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卷二)
 齐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09H 页
鸡鸣
御问曰或以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为其君之答语。此似不然。乃是诗人断之之辞。而语类有如或说处。可疑。
 臣对曰或说凡有三部。臣以为俱不合理。其一引韩诗以为谗人之诗。而其释第三章。皆传(一作傅)会无据。其二曰兴居无节。以为蝇声未有先于鸡声。月光未有出于早晨。此又妄也。夫曙蝇群起。薨薨聚雷。则与鸡声不同。惟夜中一个苍蝇。孤飞作声。恰似远鸡之声。曷为蝇声不先于鸡鸣乎。夫三五之月。当夕出东。则虽淫迷之人。不以为曙。惟将晦秪残之月及晓射光。恰似曙光。曷为月光不出于早晨乎。其三曰庸君梦呓之辞。此又妄也。妃则错认而警之。君则据实而慰之。其辞正而其志和矣。何必曰胡乱梦呓乎。又按孔丛子曰于鸡鸣。见古之君子不忘其敬也。或说三部。何者为敬乎。语类之云如此说亦可者。即不过备一义也。
蝇声虫飞夏夜也。我东先儒言夏夜苦短。而能自早兴为尤难。夏夜苦短。故尤恐주-D002或晚欤。
 臣对曰夏夜之义。诚有味也。

御问曰峱山在齐国何处欤。以其多禽兽。故字从犭欤。
 臣对曰峱山在齐之营丘。按汉地理志曰临菑名营丘。故诗曰子之营兮。遭我虖嶩之间兮。师古曰毛诗营作还。嶩作峱。或作巙。言适营丘而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09L 页
相逢于嶩山也。家语谓之农山是也。又按玉篇狐狸等兽迹谓之狃。狃而从山。为其兽迹之交于山也。山之得名。其以是矣。
两牡。是何兽之牡欤。
 臣对曰尔雅狼牝曰狼。牡曰獾。则两牡者牡狼也。或以此节为文姜与桓公会泺之刺。亦当参考也。

御问曰孔氏以著为宁。宁是人君视朝宁立处。则此为国君之婚姻。千乘之婚而不亲迎。则礼义之坏可知也。然朱子语类论充耳以为五等之爵所用。有若借用者。然贵贱之分截严。名物备(一作借)用。不亦僭乎。
 臣对曰此诗之为刺不亲迎。本是序说。臣则未见其必然也。据士昏礼婿乘其车先归。俟于门外。吕东莱以首章当此礼。犹为近之。俟于庭俟于堂。又何礼也。吕氏苟取入寝门升西阶之节。分排为说。然于庭于堂。礼本无俟。亲迎之人。犹且不为。况不亲迎者乎。充耳琼莹。又与婚礼无涉。婿家女家冠服佩帨。可举者多。何必充耳云哉。臣谓此篇即所以刺鲁庄也。姜自齐还。庄公坐而待之。此之谓俟我也。齐人言之。故谓姜曰我也。不出门屏。如坐云雾。国言喧藉。褒如充耳。此所以必举充耳也。既塞之以青素之纩。又加之以琼莹之玉。谓庄公重重塞耳。漠然不闻也。亲迎之说。臣未敢信也。毛传以三采为玉。三琼为佩。郑笺以三采为紞。三琼为瑱。臣则曰两皆充耳之物。故得云尚之。尚之者加之也。汉书东方朔传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注以黈纩为黄绵。若然青素之绵。亦可充耳也。集传云以纩悬瑱。然荀子礼论曰紸纩听息。士丧礼亦以纩塞耳。不独汉书为然也。
东方未明
御问曰颠与令不协韵。古韵有可考者欤。如隰有苓。采苓采苓。寺人之令等诸诗。皆似音连。未知如何。
 臣对曰卢令令与仁叶。简兮苓与人叶。皆可验也。
南山
御问曰南山比襄公。非但山喻高位。亦以君位之面南欤。
 臣对曰汉扬(一作阳)恽之歌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注家亦以南山为据高而当阳。譬于君位。古义本然也。
葛屦五两。或曰五是有之误。皋陶谟五庸作有庸。未知如何。
 臣对曰五之为有。固有据也。臣又按说苑记春秋传云夏。公如齐逆女。何以书。亲迎礼也。其礼奈何。曰诸侯以屦二两加琮。夫人受琮。取一两屦。以屦女。然则一行用一屦也。礼夏葛屦冬白屦。昏礼用之。诗人之意。盖谓齐子既曰归止。宜无如齐。一而不止。乃至于五故曰葛屦五两。五两则五如也。五用婚礼之行具。讥切之极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0H 页
甫田
御问曰此诗三章。句句皆比语。无言实事者。此亦一体欤。
 臣对曰诗固无全篇比语。则上二章之下二句。皆实语也。按说苑复恩篇。晋文公出亡。舟之侨去虞而从焉。公反国。爵禄独不与焉。遂历阶而去。公求之不得。终身诵甫田之诗。由是观之。此必有功而不见答之诗。一二章言效劳之无益。望报之不可也。卒章言彼之忘功自尊也。未得位也。如总角之婉娈。既得志也。如突弁之自尊也。扬雄法言引此诗。其意盖谓甫田之大。虽若难治。远人之远。虽若难致。自强不息。循序而进。亦可如童孺之至于丈夫。亦一义也。
载驱
御问曰或曰文姜乘夜而行。故曰发夕。犯妇人不夜行之礼。此说何如。
 臣对曰首章宜言启行之事。若如集传则先记翌日之发也。臣谓发夕者。夕发也。盖文姜欣动慌忙。不俟翌日而发。所以讥也。鲁之去齐。非止一舍。则乘夜之说。恐未合也。
岂弟。乐易也。是美称。而集传曰无忌惮羞耻之意。此恐可疑。
 臣对曰以下章之翱翔游遨例之。则岂弟亦带得欢欣容与。略无羞涩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0L 页
之意。如美如尊。真是深刺之也。旧注以岂弟作闿圛。为侵明发行之意。后儒以为岂弟兄弟之宜。所以讽兄弟之淫也。二说于尔雅说文。各有可据。然终是曲解也。
猗嗟
御问曰则字当著眼。盖言射则善而德未善。如是看如何。
 臣对曰则字果有精神。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屦(一作屡)用则字。皆此义也。
集传曰扬眉之美也可疑。首章美目扬兮。目之动也。次章美目清兮。目之清也。末章清扬。即合而言之。集传盖以君子偕老例之。然彼清扬以眉言。此清扬以目言。未知如何。
 臣对曰清扬之义。后儒有辨之者。其口气儇薄。而文义则可取。臣不必赘陈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卷二)
 魏
  
葛屦
御问曰好人似是夫家人。此诗若缝裳女所作。则惮其身劳而刺夫家之人。无乃不可欤。
 臣对曰据旧注好人。乃其君子也。此诗未必缝裳女自作。则无怪其刺之也。孔雀诗三日断五匹。大人苦嫌迟。亦非焦仲卿妻自作之也。
佩其象揥。贵者之饰也。贵人而俭啬。尤可刺也欤。
 臣对曰贵人而俭啬。可美非可刺也。然王充法戒(一作诫)篇曰偏情矫用。枉直必过。葛屦履霜。敝由崇俭。楚楚衣服。戒在穷奢。此曹魏之刺。所以明乎国风。盖其刺在乎偏情。而不在乎俭也。或曰魏新亡。贵姓妇女躬执鄙事。服饰颜貌。殊异贱氓。旧习犹存。遇人于道。必宛然回避。情状如见。此其诗也。
汾沮洳
御问曰此诗未见其必为刺俭啬之诗。而特次于葛屦故云耶。
 臣对曰韩诗外传释此诗曰。君子德足以君天下而无骄肆之容。虽在下位。民愿戴之。其意盖谓采桑采藚之人。无贵人骄肆之态也。若然此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1H 页
诗非刺而美也。或曰魏新亡贵家大族。躬行郊野。甘为鄙事。此其诗也。
园有桃
御问曰语类曰园有桃。似比诗。若作比诗看。当如何说欤。
 臣对曰毛传以园有桃殽其实。兴国有民得其力。然心之忧矣以下十句。不言民力。其义非也。臣以为桃枣虽美。不如五谷。特以园圃近而田畴远。故但贵殽核。以充笾豆。盖此时魏君信用近习之臣。不求草野之贤。所以取比也。当此之时。贤者退处丘园。不肯进身。幽忧永叹。发为歌谣。而不知义者。乃反指士为骄。以阿世媚君者。谓之得道曰彼人是哉。此贤者所以忧而又忧也。若然园有桃之取比。不亦衬切乎。大抵近习者易悦。遐远者易疏。臣愿 圣上深察乎此诗也。
陟岵
御问曰我东先儒以为父母爱深。故不忍说及死生。兄弟则曰无死。直说不讳。此似得情理。未知然否。
 
臣对曰此说甚合情理也。(集传无止无弃。皆训为无死之意。)
十亩之间
御问曰此诗有北风惠好之意。而辞简且婉。不及时事。此可见忠厚之至。比诸咏北风之人。地位煞高者欤。
 臣对曰此诗婉而不迫。简而远。诚优于北风矣。
伐檀
御问曰坎坎伐檀。可以为梓匠轮舆而求食。何以曰虽欲自食其力而不可得也。甚可疑。
 臣对曰车以行陆。不以行水。河干之置车。犹齐门之操瑟。此所谓欲食其力而不得者也。孔丛子以此诗为先事后食之义。盖古者民业。除了商贾。唯农工虞而已。以此言之。三节同是食力之意。而以不素餮(一作餐)结之也。
硕鼠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1L 页
御问曰张南轩曰欲去而犹有未忍。故著其情于诗。然则作此诗者。非真移去者耶。
 臣对曰按左传晋献公十六年。魏为晋所灭。是时晋自曲沃新得志。灭耿灭霍。无不如意。民之从怀可知。则乐土乐土。恐亦有真个移去者也。韩诗外传纪楚接舆、鲁田饶去国事。而再引此诗。亦可见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卷二)
 唐
  
蟋蟀
御问曰职思其居则好矣。职思其外则得无用心过度。而有出位鹜(一作骛)外之患。未知如何。
 臣对曰职思其外者。延州来季子所谓思深也。思深虑远。岂有遗哉。国君以之。可保其国。大夫以之。可保其家。左传印段赋蟋蟀。赵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其得之矣。
山有枢
御问曰山有枢。是答蟋蟀。非过于佚乐者。若以为真欲怠荒者。恐近于高叟之固。未知如何。
 臣对曰在周易离之九三曰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正与此篇同意。此岂荒淫怠傲之俗哉。晏子爽鸠之对。固为达理。然百日之劳。一日之醉。君子不以为泰。岁暮穑毕。置酒伐鼓。以误(一作娱)耆耋。亦先王之至理也。岂有过哉。孔丛子曰于蟋蟀见陶唐俭德之盛。班孟坚曰蟋蟀山枢之诗。思奢俭之中。念死生之虑。古人评订。皆如是也。至若旧序之说。全不成理。不可遵也。
扬之水
御问曰共叔段之恶而郑人爱之。桓叔之僭而晋人附之。人心之不得好恶之正。何其至此欤。
 臣对曰德教衰而天下事多出于势。势之所存。众趋之。众趋之则不敢言。不敢言则威立。威立则德泽可施于民而爱慕继之。于是乎危矣。奚但共叔、桓叔耳。强臣执命。举世奔波。生杀威福之所存。自然德之者众。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2H 页
畏之者多。则蚁制龙而鼠变虎。非朝夕之故也。好恶之正。尚何论哉。
绸缪
御问曰心星昏见东方。建辰之月。过仲春矣。刘说似以此为失时。一月之差。何至为失时乎。古者二十而嫁。是女必过此限而嫁。故甚喜而自庆也欤。
 臣对曰古者昏礼必用礼月。非礼月而成昏。则其过二十之限可见也。天有岁差。积七十有馀年而差一度。积二千有馀年而月易矣。安成之说。但因郑说而解之。恐近刻舟而求剑矣。
邂逅与良人粲者。义例不侔。且见与邂逅。似意叠。可疑。
 臣对曰邂逅是相遇之名。郑风之邂逅相遇可见。据国语粲者。要之为女称也。见此良人。女悦男也。见此粲者。男悦女也。此章居其中。为男女相悦之词。故谓之邂逅。而义例有异也。
鸨羽
御问曰鸨雁属。陆佃云毛有虎文。故曰鸿豹。易林亦云文山鸿豹。大旨只言不木栖。不言其居于水沚。恐似未备。
 臣对曰孔疏云鸨连蹄。臣按尔雅凫雁丑其足蹼。鸨之为雁属无疑也。然鸟不树止。自应水宿。此所以略言之也。此诗与鸿渐于木。皆失所之意。水鸟居水。可以得食。今集于木。所谓缘木以求鱼。盖以兴不能艺黍稷也。按左传曲沃庄伯伐翼。王助之。及曲沃叛。王命虢公伐曲沃。晋世家亦载是说。此必是时所作。故曰王事也始既助之。末又伐之。恶好无常。莫适所从。故曰曷其有所有极有常也。
无衣
御问曰呼天子为子。倨慢甚矣。变七言六。未必谦也。只是协韵耳。集传云不敢当候(一作侯)伯之命。何欤。
 臣对曰谓天子曰子。无是理也。旧序云晋大夫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不可违也。谦言之义。亦旧说也。诗皆由浅入深。则宜其先六后七。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2L 页
而此乃卑辞厚赂。示其庶几恳望之意。故设或不得于七。犹幸其六也。按左传庄十六年。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至闵元年。始作二军。盖晋本大国。而以纂立之。故天子주-D002犹不许大国三军之制也。谦言恳望。不亦宜乎。
葛生
御问曰谁与独处。古人语法。与今不同欤。
 臣对曰旧说以谁与为句。檀弓云谁与哭者。亦此句法也。(或以唐人诗题同褒子秋斋独宿。训独为幽独非也。同者和也。答其诗也。)
采苓
御问曰集传以首为山名。以阳为山之南。然刘安成以首阳为山名。以末章首阳之东證之。此似可从。论语集注尝称首阳为山名。何欤。
 臣对曰首与首阳二山名也。据地理志首山在河东蒲坂县南。即禹贡所称雷首也。首阳山又在首山之南。一名岳阳。即禹贡所称大岳也。宣子之田。田于首山也。伯夷之饿。饿于首阳也。意首阳山在首山之南。故名首阳也。安成只以首阳之东为證。臣按巅山顶也。首阳之巅。亦说不得也。
采苓有两说。一曰采苓首阳。未必果采于其山。言人言之未信也。一曰采听人言。不可偏主。比之采苓。何独于首阳之山乎。两说何者为正欤。
 臣对曰二说皆好。然臣以为苓者隰草也。今云采之于山巅。苦者山草也。今云采之于山下。葑者家蔬也。今云采之于山东。人言之不可信从。类如是也。苓与莲通。枚乘七发蔓草芳苓。注以苓为莲。古韵每与榛巅等字叶押。斯可验也。苦者菫荼也。诗云周原膴膴。菫荼如饴。生于山原。非下隰之所宜也。葑者蘋苁也。一名蔓菁。一名芜菁。一名葑荛。一名大芥。家园之菜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卷二)
 秦
  
车邻
御问曰秦君此时。始有寺人之官。주-D001后有陛楯之郎。有九宾之礼。有左右庶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3H 页
长之官。先儒所谓车邻其滥觞者。盖以此也。然使寺人通之。有若君门之深邃。而及其入见。并坐鼓瑟。又似太简易。是官制草创。而礼犹未备欤。先儒云秦制尊主卑臣。无鹿鸣通上下之情。岂后来矫其简易之旧俗。而过于正欤。
 臣对曰秦法宦官掌君之车乘。凡欲见君者。必使宦官先之。故商鞅亦因景监而求见也。令亦寺人之官名。赵高为中车府令。即其遗制也。并坐鼓瑟。恐非寻常臣民之事。自古得贤之盛。莫如秦国。据李斯书贾谊论。可见其必有祖宗遗韵。而然此亦恐延贤燕飨之词。与豳风之礼野意。真有间矣。
此诗作于秦初何君时欤。子贡诗传以为襄公伐戎。初命为秦伯。国人荣之作车邻。小序云车邻美秦仲也。二说不同。当何适从欤。
 臣对曰小序之说。毛郑从之。又颜师古注汉书曰车邻美秦仲也。若使子贡申培之说。自古有之。毛郑孔颜。独不得见之乎。非子为附庸。附庸亦诸侯。诸侯而无在前使令之一宦官乎。郑武公入为卿士。卿士未尝非诸侯也。秦仲入为大夫。独不得为诸侯乎。安成之论。诚有未及理会者矣。
驷驖
御问曰前言白颠。此言驷驖。良马之多。亦由于汧渭养马之馀欤。
 臣对曰秦固马政之国也。据史记非子之前。造父以善驭幸缪王。得骅骝騄耳之驷。班固亦曰车辚四臷小戎。皆言车马田狩之事。盖其车马之政。本自如此。而良马之多出。亦非数世蕃育之所能致也。
小戎
御问曰小戎诗辞气炜烨。古之妇人。盖多能诗者。至于兵车之制。妇人未必能如是说得详尽。无乃有人作为妇人之诗。而善道闺中之情思欤。
 臣对曰不惟是也。诗凡言妇人之诗。恐皆诗人代为之也。
集传曰楘。历录然文章之貌。历录何义欤。古诗众星光历乱。是灿烂之意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3L 页
欤。刘安成以辀为軏。礼记车制图云辀长一丈四尺二寸。亦谓之辕。辕与軏。果是一物欤。
 臣对曰说文曰录。金色也。玉篇曰录。贝文也。又历乱的历。亦光辉之貌。故合之为历录然文章之貌也。然诗文若曰楘彼梁辀。或曰有楘者辀。则楘当为历乱光辉之义。而今曰五楘梁辀。则楘者有形可摸(一作模)。有数可计者也。意一辀五束。束之以革。饰之以金者。名曰历录也。又博雅车轨道谓之轣𨌠。杨(一作扬)子方言繀车谓之轣𨌠。则旧说或误解之也。辀与辕。固是同实两名者。而軏则不然。据说文軏车辕端持衡者。即论语疏亦云辕端上曲钩衡者。既曰辕端则非辕也。辕之形如乙字。其头为軏。如袖之端为袪。屦之端为絇也。
辅庆源以此诗为卿大夫为将帅者之妻所作。温其如玉。秩秩厌厌。皆非士卒之所能当。此说恐未然。人之贤否。不限于贵贱。朱子论破斧诗曰被坚执锐。皆圣人之徒。秦君虽与周公不同。其从役之士卒。安知无贤人君子者乎。
 臣对曰韩诗外传曰资勇悍者。不以卫上攻战。而反以侵凌私斗。继引此以明之。则温其如玉。不害为攻战之士也。然礼之聘义。又引此为忠信道德之證。则题目太过。且文茵畅毂。四牡六辔。龙看(一作盾)虎韔。皆非卒伍之所敢当。庆源之说。似得之也。
蒹葭
御问曰或云女思男之诗。然唐无淫诗。以帝尧之遗风也。秦无淫诗。以西周旧地也。何独此一篇为淫诗乎。或云蒹葭经霜露而不败。以喻君子之涉患难而不改其操。此说何如。
 臣对曰秦之急贤。臣已论之矣。此诗思贤之意。溢于言外。岁华将暮。风期晼晚。所以惜也。苍苍老叶。深青之貌。凄凄萧飒。将衰之貌。采采叶已衰而白华徒存也。此皆惜老之意。岂可曰淫诗乎。涉患不改之义。亦有味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4H 页
黄鸟
御问曰人百其身。以百夫之特也。两百字相应有味。秦穆用百七十七人以殉。而诗人之所悼惜者。独及于三良。则三子之为百夫特。于此可见欤。
 臣对曰百其身而赎其一。则一当百也。殉者百而惜者三。则百之特也。然李德裕又以为三良之殉。殉乎荣乐。乌得为百夫之特。其言诚有识矣。
此诗只刺穆公邪。兼刺康公之用乱命邪。
 臣对曰后儒引左传秦穆之不为盟主宜哉之文及应劭生共此乐。死共此哀之文。以明非剌康公之诗。不惟是也。班固之言曰秦穆死而弃民。收其良臣。先王崩尚犹遗德。况夺之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此又专责缪公。而非谓康公歼之也。治命乱命。从违之权。不在康公之手。何刺之有也。然苏轼咏橐泉秦穆公诗曰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殉公意。亦如齐之二子从田横。苏意盖谓三子自殉。非穆公意也。即汉匡衡亦云秦穆贵信。士多从死。此论有所本也。
无衣
御问曰同仇。是仇雠之仇耶。是仇匹之仇耶。
 臣对曰同仇。当是与同仇敌之意。按史记厉王奔彘。戎祸内侵。宣王元年。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秦仲死之。秦仲有子五人。长曰庄公。周宣王召五子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此诗作于此时也。周秦之视西戎。同是仇敌。故曰与子同仇也。宣王命之。故曰王于兴师也。左传申包胥七日哭秦。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亦取同仇之意也。班固作赵充国赞。以此诗为风声气俗之自古伊然。其说亦有见矣。
渭阳
御问曰康公。太子也。路车。诸侯之车也。太子何得以诸侯之车。私赠舅氏乎。礼岂不曰馈献不及车马乎。
 臣对曰此必请之于父君而献之也。
权舆
御问曰夏屋。我东先儒以为大俎。引鲁颂大房之文而證之。盖以夏屋为宫室。则与四簋不伦也。未知如何。
 臣对曰此非东儒之言。注疏已言之。郑笺屋具也。椇与具通。按礼之明堂位曰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人以椇。周以房俎。具岂非俎乎。又字书夏屋。大俎也。引诗秦风注为證。可见中国诗注。本来如此。不特鲁颂其證也。
此诗有若徒哺啜者。故谢叠山讥之。或其人名过其实。如汉樊英之无奇。故待之不如初欤。
 臣对曰弹铗之歌。可尚谓意不在食。矧此诗乎。只论礼意之始终。何与其人之贤否乎。或曰权称锤也。舆即其载物之盘也。管子曰国有十年之畜。独出独入。不待权舆。言当斟量而得平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卷二)
 陈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4L 页
宛丘
御问曰陈俗之好巫觋。序说云大姬化之也。大姬武王之女。圣人教子女。必以礼法。而大姬乃尚左道何欤。胡公满以虞舜之后。亦忝刑妻之德。不能禁大姬之尚巫。则趾美之难。盖如是矣。然大姬之好巫觋。未知出于信史否。
 臣对曰易曰用史巫纷若。史巫皆古者祭祀之官。周礼春官司巫。掌群巫之政。旱则舞雩。灾则造巫桓。祭祀则供匰主蒩馆。与大祝大史。并列为官。故世本称巫咸为尧之贤臣。周书称巫贤为殷之贤臣。后来淫祀日盛。巫遂为左道也。当时建官。只为正祀。一变而为大姬之好巫。再变而为陈俗之尚鬼。则虽以虞舜之裔。武王之后。驯致宛丘之婆娑。习俗之易迁。有如是矣。汉书匡衡传曰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大姬事之见于正史者此也。伊训以恒舞酣歌。戒其巫风。则殷之时。已有此毙。而周时之列为正官。诚未可晓也。(此对引梅书为徵。今不追改。)
集传曰翿。翳也。王风左执翿。传曰舞者之所执。或云翿乃导舞者之所执。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5H 页
以指挥舞者。使之坐伏低昂。尔雅翿谓之纛。纛者导也。此说如何。
 臣对曰后儒引周礼辨之。其说有据。又郭璞以翿为羽葆。而杂记曰匠人执羽葆御柩。可见翿之为物。本为指挥引导而作也。马端临云翿舞舞者所建以为容。非其所执也。然王风曰左执翿。岂非执乎。宋太乐所用高七尺。首栖木凤。注髦一重。工执之。分立于左右。以引文舞。此岂非导舞者所执乎。
东门之枌
御问曰子仲氏之女子。是陈国贵族欤。
 臣对曰子仲可称也。故曰子仲之子也。即子仲之子。贵家之女也。习俗既成。恬不知耻。其可讥也。旧说曰子仲。陈大夫。其孙以字为氏也。
集传曰椒是芬芳之物。果何物欤。
 臣对曰按荀子礼论。椒兰芬苾。所以养鼻。集传固有据矣。又尔雅椒大者曰檓。唐风椒聊是也。又本草。川椒即蜀椒。可著饮食。又汉官仪皇后以椒涂壁。又周颂有椒其馨。楚辞杂申椒与菌桂。皆取其香也。又按通志广东椒蔓生。真腊椒缠藤而生。即今之胡椒也。据此诸说。或草或木。椒之种非一。而要之其性辣烈。可比女德之贞固者也。或曰荍之为物。美而无实。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言尔但以华彩饰外。而责我以贞信固守也。如是看有味也。
衡门
御问曰可以乐饥。集传曰可以玩乐而忘饥。苟其道之可乐。宜无待于外境。何必玩泌水而后乐欤。
 臣对曰孔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此集传之意也。然子夏曰居蓬户之中。咏先王之风。亦可以发愤忘食。韩诗外传引子夏之言。以證此诗。而乐饥作疗饥。又郑笺以乐为𤻲。𤻲与疗通。言饮泌水而疗饥也。臣以为栖字从妻。栖者夫妇同居也。二女使治朕栖。栖者室也。于此栖迟。不愿乎姜子。以此疗饥。不愿乎鲂鲤。字句照应。渊乎其有味也。
墓门
御问曰荆棘鸱鸮。兴人之不良。则是刺恶人之诗。旧序以为刺陈佗。集传不取何欤。
 臣对曰陈佗弑兄而杀兄之子。使文公而有知。能不戚乎。此所以起兴于墓门也。棘用斧则剪而还生。犹人之知而不已也。梅有鸮则逐而不去。犹人之讯予不顾也。申说以为泄冶之诗。后儒驳之是矣。
屈原天问何𪄴鸟莘(一作萃)棘。注晋解居父聘吴过陈。见妇人负其子。欲与淫。妇人引诗刺之曰墓门有棘。有鸮萃止。虽无人犹有鸮。汝独不愧。诗之本文无此意。而引之如此者。是断章取义。而为引诗之活法欤。
 臣对曰陈妇所引。不过屋漏之义。非诗之本旨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5L 页
月出
御问曰月出皎兮。是因其时而起兴者欤。抑以佼人之颜色。比于明月欤。
 臣对曰月出皎三字。各有意味。称月则喜时夜之来也。称出则慰企望之情也。称皎则悦颜色之美也。恐不但因时起兴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卷二)
 桧
  
羔裘
御问曰严华谷论此诗曰非以羔裘狐裘为大故。而以逍遥翱翔为可忧。然以末章观之。实以好洁衣服为可忧。岂非以奢侈之害。甚于游宴欤。
 臣对曰位在君牧而服此二裘。不可谓侈也。则逍遥翱翔。乃其讽意。如膏日曜。言其不勤政事。但治容饰美。以自姣好而已。苟使德足称服。则黼缋文绣。君子不以为侈。勤或至疲则宴饮游泳。君子不以为荡。何讽之有也。
匪风
御问曰季札观乐。桧以下无讥。周室衰弱之后。尊王之义。思周之意。独见于曹桧之诗。而季子不取。何欤。
 臣对曰郐曹之思周。必然之理也。析子背父。弱婴恋母。膏屋遗仁。瘠土向义。自古王室之陵夷。皆由于强臣钜藩。而倡义图恢之举。必起于孤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6H 页
门小县。此可以知天下之情矣。当周之衰。晋楚齐秦之强。方且图雄争霸。各自尊大。其肯思周天子之德而悯其衰哉。如桧曹者。衰弱无馀。王泽不及。人穷反本。秉彝乃见。此所谓性情之正也。王通云孰谓季子知乐。朱子亦曰季札观乐。此是左氏妆点出来。亦自难信。正为此等处也。
风之飘扬。使人触伤。车之疾驱。使人疲困。故心焉忉怛乎。
 臣对曰此篇之义。昔汉王吉释之甚详。按本传昌邑王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节。吉上疏论此诗曰发发者是非古之风也。揭揭者是非古之车也。此与旧注有道之风。有道之车。其义相合。而其说益明。盖景色愁惨。皇舆摧败。故中心忉怛。而诗人述之也。又新序蘧伯玉说楚王。发使追公子晰。还重于楚。以此诗卒章当之。此又贤者忧世。恨无以导达。先容于上国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卷二)
 曹
  
蜉蝣
御问曰辅庆源云衣裳楚楚。是言蜉蝣之羽。集传则作人之衣裳说。辅说不可取欤。
 臣对曰蜉蝣之羽。不可谓之衣裳。集传是也。臣窃思之。桧首羔裘。曹首蜉蝣。宜其不久传也。凡人无德行之内蕴。必务辞令之外饰。两者俱亡。然后方规规于衣服之末。以取市童之怜。一如蜉蝣之生世。有采采之羽翼。其可哀也已。
候人
御问曰陆玑曰鹈颔下胡大如数升囊。饮水满其腹。水渴鱼出食鱼。是渴泽而贪得者也。诗之取兴。以喻贪婪者欤。集传不说此意。何也。
 臣对曰鹈之取义。正在胡囊。淮南子所谓鹈鹕饮水数斗而不足者。以其有胡囊也。故此以比贪虐之在位。而后儒以为善捕鱼而不濡翼。所以刺贤人不用。此误解也。贪虐之禽。昂然坐梁。不濡咮翼。但窥入笋之鱼。正如贪虐之人。嵬然在位。不亲鄙事。坐享黻冕之贵也。故表记论此诗以为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有其容而无其德。鹈之在梁。若比君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6L 页
子之不用。则表记不可解。又左传郑子臧好聚鹬冠。郑伯使盗杀之。亦引此诗。盖谓小人在位。不称其服也。又晋语楚王答子玉之语。引此诗谓小人不得久于其宠也。又后汉舆服志。论大夫镂簋朱纮之僭。以此诗为小人窃据名器之意。又东平王苍上疏辞宰相之任。引此诗以为辱污辅相之意。据此诸说。则鹈之比小人无疑。特魏志黄初二年。有鹈鹕集灵芝池。诏曰此诗人所谓洿泽者也。曹诗刺恭公远君子而近小人。今岂有贤智之士。处于下位乎。其博举天下君子。以答曹人之刺。又北史崔光上表。引魏事曰鹈鹕暂集而去。前王犹为至戒。后儒之说。其或蹈袭于此。而有此曲解矣。元稹诗曰津梁暗引无用鹈。即元稹亦以鹈之在梁。比于小人之在位也。
季女斯饥。喻君子守道贫贱也。宋时程子登经筵。进讲论语。以季氏之富贵。颜子之屡空。为人君之过。盖亦此诗之意。人君用人。如欲使君子毕登。小人悉去。衡门无乐饥之士。朝廷有拔茅之吉。则其道何由。
 
臣对曰使世而有莘野傅岩之贤。箪瓢陋巷之操。则丘园玉帛。山泽黄麻。固其宜也。世之降주-D001教之衰矣。在野在朝。人才眇然。而或有读书修行之士。则便谓之儒贤。一朝三聘。直责之以圣贤之业。微瑕细疵。众骂群嘲。此国之所以失士。而士亦终不敢出也。夫岂欲终老丘壑。独善其身。而不为拔茅之吉者乎。苟使山野读书之人。举之以微官。试之以末职。循序渐进。随才任用。则国无遗逸之士。而士亦不能以不出也。或曰季女斯饥。非比君子而言也。荟蔚之隮虹。婉娈之饥女。皆外饰华美。而其中空虚之物。以比赤芾之士。中无所蕴。如是看亦通矣。
鸤鸠
御问曰氓之蚩蚩。曰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此诗曰鸤鸠在桑。在桑之鸠。即食葚之鸠欤。然于嗟鸠兮。注曰鹘鸠鸤鸠。亦名戴胜。鸤鸠戴胜。果非二鸟欤。
 臣对曰鸠种最多。而性皆喜桑。未敢知也。然鸤鸠者布谷也。按尔雅鸤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7H 页
鸠鴶鵴。注曰布谷方言云戴胜。邢炳曰载胜自生穴中。方言非也。又严粲诗缉曰左传少皞五鸠。备见诗经。鹘鸠布谷也。曹风之在桑是也。鹘鸠鸴鸠也。氓诗之食葚是也。据此诸说则鹘鸠非鸤鸠。鸤鸠非戴胜。亦非食葚之鸠也。后儒之论。聚合诸说。而未免鹘突矣。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朱子以为和顺积中。英华发外。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入于大学。此君子是道德全备之人也。夫人才常随时升降。以曹国之微弱。而何以有此等人欤。
 臣对曰曹有此人。臣未之信也。经解曰德配天地。兼利万物。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以此诗当之。缁衣称伊汤之壹德。而继引此诗。又论身言行义之极致。而引此以明之。又大戴礼曰君子之临民。必也均一。鸤鸠之诗。其知道乎。此皆孔子之言也。又孝经论言可道行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以此诗当之。又荀子论用心之一。而引此以明之。又韩诗外传引此诗曰动则安百姓。议则延民命。又汉鲍宣上疏论为民父母之道。盛陈此诗之义。据此诸说。则此诗一篇。乃圣贤之极工。帝王之要道。果使曹国而有此人。曹其兴乎。小序以为刺不壹。恐难全弃也。
下泉
御问曰辅庆源以为下泉作于齐桓之后。不复有觊望之意。恐不然。末章追言阴雨膏苗。以冀王道复兴。有如郇伯之事也。言有尽而意无穷。岂可曰无觊望之意欤。
 臣对曰 圣谕至当矣。孔丛子曰于下泉见乱世之思明君。思者凯望之意也。臣又思之。灌溉之功。必自上而润下。今在下之泉。不能仰施灌溉。只与粮(一作稂)莠萧艾之属。相与沈垫而止。此谓王室今微。泽不及民也。卒章言阴雨。阴雨者自天而下来。故其膏及于嘉谷。此谓王室昔隆。膏泽下降也。凯风曰爰有寒泉。在浚之下。亦此义也。左传范宣子赋黍苗。季武子再拜曰小国之仰大国。如百谷之仰膏雨。(襄十九年)仰也者。觊望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卷二)
 豳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7L 页
七月
御问曰一之日。变月言日。终未可晓。以一阳之月为一。以是月之日为日。抑与月令所云其日甲乙之日同欤。此其为义甚晦涩而张子谓之文顺何欤。
 臣对曰后儒之言曰十二支折其半。前六为阳。阳曰日。后六为阴。阴曰月。此言似是而非也。且四月秀葽。其说已破绽。则又为承阳启阴之说以弥缝之。臣则曰妄也。夫巳月以承阳启阴而得称为月。则亥月独不得以承阴启阳而得称为日乎。则一篇之中。四称十月何也。先王抑阴扶阳之义。果安在耶。旧注亦支离聚讼。而不出于阴阳圈套。臣谓周人以建子为正。正者岁首也。而月之序。未尝改也。谓之正月二月则非时制也。谓之十一月十二月则无以明岁首而记始事也。此其所以为一之日二之日也。
夏小正曰有鸣鸧鹒。岂周公用夏小正文耶。抑偶同欤。
 
臣对曰夏小正之文。全袭此诗。正月之农纬厥耒。三之日于耜也。他如二月之采蘩。五月之鸣鴃。七月之萑苇。八月之剥枣。无不依俙蹈袭。略加变幻。其非古文明矣。岂有周公而用夏小正之文也。
七月鸣鵙。与月令仲夏鵙始鸣之文不合。或曰周正七月。即夏正五月。豳风多用夏正。何独于此一物而用周正欤。王肃断以七月为五月之误。未知是否。
 臣对曰后儒以为鵙伯劳。亦名伯赵。春秋传以伯赵氏谓司至之鸟。以其夏至鸣。冬至止也。则自五月至十月。无非鸣鵙之日也。其说杂引诸书。考据详悉。臣不必赘陈矣。
猎者之取狐狸。不言为豳公之裘。必言为公子裘。何欤。
 臣对曰父母之所爱。子亦爱之。民视君如父母。则以爱君之心。爱其君之子。而及其爱之也。爱其少好。爱其仁孝。爱其令仪。爱其令闻。见一丝之美则曰吾君之子之衣也。见一皮之鲜则曰吾君之子之裘也。若有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8H 页
私爱于其中。而其爱之反若有过于其君。然其实本乎爱君而发。此吾人秉彝之天。自古伊然者。其不言豳公之裘。又何疑也。
曰为改岁。终是可疑。豳公时未必迭用三正。如吕东莱说私记其时月。虽有朱子说。恐亦非定论。未知如何。
 臣对曰或说以为十二辰之终始。谓之改岁。四时之始终。谓之卒岁。此则似也。而其云天正有作始之义。地正有成终之义。兆乎子故曰改岁贞乎丑故卒岁者。又是纬家陈谈也。又一说改岁。犹开岁。言来岁之所入处。故塞向而墐户也。此亦妄也。览蟋蟀之入床。而思妇子之入处。寒事日催。何待来年乎。改者以岁之正而言之。卒者以岁之时而言之。周人之视岁正。犹今之岁末立春。至若迭用三正。私记时月之说。臣未敢信也。
跻堂称觥之礼。每岁如此欤。是必豳俗真率。其始以忠爱之心。民自为之。而豳君受之。后世遂以为常礼也。
 
臣对曰君门如海。夏畦辽隔。而上下之情。于是乎不通。臣谓周祚八百。其基址在七月诗之卒章。孔丛子亦云于七月。见豳公所造周者此也。详其语脉。恐是岁以为常者。盖霜露既降。场圃既涤。杀羊酾酒。跻堂称寿。读之令人不禁忠爱之蔼发。诗之感人。有如是矣。后世如上君白玉堂。倚君金华省。较之跻彼公堂。其淳漓诚伪。何如也。
鸱鸮
御问曰此诗之在周公东征前后。为一疑案。尚书则作诗贻王。在居东二年之后。居东非东征也。诗序则以为东征之后。两处不合。岂非大可疑乎。诗序袭孔氏说。而朱子又与蔡九峰论辨。易其前说。故学者以此为定论。然诗序之不为追改何欤。朱子于易箦前三日。改大学章句。其于经义未安处。未尝锱铢或忽。而东征是元圣一大事。则如是汎过。不为釐正其误。何欤。
 臣对曰居东东征之说。朱子偶未及照勘。以致后来许多訾讥。然合之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8L 页
为三年。既有定论。则诗序之未及釐正。不害其取舍之得正也。
东山
御问曰九十其仪。言仪之多也。古者礼不下庶人。东征之士卒。不过庶人之贱。而婚娶如是备礼者。何欤。
 臣对曰易大传天九地十。为天地之成数。九十其仪者。言其多也。东征将士。岂必皆庶人。其中容有大夫适士。唯其编伍之卒。为庶人耳。如之何其不缛文也。
破斧
御问曰四国。恐非四方之国。毛氏谓是管蔡商奄。而集传不从。何欤。
 臣对曰此与皇矣之二国异例。必与鸤鸠之四国同解。若以管蔡商奄当之。周公之化。不几小乎。白虎通论巡守之义。而引此诗曰东征述职。周公黜陟。而天下皆正。即班固亦以四国为四方之国也。此犹言戎狄是膺。荆舒是惩。盖东征之前。殷顽胥动。天下犹未尊周。至是始大服故云然也。
銶字字既从金。又引释文独头斧而训木属。何欤。且韵书銶亦凿属。朱子于此诗。训锜以凿。銶则曰木属。何欤。
 臣对曰銶之训。毛传曰木属。韩诗曰凿属。释文曰独头斧。臣谓都非误解。其实一也。按木属曰銶。木属者非谓木之类也。属连续也。凡金木相续者。横贯曰柄。下插曰属。属犹柄也。穿木之器。纯铁曰凿。木属曰銶。銶形如斧。而斧则柯有两头。銶则自上插下。只有一头。故曰独头斧也。若然銶之为物。谓之凿属可也。谓之木属之凿可也。谓之独头斧亦可也。何以明之。按銶一作梂。说文曰梂。凿首也。又博雅曰梂。柎也。按少仪曰刀授颖削授柎。柎者柄也。据此诸文。则梂与柎。为斧斤削凿等器之属柄无疑。又梂谓之凿首。则独头斧之头字。非谓斧头。乃指柯头者。亦无疑矣。
伐柯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9H 页
御问曰此诗二章。终始以婚姻为言。何欤。
 臣对曰小序恐有理。盖周公之居东。人不知而不愠。未尝自献其身。如处子在室。只待媒妁之言。故曰匪媒不得。及成王之迎归。有若醮牢之共飨。宗祀之相助。故曰笾豆有践也。故坊记引此诗曰以此坊民。民犹有自献其身。斯可验也。且鸱鸮之曰予未有室家。东山之亲结其缡。恐与此章通贯。盖周公居东。如贤妇之逊避。而手拮口瘏。如逊妇之劳而无功。故曰予未有室家也。周公之归也。如旧妇之重迎。故曰亲结其缡。言王之亲迎也。其新其旧。犹言新昏尚乐。况其旧之乐。当如何也。
九罭
御问曰无以之以字。当著眼看。明是东人请留之词。然非敢直请于王。私相言之如此欤。
 臣对曰东人亦皆知周公之居东。在东人虽乐。在周公为不幸。则以其爱周公之心。岂能请留于成王乎。即亦表其恳恳欲留之意而已。臣又思之。九罭密网也。网密则大鱼亦罹。以比谗巧。则圣人不免也。鸿飞遵渚。言其高飞避祸。终不横罹也。
狼跋
御问曰圣人之处患难。不失其常。不独于步履间见之。而必称赤舄几几何欤。岂九容之中。足容重。为最难也欤。
 臣对曰此章是对狼之跋疐而言。故必言足容。且心志之动静。必显于步履。莫敖之举趾。乐正之伤足。谢安之折屐。皆其心动而然也。按左传晏婴言于景公曰心平则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孔丛子亦载此语。可见此章主意。全在心平二字。不可曰独言步履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卷二)
 小雅
  
[小序]
御问曰雅有大小正变。大小之殊。是周公所定。则固可信也。正变之异。非孔子所言。故或甚疑之。未知如何。
 臣对曰大小二雅。多周公以后之诗。则大小非周公所定。然小旻嫌召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19L 页
旻。小明嫌大明。则其有大小明矣。盖其大史小史所掌有异。按周礼大燕飨大祭祀则大史小史皆与。小燕飨小祭祀则小史之职。而大史不与。故其用不同。而其体裁亦异也。变风变雅之说。昉于大序。说诗家皆从之。独郑樵以为正变之说。不出乎夫子。未可信也。嗣后遂稍稍疑之。至子贡申培之赝。则又有所谓小正续小正传。大雅亦然。臣以为二雅之正变。不能无小小参错。而大抵周之为周。文武成康而已。宣王虽称中兴。不可谓圣贤之主。而承厉接幽。政教未行。其视文武成康之世。不能复万分之一。则鸿雁庭燎崧高烝民之诗。固不得与鹿鸣文王。并驾于九轨之道矣。然政固有变。而诗之一出于性情之正则固自如也。故曰雅正也。夫既曰正矣。则不可复谓之变。此所以编诗之初。只分小大。而不分正变也。晋书儒林传曰风雅变而还正。此或以变风之末。思周公。变雅之末。思召公而言也。然说亦有疵。唯当谨书之曰有正变者。诗之政也。无正变者。诗之性也。
雅者正也。变雅之名。是变中之正耶。是正中之变耶。孔氏曰取大雅之音。歌其政之变者谓之变大雅。取小雅之音。歌其政之变者。谓之变小雅。以此观之。政事其变也。音调其正也欤。
 臣对曰诗之有变。以其政事之变也。政事变故诗之体裁声律。亦不能无变。而其出于性情之正则一也。故曰雅也。然则变雅者。正中之变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卷二)
 小雅〇鹿鸣之什
  
鹿鸣
御问曰此燕飨宾客之诗也。庐陵李氏曰飨在庙燕在寝。飨重而燕轻。飨则君亲献。燕则君不亲献。以此观之。燕飨是二事。鹿鸣为燕宾客而作耶。为飨宾客而作耶。朱子合而言之者。何欤。
 臣对曰王制曰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内则亦载此文。盖燕礼者殽烝于俎。一献既毕。坐而饮酒者也。飨礼者。体荐而不食。爵盈而不饮。依尊卑而为献者也。燕有二用。一同姓。二异姓也。飨有四用。一诸侯来朝。二亲戚及诸侯之臣来聘。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0H 页
三戎狄之君使来。四宿卫及耆老孤子也。若据此文。惟飨为宾客之用。而燕则亲戚之礼也。虽然周人文盛。兼用三礼。春夏用燕飨。秋冬用食礼。则是又通用之明文也。左传飨有体荐。燕有折俎。公当飨卿当燕。虽燕轻飨重。而其通用于亲戚宾客可见也。又按乡饮酒礼。鼓瑟而歌鹿鸣四牡等篇。燕礼亦然。又按国语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飨之以飨礼见之也。而乐用鹿鸣等诗。据此诸文。则鹿鸣为燕飨通用之诗。无疑也。
呦呦。鹿之和声。以兴宾主之和乐。而或云鹿之鸣。如瑟笙之声。此说何如。
 臣对曰笙瑟张而酒殽方至。犹鸣声和而苹蒿乃食。则其取义。不惟和。而亦在声矣。
四牡
御问曰行役者之私情。念亲为先。而此诗乃先言不遑启处。次言不遑将父将母。何欤。
 
臣对曰或曰启处。只是起居。古诗曰上堂问起居。此定省温凊之意也。臣以为不然。启处只是宁处。左傅(一作传)郑子展使印段如周。引此诗曰东西南北。谁敢宁处。盖己之不能宁处。乃所以不遑将父。则先言启处。而后言将父者。亦言之有序者矣。
春秋以鵻为祝鸠。作司徒官。而杜预注谓祝鸠即鵻鸠。孝鸟也。或以为司徒以教孝为职。与此诗将父将母恰合。此说何如。集传曰鹁鸠。鹁鸠果是何鸠欤。
 臣对曰鵻之为祝鸠。后儒辨之既详。臣不必赘陈矣。
皇皇者华
御问曰春秋外传曰君教臣曰每怀靡及。教是戒也。此专作戒意说。大旨与此小异。何欤。
 臣对曰叔孙豹之说。集传固已言之。又晋语姜氏语晋公曰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夙夜征行。不遑启处。犹惧无及。况其纵欲怀安。将何及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0L 页
矣。人不求及。其能久乎。据此则每怀靡及。即戒以犹恐不及之意也。叔孙豹又以每怀为怀私。亦须参考也。
皇华鹿鸣。是一时之诗。何者。鹿鸣之示我周行。欲己之得助于贤也。皇华之周爰咨诹。欲臣之求助于贤也。其辞意如出一人之口。岂非其验欤。
 臣对曰二诗之精神命脉。专在求助二字。今奉圣训。不胜服膺矣。
常棣
御问曰常棣毛本作常棣。而左传赵孟赋棠棣。作棠。按尔雅常棣是棣。棠棣是栘。本二物。而韩诗序云夫栘燕兄弟也。则亦以是诗为棠棣矣。朱子必取毛不取韩。何欤。
 臣对曰臣按赵孟之赋此诗作常棣。并无作棠棣之文。不惟是也。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谏王而引此诗作常棣。又襄公二十年。褚师段赋此诗亦作常棣。或左传古本作棠棣。而近世刊行者。并改作常棣欤。恐无是理。惟汉杜邺传引此诗作棠棣。盖常棣棣也。白者小如樱桃。赤者状如郁李者是也。棠棣夫栘也。一名奥李。一名雀梅。一名车下李。此皆陆玑之疏也。二木之不同若是。而棠棣之说。仅见于韩诗汉书。常棣之文。三见于左传。毛郑述之。朱子从之。恐常棣为正名矣。
此诗即处兄弟之变。而非和平之音。则似当为变雅。而犹为正雅。以周公所作而然耶。然则雅之正变。系于时之盛衰。而不系于事之正变耶。
 臣对曰左传国语。同是富辰之说。而一以为召穆公之诗。一以为周公之诗。其说相左。朱子亦疑之。臣恐召穆公作之者为得。若如序说周公悯管蔡而作之。则一篇之中。无一处变之义。如阋墙御侮之句。亦只是平居好谈。恐与管蔡事不伦。且平时燕兄弟之乐。恐不当以处变之诗用之也。汉书杜邺传以为周召友爱之诗。亦一新义也。(杜预注左传。以二叔为夏殷之季。尤非也。)
或曰禽经云䳭鸰友悌。䳭鸰即脊鹡鸰。而未见有称水鸟之文。陆玑所云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1H 页
大如鴳雀。广韵所谓名为钱母。皆指此鸟。而惟于原隰间见之。水际则绝无也。雍渠水鸟之说。盖本于毛传尔雅郭注而误矣。以诗之在原本文求之。可见此说不为无据。未知如何。
 臣对曰按左传晋大夫言于范宣子。引此诗。而亦以脊令为䳭鸰。又东方朔传辟若䳭鸰飞且鸣矣。脊之为䳭。固有之矣。古来诸书。终无水鸟之文。后儒既辨之。臣不必更陈矣。
和乐且湛。兄弟合而后。妻子和乐且湛也。然后人文字用事。多以湛乐为兄弟之乐。何欤。
 臣对曰饮食虽乐。待兄弟而能孺。则孺一字属兄弟。妻子虽乐。待兄弟而能湛。则湛一字属兄弟。后人之以湛乐为兄弟之乐。未必误也。
伐木
御问曰嘤嘤何鸟欤。和鸣求友。百鸟皆然。不可特称一鸟欤。或曰莺。有何所据欤。
 
臣对曰禽经曰莺鸣嘤嘤。故名莺。然扬雄之赋曰鸿雁嘤嘤。则嘤嘤又可通用于他鸟也。然此诗所咏。后人并以为莺。故唐宋咏莺诗。辄用迁乔求友之语。李峤诗曰写啭清弦里。迁乔暗木中。友生若可冀。幽谷响还通。郑愔诗曰高风不借便。何处得迁乔。钱可复诗曰求友心何切。迁乔幸有因。此等诗句。不可胜纪。未知何据也。
民之失德。乾糇以愆。或讥其语野意薄。夫在我而言之。诚亦然矣。在他人言之。是亦人情之真切者。华元之羊羹。子公之鼋鼎。卒至于丧师乱邦。其可惧如是。需为饮食之象。而受之以颂。岂非诗人之意乎。
 臣对曰鹿鸣为飨宾客之诗。而头一句乃得食相呼之意。常棣为燕兄弟之诗。而第六章即笾豆饮酒之语。此篇为燕朋友之诗。而又有乾糇以愆之戒。此古人深察人情处。凡燕乐之场。其减和失平。莫如饮食之不均。此固需讼之义也。
天保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1L 页
御问曰朱子曰人君以鹿鸣以下五诗。燕其臣。臣受赐者歌此诗以答其君。臣之受赐者。何待君之歌五诗而后。始有答欤。上下之礼。上则繁而下反简。何欤。
 臣对曰常棣之燕兄弟。伐木之燕朋友。未必为君赐臣之诗。则天保之诗。非敕天之歌也。上下繁简。又何必论乎。
天保定尔。定是宁静。即坚固之意欤。
 臣对曰郑笺以为安定。然臣按史记武王克商。至周不寐。周公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未定天保。何暇寐。定天保。衣天室。我南极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据此则天保者。即天命帝王。革世建国之称。定犹决定之意也。
恒是縆。如縆桑为瑟之縆。上弦即取渐盈之义也。或以恒为常久之义。恐未然。
 臣对曰月以方弦为盛。日以方升为盛。故月恒而日升也。或说每沦于阴阳套中。惜哉。又恒字从亘。亘字从月。月之方弦。有撑亘之象。故作字如是也。
采薇
御问曰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只是念归期之远也。严华谷以为示归期以安其心。恐非本旨。
 臣对曰念归期之远。慰谕而遣之者。意致深远。预示其期。以安其心者。规模狭小。华谷之说恐非矣。
第二章曰归之下。不言岁。而曰心亦忧止。何欤。若曰只以柔与忧叶韵。则虽以岁为言。岂无叶韵之字欤。
 臣对曰岁亦莫止。归期甚远。故念之深也。岁亦阳止。归期渐近。故情更急也。凡行役者。其始发也。必计日。其将抵也。又计日。其在中路。劳心行役。反忘日期。心亦忧止。恐是此意也。若但叶韵而止。则岁亦秋止。岁亦遒止。无所不可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2H 页
腓之为芘。终欠的确。程子说虽与易传不合。当从前说。朱子于此欲删去者。何欤。
 臣对曰腓与足。一时并动。并无腓先而足随。足先而腓随者。朱子之不从。恐以是矣。腓胫肚也。此句承四牡而言。君子依马而行。犹不为劳。小人并马而步。亦用腓力。善逮下之辞也。
出车
御问曰胡不旆旆。吕东莱以为初出车时。旌旗未展。卷而建之。引左传建而不旆之文。似有据。而朱子不取。何欤。吕说旗如人意之不舒。果伤巧。而岂可因此并弃不展之本义耶。
 臣对曰集传以胡不。作岂不。语类亦然。而胡不与岂不。语趣不同。式微之胡不归。相鼠之胡不死。是悯其不如是之辞也。行露之岂不夙夜。四牡之岂不怀归。是明其未尝不如是之辞也。胡不旆旆。悯其旗之不旆旆也。东莱之说。恐合本旨矣。
仆夫况瘁。或云当作恍。恍惚惝恍。皆心不宁之貌。故谓之况瘁欤。
 臣对曰况。滋也。大雅乱况斯削之况。亦滋也。此言仆夫益瘁也。旧注亦然。滋者益也。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我是诸将自我也。盖以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实命率诸将而往筑之。故曰命我也欤。
 臣对曰方与朔方。恐非一处。六月曰侵镐及方。至于泾阳。可见方者泾之外镐之内也。朔方。深北之地。较方绝远。意当时南仲则城于方。而分遣诸将。城于朔方也。或曰方。楚之方城也。江汉诗既出我车。既设我旟。与此章同。盖当时命伐荆徐。城于方。而旋命北征。故曰自天子所。谓我来矣。言其将南而旋北也。王事多难。维其棘矣。言其征伐之不一也。故采芑曰征伐猃狁。蛮荆来威。此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也。先欲南征。而旋行北伐。北威既立。南忧自平也。又汉书陈汤传及韦贤传。并以采芑为北伐之诗。亦须参考也。
杖杜
御问曰睆。明也。言其实之色明也。集传不言何欤。
 臣对曰睆彼织女。言其灿朗于众纬之中也。睍睆黄鸟。言其鲜明于茂树之中也。有睆其实。亦指叶间明光也。后人诗叶心朱实见分明。亦此意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卷二)
 小雅〇白华之什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2L 页
[小序]
御问曰笙诗之有声无词。终是疑案。孔子删三千诗为三百十一篇。何必取无词之诗。以充其数耶。或曰删诗未亡。而汉后亡之。未知果然否。
 臣对曰笙诗之有声无词。固未敢信。而其亡之在于汉后者。亦恐未然。盖孔子删诗之说。亦多聚讼。而臣尝谓篇删其章。章删其句。句删其字之说为最近。欧阳脩祖司马迁之说。以为古诗本三千馀篇。然唐棣之删章。君子偕老之删句。节南山之删字。古人亦有言之者。且左传所赋。无一不载于今诗者。诸子百家之所引逸诗。菫(一作堇)见数句。则周官掌诗之初。已拣择于列国所采之中。而被之管弦者。止三百篇之成数而已。商颂五篇。盖正考父之所得。而孔子附之于篇末。故去商颂五篇及笙诗六篇。则诗果三百篇而已也。虽然后儒盛斥仪礼为周末无名氏所撰。周末独非古书乎。且九夏繁遏渠之属。既皆亡逸无徵。则亡其词而奏其乐。有是理乎。或曰九夏只是乐名。宜其无诗。然汉叔孙通取采荠肆夏之遗义。奏永安嘉至之诗。采荠肆夏。明以为逸诗。则此固六笙诗之类也。且诗题之必摘诗中字者。亦未必然。雅而有雨无正。颂而有酌赉桓。则郑樵之说。岂可信乎。大抵笙诗之亡。未必不在于删诗之前。而有声无词。无是理也。
鱼丽
御问曰燕宾客之诗。当是主人所作。而主人必不自称君子。是宾客所作。而因以通用于燕宾之礼也欤。
 臣对曰案仪礼燕礼。君为主人。而其笙歌之诗。未必君自作之也。亦非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3H 页
君自笙而自歌之也。然则臣下作诗。工奏笙歌。颂其君为君子。固无不可矣。
旨且有。注曰有犹多也。有何以为多。如称丰年曰有年。有为丰富。故谓之多欤。
 臣对曰左传襄公之时。季武子如宋。宋人重贿之。归复命。公享之。赋鱼丽之卒章。卒章即物其有矣也。夫以重贿。为物其有矣。则有者固丰富之意也。又说苑引此句。以为物之不绝。则有者又不绝之意也。
南有嘉鱼
御问曰朱子语类。或问汕汕字。答曰是以木叶捕鱼。今所谓鱼花围是也。其曰鱼花围。与集传樔也之称。同欤异欤。
 臣对曰樔与鱼花围。非一物也。鱼花围虽未详其制。要之以木叶编成者也。樔者网也。有网有目。恐难以木叶编成也。按礼运先王未有宫室。夏则居橧樔。张衡西京赋。橧樔重棼。锷锷列列。曹大家东征赋。谅不登樔而㭬蠡。说文曰。樔。泽中守草楼也。据此诸说。则樔者。即今瓜田之守夜楼也。而以为鱼网之名者。盖结网如樔形故也。何以明之。据旧注及尔雅注。樔。今橑罟也。橑。亦守夜楼也。按张敞传。重橑注曰。橑。重棼也。又班固西都赋曰。列棼橑而布翼。此与西京赋之橧樔重棼合也。则网形之如樔形审矣。后遂从罔作罺。左思吴都赋。罺鰝与虾是也。即此网。我东亦有之。臣居水边。尝见一种鱼网。状如瓜楼。从上掩下。一鱼不漏。俗称曹旺。案曹旺。与华音之罺网。其声相近。此必华制之流传。而并传其名也。又陈胜传罾鱼注曰。罾形似仰伞。伞形亦如瓜楼。则罾罺者。橧樔也。淮南子所谓罩者。抑之。罾者。举之者此也。又尔雅曰。罩谓之汕。李巡曰。汕。以簿取鱼也。盖古者。编簿如樔形者。谓之樔。后来结网如樔形者。谓之罺也。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朱子曰。似比而实兴。何以谓之似比。岂以美实之。累于木。固结而不可解。犹주-D001主之情相结欤。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3L 页
臣对曰。樛木下垂。君德之俯施也。甘瓠累之。下情之仰结也。其取比。不亶在于固结矣。国风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后(一作姤)之爻词曰。以杞包瓜。亦此意也。
南山有台
御问曰。君子似指贤者。而以民之父母观之。似指王者。此恐可疑。邦家之基。王业之巩固也。邦家之光。君德之辉光也。所称君子。皆指王者而言欤。
 臣对曰。左传。子产寓书子西曰。德。国家之基也。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光。此所以讽范宣子也。又子产哭子皮。仲尼谓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诗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后世召父杜母。亦称民之父母。据此则君子。未必非臣下之称也。虽然。七篇终是自下颂上之辞。祝其寿考。一如天保之诗。恐非臣下之所敢当也。左传所出。亦安知非断章取义也。
朱子曰。枸枳枸有子。著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内则郑注。椇枳椇。正义椇。藜属。曲礼郑注椇。枳也。正义椇白石李。形如珊瑚。味甜可食。椇枸音相近。则枳枸枳椇。似是一物。形如珊瑚味甜。与大如指。长数寸。啖之如饴。又相符合。枸椇之为一物。似无疑。但礼正义之两处异释可疑。所贵乎学诗者。以其多识于岛(一作鸟)兽草木之名也。愿闻博物之论。
 臣对曰枸有两种。一曰枸杞。二曰枳枸。枳有两种。有枳橘之枳。有枳椇之枳。特椇止有一种。枳枸与枳椇。同一椇也。按说文徐锴注枳椇作𣖌𣕌唐陈藏器拾遗作木蜜。又郭义恭广志作木珊瑚。又唐李绩本草作白石木。又地理志作金钩。钩亦枸意也。据此诸说。其曰枳枸也。啖之如饴也。形如珊瑚也。其曰白石李也。皆凿凿有證。又李时珍曰枳椇。蜀人谓之枅栱。或称鸡距。滇人谓之桔枸。或称棘枸。巴人谓之鸡橘。广人谓之金钩(一作枸)。俗人谓之梨枣。又唐凤阁舍人孟诜曰昔有南人脩(一作修)舍用此木。误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据此诸说。则毛传之训枳枸。内则疏之称梨属。语类之称败酒。俱有明證。特内则注称梨之不臧者为误解。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4H 页
今陈浩礼记则内则曲礼。并以白石李释之。而去梨属之说。此得之矣。陆玑又以枳枸为西蜀枸酱之枸则大误。枸酱本作蒟酱。蒟者荜茇也。此草也。非木也。宋玉风赋曰枳枸来巢。枳枸者木也。非草也。
蓼萧
御问曰是以有誉处。集传曰处安乐也。或曰处居也。是言于声誉而居之也。此说如何。
 臣对曰车牵曰式燕且誉。誉固燕安之意也。又韩奕曰庆既令居。韩姞燕誉。燕誉令居。岂非誉处乎。处为安乐。则无以释誉字矣。
为龙为光。或引白虎通之文。以为古者诸侯。封不过百里。象雷声震为龙。故以诸侯为龙。天子之有诸侯。犹天之有三光。故以诸侯为光。此说虽似新巧。而反觉无味。未知如何。
 臣对曰后儒才胜。时不免为其才所困耳。商颂曰何天之龙。龙固宠也。又左传宋华定来聘享之。为赋蓼萧。弗知又不答。昭子曰宴语之不怀。宠光之不宣。令德之不知。同福之不受。将何以在。据此则龙光之为宠光无疑。岂昭子未及见白虎通。故如是误解乎。又齐侯郑伯。为卫如晋。晋侯兼享之。国景子赋蓼萧。岂晋为天子。齐郑卫为晋之诸侯。故赋此诗乎。后儒妄矣。
寿考不妄。是言君子寿考。而自不妄其德。老而不懈之意耶。是言君子寿考。使我不妄也欤。
 臣对曰德之不爽。由于老而不懈。若以为君子寿考。使我不忘。则语欠斡旋矣。
湛露
御问曰左传齐侯使陈敬仲饮。敬仲辞曰臣卜其昼。不卜其夜。不敢주-D001。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以此观之。夜饮君子之戒。而此诗曰厌厌夜饮。三代之时。何以有夜饮设大烛之礼欤。
 臣对曰齐侯之事。欲饮于敬仲之家也。君适其臣。礼不宿留。故敬仲辞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4L 页
之也。今按郑笺以为夜饮之礼。在宗室。故同姓诸侯则成之。于庶姓则其让之者不成。引陈敬仲事以明之。恐未必然。盖夜饮亲주-D002之至。与长夜迷离之饮。有不同也。然左传宁武子释此诗。以为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之。比则匪阳不晞。乃是当阳之义。厌厌夜饮。又是戒语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卷二)
 小雅〇彤弓之什
  
彤弓
御问曰孔氏曰彤弓色赤。玈弓色黑。赐弓赤一而黑十。以赤为重。夫以赤为重者何义。周人尚赤而然欤。
 臣对曰按左传宁武子曰诸侯献其功。王赐之彤弓一彤矢百。玆弓(玈弓)矢千。以觉报宴。盖未必赤一黑十。而其重赤而贱黑可见也。
菁菁者莪
御问曰菁菁者莪。只是兴之不取义者。而后世以为乐育英才之义。岂朱子前说尝作比义者如此欤。韩昌黎亦尝引之。以喻人材之盛。是本于旧说欤。
 
臣对曰此诗之为乐育人材。本之旧说。而后来遂为教育之诗。与青衿并行。即汉徐干中论。亦以为德者人之根干。艺者德之枝叶。引此诗作教育成材之證。不惟昌黎为然也。然左传邾穆公来朝。季平子赋采菽。穆公赋菁菁者莪。则只是宾主燕乐之义。朱子之不取教育之义者。恐得之矣。或曰锡以百明(一作朋)。犹禹贡之纳锡大龟。此是南方诸侯入朝之诗。而后遂为燕宾之乐章也。
六月
御问曰六月兴师。急于征讨而不畏暑也。如诸葛武侯五月渡泸。亦此意。猃狁孔炽炽字当详味。盖言猃狁之乱。如火之炽。甚于炎热之可畏。故用是为急。而不恤触暑也。未知如何。
 臣对曰六月兴师。正当炎热之时。而孔炽二字。发于首章。真是著眼处。看诗如此。精义始可得也。盖厉王出奔。中国无主。宣王急于匡恢。故六月兴师。重耳之入晋也。秦伯赋六月。季武子之谢晋也曰敝邑赋六月。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5H 页
皆取其急于匡恢之意也。
猃狁之侵陵周室。非一朝一夕之故。盖自文武时而已然矣。朱子尝云文武以天保以上治内。以采薇以下治外。则采薇诗之伐猃狁。是文武时事。然当其时猃狁只侵边彊而已。南仲城朔而稍戢不敢动。至厉王之后。乃始内侵。至逼京邑也欤。
 臣对曰文武之时。猃狁未尝侵周。而采薇出车。非文王时诗也。按史记西伯伐犬戎。汉书西伯伐畎夷。旧说之以二诗属之文王。盖以犬戎为猃狁也。然采薇曰王事靡盬。出车曰王命南仲。岂西伯之事亦称王事。而西伯之命可作王命乎。若西伯受命于纣而为王事王命。则此殷诗也。非周诗也。即以为武王之时。则武王未尝伐犬戎矣。武王克商二年。而崩。或曰六年而崩。而归马放牛之后。盖不复兴师伐国。史记昭载之惟匈奴传武王复居酆镐。放逐戎夷于泾洛之北。此由武王之时。威灵所及。一命而逐之。非有征伐戍役之劳也。则采薇出车。又非武王之诗也。小序公然以为文王之诗。而毛郑并从之。使恪守之西伯。将受称王之疑。此不可以不辨也。班固之言曰懿王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此采薇之文也。又曰至宣王。兴师命将以征伐之。诗人美大其功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此六月及出车之文也。即采薇作于懿王之时。出车作于宣王之时。亦已章章明矣。或难之曰常武之南仲大祖。此谓以南仲为大祖者也。出车之南仲。岂可同作宣王时人乎。臣答曰为大祖于南仲者。可谓之南仲大祖。谓南仲曰大祖者。岂可曰南仲大祖乎。常武之南仲。即出车之南仲。无二人也。祖者祖道之饯也。王命卿士。南仲大祖者。谓南仲出师之日。王命卿士。大주-D001饯于祖也。烝民之仲山甫出祖。韩奕之韩侯出祖。亦此礼也。
共武之服。或曰共同也。服衣也。言将帅同此戎衣也。上章既曰常服。又曰我服。皆称戎服。岂于此章服字。独称事乎。此说如何。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5L 页
臣对曰此篇之许多服字。恐当著眼看。或曰厉王新崩。宣王初立。六月之师。以丧礼行也。常服素服也。周礼九旂。日月为常。象天明也。与交龙鸟隼之杂施。采绘不同。则常者白也。殷礼尚白。常服黼冔。非谓常时之服也。常者白也。荀易曰兑为常。常为西方之神。常者白也。常棣之华。赤曰棠棣。白曰常棣。常者白也。若然载是常服。即缟素之服也。既成我服。丧服之既成也。白旆央央。旗章之皆素也。共武之服。亦缞服临戎之意也。若以为服事之服。则义有不通矣。
整居焦穫之整字可疑。此诗方专言我师军容之盛。而却于彼寇之兵。以整齐称之何欤。
 臣对曰整居。恐非军容之整齐也。盖焦穫乃中国之地。非猃狁所得居。而今乃整居于是。则其蛇豕食国之计可知。既整居于是。而又复内侵。故所以十乘之先启。急欲驱除也。左传陈孙叔之进军也。引此句以为先人夺人之證。亦可见矣。
辅庆源以为吉甫既归。而私自与朋友燕饮。非宣王燕之也。盖言宣王燕之则吉甫之友不得而与也。然吉甫之燕。安知非宣王赐宴于其家欤。
 臣对曰按纲目唐穆宗元年。范氏说云宣王使文武之臣。征伐于外。而又得孝友之士。置之左右。故谗言不至。忠谋见用。所以能成功也。此说必有所据。大抵戎功之不成。必由奸臣之在侧。裴晋公之请除奸臣。岳武穆之竟坐秦桧。皆可见也。意张仲移孝为忠。待同僚如兄弟。无忌功害能之习。以助成其功。故特称之。不然王师奏凯之宴。何必举寻常与宴之朋友乎。则其宴于朝宴于家。有不必论者矣。
采芑
御问曰或说以为师干之试。犹言兵器之试。干只当直作盾字释。此说何如。
 臣对曰旧注之佐师捍御。文未斡旋。或说之兵器之试。词欠生活。恐皆未稳。按周礼司兵之职。掌五盾。有朱干中干之名。左传建大车之轮以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6H 页
为橹。橹亦干也。意师干亦五盾之一。而以兵车习用者也。故曰其车三千。师干之试也。
隼是鸷鸟。善博(一作搏)击勇疾。有武象。故以隼为旗章也。此言飞隼。以比方叔及诸将士奋击之勇欤。阗阗。郑氏说不如董氏说。集传载或说于下。何欤。
 臣对曰鸷击之义。注疏亦已言之矣。阗与填通。孟子填然鼓之是也。然尔雅释此句。郭注以为群行声。左思蜀都赋车马雷骇。轰轰阗阗是也。则董说为长矣。
车攻
御问曰云汉之侧身。庭燎之勤政。无非中兴之基本。而朱子独以车攻为中兴之势者。何欤。
 臣对曰昭穆以降。王室陵夷。诸侯不朝。天下不复知有明堂之会。至是始复睹周官威仪。其写(一作舄)芾之美。车马之盛。蔚주-D002有中兴气像。又其蒐狝之事。乃所以治兵习武。安不妄(一作忘)危之义。后辟之御屏写诗。亦取此意也。其必以此诗为中兴之势。不亦宜乎。
大庖不盈。君道也。取民有制。损上益下。举此事而可见也。旧说以不作岂不。其合于君道。不如前说。故朱子不取欤。
 臣对曰旧注引王制充君之庖。以不盈作盈。盖以充为盈也。虽然其义非也。按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不麛不卵不杀胎不夭夭。獭祭鱼然后入泽梁。鸠化鹰然后设罻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此皆大庖不盈之义。不惟不献者三。择取者三也。
之子于征之下曰允矣君子。则盖言之子。信矣其君子也。之子虽称有司。实指王也。未知如何
 臣对曰礼之缁衣曰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诗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以此言之。有闻无声者。谓寡言而行也。允矣大成者。谓以成其信也。之子与君子。固不可谓二人。但允矣。非信乎之意也。
吉日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6L 页
御问曰伯与祷。似是二事。伯长也。既以马祖之神而长之。又既祭而祷之。如是看。两既字方有意义。未知如何。
 臣对曰以伯为马祖则文势终欠斡旋。按伯与霸通。前汉律历志四月己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故武成曰惟四月既旁生霸。师古曰霸魄也。此章言吉日维戊。以月则既霸矣。以事则既祷也。臣因是而思之。马祖之说。昉于周礼校人之职。所谓春祭马祖。夏祭先牧是也。此必上古始制服乘之法者。后人追念其功。而祭之如先农先蚕也。自郑孔以来。遂以房四星天驷之名。捏作马祖。又引孝经说房为龙马之文。以傅合之。小注引天文志。后儒作戊辰说。其说渐入荒诞。经旨如此。不可不辨也。按房四星之形。看来如马之四蹄。又如车之驷马。故强名之曰天驷。与箕斗之象形命名一例。岂天地设位之初。以房星为天驷乎。即以为天驷人孰从而闻之乎。天将乘此马而安之乎。王良造父二星。以驭天驷。王良造父之前。既无是人。亦无是星。即天驷又谁驭之乎。邪说淫祀。并兴于吕秦以后。三代祀典。直哉惟清。恐无此理也。
或群或友。集传曰三是群。恐可疑。群只是众之称。岂必三为群耶。
 臣对曰周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康公之母曰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又王制曰诸侯不掩群。群三兽也。兽三为群之说。自古有之。即旧注亦然矣。
鸿雁
御问曰此诗是流民安集之后所作。但卒章谓我宣骄等语。恰似乱世之诗。以此不作宣王时诗欤。
 臣对曰之子劬劳。恐指在位而言也。谓我宣骄一句。深察小人之情。暑雨祁寒。亦惟曰咨。亦既安集。犹为不足。愚民之情。本来如此。王者知其然也。故劳之来之。又从以振德之也。左传穆叔如晋见范宣子。赋鸿雁之卒章。宣子曰匈在此。敢使鲁无鸠乎。此诗之感发人心。专在卒章。恐不可以此而谓非宣王时诗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7H 页
次章既言鸿雁集于中泽。则已安其所矣。末章又言哀鸣嗷嗷何欤。
 臣对曰鸿雁既集于泽矣。流民既安于宅矣。苟非若恫之仁。察隐之明。必将释然而忘。弛然而卧矣。然其流离之馀。杼柚其空。饥馑之后。瓶罂悉罄。小民之情。犹复颔顑而嗷啜也。故既云安集。而复言哀鸣。此之谓民之父母。读诗至此。始可以知小人之依也。
庭燎
御问曰读书者多疑庭燎非宣王时之诗。盖以在鸿雁诗之下也。无乃编入之时。或失次序欤。
 臣对曰庭燎恐亦宣王时诗也。此诗不独美其勤政。亦所以美先王典礼之皆复也。周礼阍人设门燎。司烜供蕡烛庭燎。又左传四方宾至。设庭燎。皆国有大事则然也。
三问夜如何其。问于谁也。问于亵御之侍者欤。或曰问于姜氏。盖因脱簪之事而言之也。未知果然否。
 
臣对曰问夜事。适与脱簪事相类。故或说捏合之也。夫君子诸侯也。鸾声诸侯之鸾声也。诸侯朝于天子。帷闼未辟。侍御不设。而时夜未半。径入内寝。佩声至闻于卧内。而天子方且与后妃甘与同梦。天下宁有是哉。三问者非真问也。句法然也。如简兮章云谁之思。西方美人。此亦句法也。
沔水
御问曰朝宗于海。似是尊王之义。而其流汤汤。亦无取义。可疑。
 臣对曰汤汤水失故道之貌。所以兴不迹也。迹者循蹈故道之谓也。先言朝宗。陈先王也。后言汤汤。伤今时也。
我友则非我也。而传曰卒反诸己。何欤。
 臣对曰勉其友曰尔果敬矣。谗言岂兴乎。是令其友反诸己也。此友道也。韩诗外传释此句曰鸟之句喙者鸟畏之。鱼之侈口者鱼畏之。君子避三端。谮人之舌端其一也。亦反己之义也。
鹤鸣
御问曰程子说四者之事。集传所释。独详于他山之石一语何也。岂此诗即君子忧谗而作故欤。
 臣对曰旧说以为求贤之作。故他山之石。不过与三者并列。为求贤无方之意。而集传以为陈善纳诲之诗。故特于此一句详解之。盖琢磨之诗。见于大学。成器之训。发于学记。故必于攻玉之文。不能放过也。臣按荀子之说此诗曰君子穷处而荣。独居而乐。隐而显微而明。又韩诗外传以此诗为伊傅管奚之遇时显扬。又汉东方朔论修身荣达之理。引此以證之。又杨震论求贤之义曰野无鹤鸣之叹。可见古来以此诗为求贤之诗。不惟旧说然也。又风俗通引此诗为声音之解。而究亦无忧谗之义矣。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卷二)
 小雅〇祈父之什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7L 页
祈父
御问曰东莱吕氏释转为驱。以其字义为然欤。
 
臣对曰转犹走阪之车也。靡所止居。靡所底止。即其注脚。旧注之训为移。东莱之训为驱。恐俱未妥矣。
使母尸饔。可知其无昆弟矣。宣王之有愧于越句践、魏无忌何欤。宣王于是乎未免一失。而当时如尹吉甫、仲山甫辈不能谏止。何欤。
 臣对曰按国语宣王不籍千亩。虢文公谏而不听。其后料民于太原。仲山甫谏而不听。又鲁武公见王。王立其少子为太子。仲山甫谏而不听。史传所载。善无可举。过则许多。子晋之说。恐非诬祖。且左传穆叔赋祈父。而献子知罪。则当时君臣。晋卿之不如也。岂特有愧于越魏之事哉。
白驹
御问曰皎皎白驹。即亦白其马之意。与其人如玉相应。诗人之辞欲巧者盖如此欤。秣以生刍。则以食苗而絷维之。明是托辞欤。
 臣对曰臣以为白驹比贤者。苗藿比爵禄。言若使白驹肯食场苗则可以絷维逍遥。若使贤者肯受公侯则可以霸留逸豫。其奈白驹不恋场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8H 页
苗。而惟甘在谷之刍。贤者不顾爵禄。而但守如玉之操。则惟愿好音之不閟。冀幸遐心之少回也。白驹与玉人勘。场与谷勘。苗与刍勘。词情之致密如此矣。若以客驹之食苗。至于絷之维之。则虽曰托辞。恐无以安客心也。马逸践葵。主人咎客。待贤如此。何以得欢心而留之乎。
于焉嘉客。集传曰嘉客犹逍遥也。恐似可疑。
 臣对曰集传之文。当活看矣。
王者留贤之诚。若是其切。而贤者若是迈迈何欤。如其果于忘世。则初何心而出来欤。
 臣对曰以第三章观之。白驹未尝来矣。贤者未尝出而复入矣。意当时有以爵禄招徕而不屈者。故诗人咏其事以美之也。然后汉杨秉上疏曰俗夫巷议。白驹远遁。当时之释此诗。盖亦以为既出而复入也。
斯干
御问曰首章之辞。或以为非谓室之已成。其固如竹苞松茂。是落成燕饮。而追叙其未为室之时。经营相度而言。是地有水有山。有松有竹。可以为室。此说如何。
 臣对曰此说甚好。不可易也。臣又以为秩秩竹林齐簇之貌。幽幽松柏茂密之貌。言竹在干松在山。各自丛茂。不相妨碍。以兴兄弟之相好也。臣又思之。此诗乃后妃内寝落成之词。盖兄弟之未翕。多由妇女之间愬。故首章戒之也。妣祖犹言女祖。似续妣祖者后妃也。故二章言之也。莞簟寝梦。生育男女。妇人之事也。故下四章言之也。于男子只言育养者。教诲非其责也。于女子必言无非无仪者。兼有教诲之意。而遂讽晨牝之戒也。一篇之内。不及建极出治之道者。以其为内寝也。
如鸟斯革。注曰革变。变者是色貌之变欤。鸟惊则色变而飞去。故以喻高起之状欤。
 臣对曰革者羽毛之希革也。臣又因是而思之。跂者三角形也。跂彼织女。有頍者弁。皆上锐下平之物也。屋自东西荣视之。则榱甍必成三角。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8L 页
而左右如翼也。屋自南北面视之。则檐端直急如矢也。屋上新瓦精致。则如鸟之希革而羽毛一新也。屋中丹雘彰施。则如翚飞之华鲜也。此四句指屋之上下四方而言之也。不然则如鸟斯革之义。亦不明矣。
熊罴虺蛇。为男女之祥。是筑室之后。果有是梦欤。古者有占梦之书。明言其兆。分属男女。故诗人据而为言欤。
 臣对曰文王得熊罴之兆。即为丈人之吉。春秋两蛇斗于郑门。昭公殆以女败。后汉杨赐备论此义。盖熊罴之为男子。蛇虺之为女子。必古法然也。占梦之法。未必其合于正理。然春官太卜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夏后氏作焉。二曰觭梦。周人作焉。三曰咸陟。殷人作焉。此是书名。又以十煇占梦。如祲象鑴监之类是也。其繇虽亡。如所谓熊罴蛇虺及无羊篇实维丰年。室家溱溱。正月篇具曰予圣之类。必皆觭梦之繇辞。又如占梦之六梦。左传文公简子之梦。莫不有占法。盖古者信梦。亦殷之遗俗也。
载弄之璋。固是尚其德。而亦以执圭秉璋。是男子有位者之事而然欤。
 臣对曰 圣喻至当矣。
无羊
御问曰矜矜兢兢。不骞不崩。皆以羊言。而临川王氏说以矜兢。为牧之者不失其性。似是误解。未知如何。
 臣对曰王说非也。臣以为薪蒸者。羊牢中积藉之物。盖羊性畏湿。故使就高燥也。矜矜庄竦貌。兢兢恐惧貌。骞躁进也。崩坠落也。意牧人麾羊就高。而群羊竦恐以前。不至于躁进坠落。故喜其善升。而曰毕来既升也。左传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麾固使之登者也。
节南山(祈父之什)
御问曰维石岩岩。或云岩险之意。以比尹氏之不平。民具尔瞻。盖言尹氏之为恶。众目所视而不可掩。此说如何。
 臣对曰或说非也。董仲舒山川颂曰巃嵷𡾋。俨然独处。盛言君子取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9H 页
譬之象。而末乃归致于此诗。又后汉郎顗传以此为三公在位之譬。则维石岩岩。非岩险之意。又礼记缁衣篇以此为君子表准万民之譬。又孝经以此为示民好恶之證。则民具尔瞻。非众目所视之意也。(又汉书成帝诏曰公卿列侯。奢侈逸豫。岂不难哉。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弗问弗仕。弗问谓未尝问者。未尝问。即学问之问欤。只是如书所云弗询之谋之意欤。
 臣对曰书曰询事考言。此尧舜以来官人之法也。今姻娅膴仕。而不行此法。诗人所以伤痛也。弗问不考言也。弗仕不询事也。此一节言小人居间。上蔽而下罔也。弗躬弗亲。谓师尹不亲庶政。而小人下罔也。弗问弗仕。谓师尹不行询考。而小人上蔽也。如是看。有条理矣。
佣之为均何也。佣是佣赁之佣。佣赁之人。授其事役必均。给其雇直亦均。故不佣谓之不均欤。
 臣对曰按说文佣均直也。其字义本然也。臣以为昊天不佣者。岂不佣也。岂天心之不均。而降此鞠凶乎。岂天心之不慈。而降此大戾乎。皆时政之愆乖。有以召之也。严华谷以为归咎于天。恐非本旨也。
前章既言弗躬弗亲。此又言不自为政。若使尹氏躬自为政。则庶免病国。而惟其所任用者小人。故致此大乱也欤。
 臣对曰臣于此篇。知君道之不可自逸也。弗躬弗亲。不自为政。虽指师尹而言。其实未敢斥言王躬。而第督过于师尹也。元首起哉。股肱喜哉。君道奋发而后。臣道熙载。未有自暇自逸而庶绩其凝者也。弗躬弗亲则妇寺用事。小人乘间。百度愆乖。民莫之信。诗人忧爱之诚。专在上躬。岂区区师尹之足弹哉。故于卒章直书其名曰家父作诵。以究王詾。斯可验也。臣按左传晋韩献子告老将立穆子。穆子有废疾。辞曰诗云弗躬弗亲。庶民不信。盖言已有废疾。不可躬亲政事也。政为之法。臧否姑舍。必先躬亲而后。可以见信于民。王安石有病国之罪。而当时诸贤不以安石为小人。惟罪其任用吕蔡。亦此意也。董仲舒曰周衰大夫주-D001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故诗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29L 页
人疾之。作节南山。未必然也。
正月
御问曰念我独兮。或云非独忧之独。是茕独之独。以末章哀此茕独观之可见。此说何如。
 臣对曰念我独兮。即一篇之大纲。盖疾痛呼父母之意也。其曰父母生我。胡俾我瘉。忧心茕茕。念我无禄。哿矣富人。哀此茕独。莫非念我独兮之意。若是独忧之意。则当曰独我念兮。不当曰念我独兮也。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我东先儒以为注解未甚的当。恐是言自家枢机之难慎。一不择发。祸辄随之。所以有忧怯之意。反为彼所侮云尔。若解作他人之言。则与上句呼父母而叹身世。似不吻协。此论如何。
 臣对曰书曰唯口出好兴戎。此诗人之意也。盖当时乱狱滋丰。多以言语被祸。其曰民之无辜。民之讹言。跼天蹐地。燎之方扬。天夭是椓。莫非乱狱之證案也。故惴惴慄慄。惟恐枢机之不慎也。
瞻乌爰止。于谁之屋。陆佃曰富人之屋。利之所在。故乌集焉。民之从禄。亦如之。或引此说。以为诗人伤己之茕独。而叹人之多利禄。此与集传大异。未知如何。
 臣对曰陆佃之说。恐是曲解。北风曰莫黑匪乌。乌凶兆也。乌之所止。祸之所降。当时一网弥天。不知祸色之伏于谁家。故云然也。后汉党锢之时。亦引此语。可以见矣。
亦不我力。以大旨观之。力只是用之义。而集传曰力谓用力。当如何看欤。
 臣对曰按缁衣篇。子曰不亲其所贤而信其所贱。引此句以明之。又引君陈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由圣之语以證之。据此则亦不我力者。言彼不用力于我。以亲其所贤。而由其所圣也。
曾是不意下一说。似为平顺。尤切于忧叹之意。末(一作未)知如何。
 臣对曰下一说。乃是郑笺。而孔疏亦从之。恐不可废也。荀子引曾子之言曰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远乎。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诗曰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30H 页
毂既破碎。乃大其辐。亦此意也。
十月之交
御问曰集传云日月右行。与书经章句不同何欤。不但诗注。论语或问亦然。朱子于此不用横渠说。而必取历家逆数之说。何欤。
 臣对曰月掩日为日食。地隔日为月食。此固正理。而日月右行之说。无论古法今法。臣实疑之矣。今法最称精密。其而说以为日月五星之天皆右行。而宗动天以浑灏之气。挈之而西。此所谓异向而带动也。臣以为天下之物。不出常理。物固有异类而同情者也。故援彼较此。必有其證。今各天之异向带动。曷證乎。不过曰磨蚁也。舟人也。夫磨蚁不足以为證也。何者。蚁右旋而磨左旋。则蚁固带之左旋而微退厥步也。然此其然者。蚁有前足后足。其行于磨也。前足方粘。后足已离。后足方粘。前足已离。蚁之与磨。且离且粘。方其离也。能异向而为右旋。方其粘也。又带动而为左旋。即其行之且左且右。由其足之且离且粘。离也故异向。粘也故带动。舟人亦然。人有左足右足。左足离舟则右足粘舟。右足离舟则左足粘舟。故能异向而带动。今日月五星之天。亦有前后足。如磨蚁之且离且粘乎。抑有左右足。如舟人之且离且粘乎。即无以且离且粘。则亦无以异向带动也。或者又以为磨蚁。固不可为證。若如纺车。自北极至南极。有轴通贯各天。则各天之行。虽与贯轴异向。岂不带动乎。此又不伦之说也。今纺车脱其外围线而急旋其轴。则外辐果或有异向带动者矣。然此其然者。辐孔贯轴。本有馀地。一边游移。一边撞著。故亦能且离且粘。若使辐之与轴。胶帖而摏合。则只能带动。疏阔而不著。则只能异向矣。今日月五星之天。亦一边游移。一边撞著而然乎。且不惟是也。自北极至于南极。有轴通贯。则此轴必经地珠(一作球)而贯地心。自古周流八纮者。未闻有两极之下。天轴下贯也。即宗动天无有者也。日月五星之天。并其本行。自东而西者也。即其迟疾进退之差。必有所以处之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30L 页
先儒云十月之交。唐志曰以历推之。在幽王之六年。以此观之。正月篇在此诗之上。非东迁后之诗明矣。朱子犹置或说于传疑之例。何欤。
 臣对曰诗之次序。未必按次编年者。而正月诗则果非东迁后诗也。刘安成于节南山。以为尹氏卒于隐公三年。后十七年即桓公八年。而桓公使家父来聘。则尹氏家父。并非幽王之臣。而节南山为东迁后诗。然则正月诗岂可以在此篇之上。即谓之幽王时乎。但臣按刘向之言。以正月十月之交小昊三篇。并作幽厉之诗。可见西汉儒宗并无异论。恐不必以褒姒灭之一句。遂以为东迁后诗也。
家伯家父。盖当时大族也。未知如何。
 臣对曰家伯之家。仲允之仲。恐皆匪字伊氏也。汉时家羡为剧令。疑即家氏之后也。高辛氏有才子仲堪。仲堪之后为仲氏。仲亦氏也。
变雅伤时之辞。辄称昊天而为言。盖无所归咎之意。而此章独言下民之孽。非降自天。何欤。
 
臣对曰诗人伤时之辞。虽称昊天。皆非怨天归咎之辞。昊天不佣。降此鞠讻者。言天岂不均而降詾乎。昊天不惠。降此大戾者。言天岂不慈而降戾乎。皆反求于下民之孽也。不吊昊天。亦非天不恤民之谓也。按左传吴伐郯。季文子曰蛮夷入伐。而中国莫之或恤。无吊者也。诗曰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又吴人乘丧伐楚。战于庸大败。君子以吴为不吊。诗曰不吊昊天。乱靡有定。盖谓恤穷吊茕。天实受之。不吊于人。即不吊于天也。又晋惠公在秦曰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韩简曰先君败德。勿从何益。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盖谓人自败德。非筮数之所能益祸也。据此诸说则古人呼天。莫非自反之辞也。
雨无正
御问曰此诗篇名。终以阙疑处之耶。以正月繁霜。十月之交观之。雨无正亦是言灾异也。韩诗篇首多雨无其极。伤我稼穑八字。与其下降丧饥馑相协。似当从之。而朱子以十二句。与下章长短不齐。为不可。窃谓首章旻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31H 页
天疾威。是小旻文而脱简在此。弗虑弗图。是衍文。如是断定。则只为十句。雨无极明为此诗。恐不必以序中所说正大夫刺幽王之为误。并疑其信者。未知如何。作此诗者亦大夫。唯正字为讹欤。
 臣对曰诗到变雅。章句多参差。斯干之首章。独多二句。十月之交卒章。独多一句。即此篇之卒章。亦独多一句。若使韩诗而可信也。岂以二句之独多。即谓之伪诗乎。按汉书贾山传引此诗第四章。而末二句之上。有匪言不能。胡此畏忌二句。忌与退韵叶。又莫肯用讯之讯字。无与叶韵。而与第三章辟言不信之信字相照。可知此篇本有脱简。又缁衣篇引节南山第六章。而末三句之上。有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五句。诗文之不无疏脱。本来如此。而此篇则尤多杂出。按左传齐侯盟于蒲隧。叔孙昭子引此诗第二章。而周宗作宗周。我勚作我肄。又刘向新序引此诗第四章末二句。而则答作则对。对退叶韵。若非贾山传之文有以补之。则对字然后方不落韵。字句之不无错出。于此可见。雨无正之正字。又安知非极字之误耶。且申培子贡。后儒斥之是矣。然其造赝者。犹知韩诗之不可废。则雨无其极之文。不可遽弃。而昊天疾威。弗虑弗图二句。又不必为脱简衍文也。正大夫剌幽王。即小序亦云。又何必以此而罪韩诗也。
匪舌주-D001出。维躬是瘁。注解终欠分晓。其义可详言欤。
 臣对曰匪舌是出。言君子之言。出于悃愊。有稽有徵。不惟任凭舌端喋喋以出也。然不我信听。徒劳无益。故曰惟躬是瘁。反不如小人之巧言。不劳而自便也。按左传石言于晋师旷曰臣闻之。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怨讟并作。石言不亦宜乎。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徵。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憯而无徵。故怨咎及之。此章以證之。盖谓师旷之言。据理有徵。出于悃愊。身虽劳而怨则不及也。则此章之义。叔向已释之矣。
谓尔迁于王都之迁。恐当作还。盖字形相似。故致讹欤。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31L 页
臣对曰宗周既灭。又何怀乎故都。此或东迁以后之诗。而迁字非还归之意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卷二)
 小雅〇小旻之什
  
小旻
御问曰回遹恐当作谲。遹只是聿字。遹之为辟。果有可据耶。似以谲之声转为遹。未知如何。
 臣对曰矞字本有权诈之意。故荀况非十二子篇。矞宇嵬琐。矞亦谲也。从辵则为权诈之行。从言则为奸诡之谋也。
谋之其臧以下。亦如前章指王而言。盖不臧之谋。即潝訾小人之谋。王乃用之云尔。丰城朱氏说恐非是。
 臣对曰臧否属谋之者。依违属听之者。而此章命意。专在依违之不得其正。丰城之说误矣。然刘向曰幽厉之际。众小在位。而从邪议歙歙相是而背君子。引此章以实之。此又非指王而言也。
大舜好察迩言。而此章以听迩言为戒。何欤。
 
臣对曰舜之迩言。即平常卑迩人所放过之谓也。此之迩言。即左右便嬖奸邪欺负之谓也。迩字虽同。其旨则异矣。迩言与大猷相照。大猷洪范也。先民箕子也。
此诗全篇以谋之一字。为眼目骨子。而至第五章。又并陈肃乂哲谋圣五事何欤。五事之中。肃乂圣哲四者皆纯好。而谋则有臧否邪正何欤。首章曰谋犹回遹。次章曰谋之不臧。此则非五事之谋欤。
 臣对曰洪范之义。凡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与肃乂圣哲之只入五事有异。谋固洪范之枢纽也。然谋之于五事。犹智之于五德。权谋术数之智。安得与仁义并列。回遹不臧之谋。安得与圣哲一致乎。左传郑子驷引此诗以斥持疑之谋。缁衣引此诗以戒无恒之谋。谋固有臧否也。
小宛
御问曰二人即上之先人。则已没之父母也。或言先人是先祖。恐未然。如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32H 页
何。
 臣对曰或说非也。
螟蛉蜾蠃。式谷似之。盖作诗者欲教其子。以是心推之。追思其父母之心。亦欲令己化于善而不敢忘也。如是看则与上章有怀二人。下章无忝所生。承按(一作接)紧密。尤似有味。未知如何。
 臣对曰父母养我之恩。亦因养子而知之。则父母教我之恩。岂不因教子而知之乎。如是看。始可以得其精义也。
我日斯迈。尔月斯征。是言各务努力之意。而我则锐进。彼则缓行。何欤。
 臣对曰日行疾于月行。我迈尔征。虽若有缓急之别。而此不过昼夜并进。如日月之不息云尔。恐与人一己十之意有异矣。韩婴以此句为日慎一日之戒。徐干以此句为迁善不懈之义。古来诸说。亦未尝分而言之矣。
小弁
御问曰朱子尝云何辜于天。似亦自以为无罪。而及为集传。乃以同之于大舜于我何哉。何欤。
 臣对曰大舜旻天之泣。宜臼小弁之诗。此乃为人子而遭不幸者。精微真正之大义理。而孟子之时。此义已晦。故孟子奋不顾身。明言而痛辩之。庶乎昏衢之日星也。汉儒而降。又复沈晦。臣请不揆僭越而毕言之可乎。舜之怨慕。怨父母也。非自怨也。故万章疑而问之曰舜怨乎。孟子不云其不怨。而张皇设喻。以明其宜怨之义。其曰我竭力耕田。恭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二十二字。即恝字之注脚。恝者恝然无愁之貌。凡不孝子。冷心硬肠。顽如铁石者。虽不得于父母。恝然无愁。其心以为我尽在我之道。而父母犹不爱我。吾亦柰何。此之谓于我何哉也。于我何哉者。冷落顽傲之语。而今人读孟子者。并作舜语看。可乎不可乎。孟子又论小弁之诗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之也。䌷绎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32L 页
孟子前后之说。皆以舜宜臼之怨父母。为当然底道理。今若不信孟子为圣人则已。使孟子而为圣人也。则怨父母有义理也。竭力耕田之喻。越人关弓之喻。皆所以发明其当怨之理。平心一读。义自瞭然。臣何敢容一辞于其间哉。孔子曰诗可以怨。当怨而不得怨。圣人方且忧之。故乐诗之可以怨。而言之如是也。故曰小雅怨诽而不乱。今反以何辜于天。我罪伊何等句。谓不出于性情之正可乎。朱子集传同之于大舜之号泣。此是晚年之定论。其发挥精义(一作微)之功。侔于孟子矣。
周道。宗周之道也。言宗周之道。鞠为茂草也。与周道倭迟。周道如砥之周道不同。未知如何。
 臣对曰诗凡言周道。皆宗周之道。无二义也。四牡之周道倭迟。谓王程悠远也。大东之周道如砥。谓王道平直也。匪风之顾詹周道。小弁之踧踧周道。皆无二例。周行亦然。卷耳之置彼周行。谓思得贤者。置于周廷之班行也。鹿鸣之示我周行。谓凡好我者。示我以宗周之王道也。惟杕杜之生于道周。周曲也。非国名也。鲁道有荡。亦指鲁国之道路也。班固辟雍诗曰示我汉行。亦可见矣。
维其忍之。直以忍之一字。显亲之过。恐甚末(一作未)安。朱子之以小弁谓不为不孝何哉。岂以其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等语。蔼然有爱亲之意而然欤。
 臣对曰不惟是也。如君子信谗。君子不惠等句。无非怨亲之语。朱子之谓非不孝者。盖孟子之义也。(属毛离里之义。新序魏文侯事。已有明解。而古今注释并无以裘取喻之训。诗可易言哉。)
巧言
御问曰集传曰祉犹喜也。不如作福禄说。盖曰见贤者之言。若爱而福之。则乱庶几遄已矣。如是为解。未知如何。
 臣对曰喜之而后福之。则祉固喜之推也。然左传范武子将老。召文子曰吾闻之。喜怒以类者鲜。引此章曰君子之喜怒。以已乱也。以祉为喜者。范武子之说也。又晏子陈踊贵屦贱之说。而景公省刑。论者引君子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33H 页
如祉之句。孔丛子亦载是说。又后汉章帝纪大赦诏。引君子如祉之文。此则福之之意也。又左传论狼瞫败秦之事。而引君子如怒之句。说林载子产讨卫之书。而引君子如怒之句。此又祸之之意也。喜则福之。怒则祸之。无二义也。
莫定也。如论语无适无莫之莫。盖言斯道极浩大。歧路易分。趋向难正。圣人定之而后。道乃秩然而有序欤。
 臣对曰莫与谟通。旧注亦然。以上下句观之。此恐为得。盖寝庙大构也。其绳缩救度之法。皋应伉将之制。必有运机料度之智。然后可以奕然正立。大猷亦然。其规模之措置。纲条之设施。必有谟画裁度之宜。然后可以秩然有序。此其所以取兴也。若作适莫意看则未可详也。斑(一作班)固幽通赋曰谟先圣之大猷。颜师古读谟为莫。若章怀之注传(一作傅)毅传。直以为秩秩大猷。圣人谟之。亦必有所受者矣。(谟一音莫)
何人斯
御问曰何人既以贱恶之意。若不知姓名。则暴公实主谗毁。尤在所贱恶。而乃曰维暴之云。何欤。
 臣对曰望其入门而唁之则盖其素与亲爱者也。意苏暴各立门户。而苏公之旧所亲爱者。昵附暴公。过其门而不唁。故贱恶之心。甚于暴公也。始不如今。云不我可。莫非责斯人之意。盖人情既成仇敌。则其谗毁戕害。视为常事。不加贱恶。而惟趋时附势。背旧媒祸者。疾之甚于仇敌。此可见矣。
既知彼之谗己。而犹望其入唁。得无迂乎。且以谗人言之。阴为谗构。阳为吊唁。尤极巧慝。诗人以此望之何欤。
 臣对曰知其谗毁而犹示企望之情。正以显我之忠厚。而弥彰彼人之恶薄也。谗人虽欲阳为吊唁。方以绝迹断信。纳媚于暴公。岂敢冒纳履之嫌。而复及苏公之门乎。其时彼주-D001情实。亦可见矣。
伯氏必吹埙。仲氏必吹篪。以奏乐之序。埙先而篪后欤。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33L 页
臣对曰板诗曰如埙如篪。乐记以埙篪为德音之音。周官笙师教吹埙篪。史记乐书曰圣人作为椌楬埙篪。盖二器相须相应。不能相离之乐也。马端临曰埙篪异器而同乐。如兄弟异体而同气。故诗人取以为比。恐其义如斯已矣。若以先后之序况之。则恐非活看之法。或以为埙喧也。象大人之声也。篪啼也。象小儿之啼也。虽有尔雅乐书之可證。终似牵强矣。
巷伯
御问曰以卫风有斐君子观之。斐是灿然有文章之貌非小文之貌欤。
 臣对曰说文引易曰君子豹变。其文斐也。豹之班点。盖小文耳。合众小而成文。则其文斐然也。然则小文之斐。不害为灿然有章之斐。而特淇澳美之。故盛言之。巷伯恶之。故约言之也。
寺人孟子。大旨说及下杨氏说。孰为正义欤。
 臣对曰车邻之寺人。不过传命于秦侯。左传之巷伯。不过儆宫于宋灾。则谗人虽极。不必及于如此贱流。司马迁赞既有明据。不唯是也。汉书冯参传赞曰伯奇放流。孟子宫刑。古人于此。皆有定论。朱子之旨。恐无可易。缁衣曰恶恶如巷伯。刑不施而民咸服。阉竖虽贤。恐不足以当此目也。
蓼莪
御问曰人民劳苦云者。是贫穷之谓耶。抑其身困于征戌(一作戍)。而不得终孝者欤。
 臣对曰征役频繁则贫窭继之。均之为不得终养。孝子所以不能无怨于在上之人也。曷知为怨上之词。即瓶罍是已。按左传子大叔论小国之危大国之耻。而引瓶罍之句。又汉陈忠疏云周室陵迟。礼制不序。蓼莪之人。作瓶罍之诗。言已不得终竟于道者。亦上之耻也。据此诸文。瓶者小民也。罍者君子也。其云劳苦而不得终养。果有据矣。
鞠我畜我育我。重言而复言也。谢礼叠山引易之育德孟子之育英才。以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34H 页
解育我之义则恐非本旨。此章九字。只说生养之恩。未及于教之一事。盖盖주-D002以生三之义。教是师之事故也。育我之育。只如孔氏说身体妪之之意看似好。未知如何。
 臣对曰一章九字。莫非育养之意。叠山之说未免有疵。盖帝王培养臣民之材德。犹父母培养孩儿之身体。故借此而言育材育德。今反借彼而为教育之义可乎。孝子不得终养父母。故必举养育之恩。以伤其未报此恩。亦未必以生三事一之义而然也。韩诗外传亦只以畜养之意。言之矣。
或曰瞻南山之烈烈。而恨亲寿之不如山高也。见飘风之发发。而痛子职之靡逮风树也。此说似为有味。未知如何。
 臣对曰烈烈非悠久之意。发发无撼树之语。况风树之感。即皋鱼之所言。蓼莪之人。曷能逆取而用之乎。南山烈烈岁暮也。飘风发发世乱也。岁暮世乱。景色黯惨。孝子于此。增忉怛耳。或曰陟山冒风。行役者之所苦。孝子于行役之时。触物兴感。必在于此。四月之第三章。亦此意也。
大东
御问曰有饛簋飧。有救棘匕。果何所取义欤。
 臣对曰此有二说。或曰周道平直之时。东民足食。有此满簋之飧。而乐其含哺也。或曰王室在位之人。贪敛重禄。有此满簋之飧。而忘其素餐也。臣谓此诗全篇。皆象形取义之语。饛字救字当著眼看。饛团圆满盈之貌。救钩揉引取之貌。以比东人勤劳耕织。团聚产业。如簋飧之方饛。而西人贪虐诛求。餂取饕餮。如棘匕之有救也。如是看恐有味也。
或云跂彼织女。跂非隅也。跂予望之也。睆彼牵牛。睆非明也。睆尔视之也。盖言不得于人。而仰求于天。故望视彼二星。此说何如。
 臣对曰跂。三角形也。頍弁跂翼。臣已言之矣。此星之得此名。盖由织妇以一足翕张주-D001丝。古一脚常倾。如人跂立为三角形。睆亦辉辉阑干之光。如人眼彩。故借言之也。宁有异解乎。且凡使字之法。头一字平常则属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34L 页
之人事。如遵彼微行。陟彼高冈。遵与陟。是人事也。头一字有精神则是属物形。如髧彼两髦。鴥彼飞隼。髧与鴥。是物形也。后儒轻佻。妄欲立异。不可从也。
语类曰启明金星。长庚水星。金星在日西。故日将出则东见。水星在日东。故日将没则西见。集传则以启明长庚。为皆金星。两处所言。何者为是欤。
 臣对曰水星金星。皆有在日东西之时。奚独金在日西。水在日东乎。语类恐非定论。且水星光微。其近日之时。则虽善测候者。亦难指的。恐集传金星之说为近矣。
四月
御问曰腓伤也。或云腓足肚也。草叶黄落则其茎已暴。如人之赤足腓腓然。此说何如。
 臣对曰此说颇精。庄子论禹之勤劳而曰腓无胈胫无毛。腓固脚腨肠也。
以山有嘉卉为兴。则是言国有残贼之臣。异乎山之有嘉卉也欤。
 臣对曰注疏以为嘉卉在梅栗之下则人来取果。蹂践厥卉。以比贪人重赋。小民被其残贼。此恐有理。臣又闻之。梅栗祭品也。孔丛子曰四月见孝子之思祭。左传文子赋四月。注以为义取思祭。王肃亦祖是说。唯孙毓不遵。其义。亦须玩究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卷二)
 小雅〇北山之什
  
北山
御问曰独贤独劳也。偕偕士子。膂力方刚。既是强壮之人则足任事务之繁。何惮于劳苦而必怨之欤。且夫君子之心。不愿佚乐。而诗人之言。如此者何欤。
 臣对曰事上之义。虽以鞠躬尽瘁为本分。使下之道。不宜竭人之力。今以膂力方刚。而使之独劳可乎。此乃怨所由生也。此诗大意。即不均二字。而曰大夫不均。则非大夫自作之也。左传论范宣子辞将之事。而引此诗以戒之曰世之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 第 435H 页
子。由争善也。又晋伯瑕引第四章之语。戒其同始而异终。古人之善于说诗。有如是矣。
小明
御问曰神之听之此神字。即是首章明明之上天欤。
 臣对曰诗凡言介尔景福者。皆神也非天也。介绍介也。言明神绍介人之景福于天也。此篇此句。杂出诸书。左传穆子辞公族大夫引此句。董仲舒传天子亲策引此句。刘向论桓公割地与燕之事引此句。徐干论谦让庄敬之德引此句。盖神明之临视下民。即天道也。
鼓钟
御问曰籥。舞者所执也。周礼籥章职云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左传见舞箾南籥者。注箾舞象者所执。籥舞南者所执。以此观之。籥所以舞是雅南者。而此诗乃以籥与雅南列而为三。何欤。或以是甚致疑于集传之说。未知何如。
 
臣对曰或说不可废也。