之田。徵其税也。)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税最重)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孟子云廛无夫里之布。即此布也。)以时徵其赋。〇郑云国宅凡官所有宫室。吏所治者也。
 〔闾师〕掌国中及四郊之人民六畜之数。以时徵其赋。(郑云谓九赋九贡)〇县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76L 页
师掌邦国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而辨其夫家人民田菜之数。及其六畜车辇之稽。(考其数)以岁时徵野之赋贡。〇遂人掌邦之野。(王城之外)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及其六畜车辇。辨其老幼废疾。以令贡赋。(遂师之文。亦大同。)〇里宰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以岁时徵其赋。〇旅师掌聚野之锄粟(一井之中。所出助粟也。)屋粟(田不耕所罚。)閒粟。(民无职事者所出。)〇委人掌敛野之赋。敛薪刍凡疏材木材畜聚之物。(郑云园圃山泽之赋。)案屋粟閒粟。编户之通例。上云宅不毛者田不耕者。谓凡编户之民。虽宅无蔬果。亦纳里布。虽田不耕耨。亦纳屋粟。虽转移无职。亦出夫家之征。非谓罚徵也。
 今详此诸文。盖赋者杂税也。今略举其目。一曰人口。(据闾师县师遂人里宰。)二曰屋宅。三曰园圃。四曰六畜。五曰车辇。六曰菜田。七曰閒粟。而山泽关市斥币之等。尤其大者也。及其敛之也。不唯泉货是徵。亦小民所易得之布粟是徵。若所谓里布屋粟是也。唐虞之礼。载于尧典者。皆与周礼凿凿相合。何必赋敛之法。虞周悬殊。禹贡之厥赋。即周礼之九赋也。但周礼止于王畿之内。行此法例。禹贡总万国。而束之以一王之法。其规模力量。视周鸿巨。不可同日语也。
 古今诸家。并以厥赋为田税。无有一人或敢异议者。以篇末有百里赋纳总一节。明以粟米为赋天然。似今之田税也。然百里百里。差以五等。既是九赋之法。四郊百里。必输稍秣。又合纳𥡥之文。(𥡥者禾穗之连槁者所以饲马)赋纳𥡥正为九赋之确證。乌得为田税乎。周之九赋。揆诸汉法。虽曰口钱。其在周时。多徵粟布。况于虞夏之世乎。井田之税。不问远近。皆纳稯䅳米三品。见于国语。(文见下)而廛里之赋。特分远近。远者纳精。近者纳粗。此其所异也。(详见下赋纳𥡥节。)〇或曰兖州之赋。作十有三载乃同。明赋出于田也。(作者农作也)余谓水害偏重。耕作最晚。则其屋宅人口之赋。亦当停免。况蔬菜之圃。漆林之园。菜田牧田六畜之牧。皆待水害平农功兴。始可以议其赋。兖赋之迟四年。不亦宜乎。
 田则是租。赋则非田。故田而赋之者。春秋讥之。即春秋数句。曾不记忆。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77H 页
每云厥赋出于厥田。难矣。
 〔春秋〕鲁哀公十二年用田赋。〇左传云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于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是矣。若不度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〇何休云田谓一井之田。赋者敛取其财物也。言用田赋者。若今汉家敛民钱。以田为率矣。(公羊注)〇案用钱而赋。仲尼方且大惊。指为世变。书之春秋。而谈经论道者。犹曰田赋。田赋盖自二京以来。误注禹贡。致如是也。国语所载仲尼之言。尤益明覈。玆录于左。
 〔国语〕载仲尼之言曰(答冉子之问)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近。(砥平也)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里廛也)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谓力役之征)其岁收田一井。出稯禾秉刍缶米。不是过也。(义详下赋纳𥡥节。)〇案田曰藉力。赋曰赋里。夫曰任力。八字打开。三条鼎立。其在传记曰井地之锄。(锄者助也。变而为租字。)曰廛里之布。(布者敷也。本以赋得名。)曰力役之征。(岁不过三日。)其在唐法。田税曰租。户布曰调。身功曰庸。虽名称屡变。而源流未溷。今之读书者。犹曰中中之田。可徵上上之赋。岂理也哉。(孟子论井地曰国中使自赋。此亦钱布之杂赋也。非以田租为赋。)古文严于字义。不混用也。
 〔考订〕蔡云每州岁入总数。以九州多寡。相较而为九等。(本吴草庐说)〇案苟以岁入多寡。差为九等。玆是州品。不是田品。亦非赋品。州有大小。(九州幅员未必均。)岁有美恶。(九州丰凶未必同。)何以较矣。田必多出者为上等。赋必多入者为上等。然土之肥瘠。跬步以殊。雍州未必无硗确之田。扬州未必无膏沃之田。(禹时水田未盛。故扬州为下下等。)财赋盛衰。概由市廛。(人物之所聚)冀之僻邑。必不若兖之通都。安能举一州。而断之为上上。决之为下下乎。此特其宏纲大总。其细目纤条。当时必有图籍。如今之鱼鳞册子也。禹既浚畎浍。则必画地为井。(其不可井处。亦束之以井法。)每作百亩。即第其高下。隶之于某等。(上上或中中)洎乎九州既毕。每执一州之籍。算其高下。曰上上几井。中中几井。(备有九等)九州既毕。每执一州之籍。查得本总。几万井之内。上上者占几井。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77L 页
中中者占几井。(备九等)九州既毕。通执九州之籍。各破为九分。查得某州九分之一为上上。某州九分之二为上中。某州九分之八为下下。某州九分之七为上中。于是凡上等最多者为上上。雍州是也。下等最多者为下下。扬州是也。居其中者为中中。冀州是也。(馀放此)圣人之法。必精查密察。爬栉无遗而后。乃立宏纲。若先无细目。其宏纲必速崩矣。(今拟方量之法。亦当如此。)其细目分等之法。各国各乡。每画一井。录其岁入之数。及至九年。以平年居中之数。定为恒率。(土品有种一得百者。其下者种一得十。)其恒率最高者为上上。其恒率最卑者为下下。孟子所谓较数岁之中以为常者。此之谓也。若然地有肥瘠。民业不均。故周礼遂人。别置菜田。以补其瘠。此必三代之所同也。
 
(地官遂人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颁田里。上地夫一廛。田百亩菜五十亩。馀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亩菜百亩。馀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亩菜二百亩。馀夫亦如之。)
 赋之高下。又系乎廛里之盛衰。市肆之繁寡。物货之聚散。商旅之往来。山泽之大小。地势之要僻。其敛有经重。其率有高下。先列其细目。次查其差率。乃定其宏纲如田法也。此经之例。但举宏纲。不列细目。若云冀州之民。皆应上上之赋。扬州之土。都系下下之田。岂理也哉。 其谓之上错三错者。年年比较。以验定律之无误。则扬州之赋或入中下。梁州之赋或入七九也。此亦举其宏纲。令推知细目亦然耳。若云一州之赋。尽皆三错。则又非理也。 吾东之法。民口蕃殖而莫之赋焉。第宅翚飞而莫之赋焉。山泽无禁。关市不征。马牛无籍。舟车无制。千树梨柹。千树枣栗。漫山被野。而而주-D001莫之问焉。唯执罢癃茕独无告之穷民。隶之于军籍。剥肤槌髓。岁徵钱布。以补军支。黄口白骨。怨咎彻天。而有或为户布口钱之议者。万口哗然。指之为桑弘羊。总由禹贡此节。本自误注。而周礼春秋。不用于科场。故蒙昧至此耳。
 至于田租。本用貊道。不漏什一。(田一结。税米六斗。)中叶以来。始行大同之法。一结之田。加输米十二斗。(田结之名。出管子。)其后无名之赋。日增月衍。皆以田结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78H 页
徵之。玆所谓用田赋也。(已上知远录)
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史记恒为常。作为为。〇恒辟帝讳。)
 郑云地理志恒水出恒山。卫水在灵寿。大陆泽在钜鹿。(见史注)蔡云大陆。旷然平地。(作耕也)
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郑本岛为鸟。史记及汉书地理志并作鸟。)
 马云岛夷。北夷国。〇郑云鸟夷。东方之民。搏食鸟兽者也。(史注引郑云鸟夷东北之民。赋食鸟兽者。)〇梅云海岛之夷。还服其皮。明水害除。〇蔡云海岛之夷。以皮服来贡。〇订曰中国被水害。而海岛晏然。何则。一拳之山。环以大海。水流寻丈。已入沧溟。安所为患。梅说奇矣。然且冀州之境。未尝滨海。唯今山海关一角。仅与海接。然皆小岛。自古无酋长据之者。
 余东夷之人也。岛夷之事。我则知之。凡岛无皮。狐貉不踰海。羔羊不宜土。所仅有者犬皮耳。以犬皮之服。贡于天子。亦无是理。蔡说疏矣。
 郑训鸟夷。为东北之民。此说是也。(正义云岛本亦作鸟。其作岛。天宝所改也。)大戴礼云舜北服山戎息慎东长鸟夷羽民。鸟夷有文也。肃慎沃沮之等。本皆皮服。故陈隋之际。号曰靺鞨。靺鞨者皮服也。(今我北道之民。犹服犬皮之裤。遗俗也。)然鸟夷皮服。岛夷卉服。皆所以记殊俗。于水害贡案。两无当矣。(西戎有织皮之贡。东夷有皮服之贡。何异乎曰皮可贡。织布可贡。遂裁缝为皮服。以贡之不可。)
 郑云战国策。碣石在九门县。今属常山郡。〇梅云碣石海畔山。(禹夹行此山之右而入河逆上)〇郑云禹由碣石山西北。行尽冀州之境。还从山东。南行入河。(正义云郑以为治水既毕。更复行之。观地肥瘠。定贡赋上下。)〇蔡云北方贡赋。来自北海入河。西转而碣石在其右。(韦昭云碣石沦入于海。已去岸五百馀里矣。)〇案蔡注可正古训之谬。然冀州之北。本无诸侯。安有朝贡。设有诸侯。绕出医巫闾之北。转于辽海。以入于河。宜无是理。此一节承上鸟夷皮服而言之也。唯鸟夷欲朝舜禹。其路宜然。唐时渤海大氏所据。即古鸟夷之地。而其朝贡之道。自所谓西京鸭渌府乘海。以抵于青州。(自今我龙川府。前洋取路。)正与此经合也。
 但九峰以八州贡赋。都入帝京。贡则可矣。赋可然乎。当时八州之地。万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78L 页
国星罗。饩廪百用。皆仰地出。尽以输京。国将何赖。虽九赋财贿。尚或难之。况注以田租为赋。田租者井地所出。井地所出。尽以输京。有是理乎。每以今眼仰视尧天。江淮转运之法。未免信笔而书之。 此经九州贡道。皆以水路为归。济漯淮泗江沱沔洛。毕竟达河而止。岂万国贡篚。航而不梯乎。若云八州之牧。都聚本州。诸国之贡篚。木道输京。则万国诸侯皆作附庸之君。不能自达于天子。亦无是理。窃尝思之。禹贡者治水之书也。洚水汎滥。源流错乱。治水之后。脉络森整。条理疏通。于是江淮河汉。纲纪四国。而天下之水路。皆可相通。玆所以特详水路也。若其地势便近者。容有陆运者。〇碣石有二。王应麟地理通释。以在平州府者为右碣石。以在遂城县者。为左碣石。(已上知远录)
济河。惟兖州。(史记作维沇州。说文亦作沇。〇汉书济为泲。说文薛本同。下并同。)
 郑云兖州之界。在此两水之间。(见公羊庄十年疏。)〇王云东南据济。西北距河。(梅袭之)
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史记汉书皆作雍沮。〇史汉云者。夏本纪也。地理志也。下同。)
 马云九河名。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六)、洁(七)、钩盘、鬲津。(本尔雅)〇郑云河水自上至此。流盛而地平无岸。故能分为九。以衰其势。壅塞故通利之也。九河之名。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周时齐桓公塞之同为一。今河间弓高以东。至平原鬲盘。往往有其遗处焉。(见周颂般疏)〇郑志赵商谓河在兖州之北。已分为九河。分而复合于大陆之北。又分为九。故问之曰禹贡导河。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然则大陆以南。固未播也。在于兖州。安得有九。至于何时。复得合为一。然后从大陆以北。播为九也。
 答曰兖州以济河为界。河流分兖州界。文自明矣。复合为一。乃在下头。子走南北。何所求乎。观子所云。似徒见今兖州之界。不及九河。而青冀州分之。故疑之耳。既知今。亦当知古。(亦般疏)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79H 页
〔考證〕汉书沟洫志云王莽时。徵能治河者。御史韩牧以为可略于禹贡九河处穿之。大司空掾王璜言河入渤海。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〇春秋纬云(宝乾图)移河为界。在齐吕。填阏八流以自广。(孔云郑玄盖据此文。为齐桓公塞之也。)尚书中候云齐桓之霸。遏八流以自广。〇蔡云后儒求九河于平地。而不知求碣石有无。以为之證。
 郑云地理志雷泽在济阴城阴县西北。(见史注)〇郑云雍水沮水。相触而合。入此泽中。(雷泽中)〇梅云宜桑之土。〇郑云此州寡于山而夹川。两大流之间。遭洪水。其民尤困。水害既除。下丘居土。以其免于厄。尤喜故记之。
 〔考异〕郑本灉沮作雍沮。(据史注)又周礼职方氏注。引此亦作雍沮。
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汉书草为屮。薛本同。说文为草。说文繇为𧄎。)
 马云坟有膏肥也。(梅云坟起也。)繇抽也。(梅云茂也。)
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篆文贞为。与下下字相似。)
 郑云贞正也。治此州正作不休。(以贞字属下句读。)十三年乃有赋。与八州同。言功难也。其赋中下。(见史注)〇马云鲧治水九载。绩用不成。禹治水三年。八州平。故尧以为功而禅舜。是十二年而八州平。十三年而兖州平。兖州平。在舜受终之年也。〇孔云贞即下下。为第九。〇案马义世所不用。不辨焉。
 〔考异〕马郑本作十有三年。(史记汉书并作年)
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汉书篚为棐。济为泲。薛本同。)
 郑云贡者百功之府。受而藏之。其实于篚者。入于女功。故以贡篚别之。(郑于此注。引胤征曰篚厥玄黄。昭我周王。见尧典疏。)〇梅云织文。锦绮之属。〇郑云地理志漯水出东郡东武阳。(见史注)
海岱惟青州。(史记惟皆作维)
 郑云今青州界。东自海西至岱。东岳曰岱山。(公羊庄十年疏)
嵎夷既略。潍淄其道。(汉书潍淄作惟甾。薛本同)
 马云嵎夷地名。用功少曰略。(蔡云经略也)〇郑云潍淄。两水名。地理志潍水出今琅邪箕屋山。淄水出泰山莱芜县源山。(见史注)〇疏云嵎夷莱夷和夷为地名。淮夷为水名。(案淮夷夷也)岛夷为狄名。(案鸟夷是貊类。岛夷是蛮种。)
 〔考异〕伏本嵎夷作禺铁。(史注云今文尚书及帝命验并作禺铁。在辽西。铁古夷字。)
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汉志滨为濒。薛本同。)
 郑云斥。谓地咸卤。〇许慎云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〇金云登州有千里长沙。可煮为盐。即其地也。
 〔考异〕史记海滨广潟。厥田斥卤。田上下。(汉书亦作广潟。玉篇斥作卤。)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79L 页
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史记作酓丝。薛本作𥁌丝。〇汉书篚为棐。)
 郑云海物。海鱼也。鱼种类尤杂。〇梅云怪石。好石似玉者。(林云怪石之贡。诚可疑。)〇梅云莱夷地名。可以放牧。(颜师古云莱山之夷。齐有莱侯莱人。即今莱州之地。)蔡云放牧。〇案怪与𥑋通。石似玉者也。其文理瑰谲。故得是名。(释文云珷玞之属)林何疑之。岂艮岳之奇。太湖之诡。禹亦悦之乎。无是理也。
 又案莱夷作牧者。莱人旧有酋长。未能受命于天子。至是建之为侯牧也。(牧者君长之通称。不必十二州牧。乃可云牧。)继之云厥篚酓丝。明是侯牧所贡。梅以为放牧。将云牧师有贡篚乎。(蔡既知为莱侯。犹以为放牧。)金仁山云今青州红丝石有奇文。
浮于汶。达于济。(史记达为通。 汉书济为泲。)
 郑云地理志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入济。(见史注)〇蔡云不言达河者。因于兖也。
海岱及淮。惟徐州。
 郑云徐州界。又南至淮水。(公羊庄十年疏)
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底平。(史记乂为治。猪为都。〇汉书野为壄。薛本同篇内同。)
 郑云地理志沂水出泰山盖县。(见史注)一云沂水出沂山。(见水经注)蒙羽二山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0H 页
名。大野在山阳钜野北。名钜野泽。(见史注)〇马云水所停止。深者曰猪。郑云南方谓都为猪。(见史注)〇郑云东原地名。今东平郡。即东原。(见史注)
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
 梅云土黏曰埴。(考工记疏引郑注云埴。黏土也。音试。)〇马云渐包。相包裹也。(尔雅释言云苞稹也。孙炎云丛生曰荀。)
 〔考异〕郑本埴作戠。(郑读曰炽。薛本作赣。见释文。)〇成公绥赋云华阳青黎。海岱赤𡑌。(天地赋)〇说文渐包。作蔪苞。(薛本同)
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史汉暨为泉。〇汉书翟为狄。滨为濒。篚为棐。〇释文蠙为䖡。说文为玭。薛本同。)
 郑云土五色者。所以为大社之封。(韩诗外传蔡邕独断。见孔疏逸周书见蔡注。)〇郑云羽畎。羽山之谷。(小雅节南山疏)〇梅云翟雉名。羽中旌旄。〇郑云地理志峄山在下邳。(梅云孤桐特生)泗水出济阴乘氏县。(见史注)〇蔡云石浮生土中。不根著。
 马云淮夷二水名。(梅亦云)郑云淮水之上夷民。献此珠与鱼。〇郑云纤细也。祭服之材尚细。(见史注)〇案淮夷者。夷民之酋长。亦受天子之爵命者也。故有贡有篚。马季长以为水名。则玭珠及鱼。谓记其土产乎。郑康成以为夷民献之。则夷裔小民。私以土物献天子。其遂载之于贡案乎。〇又按礼注黑经白纬曰纤。盖以玄缟之间。介一纤字。不成文理也。诸家于此。皆无此解。(唯曾氏言之)
 〔考异〕郑玄周礼注引书曰羽𤰕夏狄。(染人注)薛本亦同。
浮于淮泗。达于河。(史记达为通。薛本河为菏。)
 〔考异〕古尚书作达于菏。〇说文引书亦作菏。(金云今本误作河)〇金云菏泽与泲水相连。而泗水上可以通菏。下可以入淮。故徐州书达于菏。则达泲可知。河泲泗淮。在古必有相通之道。〇案戴震水地记辨禹贡山川古今之名。颇有可取。概不采录者。因中国山川。非东人之所能辨也。
淮海。惟扬州。
 郑云扬州界。自淮而南。至海以东也。(公羊庄十年疏)
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史记猪为都。底为致。〇汉书攸为逌。薛本为𠧤。)
 郑云地理志彭蠡泽在豫章彭泽西。(见史注)〇蔡云阳鸟。雁也。(金云禹既猪彭蠡。废其旁地为芦苇。如汉筑河堤。去河各二十五里禁民居。以防漂没。禹废此地以居阳鸟。亦为民防患之意。)〇郑云三江分于彭蠡。为三孔东入海。〇疏云具区在吴西。古文以为震泽是太湖名。(具区即震泽)〇蔡云具区之水。多震而难定。(如三川皆震)
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说文筱作筱。〇释文簜或作𥯕。薛本作𥯕。下并同。)
 梅云筱竹箭。簜大竹。〇马云夭长也。〇梅云乔高也。
 〔考异〕史记云竹箭既布。其草惟夭。其木惟乔。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0L 页
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
 马云涂泥。渐洳也。(见史注)金云古人尚黍稷。田杂五种。故虽水潦旱乾。而各有所收。涂泥之土。其田独宜稻。不利他种。故第为最下。自唐以来。则江淮之田。号为天下最。漕饷皆仰给于东南。〇镛案周礼有稻人之职。掌稼下地。别记作田之法。以潴畜水。(如今之陂塘。)以防止水。(如今之堤堰。)以列舍水。(列者㽝也。田陷也。方言谓之裴美。)以浍写水。(又均水荡水。)必水田种稻之法。新起而未熟。故别置官以教民稼也。今时上上之田。当时屈于下下。人物之生。盖未久矣。
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史云瑶琨竹箭。〇汉书琨作琨。岛夷作鸟夷。又篚为棐。)
 郑云(金三品)铜三色也。王云金银铜。(鲁颂泮水疏)〇王云瑶琨。美石次玉。〇蔡云筱之材。中矢之笴。簜之材。中乐之管。(仪礼云簜在建鼓之间。)〇梅云象牙犀皮鸟羽旄牛尾楩梓豫章。〇郑云此州下湿。故衣草服。贡其服者。以给天子之官。〇郑云贝。锦名。诗云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凡为织者。先染其丝。乃织之则文成矣。礼记曰士不衣织。〇梅云织细纻。贝水物。〇郑云有锡则贡之。此州有锡而贡之。或时无则不贡。锡。所以柔金也。周礼考工记云贡金之工。掌执金锡之齐故也。〇王云橘与柚。锡其命而后贡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1H 页
不常入。当继荆州之无也。(梅蔡同)〇镛案南方多嘉木美材。惟木博言之也。卉服。记异俗也。中华之人所服。唯布帛裘葛。而蛮夷之俗。或著皮服。(与裘不同)或著卉服。(直纫草为服。非织如布也。)故记之也。亦有贡物时来旅庭。故记其服装。梅以织贝分为二物。何据矣。但见织一字。知其为细纻。何据矣。〇又按锡者。上下通用之辞。洪范曰锡汝保极。尧典曰师锡帝。此经曰纳锡大龟。以玆例之。锡贡橘柚。锡贡磬错。皆是献纳之名。不必崎岖然锡命也。凡贡皆自上立制而贡之。锡贡或自下献诚而贡之也。(郑义今所不用)
 〔考订〕梅云草服。葛越。(左思吴都赋蕉葛升越。弱于罗纨。)〇蔡云葛越。木绵之属。今南夷木绵之精好者。谓之吉贝。(以卉服来贡。而织贝则入篚。)〇金云南史言林邑等国。出吉贝木。(薛氏云织贝。今木绵也。)〇辨曰吉贝者。番语也。有音而无义。数千年后。番音所云吉贝之布。夏史握笔。鍊之为文曰织贝云乎。吾东之言纻曰毛施。(元史云高丽岁贡毛施布百匹。)夏史之笔。书之曰织施可乎。吉贝毛施。情均理同。此云不可。彼亦不然。又皮服卉服之等。藉使材品绝美。但当以本材献之。裁缏为服而贡之。必无是理。九峰每云贡服恐不然也。且徐州之厥篚玄纤。非淮夷之篚。乃徐州诸侯之篚也。扬州之厥篚织贝。非岛夷之篚。乃扬州诸侯之篚也。淮夷岛夷有贡。而其贡或与元贡不同则记之。别无可称。则但记其服装而已。安有织贝之篚哉。织贝者。其绣文如贝也。当从郑说。〇南史云林邑出吉贝。吉贝者树名也。其花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作布。与纻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织为斑布。唐书南蛮传吉贝草也。缉其花为布。粗曰贝。精曰氎。(案草绵有花。而花则无絮。花落子结。其显皆絮也。)六朝以来。始有吉贝之说。而不数百年。吉贝遍满于中邦。流及于东方。利用厚生之物。其莫遏如是也。舜禹之时。已贡吉贝。而逮周至汉。但有麻葛之布。有是理乎。
 〔考异〕马本琨作琨。(汉书然。薛本同)
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史云均江海通淮泗。汉书均江海。)
 梅云顺流曰沿。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〇蔡云至吴始开邘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1L 页
隋人广之。而江淮始通。
 〔考异〕马本沿作均。(马云均平也)郑云均读曰沿。沿顺水行也。(见史注)〇郑本沿又作松。(释文云松当为沿。)〇案史汉马郑诸本。皆有均无沿。读均为沿。本郑玄之义。而梅氏窃之。此皆伪迹之昭然者。
荆及衡阳。惟荆州。
 郑云荆州界。自荆山南至衡山之阳。(公羊庄十年疏)
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史云九江甚中。沱涔已道。云土梦为治。〇汉云沱灊既道。〇薛本潜为涔。〇沈云古本作云土梦作乂。盖云梅本作云梦土作乂。)
 郑云江水汉水。其流遄疾。又合为一。共赴海。犹诸侯之同心尊天子而朝事之。荆楚之域。国有道则后服。国无道则先彊。故记其水之义。以著人臣之礼。(疏云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〇九江)刘歆云湖汉九水入彭蠡。〇郑云地理志九江在今庐江浔阳县南。皆东合为九江。〇郑云殷犹多也。九江从山溪所出。其孔众多。言治之难也。〇(郑以孔为穴)梅云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
 〔考订〕桑钦云益州沲水。在蜀郡汶江县西南。其一在郫县西南。皆还入江。荆州沲水在南郡枝江县。三澨地之南。在邛县之北。又云潜水出巴郡宕渠县。又南入于江。(见小经)〇马云沱湖也。其中泉出而不流者。谓之潜。〇郑云水出江为沱。汉为潜。今南郡枝江县有沱水。其尾入江水耳。首不于江出也。华容有夏水。首出江尾入沔。盖此所谓沱也。潜则未闻象类。(此荆州沱潜。)又云沱潜二水。亦谓自江汉出者。地理志在今蜀郡郫县。江沱及汉中安阳。皆有沱水潜水。其尾入江汉耳。首不于此出。江源有𨞪江。首出江南。至犍为武阳。又入江。岂沱之类与。潜盖汉西出嶓冢。东南至巴郡江州入江。行二千七百六十里。〇(此梁州沱潜。)郑云汉别为潜。其穴本小。水积成泽。流与汉合。(水经潜水注。)〇案三江九江之讼。沱潜云梦之类。只录古训。馀并略之。为书例本然。非谓古是也。
 梅云云梦之泽在江南。其中有平土。〇蔡云别而言之则二泽。(左传楚子济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2H 页
入于云中。又郑伯田于江南之梦。)〇沈括云石经倒土梦字。云在江北。(楚子济江入云中)梦在江南。(田于江南之梦)所以唐太宗时。得古本禹贡。云梦二字不连。(句)作云土梦作乂。盖云才土见。而梦已耕治也。杜预左传注云楚之云梦。跨江南北。(出笔谈)〇阎云注疏云梦之泽在江南误。〇镛案沈意盖云梅注之经。本误作云梦土作乂。故梅云云梦之泽在江南。(不分之)唐太宗得古本。乃云土梦作乂。今所行。乃太宗时改本。非梅氏之误本也。(史记索隐本作土梦。又曰梦一作瞢。)
 〔考订〕毛云云土是地名。韦昭云云土今为县。地理志江南有云杜县。若云水去土见。则云梦大泽也。岂见土乎。〇订曰禹贡。绝世之文章也。读之以云梦土。读之以云杜梦。皆死句也。不如今读之灵活。诸说未可信也。然洚水怀襄之灾。唯河患耳。江淮诸水。岂有一时都溢之理。鲧禹所治者皆河患。治河之馀。禹与益稷。遂掌浚浍浚川之役。遂正天下之田界。其衍沃者皆画之为井。其畸羡者亦皆辨方正位。子午相直。南东其亩。周礼所谓体国经野者。此之谓也。(凡言经田经界经略之等。皆设经纬线。辨子午。画之为方田也。)注家每认九州山川。都陷洪水之中。乃禹为之疏导入海。而涨水渐杀。有才见土者。有已作乂者。斯则误矣。盖玆云梦之泽。天荒以来。未经人功。浸淫汎溢。漭无界限。禹先治沱潜二水。俾无滞壅。乃于大泽之旁。广设经理。浚其畎浍。俾入于沱潜之水。于是旧日之漫漫浩浩者。土见而田作矣。何必龙蛇之窟。一朝成陆。然后方可谓之云土哉。(知远录)
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
 蔡云赋为第三等者。地阔而入功修。〇案田等赋等之不同。每以人功为说。是坚以赋为田出也。山泽之赋。市廛之赋。吴盐蜀麻林衡嫔功之赋。一无所敛。唯畎亩是徵乎。
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箘簬楛。三邦底贡厥名。(史云三国致贡其名。〇汉志毛为旄。薛本同。〇汉志砺为厉。)
 郑云(杶至柏)四木名。干柘干。(史注及考工记疏)马云栝白栝也。〇梅云干柘也。(考工记弓人取干)柏叶松身曰栝。(案栝者桧也)〇孔云杶似檴漆。(琴材也)〇梅云砮石中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2L 页
矢镞。〇王云丹可为采。(丹砂也)〇郑云箘簬竹聆风。楛木名。周之始。肃慎氏贡楛矢(马云楛木名。可以为矢。)石砮。(见国语)此州中生聆风与楛者众多。三国致之。(考工疏)〇马云言箘簬楛三国所致贡。其名善也。(见史注)〇疏云郑以厥名下属包匦。〇镛案杶者橁也。左传(襄十七)孟庄子斩其橁。以为公琴。(杜云杶也)是也。(杶与櫄橁皆同字。)栝桧也。有偃桧丝桧。今人家结之为翠屏翠盖者是。桧栝之为同字。如髺髺之为同字。会者括也。
 〔考异〕考工记郑注引书杶干作櫄干。(太宰注亦作櫄干)〇说文箘簬楛作箘辂枯。(薛本同)〇马郑本簬竹簬。
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组。九江纳锡大龟、(史云入赐大龟)
 郑云匦。缠结也。菁茅。茅有毛刺者。给宗庙缩酒。重之故包裹。又缠结也。(见史注)〇蔡云匦匣也。既包而又匣之。敬。〇梅云玑。珠类。组。绶类。〇马云组文也。〇马云纳入也。〇梅云尺二寸曰大龟。〇蔡云若偶得之。使之纳锡。
 
〔考订〕王肃云扬州厥包橘柚。从省而可知也。(梅以包一字为橘柚)〇梅云菁以为菹。茅以缩酒。〇案包一字无以为橘柚。且周礼醢人。诚有菁菹。然沙田野圃。在处有之。何必远充贡额。(管仲责楚曰旧贡包茅不入。去包属橘。斥菁为菹。何也。)
 〔考订〕疏云史记管仲之说。(谓一茅三脊)此乃惧桓公耳。非荆州所有。〇蔡云今辰州麻阳县苞茅山出苞茅。有刺而三脊。〇案管子曰江淮之间。有一茅而三脊。名之曰菁茅。令诸侯曰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者。必抱菁茅一束。以为禅藉。诸侯载其黄金。争走江淮。菁茅一束而百金。〇史记封禅书云齐桓公欲封禅。管仲诡曰右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以为盛。(谓粢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以为藉。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此翼之鸟。然后封禅。桓公乃止。(汉书同)〇南史江夏王传(刘义恭)云大明元年。有三脊茅生石头西岸。义恭劝封禅。上甚悦。(宋史真宗时。岳州进三脊茅。)〇本草云香茅一名菁茅。一名琼茅。(见离骚)生江淮间。叶有三脊。〇杨慎云(管子评)秦汉之君。因而求之。杨马之文。谨而志之。是可发粲。(谓菁茅本无)〇总之三脊茅。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3H 页
再见于管子之言。其一专利之谋。其一封禅之讽也。孔冲远、杨升庵遂谓三脊茅之说本为假设则过矣。比目鱼亦现生于东海。非假设也。(知远录)
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史云浮于江沱。涔于汉。〇汉书潜为灊。)
 蔡云汉与洛不通。故舍舟而陆。以达于洛。
 〔考异〕释文云潜汉或作潜于汉。(史记之所本)史汉逾于洛。作踰于雒。
荆河惟豫州。
 郑云豫州界。自荆山而北至河。(公羊庄十年疏)
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史云荥播既都。道荷泽被明都。〇汉云道荷泽被盟猪。薛本同。索隐云尔雅左传谓之孟诸。今文亦然。)
 梅云伊出陆浑山。洛出上洛山。(即熊耳)涧出沔池山。瀍出河南北山。(即谷城)四水合流而入河。〇郑云沇水溢出河为泽。今塞为平地。荥阳民犹谓其处谓荥泽。在其县东。春秋鲁闵公二年。卫侯及狄人。战于荥泽。此其地也。(鄘风定之方中疏)〇蔡云周职方豫州其川荥雒。其浸波溠。(山海经云娄涿之山。波水出其阴。)以荥波为一水者非也。
 梅云菏泽在胡陵。孟猪泽在河东北。(一作孟诸)水流溢被之。〇案河溢之时。四水亦逆上而横决。河势既杀。四水亦顺入于河。河溢之时。荥波二水亦汎滥四散。不见潴泽之形。河既落。二水亦各成潴。河溢之时。菏孟二泽亦混乱不分。河既落。始见地势一高一下。而高者地狭而多水。下者地阔而少水。故导而被之。
 〔考异〕伏本(见史注)马郑王本。荥波皆作荥播。(马云荥播泽名也。)〇郑玄周礼注引禹贡曰荥播既都。(职方氏云豫州其浸波溠。郑云波读为播。引禹贡曰云云。〇贾云禹贡有播无波。)〇伏本孟猪作孟诸。(见史注)左传尔雅亦作孟诸。(声转也)周礼作望诸。(职方氏)汉书作盟猪。(地理志)水经作明都。(桑云明都泽。在梁郡睢阳县东北。)〇案读播为波。本郑玄创始之言。而梅又窃之。
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3L 页
马云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坟垆。(见史注)〇许云垆。黑刚土。(说文云)
厥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史记枲为丝。纩为絮。)
 梅云纩细绵。治玉石曰错。(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〇蔡云治磬之错。
浮于洛。达于河。(汉云浮于雒。入于河。)
 蔡云豫州最近东境。径自入河。西境浮于洛而至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
 郑云梁州界。自华山之南。至于黑水。(公羊庄十年疏)
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绩。(史记岷为汶。潜为涔。〇汉书潜为灊。〇释文和又为和。 索隐云岷一作岷。又作岐。 史记艺为蓺。)
 郑云地理志岷山在蜀郡湔氐道。嶓冢山在汉阳西。(见史注)〇郑云沱潜二水。亦谓自江汉出者。(上详荆州之沱潜。)〇郑云地理志蔡蒙在汉嘉县。(见史注)梅云蔡蒙二山名。祭山曰旅。(季氏旅泰山)平言治功毕。〇马云和夷。地名。(见史注)郑云和上夷所居之地也。和读曰桓。(释文云郑云和读曰洹。)地志曰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者也。(水经桓水注)〇案覃怀底绩。三年一考也。和夷底绩。六年再考也。原隰底绩。九年三考也。
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史云其土青骊)
 马云黎。小疏也。(梅云色青黑)〇郑云三错者。此州之地。有当出下之赋者少耳。又有当出下上中下之赋。差复益小。〇梅云赋第八。杂出第七第九。
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
 梅云璆玉名。(郭璞云璆紫磨金)镂刚铁。〇梅云贡四兽之皮织金罽。(疏云胡人续羊毛作衣。)〇郑云织皮。西戎之国也。(郑以织皮为地名。属下句读。)〇案去织皮。但贡四兽。不成理也。
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汉云因桓是徕。俘于灊。〇郑本沔为汉。 汉志作西顷。薛本同。)
 郑云织皮。谓西戎之国也。西倾。雍州之山也。雍戎二野之间。人有事于京师者。道当由此州而来。桓是陇阪名。其道盘桓旋曲而上。故名曰桓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4H 页
是。(句)今其下民谓是阪曲为盘也。(水经注桓水下)又云地理志西倾山在陇西临洮。(见史注)〇马云西治倾山。唯因桓水是来。言无他道也。(王亦云)〇蔡云汉始出为漾。东南流为沔。东行为汉。(梅所云汉上曰沔)经文当曰逾于渭。(金云沔于渭无可通之道。经当言入于沔逾于渊。)〇梅云绝流曰乱。〇案郑注乖僻。世所不用。不辨。
 〔考异〕郑云或谓汉为沔。(见史注)〇案郑本或作逾于汉。
黑水西河。惟雍州。
 郑云雍州界。自黑水而东。至于西河。(公羊疏及大雅韩奕疏)
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底绩。至于猪野。(汉云酆水逌同〇史云至于都野〇汉云至于猪壄。〇郑本惇作敦。史同。)
 郑云众水皆东。此水独西。故记其西下也。〇马云汭入也。郑云汭之言内也。〇郑云泾水渭水。发源皆几二千里。然而泾小渭大。属于渭而入于河。地理志泾水出今安定泾阳西幵头山。东南至京兆陵阳。行千六百里入渭。(见𨚍谷风疏。)〇孔云漆水出扶风漆县。〇蔡云沮水出北地郡。至同州朝邑县入渭。沣水出扶风终南山。至咸阳入渭。〇孔云北条荆山在冯翊。〇梅云旅祭言治功毕。〇郑云地理志终南惇物。皆在右扶风武功。(见史注)〇孔云郑以为诗云度其原隰。即此原隰是也。原隰豳地。从此致功。西至猪野之泽也。
 蔡云鸟鼠山在泷西郡。(俗呼青雀山)〇案原隰者。田功之所在也。泾渭漆沮沣水之等。是浚川之役也。终南惇物鸟鼠之等。是山谷之水。或有不理孙者。为之疏理。亦浚川之役也。原隰者。畎遂沟浍之役也。方治原隰之水。以至潴泽之野水。而又值考绩之期。九载而三考也。(原隰猪野。皆非地名。诸家所言未必然。)九载而犹未竣事。以至于十有三年也。所谓浚川之役。唯于其壅阏冲激之处。或决之使快流。或防之使毋越。要使田畴无破落。廛里无渰没而已。非易其天作之势也。
 〔考异〕水经。猪野作都野。(桑云都野泽在武威县。)〇郑本疑亦都野。(郑云地理志都野在武威。名曰休屠泽。〇见史注。)
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史云危既度。三苗大序。)
 郑引河图及地说云三危山在鸟鼠西南。与岐山相连。(见史注)杜林云(三危)敦煌郡。即古瓜州也。昭九年左传云先王居梼杌于西裔。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杜预云允姓之祖。与三苗俱放于三危。)〇蔡云三苗之窜。在洪水未平之前。及是三危可居。三苗大有功叙。〇金云宕昌羌。即三苗之种。其地有叠州。自唐以来地属吐蕃。〇镛案四罪明是四人。而若据此经。其族类小民亦多并徙者矣。丕叙者。授之廛里。使为编户之民也。
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
 梅云赋第六。人功少。〇案注疏坚以赋为田出。
厥贡。惟球琳琅玕。(史记球作璆。薛本同。)
 郑云球美玉也。琳美石也。琅玕珠也。(大雅韩奕疏)〇疏云释地云西北之美者。有昆崙虚之璆琳琅玕焉。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4L 页
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
 
梅云积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经也。〇孔云龙门山在冯翊夏阳县北。此山当河之道。禹凿以通河。(句)东郡之西界。禹至此渡河而还都白帝也。(谓告功)会合也。逆流曰会。(梅注云)禹白帝讫。从此而西上。更入雍州界也。〇蔡云雍之贡道有二。其东北境则自积石至于西河。其西南境则会于谓汭。(入于河)又云黄河过会州入韦精山。石峡险窄。垂流直下数十丈。船岂可过。(此本李复奏)然此言贡路。亦曰浮于积石。至于西河。则古来此处。固通舟楫矣。〇案九峰之说。足破孔疏之迂陋。犹有未备者。盖玆雍州有内藩外藩。外藩诸国。其贡路浮于积石之河。至于西河。则河流极险。(如李复之奏)不可放船。乃舍舟而陆。会于渭水。内藩诸国。各汎其水。而亦会于渭水。玆云会于渭汭也。至于龙门。观于至于二字。可知舟至于此。不复前进。蔡疑其犹通舟楫疏矣。禹凿龙门。知不可以通舟。制之为法曰凡贡船到龙门之西。即舍舟而辇。会于渭水。此其制令也。〇窃又因是而思之。尧封禹贡。其四向之域。西土最远。禹贡之末曰西被于流沙。流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5H 页
沙非内服之所有也。今按新疆纪略。自嘉峪关外。所至戈壁陷人。戈壁者流沙也。其大者绵亘四五百里。因风堆转动如丘陵。陷为坑堑。禹迹达于流沙。其远可知也。积石者碛也。按庄廷敷坤舆图。嘉峪关西北。大碛成堆。绵亘数千里。经云积石。非他指也。诸藩入贡者。浮于积石。则今嘉峪关外诸羌之地。皆入贡之藩服也。金仁山云凡山有三峰者。戎人指为三危。此戏言也。九峰谓宕昌羌。即三苗之遗种。其地在蜀之正西。(去蜀郡三千馀里。)未知其地果有三峰峗崒乎。三危者三峗也。非至高之山。不能当此名也。(危者至高而危凛也。)厥贡璆琳琅玕。皆美玉也。(注云玕珠者非也。)今叶尔羌之地。有太山一座。遍山皆玉。欲求纯玉无瑕。大至千万斤者。亦易得焉。故岁贡玉七八千斤至万斤。又其河中产玉石子。大者如斗。小者如栗。有重三四百斤者。绀翠黄黑。各色具备。羊脂朱斑。诸品皆奇。经云昆仑(一作崙)。即此玉山。经云璆琳琅玕。即此诸玉也。汉武帝元世祖。非创为之开荒。今之混一。非古无而今有也。盖上古帝王之迹。皆首出于此地。伏羲者。陇西成纪之人也。神农者。岐西姜水之人也。本自西起。转为华夏。则西藩诸羌之臣服中华。其来久矣。又非舜禹之所威服也。(知远录)
织皮。昆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史记昆为昆。汉志薛本同。叙为序。〇汉尽搜为叟。)
 郑云衣皮之民。居此昆崙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〇马云昆崙在临羌西。(正义云郑以昆崙为山谓别有昆崙之山非河所出者也)析支在河关西。〇蔡云渠搜。水经曰河自朔方东转。经渠搜县故城。(汉武帝所置)〇梅云织皮。毛布。〇案郑前以织皮为国名。今以为衣皮之民。未可准也。昆崙之山。聚讼纷然。要之必有多玉之山。乃为此山。嘉峪以内无此山也。
 〔考订〕苏云织皮其文。当在球琳琅玕之下。〇金云雍州西界黑水。此诸国又在黑水之外。故附于后。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史记底为砥。)
 马以为三条。导岍北条。(山脉自西而东者。凡有三条。)西倾中条。嶓冢南条。〇郑以为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5L 页
四列。导岍为正阴列。西倾为次阴列。嶓冢为次阳列。岷山为正阳列。(史注云嶓冢为阳列。岐山为次阳列。)〇郑云地理志岍在右扶风(见史注)〇梅云太行恒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沧海。〇镛案导者引之使顺理也。水动物。人导之可矣。山静而止。何以导矣。导水者由委以达源。乃导之使顺也。导山者由本而达支。其导无再劳也。原夫造化之初。令海水薰蒸。爰自礨空。达于山岳。故百川之源。皆抵山岳。非山是源源之源海也。故两山之间。必有流水。山条水脉。交关而互萦。欲知水脉。先察山条。不达山条。罔知水脉。导山亦所以导水也。山与禹相随。送之入海而后息焉。谓之导山。不亦可乎。
 〔考异〕夏本纪道九山。汧及岐。(逾为踰。恒为常。)〇汉书地理志道汧及岐。〇马本岍作开。(音牵。与岍通。)〇水经底柱作砥柱。(桑云砥柱山在河东大阳县。)〇郑本岍作汧。
 〔考订〕疏云逾于河。谓山逾之也。〇蔡云逾者禹自荆山而过于河也。孔以为荆山之脉。逾河而为壶口雷首。非是。(又云谨而书之。以见施功之次第。)又云河北诸山根本脊脉。皆自代北寰武岚宪诸州。乘高而来。〇订曰堪舆家谓山脉不踰水。虽溪涧微淙。而大干巨龙。淩兢然不敢进步。验之似然。然山性坚强。水力柔弱。玆是水不踰山。未可曰山不踰水也。然造化团结之初。山条水脉。犬牙相入。不相妨碍。山水之不相踰。果正理也。然黄河本自山脉之外。踰山脉而入中国。玆是大变。亦是特例。不可以常理言之也。故夏史书之曰踰于河。踰于河者。今所见也。天作之初。荆山之脉。直连于雷首。岂有踰河之理乎。禹凿吕梁启壶口。以纳黄河之水。则其本然之山脉。又岂不踰于河乎。九峰家学有源。习于山水之说。所以于逾于河一句。费辞尽力。抵排旧说。然导山导水。本非大禹之纪行。乃以逾于河入于海。并作禹行之程可乎。导岍之末曰入于海。导河之末曰入于海。导江导漾导沇导淮之末。皆曰入于海。蔡以诸导之入于海为水入。(见下文)以此经之入于海为禹入。(注意然)文例酷同。而注意辽别。岂可通乎。且禹入海何事。〇或曰天作之初。水土杂糅。山川错乱。及其既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6H 页
久。漱者为谷。存者为陵。山条水脉。于焉以分。人见其成形成势。曰龙曰虎曰干曰支。指点蜿蜒。有同生物。于理不合。余谓天作之初。山脉皆铁石坚凝。水道皆沙土肤软。非以水漱之力。得立为山也。九峰之论。非曰不然。唯于此经不通矣。〇汉书沟洫志云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名曰洪水。水经注云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言堇凿)即上注载李复奏文。谓河入韦精山。石峡险窄。垂流直下数十丈。若非人凿。岂有是理。垂流直下之处。必大石横亘。则知山脉未断。且壶口者。瓠𤬛之口也。河到此口。如瓠𤬛吐水也。禹之起功。必自此始者。河到山背。众峰遮截。于是水从两峰之间。处处溢入。玆所谓泛滥于中国也。鲧则堙其罅隙。欲排而北之。随堙随隤。毕竟无功。禹则历察诸峰。唯壶口一路南通析城。东抵碣石。其入海之路。最顺最便。故凿之铲之。放开河路。于是河路归一。而峰峰溢入之水始落山背。此禹治水之大端也。由是观之。河自外来。俨踰山脉。河既踰山。山亦踰河。岂可以堪舆家所论。疑此特例乎。凡两峡束立。水出其间者。察其水底。皆有大石横亘。若是者明山脉未断。而水能踰越也。孔之云山逾河。其有差谬乎。 若云史臣谨书。以见施功之次第。则禹之起功。本自下流。故朱子曰禹先从低处下手。九峰亦于既载壶口之注曰禹之治水。皆自下流始。今乃云导山导水。一遵施功之次第何也。下流壅阏。生民垫溺而一锸未施。先出雍州。登岍山最高之峰。乘冈脊以至碣石。遂至于入海乎。虽手足胼胝。抑又何益。治水功叙。已详于诸州。此经其山水之条理也。 总之导也者。道也引也。禹之治水。顺水之性。而因其势之自然也。山以水分。水以山别。山条水脉。交关互系。不可舍山而论水也。故先言山脉。竭其首尾。次论水脉。别其源流。而九州山川。莫不顺势以从道。孰使之然。禹实为之。故谓之导也。禹何必牵山曳水。以至于入海乎。导山之入于海。山脉入海也。导水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6L 页
之入于海。水流入海也。(知远录)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史云至于负尾〇汉云至于倍尾。薛本同)
 郑云地理志朱圉在汉阳南。太华山在弘农华阴南。(见史注)〇郑云地理志熊耳在卢氏东。外方在颍川嵩高山。桐柏山在南阳平氏东南。陪尾在江夏安陆东北。若横尾者。(见史注)四山属豫州。(见毛诗陈风疏)〇蔡云西倾、朱圉、鸟鼠、太华。雍州山也。〇案不言入于海者。西倾之脉。止于陪尾。不至于海上也。
 〔考异〕汉书地理志陪尾或作横尾。(志云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古文以为陪尾山。)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史记导为道。岷为汶。〇汉书岷为岷。)
 梅云漾水出嶓冢。在梁州〇郑云地理志荆山在南郡临沮。(见史注)地理志内方在竟陵。名立章山。(见史注)大别在庐江安丰县。〇梅云岷山江所出。(在梁州)衡山江所经。(在荆州)敷浅原一名博阳山。在扬州豫章界。
 
〔考订〕蔡云过经过也。与导岍逾于河之义同。(朱子曰过字有三义。有山过水过人过。过九江只是禹过此处去。若曰山过水过。更不通。)〇案导岍之逾于河。明是山逾河。(义见前)则导嶓之过九江。亦是山脉过九江也。馀有讼案。不敢辨。付之于禹贡锥指。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史云道九川弱水)
 郑云凡言导者。发源于上。未成流。凡言自者。亦发源于上。未成流。(孔云河出昆崙。发源甚远。岂至积石。犹未成流。而云导河也。)地理志弱水出张掖。(见史注)〇马云合黎、流沙。是地名。(王亦云)〇郑云合黎山名。(见正义)流沙在居延西北。名居延泽。地记曰弱水西流。入合黎山腹。馀波入于流沙。通于南海。(见史注)〇戴震云合黎山。或称㞦山。(说文云弱水之所出。)或谓之兰门山。(十六国春秋)一名穷石山。〇案广志云弱水无力。不胜毛羽。柳子厚称弱水无力。不能负芥。杂书称仙山如岛。弱水绕之。皆浮诞之言也。
 〔考异〕释文弱或作溺。(大招云东有大海。溺水浟浟只。朱子云溺一作弱。)〇水经合黎作合离。(桑云合离山在酒泉会水县东北。)汉志作合藜。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7H 页
〔考订〕杜佑云流沙在沙州西八十里。其沙随风流行。故曰流沙。〇案新疆杂录。嘉峪关之西二百九十里。设玉门县。又西三百里。设安西府。府南六百馀里。即沙州。(又新设燉煌县)其地沙碛尤甚。沙州东行四日。即阳关故址。州有泉。俗呼月牙泉。四围流沙广漠。深不可测。哈密城在安西之西九百里。古回国也。 大明时。已隶中夏。有沙州之卫。重兵驻守。今有故垒烽台。(文止此)若如此记。流沙在今嘉峪关之西一千五百里。禹贡所谓流沙。自汉以来。久没于西域。而舜禹之际。声教被于流沙。以今思之。辽远极矣。弱水失其故道。禹导之使西。其有馀波。导之使入于流沙。散漫浸渍。不复逆行。为西陲患也。流沙岂可求之于内地乎。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史同)
 郑云地理志益州滇池。有黑水祠。而不记此山水所在。(见史注)又云今中国无也。 郑云地记曰三危山在鸟鼠之西南。(见史注)〇孔云益州在蜀郡西南三千馀里。故滇王国也。内有滇池县。县有黑水祠。(据地理志)〇郦云黑水出张掖鸡山。南流至敦煌。过三危山入于南海。(水经注)〇樊云(唐樊绰)西夷之水。南流入于南海凡四。曰区江。曰西珥河。曰丽水。曰瀰渃江。皆入于南海。其曰丽水者。即古之黑水也。〇蔡云梁雍二州西边。皆以黑水为界。此泽以榆叶得名。其水之黑。似榆叶积渍所成。(水经注云)其地在蜀之正西。距宕昌不远。宕昌即三苗种裔。与三苗之叙于三危者相应。證验莫此明也。〇案黑水三危。应在河源之内。而雍州西界。与河逼近。乃黄河北流。黑水南流。必其山脉亦一北一南矣。古今诸注。皆无的论。且当阙疑。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史记底为砥。孟为盟。洛为雒。伾为邳。洚为降。)
 蔡云华阴。华山之北。〇郑云按地说河水东流。贯砥柱触阏流。今世谓砥柱者。盖乃阏流也。砥柱当在西河。未详。(水经河水注)大伾。地喉也。流出伾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7L 页
际。(亦水经注)又云山一成为伾。(汉书沟洫志注)又云大伾在脩武德之界。〇梅云山再成曰伾。(尔雅一成曰伾。再成曰英。梅说非。)
 郑云地说云大河东北流。过绛水千里。至大陆为地腹。如志之言。大陆在钜鹿。地理志曰水在安平信都。钜鹿与信都相去。不容此数也。水土之名变易。世失其处。见降水则以为绛水。故依而废读。或作绛字非也。今河内北共山。淇水共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入河近。所谓降水也。降读当如城降于齐师之降。(户江反)盖周时国于地者。恶言降。故改之共耳。又今河所从。去大陆远矣。馆陶北屯氏河。其故道与。(见水经注浊漳水。)〇郦云郑以淇水为降水。共城为降城。所未详也。〇孔云此郑胸臆。不可从也。地理志降水在信都县。〇蔡云今信都县枯洚渠也。
 〔考异〕汉志孟为盟。(薛本同)释文伾或作岯。(史注臣瓒云犬岯。)或作坯。(尔雅注)或作𠃂。〇梅本降水。(读如字)蔡本作洚水。(薛本作降水)〇案洚无所据。当是坊本之误。
 
梅云大陆。泽名。(见冀州)〇郑云播犹散也。同合也。下尾合曰逆河。言相迎受也。(见周颂般疏)盖所润下之势。以通河海。及齐桓霸世。塞广田居同为一河。(出纬书见上兖州)故自堰以北馆陶瘿陶贝丘鬲般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乐成以东。城地并存。川渎多亡。(并见水经注)〇蔡云九河见兖州。逆河意以海水逆潮而得名。(金云潮至而水逆流)九河既沦于海。则逆河不复有矣。播而为九。同而为一。皆水势之自然。〇案郑说不知何解。皆强言之耳。
 〔考證〕河渠书云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〇案禹既欲杀河之势。播之为九。无缘更合为一。河渠书亦无合一之说。蔡义未允。(王肃云同逆一大河。纳之于海。梅云同合为一大河。〇皆非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8H 页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史云嶓冢道瀁。东流以下同。〇汉书亦为瀁。薛本同 史记沧为仓。)
 郑云地理志瀁水出陇西氐道。至武都为汉。至江夏谓之夏水。(见史注)〇梅云泉始出为漾水。东南流为沔水。至汉中东流为汉水。〇马郑皆云沧浪夏水(在江夏)三澨水名。在江夏竟陵之界。(史注及水经注)〇郑云汇回也。汉与江斗。转东成其泽。(水经沔水注)〇梅云自彭蠡江分为三。入震泽。遂为北江而入海。(孔云三江既入。郑以为入于海。不入震泽也。)〇蔡云今郢州磨石山发源者名澨水。然左传漳澨蓬澨。为水际。
 〔考證〕楚辞补注云孟子云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水经云武当县西北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见渔父章句)
 〔考订〕蔡云彭蠡皆谓今之番阳。然其泽在江之南。去汉水入江之处已七百馀里。所蓄之水。非自汉入而为汇者。不应汉水入江之后。横截而入于番阳。又横截而北流为北江。(节)今庐江之北有巢湖。八月大江水落。湖水方泄。合东汇北汇之文。(又云洪水之患。唯河为甚。当时龙门九河等处。禹亲莅而身督之。若江淮则或分遣官属。况三苗负险。山林深昧。官属亦未必深入。以此致误。〇朱子云西方南方。山高少水患。当时只分遣官属。不了事。某作九江彭蠡辨可见。)〇订曰经文旷爽无晦。九峰枉生疑难。有玆大论也。若使彭蠡一句。在汉水入江之前。则疑之可矣。乃玆一句。在入江之后。虽于七百里外。记其东汇。何不可之有。合流以后。江水亦汉。汉水亦江。凡有汇泽屈折。不必专属之于江水之变动。有若小水之投合者也。经曰江汉朝宗于海。入海之时。只一大水。而不曰江朝于海。必双举而并扬之曰江汉朝宗于海。明合流之后。汉水之名未尝没也。诗云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其为南北之大限。正在合流之后。而犹称江汉为纪。则此水可名江汉。不必汉去而江存也。今其结句曰东为北江。入于海。于导江之结句曰东为中江。入于海。岂必江汉二水。流到海门。截然中分。汉水来者分为北江。江水来者分为中江。一滴之水。不相混合哉。禹贡者。千古文章之最也。叙至江汉。意欲两存而双举之。不欲江存而汉没。故将叙此水。文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8L 页
气一层跳宕。又东为沧浪之水。必非记事而止。遂把彭蠡一大奇物。属之于汉水。又备入于海一大事体。无贬于江水。其义炳然。九峰既然发疑。胡不于入于海一段。疑其衍文。唯于东汇泽一句。疑其代斲也。(东汇泽为彭蠡。朱子以为多句。东为北江。入于海。郑渔仲以为羡文。)又胡不于江汉朝宗之句。摘汉字以为衍文也。且此时何时也。尧舜在上。禹稷承命。三载一考。九载三考。上下昭明。百工熙皞。(亦明也)禹之父鲧。新以此事之未善。至于殛死。禹犹不惩。唯河渠是督。至于江汉荆扬之地。替遣官属。领略其山川名号。草草提挈。朦胧纪录。如此失实。及其奏绩于舜前。则曰予决九川。距四海。俨称予乘。又称予决。以奏敷同之罔功。天下其有是乎。宋徽宗时。始起方田之役。下逮理宗之世。终于无成。方田者。禹稷畎浍之遗意也。当时宰相秦桧韩侂冑贾似道之等。一指不动。派遣官属。以方南服之田。所至怨声如沸。朱子当时以玆痛恨。及论此经。亦疑当时分遣官属。盖一时之寓言。九峰未达而述之耳。(知远录)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沣。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史云汶山道江。又东至于醴。〇海云岷山道江。又东至于醴。〇马郑王本皆作醴。〇薛本北会为汇。朱鹤龄云石经监本为作于。今本多作为。〇金云汇当作汉。)
 梅云江东南流。沱东行。〇马云醴水名。(王亦云)郑云醴陵名。大阜曰陵。今长沙郡有醴陵县。其以陵名县乎。(见史注)〇蔡云东陵。巴陵也。〇马云迤靡也。郑云东迤者为南江。〇梅云迤溢也。北会为彭蠡。〇梅云有北有中南可知。〇郑云自导弱水以下。言过言会者。皆是水名。言至于者。或山或泽。皆非水名。故以合黎为山名。澧为陵名。(孔云楚辞曰濯余佩兮澧浦。沣亦水名。)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史云泆为荥。〇汉云道沇水。东流为泲。轶为荥。又东至于荷。)
 郑云地理志沇水出河东东垣王屋山。东至河内武德入河。泆为荥。(见史注)地理志陶丘在济阴定陶西北。(见史注)〇梅云泉源为沇。流去为济。〇梅云济水入河。并流十数里。溢为荥泽。(正义云此皆目验为说也。济水既入于河。与河相乱。而知截河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9H 页
过者。以河浊济清。南出还清。故可知也。)〇梅云陶丘。丘再成。〇案济水截河之理。蔡注尤详焉。
 〔考异〕说文东出于陶丘北。作东至于陶丘。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史记导为道)
 孔云地理志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水经云淮水出胎簪山。(桐柏之小支)沂水出泰山盖县。泗水出济阴乘氏县。〇蔡云入海。在今淮浦。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澧。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史云又东北至于泾。〇汉云东会于酆。又东至于泾。)
 郑云鸟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见水经注末)〇王云鸟鼠同穴。皆山名。(见秦风谱疏。)梅云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裴氏云不为牝牡)
 〔考證〕尔雅云鸟鼠同穴。其鸟为鵌。其鼠为鼵。(郭云鼵如家鼠而短尾。鵌似鵽而小黄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内而鸟在外。今在陇西首阳县鸟鼠同穴山中。〇山海经注同。)〇案此鸟鼠所生。或是蝙蝠与。
 〔考證〕甘肃地志云凉州地。有兀儿鼠者。似鼠。有鸟名木周儿。似雀。常与兀儿鼠同穴而处。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史云道雒已下同。)
 蔡云漾之源。出于嶓。江之源。出于岷。故先言山。导河积石。导淮自桐柏。导渭自鸟鼠。导洛自熊耳。皆非出于其山。特自其山导之耳。〇镛案此段论禹贡义例精确。但江之大源。出于蛮司荒远之地。岷山所出。其小源也。又桐柏、鸟鼠、熊耳。实为淮渭洛之所出。又不必更有他山也。(如眙簪为桐柏之支山。不可云出于它山。)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史云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〇汉云九州逌同。四奥既宅。九山刊旅。 玉篇隩作墺。)
 梅云九州名山。已槎木通道而旅祭。〇镛案隩者水隈也。四方水隈之地。既皆安宅。明治水功毕也。刊者刻也。刻石纪功。旅祭告天。九州各一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89L 页
山也。陂泽障也。散漫横决者。皆筑堤以陂之。
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史云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成赋中国。)
 梅云水火金木土谷甚修。〇郑云众土美恶及高下。得其正矣。亦致其贡篚。(释底字)慎奉其财物之税。皆法定制而入之也。(见史注)三壤。上中下各三等也。中邦九州也。(见史注)〇镛案此经骤看。似若庶土三壤。为财赋之所出。故古今注解。皆不以田与赋八字打开。分之为两项。必精解之。乃得本旨。 庶土交正者。谓九州之土。互相比较。正为九等。交正者。较正也。田法既正。尤致慎于赋法。斯云庶土交正。底慎财赋也。 则者法也。如以此柯。法彼柯也。禹既分田为三等。以为三壤。(上中下)又法三壤之制。分赋为三等。(三等即九等)斯云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也。田法赋法。各为一项。而古今注家。混而合之。不可不辨。 田法不问土地美恶。但徵九一。其事犹易。至于赋法。土之美恶。人之盛衰。物之蕃耗。货之聚散。岁之丰歉。其所敛各殊。毫釐有错。民受其害。故圣人于此。尤兢兢然致慎也。(知远录)
 〔考订〕蔡云土赋或及于四夷。田赋则止于中国。〇案古有土贡。本无土赋。古有财赋。本无田赋。二者皆无古据也。且田之所敛。赋之所敛。其一龠之米。一铢之金。未或委输于王国。王所享用。王畿之内而已。然而书之曰成赋中邦者。凡九州之内。所函诸国。其田法赋法。悉遵舜禹之定制。三级九等。一遵条例。毫发不敢踰越。试观此经。九州百国。视同一家之事。差遣天朝大臣。使之躬行畎浍。以浚其滞壅。使之躬行山泽。以督其疏导。毕竟一粒之米。一铢之金。不以利归于天子。所受者唯橘柚菁茅箘簬之等耳。其规模之宏远。力量之雄巨。心地之公正。岂后世之所能度哉。成赋中邦。其书法在此。(知远录)
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史记锡为赐)
 郑云天子建其国。诸侯胙之土。赐之姓。命之氏。其敬悦天子之德既先。又不距违我天子政教所行。(见史注)〇梅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〇蔡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90H 页
云建诸侯。(林云水土平。可以封建诸侯。)〇案禹平水土之前。黄帝画野分州。百里之国。星罗棋布。尧舜因之。巡守方岳。群后执玉。虽洪水滔天。巢居窟处。而万国诸侯。守其故土。绍其本姓。未尝亡也。至是而大封侯伯。普锡土姓。必无是理也。
 锡土姓者。帝赏禹功也。周语太子晋曰伯禹疏川。封九山决九川。皇天嘉之。胙以天下。赐姓曰姒。(句)氏曰有夏。(见上尧典百姓说)玆是锡土姓之故实也。 祗台德先。不距朕行。是锡土姓之命辞也。其命禹之辞曰唯汝克敬予。以德教为天下先。于是天下之侯牧庶民。不敢拒逆于我之攸行。是用唯令是顺。克完大事也。史臣约之为二句。系于锡土姓之下。 试思当日事情。王畿千里之外。皆是诸侯之地。河患之所不到。天荒之所未破。各国其国。各民其民。因循狃安。各守其旧。乃尧舜二圣。创起新法。意欲合九州为一家。束万殊以一法。画斜欹以为正方。涤棼杂以为公平。经野为井。编廛为里。乃命禹稷等数人。浚畎疏洫。浚浍达川。川流之溃决者。流之防之。陂泽之浸淫者。疏之堤之。察土性之肥瘠。以正田等。覈民物之盛衰。以定赋等。必其诸国各有先君遗法。本土旧俗。千岐百涂。纷纶错互。必其中有至难革之毙。极难破之例。众不愿之令。民且骚骚而扰扰。胥怨而胥咨。其何以翕然归顺。无一辞奉承乎。盘庚欲小迁厥邑。巨室小民。犹且胥动浮言。况于浚浍经田之大事乎。禹之克完大事。一则曰敬君命。二则曰先德惠。是能使百辟万民。怡然奉承。不拒王命。此其为锡土姓之命辞明矣。后世十三省十七省。皆是一家之物。田吾之漕米也。赋吾之税布也。尺土无非王壤。一民无非王氓也。而县殊其例。州别其率。然且因循姑息。莫肯矫正。纷然淆乱。莫肯疏理。唯其所纳之物。日催月督。以供荒淫之费。袖手阖眼。一指不动。自以为此尧舜无为之遗法。嗟乎。岂其然哉。(知远录)
 〔考證〕周语太子晋曰伯禹疏川导滞。(决九川)钟水丰物。(陂九泽)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障九泽。丰殖九薮。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皇天嘉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90L 页
之。胙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汉志纳为内。薛本同。)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史同〇汉云三百里纳戛服。薛本同。释文云秸或作秸。)
 郑云甸服者。尧制赋其田使入谷。(又云服治田。出谷税也。)禹弼其外百里者。赋入总。谓入刈禾也。二百里铚。铚断去藁也。三百里秸。秸又去颖也。四百里入粟。五百里入米者。远弥轻也。(小雅甫田疏)〇梅云禾稿曰总。入之供饲国马。(疏云周礼掌客。待诸侯之礼。有刍有禾。)铚谓禾穗。秸稿也。服稿役。(疏云稿粟别纳)〇蔡云铚半稿也。半稿去皮曰秸。〇案赋者井田九一之外。廛宅之赋。园林六畜之赋。凡农民之杂赋也。九赋之货。金钱布帛百用之物。宜无所择。而至于农民则曰禾稿粟米之外。非汝之所能得。汝之诸赋。其以𥡥秷等五品纳之。此其体下之仁也。若夫井田九一之租。远近皆同。(仲尼之言见下)唯其有远近之差者。于此乎书之。欲其饲例。与下四章调协。虽欲不谓之文章家体裁。不可得也。
 
梅氏以赋为田租。而以𥡥为稿。将一井之税。唯稿是徵。仍无籽粒乎。赋之非田出。亦已明矣。〇梅氏谓供饲国马。其义不可易也。据周礼大府邦中之赋。以待宾客。四郊之赋。以待稍秣。(秣马之禾)四郊者。禹贡之所谓百里也。百里之赋纳总。非以饲马乎。然此铚秸二物。亦所以饲马。何以知之。稍者禾之梢也。秣者禾之末也。(字义然)先王敬用天物。粟米之精。不以饲马。乃以铚秸之禾。饲之焉。铚者禾梢也。秸者禾末也。周礼所谓稍秣。非禹贡之铚秸乎。
 余谓禾秆曰𥡥。(禾束也。总者束也。)取穗曰铚。(镰刈其稍。不去粒。)去颖曰秸服(去穗中之骨。但存禾末。)铚者稍长。秸服弥短。此稍秣之分也。黍稷之粒。冒于秸骨之末。但取冒粒之秸者。名之曰秸服也。(粒之冒桔。如衣服。)马有贵贱。其王公所乘路马之类。食秸服。辎马田马之类。食铚焉可矣。 禾有稿实相连而用之者。聘礼禾三十车。(郑云稿实并刈曰禾。)薪刍倍禾。(刍草也)若云去稿。其数太多。(一车之禾。为千二百秉。)若云去粒。仍无秣粟。其为连穗之稿明矣。 秸者戛也。(汉书秸为戛)秸服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91H 页
之禾。戛取其粒。乃为粟。故名之曰秸。挼之摩之。扬之簸之。乃成粟也。禾尾曰稍。(如木之耑为梢。弓之耑为弰。)禾末曰秣。(字从末)然稍秣仍可互称。故周礼王城之外三百里。谓之稍赋。(见司会载师)其官曰稍人。(地官属)其地所赋。以之饲马。故马食谷曰稍秣。无铚秸之别。(周礼委人以稍聚待宾客。)若云𥡥铚秸三品。并以饲马。马食太多。则先王之制。动用车马。万乘之车。厥马四万。聘礼百两。厥马四百。军旅会同。万马仰秣。何谓太多。何况𥡥铚之赋。不必尽输于京师。仍留本邑。以待四方之宾客。亦何可少也。
 若云先王之时。马不食谷。则殊不然矣。聘礼禾三十车。(车三秅)薪刍倍禾。(草曰刍)郑注曰薪从米。刍从禾。(掌客注亦云)贾疏云薪以炊爨。故从米。刍以食马。故从禾。马其不谷乎。唯是凶荒之年。略有蠲恤。故曲礼曰年谷不登。马不食谷。少仪曰国家靡敝。马不常秣。(鲁语云季文子马不食粟。仲孙它马食不过稂莠)若其输官之法。近郊之民。容有自纳于王城者。远郊之外。至于铚秸之地。各于其地。纳于有司。如闾师旅师里宰委人之等。所在有之。皆非京城之官。虞制亦必然矣。犹必远轻而近重者。为漕挽便也。或船或辇。应有便宜之法。若使数百里之民。男负女戴。车输马运。以致京城之中。亦已难矣。 总之此法。必有定率。(律例也)乃不害民。先以钱刀。定其恒率。乃以禾粟。照率代纳。玆之谓赋也。
 国语仲尼之言曰其岁收田。一井出稯禾(六百四十斛)秉刍(一百六十斗)缶米。(十六斗)不是过也。〇聘礼云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即缶也庾也)十籔曰秉。(一百六十斗)四秉曰筥。(郑云刈禾盈手之秉也。诗云彼有遗秉。)十筥曰稯。(音总禾束也)十稷曰秅。(四百秉)〇镛谓秉刍之刍。当作䅳。黍稷之穰也。未治曰穰。已治曰䅳。(禾𥟸也。)粟之不精者也。一井之租。䅳粟一百六十斗。(即一秉)精米十六斗。(即一缶)其馀禾稯而已。聘礼十筥曰稯。则稯亦似量器也。然禾束不可斗量。或以十筥之重。衡之为一稯欤。秉亦然也。其收稯禾者。亦所以饲马。马畜之蕃滋如是。此时中国张于夷狄。以是也。马政不修。其国必弱。噫。(已上知远录)
 〔考订〕郑云甸服于周为王畿。其弼当侯服。在千里之内。侯服于周为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91L 页
甸服。其弼当男服。在二千里之内。绥服于周为采服。其弼当卫服。在三千里之内。要服于周为蛮服。其弼当夷服。在四千里之内。荒服于周为镇服。其弼当蕃服。在五千里之内。(国风齐谱疏)〇贾逵马融说云甸服之外。每百里为差。所纳总铚秸粟米者。是甸服之外。特为此数。(案如此则王畿四面相距二千里)其侯服之外。每言三百里二百里者。迁就其服之内。别为名耳。非是服外更有其地也。(商颂殷武疏)〇孔颖达云史记司马还(一作迁)说以为诸小数者。皆是五百里。服之别名。(夷蛮流蔡等)大界与尧不殊。四面相距。五千里耳。(殷武疏)〇镛案郑玄弼成之说。迂曲悖理。前既言之矣。贾马二君。又欲于甸服之外。加拓无名之地五百里。以收其禾粟。其谬戾奚间于郑矣。汉儒蔽冒之论。多为晦庵九峰所拨反。今人每欲扬汉以抑宋。难矣。
 〔考订〕郑云服。治田出谷税也。言甸者。主治田。故服名甸也。〇孔云言服者。皆是服王事也。〇蔡云甸田服事也。皆田赋之事。故谓之甸服。〇镛案五服九服之制。皆以外蔽为内护。如衣服之护人身。故谓之服也。衣有多袭。重重包裹。内服外服。至于五重。其正像也。若以为服田之服。则五服诸侯。非尽农夫之力穑也。若以为服事之服。则要荒之地。服劳者何事。门内曰畿。(诗云薄送我畿)郊外曰甸。(见县师)甸服者。畿甸之内服。若治田曰甸。则五服皆甸服矣。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史记男邦为任国。注云任王事。)
 马云采事也。各受王事者。(见史注)〇梅云男任也。任王者事。〇蔡云采者卿大夫邑地。男邦男爵小国。(朱子曰第二之百里。为男爵之国。)诸侯大国次国也。大可以御外侮。小得以安内附。〇镛案蔡注简明合理。但王畿千里。先王之定制也。千里之外。又取百里。以作卿大夫之采邑。于义何如。(采者择也。择可食之地予之。)周礼家稍邦县邦都之赋。明在畿甸之内。此皆王人之采地也。故郑注载师云家邑大夫之采地。(即稍地)小都卿之采地。(即县地)大都公之采地。(即畺地)则四郊之外。无非采地。(周礼以公邑之田任甸地。此或王子弟所食。郑注则不然。)何得侯服之土。又取百里。周召毛聃毕原之属。其所食采邑。皆在畿内。(见礼注)畿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92H 页
外。非所论也。且周礼九畿。侯甸男畿之外。乃有采畿。王制云千里之外。曰采曰流。此等经文。不可曰食采。(采畿。疏云采取美物。以共天子。)且男畿者。第四重也。(距王城二千里。)与禹贡之要服同带。岂可使弱小者居之。(男畿疏云男者任也。任王事。)蔡义不可并通。于彼经何以处之。或曰虞夏之制。本如蔡说。而食采者亦复传世。根深蒂固。不可芟除。殷周以来。遂于畿内。割地以赐采。故禹贡如此。周礼如彼。(知远录)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史同〇玉篇绥为娞)
 梅云绥安也。揆度也。〇蔡云文以治内。武以治外。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音杀)
 梅云要束以文教。(蔡云要约之义羁縻之而已)〇马云夷。易也。(梅云守平常之教)蔡。法也。受王者刑法而已。(见史注)郑云蔡之言杀。减其赋。〇蔡云蔡。放也。左传云蔡蔡叔流放罪人于此。〇案要者腰也。荒服如股。此其腰也。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史同)
 
马云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见史注)郑云荒服既不力作。其人又不赋其田事。(王肃与马同)〇马云蛮慢也。礼简怠慢。来不距去不禁。(见史注)郑云蛮者听从其俗。羁縻其人耳。故云蛮。蛮之言缗也。〇梅云以文德蛮来之。〇马云流行。无城郭常居。(见史注)〇蔡云蔡与流。皆所以处罪人。(流放之)〇镛案夷距王城一千八百里也。蛮距王城二千三百里也。夷者四夷之总名。本经所载。冀有鸟夷。青有嵎夷莱夷。徐有淮夷。扬有岛夷。梁有和夷。东西南北皆可夷也。蛮者南夷之专称。他方不可通也。虞夏之时。北界甚短。东界次之。唯西南稍展。所谓荒服。唯南方有之。(上所云黑水宕昌之地。虽在西方。亦可称蛮。)故曰三百里蛮也。东北二面。距王城三千馀里。本无臣服之诸侯。亦非九州之疆土。茫茫沧海之水。惨惨沙漠之地。束之为五服可乎。原来五服之制。但据道里远近。以别其名。未必四出均平。形如棋局。如先儒所言也。北方东方。并无绥服。况于要荒乎。唯西南仅有荒服。而如昆崙析支渠搜之等。(皆西戎)又皆臣服而已。未必束之在五服之内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92L 页
(蔡云当时冀北之地。未必荒落如后世。非也。)马郑以来。其释夷蛮之义。迂曲不典。不可从也。周礼职方九服之制。先儒谓之方万里。倍于禹服(蔡亦云)皆不稽之言也。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求地中。乃建王国。制畿千里。则所谓九畿九服之法。本据洛阳而制之也。然今据通典。以考周制。则洛阳四出。不过二千里。皆非周王之地。(洛阳西去长安。八百五十里。南去郢都一千三百里。东去营丘一千六百里。北去幽陵一千七百里。)安得四面疆理。各至五千。其所谓蛮夷镇蕃。(第六七八九)皆拟议立名。以待恢拓。非真玉帛之会。遂至九畿也。大行人朝见之法。止于要服。斯可知也。(要服者。蛮服第六服也。)周礼九服。先蛮后夷。与禹贡不同者。洛阳比平阳。近于西。南蛮稍近而夷益远也。若云洛阳为天下之中。四方均平。形如棋局。即大司马所云国畿千里。宜先疆理。孰云洛阳(不过方六百里)有王畿千里乎。诸家所言。皆悠悠耳。(知远录)
 〔考订〕梅云流。移也。〇案流蔡之解。蔡说最长。然平阳距幽州。不满二千里。而亦云流共工于幽州者。流有远近。(如明律)所谓五宅三居也。(义见前)
 
〔考證〕周语内史过曰著在刑辟。流在裔土。于是有夷蛮之国。有斧钺刀墨之民。〇王制云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郑云流谓九州之外也。夷狄流移。或贡或不。)〇案流蔡二字。必欲属之于本服之人。不可通。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史云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汉云朔南暨)
 梅云渐入也。被及也。〇郑云朔。北方。(见史注)南北不言所至。容踰之。〇梅云玄天色。禹功尽加于四海。故尧赐玄圭以彰显之。言天功成。〇蔡云禹以玄圭为贽。而告成功于舜也。水色黑。故圭以玄。〇案史纪与注疏。皆云帝锡禹玄圭。而蔡独云禹锡帝玄圭。未知孰是。史云告功于天下。蔡云告功于帝舜。未知孰是。但天玄地黄。见于易象。则玄圭明是祭天之物。虽周礼苍璧礼天。玄璜礼北。而玄圭则是祭天也。圭品尊贵。不比于璜璧。(苍璧礼青天非礼上帝)玄圭告功。盖告于上帝也。告舜无攸据也。
 〔考證〕王制云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〇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93H 页
王肃云(驳郑玄弼成之说。)贾马既失其实。(谓甸服之外。加五百里。)郑玄尤不然矣。禹之功。在平治山川。不在拓境广土。土地之广。三倍于尧。而书传无称也。则郑玄创造。难可据信。汉之孝武。疲弊中国。甘心夷狄。天下户口。至减大半。然后仅开缘边之郡而已。禹方忧洪水。三过其门不入。未暇以征伐为事。且其所以为服之名。轻重颠倒。远近失所。难得而通矣。先王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其馀均分之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寰宇。而使甸服之外。诸侯入禾稿。非其义也。(谓贾马)史迁之旨。盖得之矣、〇案郑玄好创造异说。其或有据者。又纬书之邪说。不然书大传伪太誓之类耳。禹贡之末所记四至。正与王制相合。则郑玄弼成之说。自无所容。故先录王制。附见王子雍之论。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卷三)
 甘誓
  
甘誓
 孔疏云尧舜受禅。启独继父。以此不服。〇蔡云孔氏亦臆度耳。〇案孔疏非臆度。淮南子冯衍赋。早有其说。(见本序)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史云乃召六卿申之。)
 郑云天子之兵。故称大。(疏云六军并行。故称大战。)〇马云甘。有扈氏南郊地名。〇郑云六卿者。六军之长。(大雅棫朴疏)周礼六军皆命卿。则三代同矣。(曲礼疏)
 〔考订〕梅云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〇辨曰此诠全袭周礼大司马文(序官文)何也。孔安国之时。周礼藏于秘府。未经校正。时儒皆不得见。(见尧典五玉三帛下)安国何以得见此。兼是郑注。郑献帝时人。孔文帝时人。三百年前。何以预窃其文。若云郑窃。郑不见孔安国书传。此又伪案之难脱者。
 〔考订〕蔡云六乡之卿。〇案六军虽出于六乡。出师之时。乡大夫之必为其将。周礼无文。且天子六军。未尝尽出于六乡。乡师云大军旅治其徒役。四时之田。简其兵器。而遂师亦云军旅田猎。掌其禁令。且凡卒伍之编。皆以丘乘。而六乡之内。本无一𤲪之田。虽有卒伍。必在丘乘之外。用为别部而已。孔冲远春秋疏云天子用兵。先用六乡。六乡不足。取六遂。六遂不足。取公卿采邑及诸侯邦国。(丘甲疏)亦不核之论也。(当先取六遂)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93L 页
如孔蔡之言。平时六乡之卿。苟有德望。皆可为之军旅之事。必用武力。奚必乡大夫为将。 六乡之制。因可讲也。郑司农以百里之内为六乡。百里之外为六遂。(乡老注)郑玄从之。谓六乡在远郊之内。岂不谬哉。贾逵马融以五十里之内为六乡。五十里之外为六遂。比郑虽贤。亦五十步百步之间耳。(贾马说见乡老疏。)此郑大误之事。不可不正。 六乡者。王城之内。如我邦之五部也。六乡三十州。如我五部之四十八坊也。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而九分其国。亦井田形也。中为王宫。(左庙右社在其内。)面朝后市。九分除其三矣。(朝者百官之署。如我六朝诸司。)其馀六分。士民居之。是谓六乡。乡者向也。两两相向。以卫王宫也。故考工记曰九分其国。九卿治之。盖王宫朝市。别有三卿。掌其政禁。而左右六乡。六卿治之。当如乡大夫文也。或曰王宫之事。冢宰主之。故宫正属焉。面朝之事。司寇主之。故朝士属焉。后市之事。司徒主之。故司市属焉。 不惟王城之制。九分六向。即凡造都设邑。皆用此法。故夏官量人。掌建国之法。分国为九州。(州聚也。犹言九区。)营国城营后宫。量市朝道巷门渠。造都邑亦如之。(都邑者。小都采邑之类。)不唯周公之制九分六向。殷人亦然。故箕子东出朝鲜。造都于平壤。其国城之内。割为九区如井形。(见南史)此本法象于洪范九畴之形。则虞夏以来所不变也。原夫天工象天。皆用圜数。圜数以六而围一。(同圆之钱。每以六围一。)故设六官以事一人。制六军以听一帅。用圜数也。地事象地。皆用方数。(地体亦圜。而其用不得不方。)方数以八而围一。(即井形)故井田九区。都邑九分。用方数也。 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玆是有国之大政。教育之大本。六遂以外。皆居食土之氓。六德六行六艺之教。所不及焉。(遂大夫遂师。并无其文。)乃六乡为远郊。则王城之内。遂无教民之法。礼乐文物。无地可问。注经无状。莫此为甚。而今人尊郑为宗师。凡郑所言。令毋敢微违之。亦一蔀也。今考乡师之职。若大祭之羞牲。(唯王城可有大祭。)大丧之御柩。(唯王城可有大丧。)司徒之旗以蒐田。(司徒之旗。唯王城有之。)市朝之铎以徵令。(市朝在王城。)皆是王城之事。凡在五十里之外百里之内者。(如吾东之坡州华城等。)无以然矣。六乡所在。非即王城乎。小司徒云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94H 页
大比六乡四郊之吏。六乡之非四郊。亦已明矣。(百里之内。即四郊。)且考周礼。六乡户数不过为七万五千。天子之国。四方百里。乃止是乎。(仲氏云王城方九里之内。无以容宫朝市及七万五千家。斯则所谓九里所函。必大于九井之九里。亦或民户溢出于城外。) 乡外曰遂。六遂之民。亦不过七万五千。但遂人之职。四达于郊野。虽六遂之外。咸隶遂人。故遂人职云掌邦之野。谓凡田野之事。是掌是管。非谓六遂之地。遂达畿疆也。乃郑又以甸稍县都。谓之遂。(遂人注)甸稍县都者。二百里至五百里之地也。诚如郑说。将王畿千里所函民户。止于十五万而已乎。(乡与遂通计)大不通矣。(汉元始二年。三辅民户合为六十四万七千一百七十九。见地理志。)其必六遂而止者。南郊北郊则封人掌其坛壝。不许民居。唯王城左右。各有三遂。如乡法也。遂外曰郊。鲁人所云三郊三遂也。九分之法。都邑皆同。(见量人)则鲁人亦当有六遂六郊。而费誓云三郊三遂者。其时所用者。东一偏。故郊遂各三也。知六乡六遂。必在于左右者。王制云不帅教者。自国之右乡。移国之左乡。乡在左右明矣。(王制不帅教者。自乡而郊。自郊而遂。似若遂在郊外。是汉儒传述之误。)大抵六乡六遂之制。凡建王宫国都者。所必取法。而缘郑注有误。遂使良法美制。不见施于后世。今人读书。凡乡三物乡八刑乡射乡饮乡荐贤能之类。认之为外邑之所有。而王宫国都之内。都无可据之法。而可为国乎。余故详言之。(知远录)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史记云维共行天之罚。)
 郑云变六卿言六事之人者。言军吏下及士卒也。〇马云有扈。与夏同姓。(郑王同)〇郑云五行。四时盛德所行之政也。威侮。暴逆之。(见史注)〇马云建子建丑建寅。三王也。(蔡从之)〇郑云三正。天地人之正道。(梅用之见史注)〇梅云剿截。谓灭之。
 〔考订〕梅云五行之德。王者相承。所取法。〇蔡云暴殄天物。轻忽不敬。〇镛案蔡义醇乎其正矣。沟洫江河。水之政也。薪槱脂膏。火之政也。矿人采金铁。林人养材木。司农之臣董敕稼穑。金木土之政也。受天之材。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94L 页
敬用而财成之。王公之职也。若不修其政。暴殄其物。斯之谓汩陈。(鲧汩陈五行)斯之谓威侮也。尧舜禹好相传受。与五行相克之说。本无所当。古训不可用也。 家语本是赝书。其载孔子答季康子之言曰。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包牺以木德王。神农以火德王。(五帝配五行)汉律历志云尧为火德。舜为土德。禹为金德。(土生金)斯皆邹衍五德之馀论。不足述也。炎帝以火纪官。故谓之炎帝。而必谓之火德王。则以云纪官者云德王。以鸟纪官者鸟德王乎。
 大戴礼云黄帝节用水火材物。反是者为盛侮五行。
 〔考订〕蔡云舜协时月正日。亦成以一正朔。〇辨曰正朔改建。自殷始也。虞夏禅。无用改革。殷始克夏。有改正也。尧之时。义(一作羲)和分职。而皆用仲月。舜之时。巡守方岳。而皆用仲月。则卯酉子午。正直于东西南北。不以寅月为岁首。则二文皆舛。百度悉愆。而尧舜禹改云之说。公然行世。岂不惑哉。郑玄谓尧正建丑。舜正建子。(见尧典正月上日)玆皆纬书之邪说。非儒者所屑言也。且如其言禹用寅正。而启唯承用之而已。则启本无失。有扈氏何怒于启。而怠弃三正乎。其言无攸立矣。
 窃谓元年为岁之正。元月为月之正。元日为日之正。三元者三正也。王公受命即位。必亦改元。所以正其始也。春秋书法。每新君即位之元年。书曰春王正月公即位。而考诸尧典。则月正元日。格于文祖。明三元为三正也。新王即位。其礼甚大。凡内服诸侯。必皆及期来朝。设有未来者。必遣使致币。及期来朝。乃有扈以同姓内服之侯伯。慢不来朝。此其罪为怠弃三正。必其中又有不敬不道之罪。誓不详言也。因思有扈之罪。与汉之吴王濞翕然相似。铸山为铜。煮海为盐。贡献不修。而用之于藏亡匿奸。斯可云威侮五行矣。惠文景三帝即位。皆不入朝。斯可云怠弃三正矣。本是同姓之亲。又值太宗之世。(赵孟云夏有观扈。皆同姓。故得并称也。)异代而同恶也。 左传鲁梓慎之言曰火出(谓心星昏见)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昭十七)改正自殷始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第 95H 页
世以夏正为人正。然梓慎之言。又曰夏数得天。(杜云得天正)是又以夏正而为天正。与纬家不同。所谓天地人三统之说。起于汉儒。前此未之有也。
 〔考异〕说文剿绝作劋绝。(本通字)〇马本作巢绝。(玉篇同)
 〔考證〕墨子引甘誓以为禹誓。其辞曰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〇阎云墨子引书好增窜。此衍文也。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史皆作女不共命。又正为政。)
 郑云左车左。右车右。(见史注)〇梅云左方主射。右执戈矛。〇孔云左传云(宣十二)楚许伯御。(坐于中)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是左方主射。右主击刺。而御居中也。〇蔡云御非其马之正。犹王良所谓诡遇也。
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史云予则帑僇女。)
 梅云天子亲征。必载迁庙之祖主。行有功则赏于前。(义见曾子问)天子亲征。又载社主。不用命奔北者。戮之于前。(义见定四年左传)社主阴。阴主杀。〇梅云孥子也。非但止汝身。辱及汝子。〇孔云并杀汝子。〇镛案孥戮者。并其子女没入为奴婢也。戮有杀有辱。上戮谓杀也。下戮谓辱也。
 〔考异〕郑司农周礼注引书曰予则奴戮汝。(司厉注)〇汉书王莽传引书亦作奴戮。〇案孥者奴其子女也。故或作孥或作奴。
 〔考證〕周礼秋官司厉。掌盗贼之任器。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稿。〇郑司农云今之为奴婢。古之罪人也。故书曰予则奴戮汝。论语曰箕子为之奴。罪隶之奴也。春秋传曰斐豹隶也。著于丹书。玄谓奴从坐而没入县官者。男女同名。〇镛案箕子斐豹。皆以自身之罪为奴。非所引也。司厉之末云有爵者七十者未龀者。皆不为奴。即上文男子女子皆是从坐而役入。非身犯者也。孥戮者。奴其子女也。父子兄弟罪不相及者。谓不杀也。没入则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