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卷一)
 尧典
  
尧典(大学称帝典。薛本作尧典。)
 马融云尧。谥也。翼善传圣曰尧。(朱子曰死谥周道也。史云夏商以上无谥。以其号为谥。又云尧字从三土高也。)〇许慎云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〇镛案春秋传(昭十三)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即三皇五帝之书也。今唯此一典存。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29H 页
曰若稽古。(句)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本纪勋为勋。(说文同)说文格为假。纬书思为塞。)
 
(曰若稽古)疏云郑玄信纬。训稽为同。训古为天。言能顺天而行之。与之同功。(若顺也)〇梅云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尧。〇蔡云曰若者。发语辞。史臣将叙尧事。故先言考古之帝尧。〇钱时(南宋人)云曰若稽古为句。是后代追叙之辞。〇镛案蔡说是也。然读至帝尧绝句。犹夫未然。何者。词例至皋陶谟而不通也。曰若稽古者。夏史之笔。(如今云臣谨按。)考古之典籍也。(毛大可亦云)顾炎武谓尧典亦夏书者以此。(金履祥云若稽追记之辞。放大也。)
 〔考订〕贾谊新书引帝尧曰吾存心于先古。(案此以稽古为尧德。)加志于穷民。〇史记武帝立燕王策曰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楮先生曰稽者当也。当顺古之道也。)〇汉书律历志云自伏义(一作羲)画卦。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此亦以稽古为尧事)〇魏高贵乡公曰稽同也。古天也。谓尧能同天。(此郑玄之义)〇镛案伪注顺考古道之解。远自西京。其源远矣。伪者深信其义。既于此注之如此。又撰周官之经。俨称唐虞稽古。建官维百。则尧舜二帝。遂为稽古之主。不可辞矣。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29L 页
(曰放勋)马云放勋尧名。〇梅云尧放上世之功化。(放仿也)蔡云放至也。功大而无所不至。〇皇甫谧云放勋尧名。一云尧字。〇镛案当时之人。皆二字名。玄嚣、昌意、桥玄、穷蝉、敬唐、句望之等。皆二字名。又如苍舒、隤敱、梼戭、大临、尨降、庭坚(左传文十八。杜云此垂益禹皋陶之伦。)之等。亦二字名。唯光显者多一字名。如喾、挚、尧、舜、禹、益、鲧、夔、龙。垂、弃之等是也。唯皋陶、庭坚两名。皆二字。又如仲容、仲达、(亦八恺之二)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之等。(即八元文十八)又似后世伯仲为字之法。又如丹朱、商均皆二字名。而亦呼其一字曰胤子朱。今不可详。要之放勋、重华、文命。皆其二字名。尧、舜、禹其一字名。或如后世之有小名冠名。未必是谥号也。
 
(钦明文思)马云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〇郑云敬事节用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虑深通敏谓之思。〇镛案两义皆出谥法。未必然。
 
(安安)纬书作晏晏。(考霝耀)郑注云宽容覆载。谓之晏晏。〇冯衍显志赋云思唐虞之晏晏。(第五伦上疏云体晏晏之姿。)
 
(允恭克让)郑云不懈于位曰恭。推贤尚善曰让。〇蔡云允信。克能也。〇镛案恭易伪而让难遂。故曰允曰克。
 
(光被四表)郑云尧德光耀。及四海之外。至于天地。所谓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齐其明。(见周颂噫嘻疏)
 
(格于上下)梅云至于天地。(蔡说同)〇案四表上下。以为六合。故自郑然矣。窃谓上者天也。下者民也。蔡于皋陶谟。达于上下节。训之曰上天下民。此不可异释也。格者孚感也。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大学俊为峻。 史记索隐云今文平为辩。)
 
(克明俊德)郑云俊德。贤才兼人者。(郑注大学云克能也。峻大也。)〇梅云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孙之亲。〇镛案郑义欲以贤贤先之于亲亲。所谓师无当于五服。而五服不得不亲也。此义亦好。但此经是大学之道。渊源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0H 页
所发。俊德者。孝弟慈之大德。明俊德者。明明德也。九族既睦者。以此德而齐家。家既齐也。百姓昭明者。以此德而治国。国既治也。万邦于变者。以此德而平天下。天下平也。大学首引此经。明其源远也。不可作贤才说(毛大可力主古训非矣)
 
(以观九族)欧阳、夏侯说云(伏生今文之学)九族乃异姓有属者。父族四。(五属之内为一族。父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己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己之女子子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母族三。(母之父姓为一族。母之母姓为一族。母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妻族二。(妻之父姓为一族。妻之母姓为一族。)〇古尚书说云(即卫贾马等)九族者。从高祖至玄孙。凡九皆同姓。(见许慎五经异义。)〇许慎云谨案礼缌麻三月以上。恩之所及。礼为妻父母有服。明在九族中。九族不得但施于同姓。〇郑驳云玄之闻也。妇人归宗。女子虽适人。字犹系姓。明不得与父兄为异族。其子则然。昏礼请期辞曰唯是三族之不虞。欲及今三族未有不亿度之事而迎妇也。如此所云三族。不当有异姓。异姓其服皆缌。礼(杂记下)缌麻之服不禁嫁女取妇。是为异姓。不在族中明矣。周礼小宗伯掌三族之列名。丧服小记说服之义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以此言之。知高祖至玄孙。昭然察矣。(左传桓六年疏。又见王风葛藟疏。)〇镛案许慎所谓古尚书说者。即卫宏贾逵之义。本出于杜林、涂恽。以传孔安国之学者也。说文序曰慎学考经孔氏古文说。其书皆建武时给事中议郎卫宏所校。皆口授。官无其说。(时古文未立官学)又东汉和帝时。上命贾逵修理旧文。而逵未之应。于是许慎采史籀李斯扬雄之书。博访通人。而以贾逵为指归。乃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若干卷。至安帝十五年。始奏上之。则许氏古文之学。本出于卫贾二君。而今玆九族立讼。舍马郑疏鬯之论。(陆氏释文云马郑同)取欧夏蔽冒之谈。不可晓也。〇白虎通亦云九族者。上凑高祖下至玄孙。
 〔考辨〕林少颖云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〇辨曰欧阳。夏侯之说。至宋复有修述者。难平者人心也。大传曰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而人道竭矣。旁治者。旁至同高祖昆弟也。故曰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0L 页
四世而缌。服之穷也。(大传文)上四世下四世则九世也。九世之族。谓之九族也。朱子曰上杀下杀旁杀。只看宗族图可见。(五服图)正是九族之正解。且林说非矣。从母未必是一人。姑姊妹未必是各一人。则不可约之为九族。(或至数十族)倘我无姑姊妹。而亦无从母焉。则九族阙其三矣。(己若无女子。又缺其一。)皋陶谟曰敦叙九族。若是者虽欲敦叙。末由也已。〇随季梁曰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桓六年)禋祀者宗庙之礼也。妻族妻母之族。外祖父母姨母之子。于宗庙何与。大传所云合族以食。正是禋祀之礼。异姓不在列也。惜乎。杜氏之注。亦从欧阳之义。
 
平章百牲(一作姓) 郑云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〇梅云百姓百官。〇蔡云百姓畿内民庶。〇订曰百姓者。贵族也。尧之时。有姓者甚少。故谓之百姓。及至后代。一姓之子牲牲蕃育。有姓者日繁。故立政有奄甸万姓之语。而万姓百姓。始相通用。诗云群黎百姓。遍为尔德。此分而二之。如尧典也。(毛苌云百官族姓)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此博言之如立政也。(五子之歌。称万姓仇予。咸有一德云俾万姓咸曰大哉。汤以前称万姓太早。亦伪案也。)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姓可易得哉。禹治洪水十三年。仅得姒姓。四岳佐之。仅得姜姓。(见周语太子晋语)姓之难得如此。安有畿内民庶。可称百姓。集传必欲与大学相当。故权为此说耳。当时荐扬。虽许侧陋之地。而夷考其登庸之人。则八元八凯。皆出帝冑。瞽子鲧嗣。尽是华阀。盖其人文始辟。世类未广。聪明才俊之士。不起于下户也。故曰百姓者贵族也。(犹今之云土大夫)〇楚语观射父曰百姓千品。万官兆民以奉之。又曰王公之子弟。能听其官而赐之姓。以监其官。是谓百姓。(韦昭云百姓。百官受氏姓者。)
 〔考订〕梅云平和。〇蔡云平均。〇案平者辨也。(古文平辩通)章者彰也。贵族大家之中。其贤邪智愚。尧能辨别而章显之。则朝著廓然昭明。而一尘一滓。无敢菑翳于其间。此之谓百姓昭明也。
 
(协和万方)疏云于万邦。变言协和。其实相通也。〇案疏义非也。炎黄以来。诸侯习用干戈。互相侵夺。尧以大德镇抚诸侯。使之协睦。而纳之轨度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1H 页
中。四朝一巡。考其功绩。无有一邦或敢梗化。玆所谓协和也。岂可与平章通用。
 
(黎民于变时雍)梅云黎。众。〇蔡云黎。黑。〇案梅义似长也。
 汉书引书曰黎民于蕃时雍。(成帝纪)盖今文也。
 〔考异〕尧本纪能明驯德。(读曰训顺也)便章百姓。合和万国。〇镛案史记有异字。或史迁所见。原是别本。或撰史之时。自改以易读之字。览可知也。
乃命义(一作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援人时。
 
乃命义(一作羲)和 马云羲氏掌天官。和氏掌地官。四子掌四时。〇郑云高辛之世。命重为南正司天。黎为火正司地。(郑答赵商云先师以来。皆云火掌为地。当云黎为北正。〇今案古篆。北为。火为。离卦之竖立也。北讹为火。于理似然矣。)尧育重黎之后。(据左传国语及楚世家。)羲氏和氏之子贤者。使掌旧职。天地之官。亦纪于近。命以民事。其时官名。盖曰稷司徒。是天官地官也。(见周礼贾序)〇梅云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又云此举其目下别序之)〇疏云马融郑玄皆以此羲和命为天地之官。下云分命申命。为四时之职。天地四时。于周则冢宰司徒之属六卿是也。〇蔡云上所命。盖羲伯和伯。乃分命其仲叔。未详是否。(朱子曰羲和即是那四子。或云有羲伯和伯共六人。未必是。)〇镛案古训皆以羲和为六人。以掌天地四时。梅注始以为四人。(云此举其目下别序之)而天地四时。依然世掌。不通甚矣。但尧制天地四时之官。专掌历象授时之务。又有列卿。如周礼六官。百揆如冢宰。司徒掌邦教。秩宗是宗伯。皋陶作士。兼司马司寇。共工朕虞合之则司空。羲和六官。与列卿所掌。判为二途。绝不相涉。郑欲以羲和之司天者为后稷。其司地者为司徒。大谬也。羲和二人。明受历象授时之命。历象是司天之职。授时是司地之务。但未知二人通察二务。或二人各察一职也。盖自羲农轩喾之时。历象历数。为天下之大政。必其人睿智精通。又必世掌而专治之。然后乃能历日月而迎送之。甚则分至启闭。各有专司。(少昊时)至于夏商。其法犹然。(见正义)垂二千年。历法稍明。则周公制官。唯冯相氏保章氏。属之春官太史。以举其职。如今之钦天监。吾东之观象监。付之畴人子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1L 页
犹令世掌而专治之而已。乃以今眼仰视尧天。虽若张设广大。当其时也。天象窅隐。人文草昧。圣人之开物创智。孰有大于是者乎。
 周礼六官。乃于列卿之职。冒之以天地四时之名。虚名而已。尧喾以上。天官实掌天事。地官实掌地事。如南正重北正黎者是也。春夏秋冬之官。实掌春夏秋冬之事。若少皞四鸟之职是也。(昭十七)天地四时之官。非四人所宅。况少皞设官。四鸟氏掌分至启闭之外。俨有凤鸟氏一位。立为历正。(杜预以四鸟。为历正之属官。)则二仲二叔之外。明有历正二人。总领是事。古训不可易也。〇四时之官。亦所以承弼历正。日中星鸟。以察分至。天之事也。东作西成。以令隩析。地之事也。(少皞止用二人。司分司至。又用二人。司启司闭。与尧制不同。)
 〔考證〕书大传云舜巡四岳。祀泰山霍山。皆奏羲伯之乐。华山弘山。奏和伯之乐。〇管子五行篇云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辨于东方。得祝融而辨于南方。得大封而辨于西方。得后土而辨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又以当时廪者。土师、司徒、司马及李。为蚩尤等六官。〇李狱官)是故春者土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〇大戴礼千乘篇云司徒司春。司马司夏。〇汉书魏相传云欲以赵尧举春。李舜举夏。儿汤举秋。贡禹举冬。以顺四时。〇案周礼六官之标以天地四时。本无配搭之义。与少皞四鸟。义(一作羲)和六人之制不同。
 
(钦若昊天)欧阳说云春曰昊天。夏曰苍天。秋曰旻天。冬曰上天。(尔雅云春曰苍天。夏曰昊天。)〇古尚书说云尊而君之则称皇天。元气广大则称昊天。仁覆闵下则称旻天。自上降监则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见五经异义)〇许慎云谨案尧典。羲和以昊天总敕四时。故知昊天。不独春也。左传夏四月孔丘卒。称曰旻天不吊。非秋也。〇郑驳云春气博施故以广大言之。夏气高明故以远大言之。(评曰夏气不可云高明。)秋气或生或杀故以闵下言之。冬气闭藏而清察故以监下言之。皇天者至尊之号也。六艺之中诸称天者。以情所求之耳。非必于其时称之。浩浩旻天。求天之博施。苍天苍天。求天之高明。旻天不吊。求天之生杀。当得其宜。上天同云。求天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2H 页
所为。当顺其时也。此之求天。犹人之说事。各从其主耳。若察于是。则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孔丘卒。称旻天不吊。无可怪耳。(王风黍离疏)〇镛案汉儒说经支离。相讼中无义理如此。然犹录之者。哀真经之亡也。周礼大宗伯禋祀上帝曰昊天上帝。昊天乃上帝之正号也。天地万物。孰非帝有。而日月星辰之运。分至启闭之度。尤是天縡之玄妙者。故命此羲和之官曰敬顺上帝。恭修厥职也。何为是纷纷也。
 
(历象日月星辰)郑以星辰为一。(见正义)梅云星四方中星。(疏云二十八宿。每月各有中者。)辰日月所会。(疏云十二次也。寅曰析木。卯曰大火。)历象其分节。〇蔡云历纪数之书。象观天之器。(如玑衡之属)星众星为经。五星为纬。皆是也。〇镛案二十八宿。非必为诸星之纲领。亦不是四方之标识。大于此者有北斗。阔于者此有轩辕。特以赤道周天三百六十度。(今法也)旷无界限。无以指望。故取黄道左右之二十八星。以为日躔几度之标识。所谓角几度。亢几度者是也。又以某星之昏中。察节气推迁。(但经星亦非恒定不动。岁久则差。不可准也。)则众星非历象家所用也。辰者何物。或以十二次为辰。或以十二时为辰。或以大火心星为辰。或以五纬水星为辰。(号曰辰星)辰竟是何物。若以十二次为辰。则舜之作服。欲以日月星辰作绘。十二次岂可绘之物耶。太宗伯以实祡祀日月星辰。十二次是人所指目。非有天神司之。岂可祀者耶。窃尝疑辰者。五星之总名。不但水星之专名也。五纬之曜。非月非星。宜有本字。因六书假借之法。渐失原义耳。
 历象之义。蔡传极是。(古训无可考)
 〔考异〕尧本纪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郑本嵎夷作禺铁。蔡邕石经宅皆作度。一作㡯。)
 
(分命羲仲)郑云仲叔亦羲和之子。尧既分阴阳四时。又命四子为之官。掌四时者。字曰仲叔。则掌天地者。其曰伯乎。(见周礼贾序)〇镛案羲和六人。未必是同父母亲兄弟。虽远兄弟。亦可序之以伯仲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2L 页
(宅嵎夷)马云嵎。海隅也。夷。莱夷也。
 〔考异〕一本作嵎铁。(见史注)史记作郁夷。(尧本纪)纬书作禺铁。(考灵耀郑本同)说文作堣夷。(亦作堣铁)薛本作堣𡰥。〇释文云尚书考灵耀及史记作禺铁。是郑所改。乃依纬文。铁古夷字也。(案今史记无禺铁。陆所见是别本。)
 〔考證〕郑玄月令注云今尚书曰分命羲仲。宅嵎夷。(孔疏云今尚书者。胶东庸生所传者。谓之古文。夏侯欧阳所传者。谓之今文。郑据而引之。故云今尚书。)〇镛案嵎夷者。今文字也。其在孔壁古文。宜作堣夷。(说文之所本)或作郁夷。(史记之所本)今梅氏之本。乃作嵎夷。(伏本字)何得云孔壁真本。此又伪迹之破绽者。(马郑虽主古文。郑之经字。本不胶守。其作禺铁。不必为大疵。梅则自以为孔壁字。安得如是。)
 〔考订〕尧本纪居郁夷。(夏本纪嵎夷既略。)司马贞索隐曰今文尚书及帝命验并作禺铁。(古夷字)〇案司马贞所见今文。又是别本。当以郑玄月令注为正。
 〔考辨〕梅云居治东方之官。(案宅嵎夷。读之如宅百揆。)〇王肃云皆居京师而统之。(谓四人)亦有时述职。(疏云居在帝都。而遥统领之。)〇蔡云旸谷。官次之名。盖官在国都。而测候之所。在东表之地。〇议曰四宅之地。有名有域。有田可略。(禹贡青州云嵎夷既略)有邑可城。(大雅云城彼朔方)二仲二叔。身不往宅。遥自统领。食采者乎。汤沐者乎。胤征序云羲和湎淫。胤征之。既在京师。何云往征。既无城邑。何事征伐。当时九州之内。都是诸侯。王畿之外。本无閒地。二仲二叔。将寄寓于诸侯之邦。时来测候而去乎。侯于殷曰宅殷。侯于鲁曰宅曲阜。宅也者实居也。
 经曰岁二月。东巡守。至于东岳。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协时月正日。非羲和之事乎。治历明时。非夫人之所能。则执五玉修五礼。群后之所皆能。而协时月正日者。必是羲和。所谓东后。非即羲仲为首乎。明明二仲二叔。奉瑞执贽。朝于方岳。以述其协时月正日之职。何云身居京师。遥统领之。〇治历明时之法。协则全协。差则全差。二羲不知秋冬。二和不知春夏。无是理也。何况嵎夷之民。亦有西成。柳谷之民。岂无东作。特以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3H 页
羲之述职。每在东作之时。和之述职。必在西成之日。故分职如是也。(其一字一句。皆中情理。真可为法于后世也。)若然东方诸侯。其授时之政。听于羲仲。西方诸侯。其授时之政。听于和仲。南北亦然。及其述职之时。时有不协。日有不正。羲和是罪。馀不问焉。非良法乎。
 若然第一节羲和二人。明在京师。治历明时。为四方之极。梅以为都只四人可乎。
 
(曰旸谷)马云旸谷。海嵎夷之地名。(梅云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旸谷。)〇案嵎夷地名。旸谷昧谷则以宾日饯日之所而得名。非旧名也。
 〔考异〕史记或作汤谷。或作阳谷。(索隐云)说文作旸谷。
 
(寅宾出日)马云宾从也。〇郑云寅宾出日。谓春分朝日。寅饯纳日。谓秋分夕月。〇蔡云礼接之如宾客。亦帝喾历日月而迎送之意。〇镛案郑以寅宾寅饯。为朝日夕月。然尧有饯日。未有夕月。唐虞三代。礼相变也。吕氏月令。有迎春迎夏迎秋迎冬之法。皆以孟月。此宾日饯日。必用二分之日。即少皞司分。帝喾历日月迎送之遗法也。朝日夕月之礼。散见于觐礼、典瑞、祭义、祭法、玉藻、礼器等注疏。今并略之。(详余秋夕说)
 〔考订〕蔡云盖以春分之朝。方出之日。而识其初出之景。(朱子曰是推测日出时候。如土圭之法。)〇订曰周礼土圭之法。与羲氏宾饯之礼。义例各殊。土圭者。以洛阳为中表。四面各走千里。以立四表。测其日景。周礼大司徒之文可考也。北极出地二百五十里差一度。而南表北表之间。为二千里。则北极出地差八度矣。南表景短。北表景长。不亦宜乎。(赤道之下。春分日在人顶。则日中无景。夏至嵲之下。夏至日在人顶则日中无景。无景者。极短而至于无也。自此而北。日中之景。弥北弥长。)地球之周九万里。一日之漏九十六刻。则日出入时刻。每经千里。差一刻有奇也。东表景夕。(中表日午之时。东表之景已向夕。)西表景朝。(中表日午之时。西表之景尚如朝。)不亦宜乎。但此土圭之法。不唯洛阳为然。凡与洛阳南北同度者。(纬度同)其南表景短。北表景长。皆如洛阳。至于景夕景朝之说。此是古人疏处。天下万国。皆以日到人顶为正午。朝鲜日本与身毒大秦。无以异也。若如土圭之说。则日本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3L 页
人午前甚短。大秦之人。午后甚短。理也哉。大下万国。其午前午后。莫不均平。此地员之确證也。今也立中表于洛阳之中。而遽以洛阳为天地所合。阴阳所和之地可乎。总之寅宾寅饯。与土圭之法无涉也。〇且如注说必于春分之朝。识其方出之景。又于秋分之夕。识其方纳之日。则是其意欲以日景执定真正之春秋分也。故一人于旸谷。候其初出。一人于昧谷。候其没入。盖欲早见其出。晚见其入。以求是日日出入之真刻分也。然欲得真刻分。须于一处一台之上。并候出入。二人分候东西。则其刻分剩得若干。帝尧聪明文思。岂不虑及于斯。假如旸谷昧谷。相距四千里。则羲仲于出日。加得四刻有奇。和仲于纳日。加得四刻有奇。以其所剩。执之为太阳实行之度。则所差鸿巨。羲和世掌天官。岂蒙昧如是哉。
 
(平秩东作)梅云平均次序。东作之事。(正义云郑以作为生。计秋言西成。宜言东生。)〇蔡云以历之节气早晚。均次其先后之宜。以授有司。
 
〔考异〕平秩。伏氏今文皆作辨秩。(书大传)史记皆作便程。(四章同)说文皆作平秩。(许云爵之次第也。古秩字)马本皆作苹秩。(马云华使也)郑玄周礼注皆作辨秩。(春官冯相氏)〇镛案字体变化相远如此。(赵岐孟子注作平秩。〇万章篇)
 
(日中星鸟)马云古制刻漏。昼夜百刻。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刻。昼中五十刻。夜亦五十刻。〇郑云日中者。日见之漏与不见者齐。日长者。日见之漏五十五刻。于四时最长也。夜中者。日不见之漏与见者齐。日短者。日见之漏四十五刻。于四时最短也。(周礼挈壶氏疏。又见齐风东方末明疏。)〇王肃难云知日见之漏。减昼漏五刻。不意马融为传。已减之矣。因马融所减而又减之。故日长为五十五刻。因以冬至反之。取其夏至夜刻。以为冬至昼短。此其所以误耳。〇镛案三家聚讼。而皆于日夜长短之本理。闇然䵝昧。何以明矣。舂(一作春)秋分。太阳交赤道。日轮旋于天腹。则普天率土。北自北极之下。南至南极之下。悉皆昼夜刻平分。至于冬夏至日夜长短之差。专系本地方纬度南北。其差或相倍蓰。盖日躔冬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4H 页
至线夏至线。其距赤道皆不过二十三度半。故地在两线之内者。其差极微。自线以外弥南弥北。而其差弥远。至于二极圈内之地一期。遂为一昼一夜。周髀经云北极之下。有朝生夕死之草。谓半年为朝。半年为夕也。(南极之下亦然)汉书云骨利干国。煮羊胛未熟。日已还出者。正是春分之后。或是秋分之前。不足怪也。
 据大统历应天府(即南京)夏至昼长五十九刻。夜四十一刻。(此时犹一日分百刻。)青州府(山东省)夏至昼六十一刻。夜三十九刻。(洪武间所定)青州南京。相距纬度之差。未甚悬远。而夏至昼夜之差已如此。(丘文肃以为此法从古所无。郭世敬始得之。)乃马郑王三家不问地纬之南北。胶定日晷之长短。欲以公施于普天。不亦疏哉。(吾东之历。咸兴府夏至昼五十九刻十三分。全州府夏至。昼五十七刻七分。)
 〔考订〕书大传云主春者张昏中。可以种谷。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种黍。主秋者虚昏中。可以种麦。主冬者昴昏中。可以收敛。(皆云上告天子。下赋臣人。天子南面而视四方星之中。知人缓急。故曰敬授人时。)〇马郑以为星鸟星火。谓正在南方。春分之昏七星中。(朱鸟七星)仲夏之昏心星中。(大火星)秋分之昏虚星中。冬至之昏昴星中。(正义云皆举正中之星。不为一方。)〇郑以南方七宿。总为鸟星。井鬼则鸟星之分。故云星鸟。(月令疏)〇王肃亦以星鸟之属。为昏中之星。(又以所宅为孟月。日中日永。为仲月。星鸟星火。为季月。)〇镛案星之伏见昏朝。古今不同。由于日躔所在之宿。验诸分至。岁有差移。大约七十年几差一度。踰二千年差至一宫。(三十度)唐虞之时。春分日在胃昴之间。故鸟中。降及夏启之时。星移已近二度。(百四十年)下至秦始皇之时。星差已及一宫。(自尧元年甲辰。至秦王政十年甲子。为二千一百四十年。)则尧典夏小正。何以与吕氏月令合矣。乃王肃诸人。不知此理。欲以孟月季月之说。强相牵合。此古人疏处。(经星之行。历二万七千三百九十三年。一周天云。)
 
(以殷至孳尾)马郑云殷中也。(蔡训同)梅云殷正也。〇蔡云析分散也。(梅云春事起老壮分析)乳化曰孳。交接曰尾。
 〔考异〕尧本纪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〇案敬道不足以尽寅宾之意。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4L 页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郑本讹作讹。司马贞云孔强读为讹。薛本作伪。)
 梅云南交。言夏与春交。举一隅以见之。(疏云东方之南。南方之东。位相交。)蔡云南方交趾之地。〇梅云讹化也。(平叙南方化育之事。)〇蔡云敬致。周礼所谓冬夏致日。盖以夏至之日中。祠日而识其景。(所谓日至之景。尺有五寸。)正者。夏至阳之极。午为正阳位也。〇蔡云因析而又析。(气愈热。民愈散处。)〇郑云夏时鸟兽毛疏皮见。〇镛案梅注南交之解奇矣。如注疏之说。则羲仲宅于巽方而可乎。〇辨曰羲和四宅。皆在九州之内。嵎夷在青州。(据禹贡)柳谷朔方。不出雍冀。(并详下)不应南交独在万里之外。(一统志交阯距北京一万一千一百六十五里)当时南巡不过衡山。而衡山之南七千馀里。始有交趾。羲叔之宅。无已太远。五帝本纪。称颛顼西至流沙。南至交趾。大戴礼云帝舜南抚交阯。东长鸟夷。(五帝德)王制云南方曰蛮。雕题交阯。(疏云卧则首在外而足在内故曰交趾)交趾之迹。厥有久矣。然雕题不当曰南雕。肃慎不当曰北肃。交阯可谓之南交乎。交者邑名。今不可考。要在扬州之地。〇致者至之也。夏至者日北至也。极于此而无复加进曰至也。蔡注极是。与宾饯之礼。翕然相比。〇春秋曰殷。殷者当也。昼夜平分。两相当也。冬夏曰正。正者极也。长短至极。以为正也。(梅以殷为正则无别于冬夏。蔡以殷为中则意叠于中春中秋。)
 〔考订〕郑答孙颢云星火。非谓心星也。卯之三十度。总为大火。其曰大火之次。有星者。月令举其月初。尚书总举一月。故不同也。(月令仲春疏)〇孔氏月令疏云仲秋之月。昏牵牛中。尚书云宵中星虚。其仲冬之月云东壁中。尚书云日短星昴。不同者亦是月令举其初朔。尚书总举一月之中。〇镛案经星之徙。虽若甚微。宿度之差。久则弥远。尧距秦末。二千一百有馀年。宿度之差。将至三十度。尧典、月令。何以合矣。
 〔考订〕郑云夏不言曰明都三字。摩灭也。〇王肃云夏无明都。避敬致然。即幽足见明。阙文相避。〇孔疏云伏生所诵。与壁中旧本。并无此字。非摩灭也。〇案蔡注以此为陈氏说。(如前九族之误解。本是西京欧阳氏之说。今以为林少颖之言。)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5H 页
经宜知源委。恐不宜如是。〇窃谓经文无此三字。本有妙理。赤道以北之人。以北为幽都。固其宜也。以南为明都。义有不合。盖南而又南。则其阴寒如北方。故左太冲吴都赋曰开北户而向日。齐南冥于幽都。作尧典者早知此理。宜其无曰明都三字。
 〔考异〕尧本纪居南交。便程南讹。(与讹同)或作南为。(司马贞云)〇周礼注作辨秩南讹。(冯相氏)〇刘敞云本盖言宅南曰交趾。
分命和仲。宅西。(史云居西土)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今文宅为度。 朱子云宅度古相通。 案度测验也。)
 郑云西者陇西之西。今人谓之兔山。(见史注)〇梅云日入而天下冥。故曰昧谷。〇马云饯灭也。灭犹没也。〇郑云秋分夕日。〇梅云虚。玄武之中星。(亦言七星)夷平也(与夏平)〇许慎云仲秋鸟兽毛盛。可选取以为器用也。(毨选也读若选)梅云毨理也。(毛更生整理)蔡云毛落更生鲜好也。〇案夷者芟夷也。农既西成。民方铚刈。厥民夷也。
 
〔考异〕伏本郑本。昧谷作柳谷。(见正义)〇郑玄周礼注引书曰分命和仲。度西曰柳谷。(见缝人翣柳注〇疏云是济南伏生书也。见今尚书。)〇虞翻云郑注尚书。古篆酉字。反以为昧。古大篆酉字。读当为柳。古柳酉同字。而以为昧。诚可怪也。(见吴志本传注〇裴松之亦云)〇镛案柳古作酉。从木非古也。柳字从酉。酉者酉也。茆字从卯。卯者卯也。徐锴说文长笺曰酉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门字象两户相向。酉字象两户向外。酉字象两户上有一扃。)酉西相近。酉者西方也。又谷谷相通。王莽传曰谷风迅疾。铜雀诗曰一鸣五谷熟。谷者谷也。柳谷者。酉谷也。
 〔考异〕尧本纪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〇周礼注引书曰鸟兽㲝毨。(天官司裘注〇案㲝古毛字)〇王应麟云昧谷。即柳谷。魏明帝时。张掖柳谷口水溢。涌宝石负图。即其地也。(即七马一牛之图)〇案汉书地理志张掖郡古昆邪王地。武帝太始元年始开。(与酒泉同开)而通典谓张掖夜本古雍州之地。距长安二千五百馀里。与西岳亦悬远矣。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5L 页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史记作便在伏物。其民燠。)
 梅云北称幽则南称明也。都所聚。〇疏云释训云朔。北方也。(舍人曰朔尽也。李巡曰万物尽于北方。苏而复生。故称朔也。〇案朔者苏也。)〇王肃云改易者谨约盖藏。循行积聚。诗云曰为改岁。〇蔡云在。察也。〇梅云昴。白虎之中星。〇马云隩煖也。(释文于六反)氄。温柔貌。(梅云鸟兽皆生耎毳细毛以自温。)〇梅云隩室也。(室中西南隅)〇镛案二十八宿。本不当分配四方。是不过治历之家。取黄道左右跨据之星。以之为躔度之标识而已。角亢非必为东星。奎娄非必为西星。随天旋转。循环无端。夫焉有东西横布天腰。远于二极。夫焉有南北。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何为而分排乎。分野之说。尤无理义。二十八宿。随天环转。不胶于一方。九州百国。又何以历历分配。以占其灾祥乎。斯皆尚书之蔀障也〇又按马氏训隩为煖。必其经本原作燠字。如史记也。(陆释亦以入声读)
 〔考异〕平在朔易。伏本作便在伏物。(书大传)史记亦便在伏物。(尧本纪)周礼注作辨在朔易。(冯相氏之注)〇说文氄毛作𣯍髦。(许云𣯍从毛隼声。〇案𣯍古氄字。)氄又作𧝢。(见㼱部)
 〔考證〕大戴礼云虞舜嗣尧制礼。朔方幽都来服。南抚交趾。(少间篇)〇案朔方是郡名。诗云城彼朔方。(出车诗)毛苌云朔方近猃狁之国。(正义云朔方地名)朔方要与太原相近。正在冀州之地。若汉书地理志所载朔方。渠搜之朔方。是在雍州之西。与此别也。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釐百工。庶绩咸熙。(古文定为正。有为又。说文暨为暨。薛本同。)
 郑云以闰月推四时。使启闭分至。不失其常。著之用成岁历。将以授民时。且记时事。(见公羊传隐元年疏)〇王肃云期。四时是也。〇梅云匝四时曰期。一岁十二月。月三十日。正三百六十日。除小月六。为六日。是为一岁有馀十二日。未盈三岁。是得一月则置闰焉。〇镛案期闰之理。具详于孔疏蔡注。可按而知。但旧法破分析釐。蒙学难通。今法一日十二时。一时八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6H 页
刻。一刻十五分。一分之暂。又析为百秒。则所谓四分日之一。其有缺欠之数。简明易知也。中邦之法。自尧以来。五岁再闰。而西土之法。唯以一期分之为十二节。而不置闰。唯子辰申年一置闰日。(每在雨水后五日。久则更差一日。)知此则于尧典期闰之理。晓然易通。盖人推算之法。有不同。而天定期闰之数。无不同故也。〇新法历书云西法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每四岁之小馀成一日。因而置闰。(置闰日)百年中为整年七十五。闰年二十五。(有闰日之年。称闰年。)共为三万六千五百二十五日。此即周髀算经三百六十五日。谓之经岁。馀四分日之一。积四年而增一日也。(盖自甲子年闰日。计至戊辰年闰日。则积分成一日。)新法历书。又云当万历十六年戊子。第谷测春分时刻。与前弘治元年戊申。西域白耳瓦所测。相较定岁。实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四十五秒。
 考其与回回历异同。其小馀不差分秒。(回法分秒之数。与西法不同。而其岁实毕竟相合。)亦云西史依巴谷考验所得。于元郭守敬授时历之朔策二十九日五千三百五分九十三秒。不差分秒。(文止此)蒙学之士。但知岁实之为几日几刻几分几秒。则以之算积。或于二期有半。计置闰月。或于四期之春。计置闰日。俱无烦惑。不必从艰险处费力也。算积用此法则月之大小。有不必问。帝尧但言一期之日数。何尝言一月之日数耶。蔡云期犹周也。允信釐治。咸皆。熙广也。
 〔考订〕王肃云斗之所建。是为中气。日月所在。斗指两辰之间无中气。故以为闰也。
 〔考异〕尧本纪(期作岁)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〇说文期作稘。(许云复其时也)〇古文定为正。(王应麟云开元误作正。)〇镛案正四时。于义为是。(晁景迂云古文作正。天宝误作定。薛本又作。)
 〔考證〕汉书律历志。引书云允釐百官。众功皆美。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嚚讼可乎。(马本讼作庸。说文畴作。朱作絑。玉篇启作启。)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6L 页
马云羲和之子。至尧末时。皆已老死。庶绩多阙。故求贤顺时。以代羲和。(郑亦云尧末时羲和之子皆死。庶绩多阙而官废。当此之时。驩兜共工。更相荐举。〇周礼贾序。)〇梅云谁能咸熙庶绩。顺是事者将登用之。〇镛案马郑之义非也。周礼贾序引郑注。以此章为尧末年事。乃郑于书大传之注云舜格文祖之年。尧始以羲和为六卿。(见古训)两说岂不矛盾乎。且羲和何尝为六卿乎。〇梅义极是。不可少也。畴咨若时者。谁能若是也。(皋陶谟咸若时。亦训是。)谁能若是者。承上文之辞也。帝先敷喻曰允釐百官。庶绩咸熙。(未必承期闰而言。冠于此章之首亦可。)继而询之曰谁能若是者。盖帝所求者。百揆之材也。允釐百工。庶绩咸熙者百揆之职。揆者度也。(易云揆其方。诗云揆之以日。)百揆者。百工之度也。百官奏绩。有大臣为之量度而考校之。此之谓百揆也。(蔡云此下至鲧绩用弗成。皆禅舜张本。孔疏亦以为求舜张本。盖帝意将以舜宅百揆。)
 马云胤嗣也。郑云帝尧胤嗣之子。名曰丹朱。开明也。(见史注)〇梅云胤国。子爵。朱名(疏云顾命陈宝。有胤之舞衣。故知古有胤国也。马郑以为帝子求官而荐太子。下愚以为启明。求之人情。必不然矣。)〇案伪者方撰胤征。胤侯命掌六师。故先于此经。早建一侯也。帝喾之嗣太子下愚。而亦尝登庸。至于嗣位。(即帝挚)尧之家法也。先荐太子。何云不可。
 梅云言不忠信为嚚。又好争讼。
 〔考异〕马本讼作庸。(丁度云讼音容。诤也。尧典嚚讼。马本作庸。)〇尧本纪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〇镛案史云顽凶者。嚚之解也。其云不用者。庸可乎之释也。然则嚚一字为句。
帝曰畴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史记方为房。 朱子云滔天二字衍。)
 马云采官也(梅云采事也。谁能顺我事者。)〇梅云都。叹美辞。〇郑云共工。水官名。(见史注)其人名氏未闻。先祖居此官。故以官氏也。(疏云其人于时居此官。)〇梅云鸠聚。僝见也。〇马云僝见也。(疏云每于所在之方。能聚集善事。以见其功。)〇梅云自为谋言。起用行事。而违背之貌。象恭。敬而心傲。狠若漫天。〇蔡云滔天二字。疑有舛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7H 页
误。〇镛案采者选择也。尧于命羲和定期闰之后。先求百揆之材。既斥放齐之言。又复咨询曰谁能顺予采择之意。以副此求也。尧以不得舜为忧。首求允釐百工之材。诚得此一人则庶绩咸熙。帝将恭己正南面而已。圣人智深而谋明。专意渴求者。唯此一人。岂容一问而罢。汗漫求庶官治事之人哉。采者选择也。意尧此时已闻舜名。咨访如此。而放齐阿附于胤子。驩兜党比于淫朋。故姑舍此事。其次治水为大事。故询而命之。乃进四岳。猝降巽位之命。于是群臣震悚。罔敢蔽贤。又知帝意之所在。齐声荐舜。古今虽邈。其事机可想见也。
 〔考异〕古文驩兜或作鴅吺。(韩愈远游联句开弓射鴅吺。朱注云古文尚书驩兜作鴅吺。〇本出东方朔神异经)〇说文方鸠僝功。作旁逑孱功。(又或作旁救)薛本作匸逑孱㣉。〇汉书引书云靖言庸违。(三国志作靖谮庸回。见陆逊传。)
 〔考證〕尧本纪尧又曰谁可者。驩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郑本岳作岳。说文鲧为鲧。薛本作𩨬。)
 郑云四岳。四时之官。主四岳之事。(一作主方岳之事。)始羲和之时。主四岳者谓之四伯。(据周语)至其死。分岳事置八伯。(书大传见下)皆王官。其八伯唯驩兜、共工、放齐、𩨬四人而已。其馀四人。无文可知。(见周礼贾序)〇又郑云尧既分阴阳为四时。命羲仲、和仲、羲叔、和叔等。为主方岳之事。是谓四岳。(陶潜圣贤群辅录。)〇梅云四岳即上羲和之四子。分掌四岳之诸侯。(疏云马郑以为羲和皆死。今仍得在者。以羲和世掌天地。自当父子相承。)〇蔡云四岳官名。一人而总四岳诸侯之事也。(朱子曰尧咨四岳巽朕位。不成尧以天下与四人也。四岳为一人。)〇镛案郑义非也。郑前以羲伯、和伯掌天官稷。地官司徒。则此二人当是大臣。二仲二伯。分居四岳。其职卑矣。二伯何衰。唯四弟独存乎。虽其子嗣承袭。此二家皆亡。彼四家皆全。非理也。总之朱子之说。明白痛快。尧不可让天下于四人。则四岳者一人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7L 页
〔考證〕书大传虞传云唯元祀。(郑注云元祀者。除尧丧。舜即真之年。)巡守四岳八伯。(见周礼贾序。)郑注云舜格文祖之年。尧始以羲和为六卿。春夏秋冬者。并掌方岳之事。是为四岳。出则为伯。其后稍死。驩兜、共工求代。乃置八伯。(亦贾序)〇孔颖达云书传虽出自伏生。闻诸先达。虞传虽说舜典之四岳。尚有羲伯、和伯。是仲叔子孙。世掌岳事也。〇镛案伏生谓巡守四岳者。巡至四方之山岳也。八伯者。冀州有牧而无伯。其馀八州。皆有方伯。此之谓八伯。(见王制)未必羲和是四岳也。
 〔考證〕周语太子晋曰伯禹釐改。(节)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韦昭云共工昆弟之孙也。四岳官名。主四岳之祭。为诸侯伯。)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胙四岳国。命为侯伯。(韦昭云尧以四岳佐禹有功。封于吕。使长诸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韦昭云姜四岳之先。炎帝之姓也。炎帝世衰。其后变易。至四岳有德。帝复赐之祖姓。使绍炎帝之后。)此一王四伯。皆亡王之后。(韦昭云为四岳伯。故称四伯)申吕虽衰。齐许犹在。(韦昭云商周之世。或封于申齐许。)〇郑语史伯云姜伯夷之后也。(韦昭云伯夷。尧秩宗。炎帝之后。四岳之族也。)〇左传(隐十一)郑伯曰许大岳之后也。(杜云大岳。神农之后。四岳也。)〇世本云祝融曾孙生伯夷。封于吕。为舜四岳。〇镛案历考四岳之世系。无以四岳为羲和之二仲二伯者。不知郑注何据而如彼也。尧之四岳既荐鲧。又佐禹治水。亦未必然。四岳官名。唐虞之际。居是官者非止一人。远古之事。不可详也。
 梅云割害也。怀包。襄上也。(蔡云襄。驾出其上也。)
 马云鲧臣名。禹父。(见史注)方放也。〇梅云咈戾。圮毁。族类也。异已也。(徐云郑音异。王音怡。)退也。言唯鲧可试。无功乃退。〇马云尧以大圣。知时运当然。人力所不能治。下民其咨。亦当屈己之是。从人之非。遂用于鲧。〇镛案古书每云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水患不止于九年也。此云九载绩用弗成者。尧舜之法。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未经三考。则犹委任以责成。法制一定。虽众言崩腾。莫之小挠。至其败黜而后。殛之勿赦。此帝王任人责功之大经大法。不可违也。
 〔考异〕史记洪水或作鸿水(夏本纪)〇汉书地理志怀山作怀山。〇说文檗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8H 页
俾乂作俾䢃。(与乂同薛本同)〇汉书傅喜传方命作放命。(应劭云放。弃也。)〇金云方。始也。(始命时。即败群自用。)
 〔考异〕尧本纪尧曰鲧负命毁族。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〇夏本纪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考證〕周语云谷洛斗。王欲壅之。(周霝王)太子晋谏曰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防川。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唐污庳。以钟其美。昔共工弃此道也。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〇祭法云鲧鄣鸿水而殛死。〇镛案鲧盖障水以败事也。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马云朕。我也。〇梅云尧年十六。以唐侯升为天子。在位七十年。则时年八十六。(疏云盖踰年改元)〇马云巽。让也(金云巽入也。使入居帝位。)〇郑云言女诸侯之中。有能顺事用天命者。入处我位。(巽入也)统治天子之事者乎。(见史注)〇梅云否不。忝辱也。〇孔疏云明举其明德之人于僻隐鄙陋之处。何必在位之人。(蔡云明谓已在显位。侧陋微贱之人。)〇梅云师众。锡与也。无妻曰鳏。(疏云愁悒不寐。目恒鳏鳏然。如鱼目恒不闭。)〇马云舜谥也。舜死后贤臣录之。臣子为讳。故变名言谥。〇郑云若尧知命在舜。舜知命在禹。犹求于群臣。举于侧陋。上下交让。务在服人。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之谓也。(六艺论见正义)〇金云虞幕为始封之君。(义详下)〇镛案郑康成误以四岳为羲和等四人。至汝能庸命巽朕位之句。解释极难。为天位不可让之于四人也。一误再误。强解如此。(言女诸侯之中)明明之义。梅不如蔡。且舜一字名也。马说非。
 〔考證〕书大传(唐传)孔子对子张曰舜父顽毋(一作母)嚚。无室家之端。故谓之鳏。(疏云诗云何人不鳏。暂离尚谓之鳏。不独老而无妻始称鳏。)〇金云古者三十而娶者。期之极也。至此而未娶。即鳏也。
 〔考订〕王肃云虞。地名也。(皇甫谧云尧以二女妻舜。封之于虞。以虞为氏。及王天下遂为号。)〇金(履祥)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8L 页
书曰虞舜。曰嫔于虞。是虞者有国之称。
 国语史伯之言曰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此下叙夏禹商契周弃。)其后皆为王公侯伯。夫以虞幕并稷契而言。则幕为有功始封之君。虞为有国之号也。
 又左传史赵之言曰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夫自幕至于瞽瞍。则非自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以至瞽瞍也。又国语曰幕能帅颛顼。左传曰陈颛顼之族。幕之出于颛顼。固足徵也。颛顼之必出于黄帝。其足徵乎。(此下论史记五帝世系。出于世本。而世本原不足徵信。)尧舜果同出于黄帝则九族之内也。妻以二女可乎。以天下之大圣人。推而纳诸天下之大夷狄禽兽。则史记世本诬圣之罪。不可胜诛矣。〇镛案仁山之论。有證有据。虞之为国号审矣。微小不振。而瞽又失德。家道乖乱。使其子耕稼陶渔。则不害其为侧陋也。但幕之生。既出于颛顼。则安知所谓穷蝉、敬康。非幕也二字名乎。同姓不婚。又周道也。不可以此律之于上古之世也。
 〔考异〕尧曰嗟四岳。(节)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〇案据此明明之解。蔡注是也。
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马郑王本无帝曰)帝曰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釐降二女于妫汭。滨于虞。帝曰钦哉。
 梅云俞然也。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瞍。(蔡云瞽者子)〇梅云进进以善自治。(烝烝乂)不至于奸恶。(蔡义同)金云真诫克积和气之薰烝也。〇镛案格者。斗也敌也。父母与弟。虽有奸恶。(如谋杀之事)舜但以和气熏之蒸之。不与之角立为敌也。
 郑云试以为臣之事。(我其试)〇梅云刑法也。(诗云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舜为匹夫。能以义理下帝女之心。(据史记)〇蔡云治装下嫁。〇疏云妫水在河东虞乡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9H 页
县。西流至蒲坂县南。入于河。(周武王赐陈胡公之姓为妫。为舜居。)〇马云水所出曰汭。(王云妫汭虞地名。并见水经注河水下。)〇镛案梅注釐降之解。(下帝女之心)本据史记。而史本有误也。舜不能下其心。则尧竟以二女贮于宫中。不令事舜乎。
 〔考异〕马郑王本我其试哉之上。无帝曰字。〇孔疏云当时庸生之徒漏之也。〇阎云我其试哉。四岳之言也。〇镛案史记有尧曰。梅增二字。非无据也。
 〔考證〕尧本纪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节)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梅本帝曰出于此)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〇案史迁所见之本。釐降之上。必有舜字。故其绎之为文如此。然当是衍字。
 〔考订〕王肃云试之以官。(郑云试以为臣之事。)〇疏云郑王皆以舜典合于此篇。故指历试之事。充此试哉之言。〇案先许其试之以官。又命其观刑于妻。未尝不通。上云试可乃已。下云明试以功。皆官试也。以女试人。于礼或似未允。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自此下。非梅氏之注。犹以梅录之。)
 马云徽善也。(王云美也)〇郑云五典。五教。盖试以司徒之职。(见史注)〇梅云度百事(揆度也)总百官。纳舜于此官。〇郑以宾为摈。(主人之副以接宾者)谓舜为上摈。以迎诸侯。(见史注)〇马云四门。四方之门。诸侯群臣朝者。舜宾迎之。皆有美德。(见史注〇梅注纯同)〇梅云穆穆美也。(案穆敬也和也清也)〇马云麓。山足也。〇梅云麓录也。纳舜使大录万机之政。(王肃云录也)阴阳和风雨时。明舜之德合于天。〇蔡云使舜入山林。〇镛案先儒解此一段。皆以为史臣总叙舜一生功德。如克明俊德一段。为尧德之总叙。盖因春秋传鲁太史克语舜如是也。(文十八)然此是舜初年三载之间。所奏功绩。必非舜一生总叙。何者。史臣本作尧典中段。不作舜典首段。观刑之下。让位之上。忽插总叙一节。必无是理。且舜流四凶族。明在受终文祖之后。帝乃殂落之前。舜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39L 页
于此时。端章甫为小相。以摈诸侯。恐损体貌。(梅云四方来朝者。舜宾迎之。)况舜命弃命契。以备九官。明在尧崩之后。践帝之时。百揆时叙。岂是之谓乎。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历纪有数。加减不得。(见篇末)今除侧陋三十年。乃三载考绩。二十八载摄政。适当徵庸三十之年数(三十龄被徵。三十三龄受终文祖。)舜之历试。皆在三载之间。慎徽五典者。始授以司徒。使敷五教也。纳于百揆者。次授以冢宰。使釐百工也。(义见前)宾于四门者。兼使之接宾也。纳于大麓者。时掌乎朕虞。以行山林也。梅以纳于百揆。为举八凯。以宾于四门。为流四凶。盖唯左传是信。而不念百揆四门。非摄天子者所可为也。或曰唐虞之法。三考黜陟。今一考之内。历试四职。不太骤乎。曰尧之求舜。本求以天子之材。不求臣佐之材。本让天子之位。而师锡天子之材。其所历试。不过令明章圣德。使民信服而已。岂若庶僚之为哉。〇左氏说经。本多浮夸。观国之光。不可从陈敬仲之筮词。夙夜基命。不可从羊舌肸之释义。(见周语)何必史克之言。有顺无违哉。马郑不以是节为总叙。盖当时尧典未分也。〇大麓之义见左。
 〔考證〕左传(文十八)鲁太史克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天下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尧不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案此不知百揆为何物。舍舜而论禹功。)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案此以一禹当八恺。又以一契当八元。)又曰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是以尧崩。而天下同心戴舜。(案宾于四门与流四凶。全不相当。)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故虞书数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无违教也。(案此以命契为舜功也。徵庸之初。预言命契之功何义。)曰纳于百揆。百揆时叙。无废事也。(案禹平水土。与百揆何干。)曰宾于四门。四门穆穆。无凶人也。(案驩、共、鲧。非自外来之宾。)〇镛案左传之中。时有增入之笔。朱子亦尝疑之。如史克此说。节节非理。必系秦汉之际。俗儒之笔。不足据也。
 〔考订〕蔡云五典五常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〇镛案古注凡五典五教。皆训之如史克之言。朱子以来皆以孟子所言五伦。(使契为司徒之节。)及中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40H 页
庸所言五达道释之。史克之可信。不如二书。然大学之孝弟慈。施之于父母兄弟子则合。施之于五伦则不合。盖孝弟慈。天属之爱也。君臣夫妇朋友。人合之伦也。相见必以贽。相合必以义。资于事父以事君。自我内教推于外。所以立教。先自天属之爱与。俟更商也。
 〔考證〕王充论衡云大麓。三公之位。以一公之位而统录三公之事。〇桓谭新论云昔尧试舜于大麓者。领录天下事。如今之尚书官。〇汉书陈崇奏曰莽秉冢宰职。填安国家。书曰纳于大麓。列风雷雨不迷。(王莽传又莽曰予前在大麓。至于摄假。)〇孔丛子云宰我问孔子曰书云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何谓也。曰此言人事之应乎天也。尧既得舜。历试诸难。己而纳于尊显之官。使大麓万机之政。是故阴阳清和。五星来备。烈风雷雨。各以其应。不有迷错。明舜之行合乎天也。〇晋挚虞尚书令箴云舜纳大麓。七政以齐。内成外平。风雨不迷。〇镛案五典克从。百揆时叙。四门穆穆。皆功效也。舜不迷于风雨。则是舜之德行。非功效也。故王充以下为大麓之说。使四事均之为功效。又司徒冢宰。其职任尊重。纳于山林。其职任卑轻。不应历试之法先大后小。故为此大录之解。然摈相接宾。其视百揆。已是左迁。不必作先后看。盖先举大功。次论小绩也。(孔丛子赝书也。专为护梅而作。不足言也。)大麓万机何说也。
 〔考證〕尧本纪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案史以百揆为百官谬。)宾于四门。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〇淮南子云任以百官。以观其外。既入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〇水经注(钜鹿节)应劭云鹿者。林之大者也。(案易曰即鹿无虞)尚书曰尧将禅舜。纳之大麓之野。烈风雷雨不迷。致之以昭华之玉。(浊漳水)〇苏轼云舜不迷。其度量有绝人者。〇金云纳于泰山之麓。使之主祭。盖尧时有风雷之变。使舜祷之泰山而息也。(淮南子云尧有大风之变。又班固燕然山铭云纳于大麓。维清缉熙。)〇案金说亦求之以功效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40L 页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郑本载为年)
 梅云格来。底致。〇郑云三年者。宾四门之后三年。(见史注〇正义云马融等以为鲧既九年。又如此三年。为十二年。唯兖州未得尽平。至明年乃毕。八州已平。一州未毕。足以为成功也。)〇马云底定也。〇镛案舜生三十徵庸。三十总数昭然。三载者。大婚之年。即授司徒。未几而为百揆。兼之接宾行麓。其历试之年。总不过三载也。一考而陟。至让帝位。特例也。不可以法拘也。三载考绩。遂以受终。二十八载。帝乃殂落。遂以即真。无一岁之隙可插他说。马郑皆忘篇末之文也。
 询事考言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也。每有一事。先询其谋。乃命以职。后考其功。以验其言。此考绩之大法。尧乃述之也。不询考而用人。后世之失也。
 〔考异〕弗嗣。伏本作不怡。(见史注)史记作不怿。(尧本纪)或作不台。(自序传五帝本纪序云唐尧逊位。虞舜不台。)班固典引亦作不台。(典引云有于德不台。渊穆之让。)〇汉书陈崇奏引书曰舜让于德不嗣。公之谓矣。(王莽传)〇镛案王莽之时。恽歆得志。古文立学。弗嗣者。古文之字。传至马郑也。
 〔考订〕舜本纪云尧乃以二女妻舜。九男与处。(节)一年而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节)于是乃试舜五典百官。以揆百事。莫不时序。(节)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舜用事二十年而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〇镛案九男二女及三年丧毕。避让丹朱。皆孟子之言。而史迁录之也。然大婚徵庸之后。摄政受终之前。唯有三年之隙。玆所云底可绩三载也。诸说不可从也。(伯夷传云典职数十年。乃命以位。此太史公从来误认者。)
 〔考證〕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〇金云让德弗嗣之下。无再命之辞何也。论语尧曰篇首二十四字。乃其脱文也。〇案此说甚好。诚若插之于此间。泯然无迹矣。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马云上日朔日也。(见史注)〇郑云帝王易代。莫不改正建朔。尧正建丑。舜正建子。此时未改尧正。故云正月上日即位。乃改尧正。故云月正元日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41H 页
以异文。(见史注)〇案郑玄溺于纬书之邪说。有此乖僻之义也。尧之羲和之宅。以四仲月配四方。舜之巡守之期。以四仲月配四方。则尧舜皆建寅之正。何云建丑建寅也。迷惑如此。宜受潜丘文庙黜享之驳矣。
 梅云尧终帝位之事。〇郑云尧尊如故。舜摄其事。〇马云文祖天也。天为文。万物之祖。故曰文祖。〇郑云文祖五府之大名。犹周之明堂。(见史注。)〇蔡云尧始祖之庙。(苏轼云喾庙)〇镛案文祖之或黄或颛。虽不可详。要之配天而后为祖为宗。马融之说。非无据也。
 〔考订〕尧本纪文祖者。尧太祖也。〇孔疏云七世之庙。可以观德。黄帝为尧之高祖。黄帝以上。不知复祭何人充此七数。〇辨曰唐虞庙制。后世无传。唯鲁语展禽之言曰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贾逵云有虞氏舜后。在夏殷为二王后。故有禘郊祖宗之礼。)祭法云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韦昭云舜在则宗尧。舜崩而子孙宗舜郊尧。)只此二文。微见一斑。今考帝系。尧与帝喾皆非舜祖。有虞氏之礼。胡若是也。窃尝思之。五帝之礼。与三王之礼。截然不同。不可以后世习狃之见。议其得失也。三王传世。其祭以祖考血脉之传为重。五帝禅受。其祭以神圣道统之传为重。岂可一例论哉。不唯是也。祭祀之礼。本起于祭天。祖宗之祭。首繇于配天。不配天则不祖宗。大义玄远。未易测也。郊禘祖宗四祭。皆所以配天。郊鲧郊冥郊稷。无一而非配天。禘黄禘喾。无一而非配天。(周礼凡祭五帝皆禘也)祖颛祖契。宗舜宗禹。无一而非配天。故孝经云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犹可据也。其配天则同。而五帝之礼。唯圣德是衡。三王之礼。唯祖考是崇。斯其所不同也。
 盖五帝官天下。颛喾尧舜。虽皆黄帝之孙。所重在道在功在德。非在血脉也。尧与帝喾。虽非有虞之祖。而不害其宗之郊之也。若如孔疏之义。必立七世之庙。则帝喾必崇桥极、玄嚣。帝舜必崇瞽叟、桥牛。以至于句望、敬康矣。才得位。必立七庙。既禅受、毁庙而退。如后世革命之法。必无是理。有虞氏之郊喾而宗尧。又何足疑哉。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41L 页
降及夏商。其礼始变。鲧殛死于尧舜之世。而夏人郊之。冥勤其官而水死。圣德未著。而殷人郊之。虽谓之不由时势。吾不信也。然此时去古未远。有功有德。乃能配天。配天而后乃跻宗祀。(宗祀如今之预定不祧)殷有三宗。太甲曰太宗。太戊曰中宗。武丁曰高宗。此所谓有殷多先哲王。礼陟配天也。(周召之所言)周唯文武成康。列于世祀。至汉犹有摹拟。太宗世宗世祖肃宗谓之世室。乃可称宗。唐宋以降。无帝不宗。无祀不世。其视五帝之世。邈乎其天渊矣。
 郊禘祖宗之外。不配天而祭以私者。名之曰报。谓私报其恩也。(亦展禽之言)当时七世之庙。顾何以推究哉。〇或曰文祖之庙。容有非祖而祭。则神弗歆匪类。于礼何如。曰社稷之祭句龙、姬弃。百世而不替。(自夏已上稷祀柱)文庙之祭孔孟颜曾。百王之所同。将亦以匪类而疑之乎。当时文祖之庙想亦如此。
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伏本璿为璇。玑为机。后汉书亦为璇。)
 
梅云在。察也。〇马云璿。美玉也。玑。浑天仪。可转旋。故曰玑。衡。其中横箫。所以视星宿也。以璿为玑。以玉为衡。盖贵天象也。(见史天官书注)〇郑云璿玑玉衡。浑天仪也。运转者为玑。持正者为衡。(见史注)〇梅云正天文之器。(蔡云玑机也。以璿饰玑。所以象天体。衡谓横箫也。所以窥玑。)
 伏云璿玑玉衡。(郑注云中箫为璇玑。外规为玉衡。)政者。齐中也。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四时三才之政)道正而万事顺成。故天道。政之大者也。(书大传)〇马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主日法天。(案主日主月见郊祀志)第二曰主月法地。(纬书也)第三曰命火谓荧惑也。第四曰煞土谓填星也。第五曰伐水谓辰星也。第六曰危木谓岁星也。第七曰罚金谓太白也。日月五星各异。故名曰七政。(史天官书注)〇郑云七政。日月五星也。(见史注。)〇梅云日月五星各异政。(蔡云七者运行于天。犹人君之有政事。)〇镛案纬书直以北斗七星为璇机玉衡。(文见左)马融乃以北斗七点。为两曜五纬之所主。已再转也。郑玄直以七曜为七政则三转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42H 页
〔考證〕纬书云(春秋运斗枢)斗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〇天官书云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衡殷南斗。魁枕参首。〇律书云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十母十二字钟律运历也。(又封禅书引璇玑玉衡。)〇汉书律历志云其在天也。佐助旋机。斟酌建指。以齐七政。故曰玉衡。(颜师古云七政。日月五星也。)
 〔考订〕马融云日月星。皆以璿玑玉衡。度知其盈缩进退。失政所在。圣人谦让。犹不自安。视璿玑玉衡。以验齐日月五星行度。知其政是与否。重审己之事也。上天之体。不可得知。测天之事。见于经者。唯有此璿玑玉衡一事而已。〇梅云舜察天文。以审己当天心与否。镛案察彼躔次之愆协。以审己政之臧否。而命彼曰七政不可。
 〔总辨〕辨曰璿玑玉衡。非象天之仪器也。其谓之浑天仪之类者。马融之谬也。盖自黄帝以来。世修历纪。逮喾至尧。其术弥备。故尧令羲和历象日月星辰。象也者。仪器也。(东汉志晋志皆引春秋文耀钩云唐尧即位。羲和立象仪。)尧已为之。况于舜乎。余之难之者。非谓舜之时。朴不能有仪器也。假使有之。饰以珠箫以玉。非理也。马融曰璿。美玉也。蔡沈曰璿。美珠也。马通身材之以山出之玉。而蔡历录然文之以水物之珠。如马之义则锄牙刻镂回合之巧。无以如铜铁也。(梅注用马义)如蔡之说则舜为奢侈主。好作淫技奇物无益之观者也。孔冲远引左氏璚弁玉缨。以文其误。何其劳也。且玑小珠也。货殖传珠玑玳瑁。得以并称。而纬书二曰璇。三曰玑。亦必双举。此又何物也。且马融以外仪为璿玑。中筒为玉衡。而其亲弟子郑玄已违其师说。其注书大传以中筒为璿玑。外规为玉衡。使其言有所承受可徵者。岂有师弟二人。迁移不安若是哉。其臆创而无所据可知也。既以北斗七星为璿玑玉衡。(天官书纬书)又以北斗七星为七曜之主。(马氏说)又直以七曜为七政。(郑梅已下)而考古伏生之学。则乃以四时三才为七政。七政竟是何物。(王勃益州庙碑珠衡玉斗。亦出纬书。而以斗四星为玉斗。杓三星为珠衡云。)其说之周章眩转。不可执定如此。而世之讨经义谈象纬者。坚以玑衡认作浑仪。其实无一定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42L 页
之论也。 大抵浑天仪之制。无所为衡。凡称物之轻重者谓之衡。车之有衡。亦以其前后轩轾。衡能平之。故得衡名也。今浑天仪之横箫。无轩轾低昂之用。何以谓之衡也。蔡邕云玉衡长八尺。孔径一寸。下端望之。以视星辰。(又宋钱乐作浑天仪。衡长八尺。玑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云。)其制非衡。强名为衡。眼惯耳熟。不复置疑。然尧典一篇。衡字有二。(其一即量衡)不应其义若是之悬殊也。璿玉不可以为浑仪。故耿寿昌作浑仪则铸铜为之。钱乐作浑仪则铸铜为之。盖其机轴环转之巧。牙轮刻镂之工。非铜不可也。安得尧舜之时。独以美玉为机。又以美玉为箫哉。虽般倕奏巧。无以细雕。此谬悠之说耳。
 政也者正也。上以政正民。故谓之政。日月五星。何得为政。若云圣人察此玑衡。以验己之失政。(马氏云)则七政仍是王政。与七曜无涉也。〇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祭祀之供用)四曰司空。(山林川泽之所收)五曰司徒。六曰司寇。(有罚金罚货)七曰宾。(饔饩之所供)八曰师。(军旅之费)王制八政。一曰饮食。二曰衣服。三曰事为。四曰异别。五曰度。六曰量。七曰数。八曰制。古人言政。皆是此类。管子五政。(如授禄位修沟渎之类。)申鉴六政。(如恤民立业之类)荀悦之五政。(武备赏罚类。)胡大初之四政。(学校农桑类。)又如周礼之十二荒政。(散利薄征弛力类。)我邦之守令三政。(军田籴)自古及今。凡以政为名者。皆财赋敛散之类。岂有日月五星。在天成象。而可云七政者。 然且天下之最不可齐者。即日月五星之躔次度数也。故历法弥精弥不得齐。天有岁差。期有积分。离合交食。振古不齐。舜虽以美玉创造浑仪。以之齐七曜。则非其用也。察之则可。齐之奈何。
 窃谓璿玑者。尺度也。玉衡者权秤也。七政者。洪范八政之类也。何以言之。玑者几也。(以玉为之。故以几为玑。)几者度也。诗云卜尔百福。如几如式。几者度也。(楚茨文)书曰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几者度也。(顾命文)易曰知至至之。可与几也。几者度也。(度量之度。与测度之度。音虽不同。义有相连。)礼曰御瞽几声之上下。几者度也。(玉藻文)又几者界限也。少仪曰车不雕几。(谓漆饰之限)春秋传曰易几而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43H 页
哭。(易其代哭之限)皆此义也。古制方千里曰畿。积十为百。积百为千。而其文从几作畿。几者尺度也。(尺度者。物之限。畿者限也。)后世问数曰几何。几者尺度也。〇 王制曰齐其政。不易其宜。齐其政者。齐八政也。圣王之为治也。齐其政而已。故巡守方岳。其第一件最大事曰同律度量衡。同之也者。所以齐之也。王制曰齐八政以防淫。王制之齐八政。帝典之齐七政。其将异释乎。(大戴礼盛德篇云均五政齐五法。王政必务均齐。)七政者。洪范之八政也。
 论语之末。载周武王革命之初第一大政曰谨权量审法度。继之曰四方之政行焉。权量固所以行政也。礼记载周公摄政之初第一大政曰制礼乐颁度量。继之曰天下大服。度量固所以行政也。(明堂位)月令曰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春秋再言之)管子七法曰尺寸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皆所以求齐)吴越春秋云禹调权衡平斗斛。以为法度。(巡方之时)舜受尧禅。其一初大政之必在于尺度权衡。又何疑哉。谷粟之食。非此不齐。刀布之货。非此不齐。祭祀宾客之共。司空司徒司寇之掌饔饩服食日用百物之剂。非此不齐。天下事有大于是者乎。度量衡精则天下治。度量衡不精则奸伪诈窃。纷争辨讼起焉。故朱子谓黄钟为万事之根本。舜之初政。顾不当先察玑衡乎。〇 古人尚俭。其必以璿玉为之者何也。木尺木衡。诈伪之所由兴也。物体弥坚则其刻镂弥精。物品弥贵则其诈冒弥难。此其所以璿玉也。故㮚氏嘉量。改煎金锡。(考工记)
 汉书律历志云律度量衡。皆以铜铸。班固曰铜为物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是以用铜也。
 晋书律历志泰始十年。考古器。有玉律铜斛铜尺。(又律历志云蔡邕铜籥尺。同后周玉尺。)北史赵煚传煚出为冀州刺史。市多奸诈。煚为铜斗铁尺。置于肆。百姓便之。(三器图云隋开皇官尺。谓之铁尺。)唐书礼乐志云张文收既定乐。铸铜律铜斛铜秤。与古玉尺玉斗。同藏于太乐署。(知远录)
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臣。(说文肆为㣈。薛本同说文。类为禷。伏本禋为湮。)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43L 页
欧阳、夏侯说云以事类祭之。在南方就南郊祭之。(大雅皇矣疏)〇许慎云非时祭天。谓之类。言以事类告也。时舜告摄。非常祭也。(见五经异义)〇马云上帝。太一神。在紫微宫。天之最尊者。〇郑云礼祭上帝于圆丘。(见史注)〇孔疏云郑玄笃信谶纬。以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北辰之星也。太微宫中有五帝座星。五帝谓霝威仰等。如郑之言则天神有六也。(家语云李康子问五帝之名。孔子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〇镛案汉书郊祀志齐人缪忌论郊祀之礼。有太一三一之称。其言有稽。以其纯一无二之义。谓之太一。马融之注有所本也。但以紫微宫为说。亦指星为帝之谬论也。(楚词东皇太一及天文志太一等说。皆邪义也。)郑玄五帝之座。是纬家之邪说。乃周礼、礼记之注。诗书昭事之义。悉以是乱之。谬妄极矣。圆丘奏乐。亦本禬禳之法。郑以为祭天。后世祀典之渎乱不经。半由于王莽。半由于郑玄。并详春秋说。今略之。
 马云禋。精意以享也。(据国语)郑云禋之言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也。(周礼大宗伯)〇欧阳夏侯说云六宗上不及天。下不及地。旁不及四方。在六者之间。助阴阳变化。实一而名六。(汉书郊祀志〇五经异义云上及天。下及地。旁及四方。中央恍惚。助阴阳变化。有益于人者也。〇其文有不同。)〇古尚书说云天宗日月北辰。地宗岱河海也。日为阳宗。月为阴宗。北辰为星宗。河为水宗。海为泽宗。岱为山宗。(见五经异义)〇贾逵许慎说同。(古尚书之义)〇郑驳云书云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既六宗云禋。山川言望。则六宗无山川明矣。大宗伯云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凡此所祭。皆天神也。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又祭义曰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则郊天并祭日月可知。(案此谓日月不在六宗之中。)其馀星也辰也司中也司命也风师也雨师也。此之谓六宗亦明矣。(祭法疏)〇孔晁(一作光)刘歆云六宗谓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〇马融云万物。非天不覆。非地不载。非春不生。非夏不长。非秋不收。非不藏。此其谓六也。(此本伏生说。见祭法疏。)〇郑玄云六宗星(谓五纬)(日月所会十二次)司中(文昌第五星)司命(文昌第四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44H 页
(箕也)雨师(毕也见史注)〇王肃云六宗。四时也。寒暑也。日也月也星也。水旱也。(祭法疏云案圣證论王肃六宗之说。用家语之文。)〇梅蔡说。皆与王肃同。〇镛案祭法六祭。一泰昭祭时。二坎坛祭寒暑。三王宫祭日。四夜明祭月。五幽宗祭星。六雩宗祭水旱。王肃以来。皆以此为六宗。然祭法本非古经。上段取国语鲁展禽之言。推演立义。(如宗尧推于宗舜。)下段五祀增为七祀。而名目都变。玆盖秦汉俗儒之笔。不足据也。(其六宗名目。亦杂乱无义。)古昔祭祀之义。虽不可详。要之神道无形。昭事上帝。既非有形之天。则大宗伯所祭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皆是无形之神。受帝命而典司者。(日月星辰之祭。亦祭所司之明神。非祭有形之三光)乃郑玄之注。直以有形之星。指之为神。上自昊天上帝。下至风师雨师。皆以星点当之。玆皆纬书妖妄之说。酷信不疑。致玆大误也。岂不惜哉。总之六宗之解。无一可用。下至晋儒。亦多异义。如张髦、司马彪、荀顗、挚虞等说。并见孔疏。玆不赘。〇张髦三昭三穆之说。尤为谬妄。夫三昭三穆者。七世之庙也。是尧之七庙耶。舜受尧之天下。不受尧之宗祧。祭尧之三昭三穆无义也。是舜之七庙耶。舜方摄政。未及践位。立七庙太早也。
 梅云名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皆一时望祭之。古之圣贤皆祭之。(蔡注同)〇郑云遍以尊卑次秩祭之。(周颂时迈疏)群神。若丘陵坟衍。(见史注)〇案六宗原皆误指。凡上下神祗之名。悉皆举拟。今神竭矣。乃及于丘陵坟衍圣贤之人。先儒之迂陋至此矣。早以六宗为古圣帝。若羲农之类。则群神尚多可指。奚至于丘陵坟衍哉。
 〔考异〕尧本纪遂类于上帝。(节)辩于群神。〇汉书郊祀志引虞书曰望秩于山川。(多秩字)遍于群神。
 〔考證〕汉书郊祀志引书禋于六宗曰礼记祀典。功施于民则祀之。天文日月星辰所照仰也。地理山川海泽所生殖也。又日月雷风山泽。易卦六子之尊气。所谓六宗也。星辰水火沟渎。皆六宗之属也。(孟康云或云六宗天地间游神)〇案议礼荒乱如此。罪大矣。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44L 页
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马本辑为揖。史汉同。)
 马云辑敛也。五瑞。公侯伯子男所执以为瑞信也。尧将禅舜。使群牧敛之。使舜亲往班之。(见史注)〇王云辑合也。〇梅云还五瑞于诸侯。与之正始。(疏云敛而又还之。若言舜新付之。改为舜臣。与之正新君之始也。)〇蔡云辑五瑞已上。皆正月事。至尽此月。则四方诸侯有至者。远近不同。来有先后。故日日见之。(又云天子执琄以朝诸侯。郑注云诸侯始受命。天子锡以圭。圭头斜锐。其冒下斜刻。小大长短。诸侯来朝。天子以刻处冒其圭头。有不同者则辨其伪也。)既见审。知非伪则还其瑞。〇案辑五瑞。谓正月受终之后。即以诏令布告五服诸侯。使各亲来。纳其圭瑞于舜也。既月乃有至者也。此云四岳应是从四方来者。若然又有一峻秩大臣在内。统领在外之四岳。因名曰四岳。即上受尧之巽者也。
 〔考异〕尧本纪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〇封禅书引书曰辑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还瑞〇汉书郊祀志引虞书曰揖五瑞(师古云揖古辑字)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〇案三文皆同。或者伏生之本。有吉日之字。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句)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史记巡守皆为巡狩。〇郑本紫为祡。说文同。薛本同〇史记贽为挚。说文作𡠗。)
 马云舜受终后五年之二月。(见史注)郑云岁二月者。正岁建卯之月。〇郑云巡守者。行视所守也。(孟子曰巡所守也)岱宗者。东岳名也。〇马云祭时积柴。加牲其上而燔之也。(见正义)郑云柴祭东岳者。考积柴燎也。(见正注)〇梅云燔柴。祭天告至。〇郑云望秩于山川者。遍以尊卑祭之。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馀小者。或视卿大夫。或视伯子男也。秩次也。(已上郑注。并见公羊传隐八年疏。)〇镛案岱宗者。泰山之明堂也。古文宗者庙也。(字从宀象室中。祭神示。)上云六宗亦庙也。齐宣王欲毁明堂。孟子劝行王道。请其勿毁。所谓王道者何。东巡守至于岱宗。(即明堂)会群后。行此诸礼也。(非以山宗之故谓之岱宗也。)唯泰山有堂者。古昔郊祭。必行于春分之时。所谓郊而后始耕也。(春分是东作之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45H 页
蛰而郊者。蛰虫虽已惊寤。若其启户而出。亦在春分之时也。若然明堂之祭。仍值郊期。故岱独有之。或四岳皆有。而无文可知也。 考绩柴者。先王之大礼也。(郑注必有据)礼曰天子适四方先柴。(郊特牲)四方者四岳也。虽然若云告至而柴。则凡车驾所停。皆当有柴。柴太数矣。若云无故而祭天。即秦皇、汉武封禅之谬典。非尧舜之所得有也。唐虞之治。考绩而已。百官考绩。皆于京师。至于诸侯之绩、必于方岳考之。诚以入其境。观其风。察其田野。审其沟洫。稽其制度。验其谣俗而后。乃考其绩。此所以必于方岳也。故古者巡守之礼。谓之巡功。春秋传薳启疆之言曰小有述职。大有巡功。(昭五年〇谓小国述职。大邦巡功。)夏本纪曰禹会诸侯于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赞文也)其云计功。岂非考绩乎。周礼汉书。皆以考绩谓之会计。文相合也。
 考绩之必先柴何也。古者会盟。亦必祭天。觐礼方明之祭。亦其绪馀也。(方明非祭上帝。乃以祭天神。)考绩大礼。关系生民休戚。毫末不公。天必殛之。所以天子领率群后。燔柴祭告而后。群后各奏其功。天子合考其绩。此尧舜禹之通法也。(考绩柴。如后世之焚香告天。)
 〔考订〕梅云(岁二月)既班瑞之明月。〇案马说太缓。(说见上)梅说太急。既班瑞之明月。日觐四岳群牧。奚暇东巡守哉。
 〔考證〕书大传曰望秩于山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郑注云所视者。谓其牲帛粢盛笾豆爵献之数。)〇封禅书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汉书郊祀志同)〇定本集注。望秩山川之下。皆有遍于群神一句。(见周颂时迈疏)
 郑云东后。东方之诸侯也。〇郑云协正四时之月数及日名。备有失误者。〇王云同齐也。律六律也。〇马云律法也。郑云阴吕阳律也。(案郑以同律为吕律)度丈尺也。量斗斛也。衡称也。〇镛案东后。疑即羲仲也。古者律历同科。协时月正日。为羲仲之职。掌历象也。同律度量衡。为羲仲之职。掌律度也。先正此二事。乃见五等群后。修五等诸侯之礼。其文历然可。(东方诸侯合言之曰东后。必非古文之例。)〇又按周礼六吕谓之六同。故郑以同律为吕律。(上无协正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45L 页
等字。舜所行者何事。其义不可立。)周礼春官典同。注云同阴律也。书曰同律度量衡。太师职曰执同律以听军事。
 其义非也。同者齐一也。(郑又云同音律度丈尺量斗斛科衡斤两。见史注。)
 〔考订〕梅云合四时之气节。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齐一也。〇订曰天下之不可齐一者。时月日也。北极出地千里差四度。则节气时刻。各国不同。不可齐一也。日出入时刻。千里差一刻有奇。则日月交会。各国不同。不可齐一也。舜之所以协时月正日者。正欲考四方节气旱晚及日出入时刻。以验历法之差合。而改之正之。梅欲齐一之难矣。且周制太史颁告朔于邦国。羲伯当时历象授时。亦必颁布于诸国。诸国但当遵而用之。岂有私自造历。违时乱日。以待皇历之来协哉。协时月正日者。明与二仲二叔。稽其东西之差。算其南北之差。以正京师之历耳。(协者比校以合之)舜之所求正。欲于羲和四宅。闻其差度。以验吾历之无滞。假如日食其在京师。明在一日卯初。而其在各方。或在卯正。不能早见。或在寅正。不能看验。(日未出)或经纬有舛。彼食而此否。(人目不成三直则不食。)或差舛未多。彼既而此半。(人目所见。随地不同故。)帝舜于此。当知各方日月之会。原有不同。岂必力求其齐一乎。春秋之时。历法不明。日食或在晦日。(庄十八年三月)或在二日。(隐三年二月)帝舜巡至四岳。羲和朝于行在。则察其纪录。或有如是者。便知时月有舛。即行釐正。此之谓协时月正日。
 〔考异〕尧本纪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〇封禅书引书曰遂觐东后。东后者诸侯也。〇郑玄周礼注引书曰遂觐东后。(大行人)〇何休公羊传注引书曰遂觐东后。(隐入年)
 马云五礼。吉凶军宾嘉也。(见史注)郑云五礼。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梅蔡皆云吉凶军宾嘉)五玉瑞节。执之曰瑞。陈列曰玉也。〇马云三帛。三孤所执。(见史注)郑云帛所以荐玉也。受瑞玉者。以帛荐之。帛必三者。高阳之后用赤缯。高辛之后用黑缯。其馀诸侯皆用白缯。(案此必纬书所言)周礼改之为缫也。〇王云三帛。纁玄黄也。附庸与诸侯之适子。公之孤。执皮帛。其执之色未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46H 页
闻。或曰孤执玄。诸侯之适子执纁。附庸执黄。(梅蔡皆从王肃注)〇马云贽二生羔雁。卿大夫所执。(马本贽作挚)一死雉。士所执。(见史注)郑云二生一死贽者。羔雁生也。卿大夫所执。雉死也。士所执。〇镛案吉凶军宾嘉。虽亦王者之大政。丧礼、乡礼、冠婚之礼。恐非此日之所修治。后儒之弃郑取马非矣。礼目本无定数。王制有六礼。管子有八礼。何必五礼之目。一定而无易。窃详五等诸侯之礼。截然不同。服章有等。(一三五七九)旗斿有数。饩牢有差。笾豆有级。田禄有限。封疆有度。一物一文。莫或相同。考诸司服巾车。大行人掌客。孟子、王制、春秋传诸文。其别森然。二帝三王。虽有损益。五等诸侯之有五等礼制。必无二也。原夫公侯子男。其为人君则一也。势均位偪。最易侵越。一或僭踰。乱之本也。天子巡方之日。苟不能点检整顿。而任其汎滥。唯意所欲。不出十年。天下必大乱矣。修五礼者。修五等诸侯之礼也。
 五礼五玉。文句相连。五玉既为五等诸侯之玉。则五礼亦是五等诸侯之礼。(知远录)〇又按王肃三帛之解。其视马郑之说。亦鲁卫之政。后儒奚取焉。王说盖有所误据者。周礼典命云凡诸侯之适子摄其君。(代其父而朝。)未誓则以皮帛继子男。(未誓未受命)又云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视小国之君。(郑云上公置孤卿一人。)故艰辛附合。遂有此说。然附庸执帛。三礼无文。又将何解。附庸之君。未尝无爵。(孔疏云附庸之君。未有爵命。不得执玉。非也。)邾子宿男。俨列五等。谷璧蒲璧。孰能遏之。禁其瑞玉。降诸缯帛。已属非理。
 何况帛之为币。或以玉加。或与皮兼。单执一帛。在礼无徵。何况束帛之法。必具玄纁。所以象天地也。(献帛之意。以共衣裳。古衣裳必上玄下黄。或下纁。)聘礼觐礼昏礼丧礼。玄纁束帛。屡见正经。(多不能悉指。)其或不纁者。必具玄黄。故说卦震为玄黄。而归妹上六曰女承筐。(兑女奉震币。)孟子引古书曰筐厥玄黄。诚以天地之色不具。则不以为币也。今乃曰甲者执玄。乙者执纁。丙者执黄。羲农以来。有如是币帛乎。若云周礼如此。虞礼如彼。则禹贡曰厥篚玄纁。玑组明玄纁之制。自古已然。不自周始也。〇马融以三帛为三孤所执。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46L 页
盖欲谨守大宗伯六挚之文。(其一曰孤执皮帛。〇又大行人云大国之孤。执皮帛。以继小国之君。)无敢踰越。故以此三人。当彼三色。然少师执玄。少傅执纁。少保执黄。仍是不成模样。何况上公之孤。本止一人。(周礼注)何得有三孤。 余谓挚币之法。圭璋特达。琮璧有帛。考之聘礼。其文历然(聘义亦言之)君享则束帛加璧。夫人享则束帛加琮。(聘礼文)圭璋则不帛。此之谓特达也。
 五等诸侯之挚。公与侯伯皆执圭瑞。唯子与男。谷璧蒲璧。执此二璧者。宜有束帛。其有束帛者。必具玄纁。(束者十也。物十曰束也。参天两地。故玄三纁二。倍之为匹则十也。故束帛者玄纁之称。单一色。不能为束帛。)其或不纁者。必具玄黄。此皆五等诸侯之挚也。(意者子执玄纁。男执玄黄。但无文可知。)五玉三帛皆具然后。五等诸侯之挚。方得全备。故春秋传曰禹会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已上知远录)
 〔考订〕蔡云五玉即五瑞。(毛云五瑞五玉。似有分别。周礼六瑞六挚。原属两事。)〇订曰玉有二制。一曰玉瑞。二曰玉器。据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男执二璧。)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苍璧礼天。黄琮礼地。青圭赤璋白琥玄璜。礼四方)。又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郑注人执曰瑞。礼神曰器。瑞器有别。而均之为玉。毛说未然。此节不云五瑞而谓之五玉者。玉帛是对头之物。帛若言币。玉当言瑞。既云帛。玉亦云玉也。(瑞亦挚也。执玉曰瑞。执禽曰挚。而可分乎。)
 〔考订〕郑云贽之言至。所执以自至也。(见正义)〇疏云玉帛生死。皆所以为贽。以见君与自相见。其贽同。〇案手执曰挚。执贝曰贽。无他义也。羔雁雉。谁之所执。献之于谁。是日列国之卿大夫及其受命之士。(自一命已上。)从其君来者。皆以生死之贽。庭见于天子。故连言于玉帛之次。(注疏不明言。)
 〔考订〕毛云此注出于安国。则所据者是真正虞礼。以安国不曾见周礼也。周礼出于武帝末。至成帝校书始颁于世。(或曰五瑞五礼。玉帛生死之注。皆出周礼。安国不见周礼。何以如是伪也。毛曰云云。)〇订曰周礼虞礼姑舍是。梅赜献书。自称舜典本缺。故尧典自慎徽五典以下。当时诸生。杂取王范之注补之。(上丙三)毛亦知之。今也盛气努力。欲以王范辈引用周礼者。并作孔安国之手笔。抑何故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 第 47H 页
马云五器上五玉。五玉礼终则还之。三帛以下不还也。(见史注)〇郑云如者以物相授与之言。(字义也)授贽之器有五。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也。器各异饰。饰未闻所用也。周礼改之。饰羔雁饰雉。执之而已。皆去器。(去五器)卒已也。复归也。巡守礼毕。乃反归。自岁二月已下郑主(一作注)。并见公羊传隐八年疏。 〇梅注与马义同。〇蔡云如同也。五器即五礼之器也。(刘侍讲之言〇又云周礼六器六挚。即舜之遗法。)卒乃复者。修五礼如五器。数事皆毕。遂西向。且转而南行也。〇镛案此节当以马说为正。按周礼大行人云十有一岁。达瑞节同度量同数器。(郑云数器铨衡也)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王制巡守之礼。革制度衣服者讨之。则刘侍讲如五器之说。意思亦好。虽然丧礼昏礼所用诸器。不必携至山上。且凡朝聘之法。礼毕则还圭璋。(见聘义)大宗伯六瑞六器。虽有分别。聘礼则圭璧璋琮谓之四器。春秋传圭璧之等。谓之不腆先君之敝器。马义不可易也。卒者礼毕也。(义礼十七篇。皆以礼毕为卒)且如刘侍讲之说则修五礼如五器。文应相连。为此改经。亦所慎重。不如仍旧之为便也。 卒乃复。虽是还圭璋。东巡既毕。宜还京师。(郑以为每岳礼毕而归。仲月乃复更去。)蔡意自东而南。迤西而朔。一年而返。观于朔巡之末。始言归格。则此义为长。(郑义见孔疏)
 〔考订〕蔡云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此九字。当在肆觐东后之下。协时月正日之上。(是欲令修五礼如五器文句相承。)〇案东后若是羲仲。律历在所。先正五器。若遵马说。经文不必改易。
 〔考證〕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命典礼。考时月正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郑云柴祭天告至也。同阴律也。)〇汉书郊祀志云书曰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乐。三帛二生。一死为贽。(师古云乐亦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