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卷三)
 小雅〇北山之什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36H 页
楚茨
御问曰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仓不言数。而庾独言数。何欤。
 臣对曰按内则疏。筹有二法。大者万万曰亿。然则伐檀之胡取禾三百亿。太不近理。亿恐只是多积之意。左传伶州鸠曰心亿则乐。亿者满也。或曰庾。露积也。露积不可曰盈。故言其数也。
执爨踖踖。王临川曰执爨贱者也。是第五章所称诸宰欤。
 
臣对曰按少牢馈食礼雍爨注。雍人掌割烹之事。廪人掌米入之藏。少牢本为诸侯卿大夫祭先之礼。则雍人廪人。当为卿大夫之家宰。而与第五章之诸宰。恐无所异。但雍人廪人。未尝亲手执爨。则执爨者。贱者也。非诸宰也。
永锡尔极之极。恐非众善之极。极犹言福也。时万时亿寿也。盖曰永锡尔诸福之极。俾享万亿之寿也。如是为辞。方与嘏辞。受禄于天。眉寿万年相合。未知如何。
 臣对曰极者。锡福之本也。洪范曰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又曰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极之义甚大。而要亦各人各有其极。天子而有天子之极。卿士而有卿士之极。极犹位也。永锡尔极。谓于本分内所应受之极处而永锡之也。使君寿考。见于卒章。时万时亿。恐非祝寿之辞。或曰祝寿不用亿数。此应首章仓盈庾亿之意而言之也。嘏词亦有宜稼于田一句。可以参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36L 页
考也。
甫田
御问曰古者凡民之俊秀者皆入太学。而其馀悉归于农。则农夫之中。亦有髦士何欤。抑其人朝耕夜读。如后世董邵南之类欤。
 臣对曰处畎亩之中。哓哓然古之人者。未必不身通六艺。则虽入大学。亦安所弃其耒耜乎。至汉犹有此意。匡衡卜式之徒。拔迹夏畦之贱。而致身岩廊之上。此法废则士日益困。民日益穷。而人才不可以复得矣。
或曰齐明即齐明盛服之齐明。非明粢也。齐明诚也。牺羊物也。诚与物俱备。然后享神之道尽。此说何如。
 臣对曰祭之格神。诚与物而已。然仪礼士虞礼明齐溲酒。注曰明齐明粢也。又周礼小宗伯辨六齍之名物。注曰齍粢通。训之为粢。亦有据矣。
攘其左右。或说曰非取左右之馈。是攘臂而就也。古文左右皆从手。(少仪曰居之于左。檀弓曰拱而尚右。仪礼乡射曰左右抚矢而乘之。)此说何如。
 
臣对曰或说有据矣。郑笺攘读为饟。亦恐未安。
大田
御问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何其与七月篇献豜于公。言私其豵之语意相类也。以此观之。明是为豳雅。而朱子盖尝以为断无他疑。又于此篇之后。题曰亦未知其是否。议论之如是未定。何欤。
 臣对曰不惟是也。楚茨以下四篇及载芟良耜等诸篇。与七月诗。气味翕合。且甫田大田与吹豳雅祀田祖之文相合。以之为豳雅豳颂者。比之于以七月一诗。谓兼雅颂。则不啻大胜。然坊记孔子引楚茨之诗。以明先王之教民敬睦。左传齐媚人引信南山之诗。以證先王彊理物土之宜。汉书郊祀志引甫田之诗。以明王者尊重亲祭之义。又韩诗外传引大田之诗。以明先王重译执贽之应。又坊记引大田之诗。以明先王以利遗民之德。又食货志引大田之诗。以證先王节用爱人之化。又萧望之引大田之诗。以明先王藏民取予之术。又左传子反引思文之诗。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37H 页
以明先王立民中正之道。又汉书刘向引思文之诗。以为武王周公继政和之验。又新序引丰年之诗。以明圣王惠民享神之德。又左传论季文子事。引载芟之诗。以明先王敬祖降福之义。据此诸书之文。则皆以雅颂诸诗。为文武成周之时。而终无所谓豳诗二字。又孔丛子独于七月。谓见豳公之造周。则不可以气味之彷佛。断之为豳诗。朱子之终无定论。恐以是也。
瞻彼洛矣
御问曰甫田篇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注曰茨屋盖。言其密比也。此章所云如茨。亦言福禄之多。如屋茨之密比也。而注以积为训何欤。
 臣对曰既曰如茨则茨者物名也。非积也。假云福禄如积。语恐末(一作未)安。屋茨之义。诚得之矣。
文武并用。乃长久之术。而此诗只以讲武事。为万年保邦之道。何欤。
 臣对曰文质之欲具备。而每患于文胜。文武之欲并用。而每患于文胜。文胜之弊。为燕安为姑息。为委靡为颓堕。故古之圣王。必于是用心焉。汤武母(一作毋)论。尧舜之世。末(一作未)尝废武。征苗之役。久而后分北。皋陶之职。戒在于猾夏。斯其所以为盛世也。周之为周。成康而已。昭穆而降。武事不竞。夷狄内侵。忠臣志士。赍咨抱忧。闵国家之衰弱。而忽见其赫赫戎衣。亲统六师。喜而为诗。以诵其君。则单举武事而颂之为保邦之道。不亦宜乎。伏愿圣上深留意焉。
裳裳者华
御问曰裳裳。董氏云古本作常常棣也。恐非是常常者华与皇皇者华菁菁者莪。同一句法。裳裳只是盛貌。必不以常棣之常而叠言之也。未知如何。
 臣对曰华者花也。裳裳者华皇皇者华。皆无指一之木名。董说非也。然常与裳同。下裙也。(常之为裳。犹裙之为裙。)徐铉曰今文作裳。其说非无据也。常棣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37L 页
之谓常棣。安知非以其华之常常而命之名者乎。裳裳之为堂堂。臣未之信也。(学圃案皇与黄通。故尔雅疏曰皇一名黄岛。豳风黄白之马。谓之皇駮。以此言之。皇皇者华菊花也。常者白也。常常者华。棣花之白者也。)
芸其黄矣。黄色也。兴其下有章也。是则取义矣。上章之其叶湑兮。下章之或黄或白。未见有取义。一篇之内。三章同是兴也。而或有义或无义。何欤。
 臣对曰零露湑兮则湑者露叶之貌。写与泻通。心之泻忧。犹叶之流露也。按明堂位骆马注。骆者白马而黑鬣也。骆马之班驳。如裳华之黄白也。又骆者驾也。四骆则其色或黄或白。此所谓皇驳其马也。以此言之。两章取义。比之第二章。尤为衬切。车辖篇亦以叶湑兴心写矣。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卷三)
 小雅〇桑扈之什
  
桑扈
御问曰不戢不难。受福不那。集传以三岂不解之。而或曰不能戢不能难则受福不能多。专是戒之之辞。此说何如。
 臣对曰不戢不难。与彼交匪傲相反。受福不那。与万福来求相反。上为戒语。而下为颂语。或说有理也。左传卫宁子飨苦成叔。引此诗以戒其傲。亦当参考也。
鸳鸯
御问曰戢其左翼。韩诗曰戢捷也。捷其咮于左也。广雅云捷插也。集传不从韩诗。而取横渠说何欤。
 臣对曰戢一字。恐不能包含插咮二字之义。则其义亦恐未安也。
頍弁
御问曰集传曰君子兄弟为宾者也。亲兄弟亦可称为宾欤。抑此兄弟是远兄弟欤。
 臣对曰兄弟之异于昆弟。臣已言之矣。同姓曰兄弟。异姓曰外兄弟。婚姻之党曰昏因兄弟。不拘祖孙叔侄。皆称兄弟古也。又兄弟同姓也。甥舅异姓也。左传王子朝告于诸侯曰若我一二兄弟甥舅。奖顺天法。又晋献捷于周辞曰兄弟甥舅。侵败王略。皆以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38H 页
则兄弟未必不为宾。然此章之君子。恐非兄弟也。何者酒殽必主人设之。今曰尔酒尔殽。则作此诗者宾也。非主人也。既是宾也。则宾未有自称君子者。设或不谦自称君子。不当曰未见君子也。君子者主人也。
集传曰何期。犹伊何。是以期作语辞也。期非虚字。恐不可作语助看。期当作其。未知如何。
 臣对曰臣以为期者待也。言服之有弁。将何待乎。用于燕乐之事而已。不必为其字之误也。
车辖
御问曰辰彼硕女。列女传以辰作展。此似得之。朱子尝以为然。而集传则不取何欤。
 臣对曰辰展。形相近而误者也。辰彼。犹言展矣也。
虽无旨酒。虽无嘉肴。谦虚之辞。非真无也。未知如何。
 臣对曰有酒有肴。而无旨无嘉。谦言之也。左传晏婴曰陈氏虽无大德。豆区斧钟之数。取薄而施厚。故民歌舞之。引此诗以證之。此亦非真无者也。
表记所称。虽非诗之本旨。大抵此诗忧而不伤。乐而不淫。可谓得性情之正者。而入于变雅。何欤。
 臣对曰表记好仁之训。非直断章而取义也。说苑又以此诗为力虽不能。心必务为之义。徐干治学篇亦以为好学之意。古人之说此诗。槩可知矣。正变之有不可准。臣已言之矣。
青蝇
御问曰青蝇污秽。能变白黑。而此诗所主而言者。在飞声乱人听。盖营营以比谗言也。然而集传必兼言污秽者。何欤。
 臣对曰黑白之说。本出郑笺。而后人从之。如汉书息夫躬传赞引青蝇。又武五子传引青蝇。而颜师古注并为黑白之说。然蝇非能变白为黑也。污白于白。污黑于黑者。人不能谛视。惟污白于黑。污黑于白者。人能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38L 页
见之。故有此变幻之说也。然诗人取兴。只在营营。而不在黑白。营营亦未必为飞声。古称蝇营狗苟。营营者营为之意也。
搆我二人。似非己与听者。恐是其时二人同被谗搆也。未知如何。
 臣对曰以交乱四国例之。二人似是遭谗者二人也。且听谗者君也。臣举其君。谓之二人。亦恐未安矣。
宾之初筵
御问曰此诗中曰宾曰尔。先儒以为武公自谓。然似是通人我而言。盖虽自悔。而亦示人以戒也。未知如何。
 臣对曰此诗毛序韩序。所指各异。孰主孰宾。未敢知也。然首章云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则泽宫大射之礼也。二章云烝衎烈祖。锡尔纯嘏。则祭祀降福之礼也。古者诸侯。助祭而来。先行射礼。中多者与祭。中不多者不与祭。所谓观德以序宾也。意者幽王之时。临祭大射。而君臣皆醉。失其仪度。故武公作诗以剌之耳。只举宾愆者。不敢斥言也。若是自悔之诗。则何必宾之云乎。
俾出童羖。不似圣贤之语。酒诰申申戒酒。而无此等语。罚用常罚可也。责以必无之物。岂有可出之理。
 臣对曰俾出童羖。言乘醉之言。本无伦理。使人出必无之物。此所谓匪言匪由也。式勿从谓。谓由醉之言。监史不宜从之。近世藩帅有恶醉而饮酒者。与军中约束。凡乘醉之言。有诺无从。亦此意也。又我朝儒臣(洪重鼎)有筵中乘醉。六月乞 赐蟹酱。亦童羖之类也。若以童羖为罚锾。不中理也。
鱼藻
御问曰此诗只以上两在字。兴下两在字。颁首莘尾。别无取义于饮酒者欤。
 臣对曰孟子斑白谓之颁白。颁者斑也。莘者细辛也。按本草莘紫茎赤黑色。盖马从辛为骍。草从辛为莘。莘者赤也。饮酒而醉者。始也斑斓。终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39H 页
焉紫赤。颁首萃尾。喻王之沈湎而变色也。小序之云剌幽王。岂无所本乎。
采菽
御问曰车服是庸。则路车乘马。玄衮及黼。必赐有功之诸侯。似不但以其来朝。而遽与之上公之服。未知如何。
 臣对曰车服之赐有三。封建则有命服之赐。如曲沃桓叔之献赂请服。秦襄公之黻衣绣裳是也。致唁则有车马之赐。如春秋天王使宰咺归仲子之赗。公羊传马曰赗。又杂记诸侯之赗。陈大路乘黄之类是也。报功则有车服之赐。如虞书所称及申伯之路车乘马。韩侯之路车乘马玄衮赤舄是也。虽然按国语秦伯飨公子重耳。秦伯赋采菽。子馀使公子降拜曰君以天子之命服命重耳。敢不降拜。注曰采菽。天子赐诸侯命服之乐也。据此则此篇亦未必为赐有功诸侯者也。又按大戴礼诸侯朝于天子。其车旌衣服。各视其命数。上公建常九旒。伯五旒。此皆天子之赐。而典命之职也。以此观之。言观其旂。亦所以别其等也。
平平左右。韩诗曰便便左右。荀子云辩辩左右。未知孰是。而集传曰平平辩治也。取荀而不取韩。何欤。
 臣对曰后儒引尔雅平便。左传便蕃。史记便章。汉书便门之文。辩之既详。臣不必赘陈矣。
汎汎杨舟。绋주-D001维之。或云以杨舟之系于大索。比诸候(一作侯)之属于大邦。此说何如。
 臣对曰诗人托兴。皆有意味。此义亦然矣。
角弓
御问曰集传曰骍骍。弓调和貌。或曰骍骍。弓之赤色也。此说何如。
 臣对曰骍骍之为调和。本之旧说。盖兄弟之和睦者。忽相仇怨。如角弓之调合者。忽相反背。故必以骍骍为调和。若以骍为彤。殊无义也。左传韩宣子聘鲁。(昭二年)韩子赋角弓。季武子拜曰子之弥缝敝邑。寡君有望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39L 页
矣。臣以为弥缝者。弓之调合也。弓之六材。不相联合。必有罅隙。而胶漆为之补合。此之谓弥缝也。弥字从弓。即其验也。以此言之。韩宣子之时。亦以骍骍为调和貌可知。注疏调合之说。必有所本矣。
式居娄骄。居字何义欤。
 臣对曰郑笺训娄为敛。孔疏以娄为屡。娄字不明。故居字难言也。汉书公孙弘传娄举贤良。元帝纪娄遭凶咎。娄之为屡固也。而语亦不明。或曰垫娄西羌也。天骄北狄也。式居娄骄者。言若居戎狄之地也。下章之如蛮如髦。亦此意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卷三)
 小雅〇都人士之什
  
都人士
御问曰万民所望之望。似非仰望。而是候望也。盖其人离于故都。故愿见其归于周而候望之也。未知如何。
 臣对曰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德容也。恐仰望之义为长。又左传楚子囊将死。遗言城郢。君子曰将死不忘社稷。可不谓忠乎。忠民之望也。继引此句。又缁衣篇孔子引此章。继而曰为上可望而知也。观此两说则其非候望之意。明矣。
绸直如发。传曰未详。或曰绸丝也。丝之直如发。未知果然否。不曰发如绸直。而曰绸直如发。则是发之直。胜于丝欤。
 臣对曰绸有三义。一曰绸缪。唐风之云绸缪束薪是也。二曰绸结。楚词之云薜荔柏兮蕙绸是也。三曰绸练。檀弓之云绸练设旐是也。后儒之以绸为丝。本无所据。倒句成文。亦恐窘遁。此妄也。臣谓庐陵罗氏之说。合于旧说。不可少也。
采缘(一作绿)
御问曰朱子曰风自有风之体。雅自有雅之体。而采绿诗则恰似风体。虽置之列国诗中。难以拣别。何欤。
 臣对曰风雅之各有体裁。以其大体而言之。若举其一二而论之。则小戎七月。恰似雅体。采绿隰桑。恰似风体。或其中有声律之异者。而今不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0H 页
可辨矣。
其钓维何。上章并言狩钓。而此独言钓者者주-D002何欤。狩则终非妇人之事。钓则妇人亦或为之。如卫风籊籊竹竿。以钓于淇是也。故不言狩。而只欲观钓也欤。
 臣对曰韔。韬弓也。纶。理丝也。弓韬则不能狩矣。丝理则可以钓矣。意妇人欲沮其狩而助其钓。故之子于狩则韬其弓而藏之。之子于钓则纶其绳而劝之。所以卒章只言钓而不言狩也。盖狩者遍行山泽。久而不还。钓者门前垂竿。朝往暮来。狩不可从。而钓可以观。薄言观者。喜可以观也。妇人方为别离之苦。故其言如是。后儒以纶绳作卷绳之意。谓并沮其钓。而以薄言观者。作备眼之嘲。不但口气儇薄。又何不并举其狩而嘲之乎。妄矣。
黍苗
御问曰盖云归哉。盖似当作盍。言何不归乎也。只以语辞看则恐无味。未知如何。
 臣对曰盖与盍通。檀弓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盖盍也。又孟子盖大夫。汉书盖宽饶。皆盍也。
烈烈征师。谢功只是筑城之役。非征讨之事。而必称师旅威武者。何欤。
 臣对曰古者兵农合一。周礼小司徒之职。编民为伍。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贡赋。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惟田与追胥竭作。盖筑城之役。亦自编伍中赴役。故曰征师。征者征役也。亦以军法使之。故虽非征讨之事。而亦曰烈烈也。左传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西赋黍苗之田章。(襄二十七年)亦未尝以师旅威武相期也。
隰桑
御问曰其叶有难之难。恐当作傩。鄫风隰有苌楚。猗傩其枝。注曰猗傩柔顺也。未知如何。
 臣对曰 圣谕至当矣。傩柔嫩也。沃肥泽也。幽茂密也。此指桑叶之渐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0L 页
长而言矣。
德音孔胶。注曰胶固也。言君子于我。交际如胶漆然。故谓之德音孔胶也欤。
 臣对曰胶漆之胶。即所以密黏固结。则训胶为固。恐无可疑。韩诗外传亦言弓人胶漆之和。而继引下章。表记又引下章为密谏之义。言曩也遐逖。欲言而未言。今既胶密。故密谏如是也。总之胶者。固也密也。左传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产赋隰桑。亦两国固结密合之意也。
白华
御问曰此诗与邶风绿衣篇相类。庄姜申后。同有妇德。今于其两诗而观之。辞气之间。其人之优劣。亦有可言者欤。
 臣对曰班婕妤自悼赋曰绿衣兮白华。自古兮有之。盖此两诗。其所遇也同。故并称如是也。然绿衣则悽婉自伤。而卒以古人为归曰俾无尤兮。实获我心。是伤而卒反于和者也。此诗不无忧劳怨苦之意。如念子懆懆。俾我疧兮。是忧而不反于正者也。比绿衣似逊一头。然风雅之体。本自迥异。彼以微婉。此以正直。有不可一例论者矣。
之子不犹。集传曰犹图也。或曰如也。或说即张子说。而无深远之意。且于天步艰难。不言所以处之之道。故集传必以犹作图也欤。
 臣对曰犹与猷通。不犹。谓无所猷为也。臣又因是而思之。露者星精也。不以云成。不与雨同。故无云之夕。露泽方洽。古人明理。必不曰云降而为露也。上二句恐是反语。说文曰茅菅也。又山海经曰白菅为席。盖菅茅所以交索而织席者。然其为物。必承露柔韧而后可以中用。今白云蔽天。无以承露。以比嬖妾阻恩。无以承宠也。左传引逸诗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盖菅蒯本自为弃妇之自况。取其交索之意也。臣又思之。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者。中国之水。其流向外。以譬君心之向外。而别人承恩也。
滮池北流。集传曰滮流貌。或曰滮池水名。虽水名而亦以滮流故得名。则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1H 页
其义未始有异也。然以大旨观之。滮是微流貌欤。
 臣对曰臣按水经注鄗水西北注。与滮池合。滮固水名。左传晋师在敖鄗之间。注敖鄗二水名。在荣阳县西北。则亦非丰镐之水也。说文曰滮水流貌。究亦无微流之义矣。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鹙鹤之分。不但以贵贱言。亦以善恶言欤。苏氏说清浊二字。实兼贵贱善恶言欤。
 臣对曰鸟之贵贱。只以其清浊善恶别之。鹤称仙禽。鹙称饕禽。诚有贵贱之分。而或说至以为灵顽悬绝。则物之定品混矣。然其言既详。臣不必赘陈矣。
绵蛮
御问曰绵蛮。黄鸟声。而集传曰绵蛮鸟声。众鸟之声。亦可谓绵蛮欤。唐人诗曰蜀鸟啼绵蛮。蜀鸟未必黄鸟也。则他鸟之啼。亦云绵蛮。绵蛮果是何义欤。
 
臣对曰绵蛮二字。有音而无义。虽非黄鸟。但使其声之绵蛮。不必让黄鸟而不用也。韦应物咏莺诗曰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即绵蛮者。绵绵蛮蛮也。
命彼后车。谓之载之者。此语不可晓。愿闻其义。
 臣对曰后儒以此诗为招隐之词。命彼后车者。汉制郡守身为之驾。亦尊贤之意也。其说或近傅会。或又以此诗为宜臼之作。饮食教诲。恩爱之绝也。畏不能趋。放逐之久也。命车谓载。庶几反之也。然亦无可据。按荀子大略篇引饮食教诲之句。以为先王既富而教之义。而命车一段。亦无所论。臣不能臆对矣。
渐渐之石
御问曰不遑朝矣。不言夕者。夕犹有止宿时欤。
 臣对曰军务政务。皆以朝为期。如诘朝会朝之类是也。又凡相见之礼。朝见曰朝。夕见曰夕。晋语平公射鴳。叔向闻之夕。此云不遑朝矣者。谓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1L 页
东征甚急。将士不能行朝见之礼而启行也。
烝涉波矣。埤雅曰豕喜雨。天将雨则豕进涉水波。以烝为进也。集传必以众释烝。何欤。
 臣对曰烝涉二字。善形容群豕渡水之象。若训为进。恐无味也。尔雅四蹢皆白曰豥。盖平时泥污。不见其白。涉水则淘洗露白。故始见之也。臣又闻之。将雨则豕发懆疾。涉水以凉之。理则然也。群豕皆涉。然后明徵其为将雨之侯(一作候)。烝者众也。
苕之华
御问曰苕之华。或云诗人自言己之憔悴。不如苕华之荣。虽与集傅(一作传)不同。此亦可为一义欤。
 臣对曰苕者。鼠尾也。鼠尾之花。本紫白色。芸其黄矣者。花之向衰而色变也。其叶青青者。花之已落而叶存也。此以花之衰落。比己之憔悴也。叶之青青。未必为苕华之荣也。
三星在罶。罶中无鱼。以竭泽而渔故欤。非必竭泽而渔。叔季运气衰薄。天地之产。自然不富欤。朱子读此诗曰周室初兴时。周原膴膴。菫茶如饴。苦底物亦甘。到此即恁地萧索。萧索亦以气言也。衰周时运如此。故诗人之意。付之无可柰何欤。何以只言忧伤而不言救时之道欤。
 臣对曰于牣鱼跃则岐周之旺气可见。三星在罶则衰周之末运可验。此先儒所谓气数之说也。臣则以为天地之间。本无气数盛衰兴亡。唯德所召。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德之所孚。草木鸟兽鱼鳖咸若。感应之理。捷于影响。岂可归之于气数乎。诚使衰周之君。奋发振作。德化洋溢。则天地万物。其不同归于位育之化乎。伏愿 圣上深留意焉。或曰罶与霤通。此亦三星在户之意。婚币摄盛用羔。卿礼也。今羔成羊则已过时矣。此为婚姻过时之诗。故上章惜其韶华之衰落。下篇伤其无妻之困苦也。
何草不黄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2H 页
御问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或曰兴也。匪兕乎匪虎乎。见兕虎之循旷野而起兴也。此说何如。
 臣对曰此章云率彼旷野。下章云率彼幽草。其句法既同。其取义宜同也。不可一赋而一兴。诚如或说。臣以为兕虎皆深山钜谷穹林茂树之中所窟宅者。而今乃露行于旷野。喻大人杰夫之失其所而栖遑也。狐者妖兽也。而率彼幽草。喻小人得志。依附于幽阴之地也。匪兕匪虎者。怪而问之曰兕虎非旷野之物。无乃匪也者乎。胡为乎率彼旷野也。如是看有味矣。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卷三)
 大雅〇文王之什
  
文王
御问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朱子曰理是如此。若道真个一上一下则不可。夫人之魂气。无所不之。则宜有升降往来者。而况圣人之精神。异于凡人乎。书曰礼陟配天。是神之陟也。书曰祖考来格。是神之降也。有陟必有降。谓之一上一下。似无不可。而朱子言如彼者。何欤。
 
臣对曰理一而已。真理之外。更无一副虚假之理。即凡天下之事。理若如此则真个如此。理若如彼则真个如彼。既理如此。又何故而不可乎。圣人之于天也。生而昭事。死而陟配。故孝经曰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者。周公之所以孝于其父也。陟配之理。苟不真的。周公之孝其亲。岂不虚假乎哉。二典三谟之注。朱子之手泽也。其释陟方之义。训之为陟遐升天。则朱子于此。本有定论。但所谓一上一下。臣亦疑之。魂本无形。其升其降。岂如生人之往来乎。陟降也者。疑之之词也。古人求神之法。于彼乎于此乎。焄蒿悽怆。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上下升降。悠扬恍忽。而不可一定。故谓之陟降。非指一上而一下也。故周颂曰陟降庭止。陟降在家。陟降厥士。若是者神之降格。而通谓之陟降也。此篇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若是者神之陟配。而通谓之陟降也。朱子之云不可者。盖云陟降二字。非一上一下之意。非谓陟配之理。不可曰实然也。臣又按春秋传论澶渊之会。而引此句曰信之谓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2L 页
也。此又一义也。
本支百世。言其将享百世也。即称述之中。寓其祷祝之意。后来八百苍箓。足以当百世。而鱼卫诸邦。永作藩屏。与周相为终始。则周公之言。于是乎验矣。周公不假卜筮而知。惟以人事推度之。然以禹之圣而夏之祚讫于四百。以汤之德而殷之运讫于六百。则周室之王业。至于八百之久者。岂以文王之德。贤于禹汤而然欤。
 臣对曰邦命之能久长。惟在乎积德之根基。立国之规模。周之八百。后稷周公之功也。然臣则以为周之八百。不如商之六百何者。东周以后。礼乐征伐。盖不得自天子出。与宋微子之不绝汤祀。何以异哉。若殷则六七贤圣。迭兴于将衰之日。至纣之世。威福自如。能使三分天下。有其二之西伯昌。拘于羑里之狱。其无一辞而就死地。虽缘彼虐之烈。此德之顺。而其纪纲命令。有足观者。东周之君。虽有商纣之虐。其能齐桓晋文。俯首听命如是哉。其所以绵绵缀缀。菫保一缕之脉者。不过曰大封同姓而已。此诗之必举本支。而继言百世者。其旨渊乎深矣。左传论卫侯事。引此句曰能固位者。必度其本末而后立衷焉。亦须参考也。
缉熙。即上章之亹亹不已也。敬止。即下章之小心翼翼也。虽似合诚敬言。而语有宾主。此句当主敬看。盖首章言于昭于天。在帝左右。则文王之德。与天为一也。文王之所以与天为一之实。在于亹亹令闻。而其本则又在于对越上帝。故于此以敬言之。此敬字岂非一篇中骨子欤。
 臣对曰敬止之义。凡有三部。其一以止为语辞。周颂之夙夜敬止。不聪敬止是也。其一以敬而为所止之极。大学所引。本取止字。而去以明止至善之义者也。其一以为敬其所止。敬止犹言慎终。若缁衣篇所引是也。缁衣曰君子言必虑其所终。行必稽其所敝。继引此诗曰于缉熙敬止。斯岂非慎终之意乎。若作慎终意看。则止字较紧较重。朱子必以为语辞者。例之以夙夜敬止不聪敬止也。然大学缁衣之文。其精神骨子。分明在止字上。以此言之。此章此句。本当以慎终意看。与濂洛主敬之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3H 页
义。煞有不合。臣又思之。缉熙二字。亦不必看得太重。周颂曰维清缉熙。文王之典曰于缉熙单厥心。曰俾缉熙于纯嘏。曰学有缉熙于光明。皆是一样文字。详玩诸文。未必为至诚无息。纯亦不已之意。读书之法。贵在会通。但执一句。穿得太深。恐于古人本旨。弥远弥疏也。大抵文王之敬。敬于事天也。文王之诚。诚于事天也。诚敬之本。在于事天。何必文王耳。昔我 宁考。克敬克诚。严恭寅畏之衷。屡形于丝纶之间。伏愿 圣上深留意焉。
殷士肤敏。集传曰殷士者。商孙子之臣属也。益稷曰虞宾在位。洛诰曰王宾杀禋。宾客有助祭之例矣。微子作宾而备三恪之列。则微子之执祼将可也。并与其臣属而使之行灌鬯之事。何欤。先儒云庙中以有事为荣。待微子以宾礼。故并荣其臣属也欤。
 臣对曰宗庙之祭。不当使亡国之大夫助其祼将。而此其然者。示天下皆臣服也。视天下为一家也。殷士祼将。未必为殷士之荣。而实为周家之荣也。故举此而戒其子孙。俾知受命之难。与夫天命之难谌也。至于殷士。恐亦不亿丽中人。未必其为臣属也。
永言配命。注曰命天理也。此篇内凡八命字。宜无不同。皆是其命维新之命。而于配命。别为训诂何欤。配命之命。亦受命之命。盖言修德而永配所受之天命。恐非以长合天理而言。未知如何。
 臣对曰中庸章句曰性即理也。此云命天理也。朱子之意。理一字兼包性命。然天命有赋性之命。有得位之命。永言配命。是永配得位之命也。恐与性理有间。圣旨中分析诚无馀蕴矣。左传孔子论魏子之事。引此句曰其命也忠。其长有后于晋国乎。其曰长有后者。岂非得位之命乎。此句之义。孔子已释之矣。
大明
御问曰伣天之妹。伣磬也。其所以为譬之义。可得闻欤。孔氏所谓磬作然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3L 页
云者亦未详。
 臣对曰譬物之法。举此与彼。较看而酷肖。然后可以为譬。磬有两股。左右酷肖。故曰磬譬也。或引淮南子之文。为譬伣之證。然臣按淮南子之伣。即今之相风竿也。与譬字无当。本文曰譬若伣之见风。无须臾之间定。此谓终身迷惑者。誓如相风竿也。
尚父之伐商。当以智谋。不以勇力。如请焚蓍龟之类是也。至于隼搏而鸷击。特一猛将之事。恐不足称尚父之贤。且牧野之会。前徒倒戈攻后以北。则无待于衡突摧陷之力。尚父亦安所施其鹰扬之勇欤。
 臣对曰天命人心之所归。虽曰不藉武力。誓师燮伐之时。亦不可有雍容揖让之风。故乐记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八十元戎之奋其鸷勇。如秋隼腾霄之势者。以其气象而言也。且武王之誓师曰尚桓桓如虎如罴。言其搏噬如虎罴也。奚但鹰扬已哉。

御问曰陶复陶穴。西方苦寒。故豳俗为然。若谓国小未有室家则恐似可疑。七月诗曰跻彼公堂。是豳公有堂字矣。笃公刘篇曰取厉取锻。是公刘作宫室矣。何以谓至古公。而未有家室欤。
 臣对曰史记曰古公至于岐下。乃贬戒(一作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由是观之。在豳之时。不能为此。然宫室之制古也。古公之时。岂有巢居穴处之理。恐相基先筑。草草庇覆。姜妃既来。始营寝庙。寝庙既成。始立家室。故据其初而言之曰未有家室。当时事势。或似然也。或曰陶复陶穴。盖指百姓之从迁者而言之也。
四臣之次。御侮最在后何欤。先内修而后外攘故欤。
 臣对曰据孔子四友之说。则疏附近者悦也。奔奏远者怀也。先后令誉之来也。御侮恶毁之绝也。近者悦而后远者怀。令誉彰而后恶毁绝。四者之序。不其有伦乎。
棫朴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4H 页
御问曰云汉长竟天。盖以为周王年寿之久。如云汉之长也。云汉长。故章于天。年寿久。故能作人。似非无取义者。未知如何。
 臣对曰诗之取兴。苟得本义。无不精密如此。 圣喻至当矣。
追琢其章。荀子富国篇刘向说苑。皆作雕琢何欤。
 臣对曰按周礼天官追师注曰追治玉石之名。又孟子曰追蠡。谓雕刻如蠡形。以为钟钮也。追与雕。本相通也。
旱麓
御问曰岂弟君子。干禄岂弟。上下岂弟。煞有分别。上岂弟以盛德全体而言。下岂弟以干禄一事而言欤。
 臣对曰岂弟二字。其解不一。左传论管夷吾事。以恺悌为谦让之意。又周语单襄公之言。以恺悌为礼让之意。又表记以凯弟为卑让之意。三说同作让意。又左传论栾书事。以恺悌为从善如流之意。又表记以凯弟为强说之意。又吕览以恺悌为长大之意。又淮南子以恺悌为信义之意。其说之杂出如是。惟左传及国语单穆公。引此诗曰夫旱麓之榛楛殖。故君子得以易乐干禄焉。若夫山林匮竭。薮泽肆既。民力彫尽。资用乏匮。君子将险哀之不暇。而何易乐之有焉。此恐为此诗之正解。岂弟者乐易也。上下岂弟。恐无大小全偏之别也。
思齐
御问曰不显亦临。是慎独工夫。无射亦保。是执中工夫。皆敬也。或曰不显亦临敬也。无射亦保诚也。恐不必如此分属欤。
 臣对曰不显亦临。属在宫之时。是大学慎独之诚也。无射亦保。属在庙之时。是论语执事之敬也。然以射为厌则亦保二字无味。且与不显异例。此甚可疑。按小尔雅射明也。又九月律中无射。言阳气将尽也。班固无厌之说。未必有据。臣谓无射亦不显之意。神道若无阳明。而肃敬之心。若有保守者在也。
皇矣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4L 页
御问曰惟此二国。集传曰夏商也。商政之不获。宜上天之究度。而若夏则远矣。或曰二国商与周也。商之与周。其政不相得。故四方之国。必审择其可与者。而皆无如周德。书所谓惟尔多方。罔堪顾之者也。乃是眷顾于西。而以岐山与宅。此说似为得之。未知何如。
 臣对曰二国之解。凡有三说。毛传以为夏商。郑笺以为殷崇。或说以为商周。臣以为俱未稳当。夏之亡久矣。于周无当。毛说非也。殷崇之并称。虽有正义之分疏。终是不伦。郑说非也。至于殷周之说。尤恐误解。何则四国四方之国。而西顾亦四方之一也。然则将使一个西周。既列于彼二国之中。又列于此四国之中。无是理也。且从集传以首章为太王之事。则太王之时。曷尝有商周之不相得乎。此又说不成也。臣谓二国密与崇也。按史记西伯得专征之命。越二年伐密须。又三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徒。盖伐密伐崇。即文王作都兴王之本。故此篇全叙是事。而首章先举与宅之命。中间二章特叙王季之德。以为毓庆之本也。据左传楚人灭江。秦伯为之降服。大夫谏。公曰吾自惧也。君子引此诗曰其秦穆之谓矣。此以楚与江为二国。而非以秦与楚。或秦与江为二国也。二国之非商周。此亦可见矣。或曰首二章为太王之事。则二国不当为密崇。臣则曰第三章明言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自太伯之自字。当著眼看。夫既曰自太伯王季。则首二章之未尝言太王可知也。又按天作之诗曰彼岨矣岐。有夷之行。此承文王康之而言。非承太王荒之而言。若然此篇之第二章。正徵为文王之事也。故旧注亦以为文王之事。又汉书郊祀志曰乃眷西顾。此维与宅。言天以文王之都为居。据此则此篇之首章。又明徵为文王之事也。夫首二章。既为文王之事。则二国者。密也崇也。
载锡之光。大旨以为犹曰彰其知人之明。不为徒让耳。所谓知人。即言知文王之当成王业。避王季使传文王也。若如此则是太伯顺太王剪商之意。而欲使周家终有天下也。朱子又何以谓太伯之心。即夷齐叩马之心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5H 页
欤。
 臣对曰帝作邦作对。则笃其庆锡其光。皆帝眷也。王季虽有友爱。顾何以锡其光于乃兄乎。且下章之言其德克明。承载锡之光一句而言。盖天锡之光。故其德克明也。光一字既无涉于太伯。则太伯心术之微。又不必论矣。
其德克明。克明克类。上克明是德之全体。与帝迁予怀之明德同。下克明即能察是非。为六事之一。而或者并上下克明。皆以能察是非看。恐失本旨。未知如何。
 臣对曰上下克明。宜有大火全偏之别。然左传成鱄对魏子。合上下明字。并以为照临四方之明。旧注亦然。照临四方。则其明亦大矣。上下二字之同作一义。亦无不可也。又乐记引比(一作此)章。亦宜参考。
无然畔援。无然歆羡。禁止之辞。然则文王之德。于伐密之时。犹未造道之极处。故天戒之曰无畔援无歆羡。俾先登岸。至伐崇之时。文王之德。已造道之极处。顺帝之则。故天乃嘉之曰予怀明德也欤。文王生知之圣。非积累而渐进者。则宜无前后浅深之别。而诗人之言如此者。何欤。
 臣对曰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恐非遏人欲存天理。以造道之戒语也。毛传以岸为高位。郑笺以岸为狱讼。俱不合理。臣以为帝谓文王者三。恐皆卜筮之词。不然古者别有禀天命之法。如卜兆之繇词也。无或畔背其援助。无或贪羡其卤获。师行渡水。即宜登岸。皆军占也。故下章曰侵自阮疆。陟我高冈。其登高据险之法。果遵帝命。又下章帝谓文王。令用钩援临冲。而卒章果用临冲。上下文理。无二例也。大抵道岸之说。昉于佛氏。苦海津梁。既悟则到彼岸。佛语也。文王周公之时。安得有道岸之说乎。
灵台
御问曰或曰灵台非文王始作也。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卫侯为灵台藉圃。汉地理志济阴城阳。有尧灵台。后汉章帝纪祀唐尧于成阳灵台。灵台旧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5L 页
名也。文王特踵之耳。盖观妖祥望云物。皆神灵也。故曰灵也。孟子只引经耳。非真以不日成之而谓之灵也。此说何如。按刘氏外记曰黄帝设灵台立五官。以序五事。大抵灵台之名。自黄帝始。然孟子曰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夫岂无实。而孟子言之哉。
 臣对曰黄帝灵台。帝尧灵台之说。不见正经。然帝王立国。必有望氛祲之台。按国语楚灵王为章华之台。伍举曰先君庄王为匏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又曰先王之为台榭也。台不过望氛祥。引此诗以證之。又汉班固之赋曰登灵台考休徵。又灵台诗曰帝勤时登。爰考休徵。意轩尧之时。亦有望氛祲之台。与周之灵台。其用实同。故借其名以称之也。且灵沼灵囿。无灾祥必验之灵。而亦谓之灵。则以速成而谓之灵者。不特孟子之言。即诗之本文自證之。后儒虽欲不信孟子。岂可并诬诗文乎。且卫侯之灵台藉圃。不过为饮酒行乐之所。则与鲁昭公之冬筑即囿(叔孙子引诗为讽)无异。又两汉祭祀志班固传王莽传中溯论灵台之本原。皆不过以此诗證之。则灵台之名。始起于文王。而望氛之制。粤自乎轩尧矣。但其所谓速成。非谓一日成之。不日者不设期日也。郑笺之说。杨慎亦从之矣。
灵台之诗。必并言辟雍。何也。以其同处而然欤。抑台池钟鼓。皆游观之事。故以类并取欤。左氏说灵台在太庙之中。壅以灵沼。故谓之辟雍。此则不足辨。公羊传曰灵台在国之东南二十五里。辟雍所在。不见于传记。以义揆之。望氛祲察灾祥。钦天之事也。行大射习礼乐。教人之事也。灵台辟雍之设。各有所以。必不同在一处。或曰后汉左灵台右辟雍。实遵周制。此果有所据欤。
 臣对曰辟雍灵台。其用不同。而汉平帝时。王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其后光武建武中元元年始建之。谓之三廱。灵台辟廱之并称。自此始也。故江陵项氏县学记曰天子之学。谓之辟雍。班朝布令。享帝右祖。则以为明堂。同律候气。治历考祥。则以为灵台。此又祖三雍之说者也。然礼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6H 页
含文嘉历论灵台之效。凡十有馀条。而终无所谓学宫二字。蔡邕明堂论。历叙太庙学宫通合之制。引古经传。亦十有馀条。而终无所谓灵台二字。可见灵台辟雍。本不相关。而汉时之列为三廱者。特以此诗之并举也。然辟雍之为乐名。既见于庄子。与大章大夏大濩大武。并列而言之。则后儒之以之乐二字之独多。为非乐名者妄也。匀天之乐。云门之乐。乐名之下有之乐二字者。不可胜纪。其将并谓之非乐名乎。庄子之特加之乐二字。以辟雍本有学名。故加此二字。以明其为乐名也。苏氏亦引庄子之文。以辟雍为乐名。而朱子以为学以乐名。乐以学名。虽未可知。要之辟雍为习乐之所也。故马端临亦曰周之辟雍。即成均也。成均即大司乐之职也。辟雍之兼为乐学二名。岂不较然乎。然则此诗之辟雍。明是乐名。而灵台辟雍之不在一处。可谓无疑。若夫辟雍在左东胶右瞽宗之中。与清庙明堂列为三宫。而灵台僻雍之列为三雍。即因王莽误读此诗之致也。
文王有声
御问曰遹追来孝。作丰。是王季之志。而文王成之也。夫丰是崇国之地。伐崇然后可以作丰。若谓自王季已有伐崇之意。则文王之伐崇。在崇虎谗已之后。为方伯专征伐之初矣。在王季时崇虎之恶未著。王季亦非方伯专征伐者。何以得伐崇而有其志欤。
 臣对曰武王周公之继志迷事。不过修祖庙陈宗器。而王天下不与焉。则文王之聿追来孝。亦恐非伐崇剪商之事。且王季之不能有伐崇之志。不但事理则然。据汉李固传有曰斯所谓聿追来孝。不失臣子之节者。意当时释此诗者。必以文王服事殷朝。不失臣子之节。为聿追来孝之事。故其言如是。然又按礼器曰武王之伐纣时也。诗云匪革其犹。聿追来孝。此又以伐纣为追孝。则文王之追孝。当是伐崇事也。诗称太王实始剪商。则作丰之功。或亦王季之志。臣未敢质言也。
武成曰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则天下之心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6L 页
服。于此已见。何待辟雍之讲学行礼而后。始皆必服欤。
 臣对曰辟雍之礼。大赉之政。皆足以服天下。则其先其后。有不必论也。曾子于祭义篇。引此为孝道之极致。荀子于王霸篇。引此为官人之大效。孝经引此诗以为孝悌之极致。孝者太庙之事也。悌者太学之事也。又刘向说苑曰圣王修礼文设庠序。天子辟廱。诸侯泮宫。所以行德化也。引此诗以證之。则先儒之说。皆以辟廱之礼。为可以服天下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卷三)
 大雅〇生民之什
  
生民
御问曰巨迹之说。以玄鸟之生商。泽龙之兴汉推之。固不可谓无是理。然以大人之迹。而谓上帝之拇则易以致惑。盖大人是鬼神。鬼神固有现形者。故留其迹矣。帝以理之主宰而称。初无形状。岂可以拇指言欤。以大人为上帝所命之鬼神则可。直谓之上帝。无乃不可欤。
 臣对曰民之生久矣。岂姜嫄之时。又有不由人道而生者。据正史稷是喾子。大戴礼嫄是喾妃。明明有父母所生。而司马迁无识。信野人之说。妄为荒诞诬罔之词。其失大矣。夫歆歆然若有人道之感者。是谓嫄喾未尝为夫妇也。周人之禘喾而郊稷何也。若以为鬼神之迹。则是姜嫄既为帝喾之妃。而又与鬼神歆感。弗淑也。鬼神亦本无形。宁能有迹深印野中乎。臣谓玄鸟纪其时也。泽龙神其事也。欲辩则亵。不敢烦也。或曰若以人道而生。胡为乎隘巷平林。臣则曰苟以隘巷平林。为履迹之證。是谓弃之。将以讳喾。其言尤亵不可读也。意后稷初生。长大异常。可怪之甚。故弃之。不然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亦常事也。大抵此诗帝者。帝喾也。毛传之义。正正堂堂。而郑玄好怪。信河图中候等谶纬妖邪之说。以乱圣经。惑之甚矣。王充奇怪篇。论禹卨尧稷及汉高泽龙之事。其说严正的确。见理甚明。臣尝韪之矣。
诞弥厥月。是满十朔之限欤。抑生于第十朔之末欤。
 臣对曰弥本弛弓之意。弥者长也远也久也益也。惟诗诂曰终也。或曰弥月。即踰月也。踰月则长大。长大而其生如达。故异之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7H 页
有相之道。一说曰相视也。有相土地之道也。盖后稷相土地之宜。知某土宜某谷。此说何如。
 臣对曰周礼土会之法。辨五地之宜。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蓺。则后稷之穑。必有相土之法。或说有理矣。或曰相读之如造物来相之相。盖方苞发秀坚好颖栗。亦或有阴相之功而然也。
取羝以軷。祭行道之神。冀佑道路也。非如祭田祖之为祈年。而曰以兴嗣岁何欤。
 臣对曰周礼夏官。大驭掌玉辂。以祀及犯軷。注山行曰軷。盖封土象山。以车轹之而去。示无险难也。后儒引月令冬祀行之文。以为行祭而卒岁。故曰以兴嗣岁。此说有据矣。
行苇
御问曰徒击鼓曰咢。钟鼓未备。大旨何以谓歌乐之盛欤。钟鼓既设。一朝飨之。彤弓诗所云。而行苇则燕礼。燕轻于飨。故有鼓无钟欤。伐木诗。即燕朋友之诗。而曰坎坎鼓我。燕礼之无钟可见。所谓歌乐之盛。只从燕礼言之欤。
 臣对曰燕礼虽轻。未尝无钟。臣按燕礼始奏笙歌。而宾醉之后。即奏陔夏肆夏。奏夏之法。必有钟鼓。故周礼钟师云以钟鼓奏九夏。燕礼未尝无钟也。又燕礼云宾所执脯。以赐钟人。若其无钟。安有钟人。臣又按大射仪。乐人宿县于阼阶。笙磬钟鑮鼓鼙之物。无不备焉。亦无徒鼓之理。臣妄窃以为咢直言也。按汉书韦贤父韦孟诗曰咢咢黄发。师古曰咢直言也。盖咢与谔通。商君传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又家语曰汤武以谔谔而昌。又汉儒林传曰臣无謇谔之节。据此诸文。咢之为直言无可疑也。徒鼓之为咢。虽见于尔雅。尔雅训诂。只引此诗。不足为据。臣按此诗即学宫大射养老乞言之诗也。旧序既有养老乞言之说。而马端临以行苇瞿相。为庠序中以射造士之事。其言必有所据。臣又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7L 页
按射义诸侯之射。必先行燕礼。卿大夫之射。必先行乡饮酒之礼。今按诗文肆筵授几。养老之事也。酌斗祈耇。乞言之事也。射义孔子之言。以祈作求。祈耇者。求言于黄耇也。然则或歌或咢。谓或奏笙歌。以导乐意。或发直言。以献箴戒也。
酌以大斗。以祈黄耇。于众宾果谁先欤。肆筵设席之初。燕毛而序齿矣。及其既燕而射。序宾以贤。序宾以不侮。则此大斗之祝。当以不侮之人为先欤。
 臣对曰序宾以贤者。中多者居上也。序宾以不侮者。年高者居上也。始既上贤。旋又上齿。不以艺而侮长也。辅氏之说。以不侮为德盛之人。不亦谬乎。德之高下。不可猝定。何以序之。若然酌斗祈耇。自当先献于高年。无可疑也。虽然臣则以为祈耇者。曾孙乞言于黄耇也。于是黄耇台背之人。引之诱之以道德之言。翼之辅之以仁义之言。继之以祝寿祝福之词。此之谓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也。臣又思之。曾孙者天子也。天子之尊。而亲酌大斗。乞言于黄耇之老人者。示民以悌也。故祭义曰食三老五更于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所以教诸侯之悌也。文王世子曰天子视学。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有适馔省醴之礼。有发咏登歌之节。既歌而语。语之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此乃养老乞言之法。而行苇之篇。即其诗也。(卷阿诗云以引以翼宜参考。)
既醉
御问曰介尔昭明。是言德之昭明。盖以年弥高而德弥邵为祝也。夫人老则易昏。故祝君子以昭明也。朱丰城说指福之高明光大者。恐未然。
 臣对曰德音孔昭。其德克明。德之谓昭明。固有可据。福之谓昭明。臣未之闻也。臣又思之。考终命者。五福之一也。临终昏乱。君子恶之。必如曾子之启手易箦而后。方可谓高朗令终也。
永锡尔类。类之为善可疑。类只是世类之类。孝子又有孝子则是类也。盖言永锡尔类己之子孙也。以彭卢陵所言后汉柳氏姑事可见。未知如何。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8H 页
臣对曰类之为善。盖本毛传。而类之为世类。本有明證。按国语叔向论单子不忘成王之德。引此诗曰类也者。不忝前哲之谓也。单若不兴。子孙必蕃。此岂非永锡주-D001类己之子孙者乎。又类同类也。左传论颖考叔事曰爱其母。施及庄公。引此诗以證之。又晋人令齐人以萧同叔子为质。齐人对曰萧同叔子。寡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质其母以为信。是以不孝令也。无乃非德类也乎。引此诗以證之。又汉马融忠经曰君子尽孝敬之心。以养其亲。施及于人。引此诗以證之。又后汉章八王传济北王善居丧。梁太后下诏引此诗。亦以为族类教道之意。锡类之解。若是其多。而终不闻以类为善。柳氏姑事亦一證也。又孝子不匮。坊记作劳而不惓之意。家语作恪勤不息之意。亦与吕东莱源源之解。有异矣。
凫鹥
御问曰来宗。是言尸之尊主人欤。尸为主人之所尊欤。
 
臣对曰郑笺以为尸尊主人之意。而少牢主人拜妥尸。尸答拜。主人酳尸。尸拜受。尸醋主人。主人拜受。尸与主人。盖互相尊敬。然孔子梦坐奠于两楹之间曰天下其孰能宗予。以此推之。此云来宗。恐是主人尊尸之意也。
旨酒欣欣。以燔炙芬芬例之。则欣欣似是酒美貌。气味和畅之谓。非以人心之乐而言。未知如何。
 臣对曰然矣。气味和畅则草木亦称欣欣矣。
假乐
御问曰次章宜君宜王。与斯干之室家君王同意。不愆不妄。率由旧章。是言子孙之为天子诸侯者。三章末章复为颂祝于今王。而朱子以此二章为皆称愿其子孙之辞。何欤。
 臣对曰 圣旨至当矣。左传鲁文公受享于晋。赋嘉乐。(文三年)又齐侯郑伯如晋。晋侯兼享之。赋嘉乐。(襄廿六)并无戒子孙之意。即旧注亦以第三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8L 页
意以下。为颂祝今王之辞也。
率由群匹。辅庆源以为尽用天下之贤。恐不然。上下率由之率。宜无异义。循用群匹。言循用其谋猷也。未知如何。
 臣对曰率由旧章之句。杂出诸书。孟子论先王之法引此句。(离娄篇)韩诗外传记哀公子夏之言引此句。又汉书郊祀志论郊祀交神之义引此句。又后汉章帝纪论师傅建官之制引此句。又张纲传上书陈文明二帝之德引此句。又陈蕃让太尉于胡广引此句。皆以率由为循用之意。率由之义。本来如此。岂独于率由群匹。有异解乎。
公刘(生民之什)
御问曰公刘之在西戎。能自立国。与黎君之寓于卫不同欤。若未立国。何以有田畴仓廪。自不窋失其官守。窜身戎狄。至公刘为三世。而不窋则未能立国。公刘修德。乃始有国欤。抑公刘复后稷之业。夏室因所居而封之欤。
 
臣对曰按史记公刘不窋之孙。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子庆节立。始国于豳。按纲目前编夏桀二十二岁。公刘迁国于豳。又汉娄敬传曰自后稷封邰。积德累善十馀世。公刘避桀居豳。又路史曰公刘去后稷已十馀世。索隐及欧阳洪罗之说。并以避桀为正。则居豳之非受封明矣。且古者诸侯之国。不如后来之强盛。如奚仲之后为嶭。皋陶之后为六蓼。见于春秋。皆国小民寡。凛不自保。而其为受封之侯自如也。不窋以后。虽失后稷之官。未尝并失邰封。则虽奔窜流离。不能宁居。其封号自如也。故行则有干戈戚扬之仪。居则有仓廪百官之富。君乎牧乎。依旧是唐虞受封之国。若以为受封于夏室。于古无文也。
彻田为粮。集传曰周之彻法自此始。然诸侯从时王之制。故文王之在岐山。九一而助。是从殷制矣。公刘之居豳。当夏之时。宜遵公法。何以创为彻法耶。彻法果是公刘所制。则此章何不言境界制度之详欤。彻田之彻。非彻法之彻。则又是何法欤。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9H 页
臣对曰后儒之驳集传凡有三条。其一曰通其田之所出以作贡也。其二曰公刘宜遵夏制也。其三曰周之名彻。非通力之意也。臣以为三说皆非也。夫较数岁以为常者。以岁之丰俭而言。若夫土之肥瘠。未尝随岁有变。其将于五十亩之中。较其数亩之中以为常乎。若然公家之取于民虽均。其制产则不均。臣故曰其通田作贡之说非也。昔者文王之治岐也。亦用平土之法。地著为本。此司马法也。文王当殷之时。宜不敢创行新制。而其法之异于助如是。况于公刘之时乎。臣故曰公刘宜遵夏制之说。非也。即其所自引公羊传曰公田不治则罪民。私田不治则罪吏。若使公自公而私自私。则宜其公田之罪吏。私田之罪民。而今乃反是。则正徵其为上下通力之法。臣故曰彻非通力之说非也。彻田之解。宜从集传也。(案彻田之解。当从赵岐。此对有病。)
卷阿
御问曰此诗犹皋陶之赓载歌也。然有虞之至治。而皋陶犹以元首丛脞为戒。则当成王伴奂优游之时。召公宜以太康戒之。而惟盛称寿考福禄之事。略不及于兢畏渊惕之意。何欤。
 臣对曰此篇据旧说为戒王求贤之作。帝王之道。劳于求贤。逸于得贤。赓载之歌。亦此意。其曰元首明哉者。戒其知人也。其曰庶事康哉者。逸于得人也。其曰元首丛脞者。戒其不得人而劳也。然则此篇亦因卷阿之游。遂陈帝王逸于得人之理。盖言既得人则恭己无为。寿考福禄而已。贤圣之言。前后一揆。恐当与赓载歌。相为表里矣。
凤凰于飞。郑氏以为因时凤凰至。故以为喻。成王之时。果有凤凰之瑞欤。书之君奭篇曰鸣鸟不闻。然则卷阿诗在周公作诰留召公之后欤。
 臣对曰成王之世。未闻有仪凤之事。按说苑黄帝闻天老之言。备黄冕带黄绅。斋于中宫。凤乃蔽日而降。韩诗外传。亦载是说。而皆以此诗證之。黄帝之说。虽未必信。若使成王之时。有凤来集。则两儒不必远引黄帝之事。蔡邕琴操。有神凤操。谢希逸谓是周成王时凤舞紫庭而作。然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49L 页
此未必有据矣。
渭滨之后车。浚郊之良马。固是待贤之具矣。卷阿之车马。不过为成王游观之资。而集传以为待贤者何欤。
 臣对曰集传之义。渊永有味。不必疑也。或曰此诗恐是无弃尔辅。屡顾尔仆之意。王者之求贤任官。恭己无为。如车之有辅。马之有仆。乘而坐上者。熟路閒驰。不烦不劳也。若以为游观之具则恐非本旨矣。
民劳
御问曰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未能遽望其太平也。则其下当以小康之道言之。而柔远能迩。虞舜之所以成至治。岂可曰小康欤。
 臣对曰厉王之政大乱。不可以遽望太平。必先除大乱。以成小康。终致太平。故此章可作三节看。上四句小康之望也。中四句大乱之除也。末二句太平之致也。按左传子大叔悔不用子产尚猛之言。以致萑苻之盗。孔子曰宽则民慢。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施之以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引此诗曰上四句施之以宽也。中四句纠之以猛也。末二句平之以和也。家语亦载是说。此诗之义。孔子已释之矣。又吕览城濮之战。晋文公三罪而民服。引此诗为不失刑赏之證。又淮南子泰族训。引此诗为刑罚无冤之證。盖寇虐之遏。中国之惠也。
此诗备言小人之情状。一章曰无良。二章曰惛怓。三章曰罔极。四章曰丑厉。五章曰缱绻。一节深于一节。而其必以缱绻终之者何也。人主如欲远小人无缱绻之患。则自其诡随之初而痛斥之欤。
 臣对曰缱绻者。不独迎意逢恶。固结于其君。抑其朋纠类结。牢不可破。阴凝冰合。坚不可涣者也。大抵小人之祸。始于无良。中于罔极。终于缱绻。良心既丧。无所不为。人君之察其情状。必自无良始也。伏愿 圣明深留意焉。后汉陈忠上疏。引以谨无良之句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明者慎微。智者识几。以此观之。察其情状。顾不在于无良之初乎。又左传子舟引以谨罔极之句。戒其不畏强圉。盖既不能防微杜渐。亦当杀其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0H 页
锋而折其势。无使滋蔓。又不能是。而至于缱绻。则固结而无可矣。臣又思之。小人内讧则戎狄外猾。其理若相呼召。内修外攘。王者之大务也。无纵诡随。先内修也。式遏寇虐。后外攘也。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一篇之大纲也。自古小人之祸。必底于戎狄。唐之杨李。实召范阳之寇。宋之章蔡。驯致靖康之祸。易曰负且乘。致寇至。此之谓也。伏惟圣明。三复此诗。渊然深念焉。
此诗为戒同列而作。同列是王所信任者。足以劝王而黜佞人故欤。以第二章无弃尔劳观之。同列似亦贤人。何以为厉王所宝爱欤。
 臣对曰此诗之为戒其同列。盖以王欲玉女一句而然也。然郑笺之云王乎我欲令女如玉者。未尝不通。又按晋程本之书曰诗云王欲玉女。是用大谏。夫紏其邪志而济其所乏。是忠臣之所留察也。可见古人皆以此句为穆公直陈厉王之语也。厉王曷尝亲贤哉。

御问曰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有殆哉岌岌之意。反覆丁宁。哀痛恻恒。使听者悚然怵惕。是宜继言救之之道。而今其言曰辞之辑矣。民之洽矣。只责诸言辞之间何欤。此果为当时之急务欤。
 臣对曰国之治乱。系于朝廷之言议。都俞吁咈。唐虞之所以治也。清谈谑浪。晋魏之所以乱也。民秽上闻。天怒震叠。而在朝之人。方且谑浪笑傲。此凡伯所以深忧永叹。而哀痛恻怛之意。必从言辞起也。且言辞不可少也。左传叔向曰子产有辞。诸俟(一作侯)赖之。辞之不可已也如是。引此诗以戒之。又说苑子贡曰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引此诗以戒之。以此观之。当时之急务。亦未必不在是矣。
蔑资。似是无所凭藉之意。桑柔云国步蔑资。亦此意。集传必云嗟叹之辞何欤。
 臣对曰殿屎蔑资莫惠。三语相照。殿屎既是饥困呻吟之意。则蔑资者赀财之匮乏也。莫惠者赈济之无术也。恐不必以蔑为灭。以资为咨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0L 页
携无曰益。似是无所费于天之意。安城刘氏曰言求之即得而无费于己。己是谁欤。亦指天欤。
 臣对曰携无曰益之义。郑笺刘说都不明白。臣以为取者持也。(字从手。又者手也。)携者提也。天之牖民。有如父母携持婴儿。率循天命。民莫不善。凡牖民之方。无以加于携持。益者加也。民之于君。携则从之。此所谓携无曰益。牖民孔易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卷三)
 大雅〇荡之什
  

御问曰此诗既托文王之言。则自首章当直为文王之言。而乃以荡荡上帝起句。先为诗人之自言者。何意欤。
 臣对曰首章乃是一篇之总旨。天命匪谌。即其大纲。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者。殷商之兴亡也。未必为人性之始善终恶。又据洪范荡荡者无偏之意。与多辟相照。说苑至公编所引。可以参考也。臣又思之。古之君子。小心昭事。不敢怨天。指上帝曰暴虐之上帝。无是理也。臣谓疾威者。疾畏也。(犹言疾敬德)下民若疾畏上帝。其命皆出公理。岂有僻偏者乎。由人执德之有始无终。故上帝之命。随之有改耳。荡荡至公之德。方且发明。岂敢诟之为暴虐邪僻哉。此诗大旨。皆殷鉴之戒也。天之亡殷。岂可曰邪辟之命也哉。

御问曰旧说以为刺厉王。而考其时世不合。则又有追刺之说。朱子非之矣。今不必更为疑难。惟作自警看。密切体验。则于吾身心为有益。南容之三复白圭。只是佩慎言之戒而已。何尝理会到刺王自警之是非耶。读法恐当如此。未知如何。
 臣对曰武公之生。在于宣王末年。而此诗之作。又在武公末年。左传国语皆有所据。此所以为自警也。然篇中亦多刺王之言。此甚可疑。然读诗之法。贵乎体验。诚如 圣教。今不必更事考据矣。
尊主卑臣。纪纲可立。而乃曰惠于朋友何欤。年方九十有五。而自责以亦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1H 页
既抱子何欤。君子信天知命。而自叹以我生靡乐者何欤。凡此皆似可疑。
 臣对曰不唯是也。一篇皆忧时慨世之语。其非自警明矣。
桑柔
御问曰召穆公凡伯芮良夫之徒。皆周之贤臣。既已在位。有匡救之责。而进不能力谏于君前。退而自述忧愤。有若草野之空言何欤。如曰厉王监谤。人莫得而谏。则取祸之道。诗与言何异哉。厉王一见而怒。则三臣者危矣。其于明哲保身之道。何如也。(朱子以桑柔谓在共和之后。则追刺恐亦无益。)
 臣对曰厉王监谤而召穆公谏之。厉王悦荣公而芮良夫谏之。不可谓不谏也。谏之而不听。故其忧爱之诚。发而为诗。岂若是庸懦畏祸。进不能謇谔。退以为诽谤。徒以彰君之恶者哉。
谁生厉阶。上文君子是指王。则厉阶似是指荣公之类。盖言非王有争之心。有小人为之阶乱者。而小注辅庆源以为指王而言。恐误。未知如何。
 臣对曰若曰谁作厉阶则厉阶当属小人。而今曰谁生厉阶则王实生之。庆源之设。亦非误解。按左传楚子为舟师以掠吴。吴人踵楚灭巢及钟离。沈尹戌曰王一动而亡二姓。诗曰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其王之谓乎。以此言之。其为指王无疑也。且竞者彊也。恐非争意。又后汉段颎传引此诗以梗作鲠。梗者木壅水也。鲠者骨塞喉也。
听言则对。诵言如醉。(集传曰云云)夫知其不能听而自诵其言者何意。言之不见听。必有逆耳而批鳞者。非惟不见听。亦将招祸。故复诵其已对之言而思之。中心乱焉如醉欤。
 臣对曰听言则对。与雨无正听言则答同。只是訑訑拒谏之意。谓听其寻常之言则随问随答。若遇箴诵之言则茫然如醉。无所省觉也。(注疏之义亦如此)按左传秦师败绩于殽。秦伯引此诗以自引咎。盖曰蔽于贪欲。虽听良箴之言。而不能省悟也。又汉书贾山传。盛陈工瞽诗箴讽诵陈谏之意。亦引此诗。盖曰非不进箴诵之言。而听之者不能分别也。
云汉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1L 页
御问曰旧说以为美宣王。然今观其诗。盖仍叔代述懑旱之意。以为雩祷之词。如后世祈雨祭文也。遇灾修省。何暇为颂美之辞。如安乐无事之时耶。
 臣对曰有刺诗而若颂美者。偕老之刺宣姜是也。有美诗而若箴警者。云汉之美宣王是也。帝王之美。不在乎车服之盛钟鼓之乐。遇灾修省。侧身恐惧。莫非颂美之事。则篇中虽无赞扬之语。不害其为美王之诗也。
周之郊祭后稷配天。故与上帝同称欤。后稷为始祖。故首称之欤。或曰后稷司稼穑。故祷雨之辞。先呼之。此说亦有所据欤。
 臣对曰三义皆好。然此诗云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详玩其文。终非祷雨之词也。
崧高
御问曰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此非诗人之托言。实有此理。故苏氏曰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盖以此诗为必可信也。然降及后世。人材眇然。岂地灵已衰。不生豪杰欤。天地之气。实与人事相关。人主苟能财成辅相。陶铸至化。则山河已衰之气。可使之复盛。而人豪辈出欤。
 臣对曰人杰地灵之说。自古有之。而风气之异。习俗以别。如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之类是也。然苏轼潮州之碑。阴用佛氏轮回之说。臣尝病之。傅说骑箕之说。亦不见正经。恐与王良造父东汉二十八将之说。同为夸诞之归也。臣按孔子閒居。论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之理。以生甫及申。归之文武之德。谓文武培养之功。及于久远。有此人才之辈出也。臣谓山河之气。无古无今。无盛无衰。有能修文武之德。自能致申甫之生。伏愿 圣上深留意焉。
夫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大臣之职也。营建侯国。筑城作邑。一具臣足矣。召伯以大臣行筑城之事。周家之待大臣不已轻乎。若以为召伯世职司空。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2H 页
主缮治城郭之事。如王肃说。则烝民篇仲山甫以冢宰城齐何欤。若曰经营侯国。使大臣为之。即周家之常政。则此果武王周公所制之法欤。且以黍苗之诗观之。召伯带领许多车徒人马去也。自劳攘。朱子以为晓不得。虽平时犹不可。况当宣王时。承厉王之馀烈。云汉之灾异屡经。泽鸿之流民初集。而劳民动众。若是其烦何欤。
 臣对曰臣以为后世大臣太尊。故庶绩不凝。其弊不可以不矫也。禹稷浚畎浍躬稼穑。益与周公烈山泽驱犀象。岂皆失大臣体耶。夫理阴阳顺四时。臣未之信。尧之时有洚水。汤之时有大旱。四岳伊尹之等。将免冠谢其罪。乞解其官而去乎。扬恽死于日食。冤狱也。丙吉忧在牛喘。诈言也。苟以理阴阳顺四时。为大臣之职。则小人巧饰灾眚。击去贤辅。庸夫务持大体。遮护己短。此贤者之不幸。不肖者之利也。臣又思之。营建侯国。宜使大臣主之。古者经涂有轨。城雉有数。屋霤有度。寝庙有制。以至百官有司之设。车服旗斿之章。土田沟洫之界。名山大川之限。皆有法例。将使受封者。自为之营度乎。抑使位卑者。强为之裁制乎。其势不得不使大臣主之也。春秋之时。晋献公使士蔿筑蒲城。晋悼公使魏绛戍梧城。皆大臣也。诸侯城楚丘以存卫。诸侯城缘陵以存杞。是又邻国之君。自相营筑也。况于大臣乎。宣王之时。荆蛮淮徐之乱。为国大患。申伯之封于南国。不唯申伯是宠。亦所以藩屏王室。召伯营之。不亦宜乎。古者帝王亦皆亲民。后世君道日亢。民情不通。而为大臣者又傲兀自尊。深居潭潭之府。民之难见。不异鬼神。此生民之所以凋。而治道之所以卑也。伏惟 圣明深留意焉。
烝民
御问曰生仲山甫。若以为异于凡民之生者然。虽仲山甫之贤。岂有加于常性之外欤。凡民不能全其性。而仲山甫则能全之也。然则天生烝民生仲山甫。两生字煞有分别。上生字无心。下生字有心。如是看未知如何。
 臣对曰天之所以赋性于人者。尧舜与人同也。然其所同者。即好贤(本作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2L 页
善)恶恶之性。扩充此性。人皆可以为尧舜。若其气质之禀。不能无清浊之分。故聪明睿智。别有拔萃而超类者。不可诬也。然则仲山甫之生。亦有以异于人者。烝民之生。生于造化之理。山甫之生。生于眷祐之意。其生虽同。其所以生则异也。臣尝以为舜之孝友。人皆有可以为之理。舜之璿玑玉衡。凡人不能造。然有巧历焉。能作璿玑玉衡。不可以此谓可以为舜。有孝子焉。能得底豫烝乂。便可曰可以为舜。诚以舜之所以为舜。在此而不在彼也。孟子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者。岂不以是乎。
集传曰威仪是力言其学问进修也。学问进修。岂但在于威仪而已欤。玉藻之九容。论语之三贵。君子固未尝不以威仪为重。然和顺积中。英华发外。瑟僩赫喧。表里相符则可。不然而徒事乎威仪。则易归于色厉而内荏。令色而足恭矣。然则此章所云威仪是力。恐反启学者务外之毙。未知如何。
 臣对曰心广体胖而后。方有睟面盎背之效。今欲勉力于威仪。则自不得不勉力于柔嘉之德。直内方外。制外安内。是内外交修之功也。故古者观人。专察威仪。诗云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又曰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又曰人而无仪。胡不遄死。卫武公之为抑戒。其冠冕之语曰抑抑威仪。维德之隅。又曰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又曰敬尔威仪。无不柔嘉。其宾筵之戒曰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怭怭。春秋传观人论人之法。不外乎威仪。乡党篇尊圣学圣之术。不出乎威仪。臣不能更仆数之。然则威仪是力。亦所以进其德也。
仲山甫职在元辅。衮阙是补。不可一日不在王之左右。而今乃出为城齐之役。则以吉甫共贞协赞之心。何不言于王而留之欤。
 臣对曰仲山甫之城齐。不过一时往役。何必勉留。然卒章曰式遄其归。则吉甫之意。亦或以补阙为急也。然宜王之无从谏之德。臣于祈父之诗。已言之矣。左传赵盾骤谏而引此诗。以勉灵公之补过。是又谏之者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3H 页
臣。而能补者君也。仲山甫之去留。固何以多少于宣王乎。
韩奕
御问曰汾王之甥。似是韩侯之妻为汾王姊妹之女。而辅庆源以蹶父为厉王之婿。将甥字作外甥看。谚解似以韩姞作汾王之甥女看。然古礼外孙亦称甥。汾王之甥。当以外孙看而属之韩姞也欤。
 臣对曰此章与硕人诗。文势相类。未必以蹶父为汾王之甥。若使蹶父真为汾王之婿。则亦当以韩姞为汾王之外孙而谓之甥也。古者外孙谓之甥孙也。
百两彭彭。八銮锵锵。备言韩侯舆卫之盛。而韩姞之贤。则顾无一言及之。何欤。
 臣对曰蹶父戚里之家。韩侯元勋之臣也。勋戚结婚。而其车服之盛。宾客之众。至于烂其盈门。则诗人之为诗也。不能无讽意于其间。且蹶父之爱其女。不能教之以谦恭孝友之行。而只以川泽之饶。物产之丰。相居而与之。有后世求婚取富之意。亦可见武夫之寡识也。按左传季文子致女于宋而复命。公享之。赋韩奕之五章。岂非蹶父之事。有以启之耶。善观诗者。可以知戒矣。
江汉
御问曰告于文人。为文王也。上章既言文武受命。召公维翰。则似当并告文武。而乃独告文王者。何欤。
 臣对曰文王之为文人。臣恐未安。文王谓之文人则武王将为武人乎。臣按文侯之命曰汝克昭乃显祖。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又曰用赉尔秬鬯一卣。此可證也。洛诰之秬鬯二卣。亦所以锡之周公。而周公为鲁始祖。无所禋告。故禋于文王武王。若召穆公晋文侯。既非燕晋之始祖。自不必告于文王也。按礼纬文九锡。一曰舆马。二曰衣服。九曰秬鬯。故韩诗外传。亦以釐尔圭瓒秬鬯一卣。谓九锡之赐。文人若是文王。则既以有功而赐之。反使之禋于文王。而使不能荣其先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3L 页
祖乎。恐无此理。然则文人者。召虎之先公。旧说本然也。
常武
御问曰王者亲征。如非不得已。则不可为也。后世如汉高祖唐太宗。喜自将击之。皆是兵间馀习耳。周宣继世之主。与经营草昧之君不同。何尝惯习于兵事。而乃躬蹈不测之危地。何欤。
 臣对曰此诗之为亲征。未有明据。史记亦无亲征之说。按晋史宣王救急朝夕。故命召穆公征徐方。王曰旋归者。大臣不可久居于外也。又汉书严助传兴兵讨闽粤。淮南王安上书力谏。引此诗劝其怀绥。则当时不以此诗为亲征也。又后汉冯绲传。命绲为车骑将军。往征武陵蛮。诏策引第四章。盖以此诗为命将出征之事也。今按首章以下。无非命将之语。未见其为亲征之诗。然征伐之不亲。未必为帝王之盛事。汉高白登之师。太宗高丽之征。盖以其兵间馀习。蹈不测之危。徼不急之功。故论者非之。至若澶渊之役。真宗不行亲征则宋其危矣。高煦之乱。仁宗不行亲征则明其危矣。时有缓急。义有当否。恐不可一槩论也。
铺敦淮坟。集传曰敦厚也。厚集其陈也。或曰敦顿也。越书曰西陵。名敦兵城者。以句践曾顿兵也。盖以敦为顿矣。宣王之伐徐。顿兵淮浦。所以张威。如勾践之伐吴。顿兵西陵。所以审势。此说似然。而与集注不同。何欤。
 臣对曰卫风顿丘。尔雅谓之敦丘。则敦顿本相通。然以铺敦为张威顿兵之意则语欠斡旋。恐不如郑笺之以敦为屯也。混屯谓之混敦。则敦屯本相通。鲁颂曰敦商之旅。又杨(一作扬)雄甘泉赋曰敦万骑于中营。敦果屯也。铺敦者敷屯也。韩诗及后汉书。又以铺敦为敷敦矣。
瞻卬
御问曰舍尔介狄。集传曰必将有夷狄之大患。王舍之而不忌。方作诗之时。边衅未启。何以灼知其必有夷狄之患欤。
 臣对曰介狄之义。毛郑不同。郑所云被甲之夷狄。亦恐未安。臣以为狄与翟通。乐记旄狄以舞之。春秋翟人来侵。汉书羽畎夏狄。皆可證也。介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4H 页
狄。言耿介之雉文也。按玉藻夫人揄狄。注曰狄读为翟。谓画雉于衣。取其耿介之德也。今妇人作慝。休其蚕织。舍其耿介之雉德。而为枭为鸱。故继言威仪不类。言不称揄狄之服也。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盖伤其时之无人也。犹言其人亡则其政息。非谓当时有是人而初没也。未知如何。
 臣对曰臣以为此诗乱狱滋丰。善人枉死。其曰罪罟不收。靡有夷瘳。其曰此宜无罪。汝反收之。恐皆此意。按左传子木曰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不幸而过。宁僭无滥。引此诗以戒之。又后汉党锢之狱。陈蕃窦武为阉人所害。郭林宗痛哭于野。诵此诗以悲之。可见乱狱之说。不为无据。然云亡者。谓无善人。非谓善人之初没也。故子木亦曰无善人则国从之。又秦缪公之卒。三良为殉。君子引此诗曰无善人之谓也。又乐祁论鲁君之丧政曰政在季氏三世矣。无民者焉得逞其志。引此以證之。又韩诗外传论易困于石之义曰困而不知据贤人。未有不亡者。引此以證之。此皆无善人之意也。
召旻
御问曰池之竭矣小注朱子说。分明作比。而集传以赋称。岂未及改正欤。
 臣对曰按国语幽王三年。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昔伊洛竭而夏亡。河渴而商亡。今川源又塞。塞必竭。是岁也三川皆竭。据此则池竭泉竭。亦当为赋其实事。而今详词例。似是取比之语也。
昔先王受命。日辟国百里。与下泉思郇伯之语相同。盖以乱极必治之意。有硕果不食之望。此所以居变雅之终欤。
 臣对曰夫子编诗之微旨。恐只是矣。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卷三)
 周颂
  

御问曰颂之为言容也。故古语从容谓之从颂。颂之义。当云形容先王之功德。而大序云美盛德之形容。孔氏曰歌成功之容状。是美字歌字属颂。容字属功德。颂与容有间矣。若曰形容功德则通欤。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4L 页
臣对曰颂之为言。只云形容则其义未备。盖颂者有美无刺。形容者善恶无分。必兼形容功德四字。然后可以该也。按少仪有颂而无谄。注曰颂将顺其美也。又大射仪西阶之西颂磬。注曰成功曰颂。万物西成。故西方钟磬谓之颂。盖颂者形容之外。又兼功德之意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卷三)
 周颂〇清庙之什
  
清庙
御问曰清庙是周宗庙之名耶。宗庙则文王不应独享。古者召穆之礼。代各一庙。是文王一庙。谓之清庙欤。序说引洛诰王在新邑烝祭之文。以为此其升歌之辞。则并祭文武。而统于尊。故只颂文王也。然则清庙非文王独享之所。以为周家宗庙之名欤。申培诗说。清庙周公之成洛也。周公奉成王见诸侯作明堂。宗祀文王。作此乐歌。是以明堂为清庙也。此说何如。
 臣对曰清庙明堂。不可详也。考工记曰夏后氏世室。周人明堂。左传曰清庙茅屋。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明堂位曰太庙。天子曰明堂。又曰成王命鲁公禘祀周公于太庙。以天子礼乐。升歌清庙。所以广鲁于天下也。蔡邕明堂论。又与太学合而言之曰取其宗祀之清貌则曰清庙。取其堂则曰明堂。取其四门之学则曰太学。取其四面水圆如璧则曰辟廱。异名而同事。其实一也。此说为晋儒所驳。然清庙非文王独享之所。而清庙之诗则为宗祀文王而作也。升歌清庙。愀然如复见文王。则清庙之诗。盖所以形容文王清明配天之德。若是并祭文武。则愀然如见。恐不当只举文王也。至若申培之说。窃取洛诰孝经之文者。不足轻重也。
秉文之德。是多士平日执行文王之德云欤。是于祭祀时。始执行文王之德云欤。
 臣对曰文王作人之功。陶铸一世。则多士平日之工。必皆行之有素。若于祭祀之时。始欲执行则矫而易怠矣。汉书刘向传论此诗曰周文开基西郊。杂遝众贤。罔不肃和。此亦以平日执行之工而言之也。
烈文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5H 页
御问曰念玆戎功。继序其皇之。集传曰戎大也。严华谷云时助祭诸俟(一作侯)。多有以武功定天下者。故当念此戎功。使子孙可大也。是以戎作兵。与集传不同。此说何如。
 臣对曰戎者大也。功者武功也。继序之君。易忘创业之艰。举先祖而戒子孙者。无以加于念先功而大之也。皇明高皇帝。图画战伐之状。以遗子孙。亦合此义。助祭锡福之谓之戎功。于理未允也。
天作
御问曰既曰天作高山。又曰彼作矣。是言大王之作。与天同功。故下两作字欤。
 臣对曰国语郑叔詹释此诗曰荒大之也。大天所作也。谓太王因天作而益大之也。下两作字。犹言再造之也。
昊天有成命
御问曰此是康王以后之诗。则何以在于我将时迈之上欤。夫子自卫反鲁。雅颂各得其所。而诗犹有失序如此者何也。岂后儒之误欤。
 臣对曰以此之故。成王二字。旧注以为成其王功。谓如成王之孚成王畏相之成。然国语叔向之解此诗。明以为成王之德。以为成王明文昭正武烈。又贾谊新书释此诗。明以为成王者。武王之子文王之孙。成王之为成王无疑也。诗之次序。或以祀典之异用。或以乐章之异编。天作之祀大王。而在于清庙维清之下。亦可见矣。
我将
御问曰明堂之祀文王配帝。当在武王时。若在成王时则配祖也。自周公而配父则是周公行天子之事也。其可乎。故必是武王时周公制之矣。明堂之祀。以季秋成物之时行之。则盖取成形于父之象也。其为配父而非配祖也明矣。然朱子尝以为继周公者。只以有功者配之。此是无论父与祖云欤。
 臣对曰明堂之祀。若为祢庙之祭。则成王之世必去文王。康王之世必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5L 页
去武王。审如是也。虽幽厉之君。但为时王之祢。则皆可以宗祀明堂。岂理也哉。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而宗武。此四者。论定于成王之世。而八百年无所变者也。配父而不配祖。臣未之闻也。豫之大象曰殷荐上帝。以配祖考。易象者周礼也。以祖配帝。不既有据乎。臣又思之。明堂大祀之必用季秋。不见周礼。而季秋大飨。仅见于吕氏月令。郑玄以为五帝之祭。虽杜氏通典载之为周制。未必非秦法。然且配祖配父。未有明文。何况万物成形于帝。吾人成形于父。此个义理。不见正经。(通典亦无文)岂足为不配祖之确證乎。臣闻易曰帝出乎震。而万物出乎震。春秋传曰父生之师教之。以此言之。祭帝祭父于生物之时。亦未为不可也。臣按大传追王三王。在武王受命之初。而宗祀之礼。未有称述。逸周书曰成王七年。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乃建大社于国中。此与新邑烝祭。同在摄政之七年。则此篇与清庙之诗。同作于成王之时。又可知也。汉武帝祀五帝于明堂。以高皇帝配之。配帝之法。唯问功德。何论祖祢。宗祀文王之在成王之世。恐无可疑也。
时迈
御问曰此诗之为肆夏。其说恐难信。外传曰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以飨元侯也。韦昭注云肆夏一名樊。韶夏一名遏。纳夏一名渠。即周礼九夏之三。此似误解。若使肆夏即樊则外传何以称肆夏樊乎。吕叔玉曰肆夏时迈也。樊遏执竞也。渠思文也。其不称肆夏为樊。与以樊连遏看。固与韦说不同。而亦有错谬者。若以执竞为韶夏。则九夏本武王时乐。周公所作者。而执竞是昭王以后之诗。何以得列于九夏也。凡此皆大段可疑。而朱子取之而不辨何欤。或曰九夏颂之类。已亡不传。时迈非肆夏。执竞非韶夏。思文非纳夏。夫所谓肆夏樊遏渠。是别有其诗。而非九夏之三。此说何如。大抵九夏乐之亡。自郑司农已云。而乐师教乐仪曰行以肆夏。仪礼大射奏肆夏。燕礼亦云宾及庭。而奏肆夏。郊特牲亦云宾及大门。乃奏肆夏。则肆夏者。非独用之飨元侯。亦泛及于宾客送迎趋步决拾之文。此必与巡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6H 页
狩方岳。肆觐诸侯之诗。有殊辞。然则以时迈为肆夏。岂非诸儒之傅会欤。虽以诗中有肆于时夏一语而强名之。然执竞何尝有樊遏字。思文何尝有渠字欤。
 臣对曰三诗之非九夏之三。后儒辩之甚详。按九夏之用。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韶夏。四方来宾奏纳夏。盖以乐章节其步趋。故贾谊治安策曰步中采齐。趋中肆夏。可以见也。此章有肆夏二字。思文有时夏二字。朱子之取吕说。盖以是也。然执竞之诗。本文无夏字。唯应劭风俗通论舜韶禹夏之义。引钟鼓喤喤。磬管锵锵之句。或者以此为执竞韶夏之明證。然英章濩武。未尝不并举。此亦窘矣。杜子春又以九夏为夏书九歌之馀。则周家之诗。何与于是也。
执竞
御问曰周之有天下。自武王始。诗曰自彼成康。奄有四方何欤。
 臣对曰受命而有天下。虽自武王。商奄淮徐。反乱靡常。自成王之世。五诰毖顽而后。天下始心服焉。且鲁侯南征。王师东伐。四方之事。久而未已。则奄有四方之属之成康。亦无不可矣。
思文
御问曰粒烝民贻来牟。亦谓之文德欤。后稷之文。与尧之文思。舜之文明。其果无差殊欤。
 臣对曰文德配天。故天乃报之以来牟也。盖后稷之前。未有未麰。意后稷修德而天降嘉种。殆若雨粟之异。故左传申叔时引此诗曰详以事神。礼以顺时顺物。成上下和睦。神降之福。时无炎害。又汉书刘向传曰诸侯和于下。天应报于上。故周颂曰饴我釐麰。麦也。始自天降。此皆以和致和。获天助也。其为文德。孰大于是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卷三)
 周颂〇臣工之什
  
臣工
御问曰豳风曰三之日于耜。田畯至喜。三之日。五月也。今臣工诗曰嗟嗟保介。维暮之春。暮春三月也。耕作之时。比豳风为晚何欤。且曰奄观铚艾。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6L 页
朱丰城以为铚艾之收。必在于孟秋。是观艾反先于豳风之八月收获矣。晚耕早收者。又何欤。
 臣对曰周正暮春。正是夏正之正月。旧说亦然。豳风之三之日。未尝不合。且据旧说引月令。既以保介为骖乘之甲士。则本非农官。不必与田畯至喜。同在于一月也。奄观铚艾。只言其成熟之易。丰城孟秋之说。未必有据也。
噫嘻
御问曰少昊有九鳸。尧有农师。何以曰成王始置田官欤。如曰周之置田官。自成王始。则豳公时已有田畯矣。然则此田官。即乡遂司稼之职。乡遂官名。见于周礼。周公之所制。故谓之成王始置也欤。
 臣对曰始置云者。非谓中国之始置。亦非周家之始置。谓成王即位之后。始置田官也。然此诗若为成王之戒田官。则成王生时。岂可谓之成王乎。无是理也。
振鹭
御问曰人物相比。明是兴体。集传作赋也何欤。
 臣对曰毛传于三颂。惟此篇与有駜为兴也。朱子之以为赋也者。恐以亦有斯容一句。句检上下。却异乎天然起兴也。
丰年
御问曰降福孔皆。大旨云神降之福。此神字似指祖妣。而朱丰城以为指田祖先农方社。何欤。
 臣对曰大旨之言秋冬报赛者。盖本小序。而小序但曰秋冬报也。无赛字。笺曰报者烝尝也。烝尝者祭其先祖。非祭田祖也。少牢特牲馈食之礼。皆有嘏词。嘏者降福也。神降之福。非是之谓乎。丰城之说。恐不如安成之说。按左传季文子取穆姜之榇。以葬齐姜。君子引此诗曰亏姑以成妇。逆莫大焉。盖其所重在于祖妣。又说苑释此诗曰一人不得其所。则孝子不敢以其物荐进。人之于田祖。恐不当曰孝子也。

御问曰此诗如以为武王祀文王之诗。则诗中弁称文武。如以为成王祀文王之诗。则成王不得于太姒称文母。于此于彼。皆扤捏不安。何欤。
 臣对曰此诗。古人皆以为武王时作。独申培诗说。以为成王祀文王之诗。前此汉章帝禘光武孝明。而诏书引用此诗。章帝之于二帝。犹成王之于二王。又桓宽盐铁论以绥我眉寿。介以繁祉。为刑措不用之效。刑错不用。盖在成王之时。则所谓申说。或据此等文也。然刘向对事。明以此诗为武王周公继政之诗。可见西汉儒宗。本无异论。自古帝王之德。兼称文武。虞书有圣神文武之称。唐颂有睿圣文武之称。岂文王专征四方之功。独不可兼称文武乎。然则以为武王之诗。恐无不可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7H 页
有客
御问曰亦白其马。盖言其人洁白。而其马亦白也。亦字实有意味。而集传作语辞何欤。
 
臣对曰振鹭之亦有斯容。此诗之亦白其马。两亦字为上下枢纽。恐非语辞。至于郑笺武庚之说。曲之甚矣。

御问曰篇末注曰春秋传以此为大武之首章。或曰春秋传引武诗耆定尔功之语。而称以其卒章曰。则非首章明矣。朱子误据坊本而云。此说何如。
 臣对曰左传楚子之说。本欠精核。其引时迈则曰作颂。其引武诗则曰作武。其引赉桓则曰其三其六。若是则武与颂。当为二体。赉与桓。当为一篇乎。注家谓楚乐歌之编次。则虽使耆定尔功。真以为首章。固不足为据。又左传晋师救郑而还。随会引无竞惟烈之语而谓之武曰。此亦武诗之谓武。而非赉桓之谓武也。又郤成子求成于众狄。引文王既勤止之语。汎称诗曰。而未尝云武曰。即武自武而赉桓自赉桓也。臣又思之。武诗者歌也。武舞者舞也。歌舞异制。不相为用。故季札观乐。诗曰歌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7L 页
而舞曰舞。次序不紊。迥然分别。可按而知也。歌有诗章。故其音亡而其质犹存。舞以象成。故韶濩咸英。荡然无迹。唯大武一部。犹载乐记。孔子之答宾牟贾是也。其一成二成。皆是象德。未闻其杂以歌颂。混之为一。以武诗而为武舞。臣未之信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卷三)
 周颂〇闵予小子之什
  
闵予小子
御问曰念玆皇祖。陟降庭止。恐是成王自言思念文祖。常若见其陟降于庭。而集传以为武王之事何欤。
 臣对曰臣案匡衡传曰昔者成王之嗣位。思述文武之道。以养其心。其诗曰念我皇祖。陟降廷止。言成王常思祖考之业也。此诗之解。匡衡已尽之矣。
于乎皇王。集传以为兼指文武。然文王有声曰皇王维辟。皇王烝哉。皆称武王者。则此章皇王。亦岂独异欤。
 臣对曰成王之继序。继于武王。武王之继序。继于文王。则惟武王为上承下接。观于下句之继序思不忘。可以知皇王之为武王矣。
访落
御问曰落始之义。曹氏说未尽。草木种子。落则复生。落为生之始也。以落为始。其义在此欤。
 臣对曰人所聚居。谓之落。如聚落区落之类是也。故宫室始成而祭。谓之落。曹氏说恐误引也。
敬之
御问曰仔肩任也。任有二义。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以道而言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以位而言也。此云仔肩之任。是学问工夫之重欤。是王室基业之大欤。
 臣对曰肩所负曰任。凡自担曰自任。使人担曰任人。以此言之。曾子孟子。任无二义也。王者之保有基业。必赖学问之力。则内圣外王之任。亦不当分而二之也。
小毖
御问曰桃虫。鹪鹩小鸟也。说苑云鹪鹩巢于苇苕。所栖与食不在桃。而谓之桃虫何欤。鹪鹩之雏。化而为雕。而或云初闻桃虫之名。认以为虫。不知其为鸟。此亦可为一说欤。
 臣对曰后儒以桃虫为掏虫。盖云喙锐如锥。专剖苇中虫食之。故曰掏虫。此本尔雅剖苇之文而言之也。臣以为鹪鹩喙锐而微曲。体小而团实。宛如桃形之有尖。故名曰桃虫。虫者小之也。雏化为雕之说。昉于陆玑。未知何据。允与吮通。恐是蠢动貌。与拚之为飞貌相照。大诰之允蠢二字。亦俱作蠢动之意。则文势尤顺。允者蠢也。诗人之意。盖曰见其允蠢。而错认为虫。见其拚飞。而始信为鸟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8H 页
载芟
御问曰秋官薙氏。春始生而萌之。耕反其草。便是耘也。朱子初从郑笺。而又改为今注何欤。
 
臣对曰孟子有耘苗之喻。耘之为去苗间草。亦无不可。而此章之耘。则是耕前之除草也。
良耜
御问曰一说曰挃铚也。刈禾之镰也。刈镰之多。不可名状。故曰挃挃。挃挃之为铚貌。犹镳镳之为镳貌。此说何如。
 臣对曰挃之为铚。谐声也。故小尔雅截颖谓之铚。而通作挃。或说非无据也。虽然其云穫声亦铚刈之谐声也。

御问曰酌即勺也。是颂武功之诗。而内则十三舞勺。先儒云勺籥也。籥文舞也。文舞而用颂武功之诗。何欤。
 臣对曰勺之为籥舞。绝无所据。意何建安以勺籥同是量物之器。故遂以勺籥相通也。案燕礼若舞则勺。郑注曰勺颂篇也。其诗曰于铄王师。又曰实维尔公允师。奏此万舞者。所以美王侯劝有功也。贾疏引公羊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8L 页
传之文曰万者何。干舞也。谓秉干舞。以奏勺诗也。此又明明以勺诗为万舞。又左传随会之言。明以勺武二诗俱作武力。又汉书礼乐志及应劭风俗通。详论周公作勺之义。而但以为斟酌先王之道。终无所谓文一字。则勺诗之用于文舞。断无是理。陈氏此乐书论勺舞之义曰武王作之于前。成王成之于后。其事则武。其道则养天下也。盖以诗中有遵养时晦一句。故其言如是也。然歌舞异用。臣已言之。臣则曰酌诗之为勺舞。亦未可知也。

御问曰成汤七年之旱。汉儒以为桀之馀烈。武王之时。纣之馀烈。想犹未已。而屡穫丰年何欤。成汤之除害安民。何尝不及于武王。而有七年之旱欤。
 臣对曰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其故有二。兴师动民。农时既愆。雨旸虽调。人力不给一也。师出不义。腥秽上闻。民力虽给。水旱为灾二也。若夫武王之师。下不夺民。上不逆天。此所以屡丰年也。汤旱桀烈之说。臣尝疑之。夫罪在桀而汤受其咎。是不公也。桀方虐而曾不警告。是不仁也。桀已死而始降罪罚。是不威也。上天至公至仁至义之德。恐不如此。然谓之桀之馀烈也亦宜。何者。天之降罚。不惟人君之失德。亦由下民之殃咎。而夏季民俗荒淫纵酗。汤新服命。未及涤除。其受大旱之罚宜矣。若夫武王之民。已自商纣之时。先被文王之化。旧染已涤。善俗维新。其受丰年之报。不亦宜乎。若但以时君之仁虐。降之丰凶。则汤武一也。恐不当或旱而或丰也。

御问曰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此我字似是从武王言。而集传曰子孙受而有之。有若兼言成王何欤。大封功臣。岂不在武王之时欤。
 臣对曰旧注以为武王之诗。则我字属之武王。集传以为颂文武之诗。则我字属之成王。然诗中只举文王。可知为武王之诗。春秋传亦与时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9H 页
迈武桓。并作武王之诗也。

御问曰般义未详。曹氏说亦未必然。若以般旋为义。则是般游也。般乐也。成王之贤。似不如此。
 臣对曰此篇既是巡方之诗。则般者终是般旋般游之意。按般旋只是回旋。投壶主人般旋曰辟。又抱朴子曰般旋之仪。见憎于裸踞之乡。般旋亦是美称也。天子巡守之行。周游四岳。亦般游也。五子之歌般游无度。加无度二字。乃为灭德。孟子般乐怠敖。加怠敖二字。方是恶德。若使般游之有度。周旋之中礼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卷三)
 鲁颂
  
鲁颂
御问曰颂者。天子祭宗庙之乐歌。鲁侯邦而有颂何也。鲁之有颂。僭也。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以夫子惜繁缨之意。何为予鲁之称颂欤。且鲁颂居商颂之上。何也。先儒谓以亲疏之义。而鲁虽父母之邦。商是祖先之国。何可以亲疏论欤。
 臣对曰诗之有天子诸侯之别。臣未之信。国风有周南召南王风豳风。是皆天子之诗也。雅有宾筵抑戒。颂有鲁。此皆诸侯之诗也。安得以国风专属诸侯。雅颂专属天子乎。或曰平王政衰。黜诗为风。夫平王之政。非幽厉之比。幽厉而列于二雅。则平王曷黜乎。汉儒曰鲁用天子礼乐。故祭祀有颂。得比王者之后。即鲁之用天子礼乐。杨慎辩之极明。然要之自伯禽始。何僖公以前。卒无一篇诗乎。王肃云文公时。季孙行父请命于周。令史克作颂四篇以祀。此果何据也。行父之使周。不见于春秋。春秋之时。天王之使于鲁者十有八。鲁大夫之如周者六。如而不至者一。孔子莫不具载。顾独遗此乎。颂果为天子之诗。而鲁始请之。周始许之。则在鲁为大事。春秋何为不书。若云讳其非礼。曷又载之于诗也。班固王延寿之言。又以为奚斯所作。何彼云史克。此云奚斯。其言之杂出耶。夫贤君临于上。歌颂作于下。何独天子为然。特巡守陈诗。只陈其民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59L 页
俗歌谣之诗。故列国之雅颂。不得列于乐官。而鲁颂之独传者。诗正于夫子之手也。

御问曰薄言駉者。薄少也暂也。方言僖公牧马之盛。而以少以暂言之。何欤。
 臣对曰薄言。少焉也暂然也。薄言駉者。犹言居然盛壮。美其化育之速也。
意诚心正工夫纯熟。然后方得无邪。易曰闲邪存其诚。此圣人之事。故于其终而乃言之欤。
 臣对曰畜牧贵牝。故卫诗曰騋牝三千。此必言牡者。为战阵之用也。故每章必言驾车。非无谓也。鲁自伯禽。有淮夷之征。至僖公之世。其礼未弭。思无疆。所虑者远也。思无期。戒在不虞也。思无斁。不敢懈怠也。思无邪。无贰尔心也。此皆备患之意。然思无邪一语。夫子持揭为三百篇之大旨。则此圣人正心诚意之极工。尤当推广而言之也。
有駜
御问曰振振鹭。如西雍之振鹭。毛郑皆以为兴洁白之士。而朱子不取何欤。
 臣对曰集传之以鹭为翿。以醉言舞一句。然醉言归则无所用翿矣。鹭于下。兴初筵之来集也。鹭于飞。兴罢席之起归也。
泮水
御问曰申培诗说云僖公作泮宫而落其成。太史克尝祷之。集传只言饮于泮宫何欤。古者泽宫行大射之礼。此为习射而饮欤。诗曰角弓其觓。束矢其搜。此言兵器之精利。可伐淮夷。未见其必为习射也。且以在泮献馘之文。谓之告功饮至之辞。则考之前史。僖公无伐淮夷之事。此诗只是颂祝。而愿其有是功欤。
 臣对曰子贡诗传献捷之说。后儒力辨其非。然诗传赝矣。此篇则固献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60H 页
捷也。何者。首章之观旂。二章之马骄。三章之屈丑。四章之允武。莫非武德之颂。而自五章以下。纯是淮夷之说。若但为泮宫落成之诗。则敦孝悌兴礼乐。造士教艺。养老乞言。亨祀燕饮。莫非宜颂宜祷之事。奚独以淮夷来服。全篇颂祷乎。且献馘献囚献功献琛。既克卒获等语。明是已然之事。不是将来之祝。又閟宫曰淮夷来同。鲁侯之功。此亦颂祷之辞乎。春秋征淮之会。外纪伐淮之文。后儒皆驳之。然会淮谋鄫。且以东略。则以齐桓之威。会九国之师。谋伐蕞尔之淮夷。而终不能遂其志乎。淮夷小丑也。其灭其来。春秋未必书之。意会淮之后。略有俘获。齐鲁共利。而淮夷献琛。僖公在泮受俘。而增修泮宫。故此颂作焉。按王制曰天子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泮宫固献馘之所也。后儒虽斥蔡邕之论。岂可并诬王制乎。
雨露霜雪。无非教也。诗只以色笑匪怒为教者。何欤。
 臣对曰此二句。恐亦以淮夷之事而言之也。鲁侯将受淮俘。戾于泮宫。容色有喜。故曰载色载笑也。执馘淑问。非欲杀之。将使集林之鸮。怀我好音。故曰匪怒伊教。周诰曰勿杀姑惟教。正谓是也。若以造士教人而言之。则匪怒伊教之意。终不可分晓也。
閟宫
御问曰鲁之称閟宫。犹周之称清庙。是鲁宗庙之名也。故毛郑姜嫄庙之说。吕氏辟之。申培后稷文王庙之说。朱子不取。然则閟宫是鲁庙也。案公羊传云周公太庙。鲁公世室。群公宫。据此则閟宫是群公之庙欤。
 臣对曰臣以为閟宫者。后稷之庙。而鲁之所以禘喾之地也。孔子曰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既云周公其衰。则其法之始于中叶。可知也。岂非僖公之所为乎。周人禘喾。以此例之。鲁人当禘文王。然大传曰不王不禘。鲁既僭禘。独不能僭喾乎。今不用别求他据。三章曰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牺。是飨是宜。所谓后帝。岂非帝喾乎。卒章曰新庙奕奕。奚斯所作。既云新庙。岂非僖公之创建乎。三章曰庄公之子。龙旂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60L 页
承祀。岂非僖公之生时乎。四章曰秋而载尝。夏而楅衡。上章所言。岂非春禘乎。先儒不念鲁人之有禘。左右猜度。未有定见。或以为姜嫄之庙。或以为郊天之礼。不亦谬乎。首章之文。欲叙后稷之生。不得不先举姜嫄。岂即閟宫为姜嫄庙乎。皇皇后帝。郑玄谓之郊天。鲁固郊矣。郊者于郊。閟宫非郊天之地也。鲁既郊稷。礼应禘喾。郑必以閟宫之祭。谓之郊天。臣所不晓。有一言可破者。臣按春秋文公二年。大事于太庙。跻僖公。左傅(一作传)讥其逆祀之非。引閟宫之诗曰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谓其后稷亲而先帝也。继之曰宋祖帝乙。郑祖厉王。今夫微子之于帝乙。桓公之于厉王。后稷之于帝喾。其义一也。后帝之为帝喾。不既明甚乎。惟明堂曰鲁君孟春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季夏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此盖立国之初。所命之礼。而禘喾之法。昉于僖公也。郑于春官大司乐。享先妣之注云姜嫄无所配。特立庙而祭之。谓之閟宫。疏曰閟宫处在幽静。故名庙曰閟宫。岂非传(一作傅)会之甚者乎。閟也者谧也。肃清深严之义也。(朱子云宫之诗僭)
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况于大王之时。岂有剪商之心哉。朱子每论大王之事。以为周邦僻远。非殷所封。无纯臣之义。有若大王真有剪商之意者。何欤。
 臣对曰大王知文王之有圣德。舍泰伯而立季历。欲以传之文王。后人以为有剪商之心。朱子亦曰左氏分明说泰伯不从。不知是不从甚事。盖以实始剪商。为周人自来之说也。然非纣之恶。武王终不能伐商。大王岂预知纣恶之如是。而已存剪商之心乎。周家之积德累仁。商之所以失民也。故大王无剪商之心。而商自剪于大王。诗人之意。不过如此。岂可以轻诬古人哉。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卷三)
 商颂
  
商颂
御问曰或曰七篇非真亡也。孔子删之耳。此恐不然。夫商颂原初。宜不止十二篇。而正考甫选之也。闵马父曰正考甫校商之名颂。鲁语注云名颂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61H 页
商之美者。考甫恐其舛缪。就大师校之也。以此观之。考甫选之已精矣。十二篇皆名颂。夫子以考甫之后孙。宜不得而删之也。然则七篇之已亡于夫子编诗之前也明矣。此夫子所以叹宋之文献不足也欤。
 臣对曰七篇之亡。在于删诗之前者。古来本无异论。商颂之文。见于左传者四。见于国语者二。一在宋穆公之事。即玄鸟之诗也。一在楚声子之语。即殷武之诗也。一在晏平仲之语。即烈祖之诗也。一在郑子产之事。即长发之诗也。一在闵马父之语。即那之诗也。一在公孙固之语。即长发之诗也。孔子之自卫反鲁。雅颂得正。在鲁哀公十一年冬。则此皆删诗之前。而所见不出于五篇之外。可见七篇之亡。厥惟久矣。

御问曰周颂清庙。盛称文王之德。而此诗未见有称成汤之德何欤。此商周二颂之体制不同者欤。
 臣对曰如长发篇。又盛陈成汤之德。恐不必以此诗之适然。便谓商周之异体也。
烈祖
御问曰商人尚声。故前篇备言声乐之美。而此篇则无一言及于声乐何欤。
 臣对曰商人尚声。未知何义。而周颂之有瞽。鲁颂之有駜。亦皆盛称声乐。恐不独那一篇也。
祭祀有大羹和羹。而此独言和羹何欤。大羹太古之羹。而以殷人尚质之意。不称大羹何欤。
 臣对曰和羹之义。郑笺以为喻诸侯和顺之德。不唯是也。此诗和羹之解。左传晏婴之言。说之最详。其斥梁丘据之同而不和曰水火盐梅。以烹鱼肉。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臣亦然。献可替否。政平而无争。孔丛子亦载是说。以为君臣之戒。则此章之独言和羹。其旨渊乎有味矣。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61L 页
玄鸟
御问曰史记简狄吞卵之说。果可信欤。或曰玄鸟降时。祈高禖而得之。故曰天命。蔡邕月令章句曰玄鸟至日。有事高禖而生契。降即至也。此说似然。而朱子论吞鳦之事。以为当时既恁地说。必是如此。不可以闻见之不及。断其必无。巨迹吞卵。皆涉诞怪。而朱子信之。不以为疑者。何欤。
 臣对曰案夏小正二月。燕曰来降。燕之谓降。厥惟久矣。月令玄鸟至。是月也祀高禖。以祈子也。祈而得子。故以为天之所降。且昔少昊氏以玄鸟名官。后世高禖之神。即其人也。故曰降而生商。至于翔水谷卵之说。本自怪诞。恐无是理。案汉书武帝得太子甚喜。始立高禖之祠。又后汉书祀高禖于仲春之日。魏志禖坛有石。又晋书仲春之月。祀高禖于城南。又北齐史每岁玄鸟至之日。皇帝祀高禖以祈子。隋书唐书。并以玄鸟至日祀高禖。古来典礼。皆以玄鸟为纪时之候而已。唯郑玄独信司马迁。解诗文如此矣。
武丁孙子。谓武丁为先后之孙子也。欧阳氏以为武丁之孙子。似非是。以下章武王靡不胜观之。武丁即武王。能配武汤故称之。武丁之后。岂复有武王配汤者欤。
 臣对曰武丁孙子。固是武丁。而武王恐非配汤之武王。即指汤而言也。胜克也。犹言胜任也克家也。武丁能胜汤之任。克汤之家。故曰武王靡不胜。若以武王为武丁。则与武丁孙子语叠矣。
长发
御问曰契之功。莫大于敷五教。而只称桓拨之武功。何欤。下文云率履不越。遂视既发。便是敷五教之化也欤。
 臣对曰率履者。率礼也。说苑复恩篇曰率礼不越者。圣王所以先德而后力。汉书萧望之传曰率礼不越者。圣王所以施德而行礼。此皆敬敷五教之意也。臣又思之。玄王勤商之文。虽见于国语。汉书礼乐志曰昔殷周之雅颂。上本有娀、姜嫄。卨、稷始生玄王、公刘。此又以卨与玄王。分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62H 页
为二人。盖追王必在近世。周之追王。不及于稷。则商之追王。岂及于卨乎。玄王桓拨。当别有其人矣。
帝命不违。至干(一作于)汤齐。或曰齐等也。帝命之不去。自先公至于汤等耳。韩诗外传曰至于汤齐。古今一致也。前圣后圣。其揆一也。此与苏氏之说。孰为得失欤。
 臣对曰至于汤齐者。时与命会也。孔子閒居。子夏问三王之德。参于天地。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齐也者参也。
自契封商。十四世而汤生。则汤降亦云晚矣。曰不迟何欤。
 臣对曰降者谦卑下人之谓也。案国语公孙固曰晋公子父事狐偃。师事赵衰。居则下之。动则咨焉。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降有礼之谓也。又家语论礼篇及说苑敬慎篇。释此诗最详。降与跻相照。谓汤疾行下人之道。故其圣敬之德日升。韩诗外传亦以谦恭为解。谓当降则必降。无或迟迟。又大戴礼孔子曰汤恭以恕。是以日跻。即郑笺亦云汤之下士尊贤甚疾。其圣敬之德日进。古来训释。无一参差。不可改也。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作。未必殷人之诗。预袭此文。召诰以疾敬德。为祈天永命之本。亦此诗意也。
如火烈烈。圣人吊伐之师。当如云霓时雨。何为如烈火之猛欤。书曰天吏逸德。烈于猛火。烈火之喻。岂其美乎。
 臣对曰荀子议兵篇。释此诗最详。曰兵不可诈也。以桀诈尧。譬如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盖谓仁人之兵。若子弟之卫父兄。人不敢触。故曰如火烈烈。非谓威势猛烈也。汉书五行志。以如火烈烈。为征畔逆止暴乱之意。可以参考也。
殷武
御问曰或曰此诗所云。非伐鬼方之谓也。后汉西羌传曰武王伐西戎鬼方。则鬼方在西。非南楚也。竹书云王季伐西落鬼戎。鬼戎本西落。而武丁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 第 462L 页
伐之。三年始克。故书传亦曰武丁修行三年。而重译毕至。此又一事也。若此诗则初起奋伐。而即深入其地。用兵之神。莫过于此。而谓之三年克之可乎。此说似然。来(一作未)知如何。
 臣对曰朱子于此。但存疑耳。故曰盖谓此欤。后儒之说甚力。而朱子固未尝以为必然矣。
四方之极。极如屋极之极。北极之极。四方之所取正也。高宗有中正之德。为下土之式。故能致如此欤。
 臣对曰箕子。殷人也。皇建有极之义。其亦有契于是矣。盖京师为四方之表准者。以其惟皇建极。而卿士庶官。率由建极之化。以副庶民之望也。故后汉杨震上疏。言陛下欲令远近。咸知政化之清流。商邑之翼翼。而亲近倖臣。骄溢踰法。卖弄威福。惟陛下奋乾刚之德。无令威福久移于下。即此意也。然商邑建都。在于成汤之时。此恐追述成汤之德。以美高宗之中兴也。故汉匡衡上疏论此诗曰此成汤所以建至治保子孙。化异俗而怀鬼方也。盖以保我后生。为成汤之保子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