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序]
[诗经讲义补遗序]
余诗经讲义十二卷。既叙次成编矣。顾讲义之体。唯问是对。问所不及。虽有旧闻。莫敢述焉。斯其所论。百不举一。不足以表见謏闻。庚午春。余在茶山。圃子告归。唯李𤲟在侧。山静日长。无所寓心。时说诗经遗义。令𤲟笔受。时余风痹沈困。神识不清。然犹不辍者。本欲于先圣先王之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其有谬妄。尚恕余哉。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国风
国风(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〇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补曰风有二义。亦有二音。指趣迥别。不能相通。上以风化下者。风教也。风化也风俗也。其音为平声。下以风刺上者。风谏也。风刺也风喻也。其音为去声。安得以一风字。双含二义。跨据二音乎。易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孟子曰草上之风必偃。此以风之流行而得名也。家语曰忠臣有五谏。吾从其风谏。白虎通曰流睹其事。未彰而风告之。此以风之感动而得名也。序说欲兼统二义。而可得乎。朱子集传。削去风刺。孤存风化。虽然风刺之义。因可讲也。圣人所为。皆有精义。将以致用。试论书教。典以垂法。谟以赞猷。诰以牖民。训以戒君。誓以束师旅。命以谕诸侯。二典之外。无非警戒之辞。言之者严恭。听之者惕畏。皆足以淑人心而靖世道。此书之所以作也。诗何独不然。颂譬则典也。风雅二者。体裁虽别。其归则感发人之善心。惩创人之逸志也。正言曰雅。微喻曰风。风也者讽也。或述善事。使自喻之。或述恶事。使自喻之。悦之愤之。鬼(一作愧)之惧之。哀之悔之。感之动之。不提
[序]
[诗经讲义补遗序]
余诗经讲义十二卷。既叙次成编矣。顾讲义之体。唯问是对。问所不及。虽有旧闻。莫敢述焉。斯其所论。百不举一。不足以表见謏闻。庚午春。余在茶山。圃子告归。唯李𤲟在侧。山静日长。无所寓心。时说诗经遗义。令𤲟笔受。时余风痹沈困。神识不清。然犹不辍者。本欲于先圣先王之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其有谬妄。尚恕余哉。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国风
国风(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〇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补曰风有二义。亦有二音。指趣迥别。不能相通。上以风化下者。风教也。风化也风俗也。其音为平声。下以风刺上者。风谏也。风刺也风喻也。其音为去声。安得以一风字。双含二义。跨据二音乎。易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孟子曰草上之风必偃。此以风之流行而得名也。家语曰忠臣有五谏。吾从其风谏。白虎通曰流睹其事。未彰而风告之。此以风之感动而得名也。序说欲兼统二义。而可得乎。朱子集传。削去风刺。孤存风化。虽然风刺之义。因可讲也。圣人所为。皆有精义。将以致用。试论书教。典以垂法。谟以赞猷。诰以牖民。训以戒君。誓以束师旅。命以谕诸侯。二典之外。无非警戒之辞。言之者严恭。听之者惕畏。皆足以淑人心而靖世道。此书之所以作也。诗何独不然。颂譬则典也。风雅二者。体裁虽别。其归则感发人之善心。惩创人之逸志也。正言曰雅。微喻曰风。风也者讽也。或述善事。使自喻之。或述恶事。使自喻之。悦之愤之。鬼(一作愧)之惧之。哀之悔之。感之动之。不提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63L 页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64H 页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周南
周南(郑谱云周召者。岐山之阳地名。文王作丰。乃分周召之地。以为旦奭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己所职之国。〇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其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
补曰周召之受采邑。虽未知必在何时。其分主东西。则非文王时事也。据乐记曰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公羊传曰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燕世家曰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参考诸文。疆理南国。周召分治。并在武王灭商之后。以此观之。二南之诗。非皆文王时作。而卫宏之序。摸捞探𢱢。时插文王之说。然且当时齐鲁韩三家。未及泯灭。故关睢以下八篇。不敢言文王二字。唯汉广、汝坟、羔羊、摽有梅、江有汜、野有死麇、驺虞等篇。时时点缀。以乱人目。而后之儒者。遂以二南诸诗。并作文王时南国诸侯之谣俗。于是乎七藤八葛。无一而当乎理也。文王虽受钺专征。而内明外顺。恪守侯度。其第一大举。不过乎伐崇伐密。以作丰邑。安得当时遽收江汉之国。使其陈诗于方伯哉。唯楚世家曰鬻熊之子。事文王蚤卒。其曾孙熊绎当成王之时。封为楚子。与鲁公伯禽、齐公吕伋。俱事成王。以此言之。汉广、汝坟、江有汜等篇。或系鬻熊之子事文王时所作。然若以为武王疆理之后。成王封楚之时所得之诗。则于理尤顺。且以周南属之王者。召南属之诸侯。抑何故也。兔罝曰公侯干城。麟趾曰振振公子。公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64L 页

周南二(大序云南言化自北而南也。〇集传云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
补曰南者乐名也。小雅鼓钟之篇曰以雅以南以籥不僭。(毛云南夷乐曰任。〇郑云雅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65H 页

小序(郑笺云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或云小序是东海卫敬仲所作。〇程子曰大序孔所为。其文似击辞。其义非子夏所能言也。小序国史所为。非后世所能知也。〇伊川曰诗小序。是当时国史作。如不作则孔子亦不能知。如大序则非圣人不能作。〇颍滨曰诗小序。非一人所作。〇朱子曰后汉书儒林传。以为卫宏作毛诗序。今传于世。则序乃宏作明矣。)
补曰小序之讼。朱子辨说。精核缜密。卓越千古。有披云雾剪荆棘之功。今人欲还尊小序。皆见未到朱子地位也。唯刺淫之诗。改之为淫诗。故后人更有訾议。且凡国风之所美刺。皆是公家之善恶。或巨室大族。行有淑慝。系国家之存亡。关世道之污隆。方有美刺之词。朱子一归之于下俚闾巷之音。此恐未允。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天下正矣。此圣人知要之言也。故国风诸诗。亦唯以一正君为务。或美之赞之。以感其善心。或刺之箴之。以惩其逸志。君心既正。百官自正。百官既正。天下归仁。彼匹夫匹妇蓬首垢面。或淫或邪。自陷罪罟者。又何讥焉。尚书百篇。无非王公之事。春秋二百四十年之间。其褒贬诛赏。不及细民。诗何为独不然。小序美刺之说。本不当置疑也。朱子初年。亦信小序。盛斥韩愈之说。(韩云子夏不序诗有三焉。知不及一也。暴扬中冓之私。春秋所不道二也。诸侯犹世。不敢以云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65L 页

六义(孔疏云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补曰风雅颂谓之三经。赋比兴谓之三纬。余谓太师本文。赋比兴进在雅颂之上。盖惟风诗有赋比兴。雅颂无之也。雅皆正言。颂惟赞美。其文不务微隐。安有赋比兴之别。风者讽也。或铺陈义理。使自喻之。或比物连类。使自喻之。或托寓深远。使自喻之。此皆风诗之体也。故风赋比兴。本为六诗之四。(周礼云太师掌六诗。)而今也合之为风。至于小雅。虽亦有近于比兴者。其旨趣不同也。
关睢(序云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〇集云河北方流水之通名。〇朱子曰若为鲁说。则仪礼不得为周公之书。)
补曰序用哀伤二字。以应哀而不伤一语。陋拙极矣。哀而不伤者。卷耳之谓也。春秋传穆叔如晋。晋侯享之。(襄四年)工歌文王之三。又歌鹿鸣之三。若是者三篇之诗。并蒙首篇之题。此古人称诗之法例也。关睢云者。关睢为首。而葛覃卷耳包在其中。关睢乐而不淫。葛覃勤而不怨。(廷陵季子语)卷耳哀而不伤。合季子孔子之言而观之。则其义瞭然。卷耳之诗曰维以不永怀。维以不永伤。非所谓哀而不伤乎。古者诗乐。必取三篇。故乡饮燕礼之等。周南则取关睢葛覃卷耳。召南则取鹊巢采蘩采蘋。可按而知也。此本木斋李公之说。(李森焕)详见余西岩讲学记。河者黄河也。诗凡北方之流水。皆用本名。未有借之为河者。有㳽济盈。泾以渭浊。瞻彼淇奥。瞻彼洛矣。溱与洧方涣涣。猗欤漆沮。沣水东注。在洽之阳。在渭之涘。若是者衣带之水。未尝无名。谁谓河广。河水洋洋。河水清且涟猗。在河之漘。在彼中河。若是者考其疆域。皆指黄河。非他水也。朱子必以为北方流水之通名者。盖欲以关睢之诗。为文王宫人之作。而当时文王之居。不在黄河之侧。故训之如是也。窃尝论之。士生千载之下。溯考先王之典。寻其坠绪。发其秘扃。凡有一字之碍眼者。正宜执之为一点孤灯。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66H 页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66L 页

葛覃(笺云服整也。整治之无厌倦。〇疏云言后妃为絺绤之时。志无厌倦。〇序云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女功。)
补曰郑以服之无斁。为服劳而不厌。与延州来季子勤而不怨一语相合。盖刈濩甫讫。絺绤新成。而遽论垢弊以后之事。词理匆遽。(朱子曰虽极垢弊。不忍厌弃。)今详缁衣所引。亦是服行不倦之意。(缁衣曰苟有车。必见其轼。苟有衣。必见其敝。人苟或言之。必闻其声。苟或行之。必见其成。葛覃曰服之无射。)〇缁衣云苟有衣。必见其敝。此一句似与朱子之义相合。然观其全文。殊不然也。后妃在父母家。又安所归宁。朱子辨之详矣。然毛传以后妃在父母家。故引士昏记女师之教。(士昏记云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祉庙已毁。教于宗室。)朱子以后妃在夫家。则所云师氏。非此女师也。(今小注误引毛说。)周礼天官。女官备矣。(有女祝女史)竟无女师。或者既嫁无师乎。公羊传宋灾。伯姬曰不见傅母。不下堂。逮火而死。(襄三十年)则夫家亦有师矣。归宁之义。亦见春秋传。(庄二十七年襄十二年)
卷耳(杨慎云陟冈者。文王陟之也。马玄黄者。文王之马也。仆痛者。文王之仆也。金罍兕觥者。冀文王酌以消忧也。盖身在闺门。而思在道途也。曾与河仲默说及。仲默大称赏。以为千古之奇。)
补曰升庵之说亦非也。求贤审官之义。不可改也。
樛木(传云南。南土也。〇笺云荆扬之域。〇集云南。南山也。)
补曰汉广诗。南与汉对。旧说未可非也。南有嘉鱼者。南土之物产也。若云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67H 页

免罝(传云肃肃。敬也。〇笺云鄙贱之事。犹能恭敬。是贤者也。)
补曰宁戚饭牛而肥。卜式牧羊而壮。贤者方其沈屈之时。其经纶材略之著于事为者。不过鄙贱之事而已。圣主之求贤臣。须知此义。郑笺不可少也。肃肃二字。宜三复焉。
汉广(笺云犯礼而往。将不至也。)
补曰涉川之法。舟其正也。或泳或方。皆非正也。郑笺犯礼之说。其可少之乎。匏有苦叶四章。皆以涉川设喻。亦此义也。昏姻之未成也。两家相对。有隔水之象。
女坟(笺云鱼劳则尾赤。)
补曰郑释左传云鱼肥则尾赤。(哀十七年云如鱼赪尾。横流而彷徉。)此云鱼劳则尾赤。将谁适从。孔疏为郑分疏。殊不公也。彼云赪尾之鱼。横流彷徉。则此云赪尾。亦横流彷徉之意。贪官污吏。纵恣横婪。亡国之象也。小民之惄如调饥。贪吏之以肥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召南
鹊巢(疏云此夫人。斥太姒也。大明云缵女维莘。是诸侯之子。故得百乘将之。)
补曰先儒以召南为诸侯之风。故序云夫人之德。孔前既以后妃为太姒。(螽斯疏)今又以夫人为太姒。
采蘩(序云夫人不失职也。〇采蘋序云大夫妻。能循法度也。)
补曰射义云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也。采蘋者。乐循法也。采蘩者。乐不失职也。今按采蘩采蘋之序。皆与射义相合。唯驺虞不同。以此观之。小序源流亦远。特其残缺者。卫宏补之耳。
草虫(笺云今君子待己以礼。故心下也。)
补曰春秋传。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赋草虫。赵孟曰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襄二十七年)此所谓断章取义者也。盖趯趯。象心之跳动也。心跳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67L 页

甘棠(疏云郑以此篇所陈巡民决讼。皆是武王伐纣之后。为伯时事。〇集云召伯布文王之政。)
补曰奚但武王。必也成王时乎。据燕世家。召公之为西伯。本在成王之时。又曰召公卒。民人思召公之政。作甘棠之诗。安得武王之时。遽有此诗。又汉书王吉传曰召公述职。舍于棠下。后世思其仁恩。不伐甘棠。既云后世则其不在康王昭王之时。亦未可知也。且云召伯巡行南国。亦不验之语也。(序云召伯之教。明于南国。)当时南国。历历可数。随楚最张江黄蓼六夔弦息罗之等。如蜂房蚁屯。鱼行鸟聚。其在春秋之时。声明文物。犹不槩见。何况文王之时。安得献其诗歌。冠冕列国乎。燕世家云召公之治西方。甚得民和。巡行乡邑。决狱棠树之下。西方乡邑者。陕西畿甸之地也。故晋士鞅之言曰栾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爱其甘棠。(左襄四年)周人者王畿之民。岂楚人随人哉。南者乐名。何必南国。(又昭二年韩宣子聘鲁。宴于季氏。有嘉树焉。季武子赋甘棠。宣子曰起不堪也。无以及召公。〇定九年君子引此诗曰思其人。犹爱其树。况用其道。而不恤其人乎。)
行露(笺云多露之时。礼不足而疆来。不度时之可否。故云然。)
补曰春秋传楚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僖二十年)此与韩献子所引。(见原篇)皆取量力之义。邶风曰深则厉浅则揭。荷蒉丈人取以为君子出处之大义。古人诗教。斯可悟也。盖此三百篇。皆贤圣至理之言。故片言只句。皆有义理。其本事之善恶贞淫。不须问也。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与乎礼。
殷其雷(传云震惊百里。〇疏云雷发声百里。古者诸侯之象。)
补曰古者大国不过百里。其在易象。震为诸侯。此义最有据。(大夫从役者。当是诸侯之臣。)
野有死麇(序云恶无礼也。〇集云诗人美之。)
补曰春秋传郑伯享赵孟。子皮赋野有死麇之卒章。赵孟曰吾兄弟比以安。尨也可使无吠。(昭元年)晋国彊暴。常以非礼加于弱国。故郑人赋之。小序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68H 页

何彼秾矣(传云平正也。武王女文王孙。适齐侯之子。〇笺云正王者。德能正天下之王。〇疏云大诰注受命曰宁王。承平曰平王。)
补曰解易者欲以爻词为文王之作。则以箕子为荄滋。解诗者欲以二南为文王之诗。则以平王为正王。天下无不对也。〇杨慎云平王犹书称宁王格王。齐侯犹易称康侯。礼曰宁侯之类也。(及冢周书云明王奉法以明幽。幽王奉幽以废法。国语曰兴王赏谏臣逸。王法之其称谓。皆类后世之谥。)昔者尹畏心尝录是语。恨不驳正。缗字从昏合丝者。昏姻之象也。虽然其钓维何。宜亦有意。庄王之女于齐。盖钓利也。(郑云钓者。以此有求于彼。)谁谓二南无风刺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邶
柏舟(笺云德备而不遇。所以愠也。群小。众小人。〇集云见怒于众妾也。)
补曰刘向封事曰群小窥见间隙。绿饰文字。巧言丑诋。故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诚足愠也。(又刘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言守善笃也。)〇君子之义。人不知而不愠。旧说以为自愠可乎。我之有忧。以见怒于群小也。此非妇人诗。已见原篇。
绿衣(笺云绿当为褖。鞠衣展衣褖衣。皆以素纱为里。又云妇人之服。不殊衣裳。上下同色。)
补曰褖(一作绿)衣者。黑衣也。黑衣黄里则天包地外也。黑衣黄裳则乾上坤下也。又何悲焉。郑说非也。
击鼓(传云契阔。勤苦也。〇朱子曰契阔。隔远之意。又云阔契阔也。)
补曰两合曰契。双离曰阔。契阔者离合也。周礼有券契之法。唐书有木契之制。盖以左右两片。相合如符。以为信也。阔者门之辟也。闭门则两扉相合。辟门则两扉相离。其间广阔。故谓之阔也。郑玄丧服注。以辟领之间。谓之阔中。盖辟领两片。左右分开。其间正如辟门之象。故名曰阔中。阔之本义如是也。死生合离。无渝此心。即夫妇之约誓也。于嗟阔兮者。不幸而相离也。离而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68L 页

匏有苦叶(笺云匏苦谓八月之时。)
补曰左传叔孙穆子赋匏有苦叶。叔向退而具舟。(襄十四年)其在国语。直云叔向曰苦匏不材。于人供济而已。(见鲁语)韦昭云佩匏可以渡水。郑以匏叶为记时可乎。
谷风(笺云何暇忧我后所生子孙也。〇集云何暇恤我已去之后哉。)
补曰表记曰诒厥孙谟。以燕翼子。数世之仁也。我今不阅。皇恤我后。终身之仁也。郑笺子孙之说。其有据矣。〇逝梁发笱。当时之鄙谚。所以喻谗言也。盖本无逝梁之人。应无发笱之事。岂可诬之以盗鱼乎。(旧说亦以发笱为盗鱼)小弁诗七章八章。皆戒谗之语。而用此四句可验也。弃妇去室。放子辞家。其眷恋回念。至情憯怛。(表记引此诗云中心憯怛。爱人之谓也。)在其所生之子女。或恐我去之后。其信谗施虐。如于我躬。故谷风小弁。并用此语。一样情绪也。郑笺子孙之说。不可违也。(无毋通。小弁毋作无。)后字若虚。不可与躬字对。〇左传宁喜之言阅作说。(杜云今我不能自容说。)说与脱通。如是看恐好。(襄二十五年)
简兮(疏云日之方中。仲春之时。〇传云苓大苦。〇笺云榛苓各得其所。言硕人处非其位。)
补曰日中者。白昼也。屈首而就舞列。人所羞愤也。旧说引仲春习舞之礼。未必然。〇苓古莲也。枚乘七发云蔓草芳苓是也。故采苓之苓。与颠叶。隰有苓之苓。与人叶。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鄘
墙有茨(传云中冓。内冓也。〇笺云谓宫中所冓成淫昏之语。〇汉书注晋灼曰鲁诗以为夜。)
补曰深宫之中。重房复壁。何必积材之处。乃有禽犊之行。毛说是也。遘觏媾搆。皆交合之意。易曰男女搆精。
相鼠(传云止所止息也。)
补曰齿者止口也。(字从止从口)故曰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也。礼者体也。(字皆从丰旁。)故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也。左传师服之言曰礼以体政。(桓二年)〇春秋传叔孙豹与庆封(齐大夫)食不敬。为赋相鼠。(襄二十七年)又郑公孙段敬而能卑。君子引相鼠以美之。(昭三年)又晋人执涉沱杀之。君子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69H 页

干旄(序云贤者乐告以善道也。〇传云姝顺貌。〇笺云贤者说此卿大夫有忠顺之德。又欲以善道与之。〇集云彼其所见之贤者。将何以卑之。而答其礼意之勤乎。)
补曰贤者自言曰何以告之。所以为忠也。春秋传郑驷歂杀邓析。君子谓子然于是不忠。竿旄何以告之。取其忠也。(杜云取其中心愿告人以善道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郑
郑(朱子曰夫子之于郑卫。盖梁绝其声于乐以为法。而严立其词于诗以为戒。)
补曰乐记子夏之言。并举郑卫齐宋曰四者皆淫于色而害其德。是以祭祀弗用。(子夏云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以今观之。齐无淫诗。唯有刺淫。(刺襄公四篇)宋本无风。安有淫诗。子夏所论之非指国风。可知也。季札观乐于郑则曰美哉。其细已甚。民不堪也。于卫则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淫奔之辞。李(一作季)子何为叹美。唯汉书地理志曰郑国土陋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故其俗淫。遂以出其东门、溱洧二篇。为淫诗。北指诗为淫之始也。朱子谓郑卫桑濮之音。欲奏之宗庙朝廷。则未知其将以荐之何等之鬼神。用之何等之宾客。(见小序辨说桑中条。)窃尝思之。风诗虽关睢葛覃。亦未尝奏之宗庙。荐之鬼神。非病其淫。用各殊也。若于宾客之会。则据春秋之时。子展赋将仲子。(襄廿六)子旗赋有女同车。子柳赋箨兮。子大叔赋褰裳。子游赋风雨。子齹赋野有蔓草。(昭十六)此皆郑诗之最淫者。公然讽诵于燕享之席而少无怍色然。且六人者。皆郑大夫也。以郑大夫诵郑淫诗。以彰吾国之丑于邻国君臣之前。天下无此愚也。宋史儒林传载王柏之言。谓今三百篇。非夫子三百篇也。夫子之诗。既燬于秦火。汉儒传夫子之诗而不全。见前时所传。有存于闾巷浮薄之口。而未尽灭者。遂取以补亡。而世不辨其非也。其后金仁山祖述其说。明清间诸儒又引此以明小序之谬。于是郑卫真淫诗矣。
缁衣(集云言好之无已也。)
补曰无已者诚也。诚则不贰。故春秋传郑伯如晋。子展赋缁衣。叔向命晋侯拜曰敢拜郑君之不贰也。(襄二十六年)
褰裳(集云淫女语其所私。)
补曰吕览云晋人欲伐郑。令叔向聘焉。视其有人与无人。子产为之诗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叔向归曰郑有人。子产在焉。不可攻也。秦荆近。其诗有异心。不可攻也。乃辍攻郑。然褰裳若是子产所自作。则子大叔无以赋褰裳。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唐
扬之水(传云闻曲沃有善政。命不敢以告人。〇集云民为之隐。盖欲其成。)
补曰旧说唯云善政。夫其旨也。桓叔密絺。晋人令作内应。故不敢以告人。据春秋传郈工师驷赤对叔孙之言曰臣之业。在扬水卒章之四言矣。(即我闻有命)其后驷赤果为叔孙欺诈侯犯。(侯犯即郈主)以纳鲁人。(定十年)此可验也。〇虽然此非缔曲沃者所自作也。何者。不敢以告则其事机秘。其情深密。又何为发之为诗。宣示国人乎。贤者炳几知微。忧时闵君。作为此诗。冀昭公之一悟也。序云刺昭公。不其信矣乎。静玩深究。可悟读诗之法。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曹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69L 页

补曰国语云楚令尹子玉请杀重耳。请止狐偃。王曰不可。曹诗曰彼己之子。不遂其媾。邮之也。邮而效之。邮又甚焉。(见晋语)今按楚成王二十年。曹共公始立。虽曰同时。曹又晚矣。楚成王诵候人之诗。则候人似非共公之诗。虽然楚成王之言效邮者。谓曹既无礼于重耳。我不可效之也。若前古之诗。而楚王引之。则诗中须有效尤之意。乃可以證明今事。此引诗之法也。今不遂其媾四字。全无效尤之意。曷为引之。候人本是刺共公而作。故楚王以曹为戒。而得引此诗。以此观之。小序之云刺共公。不既有据乎。以此观之。三百篇未必皆周天子巡守之所得。未必皆周太师职掌之所典。当时列国之人。凡有佳诗。互相传诵。虽同时之人。得以传闻。至夫子之时。编次会通。与太师所藏自古传来之诗。合为一经也。如云不然。春秋诸人燕亨所赋之诗。考其时代。如楚王之于候人者甚多。何以解之。媾者婚媾也。训媾为厚。于古无證。(史记虞卿传楼昌曰不如发重使为媾。战国策作讲。)二章云不称其服。三章云不遂其媾。卒章双承之。其云荟兮蔚兮。南山朝隮者。言衣服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0H 页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小雅〇鹿鸣之什
鹿鸣(笺云示当作寘。周行周之列位也。言己维贤是用。〇王肃云示我以至美之道。〇疏云中庸治国其如示诸掌。注云示读为寘。又大东卷耳。并有周行之文。皆为周之列位。〇传云恌愉也。〇集云恌偷薄也。)
补曰古人罕言道理。郑笺是也。孔子曰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见缁衣)谓寘之朝列。惠此万民。本非私好之惠也。班固辟雍诗曰示我汉行。以周为大。本无据也。恌佻通。佻者轻薄也。离骚曰余犹恶其佻巧。春秋传鲁用人于亳社。臧武仲曰周公其不飨鲁祭乎。诗曰德音孔昭。视民不佻(一作恌)。(昭十年)谓用人而祭者。轻薄不德也。司马迁曰仁义陵迟。鹿鸣刺焉。此齐鲁之说也。(十二诸侯年表)
常棣(传云饫私也。不脱屦升堂谓之饫。〇笺云议大疑于堂则有饫礼焉。〇集云饫厌也。)
补曰国语云王公立饫则有房烝。又武王克殷作饫歌。此毛郑之所据也。然于此章。义无所当。当从集传。
采薇(序云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遣戍。〇朱子曰此未必文王之诗。以天子之命者衍说也。)
补曰序自文王以下。卫宏之所为也。汉书匈奴传曰周懿王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诗人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允(一作狁)之故。岂不日戒。猃允(猃狁)孔棘。其为懿王时诗历然也。殷人之诗。何系周雅。
出车(传云王殷王也。南仲文王之属。〇集云王周王也。南仲此时大将也。)
补曰王。周宣王也。南仲者。宣王之臣。即常武所称南仲也。彼云南仲大祖者。王命卿士。大饯南仲也。祖者饯也。此本宣王之诗。故汉书匈奴传以采薇为懿王之诗。以出车六月。并作宣王之诗。(引出车彭彭。城彼朔方二句。)旧说既以六月为宣王之诗。而以出车为殷诗者。以采薇、出车别在上篇。而其间隔以笙诗诸篇故也。出车既是宣王之诗。而夫子编之于上篇者。编诗之法。异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0L 页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小雅〇彤弓之什
菁菁者莪(笺云以礼仪见接。〇集云此容貌威仪之盛。)
补曰郑笺有据也。左传晋人惧其无礼。请鲁文公改盟。晋侯赋菁菁者莪。公降拜曰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文三年)有仪者。礼接有仪也。
六月(笺云镐也方也。皆北方地名。〇王肃云镐京。王基。〇集云镐非镐京之镐。〇集云元戎。车之前锋也。)
补曰按水经注。渭水与泾水合流。又东合涝水。又东合田溪水。又东合甘水。乃与丰镐之水合流。则泾阳在丰镐之西北可知也。猃狁内侵。宜自泾阳。侵方及镐。不当侵镐及方。至于泾阳。郑必以镐与方。为北方地名。盖以此也。虽然卒章云来归自镐。明自镐京而归。吉甫之伐。既至太原。则何不云归自太原。别取历路次舍之地。乃谓之来归自镐乎。所贵乎诗者。为可以补史书之阙。苟以史册无文。而蔑裂经文。又安用诗。余谓此时厉王出于彘。共和十四年之间。诸夏无君。何变不生。猃狁直据王京。如禄山之于长安。而宣王立于东都。命将出师。皆自东都而为之也。尔雅十薮。周曰焦护。焦穫者周之郊薮也。故史记匈奴传云杀幽王于骊山。遂取焦穫。可验也。(骊山在咸阳。郭云瓠中非也。)猃狁整居京邑。吉甫潜师克镐。驱而出之。至于泾阳而后。始乃鸣钟伐鼓。声罪致讨。猃狁又自泾阳东走太原。(绕太行而北)故吉甫从而伐之。至于太原也。先言薄伐者总叙也。后言薄伐者纪实也。侵镐及方。若是猃狁之所为。则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当为猃狁之旗旌。而可说乎。猃狁之事。不过上二句而已。其下六句。皆吉甫之事。故茹穫叶韵。方阳章央又叶韵。不相混也。今以上四句为猃狁之事。下四句为吉甫之事可乎。上云以匡王国。下云以定王国。王国者王京也。变在王京。病在心腹。郑乃拖引其文。衍之曰王国之封畿。不亦远矣哉。(孔又云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要服之内。是王国之封畿。)腥秽廓清。城阙修除。庙貌如故。钟虚不移。然后方可曰匡国而定国。苟使猃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1H 页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小雅〇祈父之什
斯干(序云宣王考室也。〇朱子曰鸿雁以下。时世多不可考。)
补曰汉儒皆以斯干为宣王之诗。刘向之疏曰周德既衰而奢侈。宣王更为俭宫室小寝庙。斯干之诗是也。(刘向传)
节南山(传云均平〇潘时举云钧为瓦器者。所谓车盘是也。〇传云吊至。〇笺云至犹善也。不善乎昊天。〇集云不见悯吊于昊天。〇传云夷平也。〇笺云当用平正之人。〇集云当平其心。)
补曰均钧通。钧者权衡之名。(说文云三十斤为钧)汉书律历志曰权与物钧而生衡。衡权合德。百工由焉。诗云尹氏大师。秉国之钧。(字从金)钧之得名。本以均平。然阿衡保衡。亦取衡平之义。秉钧之钧。恐非陶均。所谓陶均者。周语曰细钧有钟无鑮。大钧有鑮无钟。汉书董仲舒传曰上之化下。犹泥之在钧。惟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镕。惟冶者之所铸。〇此篇皆不均不平之意。秉钧者操衡也。不吊昊天者。谓不恤茕独也。民之灾患。天则哀之。救灾恤患。天受其吊。故古经皆以不恤茕独。为不吊昊天。此云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者。谓秉国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1L 页

正月(笺云何不出我之前。居我之后。〇疏云忠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况以虐政推于先后。非父祖则子孙。穷苦之情。苟欲免身。〇集云伤己适丁是时。〇集云言之好丑。皆不出于心。而俱出于口。〇音义曰炤音灼。惨七感反。)
补曰以言罹祸者。作此诗也。先者父祖也。后者子孙也。今此罪罟。不由父降。不由子连。自作之孽。自其口出。故曰父母生我。岂贻我疾如是乎。皆我自作也。书曰惟口出好兴戎。好言莠言。皆自我口。不可以咎父母也。据春秋传齐大夫高彊奔鲁。叔孙昭子曰为人子。不可不慎也。昔子尾(高彊父)致邑。君以为忠。其子弃德旷宗。以及其身。(弃其父之忠)诗曰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其是之谓乎。(昭十年)杜注云高彊身自取祸。(越语吴王夫差曰天既降祸于吴国。不在前后。当孤之身。以此言之。当从集传。)炤音照。惨音懆。此章韵法如剪刀交股沼炤惨相叶。乐伏虐相叶。
正月二 传云治合邻近云旋也。是言王者不能亲亲以及远。〇笺云云犹友也。尹氏富与兄弟相亲友。为朋党也。〇集云小人得志。旨酒嘉杀(一作殽)。合比其邻里。怡悦其昏姻。
补曰毛传有味也。春秋传富辰言于王曰请召大叔。诗曰协比其邻。昏姻孔云。吾兄弟之不协。焉能怨诸侯之不睦。(僖廿二年〇杜注云王者为政。先和协近亲。则昏姻甚相归附也。)又晋平公城杞。(平公杞出也)子大叔曰晋国不恤周宗。而夏肆是屏。(杞者夏之馀)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弃同姓)诸姬是弃。其谁归之。弃同即异。(弃同姓而就异姓。)是谓离德。诗曰协比其邻。昏姻孔云。晋不邻矣。其谁云之。(襄廿九)〇此盖譬喻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2H 页

十月之交(笺云曰食阴侵阳。臣侵君之象。〇传云高岸深谷。言易位也。〇笺云易位者。君子在下小人处上。〇笺云勉从王事。〇集云黾勉从皇父之役。)
补曰日月交食。皆有躔次。不以尧减。不以桀增。古之贤圣。未必见之惊愕。以咎时政。如汉儒也。诗人托兴。唯据所见之物象。以道己志。卢仝。韩愈作月蚀诗。自未必忧在月蚀也。夏书曰辰不集于房。见于左传。(昭十七)收入胤征篇中。而春秋日食有伐鼓用牲之文。曾子问有日食废祭之礼。故刘向。谷永之等。得以附会为说也。史文伯之对晋侯。卫当其咎。(昭七年)此殆汉儒之所本也。刘向封事曰天变见于上。地变动于下。其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盖以此诗为纪实也。然鲁昭公薨于乾侯。史墨曰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昭三十二年)易位之说。亦有所本。〇黾勉从事。从役于向邑也。汉儒皆以为王事。故刘向封事亦云勉从王事。则反见憎毒。故其诗曰密勿从事。不敢告劳。(黾勉作密勿)当从集传。
雨无正(笺云上下不相畏。是不畏于天。)
补曰残虐无告。谮搆成狱。天所疾也。天之所疾。尔乃轻犯。不畏于天也。有罪无罪。沦胥以铺。此诗之所以作也。春秋传齐侯伐曹。季文子曰齐侯其不免乎。诗曰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君子之不虐幼贱。畏于天也。(文十五)
小旻(传云莫知其他。不敬小人之危殆。〇笺云当畏慎小人。〇集云祸隐于无形。)
补曰毛传有据也。春秋传楚公子围设服离卫。(设君服)齐宋陈卫蔡郑诸大夫争相讥贬。惟晋乐王鲋曰小旻之卒章善矣。吾从之。(昭元年)盖谓小人危殆。不敢轻讥也。(杜注云)
小宛(传云先人。文武也。〇疏云所思者惟此文武二人。〇集云二人父母也。)
补曰二人父母也。祭义曰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文王之诗也。
巧言(传云餤进也〇笺云邛病也。)
补曰餤与馅通。通凿进毒于饼餤中可见也。馅饼中实味也。盗言外则甘而内藏乱。如饼之外甘而中实毒味也。如是看。方与甘字对勘。表记曰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引此诗以实之。甘字不可汎看。邛者。劳也瘁也。孔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臣不援其所不及。不烦其所不知。则君不劳矣。小雅曰匪其止共。维王之邛。(缁衣篇)邛者劳也。〇止者位也。共者职事也。惟其位之所职是共。则君不劳矣。易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者止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2L 页

补曰诗凡言周道周行。皆非大道之谓。已见前。〇若孟子所引周道如砥。真是断章取义者。(万章篇)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小雅〇北山之什
小明(传云介景。皆大也。〇笺云介助也。)
补曰介者绍介也。此章之义。左传说之颇详。晋韩厥告老。穆子辞立。引诗曰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如是则神听之。介福降之。(襄七年)介福降之者。绍天福而降之也。(楚茨云报以介福者。神以绍介天福。报孝孙也。易曰受玆介福于其王母。亦言王母。介福于天也。)
信南山 传云或南或东。〇刘彝云其遂(一作逐)东入于沟则其亩南矣。其逐南入于沟则其亩东矣。
补曰春秋传晋人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杜云使垄亩东西行。)齐人对曰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戎车是利。(杜云晋之伐齐。循垄东行易。)无顾土宜。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成二年)〇杜注非也。古之田制。以水则遂洫为从。以道则径涂为从。径涂者陌也。(南北道曰陌)尽东其亩则但存其陌而决裂其阡矣。晋之戎车。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3H 页

甫田 传云社后士(一作土)也。田祖先啬也。〇疏云春官籥章注云田祖谓神农。〇集云田祖神农。
补曰句龙。后土也。周弃。后稷也。社稷之祭。宜祭社稷之神。又何得别祭神农。汉书郊祀志亦引此诗。以田祖为稷。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小雅〇桑扈之什
桑扈(笺云彼贤者也。贤者与人交必以礼。)
补曰左传公孙段赋桑扈。而赵孟之言。以彼交作匪交。(襄廿七)又汉书五行志。论苦成叔事。以彼交作匪徼。上章之不戢不难。下章之匪徼匪敖。文相照也。(若成叔事。本出左传成十四年。)
车辖(序云褒姒嫉妒无道。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〇集云此燕乐新昏之诗。)
补曰小序有据也。春秋传叔孙婼为季平子如宋逆女。宋公享之。叔孙赋车辖。(昭二十五年)杜注亦遵旧序。〇今按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者。周人之思得贤女。如饥渴者之思得饮食也。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者。若得贤女。欲欢欣舞蹈也。陟彼高冈。析其柞薪者。欲取褒姒。劈之离之。使王分之也。我心写兮。以慰我心诸句。皆非寻常燕乐之语。
车辖二(集云景行大道也)
补曰行止之行。当作向。表记引此句曰乡道而行。孔子世家引此句曰虽不能至。心乡往之。至于三王世家。直云高山仰之。景行向之。(行作向)仰向叶韵。行与仰不相叶也。
宾之初筵(笺云发矢之时。各心竞云我以此求爵女。〇又云又复也。三爵之不知。况知其多复饮乎。)
补曰以祈尔爵。非轻薄语。我之求中。欲尔受养也。故射义曰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祈求也。求中以辞爵也。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者。辞养也。(孔子云)今人认为罚爵。而可乎。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3L 页

采菽(序云刺幽王也。诸侯来朝。不能锡命。〇集云天子答鱼藻。〇传云菽所以芼太牢。〇笺云采其叶以为藿。〇疏云公食礼。铏芼牛藿。〇笺云芹以为菹。周礼芹菹雁醢。)
补曰诗之为道。陈古以刺今。今事虽恶。所陈古道。无不至善。故讽刺之诗。可以为雅乐。关睢刺后。不害其为房中之乐。鹿鸣刺世。不害其为燕宾之乐。常棣之吊管蔡。而不害其燕兄弟。采菽之刺幽王。而不害其燕诸侯。先知此义而后。可以读诗。〇晋悼公赐魏绛乐器。而魏绛引采菽之诗。(襄十一)秦伯亨(一作享)重耳。赋采菽。而赵衰以为赐命服之诗。(见国语)邾穆公朝鲁。季平子赋采菽以燕之。(昭十七)虽诸文历然。不可以此击小序幽王之说。物薄意厚。古人之义也。蘋蘩蕴藻。物之微也。采之湘之。可荐鬼神。芹薇苦藿。物之微也。筐之筥之。可羞王公。此采菽采芹。所以为忠厚也。诸侯将朝。天子先为之备物办具。以待其来。厚之至也。菽叶之为羹芼。芹茆之为菹材。正是诗人之用意处。静玩深究。有手舞足蹈之妙。而今之说诗者。徒然采菽。徒然采芹。命之曰诗之兴体。可乎不可乎。
角弓(笺云天下之人皆学之。〇集云上之所为。下必有甚者。〇传云爵禄不以相让。故怨祸及之。〇集云取爵位而不知逊让。终亦必亡。〇刘辰翁云末句犹云至于亡斯已也。)
补曰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者。谓兄弟之相犹也。斯干曰式相好矣。无相犹矣。此处兄弟之要诠也。兄弟之所以不睦。皆由于相犹相效。圣人知其要而戒之也。此篇胥远胥然。相瘉相怨。皆此戒也。郑以为天下学之。其说疏矣。〇春秋传韩宣子之适楚也。楚人弗逆。公子弃疾如晋。晋侯将亦弗逆。叔向曰楚辟我衷。(楚邪而我正)若何效辟。诗曰尔之教矣。民胥效矣。从我而已。焉用效人之辟。(昭六年)此亦戒在相效。非戒下民之从化也。(坊记引交相为瘉句。左传论羊斟引民之无良句。此皆断章取义者也。)经云民者对我而言。非下民也。爵者酒器也。一爵之酒。受之不让。长傲习恶。狃而养之。则其终也可以攘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4H 页

菀柳(传云蹈动〇笺云蹈读曰悼〇集云蹈当作神。)
补曰集传有据也。战国策赵以孙子为客卿。(孙子即荀卿。)春申君请之。孙子谢之曰鸣(一作呜)呼。上天曷惟其同。诗曰上天甚神。无自瘵也。(楚国策)〇虽然篇内再用蹈字。未必皆误。窃谓蹈与慆通。慆者威怒也。乐记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字从足)大雅曰天降慆德。(荡二章)左传曰天命不慆久矣。(昭廿七)皆滔滔威怒之意。(乐记疏训为践。大雅注训为慢。左传注训为疑。皆失其本旨。)〇左传仍可讲也。二家伐郓。(昭公时据郓)郓人将战。子家子曰天命不慆久矣。使君亡者必此众也。(已上左传文)子家之意。盖谓三家僭逆。公室衰弱。揆之天理。必降威罚。然而三家无恙。公室日卑。天命之不能威厉。厥惟久矣。何恃乎天。而欲与彼战乎。其急杵捣心。哀痛愤郁之志。正在于一慆字。杜训为疑可乎。(乐记疏云蹈地而猛厉。自不成说。)慆德之义。见荡篇。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小雅〇都人士之什
黍苗(序云刺幽王也。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〇集云宣王封申伯于谢。命召穆公往营城邑。)
补曰下泉云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正与此篇同体。朱子于彼以为陈古伤今之作。于此则直以为宣王之诗。其义恐未均停。〇人臣事君之义。赞颂不如规谏。谄谀不如讽刺。黍苗之诗。若作于宣王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4L 页

隰桑(序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〇笺云其叶茂盛。可以庇荫人。〇笺云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补曰贤人在野。无以见君王之颜色。无以施膏泽于黎民。感愤而作此诗也。采桑可以饲蚕。举贤可以泽民。弃之不采。使之空老。不可惜乎。有傩嫩叶也。有沃肥厚也。有幽老苍也。贤者抱经世之材。负泽民之器。屏迹岩壑之间。自少而壮。至于老苍。而有司不以荐。天子不闻其名声。天下之感慨嗟惋。有大于是者乎。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亦此义也。今之说诗者。任指一树。谓之兴体。而可乎。郑引论语。神妙中窾。此诗人之本旨也。贤者之于世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戚。虽高蹈远引。果于忘世。未为不可。又何必苦口苦唇。讽时刺世。为此感慨之语哉。惟其爱君之心。根于天性。爱之既切。不能无言。藏之在心。不能相忘。此所以老于岩壑。而有此恋君之诗也。小序之云刺幽王。不其信矣乎。〇孝经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事君章)此与郑公所引。同一义也。
瓠叶(序云古之人。不以微薄废礼焉。)
补曰春秋传郑伯享赵孟。赵孟赋瓠叶。穆叔谓子皮曰赵孟欲一献。子其从之。乃用一献。(昭元年)序说有据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大雅〇文王之什
文王(传云哉载也〇笺云哉始也。能敷恩惠之施。以造始周国。〇云集云陈犹敷也。哉语辞。上帝敷锡于周。)
补曰陈锡哉周之义。郑笺有据也。春秋传晋侯赏桓子以狄臣千室。赏士伯以瓜衍之县。羊舌职曰文王所以造周。不是过也。诗曰陈锡载周。(哉作载)能施也。(宣十五年〇杜云文王布陈大利。以赐天下。故能载行周道。)又陈桓子召子山等三人。而反其食邑。召子城等三人。而益其廪禄。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国之贫约孤寡者。私与之粟。曰诗云陈锡载周。(哉作戴)能施也。(昭十年)又国语芮良夫之言曰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大雅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5H 页

文王二(传云荩进也〇笺云今王之进用臣。当念女祖为之法。〇集云荩进也。言其忠爱之笃。进进无已也。于是呼王之荩臣而告之。)
补曰大学絜矩之义。一曰进贤。二曰散财。天命人心之去就。由此二者。故重言复说。卒戒之以天命。可按而知也。此篇铺陈文王之德。亦不过进贤散财。济济多士者。大学之进贤也。陈锡载周者。大学之散财也。而通篇皆以天命为戒。亦大学之所本也。王之荩臣。无念尔祖者。言王之进用辅弼。当法文王也。荩之为忠爱。不见于尔雅。不见于诗诂。惟蜀志董和传注以为胡济有忠荩之效。唐书郭子仪传以为汾阳事上诚荩。而谢眺诗有王臣咸荩等语。本无经据。当从旧说。
文王三(传云聿述。〇笺云述修祖德。〇集云聿发语辞。)
补曰聿之为述。有据也。左传秦伯用孟明。赵衰引诗曰聿修厥德。(文二年)又楚囊瓦城郢。沈尹戍引诗曰聿修厥德。(昭廿三)杜注皆以为述修。又孝经引诗曰聿修厥德。注以为述。至于汉书东平王传。玺书谕王。引此诗直云述修厥德。(聿作述)
文王四(传云虞度也〇笺云遍明以礼义。问老成人。又度殷所以顺天之事。〇笺云仪法文王之事则天下咸信。〇集云布明其善誉于天下。又度殷之所以废兴者。)
补曰卒章言用刑施法。一循天理。如其不能。惟文王是法也。吕刑有清问之语。秋官有三讯之法。宣昭义问者。折刑断狱之谓也。五刑始于有虞。慎刑莫如殷汤。而二后之用刑。皆一听上帝。此所谓有虞殷自天也。吕刑曰上帝鉴民。又曰上帝不蠲。又曰敬逆天命。又曰天罚不极。此用刑自天之明验也。吕刑曰狱成而孚。输而孚。经云万邦作孚。此之谓也。古人说诗。盖有此义。郑人铸刑书。叔向贻子产书曰铸刑书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5L 页

大明(传云无敢怀贰心。〇笺云女。武王也。〇疏云传以为众人无敢怀贰心。〇集云尔。武王也。)
补曰毛传是也。矢于牧野者牧誓也。矢者誓也。(旧说训为陈)牧誓曰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其下所戒。皆一心之意。太誓曰予有臣三千。惟一心。皆此诗之所本。今以无贰尔心。为戒武王之词。不知当时谁戒武王。〇左传子产寓书于子西。引无贰尔心句。(襄廿四)国语姜氏语重耳。引无贰尔心句。(见晋语)杜注韦注。皆遵郑笺。未可晓也。
思齐(传云宗公。宗神也。〇笺云宗公。大臣也。〇集云宗公。宗庙先公也。〇传云御。迎也。〇笺云御。治也。)
补曰郑笺以宗公为大臣。有据也。国语胥臣对晋文公曰昔文王敬友二虢而慈惠二蔡。刑于太姒。比于诸弟。又曰询于八虞而咨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重之以周召毕荣。亿宁百神而柔和万民。引此章以證之。(见晋语)孔疏已辨之。
御。进也。易曰时乘六龙。以御天。(左传子鱼之言。只是断章取义。)
皇矣(笺云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〇集云不作聪明。以循天理。)
补曰仲氏巽庵之言曰颜子不违如愚。贤希圣也。文王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圣希天也。此千古格言。〇文王顺天之法。而周公令成王顺祖之法。所谓仪刑文王。万邦作孚也。左传北宫文子引不识不知句。(襄三十一)公孙枝亦引此句。(僖九年)皆有释义。春秋传子鱼言于宋公曰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僖九年)卫北宫文子之言曰文王伐崇。再驾而降。(襄三十一)今考诗语。却无此验。
下武(笺云王道尚信。则天下以为法。)
补曰缁衣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6H 页

文王有声(笺云龟则正之。武王遂居之。〇又云孙顺也。顺天下之谋。以安子孙。〇集云谋及其孙。则子可以无事。)
补曰坊记曰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让善。诗云考卜惟王。宅是镐京。惟龟正之。武王成之。(彼注郑云臣归美于君。〇陈浩云武王让功于龟卜。)
表记引诗曰贻厥孙谋。以燕翼子。数世之仁也。数世者。子与孙也。郑以孙为顺。可乎。〇左传论子桑之忠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文三年)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大雅〇生民之什
行苇(笺云道旁之苇。终为人用。故爱之。)
补曰行苇勿践。将以肆筵也。古者篾席笋席。惟王用之。(见顾命)苇席最俭。用于丧事。(见杂记及司几筵。)然燕饮之礼。亦用苇席。据仪礼公食大夫礼。司宫加设萑席。此燕席用苇之明验也。爱之勿践。将以为筵。诗岂有徒然起兴哉。〇物薄意厚。古人之义也。行苇之薄物也。而爱之勿践。终以筵宾。厚之至也。春秋传与采蘋泂酌。并为忠信之戒。(隐二年)苇苟无用。何得云然。汉谷永对策。乃云王者博爱仁恕。恩及行苇。(谷永传)失之远矣。
既醉(笺云朋友谓群臣。成王之臣。皆有士君子之行。摄佐威仪之事。)
补曰君臣之宴。而摄之以朋友之道。忠也。既醉既饱。而不忘乎威仪之摄。敬也。虽由此得罪。丧其爵禄。失其宠光。有不顾也。孔子曰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著。人虽曰不利。吾不信也。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缁衣篇)
假乐(传云宜安民宜官人。〇又云塈息也。〇集云上劳则下逸。)
补曰汉书刑法志云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天。言为政而宜于民者。受天禄而永年也。春秋传楚婴齐盟于蜀。君子曰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侯。况其下乎。诗曰不解于位。民之攸塈。(成二年)又蔡平公之葬。太子失位。昭子曰蔡其亡乎。诗曰不解于位。民之攸塈。(昭廿一)又郑人杀驷秦。子产之子国参曰诗曰不解于位。民之攸塈。不守其位。而能久者鲜矣。(襄五年)
民劳(笺云王为无听于诡随者。)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6L 页

板(传云板板。反也。上帝以称王。〇疏云大谏谓其谏之深。〇音义云荛草薪也。)
补曰缁衣。孔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淫。则民不惑矣。诗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瘅。似与旧说合。谏与简通。(简柬通)简者。间也择也。是非相间。可否是择。谏之道也。左传季文子引此诗。(成八年)大谏直作大简。询于刍荛。酌民言之义也。见坊记。〇又荀林父为先蔑赋板之三章。(文七年)兼取同僚之义。
板二(传云牖。道也。〇集云牖。开明也。〇笺云民之行。多为邪僻者。乃女君臣无自谓所建为法也。〇集云今民既多邪僻。岂可又自立邪僻。)
补曰牖诱通。乐记引此诗。直云诱民孔易。郑笺上辟曰僻。下辟曰法。集传上下辟皆训邪僻。今据春秋传。有正义也。陈灵公通于夏姬。泄冶谏而被杀。孔子曰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宣九年)杜注云邪僻之世。不可立法。国无道。危行言孙。(又注云辟。邪也。辟。法也。)又晋祈胜与邬臧通室。(易妻也)祈盈将执之。访于司马叔游。叔游曰郑书有之。恶直丑正。实蕃有徒。无道立矣。子惧不免。诗曰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姑已若何。(昭廿八)郑笺虽以下辟为法。亦失本旨。当以杜注为正。张衡思玄赋曰览烝民之多僻兮。畏立辟以危身。(上辟直作僻)六臣注云众人多行邪僻。惧违众而法立。身危也。
板三(传云王者天下之大宗。〇笺云太师三公也。大宗。王之同姓之适子也。〇集云大宗。疆族也。〇传云驰驱自恣也。)
补曰汉书诸侯王表云周公。康叔。建于鲁卫。太公封于齐。引此诗以證之。颜师古直以周公为价人。太公为太师。(又左传昭六年左师向戌引此诗。)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7H 页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大雅〇荡之什
荡(传云慆慢也〇笺云厉王施倨慢之化。〇传云背无臣侧无人。〇集云背后侧傍。〇笺云饮酒号呼之声。如蜩螗之鸣。〇集云皆乱意也。)
补曰慆者。滔滔威怒之意。(江汉云武滔滔)言天方降威怒之德。女乃不知畏惧。唯彊御掊克之为务也。已见前。(菀柳篇)汉书五行志引无背无侧之句。释之曰上不明。暗昧蔽惑。则不能知善恶。额(一作颜)师古曰不别善恶。则有逆背顷仄者。有堪为卿大夫者。皆不知之也。此义为长。〇旧说举后而遗前。非也。疑丞辅弼。阙一不可。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怨声也。物情不平。咨怨鼎沸也。汉书五行志引此句曰号令不顺。民心虐哗。亦未允也。
抑(传云觉。直也。〇笺云有大德行。〇集云觉。直大也。〇疏云释诂云梏较直也。与觉字异音同。〇笺云侯君也。慎女为君之法度。〇集云使度诸侯所守之法度。)
补曰孔疏有据也。缁衣篇引此句曰有梏德行。四国顺之。(觉作梏)春秋传叔向之言。(襄廿一)孔子之说。(昭五年)及孝经所引。(孝治章)并作有觉。(杜云觉正也)谨尔侯度者。托言自戒以刺王也。郑训为君首鼠矣。〇左传郑公孙黑肱有疾。善戒其后。君子曰慎尔侯度。用戒不虞。(襄廿二)杜注云侯维也。盖以黑肱非人君。故训之为维也。不亦谬乎。
抑二(传云玷。缺也。〇又云止。至也。为人君。止于仁。〇笺云止。容止也。〇集云止。容止也。)
补曰玷者。玉病也。赤曰瑕。黑曰玷。玷者点也。点磨可平。缺将何磨。〇左传荀息死之。君子引此诗。(僖九年)缁衣言行之戒。引此诗。(孔子云)皆喻小病。非喻缺欠也。(李翯云黑病白曰玷。)慎止如敬止。皆谨终之意也。缁衣曰夫人不倡游言。可言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也。诗云淑慎尔止。不愆于仪。(孔子云)言必虑其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7L 页

抑三(笺云女所行。不僭不贼者少矣。其不为人所法。〇集云为德而人法之。)
补曰尔苟不恶。人孰不以汝为法。其理若投桃而报李也。左传公孙枝论晋惠公。引此句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无好无恶。不忌不克之谓也。(僖九年)不僭者。好恶不差于公理也。不贼者。忌克不及于善人也。此句之义。当以公孙枝为正。〇又赵文子答祁午之言曰吾闻之。能信不为人下。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信也。(昭元年)
桑柔(集云民见其车马旌旗而厌苦之。〇传云濯所以救热。礼所以救乱。〇苏云告之以所当忧。而诲之以序爵。)
补曰四牡旟旐。所以饰威仪也。见其物非不美矣。而王之过失弥彰。万目所睹。欲掩不得。此所以托物而取比也。周灵王欲壅谷水。太子晋谏之。引诗曰四牡骙骙。旟旐有翩。乱生不夷。靡国不泯。夫见乱而不惕。所残必多。其饰弥章。(见周语)其饰弥章者。旟旐之谓也。忧恤者。哀荒札悯茕独也。序爵者。崇德报功。任贤使能也。二者皆礼也。(先王之时。以礼为法。)故左传此宫文子之言曰郑有礼。数世之福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礼之于政。如热之有濯。(襄三十一)毛传盖出于此。(孟子引此句。同一义也。)
烝民 集云解怠也〇传云东方齐也。盖去薄姑而迁于临菑(一作淄)。〇疏云齐世家云献公元年。徒(一作徙)薄姑都治临菑(一作淄)。计献公当夷王之时。与此传不合。
补曰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卿大夫之孝也。(见孝经)故董仲舒之言曰彊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诗曰夙夜匪解。强勉之谓也。(见汉书)古人以此诗。美孟明(文三年)而诛宁喜。(襄廿五)事君者不可以不读也。据纲目前编仲山甫之城齐。在周宣王五年。上距齐献公徙都之诗。已三十七年矣。虽然其城则齐城也。韩诗以为仲山甫封于齐可乎。古者诸侯筑城于境内。必使大臣主之。或诸侯率其民徒。往筑邻国之城。若缘陵楚丘之类是也。(并见春秋传)意齐厉公之时。(宣王五年即厉公二年)诸侯会城于齐。而天子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8H 页

江汉(传云矢施也。〇音义云施。尔雅作弛。〇集云矢陈也。)
补曰孔子閒居。引诗曰明明天子。令闻不已。三代之德也。弛其文德。协此四国。大王之德也。弛施本相通也。〇孟子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此云大王之德。亦犹是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周颂〇清庙之什
清庙(传云显于天矣。〇笺云光明文王之德)
补曰此不显无射。当与不显亦临。无射亦保。同义。〇大传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于是推言其效。而结之曰不显不承。无斁于人斯。〇刘向封事。亦以此诗为周公所作。
维天之命(传云假嘉溢慎也〇笺云溢。盈溢之言也。以嘉美之道。饶衍与我。我其聚敛之。〇集云何之为假。声之转也。恤之为溢。字之讹也。)
补曰假以溢我。朱子改之曰何以恤我。盖据左传文也。(襄廿七)宋左师请赏。(左师。即向戍。)公与之邑六十。以示子罕。子罕削而投之。(削赏书)左师辞邑。向氏(即向戍之族)欲攻司城。(即子罕)左师曰我将亡矣。夫子存我。德莫大焉。又可攻乎。君子曰何以恤我。我其收之。向戍之谓乎。(杜云逸诗也。言向戍能知其过。)上之恤下。或以敷锡。俾益其福。或以剋削。俾养其福。无非所以爱恤也。文王之神。于昭在天。将何以恤我乎。或降之福。或示之警。我则顺之。有受而已。此所谓骏惠文王。曾孙笃之也。断章取义。则子罕之削赏。亦所以爱恤左师。而左师能受而顺之。所以引此诗也。〇李𤲟云执左传引诗之义。而求诗人祈祐之意。则古圣人仰顺天命。有惠无逆之至诚恻怛。达于言外。诚不觉手舞而足蹈也。
烈文(序云诸侯助祭也。〇集云此献助祭诸侯之乐歌。〇传云文王锡之。〇笺云天锡之。〇集云诸侯锡此祉福。〇笺云得贤人则国家疆矣。诸侯顺其所为。)
补曰祭于宗庙则同德元勋。必与从享。此其乐歌也。盘庚曰予大享于先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8L 页

昊天有成命(传云基。始也。〇笺云始顺天命。〇集云基承藉也。)
补曰命者。首句之天命也。天既有成命。成王又何以始命乎。郑插一顺字。乃仅成文。其义非也。基虽在下。于事为始。故积德累仁。肇基王业。每称后稷公刘大王王季。不应成王之世始筑承藉之基。若然基命之义。不可解也。周语叔向之解。亦未畅爽。(叔向云道成命而称昊天。翼其上也。二后受之。谨于德也。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宁也。缉明也。熙广也。亶厚也。肆周也。靖和也。始于德让。中于信宽。终于固和。故曰成。)〇礼记引此诗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孔子閒居文)基作其。
我将(传云靖谋也)
补曰郑人铸刑书。叔向贻子产书曰刑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昭六年)又韩宣子受郑饯。而赋我将。子产拜曰吾子靖乱。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9H 页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周颂〇臣工之什
载见(集云受福皆诸侯助祭有以致之。)
补曰此真诸侯助祭之诗。然烈文辟公则非今之诸侯。谓先世元勋同德之臣。从享作福。如盘庚所云也。已见前。(烈文篇)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周颂〇闵予小子之什
敬之(笺云其命吉凶。不变易也。〇集云其命不易保也。)
补曰郑笺非也。臧文仲引诗曰天维显思。命不易哉。先王之明德。犹无不难。(僖廿二)又季文子引此句。杜注云其命甚难。(成四年)
小毖(笺云管叔流言。三监作乱。)
补曰史记乐书云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张守节云家难。谓文王囚羑里。武王伐纣。未知何据。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鲁颂
閟官(传云虞误也。〇笺云虞度也。〇集云虞虑也。〇笺云民皆乐。武王戒之云无二心。〇疏云舒。楚之与国。)
补曰无贰无虞。上帝临汝者。武王誓众之辞。故继之曰敦商之旅。以周众而治商众也。郑每云民戒武王。武王岂受戒于民者乎。予有臣三千惟一心。未有武王一人。自一其心者。舒荼通。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云荆荼是惩。(荼音舒)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商颂
玄鸟(笺云河之言。何也。〇集云河大河也。)
补曰景山大河。即邦畿千里也。当从集传。〇宜者义也。春秋传宋穆公立其弟。君子曰命以义夫。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隐三年)杜注云殷礼兄弟相及。不必传子。宋其后也。故指商颂。
长发(笺云竞逐也。〇传云絿急也〇集云竞强。絿缓也。)
补曰集传之以絿为缓者。欲与不刚不柔。上下句同例也。左传子大叔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和之至也。(昭二十)朱子之义。不可易也。然絿与纠通。(纠纨又相通)纠者绳合也。绳合则绞直其义急也。絿又与胶通。(王制养老东胶。或作絿。)胶亦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79L 页

长发二(传云骏大。尨厚也。〇集云骏厖之义未详。〇董云齐诗作骏。駹谓马也。〇疏云成汤与诸侯。作英俊厚德之君。)
补曰大戴礼孔子论子路之行。引诗曰受大共小共。为下国恂蒙。何天之宠。傅(一作敷)奏其勇。夫强乎武哉。(将军文子篇)〇恂蒙者。谨厚之意。恐非贡马之名。
殷武(朱子云严叶。剡刚反。与下遑叶。〇笺云时楚僭号王位。此告晓之。〇集云僭。赏之差也。滥刑之过也。)
补曰严本音庄。故汉人讳庄。皆变为严。(庄助等)又与装通。后汉书陈纪传不复办严。即办装之谓也。楚之僭王。自周中叶。安得成汤之时。遽有此事。朱子刑赏之义。盖据左传文也。蔡公子归生谓楚令尹子木曰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商颂曰不僭不滥。不敢怠皇。此汤所以获天福也。(襄廿六)〇虽然归生之言。未必非断章取义也。郑驷秦富而侈。以大夫而僭卿之车服。郑人杀之。国参曰(子产子)商颂曰不僭不滥。不敢怠皇。命以多福。(哀五年)此谓驷秦僭越踰分以取祸也。何必刑赏之谓僭滥乎。不僭不滥者。美成汤恭俭之德也。非罪楚僭。非论刑赏。〇国参引诗。末句合作一句。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逸诗
新宫(燕礼注云新宫。小雅逸篇也。)〇燕礼记曰升歌鹿鸣。下管新宫。笙入三成。
补曰春秋传叔孙婼聘于宋。宋公赋新宫。(昭廿五)
狸首(礼注云狸之言不来也。)〇周礼射人天子射。乐以驺虞九节。诸侯射。乐以狸首七节。〇仪礼大射。乐正奏狸首。〇射义曰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也。〇乐记曰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大戴礼云凡雅二十六篇。可歌者八篇。鹿鸣、狸首、鹊巢、采蘩、采蘋、伐檀、白驹、驺虞。又云商齐可歌也。)
补曰先儒解狸首之义。或取其肉。(陈浩集说云狸首。田之所穫。物之至薄者也。君子相会。不以微薄废礼。)或取其勇。(伏头之说见孔疏)或取其不来之义。(郑玄云)皆悠悠也。狸之为物。只中裘材。豳风云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其验也。农功既毕。田猎乃作。而百辟相会。以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80H 页

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疏云斲椁材。文采似狸之首。〇又云孔子手执斤斧。如女子之手卷。卷然柔弱。)〇礼记曰原壤登木而歌曰云云。(见檀弓)
补曰疑此二句。即古狸首篇文也。古者椁材。或用松柏。或用杂木。(丧大记)旬而献材。(士丧礼)先窆而入圹。虽王公之丧。不用文木。安得原壤之椁。乃有斑文。原壤狂士也。使其自治。容用文木。今云夫子亲助沐椁。顾用文木哉。伯鱼死。有棺而无椁。颜渊死。孔子不许其为椁。今于原壤之家。助以文木。无是理也。孔子少也贱。多能鄙事。然梓匠轮舆。非学士之所能。今云孔子手执斤斧可乎。狸首二句。正是狸首之本文。原壤旧尝肆业。至是歌之也。(陈浩)集说云原壤所歌。疑狸首诗也。
相彼盍旦。尚犹患之。(注云盍旦。夜鸣求旦之鸟。人犹恶其欲反昼夜而乱晦明。况臣之僭君。乱上下惑众。〇疏云鹖鴠。)〇坊记曰君不称天。大夫不称君。恐民之惑也。诗曰云云。
补曰淮南子时则训云仲冬鳱鴠不鸣。高诱注云鳱鴠夜鸣求旦之鸟。坊记云相彼鳱鴠。(盍作鳱)上犹患之。(尚作上)月令作鹖鴠。(广雅云一名渴旦)
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注云先正。先君长也。)〇子曰民以君为心。(节)诗曰云云。(见缁衣)
补曰说见原篇。(节南山)
曾孙侯氏。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注云狸首是也。〇又云此诸侯之射节也。〇疏云侯氏诸侯也。)〇见射义。
补曰此八句。古者天子燕射之诗。郑以为狸首篇文可乎。若狸首之诗。必言燕射之礼。而得为射节。则驺虞、采蘩、采蘋。又何无燕射之说也。驺虞虽言发矢。此系田猃殪兽之射。非燕射也。〇觐礼诸侯至于郊。王使人劳侯氏。侯氏升听命。侯氏还壁。凡言侯氏者。对王人而言之。若昏礼女氏。对婿党而言之也。故韩奕诗曰笾豆有且。侯氏燕胥。亦以王人显父承命出饯。故韩侯得称侯氏。以此观之。此八句亦是天子燕诸侯之诗。郑以为诸侯之射节可乎。御于君所者。以大夫君子。皆是陪臣故也。
鱼在在藻。厥志在饵。鲜民之生矣。不如死之久矣。校德不塞。嗣武孙武子。(注云但用兵革。不以塞乱。而徒传续武事于子孙。)〇大戴礼曰兵之作。与民皆生。圣人利用而弥之。(句)乱人兴之。丧厥身。诗曰云云。(用兵篇)
补曰中二句。蓼莪文也。用兵者必有所贪。土地宝器其饵也。修矛大戟。其钩也。人君贪而用兵。故诗人刺之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80L 页

补曰郑玄后素之解。盖据考工记文。虽然考工记之注。原是误解。今考本文。白曰白黑曰黑。以白为素。经无文也。西方谓之白。青与白相次。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凡施采之白。皆谓之白。结之曰凡画缋之事。后素功。所谓素功。岂白之云乎。素功者。若今粉本。今之画工。先作粉本。凡翎毛花草。先就绢面。试作界线。或用淡粉。先作素质。然后乃施浓采。考工记所云画缋之事后素功。此之谓也。先郑后郑。交乱经旨。而朱子拨乱反正。毛大可反毁朱子。谬妄甚矣。礼器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〇绚者五采成文之貌。聘礼云诸侯朱绿缫玄纁系而绚组。疏云倩作茜。(见音义)茜与茜通。茜者绛草也。故士冠礼注云齐人名茜为韎韐。韎亦赤草名。〇倩者方笑而口颊微红也。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何注云花反而后合。〇集云偏。晋书作翩。然则反亦当与翻同。)〇见论语。(子罕篇)
补曰反宜作上声读。不必远是平声。角弓诗亦反与远叶。〇诗语皆忠厚。而此诗诈而不诚。孔子之言。当是删诗时所执言。而门人记之也。
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注云古者聘士以弓。)〇见左传。(齐侯使陈敬仲为卿。辞曰羁旅之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诗曰云云。〇庄二十二年。)
补曰弓与肱通。春秋黑肱以滥来奔。公羊传作黑弓。(昭三十一年)所以与乘朋叶。
河水。(杜云义取河水朝宗于海。)〇见左传。(秦伯享公子重耳。公子赋河水。〇僖廿三)
补曰国语亦载是语。韦昭注云河当作沔。诗曰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言已反国。当朝事秦。
我之怀矣。自贻伊戚。(杜云言人多所怀恋则多遗忧。)〇见左传。(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宣子曰呜呼云云。〇宣二年)
补曰赵盾悔其迟回依恋。不出竟而复。(句)得此恶名也。
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匮。(杜云蕉萃陋贱之人。)〇见左传(楚子伐莒入郓。无备故也。君子曰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诗曰云云。〇成九年)
补曰匮者乏也。代者更也。群贤列位。莫非承乏而为之者。岂可以今之备员。不求遗逸之士。以备将来之用乎。丝麻既乏。将用菅蒯也。〇此必贤者不用于世。感愤而作之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81H 页

补曰扃扃者。格塞不通之意。凡横木关门曰扃。横木约车曰扃。横铁贯鼎曰扃。〇贤者不用于世。仰视朝廷之上。谋事不善。而又不招贤者以定议。闷郁而作此诗也。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兆云询多。职竞作罗。(杜云喻晋之不可待。)〇见左传。(楚伐郑。子展欲待晋子驷曰周诗有之曰云云。〇襄八年)
补曰兆云者。兆词也。作诗之人。又引兆词之文。以为诗句也。(杜云既卜且谋。非也。)询谋太多则争为罗织。无成功也。
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杜云辟害卒其寿)〇见左传。(晋宣子囚叔向。叔向引诗曰云云。〇襄廿一)
补曰家语云孔子嗤季桓子。作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优哉游哉。聊以卒岁。(孔疏云优哉游哉。采菽文。)
马之刚矣。辔之柔矣。马亦不刚。辔亦不柔。志气麃麃。取与不疑。(杜云宽政以安诸侯。若柔辔之驭刚马。)〇篇名见左传。(郑伯如晋。晋侯享之。国子赋辔之柔矣。〇襄廿六)馀五句见逸周书。(出孔疏)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第 481L 页

茅鸱。(杜云刺不敬)〇见左传。(叔孙穆子食庆封汜祭。穆子使工诵茅鸱。〇襄廿八)
补曰茅鸱一名狂。(尔雅云)一名鵵鸱。(郭璞云)一名怪鸱。(邢炳云)一名只狐。(埤雅云)庄子云夜撮蚤。昼不见丘山。
淑慎尔止。无载尔伪。(杜云当慎举止无行诈伪)〇见左传。(诸侯之大夫会于澶渊君子曰信不可不慎诗曰云云〇襄三十年)
补曰载者始也。慎其所终则不得以诈伪始也。
礼仪不愆。何恤于人言。〇见左传。(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子产引诗曰云云〇昭四年)
补曰内省不疚。自反而缩也。
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杜云祈父周司马。招其名。愔愔安和貌。式用也。言国之用民。当随其力任。如金治之器。随器而制形。)〇见左传。(楚子狩于州来。子革曰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其诗曰云云。〇昭十二年)
补曰诗双举金玉。注单言金治非也。金玉其相。王者之度也。形者体也。体民之力。若恫在己也。陈善闭邪。此之谓也。
我无所监。夏后及商。用乱之故。民卒流亡。〇见左传。(齐有彗星。齐侯使禳之。晏子引诗曰云云。〇昭廿六)
补曰故者已行之迹也。孟子曰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故者日躔之往迹也。用乱之迹。岂不流亡。书曰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道。罔不亡。此之谓也。
天之所支。不可坏也。(韦昭云支柱也)〇见周语。(刘文公欲城成周。卫彪傒曰周诗有之。曰云云。其所坏。亦不可支也。昔武王克殷而作此诗也。以为饫歌。名之曰支。以遗后之人。使永监焉。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
补曰国语定王之时。随会聘周。王飨之殽烝曰王公立饫则有房烝。亲戚宴享则有殽烝。(房大俎也)夫王公诸侯之有饫也。将以讲事成章。建大德昭大物。故立成礼烝而已。(常棣篇毛传云不脱屦而升堂。)岁饫不倦。时宴不淫。〇左传孟懿子会城成周。三旬而毕。晋叔宽曰天之所坏。不可支也。众之所为。不可奸也。与国语不同。
鸠飞(韦昭云鸠飞。小宛之首章。诗曰宛彼鸣鸠。翰飞戾天。)〇见晋语。(秦伯享重耳。赋鸠飞。公子赋河水。)
补曰鸠飞别一篇名。韦说非也。
九变复贯。知言之选。〇见汉书。(武帝纪)
四牡翼翼。以征不服。亲省边垂。用事所极。〇见汉书。(武帝纪)
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〇见汉书注。(儒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